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bookData.followerCount}}
{{!bookData.isSubscribed?'关注':'取消关注'}}
方首脑。当时总部在潞州(今山西长治)的藩镇称为昭义军,下辖有潞州、泽州(今山西晋城)、邢州(今河北邢台)、洺州(今河北永年)、磁州(今河北磁县)。唐中和年间,泽州天井关(今山西晋城南)守将孟方立趁兵乱杀入潞州,自立为昭义军留后(相当于候补节度使)。当时正值黄巢起义时期,顾东不顾西的朝廷也就默认了这个现实。孟方立是邢州人,不喜欢驻守潞州,等朝廷的正式任命一到就把军府迁至邢州,同时将大批潞籍将士家属及富豪人家迁徙邢州。就这样,山西潞州和河北邢州不但山水相依,而且许多家庭尤其是军籍豪门就多了姻亲来往,有的一族两地,原本都是上党人。这中间就有后周的开国皇帝郭威,史书上说他是邢州尧山(今河北隆尧)人,本常氏子,幼时因母改嫁郭门,遂改姓郭。继父郭简曾为顺州(今河北顺义)刺吏,死于兵难。郭威又随母亲王氏到潞州投亲,母亲中途去世,由潞州的姨母韩氏抚养,长大后又归潞州族叔常思。史载,郭威称帝后仍呼“常思为叔,拜其妻如家人礼”。郭威的妻子柴氏也和郭威经历相仿,亦由邢州徙潞,不过家较殷实,还曾经做过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宫中嫔妃。《新五代史·周本纪第十一》载:“太祖圣神恭肃文武皇帝,姓郭氏,邢州尧山人也。父简,事... [收起]
[展开]
{{!bookData.isSubscribed?'关注':'已关注'}}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101页
方首脑。当时总部在潞州(今山西长治)的藩镇称
为昭义军,下辖有潞州、泽州(今山西晋城)、邢州
(今河北邢台)、洺州(今河北永年)、磁州(今河北
磁县)。唐中和年间,泽州天井关(今山西晋城南)
守将孟方立趁兵乱杀入潞州,自立为昭义军留后
(相当于候补节度使)。当时正值黄巢起义时期,
顾东不顾西的朝廷也就默认了这个现实。孟方立
是邢州人,不喜欢驻守潞州,等朝廷的正式任命
一到就把军府迁至邢州,同时将大批潞籍将士家
属及富豪人家迁徙邢州。就这样,山西潞州和河
北邢州不但山水相依,而且许多家庭尤其是军籍
豪门就多了姻亲来往,有的一族两地,原本都是
上党人。这中间就有后周的开国皇帝郭威,史书
上说他是邢州尧山(今河北隆尧)人,本常氏子,
幼时因母改嫁郭门,遂改姓郭。继父郭简曾为顺
州(今河北顺义)刺吏,死于兵难。郭威又随母亲
王氏到潞州投亲,母亲中途去世,由潞州的姨母
韩氏抚养,长大后又归潞州族叔常思。史载,郭威
称帝后仍呼“常思为叔,拜其妻如家人礼”。郭威
的妻子柴氏也和郭威经历相仿,亦由邢州徙潞,
不过家较殷实,还曾经做过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宫
中嫔妃。《新五代史·周本纪第十一》载:“太祖圣
神恭肃文武皇帝,姓郭氏,邢州尧山人也。父简,
事晋为顺州刺史。刘仁恭攻破顺州,简见杀,子威
少孤,依潞州常氏。”
郭威在潞州长大后,形体魁梧、爱好兵勇、不
愿种田,还做过一件类似《水浒传》中“鲁提辖拳
打镇关西”的事。当时,潞州有个欺行霸市的屠
户,是个人见人怕的市井恶棍。有一次,郭威借酒
醉专门挑衅这个屠夫,三番五次的喝斥令这个屠
夫大怒,坦腹对郭威说:“有本事你就把我杀了!”
郭威说:“好吧!”拔出刀子就刺死了这个屠夫。郭
威被押到官府,幸亏被时任昭义军节度使李继韬
的庇护,关了几天就被放了。郭威 18 岁时在潞州
应募从军,正式投靠李继韬,后来先后跟随后唐
庄宗李存勖、后晋高祖石敬瑭、后汉高祖刘知远。
后晋天福十二年(947 年),郭威助刘知远建国。
刘知远(895——948)是沙陀族人,曾经是民
间一位妇孺皆知的历史人物,因为他年轻时抢亲
的传奇故事早在元朝时就被编成了戏文,名叫
《白兔记》。为了暂时维系人心,刘知远初建国时
仍然用的是后晋石敬瑭的年号“天福”,直到三个
月后正式接管了中原政权后才改国号为汉,史称
后汉。这也就是说,在一定意义上刘知远是做了
后晋和后汉两个朝代的皇帝。郭威在后汉成为统
帅大军的将领,任枢密副使、检校司徒。后汉乾祐
元年(948 年),刘知远死,其子刘承祐继位,是为
隐帝。这期间,郭威平定内乱、北伐契丹,以功进
邺都(今河北大名)留守、天雄军(总部在当时的
邺都)节度使兼枢密使,掌管全国的兵权。后汉乾
祐三年(950 年),隐帝疑忌大臣,要杀郭威等人。
郭威起兵南逼开封,隐帝死于乱军中。郭威带兵
入京,觐见李太后,请太后临朝听政,同时假意迎
立刘知远养子、武宁军(总部在今江苏徐州)节度
使刘赟为帝。实际上刘赟原来是刘知远的侄子,
其父为后周河东军(总部在今山西太原)节度使
刘崇,后入继刘知远为养子。然而刘赟还没有到
开封时,郭威就声称契丹兵大举南下,河北诸州
告急,后汉太后下令让郭威率汉军北征抵制。12
月 1 日郭威离开开封,但一路走得很慢,直到 16
日才达到澶州(今河南濮阳西南)。这天,郭威就
在军中传播迷信,说早晨的太阳生出一道紫气,
一直萦绕在自己的马头上。19 日,大军从澶州出
发继续前进,20 日兵变就发生了。部分将士们翻
墙进屋,赶走郭威的侍从,“劫持”了郭威,撕了一
块黄色旗帜裹在郭威身上,权当是黄袍,山呼万
岁要求郭威回开封做皇帝。据说,郭威在这次兵
变中非常“被动”,被将士们推搡扶抱,晕过去好
史海钩沉
101
第102页
几次。
郭威黄袍加身,率军回到开封,逼太后任命
他为“监国”,这一天是后汉乾祐三年(950 年)十
二月二十日。而这时,已经是名义上的后汉皇帝
刘赟已经从徐州到了宋州(今河南商丘),但被郭
威派去的人幽禁起来。次年正月初五,后汉李太
后下诏将天下“传给”郭威,时年 47 岁的郭威即
位称帝,自称是大周朝的后人,定国号为大周,改
元广顺,史称后周。郭威追封继父郭简为章肃皇
帝,封柴氏为皇后,并且因柴皇后兄子柴荣天资
聪敏,且相貌颇像自己,收为养子。
澶州兵变,结束了仅存四年时间的后汉,使
之成为名副其实的短命王朝。虽然取代了后汉,
但郭威对前朝皇帝刘承祐的母亲李太后还是毕
恭毕敬,不仅称其为母,而且尊为昭圣皇太后。李
太后无奈之下也“回报”郭威,下诏称郭威“功烈
崇高、德声昭著”,同时宣布废除刘赟嗣君之位,
降授开府仪同三司、捡校太师、上柱国,封湘阴
公。既是这样,郭威还是没有放过刘赟,派人将他
杀死在了宋州。
在“劫持”郭威当皇帝的后汉诸将中,有一位
将军,他就是赵匡胤。赵匡胤对兵变的经过一清
二楚,印象刻骨铭心,并且兵变后还因功提拔为
禁军东西班行直,负责宫廷禁卫。此时的苗广义
也正在赵匡胤的军中充当幕僚,对兵变的前因后
果更是了然在胸。整整十年以后,苗广义帮助赵
匡胤把澶州兵变的这场好戏又从头到尾一样不
落地又照搬重演了一次,并且远比郭威的兵变规
模更大,历史影响更久远。
关于赵匡胤夺了郭威的后周天下,在今长治
地区民间至今还有一个传说。说的是郭威父亲去
世后,随母从河北邢州到山西黎城舅父常思(一
说叫常武安)家生活。有一天在打谷场上晒谷子,
让他撵麻雀,他贪玩儿,讨厌的麻雀刚被吓跑就
又飞来了,于是他想着法子治麻雀,用竹皮弹石
子打麻雀,人们说弹弓就是他发明的。然而就在
郭威聚精会神打麻雀时,一不小心把一个石子打
到在谷场玩耍的邻居孩子雇驴儿的太阳穴上,当
即就把人家打死在地。这下闯了大祸,官司从黎
城县衙打倒潞州衙门,最后判定郭威误伤人命刺
配刑,在郭威的脖子上刺一雀儿以示警戒,使他
终身不忘这一教训。从此,人们就叫郭威是郭雀
儿。而赵匡胤的名字有“鹰”的谐音,因此民间纷
纷传说大宋灭了后周是老鹰把雀儿吃了。
如果能够还原历史舞台的演出,那么郭威的
澶州兵变和赵匡胤的陈桥兵变基本“剧情”差不
多,都是假借出兵御敌为由,都是以太阳出现异
像制造迷信,又都是用黄布作道具。只不过,郭威
是撕了一块黄色旗帜权当是黄袍,而赵匡胤直接
穿得就是黄袍,兵变速度很快,明眼人一看就知
道这是事先经过周密策划的。也真是因果报应,
郭威以禁军兵变夺取了后汉的政权,建立了后
周;事隔十年,他的老部下赵匡胤即以其人之道
还治其人之身,也效仿郭威仍以禁军兵变夺了后
周孤儿寡母的皇位。正应了这样一句话,历史总
是惊人的相似。
渊编校院金璐冤
102
第103页
野义路礼门冶门匾
这是上党南界雄山深处一个小小的自然村,
隶属于长治县荫城镇西陕。她静静地卧在雄山半
腰,周围千松林立,松涛阵阵,一副世外桃源景
致。这个美丽的村庄,叫圣井背。如今,村里仅生
活着一户一人而已。
要说起这个村庄的来历,可远溯到一千多年
前。她的由来,跟一口神奇的井有关……
圣井背村并不大,人口最多的时候也就二十
余户,不足百人。今天大部分人家都搬到山下,村
里一片残垣断壁,荒凉至极。村中至今还有几处
老房子保存较好,从砖瓦结构看,应当是明清建
筑。其中一处三合小院,院子方方正正,主房坐西
朝东,南北有配房,窗拱、墀头等均有精美雕花,
大门朝北开。院子不大,但很精致,透露出主人的
精明和雅致。有一处四合小院坐北朝南,主房三
间,左右各一配房。山墙东镶一“葫芦”,西镶一
“卍”字图案。东配房保存完好,西配房以及南房
坍塌。门楼镶一匾额,上有“义路礼门”四个大字。
四字出自《孟子·万章下》:“夫义,路也;礼,门也。
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也就是说只有君
史海钩沉
雄
山
深
处
藏
﹃
圣
井
﹄
103
第104页
先师殿 先师殿前野圣井冶
村中门楼
子才能从这条大路行走,由这扇门出入。由此看
来,当年的屋主人肯定是一位“往来无白丁,谈笑
皆鸿儒”的文人雅士。
村中还有一颗老槐树,枝繁叶茂,树围达一
米五左右,树龄至少应该在几百年以上吧。这些
老屋、老树,都见证了村庄悠久的历史,也浓缩着
村庄深厚的文化。村中还有一独特门楼。下为砖
石结构,上为土坯。中间镶一匾额,写有“续水长
流”四个大字。这四个字应该准确地描述了当时
周围的环境:门前,溪水长流,叮咚作响;周围,松
涛阵阵,鸟语花香。好一副田园风光!
圣井背村历史最悠久的当属村西一座古庙。
庙宇坐南朝北,巍然矗立。正殿三间,为先师殿;
东西各一间,分别为奶奶殿和老君殿。东西北三
面都有配房。从庙前百余台阶拾阶而上,步步惊
心,俞显庙宇巍峨。庙前台阶下有一拱桥,过去溪
水长流。庙东有一古戏台,保存较好。八根石柱历
经风雨,傲然耸立,古韵悠然。
令人称奇的是,先师殿正前方有一眼小井。
井口不大,深一米五左右,井水甘冽清澈,无论天
涝天旱,井水始终不浅不满,源源不断地供应着
村人饮用。据说,当年正殿斗拱上有一龙头,始终
倒影在井里,人们往井里一看,会见龙影晃动。
这口小井,会不会就是圣井背村的那口“圣
井”呢?
翻阅《潞安府志》,在明代仙释篇有这样一段
记载:仙师庙,在长治荫城,居民皆姓李,唐韩王
之后。元时,有同宗自沁州升举,卓剑雄山巅,召
104
第105页
仙师庙戏楼 仙师庙前石桥
仙师庙 庙前台阶
其山下族人一会,拔剑而去。因立庙,有泉,即剑
穴也。
逐一对照,我们会发现《潞安府志》中记载的
这座仙师庙就是荫城雄山半腰圣井背村的这座
古庙。原来,圣井背村这座古庙叫仙师庙,乃是荫
城大唐皇室后裔李氏所建。这口小井,是荫城李
氏“同宗自沁州升举,卓剑雄山巅,召其山下族人
一会,拔剑而去”留下的一眼“剑穴”!
那这眼“剑穴”和“圣井”又有什么关系呢?
据立于“金大定二十三年九月一日”的《雄山
先师殿记》碑记载:
先师有唐之枝属,名琼沃。自童口间,雅好恬
漠,厌世务之纷华,喜空门之幽寂,悟明心要,遂
落发为僧,韬晦姓名,浪游云水,故宗室史传无。
得而闻中间适因罹难,口露门阀,世始知其皇族
矣。诸方住处,莫能被备记,忽自沁州崇福院飞锡
而來,庐于此山。后人以其遗爱,立方丈之室,琢
石为像,岁时供养。前有小井,去长溪不逾咫尺,
寒泉飞液,洋洋甘冽。乡曲疾疫者,取饮之,往往
获安,人以圣井名之。白叟相传云:此先师瀹茗盥
潄之用,故灵异如此。于是远近求之络绎不绝。
通读碑文,得知仙师庙里的先师殿原来供奉
古镇名村
105
第106页
诗云“行春莫放
一日一,修褉仍逢三
月三“每当阳春三月
悄然来临,推开 绿意
盎然的大门后,一年
一度的农历三月初三
关村庙会就开始了。
三月三,古称上
巳节,原是纪念黄帝
的节日,俗言有道:二
月二,龙抬头,三月
三,生轩辕。自魏晋两
汉以后,上巳节逐步演变为了郊外游春的节日。
正如汉刘歆《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
阳,使女游戏,祓褉登高。”三月春明,登山踏青,
沐风游乐,祓除不祥,在那时已蔚然成风。然而
关村的三月三,除了登山踏青外,还揉进了它自
己的民俗文化和信仰注解。
关村,据地方志记载原名大梁村,后改关
屯,近代称关村。一直以来就是古潞安府的北大
门,是古潞安邯郸道上的咽喉锁钥。过去村北头
的阁楼上曾有一副对联:“嘉靖立殿堡,上党第
一村”,横批“关村镇”。充分说明了关村地理位
置的重要性。即使现在,关村仍然是郊区老顶山
镇镇政府驻地,管辖着老顶山山脚下的 27 个行
政村。
关村村东的百谷山,又名珏山,俗称老顶
山,据《山海经》、《大戴礼记》等书记载,远古神
农炎帝率部落来到上党盆地,在百谷山一带尝
百草,识五谷,制耒耜,传农耕,带领先民告别了
蛮荒生活,跨过了通向文明时代的门槛。因此,
为了纪念这位中华民族伟大的先祖,百谷山一
带的百姓建庙立祠,纪念神农。百谷山神农庙旧
址上的一块残碑记载:“百谷山原有祭祀炎帝神
关
村
庙
会
的是“唐之枝属”——李琼沃。李琼沃从小“厌
世务之纷华,喜空门之寂静”,所以“落发为
僧”。他从沁州崇福院云游至此,喜欢上老雄
山脚下圣井背这块风水宝地,最后圆寂于此。
因为是同宗,同是大唐皇室后裔,所以荫城李
氏把他当做“先师”供奉起来。金贞元之末,荫
城李植、李村号召族人“各伐己材”,“尽出囊
金”,“鼎新革故”,建起了一座规模宏大的仙
师庙。李植,唐韩王元嘉之后。“兄弟子三人及
孙五人,皆为金校尉。”据明代《荫城雄山乡李
氏族谱》记载,李植从十六岁开始就董理家
务,家里田广百顷,牛羊过万,“泽潞辽沁四
州”,“本家为上上第一户”。族谱也提到了李
植“治家之暇,修诸神祠为檀越”,“凡寺观神
祠远近修崇,尝作大那”。其中,肯定也包括修
建仙师庙。
从碑文看,这口小井在金代之前就已经
存在,并且小溪旁还有一条长长的小溪。乡民
们饮用此水,病体获康,效果神奇,所以人们
不畏路途远近,都来此处求水。渐渐地,人们
就把此井供奉为“圣井”了。后来圣井旁慢慢
地有了人家,形成了村庄,这就是圣井背村的
由来。
至于“剑穴”和“圣井”的关系。我们可以
断定,“剑穴”指的就是“圣井”,并且是先有
“圣井”,后有“剑穴”。“圣井”早在金代已经存
在,而“剑穴”的传说发生在明代。老百姓常
说,千年的狐狸会成精。一千年的历史,再加
上大唐皇室光环的笼罩,足以让这口普通的
井连跳三级,一跃而成为仙人拔剑涌泉的“剑
穴”了!
渊编校院金璐冤
106
第107页
古镇名村
农庙宇三座,其一在山之半山腰滴谷寺村中部;
其一在百谷山西麓关村;其一在百谷山之南麓柏
后村中,纪念神农的山洞三座,泉一、井二、碑刻
若干。”关村炎帝庙正是这三座神农庙之一。北宋
《太平寰宇记》记载:“百谷山与太行、王屋相连
……昔神农尝谷于此,因名山建庙,仲春上甲日
致祭。”
关村正是承续了这千年的民俗信仰,自公元
706 年建成炎帝庙以来,在每年春种时节,借三
月三黄帝祭祀日,在关村炎帝庙举行祭祀神农炎
帝的庆典,亦即庙会,以迪启农耕,开耧播种,期
盼丰收。关村庙会至今已有 1300 余年,岁月沧
桑,从未间断,沿袭至今,且越办越大,越办越红
火。如今的会期从三月初一开始到初五结束,会
期五天。大会期间,两台上党地方大戏隆重上演,
精彩纷呈,美轮美奂,给即将开始耕作的农民朋
友提神鼓劲。方圆百里的农民、香客以及一些民
俗活动的参与者、民俗文化的爱好者、研究者都
会及时赶来,当然,精明的商家是不会放过这样
难逢的经商良机,早早地就会来村里划地占位,
搭棚通电,做好大会前期准备。
初一午饭后,从单位出来,坐 21 路公交到东
客运下车,倒 313 路公交往关村赶。不一会儿就
到了关村种子市场站点,车上下去不少买种子的
群众。车子再往前开 ,就进入了关村,公路上大
小车辆十分拥挤。公交车开得很是艰难,几乎是
用一步一挪的速度挪到了关村站。
关村站点设在关村冯家巷西口。冯家巷是关
村的一条主要东西向街道,是关村的正街。全长
约 1000 米。巷西口立着一座仿古的门楼牌坊,坊
额向西一面书写“关村”两个金色大字,向东一面
书写“中华门”三个朱红大字。街巷中段路北就是
国保单位静乐宫和炎帝庙。巷东头有一座立在高
台上的三官庙。这里历年历代一直是关村庙会的
主会场。今年的两台地方大戏仍然在这里演出,
一台是高平市上党落子剧团,就在牌坊向西正对
着的关村文化广场舞台上激情开唱,另一台在炎
帝庙前的舞台上由平顺县人民剧团真情献唱。整
条冯家巷街内,摊棚密布,色彩缤纷,人流拥挤,摩
肩接踵,各种叫卖声吆喝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
在古色古香,庄重典雅的静乐宫背后,就是
炎帝庙。炎帝庙坐北朝南,东西 31.6 米、南北 45
米,占地面积 1422 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现存
正殿为元代建筑,其余多为清代遗构。一进院落
布局,中轴线现存献殿、正殿;两侧有东、西厢房
各七间,东、西耳殿各三间,建筑均为砖木结构建
筑。正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三椽对前乳栿后搭
牵用四柱,柱头斗拱四铺做单昂,单檐悬山顶,灰
布筒瓦屋面,琉璃脊兽,装修已改;东、西山墙上
残存壁画约 40 平方米,内容为人物故事。献殿前
存年代不详的八棱形青石质经幢 1 座。东耳殿西
山墙存清光绪二十年(1894)“炎帝庙重修碑记”
碑 1 通。长治市人民政府于 1960 年公布该庙为
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 年以来,关村村委
多方集资 10 余万元,聘请专业人员指导,对炎帝
庙进行了维护整修,有效地保护了文物建筑。
2013 年 5 月该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
点文物保护单位。
进入炎帝庙,只见众多的香客依次在虔诚地
上香磕头。大大小小的红纱灯挂满了殿前的檐
头、栏杆。象征吉祥护佑的红布条幡,更是见缝插
针地系在树上、栏杆上、门搭子上、窗棂上,整座
院子里,青烟缭绕,灯幡招摇,神圣而庄严。
炎帝庙前是一座庄重的砖混结构戏台,戏台
上雄浑嘹亮的上党梆子正行云流水、宛转悠扬地
唱着 。戏台前的百姓们凝神屏气、陶醉痴迷地过
着戏瘾。戏台旁的空地上,商家们见缝插针地摆
开了几座儿童充气玩具和蹦蹦床,因为大会期
107
第108页
间,关村小学要放假,所以孩子们这几天可以在
这里尽情地嗨、尽情地玩了。他们一会儿上一会
儿下,永不知疲倦。
戏台的西面就是静乐宫。 在静乐宫的东北
角院墙上开着一扇小门,由静乐宫从这里可以直
接来在台前广场,也方便香客们从炎帝庙出来进
入静乐宫。 静乐宫是一座道教宫殿,敬奉的是北
方之神玄天大帝,也就是民间俗称的报恩祖师、
披发祖师。话说明永乐初年,朱棣因“靖难”入继
大统,政治舆论对其十分不利,面对这种形势,永
乐皇帝一方面宣称自己是奉天行事,一方面又从
理论上寻找根据。永乐三、四年,武当道士李素希
两次派人送“榔梅仙果”进献朝廷,以告天下吉
祥。永乐皇帝为此专门诏见武当道士简中阳,详
细询问玄帝升真事迹。后又命孙碧云前往武当山
实地勘测营建玄帝殿工程.。因相传玄帝降生于
均州静乐国,故于永乐十七年朱棣为玄帝殿所有
建筑赐额“静乐宫”。自此,“静乐宫”始有其名。
《风土记》中有“安静乐善”之语。随着真武神格的
不断提高及其道经的补充完善,以及朱棣的大力
推崇提倡“,玄帝信仰在全国全面传播开来.关村
静乐宫就创建于明朝嘉靖年间。
玄天大帝又称真武大帝、玄武大帝、荡魔天
尊、九天荡魔祖师、无量祖师等等,全称真武荡魔
大帝,为道教神仙中赫赫有名的玉京尊神。道经
称,玄帝乃北极玄武星君之化身。是北方大神,有
保国宁家、赐福消灾之职能。据神话宣传,他是盘
古之子,于玉帝退位后任第三任天帝,生有炎黄
二帝。曾降世为伏羲,为龙身,中华之祖龙。中国
近代汉族民间信仰尤为普遍。不过巧合的是真武
大帝的生日也是农历三月初三日。于是淳朴的农
耕信仰和玄秘的道教信仰在这里有机的融合到
了一起。善良的信男信女怀揣着淳朴而简单的愿
望,从炎帝庙出来后再次虔诚地走进这里,礼拜
各路神仙,祈祷国泰民安。于是关村的庙会也就
有了双重的文化注解和民俗演绎。
走出静乐宫,冯家巷的商贸交易正热火朝天
地进行着。不过随着时代的进步,交流的商品和
交易方式都在变化进步着。过去常见的牲口家畜
市场不见了,拖着袖口到处找人扳指头盘价的掮
客也不见了,市场上却是多了许多威风凛凛的黎
侯布老虎和活灵活现的毛绒动物玩偶,也多出来
了很具时代感的手机相片打印摊位。当然,长盛
不衰的交易仍然是饮食服装类的摊点。他们那里
的人群啥时候都是一波一浪的,没有断片儿的时
候。春暖花开的季节,正是苗木移植的黄金季节,
所以集市上聚集了很多家卖果树小苗、鲜花及鲜
花种子的摊点。最令人惊奇的是我在一个不起眼
的角落里发现了一个用古法张箩的手工制作摊
位,及一个用纯牛皮筋缠簸箕的摊位。箩和柳编
簸箕这些在过去一般农户家太普通不过的日常
用具,如今使用的人不多了,也很少看见了。
从会集上出来,再次路过村南的种子市场,
尽管已是傍晚时分,却依然人来人往、热闹非常。
很多都是从集市上返回来的人们,要回家了,顺
道把下种的种子买回去,抢个农时抢个墒种下,
不能误了一年的收成。也就不枉这个三月三拜祭
了神农炎帝一回。
渊编校院金璐冤
108
第109页
“拆字”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个有趣的话题,它
利用许多汉字有几个部分合成的特点,用分和合
的办法赋予其一种新的含义。在地名用字上也有
这种情况,它反映了古人的智慧,其中体现了思
乡不忘本的美好寓意。这里例举几个长治地区比
较有名的“拆字”村名。
壶关县芳岱村。该村位于壶关县树掌镇,现
在是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此地相传原名黄柏
崖,几百年前,村里许多的人是从本县百尺镇方
善村迁来的。迁来的秦氏族人因是方善村(也写
作方山)第 20 代人,为了不忘所自,让后代人永
记,村里在“方山”两个字的上面巧妙地加上了
“卄”(与“廿”相近)和“代”,变成了两个新字“芳
岱”,简直令人拍案叫绝。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兵
在此大败,老百姓又将村名谐音叫成了“皇败”,
一段时间,“芳岱”和“皇败”一直并称,十分有趣。
村里有“抗日五专署”旧址和《黄河日报》社旧址。
长子县崇瓦张村。该村位于长子县慈林镇,
原属南张店乡管辖,2001 年合并乡镇时,南张店
与东田良镇合并而为慈林镇,该村位于屯留到长
子龙泉村的屯龙公路沿线,得名相传是唐朝时有
一位姓张的人家在此定居,烧制铜瓦为生,所以
叫做铜瓦庄,后来村里建起了三 嵕庙,就是上党
地区祭祀羿的庙宇,因三 嵕的“嵕”宗,不容易写
也不好认,老百姓在口头上叫成了“山宗庙”,还
有的讹传为“山东庙“,后来有识字的人建议用
“山”和“宗”二字合成一个“崇”字,崇高、崇敬之
意与立庙祭祀吻合,又将张姓纳入村名中,后来
就叫成了崇瓦张。这是一个很特殊的地名。
长子县崔庄村。该村也属长子县慈林镇管,
原来也是由原南郭村乡管辖的。相传崔庄村所在
的地方有翠云山,风景绝佳,创建于后凉的法兴
寺,也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迁建到此山的,有
有趣的“拆字”地名
壶关芳岱村
古镇名村
109
第110页
人就取“山”和“佳”二字合为“崔”字,所以叫做崔
庄村,此崔庄村不能与“张庄、李庄、王庄”等村一
样简单以姓氏加“庄”字的命名方式视之,殊不
知,其中有对所依靠的山峰的景仰,高山仰止,和
对本地山水风光的热爱。
沁县元王村。该村位于郭村镇,在郭村镇的
最北部,据传古代该村原名五土村,是由 5 个小
自然村组成的,其中一个村叫兀土,另外四个小
自然村叫东庄头、三家坪、四家檐、窑则院,村里
大部分都姓卫,后来有人嫌兀土的名字太土气,
就在“兀”字上加了一笔成了“元”,“土”字上添一
横成了“王”,所以后来就叫成了元王村,在沁县
方言中“元”字读音是“瑞(声母卷舌一声)”。
沁县川沟村。该村位于牛寺乡,与武乡县故
城镇故城村接壤,原为南涅水乡所辖,2001 年合
并乡镇时,南涅水与西汤乡合并为牛市乡。该村
明清时期有程家沟、李家沟、蒜沟 3 个自然村,所
以一直叫三沟村,后来为了取平川、河川的美好
寓意,将“三”字竖写变成了“川”字,所以有了川
沟村。
沁源县四维村,在沁源县沁河镇,紧靠县城,
原来该村有 8 个自然村,100 多前,因有罗姓居
住叫做罗家庄。传说民国三年(1914,“罗”字的繁
体字“羅”分开,叫四维村,取“礼义廉耻国之四
维”之意,这样村名一下子变得高大上,又蕴涵了
古代道德价值,值得传颂。
沁源县王和村,王和村是王和镇所在地,是
长治市所辖乡镇离市区最远的乡镇,与平遥和介
休交界,2001 年合并乡镇时将王凤乡并入而成
的。本地方言王和读“窝旭”。村名取王姓家族和
睦之意。抗日战争时期该村有了另一个名字叫程
村。“程”字用拆字法拆开是“和”“王”两个字,也
算“合二未分、分而又合”。原因是 1939 年抗日战
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陈赓率 386 旅进驻了沁源
县开展对敌斗争,当时的抗日民主政府为了革命
长子崔庄村法兴寺 沁源县王和村
沁
源
县
四
维
村
110
第111页
斗争需要,将该村叫成了程村,1942 年该村归当
时的绵上县所辖,仍然有此称呼。因王和是古代
名镇,解放后恢复成了村的原名王和,王和镇下
辖的古寨村是历史文化名村,十分有名。
襄垣县义街村。在襄垣县西营镇,因该村村
形成丫头的“丫”字形,如树的分节,“丫”字与
“义”字字形相近,村民将古代极力推崇的“义”字
与象形的“丫”字联想起来,取名义节村,后来演
变成了义街村,现在老百姓口头上还念义节。
襄垣县有两个邯郸村。一个叫西邯郸,一个
叫东邯郸,现属下良镇管辖,原是强计乡所辖,
2010 年合并乡镇时并入了下良镇。相传该村是
战国时候赵简子的后人从河北省邯郸市迁到此
处立村的,为了不忘本,此地就叫做邯郸,一东一
西自然形成了两个村,但本地老百姓一直取“邯
郸”两个字的左半边“甘单”来读,这也算是一种
特殊的拆字读法吧。
屯留县许村。该村现属路村乡管辖,原是西
洼乡所辖,2001 年乡镇合并时并入路村乡,传说
该村原名言村,位于白云山前。山上古代有一座
鸿门寺,寺内的和尚作恶与官府对抗,官府准备
剿灭他们,村民害怕牵连自己,将村名改成了许
村。“许”就是,就是在“言”字的右边加上了“午”
(谐音无),合起来就是“无言村”。这当然是一个
借汉字做文章的传说,增加文化色彩,未必成真。
平顺县淜头村。该村现属北耽车乡管辖,原
为实会乡,2001 年并入北耽车乡。因该村在一条
沟内,原有三个水池,每当夏季雨天时,三个水池
里的水溢出,顺着沟一直向下汇集在一起,也就
是三个水碰了头,所以起名叫“碰头”,用谐音的
“淜”字和象形的“水”字合并组成了这个特有含
义的淜头村。
长子县田甫村。这是两个村,分属两个乡镇
管辖,一个是碾张乡西田甫,一个是岚水乡东田
甫。本来西田甫村建村在前,当时叫田铺村,取种
田、开店之意,后来村里几户人家迁到了东面,建
起了新村,将“田铺”改成了“田甫”,不用“铺”字
的“金字旁”,大概是不开店了,而“甫”有文化的
色彩,取耕读传家的美好寓意,后来原来的田铺
村也改称了西田甫。这样就形成了这两个村。
沁县的册村。此村是册村镇政府所在地,与
沁源县交口乡交界。2 庄(街道、街上、圪浪、南坪
上、西河湾、西坪上),串在一起好像书册一样。推
崇文化的沁县人,把农耕与读书联想在一起,起
名册村,该村山上有马服庙的遗址,纪念战国时
赵国大将赵奢(马服君)。册村镇还有南北马服
村、乌苏村,都和纪念马服君有关。
沁县康公村。在松宋乡,传说明朝陕西姓康
的人来此建庄,清朝年间有一姓李的在北京宛平
县任巡检,此人忠孝节义,弘扬孝道,村民就将村
名叫成了“康弘村”,取弘扬孝道之意,因“弘”字
的右半边“厶”字古同“私”字,便取“公”字成了康
公村,一是纪念,二是尊敬。但现在老百姓方言仍
康弘村。
渊编校院金璐冤
平
顺
淜
头
旧
单
据
长治掌故
111
第112页
大唐郑国故太妃张氏墓志铭
太妃讳宠则,河内修武人也。后因官居魏郡
之邺县,昔有熊抚运挥以弓正命氏。隆周驭宇,仲
以孝友当官。其后相韩辅晋,匡刘助马。公卿继
踵,蝉联不绝。曾祖洁齐,举秀才,学业该通,词藻
华赡,观光上国,射策甲科。德优运否,
不幸早卒。祖肃,随襄安县令。德礼兼
施,韦弦递用,风移俗易,政教大行。中
牟驯雉,不足称异。重泉舞鸾,未为独
美。考文成,随敦煌郡书佐,风神爽迈,
器局凝整。行成士则,学为人师。尺木
虽升,未尽才力。德高位下,有志无时。
太妃圆魄降灵,方衹荐祉,余庆攸钟,
载诞贞淑。妍姿秀质,得之于自然;婉
顺幽闲,禀之于天性;动依法度,闇合
于图史;言循典礼,无徯于箴诫。兼以
书工真草,蔡琰无以尚;文善诗赋,斑
昭不足言。于是家移戚里,身入椒宫。
既侍宴于玉房,又陪游于云幄。武德四
年十一月,诏授宝林。当熊无惧,诚节
彰于六宫;辞辇不居,谦让著于九室。
季春从祀,带弓韣于高祺;清宵登御,
受金环于女史。子元懿,初封滕王,出
为兖州刺史,后更改封郑王,仍为郑州
刺史。贞观十年二月廿日诏曰:“郑王
元懿所生母张氏,质性婉顺,志怀明
淑,德华彤管,行满藩闱,礼缘子贵。抑
惟恒典,可封郑国太妃。”既蒙荣命,随居藩邸。元
懿生长深宫,春秋尚富,学业犹有所阙,政教未能
尽善。太妃廉慎为心,类齐相之母;仁爱为志,同
京尹之亲。内训弘宣,柔范克著。每教以义方,归
诸正道。懿居家行善,为政以德。威惠兼布,宽猛
合宜,声绩日隆,并由慈诲所致。懿又迁任潞州刺
史,太妃亦随懿之藩。风树不停,与善无验。以贞
观十九年岁次乙巳正月庚午朔十一日庚辰,寝疾
薨于州第,春秋五十有七(六)[录文者注:因此志
石右下一大角断裂,唯此字严重缺损,依拓片残
笔,从一至九仅“七”或“六”可选。]。圣
上伤愍,储宫哀悼,并遣五品吊祭有
加。恒典又诏曰:“郑王故太妃张氏,宜
于潞州葬,葬事所须官给。”仍令四品
一人监护,粤以其年四月戊戌朔廿四
日辛酉,迁厝于上党县西南一十五里
善政乡升平里子推之原。佳城既掩,悲
玉阶而永绝;黄泉一閟,痛白日而长
违。乃为铭曰:
悠哉远系,盛矣洪源。公侯接武,
卿相连门。如兰之馥,如玉之温。纡青
柂紫,服冕乘轩。其一。爰降阴衹,载挺
柔则。既敦六行,兼崇四德。图史不徯,
箴诫靡忒。率由典礼,仪刑邦国。其二。
移家戚里,充选掖庭,当熊表誉。让辇
驰声,冰霜比洁。松竹齐贞,金环纪月。
彤管题名。其三。悦礼明诗,工书善赋。
母师容止,母仪法度。不尚华侈,唯钦
俭素。训子义方,为善是务。其四。风
树不止,逝水难停。魄归璧月,魂上珠
星。长异今古,永隔幽明。忽辞华室,奄
就泉扃。其五。素旐戒涂,灵輀动迹。薤
歌凄断,蒿里幽寂。松吹悲晨,山云惨夕。徵猷不
朽,题之翠石。
贞观十九年岁次乙巳四月戊戌朔廿四日辛
酉
书石生陈善行 镌石人苗行式
︽
张
宠
则
墓
志
︾
录
文
112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网页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更多案例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网页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e.stopPropagation()}">
x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