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bookData.followerCount}}
{{!bookData.isSubscribed?'关注':'取消关注'}}
096 未来 书都 更加坚定。我们一定要更大胆、自信地去呈现和发扬中国文化。”<br>在伦敦街头拍摄最新一集《马面裙》时,妞妞穿着敦煌特色<br>服装在街上跑。许多路过的外国人都感到十分好奇,纷纷举起手<br>机拍照。“当时我们就想,外国人可能不知道马面裙的历史,也<br>不一定了解这集视频背后的含义。但他们看到服装后一定会产生<br>好奇。也许,他们会带着好奇上网搜索,然后开启了对中国文化<br>的探索……这正是我们走出去的意义!”<br>一切为了文化传承<br>“未来怎么样?我们还没有想好。刚刚从伦敦拍摄回来,先<br>把新拍的四集内容剪辑、宣传好。”英国这一站的四集内容都别<br>有风味。《敦煌遗书》以流失在大英博物馆的中国文物为背景,<br>讲述了中国文物魂归故里的故事 ;《茶奕》以茶作为切入点,将<br>英国红茶文化与中国茶文化通过“长嘴壶茶艺舞”融合展现 ;《伦<br>敦中国红》继《巴黎中国红》后,展现来到英国的凌云与中... [收起]
[展开]
{{!bookData.isSubscribed?'关注':'已关注'}}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101页
096 未来 书都 更加坚定。我们一定要更大胆、自信地去呈现和发扬中国文化。”<br>在伦敦街头拍摄最新一集《马面裙》时,妞妞穿着敦煌特色<br>服装在街上跑。许多路过的外国人都感到十分好奇,纷纷举起手<br>机拍照。“当时我们就想,外国人可能不知道马面裙的历史,也<br>不一定了解这集视频背后的含义。但他们看到服装后一定会产生<br>好奇。也许,他们会带着好奇上网搜索,然后开启了对中国文化<br>的探索……这正是我们走出去的意义!”<br>一切为了文化传承<br>“未来怎么样?我们还没有想好。刚刚从伦敦拍摄回来,先<br>把新拍的四集内容剪辑、宣传好。”英国这一站的四集内容都别<br>有风味。《敦煌遗书》以流失在大英博物馆的中国文物为背景,<br>讲述了中国文物魂归故里的故事 ;《茶奕》以茶作为切入点,将<br>英国红茶文化与中国茶文化通过“长嘴壶茶艺舞”融合展现 ;《伦<br>敦中国红》继《巴黎中国红》后,展现来到英国的凌云与中国舞<br>者马蛟龙之间武术与舞蹈的切磋 ;《马面裙》则体现了属于中国<br>的高定裙,突出中国传统服饰的神韵和美丽。<br>“我们希望能把《舞今中外》这个 IP 一直做下去。”三人行<br>团队期待,在未来通过更多样的创新手法,包括结合水舞的方<br>式,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加深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让外国人增<br>进对中国文化的了解。“现在是网络时代,大众更愿意通过新鲜<br>的、高科技的方式接受讯息、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所以我们想<br>结合科技,例如特效等,包装、呈现、传播更强的文化,触达更<br>广的人群。”<br>“一切为了文化传承。”三人行团队一再强调,传统文化一<br>定要有传承人,不能流失,而文化创新、文化出海也是基于对<br>传统文化的保护。 <br>Nanshan's Martial Arts Performance on <br>the Streets of Paris and London<br>
第102页
097<br>The Future<br>Book Capital<br>伦敦贝克街上的《舞今中外》<br>伦敦塔桥前的《舞今中外》<br>《舞今中外》在伦敦碎片大厦
第103页
098 未来 书都 5 亿流量关注的<br>深圳少年 11 秒“宣言”<br>文 _ 唐唐 图 _ 阿木 <br>“在这个国家,有我想保护的人!”2023 年这个夏<br>天,一段 11 秒短视频火爆全网。铿锵有力的话语被新华<br>社、人民日报等媒体平台转载,视频登上热搜相关报道<br>先后获得全网超 5 亿流量!<br>The 11-Second \"Declaration\" of <br>a Shenzhen Teenager Followed <br>by 500 Million Visitors<br>
第104页
099<br>The Future<br>Book Capital<br>这句满满“圳能量”宣言,来自一位深圳少年。那是在<br>今年高考前夕,这位少年在校园中等待迎接高考,被到校采<br>访的媒体记者问及“毕业后为什么想当兵”时,他给出了这<br>句感动无数网友的暖心回答。<br>这位来自深圳的少年,是深圳市南山实验教育集团华侨<br>城高级中学的高三毕业生杜文祺。<br>今年 2 月,杜文祺就已报名希望能够参军,并提前为后<br>续能够入伍当兵做好各项准备。7 月 13 日,他在罗湖参加了<br>应征初检,7 月 25 日参加复检,距离梦想中的绿色军营又近<br>了一步。如果一切顺利,他希望能够保留大学学籍,在大一<br>之前先进入军营从军。<br>杜文祺就读的高中(来源 :深圳市南山实验教育集团华侨城高级中学)
第105页
100 书都 未来<br>5 亿流量只是数字<br>如果不是提前关注过杜文祺的相关报道,<br>很难想象眼前这个有些腼腆的大男孩,就是<br>那个在全网引发 5 亿流量关注的热血少年。<br>短暂的交流之后发现,这个身高 1.85 米<br>的大男孩并不内向,他身边有不少志同道合<br>的朋友,学习之余喜欢跑步、踢足球、打篮<br>球和羽毛球、去健身房锻炼,保持着很好的身体素质。虽然并不擅长跟陌生人侃<br>侃而谈,但他的回答质朴平实,倒也显得足够真诚。<br>热血少年也是热心少年。在校园里,杜文祺乐于助人,常常帮同学们“跑<br>腿”,还抢着干班级里面的体力活。由于班里女生比较多,在需要帮女生搬行李<br>箱、搬水、搬桌子时,他都非常乐意及时出手相助。<br>“我很开心在评论里看到,有很多和我一样的年轻人,我们都有着同样的理<br>想,都有着保家卫国的志向。”面对上亿的关注流量,今年 3 月才过了 18 岁生日<br>的杜文祺,透露出一些超越年龄的欣慰感。<br>谈及视频走红,杜文祺说其实自己很意外,他认为自己只是把想说的话脱口<br>而出。“没想到自己一句简单的发自内心的话,就这样‘出圈’了。我想这句话是<br>很多同龄少年的心声,只是刚好我表达了大家心底正能量的声音。”<br>面对全网超 5 亿的流量,杜文祺说,1 亿、5 亿只是普通的数字,他的心态没<br>有很大的变化,接下来要做的,是保持初心。<br>“我们同处于一个时代”<br>想当兵这件事,是在潜移默化中萌发于杜文祺心头。他在高一时,第一次和<br>家人谈起自己的从军志向。现在回想起来,他说这个念头或许最初是因为家里有<br>伯伯是一名退伍军人,他也想要成为和伯伯一样的军人。<br>成长过程中,他通过新闻报道了解到年轻军人为保护祖国而壮烈牺牲,这些<br>事迹在他心中泛起波澜。“他们让我知道,和平的背后总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br>杜文祺说,“我们同处于一个时代,我也希望能够像他们一样,保卫家园和人民。”<br>对于杜文祺想当兵这件事,他的家人也都很支持。他的爸爸就曾表示 :“我们<br>也常常教导、鼓励他,要立志报效祖国,没想到他有自己坚定的志向。”<br>The 11-Second \"Declaration\" of <br>a Shenzhen Teenager Followed <br>by 500 Million Visitors<br>杜文祺参加兵检<br>
第106页
101<br>The Future<br>Book Capital<br>“和平的背后总有人负重前行,为什么这个人不能是我?”<br>当被问到想保护的人是谁时,杜文祺说他想保护的不是某一个<br>人 :“家人、朋友、老师等都是我要保护的人。”<br>给青春留下美好的记忆<br>杜文祺的视频宣言,不仅感动了网友,也被高校关注。在后<br>来接受媒体采访时,杜文祺道出了自己的“大学梦”。他说 :“作<br>为无数立志参军的青年学子中的一员,我们有着共同的‘梦中情<br>校’,那就是国防科技大学。”<br>因为被这位立志参军“火出圈”的少年提及,国防科技大学<br>也很快做出行动。6 月 16 日,国防科技大学通过官微,向杜文<br>祺发出了一封特别的信。“如果我们能够将个人的成长进步与国<br>家发展、民族复兴,与人民军队的强大壮盛同频共振,我们施展<br>才华的舞台将无比宽广,实现梦想的前景将无比光明!”<br>在这封信中,国防科技大学暖心回应杜文祺同学的报国之<br>志,同时鼓励他“携笔从戎锤炼男儿本色,建功立业报效伟大国<br>家”。对于国防科技大学的信,杜文祺十分意外,他说自己很感<br>谢国防科技大学的认可,他也会带着这份鼓励,坚持初心,砥砺<br>前行。<br>6 月 20 日,杜文祺受邀作为特别嘉宾,参加了“给青春留<br>下美好的记忆”广东省优秀退役大学生士兵征兵宣讲活动,在现<br>场与学长学姐们分享自己的“从军梦”。<br>深圳少年热血青春,正感染着更多人。我们身边还有很多这<br>样的深圳少年,他们用他们的言行,带给我们太多的感动。今年<br>7 月,6 位深圳少年坐着运 -20 去上学,到空军航空大学追逐他<br>们的空军梦,展现他们保家卫国的责任与担当。今年 3 月 29 日,<br>深圳市蛇口育才教育集团育才二中一群暖心助人的学生,也凭借<br>一段 20 多秒的助人视频火出圈。他们在放学时偶遇外卖小哥突<br>然摔倒,帮忙搀扶帮捡物品后有序离开。学生们的助人举动也得<br>到各方表扬,被称赞很“帅”……<br>城市有活力,少年有力量。深圳少年们的朝气与活力,是城<br>市未来的希望所在。他们怀抱社会责任感,以自己的力量为社会<br>带来积极影响,用行动诠释着奉献精神。相信在他们的努力下,<br>深圳这座奇迹之城一定会走得更远!<br>高考前夕,杜文祺在采访中讲述毕业后的愿望<br>(来源 :南方都市报)
第107页
102 街角 \/ 打卡 书都 百姓书房,<br>守望深南大道的精神“灯塔”<br>文 _ 蓝子 图 _ 百姓书房<br>BAIXING STUDY, <br>the Spiritual \"Lighthouse\"<br>of Shennan Road<br>街角 \/ 打卡
第108页
103<br>Street Corner \/ Paying Visits<br>Book Capital<br>高颜值的“思想天窗”<br>从书都编辑部出发,沿着深南中路往东走,不到 20 分钟车程,便可以看到<br>一座形似玻璃盒子的建筑,从外往里看,通透敞亮,玻璃幕墙右上方百姓书房的<br>LOGO 告诉我们,就是这儿了。<br>走进百姓书房,迎面便是 24 小时公共阅读区,我到的时候是工作日下午 5<br>点,座无虚席,从各处来的读者或是阅读,或是学习,偶有交流,安静有序。<br>再走进去,便进入“思想天窗”区域,这是一个与二楼打通的通高空间,以<br>通高书架与其他空间隔开,形成半开放式的沙龙活动场所。与思想天窗紧挨着的<br>是儿童阅读区,弧形长椅围合成一个阅读区,小朋友们自觉地“圈”在这个范围<br>内阅读与学习。在儿童阅读区正前方是惬意休闲的咖啡水吧,你若是困了累了可<br>点一杯咖啡“续命”。在水吧的右手边,是沉浸式阅读区,一道玻璃门将它与公共<br>阅读区隔开,形成封闭的空间,里面可同时容纳 6 人,名曰时习馆。如果你不喜<br>欢过于开放的空间,或许可以约上一两位好友在这里享受“学而时习之”的愉悦。<br>从思想天窗旁边的木梯上二楼,左手边的长廊是开放式阅读区,摆放着 7 张<br>沙发椅,每张椅子边上配备一盏落地圆形台灯,坐在这里面向深南大道,面前是<br>车水马龙,手中是心爱之书,思绪静如水,时间仿佛归我独有,好不惬意。二楼<br>中庭的两边是沉浸式阅读空间,分别以“旷野阅境”和“山涧阅境”命名,以<br>推拉门与外界隔开,里面是联排座位,身着校服的学生们正沉浸其中,用奋进之<br>笔书写未来。在楼梯的前方,也就是时习馆正上方,便是更具有私密性的“静思<br>房”,一人一间,完全独立。“静思”或许源自“静思笃行持中秉正”,我们可以借<br>静思房之名,提醒自己 :要广博地学习、详细地询问、慎重地思考、明白地辨别、<br>切实地力行、保持中正与平和。<br>2023 年 7 月 1 日,知名作家、学者,鲁迅文学奖、柯岩<br>文学奖等多项文学奖获得者葛亮携其新书《燕食记》亮相深<br>圳,在深南大道边为百姓书房点亮“灯塔”。<br>一时间,百姓书房在各大媒体平台掀起刷屏之势,众多<br>市民在网络上自发推荐“百姓书房,深圳人的好去处”。我寻<br>思着,深圳类似的去处并不少,各大书城、书馆、书店、书<br>吧随处可见,一个百姓书房何以能引起这么大的关注,于是<br>我决心跟随热闹去探个究竟。<br>
第109页
书都 104 街角 \/ 打卡<br>总有一本适合你<br>总有一本适合你!<br>一楼的畅销榜单书架,一眼就可以看到《熊猫花花》,花<br>花作为熊猫界“顶流女明星”,获得了不少国民的疯狂喜爱,这<br>不,有位老者正翻阅呢 ;“新书速递”书架顾名思义,搜罗了当<br>下最新出版的书籍,如《我在北京送快递》《太白金星有点烦》<br>等 ;“这里是深圳”书架,则收集了与深圳相关的资料,你若想<br>要了解深圳的发展史,或许可以在这里找到。<br>思想天窗四周的书架,则是文学、哲学类的系列丛书,外国文学名著丛书、<br>“理想国”系列等自是不会缺席 ;在生活休闲区,有咖啡、烘焙等相关书籍 ;儿童<br>绘本区域,汇集了最新最热门的童话绘本,如《赛雷三分钟漫画》《DK 儿童百科<br>全书》等,小朋友捧着绘本,三三两两,席地而坐,爱不释手。<br>位于二楼的“旷野阅境”是以科技为主题的阅读空间,在这里你可以找到<br>《漂流北极》《走近地球之巅》等书籍 ;“山涧阅境”则是以人文历史为主题,《国<br>家宝藏》《明朝那些事儿》等你翻阅 ;在沙发阅读区背后的书架则摆放不少旅游、<br>摄影、设计类书籍,更不乏《故宫里的中国》等装帧设计十分精美的图书。<br>“我们目前陈列的 6000 多个品种共计 2 万册图书,都是基于‘选择市民喜欢<br>的书籍’这一原则,只有选择他们爱看的,他们才会更愿意来这里。”工作人员告<br>诉我。<br>书房里的百姓时光<br>百姓书房之所以叫书房,我想是有别于书馆、书城和书店。它是集借阅、售<br>卖、自习室、生活馆于一体的新型城市阅读文化空间,开放的空间与多样的功能<br>区,让书房成为容纳更多行为的空间场所。有小憩片刻的老者、有参加活动的母<br>子、有写作业的学生、有沉浸工作的白领、有奋笔疾书的写作者……不同的人、<br>不同的目的,身处同一空间,互不影响,各自从容。<br>从二楼继续往上,整个三楼被打造成多功能空间,这里主要用于宣教展览与<br>举办活动,定期组织高品质文化艺术展览。四楼为安心驿站,提供免费的心理咨<br>询服务,还有 VR 体验区、宣泄室、心灵原野等,旨在提高全民的身心健康水平。<br>BAIXING STUDY, <br>the Spiritual \"Lighthouse\"<br>of Shennan Road<br>
第110页
105 Book Capital<br>据了解,百姓书房目前有三大公益品牌活动。“思想深南”定期邀请文人作<br>家、专家学者进行现场分享 ;“百姓时光”主打互动体验,聚焦便民服务 ;“凝望<br>空间”计划策划多种形式的艺术作品展或收藏展。<br>众人之力共筑“灯塔”<br>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我加入了百姓书房的读者群,我所在的群是第 8 个,<br>前 7 个读者群均已满员,其热度可见一斑。<br>书房现场,一位老奶奶引起我的好奇,她虽满头白发,但精神矍铄,正全神<br>贯注地阅读《活着》,我和她简单沟通后了解到,她就住在附近,她的儿媳妇下班<br>后都会来这里学习两小时,在儿媳妇的影响下,她也加入百姓书房,“我每天都带<br>孙子来这里,这儿氛围好,环境舒适,小孩待得住,他看书,我也看书,等到点<br>了我们就回家吃饭。”<br>一位妈妈带着三个孩子坐在儿童区,四个人排排坐,每人手里都有一本书,<br>我走过去与这位母亲交流,她说道 :“我们住在附近,之前以为百姓书房要收费,<br>就一直没来,直到昨天听说是免费的,就过来看看,没想到这么漂亮,孩子很喜<br>欢,和我约定好每天下午都要过来这里。”<br>我恍然明白何为百姓书房。百姓书房,即开在百姓的家门口,是百姓的书房,<br>由百姓共同参与管理,共同维护秩序,需要百姓的共同努力让书房越变越好。简<br>而言之,百姓书房,是真正属于老百姓自己的书房。<br>夜幕降临,百姓书房灯火通明,玻璃幕墙右上方“百姓书房”也亮了,宛如<br>一个矗立在深南大道边上的“灯塔”,为市民照亮文明之路。<br>Street Corner \/ Paying Visits<br>思想天窗阅读区书架 儿童阅读区书架
第111页
106 街角 \/ 打卡<br>书都 The Beauty of Maximalism<br>——More is More<br>上班路上,总会经过一座明黄色的建筑。龙岗区布澜路<br>7 号,掩映在葱绿的树荫后,明艳活泼的色彩,让人忍不住想<br>要亲近。终于,在一个雨后的下午,我选择走近、走进,开<br>启了这场关于钱江艺术中心的奇妙之旅。<br>More is More !<br>谁说繁复不是美?<br>文 _ 余卡门 图 _ 苏大晴 钱江艺术中心<br>街角 \/ 打卡
第112页
107<br>Book Capital<br>Street Corner \/ Paying Visits<br>一场与极简主义的美学对抗<br>这是一个极简主义盛行的年代,然而钱江艺术中心里却处处<br>可见多重元素的堆叠与碰撞,呈现出一种纷繁往复的美。<br>崖柏馆里,各式各样的木雕与石雕藏品静静地陈列着,细说<br>着一丛木、一堆石的蜕变故事。艺术长廊上,酒红色的布帘层层<br>叠叠,重工的水晶灯垂下摇曳的光影,让人恍惚来到了中世纪的<br>欧洲古堡。楼梯的转角处,一幅又一幅精心装裱的油画,一面又<br>一面复古华丽的镜子,错落有致地铺满了整面墙壁,交融成色彩<br>浓郁的巨幅壁画,盛大,宏重,引人驻足。<br>徘徊其中,令人忍不住感叹 :人间的美好真是装不尽啊!眼<br>睛满满的,心也被填充得满满的,却不觉得是负累,只感觉到一<br>种奇异的宁静与满足。馆主人似乎刻意地用极繁主义的装饰,向<br>主流的审美进行着无声的对抗 :断舍离是什么?我就要让这世间<br>的美好都环绕着我,越多越好。<br>一种超越时空的建筑语言<br>走在园区里,迈出每一步,都有可能进入哆啦 A 梦的任意<br>门,穿越至另一个时空里。<br>走过欧式风格的大楼,却看到四个中式门廊镶嵌其中,朱<br>红、玄青、月白、黛蓝,传统的中国色彩与大楼的明黄辉映,以<br>跨越国界的建筑语言诉说着美的精神。<br>漫步在中庭的玫瑰园中,一座精巧的凉亭被流水环绕,仿佛<br>置身烟雨江南,下一秒,却看见一辆辆黄包车载着游客,瞬移来<br>到风云涌动的上海滩。穿过西式的艺术长廊,登上顶楼,一个清<br>雅的桃源秘境豁然出现于眼前。花木瓜果,繁盛生长。<br>盎然绿意间,点缀着古朴的亭廊楼阁,褪色的匾额悬于其<br>上,有些磨损,有些斑驳,承载着岁月的沧桑变幻,传递着深厚<br>的文脉气息,让我们得以瞥见历史的容貌,细数过往的纹理。<br>就这样,我们与西方艺术对话,与传统文化对话,与植物对<br>话,与时光对话,直到夜幕缓缓降临,将这座空中花园的一草一<br>木、一亭一阁都染上了温柔的烟紫色。<br>钱江艺术中心主人戴先生<br>
第113页
108 街角 \/ 打卡 书都 一次向初心回溯的艺术创作<br>天色渐晚,在离开前,我幸运地见到了艺术中心的主<br>人戴先生。如果说,这场游历如梦一般魔幻,那么与戴先<br>生的交谈,则为这个梦作了最好的注解。<br>戴先生是萧山人,在工艺品、仿古家具出口领域颇有<br>建树。钱江艺术中心,原是戴先生的艺术品工厂,欧式风<br>格的主楼由戴先生亲自设计,建成于 1997 年。<br>2014 年,戴先生决定转型,进军文创产业,而工厂成<br>千上万的家具零件、工艺产品,他舍不得丢弃,便用尽毕<br>生美学积累,在工厂原址上,打造这座艺术中心。<br>所以,我们看到天花板上华美的浮雕,其实是由椅背等家具零件拼凑而成。<br>楼梯扶手的装饰,是一条条桌腿椅腿。墙壁上的装点,是一个个布艺灯罩。艺术<br>长廊极具垂坠感的布幔窗帘,来自用来制作豪华沙发的丝绒布料。而一座座亭廊,<br>一块块牌匾,都是戴先生从各地收集,按原样复建,悉心保存下来的。<br>钱塘江流经戴先生的故乡,这也是钱江艺术中心名字的由来。我想,园区一<br>角钱江站的月台,是戴先生悠长的乡情。那些在美的指引下重新焕发生机的零件<br>和产品,是戴先生对那段与工友们共同奋斗的岁月的珍藏。<br>一座众乐乐的造梦乐园<br>离开钱江艺术中心时,夜色已深。周围的小朋友还在兴冲冲地讨论着空中花<br>园里可爱的小羊和小猪,美丽的女孩们拖着长裙,收起相机,结束了今天的拍摄。<br>戴先生说,打造钱江艺术中心,是不再年轻的他,决定任性一把,圆自己年<br>轻时的梦。而我们看到,这个梦,并不是封闭的,而是向所有人开放的。<br>华美的长廊与楼梯,吸引着无数潮人前来拍摄复古大片。停车场旁的敦煌主<br>题壁画,钱江站前的火车头,玫瑰园神秘的树屋,游客们流连其中。围墙上的树<br>木手绘,是当初厂房建成时工友们一起画的,一直保留着,供大家回来时重温。<br>而悬浮于闹市之上的空中花园,更是附近居民散步遛弯的好去处。长势喜人<br>的蔬菜瓜果,让人体会到归园田居的怡然,戴先生从四处收集来的亭台、牌匾,<br>都值得静下心来细细观赏,常看常新。花园中种着的草药、果树,养着的各种小<br>动物,都配有标识牌,承担着科普的功能。老人们喜欢一大早来到花园晒太阳,<br>The Beauty of <br>Maximalism——<br>More is More<br>园区一角的钱江站月台<br>
第114页
109<br>Street Corner \/ Paying Visits<br>Book Capital<br>呼吸清新的空气。家长们喜欢带上孩子,一起认读牌匾上些许模<br>糊的书法。而孩子们,则喜欢带上面包,来喂喂小鸭子、小花<br>猪。戴先生说,有时候,我也会加入他们。一起喝喝茶,聊聊<br>天,自在得很。<br>一位实干的梦想家,一位追求美的实用主义者,这是戴先<br>生给我留下的印象。曾经,在深圳这样一座充满奇迹的城市,戴<br>先生创造了属于他的商业奇迹。如今,他又缔造了一个美学的奇<br>迹。<br>这个奇迹,有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温润内核,包裹在一个繁复<br>美好的梦幻里。这个奇迹,在深圳的一隅,自由地生长、舒展,<br>安静地反哺着这座滋养它的城市,长久地感动着在这座城市生活<br>的你我。<br>楼梯转角处的墙壁挂满艺术品<br>从各处收集来的亭台牌匾<br>宫廷风网红艺术长廊
第115页
惊艳中国美术馆,<br>海底大鹏亮了!<br>文 _ 来自“爱大鹏”的朋友圈 图 _ 岳鸿军<br>海底大鹏亮了! 8 月 5 日,一场海洋摄影作品公益展暨新书首<br>发式“逐梦深蓝”惊艳北京,成为中国美术馆建馆以来首个海洋水<br>下摄影艺术展。<br>深圳摄影师岳鸿军携手大鹏新区的壮丽海洋瞬间,将中国元素<br>和故事融入摄影艺术,绽放出海洋摄影的生命力,同时传递着对海<br>洋保护和生态理念的关怀。<br>10 年间 700 多次下潜,岳鸿军在水下拍摄的同时,为濒危海洋<br>生物发声,传递了对全球海洋生态环境的关注,同时也给观众带来<br>了一场耳目一新的视觉盛宴。通过这次展览,我们也看到一个更美<br>丽、更生态的深圳。<br>Stunning National Art Museum <br>of China, the Underwater of <br>Dapeng Is Shining<br>110 朋友圈里的深圳 书都
第116页
111<br>Shenzhen in WeChat Moments<br>Book Capital<br>大鹏半岛海域<br>① 珊瑚产卵奇观<br>② 洞球海葵<br>③ 缨鳃虫<br>④ 软珊瑚<br>⑤ 海葵触手<br>①<br>②<br>③<br>④ ⑤
第117页
书都 112 阅读·湾区书评 《异境 :三十九城》:<br>“横向”绵延与全球网络<br>文 _ 罗卫平<br>小说的绵延 :纵向与横向<br>巴赫金曾提出小说的绵延的论题。他指出,长篇小说写的是最大限度与未完<br>成的现在(现代生活)进行交往联系的领域,它是一种无头无尾的永久的继续,<br>没有真正的完成。因而长篇小说没有内在的完成性和完满性,作家就会特别在意<br>情节的完结和完满。(《巴赫金全集》第三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br>现代小说家对于情节完结程度高度关注,常表现为对小说开头与结尾的思考,<br>并主要是从纵向的时间轴着眼的。有的作家写了一部作品之后,也会接着写续篇。<br>这种创作现象较为常见,可以称为小说的“纵向”绵延。<br>闻人悦阅的《异境 :三十九城》(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23 年)是<br>其三卷本长篇小说《琥珀》(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9 年)的“孪生”作品,则<br>提供了可以称为小说的“横向”绵延的有趣案例。<br>闻人悦阅在《异境》“自序”中透露,她在写作《琥珀》的三年间,还创作了<br>39 篇专栏文章,每篇写有关一座城市的故事,这些故事是独立的,但都涉及《琥<br>珀》中的各种人物。<br>如果说《琥珀》好像一座历史叙事建构的庞大复杂的花园,那么,《异境》就<br>是有很多并未在“叙事花园”中出现,但事实上曾经进入过这座花园的人物。在<br>这座“叙事花园”之外,讲述他们阴差阳错、机缘巧合接触到其中人物或事件的<br>经历和故事。<br>全球网络 :理解 20 世纪中国的钥匙<br>《异境》相对于《琥珀》的“横向”绵延,基础是其中的全球网络的存在,主<br>要是主人公经历的全球网络的不同节点的“旁逸斜出”。张翔在《历史小说中的全<br>球史叙述——关于闻人悦阅〈琥珀〉》(《读书》2021 年第 6 期)中指出,跨区域<br>流动是主人公莫小娴生命历程的一个主要特点。无论是其早期经历,还是参与革<br>命进程的经历,以及二战后到美国创办跨国企业,都是在跨区域或跨国的空间中<br>展开的。遍及全球的“三十九城”,非常直观地呈现了莫小娴参与建构或经历的全<br>球网络的规模与范围。<br>
第118页
113 Book Capital<br>Book Reviews<br>《异境》与《琥珀》的同时写作、相互关联与“横<br>向”并置,形象地显示了 20 世纪中国革命和历史的一<br>个新特点,即众多活动与事件前所未有地在全球网络<br>的关联中展开,并在相互关联中不断推动全球网络的扩<br>展。这是这两部小说在当代中国创作中的新意所在。<br>汪晖曾深刻分析 20 世纪中国的“横向关系”的特<br>点。他指出,横向关系既是空间性的,也是时间性的,<br>是将不同区域的时间轴线相互连接的进程。正是由于存<br>在着这一进程,历史的叙述不仅是从过去到现在的变<br>迁,而且也是从那里到这里、从这里到那里或多方之间<br>的互动。空间革命不仅意味着历史地理观念的巨变,而<br>且彻底重构了整个地球秩序 :海洋时代与机械的力量、<br>工业的力量、民族—国家的力量等结伴而来,同时带动着城乡关系的重组、国家形式的变迁、地缘<br>关系的转变、民族认同的重构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世纪的诞生 :中国革命与政治的逻辑》,三联<br>书店,2020 年)<br>对历史“渐行渐远的相遇”<br>《异境》与《琥珀》自觉地叙述 20 世纪的全球网络,同时又对世界“年轻的时候”最具冲击力<br>的社会浪潮,抱有好奇而拒绝的态度。“巴塞罗那”故事写了着手研究中国人参与西班牙内战的历<br>史的两个年轻研究生。此书扉页的短诗中有这样的句子 :“那时的我们 \/ 和整个世界 \/ 都还年轻”。<br>“年轻的时候”等词组在全书中多次出现。<br>这里用了台湾学者倪慧如、邹宁远创作《当世界年轻的时候》(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年)<br>的“典故”。倪慧如和邹宁远的创作是抱有同情之理解的历史探寻,而试图叙述这段历史的《异<br>境》,感情上对此其实有很大距离。<br>“巴塞罗那”中的“爷爷”对中国青年参与西班牙内战的态度是,“战争的名义常常顶着正义的<br>荣光,对个人来说,战争带来的只有离散和苦难”“其实查清楚了又有什么意义”。叙事者有自己的<br>判断和“前见”,很自然地会对这些部分较为隔膜,对《当世界年轻的时候》这类对象的叙述,其<br>实是一种渐行渐远的相遇。<br>尽管如此,《异境》与《琥珀》在呈现 20 世纪革命的全球网络方面的努力,已是重要的探索。<br>相对而言,叙事者对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诸种网络及其中观念的理解和把握,要更为深入和全面。<br>《异境》与《琥珀》对于革命的全球网络与市场经济的全球网络的叙述,以及两书之间的“横向”<br>绵延,都可为当代中国小说创作提供重要的启发和刺激。<br>《异境 :三十九城》<br>闻人悦阅 著<br>中信出版集团 <br>2023 年 1 月 出版
第119页
书都 114 《观 · 物》:<br>展现文化秩序与美学融合<br>文 _ 郝继柳<br>书籍演变史不仅是一部媒介变革史,更是一部心物化一的认知过程发展史。<br>《观 · 物——两宋书籍设计》(岳鸿雁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3 年)的探索,体<br>现了美学家赫尔德林的一个观点 :“设计是灵感的明亮之光,照耀着文化的秩序,将美<br>与真理融汇于书页之间。”<br>中国古代书籍设计的文脉体系<br>中国的书籍总的来说是平和、简约、中正、标准化的,有着柔软的触觉体验,强<br>调书卷气和雅致和谐的整体感受。两宋是中国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出版印制了大量<br>的书籍。这些书籍的整体特征,包括天头、地尾、竖排、鱼尾、板框、字体、负形等<br>外在特征,奠定了中国古代书籍形式的基础。此外,它们的对比、平衡、参合并观的<br>内在特征也反映了中国古人的文化秩序观。<br>基于内在的文化秩序观而形成外在形式特征的造物过程,就是中国人观物思维方<br>式的体现,《观 · 物》作者将其总结为观物设计。观物设计是依托文脉,为建立一种文<br>化价值体系而进行的心物合一的造物过程。<br>《观 · 物》聚焦中国雕版书籍的黄金时代——两宋(960—1279 年),以两宋书籍<br>装帧设计为研究主体,探讨其物质属性和精神属性,分析了宋代思想和技术变革对书<br>籍设计的影响,书籍的视觉秩序如何建构和表征当时的文化秩序,以书籍为核心的思<br>想观念、创新过程和产品循环过程如何推动当时的社会创新,以及两宋书籍设计对现<br>代书籍设计的启示。<br>中国书籍设计的建筑观<br>《观 · 物》从中国汉字出发,在中国典籍中梳理中国人有关观物的理念,进而从本<br>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上提炼出观物取象、仰观俯察、吾以观复、澄怀观道、循环往<br>复、观之以理、格物致知、心物合一这八个最重要的概念,认为其是影响中国人书籍<br>装帧设计的重要因素。<br>作为传统中国思想的一部分,观物设计思想是描述并解释中国书籍装帧设计的重<br>要引擎,两宋书籍是中国观物思维模式下的文化产物。这也与黑格尔的观点相呼应 :<br>阅读·湾区书评
第120页
115 Book Capital<br>“书籍设计是艺术的一种,它承载着观念和精神的表达,<br>是文化的有机体现,将历史与当下融为一体。”<br>宋版书(也称宋椠本)与宋画、宋瓷一起塑造了<br>宋型文化,作者通过对宋代书籍的实例研究,从文化制<br>度、出版制度、典籍制度、装帧形式和审美范式上,对<br>观物设计思想加以验证和阐释。从美学意义上看,宋代<br>书籍是对宋代美学的一种反映,也是对宋代文化秩序的<br>一种反映。<br>在宋代书籍装帧中,观物(设计思想)是起点,也<br>是终点,贯穿始终,是中国人循环往复的时空观的体<br>现,文化环境是前提(设计环境),出版制度是保证<br>(设计管理),雕版技术是关键(设计技术),格物致知、心物化一(设计文化)是核心。设计连接<br>了认知循环圈和传播循环圈。通过设计,通过对文化符号与社会符号的阐释和再表征,通过符号与<br>社会结构的整合关系,社会得以创造、维系和改造。<br>我们从中国古代的建筑中,也可以找到与中国书籍相对应的特征。而中国社会的特征也和中国<br>书籍所呈现的特征有相似之处。在总体上强调秩序与和谐的空间内,中国人发挥着自己的个性和智<br>慧,寻找弹性和变化的空间。<br>书籍秩序是一种社会秩序<br>书籍秩序的背后其实是一种信息秩序,更是一种社会秩序。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思考书籍以及<br>媒介的设计显性表达,其实也是在透过设计表象思考我们当今社会的文化秩序。<br>对当代设计而言,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取营养,不仅仅是提取纹样、色彩、造型等物化的视觉<br>符号,也是提取蕴含在其中的视觉经验、思维模式、价值取向,以期寻找形式与内容并存的图式、<br>形式知觉和认知模块。宋版书中所蕴含的形式知觉和认知模块与今天中国人的心理结构有着呼应和<br>同构的关系。<br>《观 · 物》从宽广的时间跨度出发,但总体是在观 · 物设计理念的统摄下加以阐述和分析。中<br>国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变革,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大量的外来文化与思潮涌入国内,也让中国<br>的书籍设计形成了新的风貌,融合了许多优秀的、创新的视觉体验。<br>重拾古人的智慧,思考设计背后的力量,寻找和确认中国人的设计语言和设计思维,让中国原<br>创设计力量更加凸显。中国原创设计力量不仅仅是符号,是表象,还是内在的精神和认知方式。中<br>西方的智慧各有所长,应相互借鉴,共同推动设计的进步。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汲取各文化的<br>智慧,为书籍设计打开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也是应对今天世界危机的一种有效方式。<br>Book Reviews<br>《观 · 物》<br>岳鸿雁 著<br>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br>2023 年 5 月 出版
第121页
116 专栏 书都 为什么,深圳应该是最好的<br>文 _ 南兆旭<br>1990 年 2 月 14 日,执行外太空探索的“旅行者一号”在 64 亿公里外为地球拍下了<br>一张照片。在浩瀚苍茫的宇宙中,地球犹如一粒飘浮的微尘。科学家卡尔 · 爱德华 · 萨根<br>(Carl Edward Sagan)博士写下了以下话语 :<br>“你所爱的每一个人,你认识的每一个人,你听说过的每一个人,曾经存在过的每一个<br>人,都在它上面度过他们的一生。我们的心情,我们的妄自尊大,我们在宇宙中拥有某种特<br>权地位的错觉,都受到这个苍白光点的挑战……这更加说明我们有责任更友好地相处,并且<br>要保护和珍惜这个苍白光点——这是我们迄今所知的唯一家园。”<br>深圳,陆地面积只占这粒“苍白光点”的约十六万分之一。但对于所有深圳人来说,它<br>是安身立命、成就事业的疆场,是家族繁衍的定居之所,是“微尘”上的唯一之城。<br>环顾中国,纵观世界,在人口超过 1000 万的大都市中,有的城市经济体量比深圳大,<br>有的城市生活水准比深圳高。但是,在千万深圳人的心中,深圳应该是最好的。<br>深圳依山傍海,四季常青,位于北半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带。深圳是一个拥有良<br>好生态资源的都市,山岭、海洋、河流、湖泊、岩岸、沙滩、岛屿、湿地,地理景象多样包<br>容——寄居在其中的动植物有 2 万多种。<br>这个城市,用它巨大的包容,在短短 40 多年里,接纳了上千万移民,给予迁徙者安身<br>立命的机遇,成为富有魅力的活力之都 ;这个城市,汇聚了特别有闯劲、有想法、能吃苦耐<br>劳的群体,他们善良、热心,对家园深圳充满归属感、自豪感与责任感。<br>这个急速成长的都市,有着太多的美好,也犯过太多的错误,走了太长的弯路,留下<br>太多的伤疤和创痛。好在这是一个始终充满期待并勇于改变的城市,深圳,用 15 年的时间,<br>让重度污染的雾霾天,从 197 天下降到了 3 天。勤劳而热诚的市民,多样而富有活力的生<br>境,目标高远而勇于纠错的努力,深圳应该是最好的。<br>自 1992 年全国人大授予深圳市地方立法权,深圳已出台了 20 多部生态环境类法规。<br>2005 年,深圳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将 974.5 平方公里的土地列入保护范围,是国内第一个<br>通过政府规章明确城市生态保护控制界线的城市。至 2020 年年底,深圳已设立了 27 个自然<br>保护地。与此同时,深圳民间的环境保护组织已超过 10 家。在深圳本地多个生态环境保护<br>行动中,民间组织用自身的优势和独特的方式协助和弥补了政府的工作。法律法规的制定加<br>上民间合力,深圳应该是最好的。<br>对一个超过 90% 的人口都是在 40 多年里迁徙而来的城市的人来说 :此处安身,是我们<br>的新家园,此处安心,是我们的新故乡——“来了就是深圳人”。<br>来自全国各地的新移民、老移民和原住民在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都市里达到了奇迹般的<br>和睦融合。共同家园的共识中,深圳人一同探知这片土地的历史与自然,一同参与家园城市<br>的进步与改变,一同憧憬并共同创造这个城市美好的未来。<br>南兆旭<br>深圳自然与历史研究者,<br>深圳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委<br>员。图书作品有《解密深<br>圳档案》《深圳自然笔记》<br>《深圳自然博物百科》等。<br>纪 录 片 作 品 有《 深 圳 民<br>间记忆》《梦开始的地方》<br>《野性都市》等。<br>
第122页
117<br>Column<br>Book Capital<br>远人<br>1970 年出生。有千余件作<br>品散见于《人民文学》《中<br>国作家》《山花》《随笔》<br>《文艺报》等海内外数十家<br>报刊。出版长篇小说、中<br>短篇小说集、散文集、诗<br>集、人物传记、评论集等<br>各 类 著 作 25 部, 现 居 深<br>圳。<br>一个一线社工的写作激情<br>文 _ 远人<br>初来深圳时,听说楼村有“深圳第一村”的美誉。<br>我去逛了一下,只觉得那里透露出古朴与沉静,处处路窄屋矮,像一个城乡接合部的小<br>镇,要不是从耸立的地铁架上陡然驰过轰鸣的地铁,真还以为它不属于深圳。<br>但这里是不折不扣的深圳。<br>楼村里有个机构,叫“光明区新湖街道楼村社区残疾人服务中心”。我认识里面的一个<br>叫凤琳的社工。那时我到光明不久,有天凤琳来我办公室,有些胆怯地说想加入区作家协<br>会。<br>我问她写过和发表过什么。她说没有,就是很喜欢写。她在残疾人服务中心工作,没有<br>编制,是纯粹的一线社工。<br>我认真看了她递给我的几篇散文,都不长,几百字一篇,最长的也就千把字。她的散文<br>都是写自己的童年,写始终留在记忆中的北方家乡。<br>文字很干净,有股真实的力量。<br>凤琳的散文令我意外,对一个当时还没有发表过任何作品的人而言,她的文字有股扑面<br>而来的清新感,有伏笔,有结构,有照应,有耐心的叙述。我知道我读到的是确切的散文,<br>而不是情绪的流水账。<br>加入作协后,凤琳的创作激情明显被激发出来。而且,在光明区作协的会员中,凤琳是<br>创作量突出的一个。最令我惊奇的是,大概是前年,她发给我一个文档,竟然是一部长达 20<br>万字的长篇小说。我不可能不吃惊,凤琳的工作特别繁忙,平时参加作协沙龙活动,有时会<br>半途离开,因为临时来了工作。她和残疾人之间的相处只听她偶然谈起,有很多智力障碍的<br>残疾人,需要社工付出极大的时间和精力照顾。我至今都不知道她是如何挤出时间写下那部<br>长篇小说的。<br>我还是建议凤琳多写散文,毕竟,将精力集中在一种文体更易出成果,更重要的是,我<br>觉得她更适合写散文。<br>几年下来,凤琳的散文陆续发表了不少,更想不到的是,在去年底和今年初,凤琳竟<br>然连续出版了两部散文集,一部是在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烟火》,一部是在国际文化出<br>版公司出版的《邂逅一树繁花》。不是自费出版,是出版社的本版书。拿到这两部散文集后,<br>我集中精力全部再读了一遍,感觉自己想说的太多,却又不知说些什么。我只知道,这是一<br>个人的梦想。人在生活中,谁不想邂逅一树繁花呢?<br>深圳的确是一个遍布激情和梦想的城市,我记得读过一本叫《深圳梦 :一百个深圳人的<br>成长史》的书。这部书是无数到深圳寻梦和追梦人的记录。<br>凤琳的两部散文集告诉我,深圳是一个能将激情赋予个人的城市,也是一个能将梦想变<br>成现实的城市。我早已发现,写作者遍布深圳的各行各业。我最深的体会是,与其说深圳的<br>某个人是职业写手,不如说他是一个始终被生活激情支配的人。
第123页
118 专栏 书都 围肚<br>文 _ 王国华<br>六边形的水井,直径约一米半,盖着用铁条编成的井盖,雨水还可以落进来,把水<br>面稍微垫高。井边一对中年夫妇,男人提水,铁桶碰到井边,发出轻轻的叮当声。女人<br>坐在一张塑料凳子上洗衣服。他们身旁的鬼针草开出白亮的花朵,每朵花都很小,被绿<br>叶掩埋着,风一吹,露出大片的白。这一片区名为白花洞,或与此有关。几百年了,一<br>代一代的花儿,连绵不断地为地名背书。<br>水井本是岭南村庄的标配。如今,很多水井消失了,幸存者也掐灭了最重要的饮用<br>一途,隐身于没有农村户口的城市里,偶尔用来浇花、洗菜、洗衣、洗脚、擦身子,保<br>留了作为井的最后一点尊严。而这个水井仍是光明区围肚村(白花洞的一部分)最具实<br>用性的事物之一。<br>村中几排房子,大多低矮,个头稍高一些的人,需弯腰才能踏入。部分房屋还有人<br>进进出出,有的房子由土坯垒成,上着锁,锁上锈迹斑斑,似已闲置多年。此类旧屋,<br>若在偏远地区,要么拆掉,要么任其被暴雨打倒在地,被风吹散,逐渐夷为平地,而此<br>处的房子明显经过修整,以使其继续挺立。<br>村中幸存五座碉楼,几乎等距离排布,墙体灰白色,坑坑洼洼,摸上去冰凉。这些<br>建筑多成于清末民初,房主全部是华侨。在当时,碉楼乃财富象征。村民出外赚了钱,<br>衣锦还乡,建造坚实大本营,防备匪盗来袭。百年以后,劫匪消失了,主人亦不知去向,<br>碉楼还挺立着,像被抛弃的宠物,茫然四顾。<br>“围肚”二字,听来怪异。本地人都知道,农耕时代的岭南,聚族而居,房屋多围<br>屋(有点类似北方四合院的放大版),名称中故多带“围”,如上围村、蔡屋围等。所谓<br>“围肚”,围屋的中心位置也。以“围肚”命名者,非此一处。别人的大惊小怪,自己的<br>理所当然。站在村边,可见四周皆山,鸡鸭的叫声此起彼伏,高大的树木遮出一片片绿<br>荫。一条五米宽的白花河,浅浅的水,从村边流过。<br>在村中行走,耳边隐约回响着一个声音,像古筝,又像摇滚乐,或在二者间转换,<br>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显现,竟跟随了我的全程。不知它们是如何搅在一起的。街道上摆<br>着的垃圾桶都很干净、整洁,旁边还有一个洗手池。文明的生活方式已开始介入,和几<br>百年前比,这里的确有了很大变化,此变化可视为时光的自然打磨。它还在慢慢向前行<br>走,一步一个脚印,岁岁年年,脚印长出草来,绿了黄,黄了绿。<br>两次来访,都在上午或中午,避开了黄昏,没有被夕阳带走,没有被黑夜淹没,我<br>与村庄的行进方式和速度一直是合拍的。是的,我既不为它的老去而失落,也不为它的<br>未来担忧或抱有什么期待。<br>王国华<br>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散文<br>学会理事。“城愁”散文的<br>倡导者和书写者。已出版<br>“街巷志”系列等共二十余<br>部作品。<br>
第124页
119<br>Column<br>Book Capital<br>郭建勋<br>湖南桃江人,现居深圳。<br>中国作协会员、中国电影<br>文学学会会员、深圳市宝<br>安区作家协会主席,著有<br>长篇小说《天堂凹》《桃<br>符》《清平墟》等。<br>梦行纸上<br>文 _ 郭建勋<br>搞艺术的好处之一是,能打通梦境与现实的连接。有人说,艺术家大多是通灵者。他的<br>灵能通到哪个层次,艺就能达到哪个层次。清代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袍,第一等学识,斯<br>有第一等真诗”。所谓“襟袍”,按我的理解,其实就是那个灵。至于学识,是技的东西。有<br>了灵,又有了技,你不想有层次还不行。<br>邓荣斌是有灵的。第一次看他的纸本水墨画《重返伊甸园》,我就说,那里面是有灵的。<br>呼之欲出、活蹦乱跳的灵。他在画灵,画生命深处喷涌的灵,画意念中飘忽闪舞的灵。<br>要把灵画出来,不画出来,难受。我好像看到了邓荣斌创作之前的难受劲和创作之后的<br>舒服劲。没错,真的艺术创作有时候就是较这两股劲儿。<br>《重返伊甸园》应该属于超现实主义的作品,乍看之下,怪诞、诡异、神秘,一组奇形<br>怪状的图案组合,我用一个词描绘,叫“虚幻的真实”。说到重点了,“虚幻的真实”恰是超<br>现实主义的圭臬,你看到的真实不叫真实,梦境与现实的结合才叫真实,换言之,画家想到<br>的而且落到纸上的真实才叫真实,即“我的真实”。<br>《重返伊甸园》的创作取意亚当与夏娃在伊甸园的故事,这是一个老掉牙的故事。但邓<br>荣斌要在这个老掉牙的故事上赋以新意,赋予“我的真实”。很多艺术家都这样干过,比如<br>文艺复兴时期,一些画家就把维纳斯画成自己女朋友的样子。<br>邓荣斌的这幅画里,在中国传统功德画的暗红底色上,亚当和夏娃幻化成两只瓶子,摆<br>放在现代建筑形状的供桌上 ;周边缠绕着带刺的蛇状茎的无花果 ;而原故事里的那条蛇却成<br>了披着无花果树叶的人形,它占据 C 位,似乎无所不能,但偏偏它的喉头却被一支箭射中 ;<br>下面摆放着无数支燃烧的蜡烛。<br>有两个地方特别有意思 :一是亚当的腿臀上画着龙,夏娃的腿臀上画着凤,是中国传<br>统的龙凤呈祥 ;二是亚当和夏娃的手臂连接处,吊着一个菱状的重力锤,用红绳子扎着。瓶<br>似的亚当、夏娃,鼓着黑眼的蛇,带刺的茎,低垂的无花果,龙凤呈祥,红绳子扎着的重力<br>锤,燃烧的蜡烛,蛇被一支箭射中,有很多喻义,诱惑被战胜、爱的欢乐颂、欲望被推上祭<br>台,等等,但这些喻义又在相互打架,裹拥一起,似乎什么都指又似乎一无所指。什么都<br>指,又一无所指,是邓荣斌的梦境?还是梦想?我不知道,估计他自己也未必知道。他画出<br>来了,落到纸上,成了画,如此而已。<br>前面说过,邓荣斌的画带着明显的超现实主义的痕迹,或者简直就是超现实主义,但他<br>的表现却是中国传统功德画的面子和日本浮世绘的里子,庄严其外,稚趣其内。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免费电子期刊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更多案例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免费电子期刊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e.stopPropagation()}">
x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