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计量学手册

发布时间:2023-12-27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科学计量学手册

学者篇55敏感度的缺陷,完善与改进了学术影响力的评价指标。值得一提的是,埃格赫和鲁索(Rousseau)在科学计量学领域合作十分紧密,他们在科学计量学领域的合作研究,尤其在引文网络、科学合作网络、科学评价和学者影响力分析等方面有大量高水平合作产出,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2001年7月,埃格赫和鲁索双双走上普赖斯奖领奖台,二人在致谢发言中都回顾了双方合作的历史,都称对方是自己最好的合作伙伴,成为领域内一段佳话。代表作(key publications):[1]EGGHE L,ROUSSEAU R. Introduction to informetrics:quantitative methods in library,documentation and information science[M]. Amsterdam: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s,1990.[2]EGGHE L. Power laws in the information production process:Lotkaian informetrics[M]. Amsterdam:Elsev...
[展开]
文本内容
第101页

学者篇

55

敏感度的缺陷,完善与改进了学术影响力

的评价指标。值得一提的是,埃格赫和鲁

索(Rousseau)在科学计量学领域合作十

分紧密,他们在科学计量学领域的合作研

究,尤其在引文网络、科学合作网络、科

学评价和学者影响力分析等方面有大量高

水平合作产出,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2001年7月,埃格赫和鲁索双双走上普赖

斯奖领奖台,二人在致谢发言中都回顾了

双方合作的历史,都称对方是自己最好的

合作伙伴,成为领域内一段佳话。

代表作(key publications):

[1]EGGHE L,ROUSSEAU R. Introduction to

informetrics:quantitative methods in library,

documentation and information science[M].

Amsterdam: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s,

1990.

[2]EGGHE L. Power laws in the information

production process:Lotkaian informetrics[M].

Amsterdam: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s,

2005.

[3] EGGHE L. Theory and practise of the g-index[J].

Scientometrics,2006,69(1):131-152.

[4]EGGHE L,ROUSSEAU R. An informetric

model for the Hirsch-index[J]. Scientometrics,

2006,69(1):121-129.

[5]EGGHE L,LEYDESDORFF L. The relation

between Pearson’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r and

Salton’s cosine measure[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9,60(5):1027-1036.

[6]EGGHE L. The Hirsch index and related impact

measures[J]. Annual review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0,44(1):65-114.

(黄颖 唐娟 撰稿/李杰 张琳 审校)

第102页

科学计量学手册

Handbook of Scientometrics

56

26. 梁立明

(Liang Liming)

学者关键词:科学计量学;科学技术指标;

STS问题的量化研究;科技

发展规律与机制研究

梁立明(Liang Liming,1949—),汉

族,中共党员,北京人,博士,教授。梁

立明于 1982 年 1 月毕业于新乡师范学院

(现河南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后留校

任教至今,曾在华东师范大学专修自然辩

证法与自然科学史研究生课程。20 世纪

80年代末期,梁立明追随中国科学计量学

奠基人赵红州先生进入科学计量学研究领

域,在该领域探索至今,研究涉及科学计

量学理论与应用研究、科技发展规律与机

制研究、科技管理与科技政策研究以及科

学技术与社会(STS)问题的量化研究。

梁立明师从普赖斯奖获得者R. Rousseau教

授,在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攻读科学计量

学博士学位,主攻科学计量学指标和模型

研究。她长期担任国际科学计量学与信息

计量学专业期刊Scientometrics和Journal of

Informetrics编委会成员,国际科学计量学

与信息计量学学会(ISSI)、国际科学技术

与创新指标会议(STI)和COLLNET大会

学术委员会成员及地区主席,中国科学学

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常务理事和科学计量学

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梁立明于 1995 年被评为教授,并长

期担任科学技术哲学省级重点学科和河南

省高校文科基地科技与社会研究所第一学

术带头人与科技与社会研究所所长和政治

与管理科学学院院长。同时,梁立明还是

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特聘教授,并享

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是大连理工大学

和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并在 2004 年

和 2008 年先后被评聘为大连理工大学和

上海交通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曾获国际

EMERALD/EFMD杰出博士研究奖,中国

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杰出贡献奖”;

主持 5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估结

第103页

学者篇

57

果为4项“特优”、1项“优秀”;与德国、

澳大利亚、西班牙学者合作完成 6 项国际

合作项目,其中德国科学基金会(DFG)

4 项;发表学术论文 150 余篇,其中SCI /

SSCI收录国际期刊论文30余篇;独著、合

著学术专著7部。

代表作(key publications):

[1]梁立明. 科学计量学:指标·模型·应用[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

[2]LIANG L. H-index sequence and h-index matrix:

constructions and applications[J].

Scientometrics,2006(69):153-159.

[3]LIANG L. R-sequences:relative indicators

for the rhythm of science[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5,56(10):1045-1049.

[4]LIANG L,ROUSSEAU R,ZHONG Z. NonEnglish journals and papers in physics

and chemistry:bias in citations?[J].

Scientometrics . 2013,95(1):333-350.

[5]梁立明.带头学科理论的数学解释[J]. 自然

辩证法研究,1989(1):42-49.

[6]梁立明,赵红州. 科学发现年龄定律是一种威

布尔分布[J]. 自然辩证法通讯,1991(1):

28-36.

[7]梁立明,林晓锦,钟镇,等. 迟滞承认:科学

中的睡美人现象:以一篇迟滞承认的超弦理

论论文为例[J].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9,

31(1):39-45+111.

(李杰 撰稿/梁立明 审校)

第104页

科学计量学手册

Handbook of Scientometrics

58

27. 刘则渊

(Liu Zeyuan)

学者关键词:科学学;科学知识图谱;科

学计量学;CiteSpace;技术

科学

刘则渊(Liu Zeyuan,1940—2020),

湖北恩施人,我国著名科学学家和科学计

量学家;先后担任大连理工大学自然辩证

法教研室副主任,科学学教研室主任,科

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人文社会

科学学院院长;2010年荣获“全国优秀科

技工作者”荣誉称号;2017年荣获中国科

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杰出贡献奖”。

刘则渊是我国科学学事业的开创者之

一,为我国科学学学科发展和建设做出了

重要贡献。刘则渊继承和发展了由贝尔纳、

普赖斯、赵红州等人所开拓的定量科学学

的研究范式,发展了以马克思主义为基本

理论依据的中国科学学理论体系,发现了

“哲学—数学—科学—技术—经济”大周期

转化规律,构建了以知识价值论为核心的

知识活动系统理论,提出了基于“技术科

学”的新巴斯德象限理论和科技强国战略。

他创办了我国第一个科学学与科技管理博

士点,在科学学先驱者和继承者之间扮演

着代际传承的重要角色,培养了大批中国

科学学人才,为中国科学学事业做出了杰

出的贡献。

刘则渊在提出“知识计量学”构想的

基础上,率先在中国命名和引入科学知识

图谱的概念,推动了我国科学计量学的理

论、方法和应用研究。科学知识图谱是基

于文献知识单元之间的关系对科学知识及

其结构进行绘制的一种信息可视化方法,

具有直观、客观和美观等优点,已成为科

学计量研究的重要范式,并在科学学、情

报学、管理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2004

年 4 月,刘则渊通过《参考消息》上的一

则报道“Mapping knowledge domains”,敏

锐地发现了“知识计量学”的突破口,从

而开启了科学知识图谱的探索之路。2005

年,刘则渊与著名科学计量学家Hildrun

第105页

学者篇

59

Kretschmer博士共同创建大连理工大学

WISE实验室。2007年,刘则渊团队在国内

率先引进著名信息可视化专家陈超美教授

开发的CiteSpace 信息可视化工具。并多次

举办科学知识图谱的高级研讨班,为科学

知识图谱方法在国内的推广和繁荣做出了

重要贡献。

此外,刘则渊在技术科学、技术哲

学、发展战略理论等领域也有重要贡献。

他曾获得陈昌曙技术哲学发展基金会首届

技术哲学贡献奖,被称为技术哲学东北学

派四大领军人物之一;曾长期担任大连

市人大代表、市政府咨询委员、市社科

联和市科协的成员,为大连的改革开放

与发展战略提出重要建议;两次被大连市

委、市政府授予“大连市优秀专家”称号;

曾获得大连理工大学第二届“感动大工”

年度人物、“建校 70 周年功勋教师”等荣

誉称号。

代表作(key publications):

[1]刘则渊,王海山. 近代世界哲学高潮和科学中

心关系的历史考察[J]. 科研管理,1981(1):

9-23.

[2]刘则渊.技术范畴: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兼

论广义工艺学[J].科学学研究,1983(2):

44-52.

[3]刘则渊. 发展战略学[M]. 杭州:浙江教育

出版社,1988.

[4]刘则渊,刘凤朝. 关于知识计量学研究的方法

论思考[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

(8):5-8.

[5]刘则渊.科学学理论体系建构的思考:基于科

学计量学的中外科学学进展研究报告[J].

科学学研究,2006(1):1-11.

[6]刘则渊,陈悦,侯海燕,等. 科学知识图谱方

法与应用[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7]刘则渊,陈悦,侯海燕,等. 技术科学前沿

图谱与强国战略[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胡志刚 李杰 撰稿/陈悦 审校)

第106页

科学计量学手册

Handbook of Scientometrics

60

28. 卢茨·博曼

(Lutz Bornmann)

学者关键词: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

同行评议;研究评估;替代

计量学;社会影响力

卢茨·博曼(Lutz Bornmann,1976—),

德国著名科学计量学家和科学社会学家,

目前就职于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科学研究

所(Max Planck Society)行政总部的科学

与创新研究部门。2000 年之后,博曼在

卡塞尔国际高等教育研究中心(INCHERKassel)和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

Zurich)开始了科学计量学研究。博曼的

科学计量学研究涉猎广泛,涵盖了科研评

价、引文分析、同行评议、替代计量学和

科研合作诸多领域。截至2023年4月,博

曼共发表各类论文近600篇,被引2.6万余

次,h指数高达 82 次,是科学计量学领域

发文量和被引量最高的学者之一。2019年,

博曼因其在科学计量学领域的卓越贡献荣

获科学计量学领域最高奖——普赖斯奖。

博曼主要的研究方向是科研评价中

的问题和方法:①对各类科研评价指标的

可用性和适用性进行深入的理论和实践研

究,发表了多篇高学术影响力的研究综述,

包括引用行为(citing behavior)、h指数及

其变体、期刊影响因子、学科归一化引用

指标、替代计量指标等。②在既有评价指

标的基础上,设计开发了多个新的科研评

价指标或评价方法,如CSNCR(citation

score normalized by cited references)、引用

速率指数(citation speed index)、t-factor、

b-index以及作者影响力射束图分析(author

impact beamplots)等。这些指标从学科、

时间、数据和算法等不同视角,对传统的

科研评价指标中的问题和缺陷进行了极具

建设性的弥补。③对科研评价中的另一

种重要方法——同行评议方法进行了细

致的讨论,并将心理学中的启发式方法

(heuristic)率先引入科技评价领域。

博曼还作为主要成员开发了参考文献

第107页

学者篇

61

的出版年谱分析Cited References Explorer

工具(CRExplorer,www.crexplorer.net),

该工具可以基于Web of Science或Scopus

的数据,对科研机构、科研人员、学科领

域或研究主题的发展脉络进行溯源和可视

化展现,从而探索一个学科领域的根源文

献和里程碑文献等。该工具也使得他提出

的参考文献年份光谱分析方法(reference

publication year spectroscopy,RPYS)可以

方便快捷地实现。

博曼是Quantitative Science Studies、

PLOS ONE、Scientometrics等期刊的编委会

成员,《EMBO报告》(Nature出版集团)的

咨询编辑委员会成员。他与很多重要的科

学计量学家都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其最主

要的合作者包括荷兰科学计量学学者Loet

Leydesdorff、瑞士学者Hans-Dieter Daniel。

在国内,他的合作者主要包括浙江大学的

周萍教授和南京大学的叶鹰教授。

代表作(key publications):

[1]BORNMANN L,GANSER C,TEKLES A.

Anchoring effects in the assessment of papers:

an empirical survey of citing authors[J].

PLOS ONE,2023,18(3):e0283893.

[2] BORNMANN L,HAUNSCHILD R,BOYACK

K,et al. How relevant is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for climate change policy? A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Overton data[J]. PLOS ONE,

2022,17(9):e0274693.

[3]TEKLES A,AUSPURG K,BORNMANN

L. Same-gender citations do not indicate a

substantial gender homophily bias[J]. PLOS

ONE,2022,17(9):e0274810.

[4]TAHAMTAN I,BORNMANN L. The social

systems citation theory(SSCT):a proposal to

use the social systems theory for conceptualizing

publications and their citations links[J].

Profesional de la información,2022,31(4):

e310411.

[5]BORNMANN L,HAUNSCHILD R,MUTZ

R. Growth rates of modern science:a latent

piecewise growth curve approach to model

publication numbers from established and new

literature databases[J].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communications,2021,8(1):1-15.

(胡志刚 李杰 撰稿/陈悦 审校)

第108页

科学计量学手册

Handbook of Scientometrics

62

29. 卢多·瓦特曼

(Ludo Waltman)

学者关键词:科学计量学;科研评估;同行

评议;学术交流;开放科学

卢 多·瓦特曼(Ludo Waltman,

1982—),出生于荷兰多德雷赫特市。2005

年,瓦特曼在荷兰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

学(Erasmus University Rotterdam)获得

硕士学位,硕士论文题目为《概率模糊

系统的理论分析》(A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Probabilistic Fuzzy Systems),同年在

该校计量经济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并

于 2011 年获得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

的题目为《有限理性建模的计算和博

弈论方法》(Computational and GameTheoretic Approaches for Modeling Bounded

Rationality)。2008年10月,瓦特曼与Nees

Jan Van Eck在荷兰莱顿大学科学技术元勘

中心(CWTS)参加了普赖斯奖获得者安

东尼·范瑞安(Anthony van Raan)组织的

学术讲座“测量科学”,讲座中范瑞安发现

他们具有很强的学术潜力。2009年,两位

青年学者成为CWTS的兼职研究人员,科

学计量学成为他们的主要研究方向。2011

年,在范瑞安的努力下,他们正式加入了

CWTS团队,继续从事科学知识图谱和学

术评价的研究。

2014年9月,瓦特曼被任命为科学计

量学领域权威期刊Journal of Informetrics的

主编,后来因与该期刊出版商爱思唯尔集

团在开放引文(Open Citations)上的分歧,

于2019年辞去主编一职。在国际科学计量

学和信息计量学学会(ISSI)的支持下,

瓦特曼成立了新会刊Quantitative Science

Studies,并担任创刊主编。2018 年 7 月,

36 岁的瓦特曼被莱顿大学任命为“科学、

技术与创新”方向的教授,并带领团队从

事量化科学的研究。同年 9 月,瓦特曼被

任命为CWTS副主任(deputy director),并

从 2019 年 1 月开始负责CWTS的量化科学

第109页

学者篇

63

研究事业。

截至2023年,瓦特曼已发表期刊论文

100余篇,其中5篇发表在Nature和Science

上,第一作者论文47篇,论文总被引频次

超过11 000次,h指数超过40,主要研究信

息科学与图书馆学、计算机科学与跨学科

应用等方向。瓦特曼的研究成果具有广泛

的学术影响力,2018—2022年连续五年入

选科睿唯安社会科学领域高被引学者。瓦

特曼被引频次最高的一篇文章为“Software

survey:VOSviewer,a computer program

for bibliometric mapping”,在Web of Science

平台被引频次超过5 000次,合作者为Nees

Jan Van Eck,论文内容是关于两位学者所

开发的科学知识图谱工具VOSviewer的介

绍。该软件自2009年开发以来获得了广泛

关注,目前在Web of Science平台中利用

此软件开展研究的论文超过 3 500 篇。除

VOSviewer软件外,瓦特曼还参与开发了

科学文献引文网络工具CitNetExplorer,该

工具可用于大规模科学引文数据的分析和

可视化,功能丰富、易用,在一定程度上

促进了科学计量学的实践和普及。

瓦特曼积极推动科学计量学的实践

与学科发展,在 2014 年荷兰莱顿召开的

国际会议上参与探讨合理利用科学评价指

标的七条原则,后来扩充为十条,形成了

2015 年 4 月在Nature期刊发表的《莱顿宣

言》(Leiden Manifesto)。2018年,他与网

络科学家Albert-László Barabási等多位学者

合作在Science上发表了“科学学”的综述,

全面介绍了科学学(the science of science)

的研究格局,产生了广泛的影响。2021年,

鉴于其在科学计量学研究上的卓越贡献,

被授予了科学计量学领域的最高奖——普

赖斯奖。瓦特曼也成为自1989年该奖项设

立以来最年轻的获奖者。

目前,瓦特曼致力于开放科学的

研究,积极推动开放引文、开放同行评

议的进程。自 2019 年开始,瓦特曼担

任致力于提升科学研究效率和影响力的

国际性研究联盟(Research on Research

Institute,RoRI)副主任与开放引文倡议

活动(Coordinator of the Initiative for Open

Abstracts,I4OA)协调员,2020 年担任

开放引文国际顾问委员会主席,2022 年

成为由科学家推动的非营利组织ASAPbio

(Accelerating Science and Publication in

Biology)的董事会成员。

代表作(key publications):

[1]VAN ECK N J,WALTMAN L. Software

survey:VOSviewer,a computer program for

bibliometric mapping [J]. Scientometrics,

2010,84(2):523-538.

[2] WALTMAN L,VAN ECK N J. A new methodology

for constructing a publication-level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science[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2,63(12):2378-2392.

[3]HICKS D,WOUTERS P,WALTMAN L,et

al. The Leiden Manifesto for research metrics

[J]. Nature,2015,520(7548):429-431.

[4]TRAAG V A,WALTMAN L,VAN ECK N J.

From Louvain to Leiden:guaranteeing wellconnected communities [J]. Sci Rep,2019,9.

[5]WALTMAN L,KALTENBRUNNER W,

PINFIELD S,et al. How to improve scientific

peer review:four schools of thought[J].

Learned Publishing,2023,36:334-347.

(李杰 谢前前 撰稿/付慧真 审校)

第110页

科学计量学手册

Handbook of Scientometrics

64

30. 路特·莱兹多夫

(Loet Leydesdorff)

学者关键词:科学计量学;三螺旋模型;

多样性测度;叠加图分析

路特·莱兹多夫(Loet Leydesdorff,

1948—2023),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教

授,科学计量学与信息计量学国际最高

荣誉——普赖斯奖(The Derek de Solla

Price Award)获得者(2003年),终身致

力于多角度、多学科视角思考和探索科学

计量学、科学传播等领域的理论建构和方

法论问题。他将熵的概念作为科学计量学

演算的基础,代表作《科学计量学的挑战》

一书曾被翻译为中文和日文,是科学计量

学领域的经典著作之一。他与美国社会学

家亨利·埃茨科维茨(Henry Etzkowitz)

共同提出了三螺旋模型,阐释了知识经济

时代大学、产业、政府三方的协同创新关

系,成为创新管理领域的新研究范式。

1948年莱兹多夫出生于荷属印度群岛

的雅加达,1965年进入阿姆斯特丹大学生

物化学专业学习,分别于1969年和1973年

获得化学学士和生物化学硕士学位。求学

期间,莱兹多夫开始关注科学与社会的关

系,并于1972—1973年兼任阿姆斯特丹大

学哲学系助教,硕士毕业后他成为乌特勒

支大学科学与社会系助理教授。1977年莱

兹多夫获得哲学硕士学位,之后担任阿姆

斯特丹大学科学技术动力学系高级讲师,

主要研究雇员与技术创新政策间的关系,

1984年获得社会学博士学位。在博士论文

中,莱兹多夫研究了雇员和技术创新政策

之间的关系,他发现在雇员所在单位并未

观察到知识引导式发展,这引起他对“如

何衡量科学发展的影响”问题的关注,也

使其开始步入科学计量学研究领域。

莱兹多夫具有生物化学、哲学、社会

学等多学科教育背景,其学术思想的根源

可以追溯至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数学、

信息科学等学科领域。他借用的方法之多

第111页

学者篇

65

和汲取营养的学科之广,在当代科学计量

学家中罕有其匹。莱兹多夫在学术研究中

传承了科学计量学先驱者普赖斯和加菲尔

德的学术思想,同时通过跨学科知识转移,

不断创新和拓展科学计量学的知识体系,

再加上他的量化分析能力,使其可以跨越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界限,从更广阔的

学术视野审视科学和技术发展进程中的基

础性问题。莱兹多夫是社会科学领域最为

高产的作者之一,他的学术成果丰硕,特

别是其利用定量方法开展科学研究的经验

尤为丰富,共计发表 500 余篇学术论文并

出版多部专著,2014—2019年连续被评为

Web of Science社会科学领域高被引学者。

其学术著作和研发工具都免费发布在个人

主页上(www.leydesdorff.net),这些内容

是科学计量学界的知识宝库,也是他留给

我们的精神遗产。

自 1987 年以来,莱兹多夫长期担任

Scientometrics、Journal of Informetrics、

Social Science Information、Quantitative

Science Studies、Science and Public Policy

等数十本国际学术期刊的编委会成员,

2015年受聘为世界三螺旋与未来研究协会

(WATEF)名誉主席,2016年当选为国际

三螺旋协会名誉会长。莱兹多夫与来自20

多个国家的百余名学者存在合作研究关系。

他曾先后受聘为英国萨塞克斯大学、英国

伦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浙

江大学、日本东京国立科学技术政策研究

所等多所高校和研究所的客座教授或名誉

教授,为推进国际科学计量学的发展贡献

了毕生精力,做出了重大贡献。

代表作(key publications):

[1]LEYDESDORFF L. The Challenge of

Scientometrics The Development,Measurement,

a n d S e l f -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o f S c i e n t i f i c

Communications[M]. Universal-Publishers,

2001.(洛埃特 · 雷迭斯多夫.科学计量学的挑

战[M]. 乌云其其格,等译,武夷山审校.北

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

[2] LEYDESDORFF L. The challenge of scientometrics:

The development,measurement and selforganization of scientific communications[M].

Leiden:DSWO Press,Leiden University,

The Netherlands.1995.

[3]LEYDESDORFF L,RAFOLS I.,A global map

of science based on the ISI subject categorie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9,60:348-362.

[4]ETZKOWITZ H,LEYDESDORFF L.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from National Systems

and “Mode 2” to a Triple Helix of university–

industry–government relations [J]. Research

Policy,2000,29(2):109-23.

[5]LEYDESDORFF L. 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Modeled,Measured,Simulated[M].

Boca Raton,Florida:Universal Publishers,

2006.

[6]LEYDESDORFF L. The Evolutionary Dynamics

of Discursive Knowledge:Communication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on an Empirical

Philosophy of Science[M]. In: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Scientific and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Wolfgang Glänzel

and Andrasz Schubert.,Eds.). Cham,

Switzerland:Springer Nature,2021.

(赵勇 张琳 李杰 撰稿/武夷山 审校)

第112页

科学计量学手册

Handbook of Scientometrics

66

31. 罗伯特·金·默顿

(Robert King Merton)

学者关键词:科学社会学;马太效应

罗伯特·金·默顿(R o b e r t K i n g

Merton,1910—2003),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教授,著名社会学家,科学社会学之父,

美国国家科学奖章获得者。

默顿出生于美国费城南部的一个平

民家庭,1931年获得坦普尔大学(Temple

University)学士学位,后进入哈佛大学,

师从著名社会学家P.A.索罗金、T.帕森斯

和科学史家G.A.L.萨顿,1936年获得社会

学博士学位。他在其博士论文《十七世

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中,开

始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

法,对科学技术在诞生初期的社会历史背

景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诠释,是最早将科

学、技术与社会(science,technology and

society,STS)三个词组合在一起的人,这

为他后来提出并发展专门的科学社会学

(sociology of science)奠定了基础。

博士毕业之后,默顿先后就职于哈佛

大学、图兰恩大学,1941年后就职于哥伦

比亚大学直到退休。在这里,他培养了包

括哈里特·朱克曼(Harriet Zuckerman)、

斯蒂芬·科尔(Stephen Cole)、乔纳森·科

尔(Jonathan Cole)、科尔曼(Coleman)

等一批卓有贡献的科学社会学学者,这批

学者被称为默顿学派。从20世纪60年代到

90年代,默顿学派将科学看作一种相对独

立的社会制度或系统,深入研究了科学系

统自身的结构与功能,并对科学界的规范

体系、科学家的行为模式、科学共同体的

活动及其组织、科学界的社会分层等各类

问题都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探讨,将科学

社会学正式确立为具有独立研究对象、问

题及方法的学科领域。

默顿在科学社会学领域最重要的贡献

之一是提出了科学家的行为规范(norms of

science),也被称为默顿规范(Mertonian

第113页

学者篇

67

norms)。他指出,科学家们在进行研究

时会遵守一系列规范,例如普遍主义

(universalism)、公有性(communism)、无

私利性(disinterestedness)、有组织的怀

疑主义(organized skepticism)等。这些

规范有助于确保科学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

性,并促进了科学知识的积累和传播。默

顿认为这些规范是科学活动中的核心价值

观,也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默顿

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提出了科学界的马太

效应(Matthew effect)。马太效应描述了

科学研究领域中的优势累积现象,即赢者

通吃,过往的成功孕育新的成功,从而导

致科学家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默顿认为,

一些科学家和研究机构因其早期拥有更多

的资源和机会,更有可能在未来获得成功

和声誉,而这可能导致一些本来有潜力的

科学家或研究机构被忽略或边缘化,从而

阻碍了科学研究的发展。默顿的很多研究

对于科学计量学领域也有重要影响,比如

他提出的科学界的马太效应、科学奖励系

统、科学的社会分层等理论在科学计量学

界都是非常重要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课题。

1995年,默顿被ISSI授予科学计量学最高

奖——普赖斯奖。

除了科学社会学领域的贡献之外,默

顿还是一位杰出的社会学家,曾担任美国

社会学会主席(1957年)、美国东部社会学

协会主席(1968—1969年)等。他是结构

功能主义流派的代表性人物之一,提出了

负功能(dysfunction)、功能替代等观点,

并将其用于对官僚机制的研究。他还提出

了“中层理论”的社会学研究范式,构架

起社会学理论研究与经验分析的桥梁。

代表作(key publications):

[1]MERTON R K. Science,technology and society

in seventeenth century England[J]. Osiris,

1938,4:360-632.

[2] MERTON R K. Social theory and social structure

[M]. Free press,1968.

[3]MERTON R K. The sociology of science: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investigations[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3.

[4]MERTON R K. The Matthew effect in science:

the reward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 of

science are considered[J]. Science,1968,

159(3810):56-63.

[5]MERTON R K. On social structure and science

[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6.

[6] MERTON R K.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J].

ISIS,1937,27(3):493-503.

(胡志刚 李杰 撰稿/陈悦 审校)

第114页

科学计量学手册

Handbook of Scientometrics

68

32. 罗纳德·鲁索

(Ronald Rousseau)

学者关键词:引文分析;h指数;信息计量;

计量指标;科研评价

罗纳德·鲁索(Ronald Rousseau,

1949—),生于比利时安特卫普,国际著

名信息计量学专家,国际信息计量学与科

学计量学会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信息计

量学之父”。主要研究领域为文献计量学、

科学计量学、信息计量学和网络计量学

(bibliometrics,scientometrics,informetrics

and webometrics)等。

1977年在KU Leuven大学获得数学专

业博士学位后,鲁索入职比利时布鲁日奥斯坦德天主教高等教育学院(Catholic

School for Higher Education Bruges-Ostend,

KHBO),教授工程数学方面的课程(该校

后来并入了KU Leuven大学)。1992年鲁索

获得Antwerp图书情报学博士学位后,开

始在Antwerp大学教授图书情报方面的课

程、并依托该校培养图书情报方向的博

士。在KU Leuven成立比利时研发监测中

心(ECOOM)后,他依托该中心开展科学

计量学方面的研究工作。

1990 年,鲁索和Leo Egghe共同编

写了《信息计量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informetrics)。2001 年,他获得了国际科

学计量学领域最高荣誉普赖斯奖(Derek

de Solla Price)。该奖项是为纪念“科学

计量学之父”普赖斯而由《科学计量学》

(Scientometrics)杂志的执行主编蒂博

尔·布劳温提议设立的,授予在相对较长

时间内对科学计量学学科建设有杰出贡献

的学者们。

鲁索共撰写了 500 多篇正式发表的学

术论文,其中 300 多篇被Web of Science

(WoS)收录,与全球 250 多位合作者有

良好合作。截至2023年2月,他在Web of

Science中的h指数为41,在Google Scholar

中的h指数是 61,内容涉及数学、数学教

第115页

学者篇

69

育、科学计量学、信息计量学、生态学、

经济学等诸多领域。鲁索是两届(2007—

2011,2011—2015)国际科学计量学与信

息计量学学会主席,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

策研究会的外籍会员,浙江大学及河南

师范大学的名誉教授,Antwerp大学、印

度达瓦德科学计量研究所(the Institute

of Scientometrics,Dharwad)及中国中

科院文献情报中心、武汉大学中国科学

评价研究中心等国内外多所科研院所的

客座教授或兼职研究员。此外,鲁索担

任中国科学计量指标库的顾问,是《数

据与情报科学学报》(Journal of Data and

Information Science)的共同主编,《信息

计量学学报》(Journal of Informetrics)、

《美国信息科学技术学会会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网络计量学》

(Cybermetrics)、《评价与管理》、《情报学报》

等杂志的编委会成员以及《科学计量学》

(Scientometrics)期刊顾问委员会成员。

鲁索与中国有着密切的联系,他担任

多所院校的客座教授,曾多次来华参加科

学计量学的各种国际学术会议,并且与许

多科学计量学学者如金碧辉、梁立明、武

夷山、山石、刘则渊、邱均平、方勇等建

立了深厚的友谊。他与中国学者合作并多

次在国际著名刊物上发表论文,在中国科

学计量学国际化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桥

梁作用。自2001年起,鲁索先后被聘为河

南师范大学、浙江大学的名誉教授,以及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和大连理工大

学的客座教授。除此之外,鲁索还与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

所、武汉大学、上海大学等科研院所保持

了密切的联系。2020年鲁索获得了浙江省

人民政府颁发的“西湖友谊奖”。

代表作(key publications):

[1]ROUSSEAU R. Sitations:an exploratory study

[J]. Cybermetrics,1997,1(1):1-7.

[2]EGGHE L,ROUSSEAU R. Introduction to

informetrics. Quantitative methods in library,

documentation and information science[M].

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s,1990.

[3]OTTE E,ROUSSEAU R.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a powerful strategy,also for the information

sciences[J].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2002,28(6):441-453.

[4]AHLGREN P,JARNEVING B,ROUSSEAU

R. Requirements for a cocitation similarity

measure,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Pearson’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3,54(6):550-560.

[5]ROUSSEAU R,EGGHE L,GUNS R. Becoming

metric-wise. A bibliometric guide for researchers

[M]. Chandos (Elsevier),2018.

(唐莉 胡丽云 撰稿/刘玉仙 胡小君 审校)

第116页

科学计量学手册

Handbook of Scientometrics

70

33. 迈克·塞沃尔

(Mike Thelwall)

学者关键词:科学计量学;替代计量学;

机器学习;研究评估;社交

媒体

迈 克·塞沃尔(Mike Thelwall,

1965—),英国学者,现为英国谢菲尔德

大学(University of Sheffield)教授,曾担

任英国伍尔弗汉普顿大学(University of

Wolverhampton)数据科学专业教授,主

要从事网络计量学、社会媒体计量学和情

感分析等方面的研究。他从人文与社会科

学角度将数据科学方法应用于社交媒体

度量、情感分析、网络计量等领域,为

Twitter、Youtube等开发了网络量化方法,

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The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UNDP)等组织

开展了影响力评估。他是英国负责任研究

指标论坛(the UK Forum for Responsible

Research Metrics)成员、统计网络计量学

和科研评估小组(Statistical Cybermetrics

and Research Evaluation Group)负责人,连

续五年被评为全球社会科学高被引研究者

(2017—2021年),入选斯坦福大学发布的

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在Information

& Library Science分类榜单中排名前二。

塞沃尔于1986年获得英国兰卡斯特大

学数学理学学士学位,于1989年获得英国

兰卡斯特大学纯数学博士学位,并加入英

国伍尔弗汉普顿大学。他的学术贡献主要

在于从信息科学视角开发、提取和分析网

络数据,探索了许多新兴的研究领域,并

解决了链接分析、引文分析、替代计量分

析和情感分析方面的学术问题,还为科学

计量学和文献计量学的定量方法做出了贡

献。塞沃尔开发和评估了多款用于系统收

集和分析网络和社交网络数据的免费计算

机应用程序:Webometric Analyst(替代

计量学、网络引用和网络计量学数据收集

器和分析器)、SocSciBot(网络爬虫和超

第117页

学者篇

71

链接分析器)、Mozdeh(Twitter 时间序列

分析器)以及SentiStrength(情绪强度检

测软件)等,这些工具帮助科研人员和学

生收集和分析来自各种网络资源的数据,

例如Bing搜索引擎、YouTube、Twitter、

Mendeley、Google Books、Online Syllabi、

Academia、ResearchGate、Worldcat等。

塞沃尔于2000年创建的统计网络计量

学和科研评估小组已获得包括欧盟和联合

国在内的多个资助机构近 150 万英镑的研

究资金,2015年获得了伍尔弗汉普顿大学

卓越研究奖,2014年英国高校学术研究排

名中(REF)该小组几乎所有已发表的研

究都被评为“世界领先”或“国际优秀”。

塞沃尔对网络计量学和科学计量学领

域的贡献不仅限于科学研究。他还为伍尔

弗汉普顿大学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设计了网

络计量课程,将数学、计算、信息科学和

实用的网络计量技术相结合,以收集和分

析网络对象。塞沃尔曾在中国、俄罗斯、

德国、西班牙和美国的博士课程和暑期学

校做过演讲,曾指导过多名博士后研究员

和访问学者,与17个国家的140多位学者

合作发表论文,培养多名优秀的网络计量

学和科学计量学领域的博士研究生。

代表作(key publications):

[1]THELWALL M,KOUSHA K,STUART

E,et al. In which fields are citations

indicators of research quality?[J].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23,74(8):941-953.

[2]THELWALL M,KOUSHA K,WILSON P,

et al. Predicting article quality scores with

machine learning:the UK research excellence

framework[J]. Quantitative science studies,

2023,4(2):547-573.

[3]THELWALL M,KOUSHA K,MAKITA M,

et al. In which fields do higher impact

journals publish higher quality articles?[J].

Scientometrics,2023,128:3915-3933.

[4]THELWALL M,KOUSHA K,ABDOLI M,

et al. Why are coauthored academic articles

more cited:higher quality or larger audience?

[J].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23,74(7):791-

810.

[5]THELWALL M,KOUSHA K,ABDOLI M,

et al. Do altmetric scores reflect article quality?

Evidence from the UK research excellence

framework 2021[J].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23,

74(5):582-593.

[6]THELWALL M,SUD P. Scopus 1900—2020:

growth in articles,abstracts,countries,

fields,and journals[J]. Quantitative science

studies,2022,3(1):37-50.

[7] THELWALL M,ABDULLAH A,FAIRCLOUGH

R. Researching women and men 1996—

2020:is androcentrism still dominant?[J].

Quantitative science studies,2022,3(1):

244-264.

(陈悦 崔林蔚 撰稿/李杰 审校)

第118页

科学计量学手册

Handbook of Scientometrics

72

34. 迈克尔·莫拉夫奇克

(Michael Moravcsik)

学者关键词:物理学;科学计量学;引文

指标;第三世界

迈克尔 · 莫拉夫奇克( M i c h a e l

Moravcsik,1928—1989),是出生于匈牙

利的美国理论物理学家、科学计量学家、

音乐评论家和科学大使,是科学政策与发

展、科学计量学和科学学等领域非常活跃

的研究人员,曾任福特基金会、联合国教

科文组织、美国科学促进会和美国国家科

学基金会的科学政策顾问。他因为在发展

中国家的科学政策、科学方法论和科学计

量学领域的重要贡献,尤其是在引文指标

和引文测度方面的突出研究表现,于1985

年获得科学计量学领域的最高奖——普赖

斯奖。

莫拉夫奇克于 1928 年出生在匈牙

利布达佩斯,1948 年在布达佩斯大学

(University of Budapest)完成了两年的物

理和数学专业学习后移民美国,继续学习

物理和数学,1951年在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获得物理学学士学位,1956年

在康奈尔大学获得理论物理学博士学位。

1956 年至 1958 年,他在布鲁克海文国家

实验室(Brookhaven National Laboratory)

担任助理研究员,随后加入加州大学利

弗莫尔分校劳伦斯辐射实验室(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理论物理

系,并成为基本粒子和核理论小组的负责

人。1967 年莫拉夫奇克前往俄勒冈大学

(University of Oregon)物理系和理论科学

研究所任教授职位,并于1969年至1972年

担任该研究所所长。

莫拉夫奇克在物理学上的贡献集中在

强相互作用理论上,核心是在场论模型中

研究介子光产生的动力学。在20世纪60年

代中期,他开始研究核子-核子相互作用。

他在这项工作中的合作者包括Henry Stapp、

Malcolm MacGregorand和H. Pierre Noyes。

该研究确定了介子-核子的耦合常数(著名

第119页

学者篇

73

的g2

/4Π≈15),并在强相互作用的粒子交

换模型中取得了进展。随后他的研究主题

转向极化测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反应振幅的

自旋依赖性。

在劳伦斯辐射实验室工作期间,莫拉

夫奇克在巴基斯坦拉合尔原子能中心担任

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客座教授(1962—1963

年)。在这里,他对第三世界国家的科学政

策和发展产生了浓厚兴趣。1969年,他发

起了“物理学面试计划”,该计划每两年派

两名物理学家到发展中国家面试美国研究

生院的准学生,该项目使数百名学生受益。

他深信推动科学的理解和应用对经济发展

和现代化至关重要,在这个主题上写了大

量的文章,关于科学发展的一些著作被收

录在三本书中:《科学发展》(1975年)、《如

何发展科学》(1980年)和《走向世界科学

之路:对科学发展的贡献》(1988年)。这

些文章奠定了他在这一领域的权威地位。

由于莫拉夫奇克不满意关于发展中

国家科学进步的轶事报道和价值判断,他

开始积极开发科学增长、有效性和生产率

的量化指标,即科学计量学或科学社会研

究。在研究脉络上,1973 年他开始涉足

科学计量学,发表了《科学增长的测度》

(Measures of Scientific Growth)一文,提出

对日渐流行的科学出版和引用测度方法的

批评。1975年他开始从事关于科学家和科

学传播的实证社会研究,成为引文定量分

类的先驱。他用“有机”(organic)和“进

化”(evolutionary)等术语进行分类,反映

他对基础研究和科学发展动机以及区分重

要引用和非重要引用的研究兴趣。1982年

他首次尝试对发展中国家的科学产出进行

文献计量学研究,使用来自美国科学信息

研究所(ISI)地址目录的论文作者数据,

寻找论文产量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他还思

考了传播研究成果和促进更多参与基础科

学项目的最佳制度;他提出了许多改善科

学界做法的建议,包括改善高能物理学的

预印本分发、向发展中国家的物理系提供

期刊,以及倡导降低发展中国家的图书馆

图书和期刊成本等。

代表作(key publications):

[1]MORAVCSIK M. On the road to worldwide

science:contributions to science development

[M]. World scientific,1988.

[2]MORAVCSIK M. How to grow science[M].

New York:Universe Books,1980.

[3] MORAVCSIK M. Creativity in science education

[J]. Science education,1981,65:221-227.

[4] POOVANALINGAM M,MICHAEL J. MORAVCSIK.

Variation of the nature of citation measures with

journals and scientific specialtie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1978,29:141-147.

[5]MORAVCSIK M,POOVANALINGAM M. Some

results on the function and quality of citations

[J].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1975,5(1):

86-92.

[6]MORAVCSIK M. Measures of scientific growth

[J]. Research policy,1973,2(3):266-275.

(陈悦 吴玲玲 撰稿)

第120页

科学计量学手册

Handbook of Scientometrics

74

35. 米歇尔·齐特

(Michel Zitt)

学者关键词:科学计量学;科学国际化;

科学映射;引文分析;科学

技术关联

米歇尔·齐特(Michel Zitt,1947—),

法国莱雷科实验室室(Lereco lab)的

高 级 研 究 员 ( 已 退 休 ), 法 国 巴 黎 科 技

观测站(Observatoire des Sciences et des

Techniques,OST)的科学计量学与研发顾

问,2009年普赖斯奖获得者。

1975 年,齐特加入国家农业研究

所(Instituto Nacional de Investigación

Agronómica,INRI),开展科学计量学的相

关研究。1977年进入安格尔-南特经济研究

所(Laboratoire d’Études et de Recherches

Économiques,LERECO)工作。自1991年

起,他在巴黎科技观测站负责研究相关科

学指标的研制与应用。截至目前,齐特已

发表近百篇文章,也是Scientometrics期刊

的编辑委员会成员。

齐特具有工程学专业背景,同时拥有

管理科学博士学位和经济学博士学位,因

此能够熟练地从跨学科视角思考问题。他

曾基于论文与专利数据进行了科学与技术

关系的深入分析,还探索过科学合作的国

际化机制。1991年,他在Scientometrics期

刊上发表了其在科学计量学领域的处女作,

提出使用词法分析(lexical analysis)来探

究话题的历史变迁与动态演化。齐特还尝

试基于数据源的特点研究科学计量“绩效”

指标,开发出了一系列新指标。他提出的

融合词法分析和引文网络的方法不仅适用

于科学地图的构建,还可以用来改善复杂

研究领域的学科划分。

代表作(key publications):

[1]ZITT M,BASSECOULARD E,OKUBO

Y. Shadows of the past i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collaboration profiles of the top

five producers of science[J]. Scientometrics,

2000,47(3):627-657.

[2]ZITT M,RAMANANA-RAHARY S,

BASSECOULARD E. Correcting glasses

help fair comparisons in international science

第121页

学者篇

75

landscape:country indicators as a function of

ISI database delineation[J]. Scientometrics,

2003,56(2):259-282.

[3]ZITT M,RAMANANA-RAHARY S,

BASSECOULARD E. Relativity of citation

performance and excellence measures:from

cross-field to cross-scale effects of fieldnormalisation[J]. Scientometrics,2005,63

(2):373-401.

[4]ZITT M,BASSECOULARD E. Delineating

complex scientific fields by an hybrid lexicalcitation method:an application to nanosciences

[J]. Information processing & management,

2006,42(6):1513-1531.

[5]ZITT M,BASSECOULARD E. Challenges

for scientometric indicators:data demining,

knowledge-flow measurements and diversity

issues[J]. Ethics in science and environmental

politics,2008,8(1):49-60.

[6]ZITT M,SMALL H. Modifying the journal

impact factor by fractional citation weighting:

the audience factor[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8,59(11):1856-1860.

[7]ZITT M,LELU A,BASSECOULARD E.

Hybrid citation-word representations in science

mapping:portolan charts of research field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1,62(1):19-

39.

(黄颖 唐娟 撰稿/张琳 审校)

第122页

科学计量学手册

Handbook of Scientometrics

76

36. 乔治·金斯利·齐普夫

(George Kingsley Zipf)

学者关键词:齐普夫定律;(最)省力原则;

计量语言学

乔 治·金斯利·齐普夫(G e o r g e

Kingsley Zipf,1902—1950),美国语言学

家,哈佛大学教授。他的语言学思想和研

究成果为现代计量语言学的诞生奠定了坚

实的基础。因为他对词频分布规律的深入

研究,以及在对其进行科学解释与跨学科

应用方面的卓越贡献,人们以他的名字命

名了“齐普夫定律”(Zipf’s law)。该定律

反映了结构单位的频次和频序之间的统计

规律,这种规律广泛存在于人类语言现象

以及诸多自然与社会现象之中。

1902 年,齐普夫出生于美国伊利诺

伊州的一个德裔家庭。他高中毕业后进入

哈佛大学学习,于1924年毕业,次年前往

德国柏林大学和波恩大学深造。之后他回

到哈佛大学,于1929年获得博士学位。此

后,他在哈佛大学担任德语教师,1936年

任助理教授。1939 年,因为在跨学科研

究方面的卓越成就,他被聘为哈佛大学讲

席教授(university lecturer)。1950年,他

因“对特定市场行为进行定量研究,揭示

了潜在的统计规律”而获得古根海姆奖

(Guggenheim Fellowship)。然而,在古根

海姆奖例行的健康体检中,齐普夫发现自

己身患癌症。他接受了一次手术,但为时

已晚,术后几个月病逝,终年48岁。齐普

夫在短暂的一生中留下了6本专著和36篇

论文(其中3篇与他人合作)。这些学术成

果贡献巨大、影响广泛,几乎涉及人类社

会的各个领域。

在德国学习期间,齐普夫开始视语言

为一种自然现象,并且通过定量方法研究

语言。此后他一直致力于建立一个类似于

自然科学的语言科学学科。他所提倡的基

于频率主义(frequentism)的语言研究被

后人称为齐普夫范式(Zipfian paradigm),

第123页

学者篇

77

现代计量语言学早期也被称为齐普夫语言

学(Zipfian linguistics)。1929年,他获得

博士学位的论文题目是《相对频率作为语

音变化的决定因素》(Relative Frequency as

a Determinant of Phonetic Change)。1932

年,齐普夫出版了第一本专著《语言中

的频率原则研究选编》(Selected Studies

of the Principle of Relative Frequency in

Language),从跨语言的角度描写了英

语、汉语、拉丁语等不同语言文本中的

词频分布特征。1935 年,他又出版了专

著《语言之心理生物学——动态语文学导

论》(The Psycho-Biology of Language:An

Introduction to Dynamic Philology)。该书

以古罗马剧作家普劳图斯的拉丁文作品为

语料,系统地阐述了文本中的词频分布规

律(齐普夫定律),并对使用的模型进行

了合理的语言学解释。作为德语教师,他

在教学方面的工作也得到了大学和学生们

的赞扬。他强调将学习重点转移到词汇

上,得益于此,那些仅学习了一年的学生

就已经可以借助词典阅读德语文献了。他

在 1938 年发表的论文《语法规则问题与

“普通语言”的学习》(On the Problem of

Grammatical Rules and the Study of ‘General

Language’)阐述了这种重视词汇(特别

是高频词)的教学理念与方法。现代计量

语言学的开创者、德国语言学家阿尔特曼

(Altmann)评价说,就重要性而言,齐普

夫之于语言学,堪比牛顿之于物理学。然

而,在齐普夫逝世后的半个多世纪里,他

的学术思想与贡献并没有得到语言学界的

足够重视。今天,人们对齐普夫的了解与

崇敬大多源于“齐普夫定律”在其他学科

领域的广泛应用。齐普夫的讣告发布在

社会学期刊《美国社会评论》(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而不是语言学期刊上,

就是一个明证。

虽然齐普夫不是最早发现文本频率

结构特定规律的人,但是他的贡献是最大

的。他不仅验证和解释了这种规律,还

将它扩展到了其他学科领域,比如社会

学。1941 年,他出版了专著《国家的统

一与分裂——作为生物-社会有机体的国

家》(National Unity and Disunity. The nation

as a bio-social organism),将统计方法应

用于城市规模和人口迁移研究。1949 年,

他在专著《人类行为与省力原则——人

类生态学引论》(Human Behavior and the

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An Introduction to

Human Ecology)中,进一步将统计方法

和模型应用于语义学、心理学、社会学和

地理学等领域,并提出了著名的“省力原

则”(the 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用于解

释齐普夫定律。“省力原则”认为,人在使

用语言进行交际时,语言受到两个方向相

反的力的作用,一个是统一化力(force of

unification),另一个是多样化力(force of

diversification)。说话者期望编码负担最小

化,即用尽可能少的语言形式表达尽可能

多的意义,极端的情况是只用一个形式编

码所有意义。听话者期望解码负担最小化,

即所有需要传达的意义要使用尽可能多的

语言形式来表达,极端的情况是语言形式

与意义一一对应。交际双方的需求是矛盾

的,只有在两个方向的作用力相互妥协、

形成动态平衡的情况下,交际双方才真正

达到了省力的目的。这种妥协与平衡造成

了语言单位的幂律分布特征。“省力原则”

和“统一化力与多样化力的平衡”为语言

研究打开了系统之门,打破了自结构主义

以来静态语言学一统天下的局面,已成为

当代语言学中重要的学术思想,引领并推

动了动态语言学的发展。“省力原则”也成

为解释人类诸多行为的一条基本准则。

早在现代系统论出现之前,齐普夫就

第124页

科学计量学手册

Handbook of Scientometrics

78

以不同的方式阐述了关于自组织、语言经

济原则和语言规律基本性质的创新思想。

世界著名的数学家曼德博(Mandelbrot)

从理论上证明了齐普夫定律后,齐普夫

的学术思想快速浸润到了社会学、地理

学、经济学、物理学、生物学、信息计量

学等各种科学学科。美国心理学家米勒

(Miller)说,齐普夫属于为数不多的、能

够激发人类思考的学者,他失败的成果也

比大多数人成功的成果更有意义。

代表作(key publications):

[1]齐普夫. 最省力原则:人类行为生态学导论

[M]. 薛朝凤,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2]ZIPF G K. Relative frequency as a determinant

of phonetic change[J]. Harvard studies in

classical philology,1929,40:1-95.

[3]ZIPF G K. Selected studies of the principle

of relative frequency in language[M].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32.

[4] ZIPF G K. The psycho-biology of 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dynamic philology[M].

Boston:Houghton-Mifflin,1935.

[5]ZIPF G K. On the problem of grammatical rules

and the study of ‘General Language’[J].

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38,22(4):

243-249.

[6]ZIPF G K. National unity and disunity;The nation

as a bio-social organism[M]. Bloomington,

Ind.,Principia Press,Inc.,1941.

[7]ZIPF G K. Human behavior and the 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 An Introduction to human ecology

[M]. Cambridge,Massachusetts:AddisonWesley Press Inc.,1949.

(黄伟 撰稿/李杰 刘海涛 审校)

第125页

学者篇

79

37. 邱均平

(Qiu Junping)

学者关键词:文献计量学;信息计量学;

知识计量学;科学评价;大

学评价;期刊评价

邱均平(1947—),湖南省涟源市人,

是我国著名情报学家和评价管理权威专家、

“文献计量学”和评价科学的主要奠基人、

“五计学”的开创者,被学术界誉为“计量

泰斗,评价鸿钧”。1969年,邱均平毕业于

武汉大学化学系;1979年1月考入武汉大

学科技情报专业师资班学习两年;1981年

留校任教;1996年被聘为教授;2008年被

聘为二级教授。邱均平曾为武汉大学珞珈

杰出学者,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管理科

学与工程和教育学等学科博士生导师,已

培养博士、硕士达 220 余人;曾获得国务

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颁发的“全国百

篇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奖”,武汉大学

“研究生教育杰出贡献奖”,第四届“我心

目中的好导师”第一名;曾被评为有突出

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专家。

邱均平现任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资深

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教评价硏究院

院长、浙江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长、数据科

学与信息计量研究院院长、高教强省发展

战略与评价研究中心(浙江智库)主任、

Data Science and Informetrics和《评价与管

理》杂志主编;兼任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

评估专家、CSSCI指导委员会原委员、中

国索引学会原副理事长、中国科技情报学

会原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原

常务理事、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硏究会

原常务理事兼全国科学计量学与信息计量

学专业委员会主任等。

邱均平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计量与

科教评价、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评价科

学与科教管理等。邱均平率先在国内出版

《文献计量学》,该书被誉为文献计量学的

奠基之作;开设相关本科和研究生课程,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书本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