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册|中国煤炭学会2023年学术大会暨成立六十周年纪念大会

发布时间:2023-11-23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手册|中国煤炭学会2023年学术大会暨成立六十周年纪念大会

[99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高校、国家“211工程”、“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双一流”建设高校,是全国首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高校,同时也是教育部与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共建高校。1960年和1978年,学校先后两次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为全国首批具有博士和硕士授予权的高校之一,设有研究生院和12个学院。学校有两个校区:学院路校区坐落于北京市高校云集的海淀区学院路,沙河校区坐落于北京市昌平沙河高教园区。两校区占地518亩。目前在校学生1.6万余人,其中本科生8466人,硕士生5834人,博士生1741人。学校的前身是始建于1909年的焦作路矿学堂。1931年,更名为私立焦作工学院。1938年,学校西迁并与东北大学、北洋大学、北平大学的工学院联合组建国立西北工学院。1946年,焦作工学院复校并于1949年回迁焦作。1950年学校迁至天津,更名为中国矿业学院。1952年院系调整期间,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唐山铁道学院的采矿科系调整到中国矿业学院,学校因此聚集了全国一流的采矿科学技术人才。1953年,学校迁至北京,更名为北京矿业学院。1970年,学校迁至四... [收起]
[展开]
手册|中国煤炭学会2023年学术大会暨成立六十周年纪念大会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101页

[98 [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第102页

[99 [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高校、国家“211工程”、“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双一

流”建设高校,是全国首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高校,同时也是教育部与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共建高校。1960

年和1978年,学校先后两次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为全国首批具有博士和硕士授予权的高校之一,设有研究生院和12个

学院。学校有两个校区:学院路校区坐落于北京市高校云集的海淀区学院路,沙河校区坐落于北京市昌平沙河高教园区。两

校区占地518亩。目前在校学生1.6万余人,其中本科生8466人,硕士生5834人,博士生1741人。

学校的前身是始建于1909年的焦作路矿学堂。1931年,更名为私立焦作工学院。1938年,学校西迁并与东北大学、北

洋大学、北平大学的工学院联合组建国立西北工学院。1946年,焦作工学院复校并于1949年回迁焦作。1950年学校迁至天

津,更名为中国矿业学院。1952年院系调整期间,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唐山铁道学院的采矿科系调整到中国矿业学院,

学校因此聚集了全国一流的采矿科学技术人才。1953年,学校迁至北京,更名为北京矿业学院。1970年,学校迁至四川合

川,更名为四川矿业学院。1978年,学校在江苏徐州重建,恢复中国矿业学院校名,同时在北京学院路原址设立中国矿业

学院北京研究生部。1988年,更名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1997年,更名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2000年,

学校划转教育部直属管理。2003年,经中央编制部门批复同意,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独立办学。1997年,学校被

确定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6年成为“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高校,2017年成为世界一流学科建

设高校,2022年入选新一轮“双一流”建设高校。

目前,学校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8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

工程2个学科2次入围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城市工程地球物理、城市地下空间工程2个学科入选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

设名单。在教育部多次学科评估中,学校均取得了优秀成绩。8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其中工程学学科和地球科学学科

进入ESI排名前1‰。

学校聚焦国家能源科技需求,取得了大批高水平创新性科研成果。新中国成立后,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刨煤机、第一台

采掘机器人,设计了我国第一台空气跳汰机、第一座重介质选煤车间,建成我国第一座干法选煤厂、第一个工业性地下气化

基地,产生了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砌体梁”与科学开采理论、分形岩石力学理论、煤矿高分辨三维三分量地震探测技术体

系、岩体大变形理论、矿井主要水害预测预报理论与方法、放顶煤开采理论与技术等,在煤炭地下气化、精细水煤浆、煤制

油等领域取得多项重大技术突破。近20年,完成与煤炭科技相关重要课题2100余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重大

项目76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2项。共获国家级科技奖励40项,省部级科技奖励752项。学校建有2个

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应急管理部重点实验室,2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学校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4名,“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先后有5人担任国务院学位

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7人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0人获聘“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人入选国

家“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人获聘“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9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

学基金,3人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7人入选国家“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人被评为“全国优

秀教师”,1人获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奖,1人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36人获评“北京市人民

教师”“北京市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学校推行创新型研究生教育和研究型本科教育,打造能源工业精英教育教学体系,

培养了一批能源行业的领军人才。新中国成立后,培养出我国煤炭系统第一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一位硕士、

博士;编著了我国第一本数学工具书《数学手册》。先后有8篇博士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本科毕业生深造率多

年保持在55%以上。学校现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个教育部虚拟教研室试点。19

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专业入选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专业入选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

业,83%的专业入选国家和北京市一流专业。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北京市教学成果奖29项。1998年以来,学校学生在

省级以上国内外高水平科技竞赛中获奖千余人次。

学校推动国内外合作交流,拥有我国首家以能源与安全为特色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中关村能源与安全科技园”

和“中国矿业大学留学人员创业园”。与国内12所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联合发起成立“北京高科大学联盟”,与来自11

个国家的高校共同发起成立“一带一路”矿业高校联盟,连续获批“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学科创新引智基地6个。

与84所世界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签订校际合作协议,与80家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目前,学校与北

京、天津、鄂尔多斯等城市共建了一批协同创新机构,持续助力国家、地区和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

110余年来,经过一代代矿大人的努力奋斗,学校形成了“明德至善、好学力行”的校训,铸就了中国能源工业高等教

育的一流品牌和独特的精神文化品格。面向未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

导,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

深化改革、强化特色、提高质量、创新发展”的总体思路,积极推进“双一流”建设,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努力把学

校建成世界一流能源科技大学。

第103页

[100 [

中国矿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高校,是教育部、应急管理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先后进入国家“211

工程”“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和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学校为全国首批具有博士和硕士授予权的高校之

一,设有国家批准的研究生院。学校现坐落于素有“五省通衢”之称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徐州市,有文昌和南湖

两个校园,占地42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156万平方米,馆藏图书文献2000多万册(件)。学校现有2个国家“双一流”建

设学科、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8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7个江苏省优势学科、7个江

苏省重点学科;1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专业学位博士点,3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0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学校设23个学

院,73个本科专业,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23600余人,各类博士、硕士研究生13300余人,留学生680余人,继续教育学生

10000余人;有教职工3450余人;有8个国家级科研平台,47个省部级科研平台,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另设有1个独立学院

徐海学院。

中国矿业大学肇始于1909年创办的焦作路矿学堂。1931年,更名为私立焦作工学院。抗战爆发后,1938年西迁陕西

城固,与东北大学工学院、北平大学工学院、北洋大学工学院联合组建国立西北工学院。抗战胜利后,几经辗转,于1949

年9月迁回焦作原址。1949年12月,焦作工学院拨归当时的燃料工业部领导。1950年3月,更名为中国矿业学院。1951年

4月,学校从焦作搬迁至天津办学。1952年,北洋大学、唐山交大、清华大学的采矿系调整到中国矿业学院。1953年,学

校迁至北京,改称北京矿业学院,成为北京学院路著名的“八大学院”之一。1970年,学校迁至四川省合川县三汇坝镇,

更名为四川矿业学院。1978年,学校开始搬迁至江苏徐州办学,恢复中国矿业学院校名,并在北京学院路原校舍设立中国

矿业学院北京研究生部。1988年,学校更名为中国矿业大学,邓小平同志亲笔为学校题写了校名。1997年,中国矿业大

学北京研究生部改设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1998年,原煤炭工业部撤销,学校划归国家煤炭工业局管理。2000年,

学校整体划转教育部直属管理。2003年,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从中国矿业大学独立出去,命名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至此,中国矿业大学和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成为两个相互独立的办学实体。2004年,学校成为国家批准设立研究生院

的56所高校之一。1997年学校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6年成为“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高

校,2017年成为“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伴随着历史的风雨,历经时代的沧桑,中国矿业大学与中国工业化进程同步发展,与人民共和国一起成长,学校的发展

史是与国家同向共进、与行业休戚与共、与地方同频共振的一部奋斗史。114年来,历经14次搬迁、12次易名,历经艰辛,

颠沛流离,却依然薪火相传,弦歌不辍,形成了“自强不息、艰苦奋斗、追求卓越”的矿大精神。在旧中国,学校把“教育

英才,备物质建设之先锋;从事研究,求吾国学术之独立”作为历史责任。新中国成立后,学校把“开发矿业、开采光明、

建设祖国、造福人类”作为神圣使命。经过一代又一代矿大人的努力奋斗,铸就了中国煤炭高等教育的一流品牌和独特的精

神文化品格,形成了“崇德尚学”的校训,“学而优则用、学而优则创”的办学理念,“好学力行、求是创新”的校风。

学校建设与发展,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关怀。毛泽东同志“开发矿业”的题词激励着一代代矿大人为事业不懈

奋斗;邓小平同志亲笔批示指引学校在改革开放中走上中兴之路;江泽民同志来校视察学校科研工作并为学校建校90周年题

词;胡锦涛同志为学校建校100周年发来贺信;习近平同志见签了学校与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签署两校教育与科技合作协

议。此外,陈至立、周济、袁贵仁、陈宝生等教育部主要领导也非常关心学校事业发展,先后来校视察指导工作。

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

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能够引领科技创新、行业发展、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材。学校现有73个本科

专业,3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专业”和3个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建成22

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和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40门课程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

科课程。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3项,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2项,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2人。拥有3个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和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9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

育中心、3个教育部虚拟教研室试点。学校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

点高校、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江苏牵头高校。建设获批了全国高校辅导员发展研究中心、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

新创业基地、国家级大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国矿业大学基地。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和江苏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及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

高校和江苏省创业教育示范校,2012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称号。建校以来,先后为国家和社会输送

中国矿业大学

第104页

[101 [

了35万余名毕业生,其中许多人已成长为各行各业的科技精英、管理骨干和领军人物。

中国矿业大学作为当今全国唯一以矿业命名的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在上级主管部门、煤炭能源行业和社会各界的支

持下,通过长期发展和建设,已经形成了以理工为主、以能源资源为特色,理工文管法经教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

业体系和多科性大学的办学格局。近年来,学校按照“强工、厚理、兴文、拓医、育新”的思路调整学科布局,优化学科

生态,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能力不断增强。近年来,在巩固原有特色优势学科基础上,学校设立了

碳中和科学与工程、储能科学与工程、人工智能、物联网等8个交叉学科,为国家双碳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推动行业转型

升级、智能矿山建设搭建了学科平台;工程学、地球科学、材料科学、化学、数学、环境与生态学、计算机科学和社会科

学总论8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其中工程学、地球科学进入前1‰,矿物资源与开采工程学科领域连续7年进入全球前50

强,2023年位列全球第17;形成了矿业工程与安全科学、遥感测绘与环境、地质学与地质工程、土木建筑与力学、机械电气

与控制、计算机与信息、管理与经济、化工与材料等优势学科领域。

学校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数量充足、结构合

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学校现有专任教师2156人,其中受聘教授岗位477人、副教授岗位893人,博士生导师530名、

硕士生导师1518名,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超过80%。教师队伍中,有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

究群体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4个、江苏高等学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15个。学校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创新人才培养

示范基地。拥有两院院士16名(含外聘),国家级教学名师6人,国家级高端人才109人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23

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2人。4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3人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5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

师”,7人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学校坚持“四个面向”,强化有组织的科研攻关,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取得了一大批高水平科技成果。学校拥有5

个全国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协同

创新中心,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

中心,36个其他省部级科研平台。学校在深圳、北京、新疆等地分别设立深圳研究院、能源资源战略发展研究院、西部能源

研究院,在校内组建碳中和研究院、物联网(感知矿山)研究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等3个交叉学科直属科研机构,与徐州

地方政府和企业共建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徐州市生态文明建设研究院、中国矿大-徐工矿业智能装备技术研究院

等6个对外合作科研平台。“十二五”以来,学校共承担包括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

发计划、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2000余项,其中在2022年获批国家部委推荐

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奖36项,1项成果入选“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2022年到账科研经费超过

10.4亿元。

学校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服务行业人才培养、科技进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入选首批“国家

知识产权示范高校”“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学校拥有有效国内发

明专利4679件、国际发明专利855件。学校与1个省级人民政府、14个地市级人民政府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与14家国有大

型企业共建了研究机构,全面合作单位达到165家。学校积极融入长三角经济带,加入长江教育创新带科教合作体,与南京

六合区共建未来创新港。学校发挥学科优势,围绕潘安湖采煤塌陷区综合整治开展科技攻关,助力徐州实现了从“一城煤灰

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的华丽转身,倡议发布了《潘安湖宣言》,为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提供了智力支

持和技术保证。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徐州考察,对潘安湖治理给予了高度赞扬。学校承办万名煤矿总工程师、全省

安全生产管理干部大轮训等培训任务,行业影响力显著提升。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推进国际化办学,与近百所国外高校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建有9个学科创新引智

基地。联合20余所国外大学发起成立了“国际矿业、能源与环境高等教育联盟”,成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加

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矿业工程教育能力中心”并成为该中心在华唯一旗舰高校。在巴基斯坦和厄瓜多尔合作共建“

中巴矿物资源英才中心”和“中厄矿业学院”。在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创办了“旅游孔子学院”。获全国首批“高层次国

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积极主办承办“国际矿业科学技术大会”“能源、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绿

色开采理论与实践国际研讨会”“国际匹兹堡煤炭会议”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学术会议,学术交流日益活跃。

源深流自远,行健天同功。中国矿业大学新时代的奋斗目标是:到本世纪中叶,把学校建成能源资源特色世界一流大

学。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

根本任务,开拓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高质量推进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深入实施“十四五”改革与事业发展规

划,加快建设能源资源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矿大力量!

国家、地区和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

110余年来,经过一代代矿大人的努力奋斗,学校形成了“明德至善、好学力行”的校训,铸就了中国能源工业高等教

育的一流品牌和独特的精神文化品格。面向未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

导,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

深化改革、强化特色、提高质量、创新发展”的总体思路,积极推进“双一流”建设,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努力把学

校建成世界一流能源科技大学。

第105页

[102 [

河南理工大学

1909年,河南理工大学(简称“河南理工”;英文: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英文简称“HPU”

)的前身——焦作路矿学堂,在黄河之滨、太行之阳的焦作诞生,成为我国第一所矿业高等学府和河南省建立

最早的高等学校。学校历经福中矿务大学、私立焦作工学院、国立西北工学院、国立焦作工学院、焦作矿业学

院(简称“焦作矿院”;英文:Jiaozuo Mining Institute,英文简称“JMI”)和焦作工学院(简称“焦工”

;英文:Jiaozu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英文简称“JIT”)等重要历史时期,2004年更名河南理工大学,

是河南省人民政府与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共建高校,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

校。2020年入选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学建设高校。2021年入选河南省“双一流”创建工程高校。

20世纪上半叶,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工矿泰斗孙越崎、地质学家翁文灏和张仲鲁、张清涟、张伯声等众多

学者先后执校任教,引领学校承载起培养工矿高级专门技术人才的历史责任,为民族工业振兴、国家经济发展

和社会文明进步做出了特殊贡献。历经时艰形成的“自强不息、奋发向上”办学精神和“明德任责”校训、“

好学力行”校风更是生生不息、薪火相传。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着力拓宽学科专

业领域,扩大办学规模,提升办学层次,现已发展成为具有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的特色高水平大

学,致力于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扎实基础、宽阔视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

任的时代新人。

学校现有南校区(焦作市世纪路2001号)、北校区(焦作市解放中路142号)、西校区(焦作市建设西路

55号)三个校区,占地面积4100余亩,建筑面积140余万平方米。设有23个教学学院、诚正书院和国际教育

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安全技术培训中心)、创新创业学院;80个本科专业,涵盖工、理、管、经、法、文、

教、艺、医九大学科门类,面向全国招生,全日制在校本科生近4万人,研究生5800余人。现有来自近30个国

家的在册留学生100余名。学校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10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与国外知名

大学合作举办4个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本科教育项目,建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河南理工大学利莫瑞克国际学

院。入选教育部“中外高水平大学学生交流计划”;建有电工电子、工程训练中心等5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

心和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含项目),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 8.84亿元,固定资产总值达25.98亿

元,纸质图书360万余册,电子图书487万余册,实现教学科研条件现代化。获批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

建设单位、建成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示范基地、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和

省级“众创空间”;拥有3座图书馆、2所附属医院;万兆校园网实现无线全覆盖,建成云平台、信息门户、一

站式服务大厅、高性能计算平台等智慧校园基础设施,荣获教育部“高等教育信息化先进单位”称号,入选河

南省“智慧校园建设试点高校”、河南省“本科高校智慧教学示范校”立项建设单位;建有一座大型现代化体

育馆,运动场馆总面积达14万平方米,多次承办CUBA、CUFA等大型体育赛事,是国家体育总局命名的“全国

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学生公寓和食堂分别被评为河南省高校“示范性学生公寓”和“示范性学生食堂”。

第106页

[103 [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人才队伍。现有教职工3279人,其中高级职称1250

人,具有博士学位1357人。两院院士7人(含双聘),国外院士5人,国家级人才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专

家26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中原学者、省特聘教授、

省管优秀专家、省教学名师等200余人,建有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创新团队47个。

学校工科优势突出,安全、地矿学科特色鲜明,理学、经管、人文、医学等学科协调发展。工程学、材料

科学、化学、数学、地球科学、环境与生态学、计算机科学等7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其中工程学进入

2‰;安全科学与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入选河南省高校“双一流”创建工程;矿业工程学科为“软科世

界一流学科”河南省高校唯一世界30强学科;建有5个省特色骨干学科群、22个省一级重点学科。建成6个博士

后科研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具有硕士学位推免

权,并实施本硕、硕博连读人才培养,入选“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特色工程领域”,获批全国工程专业研

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建有9个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培养基地。学校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

施高校,建有国家级高校本科教学工程项目104项,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

建设点20个,特色专业10个,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18个,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

计划试点专业6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教学名师1名,国家级一流课程、精品课程等32门;大学生校外实践

教育基地5个,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1项;获得100余项国家、省级教学成果奖,被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

核评估专家誉称“小城办大学的典范”。

学校着力推进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为国家安全生产、能源工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与智力支

撑。新时代以来,学校先后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774项,其中重大、重点项目2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03项,

国家社科基金57项,累计获得科研经费30.8亿元;获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奖607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

奖8项;SCI收录论文5781篇,“三报一刊”、CSSCI来源期刊及SSCI收录论文1035篇;发明专利授权2521项,

获中国专利优秀奖3项,位列河南省知识产权综合能力“十强”高校第二位,居全国高校百强,有效专利持有量

2198项。建成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等国家、省部级科

研平台、人文社科基地等69个。深化校地、校企战略合作,主动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已成为国家煤

炭工业和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科技创新基地和安全培训基地。

一个多世纪以来,百年理工已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30余万缤纷桃李,造就了以张沛霖、李恒德、师昌绪、

刘广志、傅恒志、张铁岗等院士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科学家、教育家,以武胡景、郭洪祥、陈学斌、钟力生、

尚海涛、李金明、王明义、宋德福、赵铁锤、王祥喜、霍金花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省部级领导干部,以郑炳旭、

杜波等为代表的众多杰出企业家,以及一大批市厅级地方党政和高等学校领导干部。他们在不同历史时期,为

祖国建设各行各业竭忠尽智,发光发热,传递着母校的价值和情怀,成就着母校的光荣与梦想。

百年栉风沐雨,世纪锦绣华章。站在振兴百年理工新的起点上,全体理工人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传承兴学育人、强校报国的价值追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自强不息,砥砺前行,全面

加快“双一流”创建和国内一流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进程,续写无愧于新时代的壮丽诗篇。

国家、地区和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

110余年来,经过一代代矿大人的努力奋斗,学校形成了“明德至善、好学力行”的校训,铸就了中国能

源工业高等教育的一流品牌和独特的精神文化品格。面向未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

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深化改革、强化特色、提高质量、创新发展”的总体思路,积极推

进“双一流”建设,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努力把学校建成世界一流能源科技大学。

第107页

[104 [

山西能源学院

山西能源学院是一所经教育部批准、由山西省人民政府创办的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学院以培养高素质、

高技能人才和服务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为使命,确立“技高品端”人才培养目标,探索“学教做合一”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机制,实现师资、课程、实训等院内外人才培养资源的共

享,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院是山西综改试验区重点建设项目、

山西省应用型本科试点院校、全国地方高校“产教融合”建设试点院校,学院的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是山西

省“1331工程”优势特色学科,高性能输送带实验室是山西省重点实验室。

学院秉承“立德强能,笃学善行”的校训,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求为指引,以传统能源和

新能源的需求为目标,逐步形成能源动力类、新能源与未来能源类、能源装备智能制造类、智慧能源类、能源

资源环境类、能源经济管理类六大专业群。围绕六大专业群,设立了矿业工程系、安全工程系、地质与测绘工

程系、机电工程系、电气与控制工程系、能源与动力工程系、资源与环境工程系、能源化学与材料工程系、计

算机与信息工程系、经济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强基学院和继续教育部等13个教学系部,开设27个本科

专业,2A招生专业达到9个。各专业互为呼应、共同协作,努力对接能源及相关企业从生产到管理所需的人才

链,形成了具有能源学院特色的专业集群。获批山西省“1331工程”优势特色学科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

设点6个。

学院现有两个校区,分别位于学风浓郁的山西省高校园区和高新技术密集的太原市小店区。校园总占地面

积为76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亿多元,纸质图书72.178万册,电子图书20

万册,校内实验实训室100多个,校外实习基地63个。学院坚持引育并举,突出协同融合,师资队伍由杰青、

优青,国家百千万、国家教学名师等一批老中青相结合的教师组成,并努力建设一支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结

构合理的高素质“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512人,其中自有专任教师360人,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

322人,博士76人、高级职称教师99人,杰青1名,优青2名,国家百千万人才2名,“三晋英才”1名,国家级

教学名师1名,山西省教学名师入选者3名。现有在校生8700余人。学院面向山西、河南、山东、河北、陕西、

湖北、四川、内蒙、江西和新疆等10个省市或地区招生。

目前,学院在山西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

实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决策部署,围绕山西转型发展大局,聚焦“六新”要求和14大新兴产业集群,全力推进

学科专业建设,努力提高人才培养社会认可度,牢固夯实人才队伍基础,着力提升科学研究和服务经济社会的

水平。学院将坚定不移走特色发展之路,牢牢把握内涵式发展着力点,以更加统一的思想、更加有力的举措、

更加坚定的意志,全面推进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普通高等学校的建设,创建能源领域国际化、创新型大学。

第108页

[105 [

上海创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创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集团总部位于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的中心节点一上海青浦,毗邻虹桥国际开放

枢纽,成立于2003年,注册资本65,156万元,是国内先进的专业从事煤矿高端综合采掘成套装备、煤矿电气设

备和自动化、智能化工程的研发、生产和服务的煤机装备供应商和服务商,公司于2015年3月20日在上海证券

交易所主板成功上市(股票代码:603012)。

创力集团产品覆盖智能化采煤机、掘进装备、乳化液泵站、喷雾泵站、带式输送机等设备,基于5G+AI技

术的智慧矿山成套技术与装备,煤矿智能洗选成套技术与装备等。集团下属20余家公司,分布在上海、江苏、

浙江、山西、陕西、贵州等省市。

创力集团拥有院士专家工作站、上海市企业技术中心等多个技术创新平台,凭借雄厚的研发实力,不断进

行技术创新,产品均有自主知识产权,多项产品被评为国家重点新产品,获得行业高度认可。2011年以来,连

续被评为“全国煤炭机械工业优秀企业”、“上海市制造企业100强”、“上海市民营企业100强”,从2008年

起连续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2012年被认定为“上海市科技小巨人企业”,2014年被评为“国家火炬计

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采煤机、掘进机、乳化液泵站、喷雾泵站销量连续多年稳居全国前列。

创力集团围绕高端煤机装备主业,延伸产业链发挥业务协同效应,为客户提供多元化的品质服务,以“可

靠、高端、成套、智能、服务”的经营理念为推动行业发展创造新动力、以工匠精神打造国内一流煤机制造企

业集团。

第109页

[106 [

第110页

[107 [

第111页

[108 [

第112页

[109 [

西安煤矿机械有限公司

第113页

[110 [

西安煤矿机械有限公司(原西安煤矿机械厂,始建于1951年),2008年8月,由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

任公司与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合作投资战略重组,目前陕煤集团占股比例65.67%,中煤能源占股比例

34.33%。公司是我国集采煤机、掘进机、快速掘进成套装备等产品研发、制造、营销、服务为一体的大型重点

骨干企业。公司工业园区占地500亩,现有员工1400余人,拥有各类设备1000多台(套),直接生产设备300

多台(套)。

公司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发展的核心动力,国家能源煤矿采掘机械装备研发(实验)中心、陕西省煤矿机电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人社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西安市科协院士专家工作站、工信部矿山采掘装备绿色设计平

台等先后落户企业。公司共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励奖项43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国

家能源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7项、二等奖6项、三等

奖9项,“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拥有专利306件(其中发明50件,实用新

型255件,外观设计1件)。先后荣膺全国煤炭机械工业先进企业、全国煤炭机械工业“双十佳”企业、“全国

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全国首批陕西诚信建设示范单位”“全国煤炭工业质量奖”、第七批国家级“制造

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国务院国资委“科改行动示范企业”等众多荣誉称号。

公司坚持“智能引领,采掘并行”的发展战略,采煤机产品已形成覆盖薄煤层、中厚煤层、厚煤层、特厚

煤层等四大系列80多个规格,装机功率从350kW-3350kW,采高从0.8m至10m的覆盖范围。掘进机已形成6个

规格系列,装机功率从125kW-320kW,实现煤、半煤岩、全岩巷道的全覆盖。快速掘进装备主要包括横轴式掘

锚一体机、纵轴式掘锚机、横轴式全断面智能掘进机器人系统3个规格系列。公司产品广泛服务于国内400余家

煤炭企业,采煤机先后出口俄罗斯、印度、印度尼西亚、土耳其、越南、孟加拉等国际市场。

第114页

[111 [

第115页

[112 [

第116页

[113 [

第117页

[114 [

第118页

[115 [

第119页

[116 [

第120页

[117 [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期刊的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