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之弦》2023年10月刊

发布时间:2024-4-28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教育之弦》2023年10月刊

5要闻内参信仰如炬照新程——教育系统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综述学深悟透,实干为要。自 4 月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以来,教育部党组把开展主题教育作为重大政治任务,领导好直属机关、指导好非中管直属高校、引导好教育战线,积极投身主题教育,紧紧围绕“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把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干部队伍教育整顿、建章立制等有机融合、一体推进,高举信仰之炬,在建设教育强国新征程上奋勇前行。入脑入心思想伟力领新航4 月 3 日,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强化理论学习指导发展实践。7 月,在四川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评估工作、确保主题教育取得实效提出明确要求、作出具体部署。评估成效的第一条,也是要看党的创新理论是否入心见行、党员干部是否做到善思善用。理论强才能方向明、人心齐、底气足。4月以来,教育系统坚持把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摆在首位,一场入脑入心的精神洗礼迅速展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召... [收起]
[展开]
《教育之弦》2023年10月刊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3页

CONTENTS

目录

要闻内参

信仰如炬照新程——教育系统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

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综述 5

“一带一路”教育合作十周年:回顾与展望 11

教育述评

推动教育强国建设行稳致远

——5 年来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综述 13

以高质量教育全面支撑共建“一带一路” 17

“一带一路”十年:职业教育的回顾与前瞻 19

2023 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

产学研用赋新能 助力向北新高地

——2023 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哈尔滨)隆重开幕

21

多元合作 开放共赢

——2023 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江西会区)在南昌开幕

24

教育统计队伍建设典型案例

成都市教育局:夯实基础保质量,创新方法优服务 28

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教育事业统计工作“六步工作

法”案例 33

第4页

CONTENTS

目录

北京舞蹈学院:以高质量的统计数据 助力高水平特色

型舞蹈艺术大学建设 38

中心动态

中心副主任邬国强陪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教

育部原副部长林蕙青调研康复大学(筹) 43

2023 年高校基建培训班(第二期)在江南大学成功

举行 44

职业教育

加强内涵建设 促进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 45

以职业教育之为 贡献教育强国之力 48

推动数字变革 建设教育强国 50

教育数字化

以数字化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 52

充分发挥教育数字化的重要突破口作用 54

他山之石

上海大学:统筹融合发展培养卓越创新人才 56

吉林大学:以人才高地赋能全面振兴 58

中心平台

第5页

5

要闻内参

信仰如炬照新程——教育系统开展学习贯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综述

学深悟透,实干为要。

自 4 月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以来,教育部党组把开展

主题教育作为重大政治任务,领导好直属机关、

指导好非中管直属高校、引导好教育战线,积极

投身主题教育,紧紧围绕“学思想、强党性、重

实践、建新功”总要求,把理论学习、调查研究、

推动发展、检视整改、干部队伍教育整顿、建章

立制等有机融合、一体推进,高举信仰之炬,在

建设教育强国新征程上奋勇前行。

入脑入心思想伟力领新航

4 月 3 日,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

记强调,以强化理论学习指导发展实践。

7 月,在四川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

评估工作、确保主题教育取得实效提出明确要求、

作出具体部署。评估成效的第一条,也是要看党

的创新理论是否入心见行、党员干部是否做到善

思善用。

理论强才能方向明、人心齐、底气足。4月以来,

教育系统坚持把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思想摆在首位,一场入脑入心的精神洗

礼迅速展开。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后的第二天,教育部便

召开党组会研究贯彻落实工作。4 月 7 日,教育

部主题教育动员部署会召开,教育部党组书记、

部长、部主题教育领导小组组长怀进鹏作动员讲

话。主题教育中央第二十三指导组组长胡文容出

席会议并讲话,介绍中央指导组职责任务,对教

育部落实主题教育各项任务提出要求。会议强调,

要根据党中央的统一部署,结合自身实际,突出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以上率下、以点带面,

突出机关带动、系统联动,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

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加快推进教育高质量

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驰而不息推

进教育系统全面从严治党,确保党中央要求全面

准确落实到位。

高位部署,显引领示范作用。

教育部党组发挥领学促学作用,带头举办读

书班,通过潜心自学、参观见学、分片联学、集

中研学等方式,持续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

书记关于主题教育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总

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5 月 29 日,习近平总

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

要讲话,强调要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5 月 30 日,教育部党组

召开党组会暨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会,每位

部党组成员作交流发言,就学习贯彻工作进行深

入研究部署。5 月 31 日,教育部党组召开非中管

直属高校主题教育交流座谈会,交流梳理总体进

展和特色做法,部署专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

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

并启动高校党组织示范微党课。6 月 1 日,教育

部党组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

育英学校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6 月 25 日,怀

进鹏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思想 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为题,为直

属机关全体党员干部讲专题党课……

由点到面,呈快速推进之势。

教育部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强化部署

推动,制定印发直属机关主题教育实施方案以及

理论学习安排、整改整治工作方案等,牵头组建

12 个主题教育直属机关巡回指导组,有力有序推

动部直属机关主题教育全面、系统、深入开展;

制定印发直属高校主题教育指导意见和工作方案,

牵头组建 10 个主题教育直属高校巡回指导组,召

开多次工作专班会明确主题教育工作“任务书”“施

工图”……

一串数字,记录着教育系统把理论学习贯穿

第6页

6

要闻内参

主题教育始终的生动实践——

在教育部直属机关,3 场“教育大讲堂”报告

会覆盖全体党员干部;18 个党委单位全部举办读

书班;各单位以“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的形式,

组织开展学习研讨;研究生司、高教司与中国农

业大学联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

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学生重要回信精神;部直属机

关各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在分管部门或所在党支部

讲专题党课;依托 383 个青年理论学习小组组织

直属机关青年党员干部开展学习 1500 余次,分片

区举办 6 场“学思想凝心铸魂,重实践青春建功”

专题学习交流活动。

在校园,“习近平总书记与大学生在一起”

学习分享活动深受欢迎,1600 余名党员师生线上

线下同上一堂思政课,牢记领袖嘱托,凝聚奋进

力量;“铸魂增智育新人 正风促干书新篇”高校

党组织示范微党课活动火热开展,89 所高校云端

开讲,全网总观看量突破 6500 万人次、总点击量

超过 1 亿人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在建高

校达到 2156 所,占全国高校 76.5%;3300 个高校

优秀基层党组织总结形成一系列“支部工作法”“学

习调研法”;全国高校 8.1 万名学生党支部书记

参加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想主题教育专题网络培训班;教育部新闻办、中

国教育报刊社、教育部宣教中心、中国教育电视

台推出“嘱托·总书记回信精神激励我”融媒体

采访活动,深入习近平总书记曾回过信的 13 所学

校,讲好习近平总书记关心教育、关爱师生的动

人故事。

前行,要有真理的“火炬”,也要有政治的“显

微镜”“探照灯”。坚持边学习、边对照、边检视、

边整改,是主题教育的题中之义。习近平总书记

强调,检验检视整改成效,要看问题症结是否找准、

整改整治是否到位;检验干部队伍教育整顿成效,

要看思想不纯和组织不纯现象是否纠正、政治隐

患是否消除。

动真碰硬,扎实推进整改整治。

4 月,教育部研究制定主题教育整改整治工作

实施方案,明确任务目标,对部党组、直属机关、

非中管直属高校整改整治工作作出部署。

一列清单,彰显着教育系统在主题教育期间

抓实整改整治的定力魄力——

教育部党组对标对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聚焦今年

年初确定的“9 个重大项目”“9 个专项行动”以

及教育热点难点问题深入查摆,提出部党组层面

问题 19 个,并将师德师风建设、大思政课建设、

教材建设管理等列入专项整治;推动直属机关 60

个司局(单位)查摆问题 273 个并形成问题清单,

制定专项整治方案 15 个;指导非中管直属高校确

定整改整治问题 537 个,研制整改措施 1670 条,

形成专项整治方案 97 个。

制定作战图、明确时间表、啃下硬骨头,“问

题清单”经过整改变为“成果清单”。教育部党

组扎实有力抓好整改落实,对各项整改任务实行

台账式管理、项目化推进,专门绘制“关联任务图”,

分解细化形成可操作、可落地、可检查的时间表、

路线图、责任书。建立双周集中调度、及时研究

推进、强化跟踪问效等工作机制,共开展 6 次集

中调度,专门组织召开整改整治工作推进会,集

中力量研究解决重点问题。目前,教育部党组层面、

司局(直属单位)层面的各项整改问题全部按期

完成。非中管直属高校整改问题全部销号结项,

解决师生急难愁盼问题 5000 多个,为师生做好事

3.1 万多件。通过整改整治工作的开展,一批群

众急难愁盼的教育问题得到解决,建设教育强国

的强大合力进一步汇聚。在中央召开的主题教育

整改整治工作推进会上,教育部作为 8 家典型单

位之一作交流发言。《全力打好 2023 届高校毕业

生就业攻坚战》入选《整改整治案例选编》典型

案例。

深学践悟,掌引领航向之舵。8 月 30 日,在

教育部党组主题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上,胡文容

代表指导组,对教育部主题教育开展情况予以充

分肯定,对下一步巩固提高成效提出明确要求——

持续深化理论武装,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持续推进全面从严治

党,着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干部队伍和教师队

伍;持续抓好突出问题整改整治,不断增强人民

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

教育队伍信仰愈发坚定,思想愈发纯洁,斗志愈

发昂扬,进一步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

意义,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

第7页

7

要闻内参

执行力,进一步增强对党的价值追求和前进方向

的高度政治认同,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

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走深走实人民满意谱新篇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

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以深化调查研究推动

解决发展难题,是这次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鲜

明特色。面对教育强国建设这一时代课题,调查

研究是准确把握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新任

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必然选择。

教育部锚定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教育强国建设

目标,将调研主要内容细化设计为教育领域的 13

个方面问题,部党组成员结合分管工作明确领题

调研课题;印发《教育部直属机关大兴调查研究

实施方案》,将中央部署要求细化为 8 项具体工

作安排,推动各司局、直属单位结合职能职责深

入开展调研,做到有目标、有组织、有案例、有

效果;指导非中管直属高校领导班子成员开展典

型案例解剖式调研 2587 次、“四不两直”督查式

调研 1956 次。

地图上,调查研究的路线清晰可见——

一方面,要向发展好的地方走,学经验、促

改革。

在北京,怀进鹏强调,希望北京确定一批优

先发展的重点产业领域,部市双方共同加强制度、

政策、资源配置,政府搭建政策平台、加强项目

布局、加大资源供给和法律支撑,学校探索招生

培养评价全过程机制,企业提供实训基地、参与

人才培养,发挥北京引领示范作用;在上海,怀

进鹏表示,要把谋划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与开展主

题教育和大兴调查研究紧密结合,深入研究教育

强国的理念与内涵、结构与特征、政策与保障、

运行与路径,不断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充分发挥

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

在广东,怀进鹏表示,希望广东在开展主题教育

的过程中集聚创新经验和研究力量,为教育强国

战略谋划积极建言献策、作出重要贡献……

另一方面,要向困难多的地方走,听真话、

察实情。

在教育部定点帮扶的河北威县,人事司走访

魏家寨村、潘店小学和威县高校知识成果转化展

厅,了解教育对口帮扶情况;在广西百色市田林

县、河池市东兰县,机关服务中心调研组与 90 余

名教育系统干部、校(园)长和教师面对面交流,

进一步找准帮扶工作的契合点;离退休干部局发

挥老同志优势导学,请老同志指导 3 个青年理论

学习小组学习,并围绕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

划实施、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对口联系等方面深

入开展调研。

截至 8 月底,教育部已开展 1400 多团次调研,

约三分之一的目标锁定中西部。其中,围绕教育

服务乡村振兴,组织 62 家部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

组成员单位面向 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64 所直属高校面向 45 个定点帮扶县开展全覆盖

式调研,逐县掌握乡村教育发展情况,细致了解

高校“组团式帮扶”等特色做法。

“检验调查研究成效,要看是否摸清社情民

意、是否解决实际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开展主题教育以来,一项项解决发展所需、

改革所急、基层所盼、民心所向的有力举措取得

成果成效。

针对就业,教育部举办“2023 届高校毕业生

就业促进周”“2023 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百日冲

刺’系列活动”等,怀进鹏带头,各位部党组成

员分别对内蒙古、山西、江苏、云南、河南、湖北、

福建、贵州、甘肃、浙江、天津等地开展深入调研、

指导工作,千方百计助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

就业。

针对人民群众“上好学”的美好愿望,6 月,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

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7 月,教育部会同相关

部门印发《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

动计划的意见》,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水平。

针对减负,教育部召开全国“双减”工作推

进会暨“双减”工作专门协调机制全体会议,上

线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最新

两批次校外培训问题投诉举报线索较最高峰分别

下降 95.8%、94.8%。

此外,心理健康、科学教育、课程建设……4

个月内,关于教育改革的政策文件陆续出台,推

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有了更具体的注脚。

调研之风兴起,发展之势蓬勃。

河北省教育厅开展问题大梳理、难题大排查,

第8页

8

要闻内参

确定重点调研课题,找准问题、找到办法,破解

制约河北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人民群

众急难愁盼问题;

安徽省委教育工委领导班子成员聚焦“全面、

系统、整体落实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推

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走深走实”“统筹推进教育、

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等教育领域突出

矛盾和难点问题,每人牵头一个课题开展调研;

广东省委教育工委制定全省教育系统深入开

展调查研究的实施方案,指导全省教育系统解决

一批重点难点问题,加快推进立德树人铸魂、基

础教育提质等六大工程,用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来

检验主题教育效果;

……

高校这样书写调研报告。

清华大学坚持“奔着问题去”,由校领导牵

头负责,带领全校各单位形成 13 个“校领导领题、

主责职能部门协调、各单位共同承担”的“同题

共研”调研组,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复旦大学开展“切问近思”大调研、“四敢四尖”

干部人才大摸底和“融入上海”大走访等三大专

项行动,深思育人之要、创新之路、聚才之方、

社会之需,深研“破题之策”;

湖南大学紧盯制约学校改革发展和师生反映

强烈的老问题、难问题,确定了“思想政治理论

课教学质量提升”“一流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等

13 个调研选题,揭榜挂帅解决真问题;

上海外国语大学聚焦“学校新发展格局的思

路和举措”,通过调查研究,找准服务上海和长

三角区域发展的切入点、发力点;

华南农业大学近 5000 名师生奔赴全国多地,

深入到企业、田间、地头,在服务乡村振兴中解

民生、治学问,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

安徽医科大学“赋能乡村振兴”“医环相扣,

卫护健康”“乡村医疗满意度调查”社会实践团

分赴各地,把调查研究工作落到解决群众健康医

疗问题的实处;

……

主题教育期间,1000 多万名大学生组成 30

多万支团队,深入田间地头、各行各业开展社会

实践。

脚下沾着泥土,心中怀着人民。在调查研究中,

新时代的教育事业写下高质量发展的新答卷,翻

开人民满意的新篇章。

以学促干强国建设立新功

实现教育普及水平历史性跨越,建成世界上

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

第9页

9

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党的十八大以来,新

时代教育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格局性

变化。

面向未来,奋斗的目标已经锁定:“到 2035

年建成教育强国。”党的二十大作出明确部署。

今年 5 月 29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

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教育强国,

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

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

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习近

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振聋发聩,发出了加快建设

教育强国的动员令。

强国建设,教育何为?这一思考贯穿教育系

统开展主题教育始终。

一引其纲,万目皆张。教育部将教育强国建设

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作为重大工程,以服务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为重要使命,以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为

核心功能,全力推进教育强国建设谋划设计。

开展主题教育以来,教育强国建设的步伐不

曾停歇——教育部先后与上海、重庆、四川、广东、

天津、北京等 21 个省(区、市)举行会商会议,

在长三角、京津冀、中西部、中部地区、东北地区、

粤港澳大湾区、新疆召开战略咨询会和闭门会,

听取各级各类学校、地方有关部门、新型研发机构、

领军创新企业专家代表的咨询建议,组建教育强

国战略咨询委员会,召开两次全体会议,共同研

究思考教育强国建设的重大问题。

细看蓝图之上,北京,要更好服务国家重大

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主动引领和带动京津

冀教育协同发展;上海,率先发展中国特色、世

界一流的城市教育;中西部,要继续把振兴中西

部高等教育作为斩断贫困代际传递、夯实中西部

发展基础、积蓄中西部发展动能的战略抓手,加

强东中西部教育合作和交流;中部,要紧密结合

长江经济带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推进

教育改革,为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人才支撑;东北,

要充分发挥潜力优势底蕴,主动超前布局、有力

应对变局、奋力开拓新局;新疆,要更好促进教

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适配,在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历史征程中作出更大贡献。

把握关键,系统谋划。建设教育强国,基点

在基础教育,龙头是高等教育,还要统筹职业教育、

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

科教融汇。

开展主题教育以来,教育部打出一套精准有

力的组合拳——在基础教育方面,系统部署在教

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实施国家优秀

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在职业教育方面,召开现

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工作推进会,举办全国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在高等教育方面,推动两个

“先行先试”,召开卓越工程师培养现场推进会,

打造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示范区,深化高校创

新创业教育系统改革,成立首个国家重大行业产

教融合共同体暨国家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

共同体,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在教师队伍建

设方面,启动实施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

等,系统谋划凝练教育家精神、深化教师队伍培

养和制度建设、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聚焦教育大

数据赋能教育教学改革,建好国家智慧教育平台、

国家教育数字化大数据中心和世界数字教育联盟,

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

直属机关立足领域、发挥所长,以学促干凸

显成效。教师工作司召开“教育强国中的教师队

伍建设”课题成果交流会;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以智库建设新成效检验主题教育成果;国家开放

大学研究国家老年大学建设与发展路径、数字化

大学建设等课题。

全员参与,全面发力。建设教育强国是贯彻

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战略

举措,是教育系统的共同政治责任。

开展主题教育以来,全国教育系统围绕强国

建设广开思路——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各

院系负责人就“北大如何吸引世界最顶尖的科学

家和最一流的学生”“我们如何引领构建中国自

主知识体系”等话题展开“国际战略研讨会”;

在华东师范大学,专家学者全身心投入编制教育

强国规划纲要学术版,积极服务教育强国战略谋

划;在北京科技大学,倾力打造新时代“钢铁思政”

育人新模式,着力培养为国奉献钢筋铁骨的高素

质人才。

多地作出部署规划。天津将深化思政课改革

创新,加快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构建现代

职业教育体系,提高基础教育办学质量,不断提

要闻内参

第10页

10

升教育现代化水平;浙江将加快形成教育打基础、

科技搭平台、人才作支撑的一体发展、整体跃迁

格局,推动全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高水

平大学建设;青海将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推进义

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推动普通高

中多样化发展,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

教育协同创新,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

检验推动发展成效,要看高质量发展是否有

新突破、人民生活品质是否有新提升。

以建设教育强国为目标,教育系统正全力作

答。9 月 6 日,教育部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

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总结会议。会

议明确,要总结好、巩固好、拓展好教育系统主

题教育成果,更加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要坚持不懈深化理论

武装,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

魂育人;勇于担当作为,编制和实施好教育强国

建设规划纲要;增强为民情怀,以教育之力厚植

人民幸福之本;强化政治统领,纵深推进教育系

统全面从严治党。

善始善终,慎终如始。这次主题教育,是对

教育系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思想的大盘点、大检验,更是加快教育强国建

设的强大推动力。

前程远大,使命催征。在党的领导下,教育

部必将带领教育系统踔厉奋发、砥砺前行,坚定

不移走好践行“两个维护”第一方阵,在新的征

程上开创新的辉煌。

作者:林焕新;来源:《中国教育报》

要闻内参

第11页

11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

共建“一带一路”从中国倡议走向国际实践,从

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从谋篇布

局的“大写意”到精耕细作的“工笔画”,取得

实打实、沉甸甸的成就,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

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中国已与 150 多个国家、

30 多个国际组织签署 230 余份共建“一带一路”

合作文件。因此,“一带一路”是真正促进共同发展、

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是增进理解信任、

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

共建“一带一路”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

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其

中政策沟通是重要保障,设施联通是优先领域,

贸易畅通是重点内容,资金融通是重要支撑,而

民心相通则是社会根基。没有民心相通这个根基,

其他四通很难行稳致远。

教育为国家富强、民族繁荣、人民幸福之本,

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

教育交流为共建各国民心相通架设桥梁,人才培

养为各国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

融通提供支撑。合力推进“一带一路”教育共同

体建设,既促进共建国家教育的普及公平优质发

展,又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友好合作精神,形成

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为深化双多边合作奠定坚

实的民意基础。“一带一路”教育合作十年,成

就显著,未来可期。

绘就教育合作“大写意”

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

5 周年座谈会上指出,过去几年共建“一带一路”

完成了总体布局,绘就了一幅“大写意”,今后

要聚焦重点、精雕细琢,共同绘制好精谨细腻的“工

笔画”。

为贯彻落实《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2016 年教育

部制订了《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为“一

带一路”教育共同体建设和区域教育发展做了总

体部署,提出与共建国家一起致力于民心相通、

培养人才和教育发展等三大任务,重点推进教育

互联互通、人才培养培训合作以及丝路合作机制

三个重点合作领域,特别强调教育政策、合作渠道、

语言、民心、学位学历标准等五个相通,实施“丝

绸之路”留学推进计划、合作办学推进计划、师

资培训推进计划、人才联合培养推进计划、教育

援助计划等五个计划,建立“丝绸之路”人文交

流高层磋商和教育双边多边合作机制、教育质量

保障协作机制和跨境教育市场监管协作机制,统

筹推进“一带一路”教育共同行动。充分发挥上

海合作组织、中阿合作论坛、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

中非合作论坛、中国 - 东盟教育交流周、中阿大

学校长论坛、中非高校百校合作计划等国际合作

平台作用,开展务实教育合作交流。

绘制教育合作“工笔画”

十年来,在教育部的总体布局下,我国与“一

带一路”共建国家教育合作聚焦三大重点领域、

五大计划以及机制平台建设,促进了民心相通、

人才培养和共建国家教育的共同发展。

在教育互联互通方面

中国 - 东盟教育合作堪为典范。中国与东盟

全体成员国签署了《双边教育交流合作协议》,

与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老挝等五国

签署了《双边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促

进了教育政策的沟通与学位学历认证标准的联通。

在语言互通上,不仅国内的外国语大学广泛开设

“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语言专业,而且在出国留

学资助上,国家留学基金委专设区域外语项目,

助力“一带一路”语言先行,填补了一大批已建

交但国内不能培养的空白语种,包括迪维希语、

绍纳语、塔吉克语、汤加语、马耳他语、加泰罗

尼亚语、萨摩亚语、乌兹别克语、祖鲁语、亚美

尼亚语、提格雷尼亚语、科摩罗语、格鲁吉亚语、

库尔德语等。我国在各高校设立了 42 个教育部区

域和国别研究培育基地和 411 个备案中心,“一

要闻内参

“一带一路”教育合作十周年:回顾与展望

第12页

12

要闻内参

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区域全覆盖,加强了与对象

国合作开展经济、政治、教育、文化等领域研究。

在人才培养培训合作上

我国积极推进五大“丝绸之路”教育合作计

划,成效显著。中国发布《推进共建“一带一路”

教育行动》,促进教育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截

至 2023 年 6 月底,中国已与 45 个共建国家和地

区签署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中国设立“丝

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中国地方省份、中国

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和高校、

科研机构也面向共建国家设立了奖学金,支持留

学生学习“一带一路”倡议重点支持的基础建设、

互联互通和经济贸易等相关专业,为“一带一路”

共建各国公路交通、铁路建设、能源安全、石油

化工等重点行业培养领军人才和优秀技能人才。

中国院校在 132 个共建国家办有 313 所孔子

学院、315 所孔子课堂;“汉语桥”夏令营项目

累计邀请 100 余个共建国家近 5 万名青少年来华

访学,支持 143 个共建国家 10 万名中文爱好者线

上学习中文、体验中国文化。中国与联合国教科

文组织连续 7 年举办“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

产论坛及相关活动;合作设立丝绸之路青年学者

资助计划,已资助 24 个青年学者研究项目。

中国院校与亚非欧三大洲的 20 多个共建国家

院校合作建设一批鲁班工坊。中国政府原子能奖

学金项目已为 26 个共建国家培养了近 200 名和平

利用核能相关专业的硕博士研究生。共建国家还

充分发挥“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一带一路”

国际科学组织联盟等示范带动作用,深化人才培

养和科学研究国际交流合作。

在师资培训推进上

我教育部和各高校都投身于“一带一路”共

建国家中文教师和其他老师的培养工作。教育部

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依托“专家赴外培训”和“来

华研修项目”,为东南亚各国大中小学本土中文

教师提供专业培训。国内高校如北京语言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院校通过“引进来”

的方式,国外许多孔子学院则通过“走出去”的

方式,为本土中文教师提供短期师资培训或长期

学历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上海)

不仅为英国和发展中国家编写出版了英语版《上

海数学》《分享数学》教材,而且还依靠远程信

息技术 , 为坦桑尼亚、苏丹、印度尼西亚、老挝、

越南、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开展了师

范教育能力建设。

推动教育合作“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

高质量发展。面向未来,我国与“一带一路”共

建国家教育合作也要高质量发展。

建议教育部成立《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

育行动》推进办公室统筹协调我国与共建国家和

区域教育合作,加强三大任务、五大计划以及高

层次磋商机制与多边双边合作机制和平台建设。

在互联互通的“五通”上要进一步推进与共

建国家教育政策的沟通、合作渠道的畅通以及民

心的相通,重点加强与南亚、西亚的教育政策的

对接,增加合作渠道,促进更广泛的民心相通。

在人才培养培训合作“五大计划”上,要加

强合作办学计划、联合培养计划、师资培训计划、

教育援助计划的推进,鼓励支持更多的大中小学

校到共建国家办学,重视中文、数学和科学教师

的培训,实现教育援助从校舍设备的援助向教育

理念、教育模式、教材的传播推广转变。

要进一步加强双边合作机制和平台的建设,

提升与共建国家教育交流合作的内涵、层次和水

平,把我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教育合作进

一步做深做实,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教

授、博士生导师李盛兵;来源:《光明日报》

第13页

13

推动教育强国建设行稳致远

——5 年来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综述

瞩目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站在以

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空坐

标,教育承载着固本强基的基础性作用。新时代 10

年来,特别是全国教育大会召开 5 年来,在以习近

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

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

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的科学指引下,我国教育事业

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

从教育总体规模和水平来看,我国已建成世界

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

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

从教育普及程度来看,各级教育普及程度达到

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一个服务 14 亿多人

口,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更加开放灵活的教

育体系日渐完善;

从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来看,接受高等

教育人口超 2.4 亿,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

14 年,助力劳动力素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

一组组数据,记录着我国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发

展、从教育大国阔步迈向教育强国的坚实步伐。

2018 年 9 月 10 日,全国教育大会召开。这次

大会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

下召开的第一次教育大会,擘画了我国教育改革发

展的宏伟蓝图,开启了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

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全国教育大会召开 5 年来,一系列改革举措向

纵深推进,我国教育全面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迈上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新征程。

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

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

吗?”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到著名教育

家张伯苓的“爱国三问”,指出:“这三个问题是

历史之问,更是时代之问、未来之问,我们要一代

一代问下去、答下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

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

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

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5 年来,教育系统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着力加强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教育,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

教育体系,广大师生展现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

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决心。

推进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新学期伊始,中国人民大学校园内,一场集体

备课会正在进行。为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思政课教师凝聚专业力量

和集体智慧,共同打造高水平思政“金课”。

推进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是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

必然要求,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

近年来,教育系统在全面把握上下功夫,坚持不懈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习近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习近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编写发行;

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召开,《关于深化

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

《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等

印发,思政课质量和水平明显提升,思政课教师队

伍不断壮大、结构优化;“庆祝建党百年示范微党

课”“全国大学生党史知识竞答大会”“重走长征路”

等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引导学生听党话跟党走取得

实在效果。

教育述评

第14页

14

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全面构建——

“农场丰收了!”不久前,北京育英学校的同

学们来到学生农场采摘,挥洒汗水,感受劳动的快乐。

5 年来,劳动教育纳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

接班人的总体要求之中,各地各校将德智体美劳五

育并举落实在育人全过程。

如今,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全面加强,96 个全国

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在各地建立;学校体育工作

展现新格局,截至 2022 年底,99.57% 的中小学开

齐开足体育与健康课,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总体呈提

升趋势;学校美育取得历史性突破,义务教育阶段

99.8% 的学校开齐开足音乐、美术课。

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

制持续完善——

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单纯一条线的工作,而

应该是全方位的。5 年来,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

一体化建设不断推进,“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大

思政课”建设工程等深入实施,“‘大思政课’我

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的理念已深

入人心。

北京市在北大红楼、首都博物馆等建立“大思

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

上海市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使各类课程与

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学科

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人才培养

体系改革深入推进,“三全育人”融入立校办学、

教书育人全过程。

理想信念的种子,在广大师生心中生根发芽。

“请党放心,强国有我!”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天安门广场上的青春誓词,是铿

锵有力的誓言,更是一代青年的使命担当。

建强师资,打造一支规模宏大的高素质专业化

教师队伍

参加培训、认真备课……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

治县中益乡小学的老师们正为新学期忙碌着。近年

来,学校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乡村教师待遇保障

持续加强。

2018 年 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

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教师队伍建

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也对全党全社会尊师重教提

出新的更高要求。人民教师无上光荣,每个教师都

要珍惜这份光荣,爱惜这份职业,严格要求自己,

不断完善自己。”

5 年来,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支撑起教育高质量

发展:

——尊师氛围日益浓厚。

以“人民教育家”和“时代楷模”、全国教书

育人楷模、“最美教师”以及全国模范教师、全国

优秀教师、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奖为代表的表彰奖

励和选树宣传体系日渐完善。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

师风建设持续强化,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等

出台,师德建设步入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轨道。

——强师举措落地见效。

2021 年起,教育部实施“优师计划”,每年为

832 个脱贫县和中西部陆地边境县中小学校培养 1

万名左右本科师范生;2023 年,启动实施国家优秀

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支持“双一流”建设高校为

中小学培养研究生层次优秀教师;“国培计划”深

入推进,中小学教师科学素养提升行动计划启动……

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形成新局面。

——惠师政策温暖人心。

5 年来,教师地位待遇提升,广大教师的职业

获得感、幸福感、荣誉感进一步提升。目前,各地

已基本实现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

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的政策规定;以公租

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

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教师安居乐业、安心从教更有

保障;目前,中西部 22 个省份 715 个原连片特困地

区县实施了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覆盖约 7.3 万

所乡村学校,受益教师约 130 万人。

一份份文件、一项项政策、一个个夯基固本的

行动,提升了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

位,化作广大教师砥砺奋进的动力。于漪、卫兴华、

高铭暄、张桂梅等一大批优秀教师躬耕教坛,以“热

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成为广大教师的

优秀典范。

如今,我国各级各类专任教师已达 1880.36 万

人,这支规模宏大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支撑

起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支撑着中华民族的

教育强国梦想。

教育述评

第15页

15

深化改革,增强教育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

同性

秧歌《扇舞丹青》、剪纸走秀《忆三十里铺》、

武术《男儿当自强》……在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实验

中学第二课堂学期验收成果汇报演出中,一张张朝

气蓬勃的笑脸,在教学楼前五星红旗的映衬下分外

动人。

2021 年 9 月 14 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绥德实

验中学,先后走进教室、操场,观看同学们书法练

习和体育锻炼,同大家亲切交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

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真正把过重的学业负担和

校外培训负担减下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的

根本动力。

“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

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

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

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要深化办学体

制和教育管理改革,充分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

力”……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着眼我国教育事业的

长远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为坚决破除制约教育事业

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立促进学

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长效机制。

2021 年 7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

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提出“强化学校教

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坚决防止

侵害群众利益行为,构建教育良好生态,有效缓解

家长焦虑情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孩子校外培训班少了、作业负担轻了,睡眠、

运动、实践的时间增多了”“学校课堂教学更高效,

作业设计更科学,课后服务水平质量更高”……学

生和家长的切身感受,展现出“双减”政策的成效。

切实减轻学生不必要负担,让教育回归良好生态,

正从人民群众的深切期待变为现实。

5 年来,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深化,多项改

革举措先后落地,城乡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基本

建成,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和“公民同招”政策

全面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的管理体制改革日渐深

入……坚持五育并举、促进全面发展,日益成为全

社会的共识。

——用好教育评价指挥棒,深化考试招生制度

改革,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

教育评价改革是一项历史性、实践性难题,也

是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最难啃的“硬骨头”。2020

年 10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

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公布,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关

于教育评价系统改革的纲领性文件。由此,唯分数、

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评价体系“老

大难”问题,开始破题。

在暨南大学,教师分成教学、教研、研究等不

同类型,专业技术资格评审不再单纯以论文来衡量;

在浙江杭州,学生期末成绩评定细分为学业水平评

价、表现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丰富

的成长记录取代了“只见分数”的成绩单……改革

实践充分证明:解决好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是全

面充分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的关键一步。

与此同时,近年来,高考综合改革也向着既定

目标迈出坚实步伐。目前,29 个省份已启动高考综

合改革,前 3 批 14 个省份的新高考平稳落地。聚焦

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强基计划”启动实施,一批

对基础学科研究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学生脱

颖而出。

——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创新

型国家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突飞猛进,

如何聚焦国家战略需要、瞄准关键核心问题,加快

技术攻关?怎样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

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以改

革创新为动力,提升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

贡献力是必由之路。

5 年来,一组组数据见证着教育服务经济社会

发展的改革成效:高校获得 60% 以上的国家科技三

大奖励、80% 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双

一流”建设引领带动各地加大对 410 所地方高水平

大学和 1387 个地方优势特色学科的建设力度;职业

教育设置 1300 余种专业和 12 万余个专业点,覆盖

国民经济各领域……

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打造支撑国家长远发展

的硬实力,如今,越来越多的创新型、复合型、应

用型人才竞相涌现,教育事业发展展现出蓬勃的生

机活力。

教育述评

第16页

16

高举旗帜,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西安交通大学西迁博物馆,一件件展品、一张

张图片,诉说着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上世纪 50 年

代,一批交大人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打起背包就

出发”,从上海迁至西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西迁精神’的核心是

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

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现实意义

和历史意义。要坚持党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

持立德树人,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努力培养更多

一流人才。”

高高飘扬的党旗,是信仰,是方向。习近平总

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加强党对教育工作

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

——推动党的领导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

2022 年 1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

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意见(试行)》,

提出健全发挥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作用的体制机制,

确保党组织履行好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

带队伍、保落实的领导职责。

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中小学校充分发挥党组织

领导、把关作用,实现重大事项的科学决策、民主

决策、依法决策;湖南省宜章县坚持党建与业务深

度融合,积极探索“党建 + 师德师风”“党建 + 德育”

等融合发展模式,解决党建和业务“两张皮”问题……

改进中小学领导体制、坚持和完善高校党委领

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民办高校全部设立党组织,5

年来,各地聚焦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教育的重要决

策部署,不断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

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推动党的领导纵到

底、横到边、全覆盖,党旗始终高高飘扬在育人一线,

教育领域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

实践证明,党的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最大政治优

势,是中国教育行稳致远的最大底气和自信根源。

——基层党组织成为坚强战斗堡垒。

“哪里有中心工作,哪里就有党员、哪里就有

党组织。”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牢固树立“党的一

切工作到支部”的导向,围绕党员专家、重大项目、

先进典型等设立党支部百余个,把党支部建在科技

前沿一线、建在国家重大需求一线、建在青年人才

成长一线;

“面对困难,迎难而上,党员更应带头攻关。”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月宫一号”研究生党支部,依

托“月宫一号”重大科研项目团队而成立,创造了

世界上时间最长、闭合度最高的密闭生存实验纪录,

不断激发学生党员服务重大国家战略、把论文写在

祖国大地上的内生动力。

抓牢抓实党建,强基固本是关键。近年来,基

层党组织作用不断发挥,成为师生最贴心、最信赖

的组织依靠。

为增强高校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推进党建工

作和学校事业发展深度融合,2018 年以来,高校党

组织“对标争先”建设计划共培育创建 31 个示范高

校党委、297 个标杆院系党组织、2740 个样板党支

部,辐射带动全国高校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

硬。全国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比例达

到 97.04%,教育部直属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

头人”比例达到 99.94%。

如今,全国 21 万个高校各级党组织日益成为坚

强的战斗堡垒,588 万名党员争做干事创业的先进

模范,教育战线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汇聚成

建设教育强国的磅礴力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到 2035 年建成教育

强国,并对教育、科技、人才进行统筹安排、一体部署,

吹响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号角。

5 月 29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教育强国进

行第五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

科学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教育强国、怎样建设教

育强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展望未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

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牢记“国之大者”,

准确把握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定位,充分发挥教育

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以教育之

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

基,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必将更加扎实稳健,

教育强国建设的奋进步伐,必将更加坚定铿锵。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赵婀娜 丁雅诵 吴 月

教育述评

第17页

17

10 月 18 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

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

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

其中涉及通过鲁班工坊等推进中外职业教育合作、

继续实施“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等教

育相关内容,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进入高质量

发展阶段。我们要深刻认识教育在共建“一带一路”

中的定位和作用,系统总结 10 年来教育领域共建

“一带一路”取得的显著成效,谋划教育助力“一

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可行路径。

教育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基础性、先导性、

人文性作用

教育既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支撑。10 年来,教

育系统围绕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

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开展了更大范围、

更高质量、更深层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为推动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发挥了重要作用。

教育是国家富强、民族昌盛、人民幸福之本,

是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

要基础。教育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是国之

大计、民生之本,也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在理念引领、人才培养、科技进步、文化自信、

文明交流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是

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工作领域,

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支撑和引领。

“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

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都离不开人才

支撑和智力保障。

教育是创新力量的源泉和科技发展的动力,

是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先导。当前,

教育与科技、人才的关系更加密切,教育培养创

新力量,也推动科技发展,是重要的发展原动力。

共建“一带一路”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

为全球发展开辟新空间,为国际经济合作打造新

平台,离不开教育培育的创新力量和科技发明的

重要引领。

教育是民心相通、文明互学互鉴的重要力量,

是夯实共建“一带一路”的民意基础。民心相通

是共建“一带一路”的社会根基,也是使共建“一

带一路”落到实处的关键所在。在过去的 10 年中,

我国教育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需求,

加强教育和人文交流机制建设,促进了同“一带

一路”共建国家的文化交流融合和文明互学互鉴,

进一步夯实了共建“一带一路”的民意基础。

教育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取得历史性成就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教育系统

全面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制定了《推

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教育部等八部门《关

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等一

系列文件,强化务实合作,加大推进力度,聚力

构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全面支撑共建“一

带一路”。

语言互通成效显著。据统计,2017 年至 2022

年,我国累计选派国际问题研究和非通用语种人

才 3000 余人,涉及 68 个非通用语种,涵盖 45 个“一

带一路”共建国家;举办“汉语桥”夏令营项目,

累计邀请 100 余个国家近 5 万名青少年来华访学;

支持 143个国家 10万名中文爱好者线上学习中文、

体验中国文化,激发“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中文

学习者的学习热情。

来华留学规模持续扩大。随着中国经济的快

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一带一

路”共建国家学生选择来华留学。教育部设立“丝

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承诺每年向共建国家

提供 1 万个奖学金新生名额。

教育交流合作日趋紧密。10 年来,我国在

多个共建国家开展境外办学,与共建国家建立

了 17 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启动了海

外中国学校建设试点,成立“中国—东盟职业

教育联合会”,设立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经贸学

院,启动“未来非洲—中非职业教育合作计划”,

以高质量教育全面支撑共建“一带一路”

教育述评

第18页

18

深化中国—中东欧教育交流合作,等等,区域

教育交流合作网越织越密。目前我国已有多个

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获得合作国教育部批准,

纳入其国民教育体系。

教育人文交流不断深化。要充分发挥中外高

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的引领作用,共商共建共享中

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教育部长圆桌会议、大学

校长论坛、中国国际教育巡回展等重要平台。中

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连续 7 年举办“一带一路”

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及相关活动;合作设立丝绸

之路青年学者资助计划,已资助 24 个青年学者研

究项目。10 年来,教育部与广西、云南、福建等

19 个省份的人民政府签署合作备忘录,有力提升

了我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人文交流合作的

层次和水平,夯实了共建“一带一路”的社会根基。

以高质量教育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

共建“一带一路”步入第二个十年。面对世

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教育系统要根据

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

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精神和行动部署,进一步打

造“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升级版,以高质量教育

发展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人才和创新支撑。

加强机制建设,增进共建国家的理解互信。

在共建“一带一路”总体框架下,健全共建“一

带一路”合作机制建设,加强智库等领域的多边

合作平台建设,增进共建国家的教育智库及专家

的交流合作,增进共建国家对中国发展模式、国

家政策、教育文化等各方面的理解,为供需两端

协同发力提供科学支撑;逐步将国际理解教育课

程、丝路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各国中小学教育课程

体系,加强青少年对不同国家文化的理解。

突出品牌引领,为共建国家培养各级各类人

才。发挥品牌引领作用,努力在高等教育、职业

教育、基础教育等领域打造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

品牌,积极推动“教育出海”,发挥鲁班工坊等

项目的示范引领作用,提高教育对外开放的层次

和水平。与各国扩大共建联合实验室数量,支持

各国青年科学家来华短期工作。继续实施“丝绸

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努力打造“留学中国”

品牌,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培养更多的高质

量人才。

积极推动教育标准研发,提升共建国家教育

质量。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教育领域

标准、规范、指南等的研究制定,打造与共建“一

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教育标准制度体系。

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共享我国教育尤

其是职业教育办学理念、教学模式、国际化专业

教学标准和高水平师资培训。探索建立具有国际

可比性的教育资格框架,加强与共建国家的学分

学历互认、学位互授联授,努力打造“一带一路”

教育共同体。

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惠及更多共建国家和

人民。数字化正在深刻影响全球教育的发展和变

革。近年来,中国探索创建“一带一路”教育数

字化联盟,与共建国家联合开展教育数字化项目,

推进共建国家数字教育发展、数字化人才培育;

积极打造共建“一带一路”教育数字“软联通”,

逐步弥合共建国家教育“数字鸿沟”;探索建立

数据共建共享机制,实现各地交流合作数据共享,

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提供高质量的数字教育

资源。

作者:姜朝晖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理

论研究所副所长、李洋系该院助理研究员,本文

系该院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

项资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理论

体系研究”[GYI2023001] 成果。

来源:《中国教育报》

教育述评

第19页

19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

第三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日前隆重召开。十

年来,沿线各国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民心相通项目,

民意基础不断巩固;十年来,中国职业教育“一

带一路”建设,在发展中形成规模,在服务中锻

造品牌,在实践中凝练模式。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需要从国家统筹、项目合作、数字赋能等方面规

划未来发展路径,在世界坐标系及对比中做强中

国优势,进一步传播中华文化、深化中外交流与

合作,提升国际声誉和影响力。

职业教育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十年总结与

回顾

职业教育服务“一带一路”是助力中国外交

战略的重要路径,是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

组成部分。十年来,职业学校在开拓境外办学品牌、

推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实施本土化师资培训、

助力“走出去”企业参与国际产能合作、输出中

国特色职业教育标准等方面,实现新作为、彰显

新担当。

一是助力“走出去”企业参与国际产能合作。

中国职业学校依托境外办学点,不断深化与“走

出去”企业合作,按照企业需求定制培训计划,

开发针对性技能培训包,选派教学经验丰富、实

践能力强的专业教师开展员工培训,为“一带一路”

建设培养一大批本土化企业管理人才和技术技能

人才,深受“走出去”企业好评。仅 2022 年,中

国高等职业院校专任教师赴国(境)外指导和开

展培训就达到 268194.5 人日。

二是彰显职业教育国际品牌效应。“鲁班工

坊”“丝路学院”“郑和学院”“毕昇工坊”“中

文工坊”“大禹学院”“芙蓉工坊”“桂港中心”

等一批具有鲜明特征的职业教育国(境)外办学

机构,不断加强在地性研究,在人才培养、师资

培训、技能培训、人文交流、服务国际产能合作

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持续向世界展示中国职

业教育国际化办学品牌。首批“鲁班工坊运营项目”

于 2022 年授牌,进一步扩大“鲁班工坊”品牌在

国内、国际的影响力和吸引力。经过十年的发展,

天津市职业学校在 20个国家建成 21个鲁班工坊,

开创了中国职教标准、中国职教装备、中国职教

方案“走出去”的新模式。

三是探索区域性职业教育国际化联盟。中国

职业学校聚合国内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组建了

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联盟、中非职业教育合作

联盟、亚欧院校职教联盟、“一带一路”职教联盟、

中国—中东欧国家职业学校产教联盟、中国—东

盟交通职业教育联盟、中泰职业教育联盟、中老

职业教育发展共同体、陆海新通道职业教育国际

合作联盟、澜沧江—湄公河职业教育联盟、金砖

国家职业教育联盟、浙江—西澳职业教育联盟等

一批各具区域特征的国际化联盟,为我国职业学

校拓展与世界职业教育同行的交流与合作搭建了

宽广的平台。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联盟针对全

球高校、企业、行业组织征集成员单位,首批入

选成员来自中国、埃及、爱尔兰、澳大利亚、德国、

法国等 32 个国家的 93 所高校及全球 28 个企业和

12 个行业组织。

职业教育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前瞻与展望

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起始于学习及引进德国、

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办学模式及先进经

验,并在此基础上探索适合中国本土发展的实践

路径,历经单向“引进来”到逐步“走出去”的

过程。在当前建设教育强国背景下,展望职业教

育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需要进一步统筹做好“引

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有效利用世界

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更进一步使中国成为

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

首先,国家层面加强统筹,在国际对比中做

强中国优势。

国家层面应根据国家战略的发展需求和全球

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制定明确的战略和政策,在

以下几方面加大职业教育国际化的统筹力度:

“一带一路”十年:职业教育的回顾与前瞻

教育述评

第20页

20

一是提供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通过制定职

业教育国际化战略和政策,明确国家在职业教育

国际化方面的目标和重点。鼓励学校和机构参与

国际项目,设立国际合作基金,建立奖励机制,

为职业教育国际化提供信息共享、经费投入、资

源保障、机制建设等方面的支持。

二是深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签署合

作协议、开展学生和教师的交流项目、共同开展

研究合作、共同制定标准和指南等方式,推动与

沿线国家的学校和组织交流与合作,提升职业教

育的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三是融入国际认证和认可体系。鼓励和支持

职业学校参与国际认证和认可体系,提高职业教

育的国际声誉和认可度。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

为参与国际认证和认可的组织机构提供支持和优

惠政策。

其次,项目式开展合作,铸就职业教育国际

化精品。

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合作方式大体包括合

作办学院、合作办大学以及合作办项目三种类型,

以项目合作为主。接下来,需要进一步发挥项目

式合作的优势,在以下几方面加以推进:

一是开展跨国项目合作。职业学校可与沿线

国家学校或相关合作伙伴联合开展项目合作,共

同开发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可以选择一些具

有代表性的项目,如跨国企业的技能培训项目,

或者在国外开设分支机构的项目等,促进跨国教

育资源的分享和交流。

二是开展跨国学生交流项目。通过创建职业

教育交流项目,鼓励学生参加海外实习、交流和

学习活动,提供学生参与国际实习或短期培训的

机会,帮助学生获得跨文化交流和全球化视野,

提升他们的国际竞争力。

三是参与国际标准认证项目。通过国际机构

的认证,使课程和教学方法达到国际标准,提供

给学生更具竞争力的教育内容,增强国际合作的

可能性。

四是探索国际合作研究项目。与沿线国家的

研究机构、学校或企业合作,联合开展国际合作

研究项目,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交流,推动职

业教育的创新和改革。

再其次,数字化赋能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

化稳步推进。

一是提供跨文化交流平台。利用数字工具和

在线社交平台,共同开发课程、教材和教学资源,

共享教学资源及教学经验;学生可以通过在线课

程、虚拟实践环境等方式,与来自不同国家的同

伴进行交流和合作,共同开展课题研究和教学活

动,培养跨文化沟通和合作能力。

二是提升师生的职业素养。数字技术可以帮

助教师通过国际交流和培训活动,拓宽自己的教

育视野,提升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可以帮助学

生通过在线协作工具和虚拟项目实践,提升项目

管理、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职业发展

打下坚实基础。

三是应对全球就业市场。学生通过在线招聘

平台和国际职业交流活动等渠道,更加容易获取

全球就业市场的信息和机会,同时得到相应的支

持和指导,提高国际就业竞争能力。

作者宗诚,单位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

与继续教育研究所。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

育学一般课题“智能技术赋能职业教育增值评价

研究”[项目编号 BJA220260]成果之一。来源:

《中国教育报》

教育述评

第21页

21

产学研用赋新能 助力向北新高地

—2023 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哈尔滨)隆重开幕

2023 年 10 月 24 日,在中国教育部、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的指导下,由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办,

黑龙江省教育厅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大学等省内 4 所高校共同承办

的“2023 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哈尔滨)”隆重开幕。

本次会议以“产学研用赋新能,助力向北新高地”为主题,

来自 25 个国家的 600 余名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的院士、校长、

专家学者和师生代表参加会议开幕式和主论坛等相关活动。教育

部副部长孙尧、黑龙江省政府副省长王合生、葡萄牙工程院院

士卡洛斯、俄罗斯宇航科学院院士马林科夫、俄罗斯科学院通

讯院士捷金等领导、专家出席会议。中心副主任邬国强参加会议。

东北农业大学校长付强主持开幕式。

教育部副部长孙尧在致辞中表示,国际产学

研用合作会议创办六年来,参会各方坚持共商共

建共享,聚焦产业需求,开展深入对接合作,取

得了喜人进展,树立了合作典范。目前已形成八

地牵头,3 万多名学者参与,多专业领域覆盖的

产学研用协同开放新格局。

孙尧对会议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发挥资源优

势,推动协同发展;二是加强科技创新,助力成

果转化;三是扩大数字应用,强化人才培养。

产学研用合作会议

第22页

22

黑龙江省政府副省长王合生在致辞中表示,黑

龙江省委、省政府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

科技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充分发

挥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人文优势,努力为各方人

才提供最佳的创新环境、最优的人才政策、最好的

发展平台、最暖的服务保障,全力支持和推进国际

产学研用合作和人才交流。黑龙江省将持续打造国

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品牌,成为教育界、科技界、

产业界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桥梁纽带。

葡萄牙工程院院士卡洛斯教授表示,高校

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和知识储备是企业解决发

展问题和技术革新的重要来源,国际产学研用合

作可以有效破除高校和企业之间合作的屏障,实

现互惠共赢。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高校与企业的合

作可以促进地区的整体技术水平和经济,只有加

强各国高校与企业在科研、教育和技术应用方面

的国际合作,才能寻找到这些挑战的解决方案。

产学研用合作会议

此次会议

▌达成了哈尔滨剑桥学院与白俄罗斯格洛德诺杨克库帕尔国立大学国际合作协议、东北林业大学与伊尔库茨

克国立农业大学师生学术交流协议、哈尔滨理工大学与白俄罗斯国立大学科技合作协议等多项合作协议;

第23页

23

▌成立了黑龙江省寒区水文和水利工程联合实验室、特种船舶设计与智能控制国际研究中心、黑龙江科技大

学与阿穆尔河畔共青城国立大学“中俄岩体类材料损伤与灾变监测联合实验室”、黑龙江省中俄催化技术国

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等 4 个联合实验室;

▌启动中俄寒地农业大学联盟。

据悉,黑龙江省已连续举办 5届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累计举办 24场论坛,2000余名中外专家学者参会,

实施了一批国际产学研用联合攻关项目,发表学术论文 190 篇,省内高校与国外高水平大学、机构累计达成

签约成果 29 项,成立联合研究中心等机构 16 个。实施的中外导师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共培养硕士、博士

研究生 343 人。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已成为推进黑龙江省国际产学研用深度合作、精准对接国内外科技资

源的品牌项目。

产学研用合作会议

第24页

24

多元合作 开放共赢

2023 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江西会区)在南昌开幕

10 月 26 日,在中国教育部、江西会区各省份(赣、鄂、湘、川、渝、贵、藏)人民政府的指导下,由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江西会区各省份教育厅主办,江西省教育厅和华东交通大学承办的 2023 国

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江西会区)在南昌盛大开幕。

图片本次会议以“多元合作,开放共赢”为主题,来自 23 个国家和地区的 400 余名院士、专家学者和

师生代表参加开幕式和主论坛等相关活动。江西省副省长孙洪山出席开幕式并讲话。教育部副部长陈杰,湖

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邵新宇,湖南省副省长秦国文通过视频致辞。捷克马萨里克大学教授、国际欧亚科

学院院士米兰出席并致辞,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图灵奖得主约翰·霍普克洛夫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

陶艺学会主席托比恩·卡瓦斯博通过视频致辞。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晔光、江风益和欧盟科学院院士王翔宇等

出席会议。中心副主任邬国强出席会议,为 6 个国际产学研用学科联盟授牌,并主持“江西会区共享会”环节。

陈杰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他指出,国际产

学研用合作会议是由中国教育部发起,与各国高校、

企业、院所共同打造的开放合作新机制、新领域、

新平台。自 2018 年从南昌起步以来,参会各方坚

持共商共建共享,取得了丰硕成果。江西会区已发

展成为区域联合推进国际产学研用合作局面。加强

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关切,谋求共

同发展、合作共赢是参会各方的广泛共识,希望大

家加强协同创新,开展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开放

合作;加强产业应用,更加主动地聚焦产业需求,

发挥各国高校人才和科研优势,开展更高质量、更有效益的开放合作;加强人才培养,开展更可持续、

更向未来的开放合作。

孙洪山在致辞中表示,自 2018 年以来,国际

产学研用合作会议在南昌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届,探

索形成了“立足大局办会、瞄准战略需求办会、服

务优势产业办会、结合‘双一流’建设办会”的江

西做法,取得了一大批产学研用成果,为产业的技

术革新和企业的提质增效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教育

高水平对外开放增添了强劲动力。本次会议将有力

推动各方共同绘就产学研用区域化对外开放与合作

的新画卷,共同构建产学研用“海内外合作,区域

间互济”的江西会区新格局。

产学研用合作会议

第25页

25

邵新宇在致辞中表示,推进产学研用合作是深

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湖北坚持加

快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搭建以“用”为

导向的科技创新供需对接平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产业化。他提出,当前,湖北正紧紧围绕加快建成

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光荣使命,锚定高质

量发展首要任务,着力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不

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为国内外各类投资主体在鄂发展创造广阔空间。湖

北将认真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与大家一起加强交流联动,实现合作共赢。

秦国文代表湖南省人民政府对会议的召开表

示祝贺。他指出,湖南省正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

为导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滚动实施建设湘江科学

城、“4+4 科创工程”、建设长沙全球研发中心城

市等标志性工程,为促进产学研用融合发展提供良

好机遇。本次会议是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

发展的创新举措,必将对深化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产

生长远影响。湖南省将以本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

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产学研用合

作,推动产业联动、市场互通、创新协同,促进开放合作、实现共赢发展。

约翰·霍普克洛夫特在致辞中说到,人类文明

正在经历信息革命,信息革命将给我们生活带来很

多变化。人们的工作岗位从制造业转移到信息产业,

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在过去,强国的

标准往往是拥有多少资源,比如石油、黄金或者是

发达的农业,但在未来,国家的强大程度取决于教

育的发展。能够将发展教育作为首要任务的国家才

能最终成为强国。中国一直以来致力于提高大学的

教育质量,实现了教育高质量发展,并成为真正意

义上的教育强国。

米兰在致辞中表示,他一直与地理信息领域的

中国科学家保持合作关系,共同研究如何利用地理

信息科学和技术来巩固、深化与工农业部门的合作。

他说到,中国的《“一带一路”数字经济国际合作

倡议》将有助于解决联合国提出的《2030 年可持

续发展议程》和《仙台减轻灾害风险框架》两个议

题。同时他表示,将一如既往支持和参与在中国举

办的相关重要国际会议,帮助中国开发教学课程、

出版国际期刊等。

产学研用合作会议

第26页

26

我托比恩·卡瓦斯博在致辞中表示,连续四年

在南昌成功举办的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与会者

紧密围绕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展开了广泛的合作讨

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实现了合作共赢。作为联

合国教科文组织框架下非营利组织国际陶艺学会的

主席,他一直致力于推广国际陶瓷界和中国陶瓷界

组织的各种国际交流活动。陶瓷艺术作为中西方文

化交流的桥梁,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当前中国经济

快速发展、政治稳定、和平与安全的背景下,更愿

意与中国一道,开展并加强国际产学研用合作。

开幕式现场,还举行了相关签署、授牌、揭牌

及签约仪式,赣、鄂、湘、川、渝、贵、藏七地共

同签署《江西会区国际产学研用合作共建共享机制》,进行 6 个国际产学研用学科联盟授牌,以及多个合作

平台揭牌和项目签约。邬国强为 6 个国际产学研用学科联盟授牌。

随后举行的“江西会区共享

汇”,还邀请到来自国内外高校、

企业的 5 名专家代表围绕国际产学

研用合作主题作了经验分享。邬国

强主持“江西会区共享会”。

据悉,此次会议以线上线下相

结合的方式进行。在开幕式前召开

了江西会区协作交流闭门会,参会

代表对《江西会区国际产学研用合

作共建共享机制》进行审议,并围

绕深化国际产学研用学科联盟的省

际合作,推动江西会区打造国际产

学研用合作会议新品牌进行了深入

的交流和研讨。开幕式后还将有“轨道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建造关键技术”等 10个专业领域合作会陆续召开。

产学研用合作会议

第27页

27

教育统计队伍建设典型案例

2023 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工作已于近期启动。教育统计工作在教

育部党组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

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统计改革发展重大决策部署,积极推

动教育事业取得新进步、各项工作呈现新成效、教育面貌发生新变化。

为宣传各地统计队伍建设的丰硕成果,探索统计队伍建设途径,

激发统计队伍的活力,打造高素质统计队伍,近期,我们选取部分优

秀省市县和学校加强统计队伍建设的典型案例,与广大教育统计工作

者共同分享,以统计队伍建设助推教育统计事业发展。

第28页

28

一、背景问题

2022 年, 成 都 市 共 有 中 小 学( 幼 儿 园)

4123 所(比上年净增 39 所),在校(园)人数

256.57 万人(比上年增加 10.31 万人)。其中,

幼儿园 2821 所,在园幼儿 66.28 万人;义务段学

校 1103 所,在校学生 165.63 万人;普通高中学

校 175 所,在校学生 24.30 万人;特殊教育学校

23 所,在校生 0.34 万人;专门学校 1 所,在校

生 0.02 万人。另有中等职业学校 83 所,在校生

19.15 万人。

成都市学校机构多、在校师生多、校舍资产

体量大,且仍在快速增长,全市教育事业统计任

务十分繁重。每年涉及合并、撤销、调整办学类

型,乃至变更办学性质等代码维护工作的学校多,

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计人员能力提升需求旺盛。

所辖 23 个区(市)县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

事业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基层学校统计人员对调

查制度部分指标的理解参差,数据审核压力大。

上述情况,给全市教育事业统计工作,尤其是教

育统计队伍建设工作提出考验。

二、方法举措

(一)加强党对教育统计工作的统一领导

一是坚持领导班子带头学统计相关法律法规。

成都市教育局党组定期开展专题学习,深入学习

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计工作的重要讲话指示

精神,贯彻落实统计相关法律法规和文件精神,

研究部署全市教育统计工作。

二是坚持依法统计和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

在工作布置、数据填报、数据汇总审核等全过程,

传达国家、省、市统计法治工作会议精神,贯彻

统计造假不收手不收敛问题专项纠治工作会议精

神,坚持业务工作依法开展。

三是坚持班子集体对数据真实性负责。坚持

学校、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市级教育行政

部门三级领导班子集体审核,严守数据真实性防

线。通过强化党对教育统计工作的统一领导,引

领提升全市教育统计战线的法治意识和专业水平。

(二)打造“1+1+1+N”成都教育统计队伍体系

1. 持续夯实“1+1+1”三级教育统计队伍

成都市教育局通过 1 支市级专业统计队伍、1

名区(市)县专职统计员、1 名学校专兼职统计员,

构成成都教育统计工作坚强本底。

一是建强专业引领的市级教育统计队伍。为

高质量完成超大体量的教育统计任务,成都市教

育局于 2008 年率先成立了市级教育统计数据中

心,2021 年整合为信息数据科,将统计队伍纳入

大数据队伍建设体系,现配置 5 名专职统计员;

成都市教育局:夯实基础保质量,创新方法优服务

▲ 成都市教育统计队伍建设体系

教育统计队伍建设典型案例

第29页

29

每年安排教育统计专项经费,用于人员培训、队伍建设、数据核查等。市级教育统计经办机构固定,人

员稳定,经费保障到位,有力促进了市级统计队伍专业化发展,充分发挥对区(市)县及学校教育统计

工作的指导作用,成为成都市教育局对全市教育统计工作集中领导的有力抓手。

三是确保学校统计人员业务熟练。要求每所学校至少安排一名专兼职统计人员,坚持培训合格后才

能上岗,规定兼职统计工作的参考课时量,确保兼职人员工作获得感和积极性,稳定了基层统计队伍,

保证了业务熟练度。

2. 不断扩大“+N”专业支持团队影响力

成都市教育局在稳固专兼职教育统计队伍本底之外,注重培育专业支持力量,2013 年就设立了市级

教育统计专家库,2021 年专家库升级。同时,其他部门专业人员、相关企业技术人员等,通过项目方式

灵活参与教育统计工作,让“+N”为统计队伍插上翅膀。

成都市教育局在稳固专兼职教育统计队伍本底之外,注重培育专业支持力量,2013 年就设立了市级

教育统计专家库,2021 年专家库升级。同时,其他部门专业人员、相关企业技术人员等,通过项目方式

灵活参与教育统计工作,让“+N”为统计队伍插上翅膀。

▲ 设立成都市教育统计专家库的通知

▲ 双流区教育局分会场聆听统计局专家授课

教育统计队伍建设典型案例

第30页

30

一是发挥教育统计专家理论创新力。邀请到西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成都理工大学管理科学学院、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统计学院等高校统计学专家担任成都市教育统计专家,加强对成都教育统计工作的理

论提升和实践指导。

二是发扬教育统计骨干实践驱动力。汇聚区(市)县业务骨干,在市级数据汇总审核、数据质量核

查中凝聚智慧,示范带动;鼓励区(市)县培育学校统计骨干队伍,驱动县域统计工作。

三是借助外部专家技术支持力。依法统计,向统计主管部门借力;数据分析,向大数据专家借力;

打开视野,敞开胸怀,部门外、行业外的专家支持让成都教育统计队伍如虎添翼。

▲ 成都市核查组与被核查学校交流统计工作

(三)发力“线上 + 线下”成都教育统计队伍培训

一是充分用好教育事业统计在线培训资源。积极向上争取,市级统计专项经费安排,鼓励区(市)

县纳入预算等,用好用活全国教育事业统计在线培训平台(https://fudan.chaoxing.com/),2022 年

参训学员结业率 98%,优秀率 45%。参培学员认为,“在线培训,学习时间很灵活,没懂的地方可以反

复学,特别适合学校兼职统计员。问答库、案例库等资源更是工作的宝藏。”成都市教育技术装备管理

中心的专职统计员李晓雯则认为,“在线培训的

选修课程很丰富,有教育管理、发展规划等方面

专题辅导,也有教育热点话题解读,能让有经验

的统计员拓宽视野,帮助他更好地理解和做好统

计工作。”

二是扩展市级培训资源影响力。为更好发挥

省、市教育统计专家等的支持作用,提升培训资

源使用效益,成都市 2022 年起通过视频会议系

统,将市级培训延伸至全市四千余所基层学校,

受到学校好评。

三是灵活机动开展线下专题培训。业务布置

培训、数据审核培训、大数据分析培训等多种主

题,灵活机动,紧贴业务工作开展,聚焦统计人

员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升。2023 年 7 月,依

托教育部教育事业统计培训基地——成都信息工

程大学统计学院,开展基层学校统计骨干培训,

滚动培训,以点带面,助推队伍建设。 ▲ 参培学员获得全国教育事业统计在线培训证书

教育统计队伍建设典型案例

第31页

31

(四)拓展成都教育统计数据应用支撑力

一是常态化做好教育统计数据服务。在做好教育统计的基础上,加强对数据后期整理,每年均编

印《成都市教育事业统计简要》《成都市教育统计资料汇编》等统计资料,发布《教育事业发展统计

公报》《数据公报》《教

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

告》等,及时为各部门

及社会公众提供教育统

计数据服务。

二是深度开展教育

统计数据分析挖掘。每

年分析教育事业总体发

展情况,并筛选义务教

育阶段随迁子女分布、

学前教育班额情况等年

度重点专题开展数据分

析,形成分析报告供决

策参考。

三是扩展教育统计

队伍智库功能。鼓励教育统计人员走出去,在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与教育科研等部门广泛合作,参与教

育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编制,教育领域重大项目论证,开展教育规划课题研究,既拓展了教育统计人员

专业发展空间,研究成果又能更好服务教育事业发展。

三、工作成效

历年来,成都市教育局以教育统计队伍建设为抓手,撬动全市教育统计工作整体上台阶,取得丰硕

成果。一是成都市教育事业统计、教育经费统计等统计工作质量优秀,常年受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表扬。

二是武侯区教育局林迪、郫都区教育局孟雄、都江堰市教育局张猛等多名成都教育统计人成长为国家级、

省级专家。三是成都市在全国教育统计工作中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我市提出的“在编人员”指标于 2016

年被教育部采纳,2021 年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组织赴成都调研教育事业统计改革工作,2023 年教育部发

展规划处一行赴成都调研教育统计信息化工作。

▲ 2023 年度学校教育统计骨干培训现场

教育统计队伍建设典型案例

第32页

32

四、经验启示和教训反思

成都市教育局深信教育统计工作需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下一步,成都市将继续严格落实《教育统

计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加强全市教育统计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教育统计工作标准化、规范化、信息

化水平,确保统计数据质量,更好发挥教育统计支撑服务作用。

一是持续完善统计工作管理机制。在教育部、省教育厅及统计主管部门的指导下,高质量完成成都

市教育统计管理相关文件编制,借鉴先进省市工作经验,梳理固化成都市教育统计队伍建设成果,以制

度化、标准化开启队伍建设新篇章,增强统计工作保障能力。

二是改进教育统计队伍培训方式。迎接教育数字化转型浪潮,利用视频会议、云教室、直播点播等

方式改进培训样态,实现时时可学、处处可学、人人乐学,加强统计队伍政策学习和业务培训,提升统

计人员综合素质。

三是创新教育统计工作方法。加快成都智慧教育云平台建设和运用研究,将 5G、云平台、智慧云等

新技术、新手段更好地运用在教育统计工作中,在远程化、智能化、高效化、快捷化等方面,开展进一

步探索,为打造均衡而有质量的人民满意教育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供稿:成都市教育技术装备管理中心 何洋 李晓雯 周霞

▲ 成都市武侯区在四川省 2023 年教育事业统计专项培训班分享经验

教育统计队伍建设典型案例

第33页

33

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教育事业统计工作“六步工作法”案例

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创建于 1956 年,是西安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西北地区

第一所轨道交通运营专业门类齐全的高职院校。是陕西省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培育创建单位,陕西省创新创业

教育改革试点学院,陕西省“双高计划”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陕西省就业先进单位,国家轨道交通装

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首批成员单位。

学院地处西安市,有港务(本部)、自强、临潼、龙首等 4 个校区,总产权占地 606 亩。现有全日制在

校生 16172 人,网络教育在册人数 3893 人。教职工 854 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 477 人,副教授、

教授 202 人、“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任教师的 70%。设置 10 个二级教学院部,开设 40 个高职专业,形成了

以铁道运输类专业和城市轨道交通类专业为重点,电力技术类、土木建筑类、装备制造类和电子信息类等相

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集群。

学院牵头组建西安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联合国铁西安局、西安国际港务区共建西安国际陆港物流市

域产教联合体,是国铁西安局、郑州局、西安地铁公司共建单位,西安地铁公司、西咸轨道公司人才培养基

地。毕业生连续 15 年初次就业率保持在 95% 以上,85% 以上对口就业于铁路、地铁等国有企业。学院深度融

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成立“中哈交通与物流教育中心”,被授予“中哈秦岭工坊”“全球工匠联盟理事单位”

和“职业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典型院校”称号。

一、背景问题

目前西铁院处在国家双高校创建和高质量发展关键期,需要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原则,

加强数据剖析,对标补齐短板。西铁院多项重点工作如专业建设、资金预算、项目申请、提质培优等均需要

可靠统计信息支撑,相关数据更是评估监测、达标验收的前置条件,其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尤其重要。

基于上述考虑,如何务实设计教育统计工作流程,详实采集人财物明细数据,高效开展教育统计工作,

有效提供统计分析建议,形成良好统计工作氛围,是关注度高、操作性强的基层实务问题。西铁院围绕教育

事业统计工作实际,梳理整个工作过程,尝试提供统计工作流程全视图,以为其他高职院校入职新手提供可

借鉴参考。

二、办法举措

西铁院教育统计工作流程全视图具体表述为“六步工作法”。

制定一个工作方案,这是周密部署年度教育统计工作的前提。吃透上级要求,确定统计重点:政策制度、

数据核查、业务培训、指标修订等方面安排工作进度:部署、采集、审核、培训阶段的时间分布;明晰工作

流程:牵头部门、负责部门工作次序,形成数据采集、部门签审、修正审核、审定上报工作闭环;落实工作

任务:落实负责人干及所负责的事项,每张基表、指标字段采集、明细台账建账要到牵头部门、负责部门、

具体统计员;提出工作要求:明确统计原则、质量负责人、各部门协调机制、不同数据平台的协同机制及工

作完成时限。

召开一次部署会,这是组织动员开展教育统计工作的关键。

向省厅报告一次工作情况,这是教育统计向上管理的有效手段。以政务信息或工作简报形式,客观汇报

工作过程,如领导重视、部署时间、工作重点、培训内容、参训范围、工作成效等内容,为上级及时掌握基

层统计动态、工作进展、工作方法提供参考,同时主动争取上级的悉心支持和工作关注。

召开一次汇审会,这是提升统计数据质量的保障。召集牵头部门、负责部门和各兼职统计员,对照认领

教育统计队伍建设典型案例

第34页

34

▲ 2022 年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统计工作方案

▲ 教育事业统计工作部署会通知

教育统计队伍建设典型案例

第35页

35

▲ 西铁院组织开展 2022 年教育事业统计工作简报

的统计任务集中进行梳理,分析数据差异和波动原因,解决存疑问题,综合重点指标达标情况,初步审核确

定阶段性数据成果。

召开一次审定会,这是落实教育统计主体责任的必要程序。综合统计部门向教育统计工作领导小组全体

成员汇报教育统计工作开展情况,重点是统计数据变化情况以及学生、师资、资产等方面数据与往年数据的

对比情况,着重对基本办学指标项进行分析,客观全面的反映办学情况和办学条件,最终完成向省厅上报前

对统计数据的审定程序。

▲ 2022 年教育事业统计工作汇审会通知 ▲ 2022 年教育统计数据审定会会议纪要

教育统计队伍建设典型案例

第36页

36

印制一本统计工作汇编,这是加强教育统计能力建设的必修课。目的是自省和回头望,找出不足和问题,

总结经验和做法,创新思路、补齐短板,持续推进统计工作规范化和能力建设的不断提升。

全过程呈现当年统计工作各阶段、各环节工作信息(如当年新政策制度、上级会议部署安排、本级工作

方案、通知、审定报表、自查报告、统计领导小组及统计人员备案表、当年统计工作总结及统计培训证书等),

形成工作全景图,为来年开展教育统计工作丰富积累宝贵经验。

▲ 2022 年西铁院教育统计工作资料汇编

三、工作成效

确保按时完成统计任务。按照“六步工作法”,学院于 2022 年 9 月 21 日印发《2022 年学院教育统计

工作方案》,24 日召开安排部署会。在党政办、教务处、人事处、后勤基建处等 4 个牵头部门和发规处、学

工部等 15 个负责部门的密切配合下,按时间节点和进度计划,用时 1 个月经过两轮数据补全修订流转,于

10 月 31 日率先在全省完成省建平台和教育部系统数据入库工作,经过 11 月 2 日数据汇审会集中核对和部门

签审,形成拟报数据。12 月 4 日通过省级汇审。12 月底印发《2022 年西铁院教育统计工作资料汇编》,效

果良好。

核查出 4 项数据异动。学生党员较上年有所减少:按照报表制度关于“中共党员、共青团员按照在校生

中组织关系在学校进行填报。对于既有中共党员身份又有共青团员身份的学生按照实际要分别统计”要求,

经组织部按党员隶属关系核对,确认减少党员主要是党关系不在学校的弹性学制学生。学生团员较上年有所

减少:经团委核对,确认今年在校生中团员有所减少,主要是团中央“从严治团”严格入团标准,提高发展

团员质量,各级团组织新团员发展分配名额有所缩减。占地面积较上年有所减少:经后勤基建处重新梳理核查,

确定四个校区产权用地和非产权用地面积。校舍面积较上年有所增加:经后勤基建处、校区综合管理处对照

明细台账及实际测量,确定总校舍增加面积主要是港务校区学生公寓新投用面积及自强校区重测面积。

上述核查发现数据异动情况,均由负责部门核实确认签审,并报请教育统计领导小组予以审定,确保数

据准确可靠。

提出 5 项办学指标统计建议。提出办学指标统计建议。按照教育部《普通高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陕

西省《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核查办法》,结合学院实际情况,经对 5 项基本办学指标和 7 项监测办学指标

测算,提出完善办学条件相应统计建议。

教育统计队伍建设典型案例

第37页

37

四、经验启示和工作反思

经验启示。学院积极落实教育部规划司、规建中心及省教育厅有关要求,认真组织学院教育统计领导

小组成员、各部门统计人员共计 25 人,率先在全省高校报名参加教育事业统计在线培训(https://fudan.

chaoxing.com/),学完规定课程,全员通过考核并取得结业证明,提高了统计能力增强了队伍凝聚力,同

时为学院争取上级荣誉积累了加分资源。特别要说明的是,学院主要领导还参加了教育部首期全国高等职业

(专科)学校分管统计工作校(院)长线上培训班,并获得优秀学员荣誉。

工作反思

学院充分发挥统计职能,彰显教育统计作为,各专兼职统计人员积极主动、勤恳认真、严谨细致,密切配合,

均能按照工作方案完成各自承担任务,在清晰掌握底数、加快数据流转、增强补位意识方面还要进一步提升,

来年拟通过牵头部门主动负责、技术流程优化、加强统计培训等方式争取查漏补缺,使学院教育统计工作效

能再有新提升。同时,学院将认真落实陕西省教育厅教育统计“三步走”发展战略要求,严格依法实施统计

行为,探索创新统计方式方法,不断提高数据治理能力,为全省现代职业教育和教育事业统计高质量发展作

出应有贡献。

供稿: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 赵春平院长参加首期全国高等职业(专科)学校

分管统计工作校(院)长线上培训班

▲ 学院教育统计领导小组参加省教育厅 2022 年全

省教育事业统计工作视频会

▲ 学院召开 2022 年教育事业统计工作部署会

▲ 学院召开 2022 年教育事业统计数据汇审会暨线

上业务培训会

教育统计队伍建设典型案例

第38页

38

北京舞蹈学院:以高质量的统计数据

助力高水平特色型舞蹈艺术大学建设

北京舞蹈学院是一所以高素质舞蹈人才培养、

高水平舞蹈理论研究和作品创作为主要任务的全日

制普通高等学校。学院前身为北京舞蹈学校,始建

于 1954 年,是新中国第一所专业舞蹈学校。1978

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北京舞蹈学院,隶属于文

化部,2000 年划转北京市人民政府。学院具有学士

和硕士学位授予权,是中国唯一一所专门化的舞蹈

教育高等学府,也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大、专业设置

全面的舞蹈知名院校,被誉为“舞蹈家摇篮”。

近年来学院不断深化舞蹈教育教学改革,现设

有中国古典舞系、中国民族民间舞系、芭蕾舞系、

国际标准舞系、音乐剧系、创意学院(含编导系、

现代舞系、艺术设计系、影像新媒体中心)、人文

学院(含舞蹈学系、艺术传播系、艺术理论部)、

教育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继续教育学院、

附属中等舞蹈学校等教学机构,共同形成具有中国

特色的舞蹈教育体系。学院现有在编教职员工近

600 人,全日制在校生近 2300 人(本科生 1300 余人、

研究生近 200 人、附中学生 800 余人),继续教育

学院现有学历和非学历教育学生约 7000 余人,舞蹈

考级院每年在海内外培训舞蹈考级师资 5 万余人,

有近 50 万学生参加舞蹈等级考试。

建校 68 年来,学院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

文艺方针,以引领和推动中国舞蹈教育事业改革

与发展为己任,以“为人民而舞,为时代建功”

为价值追求,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履行人才培养、

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

流合作等重要职能,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

舞蹈大学。

一、背景问题

近年来,北京舞蹈学院在教育统计工作中曾

遇到过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数据填报口径不统

一,源头数据质量有待提高,二是统计人员兼职多、

流动性大,队伍不稳定,三是业务水平仍待持续

提升,培训机会较少,同类学校之间业务交流不足,

四是学院的附中与大学一起办学,部分数据难以

清晰切割。

二、办法举措

教育统计是认识教育现象及发展规律并进行决

策的重要依据,是提高科教管理水平的基础性工作。

学院党委高度重视教育统计工作,通过强化统计工

作的组织领导、加强统计队伍建设、加大统计投入

等措施,不断提高统计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完

整性和及时性。经学院党委研究,主要采取了以下

措施:

强化组织领导,建构统计工作新格局

学院党委成立了统计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

对高等教育事业统计工作的领导,建立了院长统一

领导,分管院领导专项把关,党院办公室归口管理,

各部门各负其责,相互支撑、协作互动的统计管理

体系。

学院接到统计工作任务后,先由领导小组办公

室根据报表的性质和内容确定一个统筹部门,原则

上由掌握源头数据最多的部门负责统筹,统筹部门

负责组织完成统计任务,制定填报计划,将工作拆

解分配到其他

相关部门,并

落实到具体填

报人员,做到

分工明确,责

任到人。

各部门填

报后,由统筹

部门汇总校验

通过后报送,

重要统计报表

由统计工作领

导小组审核,

院领导签字后报送。 成立统计工作领导小组

教育统计队伍建设典型案例

第39页

39

学院党委研究教育统计工作

建章立制,提高统计工作规范化水平

制度是管理的基石,为长期有效开展教育事业

统计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中华

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条例》《教育统计管理规定》

等法律法规,结合工作实际,学院制定了《北京舞

蹈学院统计管理规定》,确定了统计工作基本制度、

明确统计机构和职责、划定统计工作人员职责。

为避免数出多门,管理规定确定了“谁填报谁

负责,谁审核谁负责”的原则,在填报时各部门相

互配合,及时沟通,做到资料丰富、信息广泛、数

出有据,保证统计数据及时准确,坚决杜绝虚报、

瞒报、拒报和伪造、篡改统计数据的行为。各类统

计报表分级统计、分类归档,重要的综合统计资料

由党院办公室统一管理,按年度移送学院档案室归

档保存。

开展培训,加强统计人才队伍建设

学院各部门的统计工作由部门行政负责人统一

领导,下设专职或兼职统计岗位,并保持统计员的

相对稳定,统计人员报党院办公室备案。每年按照

教育部和北京市的要求,选派骨干教师参加统计培

训。接到专项统计工作任务后,组织开展专项培训,

明确调查范围、指标含义、计算方法、分类标准,

统一统计口径,提高统计数据源头质量。

2022 年学院所有全兼职 25 名统计员都报名参

加了全国教育事业统计在线培训(https://fudan.

chaoxing.com/),提升统计工作人员的理论水平和

实操能力。设立奖惩制度,调动统计工作人员积极性。

加大资金技术投入,提高统计工作信息化水平

学院投入资金,购置了一批统计专用设备,指

导继续教育学院建立了学生学籍管理系统(教务系

统的子系统)。随着教育部和北京市陆续升级更新

了新的线上填报系统,学院各部门也更新调整了校

制定《北京舞蹈学院统计管理规定》

教育统计队伍建设典型案例

第40页

40

内的管理系统,如:增加信息采集项目、更新逻辑

关系等。

学院由网络中心统筹,不断优化各类管理系统,

确定权威数据源点,源点修改,其他系统联动更新,

打通数据壁垒,努力实现数据贯通,推动学院各类

数据在各部门之间共享应用。

加强与上级单位和兄弟院校的沟通交流

在遇到大学与附中教师数据逻辑冲突问题后,

学院召开院长办公会专题研究,并第一时间与上级

单位和其他兄弟院校沟通交流,经反复确认,最终

确定为系统逻辑校验关系设置不当,修改了校验关

系。北京市除了定期开展教育统计培训外,还建立

教育统计队伍建设典型案例

第41页

41

继续教育学院学籍管理系统

了各种交流群,确定了统计联络人,群内均为各在

京高校数据填报人员,各高校经常遇到类似的问题,

互相加强沟通,解决问题针对性强、效率高。

三、工作成效

在教育部、北京市教委的悉心指导下,北京

舞蹈学院教育统计工作不断完善进步,目前统计

管理制度较为完备、统计队伍稳定、统计流程清

晰明确、统计结果及时准确。从学院近年统计工

作的经验看,建立稳定专业的统计队伍是做好高

校统计工作的关键,学院各行政管理部门是统计

数据的源头,数据来源的质量直接影响到统计工

教育统计队伍建设典型案例

第42页

42

作整体质量,各部门统计人员大部分为兼职,过

去经常一年一换人,频繁变动统计人员,容易造

成指标理解不准、填报口径不一等问题,因此,

要提高统计数据质量,首先要建立一只稳定的、

责任心强、业务精通的统计队伍。

学院自 2018 年以来,统计队伍逐步稳定,尤其

是涉及教师、学生、后勤数据的统计人员没有变更,

经过近几年的培训和磨合,学院统计工作效率和数

据质量不断提高。

真实完备的基础统计数据为近年学院党委作出

科学的教育决策提供了依据,例如,学院制定了建

设高水平特色型舞蹈艺术大学的目标,需要不断加

强高水平舞蹈理论研究,培养舞蹈教育、研究、管

理高端人才,但由于舞蹈艺术专业的特点,长期以

来,学院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人数不到专任教师总

数的 10%,为此学院调整教师招聘和人才引进政策,

截至 2022 年,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人数已提高至

23.4%。再比如从 2022 年专任教师年龄情况来看,

49 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比 69%,年轻教师已经成为教

学科研的主力军,为此,党委教师工作部为青年教

师开展了职业发展研修、国内访学、网络培训、社

会实践等有针对性的措施,对年轻教师进行培养、

教育和激励,为学院高层次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下一步,学院党委将继续深入研究、广泛调研,

持续推进统计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科学

有效的组织完成学院各项统计任务,强化统计数据

分析与运用,充分发挥教育统计数据价值,让高质

量的统计数据不断助力高水平特色型舞蹈艺术大学

建设。

供稿:北京舞蹈学院

教育统计队伍建设典型案例

第43页

43

中心副主任邬国强陪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

教育部原副部长林蕙青调研康复大学(筹)

10 月 12 日上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林蕙青一行到康复大学(筹)调研学校规

划建设情况,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武世兴、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松灵、中心副主任邬国强等参加调研。康

复大学(筹)领导小组有关负责同志参加活动。

康复大学(筹)

领导小组副组长董尔

丹就学校建设工作情

况作了专题汇报。林

蕙青一行在听取汇报

后,就相关工作进行

深入调研,并对康复

大学(筹)建设工作

情况和取得成效予以

充分肯定。她指出,

建设康复大学(筹)

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

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的具体实践,是多渠道培养康复人才、促进国家康复事业的重要举措,将全力支持学

校建设和发展。筹建团队付出了巨大努力,要继续推动筹建工作实现新突破、展现新作为。

中心全程参与了康复大学(筹)的规划研究、规划设计工作,形成了康复大学(筹)的顶层设计、学科

规划和筹建总体方案,并对校园规划设计做了咨询和论证工作。建设康复大学(筹)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

记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中心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康复大学(筹)建设,推动康复教育创新发展。

同期,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的第 60 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在山东青岛开幕。本届高博会以“职普

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为主题,聚焦教育、科技、人才三大模块,吸引了 6000 多家企业和 1500 多所

高校参会。中心副主任邬国强应邀出席高博会并出席开幕式。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杜玉波,

山东省副省长王桂英出席开幕式。

中心动态

第44页

44

2023年高校基建培训班(第二期)在江南大学成功举行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高质量校园

建设服务教育强国战略,探索创新型校园规划与

建设的发展路径,不断提升校园规划建设水平和

发展质量,努力实现高校校园规划建设的新局面,

由中心主办的 2023 年高校基建培训班(第二期)

于 11 月 8 日在江南大学顺利开班。中心副主任王

长树、江南大学党委副书记戴月波出席开班式。

近 130 所高校基本建设、发展规划相关部门的

300 余名学员参加了本次培训。

江南大学党委副书记戴月波致欢迎辞并作专

题报告,他详细介绍了江南大学蠡湖校区建设情况。他表示,基建工作是高校运行管理中的重要一环,承担

了改善基本办学条件、优化科研基础设施,保障高等教育事业内涵式发展,服务教育强国战略的重要任务,

随着高质量校园建设要求的不断提升,高校基建

工作也在不断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此次全国

高校基建培训班正是为我们基建工作者间相互借

鉴和学习提高提供了绝佳的平台和机会。

中心副主任王长树致辞,他从高校基建管

理工作现状、基建管理工作应该处理好的问题

和如何做好学校事业发展规划与校园规划三个

方面,对高校基建管理工作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他指出,学校基本规划建设管理工作要深刻领

会、准确把握、深入贯彻党中央和教育部党组

重大决策部署,从保障校园安全、促进学校高

质量发展的高度,用智慧做好校园的规划、建设、

管理工作,让师生在校园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

更美好。

此次培训重点针对大学校园建设的动态性与可持续性、校园绿色空间营造、既有校园更新改造、新校区

建设项目投资估算编制指南应用、科学实验建筑

及大科学装置研究、BIM 技术体系以及智慧校园顶

层架构设计及应用等基本建设发展的热点问题和

发展趋势,结合国内外大学经典案例开展全方位

系统培训。

11 月 10 日上午,全体学员赴江南大学蠡湖校

区进行现场教学活动。培训学员一致认为本次培

训理论体系搭建完善,同时与实际有机结合,效

果显著、收获颇多,对下一步开展校园基本建设

管理工作有很好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中心动态

第45页

45

职业教育

加强内涵建设 促进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

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对促进就

业创业、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具有重

要意义。当前,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还面临着一些

挑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

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现实挑战

目前,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还面临着一些现实

挑战。

高职教育层次需要进一步提升。接受高等教育

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目前,我国现阶段职教本

科的学生数量还是偏低。2021 全国教育统计结果显

示,目前有 32 所本科层次的职业学校,其中职业本

科招生人数是 4.14 万,职业本科在校生人数 12.93

万。数量偏少,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广大青年

学生对职教本科层次教育的需求。

高职教育发展需要进一步均衡。教育公平是社

会公平的基础,实现教育公平,也是全体人民共同

富裕的重要举措。相较于边缘地区的高职院校而言,

位处大城市的高职院校,在获取便利资源、吸引高

端人才、争取政府支持力度等诸方面,具有“虹吸

效应”,无形中减缓了边缘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

与此同时,社会上有部分人对职业教育存在着不同

程度的偏见,不利于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的提升。

服务乡村振兴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高职教育

在促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促

进乡村文化增值、提供科研和技术服务等方面发挥

了重要作用。但是一些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还存

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乡村振兴实用型人才

培养不足,项目扶持的系统化和协同性程度不高,

对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不够全面。

学生职业技能培养需要提升。随着技术进步和

产业转型升级,对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提出了新的要

求,一些高职院校在学生能力培养上存在着以下不

足:培养的学生其职业技能、职业素质和劳动力市

场对劳动力的结构和素质要求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匹

配;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和实习实训的质量有待进

一步提升;没有认识到就业素质与个体发展的辩证

关系。

面对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挑战,需要

提升高职教育层次、扩大高等教育机会,精准应

对乡村振兴的人才需求,增强学生的就业和致富

能力,加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实现高职教育高

质量发展。

提升高职教育层次,实现高职教育均衡发展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高等教育

进入普及化阶段。为了更好地保障公民依法享有接

受高等教育的权利,需要变革原来以学术为主导的

高等教育机构,提升高职教育层次,扩大高等教育

机会,这不仅是促进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的有效手

段,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

扩大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支持符合产教深度

融合、办学特色鲜明、培养质量较高的专科层次高

等职业学校,升格成为本科层次的职业学校。增加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专业数量。鼓励符合职教本科

专业设置要求的高职院校、普通本科院校开设职教

本科专业,增加招生数量,扩大职教类型学生的招

生比例。改革专升本模式。打破以普通本科院校为

主导的考试模式,给予高职院校一定的决策权限,

强化与高职教育教学相关的职业技能的测试比重,

减少基础类课程的重复考试,对普通本科高校的自

主招生考试进行有效监督和管理,加强普通本科与

高职专科院校的课程衔接。

保障职教本科的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细化和

明确职教本科的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顶岗实

习标准。加大职教本科“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力度。

汇聚学校、企业、行业、政府力量,构建高层次“双

师型”教师培养基地,定期委派教师到企业实践,

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对企业兼职教师,进行

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训练,提升他们的实践教学指

导能力。通过行动研究、在职培训、技术服务等途径,

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规范

设置专业和课程。围绕国家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

第46页

46

重点领域,选择适合职教本科层次的专业内容,根

据学生已有的基础和身心发展特点,确定培养目标,

选择教育教学方式,通过高阶性、创新性和全面性

的课程体系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实现职业本科学校和普通本科学校享有同等待

遇。职教本科学校和专业建设在经费投入、硬件和

师资配备等方面,需要与普通本科学校和专业享有

同等待遇。深化职教高考改革。完善职教高考制度,

健全“文化素质 + 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办法,通过

“3+4”中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和高职学生专升本

考试,扩大职教本科在职教高考中的招生规模,让

更多来自职教轨道的学生享有接受本科教育的机会。

强化就业平等。对于用人单位招聘,若非特殊情况,

取消歧视职业教育的政策,改革不合理的职业薪酬

体制,凸显职业教育的价值。

实现不同区域高职教育的均衡发展。要加大各

级政府宏观调控力度,以教育公平为原则,对各高

职专业布局、特色培育等进行必要的调控,积极推

进地域高职教育的均衡发展,合理配置各项教育资

源。加大经费投入。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保证

高职教育的生均财政投入经费不少于普通高等教育

生均经费。增加高职教育的经费投入渠道,允许高

职院校进行多渠道融资,拓宽投入来源。优化教育

管理机制。激活并整合各类职业教育资源,探索高

职教育办学体制。实现合作办学。建立跨区域职业

教育合作平台,积极推动高职院校的东西部合作和

对口援助合作,采用联合招生、合作办学、集团化

办学等途径,实现区域间的高职教育资源共享、优

势互补、合作共赢。

实现高职院校的均衡发展。确定职业院校生

均最低资源配置标准。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对办学

条件、实训设施、师资力量的要求,研究制定各

专业最低的生均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标准。建立统

一的专业教学标准。开发并完善权威的专业课程

标准,制定能充分反映行业需求的专业教学标准

和相应的课程体系,使不同地区高职院校的专业

课教学能够达到一定的水准,形成全国高职院校

专业人才培养的统一标准。优化高职教育质量保

障体系。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积极引进第三方

高职教育质量评价机构。关注高职院校发展的条

件和基础,采用计算投入和产出的效益评价,重

视高职院校发展的公益属性和对学生的终身影响,

引导高职院校走特色发展之路,形成与普通本科

教育错位发展、相互补充的良好局面。

实现专业和学生的均衡发展。促进热门专业

与冷门专业的均衡发展。政府需要根据社会经济

和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学生的选择进行调控,

对于生源超过实际需求的热门专业,适当控制规

模,对于学生不愿意选择的冷门专业,可以减免

学费或降低学费标准,提供专业补贴等,确保冷

门专业的人才培养满足社会需求,避免高职学生

专业能力与岗位需求的不匹配。促进不同专业的

均衡发展。根据不同专业的性质和特点,设定培

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确立校企合作和实践实训方

案。促进利益的均衡。要明确高职教育作为跨界

教育,涉及企业、学校、政府、行业和学生等多

个利益主体,在信息发布、权益保护、协商谈判、

结果评价等过程中,要注意对各方利益的维护。

关注高职学生的整体发展。在技能大赛、优秀学

生评比的过程中,除了激励优秀的学生发展之外,

也要关注普通学生的发展。

精准应对乡村振兴人才需求,增强学生就业创

业能力

高职教育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

作用。目前,一些地区从事与乡村振兴相关的生产

经营类和公共管理服务类实用型人才缺乏,乡村振

兴需要的人才储备不足,高职院校需精准应对乡村

振兴的人才需求,培养乡村振兴需要的人才。

培养服务乡村振兴的人才。要明确人才培养

要求。高职院校要根据所在地区乡村的区域特色、

资源优势、劳动力市场等实际需求,开设专业,

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妥善处理“离农”和“留农”

的关系。通过对不同地区乡村地方产业发展的人

才需求分析,确立合理的人才发展规模。对于产

业暂时不足以支撑大量劳动力工作的乡村,允许

一部分剩余劳动力,通过高职教育,适度“离农”,

增加收入。对于劳动力需求比较紧缺的乡村,要

提高乡村人才的福利待遇和公共服务水平,让更

多的高职毕业生能够留守乡村。积极培育低收入

群体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以乡村低收入群体为

对象,结合工作岗位的现实需求,提升岗位胜任

能力,激发低收入群体的潜能,提高低收入群体

的致富能力。

探索服务乡村振兴的系统化机制。协调不同治

理主体的关系。明确学校、企业、行业和“三农”

职业教育

第47页

47

主管部门及单位的权限与职责,构建职业教育乡村

振兴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在遵循自愿平等的基础上,

进行协商沟通,确立高职教育促进乡村振兴的整体

方案。加强对相关专业和项目的管理。对于能够为

乡村振兴带来实质效果的专业和项目,要在办学经

费、基础设施、师资条件等方面加以倾斜扶持。要

健全相关政策和运行机制,加强分类管理,设定明

确目标,实行质量监督和后续跟踪反馈。主动提供

服务。高职院校要及时了解地方乡村振兴需求,鼓

励教师走出校园,利用培训对象的时间空隙,采用

培训对象容易接受的培训方式,选择培训对象需要

的培训内容,切实提高科技社会服务和技能培训的

质量。

拓展服务乡村振兴的教育内容。拓展乡村振兴

的专业和项目。农业生产当然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产

业,同时更需要关注与现代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数

字化技术、生物技术、绿色环保技术、农产品的加

工以及农产品的销售等技术技能的融合,切实加强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加强对乡村文明的传承和创新。

高职教育助力乡村振兴除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技

能之外,还要让学生了解乡村发展的历史脉络、乡

村对革命事业和工业建设的巨大贡献、乡村发展的

难点和重点、乡村治理的模式、乡村文化的优势和

不足。加强价值观的引导。高职教育要以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采取符合乡村生产和生活特点

的有效方式,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宣传和教育。

“十四五”时期,我国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很大

变化,经济结构也进行了深度调整,随着技术进步

和产业转型升级,对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提出了新的

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和培训需要在短时间内适应这

些新要求和新变化,增强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以促进就业创业为导向,培养职业技能和素

质。合理设置和调整专业。根据对应区域和产业

的劳动力市场岗位需求,科学分析劳动力的需求

规模和就业能力要求,结合地方高职院校的现有

条件和优势资源,合理设置专业。对于那些因为

产业升级,已经不存在对应就业岗位的专业,要

及时调整,对于那些岗位能力要求已经发生变化

的专业,需要及时更新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

内容。提升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要根据具体工

作岗位需求,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仅要考

虑为学生当前的就业服务,还应考虑为他们未来

的职业转换服务;不仅要注重具体工作的实践能

力培养,还要注重让学生了解原理和方法;不仅

要重视专业的工作岗位技能的培养,还要注重学

生的基本职业素质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

础知识、基本技能,还要求学生能够突破限制、

进行创新。做好就业创业的服务工作。积极开展

岗位供需对接活动,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主管部

门的作用,主动邀请企业进校园,开展针对性的

招聘活动,提高就业服务平台的专业化、智能化

和便利化水平,为条件成熟、有创业意向的学生

提供指导和服务,做好就业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

加大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要建立合作的长效

机制。科学分析企业、学校、政府和学生等不同利

益主体的利益诉求,不回避利益主体间的冲突,通

过沟通协商,建立符合各方利益的长效机制,实现

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合作形式和内容的多样化。

通过采用校企双方共建实训基地、订单培养、顶岗

实习、建设产业学院、打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等

多种模式,融合各方资源,确定培养目标,制定课

程和教学标准,开发课程和实践项目。提升实习实

训质量。根据不同的实习实训类型,确立学生的能

力发展目标,明确学校指导教师、企业指导教师、

学生本人的职责和要求,遵循实践教育教学规律,

利用数字化手段,进行实习实训教育和管理,做好

学生实习实训的个性化服务。

实现就业和个人全面发展相平衡。把就业素质

培养作为全面发展的重要路径。注重与学生就业密

切相关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培养,提升人才培养

质量。丰富和拓宽就业素质的内涵,做到实践学习

和理论学习相结合。协调就业素质提升和其他方面

发展的关系。除了培养学生就业素质之外,也要注

重学生其他素质和能力的提升。从道德发展来说,

高职教育除了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之外,还需要培

养个人美德、家庭道德和社会公德。对于人文社会

类专业的学生,应适当进行一些自然科学的知识学

习,增加他们的科技理性;对于理工类专业的学生,

可适当学一些人文社科类知识,增进他们对社会问

题的理解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作者何学军:浙江

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本文有删减。

职业教育

第48页

48

以职业教育之为 贡献教育强国之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国家战

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

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

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首次把大国

工匠和高技能人才纳入国家战略性人才,成为国家

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新时期,

如何落实好党和国家提出的这一战略人才的培养,

以职业教育之为,贡献教育强国、制造强国之力,

成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挑战和关键问题。

经过长期实践,目前初步探索出八种高技能人才培

养模式。

一是中高职衔接培养模式

2003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

才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

设,充分发挥高等职业院校和高级技工学校、技师

学院的培训基地作用,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

此后,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定位在高技能人才,尤其

是中职与高职采取 3+2、五年一贯制等形式进行衔

接或贯通培养,有利于系统、全面地进行职业意识、

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培养,培养的学生大多能取得

高级工证书。

二是“3+4”中本贯通培养模式

2014 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

决定》中指出,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

术类型高校转型,重点发展本科职业教育。由此各

地加快了试点工作,许多地方试行中职与应用型本

科院校“3+4”贯通培养模式,培养理论与实践并重

的应用技术人才。2022 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

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指出:

“支持优质中等职业学校与高等职业学校联合开展

五年一贯制办学,开展中等职业教育与职业本科教

育衔接培养。”这是首次在党和国家的文件中提出,

并且把中本衔接培养中的本科教育固化在职业本科

教育。

三是“本科 + 技师”培养模式

这种模式是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在世纪之交

的教改成果。学校针对优秀技工生源文化基础相对

较弱的情况,延长学制,实行五年制本科教育。同

时引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技工生源经过五年培养,

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取得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部分

优秀的学生取得了技师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

下培养的学生既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高

的操作技能。当下推行的职业本科教育,如果招收

中职学生实行五年制培养,部分学生也可以成长为

技师或准技师。

四是“3+2”专本衔接培养模式

“3+2”专本衔接培养模式是指本科院校招收优

秀高职毕业生培养“本科 + 技师”高技能师资的培

养模式,是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8 年更名为广东

技术师范大学)的教改成果。2009 年,广东技术师

范学院率先在国内开展“3+2”专升本职教师资人才

培养模式综合改革,培养中职学校急需的、教学实

践能力突出的专业师资。具备中高级技能证书的优

秀高职毕业生,通过专升本考试进入应用型本科院

校,按专业单独编班,进行 2 年本科基础知识、职

业技能和教学能力的提升,成为拥有高技能的职教

师资。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有 20% 的优秀毕业生升

入应用型本科院校,如果本科职业学校与高职院校

实行“3+2”衔接培养,毕业生更能凸显高技能人才

的特色。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普通高等

学校可以实施高等职业学校教育,为专本衔接提供

了根本遵循。

五是高级技工学校培养模式

高级技工学校主要培养高级技术工人,同时承

担技师、高级技师、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及

其他培训任务。其生源主要是技工学校毕业生或有

中等技术水平的在职工人,学制一般两年或三年,

毕业时通过严格的考工和技能鉴定颁发高级工职业

职业教育

第49页

49

资格证书。2007 年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下发《关于

印发高级技工学校标准的通知》,对高级技工学校

设置标准重新进行了规定。

六是技师学院培养准技师模式

我国的技师学院是为了培养高技能人才而举办

的,在原高级技工学校基础上发展而成,是目前技

工院校的最高层次。当前技师学院的学制因招生对

象的不同,分为二年制和五年制。二年制的招生对

象主要是持有高级工证书的各类人员,包括高级技

工学校毕业生。五年制主要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和

“三校生”,其培养模式又分成相对独立而又相互

衔接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培养周期为三年,主要

培养高级工。三年中前两年的教学与普通高级技能

班相似,开展校内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第三年不

是去企业顶岗实习,而是在校内以课题研修形式开

展本专业的单项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

动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或略高于高级工的

能力和水平。第二阶段学习期限为一年,为校内教

学项目训练阶段,以小组方式开展行动导向的项目

教学。第三阶段学习期限也为一年,学生在企业中

开展顶岗实习。

七是校企联合开展学徒制培养模式

学徒制培养高技能人才是世界各国普遍遵循的

规律,在我国有两种类型,即教育部门的现代学徒

制和人社部门的新型学徒制。二者都实行招工即招

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坚持德技并修、

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实施弹性学习时间和学分制

管理。现代学徒制以学校为主导,校企共同制定和

实施招生招工方案,研制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

实训条件建设标准等,实行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

同承担教育教学任务的双导师制度。企业新型学徒

制,形成了“以企业为培养主体,以企业生产需求

为导向,以工作岗位技能为本位”的学徒培养模式,

使学徒在工作中获得“识岗、知岗、胜岗”的能力,

极大地填补了高技能人才缺口。

八是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

2011 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

印发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中

明确,从 2011 年到 2020 年,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训

基地建设项目、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和技师培

训项目。三个培训项目又分别发文指导,如 2013 年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

室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办法(试行)》指出:技能大

师工作室是以高精生产加工、传统技艺传承和高新

技术产业为重点,主要选择科技和技能含量较高的

产业、行业和职业,由具有绝招绝技的高技能人才

和技能带头人依托大中型企业、行业研发中心、技

工院校(职业院校)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等

载体领办或创办。2016 年人社部和财政部印发《关

于深入推进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的通知》,进

一步加强对三类高技能人才培训项目的指导。

总的来说,我国初步构建起与中等职业教育人

才培养相互衔接、类型层次多样、内涵形式丰富的

高技能人才培养制度,并且培养单位从专科层次向

本科层次拓展。虽然职业本科教育刚起步,数量还

比较少,但稳步发展已是大势所趋。从各类高技能

人才培养模式来看,有一个共同规律,就是高技能

人才的培养是从新手到熟手再到专家、从低级到高

级的技术技能积累的过程,需要较长时间或实施分

段培养,离不开行业企业的协同配合。为落实好国

家战略性人才的培养,还需要各培养院校或单位进

一步加大探索力度,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创新校企双制、校中厂、厂中校等方式,积极探索

中国特色学徒制,鼓励行业企业通过大师工作室名

师带徒、技能研修、岗位练兵、技能竞赛、技术交

流等形式,特别提倡通过生产一线的真题真做、解

决难题,校企合作培养培训高技能人才,逐步构建

起以行业企业为主体、职业学校(含技工院校)为

基础、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

养体系。

来源:《中国教育报》。作者:孟庆国、曹晔;

单位系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职业教育

第50页

50

推动数字变革 建设教育强国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推进教育数字化是重要内

容。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重

要部署,强调要“推进教育数字化”。习近平总书

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

“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

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教育数

字化的关键作用,为我们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

业变革深入发展的机遇、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方向

和路径。

要因势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互联网、云计

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

生产、生活、学习方式,开辟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因应信息技术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是各国

家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我们要从战略高度深刻认

识教育数字化的重大意义。

科技革命和生产力发展的时代要求。人类因教

育而文明,教育因科技而发展。每一轮科技革命都

给人类文明及教育形态带来革命性影响。造纸术、

印刷术将知识传播到更广泛的人群中,工业革命促

进学校教育体系建立。新一代数字技术迅猛发展和

日益普及,对数字时代教育新形态和学习型社会、

学习型大国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提供了新支撑。

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教育兴则国家兴,

教育强则国家强。党的二十大将“建成教育强国”

列入 2035 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当前,教育理念

和教育体系中的一些内容与数字时代发展要求相比

还有差距,教育领域的一些难点堵点有待进一步解

决。推进教育数字化,以数字技术为教育赋能,有

利于教育高质量发展,推动教育强国建设提速增效。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迫切要求。我们建设教育

强国的最终目的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当前,我

国教育发展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影响着我

们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数字化可以提供个性

化、系统化学习方案,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更好满足需要。同时,数字技术可以有效扩大优质

教育资源覆盖面,缩小教育的城乡、区域、校际、

群体差距。

中国教育数字化成效显著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

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实现跨

越式发展。随着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实施,

我国教育数字化取得显著成效,国家智慧教育公共

服务平台加快建设,大数据赋能教育教学得到强化,

教育的公共服务能力得到增强。

思想观念更新升级。坚持“联结为先、内容为本、

合作为要”理念和“应用为王、服务至上、简洁高

效、安全运行”原则,让数字化全面赋能学生学习、

教师教学、教育治理、研究创新,教育数字化转型

的思想观念不断强化。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更新教

育理念,提高数字素养,积极探索利用数字技术破

解教育教学难题。今天,以数字化赋能教育高质量

发展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共识。

基础设施日趋完备。目前,各级各类学校互联

网接入率达到 100%,超过 3/4 的学校实现无线网络

覆盖,99.5% 的学校拥有多媒体教室。教育新基建

逐步推进,积极布局教育专网建设,推动 5G、IPv6

等网络技术落地应用。各地加快建设智能交互教室、

虚拟仿真实验室等教学环境,加强物理空间与虚拟

空间的衔接融合,推动教育基础设施实现迭代升级。

优质资源实现普惠共享。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

务平台不断丰富优质资源供给,积极拓展功能应用,

加强教育领域重要公共服务产品供给。目前,平台

汇聚超 4.4 万条中小学资源、1300 多个职教专业教

学资源库、2.7 万门优质大学慕课,上线“树人课堂”

等专题资源,为广大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一站式”

服务,已基本建成世界第一大教育教学资源库。

创新应用不断深化。各地广泛开展教育数字化

应用实践,推动数字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常态应用和

深度融合,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教育教学场景

创新,探索形成了数字化教学、智能化测评、精准

化治理等应用模式,在多方面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

国际影响力有效提升。我们加强教育数字化国

教育数字化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期刊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