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之弦》2023年1月刊

发布时间:2023-3-10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教育之弦》2023年1月刊

CONTENTS目录要闻内参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023 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 1怀进鹏:加快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奋力谱写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教育华章 3IFIE2022第九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开幕 6第九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媒体见面会召开 7第九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盛大开幕 8第九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举行主场报告 11产教融合 科教融汇:构建高质量发展新生态丨分论坛一 14数智赋能 融合创新:数字化转型激发教育变革新动能丨分论坛二 18引领未来 守正创新:科技革命重塑工程教育新结构丨分论坛三 22扎根大地 体系创新:开拓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新天地丨分论坛四 25互学互鉴 融通发展:国际教育合作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丨分论坛五 28第九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圆满闭幕 31光明网:深化产教融合 助力新时代人才强国建设——第九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综述 33农民日报:教育扎根大地,服务乡村振兴——第九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见闻 36贵州财经大学:理论创新助力旅游专业课程教学提质——以包容性旅游理论为例丨一展:变革的十年 39贺州学院:“... [收起]
[展开]
《教育之弦》2023年1月刊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3页

CONTENTS

目录

要闻内参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2023 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 1

怀进鹏:加快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奋力谱写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教育华章 3

IFIE2022

第九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开幕 6

第九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媒体见面会召开 7

第九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盛大开幕 8

第九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举行主场报告 11

产教融合 科教融汇:构建高质量发展新生态丨分论坛一 14

数智赋能 融合创新:数字化转型激发教育变革新动能丨分论坛二 18

引领未来 守正创新:科技革命重塑工程教育新结构丨分论坛三 22

扎根大地 体系创新:开拓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新天地丨分论坛四 25

互学互鉴 融通发展:国际教育合作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丨分论坛五 28

第九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圆满闭幕 31

光明网:深化产教融合 助力新时代人才强国建设

——第九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综述 33

农民日报:教育扎根大地,服务乡村振兴

——第九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见闻 36

贵州财经大学:理论创新助力旅游专业课程教学提质

——以包容性旅游理论为例丨一展:变革的十年 39

贺州学院:“三馆一区、四维八步”场馆沉浸式新文科旅游人才立体培

第4页

CONTENTS

目录

育范式丨一展:变革的十年 42

聚焦信息技术领域的产教融合创新服务解决方案来了丨一案 46

邀你云看展!“变革的十年

——产教融合发展与高等教育的结构性改革” 48

回望 2022

回望 2022 丨教育部规建中心踔厉奋发 勇毅前行 49

二○二二年教育改革发展回眸

踔厉奋发开新篇——二○二二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回眸 58

强基提质启新程——二○二二年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回眸 62

勇攀高峰创一流——二〇二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回眸 65

优化定位拓新局——二○二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回眸 68

二○二二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报告 71

《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 2020 - 2022》发布: 乡村教育多项指标进步

明显 76

国际动态

二○二二国际基础教育十大事件 78

二○二二年全球职业教育十大热点回顾 82

中心平台 86

第5页

1

要闻内参

1 月 12 日,2023 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组长、教育部党组书记、

部长怀进鹏出席会议并讲话。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2023 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

会议强调,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

精神这条主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

育的重要论述,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

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

个维护”,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和加强

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教育强国建设为目标,

以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重点,加快建设高

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开辟发展新

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为实施

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奠定坚实

基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贡献。

会议指出,刚刚过去的 2022 年,是党和国家

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将

教育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

战略性支撑进行系统谋划,极具战略意义和深远影

响。一年来,教育系统认真做好迎接学习宣传贯彻

党的二十大各项工作,进一步凝聚起广大师生听党

话、跟党走的磅礴力量;切实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

党的建设,党领导教育工作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

坚决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

要求,全力以赴做好疫情防控和考试招生就业等急

难险重工作;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

生全面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努力破解人民群

众急难愁盼教育问题,不断推进更高质量、更具内

涵的教育公平;大力提高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

力,加快推进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

大力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推动塑造教育

发展新赛道新动能新形态;纵深推进教育领域综合

改革,教育发展活力和动力持续增强;在大变局中

加强教育对外开放,稳步推进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和

港澳台教育工作;坚决维护教育领域政治安全,持

续保持教育系统和谐稳定。一年来,教育系统坚持

从政治上看教育、从民生上抓教育、从规律上办教

育,坚决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重

要指示批示有效转化为发展导向、政策举措和工作

方法,推动教育事业取得新进步,各项工作有了新

成效。

会议强调,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新时代新征程教

育事业作出战略谋划,要切实增强建设教育强国的

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确保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教育

系统开花结果。一要深刻认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

代化强国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内在要求,有力回

答“强国建设、教育何为”这一时代课题。二要深

刻认识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的深入推进对教育变革

提出的迫切要求,更好推动教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

的基础支撑和关键力量。三要深刻认识人口和社会

结构变化对教育布局结构和资源配置调整的紧迫要

求,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四要深刻认识国际

形势新动向新特征给教育带来的机遇挑战,以高水

平教育对外开放助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会议指出,2023 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

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

的关键一年,教育工作要坚定主攻方向和重点任务,

谱写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新篇章。一是坚定不移加强

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不断健全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持之

以恒全面从严治党。二是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深入推动习近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进

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取得新

的重要进展,加快建立健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

第6页

2

要闻内参

面发展的长效机制。要把开展读书活动作为一件大

事来抓,引导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三是

持续办好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学前教育、

特殊教育突出“普惠发展”,义务教育突出“优质

均衡”,高中阶段学校突出“多样化”,继续把“双减”

摆在突出位置来抓。四是加快构建融通融合融汇的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深化产教融合为重点、推动

职普融通为关键、促进科教融汇为新方向,构建“一

体两翼”工作格局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升级,通过服

务学生全面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引领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为各类人才搭建发展成长的有效通道。

五是着力发展支撑引领国家战略实施的高等教育。

在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造就拔尖创新人才

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优化布局结构上先行先

试,进一步加强高校分类管理的顶层设计,加快探

索高校分类评价改革。六是统筹推进教育数字化和

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建设。纵深推进教育数字

化战略行动,重点做好大数据中心建设、数据充分

赋能、有效公共服务、扩大国际合作四件事。主动

服务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建设,树立“大教育”

观,加快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七是

不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以评价改革牵引教育

领域综合改革,持续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

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完善与教育强国建设相匹配的

战略性投入机制,以高质量开放、高水平合作的大

格局构筑发展新优势,不断增强教育改革的系统性、

整体性、协同性,始终让教育成为改革开放的先行者。

会议要求,要切实提高推动工作落实的执行力,

不断激发敢于担当作为的精气神,着力锻造从严从

实从细的硬作风,坚决打好维护安全稳定的主动仗,

坚持以奋斗创造实绩,确保各项任务有效落实落地。

教育部党组成员,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

组秘书局、教育部机关各司局和直属单位负责人,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教育部纪检监察组负责人,各

省(区、市)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和新

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各部属高校、部省合建高校,

各直属单位分别在主会场和分会场参加会议。中央

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有关司局负责同志应邀

出席会议。

来源:教育部 █

第7页

3

要闻内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教

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

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

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怀进鹏:加快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奋力谱写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教育华章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系统要深刻

领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这一战略部

署的深义和赋予教育的新使命新任务,加快推进教

育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

的教育,有力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为全面推

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强大教育力量。

坚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正确政治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

央审时度势、果敢抉择,锐意进取、攻坚克难,采

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

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经

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

的风险挑战考验,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

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是在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

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全党

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取得的,在党史、新中国史、

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

具有里程碑意义。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

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

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

平总书记对教育事业特别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

接班人工作高度重视,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

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就教育改革发展

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突出强调要坚持

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

本任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办

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以人民为

中心发展教育,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把服

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坚持把

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为新时代教育发展提

供了根本遵循。十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

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持续用力幼有所育、学有

所教,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普及

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各级教育普及程度达到或超

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教育事业中国特色更加

第8页

4

要闻内参

鲜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国际影响力加快提

升,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更加充实,14 亿多中国人

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升。十年

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

我国教育全面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迈上加快建

设教育强国新征程,教育系统的前进动力更加强大、

奋斗精神更加昂扬、必胜信念更加坚定。

新时代新征程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

推向前进,教育系统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

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

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

政治执行力,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

保持高度一致。要更加坚定自觉地用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

工作,深刻把握好这一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

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人民

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

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将思想伟力转化为

引领教育事业发展的实践伟力。要充分发挥教育系

统智力和人才密集优势,扎扎实实做好理论研究阐

释工作,深入研究党的二十大提出的重要思想、重

要观点、重大战略、重大举措,深入研究如何更好

推动理论成果传播推介和转化利用,推出一批有深

度、有影响的高质量研究成果。要坚持和加强党对

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

位,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把思想政治工

作贯穿学校教育管理全过程,坚决筑牢教育系统安

全稳定防线,坚持不懈推进教育系统全面从严治党,

确保教育领域始终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

增强加快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历史主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

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

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

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

战略机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

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

教育是基础。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

回顾历史,国家繁荣昌盛、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

活美好的背后,无一不体现出科技立国、教育立国

的基本逻辑,无一不是把教育视为对未来的“先期

投资”。放眼全球,面对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

业变革的迅猛发展,一国对创造力、创新力的培养

和投资,已成为保持领先的重要密码,而创造力和

创新力依赖于人才,根本要依靠教育。面向未来,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 2035 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作出

宏观展望,明确提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

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目标任务,明确建成科技强国、

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等,这

都需要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从而提供强有力的人才

和智力支撑。

面对新的战略使命和历史责任,教育系统必须

加快转变观念,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全局看教育、

放眼长远看教育,在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所处的

历史方位中、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在人民群众对更加美好生

活的热切期盼中全面审视教育,完整、准确、全面

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服务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要站在全局高度,深刻认识

到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教

育对国强民富、文明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的重大意义,

紧紧围绕党和国家战略目标和举措,不断提高教育

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

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要回答时

代课题,深刻认识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教育的需

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

都更为迫切,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

就拔尖创新人才,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融合联动,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有效助力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

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要坚持守正创新,

深刻认识到今天教育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和解决

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在党的坚强领导下,立

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坚定

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发展具有

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扎实推进加快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做好新时代新征程教育工

作、加快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重大部署,

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

心使命,采取更为有力的贯彻落实举措,一步一个

第9页

5

要闻内参

脚印把党的二十大决策部署付诸行动、见之于成效。

坚持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培养担当民族复兴

大任的时代新人。落实德育为先,坚持不懈用习近

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用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

进课堂、进头脑,将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机融入思政

课教学和专业课教育教学。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加大国家

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

同体意识教育。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全面落实教

材建设国家事权。大力发展素质教育,更加重视儿

童青少年的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不断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让孩子们学会学

习、学会共处、学会做事、学会做人,促进学生全

面发展健康成长。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教师队伍思

想政治工作,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

社会风尚,抓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工作。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解决好群众急难

愁盼问题。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习近平

总书记十分关心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多次强调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锚定 2035 年基

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目标,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

构建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教育

服务体系,在更高水平上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

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为促进全体人民

共同富裕作出贡献。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

城乡一体化,健全控辍保学长效机制。发挥学校育

人主阵地作用,持续深入推进“双减”工作。强化

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完善普惠性幼儿园

和特殊教育学校布局规划,加强保障能力建设。坚

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

设。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不断提高资助

水平和精准度。全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

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成果有效转化为经济社会高质

量发展的动力。

打造国家战略人才和战略科技力量,推动建设

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高人才培养的适

应性,全方位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部署国家关

键领域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加快卓越工程师

培养,加强优秀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育,加快造就

更多拔尖创新人才。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

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

和优势学科,打牢支撑科技创新的学科专业基础。

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

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

类型定位。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卡脖子”问题,

推动高校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实现基础研

究和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突破。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

作,推动高校参与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

科学工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

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提升高校咨政服务能力,

高质量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不断增强教育发展

的动力和活力。坚持问题导向,勇于打破观念束

缚和体制机制障碍,不断激发广大师生员工的创

新创造活力,加快解决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

大问题。更加注重教育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

协同性,充分发挥教育评价改革的指挥棒作用,

坚持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育人方式、

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完善学校

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建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全面发展的长效机制。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

坚持依法治教,全面推进教育工作法治化。坚持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

放,拓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教育对外开放

格局,不断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教育数字化,加

快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步伐,将国家智慧教

育平台打造成教育领域重要的公共服务产品,构

建数据驱动的教育治理新模式,不断推动教育变

革和创新,助力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学习型大国。

来源:教育部 █

第10页

6

第九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开幕

产教融合,引领未来。

扫码观看纪录片,带您

回溯往届产教融合发展

战略国际论坛精彩瞬间。

IFIE2022

第11页

7

第九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媒体见面会召开

1月 9日,第九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媒体见面会在京召开。本届论坛主题为“融通·融合·融汇——

加快构建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格局”,旨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

教融汇的新格局,以产教融合新机制、数字化转型新动能、科技革命新生态、乡村振兴新空间和国际教育合作

新模式服务推动高质量发展,继续书写教育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崛起的新篇章。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任李平,驻马

店市副市长宋庆林,黄淮学院校长刘彦明、天津职

业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吕景泉出席新闻媒体通气会。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创新发展处处长刘志

敏主持会议。中央媒体、行业媒体、社交媒体、门

户网站及教育类自媒体等 30 余家媒体参加会议。

李平主任表示,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是

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品牌性

论坛,是在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后教育战线的一

次盛会,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战略举措,

是推动构建产教融合新生态和应用型高校高质量发

展的新载体,是推进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

新平台。论坛始终坚持新、高、实的原则,扎根中

国大地,发改革先声,瞄准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点,

立足教育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崛起

的契合点,为城市建设、乡村振兴持续释放产教融

合的能量。

吕景泉副校长代表应用技术大学联盟介绍本届

论坛有关情况。宋庆林副市长代表承办方介绍驻马

店市情与产教融合发展情况。刘彦明校长代表黄淮

学院介绍论坛筹备情况。

本届论坛是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联合

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应用技

术大学(学院)联盟共同主办,驻马店市人民政府、

黄淮学院承办。此外论坛还组织了“四个一”活动,

包含师说课改、一校一课、课程开发工作坊、课改

沙龙等特色化、多元化、立体化的活动。立足新阶

段、谋划新征程、展示新成果、拓展新合作,论坛

还将打造千校万企对接云上平台,推动校企全面对

接、持续推进工作、阶段发布成果,打造“永不落幕”

常态化论坛。论坛将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

展,主要活动也将通过线上直播的方式向公众开放。

届时,论坛将邀请政府机构、地方本科高校、

行业企业、教育研究机构代表等来自国内外的 50 余

名高水平专家将在论坛上做主题报告和案例分享,

共话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背景下全球教育改革大势,

分享学校、研究机构和行业企业在教育改革中的创

新与实践。█

IFIE2022

第12页

8

1月 10日,第九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开幕式隆重召开。国际论坛由教育部、河南省人民政府支持,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主办,

驻马店市人民政府、黄淮学院承办。开幕式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设教育部规划建设发展中心、黄淮学

院两个会场。

第九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盛大开幕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职业教育社理事会理事长郝明金发表书面致辞。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

长孙尧,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鲁昕,河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宋争辉,中华职业教育

社总干事方乃纯,教育部相关司局、河南省教育厅、驻马店市、黄淮学院等中方领导;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复

明,教育部评估中心主任范唯,国家乡村振兴局政策法规司负责人毛德智,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党

委书记、主任李学林等中方报告嘉宾;图灵奖得主、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John Hopcroft,德国汉斯·赛德

尔基金会上海代表 Georg Stadler 等外方报告嘉宾出席开幕式。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任李平主持

开幕式。

本届论坛主题为“融通·融合·融汇——加快构建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格局”,旨在贯彻落实党的

二十大精神,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新格局,以产教融合新机制、数字化转型新动能、科技

革命新生态、乡村振兴新空间和国际教育合作新模式服务推动高质量发展,书写教育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与战

略性新兴产业崛起的新篇章。

IFIE2022

第13页

9

方乃纯总干事代为宣读郝明金副委员长书面

致辞。郝明金副委员长强调,要以产教融合、科

教融汇构建应用型高校和职业院校发展新机制、

以数字化改革和科技改革激发应用型高校和职业

院校新动能、以服务乡村振兴开拓应用型高校和

职业院校的发展新空间。中外教育界要加强合作、

共建共创,为产教融合注入科技和人才动能。

宋争辉副省长在讲话中指出,河南要充分利

用论坛的平台和桥梁作用,大力推进地方应用型

本科高校转型发展。

刘昌亚司长在讲话中指出,将进一步制定推

动转型发展的政策举措和配套方案,加大对应用

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工作力度。

孙尧副部长的讲话,就深入贯彻落实党的

二十大精神,积极探索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

科教融汇的新路径提出了工作要求。

IFIE2022

第14页

10

鲍常勇书记在致辞中指出,驻马店市将不断

提高职业教育适应性,为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

现代化河南贡献更多驻马店力量。

开幕式上,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教育数字化产学融合组织正式成立;定西市与教育部学校规划

建设发展中心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来自美国、英国、德国、芬兰等 9 个国家的高校和学术组织代表以及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部

门代表,全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及地方应用型高校联盟、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行业组织与领先企

业、专家和代表等 300 余人线上参加本届论坛。人民网、光明网、中国教育报社、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教

育在线等百余家媒体参与论坛报道。论坛通过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官网和微博,以及光明网教育频

道等平台进行直播,开幕式直播点击量达 100 余万人次。█

IFIE2022

第15页

11

1 月 10 日上午,第九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主场报告通过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和驻马

店市黄淮学院双会场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举行。主场报告由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副理事长、黄

淮学院校长刘彦明主持。

第九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举行主场报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鲁昕

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为题

作主旨报告。报告以深入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党的二十

大精神为指引,围绕二十大人才和产业部署、现代职教

体系建设改革、科技创新回顾与展望、45 个先进制造

产业集群、21 个领域基础产业等五个方面展开。鲁昕

表示,必须在深刻理解时代方位的基础上,深刻领会

二十大报告对人才和产业的论述,深刻体会现代职业教

育的使命任务。近期两办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

育体系改革建设的意见》,持续推动产教融合、职普融

通、科教融汇,进一步明确了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任务和重点工作。职业教育要紧跟科技发展趋势,

重点服务制造业,尤其是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两大工程,助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和现代化建

设人才培养。

John Hopcroft 院士以《中国高校提升本科教学

质量的若干策略》为主题作主旨报告。John Hopcroft

充分肯定了中国教育的发展成果,他围绕如何改善中

国排名较低高校的教育质量这一话题,提出三点建议

策略。策略一是由中国顶尖大学为排名较低的学校教

职工创建为期一年的课程,学习交流如何更好地开展

教学、更新教材。策略二是扩大中国顶尖大学的使命,

担当起帮助改善较落后地区教育质量的使命。例如,

指派一些高水平教师就近到排名较低的高校中教授一

门课程。策略三是有选择性地将优质英美教材开发为

中文版本,供排名较低的 1500 所大学使用。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 鲁昕

中国高校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若干战略

图灵奖得主、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上海交通大学访问讲席教授 John Hopcroft

IFIE2022

第16页

12

王复明院士从新时期“大土木”工程发展所面临的

挑战出发,全面分析了促进职普融通、产科教融合的共

享平台——“工程医院”的建设背景、目标定位和具体

架构,分享了在构建大土木实践教学体系、探索政校企

协同共建实践育人场群的模式和特色案例教学等方面的

建设成果。王复明院士强调应通过开放共享的模式,打

破行业与学科的壁垒,减少资源浪费,进一步服务社会

需求,支撑乡村振兴。

毛德智同志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

效衔接的视角出发,回顾了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取得的明

显成效。毛德智同志提出,面对新形势,要深入学习贯

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通过“帮”“引”“育”

等举措,搭建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的平台,鼓励引导

各类人才向农村汇聚、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

李学林书记强调产教融合是国家推动教育优先发

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相

互衔接贯通的战略性举措。应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

产业变革的加速推进,深化产教融合应加强产业人才需

求预测,推动人才供给适配产业发展需求;动态更新产

业人才标准,促进人才培养紧跟产业发展实际;发挥第

三方评价作用,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

“产科教融合”共享平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复明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征程中的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

国家乡村振兴局政策法规司负责人 毛德智

坚持产业需求导向,推动高质量产教融合

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党委书记、主任 李学林

IFIE2022

第17页

13

范唯主任围绕面向未来、大变局下的工程教育,

面向产业、工程教育认证保障工程人才培养质量,面

向世界、构建国际实质等效的工程教育质量标准和面

向数智、探索工程教育治理新形态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范唯主任表示,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高等教育高质

量发展的内在需要,国际秩序进入深入调整期以及推

进中国式现代化四重因素叠加影响下,工程教育面临

具体挑战和机遇,须坚持学生中心、面向需求、标准

引领、持续改进的理念,确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

构筑多主体协同育人模式、建立产出导向的专业人才

培养体系的改革目标。范唯介绍,我国政府高度重视

工程教育质量,已面向 2 万个工程专业开展常态监测,

推进工程教育“数智化”。

主场报告 6 位嘉宾从现代化建设人才培养、本科教学质量提升、“产科教融合”共享平台建设等方面

给大家带来了一场极具前瞻性、针对性和多维性的思想盛宴,为产教融合使命的实现提供了本土经验和国

际借鉴。█

以工程教育认证为观照,服务工程人才高质量培养

教育部教育质量评估中心主任 范唯

IFIE2022

第18页

14

1 月 10 日下午,第九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分论坛一围绕“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构建高质量

发展新生态”主题,从塑造新动能、探索新机制、开辟新赛道三个方面展开交流。

产教融合 科教融汇:构建高质量发展新生态

丨分论坛一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以往实践基础上创造性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

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这是一体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

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

报告指出需要从理念和制度层面,进一步强化应用型高校办学定位,

推动转型发展,更好服务产业。强调应用型高校转型是优化高等教育结

构、推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必由之路,应加强工业技术文化建设,

让学术文化与工业技术文化具有同等地位,共同促进社会生产力提升。

报告指出应用型高校应充分发挥直接面向产业、直接服务产业的优

势,融合汇聚院校、行业、企业优质资源,通过“研 - 教 - 用”互动,

主动承接科技成果转化、开展工程技术创新。

文化视野下的产教融合

北京大学教授 陈洪捷

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构建应用型高校研教用相长、互动创新的内生机制

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 冯晓

IFIE2022

第19页

15

报告指出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现产教科融合的关键,

是决定产业资源能不能在学校落地的决定性因素。高水平的职业教师培

养,更应注重校企协同、体系贯通、引育并举的发展思路。

报告介绍了山西省产教融合助力全方位高质量发展“三个体系”工

作矩阵,认为应以城市为节点、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推动产教科融

合发展,打造从产业需求到院校供给的综合平台。

报告介绍了清华大学扩展工程思维训练,开发产品导引特色教学单

元,创新赛课结合的新模式。工程训练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系统

工程意识的实践性基础课程,要注重传承创新,重构工程训练课程教学

内容,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

深化产教融合,推动职教师资一体化培养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张金刚

构建高质量发展新生态 打造区域产教融合新平台

山西产教融合促进会会长 赵鹏

面向制造强国的一流工程训练教学体系

清华大学工程中心主任 李双寿

IFIE2022

第20页

16

报告介绍了学校积极探索“教育、城市、产业、科技”融合,围绕

经开区高质量发展,构建系统化人才体系,联合顶尖大学,解决产业创

新问题,服务企业的新模式。职业院校应集聚资金、技术、人才、政策

等要素,有效推动各类主体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科技创新。

报告介绍了国新文化作为央企系统目前唯一的一家从事教育数字化、

职业教育的上市公司,在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

等方面的项目和服务,分享了企业在职教平台建设、乡村振兴产业学院、

金融支持职教发展、组团帮扶等方面的思考和探索,为产教融合、校企

合作提供了成功经验。

产教科融合需要多主体围绕产业关键技术、核心工艺和共性问题开

展协同创新,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全面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介

绍了国电投一个产教融合中心 + 一个零碳学院 + 三大人才基地 + 四链融

合的科教融汇职业教育模式。

深化产教科城融合 赋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院长 姚光业

彰显央企担当 助力乡村振兴 构建“校企企产教融合新模式”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集团董事长、国新文化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东兴

发挥能源央企示范引领作用 打造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职业教育新格局

国电投海外公司人力资源执行官 徐韧

IFIE2022

第21页

17

报告介绍了中国商飞与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共建“大飞机学院”

的案例。大飞机学院按照“交付中心、试飞中心、航空培训中心、维修中心”

的架构设置专业,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强化教师资源。

抢抓历史机遇建设好大飞机学院

中国商飞大飞机学院副院长 高峰

分论坛一深入探讨了产教科融合发展的战略要求、产教科融合发展的方向重点和产教科融合发展的

实践路径,为进一步推动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提供了参考借鉴,为下一步改革创新探索了切实可行的实

践道路。█

IFIE2022

第22页

18

第九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举办“数智赋能、融合创新:数字化转型激发教育变革新动能”分论

坛,探寻数字化与教育结合的未来之路。各位专家分享了高校智慧学习空间构建与教学模式创新实践、数字

技术赋能课程改革、人工智能在教育场景的应用,探究数字技术影响下学习方式变革的未来发展趋势。

数智赋能 融合创新:

数字化转型激发教育变革新动能丨分论坛二

2022 年,教育部启动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推出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以推进技术与教育深度融

合。教育数字化转型将通过创新教学模式、丰富资源供给、改革评价方式、优化教育治理等路径重塑数字化

人才培养体系,重构智慧教育发展生态。

报告介绍了基于智慧校园建设的学习空间构建以及智慧课堂到数据驱动

的教学模式创新。华中师范大学围绕新一代智慧育人环境建设,推动学校教

学改革与创新,助力信息时代智慧人才的培养。在推动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

设过程中,实现了智慧学习的基础理论新旧范式的转变,人才培养的教学理念、

教学内容,教学空间、教学评价的转变。

报告阐述了教育理念的三次历史变革,提出当前以学生为中心、双元育

人为中心的核心教育理念,并围绕此理念开发“四真三化”课程建设模式。

通过标准化、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升级路径,探索以人工智能技术赋

能课程开发,逐步构建基于三级矩阵的课程研发与管理的智能系统,贯通人

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到课程设计的全流程,为实现高效率开发符合教育规

律与学习规律的课程提供了实践方案。

高校智慧学习空间构建与教学模式创新实践

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 李鸿飞

数字技术赋能课程改革

应用型课程建设联盟常务副理事长、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授 曹勇安

主题报告 数字化转型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IFIE2022

第23页

19

报告结合许昌职业技术学院在科技革命背景下工程教育发展路径探索的

经验,总结出基于知识体系主导的内生性变革以及产业体系主导的外生性变

革,为在智能化时代构建高效的工程教育体系提供了成功案例。

报告基于学校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探索,深入介绍了由一网通办、教

育治理、数据治理、决策支持和数字孪生五大版块组成的武职大脑系统,为

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和数字化平台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报告全面介绍了当前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解

读了人工智能发展面临的技术挑战和产业化落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重点阐

述了人工智能教育场景创新和未来的发展路径思考。对人工智能在教育应用

场景中的全方位优化提出了基于过程化学情采集、数据智能分析、学习路径

规划、精准教学和多维度评价个性化学习等多维度场景与应用方向。

智能化时代工程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许昌职业技术学院校长 张建伟

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思考与实践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 郭沙

人工智能场景创新与智能教育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人工智能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

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李修全

创新案例 数字化技术驱动学习方式变革

IFIE2022

第24页

20

报告围绕学校建筑产业转型升级,明晰一体化数字化教学改革思路,提

出了三递进、四对接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搭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的数字化

教学环境,重构数字化课程体系,开发新形态教程,对接数字化施工手段,

搭建自助学习平台,创新教学方法,为培养高水平现场工程师提供了有益借鉴。

数字化教学改革培养建筑工程现场工程师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 贺天柱

解决方案 数字技术的教学场景应用

5 位行业嘉宾在解决方案环节作了交流。北京润尼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创新联

盟副秘书长陈美松从高校虚拟仿真教学基地建设总体思路出发,为实现教育信息化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共享的

目标,提出了高校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建设的解决方案;北京网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裁张震从传统教育与数

字化教育的比较出发,分析了数字化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为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数字化在线教育与人才培

养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解决方案;山东建筑大学教授、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济南科明数码技术股份有

限公司董事长陈清奎围绕 VR+ 课题教学、实训教学、实验教学、新形态教材、在线教学、自主学习的应用场景,

提出了基于 VR 云平台的全时空教学模式,为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武汉达

IFIE2022

第25页

21

梦数据库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志红指出数字经济催生产业结构变化,推动了就业方式与人才需求的变革,

并为深化产教融合提供了校企联合共育高质量人才、助力数字经济发展的解决方案;腾讯教育高等教育行业

总经理李峪为企业与高校协同打造集“产学研用”为一体的人才培养创新平台提供了全面的解决方案。

在新的技术革命和产教融合深化的背景下,各个学校、企业都在积极探索课程、场景、人才培养模式、

评价等教育核心要素的变革与创新。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正在按照“需求牵引、应用为王、服务至上”的原

则加速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将加快整个社会的数字化进程,助推数字经济发展,提升国家竞争优势,加快

“数字中国”建设。应用型学校作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实验场域、实践场景,将通过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促进教育的系统性变革,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IFIE2022

第26页

22

第九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分论坛三围绕“数智赋能、融合创新:数字化转型激发教育变革新动

能”主题,共研科技技术的革新与工程教育发展的未来之路。各位专家代表分享了面向工程科技创新的跨学

科平台建设以及工程实践引领的人才培养模式重构。

引领未来 守正创新:

科技革命重塑工程教育新结构丨分论坛三

我国拥有世界最大的工程教育规模,培养造就更多卓越工程师和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是推进我国科技

自立自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必然选择,对于建设教育强国、服务现代化建设,具有

重大战略意义。

报告以科学范式从经验归纳到模型推理,从仿真模拟到大数据驱动转变

为背景,详细介绍了西安交通大学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理工、

工工、工文、医工融合科教平台搭建,双导师团队打造等方面开展的实践探索,

为引领校企联合育人教学改革新方向提供了全新的实践思路和方向。

报告围绕学校工程教育培养模式创新实践,分享了工程教育课程体系、

教学内容、学习方式变革路径与探索等方面的探索经验,提出了“坚持两个

面向、三个结合、四条路径”,从技术需求、学生需求、产业需求三个维度

出发,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打破校企隔阂瓶颈,构建互利共赢校企协同育人

新范式。

使命驱动 守正创新——校企协同、产教融合培养卓越工程人才

西安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 郑庆华

面向未来,学科交叉,产教融合:构筑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新高地

江西理工大学校长 温和瑞

主题报告 面向工程科技创新的跨学科平台建设

IFIE2022

第27页

23

报告全面介绍了学校在构建“三全育人”新局面、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改

革、优化专业结构、深化通识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工作经验,

为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有益探索。

报告介绍了学校“坚持大学围绕产业办,人才按照地方需求育”的要求,

建立政产学三螺旋可持续发展机制,构建三层次动力机制,激发企业参与产

教融合的源动力,形成了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良好生态。

坚持需求导向 产教协同 构建地方高校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东莞理工学院校长,长江学者 马宏伟

抢抓中国式现代化新机遇,探索产教融合新路径,推动应用型本科高校高

质量新发展

成都工业学院党委书记 严余松

报告介绍了学校坚持需求导向、双能导向、协同导向、产业导向、问题导

向和强化质量保障体系的“五导向一体系”的工程人才培养改革创新经验和做法,

为地方应用型高校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供了有益经验。

目标引领 创新驱动 平台赋能——枣庄学院工程教育实践与探索

枣庄学院校长 李文喜

创新案例 工程实践引领的人才培养模式重构

IFIE2022

第28页

24

报告介绍学校在培养工程类专业人才实践过程中,形成的职业本科三性

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推进三阶递进创新教育方案,打造三师融合师

资队伍,构筑四类协同育人平台,为新时代职教本科人才能力培养与训练提

供了重要借鉴。

报告从集成电路制造产业现状出发,分析我国集成电路行业所面临的问题,

归纳人才培养的难点痛点,提出学校的针对性解决方案,为解决我国集成电路

产业人才紧缺,提出了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

报告介绍了中国海洋大学工程训练中心以培养高阶工程人才为目标,基

于多维耦合理念探讨建构工程实训体系经验,为新时代背景下工科人才培养

模式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案。

职教本科“三性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与工程教育实践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校长 谢永华

集成电路现场工程师培养模式创新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 许志良

面向新工科的多维耦合工程实训体系研究

中国海洋大学工程学院副院长、工程训练中心主任 刘贵杰

应用型高校要通过搭建开放的教育创新平台,汇聚更多的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参与到学校的科技创新和人

才培养过程中来,将产教融合、科教融合不断推向深入,推进工程教育更好地适应新技术革命的要求,在全球

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中扩大影响力,增强竞争力,强化话语权,为中国教育现代化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IFIE2022

第29页

25

扎根大地 体系创新:

开拓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新天地丨分论坛四

第九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分论坛四以“扎根大地、体系创新:开拓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新天地”

为主题,共有 8 位嘉宾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征程中的新作为,分享学校、企业在服务乡村振兴中的成功

经验和创新案例,探讨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新空间、新思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

农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需要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高等学校在全面推进乡

村振兴中肩负着重要使命和责任,通过发挥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文化传承、资源协同等优势参

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报告通过分析创新时代的历史机遇,提出新时代农业大学要明确战略地

位与历史使命,围绕顶层设计、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科技创新等七个

方面介绍了河南农业大学的探索实践。农业大学在数智技术飞速发展、产业

变革不断加快的背景下,要积极行动、识变应变,提升人才和科技供给,积

极推进新农科建设。

推进新农科建设 服务乡村全面振兴——河南农业大学的探索与实践

河南农业大学校长 介晓磊

报告从全面深化农科教融合改革、积极促进教育科研良性互动、大力推

进政产学研用一体化三个方面,结合山西农业大学学校实践进行阐述,分享

了山西农业大学在机构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学科专业建设、产教融合、科

教融合、产学研基地和产业学院建设等方面的宝贵经验。

全面深化农科教、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地方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的人

才技术支撑

山西农业大学校长、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院长 张强

IFIE2022

第30页

26

报告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政策法规的发展轨迹,职业教育

的新法新政和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教育、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通过总结

职业教育服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实践经验及存在的问题,对未来加强职

教服务乡村振兴提出了思考和建议。

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报告

从数字乡村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出发,围绕基础设施、数字乡村、智慧农业、

农业农村大数据等方面介绍了数字技术在乡村的应用,分享了中国电信集团

在数字乡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人居环境数字管护平台、种植养殖产业数智

化监管平台、区块链 + 溯源体系等方面的实践案例。

新法新政背景下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开新局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邢晖

数字赋能“三农”,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乡村振兴研究院产品与咨询项目部总经理 辛北军

报告分享了温州理工学院在高质量发展中推进共同富裕的实践探索。学

校以高效能产教融合模式、高质量乡村振兴行动、高水平数字赋能路径、高

素质人才培养方案为抓手,聚焦服务地方,创新工作方法,全面助推共同富裕,

为地方高校服务共同富裕提供了宝贵经验。

勇扛光荣使命 勇当探路先锋——温州理工学院在高质量发展中推进共

同富裕

温州理工学院党委副书记 王定福

IFIE2022

第31页

27

报告介绍了广东省卫生职业教育协会推动产教融合的创新做法,分享了

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通过多元合作、东西对接、协同创新、数字赋能等方

式服务基层卫生人才培养的实践。指出高职高专医药卫生类院校人才培养的

定位,就是面向乡村、基层、社区,培养“下得去、用得好、留得住”的“健

康守门人”,对医卫领域多元主体助力乡村振兴的经验做法做了深入解读。

报告通过对国家政策及实地调研的解读,提出乡村振兴工作的三个重

点 ---“一产基础要打牢、三产融合促增收、全面振兴是目标”,分享了分层

次、分阶段推进乡村振兴和乡村更新计划两种模式,通过前后对比展示了新

集村改造取得的成果,介绍了黄淮学院以“三院七坊”为支点撬动新集村五

大振兴的实践,分享了对“乡村更新设计”创新路径的思考。

报告介绍了由农业农村部中国农村杂志社、河北农业大学联合发起的河

北农业品牌研究院,以农业品牌建设为切入点,通过“品牌强农、品牌农业升级、

产业链服务、人才培训”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案例,为品牌建设助力乡村振

兴提供了解决方案。█

医卫类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

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原副校长、广东省卫生职业教育协会会长 张少华

乡村更新设计——以信阳明港镇新集村为例

黄淮学院乡村振兴学院执行院长 赵辉

河北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品牌研究院产教融合创新实践

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数字乡村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河北农业品牌研究院专委会副主任

张荣春

IFIE2022

第32页

28

互学互鉴 融通发展:

国际教育合作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丨分论坛五

1 月 11 日上午,第九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分论坛五邀请来自中国、德国、俄罗斯、芬兰等国

家的八位高校学者、行业企业专家和基金会代表以线上线下结合形式做主旨报告。

论坛以“互学互鉴、融通发展——教育合作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主题汇集众智,深入探讨在科技革命、

数字经济迅速发展、产业结构快速变革的背景下,构建技能型社会的国际合作发展路径以及面向未来的国际

化人才培养实践,更精准地为世界职业教育贡献中国方案。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

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首次以马克思主义系统观、整体观阐发“三教”协同和“三融”发展思

想。报告明确将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纳入国家战略人才行列,要求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提出通过

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强调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推动解决

结构性就业矛盾是就业优先战略的重要举措,为新时代我国技能社会建设战略指明了发展方向。

刘宝存教授以“数字化学习的国际行动与中国作为”为主题,深刻剖析了

现代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动因,分享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国际策略,提出了教育

数字化发展的中国作为,为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教育数字化发展提出了深刻启示

和有益借鉴。

吕景泉校长以“模式创立,标准研制,资源建设,师资培养——鲁班工坊

国际产教融合品牌的创新实践”为题,阐述了“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鲁班

工坊”的发展脉络和服务贡献。他从鲁班工坊的核心要义出发,从模式创立,

标准研制,资源建设,师资培养详实分析了鲁班工坊创新实践的内涵和推广应

用价值。作为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创新成果,鲁班工坊的成功案例

为讲好中国故事,推动高校和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模式借鉴。

数字化学习的国际行动与中国作为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院长 刘宝存

模式创立,标准研制,资源建设,师资培养——鲁班工坊国际产教融合品

牌的创新实践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 吕景泉

IFIE2022

第33页

29

Catita Prokki 全面介绍了芬兰应用科学大学国际化创新教育格局。她从

业界需求、国际化战略和多学科教育三个维度分享芬兰应用科学大学的国际

化办学经验,分享了中国儒家思想与芬兰坦佩雷应用科学大学在教育哲学上

的共识。

王洪才教授详细梳理了应用型高校国际合作的不同发展阶段,并从应用

型高校参与国际合作的特点、问题及未来展望出发,展示了应用型高校未来

合作交流将以区域高等教育联盟交往为主导的发展形势。

卢小平校长从深化产教融合的核心理念与发展进程出发,结合产教融合

核心理念与北信海外办学实践,分享了埃中应用技术学院教育项目经验,介

绍了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教育国际化所面临的挑战与解决对策。

芬兰应用科学大学国际化创新教育格局

芬兰坦佩雷应用科学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 Catita Prokki

应用型高校国际合作的历程、特色与前瞻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王洪才

产教融合核心理念与北信海外办学实践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校长 卢小平

IFIE2022

第34页

30

刘进轩教授回顾了大连理工大学的国际交流经验,介绍了大连理工大学

现有政策背景下所构建的提质增效、强化特色的国际合作内涵及建设目标。

通过聚焦区域特色,强化国际声誉建设,全面整合校内外国际化资源,为学

生提供多元发展道路进行了积极创新实践。

Pronkina Olga 以俄罗斯职业教育的体系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为题,她立

足于俄罗斯职业教育 SPO 系统的发展现状,从职业教育发展理念着手,系统

介绍了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课程资源建设和师资队伍保障,管理机制和创

新特色等内容,为我国新时代高质量职教体系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Georg Stadler 对德国技能社会进行了全面解构。他介绍了德国职业教育

双元制体系,分析了学习途径和完整行为理念,分享了德国晋升性进修体系,

系统介绍了双元制高校教育体系。

国际教育助力技能社会发展

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副处长 刘进轩

俄罗斯职业教育的体系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

甘肃政法大学丝路法学院外籍教授 Pronkina Olga

德国技能社会构建

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上海代表 Georg Stadler

“宏中华国志谓之中国,求大道学术谓之大学”。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是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

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升中国教育国际影响力、向世界讲好中国教育故事发挥着重要作用。分论坛五的中外嘉

宾关于国际教育合作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的理论探索和案例分享,为推动“三教”协同和“三融”发展寻路、

探路、筑路,为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技能型社会建设、教育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提供了有益参考。█

IFIE2022

第35页

31

1 月 11 日,第九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圆满闭幕,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任李平作总

结报告。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副主任邬国强,应用技术大学 ( 学院)联盟副理事长、黄淮学院党委

书记刘先省,黄淮学院校长刘彦明等领导和嘉宾出席闭幕式。刘先省主持闭幕式。

第九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圆满闭幕

本届论坛以“融通 融合 融汇——加快构建高

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格局”为主题,设置 1 个主

论坛、5 个分论坛,总计开展了 50 场报告和案例

分享,共计 300 余位领导、嘉宾在教育部学校规划

建设发展中心会场和黄淮学院会场参加论坛,有来

自 25 个省市自治区的 370 余所应用型院校组织线

上观看。

论坛通过中心官网、官方微博、论坛官网、光

明网以及新浪网进行全程直播,超过 512 万人次在

线观看。人民网、光明网、新华网、《瞭望》《中

国高等教育》、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教育报》

等 133 家媒体参与论坛报道。

本届论坛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中共

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要求,引导应用型

高校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构建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推动

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协同发展,提高教

育服务新发展格局的能力。论坛充分发挥经验分享、

聚集资源、深化合作、引领发展的作用,展示了新

时代应用型高校发展的新愿景、新场景、新成就,

促进了应用型高校与行业、企业融合发展。

李平主任在总结报告中表示,此次论坛坚持

创新思维、求真务实,呈现出高、新、实的特点。

论坛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牢牢把握产教融

合战略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主旨立意高、

办会层次深、内涵丰富、亮点纷呈、体系完善。

李平主任还就如何发挥各方优势,破解人才

供需矛盾,为服务高质量发展培养高水平技术技能

人才提出倡议。他指出,要找准应用型高校在建设

教育强国、产业强国、科技强国中的定位,构建职

普融通的高质量教育体系,深化产教融合的协同育

人机制,完善科教融汇的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体系,发挥应用型高校在强国建设中的新作为;要优化教育结

构,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精准性。打通数据壁垒,创新数据治理方式,开展需求预测,发布人才供需报告,

推动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使人才素质更适应发展需求;要以数字化为新动能,构建产教融合新格局。

开展应用型高校数字化转型研究,建设丰富多元的数字教育资源与场景,深化国际合作,共同打造数字教育

未来新空间、新图景。

IFIE2022

第36页

32

刘先省书记在主持闭幕式时表示,教育是民

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

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

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我们要坚持面

向世界科技前沿办大学、面向经济主战场办大学、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办大学,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

代化国家提供人才支撑,在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

教育强国、办好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的时代进程

中实现新作为、作出新贡献、续写新篇章。

本届论坛设立了一展、一案、一课、一对接,“四个一”线上巡展活动,总结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入

实施产教融合战略、推动高等教育结构性改革和形态变革所取得的成就,并面向产教融合服务型企业,提供

展览对接,交流合作的平台。组织了师说课改、一校一课、课程开发工作坊、课改沙龙等特色化、多元化、

立体化的活动,立足新阶段、谋划新征程、展示新成果、拓展新合作。“四个一”线上巡展活动将持续搭建

开放数字化平台,推动全面对接、持续推进工作、阶段发布成果,打造“永不落幕”的云上常态化论坛。█

IFIE2022

第37页

33

光明网:深化产教融合 助力新时代人才强国建设

——第九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综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强调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高质量应用型人才是现代化建设所需人才的重

要方面,如何培养出更多符合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

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

1 月 10 日至 11 日,由教育部、河南省人民政

府支持,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中华职业

教育社、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应用技术大学(学

院)联盟主办,驻马店市人民政府、黄淮学院承办

的第九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举行。论坛主

题为“融通 融合 融汇——加快构建高质量应用型

人才培养新格局”。

在开幕式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

职业教育社理事会理事长郝明金书面致辞表示,论

坛召开,旨在找准教育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契合点,

搭建企业和院校协同育人桥梁,推动产教融合落地,

进一步推动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建设,加快建设教育

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激发活力 构建教育发展新生态

10 日上午,论坛主场报告举行,中国职业技术

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鲁昕作主旨报告时

表示,职业教育要紧跟科技发展趋势,重点服务制

造业,尤其是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两

大工程,助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和现代化建设人

才培养。

深入推进教育发展,需要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

体系。10 日下午“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构建高质

量发展新生态”分论坛举行,专家学者从塑造新动能、

探索新机制、开辟新赛道三个方面展开交流。

北京大学教授陈洪捷提出,应用型高校转型是

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推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必

由之路,应加强工业技术文化建设,让学术文化与

工业技术文化具有同等地位,共同促进社会生产力

提升。

关于如何构建应用型高校内生机制,同济大

学中德工程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冯晓建议激活三个

“活力”,即:改革教师聘用和绩效评价体系,激

活个体活力;明确研究和人才培养导向,激发学校

活力;成立成果转移中心,激发群体活力。

在职教师资培养上,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党

委书记张金刚认为,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是实现产教科融合的关键,是决定产业资源能不能

在学校落地的决定性因素。高水平的职业教师培养,

更应注重校企协同、体系贯通、引育并举的发展思路。

多年来,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积极赋能亦庄

综合产业新城建设,融入首都高精尖产业发展,服

务经开区科技创新。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校长姚

光业称,职业院校应集聚资金、技术、人才、政策

等要素,有效推动各类主体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科

技创新。

论坛上,国新文化、国电投海外公司、中国商

飞等企业相关负责人分享了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等方面的探索。其中,中国商飞大飞机学院副校长

高峰介绍了中国商飞与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共建

“大飞机学院”的案例。他称,2023 届毕业生是学

院的第一批毕业生,航企对毕业生的质量高度认可,

招录就业覆盖率达 85%。

积极转型 赋能智慧教育新变革

数字时代,全球数字化转型进程持续深化,给

生产生活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数字化如何更好

与教育结合,共创未来?

10 日下午,“数智赋能、融合创新:数字化转

型激发教育变革新动能”分论坛举行,探寻数字化

与教育结合的未来之路。

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人工智能发展研

究中心副主任李修全看来,智慧教育既为人工智

IFIE2022

第38页

34

能新技术、新应用的落地提供了广阔空间,也是

教育变革的机遇,将为公平普惠和高质量的教育

带来新动能。

应用型课程建设联盟常务副理事长、国家教育

行政学院教授曹勇安则分享了“四真三化”(FT)

课程建设模式。其中,“三化”指工作任务课程化、

教学任务工作化、工作过程系统化。他称,自 2021

年 11 月起,FT 课程工作坊已举办 26 期,开发了

2500 多门课程。

在创新案例分享环节,专家学者就数字化技术

驱动学习方式变革进行了分享。其中,许昌职业技

术学院校长张建伟分享了智能化时代工程教育的路

径探索,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郭沙提到了成立

信创学院的实践,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

记贺天柱介绍了“三递进、四对接”人才培养模式。

在解决方案分享环节,5 位行业嘉宾就数字技

术教学场景应用进行了交流。其中,山东建筑大学

教授、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济南科明数码

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清奎提出了基于 VR 云平

台的全时空教学模式。他说:“在进行 VR+ 教育数

字化改革的过程当中,我们希望打造的应用目标是,

面向全社会的人人可学、时时可学、处处可学、有

效学习的 VR 学习场景。”

走进乡村 拓展教育服务新天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

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

在主场报告中,国家乡村振兴局政策法规司负

责人毛德智提出,要通过“帮”“引”“育”等举措,

搭建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的平台,鼓励引导各类

人才向农村汇聚、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

11 日上午,“扎根大地、体系创新:开拓教育

服务乡村振兴新天地”分论坛举行,围绕全面推进

乡村振兴新征程中的新作为,探讨教育服务乡村振

兴的新空间。

“作为农业高校,要始终聚焦人才培养这个大

学的首要职能,培养储备输送一大批能在乡村振兴、

农业现代化建设中扛大梁、担大任、干大事的人才。”

山西农业大学校长张强说。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河南农业大学校

长介晓磊介绍,该校在科技创新上擦亮“豫农号”,

一系列作物的新品种及畜禽的新品牌等在各地推广;

在社会服务上,该校打造了一系列科技服务乡村振

兴的品牌,产生了广泛影响。

论坛中,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邢晖分享了对职业教育服务

乡村振兴的思考和建议。她认为,要发掘内生的人

才动力,培养乡村带头人、乡村工匠等等,要改变

对这些人才的评价、使用和激励机制。

数字惠农,智慧兴村。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

乡村振兴研究院产品与咨询项目部总经理辛北军分

享了中国电信集团在数字乡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人居环境数字管护平台等实践案例,提出了对未来

智慧农业创新应用场景的思考和探索。

在创新案例分享环节,温州理工学院党委副书

记王定福分享了学院在高质量发展中推进共同富裕

的实践探索;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原副校长、广

东省卫生职业教育协会会长张少华介绍了服务基层

卫生人才培养的实践;黄淮学院乡村振兴学院执行

院长赵辉谈到了学院以“三院七坊”为支点撬动新

集村五大振兴的实践;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数字乡

村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河北农业品牌研究院专委

会副主任张荣春则为品牌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

解决方案。

“我们在乡村建设拙匠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

深化产教融合,助力乡村振兴。我们欢迎更多的高

校把实践教学基地放在拙匠书院,助力乡村的人才

文化和产业振兴。”作为河南省信阳市明港镇新集

村“荣誉村长”,赵辉向大家发出邀约。

搭建桥梁 打造永不落幕云上论坛

1 个主论坛、5 个分论坛,总共 50 场报告和案

例分享,在两天的时间里,专家学者、企业精英等

人士围绕主题进行对话研讨,立足新阶段,谋划新

征程,展示新成果,拓展新合作。

在分论坛中,大家聚焦以产教融合、科教融汇

构建应用型高校和职业院校发展的新机制,以数字

化改革和科技改革激发应用型高校和职业院校新动

能,以科技革命重塑工程教育新结构,探讨以服务

乡村振兴开拓应用型高校和职业院校的发展新空间,

倡导互学互鉴、融通发展,通过国际教育合作助力

技能型社会建设。一个个干货满满的主旨报告、创

新案例分享,在嘉宾深入的探讨交流中碰撞出思想

的火花。

IFIE2022

第39页

35

11 日中午,本届论坛圆满闭幕。论坛期间,共

计 300 余位中外嘉宾在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

心会场和黄淮学院会场参加论坛,有来自 25 个省市

自治区的 370 余所应用型院校组织线上观看。论坛

通过中心官网、官方微博、论坛官网、光明网以及

新浪网进行全程直播,超过 512 万人次在线观看。

光明网、新华网、《瞭望》《中国高等教育》、中

国教育电视台、《中国教育报》、环球网等 133 家

媒体参与论坛报道,将大家的“好声音”广为传播。

在闭幕式上,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中心主任李

平作总结发言时提到,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

自举办以来,始终扎根中国大地,瞄准经济社会发

展的关键点,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地方高

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为行业企业技

术进步服务的能力,为学习者创造幸福价值的能力。

“本届论坛还搭建了千校万企对接平台,推动校企

全面对接,持续推动工作,阶段发布成果,打造永

不落幕的网上或者云上常态化论坛。”他说。

相信,通过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这一永

不落幕的平台,中外专家学者、企业精英等人士共

同献智献策,必将在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

办好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的时代进程中实现新作

为,作出新贡献,续写新篇章。(光明网记者 邱晓琴)

责编:田媛,来源:光明网 █

IFIE2022

第40页

36

农民日报:教育扎根大地,服务乡村振兴

——第九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见闻

1 月 10-11 日,第九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在京召开。中国农网近日刊发文章《教育扎根大地,

服务乡村振兴——第九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见闻》,对“扎根大地、体系创新:开拓教育服务乡村

振兴新天地”分论坛进行了报道。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人才

是第一要素,科技是直接动力,人才和科技的孕育

在于教育。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

务仍然在农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需要扎实推动

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高等学

校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肩负着重要使命和责任,

通过发挥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文化传承、

资源协同等优势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1 月 10-11 日,由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

心等主办,河南驻马店市人民政府、黄淮学院承办

的第九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在京成功举行。

本届论坛以“融通·融合·融汇——加快构建高质

量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格局”为主题,旨在贯彻落实

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教育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与战

略性新兴产业崛起。论坛围绕五大议题,分为一个

主论坛和五个分论坛。其中,在“扎根大地、体系

创新:开拓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新天地”分论坛,与

会专家学者企业家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围绕全面推

进乡村振兴新征程中的新作为,分享学校、企业在

乡村的产教融合成功经验和创新案例,探讨教育服

务乡村振兴的新空间、新思路,9 万人在线观看学习。

IFIE2022

第41页

37

教育供给人才和科技

教育服务乡村建设

在河南禹州,“种地有疑难,科技小院来帮忙”,

已经成为当地老百姓心中的习以为常。

2012 年,由中国农业大学牵头、以河南农业大

学为依托的“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河南禹州小麦

科技小院”正式建立。农业专家、学生走进田间地

头,一方面开展农技培训和田间出诊,帮助农民解

决实际生产问题;另一方面,把实验室搬到田地里,

扎根一线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

“在科技创新上擦亮豫农号,在社会服务上打

造新模式。”河南农业大学校长介晓磊在论坛发言

中介绍,河南农业大学已经建设了 29 个科技小院,

形成了实力过硬的农业科技特派员队伍,创新了

“1135”农技推广模式,构建“3+N”农技推广协同

创新与实践机制,打造河南农业大学“百千万”科

技服务品牌。2022 年,河南农业大学为科技小院招

收了 48名硕士研究生,确保每个小院都有新生力量。

学校还在科技小院探索本硕博贯通模式培养复合应

用型研究生,在学位点和课题申报、研究生招生指

标等方面予以支持。

“从校园到小院,科技小院不仅提升了当地农

民的技术水平、推动了当地产业发展,还培养出了

一个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的凋敝村庄,如

何变成了街道整洁、颇具特色、文艺范儿十足的文

化村?

“我们来调研的时候,新集村的乡村空心化非

常明显。产业类型单一,文化阵地失守,生态环境

失衡,村里的青壮年都出去打工了。”黄淮学院乡

村振兴学院执行院长赵辉为线上线下嘉宾,讲述了

学院师生如何改造河南信阳明港镇新集村的故事。

他表示,在过去,这种情况并不只是新集村,不少

平原乡村都是如此。

2017 年,明港镇与黄淮学院建立战略合作联盟,

旨在探索平原乡村振兴之路,双方在新集村建设了

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平台——拙匠书院。与此同时,

优秀的农业专业研究生,向乡村输送了大批优秀人

才,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支撑。”介晓磊说。

20 世纪 80 年代,河北农业大学走出了一条享

誉全国的“太行山道路”。2006 年,河北农业大学

教授在河北保定顺平县创建水果实验示范站,以实

验示范站为依托,建起了现代产业园区。2017 年,

首家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在这里挂牌成立。

“河北农业大学深化和拓展了‘太行山道路’,

率先与保定市政府合作,以‘六个一’模式共同

打造科研服务社会的创新品牌。”河北农业品牌

研究院专委会副主任张荣春介绍,农业创新驿站

是在一定区域内,以企业、园区、合作社为运营

主体,以全产业链专家团队为技术依托,充分调

动政府、科研院校、新型经营主体等各方面积极性,

建立专家团队服务新型经营主体和推动区域产业

发展的长效机制,使其成为科技创新要素聚集地、

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园和特色产业发展引领区,为

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科技支撑。

“截至目前,河北农业大学教师作为首席专家参

与省级农业创新驿站建设的,已达 75 个。”张荣

春说。

新集村也成为了黄淮学院的实践教学基地。学校的

专家和学生把这里当成了课堂,在具体的设计和实

践中学习和成长。

赵辉介绍,拙匠书院的第一步,是带动村里人

一起改造村里的生态环境,包括街道、村屋、学校、

村委办公室等的翻新改造。“在这个过程中,我们

也总结出了六个原则,一是坚守空间体验的本质诉

求,二是重塑特色、留住乡愁,三是乡村构筑的科

学性原则,四是注重院落设计,五是顺其自然的规划,

六是建设乡村创客空间。”赵辉说。

环境好了,还要有产业有文化有人来,才能保

证乡村可持续发展。拙匠书院在新集村开展了“三

院七坊”农旅融合项目,意在通过“三院七坊”撬

IFIE2022

第42页

38

动新集村五大振兴。

“建设乡村不能简单复制别处的经验,要根据

当地的特色和资源量身定制。”赵辉介绍,七坊包

括拓印坊、秀坊、豆腐坊、酒坊、茶艺坊、木工坊、

美食坊,都是在原有产业基础上做二三产的融合,

促进当地产业重构。同时,学院师生也要在乡村开

展技能培训和留守儿童教育活动,不断提升村民技

能水平和综合素养。

“拙匠书院的使命是培养应用人才,锻造双师

队伍,深化产教融合,助力乡村振兴。”赵辉表示,

拙匠书院是黄海学院的产教融合共享平台,欢迎更

多高校把实践教学基地放在拙匠书院,放在乡村,

让大学生在这里收获智慧,让高校的力量通过拙匠

书院传递到乡村,助力乡村的人才、文化和产业振兴。

教育赋能乡村发展

数字化已经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动

能。不少应用型高校将数字教育列为重要学科门类,

通过产教融合实践,推动数字化服务乡村振兴。

“温州理工大学以‘数字产业化’融合‘产业

数字化’,成立数字化研究院和直播技术学院,并

鼓励大学生在数字化服务乡村振兴中创新创业。”

温州理工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定福在报告中说。

据介绍,由温州理工大学师生组建的“易启播”

创业团队,与基层政府和供销社合作,不仅直接帮

助农民直播带货,还为农民群体定制培训课程,课

程包含理论、实操与法律提升等内容,手把手教会

农民掌握直播技能,规避直播陷阱,通过数智赋能

农民对接市场,推动农民增收致富。2021 年,温州

理工大学选送“易启播——争做一站式融媒直播服

务的领航者”项目参选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 +”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全国银奖。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品牌建设是

产业振兴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打造品牌,不仅是一

项工作,也是一门学问。

“当前我们农业品牌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例

如,地方政府区域品牌建设存在基础薄弱、标准不

完善、保护不到位,影响力有待提升等问题,企业

农产品品牌缺乏公信力、溢价不足、品牌带动产品

销售的能力较差等。”张荣春说,品牌研究和品牌

指导,将有利于解决县域乡村振兴的产业品牌问题。

梨种植在河北威县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为了推

动产业转型升级,威县专门成立了梨产业园区管委

会,并与河北农业大学合作,联合建设河北省梨工

程技术研究中心威县试验站,加强农技服务。同时,

着眼高端品牌化培育打造,“威梨”已经成为了现

代梨果标志品牌。

“我们通过与威县合作,借助农产品食用开发

契机,将当地特色梨果转化成美味的全梨宴和梨汁

等深加工产品,形成当地特色美食,通过直播等方

式输出品牌,强化品牌影响力,扩大梨产品销售,

形成了地域经济的新增长点。”张荣春介绍。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骆玉兰 吕

珂昕 █

IFIE2022

第43页

39

贵州财经大学:理论创新助力旅游专业课程教学提质

——以包容性旅游理论为例丨一展:变革的十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

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

大事业中”。面对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高等教育工作者应结合专业优势,聚焦现实发展中的问题,深入开

展理论研究,用理论知识助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把理论研究的论文写到祖国大地上,把研究成果运

用到课程教学之中。

一、包容性旅游:一种旅游事业发展为了人民的理论

二、包容性旅游:理论内涵与主要模式

“旅游事业发展到底为了谁”这是旅游目的地

做大做强旅游业无法规避的问题。旅游事业发展一

定是为了人民,发展成果一定是由人民共享,这也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旅游事业发展的根本目的。包

容性旅游就是这种旅游事业建设为了人民的发展理

包容性旅游是旅游包容性发展的一种状态,是

指以政府规划为服务主体、旅游企业为经营载体、

旅游社区居民为主要受益者的模式,社会各界为参

与发展者(包括游客和公民组织),基于政府政策

保障,实现弱势群体话语权,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旅

游发展,让更多的相对贫困人口获得均等就业的机

会,实现旅游经济成果的相对公平分配,减少旅游

目的地的社会贫富差距,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最

终实现旅游的包容性发展。

通过深入贵州少数民族地区调研,探索出包容

性旅游发展的三种模式,即生产参与型、全民参与

型和决策参与型。

生产参与型包容性旅游开发模式

该模式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打造模范带头机制,

选举产生农村精英式领袖人物;二是基层政府的参

论,一种人民参与旅游目的地共建共治共享,贯彻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创造

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永续发展的创新

生态系统,打造“服务优质、事业可观、居民友善、

体验美好”的包容性旅游良好态势的发展理论。

与,特别是乡镇一级政府的相关配套支持十分重要;

三是通过下乡培训或宣传,全面提高村民的就业能

力和就业意识;四是村民共同参与的现代农业集约

化的产业发展模式;五是旅游产业发展均等机会的

落实,有地的农户均可以参与集约化经营的建设;

六是第四方法律的支援与监督,保证精英选举的法

律有效性。例如贵阳花溪青岩古镇、花画小镇、中

国茶海景区等乡村旅游景区都反映出生产参与的包

容性旅游发展模式特色。

全民参与型包容性旅游开发模式

该模式以构建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旅游支持系

统,来解决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双轨发展问题,主

要包括:一是国家以及省政府的顶层设计。模式强

调高层政府的制度引导,一方面鼓励社会各界参与,

另一方面要求地方政府实施。二是明确相关利益者

IFIE2022

第44页

40

的权责。模式强调各景区利益主体在包容性嵌入旅

游开发过程中,明确相关职责,规范行为。三是建

设景区企业的包容性义务。模式强调企业支持景区

就业和公益事业活动方面的建设。四是引导公民组

织的参与。模式强调公民组织重要辅助功能的发挥。

五是公共舆论的影响和支持。模式强调公民组织或

游客对包容性嵌入过程中的舆论监督。六是构建平

衡的网络支持系统。模式强调系统构建环境的包容

性和实现制度的包容性。例如西江千户苗寨、肇兴

侗寨、旧州古镇等民族旅游景区都反映出全民参与

的包容性旅游发展模式特色。

决策参与型包容性旅游开发模式

该模式聚焦思考通过改革,来尝试景区进入一

个新的生命成长期。旅游景区的改革,是推动老景区

旅游经济发展的动力选择之一。但是,改革过程中

旅游景区涉及的相关利益主体,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如果不注意处理好相关利益问题,必然会给改革带来

巨大阵痛,损害政府形象。政府作为景区发展的决

策主管部门,其决策一旦缺乏公开透明和公正科学,

会引起相关利益主体,特别是弱势群体,在网络上的

广泛批评,给改革带来更大的成本,不利于可持续旅

游的发展。网络平台和社会舆论,成为旅游弱势群体

和强势群体之间利益博弈的重要工具和方式。

因此,景区改革具体的落实,关键在于正确的

决策。而科学的决策方案的设计是整个决策的基础。

考虑旅游景区各方利益主体问题,利益均衡制度方

案的设计,成为缓解各方矛盾关键手段。因此,用

包容性视角下旅游开发理念,指导旅游改革有着积

极的作用。决策参与型旅游开发模式,是指一种引

入非景区决策主体参与景区发展决策,提供发展意

见的社会个人或组织。鼓励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

营造景区发展的民主氛围,发挥社会公民组织的社

会资本作用,有利于进一步提升老景区的旅游发展

质量,提升政府的信誉。例如铜仁梵净山、毕节百

里杜鹃、安顺黄果树瀑布等有实力的星级景区都反

映出决策参与的包容性旅游发展模式特色。

三、包容性旅游理论创新助力旅游专业应用课程教学提质

问题引入启发式教学研究,激发学生对课程学

习的好奇与兴趣

“用什么是包容性旅游”“为什么旅游要实现

包容性发展”“包容性旅游发展模式有什么”“包

容性旅游发展的机制与路径是什么”等等引入应用

课程案例教学。体现在课程的具体教学中,就要求

对问题的分析要有一定的专业深度,以引导学生会

用旅游学的专业眼光去观察经济生活及社会生活,

以专业的思维模式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找

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问题引入可以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以课程课前作业形式,布置学生团队小组寻找

相关案例,由教师在课程上进行提问;二是以课程

相关的故事或案例,引发关键知识点,对学生进行

课前预习提问;三是由小组提问其他小组和小组内

部成员相互提问的方式,引导教学知识点的开展。

精炼要点讲解式教学研究,抓住学生有限的上

课注意力和时间

通过包容性旅游理论研究得出的相关知识体

系,丰富专业知识库,这就需要任课教师抓住学

生有限的注意力充分利用上课时间,用课后作业、

案例教学、团队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对知识点遗

忘程度减到最低。据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

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

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

缓慢。精炼要点讲解,及时课后复习才能更好地

达到教学效果。

团队考核与学生态度研究,促进学生在问题思

考时候互帮互助

根据包容性旅游的“生产参与型、全民参与型

和决策参与型”三种模式,可以把班级分为三组,

对相关知识的深入思考进行团队竞争考核。团队竞

争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团队成绩评分为导向的课

程成绩考核方式,它在增强学生互信合作、加强学

生危机意识、培养学生研究精神和促使学生互动学

习四个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该模式主要由团队

竞争考评制度的设计、团队竞争理论教学模块、团

队竞争实践教学模块和团队成果展示竞赛模块四个

部分构成。团队竞争教学模式是一次非学生个人成

IFIE2022

第45页

41

绩为考核标准的高校课程成绩考核的应用。学生学

习小组团队构建与考核,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如图 1 所示。

这个五个部分分别是:团队竞争考评制度的设

计、团队竞争理论教学模块、团队竞争实践教学模块、

团队成果展示竞赛模块和团队及成员成绩考核。

案例分析教学法应用研究,使得课程知识能更

好解释实际现象

以包容性旅游实践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对教学

中的理论知识进行辅助讲解,既有助于对理论的了

解,又保证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实际操作中,

为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一般都在课前给学生相应

的案例和讨论题或辩题,以便学生结合所学的理论

知识对案例的背景、发生过程等进行思考和分析,

查阅相关资料,准备发言提纲。结合团队竞争教学,

案例分析讨论不再是以学生个体作为单位,而是由

学生团队进行分工后,分问题,派代表,团队之间

相互提问与评价,教师主持秩序,展开对案例的分

析与讨论。当然,案例分析教学法应用还可以变为

项目教学模式,同理用项目问题形式,让小组团队

进行攻关。

课后研究提高思考能力研究,通过读书指导与

阅读提升知识面

为了巩固知识点,课后研究是非常必要的。结

合团队竞争教学板块,课后研究成果以团队成果为平

台展示,可以进行成员的分工。教师在指导学生课

后研究能力时,可以采用读书指导法和自学指导法,

启发学生思考,复习知识点。在教学中将读书指导法

与自学指导法相结合,正好能达到这个目的,又可以

提高教学效率,具体做法是:教师在备课时精心设计

一些问题,要求学生在指定的自学时间内阅读完相关

内容,然后回答问题,并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随机测试方式查漏补缺研究,加强学生记忆巩

固已学知识要点

对包容性旅游知识点进行课程随机测试,其主

要目的是对重要知识点的查漏补缺,随机测试成绩

可列入团队成绩考核之中。随机测试的形式可以是

小测试、课后复习习题、课程随机问答等,以促进

对重要知识点的复习。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督促学

生时常整理笔记,提高复习效果。随机测试复习过

的内容还须定期巩固,复习的次数应随时间的增长

而逐步减少,间隔也可以逐渐拉长。█

图 1:学生学习小组团队构建与考核构思图

IFIE2022

第46页

42

一、聚焦传统旅游人才培养历年存在的难解问题

(一)传统教学因校内资源不足,从而过度依

赖校外实践资源和平台,导致实训时间和空间受到

严重制约

旅游类专业校内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等实践

平台严重缺乏,校内课程实践、创新创业训练、旅

游服务技能竞赛等活动难以开展,实践教学被迫以校

外酒店集中实习(毕业实习)为主,致使学生实践

实训的时间和空间受限,导致大一大二接受实践实

训的机会极少。急需开辟校内三馆一区用足三课堂。

(二)传统文旅培养模式过度引入西方理论经

验,缺乏中华文化素养培育,导致管理人才呆板无

温度

旅游类专业建设与发展长期以西方经济学、管

理学、生态学、心理学等理论为主导,相对忽视了

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素养的涵养培育,导致学生文化

底蕴浅、文化不自信,急需融入新时代的大思政教育。

贺州学院:“三馆一区、四维八步”场馆沉浸式

新文科旅游人才立体培育范式丨一展:变革的十年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与时代同行,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培育了一大批高素质

专门人才,为民族振兴、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高等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

发生格局性变化。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总结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入实施产教融合战略、推动高等教育

结构性改革和形态变革所取得的成就,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学会及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在第九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召开期间,组织了“变革的十年——

产教融合发展与高等教育的结构性改革”主题成果展,遴选其中优秀案例在“教育之弦”陆续刊发,欢迎持

续关注。

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亟需大量文旅融合应用型人

才,然而作为地方院校现状与学情状况,传统旅游

人才培养存在实践能力弱、文化内涵浅、专业不自

信等痛点问题:即传统教学因校内资源不足,从而

过度依赖校外实践资源和平台,导致实训时间和空

间受到严重制约;传统文旅培养模式过度引入西方

理论经验,缺乏中华文化素养培育,导致管理人才

呆板无温度;传统课程体系突出理论课程,教师过

度照本宣科,学生获得感低导致专业不自信,与应

用型人才培养不符等问题。贺州学院充分利用发挥

“三馆一区”优势:贺州民族文化博物馆(广西高

校第一家国家备案博物馆)、贺州语言博物馆(全

国首个实体语言博物馆)、贺州学院瑶族服饰展示馆、

贺州学院博学园国家 AAA 级景区,构建“三馆一区、

四维八步”场馆沉浸式新商科旅游人才立体培育范

式。创新提出充分挖掘桂系民族文化,外围建构“三

馆一区”,内部激活“三个课堂”,重组内容重构

为八步连环教学法,形成“场 + 馆 + 教 + 创”沉浸

式教育生态共同体,打造新文科文旅人才立体培养

范式;重组改造传统的西方旅游管理课程为主题教

学,一个主题对应一个专题,融入大思政,增添自

信力,打造场馆情景教育型新教学内容体系;提高

实践比重,建立激励机制,倡导学生的动手动脑习惯,

培养学生双创服务能力,营造“做中学”的以学生

为中心的教学生态圈等解决方法。创新改革后的教

学模式达到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IFIE2022

第47页

43

(三)旧课程体系突出理论课程,教师过度照

本宣科,学生获得感低导致专业不自信,与应用型

人才培养不符

传统旅游类专业课程体系以教师为中心,教师

教学任务中理论课程比例过高,教师习惯于照本宣

科、期末考试划重点,理论与实际脱节、课堂沉闷

乏味,学生能动性和积极性弱。忽视学生实践能力、

双创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获得感低、缺乏专业自信,

对未来成长发展和职业规划颇感迷茫,对口就业率

低。急需改革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文科教育。

二、创新“三馆一区三课堂”的育人生态共同体全息模式

充分挖掘桂系民族文化,外围建构“三馆一区”,

内部激活“三个课堂”,形成场馆沉浸式教育生态

共同体,打造新商科文旅人才的培养范式

1. 顶层设计构建“三馆一区”协同育人机制和

生态格局,将“三馆一区”负责人、教授、博士、

导游等纳入新商科文旅人才培养教师团队,促进互

利共赢、教研相长。

2. 充分挖掘地方瑶族文化、客

家文化、语言文化内潜资源的三馆

一区(贺州民族文化博物馆建筑面

积 15000 ㎡、其收藏各类民族文化

实物 6 万多件),文物有物语,场

馆有故事,借故事讲思政,沉浸式

教育效果倍增;

3. 创新设计全方位、全过程场

馆教育融入的“三课堂”(专业教

育 1+ 双创教育 2+ 社会实践 3)新商

科文旅人才培养体系。将“三馆一区”

场馆教育全方位、全过程融入三课

堂,让学生在第一课堂的专业理论

及实践教学中接受地方民族文化的

熏陶;在第二课堂中挖掘民族文化

资源开发文旅新产品参与“互联网 +”

创新创业大赛、旅游服务技能大赛

等项目获得佳绩;在第三课堂中为

“三馆一区”提供导游、会务、志愿者、

解语者等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服务。

三项措施落地后,明显地解决

了传统教学因校内资源缺乏过度依

赖校外实践资源和平台,从而导致

实训时间和空间受到严重制约的教

学痛点。

“三馆一区”+“三个课堂”外部育人环境框架

场馆情景教育教学体系

重组改造传统的西方旅游管理课程为主题教

学,一个主题对应一个专题,融入大思政,增添自

信力,打造场馆情景教育的新教学内容体系

1. 每堂理论课、每门实践课均融入有大思政的

故事内容于其中。不只是教学其技能,教育是一项

长期的攻心战略,润物细无声。在学习技术的同时,

IFIE2022

第48页

44

必须要融入思想、理想,才能培育有情怀、有温度

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班人,而不是条条

框框的人型机器人。

2. 重组教学内容为主题教学:场馆教育人、场

馆感动人、参与获得感。传统旅游类专业建设与发

展长期以西方经济学、管理学、生态学、心理学等

理论为主导,内容机械程序化,缺乏润滑剂。多年

来,我们全面改革教学内容为主题教学,同化改造

后,每个主题均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素养的涵养培育,

培养出来的学生有文化底蕴且自信。

两项措施实践后表明,解决了传统文旅培养模

式过度引入西方理论经验,缺乏中华文化素养培育,

导致管理人才呆板无温度的培养难题。

提高实践比重,建立激励机制,倡导学生的动

手动脑习惯,培养学生双创服务能力,营造“做中学”

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生态圈

1. 建立激励奖惩机制,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应

用型人才培养落实

构建“通识教育 + 学科专业 + 实践教学”三大

模块的课程体系,转变以学生为中心并提高“实践

教学”模块的地位与比重,增强了理论与实际的联

系和课堂趣味性,激发学生能动性和积极性。

措施有:

①激励机制得力,实践教学大幅度提高至 50 学

分(占总学分 32.89%),其中校内场馆完成 43 学分,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完成 7 学分,保证了学生实践实

训、创新创业训练的时间和空间。

②实践性课程资源库建设。依托“三馆一区”

平台,利用教学共同体智慧,新建《民族文化博物

馆讲解》《校园 3A 级景区运营管理》《民族文创产

品设计研发》《南岭走廊民族文化资源调查》等主

要专业课程,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

2. 加强实践实训锻炼,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

和创新创业意识

激励师生共同挖掘“三馆一区”地方民族文化

特色,开发“互联网 +”创新创业大赛、旅游服务

技能大赛等项目;举办“让文物说话”“让文物发

声”“文创产品设计”等大赛;开展教学改革、科

学研究、毕业设计、发明创造等活动。

场馆教育融入学生实践实训,有效提高学生实

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增强学生获得感和专业自

信,坚定学生未来成长、发展和职业规划方向。

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后,彻底解决了旧课程体

系突出理论课程,教师过度照本宣科,学生获得感

低导致专业不自信,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严重不符的

教学痼疾。

全域实践课程学分银行激励机制

三、笃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激活立体培育范式成效突出

(一)融合国学、桂学涵养教育,拓宽了文化

传承的广度

中新网、人民网、中国经济网、中国西藏网、

广西教育网等媒体纷纷以文化育人为主题,报道了

我校场馆教育融入旅游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获得

民族文化类区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各 1 项、

教改课题 3 项、质量工程 8 项,自治区级社会科学

优秀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各 1 项,国家级科研项目

16 项、省部级科研项目 68 项。开发民族文化类实

践实训、创新创业训练项目 100 余项,其中中国国

际“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获

奖 9 项(金奖 1 项、银奖 2 项、铜奖 5 项、社区治

理奖 1 项),并被中国教育网、人民网、广西八桂

职教网、贺州先锋等主流媒体广泛报道。

IFIE2022

第49页

45

(二)三馆一区三课堂协同培育,提高了专业

自信的强度

通过三馆一区三课堂举行的“让文物说话、让

文物发声、文创产品设计”等系列比赛,“互联网 +”

创新创业、旅游服务技能训练项目,学生专业技能

迅速提升,专业自信显著增强,对口就业率从 5% 升

至 20%,转专业比例逐年下降,第一志愿录取人数

大幅提升,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证书等专业技能证书

报考率和通过率显著增高。

(三)强化育研互生教学共同体,提升了学科

平台的高度

“三馆一区、四维八步”场馆沉浸式新商科旅

游人才立体培育范式推动教研相长,学科专业建设

成效显著。先后获得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

一体化建设项目(2011 年)、广西高等学校优势特

色专业建设点(2014 年)、广西新增硕士学位授权

点建设项目(2014 年)、国家 3A 级景区(2014 年)、

国有综合性博物馆(2015年)、国家级众创空间(2017

年)、广西高等教育创优计划。黄姚古镇文化旅游

有限公司·贺州学院旅游实践教育基地(2015 年)、

广西本科高校特色专业及实验实训教学基地(中心)

建设项目(2018 年)、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

基地(2019 年)、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

年)、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 年)、自

治区级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营地(2021 年)等省部

级以上平台 12 个。

(四)积极参与实践及教育回馈,提高了服务

社会的效度

共获得科研项目 31 项 ( 省部级 8 项 ),发表

论文 57 篇,出版专著 12 部,授权专利 17 项。将

科研实力转化为服务社会能力,承担“贺州市住

宿设施调查”“八步区实施扶贫移民搬迁十三五

规划”等政企委托项目 55 项。2020 年 10 月与昭

平县委、县政府联合主办“首届寿城康养旅游产

业发展高峰论坛”。学生在“三下乡”社会实践

中获自治区级立项 7 项,参与人数 89 人。学生为

第十届广西(贺州)园林博览会、姑婆山国际越

野挑战赛、黄姚古镇长寿马拉松等活动提供志愿

服务 1000 多人次,贺州学院被评为优秀青年志愿

服务单位。█

IFIE2022

第50页

46

聚焦信息技术领域的产教融合创新服务

解决方案来了丨一案

为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国务院《“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和《教育部办公厅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

公厅 国家知识产权局办公室关于组织开展“千校万企”协同创新伙伴行动的通知》,充分展示近年来应用型

本科高校、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实施产教融合的实践成果,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将在第九届产教

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筹备和召开期间,开展“四个一”系列活动(即“一展”“一案”“一课”“一对接”)。

“一案”是产教融合创新服务解决方案展示,

面向产教融合服务企业,展示企业聚焦学科专业集

群、实训基地、课程体系、双师型队伍等方面的服

务能力和核心产品。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

见》中提到“支持引导企业深度参与职业学校、

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多种方式参与学校专业

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

训,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鼓励

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学校通过购买服务、合作

设立等方式,积极培育市场导向、对接供需、精

准服务、规范运作的产教融合服务组织(企业)。”

产教融合服务企业通过提供专业化的产品和服务,

链接产业与教育两端,是高等学校、职业学校开

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中重

要的推动力量。

为此,教育部学校建设规划发展中心于 2022 年

1 月 8 日,邀约三家产教融合服务企业,带来三场

聚焦信息技术领域的产教融合创新服务解决方案分

享,敬请关注。

工业互联网作为新一代工业变革的基石,目前

已经发展成为我国核心战略之一。党中央国务院高

度重视发展工业互联网,从 2018 年至 2022 年,连

续 5 年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中。工业互联网的创新

发展,增加了工业互联网直接产业的人才需求,带

动了就业人员的知识和技能升级。

工业互联网教学科研创新基地成果包含:打造

工业互联网人才培养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工业互联

网人才培训认证体系;建设工业互联网技术应用实

验室;建设工业互联网教学实训基地;构建工业互

工业互联网教学科研创新基地建设

北京华晟经世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解决方案总监 李光宇

联网产教融合生态。

工业互联网教学科研创新基地产品配置四大

特征:一是泛在连接,产品配置要教学各类生产

要素数据的全面采集能力。二是云化服务,产品

配置要教学实现基于云计算架构的海量数据存储、

管理和计算。三是知识积累,能够提供基于工业

知识机理的数据分析能力,并实现知识的固化、

积累和复用。四是应用创新,能够调用平台功能

及资源,提供开放的工业 APP 开发环境,实现工

业 APP 创新应用。

IFIE2022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在线期刊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