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之弦》2022年12月刊

发布时间:2023-1-10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教育之弦》2022年12月刊

CONTENTS目录要闻内参怀进鹏: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1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二十大精神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访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 4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产学研用融合 创新驱动发展——2022 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北京)开幕 8产学研用 融合并进——2022 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南昌)开幕 11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多元合作共创未来——2022 长三角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开幕 14第七届中国绿色校园发展研讨会融合开放 文化生态——第七届中国绿色校园发展研讨会顺利召开 17教育事业统计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高质量教育统计 助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20IFIE2022直播通道开启!第九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 1 月 10 日盛大开幕23火热征集!“变革的十年——产教融合发展与高等教育的结构性改革”主题成果展邀您投稿 25抢先看!论坛再启、课改新秀——这“一课”即将开讲 26诚邀参加!第九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 “一案”“一对接”征集进行中 29往届精彩回溯:育先机,开新局 30溯往篇,展新局:第八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精彩回顾 33产... [收起]
[展开]
《教育之弦》2022年12月刊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3页

CONTENTS

目录

要闻内参

怀进鹏: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1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二十大精神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访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 4

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

产学研用融合 创新驱动发展

——2022 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北京)开幕 8

产学研用 融合并进

——2022 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南昌)开幕 11

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多元合作共创未来

——2022 长三角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开幕 14

第七届中国绿色校园发展研讨会

融合开放 文化生态

——第七届中国绿色校园发展研讨会顺利召开 17

教育事业统计

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高质量教育统计 助力职业教育高质量

发展! 20

IFIE2022

直播通道开启!第九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 1 月 10 日盛大开幕

23

火热征集!“变革的十年——产教融合发展与高等教育的结构性改革”

主题成果展邀您投稿 25

抢先看!论坛再启、课改新秀——这“一课”即将开讲 26

诚邀参加!第九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 “一案”“一对接”征

集进行中 29

往届精彩回溯:育先机,开新局 30

溯往篇,展新局:第八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精彩回顾 33

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构建高质量发展新生态丨分论坛一 37

第4页

CONTENTS

目录

数智赋能、融合创新:数字化转型激发教育变革新动能丨分论坛二 38

引领未来、守正创新:科技革命重塑工程教育新结构丨分论坛三 39

扎根大地、体系创新:开拓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新天地丨分论坛四 40

贺州学院:“三馆一区、四维八步”场馆沉浸式新文科旅游人才立体培

育范式丨一展:变革的十年 41

贵州财经大学:理论创新助力旅游专业课程教学提质——以包容性旅游

理论为例丨一展:变革的十年 45

聚焦信息技术领域的产教融合创新服务解决方案来了丨 IFIE2022·一案

48

教育发展报告

《无限的可能—世界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报告》正式发布 50

《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 2020 - 2022》发布: 乡村教育多项指标进步

明显 51

2022 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报告 53

教育之声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 58

以评定向促强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61

系统集成、协同创新——看教育如何激发创新“第一动力” 65

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 建设教育强国 68

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70

以系统思维 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 7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 74

中心动态

中心组织召开对口联系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视频调研会 76

第三届首都未来教育论坛暨《未来教育学刊》集刊创刊号发布会圆满

举办 77

中心平台 79

第5页

1

要闻内参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

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作为一个单独部分,充分体现了教育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和作用,并对“加快建设教

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作出全面而系统的部署,为到 2035 年建成教育强国指明了新的前进方向。

怀进鹏: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新时代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战略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

央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科学完整的战略

部署,作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基础工程”的重大论断和决策,坚持教育在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优先发展地位,党的二十大报告

再次强调教育强国建设并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意义

重大而深远。

(一)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

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

十八大以来的实践表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基础,教育是根本。以

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进程中,

始终高度重视对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的战略引

领。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教育、科技、人才

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

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

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

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

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对“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进行整体谋划,并将“建成教

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纳入 2035 年我国发

展的总体目标。这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大部署,

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探索与创新,

对于我们党领导人民共同应对百年变局,齐心协力战

胜前进路上风险困难,充分彰显和发挥教育的基础

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坚定不移向着实现

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奋

勇前进,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

(二)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是顺应广大人民群

众对更好教育期盼的重要途径。中国共产党成立以

来,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披荆

斩棘、砥砺前行,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

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

国将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

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扩大投入,努力发展全民教育、

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

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 13 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

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

并强调“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

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

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

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是党

和国家教育决策的重要遵循,集中体现了坚持人民

至上、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的

第6页

2

重要理念。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努力办好

人民满意的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体系

的主体框架基本确立,教育面貌正在发生格局性变

化,人民群众对教育改革发展的获得感持续增强。

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党的

二十大报告突出强调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进一步彰

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优越性,必将有

力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使教育同人

民群众期待更加契合,在更高水平上满足人民群众

对教育的需求。

新时代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坚实基础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

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新中国成立以来特

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人民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

瞩目的辉煌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

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召开全国教育大会,出台规划,推动教育事业取得

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加快建设教育强

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教育普及水平全方位提高。党的二十大

报告指出,10 年来,“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

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这是对

新时代我们党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上持续推

进取得新成就的高度概括。2021 年,我国九年义务

教育巩固率达到 95.4%,学前教育毛入园率和高中

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 88.1%、91.4%,高等教

育毛入学率达到 57.8%。目前,我国教育普及程度

总体上稳居全球中上收入国家行列,其中,义务教

育和学前教育的普及程度达到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高等教育进入国际社会公认的普及化阶段,劳动年

龄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达 10.9 年,每年全国高等

学校和职业院校输送数以千万计毕业生,继续教育

为各行各业培训上亿人次,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

会提供了重要支撑,拓展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之路。

(二)教育事业中国特色更加鲜明。中华民族

是伟大的民族,创造了绵延 5000 多年的灿烂文明,

尊师重傅、倡教兴学的优良传统深深融入世代传承

的文化血脉之中,为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注入了持

久的磅礴动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

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进程中,

我国教育现代化越来越焕发出蓬勃生机,教育强国

建设更加呈现鲜明的中国特色。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德智体美劳”

的总体要求,创造性地发展了党的教育方针,坚定

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扎根

中国大地办教育,广大师生展现出昂扬向上的精神

风貌和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决心,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教育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党全面加强对教育工

作的领导,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高教育治理

能力迈上新台阶,在发展素质教育、弘扬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提高基础教育质

量、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和一流学科、提升教师能力素质等方面取得新进展,

推动国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

素质进一步提高,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

育强国做好了充分准备,为全球教育贡献了中国智

慧和中国方案,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教育发展实力和服务能力迅速增强。随

着新时代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深入实施,

教育优先发展地位有效落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

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连续保持在 4% 以上,教育

成为财政一般公共预算第一大支出,一批重大教育

工程顺利实施,极大改善了办学条件,学生资助政

策体系实现全覆盖并日益健全,教育系统全力支持

打赢脱贫攻坚战。尤其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成功

实施世界上最大规模在线教学,所有大中小学从停

课不停学不停教到复课复学,充分展现了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在全国基础研究和重大科研任

务、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国家级三大科技奖励项

目中,高校参与比重和贡献份额均超过 60%,80% 以

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 90% 以上的国家社会

科学基金项目由高校承担,高校积极参与破解大批

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成为国家自主创新

生力军。当前,更全方位、更多层次、更宽领域、

更加主动的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新格局正加快形成,

我国与 188 个国家和地区、40 多个重要国际组织建

立教育合作交流关系,教育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

10 年来,一大批基层改革创新的经验做法不断涌现,

一些长期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得到破

解,教育生态持续向好,引领教风学风持续改善,

赢得人民群众的更多理解和支持,全社会尊师重教

氛围更加浓厚。教育系统自身实力的持续增强、服

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不断提升,必将在加快建设

教育强国的征途上发挥出更大优势,也将为今后科

技强国、人才强国及其他强国目标的实现提供重要

的支撑、作出更多实质性贡献。

新时代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总体方向和重点任务

要闻内参

第7页

3

综观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其原因归根结底在于以习近平

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统筹谋划,在于习近平新时

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在于社会各

界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在于广大教育工作者一

心向党、奋进拼搏。党的二十大报告向全党全社会

发出新的动员令,对“分两步走”全面建成社会主

义现代化强国的远景目标作出新的擘画,对全面建

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关键时期的未来 5

年目标任务和重要举措进行新的部署,着眼实施科

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立足办好

人民满意教育的大局,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总体

方向和重点任务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坚持为党育

人、为国育才落到实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

大报告中强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

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

人。”习近平总书记这些重要论述,立足基本国情,

遵循教育规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教育领域的

最新发展,作为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新部署新要求,

具有统领性、引领性的重要意义。教育系统在贯彻

落实过程中,必须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

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

到“两个维护”,持续完善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

育人体制机制。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

体化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

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

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

锚定 2035 年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的宏伟目标,

必须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把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

本教育政策,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

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依法保障财政性教育经费

拨付使用到位,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不断缩小

城乡、区域、校际、群体间教育差距。重点是加快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强化学前教

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

发展,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开创基础教

育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为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

裕打下更好基础。

(三)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相

互支持配合,共同聚焦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

展格局。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

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是教育、科技、

人才强国建设协调推进的共同任务。围绕人力资源

深度开发和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

中心和创新高地,重点是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

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

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坚持高等教育内

涵式发展,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

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

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

企业定位和布局,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

尽快形成与国家发展战略、生产力布局和城镇化要

求相适应的多层次、多样化教育发展新高地,更好

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四)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增强教育改革

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为教育强国建设激活力、

增动力。建设教育强国,必须继续破解深层次体制

机制障碍,不断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

重点是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全面落实教材建设国

家事权,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健全学校

家庭社会育人机制,更加重视儿童青少年的体育、

美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思想政

治素质和业务水平,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重要

位置,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全面推进依法治教、

依法治校、依法办学,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加

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深入开展铸牢中华

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五)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

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根据党的二十大报告关

于加快建设数字中国的系列部署,教育系统将积极

深入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将国家智慧教育平

台打造成教育领域重要的公共服务产品,不断推动

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

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加强部门地区政策协调,促进

学校社会资源共享,形成方式更加灵活、资源更加

丰富、学习更加便捷的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扎

根中国大地,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

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奋力谱写新时代教育

强国建设的新篇章。(本文刊发于《人民日报》

2022 年 12 月 21 日第 09 版)

来源:《人民日报》█

要闻内参

第8页

4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教育系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当前,认真学习宣传贯

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特别是积极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正在各地区、各学校掀起热潮。

就教育系统如何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本报记者对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进行了专访。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二十大精神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访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

深刻领悟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战略意义,切实增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使命感责任感

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并摆放在论述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即“高质量发展”)之后的突出位置。如何理解这一安排?

怀进鹏: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十九届中央委员会

所作的报告,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新时

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报告中对各项事业的

新部署,既有战略的指导意义,又有重大具体任务

的部署,体现了战略和策略的有机统一。

这次报告相较以往,在结构和布局上作出的一

项十分重要而鲜明的调整,就是首次把教育、科技、

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并摆

放在论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

务”(即“高质量发展”)之后的突出位置,极具

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这深刻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

对强国崛起规律、对当今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

时代特征、对未来世界发展大势的深刻洞察和把握,

也深刻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的关心重视一以

贯之,对新时代新征程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

局性地位和作用的强调与期待。对这一部分内容,

无论是科技战线,还是教育战线干部师生都深受鼓

舞、倍感振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谋划和推进党和国家各

项工作,必须深入分析国际国内大势,科学把握

我们面临的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我们要进一步

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规律的认识,充分把握

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重要支撑和基础工

程的特殊意义、特殊价值、特殊战略,对教育的

内外部形势、环境、条件等有精准的认识、分析

和把握,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全局看教育、放

眼长远看教育,知道教育方位在哪里、方向是什么,

问题在哪里、方法是什么,准确识变、科学应变、

主动求变,切实增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使命感、

责任感。

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

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党的中心任务,教育面临多方

面的机遇和挑战。一是面对民族复兴,教育何以强国。

从世界上 3 次工业革命的发生、5 次科学中心的形

成等一系列历史规律看,每个强国崛起的背后,无

一不体现出教育立国、科技立国的发展逻辑,无一

不是把教育视为对未来的“先期投资”。一个国家

能否成为强国,肯定是经济、科技、国防、综合国

力等多重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人才一定居于先

导位置,而教育又是人才涌现的基础、科技发展的

先导和基础。这就是教育战略价值的鲜明体现。当

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教育的

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

候都更为迫切。我们要全面深刻认识教育在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

地位和作用,助力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

地,源源不断培养和输送各类高素质人才,源源不

要闻内参

第9页

5

断产出更多原创性科技成果。二是面对新一轮科技

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教育如何适变应变、成

为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力量。当前,世

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加速孕育,给国家

经济发展、给教育发展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

挑战。特别是日新月异的数字技术,愈发成为驱动

人类社会思维方式、组织架构、运作模式发生根本

性变革和全方位重塑的引领力量,这既为教育突破

传统的局限性、创造数字教育新形态、创新教育现

代化发展路径提供了新的重大机遇,也为教育助力

高质量发展、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

动能新优势提供了广阔平台和舞台。同时也要看到,

这对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带来了新挑

战。“教育何为、教育往何处去”成为教育系统应

当思考好、回答好的时代命题。三是面对人民群众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教育如何更好助力实现共同富

裕。要缩小教育自身的差距,在全面解决“有学上”

的基础上加快解决“上好学”的问题,稳步提高教

育普及的重心,增加劳动力受教育年限,积极主动

适应人口结构的变化,超前布局教育,把人口红利

转变为人才红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四是面对百

年未有之大变局,教育如何应对外部环境的风险。

打铁还需自身硬,教育必须做到自信、自觉、自立、

自强,在传承中华文明、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

自信上,以更加开阔的全球视野,凝聚中华儿女团

结奋斗的磅礴力量。

抓根本抓重点抓改革,做到“一分部署、九分落实”

记者: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教育部党组有哪些具体要求?

怀进鹏:要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

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牢记实干

兴邦、空谈误国,做到“一分部署、九分落实”,

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到教育改革发展各方面、

全过程。开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战略谋划,

分析发展现状、短板弱项和努力方向,梳理安排“人

无我有”的新赛道新领域开辟任务、“人有我强”

的战略必争任务、“人强我优”的战略支撑任务,

研究好发展的主要目标,设计好未来发展的“四梁

八柱”,确保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教育系统扎根开花

结果。

一要抓根本。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应着力突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

个纲和魂,把学习宣传贯彻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同

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

统一起来,不断深化党员、干部、师生对“两个确立”

决定性意义的认识,不断提高政治站位,提高政治

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把对新时代党

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转化

为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

自觉。

加强学习宣传和研究阐释。要坚持分层分类,

全员覆盖抓好学习教育。要研究制定相关方案,分

类实施专题培训,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开展宣

传,大力宣传党的二十大的重大意义和提出的重大

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重大目标任务、重大工

作部署,宣传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宣传教育系统学习宣传贯彻党

的二十大精神的典型事迹和良好风貌。发挥教育部

门智力和人才集中优势,加强宣传、教学和研究阐释。

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融入专业课教育教

学,推动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组织重大专项,

推出一批高质量的研究阐释成果。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牢把握教育正确政

治方向。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

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

魂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

者和接班人。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筑牢广大师生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决维护

教育系统意识形态安全。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

命。要坚持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始

终坚持以严的基调强化教育系统正风肃纪。

做好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文章。要把深入学习

要闻内参

第10页

6

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动能和建设教育强国的效能

记者:教育战线应该着重提高哪些能力,以做出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辉煌业绩?

怀进鹏:宝刀要在石上磨,能人要在事上练。

教育战线要注重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有

在急难险重中勇毅前行的信念,有能力有办法把党

中央决策部署坚决落实落地,以务实的工作作风和

团结奋斗的精神状态,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

发展的动能和建设教育强国的效能。

一要自觉加强政治历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在干部干好工作所需的各种能力中,政治能力是第

一位的。有了过硬的政治能力,才能做到自觉在思

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任何

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不畏浮云遮望眼”“乱云飞

渡仍从容”。无论是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还是

作为一名教师,都必须增强政治能力,始终忠诚于

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我们要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

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与完成好年底前重点任务结合

起来,与谋划好明年和今后五年的教育重点工作结

合起来。要把学习、理解与把握规律、勇于实践结

合起来,深化思考、推动落实,使落实的过程成为

提升政治能力、谋划能力、执行能力、沟通能力和

风险防控能力的过程。

二要抓重点。主要抓好促进公平、提升质量两

件大事。

促进公平。要着眼于党的二十大报告“办好人

民满意的教育”的部署,锚定 2035 年基本公共服务

实现均等化的宏伟目标,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把

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在新的发展阶段

进一步加强相关工作,沿着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标准

化、均等化、法定化的方向,形成政府主导、覆盖

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提高质量。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一体推

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推动建设

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各项决策部署在高校、

在教育系统的落实落地。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

设改革,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要着力推进国家基

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战略行动,部署国家急需高层

次人才培养专项,加快卓越工程师培养,加强优秀

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育,加快培养一大批能够适应

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各类卓越人才,

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坚持“四个面向”,

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大力提升创新能力,强化高

校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加强高校科研平台的体系化

建设,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科技

成果转化,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优化国家

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

和布局,更好地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深入推进“双

一流”建设,深化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和高校咨政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三要抓改革。在当前国际形势和经济社会发展

特别是社会与人口结构发生新的变化下,更应当改

革创新教育的发展观念和工作方法。

更新观念。要以落实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为主

线,立足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结合地方发展特色优

势,在部省战略合作中部署一批改革试点、创新探

索或示范创建,更好带动全国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要完善教育评价改革相关配套政策,建立新评价体

系,要用高质量来检验教育工作成效、学习贯彻党

的二十大精神的成效。

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当前,世界百年未有

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纪疫情影响深远,国际力量

对比深刻调整,国际形势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越

是在这样的时刻,越要坚持教育对外开放。要优化

开放全球布局,加快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

动高质量发展,深化与国际组织合作,举办世界数

字教育大会,提升中国教育世界影响力。

推进教育数字化。根据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加

快建设数字中国的系列部署,我们要进一步实施好

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加强国家智慧教育公共

服务平台建设并深化应用,将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打

造成教育领域重要的公共服务产品,不断推动教育

变革和创新。

要闻内参

第11页

7

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深刻领悟“两个确立”

的决定性意义,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

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严守党的政治

纪律和政治规矩,确保教育系统始终成为坚持党的

领导的坚强阵地。

二要牢牢把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习近平总

书记反复强调:“团结就是力量,奋斗开创未来;

能团结奋斗的民族才有前途,能团结奋斗的政党才

能立于不败之地。”“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

史伟业的必由之路。”党的二十大的主题突出强调

了团结奋斗,并指出,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

团结奋斗是一种精神、一种力量,更是行动的要求。

教育系统有 3 亿人,团结奋斗更为珍贵、意义更为

重大。我们要深刻领会其中的政治意蕴和时代要求,

始终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

一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党的旗帜下团

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

三要自觉弘扬斗争精神。当前教育工作中的问

题,既有长期积累的老问题,也有改革中遇到的新

问题,很多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没有斗争精神、缺

乏斗争能力,就不可能把工作往前推进。行政工作

如此,科研工作也是如此,遇到困难问题和矛盾不

能绕着走,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敢于斗争、善

于斗争、赢得斗争。

四要自觉增强底线思维。教育工作点多、线长、

面广,人人关心、各方关注,各类风险易发、多发,

稍有不慎就会出现问题。我们要自觉增强底线思维、

强化忧患意识,统筹发展和安全,时刻注意研判工

作中的风险,把眼睛瞪得大大的、耳朵竖起来。既

要勇当“吹哨人”,又要能做“拆弹者”,早发现、

早研判、早处置,把风险控制在未萌状态,确保我

们自己能安心工作、校园环境能安静祥和、教育事

业能安全发展。

来源:《中国教育报》█

要闻内参

第12页

8

教育部副部长田学军出席会议。他表示,推

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

快重塑的背景下,抓住人才培养、科技创新这个

关键变量,深化国际产学研用合作势在必行。他

提出三点要求:一是积极营造具有全球吸引力的

开放创新生态,同各方共享中国发展机遇,汇聚

更多力量共建产学研用合作平台,完善以“用”

为导向的创新要素融合机制,培育全球发展新动

力;二是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

有机衔接,强化目标导向,发挥各国高校、科研

院所的人才和科研优势,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加速创新要素聚集,打造科技创新共同体;三

是以数字化手段推动国际产学研用合作高质量发展,积极开展教育数字化领域产学研用合作,推动落实联合

国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教育目标。

12月 15日,2022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北京)隆重召开。会议以“产学研用融合 创新驱动发展”为主题,

由教育部、北京市人民政府支持,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办,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河南省、

山西省及相关高校共同举办。

产学研用融合 创新驱动发展

——2022 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北京)开幕

会议主要围绕光电子信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能源与双碳、前沿科学、人文社科与现代产业、生物与食

品、数智科技与数字经济、冶金与新材料、医学与生命健康、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等专业领域开展深度研讨、

交流与合作,涉及 23 个专业方向合作会,来自中外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 3000 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北京市副市长卢彦表示,北京将进一步加快

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聚力推进高水平科教

交流合作,不断以新发展为世界各国提供新机遇。

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

第13页

9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云鹏

表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积极推动首都教育界与全球

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产学研用深度合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原副总干事、清华大学杰出访问教授、友谊奖获得者恩吉达表示,国际产学研用合作

会议为全球的高校、企业、科研院所提供了交流合作的平台,体现了中国开放包容的态度和对国际合作的重视。

图灵奖得主、美国科学院 / 工程院 / 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康奈尔大学约翰·霍普克罗夫特表示,加强国际交

流合作,共同培育信息时代高质量人才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法兰西工程院院士、法国中央理工大学

总代表科赛表示,加强国际产学研用合作,进一步强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促进学术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

要途径。

开幕式上,政府部门负责人进行了国际产学研用政策推介。天津市副市长李树起表示,天津市将加强高

等教育服务现代产业建设,促进现代产业体系的健康快速发展。河南省副省长宋争辉表示,河南省将以国际

产学研用合作会议为契机,持续扩大对外开放交流,加强与国内外一流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的合作。

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

第14页

10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任李平主持

会议。他表示,此次会议搭建了汇聚众智众力、

共话合作新机遇、共绘合作新蓝图、共建合作新

格局的平台。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依托国

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这一平台,顺应时代大潮、

契合发展大势,深化务实合作、促进互利共赢,

为推动更高水平、更高效益的开放合作,加快推

进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携手打造国际产学研用合作更加美好的明天贡献

更多智慧、更大力量。

来源: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

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

第15页

11

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

11 月 10 日,在教育部、江西省人民政府指导下,由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办,江西、湖北、湖南、

贵州共同承办的 2022 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南昌)隆重开幕。本次会议以“产学研用 融合并进”为主题,

共有来自中国、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等 44 个国家和地区中外嘉宾 760 余人参会。

产学研用 融合并进

——2022 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南昌)开幕

江西省委副书记、省长叶建春,教育部副部长田学军出席开幕式并致辞。荷兰皇家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

杰拉德·范·科滕,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通讯院士舍列戈·瓦列里·康斯坦丁诺维奇,丹麦皇家科学与文学院、

丹麦自然科学院、丹麦工程院三院院士特洛伊尔斯·斯克里德斯楚普,西班牙庞培法布拉大学副校长玛丽亚·纳

兰霍,白俄罗斯国立大学校长安德烈·德米特里耶维奇·卡罗尔,乌克兰工程院院士彼得·阿列科谢维奇,

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医学科学院院长沙德马诺夫·阿利舍尔·卡尤莫维奇等通过视频致辞。

叶建春代表江西省委和省政府向会议召开表示祝贺。他表示,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自 2018 年首次举

办以来,在推动科技创新、联合培养人才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这也促使会议影响越来越

广泛、联动越来越紧密、带动越来越有力。本次会议以“产学研用·融合共进”为主题,探索后疫情时代国

际产学研用合作新模式,必将有力推动各方合作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高水平迈进。我们期待与海内外

各界朋友一道,携手夯实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打造高层次创新人才高地、推动高质量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第16页

12

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

教育部副部长田学军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他表

示,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是由教育部发起,有关省、

区、市搭台,各国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共同谱写的协

同创新谋发展、开放合作促共赢的新乐章。四年来,参

会各方坚持共商共建共享,有效推动合作平台不断拓展、

合作模式不断创新、合作成果不断扩大。在世界百年变

局加速演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快重塑的背景下,聚

力推动国际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携手促进教育链、人才

链、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有机衔接正当其时。

田学军提出三点要求,一是加强平台建设,推动产

学研用合作开放发展。推动各国各方共享中国大市场机遇,办会各地要做好顶层设计,发挥好政府引领作用,

以项目为引导,以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为导向,形成具有全球吸引力的开放合作生态。二是加强企业主

导,推动产学研用合作协同发展。突出企业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好企业的“出题者”作

用。切实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和科研优势,做好中外双导师合作培养研究生工作。三是加强数字应用,

推动产学研用合作创新发展。丰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合作内涵,探索以数字技术应用推进产学研用合作高质

量发展。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任李平主持签约、

揭牌及上海合作组织医学大学联盟启动仪式。李平表示,

各国代表经过前期的沟通和交流,已经达成诸多重要共

识,此次会上共计签署合作协议 21 项,合作平台揭牌

12 个,成立国际研究中心、联合实验室等研究平台 9 个,

希望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推动项目落地生根,为

今后各方深化合作,建立长效机制奠定良好基础。

全面提升科技协同创新水平,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原

动力”和“新引擎”,为推进全球创新发展贡献更多智

慧和力量。

叶建春表示,江西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深入实施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拓展国际产学研用合作的深度

和广度,着力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

动能新优势。衷心希望中外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不断

深化与江西的产学研用合作,推动更多项目落户在江西、

更多人才扎根在江西、更多成果转化在江西、更多企业

投资在江西,携手书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精

彩的江西篇章。

第17页

13

此次会议期间,同步举办了国际产学研用合作成果展,组织了“超高温材料与关键技术”等合作会议以

及相关学术报告。█

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

第18页

14

11 月 27 日,在教育部、上海市人民政府指导下,由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办,上海市、江苏省、

浙江省、安徽省、山东省及相关高校共同举办的 2022 长三角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在上海隆重开幕。

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多元合作共创未来

——2022 长三角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开幕

本次会议以“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多元合作共创未来”为主题,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举办,来自中国、

德国、英国、法国、日本、以色列、新加坡、荷兰等国家的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的 130 余位院士、校长、

企业家、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开幕式。

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

第19页

15

陈群表示,上海将不断提升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

成果转化能级与水平。期待更多中外高校、科研院所、

优秀企业和卓越人才来上海开展合作、投资兴业,给予

上海工作更多的指导、支持和帮助。

林忠钦表示,上海交通大学积极加强国际化的产学

研用合作,聚焦基础科研和技术创新的能力提升,打造

高水平国际合作、多学科交叉、产学研用协同的开放创

新合作模式,在海洋、信息、生命、制造、化学、材料

等优势领域设立了一批基础前沿和技术创新特区。希望

本次会议汇集全球创新思想和智慧力量,共商促进国际

产学研用合作的新机制、新思路、新举措。

翁铁慧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并指出,开放

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合作是世界持久繁荣的必

由之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

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背景下,聚力推动各国高

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强化创新合作,加强产学研用深度

融合势在必行。

翁铁慧提出三点要求:一是价值引领方向,让各国

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深度合作的,让国际产学研用深

度融合的,必是共同的价值追求。全力应对全球性挑战、

合力增进全人类福祉、共同创造世界更加美好的未来,是我们的努力方向;二是开放汇聚力量,在知识生产、

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等模式都发生深刻变革的今天,努力构建优势互补、深度融合、学科交叉的开放协作机制,

为国际产学研用合作注入强大活力。加强国际产学研用和有组织科研,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创新,

推进全球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汇通;三是创新驱动未来,加强制度机制创新,做好顶层设计,

发挥好政府引领作用,构建政府、高校、企业协同创新的新模式,推动合作平台创新,打造国际产学研用合

作数字化平台。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副部长翁铁慧,上海市副市长陈群,中德友好协会会长、前中国驻德国特命全权

大使史明德,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会长郑惠强,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任王平,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副主任邬国强,上海市崇明区委书记缪京等政府领导,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党委

书记杨振斌,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林忠钦,图灵奖得主、美国科学院 / 工程院 / 艺术与科学

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上海交通大学访问讲席教授约翰·霍普克罗夫特,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

通大学王宽诚讲席教授、化学化工学院院长、转化医学研究院执行院长樊春海,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

限公司首席制造官倪军,中国德国商会(上海)执行董事兼董事会成员马铭博,汉莎集团大中华区总经理陈倩,

希伯来大学校长阿舍·科亨(Asher Cohen)等出席会议并致辞。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朱新远主持会议。

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

第20页

16

邬国强表示,会议是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实施的实际

行动。希望不断提升会议的质量,不断丰富会议的功能和要素,不断扩大会议

的影响和辐射,真正把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打造成常态化的高端国际合作的

平台。

杨振斌表示,企业是推动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推动前端创新

动作和终端市场需求对接。希望以会议契机,进一步架构起校企间沟通合作的

桥梁,共同探索国际产学研用融合发展的新模式,为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

能、塑造发展新动能和新优势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林忠钦表示,产学研用合作是一个永远的话题,也是符合当前发展的特别

需要。事实已经证明,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一定不仅仅是研究,而且还能实现成

果落地。同时,学校愿意与企业合作促进联合培养人才,特别是博士生的联合

培养。█

会议期间,国际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座谈会召开,上

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

通大学校长林忠钦,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副主

任邬国强出席座谈会并发言,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

司、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联影集团、西门子(中

国)有限公司、施耐德电气(中国)有限公司、伟巴斯

特中国有限公司、大陆集团、博世(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默克投资(中国)有限公司等三十余家中外企业代表参

加会议,就校企协同合作育人、合作科研等深度交流。

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

第21页

17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任李平致欢迎辞。

我国高校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

和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对国家实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

生态等各个领域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校

园规划建设必须要适应现代化教育发展需要,满足高科技发展和可持

续发展的需求,推动新型校园规划建设,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

量提供保障。中心始终秉持广泛凝聚共识、谋求合作发展的理念,希

望通过构建绿色、智慧和面向未来的新型校园合作交流平台,聚集更

多志同道合的专家和朋友共同为建设新型校园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完善、更加优质的支撑条件。

第七届中国绿色校园发展研讨会

融合开放 文化生态

——第七届中国绿色校园发展研讨会顺利召开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重要部署,为教育高质量

发展进一步指明了奋进方向。

当前以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发展为代表的新技术正与产业深入融合,高校与社会的深度融合推动着

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如何构建共生共赢的新型校城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成为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12 月 7 日,以“融合开放 文化生态”为主题的第七届中国绿色校园发展研讨会顺利召开。本次大会由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办、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承办。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

中心主任李平、副主任邬国强,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名誉董事长、首席总建筑师

何镜堂,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设计研究总院院长刘加平,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吴

志强等领导专家出席会议。来自全国教育行政相关部门、普通高校、设计院及科研院 2000 多人参加了线上

会议。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副主任邬国强表示,中心紧紧围绕

国家新发展理念和教育部党组中心工作,服务国家战略、服务教育行

业、服务学校发展。坚持“六个聚焦”:聚焦校园规划建设面临的难题,

开展理论和技术研究;聚焦创建校园规划建设服务体系,提供系统解

决方案;聚焦打造新型校园空间范式,树立典型校园标杆;聚焦汇聚

智库力量,提供专业技术支持;聚焦搭建学术高地,扩大战线影响;

聚焦开展公益科普,传播绿色生活方式,推动绿色、智慧面向未来的

新型校园规划建设全面发展。

新时期的高校应积极响应“四个面向”总要求,围绕 “融合开放、

文化生态”主题,积极融入地方经济社会,打开学科壁垒、建立更广

泛的专业领域,将大学文化融入历史与地域文化,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下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打造与学校高

质量发展相协调适应的新型校园空间,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做出积极的贡献。

第22页

18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名誉董事长、首席

总建筑师何镜堂从事建筑设计、教学和研究工作多年,提出了“两观三性”

建筑理论体系框架。他在致辞中表示,校园是一个整体,是建筑、文化、

教育与师生等诸多要素联结在一起的合集。应以整体观来考察大学校园,

首先从外部关系看大学校园是城市区域与社区中的一部分,与外部区域

与各类主体存在互动联系,高校的规划与设计必须关注校园与外部的开

放融合关系,才能实现高校的功能。其次,从校园内部来说是一个整体,

是建筑、文化、生态等诸多要素联结在一起的合集,校园空间既要彰显

校园的文化本质,又要融入生态环境。

中国工程院院士,德国工程科学院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

同济大学教授,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绿色校园学组

组长吴志强以“超越石油的生态校园——碳中和数字化跟踪”为题作报

告。

碳达峰不是一条两点之间的简单直线,而是精准的曲线选择。在碳

达峰路径的选择上,要走中国特色智慧创新的碳达峰路径,即上凸型“橄

榄曲线”,需实现提前“达峰”,才符合国民经济发展规律。校园和城

市发展息息相关,校园是社会能耗的大户,是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场所

和示范基地。架构一个绿色校园规划设计智能平台很有必要,可以实时

计算设计方案的碳排、碳汇平衡,科学辅助碳中和规划设计布局优化。

第七届中国绿色校园发展研讨会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长、副总建筑师、教授级高

工刘玉龙以“学科先导 文化育人——新大学校园规划设计探索”为题

作报告。

学科建设新趋势催生下的校园空间呈现巨构化、簇群化、模块化、

开放化四个新特征。以学科发展的要求指导校园空间的配置与优化,建

设高水平、研究型的学科平台,正成为新大学校园空间建设的核心目标。

校园空间在培养学习习惯、鼓励创新发展、建立独立人格——实现“立

德树人”教育目标方面的作用也日益凸显。以学科引领和文化育人为目

标,新大学校园规划面貌正在发生悄然的变化。

中国工程院院士、绿色建筑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西安建筑科技大

学设计研究总院院长刘加平在致辞中表示,大学校园是传授知识、培养

高水平人才的地方,从建筑学的角度来说也是人员高密度聚集的场所。

在城乡绿色发展过程中,校园也要走绿色发展的道路。绿色校园从狭义

上说是节约能源资源,减少污染物排放等,从广义上说是中国进入绿色

发展新时代,校园作为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部分,更应该在积极稳妥推

动碳中和碳达峰道路上做出贡献和表率。希望未来大学在校园的规划建

设、运维管理上实现更高层次的绿色化。

第23页

19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院

长、总建筑师倪阳以“新岭南绿色建筑设计思考”为题作报告。

岭南地区常年高温高湿、气候矛盾突出,人口稠密、空调使用时间

长,对其进行地域气候适应性的绿色建筑设计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新

岭南建筑设计体系”在传承“岭南建筑学派”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从理论、

方法到技术的创新综合型绿色建筑设计研究系统,有效指导校园规划建

设实践,使建筑设计向“高品人居”“绿色低碳”“科学系统”的新模

式转型。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

记、董事长,中国建筑学会秘书长李存东以“倡导校园综合降碳新理念,

推动学校规划建设高质量发展”为题作报告。

他结合校园建设案例,从建材部品、设计建造、运维技术、校园示

范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实现“全生命期降碳”和“全产业链降碳”的方

法论。在新型校园空间环境创建上,负碳景观的生态校园建设方式,可

以通过“提升碳汇,降低碳排”两个维度,让校园早日达到碳平衡。他

积极倡导推进综合降碳试点校园建设,助力实现国家双碳目标。

面向未来,我国高等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程中,肩负着扎根中国服务地方的光荣使命。本

次大会围绕“融合开放 文化生态”主题,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探讨校园规划建设的前沿理念,为推动新

型校园规划建设发展提出创新性良策。

高校校园规划建设既要积极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之路,又要探索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通过科学制

定高校校园规划,建设目标针对性强、学科特色突显、文化氛围浓郁、创新环境包容的开放性、社会化、国

际化的校园,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

第七届中国绿色校园发展研讨会

第24页

20

教育事业统计

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高质量教育统计

助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在全国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之际,由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主办、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

心承办,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负责教学实施的首期全国高等职业(专科)学校分管统计工作校(院)长线上培

训班,于近日正式开班。

在教育系统广泛开展统计工作培训,是《统计法》赋予的一项重要职责,是教育部长期以来不断坚持、

改进和完善的重要工作。实践证明,高质量的培训有力地保障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高质量完

成教育统计工作。此次培训班是为了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统计督察整改任务,推进教育统计

现代化改革,助力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升统计干部队伍适应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能力而举办。

按各地高等职业(专科)学校总数的 20% 的比例,选取教育统计工作基础扎实、数据质量较高、在教育统计

现代化改革中有创新有经验的学校选派分管统计工作的校(院)长参加。他们通过教育事业统计在线培训平

台 (https://fudan.chaoxing.com) 开展为期一周的线上学习。

第25页

21

教育事业统计

三大特点

课程设计

高站位、高质量、高起点

围绕培训目标精心设计专题课程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晁桂明副司长在本次培训

开班致辞中说:“本次培训是首次面向全国高职(专

科)院校分管统计工作的学校领导开展的统计培

训,主要是基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是基于职业

教育对国计民生正在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另一

方面是百万扩招以来,高职院校响应国家号召,3

年累计扩招 413.3 万人,在有效服务“六稳”“六

保”同时,为中国高等教育普及化做出重要贡献。

培训对象特定,课程设计特别,重要意义特殊。”

本次培训有三大特点:

高站位 :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使培训的过程,成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

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过程,成为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统计工作重大决策部署的过程。

高质量 : 邀请国内高水平教育领域专家授课,围绕教育高质量发展理念、统计业务、数字化案例等三个

专题,打造系列精品课程。

高起点 : 按照各地 20% 的比例,优中选优,推荐统计工作质量高、在教育统计现代化改革中有创新有经

验的学校领导参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围绕培训目标,培训课程的设计聚焦以下三个方面。

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高质量教育统计

数据助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

“三位一体”统筹安排、系统部署,提出加快建设

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奋斗目标,极具

战略意义。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技

能支撑,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推动现代职业教育

高质量发展既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也

是重要载体。在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进程

中,需要教育统计发挥基础性作用。本次培训课程第一个专题即是由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国家督学、

教育部原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主讲“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深

度契合了培训目标和主题。

认真落实统计督察整改意见,强化统计工作保障

2020 年 9 月,经党中央、国务院授权,国家统计局督察组对教育部开展了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弄虚

作假督察;今年 7 月,督察组再度进驻,开展统计督察“回头看”,对教育统计人员力量不足、人员流动性

大等问题明确提出整改意见。教育部将督察整改作为重要政治任务,立行立改、全面整改,向教育战线做出

第26页

22

一系列部署,在战线的共同努力下,整改工作取

得了重要成果。

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给各级各类学校提出了

更高的要求。本次培训的第二个专题为“统计相

关业务”,由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统计信息处处长

李燕丽介绍“中国教育统计和决策服务”,同时

加入了教育事业综合统计调查制度总说明、中国

教育监测与评价统计指标体系“概论”和“指标

解读”等课程。旨在进一步帮助学校提高统计队

伍建设的意识,加大教育统计工作的投入,在机制、队伍、设备、经费等各方面强化保障,使数据采集的基

础扎实、程序规范、责任明确,确保源头数据质量。

加强信息化建设,助推教育统计现代化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和数字中国的发展,多次阐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在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意义,“推进教育数字化”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教育部将教育信息化作为发展

的战略制高点,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围绕这一主题,本

次培训特别策划了“数字化案例分享”专题,分别由复旦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宓詠教授和上海大学原副校

长叶志明教授分享复旦大学和上海大学的数据治理和大数据分析的案例。通过案例学习,带动学校重视信息

化建设,在学校内深入推进行政记录与统计数据的衔接、业务系统与统计系统的关联,强化数据应用,服务

学校发展。

此外,围绕事业发展和实践工作需要,本次培训还设置了选修课,学员可根据个人需求自主选课,从“习

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到“教育统计法律法规和综合统计报表制度”,再到“数据审核”、“数据采集、

分析和决策”,以及“教育统计的国际比较”,多角度、多维度地为学员拓宽眼界、启迪思维、提升能力。

11月 28日至 12月 2日期间,学员们围绕上述“教育高质量发展理念、教育统计相关业务、数字化案例分享”

三个专题开展学习。

技术保障 在线培训新平台给与全方位保障

教育信息化是事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以信

息化技术持续赋能教育事业统计,亦是教育统计

现代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次培训采用全在线培

训方式,教育事业统计在线培训新平台在教育教

学方面给予全方位保障。

首先,采用直播课与录播课相结合的方式。

直播学习的当天,学员即可观看回放视频。两天

的直播学习,学员们收获良多,感触丰富,对教

育统计工作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其次,微信和短信提醒培训进度和学习要求,学员随时掌握,及时开展学习。

再次,学员通过线上考核随时检验学习成果,保证培训成效。

本次培训是全国高职学校,乃至全国高校教育统计战线的一次大学习、大研讨、大提高。籍此契机,共

同推进教育统计事业更上新台阶,取得新成就。█

教育事业统计

第27页

23

直播通道开启!

第九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 1 月 10 日盛大开幕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构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教育体系,推进高水平应用型高

校建设,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联合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应用技术大学(学

院)联盟拟于 2023 年 1 月 10 日至 11 日举办第九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International Forum on

Industry & Education,IFIE)。现将论坛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论坛组织 三、与会人员

四、论坛咨询与参会方式

二、主题与议题

支持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河南省

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

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应用

技术大学(学院)联盟

承办单位:驻马店市人民政府、黄淮学院

论坛诚邀政府机构、地方本科高校、行业企

业、教育研究机构、境内国外教育机构(院校)

等代表参会。

(一)论坛资讯:见以下各网站首页轮播图

或通知版面

①论坛官网:

http://cms2.huanghuai.edu.cn/s.php/

zmdforum/

②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官网:

https://www.csdp.edu.cn/

③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官方微博

“国育大讲堂”:

https://weibo.com/u/7411964469

④“教育之弦”微信公众号(moe-csdp)

⑤“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微信公众

号(zmdforum)

(二)本届论坛不对各参会单位收取任何费用

(三)论坛日程与参会链接

【直播间网址】

https://wx.vzan.com/live/

page/1807979643

(一)论坛主题

融通·融合·融汇—加快构建高质量应用型

人才培养新格局

(二)核心议题

1. 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构建高质量发展新

生态

2. 数智赋能、融合创新:数字化转型激发教

育变革新动能

3. 引领未来、守正创新:科技革命重塑工程

教育新结构

4. 扎根大地、体系创新:开拓教育服务乡村

振兴新天地

5. 互学互鉴、融通发展:国际教育合作助力

技能型社会建设

IFIE2022

第28页

24

五、成果展示

为充分展示近年来应用型本科高校、职业院

校、行业企业等实施产教融合的实践成果,在论

坛期间,组委会将组织开展“一展、一案、一课、

一对接”活动,邀请相关单位参与。

联系人:翟鹏,010-66093467 █

【直播间二维码】

扫码进入直播

IFIE2022

第29页

25

火热征集!“变革的十年——产教融合发展与高

等教育的结构性改革”主题成果展邀您投稿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与时代同行,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培育了一大批高素质

专门人才,为民族振兴、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高等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

发生格局性变化。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总结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入实施产教融合战略、推动高等教育

结构性改革和形态变革所取得的成就,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学会及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决定在第九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召开期间,组织“变革的十年——

产教融合发展与高等教育的结构性改革”主题成果展,现将成果征集相关安排通知如下。

一、活动组织

主办单位: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中

华职业教育社、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

承办单位:黄淮学院、应用技术大学(学院)

联盟

二、征集面向

本次主题成果展主要面向全国地方普通本科

和职业院校,请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卓

越创新伙伴、艺术与科技创新发展联盟及中国职

业技术教育学会产教科融合工作委员会成员院校

积极参与。

三、时间安排

征集时间:2022 年 11 月 24 日至论坛开幕。

展示阶段:优秀案例将在活动组织方的官方微

信平台进行展播,并在第九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

际论坛展示平台进行集中展示,后续将对优秀案例

进行结集出版。

四、征集内容

成果以视频短片形式呈现,聚焦学校在提升就

业适配性、强化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方面成功

经验和创新成果,拓展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1. 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创新

成果。

2.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创新

成果。

3. 专业、课程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创新成果。

4.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创新

成果。

5. 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创新成果。

6. 国际合作交流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创新成果。

五、素材要求

参展单位须提供以下素材:

1. 学校文字介绍,要求内容精简、条例清晰,

字数不超过 800 字。

2. 学校 logo 图片,格式支持 jpg、png 格式,

大小不超过 2M。

3. 视频素材总时长不超过 3 分钟,格式仅支持

MP4 格式,大小不超过 20M。

六、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

李广平 010-66093467

刘增丽 15836774627

电子邮箱

fazhanguihuachu@huanghuai.edu.cn

liguangping@csdp.edu.cn

(素材请同步发送以上两个邮箱)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

中华职业教育社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

2022 年 11 月 14 日 █

IFIE2022

第30页

26

抢先看!论坛再启、课改新秀——这“一课”即将开讲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加快构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教育体系,

推进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建设,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联合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应

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拟于近日举办第九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影响学校内涵发展最直接的中介和变量,课程质量直接决定着人才的培养质

量。从 2016 年开始,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搭建课程创新平台,组织开展产教融合课程改革试验、

师说课改等活动,为推动应用型高校课程改革发挥了积极作用。

论坛再启,课改先睹。

从 12 月 1 日起,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将陆续推出“师说课改”“一课”“课程开发工作坊”“课

改沙龙”等系列活动,以课为媒,联结学校与学校,沟通学校与企业,对话现在与未来。

师说课改

2020 年 6 月 7 日,师说课改公益云讲坛首次开讲,中国高等教育学科奠基人、百岁高龄潘懋元先生的

线上讲座引发广泛关注。此后,讲坛先后邀请邬大光、姜大源、钟秉林等知名教授做客,内容聚焦“课程与

教师”“学校转型与课改”“课程结构”等方面,坚持课程视角、改革立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18 期师说

课改云讲坛吸引了 23 万人次教师参与,已成为应用型高等教育领域最具活力的课改交流平台之一。

从 12 月初开始,论坛组委会将邀请教育名家做客师说课改云讲坛,敬请期待。

IFIE2022

第31页

27

“一校一课”

2016 年 4 月 27 日,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成立课程建设研究院,研究院的成立对于完善教育创

新服务平台,深化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应用型课程建设大课堂、全国应用型课程改革实践征文

活动,聚集了一大批关注课程、投身课程、热爱课程的一线教师和专家学者,形成学习共同体,为应用型课

程建设聚力发力。

为促使产教融合向纵深推进,2018 年,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启动产教融合课程改革试验项目,

坚持产教融合思维引领,以课程建设为载体,全体教师参与,学校整体推进,以课改为支点,撬动学校结构

性变革,试验项目先后在海南科技职业大学、南昌职业大学、共青科技职业学院等院校落地,促进了学校高

质量发展。

搭建平台,专家引领,典型示范,基于“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的共识,经过 8 年的积极努力,越来

越多的应用型院校越来越清晰课改的理念和思路,越来越坚定推动课改的愿景和信心,全国涌现出了一批产

教融合课程改革典型院校。

从 12 月初开始,我们将邀请典型院校,开展“一校一课”展播活动,经由课程理解教育,

理解教师,理解变革。

IFIE2022

课程开发工作坊

姜大源教授说:课程开发的关键是结构问题。课程开发的关键不是内容,而是结构,对学科体系进行重

构,对工作过程进行重构,不是消灭学科体系,不是消灭知识,知识的总量没有变化,只是知识排序的方式

发生了变化。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结构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是课程的整体结构,就是一个专业的课程体

系的开发,或称为课程门类的开发;第二层是课程的单元结构,就是一门课的课程结构的开发;第三层是课

程的教学结构,就是一门课的课程实施,即教学结构的开发。

2015 年 1 月,由姜大源与曹勇安等教授共同发起成立了应用型课程建设联盟,联盟现已有 300 多所成

员学校,包括不同类型、层次的院校,基于课改共识,根植本土,面向未来,积极探索本土化的应用型课程

建设模式。基于实践探究,把经验经过凝练,联盟形成了扎根中国、融通中外、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建设原

则和方法,即“四真三化”。“四真”:“在真实环境中,真学、真做、掌握真本领”。“三化”:“工作

任务课程化、教学任务工作化、工作过程系统化”。

从 2021 年 11 月开始“四真三化”(FT) 应用型课程开发工作坊现已吸引全国 150 多所院校 2800 余名教

师深度参与学习。工作坊坚持讲练结合,精讲多练,突出精讲,贵在多练。创设任务驱动、沉浸式、手把手

学习场域,旨在解决院校急难愁盼课程开发难题。FT 工作坊坚持成果导向、学员中心、持续改进原则,厘清

了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教学目标、门课、项目、课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促进课程“课点重组、项目重塑、

体系重建”。

12 月 13 日,四真三化课程开发工作坊邀请您参与体验,由此看见可能。

第32页

28

课改沙龙

本期课改沙龙活动围绕“数字赋能”,探寻智慧学习与教育发展的未来之路。我们将以课程为视角,分

享以产科教融合机制创新为核心的数字化平台建设、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流程重构、基于数字技术的全要

素智慧学习场景搭建等创新实践,探究数字技术影响下学习方式变革的未来发展趋势,欢迎您的关注与参与。

联系人:吴旭

010-66093467

13370147018

参与相关活动

IFIE2022

第33页

29

诚邀参加!第九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

“一案”“一对接”征集进行中

为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国务院《“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和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

国家知识产权局办公室联合印发的《关于组织开展“千校万企”协同创新伙伴行动的通知》,充分展示近年

来应用型本科高校、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实施产教融合的实践成果,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将在第

九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筹备和召开期间,开展“四个一”系列活动(即“一展”“一案”“一课”“一

对接”),并邀请应用型本科高校、职业院校和相关企业参加 “一案”和“一对接”展示交流,相关安排如下。

一、活动组织

主办单位: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

承办单位:黄淮学院

二、征集范围

全国应用型本科高校,职业院校,龙头企业,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产教融合服

务型企业。

三、时间安排

征集阶段:2022 年 12 月 6 日至论坛开幕。

展示方式:征集内容将在相关平台持续展示。

四、征集内容

(一)一案:“教育元宇宙——企业产教融合

创新服务解决方案”展示

面向产教融合服务型企业,采用虚拟现实技术,

全场景、沉浸式展示企业聚焦学科专业集群、实训

基地、课程体系、双师型队伍等方面的服务能力和

核心产品。

参展单位按以下标准提供图片:

1. 分辨率 1024(长)*576(宽),比例 16:9;

2. 大小 600KB 以内;

3. 格式建议 PNG 格式 ,页面整体背景为浅色,

字体为深色。

(二)一对接:千校万企对接平台

“千校万企对接平台”板块,推动企业与应用

型本科高校、职业院校产学研合作信息对接。板块

内设计“企业出题”“院校答题”和“就业对接”

三个栏目。企业发布技术研发需求,学校发布产业

化应用的科技成果及可转化的专利成果,促进创新

要素的精准匹配。

1.“企业出题”栏目,面向企业,发布企业研

发需求。参加企业提供 PPT(3 页以内)及 word 文

本,说明企业研发需求、合作形式以及收益分配等,

并在平台上留下企业联系方式,供意向合作院校联

络对接。

2.“院校答题”栏目,面向全国应用型本科高

校和职业院校,展示学校服务产业的科研能力。参

加学校提供 PPT(3 页以内)及 word 文本,展示院

校优势学科科研平台建设情况、产业化应用的科技

成果及可转化的专利成果等。

3.“就业对接”栏目,服务临近就业的毕业生,

邀请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负责人作就业指导报告。

(1)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视角,解析所在行业

当前就业市场的现状和风向。

(2)提出学生在能力和知识储备等方面的建设

性意见建议。

(3)理实结合,介绍具体案例。

(4)建议报告时长 30-40 分钟。

五、联系方式

电话:李广平 010-66093467

邮箱:liguangping@csdp.edu.cn █

IFIE2022

第34页

30

往届精彩回溯:育先机,开新局

2023 年 1 月 10-11 日,第九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将以线上形式举办。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

征程中,第九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构建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的

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加快构建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继续书写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时代脉搏,引领变革

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的诞生,源于人才

供需结构性矛盾时代之问,源于应用型高校转型改

革的实践创新。论坛是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为推动产教融

合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于 2014 年春季创设的

专题性、公益性论坛。论坛已连续成功举办八届,共

2000 多家国内外单位参会,参会代表及嘉宾达 4000

余人,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和立体化的产教融合新

型伙伴关系网络,已成为深化产教融合改革、推动应

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高水平、品牌性国际论坛。

八年来,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始终扎根

中国大地,发改革先声,瞄准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点,

立足教育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崛起

的契合点,为城市建设、乡村振兴持续释放产教融

合的能量。论坛始终秉承开放、融合、创新的主旋律,

汇众智,聚势能。

建设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

拥抱变革 创造价值——应用技术大学的使命与挑战

第一届

第二届

首届论坛发布了“驻马店共识”这一标志性

成果。“共识”指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需要政府、高校、行业企业和社会各界形成共识,

积极主动参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强化设计,加

快管理制度的改革,为转型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

环境,以更大的勇气、信心唱响改革主旋律,打

好转型发展攻坚战,共同建设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体系和技术技能积累创新体系。

本届论坛巩固了“驻马店共识”广泛认同,

形成了一批围绕产教融合、转型发展重大理论和

实践的学术研究专著。达成了一系列校企合作共

建产教融合创新基地的重要协议。

IFIE2022

第35页

31

向互联网 + 与智能制造进军

跨界·融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崛起与人才培养机制改革

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新时代产教融合新作为

劳动·实践·创造——开启新时代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第三届

第四届

第五届

第六届

本届论坛聚焦“互联网 +”、“中国制造

2025”、“创新驱动发展”等国家战略,实现

了对转型发展方向的战略性引领,成功发布 5

大产教融合促进计划,开启了转型发展国际化

协作实践。

本届论坛以新技术革命条件下应用型高校建

设的新趋势与经验、“十三五”新兴战略性产业

崛起与应用型高校建设为主要内容,对“十三五”

高校转型发展、“十三五”战略新兴产业与产教

融合发展新机制进行了探索。

本届论坛围绕现代化产业体系、乡村振兴战

略、新型城镇化与人力资源供给等核心议题,探

讨新时代中国高校根植人民需求,服务国家战略

的特色发展新方略。首次启动国内第一个企业家

学院和全国首家乡村振兴学院,开启智慧学习工

场新航程。

本届论坛把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

中、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作为主线,

体现“四个突出”,即突出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

突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德智体美劳全

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构建,突出紧密对接国家重大

发展战略,全面展示产教融合和地方高校转型发

展的最新探索和实践成果。

IFIE2022

第36页

32

八年来,在论坛的推动下,上海、湖北、河南、

浙江、重庆、山东等 20 多个省市启动了地方本科高

校转型发展工作,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支持建设应用

型本科高校。一大批地方本科高校主动顺应时代大势,

勇担责任使命,探新路、树标杆,全力聚焦转型提升。

八年来,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始终在应

用型高校的实践探索中铺路、探路、拓路,在应用

型高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机制创新、

平台载体建设、转型评价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积

极打造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建设的中国方案。

第九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以“融通 •

融合 • 融汇—加快构建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格

局”为主题,探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新理念、新机制;

探讨构建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新生态、新

结构;探讨数字化重塑教育体系的新方法、新路径;

探讨应用型高校、职业院校扎根大地服务区域发展

的新体系、新空间;探讨价值共创、互学互鉴的国

际教育合作新模式、新载体。

论坛共包括 5 个核心议题:

一是“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构建高质量发展

新生态”;

二是“数智赋能、融合创新:数字化转型激发

教育变革新动能”;

三是“引领未来、守正创新:科技革命重塑工

程教育新结构”;

四是“扎根大地、体系创新:开拓教育服务乡

村振兴新天地”;

五是“互学互鉴、融通发展:国际教育合作助

力技能型社会建设”。

届时,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以及政府机构、研

究部门、地方高校和行业企业代表将出席论坛并进

行主旨报告。在论坛筹备和举办期间,还将开展“四

个一”系列活动(即“一展”“一案”“一课”“一

对接”)。论坛最新动态于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

展中心网站(www.csdp.edu.cn)、“教育之弦”微

信公众号(moe-csdp)发布,敬请关注!█

新征程——面向未来三十年

新阶段 新征程——以新理念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新阶段

第七届

第八届

本届论坛开启了面向未来 30 年的教育规划时

代新篇。论坛设 1 个主论坛、4 个分论坛、1 个课

程与实训基地优秀案例展示。与会领导和专家代

表将探索新时代类型教育的历史方位与未来方向,

探索“十四五”规划与数智治理体系建设,探索

产教融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机制,探索国际应

用技术教育合作格局。

本届论坛开启了面向未来 30 年的教育规划时

代新篇。论坛设 1 个主论坛、4 个分论坛、1 个课

程与实训基地优秀案例展示。与会领导和专家代

表将探索新时代类型教育的历史方位与未来方向,

探索“十四五”规划与数智治理体系建设,探索

产教融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机制,探索国际应

用技术教育合作格局。

强国建设,开启新程

IFIE2022

第37页

33

溯往篇,展新局:第八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

论坛精彩回顾

回顾 2021 年 11 月 25-26 日召开的第八届论坛,以“新阶段 新征程——以新理念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为主题,揭开了助力国家产教融合体系建设、推动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又一

精彩序章。

2023 年 1 月 10-11 日,第九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即将开幕。

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的诞生,源于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时代之问,源于应用型高校转型改革的实

践创新。论坛是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为推动产教融合与地方

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于 2014 年春季创设的专题性、公益性论坛,至今已成功举办八届。

立足新阶段,着眼高质量教育,构建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中,第八届论坛着眼推动应用型本科高校高质量发展,服务高质

量教育体系建设,旨在引导应用型本科高校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构建高

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提高教育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中

华职业教育社理事会理事长郝明金指出,要聚焦立

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高质量人

才;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高高等教育自

主培养高质量人才能力;要深度服务建设数字中国

战略,加快高校数字化转型。

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孙尧表示,一是要坚

持运用新理念推动应用型高校和本科层次职业院校

高质量发展,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培养更多高素质

技术技能型人才;二是要优化应用型高校和本科层

次职业院校发展模式和评价体系,进一步明确深化

产教融合的方向、方法和路径;三是要加强应用型

高校和本科层次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立足学生

特点,突出办学特色,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

升育人质量。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

长鲁昕表示,应用型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同属一

个类型。应用型高等教育要落实“十四五”规划

关于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的战略部署,

准确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和规律,找准在服务

数字经济中的定位,发挥高校转型对地方经济增

长的支撑作用,更好地为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

绿色化发展提供人才和技能支撑,服务支撑做强

做大数字经济。

德国工程院院士葛兴福表示,工业化和数字化

给我们带来了诸多挑战,要把基本技能、社交技能、

跨文化技能作为人才培养的支柱,进一步明确应用

型人才培养的方向和重点,以适应未来全球经济的

飞速变革和创新发展。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张力表示,要按照

党和国家关于产教融合和职业教育重大部署,教育培

训全方位混搭,从优化配置、服务资源、加强政策协调,

推进协同创新等方面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更

加高度重视网络和人工智能介入教育培训领域当中

的实效。要进一步更新理念,变革模式,创新服务业

态,革新治理方式,努力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

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

中国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熊梦表示,产教融合

机制的形成有效提高了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率,使应

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发生根本性改变,教育链、人才

IFIE2022

第38页

34

启航新征程,着力深化评价改革,探索应用型高等教育新方位

融入新格局,着重深化产教融合,赋能应用型高校服务“双循环”

第八届论坛聚焦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围绕落实中央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举措、构

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紧迫任务、改进本科教育教学的内在需求,共话应用型高校审核评估。

进入新时代,深化产教融合的战略定位和内涵不断丰富延伸,产教融合成为推动教育现代化发展、创新

驱动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对满足人民知识需求、能力需求、创新需求和发展需求,促进人

的全面发展,引领教育形态变革具有重大意义。

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副主任李智表

示,新一轮审核评估在促应用型的办学定位、促需

求导向的专业设置、促校企协同的培养方案、促能

力导向的课程设置、促学生中心的教学过程、促实

战型的实践教学、促双师双能型的师资队伍、促产

学研的资源平台、促持续改进的保障机制等“十个促”

方面,对引导和推动应用型本科高校坚定走地方性、

应用型发展道路,加强应用型内涵建设,办出特色

和水平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安徽大学党委书记蔡敬民对新一轮审核评估的

分类进行了阐释,分析了新一轮审核评估的 6 个新

特点,总结了新一轮审核评估应用型高校方案的 9

个特征,详细介绍了典型经验做法。他表示,我们

要准确把握新一轮审核评估的正确方向,着力推动

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大连理工大

学副校长朱泓从新一轮审核评估方案的研制背景、

指导思想、设计思路等方案设计分析入手,针对审

核评估的内容、内涵要素及关系结构、指标体系等

第八届论坛对深化产教融合,加快应用型高校

改革创新,共创应用型人才培养生态展开探讨。华

进行了解读,并就审核评估的组织实施,评估申请、

学校自评、专家评审、反馈结论、限期整改、督导

复查等审核评估的流程以及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专家

考察方式做了指导性介绍。

宁波工程学院原党委书记苏志刚表示,要围

绕应用型人才培养,包括培养目标、专业设置、

课程与教材、教师队伍建设、实训环节等教学全

过程,充分发挥评估导向作用,探索产教融合机

制创新。常熟理工学院副校长张根华表示,新一

轮审核评估加强了分类指导的导向,对应用型高

校的建设有重要的引导作用。但同时指出,新一

轮审核评估引入了大量数据报告,有利于基于数

据的评估和改进,对于确保数据有效性、准确性,

实现客观评估,准确评价,还需要不断积累经验、

创新方式方法。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副校长曹江涛

介绍了学校围绕以评促建、以评促强,全面形成

了“学科支撑、科研反哺、管理服务、后勤保障

人才培养”良好人才培养局面。

为中国政企人才发展部部长李朝军倡导从数字经济、

智能社会、全时空教育和高效率科研等背景出发,

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结合,培养的高层次应用

型人才具有更强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副主任陈建荣表

示,应用型高校要始终扎根中国大地,瞄准经济社

会发展的关键点,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地

方高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为行业企

业技术进步服务的能力、为学习者创造幸福价值的

能力。

IFIE2022

第39页

35

通过共生教学资源、共创教学模式、共建产学师资、

共育产业精英等途径,繁荣 ICT 产业人才生态。神

州数码信创职业教育负责人包楠认为,要从信创产

业人才需求入手,通过与院校开展信创产业学院合

作的方式,为整个产业生态提供人才储备。腾讯云

教育总经理钱栩磊表示,希望能够通过推动产教融

合、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持续培养高质量的创新

型企业人才,实现产业端产教融合新生态的形成。

重庆财经学院校长吴华安介绍了学校以现代产业学

院为核心,构建现代治理机制、动态评价改进机制、

激励约束机制,课程师资融合、课程双创融合、课

程产业融合的“三制三融”理念模型。上海商学院

副校长贺瑛介绍了学校以产教融合为核心机制,基

于 co-op 理念形成产教融合、学赛一体、研创融教

协同育人模式和新金融智慧学习工场建设经验。

第八届论坛聚焦应用型高校在乡村振兴中的新

作为,探讨高校服务乡村发展的理念思路和实践经

验。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于发友表示,我们

要超前识变、主动应变,通过科研引领、区域联动、

智慧共享等方式,共同开展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

为新时代教育,特别是乡村教育改革发展贡献力量。

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副校长索昕煜分享了学校运用数

字经济发展与产业互联网应用技术相结合方式,为

滇西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科研项目研发基地、人才培

养实训基地、数字产业导入窗口等服务。温州理工

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定福介绍了学校通过红色党建与

绿色乡村有效结合,构建面向新农村、新业态、新

技术、新产业的学科专业性布局,聚焦温州乡村振

兴发展方向,通过学科链对接产业链,人才链对接

创新链,知识链对接服务链,打造成为服务乡村振

兴的创新源泉。北部湾大学校党委副书记陈锦山分

享了学校通过乡村“三下乡”学生实践活动,激发

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乡土情怀的行动案例。

黄淮学院乡村振兴学院院长邵莲芬认为,通过应用

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乡村教育提质增效,形成美丽

乡村建设人才效应合力,才能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中开好局、起好步。

第八届论坛聚焦构建产学研用国际合作新格

局,探讨技术变革与国际合作的多样化实践,分享

各国开展国际产教融合教育合作的可行路径和实践

经验。有色金属工业人才中心副主任宋凯表示,要

根据有色金属企业技能人才需求特点,双向赋能企

业和学校,固链扩链开拓市场,促进各级各类标准

向中国标准靠拢。中国—东盟职业教育研究中心秘

书长兼常务副主任王屹介绍了广西在职业教育联盟

化发展、提升留学生培养质量、输出职业教育教学

标准和打造线上线下平台的经验与做法。思特雅大

学电气与电子工程系系主任 Farah Adilah Binti

Jamaludin(法拉·阿迪拉·宾蒂·贾马鲁丁)基于

工业革命 4.0 的最新发展趋势和可持续发展目标,

认为计算机工程专业要通过加强师资能力建设、配

备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丰富课程内容设置,为学生

提供多样化发展道路的创新实践。日中高龄者福祉

协会会长东海林·万结美介绍了日本健康养老介护

人才学历教育以及日本健康养老介护人才职业资格

体系建设的相关情况,分析了日本健康养老福祉教

育对中国福祉教育的启示以及中日健康福祉教育人

才培养存在的广阔合作机会。

运用新理念,着手未来人才培养,数字重塑应用型高校发展新形态

伴随着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迅速发展及与传统行业快速融合,一场由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带来的产业变

革正在孕育,传统产业正发生深刻的变化。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应用型高校形态也面临数字化变革。

第八届论坛聚焦数智化推动教育质量变革,通

过产科教融合机制创新为核心的数字化平台建设、

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流程重构、基于数字技术的

全要素智慧学习场景搭建等创新实践、探究数字技

术影响下学习方式变革的未来发展趋势。中国职业

技术教育学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兼秘

书长、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田霖表示,

信息技术 3.0 是人、机、物三元互联的时代,需要

IFIE2022

第40页

36

建设数字能力训练平台提供培养数字化技术技能新

环境。数字能力训练平台通过规划与构建场景应用

体系、面向补齐知识短板、将先进的数字化技术与

职业教育深度融合、将全国各学校的新技术实训基

地进行互联互通,打破建设实训基地的专业分割,

实现科教产融合多方力量合作共建,按需迭代对接

科技与产业前沿,链接全国院校基地,打造融合、

开放、生长、共享的新技术实训基地建设新模式。

西安外事学院校长黄藤认为,数字化赋能是新时代

大学转型升级的关键,要通过打造融媒体智慧学习

工场,设计四年贯通式产教合作育人流程,依托数

字化技术实现校内多学科融合、校外多领域融通。

广东财经大学校长于海峰从专业布局的智能化升级、

课程建设的智能化改造、教与学方式的智能化转向,

阐述了智能时代对新商科教育的影响。上海第二工

业大学校长谢华清介绍了学校围绕智能制造工厂实

验室建设,为上海市传统制造业转型和智能制造产

业发展提供智力和人力支撑的经验。

第八届论坛聚焦数智治理赋能高质量教育体系

构建,共话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的新思考、新思路。

黄淮学院校长刘先省表示,数字化革命既是一场技

术革命、经济革命,又是一场思维革命。数字化时代,

以“教师、教室、教材、教具”为中心的“教的范式”

逐渐向以“学生、学习、学问、学用”为中心的“学

的范式”转变。厦门大学高等教育质量与评估研究

所所长史秋衡认为,数据成为现代社会发展中最重

要的生产要素,高校要进行前瞻性布局和驱动自身

数智化转型,抢占人才培养创新的制高点,构筑国

家竞争新优势。高校要立足国家新基建战略构建智

慧校园,健全高校数字治理与决策新体系,逐步向

基于精准数据的数据智能决策转换。亚龙智能装备

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继权认为,高校数智治

理要以数据为基础,以场景为载体,以智能为手段,

以应用为目的,以人文为关怀,以学生为中心。应

用型技术大学的内涵建设,要通过高科技、新技术、

信息化和各种资源,通过构建“数知 + 数智 + 数治”

和“场景 + 技术 + 方法”的全新体系,落实“教学

做一体化人才培养解决方案”,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

论坛聚焦数字新基建融通应用型高校创新发

展,为加快应用型高校转型,服务数字中国战略提

供“教育方案”。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所长曹蓟

光表示,依托 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

教育信息化已步入智慧教育建设与发展的新阶段,

智慧教育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目标导向。5G 多样化

的业务能力,满足了不同教育场景需求,催生了多

场景应用。陕西国际商贸学院院长张辉表示,在数

字时代,组织形态朝着扁平化、去中心化不断演化,

业务形态通过“大中台 - 小前台”的方式,使教育

工作者和学生定制化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成为可能。

西交利物浦大学教育前沿院院长张晓军表示,产教

融合在真实的环境中培养素质和能力,利用产业生

态和资源支撑学校育人,是教育应对挑战的出路。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校长王晖介绍了学校在人工

智能产业和深圳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锚定学校专

业设置与人才培养定位,开展人工智能应用型人才

培养,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的办学经验。

第八届论坛总计开展了 30 场报告和 20 场案例分享,共计 300 余位领导、嘉宾在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

发展中心会场和黄淮学院会场或在线参加论坛,在线观看直播人数超过 700 多万人次。第八届论坛充分体现

经验分享、聚集资源、深化合作、引领发展的作用,

展示了新时代应用型高校发展的新愿景、新场景、

新成就。█

IFIE2022

产教融合,引领未来。

扫码观看纪录片,带你回

溯往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

国际论坛精彩瞬间。

第41页

37

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构建高质量发展新生态丨分论坛一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

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赋予了教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新的使命任务。

报告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深

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是构建职业教育、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路径,推动形成教育、科技与产业深度

互动的新格局、新生态。

本届论坛将设立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构建高质量发展新生态分论坛,设置以下三个分议题。

塑造新动能

探索新机制

开辟新赛道

产教科融合发展的战略要求

产教科融合发展的方向重点

产教科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

2019 年 10 月,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提出“推动建

立城市为节点、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的改革推进机制,促进教育和产业体系人才、智力、技术、 资本、

管理、数据等资源要素集聚融合,打造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产教科融合作为国家理念、国家制度、

国家行动,进一步深化了内涵和外延。

分论坛将聚焦二十大报告和国家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的部署要求,邀请知名专家对通过产教科

融合,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塑造发展新优势新动能的路径、机理、关键要点开展报告交流。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深改委第九次会议上指出,深化产教融合要尊重教育规律和经济规律,发挥市场配

置资源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统筹推动作用,统筹部署、协调推进。当前,推进产教科融合,既要充分发挥企业

的创新主体作用,又要推动高校紧密对接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需要建立健全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结构动

态调整机制,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服务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

和保障机制改革,培养重点科技产业急需和具备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新一代人才。

分论坛将聚焦产教科融合不断深化过程中的政策着力点,邀请院校、机构围绕人才供需、教师队伍建设、

激励政策等方面开展报告交流。

推动产教科融合,最终要实现两大目标。一是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解决人才培养

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的结构性矛盾;二是多主体围绕产业关键技术、核心工艺和共性问题开展协同创新,加

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全面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

分论坛将聚焦院校、企业、机构等在产教科融合中涌现出的创新实践案例,邀请相关负责同志分享国家

产教融合型企业、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工程中心)的建设经验和职业院校、应用型

本科开展产教科融合的实践探索。█

IFIE2022

第42页

38

数字化转型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数字技术驱动学习方式变革

数智赋能、融合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数字技术正以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全面融入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

态文明建设各领域和全过程,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我国信息化发展特

别是教育信息化作出了全面部署。党的二十大首次

将“推进教育数字化”写入报告,是以习近平同志

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明确了教育

数字化未来发展的行动纲领。国务院《“十四五”

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

会《“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教育部《教育

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和《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

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等

文件,强调要推动数字技术在教学、管理、资源建

设等方面的全流程应用,以实现教学过程创新、培

养模式变革、治理决策优化等。

2022 年,教育部启动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

推出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以推进技术与

教育深度融合。怀进鹏部长强调,要紧紧抓住数

字教育发展战略机遇,以高水平的教育信息化引

领教育现代化。教育数字化转型将通过创新教学

模式、丰富资源供给、改革评价方式、优化教育

治理等路径重塑数字化人才培养体系,重构智慧

教育发展生态。

2023 年 1 月 10-11 日,第九届产教融合发展战

略国际论坛将隆重召开。本届论坛聚焦“融通·融

合·融汇一加快构建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格局”

主题,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新时代、

新征程,加快构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教育体

系,推进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建设。

分论坛二以数智赋能、融合创新 -- 数字化转型

激发教育变革新动能为核心议题,重点以数字化转

型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主旨报告、结合数字化技

术驱动学习方式变革的创新案例,与专家学者共同

探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路径,展望未来教育的

新形态。

分论坛将聚焦先进技术赋能教育高质量发

展,邀请专家学者共话技术革命背景下,高

校课程、场景、人才培养模式、评价等教育

核心要素的变革与创新。围绕高校智慧学习

分论坛将聚焦数字技术重塑学习方式与人才培

养模式创新,邀请学校与企业展示在教育数字化转

型中的思考与实践,新技术在学习和人才培养中的

应用成果。从职业教育数字转型以及现场工程师培

养分享数字化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从元宇宙、

空间构建,探讨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聚焦

课程设计,探究数字技术赋能课程改革的实

现路径;分享智能化时代背景下工程教育所

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虚拟现实的技术角度解读教学环境、教学管理及资

源共享平台、数字教学资源建设,分享“全时空”

教学模式构建思路与实训基地建设案例经验,描绘

人工智能技术与数字经济发展推动下的未来教育新

形态。█

IFIE2022

数字化转型激发教育变革新动能丨分论坛二

第43页

39

引领未来、守正创新:

2023 年 1 月 10-11 日,第九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将隆重召开。本届论坛聚焦“融通·融合·融

汇一加快构建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格局”主题,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新时代、新征程,

加快构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教育体系,推进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要

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制造业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强

国之基。我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

家,同时我国制造业总体上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

端,许多产业面临工程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等问题。

要探索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师培养体系,

必须努力建设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

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队伍。

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教育部、中国工程院会商

会议上强调,深入贯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推

动从工程教育大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迈进,培育壮大

战略科技力量,要深化对工程教育、职业教育自身

规律性认识,提升教师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优化

升级教育教学方案,培养更多更高质量的卓越工程

师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我国拥有世界最大的工程教育规模,培养造就

更多卓越工程师和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是推进我

国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

新高地的必然选择,对于建设教育强国、服务现代

化建设,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分论坛三以“引领未来、守正创新——科技革

命重塑工程教育新结构”为核心议题,聚焦面向工

程创新的跨学科集成平台搭建 , 工程实践引领的人

才培养模式重构,为新时代中国工程教育改革发展

探索新路。重点以面向工程科技创新的跨学科平台

建设为主旨报告、结合工程实践引领的人才培养模

式重构的创新案例,与专家学者共同探寻提升人才

培养质量的新路径,展望未来教育的新形态。

面向工程创新的跨学科平台建设

工程实践引领人才培养模式重构

分论坛将邀请高校分享通过机制创新、平台建

设,实现工程教育办学方式从学科专业单一性和独

立性向学科大类交叉、校企深度融合模式转变的探

索与实践。基于大学与行业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合

分论坛将邀请学校与企业分享工程人才培养

模式变革实践,以产教融合推动从重视理论传授

向重视工程创新能力的转变。分享目标引领、创

新驱动、平台赋能的工程教育实践与探索,从职

作实践,分享构建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两交叉四

融合”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人才新模式,建设面

向未来、学科交叉、产教融合的卓越工程人才培养

新高地,介绍培养新时代卓越工程师的实践经验。

教本科视角分享“三性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与

工程教育实践,介绍面向新工科的多维耦合工程

实训体系研究,以及科技助力创新型产业人才培

养的思考。█

IFIE2022

科技革命重塑工程教育新结构丨分论坛三

第44页

40

扎根大地、体系创新:

第九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分论坛四以“扎根大地、体系创新:开拓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新天地”

为主题,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征程中的新作为,结合学校、企业在服务乡村振兴中的成功经验和创新案

例,探讨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新空间,共同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

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

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

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重点难点在“三农”。高等教

育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支撑,肩负着助力乡村振兴的时代使命。高等学校发挥人才培养、

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资源协同等优势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既是高等教育的内在要求 , 也是彰显价值的时

代机遇。八年脱贫攻坚战,两年乡村振兴路,高等学校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也形成了一

系列的新机制、新路径、新模式。

心怀“国之大者”,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要求

推动高质量发展,创新助推乡村振兴方法实践

分论坛四聚焦乡村振兴战略,邀请专家学者共话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征程中,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在人

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变革,在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发展上的创新,探讨数字化时代教育服

务乡村振兴的新空间。

分论坛四邀请学校、企业、研究机构,从共同富裕、央企赋能、医药卫生、乡村设计、农业品牌等主题

出发,分享各自领域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经验和创新方法,面对农村发展中面临的基础薄弱、效益低下、劳

动力数量和质量不足、安全和可持续性不足等问题和困难,探讨如何最大程度发挥教育的作用,赋能乡村、

服务乡村,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

IFIE2022

开拓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新天地丨分论坛四

第45页

41

一、聚焦传统旅游人才培养历年存在的难解问题

(一)传统教学因校内资源不足,从而过度依

赖校外实践资源和平台,导致实训时间和空间受到

严重制约

旅游类专业校内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等实践

平台严重缺乏,校内课程实践、创新创业训练、旅

游服务技能竞赛等活动难以开展,实践教学被迫以校

外酒店集中实习(毕业实习)为主,致使学生实践

实训的时间和空间受限,导致大一大二接受实践实

训的机会极少。急需开辟校内三馆一区用足三课堂。

(二)传统文旅培养模式过度引入西方理论经

验,缺乏中华文化素养培育,导致管理人才呆板无

温度

旅游类专业建设与发展长期以西方经济学、管

理学、生态学、心理学等理论为主导,相对忽视了

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素养的涵养培育,导致学生文化

底蕴浅、文化不自信,急需融入新时代的大思政教育。

贺州学院:“三馆一区、四维八步”场馆沉浸式新

文科旅游人才立体培育范式丨一展:变革的十年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与时代同行,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培育了一大批高素质

专门人才,为民族振兴、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高等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

发生格局性变化。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总结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入实施产教融合战略、推动高等教育

结构性改革和形态变革所取得的成就,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学会及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在第九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召开期间,组织了“变革的十年——

产教融合发展与高等教育的结构性改革”主题成果展,遴选其中优秀案例在“教育之弦”陆续刊发,欢迎持

续关注。

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亟需大量文旅融合应用型人

才,然而作为地方院校现状与学情状况,传统旅游

人才培养存在实践能力弱、文化内涵浅、专业不自

信等痛点问题:即传统教学因校内资源不足,从而

过度依赖校外实践资源和平台,导致实训时间和空

间受到严重制约;传统文旅培养模式过度引入西方

理论经验,缺乏中华文化素养培育,导致管理人才

呆板无温度;传统课程体系突出理论课程,教师过

度照本宣科,学生获得感低导致专业不自信,与应

用型人才培养不符等问题。贺州学院充分利用发挥

“三馆一区”优势:贺州民族文化博物馆(广西高

校第一家国家备案博物馆)、贺州语言博物馆(全

国首个实体语言博物馆)、贺州学院瑶族服饰展示馆、

贺州学院博学园国家 AAA 级景区,构建“三馆一区、

四维八步”场馆沉浸式新商科旅游人才立体培育范

式。创新提出充分挖掘桂系民族文化,外围建构“三

馆一区”,内部激活“三个课堂”,重组内容重构

为八步连环教学法,形成“场 + 馆 + 教 + 创”沉浸

式教育生态共同体,打造新文科文旅人才立体培养

范式;重组改造传统的西方旅游管理课程为主题教

学,一个主题对应一个专题,融入大思政,增添自

信力,打造场馆情景教育型新教学内容体系;提高

实践比重,建立激励机制,倡导学生的动手动脑习惯,

培养学生双创服务能力,营造“做中学”的以学生

为中心的教学生态圈等解决方法。创新改革后的教

学模式达到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IFIE2022

第46页

42

(三)旧课程体系突出理论课程,教师过度照

本宣科,学生获得感低导致专业不自信,与应用型

人才培养不符

传统旅游类专业课程体系以教师为中心,教师

教学任务中理论课程比例过高,教师习惯于照本宣

科、期末考试划重点,理论与实际脱节、课堂沉闷

乏味,学生能动性和积极性弱。忽视学生实践能力、

双创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获得感低、缺乏专业自信,

对未来成长发展和职业规划颇感迷茫,对口就业率

低。急需改革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文科教育。

二、创新“三馆一区三课堂”的育人生态共同体全息模式

充分挖掘桂系民族文化,外围建构“三馆一区”,

内部激活“三个课堂”,形成场馆沉浸式教育生态

共同体,打造新商科文旅人才的培养范式

1、顶层设计构建“三馆一区”协同育人机制

和生态格局,将“三馆一区”负责人、教授、博士、

导游等纳入新商科文旅人才培养教师团队,促进互

利共赢、教研相长。

2、充分挖掘地方瑶族文化、客

家文化、语言文化内潜资源的三馆

一区(贺州民族文化博物馆建筑面

积 15000 ㎡、其收藏各类民族文化

实物 6 万多件),文物有物语,场

馆有故事,借故事讲思政,沉浸式

教育效果倍增;

3、创新设计全方位、全过程场

馆教育融入的“三课堂”(专业教

育 1+ 双创教育 2+ 社会实践 3)新商

科文旅人才培养体系。将“三馆一区”

场馆教育全方位、全过程融入三课

堂,让学生在第一课堂的专业理论

及实践教学中接受地方民族文化的

熏陶;在第二课堂中挖掘民族文化

资源开发文旅新产品参与“互联网 +”

创新创业大赛、旅游服务技能大赛

等项目获得佳绩;在第三课堂中为

“三馆一区”提供导游、会务、志愿者、

解语者等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服务。

三项措施落地后,明显地解决

了传统教学因校内资源缺乏过度依

赖校外实践资源和平台,从而导致

实训时间和空间受到严重制约的教

学痛点。

“三馆一区”+“三个课堂”外部育人环境框架

场馆情景教育教学体系

重组改造传统的西方旅游管理课程为主题教

学,一个主题对应一个专题,融入大思政,增添自

信力,打造场馆情景教育的新教学内容体系

1、每堂理论课、每门实践课均融入有大思政的

故事内容于其中。不只是教学其技能,教育是一项

长期的攻心战略,润物细无声。在学习技术的同时,

IFIE2022

第47页

43

必须要融入思想、理想,才能培育有情怀、有温度

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班人,而不是条条

框框的人型机器人。

2、重组教学内容为主题教学:场馆教育人、场

馆感动人、参与获得感。传统旅游类专业建设与发

展长期以西方经济学、管理学、生态学、心理学等

理论为主导,内容机械程序化,缺乏润滑剂。多年

来,我们全面改革教学内容为主题教学,同化改造

后,每个主题均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素养的涵养培育,

培养出来的学生有文化底蕴且自信。

两项措施实践后表明,解决了传统文旅培养模

式过度引入西方理论经验,缺乏中华文化素养培育,

导致管理人才呆板无温度的培养难题。

提高实践比重,建立激励机制,倡导学生的动

手动脑习惯,培养学生双创服务能力,营造“做中学”

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生态圈

1、建立激励奖惩机制,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应

用型人才培养落实

构建“通识教育 + 学科专业 + 实践教学”三大

模块的课程体系,转变以学生为中心并提高“实践

教学”模块的地位与比重,增强了理论与实际的联

系和课堂趣味性,激发学生能动性和积极性。

措施有:

①激励机制得力,实践教学大幅度提高至 50 学

分(占总学分 32.89%),其中校内场馆完成 43 学分,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完成 7 学分,保证了学生实践实

训、创新创业训练的时间和空间。

②实践性课程资源库建设。依托“三馆一区”

平台,利用教学共同体智慧,新建《民族文化博物

馆讲解》《校园 3A 级景区运营管理》《民族文创产

品设计研发》《南岭走廊民族文化资源调查》等主

要专业课程,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

2、加强实践实训锻炼,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

和创新创业意识

激励师生共同挖掘“三馆一区”地方民族文化

特色,开发“互联网 +”创新创业大赛、旅游服务

技能大赛等项目;举办“让文物说话”“让文物发

声”“文创产品设计”等大赛;开展教学改革、科

学研究、毕业设计、发明创造等活动。

场馆教育融入学生实践实训,有效提高学生实

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增强学生获得感和专业自

信,坚定学生未来成长、发展和职业规划方向。

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后,彻底解决了旧课程体

系突出理论课程,教师过度照本宣科,学生获得感

低导致专业不自信,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严重不符的

教学痼疾。

全域实践课程学分银行激励机制

三、笃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激活立体培育范式成效突出

(一)融合国学、桂学涵养教育,拓宽了文化

传承的广度

中新网、人民网、中国经济网、中国西藏网、

广西教育网等媒体纷纷以文化育人为主题,报道了

我校场馆教育融入旅游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获得

民族文化类区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各 1 项、

教改课题 3 项、质量工程 8 项,自治区级社会科学

优秀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各 1 项,国家级科研项目

16 项、省部级科研项目 68 项。开发民族文化类实

践实训、创新创业训练项目 100 余项,其中中国国

际“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获

奖 9 项(金奖 1 项、银奖 2 项、铜奖 5 项、社区治

理奖 1 项),并被中国教育网、人民网、广西八桂

职教网、贺州先锋等主流媒体广泛报道。

IFIE2022

第48页

44

(二)三馆一区三课堂协同培育,提高了专业

自信的强度

通过三馆一区三课堂举行的“让文物说话、让

文物发声、文创产品设计”等系列比赛,“互联网 +”

创新创业、旅游服务技能训练项目,学生专业技能

迅速提升,专业自信显著增强,对口就业率从 5% 升

至 20%,转专业比例逐年下降,第一志愿录取人数

大幅提升,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证书等专业技能证书

报考率和通过率显著增高。

(三)强化育研互生教学共同体,提升了学科

平台的高度

“三馆一区、四维八步”场馆沉浸式新商科旅

游人才立体培育范式推动教研相长,学科专业建设

成效显著。先后获得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

一体化建设项目(2011 年)、广西高等学校优势特

色专业建设点(2014 年)、广西新增硕士学位授权

点建设项目(2014 年)、国家 3A 级景区(2014 年)、

国有综合性博物馆(2015年)、国家级众创空间(2017

年)、广西高等教育创优计划。黄姚古镇文化旅游

有限公司·贺州学院旅游实践教育基地(2015 年)、

广西本科高校特色专业及实验实训教学基地(中心)

建设项目(2018 年)、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

基地(2019 年)、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

年)、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 年)、自

治区级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营地(2021 年)等省部

级以上平台 12 个。

(四)积极参与实践及教育回馈,提高了服务

社会的效度

共获得科研项目 31 项 ( 省部级 8 项 ),发表

论文 57 篇,出版专著 12 部,授权专利 17 项。将

科研实力转化为服务社会能力,承担“贺州市住

宿设施调查”“八步区实施扶贫移民搬迁十三五

规划”等政企委托项目 55 项。2020 年 10 月与昭

平县委、县政府联合主办“首届寿城康养旅游产

业发展高峰论坛”。学生在“三下乡”社会实践

中获自治区级立项 7 项,参与人数 89 人。学生为

第十届广西(贺州)园林博览会、姑婆山国际越

野挑战赛、黄姚古镇长寿马拉松等活动提供志愿

服务 1000 多人次,贺州学院被评为优秀青年志愿

服务单位。█

IFIE2022

第49页

45

贵州财经大学:理论创新助力旅游专业课程教学提质

——以包容性旅游理论为例丨一展:变革的十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

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

大事业中”。面对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高等教育工作者应结合专业优势,聚焦现实发展中的问题,深入开

展理论研究,用理论知识助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把理论研究的论文写到祖国大地上,把研究成果运

用到课程教学之中。

一、包容性旅游:一种旅游事业发展为了人民的理论

二、包容性旅游:理论内涵与主要模式

“旅游事业发展到底为了谁”这是旅游目的地

做大做强旅游业无法规避的问题。旅游事业发展一

定是为了人民,发展成果一定是由人民共享,这也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旅游事业发展的根本目的。包

容性旅游就是这种旅游事业建设为了人民的发展理

包容性旅游是旅游包容性发展的一种状态,是

指以政府规划为服务主体、旅游企业为经营载体、

旅游社区居民为主要受益者的模式,社会各界为参

与发展者(包括游客和公民组织),基于政府政策

保障,实现弱势群体话语权,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旅

游发展,让更多的相对贫困人口获得均等就业的机

会,实现旅游经济成果的相对公平分配,减少旅游

目的地的社会贫富差距,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最

终实现旅游的包容性发展。

通过深入贵州少数民族地区调研,探索出包容

性旅游发展的三种模式,即生产参与型、全民参与

型和决策参与型。

生产参与型包容性旅游开发模式

该模式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打造模范带头机制,

选举产生农村精英式领袖人物;二是基层政府的参

论,一种人民参与旅游目的地共建共治共享,贯彻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创造

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永续发展的创新

生态系统,打造“服务优质、事业可观、居民友善、

体验美好”的包容性旅游良好态势的发展理论。

与,特别是乡镇一级政府的相关配套支持十分重要;

三是通过下乡培训或宣传,全面提高村民的就业能

力和就业意识;四是村民共同参与的现代农业集约

化的产业发展模式;五是旅游产业发展均等机会的

落实,有地的农户均可以参与集约化经营的建设;

六是第四方法律的支援与监督,保证精英选举的法

律有效性。例如贵阳花溪青岩古镇、花画小镇、中

国茶海景区等乡村旅游景区都反映出生产参与的包

容性旅游发展模式特色。

全民参与型包容性旅游开发模式

该模式以构建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旅游支持系

统,来解决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双轨发展问题,主

要包括:一是国家以及省政府的顶层设计。模式强

调高层政府的制度引导,一方面鼓励社会各界参与,

另一方面要求地方政府实施。二是明确相关利益者

IFIE2022

第50页

46

的权责。模式强调各景区利益主体在包容性嵌入旅

游开发过程中,明确相关职责,规范行为。三是建

设景区企业的包容性义务。模式强调企业支持景区

就业和公益事业活动方面的建设。四是引导公民组

织的参与。模式强调公民组织重要辅助功能的发挥。

五是公共舆论的影响和支持。模式强调公民组织或

游客对包容性嵌入过程中的舆论监督。六是构建平

衡的网络支持系统。模式强调系统构建环境的包容

性和实现制度的包容性。例如西江千户苗寨、肇兴

侗寨、旧州古镇等民族旅游景区都反映出全民参与

的包容性旅游发展模式特色。

决策参与型包容性旅游开发模式

该模式聚焦思考通过改革,来尝试景区进入一

个新的生命成长期。旅游景区的改革,是推动老景区

旅游经济发展的动力选择之一。但是,改革过程中

旅游景区涉及的相关利益主体,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如果不注意处理好相关利益问题,必然会给改革带来

巨大阵痛,损害政府形象。政府作为景区发展的决

策主管部门,其决策一旦缺乏公开透明和公正科学,

会引起相关利益主体,特别是弱势群体,在网络上的

广泛批评,给改革带来更大的成本,不利于可持续旅

游的发展。网络平台和社会舆论,成为旅游弱势群体

和强势群体之间利益博弈的重要工具和方式。

因此,景区改革具体的落实,关键在于正确的

决策。而科学的决策方案的设计是整个决策的基础。

考虑旅游景区各方利益主体问题,利益均衡制度方

案的设计,成为缓解各方矛盾关键手段。因此,用

包容性视角下旅游开发理念,指导旅游改革有着积

极的作用。决策参与型旅游开发模式,是指一种引

入非景区决策主体参与景区发展决策,提供发展意

见的社会个人或组织。鼓励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

营造景区发展的民主氛围,发挥社会公民组织的社

会资本作用,有利于进一步提升老景区的旅游发展

质量,提升政府的信誉。例如铜仁梵净山、毕节百

里杜鹃、安顺黄果树瀑布等有实力的星级景区都反

映出决策参与的包容性旅游发展模式特色。

三、包容性旅游理论创新助力旅游专业应用课程教学提质

问题引入启发式教学研究,激发学生对课程学

习的好奇与兴趣

“用什么是包容性旅游”“为什么旅游要实现

包容性发展”“包容性旅游发展模式有什么”“包

容性旅游发展的机制与路径是什么”等等引入应用

课程案例教学。体现在课程的具体教学中,就要求

对问题的分析要有一定的专业深度,以引导学生会

用旅游学的专业眼光去观察经济生活及社会生活,

以专业的思维模式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找

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问题引入可以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以课程课前作业形式,布置学生团队小组寻找

相关案例,由教师在课程上进行提问;二是以课程

相关的故事或案例,引发关键知识点,对学生进行

课前预习提问;三是由小组提问其他小组和小组内

部成员相互提问的方式,引导教学知识点的开展。

精炼要点讲解式教学研究,抓住学生有限的上

课注意力和时间

通过包容性旅游理论研究得出的相关知识体

系,丰富专业知识库,这就需要任课教师进行有重点,

有创新地教学,抓住学生有限的注意力和充分利用

上课时间,用课后作业、案例教学、团队讨论等形式,

让学生对知识点遗忘程度减到最低。据德国心理学

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

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

以后逐渐缓慢。精炼要点讲解,及时课后复习才能

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

团队考核与学生态度研究,促进学生在问题思

考时候互帮互助

根据包容性旅游的“生产参与型、全民参与型

和决策参与型”三种模式,可以把班级分为三组,

对相关知识的深入思考进行团队竞争考核。团队竞

争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团队成绩评分为导向的课

程成绩考核方式,它在增强学生互信合作、加强学

生危机意识、培养学生研究精神和促使学生互动学

习四个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该模式主要由团队

竞争考评制度的设计、团队竞争理论教学模块、团

队竞争实践教学模块和团队成果展示竞赛模块四个

部分构成。团队竞争教学模式是一次非学生个人成

IFIE2022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期刊的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