《教育之弦》2024年9月刊

发布时间:2024-11-14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教育之弦》2024年9月刊

1要闻内参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全国教育大会 9 日至 10 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建成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必须朝着既定目标扎实迈进。9 月 10 日是我国第四十个教师节。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问候。李强主持会议。赵乐际、王沪宁、蔡奇、李希出席会议。丁薛祥作总结讲话。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作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教育现代化的重大决策,确立到2035 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奋斗目标,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教育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习近平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 [收起]
[展开]
《教育之弦》2024年9月刊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3页

CONTENTS

目录

█ 要闻内参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紧紧围绕立德树

人根本任务 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

进 1

中共教育部党组《求是》撰文 :着力培养担当

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3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学习时报》撰文: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提供强大

动力 7

教育部专场解读!国新办发布会聚焦全面推进

教育强国建设 10

█ 教育时评

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教育力量 21

《人民日报》评论:奋力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崭

新篇章 25

《人民日报》评论 :教育强国建设要正确处理

好几个重大关系 26

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以习近平同志为

核心的党中央引领教育事业发展纪实 28

新中国 75 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教育

改革发展扎实推进 教育强国建设行稳致远 33

第4页

CONTENTS

目录

阔步迈向教育强国——新中国成立 75 周年教

育事业发展成就综述 37

新中国成立 75 周年教育事业发展成就综述:

奋进在教育强国大路上 41

新时代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根本遵循 43

█ 2024 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

聚力国际产学研用合作 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2024 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贵州分会召开

49

协作创新 合作共赢——2024 国际产学研用合

作会议(长春)隆重开幕 52

█ 全国教育事业统计案例

内蒙古通辽市教育局:以提高数据质量为中心

推进教育事业统计高标准发展 55

淄博市教育局:沿链聚能 耦合发力 营造教育

事业统计队伍建设新生态 60

天津市蓟州区教育局:规范统计工作流程 健

全统计数据质量管理 64

█ 中心平台

第5页

1

要闻内参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

根本任务 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

全国教育大会 9 日至 10 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

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建成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

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必须朝着既定目标扎实迈进。

9 月 10 日是我国第四十个教师节。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祝贺和诚

挚问候。

李强主持会议。赵乐际、王沪宁、蔡奇、李希出席会议。丁薛祥作总结讲话。

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

计、党之大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作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教育现代化的重大决策,确立到

2035 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奋斗目标,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新时代

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教育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习近平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

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

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

习近平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着眼于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正确

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

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等重大关系。

习近平强调,要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不断加

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

第6页

2

要闻内参

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注重运用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充分发

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不断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促进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指出,要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

创新、人才培养。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着眼提高创新能力,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完善高校学

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强化校企科研

合作,让更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培养大国工匠、

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

习近平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让教育改革发

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区域、

校际、群体差距。持续巩固“双减”成果,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水平,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深入实施国家教育

数字化战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提升终身学习公共服务水平。

习近平指出,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培养造就

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加强教师待遇保障,维护教师职业尊严

和合法权益,让教师享有崇高社会声望、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之一。

习近平强调,要深入推动教育对外开放,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不断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

力、竞争力和话语权。扩大国际学术交流和教育科研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为推动全球教育事业发

展贡献更多中国力量。

李强在主持会议时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全面总结了

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格局性变化,系统阐释了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路径,深刻

阐述了教育强国建设要正确处理好的重大关系,系统部署了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导性,是指导新时代新

征程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献,为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深

入贯彻落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务实功、出实招、求

实效,奋力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崭新篇章。

丁薛祥在总结讲话中指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

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

战略属性,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铸魂育人,锻造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完善高校科技创新体制

机制,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发挥好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功能。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动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解决好人民群众关于教育的急难愁盼问题。加强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弘扬

教育家精神,提升教书育人能力,强化待遇保障,巩固好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根基。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推进高水平教育开放,构建好有利于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以钉钉子精神,

推动大会精神入脑入心、工作部署落地见效。

会上,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技部、辽宁省、上海市、湖北省、贵州省、中国电子科技

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大学负责同志作交流发言。

会前,习近平等领导同志亲切接见了参加庆祝第四十个教师节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

活动代表,同代表们热情握手,并同大家合影留念。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领导同志,国务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全国政协有关领导同志出席会议。

会议以电视电话会议形式召开。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各省区市和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

团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和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有关人民团体、军队有关单位主

要负责同志,中央管理的部分企业、高校负责同志等参加会议。█

第7页

3

要闻内参

中共教育部党组《求是》撰文

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8 年 9 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我

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

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

人才”;强调“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

眼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后继有人,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深刻阐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

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和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课题,提出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

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教育系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明前进方向、

提供根本遵循。

一、党的十八大以来立德树人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

新时代以来,教育系统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提出的“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

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重要论述,紧紧围绕这个目标来

设计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立德树人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育人成效显著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用新时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2024 年 5 月,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构建以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总书记的要求,是教育系统的行动方向。新时代以来,

教育系统精准化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大中小学各学段全面使用《习近平新时

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全国高校实现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及

统编教材使用全覆盖,以“概论”为核心的课程群不断完善;中小学及时开设习近平总书记最新讲话精神导读、

导学及主题活动选修课。连续 7 年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习领航计划,持续推进“寻

访重温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考察足迹”、“习近平总书记与大学生在一起”等活动,面向师生开展党的二十大

精神宣讲巡讲 2 万余场次。在各学段、各类型教育中针对性设计开展“开学第一课”、“技能成才,强国有

我”、“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等活动,深度覆盖 2.9 亿在校学生。调查显示,广大学生高度赞同“习近平新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坚决拥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思想

基础更加巩固,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更加坚定。

思政课发展环境和整体生态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

课程。2019 年 3 月 18 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在我

们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充分体现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高度重视。2022 年 4

月 25 日,总书记来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专门观摩思政课智慧教室现场教学,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在

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关键看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总书记的关怀,给教育系统以极

大鼓舞。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自觉担起主体责任,把思政课作为学校“第一课”,

书记、校长认真履行思政课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落实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带头讲课听课等要求。教

育部党组制定出台系列制度文件和规划方案,推动把思政课建设情况纳入教育系统各级领导班子考核和政治

第8页

4

要闻内参

巡视,全面改善和加强思政课条件保障。深入推进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教育部成立指导委员

会,布局 32 个省级一体化共同体,推动课程目标、

教学内容、方式方法有效贯通。全面加强思政课课

程教材建设,修订义务教育、高中、中职课程方案

和标准,统一开设“道德与法治”和“思想政治”课,

完成 5 轮高校思政课统编教材修订。推进课程改革,

各地区“一盘棋”实施“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

课改革创新先行试点”、“一省一策思政课”集体

行动等重大项目。新时代以来,思政课发展环境和

整体生态得到有力重塑。

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全面构建。“要

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

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8 年

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之后,又多次论述这个问题。

2021 年 4 月 19 日,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

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23 年 5 月 31 日,

总书记在北京育英学校看望慰问师生时强调,新时

代中国儿童应该是有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

动,懂感恩、懂友善,敢创新、敢奋斗,德智体美

劳全面发展的好儿童。教育系统牢记嘱托,以促进

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导向,不断健全育人体系。实施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

版)》,增强课程综合性、实践性,引导育人方式

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做好科学教育加法,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升科学素养。大力培养服务

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复合型人

才,实施基础学科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工作计划、

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计划等,开展工程硕博士

培养改革专项试点,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以教材教法教师改革为主要内容推进职业教育人才

培养模式创新。新修订的教育法将“劳”纳入党的

教育方针,劳动教育有机融入青少年成长的全过程,

爱劳动、会劳动逐步成为校园新风尚。深入贯彻“健

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全面加强和改进学生心理健

康教育工作,营造关心、支持、参与学生心理健康

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着力解决“小胖墩”、“小

眼镜”问题,持续推进体育教学改革,进一步保障

中小学生体育活动时间,加强作业、手机、读物等

管理,呵护学生健康成长。健全美育课程体系,实

施美育浸润计划、青少年读书行动等,提升学生综

合素质,学生全面发展、生动活泼发展的育人生态

进一步形成和巩固。

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基本形成。健全全

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对教育系统提出的

明确要求。“三全育人”是新时代推进育人理念和

育人方式变革的重大命题。教育系统积极探索,不

断完善时间上全过程、空间上全覆盖、要素上全动

员的体制机制,推动健全课程、科研、实践、文化、

网络等“十大”育人体系,育人合力大幅增强。坚

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思政教育与现实生

活相结合,将新时代的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

历史性成就等研究成果转化为鲜活的思想政治教育

素材。深化课程思政建设,梳理挖掘各门专业课程

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

育功能,推出一批示范课程、名师和团队、数字化

资源。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

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的融合。推动“一站式”学

生社区建设覆盖全国高校,将学生社区“末梢”转

变为思想引领、发展指导等工作“前哨”,推动育

人工作做在日常、做到个人。

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推进。习近平总书记

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一系列要求。在全国高校思

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整体推进高校党政干

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

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咨询教师等

队伍建设,保证这支队伍后继有人、源源不断。

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培养社会主义建设

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

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

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

的统一者。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提出,教师要成为

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

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在 2023 年教师节首次

提出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赋予新时代人民教

师崇高使命。这些重要论述,为加强教师队伍建

设提供了根本指引。教育系统大力弘扬教育家精

神,启动“国优计划”支持“双一流”建设高校

培养研究生层次优秀教师等,进一步建立建强中

国特色高水平教师教育体系,教师教书育人意识

和能力明显增强。长期存在的思政工作队伍缺口

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综合师生比均已达标。

第9页

5

要闻内参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面临的新形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立德树人工作取得的成效,为

新征程上更好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打下

了坚实基础。但也要看到,当前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的落实面临着内外部环境深刻变化的挑战。

从国家战略利益和战略目标的变化看。国家的

战略利益、战略目标决定了教育发展的优先导向。

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

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对时代新人的基本

素质和精神状态等提出了全新要求,迫切需要以更

为宏阔的视野和更为主动的担当,谋深谋实如何进

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教育工作,进一步健全德智体

美劳全面培养体系,进一步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

更好地把青少年学生凝聚和团结在党的旗帜下,以

更强的能力本领积极投身并担当好中国式现代化建

设事业。

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影响看。当前,国

际形势日益复杂多变,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形势和

斗争更加复杂,争夺青少年的斗争愈加严峻。如何

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人才培养体系,推动思想

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有机统一,加强学生思想

政治引领,使之成为理想信念坚定、视野格局开阔、

能担当现代化建设重任、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的

时代新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发展看。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前沿技术的突破,使机器从过

去替代体力劳动向替代脑力劳动转变,对学生未来

应当拥有怎样的基本素质和核心能力,教育如何培

养出这样的基本素质和核心能力等提出了全新要求,

需要在教学和评价上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能力素质

培养,让学生有更全面的发展、更强的综合素质和

数字素养、更具有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更具有发

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看。随着经济发展、科

技进步、信息获取超前等外部环境的变化,身处网

络时代的当代青少年拥有更为充足的平视世界的底

气,更注重个性化和多元化的精神体验。如何系统

把握网络时代青少年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与变化规

律,加强他们网络安全意识、网络素养、网络行为

等的教育和引导;如何在关注他们知识增长的同时

更细致地关心关爱他们的身心健康、精神世界,并

引导他们认识和担负起对国家、对民族的使命,这

些都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面对教育内外部环境和形势的变化,学校立德

树人工作中还存在一些短板弱项。比如,全面育人

水平有待提高,人才培养重知识轻素质、重智育轻

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现状尚未根本改变,

分数至上等现象还较普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创

造意识创新能力培养不够,教育评价改革要求尚未

完全落地;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还不健全,

还需要形成更强的协同育人合力;思政课程教材各

学段在贯通、协同、联动方面还存在“堵点”、“痛

点”,思政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亲和力还需增强,

思政工作队伍能力建设与现实需求还有差距,高校

思政重科研轻教学的评价导向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等。

这些问题,都是影响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的深层

次问题,需要打破惯性思维、加大改革创新力度,

有针对性地、大力度地予以解决。

三、新时代新征程加快构建立德树人新格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进行

全面系统的部署,强调要“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推

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健全德智体美

劳全面培养体系”。教育系统认真学习贯彻三中全

会精神,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推动价值观教育一体

化贯通、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一体化贯通、德智体

美劳五育并举一体化贯通,为新时代新征程构建立

德树人新格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作贡献。

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铸魂育人。

有组织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发挥

高校学科和人才优势,协同相关部门力量,深入阐

释党的创新理论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深刻揭示

蕴含其中的道理学理哲理,构建起中国自主的知识

体系。高质量开好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开发教学资源、深化教学

改革,发挥“统编教材 + 配套课件 + 示范讲义 + 集

体备课 + 实践研修 + 研究阐释”合力作用,全面提

升教学质量。抓好新时代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

究和建设工程教材编写,高质量开发“中国系列”

原创教材,打造自主教材体系,全面推动党的创新

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相应的学科方向和课程教材,

将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融入学校教育。

第10页

6

扎实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立

足新时代新要求,结合学生身心特点,系统完善中

小学思政课课程标准,整体优化设计新版高校思政

课课程方案。纵深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

化建设,推动各学段思政教育课程贯通、教材联通、

教学融通、队伍打通、资源互通。针对学生成长的

不同阶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主题实践活动,引

导大中小学生体验感悟新时代新征程的生动实践和

伟大成就。加强思政工作队伍建设,建强马克思主

义学院,全面提高思政工作队伍政治能力、理论素

养和育人本领。

深入拓展“大思政课”育人重要阵地。加强“大

思政课”建设,通过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有

效结合,帮助学生更好了解国情民情、坚定理想信念。

统筹推动价值引领、实践体验和环境营造,探索校

内校外一体、线上线下融合的育人机制,不断拓展

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和阵地。加强实践育人,组织

学生深入革命老区、改革开放前沿、高质量发展一

线,强化小我融入大我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强

化网络育人功能,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推动思政教育

课程和工作内容革新、方法革新、样态革新,培育

网络思政教育特色品牌,塑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

长的网络空间和育人生态。强化育人阵地内容建设,

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为引领,分学段有序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积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学生的

理想信念、道德品质、知识智力、身体和心理素

质等各方面的培养缺一不可。要以身心健康为突

破点强化五育并举,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

系,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持续推进学生心理健康

促进行动,健全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

干预处置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增强学生心

理健康素质。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保障中小

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 2 小时,深化

体教融合,有效控制近视率和肥胖率。推进美育

浸润计划,提高学生审美素养。实施劳动习惯养

成计划,强化劳动教育的软硬件保障,培养劳动

意识,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

持续深化科学教育促进行动,强化科技教育和人

文教育协同,以人文情怀、人文底蕴支撑学生科

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培养,支撑学生科技创新思维

和实践能力提升。推进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以核

心课程、教材、师资团队和实践项目等基础要素

“小切口”牵引解决人才培养“大问题”。畅通

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健全产教融合、科

教融汇体制机制,深化科教协同育人,探索在一

些关键急需领域超常规培养国家高端人才的新模

式。完善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职业教育体系设

计,以职普融通拓宽学生成长成才通道,使不同

发展潜质的学生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统筹

推进“双减”和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创新教学模式、

人才培养机制和评价方式,着力加强学生创新能

力培养,提高学生数字素养和技能,培养探索性、

批判性思维品质。持续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

总体方案落地,深化考试招生、人才评价等改革,

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

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

的问题。

加强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引导广大教

师坚定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陶冶言为

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涵养启智润心、因材

施教的育人智慧,秉持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

态度,勤修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树立

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践行教师群体共

同价值追求。推动构建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职业发

展全程的有效机制,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健全

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

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

化教师队伍。

来源 | 《求是》2024/17 █

要闻内参

第11页

7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学习时报》撰文: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提供强大动力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到 2035 年建成教育强国,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

总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党

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在“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部分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作出重大决策部署,

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教育改革发展工作指

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以改革添动力增活力,奋力书写以教育强国建设

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篇章。

提高政治站位,完善立德树人机制,加快构建育人新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

心课题。立德树人关系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关系国家前途命运。要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

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系统塑造价值观引领、文化知识相融通、各学

段相衔接、校内外相结合的育人新格局,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一是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当前,全国高

校已实现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及统编教材使用全覆盖,中小学全面使用《习近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下一步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

人,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

的课程教材体系,开好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教育部成立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

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各地同向同行、通力配合,形成各展其长、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

针对每个学段学生认知特点,因时制宜、因材施教,系统完善中小学思政课课程标准,整体优化设计高校思

政课课程方案,完善大中小学集体备课制度,健全与思政课一体化相适应的管理体制、课程定位、教材编写、

评价标准,实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不断巩固的育人效果。新时代伟大变革,是鲜活的思政教材,是最有

说服力的教科书。近年来,我们锚定“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目标,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创新。

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

化为力量根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引导学生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伟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

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要更好发挥“大思政课”的育人优势,把思政小课堂与社

会大课堂有效结合,让学生在“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中更好了解国情民情、坚定理想信念。

二是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字字千金。学生的理想

信念、道德品质、知识智力、身体和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培养缺一不可,要以身心健康为突破点强化五育并

举,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要落实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保

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 2 小时,深化体教融合,改进和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着力解决“小

眼镜”“小胖墩”等问题。持续推进学生心理健康促进行动,健全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处

置工作体系,全面培育积极心理品质,让广大学生更加健康阳光。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明确规定,要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将实习实践教育有机纳入各级各类教育,实施劳动

习惯养成计划,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强化对知识的现实运用、对创新的切身感知。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

要闻内参

第12页

8

协同,推进美育浸润计划,深入实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让学生既具备科学精神、掌握科学知识,又提升

人文素养、厚植文化自信。

三是以教育家精神引领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教

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赋予新时代人民教师崇高使命。我们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推动教育家

精神融入教师培养培训全过程,贯穿教书育人各环节。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的言行对学生健康成长具

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对师德

违规问题“零容忍”,同时坚决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建设教育强国,必须大力

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健全教师教育体系,推动高水平大学开展教师教育,扩大实施“国优计划”,提升师

范教育办学质量,完善教师培训制度,以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要切实保

障教师地位待遇,减轻教师非教育教学任务负担,让教师潜心教书、静心育人,全心爱护教师、全力支持教

师发展,巩固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全面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服务国家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助力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全会明确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

性支撑,这一重要论断,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创新本质和规律的深刻洞察。随着新一轮科

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发展,从发现到发明、从发明到应用加速迭代,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

汇点,越来越成为国家最宝贵的财富。必须进一步强化高等教育龙头引领作用,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完善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机制,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不断强化对现代化建设的支撑。

一是聚焦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提升。创新之教育培养创造之人才,创造之人才造就创新之国家。人才是促

进和提升国家竞争能力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必须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优化

高等教育布局,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推动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

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

快拔尖人才培养,汇聚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头部企业和国家实验室力量,共同推进人才培养专区建设,着力

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着眼学校办学核心能力提升,加强核心课程、教材、实践项目、

教师团队建设。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引导高校在不同领域不同赛道发挥优势、办出特色,更好满足社会发展

对多样化多层次人才的需求。

二是聚焦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近年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量子科技、生

命科学、物质科学、空间科学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原创成果,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作为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

大科技突破策源地的作用日益彰显。进一步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实施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突破计划,发

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聚焦国家战略和世界科技前沿,把重大任务作为科教融汇的“发动机”,推动高校组

建科研大团队,开展跨学科、跨领域协同攻关,持续产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加大对高校青年科

技人才的支持,在学术生涯起步阶段就开始长周期、高强度、稳定支持,使青年科技人才既坐得住“冷板凳”,

又下得了“笨功夫”和长期功夫,真正“十年磨一剑”。评价制度改革至关重要,要加快建立与有组织科研

模式相适应的评价考核机制,特别是以贡献和质量为核心的标志性成果评价机制,营造良好创新生态。

三是聚焦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高校集聚创新成果和创新人才,必须更加突出服务国家经济社会

发展、服务科技变革的目标导向,切实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能。推进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建设,建立“枢

纽 + 节点”的国家大学科技园网络体系,引导高校和企业“双向奔赴”,促进高校科研成果高水平创造、高

效率转化。面向中西部、东北等地区布局建设高等研究院,构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转移为一体的新

平台,服务地方支柱产业发展。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推动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相

协调、与产业布局相衔接,深化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推进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

体试点,实现人才培养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双提升。

四是聚焦推进高水平教育开放。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中国教育的大门永远向世界敞开,必

要闻内参

第13页

9

须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加快建设

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推动国际教育科研合作,鼓

励国外高水平理工类大学来华合作办学,打造“留学中国”品牌。教育是促进民心相通的重要桥梁,要扩大

中外青少年交流,实施国际暑期学校等项目,建好“鲁班工坊”,不断拓展中国教育“朋友圈”,更好服务

国家外交和经贸大局。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深化同联合国教科文等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合作,支持上海

国际 STEM 教育研究所建设,推动中国教育理念和实践走向世界,增强我国教育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满足人民需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让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

最终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经过坚持不懈的接续奋斗,我国已经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普

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其中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达到了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当前,教育“量”的短

板已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质”的提升成为紧迫的要求。要按照“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要求,把人

民满意作为衡量教育发展的基本尺度,把促进公平融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各方面各环节,实现从“有学上”

到“上好学”的转变,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

一是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面对学龄人口变化、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与

老龄化叠加带来的新挑战,教育要主动应对、加强前瞻性布局,推动各地加快学校布局调整和跨学段资源余

缺调配,指导有条件的地方提高统筹层级,加强资源的统筹利用。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全面提升中西部

教育发展水平。完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推进机制,深入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推进高起点新建

一批、优质学校扩招一批、集团化办学提升一批、城乡结对帮扶一批,做大优质教育资源“蛋糕”,推进学

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探索逐步扩大免费教育范围,让更多孩子能在“家门口”上

到好学校,有力夯实基础教育基点作用。

二是注重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教育问题。教育是人民群众感知度最高的“身边事”“关切题”。要统筹推

进“双减”和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推动育人方式、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学校主阵地作用,提高基础教育育人

水平。推进教育关爱制度化,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残疾儿童等群体的保障力度,保障随迁子女

在流入地受教育权利,健全专门教育保障机制。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全力以赴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坚

持就业优先导向,拓宽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完善就业与招生、培养联动机制,教育引导学生以择业新观

念打开就业新天地。要努力让学生成长成才通道更加宽阔,举办“少而精”的中等职业教育,提升高等职业

教育发展的核心办学能力,通过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体系设计,让不同禀赋、不同发展兴趣的学生能够进

行有效学习、多样化成才,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三是加强全民终身教育保障。当前,人民群众对终身学习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近年来,我们大力推进教

育数字化转型,推进大规模应用和数据整合共享,建设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并获得 2022 年度联合国教育信息

化最高奖项,成功举办两届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为数字时代建设学习型社会打下坚实基础。要加快推进教育

数字化,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坚持应用导向,推动集成化、智能化、国际化,不断丰富国家智慧教育

平台和数据中心,推进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全域应用试点,持续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完善国家开放大

学体系,建好老年大学,更好推进国家数字大学建设。要积极推动以数字化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更新理念、

变革模式、完善治理、提高质量、促进公平,让终身学习资源更加丰富,推动教育活动向更加灵活广阔的自

主学习、终身学习延伸,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

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教育系统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

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

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

做到“两个维护”,当好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执行者、行动派、实干家,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

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学习时报》2024 年 9 月 4 日第 1 版 █

要闻内参

第14页

10

教育部专场解读!

国新办发布会聚焦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

9 月 26 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出席

发布会,介绍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教育部副部长王嘉毅、吴岩、王光彦出席发布

会并答记者问。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我和我们教育部几位同事一起出席今天的发

布会,与各位媒体朋友一起交流大家和全社会共同感兴趣的话题。首先,我代表教育部对大家和社会各界长

期以来对教育的关心、支持和信任,以及无私的帮助,表示真诚的敬意和感谢!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作出深入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教育现代化的重大决策,确立到 2035 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奋斗目标。9 月 9 日,党中

央召开全国教育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清晰擘画了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图景。总书记指出,教

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

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用这六个特质来表达出

教育强国的根本特征,要求我们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

满足民生需求、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扎根中国大地和借

鉴国际经验的关系,并系统部署了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形成我们推进未来教育改革发展的

总纲和主线。教育部正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把编制和实施教育

怀进鹏部长介绍情况——

要闻内参

第15页

11

强国建设规划纲要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举措,接下来,我们将全力以赴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

面推进教育强国任务的落实,全面落实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的关于教育综合改革的重大任务,朝着建

成教育强国的目标扎实迈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格局性变化。主要表现在:

一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效更加显著。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的党建工作格局基本形成,“五

育并举”理念深入人心,学校思政课建设全面加强,素质教育扎实推进,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成为学校自觉

行动,青少年学生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更加坚定。教师队伍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从 2012 年的 1462.9 万人

增长到去年底的 1891.8 万人,教师教书育人能力不断提升。

二是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更加充实。我们已经建成世界规模最大且有质量的教育体系。我在这里给各位

通报几个数据:学前教育在 2012 年是 64.5% 的毛入园率,去年底提高 26.6 个百分点,达到 91.1%。基础教

育已经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标志着中国的基础教育能力、质量具有世界可比性。在高等教育方面,

2012 年入学率是 30%,这十年提高了 30.2 个百分点,达到了世界公认的普及化阶段。在基础教育方面,在

全国 2895 个县域完全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人民群众“有学上”基本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学生资助覆盖

全学段,累计达到 14 亿人次。营养改善计划惠及 4.2 亿人次。2012 年以来,我们启动了面向农村和原贫困

地区考生实施重点高校专项招生计划,这是一个惠及东中西部推动教育向更公平发展的重要内容。十年来,

我们已经累计招生 110 多万人。同时,我们在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中,专门为中西部乡镇卫生

院输送 5 万多名毕业生,成为当地老百姓的健康“守门人”。

三是教育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更加有力。新时代以来,高校向经济社会主战场输送了 1 个多亿的毕业生。

我们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主要表现在国家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超过 7 成、科技进步奖

近 5 成来自于高校,特别是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和空间科学等领域,我们取得了一批重大的原

创性成果。这些都表现出中国高等教育作为国家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的重要作用。高校在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以及文化艺术持续发展方面也作出了积极贡献,资政育人和艺术创作能力不断增强。

四是教育综合改革更加深入。深入推进教育综合评价改革,通过“双减”推动基础教育生态发生重大变

革,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考试招生模式基本形成,有力促进了学生成长、国家选才和社会公平。

五是中国教育国际影响力更加彰显。我们已经与 59 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国家智慧

教育平台已经面向 200 多个国家、1000 多万个海外用户提供服务。到本月,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已经有超过

500 亿人次的访问量,成为世界上应用最活跃、受益最多的平台,也为我国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

提供了宝贵的数据资源,国家数字化教育战略取得扎实成效。同时,我们还成功推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华

设立国际 STEM 教育研究所。这些工作对我们进一步服务社会、推进国际交流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中

国地质大学(北京)和厦门大学牵头发起“深时数字地球”“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中国教育在国

际舞台上展现出更加开放、更加自信的姿态,更加有实力参与国际科学发现和研究。

建成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锚定 2035

年建成教育强国这一总目标,以百年树人的战略眼光,百舸争流的奋斗姿态,书写教育强国建设新篇章,为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马上就到新中国成立 75 周年华诞,在这里,我代表教育部向媒体朋友、社会各界表示祝福,祝节日快乐,

祝我们的祖国蒸蒸日上、繁荣发展。

我先介绍到这里。谢谢各位!

要闻内参

第16页

12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全国教育大会对建设教育强国作出了一系列新部署,请具体介绍一下教

育部将如何贯彻落实大会精神,推动这些部署落地见效?

谢谢总台记者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大家知道,三中全会确立了把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推进作为提高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重要基

础和支撑,部署了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任务。全国教育大会的召开,为我们进一步深化落实三中全会精神,实

现党的二十大确立的中国式现代化宏伟目标,明确了教育事业发展的重大任务和战略举措。这段时间以来,

整个教育系统正在全面学习、领会、宣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把教育强国建设作为“一

号工程”推动落实。教育部将深入学习领会并与地方、部门充分沟通,进一步凝聚思想共识,共同推进教育

强国建设。同时,教育部将深入谋划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把宏伟蓝图变成路线图,把方向变成方法,

并将之有效转化为教育系统的生动实践,实现教育强国目标。我们常讲学思践悟,首先要学明白、想明白,

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中央关于建设教育强国的决策部署上来;同时要干明白、悟明白,通过不断探索、不断

优化,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以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牵引重大任务、重大工程、重大举措,来完成我们的工作。

具体在工作中,从三个方面部署推进。

一是让教育的政治属性更加彰显。加强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坚定不移落实

好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这是我们教育强国建设的首要工程。开好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想概论课,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注重运用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打造一批“大

思政课”品牌。深化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

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强化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协同,培养学生科学精

神,掌握科学方法,不断提升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

二是让教育的人民属性更加鲜明。当前,我国正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结构、人口结构都在

发生变化。更有效地让教育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将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

制,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和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我们将着力解决发展

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和便捷性。同时,将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

提升终身学习公共服务水平,建设学习型社会。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建立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推动高水平大学开展教师教育,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

三是让教育的战略属性更加突出。过去十年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重大成绩和进展,在世界高等

教育中占有重要一席。在教育强国建设中,适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特别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推进,我们

将分类推进高校改革,优化高等教育区域布局,特别是通过启动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突破计划,建立科技创

新和人才培养相互支撑并带动学科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机制,这是我们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重要举措。

同时,我们将从国家战略需求中凝练重大科技问题,持续产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把培养国家重

大战略急需人才摆在突出位置,加快建立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为牵引的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

模式,更好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适配机制。大力推动高校科技成果

转移转化,布局建设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加强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和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深入

推动教育高水平对外开放,统筹推进“引进来”和“走出去”,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

教育部部长 怀进鹏:

要闻内参

第17页

13

南方日报南方 + 记者:我们注意到,近期一些高校调整了本科专业。请问,这些调整背后主要考虑因

素有哪些?在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如何科学合理地调整和优化本科专业的设置?

我来回答一下这位记者朋友的问题。我们对本科教育有两个基本认识:一句话是“人才培养为本,本科

教育是根”,另一句话是“本科不牢,地动山摇”。这就说明本科教育在高等教育里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

性重要作用。本科教育之所以重要,向上看,它直接连着研究生教育,负责给研究生教育提供优秀的“毛坯”;

向下看,它直接连着基础教育,特别是高中教育,它的标准和方向直接影响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向外看,

高等学校的在校学生(本硕博)80% 是本科生,本科生培养质量直接决定这个主力军的质量、水平和贡献力。

如何办好本科,我们也有两句话:一句话是“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第二句话是“课程是人才培养

的核心要素”。从一定意义上说,老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课程、教材、实习、实验、实训等,都要集成

在本科专业这个平台上。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全社会对本科专业都很关心。建设教育强国,本科专业质量

决定了高等教育质量的成色。

现在全国本科高校有 1308 所,本科专业包括 12 个门类、93 个专业类、816 种专业,全国本科专业布点

数有 6.2 万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加快专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给大家通报两个数据:12 年来,我们新增

本科专业布点数 2.1 万个,撤销或停招不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布点数 1.2 万个。我们开展了一场数量足

够多、力度足够大的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今年,我们增设了国家战略急需专业布点 1673 个,撤销了不适应

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布点 1670 个,调整力度应该说是空前的。

下一步,我们将会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刚刚结束的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

发展需求适配机制,动态调整学科专业的要求,在三个适配度上下功夫:

第一,要提高本科专业建设与国家战略急需的适配度。首先,要深化“四新”建设,这“四新”建设就

是指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二是,聚焦科技前沿和国家关键战略领域,布局新兴专业,扩

大急需紧缺专业布点,特别要提高高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对高质量发展的响应度,更加有的放矢培养国家

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

第二,要提高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专业建设与区域发展的适配度。今年年初,我们在黑龙江、浙江、河南、

重庆、陕西等省市开展了高校专业设置与区域发展匹配度评估,明年我们将进一步扩大范围。通过这一举措,

积极推进各地结合本区域发展,特别是产业发展实际,打造优势特色专业集群,构建高等教育与产业集群的

联动发展机制,更好地服务区域发展。

第三,要提高本科专业建设与学生全面发展的适配度。我们将以人工智能赋能专业内涵建设,有针对性

地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各专业知识图谱、能力图谱,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推动高校正确把握知识学

习和全面发展的关系(智育和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关系),强化核心素养培育,努力培养德才兼备、身心

健康、朝气蓬勃、追逐梦想的时代新人。

教育部副部长 吴岩: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双减”政策自 2021 年 7 月出台以后,备受大家关注,请问三年来,实施情况如何?

接下来会采取哪些持续巩固“双减”的举措?

谢谢这位记者对“双减”工作的关心。“双减”事关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中央关心、社会关

注、群众关切。可以说,“双减”是“小切口,大文章”。

三年来,教育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双减”的部署,特别突出强化学校作为主阵地的作用,扎实

推进“双减”工作,概括起来就是“双降双升”。第一个“降”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机构数量大幅度下降,

教育部副部长 王嘉毅:

要闻内参

第18页

14

我补充两点。一是义务教育是国家事权,全世界都是一致的。特别是关于学科类培训。二是推进“双减”

目的是“双升”,我们要更好地提升教育效果,更好地提升基础教育优质均衡。

教育部部长 怀进鹏:

大规模学科类培训无序发展趋势已经基本上得到了遏制。第二个“降”是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下降。

第一个“升”是全国 20 多万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普遍开展了课后服务,自愿参加课后服务的学生比例由“双

减”前的 50% 左右提升到目前的 90% 以上。第二个“升”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教学质量明显提升。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巩固“双减”成果,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应该说,最后实现的是校内的“双加”。

具体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扩资源,稳固中小学课堂教学质量“基本盘”。深入实施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优化区域教

育资源配置,加强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坚定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有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

二是提质量,激活学校教育教学的“内动力”。通过优化教学方式、强化教学管理、推动科技赋能等举措,

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水平,确保校内教师能够“教足教好”、学生能够“学足学好”。持续提升学校课后服务

水平,特别是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三是重实践,构建全面育人体系“大格局”。全面落实实践育人的要求,深入落实科学教育提质计划,

加强学科实践、跨学科实践和综合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探索性、创新性的思维品质。

四是强监管,塑造校内外同步治理的良好生态。健全校外培训治理长效常态机制,严控学科类培训,加

强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治理,规范非学科类培训,特别是要严肃查处违法违规培训行为。加强培训机构预收

费监管,坚决遏制过高的收费和过度的逐利行为。

中国教育电视台记者:工程科技是影响世界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无论是高铁组网还是神舟飞天,

其实都对我们的生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我们注意到,近年来我国在卓越工程

师培养方面有比较大的力度,我想问一下,目前有哪些进展,下一步还有怎样的举措?

谢谢记者朋友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一下。卓越工程师是 2021 年 9 月 27 日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确定

的四支战略人才力量之一,这次会议推动形成了卓越工程师(我们内部叫工程硕博士)培养方案。应该说,

建国以来工程师的培养经历了长期发展。面对新的形势,特别是面对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如何更有效地提

升新质生产力,更有效地激发创新活力,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教育部推动卓越工程

师培养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大家知道,人才培养当中既有创造知识、科学发现的内容,也有解决技术创新、提高生产能力,实现产

品、服务不断发展的内容。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正是以实现技术创新为基础,推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

促进产业迭代升级,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所需要的国家战略型人才。从这个角度来说,卓越工程师是聚

焦国家战略、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培养人才的一项重要工作。特别是我们看到,卓越工

程师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今年 1 月,党中央国务院首次以“国家工程师奖”来表彰作出突出贡献

的工程师,教育部把加快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发挥“双一流”高校示范引领作用,扎

实推进产教融合,不断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以深度参与创新、推进产业发展和经济进步作为原动力,来

提升工程硕博士培养质量。主要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不断深化重构工程师培养体系。我刚才讲过,产教融合是培养创新人才特别是卓越工程师的重要基

教育部部长 怀进鹏:

要闻内参

第19页

15

础和必然路径,因此调动产业界和高校这两个积极性,是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制度设计和政

策安排。在中央组织部的统一指导下,教育部会同国资委,共同支持“双一流”高校联合中央企业建设了两

批 32 家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同时我们也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在国家部署的三大创新中心,京津冀、长三角、

粤港澳,共同推进支持建设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 4 个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通过这样的组织机

制和结构网络的设计,教育部还与工信部、国资委、工程院、中国科协,共同合作支持产学研,支持大学、

企业、国家科研机构成立中国卓越工程师培养联合体。通过这样的方式,形成一个产学研协同、国家部门协

作、大学与地方和研究机构共同构成的网络体系和组织架构。

二是创新工程师产教融合培养机制。刚才吴岩同志介绍了本科的人才培养与产业结构的适配。作为创新

人才培养,卓越工程师的重点应该在哪里?从招生到培养过程当中的课程体系,产业界和学术界的导师的结

合,从评价标准,到最后知识产权的有效转化和界定,都是很重要的内容,这对我们建立起产学研全链条体

系、全要素参与高质量人才培养开辟了重要路径。在这方面工作中,如何把校企两个积极性发挥好,如何推

进校企共同招生、共同培养、共同选题、共享成果,实现师资互通、课程打通、平台融通、政策畅通,我们

叫做“贯通式培养”,目的是培养人才,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应该说,这种培养机制的改革是高等教育

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三是重点突破工程师培养关键环节。我们组织“双一流”高校,聚焦 18 个关键领域,联合企业共同建

设 200 多门核心课程。和本科生一样,它的核心课程不能只是知识,而要更注重能力,特别是针对产业的重

要问题,如何形成新的课程体系,通过这样的课程体系、实践体系和创新能力,进而在帮助学生能力提升、

塑造素质过程中形成新的培养方式。同时,在队伍培养当中,32 家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聘任了 2 万多名来

自企业的老师,这对教育系统来说,是在研究生培养、工程师培养当中一个成建制、有组织、有目标的产学

研合作重要方式,导师双聘方式、教学内容双选方式,以及课程推进方式都是创新的重要内容。学位法公布

后,把对工程硕博士申请学位的基本要求拓展为实践报告、专利和创新成果,这对我们的评价标准体系来说,

是改革的重要突破。这些方面,对于推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适配方面,提供了法律依据,做到了改革

于法有据,成为我们破除“唯论文”的评价指标,把价值贡献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特别鼓励和支持企业提

出选题,与大学一起研究。三年来,大概有五千多个来自企业界的真实问题。什么叫在创新中培养人才?就

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实现创新,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创新,也就实现了人才培养。我们常讲一句话,在创

新中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培养人才,所以培养人才要在实践问题的解决当中来完成。

跟各位通报一下,我们按照“半年一交流,一年一总结”的工作安排,最近将召开卓越工程师产教融合

培养工作推进会。第一批硕士生已经进入企业实习,博士生已经进入到产业当中,从目前情况看,这种有目

的、有组织的产学研合作对于推进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在这当中,还会不断有新问题需要

我们去研究、思考,以更好地适应产业变化,更好地支撑培育新质生产力。我们还将发布中国的卓越工程师

培养标准,加强国际合作,为世界工程教育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中新社记者:我比较关注人口结构变化与教育资源配置问题。请问,教育部在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

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方面有何考虑?

感谢中新社记者的提问,您提的这个问题非常重要,这是事关教育公共服务质量提升的大事。大家都知

道,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教育强国建设是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工程。

在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中,这是我们重点关注的内容。教育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深入研判未

来一个时期我国学龄人口变化趋势,坚持统筹兼顾、综合施策,持续健全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教育资源统筹

调配机制。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

教育部副部长 王光彦:

要闻内参

第20页

16

在学前教育方面,学龄人口在持续减少。资源布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结构性矛盾,城镇地区普惠性资源

特别是公办资源不足,农村地区办园条件薄弱。我们要着力优化普惠性资源布局结构,稳步增加公办资源供给,

优化教师队伍配置,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

在义务教育方面,小学在学规模已于 2023 年达峰,初中学龄人口仍在持续增加。资源布局面临的主要

问题是“城镇挤、乡村弱”,部分城市地区学位供给紧张与农村地区资源相对富余同时存在。下一步,我们

要进一步优化城乡学校布局,扩大学龄人口净流入地区学位供给,提升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和管理水平,办

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促进学校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在区域内统筹调配、

交流轮岗,以教育数字化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刚才进鹏部长谈到了教育数字化战略实施的问题,我

们要深入落实好这一重大战略,促进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

在高中阶段教育方面,根据学龄人口变化趋势,在资源配置上,要坚持新建和挖潜并重,统筹考虑高中

阶段教育学龄人口波峰前压力较大和波峰后的相对缓解。我们要适当增加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引导支持地

方统筹优化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布局,在教育基础薄弱县、人口集中流入地新建改扩建一批高中学校,

办好综合高中,推动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同时,鼓励各地加大资源统筹力度,因地制宜打通使用各个

学段教育资源,这是未来教育资源调配的重要方向。

在高等教育方面,根据预测,学龄人口在 2032 年之前将持续增加。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普及水平处于

稳步提高阶段,刚才进鹏部长也讲了,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 60% 以上,进入普及化阶段,未来一段时

期,学位需求还将持续扩大,要通过现有高校改扩建挖潜扩容和新设置高校等多种方式,扩大高等教育资源,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受教育机会。同时,我们还要支持“双一流”建设高校拓展办学空间,适度新建若干所高

水平研究型大学,鼓励国外高水平理工类大学来华合作办学,不断加大优质资源供给力度。持续实施国家支

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脱贫地区学生专项计划,更好地促进入学机会公平。

南方都市报 N 视频记者:我们注意到,一些地区在新学期将中小学课间活动时间由 10 分钟增加到了

15 分钟。请问,教育部下一步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方面有何部署?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感谢您对中小学课间这样一个很具体问题的关心,您非常敏锐。

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是每个家庭最为关心的问题,是家长最朴素的愿望,也是习近平总书记

心中最温暖的牵挂。总书记曾多次强调,“青少年要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还反复强调,“学生的理

想信念、道德品质、知识智力、身体和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培养缺一不可”。

刚才谈到,课间从 10 分钟到 15 分钟,虽然是个“小切口”、具体的小问题,但它的意义非常重大,它

延展的是“五育”的形式和内容,也就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体现的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的育人导向,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

根本任务,把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放在首位,特别是以身心健康为突破点,进一步强化德育、智育、体育、

美育、劳动教育的全面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顶层设计方面,进一步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想铸魂育人,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我们还将持续实施美育浸润计划、劳动习惯养成计划、

青少年读书行动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进一步加强学科实践、跨学科实践和综合社会实践,促进学

生学思结合、知行合一,让学生学会生存和生活,适应社会和未来的发展需要。

在关键环节方面,让“健康第一”落细落地。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心理健康促进行动等,保障中小

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 2 小时,每天保证一节体育课,另外课后再锻炼一个小时,保证每天两个

教育部副部长 王嘉毅:

要闻内参

第21页

17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网记者:我的问题是关于职业教育的,相信大家也非常关注。我们知道,职业

教育是培养工匠的沃土。请问教育部将如何进一步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培养更多的大国工匠、能工

巧匠和高技能人才?

我很愿意回答你这个问题。大家都知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就必须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而建设现

代化产业体系,就有一道槛必须迈过去,这就是新型工业化。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要有数量充足、质量优

良的高技能人才。因此,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纳入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在这里,我想给

大家通报一组数据:职业教育每年培养超过 1000 万名毕业生;近年来,现代制造业、战略型新兴产业和现

代服务业 70% 以上的新增一线从业人员来自职业院校。全国总工会最近 4 年评选出的 40 位“大国工匠年度

人物”,有 32 位毕业于职业院校。2022 年评选出的 30 位中华技能大奖获奖者,有 18 位毕业于职业院校。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职业院校确实是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的主阵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培养大国工匠、

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下一步,我们要重点做好四件事。

一是推进职普融通。在普通中小学实施劳动教育、职业启蒙教育,开设职业体验、技能类课程,从小培

养学生掌握技能的兴趣爱好。在高中阶段教育,建设一批综合高中。推动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课程互选、

学分互认。进一步完善职教高考内容与形式,优化中职学校与高职学校、职教本科、应用型本科学校的衔接

培养模式,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多样化选择路径。

二是深化产教融合。做实“一体”(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建强“两翼”(市域产教联合体和

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在政产学研方面推行“四合作”: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提

高技能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结合的紧密度、与行业企业发展需求的适配度。

三是提升办学能力和培养质量。瞄准技术变革和产业升级,深化产教融合,系统推进专业、课程、教材、

师资、实习实训基地等关键要素改革,加强“五金”建设,打造“金专、金课、金师、金地、金教材”。

四是创造良好环境。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全社会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

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让“一技在手、一生无忧”深入人心,让职业教育更加美丽,为中国式现代化培养

更多的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

教育部副部长 吴岩:

小时,全面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在我们看来,课间时间延长,是落实“健康第一”理念的有效抓手,要

让孩子动起来、跑起来、活动起来,特别是让孩子多见阳光,在阳光下多奔跑、多运动、多呼吸新鲜空气,

让他们身上有汗、眼里有光。通过种种努力,着力破解“小眼镜”“小胖墩”等问题,让学生更加健康阳光。

在机制保障方面,扎实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是全社会共同责任,需要学校、家庭、

社会密切配合。我们将进一步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以“教联体”建设为抓手,调动部门资源,协同社

会力量,在医教互促、体教互融、家校互动、社教同频等方面加强联合,共同担负起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

长的重要责任。

香港紫荆杂志记者:教育部将采取哪些措施进一步推进高校科技体制机制创新,让更多科技成果尽快

转化,服务新质生产力?

谢谢您的提问。科技体制改革是上半年全国科技大会召开的一个非常重要内容,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一下。

大家知道,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把教育科技人才作为国家创新效能一体推进的重要支撑,党的二十大首

教育部部长 怀进鹏:

要闻内参

第22页

18

次把教育科技人才一体部署,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高校科技体制创新、推动成果转化之所以引起大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有其必然原因。首先,在任何一

个国家,高校的质量和能力是最宝贵的资源。因为高校,一是能够产生创新创造成果,二是能够培养高素质

人才,三是能够不断转化技术,服务社会发展。与此同时,高校的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是世界性难题和共

同关注的问题。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这已经成为全社会越来越关切的重要内容。教育是推

进创新、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新质生产力培育的关键。大学肩负着培养人才的责任,也兼

具创造知识和创造价值的重大属性。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国家基础研究的主力军,是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

教育系统肩负着不可或缺的重大责任。

知识创造是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源头活水,在这方面中国高等教育已经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党的十八

大以来,国家自然科学奖七成来自高校、技术发明奖七成来自高校,体现了高校主力军和策源地的作用。同时,

我们看到一批重要成果,例如化学小分子诱导人体细胞实现重编程,大家知道,生命科学的迅速发展,对人

类健康和现代社会重大疾病治疗具有重大意义;国之重器“天鲸号”吹沙填海,对海洋工程作出了重要贡献;

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商运投产。以上我举的几个例子,说明了基础研究的突破,对未来生命科学和医药卫生、

重大工程以及国家创新和产业发展都极其重要。因此,高校要在基础研究、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方面发挥更

重要的作用。教育部把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建设结合起来:

第一是我前面讲的源头活水。我们将通过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突破计划,支持高校更有效地发展。大家

知道,基础研究要坐“冷板凳”、下足“笨功夫”,做长期研究和积累。对这方面的评价,要在制度方面给

予机会和时间。保证源头活水,才有后续的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这要求我们把重大任务的科教结合作为“发

动机”,融入到学科交叉和基础研究中,为原创性和颠覆性创新创造源头。

第二是技术转移转化。刚才有位记者朋友问到了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学生们掌握了很好的知识和技能,

到了实践中发现问题,就可以有效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比如,我年初去调研,一个学生说到,在实践中

看到大型机械装置中出现断裂和疲劳,他运用原来学到的光学知识,很快提供了新的判定方法,所以在相当

一部分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中,是现有知识和实际问题的结合。我们也鼓励要下第二个“笨功夫”,这个“笨

功夫”不是到处找方法,而是在实践、工程、产品中去找问题,并把它解决、实现创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

化,既要把已有的知识和实践中的问题进行有效结合,也要把创新成果和产业需求相结合。在这方面,教育

部正在建立有效机制,创造良好生态。前不久,我们和江苏省一起推进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建设,

地方有积极性,愿意搭建这个平台,吸引高校围绕生物医药、信息通信和先进材料等优势产业方向,把产业

发展和区域创新结合,又与国家战略结合,把已经有的成果供给端、需求端进行结合,把产学研结合起来,

同时汇聚投资和政府公共政策平台,建立区域中心。我们也正在加强国家大学科技园的优化重塑,进而建立

一个整体网络,这是一个世界性问题。我们在探索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中,把人才培养、发现问题和建立生

态有机结合起来,期望高校在创造价值、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第三是为了实现基础研究的源头活水,我们将支持鼓励一批青年教师深入到长周期的基础研究和学科交

叉研究中,把功夫做足,把研究做透,实现未来创造性知识的发现。在这方面,我们将支持长周期的科学项目,

同时在评价体制改革和优化中支持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在对外合作发展中也去做这样的工作。这些年,我

们推进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产学研合作中,有相当一部分把知识结构和实际问题相结合,从社会实践中

发现新的机遇空间,取得了很好的成果。我们希望把大学生的创新创业与大学科技园和技术转移中心、高等

研究院的建设相结合,把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与我们的供给有机结合,把评价机制改革加强起来。这是我们推

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部署中最为典型、持续发力、不断探索的重要工作,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成不变的机

制,但我们试图通过这样几步,先建立结构、形成生态,以进一步增强高校科技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动力、

活力、发展竞争力。

要闻内参

第23页

19

中国青年报记者:教育部持续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的战略行动,请问这三年来取得哪些重要成果,以

及未来下一步我们还要如何进一步推进和建设这种学习型社会,有哪些实质性的举措?

谢谢青年报这位记者提的问题。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

破口。三年来,教育部深入实施国家数字化战略行动,我们提出坚持应用为王、治理为基这个总方针,按照

联结为先、内容为本、合作为要的“3C”,走向现在的集成化、智能化、国际化的“3I”,打造国家智慧教

育平台,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推动教育改革创新,将中国教育的制度优势和规模优势转化为教育高质量

发展的效能。刚才前面几位部长也都谈到了运用数字化推进教育公平各个方面取得的突出成效。

当前,优质课堂时空交叠处处可见,优质课程跨越山海时时可及,资源的集成整合和大规模应用真正让

广大师生受益。给大家举个例子,上周我去新疆喀什出差,到一个小学去看,这个学校充分利用了国家智慧

教育平台,老师非常便捷地运用平台进行数学课的备课和授课。校长也介绍了学校里的每个老师都可以熟练

运用平台开展研修、学习和班级讨论等,让我深切感受到数字化战略的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扩大了优质资源的

受益面,这对于提升薄弱学校质量,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三年来的不断迭代升级,中国教育数字化对世界教育的贡献力也明显增强。这不仅是我们教育发展

的新赛道、新动能和新优势,同时在国际范围内,我们的数字教育变革处在了领先位置。举一组数据,全球

数字教育发展指数中国排名从第 24 位跃升到第 9 位,这个成绩非常显著。刚才怀部长已经讲了,国家平台

访问量超过了 500 亿,用户覆盖了 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世界第一大教育资源数字化中心和服务平台。

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信息化的最高奖——哈马德国王奖。

站在教育强国建设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进一步加强谋划、创新政策供给,充分释放教育数字化开辟

发展新赛道、塑造发展新优势的强大动能,探索运用数字赋能大规模因材施教、创新性教学的有效途径。接

下来将在五方面推进工作。

在深化机制改革方面,制订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指导意见,适应不同类型教育发展规律,确保国家平

台和地方平台协同的有效衔接和运行,构建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资源供给和应用激励机制,建立规范共享、

有效赋能的大数据开发机制等一系列长效机制。所以,建机制要放在首位。

在平台资源建设方面,坚持应用为王,建强用好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深化平台的全域应用试点,大力推

动集成互通,完善资源供给格局,不断满足各级各类学校师生个性化需求。

在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方面,打造服务终身学习公共教育服务平台,按照全国教育大会的部署,构建起

以资历框架为基础、以学分银行为平台、以学习成果认证为重点的终身学习制度,通过数字化赋能,推动学

习型社会建设和终身教育发展。

在人工智能方面,充分发挥人工智能这把“金钥匙”的作用,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行动,建立基

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支持的教育评价和科学决策制度,增强师生数字素养,助力教育变革。

最后,要不断加大对外开放合作力度,积极推动数字教育国际交流,持续办好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加快

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国际版建设,推动数字教育中国方案走向世界。

教育部副部长 王光彦:

凤凰卫视记者:我们比较关心教育对外开放。全国教育大会提出,要深入推动教育对外开放,统筹“引

进来”和“走出去”。下一步,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在“引进来”和“走出去”方面有哪些重要举措?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教育国际影响力大幅度提高,有 3 个很让人感到鼓舞的指标。一是中国教育的朋

友圈大了,与世界各国普遍开展了教育合作交流。有 85 个国家把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国际中文学习者

教育部副部长 吴岩:

要闻内参

第24页

20

和使用者累计已超过 2 亿人。我们在国际上合作建成了 30 余个“鲁班工坊”,大受欢迎。二是中国教育的

吸引力强了。195 个国家和地区留学生来华求学。其中,学历生比例提高到 60% 以上。三是中国教育的贡献

度高了。我们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很多国际组织合作,比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STEM 教育研究所将

要落户中国上海,这是教科文组织在欧美之外首个全球性一类中心。还有,刚刚召开的中非峰会上,习近平

主席宣布未来将在非洲建设 10 个“鲁班工坊”,中方与非洲国家教科文组织合作举办了教育和遗产保护对

话会,为携手推进教育 2030 的国际目标做出贡献。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做好两篇大文章。第一篇大文章,坚定不移“引进来”。一是在学校层面,有效利

用国际一流的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把最优秀的国外大学,特别是理工科大学引进来,跟它们一起合作,进

行高水平的中外合作办学。二是在留学生层面,加强“留学中国”品牌和能力建设,特别是“双一流”大学,

吸引海外优秀人才来华学习、来华交流,提升世界重要优秀人才培养和聚集能力。三是在青年交流方面,未

来 3 年我们要开设 800 个国际暑期学校重点项目,未来 5 年还要邀请 5 万名美国青少年来华交流,未来 3 年

邀请 1 万名法国青少年来华交流、欧洲来华交流青少年人数翻番。让中国青年和全世界青年能够深入互动,

进一步夯实民心相通基础。

第二篇大文章,从容不迫地“走出去”。进一步提高中国教育的世界感召力、影响力和塑造力。一是在

高等教育方面,推进高等教育出海,坚持“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发挥作用”的留学工作方针,

鼓励学生能够到国外留学。不断完善国家留学人员综合平台,特别是推动在国际上我们具有比较优势的工程

教育、医学教育等在海外办学,让相关学科专业标准“走出国门”。二是在职业教育方面,推动职教出海。

举办好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展。我们要设立首个世界职

业技术教育大奖,建立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联盟,高质量推动“一带一路”职业教育合作,支持中国职业

院校有序开展海外办学。三是在数字教育出海方面,推进中国数字教育稳健出海,办好世界数字教育大会、

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大会。发展壮大世界数字教育联盟,发布全球数字教育发展指数和示范案例等,把智慧

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国际版推向世界,让中国的优质慕课资源走出国门,让中国的数字教育稳稳地在世界教育

下一轮发展中占领制高点,拥有话语权。

最后,我国高校已经牵头发起两个国际大科学计划,“深时数字地球”计划有 100 多个国家的科学家参

加,“海洋负排放”计划有 30 多个国家的科学家参与合作,这两个大科学计划都是对人类的巨大贡献,将

为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力量。我们将满怀信心地把教育对外开放越做越大 、

越做越好。

我再补充几句。今天与各位媒体朋友进行交流,非常难得。全国教育大会发出了 2035 年建成教育强国

的动员令,这是我们未来 11 年的宏大目标和努力方向。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为建设教育强国带来历史机遇。

但我们也深知,教育强国建设还有很多困难和挑战,它既有系统性的跃升,更有质的变化,需要我们不断深

入和研究。有两点是不容置疑的,一是坚定不移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服务现代化强国建设。二是坚定不移

对外开放,推进中国教育与世界各国合作。人文交流和教育合作,是中国对外开放、打开大门、不断促进国

家发展的重要内容。

我们愿与世界各国一道,在教育合作发展、创新能力建设、文化交流方面作出我们的努力。也感谢新闻

媒体的朋友,提前祝大家节日快乐,期望大家更多地关心教育、支持教育,为教育发展出谋划策,提出批评

和建议。谢谢各位!

教育部部长 怀进鹏:

文字 | 据中国网直播文字实录;图片 | 中国网、国新网 █

要闻内参

第25页

21

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教育力量

“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

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

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

工程。”

为现代化进程提供持续不断的智力支持和人才

资源,更大程度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更有力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助推国

家在全球竞争中取得更大优势……在中国式现代化

进程中,教育的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支撑性

的作用更加凸显。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

大计、党之大计,以更强决心、更大力度、更实举

措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推动新时代教

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中国教

育一步一个脚印,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壮丽征程

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奋力跑好历史的接力棒,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

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书写以

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

我们重任在肩。

时间是最好的见证者。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

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在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上破浪前行,各级各

类学校人才培养供给能力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教

育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不

断增强,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一批批优秀人

才、一组组亮眼数字、一项项创新成果,充分彰显

着教育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贡献力、支撑力。

——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构建德智体

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青少年学生更加坚定听

党话、跟党走。

教材上新了! 2024 年秋季开学起,全国小学和

初中将启用新修订的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

统编教材。系统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思想学习要求,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

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学习内容,新教材选材更加

丰富,编排更加科学,育人导向更加鲜明。

紧扣立德树人这一核心课题,近年来,我们坚

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

育人,推进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不断推进,到

“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大思政课”建设工程等深

入实施,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持

续完善。

搭建新目标、构建新内容、催生新教学与倡导

新评价,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全面迈入核心素养时

代;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从娃娃抓起”培养创新

人才有了有力的抓手;着力解决“小胖墩”“小眼镜”

问题,持续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健康第一”成为

全民共识;实施美育浸润计划、青少年读书行动等,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学生全面发展、生动活泼发展

的育人生态进一步形成和巩固;将“劳”纳入党的

教育方针,劳动教育有机融入青少年成长的全过程,

爱劳动、会劳动逐步成为校园新风尚……教育不再

是一“智”独秀,德智体美劳全面协同发展的局面

正在形成。

——聚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全面促进公平、

提升质量,社会经济发展有了更坚实的人才根基。

“高海拔的阳光让我的皮肤变得黝黑,但书本

中的知识让我的眼睛变得明亮。”四川凉山州彝族

小伙陈时鑫通过教育走出大山,完成本科学业后选

择继续在芯片自动化设计领域深造。

从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 91.1%,到九年义务

教育巩固率超过 95%,再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60.2%……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且有质量的教

育体系,各级教育普及程度均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

国家平均水平。每年 1100 万名大学生走向经济社

会主战场,其中 50% 以上是理工农医类人才。作为

对接产业最密切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每年培养的

高素质技能人才达到 1000 万人。在现代制造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

教育时评

第26页

22

业人员 70% 以上来自职业院校毕业生,教育发展为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

技能支撑。

一根网线,消弭城乡数字鸿沟,促进教育优质

均衡发展;一个平台,汇聚海量课程资源,助力实

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2022 年度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化奖颁给了中国“国家智慧

教育平台”项目。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工程,

上线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启动实施人工智

能赋能教育行动,推动国家教育大数据中心建设……

数字化在实现教育资源普惠共享、推动育人模式改

革等方面为中国教育开辟全新赛道、增添强大动能。

——紧紧锚定国家战略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需

要,加速推动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合,教育服

务能力继续增强。

蜀西湖畔的国家级产业基地“中国声谷”、拥

揽“人造太阳”的“科学岛”、拔地而起的新桥智

能电动汽车产业园……每年约 7 万名职校毕业生选

择留肥,助推合肥市经济高速发展。

神舟飞天、蛟龙入海、北斗组网……一系列大

国工程的诞生都与高校提供的关键技术密不可分。

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

高校获得一半以上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获得国家科

技三大奖的数量占比稳定在 60% 以上,成为当之无

愧的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技术创新策源地。

深入实施中学生英才计划、强基计划、基础学

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有力推进;

持续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改革,全面深化新工

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国家急需高层

次人才培养全面加强;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深化产教融合,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更多

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不断涌现。

——顺应广大人民群众对更好教育的期盼,不

断破解急难愁盼问题,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幸福

感显著提升。

配齐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教学楼、温馨整洁的学

生宿舍、赏心悦目的校园绿化……在湖南 73 个原贫

困县,101 所芙蓉学校“竞相绽放”,树立了湖南

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新标杆。

直面教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短板,我们实施义

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

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健全控辍保学工作机制,

20 万名建档立卡辍学学生实现动态清零;学生资助

政策体系实现所有学段、所有学校、所有经济困难

学生“三个全覆盖”,16.2 亿人次家庭经济困难学

生受益。

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需求,我们持续做大

优质教育资源“蛋糕”。实施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

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扩大普通高中优质资

源、推进多样化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基

础教育新格局正在构建。

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全力破解急难

愁盼问题。我们积极推进免试就近入学、划片规范

入学、阳光监督入学,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上好

学校;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双减”,学生校外

培训负担极大减轻,课后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

——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以文化人、

以文育人,守护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

行得远。”近年来,从“中国诗词大会”到“开学

第一课”,从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到“典耀中华”

阅读大会,一系列充满文化韵味的节目、赛事,掀

起了教育系统乃至全社会的参与热潮。

根深才能叶茂,有魂才能屹立。新修订的历史

统编教材注重反映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学生们

可在课本中“寻迹”良渚古城、陶寺古城和牛河梁

遗址等代表性考古成果。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不断拓展育人形式和载

体,教育系统着力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日常教学中、

融入生活实践中,用润物无声的方法,引导青少年

在亲近中热爱传统文化,在热爱中弘扬中华文化,

在弘扬中勇担复兴使命。

用废旧物品制成灯笼装点校园、在培茶圃亲手

种下一棵茶苗……浙江安吉中小学打造形式多样的

生态劳动教育,让绿色环保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

发芽。充分发挥生态文明教育主战场作用,将勤俭

节约、绿色低碳的理念贯穿学科教学、课外活动及

学校管理的每一个细微之处,让教育为“美丽中国”

增光添彩。

强国必先强教,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

家强。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根

本原因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统筹谋

教育时评

第27页

23

划,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

学指引,在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

展道路。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

如何以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我们

的信心更加坚定,方向更加明确。

——始终坚持办学育人正确政治方向,培养担

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国际形势日益复杂多变,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

形势和斗争更加复杂。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我

们深刻认识到国家之争就是教育之争,只有坚守为

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坚定不移培养社会主

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确保党和国家的事业后继

有人。

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把抓好学校党建工作作为

办学治校的基本功,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

进头脑,进一步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课程思政内

容,不断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的体制机制,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

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育人方向,

立德树人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广大学生用行动展

现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让教育

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不断促

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

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

教育,破解人们对美好教育的向往与教育发展不平

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才能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

福之本。

我们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加

强顶层设计,紧抓重点任务,以教育治理能力提升

解决教育发展不充分带来的总量问题和教育发展不

平衡带来的结构问题;我们持续加大教育投入,不

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促进公平融入深化教育综

合改革的各方面各环节,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

我们深入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有序推进教师资源

配置优化和管理服务制度改革,努力打造优质教育

资源均衡分布新格局……正是因为牢牢坚持教育的

人民立场,教育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得到破解,人人

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不断形成。

——始终聚焦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战略目

标,全面提升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能力。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教育是基础,

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教育、科技、人才从来

都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只有充分理解认识教育

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发展逻辑和内在规律,

坚持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才

能夯实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基础支撑,助力国家

抢占先机。

我们持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坚持把高质

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努力应对内外

环境对教育变革的挑战和要求。我们不断探索高质

量创新人才培养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深度融合的

新型举国体制,形成重大任务牵引的教育、科技、

人才一体推进机制。我们深刻把握产业转型升级、

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城镇化深入发展对人才培养的

新要求,积极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正是因为

坚持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大战略上办教育,

重大原始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不

断提升,教育的支撑力、服务力进一步彰显。

——始终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办

教育,为学生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生态。

教育,无论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不能过

于注重分数。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质、知识智

力、身体和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培养缺一不可。办

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

教育是一门科学,兴教办学、人才成长有客观规律。

只有从规律上办教育,才能引领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我们坚持系统观念,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

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

制改革。我们持续推进“双减”改革,大力整治违

背教育规律和教育功利化短视化行为。我们健全

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凝聚起强大的育人合

力……我们深刻认识加速教育变革的紧迫性和必要

性,积极适应社会发展多元化、培养方式多样化、

人才结构多层次的时代要求,推动育人生态重塑。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乘历史大势而上,如何

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持久强大的教育力

量?对于这份时代之问,唯有以实际行动作答。

——要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上下更

大功夫。

教育时评

第28页

24

理想信念是否牢固,是检验时代新人的首要标

尺。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必须牢牢把握教育的政

治属性,把立德树人的理念吃透、功夫练深,有效

拓宽立德树人的实施路径、强化立德树人的制度保

障,激发学校育人活力和教师培根铸魂的定力。

要牢牢把握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这个重

点,聚焦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存在的主要差距和

突出短板,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青年科技人才,

加快建设规模宏大的卓越工程师队伍,把高素质技

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培养出来。

——要在一体化部署教育科技人才上下更大

功夫。

教育系统要敏锐识别综合国力竞争的“信号

灯”,勇做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行动者”,把

国家对人才、科技的需求内嵌为教育供给侧改革的

方向和内容。

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要主

动将自身发展的“小逻辑”融入国家发展的“大逻辑”,

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

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在优

化科技创新组织机制、改进科研机制管理、深化科

技成果转化、优化人才激励机制等方面大胆破局,

勇于搅动“一池春水”,做中国式现代化开路先锋。

——要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上下更大功夫。

近年来,学龄人口数量的波动,是对教育系统

的巨大考验,也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面对人口基

数规模巨大和大规模人口流动这个基本国情,教育

系统要主动下好“先手棋”,做好前瞻性布局,建

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加

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增强公共

教育服务的均衡性。

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是教育的重要

使命。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命题,我们必须敢

于打破瓶颈、壁垒,从更宽广的维度上为每个人的

成才成长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外部条件,让人人

都能发挥特长,人人都能实现价值。

——要在持续深化教育改革创新上下更大功夫。

各级各类学校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看清楚全

球教育变革趋势和教育发展规律,要深入推进教育

评价制度改革,推动教育评价“指挥棒”全面转向,

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

子的顽瘴痼疾,为个人的自主发展创设良好的外部

环境。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助力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

体效能。纵观当今世界主要科技强国,大都形成了

较强的创新体系。要全面深化素质教育,强化科技

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

厚植我国创新发展的基础优势。要优化高等教育布

局,建立与科技创新需求相适应的学科设置调整机

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要加

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源源

不断为创新型国家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和高技

能人才。

跋山涉水,不改一往无前;山高路远,但见风

光无限。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充满

光荣与梦想,教育的责任、教育的担当落在教育系

统每一位工作者身上。求真务实、敢作善为,让我

们汇聚众智众力、同心同行,以教育之强为中国式

现代化筑牢根基,以奋进昂扬的姿态走向美好未来!

来源:《中国教育报》█

教育时评

第29页

25

《人民日报》评论:奋力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崭新篇章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教育

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

话,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系统部

署了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

把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

提升到了新高度,为我们朝着既定目标扎实迈进、奋

力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崭新篇章提供了根本遵循。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

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

强国的核心课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育人的

根本在于立德。”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我国社会主

义现代化事业长远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建设教育

强国,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不移落实

好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

大任的时代新人。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

工程。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立报国

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不断拓展实践育

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

字推广力度,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认识问题站得高,分析问题看得深,开展工作

才能把得准。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厘清关系,增强锚定既定奋斗

目标向前进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必须深刻认识

到,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三者内在一致、相互

支撑,只有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体推进教育发

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

的支撑作用,才能加快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

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教育是提高

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只

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增强教育公共服务的普

惠性、可及性、便捷性,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

质量和水平,才能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

惠及全体人民。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强国

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只有大力弘扬教育家精

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

才能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教育对外开

放是教育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和重要推动力,只有深

入推动教育对外开放,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

才能不断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

语权。

到 2035 年建成教育强国,任务艰巨、时不我待,

尤需各方面紧密合作、同向发力,积极投身教育强

国实践,共同办好教育强国事业。围绕加快推进教

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对“统筹推进教育科

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作出重要部署,提出“完

善立德树人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

创新”“推进高水平教育开放”;《关于构建优质

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关于弘扬

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

的意见》等中央文件相继印发……各地区、各部门、

各单位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

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锻造好落实立德树

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

展,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解决好人民群众

关于教育的急难愁盼问题,加强高素质专业化教师

队伍建设,扩大国际学术交流和教育科研合作,以

钉钉子精神推动各项工作部署落地见效,坚定信心、

久久为功,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绵延不断,基础在教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基础在教育。”新征程上,以百年树人的战略眼光,

以百舸争流的奋斗姿态,主动超前布局、有力应对

变局、奋力开拓新局,勠力同心、锐意进取,一定

能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强国目标,为以

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

供有力支撑。

来源 :《人民日报》█

教育时评

第30页

26

《人民日报》评论

教育强国建设要正确处理好几个重大关系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实现既定目标,明确提出教育强国建设需要处理好的“五个重

大关系”,揭示出教育强国建设的科学规律。一起来看《人民日报》评论《教育强国建设要正确处理好几个

重大关系》。

“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规范有序

和激发活力、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等重大关系。”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实现既

定目标,明确提出教育强国建设需要处理好的“五个重大关系”,揭示出教育强国建设的科学规律。

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新时代以来,我国教育事业之所以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

变化,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全面

提高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要坚持

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

接班人,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深刻领会和正确处理好“五个重大关系”,推动教育强国建设行稳致远。

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的关系,这一要求把教育强国的战略先导作用和根本价值追求有

机统一起来,明确了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重点和最终目标。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建设教育强国最终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处理好这一重大关系,就

要把培养国家重大战略急需人才摆到更加突出位置,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聚焦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更高质量更加多样的教育需求,让教育改革发展成

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正确处理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的关系,这是对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深刻把握,为全面贯彻党

的教育方针指明了方向。

学习知识是学生的本职,在学习中增长见识、丰富学识,才能通晓天下道理、掌握事物发展规律。同时

也要看到,全面发展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要求,是培养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才必须解决好的重

大课题。处理好这一重大关系,必须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强化核心素养培育,夯实学生知识基础,健全

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正确处理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的关系,体现的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实践要求,有利于增强人才培养的

针对性、适配性和有效性。

要深刻认识到,培养人才是教育的基本职能,而能否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是衡量人才培养成效的重要

标准。处理好这一重大关系,就要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机制,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动态调

整学科专业,优化办学资源配置,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努力让每一位人才都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各

得其所。

正确处理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的关系,这是做好学校管理、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等工作的重要遵循。

要深刻认识到,管理规范、秩序井然是有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前提,精进不怠、活力迸发是学校

应有的状态。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在深化改革创新中

激发教育发展活力。处理好这一重大关系,要完善学校管理体系,提升依法治教和管理水平,有效防范化解

学校安全风险;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以改革添动力、增活力,让广大教师潜心育人、大胆探索,让广大学

生朝气蓬勃、追逐梦想。

教育时评

第31页

27

正确处理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的关系,这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内在要求。

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是由我国历史、文化、国情决定的,是我们党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经验。同时,学

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途径。处理好这一重大关系,要求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不移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把握世界教育强国的共性特征和规律,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有效利用

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更好服务我国教育事业发展。

建设教育强国的蓝图已经绘就。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

部署,胸怀“国之大者”,强化使命担当,开拓创新、实干笃行,我们一定能不断开创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一步一个脚印把建设教育强国的目标变为现实。

来源:《人民日报》2024 年 09 月 13 日 █

教育时评

第32页

28

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以习近平同志

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教育事业发展纪实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断,基础在教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基础在教育。”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

的战略位置,作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决策。

风好扬帆,奋楫争先。新时代教育事业在改革发展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教育大国阔步

迈向教育强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高瞻远瞩 谋篇布局——“教育兴则国家兴, 教育强则国家强”

秋高气爽的时节,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城南书院校区)的学子们又迎来充满希望的新学期。

学校展厅里,一张张老照片向学生们展示着百年前的珍贵瞬间:山河破碎,一师的教育工作者依旧坚持

“三育并重”“身心并完”的办学理念,让学生们参加体育锻炼、义务劳动、野外演习、社会实践,全面发

展、救国图存。

2024 年 3 月,绵绵春雨中,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调研,一席话语重心长:“在我们国家积贫积

弱的年代,当时一批爱国者就觉得中国要强大就要办教育。”

“现在,世界又处于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

业,当代青年学子正当其时。在这个时候,我们更有责任共同把教育办好、把学生培养好,为推进中国式现

代化培养一批批栋梁之材。”

岁月奔涌,山河巨变,中华民族重教尚学的传统绵延不绝,中国共产党人尊师重教的情怀一脉相承。

2002 年教师节前一天,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到集美大学慰问,并与教师代表座谈。座谈会结束后,

习近平特意看望了 20 多年前在清华大学时的老师刘翠琴。

当时,刘翠琴夫妇住在集美大学航海学院教工宿舍楼的 4 层。习近平拾级而上,一进门,就献上花篮,

丝带上写着:“祝老师节日快乐!”

“谢谢您,谢谢您当年的教育和培养。”习近平紧紧握住刘翠琴的手说。听到这句话,刘老师和在场的

人都感动得热泪盈眶。

2019年 4月,习近平总书记坐飞机、乘火车、转汽车,长途跋涉来到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华溪村。

山路蜿蜒、坡急沟深。辗转 3 个多小时抵达大山深处,习近平总书记首先就走进中益乡小学。在操场上

同大家交谈,关心询问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走进师生食堂,仔细察看餐厅、后厨,了解贫困学生餐费补贴

和食品安全卫生情况……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要保证贫困山区的孩子上学受教育,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

习近平总书记语重情深。

深切的关怀背后,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事业的深邃思考。

纵观人类历史,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世界强国无一不是教育强国,教育始终是强国兴起

的关键因素。

着眼复兴伟业,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

教育时评

第33页

29

把握国际大势,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

“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

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显。”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新时代的中国,需要怎样的教育?新时代的教育,呼唤怎

样的人才?

2014 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前,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

“我是 1959年上学,1960年入队,因为年龄稍小,不是第一批,当时还哭了鼻子。”“记得入队时心怦怦跳,

很激动。”“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是一种荣誉。”

在少先队入队仪式结束后,习近平总书记把自己小时候入队的情景说给大家听。

总书记年少时的故事,和在场孩子们的成长呼应着,在那个交叠的时间点,相互许下期望和承诺。

“将来要接班啊!有没有这个信心啊?”

“有!”同学们齐声作出响亮的回答。

怀着对下一代的殷殷大爱和对祖国未来的深切期待,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事业倾注大量心血,擘画教育

强国宏伟蓝图——

出席新时代首次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以“九个坚持”深化我们党对我国教育事业规律性认识;

出席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对学校思

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提出明确要求;

首次就建设教育强国进行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全面系统阐述建设什么样的教育强国、怎样建设教育强

国……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

2016 年 9 月,习近平总书记回到母校北京市八一学校。

光阴荏苒,当年的老师们,青丝皆成华发;师生间的情谊,并没有随着岁月流逝而褪色。

放慢脚步,习近平总书记笑着伸出双手,一一紧紧握住老师的手。“看到各位老师精神这么好,我心里

特别高兴。当年老师对我们要求十分严厉,现在回想起来,终生受益。”习近平总书记动情地说。

一位老师说:“您心里总是装着学校,装着老师,装着同学。”另一位老师说:“您给人民带来了幸福。”

习近平总书记答道:“是老师培养了我们。”

老师们感叹,这么多年他没变,还是那样“善良朴素”“尊师重教”。

教师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常常通过走进校园、致信问候等各种方式,向全国广大教师致以节日的

祝福。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

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

2023 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精辟概括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

思想精辟深邃,情怀深厚绵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教育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科学回答了

一系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指出“我们的教育绝不能培养社会

主义破坏者和掘墓人,绝不能培养出一些‘长着中国脸,不是中国心,没有中国情,缺少中国味’的人!那

将是教育的失败”。

明确“以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强调“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

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

才”。

明确“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要求“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

教育时评

第34页

30

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

严私德”。

……

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阐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方向、道路、方针、原则等根本

性战略性问题,以全新视野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教育发展规律、人才培养规律的认识,为加快推进

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纲举目张 步履铿锵——“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2021 年 6 月 29 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党中央首次颁授“七一勋章”。

身穿洗得发白的灰色衬衫、手上贴满膏药,云南省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张桂梅蹒跚

着走上授勋台,走向习近平总书记。

习近平总书记望向她,目光温暖而亲切。

这位帮助数千名贫困山区女孩圆了大学梦的人民教师,代表“七一勋章”获得者发言。

几度哽咽,张桂梅激动不已:“习近平总书记将代表党内最高荣誉的‘七一勋章’授予我们 29 名同志,

这份光荣属于奋战在各条战线上的每一名共产党员。”

重视教育就是重视未来,赢得教育才能赢得未来。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教育战线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着眼铸魂育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022 年 4 月 25 日,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 2020 级硕士生王曈曈兴奋地发现一位新“同桌”——习近

平总书记。

仔细倾听每一名师生的发言,还侧过身看看“同桌”的笔记,习近平总书记参与进热烈的讨论中,指出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

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至关重要。

着眼健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机制,我国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高校全面开设“习近

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大思政课”建设工作格局逐步拓展。

既关心上好课,也关心谁来上课。

1966 年,新华社播发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这一年,习近平 13 岁。几十年后,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说:

“我的政治课老师在讲述焦裕禄的事迹时数度哽咽,一度讲不下去了,捂着眼睛抽泣,特别是讲到焦裕禄肝

癌最严重时把藤椅给顶破了,我听了很受震撼。”

“‘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大先生”……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队伍的殷

切期待,赋予新时代人民教师崇高的使命。

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建设的意见等中央文件相继印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等

大力实施,推动新时代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提升、结构不断优化、待遇不断提高,尊师重教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聚焦战略属性,以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024 年 8 月 16 日,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姚期智全职回国任教二十周年的日子。

5 月,姚期智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了自己这些年培养人才、科研创新等情况。

很快,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姚期智“带领大家继续探索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模式,推动学科交叉与前

沿创新,打造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基地”。

教育时评

第35页

31

殷切的嘱托,令姚期智感慨:“如果用一句话回顾这二十年,我想说——生逢其时,当不负盛世。”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对全面提升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提出新的要求。

深入实施“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加强前沿科学中心等重大科研平台建设,建立

以重大任务实施为核心的协同攻关机制,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教育链、人才链和

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融合跑出“加速度”……锚定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教育驱动科技进步、培养创新人

才的使命担当充分彰显。

“我愿在此宣布,为扩大中美两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一代交流,中方未来 5 年愿邀请 5 万名美国青少年

来华交流学习。”

2023 年 11 月 15 日,旧金山。习近平主席在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发出诚挚邀请。

擘画更大的教育“朋友圈”,我国深入实施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举办世界数字教育大会等国际

会议,建设鲁班工坊,扩大中外青少年交流,加快建设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

突出民生福祉,持续增强人民群众对教育改革发展的获得感幸福感——

2023 年的最后一天,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二〇二四年新年贺词。人们发现,记录总书记同北京育英学校学

生交流温暖瞬间的照片,出现在总书记身后的书架上。

那天,总书记察看了学校篮球场、学生农场,叮嘱大家,“体育锻炼多一些,‘小胖墩’、‘小眼镜’

就少一些”“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珍爱粮食、尊重自然的良好习惯,为建设美丽中国作贡献”。

五育并举,彰显着新时代中国教育以人为本的鲜明底色。

促均衡,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

务覆盖全民;

破顽疾,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教育功利化倾向得到进一步扭转;

护公平,各地积极推进高考综合改革,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

拓路径,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正加速实现;

……

今日之中国,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且有质量的教育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体系主体框架基本

确立,拥有各级各类学校 49.83 万所,有 2.91 亿学历教育在校生,专任教师 1891.8 万,每年向经济社会主

战场输送 1100 万名大学生。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达到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进入世界公

认的普及化阶段,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

改革创新 征途如虹——“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

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89 年前的南开大学开学典礼,校长张伯苓提出振聋

发聩的“爱国三问”,在风雨飘摇的旧中国,种下自强图存的新希望。

2018 年 9 月 1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向大家深情讲述了这个故事:“我看,这三个问题

是历史之问,更是时代之问、未来之问,我们要一代一代问下去、答下去!”

强国必先强教。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作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部署,明确提出到 2035 年建成教育强国,

吹响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号角。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作出系列部署。

“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

建设教育强国,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

四川南充,嘉陵江畔,之江小学种植园里的茄子、番茄、辣椒旁围满劳动的小朋友,五育并举的种子萌

芽在孩子们的心田。

教育时评

第36页

32

2024 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之江小学的同学们回信,寄语大家“坚持德智体美劳

全面发展,争做爱党爱国、自立自强、奋发向上的新时代好少年”。

多年前,受益于浙江省的对口帮扶,之江小学从半山腰的危房搬到了山脚的楼房。实施迁建时,时任浙

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为学校培土奠基。之江小学的名称,正是为了铭记浙江的援建之情。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给总书记写信的学生之一唐海铃说:“我要继续努力学习、奋发向上,将来争取

考上理想的大学,回到家乡做一名老师,把这份幸福传递下去。”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完善立德树人机制,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

人必将健康成长、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

建设教育强国,以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功能。

“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但求适应社会需要”。

闽江学院校门入口一侧石碑上,16 个字格外醒目。这是习近平同志在福州工作期间兼任闽江职业大学校

长时提出的办学理念,也是闽江学院长期坚守的办学指导思想。

2021 年 3 月,“老校长”回到这里考察。习近平总书记肯定了闽江学院在坚持应用型办学、深化产教融

合等方面取得的成绩,要求学校“坚持应用技术型办学方向,适应社会需要设置专业、打好基础”。

当今时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教育成为联接三者的纽带和途径。

聚焦解决“卡脖子”问题,进一步加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针对培养国

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动态调整优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源源不断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

国工匠、能工巧匠,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

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实施和经济社会发展,教育综合改革稳步向纵深挺进,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

贡献力日渐提升,正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汇聚一切人才要素和科教资源。

建设教育强国,最终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难忘 3 年前的那个春天。

2021 年 3 月 6 日,在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联组会上,当严纯华发言建议加大

对中西部高等教育支持力度,补齐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短板”时,习近平总书记接过了话头。

“教育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跟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密切相关”“我们应该通过提升中西部教育水平来

促进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通过解决教育不平衡带动解决其他方面的不平衡”。

总书记一番话,说到了严纯华心坎里。

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教育“量”的问题向“质”的矛盾转化,人民群众的需求从“有学上”向“上

好学”转变。

“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庄严承诺。

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完善义务教育优质均

衡推进机制,探索逐步扩大免费教育范围;健全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贯彻落实党的

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教育改革发展成果必将更多更公平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

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信心、久久为功,一定能早日实现

教育强国目标,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新华社 █

教育时评

第37页

33

新中国 75 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

教育改革发展扎实推进 教育强国建设行稳致远

新中国成立 75 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不断完善,

14 亿人享有更好更公平教育正逐步成为现实,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教育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党的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我国

教育普及程度实现新提升,教育改革激发新活力,教育强国建设推动扎实有力,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提供重要支撑。

一、教育普及程度大幅提高,国民教育水平显著提升

1949 年,全国约 80% 人口不识字,只有 2000 多万名小学在校生,100 多万名中学在校生,10 多万名大

学在校生,教育基础极其落后。新中国成立 75 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不断扩大人民

群众受教育机会,各级各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

(一)学前教育普及水平快速提升

1952 年,教育部颁布《幼儿园暂行规程(草案)》,明确学前教育“福利性”和“教育性”的双重功能,

为我国学前教育发展指明方向。1950 年,我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仅为 0.4%,2023 年达到 91.1%,提高 90.7

个百分点;幼儿园数从 1950 年的 1799 所增加到 2023 年的 27.4 万所,在园幼儿数从 14 万人增加到 2023 年

的 4093 万人。

(二)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大幅提高

1963 年发布“小学四十条”“中学五十条”,提出中小学教育任务和培养目标。1986 年《中华人民共

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1992 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两基”战

略目标,我国义务教育底子薄、基础弱的面貌逐步改变,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大幅提高。1949 年,我国小学

学龄儿童净入学率仅为 20%;近年来,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接近 100%。1949 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

2522 万人,其中,小学 2439 万人,初中 83 万人;2023 年,全国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 1.6 亿人,其中,

小学 1.1 亿人,初中 0.5 亿人。

(三)高中阶段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基础非常薄弱,毛入学率仅为 1.1%。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我国将

贫困地区、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和革命老区等教育基础薄弱、普及程度较低的地区作为攻坚重点,高中阶段

教育普及水平不断提高。2010 年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提出加

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2017 年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 年)》,提出到 2020 年各地

区毛入学率均达到 90% 以上。2023 年,我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 91.8%,比 1949 年提高 90.7 个百分点。

1949 年高中阶段在校生数 44 万人,2023 年达到 4542 万人 [1],增长 103 倍;其中,普通高中在校生数由

1949 年的 21 万人增加到 2023 年的 2804 万人,增长 134 倍。2023 年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共有学校 2.2 万所;

其中,普通高中 1.5 万所,比 1949 年的 1597 所增长 9 倍。

(四)职业教育规模日益扩大

75 年来,我国职业教育规模从小到大,办学层次从低到高,办学能力由弱变强。1951 年第一次全国中

等技术教育会议召开,1980 年国务院批转《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确定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党

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推动现代

教育时评

第38页

34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相继印发实施,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构建。2023 年,全国有职业院校

11133 所 [2],职业教育在校生 3478 万人;其中,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 1738 万人,比 1965 年增加 1246 万人。

(五)高等教育普及水平实现跨越

1961年发布《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对完善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提出明确要求。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相继启动“211 工程”“985 工程”发展战略,1999 年开始实施高校扩招政策,高等

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2015 年起,提出“双一流”[3] 建设新要求,我国高等教育迈上新的历史起点。

1949 年,全国仅有高等学校 205 所,各类高校在校生 11.7 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 0.26%。2023 年,

全国有高等学校 3074 所 [4],比 1949 年增长 14 倍;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 4763 万人,比 1949 年

增长 406 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 60.2%,比 1949 年提高 59.9 个百分点。

二、教育服务更加公平可及,教育均等化扎实推进

新中国成立 75 年来,我国始终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基本政策目标,努力让人民群众共享公平而有质量

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不断促进教育事业

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一)普惠性学前教育覆盖面持续扩大

近年来,我国着力构建以普惠性资源为主体的办园体系,持续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不断推进

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2010 年《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印发,要求提供“广覆盖、

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明确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基本方向,同年 11 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前教

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印发,学前教育管理和保障力度不断加强。2023 年,全国共有普惠性幼儿

园 23.6 万所,占幼儿园总数的 86.2%;其中,公办园 12.5 万所,比 2013 年增长 91.9%。普惠性幼儿园在园

幼儿 3717 万人,占幼儿园在园幼儿总数的 90.8%,比 2016 年提高 23.5 个百分点。

(二)城乡义务教育差距逐渐缩小

2002 年《关于加强基础教育办学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提出“积极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衡发展”

的目标。2010 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审议通过,农村义务教育学生

营养改善计划、“全面改薄”[5] 等基础教育重大系列工程陆续实施。2016 年印发《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

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快城乡义务教育资源统筹配置。2017 年《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

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颁布,截至 2021 年底,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

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

(三)困难群体平等受教育权利得到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建立起覆盖学前教育至研究生教育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资助全覆盖。特别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脱贫家庭学生辍学实现动态清零,长期存在的辍学问题得到

解决。同时根据各地经济发展状况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要求,建立资助标准动态

调整机制,逐步提高各学段资助标准。2022 年,全国累计资助金额 2922 亿元,资助学生 1.6 亿人次。

(四)特殊教育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20世纪 50年代,《办好盲童学校、聋哑学校的几点指示》颁布,明确特殊教育的教育属性。20世纪 80年代,

义务教育法、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教育条例等相继颁布和修订,特殊教育步入依法治教轨道。2017 年修订

残疾人教育条例,确立推进融合教育、优先采取普通教育方式的特殊教育发展原则。党的十八大以来,三期“特

殊教育提升计划”等相继实施,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规模不断

扩大,全国实现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阶段 12 年免费教育。2023 年,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学校

2345 所,比 1953 年增加 2281 所,增长 36 倍;在校学生 91.2 万人,比 1953 年增加 90.7 万人,增长 181 倍;

专任教师 7.8 万人,比 1979 年增加 6.8 万人,增长 7 倍。

(五)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教育时评

第39页

35

75 年来,我国通过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和重大教育项目实施等方式向民族地区倾斜教育资源,民族地区

教育整体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目前已形成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包括民族院校、普通高等院校的少

数民族预科教育和民族班、中东部发达地区民族班在内的比较完整的少数民族教育体系。2004 年正式启动西

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2015 年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2016 年颁布《关于加快中西部

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大力促进民族地区、中西部地区教育公平发展。

三、人才培养成果斐然,国民素质全面提高

新中国成立 75 年来,我国人才培养成果斐然,国民文化素质全面提升,基本实现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

源大国的历史性转变,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一)国民文化素质全面提升

随着“两基”战略目标的实现和各级各类教育的不断发展,我国人口素质稳步提高,劳动力素质结构更

加优化。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 年全国 15 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 9.9 年,比 1982 年

增加 4.6 年。2023 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 11.05 年,比 1982 年增加 3 年;我国新增劳动

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 14 年,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达到 2.5 亿人。

(二)高层次人才培养进入快车道

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经历从小到大、由大到强的历史转变。党的十九大以来,通过实施“教育现代化推

进工程”,重点推动高校“双一流”建设、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加强学科专业与

行业企业、区域发展的对接联动,加大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前专业学位硕士生招生超过 60%,形成学

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分类发展、齐头并进的格局。1949 年,我国研究生在学人数仅为 629 人;2023 年在学研

究生 388 万人,其中在学博士、硕士生数分别为 61 万人和 327 万人。

(三)高校创新支撑作用不断增强

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是前沿技术研究和颠覆性技术创新的策源地,拥有众多相互交

融的学科和一流科研创新平台。75 年来,我国高校立足国家需要,以高水平学科布局、高精尖科研攻关、高

效能科技成果转化和高质量创新人才培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战略支撑。近年来,我国高校承担 60% 以

上的国家基础研究和重大科研任务,承建 60% 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 60% 以上的国家科技三大奖。同时,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队伍规模不断扩大。截至 2021 年底,中央财政累计投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

专项资金 47.9 亿元,支持设立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各类研究项目 3.6 万余项,布局建设教育部人文社科重

点研究基地 151 个、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 30 个、各类协同创新中心 40 家。

四、教育保障体系日益完善,保障能力不断提升

新中国成立 75 年来,教育经费投入稳步增长,教师队伍配置水平持续提高,教育信息化建设支撑作用

不断加强,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一)教育经费投入稳步增长

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教育财政支出,持续增加财政投入。我国教育经费投入结构持续优化,教

育投入保障机制逐步完善,充分发挥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优势,实现教育投入保障

更加有力有效。2012 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首次超过 4%,截至 2022 年底,已连续 11

年实现教育财政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 4% 以上。2022 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 61329 亿元;其中国家财政性

教育经费为 48473 亿元,比 1991 年增长 77 倍。

(二)教师队伍建设有力推进

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是重要的基础工作。1951 年印发《关于中小学教师进修问题的通报》,

中央统筹、地方为主的教师培训体系逐步形成。1978 年国务院转批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管理工

教育时评

第40页

36

作的意见》,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进入新时代,相继出台《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 年)》和《关

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成为做好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遵循。2023 年,全国各级教育

专任教师总数达 1892 万人,比 1949 年增长 19 倍;其中,学前教育 307 万人,义务教育 1074 万人,高中阶

段教育 295 万人,高等教育 207 万人。

(三)信息技术支撑作用更加凸显

随着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实施,我国教育数字化、信息化取得积极成效。2023 年,各级各类学

校互联网接入率达到 100%,超过 3/4 的学校实现无线网络覆盖,99.5% 的学校拥有多媒体教室。各地教育新

基建逐步推进,推动 5G、IPv6 等网络技术落地应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不断丰富优质资源供给,

目前已汇聚超过 4.4 万条中小学资源、1300 多个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2.7 万门优质大学慕课,为广大

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一站式”服务。

五、国际教育交流广泛开展,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强

新中国成立 75 年来,我国在开展中外国际教育交流方面取得瞩目成就,教育对话交流“请进来、走出去”

稳步推进,双边、多边教育交流持续深化,教育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一)双向留学交流稳步推进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就提出“争取一切爱国的知识分子为人民服务”的主张。1956 年起,来华留学生

规模逐渐扩大,留学生生源国日趋多样。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要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

2004 年,国务院印发《2003—2007 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加强全方位、高层次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

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关

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相继印发。在各项政策的引领和推动下,更全方位、更宽领域、

更多层次、更加主动的教育对外开放局面逐步形成。我国出国留学人数从 1978 年的 860 人增加到 2019 年的

70 万人,来华留学生规模从 1978 年的 1236 人增加到 2018 年的 49 万人。

(二)国际教育合作持续深化

我国一直高度重视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近年来以“一带一路”为重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

域的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持续推进。“鲁班工坊”成为中国境外办学的“新名片”,助力“一带一路”共建

国家经济共同发展。截至 2023 年底,“鲁班工坊”开设自动化、云计算、电子信息、动车组检修、工业机器人、

城市热能应用等 70 多个专业,累计招收学历生 6100 余人,非学历生 31000 余人次,培训外方专业教师 4000

余人次。中外院校合作开发教材 220 余本,多个职业教育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纳入合作国国民教育体系,与

数家中国企业、海外企业开展合作。

新中国成立 75 年来,我国确立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教育普及程度显著提高,国民文化素质全面提升,

教育国际影响力持续扩大,教育事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体系逐步构

建起来。继往开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我国教育事业将以更加开放的胸怀、更

加扎实的举措,持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创新,全面提升教育服务能力,有力推动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

及全体人民,为 2035 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注:

[1] 包括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教育(含技工院校)。

[2] 包括技工院校,下同。

[3] 指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

[4] 包括普通、职业本专科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

[5] 指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

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

教育时评

第41页

37

阔步迈向教育强国

——新中国成立 75 周年教育事业发展成就综述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振奋人心。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波澜壮阔。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教育摆在

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引领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今天的中国,正从教育大国阔步迈

向教育强国。

建体系、夯根基 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效更加显著

曾经破旧低矮的土坯教室成了多媒体课堂,“巴掌大”的土操场已变身标准化的足球场。甘肃古浪县黄

花滩生态移民区富民新村富民完全小学的学生们见证着学校的巨大变化。

2019 年 8 月 21 日,在甘肃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所学校,得知学校能为全村适龄儿童提供小

学义务教育,满足孩子就近上学,每天早上有营养早餐,留守儿童还可以参加暑期兴趣班,总书记频频点头,

嘱咐学校负责同志既要让孩子们学习好,也要让孩子们吃好、锻炼好,“个子长得高高的,身体长得壮壮的”,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

甘肃偏远地区的教育图景,是 75 年来中国教育巨变的生动缩影。

回望 1949 年,新中国刚成立时,接过的是一个烂摊子:全国 5.4 亿人中约 80% 不识字,只有 2400 多万

名小学在校生,100 多万名中学在校生,10 多万名大学在校生。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筚路蓝缕,艰苦奋斗。截至 2023 年,我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

91.1%,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 95.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 60.2%,有 2.91 亿名学历教育在校生,全国专

任教师达到 1891.8 万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达到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进入世界公认

的普及化阶段。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且有质量的教育体系,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

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引领教育事业持续夯实立德树人根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效更

加显著——

推进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红色研学如火如

荼,思政课改革创新深入推进……课堂里,深厚而澎湃的情感奔涌,汇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大力推进“双减”政策落地,孩子们学业负担减轻的同时在校内“学好”“吃饱”,拥抱七彩童年;

教育评价改革不断推进,新高考、新课标不断传递“素养导向”成长成才观;

孩子们的好奇心被科学教育“加法”满足,科学家、院士们走进校园,带领青少年感受科技的魅力;

“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健康第一”的理念深入人心……

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关键处落子,为教育事业描绘出更加美

丽的新画卷。放眼神州大地,新一代大国少年沐浴着党的阳光,感受着时代的召唤,茁壮成长。

惠全体、促公平 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更加充实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

教育时评

第42页

38

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体现了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经验,更是中国共

产党执政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治国理政理念和方略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与生动实践。

在新中国 75 年教育征程中,“人民”二字贯穿始终、熠熠生辉,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更加充实。

从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赋予普通人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到全面实现“两免一补”,城乡义务教育经

费保障机制不断完善,再到建设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现所有学段、所有

学校、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三个全覆盖”并日益健全,启动面向农村和原贫困地区考生实施重点高校专

项招生计划……教育公平的模样逐渐清晰,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不断拓宽着人民群众的有学上、上好学之路。

过去一年,湖北省远安县振华小学六年级学生何文晓的变化很大。

“去年秋季划片分流后,她被分到了新建的振华小学,学校环境更美、条件更好。学校和老师给予她更

多关注,让原来胆小的她变得活泼开朗,还被选为学校少先队大队长。”何文晓的母亲说。

这个位于鄂西北的小县,抓住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的契机,强师资、抓管理、提质量、促

均衡,当地学校、师生面貌焕然一新。

聚焦老百姓的急难愁盼,教育改革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积极推进免试就近入学、公民同

招、阳光招生,书香校园浸润新一代少年儿童、明厨亮灶做出丰盛的营养餐、校家社凝聚前所未有合力护航

学生成长……

面对屡创新高的高校毕业生人数,党和国家“千方百计”“更大力度”“全力以赴”为高校毕业生高质

量就业保驾护航,有关部门把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打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行动”

组合拳,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进入新时代,数字教育催生教育新变化。“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

势的重要突破口。”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大论断。

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我国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不断丰富着“人民满意”的内涵,国家智慧教育

平台成为世界第一大教育资源数字化中心和服务平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正加速实现。

波澜壮阔的发展画卷,也是恢宏壮丽的民生答卷。人民心中的教育梦,正在成为最生动的现实图景。

助发展、汇力量 教育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更加有力

复兴,中华民族的历史伟业。

强国,中华儿女的光荣梦想。

75 年来,教育承担战略使命和历史责任,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开拓进取,奋发前行。

锚定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我国高等教育经历数次调整:配合国家“一五”计划,1952 年

到 1957 年开展院系大调整;1977 年恢复高考,成为改革开放的第一声春雷;1999 年高校扩招,更多人获得

了上大学的机会;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启动实施“双一流”计划,推进基础学科拔尖

人才培养计划,深化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一批标志性、引领性的改革举措成效凸显。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2023 年 5 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

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在全国教育大会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

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教育战线顺应时代发展新趋势、党和国家新期待,更加突出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大战略上办

教育,为推进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空间科学……高校在多个领域取得一批重大的原创性成果。越来越多

的高校围绕重大科技创新战略,打造与企业、科研院所的联合体,打通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成果推广、人

才培养的协同创新链条。

教育时评

第43页

39

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党的

十八大以来,全国高校增设人工智能、储能科学与工程、生物育种科学、数字经济、养老服务管理等一批急

需紧缺新专业,新增本科专业布点 2.1 万个,撤销或停招不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布点 1.2 万个,开展了

一场数量足够多、力度足够大的专业结构改革。举办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累计吸引全球 150 余个国家

和地区、1878 万个团队、7775 万人次大学生参赛,形成“百国千校千万人”的全球最大创新实践平台。

经济的腾飞离不开千百万能工巧匠,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职业教育作为工匠的

摇篮、技能人才成长的沃土,历经 75 年不懈追求,奏响了技能强国、职教兴邦的一曲壮歌。

进入新时代,有关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法律制度和政策举措密集出台。部省共建省域现代职业教育

体系建设改革试点的“一体”稳步推进,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两翼”有序布局,职业教

育工作重心下沉到基层,成体系、成规模、成建制推动职业教育与区域、行业、企业需求匹配……职业教育

走上助推地区产业发展、地区产业发展厚植职业教育根基的双赢之路。

一组数据彰显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 10 人中有 8 人是文盲,到 2023 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 14 年;从 1980

年高校毕业生人数 14.7 万人,到 2022 年突破千万人,新时代以来,高校向经济社会主战场输送了超过一亿

名毕业生;从 1949 年各类职业学校在校生仅 30 万人,到如今中高职学校每年培养 1000 万名左右的高素质

技能人才。近年来,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70%以上的新增一线从业人员来自职业院校;

在 2023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中,高校牵头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分别占

总数的 75.5%、75.6%、56.5%……

教育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始终同频共振,教育服务贡献能力持续增强,交出一份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精

彩答卷。

向纵深、强系统 教育综合改革更加深入

回望 75 年不凡历程,在改革中发展,始终是教育的鲜明特征。

新时代中国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教育,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领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

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

向纵深推进的教育综合改革,更多着眼于构建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教育发展中的最关键问题,便是

改革的着力点。

加强党对教育改革的全面领导,强化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教育综合改革迈向系统性跃升——

2018 年,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其主要职责包括审议国家教育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教育重

大政策和体制改革方案,协调解决教育工作重大问题等。加强党中央对教育改革的领导是这项部署的重要着

力点。

突出从教育科技人才统筹推进的大战略上深化教育综合改革,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整体推进——

昂起建设教育强国的龙头,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夯实建设教育强国的基点,深化基础教育

扩优提质工程;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和吸引力,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

着眼于建立健全改革的多方协同体系,教育综合改革汇聚起了更强大的改革共识和改革资源——

越来越多的高校和企业、行业、科研院所协同育人,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

化深入推进,汇聚多方力量和资源的“大思政课”格局已经形成;十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

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推动校家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建设……

牵住教育评价改革“牛鼻子”,提高教育治理能力,进一步优化教育发展生态——

从中央到地方、从学生到教师、从学校到社会,一场破“五唯”的教育评价改革“硬仗”全面打响,推

动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一系列实质性突破。通过“双减”推动基础教育生态发生重大变革,分类考试、

综合评价、多元录取考试招生模式基本形成,有力促进了学生成长、国家选才和社会公平。破“五唯”已成

教育时评

第44页

40

为广泛的共识和行动,教育评价体系日趋完善,配套制度和政策逐步健全,涌现出一批好经验好做法,产生

了良好的区域和国际影响。

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创新的大旗高高飘扬。教育强国建设在改革创新中不断推进,也必将在改革创新

中开辟广阔前景。

广交友、献智慧 中国教育国际影响力更加彰显

教育奠基中国,中国影响世界。

新中国 75年来的教育发展成就,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教育的多样性作出了突出贡献,中国教育“朋友圈”

不断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呈现出新的图景。

同 183 个建交国普遍开展了教育合作与交流,与 59 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深入实施

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加强同共建国家教育领域互联互通。85 个国家把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国际

中文学习者和使用者累计已超过 2 亿人。在国际上合作建成了 30 余个“鲁班工坊”,受到普遍欢迎。195 个

国家和地区留学生来华求学,其中,学历生比例提高到 60%以上。

成立“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合会”,设立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经贸学院,启动“未来非洲—中非职业

教育合作计划”,实施“中阿高校 10 + 10 合作计划”“中非高校百校合作计划”,全面加强中国—中亚高

质量教育合作,深化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教育交流合作,支持建立金砖国家数字教育合作机制等,点面结合的

区域教育合作机制不断完善。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深度参与全球治理,是中国教育国际影响力的重要组

成部分。

着眼未来,搭建数字平台,展现中国智慧——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举办第四届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

会议和四届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大会,发起并成功主办 2023 年和 2024 年两届世界数字教育大会,成立世界

数字教育联盟、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联盟。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已经面向 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1000 多万个海

外用户提供服务,截至目前,已经有超过 500 亿次的访问量,成为世界上应用最活跃、受益人数最多的平台。

面向世界,参与核心议题,提出中国方案——围绕教育减贫、保障妇女儿童权益等全球性议题,主办金

砖国家教育部长会议、成功举办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积极筹办世界数字教育大会,搭建全球性高端

教育合作平台,为全球教育治理提出中国方案。

聚焦发展,勇担国际角色,展现中国力量——我国积极参与全球 2030 年可持续发展教育议程实施;

2023年 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 42届大会通过了在中国上海设立教科文组织国际 STEM教育研究所的决议,

标志着教科文组织一类中心首次落户中国,意味着双方合作进入新阶段,彰显中国大国担当。中国地质大学(北

京)和厦门大学分别牵头发起“深时数字地球”“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中国教育在国际舞台上展

现出更加开放、更加自信的姿态,更加有实力参与国际科学发现和研究。

……

75 年前,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历史图景早已成为过往;75 年后,一幅生机盎然、蓬勃发展的壮丽画

卷跃然展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激荡人心——

“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

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提供有力支撑。”

建成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今天的中国教育,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

中央坚强领导下,必将更加有力地肩负起历史重任。

来源:《中国教育报》█

教育时评

第45页

41

新中国成立 75 周年教育事业发展成就综述

奋进在教育强国大路上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事业步履铿锵,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引领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

变化,教育大国阔步迈向教育强国。

立框架 建成世界最大规模且有质量的教育体系

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地广人稀,交通不便。曾几何时,得到优质的教育、照亮学

生成才的梦想,是这里最深切的期盼。

2019 年,在上海市援助下,专为解决农牧区孩子“上好学”的果洛西宁民族中学正式开学。绿意葱茏的

校园环境、设施完善的学生宿舍、数字化的智能教室……这里,是果洛藏族自治州孩子们在西宁的家,也是

他们实现梦想的地方。

2024 年 6 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青海考察,第一站走进果洛西宁民族中学,看望这里的老师和同学们。

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地对同学们说:“从牧区来到这里,生活习惯会有一些改变,但你们的人生会有更多的机会。”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人口中 80% 为文盲,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有 0.26%。文化水平过低,成为民族发展进步的重要阻碍。

经过 75 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且有质量的教育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

数据显示,2023 年,全国有各级各类学校 49.83 万所,有 2.91 亿学历教育在校生,专任教师 1891.8 万人。

既有量的提升,也有质的飞跃。我国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已达到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

育进入世界公认的普及化阶段,一批大学和一大批学科已经跻身世界先进水平。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全面构建。

2024 年秋季开学起,全国小学和初中启用新修订的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统编教材。新教材选材

更加丰富,编排更加科学,育人导向更加鲜明。

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不断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不仅进教材、进课堂,而且进头脑;到将

劳动教育有机融入青少年成长的全过程,爱劳动、会劳动逐步成为校园新风尚;再到持续深化体育教学改革,

实施美育浸润计划、青少年读书行动等……如今,教育不再是一“智”独秀,德智体美劳全面协同发展的局

面正在形成。

伴随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学生成长成才的通道变得更加广阔。

2022 年 12 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意见提出提升职业学

校关键办学能力等五方面重点工作,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国坚持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协调发展,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

体系,让不同禀赋、不同发展兴趣的学生能够有效地学习、多样化成才。

走过 75 年峥嵘岁月,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升,为国家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为教育强

国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补短板 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显著增强

今年 7 月 1 日,教育部开通高校学生资助热线电话,各省区市和中央部门所属高校也同步开通了热线电

教育时评

第46页

42

话,为大学新生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新生提供资助政策咨询与帮助。

自 2005 年首次开通以来,高校学生资助热线电话已连续开通 20 年。

今天,我国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年资助人次达到 1.6 亿,全面实现应助尽助。

从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现全覆盖并日益健全,到“特岗计划”为中西部乡村学校补充优质师资;从国家

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连续 10 多年不低于 4%,到全国 2895 个县级行政单位全部实现义务

教育基本均衡……随着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建设,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显著增强。

全力保障教育优先发展——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保持财政一般公共预算第一大支出,巩固了教育优

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优师计划”每年为全国 832 个脱贫县和中西部陆地边境县定向培养 1 万名左右本科层

次师范生。义务教育教师实现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教师待遇持续改善,

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更加浓厚。

满足人民“上好学”需求——实施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积极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

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扩大普通高中优质资源、推进多样化发展;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

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基础教育新格局正在构建。

全力破解急难愁盼问题——直面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短板,我国积极推进免试就近入学、划片规范入学、

阳光监督入学;推进“双减”工作、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取得明显进展。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

读和享受政府购买学位服务的比例超过 95%,义务教育进入优质均衡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新阶段。

助发展 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征途,需要无数高素质的劳动者、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今年春天,教育部公布 2023 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2024 年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

业设置备案和审批相关工作结果,调整幅度为历年来最大,高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契合。

75 年来,锚定国家战略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我国不断推动教育改革发展,教育服务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的使命任务更加充分彰显。

神舟飞天、蛟龙入海、北斗组网……一项项大国工程都与高校提供的关键技术密不可分。

高校充分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在 2023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中,高校牵

头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分别占总数的 75.5%、75.6%、56.5%。

坚定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我国启动实施“强基计划”和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持续推进卓越

工程师教育培养改革。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新增从业人员 70% 以上来自职业院校,能

工巧匠、大国工匠不断涌现。

更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我国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建立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体制

机制,促进形成与国家战略相匹配的学校、学科、专业布局。

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我国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成为世界第一大教育资源数字

化中心和服务平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正加速实现。

中国教育“朋友圈”也在不断扩大。经过 75 年的努力,更全方位、更多层次、更宽领域、更加主动的

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新格局正加快形成,教育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 10 人中有 8 人是文盲,到 2023 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 14 年;从 1980

年高校毕业生人数 14.7 万人,到 2022 年突破千万人;从 1949 年各类职业学校在校生仅 30 万人,到如今中

高职学校每年培养 1000 万名左右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75 载耕耘,教育结出硕果。站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新起点,教育正在不断厚植人民幸福之本、夯实

国家富强之基,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更大贡献。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

教育时评

第47页

43

新时代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根本遵循

思想如炬,引领未来。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

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

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

……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世界发展

大势和国家发展全局,着眼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作出了一系列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培

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深化了对我国教育事业的规律性认识,为加快推进

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推动新时代教

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

近日,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的习近

平同志《论教育》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在全国

发行。习近平同志《论教育》的出版,对全党全国

尤其是教育系统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

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刻领会其时代背景、科学体系、

精神实质,深刻领会其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

意义,切实增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责任感、使命感,

做有理想负责任的行动主义者,努力开创以中国式

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新局面具

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同志《论教育》所呈现的一系列新理念、

新思想、新论断,阐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教育发展方向、道路、方针、原则等根本性战略性

问题,深刻体现了对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

任务、对世界历史进程和强国建设规律的深刻洞察

和精准把握,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教育实

践相结合的重大理论结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我们党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建设教育强国的规律性认

识达到了新的高度,谱写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新

的时代篇章。

——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

的方向性问题。

方向涉及根本、关系全局、决定长远。

中国教育取得辉煌成就,根本就在于不断探索、

完善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

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

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

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培养什么人、怎样

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

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一系列重要论述从根本

上回答和解决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

培养人”“办什么样的教育,怎么办教育”等事关

教育的方向性问题。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

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从强调要在

事关办学方向的问题上站稳立场,以马克思主义理

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思想基础,到反复

要求坚持“四为服务”,强调教育既要服务人的发展,

也要服务社会发展要求,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坚

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指明了道路。

从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深刻指出“世界上不会有

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

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

著名学府”,强调要“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

必须有中国特色”,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勉励

学校要“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

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

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再到在北京育英学校考察时充分肯定“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教育体系是好的,我国的基础教育在世界上

是有优势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必

须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

——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

教育时评

第48页

44

的原则性问题。

社会和教育对学习有相当大的投入,学生有

很高的志向和积极性,教师的专业素质及其合作文

化……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报告对中国教育体系

的优势给予了充分肯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

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

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彰显巨大的优势。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党性原则,立足于办好我国

教育的根本保证,提出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

指导地位”“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

持唯物史观的人民立场,提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

中心发展教育”“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

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

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提出“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

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

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

程”“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学校思政

课的一个重点”……一系列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

义与中国教育实际相结合的理论结晶。

深刻指出“我们的教育绝不能培养社会主义破

坏者和掘墓人,绝不能培养出一些‘长着中国脸,

不是中国心,没有中国情,缺少中国味’的人”,

号召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

底气”,强调“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

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

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独特的历史、独特

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教育发展必须坚定不

移走自己的路。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教育,广泛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

为我们走出一条真正体现中国精神、中国特色和中

国优势的教育改革之路明确了重大原则。

——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

的战略性问题。

“在我们国家积贫积弱的年代,当时一批爱国

者就觉得中国要强大就要办教育。”今年 3 月,习

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时强调。

党的二十大吹响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冲锋号”,

行进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中,教育

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

强国建设,教育何为?

从鲜明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的基础工程”,到深刻阐明“建设教育强国,是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

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一系列重要论

述深刻揭示了教育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中的独特地位和关键作用。

号召“要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

家之所需,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重点”,

深刻阐明“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把服务高

质量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以教

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

是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功能。

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从明确要求“努力让

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到深刻指出“要不

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

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持以人民为中

心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以教育之力厚

植人民幸福之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

路的内在要求。

——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

的方法论问题。

“与 2022 年度相比,中国在全球的位次上升 2

位,居第 21 位,是 2012 年以来进步最快的国家。”

这是 2024 年 5 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发布的新一轮

教育强国指数测算结果。优势指标不掉队,短板指

标有提升,创新指标有突破,促成了我国教育强国

指数的持续上升。

一切伟大的实践,都需要科学理论的正确指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到 2035 年建成教育强国的总

体目标,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殷切期盼的“国

之大者”。

如何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

必须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这一“定海

神针”。我国的教育体量世界最大,发展还不均衡,

群众的教育需求差异大。如何运行好、发展好这样

庞大而复杂的教育体系,加强党的领导尤为重要。“加

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

证”“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要把党建工作作为办学

治校的重要工作,把抓好学校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

校的基本功,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学校工作

各方面”……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

教育时评

第49页

45

社会主义教育道路的本质特征和根本保证。

必须汇聚全社会的力量下好优先发展的“重要

先手棋”。“要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不断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

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始终心

怀‘国之大者’,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在组织领导、

发展规划、资源保障、经费投入上加大力度”“办

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

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表明了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的坚

定决心,明确了办好教育必须依靠的主体和力量等

问题。

必须以深化改革创新为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

力。明确要求“在深化改革创新中激发教育发展活

力”,反复强调“要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

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加快扭转教

育功利化倾向,形成健康的教育环境和生态”,要

求“进一步推进数字教育,为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

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和教育现代化提供有效支

撑”……一系列重要论述勾勒了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的路线图。

必须抓好教师队伍建设这一最重要的基础工

作。提出“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标准,

号召广大教师做“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特

别是“要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

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深

刻阐释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以更高站位、更高

标准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指路引航、举旗定向;

呼吁“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

位,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强调“支

持和吸引优秀人才热心从教、精心从教、长期从教、

终身从教”……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广大教师提出了

高位要求,为全社会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落实

尊师强师惠师举措提出了明确要求。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新时代以

来,世界战略格局大变动、人类发展方式大转型、

当代中国社会大变革、各种思想文化大激荡。习近

平同志《论教育》集中而深刻地揭示了新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改革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规划

了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

教育的实施路径和行动方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

育的重要论述,既讲是什么、怎么看,又讲怎么办、

怎么干;既部署教育改革发展“过河”的任务,也

指导解决“桥或船”的问题,为新时代建设教育强

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旗帜引领方向,使命汇聚力量。教育系统深刻

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建成教育强国的强烈

期盼和殷殷嘱托,不断破题、解题,以有理想负责

任的行动主义者姿态,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

重要论述和教育强国建设宏伟蓝图转化为高质量的

生动实践。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

述,教育系统牢牢把握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

全面领导这个根本保证,让教育领域始终成为坚持

党的全面领导的坚强阵地。

把党支部建在科技前沿一线、建在国家重大需

求一线、建在青年人才成长一线,哈尔滨工业大学

党委牢固树立“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

围绕党员专家、重大项目、先进典型等设立党支部

100 余个,使党员师生真正做到用思想自觉引领行

动自觉。

万山磅礴,必有主峰。从各地相继成立教育工

作领导小组,不断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

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到坚持和

完善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推进中小学校

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从补齐民办学校党建短

板,到教育系统全面从严治党纵深推进……教育系

统着力加强党的建设,党的领导纵到底、横到边、

全覆盖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

如今,全国 21 万个高校各级党组织日益成为坚

强的战斗堡垒,588 万名党员争做干事创业的先进

模范,教育战线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广大师

生衷心拥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请

党放心、强国有我”的时代强音,展现出听党话、

跟党走的坚定决心。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

述,教育系统牢牢把握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

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坚定培养社会主义建设

者和接班人。

“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

吗?”近日,南开大学师生走进重庆南开中学,用

京剧艺术演绎校史故事,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大

思政课”。

教育时评

第50页

46

从全面加强教材建设管理,到全覆盖讲好“习

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从推

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到拓展“大思政课”

建设工作格局;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

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从小就植入孩子们的心灵……教育系统牢牢抓好思

想政治工作这条生命线,不断完善立德树人机制,

形成推进立德树人的强大合力和育人生态。

加强体育锻炼、美育熏陶、劳动实践,开展青

少年读书行动,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

法……教育系统深刻把握人才成长规律,大力发展

素质教育,学生全面发展、生动活泼发展的育人生

态进一步巩固。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

述,教育系统牢牢抓住服务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这

个根本使命,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

从最初的 36 所扩大到 39 所,“强基计划”已

落地 4 年;“101 计划”从最初试点的计算机科学

领域推广至数学、物理学等 8 个基础学科领域……

教育系统把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作为一项重

大的政治任务,不断完善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和工作

布局,一系列举措升级迭代、扎实推进,一批有潜

质的“好苗子”冒出来,人才自主培养的能力和底

气不断增强。

神舟飞天、北斗组网、羲和逐日、高铁飞驰……

一系列大国工程背后,凝聚了数百所高校科研人员

的心血。高校充分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重大科技

突破策源地作用,为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贡

献教育力量,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从长三角到京津冀,从粤港澳大湾区到中西部、

中部、东北地区,教育强国战略咨询会紧锣密鼓召

开,部省战略合作走深走实,丰硕成果不断涌现……

坚持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这个硬道理,把教育与经

济社会发展的“适配度”提升到新的高度。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

述,教育系统牢牢把握加快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这

个根本基础,让“强师”成为强国建设的厚重根基。

今年春天,贵州省望谟县实验高中副校长刘秀

祥步履不停。他奔走在新疆、甘肃等地,宣扬教育

家精神。举办教育家精神巡回宣讲活动、以各种形

式宣传优秀教师感人事迹、深入开展教育家精神研

究阐释……教育系统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强化高

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推动教育家精神成为广大教师

的精神坐标、行动指南和自觉追求。

部属师范大学公费师范生制度从“免费”走向

“公费”,“优师计划”“强师计划”“国优计划”

全面推进,高质量教师队伍的“供给侧”不断加强;

“国培计划”持续实施,推进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

和教师培训提质增效;“银龄教师”覆盖范围不断

扩大,助力教育均衡发展……将教师教育作为教育

事业的前置性工作,教育部根据教师队伍的现实问

题高位研判,出台了系列支持政策、专项计划,形

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系统集成的中国教师教育改革

实践,有力塑造了支撑世界最大规模教育体系的“大

国良师”。

切实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工资“不低于”政策,

加强乡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大力减轻教师负担,

为中小学、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减负松绑,建立健

全教师荣誉表彰体系和选树宣传体系……一系列尊

师强师惠师政策出台,教师的政治、社会、职业地

位不断提高。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

述,教育系统始终坚持以深化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

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汇聚磅礴力量。

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以教育评价改革

为牵引,一场前所未有的整体性、全局性综合改革

在教育领域全面拉开。

自《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发布

以来,20 余份教育评价改革配套文件先后出台,覆

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领域。以评价

改革为突破口,牵引育人方式改革、办学模式改革、

管理体制改革、保障机制改革等综合改革,不断打

好推进落实的“组合拳”。

一场在线互动课堂,架起了宁夏泾源县泾河源

镇中心小学与 20 公里外乡村小学沟通的桥梁。屏幕

两端,学生们兴奋地交流非遗剪纸技术……从一块

黑板、一方讲台,到不断丰富的数字教育应用场景,

数字化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学习资源数字化水平

进一步提高、教学模式创新进一步深入、教育治理

转型进一步升级,教育数字化成为引领教育改革创

新的时代窗口和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支撑。

立足实践之基,回答时代之问,满足人民之需,

教育时评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免费电子期刊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