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之弦》2023年11月刊

发布时间:2024-4-28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教育之弦》2023年11月刊

1要闻内参教育部等四部门修订印发《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近日,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鼓励吸引技术技能人才到职业学校兼职任教,加强职业学校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教育部会同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修订印发《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管理办法》是对 2012 年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印发的《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教师〔2012〕14 号)的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在原文件6 章 23 条的基础上扩展为 9 章 34 条,充分体现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管理办法》明确了兼职教师的选聘方式。提出职业学校可通过特聘教授、客座教授、产业导师等多种方式聘请兼职教师,可以采取个体聘请、团体聘请或个体与团体相结合的方式。鼓励职业学校与企事业单位互聘兼职,推动职业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在人才培养、带徒传技、技术创新、科研攻关、课题研究、项目推进、成果转化等方面加强合作。《管理办法》优化了兼职教师的组织管理。明确职业学校要将兼职教师纳入教... [收起]
[展开]
《教育之弦》2023年11月刊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3页

CONTENTS

目录

要闻内参

教育部等四部门修订印发《职业学校兼职教师

管理办法》 1

2022 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发布 2

2023 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

开辟产学研用新领域 塑造海丝发展新优势——

2023 海上丝绸之路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盛大开幕

3

开放创新 融合发展——2023 国际产学研用合作

会议湖北分会召开 5

融创领航 绿色未来 2023 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

(北京)在京隆重开幕 8

中心动态

对口支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

工作小组第五次会议在北京召开 13

2023 年高校基建培训班(第二期)在江南大学

举行 16

教育统计

加强数据审核,为教育统计数据质量保驾护航

17

《中国教育监测与评价统计指标体系》系列课

程开启 23

第4页

CONTENTS

目录

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赋能共富的“三个关键点” 29

建设成效初显 标准亟待明确——职业院校产

业学院发展现状调查分析 31

应用型大学高质量发展:挑战、战略及核心

理念 33

数字教育

以数字化助推教育服务精准优质多元 39

如何打通教育数字化转型“最后一公里” 41

数字力量助中西部教育全面提升 43

他山之石

德州学院:以“五创融合”推进应用型人才创

新能力培养 45

桂林旅游学院:产教融合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

文旅人才 47

国际动态

多国积极推动特色职业教育 49

从传统手工业走向工业 4.0 德国工程教育加速

升级 51

中心平台

第5页

1

要闻内参

教育部等四部门修订印发

《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

近日,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

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鼓励

吸引技术技能人才到职业学校兼职任教,加强职业

学校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教育部会同

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

督管理委员会,修订印发《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

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

《管理办法》是对 2012 年教育部、财政部、人

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

会联合印发的《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教

师〔2012〕14 号)的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在原文件

6 章 23 条的基础上扩展为 9 章 34 条,充分体现职

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

《管理办法》明确了兼职教师的选聘方式。提

出职业学校可通过特聘教授、客座教授、产业导师

等多种方式聘请兼职教师,可以采取个体聘请、团

体聘请或个体与团体相结合的方式。鼓励职业学校

与企事业单位互聘兼职,推动职业学校和企事业单

位在人才培养、带徒传技、技术创新、科研攻关、

课题研究、项目推进、成果转化等方面加强合作。

《管理办法》优化了兼职教师的组织管理。明

确职业学校要将兼职教师纳入教师培训体系。兼职

教师在兼职期间受到工伤事故伤害的,由原所在单

位依法承担工伤保险责任,原所在单位与职业学校

可以约定补偿办法。加强对兼职教师的日常管理和

考核评价,完善考评机制,健全退出机制。

《管理办法》明确了兼职教师的工作职责。要

求兼职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德育与思想

政治教育有机融入教育教学,将新技术、新工艺、

新规范、典型生产案例等纳入教学内容,协助加强

职业学校专任教师“双师”素质培养。

《管理办法》完善了兼职教师的支持体系。鼓

励支持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选派人员到职业学校兼

职任教,将选派兼职教师的数量和水平作为认定、

评价产教融合型企业等的重要指标依据。各地教育

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将兼职教师纳入教师

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加强对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

工作的指导。定期推选一批优秀兼职教师典型,加

强宣传推广。通过多种举措,激励各方积极支持选

派技术技能人才到职业学校兼职任教。

第6页

2

2022 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发布

一、全国教育经费情况

2022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 61329.14亿元,

比上年增长 5.97%。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主

要包括一般公共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政府性基金

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办学中

的企业拨款,校办产业和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的

经费等)为 48472.91 亿元,比上年增长 5.75%。

二、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情况

(一)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增长情况

2022 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包括教育

事业费,基建经费和教育费附加)为 39256.96 亿

元,比上年增长 4.79%。其中,中央财政教育经费

5715.56 亿元,比上年同口径增长 2.7%。

(二)各级教育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增

长情况

2022 年全国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

算教育经费为 15731.97 元,比上年增长 2.44%。其

中:全国幼儿园、普通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

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等学校增长情况分别是:

1. 全国幼儿园为 10198.39 元,比上年增长

7.29%。增长最快的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33.09%)。

2. 全国普通小学为 12791.64 元,比上年增长

3.32%。增长最快的是山西省(10.38%)。

3. 全国普通初中为 18151.98 元,比上年增长

2.14%。增长最快的是西藏自治区(9.82%)。

4. 全国普通高中为 19117.92 元,比上年增长

1.64%。增长最快的是福建省(11.03%)。

5. 全 国 中 等 职 业 学 校 为 17461.54 元, 比

上年增长 2.14%。增长最快的是宁夏回族自治区

(21.51%)。

6.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为 22205.41 元,比上年

下降 1.69%。增长最快的是四川省(13.42%)。

(三)各级教育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事业费

支出增长情况

2022 年全国幼儿园、普通小学、普通初中、普

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等学校生均一般公

共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情况是:

1. 全 国 幼 儿 园 为 9736.51 元, 比 上 年 增 长

7.83%。增长最快的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33.98%)。

2. 全国普通小学为 12259.53 元,比上年增长

3.53%。增长最快的是西藏自治区(10.64%)。

3. 全国普通初中为 17225.61 元,比上年增长

2.59%。增长最快的是西藏自治区(14.10%)。

4. 全国普通高中为 17796.54 元,比上年增长

3.25%。增长最快的是山东省(10.93%)。

5. 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为 16254.68 元,比上

年增长 2.24%。增长最快的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0.84%)。

6.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为 20926.53 元,比上年

下降 0.31%。增长最快的是河北省(24.87%)。

(四)各级教育生均一般公共预算公用经费支

出增长情况

2022 年全国幼儿园、普通小学、普通初中、普

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等学校生均一般公

共预算公用经费支出情况是:

1. 全 国 幼 儿 园 为 3208.62 元, 比 上 年 下 降

0.51%。增长最快的是贵州省(17.79%)。

2. 全国普通小学为 2785.89 元,比上年下降

2.43%。增长最快的是浙江省(12.54%)。

3. 全国普通初中为 4167.74 元,比上年下降

0.86%。增长最快的是西藏自治区(33.88%)。

4. 全国普通高中为 4223.18 元,比上年下降

1.25%。增长最快的是山西省(18.05%)。

5. 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为 5833.13 元,比上年下

降 0.56%。增长最快的是浙江省(21.55%)。

6.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为 8147.39 元,比上年下

降 3.47%。增长最快的是四川省(35.13%)。

(五)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占一般公共预算

支出比例情况

2022 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占一般公共

预算支出 260552.12 亿元的比例为 15.07%。

三、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

情况

2022 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为 1210207.2 亿元,国

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 4.01%。

要闻内参

第7页

3

开辟产学研用新领域 塑造海丝发展新优势

2023 海上丝绸之路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盛大开幕

10 月 29 日,在中国教育部、厦门会区各省份(闽、粤、桂 、琼 、滇、深等)人民政府的指导下,由教

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福建省教育厅主办,厦门大学牵头,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云南及厦门、深

圳等省区市教育厅(局)共同承办的 2023 海上丝绸之路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在厦门国际会议中心盛大开幕。

本次会议以“开辟产学研用新领域,塑造海丝发展新优势”为主题,聚焦丝绸之路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交流。

来自中国、加拿大、英国、美国、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地区)的高校校长、

院士、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近 300 人通过线上或线下的形式参加开幕式。

开幕式由厦门大学副校长江云宝主持。厦门

大学党委书记张荣、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二级

巡视员席茹、福建省教育厅副厅长李绚致辞,中国

科学院欧阳钟灿院士、瑞典皇家科学院及工程院乐

思·萨缪尔森(Lars Samuelson)院士等作主旨报告。

张荣在致辞中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项行动任务中,推动科技创新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产学研用、

协同创新,在全人类应对共同挑战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自 2021 年以来,我校牵头五省两市、科研

院所和企业成功举办了 2021、2022 海上丝绸之路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倡议和科教兴

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中国与有关国家和地区开展深度合作。在巩固拓展往届会

议成果的基础上,本次会议以开辟产学研用新领域、塑造海丝发展新优势为主题,将持续拓展合作的广度、

深度,深化模式合作,探索长效机制,推动产业应用融合发展,加快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以创新驱动

赋能高质量发展,不断开创产学研用国际合作新格局。

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

第8页

4

本次会议在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云南及厦门、深圳等省市设海洋科技与工程、未来显示技术、绿

色智能装备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等 22 个分论坛,各国与会学者将从产学研用多个层面展开深度探讨。据悉,

下一步海上丝绸之路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将组织发起会区学科联盟、合作共建共享机制等活动,为推进国

际产学研用合作、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席茹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并指出,今年是习近

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 10 周年,习主席在第

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强调,中国

对外开放的大门越来越大,只有合作共赢才能办成事,

办好事,办大事。一直以来,中国教育部着力推进一

带一路教育行动高质量发展,制度性、系统化、全方

位深化教育对外开放。2018 年我们首创搭建国际产学

研用合作平台,开辟合作共赢新领域,中外高校、科

研院所、企业等各方坚持共商、共建、共享,聚焦产

业需求,推进科技创新,取得了喜人进展。她希望福

建、广东、广西、海南、云南携手共建海上丝绸之路会区,充分发挥五省份各自区域优势,资源优势,协调

各方深度对接合作,共同推进科技创新及产业应用,打造了区域开放合作新平台。围绕开辟产学研用新领域,

塑造海丝发展新优势,共商国际产学研用合作,共绘蓝图,共创未来。

李绚代表福建省教育厅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

祝贺,他指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十年来,福建作

为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广泛开展与海上

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产学研用,交流合作,全

面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推动共同发展,形成了

航海技术等一批科技成果,成为一带一路建设中照顾

人民惠及民生的好项目,架起民心互通的桥梁。本次

会议将与各方携手同行,推动海上丝绸之路国际产学

研用合作,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加快优化一带

一路合作格局布局,密切与各区域的科研合作,提升

互联不同水平;开展务实合作,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绿色发展,推动优质资源全球范围开源开放,共建共享;

打造一流环境,提供优质的服务保障,支持重大教育科技研究合作,为全球互联互通贡献福建力量,为国际

经济合作搭建平台,实现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互利共赢。

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

第9页

5

开放创新 融合发展

——2023 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湖北分会召开

11 月 4 日,在中国教育部、湖北省人民政府的指导下,由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湖北省教育

厅主办,华中科技大学承办的 2023 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湖北分会在华中科技大学启幕。

此次会议主题为“开放创新 融合发展”,来自 24 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的校长、院士、

专家学者等 200 余人齐聚一堂,深入探讨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机遇与挑战。湖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中国

工程院院士邵新宇,华中科技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元元,欧洲科学院院士、柏林洪堡大学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工程科学学院外籍院长尤根·库思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

司二级巡视员席茹视频致辞。

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

第10页

6

邵新宇在致辞中指出,当前,湖北正紧紧围绕

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湖北的“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

重要战略支点”的光荣使命,着力推动产学研用深

度融合,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

动能新优势。

李元元在致辞中表示,华中科技大学坚持“以

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的办学思路,率先在

中国提出“学研产结合”,对内加强与地方政府、

大型企业的联系,服务区域经济建设与发展;对外

与全球高校和机构建立合作往来,促进世界一流科

技成果的产生。

席茹在致辞中指出,加强产学研用深度合作是

世界各国的广泛共识。希望中外高校、科研院所、

企业携起手来,更加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

加快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联合体。

尤根·库思重点介绍了华中科技大学未来技术

学院科教协同、产教融合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及

着力培养驱动科学研究、引领未来科技和产业变革

的人才培养目标。

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

第11页

7

开幕式上还举行了多项合作平台揭牌仪式和项目签约。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党总支副书记易辉

明主持揭牌和签约环节。

华中科技大学(基础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与法兰克福大学共建中德心肺科学联合实验室;武汉科技

大学与南非比勒陀利亚大学、尼日利亚圣约大学、埃及艾因沙姆斯大学共建中非低碳冶金中心。

同时,湖北全省 23 所高校院所与国内外机构分别签署了华中科技大学与新加坡国立大学本硕联合培养

协议、武汉大学与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合作协议、武汉理工大学与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金融学本科中

外合作办学项目协议等 18 份合作协议。

据悉,2022 年,在湖北省委省政府和教育部指导下,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北大学和武汉科技

大学等四所高校,首次成功举办了“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4 场分论坛,推动了湖北省高校与国外高校的

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湖北 15 所高校 393 名研究生实现了中外导师联合培养。今年,湖北省首次成功举办了“开

幕式 + 分论坛”,会议聚焦“产学研用融合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校企合作促进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国

际产学研用合作增进人类福祉”三个议题。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湖北大学、武汉科技大学、华中师范

大学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湖北 6 所高校将分别牵头举办 8 个专业领域的 25 场分论坛。

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

第12页

8

融创领航 绿色未来

2023 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北京)在京隆重开幕

11 月 22 日,在中国教育部、北京会区各省(市)(京、津、冀、晋、豫)人民政府的指导下,由教育

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办,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首

都经济贸易大学承办的 2023 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北京)在京隆重开幕。

本次会议以“融创领航,绿色未来”为主题,来自 10 余个国家和地区的 148 名院士、专家学者、师生

代表和企业代表参加开幕式及主论坛等相关活动。教育部副部长吴岩、北京市副市长刘宇辉、清华大学校长

王希勤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天津市副市长张玲、河北省副省长董兆伟、山西省副省长熊继军、河南省副省长

宋争辉、联合国气候变化全球创新中心主任 Massamba Thioye 视频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瑞典 KTH

皇家理工学院、瑞典国家超算中心主任 Dirk Pleiter 等专家出席会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任李奕主持会

议开幕式。中心副主任王长树出席会议,并主持主旨报告环节。

吴岩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他表示,近年来,

中国教育部先后出台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

放,推进一带一路教育行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文件,

制度性、系统化、全方位的深化教育对外开放。国际

产学研用合作会议作为以开放合作促互利共赢的创新

举措,为开展深入对接,交流合作,聚力推进科技创

新发挥了树立了合作的典范。他对会议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加强协同创新,推动产学研用高质量发展;二是

加强产业应用,推动产学研用融合发展;三是加强人

才培养,推动产学研用可持续发展。

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

第13页

9

王希勤在致辞中表示,本届会议以“融创领航,

绿色未来”为主题,广邀政、产、学、研各界专家学

者,共同探讨融合创新推动绿色发展的长远之计。他

希望以本次大会为契机,搭建起将教育创新发展、科

技创新协作、人才创新培育融为一体的国际产学研用

交流平台,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为推进绿色科技创新、绿色低碳转型注入持久动力,

为助力全球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刘宇辉在致辞中表示,2023 国际产学研用合作

会议的开幕式创新是推动教育业人才的创新链产业链

有机衔接,深度融合的重要途径。北京具有产学研究

国际合作的深厚基础,近年来北京立足国家战略,基

于首都优势,坚持五子联动,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

推进高水平改革开放,不断推动经济社会高速的发展。

面对新时代社会发展,北京将进一步扩大教育的资源

开放,聚力推进高水平科教交流合作,不断有新发展,

为世界各国提供新机遇。

张玲在致辞中表示,天津表示将积极构建产学研

用深度融合发展新格局,紧扣产业链的需求,以高素

质的人才资源供给和高水平的科研创新能力,服务新

型工业化的改革举措落到实处,服务传统产业基础再

造和新兴产业发展,努力实现教育科技、产业、社会

的良性循环。天津将抓住协同创新产业创新的机遇,

谱写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新篇章,下大力气聚才、引

才、用才,使天津成为高水平人才汇集高地、高质量

教育科研资源汇集高地、高素质生产要素汇集高地。

董兆伟在致辞中表示,北京会区各省(市)共同

举办 2023 年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彰显了加强国

际创新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共同愿望。随着京

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的深入

实施,河北站在了新的发展起点上,对科技创新,对

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更加强烈。河北省期待以此次会议

为契机,与海内外各界朋友一道,持续拓展国际产学

研用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全面提升科技协同创新水平,

共同为创新驱动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

第14页

10

熊继军在致辞中表示,山西省正大力实施科教

兴省、人才强省创新驱动战略,促进产学研用深度

融合和一体化发展,并聚力营造一流的人才环境,

全力打造一流的创新生态,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和创新平台建设。山西省将深入落实全方位高质量

发展的发展战略,竭诚为国内外的政府、企业、院校、

机构提供优质的服务;将持续深化放管服务改革,

推动更多的研究机构在山西落地,更多的科研成果

在山西产业化。

宋争辉在致辞中表示,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

科教事业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

强省战略,正着力构建高质量的创新体系,奋力建设

国家创新高地和全国重要人才中心。河南省着力提高

高校创新源头供给能力,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并

将立足河南,放眼全国,联通世界,持续扩大对外开

放交流,打造高效创新协同平台,大力引育创新人才

团队,不断优化一流创新生态。

Massamba Thioye 在致辞中表示,气候的变化越

来越成为跨国合作的重要领域,其合作体现在教育、

产业和研究等多方面。他呼吁重新思考在可持续发展

背景下解决人类核心需求。他表示,“我们正在为与

人类需求相关的气候和可持续性解决方案的需求驱动

变革性创新创造空间,创新也将成为推动未来可持续

发展的重要手段。”

开幕式上,还举行了绿色算力共享平台合作计划、城市轨道交通柔性直流牵引供电系统技术合作计划、

超分子本质安全材料合作计划及有机数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战略伙伴关系合作、蓝色光标与首都经济贸易大

学战略伙伴关系合作等项目签约仪式。

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

第15页

11

主旨报告环节由教育部学校规划中心副主任王

长树主持,来自中、英、日 3 国的四位知名国际专

家围绕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主题作了精彩分享。

贺克斌以《推动碳中和国际合作与产学研用融

合创新 共建人类美好家园》为报告题目,介绍了

清华大学在积极探索和尝试碳中和国际政产学研

用创新合作的一系列创新举措。清华大学愿与愿

与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携手应对气候变化并作出

积极行动。

英国工程与技术学会会士、英国 BP 集团工程与

创新部 Jon Salkeld 以《产学研携手创新,助力世界

实现净零》为题,向大家分享了 BP 集团应对全球气

候变化和实现碳中和,需要行业和学术界相关方的共

同努力。未来,随着石油在能源需求的占比逐渐降低,

能源系统会更加复杂,能源供需和产业链配置等各方

面将需要取得重大进展。

日本大金工业株式会社执行董事、技术创新中心

副主任的河原克己以《协创创新举措引领大金工业可

持续发展战略》为题,向大家分享了大金的发展目标,

致力于创造新的技术和新的价值,如碳中和、数字化

等,并将创新竞争作为持续发展的支柱,进一步加强

双方的合作。

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

第16页

12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汪林望以《用

第一性原理材料计算助力再生能源材料研发》为题,

向大家分享了在开发面向工业界的材料模拟软件方

面所做的努力,也列举第一性原理材料计算在再生

能源材料开发中的应用。

据悉,2023 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北京)将围绕集成电路、航空航天与交通、企业经营与管理等专

题举办分论坛和系列学术活动,积极探索国际产学研用合作新模式,以数字化、绿色化手段推动中外高校、

科研院所和企业产学研用深度合作,持续推进国际产学研用合作高质量发展,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合作共赢

新格局。

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

第17页

13

对口支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

工作小组第五次会议在北京召开

12月 8日,由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办,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承办的对口支援中国石油大学(北

京)克拉玛依校区工作小组第五次会议在北京召开。

本次会议以“同向同行、合作共赢”为主题,来自教育部对口支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

建设的 19 所直属高校领导及相关负责人参加会议。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党委书记王同奇出席会议并致欢

迎辞。教育部民族教育司副司长胡炜、教师工作司副司长翁波、离退休干部局人事处处长李海瑞,新疆维吾

尔自治区教育厅督学周伟,克拉玛依市副市长霍懋敏出席会议。中心副主任王长树出席并主持会议。

王同奇表示,孙尧副部长组织召开对口支援工作

协调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开启了高质量对口支援赋

能克拉玛依校区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学校紧抓发展

机遇,及时对标会议指示要求,持续推动各项工作举

措在克拉玛依校区落实落地,银龄教师规模稳步扩大,

博士后队伍取得新突破,教育对外开放持续推进,试

点实施“主专业 + 微专业”,联合研究生院初具雏形。

他强调,学校将进一步学习贯彻会议精神,落实高质

量建设克拉玛依校区主体责任,与 19 所对口支援高

校携手并进,同向同行,共担使命,不断推进克拉玛

依校区扎根祖国西部大地,为教育强国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心动态

第18页

14

胡炜强调,各高校要提高认识,充分调动建设克

拉玛依校区的责任意识和家国情怀;要充分挖潜现有

资源,多方面、多举措推动克拉玛依校区高质量快速

发展;要加强管理,在开展银龄教师选派、管理与服

务等方面提高防范风险的意识和能力。他希望,各援

建高校和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要积极落实对口支援

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精神,同题共答,汇聚合力,为

克拉玛依校区高质量发展增添动力,为中国式现代化

新疆实践作出更多贡献。

翁波指出,教育部等十部委发布《国家银龄教师

行动计划》,搭建了国家层面老有所为的广阔平台。

希望各对口支援高校落实部党组对银龄计划的决策部

署,加大对克拉玛依校区及其他受援单位的支援力度;

希望克拉玛依校区等受援高校用好用足银龄计划政策

资源,加强关心关爱和典型宣传示范,充分发挥银龄

教师的重要作用。

李海瑞代表离退休干部局指出,“高校银龄支援

西部计划”是教育部推动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推进

教育公平,实施新时代教育强国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

各高校要充分认识银龄计划的重大意义,不断健全银

龄计划的保障机制,不断宣传银龄计划的政策优势。

离退休干部局将不断为全方位做好银龄计划提供有力

保障,不断为解决国家老龄化问题和教育强国建设多

做贡献。

王长树强调,随着对口支援工作进入新的历史阶

段,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要把握新时期发展机遇,

加快校区高质量发展步伐;各对口支援高校要聚焦对

口支援第五次领导小组会议精神,积极选派援建教师,

加强教育对外开放合作,先行先试“主专业 + 微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共商共建联合研究生院,多措并举助

力克拉玛依校区高质量发展,为服务新疆产业集群和

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坚实智力支撑。

中心动态

第19页

15

周伟、霍懋敏分别代表自治区教育厅和克拉玛依市就进一步扩大克拉玛依校区办学规模的工作进行了汇

报,并就下一步推动“两个视同”落地,做好部区共建工作,搭建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加

大力度支持校区高质量发展等方面提出工作举措。

会上,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长助理兼克拉玛依校区校长李军汇报了落实“对口支援克拉玛依校区工

作协调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精神的情况和下一步工作计划。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副校长金衍为 2023 年

新聘任对口支援学科带头人北京外国语大学孙磊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齐天翔教授颁发了聘书。19 所对口

支援高校有关负责人分别介绍了落实对口支援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精神的工作举措,研讨了《对口支援中国

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开设微专业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以及《克拉玛依联合研究生院章程(征

求意见稿)》。围绕继续做好对口支援工作,各高校表示将坚决贯彻落实教育部决策部署,进一步落实落细

各项工作举措,为克拉玛依校区高质量发展贡献应有力量。

中心动态

第20页

16

2023 年高校基建培训班(第二期)在江南大学举行

为深入贯彻党的

二十大精神,以高质

量校园建设服务教育

强国战略,探索创新

型校园规划与建设的

发展路径,不断提升

校园规划建设水平和

发展质量,努力实现

高校校园规划建设的

新局面,由中心主办

的 2023 年高校基建培

训班(第二期)于 11

月 8 日在江南大学顺利开班。中心副主任王长树、江南大学党委副书记戴月波出席开班式。近 130 所高校基

本建设、发展规划相关部门的 300 余名学员参加了本次培训。

江南大学党委副书记戴月波致欢迎辞并作专题报告,他详细介绍了江南大学蠡湖校区建设情况。他表示,

基建工作是高校运行管理中的重要一环,承担了改善基本办学条件、优化科研基础设施,保障高等教育事业

内涵式发展,服务教育强国战略的重要任务,随着高质量校园建设要求的不断提升,高校基建工作也在不断

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此次全国高校基建培训班正是为我们基建工作者间相互借鉴和学习提高提供了绝佳

的平台和机会。

中心副主任王长树致辞,他从高校基建管理工作现状、基建管理工作应该处理好的问题和如何做好学校

事业发展规划与校园规划三个方面,对高校基建管理工作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他指出,学校基本规划建设管

理工作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深入贯彻党

中央和教育部党组重大决策部署,从保障校

园安全、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高度,用智

慧做好校园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让师

生在校园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此次培训重点针对大学校园建设的动态

性与可持续性、校园绿色空间营造、既有校

园更新改造、新校区建设项目投资估算编制

指南应用、科学实验建筑及大科学装置研究、

BIM 技术体系以及智慧校园顶层架构设计及

应用等基本建设发展的热点问题和发展趋

势,结合国内外大学经典案例开展全方位系

统培训。

11 月 10 日上午,全体学员赴江南大学蠡湖校区进行现场教学活动。培训学员一致认为本次培训理论体

系搭建完善,同时与实际有机结合,效果显著、收获颇多,对下一步开展校园基本建设管理工作有很好的借

鉴和指导意义。

中心动态

第21页

17

加强数据审核,为教育统计数据质量保驾护航

教育统计是监测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水平、指导

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实行科学决策和管理

的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工作。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对教育决策和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影响,数据审核是

确保数据质量的关键步骤。

近期,全国各地正在紧锣密鼓的开展各级教育

统计数据汇总、审核工作。那么如何做好教育统计

数据的审核?开展数据审核的方法和内容有哪些?

数据审核人员应具备怎样的素质?全国教育事业统

计在线培训中的《如何做好教育统计数据的审核》

课程带你探寻答案。

一、数据审核的必要性

(一)数据审核的定义。统计数据处理工作中,

利用数据的取值范围,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查找

原始数据中的错误或者潜在的错误,使原始数据的

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这一过程称之为数据审核。

(二)统计法规中关于数据审核的明确要求。

《教育统计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

第 44 号)中对教育统计人员、审核人和单位负责人

的数据审核义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第十五条:教育统计人员应当加强学习,具备

与其从事的教育统计工作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业务

能力;应当恪守职业道德,如实整理、报送统计资料,

对其负责搜集、审核、录入的统计资料与统计调查

对象报送的统计资料的一致性负责。

第二十七条: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有关机构等

教育统计调查对象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原始

记录、统计台账,建立健全统计资料的审核、签署、

交接、归档等管理制度。上报的统计资料必须由统

计人员、审核人、本单位负责人签名,并加盖单位

印章。统计资料的审核、签署人对其审核、签署的

统计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负责。

(三)高质量的统计数据是科学决策的核心基

础。教育统计数据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了决策的重

要依据,对于教育规划、学校建设、经费拨付等有

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只有高质量的数据才能起到决

策支撑的作用。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抓

质量是统计工作永恒的主题。要确保基层学校逐级

汇总到教育部的数据真实、准确,关键在于省、市、

县、学校各个环节的数据审核。

二、数据审核的基本流程

数据审核的基本流程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四个

方面:数据准备、组建专家团队、审核过程和意

见反馈。

教育统计

第22页

18

三、基本方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统计数据的利用率不断提高,对统计数据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应的对数据

审核的方式方法也在不断的改进。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一般要用到以下几种方法来开展数据审核。

方法一人工审阅。人工审阅的审核对象主要为纸质材料,它包括基表、综表、核查报告、按要求提供辅

助材料。(对象变化较大的核心指标按工作要求均须提供佐证材料,辅助材料需和统计报表一同上报)。

方法二软件校验。统计软件本身自带的校验以及教育部、各省市开发的专用核查工具。

1. 统计软件校验一般分为逻辑校验和经验校验。逻辑校验属于强制校验,不通过无法上报。经验校验

一般需对提示问题进行核实,如实填写相关说明。

2. 统计台账是利用统计台帐开展数据审核是比较细致、深入的一种审核,将统计台账和管理系统的数

据库相关联,将大大提升统计数据的质量。

方法三重点核查。审核对象为具体的数据指标,主要方法包括奇异值筛查,与上年数据的对比,与业务

部门的数据对比。

方法四指标分析。通过对常用教育指标的测算与分析发现深层次的问题,比如生师比、生均办学条件、

升学率、巩固率等。

四、数据审核的主要内容

(一)造成数据失真的主要原因

例如随迁子女、留守儿童、兼任教师、聘请校外教师等等,这些指标的解释说明都比较复杂,往往带有

很多条件,如不能准确把握,就有可能填错。

例如办学条件指标,常见的单位不止一个,比如亩和平方米,册与万册,元、千元与万元。而且这些数

据往往比较大,字符串比较长,在录入的时候很容易出错。

最近几年,教育部通过优化软件设计、数据核查、数据分析等手段多管齐下,虚报瞒报的现象已大大减

少。但是对于与经费、监测、考核挂钩的指标,虚报瞒报的现象还时有发生。

(二)审核的主要内容

规范性审核

(1)纸质报表须由单位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

(2)电子数据与纸质报表的一致性。确保在汇总过程中修订的指标,纸质报表相应完成修改。

(3)是否按主体校统计原则填报。重点审核招收中职学生的高职院校、综合高中。

教育统计

第23页

19

完整性审核

(1)是否漏报学校和单位。尤其注意复式班、当年新增的学校、幼儿园。

(2)是否漏报报表。

(3)是否漏报数据项。重点要注意高等教育的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分类型的数据。

(4)是否漏报文件要求上报的其他材料。包括核查报告、佐证材料,以及工作总结等等。

宏观审核

(1)与业务部门数据的比较。统计数据来源于业务部门的指标包括学生数、教职工数、固定资产、校舍、

危房,体质健康的数据等。建议统计人员主动到业务部门去核对相关数据并请业务处室核实无误后签章。

(2)历年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提前梳理常用指标,准备好历年数据并制作成数据表、柱状图或曲线图,

通过宏观层面分析判断今年的数据有没有问题。

(3)与学龄人口关联比较。将各级学生数与对应学龄人口之间的关联比较,同时还可以分性别、分年

级作比较。

教育统计

第24页

20

二年级的学生数趋势与人口的趋势不一致,应重点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4)各级学生流变化情况。一是固定某个年级的学生在升级过程中规模的变化情况,二是历年某个教

育阶段或某个年级学生数的变化。学生流的审核,主要是审核低年级学生在升学过程中的延续性,对学生流

的分析有利于了解本地学生的流动变化情况,对于学生流波动较大的情况可以进一步的分析,找出数据波动

的原因。

上图代表不同县情的学生流动情况,要分析原因并判断是否合理。

(5)教育热点领域指标

高校办学条件指标。部分院校办学条件不够,涉及部、省各类评估和监测、争取招生计划等方面容易虚

报数据。

义务教育均衡监测指标。办学条件指标对差异系数测算的结果影响很大,需关注如校舍、体育场馆等指

标的变化情况,其他指标变化较大的也要进行核实。

义务教育大班额指标。大班额指标现在是各级政府相对比较关注的一个领域,是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方

面,有一区县仍存在这个问题,要防止“从统计数据的角度来化解大班额”的问题。

与经费挂钩的指标。调查制度中与经费挂钩的指标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例如各级各类的学生数、教

职工数、寄宿生数、随迁子女、留守儿童等等这些指标,因为与经费挂钩,在审核数据的时候要把这类指标

作为重点审核的指标。

其他各类监测考核的指标。教育系统、地方各级政府在管理中都会有一些监测和考核,都依赖于统计数

据,那么涉及到的相关指标要予以重点关注。

微观审核

主要是经验校验,需要进行人工再次审核。

表内关联审核 >>>

同一张报表里面各个指标之间有一定的关联,在填报的时候需特别注意。例如,教师的年龄与职称的关

系,重点审核低年龄高职称以及高年龄低职称的情况。学生年龄与年级,学生的年龄与年级之间是有很强的

教育统计

第25页

21

对应关系,尤其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在小学阶段。

表间关联审核 >>>

不同的表之间的指标关系。例如寄宿生数与学生食堂、学生宿舍之间的关系,比如某校有寄宿学生数,

但是办学条件却没有体现学生食堂的面积、学生宿舍的面积,这是有问题的。教室间数与教室面积的关系,

教室平均面积应该是 40-60 平米,过大或者过小都应重点审核。

年度关联性审核 >>>

一是本年度学生变动表中上学年初报表在校学生数,应与上学年在校学生数严格保持一致,其他类似的

指标还有女学生数、少数民族学生数、专任教师数、女专任教师数。

二是上下年度各学校指标的比较,需要将主要指标,如学生数、教职工数、办学条件的数据进行两个年

度的关联比较,对变动的规律分析其是否合理。

三是本年毕业生数与上年预计毕业生数是否基本一致,确保学生数上下两个年度进行一个有效的连接。

教育统计

第26页

22

奇异值审核 >>>

利用 TOP 的手段,快速查找每一个指标的 TOP100,那么这个既包括最大的 100,也包括最小的 100,

是不是奇异值一目了然。一是直接在数据库中进行筛选,编写计算机语言。二是将数据库转换成熟悉的

Excel,进行排序。

其他内容审核 >>>

包括对填报指标的单位进行审核,容易漏填指标项的审核,以及有特定填报范围的审核等。例如:高等

教育的图书计量单位是万册,中职与基础教育是册;容易漏填指标主要集中在随迁子女、留守儿童、寄宿生

以及随班就读的学生。

五、数据审核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教育统计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综合性基础工作,教育统计数据是国家宏观调控和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

要发挥好教育统计工作的这一重要作用,关键在于数据质量。数据审核是数据质量监控体系一个非常重要的

环节,通过严谨细致的审核数据,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从而更好地发挥数据在决策中的作用,为数

据的进一步分析和利用打下基础。

本文内容来源于教育事业统计在线培训课程《如何做好教育统计数据的审核》

授课专家 谢峰 湖南省教育厅信息中心

教育统计

第27页

23

《中国教育监测与评价统计指标体系》系列课程开启

什么是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净入学率和毛入

学率区别在哪儿?大家耳熟能详的“生师比”,到

底有什么样的内涵?这些指标在实际工作中怎样应

用?能发挥多大的作用?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

快来开启全国教育事业统计在线培训《中国教育监

测与评价统计指标体系》系列课程的学习之旅吧!

完成了教育事业统计调查表的填报、汇总和上

报后,根据统计资料深入挖掘数据资源,进行统计

分析和监测,更是完成整个统计工作的关键之举。

为了充分发挥教育统计对教育管理、科学决策和服

务社会的重要作用,需要一套健全科学的教育统计

指标体系。

2020 年,教育部组织专家对 2015 年发布的《中

国教育监测与评价统计指标体系》进行了修订和完

善。修订后的指标体系分为综合教育程度、国民接

受学校教育状况、学校办学条件、教育经费、科学

研究等 5 类共 120 项,更具科学性和针对性,能够

更好地监测各级教育事业发展状况。

如何用好用活这套指标体系?如何有理有据的

把监测结果生动地勾画出来?教育事业统计在线培

训《中国教育监测与评价统计指标体系》系列课程

将为您进行全面而详细的解读。

教育事业统计在线培训《中国教育监测与评价

统计指标体系》包括《概论》课程及后续的《指标解读》

课程。

《概论》课程

《概论》课程对《中国教育监测与评价统计指

标体系(2020 年版)》的内容结构及应用经验进行

了全面介绍与解读。

课程包括三个模块,基础篇、应用篇和路径篇。

基础篇中,主要介绍《中国教育监测与评价统计指

标体系》的修订缘起、功能、发展历程、整体与单

项指标的内容结构等;应用篇中,主要介绍指标体

系应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基于指标开展数据分析

的常用思路及应用指南;路径篇中,主要提供了指

标体系的检索路径。

通过学习该课程,学习者能对《中国教育监测

与评价统计指标体系》形成全面系统的了解,明晰

应用思路与注意事项,掌握指标内涵和计算方法,

从而科学地基于指标体系中的相关指标开展统计分

析与监测评价。

教育统计

第28页

24

《指标解读》课程

《指标解读》课程是为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指标,用好指标,服务于管理和决策。该课程坚持“分类别,

有重点,攻难点”的原则,针对单项指标进行深度解读。

课程亮点

◆《指标解读》课程针对不同专题,选取有代表性的指标,帮助学习者从多角度深入挖掘数据资源,进

行统计分析和监测,充分发挥教育统计对教育管理、科学决策和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

◆从定义和用途、计算公式、分析和应用、适用范围、局限性及使用注意事项等方面全方位解读指标。

◆教育统计一线专家亲自编写讲义并配音,兼具专业性与生动性。

◆课程形式丰富多样,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以动画形式呈现,生动活泼。

课程展示

《指标解读》课程通过对单项指标的深度分析讲解,可以帮助学习者了解,在运用《中国教育监测与评

价统计指标体系》开展教育统计分析时,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1. 准确理解指标,关注指标的适用性

如每十万人口各级教育平均在校生数,主要反映各级教育在校人口的相对规模,会受到当地人口结构、

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政策及学校布局等的影响。例如,在义务教育全面普及的背景下,义务教育阶段的指标

值主要与学龄人口的相对规模有关;而高等教育的指标值则受高等院校在全国布局的影响较大。因此在使用

过程中要注意:每十万人口各级教育平均在校生数在国家级和省级层面使用代表性更强。

▲ 课程来源:指标解读 - 每十万人口各级教育平均在校生数,主讲教师:张琳 河南省教育厅

如高于规定学历专任教师比例,是指某一级教育高于国家规定的最低学历要求的专任教师数占该级教育

专任教师总数的百分比。各级教育教师的最低学历要求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关于获得各级教育

教师资格所应当具备的相应学历的规定。该指标解读课程中,对国家规定的各级教育教师最低学历要求做了

全面细致的梳理,帮助学习者更准确地理解指标内涵。

2. 合理选择指标,关注指标的局限性

如最常用的生师比,用于反映教师数量充足程度,经常用作教育质量的替代指标。该指标值越高,表明

每位教师平均所教的学生越多,相反,生师比越小,表明平均每位教师所教的学生越少,老师有更多的精力

去关注每一个学生,有助于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但是如果指标值过低则表明存在一定的资源过剩,在实际

教育统计

第29页

25

图片▲ 课程来源:指标解读 - 高于规定学历专任教师比例,主讲教师:王磊 云南省教育厅

应用中要结合学校规模统筹考虑,调控教师供给。

但其局限性就在于仅反映教师数量的充足情况,不能全面反映教师队伍情况,例如,教师的自身素质、

教学经验、专业背景、教学方法等其他因素都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

如净入学率和毛入学率指标,净入学率是指某一级教育在校学龄人口数占该级教育国家规定年龄组人口

总数的百分比。毛入学率是指某一级教育不分年龄的在校学生总数占该级教育国家规定年龄组人口数的百分

比。这两个指标计算的难点和局限性在于:

分母的学龄人口数据采集存在困难

分子分母的统计时点不一致

某些政策因素造成指标计算结果和实际感受度之间存在差异

▲ 课程来源:指标解读 - 生师比,主讲教师:郭福生 天津市教育委员会财务与资产管理中心

教育统计

第30页

26

计算这两个指标时不要机械的套用公式,要准确理解指标内涵。

值得注意的是:当某一阶段的教育已经进入普及阶段后,单纯的看规模和入学率已经不再是教育发展的

重点,需要将关注的重点转向教育质量和教育内涵发展的指标上去。

▲ 课程来源:指标解读 - 净入学率 & 毛入学率,主讲教师:顾晨兰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3. 深度挖掘指标,关注指标的政策性

如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是指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园(班)幼儿数之和占在园(班)幼儿

总数的百分比。该指标反映了各级政府对公益、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的支持力度。“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

源供给”,提升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是基本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推动两孩政策落地,保障民生

的迫切需要;是推进教育扶贫,从人生早期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所以普

惠性幼儿园覆盖率的政策性指向性强,目标值明确。

该指标解读课程依托政策环境、紧扣政策内容、运用统计数据,分析政策执行情况,客观监测政策执行

绩效,深入挖掘数据背后的各种影响因素,为改进教育政策提供依据。

▲ 课程来源:指标解读 - 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主讲教师:张振助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教育统计

第31页

27

如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比,可监测和评价全国及各地区高中阶段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结构。

受经济发展规模、思想观念、产业结构、人口规模、教育水平和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各省份高中阶段普职招

生比呈现差异化分布。该指标解读课程结合国家相关的系列政策,深入分析了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

▲ 课程来源:指标解读 - 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比,主讲教师:王青竹 山东省教育厅

如“双师型”教师比例,是指职业教育中“双师型”专任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百分比。该比例越高,

说明职业教育中拥有更多具有行业能力资格的教师,体现出更高的师资水平,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和对学生

职业技能的培养。该指标解读课程细致梳理了 2017 年以来涉及“双师型”教师的一系列政策文件,为该指

标的分析和应用提供政策理论基础。

▲ 课程来源:指标解读 -“双师型”教师比例,主讲教师:黄江川 江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教育统计

第32页

28

4. 科学分析指标,关注指标的延展性。如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反映国民和劳动力的整体文化素质,

体现了教育对人力资源的贡献。该指标解读课程中,从国内、国际两个方面对我国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情况

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化分析,纵向比较看发展、横向比较看差距,通过国际比较找定位、找目标,同时也对

照相关国家发展规划监测目标,对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情况形成客观评价。

▲ 课程来源:指标解读 - 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主讲教师:张思佳(张振助指导) 教育部规建中心

5. 丰富展现指标,关注指标的多样性。如幼儿园、中(小)学平均班额指标解读课程中,结合《幼儿

园工作规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 39 号)对幼儿园小、中、大班不同的班额标准规定,用图表形式,

生动展现了 2012—2021 年全国幼儿园平均班额及 2021 年各省幼儿园平均班额的具体情况。该课程的分析展

现形式直观可视、图文并茂、丰富多样,便于理解。

▲ 课程来源:指标解读 - 幼儿园、中(小)学平均班额,主讲教师:倪颂巧(关欣指导) 教育部规建中心

为助力教育统计工作者“活学活用”,更是助力我国教育统计工作“更全面、更科学、更精准、更智能”

地发展,《中国教育监测与评价统计指标体系》系列课程,经过三年的积累和沉淀,已陆续推出 9 门深受学

员好评的指标解读课程。这一系列课程接下来还将不断丰富,继续为大家带来更多精彩,敬请期待!

教育统计

第33页

29

职业教育赋能共富的“三个关键点”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扎实推进共

同富裕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的长期

命题。职业教育作为与社会经济环境紧密联系的类

型教育,是培养社会所需人才、提升劳工技术技能

水平、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要素。将职业教育

高质量发展作为赋能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发展的重要

途径,是促进我国经济繁荣、国家富强、民主和谐、

教育共生和技术进步的又一新突破口。

深化农村产教融合,夯实共富的物质基础

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教育类

型,其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广度、深度和宽度直

接决定了我国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规格和质量,

而农村职业教育的产教深入融合应赋能农村产业生

态化、绿色化发展,促进农村教育链、产业链、人

才链、岗位链的有效对接。

其一是院校专业设置紧密对接农村支柱产业。

一方面,增强涉农专业设置与农村产业结构的匹配

度。职业院校通过市场调研和企业人才需求反馈,

针对涉农企业的需求和市场的情况,设立紧缺涉农

专业。另一方面,聚焦涉农专业群发展,对接农村

支柱产业。涉农专业群发展要遵循产业背景相同或

相近原则,统筹内外资源,建立立体化的专业集群

网络,对接涉农岗位群。同时,健全涉农专业群的

质量评价体系,通过诊断和反馈,不断调整优化专

业群。

其二是院校社会服务紧密对接涉农行业企业发

展需求。农村职业教育的地方性、职业性、技术性

等特征决定了其社会服务的功能须紧密对接涉农行

业企业新体系。一方面深化校农结合,助力相关产

品销售和农产品产业发展,助推贫困地区巩固脱贫

成果,赋能岗位链、教育链、产业链有机结合。同

时在“校农结合”引领下,统筹指导职业教育帮扶

农村经济和文化发展。另一方面,组建职业院校“校

农结合”联盟,发挥规模优势,将平台统购和院校

定点相结合,推进联盟院校在采购农产品、贫困家

庭学生招生培养、产业扶持、农村实用技能培训、

基地建设等方面与农村地区精准对接。

激活农村人力资源,筑牢共富的人才根基

农民农村共同富裕需要一批高素质农民担负起

时代发展需求的重任,通过职业教育提升农民劳动

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是夯实共同富裕人才根基的重

要途径。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农村职业教育的发

展应聚焦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包括学历教育和职业

培训两个方面。

一是提升高素质农民的综合素养和终身学习能

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职业的种类和工作的内

容发生了一定的转变,这就需要高素质农民不断提

升综合素养和学习能力,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变

化。此外也要做好高素质农民技术技能提升工作,

这是高素质农民提升生存本领的关键途径。发挥农

村职业教育的功能,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

让高素质农民有机会提升自我,提升参与农民农村

共同富裕建设的综合能力。

二是在办好学历教育的同时面向农村地区开展

好技能培训工作。农村职业教育要发挥多样化服务

功能,配合各级人社、扶贫、农业等部门开展农村

劳动力全员培训行动计划,开展高素质农民、农村

转移劳动力、失业人员、残疾人、退役士兵等人员

的职业技能培训。培训内容要贴合群众的就业需求

和农村经济发展需求,在参与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

建设中实现人力价值转化为经济资本,从而为促进

共同富裕提供智力支撑。

在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中,需要涉农企业全程

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材的编写、教学实践

活动的评价,加快人才供给结构改革,促进人才培

养与涉农产业、企业的发展相适应。

整合城乡职教资源,补齐共富的公平短板

城乡均衡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对

兼顾效率与公平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

展,构建一个多元、优质、公平的教育体系环境成

为职业教育赋能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迫切要求。

职业教育

第34页

30

一是职业院校在办学过程中要统筹好城乡教

育资源,打造城乡共同体。首先,要健全一体化

城乡行政体制,做到行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

灵活化,提升职业院校办学、服务农村发展的效

率和效果。值得一提的是,在管理体制上尤其要

设计好农村职校教师的流动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

流动制度是为了推动城乡教师资源和岗位的合理

流动,促进教学质量提升;收入分配制度的完善

关系到教师的切身利益,这不仅是为了减少农村

职校教师的流失,也是为了激励更多优质教师向

农村流动。其次,政府适当采取措施向农村职业

教育倾斜优质资源,并监督政策的有效落地,有

效缩小城乡办学资源的差距。通过多方主体的共

同协作和资源的合理调配,促进城乡要素合理流

动,发挥城乡资源利用效能的最大化,补足农民

农村共同富裕的公平短板,让农村职业教育为农

村困难群体发挥好保障兜底作用。

二是合理调动企业资源,鼓励更多涉农企业参

与到农村职业院校的办学中来。政府应更加注重激

励机制的建设和完善,比如建立多元化的财政支持

体系和补偿机制,将补偿政策与优惠政策相结合。

在地方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对于积极参与农村职业

教育人才培养且质量较高的企业,适当给予双重鼓

励,既补偿涉农企业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所承担

的成本,又对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给予土地、

税收等优惠减免政策,以此促进校农长效机制的形

成,为职业教育赋能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提供可持续

支撑。

教育系统是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要素,农民农

村共同富裕需要职业教育的参与。未来,农村职业

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不仅要立足农村社会发展的需要,

还要满足学生发展的个性化诉求,形成政府、涉农

企业、农村职校和社会力量共同办学的发展格局,

为赋能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提供教育支撑。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任胜洪系贵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孙

延杰系华南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

职业教育

第35页

31

建设成效初显 标准亟待明确

——职业院校产业学院发展现状调查分析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也是牵

引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2017 年国务

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

首次在正式文件中提出“产业学院”的概念;2020

年教育部办公厅、工信部办公厅印发《现代产业学

院建设指南(试行)》;2021 年中办、国办印发《关

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推

动校企共建共管产业学院、企业学院,延伸职业学

校办学空间。各地各校落实上述文件精神,几年来

涌现出产业学院、企业学院、混合所有制学院等诸

多新型办学模式。

为摸清现状,规范引导产业学院建设,使其成

为引领职业学校深化产教融合、建设校企命运共同

体的重要抓手,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专题组日

前对浙江、江苏、山东、四川、江西、湖南、辽宁、

甘肃、重庆等地进行了实地调查,并对 39 所职业院

校、31 家企业开展了问卷调查。

现状:产业学院建设成效初显

在国家政策推动下,各地教育部门、职业院校

和行业企业等多方办学主体,近年来在推动产业学

院办学改革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取得初步成效。

一是规模快速增长。多数高职院校在 2018 年之

后开始建立产业学院。参与调查的 39 所高职院校,

平均每所学校建立了 5 个产业学院,最多的建立了

18 个产业学院;每个产业学院平均与 8 家企业合作,

最多的有 68 家合作企业。参与调查的一些大型企业,

与全国院校共建产业学院超百所,如新道科技与全

国职业院校共建了 450 个产业学院,京东集团计划

在 2023 年与全国院校共建 100 个京东产业学院。

二是办学形态多样。产业学院办学涉及学校、

企业、地方政府、行业组织等多主体,形成了“校—

企”“校—政—行—企”“校—行—企”“校—政—

企”“政—院—行—企—校”等多种办学形态。其中,

“校—企”型占比最大,约 2/3,其次是“校—政—

行—企”型,占比约 1/6。

三是发展模式多元。职业学校产业学院存在多

种组织架构和管理方式,总体看可分为三种:一是

校企联合建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混合制(股份制)

产业学院,并成立理事会管理机构;二是依托职业

院校二级学院与龙头企业开展人才培养合作,建立

非独立法人的产业学院,成立理事会等形式的实体

管理机构;三是依托地方政府搭建的实体运行的产

教融合平台,成立产业学院管理委员会,多主体协

同共管。第一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管理模式偏少,

仅占 12.8%;后两种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管理模

式占比最多,共占 87.2%。

四是办学成效初显。产业学院校企合作深度加

强,运行机制有突破;专业群能紧密对接区域产业

集群、产业链发展,人才培养适应性更强,就业质

量明显提升。办得好的产业学院在创新人才培养模

式、提升专业建设质量、开发校企合作课程、打造

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搭建产学研

服务平台、完善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取得一定突破,

初步显现了运作方式企业化、管理方式现代化、育

人模式多元化、产学研创市场化等特点。

问题:合作效能未能真正激发

产业学院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是职业教育产业学院建设的制度设计待完

善。目前印发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

所提出的标准和要求,是针对应用型高校制定的文

件,不完全适用于高等职业院校,更不适用于中等

职业学校。

二是校企双方合作机制不健全。首先组织架构

不完善。多数冠名产业学院的为非独立法人二级学

院,其组织架构基本脱胎或依附于学校的行政管理

机构,法律地位不明确。调查显示,过半数产业学

院(53.9%)纳入二级学院管理,近两成(18.0%)

由学校直接统筹管理,只有少数(7.7%)成立了“董

职业教育

第36页

32

事会”或“理事会”等独立机构负责管理。其次协

同管理机制不健全。公办职业院校的“泛行政化”

管理体制与企业的市场化经营方式,导致双方难以

形成有效合作与沟通,资源匹配和协同困难,影响

产业学院运行效率和建设成效。再其次保障机制缺

失。政策文件中的“金融 + 财政 + 土地 + 信用”等

措施没有实质性落地,缺乏有效约束和激励企业参

与合作的实施性政策保障。调查显示,近半数企业

或产业学院负责人认为,产业学院在政策供给和保

障上有缺位,也缺乏科学系统的办学评价机制和风

险防范机制。

三是产业学院校企合作虚多实少。产业学院兼

具产业属性和教育事业属性,在二者融合的过程中,

学院的功能定位、产权保护、双重治理等一系列关

键环节还未取得实质性突破,有的缺乏长效合作机

制,有的没有企业真金白银投入,有的缺少真实生

产项目,有的缺少企业同步技术支撑,总体上缺乏

实体化运作,缺少自我“造血”机能,仍然停留在

学校购买企业服务的“内循环”阶段。调查发现,

多数产业学院利益主体权利尚不够明晰,约六成产

业学院负责人(59.0%)、约三分之一教师(32.3%)、

超四分之一的合作企业认为产业学院各方主体责权

利不清晰,尤其是在产权划分、利益共享方面缺乏

明确界定。

四是合作效能未能真正激发出来。许多产业学

院由于未建立实体化的管理机构和运行机制,企业

办学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产业学院改革所需的人

权、事权、财权保障不力,实训条件和教学资源投

入不足,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先进性不够,校企共

建“双师型”教学团队交互不畅,对接真是项目和

案例的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教学落实有难度,产

学研创合作薄弱,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实质性突破,

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不够,对产业高端化发展推

动力不足,没有形成资源集聚和示范效应。

对策:明确标准精准培育

一是出台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型学院建设培育政

策。建议相关部委出台相应政策,为职业学校量身

打造指导性建设标准,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

建立信息、人才、技术与物质资源共享机制。重点

突出服务产业发展,提升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水平,

建设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做优多功能实习

实训基地,创新校企共育模式,完善多主体质量评

价机制,建设一批真正意义上的产教融合型学院,

打造产教融合的升级版。

二是重点培育、精准匹配、资源下沉。明确标准,

提高门槛,将培育对象确定为已有一批产教融合标

志性成果的高职院校二级学院和规模以上的生产型

企业。通过政府统筹规划,行业牵线搭桥,精选在

区域产业中具有较大影响、在产业链中居于关键地

位、有着丰富产教融合经验与突出技术优势的企业,

促进学校品牌专业与区域主导产业精准匹配、有效

衔接。

三是推进产业学院实体化运作。破解企业参与

职业教育持久动力问题,推动产业学院建立独立法

人实体,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使产业学院拥有更多

办学自主权,形成共建共管的组织架构,能更灵活

适应市场需求,更有效推进产业学院规范化、可持

续发展,有共同价值、互有所需,形成利益共同体,

依托真实的工作项目,培养适应产业发展的技能人

才,真正实现“教学工厂”的功能。

四是优化产业学院运行机制。贯彻育人为本、

产业为要、产教融合、创新发展的建设原则,强化

多元主体协同,建设科学高效、保障有力的制度体系。

既要有激励机制,也要有约束机制,既要有准入机制,

又要有退出机制,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健全利益分

配机制,从而形成校企实体化运作的深度合作机制,

规范产业学院办学行为,增强“自我造血”能力,

提高学校整体办学质量和效益。

五是促进教育链与产业链双向赋能。产业学院

不同于以往的校企合作,重点不在于解决一校一企

的合作问题,而是以点带面,通过政府主导、行业

指导,龙头企业与多地相关职业院校共建产业学院,

成建制、成体系、成规模地推动产教融合,有效推

动产业链、人才链、教育链和价值链深度衔接。通

过双边多边教育、技术协作,共建技术技能创新平

台,发挥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技术攻关、产品研发、

成果转化、项目孵化等功能,提高育人质量,提升

服务产业能力,破解产教“融而不合”、校企“合

而不深”顽症。

来源:《中国教育报》;作者曾天山系教育部

职业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

职业教育

第37页

33

应用型大学高质量发展:挑战、战略及核心理念

新时代背景下,加快推进应用型大学高质量发

展是中国高等教育对接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选择。

本研究聚焦应用型大学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战略和核心理念三方面内容。数智化时代对应用型

大学建设一流智慧校园、专业布局调整、教育方式

方法改革、管理服务方式改革等提出了一系列挑战。

为迎接挑战,提升应用型大学的办学质量,需要通

过建设一批产教融合特色学院、产教融合专业集群、

产教融合型课程、产教融合型基地、产教融合师资

以及加强产教融合的机制建设等,来构建高质量发

展的战略体系。同时,应用型大学走向高质量发展,

需要确立“学习”“开放”“锐智”“集群”“融

合”五大核心理念,以契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时

代脉搏。

迎接数智化时代对应用型大学高质量发展的挑战

数智化时代已经到来,催进了整个经济社会的

发展和高校的“数智化转型”,不少高校在“十四五”

发展规划中,都明确提出了“数智化转型”的发展

战略,“数智化转型”成为应用型大学关注的热点

问题。“数智化转型”是一个利用数字技术、人工

技术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全链条的改造过程,主

要通过深化数字技术、人工技术在生产、运营、管理、

营销等各个环节的应用,实现行业、企业以及产业

从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到数智化的发展。

当下,整个数智化的浪潮正在改变经济社会的

发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我们的教育,特

别是高等教育,也正在加快驱动现代大学的转型与

变革。数智化是社会经济发展、教育发展尤其是高

等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当务之急。在推 进应用型

大学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去应对此类变化?

我认为要实现四个方面的“数智化转型”与变革。

1. 积极创造条件,从理念观念、硬件软件、资

金资源等方面建设一流智慧校园

在“十四五”期间,很多高校在研制专项发展

规划的时候,专门制定了“十四五”智慧校园发展

规划。“智慧校园”的建设,首先要在理念观念上,

能够认同、接受、顺应数智化时代的到来,并根据

这些新变化重构顶层设计,进而在硬件软件上同步

建设好智慧校园平台、系统,在资金资源上加大投

入、优化配置。但如果离开先进科学的理念观念引

领和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仅仅靠硬件、软件、资源、

资金等等这些条件将很难建成一个好的智慧校园。

所以,建设智慧校园应该遵循这样一个基本原则,

即以理念为先导,以需求为牵引,以应用为“王”,

以条件优化、应用优化、质量强化为目标。

智慧校园的核心非常重要,就是要以数智技

术支撑大学的教育教学与管理,特别是要实现数

智技术与学科专业课程的融合,这是数智化时代

到来,应用型高校建设要去应对的第一个方面。

谋划建设一个高质量、高水平的数智化校园,这

是迎接数智化时代到来、适应数智化时代变化的

重要前提与保障。

2. 数智化时代的大学要进行新的专业布局,并

推进由此带来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教

育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

首先,调整专业的布局,改造提升传统的专业。

现在国家正在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

文科”改革。“四新”专业的建设,要面向大数据、

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统称“大人物云”)

设置增加新的专业;也要面向高校所处的区域主导

产业和新兴产业,去改造升级原有的专业。也就是

说,面对数智化时代,高校不能“以不变去应对”,

必须积极顺应这个变化。数智化时代对高校专业调

整布局优化提出了新的要求,不能适应新形势新变

化的传统专业要淘汰、要改造、要升级,以对接、

适应新兴产业的需求,同时也要申报设置一些新的

专业,特别是与“大人物云”等密切相关的专业。

其次,推进学科专业跨界交叉融合。我们不可

能同时申报很多与“大人物云”相关的专业,但可

以推进“数智 + 学科或行业领域”专业建设,比如

人工智能加健康,大数据加财务管理,数智加学科

专业,以培养适应数智化时代新变化新需求的复合

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现在很多高校都在乘势

职业教育

第38页

34

而上,推进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相关的专业建设,

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与相关学科专业领域的交叉

融合。比如,人工智能加教育、工业、农业、财务、

管理、医学、健康等等,几乎覆盖到经济社会发展

的各个领域。也就是说,大数据、人工智能已经不

再是单纯的一两个专业,不是“改头换面”地把原

来的计算机专业改成大数据技术专业,把机械制造

专业变成了智能制造专业;也不只是新增一两个以

大数据、人工智能命名的专业,而是基于大数据、

人工智能,建设一个复合交叉的专业集群,也即打

造大数据人工智能的专业集群。顺应未来社会的发

展,高校进行专业调整优化,可能大多数专业都要

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相关,只是支撑的程度会有所

不同。打造这样一种跨界复合、交叉融合的大数据

人工智能专业集群,实际上就造就了一个培养新兴

技术人才、复合型人才、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新

平台。

再次,推进人才培养方案、模式、方式方法变革。

数智化时代到来,“数智 +”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就要做相应的调整,课程体系就要变化。同样的,

人才培养的模式、方式方法也要做相应的变革。

3. 教师教育教学方式和教师发展要主动适应数

智化时代的新挑战

“数智化转型”必然倒逼也必须要求教师的转

型,教师的转型和相应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其一,推动数智化信息化教学的常态化建设。

新冠疫情推进了高校的线上教学,各种现代教育技

术支撑的教学手段方式被普遍、广泛地应用。数智

化时代到来同样也要求我们推进顺应数智化时代要

求的教学常态化的建设。比如,我们要探究怎么去

将数智化时代的相关要求纳入到新的课程标准中来。

现在的课程标准与当下信息化教学及数智化时代的

要求是不太吻合的,这就要求去做一些改变。我们

需要思考探索怎么去推进精品慕课等新型课程建设,

怎么去把基于案例、基于项目、基于问题的线上线

下的混合教学推进得更好。此外,学校在推进过程

中可以开展“互联网 + 教学”的教学改革案例和教

学资源库建设。在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中,

专家在考察时关注学校信息化建设,关注教学信息

技术对线上评估阶段的保障、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支

撑,以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等方面的融合,也非

常关注学校高质量、有特色教学改革案例、教学资

源库的建设。

其二,学校可以创造条件,建立数智教育实训

中心。我们可以做一些变革,新建课堂教学虚拟仿

真实训室、教育智能活动实训室等与专业教学一体

化的智能实训室,优化提升适应“互联网 + 教学”

的智慧教室。如:开发一批虚拟仿真与实际情境教

学相结合的项目,实现线上线下教学、线上线下仿

真及在线过程考核等功能,开展情境化、实践性很

强的智慧教育活动。

其三,学校可以开发专业教学资源库。新一轮

审核评估特别关注和强调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要求高校合理建构资源库的整体架构,对整个资源

库怎么建,要有一个顶层设计的考量。开发专业教

学资源,不只是高校、教师自身的事情,还要“校、政、

行、企、研”来共同开发,要基于数智化时代背景、

数智化理念和技术性支撑,来开发优质的教育资源,

增设线上开发的课程,每年更新资源,从而不断地

丰富、优化专业教学资源库。

其四,国家正在推进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和

利用。特别强调这一点,就是希望大学能够充分利

用它们。对学校来说,怎么建立促使教师积极使用

国家优质的专业教学资源库的机制也非常重要,这

方面也需要做相应的变革。

数智化时代的到来,对大学教师的能力结构也

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在几年前的产教融合发展战

略国际论坛上提出应用型大学需要加强“四双”(双

高双师双能双智)结构型的师资队伍建设。“双高”,

指应用型大学的教师要有“高学历、高职称”。“双师”,

指教师本人兼具教师资格证书和国家认可的从事行

业相关的资证,或是既有高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的经历,又有发挥专业所长在“政行企校”工作的

经历。这就是“双师”,强调证书和经历,对应用

型大学的教师转型非常重要。“双能”:有人将“双

能”理解成“既要有理论教学能力,又要有实践指

导能力”,我更倾向于要求应用型大学教师既能具

备从事理论知识传授、指导实践教学的能力,又具

备面向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开展应用研究

的能力。“双智”,指教师既要具备教育教学机智、

掌握教育教学艺术、形成教育智慧,具有教育学、

心理学的教育理论素养,又要积极主动地适应大数

据、人工智能时代到来对现代教师数智素养及教育

方式方法变革的要求。

职业教育

第39页

35

4. 应对数智化时代到来的大学管理和大学管理

者领导和服务方式需要变革

这对大学管理者的能力水平提升提出了新的要

求。整个大学的内部组织是丰富复杂多样的,除了

一般的组织运行、管理决策外,为适应数智化时代,

我们能不能对高校的类似组织进行创新,建立一些

新型的组织?比如:借鉴国外的经验,建立院校研

究与决策支持中心。大学自身的发展必须研究。所

谓院校研究,主要是对学校自身发展的问题的一种

校本研究。这种校本研究要基于大数据的分析,不

是纯学理的研究,也不是做简单的工作经验总结的

研究。这要求建立基于大数据分析和数据治理的院

校研究与决策支持中心。

同时,也可以建设专业教学资源中心、精品在

线开放课程中心、虚拟仿真实习实训中心,还可以

建立虚拟的教学研究与教师发展中心。国家在推进

建立虚拟基层教研室,打破时空限制,不再是几个

课程老师集中在一起讨论开会,教师开展教研活动。

未来我们可以跨课程、跨专业、跨学院,还可以发

展到建立跨学校、跨区域的虚拟教学研究与教师发

展中心。因此,要以“数智化转型”来系统驱动学

校从管理方式、治理方式到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

对现代大学管理或大学治理而言,传统的经验型、

模仿型、跟从型,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必须向科学

管理、数智管理、人文管理的形态去转变。

构建应用型大学高质量发展的产教融合战略体系

产教融合这些年来成为一个热词。关于产教融

合的意义和价值,对国家来说,已成为一个重要的

发展战略和政策安排。近十几年,国家、教育部及

相关职能部门陆续出台了关于产教融合的诸多政策

文件。产教融合对于应用型大学来说,也非常重要。

这种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它是建设应用型大学、推进

转型发展、深化校企合作、提升办学质量的一个基

本战略和重要路径。

对产教融合的理解,一般在于宏观和微观两个

层面。宏观层面上指教育与产业的融合,主要关注

教育发展与产业发展在规模结构上的协调问题。对

学校来说,主要关注学科专业设置与产业的发展,

涉及专业对产业适应性强不强的问题。微观层面上,

主要指教育教学的活动与生产活动、生产服务管理

一线是融合的还是脱节的。这就涉及学校与生产组

织的协同育人的问题,核心是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与生产服务管理一线活动的衔接问题。

高校同样要“跳出教育看教育”。如果像传统

办教育,只关注自己学校的“一亩三分地”,视野

一般只会向内看、向下看,很少向外看、向上看。

办教育要从原来紧盯高校自身发展的小逻辑,转到

职业教育

第40页

36

关注如何服务区域或者地方,乃至于服务经济社会

发展的大逻辑上来。应用型大学在产教融合背景下

的建设与发展,需要系统化、整体性的顶层设计,

需要确立体系化的思维,全面构建高水平或者应用

型大学的产教融合体系。构建这种体系需要整体思

考和系统哲学,不能“零敲碎打”。很多应用型大

学的建设与发展,都是在跟从、模仿别人和照搬上

面的要求,这对一所学校的系统设计、全面推进、

整体提升是不利的。所以需要全面地构建应用型大

学产教融合战略体系。这一体系大致包括以下六个

方面。

1. 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型特色学院

国家正在推进建设的现代产业学院,就是一种

典型的产教融合型特色学院。在这之前,常熟理工

学院探索了十多年行业学院,在行业学院的基础上,

基于江苏高校的经验和东莞理工学院等高校的探索,

国家正式提出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当然,现代产业

学院不只是应用型大学在推进,学术研究型大学、

高职院校也在推进,常熟理工学院、东莞理工学院

等应用型大学应该是其中探索得比较早的、做得比

较好的。可以说,现代产业学院是一种典型的产教

深度融合、具有地方产业特色、具有学校学科专业

特色的特色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实际上也涉及学

校产教融合的平台载体创新,涉及学科专业集群、

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科研工作、社会服务等

方面的创新。

2. 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型专业(集群)

应用型大学特别是其专业,必须紧密对接产业,

单个的专业对接不了产业。现在有一个新的理念,

这也是这些年来研究比较多的“专业集群”,专业

集群要对接地方和区域的产业集群。应用型院校的

专业集群建设强调亲产业性,强调紧密对接地方或

区域产业集群,专业集群是深化产教融合的一个重

要抓手。产教融合的推进,专业集群的建设,都会

去关注资源、平台、机制、内涵建设等关键要素。

这些共同指向了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所以,

应用型大学要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型的专业,或者是

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型的专业集群。

3. 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型课程

特色学院建设也好,专业和专业集群建设也好,

最终都要落实到课程建设中。常熟理工学院在校企

合作课程的基础上也有一些探索和思考,并且正在

全面推进。比如,常熟理工学院在 2022 版的人才

培养方案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了产教融合型课程

实施计划。什么是产教融合型课程?它强调人才培

养过程中的多主体“协同育人”,实现课程链、专

业链、创新链、产业链的贯通融合。产教融合型课

程强调从实践环节入手,内容源自行业企业真实的

工程问题、工程项目,也就是所谓的“真题真做”,

要学生置身真实情境、真实工程问题,注重对学生

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掌握、融合多学

科知识,能够处理具有复杂性、挑战性的问题。常

熟理工学院明确提出了产教融合型课程的 4 个特

征:其一,具有教学内容的前沿性,行业企业的项

目案例要能体现行业最新的技术和理论实践;其二,

学习过程的理论实践一体化,采用先实践后理论的

归纳式的教学,强调“用以致学”和“学以致用”

相统一;其三,学术性与应用性紧密衔接,产教融

合型课程并不是生产案例的简单堆砌,虽然不过分

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但要求具备本科层次的学

术性、学理性,要求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紧密衔接;

其四,强调技术能力与非技术能力的融合。学生学

习过程中,除了要注重对技术能力的习得、训练和

培养之外,还要重视对专业外的和跨专业的技术能

力培养。在国际工程专业认证、我国师范专业认证中,

对这方面能力素养的要求就非常高。比如,关注学

生是否遵守职业规范、职业道德,是否具有安全意识、

伦理意识、法律意识和生态意识,有没有多学科融

合的能力,有没有团队合作的精神,能不能进行项

目管理,是不是具有领导力,等等,这些都是非技

术能力培养所关注的,也是产教融合型课程目标所

指向的。

4. 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型基地

关于基地建设,很多大学对其理解太狭窄了,

也比较片面。比如,建了多少实习基地,并不等于

产教融合型基地。基地建设不要停留在单一的实习

基地上,更何况现在很多单一的实习基地还不能满

足合作基地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需要。

同时,一些大学的大四学生实习阶段缺少有效的质

量监控。所以,需要改变传统单一的实习基地建设

的观念和做法,切实加强实验、实训、实习、实践,

即“四实”。加强“四实”建设是应用型人才培养

的重要支撑和途径。常熟理工学院在探索“五合一”

基地建设中取得了一些经验。“五合一”基地改变

职业教育

第41页

37

了传统的实习基地建设,是为学生提供教育实习和

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基地、教师产学研合作基地、

教师业界研修基地、学生校外导师来源基地、学生

就业基地的“五合一”,归于育人和人才成长的目标。

基地建设具有人才培养、师资培养等多种功能。这样,

就把基地建设与利用基地的多功能化、复合化、综

合化等结合起来。建设和利用好产教融合型基地的

核心和关键在于培养和引进一批具有产教融合意识、

理念、能力和水平的师资,这样才能培养一大批具

有产教融合素养和能力,能够适应地方经济社会需

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5. 加强产教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

应用型大学的师资要有来自高校、行业企业、

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的,即师资来源多元化。对于

高校来说,更要使这些多元的师资互学互融。现在

很多应用型高校都在推行教师到行业企业的研修机

制,比如强调要加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

一些省份对高水平或应用型大学建设指标中,明确

要求“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的比例要超过 50%、

60%。当然,“双师双能型”师资比例的多少,要因

高校类型、专业类别而异,不能一刀切。比如,江

苏高校推行遴选产业教授的机制,让产业教授在高

校产教融合特色学院、专业、课程建设上发挥作用。

江苏高校也在派驻教师到企业挂职“科技副总”。

实际上,这就是高校的一批博士、青年专业技术人

才去行业、企业研修、锻炼和学习。还有很多高校

也在探索行业、企业和高校之间双向的柔性聘用人

才的制度。这一切都是为了建设适应产教融合要求

的师资队伍。

6. 加强产教融合的机制建设

以上五个方面都需要机制保障,这个机制一定

是一个体系化的、长效的、常态的设计,这一点非

常重要。应用型大学深度推进产教融合需要建立并

形成产教融合建设的体系、制度和运行机制。比如:

要健全以产教融合驱动学校变革的机制,变革相应

的学校的组织体系、管理体制、工作机制;要建立

学校资源筹措与配置的机制,建立基于产教融合理

念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监测、评价机制等。

确立应用型大学高质量发展所需的核心理念

应用型大学在推进转型发展过程中面临很多的

挑战和发展困境。主要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有区域环

境的制约、办学条件的限制、资源配置的不足、人

才队伍的短板等。这些高校干部队伍相对薄弱,干

部队伍的结构、能力、水平、状态等都有很大的提

升空间。与此同时,应用型大学还受到内部体制机

制的束缚,面临着各种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的叠加。

除上述问题以外,理念、观念的问题是制约应

用型大学向高水平建设、高质量发展和一流目标迈

进的一个最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办学理念、观念滞后,

是一些应用型大学发展中面临的一个最大的障碍。

这主要表现为对应用型大学办学的定位和理念缺乏

准确、深入、全面、系统的理解。这些高校对如何

建设以“应用型、地方性、开放式”为核心定位的

大学,应当确立怎样的应用型办学理念、人才培养

理念,或者认识模糊、甚至错误,或者缺乏办学类

型定位和发展战略定位的定力。特别是在推进产教

融合、科教融合、校地互动发展、校城融合发展等

理念观念上存在不少问题。对此,该怎么去应对?

笔者认为应用型大学亟需突破传统常规,更新理念

观念,深化向应用型转变,加快向应用型大学进发,

需要确立以下五大核心理念。

1. 学习的理念

对应用型大学来说,由于是新建的院校,基础

弱、积淀少,更加需要学习提升,需要通过加强和

重视高等教育研究、院校研究和工作研究来引领和

推进,通过理论学习和专家指导并结合实际,真正

持久深入地学习。比如,可以通过开展办学思想大

讨论、专题院校研究论坛与学术沙龙等方式来增进

干部教师的学习,推进大学的学习型研究型组织建

设,促进干部教师理念观念更新,促进干部教师素

质能力水平的提升。

美国著名学者伯顿·克拉克提出大学“要建立

强驾驭力的领导核心团队”的重要观点。应用型大

学领导核心团队特别要率先学习、主动研究,领导

核心团队要以上率下,形成开展院校发展研究、工

作研究的氛围,这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学习与研究,

就没有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新的理念的确立。所以,

对大学人来说,首要的是做好学习、加强对教育规

律的研究。而且,这种学习应当是真学习,是持续

深入的学习,不是短期的、浅尝辄止的伪学习。

2. 开放的理念

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实际上也是开放型大学。什

么叫开放型大学?怎么理解这种“开放”?可以从

职业教育

第42页

38

这样几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开放的观念。开放型也

指“开放性、开放式、开放态”观念。高校要确立

开放发展的观念,眼睛要向外、向上,积极主动寻

求各方的资源支持,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能力和服务

所在区域、城市的能力,这就是开放的观念。二是

开放的战略。比如说,学校在发展规划中要明确确

立实施“开放兴校”战略、校地互动发展战略、产

教科融合战略、校城融合发展战略,等等。三是开

放的素养。高校的领导干部和教师乃至学生,要有

开放的视野、胸襟、气度、气质,要有开放的战略、

路径、方式、方法,这些可概括为开放的素养。四

是开放的面向。怎么去开放,面向谁开放,则要把

握“四性”,即地方性、区域性、行业性、国际性。

我们面向办学所在的城市、所在的区域开放,面向

我们学校服务的主要行业企业开放,面向国际开放。

五是开放的机制。无论学校是部省共建、省市共建,

还是校地共建、校企共建,学校跟政府、行业、企

业的合作,都要建立相应的开放办学的机制。六是

开放的内容。它涉及高校各个职能与高校办学各个

方面的开放,特别要落实到人才培养模式以及课程

改革上。七是开放的程度。高校要主动与政府行业、

企业、事业单位交往、交流、交融,从互动到合作

再到融合,做到“在互动中合作,合作中融合,融

合中发展”。

3. 锐智的理念

什么叫锐智?实际上就是敏锐、敏感、智慧,

是大学对国家、区域、地方战略需求的快速、敏捷、

准确、适切的一种反应。国家首批 50 个现代产业

学院涉及 49 所高校,其中东莞理工学院一个学校

获批了两个现代产业学院,江苏有近 10 个,常熟

理工学院也有 1 个。首批 50 个现代产业学院中,

东部高校占了大多数。可见,东部高校的敏锐度、

积极性远远超过中西部高校,这就是“锐智”。

此外,数智化时代到来,应用型高校怎么应对?

在 50 个现代产业学院中,大数据、人工智能制造、

三产服务占据了绝大部分,处于主导位置。能够获

得首批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的应用型大学,可以说

是处于我国应用型大学的第一方阵,或是应用型大

学。他们对国家、区域、地方的战略,对市场发展

的需求,有高度的敏锐性,对数智化时代的到来和

未来社会的发展变化有很强的敏感度。学校的发展

同样需要很强的适应性、引领性,高校不能对外界

的发展变化、现代社会的日新月异,特别是数智化

时代引发的变革无动于衷、“涛声依旧”,这肯定

不行。

4. 集群的理念

要确立“集群发展”的战略和“集群发展”的

理念,集群发展特别需要有一种前瞻性、开拓性、

系统化、体系化的战略思维。集群涉及城市集群、

产业集群、高校集群、学科集群、专业集群、课程

集群、产业学院集群等多个方面。比如:高校要主

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深化学

科专业交叉融合,持续推动学科专业“适应性调整、

战略性布局和结构性变革”,推进产业、学科、专

业、课程“集群式发展、一体化建设”。笔者在《应

用型院校专业集群研究论纲》中提出了要构建顶层

设计、内涵建设、机制创新、成效评价“四位一体”

的专业集群理论体系。如果说这是应用型大学专业

集群自身建设的体系,是一个“小体系”的话,那么,

应用型大学由专业集群、学科集群、产业集群、现

代产业学院集群构成的“四位一体”集群体系,就

是一个“大体系”。这一集群发展的“大体系”是

要对接契合并主动融入城市集群、高校集群中去的。

5. 融合的理念

产教融合当然是其中应有之义,对于应用型大

学高质量发展来说,还有科教融合、学校与区域或

地方融合、学校与所在城市融合、校政行业融合、

学科与专业融合、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专业

与信息技术融合等多方面的融合发展。在未来大学

建设过程中,“融合发展”无处不在,所以要确立

融合发展的理念、战略、思路、举措及行动计划、

实施方案,来有效应对应用型大学在高质量发展中

的各种挑战。

总之,应用型大学高质量发展面临着极大的挑

战、产教融合的发展战略以及核心理念的确立问题。

为更好地应对高水平建设与高质量发展中各种新的

挑战、战略和问题,应用型大学需要全面筹划,整

体推进,综合施策,多措并举,尤其需要大学各级

管理者和广大教师在理念、理论上先行。先进的理

论一旦掌握,大学人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

的物质力量。因此,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理念、理

论的力量,才能为实现学校的愿景使命与奋斗目标

踔厉奋发、砥砺前行。

作者:顾永安;来源:《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职业教育

第43页

39

以数字化助推教育服务精准优质多元

建设教育强国,一大关键在于建设高质量教育

服务体系,扩大优质教育服务供给。随着新一轮科

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数字技术成为经济社

会发展的引领力量,对教育也产生着重要影响。

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

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快速发展的数字技

术将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服务总量,优化服务供给

结构,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教育需求,为深

化教育供给侧改革、提升教育服务质量提供新机遇。

提升教育服务供给总量

在提升教育服务供给总量与促进优质教育资源

共享等方面,数字技术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优势。

随着 5G、云计算等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规模化部署,

数字教育资源的存储、传输和流转更加便捷,有效

扩大了教育服务供给。2022 年以来,教育部大力

建设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通过数字化实现

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和优化配置,提供系列化、精

品化、覆盖全学科的教育教学资源,目前已发展成

为世界上最大的教育教学资源库,平台累计浏览量

达 260 亿次。

可见,数字技术正在全面突破时间、空间限制,

让优质教育资源覆盖农村偏远地区和弱势群体,逐

步缩小教育的区域、城乡和校际差距,不断促进教

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比如,宁夏教育厅深入推进“专

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组建智

慧学区和教学研修共同体,引导区域内中小学与全

国名校形成结对共建教育链,通过互联互通教育服

务平台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同时,建立互助帮扶结

对制度,促进在校教师与线上教师协同教学,实现

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教育的“实质等效”。

增强教育服务供给精准度

以“温饱型”为主的供给体系已经滞后于经济

社会发展和教育强国建设需要,仅靠扩大教育服务

供给总量,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

高质量教育需求。数字技术可以支持教育服务向精

准化、个性化、探究性之路发展,让每个学习者都

能享受到适合的教育。主要体现在:一方面,数字

技术可实现对学习过程的实时监测分析,挖掘海量

数据形成学习者数字画像和学科知识图谱,利用智

能诊断帮助教学者和教育管理者准确了解学情,定

制个性化学习方案、推送精准化学习资源,更好满

足学习者需求。另一方面,数字技术有效促进教学

交互和反馈,教师和学生都可以获得即时反馈和评

估,学生通过反馈发现和纠正错误,教师和资源提

供者根据学生反馈与评价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优化

或更新学习资源,从而打造以“以学习用户为中心”

的数字教育服务模式。

此外,数字技术能为教师教育提供有力支撑,

变革教师专业发展路径和在职学习模式,增强教师

专业能力和数字素养,从而提升教育质量。目前,

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支持常态化教师寒暑假网络研

修,扩大在职研修覆盖范围,2023 年,暑期研修

参与教师超过 1600 万人。教师还可依托国家智慧

教育平台建立网络学习和研修共同体,拓宽专业发

展路径,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学习评价和问题诊断,

以数据驱动教研决策,开展差异性和个性化教学指

导,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革新教育服务供给形态

在传统教育中,教育服务供给以学校为主,目

标是“开足课”“有学上”。在教育信息化初期,

教育服务虽通过互联网实现了广泛共享,但服务内

容与形式大多停留在传统课堂形态。未来,新一代

数字技术将革新教育服务供给形态,不断创新数字

教育资源呈现形式,提供多样化智慧学习环境,引

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协作式、翻转式学习,激发课

堂教学深层次变革,突破传统教育边界。

一方面,数字技术使教育不再局限于校园和

教室,学生借助智能终端随时随地享受教育服务,

开展线上线下融合式学习,如走进科技场馆、企

业和田野进行实践性和项目式学习,把社会变成

学习大课堂。随着教育数字化深入推进,不同教

教育数字化

第44页

40

育组织通过数字技术相互联结,实现校内校外、

线上线下的教育场景互联,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

灵活的教育服务。

另一方面,数字技术能够为建设“人人皆学、

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终身学习社会提供支撑。

以教育元宇宙为例,工信部等五部门近期联合印发

的《元宇宙产业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

2025 年)》,倡导在各个领域建成泛在、通用、

无感的元宇宙空间,有力支撑制造强国、网络强国

和文化强国建设。与以往的远程教育、空中课堂相

比,教育元宇宙将虚拟现实、数字画像、教育智能

体、数字孪生等新兴技术整合在一起,致力于打造

一种泛在智能、虚实融合的创新教育服务形态,聚

合形成高质量、体系化、多类型的数字教育资源,

为全民提供智慧型教育服务供给。

优化教育服务供给结构

传统教育服务供给主要依赖于政府的统一生产

和单向主导,高品质、多元化、新模式的优质教育

服务供给相对不足。而数字技术将使现代教育服务

更加优质完善、现代教育治理更加科学高效。

首先,数字技术将进一步优化教育服务供给

结构,通过全面参与、内外结合等方式,让更多

的服务主体纳入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除政府和学

校外,社会、企业乃至个人都可以提供教育服务。

同时,多主体参与还将助推教育精细化分工,让

更专业的主体负责更擅长的业务,确保教育服务

质量稳步提升。

其次,数字技术进一步推进现代教育服务实现

系统互通和用户互认,实现学生培养一体化。例如

上海市长宁区着力打造教育数字基座,为学校实行

教、学、管、评、研全场景管理提供跨学段、跨平台、

跨学科的数据调取。区域内的建青实验学校实施从

幼儿园到高中的“十五年一贯制”,可随时调取学

生从幼儿园到高中全周期发展数据,如学业成绩、

运动偏好、阅读兴趣、选课出勤、健康数据等,以

便更有效地开展因材施教和个性服务。再如广东省

中山市教育信息港,包含三维学区、视频互动、空

中家校、移动作业、招考平台、校安管理等 30 项

综合智能服务平台,实现“一站式”教育服务。

最后,以区块链为代表的数字认证技术可保障

在广泛汇聚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基础上,开展数据确

权和资源确权,积极推动各类学习成果的数字认证

和自由转换。越来越多的数字教育平台积极引入区

块链技术,支持学分互换和学历认证,形成终身化

“学习护照”,实现了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有

机融合。

来源:《光明日报》;作者:李秀晗、曹培杰,

分别系华中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学部讲师、中国

教育科学研究院数字教育研究所副所长

教育数字化

第45页

41

如何打通教育数字化转型“最后一公里”

新世纪以来,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教育信

息化成为各地教育改革的关注重点,然而实践中对

技术改变教育的期望与其应用效果却往往不能成正

比,信息化在教育领域投入的绩效问题常受争议。

如何妥善发挥信息技术对推进教育现代化的作用,

在学校网络接入率、设备配置、网络学习空间开通

等条件日趋完备的情况下,需要新的观念、思路与

路径选择。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推进教育数

字化”,教育部年度工作要点提出“强化需求牵引,

深化融合、创新赋能、应用驱动”,与此同时,教

育部还启动了“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

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建设,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

学中的融合应用作为深化基础教育育人方式改革的

重要切入点。

促进教育公平教改成果惠及所有人

教育数字化转型涉及教育理念、教育机制体制、

教育内容与方式方法、教育治理等方方面面。其中,

作为育人主渠道、主阵地的课堂,可以说是数字化

转型的“最后一公里”。“最后一公里”首先是空

间概念。有教无类,教育公平是最基本的公平,中

国幅员辽阔,教育必须要触及老少边穷地区;当然,

空间也是一个相对概念,就城市而言,郊县、乡村

也是“最后一公里”。打通教育的“最后一公里”,

让教育改革的成果惠及所有人,是教育公平的必然

选择。

但“打通”不等于只是实现薄弱地区对优质教

育资源的“接触”。“最后一公里”更重要的还在

于内涵,它是达成任务的最后关口所面临的最主要

任务。教育是育人的事业,教育的“最后一公里”

必须关注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环节,包括课程教学、

教研备课、评价反馈、作业改革、个性化学习等,

这也是信息技术需要发力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上说,

如何处理“最后一公里”,是所有地方都应面对的

教育改革方略。中国经济面临着创新发展、可持续

发展的要求,未来国力的竞争就是今天教育的竞争。

教育改革从量上扩张到内涵发展,需要紧扣课程教

学重塑新的质量观,这并不意味着只讨论课程、教

材、教法与评价,也会关联资源配置、均衡发展、

减负实施、教师培养培训以及科技赋能的新机制等,

属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突破口。新的教育理念落地

需要新的路径选择,在课程教学领域打好攻坚战,

才能确保“最后一公里”不会跑偏。

“方法重于技术、组织制度创新重于技术创

新”。信息化融合教学,是在积极实施课程改革、

教学改革前提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遵循学生身

心发展规律、学习规律、教育规律和信息技术应用

规律,探索信息技术、智能技术支撑下适应本地区

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实际需要的教与学模式。

信息化融合教学不是上硬件、堆资源,而是将

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作为教育的方式方法、教学环

境、教育生态,所要关注的内容远超过技术,是以“问

题解决”为中心的系统改革。一是带动教育教学的

各环节协调发展,二是围绕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升

协同发力,三是以促进教学改革、变革教与学模式

为指引,各部门协作统筹。坚持行政主导,教研、

电教、装备等多部门协同合作,社会各方积极参与,

健全教学应用、资源供给、建设运维、经费投入等

方面的体制机制。防止信息化建设与信息化应用“两

张皮”,更要防止信息化应用与教学改革“两张皮”。

确保信息化应用目标与教学改革目标的一致性,这

是教育数字化转型在质量提升方面的重要发力点。

找准教学“痛点”技术才有用武之地

信息化融合教学如果一味强调技术的酷炫、在

课堂教学中使用比例的提高等问题,很可能会导致

教师工作负担的增加,甚至丧失对改革的动力和信

心。坦率地说,这样的现象也是存在的。技术融合

教育教学需要一些逆向的思维,从教学问题出发去

思考技术能够提供什么样的支撑。它是以解决教育

教学问题的适切性、精准性作为技术运用的评判标

准,而不是技术本身。

笔者曾听过一堂课,“基于‘151’课堂模式下

《十六年前的回忆》”,过程分三部分:课前目标导学、

教育数字化

第46页

42

课中知识内化和课后拓展延伸。教师利用数字平台

布置自主学习任务,推送学习资源,利用技术完成

检查预习,借助工具与资源在课上增加互动环节,

进行检测反馈、作业布置等活动。在课后交流中,

教师分享了他的教学感受:学生似乎特别“赶”,

总是被牵引着,自己也常会被技术应用打乱课堂节

奏,无暇顾及学生的听课感受,缺乏课堂“情感氛围”

的营造。

教师的上述体会,究其根本是对学习目标的困

惑。尝试在教学中融入技术固然值得鼓励,但教师

更应该思考如下问题:为什么教这篇课文?课文是

学习的终点吗?借助课文,要让学生“去哪儿”?

需不需要多文本设计?怎样证明学生学会了?教学

的重点,不是怎样运用技术将“内容”教对、教全,

而是自始至终围绕着学生学习的效果展开:如何让

学生有学习动力、有探究兴趣;教学内容如何基于

教材、超越教材;怎样借助技术引入更充分的资源,

以打通课程与生活,实现情境化、场景化的设计。

具体到语文学科,还需要引导学生体验不同的阅读

方法与策略、经历多样化的学习活动。

归根结底,信息化融合教学要聚焦创新精神与

实践能力的培养,反向去思考技术怎样为教学改革

提供支持。素养是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养成的,教

学应找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痛点”问题,

关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变化,关注有效问

题与情境任务的创设,围绕这些要素提升教师运用

技术的能力以及数字资源建设与应用的能力,而不

是攀比技术应用的多少、是否前沿。信息化融合教

学应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判断技术应用的主要

标准,注重创设符合学生认知、激发学习兴趣、支

持知识建构过程、促进思维发展的课堂,丰富教学

内容,突破课堂边界,拓展教学时空,这是教育数

字化转型作为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在广大师生中最

直接的反映。

以课标修订的精神赋能信息化教学

最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方

法都提出了新要求。内容层面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

关联性,加强与学生经验和社会生活的联系,在课

程内部强化学科知识的整合,并统筹设计综合性课

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

内容的变化彰显学习方式变革。学科课程也亟

须升级,以整合式的观念将知识点贯通起来,强调

知识的系统性及其之间的联系,建设具有关键目标、

任务情境、学习方式方法、动态资源和评价、互动、

反思等特征的学科课程体系,从知识本位走向解决

问题的资源;教学重点也从学科知识转向包含了核

心知识的学习路线图设计。从知识的掌握与巩固,

走向调用知识解决非规则、不确定问题,这种课程

定位的改变也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新

的可能。针对学科的重要知识概念,创设体现概念

本质特征的学习情境,引发学生的主动学习,以防

止获得的知识碎片化、无法迁移。当课程被定位为

学生情境化解决问题的资源和工具时,教学结构发

生变化,信息技术也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支持互

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教学进课堂,开展

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深化混合式学习、

泛在化学习的实施,辅以相关技术产品,更好地凸

显学生的学习过程,真正融入教学、发挥作用。

课标修订后,“个性化学习”“学科实践”“跨

学科学习”“‘教—学—评’一致性”“学科核心

素养”“高阶思维”等观念都对一线教学提出了极

大的挑战,同时,实验区还要担起信息化融合教学

探索的使命。看起来,任务更重。但换一个角度思

考,没有技术的加持,现行教学改革的一些要求,

如个性化学习很难落地,更无法遵循“循证思维”

实现“‘教—学—评’一致”;“跨学科学习”,

若能有资源支撑,起步就会更稳;素养教学会涉及

教学结构的改革,而泛在学习场景能为学生提供多

样化的“学科实践”……某种程度上,课程标准的

修订也在为信息化教学赋能,相对而言让教学改革

的理念落实更简单、更方便,也让技术有了更广阔、

更适切的用武空间。

教育部“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

教与学模式”实验区遴选的 90 个试点区域,近三年

来,在技术与课改方向的融合、教师教学全过程与

信息技术的融合、教师自身素养提升与信息技术应

用的融合等方面,不少地方进行了有益探索。从民

生角度看,课程教学在教育改革中是利益相关性最

强的领域。如何将点上的“珍珠”穿成美丽的“项链”,

需要全面总结典型经验,从 90 个点上的实验逐步扩

大到面上的推广,这也是教育数字化转型引领区域

教育高质量发展扎实的工作支点。

来源:《中国教育报》;作者蔡可系首都师范

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人工智能教育研究院常务

副院长

教育数字化

第47页

43

数字力量助中西部教育全面提升

10 月中旬,教育数字化助力中西部地区教育高

质量发展推进会在银川举行。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

会上强调,一年多来,教育系统深入实施国家教育

数字化战略行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优质资源供给

能力大幅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水平持续增强,技术

规范、内容保障和系统安全不断强化,师生数字素

养得到增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在推动国家智慧教

育平台应用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

今年以来,教育部和有关省份已多次举行与中

西部地区教育有关的会议。今年 6 月,新时代振兴

中西部高等教育工作会暨教育强国战略咨询会在甘

肃兰州召开,教育援青工作会议在青海西宁举行;8

月,教育援疆工作会议、教育强国战略咨询会(新疆)

在新疆乌鲁木齐举行,教育对口支援西藏工作会议

在西藏拉萨举行;9 月,教育部直属高校在滇定点

帮扶十周年座谈会在云南昆明举行。

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西部教

育在实现教育整体质量全面提升、加快推进教育强

国建设、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征程中肩负着重要的

历史使命。

优质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进入 21 世纪以来,我国通过实施西部地区“两

基”攻坚计划、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

营养改善计划、校舍安全工程、农村薄弱学校基本

办学条件改善计划、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对口支援、

定向招生等重大举措,逐步推动中西部教育迈上新

台阶。

然而,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多方面原因,

中西部地区教育发展水平与其他地区相比仍有一定

差距,如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整体偏弱,影响教育的

持续发展;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高素质

教师队伍建设亟待推进,教师资源配置数量、质量

和结构还存在区域性失衡。

“目前中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程

度,同乡村振兴的要求之间,还存在明显的差距。

教育数字化是一辆‘快车’,能够帮助中西部地区

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

战略与宏观政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吴霓说。

近年来,国家在教育数字化方面投入了大量的

人力物力,教育数字化在基础设施配备、科技教学

建设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

2022 年,我国全面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

动,把诸多典型应用、资源内容等“珍珠”串成“项

链”,集成上线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截至

今年 9 月,该平台辐射 1880 万教师、2.93 亿在校

生及广大社会学习者,访问用户覆盖了全球 200 多

个国家和地区,平台访问总量超过 330 亿次,访客

量超 22 亿人次。

对于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和学校,数字化

平台提供的资源和服务弥足珍贵。

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第一中学副校长贺颖

春表示:“近年来,学校与内地优质学校建立合作,

利用线上资源,全面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及专业能

力。为了让资源扩散到基层,学校还建立了县、乡、

校‘三级教研网络’,通过网上推门听课、网络教研、

网络培训等多种方式,带动全县教师的学科教研工

作。”

这种“以东带西”“以大带小”的资源共享模

式,在数字化手段的支持下进一步提升了教学效率,

也形成了良好的机制。吴霓表示,信息技术对教育

的影响已经日趋明显。

教育数字化需要多方参与

“如果说教育数字化是一辆‘快车’,那么要

在中西部地区开好这辆车就必须充分了解它的性能,

还应配上合格的‘司机’。”吴霓说。

吴霓表示,数字化资源分配应向欠发达地区有

针对性地倾斜。对中西部地区、民族地区、乡村地

区进行教育信息化资源配置时,应一地一策、一校

一策、一事一策,依据当地情况合理地去配置资源,

确保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

此外,提升教育数字化行政管理人员的管理质

量和水平也是助推中西部地区教育数字化发展的重

教育数字化

第48页

44

要因素。吴霓表示,落实中西部地区教育数字化工作,

应及时开展区域政府分管领导、教育部门相关负责

人和中小学校长等的培训,使其充分理解教育数字

化的基本知识,进一步推动教育数字化应用。

从外部因素来看,为有效发挥教育数字化作用、

助推中西部地区教育发展,信息化企业的参与非常

重要,各类信息化企业应有序加入教育数字化的事

业当中来。

对于中西部地区的学校来说,其承担着教育资

源提供者的职责,因而应主动利用数字化技术扩充

教育资源。例如,学校可以通过在线“一课双师”

课堂,推动城乡资源共享。学校还可以开发云端资源、

进行师资共享,丰富艺术选修课程,缓解副科教育

师资不足的问题。此外,学校可利用网络学习空间

进行校际联合,通过“1+N”或“N+N”的网络课堂

方式,组建一批贫困地区网络联校群,覆盖全部学

校,实现城乡学校教师“同备一节课,同上一节课,

同教一个班”。

“政府、社会、企业、学校要形成合力,教育

数字化这辆‘快车’才能行稳致远。”吴霓说。

协同发力填平区域教育“鸿沟”

教育数字化并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

药”。在推动中西部地区、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

展的道路上,制度、财政等因素应协同发力,共同

化解目前中西部教育面临的结构性难题。

吴霓指出,从大的方向来看,中西部教育发展

和乡村振兴战略相辅相成。“我们应彻底改变城镇

拥挤、乡村薄弱的教育境况,合理规划学校布局,

统筹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缩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

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吴霓说。

目前,学科教师结构性缺乏是中西部地区学校

特别是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吴霓建议,应该

制定和规范各级各类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深化事

业单位机构改革,集中资源发挥规模效益。

经费是中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核心资源。吴

霓提议,进一步确保财政性教育经费稳定增长,

建立完善教育经费投入长效机制,保障财政性教

育经费依法依规投入到位,稳步提升国家财政性

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并向中西部

地区适当倾斜。

“我们应正视中西部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找

准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只有教育数字化和其他政

策协同推进,才能填平区域教育发展的‘鸿沟’。”

吴霓说。

作者:孙明源;来源:《科技日报》

教育数字化

第49页

45

德州学院:以“五创融合”推进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

近年来,德州学院以建设高水平、有特色、国

际化应用型大学为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以创新创业教

育为抓手,不断推进“思创融合”“专创融合”“科

创融合”“知创融合”“产创融合”,全面提升应

用型人才的创新能力。

“思创融合”铸魂润心,融入“大思政”育人

格局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构建“思创

融合”工作格局。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

充分挖掘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政元素,强化对学生的

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树立科学务实的创新创业观。

以制度设计推进“思创融合”协同育人。出台《关

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

《深化“三全育人”工作实施方案》《全环境立德

树人实施方案》等制度文件,推进思政教育与“双

创”教育的深度融合。推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

设。提升师资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着力培

养具有“双创”指导能力和较高课程思政能力的“双

师双能型”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建立专兼职结合、

校内外共育的师资队伍,形成学工队伍、思想政治

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校外企业家协同育人的

工作格局。丰富“思创融合”育人形式,提升育人

实效。以“思政育人研讨会”等方式充分挖掘创新

创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将“革命家”“科学家”“企

业家”的经典案例融入教学内容。以“第二课堂”

课程、榜样讲座、创新创业沙龙、“红色之旅”调

研等多种形式开展“双创”教育,培养学生勇于创新、

敢于担当的精神,于润物细无声中涵养学生的创新

意识和创业行为。

“专创融合”固本强基,凝练“三位一体”互

融模式

以课程建设为基,建设“专创融合”课程。坚

持以学生为中心,校企共建知识产权创新课程体系,

建立研讨式、案例式课堂教学示范课。获批省级一

流本科课程 16 门,入选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

课程 84 门。以学科竞赛为核,创新“一专业一竞赛

一基地”特色。各专业组建创新教师团队,开展创

新创业入学教育,以专业为引领、以学科竞赛为抓手,

让学生参与到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科研活动

中,通过参加学科竞赛、取得创新成果,实现创新

思维、创新能力在大一到大四的全链条全过程培养。

学校学生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学科竞赛榜单

的竞赛参与率超过 85%。学校在全国普通高校大学

生竞赛七轮总榜单中位列全国第 218 位,在 2018—

2022 年全国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竞赛榜单中位列全

国第 42 位。以创新创业基地项目为践,发挥“两基

地”育人功能。校企合作共建项目孵化基地和“加

速器”基地 1.1 万余平方米,孵化学生项目 200 余项,

注册企业 70 余家,吸引企业投资 1200 余万元。

“科创融合”提质拓展,夯实“平台+项目”

创新根基

重视基础研究,强化科研平台建设。发挥资源

优势,聚焦电子信息、材料与化工、生物与医药等

研究方向,加快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目前建有

省重点实验室、省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省院

士工作站等省部级科研平台 20 个。依托科研平台体

系建设,搭建师生科研创新团队,鼓励师生团队开

展科研项目创新性研究。以学校的科研平台建设、

科技创新研究项目为载体,提升拓展学生的创新能

力。近 3 年共选拔近 2000 名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

目,并有约 5000 名学生参与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

计划项目。

“知创融合”蓄势赋能,为科技创新“双向护航”

与北京磊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北京磊垚知识

产权管理有限公司开展合作,在共建“创新思维与

专利保护”“专利挖掘与专利撰写”“谈创新与专

利申请”等课程的基础上,共建知识产权微专业。

他山之石

第50页

46

聚焦区域产业需求,发挥专业优势,以专利保护为

核心,以培养具有较好的理论功底和实务操作能力

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

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专业素养,为区域科技企业的创

新发展储备人才、蓄势赋能,为推动科技创新、成

果转化和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双向护航。

“产创融合”聚力转化,实施“协同创新工程”

服务区域发展

校地联合实施“协同创新工程”,以科研创新

成果助推区域产业升级、企业转型。建立学校技术

转移体系和科技成果转化“经纪人”制度。建设科

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合作基地 15 个以上,科技

成果转化率达到 30% 以上。与德州市签署城校融合

“1+5”系列合作协议,深入开展产学研协同合作项

目 300 项;设立 14 个服务地方博士工作站,校地共

建黄河运河文化研究院等多个平台;开展百名博士

“双百活动”挂职工作,开展“送智下乡”和技术

指导服务,其中有 32 项智库报告、研究成果被省市

相关部门采用。

来源:《中国教育报》;作者:王琰 吴玉泾

张琦

他山之石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期刊免费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