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内与海外》

发布时间:2022-5-12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海内与海外》

大社会变迁,不亚于沧海桑田变化。那一座座傲然屹立的大坝,坚不可摧,一切蒸蒸日上,是唐诗中笑看飞流三千尺的豪情;更是万千移民无私奉献的壮怀。我们不会忘记库区的一个个动人故事,这里面纵有千千故土情结,到最后都是万里江山的舍得与厚重,何需再说一别隔山岳这样的薄语呢?在新的土地上,一切都在等待开始,等待洪荒里的第一眼风景。库区移民好像舞者未曾跳跃前的那一片静止,但一切就要开始,踮起脚尖,手势扬起,朝向万物开启。他们顺应环境,顺应形势,青山绿水,游子乡愁,如此妥帖踏实,如此丝丝入扣。从生存下来填饱肚子,到乘改革开放的春风,大胆创业、成业,从这里走出去。走着走着,世界开阔起来,商贸、服装各有各的激越之气,互爱,互帮,互助,皆有情意存焉。库区移民把所有的堪与不堪,光荣与梦想,化成对时光的一往情深。心是明珠一颗颗,照破山河万朵,日子在前进的脚步中变了模样——犹如草木,犹如青山,犹如田园。他们像安静的深海,波涛在深层次里汹涌着,海边的浅滩才浪花飞溅。他们又何尝不是水?遇阻绕湾,排千难而迂回,让枯萎的树枝露出绚烂的金色,让成熟的果实缀遍山河的树丛。上善若水,可亲可怀。天地苍穹,江、河、湖、海,乃至一座座水... [收起]
[展开]
《海内与海外》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101页

大社会变迁,不亚于沧海桑田

变化。

那一座座傲然屹立的大

坝,坚不可摧,一切蒸蒸日上,

是唐诗中笑看飞流三千尺的

豪情;更是万千移民无私奉献

的壮怀。我们不会忘记库区的

一个个动人故事,这里面纵有

千千故土情结,到最后都是万

里江山的舍得与厚重,何需再

说一别隔山岳这样的薄语呢?

在新的土地上,一切都在

等待开始,等待洪荒里的第一

眼风景。库区移民好像舞者未

曾跳跃前的那一片静止,但一

切就要开始,踮起脚尖,手势

扬起,朝向万物开启。

他们顺应环境,顺应形势,

青山绿水,游子乡愁,如此妥

帖踏实,如此丝丝入扣。从生

存下来填饱肚子,到乘改革开

放的春风,大胆创业、成业,

从这里走出去。走着走着,世

界开阔起来,商贸、服装各有

各的激越之气,互爱,互帮,

互助,皆有情意存焉。

库区移民把所有的堪与

不堪,光荣与梦想,化成对时

光的一往情深。心是明珠一颗

颗,照破山河万朵,日子在前

进的脚步中变了模样——犹如

草木,犹如青山,犹如田园。

他们像安静的深海,波涛

在深层次里汹涌着,海边的浅

滩才浪花飞溅。他们又何尝不

是水?遇阻绕湾,排千难而迂

回,让枯萎的树枝露出绚烂的

金色,让成熟的果实缀遍山河

的树丛。

上善若水,可亲可怀。天

地苍穹,江、河、湖、海,乃

至一座座水库,一部部豪情壮

阔的史诗,我们唯有怀着明亮

的精神和赤子之心,热爱着她,

珍惜着她,敬重着她。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当父 辈老 去,他 们的孩

子成为时代的中梁砥柱时,

巨型力臂上山下海,险路开

拓为一条条笔直的高速公

路,复杂交错的城市捷运系

统,有线与无线的通信系统,

更快速传递信息的各种设

备……可是,我们铭记生命

源远流长的母亲,是万物苍

生不可割舍的根脉;铭记那

宽厚的肩膊和结茧的大手;

铭记一代一代创造的奇迹,

是一代一代的梦想与希望,

如同一季一季不断的新花绽

放。

为何我们时常热泪盈眶,

因为我们深爱着祖国母亲,深

深眷恋这 960 万平方公里上到

处盛开的春天,充满着民间恒

久的欢喜。

春日抒怀

○ 诗 / 王麦对

咏 春

草色滴翠吻花蕊,

黄莺亮嗓唤春归。

惠风吹醉桃花面,

又舞杨花追雪飞。

雨 后

风清气爽漫漶村,

石覆青苔筑山门。

绿雨初晴彩虹下,

一溪春水润桃根。

松 柏

经霜松柏雕岁后,

四季深处不敬仙。

山色湖光应长久,

人间最好是家山。

2022 年 5 月 .99

侨乡采风

第102页

何军委,民盟中央美术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苗再新工作室助教,李可染画院研究员,北

京师范大学启功书院艺委会委员,现供职于中国美术馆展览部。

作者简介

磐石气节图 郭沫若

栏头题字: 雷正民

国画 / 何军委

100.

书画苑

第103页

齐白石 李叔同

2022

5

月 .101

书画苑

第104页

○ 文、摄影 / 王 兰

坐火车过了跨海大桥,就

会到马可·波罗的故乡和莎士

比亚《威尼斯商人》所描述的

地方了。看着远处海面上夕阳

映照下的彩色建筑,心里疑惑:

是海市蜃楼吗?

下了火车,走过白色大理

石的利亚德桥不远,就到了意

大利威尼斯主岛的酒店。放下

行囊,我们沿着主街随意散步

顺便找点吃的。这条主街中间

水道两边店铺林立,地面石砖

铺就,行走间不时需要跨过小

桥。道路和水系蛛网一样密布,

一路一水皆诗情。

夜 幕 降 临,虽 然 看 到 了

两 头 尖 尖 翘 翘 的“ 贡 多 拉”

(Gondola)小 船,却 没 有 听

到朱自清在散文中所说的“威

尼斯夜曲”。也许,是现在已

经没有唱夜曲这一风俗了?月

亮很大很亮,摇摇晃晃的影子

倒映水中。时值北京时间的中

秋节,想起了国内的亲友,正

所谓:“天涯共此时”“千里

共婵娟”。

威尼斯是意大利亚得里

亚海威尼斯湾的港口城市,它

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

美。其起源没有历史文献记载,

相传是起始于公元 453 年,当

时意大利的一些农民和渔民为

逃避强悍的游牧民族,转而避

往这些小岛生存。他们运来木

头,取用当地石材,在淤泥中

贡多拉小船

打下一个挨一个的木桩地基,

然后铺上木板、石材,盖上了

房 子, 最 终 将 118 个 小 岛、

177 条 水 道、401 座 桥 梁 连 成

了一个体系,形成了威尼斯城。

瞧,威尼斯人也很勤劳智慧

呢! 1987 年,水城威尼斯作

为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

名录》。

102.

域外见闻

第105页

水城名不虚传,这儿没有

汽车,船是主要交通工具,是

“泡在水里的公交车”。大的

有游轮,中的有快艇,也有像

我们农村“蹦蹦车”似的小机

动船,市内的毛细水道则多是

黑色的“贡多拉”在划动,令

人想起绍兴的乌篷船。

在 401 座桥中,叹息桥有

点故事。它因死囚行刑前通过

于此,多感叹即将结束的人生

而得名。叹息桥造型属早期巴

洛克风格,建于 1603 年。桥

呈房屋状,连接了法院与监狱

两处,上部穹隆覆盖,封闭严

实,仅有向运河的一侧,开有

两个小窗,每个窗棂都是由 4

朵 8 瓣花卉镂空雕成。死囚被

押赴刑场时,桥是必经之地,

透过小窗看到外面,想到家人

在桥下的船上等候诀别,死囚

往往会百感交集,不由自主地

发出叹息之声。

威尼斯是一座历史文化名

城。城内有哥特式、文艺复兴

式等 120 座教堂、120 座钟楼、

64 座男女 修 道 院、40 多 座 宫

殿建筑。街道两旁是古老的房

屋,底层多为船库。圣马可广

场是威尼斯的中心广场,广场

东面的圣马可教堂建筑雄伟、

富丽堂皇。圣马可钟楼高度近

主岛港口

百米,有 30 层楼房高!总督

宫呢,是以前威尼斯总督的官

邸,各厅都以油画、壁画和大

理石雕刻来装饰,十分奢华。

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画

派就独树一帜,乔尔乔涅、提

香、丁托列托、委罗内塞等大

师众多的作品留在了这里。音

乐也与威尼斯有着千丝万缕的

联系,音乐大师瓦格纳在这里

与世长辞。

文艺复兴艺术的延续,还

体现在威尼斯狂欢节和威尼斯

双年展上。威尼斯狂欢节是当

今世界上四大狂欢节之一,平

时店铺也出售造型奇特、工艺

精湛的面具和夸张、华丽的服

饰,橱窗摆设也极具艺术性。

威尼斯双年展则是欧洲最重要

的艺术节之一,展览超现代艺

术。因而,虽然我们无缘双年

展,但仍然可以从大到建筑、

雕塑,小到餐盘、圆珠笔中,

感受到浓郁的艺术氛围。

彩色岛是威尼斯一个小

岛。我们在第二次到访威尼斯

时,重点看了彩色岛。到彩色

岛需从威尼斯主岛乘船。它曾

被世界上众多杂志誉为“世界

上色彩最丰富的地方”之一。

它以岛上五彩斑斓的房子以及

蕾丝纺织闻名于世,是现实版

的彩色童话世界。

2022 年 5 月 .103

域外见闻

第106页

这里鲜有三层楼以上的房

屋,各家各户的建筑颜色都不

一样,这些多彩的住宅一个挨

着一个组成“彩虹”小巷,小

巷中间夹着曲曲弯弯的水道,

河道中静静地停放着同样色彩

明亮的小船,河道中的倒影,

随着波纹的晃动,碎成了万花

筒般模样。

与童话色彩相矛盾的是,

这里的人间烟火气息较浓厚,

有人家门口吊着背带防水裤,

有老人带着狗慢悠悠地划着小

船,也有忙生计的女人开门开

窗打扫卫生。这两者融合在一

水巷 圣马可广场

起却毫无违和感。

在威尼斯吃过最具特色的

餐饮,是墨鱼汁意大利面。黑

乎乎的很难看,但海鲜味极浓。

一份 10 欧元,相当于人民币

近 80 元。

曾 经, 在 14、15 世 纪,

威尼斯曾是最强大和最富有的

海上“共和国”、地中海贸易

中心之一;16 世纪始,哥伦布

发现美洲大陆后,新航路开通,

欧洲商业中心逐渐转移到大西

洋沿岸,威尼斯逐渐衰落;在

我眼中,现在的威尼斯是一座

衰老的城市。许多建筑年久失

修,墙壁斑驳,透出衰败的气

息;而且,它的未来似乎也不

妙,全球气候变暖,海水一直

在上涨。近些年,威尼斯不止

一次被淹城。2008 年冬天,因

为持续大雨,威尼斯被淹了几

乎一半。2019 年,城内水位一

度达到 1.87 米,创下 1966 年

1.94 米之后的最高记录。自然,

踩着高腰雨鞋,在街道上玩可

在水上漂浮的各种玩具,又成

了水城新的游乐项目。如果海

平面继续以目前的速度上升,

有专家警告说,数十年后,威

尼斯可能就会消失。

104.

域外见闻

第107页

游戏絮语

——读《了不起的游戏——京剧究竟好在哪儿》

○ 文、图 / 刘树生

一部学术著作,连续几个月挤进三联书店新

书排行榜前列,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在一个浮

躁的时代,在一个追星,推崇碎片化知识获取,推

崇快餐文化的当下,读者对一部探讨京剧艺术的

专著投入极大关注和热情,不能不说是一种反常,

也着实令人欣喜。

作为本书作者几十年老友。我有幸参与了此

书的创意、讨论以及审读每一章初稿,直到它的付

梓问世。每每翻阅掩卷,就不由想起这期间两位作

者遇到的艰难苦辛和几度辍笔陷入瓶颈的经历。

这也促使我不得不絮叨几句。

写一本什么样的书?

郭宝昌于京剧从小就是“戏痴”,终生玩票,

拜过师,登过台,曾与许多名角儿有私交。按他私

下里说的就是“憋了一辈子的话,不能不说!”可

怎么说?是个大难题。他多次对我说,想写一本

关于京剧的书。“太应该写啦!”“你想啊,京剧

2022 年 5 月 .105

华夏书屋

第108页

的表演在世界各大表演体系里,独树一帜,找不

到雷同之处!”想想说得对,京剧表演艺术,它既

不是斯坦尼斯拉夫,也不是布莱希特。它就是中

国京剧,中国戏曲。

宝昌一生搞创作,剧作和导演是他强项。可

是写理论著作,他自己说有些理不清头绪。有一

次在什刹海聚,他跟我说:“这也忒难了!一肚

子东西太多,就是不知道怎么把它编排出来。”

我曾经建议他可以用散论的笔法,想到哪儿写到

哪儿。比如像巴乌斯托夫斯基的《金蔷薇》、秦

牧的《艺海拾贝》,或者罗兰·巴特的《爱之絮

语》……他不置可否。

后来陶子(本书的另一位年轻作者)加入了。

当然也是写写停停,陷入苦苦煎熬。如蛇蜕皮,

蝉脱壳。终于有一天,他发过来一篇“说丑”,这

一下提起了我的精神。写得实在是好。其中,“大

美方可言丑”“丑在舞台上的美学功能”“超越悲喜,

生死”,大量活生生的典故,亲历,又把他自己的

美学观点自然融入其中,有很高的学术品质。我

把读稿感觉发给他。他回信说:“一直盼着你的

意见,因为没底。得到肯定,信心大增。”后来我

回答他说:“我怀疑你书的其他章节能否都如‘说

丑’的水准。如果能够,那就成功了!”以后,陆

陆续续收到其他章节,篇篇都有特色,令人倍受

鼓舞。

我突然觉得,得亏宝昌没有听我的建议,如

果那样,他们的书至多也就是像翁偶虹先生那样

一本《戏曲论文散论》。翁先生了不起,但他的

理论还没有形成体系。

关于本书的立论——“游戏”

初 稿完 成 后,终于 得出结 论 ——“游 戏”是

本书的宗旨立论。当时两位作者还没有定下书名。

这也是我所担心的——“游戏”的立论能不能成立?

关于中国戏曲,一百年来众多专家学者都进

行了不懈的探索研究。从百年前的国学大师王国

维,到延安时期和新中国戏曲理论界的巨擘张庚

先生,还有如群星璀璨的戏曲理论家们,都对戏

曲界定进行了卓绝的理论研究。

王国维先生说:“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

也。”为此,他做了大量研究、考证。仅研究戏曲

的著作至少就有六本之多。其中,以《宋元戏曲考》

(商务印书馆出版时改成了《宋元戏曲史》)为代

表作。后来的张庚先生经几十年研究得出“剧诗说”

的结论,并以此为宗,与郭汉城先生写出了《中国

戏曲通史》和《中国戏曲通论》。而这一史一论也

成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看家著作!

记得当年北京广播学院的老师施旭升先生提

出了戏曲的“乐本体”观点,与张庚先生的“剧诗

说”商榷,立时引起争论。这都是旧话。只为说宝

昌的“游戏说”立论之险。

由于担心,就学习。于是想起了训诂学。比

如“戏”它既是戏曲之“戏”,也是游戏之“戏”。

古文字讲究形音义,一个字往往由部首和发音及

字意组成。繁体“戏”则由右偏旁“戈”与左边的

“䖒”(音稀)组成。而此“䖒”字又由上面的“虍”

(音呼,猛兽皮毛纹身之意)和下面的豆组成。所

以,古文字学者认为,“戏”字就是执戈武士在鼓

乐声中与猛兽或者与戴猛兽面具的人(演员)进

行搏斗的狩猎游戏。所以,从训诂学的意义上说,

戏曲的根就在游戏。

我们还可以看看一些古戏楼的对联,也有许

多关于“戏”(戏曲)就是“戏”(游戏)的遗存。

这点书中有,还可以补充几个。比如“台上唱戏,

台下看戏,尽是逢场作戏”,这既有戏曲,又是游

戏。还有一个:上联:“故意装腔,炎凉世态”,

106.

华夏书屋

第109页

下联:“现身说法,游戏文章”。

直接提出了游戏的概念!

其实,这“游戏”是一个哲学命题和文化命题,

与人类文明发展息息相关。这个命题在西方讨论

的比较热。上自亚里士多德,下至康德、席勒、斯

宾塞,当然还有尼采,最后到德国的大哲学家伽

达默尔,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一个流派。他们的

主要论点是“人类文明起源于游戏”。这和普列

汉诺夫的“文化艺术起源于劳动”是不同的说法。

新冠疫情前一年,人民出版社翻译了一本德

国大哲学家伽达默尔的书《美的现实性——作为游

戏、象征、节日的艺术》,作者是位哲学美学大家,

著作等身。这本美学书很重要。可惜因为疫情,

我国的读者,甚至学者们没有引起重视。我问过

一些搞学问的朋友,几乎都没看过。这个老外对

东方美学有兴趣,尤其看重中国古代哲学和美学。

他在这本书的中文翻译序言里甚至说:“你和中

国人说哲学和美学,无异于班门弄斧。”哈,也可

能他是客气,也许不是。在这本书里他就说:“最

初的(人类)文明是被游戏出来的。是在游戏中并

作为游戏产生出来并永远不脱离游戏。”我引用

了这句话,意在说明宝昌的京剧“游戏说”的立

论没毛病。而且你看了这本《了不起的游戏》,

它的论证和大量例证都能自圆其说和自成体系!

关于观演一体

这是本书里最有意义的观点,它说出了京

剧,戏曲表演与此前中外学术完全不同的体系。

它突破了斯坦尼斯拉夫的第四堵墙,即演员与观

众,舞台与剧场之间的隔离。“观演一体”这概

念很少有人提。宝昌把它做为中国戏曲,特别是

京剧的表演之独特大声疾呼出来,而且,把它定

义为京剧戏曲表演的特质。书中有大量的实例,

有说服力。比如:“叫好”,而且,叫好也分“七

类八派”,这恐怕大多戏曲界的行家们也都不太

知道。再有,表演中的“现挂”也都是“剧场美学”

里的特色。

“观演一体”提得好,而且,这在戏曲源头

上有先例,很普遍。这让我想起了《太平御览》

里记载的一段轶事。说的是唐代最小诗人刘宴的

故事。读过三字经的都知道有这么几句:“唐刘宴,

方七岁,举神童,做正字。”他写的一首诗流传后世,

即《咏王大娘戴竿》。事情发生于唐玄宗(就是

梨园祖师爷唐明皇)开元十二年。不妨引用一下《太

平御览》:

“唐明皇御勤政楼,大张乐,罗列百技。时

教坊有王大娘者,戴百尺竿,竿上施木山,状瀛

洲方丈(蓬莱,方丈瀛洲),令小儿持绛节出入于

其间,歌舞不辍。时晏以神童为秘书正字,方十

岁(这里记述有误,刘宴生于公元 716 年,开元

十二年是公元 724 年,应该是八岁)帝召之,贵

妃置之膝上,为施粉黛,与之巾栉,令咏王大娘

戴竿。晏应声而作,贵妃大喜因命牙笏及黄纹袍

2022 年 5 月 .107

华夏书屋

第110页

赐之。”

刘宴遵命而作的诗就是《咏王大娘戴竿》:“楼

前百戏竞争新,唯有长竿妙入神。谁谓绮罗翻有力,

犹自嫌轻更著人。”

这段记载非常典型地说出了“观演一体”的

剧场美学。你想啊,那次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勤政

楼观看百戏大赛时,演员、教坊的艺人王大娘,

在做精彩的戴竿演出。而观众则是唐玄宗、杨贵

妃及一众官员大臣。此时,舞台上(也许只是勤政

楼下的广场)的杨贵妃却在给抱着的神童刘宴描

眉画眼。看到精彩处,叫好声不绝。贵妇命刘宴即

兴以戴竿为题赋诗一首。诗成《咏王大娘戴竿》,

杨贵妃当即赏赐。这不典型的“观演一体”吗?在

中国戏曲史上,百戏也是戏曲的源头之一。所以说,

观演一体也是历史沿革。

学术著作也应该有可读性,文学性

笔者在退休前几年,有幸担任中国艺术研究

院的高级职称评委和教育部优秀博士论文的评审。

这期间,阅读和学习了大量的学术著作。可是,在

此学习过程中,也深深感到某种遗憾:不能不说,

这些著作都有各自学术领域中的建树,著作体例

架构合理,论述清晰逻辑性严谨,所用资料例证

丰富翔实。但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几乎所有学

术著作面孔绷得都紧,太严肃(或者说过于僵硬),

看着太累。而《了不起的游戏》则大不同。作为一

部有学术品质的著作,它的可读性太强了!可以

说,在阅读初稿和审议修改稿乃至成书后的阅读

中,丝毫没有过去评审专著时的辛苦。一部理论

专著能让读者产生阅读快感,很了不起。书中的

论述平实,妙语横生,落笔成趣,都是我所见过、

读过的学术专著中的奇葩和另类。当然,我这么

说丝毫没有贬低本书作为学术著作的严肃性。

当然,能取得这样的效果,与郭宝昌本人的叙

述风格有关。我还看过他写的书,比如《说些你不

知道的事》《都是大角色》,但那些书不是理论著

作。至于本书的学术论述特点,宝昌的合作者陶子

居功至伟。陶子是位年轻学者,女博士,社科院研

究员。在这次与宝昌合作中,她实践了自己一贯的

主张——“用中国人自己的语言说中国人自己的美

学。”这次与宝昌的合作,她做到了!她做了大量

的研究劳动。我知道,她仅仅录音就积累了几百盘

之多。每次阅读稿子,我都没有感觉到她的痕迹。

《了不起的游戏》其文风既涉笔成趣,又逻辑严谨。

常常惊叹陶子她是怎么做到的,实在是太了不起!

最后再絮叨一句。《了不起的游戏》是中国戏

曲学术领域一部重要著作,也是对国际戏剧美学的

一个贡献。他向世界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中国戏曲

文化遗产的路径。从学术上向世界展现流光溢彩的

京剧艺术不同于世界任何一派而独树一帜的戏剧表

演艺术体系。

向两位作者致敬。

刘树生,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硕

士生导师。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文学学会理事。

著有《中国第五代电影》《一部影片的诞生》,长篇小说

《谋圣鬼谷子》,小说集《爱应从负数开始》《陶魂》等。

编剧作品《三国演义》《了凡四训》《谋圣鬼谷子》等影

视剧百余部(集)。作品多次获国家级各类奖项,学术论

文获中国艺术研究院第一届、二届、四届优秀科研成果奖。

作者简介

郭宝昌,1940 年生,广西电影制片厂、深圳电

影制片厂导演、编剧。创作电影《神女峰的迷雾》《雾

界》《春闺梦》,及电视剧《大宅门》《淮阴侯韩信》

《大老板程长庚》等多部影视作品。近年仍从事影视、

文学、京剧、话剧创作及戏曲理论研究。

链接

108.

华夏书屋

第111页

澳门文学:《文戏武唱》与《镜海魂》

○ 文 / 张 陵

澳门作家穆欣欣的散文内地读者读得比

较多,较之其他澳门作家,相对熟悉一些。

她 在内地出版 过《寸 心 千 里》《当豆 捞 遇 上

豆汁儿》,新近又出版《文戏武唱》。

澳门的文学以诗歌、散文为主打,穆欣

欣则是一位出色和重要的散文作家。她的散

文随笔,有澳门散文共同的文化特征,也有

自己的特色。由于主要发表园地报纸副刊特

有的格局与优势,澳门的散文通常短小精巧,

文字也洗练简洁,从容而温情地反映着澳门

的现实,讲述着澳门老百姓日常生活点点滴

滴的故事。澳门回归祖国后,老百姓的生活

看上去并没有太多太大的变化,但在澳门散

文作家的笔下,已经积极传递着澳门社会心

向祖国,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信息,真实

地表达了老百姓心灵深处的永远的乡愁。这

么多年下来,就形成了澳门散文独有的思想

内涵,形成澳门散文独有的文化价值。

这方面,穆欣欣的散文可能更引人注目。

她后来嫁到北京,成了一个地道的北京媳妇,

过起了北京老百姓的日子,真实地体验着北

京生活,感受北京的风土人情。因此,她的

散文时时在比较着北京与澳门,写两地生活

的异同,也写两地文化的沟通。散文集《当

豆捞遇上豆汁儿》处处能读到这种比较。《这

样 的 细 节 叫 人 温 暖》一 文 说:“ 我 的 居 住 地

常在澳门和北京两个一大一小的城市更换着,

已无法说清楚自己更熟悉哪一座城市”。这

样的生活和体验,是其他澳门作家所没有的。

因此,作品与内地的融合感更真实,更生活化,

也就更有细节,更可感。

她从小生活在一个“戏迷”家庭里,长

大后又在内地大学里读戏剧专业的研究生,

得到南京大学戏剧学博士学位。父亲穆凡中

先生不仅是个“戏迷”,而且,对中国戏剧有

着很深的研究,是澳门文艺的评论大家,是

澳门戏剧评论第一人。他多年鼓励支持穆欣

欣利用假期专程到北京看戏,一看就是几出

十几出,有些经典剧目则反复看,反复品。可

以说,穆欣欣在北京看的戏,比很多的北京

人还要多,比很多北京人更热爱京剧。在《文

戏武唱》中的一篇文章里,她感慨道:“对我

2022 年 5 月 .109

华夏书屋

第112页

来说,能够天天看戏,才是梦寐以求的幸福

啊。”这样的戏剧文化感悟的积累,也是她

散文创作的重要资源。光从她的生活经历和

文化修养看就能知道,她的散文必然与众不

同。

《文戏武唱》相当多的篇幅还是写澳门

的生活,写北京的生活,还有一些精美的游

记。不过,最可读的最有意思还是要数第一

辑“看过几出戏”。如果能从穆欣欣的散文

里粗略地梳理出她从“戏迷”、戏剧研究者,

到成为罕见的“爱戏又同时能够写戏曲文章”

的文化人这条线索的话,读她这些散文就更

有意思了。也许,这只是她关于戏剧思考、

思想的片断,但足以成了“冰山”的一角,

能感觉一座大“冰山”在她内心有力支撑着。

记得穆凡中先生曾经说过,澳门是一座

喜爱戏剧的城市。这种喜爱大约可以追溯到

400 多年前伟大的戏剧家汤显祖到澳门后不

久写下的不朽作品《牡丹亭》。用穆欣欣《文

戏武唱》里的话就是,汤显祖的到来,给了

澳门一个“入戏”的机遇,澳门抓住了。从

此,澳门这座城市就与戏剧结下了不解之缘。

澳门人爱看戏,中西方的戏剧都在这里上演,

几百年下来,澳门就成了爱戏之城,积累了

悠久和厚实的戏剧文化。这一点,大湾区所

有的城市,都没有哪一个能和澳门比。也许,

穆欣欣的戏剧痴迷感悟和思考,除了良好的

家教之外,更得到丰厚的戏剧文化土壤的养

育。

从《文戏武唱》这些说戏评戏的艺术随

笔里,可以看出,穆欣欣在北京、南京这样

的中国戏剧传统重镇看戏听戏,研读戏剧,

夯实了自己的戏剧历史观、时代观。她在《看

过几出戏》一文中讨论历史剧时说,历史

剧在本质上属于艺术范畴,其具有的戏剧

属性令它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历史的教科书。

而历史,只为历史剧作者提供了历史事件

的粗线条轮廓和创作的基本元素,具体的

情节和细节需要作家通过丰富的想象来补

充和完善。剧作家不是要通过历史剧来还

原历史,而是要通过历史剧来表达对历史

的态度。而后多篇对中国或传统或当代戏

剧,如京剧、昆曲以及其他地方戏剧目的或

评论或赏析的随笔里,都能读出她这种历

史观、时代观的深刻影响。当然,光读这些

随笔无法看到她的戏剧思考的全部。不过,

倒是可以看出,她的戏剧观,与国家、民族

的文艺思想,一脉相承。

应该特别支持的是,她的戏剧教育方

面的观点。在《你一定要看传统戏》里,她

写到在张家港南丰镇永联村永钢集团采访,

发现这里的党委书记是“京剧迷”。他几乎

用“强制”粗暴的方式逼着员工看传统戏。

公司剧院里常年请大城市的好剧团来演出,

剧目有《红鬃烈马》《文姬归汉》《失空斩》

《洪羊洞》《锁麟囊》,涉及的剧种有黄梅戏、

锡剧、沪剧、评剧、京剧、越剧等。联想到

自己从小看戏的经历,她显然同意永钢的

做法。看多了,就会爱上传统戏剧,也就能

弘扬传统戏剧。在传统戏剧严重衰萎的今

110.

华夏书屋

第113页

历史观。

与澳门历史的深沉对话,让穆欣欣对当

年反抗殖民统治的村民沈志亮的事迹有了更

深的认识和理解,看到他身上的反抗精神和

英雄品格,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

宝贵的性格,也表现了澳门这座城市的真正

历史之魂。正是这个沈志亮,挺身而出杀死

了无理抢夺村民土地的澳门总督亚马喇。然

而,这个殖民主义者却被当作英雄立起了塑

像,而真正英雄却惨遭官府杀害。被歪曲的

历史应该纠正过来。于是,一个与以往完全

不同的澳门人的形象,一个澳门历史英雄的

形象,在作家心中酝酿出来,渐渐完整和升

华。当选择用什么艺术形式表达的时候,穆

欣欣毫不犹豫地说:京剧。只有京剧的辉煌

大气,才能配上这样的澳门人。这样的创作

思想,正是新时代“中国故事”文艺观所倡

导的,由此,《镜海魂》的创作打开了澳门

故事走向中国故事的通道。

《镜海魂》的创作和演出取得了巨大成

功,引发了社会观众强烈反响,也得到评论

家的高度评价。评论家田本相说,这是一首

激荡人心的英雄的悲壮的诗。评论家李观鼎

说,剧中主人公沈志亮是强大的,其守护和

平家园的激情,抗击凌辱压迫的斗志,勇于

担当责任的胆魄,以及舍身取义的精神,足

以感天动地。评论家万素说,这是一曲高歌

民族正气,弘扬爱国主义的慷慨悲歌。创作

者把这种历史情感予以升华,激扬出崇高的

爱国主义精神,与当代观众产生了强烈的精

天,“强迫”看戏不失为一种振兴的好方法。

事实上,澳门戏剧之城几百年,多少也自觉

不自觉采取类似“久久为功”的方法。

在纪念澳门回归祖国 15 周年的日子里,

穆欣欣创作的京剧《镜海魂》问世。这是澳

门文艺发展的一件大事情,更是澳门文学发

展一个创新突破。回归祖国多年的澳门,社

会经济得到长足发展,也到了可以期待产生

自己的大作品的时候。这个历史性的机遇,

落在了穆欣欣的肩上。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

人准备的。穆欣欣这个爱戏学戏懂戏的作家,

当之无愧地承担起这个突破创新的创作任

务。

从当地出版的《讲 述澳门故事——本土

题材京剧 < 镜海魂 > 戏里戏外》一书中,我

们可以注意到,穆欣欣创作思想发生了重要

的变化。她一方面继续用散文关注澳门的当

代生活,一方面把自己的目光更深沉地转向

澳门的历史,激活内心一种真正的“历史态

度”。现在一般作家只看到澳门中西交流融

合的文化,而穆欣欣却更深刻地看到 400 多

年殖民统治,给澳门带来的精神文化伤害。

她有一篇散文《年少时我们不懂历史》,写

到铜马广场澳门总督亚马喇雕像所折射出来

的历史,实际上是透着殖民时代的罪恶的。

而《与澳门的一次 深度对活——我写京剧 <

镜海魂 >》一文,更是张扬了她进步正确的

2022 年 5 月 .111

华夏书屋

第114页

作家和文艺评论家,比例超过大湾区任何一

座城市的话,那么,就应该刮目相看。实际上,

比例高并不特别重要,更重要的是,澳门文

学是在一个高度商业化的社会里,靠着一个

小小的副刊阵地坚守下来,发展起来的。也

就是说,在不利于文学生长的环境和生态中

生长起来的。所以,澳门文学看上去是找到

了一片净土,实际上骨子里是文学坚定的守

望。用澳门文学评论家李观鼎先生的话说,

“澳门文学最值得称道就是它的非商业化”,

“守住文学的本真,这是何其难能可贵的事”。

仅这点品质,就足以令人产生敬意。

直到现在,澳门都还是个热门的题材。

外面多少人都进来写澳门,寻找澳门故事,

结果写出来的,多是商业化的文化产品,也

产生不少文化“垃圾”。这种猎奇式地描写

澳门并不真实,不能抓住根本,不能表现澳

门的灵魂。李观鼎的先生意见是,外地作家

多来写澳门当然是好事,但在现有文化生态

下,真正写好澳门,还得靠澳门作家自己。

穆欣欣的《镜海魂》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从这个意义上说,《镜海魂》还有相当高的

示范作用,为澳门文学创新积累了经验。

新时代的澳门,“一国两制”不断深化,

不断创新;融入国家新发展格局正在加速,

正在加力。澳门经济社会发展未来一定会有

大变化。现实推动着文学发展,现实也在呼

唤大作品。澳门文学当迎头赶上,与历史同

行。

神联系,具有极高的现实价值和精神指向。

评论家吴志良说,用一个当代人容易理解的

爱情故事通过强化创新了的现代京剧手段,

充分演绎了澳门人爱国爱澳的家国情怀。

事实上,《镜海魂》的脚本戏文,完全

可以当作一部独立完整的戏剧文学来阅读欣

赏。这里,有着闻一多现代文学抗争不屈的

人性力道,有着汤显祖传统戏曲的优雅形式,

有着澳门人民历史创造的意蕴。这一切,都

在作家创作中融汇成一种独特的艺术个性,

化为与澳门文化相称的戏剧文学主题。做为

一座爱戏的城市,澳门一直在苦苦期待着本

土作家的原创戏剧作品。《镜海魂》的问世,

标志着这种苦苦期待终于有了令人鼓舞的

结果,也标志着澳门戏剧有了自己代表性的

作品,开启了原创的进程,意义非同一般。

实际上,对澳门文学来说,意义更为重大。

穆欣欣以她在文学上和戏剧上的功力,在戏

剧文学上找到了一个创新的突破口,一下子

把澳门文学的格局提高到一个时代的思想高

度。澳门戏剧文学刚起步,作家不多,作品

也不多,但由于起点高,品质好,已经产生

了自己的领军人物。

内地读者并不太了解澳门文学。不过,

如果知道一座只有四、五十万人口的小城,

常年活跃着近百位的诗人、散文作家、小说

112.

华夏书屋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书pdf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