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之弦》2022年08月刊

发布时间:2022-11-07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教育之弦》2022年08月刊

1要闻内参习近平向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致贺信8 月 19 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致贺信。习近平指出,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对促进就业创业、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积极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支持中外职业教育交流合作。中方愿同世界各国一道,加强互学互鉴、共建共享,携手落实全球发展倡议,为加快落实联合国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贡献力量。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当日在天津开幕,主题为“后疫情时代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新变化、新方式、新技能”,由教育部、天津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来源:新华社 █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 19 日在天津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宣读习近平主席贺信并发表视频致辞。孙春兰指出,习近平主席的贺信,深刻阐述了职业教育对促进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重要作用,为深化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增添了信心和动力。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坚持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深化职教改革,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职教体系,既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也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成长需要,拓宽职业发展前景,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中国... [收起]
[展开]
《教育之弦》2022年08月刊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3页

CONTENTS

目录

要闻内参

习近平向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致贺信 1

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召开

孙春兰宣读习近平主席贺信并发表视频致辞 1

怀进鹏在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主论坛发表主旨演讲 2

《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白皮书》发布 3

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发布《天津倡议》 4

教育发展综述

十年来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水平保持稳定 5

普高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中国教育·这十年) 6

从“大有可为”到“大有作为”

——新时代中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综述 8

新时代校园规划设计引领者

新时代校园规划设计引领者:丘建发 11

新时代校园规划设计引领者:包莹 16

新时代校园规划设计引领者:王文胜 21

教育之声

构建中国特色智慧教育体系的思考与实践 25

数字化拓展教育能量 29

开启数字人才刚需时代 33

第4页

CONTENTS

目录

可持续教育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36

数字经济视域下的学科建设与改革 38

产教融合

深化拓展新工科建设 培养新时代卓越工程师 41

拿什么助推校企“双向奔赴” 45

“产教、专创”双融合,高职院校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47

新时代“大思政课”

教育部等 10 部门联合发文,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 50

讲好用好新时代“大思政课” 55

大中小学衔接,讲好思政课的三个关键环节 57

职业教育

把握三个“用”,实现职业教育数字化 59

匠心追梦 技能报国 61

职业本科教育前景广阔生机勃勃 63

国际动态

如何通过未来教育重塑世界 66

促进高等教育公平,世界各国如何实践? 69

中心平台 72

第5页

1

要闻内参

习近平向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致贺信

8 月 19 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致贺信。

习近平指出,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对促进就业创业、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

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积极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支持中外职业教育交流合作。中方愿同世界各国一道,

加强互学互鉴、共建共享,携手落实全球发展倡议,为加快落实联合国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贡献力量。

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当日在天津开幕,主题为“后疫情时代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新变化、新方式、

新技能”,由教育部、天津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来源:新华社 █

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 19 日在天津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宣读习近平

主席贺信并发表视频致辞。

孙春兰指出,习近平主席的贺信,深刻阐述了职业教育对促进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重要作用,为深化

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增添了信心和动力。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坚持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深化

职教改革,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职教体系,既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也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成长需要,

拓宽职业发展前景,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中国愿与国际社会一道,搭建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平台,

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职业教育支持力度,推动各国人民共享职业教育发展成果。

举办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是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成果清单的重要内容,本次大会以“后疫情时代

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新变化、新方式、新技能”为主题,有关国际组织负责人、各国教育部长、驻华使节等

线上线下深入交流研讨。

来源:新华网 █

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召开

孙春兰宣读习近平主席贺信并发表视频致辞

第6页

2

怀进鹏表示,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类教育。中国始终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在有效支

撑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持续畅通学生多样化成长成才的渠道、

积极服务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方面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了职业教

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的教育格局,实现了从学校为主举办到多元参与办学、从规模扩张发展到高质量内涵

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怀进鹏指出,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的深度影响,世界正在经历

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与社会环境、人口结构等的深刻调整,各国职业教育不同程度地面临着一些共同挑战和

发展机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职业教育新的发展,需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坚持创新、

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教育界、产业界和经济社会发展各相关部门以及国际社会进一

步加强国际交流,持续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与发展能力。职业教育应当更好立足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

提质增效;应当更好服务并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以技能为先,深度融通;应当更好深化国际交流,以合

作为要,互利共赢,包容发展。

怀进鹏强调,中国将继续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着力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

突出的位置,加快发展政府主导、多元参与、需求驱动、开放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一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

新要求,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二是深化产教融合体制机制改革,形成教育与产业深度

互动的新格局。三是整体提升职业院校办学能级,加强职业教育内涵建设和数字化转型。四是推动重构职业

教育生态,营造崇尚劳动和技能、尊重和认可职业教育的社会氛围。

来自 123 个国家和地区的有关国际组织、政府机构、行业企业、科研机构和院校的 700 多名代表通过线

上或线下方式参加了主论坛。

来源:教育部 █

怀进鹏在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主论坛

发表主旨演讲

8 月 19 日,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主论坛在天津举行。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发表题为“携手推动全

球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助力建设后疫情时代美好世界”的主旨演讲。

要闻内参

第7页

3

《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白皮书》发布

为向世界介绍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经验,8 月 20 日,教育部发布《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白皮书》。

白皮书介绍,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职业教育,已经成为世

界各国应对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就业等方面的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进入新时代,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把职业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创新更加突出的位置。经过长期的

实践探索,中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范式。

白皮书指出,现代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变革,是以工业化为核心,推动经济增长、思想革命、制

度创新和社会转型的发展历程。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具有几千年农业文明大国的现代化,是超大人口规模

的现代化,是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的全面现代化。中国职业教育与中国现代化共生发展,发挥着服务

经济发展、促进民生改善、优化教育体系、增进国际交流的作用,在面向世界的现代化进程中作出了不可

替代的贡献。

白皮书指出,2012 年以来,中国政府把职业教育作为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教育类型,不断加大政策

供给、创新制度设计,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多元办学格局和现代治理体系。中国职业教育实

现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向相对独立的教育类型转变,进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新阶段。

白皮书表示,中国把职业教育定位于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政府主导与市场引导相结合、发展经济与服务民生相结合、教育与产业相结合,构

建了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体系,形成了职业教育发展的中国模式,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注入了强劲的

职教力量。

白皮书强调,搭建合作与交流平台,与世界共享中国职业教育改革成果是我们的美好愿景。中国将一

以贯之地坚持对外开放,以国际视野兼容并蓄,以国际胸怀开放合作,深度融入世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潮流,

积极构建国际化交流平台,致力消除贫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责任义务,

为全球教育治理贡献中国方案,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教育力量。

来源:教育部 █

要闻内参

第8页

4

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发布《天津倡议》

2022 年 8 月 19—20 日,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在中国天津召开。

来自 123 个国家(地区)的政府机构、国际组织、行业企业、学校、研究机构代表出席了大会,围绕“后

疫情时代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新变化、新方式、新技能”的主题进行深入交流、广泛探讨。结合代表的观点、

意见和建议,大会形成《天津倡议》。

倡议认为,职业教育是创造价值的教育,可帮助人们获得技术技能,增强创新意识和能力,积极应对

环境变化,是以能力为本位、需求为导向、贯穿人一生的教育,是提升产业效能、促进持久包容和可持续

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是促进充分和生产性就业、增进人民福祉、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途径。

倡议指出,秉持公平全纳、有教无类、面向人人、质量优先的理念,为各类群体提供适宜的职业教育

和培训,注重培养诚信敬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勇于创新的职业精神,注重培养可持续、可迁移的发

展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倡议强调,职业教育要适应后疫情时代的特点和数字化变革需要,与终身教育相结合,与产业链条相

契合,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相融合。要进一步扩大高质量的技能人才供给,促进人才培养模式、评价方式、

组织形式变革,提高职业教育适应性。要加快数字化转型,强化数字技能、绿色技能培养。

倡议希望,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和研究机构积极参与职业教育,不断创新合作形式,拓宽合作内容,

建立产学研用深度合作机制,打造互利共赢的技术技能共同体,以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支撑引领产业发展

与变革,以跨界互动、融合创新共同创造世界美好未来。

倡议呼吁,各国政府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和投入力度,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树立职

业荣誉感、增强社会认同感,鼓励用双手创造美好生活;创设国际职教大奖,让职业精神得到弘扬,让职

业教育得到尊重,让职业教育创造的价值得到奖励。各国政府、国际组织、行业组织、企业界和教育界携

起手来,加强互学互鉴和务实合作;组建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联盟,构建全面、紧密、务实、包容的高

质量伙伴关系,为实现联合国 2030 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更大贡献。

来源:教育部 █

要闻内参

第9页

5

十年来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水平保持稳定

8 月 25 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就党的十八大以来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进展与成效举行发布会。记者从发

布会上了解到,十年来,8000 多万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水平保持稳定。

过去十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总量持续扩大,就

业率保持较高水平,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与此

同时,高校毕业生就业总量压力与结构性矛盾并存。

特别是今年以来,部分地区疫情散发,出现市场岗

位需求减少,部分招聘求职活动取消或延后,一些

青年的求职就业出现了新的困难。对此,党中央、

国务院高度重视,《“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专

设青年就业篇章,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了做好高

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的意见,推出了一系列有

针对性的政策举措,千方百计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

创业。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司长张莹介

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坚持把高校毕业生等青年

就业作为重中之重,以就业服务攻坚行动为抓手,

加大政策支持、服务保障、困难帮扶、权益维护,

多渠道促进他们就业创业。

具体举措可以概括为“四个强化、一个简化”:

一是强化政策支持。运用就业补贴、扩岗补助、

社保补贴等政策,鼓励企业更多吸纳就业。落实

学费补偿、高定工资等政策,实施“三支一扶”

等基层项目,拓展基层就业空间。提供担保贷款、

教育发展综述

税费减免、社保补贴等政策,支持自主创业和灵活

就业。

二是强化招聘组织。打造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

平台,高频组织线上线下招聘活动,为毕业生等青

年就业提供职业指导、岗位推荐、职业培训或就业

见习机会。组织有需求的青年参加学徒培训、新职

业培训,增强他们的经验和技能。

三是强化困难帮扶。对未就业的困难毕业生开

展结对帮扶,实施“一人一策”,优先推荐岗位信息、

优先组织参加就业见习和职业培训。对一些长期失

业青年将实施就业启航计划,开展实践引导和分类

指导,组织他们尽快就业。

四是强化权益维护。持续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

场秩序,坚决查处就业歧视、“黑中介”、虚假招

聘等违法行为,畅通投诉举报渠道,保障高校毕业

生等青年的合法就业权益。

五是简化就业手续。取消公共机构就业协议书

签章,取消毕业生到公共机构办理报到手续,延长

档案转递和落户办理时限,推进体检结果互认,方

便高校毕业生求职就业。

作者:欧 媚,来源:《中国教育报》█

第10页

6

教育发展综述

普高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中国教育·这十年)

10 年前,上海市市西中学探索“思维广场”“漫思实验室”等创新实验室建设,尝试跨学科教学,整

合图书馆与教室的功能,并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打造了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市西中学的尝试,是我国普通高中推进特色化课程办学、育人方式发生深刻变革的缩影。普通高中教育

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在近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表示,10 年改革发展,普通高中教育在完

善政策保障、扩大教育资源、提升育人质量等方面重点发力,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需求。

教育资源短板不断补齐

促进全面而有个性发展

数据显示,10 年来,普通高中教育办学规模持

续扩大,毛入学率不断提高。2020 年,全国及各省

(区、市)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均达到 90% 以上,

如期实现国家确定的普及目标。2021 年,全国高中

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进一步提高到 91.4%,比 2012 年

提高 6.4 个百分点。2021 年,全国普通高中总数达

1.46 万所,在校生达到 2605.03 万人,分别比 2012

年增长 7.97% 和 5.59%,为更多适龄学生提供了接

受普通高中教育的机会。

其中,中西部普及提升幅度最大。“教育部与

中西部 10 个普及水平较低的省份签订了普及攻坚备

忘录,建立部省协同机制,强力推进普及攻坚,这

10 个省份毛入学率 10 年平均提高了 17.02 个百分

点,有的省份大幅提高了近 30个百分点。”吕玉刚说。

作为人才培养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10 年来,

普通高中教育正在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方面

进行着一场深刻探索。

“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

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积极改进课堂教学方式,

有序实施选课走班教学,切实加强学生发展指导,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2012 年以来增加学位

41.6 万个,着力破解普通高中学校“学位”“床

位”“餐位”不足的问题,将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

费财政拨款标准提高至每生每年 1000 元,10 年间

提高 2.5 倍。在云南,以滇西边境山区、乌蒙山区、

滇桂黔石漠化区 3 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重点,从

2019 年 9 月起采取集约高效方式,实施并完成普

通高中建设项目……以教育基础薄弱地区为重点,

着力补齐教育资源短板,边远地区的办学条件正加

速改善。

同时,普通高中的“大班额”现象得到根本遏制,

全国大班额比例大幅下降,56 人及以上大班额比例

由 2012 年的 47.76% 降低到 2021 年的 4.81%,下降

近 43 个百分点。

强化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

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据吕玉刚介

绍,北京、上海、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

等地以加强学校特色建设为抓手,积极探索形成科

技高中、人文高中、外语高中、体育高中、艺术高

中和综合高中等多样化有特色办学格局,推动学校

第11页

7

教育发展综述

深化考试评价改革

回顾总结过去 10 年来普通高中教育的改革发

展,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张

志勇指出,考试评价改革成为推动我国普通高中发

展最强大的动力。

2014 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

改革的实施意见》,高考综合改革正式在上海、浙

江启动。2020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深化新

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2021 年教育部出台

《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

“在一系列顶层制度指导下,我国普通高中

教育进入了新高考、新课程、新教材改革和质量

评价改革同步实施、协同推进的‘黄金期’。课

程标准取代考试大纲,全面引领高中阶段教学;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选科制度在促进学生全

面而有个性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选课走班’教学推动高中教学制度发生深刻变

革。”张志勇说。

作为最早开始高考改革试点的城市之一,上海

以高考改革和评价改革全面撬动高中育人方式改革,

在高中学校全面开设生涯课程和生涯规划指导服务

也由此起步。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杨振峰介

绍,上海构建了覆盖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的综合素

质评价体系,建设全市层面的综评信息管理系统,

并且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中生毕业的必要条件和

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

“新高考,新评价”正带动高中学生立志激趣、

全面发展。“我们明确将社会实践纳入综合素质评

价和高中课程体系,规定高中学生社会实践不少于

60 学时,建立多部门协同的‘校外活动联席会议’

制度,在市、区两级共设立 87.4 万个社会实践岗位;

强化学生研究性学习经历,基本实现‘人人有课题’,

全市配套开发了研究性学习自适应学习平台和第三

方认证平台,80% 以上的学生通过平台开展课题研

究,完成课题专家认证。”杨振峰说。

作者:孙亚慧,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

外版 █

由分层发展转向分类发展,更好满足学生多元化学

习需求。

广东省东莞市东华高级中学简期颐介绍,该校

通过开设感恩教育、公民教育、赏识教育等课程,

传授思想道德、法律法规、权利义务等相关知识,

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在高效课堂上下功夫,培育

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拔尖人才;打破传统的

教学模式,推行双向交流、内部交流、领学交流等

办法,以“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的模式,将一个

班级的学生划分为不同小组,组建“围桌小组”,

任命“学科领学人”;通过学生领学、内部讨论、

老师解答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

决问题,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将枯燥的单

向学习变为有趣的多向求知过程。

“我们选修工程课程的 1 名王同学,发明了智

能车门避险系统,曾经获得两项国际大奖。2020 年

被东南大学录取之后,他在大一时就加入了移动通

信国家重点实验室,在他的学术导师指导之下,参

与了移动通信 6G 的先期学习和研究”。在江苏省锡

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看来,对于学生的发展指导

要注重加强教育及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在把握

个性特长基础上,将课程选择与大学专业、立身职

业联系起来,志业贯通,超越“为分而学”的功利

驱动。

第12页

8

从“大有可为”到“大有作为”

——新时代中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综述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建成世界最大规模职业教育体系,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和模式基本形成,

职业教育吸引力、影响力、竞争力不断增强,职业教育面貌发生了历史性、格局性变化。

我国现有职业学校 1.12 万所,在校生 2915

万人,职业教育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

成才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但长期以来,职业教育通常止步于专科,这

被认为是其发展的关键“瓶颈”。“无奈的选

择”“低人一等”等偏见,让职业教育吸引力不

足。近年来,有关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法律

制度和政策举措密集出台,有力支撑了职业教育

的高质量发展。

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启动“中

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到《关

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为职

业教育发展指明路径,再到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

明确“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

目前,全国职业学校共开设 1300 余个专业和

12 余万个专业点,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各领域,有

力支撑了我国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

国家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根据产业布局和行业发展需要,职业教育大力

发展先进制造等产业需要的新兴专业。2021 年,新

版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发布,首次一体化设计中职、

高职专科、高职本科专业体系,共设立 19 个专业

大类、97 个专业类、1349 个专业,更新幅度超过

60%。调查数据显示,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

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深化改革有了坚实的制

度保障。2021 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召开,擘

画了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蓝图。

职业教育办学“天花板”被逐步打破,“中

职、高职专科、职业本科”一体化的职业学校体

系基本建成,中职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高职

专科的主体地位不断强化,职业本科正在稳步发

展。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

之间初步构建了融通机制。

2019 年以来,教育部先后批准 32 所学校开

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支持优质专科高职院

校升级一批骨干专业举办职业本科教育,鼓励应

用型本科院校举办职业本科专业,切实提高高层

次技术技能人才供给能力。

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 70% 以

上是职业院校的毕业生。

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 , 必须深化产教融

合、校企合作。10 年来,我国出台并实施一系列

政策,开展现代学徒制、产教融合型城市等试点,

建立形成了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

格局。

目前,全国组建了 1500 多个职业教育集团(联

盟),涵盖了企业、学校、行业、科研机构在内的 4.5

万余家成员单位,形成了资源共享、责任共担、合

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

教育发展综述

第13页

9

在鸡蛋壳上雕刻出各地地标建筑,蒙着眼睛切

出黄瓜拉花,在膨胀的气球上切肉丝……在职业教

育活动周上,职业院校学生的精湛技能引起人群的

一阵阵惊叹。

从 2015年起,国家将每年 5月的第二周设为“职

业教育活动周”,同期举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活动。“技能成就出彩

人生”“技能服务美好生活”“技能支撑强国战略”

的理念正在深入人心。

10 年来,中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标准和专业建

设质量获得国际广泛认同:中餐烹饪国际化教学标

准纳入英国普通和职业学历框架体系;吉布提“鲁

班工坊”填补了该国没有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的空白;

葡萄牙“鲁班工坊”的建设让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标

准体系走进西方发达国家……

目前,我国在职业教育方面与 70 多个国家和

国际组织建立了稳定的联系,在海外 19 个国家建立

20 个“鲁班工坊”。

实践证明,通过职业教育传播中华文化,是深

化中外交流与合作的有效途径。目前,中国在 40

多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中文+职业教育”特色项目,

为各国学员提供了职业教育培训和就业发展机会。

职业教育正成为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青

年就业和民生改善、各国人民民心相通的有效桥梁,

成为中外经贸和人文交流合作的新载体。中国的职

业教育正以开放、包容、进取、活力的形象向世界

展开怀抱。

作者:胡 浩 白佳丽,来源:新华社 █

职业教育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作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全国

培育了 3000 多家产教融合型企业、试点建设了 21

个产教融合型城市,构建起以城市为节点、行业为

支点、企业为重点的产教融合新模式。

10 年来,职业教育对接重点产业,强化工学结

合、更加注重实训、推广模块化教学,广泛采用学

徒制培养、订单培养。不少职业院校的学生还未毕

业即被用人单位“预订一空”,一批优质学校毕业

生进入知名企业就业。职业学校毕业生年终就业率

总体保持在 95%以上。

教育发展综述

第14页

10

新时代校园规划设计引领者

走进新时代,担当新使命,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校园面貌也

焕然一新,校园已成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

新和国际交流合作重要基地。

我国设计师在校园的规划设计中,扎根中国大地,传承创新优秀

文化,融合创新理念,设计了大量高品质校园,获得师生赞誉。他们

的校园规划设计实践及理念更引领着新时代校园规划方向。

“教育之弦”即日起刊发全新系列报道——“新时代校园规划设

计引领者”之建筑师系列报道。

第15页

11

新时代校园规划设计引领者:丘建发

丘建发,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助理、院

副总建筑师。华南理工大学硕士生导师,高级工程师,工学博士;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国家注册城乡规划师。广东省注册建筑师协

会副秘书长,中国建筑学会资深会员,广东省学校基建专家库专家。

曾任教育部公派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UC Berkeley)访问学者(校

园建设方向),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何镜堂建筑创作研究

院副院长,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成员。获中国青年建筑

师最高荣誉奖——中国建筑学会第九届青年建筑师奖。

丘建发长期从事校园规划与教育建筑的设计、教学与研究工作,

主持超过 40 个校园的设计项目,参与多项校园主题的科研课题,

完成校园相关的设计资料集、专著两本与科研论文数十篇。其中负责完成的重点校园设计项目包括 : 山东

大学龙山校区(创新港)规划、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北京工业大学规划及图书馆设计、

上海大学东区等。

此外,丘建发还专注于现代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公共文化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及群体建筑设计方向的研

究,并负责设计多项具有标志性及影响力的重点工程项目,其中包括:广州首条跨珠江人行桥—广州海心桥,

我国中部地区规模最大的国际会议综合体—长沙国际会议中心,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基础设施项目—深中通道

跨海工程房建工程,解放军战略重点工程—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广东省规模最大酒店综合体—广州白云

国际会议中心酒店群,全国首个智慧交通收费站—广州白云机场高速收费站,此外还有青海玉树州博物馆,

广东省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广州白云山核心景区,深圳前海公共空间设计,阳江市七馆合一项目等。

整体系统,开放关联——校园是城市区域与社区中的子系统,自身拥有多个层级与复杂的组成,同时又

与外部社区与各类主体存在互动联系,其教育、科研甚至创新职能,正是在内外的诸多元素互相协作交流联

系中实现。校园的规划与设计,必须建立系统的整体、关联、开放的视角,才能从整体上把握其结构。

绿色生态,园林校园——校园尤其是大学校园,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人居环境的高级形态,素质最高的人

在最美的环境里从事着高端的、关乎人类未来的活动。校园环境应该以绿色生态为目标,打造园林式、绿色

低碳校园,引领人居环境建设的方向。

多元复合,学科交叉——现代科研向综合深入的方向发展,使得打破学科边界的交叉研究越来越重要。

来自不同文化、学术背景的学者合作交流,成为各创新组织用以互相激发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而复合的功

能、多样的人群带来多元的活动,又正是带来校园空间活力,交往氛围的重要因素。因此,多元、复合、交

叉将成为校园空间设计的主题,并为校园带来交往与创新的活力。

交往网络,人文社区——创新行为研究揭示了创新组织内外人员间因社会交往形成的非正式创新网络,

个人介绍

学术观点

新时代校园规划设计引领者

第16页

12

▋ 获中国青年建筑师最高荣誉奖——第九届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

▋ 负责设计的 20 余个项目获得超过 30 项设计奖,其中包括:玉树州博物馆——获中国建筑学会建筑

创作银奖、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大奖;映秀镇中心卫生院——获中国建筑设计奖银奖;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

院——获教育部优秀勘察设计一等奖、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二等奖、华筑奖二等奖;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改

扩建规划——获教育部优秀规划设计一等奖;长沙国际会议中心——获广东省建筑设计奖一等奖;莆田学院

迁建项目核心区工程——获福建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建筑设计一等奖;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新校区——获

山东省优秀城市规划一等奖等。

▋ 参与的科研项目中,地域文化与绿色技术交融的建筑创新理论与实践,获 2016 年广东省科学技术进

步奖一等奖;基于“两观三性”理论的建筑创作实践,获 2012 年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个人荣誉

是激发创新产生的重要因素。而校园社区化设计理论也认为,校园内交往活动是促进社会结构稳定、人员归

属感与学者社区氛围形成的重要途径。校园应提供利于交往行为发生、创新网络与学术社区形成的空间环境。

弹性动态,持续发展——现代科研不断发展导致新的交叉、边缘学科不断涌现,校园中不同的科研机构

不断建设,使得校园规划应该面向未来,比以往更加注重为将来发展留有余地和空间。而现代创新组织扁平化、

非固定化的团队结构,又需要校园建筑空间具有灵活可调的适应性。

学术研究方面

作为负责人或参与人完成多项课题,包括:地域文化与绿色技术交融的建筑创新理论与实践;基于“两

观三性”理论的建筑创作实践;岭南高校集约型教学综合体气候适应性设计研究;两观三性建筑理论与设计;

基于低影响开发的大学校园场地规划与生态雨虹系统协同设计研究等。

学术成果方面

担任行业权威工具书《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三版)第四分册副主编,并主编高等院校章节;编著出版

了《校园规划建筑》、《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作品选(2009-2019)》。并在《建筑学报》

等刊物发表论文 40 余篇。

新时代校园规划设计引领者

代表作品

校园项目作品

中山大学科技文化交流中心 上海大学东区

第17页

13

中山大学深圳校区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

北京工业大学本部总体规划调整 北京工业大学图书馆

广东药科大学云浮校区图书馆 海南大学海甸校区规划

新时代校园规划设计引领者

南京审计学院新校区 福建莆田学院新校区

第18页

14

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校区 广东药科大学云浮校区

海南大学观澜湖校区 华南农业大学综合体育馆

新时代校园规划设计引领者

广东金融学院清远校区 深圳南方科技大学三期规划

第19页

15

公共文化项目作品

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 广州海心桥

玉树博物馆

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酒店 深中通道跨海工程房建工程

长沙国际会议中心 广州长隆总部大厦

新时代校园规划设计引领者

第20页

16

新时代校园规划设计引领者:包莹

包莹,华南理工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何镜堂建筑创作研究

院副院长、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现为

中国建筑学会资深会员,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成员。

包莹长期从事建筑设计实践、教学和研究工作。在建筑设计方

面,其擅长校园规划、教育建筑和文化建筑设计。主创完成了山东

大学龙山校区(创新港)校区规划、澳门大学中央组团、华南理工

大学广州国际校区、北京工业大学逸夫图书馆改扩建工程、中山大

学深圳校区、重庆师范大学图文信息中心、广东药科大学云浮校区、

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海口实验学校、番禺

中学附属实验学校、中国资本市场学院等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及侵

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容工程(三期)、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容工程(二期)、

玉树州博物、广州海心桥、长隆集团总部、明阳智慧能源总部、广州国际金融城城市设计等一批具有标志性

的大型公共建筑设计实践。

包莹长期致力于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公共建筑设计和地域建筑创作研究等相关领域,参与作为参与人

或负责人完成多项课题,包括:地域文化与绿色技术交融的建筑创新理论与实践;基于“两观三性”理论的

建筑创作实践;基于碳排放特征的绿色校园评价标准优化研究——以亚热带地区大学校园为例;“双碳”目

标下基于计算性设计思维的低碳绿色校园规划智能优化研究;基于多目标智能算法的岭南地区绿色校园优化

设计技术研究;湿热地区绿色被动房集成设计研究;粤港澳大湾区大学校园更新的耦合机制研究等。参编行

业权威工具书《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三版)第四分册高等院校章节;编著出版了《校园规划建筑》。并在

《建筑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 30 余篇。

获中国青年建筑师最高荣誉奖——第十届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

设计的 20 余个项目获得超过 30 项设计奖,其中包括: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二

期)——获第十四届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金奖、2009 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建筑工程一等奖、

第五届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优秀奖;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三期)——获 2017

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建筑工程一等奖、中国建筑学会 2017-2018 建筑设计奖建筑创作金奖、中

个人介绍

学术研究

个人荣誉

新时代校园规划设计引领者

第21页

17

国建筑学会 2009-2019 建筑创作大奖、2019 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亚太地区风景园林奖 (IFLA APR) 建筑整

合类优秀奖、广东省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 ;玉树州博物馆——获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银奖、中国建筑学

会 2009-2019 建筑创作大奖;澳门大学横琴新校区图书馆、中央教学楼及校史厅——获 2017 年度全国优秀

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建筑工程二等奖、2017 年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之“华筑奖”工程项目类一等

奖、2017 年广东省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北京工业大学逸夫图书馆改扩建工程——获教育部 2021 年度优秀

勘察设计建筑设计一等奖;中国资本市场学院建设工程——获 2021 年度广东省优秀勘察勘察设计奖公建二

等奖、教育部 2021 年度优秀勘察设计绿色建筑一等奖;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一期工程 ( 吴贤铭智能

工程学院广州智能工程研究院 )——获 2021 年度广东省优秀勘察勘察设计奖公建一等奖;解放军总医院海南

分院——获 2017 年教育部优秀勘察设计一等奖 、2017 年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二等奖、2017 全国优秀工

程勘察设计行业奖之“华筑奖”工程项目类二等奖;重庆师范大学大学校区图文信息中心——“蓝星杯”第

五届中国威海国际建筑设计大奖赛优秀奖等。

参与的科研项目中,《地域文化与绿色技术交融的建筑创新理论与实践》获 2016 年广东省科学技术进

步奖一等奖。

代表作品

校园项目作品

澳门大学图书馆、中央教学楼及校史馆组团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海口实验学校(在建) 重庆师范大学大学城校区图文信息中心

广东番禺中学实验学校(在建)

新时代校园规划设计引领者

第22页

18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

北京工业大学逸夫图书馆改扩建工程 广东药科大学云浮校区

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在建) 中国资本市场学院

新时代校园规划设计引领者

第23页

19

文化建筑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

( 二期 )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容工程

( 三期 )

南京云锦博物馆

珠海凤凰山景观塔 长隆总部办公楼

新时代校园规划设计引领者

第24页

20

广东省水下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玉树州博物馆 广州海心桥

新时代校园规划设计引领者

第25页

21

新时代校园规划设计引领者

新时代校园规划设计引领者:王文胜

王文胜,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集团副

总裁,副总建筑师,建筑三院院长,教授级高工,国家一级注册建

筑师,注册城市规划师,上海建筑学会文教建筑专业会员会副主任。

王文胜长期专注于文化、教育建筑设计领域。大学校园规划代

表作品,如:同济大学嘉定校区,南开大学津南新校区、厦门大学

翔安校区、复旦大学枫林校区、福耀科技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太

仓校区、南京农业大学新校区、上海科技大学新校区、上海工程技

术大学松江校区、华东政法大学松江校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新校区、四川轻化工大学 ( 自贡 ) 东部新城校区、云南师范大学呈

贡新校区、山西师范大学新校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新校区、云南

民族大学呈贡新校区等。教育建筑代表作品,如: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上海音乐学院零陵路校区新建教学

区和音乐创作与实践基地设计、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未来城新校区图书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

院楼、安徽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美术楼、温州肯恩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葛和凯楼)、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现

代交通工程中心、江南大学医学大楼、安徽艺术学院音乐楼、上海科技大学新校区·国际交流中心、河北工

业大学北辰校区图书馆等。

大学校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坚持因地制宜、城校互动、开放共享、多元复合的规划理念;大学校园规

划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学习、生活的体验,将人文底蕴、人文关怀、人文精神融入校园设计之中,

建设具有人文特色的校园;校园建筑坚持集约化发展,空间开放灵活、复合共享,以促进师生交流、学科交

叉和跨学科融合;关注人、建筑、环境的健康,营造安全、舒适、健康、公平、包容的校园建筑;坚持绿色

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校园,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绿色生态、低碳可持续的韧性校园。

个人获中国建筑学会第五届青年建筑师奖,上海市杰出中青年建筑师。

项目获得香港建筑师学会两岸四地建筑设计大奖金奖 1 项,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银奖 1 项,中国建

筑学会建筑设计 4 项,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 3 项,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大奖 1 项(2009-2019);全

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 41 项,其中一、二等奖 21 项;项目获省部级奖 80 项,其中一等奖 31 项。发表

专业学术论文 20 余篇,出版个人专著 1 部。

个人介绍

学术观点

个人荣誉

第26页

22

新时代校园规划设计引领者

代表作品

校园规划

南开大学新校区

总体规划及单体设计

福耀科技大学总体规划及单体设计 南京农业大学新校区总体规划及单体设计

西交利物浦大学太仓校区

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宜宾校区

总体规划及单体设计

四川轻化工大学 ( 自贡 ) 东部新城校区

总体规划及单体设计

上海科技大学新校区

第27页

23

新时代校园规划设计引领者

教育建筑

南开大学新校区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

上海音乐学院零陵路校区新建教学区

和音乐创作与实践基地设计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楼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未来城新校区图书馆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现代交通工程中心 安徽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美术楼

温州肯恩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

(葛和凯楼)

第28页

24

江南大学医学大楼 安徽艺术学院音乐楼

上海科技大学新校区·国际交流中心 河北工业大学北辰校区图书馆

新时代校园规划设计引领者

第29页

25

构建中国特色智慧教育体系的思考与实践

本文聚焦高等教育中的智慧教育,围绕智慧教育变革的驱动因素、内涵外延、实施方案等展开理论探讨,

并以北京理工大学为案例,对高校开展智慧教育的有关规律展开深入分析。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人工智能及相关技术的突破,正给全行业带来颠覆性影响。高等教育

在人工智能时代扮演着双重角色:一方面,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人工智能时代各类人才的历史使命,高等学

校及相关机构需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技术、方法,以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才培养目标、需求和规律;另

一方面,高等学校本身也是人工智能的主要应用场域,教育教学活动深受人工智能技术革命的影响,传统高

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

智慧教育:新时代高等教育变革的主要方向

高等教育改革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在新时代,

中国高等教育迎来历史性变革,主要趋势是朝着智

能化、智慧化方向发展,其驱动因素主要为以下三

个方面。

高等教育变革的时代新要求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

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

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高等教育办

学活动应从教育现代化建设需求和让人民满意的角

度出发,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应体现为“四个凸显”,

即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地位更加凸显,教

育改革开放趋势更加凸显,教育对建设现代化强国

的支撑作用更加凸显,教育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

更加凸显。

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高等教育人才

培养模式变革应与时俱进,应面向教育现代化的全

球发展趋势作出积极调整,关键就是引入教育现代

化的核心理念、标准、方法、技术,将智能教育、

智慧教育概念融入高等学校办学全过程,更高质量、

更科学化地开展人才培养活动。

进入人工智能时代,高等教育治理目标和治理

体系正发生深刻变革。一方面,对于学生而言,要

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有价值的成长。智慧教育时代,

精准化、科学化地进行人才培养成为可能,这为高

校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带来历史性机遇,高校

应更多尊重学生成长规律,更多关注学生外在和内

在潜能,精细化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尤其是科学评

价人才培养成效,以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思维

等增值来评价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对于

教师而言,要实现以教师为本的有价值的成长。进

入智慧教育时代,对于教师成长的观测和服务应成

为大学治理的关键内容。高校应充分运用大数据和

人工智能方法,科学化、精准化、个性化制定教师

成长的服务和支持方案,为各类创新型学术人才真

正“冒出来”营造良好环境。

国内外环境深刻变化的历史新选择

当前世界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

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刻影响并不断调整着世界格

局。此种背景下,各国高等学校、研发机构、科技

企业等竞争加剧,高校必须及时调整办学理念、目标、

内容、方式、方法、技术等,并通过智能化、智慧

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度赋能技术创新,有效

培养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能够参与全球竞争的

高素质人才。这就要求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活动必须

与本轮新技术革命紧密衔接,尤其是要率先面向智

能化、智慧化方向转型。

智慧社会发展推动智慧教育变革

进入人工智能时代,海量数据的教育资源出

现,教育不再是工业标准化的产物,而是朝着交互

式、自主性和定制式发展,以智慧赋能教育成为重

教育之声

第30页

26

智慧教育的时代内涵

结合以上对于智慧教育背景的分析,可以认为,

智慧教育是以先进信息技术、脑智 ( 类脑智能、人

工智能 ) 技术、教与学技术为依托,通过学习心理、

心理科学等赋能教育教学创新,通过人机互动、数

据共享、知识互联,满足学生个性化、精准化、智

慧化学习需求,以知识的融合交叉实现知识衍新,

通过智教智学释放教育生产力,重塑教育生态,构

建以人为本的精细化教育治理体系,为师生提供有

价值成长的教育新模式。

智慧教育的内涵与外延

从智慧教育概念的内涵来看,智慧教育本质上

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是信息化教育的拓展与延

伸,是破解传统各类教育难题的重要手段,是教育

理念、教学模式、管理体制等在新技术支撑下的革

命性创新。智慧教育的内涵根植于新技术,旨在全

方位服务于人才培养活动,可以最大限度发挥育人

效应,打破专业课程壁垒,通过赋能使课程承载起

信念教育、专业训练、素质提升等多重教育目标。

致力于培育人的德性与才智的智慧教育,则需立足

学生人文底蕴、科学精神的形成,并将人文底蕴、

科学精神外化为学生的自主发展与社会参与,从而

涵养、生成人的智慧。

从概念外延来看——智慧教育体系引领下的教

育发展,需要在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学体系、

教育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改革。一是理念改革。智

慧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促进师生有价值的成长。智慧

教育时代,高等教育办学理念应真正做到“以学生

为中心”,教育教学活动的本质不再是知识传输,

而变成激发学生自身潜能,高校要成为具有挑战性、

创新性、个性化、贯通性的学生成长基地。在智慧

教育时代,教师的角色和身份也相应改变,要改革

并完善教师的激励体系,打造教师智慧成长的阶梯,

最终实现师生共同成长、双向激励。二是体制改革。

智慧教育的核心,是打造无壁垒的跨学院、跨学科

的教学组织。智慧教育时代的核心课程,应由学校

统筹评估,教务部门跨学院组织,以此打破专业学

科壁垒。智慧教育的体制改革还需要深化课堂革命,

探索线上线下融合、项目牵引驱动的新课堂模式,

将新技术广泛融入新课堂。三是技术变革。智联网

的发展为智慧教育开展提供了技术基础。教育技术

是帮助人得到发展的主体技术。感知层实现多元全

面持续的协同感知,网络层建立泛在多尺度的教育

信息网络,计算层着眼于教育数据挖掘和知识拓展,

最终服务层提供多元个性化的教育定制服务,有望

真正实现数据共享、知识互联、群智协同、教育智学。

智慧教育的目标和理念

智慧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最大化激发教育

参与者潜能,提高教育效能。智慧教育的最终目的是

要发展方向。同时,知识网络化、教育信息化不断

催生变革,智慧教育成为了社会进步和教育资源高

效利用的重要一环,其社会关注度日益增强。高校

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方法,将可以实现人才培养

活动从精准招生到精准培养的全过程科学化监控和

管理。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方法形成有关人才培

养规律的(准)因果式关系,可以直接指导教育教

学改革。高等学校也可以借助智能化手段,真正做

到因材施教,形成以人为本、多元成长的新的教育

理念。

智慧社会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活动将从工业

化走向个性化、从标准化走向定制式。在此阶段,

智慧将赋能教育,教育活动内容将更为精准,高等

学校人才培养活动进入可调整、可定义、可自主、

可交互的自主个性、研讨探究阶段。

与此同时,全球教育教学也在向智慧化、智能

化发展转变。当前国际高等教育变革发展的总体趋

势是融合、转型、开放,这进一步要求高校面向智

能化方向转型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也应准确思变、

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借助智慧教育理念、方法和

技术实现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智慧教育是教育发

展到信息时代的产物,是对移动互联网、云计算、

大数据、智能终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产品的综合

运用。目前,智慧教育已成为各国教育信息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是全球各国顺应“互联网 +”时代全

球教育转型的必然选择。

教育之声

第31页

27

培养智慧型人才,而智慧型人才是指高阶知识、专业

能力、良好技术素养与高尚品德高度耦合的人才。

一方面,智慧教育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既面向

未来智能社会需要展开人才培养活动,又彻底激发

学生潜质,实现学习者角色从被动到主动的转换。

一是促进学生博专相济。智慧教育将全面释放各类

线上线下教学资源,为学生通识教育提供更多渠道、

更多内容、更多方法,为学生成长为博专相济的复

合型人才提供新的教育路径。二是深挖学生自主潜

质。智慧教育时代将实现知识内容或获取渠道的极

大丰富,将打破学生主要从高校获取知识的传统路

径依赖,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目标由知识传授

逐步转变为方法指导,学生学习从被动接受逐步转

变为主动参与。在此过程中,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

能技术,还可以精准定位学生特质,因材施教深挖

学生潜质,改变知识传输路径,凸显学生学习的自

主性。三是激活学生好奇追求。进入智慧教育时代,

尤其要注重对于学生好奇心的发掘和保护,学生不

应是课程、知识、教学活动的被动参与者,而应该

拥有基于自身喜好教育选择权。四是促进学生个性

激发。智慧教育应借助各类新的理念和技术手段,

充分激发学生的个性,让优势更优、特长更长,让

高等教育活动从标准化逐步过渡到个性化教育。

另一方面,智慧教育应坚持以教师为中心,助

力教师成长,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一是学术

赋能。人工智能时代将改变学术职业的成长规律,

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学术创新渠道、方

法和技术增多,新信息和新知识获取的时效性增强,

学科交叉融合与国际化合作等可能性增大,基础创

新、底部创新、颠覆性创新成果可能不断涌现,这

为高校教师学术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二是因材施教。

在智能教育时代,由于智能载体或设备代替了教师

的绝大部分知识传播的任务,使得他们能够有时间

和精力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实施精准教学,可以

基于对学生精准的大数据画像,细致区分学生特质,

实现因材施教,实施个性化教育。三是导学精育。

智慧教育时代有望全过程全方位追踪式开展学情教

情等分析,实现对人才培养的导学精育。四是深度

浸润。智慧教育时代有望形成全校园立体式智慧教

育环境,形成以智慧智能为核心的教育体系,实现

学生在校期间面向智能化教育的深度浸润。

智慧教育的定位与特征

智慧教育的关键定位在于三个方面,即智慧化、

个性化、精准化。

一是智慧化。进入智慧教育时代,教育资源的

多样开放带来了海量的在线优质内容,信息手段充

分应用形成各类信息化教学空间,新基建则完善了

端边基础设施等,促进了信息化发展的质变。在此

背景下,高校教育教学活动进入智慧化时代,对于

学生而言,从招生、培养到就业,全过程纳入智慧

监控平台;对于教师而言,从教学、科研、社会服

务到国际化,全内容纳入智慧教育平台。智慧性的

本质是提高高校办学效率,动态化调整高校办学策

略,为学生和教师的有价值成长助力。

二是个性化。智慧教育尊重每一个教育参与者,

凸显多元智能理论和多元成才观,尊重个性、承认

个体差异、深挖个性并激发个人潜能,知识和能力

并重开展人才培养活动。与此同时,智慧化时代也

可以做到真正的教学相长,教师在开展个性化学生

培养活动中,也能促进个人价值提升。

三是精准化。智慧教育时代将大幅提高教育教

学活动的精度,精准化办学将大幅提高人才培养效

率,提高学习成功可能性,各类智能辅助设备和机

器人也将大幅提高科研成功率,降低研发成本。除

此之外,还可能为学生学习和教师发展提供更为科

学化的评价模型,优化教育评价体系。

“五维一体”打造智慧教育体系

北京理工大学以智慧和互联为理念,构建集三

维空间、时间维度和知识维度于一体的“五维教育”,

并通过“五维教育”具体实施,体现智慧教育内涵。

“五维教育”的核心目标是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为学生的知识获取、知识内化、知识增值提供全方位

服务。基于“五维教育”这一新型教育模式,近年来

北京理工大学不断尝试和探索,从开发“沉浸式体验”

思政课程学习模式、构建“延河课堂”等方面入手,

教育之声

第32页

28

积极打造具有北理工特色的智慧教育体系。

打造“智能交互”与“沉浸式体验”于一体的

立德树人教育平台,提升学生知识衍新和知识增值

的效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改革创新教学模式,

构建虚拟仿真思政课程空间。为推进高校思想政治

工作改革创新,运用大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开展思

想政治教育,北京理工大学成立了“虚拟仿真思政

课体验教学中心”,并专项划拨 200 平米专用场地,

将虚拟现实技术(VR)应用于思政课堂,满足了大

规模教学的需求。目前,这种全新的思政课程可以

实现本、硕、博思政课程的全面覆盖,能够满足目

前 30 至 60 人思政课教学班的授课需要。

利用前沿数字化虚拟仿真技术,贯通空间维与

时间维,升级知识共享与传播途径。北京理工大学

运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利用前沿数字化虚拟仿真技

术,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深度融合,把学生

带入红军长征、延安烽火、新文化运动等历史场景

中,让学生在沉浸体验中更加深刻地理解史实。此

外,北京理工大学的虚拟技术体验课也尝试融入中

华五千年文明、世界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文化交

融以及战争与和平等主题的内容,不断探索更加丰

富充实的思政课程,构建立德树人综合教育平台。

成功打造视、听、触、学相结合的思政教学体验,

通过更震撼、更丰富、更直观、更形象的视听盛宴,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加速知识获取与知识

内化。北京理工大学“沉浸式”智慧教育的探索,

将虚拟仿真、影音视听和在线学习集成在一起,给

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生动思政场景,打造出视、听、

触、学相结合的思政教学模式,增强教学过程的吸

引力和感染力,提高学生在思政课堂中的积极性和

参与度。

以“延河课堂”为载体,促进知识维度的全方

位延伸

北京理工大学多年来以“学本名师、智联融动、

育教衍新、明德精工”为理念,形成了集“课程资源、

线上教学、运行监控、多维评价、开放共享、国际

一流”六位一体的综合教学体系,共分为直播课堂、

录播课堂、精品课程、课程思政、百家大讲堂和专

题课堂六个模块,成功打造常态化教与学的资源汇

聚平台,即“延河课堂”。“延河课堂”主要包括

三个共享平台,分别是“云录播”“乐学”“云课堂”。

三种形式平台各有侧重,汇聚整合了北京理工大学

海量的优质教学资源,完整覆盖教学的各个场景,

促进师生间知识转移和交流互动。

通过“云录播”突破空间限制,达到“身临其境”

的远程教学效果,提高知识获取的灵活性。“云录播”

通过连接教室内的摄像头等硬件设施,自动对课堂

内容进行实时直播或录制,让远在千里之外的学生

也能体验到现场氛围。这种授课方式巧用信息化技

术扩展教学空间维度,为各类学生打造质量一流、

面向国际的线上精品课程,尤其是在疫情防控期间,

为海内外留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在线课堂学习

机会。“云录播”突破空间限制,拥有无障碍、无

限制的线上学习模式,为各类学生提供了自由、自

主选择课程学习的机会,学生不再局限于自己的专

业领域,而是可以根据兴趣和喜好丰富自己的知识

储备。

通过“乐学”协同时间和空间维度,整合各种

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全过程的精细化管理,提升实践

环节和复杂知识的内化效果。“乐学”侧重教学过

程管理,是将课堂教学内容与网络资源及信息技术

相结合的线上教学互动平台,覆盖各类网络终端。

教师通过“乐学”平台可分享课程讲义、测验、作业、

题库等资源,同时可以设置教学进度跟踪、教学进

度管理、日常成绩管理等,完成线上教学全过程的

管理。“乐学”平台还置入了自动评判功能,能对

学生提交的作业等内容自动批改,提高教师教学管

理效率。同时,针对更多实践操作环节的课程,“乐

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实践环境,帮助学生

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有效提升了学

生实践能力。“乐学”也为学生群体提供了自行学

习进度设置和疑难问题解答渠道。

通过“云课堂”实现教与学的实时互动,加速

知识共享与传递。“云课堂”是借助“i 北理”实

现师生间的即时沟通工具,其采用社交网络中的扁

平化沟通方式,形成以交流讨论为核心的全新教学

形态。通过“云课堂”,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

丰富教学资源,通畅跨校区办学的交流渠道。“云

课堂”通过时间维和知识维的协同配合,提升知识

传递的效率,使知识在教与学中实时共享、实时传播、

实时转化。

作者:张军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党

委书记,来源:《中国高等教育》█

教育之声

第33页

29

数字化拓展教育能量

截至目前,全国中小学(含教学点)联网率已达 100%,约 77.5% 的学校实现了无线网络覆盖,99.6% 的

中小学拥有多媒体教室 ; 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让困扰教育多年的个性化培养、精细化管理有了解决途

径,也给教育经验不占优势的新学校、年轻老师创造了快速成长机遇。

今年“六一”,一所村小的文艺汇演,吸引了

全村七八百人前来围观。鬼步舞、相声、小品……

丰富的表演内容让全村人一起过了个快乐的儿童节。

这所村小叫芙蓉小学,是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

马店镇的一所完全小学。学生的表演是在没有专业

艺术老师指导下完成的。“老师推送了内容,学生

跟着智能平板自学。”芙蓉小学校长刘满婷说。

安徽省六安市教育局局长刘玉红告诉记者,六

安智慧学校建设通过包括配备智能平板等手段,有

效解决了乡村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让万千乡村学

校和偏远地区的教学点,在缺乏艺体美老师的情况

下,也能开齐开足相关课程。

不只是六安,整个安徽省都在全面推进中小学

智慧学校建设与应用。到 2021 年底,安徽乡村中小

学智慧学校已实现 100% 覆盖,义务教育小规模学校

(教学点)智慧学校覆盖率达 94.12%。

智慧学校建设还使教育落后地区共享优质教

育资源,教育洼地快速高效填补,甚至实现“变

轨超车”。

宁夏地处祖国西北腹地,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

分问题相对突出。自 2018 年获批建设全国“互联网

+ 教育”示范省(区)后,宁夏聚焦教育发展重点

难点问题,通过打造“一朵云”、联通“一张网”、

普及“一块屏”,实现全区所有学校网络高速互联、

信息高效互通、资源高度共享。

据悉,宁夏已率先在全国以省(区)为单位建

成“互联网 + 教育”大平台,实现学校 200M 网络宽

带接入、数字教学设备、在线互动教室和数字校园

建设全覆盖,500 多所学校与北京、福建等地优质

学校网上结对,所有乡村中小学校与城镇学校线上

牵手,通过跨校联教、在线走教,有效缓解薄弱学

校缺师少教难题,一体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迈出新

填平洼地 实现变轨超车

2022 年初,“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一词出现

在教育部文件中,发出了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动员令。

“如果说教育信息化是信息技术推动教育发展

的量变过程,那么教育数字化转型将是多年量变积

累基础上的质变过程。”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李永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今天中国教育正处在

质变的关键时期。”

从《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

《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到 2021 年教育部等

六部门发布《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

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再到 2022 年 2

月《教育部 2022 年工作要点》明确提出实施教育数

字化战略行动,教育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

新驶入快车道。

3 月 28 日,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正式发

布,一期上线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国家职业

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

24365 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四大平台;7 月 8 日,

国家智慧教育门户二期全新改版升级。

海量资源汇集,人人、时时、处处共享线上课程;

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强支

撑,教、学、管、评、考、就业开始进入精准模式。

数据驱动、以学定教、因材施教……数字化正在推

动教育变革步步深入。

教育之声

第34页

30

芙蓉小学校长刘满婷现在上语文课,会用一半

以上时间激发尽可能多的学生发言,让学生表现。

组织老师开展教研活动时,也会把重点放在“学生

怎么学”,而不是“老师怎么教”。

刘满婷告诉记者,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

中,海量的知识库对所有师生平等开放。“现在的

课堂学生说得多了,老师讲得少了,课堂氛围明显

更活跃。”刘满婷说,这种课堂中,师生间、生生

间的相互触发比单一由“老师讲、学生听”密度高。

自主创造故事也时有发生。在全国智慧教育示

范区蚌埠市,由市级统筹推进的智慧学校建设项目

已让全市所有中小学实现智慧课堂常态化应用,利

用智能终端,学生已能开展创造性学习。今年 4 月

30 日,蚌埠市蓝天路小学校长杨橙,在校园偶遇四

名六年级学生在智能平板上互打游戏。经确认,学

生打的游戏是这四名六年级学生用杨橙给三年级上

信息技术课时下载的编程软件自己编写的,全程未

经任何老师指导。杨橙当即鼓励学生将编程过程分

享给低年级同学。第二天,分享视频就上传到了蓝

天路小学的专用网络社区“蓝天云学吧”。

这一偶遇让杨橙深受触动。他说,四个学生展

现的好奇心、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数字素养等,

正是多年教育改革希望看到的样子。

距安徽 1000 多公里的深圳,云端学校正在常

态化运行。15 个学校初一年级的 30 个班级,语文、

数学、英语三科,采取同一张课表,同一进度上课。

校长龚卫东介绍,在高速互联互通的网络支持下,

不同学校学生组成超出原来人数数十倍的班级,实

行线上 + 线下、主讲 + 辅讲的“云端双师”教学模式。

主讲一名,负责线上精讲、云端互动与呈现,每班

学科老师作为辅讲,负责本班教学组织、课堂练习、

互动与答疑,更加关注学生。老师可根据自身所长

承担不同内容的主讲任务,发挥教师团队的长板效

应。在不增加教师编制的情况下,教学模式发生了

深刻变化:小课堂变成超大课堂,师师、师生、生

生间相互激发头脑风暴。

在上海,长宁区部分学校正将学生手中的智能

终端升级为“纸笔同步系统”。纸是略做预处理的

普通纸,笔是书写体验与圆珠笔近乎一致的特殊笔,

不仅能保持学生传统书写训练,避免使用屏幕对视

力的伤害,还能在学生使用时采集内容数据之外的

行为数据,实时生成学情分析,供老师精准教学辅导。

比如,从学生答题的速度和顺序,可精准判断哪些

知识点学生理解比较吃力需加强,哪些知识点大部

分学生已掌握只需对个别学生单独辅导。通过执笔

力度和用笔情况,可分析学生在书写时的心理压力

状态。而且,相关数据居于黑箱模式,经过脱敏处理,

充分考虑了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

长宁区教育局局长熊秋菊告诉记者,老师们现

在上课“心里十分有底”。该重点讲授哪些知识点?

数据驱动 重塑教学模式

步伐。

宁夏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主任王骋告诉记者,

宁夏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综合指数排名已从 2017 年

的全国第 15 位上升至 2020 年的第 6 位,“互联网

+ 教育”改革经验被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列为典

型案例在全国推广。宁夏经验模式在世界互联网大

会、全球智慧教育大会等重要会议上交流分享。

宁夏的故事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个缩

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加大教育信息化投入,

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大幅改善。截至目前,全国中

小学(含教学点)联网率已达 100%,约 77.5% 的学

校实现了无线网络覆盖,99.6% 的中小学拥有多媒

体教室。

在疫情暴发的特殊年份,基于良好的信息化设

施,我国创造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线上教学实践,

实现了所有学生停课不停学。

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推出,进一步丰

富了课程资源共享。据教育部数据,截至 7 月 14 日

平台汇集了基础教育课程资源 3.4 万条、职业教育

在线精品课 6628 门、高等教育 2.7 万门优质课程、

岗位资源 1124 万个,开通 3 个月浏览量 30.3 亿次。

全国 52.9 万所学校、1844 万教师、2.91 亿在校生

及广大社会学习者可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用任

何终端访问。

教育之声

第35页

31

重点辅导哪些学生?哪些学生“没吃饱”?哪些学

生“没吃好”?哪些学生适合布置拓展类作业?哪

些适合提高类作业?哪些适合巩固类作业?……所

有答案有“数”可依,一目了然。

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让困扰教育多年的

个性化培养、精细化管理有了解决途径,也给教育

经验不占优势的新学校、年轻老师创造了快速成长

的机遇。

以蓝天路小学为例,这是安徽省蚌埠市一所成

立仅十年的学校,教师平均年龄 31 岁。杨橙抓住统

筹推进智慧学校建设的机遇,不断加强教师信息化

素养。年轻教师以教育信息化素养较高的优势不断

弥补经验不足的劣势。在蚌埠市优质课评比中,蓝

天路小学教师多次崭露头角,摘得大奖,在全市教

学质量综合排名从 2018 年的第 11 名晋级到目前的

第 5 名。

为加速教育模式重塑,创新育人模式和教育治

理方式,我国加快了教育信息化的示范引领。2020

年教育部在全国遴选确立了 90 个“基于教学改革、

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2021 年

9 月,工信部联合教育部组织开展“5G+ 智慧教育”

应用试点项目申报工作,目前已有 109 个项目进入

试点。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荣怀说,以 5G 为代表的新

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教育教学创新融合的典型应用,

将让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千年教育梦想照进现实。

大规模和个性化这两个过去难以兼顾的教育目标,

将在这个时代演绎起来。

如果说以信息化为特征的数字教育前半段,解决

了从教学内容的数字化到个体知识可及的便捷程度,

那么以教学模式重塑为代表的教育转型后半段,则需

要数字化的进一步催生。打破数据孤岛、提升师生参

与度、破解运维难等共性问题摆在了前行的路上。

当前首先要解决的是,有限的经费如何效率最

大化,如何不断生产出实用好用的内容,如何推动

应用常态化系统化。

上海率先在全国开展了教育数字化转型试点,

长宁区成为上海市首个教育数字化转型实验区。记

者了解到,建设学校数字基座(下称基座)是打开

长宁区教育数字化转型之门的关键钥匙。

在此之前,教育信息化采取的模式是定制开发:

政府投资,学校提需求,企业开发特定功能系统。

由于学校和企业存在专业壁垒,企业难以将学校模

糊的定制需求转化为适切的产品,又由于缺乏统一

标准对照,学校难于验收产品合格性。此外学校缺

专业运维人员,一旦设施出故障就会陷入困境。

基座将定制转变为购买服务模式:政府建标准、

搭平台,企业做产品、保运维,学校买服务、建资源。

基座好比电脑的操作系统,作为教育数字化转

型的核心基础设施,连接现实学校和数字学校,所

有应用的复用、数据的流通,都通过它运行。

为什么要建基座?基座建设之前,李永智牵头

做了一项深入调研,发现学生、老师使用的系统、

应用、数据互不相通,数据孤岛现象严重影响数据

的利用和价值挖掘。

通过制定统一的标准,基座实现了从上到下政

府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所有系统、应用、数据的

开发都要符合这一标准。

专门成立的上海市教育数字化转型标准委员会

负责制定一系列数字化建设标准,初步建立起教育

数据规范体系,研究制定了超 30 万字的《学校数字

基座需求说明与建设标准》。

李永智说,有了统一标准规范引领,一个个数

据孤岛就能连通起来,汇聚成“湖”,形成一体化

的数字空间。目前,长宁区已完成基座部署,部分

校级基座也完成试点部署。

有了操作系统,还需要大量的软件。一些地方

数字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上的资源,因为不能精准匹

配教学需要,对师生的吸引力不够。基座引入互联

网平台内容生产的成功理念 UGC(用户原创内容)

解决内容生产问题。基座提供“低代码、轻应用”

的教育应用开发平台、开发工具和功能模块库,支

持教师、教研人员、科研人员、一线工作人员、学生、

家长等教育相关者,通过拖、拉、拽等简单操作,

平台思维 力促教育转型

教育之声

第36页

32

完成所需场景搭建。

熊秋菊说,已有多个应用来自一线老师自主开

发,如班级防疫数据采集小程序、文印管理小程序、

教研签到小程序等,大大提高了教学和管理效率。“这

些应用最贴近老师需求,大大激发了老师用基座的

积极性。”为鼓励老师开发更多个性化应用,上海

市还将开发教育应用与教师评价挂钩,达到规定复

用率后,可认定为教学成果。

以基座建设为中枢,让有限的信息化建设经费

变单点突进为齐头并进。李永智以上海某区为例给

记者算了一笔账:换了购买服务模式后,之前用于

一所学校定制开发一套个性化系统 + 应用的成本,

就能覆盖支撑全区所有学校数字基座建设的费用,

甚至还能结余部分资金,用作应用开发的奖励和采

购,推动新应用的开发。在这个过程中,好的应用

会在基座被广泛复用、完善、迭代,不好的会沉没,

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公平共享。而且,基于真实需求

产生的应用,对老师的黏性更强,将大大推动基座

的常态化和系统化应用。

更多的试点在全国各地展开。今年 4 月 19 日,

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应用试点开启,18 个省(区、市)

承担了试点任务,其中,北京、上海、江苏、浙江、

安徽、福建、江西、四川、青海 9 个省份被列为整

省试点,其省级智慧教育平台已接入国家门户。

记者从教育部获悉,下一步将有更多省份、更

多学校进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试点。

从点到面,将带动全国所有省份和学校加入应

用推广和创新探索的队伍,像一条条支流汇入国家

智慧教育平台这片“数字海洋”,让每个人都能得

到适合的教育,逐步形成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建设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教育生态。

作者:刘苗苗,来源:《瞭望》█

教育之声

第37页

33

开启数字人才刚需时代

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向社会公示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新版大典的一

个亮点,就是首次标注了数字职业,数量高达 97 个。标注数字职业是我国职业分类的重大创新,对推动数

字经济、数字技术发展以及提升全民数字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数字经济催生数字职业

“机器人工程技术人员”“增材制造工程技术

人员”“数据库运行管理员”“数字孪生应用技术

员”“商务数据分析师”“农业数字化技术员”……

从职业大典中这些数字职业的名字就能看出来,伴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数字职业从业者不仅

在一二三产业均有分布,而且已广泛渗透到社会生

产、流通、分配及消费的各个环节。

人社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此次大典修订中,

为全面、客观、准确反映当前社会职业发展实际状况,

将近年来新增职业信息纳入了新版大典,对部分原

有职业信息描述进行了更新,并取消了已消亡的部

分职业,反映了数字经济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

5G 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加速创新,推动了以数字经

济为发展趋势的变革浪潮,数字经济成为继农业经

济、工业经济后的现代社会主要经济形态。据有关

统计,2021 年 , 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达到 45.5 万

亿元,占 GDP 比重 39.8%,数字经济已成为构建我

国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撑。数字职业在规模庞大的

数字经济体量下得以快速发展,从业人员横跨国民

经济各领域,已成为驱动我国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的

中坚力量。

在云南工作的陈鑫从事过农业技术推广员、葡

萄基地负责人、农资店运营者等工作,2020 年开始,

陈鑫将土壤、水、植物及环境数字化检测技术与农

业生产实践深度融合,为云南葡萄种植户提供数字

化的技术服务,帮助葡萄种植户实现从经验种植决

策到依靠数据种植决策的转变,切实帮助种植户实

现了增产增收,受到农户欢迎。“在数字化时代,

农业数字化技术员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人才。”格

林斯利(北京)农业技术服务有限公司高级农业数

字化技术员王应海认为,有了农业数字化技术员的

培训、指导、咨询及带操作服务,农业信息化、智

慧农业系统等先进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一线的落地

有了根基,农业数字化技术员让数据变成了名副其

实的新农资、新生产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修订专家

委员会数字职业标识组组长、中联研究院院长刘

建军表示,国家首次专项开展类别化与系统化的

数字职业标注,数字技术领域的绝大部分职业成

为数字职业,极大满足了数字职业从业者的自我

实现需要和社会价值认同。数字职业将成为广大

劳动者职业发展的风向标,越来越多的高技术技

能人才将投身于数字经济建设的伟大实践,数字

人才将面临技术越来越先进、能力水平越来越高

的激烈竞争局面。更多“高精尖新”领域人才的

竞相参与,无疑会成为推动和促进数字技术加速

创新的强大动力。

教育之声

第38页

34

数字职业面临较大缺口

数字人才培养势在必行

“十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

要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并对数字经济、

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作出了系统部署。我国将

发展数字经济与数字技术创新定位为国家战略,这

意味着数字职业将面临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从数字职业的产业分布来看,目前在我国数字

经济五大产业类别中,大部分数字职业集中在数字

技术应用业,数量占比 46.4%;数字化效率提升业

和数字要素驱动业的数字职业占比分别为 19.6% 及

17.5%;数字产品制造业和数字产品服务业的数字职

业占比分别为 9.3% 和 7.2%。刘建军以此分析认为,

制造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服务业是社会

经济发达的增量产业。从长远趋势看,随着制造业、

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这些领域的数字

职业将进一步增加,值得关注。

从数字职业就业市场来看,数字职业的市场需

求仍面临较大缺口。以“数据库运行管理员”为例,

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职位需求数量多达 6~7 万

个,即使在青岛、佛山等城市,这一数字职业的需

求量也达到 4000~5000 个。广东赢商网数据服务股

份有限公司数据部负责人仲文佳表示,数据库管理

员工作领域对实践经验和独立工作能力要求较高,

目前,数字职业从业者已成为行业企业重点培

养的对象,但各高校等人才培养培训机构在与数字

职业对接方面稍显滞后。

“目前,我国开设网络空间安全专业的院校达

200 余所,但是每年高校培养的毕业生规模仅 2 万

余人。”在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协会人才专家组专家、

国科华盾(北京)科技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潘彭丹

看来,我国网络安全人才供给存在“青黄不接”的

情况,人才成长和培养速度显著落后于技术与社会

变革的整体速度。

刘建军表示,此次标注数字职业体现了国家对

没有经过大量的动手实践很难胜任数据库管理员相

关工作。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其职场现状是数据库

管理员职位不易进入,而用人单位很难找到合适的

从业人员,人才缺口非常大。她认为,“数据库管

理员职业是一个高挑战和高回报的职业,有一定能

力的技术人员应该挑战自我,进入这个被事实不断

证明越来越有前景的职业”。

护航数字经济发展的网络安全领域,也面临着

人才不足的挑战。根据相关机构调研显示,2021

年我国网络安全人才缺口达 140 万,预计 2027 年

缺口将进一步扩大到 300 万,人才十分稀缺。同

样供不应求的还有虚拟现实、数字孪生等技术领域

从业者。目前,以虚拟现实、数字孪生和 AI 为代

表的关键技术,已被用于制造、交通、医疗、工业

等行业助力数字化转型。“产业数字化转型是个万

亿级别的市场,但在人才供应上,尤其虚拟现实、

数字孪生等技术领域的人才资源远远不足。”国家

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交流合作处处长李君表

示。据职业社交平台 LinkedIn 此前发布的一份全

球虚拟现实人才报告显示,现阶段中国虚拟现实人

才数量仅占全球 2%,但对虚拟实现领域的人才需

求却达 18%。

数字领域人才的高需求量和高重视度,数字人才的

刚需时代已然开启,数字人才队伍的培养建设势在

必行。

“标注数字职业及后续职业标准体系建设,将

为院校培养数字化人才在专业设置与课程资源开发、

人才综合素质培养、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职业技

能培训与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等明确方向规则,成

为各院校和教育培训机构培养数字化人才的基本遵

循。”刘建军认为,随着数字经济规模的不断壮大,

数字技术的更新迭代,数字化治理的改进完善,数

字职业将与时俱进地建立动态更新机制,进一步加

教育之声

第39页

35

强在教育培训、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等方面的研究

与推广,更好地促进数字人才为数字经济产业的发

展提供原生动力,为数字中国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

人力资源支撑。

据悉,目前人社部牵头各部委、行业协会组

织已依据数字职业标注成果,启动了数字工程师

培育项目,加快推进数字职业技术技能标准的编

制、社会培训教材及数字课程资源与平台的开发、

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及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的贯通、

数字化人才评价体系优化完善等重点工作。这些

举措将为成百上千万的数字职业者明确职业发展

方向,拓展专业发展空间,打通职务晋升通道,

体现出对数字人才的尊重和认可,让数字人才有

盼头、有干头、有甜头,必将极大激发数字人才

的创新创造活力。

作者:邱玥,来源:《光明日报》█

教育之声

第40页

36

可持续教育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可持续教育是教育价值取向乃至整个人类思考模式和发展观的转变,它不仅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

求,也是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策略。

近年来,世界各地极端天气时有发生,人类可

持续发展越来越受到关注。作为迈向现代化的发展

中大国,中国在全球可持续发展实践中发挥着关键

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

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出

台了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举措,推动生态文明制度

体系不断完善、创新实践取得丰硕成果。当前,以

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可持续

发展战略正朝纵深方向发展,以“碳达峰碳中和”

为目标的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已经开启。在新发展

理念和新发展格局引领下,中国教育发展应进一步

融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蓝图,并在习近平生态文明

思想的引领下,进一步明确教育的时代功能。

教育应承担重塑国民崭新的价值观和精神的重

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全民普及

生态文明理念、提升全民的可持续素养。习近平总

书记强调,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为此,将生态文明

思想、目标和建设行动充分融入教育和学习体系,

大力开展可持续教育尤为迫切。

可持续教育是教育价值取向乃至整个人类思考

模式和发展观的转变,它不仅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

内在要求,也是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策略。可

持续教育能够让受教育者理解和接受可持续的理念,

从而通过一代代人的努力,永续保留人类享受美好

生活的机会。

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力倡导的未来教育新

方向,在国际上,可持续教育已成为教育发展与创

新的崭新潮流。在中国,可持续教育充分体现在新

时代教育理念和育人模式的创新实践中。近年来,

中国学校、社区、企业等多元主体通过创建绿色学

校,开展环境教育、生命教育、健康和福祉教育等,

丰富和创新了可持续教育的本土实践。中国生态文

明建设的美好蓝图正在指引着当前和未来教育体系

的重塑与更新,面向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目标的教

育建构,已经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时代使命。

大力开展可持续教育,应从以下方面着力: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推动多元主体协同治理。

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加快推动

顶层政策设计与战略布局,明确可持续教育的目标

与路线图,将生态文明与可持续教育逐步纳入国民

教育体系,实现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全

面渗透,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终身教

育齐头并进的新局面。同时,要增加政府部门、科

研院所、学校、社区、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的合作,

构建新型的可持续教育治理结构,以充分发挥多方

协同性,持续拓展可持续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为提

升全民生态文明素养奠定基础。

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开拓教与学新路径。通

过专题教育、通识教育、精品课堂、研发校本课程

等形式加快推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与可持续教育的

有效、深度融合;通过营地教育、泛游学、项目合

作等形式丰富和拓展可持续教育的创新实践。要着

力构建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与实践框架,为开展可

持续教育奠定良好基础。要积极推动以学习者为中

心、以行动为导向、以项目合作为抓手、以跨学科

学习为基础的变革式教学法,引导学习者逐步构建

可持续知识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养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并在实践中提升复杂、

多变、不确定性条件下采取可持续行动的能力。

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打造多场景学习新生态。

在正规教育层面,可持续教育涉及教与学的核心,

不应将其视为现有课程的附庸,而应将其视为核心

科目教育学习中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要充分整

合各类教育优质资源,通过授课和学习帮助学生提

升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能力。在非正规教育领域,

媒体、社区、企业、民间组织等应更为普遍地参与

教育之声

第41页

37

及开展可持续教育相关工作,有计划地把绿色发展、

生态文明理念、知识等渗入各类实践活动,在潜移

默化中提高公众技能。

监测可持续教育质量,建设教育质量评价新维

度。要加强可持续教育质量监测,持续推进基于人

工智能、大数据等的监测工具研发。首先,评估可

持续教育质量,不仅要挖掘和分析优秀、典型经验,

也要关注大范围、大样本、广泛内容下的教育发展

状况;不仅要分析与诊断现状,也要对未来的发展

作前瞻性的导向、预测与调控。其次,要加强监测、

评估与评价的深度融合,洞察数据背后潜在的规律

与价值,提高社会、学校、教师、学习者对可持续

教育的认知,改进具体教与学行为。最后,要结合

对可持续教育规律的发现、现象背后本质问题的挖

掘,实现对问题的反思以及对问题解决的指导,从

而完成以测促改的完整闭环。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

在全球实现可持续发展,各国要积极开展交流和分

享。可持续教育需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己任,

顺应时代需求为可持续社会服务。在未来的可持续

教育中,更应凸显其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趋向以

及人类社会的根本、长远共同利益等的相关内容。

唯有如此,才能推动世界各国和地区及其人民走向

可持续发展之路,这也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中

应有之义。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生态文明建设是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加强生

态文明建设,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高

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民群众追求高品质生

活的共识和呼声。新时代的中国正朝着建设生态文

明和美丽中国的目标不懈努力,如何在建设高质量

教育体系过程中推进教育目标与生态文明建设目标

的有机融合,开创中国可持续教育的新局面,需要

我们持续关注、思考和探索。

作者:关成华系北京师范大学创新发展研究

院院长、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未来教育研究中

心主任,陈超凡系该中心研究员;来源:《中国

教育报》█

教育之声

第42页

38

数字经济视域下的学科建设与改革

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

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

力量。

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

要经济形态,是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以现代

信息网络为主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应用、

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为重要推动力,促进公平与效

率更加统一的新经济形态。随着互联网、大数据、

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与

成熟,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走入一个以数字

经济为轴心的新的阶段。数字经济不仅催生着以

数字、数据为经济核心竞争力的新业态、新模式

的出现,更是在全方位地重塑着世界的经济社会

发展结构。很显然,数字经济产业的勃兴,必然

需要以高水平的学科体系和创新人才为驱动力。

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把握高等教育的未来走势,

如何通过数字经济不断强化学科建设质量,不断

提升人才培养水平,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

要的必考题。

数字经济:优化学科布局、推进学科交叉的重要切入点

学科布局是学科建设的核心要义。如何在遵循

学科发展内在逻辑的基础上,深刻把握经济社会发

展新动能、新走势和新特点,并将其纳入到我们学

科布局的新体系中,融入到学科交叉的新格局,进

而形成学科布局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效对接的体制机

制,这是检验我们学科布局成败得失的关键所在。

从世界一流高校的发展历程来看,一所大学综合实

力和影响力的提升都得益于他们瞄准世界技术的前

沿目标,聚焦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导向,注重

产学研有机结合并形成的高水平成果。目前,第四

次工业革命的浪潮已滚滚而来,这个以数字经济、

人工智能、虚拟现实、量子信息技术为技术突破口

的工业革命,给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

机遇,对此,我们应当敏锐地把握这种变革对大学

功能的影响,进一步明确数字经济视域下大学学科

提升的新方向。

通过服务数字经济强化学科新优势

数字经济的竞争背后是学科和人才的竞争。中

国的数字经济发展要能做到行稳致远,必须构建一

批具有能颠覆性改革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原

始创新项目,这是打造数字经济长效发展的关键,

也是我们与之配套的高水平学科建设之硬核。对此,

我们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的走势和靶向,在夯实基

础学科的过程中,通过基础学科和运用学科的贯通,

为集中解决数字经济的核心问题提供学科学术支撑,

在包括推进云网协同和算网融合发展、提升数据资源

处理能力和数据资源标准体系建设、在产学研有机

结合中全面深化重点产业数字化转型、数字技术及

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融合创新、深化数字治理安全

体系建设等方面展现新作为。近年来,清华大学就

围绕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和规律,成立了芯片学院等,

北京大学也在把脉数字经济的深层问题中,相继建立

了半导体学院、计算机学院等,还有一些“双一流”

高校也都在布局谋篇,努力在聚焦传感器、量子信息、

网络通信、集成电路、关键软件、大数据、人工智能、

区块链、新材料等战略性前瞻性领域不断发力。

围绕数字经济发挥学科集群驱动作用

我国的“十四五”规划强调要实施区域重大战

略,优化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体制机制。《京津冀协

同发展规划纲要》《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关

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

等,都表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已上升到

教育之声

第43页

39

新高度。特别是北京市提出打造数字经济标杆城市

的目标,并拟就了一系列相关测算指标,而要完成

上述目标和任务,就需要进一步深化学科建设和改

革,及时调整学科建设内容和运行方式,从而不断

为经济发展新战略贡献高等教育的智慧和力量。要

以数字化技术为抓手,围绕通过数字经济提升区域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问题和项目,构建一批高水平

的数字经济相关课程,通过线上线下,开展教师互聘、

学分互认、平台共建共用、教学案例和成果共享等

方式,整体性地推动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

进程。

以数字经济为融点推进学科交叉

数字经济具有高创新性、强渗透性、高覆盖性,

不仅是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的支点,同时更是推进学科交叉整合的新融点。当

今经济社会的问题越来越具有综合性、复杂性和风

险性,仅仅依靠传统的单一学科是难以应对和解决

的,这就需要我们运用系统观念,加大学科交叉整

合的力度。同时,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这种学科

交叉整合不是简单的物理空间的垒叠,而是需要以

创新为引领、具有高覆盖和强渗透能力的数字经济

为引擎,真正打破传统学科间的壁垒,促进各学科

优势互补,形成新格局、产生新能量。近年来,对

外经济贸易大学也正在积极探索以数字经济为新融

点,推进长三角贸易研究院、全球价值链研究院、

全球治理安全研究院等,不断为学科交叉整合赋能。

运用数字技术,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数字经济之所以成为当今和未来经济发展的新

的增长点,就是因为数字技术改变着人的思维方式、

生产方式、交往方式、治理方式等。同样,对于中

国的高等教育而言,更需要立足于数字经济时代,

把握数字技术对人才培养的新提升。

一是运用数字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数

字技术本身的产生就是人类创新能力的结晶,将数

字技术全方位运用于人类的生产、生活和交换,其

根本宗旨还是要通过创新提升效率,促进生产力水

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要把握住数字经济的新

机遇,运用数字技术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将数字

技术运用于教学全场景中,可以减少老师周而复始

地讲解学科知识点,减少学生耗费大量精力去记忆

知识体系,而是通过海量数据支持把握学科知识前

沿的趋势,把握本学科特别是跨学科的知识、能力

和价值相互交融所带来的新变化,将学生从死记硬

背中解放出来,通过浸入式、场景式、互动式的教

学方式,培育学生对世界的好奇心、对知识的批判心、

对问题的执着心,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

创新能力。

二是因材施教、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能

力。因材施教是我国教育的传统。我们要培养的是

有理想坚守能力、知识驾驭能力、道德践行能力的

“大写的人”,我们不能用工具化、模式化、标准化、

可复制化的生产和市场思维去看待人才培养。在人

才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数字技术帮助我们实现了

个性化培养的基础条件,我们可以通过人机对话、

数据分析、学生课堂学习行为还原、学生阅读量分

析等,精准为每个学生进行整体信息画像,让他们

在全方位的立体系统的数字分析中,了解自己的长

处与不足及其潜质所在,教师也可以通过这样的信

息画像,了解自己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补充什么、放

弃什么等,在这样以精准大数据为支持的场景分析

中达到知己知彼,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者,进一

步明确学习的目标、任务和路径,不断提升学习效率。

三是围绕数字经济目标任务,培养学生数字思

维和治理能力。根据我国的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到

2025 年,数字经济迈向全面扩展期,数字经济核心

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达到 10%,数字化创新引领

发展能力大幅提升;到 2035 年,数字经济将迈向繁

荣成熟期,力争形成统一公平、竞争有序、成熟完

备的数字经济现代市场体系,数字经济发展基础、

产业体系发展水平位居世界前列。很显然,要支撑

上述目标的实现,高等学校任重道远,数字经济不

同于一般的数字技术,需要以数字数据为重要元素,

并全面渗透到生产和消费全过程,形成数字产业化

和产业数字化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当前,我们要根

据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需求,抓紧编写数字经济教材,

邀请数字经济产业和研究部门,与学校一同开设数

字经济通识课,同时结合学科特点和产业需求,开

教育之声

第44页

40

设数字贸易、数字金融、数字治理等课程;要积极

创造条件创建数字经济学院等,通过培养具备数字

经济基础理论、掌握数字经济前沿技术的高级人才,

有力助推区域和国家经济建设与发展,力求充分有

效衔接数字经济相关产业,系统配置和组合产学研

教各环节、各要素。整合校企双方资源,校企联合

开发数字经济核心技能、商务数据分析应用、跨境

电商核心技能、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核心技能、新零

售管理与应用等核心课程和专业技能培训资料;要

聚焦数据的标注、清洗、脱敏、脱密、聚合、分析

等环节,培养专门人才,通过与企业和社会的合作,

提升数据资源处理能力,培育壮大数据服务能力;

要配套企业真实项目,实施项目化教学,实施“互

联网 +”教育教学改革,校企联合搭建“云课堂教

学平台”,实现课堂教学的动态扩展和翻转教学,

开展创新教育和指导服务。

强化合作,提升数字经济治理能力和水平

数字经济的产生和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产学

研深度结合的基础上的。学校要根据数字经济对学

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主动对接社会、市场

和企业,加强国内国际合作,努力构建深化数字经

济学科建设的新机制。

第一,协同各方资源,联合攻关数字经济重大

问题。数字经济的发展是以技术创新为基础的。大

学要发挥其学科学术优势,积极发现和追踪数字经

济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中

提升学科学术水平。要通过基础学科的教学和研究

为数字经济储能,再根据数字经济的发展规律,强

化数学、物理、化学以及哲学、教育学等方面的人

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厚植青年学生的知识文化基础;

要通过跨学科联合攻关,解决数字经济的重大问题,

数字经济既涉及计算机、人工智能等重大技术创新,

也包括企业管理、商业模式、运营模式的创新,还

包括资源配置、投入与产出比较分析、市场公平交

易等应用经济学理论和实践的创新;要推进大学和

企业、研究部门共建数字经济教学和研究平台。为此,

我们要在产学研一体化推进过程中,做到教师和研

究队伍共享、数据共享、案例共享、方式方法共享等,

着力破解数字经济的难点和痛点。对外经济贸易大

学积极联合知名数字经济企业,建设数字经济实验

室,实验室将以海量经济信息数据、高性能计算和

深度数据挖掘为基础与技术手段,变革经济学研究

方法,通过建设包括五大功能模块,即经济统计指

标数据库与景气指数系统、数字贸易与全球价值链、

数字金融、智慧城市、大型均衡模型与政策仿真系

统等引领学科发展并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全面提

升科研与教学工作。数字经济实验室既为培养数字

经济人才发挥了作用,更为大学与企业合作提供了

平台。

第二,通过产学研合作,加强数字经济法治文

化的教学与研究。数字经济是在提升经济社会发展

需要中应运而生的,要推进这一新业态的健康发展,

就必须着力打造相关行业的法治文化。学校要积极

配合执法和监管部门,联合企业和研究部门,着力

在完善制度上下功夫,要构建数字经济的安全阀,

全力保障数字的创新和使用的知识产业,坚决打击

非法使用数字谋利甚至破坏国家安全的行为,建立

数字隐私的保护机制;要在学生中大力宣传诚信文

化在数字经济中的运用,通过开设思政课程和课程

思政,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数字经济的伦理价值问题。

第三,强化国际合作交流,积极推进全球数字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要充分发挥大学在

国际合作交流方面的优势,倡导构建和平、安全、

开放、合作、有序的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鼓励支

持教学科研人员在把握数字安全的前提下,聚焦数

字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推

进跨国度、跨区域、跨学科的深度研讨交流,联合

攻关,加快研究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数字经济相关

标准和治理规则。依托双边和多边合作机制,开展

数字经济标准国际协调和数字经济治理合作,从而

不断提升数字经济的建设水平。

作者:夏文斌 夏 雯,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

学,夏文斌为校长;本文为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改

革实践项目:新文科建设发展理念研究(2021010004)

的研究成果;来源:《中国高等教育》█

教育之声

第45页

41

深化拓展新工科建设 培养新时代卓越工程师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界立足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心怀“国之大者”,持续深化工程教育改革与创新,先后实施了两

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并以新工科建设驱动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正在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

的工程教育培养体系,努力培养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卓

越工程师,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以新工科建设推动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战略意义

新工科建设的阶段性成就

新工科建设是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

革、建设制造强国背景下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当

前全球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发展,

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

息技术,不仅推动了工业生产方式、商业运营模式

和社会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同时将人类带入了“人

机物”三元融合的万物智联时代,颠覆了人们长期

形成的认知理念、思维模式和活动方式。面对新工

业革命掀起势不可挡的巨变,中国、德国、美国和

日本等制造大国相继出台国家数字化发展战略,力

求保持先进制造业的领先地位和技术竞争优势。以

麻省理工学院“新工程教育转型”计划(NEET)为

代表的多所大学深入推进新一轮工程教育改革和创

新,世界工程教育进入了快速和根本性变革时期,

我国新工科建设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当前,我国

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

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需要深入

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由制

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

自 2017 年教育部提出“新工科”建设以来,“复

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新工科建设“三

部曲”得到了工程教育界的高度关注和迅速响应。

2019 年 4 月,教育部在天津大学召开“六卓越一拔

尖”计划 2.0 启动大会,系统推出了新工科、新医科、

在人才需求、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对传统

工程教育理念、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

了新的要求。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的召开,擘画了新

时代人才工作的宏伟蓝图,开启了高等工程教育高

质量发展的新征程。站在建设工程教育强国的新起

点,新工科建设需要再深化和再拓展。

新工科建设对于培养卓越工程师,形成具有中

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教育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当前,我国已经形成了门类齐全、世界最大规模的

工程教育体系,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规模居世界第一,

整体实力进入世界第一方阵。但聚焦工程创新人才

培养的一些微观方面,还需要加快打通“工程教育

改革的最后一公里”,建立“政校行企社”协同的

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和治理体系,从而为建设世

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筑牢战略根基。新工科

建设作为服务工程教育强国和制造强国战略的务实

之举,在积极服务国家战略人才储备、瞄准世界科

技前沿和聚焦新工业革命核心领域取得创新突破、

破解“卡脖子”难题等方面必将提供强有力支撑。

新农科、新文科,即“四新”建设,掀起了高等教

育的质量革命。新工科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工程

教育改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新工科建设成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重要

载体

产教融合

第46页

42

新工科建设的现实挑战

当前新工科建设在人才培养质量、产教融合深

度、教师教育评价机制等方面还面临一些现实挑战。

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需要再提高

新工科建设之“新”关键是要弄清工程教育改

革面临的“新”问题,对工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以及所要达成的“新”质量。新兴产业的兴起和传

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对高等工程人才的知识结构、

能力、素养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在人才

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与学方法等方

面进行全方位改革与持续创新,学校实训中心的升

级改造滞后于企业的技术改造,加强工程人才的创

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新工科产教融合深度需要再加强

新工科建设就是要面向产业需求,培养企业需

要的卓越工程创新人才。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催生

了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企业,引领着相关行业

的快速发展,这些企业无论是装备水平还是在特定

领域的创新能力都走在了很多大学的前面。如果大

学对企业的需求了解得不深入,就无法从根本上解

决工程人才培养与生产实践脱节的问题。这就要求

新工科引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持续

迭代升级,两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取得了积

极成效。2010 年 6 月,教育部在天津大学召开“卓

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拉开了第一轮卓

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序幕。第二轮卓越工程师

教育培养计划于 2017 年启动。2018 年 9 月,教育

部与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联合印发《关于

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2.0 的意见》,旨在以新工科建设为重要抓手,持

续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几乎所有开设工科专业的高

校相继参与其中。2017 年以来新设立的战略紧缺专

业占工科专业总数的比例超过 25%。两轮卓越工程

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

快速发展和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人才支撑。

新工科建设形成工程教育改革“百花齐放”的

新格局

新工科建设成为各高校推动人才培养综合改革

的重要抓手,强调以组织模式创新整合教育教学资

源,注重工程教育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教育部

明确新工科建设的重点领域,布局建设 12 所未来技

术学院、50 所现代产业学院、33 所特色化示范性软

件学院、11 个一流网络安全学院、28 个示范性微电

子学院等一批专业特色学院。同时,各高校在实践

探索中涌现出一大批新工科建设优秀典型案例,取

得了各具特色的育人成效,新工科建设呈现百花齐

放、你追我赶的新态势、新格局。

新工科建设成果引领工程教育高质量发展

新工科建设强调在实践中开展研究,在研究中

解决实践问题。为统筹服务全国新工科建设,先后

成立全国新工科教育工作组、全国新工科教育创新

中心、工科优势高校卓越大学联盟、地方高校新工

科研究与实践工作组等机构,很多高校专门设立新

工科建设办公室、新工科建设领导工作组、新工科

教育研究所(中心)等机构,致力于形成新工科建

设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良性互动。2019 年 12 月,

教育部“深化新工科建设座谈会”在天津大学召开,

提出了新工科建设“再深化、再拓展、再突破、再

出发”的时代命题,推动新工科建设往深里走、往

实里去。

新工科推动工程教育教学质量系统提升

各高校围绕“新的工科专业,工科专业的新要

求,交叉融合再出新”的总体思路,将新工科理念

落实到教师、学生、专业、课程、教材、教学设施

等具体教学要素建设中,统筹推进新的工科专业建

设发展和传统工科专业改造升级。遴选建设 3057

个国家级一流工科专业建设点(占比 38%);建设

1709 门国家级一流工科课程(占比 33%);130 种

工科优秀教材获评国家教材奖(占比 33%);开发

新形态教学资源 3000 余条;首批推进 400 个左右虚

拟教研室建设试点。2017 年以来,新增人工智能、

智能制造工程、虚拟现实技术、区块链工程等工科

本科专业 71 种;现有 260 种工科类本科专业中,战

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占比超过 25%(截至 2022 年

5 月)。

产教融合

第47页

43

在产教融合的宏观管理层面、校企合作的办学治校

层面以及培养过程的教育教学层面加强系统设计,

尤其要加强体制机制创新,这样才能促进教育链、

人才链、产业链与创新链“四链”的有机和有效衔接。

新工科教育评价机制需要再完善

受传统办学理念和实践惯性的影响,在传统评

估指标体系中,重文章、重奖项、轻工程创新实践

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部分工科专业教师从校门

到校门,工程实践经验不足、对产业理解不深,进

而导致工程课程教学胜任力不足。究其原因,很大

程度源自教师考核评价这个指挥棒问题,亟需全面

改革工科教师考核评价体系,扭转以论文、奖项等

指标为导向的简单评价方法,探索更加全面科学的

综合评价体系。

面向未来新工科建设的思考

立足新时代、面对新要求,新工科建设完全有

决心、有能力探索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

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大批爱党报国、敬业奉献、

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

卓越工程师。

准确把握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

聚焦卓越工程师的核心素养,把握未来工程科

技发展趋势,超前研判未来工程人才需求,将“价

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育人理念

扎扎实实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以通识教育、专

业教育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和多学科交叉融合强化工

科学生的家国情怀、全球视野、法治意识和生态意

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批

判性思维、数字化思维等,在参与富有挑战性的项

目式教学中,提升团队合作、跨学科交叉融合、自

主终身学习、职业迁移能力和工程领导力。加快启

动工程教育领域系列“101 计划”,建好核心课程、

核心教材、核心教师团队、核心实践项目,以“四

个核心”为有效载体助推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达

成效度。促进卓越工程师与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

项的有机衔接,注重培养目标设计的连贯性、衔接

性与递进性,探索形成卓越本科、高水平硕士、优

秀博士的全链条高等工程教育体系。

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

以组织创新推动培养模式变革,持续推进未来

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以及特色专业学院建设,

推动产教深度融合,是破解人才培养供给侧与需求

侧结构性矛盾的重要路径。要构建“产学研用”融

合的新工科教育教学体系,探索建立“学校 + 企业”

的协同育人机制,将行业头部企业和具有创新活力

的企业引入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构建、课

程授课、实习实践等全过程。要推动新工科人才培

养平台与企业无缝对接,加强机制创新,切实提升

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要加强产教融合顶

层设计,汇聚政策合力,激发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

责任,破解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与工业生产实践脱节

的问题。

健全新工科教育质量标准与评价机制

质量标准与评价体系是新工科建设持续改进的

重要手段。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借鉴国际

工程教育质量标准,结合不同类型高校、不同学科

专业特点,以及服务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既强调

标准需依托于我国新工科建设的具体现实情境与中

国特色,又注重标准达到与全球一流标准的国际可

比与实质等效,继而建设基于持续改进的全过程、

全方位人才培养质量动态监测机制,构建中国特色、

世界水平的新工科质量标准体系。探索建立国际通

行的职业工程师制度,推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工

程师注册的衔接,并以专业认证为抓手,建设高质

量人才培养体系;制定卓越工程师能力评价标准,

提升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以

先进标准引领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推进教师分

类评价机制改革,探索建立基于贡献、能力与业绩

的教师评价体系,强化教师在新工科建设和人才培

养过程中的主体责任,充分激发教师的育人热情和

创新活力。

建设和完善工程教育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共同体

新工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构建政府、

高校、行业、企业、社会力量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

的治理体系,推动各利益相关主体形成良好的互动

产教融合

第48页

44

机制和制度规范,持续推进新工科教育的范式变革

与迭代创新。要推进分类管理、分类评价的制度保

障措施落地,鼓励综合性高校、工科优势高校、地

方高校“三路大军”,根据各自的办学目标定位和

社会需求,突出自身优势,走特色化新工科建设之路,

提升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整体实力。要加强政

策措施和激励机制设计,形成各级政府宏观指导、

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各地高校自觉行动的良好格局,

推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结合区域产业发展需要统筹

新工科建设,鼓励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工程教育人才

培养全过程,鼓励高校对接经济社会发展对工程人

才的需求,实现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的有机结合。

要推动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校 - 院 - 学科

专业之间的上下联动,以及学院、学科专业与人才

市场、行业产业之间的目标协同、过程协同、管理

协同。

作者:金东寒,天津大学校长、全国新工科建

设工作组组长;来源:《中国高等教育》█

产教融合

第49页

45

拿什么助推校企“双向奔赴”

新学期开始,李洋就要成为天津一所职业院校毕业班的学生了。用他的话说,“这个暑假,简直不要太

忙”。他一直在学校合作的企业实习实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实习了,感觉一直都挺好的,可以让我更早

感受工作氛围,尽快熟练操作学到的技能。”

缺乏长效支撑,校企合作浮于浅层

“企业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在合作过程中,

校企双方很难快速找准利益平衡点,由此导致二者

看似合作热情饱满,实则在一定程度上均存在隐形

的退缩。”西南大学教育学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

研究所所长林克松说。

这一观点得到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与继续

教育研究所聂伟的认同。“企业面临产教融合‘合

法性’困境。产教融合更多地利于人才培养,是立

足于学校立场的教育行为。这与企业的市场经营性

主体身份存在一定矛盾。”聂伟认为,企业在产教

融合、校企合作过程中的声音不易被听到,“学校

主导、企业配合”现象普遍存在,使产教融合在一

定程度上浮于浅层。

“企业参与的成本与效益较难平衡,影响合作

意愿。由于税收优惠、经费补偿等支持政策不够,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投入产出难以平衡。此外,企

业深度参与的订单培养、学徒制培养学生,在入职

后的稳定性常常与企业前期投入不成正比,企业压

力较大。”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总督学池云霞表示:

“一些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技术研发

事实上,只要提到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必定是绕不开的关键词之一。它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

学模式,也是职业教育最突出的办学优势,更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快速

发展,但产教融而不合、校企合作不深不实始终是制约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痼疾,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需

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

为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

明确发挥企业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推动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鼓励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

“产教融而不合、校企合作不深不实”,表现何在?为破解这一难题,我们又该如何做?

与社会服务等方面,与企业实际需求缺乏有效对接,

提供的人才和技术服务还有不小差距。这导致院校

办学水平、服务能力与企业发展匹配度不高,使得

合作缺乏长效支撑。”

浙江工业大学教科院副院长刘晓补充道,目前,

职业教育普遍存在的“升学热”思维,导致职业院

校与企业在合作意愿方面产生“倒挂”现象,“校

热企冷”逐渐转变为“校冷企热”,加剧了合作浮

于表面的倾向。

刘晓认为,制约校企合作深度和可持续性的关

键问题在于,校企合作的激励政策到了基层无法很

好地落地,对校企合作的行为难以保障和规范,现

实中存在各主体责任、权力和利益划分不清的问题,

从而导致校企合作关系不稳定。

“校企合作总体上呈现‘松散型’样态。”

林克松总结:“很多企业与职业院校之间的合作基

础,不是真正基于企业发展需要、产业发展需求和

职业院校办学需要。校企合作徒有其‘表’而缺乏

其‘里’,真正适应我国校企合作需求的模式仍十

分稀缺。”

产教融合

第50页

46

“产教融而不合、校企合作不深”,为哪般?

“双向奔赴”更需从企业端发力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领域最关键也最

复杂的问题之一。校企合作难以深入,也是多重因

素交织影响的结果。”林克松介绍,一方面,自 20

世纪 90 年代校企剥离后,企业更多地强调生产独

立性,从而对自身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主体责任认

识不足。另一方面,随着普通高等教育扩招发展等,

我国职业教育一度陷入艰难办学的境地,职业院校

办学水平对企业没有足够吸引力,不论是在教育教

学,还是人才培养等方面,均难以满足企业发展的

需要。

校企合作“不深不实”进一步勾连着产教融

合“融而不合”的深层问题。刘晓指出,尽管目前

政策层面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提供了“组合拳”

激励,但现实中合作企业的选择还存在一定的盲目

性,较少考虑不同产业、不同区域对“金融 + 财政

“新修订实施的职业教育法多措并举推进企业

办学,为破解校企合作的难点提供了现实指导和法

律保障。”池云霞认为,破解校企深入合作困境的

关键之钥,在于保证职教法真正落实,激励企业参

与人才培养过程,真正从法律层面让企业参与不难、

参与有利。

聂伟则建议,要进一步加大有效政策供给,加

强产教融合政策的协调性和系统性。加快研制出台

混合所有制办学文件,积极探索培育混合所有制、

股份制办学案例,从而对产教融合涉及方的投入分

担、产出分配、风险分担等给出原则性安排,防范

系统风险,解放生产力,为各方创造发展空间。

“要真正落实产教融合型企业的激励政策,须

重点破解三个关键问题。”刘晓指出,一是明确标

准规范,制定企业履行职业教育社会责任标准,明

确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清单;二是出台激励政

策,完善职业教育利益补偿机制,明确企业参与职

业教育主体权利,落实企业履行职业教育社会责任

+ 土地 + 信用”诸多要素的不同依赖性,存在“一

刀切”现象。“举个例子,技术含量高、生产工艺

好、产教融合基础好的企业,如大中型企业、世界

500 强企业,现实中面临技术迭代、产业升级等问

题,加之自身的人才虹吸效应明显,对职业院校,

尤其是中职培养的劳动力依赖度低,校企合作的积

极性并不高。而那些‘爬坡’中的企业,面临技术

升级、用工技能迭代和倍增,往往产教融合的内驱

力更强。”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层次难题还未得到有

效破解。”池云霞亦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股份制、

混合所有制办学等方面仍有政策空白,职教集团尚

未实现实体化运作,校企资源想融不敢融。产教之

间的沟通、交融机制还不健全,行业人才需求、技

术攻关信息发布等机制尚未建立。

的奖励机制;三是加强评估监督,加强企业履行职

业教育社会责任的监督管理、认定机制、退出机制,

强化技术转让与培训的可转移性评价与保护治理。

聂伟认为,产教融合、校企深度合作更需从企

业端发力。一方面,差异化建立企业参与产教融合

的长效机制。因企施策,灵活使用金融、财政、土地、

信用以及声誉等激励因素,对不同规模和发展阶段

的企业采用不同的激励措施,使参与产教融合的企

业都能有所获、有所得。另一方面,职业学校要瞄

准产业变革、优化产业升级方向,为企业参与职业

教育过程提供有利环境和更大动力。

池云霞则为推广校企合作路径提供了新的思

路。她认为,可考虑依托教育部与部分省份共建的

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在混合所有制改革、职教

集团实体化运作等支持、鼓励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

高质量职业教育方面率先试点,为全面推广实施积

累丰富经验,减少风险、降低成本。

作者:晋浩天 苏仁心,来源:《光明日报》█

产教融合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期刊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