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秩见荣光 好学看温州

发布时间:2024-9-10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四秩见荣光 好学看温州

992024.9四秩见荣光好学看温州在温州这片充满活力与创新的土地上,我愿意当一位科学教育的点灯人,以科学为火种,以教育为舞台,点亮无数孩子心中的科学梦想。1997 年,我从乐清师范小教大专班毕业,分配到了一所偏远的乡镇小学。那时候温州正在推进中小学实验教学普及,学校没有专职实验教师,校长就要求我来负责这项工作,因为在他们看来中师毕业生都是“全能”的。就这样,我与科学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执着课堂创新,让更多的孩子爱上科学课那时候小学还没有科学课,我们上的叫“常识课”,教学内容涉及面很广,涵盖了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历史、社会……传统的常识课堂基本靠“读”“背”“记”,不受孩子们喜欢,有的孩子甚至在课上睡着了。面对传统常识课的枯燥,我深知变革势在必行。于是,我从孩子的兴趣出发,创新教学内容,让孩子们在课堂上自己动手做科学,体验探究学习的乐趣。如《声音的研究》一课,为了让“声音”更加有趣、好玩,我将啤酒瓶变为孩子们探秘声音的神奇工具,探究瓶中加水多少与声音高低变化的关系。在叮叮当当的乐声中孩子们研究声音的科学,并自己动手做成了小乐器,整堂课充满了探索的乐趣与发现的惊喜。这样的课堂,... [收起]
[展开]
四秩见荣光 好学看温州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101页

992024.9四秩见荣光好学看温州

在温州这片充满活力与创新的土地上,我愿意当

一位科学教育的点灯人,以科学为火种,以教育为舞

台,点亮无数孩子心中的科学梦想。

1997 年,我从乐清师范小教大专班毕业,分配

到了一所偏远的乡镇小学。那时候温州正在推进中小

学实验教学普及,学校没有专职实验教师,校长就要

求我来负责这项工作,因为在他们看来中师毕业生都

是“全能”的。就这样,我与科学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

执着课堂创新,让更多的孩子爱上科学课

那时候小学还没有科学课,我们上的叫“常识

课”,教学内容涉及面很广,涵盖了物理、化学、生

物、天文、地理、历史、社会……传统的常识课堂基

本靠“读”“背”“记”,不受孩子们喜欢,有的孩

子甚至在课上睡着了。面对传统常识课的枯燥,我深

知变革势在必行。于是,我从孩子的兴趣出发,创新

教学内容,让孩子们在课堂上自己动手做科学,体验

探究学习的乐趣。如《声音的研究》一课,为了让“声

音”更加有趣、好玩,我将啤酒瓶变为孩子们探秘声

音的神奇工具,探究瓶中加水多少与声音高低变化的

关系。在叮叮当当的乐声中孩子们研究声音的科学,

并自己动手做成了小乐器,整堂课充满了探索的乐趣

与发现的惊喜。这样的课堂,不仅让孩子们爱上了科

学,更让他们学会了如何用好奇的眼睛观察世界。

2002 年,温州市实验小学建校,我非常幸运地

加入了实小的团队。这一年,温州启动了新世纪课程

改革,我也成了温州最早的小学科学课的执教者。从

《常识》到《科学》,其间的变化是巨大的,新课标、

新教材、新课堂,这一切让我兴奋不已。我开始疯狂

地钻研科学课堂,从《乐器的研究》《导体和绝缘体》

《框架结构》《杠杆尺的平衡》《恐龙世界》……一

节又一节的创新课例不断冒出。我的创新课例不仅深

受学生喜爱,更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被刻录

成光盘作为全国新课程培训示范课,入选“中国小学

自然(科学)课改 25 年课例精选”,编入了义务教

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科学教师教学用书》,为温州

乃至全国的科学教育贡献了“温州样本”。2004 年,

在北京执教中美小学科学教育研讨会现场课,获美国

国家科学教育资源中心主席、首席执行官莎莉女士盛

赞。也是走在探究科学课的路上,我遇到了很多好老

师,陈素平、胡玫、余自强、喻伯军、章鼎儿、郁波……

他们都为温州的科学教育事业带来了宝贵的支持和帮

助,他们的谆谆教诲似春风,似润雨,永铭我心。

从家庭实验室到科学部落格,为孩子插上创新翅膀

“我们学校的科学教育,除了常态的科学课、一

年一次的科技节,就是各级各类的竞赛了,可参加比

赛的学生毕竟只是少数,受益的学生还只是小众,怎

样能让更多的学生真正参与到科学学习中呢?”这是

温州市实验小学首任校长白莉莉给当时科学组提出的

问题。面对科学教育的普及难题,科学组团队提出“家

庭实验室”计划,让科学的种子在无数家庭中生根发

芽。二十载耕耘,家庭实验室已成为温州科学教育的

一张亮丽名片,为科技创新培养了大量后备军。科学

教师代表陈耀踏入了中南海怀仁堂,受到了时任国家

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当前,《新时代温州中小学科学

教育实施方案》正重点推进家庭实验室“百校万家”

行动计划,推进 100 所基地校、10000 个家庭实验室

建设,打造“家门口”的科学教育阵地。

在推进家庭实验室的过程中,学生产生了很多科

学研究的小成果,如何让每一位孩子都能即时分享、

交流科学发现呢?当时作为教育部中国教育资源服务

平台“新思考网”的头号博主,也是温州市“十大魅

力网络人”唯一金奖获得者,我深刻地感受到互联网

对于这个时代的价值和意义。学生的精彩才是教师最

大的精彩。2006 年,我关停了个人博客,以“和世

界分享发现,让科学流行起来”为梦想和追求,开启

了“惠风博客”服务器。平台开启后,孩子们的热情

如潮水般涌来,他们在这里分享自己的观察日志,交

流科学发现。3 年多时间里,平台注册了 5000 多名

科学小粉丝,孩子自发发表科学观察日志 1000 多篇。

这就是温州科学部落格的雏形。2010 年,温州市“小

第102页

100瓯越师表·四十年四十人成果示范:实践者的守正创新

科学家”培养计划启动,作为小学段项目的设计者,

我将“科学部落格”纳入该计划,至今已连续举办

14 届赛事,推动全市 500 多所小学、60 多万学生参

与其中,科学部落格线上点击量每年超 100 万,《做

主动学习者:科学部落格的十二年实践探索》获浙江

省人民政府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科学部落格借

助新媒体技术,把科学观察和实验变成可以展现和

分享的知识性作品,实现人人可发起或者参与的共

享实验,小倪同学利用家庭实验,分享了“长颈鹿

钜锹”生儿育女的故事;小邱同学则通过长期观察,

分享了植物倒栽的各种神奇……这些同龄人“身边

的科学发现故事”,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

激励着更多孩子加入科学探索的行列。我们坚信,

未来的孩子们,将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智慧,揭开

科学更多未知的神秘面纱,实现那些科学家乃至全

人类尚未触及的“从 0 到 1”的飞跃,共同推动人类

探索世界的边界。2024 年,我们发起成立了全国科

学部落格联盟,链接我国西部、中部、东部 56 所全

国联盟校,进一步推动科学学习云端化、平台化、泛

在化、社交化和智慧化,让更多的孩子享受“美好科

学”。

名师网络工作室,让优秀的人培养更多优秀的人

温州作为全国科学教育改革先行区,我们始终认

为,科学教师是科学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做好科学

教育“加法”,必须紧抓小学科学教师队伍专业化建

设这个影响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建设一支

高素质小学科学教师队伍,让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

人,夯实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础。13 年的小学科学

教研员岗位工作,我一直致力于“人的建设”。2018

年成立了浙江省施昌魏名师网络工作室,现有全省各

地学员 3100 多人,其中学科带头人 15 人,骨干学

员 221 人,建有各类科学教育资源超万个,总点击量

270 多万。工作室成立以来,汇聚了众多优秀教师,

共建资源库,开展主题研修,培养出一批批卓越的科

学教师,他们的成长与成就,是工作室最好的名片。

截至目前,工作室已培养出浙江省特级教师 4 人,正

高级教师 5 人,占全省同类评比的显著比例。这些优

秀教师的涌现,为温州乃至全国的科学教育注入了新

的活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望来时路,我深感荣幸

与自豪。未来,我愿意继续作为科学教育的点灯人,

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引领更多孩子走进

科学的殿堂,点燃他们心中对科学的无限好奇与热爱。

相关链接

温州是中国创客教育的发源地,是初中科学(综

合理科)课程生发地,是全国首批项目化学习实验区,

科学教育氛围浓厚。十几年来,温州有 60 多万学生

持续参与了“科学部落格”活动,而创客教育也构建

了科教新生态,连续举办 10 届创客文化节、4 届科创

春“玩”,全国首创实施的家庭实验室“百校万家行

动”……都让科学教育在温州焕发勃勃生机。

在教育“双减”背景下,温州市积极探索给科学

教育做“加法”,出台中小学科学教育实施方案,启

动科学教师队伍建设等六大行动,聘请百位科研工作

者担任百所学校的科学副校长,并成功入选首批全国

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这些政策和举措,不仅为科

学教育提供了制度、经费和人才的保障,更在全社会

范围内掀起了一股热爱科学的热潮,让科学教育在温

州这片热土上深深扎根、茁壮成长。

第103页

1012024.9四秩见荣光

侯元东:

好学看温州

数字浪潮中的瓯越教育信息化发展之路

侯元东 高级教师,原温州市教育技术中心主任,

现兼任浙江省人民政府督学,浙江省教育装备行业协

会副会长。荣获浙江省师德楷模、温州市名校长、温

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温州市优秀教师、温州市新闻

奖教金优秀校长等荣誉。参与温州市创建国家智慧教

育示范区工作,推动温州区域教育数字化转型取得良

好成效,“学问通”和“空中飞课”等应用在全省复

制推广,温州数字教育成果在全球智慧教育论坛和世

界数字教育大会交流推广。

第104页

102瓯越师表·四十年四十人成果示范:实践者的守正创新

1985 年,我大学毕业被分配至大门岛洞头县第

二中学,成为学校唯一的高中物理教师。在那个传统

教育技术年代,学校教学资源匮乏,课堂教学往往局

限于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偶尔,我会做

些创新,使用挂图、小黑板及简易自制教具为课堂增

添些变化,就这样简单、朴素地开启了我的教师生涯。

1989 年,温州市电化教育馆成立,以“两机一幕”(投

影仪、录音机和屏幕)等为代表的视听媒体技术逐渐

进入课堂,幻灯片、明胶片和录音机为我的课堂教学

带来活力,尤其是英语和语文学科,磁带的使用让语

言教学更加生动。

从教 40 年,我历任了教师、学校管理者和市教

育技术中心主任等岗位,见证了以计算机、互联网、

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对教育教学带来的

可喜惊人变化,亲历了温州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驱动

发展、网络资源和多媒体应用、数字化应用和数字驱

动三个发展阶段,感受到了在国家大力推进教育信息

化背景下,温州始终引领教育信息化变革,不断推进

教育装备、教育管理、教学方式和教育理念革新,目

前正向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

信息化环境建设驱动发展期 (2000-2010 年 ):

提升教学效率,辅助直观教学

2000 年,我们的校园里掀起了一场信息化的革

命。记得那时,全国的中小学都投入了“宽带网络校

校通”工程,就像是一条条信息高速公路,蜿蜒进入

了每一所学校的大门。回溯到 1999 年,温州市就像

一个勇敢的探险家,率全省之先建成第一个地市级教

育网平台。那时候,我们有了自己的“十六字真言”——

“建设硬件、强化培训、开发资源、服务教育”,这

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它像是启动了温州教育信息化的

引擎,让一切开始运转起来。

到了 2002 年,我们成为了教育部《教育管理信

息化标准》的示范区试点城市,并且顺利通过了验收。

全市通过农村远程教育工程、信息化达标学校创建和

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了计算机、网络、投影机和小

媒体平台进教室,实现了教育装备的现代化。记得那

时候,我开始用光盘里的教学资源和自制的 PPT 课件

来上课,数据的分析和信息的交流都变得电子化了。

工作和教学效率提高了,课堂内容也更丰富了,学生

们对于直观的教学情景更是喜爱有加。在这段培训和

实践相结合的日子里,我不仅提升了自己,还成功获

得了计算机应用合格证书,这张证书,也让我叩开了

参评高级教师的大门。

网 络 资 源 和 多 媒 体 应 用 驱 动 发 展 期 (2010-

2016 年 ):深化学科教学融合应用,从辅助教向辅

助学转变

2010 年,全国开始推进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

建设,教育信息化发展进入了以应用驱动为关键的新

时期。在此背景下,温州率全省之先制定实施《关于

推进温州智慧教育城建设的实施意见》,启动教育云

综合应用平台、智慧教室、智慧校园、智慧教育卡等

项目建设。全市统一推进“云阅卷”系统赋能规模化

阅卷批改,应用温州中小学“云图书馆”开展学生数

字阅读,通过“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开展优秀

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通过“人人通”工程逐步普及

师生网络学习空间。由此,基于网络开展教与学的环

境逐渐形成,大大推进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

作为一名学校管理者,我始终坚持以信息技术服

务于教育的本质需求,努力营造支持性强、开放性好

的学习环境,带领全校教师探索备课教研方式和课堂

教学模式的革新,鼓励他们从自制课件向依托网络数字

资源备课转变,引导课堂教学内容从简单的演示文档向

融合虚拟实验、仿真操作等多元学习资源的多媒体课件

转变,推动教室投影设备升级为更有利于情境教学和互

动生成的电子白板,所在的学校也通过了浙江省数字化

校园验收。这个时期,许多学校试行了基于平板的翻

转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中讨论

实践,从而深化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随着信息技

术应用的深入,教学理念也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关注

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从辅助教向辅助学转变。

第105页

1032024.9四秩见荣光好学看温州

教育数字化和数字驱动发展期 (2017 年至今 ):

系统重构多跨协同,精准辅助个性化教育

2018 年,教育部启动实施教育信息化 2.0 计划。

温州市也相继启动了教育大数据“151工程”和教育“数

字大脑”建设。2019 年,我被任命为温州市教育技

术中心主任,2020 年,温州市申报教育部“智慧教

育示范区”创建项目成功(全省唯一),倍感创建任

务的重要性和挑战性,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温州市政

府出台了《创建国家“智慧教育示范区”实施方案》。

创建期间,我亲历了“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

“六大行动”实施,亲历了温州智慧教育“SMART”

创建模式的探索。我们通过数字化手段极大地推进了

教育治理现代化,从入学报名、学历查询到中高考加

分,从课后辅导到视力矫正指导,从职业教育的“校

企汇”到学前教育的“三朵云”,从艺术教育的“空

中飞课”到名师帮扶的“共享课堂”,从校园安全管

理“一件事”到教育智治“一张图”,实现了跨部门

跨层级的业务协同,教育服务更加便捷,数字赋能教

育决策,指导更加精准。我们还以智慧校园 2.0 创建

推进学校的数字化全面转型,全面实施学校首席信息

官(CIO)制度和开展教育新基建,引进学校治理工具、

教师备授课应用平台、数字资源平台、学生学习终端

和各类数字化工具,推动校园数字大脑及各类群体个

体画像建设应用,引导教育理念进一步向学生中心自

主建构转变,探索规模化教育和个性化教育。近年来,

我们在创客教育基础上推进人工智能教育普及,探索

以 ChatGPT 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中的

应用场景,受到全国各地多方关注。

回顾过去,温州教育信息化总是走在时代的前列。

从信息化环境建设,到网络资源和多媒体应用,再到

数据驱动和教育数字化全面转型,这一连串的变革不

仅展示了技术的进步,更反映了我们对教育理念与教

学方法不断探索与革新的决心。展望未来,我坚信温

州教育技术永立潮头,温州教育将迈向一个更加辉煌

的未来。我们将不断超越自我,为构建更加智能、高

效和包容的教育生态系统而努力。

相关链接

近年来,温州积极探索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从

教育信息化“151”工程,到“教育数字大脑 + 智慧

校园建设”,再到创建国家级智慧教育示范区,始终

坚持以智慧教育为先导,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

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坚持把大数据、云

平台等手段融入依法治教,温州推进整体智治走在前

列。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浙江教育魔方、温州城

市大脑,温州将国家和省市 38 个教育应用数据汇聚

到“好学温州”智慧云平台,聚合了 15.63 亿条数据,

迭代升级创新应用场景,智慧校园创建率达 95% 以上,

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学校创建率达 90% 以上,让广大

城乡学生都能公平享有优质的数字教育资源。

第106页

104瓯越师表·四十年四十人成果示范:实践者的守正创新

谢作长:

“大拇指”行动,让家长成为教育合伙人

谢作长 温州市实验小学校长,浙江省特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曾兼浙江省名师名校长工作站导师,浙

江省教育厅兼职督学,浙江省小数会学术委员,浙师

大、温大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温州市小数会理事

长。全国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荣获浙江省优秀教师、

浙江省首批中小学“双带头人”典型党组织书记、温

州市中小学突出贡献校长奖等荣誉。35 年如一日扎根

在小学教育上,形成了“科学、民主、创新”的管理

特色和“激情、灵动、思辨”的教学风格。

第107页

1052024.9四秩见荣光好学看温州

随着 2024 年 9 月的临近,我即将迎来在温州市

实验小学校长岗位上的十周年。这十年,是我与全校

师生及家长携手共进、不懈探索的十年。回望来时路,

我始终在思考:我们的教育在追求什么?又是什么样

的力量吸引、感召温实小的家长、社会各界人士等众

“大拇指”与学校并肩同行,共同书写教育的华章?

追寻教育的初心与使命

学校的办学实践,实际是在回答这样的三个问题:

“办什么样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

人”。这是学校的发展愿景、育人目标和育人方式,

也是我接任后,基于温实小校情、学情所展开的思考。

随着办学实践的深入,各项显性成果不断积淀与

呈现,更重要的是校园里一个个丰满的、具有多彩个

性和生气勃勃的生命的展现,也逐渐让我体悟到,我

们的办学理念及其实践所指向的是教育场域中拥有生

命、向往不断发展的每一个人。

所以在很多场合,我都说我们是在办三所学校:

“实讌员”“小脚丫”“大拇指”成长学校。一所属

于孩子的学习创造乐园,一所属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孵

化园地,一所家长合伙人的继续教育基地,这三所“学

校”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景和目标:创适合每一位孩子

发展的教育。在这样一轮轮实践、反思中,我们也逐

渐明晰了这一句理念的本质以及践行的着力关键是协

同育人,立德树人。

2021年 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

出台了,该法于 2022 年 1 月 1 日正式施行。时隔一年,

教育部等 13 部门又于 2023 年 1 月联合印发了《关于

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可见国家

对“家校社协同育人”议题的高度重视。

家庭、学校、社会三方育人主体在教育的目标上

达成共识是协同育人的基础。三方在教育理念上不能

达成一致,育人合力就难以形成,教育协同更无从谈

起。于是,厘清了问题的逻辑,明确了着力的关键,

回归到教育的原点,朝向立德树人这一目标,去发现

教育群体中所蕴含的资源。我们提出了“合伙人”这

一概念,并通过“大拇指”行动,去打造家校协同育

人的教育样态。

家校协同育人的创新之路

“大拇指”是点赞的意思,这也是我们对学校家

长的统称。教育是一个共同生长的过程,孩子的成长

离不开父母的自我成长。于是,为打造更有实效的家

校协同育人模式,我们针对家长所具学习者、参与者、

促进者三种角色,提出“悦纳、尊重、责任”三大家

长核心素养,通过“成长、志愿、督导”三大行动落

实具体工作。运用“成长型、志愿型、智慧型”的家

校协同评价机制,共同构建基于“大拇指”的“三立方”

家校协同育人模式,力求家长成为新型教育合伙人。

作为校长,我深知教育的力量源自于共同的参与

和不懈的探索。“大拇指行动”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

通过“三立方”模式——成长、奉献、督导三大行动,

我们搭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家校互动平台。在这个平台

上,家长们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

和建设者,他们的每一次参与都在为孩子们的成长添

砖加瓦。

在成长行动中,在普及式初阶课程,我们根据

1-6 年级不同的年龄特点与需求,为家长开展针对性

的家长会 ( 每学期举行一次 );在自助式进阶课程,

我们提供了 18 节父母必上的线上微课和 36 节大拇指

线下心灵工作坊课程;在孵化式高阶课程,我们会开

展 PET 父母效能训练营(线下)及大拇指读书会,这

些活动涵盖了从基础的家庭教育理念到深层次的育儿

策略。我看到了家长们在面对孩子教育问题时,从最

初的迷茫和焦虑,到现在的从容和自信,这是“大拇

指行动”带给他们最宝贵的变化。

奉献行动让我们的家长走出了家门,走进了校园,

成为了学校教育的共同建设者。他们用自己的专业知

识和丰富资源,为学校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可能性。无

论是在课堂上的精彩讲授,还是在校园活动中的积极

参与,家长们的身影已经成为了温实小最亮丽的风景

线。

第108页

106瓯越师表·四十年四十人成果示范:实践者的守正创新

督导行动则让家长们成为了学校教育的监督者和

建议者。他们深入到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用自己

独特的视角和经验,为学校的教育工作提供了宝贵的

反馈和建议。这种深度的参与和监督,不仅提升了学

校的教育质量,更增强了家长们对学校工作的理解和

信任。

比如我们有一位家长,他的孩子在学习上遇到了

一些困难,成绩一直不太理想。这位家长非常着急,

但是他不知道该如何帮助孩子。后来,他参加了我们

的“大拇指行动”,通过学习成长课程,他了解到了

孩子的学习特点和需求,并且学会了一些有效的教育

方法。他开始更加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鼓励孩子积

极思考,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在他的努力下,孩子的

成绩逐渐提高,学习兴趣也越来越浓厚。这位家长非

常感激“大拇指行动”,他说:“是‘大拇指行动’

让我找到了教育孩子的方法,让我和孩子的关系变得

更加亲密。”

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每一个故事都让我

感受到了“大拇指行动”的力量和意义。我认为,“大

拇指行动”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唤醒了家长们的教

育主体意识,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

重要作用。通过这个行动,家长们学会了如何更好地

与孩子沟通,如何尊重和理解孩子的个性,如何在家

庭教育中发挥自己的优势。这些变化,不仅仅体现在

孩子们更加全面和谐的成长上,更体现在家长们自身

教育观念和方法的革新上。

展望协同育人的未来蓝图

家校协同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是立德树人的起点。

家校协同工作的方向不是将家庭变成学校,而是让家

庭更像家庭、学校更像学校。在学校、家庭、社会场

域乃至虚拟场域中协同共育,实现对儿童品格的浸润

和提升。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我们的“大拇指”

行动已经成为温州市实验小学的一张亮丽名片。2016

年 12 月,我校“大拇指”行动在教育部“中国好老

师公益行动”中喜获全国优秀育人案例奖(全国仅

10 例);2017 年 11 月,被教育部基教司评为全国中

小学德育工作优秀案例;2018 年 10 月,荣获教育部

办公厅“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典型经验”等殊荣。这

些荣誉不仅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与鼓励,更是对我们

未来继续深化家校共育工作的鞭策与期待。

“协同教育,立德树人”是我对温州市实验小学

“创适合每一位孩子发展的教育”的深刻思考与实践

总结。如今,站在“大拇指行动”的成果之上,我深

感自豪和欣慰。我们的学校因为家长们的参与而变得

更加充满活力,我们的孩子们因为家长们的智慧而变

得更加自信和快乐。

我相信,随着“大拇指行动”的不断深入,我们

的家校共育之路将越走越宽广,我们的教育事业将越

来越充满希望。这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旅程,我期待着

与所有家长、老师和孩子们一起,继续在这条道路上

前行,共同书写温实小教育的新篇章。

相关链接

协同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支撑。

家社协同育人的前提和基础 , 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形

成一致的教育理念。近年来,温州进一步加强家长学

校建设,规范家长委员会制度;推进家访工作,明确

每学期与每位学生家长直接沟通联系至少 1 次,原则

上三年内对每位学生入户家访一次。2013 年至今,联

合温州市文广旅局成立新雨家庭教育讲师团,邀请特

级教师、名师名校长及高校教授、热心公益的家长加

入志愿者团队,涵盖从学前到高中的家庭教育,目前

累计推出新雨家庭教育线上线下讲座 1163 场,影响

家长 100 万余人。温州市教育局获评全国家庭教育创

新实践基地、第十三届全国家庭教育先进集体、浙江

省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

第109页

1072024.9四秩见荣光

叶超程:

好学看温州

在劳动教育中成长为大写的“人”

叶超程 温州市学生实践学校书记、校长,兼任

温州市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中心副主任,中国劳动关

系学院特聘研究员与课程专家,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实

践教育分会副理事长。荣获浙江省教育系统“三育人”

岗位建功先进个人、温州市首届学科骨干教师等荣誉。

第110页

108瓯越师表·四十年四十人成果示范:实践者的守正创新

2024 年 6 月,在教育部学生服务与素质发展中

心指导下于温州举办的“全国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现场

推进会”上,温州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郑焕东作

温州劳动教育特色工作典型经验介绍;7 月,《中国

教工》发表温州市教育局副局长朱景高《打造劳动教

育共同体 推进素质教育新发展》一文。至此,温州

市教育系统近十年发力抓好的“劳动实践教育”工作

的阶段性成果充分展现。尤其脱胎于综合实践学科的

劳动教育,成效愈加明显,特色日益显出,温州近十

项特色工作经验被教育部收录于正式出版的《中国劳

动教育发展报告(2023)》一书。

劳动在生命中“留痕”

记得孩提时代,跟随当教师的母亲生活在瑞安、

平阳交界的一个半山区的农村小学里。母亲是语文教

师兼班主任,平日里教学、改作、谈心、家访,忙得

不亦乐乎,好像快忘了我的存在。在那“吃百家饭,

穿百家衣”的农村清苦岁月中,我经常跟随着母亲的

学生们,春天在农民犁地时拿着竹篓捕捉、捡拾鳝鱼、

泥鳅,夏天尾随小伙伴们下河摸螺狮和河蚌,秋天用

铁钎串插树叶、捡拾枯枝送到学校食堂,冬天到田地

里翻挖红薯和芋头……农村土地的芬芳,和小伙伴们

劳作时的欢愉,乡村农民的辛劳善良给我留下永恒的

美好记忆。

1992 年大学毕业,我作为省级优秀毕业生分配

到瑞安市区一所初中担任语文教师兼校团委书记。在

完成学校的各种教育教学任务之后,周末我带领学生

们上街清扫街道,到敬老院服务,入车站当引导员,

登万松山植树护林……一至二周一次,坚持不懈。三

年后中考结束,班级中有十几位学生考入瑞安中学,

绝大多数学生考上心仪高中,而我的生源是校内那些

名师和名班主任们挑选剩余的学生“拼盘”而成的。

多年后回味,我认为对于这届学生的带班成功,除了

感谢教师团队的敬业,家长团队的积极配合,三年中

坚持的劳动实践体验,对他们精神内驱和思想引领作

用不容小视。

2006 年,我调到了温州市教育局学生处工作。

在时任处长李珍阳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我连续 5 年

组织了“中学生吃苦磨练夏令营”活动,在活动策划

环节,我们特别注意结合山区、海岛、农村等地特有

的劳动资源,让这些学业优秀的学生在骄阳酷日下的

劳动实践中锻造成“金”。每届夏令营结束,老师和

家长们最多的评价是“晒黑了,懂事了,成熟了”。

许多年后,有些已成家立业的营员偶遇我时,仍然兴

奋地诉说,关于他(她)当年在吃苦磨炼夏令营里难

忘的劳动历练的场景。这段劳动教育的过程已然在他

们心中“留痕”,成为人生努力的“积极因子”;同

时,也“留痕”在我心中,促进了我的教育反思。

做劳动基地建设的“推磨人”

2015 年,我调到温州市教育装备与勤工俭学管

理中心担任副主任,具体分管全市中小学实践基地建

设等工作。时逢教育部将温州确立为国家级“区域性

推进校外综合实践基地建设试点市”。但彼时各地基

地存在发展“通病”——县局领导重视不足,基地设

施设备老化,课程类型雷同老套,教师队伍结构不合

理,教师教研积极性不够,成长愿望较低……面对此

况,试点工作的难度可想而知。在时任温州市教育装

备中心主任陈建淼的指导和引领下,我们研究确定了

三项优先实施的推进策略:建章立制,部门联动,深

入一线。

我们提请以温州市政府专项工作领导小组或市局

名义发布《试点工作方案》等系列文件,为全市性基

地改革建设明确了政策依据,助力工作的规范推进。

同时将各地的基地建设年度绩效列入市局对县局年度

办学综合绩效考核,在政策的推动下,全市各基地校

长配强了,建设经费增多了,师资调整更合理了。我

们也深刻明白,基地的成长首先着落在教师的成长。

在时任温州市教研院院长胡玫等人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下,中心联合教研院开辟了劳动实践教育师资成长教

研比武的众多专项新赛道,让基地教师体验到成功的

喜悦和被重视的自信;我们还积极争取基地教师的实

践教育年限和班主任年限进行对应折算等相关政策的

出台,基地教师的工作动力和活力被慢慢激发。

经过持续努力,我们逐步将劳动实践教育基地

建设发展的沉重“磨盘”推动起来,向前持续推进,

并不断地参与创造温州劳动实践教育的高光时刻——

2017 年,全国综合实践教育基地联盟成立大会在温

州举办;2019 年,温州成功举办“中小学生研学旅

行国际高峰论坛”;2023 年,温州成功承办浙江省

教育厅主办的全省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现场推进会……

创设劳动教育的“温州样本”

2019 年,我调任温州市学生实践学校书记、校长。

由于各种因素制约,市实践学校与县域基地均存在着

发展的困境。结合学校的发展使命和教育的形势,我

和管理团队骨干商定将办学理念明确为“在实践教育

中成长为高尚的人”。并以打造浙江实践教育“六个

高地”为主要抓手,设置“让积极有为者获得尊严和

地位,让消极被动者不得不更积极一些”的工作机制,

凝聚众智,带头示范,潜心力行,带领大家向前奋进。

经过五年的努力,劳动实践类基地建设中的“浙

江高地”形象,初露端倪——

教研高地。五年之前,每年市级教研获奖或成果

展示的教师数为个位数,现在达到百位数;劳动实践

第111页

1092024.9四秩见荣光好学看温州

课题项目多次获评省百部精品,省课题成果二、三等

奖,市一等奖等;我也在全国性和省市级劳动实践教

育学术培训研讨会上作报告 20 余次。

创新高地。五年之前,每年度接待服务师生数量

为 3 万人左右,现在约 13 万人次 / 年;创新性设立

寒暑假劳动实践教育“第三学期”的规制,成为全国

同类学校中的办学标杆。

师资高地。五年之前,16 年的办学过程中只出

现 1 位校本化的市第三层次骨干教师,而近五年学校

涌现出了 10 位校本化培养的市级二、三层次骨干教

师(或相当)。

课程高地。目前已校本化开发近 300 来个实践教

育课程和项目;省市级基地类数字化课程资源研发获

奖、录用数量质量位居全省前列;正式出版《温州劳

动实践教育课程之基地样本》等 4 本劳动课程或课程

研发论文集。

场馆高地。近六年,在校内持续打造了近 20 来

个劳动实践主题的中小型博物馆,赢得了“博物馆群”

基地的美称。我们的劳动教育情怀与理念还影响和感

动了一批温州市的国家级、省市级工艺美术大师和文

化名家,有 5 位专家无偿捐赠或提供,为本校捐建了

价值约 200 万至 600 万元不等的温州院士楹联馆、泰

顺石雕馆等,全国同行赞叹为“宝藏学校”。

示范高地。五年来,来自全国各地 100 多家国家

级、省市级劳动研学实践基地、中小学 1000 多位领

导教师来校学习交流。近 2 年,学校有 5 项劳动实践

教育经验和教研成果,被教育部劳动教育与劳动实践

课程虚拟教研室、教育部教育监管中心、浙江省教育

厅教科院等收录文集,正式出版,并向全国发行。

5 年来,学校获评全国性、省市级集体荣誉达 50

余项。我们正走在将劳动实践教育“温州样本”提升、

打造为“温州范本”的前进道路上。

相关链接

近年来,温州始终坚持弘扬劳动精神、培育学生

劳动素养,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方面进行了周密设计

和系统部署。2014 年以来,温州被教育部确认为全国

区域性推进校外教育综合实践基地建设试点市,首创

并践行“1+X+Y”区域性基地建设模式,建成学生综

合劳动实践基地 15 个、校外基地营地 179 个、校内

实践场所 220 个,实现县域城乡全覆盖,打造实践基

地共同体;制发《日常生活劳动清单》《职业体验项

目清单》“双清单”,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等形式

向家长宣传劳动教育,筑牢家校协同共同体。

第112页

110瓯越师表·四十年四十人成果示范:实践者的守正创新

曹鸿飞:

“爱阅读”行动,让温州的孩子多读书

曹鸿飞 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副院长、小学语

文教研员,浙江省特级教师、正高二级教师。浙江省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审一等奖,长三角基础教育教研

专家,温州市担当作为“好支书”,全国小语会第九

届理事会教师发展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教育报 2017

年全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秉持“让温州的孩子多读

书”的理念,持续十多年推进实施温州市中小学“爱

阅读”行动,带领团队研究的小学语文“1+X”联读

成为推进阅读的“温州模式”,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

二等奖等。

第113页

1112024.9四秩见荣光好学看温州

2024 年 5 月,《人民教育》发表温州市教育局

党委书记、局长郑焕东《浙江温州十年“爱阅读”:

以校园阅读带动全民阅读》一文。至此,温州市教育

部门十年如一日以“爱阅读”行动为载体,从点及面,

从城市到乡村,小手拉大手,通过师生共读、生生共

读、亲子共读等方式,成为落实全民阅读的特色标识,

获得教育部优秀案例。相信多年后翻看温州教育史,

“爱阅读”行动将是其中一抹靓丽的景色。而我们作

为其中的参与者、推动者、实施者、坚守者,也将因

共同走过这段岁月感到鼓舞。

感恩阅读

小时候,缺书读,能拿到一张报纸或一本杂志便

如获至宝。1993 年 7 月,从乐清师范毕业后回到家乡,

在素有洞头西藏之称的霓屿学校任教。虽然地处外岛,

但通过阅读保持着与教育脉搏的联动。当教学无思绪

的时候,当备课没有新意的时候,就是需要阅读的时

候。

我读语文教学的书,读教育类的书,读文学的书,

读哲学的书,读美学的书,也读励志的书。每个假期

都要到温州市区一趟,用仅剩的工资去购买书籍。我

懂得,教师的阅读量决定了课堂上每一句话的分量。

我深知,被阅读浸润过的心灵走进课堂,才会引经据

典、妙语连珠、激情满怀,课堂才会呈现一派春色满

园的景象。

2002 年,怀揣着语文教育的理想,我来到温州

市实验小学任教,开始了自己系统的语文教学改革,

两年后 36 位学生有 32 位发表作品与获奖,教学质量

优异,走出了“轻负担高质量”的语文教改之路。语

文特级教师白莉莉鼓励我要把这样的语文教学实践推

广到全市去。2004 年,我 29 岁,成为当时最年轻的

地市级小学语文教研员。面对新的岗位和工作挑战,

仍然是阅读带领我开阔视野、解决问题、创新办法,

走向专业成长、教研创新。

因阅读而自我唤醒、自我更新。无论是求学、工

作,还是研究、生活,我都要感谢阅读,是阅读给了

我纯净、宁静与本真,远离倦怠,拒绝诱惑,逐渐体

味到“人生为一件大事而来”的热爱与专注。感恩阅

读,或许正是这份情怀才有了之后“爱阅读”行动的

持续实施。

让温州的孩子多读点书

2013 年 5 月的一个下午,时任教研院院长胡玫

主持召开了一个关于“爱阅读”行动的启动会议。也

许是出于对阅读的深刻体认,也许是出于内心积存的

对阅读感恩,这项工作引起了我的共鸣,自然地将这

个项目取名为:温州市中小学“爱阅读”行动。

没想到的是,这一做竟然十年。

也许有人会问,学校不就是读书的吗?为什么还

要大张旗鼓地推动阅读?是啊,学校是应该读书的,

可现在又有多少学生在真正读书,不都是在刷题、考

试吗?即使读书,除了教材,大都也只是在读与学业、

考试相关的书,这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倡的“读书可以

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

然之气”相去甚远。

十年来,从无到有,建章立制,培育队伍,创新

项目,师生共读,激励选树。市县校三级联动实施四

个“爱阅读”三年行动计划,研制出版的《阅读的力

量——温州市中小学“爱阅读”基础书目推荐手册》

辐射全国;连续开展“推动读书人物”“爱阅读”榜

样教室(社团)、榜样学校(家庭)等评选;成立公

益指导团,举行“爱阅读”论坛、名师荐读、诗画旅

途征文等 1000 多个活动项目,形成小手拉大手的全

民阅读氛围。

十年来,我们实施“阅读 +”项目,将阅读与艺术、

科学、生活、影视、写作等结合,推进全科阅读,以

项目共同体、乡村学校领读者、教师 12 本书阅读等

抓手,纵深推进“爱阅读”,很多学校借着阅读改变

了精神面貌,找到了师生发展的内涵大道。我们鼓励

小学每周三为无书面家庭作业日,每月一个周末不布

置书面作业,让阅读成为最重要的作业,提倡每晚阅

读 30 分钟,以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第114页

112瓯越师表·四十年四十人成果示范:实践者的守正创新

十年来,“爱阅读”教研员不断轮换,唯有我一

直坚守。曾经有人问我:“你还在做阅读啊?”我一

时无法回答。也许是深刻体认了阅读作为教育最基础

最底色的作用,也许是觉得曾经一起参与这项阅读工

作的领导、同事或已退休或已换岗,不坚持,以后重

头再来将非常可惜。但内心有一个声音一直激励着我

们——让温州的孩子多读点书。是的,我承认,就是

这个最本真的愿望,坚定着我们对“爱阅读”的坚持

与坚守。

缔造阅读的“温州模式”

如果说“爱阅读”行动是一首交响乐,小学语文

学科又能为其加入什么动人音符呢?如果说初高中为

了学业没法多读书已经成为无奈困境,那么,再错过

小学的黄金阅读就是教育的失责了。而小学黄金周的

阅读尤其取决于语文学科的阅读。

借着阅读对语文高质量学习的意义,借着 30 多

年语文教学和研究的经历,起步于 2011 年的小学语

文“1+X”联读在“爱阅读”的氛围中加速推进。

这是一个创造性的研究和实践。其结合课文进行

联读,开辟了小学语文阅读的“第三路径”。其价值

是将零散、单一、碎片的信息联结成有意义的知识结

构,这既是当下阅读应有的追求,也是未来阅读的发

展方向。我们构建了基于教材和课堂扩大阅读量的“课

文 +、单元 +、任务 +”实施机制,开发的联读资源

创新了这一领域的阅读空白,惠及全国师生。

2018 年,《中国教育报》以《缔造阅读的“温

州模式”》作报道,我有幸获评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

物。2019 年,《中国教师报》以《“1+X”联读:创

新课文“新阅读”》作报道,我有幸在新中国 70 周

年语文教育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上交流。2023 年

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这是深入推进“爱阅读”

开出的学科成果之花,可以说,小学语文学科的阅读

为全市“爱阅读”打下了坚实基础。

我们“一起读书”

阅读是由阅读者培养的。要使“爱阅读”朝着深

度开展,“大人”必须要做读书种子。

2018 年开始,我在工作室启动了“一起读书”

阅读项目。借助每月读一本书,借助网络,跨时空进

行每月一次的阅读交流。书目体现了我的“三环阅读”

理念,即内环阅读、中环阅读、外环阅读。让读书不

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教师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

知识的渴求。

当全国各地的老师、同行听说温州的“爱阅读”

行动、“1+X”联读时,都会由衷赞叹和敬佩,在他

们的印象中,温州民营经济好,没想到温州教育如此

重视阅读,温州人如此重视文化,令他们刮目相看。

十年“爱阅读”唤醒了温州人骨子里的文化情怀、阅

读情结,成为书香温州建设的新生力量。

如今,“爱阅读”成了常用词,已入“寻常百姓

家”。这正是我和我的同仁们所乐见的。“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坚守阅读的本真价值,摒弃功利阅读的

诱惑和折腾,让学生读得多些、宽些、厚些,持之以

恒,久久为功,不求功于一役,惟愿阅读丰盈儿童心

灵,拥有诗和远方的田野。这是阅读的应有意义,也

是“爱阅读”行动应有的价值坚守。

相关链接

2013 年 4 月,温州市教育局联合温州文化局、温

州日报、文化事业机构等多部门、跨部门实施“爱阅读”

行动,研制实施三轮“爱阅读”行动三年计划,市县

校三级联动实施 1000 多个阅读项目,并设立市县“爱

阅读”教研员等。十年来,通过师生共读、生生共读、

亲子共读等方式,从点及面,从城市到乡村,不断丰

富“爱阅读”的内涵和外延,成为教育系统落实全民

阅读的有效载体和富有温州特色的全民阅读标识。累

计评出“爱阅读”榜样学校 82 所、“爱阅读”榜样

社团 50 个、“爱阅读”榜样家庭 150 个、“爱阅读”

榜样教室 200 个。

第115页

1132024.9四秩见荣光

陈钦梳:田阶耕耘的故事

好学看温州

陈钦梳 温州第二高级中学教师。浙江省特级教

师、浙江省首批中小学正高级教师、浙江省万人计划

教学名师、温州市第四批教学名师。多次获评全国、

省优秀教练员,培养了 3 名运动健将、21 名全国冠军、

48 名一级运动员、4 名清华北大高水平运动员,以及

体育专业院校人才 220 余人。

第116页

114瓯越师表·四十年四十人成果示范:实践者的守正创新

“田阶”和“田径”读音相似,也意味着田径场

的跑道犹如田野的阡陌纵横,跑道上奔跑投掷训练如

同田野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场景,都包含着

播种希望和收获果实的寓意。近三十载田径场上的勤

耕不辍,发生了无数我和孩子们成长的故事,故事中

有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苦涩,有执着前行的顽强和锲

而不舍的斗志,有举手投足间的洒脱和心灵深处的触

动。随着时间的沉淀,故事越发动人,也越发厚实,

于是就有了属于我的田阶耕耘的故事。

初入杏坛,如痴如醉

1996 年初登讲坛,我就承担了体育教学和田径

训练工作。体育教学是我的专业范畴,而田径运动训

练于我而言则是基本陌生。当时龙港高中田径队的学

生水平比较高,初为人师的我,运动技能尚不如学生,

因此,我对田径教练这一角色感到十分忐忑。但是害

怕解决不了问题,初生牛犊的我也不想知难而退,于

是,我决定通过学习来恶补运动训练的知识。记得当

时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的《田径》六盘训练教学录像带

售价是 1080元,而我当时一个月的工资是 800元左右,

为了不让自己误人子弟,咬咬牙,心一横,我把这六

盘录像带都买了下来,然后,一段段、一帧帧地反复

观看学习。

后来,为了制定合理、科学的训练计划,新华书

店成为了我常去的地方,也让我养成了凡有机会去大

城市,必逛新华书店的习惯。在书店里,只要看到关

于田径训练的书籍,我就会视若珍宝,即使囊中羞涩,

也会毫不犹豫地买回来。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那时

的我非常纯粹,生活里除了训练就是学习和思考,那

些买来的书籍被我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注解,我也从专

业阅读中汲取了大量的训练知识,为后续田径训练水

平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经过三年的学习和实践,

我所带的田径队最终摘得苍南县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

高中组团体冠军。

1999 年至 2002 年,我有了到上海体院面授学习

的机会,每年有两个月的集中学习时间。这期间,我

会每天坐车到上海队莘庄训练基地去观摩训练,观摩

之余还会请上体老师帮我约训练教练一起吃饭,在和

教练的面对面沟通中,很多训练的困惑得到了解决。

同时期,为了能够更精准地把握学生的动作技术,我

用一整年的薪水托人从香港买了一台松下摄像机,从

而有效地解决了学生的技术问题。

2002 年,我们终于有机会参加温州市中学生田

径比赛,但第一次参赛却只获得了团体第八名的成

绩。比赛让我看到了差距,也进一步激起了我学习

的欲望和训练的斗志。接下去的日子,凡有机会就

四处求教,完全沉浸于田径训练的研究中。当年手

写的训练日记本中,清晰地记录了每天从早上 5:30

到晚上 7:00 的训练时光,每个运动员的学情分析、

训练阶段计划制定、课时计划制定、训练反思……

一笔一画都是我对田径训练的努力、责任、专注和

执着。上苍眷顾了那群起早贪黑的人,我们终于在

2005 年和 2006 年蝉联温州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重点

高中组冠军。

站稳讲台,除旧出新

2006 年因工作需要,我调往温州二高执教。随

着互联网和自媒体时代的到来,知识的更迭变得飞快,

我的学习和思考更是不敢松懈,每天坚持阅读专业书

籍,书写教学训练反思和小结,根据孩子们的心理状

态定期交流,每周一次的周会活动,建立学生的成长

手册库……高强度的训练之外,我也没忘记和孩子们

的情谊,每年一次的分岁团拜会,每一届毕业生的告

别仪式,为每一届弟子送上离别寄语。这些都让学生

拥有了强烈的归属感和上进心,从而使队伍有了强大

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来二高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从未

进入市重点中学生田径比赛的前八名的二高田径队,

在 2007 年温州市中学生田径比赛中获得团体第二名

的佳绩。

日复一日的教学训练,让我明白了教学训练不

仅是身体素质和竞技水平的提高,也是文化成绩和

思想意识的提升,因此,我提出了“认真学习、刻

第117页

1152024.9四秩见荣光好学看温州

苦训练、超越自我、成就梦想”的人才培养理念,

站在育人的视角去做孩子们长远发展的规划,开启

了全新的教学训练模式,逐渐形成了以“核心技术

和关键问题”为基石的运动技术和专项能力同步发

展的训练体系。

2008 年温州二高迎来了首个温州市中学生田径

运动会重点中学的团体冠军,同年首次参加浙江省

重点中学田径运动会,并斩获了该项赛事的团体

冠军,创造了温州市中学生参加该项赛事的首个

团体冠军,创造了温州中学生田径参加省比赛的

历史。在之后十年里,省重点中学生运动会共举

办了六次,而我们摘得了五次团体冠军;七次获

得温州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团体冠军;四次组建

浙江省中学生田径代表队参加全国学生运动会,四

次获得团体前五名。

匍匐田阶,耕耘不缀

2016 年,我成为首批中小学正高级教师,实现

了名师、特级、正高荣誉的“三种全汇”。荣誉没有

让我“躺平”,反而使我更热爱教育,热爱学生,专

注于教育教学工作,更珍惜每天和孩子们一起成长的

日子。

2017 至 2021 年因生源原因,二高如同潮汐般进

入了低谷期,从省团体冠军宝座跌至二三名,连续三

年失去市中学生田径锦标赛团体冠军,全国比赛团体

总分甚至跌至 58 名,差一点儿就失去了十人参赛的

资格。面对挫折和失败,唯有卧薪尝胆、维实维新,

方能实现突破。训练上,我进一步强化管理,立足于

学生问题,寻找动作技术优化和解决问题的精细化与

极致化,注重训练原理的讲解和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建立全新的整体化训练思路体系。2021 年,温州市

教育局对体育工作高度重视、大力支持,提出改革评

价机制,搭建全员参与的校园体育赛事载体,三大球

和田径运动百花争艳凸显区域校园体育品牌,为体育

教学训练发展推波助澜,也为二高田径再次崛起提供

了保障。

在天时、地利、人和的驱动下,二高田径终于迎

来高光时刻。2021 至 2024 年实现浙江省阳光基地田

径运动会四连冠,2022 至 2024 年实现温州市中学生

田径运动会三连冠,2022 年全国中学生田径锦标赛

获得男子甲组团体亚军、团体总分第四名,2023 年

荣膺全国中学生田径锦标赛高中组团体冠军、男子甲

组团体冠军、女子乙组团体冠军,缔造浙江省中学生

参与该赛事的最佳成绩,书写了浙江省中学生田径健

儿新篇章。在刚刚落下帷幕的 2024 年全国中学生田

径锦标赛中,温州二高蝉联了高中组团体总分冠军、

高中甲组团体冠军、高中甲组女子团体总分冠军,又

一次“缔造”了浙江省中学生参加全国体育赛事的传

奇,堪称奇迹。

几十年的教育生涯,谈不上有多少成就。如果说

略有所成,只不过牢记《诗经》中“靡不有初,鲜克

有终”的告诫,坚持“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把一件事

做到极致”的信念,铭记在盛世喧嚣中的师道纯粹。

在尚能为学生和社会工作服务的未来日子里,我依然

会坚持理想和信念,淡去一切功名利禄,永葆初心,

扎根田阶,勤耕不缀。

相关链接

少年强,则国强。体质健康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的体质素养也

是温州体育教育的重要任务。2000 年,温州率先全

省启动全市中小学每天开展不少于 30 分钟的体育

大课间活动,严格落实学校在校体育锻炼一小时工

作。近年来,我市倡导“运动会面向人人”“办好

校园体育嘉年华”等主张,市县两级教育、体育部

门协作普及推广校园阳光体育运动,全面打造市级

学生田径运动会、阳光体育运动会、学生智力运动

会等体育活动品牌。2024 年巴黎奥运会上,温籍选

手潘展乐、徐嘉余等人夺得游泳项目金牌,打破世

界纪录,使温州体育运动、温州健儿赢得了全世界的

瞩目。

第118页

116瓯越师表·四十年四十人成果示范:实践者的守正创新

池渌:奉献爱,追求美

池渌 温州市少年艺术学校名誉校长,浙江省特

级教师。荣获浙江省为人师表优秀教师、温州市首届

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温州市首届“十佳女性”、温州

市三八红旗手等称号。创作编排的少儿歌舞节目数十

次获国际、国家及省级奖,带领老师们一起为国家输

送大量优秀艺术人材。温州市少艺校被誉为“艺术家

的摇篮”。

第119页

1172024.9四秩见荣光好学看温州

温州市首届中学生艺术节始于 1989 年,从那一

年开始,我市每年都会开展艺术节活动。而我,是在

1984 年的时候接过少艺校的棒子,从一名舞蹈老师

变成了校长。在少艺校的这几十年,我看到了温州在

实施“五育并举”的过程中大力普及中小学艺术教育,

在各类全国性比赛中的屡屡获奖,这也让我有了更好

的环境专注于热爱的艺术教育。

深爱艺术教育,从这里起飞

进校任教已有十年的我深爱少儿艺术教育事业,

也深爱我们少艺校。成为校长后,摆在我面前的困难

实在太多太多,首先是如何生存下去?当时的学校简

陋不堪,面积不到 500 平方米,没有校门,牌子就挂

在教学楼楼梯口。没有器乐排练房,二楼的一条走廊

便成了排练厅,琵琶、古筝、扬琴、小提琴等器乐在

走廊一字排开。舞蹈室的地板已经破旧老化,一只脚

都会踩穿地板。练功房内,草席代替地毯,几枝毛竹

代替把杆,没有壁镜,孩子们只能因陋就简地练功。

踏着吱吱作响的地板,置身简陋的民房内,更有甚者,

连厕所也没有。而全年办学经费,只有三千元。

都说“艺术鄙视金钱,金钱买不来艺术”,但艺

术却需要金钱的滋养。为了使孩子能有个良好的学习环

境,我和老师们开始四处化缘,嘴唇磨薄了,腿跑细了,

硬着头皮到处求人,有单位仅给了 20 元赞助,我们

也非常高兴,亲朋好友给我取了“武训第二”的雅号。

老这样也不是办法,一定要想办法让大家知道我

们这所学校存在的价值。上任校长第一年,我带着四

个舞蹈节目参加全省比赛,这是温州少艺校建校以来

第一次参加省级赛事。我抱着为少艺校争光,为温州

争光的劲头去比赛。最终,参赛的四个节目三个获得

一等奖。随着名声大起,浙江电视台来学校拍摄了专

题片《他们从这里起飞》,报道了学校的优异成绩和

窘迫环境,后来中央台也转播了。我抱着试一试的心

态给时任市委书记写了一封信,问“这么好的学校,

能不能加以改善支持?”没想到次日就收到书记亲笔

回信,并马上到校视察,我很感动。大概在 1985 年

前后,学校有了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很多困难一一得

以解决,经过几年努力,漂亮的新校舍终于建成,总

算解除了后顾之忧。

选苗育苗荐苗,做个有心人

我牢记学校除了有个好环境外,根本任务还是教

书育人。作为少年艺术学校,更要把发现培养艺术新

苗作为工作重心。我经过深思熟虑,决定牢牢抓住选

苗、育苗、荐苗三个环节下功夫。

在校期间,我和老师们几乎跑遍了市区所有的小

学,千方百计为的就是发现人才选拔新苗,并且时时

处处做个有心人。譬如现为国家一级导演和一级演员

的黄依群,就是我在她很小时一次偶然机会看到她又

唱又跳,灵气十足,我便牢记在心,始终念念不忘,

一到年龄便动员她入学。至今她还记得我当时对她父

亲说的话:“依群是个天生搞艺术的料,不做可惜了!

交给我,放心吧!”还有一次,我在街上看见一个俊

俏可爱的小女孩跟在母亲身后,就一直“尾随”到那

孩子母亲工作的地方,说服其母亲让孩子到少艺校读

书,其母亲也很爱文艺,我们两人一拍即合。这个我

街上“捡”来的孩子就是以后电影《红河谷》女主角、

现任少艺校艺术总监应真。这样的例子很多,早年我

还有上门劝说孩子入学,却被其家人不理解骂出门的

事发生,我却毫不在意,几十年乐此不疲。

第120页

118瓯越师表·四十年四十人成果示范:实践者的守正创新

培养好学生是我们的责任,把他们输送到最能展

现才华的地方,我觉得也是我们的责任。因此荐苗也

是我工作重要的一部分。当时每当全国艺术院校招生

时节,我就带着艺术老师倾巢而出,在上海一呆就是

一周,反复力荐。1984 年和 1986 年,北京舞蹈学院

全国仅招生 58 名,我校就占 18 名;1985 年,上海

舞蹈学校招生 20 名,我校就有 12 名,后来北京舞蹈

学院干脆就和我校签订了合作协议,这在全国来说也

是罕见的。

身教胜于言传,一起发现美

对在校的学生,我特别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引导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学会生活、学会创造,十分

重视对学生能力的教育和培养。作为校长,我还兼任

许多节目的创作和排演。我知道,艺术教育不仅仅是

教授孩子们一些唱歌跳舞的技巧,更重要的是要引导

他们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充分开掘和发挥他们

自身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表现能力,激发他们的

荣誉感、责任感。

例如我在创作排演舞蹈《老头与小猴》时,就带

学生走出校门到动物园体验生活,让学生们在猴山前

呆上几个小时,反复观察,一有发现,让他们互相转

告讨论。这样学生们既是玩耍,又是上课,高兴极了。

在以后节目的排练和演出中,小猴形象活灵活现地出

现在他们的脑海中,而且他们还成为创作者的一份子,

有许多新的即兴发挥,使节目增色不少。这个舞蹈后

来在全国比赛获奖,参与演出的黄豆豆(现为中国舞

蹈家协会副主席)、张志(中国顶尖舞者导师)、章

乐斌(现为著名导演,《西红柿》影业制片人)、张

文海(现北京舞蹈学院教育学院副院长)、刘迎宏(现

澳门舞蹈总会会长)等。她们现在回想起当年,还说

印象颇深。

温州少艺校是一所小学基础教育和少儿艺术教

育相结合的学校。这种类型的学校过去全国少见,许

多东西没有先例可循。学校的路该如何走?培养目标

如何定?文化课和艺术课关系如何处理?学生如何选

拔?课程如何设置?教材从何而来?一切都没有现成

模式可以仿效,庆幸的是,经过多年实践,在教育行

政部门的专业指导下,全校师生发扬温州人“敢为人

先,特别能创业”的精神,闯出一条独特的温州少儿

艺术教育办学路子,得到了大家的首肯。这些年,龙

湾、瓯海、永嘉、苍南等地也纷纷开办少艺校,温州

普通中小学的艺术实践活动面向人人,呈现班级合唱、

合奏、创意集体舞、课本剧等多门艺术课堂教学活动,

温州艺术教育的土壤也越来越肥沃。

退休后,我一年有两次必回学校看一看,一次是

颁发“池渌奖学金”,奖励优秀学生;一次是毕业汇

报晚会,看看学生的学习成果。“奉献爱,追求美。”

这是我一生从事教育的格言,现在也成为少艺校师生

的共识。

相关链接

老师播撒美育之种,学生绽放艺术之花。在不断

的创新探索中,温州的艺术教育正以多元姿态,展露

出越来越迷人的魅力。除了在全市层面坚持三十五年

举办温州市中小学生艺术节,各县(市、区)和市直

学校也都有自己的艺术节。在温州南端的土地上,活

泼的腰鼓舞成了苍南县沿浦镇云亭小学六一节运动会

的表演节目;到了海岛洞头,海洋民俗歌谣成了海霞

中学艺术节的特色曲目……连一些偏远的乡村学校也

相继举办自己的艺术节。“人人参加,班班开展,校

校组织”,温州各层面的艺术节规模正不断壮大,水

平也不断提高。在 2023 年浙江省中小学生艺术节活

动中,温州市共获评优秀组织奖 5 个,艺术表演类获

奖节目 41 个,美术作品类获奖作品 164 件,省艺术

节一等奖获奖数量再创新高,在美术作品类的绘画、

摄影项目中,一等奖数量位居全省第一。

全市积极营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氛

围,持续推进乡村美育提质发展行动。因地制宜推进

市域内优秀美育教师流动授课、优质美育课堂资源共享,

优化“空中飞课”城乡共享机制;建立城乡学校之间“小

手拉大手”相互学习交流和帮扶机制,探索城区艺术社

团和乡村学校双向交流机制。打造“乡村美育特色艺术

节”,优化乡村小规模学校参赛机制,鼓励农村学生踊

跃参加艺术展演,打通农村小规模学校参赛渠道,逐步

减少城乡教育的差别,实现艺术教育全面发展。

第121页

1192024.9四秩见荣光

徐海龙:

好学看温州

探寻“数学家之乡”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徐海龙 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书记、院长。浙

江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美国新泽西州访问学者,

浙江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浙江省督学;温州市十大

杰出青年,温州市担当作为好干部。

第122页

120瓯越师表·四十年四十人成果示范:实践者的守正创新

《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

作的意见》提出教研工作服务学校教育教学、教师专

业成长、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管理决策的“四个服务”

功能。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其中重要的一个功能,

就是要为学生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服务。

温州基础教育在培养面向未来人才的庞大体系

中,数学人才的培养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标志性工程。

近代一百多年来,温州数学英才辈出,涌现了以姜立

夫、苏步青、谷超豪等为代表的两百多位数学家和一

批数学知名学者,温州也因此被誉为“数学家之乡”。

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是科教兴国的支柱。

2022 年 9 月,温州发布《温州市“数学家家园”建

设方案》,提出要结合新时代的人才需求,擦亮温州

数学家之乡金名片,为温州人才强市、创新强市战略

实施做出新贡献。为贯彻这一方案精神,温州市教育

局等部门随后出台了《温州市“数学家之乡”人才培

养计划》,将“数学家之乡”人才培养研究中心设在

了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研究中心的任务就是要继

承传统,夯实温州数学特色教育的基础;更要实践创

新,建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温州模式。作为中心的

负责人,我带领相关教研员和全市中小学数学教师一

起,探索“数学家之乡”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优化温州市“小数学家”评选,于广处培育数学种子

早在 2008 年,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就推出了

“小文学家、小数学家、小科学家”培养与评选活动,

这一项目持续至今,效果颇为显著,迄今共计 279 名

学生获得“小数学家”称号,567 名学生获得“小数

学家提名奖”,很多学生因此在心里埋下了研究数学

的种子,并最终走上了数学及相关专业的研究之路。

如何借助“小数学家”评比的平台驱动更多学生

知数学、爱数学、会数学、用数学呢?这是我思考的

第一个关键问题,也是给研究中心同事们的新命题。

大家广泛调研深入思考,不断讨论和调整全市“小数

学家”培养与评选的优化方案,最终确定以评选为成

果导向,融入项目化学习思维,开展学生说题比赛与

学生小课题、小论文评比三大改革举措,理念上实现

了以“学的改变”促进“教的转变”。新一轮的小数

学家评比方案推出后,学生因为要说题就成为了学习

的主角,因为要论文写作和课题研究就有了数学逻辑

思维与建模意识,这些活动广受欢迎,学校数学教学

的样态无形中发生改变,研究式、探究型、项目化的

数学教学被更多的老师接受。更多的县(市、区)、

学校开展了相应的区域小数学家评比,甚至还有班级

小数学家评比,越来越多的“小数学家”在更多的孩

子心中埋下理想与思维的种子,为未来优秀的数学人

才奠基。

构建全社会数学教育新生态,在深处丰厚数学土壤

人才成长依托于社会整体背景,根植于历史文化

土壤。如何更好地创造出数学育人氛围,凝聚好社会

各界力量呢?这是我思考的第二个关键问题,而我认

为答案是:跨界协作,主动作为。

我们与温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合作,评选出了首批

41 个温州市“爱数学”家庭;与温州市文化广电旅

游局合作,设计温州数学文化主题研学线路,举办了

温州青少年数学文化研学旅行线路大赛;与国科温州

研究院合作,举办了中国东南杯数学国际邀请赛。这

些跨部门界别的协作,都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全社会

都充分感受到了温州家庭对数学教育的热情。

我们还借助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的技术支

撑,建立了温州数学建模中心;争取到了上海复旦大

学数学科学学院的专业支持,成立了平阳数学教育实

践基地,同时与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国科大等知名

高校达成人才培养的战略合作协议。在与高校的接触

中,我深切认识到学科基础教育一定要与最前沿的学

科思想与学术理念衔接。

我们还加强与本土高教资源的协作,与温州大学

合作将“数学家之乡”人才培养研讨会嵌入世界青年

科学家峰会和世界温州人大会,先后邀请到陈大岳、

季理真、陈杲等知名温籍数学家回温共商家乡数学人

才培养策略。在与他们的对话中,我充分体会到他们

第123页

1212024.9四秩见荣光好学看温州

身上严谨的求真精神、浓郁的家国情怀、深刻的教育

智慧。

通过这样的联动,我们初步建构了以学校为主体、

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的数学教育新生态,也基本把握

住了新时代“数学家之乡”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

培育“数学家摇篮工程”领军学校,向高远处栽

种数学苗子

2002 年,温州市“数学家摇篮工程”正式启动,

温州各校纷纷申报创建“数学家摇篮”工程基地学校,

长达十余年,一共批复 11 批,共计高中 6 所、初中

64 所、小学 67 所。

如何传承延续“数学家摇篮工程”这一标志性品

牌,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挖掘这一人才培养品牌的新内

涵呢?这是我思考的第三个关键问题。

2022 年 10 月,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会议报告

提出要“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回应了时代对教

育的迫切需求。为了贯彻这一重要部署,在温州市教

育局指导下,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于 11 月推出温

州市“数学家摇篮工程”领军学校创建活动。

为了让这一轮的“数学家摇篮工程”做得更为有

效,我们提出要有两个层面的考量:一是要充分考虑

到温州市教育区域差异、城乡差距的真实情况,即便

都是市级领军学校,其领军的特性与要求也是不同的;

二是要充分考虑到拔尖人才的培养规律,拔尖创新人

才是在教育的摇篮中培育出来的,而不是在考试竞赛

中选拔出来的。

经过与研究中心同事们充分讨论,我们很快就有

了对领军学校的明确定位:在相应的学段中做出最合

适的示范性数学教育,就是领军学校。在不同学段,

领军学校要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小学阶段着重于对孩

子的数学启蒙;在中学阶段,学校要善于逐步激发、

发现一些学生在数学上的天分与优势,并为他们的成

长提供足够的支撑和帮助。

目前,温州市已有首批“数学家摇篮工程”领

军学校 36 所,第二批培育对象学校 63 所,全面覆

盖温州 12 个县(市、区)。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我

们大力推进以项目化学习为代表的数学教学变革,

并推广校园数学文化节;在高中阶段则重点指导学

校开发特色性的数学校本课程,着力于数学资优生

的培养。

让数学拔尖创新人才自然而然而生、向高远处而

长,这就是教育的力量。2023 年,温州学生的全国

高中数学竞赛成绩再上新台阶,浙江赛区一等奖获

奖人数温州占比达全省三分之一。五大学科奥赛全

面开花,稳居全省前列。2024 年,教育部阳光高考

信息平台公布清北保送生资格名单,浙江共有 37 名

奥赛国家集训队队员,其中,温州有 10 个学生 13

人次获得保送生资格,成效颇为喜人。“数学家摇

篮工程”领军学校,已成为温州独有的拔尖创新人

才培养平台。

“数学家之乡”人才培养实践研究的这几十年,

我看到的是温州数学教育历史的一百多年。因为这项

工作,我得以阅读温籍数学大师的人生故事、近距离

领略当代温籍数学家的风采,并与社会各界人士交流

温州的地域文化、历史精神,深切感到他们重视数学、

助力教育的热忱。更让我们认识到:全面建设社会主

义现代化国家,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

本。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构建

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就一定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

化提供坚实支撑。

相关链接

据不完全统计,在当代中国乃至世界的数学家群

体中,温州籍知名数学家就多达 200 余人,如杰出代

表人物姜立夫、苏步青、谷超豪、姜伯驹等。作为“数

学家之乡”,温州历来非常重视数学人才培养。2002

年 10 月,温州中学百年校庆之际,温州市政府在该

校启动“数学家摇篮工程”,温州市政府、市教育局

分别拨款 100 万元,社会各界有识之士捐款 100 多万

元作为该工程的活动资金。

第124页

122瓯越师表·四十年四十人成果示范:实践者的守正创新

黄慧:学校理想园,每一个都明媚

黄慧 温州市实验中学教育集团校长,中学高级

教师。荣获浙江省“春蚕奖”、中国长三角地区“最

具影响力校长”、温州市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

学名师、温州市 551 人才、温州市中小学突出贡献校

长奖等荣誉。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点研究项目

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组成员、浙江省基础教育成果奖获

得者。

第125页

1232024.9四秩见荣光好学看温州

再过几个月,温州市实验中学将迎来“八秩为序,

华章日新”建校八十周年华诞。从一名普通教师到班

主任,再到段长、学科教研员、教研室主任、教学副

校长,直至现在,我在温州市实验中学已整整 31 年。

“爱一校,钟一生。”我如此热烈地表达着对学

校深沉的爱,因为我看见了一所学校的传奇与不凡,

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团结、勤勉、创新”这一校训的

真正内涵和力量。它不仅是标语,是实验每一位师生

的日常行为指南,更是我坚持教育生态变革和探索的

价值坐标,是打造“场景美学 + 无处不在的学习现场”

品质校园的行动源泉,它指引我去努力呈现学校的儿

童视角和教育梦想,实现对学习样态、课程资源、环

境美学进行融合再造的“倔犟 ”追求。

从办公室到“文脉史馆”

近两年,到访过实验本部的教育人对学校校史馆

一楼的“文脉史馆”都印象深刻,对学校“倔犟”地

去把这么一个小小的螺蛳壳里的道场做出来的创造精

神赞赏有加。这一间半的破旧办公室是如何华丽转身

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

从始至终,我坚持用“考据史料,梳理文脉、创

新布置,书史融合”这 16 个字考验自己和团队,在

此过程中不断深入研讨:如何创意造馆,融合存史育

人沟通之大功能?如何从一到多,促进空间学习流的

自然发生?

我们做到了,我们也做成了。只是这份抵达,不

依赖于商业的设计师团队,而是基于我们团队的持续

坚持与生动实践。我们用实验特有的浪漫想象和精益

求精的匠心去打磨重塑了校园的每一个空间,把校园

空间从单纯的文化美化变成学习发生的能量场,引导

师生与美对话,与美偕行,让“学习流”在学校的空

间里随处流淌,化为一种“润物无声”的教育状态。

“我们用文化布置品质校园是为了什么?文化应

该如空气一样,师生浸润其中,让每一个‘学习流’

自然发生。”我很欣喜地感受到这个认识正在转化为

一种真实的校园生活。

不如建一座美术馆吧

2022 年底,学校西区一幢危旧老房子列入校园

改造计划,最后摇身一变,化身为温州城第一座校园

美术馆——春草塘美术馆,连周边停车场也惊艳地

成为学生创造艺术品的展示区。揭牌当天,《人民

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我校融通学校和社会的美育

力量,赋能青少年蓬勃生长,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

美育共富链。美术馆自诞生之日起,除引入优质的

校外艺术展陈和驻地艺术项目外,更集中师生智慧

展示了《与大师对话》等美术拓展课程,突破学科

边界完成了《如果山水会说话》《汉字里的中国味道》

等跨学科学习流。

2023 年 9 月“春草塘美术馆”集新分馆亮相,

我继续提出了梦想合伙人的办学探索。在温肯建筑与

设计学院大卫·瓦尔迪(David Vardy)教授的带领

下,我校 30 位七年级学生首次参与建筑设计体验课,

与大学教授携手成功举办了“展览制作与当代设计入

门”项目学习成果展。

在过度强调“智育”的当下,在校园美育的创新

变革中,我用建一座校园美术馆这样的真实行动回答

着“如何创造一个新的美育空间为孩子们营造欣赏美

的氛围?”“如何让孩子们更好地通过自己的力量创

造生命的美?”等叩问。“春草美育行动”像一颗种

子一样,一点点萌发,一点点壮大,一点点传播。

向着广阔处生长的学习场景

2019 年,鹿城区政府确定实验中学参与筹建集

新校区,该项目成为我思考实验中学如何成为一所真

正意义上的未来学校的新起点。

“集传统书院之韵,新未来教育之道。”在这样

一所未来学校建设过程中,我想到了这样一些关键词:

自由开放、交流共享、无边界学习、传承与创新。如

何将这些理念落地?

在普通教室外,我们腾挪出大幅空间作为年级客

厅和公共学习社区;在文化传承上,注重新老校区在

中山书院和春草池等文化符号上的勾连;在科创楼中,

第126页

124瓯越师表·四十年四十人成果示范:实践者的守正创新

开辟众多项目化学习空间,创设学生科创活动平台,

少年科学研究院正在筹划成立;在技术装备上,我们

站在未来去思考校园的信息化,充分利用人工智能、

数字孪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各类教学应用服务

和管理智慧系统……同时我们没有选择一步到位,而

是预留了许多场地和空间。留白不是省力,而是为了

将来更适切的教育场景的打造。

华师大李政涛教授探访学校后说:“我发现这

是一所具有未来新样态范例意义的学校,深入内里,

你们探索的新意不断涌现,这是一座学校理想园,

也是一座教育理想国。”如何让教育更好地面对未

来?我想,集新校区正在用行动提供自己的回答,

这是一个艰难重构的过程,也是一个充满意义的过

程。

越是自然的,越是明媚的

“作为一名教师,我的使命不仅是传授知识,

更重要的是引导和激励每一个幼小的心灵,帮助他们

开启探索世界的旅程。”作为校友应邀参加温州大学

2024 届毕业典礼致辞时,我这样表达了自己不断内

化的教育哲学,这也连接起学校“每一个都明媚”的

办学宣言。

2023 年 9 月,集团附属小学创办,我从“每一

个都明媚”再出发,带着创校团队提出了“喜欢自己,

勇敢探索”的办学方向,通过无处不在的学习场呵护

每个孩子从容不迫地长大。

校门口的一处野草地,让孩子对学校的喜欢从自

然开始,这里还被科学老师开辟为“晨间自然博物课

堂”,好奇的种子悄然埋进孩子心中。我们将班级教

室以部落的方式进行结构设计,指向社会情感学习功

能。通过部落客厅,班级间开展“外交活动”,还将

会有混龄的教育样态。此外,我们还设计了一个超级

游乐场,命名为“莫比乌斯游乐场”,把架空层区域

变成了体适能馆,设计了“跑进春天——晨间撒欢市

集”,用运动唤醒大脑。走进附小,你还会看到孩子

们在绘本馆里遇见《不一样,没关系》,在“永无岛”

体验属于每一个人的午间秀场,在“问题墙”随时可

以写下纯真的疑问,放下好奇的鱼钩,勇敢探索未知

的世界……

我想,孩子在这样的校园中长大,一定能长成那

个自信、有安全感、勇敢探索、不断创新创造的自己,

长成明媚的样子。这就是我们心目中的教育理想。

未来,我将继续坚持“明势、求是、谋事”的态

度和思维,以主动作为的“前瞻”应对发展的“多变”,

站在学习者立场,重塑学校新生态,办一所既现实又

有温度、有故事、有学习力的学校理想园和教育理想

国——植一方池塘,养一片森林,让每一个如其所是,

每一个都明媚,奠定每一个孩子人生发展的基础。

相关链接

2023 年,温州开全国先河,率先提出“品质校园”

概念,并出台“品质校园”文化提升三年行动实施方

案,既延续了部、省级提出的校园文化概念,又深挖

校园文化内涵,且承接国家提出的“品质城市”概念,

赋予校园文化新的内容和生态。

在“品质校园”创建过程中,温州市教育局出台

了系列措施,加大行政层面的支持力度,组建校园文

化建设专家顾问团,成立温州校园文化研究院,汇集

各方专业力量全方位指导学校提升校园文化,使我市

校园文化百花齐放、各美其美。如温州市实验中学集

新校区提出“以生为本”“以人为本”目标,围绕“怎

么创、怎么玩、怎么学”做好顶层设计,建设科创楼,

机械伞、花朵矩阵、模拟驾驶舱等前沿技术让人耳目

一新;温州第八高级中学与浙江金温铁道开发有限公

司合作,在校园内安设了一段退役的金温铁路铁轨,

打造了一个实践性教育基地;瑞安中学将校园内的历

史建筑探花楼改造为校史馆,陈列 700 多幅珍贵的学

校历史照片和 200 多件历史实物等,积极发挥着校史

资源“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第127页

1252024.9四秩见荣光

谢忠武:

好学看温州

优化学校布局,服务教育高质量发展大局

谢忠武 温州市教育基建中心书记、主任。高级

工程师、副研究员,一级建造师,浙江省人民政府督

学、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与节能专业委员会

委员、浙江省校园规划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理事、浙江

省校园规划建设专家库首批入库专家。带领温州市教

育基建中心建成了国内第一个教育设施规划建设系

统、发布了国内第一个乡村美丽学校建设指南、编制

了国内第一个教育建筑防疫技术指南、出台了全省首

个学校建设标准及配套导则。

第128页

126瓯越师表·四十年四十人成果示范:实践者的守正创新

我是全市十四万教师队伍中后勤基建工作者的代

表,同时也是温州基础教育校园规划建设跨越式发展

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从实验员、教师到副研究员、高

级工程师,从三尺讲台到一线工地,为了更好适应工

作岗位,四次转变职称系列,从工程专业成人中专学

到本科,先后考取了国家二级、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

从率全省之先制定“教育设施 ( 学校 ) 规划”,

到向全省首个实现“教育设施规划建设立法”的地级

市迈进

十五年前,温州市教育基建中心刚刚成立,我们

关注到市民的问政件内容大多关于小区配套教育设施

建设的问题,便开始思考规划布局与学校发展的关系。

回想改革开放前,温州经济社会比较落后,建国后到

1981 年的三十年间,国家对温州的投入十分有限,

人均只有一分多耕地。同样落后的还有温州教育,作

为教育人口占全省近五分之一的教育大市,在过去很

长一段时间存在着“流生流师、危房欠资”的问题,

教育基础相当薄弱,很多学校存在庙校合一的现象。

为了摆脱教育设施布局不均的局面,温州市教育局早

在“九五”期间就率全省之先制定实施《温州市城

市教育设施 ( 学校 ) 规划》(1999 年 ),规划新建项

目 202 个、涉及用地 8421 亩。第一轮教育设施规划

获批后,我们于 2002 年在市本级启动建设 10 所面向

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化名校,按照“新办学校上规模,

创全国全省一流 ; 城区老校上档次,出教育精品”的

思路,打造了温州中学、温州二中、温州市实验小学

等 10所现代化名校,县 (市、区 )则以重点中学 (县中 )

建设为龙头推动学校建设发展,形成以重点中学为主

体的优质高中群体;2008 年,为了适应城市化进程,

又重新修订了教育设施布局规划;2017 年,修编第

三轮教育设施布局规划获批复实施,仅鹿城区就全速

推进了 55 个总投资 105 亿元的教育项目建设,建设

投入相当于过去十年总和的两倍,教育项目数量、投

资规模、建设速度都创下历史新高;2021 年,启动

第四轮全市域全体系教育设施布局专项规划编制,并

建成了全国首创的教育规划建设决策辅助系统,集合

十大功能模块、集成八类 GIS 数据、借助五大预警功

能,构建了大数据背景下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新

模式,在片区规划、学校建设等民生问题上发挥了巨

大作用,实现了教育设施规划决策科学化、教育建设

项目管理智慧化的目标。同时,我们在大量调研的基

础上持续推进教育设施规划建设立法,聚焦设施专规

编制、专规详规衔接、规划刚性执行和建设管理破题

等,编制《温州市教育设施规划建设管理条例(草案)》。

这项工作先后被列入温州市人大常委会 2022 年立法

调研项目、2023 年立法预备项目和 2024 年立法审议

项目,今年 6 月已通过温州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和温

州市人大常委会一审,争取年内颁布,力争温州成为

全省首个实现教育设施规划建设立法的地级市。

从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到出台了全省第一个市

域性基础教育学校建设标准实施意见

二十多年前,我刚工作的时候,坊间一直流传着

“九中 9 亩、十中 10 亩、十一中 11 亩”的说法。为

了改变落后的局面,温州市教育局实施一系列改造提

升工程,大力改善我市校舍面貌。2003 年以来,先

后开展多轮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创建工作,2010 年

在“万校标准化建设工程”中,我市创建省标准化学

校 757 所,创建数量、达标学校数量都居全省领先;

2011 年,启动新一轮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

从校舍建设、学生发展、师资配置、设施设备、校园

安全等方面实现城乡中小学资源优质均衡,并以此为

基础加快薄弱学校、危旧校舍改造;2012 年,教育

提升工程被温州市委市政府纳入“十大民生工程”,

目标创建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 100 所,新建、改(扩)

建公办幼儿园 15 所。随着城市建设高速发展,温州

教育也由此进入了“大发展、大投入、大建设”的新

高峰,仅 2009 至 2023 年间,全市中小学新增用地

761.31 万平方米,新增校舍 903.48 万平方米,年均

新增中小学校舍面积 60.23 万平方米,我们先后建成

了全国最大的中职学校,全国最大的特殊教育学校,

全国一流、全省最大的实践学校——温州市实践学校 全国最大的特殊教育学校——温州市特殊教育学校

第129页

1272024.9四秩见荣光好学看温州

全国一流、全省最大的实践学校和全国一流的地方性

教师培训中心,一大批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的现

代化学校拔地而起,学校成为瓯越大地最靓丽的风景

线。2021 年,我们编制了全省第一个市域性基础教

育学校建设标准实施意见,配套印发实施导则,大幅

提高了各项主要指标,其中建设用房面积指标较原有

省标大幅增加,甚至比即将发行的新省标部分指标还

要高出不少,生均建筑面积指标与 2005 年、2006 年

颁布的省标相比均有不同幅度的提升,单方造价与

前几年建成的学校相比提高了约 1000 元~ 1500 元 /

m2

。同时,实施意见还体现了面向未来教育教学改革

趋势,充分凸显“五育并举”育人理念,进一步提升

了我市学校规划设计与建设水平,还在全市中小学中

评选出 20 所“最美校园”。在扎实推动新校优建、

老校焕新的同时,我们持续关注城乡教育优质均衡,

出台了全国第一个乡村“小而美”学校建设导引,先

后开展乡村小规模学校“小而美”环境改造提升、偏

远乡村教师食宿条件改善、乡村初中寄宿制改造等一

系列行动,大力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让学校变成

乡村的“文化地标”,成为乡村最“悦美”的地方。

从 2019 年开始,温州教育基建工作从单纯的事

务型向事务型、科研型结合转变。我们高规格组建温

州市学校规划建设专家库,与浙大教育学院协同选派

“长江学者”为教育建设项目提供全过程设计咨询和

方案指导,与温大建工学院联合成立博士创新工作站、

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与浙大竺可桢学院联合开展绿

色建筑研究实践,多项课题在省、市各类课题研究评

比中获奖,已在 SCI、中文核心期刊和省、部级重点

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获批专利 1 项,参编团体标准

1 部,并于 2023 年底成为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建

设标准》主编单位。我们将继续发扬求真务实、吃苦

耐劳的教育基建铁军精神,充分发挥教育基建在教育

发展中的“基础桩”作用,奋力打造面向未来的美丽

校园,助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相关链接

学校建设是教育发展的“基础桩”,是教育资源

配置的“先手棋”。近年来,温州聚焦老百姓“家门

口就有好学校”的美好愿景,不断优化教育规划布局,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早在 1999 年,温州就率全

省之先编制了《温州市城市教育设施(学校)规划》,

2020 年,建成了全国首创的教育规划建设决策辅助

系统,打通了部门间的信息孤岛,实现了教育设施

规划决策科学化、教育建设项目管理智慧化的目标。

同时,为进一步缓解我市教育设施规划建设面临的

历史短板欠账、土地资源制约、人口结构变迁等压

力,温州市教育局持续推进教育设施规划建设立法,

编制《温州市教育设施规划建设管理条例(草案)》,

力争温州成为全省首个实现教育设施规划建设立法的

地级市。

国内第一个教育设施规划建设系统

第130页

岁月

浙江省温州中学 摄于上世纪 90 年代

温州第二高级中学 摄于上世纪 90 年代 温州市龙湾中学落成典礼 摄于 2006 年

浙江省瓯海中学 摄于上世纪 90 年代 温州市洞头区第一中学 摄于上世纪 80 年代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翻页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