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之弦》2024年10月刊

发布时间:2024-12-02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教育之弦》2024年10月刊

1要闻内参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锚定建成文化强国战略目标中共中央政治局 10 月 28 日下午就建设文化强国进行第十七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锚定 2035 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指导思想,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不断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北京大学副校长、教授王博同志就这个问题进行讲解,提出工作建议。中央政治局的同志认真听取讲解,并进行了讨论。习近平在听取讲解和讨论后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推动文化建设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习近平强调,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提升信息化条件下文化领域治理能力,在思想上、精神上、文化上筑牢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 [收起]
[展开]
《教育之弦》2024年10月刊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3页

CONTENTS

目录

█ 要闻内参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

强调锚定建成文化强国战略目标 不断发展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

中共教育部党组《人民日报》撰文:奋力

书写新时代新征程教育强国建设崭新篇章 3

█ 2024 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

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国际合作共创未来 7

2024 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江苏会区)

隆重开幕 7

合作 互信 机遇——教育对外开放 赋能新质

生产力 2024 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哈尔滨)

成功举办 10

█ 教育事业统计

四川省教育厅:以高质量统计数据 服务教育

高质量发展 13

郑州大学:以高质量统计工作 助力一流大学

建设 22

第4页

CONTENTS

目录

山西财经大学:“一体两翼三聚焦”构建教育

事业大统计工作格局 27

温州市教育局:三聚焦三创新 以高质量教育

统计助力打响“好学温州”品牌 32

█ 六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成就述评

立德树人培养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 36

以高质量教育体系筑基强国建设 40

以教育之强支撑服务高质量发展 43

以改革创新激发教育强国建设新动能 46

以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答好新时代命题 50

弘扬教育家精神锻造新时代“大国良师” 53

█ 国际动态

各国创新教育有哪些新动向

——世界大学生创新论坛观察 56

跨学科教学如何开展更有效 58

█ 中心平台

第5页

1

要闻内参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锚定建成文化强国战略目标

中共中央政治局 10 月 28 日下午就建设文化强

国进行第十七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

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锚定 2035 年建成文化强国的

战略目标,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指导思想,植

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

不断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

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

化,不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筑牢强国建设、民族

复兴的文化根基。

北京大学副校长、教授王博同志就这个问题进

行讲解,提出工作建议。中央政治局的同志认真听

取讲解,并进行了讨论。

习近平在听取讲解和讨论后发表了重要讲话。

他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把文化建设摆

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形成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推动文化建设

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社会主

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习近平强调,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文化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提升信息化条件下

文化领域治理能力,在思想上、精神上、文化上筑

牢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

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全面贯彻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发展面向现代化、面

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

义文化。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

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发展壮大主

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

习近平指出,要着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

活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把社会

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把激

发创新创造活力作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中心

环节,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围

不断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绕提高文化原创能力,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

组织工作机制,孕育催生一批深入人心的时代经典,

构筑中华文化的新高峰。积极营造良好文化生态,

充分发扬学术民主、文艺民主,支持作家、艺术家

和专家学者扎根生活、潜心创作,推动文化创新创

造活力持续迸发。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

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把文化资

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

习近平强调,要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

落脚于人。着眼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

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

给能力,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重视

发挥文化养心志、育情操的作用,涵养全民族昂扬

奋发的精神气质。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完善符合文

化领域特点的人才选拔、培养、使用、激励机制,

营造识才、重才、爱才的良好政策环境,建设一支

规模宏大、结构合理、锐意创新的高水平文化人才

队伍。

习近平指出,要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

赓续中华文脉。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把历

经沧桑留下的中华文明瑰宝呵护好、弘扬好、发展

好。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并赋

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文化。秉持敬畏历史、热爱文化之心,坚持保护第一、

合理利用和最小干预原则,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

护和统一监管。健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制机制,

加快完善法规制度体系。

习近平强调,要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

华文化影响力。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创新开展

网络外宣,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更

加主动地宣介中国主张、传播中华文化、展示中国

形象。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更

第6页

2

要闻内参

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创造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外的文化成果。

习近平最后强调,建设文化强国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要加强党中央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集中统

一领导,完善文化建设领导管理体制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做好干部配备、人才培养、

资源投入等工作,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汇聚起文化强国建设的强大合力。█

第7页

3

要闻内参

中共教育部党组《人民日报》撰文

奋力书写新时代新征程教育强国建设崭新篇章

第8页

4

要闻内参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对新时代新征程加快建

设教育强国作出系统部署,向全党全社会发出建设教育强国的动员令。教育系统将坚定不移抓好落实,勇担

兴教强教新使命,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

增强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入分析建设教育强国的实践基础、面临形势,系统阐释教育强国的科学内

涵、基本路径和重大任务举措,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导性,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了行动纲领和科

学指南。教育系统深受鼓舞、倍感振奋,同时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教育的地位作用前所未有。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教育,在 2018 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教

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重大论断,提炼概括“九个坚持”的重大理论成果。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到 2035

年建成教育强国,并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统筹安排、一体部署,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彰显教育的基础性、先

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在“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中对统筹推进教

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作出战略部署,反映出教育、科技、人才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基础性、战略性支

撑的重大价值。在这次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强调建成

教育强国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

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教育强国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标志着教育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

地位作用上升到崭新高度。

教育系统的使命责任前所未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要

清醒认识到,实现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跨越依然任重道远。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全球秩序

和发展格局带来的深远影响,能不能建成教育强国、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支撑,能不能培养

出世界一流人才和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大批高素质建设者,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我国人口呈现少子

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性特征,对城乡学校布局、教师资源配置、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

高质量教育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人民群众对更高质量、更加多样教育的向往与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之

间的矛盾比较突出,如何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使具有不同禀赋和潜能的每一个人都能得

到充分发展,将是我们长期努力、不断改革的方向。

如期建成教育强国的信心底气前所未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

格局性变化,教育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教育摆

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我国建成世界最大规模且有质量的教育体系,教

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新时代教育在人才培养、基础研究、重大科技突破等方面,

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为教育强国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些成就的取得,根本在于习近平

总书记掌舵领航,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这是我们信念坚定、强大底气之所在。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条件、更有能力完成建成教育强国的重大历史使命。

聚焦战略图景架构教育强国建设“四梁八柱”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整体擘画教育强国战略图景,科学回答了为什么要建设教育强国、建设什么样

的教育强国、怎样建设教育强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

属性、战略属性,深刻领会教育强国的“六大特质”,紧扣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坚持系统、整体推进教育

强国建设。

把“三大属性”贯穿教育强国建设各方面全过程。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深刻揭示我

国社会主义教育的先进本质、鲜明特色、独有优势。三者内涵丰富、相互联系、有机统一,需要贯通和体现

到教育强国建设的各方面全过程。着眼政治属性,必须回答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

根本问题,确保我们培养的人始终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社会主义。着眼人民属性,必须回答

第9页

5

要闻内参

好教育的基本立场和价值追求问题,促进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着眼战略属性,必须

回答好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问题,发挥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功能。

聚焦“六大特质”实现教育强国质的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

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这“六大特质”既体现为

发展能力,也体现为工作力度,还体现为综合实力,是教育强国建设的本质性要求、标志性成效和根本性标

尺。聚焦思政引领力,需要始终把握正确政治方向、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有效塑造学生价值观。聚焦

人才竞争力,需要把培养国家重大战略急需人才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形成拔尖创新人才的国际比较优

势。聚焦科技支撑力,需要发挥高校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作用,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

自立自强。聚焦民生保障力,需要及时有效回应人民群众更加公平优质教育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

人民共同富裕。聚焦社会协同力,需要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有效协调整合全社会资源,共同支持教

育、汇聚强大合力,推动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聚焦国际影响力,需要扩大国际教育交流和合作,

提升中国教育的全球话语权、吸引力和在全球教育治理中的引领力、塑造力。

以高质量教育体系支撑我国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系统性跃升。围绕教育体系的系统性重构、整体性重

塑、机制性重建,统筹政策配套、资源配置、机制创新,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统筹基础教育、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终身教育,加强科技支撑,牢牢把握教师队伍建设基础作用,拓展教育国际化发展空间,推动教

育体系更加注重系统性、综合性集成,推动教育组织更加注重开放融合、多元多样,推动教育发展更加注重

胸怀天下、自信自立,推动教育活动更加注重向更加灵活广阔的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延伸。

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教育强国建设重点任务落地见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培养人才和满足

社会需要、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等重大关系。”我们要深刻领悟“五大关系”

蕴含的科学规律,直面突出问题、关键要害,深化改革创新,不断为教育强国建设增动力、添活力。

坚定不移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

头脑,全面组织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同步推进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突出构建以习近平新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这一重点,根据每个学段学生认知特点,系统完善中

小学思政课课程标准,整体优化设计高校思政课课程方案,实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不断巩固的育人效果。

发挥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的教育激励作用,引导学生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伟力。加强党的创新理论

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将成果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加强“大思政课”建设,坚持课上课下协同、校内校外

一体、线上线下融合,打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品牌,不断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以身

心健康为突破点强化五育并举,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着力在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上取得实质进展,

实施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突破计划,提高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完善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的高

校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强化工程硕博士培养,构建青年科技

人才长周期稳定支持机制。实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发展,完善人才供需适配机制。

打造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强化校企科研合作,布局建设高等教育研究院。深化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

设改革,推进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试点。

提升教育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针对各学段人口依次达峰,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

供给机制,做好教育资源配置的前瞻布局。深入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完善义务教育优质

均衡推进机制,促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和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探索逐步扩大免费教育范围。持续巩固“双

减”成果,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水平,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提升终身学习公共

服务水平。

第10页

6

要闻内参

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推动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培养培训全

过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进一步提升师范教育办学水平,深入实施“国

优计划”等,推动高水平大学开展教师教育。统筹优化教师管理与资源配置,调整学校师生配比、优化教师

岗位结构比例等,解决教师结构性、阶段性、区域性短缺问题。进一步加大优秀教师选树表彰和宣传力度,

让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崇的职业之一。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系统重塑教育大外事工作格局,鼓励国外高水平理工类大学来华

合作办学,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和外交大局。扩大国际学术交流和教育科研合作,支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发起

和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建设大科学装置、主持重大国际科研项目。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深化同国际组

织和多边机制合作,发挥在全球教育议程设计、议题设置和规则制定中的作用,不断提升我国教育国际影响力。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我们要坚持打基础、建机制和利长远相结合,统筹近期中期远期,抓紧谋划布局

急需抓住的重大事项、急需突破的重大领域和环节,将教育强国蓝图转化为具体施工图、任务书、责任状。

坚持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落实,以百年树人的战略眼光和百舸争流的奋斗姿态勇毅前行,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

讲话精神转化为教育强国建设的澎湃动力、生动实践,转化为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有力举措、务实成效。

来源:《人民日报》 █

第11页

7

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国际合作共创未来

2024 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江苏会区)隆重开幕

2024 年 10 月 28 日,在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江苏会区各省市(沪、浙、皖、鲁)教育厅(教

委)的支持下,由江苏省教育厅主办,江苏省 21 所高校承办的 2024 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江苏会区)在

河海大学隆重开幕。

本次会议以“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国际合作共创未来”为主题,旨在探索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产学研用合

作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来自 34 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以及科研机构、国际组织、企业代表等 300 余

名代表参加会议开幕式及相关活动。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二级巡视员席茹、江苏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邱

志强、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江涌、河海大学党委书记杨桂山等领导出席开幕式。

席茹指出,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创办六年

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合作平台越来越宽广,

合作模式越来越丰富,合作成果越来越丰厚。她

提出,一要加强平台建设,深化开放合作伙伴关系;

二要聚焦产业需求,加快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范式

转型;三要强化国际合作,推动国际产学研用创

新发展。

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

第12页

8

邱志强表示,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是促进

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有机衔接的重要载体,

期待中外高校共同用好会议平台,在人才培养、

科技创新、师生互访等方面建立机制,推动国际

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

强化关键共性技术协同攻关,帮助江苏在高水平

科技自立自强上破解难题。

江涌希望中外各方共同搭建国际产学研用更

多合作平台,让更多高水平的科研信息、科研人

才和科研成果在平台上集聚交汇、融合互促;充

分发挥各自优势,合力打通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

的堵点、卡点、难点,探索高校科技成果国际合

作转移转化的新路径,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

献更大力量。

杨桂山表示学校始终站在水利科技创新和水

利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最前沿,为江苏经济社

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智力和人才支撑。近年来,

学校聚焦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持

续加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希望以此次会议为契

机,进一步深化国际合作、强强联合,开创江苏

国际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新局面。

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

第13页

9

开幕式上,美国史蒂文斯理工学院纳里曼·法瓦尔丁校长、法国鲁昂高等电子工程工程师学院艾蒂安·克

雷校长、中国港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夏新瑞副总经理等致辞,并一致表示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交流对于促进师生、

科研人员的国际交流、推动科技服务社会都具有重要作用,今后将更加开放、更加积极拓展学校与企业的交流

合作。

会议达成如下成果:

河海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高校与加纳海岸角大学、英国莱斯特大学、上海楷登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法国安迪苏集团等海外高校和企业签署了 7 项国际产学研用合作平台协议。南京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

10 所高校现场聘任了一批中外联合培养博士生导师。

现场还举行了江苏 - 法国高等教育合作联盟以及江苏 - 葡语国家高校合作联盟成立仪式,发布了江苏会

区国际产学研用十大合作成果。

开幕式后,召开了江苏会区协作交流闭门会,来自江苏会区五省(市)教育厅(教委)的参会代表围绕

深化国际产学研用省际合作,就推动江苏会区打造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新品牌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研讨。

会后还将有智能系统和大数据科学、能源与新材料、大气科学等 7 场专业领域合作会陆续召开。 █

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

第14页

10

合作 互信 机遇——教育对外开放 赋能新质生产力

2024 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哈尔滨)成功举办

2024 年 10 月 30 日,以“合作 互信 机遇——教育对外开放 赋能新质生产力”为主题的 2024 国际产

学研用合作会议(哈尔滨)成功举办。会议由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指导,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支持,

黑龙江省教育厅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大学、牡丹江师范学院等高校

共同承办。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二级巡视员席茹、哈尔滨工程大学校长宋迎东、黑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曹叠峰

等中方领导,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第一副主席齐日科·谢尔盖、俄罗斯国家科学院希尔绍夫海洋研究所教授

马图尔·亚历山大等国外专家出席开幕式。来自 10 余个国家的科研院所院士、专家学者、高校师生、企业

代表等 500 余人参会。

席茹在致辞中表示,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

在黑龙江省重点产业领域实施了一批校企联合攻

关项目,在推动中外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等方面的

积极效应不断显现。她提出,一要强化国际合作,

营造具有全球吸引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二要强化

企业主体,促进教育链人才链资金链创新链产业

链供应链有机衔接;三要加强数字应用,推动产

学研用合作创新发展。

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

第15页

11

宋迎东在讲话中表示,依托国际产学研用合

作会议平台,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转

化等多个方面与多国高校、科研院所实现了多层次、

多领域、多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校将积极推

动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真正实现产学研用良性

循环,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曹叠峰提出,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是加强

高校国际科研合作,推动成果转移转化的高效平台,

促进了更多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黑龙江省

将凭借好环境、好基础、好做法 , 持续打造国际产

学研用合作会议品牌,成为教育界、科技界、产业

界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桥梁纽带。

齐日科·谢尔盖、马图尔·亚历山大等国外专家一致表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可以促进区域技术能力和经

济水平提升,希望在国际产学研用会议框架内,继续与中国高校加强科研合作,在应对世界面临的各种挑战中

寻找解决方案,实现互惠共赢。

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

第16页

12

会议达成如下成果:

哈尔滨工程大学与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绥化学院与白俄罗斯格罗德诺大学等中外高校签署 6 项框架合

作协议。

先进电气装备绝缘与检测联合实验室等 3 个机构揭牌成立。

据悉,黑龙江省自 2018 年举办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以来,累计举办 31 场论坛,2500 余名中外专家

学者参会。会议实施了一批国际产学研用联合攻关项目,发表了学术论文 200 余篇,省内高校与国外高水平

大学、机构累计达成签约成果 35 项,成立联合研究中心等机构 19 个,中外导师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共培养

硕士、博士研究生 730 余人。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已成为推进黑龙江省国际产学研用深度合作、精准对接

国内外科技资源的品牌项目。 █

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

第17页

13

四川省教育厅:

以高质量统计数据 服务教育高质量发展

四川省教育厅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引,以《统计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为指

导,加强统计法治建设,全面贯彻落实教育事业统计规章制度,守牢统计数据质量生命线,全面提升统计服

务效能,以高质量统计数据服务四川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严”字当头以统计法治化护航教育事业统计开展

中共四川省委教育工委、教育厅党组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统计工作,始终做到教育事业统计工作与中心工

作同安排、同部署,以严的纪律和措施,推进教育事业统计法治化、规范化。

始终坚持党管统计工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计工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加强

党对统计工作全面领导,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惩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的决策部署,坚定拥护“两

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决扛起教育领域依法统计的使命担当,推

进统计法治建设,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充分发挥教育事业统计数据作为教育发展“晴雨表”“参谋部”的重

要作用,以高质量教育事业统计数据服务教育强省建设。

学深悟透统计法规制度。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党纪学习教育等为

契机,将《中国共产党党纪处分条例》等党纪党规,《关于深化统计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统计数据真实性的意

见》《统计违纪违法责任人处分处理建议办法》《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督察工作规定》等重要文

件,纳入理论中心组学习内容开展专题学习。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树牢依法统计的法治观念,增强统计“红线”

和“底线”意识,真正把纪律规矩转化为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坚决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弄虚

作假,切实增强统计工作法治性、科学性、权威性,为提高数据真实性提供坚实保障。

压紧压实统计工作责任。严格执行《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管理办法》《教育事业综合统计调查制度》等制

度规定,不折不扣落实依法统计工作要求。明确发展规划处牵头会同相关业务处室具体负责教育事业统计工

作,数据汇总后必须提请厅党组会议审定后,按规定公布。压实各级统计工作责任,推动建立防范和惩治统

计造假、弄虚作假责任制,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指导市(州)、高校坚持集体

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明确各级统计工作职责任务,规范逐级填报审核流程,建立一级抓一级、层层

抓落实的责任体系,确保统计工作有序推进。

“预”字当先 以制度建设体系化助力教育事业统计发展

始终坚持制度建设与统计工作协同推进,不断加强教育事业统计制度建设,推动形成事前预警、事中监

测、事后总结的闭环管理体系,切实提升统计工作质量。

事前预警,完善工作规范制度。对照教育事业综合统计制度,聚焦数据统计的关键环节,强化事前风险

预警。先后制发《关于进一步规范教育统计管理严肃工作纪律的通知》《关于开展教育事业统计数据质量核

查的通知》《关于做好教育事业统计学校(机构)代码系统管理维护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对数据采集、经

2024 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工作已于近期全面启动。为发掘基层教育统计工作的经验和亮点,宣传各地

统计队伍建设的丰硕成果,促进基层教育事业统计人员总结实践经验,共享经验成果,2024 年我们继续选取

部分优秀省市县和学校统计工作典型案例与大家共同分享,以便更广泛地传播和应用这些经验,不断提高教

育统计数据质量和服务水平。

教育事业统计

第18页

14

教育事业统计

验校验等需要重点关注并解决的 6大类重点问题进行事前提示、风险预警。统一细化明确数据填报、形式审查、

逻辑校验、专家现场核查 4 大工作流程,确保指标口径清晰、原始数据准确、解释标准一致,从源头上抓好

教育数据质量管控,坚决杜绝以数据修改之名行数据造假之实。

完善统计工作规范制度

事中监测,完善过程管理制度。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把提高数据质量做在日常、抓在经常。

基础教育统计工作采用学校采集、县级初审、市级审核、省级校验的“四级管理”模式,高等教育统计工作

实行校内组织填报、统计部门审核、省级专家校验的“三级管理”模式,强化数据采集的过程管理。审核中,

重点加强统计报表的逻辑性和波动较大的数据审核,对于主要指标出现异常变动的,及时下发查询,跟踪修

正问题数据。同时,针对数据填报的高频错误事项,编写开发软件程序进行校验,切实做到“苗头性”问题

早发现,“逻辑性”错误早修正。今年,创造性地依托省地震管理局地震预警系统更新维护,对全省中小学

经纬度等地理位置信息进行校验,梳理出一批疑似错误的学校位置信息,在第二季度学校(机构)代码维护

中进行校正。

依托省地震管理局地震预警系统更新维护,校验全省中小学经纬度等地理位置信息

第19页

15

教育事业统计

事后总结,完善结果运用制度。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

向相结合,建立健全问题反馈、结果运用工作制度。每年定

期梳理总结教育事业统计工作情况,关注反映教育事业改革

和发展热点问题的相关指标填报质量。在全省教育事业统计

工作布置培训会上,向市(州)、高校通报统计工作质量情况;

对填报数据变化幅度过大、疑似问题数据出现较多、省级汇

总期间修改次数频繁的市(州)、高校,采取书面函询、实

地核查等方式,加强问题分析、数据核查等工作。将统计工

作质量水平作为院校设置、年底绩效考核等工作的重要参考,

充分发挥统计质量结果考核的“风向标”作用,推动统计工

作质量提升。右图为:建立问题反馈机制,强化结果运用。

“梯”队培育 以队伍建设专业化提升教育事业统计能力

以统计专业干部梯队建设为重要举措,分类施策、梯度培育,锻造一支高素质的统计干部队伍,为教育

事业统计工作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分类建好省级统计专家库。印发《关于遴选推荐四川省教育事业统计专家库人选的通知》,通过个人自

荐、组织推荐、业务考核等方式,区分基础教育(中职)、高等教育,建立涵盖综合管理、业务、信息技术

和科学研究等类别,共计 50 人的省级专家队伍(其中基础教育和中职 26 人,高等教育 24 人)。建立省级

专家工作档案,实行动态储备、动态管理。充分发挥统计专家在统计培训、数据采集、指标解释、质量核查

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以此带动全省教育事业统计工作人员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守住数据质量底线。

分类培养统计干部队伍。科学设置统计业务人员培养模式,指导各市(州)、高校,划拨专项工作经

费,加大统计干部业务培训保障力度。全面落实统计工作“持证上岗”要求,把统计队伍建设纳入教育人才

培养体系,采取“走出

去”实地观摩、“请进

来”专家授课,积极鼓

励全省各级各类学校统

计人员参加教育事业统

计在线培训(https://

fudan.chaoxing.

com/),2023 年实现全

部地市级全覆盖定制课

程培训。线下分批次开

展骨干班培养等多种方

式推动培训全覆盖。鼓

励有条件的市(州)和

高校结合统计工作开展

情况,定制培训内容,

实行个性化培训,切实

提升统计工作人员专业

化水平。 2023 年四川省教育事业统计在线培训学员结业证书

第20页

16

2024 年先后在教育部教育事业统计培训基地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理大学举办教育事业统计培训班 2 期,

邀请教育部、省级教育事业统计专家,围绕 12 项重点指标修订情况、数据质量监测评估、指标数据分析等

内容开展专题培训,培训统计人员 400 余人次,全力培养打造一支政治强、作风硬、业务精、工作实的高素

质统计干部队伍。

2024 年 7 月在教育部教育统计培训基地(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举办四川省教育事业统计基层骨干人员培训班

分类选拔统计骨干后备力量。注重在日常工作中发现统计骨干、培养统计骨干人员。在年中开展教育事

业统计培训、年末开展教育事业统计审核时,有针对性地从上报报表发现疑似问题低于 10% 的市(州)、高

校选拔一批从事统计工作 2 年以上统计人员,作为省级统计专家后备力量。通过倾斜培训指标、省级专家一

对一指导等方式,加大选拔培养力度,不断充实省级统计干部队伍,推动形成梯次递进、结构合理、分类健

全的统计骨干力量,激发统计干部队伍活力。

“实”字托底 以数据质量核查常态化提高教育事业统计质量

始终把统计数据真实准确作为统计工作的生命线,作为统计工作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前提。

省级汇总“随机查”。定期组织召开教育事业统计数据质量核查工作研讨会,规范数据采集流程、创新

数据核查方式。省级汇总审核教育事业统计数据期间,随机抽查 3~5 个市(州)、20 所高校统计工作,横向

分析抽查市(州)、高校近三年统计结果,形成“一校一报告”,梳理分析疑似问题,推动“重视统计、敬

畏数据”成为常态。2023 年随机抽查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攀枝花学院等 6 所高校和成都市、遂宁市等 5

个市教育事业统计质量,集中核查 2.22 万所学校填报数据,发现并督促核实整改疑似问题 149 项,形成核

查报告 11 份,切实提升教育事业统计数据质量。

常态化开展数据质量核查

专项工作“集中查”。全面落实“管行业就要管统计,管统计就要管数据质量”的工作要求,聚焦教育

事业统计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隐患问题,在全省 39 个欠发达县域托底性帮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

质量综合评价考核、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等工作中,加强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基建、财务等相关业务处

教育事业统计

第21页

17

室的联动配合,集中核查适龄残疾儿童教育统计信息、城乡义务教育教职工统计数据、高校监测办学指标等

重点数据,杜绝以“达标”“考核”为由随意改动统计数据,切实维护统计数据的权威性。

结合全省 39 个欠发达县域托底性帮扶工作,开展教育事业统计质量集中核查

数据核查“回头看”。制发《关于落实统计督察“回头看”整改任务 开展 2023 年统计工作调研的通知》

等文件,抽调全省教育事业统计专家组建统计数据质量核查组,通过实地查看、资料查阅、个人询问等方式,

开展统计核查,发现疑似问题核并实整改,杜绝问题反弹。指导市(州)、高校将疑似问题核实整改与加强

统计工作管理有效结合,举一反三、自查自纠,以“点”上问题整改推动“面”上问题解决,努力做到“发

现一个问题、整改同类问题”,由“点”及“面”推动统计工作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

“效”字为要 以数据分析科学化服务四川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坚持“用数据说话,为决策服务”,以提高统计服务质量为着力点,充

分发挥统计数据服务决策、监测预警的职能作用。

常态化发布统计数据

教育事业统计

第22页

18

契合业务需求,加大数据发布力度,让数据发布成为常态。综合运用全面调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等

方法,对教育事业发展进行统计分析和监测,提供咨询意见和决策建议。严格按要求编制教育综合年报、统

计年鉴,及时更新发布教育事业统计结果。2023 年以来,从全省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

等多个维度,系统分析教育资源布局、心理健康教师配备、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情况,发布统计信息快报、

专项数据报表 30 余份,以常态化数据发布,为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公众及时提供完整的统计数据。

紧扣工作重点,加大数据分析力度,让数据分析支撑决策。聚焦服务高质量发展,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用好统计数据资源,强化数据分析运用。先后编制形成《以教育高质量发展助推人口高质量发展》《高校学

科专业布局专业设置服务六大优势产业发展分析报告》《农村寄宿制学校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等多篇高质量分析报告,为义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学科专业优化布局等工作提供决策参考。结合统计数据

分析,2023年全省累计完成布局调整中小学(幼儿园)4892所、教学点 4352个,推动 20万人口以上的县(市、区)

办好 1 所达标的特教学校,35 所高校与 21 个市(州)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共建,有力应对心理健康问题“低

龄化”趋势。高校新增急需紧缺和新兴交叉专业点 282 个,调整撤销专业点 241 个,45 个专业开展职教本科

人才培养改革试点,着力推动人才培养目标与产业发展需求精准匹配。

加大数据分析力度,编制形成多篇高质量分析报告

教育事业统计

第23页

19

聚焦部门协同,加大数据共享力度,让数据服务业务工作。树立数据统计与业务工作“一盘棋”思维,

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区建设统计监测、教育强省规划编制、项目立项初审、人口形势调研、青少年中长期

发展规划等工作任务,主动靠前服务,强化数据信息共享。先后已整理形成全省公办高等学校校舍建筑面积

情况统计表、各学段人口变化情况分析表、随迁子女入学情况表等 10 余类数据分析报表,为相关单位提供

数据服务近 400 次,以统计数据共享为部门工作开展提供更加优质的统计服务与保障。

来源:四川省教育厅 █

教育事业统计

第24页

20

教育事业统计

第25页

21

长按识别二维码报名学习

教育事业统计

第26页

22

郑州大学:以高质量统计工作 助力一流大学建设

教育统计工作是了解学校发展现状、把握学校

发展趋势的重要基础,是制定学校管理政策、编制

学校事业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是实施科学管理的

前提条件,是学校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省

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在省教育厅的业务指导下,

郑州大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

本任务,加快构建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以高质

量统计工作,助力一流大学建设。

郑州大学是国家“211 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双一流”建设高校和部省合建高校。学校设有 12

大学科门类,有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临床医学

3 个世界一流建设学科,形成综合性大学布局。学

校有 35 个博士学位授权点、94 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31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专任教师(含专职科研)

4500 余人,形成了一支以院士和学术大师为引领,

以“杰青”“长江”等为学术带头人的高水平师资

队伍。学校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

4.3 万人、研究生 2.7 万人以及来自 83 个国家的留

学生 2100 余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65 个,

国家级一流课程 54 门,形成完备人才培养体系。学

校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布局,构建创新驱动发展体系,

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拥有国家超级计算郑

州中心等国家级平台 17 个,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8 项

(含科普奖 1 项)、国家技术发明奖 2 项、国家自

然科学奖 2 项。

郑州大学坚持内涵式、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全力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落

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增强科研创新能力,深

化产学研协同,打造“国之重器”,更大力度开放

办学,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努力成为国家战略

科技力量。

工作背景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全面、准确、及时的统

计数据能够客观反映事务发展规律和变化趋势,统

计数据的采集、分析成为学校科学决策不可缺少地

重要基石。教育统计数据作为学校办学的重要数据

来源,已经在学校管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地作用。

近年来,郑州大学在教育统计工作中曾遇到过一些

困难和问题。

统计队伍不够稳定。多数统计工作人员非统

计相关专业出身且为兼职,对于统计工作容易产

生应付心态,其他事务性工作影响投入更多的时

间和精力,对如何更加有效开展统计工作的思考

和实践不足。

统计工作任务繁重。教育统计工作涉及校内各

部门协同,数据来源多样,统筹协调执行困难;填

报说明、指标内涵庞大繁琐,理解吃透存在偏差;

数据采集、填报、审核、汇总等过程周期较长,数

据纠错往复较多;学校体量客观形成海量数据,无

法快速提供数据分析,难以转化为有效决策信息。

工作举措

加强统计工作组织领导

一是定期召开教育统计工作会议。开展专题

学习,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计工作

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传达国家、省统计工作会

议精神,组织学习统计相关政策法规,研究部署

学校统计工作。

二是成立统计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高等

教育统计工作的领导,建立学校、职能部门、学院

三级数据责任机制,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上

报数据负责。建立数据填报可追溯机制,任务分工

具体明确、落实到人,避免漏报错报,确保数据真

实准确。

三是强化统筹精心布置落实。学校接到统计

工作任务后,统计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布置填报工

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确定工作实施方案,明

确统计范围、指标内涵、计算方法,统一统计口径。

根据统计内容的具体板块,由单位负责人负责审

核填报数据,经分管校领导确认后提交,确保数

据质量。

教育事业统计

第27页

23

郑州大学召开 2024 年教育统计工作会议 郑州大学统计工作分工方案

健全统计工作管理机制

一是规范制度建设。为加强学校统计工作,发挥统计在教育管理、科学决策、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使学校统计工作逐步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保障统计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根据《中

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条例》《教育统计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学校制定了《郑

州大学统计工作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从管理机制上为统计工作提供保障。《办法》明确了统

计机构、统计人员及职责,确定了统计工作分工、统计工作流程、统计工作制度等内容。

《办法》对统计队伍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学校各单位的统计工作由单位负责人统一领导,下设专职或兼

职统计人员并在学校统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保持统计工作人员的稳定性。统计人员变更时,须履行

移交手续,确保统计资料的连续性、完整性。

二是建立奖惩机制。为了提升统计工作人员对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充分调动统计工作人员积极性,《办

法》设立了奖励与处罚制

度。对在统计工作中做出

突出贡献、取得显著成绩

的单位和个人,按照有关

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将

统计信息工作纳入年终考

核机制,充分发挥优秀引

领作用,激励争先创优,

提高统计工作人员的荣誉

感、价值感和归属感。对

统计违法行为,追究相应

的行政或法律责任。

郑州大学统计工作管理办法

校领导为统计工作先进单位代表颁发奖牌 校领导为统计工作先进个人代表颁发证书

教育事业统计

第28页

24

优化统计队伍业务培训

一是加大培训力度。借鉴教育事业统计工作优秀案例,每年对统计人员开展集中业务培训,树立科学

统计理念,遵循统计

科学规律,用科学的

统计理论和方法指导

统计工作实践。邀请

监测指标体系研发专

家、数据填报系统管

理专家来校交流辅

导,切实增强依法依

规的统计意识,坚持

以统计数据质量为中

心,为建设高质量教

育体系提供统计信息

支撑。 郑州大学在线培训学员结业证书

二是实行统计专员制度。加强统计人员队伍建设,由统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校内业务培训,

根据具体统计工作 , 及时召开工作协调会、推进会和专项培训会。学校网站设置“事业统计”专栏,提供统

计法律法规规章及政策性文件等信息,为统计人员业务能力提升开辟线上交流园地,坚持依法施统、依法治统。

郑州大学“事业统计”专栏

教育事业统计

第29页

25

提高统计队伍创新能力

一是以信息系统创新工作流程。基于对教育统计工作核心问题的总结,以及对高等教育事业统计工作的

全流程梳理,郑州大学开发完善校内数据统计系统。充分利用大数据解决传统工作模式中的难点、痛点,逐

步实现各类统计任务的有机融合,使统计全流程信息化、日常化、动态化、自动化。数据统计系统分为五大

模块:数据填报、纠错审核、数据资产、任务监控、数据分析。通过建立数据中心,全面梳理学校各部门、

各业务信息系统共性的主数据,实行电子台账制度,优先实现校园主要数据的归集、清洗、存储和共享,推

进行政记录与统计数据的街接、业务系统与统计系统的关联,不断完善教育统计信息化基础设施。

郑州大学校内数据统计系统 郑州大学校内数据统计系统

二是以大数据技术创新工作模式。利用数据统计

系统,学校开展在线统计工作,实行教育统计信息共

享机制,开展 24 小时全天候数据支持,提高了数据

发布的针对性、数据信息发布渠道的扩展性。对于非

涉密统计数据,实现数据公开,做到数据共享,互通

有无,相互借鉴。通过全面推进信息化技术为统计工

作赋能,打造“三支队伍”,即业务能力好的专业化

统计团队、责任意识强的信息化支持团队、学术水平

高的多元化研究团队,利用数据统计系统进行数据挖

掘分析,评估发展态势,科学准确反映教育事业发展

状态。2023 年形成 12 期数据分析报告,对学校师生、

教学、科研、学科、资产、管理等方面进行“把脉问

诊”,通过数据分析看问题,查找短板不足,以问题

和不足倒推具体业务工作,为助力一流大学建设提供

有力支撑。

郑州大学校内数据统计系统

教育事业统计

第30页

26

工作成效

统计队伍建设成果显著

一是校内各单位更加重视统计工作。统计队伍结构合理高效,有分管统计工作的校领导、中层干部、统

计专员。依法统计意识得以加强,统计监督功能、统计服务功能得以显现。有效提升统计人员业务能力,咨

询内容质量提高,统计人员满意度提高。

二是通过在线数据统计系统提升工作效率。将统计工作重心从数据搜集转向提升数据质量,大大减少统

计中各种不合理、不准确数据,数据质量得以保证。郑州大学开发数据统计系统的具体实践被河南省教育厅

在全省统计工作会上通报表扬,与吉林大学、河南科技大学等高校交流具体做法。

三是高质量完成各项统计工作。在健全了新的统计体制机制下,各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合作,按时、高

质完成包括教育事业综合统计调查制度(高等教育)(法定调查项目)、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双

一流”建设监测指标体系(试行)》(高校填报)等统计工作,以及各专项统计工作,实现了统计数据互联互通。

助力学校高速内涵式发展

学校充分发挥教育统计监测评价和服务科学决策职能,在“双一流”建设和学科建设中,综合运用统计

成果提供关键决策依据,取得了显著成果。

2023 年,郑州大学 3 名教师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实现两院院士、外籍院士全覆盖,以

院士为标志的顶尖人才引育取得历史性突破;获得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 42 项,数量位列全国第 3;获批

421 项国家自科基金,其中杰青 1 项、优青 2 项;获批 59 项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列全国第 12 位。根据国

内和国际普遍认可的第三方评价,学术产出指标提升明显,学术机构 ESI 排名郑州大学列全球 216 位、国内

23 位,全球前 1‰学科达到 5 个,前 1% 学科达到 17 个。

学校坚持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紧紧围绕学校“221”战略和学科建设“三

大计划”,在学校发展规划、一流建设和学科建设等方面,充分发挥了事业统计数据的基础性作用,为学校

改革和发展贡献了统计力量,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和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建设夯实了基础。

下一步打算

一是持续完善统计工作管理机制。梳理固化郑州大学教育统计队伍建设成果,修订《郑州大学统计工作

管理办法》,增强统计工作保障能力。

二是积极改进统计队伍培训方式。充分利用线上培训资源,加强统计队伍政策学习和业务培训,提升统

计人员综合素质。

三是加速优化校内数据统计系统。尝试融入大模型等前沿信息技术,提升数据治理能力,实现数据信息

与学校管理决策深度融合,服务学校高质量发展。

教育统计工作是一项基础性、全局性工作,郑州大学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

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统计改革发展重大决策部署,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健全体系,持续提高统计数据质

量,强化统计数据分析运用能力,充分发挥教育统计数据价值,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供坚实的统计支撑,

以高质量统计奋力谱写新时代教育发展新华章。

来源:郑州大学 █

教育事业统计

第31页

27

山西财经大学:

“一体两翼三聚焦”构建教育事业大统计工作格局

高等教育事业统计工作是学校制定发展规划、优化调整资源配置、推动各项改革事业发展的重要依据。

走在前列,统计先行。山西财经大学因势而谋展担当,顺势而为求突破,乘势而上抓改革,创造性的提出“一

体两翼三聚焦”的“123”统计工作模式,即“以提升统计服务质效为主体 , 发挥引领力;以统计分析研究、

统计队伍建设为驱动,凝聚向心力;以聚焦统计制度建设、聚焦统计数据质量、聚焦依法统计力度为抓手,

锻造支撑力”,以高质量数据服务学校高质量发展。

一、以提升统计服务质效为主体,发挥引领力

坚持“党建 + 业务双融合”,争做新时代统计工作的坚定信仰者。山西财经大学牢牢把握党管统计原则,

坚持党政齐抓,双轮驱动,确保统计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扩充“学习清单”。持续推动各级领导干部和统计人员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计工作重要讲话指

示批示精神,通过多载体、多方式集中学习统计法律法规、重要政策文件等,增强学习的系统性、持续性、

贯通性。夯实“技能账单”。建立常态化培训机制,根据统计工作实际需求制定培训计划,邀请省内统计工

作专家对学校统计工作人员开展培训,利用教育事业统计在线培训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学习,不断提高

统计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坚持“算报并举”,争做新时代统计工作的笃行实干者。山西财经大学秉持求真务实的统计精神,练好

分析研究基本功,守好数据质量生命线,查实情、说实话、报实数、出实招,全面客观准确反映学校发展质效。

做好“算细”文章。学校坚持将统计工作同本年度重点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同总结,对关键

办学指标做到“敲开核桃”“解剖麻雀”,积极落实统计数据“即报即审即改即验”要求,对波动较大、异常值、

表间数据不匹配等问题,及时查询了解实因,做到“快出数、出好数、出实数”,推动学校统计工作全面开展、

纵深推进。做好“报全”文章。在高校数据统计工作中,加强“统一口径”数据管理对提升统计工作质效尤

为关键。学校加强跨部门数据的深度挖掘,打破相关部门数据壁垒,整合 100 余项数据指标并分解至全校 24

家单位和部门,强化部门间协同联动,避免“数出多门”现象发生。

教育事业统计

第32页

28

坚持“服务为要”,争做新时代统计工作的接续奋斗者。学校充分发挥统计部门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晴

雨表”、学校决策部署“参谋部”、师生员工“信息窗”的重要作用,在敢为善为中扛起使命担当,在勇挑

大梁中展现统计作为。

统计分析更有“高度”。坚持“跳出统计看统计”,站在服务学校事业发展大局的高度,注重运用丰富

的统计数据分析把握学校发展趋势,找准问题症结,做好参谋服务,精准指导工作。

统计分析更有“深度”。数字无言,踏石有印。学校深入挖掘数字“背后的故事”,围绕重点领域为学

校发展“问诊把脉”,深层次挖掘统计数据所反映的学校发展阶段性特点,努力把发展形势说清楚、把结构

特点说清楚、把不足问题说清楚,由点及面、由小见大地把握学校发展脉络及薄弱环节,切实当好“数库”、

办好“智库”。

二、以统计分析研究、统计队伍建设为驱动,凝聚向心力

加强统计分析研究

教育事业统计

第33页

29

山西财经大学对各类办学指标进行详实的对比分析,形成《教育事业统计调查表分析报告》。该报告将

各类办学条件指标分为“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和“监测办学条件指标”。其中,基本办学条件指标主要包括

“生师比”“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专任教师比例”“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生

均图书”5 项指标。监测办学条件指标主要包括“生均占地面积”“生均宿舍面积”“生均行政及辅助用房”“新

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生均年进书量”5 项指标。学校将 10 余项关键数据进行当年数据纵向平行

分析以及历年数据横向对比分析,聚焦学校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以及堵点问题,形成极具针对性和建设性的

统计分析调查报告,为学校顶层决策提供高质量的措施建议,实现了统计调查服务决策的“数量”与“质量”

比翼齐飞、“数库”向“智库”的悄然转变。

加强统计队伍建设

山西财经大学突出党管人才从严要求,以科学的人才观指导统计人员队伍建设,逐步形成有利于统计人

才自身发展与事业发展双丰收的新机制,为统计事业发展注入强大的生命力。

打造“善思善谋”的统计队伍。学校建立了完善的统计人员信息库,引导统计工作人员积极主动当好领

导决策的“参谋部”、工作落实的“助推器”,

在季度末期、年度末期等关键时点,深入分析

数据变化原因,推动统计分析从“粗加工”向

“深加工”转变,统计队伍从“二传手”向“分

析师”转型。

打造“善为善成”的统计队伍坚持统筹

协调,变统计部门的“独角戏”为部门联动的

“大合唱”。助力统计工作人员在不断提高业

务水平的同时,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弘扬求真

务实、清正廉洁、忠于职守的精神。

三、以聚焦统计制度建设、聚焦统计数据质量、聚焦依法统计力度为抓手,锻造支撑力

聚焦统计制度建设

建立高规格的组织保障体系学校成立统计工作领导小组,为推动统计工作高效实施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加强统计队伍作风建设,建设了一支政治强、作风硬、业务精、工作实的高素质专业化统计队伍。完善统计

经费保障机制,确保统计调查经费列入年度预算,不断提高预算绩效。

建立高起点的规章制度体系。山西财经大学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系列文件精神,以及山西省委、

省政府关于统计工作的决策部署,出台《山西财经大学统计工作管理办法》,围绕学校统计工作中需要重点

解决的问题,从总则、统计机构和职责、统计工作制度、统计工作流程、附则等方面,共五章二十五条具体

内容,建立健全统计工作体制机制。

教育事业统计

第34页

30

聚焦统计数据质量严把流程关

坚持把控数据源头,稳打统计数据基础本固枝荣,源清流洁。学校坚持以数据质量为根本,严格规范跨

部门统计工作流程,统计数据填报工作分为“启动与培训”“数据填报与佐证材料报送”“数据校验与上报”“档

案留存”4 个阶段进行,明确各阶段时间节点与具体承办人员。在“启动与培训”阶段,根据上级部门要求

召开统计工作启动会议,对统计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在“数据填报与佐证材料报送”阶段,各单位填报数据、

报送佐证材料。在“数据校验与上报”阶段,由发展规划部对数据进行校验并将问题反馈至各单位,数据核

实无误后上报至省教育厅进行预审和复审。在“档案留存”阶段,对当年统计调查表进行备份留存,并在档

案馆存档。

严把审核关,坚持数据核查常态化,稳抓统计数据质量。学校统计台账主要包括六部分内容:一是上级

部门统计工作文件、通知等;二是学校统计工作方案以及统计工作人员名单;三是各填报单位报送数据以及

佐证材料;四是提交给省教育厅的材料,包括统计调查表、数据变动报告、上下年数据对比审签表、会议纪

要等;五是提交给学校领导的数据分析报告;六是统计工作总结。学校坚持“一年一存档”的方式进行统计

资料台账化管理,为统计原始资料条理化、系统化收集提供了重要保障,实现学校统计工作“四有”“八化”

目标,即有分管领

导、有办公场所、

有统计人员、有工

作经费;实现统计

工作规范化、统计

管理制度化、统计

人员专业化、统计

调查表标准化、统

计手段现代化、统

计资料档案化、统

计工作法制化、统

计服务优质化。

教育事业统计

第35页

31

聚焦依法统计力度

持续推进依法统计、依法治统。学校坚守初心使命,把“两个维护”贯穿到统计工作全过程各方面,牢

固树立统计工作“红线”和“底线”意识。2023 年,制定《山西财经大学贯彻落实统计督察“回头看”反馈

意见整改工作方案》,明确了 3 大类 12 项具体整改措施。深入开展统计普法宣传完善统计普法工作机制,

开展统计法治宣传,对数据填报单

位主要领导以及分管统计工作的承

办人员进行统计法治培训,将完成

统计工作情况作为重点任务列入年

度综合考核评价工作。

深入开展统计普法宣传。完善

统计普法工作机制,开展统计法治

宣传,对数据填报单位主要领导以

及分管统计工作的承办人员进行统

计法治培训,将完成统计工作情况

作为重点任务列入年度综合考核评

价工作。

下一步打算

目前,山西财经大学已初步建立符合校情的统计工作体系。未来,学校将聚焦提高数据质量和提升服务

水平,围绕“四型”(质量型、服务型、创新型、数字型)目标,构建统一领导、分级审核的高效运行体系;

建立依法治统、执法严格的质量责任体系;打造内容完整、形式多样的服务体系;健全机制完善、分工合理

的保障体系。以此充分发挥统计工作对高质量发展的“导航仪”作用,助力学校科学决策,推动高等教育统

计事业长远发展,开创统计事业改革发展新局面。

供稿:山西财经大学 █

教育事业统计

第36页

32

温州市教育局:三聚焦三创新

以高质量教育统计助力打响“好学温州”品牌

为提升教育统计数据质量,温州市教育局聚焦数据真实可靠、提升数据决策效率与筑牢统计队伍根基,

创新全程质量管控、全域智慧赋能体系与全员能力提升体系,强化源头数据监管,建立核查机制,打造“慧

统计”平台实现数据可视化实时化,并系统设计培训提升队伍水平,确保为教育决策提供精准有力的数据支撑,

以高质量教育统计助力打响“好学温州”品牌。

背景问题

温州是浙江省教育大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 2254 所,在校生约 159 万人,教职工 14.43 万人,总体规

模约占全省教育系统的六分之一,同时受温州“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城乡环境条件影响,教育资源分布也具

有点多、量大、面广等特征,给教育科学治理带来了多重挑战。

近年来,温州教育聚焦“好学温州”品牌愿景,大力实施“优教强城”工程,全力建设好学校、塑造好

教师、培育好学生、营造好生态,努力赢得群众好口碑,推动全市教育高质量发展取得良好成效。特别是深

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计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始终坚持教育事业统计是教育

科学治理的“数据底座”,始终坚持抓好统计工作事关教育决策的科学设计、任务进程的科学监控、发展实

效的科学把握,始终坚持问题导向。

聚焦以往出现的“数据统计主体责任有待强化”“统计数据分析应用有待加强”“统计人员业务素质有

待提高”等现象,进一步强化教育统计工作的制度建设、平台建设、队伍建设,努力确保数据来源、调查分析、

统计管理、信息上报等各环节高效畅通,全力挖掘数据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趋势,为学校、区域教育事业发

展规划、教育决策发挥更加有力的数据支撑、监测服务作用。

办法举措

聚焦数据真实可靠 创新全程质量管控体系

加强源头数据质量监管,保障统计调查对象报送源头数据真实准确,建立健全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

核查机制,不断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一是“事前”强化顶层设计。成立市县两级教育事业统计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印发《温州市教育局教

育事业统计管理实施细

则》《温州市教育局统

计工作工作岗位职责》

等细化政策,建立防范

和惩治教育统计造假弄

虚作假责任制,加强学

习宣传落实,严把工作

标准、严控工作流程,

细致制定统计工作流程

图、路线图、任务清单。

二是“事中”把控

教育事业统计

第37页

33

数据质量。强化数据的上报、汇集、验证、核实、修正,层层把关,最大程度保证数据质量,特别是建立重

大事项过会机制,督促指导各地各校上报数据严格按照会议制度落实集体讨论决定,并留存相应会议纪要,

由单位负责人签字确认。三是“事后”加强审核监管。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流程,各业务处室通过部门数据

系统进行数据分析审核,确保统计数据质量,同时加强年度数据的比对分析,统计分析发现的异常数据和变

化趋势,定期向局领导班子汇报,助力教育科学决策。

聚焦数据决策效率 创新全域智慧赋能体系

以信息化技术为统计工作赋能,建成并用好教育事业和经费统计综合分析平台——“慧统计”平台,着

力实现统计报表可视化、统计数据实时化、数据应用场景化,更好发挥教育统计监督和服务科学决策职能。

一是推进“全段 + 全层”双共享。涵盖教育事业统计和经费统计两类数据,覆盖全教育阶段和全层级教

育数据,坚持“监测、分析、展示”功能“三位一体”,通过智慧平台建设、数据赋能,有效保障教育决策

者通过该平台快速查阅和实时共享相关数据,减少沟通成本和时间成本,同时,规避数据反复传输交互风险,

提高各类数据安全性。二是推进“数库 + 智库”双赋能。优化升级可视化自助统计服务,通过数据归集处理,

精准明确事业统计需求

5 大类、经费统计需求 3 大类的字段配置,选择所需数据字段,可快速生成自定义数据表单,实现“采

集口径统一化、提取方式傻瓜化、响应时间最短化、供需匹配精准化”,切实发挥“数库 + 智库”作用,满

足不同人员的统计需求。

三是推进“效率 + 效能”双提升。聚焦数据在线填报、动态审核和全量归集等应用需求,运用科学统计

教育事业统计

第38页

34

方法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挖掘数据背后的信息,从教育规模、教育结构、教育质量等多个方面对教育事业

发展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并形成详细的统计分析报告,便于领导和相关部门了解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为教育决策提供有力依据。

聚焦统计队伍根基 创新全员能力提升体系

注重统计队伍的梯队建设,从培训内容、培训计划、培训时长、培训形式、培训效果和制度建设等方面

对教育事业统计培训进行系统设计,让培训成果落地见效。

一是小规模培训法,夯实新进统计人员业务知识。强化对新入职人员专业化培训力度,确保统计人员岗

前培训到位,岗后巩固提高,不断提升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新任统计人员需先培训、后上岗,

积极推动报名参加教育事业统计在线培训(https://fudan.chaoxing.com/),并加强对新任统计人员的实

时指导、跟进研训。

二是大轮训活动法,增强统计业务骨干专业本领。充分利用好教育统计培训基地,分类分层组织开展统

计法规、统计知识、统计技能培训,不断扩大培训覆盖面,促进教育统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提升。

三是分领域交流法,提升学校统计人员业务水平。定期组织县(市、区)事业统计年报数据审核人员交

流会,邀请统计方面资深专家深入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条例》《教

育统计管理规定》等法规政策以及其他统计工作相关制度文件,持续稳步提升队伍理论素养。

工作成效

统计数据质量持续提高。“慧统计”上线以来,自动生成两监测、条线考核、督导公报等常用表格 200余张,

大大减轻统计人员重复性工作,并提高数据准确率。往年需要 2-3 月完成的工作,通过该平台只需 2-3 天即

可完成,工作效率同比提升数十倍。同时,组织开展统计数据专项审核,通过学校数据全面自查、县级数据

交叉检查、市级数据随机抽查等方式,排除人为干扰因素,确保源头统计数据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市教育系

教育事业统计

第39页

35

统统计工作规范性,形成统计工作健康开展的良好氛围。

统计队伍建设持续加强。结合全市计财工作会议、年度事业统计工作布置会等,每年 2 次组织县(市、区)

教育局和基层学校学习相关的指示精神和文件,加强统计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政策文件学习。参加教育事

业统计在线培训(https://fudan.chaoxing.com/),2023 年全市在线培训 960 人,参训人数在浙江省地市

排名第一位。加强统计队伍建设,每年对统计工作进行评价,表彰统计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统计工作效能持续提升。以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等“两县创建”为

重点任务,分析现代化发展水平数据指标,着力促进教育优质均衡。教育资源供给连年加大,近三年全市一

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达到 761 亿元,年均增幅 7%。学前教育方面,公办园、优质园在园幼儿占比分别从五年

前的 18.5%、40.3% 提升到目前的 68.9%、84%,普惠园覆盖面稳固在 95% 左右,公办园学位增量以及各类指

标增幅均居全省第一;义务教育方面,迭代深化企业外来用工子女入学便利化改革,去年惠及学生 6.6 万名,

入选教育部典型案例,经验在全省复制推广;生态治理方面,出台全省首个市域性基础教育学校建设标准意

见以及导则,大力促进教育设施规划建设管理立法,推动教育规划纳入政府教育履职评价体系,对新校、老

校全面开展“提标建设”“提质升级”。

经验启示

“以实效作为培训导向”是基础。重点关注统计“两新”,对新设立的学校、新更换的统计人员进行专

门辅导。增加校际间的统计交流活动,总结各级核查重点以及历年学校易出现的问题,记录统计数据上报路

径和信息采集路径,形成经验库。

“以制度推进权责相符”是保障。明确专兼职统计工作岗位设立要求,实行一把手责任制,确保统计队

伍建设,理顺协调机制等各项工作。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奖励激励制度,使统计工作岗位权责相符,统计人

员在承担责任的同时,也得到认可。

“以数据赋能精准统计”是方向。整合各部门业务库,利用大数据技术应用技术手段逐步实现教育系统

数据采集全覆盖,实现实时数据精准提取,降低人为因素影响。

“以情怀打造统计团队”是关键。在统计工作中重视统计人员的工作需求和情感关注,通过时时关注鼓

励、事事悉心指导,用情感吸引人,用关怀温暖人,用情怀留住人,建设温暖、团结的统计管理队伍。

供稿:温州市教育局 █

教育事业统计

第40页

36

六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成就述评

立德树人培养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2018 年 9 月,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

记强调“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提出要

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

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

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

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

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

这是新时代以来的首次全国教育大会,意义不

言而喻,大国领袖举旗定向,亲自谋划教育事业发展,

更意味深远。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

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深刻回答了“培

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

指引我国教育事业取得新成就。

培根铸魂筑牢信仰之基

“ 每 一 讲 的 开 头 都 有 一 个 故 事, 很 吸 引

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国家安全是

头等大事’这些话好熟悉,我在电视和广播里经常

听到!”……

2021 年秋季学期,全国中小学生拿到了《习近

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他们

很快就被读本中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内容吸引。

立德树人,关乎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关乎国家

前途命运。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

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为根本任务。

何以铸魂?推进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

进头脑,尤为关键。

这些年,课本记录着育人之变。2019 年普通高

中三科统编教材投入使用;2020 年《习近平总书记

教育重要论述讲义》出版;2021 年,《习近平新时

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印发,

同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等一系列重大

主题进课程教材指南或指导纲要出台,《习近平新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投入使用;

2022 年,部署各地和学校加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

工作期间的重大实践、视察地方和学校重要论述进

课程教材工作;2023 年,第一部全面系统阐述习近

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统编教材《习近

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出版发行,

中等职业学校三科统编教材投入使用;今年秋季学

期,修订后的义务教育三科统编教材在小学和初中

起始年级投入使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由理论体

系向教材体系转化,成为铸魂育人的生动载体。

何以强国?唯有高举旗帜、凝心聚力,才能走

好新时代的万里征程。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征途上,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思

想旗帜。

2023 年,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在教育系统掀起精神洗礼的热潮。

以上率下——教育部党组把开展主题教育作为

重大政治任务,持续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教育系统在以学铸魂、

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上取得实实在在的

成效。

激浪层层——北京大学举办读书班活动,读原

著、学原文、悟原理,以领读领学、交流研讨和参

观调研等方式系统全面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思想;复旦大学举办理论研讨会、红色经

典诵读会等,激励广大师生不忘初心、传承革命精神;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党员教师带领支部学生党员

登上“深海一号”等作业平台,投身生产一线……

学之愈深,知之愈明,行之愈笃。学习习近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常态化制度化不断

深化、推进,夯实信仰之基。广大教育系统干部、

师生在主题教育中深刻体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

么“好”。

思想领航,不断引导着学生们把握好习近平新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把

个人发展融入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

第41页

37

近年来,教育部开展一系列实践活动的深意便

在于此。“重温总书记重要考察足迹”“强国有我、

青春有为”“小我融入大我 青春献给祖国”等主题

社会实践相继启动,全国高校 1100 余万名师生组建

30 余万支团队开展社会实践,将爱国情、报国志写

在祖国大地上;2800 余所高校举办“习近平总书记

与大学生在一起”学习分享活动;2023 年时代新人

铸魂工程实施以来,带动部省校三级投入经费 23 亿

元、建立育人基地 1000 余个;2024 年,启动全国

高校“传承红色基因、学思践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

谱系”宣传教育,组建“全国高校中国共产党人精

神谱系”宣讲团开展示范宣讲;建设全国高校红色

文化资源图谱;打造“奋斗的青春”高校系列大思

政课专题节目……

“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

未来,我也将在科技报国这条路上埋头苦干、勇毅

前行。”读了《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一书后,

北京科技大学研究生卢旭博说。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指出,要坚持不

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开好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

论”课,深入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着力加强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引导学生坚定不移听

党话、跟党走。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

下,我们看到,教育战线 3 亿名师生高举信仰之炬,

昂扬斗志,融入强国建设的磅礴洪流。

启智润心上好思政大课

4 月的湖南韶山,满目青葱。韶山毛泽东广场,

来自怀化市沅陵县职业中专的 2000 名学子面向毛泽

东同志铜像,发出铿锵的青春誓言:“青年怀壮志,

立功正当时。请党放心,强国有我!”

湖南省“我的韶山行”中小学生红色研学启动

以来,全省已有 152 批次近 200 所学校的 17.12 万

名师生先后走进韶山,接受红色熏陶、启智润心。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

精心引导和栽培。

2019 年 3 月 18 日,人民大会堂见证了一堂特

殊而难忘的思政课——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

要指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

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

重大。”

2023 年 5 月 29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

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进一步对思政课提出要求:

“坚持改革创新,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

化建设,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一系列高屋建瓴的部署谋划,为思政课改革创

新提供了根本遵循。

政策构建起“骨架”——《关于深化新时代学

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全面推

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关于进一步加

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新时代高等

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关于加

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

见》等文件密集出台,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四

梁八柱”基本定型。

大思政课“活”起来——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航空航天概论”课与学校同龄,厚植着一代代学

子的空天报国情怀;在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博物

馆,“张桂梅思政大讲堂”将西南联大在国家危难

之时坚持办学、培养大批卓越人才的故事讲给游客

听;营口实验学校小学部刚刚上过主题为“生活离

不开他们”的思政课,学生在电力主题场馆体验电

力工人的不易。

思政课教师迎来“春天”——越来越多的高校

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马

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生纳入“国家关键领域战略人才

储备专项计划”;各高校根据思政课教师岗位特点

单独设置评聘标准;思政课教师培训实现常态化、

分众式、全覆盖……如今,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增

至 14.5 万人,专职教师超过 11 万人,全国高校专

兼职辅导员增至 26.6万人,专职辅导员达 20.3万人。

“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

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

接班人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课是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一文中写道。

洞察人才成长规律的思考,为思政课改革创新

指明了方向。

在厦门,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这样理解英雄:幼

儿园教师播放影视片段,让小朋友们直观感知什么

是英雄;小学教师从展示解放初期居民生活用品入

手,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英雄;中学教

六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成就述评

第42页

38

师以一节团课带学生追忆抗美援朝英雄;在大学阶

段,教师讲述当地人耳熟能详的福建东山老县委书

记谷文昌的故事。

在上海,不同学段的学生这样理解中国式现代

化:小学段,探秘人民城市;初中段,探寻红色印记,

感受城市文化;高中段,以青春之我建人民城市;

大学段,掌握人民城市的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发展之

路;中职段,弘扬工匠精神,共铸美丽城市;高职

专科段,涵养人民情怀,建设智慧城市。

如今,一条贯通成长各阶段的思政阶梯越铺越

长,越铺越广。教育部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

建设指导委员会,带动各省级教育部门成立相应的

组织机构和专家团队;打造一批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研究型、创新性平台;召开全国大中小学思政教育

一体化战略研讨会;印发《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

程标准(2022 年版)》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

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一体化设计中

小学思想政治课程……

“提高网络育人能力,扎实做好互联网时代的

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新时代新

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

气象新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为新时代学校思

政课建设明确思路。

如今,“云上大思政课”全网互动引导流量累

计超过 100 亿次;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设立爱

国主义、品德教育、思政课程等 9个方面的德育专题,

累计上线 1100 多条优质教育资源……思政课焕发更

加强大的活力。

六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成就述评

第43页

39

年轻的心中,深厚而澎湃的情感奔涌着,汇入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里。

“五育”并举培育时代新人

从 2022 年秋季学期起,“劳动课”正式成为中

小学一门独立的课程。

课表上的一处小变化,却反映着教育事业发展

的大变革。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构

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为我国教育发

展指明了方向。

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

全面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

里程碑意义,对于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历

史意义和时代意义。

2020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

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系统提出大

中小学劳动教育制度体系,明确学生劳动素养培育

重点。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

行)》,为学校落实劳动教育要求提供具体指导。

2021 年 4 月 29 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

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决定,第五条修改为“教育

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

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

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走进校园、给师生

回信,深入阐述立德树人的丰富内涵,朴素的言语

寄托着党中央对时代新人的殷切期望——

“希望同学们树立远大志向,珍惜美好时光,

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争做爱党爱国、自立自强、

奋发向上的新时代好少年,努力成长为堪当强国建

设、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材。”

“体育锻炼要从小抓起,体育锻炼多一些,‘小

胖墩’‘小眼镜’就少一些。”

“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

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

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

“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

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

……

近年来,教育改革围绕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

展,在关键处落子,教育事业徐徐展开更加美丽的

新蓝图——

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被“双减”击破,孩子们

在校内“学好”“吃饱”,拥抱七彩的童年;

题海战术的疲惫被教育评价改革纾解,新高考、

新课标不断传递着“素养导向”成长成才观,“破五唯”

已成为高校广泛共识;

孩子们的好奇心被科学教育“加法”满足,科

学家、院士们走进校园,带领孩子们感受科技的魅力;

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义务教育教学改革、人工

智能教育等一大批实验区、实验校和教育基地,探

索着优质均衡的道路;

各级各类学校聚焦“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

全人格、锤炼意志”,推进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建设,

“健康第一”的理念深入人心;

中办、国办专门印发文件,全面加强和改进新

时代学校体育和美育工作,持续引领全面发展的育

人导向;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实施,

为青少年织密守护心灵的大网;书香在校园各处萦

绕;校家社协同育人的合力越发强大……

“五育”并举,彰显着新时代中国教育的鲜明

底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每一所校园里成为

具体的风景。

今天的中国正大踏步向前。

今年 7 月 15 日至 18 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

召开,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落实党的二十大

战略部署来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全会审议通

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

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教育、科技、人才是

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并强调“完

善立德树人机制”“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

这彰显着教育事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一以贯之

的初心,更传达了明确信号——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培

养时代新人的动力将伴随教育强国建设愈发强劲。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伟大的时代与杰出的英

才总是相伴而生。

沐浴着党的阳光,感受着时代的召唤,我们看

到,新一代大国少年正在茁壮成长,在不远的将来,

他们将成为大国之栋梁,中华之脊梁。

来源:《中国教育报》 █

六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成就述评

第44页

40

以高质量教育体系筑基强国建设

2018 年,全国教育大会作出了“教育是国之大

计、党之大计”的科学判断,“公平”与“质量”

成为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与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

集体学习时强调,当前,我国教育已由规模扩张阶

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

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以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教育高质量发展既是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

和持久动力。推动教育体系从“有”到“优”、由“优”

向“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成为新时代

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

夯实基础教育基点 迈向提质扩优新起点

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习近平总书

记强调,基础教育搞得越扎实,教育强国步伐就越稳、

后劲就越足。

当前,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基础教育体

系,基础教育普及程度总体达到世界中上行列,其

中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

平,全国 2895 个县级行政单位全部实现义务教育基

本均衡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

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根基,具有重要基础性、

先导性作用,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对培养堪

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奠基作用。

当“有学上”成为现实,人民群众“上好学”

的愿望更加强烈,呼唤基础教育迈向提质扩优新起

点。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

出,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强

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坚持高中阶段学

校多样化发展。

顶层设计定方案,纲举目张。

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

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基本公共

教育服务的发展目标,强化政府保障责任,完善政

策保障体系,织牢织密服务保障网,推进基本公共

教育服务覆盖全民、优质均衡。

《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实施新

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锚定深化

基础教育供给侧改革,做大优质教育资源“蛋糕”,

加快构建幼有优育、学有优教的高质量基础教育体

系,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需求。

两份《意见》不约而同,指向扩大优质教育资

源供给。

仅今年以来,现有优质中小学校“一校一案”

制定挖潜扩容方案的有 1.4 万所,新增优质中小学

1609 所,共新增优质学位 193.7 万个。

完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推进机制,是促进义务

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必然要求,

是全面提升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强化现代化建设人

才支撑的重要举措。

“德清县‘互联网 + 义务教育’城乡教育共同

体相结合的模式,让小规模乡村学校也做到了班班

有专业教师,实现了教育事业的‘共同富裕’。”

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教育局党委书记陶卫虎说。

面对城乡优质教育资源不平衡的现实问题,德

清县教育局健全城乡学校的帮扶机制,通过“县管

校聘”缓解乡村学校教师结构性缺员矛盾;打造城

乡学校远程同步课堂教室,建立新型“莫干山云”

艺术互联网学校,有效缓解了艺术类专业教师结构

性短缺的问题。

而在云南省海拔最高、地处最偏远、条件最艰

苦的德钦县,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之路是学前教育跨

越式发展的缩影,其背后是国家层面构建基础教育

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政策导向。

德钦县把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作为补齐教育短板

的重点工程,作为维护社会公平的民生工程,着力

构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截至 2023 年年底,全

县幼儿园达到 48 所,比 2011 年增加 47 所。

六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成就述评

第45页

41

在黑龙江,坚持挖潜扩容,增加优质资源供给,

已经成为普通高中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该省通过

遴选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示范区、示范校、

示范学科、示范课题,常态化开展实践探索与经验

交流,推进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

基础教育是重大民生,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实

现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发展,办好办强基础教育

对建设教育强国具有重要奠基作用。

齐心协力抓落实,握指成拳。

在“幼有所育”的基础上实现“幼有优育”。

甘肃省 1000 多所城区优质园结对帮扶近 3000 多所

农村园和民办园,通过优质园带动,促进农村园提质。

县域高中建设不断加强。湖南省启动实施 100

所县中“徐特立项目”建设,并将其列为“十大重

点民生实事”之首,引领带动全省县中的标准化建设。

特殊教育优质融合发展加快实现。党的二十大

提出“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2023 年,全国共

有特殊教育学校 2345 所、特殊教育在校生 91.2 万

人(含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学生),适龄残疾儿童义

务教育入学率达到 96% 以上,在此基础上,特殊教

育向学前、高中以上阶段两端延伸拓展全面推动,

特殊儿童青少年就学机会不断增加。

昂起高等教育龙头 为强国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

习时强调,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要把

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作为

重中之重。

当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

体系,高等教育整体水平进入世界第一方阵。高等

教育作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结合点,科

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主力军,科教融汇、产教融合

的枢纽和关键点,肩负着特殊重要的责任与使命。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

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建

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

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加强

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

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

今年,24 种新专业正式纳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

专业目录,智能海洋装备就是其中之一,这是为了

满足智能化信息化时代海洋资源和能源开发需求而

设立的新工科专业。

华南理工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程亮介

绍:“从入学开始,我们为学生安排一对一指导老师,

力求培养一批跨行业未来领军人才。”

专业调整的背后,是突出需求导向,立足国家

战略和区域发展急需“拓新补缺”。坚持以中国式

现代化建设需要为导向,加快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

构,着力提升高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

发展的适配度。

近年来,教育部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更

加突出培养一流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争创世

界一流的导向;部署高等教育两个“先行先试”,

在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

人才上先行先试,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

发展、优化教育布局结构上先行先试。

牢记嘱托,锚定育人质量提升,高等教育主动

将自身发展“小逻辑”融入国家现代化建设“大逻

辑”,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

不断提升人才原始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看以机制创新为重点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在今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

指出,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人才自主培养水平和质量。

“强基计划”“拔尖计划”等聚焦国家重大战

略需求,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选拔出一

批对基础学科有志趣、有潜力的拔尖学生;卓越工

程师培养改革扎实推进,打破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学

科化、院系制的传统组织模式,构建校企共同招生、

共同培养、共同选题、共享成果和师资互通、课程

打通、平台融通、政策畅通的“四共”“四通”机

制,推进有组织科研和有组织人才培养深度融合,

打造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样板间”;科技小院研究

生培养模式迅速推广,157 家研究生培养单位设立

了 1800 余个科技小院,集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农

技推广、社会服务于一体,扎根中国解民生、治学问,

搭建了政产学研用多元合作平台,探索了一条高校

与农村融合,科技与产业紧密结合,“输血”与“造

血”协同推进的新路,着力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101 计划”启动从基础着手,着眼教育教学基本

规律,聚焦课程、教材、师资、实践项目核心要素,

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从试点的计算机领域,向

基础学科和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等关

六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成就述评

第46页

42

键领域铺开,志在“画龙点睛”。

聚焦关键任务,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完成全

面布局。建好核心要素,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模

式日趋成熟。

看以服务支撑为导向的创新能力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

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支撑高

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高等教育勇担龙头使命。

“天问一号”总设计师张荣桥、运 -20 总设计

师唐长红、“重组胶原蛋白研究的开拓者”范代娣……

他们走出校园投身科研,大国重器锻造离不开高校

力量,大国工程实施离不开高校贡献。高校成为名

副其实的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

地,成为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快变量”。

全国范围内,有组织科研正在不断强化。32 家

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围绕行业企业关键领域“卡脖

子”技术难题展开科研攻关,5198 个核心课题成为

工程硕博士开展科研和学位论文选题的主要来源。

围绕深化基础研究,强化科技攻关,优化成果

转化,更多高校抢占制高点,挺进“无人区”,聚

焦关键技术,立足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踔厉奋

发,全力投身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教育全面服务经

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持续提升……

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培育更多大国工匠

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强调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

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紧密、最直接,

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是国民教育体系和

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职业院校每年为国家培养约 1000 万高

素质技能人才。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

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 70% 以上来

自职业学校毕业生。

“一技在手,一生无忧”是今年职业教育活动

周的主题。中职毕业的李启士的人生故事为这一主

题写下生动注脚。

2008 年,18 岁的李启士毕业于山东省轻工工程

学校,进入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工

作。他刻苦钻研,磨炼技能,从青岛市技术能手,

到中央企业技术能手,再到全国技术能手,李启士

走上了一条技能成才之路。

无数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故事充分说明,职业教

育——就业有能力、升学有通道、发展有保障。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作出

系列部署。其中,针对职业教育,《决定》提出,

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

越是波澜壮阔的征程,越需要领航的力量。

当前,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顶层设

计的“四梁八柱”搭建完成。从《国家职业教育改

革实施方案》,到《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

发展的意见》,再到《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建设改革的意见》,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了

强有力的政策基础。

与此同时,“一体两翼”工作部署高位推进、

有序布局。8 个省域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改革试点,

激发省级政府领导和发展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

性;首批 28 个市域产教联合体提升职业教育与地方

经济结合的“紧密度”、与行业发展需要的“适配度”。

今年,在首个国家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国家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诞生将满一

年之际,又一个国家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国

家有色金属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正式成立。

职普融通链接教育链、人才链——此次成立的

国家有色金属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成员单位中,有

19 所普通高校、33 所职业院校,实现了共同体内的

职普融通,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阶段横向沟通、

纵向交叉衔接沟通,形成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两类

教育彼此通联的新的育人结构;共同体内既有普通

高校培养的高技术人才,也有职业院校培养的高技

能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挥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育

人价值。

校企双向赋能、双向奔赴,形成发展命运共同

体、经济社会与教育同步发展的良好生态,重塑职

业教育发展新体制。

产教融合链接产业链、创新链——校企合作是

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也被认为是其突出的办

学优势。集合院校与企业,校企双向赋能、双向奔赴;

共同体内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将“0 到 1”的原始创新

和“1 到 10”的应用创新串成创新链条。

号角吹响,扬帆远航。

面向未来,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

步为目标,各级各类教育坚持高质量发展,奋力实现

教育强国目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澎湃动力。

来源:《中国教育报》█

六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成就述评

第47页

43

以教育之强支撑服务高质量发展

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教育之于国

家现代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越发凸显。

“全面提升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能力”“要

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在全国教育大会、

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等重要场合多次发

表相关论述,指引教育战线谱写新的奋斗华章。

教育系统牢记使命,锚定高效率支撑高水平科

技自立自强,推动教育体系与产业体系、社会体系、

科技体系有效对接,为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经济社

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持,服务支撑中国

式现代化能力显著增强。

聚焦世界科技前沿,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

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深刻重塑全球秩

序和发展格局。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

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

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

中心和创新高地。”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历史逻辑,

审时度势,阐明重大战略问题。

教育,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必争和决定兴衰存亡

的关键要素;教育的能力和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

决定着中国的现代化程度和中华民族的文明程度。

我国高等教育素有“笃心科研,丹心报国”的

传统。在新征程上,高校更应锤炼历史眼光、增强

历史自觉、掌握历史主动,唯此才能不迷失方向,

不错失机遇,把握引领时代潮流。

机遇如何抓?习近平总书记给出明确答案:“重

大原始创新成果往往萌发于深厚的基础研究,产生

于学科交叉领域,大学在这两方面具有天然优势。

要保持对基础研究的持续投入,鼓励自由探索,敢

于质疑现有理论,勇于开拓新的方向。”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明的方向,教育部实施高

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引导高校把提升原始创

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开展系统、深入

的跨学科、跨领域交叉融合研究,争取前瞻性基础

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形成引领国际

前沿科学发展的研究团队和学术高地。在首轮“双

一流”建设基础上,第二轮建设在基础学科、先进

制造、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国家急需领域

加强布局,强化一流大学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

技突破策源地定位。

在上海浦东新区,依一条小河而建的上海交通

大学李政道研究所远离喧嚣,安然静谧。

在这里,由众多师生组成的科研队伍,聚焦“物

质的起源、演化和结构形成的规律”这一根本性科

学问题,面向深空、深海、深地,寻找宇宙中“极大”

与“极小”的关联。

“前沿领域的自由探索是揭示自然奥秘、拓展

人类认知边界的重要途径。高校要聚焦世界科技前

沿,凝练科学第一性问题,加快布局前瞻性基础研

究。”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丁奎岭说。

面向重大挑战,改革味要更浓、成色要更足。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

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

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

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

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强化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功能,要求

教育战线建立起高质量创新人才培养与高水平科技

自立自强深度融合的新型举国体制,形成重大任务

牵引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机制,加快实现高水

平科技自立自强,助力我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

业变革中抢占制高点,谋取国家发展和国际竞争的

新优势。

教育战线加快优化教育资源布局,汇聚一切人

才要素和科教资源,围绕国家重大需求组织重大科

技任务,建立以重大任务实施为核心的协同攻关机

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更加突出问题导向、

更加体现与时俱进。

今年 5 月,智慧天网一号 01 星发射升空,开始

六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成就述评

第48页

44

在轨试验。这标志着清华大学智慧天网创新工程

任务迈出关键一步,对于突破空间频率轨道资源

科学利用关键技术、星座建设等重要任务具有里

程碑意义。

聚焦重大需求科技前沿,以有组织科研为国家

战略注入教育动能,是高校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鲜明

特色,也是重要方法论。智慧天网创新工程是多学

科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的复杂系统工程。清华大学

针对大系统工程特点,加强有组织科研,设立技术

指挥线和行政指挥线,联合上海清申科技发展有限

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等多家单位,组成多

学科科技攻关团队,确保工程任务顺利推进。

“学校党委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主

动布局重大科研项目,探索新型举国体制下的有组

织科研模式,夯实基础研究,打造战略科技力量,

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主动支

撑国家高质量发展。”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邱勇说。

创新升级培养模式,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

央站在实现民族复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高

度,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持续释放加

强人才工作的强烈信号。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使之成为“战略先导”“重

要支撑”“有效途径”“基础工程”,最终要通过

教育培养的高素质人才来实现。教育的基础性、先

导性、全局性地位作用,归根结底也是靠人才自主

培养这一功能来体现的。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优化同新发展格

局相适应的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

构。”“进一步加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加强拔

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为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

关提供人才支撑。”

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必须着力解决人才自主培

养质量提升这一原点问题。

紧紧锚定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教育部持之

以恒推动工作布局,着力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

为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关键支撑。

想国家发展之所想,着力强化基础学科人才培

养——“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1.0、2.0 相

继实施,“国家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战略行动”

正式启动。77 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里,288 个基础

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焕发勃勃生机,超过 86% 的

毕业生留在基础学科领域深造,成为基础学科领域

拔尖创新人才坚实的后备力量。北京大学、清华大

学等 6 所高水平大学建设 14 个数理化生国家高层次

人才培养中心,打造基础学科人才自主培养高地。

急国家发展之所急,着力强化卓越工程师培

养——聚焦国家战略关键领域,持续推动卓越工程

师培养体系重构,流程再造,评价重建,联合国务

院国资委建设 32 个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校企联合

打造 200 余门核心课程,校企双导师超过 2 万人,

培养要素持续完善,产教融合走实走深,形成工程

硕博士有组织培养新范式。

应国家发展之所需,着力强化技术技能人才培

养——紧扣国计民生新兴产业,职业教育主动适应

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变革,聚焦制造业高端化、智

能化、绿色化发展趋势,每年优先增设先进制造业

领域新专业。中高职学校每年培养 1000 万名左右的

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不断涌现。

不久前,教育部相继公布 2023 年度普通高等学

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2024 年高等职业教育

专科专业设置备案和审批相关工作结果。与当前社

会发展需求紧密相关的专业点大幅增设,供给相对

过剩的专业点大幅撤销,调整幅度均为历年来最大。

“历年来最大”的逻辑,在于调整优化专业设

置,引导支持专业设置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区域重

点产业和特色产业、民生紧缺需求,培养急需人才。

《决定》着眼加快形成人才培养、使用、评价、

服务、支持、激励的有效机制,强调实施更加积极、

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自主培

养机制。

未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建设教育强

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必将形成推动高质量发

展的倍增效应,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

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全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强国之路,孕育着巨大发展空间,也面临着不

少风险与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从时代进步的维度揭示经济社会

发展的“现实逻辑”,提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

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

质生产力”“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六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成就述评

第49页

45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科技

成果转化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是衡

量教育有力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转化

道路不通畅,就会导致很多科技成果“躺在实验室

睡大觉”,失去应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着眼解决“不愿转”“不会转”的问题,教育

战线持续推进高水平的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实现

教育链、产业链、供应链、人才链与价值链深度有

机衔接——

武汉,中国光谷。

华中科技大学与相关龙头企业建立 25 个联合实

验室,逐步建立起从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突破到成

果转化应用的国家科技基地集群优势,先后有 130

家高新技术企业由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应运而生,支

撑中国光谷“光芯屏端网”产业集群突破 6000 亿元

大关,正努力向万亿级产业集群发展。

通过有效的市场机制和激励机制,提高科技人

员成果转化意愿,同时健全成果转化平台服务机制、

产学研用对接合作机制,打通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唯有统筹改革,方能一体前进——

成立科研成果转化领导小组,下设知识产权管

理有限公司负责股权运营和企业赋能;设置科技成

果审批小组,由校务会开展集体决议、重点审批……

近年来,浙江大学打开校企战略合作高质量发展新

格局,2023 年该校科研经费首次突破 80 亿元大关,

高水平科技成果在全国名列前茅。

当前,我国有 1 万多所职业院校、3000 多万名

在校生,蕴含着巨大的资源红利。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职业教育的重大意义:

“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对促进就业

创业、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具有重要

意义。”对职业教育深情寄语:“在全面建设社会

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 , 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

有可为。”

教育部全面落实“一体两翼”工作布局,探索

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推动建设市域

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高位推进“一体”——与山东、天津、广西等

8个省份共建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试点,

部省共同推进职业教育更好服务地方发展战略,探

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经验和范式。

有序布局“两翼”——在资源实力和统筹能力

较强的市域层面首批遴选建设 28 家市域产教联合

体。2023 年 7 月,中国中车集团牵头组建成立国家

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这也是教育部

支持建设的首个国家级产教融合共同体。2024 年 7

月,中铝集团牵头组建成立国家有色金属行业产教

融合共同体。

全面深入兑现职业教育红利、激发职业院校潜

能,这是全方位、深层次、根本性的系统跃迁。

2022年 5月 1日,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正式施行。

“明确职教与普教同等重要地位”“职业学生

与普通学生享有平等机会”……职业教育实现历史

性跨越,由原来参照普通教育办学向相对独立的教

育类型转变,进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新阶段。

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逐

步健全,育人模式不断创新。

职普融通加速推进、产教融合深入推进、职教

高考不断完善……只有职教的天地越来越广阔,才

能让不同禀赋的学生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成长成才

道路,实现多样化发展。

……

在焕发无限生机活力的中华大地上,教育正以

前所未有的蓬勃伟力,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注入澎湃动能。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

教育战线必将奋力谱写新时代新征程教育改革发展

新篇章,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创造新

的发展奇迹。

来源:《中国教育报》█

六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成就述评

第50页

46

以改革创新激发教育强国建设新动能

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时代中国的鲜明特征。教育,

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领域。

2018 年 9 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

记将“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总结为新时代教育

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之一,并强调要始终坚

持并不断丰富发展。在向教育强国迈进的新征程上,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

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

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

下简称《决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

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并以深入实

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从提升

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出发,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作出系统部署。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六年

来,教育系统始终坚持以改革创新破解教育发展难

题,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

推进,以改革创新激荡起建设教育强国的澎湃动力。

着眼“一盘棋”,不断增强教育改革创新的系

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决定》强调要“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谋划”“坚

持系统观念”。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习近平总书记在部署全面深化改革之初就深刻

指出:“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进一

步深化改革,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

协同性,统筹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这

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改革的重要

方法。

教育领域改革创新亦如此。

进入新时代,向纵深推进的教育综合改革,更

多着眼于构建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2023 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 GDP 比例实现

连续 12 年不低于 4%。仅这一年,在创新推进的部

省会商战略合作机制下,教育部便与 19 个省份签订

合作协议;在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深入推进的过

程中,国家层面配套政策体系逐步健全;“国优计划”

启动,支持“双一流”建设高校为中小学培养研究

生层次优秀教师;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向纵深

推进,实现优质教育资源服务供给能力、数字赋能

大规模因材施教水平、中国数字教育国际影响力和

美誉度“三大提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类中心

国际 STEM 教育研究所落户中国,具有重要里程碑意

义。

经过 40 多年的教育改革,很多容易改的问题已

经改了,留下的都是“硬骨头”“险滩流”,甚至

是牵动全局的敏感问题和重大问题,以怎样的战略

眼光和格局推进改革尤为关键。

加强党对教育改革全面领导,强化顶层设计教

育改革统筹部署,宏观决策层级上移,教育综合改

革迈向系统性跃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复

杂的系统工程,单靠某一个或某几个部门往往力不

从心,这就需要建立更高层面的领导机制。”

2018 年,一项改革引人瞩目:中央教育工作领

导小组组建。其主要职责包括审议国家教育发展战

略、中长期规划、教育重大政策和体制改革方案,

协调解决教育工作重大问题等。加强党中央对教育

领域综合改革的领导是这项部署的重要着力点。

同时,纵览中央深改委(领导小组)的 72次会议,

教育评价改革、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双一流”

建设等教育改革重要事项进入审议或听取汇报;中

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

体方案》,中办、国办发布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

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等重磅文件。新时代以来,

教育综合改革聚焦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了系统化谋划

和布局。

突出从教育科技人才统筹推进的大战略上深化

教育综合改革,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整体推进——

昂起建设教育强国的龙头,深化高等教育综合

六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成就述评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免费电子期刊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