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诗人06册

发布时间:2024-1-16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唐朝诗人06册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99 页辞官以后,高适得到了哥舒翰的赏识,做了他的掌书记,随军来到了边塞。高适对边塞生活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哥舒翰当时担任河西节度使。节度使是唐朝的重要官职,掌握着地方上的军政大权。高适并不知道,他的人生马上就要迎来转机。这个转机就是安史之乱。对盛唐来说这是一场浩劫,但乱世出英雄,高适因为战功卓著,不断升职。到叛乱平定时, 他已经成为雄霸一方的剑南节度使。后来,高适被皇帝调回长安,他不仅升了职,还被封为渤海县侯。渤海县位于现在的河北,是高适出生的地方。在唐朝诗人中,因为军功被封侯,高适是独一份。他终于实现了“天下谁人不识君”的理想。此时的高适已经没有了遗憾,在成为大唐侯爵的第二年去世。高适之所以能取得成功,不只是因为他对成功的渴望与执着,更因为他坚持的是保家卫国、让百姓安居乐业的理想。如果像高适一样,能一直坚持正确而伟大的梦想, 我们就不会被一时的失败与挫折打倒。高适的诗歌中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不仅直承陈子昂诗歌革新的主张,而且对于后来唐代诗歌发展到以杜甫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创作高峰、具有承先... [收起]
[展开]
唐朝诗人06册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101页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99 页

辞官以后,高适得到了哥舒翰的赏识,做了他的掌书记,随军来到了边塞。高适对边塞生活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塞上听吹笛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哥舒翰当时担任河西节度使。节度使是唐朝的重要官职,掌握着地方上的军政大权。高适并不知道,他的人生马上就要迎来转机。

这个转机就是安史之乱。对盛唐来说这是一场浩劫,但乱世出英雄,高适因为战功卓著,不断升职。到叛乱平定时, 他已经成为雄霸一方的剑南节度使。后来,高适被皇帝调回长安,他不仅升了职,还被封为渤海县侯。渤海县位于现在的河北,是高适出生的地方。在唐朝诗人中,因为军功被封侯,高适是独一份。他终于实现了“天下谁人不识君”的理想。此时的高适已经没有了遗憾,在成为大唐侯爵的第二年去世。高适之所以能取得成功,不只是因为他对成功的渴望与执着,更因为他坚持的是保家卫国、让百姓安居乐业的理想。如果像高适一样,能一直坚持正确而伟大的梦想, 我们就不会被一时的失败与挫折打倒。

高适的诗歌中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不仅直承陈子昂诗歌革新的主张,而且对于后来唐代诗歌发展到以杜甫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创作高峰、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因此、高适在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创作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次,高适和稍晚的岑参为首,加上王昌龄、李颀等人组成的边塞诗派,不仅大大地开拓了诗歌的创作领域,而且取得了边塞诗发展史上的辉煌成就,为盛唐诗坛增添了极大的光彩。

第102页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100 页

第26 篇崔颢姓名 崔颢 字号 字号不详生卒年 704 年-754 年 成就 诗人、作家籍贯 汴州(今河南开封) 723 年进士代 表 作

黄鹤楼 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阳光下汉阳的树木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阅读理解

1.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B )

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气势雄浑,感情真挚。B.后四句想象天晴时登楼眺望,由渺不可知的感受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C.尾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思绪, 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2.诗中一二联与尾联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答:一二两联表达的是寂寞、惆怅。尾联表达的思乡之情。3.诗句中有两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意义及作用有何不同?答: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强调空间上的虚无。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之下的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第二个“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千载白云,空自飘荡,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第103页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101 页

他的诗李白都自叹不如崔颢,出身唐代顶级门阀士族“博陵崔氏”。723 年进士。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早期诗作多写闺情和妇女生活,诗风较轻浮,反映上层统治阶级生活的侧面,后期以边塞诗为主, 诗风雄浑奔放,反映边塞的慷慨豪迈、戎旅之苦。最为人称道的是《黄鹤楼》,曾使李白叹服。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大家在看电影《长安三万里》的时候,看到

李白游黄鹤楼,要挥毫泼墨、题诗留字,但他看

到了崔颢的诗却不自信地放下了笔。

古代文人墨客去旅游,每到一处景点,都喜

欢题诗。然而若不是文采飞扬,题诗留迹会被笑话的。在唐代不像现在信息通讯技术这么发达,随时随地都可以发个朋友圈,录段小视频。那么要表现自己怎么办呢?像黄鹤楼这么有名的地方,人流量又多,是最好宣传自己作品的时候了。

崔颢 19 岁就进士及第,他比李白早来到黄鹤楼。他站在黄鹤楼上,长江美景尽收眼底,诗兴大发。于是留下了著名的《黄鹤楼》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后来李白来了,也是诗兴大发,然而看到崔颢的这首诗,十分佩服,连称“绝妙、绝妙!”相传李白写下了四句“打油诗”来抒发自己的感怀。

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崔颢和王维一样出身于唐代顶级豪门“七姓十家”,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他,成名也比别人早得多。不到二十岁,他就已经进士及第,成为了太仆寺丞。这个官名听上去好像来头挺大,实际上和孙悟空的弼(bì)马温一样,都是掌管马匹的官员。只不过孙悟空管的是天宫的马,崔颢管的是皇宫的马。

这个官位虽小,负责的工作却很重要。古代皇帝出行,马车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如果有人想要暗算皇帝,除了在饭菜里下毒,也会选择在车辆、马匹上做手脚,所以这样的职位通常都是交

第104页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102 页

给信得过的人。

这个职位经常要和皇帝及权臣们打交道,按理来说,崔颢获得晋升的机会应该也挺多。可他工作了很多年,写诗作文的名气也很大,职位却一直在原地踏步。这主要是因为,人们都觉得他虽然文章出色,但品行不好。

当时有个官员叫李邕(yōng), 他不仅官做得大, 同时还是著名的书法家,在朝廷和文学界的地位都很高。他知道崔颢的名气很大,特意邀请崔颢到家里做客,很明显是想要提拔这位优秀的小兄弟。为了表示诚意,他还让人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闲杂人等一律避让,只为了能和崔颢好好聊天。

等崔颢来后,李邕让他读一首最满意的诗

来听。于是,一首欢快的小诗被朗诵出来。

十五嫁王昌,盈盈入画堂。

自矜年最少,复倚婿为郎。

舞爱前溪绿,歌怜子夜长。

闲来斗百草,度日不成妆。

《王家少妇》

在崔颢看来, 这是一首生活化的小诗, 讲述的是一个年轻的女子和丈夫非常恩爱。丈夫清秀俊美,妻子能歌善舞。两个人的生活自在悠闲,无拘无束,甚至可以不用梳妆打扮。既然是拜见长辈,那就选一首轻松悠闲的小诗,快速拉近距离,套套近乎。可李邕却觉得崔颢喜欢男欢女爱,不求上进,刚听到第一句就怒不可遏,等到全诗念完,更是觉得崔颢不懂规矩,为人轻浮,直接把他轰了出去。

这也不能怪李邕太古板。崔颢作为富家公子,到了灯红酒绿的长安后,确实沾染了很多不良习惯。喝酒赌博, 风流成性。他找媳妇专门挑好看的姑娘,相处时间长了,有点儿不满意的地方就跟人家分手。

用现在的眼光看,崔颢是妥妥的“渣男”, 放到唐朝, 就是人们眼中的斯文败类。可也恰恰如此,他的很多诗都描绘了民间的爱情故事。抛开他的品行不谈,他的字里行间还原了盛唐时期最普通的百姓生活。

长干行二首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 或恐是同乡。家临九江水,去来九江侧。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第105页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103 页

这首一千多年前的诗,我们现在读起来几乎完全没有障碍,除了几个地方换了名字,剩下的跟我们现在聊天说话差不多。古代老百姓平时用的就是这样的大白话,只不过记录在书籍里的文字太过正式,让我们产生了古代人都说文言文的错觉。

李白也有一首《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长干行》是乐府旧题,很多诗人都写过,李白的《长干行》缠绵婉转,崔颢的《长干行》生动传神。正是因为有崔颢这样的人, 我们才可以掀开历史厚重的门帘,探视到唐朝普通人的生活。在古代,这样的市井白话被官员和有地位的人所鄙视,不仅史书里很少看到,就连写出这样的诗也会被耻笑。

后来, 崔颢终于不用再养马了, 他离开长安,去边塞工作了一段时间。这段生活经历对他的触动很大,他的诗歌风格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让李白都自叹不如的那首诗,就是崔颢从边塞回来之后写的。

正是因为得不到有力人士的推介,崔颢也只好远离京城长安而浪迹江湖。20年中他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自淮楚而至武昌、而河东,最后还到了东北。估计他这20 年是放了外官,或者跟随外官作幕僚,最后才回到长安,做了京官,结束了风尘之苦。崔颢这 20 年的漫游,特别是他的东北边塞之行,虽然品行未改,依然风流成性,薄情寡义,但也可以说是件大好事,从此他的诗风大为转变,变得雄浑奔放。其边塞诗,歌颂戍边将士的勇猛,抒发他们报国赴难的豪情壮志,热情洋溢,风骨凛然,让人刮目相看。古游侠呈军中诸将

少年负胆气,好勇复知机。仗剑出门去,孤城逢合围。杀人辽水上,走马渔阳归。错落金锁甲,蒙茸貂鼠衣。还家且行猎,弓矢速如飞。地回鹰犬疾,草深狐兔肥。腰间带两绶,转眄生光辉。顾谓今日战,何如随建威。再如《辽西作》:燕郊芳岁晚,残雪冻边城。四月青草合,辽阳春水生。胡人正牧马,汉将日征兵。露重宝刀湿,沙虚金鼓鸣。寒衣著已尽,

春服与谁成。寄语洛阳使,为传边塞情。

因为当时的人觉得崔颢的一些诗过于轻浮,他

的很多诗未能被记录保留下来,流传至今的只有四

十多首。好在黄鹤楼上虽然不见了仙人,但题写在

墙壁上的那首《黄鹤楼》,依然可以透过历史,让

我们知道盛唐曾有过这样一个真实自在的崔颢。

第106页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104 页

第27 篇常建姓名 常建 字号 字少府生卒年 708 年-765 年 成就 诗人、作家籍贯 祖籍邢州(河北省邢台) 727 年进士代 表 作

题破山寺后禅院

大清早我走进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着山上树林。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阅读理解

1.这是一首题壁诗。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唐代咏寺诗为数不少,且有很多佳作 。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构思独具特色 ,它紧紧围绕破山寺后禅房来写,描绘出了这特定境界中所独有的静趣。语言古朴、意向深微;构思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引人在平易中进入胜境。

2.下列是对本诗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C )A.这是一首写景抒怀的五言律诗,表达了作者亲近自然,追求宁静的思想情怀。B.这是一首叙事、写景、抒怀的五言律诗,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追求清幽胜境的心情。C.这是一首写景的五言律诗,表现了作者置身寂静、清幽、空灵的胜景中,心灵受到感染与陶冶的一种心境。

D.这是一首叙事与写景相结合的五言律诗,表达了作者的一种人生感悟。3.对“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点评不当的一项是:(D)A.这两句是本诗最大的亮点,是全诗的最高境界,有此两句境界全出。B.山光水色,曲径花木使鸟儿怡然自得,使人们心中的杂念消除净尽,灵魂得到净化与升华。C.互文互义、相得益彰。 D.“悦鸟性”与“空人心”形成对比,鸟性之悦为人心之空作了铺垫。4.“万籁此都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不矛盾,这里运用了以静写动的手法,更能突出禅院的寂静。

第107页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105 页

做一个自由的灵魂开元十五年(727 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长期过着漫游生活,做一个自由的人。

在唐朝灿若星辰的诗人中,常建是一位颇有影响的著名诗人。在历代唐诗选本中,都有常建的诗入选,《唐诗三百首》中有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宿王昌龄隐居》二首。其中的“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成为唐诗中的名句,广为流传,影响很大。宿王昌龄隐居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常建和王昌龄是同科进士及第的宦友和好友。但在出仕后的经历和归宿却不大相同。常建“沦于一尉”,只做过盱眙(今属江苏)县尉,此后便辞官归隐于武昌樊山,即西山。王昌龄虽然仕途坎坷,却并未退隐。此诗即作于常建辞官归隐途经王昌龄入仕前的居所。王昌龄及第时大约已有三十七岁,此前,他曾隐居石门山,山在今安徽省含山县境内,即诗中所说“清溪”所在。常建任职的盱眙,与石门山分处淮河南北。常建辞官西返武昌樊山,大概渡淮绕道不远,就近到石门山一游,并在王昌龄隐居处住了一夜。他夜宿故人旧时隐居之处,触景生情,遂作此篇。当时还有一个人叫赵嘏。常建对赵嘏的才华非常佩服,他总想得到赵嘏的诗作,只是没有办法。后来,他还真想出一个索诗的法子。常建打听到赵嘏要到灵岩寺去游玩,他便先赶到寺庙,并在墙上题了两句话,然后躲到一边去了。

这天,赵嘏果然来到灵岩寺拜佛游玩。当他转到一座墙壁时,发现上面题着两句诗。他端祥片刻,心想,诗写的不错,为什么只写了两句呢?于是,他提起笔来,在常建的诗后又补上了两句,成为一首完整的七言绝句。

赵嘏走后,常建赶过来观看,一字字的琢磨,认为补写的这两句确实比自己高明,便抄写了下来。别人看过之后,都说常建为了得到赵嘏的诗,用了\"抛砖引玉\"之法。成语\"抛砖引玉\"就是由此而来,比喻以较差些的作品或是较粗浅的意见引出别人的佳作或高见。后来人们多用于自谦之词。

在唐朝文坛上,常建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李白。如唐丹阳进士殷王番的唐诗选本《河岳英灵集》中就把常建置于卷首,位在李白、王维等人之前,并在诗序中大加称赞。

第108页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106 页

第28 篇刘长卿姓名 刘长卿 字号 字文房,世称刘随州生卒年 709 年-790 年 成就 诗人(五言长城)籍贯 宣城(今属安徽)人,一说河间(今属河北) 749 年进士代 表 作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暮色降临山色苍茫愈觉路途远,天寒冷茅草屋显得更贫困。柴门外忽传来犬吠声声,风雪夜回宿家的家人回来了。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阅读理解

1.大约在唐代宗大历八年(773)至十二年(777)间的一个秋天,刘长卿受鄂岳观察使吴仲儒的诬陷获罪,因监察御史苗丕明镜高悬,才从轻发落,贬为睦州司马。《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写的是严冬,应在遭贬之后。上半首似言自己被害得走投无路,希望获得一席净土,可是在冷酷的现实之中,哪有自己的立身之所。下半首似言绝望中遇上救星苗丕,给自己带来了一点可以喘息的光明,当然也包含无限的感激之情。以此看来,这首不仅是一幅优美的风雪夜归图,而且反映了诗人政治生涯的酸辣。

2.前两句中“ 寒 ”、“ 白 ”、“ 贫 ”三字互相映衬,渲染贫寒、清白的气氛,也抒发了诗人独特的感受。

3.首句“日暮苍山远”中的“ 日暮 ”点明时间,正是傍晚。“苍山远”,是诗人风雪途中所见。

3.整首诗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的? 时间顺序4.诗歌在用字上,“柴门”上承“ 白屋 ”,“风雪”遥承“天寒”,而“夜”则与“日暮”衔接。

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表达了山居荒寒之感,触发了旅人静夜之情。

第109页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107 页

半世漂泊一生愁苦的“五言长城”刘长卿,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工五言,自诩为“五言长城”。这倒是与李白的“诗仙”,杜甫的“诗圣”,王昌龄的“七绝圣手”不同。自己给自己取称号,他是大唐第一人。然而虽然是自取,却并不是盲目自大。

公卿百官之长

除了这个“五言长城”的自封称号,他的名字长卿也大有来历。据说汉代的大文豪司马相如原来的名字叫“犬子”,大抵是认为取个歪名好养活吧,类似于我们现在的“狗娃”“狗剩”差不多。但是随着长大读书,越来越觉得这个名字不好。他非常崇拜春秋战国时的蔺相如,蔺相如是相国,位列公卿百官之长,于是把名字改成了司马相如。还用长( zhǎnɡ)卿作为字。

刘长卿的父母从这里获得了灵感,寄希望向司马相如一样博学多才,于是取了这个名字。时运不佳的诗人

刘长卿长大后,和很多运气不佳的诗人一样, 也是考了很多年才考上进士。还没等到朝廷分配工作,安史之乱就来了。皇帝都跑了,自然也就没人顾得上刘长卿。后来唐肃宗即位,新皇帝手里的人才不够用,终于想起来很多考上进士的人还没分配工作,于是为他们任命了一些岗位。刘长卿也就成了苏州长洲县的县尉,相当于公安局长。

刘长卿为人正直,遇见不公正的事儿,就算犯错的是领导,也要上前批评两句,这自然惹得很多人不高兴。他新官上任后的三把火还没烧起来,就被人诬陷关进了监狱。好在他和李白一样,赶上了皇帝大赦,没过多久就出狱了。

有一天,重获自由的刘长卿听到有人弹奏古琴,悠悠的琴声让人好像置身于寒风吹拂的松林。刘长卿非常喜欢这种古香古色的曲调。这种古韵从唐玄宗时就不再流行了,取而代之的是西域传进来的歌舞,所以刘长卿已经很久没听人弹奏

过这类曲子了。他觉得自己也像这古琴曲一样,

不管有多动听,都无法得到当时人们的认可。听弹琴

冷冷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官场失意的刘长卿在江浙一带居住游历过

很长一段时间。在这里,他除了和当地的诗人

作诗唱和,也很喜欢和僧人、道士们交往。其

第110页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108 页

中有一位在外云游的灵澈僧人,更是刘长卿的知交,两人经常结伴游山玩水。刘长卿有好几首诗都是写给他的。

有一次,两人分手后,刘长卿目送灵澈和尚回他暂住的竹林寺。这时正是日落时分,从远处苍翠山林掩映的寺庙里, 传来悠长的晚钟声。僧人背着斗笠,身披斜阳,独自向青山走去,渐行渐远。整首诗就像是一幅画。

送灵澈上人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像李白一样,刘长卿也喜欢寻访道士。

有一次, 他去山中寻访一位隐居的道士。

一路上经过的地方,每一步都在长满青苔的

山路上留下了清晰的足迹。远处的白云依偎着水中静静的沙洲,茂盛的春草环绕着道士的小屋,挡住了小屋的门。

看来道士已经出门很久了,但刘长卿并没有丝毫的失望和懊恼。既然来了,那就好好欣赏一下山中的景色吧。这时刚下过一场雨,松树格外鲜亮青翠,诗人顺着脚下的山路,不知不觉就走到了溪流的源头。他看到溪边鲜花盛开,顿时觉得心神澄静,这时即便道士就在面前,两人也只会是凝神相对,默默无言。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白云依静渚, 芳草闭闲门。过雨看松色, 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 相对亦忘言。四十多岁时,刘长卿终于迎来了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职位——转运使判官。古代社会,盐、铁、粮食都是朝廷管控的重要物资,生产和运输都受到严密的监督。刘长卿的工作,就是负责收缴清点盐铁等重要物资,并运往京城。这可是个令人羡慕的肥差。一些不法官员利用职务之便,不仅可以克扣物资,还可以倒买倒卖,获得丰厚的不义之财。刘长卿是个正直清廉的官员,他的到任,让整个部门的非法收入大打折扣。这一次,刘长卿得罪了一个大人物——当地的观察使吴仲孺(rú)。观察使是仅次于节度使的大官,一般都是由节度使兼任,在没有节度使的地方,这个职位就是地方的最高官员。吴仲孺不仅身居要职,后台更是硬得出奇,他的岳父是平定安史之乱的大功臣郭子仪。

吴仲孺非法侵吞了刘长卿负责运往京城的财物,刘长卿当然不肯罢休。没想到吴仲孺恶人先

第111页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109 页

告状,向朝廷诬告刘长卿贪污了二十万贯财物。刘长卿再次被关进了大牢。刘长卿虽然官运不顺,但说他贪污就好像太阳从西边出来一样,很多人都不相信。朝廷派官员到当地重新审理此案,终于证实了刘长卿的清白。但他还是被贬到了浙江的睦州当司马。刘长卿满心悲愤,却又无可奈何,只得奉命前往睦州。

一天,在山间赶路的刘长卿遇到了大雪,天色已晚,他只能找地方借宿。此时安史之乱虽已平定多年,但白雪覆盖的村落经过连年的战乱与兵役,已经没剩几户人家。刘长卿好不容易找到了一间屋子落脚,家中男主人还出门未归。忽然,院子里传来一阵狗叫声,原来是男主人顶

着风雪回到了家中。夜归的人,依然有家人在等待;

黑夜与白雪之中,依然有一盏暗黄色的灯光在等待它

的主人。这让荒凉的苍山在寒冷的雪夜中,多了一丝

温暖。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刘长卿一生曾辗转多地任职,他担任的最后一任

官职是随州刺史,相当于现在的市长,所以又被人们称为刘随州。暮色沉沉的时代,压抑愁苦的命途,在刘长卿的诗作中,绝大多数包含着自己的怨悱和不甘,反反复复、无比直白,或许缺少盛唐气魄,或许失掉浪漫与美,在时代的车轮碾压下,刘长卿在众生的齑粉中熠熠,向黑暗投射一缕光,盛世气象一去不回,他却也通过自己独到的诗风,屹立诗坛,虽然他没有做过“长卿”那样的大官,但是“五言长城”的名号却一直流传下来,享誉至今。

刘长卿其生卒年份,史料记载极少,未有确论。各名家说法相差甚远,争议十分激烈。

闻一多先生将其生年定为公元 709 年,

而著名学者傅璇琮先生则认为应该是 710 年左右或者725

年左右,

其卒年,一般都认为在 789 年到 791 年之间。

第112页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110 页

第29 篇杜甫姓名 杜甫 字号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生卒年 712 年-770 年 成就 诗人,诗圣籍贯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

曾祖时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西南)

751 年献赋获赏识代 表 作

望岳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

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神奇自然汇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阅读理解

1.这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2.如何理解“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含义?答:登上泰山顶四望.众山显得低矮渺小会当凌绝顶”表达诗人登临泰山顶峰的决心、自信自励的意志和坚定豪迈的气慨,使全诗的意境格外雄阔高昂.“一览众山小”则以虚拟笔法,显示诗人高瞻远瞩和俯视一切的雄心。3.请简要分析中”钟“和”割“这两个字的妙处?答:“钟”字使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大自然赋予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割”字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泰山的巍峨高大。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蕴含了什么道理?答: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概和远大抱负。蕴含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

第113页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111 页

代 表 作

春望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到了现在,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插不了簪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阅读理解

1.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 年)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诗的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2.春望的尾联可以看出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感时忧国、思念家人的思想感情。

3.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答: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4.谈谈你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理解。

答:“我”因为遇到战乱,见到春花盛开,但却禁不住流下伤心的泪水;因为与家人分别,心中满是怨恨,虽然到处春鸟和鸣,但我听了却心惊胆战;此句运用反衬(移情、寓情于景)的手法;抒发了作者深沉的感时忧国、思念亲人的情怀。

5.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C )

A、首联写望中所见,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B、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采用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慨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

C、“家书抵万金〞写出战乱年代,一封普通家信是多么难得,多么值钱啊!急迫希望知道家人是否平安的消息。

D、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刻画了一个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的艺术形象。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第114页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112 页

代 表 作

江南逢李龟年

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阅读理解

1.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五年(770)。杜甫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隆范和中书监崔涤的门庭,得以欣赏宫廷歌唱家李龟年的歌唱艺术。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大历四年(769)三月杜甫离开岳阳到潭州(今湖南长沙),居留到第二年春天,和流落江南的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邸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感慨万千,于是写下这首诗。2.这首诗写到了 李龟年 的形象,表达了诗人 昔盛今衰,世境离乱及故国沦亡的无限悲怀之情。3.简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答:(1)对比,本诗以开元鼎盛时期“ 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美好回忆,与“落花时节”的现实形成鲜明对比,更突出了眼前的凋零与衰颓,寄寓了诗人对世运衰颓、社会动乱和自己衰病漂泊的无限感慨。(2)反衬,“江南好风景”又成了重逢的老歌者与老诗人颠沛流离、身世沉沦和乱离时世的反衬,更突出了这些经历过盛世的人境遇的不幸。4.落花时节有什么特殊含义?

答:答:①自然景色;②比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不只是写景。不仅点明暮春时令,而且隐喻着彼此飘零、社会动乱、民生凋敝等家国之情。③作者及李龟年的颠沛流离。5.下面对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歧王宅里”“崔九堂前”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勾起对过往岁月的美好追忆。B.“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运用了反衬的手法,体现出了作者的感慨。C.这首诗中,在江南的深秋时节,年老病衰的诗人和故人重逢,忆古伤今。D.安史之乱后大唐盛况难再,这首诗开头即煞尾,体现出了深沉的悲哀与感慨。6.对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一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C )。A.诗的前两句中,寻常见几度闻,既写出李、杜交往之密、友谊之深,又从一个侧面表现开元盛世的繁华。B.诗的最后一句中,落花时节比喻诗人和李龟年潦倒凄凉的处境和唐王朝国运的衰落。C.诗的前两句叙事,后两句直抒胸臆,全诗运用映衬对照的手法来凸现主题。D.全诗既流露出对开元盛世的留恋,又流露出风景依旧,人事全非的感慨。

第115页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113 页

鉴证大唐兴衰交替的悲怆诗圣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 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与李白浪漫主义不同,他是现实主义诗人的代表。

出身名门,年少成名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杜甫远祖为汉武帝时期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杜甫与唐代另一大诗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不过两支派甚远。祖籍襄阳(今属湖北),曾祖父杜依艺为巩县令,遂居巩县(今属河南)。杜甫出自杜预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预少子杜尹。杜甫于唐睿宗太极元年正月初一(712 年 2 月 12 日)生于巩县。 ]母亲崔氏,在杜甫年幼时就故去。崔家也是有名望的世家大族。

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杜甫少年时期有机会受到各种文化艺术的熏陶,这对他日后的诗歌创作有很大的影响。例如他五六岁时在河南郾城看过舞蹈家公孙大娘的剑器浑脱舞;后在洛阳尚善坊的岐王李范宅里,遵化里玄宗宠臣崔涤堂前,听过李龟年的歌声;在洛阳北邙山顶玄元皇帝庙里欣赏过画圣吴道子画的五圣尊容、千官行列,这在他以后的诗歌创作中都有所反映。当时社会名流崔尚、魏启心看到他习作的词赋,夸奖他有班固、扬雄之风。还有李邕、王翰这样的长辈也屈尊来访问他。进士落地,游历天下

开元十九年(731 年),十九岁的杜甫出游郇瑕(今山西临猗)。二十岁时,杜甫漫游吴越,历时数年。开元二十三年(735 年),杜甫回故乡参加“乡贡”。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杜甫在洛阳(当时的东都后迁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杜甫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一职,杜甫于是赴兖州省亲,与苏源明等一起,到齐赵平原,作第

第116页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114 页

二次漫游。他在齐赵一带过了四五年“裘马轻狂”的“快意”生活,也留下了现存最早的几首诗:《登兖州城楼》,是省侍父亲于兖州时的作品;还有《画鹰》《房兵曹胡马》两首,以青年人的热情歌颂了雄鹰和骏马;还有一首《望岳》,更是其中的杰作,结尾的两句是流传千古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流露了诗人少年时代不平凡的抱负。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两遇李白

天宝三载(744 年)四月,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两人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会见了诗人高适,这是第三次漫游。之后,杜甫又到齐州(今山东济南)。

天宝四载(745 年),他在齐鲁又与李白相见,在饮酒赋诗之外,又讨论了炼丹求仙,而且共同访问了兖州城北的隐士范野人。两人还互赠了诗篇。

杜赠李的诗说:“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李赠杜的诗说:“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两人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见面。

长安科举,再度失望

此时的唐玄宗已经没有了早期的励精图治,一帮官员变着法地哄他开心。唐玄宗心里可能也在想:“打了一辈子仗就不能享受享受?“

当时国家需要人才,就会举办一些考试叫“制科”。比如需要带兵打仗的将军就举办“武足安边”的考试。如果需要文笔优美的人写文章就举办“博学宏词”的考试。前边我们介绍的王昌龄就是通过“博学宏词”当上了汜水(今河南荥阳汜水镇)县尉。然而杜甫参加的这次没有那么好运,或者说这本就是一场奇葩的考试。唐玄宗下令“通一艺者”皆可报名。

杜甫也参加了考试。由于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科举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投赠干谒等,杜甫写了很多自荐信,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给尚书左丞韦济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但都无结果。官员们其实并在乎他当官能为老百姓带来什么好吃,而是看给自己带来什么好处。很明显,杜甫这样肯定没人理他。

第117页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115 页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每于百僚上,猥颂佳句新。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他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过着贫困的生活,“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载(751 年)正月,玄宗将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于是在天宝九载冬天预献《三大礼赋》,得到玄宗的赏识,命待制在集贤院,然而仅得“参列选序”资格,等候分配,因主试者仍为李林甫,所以没有得到官职。

同年唐玄宗派兵征西南,唐军大败,6 万多人战死沙场。杨国忠害怕遭受惩罚,瞒报军情谎称大获全胜,疯狂补充兵力,甚至满大街抓“壮丁”。杜甫以此为题材写了《兵车行》。杜甫的这首词得到了民间的一致好评,他说出来百姓敢怒不敢言的社会现实。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傍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第118页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116 页

天宝十四载(755 年),杜甫被授予一个河西尉这种小官,但杜甫不愿意任此“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的官职,朝廷就将之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一说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其官职尚存争议)。

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长安也十年有余,为生计而接受了这所学无用之职。十一月,杜甫往奉先(今陕西省蒲城县)省家。回家的路上,杜甫闻到豪门宅院里飘出宴席上的酒菜香气,可一墙之隔的马路上,却有饥寒交迫而死的贫民。他多么希望改变这种“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节选自《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悲惨现状。

杜甫刚刚进到家门就听到哭泣声,原来小儿子饿死了。这给了杜甫极大的震撼。压抑不住自己的哀伤,嚎啕大哭。受尽冷落与凄苦的杜甫终于明白,在这荒唐的盛世,杀人最多的不是刀剑,而是贫富差距。他怀着丧子之痛回到长安,一场更大的劫难到来了。从诗人到诗圣

755 年冬,安禄山、史思明起兵叛乱,他们打着“清君侧”的幌子起兵。开始唐玄宗还以为安禄山没有叛乱,直到攻到洛阳才大梦初醒。又重用杨国忠抵抗,结果可想而知肯定大败。等到兵临长安,唐玄宗脚底抹油一走了之。大多数人都和王伟一样没能逃出去。杜甫有幸逃了出去,把家人接到了鄜州(今陕西富县),在得知太子李亨继位(唐肃宗)后,准备去灵武投奔他。不幸在半路被叛军抓获,叛军慧眼识珠想让他继续当官,杜甫义正词严拒绝了,于是被关押到了长安。

长安经过叛军的洗劫,失去了大唐国都的繁华,展现在眼前的是一片人间炼狱般的悲惨与凄凉。叛军不但洗劫了国库,还抢掠了百姓,城中居民家里别说贵重物品,就连衣服都被抢走。杜甫看到眼前的长安无线伤感写下了《春望》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得到消息唐肃宗带兵打到了长安西北的凤翔,

于是趁机逃出了长安。见到唐肃宗将长安的状况告诉了他。唐肃宗见杜甫如此忠诚,深深感动,任命他为左拾遗。拾遗就是给皇帝挑毛病,而杜甫又是个耿直的人,一直向皇帝仗义执言,慢慢惹怒了唐肃宗,于是被贬。长安收复后,虽然官复原职,但他知道不可能再受到重用了。不久后杜甫就被派去陕西华州做参军,此时的李白则被流放夜郎,王维则因为《凝碧池》幸而免罪。

第119页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117 页

杜甫请假去洛阳看望亲友,就在返回华州的时候,唐军被叛军击败,60 万军队被击破,让唐肃宗极度恐惧,于是全国征兵。杜甫途径一个叫石壕村的地方,夜宿一户人家,正好赶上征兵的官员抓人。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杜甫把这次路上的见闻,写成了“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与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回到华州的杜甫越来越郁闷,盛世的时候百姓困苦,战乱时候百姓遭殃。后世的张养浩给出了最好的总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山坡羊·潼关怀古》)。根本原因是朝廷的腐败、昏聩统治。杜甫越想越绝望,于是辞去了官职,辗转前往四川。到了成都,杜甫穷得只能带着一家子借助在朋友严武家,后来在大家了资助下才建了一座茅屋。杜甫的茅屋被一群熊孩子“打劫”了。石壕吏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从此杜甫进入了创作的高峰期,而他也完成了从“诗人”向“诗圣”的转变。作为诗圣的杜甫写尽了凡人的生活。

在漂泊于病饿中结束

763 年,在回纥( hé)军的帮助下攻克叛军。历史 8 年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杜甫听到消息激动得一塌糊涂,吃饭都成问题的他竟买了一壶酒庆祝。

第120页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118 页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唐玄宗、唐肃宗相继去世,新登基的唐代宗根基不稳,武将们被任命为各地节度使,满满这些节度使就不听指挥了。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此时的杜甫依然很穷,有时候甚至连顿饱饭都吃不上。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好在好朋友严武做了成都节度使,严武邀请杜甫到自己手下担任检校工部员外郎。

好景不长,严武一年后去世了。杜甫一家又开始了漂泊。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最后,杜甫和家人们来到了重庆奉节。受到当地都督柏茂林的照顾。杜甫得以在此暂住,为公家代管东屯公田一百顷,自己也租了一些公田,买了四十亩果园,雇了几个雇工,自己和家人也参加一些劳动。

这一时期,诗人创作达到了高潮,不到两年,作诗四百三十多首,占现存作品的百分之三十。《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成为千古绝唱。这首诗在电视剧《庆余年》中被范闲引用过。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大历三年(768 年),杜甫思乡心切,乘舟出峡,先到江陵,又转公安,年底冬天的时候漂泊到湖南岳阳,泊舟岳阳楼下。

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想到自己晚年漂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登岳阳楼》

第121页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119 页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此时的杜甫年逾六十,他想起当年站在泰山之巅的自己,而如今只是一个历尽沧桑的老人,当初的壮志再也难以实现,只能无奈接受现实的摧残。

就在继续赶路的时候,杜甫发现自己路费不够了,举目无亲,他只好去潭州(长沙)寻求帮助。在暮春时节的长沙,他遇到了李龟年。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之后不久,李龟年在一场宴会上,回想起盛唐伤心不已,在唱了王维的两首诗歌后便昏倒,之后没过多久就去世了。

大历五年(770 年),臧玠在潭州作乱,杜甫又逃往衡州,原打算再往郴州投靠舅父崔湋,但行到耒阳,遇江水暴涨,只得停泊方田驿,五天没吃到东西,幸亏县令聂某派人送来酒肉而得救。

后来杜甫由耒阳到郴州,需逆流而上二百多里,这时洪水又未退,杜甫原一心要北归,这时便改变计划,顺流而下,折回潭州。

大历五年(770 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时年五十九岁。

第122页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120 页

第30 篇岑参姓名 岑参 字号 字号不详生卒年 715 年-770 年 成就 边塞诗人杰出代表籍贯 南阳棘阳(今新野县) 744 年进士代 表 作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席卷大地吹折白草,仲秋八月胡地飘降大雪。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吹来,树上有如梨花竞相开放。雪花飘入帘笼沾湿帐幕,就是穿狐皮袍也不暖和。将军兽角弓冻得拉不开,都护的铠甲冷得难穿上。无边沙漠结成百丈坚冰,忧愁的阴云凝结在长空。帐中摆酒为回京人送行,助兴的是琵琶羌笛胡琴。黄昏时辕门外大雪纷飞,冻硬的红旗风吹不飘动。在轮台东门外送你回京,临行时茫茫白雪布满山。山路曲折不见你的身影,雪地上空留马蹄的印迹。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阅读理解

1.岑参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夏秋之交到北庭,唐肃宗至德二载(757)春夏之交东归,此诗当作于此期,具体时间约在天宝十四载(755),地点在轮台。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天宝十三载这次是岑参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节度使的僚属),而武判官即其前任,诗人在轮台送他归京(唐代都城长安)而写下了此诗。

2.这首诗 咏雪 与 送别 巧妙结合,将塞外雪景写得千姿百态,气象壮阔,衬托了惜别之情。3.巧用对偶,侧面烘托大雪寒威,极写边塞苦寒的句子是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第123页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121 页

4.写野外雪景,并承上启下,酝酿送别气氛的句子是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5.“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描绘了怎样的画面?答:从视觉角度看,红白相衬,互相映衬,色彩鲜明。6.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似,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的句子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7.赏析千古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答:以春景写冬景,运用比喻、联想,既写出诗人的欣喜之情,又表现了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

8.这是一首送别诗,“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友人走了,诗人久立雪中,他在想些什么呢?

答:是对行者留恋、难舍,或为其“长路关山何时尽”而发愁,或是为自己归期未卜而惆怅等。

9.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A.这是一首写边地军中送别的诗,此诗题为送别诗,却以描写边地雪景为主。B.在诗人心目中,边地苦寒,这种苦痛是很难让人忍受的。

C.主人客人离别虽依依难舍,但不觉其缠绵。

D.这首诗气势磅礴,精神昂扬,色彩鲜明,风格别致。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表达了诗人对边塞奇异壮美风光的喜爱之情。B.“湿罗幕”“锦衾薄”“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写出了天气的寒冷和军营将士的艰苦生活。

C.“纷纷暮雪下辕门,风犁红旗冻不翻”,大雪纷纷、天寒地冻,表现诗人深处恶劣环境的痛苦与哀伤

D.“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峰回路转,武判官的身影已消失不见,诗人依然深情目送。

第124页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122 页

一生流离的异乡人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诗歌意境新奇,风格奇峭,气势磅礴,想象丰富,词采瑰丽,热情奔放,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其诗歌的题材涉及到述志、赠答、山水、行旅各方面,而以边塞诗写得最出色——在盛唐时代,岑参写的边塞诗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715 年,岑参出生在一个名声显赫的官僚之家,他在《感旧赋》中曾自豪地称:“国家六叶,吾门三相。”也就是说,他出生之前的近百年间,家族先后出过3 位宰相,曾祖、伯祖、伯父都因文墨不凡而名动朝野,一门三相,堪称奇事,父亲也两任州刺史,家世显赫得很。可惜,这样的家族声望未能惠及到岑参本人。家道中衰,一落千丈,10 多个长辈族人都被皇帝无情诛杀,父亲在他年幼时也撒手人寰。这样的大盛大衰,平常人家不能想象,幼年的岑参跟着一个哥哥上学读书,加之勤奋好学,九岁就能写得一手好文章。早年经历也算过得清苦,概括起来大致为:五岁读书,九岁属文,十五隐于嵩阳。

十五岁便隐居,可以说是年龄最小的隐居诗人了,比王维早七年,比李白早15年。说是隐居,其实不过是十五六岁的孩子喜欢到处玩的天性。阴雨天便在家看书撰文,天气晴好就出门游玩。隐居了四五年的岑参,眼看到了及冠之年,也该去谋个官职,施展抱负了,于是他入长安拜谒高官望族、献书给皇帝,以求闻达。可他的求官之路很坎坷,和杜甫一样可怜。尽管才情过人,可苦于没有人愿意给他机会。岑参也很随性,便就暂时作罢,回到家的岑参很快娶了一妻,而后半年便离家云游,几年之间,奔走京洛漫游河朔。第一站冀州

他站在黄河南岸,眺望北岸,想起苦守在家的妻子,心中无限愧疚,一个人的旅行,对于他来说,可能是自在的,但让妻子也忍受了一种孤独:

盈盈一水隔,寂寂二更初。波上思罗袜,鱼边忆素书。月如眉已画,云似鬓新梳。春物知人意,桃花笑索居。《夜过盘石,隔河望永乐,寄闺中,效齐梁体》这是岑参为数不多的情诗,是含蓄的思念,却又是深情的,一水之隔,两地相思,见月是妻

第125页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123 页

子的眉,见云是妻子的发,思念一个人到极致也不过是这种感觉。这个时候看到的所有景色都是妻子。

岑参一路而行,又一路写诗,他或许见过最美的山河,最美的城郭,但他还是会在某个夜晚,想起自己所爱的人,这也许是每个出门在外的人所经历的。

断断续续几次献书,皆不如意,岑参只好继续旅游,积攒名气。第二站邺城

想着曹操曾经饮酒作乐的场景,如今已经是一块坟墓,生前多少荣耀终究会云淡风轻的消逝,往日繁华,最后都不过是一地苍凉:

下马登邺城,城空复何见。

东风吹野火,暮入飞云殿。

城隅南对望陵台,漳水东流不复回。武帝宫中人去尽,年年春色为谁来。这首《登古邺城》,城空、殿空、水空、宫空、四大皆空。纵然春色将至,可又为谁来呢?岑参身在自由,可心却处在牢笼,转眼年近三十,虽然诗名鹊起,却依然碌碌无为,难免焦虑充心。

在那个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取向:

李白也不以自己舞文弄墨赢得天下诗名为自己的人生的成功,他认为不能带兵作战立下赫赫战功、不能为官治理一方是一生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杨炯用“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写出那个时候很多文人渴望弃笔从戎建功立业的心声。杜甫用“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感慨一生蹉跎不得志。岑参更是三番五次地表达内心的焦虑和自信:

他在《银山碛西馆》说:“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西蜀旅舍春叹寄朝中故人呈狄评事》说:“功业悲后时,光阴叹虚掷。却为文章累,幸有开济策。”

长安进士及第

功夫不负有心人,旅游了好几年的岑参回到长安,一举登进士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岑参在做了一阵参军之后,满怀报国壮志初次出塞,准备在边塞大显身手,可是他到了边塞,却只是做了一个文秘,主要写写临战誓师之类的文字,慢慢地,一天天地,和自己心中所想相去甚远。

好在安西风景不错,王昌龄在边塞喜欢写战争和士兵,而岑参多是写风景和思念亲人和家乡。终日风与雪,连天沙复山。

第126页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124 页

......沙上见日出,沙上见日没。

......火山五月行人少,火山六月应更热。

再美的风景终会看遍,心中抱负难展,一个人久了,孤独总是涌上心头。在边塞待了两年左右,朝野内已是一片混乱,岑参回到长安述职,在朝廷上盘点了一番,竟发现自己在边塞两年毫无建树,心中郁闷难当吗,随即约上高适、杜甫几个好友到慈恩寺一日游: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本是写游玩,却对同行只字不提,只写了登楼所见,宝塔苍穹,又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把不同的景色也写入其中。

岑参看着看着,顿觉天地苍茫,是否辞官之心悠然而萌发。可岑参终还是下不了辞官的决心,754 年,快四十的岑参心底建功立业复兴家族荣耀的小火焰又燃烧起来,愈燃愈快,于是要求再度出塞。一路渡渭水,过河西走廊,出玉门关,越过天山,终于到了北庭。有之前的老交情,这次担任的是节度判官,节度判官由节度使选充,是地方长官的僚属,辅理政事,权利地位比第一次出塞时高多了,岑参又一次雄赳赳气昂昂的踏入西北大漠。这次岑参的情绪高昂了很多: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功名祇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此时的岑参,迎来了创作的巅峰时期,那首传

唱千古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也出自这一时期。写风景,惜别友人,这首诗成为岑参的代表作,尤其是那一句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更是成为千古名句。755 年安禄山发动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唐玄宗时代即将划上句号。此后两年内,岑参远在西北大营留守,他一心系挂唐朝的未来,每日走沙漠,卧山丘,一心

第127页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125 页

想追随上司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岑参,没有等来捷报,却等来了两位上司的无妄之灾。乱世出豪杰,时势造英雄。

昔日朋友高适此时随大将哥舒翰在前线抵抗贼军,哥舒翰敌败后被俘,高适精明抉择未弃遗主,跑回长安向玄宗禀报危急战势,并分析局势,得到玄宗嘉许。唐肃宗即位,高适积极献计出谋,很合肃宗皇帝作战思想,迎来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官运。

杜甫从长安一路逃跑,”麻鞋见天子,衣袖漏两肘“顾不上狼狈去灵武投奔肃宗,看到活像个叫花子却一片忠心的杜甫,肃宗一感动就给了杜甫从八品左拾遗的官。岑参觉得再在边关按捺不住,就去投奔肃宗,被封右补阙,与杜甫同等官职,杜甫做得很骄傲,但岑参却不得意:

早知逢世乱,少小谩读书。悔不学弯弓,向东射狂胡。《行军诗二首(时扈从在凤翔)》或许,岑参与朝廷气质不搭,玄宗不屑于他,肃宗不喜欢听他忠贞谏言,代宗也不看重他,随后几年被调到地方当二把手,后又任太子中允、虞部、库部郎中,都是一些五品六品的官职,离曾经当大官争富贵的功名追求越来越远。

等了大半生,岑参还是没等来荣光,曾经的追求离他越来越远。766 年,岑参被任为嘉州刺史,官从四品,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官职。动乱之后的盛唐,群雄割据,河山失色,满是疮痍。

此时的岑参对功名没了乐趣,内心无比平静:

山色轩槛内,滩声枕席间。草生公府静,花落讼庭闲。节选自《初至犍为作》他有陶渊明的悠然豁达,也有边塞风沙一样的骨气。

岑参在蜀只当了一年刺史,因为不与西川节度使崔旺同流合污,敛财伤民,被罢官。770 年冬,岑参在四川去世,享年五十五岁,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异乡人。岑参的一生,在他自己看来,或许是失败的:实现不了的梦想,回不去的家,就连去世也没能遂了落叶归根的愿。

可千百年来,岁月更迭证明,他的一生是成功的!

第128页

本书汇集唐 60 位才子诗人,涵盖语文教材中所有诗人佳作。让我们一起走进唐朝,感受诗歌背后的故事……学霸养成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自律八字箴言:自知:认清自己,身份及目标自觉:自觉完成作业、家务自律:约束自己,拒绝诱惑自控:控制好自己的时间、空间©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书刊在线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