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期 单超等:卫星互联网应用与挑战
穿越多个中继站和光缆,地面网络通信存在较高的传输
时延,对于某些实时应用,如跨境金融、在线游戏、远
程医疗和虚拟会议,这种高时延不能满足行业应用需求。
第四,地面互联网的移动性受到限制。对于移动用
户,若乘坐如船舶、飞机和车辆,在远洋、万米高空、
山区等地,接入地面网络变得困难,可能导致通信中断
和不稳定的连接。
第五,当前的地面网络已无法满足公众不断拓展和
日益增长的网络需求。一方面用户已经习惯了网络实时
在线,越来越难以忍受没有网络连接的时刻;另一方面
地面网络已将能够创造最大利润的区域覆盖完毕,剩下
需要覆盖的区域,基本上都是产出投入比很低或者地面
移动网络无法触及的区域[2]
。
2 卫星互联网概述
卫星互联网是实现全球范围内随遇接入互联网的新
型信息基础设施,能为各种应用提供泛在、智能、协同、
高效的广域空间网络支撑和保障[3]
。卫星互联网极大促
进了移动设备向全场景协同、高可靠互联的方向迈进,
进一步实现了全球信息网络的高效互联与深度融合。
目前,按卫星轨道高度和星座规模划分,卫星互联
网主要以高轨卫星组网和低轨星座组网两种途径实现。
高轨卫星互联网系统以少量的高通量卫星组网为主要特征,
典型代表有美国的ViaSat-3卫星以及我国的中星16号、亚
太6D和中星26号卫星等,这些高轨卫星运行在地球静止
轨道 (Geostationary Earth Orbit, GEO),仅需几颗卫星
即可实现对地面人口密集区域的全域覆盖[4]
。
低轨卫星互联网系统以大量小型卫星构成星座为主
要特征,典型代表有 Starlink、OneWeb 和 O3b 等,这些
低轨卫星互联网系统运行在几百到上千千米的低地球轨
道 (Low Earth Orbit,LEO)。其中,Starlink V2.0将配置
光学星间链路,以确保持续通信能力,为海上提供服务
覆盖和抵消干扰效应。地面段包含测控站、网关天线和
用户终端;测控站采用直径5 m 的天线;网关和用户终
端则采用相控阵技术。O3b卫星网络拥有20颗中地球轨
道(MEO)卫星,建立为1 500 多万终端用户提供服务的
移动网络,为全球4家超大油气企业提供服务,为全球4
家邮轮公司提供服务,开创面向全球百万级别客户数量
的云服务时代。
由于单颗卫星的覆盖范围有限,需要数量众多的卫
星组成星座以实现全球覆盖。相较于高通量卫星,低轨
卫星的质量较小、性能相对较弱,但由于轨道高度低,
享有较低的信号传输时延和更高的信号落地功率,使得
低轨卫星互联网系统各型谱终端可以实现与卫星的直连
通信,从而赋予更多应用场景的高速通信和快速接入能
力。此外,借助载荷搭载和星座规模优势,低轨卫星互
联网系统还具备“通导感算”融合应用潜力,小卫星的
快速迭代与优化能力也使低轨卫星互联网代表了未来卫
星互联网的发展方向[5]
。
低轨卫星互联网系统主要包括空间段、地面段和用
户段3部分[6]
。空间段是通信的主要承载者,负责信息的
传输;地面段作为卫星互联网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负
责信息接收和处理,以及对卫星的控制;用户段主要由
手持、便携、车载、船载、舰载、固定站等各类卫星互
联网终端组成。卫星互联网系统组成如图 1所示。
3 卫星互联网应用场景
近年来,卫星制造和运载发射成本大幅降低,星载
相控阵天线技术快速发展,地面通信终端芯片能力快速
提升,给传统卫星网络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具备无
处不在、泛在接入、连接可靠、高速传输等优势的卫星
互联网应运而生,并推动其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在更
多的应用场景下创造价值。
3.1 航天领域应用
当前航天市场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受到地面测控
网和信关站的覆盖限制,运载器和航天器对全时测控和
实施数据传输的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卫星互联网具
有广泛应用于航天领域的潜力,它可以通过混合星座和
星间网络实现低轨空间和全球范围的覆盖,提供稳定的
通信连接和高速的数据传输服务,并支持卫星之间的协
同作业和资源共享。
利用卫星互联网的覆盖优势、容量优势和星间链路,
构建以天基测控为主体、地基测控为补充的一体化测控
?045 ?045 2
0
,
A
/
,
+
6
,
1945
3+45
TT&C ?.C B2D?
B?D)=
+/=/A,=/IP=
=5)2
,>=
AA.3
,>=
=5'9
,>=
图 1 卫星互联网系统组成
·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