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之弦》2024年8月刊

发布时间:2024-10-11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教育之弦》2024年8月刊

1要闻内参中共教育部党组: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8 年 9 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强调“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后继有人,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深刻阐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和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课题,提出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教育系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明前进方向、提供根本遵循。一、党的十八大以来立德树人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新时代以来,教育系统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提出的“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 [收起]
[展开]
《教育之弦》2024年8月刊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3页

CONTENTS

目录

█ 要闻内参

中共教育部党组: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

大任的时代新人 1

教育部部长怀进鹏《人民日报》撰文:深

化教育综合改革 5

█ 2024 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

2024 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大连)隆

重开幕中心主任孙明春视频致辞 8

聚力国际产学研用合作 驱动新质生产力

发展——2024 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贵

州分会召开 10

█ 教育事业统计

示范引领 共享智慧教育统计改革创新《地

方案例》课程焕新上线! 13

晖光日新 步履不停 2024 教育事业统计在

线培训再升级 19

规范流程全解 |《教育事业统计工作流程》

新课上线! 29

第4页

CONTENTS

目录

█ 教育理论

以综合改革激发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活力

33

加快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 38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

改革 41

以钉钉子精神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45

█ 产教融合

产教深度融合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50

构建产教融合发展新格局 53

█ 职业教育

职业本科缘何受追捧 55

让“职教出海”路走得更宽更稳 57

中部崛起的职教担当

——职业教育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湖南

探索 58

把握新职业带来的新机遇 61

█ 中心平台

第5页

1

要闻内参

中共教育部党组:

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8 年 9 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我

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

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

人才”;强调“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

眼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后继有人,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深刻阐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

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和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课题,提出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

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教育系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明前进方向、

提供根本遵循。

一、党的十八大以来立德树人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

新时代以来,教育系统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提出的“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

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重要论述,紧紧围绕这个目标来

设计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立德树人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育人成效显著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用新时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2024 年 5 月,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构建以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总书记的要求,是教育系统的行动方向。新时代以来,

教育系统精准化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大中小学各学段全面使用《习近平新时

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全国高校实现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及

统编教材使用全覆盖,以“概论”为核心的课程群不断完善;中小学及时开设习近平总书记最新讲话精神导读、

导学及主题活动选修课。连续 7 年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习领航计划,持续推进“寻

访重温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考察足迹”、“习近平总书记与大学生在一起”等活动,面向师生开展党的二十大

精神宣讲巡讲 2 万余场次。在各学段、各类型教育中针对性设计开展“开学第一课”、“技能成才,强国有

我”、“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等活动,深度覆盖 2.9 亿在校学生。调查显示,广大学生高度赞同“习近平新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坚决拥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思想

基础更加巩固,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更加坚定。

思政课发展环境和整体生态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

课程。2019 年 3 月 18 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在我

们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充分体现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高度重视。2022 年 4

月 25 日,总书记来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专门观摩思政课智慧教室现场教学,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在

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关键看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总书记的关怀,给教育系统以极

大鼓舞。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自觉担起主体责任,把思政课作为学校“第一课”,

书记、校长认真履行思政课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落实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带头讲课听课等要求。教

育部党组制定出台系列制度文件和规划方案,推动把思政课建设情况纳入教育系统各级领导班子考核和政治

巡视,全面改善和加强思政课条件保障。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教育部成立指导委员会,布

第6页

2

要闻内参

局 32 个省级一体化共同体,推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方式方法有效贯通。全面加强思政课课程教材建设,

修订义务教育、高中、中职课程方案和标准,统一开设“道德与法治”和“思想政治”课,完成 5 轮高校思

政课统编教材修订。推进课程改革,各地区“一盘棋”实施“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先行试点”、

“一省一策思政课”集体行动等重大项目。新时代以来,思政课发展环境和整体生态得到有力重塑。

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全面构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

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8 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之后,又多次论述这个问题。2021 年 4

月 19 日,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

设者和接班人。2023 年 5 月 31 日,总书记在北京育英学校看望慰问师生时强调,新时代中国儿童应该是有

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懂感恩、懂友善,敢创新、敢奋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儿童。教育

系统牢记嘱托,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导向,不断健全育人体系。实施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

程标准(2022 年版)》,增强课程综合性、实践性,引导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做好科学

教育加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升科学素养。大力培养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复合

型人才,实施基础学科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工作计划、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计划等,开展工程硕博士

培养改革专项试点,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以教材教法教师改革为主要内容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

式创新。新修订的教育法将“劳”纳入党的教育方针,劳动教育有机融入青少年成长的全过程,爱劳动、会

劳动逐步成为校园新风尚。深入贯彻“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全面加强和改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营

造关心、支持、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着力解决“小胖墩”、“小眼镜”问题,持续推进

体育教学改革,进一步保障中小学生体育活动时间,加强作业、手机、读物等管理,呵护学生健康成长。健

全美育课程体系,实施美育浸润计划、青少年读书行动等,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学生全面发展、生动活泼发

展的育人生态进一步形成和巩固。

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基本形成。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是习近平

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对教育系统提出的明确要求。“三全育人”是新时代推进育人理念和育人方式变革

的重大命题。教育系统积极探索,不断完善时间上全过程、空间上全覆盖、要素上全动员的体制机制,推动

健全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等“十大”育人体系,育人合力大幅增强。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

结合、思政教育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将新时代的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历史性成就等研究成果转化为鲜

活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深化课程思政建设,梳理挖掘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推出一批示范课程、名师和团队、数字化资源。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

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的融合。推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覆盖全国高校,将学生社区“末梢”转变为思

想引领、发展指导等工作“前哨”,推动育人工作做在日常、做到个人。

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一系列要求。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会议上,提出要整体推进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

班主任和心理咨询教师等队伍建设,保证这支队伍后继有人、源源不断。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培养

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

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提出,教师要成为大先生,

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在 2023 年教师节首次提出中国特有的教

育家精神,赋予新时代人民教师崇高使命。这些重要论述,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根本指引。教育系统

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启动“国优计划”支持“双一流”建设高校培养研究生层次优秀教师等,进一步建立

建强中国特色高水平教师教育体系,教师教书育人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长期存在的思政工作队伍缺口问题

得到有效解决,综合师生比均已达标。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面临的新形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立德树人工作取得的成效,为新征程上更好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打下了坚实

基础。但也要看到,当前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面临着内外部环境深刻变化的挑战。

第7页

3

要闻内参

从国家战略利益和战略目标的变化看。国家的战略利益、战略目标决定了教育发展的优先导向。新时代

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对时代新人的基本素质和精神状

态等提出了全新要求,迫切需要以更为宏阔的视野和更为主动的担当,谋深谋实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

教育工作,进一步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进一步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更好地把青少年学生凝聚

和团结在党的旗帜下,以更强的能力本领积极投身并担当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事业。

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影响看。当前,国际形势日益复杂多变,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形势和斗争更

加复杂,争夺青少年的斗争愈加严峻。如何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人才培养体系,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知

识体系教育有机统一,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引领,使之成为理想信念坚定、视野格局开阔、能担当现代化建设

重任、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的时代新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发展看。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前沿技术的突破,使机器从过去替代

体力劳动向替代脑力劳动转变,对学生未来应当拥有怎样的基本素质和核心能力,教育如何培养出这样的基

本素质和核心能力等提出了全新要求,需要在教学和评价上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能力素质培养,让学生有更

全面的发展、更强的综合素质和数字素养、更具有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更具有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看。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信息获取超前等外部环境的变化,身处网络时代

的当代青少年拥有更为充足的平视世界的底气,更注重个性化和多元化的精神体验。如何系统把握网络时代

青少年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与变化规律,加强他们网络安全意识、网络素养、网络行为等的教育和引导;如

何在关注他们知识增长的同时更细致地关心关爱他们的身心健康、精神世界,并引导他们认识和担负起对国

家、对民族的使命,这些都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面对教育内外部环境和形势的变化,学校立德树人工作中还存在一些短板弱项。比如,全面育人水平有

待提高,人才培养重知识轻素质、重智育轻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现状尚未根本改变,分数至上等

现象还较普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创造意识创新能力培养不够,教育评价改革要求尚未完全落地;学校家

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还不健全,还需要形成更强的协同育人合力;思政课程教材各学段在贯通、协同、联动

方面还存在“堵点”、“痛点”,思政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亲和力还需增强,思政工作队伍能力建设与现实

需求还有差距,高校思政重科研轻教学的评价导向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等。这些问题,都是影响立德树人根本

任务落实的深层次问题,需要打破惯性思维、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有针对性地、大力度地予以解决。

三、新时代新征程加快构建立德树人新格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进行全面系统的部署,强调要“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推进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教育系统认真学习贯彻三中全会精神,

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推动价值观教育一体化贯通、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一体化贯通、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一

体化贯通,为新时代新征程构建立德树人新格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贡献。

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铸魂育人。有组织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发挥高校

学科和人才优势,协同相关部门力量,深入阐释党的创新理论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深刻揭示蕴含其中的

道理学理哲理,构建起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高质量开好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开发教学资源、深化教学改革,发挥“统编教材 + 配套

课件 + 示范讲义 + 集体备课 + 实践研修 + 研究阐释”合力作用,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抓好新时代教育部马克

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编写,高质量开发“中国系列”原创教材,打造自主教材体系,全面推动党

的创新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相应的学科方向和课程教材,将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融入学校教育。

扎实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立足新时代新要求,结合学生身心特点,系统完善中小学思

政课课程标准,整体优化设计新版高校思政课课程方案。纵深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推动

各学段思政教育课程贯通、教材联通、教学融通、队伍打通、资源互通。针对学生成长的不同阶段,开展思

想政治教育和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大中小学生体验感悟新时代新征程的生动实践和伟大成就。加强思政工作

第8页

4

要闻内参

队伍建设,建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全面提高思政工作队伍政治能力、理论素养和育人本领。

深入拓展“大思政课”育人重要阵地。加强“大思政课”建设,通过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效结合,

帮助学生更好了解国情民情、坚定理想信念。统筹推动价值引领、实践体验和环境营造,探索校内校外一体、

线上线下融合的育人机制,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和阵地。加强实践育人,组织学生深入革命老区、

改革开放前沿、高质量发展一线,强化小我融入大我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强化网络育人功能,运用新媒

体新技术推动思政教育课程和工作内容革新、方法革新、样态革新,培育网络思政教育特色品牌,塑造有利

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网络空间和育人生态。强化育人阵地内容建设,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为引领,分学段有序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积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质、知识智力、身体和心理素质等各方面

的培养缺一不可。要以身心健康为突破点强化五育并举,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深入实施素质教育。

持续推进学生心理健康促进行动,健全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处置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

增强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保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 2 小时,深化

体教融合,有效控制近视率和肥胖率。推进美育浸润计划,提高学生审美素养。实施劳动习惯养成计划,强

化劳动教育的软硬件保障,培养劳动意识,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持续深化科学教育促进

行动,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以人文情怀、人文底蕴支撑学生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培养,支撑学生

科技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升。推进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以核心课程、教材、师资团队和实践项目等基础要

素“小切口”牵引解决人才培养“大问题”。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健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体

制机制,深化科教协同育人,探索在一些关键急需领域超常规培养国家高端人才的新模式。完善纵向贯通、

横向融通的职业教育体系设计,以职普融通拓宽学生成长成才通道,使不同发展潜质的学生能够选择适合自

己的教育。统筹推进“双减”和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创新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机制和评价方式,着力加强学

生创新能力培养,提高学生数字素养和技能,培养探索性、批判性思维品质。持续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

总体方案落地,深化考试招生、人才评价等改革,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

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的问题。

加强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引导广大教师坚定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陶冶言为士则、

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涵养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秉持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勤修乐

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树立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践行教师群体共同价值追求。推动构

建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职业发展全程的有效机制,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努

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来源:求是网 █

第9页

5

要闻内参

教育部部长怀进鹏《人民日报》撰文: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

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

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并从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出发,对深化教

育综合改革作出系统部署。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通过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不断为加快建设教育强

国提供动力,有效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

充分认识新时代新征程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大意义

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

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

期待,我们要深刻把握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大意义和历史使命。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战略之举。教育事业

是党的事业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使命。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培养了一代又

一代拥护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既为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也推动教育自身进入教育强国建设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什么人、怎样

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

演进,广大学生成长的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针对新形势新要求,要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不

断完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体制机制,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

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是一体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提高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水平的根

本之策。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服务高质量发展

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当今时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围绕高

素质人才和科技制高点的国际竞争空前激烈。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必须要有更多高水平科研成果和高层次人才作支撑。面对新的国家战略需求,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

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有效提高原始创新和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能力,切实以教育改革新成效赋能经济

社会高质量发展。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最终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经过坚持不懈的接续奋斗,我国已经建成世界上规模

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教育“量”的问题总体解决,“质”的问题变得突出。人

民群众“有学上”的需求得到满足后,对“上好学”、接受更好教育和更加多样化个性化教育的期盼更加强烈。

同时,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和人口区域结构分化,亟须加快对教育体系和布局的调整。教育直接关系千家万

户的切身利益和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影响社会生育意愿的提升和未来的现代化强国人才支撑。坚持以人民

为中心发展教育,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推动教育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持续增强人民群众对教

育改革发展的获得感幸福感。

第10页

6

深刻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综合改革取得的显著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体系主体框架基本确立,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

界中上国家行列,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

完善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广大师生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

领导,从中央到地方相继成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

体制更加完善。坚持和完善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推动中小学建立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党的

领导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的工作格局加快形成,教育系统始终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广大师生“四

个自信”明显增强,积极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等重大活动

和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实施,发出“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时代强音,展现出昂扬向上的精神

风貌和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决心。

健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身心健康水平不断提升。完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高校全面开设“习近

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大思政课”建设工作格局不断拓展,思政课教师队伍配齐建强。

完善党的教育方针,把劳动教育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之中,提出“德智体美劳”总体要求。

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工作格局。坚持“健康第一”理念,体育

教学改革持续推进,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稳步上升,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取得重要成效,心理健康教育工

作得到加强和改进,为广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了良好环境。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显著增强。建立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机制,2023 年

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 91.1%。全国 2895 个县级行政单位全面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达到 95.7%,推进“双减”工作、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取得明显进展,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

和享受政府购买学位服务的比例超过 95%,义务教育进入优质均衡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新阶段。推进高中阶段

学校多样化发展,建立县域高中倾斜支持机制。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推动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

同产业结构相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结构和区域布局。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毛入学率达到 60.2%。不断

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体系,我国学生年资助人次达到 1.6 亿,全面实现应助尽助。健全教育优先发展保障机制,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连续保持在 4% 以上。目前,我国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

14 年,全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推进有组织人才培养和科研,教育服务国家战略实施和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提升。坚定走好人才自主

培养之路,启动实施“强基计划”和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持续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改革。高校

充分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在 2023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中,高校牵头获得的

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分别占总数的 75.5%、75.6%、56.5%。健全高校哲学社会科

学高质量发展机制,推动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建立职普融通、

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体制机制,促进形成与国家战略相匹配的学校、学科、专业布局。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

行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成为世界第一大教育资源数字化中心和服务平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

正加速实现。

提高教育治理能力,良好教育发展生态进一步优化。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

唯论文、唯帽子”的共识广泛形成,教育功利化倾向得到进一步扭转。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29 个省份启

动高考综合改革,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努力培养造

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强化教育法治保障,依法治教、

依法治校、依法办学水平进一步提升。坚持对外开放不动摇,深入实施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中国教

育以更加开放自信主动的姿态走向世界舞台。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在建设教育强国上仍存在不少差距、短板,大而不强、发展

要闻内参

第11页

7

不平衡、供需错位等问题亟待解决,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培养能力有待提升,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

的思想观念束缚和体制机制弊端还需要进一步破除,实现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跨越还任重道远。

扎实抓好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点举措落实

《决定》提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

同时,就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提出了一系列重点举措。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求真务实抓落实、

敢作善为抓落实,实现教育系统性跃升和质变,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全方位的人才支撑、智力支持。

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立德树人关系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关系国家前途命运。

要完善立德树人机制,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聚焦思政课关键课程,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加快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

材体系,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感染力。全面深化素质教育,加快补齐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短板,加

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坚持强教必先强师,着力以教育家精神引领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引导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涵养扎

实学识、勤修仁爱之心。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事关教育强国成败。要纵深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

加快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符合我国实际、具有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

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国家战略实施关键在科技,根本靠人才。要优化

高等教育布局,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提供有力支撑。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引导不同类型高校在不同领域不同赛道发挥优势、办出特色和水平。建

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

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提高成果转化

效能。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

源源不断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引导学生在一线实践中加强磨炼、

增长本领。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高水平教育开放,鼓励国外高水平理工类大学

来华合作办学,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加快建设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

围绕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

把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大力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创新。要主动适应人口变化形势,优化区域教育

资源配置,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完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推进机制,探索逐

步扩大免费教育范围,加快缩小教育的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

量的教育。健全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办好特殊

教育,加强专门学校建设和专门教育工作。推进数字化教育,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加强终身教育保障,为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来源:《人民日报》█

要闻内参

第12页

8

2024 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大连)隆重开幕

中心主任孙明春视频致辞

2024 年 7 月 26 日,由辽宁省教育厅、大连理工大学主办的 2024 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大连)隆重开幕。

本次会议以“创新赋能共话未来 开放融合共促振兴”为主题,来自 28 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名外籍专家、

400 余名专家学者和师生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参加开幕式和主论坛等相关活动。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

展中心主任孙明春线上出席会议开幕式。辽宁省教育厅副厅长孔峰、大连理工大学副校长张弛、中国工程院

院士蹇锡高、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戴建生、韩国科学院院士 Juyoung YOON 等领导、专家现场参会。

孙明春在致辞中表示,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

议创办七年来,参会各方坚持共商共建共享,聚

焦产业需求,开展深入对接合作,取得了喜人进

展,树立了合作典范。希望以 2024 国际产学研用

合作会议(大连)为契机,紧抓全球产业链、供

应链重塑机遇,深度对接各方需求;更加主动地

开放合作,释放高校基础研究潜力;更加积极地

构建国际科技创新联合体,产学合作、以教促产、

以产助教、产教融合,产出更多原始创新、集成

创新和技术创新成果。

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

第13页

9

此次会议共达成了辽宁省内各高校与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辽宁红沿河核电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

签署大学生产学研实习基地建设、校企国际联合科研等 8 项合作协议。

据悉,辽宁省已连续举办五届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累计签署 100 多项国际合作协议,组织实施的中

外双导师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研究生录取规模连年居全国前列,已经形成了以高校为依托的产学研用国际

合作新局面。█

孔峰在致辞中表示,辽宁教育系统依托拥有

114 所高等院校的科教优势,持续深化国际产学研

用合作,取得了良好成效。在此基础上,将继续发

挥辽宁区位优势、科教优势,打造辽宁品牌,把

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建设成东北亚有重要国际

影响力、常态化的高端合作平台。同时,诚挚邀

请大家利用此次会议机会,在辽宁多走走、多看看,

为深化产学研融合,推动辽宁教育高质量发展多

提宝贵意见。

张弛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大连理工大学

全面深化改革,结合产学研用的互补式学科发展

需求,实施本研一体国际化培养方案;首倡推行

“大连理工大学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

强化来华留学,开发富有特色的长短期交流项目。

未来,大连理工大学将持续推进“双一流”建设

及区域主导产业创新发展,精准对接国内外教育、

科技、人才资源,为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贡

献力量。

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

第14页

10

聚力国际产学研用合作 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2024 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贵州分会召开

8 月 21 日,由贵州省教育厅主办,贵州大学承办的 2024 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贵州分会在贵阳启幕。

会议由贵州省人民政府作为支持单位,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作为平台支撑单位。

此次会议主题为“聚力国际产学研用合作,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来自中国与越南、老挝、柬埔寨等

东盟国家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行业企业代表 140 余人齐聚一堂,深入探讨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机遇与挑战。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任孙明春、贵州省教育厅一级巡视员王慧、东盟大学联盟执行主任柯蒂斯·迪

拉提提、贵州大学副校长张大林、陕西医药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唐永科出席开幕式并致辞。越南岘

港师范大学校长武文民、贵州师范大学校长张绍东、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张其清、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吴

宏伟等专家出席会议。

孙明春在致辞中表示,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

议创办七年来,参会各方始终坚持共商共建共享,

取得了丰硕成果。希望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聚焦学

科特色与专业优势、国际化人才培养、市场化产业

需求,凝聚更多中外专家智慧、汇集各方资源力量、

拓展合作路径,聚力打造贵州教育国际合作新亮

点,搭建人才引育新平台,共同推进国际科研新突

破,做深、做实、做好国际产学研用合作这篇大文章。

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

第15页

11

王慧在致辞中强调了教育国际化合作的重要

性。她表示,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携手培育

全球发展新动能,是推动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

必由之路。此次会议的召开,不仅为贵州乃至中

国的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全球产学研

用合作搭建了重要平台。

柯蒂斯·迪拉提提在致辞中高度评价了会议

的召开,他提到,此次会议不仅增进了各国之间

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更为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把握发展机遇提供了有力支持。东盟大学联盟将

积极参与其中,为推动区域间的优势互补与互利

共赢贡献力量。

张大林在致辞中介绍了贵州大学在产学研用

合作方面的积极探索与显著成就。他表示,学校

作为本次会议的承办方,深感荣幸和责任重大。

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深化产学研用合作,

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贡献力量。

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

第16页

12

唐永科从企业视角出发,阐述了产学研用合

作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他提出,产学研用合

作是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此次会议,

希望能够与更多高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稳定的

合作关系,共同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在开幕式上,还举行了隆重的签

约仪式。签约合作项目涉及药食用菌

功能产品开发、健康食品及功能茶饮

开发、中医药大健康产业战略合作等 9

个领域。

据悉,本次会议不仅邀请了国内

外知名专家学者进行学术报告,还设

置了多个专题分论坛,围绕高端能矿

装备与智能制造、生物医药创新发展、

数据科学应用、新能源材料与绿色制

造、资源可持续利用、矿产资源高值

化利用、传统发酵食品的文化教育与

科技融合等产学研用合作的热点难点

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

第17页

13

示范引领 共享智慧

教育统计改革创新《地方案例》课程焕新上线!

教育统计数据是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正确把握

教育事业发展形势,科学编制教育发展规划的主要

数据支撑和信息来源。建设教育强国,必须有真实

准确、完整及时的统计数据做支撑。

为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提升教育治理现

代化水平,同时落实教育部关于统计督察“回头看”

整改工作中“加强教育统计信息化建设”的意见,

2022 年起教育部启动教育统计信息化试点工作,省

市县校等不同单位承担试点任务。试点工作主要聚

焦夯实数据质量、有效发挥统计监督职能作用。各

试点单位按照“夯实基础、强化应用、创新服务”

三个阶段进行总体谋划,分步实施,为全国教育统

计改革提供经验。

本次教育事业统计在线培训《地方案例》课程

将带大家了解陕西省、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内蒙

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三地,作为教育统计信息

化试点东中西不同层级的代表,在教育事业统计工

作方面进行的创新探索。

课程亮点

每个案例均从“背景—方法—成效—启示”出

发,高精度还原项目过程和关键节点,揭示成功的

方法论。

由案例的直接推动者亲身主讲,专业度高、实

践性强。

充分发挥现代多媒体技术优势,采用实拍与动

画结合的形式,在保留授课现场感的基础上,以动

画辅助知识呈现,帮助学员记忆理解。

成功经验 先睹为快

陕西省:构建“171”管理体系,推动了陕西

省教育统计工作的自动化、可视化、智能化进程,

为全省教育事业管理精准化和决策科学化提供有效

支撑。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探索出“三化”行动方案,

有力推进了教育事业统计工作的提档升级,地区数

据的精准度、教育决策的科学性及教育质量都获得

显著提升。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建立起适应教

育统计信息化,服务于教育决策信息化的教育统计

台账,实现以教育统计台账筑牢数据质量、以分析

结果支撑地方教育事业发展。

教育事业统计

第18页

14

课程速览

案例背景

2023 年,陕西省常住人口为 3952 万人,生产

总值 33786.07 亿元,陕西省作为教育大省,10 市

1 区 107 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 1.43 万所,在校生

863.41 万人,教职工 71.80 万人,专任教师 56.09

万人,校舍建筑面积 13670.16 万平方米,教学仪器

设备资产值 5478531 万元。

遇到问题

陕西省教育机构众多、师生数量庞大、校舍资产繁杂,存在教育事业统计工作任务繁重、数据查询工作

量大和数据审核压力大等问题。

思考:面对陕西省遇到的教育统计问题,我们应该拿出哪些方法与举措来改变当前面临的困境?

TIPS:为积极响应教育统计信息化省级试点要求,陕西省应以统计数据为抓手,

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强化顶层设计,建好全省教育系统“一张网”,以信息化

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省建设。

方法举措

课程 1 从“加强组织领导,完善体制机制;创新驱动模式,培育发展动能;

构建统计生态,挖掘数据价值”三个方面,详细介绍陕西省应对问题的方法举措,

并将深入分享工作成效、经验启示及反思。欢迎带着对案例问题的思考,观看课

程进一步学习。

扫码进入页面后

点击“目录”标签即可试听

案例背景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幅员面积 75.36 平方千米,

常住人口达到 121.98 万,区域内现有 240 余所学校,

其中,小学 47 所,初中 8 所,九年一贯制学校 11 所,

十二年一贯制学校 1 所,以及高完中 3 所。有大约

15 万名学生和约 1.5 万名教师。

教育事业统计

第19页

15

遇到问题

武侯区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吸引了大量的教育人口同向性、聚集性流入,造成义务教育学位供给不足;

优质教育资源过于集中在少数城区,尤其是部分老城区和建成区,导致教育资源配置不均。

思考:作为教育统计工作负责人,你会如何应用统计数据解决本区域的学龄人口预测、学位供给调整等

问题?

TIPS:为积极响应教育统计信息化区县级试点要求,武侯区应着力建设有

地区特色的教育统计台账,构建以统计台账为基础的数据采集系统,实现学校

业务系统与统计系统直连,进一步夯实数据基础,着力建好数字基座。

工作过程

课程 2 从武侯区创新探索出的“三化”行动方案为出发,详细介绍武侯区

深挖数据价值,服务循证决策,解决义务教育学位不足及教育资源配置不均问

题的工作过程,并将深入分享工作成效、经验总结和后续计划。欢迎带着对案

例问题的思考,观看课程进一步学习。

扫码进入页面后

点击“目录”标签即可试听

案例背景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是红山文化、

契丹辽文化和蒙元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全境东西长

256 公里,南北宽 84 公里,总土地面积 1.2 万平方

公里,常住人口 48.6 万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

各级各类学校 101 所,在校生 43070 人。

遇到问题

基层旗县的教育管理工作中,时常需要面对数据庞杂,亟待实现数据整合;填报困难,亟待改变填报模

式;技术能力弱,无法支撑各地需求,亟待优化核查方法;应用欠缺,无法发挥统计监督职能等问题。

思考:如果你是教育统计工作单位负责人,面对这些问题,你会如何进行改革?针对以上问题,从管理

角度进行思考,并提出改革的措施。

TIPS:为积极响应教育统计信息化县级试点要求,翁牛特旗应持续推进教育

体系的深层次、系统性、全方位变革与创新,让统计数据支撑基层学校教学管理,

并为教育决策提供有力数据支持。方法举措

工作过程

课程 3 从“建机制、立目标、建平台、控质量、强服务”五个方面,详细介

绍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应对问题的工作过程,并将深入分享成果及成效、

反思与建议。欢迎带着对案例问题的思考,观看课程进一步学习。█

扫码进入页面后

点击“目录”标签即可试听

教育事业统计

第20页

16

教育事业统计

第21页

17

教育事业统计

第22页

18

长按识别二维码报名学习

教育事业统计

第23页

19

晖光日新 步履不停

2024 教育事业统计在线培训再升级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作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

重大决策,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统计改革发展重大决策部署,让教育

事业统计工作更好服务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事业统计在线培训迎来全新升级。

教育事业统计在线培训由教育部发展规划司指导,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联合复旦大学,整合各

培训基地优质资源,在战线近百位教育统计专家支持下共同建设,服务战线百万教育统计管理者和工作者成

长、赋能、交流的专业化、数字化培训平台。2016 年以来累计培训学员近 14 万人次,切实提升了教育统计

队伍适应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要求的能力。

2024年 8月 18日,“十四五”第四期在线培训启动报名 !通过为教育统计工作者和管理者提供权威、标准、

及时的专业培训,与百万教育事业统计工作者一起,聚焦主责主业,创新教育统计方式方法,引入数字化、

智能化手段,不断提高统计工作质效,切实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优质高效的统计服务。

2024年 8月 18日,“十四五”第四期在线培训启动报名 !通过为教育统计工作者和管理者提供权威、标准、

及时的专业培训,与百万教育事业统计工作者一起,聚焦主责主业,创新教育统计方式方法,引入数字化、

智能化手段,不断提高统计工作质效,切实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优质高效的统计服务。

教育事业统计在线培训五大核心系列课程,系统解决填报问题,高效、准确完成数据上报。

1、教育事业统计工作规范课程共 3 门课,总计 3.5 学时,指导和帮助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

校依法管理、开展教育事业统计工作,实施统计调查。

五大核心课程

教育事业统计

第24页

20

2、教育事业综合统计调查制度系列课程共 7 门课,总计 25 学时,详细讲解统计调查制度的目的意义,

并对全部调查表进行逐类逐表讲解,指导学员高效、准确完成数据填报。同时每张表后配有练习题,便于学

员巩固和掌握所学知识。

3、系统操作 系列课程共 2 门课,总计 5 学时,针对教育统计管理信息系统、学校(机构)代码管理系

统的各项功能模块进行细致讲解与演示,帮助学员熟悉了解系统的运行逻辑及操作方式,高效完成数据上报

工作。

4、教育统计法律法规系列课程共 2 门课,总计 2 学时,将统计法治宣传纳入业务培训工作中的一环,

推进统计法治建设。

5、中国教育监测与评价统计指标体系系列课程共 10 门课,总计 5.5 学时,帮助学员科学运用相关指标

开展统计分析与监测评价,更好地发挥教育统计工作在教育管理、科学决策中的作用。

教育事业统计

第25页

21

登录教育事业统计

在线培训平台

试听核心课程

教育事业统计

第26页

22

课程升级 紧扣核心 赋能业务

2024 年教育事业统计在线培训聚焦教育统计现代化改革,重构 3 大类 12 大模块专业课程,课程体系焕

新升级!新课程体系包括“业务基础、提升拓展、管理赋能”3 大类和 12 个模块,共 63 门课,138.5 学时。

依托教育统计专家、联合其他培训基地,根据教育事业统计工作任务,从业务基础、提升拓展、管理赋

能三个维度进一步提升学员认知,拓展管理视角。

1、聚焦基础业务能力

围绕修订后的教育事业综合统计调查制度,按逐类、逐表讲解原则更新 7 门《教育事业综合统计调查制

度》系列课程。

2024 全面升级

2、强化统计应用能力

1)全新开发 2 门《教育事业统计工作流程》系列课程,从全流程数据质量控制的角度,为各地各校建

立适应本校(地)的教育统计工作规范制度与流程提供指导。

教育事业统计

第27页

23

2)全新开发 1 门《长三角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估研究与实施》课程,为学员打造教育现代化监测的区域

级视角。

本门课程为邀请张珏老师到复旦管院进行数字人形象采集后制作完成,是运用智能化、数字化手段提高

老师课程生产效能的成功探索。

3、拓宽教育管理视野

全新开发 3 门《地方案例》课程,全面展现各地教育统计信息化试点丰富实践成果,搭建各地互学互鉴

的交流平台,鼓励地方教育事业统计工作的改革创新,提升各地统计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

资源升级:5 库充能 聚焦主责

围绕教育事业统计在线培训基础业务课程内容和工作需求,在线培训平台打造的五大教学资源库支撑体

系迎来重大升级,为学员提供更准确、更权威、更丰富、更多样化的优质教学资源。

试题库:1285+ 道练习题和考试题并新增答案解析。帮助学员扎实掌握每张调查表知识点,深入了解填

报难点、易错点。

问答库:汇聚历年学员提问和各级汇审过程中重点问题进行答疑,实操性强;2024 年新增专家在线即

时答疑机制。

案例库:搭建全国教育事业统计工作交流平台,目前已收录 51 篇案例,内容涵盖各地工作实践经验、

队伍建设方法等。

资料库:提供及时全面的教育统计相关资料,包含统计法律法规、重要文件选编、规章及规范性文件、

统计调查制度、监测指标、工作流程六大类。

指标库:提供关键词检索版《中国教育监测评价统计指标体系 (2020年 )》,实现对 5大类 120个指标内涵、

计算方式、适用范围等的分类查询和检索。

站点升级 功能更新 服务迭代

为更好地服务广大教育统计工作者,满足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机构)不同的工作要求,

教育事业统计在线培训平台迎来全新升级。

1、布局升级

1)导航栏增加报名入口

报名入口增添至导航栏。除导航栏外,侧边栏及主页下拉同样可以点击进入报名,更加方便快捷。

教育事业统计

第28页

24

2)导航栏增加资源库入口

资源库入口同样增添至导航栏,且凡登录在线培训平台的学员,均无需付费

即可使用全部教学资源库内容,为百万教育统计工作者工作赋能。

2、新增课程试听功能

2024 年平台全新推出课程试听功能,所有课程均会提供不同时长的试听内容,

可以试听后根据需要制定学习计划,提高学习主动性。

扫码浏览更多试听课程

3、上线业务能力自测模块

2024 年平台上线业务能力自测模块,免费向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各级各类学校

统计人员开放。该模块是基于教育事业统计工作的需求,从在线培训题库中随机选

取 10 道题邀请各教育统计工作者进行自测。

业务能力自测有助于大家在开展年度教育事业统计工作前,更有针对性地了解

统计人员业务能力基础,提升培训成效。 扫码即可体验,快试试

教育事业统计

第29页

25

1、培训方式

根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机构)不

同的工作要求,在线培训学习计划分为“入职”和“进

阶”两个培训层级。所有学习计划都包括必修课、选修

课、在线考核、课后调研四个部分。

注:必修课、选修课和在线考核的内容均因学习计

划而异,参训学员需按自身所在单位类型选择相对应的

学习计划参与培训。

完成培训要求的学员,将获得电子结业证明,同时

还能获得由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和复旦大学共

同颁发的“教育事业统计在线培训结业证明”(纸质版)。

学习安排

2、学习终端

在线培训学习支持多终端平稳、流畅使用,满足学员 PC 端和手机端随时学习的需求。

教育事业统计

第30页

26

“十四五”第 4 期在线培训 2024 年 8 月 18 日开放报名,至 2025 年 5 月 31 日期间均可报名参加。针对

不同需求,提供 3 种报名方式:

个人报名:针对学员个人参加培训。可以登录教育事业统计在线培训平台(https://fudan.chaoxing.

com/),选择学习计划,支付培训费用 315 元(315 元 / 手机号 / 期)后,便能够获得所报学习计划的课程

学习权限。

团队报名:针对同一单位多人报名参加

培训。团队报名单位的负责人 / 组织者可至在

线培训平台(http://fudan.chaoxing.com/)

下载《2024 年教育事业统计在线培训团队报

名表》,或致电客服 400-806-0683 获取。

定制培训(协议报名):针对省级、地市级、

区县级签订协议并统一组织的培训,可电话联

系负责人制定培训方案。

在线培训负责人联系方式:

关 老 师:010-66093440; 张 老 师:010-

66093434;任老师:021-25011044 █

报名方式

参训学员评价

教育事业统计

第31页

27

教育事业统计

第32页

28

教育事业统计

第33页

29

规范流程全解 |《教育事业统计工作流程》新课上线!

学校和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是教育统计工作的最基层调查单位和最基层管理部门,规范基层教育事业统计

工作流程,是保障教育事业统计数据质量,为建设教育强国提供真实、准确、及时的统计数据的关键。

为加快推进统计现代化改革,夯实统计基层基础,加强源头数据质量监管,确保数据真实可靠,教育事

业统计在线培训全新开发《学校(机构)教育事业统计工作流程》和《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事业统计工作

流程》2 门课程,从全流程数据质量控制的角度,为各地各校建立适应本校(地)的教育统计工作规范制度

与流程提供指导。

课程亮点

1. 针对不同单位的工作重点,对应开发校级 / 县级两门课程,保证内容的针对性。

2. 每门课程均包含“职责分工”与“工作流程”两部分,职责分工部分详细介绍每位参与角色的职能;

工作流程部分构建出一张完整的教育统计工作规范流程图,并按照步骤对每个环节进行深入细致的讲解分析,

保证知识易学易用。

3. 课程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全链路展示教育事业统计工作的具体流程,帮助学员理解记忆。

课程速览——《学校(机构)教育事业统计工作流程》

《学校(机构)教育事业统计工作流程》是为了指导和帮助各级各类学校依法管理、开展教育事业统计

工作,实施统计调查。

相关人员及主要职责

规章制度依据:根据《教育事业综合统计调查制度》和学校(机构)日常管理工作的要求,教育事业统

计在线培训制定《学校 ( 机构 ) 教育事业统计工作流程》课程。按照《教育统计管理规定》(教育部令第 44

号)、《关于防范和惩治教育统计造假弄虚作假责任制规定(试行)》(教发厅函〔2020〕49 号),以及《教

育事业综合统计调查制度》中有关要求,归纳总结出学校承担教育事业统计工作相关人员及其主要职责。

职责分工要求

学校承担教育事业统计工作的相关人员有六类:

教育事业统计

第34页

30

1. 单位负责人:如校长,园长等。单位负责人需要对防范统计造假、弄虚作假工作负主要领导责任。

2. 单位分管负责人:如副校长、副院长。单位分管负责人需要对防范统计造假、弄虚作假工作负直接领

导责任。

3. 统计负责人:具体承担教育事业统计工作的人员,如总务处处长,总务处科长,校长办公室主任等。

统计负责人需要对防范统计造假弄虚作假工作负主体责任。

4. 填表人:具体承担教育事业统计任务的人员。填表人需要对防范统计造假、弄虚作假工作负直接责任。

5. 业务部门统计负责人:负责审核本部门提供的行政记录或统计台账、调查表数据等统计资料的人员。

业务部门统计负责人对防范统计造假弄虚作假工作负第一责任。

6. 业务部门统计人员:具体承担本部门教育事业统计任务的人员。对防范统计造假,弄虚作假工作负直

接责任。

学校(机构)教育事业统计工作流程共有 6 个步骤:

第 1 步:接受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工作布置和业务培训。统计负责人、填表人接受工作布置和业务培训,

向单位负责人或单位分管负责人专题汇报

第 2 步:组织校内统计工作,开展业务培训。统计机构负责制定工作方案;分解工作任务;召开布置会,

开展业务培训

第 3 步:开展数据采集、整理、审核工作。

1. 业务部门统计人员整理、审核统计资料;部门负责人审核统计资料;提供给统计机构

2. 统计机构审核统计资料

第 4 步:填写调查表,完成系统录入、校验

填表人填写纸质调查表;数据完整录入教育统计管理信息系统;系统校验

第 5 步:完成上报工作

1. 统计机构打印纸质调查表,分送各业务部门复核;统计负责人审核纸质调查表;报送单位负责人审定

2. 单位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

3. 统计机构上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

第 6 步:统计资料归档

课程中将详细介绍学校(机构)教育事业统计工作流程中每一步对应角色的

具体工作内容,以及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欢迎登录教育事业统计在线培训平台试

听课程。 扫码试听更多精彩课程

教育事业统计

第35页

31

《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事业统计工作流程》是为了指导和帮助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法管理、开展教

育事业统计工作,实施统计调查。

相关人员及主要职责

规章制度依据

根据《教育事业综合统计调查制度》和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各项管理工作的要求,教育事业统计在线培

训制定《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事业统计工作流程》课程。

按照《教育统计管理规定》(教育部令第 44号)、《关于防范和惩治教育统计造假弄虚作假责任制规定(试

行)》(教发厅函〔2020〕49 号),以及《教育事业综合统计调查制度》中有关要求,归纳总结出县级教

育行政部门承担教育事业统计工作相关人员及其主要职责。

职责分工要求

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承担教育事业统计工作的相关人员有六类:

1. 单位负责人:如局长、教委主任。单位负责人需要对防范统计造假、弄虚作假工作负主要领导责任。

2. 单位分管负责人:如副局长、教委副主任。单位分管负责人需要对防范统计造假、弄虚作假工作负

直接领导责任。

3. 统计负责人:具体承担教育事业统计工作的人员,如发展规划科科长(股长),计财科科长(股长)

等。统计负责人需要对防范统计造假弄虚作假工作负主体责任。

4.填表人:具体承担教育事业统计任务的人员。填表人需要对防范统计造假、弄虚作假工作负直接责任。

5. 业务部门统计负责人:负责审核本部门提供的行政记录或统计台账等统计资料的人员。业务部门统

计负责人对防范统计造假弄虚作假工作负第一责任。

6. 业务部门统计人员:具体承担本部门教育事业统计任务的人员。对防范统计造假,弄虚作假工作负

直接责任。

县级教育事业统计工作流程 8 步走

第 1 步:确定统计调查对象。代码管理部门会同各业务部门,共同完成学习(机构)代码库维护更新。

第 2 步:接受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工作布置和业务培训。统计负责人、填表人接受工作布置和业务培训。

第 3 步:做好县级教育事业统计工作的组织领导。统计机构负责制定实施方案;印发工作通知;汇编

工作资料;对所辖各级各类学校进行工作布置和业务培训。

第 4 步:完成县级机表数据采集、录入、校验。填表人填写县级调查表;数据完整录入教育统计管理

信息系统;系统校验。

第 5 步:指导所辖各级各类学校开展统计工作,审核汇总学校上报的调查表数据。统计机构指导学校

开展统计工作;开展集中审核汇总工作,生成县级综表。

教育事业统计

第36页

32

第 6 步:数据上报

1. 统计负责人审核县级综表;报送单位负责人审定

2. 单位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

3. 统计机构上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

第 7 步:统计资料归档

第 8 步:统计数据发布。依法及时发布统计资料,供社会公众查询

课程中将详细介绍县级教育事业统计工作流程中每一步对应角色的具体工作

内容,以及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欢迎登录教育事业统计在线培训平台试听课程。█

扫码试听更多精彩课程

教育事业统计

第37页

33

以综合改革激发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

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作出加快教育

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决策,推动新时代教育

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十年来,

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实现了由大众化迈向普及化,建成

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现代化

发展水平整体跨入了世界中上国家行列。据中国人民

大学评价研究中心测算,全球高等教育强国指数呈现

出“美国一枝独秀、中国领跑第二方阵”的格局。十

年改革实践表明,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新路具有强

大的生命力,综合改革是取得伟大成就的关键一环。

当前我们已经进入到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回

顾过去的改革历程与改革经验,分析当前的历史方位

和战略机遇,展望未来的发展目标和改革任务,意义

重大、影响深远。

改革历程:从“发展型改革”到“治理型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路径是

“跟跑”经济体制改革,遵循了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

筑的改革逻辑。正如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要处理好“发

展与治理”两大关系、“发展与稳定”两个大局,我

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可以梳理出发展型改革与治理型

改革两条主线。发展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提高人才培

养规模、质量和学术创新水平,强调通过“先行先试”

激发教育主体活力,旨在实现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目标。

治理型改革不是简单取代发展型改革,而是强调在推

进发展型改革的同时,必须同步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

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正视改革积存的突出问题

并有效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提供

制度保障。如果说发展型改革是单兵突进性的改革,

那么治理型改革是综合性改革。由此可见,新时期高

等教育发展型改革必须以治理型改革为前提,在治理

型改革相对滞后的情况下,发展型改革难以持续、难

以取得应有的成效。

以党的十八大为节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可以分

为发展型改革为主阶段和治理型改革为主阶段。改革

开放初期,我国高等教育百废待兴,以发展型改革为

主线,通过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充分激发

高校办学活力。为了解决改革开放初期人才断层问

题,1977 年中共中央决定恢复“高考”、恢复正规

高等教育体系。应该说,早期的改革都是在计划经

济体制框架下以市场机制激发办学活力。1984 年,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

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5 年颁布的《中

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教育体制

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

人才,聚焦改革高校招生计划和毕业生分配制度,

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的旗帜下,市场机制被逐步引入高等教育领域。20

世纪 80 年代,政府允许高校在完成国家招生计划之

外招收部分委培生,从而使学校获得政府财政拨款

之外的经费。随后,国家又建立了自学考试制度,

旨在扩大高级专门人才培养规模,在此基础上兴起

了自学助考机构,这是我国民办高校的前身。1993

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

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

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此相呼应,《中

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扩大学校的

办学自主权,使学校真正成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

法人单位”。2003 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

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

干问题的决定》强调,“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

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据此,教育领域选择“效

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政策价值观,进行学费调整,

高校办学经费从依赖政府拨款向依赖学校创收和学

生学费转变。在这个阶段,基于市场机制,国家通

过高校扩招、创办独立学院、创办新高职等政策举措,

快速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希望“培养数以亿计的

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

尖人才。”

2013 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

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

称《决定》),《决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

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教育理论

第38页

34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据此,有

学者指出治理型改革已成为当前的主导范式。《决

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

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反

映到教育领域,深化综合改革成为中心论题。《决定》

明确提出,“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省级政府

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

结构。”在这种背景下,“统筹推进”成为高等教

育领域改革关键词。作为中央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的

重大举措之一,《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

革的实施意见》启动了新高考改革,提出对考试评

价制度和招生录取制度进行系统设计,推进综合改

革,旨在建立起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

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考试招生制度。2015 年,国务

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总体方案》,提出“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

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的基本原则,

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为了配合

“双一流”建设,2017 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

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

的若干意见》提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完

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破除束缚高等教育改革

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向地方和高校放权”。

2020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深化新时代教育

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推动教育治理现代化为目

的,围绕党委和政府、学校、用人单位、教师、学生,

做到政策系统集成、举措破立结合。应该说,发展

型改革向治理型改革转移是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的

战略选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新时代改革

开放具有许多新的内涵和特点,其中很重要的一点

就是制度建设分量更重,改革更多面对的是深层次

体制机制问题,对改革顶层设计的要求更高,对改

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更强,相应地建

章立制、构建体系的任务更重”。

改革经验:从“管理”到“治理”

治理型改革的核心内容是从“管理”到“治

理”,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用“治理”代替了“管理”,

一字之差彰显了治国方略的转型、改革范式的重构。

管理强调发挥一元主体作用,是“自上而下”的单

向控制;治理重视多元主体的参与,是“自上而下”

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协同体系。高等教育治理

现代化包括两个层次,一个是宏观层面的大学外部

治理现代化,另一个是微观层面的大学内部治理现

代化。

大学外部治理现代化改革

大学外部治理主要有三个主体,即政府、社会

与大学。大学外部治理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与大学

之间的关系。这种改革主要在三个维度展开:第一

个维度是超越科层治理模式和市场治理模式,建立

以参与为特征的网络治理模式。科层治理模式遵循

行政逻辑,依靠层级系统和自上而下的权力线来协

调高等教育体系。市场式治理遵循市场逻辑,依靠

市场机制和权力的非中心化来协调高等教育体系。

科层式治理的“政府失灵”与市场式治理的“市场

失灵”为网络式治理兴起提供了空间。网络式模式

遵循多元参与逻辑,强调政府和社会组织在公共治

理过程中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关系形态, 既不同于

传统的政府计划干预, 也不同于自由市场的资源配

置。网络式治理整合了科层治理模式和市场治理模

式,是一种综合治理模式。第二个维度是超越问责

性评价和市场性评价,建立了以大学自我评价为特

征的协商性评价。问责性评价是政府对大学实施的

以惩罚为后盾的兜底性评价,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之

间的关系是一种不对等的行政隶属关系。市场性评

价是商业机构对大学实施的以计量化为特征的声誉

性评价,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对等

主体的交易关系。问责性评价的“问责恐惧症”与

市场性评价的“五唯顽瘴痼疾”呼唤协商性评价。

协商性评价以大学自我评价为核心,尊重大学质量

主体地位,主张外部评价要与内部评价相结合且以

内部评价为基础。协商性评价强调评价者与被评价

者共同确定评价标准、评价方式以及评价结果的使

用。应该说,在协商性评价中,评价者与被评价者

之间的关系是真正的合作关系。第三个维度是超越

了国家中心模式和市场导向模式,建立以“有为政

府、有效市场”为特征的大学经费配置模式。国家

中心模式强调大学的办学经费由政府管理,办学经

费以计划配置为主,大学实施面向政府办学的资源

获取战略。市场导向模式强调大学的办学经费控制

在无数消费者的手中,办学经费以市场配置为主,

大学实施同型竞争战略和错位竞争战略。国家中心

教育理论

第39页

35

模式的“跑部钱进”和市场导向模式的“大学产业化”

引发了人们探索新的大学经费配置模式。“有为政府、

有效市场”的办学经费配置模式综合“计划”和“市

场”两种手段,既强调政府在大学办学经费配置中

发挥主导作用,以引导大学服务国家和区域战略;

又强调充分发挥市场在大学办学经费配置中的作用,

以引导大学立足自身办学特色和水平。

大学内部治理现代化改革

大学内部治理也有三个主体,即行政人员、教

师与学生。大学内部治理的核心是处理好行政权力

与学术权力之间的关系。这种改革主要在三个方面

展开:

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的十八大以

来,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成为推进大学

内部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内容。2021 年,中共中央印

发了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

工作条例》,进一步完善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

制,对大学治理机制进行详细阐释。一是强调高校

党委实行民主集中制,健全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

责相结合的制度。凡属重大问题都应按照集体领导、

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二是强调

依法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高校党委全

面领导高校工作的前提下,支持校长按照《中华人

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规定积极主动、积极负责

地开展工作,保证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各项任

务的完成。三是强调拓宽民主参与的制度渠道。高

校党委研究工会、共青团、妇女组织等群团组织和

学生会(研究生会)、学术组织工作中重大问题,

支持教职工代表大会正确行使职权,在参与学校民

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此外,依

据文件精神,应把建立学术决策机制作为探索教授

治学的有效途径。要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作用,支

持学术委员会统筹行使学术事务的决策、审议、评

定和咨询等职权。

建立健全校院两级运行机制。协调学术权力和

行政权力关系是大学内部治理改革的主要抓手。随

着大学由传统的行会组织向现代科层组织的转变,

现在大学内部出现了两种管理体系并行的格局,一

种是新引入的以“行政管理系统”为基础的科层管理,

另一种是传统的以“院系学术管理” 为基础的专业

组织管理。前者以行政权力为核心,实行科层式管

理;后者以学术权力为核心,实行行会式管理。在

现代大学治理中,学校层面以行政权力为主,学院

层面以学术权力为主。因此,协调学术权力和行政

权力的关键是处理好学校层面和院系层面的权力配

置。为此,我国大学普遍实施了降低管理重心、建

立校院两级运行机制的改革。这项改革主要包括两

个方面:一是组织结构扁平化改革。大学是底部沉

重的组织,必须建立学校宏观管理、学院自主运行

的两级体制。在校部层面,要精简机构,实施大部制,

提升校部机关谋划运作、组织协调、监督管理及综

合服务能力。在学院层面,要尊重学术自主权,以

学科群落设置系所,搭建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探索

PI 制和学科交叉融合机制。二是管理重心下移改革。

校院两级管理实质上是一种纵向分权,要突出权责

相称,即管理重心下移要求权力下移,同时要求职

责下移。值得注意的是,为了推进学院治理现代化,

校部层面的部分行政权力也应该转移到学院,由此

提出了行政权力在校院两级分配的问题。一般来说,

学校层面配置的行政权力应侧重于宏观管理、目标

规划、政策制定、资源配置、监督检查、指导服务

等方面;学院层面配置的行政权力主要是履行教学、

科研、学生管理、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等所必需的

权力。

建立“五位一体”的学院治理结构。随着学术

权力回归基层学术组织,学院治理成为了改革的重

点和难点。“五位一体”的学院治理结构包括以下

几个方面:一是党委会议。为了加强党的领导,学

院实行党委决策前置制度,即凡提交党政联席会议

的决策事项,首先必须通过党委会议审议和把关。

二是党政联席会议。作为学院的最高决策机构,党

政联席会议只能就党委会议通过的议题进行决策。

党政联席会议根据议题性质由院长或书记主持,或

者院长书记交替主持。三是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

会是学院的最高学术决策机构,统筹行使学院学术

事务的决策、审议、评定和咨询权,学院党委书记

列席学术委员会。四是教师代表大会。作为教师参

与学院治理的平台,教师代表大会接受学院党委的

领导。五是学生代表大会。作为学生民主参与学院

治理的平台,学生代表大会接受学院党委的领导。

教育理论

第40页

36

改革任务:从“重点建设”到“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

当前改革又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头,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处于新的历史方位。这一历史方位可以概括为

“两个大局”和“两个中心建设”。第一个大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从

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

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强国建设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

第二个大局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变局源于东西方力量对比的巨大变化,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经

济体力量相对下降,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力量相对上升,世界发展的动力历史性地转向东方。大变局

加剧了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我国面临经济脱钩、科技脱钩、学术脱钩的严峻挑战。为了破局和开新局,习

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两个中心建设”。第一个中心是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第二个中心是

成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科学依靠人才、人才依靠教育,因此必须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

体化推进。世界科学中心和人才中心建设要求建设世界教育中心。在这种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

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处理好发展和稳定两大核心任务,由此要统筹推进

发展型改革和治理型改革,为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鉴于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任务的艰巨复杂,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总

结和运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一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贯穿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各方面和全过程,确保改革

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高等教育是重要民生工程,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要尊重

教育理论

第41页

37

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坚持人民有所呼、改革

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

成果由人民共享。三是坚持守正创新。高等教育综

合改革应当明确我们要继承什么、要抛弃什么、要

改变什么。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

同时我们必须紧跟时代潮流,顺应实践发展,突出

问题导向,在新的起点上推进改革创新。四是坚持

制度建设主线。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以治理型改革为

主,旨在为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制度保障。改革

必须坚持破立并举、先立后破,筑牢根本制度,完

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要坚持改革与法治相

统一,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及时把改革成果上升为

法律制度。五是坚持系统观念。高等教育综合改革

是一个复杂系统,必须树立整体观念、系统思维。

要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谋划,处理好改革与稳定、

政府与市场、公平与效率、公平与质量、活力与秩

序等重要关系,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改革的主要任务从重点建设转向建设高质量的

高等教育体系。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改

革的基本经验之一是重点建设,从 1954 年建设 6 所

全国重点大学到 20 世纪 80 年代的重点建设 15 校,

从“211 工程”到“985 工程”,从“2011 计划 ”

到“双一流”建设,政府行为、重点建设贯彻始终。

展望未来,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以教育强国建设为核

心,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

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有两个重要标志,一是全面提

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二是协

调有组织科研和自由探索科研,实现高水平科技自

立自强,这是发展型改革的两大主要任务。实现这

两大改革任务,需要依靠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

能力现代化,这则是治理型改革的主要任务。全面

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必须坚持和创新发展型改革

和治理型改革两条主线,重点推进以下改革任务。

第一,全面提升高等教育综合实力。一是分类

推进高校发展,建立横向分化、纵向分层的多样性

高等教育体系。二是优化高校结构布局,有序推进

高等教育布局依据由人口标准向经济标准转变。三

是持续扩大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供给,在全面提升“双

一流”建设高校办学水平的同时,做大做强其他非“双

一流”建设高校,使各级各类高校均追求卓越。四

是强化拔尖创新人才选育机制,要深化新高考改革,

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差异化选拔办法,构建拔尖创新

人才“自我生长”的生态系统。

第二,全力打造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高水平研

究型大学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不

同于国家科研机构、国家实验室和科技领军企业等

其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很好地

协调了知识创新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打造高水平

研究型大学,一是强化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

学科建设,在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学科交叉融合

中培养新质人才,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二是发挥

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综合运用国家战略和市场机制

引导高校科研“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

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增

强高校有组织科研的造血机能。三是激活国家、大

学、科技园等产学研平台,加强大学与产业界的联

系,以国家、大学、科技园为依托,加快推进高校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四是建构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

识体系,鼓励高校以中国为关照、以世界为关照,

积极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时代之问、人民之问,

使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

第三,全速推进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人才培

养和科研改革以制度建设为前提,要跳出教育看教

育。激发高等教育发展活力需要推动深层次系统性的

综合改革。一是要进一步深化教育评价改革。要坚决

推进破“五唯”改革,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

树立以立德树人成效为核心的评价标准。二是要进一

步深化大学经费配置改革,统筹国家中心模式和市场

导向模式,建立多元化资金筹集渠道。三是要加强高

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联系,优化调整高校学科专业

设置,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适配机制。

四是健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机制,以大教育观

为引领,建立在科技创新中培养人才、在人才培养中

提升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总之,在新的历史方位下需要推进的改革还有

很多,比如教师队伍建设、高等教育国际化、职业

教育等,但都可以归为发展型改革和治理型改革。

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必须基于中国国情,将目标导向

与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创新,明确改革的主

要任务,为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作者:中国人民大

学教育学院院长、吴玉章讲席教授█

教育理论

第42页

38

加快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

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

下简称《决定》)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

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

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

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建设

教育强国,高等教育是龙头,是教育、科技、人才

的重要结合点,在国家重大战略中肩负重大使命、

具有特殊地位。应以此为牵引,加快推进综合改革,

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

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分类推进高校改革

《决定》指出:“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加快建

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高等

教育的龙头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整个教育体系的引

领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上。中国特色、世界一

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作为教育、科技、人才最为紧

密的结合点,是知识生产和创新与科技创新的重要

源泉,是高素质研究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策源地,

也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依托。

近年来,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兴起为建设中国特

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提供了新思路,其

要素特征包括突破传统体制机制、锚定特定科学研

究领域并开展有组织科研、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并提供优质社会服务等。新型研

究型大学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遵循规律,突出体现在守正创新,在科

技创新领域发挥“国之重器”的作用,创新学科交

叉融合,探索基层学术组织变革,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从而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国家、社会和个体需求的多样化,使高等教育

多样化成为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的一种普遍趋势和

时代特征,也决定了分类推进高校改革的必要性和

重要性。以问题为导向,分类推进高校改革,为构

建高等教育分类体系、在新的起点上推动高校分类

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决定》提出的“分类推

进高校改革”要求,是当前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

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也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

由之路,其重要旨趣之一是推动高校分类发展,由

此也体现了以改革促发展的精神。不论何种类型的

高校,都要着眼于培养人才,尤其是拔尖创新人才,

以此为鹄的分类推进高校改革。

首先,拔尖创新人才是多类型的,不仅包括研

究型拔尖创新人才,也包括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拔

尖创新人才。这意味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必须是分类的。同时,分类亦需协同,从教育链、

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相融合的角度,深入探索

不同层类拔尖创新人才的“链式”协同培养模式,

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大课题。

其次,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培养学生创新

思维。比如在设计教学实践性环节时,要着眼于培

养学生创新思维,扭转过去实践性环节重实操能力、

轻思维锻炼的教学观念。作为人才培养的一种重要

模式和实践性环节,产教融合更是高校培养拔尖创

新人才的关键一环。

此外,要注意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

过去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时,往往把科学与人文割

裂开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科学素养,而忽视人文

素养。良好的人文素养是拔尖创新人才成长不可或

缺的因素。纵观世界科学发展史,众多科学巨匠不

仅具备很高的科学素养,还拥有良好的人文素养。

良好的人文素养,不仅有利于激发拔尖创新人才的

创新灵感,还有助于形成对科学的价值认同。这种

价值认同在科技高度发达的当代,对成就拔尖创新

人才的伟大科学事业和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显得尤

为重要。

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助力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

高等教育分类体系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

是高等职业教育。《决定》强调:“加快构建职普融通、

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职普融通、产教融合

是完善高等教育分类体系、真正搭建人才成长“立

教育理论

第43页

39

交桥”的关键一招,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

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

才,实现育人与育才有机统一的重要一环,是提升

职业教育地位、从深层次破解和纠正职业教育歧视

的根本所在。

发展高质量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路向,就是构

建与普通高等教育既相对分离又并行不悖、相互融

通,且层类交错、有机统一的高等职业教育,并使

其成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筹

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有序有

效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改革,将切实提高

职业教育的质量、适应性和吸引力。

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对增强高等职业教育的适

应性和吸引力发挥了重要作用。高等职业教育的适

应性主要体现在,其所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能够更

好地适应产业发展,尤其是适应以高科技、数字化

为特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需要,

从而为产业发展提供足够的人才支撑。这就对职普

融通、产教融合提出了迫切需求。特别是在高科技、

数智化时代,职普融通、产教融合能促进高等教育

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更好结合,提升高等教育对

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和贡献度。

职普融通、产教融合能够显著提升职业教育的

社会接纳度,通过“链式”协同机制,优化职业教

育类型定位,助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从而整体

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高水平教育开放是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动力

《决定》指出,“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

标识”,强调“推进高水平教育开放”。高水平教

育开放是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必须坚持

以开放促改革,使开放与改革深度融合。习近平总

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

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统筹做好‘引进来’

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

资源和创新要素,使我国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

界重要教育中心”,强调“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影

响力和话语权”。

“引进来”和“走出去”有两个向度。一个向

度是学习借鉴,这也是我国作为后发型现代化国家

对外开放的一个基本立足点和目的,包括推进高水

平教育开放、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

素、鼓励国外高水平理工类大学来华合作办学等。

另一个向度是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包括大力推

进“留学中国”品牌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

国经验、发出中国声音,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

力和话语权。

《决定》指出,“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

制”,“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制度型开放强调

的是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方面的开放。可以

结合高等教育的性质和特点,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

领域的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不断提升教育治理体

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进一步优化高校对外交

流合作管理机制,有序建立同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

的体制机制,营造开放合作的良好环境。深化教育

评价改革,构建符合我国实际、具有世界水平的高

等教育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同时,积极参与全球

教育治理,力争成为国际高等教育规则的创设者和

贡献者。

建立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人才培养模式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从人才这一源头

抓起,这就要求我们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不断

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决定》指出,“建立科

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

人才培养模式”。面对百年变局和复兴全局,新一

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高水平科技自立

自强是当前最突出的国家战略需求和科技发展的迫

切要求。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

才力量,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

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

工匠、高技能人才,不断提高各类人才素质。当前,

要着力构建需求导向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

养模式改革机制,尤其是要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

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

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这也是优化高等教育布局

的重要体现。在相当长一段时期里,我国高校学科

设置和调整主要依据供给侧,即按照已有学科专业

的资源状况进行学科专业的设置和调整。应从整体

的、全面的、长期的视角出发,将需求侧因素纳入

高校学科设置和调整依据。同时,人才培养模式也

要作出相应改变,要从被动适应性培养“求职者”,

转变为主动引领性培养“创业者”,尤其要着力于

培养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所需要的拔尖创新人才。

教育理论

第44页

40

人才培养应从适应供给侧向满足需求侧转变,

并通过满足需求侧带动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进而不断完善高校人才自主培养机制。高校应充分

发挥在基础研究方面的优势,将国家急需和国家重

大战略领域科学研究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紧密结合,

引领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提升高层

次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高校可通过积极牵头参

与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大力支持参与国家科研机

构建设,形成人才集群合力的科教平台和生态,培

育可堪大任的栋梁之材;开展有组织科研,以科研

带动育人,将高水平科研成果转化为高质量科创人

才培养优势,联通科技攻关链和人才培养链;主动

对接科技领军企业,搭建科教产教融合平台,整合

科技领军企业的优质创新资源,畅通高校与企业间

的人才流动机制、成果转化机制、人才培养机制,

培养高质量的科技创新后备力量。需要注意的是,

完善自主人才培养机制,绝不意味着不需要学习借

鉴国际上人才培养的先进理论和有益经验,而是强

调,学习借鉴不应一味跟从或简单模仿,而应在学

习中超越、在借鉴中创新。

以系统思维增强教育综合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决定》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

系统观念”,“更加注重系统集成”。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

习时指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

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要把三者有机结合

起来、一体统筹推进,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

效应。”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

和质变,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建设高质量

教育体系,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

制、保障机制改革。《决定》指出:“完善推动高

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这是继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

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后的进一步聚焦。

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需要加强新领域新赛道的

制度供给和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这也是统筹推进

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旨归所在。比如,

交叉学科和战略性新兴学科发展是高校开辟发展新

领域新赛道的重要路向。高校要据此形成发展新动

能新优势,需要对基层学术组织进行相应变革。高

校变革基层学术组织,特别是探索构建跨学科、超

学科的学术组织架构,有助于为交叉学科、战略性

新兴学科发展和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可行

的组织环境。

优化高等教育区域布局,也是深化高等教育综

合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重要方向。要面

向国家区域发展战略需求,不断优化高等教育区域

布局结构和资源配置机制,为各区域因地制宜发展

新质生产力提供充分的人才支撑。

来源:《中国教育报》;作者卢晓中系中国

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政策与规划专业委员会副理

事长,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

究院院长、教授。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经济发展更好结合研

究”[23ZDA059] 成果 █

教育理论

第45页

41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善弈者谋势,善治者谋全局。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

战略性支撑。”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的关键

时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着眼提升国家创新体系

整体效能,以改革驱动创新、以创新引领发展,对

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

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作出了重要部署,为深化教育

综合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人才发展体制

机制改革绘制了新的“施工图”。

伟大的事业,总是在接续奋斗中掀开新的一页。

2022 年,党的二十大擘画光辉图景,首次把教

育、科技、人才一体部署,吹响了加快建设教育强

国的号角。教育系统积极行动,将教育、科技、人

才统筹考虑,有力有序推进。2024 年,全国两会将

教育、科技、人才总体统合,置于突出位置,作出

具体安排……

奋进正当时,聚力谋新篇。从 2024 到 2035,

再到本世纪中叶,三个时间节点,强国建设的鼓点

越来越密,加快推进的脚步越来越紧,先于全面建

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

人才强国,教育、科技、人才之基础性、战略性支

撑深刻凸显,教育之先导性地位和作用也愈加清晰。

(一)在历史的长河中,教育始终是推动社

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强国必先强教,凡大国崛起者,

无一不重视教育;凡世界强国者,无一不是教育

强国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今年 3 月,

习近平总书记到有着“千年学府、百年师范”美誉

的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考察,再次指出,国家要强大,

必须办好教育。殷殷嘱托,字字千钧,洞察历史规律。

16世纪以来,全球先后形成意大利、英国、法国、

德国和美国五个世界科学中心,每一次科学中心的

兴起,无一不是得益于教育的先导作用。500 年大

国兴衰,留下同样的历史印记。五个世界科学中心

都是先成为世界教育中心,而后成为世界科学中心、

人才中心,并因此崛起为世界强国,三者在发生时

序与变迁路径上高度一致。这深刻表明,教育、科技、

人才三者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是耦合

互嵌、共融互生的共生体。

非一木所能支,少一力则业难成。

在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近代中国,

教育、科技、人才被仁人志士视为救亡图存的“元

问题”。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晚清洋务

派兴办学堂、工厂和企业,容闳首次提出“科教兴国”

并付诸实践。遗憾的是,这些探索和尝试,因缺乏

科学理论指导、正确道路引领而昙花一现。

觉醒年代,春雷响彻沉寂的中国。中国共产党

自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教育、支持科技、关爱人才。

从“德先生”和“赛先生”出发,在战争的烽火硝烟中,

在一个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党成功创立、

开拓了教育、科技、人才事业,从培养造就一大批

革命的先锋队,科技服务革命斗争和生产,到大规

模扫除文盲,向各行各业输送了数以千万计素质较

好的劳动者,全党全国“向科学进军”,再到恢复

高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提出“科学技术是第

一生产力”,在革命、建设、改革史上留下一个个

清晰坚定的脚印。

历史照亮未来,征程未有穷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

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

大变局,以强大的历史自信和历史主动,强调要坚

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

提出创新是第一动力,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深化了党对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规律

性认识,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动力源泉和力

量所在,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

发生历史性变革,呈现出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教育孕育未来,科技彰显实力,人才引领发展。

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

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统筹推

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作出部署,并统

一于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这充分体现了以

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创新本质和规律的深

刻洞察,充分体现了以改革促创新促发展的鲜明导

教育理论

第46页

42

向和工作方法,凸显了教育、科技、人才在强国建设、

民族复兴伟业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也彰显了党中央

以更大力度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

国的决心和气魄。

(二)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

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教育的内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

巨大、深刻且生动的变化,必须准确识变,科学应变,

主动求变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这要求我们从国内国

际“两个大局”的高度,理解教育、科技、人才一

体部署的重大意义,充分把握教育与中国、中国教

育与世界的关系。

从国内看,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但经

济发展不少领域大而不强、大而不优,长期以来主

要依靠资源、资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支撑经济增

长和规模扩张的方式已不可持续,中国发展正面临

着动力转变、方式转变、结构调整的繁重任务。

从国际看,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当今世界,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围绕高素质

人才和科技制高点的国际竞争空前激烈。世界主要

国家纷纷把科技创新作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战场,

抢占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

变局之“变”,变在地缘政治,变在科技与创新,

变在发展方式。变局之“局”,既有风云变幻的“乱局”,

也有大国博弈的“棋局”,还有世界往何处去的“迷

局”。我们是否有识变之智、应变之方、求变之勇?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

浚其泉源。”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

时代越是向前,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就越发突出,

教育的作用就越发凸显。

在地缘政治之变中,教育必须更加坚定为党育

人、为国育才的政治定力。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

无一不是按照自己的政治制度、社会存续、文化传

承培养人才。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培养什么人,

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大国之间的博弈,表现在科技

之争,关键在人才之争,根源在教育之争。没有哪

一项事业像教育这样影响甚至决定着接班人问题,

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长治久安,影响甚至决定着民

族复兴和国家崛起。

在技术革命之变中,教育必须更加充分发挥驱

动科技进步、培养创新人才的战略使命。新技术革

命背景下,催生出新的学科组织方式、人才培养模式、

科学研究范式,知识创新加速推进,从发现到发明、

从发明到应用加速迭代,给教育带来全新挑战和机

遇。要走在时代前列,就必须深刻认识和领会我国

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入思考教育强国的

内涵和形态,科教一体育人才,产教融合谋发展,

推动教育链、创新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

新优势。

在发展方式之变中,教育必须挺膺担当推动发

展新质生产力、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责任。全面

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最根本、最紧迫的任务还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

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

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其特点在创新,关键在质优,

本质是先进生产力。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也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以创新促质优,根本在人,

而教育是人才成长的沃土。必须汇聚一切有利于激

发发展活力的人才要素和科教资源,跑出教育、科技、

人才的加速度,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在高质量

发展中彰显教育的支撑力和贡献力。

今天,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教育的需要、对科

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

切。只有紧扣教育、科技、人才三大领域一体改革,

以更大力度办教育、兴科技、育人才,才能加快形

成面向未来的创新型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才能在

大变局的时代,以教育之力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大发

展,不负党和人民的期待。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巍巍巨轮已经起航,高

质量发展成为新时代的改革强音,昭示了推进强国

建设、民族复兴的根本逻辑:教育优先发展、科技

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惟如此,伟业方能行稳

致远

当前,我国教育已由规模扩张阶段转向高质量

发展阶段,在建设教育强国上仍存在不少差距、短

板和弱项,实现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跨越依然

任重道远。教育如何强?如何与科技、人才一体化

推进,实现大国之强?这是我们必须认真审视和思

考的问题。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首

在持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欲穷千里目,更上一

层楼”。面向世界上人口规模最大的现代化,必须

教育理论

第47页

43

实现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这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

这意味着要在深刻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战略属性、

民生属性的前提下,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统

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

改革。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

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因此,

必须紧扣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完善

立德树人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

新,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

面向高质量发展需求,着眼于拔尖创新人才培

养是对教育提出的重大命题。分类推进高校改革,

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调整机制

和人才培养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改革

必当针对高等教育布局调整和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

人民满意是检验教育改革成效的“试金石”。

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推动

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根本性转变,

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必然要求。我们

必须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

把促进公平融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各方面、各

环节,以满足人民需要为着力点,找准教育改革

的方向和突破口。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建立

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

不断完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推进机制,探索逐步

扩大免费教育范围,健全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

专门教育保障机制;不断缩小教育的城乡、区域、

校际、群体差距,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覆盖全

民、优质均衡……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是教育综合改革的必然要求。

强教必先强师,教育综合改革,人是最关键的

因素。各项政策能否稳扎稳打、落深落实,要依靠

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唯有大力弘扬教育

家精神,不断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健全师德师

风建设长效机制,方能为教育强国建设筑牢基石。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重

在抓好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变量。“世上无难事,

只要肯登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为实现高水平

科技自立自强勾勒出了清晰的路线图:深化科技体

制改革,坚持“四个面向”,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

织机制,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

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队伍体系化、建制化、协

同化。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学技术

高速迭代的今天,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牛

鼻子”,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变量。我国虽已

迈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但核心技术的创新和突破仍

是短板,要摆脱“卡脖子”困境,必须在前沿科技

领域、基础科学领域逐步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

距,不断积累优势。

高等教育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

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

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要优

化高等教育布局,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

大学和优势学科。要建立高校分类评价机制,鼓励

高校在不同赛道上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深化科教融汇改革,还要打破教学与科研边界,

以超越单一学科边界的大领域和需要多学科交叉、

多学校协同的重大任务为牵引,依托大项目、大平台、

大团队、大成果,将科研组织方式与育人模式有机

融合,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

推动人才培养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必须深化

产教融合改革,破解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两张皮”

困境,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效能,推动形成同市场需

求相适应、同产业结构相匹配的科技创新体系。

同时,传统的创新评价、成果转化、资源共享、

投入保障等体制机制问题要同步改革,健全新型举

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助力高水平

科技自立自强。

人才何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

体改革,要以人才培养和评价改革为引领,将我国

巨大的“人口红利”转化为强大的“人力资源红利”。

培养人才是基础。汇聚天下英才,基础和难点

都在人才培养上。我们要及时捕捉新一轮科技革命

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态势,主动适应党和国家事业

发展需要、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不断优化学科

布局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

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我们要加强素质教

育,强化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以高质量人才

培养体系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经济社会高质

量发展。

用好人才是目的。从进一步破除人才引进、培

养、使用、评价、流动、激励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

到加快建立健全以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

教育理论

第48页

44

包容人才为价值取向的人才管理机制,完善以创新

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一系列

改革举措着力打通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中的堵点,厚

植人才成长土壤,“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

的社会生态正在加速形成。

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在新一轮全球

人才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主动参与全球人才竞争,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是新时代人才工作的必然要求。

留学回国人员、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等一系列支持

政策的实施,吸引了一大批高端人才学成归国。在

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的有效联动中,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

体推进的良性循环正在形成。

时间虽不语,却记录下所有奋斗的足迹。进一

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

人才强国,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支撑

引领中国式现代化,教育系统责任在肩、使命重大。

我们要坚持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不

断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

责的教育领导体制,为统筹谋划推进教育科技人才

一体发展构筑坚实的基础。

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教育之于国家现代

化建设的重要性越发凸显。教育系统广大干部师生

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

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战略属性、民生属性,

做有理想、负责任的行动主义者。要锚定 2035 年建

成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推动全会重大决策部署在

教育系统落地见效,把全会精神落实到教育强国建

设规划纲要编制实施和各项重点工作中,努力办好

人民满意的教育,谱写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锦

绣华章,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征程中不断彰显教

育的价值与贡献。

来源:《中国教育报》█

教育理论

第49页

45

以钉钉子精神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改革大潮,浩浩荡荡,势不可挡。

从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再到进一步全面深化

改革,改革不断向广度和深度进军。党的二十届三

中全会胜利召开,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

矗立起新的里程碑,彰显了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坚强

决心和强烈使命担当。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

战略性支撑。”壹引其纲,万目皆张。全会强调要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

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一系列

新部署新要求,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

党中央对创新本质和规律的深刻洞察,为我们进一

步深化改革,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

强国,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支撑引领

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当先锋、打头阵!新时代新征程,教育的基础

性、先导性、全局性、支撑性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更

加突出,教育之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越

发凸显。

育拔尖创新人才、产一流科创成果、办人民满

意教育……宏伟目标已经明确,奋进号角已经吹响。

我们要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各项

决策部署,奋力书写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教育

新篇章。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

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深化教育

综合改革,要求我们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

坚定不移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坚定不移

促进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在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彰显教育之力。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

业,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前途光明、任重道远。

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

式展开,全球进入一个大变、大争、不确定的时代。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坚定不移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

和接班人,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背景

下,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培养担

当民族复兴重任时代新人、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

的战略之举。

国家之争,就是人才之争、教育之争。千秋基

业,人才为本。我们的教育培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必须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定拥护者和社会主义制度的

坚定维护者,必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

捍卫者与继承发展者,必须是愿意将所学奉献给祖

国和人民、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的有用人才。

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

力量,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而创新驱动的实质是

人才驱动。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

拔尖创新人才,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

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同样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艰

巨使命。

唯有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完善立德树人机制,

坚定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

这一根本问题,培养造就更多可堪大用、能担重任

的时代新人,才能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

业推向前进。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科技

与产业日益成为大国竞争和博弈的焦点。深化教育

综合改革,是把握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

有效应对世界科技创新形势、以科技创新的主动赢

得国家发展的主动、有力应对国内外风险挑战的必

然要求,是一体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

设、提高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水平的根本之策。

18 世纪以来,人类先后经历了蒸汽机革命、电

力革命、计算机及信息技术革命三次工业革命。现在,

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正在掀起第四轮科

技革命。历史地看,人类科技革命的每一次出现,

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也将

重新定义现代化的内涵。

教育理论

第50页

46

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物技术等前沿技术集

中涌现,引发链式变革。当下,颠覆性技术与产业

变革正在加速重塑全球政治经济新格局。科技作为

国之利器,越来越成为牵动世界格局变动的重要力

量。以教育特有的内生创造力推动中国科技创新能

力提升和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才能满

足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之需。

当前,我国原始创新能力还相对较弱,一些关

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顶尖科技人才不足。进一步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抢占科技竞争和发展制高点,

成为日益紧迫的任务。特别是随着世界进入新的动

荡变革期,地缘博弈日趋激烈,国际环境日趋错综

复杂,科技变革与大国博弈相互交织,科技领域大

国博弈烈度持续上升,这一切将伴随中国建设现代

化强国的整个过程。唯有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构建

高质量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建立健全创新

人才培养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深度融合的体制机

制,才能把握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

遇,在全球创新版图和经济格局的重塑中把握主动、

抢占先机,有力应对内外部风险挑战、有力保障国

家发展和安全。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

目标,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

过上更好的日子。”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是直面新

时代教育主要矛盾、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

题、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要求,是落实以人民

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由之路。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各级教育普及

程度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

毛入学率超过 60%,进入世界公认的普及化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始终坚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

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深化教育改革,人民群众对

教育改革发展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当下,“有学上”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教育“量”

的短板已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质”的提升成为

紧迫要求,“上好学”、接受更好教育和更加多样

化个性化教育的期盼更加强烈。

“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唯有深

化教育综合改革,才能推动实现从“有学上”到“上

好学”的转变,才能适应人口规模结构深刻变化对

教育提出的新挑战、新要求,才能持续增强人民群

众对教育改革发展的获得感、幸福感,以教育之力

厚植人民幸福之本。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停顿和倒退没有出

路。前行路上,有不少难关要“闯”、有不少硬骨

头要“啃”,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

举全教育系统之力,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向前走,

才能把教育综合改革的“施工图”变成教育高质量

发展的“实景图”,书写不负时代、不负党和人民

的改革新篇章。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必须完善立德树人机

制,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培养一批批栋梁之材。

“希望同学们树立远大志向,珍惜美好时光,

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争做爱党爱国、自立自

强、奋发向上的新时代好少年,努力成长为堪当强

国建设、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材。”今年“六一”

国际儿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四川省南充市嘉

陵区之江小学的学生们回信,对他们予以亲切勉励。

锦书云中来,尺牍传深情,回信传递的是习近

平总书记对青少年的殷切期待。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必须坚持的方向。这就决定了,高水平人才培养尤

其是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必须更有力、更主动地

服务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要把培养堪当民族复

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作为目标。

为中国式现代化夯实人才支撑,赋予立德树人

新的历史使命,也再次为思政教育工作鸣响了“发

令枪”。面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需要,要坚持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

革创新,写好铸魂育人的大文章。

当前,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如火如荼、科学教

育持续加强……“五育”并举、发展素质教育已经

成为社会共识。面向未来,要不断健全德智体美劳

全面培养体系,持续深化学生体质强健计划、学校

美育浸润行动、劳动习惯养成计划、学生心理健康

促进行动等,做好学生近视防控,强化科技教育和

人文教育协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国式现代

化培养造就适应新时代知识创新和高科技发展要求

的各领域人才。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必须加快建设高质量

教育理论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期刊在线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