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之弦》2022年10月刊

发布时间:2022-11-25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教育之弦》2022年10月刊

1喜迎党的二十大10 月 16 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习近平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开幕习近平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凝心聚力擘画复兴新蓝图,团结奋进创造历史新伟业。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16 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开幕。习近平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的报告。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人民大会堂雄伟庄严,万人大礼堂气氛热烈。主席台上方悬挂着“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会标,后幕正中是镰刀和锤头组成的党徽,10 面鲜艳的红旗分列两侧。二楼和三楼眺台上分别悬挂着... [收起]
[展开]
《教育之弦》2022年10月刊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2页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 NAl10NAI.CErmRFOR-D心n· - .仇忙厄

为教育创翱而来

.. -

仁 r l

、 `

教音创新要素聚集的平台

全球教育变革影响力中心

教育之兹(月刊)

2022年10月刊

主办 教音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

出版 《教育之弦》编辑部

编委会

主任委员

副主任委员

委 员

编辑部

编辑部主任

主编

责任编辑

美编

校对

地址

邮编

邮箱

电话

传真

官网

李平

邹国强陈建荣

(按姓氏笔划数排序)

王晴王丽萍王真龙刘志敏

关欣张智张振笋张海盺

易辉明郑德林郭军

易辉明

吴 丹

常柔佳

苏鹏威

王国光吴丹

北京市海淀区上国村3号

交大科技大问15层

100044

csdp@moe.edu.cn

010-66093417

010-66093444

www.csdp.edu.cn

第3页

CONTENTS

目录

喜迎党的二十大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开幕 习近平代表第十九届中央

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1

党的二十大在京闭幕 习近平主持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4

《焦点访谈》:奋斗新的伟业——科教兴国 人才强国 9

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教育的这些话,掷地有声! 12

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教育部党组印发通知,对教育系统深入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出部署安排 15

深刻理解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教育的新思想、新战略、新要求 17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深刻体会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教育工作的战略部署 21

充分发挥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

——代表热议教育、科技、人才助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4

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服务能力

——代表热议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 27

夯实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之基

——代表热议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29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32

走进新型校园

走进新型校园: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科教创新园区(西海岸校区) 38

走进新型校园:南京大学苏州校区 42

走进新型校园: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古镇口校区 46

第4页

CONTENTS

目录

智慧校园建设迎来新发展机遇 49

师说课改

戴士弘:应用型课程改革的观念与逻辑 53

课程是推动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的核心 59

教育之声

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63

教育奠基伟大复兴 67

教育事业发展成效显著 离不开这四点经验 73

教育服务贡献能力显著增强 74

中国教育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 77

教育综合改革取得重要突破 81

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更加完善 84

教育公平底线更加坚实稳固 88

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 92

中心动态

中医药产教融合长白山会议胜利闭幕 95

未来学校教学空间设计策略研究开题会在中心召开 96

中心平台 97

第5页

1

喜迎党的二十大

10 月 16 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习近平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

会向大会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开幕

习近平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凝心聚力擘画复兴新蓝图,团结奋进创造历史

新伟业。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

大会 16 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开幕。

习近平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

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

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的报告。习近平指出,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党全国

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

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

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人民大会堂雄伟庄严,万人大礼堂气氛热烈。

主席台上方悬挂着“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

大会”的会标,后幕正中是镰刀和锤头组成的党徽,

10 面鲜艳的红旗分列两侧。二楼和三楼眺台上分别

悬挂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

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

第6页

2

喜迎党的二十大

建党精神,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

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伟大、光荣、

正确的中国共产党万岁!”的横幅。

在主席台前排就座的大会主席团常务委员会成

员有习近平、李克强、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

韩正、丁薛祥、王晨、刘鹤、许其亮、孙春兰、李希、

李强、李鸿忠、杨洁篪、杨晓渡、张又侠、陈希、

陈全国、陈敏尔、胡春华、郭声琨、黄坤明、蔡奇、

胡锦涛、李瑞环、温家宝、贾庆林、张德江、俞正声、

宋平、李岚清、曾庆红、吴官正、李长春、贺国强、

刘云山、张高丽、尤权、张庆黎。

大会由李克强主持。上午 10 时,会议开始。全

场起立,高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随后,全体同

志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

云等已故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先烈默哀。

李克强宣布,党的二十大应出席代表 2296 人,

特邀代表 83 人,共 2379 人,今天实到 2340 人。他

对列席大会的党外朋友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表示热

烈的欢迎。

习近平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

告共分 15 个部分: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

年的伟大变革;二、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新境界;三、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

四、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五、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

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七、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八、推进

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九、增

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十、推动绿色发

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十一、推进国家安全

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十二、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开创国防和军队

现代化新局面;十三、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

推进祖国统一;十四、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十五、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

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习近平在报告中指出,十九大以来的五年,党

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

有之大变局,就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重大战略部

署,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有效应对严峻

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接踵而至的巨大风险挑战,以奋

发有为的精神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

前进。五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攻克了许多

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

要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

在总结新时代十年工作时,习近平指出,十年

来,我们经历了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一是迎来中国共产党

成立一百周年,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三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

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

人民团结奋斗赢得的历史性胜利,是彪炳中华民族

发展史册的历史性胜利,也是对世界具有深远影响

的历史性胜利。

习近平说,十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

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

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思想,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实现了小康这个

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

作出科学完整的战略部署,提出并贯彻新发展理念,

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全面深化改革,实行更加积极主

动的开放战略,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

道路,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

地位的根本制度,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

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贯彻总体

国家安全观,确立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全面准

确推进“一国两制”实践,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

外交,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同时必须清醒看到,

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习近平指出,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

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

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走过百年奋斗历程的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有力,在坚持

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

强领导核心。中国人民的前进动力更加强大、奋斗

精神更加昂扬、必胜信念更加坚定,中国共产党和

中国人民正信心百倍推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

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习近平强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

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

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

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人民

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

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

在谈到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

时,习近平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

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

第7页

3

喜迎党的二十大

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

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前进道路上,必

须牢牢把握重大原则: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

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

习近平强调,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

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

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

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构建高水

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高水

平对外开放。

习近平指出,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

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

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坚持教育

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

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

习近平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

法治国有机统一。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全

面发展协商民主,积极发展基层民主,巩固和发展

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习近平指出,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

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

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扎实推进依法行政,严格公

正司法,加快建设法治社会。

习近平表示,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

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

化产业,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习近平指出,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

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

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完善分

配制度,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习近平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

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

谋划发展。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

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习近平提出,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

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

要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提

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完善社会治理体系。

习近平表示,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

加快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是全面建设社

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要求。要全面加强练兵备

战,全面加强军事治理,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

体系和能力。

习近平强调,“一国两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伟大创举,是香港、澳门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

稳定的最佳制度安排,必须长期坚持。坚持依法治

港治澳,落实中央全面管治权,落实“爱国者治港”、

“爱国者治澳”原则,支持香港、澳门更好融入国

家发展大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好发挥作

用。坚持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

前景,但保留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选项。祖国完全

统一一定要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

习近平表示,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

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中国坚定奉行独

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

国策,中国人民愿同世界人民携手开创人类更加美

好的未来!

习近平指出,全党必须牢记,全面从严治党永

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决不能有松

劲歇脚、疲劳厌战的情绪,必须持之以恒推进全面

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

他强调,要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

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

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建设堪当民族复

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

组织功能,坚持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坚决打

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

习近平指出,党用伟大奋斗创造了百年伟业,

也一定能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

习近平报告过程中,全场一次次响起热烈的掌声。

现任和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

协副主席的党外人士,在京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

工商联副主席,无党派代表人士,宗教界代表人士,

在京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常委中的民主党派、无党

派和民族宗教界人士作为来宾列席大会。党内有关

负责同志也列席了大会。

约 2500 名中外记者采访报道了开幕会盛况。

来源 : 新华社 █

第8页

4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闭幕,选举产生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通过

关于十九届中央委员会报告的决议、关于十九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关于《中国共产党章

程(修正案)》的决议。习近平主持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党的二十大在京闭幕

习近平主持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选举产生

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通过关

于十九届中央委员会报告的决议、关于十九届中央

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关于《中国共产

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后,22 日上午在人民大

会堂胜利闭幕。

大会号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牢记空谈误国、

实干兴邦,坚定信心、同心同德,埋头苦干、奋勇前进,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习近平同志主持大会。

习近平、李克强、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

韩正、王岐山、丁薛祥、王晨、刘鹤、许其亮、孙春兰、

李希、李强、李鸿忠、杨洁篪、杨晓渡、张又侠、

陈希、陈全国、陈敏尔、胡春华、郭声琨、黄坤明、

蔡奇、胡锦涛、李瑞环、温家宝、贾庆林、张德江、

俞正声、宋平、李岚清、曾庆红、吴官正、李长春、

贺国强、刘云山、张高丽、尤权、张庆黎等大会主

席团常务委员会成员在主席台前排就座。

上午 9 时,闭幕会开始。

今天大会应到代表和特邀代表 2378 人,实到

2338 人。实到代表超过应到代表的半数,符合大会

选举办法的规定。

会议首先通过了 2 名总监票人和 36 名监票人

名单。

在总监票人和监票人监督下,到会的代表和特

邀代表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出由 205 名委员、

喜迎党的二十大

第9页

5

171 名候补委员组成的二十届中央委员会,选举出

二十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 133 名。

11 时 09 分,习近平宣布,第二十届中央委员

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已经党的第二十次全国

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全场响起长时间的热烈掌声。

随后,大会通过了关于十九届中央委员会报告

的决议。大会批准习近平同志代表十九届中央委员

会所作的报告。决议指出,大会通过的十九届中央

委员会的报告,是党和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党团结

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

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

大会认为,报告阐明的大会主题是大会的灵魂,

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总纲。全党要高举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

性意义,坚决维护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

的核心地位,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

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大会高度评价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的工作。党的

十九大以来的五年,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

五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

守正创新,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团结带领全党全

军全国各族人民有效应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接

踵而至的巨大风险挑战,以奋发有为的精神把新时

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攻克了许多长

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

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

大会强调,党的十八大召开十年来,我们经历

了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

义的三件大事:一是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

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是完成脱贫

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

百年奋斗目标。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

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

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性

锻造中更加坚强有力,中国人民焕发出更为强烈的

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

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

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大会强调,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是在以习

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全党全国各族人

民团结奋斗取得的。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

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

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

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新时代新征程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最紧要的是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

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

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

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大会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勇于进行

理论探索和创新,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

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为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六中

全会提出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

个方面成就”概括了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必须长

期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

大会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

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

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

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大会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

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

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

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

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

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

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

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

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大会指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

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

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

义现代化强国。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

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

大会强调,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以下重

大原则: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

喜迎党的二十大

第10页

6

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

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

大会同意报告对未来一个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

展作出的战略部署。

大会强调,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

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

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提高

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确保国家

安全和社会稳定。

大会强调,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加

快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是全面建设社会

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要求。必须贯彻习近平强军

思想,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有效履行新时代

人民军队使命任务。

大会强调,“一国两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伟大创举,是香港、澳门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

定的最佳制度安排,必须长期坚持。要坚持一个中

国原则和“九二共识”,坚持贯彻新时代党解决台

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坚定反“独”促统,牢牢把握

两岸关系主导权和主动权,坚定不移推进祖国统一

大业。

大会同意报告对国际形势的分析和外交工作的

部署。

大会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

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必须持之以

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

的伟大工程,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落实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

全面推进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

我提高,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不

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

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建设堪当民族复

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

组织功能,坚持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坚决打

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

大会通过了关于十九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工

作报告的决议。大会充分肯定十九届中央纪律检查

委员会的工作。

大会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

的决议,决定这一修正案自通过之日起生效。

大会认为,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

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

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

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不断丰富

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

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

时代精华。大会一致同意,把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

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发展写入党章,

以更好反映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党的

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

大会认为,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党始终践行党

的初心使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书写了中华民

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创造了一系列伟大

成就,积累了宝贵历史经验。大会同意把党的初心

使命、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内容写

入党章。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党和人民不可战

胜的强大精神力量。党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都

是通过斗争取得的。大会同意把发扬斗争精神、增

强斗争本领的内容写入党章。

大会认为,习近平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一百周年大会上代表党和人民作出实现了第一个百

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正在向着全面

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

进的庄严宣告,党章据此作出相应修改。

大会认为,党的二十大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

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将此确定为新时代新

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公有制为主体、多种

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

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

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

大会同意把上述内容写入党章,同意把逐步实现全

体人民共同富裕,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创新、协调、

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

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

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人才作为第一资

源的作用,促进国民经济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

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发展等内容写入党章。

大会认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

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全

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

步走: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

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

喜迎党的二十大

第11页

7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

章据此作出相应修改。

大会同意,把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全过程人民

民主,建立健全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

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制度和程序,统筹发展和安

全等内容写入党章。

大会同意,把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

强军、人才强军、依法治军,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

世界一流军队;全面准确、坚定不移贯彻“一个国家、

两种制度”的方针,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弘

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

共同价值,推动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

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等内容写入党章。

大会同意,把弘扬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

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

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

大社会革命等要求写入党章;把必须提高政治判断

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增强贯彻落实党的

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推进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

不断健全党内法规体系,强化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

任和监督责任,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

等内容写入党章;把坚持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作为

党的建设的基本要求之一写入党章。

大会认为,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

力量,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

证。大会同意把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坚持和加

强党的全面领导等内容写入党章。

大会认为,总结吸收党的十九大以来党的工作

和党的建设的成功经验,并同总纲部分修改相衔接,

对党章部分条文作适当修改很有必要。

大会认为,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面临的形势

之复杂、斗争之严峻、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艰巨世

所罕见、史所罕见,正是因为确立了习近平同志党

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了习近平新时

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党才有力解

决了影响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

康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消除了党、国家、军队内部

存在的严重隐患,从根本上确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两个确立”是

党在新时代取得的重大政治成果,是推动党和国家

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决定性因

素。全党必须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

更加自觉地维护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

核心地位,更加自觉地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

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

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不移在思想上政治

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

一致。

大会完成各项议程后,习近平在热烈的掌声中

发表了重要讲话。他表示,在全体代表共同努力下,

大会取得了圆满成功,达到了统一思想、坚定信心、

明确方向、鼓舞斗志的目的。这是一次高举旗帜、

凝聚力量、团结奋进的大会。大会通过的十九届中

央委员会的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新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

提出了党的二十大主题,回顾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

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阐述了开辟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和本质要求等重大问题,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

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了战略谋

划,对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

个全面”战略布局作出了全面部署,为新时代新征

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

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这个报告,是党

和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

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大会通过的十九届中

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总结了党的十九大以

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推进

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探索和重要成效,阐明了深化

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

工程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极端重要性,揭示了以党的自我

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重大意义,宣示了党以永远在

路上的清醒和坚定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的坚强决心。大会通过的党章修正案,体现了党的

十九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

果,对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推进全

面从严治党、坚持和完善党的建设、推进党的自我

革命提出了明确要求。大会选举产生的新一届中央

喜迎党的二十大

第12页

8

委员会,集中了各地区各部门、各条战线、各个行

业党的执政骨干和优秀代表,素质优良、分布均衡、

结构合理,符合党中央要求和干部群众期待,符合

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实际,一定能够担负起团结带

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大会还选

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我们相信,

党的二十大作出的各项决策部署、取得的各项成果,

必将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对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发挥十分重要的指导和保证作用。

习近平强调,我们作为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一定要牢记党的初心使命,

坚定理想信念,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认真学习领会

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全

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战略部署,更加自觉地学习党章、遵守党章、

贯彻党章、维护党章,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

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一定要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

民就是江山,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

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积极反映广大党员和人民群

众呼声,正确履行代表职责,自觉接受党和人民监

督;一定要牢记“国之大者”,提高政治判断力、

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带头维护党中央权威和

集中统一领导,带头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带

头提高党性修养、提升素质能力,为党和人民事业

贡献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力量,为全体党员作出表率,

不辜负广大党员信任。

习近平表示,大会期间,各民主党派中央、全

国工商联和各族各界人士向大会表示祝贺,广大人

民群众通过各种方式向大会表示祝贺,许多国家政

党和组织来电来函对大会表示祝贺,大会主席团谨

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习近平强调,中国共产党走过了百年奋斗历程,

又踏上了新的赶考之路。一百年来,党团结带领全

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

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胜

利,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百年成就无

比辉煌,百年大党风华正茂。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

力在新时代新征程创造令世人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

奇迹。全党要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

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埋头苦干、锐意进取,团结

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党的二十大确定的目标任

务而奋斗。

大会选举后,现任和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

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的党外人士,在京各民主党

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无党派代表人士,宗

教界代表人士,在京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常委中的

民主党派、无党派和民族宗教界人士作为来宾列席

会议。党内有关负责同志也列席了会议。

大会在雄壮的《国际歌》声中圆满结束。

来源 : 新华社 █

喜迎党的二十大

第13页

9

10 月 28 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焦点访谈》“奋斗新的伟业”系列节目推出“科教兴国 人才强国”

专题报道,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科学技术部党组书记、部长王志刚,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

侯建国接受了采访。

《焦点访谈》:奋斗新的伟业——科教兴国 人才强国

在二十大报告中,“创新”出现多达几十次,

是最热的高频词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贯彻新

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必须

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

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报告还提出,到 2035 年要实现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

建成科技强国的总体目标。

科学技术部党组书记、部长王志刚:“总书记

对科技创新是一以贯之地重视,党的十八大提出创

新驱动发展战略,十九大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

一动力,科技创新引领全面创新。二十大这次提出

来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这

是总书记对科技创新工作一以贯之、高度重视。”

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侯建国:“当前,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重构全球创新

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科技创新成为百年变局

中的关键变量,只有抢占科技制高点,才能赢得战

略主动。”

为了突出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

地位,二十大报告还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三大

战略进行统筹部署。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

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

支撑。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把教育、科技、

人才统筹谋划和一体部署,这在党的工作报告中还

是首次,这充分体现出总书记对历史发展规律,对

当今时代特征,对未来发展关键的深刻洞察和把握,

充分体现出党的创新理论和对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规

律性认识的深化。从历史上我们看到世界科学中心

的更迭、国家经济持续繁荣以及人民生活持续向好

等,都与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能力密切相关。”

在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科技

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

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

新动能新优势。

侯建国:“统筹推进这三个战略,充分体现了

党中央对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内在规律和发展逻

辑的深刻把握,充分反映了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

驱动的内在要求,将有效打通从人才强、科技强到

产业强、国家强的通道。”

怀进鹏:“创造力和创新力是世界强国的基本

素质,而创造力和创新力依赖于什么?就是人才。

而人才来自哪里?就是教育。所以这种相互依赖关

系你会感觉到从科技支撑、人才支撑,核心是教育

支撑。”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建设教育强国是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报告指出,我们要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

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怀进鹏:“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成就与实践证明,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高质量发展,

科技是关键,人才是基础,而教育是根本。另一方面,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是顺应广大人民群众对更好教育

期盼的重要途径。”

过去的十年,我们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

展思想,致力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普及水

平实现历史性跨越,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

体系。目前,我国教育普及程度总体上稳居全球中

上收入国家行列,其中,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的普

及程度达到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进入国

际社会公认的“普及化”阶段,每年全国高等学校

和职业院校输送数以千万计毕业生,继续教育为各

喜迎党的二十大

第14页

10

行各业培训上亿人次,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

供了重要支撑,铺平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之路。

怀进鹏:“过去十年的成就和发展已经为我们

实现教育强国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但是这里的任务

非常艰巨,体现在我们人才培养是否能实现我们高

质量发展的支撑力量,是否我们在人才培养的能力

在世界可比的环境下,能达到我们的目标。这就需

要我们在教育的改革、在教育的能力方面,要下更

大功夫。”

教育强,则科技强。围绕科技创新,二十大报

告提出“四个加快”: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加快实

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

强,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

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侯建国:“在‘四个加快’要求的背后,一方面,

深刻反映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科技创新的重大急

迫需求。同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要求,必须

形成自主、完备、高效、开放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

开放创新生态,这样才有可能把握这轮科技革命和

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机遇,开辟新赛道、培育新优势。”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

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支撑。如何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报告也作出了具体

部署,强调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

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

坚战。

侯建国:“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

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

不断提升我国发展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才能

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它安全。”

王志刚:“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这

既表明了我们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面,我们只能

赢,不能输,也不会输。我们有这样的信心,有这

样的决心,同时我们也有这样的能力,能打赢。这

些年实践也证明了,我们已经打赢了很多关键核心

技术攻坚战。”

过去的十年,我国加快科技创新,科技自立自

强迈出坚实步伐。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

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壮大,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

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大飞机

制造、生物医药等取得重大成果。全社会研发经费

支出从 1万亿元增加到 2.8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位,

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首位。研发投入强度从 1.91%

增长到 2.44%,高于欧盟 2.2% 的平均水平。全球创

新指数排名从第 34 位上升至 2022 年的第 11 位。我

国迈进创新型国家行列,正在加快跻身创新型国家

前列。

王志刚:“这些成绩有力支撑了我们国家‘四

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只有以科

技的突破才能实现我们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保障国

家安全。”

围绕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报告

还提出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

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提升国

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

创新生态。

王志刚:“新型举国体制是围绕国家重大战略

目标,以政府和市场相结合的方式,聚集国家的战

略科技力量和各方面科技创新资源来联合攻关。”

二十大开幕当天,在距离地面 400 公里的中国

空间站上,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也实时收看了大

会直播。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是发挥新型举国体制和国

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优势、体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典型

领域。十年来,我国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

载人航天不断刷新纪录,中国空间站从规划一步步

变为现实。

侯建国:“新型举国体制的显著优势是能够发

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能更加高

效地配置创新资源、更加有力地强化协同攻关,迅

速形成竞争优势、赢得战略主动。”

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离不开人才支撑。建设科

技强国,必须靠教育强国和人才强国支撑。二十大

报告提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尊重劳动、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完善人才战略布局,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着力形成

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

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

王志刚:“我们国家科技人才规模不小,但是

人才结构方面、人才水平方面还有不足。特别在拔

尖人才方面、在科技领军人才方面、在卓越工程师

方面都存在着不足,这些也是我们在人才工作方面

喜迎党的二十大

第15页

11

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怀进鹏:“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

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这是教育、

科技、人才强国建设协调推进的共同任务。我们要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把人才培

养作为教育的第一任务,把服务国家战略、推进人

民生活更好的目标发展来作出我们的努力。”

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

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离不开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有

力支撑,优先还是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二十大

报告提出了系统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三方面工作

的目标和任务,关键在于落实。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任重道远。建成这三方面强国,

我们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就有了深厚的基础,就有

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就有了坚实的保障。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

扫描二维码观看

《焦点访谈》10 月 28 日报道

《奋斗 新的伟业——科教兴国 人才强国》

喜迎党的二十大

第16页

12

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教育的这些话,掷地有声!

喜迎党的二十大

第17页

13

喜迎党的二十大

第18页

14

喜迎党的二十大

第19页

15

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教育部党组印发

通知,对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

10 月 31 日,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教育部党组根据中央统一部署,结合教育系统实际,印发《关

于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通知》,就做好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有关工作作出

部署。

精神作出部署安排

《通知》指出,要充分认识党的二十大的重大

意义,准确把握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核心要义。党的

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

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是一次高

举旗帜、凝聚力量、团结奋进的大会。学习宣传贯

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系统

的首要政治任务,对于动员教育系统广大党员干部

和师生员工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

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奋力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

意的教育,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

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具有重大现实

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要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

大精神同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

核心地位更好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

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弘扬伟大

建党精神,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不断强化教

育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

性支撑。

《通知》要求,要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入脑入心。

要系统推进学习培训。紧密结合党中央即将在

全党开展的主题教育,分期分批组织党员干部师生

开展专题学习、专题研讨、专题辅导。要善用国家

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资源板

块,力求学深学透、融会贯通。

要广泛开展宣讲巡讲。组织教育系统党的二十

大代表、优秀教师代表、大学生骨干等成立宣讲团,

深入开展校园巡讲、网络巡礼。深入开展“学习

二十大,教育在行动”“高校基层党组织学习二十

大示范微党课”等活动。

要有机融入教育教学。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

进课堂、进头脑,推出一批高水平讲义、示范慕课

等多样化教学资料,将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机融入思

政课教学和专业课教育教学。

要深入开展研究阐释。精心组织实施研究项目,

形成一批有深度、有影响的研究成果,组织教育系

统党的二十大代表等对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行深入解

读,加强正面引导,回应关切。

《通知》强调,要认真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

的任务要求,着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以党的

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全面

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要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全面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快

构建高质量高校党建工作体系,持续开展新时代高

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不断深化教育系

统全面从严治党,从严从紧、科学精准做好教育系

统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

要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实施“时

代新人铸魂工程”,持续推动“大思政课”建设,

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不断健全

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

任的时代新人。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喜迎党的二十大

第20页

16

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深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

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持续深入推进“双减”工作,

推进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深入推进学前教育

普及普惠发展、强化特殊教育适宜融合发展,完善

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

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深入推进“双

一流”建设,提升一流大学群体的综合实力和办

学水平。提升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建构和高校

咨政服务能力,推进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持续加强基础学科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深入推

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改革。强化国家战略科技

力量,加快战略科技人才培养。不断深化现代职

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

全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持续加大就

业困难群体帮扶力度。

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持续推动《新时代

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落实落地,为建设教育强国、

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增强动力和活力。

要打造一流教师队伍和人才队伍。加强师德师

风建设和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工作,深化新时代教师

队伍建设改革,抓好抓实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要深入推进教育数字化。大力推进教育新型基

础设施建设,构建数据驱动的教育治理新模式,不

断健全教育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深化国家智慧教

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应用,服务教育教学模式变

革与创新。

《通知》要求,各地各校要把学习宣传贯彻党

的二十大精神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

压实工作责任,突出教育特色,深化宣传报道,推

动教育系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

来源:微言教育 █

喜迎党的二十大

第21页

17

深刻理解党的二十大报告

关于教育的新思想、新战略、新要求

如何理解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教育的有关论述?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一次把教育、科技、人才合为一个部

分进行论述有何意义?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有何意义?日前,北京师范大学国家高端智库教育国情调查中心主

任、教授张志勇接受中国教育电视台采访。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党对经济社会发展与教育

发展相互作用规律的深刻揭示,是面对复杂激烈国

际竞争,为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的战

略性、根本性、历史性选择。

党的二十大报告一共 15 个部分,在“新时代新

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加快构建新发展

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之后,作为第五部分,

强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

撑”,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重大意义:

第一,更加突出了科教兴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全局中的重要地位。过去,党的十七大、十八

大、十九大一直把教育放在民生中进行部署和安排,

这次把教育、科技和人才一并部署,强调实施科教

兴国战略,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教育是党之大计、

第一,体现了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

新突破。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必须靠科技进步,

而科技进步必须靠人才,人才必须依靠高质量的教

育。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教育、科技和人才作为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一起部署,

体现了党对教育、科技、人才相互作用规律,以及

它们与高质量发展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有了更加深

刻的认识和科学的把握。

第二,体现了党对教育发展战略的新突破。在

如何理解党的二十大关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战略部署?

如何理解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一次把教育、科技、人才合为一个部分进行论述?

国之大计的根本战略思想,突出了教育是民生更是

国计,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关乎人民生活幸福,更

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

第二,更加突出了教育、科技和人才在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支撑作用。高质量

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

务。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

创新是第一动力。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协同

发力、整体联动,才能全面支撑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

第三,更加突出了教育在科教兴国中的基础性、

战略性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党和国家要全面统筹教育

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建设,要更加主动发挥

教育强国建设在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中的基础

性、主体性、战略性作用,要更加主动地统筹教育、

科技、人才力量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服务。

第三,体现了党对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

理念的新突破。要强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

展理念,建立大教育、大科技、大人才观,为经济

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和发展新优势。

喜迎党的二十大

第22页

18

新时代新征程赋予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新使

命。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

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

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全面推进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

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现代化强国中要发挥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必

须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

代新征程中,加快教育强国建设具有以下三个方面

的重大意义:

一是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国是满足人民美好教育

生活的迫切需要。我们要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全面促进教育公平,大力造就共同富裕之生命主体。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

分两步走,从 2020 年到 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

现代化;从 2035 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

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二十

大做出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部署,要求 2035 年建成

教育强国,充分体现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中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战略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

展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坚持教育优先

发展”,既体现了党坚持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相互

作用的规律的科学认识,同时,也体现了党在推动

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高度重视教育发展这一

战略“先手棋”。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在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新征程中,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具有许多新的时代特征和现实意义。

第一,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生活的向往发生了

历史性变化,这就是从“学有所教”向“优有所教”

转变,从“有学上”到追求“上好学”,迫切需要

如何理解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意义?

如何理解新时代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重要性?

二是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国是满足经济社会高质

量发展的迫切需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高质

量人才提出更加迫切的需求,只有加快建设教育强

国,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加强大的人

力资源支持。

三是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国是培养大批战略科

技人才,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需要。以中

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

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科学发展上我们

还面临着原始创新不足,在经济社会建设上我

们还面临着西方许多“卡脖子”技术,突破西

方的封锁和挑战,必须加快建设世界高等教育

强国,为国家培养战略性科技人才,实现国家

科技自立自强。

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

第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十年伟大变

革,使我国教育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教

育事业取得了伟大成就,我们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

大的教育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飞跃,各

级各类教育跃入世界中上国家水平,为经济社会发

展提供了越来越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但是,我们

也必须清醒地看到,2021 年,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

只有 9.91 年,与我们追踪研究的世界教育强国人均

受教育年限平均 12.4 年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我

们必须加快发展,奋起直追。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经济

社会高质量发展,对教育改革发展提出新要求。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

一动力。而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教育是人才

之母,没有高质量的世界一流的教育,就没有源

源不断的创新人才,就无法支持和支撑社会主义

现代化强国建设。

喜迎党的二十大

第23页

19

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是党

领导教育事业的根本问题。“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是对这一根本问题的科学回答,是我国教育改革发

展的根本遵循。

第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要坚守一个灵魂,

就是我国教育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最

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弘扬中华民族优

秀文化。

高质量教育体系具有八个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人民性。从教育理念看,必须坚

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发展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

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走更加包容

的教育发展之路,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努力缩小区域、

城乡、校际教育差距。

第二个特征是适应性。从教育规模和质量看,

必须更好适应和满足高质量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第三个特征是协调性。从教育结构看,各级各

类教育、区域教育和城乡教育必须实现协调发展。

第四个特征是现代性。从教育的特质看,必须

是面向世界、面向现代、面向未来的教育,是创新

开放的教育,是以现代科技为支撑的教育。

第五个特征是高水平。从教育资源配置看,高

质量教育体系必须以高水平的教育资源配置为前提,

包括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配置两个方面。

第六个特征是强约束。从教育运行看,高质量

教育体系的自身运行,必须接受教育制度、教育规律、

教育科学的约束。

第七个特征是有活力。从教育状态看,高质量

教育体系本质上是一个具有高度自组织特性的教育

有机体,管理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得到

高度尊重,创造活力得到充分释放。

第八个特征是高效益。从教育产出看,要追求

教育投入的高效益、学生发展的高质量。这里,所

谓学生发展的高质量,必须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如何理解新时代教育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如何理解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内涵特征?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需要我们作出哪些努力?

第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要贯彻一个方针,

就是我国教育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

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

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三,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要坚持一个宗旨,

我国教育必须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堪当

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教育和引领亿万青少年把个人理想和人民需要、党

和国家的事业统一起来。

身心和谐发展、人格健全,具有创新创造活力的一

代新人。

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需要我们作出哪些努力?

简单地说,要着重在以下六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要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

平上下功夫。我国中西部教育、乡村教育、薄弱

学校在教育资源配置上,无论是校舍条件、经费

保障,还是教师队伍质量上,都存在许多短板,

必须下大功夫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大力推进

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办好老百姓家门

口的每一所学校。

第二,要在优化调整教育结构,提高教育发展

重心上下功夫。在基础教育发展上,适应共同富裕

社会建设和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生活的需要,

在继续加强义务教育的同时,必须更加重视高中阶

段教育,把高中阶段教育从重点非重点的“层级化

教育”向更加包容的多样化、特色化教育发展;在

职业教育发展上,适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我国

经济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人才需求结构升级的需

要,把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心从高中阶段教育向高等

教育转型,大力发展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在

高等教育发展上,适应科技强国、创新强国建设的

需要,在继续巩固本科高等教育主体地位的同时,

要积极稳妥地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

第三,要在深化课程教学改革,转变育人方式

上下功夫。必须承认,从总体上看,我国大中小学

喜迎党的二十大

第24页

20

的课程教学方式仍然没有走出学科本位、灌输为主

的传统的工业化时代教育方式。

第四,要在推进教育数字化、信息化,全面赋

能教育上下功夫。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数

字技术等,正在深刻地改变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教育方式。必须加快推进信息技术、数

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向教育领域的转移,全面赋

能学校教育,推动教育形态的深刻变革。

第五,要统筹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在家校社协

同育人上下功夫。人类学校教育面临“两大危机”:

一是伴随着网络化、信息化、虚拟化世界的快速发展,

人类的实体生活空间日益被压缩,人类赖以生存和

成长的劳动、实践生活越来越少;二是随着互网络

教育的普及,人类进入了人人可学、处处可学、时

时可学的学习化时代,出现了“非学校化”教育趋势,

家庭教育的地位更加凸显。正基于此,统筹学校家

庭社会教育日益重要。

第六,要在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努力培养

经济社会急需要的高质量人才上下功夫。在新的科

学技术革命推动下,人类社会的发展可谓一日千里,

未来社会充满了不确定性,学校再也不能关门办学,

再也不能固守囿于书本知识的传播,必须适应经济

社会发展的需要,时时关注经济社会变革、时时更

新课程内容,时时与火热的新生活联结,为未来公

民努力造就适应未来经济社会需要的正确的价值观、

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作者:张志勇,北京师范大学国家高端智库教

育国情调查中心主任、教授;来源:人民教育 █

喜迎党的二十大

第25页

21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深刻体会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教育工作的战略部署

作为党的二十大代表,笔者有幸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所作的思想深邃、鼓

舞人心的报告。报告字里行间闪烁着习近平总书记深厚的人民情怀、卓越的政治智慧、强烈的使命担当、崇

高的人格风范。

充分认清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的第五部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中,再次强调加快建

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等,这为当前教育发展进一步指明了奋进方向、提

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充分认清新时代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大意义、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为全面建设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贡献。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教育对每个国家的发展都十分重要。我国作为一个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口

规模巨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尤其要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摆在更加突出位置。”

首先,充分认清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坚持为

人民服务的需要。教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

中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这就要求实

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

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党

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人民“期盼更好的

教育”作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重中之重,

明确为“我们的奋斗目标”,要求在幼有所育、学

有所教上持续用力。因此,我们必须坚定为了人民

办好教育、依靠人民办强教育、让人民共享教育发

展成果的决心和信心,把人民是否满意作为衡量教

育发展水平的标准。

其次,充分认清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坚持

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的需要。教育既是国

计,也是民生,更是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习近

平总书记在报告中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

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就要求充分发挥教育“党

之大计、国之大计”的作用。要加快推进教育现

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

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

设者和接班人,从而确保党的事业薪火永存、国

家发展优势显著、人民团结进步,赢得中华民族

光明前景。

再其次,充分认清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为坚

持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的需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创新性

和先进性。人民性的核心要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

着力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就

要防止人的片面的发展、畸形的发展、不自由的发展、

不充分的发展。这既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也是巩固

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关键问题。古今中

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必须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作为重要使命。自觉服务于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制度的伟大实践,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

题中之义和不懈追求。

最后,充分认清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坚持为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需要。教育

强则国家强,教育兴则民族兴。综合国力竞争说到

喜迎党的二十大

第26页

22

深刻理解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核心要义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党的不变初心、不倦使命,也是教育工作者的价值所在、责任所系。在全面推

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新征程上,只有坚持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全面把握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核心要

义,才能少走弯路、事半功倍。”

人民满意的教育是立德树人的教育。为谁培养

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

题,而育人的根本在立德,立德的重点是面向全体

学生,核心是立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关键是促

进学生全面发展。只有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

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

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才能培养出担当

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优先发展的教育。优先发展

教育是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对教育

的持续投入,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

性投资,并日益成为评价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教育

事业是否优先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习近平总书记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

先位置”;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把优先

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

要先手棋”;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坚

持教育优先发展。只有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优先

安排教育发展,在财政资金安排中优先保障教育投

入,在公共资源配置中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

发的需要,才能以教育的优先发展支撑经济社会又

好又快发展。

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体系完整的教育。教育是一

个系统工程,必须统筹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实现更

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

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

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

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

体系。这就必须要积极推进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优

质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高中教育优质多样、

民办教育优质规范,各级各类教育统筹协调、创新

发展,从而建立起结构合理、完整的国民教育和终

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促进公平的教育。教育公平

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再

次强调,促进教育公平。以有教无类促进教育机会

公平,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保障公民依法享有

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和扶持困难群体;以因材施教促进教育过程公平,

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

长规律,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以各得其所促进

教育结果公平,不断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

次、多样化教育需求,缩小教育城乡、区域和学校

之间的差距,加快教育数字化,推动优质教育资源

共享。

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改革创新的教育。改革创新

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通过

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坚决克服“五唯”

顽瘴痼疾。通过深化办学体制和“放管服”改革,

充分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积极投身实施创

底是人才竞争。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

立 100 周年大会上指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

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的目标。我们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

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

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我们要全面提高人才

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

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是通过充分发挥其提高人民思想

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发展科学技术、培养造

就人才中的基础性作用,从而更好地推进改革开放

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喜迎党的二十大

第27页

23

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战略性科技力量的作用。积

极鼓励社会力量依法兴办教育。扩大教育开放,同

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

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提高质量的教育。目前,我

国教育还明显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教育

质量特别是人才培养质量相对滞后于教育规模的扩

张,面临着在较好解决了“有学上”的问题基础上

如何满足人民群众对“上好学”的强烈期盼问题。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提出的“加快建设高质

量教育体系”的要求,必须自觉树立以提高质量为

核心的教育发展观,转变教育发展方式,注重内涵

提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努力

协调好教育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发展和社会

发展的关系,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

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建立以提高

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工作机制和质量保障

体系。

全面落实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实践要求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一个与时俱进、永无止境、任重道远的奋进过程,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一

劳永逸。这就要求我们要始终不渝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按照党的二十大报告提

出的总要求,切实增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政治自觉、情感自觉和行动自觉。”

增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政治自觉。从一定

意义上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本身就是政治,是

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建成

了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了

历史性跨越;通过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努力让每

个孩子都能接受更好更公平的教育;通过提升质量,

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之

所以能够取得这些令人赞叹的历史性成就、发生这

些举世瞩目的历史性变革,是因为有以习近平同志

为核心的党中央掌舵领航,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才

有了最可靠的“主心骨”;是因为有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才有了行动上的“指南针”。我们要统筹教育、科技、

人才工作,在新发展格局中谋划教育发展新思路,

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贡献力量。

增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情感自觉。满怀深

情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充分认清教育是国之大计、

党之大计,任何时候都要坚决站稳人民至上的根本

政治立场,始终与祖国共进、与人民同行。我们要

充分了解家长、学生和社会需求,有针对性地加强

和改进学校各项工作,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关切,把

握实情,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

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相结合,针对当前教育存在的

问题,精准施策、久久为功。

增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行动自觉。要通过

建立健全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组织体系、制

度体系和工作机制,保证党的全面领导在办好人民

满意的教育工作中全面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强教

必先强师,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办好人民满

意的教育的基础工作来抓,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

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

师队伍。要以教育数字化引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切实为师生提供能用好用的数字化资源,筑牢数据

安全底线。要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落实教材建设

国家事权,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使教材的编

写充分体现党和国家意志、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

化最新成果、党和国家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基

本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人类文化知识积

累与科技创新成果,确保教材学段衔接顺畅、学科

统筹协调。

作者:胡金波,系国家总督学顾问、南京大学

原党委书记;来源:《中国教育报》█

喜迎党的二十大

第28页

24

充分发挥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代表热议教

育、科技、人才助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教

育、科技、人才”被提至更加重要的位置。

这一表述让来自教育系统的党的二十大代表倍感振奋。代表们认为,从现在起随着党的中心任务确立为

“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

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必将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党的二十大报告总结了过去 5 年的工作和新时

代 10 年的伟大变革。回顾 10 年非凡历程,教育、

科技、人才既相互作用,又相互促进,形成有机体

系,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支撑。

党的二十大代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书记舒歌

群说:“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五部分提出‘实施科教

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这是党代

会报告第一次单独成章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进

行一体部署,为新时代教育和科技创新工作指明了

前进方向。”

党的二十大代表、安徽大学党委书记蔡敬民注

意到,与以往党代会报告不同,党的二十大报告中

把对教育工作的谋划,与科技、人才工作放在一起。

“这样的变化更加突出教育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地位,作为教育战线代表,我备受鼓舞。”蔡敬民说。

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表述为全面建设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是本

次报告一大亮点。“高质量教育体系是科技力量可

持续发展和创新要素可持续供给的保障,是源源不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了诸多重大创新成果,

其中就包括中国科大主导或参与的量子信息、探月

探火、深海深地探测等领域。”舒歌群说,高水平

研究型大学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断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基础。同时,高水平

的科技发展体系、充满活力的人才队伍,又能极大

激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三者相互作用又相互促进,

是一个有机整体。这提醒我们,一定要辩证把握三

者关系,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各要素活力,扎

实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党

的二十大代表、华中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李元元说。

没有教育强国,就不会有科技强国、人才强国。

教育系统不仅是科技和人才的集聚地,教育还

是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基础工程。“千秋基业,

人才为本。人才是衡量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关键领域、关键行业都起着决定性作用。”党的

二十大代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苏东林,深感

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

来自教育系统的代表们表示,要跳出教育看教

育、立足全局看教育、放眼长远看教育,把发展科

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

动力更好结合起来,在新征程中贡献教育力量。

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必

须坚持“四个面向”,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

强的使命担当,加强有组织科研,把过去“想干什

么就干什么”“能干什么就干什么”转变为“国家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筑牢强国之基

高质量教育有力支撑科技自立自强

喜迎党的二十大

第29页

25

需要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

要聚焦国家战略需求打造大平台,加快突破关

键核心技术——

作为地处东北地区的“双一流”高校,东北

大学肩负着东北振兴的时代重任。“我们依托优

势学科资源,集聚学校力量,重点发挥院士团队

引领作用,大力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打造

国家级战略平台,在实现传统基础工业转型升级、

新兴战略产业迭代引领、新兴与传统工业循环赋

能方面迈出新步伐。”党的二十大代表、东北大

学校长冯夏庭说。

布局建设超算中心、南方海洋实验室、天琴中

心……在党的二十大代表、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

声看来,一系列创新科研平台的布局,让中山大学

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努力答好向世界科技

前沿进军、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

要围绕发挥举国体制优势,深入推进有组织科

研,克服单打独斗资源分散的弊端——

“高校要主动变革科研范式,推进有组织科研

攻关。以学科优势为基础,研究提出有组织科研的

主攻方向,明确主要任务和战略目标,布局集成优

势平台,在资金投入、人才引育、研究生招生、政

策保障等方面,予以倾斜、引导和支持,最大限度

汇聚优势资源,实现重点突破。”蔡敬民建议。

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坚定不移强化基础研究,

提升源头创新能力——

在党的二十大代表、兰州大学党委书记马小洁

看来,高校作为基础研究主力军,应巩固和发扬基

础研究优势,开拓和发展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

在“厚理”的基础上“拓工”,持续凝练释放跨学

科优势,致力于在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发展

等战略部署中担当作为。

数据最有说服力。10 年来,高校获得了全部 11

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中的 10 项、全部技术发明

奖中的 72%,并获得了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效应更加明显。

科技创新需要有良好的发展环境,推进科技体

制机制改革,才能更好地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李元

元提出,要探索符合高校特点的发挥新型举国体制

优势的工作机制,建立更高水平的校地校企创新联

合体;要“破立并举”推动以创新、质量、贡献为

核心的评价与激励机制,更高水平发挥战略科技领

军人才和广大科研工作者积极性。

10 年来,教育部大力推进高校科技体制机制改

革,会同科技部等部门出台《关于扩大高校和科研

院所科研相关自主权的若干意见》,组织高校开展

了“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赋予创新领军人

才更大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扩大科

研经费使用自主权”等一系列试点,高校科技创新

活力不断激发。

“西安交通大学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开展

有组织科研,建立揭榜挂帅、首席科学家负责制等

新型科研组织模式,形成有利于学科交叉、团队协同、

项目合作的资源开放共享机制,建立以学术贡献和

创新价值为核心的科研评价体系,优化考核机制,

不断激发教师和科研人员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

性。”党的二十大代表、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卢

建军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高职学校累计培养毕业生

7900 多万人,为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

代服务业供给了 70% 以上的新增从业人员;高等学

校累计培养了高素质专业人才 7700 多万人。聚焦国

家重大战略需求,“强基计划”累计招生 1.8 万余人,

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累计吸引 1 万余名优秀

学生投身基础学科。

如何更好推动教育源源不断为社会培养和输送

人才,持续为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经济社会发展提

供强大智力支撑?代表们畅所欲言。

要把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推向深入,使人才培养

的地基更加牢固——

“近年来,基础教育不断向育人本质回归。”

党的二十大代表、天津市和平区岳阳道小学校长褚

新红真切感受到基础教育的变化。

在岳阳道小学的课堂上,信息技术有机融入课

更加充分发挥人才培养主阵地作用

喜迎党的二十大

第30页

26

程当中,学校还推动项目制学习,让学生从小经历“发

现问题—研究问题—设计方案—动手实施—解决问

题”的全过程,孩子们的好奇心、动手能力、科学

思维得到充分锻炼。

“越来越多的孩子可以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

教育,享受到个性化教育。可以说,基础教育已进

入全面提高育人质量的新阶段,让成千上万的特长

生、杰出者和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基础越来越雄厚。”

褚新红说。

要更加注重提升高层次创新人才自主培养

能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加强

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加快“双一流”

建设的要求。“要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

对现有学科专业体系进行调整升级,瞄准科技前沿

和关键领域,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

加快培养紧缺人才,大力锻造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

李元元说。

要更加坚决推动育人模式纵深变革——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有着自身的内

涵和边界,推动职业教育育人方式、培养模式等改

革是大势所趋。要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紧盯产业链

条和技术前沿,紧盯社会急需和市场信号,加快建

立职教高考制度,完善‘文化素质 + 职业技能’考

试招生办法,坚决改变用分数作为重要评价标准的

陈旧观念,全面推行个性化培养,完善综合素质评

价体系。”党的二十大代表、湖南省教育厅厅长夏

智伦说。

作者:高毅哲 焦以璇 储召生;来源:《中国

教育报》█

喜迎党的二十大

第31页

27

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服务能力

——代表热议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

面向新征程,职业教育不仅大有可为,也大有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

指出:“不能瞧不起产业工人。我们建设现代化,就要抓制造业,搞实体经济。一定要转变观念,大力培养

产业工人。”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

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表述,教育系统和企业界的党的二十大代表

对职业教育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也深感责任重大。

如何增强职业教育服务能力,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与会代表广泛热议。

优化定位 推动职教人才服务国家战略

今年 5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施行,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

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党的二十大报

告强调“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让职业教育领

域的代表信心倍增。

要为职业与普通教育平等地位“撑腰”。党

的二十大代表、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

院党委副书记玛日耶姆古丽·吾布力喀斯木认为,

职业教育的社会价值,既有支撑受教育者终身可持

续发展,更有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

“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和社会,应当是技能型社会,

要切实使全社会形成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的社会价

值观。”

为了让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并接受职业教育有美

好的发展前景,玛日耶姆古丽·吾布力喀斯木建议,

一方面要加强宣传,充分展现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

和受教育者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要切

实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以优质的教学环境、

一流的课程和师资来赢得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同。

另外,还要提高职业教育的数字化转型能力,在全

社会营造尊重技术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

“我相信,产业工人大有可为,技能报国的舞

台会越来越宽广!”一身蓝色工装,说话干净利落,

来自广西汽车集团的党的二十大代表郑志明,是一

名从普通钳工成长起来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在接受

媒体采访时,郑志明表示,自己当年也曾为中考失

利进入职业高中而感到失落。然而,自己的成长经

历证明,技能成才这条路行得通。

有调查数据表明,10 年来,在现代制造业、战

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

人员 70% 以上来自职业院校毕业生。这充分证明,

职业教育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经济社会发展方面

举足轻重。

“助力学生成人成才,让职业院校的学生有学

头、有盼头、有奔头。”党的二十大代表、浙江舟

山职业技术学校教师张赛芬表示,“技能人才是支

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加强高级工以

上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对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

和科技创新能力,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推动高质

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张赛芬认为,时代发展需要大国工匠。要培育

一批支撑“中国制造”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

的生力军,一要强化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加强

多元化教学研究;二要实现生源的优质培选、强化

导向性合理分流;三要进一步强化职业教育科学合

理布局和学科专业特色分类。

喜迎党的二十大

第32页

28

协同创新 满足多层次教育需求

融合发展 构建供给丰富的“教育立交桥”

在我国的学习型社会框架中,教育将贯穿人的

一生。在朝着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阔

步前进的过程中,不同类型教育之间的协同创新十

分重要。

党的二十大代表、江苏省教育厅厅长葛道凯

指出,统筹协同创新关键要做好“两融合、双拓

展”,即加快构建以职业院校教育为主体,职业

教育和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两融合”,

职业教育向技能培训、向国际合作“双拓展”的

发展新格局。

葛道凯指出,在“两融合、双拓展”格局下,

一方面完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双向互通机制,形

成职普之间互利合作、协调共生、各美其美的教育

职业教育具有较强的丰富性、开放性和融合性。

没有哪一种教育能像职业教育这样把政府、市场、

企业、个人紧紧联结在一起。

“要让各具特点、各有需求的学生都能找到适

合自己的成长之路。”党的二十大代表,北京第二

实验小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芦咏莉对职业教育满怀

期待。

她认为,职业教育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当不

同类型教育的体系构建完成时,紧跟其后的应是配

套的评价体系。要科学选拔、科学培养和科学使用

多样化人才,同时打通不同类别教育体系之间的连

接,最终构建供给丰富、通道合理、关卡科学的“教

育立交桥”。

职业教育发展还有不少提升的空间,产教融合

就是其中之一。

党的二十大代表、湖南省教育厅厅长夏智伦指

出,当前“校热企冷”问题依然存在,校企合作“肠

梗阻”机制依然不活,国家“金融 +财政 +土地 +信用”

的组合式激励政策难落地、落实现象依然存在。

夏智伦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省不断深

化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把学校建在开

生态,鼓励职业院校与普通高校、开放大学以及各

类继续教育机构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满足新时代

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另一方面,

在强调学历教育的基础上,要落实职业院校实施学

历教育与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责,鼓励职业院校配合

企业“走出去”办学,继续深化与包括“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和地区在内的国际合作。

“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的协同创新,

各有侧重和作用,共同构建起全民教育体系。”张

赛芬认为,协同创新既需要高等教育的科研创新,

通过技能实践推动成果落地与转化,同时更需要产

业工人与时俱进地接受继续教育,实现能力迭代和

技能提升。

发区里、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建成株洲职教科技园、

长沙职教基地等多个职教城,在省级以上园区布局

职业院校 212 所,持续推进专业动态调整。

为更好地突破产教融合障碍,夏智伦建议,要

主动吸纳行业龙头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的专业规

划、课程设置、教材开发、教学设计、教学实施。

在专业设置、基地共建、院系共管等层面,鼓励以

龙头企业主导,以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探索办学模

式改革。

产教融合,一端是职业院校,一端是产业企业。

党的二十大代表,徐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杨东

升表示,推进产教融合,企业责无旁贷。徐工集团

充分发挥企业办学优势,依托徐工技师学院优质资

源,为实体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高技

能人才支撑。同时,徐工集团全面聚焦高技能人才

“全生命周期”培养,健全“准工匠”定制培养、“名

工匠”项目制培训和“金工匠”研修制进阶式培养

体系,打造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高素质“金

工匠”产业工人队伍。

作者:刘钰 张湘怡 储召生;来源:《中国教

育报》█

喜迎党的二十大

第33页

29

夯实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之基

——代表热议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

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

10 年来,高校获得了 60% 以上的国家科技三大奖励,承担了全国 60% 以上的基础研究、80% 以上的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为核电、生物育种、国防军工等重点领域提供了关键技术,累计培养了 7700 多万名高

素质专业人才,有力支撑了人才强国、科技强国建设。

面向未来,我国高等教育如何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如何完善人才战略布

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撑?代表们纷纷建言献策。

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往往萌发于基础研究,产生

于学科交叉领域,大学在这两方面具有天然优势。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

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

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

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

新能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

星“墨子号”、京沪干线、“九章号”“祖冲之号”

量子计算原型机,到今年 7 月的世界首颗量子微纳

卫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量子信息领域成功攀登

一个又一个高峰。

“这些重大创新成果的取得,正是学校以国家

战略需求为导向,下好量子科技‘先手棋’,推进

有组织科研结出的硕果。”党的二十大代表、中国

科学技术大学党委书记舒歌群说,作为以前沿科学

和高新技术为主的大学,中国科大一直心怀“国家

事”、肩扛“国家责”,充分发挥基础研究深厚、

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统筹开展目标导向、有组织

的科研与兴趣导向的自由探索,瞄准国家急需,努

力答好向世界科技前沿进军、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

“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

创新第一动力结合点,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

部分。应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

充分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的

作用。”党的二十大代表、山东大学党委书记郭新

立说。

郭新立认为,一方面,要加强基础研究,持续

推进有组织科研,瞄准国际科学前沿和战略必争领

域,提升基础研究自主布局、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

务、产生重大原创成果,努力实现更多“从 0 到 1”

的原创突破。另一方面要加强集成攻关,突破一批

前沿颠覆性技术、关键共性技术和现代工程技术。

近年来,山东大学瞄准集成电路、基因与生物技术、

新一代纤维材料等国家战略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以

及山东省“十强”产业集群技术急需,攻克了一批“卡

脖子”难题。

“云南省高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共获得国家

级科学技术奖励 8 项;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 3

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2 个,教育部科技创新平台

24 个,高校已成为云南省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研究

的主力军。”党的二十大代表、云南省教育厅厅长

王云霏说。“近年来,我们着力发挥高校学科门类

齐全、科技人才聚集、基础研究厚实等独特优势,

加强有组织科研攻关,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

核心技术上下功夫,推动重大科研成果转变为先进

生产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王云霏

表示。

以国家重大需求为牵引,构筑大平台,产出大成果

喜迎党的二十大

第34页

30

培养一流人才,为国家输送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基础力量,高校是人才培养

和集聚的主阵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为党

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

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教育强不强,关键是看能否培养出担当民族

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党的二十大代表、哈尔滨

工业大学党委书记熊四皓说,近年来,学校对标强

国战略需求绘制四类杰出人才目标画像,推出由 6

位院士担任班主任的永坦班、善义班、小卫星班等

特色班,成为学校人才培养“金字招牌”,杰出人

才培养的哈工大之道日趋成熟。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实

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党的

二十大代表、苏州大学党委书记江涌说,近年来,

学校以“2011 计划”、教育部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

改革试点等为契机,启动一流本科教育、卓越研究

生教育改革,在人才选拔、课程体系设计、导师引领、

国际视野、科教协同、交叉人才培养等方面主动变革,

先后设立了唐文治书院、智工舍、巴斯德学院等拔

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验区,系统推进“一站式”

学生社区育人综合模式建设,形成了拔尖创新人才

培养改革的“苏大经验”。

在党的二十大代表、之江实验室主任、浙江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加快建设世界一

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战略部署,一批国之利器、国

之重器从高校诞生,中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进入世

界第一方阵。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

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

的大学和优势学科。

“一流大学建设,必须扎实走好人才自主培养

之路。”党的二十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

大学校长冯夏庭说,近年来,学校扎实推进一流本

科建设,构建了金专、金师、金课、金果、新工科

学党委副书记朱世强看来,要实战育才。“要在重

大科研攻关中培养历练青年科研人才,敢于给年轻

人‘压担子’。”朱世强说,之江实验室在实践中

敢于让年轻人在重大项目中“挑大梁”,承担的国

家级科研任务中有不少“90 后”已经成长为科研骨

干甚至是项目负责人。

党的二十大代表、兰州大学党委书记马小洁介

绍,依托“拔尖计划”、强基计划等,学校积极创

新人才培养新模式,集中优质师资力量,建立科研

导师、学业导师、生活导师相互配合、形成合力的

全员育人机制,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

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学院,我们通过将院史资源融入课程思政,

将新工科人才培养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积极探索

具有复旦特色的新工科教育模式。”党的二十大代表,

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迟

楠介绍说,学院还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综合优势,

努力为国家输送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教育、对人才的重要论述,

体现了党和国家一以贯之的对人才培育工作的高度

重视,是新时代做好人才培育工作的根本指南。”

党的二十大代表,徐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杨东

升说。

的“四金一新”一流本科教育格局。同时,学校创

新人才培养机制,加快推进未来技术学院建设,实

施“基础学科提质工程”,深入实施强基计划,着

力培养“国之所需”的拔尖创新人才。

2022 年 2 月,河南大学入选第二轮“双一流”

建设高校。学校积极融入国家战略、现代化河南和

全国创新高地建设,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

中原风格”的发展路径。“河南大学将深入实施学

科‘筑峰’、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一流人才会聚、

国内合作深化、国际化驱动等九大工程,使河南大

学成为国家创新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

喜迎党的二十大

第35页

31

分。”党的二十大代表、河南大学党委书记卢克平说。

此外,在迟楠看来,当前“双一流”建设在国

家重点急需的领域和方向上,仍存在科技创新能力

不足、高层次紧缺人才欠缺等问题,我国高校在科

技前沿和关键领域上与世界顶尖水平之间还存在一

定的差距。因而,加强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提

升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成为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

“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已经赋予了高校较高

的自主权,不再区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

建设高校,意在引导各高校坚持以学科为基础,淡

化身份色彩,探索自主特色发展新模式,在各具特

色的优势领域和方向上创建一流。”迟楠说。

作者:董鲁皖龙 储召生 刘琴;来源:《中国

教育报》█

喜迎党的二十大

第36页

32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教育工作进行战略部署,提出系列新论断、新理念,是新时代教育工作的行动指南。

为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新的教育部署,《中国教育报》邀请专家深入探讨党的二十大关于教育

的新思想、新论断,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信心,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主持人】

记者 王若熙 李萍 韩晓萌 杨桂青

【对话嘉宾】

闵维方 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教授

沈壮海 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

姚喜双 国家督学、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袁振国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任、教授

曾天山 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张志勇 北京师范大学国家高端智库教育国情

调查中心主任、教授

强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理念,形成宏大格局

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教育、科技、人才合为一个部分进行论述,

您认为这一战略安排有何重大意义?

闵维方: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

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而教育、科技、人才是基础性、

战略性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实施科教兴

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并把教育、科技、人才合为一

个部分进行论述、作出部署,体现了党对全面建设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规律和认识进一步深化、战

略部署达到新高度。实现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

必须靠科技进步,而科技进步必须靠拔尖创新人才,

创新人才必须靠高质量的教育。党的二十大报告表

明,我们党对教育、科技、人才与高质量发展之间

相互作用的规律有了更精准把握,并贯穿到总体工

作布局中,进一步推动科教融合。这必将使我国加

快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数以千万计的高级专

门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将提高我国科

技创新水平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

沈壮海: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方法论上特别强调

系统观念,强调不断提高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创

新思维等方面的能力,对我们的事业作出前瞻性思

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报告对教育、科技、

人才问题的呈现方式和战略阐论,是上述思想方法

论的重要体现。报告提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

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我们在实施中一定

要将三者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和理解,不能分而论

之、分而行之。

姚喜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科技创

新活动都是人做出来的。我国要建设世界科技强

国,关键是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

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

力。”“‘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

育。”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教育、科技、人才。科技

进步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科技发展靠人才

支撑,人才靠教育培养,所以在建设教育强国、科

技强国、人才强国中,教育强国是基础,它为科技

强国、人才强国提供重要支撑,所以要优先发展教育。

袁振国:科教兴国战略是我国经济社会与教育

相互促进发展的成功经验,是对社会发展动力的科

学判断,是对社会发展未来要求的正确把握,是面

对激烈国际竞争引领未来的历史选择。党的二十大

报告再次强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并且把教育、科技、

人才强国战略进行一体化安排,既是对科教兴国战

喜迎党的二十大

第37页

33

略的历史延续,又是在新发展阶段的重要提升。

曾天山:这是我们党在新时期审时度势,根据

国内外形势,特别是根据党的中心任务和发展主题

而作出的重大决定。一是对科教兴国战略的认识更

加深远,高度重视教育、科技、人才对全面建设社

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支撑作用。二是对科教兴国战

略的认识更加全面,既提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

人才强国的奋斗目标,又明确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三者之间的关系,

强化整体联动。三是对教育强国建设的需求更加迫

切。既要发挥教育强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的基石作用,完善教育体系,推动教育公平,办好

人民满意的教育,又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

才,完善人才战略布局,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

比较优势。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教育、人才、科技怎样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怎样理解党的二十大报告所强调新时代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重要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如何理解这一重要论断?

闵维方: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

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发展阶段,

而且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和日益严峻的

国际战略挑战。当前和今后十几年内,我国要通过

不断深化教育改革,造就一大批优秀创新人才,提

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科技进步,加快建设世界重

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努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

比较优势,缩小同发达国家的科技和经济发展水平

的差距,真正实现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根本转

变,形成发展新动能。这是我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

闵维方: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坚持教育

优先发展”,体现了我们党一贯高度重视教育发展

这一战略“先手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

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

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

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体现了我们党立

足长远,谋划长远,优先发展教育,满足人民群众

沈壮海:报告再次强调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实质上是极为鲜明地就“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

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作出了回答、提出了要求,

斗目标的关键。

袁振国: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高自主创新、

原始创新能力,加快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不断塑造

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必然要求。教育、科技、人才

都需要转变发展方式,坚持破“五唯”,强调贡献

导向、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着力提升胜任未来的

能力。同时,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整体

谋划、统筹协调能力,强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

化发展理念,建立大教育、大科技、大人才观,形

成宏大格局,为社会发展提供新动能和发展优势。

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对教育的需求,提高全民族文

化科学水平,更有效地应对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

的挑战,为实现新发展阶段经济社会长期可持续发

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人力资源基

础。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人才越来

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

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

也标明了我国教育事业的根本规定性。在“实施科

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部分强调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人”与“才”所肩负

喜迎党的二十大

第38页

34

把握本质聚焦关键,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根据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新的历史起点,建设教育强国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曾天山: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意义体现在,教

育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

战略性支撑,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对各类创新人才

的需求从来没有这样迫切。教育强国是实现全体人

民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石,要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

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张志勇: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深刻认识教育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基础性、战略

性支撑作用。从基础性支撑作用看,通过加快建设

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促进

教育公平,可以大力造就共同富裕之生命主体。从

全局性支撑作用看,通过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可以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支

持。从战略性支撑作用看,通过加快建设世界高等

教育强国,可以加快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国家战

略性人才队伍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的历史使命更加艰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

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

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和接班人。

袁振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我国教育的

根本遵循,归根结底是培养能为人民服务的人才,

为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服务的人才。随着

社会的发展,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也与时

俱进,不断注入新的内容和革新教育方式。要全

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

的根本任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

德育为先,注重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和社会实

践能力。要坚持能力为重,既注重基础知识、基

本能力、基本方法,又注重核心素养、综合能力,

注重信息素养、数字素养。要坚持全面发展,把

社会责任、道德修养、知识能力、审美能力和身

体素养融为一体,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

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

部分重要段落的首句,如何理解所蕴含的意义?

沈壮海: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一直以来是社

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立场和价值追求。党的二十大报

告更加鲜明地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列为教育

部分的一个标题,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根

本立场和价值理念在教育领域的生动体现。习近平

总书记曾指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

这既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只有坚持以人

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

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

观、现代化观。”教育现代化、教育强国的建设,

只有时刻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价值引领,

才会始终有自己的“根”和“魂”。报告强调了“办

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也表明在这方面对教育领域

提出了更高要求。报告在回顾新时代十年发展成就

时提到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新征程

的教育发展就是要在此基础上继续向前,在让人民

满意方面有新的、更大的实质性进展。

袁振国:这一战略安排无疑更加凸显了我们党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

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更加凸显了把办好人

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教育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的重大

意义,也凸显了一切教育工作以人民满意为标准的

评价观。

姚喜双: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一要坚持人

民至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立德树

喜迎党的二十大

第39页

35

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

建设者和接班人。二要坚持系统观念,充分考虑教

育阶段性的衔接,统筹抓好各级各类教育。三要坚

持胸怀天下,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

地,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

四要坚持自信自立,在教育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五要坚持守正

创新,积极把握教育规律,不断开拓新的领域。六

要坚持问题导向,针对重点难点问题,寻找改革突

破口,不断把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向深入。

曾天山: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要求我们必须

牢记初心使命,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思想为指导,聚焦人民群众对多样化优质教育

的期盼和需求,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

律,大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居于世界先进水平

的现代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努力构

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切实增进民

生福祉。

高质量教育体系有哪些特征?

闵维方: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第一个特征是体现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当今社会,教育是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

要基础,是深度开发人力资源、全面提高我国劳动

者文化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是缩小知

识差距、实现社会积极向上流动、促进社会公平的

有效手段,是贫困人群增强可持续脱贫能力的关键。

第二个特征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教育质量的高低,

首先体现在立德树人上。教育既是造就高素质劳动

者、提高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根本大计,又是关乎意

识形态的上层建筑,是培育年轻一代世界观、人生

观和价值观的重要舞台,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阵

地,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

第三个特征是加强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建设。

以教育信息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促

进教育现代化,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广泛共享,

促进教育公平和对社会的开放。第四个特征是从

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转向以培养学生素质为主

的教育。除了着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与人交

往与合作的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外,要特别注重培

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第五个特征是

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在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中增

进同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理解与友谊,为建设人

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张志勇:高质量教育体系具有四个特征:一是

高水平。从教育资源配置看,高质量教育体系必须

以高水平的教育资源配置为前提,包括物质资源和

人力资源配置两个方面。二是强约束。从教育运行看,

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自身运行,必须接受教育制度、

教育规律、教育科学的约束。三是有活力。从教育

状态看,高质量教育体系本质上是一个具有高度自

组织特性的教育有机体,管理者、教育者和受教育

者的主体性得到高度尊重,创造活力得到充分释放。

四是高效益。从教育产出看,要追求教育投入高效益、

学生发展高质量。

曾天山: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教育强国的重要特

征,具体表现为:一是适应性,更好满足高质量经

济社会发展需求。二是充分性,发展程度不断提升,

学有所教。三是全面性,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区域和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四是丰富性,德智体美

劳全面发展。五是多样性,为所有学习者提供适合

的教育。六是现代性,遵循人的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

因材施教。七是开放性,跨界融合,有机融入社会,

与他国互学互鉴、合作共赢。

喜迎党的二十大

第40页

36

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需要我们作出哪些努力?

闵维方:在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和“立

德树人”办学理念的基础上,要充分认识科学技术

的突飞猛进、知识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以智能化为标

志的新一轮产业革命对教育提出的新挑战、新要求。

学校教育将成为终身教育的一部分,在教育教学观

念、内容、方法和目标上要不断改革创新。

第一,学校教育应该更加注重综合化和通识化,

以增强学生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因此,需要调整拓

宽专业设置,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加强基础理论以

及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增强学生对科技创新发

展的反应能力和创造潜力。

第二,教育应从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向以培养学

生素质为主。除了着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与人

交往与合作的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外,要特别注重培

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第三,学校教育应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

培养具有创造性和进取精神的人才。这就需要增加

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和教学制度的灵活性,教学计划

更有弹性,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和多样。

第四,学校应改变封闭式教学观念,树立开放

办学新思想。要参与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加强

学校与社会、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不断进行知识更新,

把学校办成终身学习的基地。

袁振国: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全方位、

全程性、全员性参与的历史过程和系统建设。行政

部门需要注重整体规划,制定法规和标准,进行科

学有效评估,不断总结经验推陈出新。学校和教师

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更新知识和能力,积极拥抱

新知识新技术,特别是要跟上数字化、智能化步伐,

为教育全面赋能。从社会说,就是要更加关心和支

持教育,共同维护教育的良好生态。

曾天山: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构建要固根基、扬

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我们要重视完善内部体系、

结构、流程、模式,在特殊教育、学前教育、职业教育、

民族教育、继续教育等方面发力,在办学条件、信

息化、国际化、标准化、治理能力等短板上下功夫,

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多领域拔尖

创新人才,完善人才战略布局。针对教育现代化需求,

强化开门办教育,通过体教结合、医教结合、科教

结合、文教结合、社教结合等,让社会教育资源助

推学生成长,营造良好教育生态。

来源:《中国教育报》█

喜迎党的二十大

第41页

37

走进新型校园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学

校绿色、智慧发展,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首创“建设

绿色、智慧、安全和面向未来的新型校园”引领性教育创新工程。

以提升校园规划建设水平为目标,提供新校区规划建设咨询服

务,总结积累实践中的宝贵经验,树立新型校园标杆,努力打

造以新载体承担新使命、新空间展示新内涵、新设计呈现新理念、

新场景实现新理想、面向未来的新型校园空间范式。

第42页

38

走进新型校园: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科教创新园区

(西海岸校区)

项目简介

为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海洋强国、“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聚力推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

支撑服务青岛实现蓝色跨越发展,为中国海洋大学跻身特色显著的世界一流大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2016

年 11 月 1 日,青岛市人民政府与中国海洋大学签署协议,确定在国家(青岛)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古镇口

核心区内共建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科教创新园区(西海岸校区)。

西海岸校区地处大珠山东侧,规划范围北起里岛路、南至宅科路,西起山川路、东至滨海沿线海军路,

占地约 2800 亩,确定为濒海实验基地和海上试验场、工程技术学科群和研发基地、海洋发展战略研究领域

协同创新中心、融合发展创新示范区、体制机制创新试验区五大功能定位。校区规划总建筑面积约 185 万平

方米,建筑容积率约为 0.8,容纳在校生总体规模 20000 人,教职工 2000 人。校区于 2019 年 9 月正式开工

建设,一期建筑面积约 60 万平方米,计划 2022 年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在校生规模达到 7000 人。

西海岸校区将按照“百年校园、总体规划、分步推进、注重实效”和与现有校区统筹协调的原则,打造

成为开放性、生态化、现代化、国际化的办学新校区,形成与特色显著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相协调适应的总

体布局。

走进新型校园

第43页

39

项目提升

2017 年 11 月 30 日,受中国海洋大学委托,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组织召开中国海洋大学海洋

科教创新园区(西海岸校区)总体规划及一期建筑概念性设计方案评审会。此次评审会中心整合专家资源,

发挥专家库优势,直面西海岸校区规划设计新需求,将先进理念技术融入绿色、智慧校园建设中,为新校区

规划建设建言献策。

自 2018 年 3 月起,中心成立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科教创新园区(西海岸校区)规划建设技术导则专家团队,

走进新型校园

第44页

40

经过调研及基地诊断、校园规划建设技术导则初稿及初评、完善优化及终审等环节,以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

合方式,逐步形成了系统的设计方案和技术方案。2019 年 5 月,校园规划建设技术导则终稿专家评审会在中

国海洋大学崂山校区顺利召开,中国海洋大学校方领导对导则成果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科教创新园区(西海岸校区)校园规划建设技术导则的编制围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

“双一流”建设的目标,按照“百年校园、总体规划、分步推进、注重实效”和与现有校区统筹协调的原则,

科学地梳理了校园总体规划目标,以后续的实施和运营需求为导向,引入绿色、低碳、智慧等前沿的理念与

技术,制定了完善合理的规划控制和建设实施导引,为校方组织协调建设各方、分解工作任务、落实目标责任、

统筹推进校园建设工作提供了有效的参考。

项目进展

西海岸校区项目一期工程包括学习综合体、电子信息楼、计算机楼、工程楼、食工楼、材料楼(一期)、

东区及西区学生宿舍和食堂、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中心(一期)等项目陆续完成移交,2022 年 9 月正式投入使用,

7000 名学生入驻。校区将重点布局工科和应用学科,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电子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

工程学院、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等 5 个学院整建制搬迁。进一步汇聚国内外海洋领域科教创新要

素资源,探索海洋科教耦合互动发展的体制机制,聚力推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和青岛实现蓝色跨越,

成为西海岸新区海洋科学研究和海洋工程技术的人才智慧高地。

项目实景

走进新型校园

第45页

41

扫描二维码

观看实景视频

走进新型校园

第46页

42

走进新型校园:南京大学苏州校区

项目简介

南京大学办学历史悠久,作为一所教育部直属

重点综合性大学,南京大学位列首批“双一流”大

学之列,积极贯彻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

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

才是第一资源”标准作为未来校园建设的发展理念。

南京大学拟以苏州校区建设为契机,结合江苏地缘、

经济、科技、文化优势,呼应长三角发展对“科技

驱动创新”战略落地的需求,回应新时代对中国特

色高等教育发展的关切,以“家国天下一盘棋”的

大格局、新起点和高站位来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

场,推进解决“卡脖子”科技难题、服务国家和江

苏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彰显新时代高等教育服务

社会的家国情怀。

南京大学苏州校区位于苏州高新区太湖大道

北、昆仑山路南、长巷路以东、九曲河以西,滨临

太湖,校区以庄里山为界分为东区和西区,东区占

地面积约 326 亩,建筑面积约 32.4 万平方米,预计

2023 年投入使用;西区占地面积约 796 亩,建筑面

积约 76 万平方米,预计 2025 年投入使用。苏州校

区为交钥匙工程,校园建设总投资约 100 亿元。校

区规划建筑设计采用建筑大师集群设计模式,由冯

正功、李兴钢、钱方、冯金龙和布莱德 • 珀金斯五

位大师联袂创作,苏州校区必将成为国际一流、独

具特质的新时代校园建筑标杆。

苏州校区的整体规划设计特点可以用以下几点

来概括。

一核五群驱动创新

以标志性建筑图书馆和公共科研平台为核心,

走进新型校园

第47页

43

毗邻辐射五大学科群,为各学科提供前沿科技信息

情报;以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功能材料与智能制造、

化生医药与健康工程、地球系统与未来环境、数字

经济与管理科学五大交叉学科群为驱动,瞄准未来,

聚焦“南大所强、苏州所需”的前沿新兴学科方向,

建设具备南大苏州特色的一流学科群,为国家的战

略发展,为苏州的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支撑。

二源传承南大精神

依山而建的北大楼建筑群和大礼堂,标志着南

京大学建筑基因和治学精神将在苏州校区这片土地

上以崭新的面貌、全新的方式传承发扬,南大精神

和苏州特征的融合,必将传为一段佳话。

三位一体培育精英

文体中心可谓开国内高校之先河,集大学生成

长中心、艺术中心、体育中心为一体,功能复合、

规模宏大,总建筑面积 5.7 万㎡,可为学生提供全

方位的健康成长和文体活动服务,在太湖之滨打造

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育人高地。

四项突出彰显一流

一是突出以学生为本,打造书院培养模式,与

南京大学“一核两端三元四维”的人才培养新体系

珠联璧合,全力打造“最好本科”第一品牌。二是

突出地域特色,拥山抱水,山水与建筑交相辉映;

围绕北大楼建筑风貌群形成较大面积水系 , 营造荷

塘摇橹和苏式园林;学生生活区的苏式风格坡屋顶

建筑临水而筑,行走其间,仿佛置身于平江路、山

塘街,真正将苏州韵味融入校园。三是突出绿色节

能,高度响应国家“双碳”战略,全区绿色建筑比

例 100%、装配式建筑比例 100%、全过程 BIM 应用

比例 100%,打造三星级绿色校园。四是突出智慧

运营,校区建设将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

联网、AR/VR、5G 通信等前沿数字技术,围绕教学、

科研、服务、管理四大领域,创建数字孪生新型智

慧校园。

走进新型校园

第48页

44

项目提升

项目进展

作为一个大型校园,其在规划、设计、建设与

运营过程中,需要统筹考虑校园规划设计系统协同

性问题和多方建设参与衔接性问题。教育部学校规

划建设发展中心为南京大学苏州校区规划建设提供

咨询服务,通过编制《南京大学苏州校区规划建设

技术导则》,落实南京大学的学科发展目标定位以

及苏州校区的功能定位,衔接各类战略部署和空间

布局的编制工作,指导一系列专项设计,提高规划

建设理念与后续落地实施之间信息传递的准确性,

保障校园建设与学校发展高度匹配以及高标准、高

南京大学苏州校区的东区建设已于 2020 年

先行启动,目前已进入东、西两区并行建设的关

键时期,学校上下相关部门全力以赴,以“5+2”

“白 + 黑”的工作模式下,全力推进苏州校区建

设工作。

东区学术交流中心、教学楼、行政楼、食堂、

数据中心、学生宿舍、田径场、景观等工程计划

竣工时间为 2022 年 12 月,科创大厦将在 2023

年 9 月 1 日交付使用。

质量落地。

导则编制针对南京大学苏州校区的规划建设要

求,在全面开展基底诊断、现状分析及案例借鉴,

科学梳理总体规划目标的基础上,以后续的实施和

运行需求为导向,制定合理的规划控制和建设实施

导引,加强整个规划建设工作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将顶层设计理念和要求一贯而终,进一步提升校园

规划建设水平,积极探索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发

展之路,提升学校服务区域和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

实现南大永续发展的战略布局。

西区项目建设规划分为三批。第一批为快速

推进项目,计划于 2022 年下半年开工,并于年

底达到相应施工节点,包括学生生活综合体、北

大楼建筑群、文体中心、二食堂、校医院、运营

服务综合体等 6 个项目。第二批为稳步推进项目:

计划于 2022 年底前开工,包括图书馆(科技信

息中心)、科研综合体 1-4、公共教学楼等 6 个

项目。第三批为远期规划项目,由学校另行建设

完成学生生活综合体二期、教师公寓期二期项目。

项目效果图及实景图

学术交流中心 学术交流中心

走进新型校园

第49页

45

西区文体中心 东区本硕生宿舍

食堂 & 数据中心 科创大厦

东区教学组团

西区宿舍水街效果图 西区学生宿舍

东区博士生宿舍

走进新型校园

第50页

46

走进新型校园

走进新型校园: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古镇口校区

项目简介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

大学,是国家“211 工程”重点建设和开展“985 工

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并建有研究生院的高校

之一。学校还是教育部和五大能源企业集团公司、

教育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建的高校,是石油石化

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被誉为“石油科技、

管理人才的摇篮”,现已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石油

石化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大学。2017 年、

2022 年均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校园

总占地面积 3988 余亩,建筑面积 120 余万平方米。

2021 年 11 月 18 日,教育部批准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在古镇口科教园区的基础上立项建设古镇口校区,

发展形成了“两校区一园区”(唐岛湾校区、古镇

口校区及东营科教园区)的办学格局。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古镇口校区位于山东

省青岛市黄岛区古镇口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校

区规划建设用地 1041.6 亩。校区分东、西两区,

其中东区 234.6 亩,西区 807 亩。校区对接区域

重点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布局高端化工、新能源、

新材料、海洋、高端制造等学科。按照学校“十四五”

事业规划,古镇口校区入驻化学化工学院、机电

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石大山能新能

源学院、海洋与空间信息学院等 5 个学院和海洋

物探及勘探开发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重质油

国家重点实验室、高端化工与能源材料研究中心、

新材料研究院、新能源研究院、海洋资源与信息

工程高等研究院 6 个研究机构及平台。校区规划

在读本科生 8500 人,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 5000

人,教职工 1200 人。“按照一体规划、分布实施”

的原则,把古镇口校区建设成为以人为本、绿色

节能、智慧便捷、开放共享、有利于学科融合、

科教融合的现代化大学校园。

古镇口校区总体规划平面图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期刊在线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