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智能驾驶报告 |
路里程明显落后北京、上海等城市,相对分散,跨区测试尚未打通,且经开区的开放
道路测试和示范的车辆数量相对较少,偏向乘用车,Robobus次之,干线物流和专用
车相对不足。同时武汉经开区道路基础设施改造路段、高精定位和高精地图等应用
路段仅覆盖有限路段,高速和泊车场景仍处于建设过程中,已落后于北京、上海、长
沙等城市。另外,复杂的交叉路口、人车混行、车道线不清晰、电磁干扰等常见情景
较少出现在区域内测试和示范应用的开放道路中。复杂环境的缺失、高速泊车场景
尚未落地以及基础设施的不完善等因素均将限制智能网联汽车的规模化场景测试
和示范,不利于自动驾驶技术的成熟和商业化应用。
三是产业生态尚存在明显短板。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是一个多技术、多领域交叉
融合产业,目前经开区的产业结构仍以传统整车及零部件制造为主,智能网联汽车
本地培育智能网联汽车企业数量不多,新引入企业以“第二总部”为主。处于行业前
沿的领军企业较少,专业化的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平台不足,研发机构、企
业研发中心、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较少。另外,武汉各区在产业建设过程中协调互动
不足,使得经开区在“车—路—云—网—图”整个产业链布局上,仅在中游智能座舱、
下游智能网联汽车整车方面存在优势,部分关键零部件相较于北京、珠三角等其他
城市产业仍非常薄弱,尤其是在感知元器件(如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高精度地
图、计算平台等零部件方面。
四是数据安全和运营意识薄弱,尚未与其他产业生态有效形成合力。当前多数
地方的智能网联产业落地仍以引进产业生态和测试场景建设拓展为主,对开展测试
和示范运营的车辆和路侧以及乘坐的用户产生的数据和信息的安全重视程度不
够。另外,由于智能网联汽车跨行业、跨领域的属性导致产业参与主体多元化,使得
建设运营和运营模式各异,小规模建设阶段“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难以充分挖
掘,尚未形成明显的“投资—回收”市场内在需求驱动的良性循环,投资回收效益不
明显。
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