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职教育》2023年第2期电子刊

发布时间:2023-5-23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江苏高职教育》2023年第2期电子刊

高职教学技术 2023年第2期识与课程是密不可分的,课程本身就是知识体系化的结果,知识是课程的核心,也是课程功能得以实现的基础[11]。通过教学实践,课程改革的有效性得到了验证,既为小学教育专业“小学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提供了参考,也为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改革乃至“三教”改革拓展了思路。参考文献:[1]SCHMOKER M.Tipping Point:From Feckless Reform toSubstantive Instructional Improvement [J]. Phi DeltaKappan,2004,85(60):424-432.[2]FULLAN,M G. Turning systemic thinking on its head[J].Phi Delta Kappan,1996,77(6):420.[3]李政涛 . 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责任”[J]. 开放教育研究,2020(2):13-26.[4]李建珍,宗晓 . 教育硕士(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学位研究生“创客教育”课程设计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2019(9):122-128.[5]温贻芳,张琦英,桂德怀... [收起]
[展开]
《江苏高职教育》2023年第2期电子刊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101页

高职教学技术 2023年第2期

识与课程是密不可分的,课程本身就是知识体系

化的结果,知识是课程的核心,也是课程功能得

以实现的基础[11]

。通过教学实践,课程改革的有

效性得到了验证,既为小学教育专业“小学现代

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提供了参考,也为高职院

校专业课程改革乃至“三教”改革拓展了思路。

参考文献:

[1]SCHMOKER M.Tipping Point:From Feckless Reform to

Substantive Instructional Improvement [J]. Phi Delta

Kappan,2004,85(60):424-432.

[2]FULLAN,M G. Turning systemic thinking on its head

[J].Phi Delta Kappan,1996,77(6):420.

[3]李政涛 . 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责任”[J]. 开放教育

研究,2020(2):13-26.

[4]李建珍,宗晓 . 教育硕士(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学位

研究生“创客教育”课程设计研究[J]. 电化教育研

究,2019(9):122-128.

[5]温贻芳,张琦英,桂德怀 .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职课

程适应性提升的策略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2(32):24-30.

[6]田甜,霍生玉 . 谈小教文科生教学能力的影响因素

[J]. 教育探索,2015(2):135-139.

[7]李运华 . 教师核心能力视角下的小学教师课堂问题

应对策略探析[J]. 教育探索,2016(2):120-122.

[8]陈国庆 . 小学教育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建构[J]. 教

育与职业,2016(11):102-105.

[9]殷哲浩“. 三教”改革视域下高职院校实施课程思政

的探索[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4):76-80.

[10]徐洁“. 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

体系诊断与改进路径[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

(1):81-87.

[11]李志军,易小邑 . 增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适应性的

路径研究——一种知识社会学的观点[J]. 职教发

展研究,2022(3):52-60.

The Curriculum Reform and Practice of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

Primary Schools for Primary Education Major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ree Reforms of Teaching, Textbooks and Teachers\"

YANG Hao1

, FU Yanfang1

, YANG Huiling2

, LI Haiying3

(1. Yuli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Yulin 719000, China;

2.Central Primary School of Mengjiawan Town, Yulin 719000, China;

3.Shenmu No. 11 Middle School, Shenmu 719300,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minent problems faced by the curriculum of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 Primary Schools for primary education major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tudies and

formulates curriculum standards, innovates teaching content, designs a four ⁃ stage curriculum teaching model

that emphasizes both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focuses on ability. It sorts out and forms the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basic teaching abilities and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based on this, constructs an

operational mechanism for teaching quality diagnosis and improvement. Through teaching practice verification,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curriculum reform has significant effects o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in primary education majors. It not only provides a direct reference for the teaching reform of the course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 Primary School of primary education majo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ut also expands the thinking for the reform of other professional courses, the research methods and

conclusions of which can be used for reference by relevant teachers at the front line of teaching.

Key words: the three reforms of teaching, textbooks and teachers; primary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diagnosis and improvement

(责任编辑:葛 薇)

95

第102页

第23卷第2期

2023年4月 Jiangsu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Vol.23 No.2

Apr. 2023

基于市场需求调研的

应用型本科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金 雷,朱元彩,杨 东,吴兆立,刘海波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信电工程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摘 要:我国高校人工智能专业发展势头强劲,然而其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匹配度不高,应用型人才培养

存在一定不足。为了弥补人才供需差距,通过问卷调查与大数据爬虫等方式对人工智能领域市场需求进

行调研,分析了企业对人才主修课程需求、专业需求、岗位与特质需求以及专业技能需求等情况,并针对

需求情况从师资队伍、产教融合、课程体系、培养目标、教学模式等五个方面出发,提出了应用型本科人工

智能专业人才培养改进的可行途径。

关键词: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应用型本科;市场调研;大数据爬虫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章编号:2096-6725(2023)02-0096-07

文献标志码:A DOI:10.15903/j.cnki.jniit.2023.02.012

一、问题的提出

人工智能专业作为由基础学科孕育发展而

来的面向未来新产业与新应用的新工科专业代

表,其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决定国家在新一轮科

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中能否掌握话语权与主动权

的关键。2017 年,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

发展规划》,明确了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战略目

标与具体任务,并将之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标

志 着 人 工 智 能 发 展 正 式 进 入 国 家 战 略 层 面 。

2018 年,为了落实国家人工智能发展战略,培养

人工智能人才,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人工智能

创新行动计划》,将建立并完善适应人工智能产

业需求的高校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作为

重点任务[1]。经过若干年发展,截至 2021 年底,

全国开设人工智能专业的本科高校从最初获批

的 35 所发展到 345 所,发展势头强劲[2]。然而,

脱胎于计算机类的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无论

在师资队伍建设、产教融合、课程体系还是培养

目标或教学理念上,都存在与人工智能产业需

求对接不准、学生所学知识与企业需求匹配度

低、学生技能水平不高等问题,应用型人才培养

存在一定不足。因此,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

质人才为目标的应用型本科人工智能专业必须

以市场需求调研为基础,倒推完善人才培养方

案。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大数据爬虫等方式,对

人工智能领域市场需求情况进行调研,找到供

给侧与需求侧之间的差距,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对于完善应用型本科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方

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一定意义。

二、应用型本科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存

在的不足

我国自 2018 年起全面深化以市场为导向的

收稿日期:2022-10-30

基金项目:2021 年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校教研课题(编号:ES2021-29);2021 年度徐州市政策引导类计划(产学研合作)高校院

所服务地方发展项目(A 类)(编号:KC21335);2022 年度江苏省建设系统科技项目(编号:2022ZD10003)。

作者简介:金雷(1991—),男,江苏徐州人,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助教,工学硕士,研究方向:人工智能。

96

第103页

高职教学技术 2023年第2期

人工智能专业改革,应用型本科高校人工智能

专业人才培养得到长足进步。但由于发展时间

较短,专业师资队伍、校企合作、课程体系等配

套资源建设未能跟上专业发展速度,且多数应

用型本科的培养目标仍然是培养学术型人才,

与企业需求脱钩导致人才培养与人工智能产业

发展呈现倒挂现象[3],因此应用型本科人工智

能 专 业 人 才 培 养 仍 存 在 诸 多 不 足 ,具 体 表 现

如下。

(一)师资队伍建设不充分

由于我国人工智能专业发展的年限不长,

培养的人才数量无法满足国内大批高校开设人

工智能专业的师资队伍要求,导致应用型本科

人工智能专业的师资队伍大多由计算机类等相

关专业教师“跨界”组队而成[4],“科班”教师数

量严重不足。此外,大部分应用型本科教师缺

少在人工智能企业一线工作的经历,人工智能

项目实际开发经验少,专业技能水平有待提高。

(二)产教融合不深入

目前,虽然多数应用型本科人工智能专业

都拥有配套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以及校外合作

共建企业,但在实际人才培养中存在“有教无

产”或“多教少产”现象,形式化问题严重,未能

真正将产教融合工作落实落细。大多数应用型

本科以校内线下教学作为培养与考核学生的唯

一渠道,形式单一,严重浪费了企业提供的丰富

线上资源与校内外实习实训资源,校企联合培

养育人机制不健全。

(三)课程体系不平衡

人工智能专业是“赋能”型专业,不仅需要

计算机类课程,还需要电子、通信、自动化以及

文、史、哲、管等学科门类课程[5],从而实现人工

智能专业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培养人才适用

性广。然而,目前应用型本科人工智能专业的

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局限于计算机类课程[6],多

是传统计算机类课程的简单组合,课程交叉程

度低,交融性与综合性欠缺。课程体系失衡导

致培养人才能力单一,难以满足人工智能企业

对更加精细、多元的“人工智能+X”复合型人才

的需求。

(四)培养目标与岗位人才需求不匹配

新兴的人工智能专业目前尚未成为成熟的

一级学科[7],故多数应用型本科高校对人工智

能领域的认识还有所不足,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时未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与岗位技能分析,目

标定位偏向于计算机类理论人才,导致培养的

人工智能专业人才与计算机专业人才界限模

糊,技能水平与企业岗位需求匹配度不高、差

距大。

(五)教学理念认识不充分

人工智能是“强应用型”专业,关键是如何

将人工智能知识实际应用到具体工作中,故人

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教学理念要以培养学生动

手能力为主,加强实训实践。然而,由于应用型

本科高校普遍缺乏对人工智能专业教学理念的

认识及指导,专业人才培养仍然以“教师、教材、

教室”为核心,在教学过程中重理论、少实践,学

生的动手能力没有得到充分锻炼[8],无法满足

企业对人才动手能力与实战经验的要求。

三、基于市场调研的人工智能专业人才需

求分析

(一)调研设计基本思路与数据采集

本次数据采集主要采用大数据爬虫与问卷

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旨在通过市场调研搜集人

工智能领域人才专业课程需求、工作岗位需求、

能力素质需求、工作技能需求等方面的数据信

息,了解人工智能企业期望得到具备哪些素质

能力的专业人才,从而为应用型本科人工智能

专业人才培养提出改进意见。

问卷调查表包含单选与双选两种题型,重

点围绕人工智能产业人才需求情况进行设计,

旨在获取人工智能产业工作人员对人才需求的

主观数据。问卷调查表由高校、企事业单位专

家共同设计完成,向位于全国 8 个省(自治区、

直辖市)下辖的 21 个地级市的 162 家企业组织

以及个人发放。经过三个月时间,共回收调查

问卷 5386 份,剔除无效以及不满足时间、答题等

验证机制的答卷,得到有效问卷 5165 份,问卷有

效率为 95.9%。

97

第104页

2023年第2期 高职教学技术

除此之外,通过大数据爬虫获取招聘网站

中以“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为关键词的职位

招聘信息,从招聘信息中获取人工智能产业对

人才需求的客观数据,最终获取 2022 年 6 月 1 日

到 8 月 31 日期间共计 16 万余条人工智能相关工

作岗位数据。

(二)调研数据处理

利用 Python 作为文本分析工具,对基于大数

据爬虫与问卷调查采集到的人工智能领域市场

人才需求数据进行去重、清洗、格式化等一系列

操作,通过大数据统计分析总结出市场对高校

人工智能专业人才需求的一般性规律。组织高

校、企事业专家深入挖掘一般性规律中所蕴藏

的企业对人工智能专业人才的期望,结合前文

提到的应用型本科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存在

的不足,提出应用型本科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

养改进的建议。

(三)调研分析与研究发现

通过对调查问卷与爬虫数据的归纳分析,

并结合对人工智能企业和员工的走访调研、电

话访谈结果,得到人工智能领域市场人才需求

分析结果,具体如下。

1. 课程与专业需求分析

人工智能领域分支众多,根据研究方向不

同,企业对人工智能专业人才主修的课程要求

也不尽相同。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去重、过滤、

归类后,得到人工智能产业对人才主修课程需

求情况(如表 1 所示)。

从调研中发现,人工智能企业对人才所修

课程的需求有 2 个特点。一是重视数学课程教

育,除高等数学基本知识外,多数企业还要求进

一步研究“矩阵”“离散数学”等进阶课程。二是

涉 及 专 业 门 类 广 泛 ,需 求 的 课 程 涉 及 到 工 学

(58%)、理学(8%)、文学(4%)、管理学(7%)以

及心理学、教育学等其他多门学科(23%),其中

工学课程居于主导地位;工学课程中又涉及计

算机(48%)、电子(18%)、通信(16%)以及自动

化、机械等其他专业课程(18%)。

表 1 人工智能产业对人才主修课程需求情况

知识模块

通识教育

基础教育

专业教育

拓展教育

课程名称

概率论与数理

统计

矩阵

线性代数

统计学方法

最优化

形势与政策

数据结构

操作系统

计算机网络

数据库系统

机械

计算机组成与

原理

神经网络

信息检索

数据挖掘

计算机视觉

计算生物学

模式识别

神经计算

深度学习

语音处理

搜索引擎

博弈论

心理学

文学赏析

离散数学

微积分

大学英语

机器学习

电磁学

Python程序

设计

物联网

人工智能

算法分析与

设计

自然语言处理

情感分析与

计算

传感器

无线传感网络

文本挖掘

嵌入式开发

语言哲学

认知科学

创新创业

人工智能伦理

数值计算与

Matlab

新工科

思想品德教育

大学物理

艺术与美学

高等数学

知识工程

Java程序设计

问题表达与

求解

编译原理

虚拟现实

计算机图形学

智能无人系统

管理科学与

工程

知识图谱

信号与系统

群体智能

移动应用开发

决策与机器人

序列

机器人运动学

信息安全

密码学

2. 岗位与特质需求分析

根据技术方向的不同,人工智能领域市场

将岗位分为应用层、技术层、基础层以及衍生层

4 类。经数据归类后,得到人工智能产业岗位需

求情况(如表 2 所示)。

98

第105页

高职教学技术 2023年第2期

表 2 人工智能产业岗位需求情况

岗位类别

应用层

(43.6%)

技术层

(41.2%)

基础层

(12.1%)

衍生层

(3.1%)

岗位名称

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工程师

人工智能项目经理

人工智能需求分析工程师

计算机视觉算法工程师

自然语言处理算法工程师

机器学习算法工程师

语音识别工程师

图像识别工程师

深度学习算法工程师

智能终端研发人员

GPU工程师

AI芯片工程师

所占比例

17.1%

14.0%

12.5%

12.8%

8.5%

7.8%

5.2%

4.6%

2.3%

5.6%

3.7%

2.8%

3.1%

从表 2 可以看出,人工智能产业对应用层岗

位与技术层岗位人才需求量最大,分别占 43.6%

和 41.2%。可见,直接面向用户负责人工智能项

目落地实施的技能型人才与人工智能典型应用

的研发人员是最紧缺的;基础层岗位负责人工

智能产业的底层逻辑,对人才要求高,占比仅为

12.1%;而衍生层岗位需求近年来也增长明显。

对上述人工智能产业岗位的职位描述进行

分词,经过同义词替换、标准化、词频统计等操

作,得到人工智能产业岗位特质热词及频次(如

表 3 所示)。

表 3 中的人工智能产业岗位特质热词可分

为两类:能力特质与素质特质。在能力特质中,

“ 自 然 语 言 处 理 ”“ 软 件 ”“ 算 法 ”、Tensorflow /

caffe、Python/Java、“神经网络”是企业要求数量

最多的能力,代表了从事人工智能产业所必须

掌握的编程语言(Python/Java)、框架(Tensorflow/

caffe)以及基本能力(神经网络、算法);在素质

特质中,企业更倾向于有“经验”的求职者,而对

于应届毕业生,企业则期望他们有“实践”经历,

这充分表明人工智能是高度产业化项目化的领

域,求职者要有丰富的项目实战经验。

表 3 人工智能产业岗位特质热词及频次

能力特质

自然语言处理 8913

算法 8734

软件 8715

Tensorflow/caffe 8139

Python/Java 8054

神经网络 8036

数学 7855

深度学习 7850

理解 7829

机器学习 7793

识别 7519

分类 7138

处理 6991

电子 6730

C/C#/C++ 6488

Opencv/numpy 6455

自动化 6372

通信 6353

质量评估 6345

检测 6047

视频分析 5900

最优化 5709

计算机视觉 5273

决策 5119

Linux 5098

数据挖掘 5032

嵌入式 4055

学科交叉 3824

策略 3811

特征分析 3650

硬件 3387

大数据 3287

统计 3174

安全 3115

工程 2971

科研 2841

信号 2347

竞赛 2196

数据库 2184

Matlab 1878

知识图谱 1399

生物医学 1311

cnn/svm 1301

boost/Hadoop 1210

AI芯片 863

素质特质

经验 8979

分析能力 7843

团队协作 7705

主动好学 7680

沟通能力 5808

实践 5795

钻研探索 4491

文档编写 3851

思维逻辑 3676

独立思考 3621

动手能力 3222

创新 3028

热爱技术 2630

责任心 2571

英语阅读 1582

3. 专业技能需求分析

应用属性是人工智能产业的固有属性,想

要从事人工智能领域工作,必须掌握特定的专

业技能。通过调研,得到企业视域下从事人工

智能工作最需要的专业技能,并将这些专业技

能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组成专业技能链(如图 1

99

第106页

2023年第2期 高职教学技术

所示)。

图 1 人工智能主流专业技能需求

从调查访问中发现,企业对人工智能专业

技能需求包括三部分。一是技能基础,包括线

性代数、微积分等数学内容,企业对求职者数学

功底的重视程度远超其人工智能专业教育背

景。二是技能掌握,包括人工智能所涉及的编

程语言、主流框架、开发工具等。人工智能专业

编程语言选择多,如 Python、Java、C++等都是主

流编程语言,人才需求量大。但由于 Python 简

单易用,支持众多 AI 算法库,仍然是人工智能专

业首选编程语言。三是技能应用,该部分涉及

金融分析、自动化测试、医疗诊断、故障识别等

领域,不同应用场景所需的技能差距较大,如使

用 Docker 实现容器编排等,需根据具体的场景

和企业方向而定。

四、应用型本科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的

改进路径

基于前文分析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人工智能

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以及人工智能领域市

场的需求调研,本文从师资队伍、产教融合、课

程体系、培养目标、教学模式等五个方面出发,

为优化改进应用型本科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

工作提出建议。

(一)培养一支以“实战”型人才为主、多学

科综合的师资队伍

应用型本科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应该以

高新技术产业需求为基础,培养以“实践经验”

为主要特质的、具有多专业背景的复合型人工

智能应用人才,因此需要建立一支以技术能力

强、企业经验丰富、紧跟科技前沿为鲜明特点,

多学科综合的师资队伍,从而加强专业人才培

养的学科交叉性与知识结构互补性。第一,建

立完善校企师资互动机制。高校教师参与企业

项目研发,企业人员将实践经验、案例资源、技

术平台带进课堂。通过校企师资互动,保证人

工智能师资队伍具有丰富的项目经验,并紧跟

市场技术需求,提高学生项目实战能力。第二,

组建“外延型”人工智能师资队伍。“技术层”人

才培养需要计算机类专业教师,而“应用层”人

才培养则同时需要经济、管理、文学等非计算机

类专业教师。专业可采用扁平化组织管理方

式,从不同学院选调跨学科专业教师,提高师资

队伍的学科综合性。

(二)深化产教融合,对标岗位需求拓展校

企协同育人方式

人工智能领域市场需求以“应用层”与“技

术层”人才为主,并要求他们掌握基本编程语

言、主流框架和开发工具等。因此应用型本科

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要以主流专业技能为依

托,对标岗位需求,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创新校

企协同育人方式。第一,对标实际生产工作,打

造符合企业生产标准的学科竞赛实践体系。应

用型本科学校要主动联系企业,以实际工作场

景为指导,以实际岗位技能为考察指标,共同组

织各类学科竞赛。通过精心策划竞赛通道、竞

赛内容以及竞赛形式,重点围绕 Python 编程培

养学生解决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

学习等主要岗位问题的能力。第二,开展企业

项目暑期实训。教师和学生全流程参与企业人

工智能项目需求调研、分析、方案设计、功能实

现、验收等环节,打通实践环节壁垒,真正提高

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项目问题的能力。

(三)重视数学基础,建设通专结合的多学

科交叉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根据上文所述的课程需求分析可知,人工

智能市场期望高校开设的课程门类繁多,包括

工学、理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哲学等众多

学科门类,而以数学等通识课程为根基,这就要

求应用型本科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100

第107页

高职教学技术 2023年第2期

要以基础为重,筛选通识教育中与人工智能相

关的要素并同专业教育紧密结合,从而加强学

科的应用性。第一,加强人工智能专业所需的

数学教育,夯实专业基础。人工智能的本质是

利用神经网络构建函数模拟人脑运作[9],因此

课程体系要注重包括逻辑能力与分析能力在内

的数学能力的培养;同时要坚持以应用为导向,

加强数学与人工智能专业的结合学习。第二,

围绕计算机类课程,建设多学科交叉专业课程

群。通过调整、整合、融合,进一步拓宽学科覆

盖面,使课程内容包含自然、社会、人文、语言、

认知、管理、生物、工程伦理等学科内容,使不同

学科的专业知识形成多学科交叉的课程,真正

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四)加大人工智能“应用层”与“技术层”人

才培养力度,科学确立适应产业需求的人才培

养目标

目前,人工智能领域市场的特点是对“应用

层”和“技术层”人才需求多、涉及行业广,且“衍

生层”需求增长明显,这就要求应用型本科人工

智能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以培养适合各个行业

的“应用层”与“技术层”人才为主;同时根据市

场岗位类别划分研究方向,紧跟市场需求变化,

关注新生岗位,及时调整培养目标,避免人才培

养目标单一导致同质人才扎堆现象。第一,确

立不同岗位方向人才培养目标。人工智能领域

工作岗位众多,不同岗位可能侧重技术也可能

侧重管理。如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工程师、需求

分析工程师、计算机视觉工程师、智能终端设计

工程师等岗位需求的具体能力有所不同,因此

在满足国家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

上,要有的放矢地根据岗位需求分流培养,保证

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市场生态良好发展。第二,

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动态调整机制。以人才培养

目标服务地区人工智能产业结构需求为导向,

建立产业需求预测平台,及时精准分析预测市

场变化,掌握目标服务地区人才结构情况,以及

毕业生的竞争力、薪酬、掌握的知识体系与岗位

所需知识之间的匹配度等信息,从而了解产业

发展对人工智能专业人才的新要求,及时调整

人才培养目标,始终紧跟市场步伐。

(五)加强实践,构建模块化人才培养教学

模式,提高相对应的学生能力素质与素质特质

人工智能领域市场亟需具有“经验”“分析

能力”“团队协助”等素质特质以及“自然语言处

理”“算法”等能力特质的应用型人才,而这些特

质必须通过案例式人工智能项目才能得到真正

锻炼与培养。因此应用型本科人工智能专业人

才培养应采用模块化分组协作教学,将项目重

构分解为案例模块,学生组成不同团队,分别担

负起案例模块的市场调研、软件研发、软件测

试、文档撰写等不同职责,通过团队合作整合模

块实现完整项目。模块化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既

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培养了素质特质,实

现了实践能力与素质特质融合培养。

参考文献:

[1]易雅琴,谢宾 . 基于“人工智能+X”的高职高技能人

才 培 养 模 式 与 路 径[J]. 教 育 与 职 业 ,2020(17):

46-52.

[2]胥帅,关东海,许建秋,等 . 面向产业需求的高校人

工智能人才培养研究[J]. 软件导刊,2022(7):6-11.

[3]吴蓓蓓 . 高校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问题及对策[J].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2022(5):11-16.

[4]方兵 . 我国高校人工智能产业学院建设:实然、必然

与 应 然 —— 基 于 30 家 人 工 智 能 产 业 学 院 的 考 察

[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4):52-58.

[5]张银荣,杨刚,徐佳艳,等 . 人工智能素养模型构建

及其实施路径[J]. 现代教育技术,2022(3):42-50.

[6]王周秀,徐玲,钱小龙 . 世界一流大学人工智能人才

培养研究——以英国爱丁堡大学为例[J]. 河北师范

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3):128-133.

[7]胡清华,王国兰,王鑫 . 校企深度融合的人工智能复

合型人才培养探索[J]. 中国大学教学 ,2022(3):

43-50+57.

[8]茹宁,王建鹏,苏明 . 基于供需矛盾分析的高校人工

智能专业人才培养策略[J]. 高等职业教育探索,

2021(6):1-9.

[9]吴青,景蓉蓉 . 人工智能人才的需求现状与对策[J].

计算机教育,2019(10):63-66.

101

第108页

2023年第2期 高职教学技术

Research on Cultiv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Professionals in

Application⁃Oriented Tertiary⁃Level Colleges Based on Market Demand

Investigation

JIN Lei, ZHU Yuancai, YANG Dong, WU Zhaoli, LIU Haibo

( Jiangs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Xuzhou 221116, China)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is strong, but

its talent cultivation does not match the industrial demand well, and there are certain deficiencies in the

cultivation of practical personnel. In order to bridge the gap between talent supply and demand, the market in

the field of AI was investigated through questionnaires and big data crawlers, and major⁃course needs, specialty

needs, jobs and characteristics needs and professional ⁃ skill needs of enterprises for talents were analyzed.

Based on the above analysis, feasible ways to improve the cultivation of AI professionals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ere proposed from five aspects, such as teaching staff,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teaching modes.

Key word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alent cultivation; application ⁃ oriented tertiary ⁃leve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arket research; big data crawler

(责任编辑:葛 薇)

版 权 声 明

为适应我国信息化建设发展要求,扩大本刊及作者知识信息交流渠道,《江苏高职教育》已加

入《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核心

期刊(遴选)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国家哲学社会科学

学术期刊数据库》《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等数据库,许可这些数据库以数字化方式复制、

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本刊支付的稿酬已含著作权使用费,所有署名作者向本刊

提交文章发表之行为视为同意上述声明。如作者不同意网络传播,请在投稿时声明,本刊将做适

当处理。

102

第109页

第23卷第2期

2023年4月 Jiangsu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Vol.23 No.2

Apr. 2023

基于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

高职教师培训利益相关者及其协同机制研究

周雅倩

(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中心,江苏 常州 213001)

摘 要:高职教师培训多元协同模型由高职院校、高职教师、培训基地和教育行政部门等利益相关者组

成,具有综合性、开放性和混合性的特点。利益相关者各方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经过多次输入—传送—

转化,不断地反馈、改进、调整,使整个模型由无序走向有序,从而达到最优的培训管理效果。利益相关者

协同互动机制主要表现在培训需求调研、培训项目规划、培训方案制定、培训项目实施、培训质量评估、培

训过程反思等高职教师培训全过程。

关键词:高职教师培训;利益相关者;协同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章编号:2096-6725(2023)02-0103-06

文献标志码:A DOI:10.15903/j.cnki.jniit.2023.02.013

教师培训是高职教师提升职业能力和素养

的重要途径。2012 年以来,教育部将高职教师

培训纳入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开展大

规模的高职教师培训工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基本满足了新时代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

要求。高职教师培训项目在运行中存在诸多利

益相关者[1],这些利益相关者围绕培训服务构

成紧密相连的关系网络,共同处于教师培训的

“生态环境”之中,对培训的组织实施、培训效果

等产生深远影响。

当前,“利益相关者”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

点话题。研究者主要对教师培训体系构建中利

益相关者及其利益诉求[2]、共同利益的实现途

径[3]、利益冲突[4]、教师职后专业化发展等方面

进行研究。对于高职教师培训而言,由于其培

训主体和客体的特殊性,在学校发展中起着重

要的作用,因此,各利益相关者对高职教师培训

的影响更加显著。本研究旨在以江苏高职教师

培训项目为例,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探索高职教

师培训中各利益相关者的协同机制,以期进一

步提高高职教师培训效果,推动职业教育高质

量发展。

一、高职教师培训的利益相关者

(一)培训规划管理方:教育行政部门

教育行政部门在高职教师培训项目规划与

管理中处于主导地位。从国家层面上来讲,它

主要通过制定全国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引领带

动各地建立技艺精湛、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

师队伍。从省级层面上来讲,它是职业教育教

师培训的责任主体,既要承接国家对教师培训

的总方针,又要结合本省职业教育重点工作和

高职教师培训实际,提供与之更加契合的思路,

有效保证教师培训制度落实,引导开展全员培

收稿日期:2023-02-13

基金项目:教育部专项课题“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东西部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平台建设与创新机制研究”(编号:TX20200502);

2023—2024 年度江苏职业教育研究立项课题“技能江苏建设下职教教师培训模式优化研究”(编号:XHYBLX2023062)。

作者简介:周雅倩(1986—),女,河南永城人,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中心助理研究员,农学硕士,研究方向:高职教师

培训。

103

第110页

2023年第2期 高职教育管理

训和校本研修工作。

2006 年,教育部、财政部开始实施职业院校

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职业

能力。“十三五”期间,按照中央“放管服”的要

求,国家级培训项目采取“中央项目资金,地方

组织实施”的方式,省级培训项目则由地方行政

部门组织实施。为统筹组织实施培训项目,江

苏省在省级教育部门领导下成立了项目管理办

公室(师培中心),其主要职责是统筹与调研教

师培训需求、研究与咨询培训政策、开发培训项

目与资源、组织与落实培训计划、构建培训平

台、实施培训质量绩效评价等。本文所指的教

育行政部门主要是指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其下

设的项目管理办公室。

(二)培训实施方:培训基地

培训基地是项目的具体实施方,亦是培训

体系的核心主体,一般由应用型本科、高职院

校、大中型企业及行业协会构成,可单独或多方

协同承接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职教国

培”示范项目、名师(名匠)名校长培养计划等国

家级培训任务以及地方各级教师培训任务。培

训基地在组织实施培训项目过程中协同企业、

学校、教师等多方主体,深度参与职业院校教育

教学改革,成为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

重要助推力量,是促成企业和学校技术共享、合

作研发、技能传授、成果转换的重要载体。各基

地在自身办学特色的基础上对各类资源进行组

合优化,加强各培训主体间的互动联系和沟通

合作,在培训开始前对学员培训需求展开调研,

并结合项目培训目标和重点设计培训方案,培

训过程中强化管理和互动交流,适时进行培训

效果评价和培训返岗跟踪。教师企业实践基地

是培训基地的一种类型,一般由高水平大学、全

国职业教育教师培训重点建设基地、职业院校

和大中型企业共建而成,主要承担国家级、省级

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培训任务。针对职业教

育专业教师和国家级创新团队教师的企业实践

需求,教师企业实践基地重在参与工程技术实

践、专业技能实训、员工培训、产教研发合作,促

进技术技能积累,提升教师社会服务能力、专业

技能水平及理实一体化实践教学能力,多元化、

全方位助推院校人才培养。

(三)培训使用方: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是教师培训中重要的参与力量,

既是培训成果的受益者也是培训效果的检验

者。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面临育人生态多元变

化、人才培养供需矛盾、整体水平缺乏竞争力等

挑战,如何将高职院校变成学习团体,从而更好

地带动整个学校的发展,成为各高职院校考虑

的关键问题。而培训对广大基层教师专业发

展、综合素质提高起到重要作用,教师培训是学

校谋求变革与发展的手段,可为学校发展战略

的落实提供服务,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不断整合

教育培训资源,重视师资培训,系统地提高教师

的专业素质和技能。一是构建教师培训“立交

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二是紧密跟踪行业企

业需求变化,加强校企合作交流;三是建立培训

质量管理体系,检验培训效果;四是依据学校自

身的需求,合理规划和选择培训项目。

(四)培训需求方:高职教师

高职教师不仅仅是知识体系的传播者,更

是行动体系的训练者[5],扮演着“教学者”“学习

者”“资源者”等多重角色,其知识、技能和能力

等需要不断地补充、更新和提升。培训作为促

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环节,是一个连贯性、持

续性、整体性的过程,这种连贯性和整体性表明

教师发展与培训之间要协调统筹、相互支持。

高职教师作为培训的需求方,不仅有教育教学

能力、基本素养、职业认知、学情分析等方面的

共性需求,也有随着知识与技术的更新、所在岗

位的变化、岗位胜任力等方面的改变而产生的

个性化需求。因此,教师往往需要在从教过程

中不断接受在岗培训,以适应和胜任新形势下

的岗位任务。

二、高职教师培训利益相关者协同的模型

构建

协同论最早由哈肯(Haken)提出,是研究从

自然界到人类社会各种系统的发展演变,探讨

其转变所遵守共同规律的理论[5]。协同论认

104

第111页

高职教育管理 2023年第2期

为,千差万别的事物尽管其属性不同,但在整个

环境中,各系统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合作。协同

论为探索教师培训各利益相关者的作用机理提

供了有效手段,有助于找出影响系统变化的控

制因素,进而发挥各利益相关者的协同作用。

随着人工智能及新兴产业发展,高职教师

培训必须顺应时代要求不断改革创新,结合高

职教师培训利益相关者主体分工,需构建高职

教师培训利益相关者模型来协调和平衡各方利

益。在模型构建中一要明确各利益相关者的功

能和定位;二要确定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表现

形式;三要遵循契约规制,采纳各方的合理意见

和建议。

高职教师培训利益相关者协同模型是一个

能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的综合性、开放性、系统

性模型。该模型呈现出一个巨大的培训共同

体,在统一集中领导、分工协作运行机制的基础

上,高职教师、高职院校、教育行政部门、培训基

地共同形成一个协同互动的形式,各环节通过

非线性相互作用,经过多次输入—传送—转化,

不断地反馈、改进、调整,使整个模型由无序走

向有序。模型构建如图 1。

图 1 高职教师培训利益相关者协同的模型构建图

在该模型中,教育行政部门作为培训主体

对培训需求进行调研。(1)高职教师自身发展需

求和本校师资队伍建设需求汇成信息流输送至

学校层面。(2)高职院校汇总本校调研结果并传

送至教育行政部门。(3)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区域

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要求和各校调研结果,制

订 培 训 计 划 ,确 定 培 训 内 容 ,设 计 培 训 方 案 。

(4)待培训规划方案通过相关论证后,培训进入

转化阶段,培训的实施主要由培训基地承担。

可将培训基地划分为职教教学类、专业知识类、

专业实践技能类等,充分调动大学和教育科研

院所在职教教学类和职教科研类的优势,发挥

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在专业知识类和专业实践

技能类的特长。(5)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教育

行政部门适时进行过程管理和成效监测。若效

果显著,则平台趋于稳定;若效果欠佳,则由教

育行政部门进行调整和完善。(6)培训完成后,

高职教师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教学实际中,培训

基地加强训后跟踪指导,并将反馈结果作为调

整和完善的依据。

三、高职教师培训利益相关者协同机制

由教育行政部门、培训基地(企业)、高职院

校、高职教师等利益相关者构成的培训协同机

制主要表现在培训需求调研、培训项目规划、培

训方案制定、培训项目实施、培训质量评估、培

训过程反思等六个方面。

(一)着眼“需求主体”实际,力求培训项目

精准适宜

高职教师培训首先要从需求主体的实际情

况出发,要对其需求情况做详细的调查研究,

力 求 开 展 适 合 高 职 教 师 发 展 的“ 精 准 ”培 训 。

一般来讲,高职教师的需求主要包含以下几个

方面:一是新教师对职前辅导的需求。大部分

105

第112页

2023年第2期 高职教育管理

新进教师是从学校进入学校,基本没有企业实

践经历,缺乏对职业教育的客观认识,教育教

学能力也较为欠缺。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联合

企业、高职院校及有师范背景的培训基地通过

设置入职培训项目,帮助新教师形成崇高的职

业理想、良好的职业道德,获得一定的教育教

学技能,提升教研、人文等综合职业素养,为今

后职业生涯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二是教师自

主学习的需求。这是教师快速成长的内在动

力,这种“内隐式”学习有助于教师自主更新知

识,可以联合利益相关者各方共同开发自主学

习 平 台 ,提 升 教 师 岗 位 胜 任 力 。 三 是 学 历 提

升、职称评聘的需求。高职教师与普通高校教

师相比存在一定的学历差距,为此高职院校可

联合培训基地、政府部门为教师提供提升自我

的机会。四是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的需求。科

研能力是影响教师长远发展的关键因素,应充

分利用各方资源,聘请优秀教师、专家等为高

职教师提供科研指导。五是企业实践的需求。

按照教育部相关要求,“所有专业课教师每 5 年

至少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累计不少于 6

个月”,为此应协同各方尤其是企业基地为教

师提供更多企业实践的机会。

为最大限度满足高职教师的培训需求,需

加强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力度。各方充分

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加强信息传递,利用网络

资源平台,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将教师的专业发

展和当前职教发展趋势相结合,锚定教师培训

需求设计培训项目。教育行政部门在项目设置

前,可以组织培训项目需求调研工作会议,依托

教师培训管理信息平台,建立自下而上、自上而

下的双向需求调研反馈机制,根据培训需求和

教育部任务指标安排年度培训任务。为满足教

师专业化、个性化发展需求,实施分级分类培

训,多样化设计项目类型。针对新冠疫情防控

期间暴露的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不足的问题,有

计划地支持、推进、组织教师在线培训和网络研

修,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融合,提高教师

运用信息手段开展教学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发

挥利益相关者协同合作培训模式的作用。

(二)推动培训资源互通共享,确保项目规

划科学合理

教育行政部门作为培训项目规划设计的主

体,在规划设计培训项目时不仅要落实职业教

育高质量发展和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

的总体要求,还要精准分析培训需求,科学制订

培训项目规划,提高教师培训的有效性。教育

行政部门要将高职教育发展对师资培训的要求

与参训教师的专业成长需求紧密对接,按照高

职教师职业发展阶段规律进行系统化设计。加

快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联合社会资源开发专

业和特色网络培训课程,推进高职教师培训资

源跨区域、跨行业共建共享。加强信息化培训

课堂的试行和推广,利用现有教师培训网络平

台,在一定范围内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使部分未

能参加培训的教师也能获得培训相关的电子资

源,逐步提升专业的优质数字培训资源覆盖面,

扩大培训效益。

江苏省高职教师培训项目规划设计时,各

利益相关者在资源互通上为全国教师培训提供

很好的案例[6]:江苏省对接《中国制造 2025》重

点发展产业发展趋势,统筹实施培训项目,合理

安排培训课程,开拓性地创办国际合作培训项

目、基础性教师培训项目,助力高职院校“一带

一路”专业建设师资培养需求;在培训目标与内

容上围绕“1+X 项目”、教师教育能力素养与专

业实践技能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装备制造、信息

技术等专业类培训项目中融入产业发展前沿内

容,为本省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重点工作提

供了有效支撑。另外,江苏省教育厅为持续推

进职业院校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统

筹规划高职教师国家级和省级培训。2016 年

《省教育厅 省财政厅关于“十三五”期间深入开

展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出台,对全省

高职教师培训项目和培训内容进行顶层设计。

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中心根据高职教

师队伍建设实际,形成了具备 4 个培训层次、3

个实施主体、13 个培训类别的“4313+N”培训项

目体系。2022 年,江苏省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

精神,出台了《省教育厅 省财政厅关于“十四

106

第113页

高职教育管理 2023年第2期

五”深入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

见》,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中心结合新

时代职业教育要求及政策文件精神,将高职教

师培训项目体系完善成为 6 大培训层次、3 个实

施主体、20 个培训类别的“6320N+3T”培训项目

体系。

(三)深化协同发展共融,提高培训方案的

针对性

培训课程方案主要由教育行政部门、培训

基地(企业)、高职院校、高职教师各方共同确

定,由于各方所处的立场不同,各主体对培训课

程方案的出发点也不同,为提高培训方案的有

效性,教育行政部门应在把控全局的基础上给

予其他各方更多的话语权,综合其他主体的合

理意见。从更长远的发展来看,企业必须摒弃

利益至上的理念,积极寻求与高职院校、高职教

师之间的合作,积极反馈企业一线的要求和意

见。通过开发聚焦性强的系列化培训课程、建

设实用性强的培训课程体系,增强各个培训项

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育行政部门可以通过

搭建利益相关者协同平台,在培训项目实施中

做到“培训方案完善三步骤”:第一步,广泛调研

培训需求后形成项目申报方案;第二步,网站上

公告招标评审的项目方案,广泛接受全省高职

教师的需求反馈;第三步,完善后的项目方案在

学员参训前一个月进行公告,接收学员的反馈

信息,培训单位根据学员的个性化需求,进一步

完善培训方案,最终形成“私人定制”的培训项

目实施方案。

(四)建立分工协作机制,保证培训项目有

效实施

在整个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过程中,中

心环节无疑是培养培训计划的实施。在利益相

关者协同模型中,培训基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为教师培训提供

资源,而且为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搭建沟通桥

梁。高职院校则需要通过技术手段监控和评估

培训活动的实施效果,争取让每位教师都能获

得由学校提供的高质量、全方位的辅助、监管和

评估。教育行政部门充分发挥其在组织和资源

调控方面的优势,充分发挥教育行政部门的管

理职能,通过资金投入、政策制定等来促进利益

相关者各方协同的良性合作,完善制度、搭建平

台,建立激励机制,统筹各方资源,协调解决协

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通过树立典型等方式激

发利益相关各方的积极性。

以江苏省为例,江苏省高职教师培训工作

进一步突出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的引领作用,

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中心加强教师培

训服务和管理;培训基地承担培训任务、确保培

训质量;高职院校提出培训需求、积极选派教师

参训并逐步参与过程管理。各方职责明晰,运

行机制顺畅,积极推动教育行政部门、培训基

地、高职院校、高职教师建立协同机制,深化区

域、校际、校企合作,完善“国家级—省级—校

级”三级一体的教师培训网络,统筹优化教师培

养培训资源配置,明确工作重点,加强统筹指

导 ,强 化 目 标 管 理 ,有 效 协 同 促 进 教 师 专 业

发展。

(五)构建多主体综合评估,促进培训项目

质量提升

培训质量的评估是高职教师培训利益相关

者协同机制的关键点,须建立教育行政部门、高

职院校、培训基地、高职教师等共同参与的质量

评估机制,通过培训效果的反馈,建立培训工作

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在整个教师培训质量评

估体系中,教育行政部门主要发挥宏观评价的

作用,按照拟定的评价标准,对各项目实施过程

及成效进行综合性考核,并对考核及绩效评估

的结果进行实际应用:对检查评估优秀的项目,

及时宣传推广其经验做法,在培训资源配置、任

务分配等方面给予一定倾斜;对检查评估不合

格的项目,要尽力督促其提高质量,限期整改。

企业作为培训主体也要发挥质量把控的作用,

企业导师和企业负责人可通过问卷调查、观察

等方式对培训环节给予客观的评价。高职院校

作为职教培训成果的使用主体,可通过参培教

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情况、培训成果的转化情况

等对培训质量进行关键性评估。高职教师作为

培训的参与对象,可通过填写问卷等方式对培

107

第114页

2023年第2期 高职教育管理

训服务、课程、授课效果等进行满意度反馈。最

后,综合各利益相关者对高职教师培训的评价,

根 据 客 观 标 准 与 科 学 依 据 作 出 科 学 合 理 的

评价。

(六)实施过程动态调节,构建培训协同新

格局

我国职业教育进入类型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的新阶段,加强高职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

刻不容缓[7],然而高职教师培训无法一蹴而就,

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培养过程。高职教师培训

是一个需要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的系统性工程,

利益相关者协同机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运

行过程中各利益相关者要进行不断的反思,协

同机制也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动态调节。在模

型运行之初,各利益相关者通常会根据合作意

向制定一个共同的培训方案,并对各主体的权

利和义务做出规定。而在项目实际运行过程

中,可能会出现一些突发状况,需要利益相关者

依据当前职业教育对教师培训的新要求、区域

职业教育发展要求及培训的体制机制等实际需

要做出动态调节。

参考文献:

[1]胡赤弟 . 高等教育中的利益相关者分析[J]. 教育研

究,2005(3):38-46.

[2]潘超,徐建华 .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教师培训体系

构建[J]. 教学与管理,2021(21):52-54.

[3]贾历程,俸晓锦,韦娇艳 .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高校教

师 培 训 的 问 题 及 对 策[J]. 中 国 成 人 教 育 ,2012

(19):112-114.

[4]苏维,杨红荃 . 合作博弈视角下职业院校面向企业

开展职业培训的利益相关者研究[J]. 教育与职业,

2021(12):41-47.

[5]庄西真 . 论“四位一体”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模式

[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2):

38-44.

[6]聂伟进,汪卫平 . 高职教师培训的原点、焦点和突破

点——基于江苏省高职教师培训的实践探索[J]. 职

业技术教育,2019(6):57-61.

[7]曹晔 . 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十三五”回顾与“十

四 五 ”展 望[J]. 中 国 职 业 技 术 教 育 ,2021(10):

11-17.

Research on Stakeholders and Collaboration Mechanism of Vocational

Teacher Training Based on Quality Improvement Plan

ZHOU Yaqian

(Jiangsu Teachers Training Center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hangzhou 213001, China)

Abstract: The multi collaborative model for vocational teacher training is composed of stakeholders such as

vocational colleges, vocational teachers, training bases, and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s, and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prehensiveness, openness, and mixing. Through nonlinear interactions among

stakeholders, multiple inputs, transfers, and transformations, and continuous feedback, improvement, and

adjustment, the entire model moves from disorder to order, achieving the optimal training management effect.

Stakeholder collaborative interaction mainly manifests in the entire process of vocational teacher training,

including training demand research, training project planning, training plan formulation, training project

implementation, training quality evaluation, and reflection on the training process.

Key words: vocational teacher training; stakeholder; collaborative mechanism

(责任编辑:薛卉桐)

108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免费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