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都·走读深圳》2023年6月刊总第42期

发布时间:2024-2-01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书都·走读深圳》2023年6月刊总第42期

097<br>Destination<br>Book Capital<br>Documentary No.76 <br>Zhangkeng Path: Paying <br>Tribute to the Landlords<br>2016 年,当我搬进深圳市龙华区上围村樟坑径 76 号的<br>时候,我不知道自己跟这个院子的主人会有这样一场特别的<br>“跨时空对话”。<br>2022 年 12 月 18 日,我执导的纪录片《樟坑径 76 号》<br>在龙华书城首映。历时 3 年,跨越 6 个省市,寻访 46 名相关<br>人士,我用自己的方式向我的房东致敬,也向我生活了这么<br>多年的这片土地致敬。<br>抢救房东故事的记录接力<br>时间回到 2017 年,深港城市建筑双年展分展场设在了樟坑径上围艺术村,客<br>家文化研究学者廖虹雷老师来上围调研,得知村里有两位抗战飞行员兄弟为国捐<br>... [收起]
[展开]
《书都·走读深圳》2023年6月刊总第42期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101页

096 目的地 书都 《樟坑径 76 号》,<br>用一部纪录片向房东致敬!<br>文 \/ 图  王兆宇<br>目的地<br>书都 096

第102页

097<br>Destination<br>Book Capital<br>Documentary No.76 <br>Zhangkeng Path: Paying <br>Tribute to the Landlords<br>2016 年,当我搬进深圳市龙华区上围村樟坑径 76 号的<br>时候,我不知道自己跟这个院子的主人会有这样一场特别的<br>“跨时空对话”。<br>2022 年 12 月 18 日,我执导的纪录片《樟坑径 76 号》<br>在龙华书城首映。历时 3 年,跨越 6 个省市,寻访 46 名相关<br>人士,我用自己的方式向我的房东致敬,也向我生活了这么<br>多年的这片土地致敬。<br>抢救房东故事的记录接力<br>时间回到 2017 年,深港城市建筑双年展分展场设在了樟坑径上围艺术村,客<br>家文化研究学者廖虹雷老师来上围调研,得知村里有两位抗战飞行员兄弟为国捐<br>躯。廖老师通过我去联系相关的知情人。<br>这一联系不打紧,原来,我租住的樟坑径 76 号竟然就是廖老师<br>要寻找的两位飞行员——陈桂林和陈桂民兄弟的祖屋。自己的房东<br>是电影《无问西东》中“沈光耀”的战友,是见证了中国航空救国<br>最辉煌瞬间的英雄!这一发现让我很兴奋。<br>2020 年初疫情爆发,商业活动停止了,在那段难得的闲暇时<br>光,我开始疯狂地搜集关于空军抗战的书籍,从书籍中去挖掘历史<br>的细节。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最终淘到了一本 1951 年出版的《空军<br>忠烈录》。这本书上面,清晰地记录了陈桂林和陈桂民两位烈士从出<br>生到阵亡的大事件。<br>我决定为樟坑径 76 号和陈桂林兄弟拍一部纪录片,用镜头呈现<br>他们短暂又辉煌的一生。<br>做决定是容易的,但把决定变成现实却是一种挑战。所幸,一<br>场记录接力在各界人士的关注下持续展开。2020 年 4 月,爱乡宝<br>王兆宇 平台帮助纪录片开展众筹,191 位热心人士给予了近 4 万元的第一<br>

第103页

098 书都 目的地<br>笔赞助。随后,《南方都市报》《深圳商报》《宝安日<br>报》龙华区政府官网等媒体纷纷予以报道,龙华区文<br>化广电专项资金和深圳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及时给予了<br>资助。<br>深圳作家南翔、深圳纪录片导演申晓力、深圳<br>客家文化研究学者廖虹雷、古村之友汤敏……无数的<br>支持终于迎来了《樟坑径 76 号》的面世。2023 年初,<br>我执导的这部纪录片获得了第十五届深圳青年影像节<br>最佳纪录片奖项。<br>我想,这个荣誉属于所有的记录接力者。<br>在“跨时空对话”中感动自己<br>这 是 一 场 跨 越 时 空 的 历 史 对 话。 从 广 州 到 重 庆、 成 都、 南 京、 昆 明、 兰<br>州……我带着 2020 年的镜头,去寻找近百年前的珍贵记忆。<br>跟很多当年敢于闯荡、拼搏的老华侨一样,陈桂林和陈桂民的父亲陈词达从<br>樟坑径出发,先后在马来西亚、南美洲等地颠簸,积攒了一些积蓄以后,于 1906<br>年回到樟坑径。建起了现在的樟坑径 76 号,也从这里开启了一段培育英雄儿子的<br>人生。<br>出生于 1913 年的陈桂林从小学习成绩优异,父亲希望他学成以后继承家业,<br>但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外敌的欺辱让年轻的他决定舍小家为大家。1930 年,他以<br>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国内创设的第一所航空学校——广东军事飞行学校。1934 年,<br>陈桂林从航校毕业,服役于广东空军第八轰炸队。<br>随后,弟弟陈桂民于 1935 年中学毕业后,追随哥哥来到广州,同样考入广东<br>军事飞行学校。就这样,本可以子承父业的两兄弟放弃了安稳、平静的生活,投<br>入到了一场为国家、民族共命运的战斗当中。<br>投入抗战的陈桂民多次立下战功,先后获得一星星序奖章、二星星序奖章。<br>1941 年 9 月 11 日,在成都一次激烈的空战后,陈桂民试飞刚刚修好的 E-16 驱逐<br>机 7609 号,因发动机故障迫降,他为保住战机不幸牺牲,年仅 25 岁。<br>哥哥陈桂林同样在战斗中表现英勇,史料记载 :1940 年 7 月 24 日,陈桂林<br>作为空军军士学校教官参加了成都“7 · 24 大空战”,13 架中国战机迎战日军 32<br>架战机,击落日机 1 架,击伤多架。“陈桂林的飞机中 8 弹。一颗子弹射向陈桂林<br>肚皮,刚好击中保险伞的铜纽扣,人无恙。”<br>1945 年 3 月 8 日,32 岁的陈桂林在成都太平寺机场试飞刚刚修好的 P40 战<br>采访拍摄知情人<br>Documentary No.76 <br>Zhangkeng Path: Paying <br>Tribute to the Landlords

第104页

099<br>Destination<br>Book Capital<br>斗机时失事,殉职 ,时年 32 岁。<br>如今,在南京烈士陵园航空学校各期抗日阵亡人员纪念碑和广东省航空纪念<br>碑上,分别刻有陈桂林、陈桂民兄弟的英名。<br>这一路的追寻、一路的对话,对于我来说,并不容易。作为一个自由摄影师,<br>因为一部公益的纪录片而停下手头的商业拍摄,意味着收入的停顿。但回首这 3<br>年,我不后悔。我付出的是时间和精力,但我收获的,却是历史的沉淀、人生的<br>思考,还有感动和敬畏。<br>我与上围的“七年之痒”<br>在搬到上围艺术村之前,我拍了很多广告摄影作品,大街小巷、公交地铁都<br>有我拍摄的广告照片,当时看到自己的摄影作品展出,也感觉很自豪。<br>搬到上围艺术村以后,我慢慢被这里的历史和人文吸引,开始了有意识的人<br>文摄影。这其中,樟坑径麒麟舞让我投入了巨大的精力,两年间拍摄了几千张<br>照片,后来在当地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出版了一本画册《客家麒麟舞》。2019 年<br>底,也因为拍摄麒麟舞,我获得“广东摄影十杰”<br>称号。<br>2023 年 3 月 21 日,是我到上围村 7 周年,我<br>在朋友圈写下一段文字,纪念我的“七年之痒”:<br>七年之痒时,总结一下这几年做的事,拍了<br>摄影作品《客家舞麒麟》、拍了一部纪录片《樟坑<br>径 76 号》、捐献给深圳博物馆 1000 余件文献、竞<br>拍收藏了一些村里的文献资料,还打算出本书。都<br>是一些不赚钱的事,被老婆“埋怨”,被朋友“嫌<br>弃”、被生人误会。<br>唉!人生哪有完美的事啊!<br>王兆宇在采访烈士后代陈智常老人(视频截图)<br>陈桂林驾驶的飞机 陈桂民(翻拍)<br>

第105页

100 目的地 书都 “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br>就十分美好。”这几句诗来自顾城的《门前》,虽然在讲爱情,<br>但也足以形容我初访上围艺术村,在诗情画意的村落中行走、<br>驻足时的真实心情。<br>申晓力 :我在解愠等你来<br>文 _ 李奇蔚 图 _ 由受访者提供<br>Shen Xiaoli: I'm Waiting for You <br>in Jieyun Image Library<br>目的地

第106页

101<br>Destination<br>Book Capital<br>申晓力<br>高级编辑、诗人、学者,中国南派纪录<br>片领军人物,深圳市政府津贴获得者,<br>深圳市高层次领军人才,中国纪录片<br>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曾任深圳广播电<br>影电视集团首席编导,香港凤凰卫视旗<br>下《凤凰都市》杂志总编辑,联合国教<br>科文组织高等教育创新中心首席文化官<br>(CCO)。<br>走过曲折而狭窄的石板小路,直到看见一扇<br>悬挂着“解愠图像书馆”木牌的院门,上围村东<br>村 81 号,就是申晓力的工作室。<br>用图像造一个梦<br>走进院子,左右两边的平房中间自然形成一条小路,在屋檐<br>下沿墙边直走,便进入一个露天的四方院落。院中竹子、柠檬、三<br>角梅等植物安静地迎着阳光生长,墙边、窗下错落地摆放着各样盆<br>栽,偶尔一只三花猫悠闲地走过,好似中国古代田园诗中的画面。<br>院子的尽头,一栋古朴的老屋,就是解愠图像书馆。“解愠”<br>出自《孔子家语》中的典故“熏风解愠”,意为温和的风可以消<br>除心中的烦恼,使人心情舒畅。我想,生活在这样一个世外桃<br>源,大概很难不心情舒畅吧。<br>图像书馆,“图像”二字是重点。馆中 3 万多册书,都是图<br>像类的,甚至大都是限量本或善本。从中国的传统连环画,各国<br>经典漫画、摄影、手绘图册,到建筑及人文图像书籍等等,都是<br>申晓力个人的藏书。许多都是他本人专程从日本、美国、欧洲等<br>地背回,还有些是从外国藏书家手中高价收回。<br>国内首部时事风俗画报《点石斋画报》大可堂版、国内第一<br>部集中了 14 个省区市共计 120 多个典型村落、建筑群落的大型测<br>绘图集《鲁班绳墨》、收录国内最早期漫画的作品集《视觉启蒙》、<br>曾登上央视《国家宝藏》节目的《洛神赋》绘本版……这些平日<br>罕见的书籍,都低调地隐藏在这间图像书馆的书架中。据说,解<br>愠图像书馆也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私人图像藏书馆。<br>这么多珍贵的图书,换做是我,恐怕自己在家偷着乐罢了,<br>怎么舍得拿出来让别人参观,而申老师则说,“人的快乐有两个<br>层次,第一层是自得其乐,要达到第二层的快乐,便一定要与人<br>分享。”我自叹境界不够,这不正是“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之道<br>吗?<br>走进图像书馆,古今中外的图像书籍便映入眼帘,像是进入<br>了由美感构成的海洋。申晓力感慨,或许每个“文人”都有这样<br>的理想,能拥有一个舒适、独立的空间,一张安静的书桌,还有<br>触手可及的自己喜爱的书籍,而解愠图像书馆,就像是他给自己<br>造的一个梦。在其间或读书,或工作,或写字,或沉思,任由时<br>

第107页

102 目的地 书都 光悄悄度过。<br>院子里有一棵竹子蹿得很高,直到 2 楼的高度,从图像书馆 2 楼的门内向外<br>望,正好看到白色墙壁的背景上,两三枝绿色的竹梢,像一幅中国古代的文人画。<br>镜头里的诗意底色<br>申晓力是 1997 年来到深圳的。80 年代考入中国传媒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吉<br>林省电视台,专门拍纪录片。家乡长春西部,科尔沁草原上,有一片巨大的湿地,<br>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当时引起了申晓力的兴趣。于是在一个普通日子,便扛<br>着摄影相机,一头扎进了这里。后来,便有了《家在向海》。<br>这部讲述向海的人与动物和谐栖居的纪录片,1991 年在意大利国际电影节中<br>获得 3 项大奖,成为申晓力的成名之作。用申老师的话说,他尝试在片中在自然<br>界的生灵中建立起一种伦理关系,这在当时是外国人没有想过的。几年后,深圳<br>电视台向他发出邀约,就这么来到了特区。<br>大学期间,纪录片和文学是申晓力的两大热爱。纪录片中具有诗意风格的部<br>分,尤令他情有独钟,如荷兰纪录片大师尤里斯 · 伊文斯的《桥》《雨》《风的故<br>事》等。而古今中外的文学,更让申晓力如痴如醉。曾有两个暑假,他泡在学校<br>的图书馆,从白天到黑夜,从古希腊、罗马的戏剧,到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都<br>通读下来。<br>虽然在中文系这种文学爱好者大本营度过了本科 4 年,早已见惯各路博览群<br>书、出口成章的大神,但在与申老师的交谈中,我还是惊诧于这位纪录片导演对<br>中外文学,尤其是诗歌的熟稔于心和信手拈来。<br>Shen Xiaoli: I'm Waiting for <br>You in Jieyun Image Library<br>目的地<br>解愠图像书馆门前<br>

第108页

103<br>Destination<br>Book Capital<br>“秋天的屋顶,时间的重量。秋天又苦又香,使石头开花,像一顶王冠”……<br>中国当代的海子、顾城,俄国的普希金、阿赫玛托娃、纳博科夫,德国诗人荷尔<br>德林,奥地利小说家茨威格,美国小说家爱伦坡、海明威,南美作家博尔赫斯,<br>被申老师如故人般亲切地提及,申晓力直言,是诗歌和文学教会了他审美和叙事。<br>执导《一个新城市的诞生》《深圳 24 小时》《解放深圳》《风帆起珠江》《追<br>梦》等作品,申晓力几乎成为深圳,乃至华南纪录片的一个符号。2019 年前后,<br>龙华区政府向申晓力伸出橄榄枝,邀请他作为文化名家入驻龙华。<br>“听说是一座有着 400 年历史的客家古村,来看了看,环境也不错,就选择在<br>这里落脚了。”申老师这样轻描淡写地讲述着当时来到上围村的选择。<br>在解愠与世界相遇<br>申晓力从不吝啬于和外人分享解愠,哪怕从表面看来,这份“热闹”打破了<br>书馆的宁静。<br>同住在上围村的左邻右舍自不必说,在社交平台,申晓力以“我们村儿”来<br>形容上围,口吻亲切。解愠图像书馆一楼的长桌,似乎已成为村民和村里艺术家<br>们心照不宣的会客厅。甚至,上围村几公里外的华为公司,龙华区的会议、沙龙,<br>都常来这里举办。<br>一壶茶,几碟水果,一个歇脚的角落,一个好客的主人,串联起一个小世界。<br>以解愠为载体,申晓力充分发挥着他的引力,使天南海北的人,来到这间隐藏在<br>上围村深处的庭院。<br>我在这里短短不到 2 个小时,就有 3 拨客人到访。<br>初到时,正有一个视频团队在解愠图像书馆进行现<br>场录制。<br>谈话过半,一位中年男士敲门进入,态度十分谦虚,<br>来意是希望申老师指正自己的新书《跟着汉字去旅行》。<br>临近傍晚,申老师的几位老友来访,热络的叙旧使人<br>不忍打断,我便起身告辞。<br>随机的时间,偶然的机会,络绎不绝的客人,使书馆<br>在安静之余也颇有生气,想来这是解愠图像书馆的常态。<br>谈话间,得知一档叫《解愠之友》的节目刚刚在书<br>馆开机,计划在 3 年内,邀请国内外 100 位文艺界嘉宾,<br>来到解愠图像书馆分享自己的故事。申老师透露,对话将<br>是“纯民间、泛阅读、轻话题”的,而他将担任这档节目<br>的出品人。<br>是安静阅读的角落,也是信息交汇的中心、故事诞生<br>的原点,我联想到朱熹用来形容读书的名句 :“问渠那得<br>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流动的,也是清静的,解<br>愠图像书馆正是这样一个地方啊。<br>解愠图像书馆广告海报

第109页

街角 \/ 打卡<br>街角 \/ 打卡<br>Technology University into the Shenzhen A Red Brick Car Driving<br>技术大学里来了一辆<br>红砖汽车 <br>文 _ 黄美霖 图 _ 由受访者提供<br>书都 104<br>

第110页

深圳技术大学的校园里“开进了”一辆红砖汽车!这个<br>消息勾起了我的好奇,花了差不多两个小时来到这里,想看<br>个究竟。在城市交通与物流学院大楼的前方,我看到了这辆<br>与众不同的“汽车”。它很可爱,像是《赛车总动员》里的大<br>红色闪电麦昆。车子前面有一个红砖做的墩子,墩子上面有<br>简略的介绍,凑近看,“匠心筑梦,人文情怀”映入眼帘,这<br>正是深圳技术大学的理念。<br>我心中有些许疑问,这辆红砖汽车与深圳技术大学的理<br>念有什么关联?为什么它可以停放在技术大学如此显眼的位<br>置,成为一处耀眼的景观?<br>怀揣着这份好奇,我与红砖汽车的创作者戴耘,进行了<br>一次深度交流。<br>105<br>Book Capital<br>Street Corner \/ Paying Visits<br>源自红砖的精神传达 <br>在戴耘看来,红砖汽车不仅是一件公共艺术品,它还象<br>征着两个城市的回望、两个时代文明的碰撞、两种文化的相<br>融。<br>汽车的红砖元素来源于他的家乡——西安。他说, “小时<br>候,我们面对的四方城墙、操场、教学楼,甚至家里的厨房<br>都离不开红砖的身影。” 红砖承载了他儿时的记忆,代表了他<br>难以忘怀的成长背景。<br>而当他在西安的时候,他却从未想过要用红砖来创作。<br>“来到深圳这座移民城市后,我才产生了一种强烈的需求,<br>我需要红砖来支撑我,作为一个 20 世纪 70 年代的陕西人,<br>对秦砖汉瓦集体记忆的阐述。”<br>当事物变得司空见惯时,人也许会容易失去对它们的<br>敏感度及强烈的冲击感。而当戴耘跳脱出他置身许久的红砖<br>空间,他才渐渐开始发现自己早已携带这个元素的影子。红<br>砖对他而言,也开始变得尤为重要。“如果我没有搬来深圳,<br>红砖系列的作品也就不会诞生咯。” 他笑着说道。<br>戴耘工作照 红砖带给他的思考,是与现代消费主义的矛盾。“我试

第111页

红砖系列作品 _ 红酒瓶<br>红砖系列作品 _ 古希腊马头 106 街角 \/ 打卡<br>书都 图寻找一个窗口,用一种特别直接的方式面对时代的转型,使我<br>的感知表达,成为我的应对方式。” 于是,红砖系列便成为戴耘<br>“对抗”消费文化的体现。<br>他不仅用红砖创作了汽车,还创作了一系列生活物件 :沙<br>发、咖啡杯、面包等。当戴耘以纯手工制作方式,用红砖砌成这<br>些生活物件时,物件曾被赋予的消费符号得到了削弱。他将个体<br>特征注入其中,给予了这些所谓“批量化生产物件”无法复制的<br>特性。<br>“我知道我在用大量的时间做没有实际意义的 ‘物’。” 而这恰<br>恰是戴耘的意图——让消费品摆脱消费价值,回到原始状态。<br>作品背后的精神传递<br>“后工业时代的发展毋庸置疑是人类文明的推进,我做的东<br>西不是要让我们回到原来的文明形态,而是把造物的这种精神融<br>入物件,作为艺术家对后工业时代批量化生产的一种消解和平<br>衡。”<br>在交谈中,戴耘不断强调着人与物之间的紧密关系。比起最<br>后的作品呈现,他更注重于“流动”的创作过程,因为不同人的<br>介入,以及不同介入的程度会给作品带来与众不同的含义。戴耘<br>希望大众把他的作品看成一种行为过程,透过这些作品,看到背<br>后精神上的拉扯及救赎。<br>“之前有人向我传达过,我费尽心力做的作品,看上去好似<br>没有实际意义。我听到后,心里特别开心。因为这正是我想表达<br>

第112页

红砖系列作品 _ 沙发<br>107<br>Book Capital<br>的一层含义,也是我内心对作品的一种解读吧。” 戴耘希望观众把更多的目光聚焦<br>于作品背后,因为那才是保有含义的地方。<br>戴耘发现,当他在创作中弱化曾学到的技法,淡化雕塑痕迹,更多地回归物<br>质生成状态时,作品带给人的感受是最直接的,是前所未有的。就像他的水磨石<br>系列作品,让人联想到疫情下,人对大自然的向往,那种感受也是前所未有的。<br>对于戴耘来说,作品背后传递的精神含义是他的重点。<br>废料承载的精神记忆<br>戴耘作品中的原材料都是他常年从深圳各拆迁工地收集来的,有砖块、瓷片、<br>玻璃瓶、铁皮、钢筋等。戴耘说把这些废旧垃圾运用在作品里,一来环保,二来<br>自带了城市记忆。<br>“这些废料收集回来时,有很多还残留着曾经被使用过的生命痕迹。”我想它<br>们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深圳故事吧!它们或许见证了“深一代”逃房租的窘迫时刻,<br>也或许见证了“深二代”在墙上展示画画才艺的瞬间……在它们结束第一个故事<br>后,戴耘将它们拾回,为它们开启第二次全新篇章,赋予它们崭新的故事。<br>戴耘告诉我,深圳著名的人文空间东西小院因为城市的发展被拆迁了。小院<br>拆迁后,他捡回了很多玻璃碴和砖块,将它们创作成了无数颗玻璃珠子和一个砖<br>块圆盘,玻璃珠子摆放在圆盘中。东西小院的主理人晓昱看到后赞不绝口,称玻<br>璃珠子为东西小院的“舍利子”。 就算小院的实体空间说了告别,但它的精神依然<br>存在。它被赋予在“舍利子”里,开始了新的生命轨迹。<br>“匠心筑梦,人文情怀”里蕴藏着科技与人文。戴耘将它们与艺术融为一体,<br>在深圳这座开放、包容的城市尝试并绽放。就像他所说的,“这个城市是可爱的,<br>是让人期待的。因为在这片土壤中,诞生了许多的‘不可能’。” <br>Street Corner \/ Paying Visits

第113页

美上央视的<br>福田 100 米街道<br>文 _ 陆楚一 图 _ 陈玉、余冕、陆楚一 来自《深圳晚报》的朋友圈<br>《100 米,7 家!深圳这条街火上央视》,2023 年 5 月,福田一条 100 米的街<br>道突然火了。随着《深圳晚报》朋友圈的发布,《幸福福田》的跟进,新浪、腾<br>讯、搜狐……福田区莲花街道景华社区翠叶道,在 100 米的长度上带着 7 家咖啡<br>店,迅速火爆朋友圈。<br>这条名气越来越大的翠叶道,俨然成了最 IN 人文咖啡街区。在咖啡店里话生<br>活、聊业务和谈工作,成了年轻人的时尚,有人在<br>评论区直言“原来深圳才是咖啡市”。<br>对于咖啡,不同的人,有不一样的需求。每一<br>个深圳人,都可以在一杯咖啡中找到自己的节奏。<br>提神醒脑,开启崭新的工作日,快咖啡喝的是效<br>率。磨磨咖啡,放松身心享受悠闲一日,慢咖啡品<br>的是生活。<br>跟着朋友圈,我们一起去体会深圳咖啡的快<br>与慢。<br>The Futian 100-Meter Road <br>that Caught the Attention<br>of CCTV<br>108 朋友圈里的深圳 书都

第114页

109<br>Shenzhen in Wechat Moments<br>Book Capital

第115页

书都 110 阅读·湾区书讯 A.《香港庙宇碑刻志 :历史与图录》(三册)<br>作者 \/ 黎志添(编著) 出版社 \/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3.04<br>本书全面收录香港地区现存的华人庙宇及可考之碑刻,上溯南宋(1274 年),下<br>迄现今(2021 年),全书以庙宇为单元,“以庙带碑”,共收录庙宇 130 座、碑<br>刻 455 通,此外,本书还大量收录实地拍摄所得的庙貌、碑图、神像、文物等<br>珍贵图像,极具历史价值。本书展现出千百年来香港庙宇碑刻文献的丰富性,<br>也反映了本地神明、宗教信仰的发展,更作为侧写揭示了地域、族群、社区在<br>香港这片土地上的变迁。<br>B.《旧日足迹 香港地区与民生寻踪》<br>作者 \/ 萧国健 出版社 \/ 三联书店 ( 香港 ) 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 \/2023.02<br>本书介绍二战前后港九多区基础建设与文娱活动的发展,使读者进一步认识香<br>港近现代社会民生的演变及发展。全书分为“地区篇”及“民生篇”,前者重点<br>介绍二战前后发展的地区,诸如港人熟悉的春秧街、加多利山、李郑屋邨、广<br>播道等,其得名及相关掌故,为读者娓娓道来 ;后者从民生角度切入,还原老<br>香港的生活面貌,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新旧各辈香港人而言,无异于提供了一次<br>重温昔日时光的珍贵机会。<br>C.《特区舞裳 : 深圳服装潮流记》<br>作者 \/ 尹维颖 出版社 \/ 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3.04<br>作者作为资深媒体人,通过采访各深圳时尚的创造者、见证者、参与者而形成的<br>鲜活手记,详尽地分析了深圳时尚产业近 40 年来由农民工集聚,到星罗棋布的初<br>创者企业、品牌运营者带来名牌矩阵的形成,再到注重创新、打造名师工程、营<br>造适应设计师队伍人才聚集的生态环境,吸引来自全球众多时尚设计师人才进驻<br>的从业人员结构变化,以及深圳本土诞生的四大时尚品牌帝国如何成为行业中的<br>翘楚和中国时尚品牌领军者的历程。<br>D.《3000 年人类迁徙史》<br>作者 \/[ 英 ] 罗宾 · 科恩 出版社 \/ 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3.02<br>从第一次走出大裂谷开始,人类迁徙的步伐不曾停止,文明多样性由此诞生。早<br>期人类受自然支配被动迁徙,寻找生命延续的可能 ;在古代史中,政治和社会力<br>量成为人类长途跋涉的原因,奠定了现代世界的基本面貌 ;在全球化的当下,出<br>行理由多样,各国文化通过移民不断交流,碰撞出火花。作者罗宾 · 科恩教授作<br>为移民研究领域知名学者,利用数据可视化技术深刻分析了人类迁徙过程对文明<br>的巨大影响,试图在人类 3000 年迁徙轨迹中探索文明未来的方向。<br>

第116页

111 Book Capital<br>Book News<br>E.《赢家圣地》<br>作者 \/ 陈楸帆 ( 著 ),王晋康 ( 主编 ) 出版社 \/ 深圳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3.04<br>陈楸帆的全新中短篇小说集《赢家圣地》以极致科幻现实主义的美学想象,带读<br>者领略了六种虚构现实、六个科幻明天,引发了对于 AI 时代的爱与恐惧的思考。<br>作者通过虚构的现实情境,在其作品中探讨的热点话题,让读者深度思考人类与<br>科技之间的关系,以及科技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另附后记讨论当下火热的<br>“元宇宙”,究竟是人类真正的未来,还是一场商业设局的幻觉?<br>F.《浮生一日》<br>作者 \/ 王诺诺 ( 著 ),王晋康 ( 主编 ) 出版社 \/ 深圳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3.07<br>在 GPT 时代下,我们正在经历着科幻现实。人类对科技的发展苦心规制,但科<br>技对人的规制却无序突破,文明的命运在于人类的选择。在《浮生一日》收录<br>的 8 篇中短篇小说中,作家结合当下流行的多种科幻元素,探讨未来人类生存<br>的多种可能性,并揭示了科技和人文的关系。作者通过多维多线条的叙事方式<br>和灵活的描写技巧,以非传统的方式讲述科幻故事,用生动的笔触演绎人物情<br>感,使读者可从中感受到科幻作品和悬疑作品带来的抽丝剥茧的阅读快感。<br>G.《地球众神 :亡者归来》<br>作者 \/ 分形橙子 ( 著 ),王晋康 ( 主编 ) 出版社 \/ 深圳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3.07<br>作者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和良好的文学功底,将科幻和神话相结合,让《地球众<br>神 :亡者归来》成为一部充满想象力和创意的作品。小说中将希腊神话、巴比伦<br>塔的传说、圣经中的大洪水、北欧诸神黄昏等多个神话故事融入故事情节之中,<br>展示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世界,并且呈现了众神时代与人类文明的对峙。同时,<br>通过科学设定、虚拟世界和观察度概念等元素的运用,读者可以感受到神话和科<br>幻的奇妙融合,并思考人类文明和命运的深层次问题。<br>H.《三日月》<br>作者 \/ 谭钢 ( 著 ),王晋康 ( 主编 ) 出版社 \/ 深圳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3.07<br>《三日月》作为一部以 2590 年的未来为背景的科幻小说,讲述了被神经网络拉斐<br>尔 · 加罗法洛控制的人类企图颠覆机器统治的故事。七个人在这场跨越百年的搏<br>斗中付出了血与泪的代价,揭开未来的面纱,却发现了更残忍的真相。晨星奖、<br>全球华语星云奖、冷湖奖得主的新锐黑马作家谭钢通过观察科技更迭对人类与社<br>会的影响,为读者呈现出一个想象中的未来世界,并融合了个人对于未来人类的<br>哲学思考。

第117页

书都 112 阅读·湾区书评 一部湖湘文化的精神小传<br>文 _ 胡文亭<br>《鹅公坪》可以说是一部湖湘文化的精神小传。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到“从基层<br>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经过了改革开放一系列社会变动之后,这种“乡土性”<br>似乎正在逐渐褪色。其实很多变化都只是表象,更深刻的事物总是沉淀在时间的长河里,要<br>了解这些本色的东西,从文学作品入手,也许比读历史更容易找到我们需要的细节和精神。<br>聂雄前的《鹅公坪》就是这样一个文学范本。<br>鲜活文字中的民间“秩序”<br>在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和鲜活的文字中,传统底层社会的知识与信仰跃然纸上。书中提到<br>的叫魂,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如在《义生 :屋檐水不滴旧窝窝》一文中,作者给我们再<br>现了 20 世纪 60 年代湘中地区这种仪式在底层社会是如何左右了人们对未知世界的认知。幼<br>小的作者因被惊吓,晚上睡觉发烧讲胡话,被认为是“怕是碰到鬼了”。这样一来,作者的<br>父母先是请师公“捉鬼”,然后便是启动叫魂仪式,“给我叫了七天魂”。叫魂作为潜在的一<br>种大众信仰在经过历次的社会革命依然持续存在,这是因为“叫魂”这一仪式深深根植于中<br>国传统社会大众的心理中,是乡土社会的精神结构网上的纲。<br>此外,在《鹅公坪》一书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丧葬礼俗是如何生产出一种民间“秩序”<br>的。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丧葬文化与丧葬礼俗始终有着“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的功能,通<br>过丧礼倡导孝道,敦厚人心,强化代际联系,纲维社会风俗秩序。在书中,罗弘初草草埋葬<br>大奶奶就被认为是一件“有碍风俗的大事”,因而引起公愤 ;《满秀 :冬天流行的惊人消息》<br>一文写到,三爸爸王辛勤去世,贵初、贵福兄弟因为没有遵循旧俗挨家挨户去报丧,鹅公坪<br>上的父老乡亲就认为他们“不太懂礼数”,都拒绝去他们家“帮忙主事”。礼俗构成了鹅公坪<br>的义理,这是乡土社会伦理关系的生产机制。作者定居深圳三十年,但每逢清明、中秋、春<br>节,“总会选一二个节日回到鹅公坪”;每逢同事、朋友、同学家里有丧事,“只要发个信我<br>就必到,每次都恭恭敬敬,每次都走完全部流程”,在作者看来,这不但是中国传统中礼的<br>实践,也是湖湘大地上义的体现。<br>“含糖岁月”的生命觉醒<br>在鹅公坪的日常生活中,有一股强大精神流淌在村民们的血脉中,那就是湖湘文化中<br>“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的精神。这种精神是鹅公坪“含糖岁月”记忆的底色。作者在<br>《鹅公坪》一书中屡次提到咸丰、同治年间是湖南人的高光时刻,更是湘乡人的高光时刻。<br>

第118页

113 Book Capital<br>Book Reviews<br>鹅公坪处于湖南精神的高地湘中地区,就是在二十世纪六七十<br>年代那种特殊时期,鹅公坪仍然重视教育,不能否认与这种精<br>神的传承有关。在《三哑巴,凤哑巴》一文中,同新叔叽列举<br>“鹅公坪有多少风景”时,认为学堂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他的<br>理由就是 :“那读书声多好听。”而“走几步路就有书读”,在鹅<br>公坪人看来也是“最幸福”的一件事。这种重文的结果就是作<br>者在本书开篇中写到的“这几十年间,鹅公坪这二十来户人家<br>至少输送了几十个大学生”。<br>作者在书中同时也说道 :“回忆少年时代的人和事,我<br>有着巨大的悲怆与凄凉”,这些悲怆与凄凉首先来自文化性格<br>和精神的失落,“在肚子都吃不饱的饥饿岁月,没有人仰望星<br>空,没有人敬畏心中的道德准则”,但是在敏感而又聪慧少年<br>作者的心中,“仰望星空”“敬畏道德”一直是两股隐藏的山泉<br>小溪,遇到触发的时机就会奔涌出来。在《放牛娃的春天中》中,作者可以对着盘旋的蜻蜓、逶迤前行的蚂蚁,<br>望着变换队形的大雁无端“发蒙”,对着和着鸣叫飞蹿的鸟儿更是和盘托出了他对生命的理解。作者说,“我在<br>八九岁时,从这只鸟儿身上就看明白了‘生命的’悲剧”,“如果这只鸟儿不向天上飞,它就是一只普普通通的<br>麻雀而已”。这种 “仰望星空”的心理智慧,就是生命的觉醒。<br>从直觉到自觉的独立人格<br>如果说作者这时候的生命觉醒还只是一种独立人格的直觉,那么在经过胡子德老师精神洗礼以后,则开启<br>了独立人格的自觉了。在《胡老师》一文中,作者写道 :<br>“我朴素单纯地想清楚了,我如果不干干净净地睡到胡老师干干净净的被窝里,胡老师就不会喜欢我了。我<br>也想清楚了,明早就提着热水瓶到春婶叽家加满热水,把胡老师的毛巾和擦脚布洗得干干净净,绝不能让胡老<br>师瞧不起我。我也想清楚了,胡老师的五层书柜一定要读完,不能晚上读,要替胡老师省油,每一本书一定要<br>摆在原来的位置……”<br>这一段少年作者内心的独白,已经表明他告别了儿时的懵懂,懂得了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懂得了要对<br>自己的行为负责,懂得了书籍可以为自己打开广阔的人生。作者说遇到胡子德老师之后,他的“习惯和精神都<br>浸染着学堂的文化气息”,作者的人格精神也由此奠定。<br>“一个人生活在什么环境,他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鹅公坪地理、文化、人物、风俗是作者“走向世界”<br>的精神底色。《鹅公坪》写的虽是 20 世纪中后叶中国乡村集体意识的一个侧影,却道出了我们都处在传统文化<br>编织的意义之网中的这一洞见。作者通过回忆的再创造,不仅写出了“乡村社会的人际情感和时代变迁”,也写<br>出了作者“历尽世事后对生命的理解和对生活的体悟”,使我们在真切地观看鹅公坪人日常生活世界的同时,也<br>体认到了作者那个“归来仍是少年”的精神世界。<br>《鹅公坪》<br>聂雄前 著<br>人民文学出版社<br>2023 年出版

第119页

书都 114 深入内在肌理的视觉叙事<br>文 _ 欧阳德彬<br>“象征,是用一种视觉图像或符号来表达某种思想——是对普遍真理更为深刻的记录。在<br>艺术方面,象征的运用则成为一种解释艺术场景的视觉语言。一切自然事物的存在皆有其双重<br>性——内在生命与外在生命。”<br>在南翔先生《伯爵猫》这本短篇小说精选集里,伯爵猫、玄凤、果蝠、乌鸦、车前草等动植<br>物无疑都运用了象征手法,构成了独特的视觉叙事。这种视觉性,往往通过场景描写来呈现,从<br>生活的表象深入内在的肌理。<br>把玩细小的都市日常<br>小说不仅看故事,更要看语言,语言是衡量小说的重要尺度。南翔小说的语言吸收了中国古<br>典白话小说的精髓,呈现出古雅传神的面相。<br>在小说中随便摘选几句,都饱含这种风致。“今年的冬天有点冷……阿芳从春潮鞋店出来……<br>不到七点,天就黑尽了……”稍微对文字敏感一些,就不难感受出其中古典白话小说的味道。<br>近十年来,南翔逐渐抛开了重大时代题材,越来越倾向于把玩细小的都市日常事物。从一家<br>小书店的倒闭到一只鹦鹉的逃离,从夫妻之间的嫌隙到一尾鱼的弹起,这种看似漫不经心地从日<br>常生活中信手拈来的小题材,在作家妙笔的演绎之下,透着知识分子的审美情趣和人间温情。<br>生活中的审美情趣和人间温情 , 是让生活值得一过的点点萤火,一位现代意义上的作家应当<br>深入生活的细部,玩味细小之物。<br>抵达人性深处的知识分子<br>统观南翔的短篇小说,小说中的人物虽然笔墨多寡有异,却都有一个共同特质——都是拥有<br>主体性的知识分子。<br>在南翔的笔下,小说人物不再是自我精神投射的幻影,或者作家本人对象化的存在,而是有<br>着“现实原型”的主体性人物。“确立他人之我不作为客体而作为另一主体”,作家放任主人公做<br>出自己的生活选择,而不刻意干涉,才是真正的现实主义小说叙事。<br>养鹦鹉的丁克夫妻和养过诸多动物的肖家父子,都有着相当丰富的家庭日常生活呈现,伴着<br>微妙且深刻的生活感受。比如曹老师看到自家阳台上的兔子和刺猬,“痒!一股细如丝线游走如蛇<br>的瘙痒,从大腿蜿蜒上升,很快穿过了腰肌、肚腹,向四周扩散。有那么片刻,曹老师像被电击<br>一般僵直笔立,她想体会那种很久没有过的感觉,是大脑幻觉还是身临其境?”作家敏锐地抓住<br>了中年女性“痒”这一鲜明的生理与心理的双重感受,将对家庭日常生活的表现推向人性深处。<br>阅读·湾区书评

第120页

115 Book Capital<br>儒家生命伦理的现实确证<br>在短篇小说《乌鸦》中,少年忽然身<br>陷囹圄,只因父辈牵连。少年梦见仙鹤划<br>过天空,现实中却飞来一只乌鸦探望。正<br>如蒲松龄以狐鬼美人寄托孤愤之叹,南翔<br>以乌鸦知己寄托感时忧国之思。<br>至于少年平反后成为县长,建设乌鸦<br>生态园,成立研究协会,举办乌鸦学术研<br>讨会,不正是中国传统士大夫“圣君贤相”<br>的清官想象?值得一提的是,该县长邀请<br>曾经的看守吃饭时,向他讲述乌鸦的“反哺慈亲”“乌鸟私情”,以及为自己的儿子起名为<br>“慈乌”,不正是中国传统士大夫“百善孝为先”的儒家伦理体现?<br>如果单单呈现儒家伦理追求以及时代变迁的感叹,小说在思想层面尚不够丰厚。南翔作<br>为一名有着高度艺术自觉,追求“思想信息量”的作家,当然不会这样处理。在《乌鸦》的<br>结尾,乌鸦县长拒绝把成群的乌鸦罩住,不肯铺设天罗地网,因为“他认为,那于乌鸦及<br>人,都不美”。由此可见,南翔骨子里的士大夫情结与西方文明中的人文主义、人道主义思<br>想奇妙地混合在了一起,超越了单一向度的现代知识分子书写的表征。<br>扎根城市的都市情感秘境<br>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摹以及记录主人公的情感状态,进而反映整个时代,无疑是现实主<br>义小说的追求之一。现以《伯爵猫》这本小说集的最后一篇《钟表匠》为例。<br>该小说将目光投向了深圳最容易被忽略的一个区,深圳的起源地罗湖区。在其他区经济<br>飞速发展的背景下,罗湖如同一个步履蹒跚的老人,经济总量不断地被新区后来居上,荣耀<br>与辉煌已成为过去。真正的生活恰恰在这样一个被遗忘的角落得以重建,小说的主人公老钟<br>和老周在东门相遇,相互陪伴,相互温暖,绽放了一朵老年友谊之花。与此同时,新时代都<br>市中老年人缺少后代陪伴的晚景凄凉,以及一种人类个体存在的孤独,在都市废墟的情境中<br>皆得以凸显。<br>相较于小说本身呈现出来的人道主义关怀与老年友谊的称颂,笔者更关注主人公存在的<br>状态,即城市废墟下的隐秘情感。那是扎根于城市现实又高于现实的东西,也是一位优秀的<br>小说家按照自己的方式提炼凝聚出的精髓。<br>Book Reviews<br>《伯爵猫》<br>南翔 著<br>作家出版社<br>2021 年出版

第121页

116 专栏 书都 在这里,四季,都是人间好时节<br>文 _ 南兆旭<br>深圳年平均气温 23℃,短暂的冬天不结冰,四季并没有分明的界限。<br>生物学家将深圳的一年分为两个季节 :雨季和旱季。受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深圳<br>在“雨季”的 6 个月里的降雨量超过全年降雨量的 86%。降雨量充沛的“雨季”和清凉干爽<br>的“旱季”,是影响深圳万物的节点。<br>草木春日发芽,留鸟夏日育雏,候鸟秋天迁徙,昆虫冬日蛰伏,动植物生命周期的活<br>动,多多少少都会顺应季节的变化,彼此又环环相扣。<br>春季,是深圳的过渡季节。来自欧亚大陆的冷空气已经不会像冬天那样强劲和持久,温<br>度开始回升,降雨开始绵长。那些冬来春去的候鸟陆陆续续启程,开始返回北方。深圳湾的<br>上空,常常会有成群结队的候鸟排成各种队形飞过。有趣的是,因为冬日的深圳不像北方那<br>样寒冷萧瑟,所以春天也没有万物复苏的景象。经过多年的观察发现,深圳的春季,许多树<br>木生长新叶,替换旧叶,这反而是落叶最多的季节。<br>深圳的夏季是最漫长的季节。在长达半年多的时间里,北方的冷空气消失,太平洋的南<br>亚热带高压脊来临。艳阳高照,炎热多雨,这是深圳一年中天空最清澈、云彩最多样、气候<br>最多变的季节。雷电、暴雨、龙舟水、酷暑、台风接踵而至。充足的日照和降雨让植物铆足<br>了劲生长、开花、结果,为大大小小的动物提供了充足的食物,让深圳的夏日成为自然生命<br>最活跃、物种最繁盛的季节。<br>深圳的秋季,是一个性格不明显的过渡季节。每年 10 月初,来自东北方的季候风渐<br>渐加强,酷暑结束,人们终于可以关掉空调,打开窗户,在流畅的空气和自然的温度里入<br>眠。山野和都市里的植物,照常碧绿,照常开花,照常结果,甚至会长出新的叶芽。深圳的<br>秋季,最迷人的是数万只冬候鸟和过境鸟会飞临深圳。它们在深圳湾里觅食,在红树枝头鸣<br>叫,在水泥森林的上空翱翔,为这个繁华忙碌的都市带来了诗意和温暖。<br>冬季是深圳最短的季节。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都市热岛效应,冬季的天数在有的年头<br>还会更少,甚至因为温度居高不下,有些年完全没有冬天。每年,来自西伯利亚和华北的冷<br>空气会给 1 月和 2 月的深圳带来全年最低的温度,所以,每年喜庆的春节,常常是深圳最寒<br>冷的日子。深圳不下雪、不结冰的冬天是如此短暂。日月更替,季节轮回,春天很快又会到<br>来。<br>四季轮回,日升月落,孕育了生机蓬勃的大自然。大地海洋,山川河流 ;开花结果的草<br>木,游走奔忙的动物 ;时时刻刻呼吸的空气,无声无息润物的流水 ;瞬息万变的云朵,亘古<br>闪亮的星辰……<br>在这里,我们学习建设都市,创造历史,知晓自然的美好,应对自然的灾害 ;探究自然<br>万物之间环环相扣、唇亡齿寒的关联,寻找与自然和睦、平衡、长久、可持续的相处之道。<br>南兆旭<br>深圳自然与历史研究者,<br>深圳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委<br>员。图书作品有《解密深<br>圳档案》《深圳自然笔记》<br>《深圳自然博物百科》等。<br>纪 录 片 作 品 有《 深 圳 民<br>间记忆》《梦开始的地方》<br>《野性都市》等。

第122页

117<br>Column<br>Book Capital<br>郭建勋<br>湖南桃江人,现居深圳。<br>中国作协会员、中国电影<br>文学学会会员、深圳市宝<br>安区作家协会主席,著有<br>长篇小说《天堂凹》《桃<br>符》《清平墟》等。<br>父亲的诗<br>文 _ 郭建勋<br>父亲是个诗人。是个只写过一句诗的诗人。但一句就行了。我写过几百上千首,我原来<br>以为比他厉害,这几年想来,我所有的诗加起来都不如他那一句。写诗不如他,凡事都不如<br>他,越来越觉得,近些年尤其有这种感觉。<br>年轻时是看不起父亲的。他把家境弄得很穷,爱喝酒。喝了酒天地不管。我们关系有点<br>紧张,我不大理他。一直到了中年,我也有了小孩,一个,两个。有一天,发现越来越像父<br>亲 :窝囊地活着,百事不如意还得百事求人。也就时不时喝点。喝高了骂天骂地,很厉害的<br>样子。于是就知道了男人是该时不时喝点的,给失败的人生充个气壮个胆。现在,倒不是越<br>来越像,而是越来越不如父亲了,大到耕田种菜社稷天下,小到写诗这种闲趣儿,我都不如<br>他。<br>说回他的诗。<br>那个时候我开始写诗了。新诗。八十年代中的样子。那是个鬼都写诗的时代,讨米骂架<br>都是诗的语言。我一两年时间写了几大本,2006 年,我挑了一两百首,命名《青春记事本》,<br>厚着脸皮准备自费出版。到底没出。我知道我不是写诗的料,有自知之明。父亲好像也看出<br>了我不行。<br>“我写了一句,你续下。”有一天,他对我说。<br>我没听清。他就写在烟盒上面。常德烟的烟盒子。他写的诗就是 :<br>池塘树影在动摇。<br>我觉得很差,有不屑续的意思。那时候,我觉得他什么都差。但我还是续了。续了好<br>几个版本。续的什么,现在忘了。只记得有个版本里还全用了刘禹锡的“便引诗情到碧霄”。<br>好像给他看了,又好像没有,记不清到底有没有。后来我就去当兵,跟一个老先生习古体诗<br>词,凡三年,也懒得再续“池塘树影在动摇”了。有一次倒想过,觉得这句诗很烂,“在”<br>和“动摇”都不是字眼儿,俗,一点也不正雅。<br>直到近几年,明白好诗当以清丽浅白为要著,才觉得“池塘树影在动摇”的厉害,极<br>具诗意不说,字也是上佳的,平常至极,却意蕴蛮深。尤其“在动摇”三字,古诗中几无用<br>过,蛮阔远的。我动过无数次的想法想续个七言或七律,以我现在打油娴熟之功,应该不是<br>难题,谁知竟不可得。我是知道了,他这句诗是天然流动,而我的诗是“写”出来的。<br>一个朋友回老家,我给父亲带了一箱酒和我新出的书。他给我回了大米、萝卜、白菜。<br>想打电话问问他看了我的新书怎么样,讲的时候却拐了弯,只讲了他的大米、萝卜、白菜好<br>吃。他讲了要下雪了,就把电话给了母亲。我们的话仍不多,但不再是当年的相互轻视,而<br>是相互敬重。<br>

第123页

118 专栏 书都 八卦岭<br>文 _ 王国华<br>一进八卦岭片区,准备迷路,但其实一点都迷不了。整整齐齐的街道,从八卦一路<br>开始,一直到八卦七路,然后是八卦八路,再是八卦九路。仔细一想,不禁莞尔。<br>四处张望,隐约可见银湖山。八卦岭位于福田区,以前确乎有岭,如今一片平地,<br>难以划定一个具体的范围,约定俗成的称呼而已。<br>初来乍到的人看不出,这里曾是深圳最喧嚣的工业区之一。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br>厂房林立,人潮汹涌,运送产品的货车一辆接一辆。日本精工爱普生、创维电视、先科<br>电子等一批企业从这里走向远方。五湖四海汇集至深圳的外来工,提到自己在八卦岭上<br>班,工资高,待遇好,业余生活丰富,都很自豪的样子。后来,用地和人力成本渐增,<br>劳动密集型企业陆续迁往宝安、龙岗等“关外”区域。一个个印刷公司和图书报刊批发<br>店在这里又开了起来。<br>2012 年,北京一家出版社给我邮寄样书,整整两个蛇皮口袋,不知为何发到了八卦<br>岭,需自取。第一次行走在八卦岭街路上,满眼的封面和封底,纸张的气息萦绕周身。<br>那个高兴啊,就如爱美的女人掉进了琳琅满目的服装超市。此处距我生活所在地较远,<br>仍几次前来,逛图书报刊摊位,买不买的,心中都漾起满足感。也就几年间,这些店铺<br>自由落体式消失,手机几乎替代了一切。<br>一些楼房仍不脱明显的工业色彩,都不高,四四方方。颜色多土黄和灰白。墙体上<br>写着红色的楼栋号(看到巨大的“542 栋”,忽然想起自己大学时的宿舍乃三舍 542 室)。<br>楼梯在外部,有人盘旋而上,前面的人仿佛踩着身后人的头顶,又好像后者盯着前者走。<br>今日八卦岭,已被周围的都市的气息熏染并同化。曾经被各种精心规划,终究挡不<br>住大势所趋。一眼望去,门面有家居店、汽修厂、培训机构、密室逃脱馆、房产中介等,<br>各不搭界。稍微成规模的是八卦一路的美食街,湘菜、潮汕菜、蒸蚝、东北春饼店、鱼<br>蛙火锅、全汁全味驴肉、脆肉鲩……楼间和路边停满了车,找个车位都难,很繁荣的样<br>子。<br>能不能有一个人,最早在这里的工厂打工,然后开书报摊,开修配厂,又在家具店<br>打工,又开饭店。他的工作涵盖了一个人的衣食住行和文化需求,他多次激情澎湃地感<br>知时代风向,仿佛永远站在潮头上。<br>这么多年过去,八卦岭被自己的名字牵引着,变来变去,或有轮回,或有走失。成<br>千上万的人随着这变化来了去,去了来。发生在他们身上的那些酸甜苦辣,忧伤和狂喜,<br>沉淀在马路下面,累积在楼房的缝隙里,或者埋在树下,在春天里绽放,然后掉落,形<br>成新一轮的忧伤。<br>王国华<br>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散文<br>学会理事。“城愁”散文的<br>倡导者和书写者。已出版<br>“街巷志”系列等共二十余<br>部作品。

第124页

119<br>Column<br>Book Capital<br>远人<br>1970 年出生。有千余件作<br>品散见于《人民文学》《中<br>国作家》《山花》《随笔》<br>《文艺报》等海内外数十家<br>报刊。出版长篇小说、中<br>短篇小说集、散文集、诗<br>集、人物传记、评论集等<br>各类著作 25 部,现居深圳。<br>我和桥有一个约会<br>文 _ 远人<br>我是在湘江边长大的人,自幼习惯那座跨江而建的湘江大桥。<br>湘江大桥与我同岁,修建于 1970 年。<br>后来它叫一桥,因为河上又多了两座,分别叫二桥和三桥。<br>我皆无感,过河的通路而已。<br>也从来没觉得桥有什么好写的,即使在课本上读到过“赵州桥”,也背得出伟人笔下<br>“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武汉长江大桥,还是没觉得桥有多么不可思议。<br>但老廖不同。我“认识”他是读到他好几篇写桥的文章。<br>认识打个引号,是因为我和老廖交往好多年了,但没读到他那些文章之前,从来不知他<br>对桥会情有独钟。<br>老廖差不多每到周末就驱车外出,不是游山玩水,就为找一座桥,无论哪里的桥,也<br>无论什么桥——石桥、土桥、砖桥、木桥,只要是桥,老廖都会很兴奋地在桥上东摸摸西看<br>看,好像是和情人约会一样,或者说桥就是他的情人也不为过。<br>每次朋友聚会,老廖话不多,但一说起桥,就眉飞色舞。他对桥的认识听起来简单,但<br>琢磨琢磨就觉得不那么简单,譬如他说独木桥原始而新鲜、石拱桥稳重而灵巧、铁索桥疯狂<br>而飘逸、玻璃桥恐怖而刺激、风雨桥精细而雅致、立交桥便捷而顺畅、鹊桥感伤而美好、心<br>桥神秘而幽深、奈何桥痛苦而绝望、龙津桥富贵而显达……<br>我有种听蒙的感觉,独木桥到立交桥都实实在在,怎么把鹊桥、心桥、奈何桥都包括进<br>来了?这是世上没有的桥,虽然是人人都听过的桥。难不成老廖除了找生活中的桥,还要找<br>神话和传说里的桥?<br>不过,听老廖说一些桥的感受还真动人心魄,“距离黄果树瀑布仅仅 7 公里的坝陵河大<br>桥,2009 年 12 月 23 日建成通车,是当时国内首座跨千米的钢桁加劲梁悬索桥,且是世界<br>首次在高山峡谷地区修建的跨度‘国内第一、世界第六’的钢桁加劲梁悬索桥。大桥主跨长<br>1088 米,桥面距离河面 370 米。为了更全面地领略这座桥的风采,我先驾车沿 G60(沪昆高<br>速)从两山之间飞速驶过,体会那种在高空、在云端飞驰的感觉,然后沿 320 国道绕行至坝陵<br>河谷底,仰望大桥凌空飞渡的壮丽景象。在尽情欣赏‘第一桥’的绝美风光的同时,左岸有全<br>贵州最高最大的瀑布震撼心魄,右岸有神秘的红崖天书考验心智,便觉得这趟旅程太值了。”<br>听他这么一说,我忽然羡慕起老廖来了。每个写作者不都在寻找自己的主题?老廖找到<br>的是桥,桥就对他有了格外不同的意义。不仅是地理和历史方面的,还有感受和驱使他写作<br>的兴奋点。<br>当老廖说“我和桥有一个约会”时,我不由会想,我和什么有一个约会呢?<br>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期刊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