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陕西画报》第5-6期

发布时间:2024-8-28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2024年《陕西画报》第5-6期

△塞上森林城榆林 薛智刚 摄▷绿色镇北台 白沙蒿等植物种子。2000 年至 2014 年,榆林累计飞播造林种草 657 万亩。2021 年,榆林重启飞播,并研发出带苗飞播等新技术,解决了传统飞播无法下种和乔木飞播保存率低等问题。2023年,榆林实施飞播造林 20.5 万亩,撒播各类种子10.67 万公斤,并首次在沙区试验播撒乔木树种。在“三北”工程五期建设管理过程中,榆林市推广使用林业“3 S”技术,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管理效率,彻底改变了老林业人“靠腿测算、靠手作图”的局面,走上现代化管理之路。近年来榆林人民告别了“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迎来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告别了“黄沙滚滚流,十耕九不收”,在沙里“淘金”,晋升为我省第二大粮仓。如今,这座曾经饱受沙漠化危害的塞上名城,森林覆盖率已从 0.9%提升到现今的 36%,取得的沙化土地治理率高达 93.24% 。此前严重影响榆林人民生产生活的毛乌素沙地变为生态环境优良的绿洲,取得了巨大成就。治沙事业离不开榆林人民的艰苦奋斗。从治沙英雄,到林业工作者,再到护林员,一代又一代的榆林人,创造了荒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 [收起]
[展开]
2024年《陕西画报》第5-6期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101页

横亘陕西、内蒙古、宁夏三地的毛乌素沙地,

是我国四大沙地之一。位于毛乌素沙地边

缘的榆林,曾是全国土地沙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陕西 99% 沙化土地集中于此。

这是榆林几代人沉痛的记忆——流沙越过长城南

侵 50 多公里,412 个村庄被风沙侵袭压埋。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十年的治理,如今,

穿行在毛乌素腹地,林木葱茏,绿色是主色调。

活跃在陕西境内的 2.4 万平方公里毛乌素沙地“前

锋”已经被完全控制。

1950 年 4 月,陕西省政府制定了“营造陕北

防沙林带”的规划,允许承包国营和集体的荒沙、

荒坡地。1951 年,定边小滩子村村民李守林带领

群众搬掉 100 多座“跑沙地”,让村民告别了“老

沙窝,遍地黄,自古都吃外来粮”的历史。统计

显示,榆林累计有 44 万户农民承包“五荒地”900

多万亩,涌现出不少治沙造林大户。榆林在全国

首创飞播技术,筛选出适宜飞播并具备抗风蚀、

耐沙埋、生长快、自繁力强等特性的踏郎、花棒、

SHAANXI PICTORIAL 99

新时代西部大开发

第102页

△塞上森林城

榆林

薛智刚 摄

▷绿色镇北台

白沙蒿等植物种子。2000 年至 2014 年,榆林累

计飞播造林种草 657 万亩。2021 年,榆林重启

飞播,并研发出带苗飞播等新技术,解决了传统

飞播无法下种和乔木飞播保存率低等问题。2023

年,榆林实施飞播造林 20.5 万亩,撒播各类种子

10.67 万公斤,并首次在沙区试验播撒乔木树种。

在“三北”工程五期建设管理过程中,榆林市推

广使用林业“3 S”技术,降低了生产成本,提

高了管理效率,彻底改变了老林业人“靠腿测算、

靠手作图”的局面,走上现代化管理之路。

近年来榆林人民告别了“一年一场风,从春

刮到冬”,迎来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

历史性转变;告别了“黄沙滚滚流,十耕九不收”,

在沙里“淘金”,晋升为我省第二大粮仓。如今,

这座曾经饱受沙漠化危害的塞上名城,森林覆盖

率已从 0.9%提升到现今的 36%,取得的沙化土

地治理率高达 93.24% 。此前严重影响榆林人民

生产生活的毛乌素沙地变为生态环境优良的绿洲,

取得了巨大成就。

治沙事业离不开榆林人民的艰苦奋斗。从治

沙英雄,到林业工作者,再到护林员,一代又一

代的榆林人,创造了荒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

生态奇迹,续写着新时代的绿色传奇。

全国劳动模范牛玉琴带领家人和乡亲在毛乌

实践·生态保护

100 陕西画报

第103页

SHAANXI PICTORIAL 101

新时代西部大开发

第104页

沙漠林海幽

素沙地植树 2800 余万株、治沙 11 万亩,把寸草

不生的荒漠变成“人工绿海”;榆林补浪河女子民

兵治沙连 54 名平均年龄 18 岁的女民兵前赴后继,

靠人拉肩扛推平 800 多座沙丘、营造 33 条防风

固沙林带 ;在 25 万亩荒沙碱滩上,石光银带领群

众用 5300 万株(丛)乔灌木在毛乌素沙地南缘

筑起百余里“绿色长城”;返乡治沙人张应龙,扎

根毛乌素沙地 21 年,累计治理沙地 42.8 万亩,

将治理区林草覆盖度从 3%提高到 65%。

是他们,用辛勤的汗水创造了生态建设奇迹,

为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进 400 公里作出巨大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

引下,我国成功遏制荒漠化扩展态势。在陕西,

从漫天飞舞的黄沙到一望无际的森林,“三北”防

护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国家重点生

态工程不断推进,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

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沙漠作证——如今,860 万亩流沙基本得到

固定或半固定,沙区植被覆盖度平均达到 60%,

陕西成为我国第一个完全“拴牢”流动沙地的省份。

树木作证——告别了风蚀沙化、水土流失,

实践·生态保护

102 陕西画报

第105页

SHAANXI PICTORIAL 103

新时代西部大开发

第106页

△打通内外

双 循 环, 构

建丝路新动

实践·生态保护

104 陕西画报

第107页

△高西沟

村——黄土高

原水土流失治

理典范

◁米脂县高西

沟村

▽横山无定河

湿地

榆林林木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 0.9% 提高

到 36%、林木保存面积从 60 万亩扩大到 2360 万

亩。

在位于黄河一级支流无定河流域的横山区白

界镇黑峁墩村朱鹮人工繁育和野化放飞试验基地,

6 只成功孵化的小朱鹮见证了无定河流域生态环

境的显著改善 ;进入遗鸥繁殖季,在全国最大的

沙漠淡水湖红碱淖自然保护区,近 5000 巢遗鸥

在湖心岛上筑巢产卵、孵化幼鸟……

2019 年,榆林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2021 年,榆林被确定为“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

区”……榆林,为全球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

治沙经验。

变绿只是一个开始,治沙、治土、治碱都是

为了治穷。生态效益有了,经济效益便也随之提

了上来。从防沙治沙到护沙用沙,再到生态循环

模式的建立遵循这一目标,榆林大力发展生态农

业和旅游业,把荒沙治理与沙区资源开发结合起

来,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镇北台位于榆林城北 4 公里的红山之巅,是

长城线上最为宏大的观察指挥所,有“万里长城

第一台”之称。历史上这座高台四面是无垠的黄沙,

几乎被流沙掩埋。如今从这座“万里长城第一台”

眺望,四周一片郁郁葱葱,6 万亩樟子松等常绿

树木组成的主要“方阵”,拱卫着镇北台,其间点

缀、渲染着各种花草、灌木和其他树种。高台登

临宛若绿海行舟,美景引来如织游客。

作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先行者,米脂县银

州街道高西沟村村民通过苦干实干,将一个生态

环境脆弱、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的穷困山村,

变成了今日“高山松柏连成片,陡坡牧草绿油油,

水库清澈映青山,平展坝地喜丰收”的“塞上江南”。

如今的高西沟有生态林 2300 亩、经济林 1000 亩,

林草覆盖率达 70%。去年,高西沟村人均可支配

收入达到 21711 元,高出米脂县农村人均可支配

收入 6210 元。

一架大型无人运输机日前跨越毛乌素沙漠,

将一批香瓜从陕西运抵宁夏。不仅是香瓜,昔日

寸草不生的毛乌素沙漠,如今处处是宝 :种植业、

养殖业、加工业、旅游业、新能源等为主的沙产

业体系日益完善,玉米、土豆、沙棘、红枣、苹

果不仅畅销国内,有的甚至出口海外。

位于榆林市榆阳区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

是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如今这里已有 82 家企业,

SHAANXI PICTORIAL 105

新时代西部大开发

第108页

47 个项目建成投产,现代种业和数字农业等新业

态位于其中。示范区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建立了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长效机制,园内普及推广水肥

一体化节水灌溉等技术,实现了多业态集聚、产

学研结合。

秀美林场、百头肉牛示范牧场、三千吨安全

饲料加工厂、林业技术培训中心、月牙湖旅游景

点……这些年,石光银通过“公司 + 农户 + 基地”

的经营发展模式,在村里建起数百座移动大棚,

发展种植、养殖等多项产业。

神木市生态保护建设协会坚持“治沙文化、

治沙科研、治沙造林、治沙惠民”方针,引进长

柄扁桃、树莓、花楸、酿酒葡萄、食用菌种植及

林下鸸鹋、绵羊生态养殖,积极与国内外公益科

研团体单位合作,开展林业植被恢复、防治土壤

退化、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农业水资源科学利用、

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及沙产业科技创新等方面

研究,走出了一条科研、科普、生态教育、生态

造林、生态惠民的循环林业发展道路。

2021 年,榆阳区成立我省首家碳汇金融服务

中心,并发放首批 3 张林业碳票 ;2022 年,新植

万亩碳汇林 ;2024 年,筹划上线碳汇监测交易系

统……持续追绿、固绿、用绿,当地摸索出一条

林海“生金”的新路径。

绿水青山直接带来了金山银山。如今,榆林

的风沙区大棚种植、育苗、沙漠旅游等蓬勃兴起,

全市从事沙产业的企事业单位达 150 多家,年产

值 4.8 亿元,从业人员 10 万余人。在防护林屏障

△包茂高速榆

靖段

▷定边县狼窝

沙生态治理区

刚刚修剪过的

樟子松

▽全国治沙英

雄石光银

实践·生态保护

106 陕西画报

第109页

的庇护下,榆林成为全省马铃薯第一大市、“新粮

仓”。据统计,榆林已把近百万亩沙地变为耕地,

全市农耕地总资源达 1600 多万亩。

从毛乌素沙地腹地到黄河岸边,治沙带来的

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正在凸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走遍沿黄九

省区,两次主持召开座谈会,将黄河流域生态保

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黄河流域的各

项工作进入新的更高的发展阶段。在此背景下,

榆林开启治沙的“二次绿色革命”,即未来聚焦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筑牢北方

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打造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

区。今年榆林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推动黄河

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持续实施重要生

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加快榆林绿色由浅

SHAANXI PICTORIAL 107

新时代西部大开发

第110页

向深转变。

今日的榆林,天朗气清,曾经“沙进人退”

的局面已得到历史性扭转。榆林再次吹响了黄河

“几字弯”治理攻坚战的号角。从“北治沙、南治

土”到“北治沙、南治土、全域治水”,榆林聚焦

“东西南北中”五大生态空间,全面统筹山水林田

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性治理,持续强化防沙

治沙和水源涵养的能力,全力推动生态环境实现

根本性好转,竭力打好黄河“几字弯”这场攻坚战。

如今,曾经的水土流失重灾区已经被绿水青山层

层环抱,蓄水保土能力显著增强。近年来,榆林

全市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1.9 万平方公里,水

土保持率为 57.97% ;基本形成了层层设防、节节

拦蓄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护体系。植树造林构筑起

神木市毛乌素治沙造林基地

实践·生态保护

108 陕西画报

第111页

一道绿色长城,加上持续推进水土保持生态治理

与保护,牢牢锁住了流向黄河的泥沙。经过长期

不懈努力,年流入黄河泥沙由解放初期的 5.13 亿

吨减少到 2.12 亿吨。

“绿色低碳”“科学治沙”“二次绿色革命”这

些关键词已然深入榆林城市肌理。如今,一棵棵

油松、侧柏树苗,汇集成绿色方阵,浸染在榆林

大地。榆林,这颗冉冉升起的塞上“明珠”,正升

腾起向绿发展的澎湃动能。从数十年如一日的“治

沙造林”到现如今的“碳达峰试点”,榆林市始终

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筑牢生态安

全屏障,坚持不懈推动绿色发展,在这片土地上

不断书写新的“绿色”故事,改变了的不仅是国

土的颜色,更是城市发展的内核。

SHAANXI PICTORIAL 109

新时代西部大开发

第112页

宝鸡

新质生产力为农 110 陕西画报

实践·乡村振兴

第113页

推进农业现代化已成为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近

年来,宝鸡积极引进高效示范性农业项目,充分运用新技术发

展现代农业,有效推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业高质量发展赋能

本刊记者/李瑜

SHAANXI PICTORIAL 111

新时代西部大开发

第114页

网约农机为农民带来便利,

无人农场展示出智慧农业

的巨大潜力,生物育种开启种业

创新前沿科技,即食猕猴桃掀

起产业变革动力,一碗臊子面

“链”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宝鸡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让科技为农业增效赋能,让三

产融合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网约农机“嘟嘟”来了

叫个“嘟嘟”,“铁麦客”就

能准时进田服务,“嘟嘟农机”

为农户与农机手带来双向便利。

“嘟嘟农机”是宝鸡市岐山

县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为服务农户、农机手和农业合

作社所创建的手机网约平台,

可实现播种、施肥、收割、秸

秆处理、耕整地一键预约服务

功能。“三夏”农忙时节,农机

使用密集度高,以前信息不对

称,要么是农户“抢”不上农

机,要么是农机手找不着农户。

现 在 有 了“ 嘟 嘟 农 机 ” 平 台,

农户线上下单,平台就近派单,

农机手线上接单,农机高效利

用,过“三夏”,群众再也不慌了。

“ 嘟 嘟 农 机 ” 于 2019 年 5

月正式进入微信小程序,经过 5

年的应用实践和不断改进,已成

为农田作业的“好帮手”、农机

作业服务的“好管家”。截至目

前,宝鸡全市总用户量 9.38 万

人,其中注册认证农机手 1783

人,已完成订单 2.26 万单。

“嘟嘟农机”是国内首个专

门为农机作业服务量身定制的

“农字牌”网约平台,实现了“互

联网 + 农机 + 农民 + 农村”的

典型应用,为数字赋能农业农

▷西府“铁麦客”

赵彬瑞 摄

112 陕西画报

实践·乡村振兴

第115页

SHAANXI PICTORIAL 113

新时代西部大开发

第116页

村增添了新动能。

无人农场“慧”种田

无人农场为规模化种植需

求提供了完整解决方案。

一部手机、一台无人收割

机、300 亩小麦、一天半时间,

今年“三夏”宝鸡市陈仓区利民

无人农场开展了一场科技感十

足的无人农机作业。大型无人

收割机在田间穿梭,收割、脱

粒一气呵成,协同无人运粮车

适时到达,将卸载的小麦运走,

无人播种机将玉米种子均匀播

撒在田地里。随收、随运、随播,

自主导航、自主作业,全程无

需人工干预,展示出强大的应

用能力。

无人农场,是人工不进入农

场的情况下,采用物联网、大

数据、人工智能、5G、机器人

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完成农场

所有生产、管理任务的一种全

天候、全过程、全空间的无人

化生产作业模式。在耕地、播种、

施肥、杀虫、收割、存储等农

业生产管理各环节均能实现智

能化。不仅如此,智能控制耕、

种、管、收相较于传统作业方式,

平均效率提高 20% 以上,农机

装备利用率提高 30% 以上,综

合经济效益提高 20% 以上。

无人农场属现代高端智能

△“嘟嘟”农

机网约平台

▷即食猕猴桃

参展中国(国

际)猕猴桃产

业 发 展 大 会

眉县即食猕猴

桃技术研发推

广中心供图

114 陕西画报

实践·乡村振兴

第117页

农业技术,尚无成熟模式可以

借鉴。宝鸡利民无人农场属陕

西首家,因而在构建农机作业

智能管理系统、开发无人作业

智能管理信息平台、构建无人

化田间作业技术体系方面将起

到重要的示范作用。

下一步,宝鸡利民无人农场

将在华南农业大学罗锡文院士

团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机电

学院陈军教授团队等的帮助下,

继续开展全程农机装备无人驾

驶、关键生产环节作业智能化

控制、农情学习感知与智能作

业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探索。从

而提升农业生产质效,带动建

设更多智慧农场。

生物育种更精准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良

△岐山县食品工业园企业产品展示区

SHAANXI PICTORIAL 115

新时代西部大开发

第118页

种繁育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基

石。作为宝鸡农科领域的主力

军,宝鸡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立

足宝鸡,辐射全国,在农作物

新品种选育和农业综合技术的

研究与推广方面交出了亮眼的

成绩单。获得国家发明(实用

新型)专利 25 项,制定省级地

方标准 11 项 ;开展的小麦杂种

优势研究与利用、彩色甘薯新

品种选育、大豆三系杂交制种

研究等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选

育出小麦、甘薯、油菜、糜子、

豆类、辣椒等农作物新优品种

20 个 ;小 麦 新 品 种 秦 农 168、

宝研 12,大豆新品种宝豆 10 号,

玉米新品种宝玉 803,辣椒新

品 种 宝 椒 2 号 实 现 推 广 种 植,

为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贡

献了科技力量。

当前,世界种业进入育种

“4.0”时代,生物育种已成为

种业创新的前沿和核心。相较

于传统育种技术周期长、工作

量大、效率低的制约,生物育

种具有高效、精准和定向的优

势, 能 够 培 育 出 多 抗、 优 质、

高产、高效的突破性新品种,

还可降低农药使用,在缓解资

源约束、保障粮食安全、保护

生态环境、拓展农业功能等方

面潜力巨大。宝鸡农科院响应

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建成宝鸡

市生物育种实验室,通过启动

生物育种技术攻关,开展种质

资源创制和突破性新品种选育,

为种业安全和农业高质量发展

贡献新的力量。

△即将发往全国各地的岐山臊子面产品

△种养殖业是“一碗面”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 图为企业蔬菜供应基地

116 陕西画报

实践·乡村振兴

第119页

技术革新引领产业升级

全世界 9 个猕猴桃中就有 1

个来自宝鸡眉县。眉县是中国猕

猴桃之乡,2023 年猕猴桃种植

面积 30.2 万亩,总产量 53.1 万

吨,综合产值 60 亿元。猕猴桃

是眉县县域经济主导产业和农

民收入主要来源。在推进猕猴

桃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

国际化进程中,眉县连续 17 年

实施猕猴桃产业技术示范工程,

攻克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

技术难题,让科技为产业发展

赋能。

即食猕猴桃是制约我国猕

猴桃产业发展的一个痛点。长期

以来,价格昂贵的进口猕猴桃

主导着国内猕猴桃高端消费市

场,“即买即食”是其中的重要

原因。攻克即食技术难关,对

提高国产猕猴桃市场占有率和

美誉度、提升市场竞争力具有

重要意义。2023 年 6 月,眉县

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开展合作,

成立了即食猕猴桃技术研发推

广中心,组建了一支由 15 名专

业技术人员组成的技术研发团

队,着力解决猕猴桃“硬着不

能吃,软了吃不及”问题。

即食猕猴桃技术不单单是

某一项技术的研发突破,而是涉

及猕猴桃全产业链,贯穿种植、

采摘、分拣储藏、运输、生产

销售等各环节的一项产业革命。

研发团队通过反复研究试验,

总结出即食猕猴桃栽培技术规

范和催熟技术规范,形成可复

制、可推广的即食猕猴桃技术,

▷宝鸡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的科研人

员正在查看试验田里的玉米长势

宝鸡农科院供图

SHAANXI PICTORIAL 117

新时代西部大开发

第120页

为攻克国产猕猴桃即食性难题

提供“陕西方案”。

“一碗臊子面”串起产业链

岐山臊子面是西府特色美

食、 中 华 名 小 吃, 历 史 悠 久,

风味独特,广受欢迎。宝鸡岐

山县以发展产业为核心做大“一

碗面”经济,坚持臊子面、擀

面皮两轮驱动、三产融合,以

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以特色

产品提升价值链,以电商物流

串起供应链,着力打造集原料、

生产、加工、流通、销售于一

体的现代农业全产业链。2023

年“一碗面”经济产值达到 151

亿元。

一碗岐山臊子面,涉及面

粉、猪肉、秦椒、胡萝卜、木

耳、豆腐、蒜苗等多种食材供应。

做好面,先强链。为此,岐山

△今年,宝鸡

市夏粮总产量

达 到 89.37 万

吨。图为联合

收割机在家庭

农场作业

赵彬瑞 摄

118 陕西画报

实践·乡村振兴

第121页

县建成了 30 万亩优质小麦、10

万亩蔬菜、10 万亩果品、20 万

头生猪基地,认证绿色农产品

17 个、有机食品 5 个,保障原

料本地配套率。20 个食材供应

专业村镇,10 个现代农业产业

园区示范基地,42 个省市县级

现代农业园区,730 家农民合作

社成为了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

为“一碗面”经济的长远发展

夯实了基础。

食品生产企业是发展“一

碗面”经济的核心。岐山县鼓

励龙头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产

学研合作,突出项目带动,实

施岐山县“一碗面”食品专家

工作试验站项目,与西北农林

科技大学合作建立了“一碗面”

经济试验示范基地和预制菜陕

西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岐山县

专家大院。投资 8 亿元实施“一

SHAANXI PICTORIAL 119

新时代西部大开发

第122页

利民无人农场的植保无人机正在作业

△农科人员在进行甘薯的脱毒苗管理 △眉县即食猕猴桃技术研发推广中心

120 陕西画报

实践·乡村振兴

第123页

碗面”重点项目28个。建成臊子

面产业孵化基地,带动形成“中

央厨房+冷链配送+物流终端”

等加工业态。突出链群推动,培

育全产业链骨干企业42家,形成

以食醋、桶装臊子面、擀面皮、

空心挂面等为主的“一碗面”产

业链群,让产业发展更有活力。

构建线上线下销售网络。岐

山县推进“百城千店”工程,采

取“连锁经营、特许加盟”模式,

开设臊子面、擀面皮连锁店、加

盟店 67 家。鼓励企业进飞机场、

高铁、高速服务区,支持本土企

业走出去。全县臊子面经营户

达到 1800 余户,擀面皮经营户

1200 余户。推进旅游街区发展,

建成岐山臊子面、辣椒、香醋非

遗展示馆。北郭民俗村、蔡家坡

饮食街形成了餐饮旅游“商圈”。

培育村级淘宝站 70 个,“一碗面”

电商交易额达到 18.8 亿元。

小小一碗面,内有大乾坤。

2023 年岐山“一碗面”经济带

动全县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

7.8%。“一碗面”经济前承种养

业,中载加工业,后联服务业,

让岐山县走上了一条风味十足的

乡村振兴路。

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农业

现代化进程 ;做大做强产业链,

带动乡村全面振兴,宝鸡正在绘

就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新时代西部大开发

第124页

纵观党的发展历史,中国共产党始终把纪律鲜明地写在自己

的旗帜上。历经百年风雨,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

苦难到辉煌,分析其中制胜机理,加强党纪教育是一个重要原

因——“木受绳则直,金就 则利”。

学纪 知纪 明纪 守纪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翻书效果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