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生活 12期

发布时间:2024-12-25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财富生活 12期

100雅趣 •墨香洞悉宏观经济,把握债市波动,借助各类投资策略增厚投资收益已变得愈发重要,这可能是每个市场参与者都需要直面的挑战,《债券投资》一书正是在这一宏观背景下以投资指南的姿态走入我们的视野的。指导债券投资决策的方法论责任编辑|汲雪娇文|中国光大银行董事会秘书、首席业务总监 张旭阳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债券市场则是金融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不仅在满足实体经济的投融资需求、支持宏观调控等多方面均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且是直接融资体系与资本市场的主干与基础组成。2022年底全球债券市场规模已达141万亿美元,尽管小于全球银行业183万亿美元的资产总规模,但考虑到银行资产负债表中很大一部分是由债券资产构成,债券市场已经成为金融资产的最大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债券市场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规模由21世纪初的数万亿元达到目前的过百万亿元之巨,债券品种推陈出新,债市参与者不断涌现,外资配置中国债券的热情持续高涨。上述种种都反映了中国债市在国际舞台中地位的不断提升,也预示着中国债券市场巨大的发展空间,以及在我国经济动能转换过程中更大的作用发挥。  广阔的债券市场带来丰富的投资机会,但回答“如何获... [收起]
[展开]
财富生活 12期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101页

099

定格 •乐活

▲雪后之美——白雪将大连棠梨湖及山脉

覆盖,雪山上的树木在白雪的衬托下,呈

现出了线条之美。当时的温度不是很低,

零下8摄氏度左右,飞行高度65米。

▲冬季棠梨湖。

  5.注意能见度。冬季的空气质量往往比较差,雾气、空气污染,都会降低能

见度,这意味着在飞行中,无人机会很快地脱离视野。所以,在能见度低的情况

下飞行一定要选择空旷的地方,且上方没有高压线等阻挡物,最好是直上直下

地飞行。

  6.做好除湿处理。飞行结束后,一

定要对飞行器进行除湿处理,可用质

地较好的餐巾纸进行包裹吸收水分,

千万不要让雪水进入飞行器内部。从

寒冷的室外进入室内前需要将无人

机放进塑料袋里并扎口封闭,以防止

水汽产生。

  以上是笔者的一点体会,以及

部分航拍作品,与大家一起探讨和

共赏!

第102页

100

雅趣 •墨香

洞悉宏观经济,把握债市波动,借助各类投资策略增厚投资收益已变得愈发重要,这可能是每

个市场参与者都需要直面的挑战,《债券投资》一书正是在这一宏观背景下以投资指南的姿

态走入我们的视野的。

指导债券投资决策的方法论

责任编辑|汲雪娇

文|中国光大银行董事会秘书、首席业务总监 张旭阳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债券市

场则是金融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不仅在满足实体经济的投融资需

求、支持宏观调控等多方面均扮演着

重要角色,而且是直接融资体系与资

本市场的主干与基础组成。2022年

底全球债券市场规模已达141万亿美

元,尽管小于全球银行业183万亿美

元的资产总规模,但考虑到银行资产

负债表中很大一部分是由债券资产

构成,债券市场已经成为金融资产的

最大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债券市场

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规模由21世纪

初的数万亿元达到目前的过百万亿

元之巨,债券品种推陈出新,债市参

与者不断涌现,外资配置中国债券的

热情持续高涨。上述种种都反映了中

国债市在国际舞台中地位的不断提

升,也预示着中国债券市场巨大的发

展空间,以及在我国经济动能转换过

程中更大的作用发挥。

  广阔的债券市场带来丰富的投

资机会,但回答“如何获取合意的投

资收益”这一问题已变得更加具有挑

战性。债券属于固定收益证券,顾名

思义,这类资产的收益很大一部分

来源于固定的票息收入。然而相较股

票、商品等高弹性资产,“固定收益”

一词容易使我们一方面轻视了债券

投资所需要的投研能力及债券品种

创新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低估了债

券市场所蕴含的风险。同时,近十年

来我国宏观经济由此前的高增长转

向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常态,既作为经

济社会结构变迁的结果,也为顺应经

济增速的换挡,货币政策利率持续下

调并带动市场利率整体下行,债券票

面利率随之持续走低。虽然实体经

济受益于融资成本的下降,但低利率

环境也不可避免地对债券投资提出

了更高的要求,要想在这一环境中获

得可观的投资回报,就不能仅靠“躺

平”的方式赚取票息收入。洞悉宏观

经济,把握债市波动,借助各类投资

策略增厚投资收益已变得愈发重要,

第103页

101

墨香 • 雅趣

这可能是每个市场参与者都需要直

面的挑战,《债券投资》一书正是在

这一宏观背景下以投资指南的姿态

走入我们的视野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债券

投资也有一套指导决策的方法论,掌

握它就可以让投资者在面对复杂多

变的市场环境时,不至于感到无所适

从。资深的债券投资经理无不有一套

成体系的分析框架,这一框架来自他

们日常工作的点点滴滴,浓缩了其在

投资生涯中获得的经验与教训。但对

于资历尚浅的投资者,或是有意进入

固定收益领域的在校生而言,谈及投

资方法论可能还是雾里看花。幸而这

本书正是直面这一需求,既介绍了如

何借助经济理论分析宏观基本面、宏

观政策等债券市场的重要影响因素,

又基于作者的工作实践归纳整理了行

之有效的具体投资策略,这将帮助读

者逐步搭建一套属于自己的投资框

架,把握债券市场的运行规律。

  理论分析是投资决策的基础,

如何将纷繁复杂的宏观经济、政策

等因素抽丝剥茧,提炼出债券市场

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并指导自身的投

资,应当是每位投资者的必修课。当

然也应明白理论分析固然重要,但实

操策略的选择也同样是债券投资的

重要一环。脱离经济基础、货币政策

等方面的理论分析去谈债券投资,投

资便可能成为无根之树、无源之水;

而仅专注于理论分析却忽视具体的投

资策略,则可能陷入纸上谈兵的陷阱

之中。可喜的是,该书在为读者一砖

一瓦搭建理论分析框架的同时,也向

读者传授了作者在过往债券交易实战

中所得出的思考与经验,这拉近了理

论与实际的距离,让读者能够学以致

用。更难能可贵的是,本书讨论了债

券投资的方方面面,在保证覆盖广度

的同时,也没有放弃对深度的追求,

其对经济、货币、财政等多领域的思

考也能给予专业人士一些启迪。

  全书注重用严谨的逻辑串联经

济理论、宏观政策与投资实际,用直

观的图表帮助读者理解各项经济指标

之间及宏观经济和债券市场之间千丝

万缕的关系,以简洁、准确、接地气的

行文风格,全景式地向读者揭示宏观

经济的运行规律、货币政策的施策逻

辑、财政体系的运筹帷幄、境外市场

的他山之石及债券投资的实操策略。

因此,不论是尚在深造的在校学生、初

出茅庐的市场新人,还是身经百战的

投资研究人员,相信在阅读本书之后

都会有所收获,并可以将其作为一本

随时翻阅、指导实践的案头书。

王正国 等 著

中信出版集团

2024年10月

第104页

102

商丘:一城阅尽五千年

责任编辑|汲雪娇

文、图|李传云

  位于河南省东部的商丘,是一座

低调的历史文化名城。“三皇五帝”

之首的燧人氏在此钻木取火,开启了

中华文明的起源;商国国君王亥在此发明了牛车,还有“以物易物”的原始贸易

方式,中国商业由此开端,他也被称为“华商始祖”。

  这座拥有近五千年历史的古城,经历了夏、商、周、秦、汉、唐、宋等多个朝

▲夕阳下的商丘古城。

雅趣 • 探境

第105页

103

代的兴衰,承载着无数的历史故事与文化记忆。李白、杜甫、高适、范仲淹等历史

名人,都与商丘有着不解之缘。

■阏伯台:我国最早的观星台

  阏伯台又称“火神台”,位于商丘市睢阳区古城西南1500米处,是一座距今

四千多年的观星台遗址,是国内现存最早的观星台。

  在夏朝之前的上古时期,帝喾之子阏伯被封为商丘这一带的“火正”,主要

负责管理火政。此“火”是指天上的“大火星”(并非太阳系八大行星之火星,

而是现在的红巨星)。《诗经》“七月流火”中的火,也是指“大火星”,而并非

熊熊燃烧的火焰。阏伯任职期间,建

造了一座观星台,根据星象测定一年

的自然变化和年景好坏,他还发明了

以“火”纪时的天文历法,这是我国

古老天文学的重大发明。

  在古代,天文观测对于农业生

产和国家治理至关重要。比如“七月

流火”,并不是指盛夏气候如火一般

炎热,而是在农历七月天气转凉的时

▲四面环水的古城。

探境• 雅趣

第106页

104

  阏伯一生不辞劳苦造福于百姓,

人们非常敬仰他,把他喻为“火神”,

所以阏伯台又被称为“火神台”。阏伯

死后,人们就按他的遗愿将他葬于火

神台下,因其封地为“商”,这座高台

又被称为“商丘”。

  火神台为圆形夯土筑成,台上建

有阏伯庙,包括大殿、拜厅、钟鼓楼

等;台下有戏楼、大禅门等建筑。火

神台寄托了古代劳动人民祛邪、避

灾、祈福的美好愿望,对研究中国天

文发展史更是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

  火神台如今保存完好,石碑、石

台等历史遗迹依然可见,碑文记载了

当时的天文观测记录。站在阏伯台上

仰望苍穹,仿佛可以回到几千年前,

见证古人用肉眼和简陋的仪器测量

星辰运行的伟大成就。阏伯台不仅展

现了古代中国天文学的辉煌,也让我

们深刻感受到古代人类对宇宙奥秘

的探索精神。

节,天刚黑的时候,可以看见“大火星”从西方落下去,这是天气开始变凉的

信号。因此,阏伯台不仅是我国天文学的发祥地,更是古代社会的重要组成

部分。

▲阏伯台——我国最早的观星台。

▲商祖祠。

雅趣 • 探境

第107页

105

  每年正月初一至二月初二,火神台景区都会举办盛大的庙会,当地百姓

称其为“台会”。火神台庙会是以祭祀商祖王亥、火神阏伯为目的的大型民俗

聚会,约从宋代起逐渐形成,明清达到鼎盛,延续至今。

  庙会有火神祭祀仪式,还有打铁花、踩高跷、蹴鞠等传统民艺表演。盛会

期间,火神台及周边人山人海,摊位一个接一个:捏糖人儿的、卖糖葫芦的、

炸年糕的、套圈的……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赶庙会的大人孩子们脸上,

都洋溢着欢乐的笑容。

■归德府城:古城池的典范

  商丘古城是始建于1511年归德府

城,距今已有五百多年,是我国保存

最为完好的古城之一。

  商丘古城墙呈方形,气势恢宏,

总长度超过六公里,环绕着整个古城

区,城墙高约十米,厚度达到了十余

米,显得异常坚固。

  这座古城具有八卦城、水上城、

城摞城三大特点。全城外圆内方、形

如古铜钱,象征着天圆地方、招财进

宝。九十三条街道形如棋盘,内城地

势呈龟背状,中间高,四周低,略向南

倾斜。

  内城四周城墙耸立,巍峨壮观,

古城四面环水,仅有四门与外界相

通,从空中看古城像建在水中一样,

这种内城、城湖、城郭三位一体保存

完好的古城,堪称中国古城池的典范

之作。

▲商祖王亥雕像。

探境• 雅趣

第108页

106

  在商丘古城及其周边的地下,叠

压着几座古城遗址。考古队找到了从

上至下的元朝时期修建的归德府城、

北宋时期的陪都应天府南京城、隋唐

时期的宋州治所宋城、秦汉时期的梁

国国都睢阳城,以及西周时期的宋国

都城。这一座座古城,因黄河水患等

原因,被湮没于黄土之下。

  商丘古城墙不仅是防御外敌的军

事设施,还承载着明清时期商丘的繁

华市井生活。在古代,这里作为重要

的商贸中心,城墙内外遍布店铺、客

栈、茶楼,商贾云集、贸易繁盛。

  步入古城的老街,烟火气息扑

面而来:灰墙灰瓦的北方民居透着

粗犷和质朴,挂着黑底金字招牌的

小店鳞次栉比,小吃店内刚出笼的

大白馒头和包子飘出诱人的香味,

挑糖担的、卖脸谱的、做梨膏的,挤

挤挨挨摆满了路旁。

  在这座古城中的某个四合院

里,藏着明代才子 侯方域的故 居

“壮悔堂”,其中还能寻觅到他和

李香君的爱情故事。

■应天书院:宋代的名校

  在波光粼粼的商丘南湖边,有一

座气势恢宏、重檐翘角的庭院,它就是

近年修复的应天书院,位居北宋“四大

书院”之首。

  应天书院创立于北宋时期,作为

当时最具盛名的书院,其地位堪比今

天的清华、北大,这里曾汇聚了来自全

国各地的才子学者,是培养国家栋梁

的重要场所。

  书院内有数百名学子攻读经典,

探讨学问,其中不乏日后成为治国名臣

▲古城四周皆水,仅有一桥通行。

雅趣 • 探境

第109页

107

的才俊。应天书院的开创,为后世中

国的教育体制奠定了基础,也为商丘

留下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如今,应天书院依旧保留着古代

建筑风貌,院内古树参天,静谧的环

境与书卷气息交相辉映。走进这座千

年书院,仿佛穿越到了古代的学堂,

书生们埋首书案,抄录经典,读书声

琅琅不绝于耳……书院内还展示着宋

代、明清时期的文化教育制度,让游客

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教育体

系与文化传承。

  范仲淹曾是应天书院的学生,他

在此求学时“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27岁时中进士的范仲淹,抱定了“先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

情怀踏上仕途,成为治国爱民的千古

名臣。

  1026年,37岁的范仲淹应当地官

员晏殊之邀,回到母校应天书院讲

书。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

“以德为先,德才兼备”的治学态度,

为书院培养出一大批精英。

  范仲淹成才于应天书院,使他对

商丘产生了深厚情感,以至于终身大

事也缘结于此——范仲淹的妻子李氏,

是宋州楚丘人(今河南商丘市梁园区

北部),她是宋太宗时的参知政事李

昌龄的侄女。

  从此,范氏家族与商丘结下长

久之缘,孩子多生长在这里。他的第

二个儿子范纯仁后来官至宰相,被称

为“睢阳少年”。而睢阳、归德、梁园

等,皆是商丘的旧称。

  除了范仲淹,李白、杜甫、高适、

王昌龄都曾游历商丘,留下很多佳

作。诗圣杜甫在《遣怀》中描写睢阳

城说:“昔我游宋中,惟梁孝王都,名

今陈留亚,剧则贝魏俱。邑中九万家,

高栋照通衢。舟车半天下,主客多欢

娱。”这首诗真实反映出当时睢阳城

的繁荣昌盛。

  李白客居商丘十年之久,并在此

娶妻宗氏夫人,也就是说,李白是商

丘的女婿。

  电影《长安三万里》中的主角高

适,定居商丘二十多年之久,在此度

过了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可以说高

适与商丘是半世情缘。

▲城墙上的大炮。

▲城内古建筑。

探境• 雅趣

第110页

108

雅趣 •文韵

大味归淡,我们终其一生,追求的不过一餐一粥而已,一碗热粥,一种岁月,一味清欢。让我们

在这平凡的食物中,感悟生活的真谛,珍惜身边的温暖与美好,把生活过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粥香韵味长

责任编辑|郭旭

文|甘武进

  头天晚上熬夜写文章,次日早上

我便会寻个地方吃粥。一般常去的是

菜场边的那家,粥是白粥,晚粳米熬

的。米呈圆形或椭圆形,丰富饱满、

颜色浅白、质地硬韧,熬出的粥黏性

强,柔软可口、营养丰富,再配上一碟

佐粥的特色小菜,如豆豉、白花菜、

酸豆角或酱菜之类,便成了滋补的佳

品。沿碗口吮喝几口,不一会儿,便一

扫而光,浑身舒爽通畅。

■黏稠绵密,相濡以沫

  粥,古时称作“包糜”“酏”,俗称

“稀饭”,是把稻米、小米或玉米、豆

类等粮食煮成的稠糊的食物。作为一

种民族传统食品,几千年来,粥与国

人,如粥本身一样,黏稠绵密,相濡

以沫。

  年少时,最喜欢吃母亲熬的粥。

饭出锅后,锅里剩下白白的、薄薄的

一层,那就是锅巴。母亲将米汤倒进

去,与锅巴搅和在一起,盖上锅盖,

施以文火慢慢熬。不一会儿粥熬好

了,满满一碗端上来,香喷喷地冒着

热气。端起来并不感觉烫,疏忽了,

猛不丁呷上一口,顿时烫得舌头一

卷。然而又不甘心,呷一口,再吹口

气,再呷一口。少顷下来,一碗粥便

也见底了,在那些寒冷的季节里肚皮

顿觉暖暖的。

  后来生活富足了,清晨的饭桌上

除了粥,又多了很多色香味俱全的选

择。其实,他们哪里知道“醲肥辛甘

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异非至

人,至人只是常”,烈酒、肥肉、辛辣、

甘甜并不是真正的美味,真正的美味

是清淡平和。普通的家常便饭,清淡

的稀粥,才最营养身心。

  慢慢地,粥又开始受到大家的青

睐,有的人喜欢到甚至以粥代饭的地

步。单看火候,粥分老火和生滚;若论

品种,肉粥、菜粥、豆粥……各种配

第111页

109

文韵 • 雅趣

料上百种之分;烹制作坊,从家居至

大小饭店,遍及粥影。若要领略民间

市井气息,早上到旧巷小食店处,白

粥在锅内沸腾,老板麻利为食客捧出

一碗生滚粥,颗粒晶莹,粥上姜葱相

佐,配上两根油条、一个鸡蛋、一盘

咸菜,就是一顿美妙的早餐。

■粥香四溢,韵味悠长

  就说皮蛋瘦肉粥,在熬煮的过

程中,米粒逐渐软烂,与皮蛋的特殊

香气和鲜嫩的瘦肉相互交融。舀上一

勺,入口顺滑,皮蛋的Q弹、瘦肉的鲜

嫩和米粒的软糯在口中交织出美妙的

旋律,让人回味无穷。还有生滚鱼片

粥,则是海鲜爱好者的心头好,新鲜

的鱼片在滚烫的粥中迅速翻滚,瞬间

锁住了鱼肉的鲜美。粥底醇厚、米香

四溢、鱼片鲜嫩爽滑,仿佛在舌尖上

跳舞,再加上一些姜丝和葱花去腥提

香,更是平添了几分风味。

  有一次去广州,吃了碗及第粥,才

知道其为广东地方传统名吃之一,属

于粤式粥点,将猪瘦肉丸、猪肝片、猪

粉肠加入粥中煮熟而成,色白鲜明、糜

水交融、味鲜香醇。关于及第粥的来

源,当地有这样一个说法,粥店老板见

一书生出身贫寒却勤奋上进,心生怜

悯,便每日为书生准备一碗特别的粥,

书生最终金榜题名。人们听闻此事,纷

纷传颂,这碗原本无名的粥,也因书生

的高中及第而被赋予了一个充满希望

和祝福的名字——及第粥。

  古人认为,多食粥是老年保健的

重要方法,陆游诗曰:“世人个个学长

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

法,只将食粥致神仙。”诗中肯定了食

粥是一种长寿之道,如今看来陆游的

想法着实颇有见地。明代张方贤《煮

粥诗》云:“煮饭何如煮粥强,好同儿

女细商量。一升可作三升用,两日堪

为六日粮。有客只须添水火,无钱不

必问羹汤。莫言淡薄少滋味,淡薄之

中滋味长。”这首粥诗,颇有意蕴,诗

人觉得粥是一个“万能”的食物,穷

人可以果腹,富人可以解腻,无论贫

穷还是富贵,粥都是能让人吃饱喝足

的象征,虽然粥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味

道,但是在平淡的味道里却可以品出

境界来。

  一碗粥香,韵味悠长。如今,生

活节奏快、压力也大,我们在忙碌与

焦虑中常常胃口难开,一碗热粥,是

最佳的选择,养生调胃、消食化积,

暖胃,更暖心。大味归淡,我们终其一

生,追求的不过一餐一粥而已,一碗

热粥,一种岁月,一味清欢。让我们在

这平凡的食物中,感悟生活的真谛,

珍惜身边的温暖与美好,把生活过成

自己喜欢的样子。

第112页

110

雅趣 •文韵

“柿柿如意”,事事如意。我们也约定好了,留几只柿子在树上给小鸟们,让大自然的馈赠也

惠及这些可爱的小精灵,让明艳火红的色彩点燃乡村里的平常日子!

柿柿如意

责任编辑|郭旭

文|范申

  “一个,两个,三个……”妻子在

柿树的枝叶间仔细地寻数着柿子。

  “一共20个,我数过两遍了,肯

定错不了!”妻子肯定地说。

  前些日子,岳母回乡时就已经数

过了这棵树上的柿子,她告诉我们

一共有18只柿子。这次妻子够仔细

的,多找出了两只,她的眼神比岳母

好多了。

■第一年,柿果落尽

  两年前的春天,妻子从网上买

来几棵果树苗后,在植树节那天很

仪式地栽在了乡下老屋前。当时,妻

子一共买了几种水果总计十棵树苗,

最终成活的只有两棵石榴树和这一

棵柿树。

  去年,石榴树零零星星地开了一

些花,终没有挂果,也许这就是棵赏花

不结果的石榴树吧!这棵柿树倒是给

了我们惊喜,初夏时,它的枝头树叶间

挂满了青色的果实,想着柿树果实累

累、挂满一盏盏“红灯笼”的样子也会

出现在自家门前,我心中满是憧憬。

  又过了些日子,我们从城里回到

乡下,一进家门便忙着前去察看那棵

已经挂果的柿树,可眼前的景象却让

我吃了一惊,那些青青的柿果已经全

部落在了地上,枝头间竟没有一只柿

子。是虫害,还是地势低、水渍重,抑

或是营养不良?我的脑海里一一思索

着这些可能。我也没有种植果树的熟

人朋友可以请教,还好有万能的“百

度”,输入“柿子落果”的信息后,相

关搜索结果便涌现出来。我逐条细

看,最终认定,由于疏于水肥管理,

柿树第一年落果也是常态。

■第二年,风雨后见彩虹

  今天初春时节,我早早就给这棵

柿树修剪枝条、松土培肥。乡下我们

不常去,初夏再去时,发现这棵柿树

又结了不少柿子。我既高兴又担心,

生怕去年全部落果的情况再次发生,

我惟一能做的就是给柿树“舒筋活

血”,清除了树周围的杂草,多松土,

并追加了一些农家肥。乡下老屋平时

没人,我们拜托村里的一位亲戚多照

看一下柿树,见干浇水,保持一定的

水分,心中暗想:今年柿树上的柿子

应该保得住。

第113页

111

文韵 • 雅趣

  今夏持续高温天气,我和妻子

一直没有回乡下。岳母总是惦念着

屋前那块不大的菜地,所以间隔一

段时间便回乡下一趟,不断给我们

带来柿树的消息。“柿树好着呢!”

前 不久,岳母从乡下回城 后,兴冲

冲地告诉我们今年柿树结了18只柿

子,她都一一数过了,个个饱满,有

两只已经透出了淡黄。栽了两年的

树今年终于有了收获,比起以前在

超市、菜市场买柿子,今年可以从自

己栽种的柿树上摘柿子,让我既期

待又兴奋。

  九月中旬,超强台风“贝碧嘉”

从上海登陆,我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

子眼,这棵柿树还能够保住吗?在忐

忑和担心中,“贝碧嘉”没有对本地

造成太大影响,那些柿子算是逃过一

劫。心情刚刚放松,台风“普拉桑”又

来了,这次是从离我们更近的启东沿

海登陆了。2024年9月20日的夜里,

住在城里的我耳听着室外狂劲呼啸

的台风,看着窗外被大风吹断的大树

枝,心里对那棵柿树已经不抱希望

了。空旷的乡野,无助的一棵树,大抵

已经柿果落尽了……

  风停雨歇的第二天正好是个周

日,我和妻隔了近三个月重回乡下。

远远地,我就看到了那棵柿子树,也

看到了掩映在枝头间的青柿子。我

三步并作两步跑向柿子树,妻子也赶

了过来,她兴奋地数着树上的柿子,

丰收的喜悦已经早早洋溢在我们的

脸上。

■“柿柿如意”,事事如意

  “柿”因与“事”谐音,有万事大

吉、事事如意之意,所以它不仅是一

种美味的水果,更是一种吉祥之果,

一种文化的象征。

  我国历代文人墨客对柿子也是

青睐有加,唐代诗人刘禹锡在《咏红

柿子》中写道:“晓连星影出,晚带日

光悬。本因遗采掇,翻自保天年。”

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柿子在清晨和

傍晚的美丽景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

对柿子的喜爱之情。此外,柿子也是

传统绘画中喜闻乐见的题材。齐白石

的一幅《事事如意》中,几颗圆润饱

满的红柿子刚刚初熟,在墨绿色叶子

的映衬下更加鲜艳动人。在张大千的

一幅《事事如意》中,画面虽是霜重

时节,但见红柿傲霜枝,此时的柿子

也别有一番风骨。1950年4月,老舍先

生买下北京的一座四合院,迁居后不

久就移植了两棵柿子树,这种被称为

火柿子的果实橘红可爱,于是老舍给

宅子取名为“丹柿小院”,他夫人胡絜

青的画室也被称为“双柿斋”,可见

老舍夫妇对柿子的喜好。

  在乡下的田地里,我们种上了这

棵柿子树,也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

好祝愿。秋意越来越浓,我和妻子都

在等待着柿子的自然成熟。“柿柿如

意”,事事如意。我们也约定好了,留

几只柿子在树上给小鸟们,让大自然

的馈赠也惠及这些可爱的小精灵,

让明艳火红的色彩点燃乡村的平常

日子!

第114页

112

雅趣 •文韵

小时候养成的口味总是一见倾心,就像人与人的初相遇,芬芳了我贫乏的童年,也成就了我心

中故乡的味道,这些美好的记忆会永远留在心中,让我时常想起,久久回味。

乡愁就是乡音,就是一盘家乡菜

责任编辑|郭旭

文|董少广

  退休后,上有老、下有小,我和老

伴天天忙着带孙女、孙子,还要兼顾多

病的老人。儿时的玩伴,给我打了几次

电话,多年未见,让我无论如何抽时间

回趟故乡淮北,吃他养了多年的土鸡,

用土灶和柴火烧、锅边再贴上饼子,

就能做出最地道的地锅鸡。博士毕业

在外地工作的儿子回来后,高兴地说,

“我也想吃地道的儿时家乡菜。”我哑

然而笑,年纪不大,居然也会想念家乡

菜。说走就走,周末,一大家人便开车

直奔生活了几十年的故乡。

■食物和亲情交织的记忆

  地锅鸡起源于皖北,具有软滑

与干香并存的特点。一种味,要被人

真切感受到,必有其“道”。味,仅仅

是一时兴起;“道”,却需要时间的累

积,有了特色才能成为味道。

  我们这代人,在那个物质生活

匮乏的时代,久久留在一个人记忆中

的,并不是偶尔筵席上的山珍海味,

而是母亲在佳节里做的那些美味佳

肴。小时候养成的口味总是一见倾

心,就像人与人的初相遇,芬芳了我

贫乏的童年,也成就了我心中故乡的

味道,这些美好的记忆会永远留在心

中,让我时常想起,久久回味。

  舌尖上的中国有这样一句解说

词:“这是巨变的中国,人和食物,

比任何时候走得都快。”每个人的心

中都会有一些由食物和亲情交织的

记忆,或许对食物本身,每个人的喜

好有所不同,但记忆中的美味却深深

刻在了舌尖上,一辈子也抹不去。我

想,饮食寄托了人们无限的情怀,它

可极简,也可极丰。柴米油盐的生活

最是普通,舌尖上的那一点滋味,不

论多么朴实无华,却浓缩了无数乡

愁,餐桌上的一食一味,标识着我们

的归属,指引着我们回家的路。

  当今,物质越来越丰富,生活好

了,越来越多的人津津乐道吃喝,但真

正吃不厌的却还是家常菜。我想,生

活是柴米油盐,家常菜里有着太多五

谷味,人是吃五谷长大的,于是就有了

烟火味,凡俗生活的滋味就在其中。

■听听乡音,吃一顿家乡菜

  老友家整洁干净,四周环境优

美,连菜园也条理分明、井然有序。老

友家养了很多土鸡,这些土鸡散养在

离家不远的一片山林中,只要嫂子一

敲盆子发出“当当”的声音,鸡儿们就

第115页

113

文韵 • 雅趣

会“飞”过来吃食,场面十分壮观,孙

女、孙子高兴得拍手叫好。

  多年不见,大家都很兴奋,说着

家乡话,边吃边聊。土灶大锅,依然

是乡村的标配,柴火饭菜就是香,一

大锅具有北方风味的家乡地锅鸡,很

快就被风卷残云一扫而光。淮北酿

酒文化历史悠久,我和儿子还破例喝

了不少素有“隔壁千家醉,开坛十里

香”美名的口子酒。与其说朴素的美

味触碰了舌尖上的味蕾,倒不如说

它在触摸心灵最深处的思念。大千

世界,幸福有时真的很简单,听听熟

悉的乡音、吃一顿儿时记忆中的家乡

菜,就是一种享受、一种回味、一种

满足。他乡纵有当头月,不抵故乡一

盏灯。

  父母在,故乡永远在;父母不在

了,故乡虽然还是故乡,但似乎没了归

途。为何久居海外像我们这个年纪的

老人至今都会保留除夕夜包饺子的

习俗,他们包的不是饺子,而是一份

思乡之情。

  离开故乡,那些所谓的水土不

服,终究是吃不惯异地菜的味道,少

小离家老大回,不改的不只是乡音,

故乡不但有形状、色彩,还有声音,

还有舌尖上的味蕾,很多人都盼望告

老还乡,其实也是渴望重新品尝深藏

在心底的家乡美味,留恋儿时的生活

环境。

  美味往往酝酿于人与人之间,食

物也勾连着我们所有的生活轨迹,把

对故人的情感、一段段往事,星星点

点、细细碎碎地包裹并珍存进内心深

处。因为思念,所有的过往都会在乡

音、味觉上被一一唤醒。

  生活兜兜转转,故乡,是我们出

生长大,甚至打闹、恋爱、埋葬着亲

人的地方,中国人都有落叶归根的

情结,这是我们血脉中恋旧重情、温

厚质朴品格的体现。俗话说,乡音难

改,故土难离,贺知章“乡音无改鬓

毛衰”这句几乎人人皆知的诗句,更

加深了人们的这种印象。我倒觉得,

乡音并不难改,比较而言,家乡的味

道才既难忘、又难改。

  回不去的旧时光,乡愁就是方

言,就是一盘家乡菜。回来后,儿子把

我们喝酒划拳的视频发给我,这些声

音没有经过任何剪辑和技术加工,有

时间我便会拿出手机听一听,因为它

们都是我曾经无比熟悉的乡音,来自

我生活了50年的故乡。

第116页

114

白杨树见证了我的成长,我也见证了白杨树的坚守,我们在岁月的长河中相互陪伴,共同书写

难忘的回忆。

白杨树下的守望

责任编辑|郭旭

文|田立东

雅趣 •文韵

  当秋风再度轻抚塞北大地,道路

两旁的白杨树依旧傲然挺立,宛如忠

诚的卫士,默默守望着这片充满故事

的土地。

  这里曾是一座空军医院,如璀璨

星辰,照亮了部队官兵与张家口当地

人民的生命之路。它见证了无数的新

生与希望,也历经了艰难的挑战。恰

似茅盾笔下的白杨树,倔强而质朴,

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如今,医院

虽在改革的浪潮中变迁,但白杨树已

默默守望40余载。那些昔日的医生、

护士、领导及战友,如白杨树般正直、

质朴、坚强,以救死扶伤的无私精神

书写了一段又一段动人的篇章。写下

此文,为纪念那段难忘的岁月,让那

份精神永远熠熠生辉。

■我与白杨共成长

  1983年11月11日,怀揣着满腔憧

憬与豪情,我披红戴花,踏入这座充

满希望的空军医院,开启了全新的人

生之旅。

  迈进医院大门,道路旁的白杨树

如迎宾仪仗队,率先闯入我的视野。

那时它们栽种不过两三年,尚显稚嫩

却朝气蓬勃,仿若活力四射的少年,

热情地迎接我们这批新兵的到来。笔

直的树干似刚正不阿的脊梁,撑起广

阔的蓝天;落叶后的枝条在微风中摇

曳,似低吟着对未来的美好期许。白

杨树绝非仅仅是一道风景,更是不朽

的精神象征。

  入伍后的新兵集训,数九寒天,

凛冽的寒风裹挟着风沙,如锋利的

刀片吹打在脸颊上,令人几乎睁不开

眼。趴在操场上瞄靶的我,几度涌起

退缩的念头。可就在意志动摇时,一

抬眼,看到了身旁挺拔的白杨树。它们

静静伫立,如威武的哨兵。笔直的树

干如钢铁般坚韧刚直,有力地撑起天

空,它们是生命的赞歌,是不屈的象

征,给予我无比的信心和力量。

  日子悄然流逝,满院的白杨树在

四季轮回中不断成长。春日,它们沐

浴着温暖的阳光,枝头吐出嫩绿的新

芽,似绿色的希望绽放,微风拂过,

细小的叶片轻轻摇曳,好像在欢快地

舞蹈,宣告着新生命的蓬勃;夏日,

白杨树干笔直伸向天空,欲与蓝天相

拥,繁茂的枝叶交织成浓密的绿荫,

带来清凉,它们无畏骄阳,用身躯抵

挡酷热,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秋日,

叶子渐黄,簌簌飘落,白杨却依然挺

拔,如历经岁月洗礼的智者,沉稳坚

定;冬日,白雪覆盖枝干,宛如银装素

裹的雕塑,在寒风中傲然屹立,等待

春天的归来。

  我曾严肃批评过在树干上涂鸦

刻画的调皮小孩,因为在我心中,白

杨树不容亵渎。那一棵棵白杨树,是

岁月的见证者,是历史的铭刻者。树

干上或许有风雨的痕迹、时间的纹

路,那是荣耀,是历经沧桑仍坚守的

证明。然而,随着时光的流转,营院

发生了很大变化,满院白杨树逐渐减

少,仅剩下从大门口到高层家属楼这

条直路右侧及进大门往右上坡路段

的大大小小共 62 棵,让我心疼无比。

不过那些倔强的大白杨,它们已根深

叶茂、绿树成荫,成为无可撼动的参

天大树。无论环境如何改变,它们都

第117页

115

文韵 • 雅趣

如坚守阵地的勇士,初心不改,默默

守护着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

  1997年,我转业加入工商银行成

为一名金融工作者,但依旧留在老部

队居住,在空军医院大院里度过了整

整38个年头,直至2021年下半年才

搬家离开。我也与白杨树一样,从稚

嫩少年变成了老同志。我熟悉院里的

一草一木和每一个角落,也熟悉留在

这里的每一个空医人,就连进大门

后的这条直路的距离也不知步测过

多少回——265步,这个数字深深印在

了我的脑海。

  白杨树见证了我的成长,我也

见证了白杨树的坚守,我们在岁月的

长河中相互陪伴,共同书写难忘的

回忆。

■回家感觉就是好

  在岁月长河中,总有一些时刻令

人刻骨铭心。2012年建军节后的那场

盛大聚会,便是深深烙印在我记忆深

处的特殊节点,那是一场温情满溢的

归家之旅。

  相聚的那一天,只是一个平常日

子,却涌动着令人心潮澎湃的热潮。

近200名战友,怀揣如火的热情,从祖

国各地奔赴张家口,回到这个梦想起

航之地。他们当中,既有20世纪60年

代的老兵,也有80、90年代的新兵,

年龄跨度之大、地域跨越之广、聚会

规模之盛,实属空前。战友相见那一

刻,时光仿若倒流,他们仍能在彼此

身上寻得当年神韵,第一时间直呼其

名,双手紧紧相握,久久不愿松开。无

论是热烈拥抱、欢快握手言欢,还是

开怀大笑、高声呼喊,抑或是热泪盈

眶、嘤嘤泣泣,皆是发自肺腑的真情

流露,这份至纯的战友情谊,值得所

有人用一生去珍藏。

  许多老战友抵达张家口后,第一

时间便回到空军医院,追寻曾经的青

春岁月与难忘的军旅记忆。迈进院

门,第一句话便是“我们回来了!”这

句话,恰似归巢鸟儿的欢快啼鸣,饱

含着对家的眷恋。大家在院里缓缓

踱步,将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细细探

寻。许多人纷纷拿起手机,拍个不停,

渴望留住这珍贵瞬间。院落中那挺拔

的白杨树,犹如忠诚的守护者,见证

了空军医院官兵们40年来的火热情

怀与奋斗足迹,也见证了他们救死扶

伤的无私精神,它是军魂的象征,也

是我们心中永恒的丰碑。此刻,白杨

树似乎也为之动容,因为它一直静静

地守望着这片土地,期待着游子们的

归来。

  回首往事,感慨万千。那一棵棵

白杨树,那一位位可亲可敬的领导和

战友,都是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

未来无论走到哪里,无论经历多少

风雨,我都不会忘记这片奋斗过的土

地,不会忘记并肩作战的战友,不会

忘记那一排挺拔的白杨树。

  白杨树,是希望的象征,力量的

源泉。虽然我们早已离开部队,如今

在各行各业砥砺奋斗,但我们始终

以白杨树为榜样,坚守信念、不屈不

挠,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绽放绚烂光

彩。我也会用满腔热血在金融之路上

继续奋力前行,将白杨树的精神持续

传承下去,为祖国繁荣富强,为人民

幸福安康,为初心使命,努力拼搏、奋

勇前行。

第118页

116

围绕着《兰亭序》,历来有不少传奇,虽然不一定都是真实历史,甚至连它是否出于王羲之手

笔现在还有争论,但这些新鲜而迷人的传说,正显示了中国人对书法艺术的珍爱以及对文物

瑰宝的惜护。

《兰亭序》的人间一趟

责任编辑|郭旭

文|长春大学副教授、吉林省国学研究会副会长 刘吉山

  书法是汉字文化圈独有的艺术,千百年来名家辈出,多到难以计数。若是

让他们来一场“华山论剑”,这书坛至尊,恐怕非书圣王羲之莫属;羲之笑傲

书坛的代表作,必是那“翰墨风流冠古今”的《兰亭序》。清代书法评论家王澍

说,王羲之“平生神妙,一卷《兰亭》宣泄殆尽。”

  《兰亭序》承载了特定的文化基因,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真迹虽然

早已不传,但其精彩神韵依旧延续了近1700年。围绕着《兰亭序》,历来有不

少传奇,虽然不一定都是真实历史,甚至连它是否出于王羲之手笔现在还有争

论,但这些新鲜而迷人的传说,正显示了中国人对书法艺术的珍爱及以对文物

瑰宝的惜护。

■风雨中昂起头——东晋时代与王羲之

  汉末魏晋六朝战乱不断、灾荒不断。前后400多年间,社会秩序大解体,礼

教崩溃,刀枪入库不足20年,连续十几代人,都看不到和平安宁的希望。

  王羲之就生于这个时代。他的少年时期,北方沦为六个民族、16个政权杀

伐争斗的战场。在他父亲王旷的倡议下,豪门望族衣冠南渡,由司马睿在建康

(今江苏南京)建立了东晋政权,羲

之的堂叔王导成为东晋前期最有权

势的大臣,当时有“王与马共天下”

的说法。

  可惜的是,作为司马睿最信任

的朋友,王旷却在东晋建立前连吃败

仗,然后下落不明,史书中对他也再

无记载……王羲之是由母亲和哥哥

带大的,少年时不爱讲话,人们也没

太关注他。但13岁那年,他却因参加

一次宴会而一举成名。请客的是洒脱

友善、人望颇高的将军周顗,他见羲

之神情气质非同寻常,就在最重要的

一道菜——烤牛心端上来时,亲手割

下第一块让羲之先品尝,这种待遇一

雅趣 • 沁心

第119页

117

般是宴会最尊贵的客人才能享受的。

当时在场名流大为惊诧,也因此认识

了少年才俊王羲之。

  我们记住一个人,往往先给这个

人贴个“标签”,王羲之的“标签”想

必是“大书法家”,但王羲之本人恐怕

未必认可。

  他担任过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是个亲民爱民的好干部。羲之爱鹅,

辖区内一老妪养了只好鹅,他想买,

老妪不卖,他并没有用强,只是决定

前去观赏一番,没想到老妪听说大领

导要来,竟把那鹅炖了,准备用来招

待,这让羲之难受了好一阵子;还有

一次他体察民情时遇一老妇卖扇子,

生意不好,他便题写扇面助其开张。

  王羲之尊奉道教,信仰虔诚。他

和子孙名字里都有个“之”字,因为名

里带“之”是道教一支——天师道信徒

的标志,小楷名帖《黄庭经》就是他

抄写的道教经典。

  羲之风流倜傥,追求魏晋风度。

在动荡不安的社会大背景下,他和众

多名士文人一样,选择了特立独行、不

滞于物、超脱世事的态度。广结名流、

不拘礼法、纵酒高歌、热爱自然、寄情

山水……他自称“我卒当以乐死”,为

后世文人士大夫们所钦慕、景仰。

  以上这些都是“书法家”以外的

王羲之,他还留下一个“东床快婿”

的典故。太尉郗鉴想从司徒王导子

侄中挑选女婿,王导让派来选婿的

人到东厢房未婚子弟们的住处现场

考察。那人向郗鉴回复说:“王家少

年个个都好,但听说选婿,未免都有

几分紧张。惟独东床上那人,露着肚

皮吃胡麻饼,就像没这回事一样。”

郗鉴大喜:“就是他了!”这个人正是

王羲之,于是他娶了郗鉴女儿郗璿,

他们生有七子二女。二人十分恩爱,

古代文献中也没有王羲之另娶妻妾

的记载。

  王羲之性格骨鲠,不趋炎附势。

他因为瞧不起上司王述,所以结下了

梁子,最后竟辞官不做,归隐山林。

沁心• 雅趣

第120页

118

■记得那年三月三

——兰亭盛会与《兰亭序》的创作

  自古以来,每到清明时节,大江

南北寒气渐消,莺飞草长,人们纷纷

脱去冬装,换上春服,来到江渚、池

沼之间,用春水洗涤污垢,认为这样

可以除去整个冬天所积存的病害,在

新的一年里清洁免疫,吉祥如意。由

此形成了一个风情摇曳的节日——上巳

节。这一天青年男女到野外踏青,泼

水相戏,自由择偶。魏晋以后,上巳节

固定在了三月初三,并形成了文人聚

会、临水流杯的传统。

  王羲之于353年上巳节,在会稽

(今浙江绍兴)山阴兰亭举办了曲水

流觞盛会。这次盛会来了42人,其中

像谢安、谢万、孙绰、支遁和羲之诸公

子王凝之、王徽之、王献之等,都在历

史上大为有名。

  大家坐在溪流两旁,有工作人员

在上游放置酒杯,让它顺流而下,停

在谁的面前,谁就要作一首诗,如果

作不出,就要罚酒。到活动结束时,

一共作了37首诗,编订在一起,就成

了一部《兰亭诗集》。因为羲之是当

地长官,又是这次活动的东道主,大

家就公推他为诗集作序。

  这篇序文如今已经成了古文名

篇,还曾收进中学语文课本,具体内

容就不在此赘述了。王羲之写成的

这篇文稿,全文28行,共324字。他

用的蚕茧纸、鼠须笔,都是当时十分

名贵、不可多得的文房用品,写起来

分外得心应手。春光、名士、酒兴、

诗情、良器……同一时刻竟聚齐了

各种美好,王羲之完全沉醉其中,心

手双忘,毫无刻意,一幅妙迹顷刻写

就,浑然天成,如有神助。千百年来,

人们一直津津乐道于作品中的20个

“之”字,虽然笔画极少,却个个与

上下文其他字巧妙承接,姿态各异,

无一雷同!

  这是书圣的一次超水平发挥,

事后他再拿出诗序手稿观览,自己也

大为震惊。于是一次次开启实验,把

《兰亭序》又重抄了上百遍,希望书

法能达到甚至超越初稿水平,最后都

以失败告终。

  羲之十分珍爱自己这份手稿,

后来一直带在身边。临去世时,他把

这件作品留给子孙传承,外人只闻其

名,却难得一见。

  这样一直传了七代,直到智永

禅师。

■说一段往事给您听

——《兰亭序》的现身与消失

  智永是王羲之七世孙,出家为僧,

没有子嗣。除了诵经礼佛,他还精研书

法,将自己写的800本《真草千字文》

分赠浙东寺院。禅师圆寂时年近百岁,

临终将《兰亭序》和其他遗物都交与

了爱徒辩才。辩才俗姓袁,是南朝名臣

之后,博学工文,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得到《兰亭序》后,爱惜甚于其师,专

门在寝房梁上凿了暗槛收藏。

  此时到了唐太宗贞观年间,皇帝

李世民是王羲之书法的狂热粉丝,全

力购求羲之真迹,几乎搜罗殆尽,却单

单缺少最著名的《兰亭序》。经多方打

听,得知在会稽永欣寺辩才长老手中。

便借佛事名义,把辩才长老请到国都

长安(今陕西西安),待遇优渥。皇帝

亲自接见长老,谈话中故意说起《兰亭

序》,辩才坚称不知下落。皇帝无奈,

只得送归。再派人寻觅一番,结论还是

在辩才手中。于是又两度接来,循循善

诱,但长老答复却始终如一。

  “凡所难求皆绝好”,李世民做

梦都在找《兰亭序》,如今明知在辩

才处,却拿不到手,十分着急。宰相房

玄龄给他推荐了一个人:监察御史萧

雅趣 • 沁心

第121页

119

翼。此人精书画、多智谋,建议派他

去设计获取《兰亭序》。皇帝也没有

更好的办法,于是召见萧翼。萧翼向

李世民借了几件羲之书法,换了便装,

从洛阳坐商船,沿着大运河到了会

稽。黄昏进入永欣寺,在辩才禅房门

前徘徊不去。辩才见他气质不俗,就

打招呼请他屋中叙话。当天晚上,两

人围棋、抚琴、投壶、握槊、和诗、谈

说文史,竟是一见如故,通宵达旦。

此后十多天,萧翼多次来寺院与长老

聊天,二人相见恨晚,越发投缘。

  这天萧翼拿出了先祖梁元帝画的

《职贡图》,长老看了赞叹不已。二人

由绘画聊到了书法,萧翼自称收藏有

羲之墨迹,勾起了辩才的好奇心,请

他改日拿来一观。次日,萧翼把从皇

帝手上借的羲之法帖展示给辩才。和

尚仔细看完,告诉萧翼:确实都是真

迹,但发挥平常,他自己手上的《兰亭

序》才是神品。萧翼故作怀疑:名帖

怎会这般易得?一定是赝品。

  可怜老和尚修行数十年,终未能

消除卖弄之心。他告诉萧翼,“我明

日取来,您一看便知。”次日萧翼如

约前往,禅师从房梁上取下法帖。萧

翼一见便知是真迹,却假意找茬,强

说是赝品。二人争论良久,没有结果。

从那以后,二人的羲之翰墨都放在了

长老书案上,他坚持每日临习。

  一天,士绅严迁请辩才禅师到家

吃斋。萧翼趁他走后来到寺里,跟小

沙弥说自己有东西落在了辩才的禅

房。沙弥见他多次,也不怀疑,打开了

房门。萧翼把案上的《兰亭序》和其他

法帖一并收好,直奔当地驿馆,说明原

委,求见都督齐善行。齐善行了解情

况后,派人去严迁家请辩才长老,说是

“御史召见”。长老不明所以,赶来一

看,御史竟是相处多日的萧先生。萧翼

告诉他,自己奉旨来取《兰亭序》,目

的已达成,特向禅师告别。禅师辩才一

听便晕死过去,好久才醒来。

  李世民大悦,重赏房玄龄、萧

翼,后来也给了辩才不少赏赐。辩才

自己不肯用,造了三层宝塔。

  李世民命专职复制书法的匠人,

描摹了多份《兰亭序》,赐给皇子、

近臣。到了贞观二十三年,李世民驾

崩前,要求太子李治将《兰亭序》真

迹殉葬。李治依旨而行,从此真迹埋

入地宫,这之后世人能见到的《兰亭

序》都是复制品了。

  以上故事,主要出自初唐官修的

《晋书》和盛唐时何延之写的《兰亭

始末记》。至于此后《兰亭序》的复

制品开枝散叶,又演绎出许多精彩故

事,使《兰亭序》的话题更加扑朔迷

离……那已超出了本文的计划范围,

只能另作分解了。

沁心• 雅趣

第122页

120

雅趣 • 沁心

邵雍,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学者,以其深邃的易学造诣和非凡的预测能力闻名于世。他不仅在学

术上有着卓越的成就,更以其高尚的品德和智慧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本文将深入探讨邵

雍的生平、思想以及他留给后世的宝贵财富,揭示这位传奇人物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安乐伊川

责任编辑|张姝

文|中国工商银行国际业务部 康珂

图|康佩

  宋神宗熙宁年间的某一天,富

弼、司马光等元老重臣在洛阳商量一

件大事——集资为一个人买房。现在

我们感叹北京房价高,其实,京城置

业不易,历代皆如此。北宋以开封为

东京,洛阳为西京,两京繁华富庶,房

价不比现在北京便宜。当时很多达官

显贵都喜欢住在洛阳,尤其是从中央

退下来的老领导,不少都在洛阳买房

置业。一代才女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

著有《洛阳名园记》,专门记述了西

京洛阳地产宅园之兴盛。

  是什么人在西京买房会惊动高

层领导?这位神秘人物就是以布衣之

身步入中华民族圣贤殿堂的千古奇

人——邵雍。

■伊洛为家

  邵雍,字尧夫,祖籍范阳,1011

年出生于衡漳(今河南省林州市),

十二岁时举家迁居共城(今河南省辉

县),隐居于苏门山下。庆历年间,邵

雍游经洛阳,“爱其山水风俗之美”,

遂有卜居洛阳之意。后来邵雍侍奉父

亲定居洛阳,并把母亲李氏迁葬于洛

阳城南的伊川,即笔者的故乡。

  初到洛阳时,邵雍一家住在伊川

乡下(今伊川县平等乡)。伊川山清水

秀、竹韵悠悠,邵雍有诗赞曰:“洛川

多好山,伊川多美竹。游既各有时,虽

频无倦目。”虽然乡下生活较为艰苦,

甚至经常断炊,但邵雍“架屋竹间”,

著述讲学,“怡然有所甚乐”。邵古、

邵雍父子都非常喜欢伊川,以此为

家,邵古自号“伊川丈人”,邵雍晚年

也自称“伊川翁”。

  邵雍在伊川创办“安乐书院”,

一边研究学问,一边教书育人,“乡里

化之,远近尊之”,吸引了很多人前来

拜师求学。在门生的帮助下,邵雍一

家从伊川乡下搬到了洛阳城区,慕名

来拜访、求学的人更多了。富弼、司马

光、吕公著等名相重臣,程颢、程颐、

张载等著名学者纷纷与之交往。

  这时,邵雍的住房问题引起了洛

阳名流的关注。

  邵雍先是寓居在天宫寺三学院,

后多次搬家,居无定所。宋仁宗嘉祐

年间,洛阳的地方大员——西京留守

王拱辰牵头在天津桥南为邵雍建了

一所新宅,宰相富弼又“命其客孟约

买对宅一园”赠予邵雍。五十二岁的

邵雍终于在西京住上了大房子,有了

大花园,他把这所宅园命名为“安乐

窝”。但由于房子建在官田上,所以一

直没办理“产权证”。

  到了宋神宗熙宁初期,王安石主

政变法,朝廷施行买官田之法,而邵

雍无钱购买,宅地被官府挂榜拍卖。

然而挂榜三个月,人们都不忍心买。洛

第123页

121

沁心• 雅趣

阳诸公表示:“使先生之宅他人居之,

吾辈蒙耻矣。”在司马光牵头下,洛阳

二十多户人家竞相出钱,集资把宅地买

了下来,办了“房产证”和地契送给邵

雍。于是,就有了本文开头的一幕。

  邵雍作诗记录了此事:“重谢诸

公为买园,买园城里占林泉。七千来

步平流水,二十余家争出钱。嘉祐卜

居终是僦,熙宁受券遂能专……”

  从“嘉祐卜居”到“熙宁受券”,

历时多年,邵雍终于在洛阳城安居立

足。在京城买房,自古就不容易啊!

  邵雍深爱这片中原大地。他的

《洛阳怀古赋》序言写道:“洛阳之为

都也,居天地之中,有终天之王气在

焉。”他在洛阳的生活充实且快活。要

么在安乐窝中写诗著书、养神饮酒,

有诗曰:“一编诗逸收花月,一部书严

惊鬼神。一炷香清冲宇泰,一樽酒美

湛天真。”要么外出游玩,饱览伊洛山

川美景,有诗曰:“春看洛城花,秋玩

天津月;夏披嵩岑风,冬赏龙山雪。”

要么与好友交游,吟诗唱和,有诗曰:

“洛阳交友皆奇杰,递赏名园只似家。

却笑孟郊穷不惯,一日看尽长安花。”

他经常乘小车出游,曾作《小车吟》

赞美洛阳:“身为男子,生于中华。又

居洛阳,为幸何多。天地中央,帝王真

宅。汉唐遗烈,气象自佳。圣贤区宇,

士人渊薮。仁义场圃,闻见无涯。”他

也时常怀念在伊川的田园生活:“安得

仙人旧查在,伊川云水乐无穷。”

  “家伊川”,居洛城,悟大道,享

安乐。伊川、洛阳是邵雍先生的家,为

他留下了无限美好的记忆。

■旷古奇人

  邵雍一介布衣,无权无钱。可就

是这样一个身份普通的人,不仅达官

显贵争相和他结交,高层领导亲自

协调解决他的住房问题,而且各级官

员、平民百姓也对他敬重有加,可以

说是全民偶像。

  《宋史》记载,洛阳的士大夫家

能识别邵雍小车的声音,一听到车声

就出门争相恭候迎接,小孩、仆人见到

他就欢呼雀跃,奔走相告:“吾家先生

至也!”邵雍也有诗曰:“小车行处人欢

喜,满洛城中都似家。”当时士人到洛

阳出差,有人不去拜访官府而必去拜访

他。洛阳百姓极为仰慕司马光和邵雍,

▲邵雍墓远景。

第124页

122

雅趣 • 沁心

教育孩子都把两位先生挂在嘴边:“毋

为不善,恐司马端明、邵先生知!”

  为什么邵雍如此受欢迎和尊敬?

学识渊博、德高望重,那是肯定的。

但邵雍不同于一般的学者,他精通易

学,融会贯通,开创先天象数之学,形

成了一套独特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

宇宙、人生、历史、社会都有深入的思

考,其思想博大精深,令人叹为观止。

朱熹称赞其学问“能包括宇宙,终始

古今。”极高的智慧让邵雍有了一个

通天的本事,几乎无人不服。

  什么本事呢?——预测未来。

  没错!您没有看错。这绝不是野

史传说,而是正史白纸黑字的记载。

  雍知虑绝人,遇事能前知。——

《宋史·邵雍传》

  中国历代史官,一向惜墨如金、

考据严谨。不着边际的事,断然不会

写在史书上。而且邵雍当时只是个平

民百姓,史书更没必要刻意拔高、神

化他。与邵雍同时代的人也证明了邵

雍确实“遇事能前知”。例如,程颢、

程颐兄弟与邵雍在洛阳同巷里居住

多年,相互十分了解。虽然程颢对邵

雍的象数学持批判态度,但“以其说

推算之,皆合”。(《河南程氏外书》)

程颐认为:“其心虚明,自能知之。”

(《宋史》)二程的弟子谢良佐说:

“尧夫精《易》之数,事物之成败始

终,人之祸福修短,算得来无毫发差

错。”(《上蔡语录》)

  关于邵雍准确预言的事,《宋

史》有记载,宋人撰写的《墨庄漫录》

《曲洧旧闻》等典籍都有具体事例的

记录,民间传说更是举不胜举。这里

只说《宋史》记载的一件事——邵雍

对儿孙的安排。

  邵雍所处时代,正是北宋的太平

盛世,他一生未经历战乱,却语重心

长地对儿子伯温说:“世行乱,蜀安,

可避居。”宋徽宗宣和末年,邵伯温

举家从繁华的洛阳搬到了相对偏远

的四川。不久,宋金爆发战争,宋军节

节败退,开封、洛阳两京沦陷,徽、钦

二帝被金人掳走,中原地区经历了一

场巨大的浩劫,史称“靖康之难”。邵

雍的子嗣由于迁居四川而躲过此难,

此时距邵雍去世已过了半个世纪。

  邵雍的后代绵延不绝,其中一

位后人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并

乐善好施,为当代很多学校捐建了大

楼。这些大楼统一以这位邵氏后人的

名字命名——逸夫楼。

  其实,推步之学只是邵雍学问

的一小部分。邵雍本人对世俗的卜筮

算命不以为意,因为他推究的是“天

命”,而非“世俗所谓命”。他的弟子

张岷在《康节先生行状略》中写道:

“先生治《易》《书》《诗》《春秋》之

学,穷意、言、象、数之蕴,明皇、帝、

王、霸之道,著书十余万言,研精极

思三十年。”程颢赞叹说:“尧夫,内

圣外王之学也。”

  邵雍的主要智慧凝结在一本叫

《皇极经世》的书中。这是一部集

经、史、易、道之大成,推究宇宙起

源、自然演化、历史变迁和社会治

理,旨在“本诸天道,质以人事”的鸿

篇巨著。邵雍用“元、会、运、世”的

时间计量单位进行推演。一世为三十

年;一运为十二世;一会为三十运;一

元为十二会,即十二万九千六百年。

如此长的时间跨度,古往今来无人可

及。书中详细标注了从公元前2357

年(甲辰年)“唐帝尧肇位”到959年

(己未年)后周世宗柴荣去世共三千

多年的天干地支纪年和与之对应的

历史大事,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邵

雍曾作诗《皇极经世一元吟》,自信

地说:“一十有二万,九千余六百。中

间三千年,迄今之陈迹。治乱与废兴,

著见于方策。吾能一贯之,皆如身所

历。”邵雍与司马光交往甚密,经常

一起探讨学术,邵雍的《皇极经世》

应该为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提供

了重要参考。邵雍的推演不是玄奥

的主观臆测,而是基于严密的数学法

则。他精心绘制的“伏羲先天六十四

卦方圆图”蕴含了一种先进的计算思

想—— 二进制。而德国数学家莱布尼

茨(Gottfried Leibniz)发现二进制算

术,已是邵雍去世六百多年后的事。

第125页

123

沁心• 雅趣

  我曾试图仔细阅读这本书,遗

憾的是,除了历史大事记,其他内容

我几乎都看不懂。事实上,这本书因

内容过于深奥,自问世以来,就极少

有人能读懂,以致无人传承而成为

“绝学”。《宋史》写道,邵雍“著书

十余万言行于世,然世之知其道者鲜

矣”。清代《四库全书》收录了《皇极

经世》,编者在为该书写提要时也遗

憾地表示,虽然“历代皆重其书”,但

是“能明其理者甚鲜”。

  迥出千古,洞悉万物,千年仅此

一人。

■千秋浩然

  少年时代的邵雍,和很多读书人

一样,勤奋学习,“慷慨欲树功名”。

但 他 不 是 只 为应 付 考 试 的“书 呆

子”,而是“于书无所不读”,看了很

多课外书,也游历了不少地方。在共

城时,县令李之才听说邵雍好学,主

动去拜访他。李之才精通易学,两人

就这一话题聊了很久,邵雍忽然发

现,原来世界上还有如此精妙的学

问,于是拜李之才为师。

  事实证明,李之才确实慧眼识

英。邵雍对李之才所授知识融会贯

通,深入钻研,“妙悟神契,洞彻蕴

奥”,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宋史》记载,邵雍并非简单地模仿

象学进行主观推测,而是用自己的

方法观察天地之运化,阴阳之消长。

从古到今的社会变化,鸟兽草木的

特征性情,他都能“深造曲畅”,了如

指掌,几乎达到了“不惑”的境界。

  邵伯温曾对人说:“先君先天之

学,论天地万物未有不尽者。其信

也,则人之仇怨反覆者可忘矣。”邵

雍智慧绝伦,但为人虚怀若谷,与人

为善,无论贵贱长少,他都一律以诚

相待,因此“贤者悦其德,不贤者服

其化”,世人都很敬重他。邵雍年轻

时欲树功名,但在学有所成后豁然

开朗,有了新的追求:向圣贤看齐。

他淡泊名利,英迈豁达,专注学术,安

贫乐道。看透了一切的他,不会纠结于

世俗琐事,也不屑于与人计较。朝廷多

次征召他做官,他都坚辞不仕。

  不为功名俗事所累,邵雍有更多

的时间做他喜欢做的事,在道学、易

学、哲学、文学、史学等方面都建树巨

大,不断向圣贤进阶。邵雍喜欢饮酒

吟诗,一生作诗三千多首,其中存世的

一千五百多首收录于一本诗集流传至

今。这本诗集,以他的家园伊川命名,

即《伊川击壤集》。邵雍最脍炙人口的

诗是那首《山村咏怀》: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大道至简。这首诗,我家孩子不到

两周岁就能背诵。跨越千年,邵雍以他

独特的方式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1077年7月,邵雍逝世前,挥笔写

下人生最后一首诗——《病亟吟》:

  生于太平世,长于太平世。

  老于太平世,死于太平世。

▲邵雍书法。

第126页

124

雅趣 • 沁心

  客问年几何,六十有七岁。

  俯仰天地间,浩然无所愧。

  邵雍病重期间,司马光、张载、

程 颢、程颐等人朝夕陪伴。众人商

议,邵雍去世后将其葬于洛阳城附

近。邵雍知道他们的想法,对儿子伯

温说:“诸公欲以近城地葬我,不可,

当从伊川先茔耳。”邵雍去世后,家

人遵其遗嘱,将他安葬在伊川。

  宋哲宗元祐年间,朝廷赐谥邵雍

“康节”。《谥法》云:“温良好乐曰

康,能固所守曰节。”生前是平民,死

后获得谥号,中国历史上仅此一人。

南宋末年,邵雍被追封为新安伯,从

祀孔庙,进入中华民族圣贤殿堂。

  千年时光流转,洛阳城周边很

多达官显贵的墓地都因城市建设或

盗掘而毁坏,而位于今伊川县紫荆山

下、伊水河畔的邵雍墓却远离喧嚣,

保存完好,千载香火不绝。

  邵雍这一生“颓然其顺,浩然其

归”。历史很有趣,那些位高权重的

王侯将相名噪一时,却大多湮没在历

史长河中。而“风月情怀,江湖性气”

的平民邵雍,反而在历史长河中熠熠

生辉,备受敬仰。

■安乐人生

  我们学不了邵雍的本事,但可以

学习他的胸怀和品格。

  邵雍为人“坦 夷浑厚,不见圭

角”“清而不激,和而不流”。人们与他

相处越久,就越尊重信任他。邵雍自

号安乐先生、伊川翁,建安乐书院,住

安乐窝,长眠于安乐佳城,毕生以“安

乐”为座右铭。这两字,道尽了人生真

谛。多少人当了大官,赚了大钱,一时

风光无限,结果一句“接受审查调查”

或“被依法采取强制措施”,进去了,

一辈子白折腾,还殃及儿孙。没有“安

乐”,权名利这些身外之物又有何用?

平平安安,自得其乐比什么都强。

  正确认识“利”与“害”是保“安

乐”的必修课。邵雍在另一本代表作

《渔樵问对》中精辟地阐释了“利”与

“害”的关系,值得我们深思。

  邵雍指出,食物对于人和鱼来说,

都是必不可少的。鱼看到食之利,却

没有看到饵之害。同样,人看到食鱼之

利,却经常忽略在大江大海边钓鱼的

风险。他以自己钓鱼为例,说:“吾尝

钓而得大鱼,与吾交战。欲弃之则不能

舍,欲取之则未能胜。终日而后获,几

有没溺之患矣。”每个钓鱼的人都想钓

到大鱼。但如果鱼大到超出掌控,那

么不仅钓不到鱼,反而可能被鱼拖入

水中,酿成危险。因此,凡事要根据自

己能力制定合适目标,量力而行,适可

而止,否则就会“贪而为伤”。

  由此,邵 雍引申指出,“鱼害

乎饵,人害乎财,饵与财异,其害一

也。”“养身者必以利”,人们正常生活

必然要追求一定的物质利益,但不可

贪婪无度。“贪夫则以身徇利,故有害

生焉。”邵雍不反对人们追求美好生

活,但强调凡事有度,“侈不可极,奢

不可穷。极则有祸,穷则有凶。”

  邵雍精通术数,深知天命,但他

反对向鬼神祈祷求福这类迷信活动,

说:“天道福善而祸淫,鬼神岂能违

天乎?”他强调要“修德积善”,这是

君子本分,这样才能免于祸事。邵雍

反对消极躺平,指出“虽然天命,亦未

始不由积功累行”。也就是说,成事在

天也在人,听天命首先要尽人事。邵

雍仍以钓鱼为例,说钓鱼要准备“竿、

纶、浮、沉、钩、饵”六件渔具,少一件

都钓不到鱼,这是“人事”。但备齐渔

具,可能钓到鱼,也可能钓不到鱼,这

就是“天命”。凡事尽力,但对结果要

泰然处之,以“安乐”为本。

  邵雍的智慧给人太多启迪。当人

生浮华褪去,回头再看,很多曾经在

乎的事物,也许只是过眼云烟。平平

安安、自得其乐才是人生最好归宿。

每个人都有权利追求更好的生活,但

要找对方向,坚守正道,合法有度,

顺势而为。惟有如此才能身安心乐。

  邵雍吟诗道:“前有亿万年,后有

亿万世。中间一百年,做得几何事。又

况人之寿,几人能百岁。如何不喜欢,

强自生憔悴。”好一个安乐伊川翁!愿

大家在平安喜乐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第127页

125

雪夜

责任编辑|汲雪娇

文|岳万国

雪夜一片寂静,

寂寞是最后一片树叶,

感伤在心里蔓延,

雪落在眼底,

独自徘徊的梦,

寂寞了一季的绚烂,

相遇是意外的欢喜,

窗外,

低头穿过寒冷的人们,

让我抱紧肩头。

日历,

又翻到最后一个月,

时光匆匆,

悄悄溜走了薄寒,

默默带来了凛冬,

艳阳照不暖凋敝的万物,

天空披上灰色的薄纱,

舞动的白雪银霜,

是持重的冬,

最明亮的记忆。

每一场枯荣,

都是,

孕育希望的开始,

冬天的晨曦,

沁心• 雅趣

第128页

126

泛着湖水的波光,

沉淀着,

最初的沉静纯洁。

严寒之下,

生命的奇迹若隐若现,

清明的世界,

慢慢品味。

清幽的旋律,

温润明朗。

雪花玲珑,

舞起一季的守候,

雪影浅浅,

舞动一冬的情长。

晶莹剔透的冰凌,

是最纯情的感恩,

是开在心间,

最素洁的花。

大地把秋装收藏,

披上雪色的裙裾,

岁暮天寒,

藏着最深的思念。

心里想,

无数次逃离你深情的旋涡,

却不知,

该怎样度过没有你陪伴的时光。

如果可以重来,

我还会,

在那个雨天走近你,

飘了一天的雪累了,

月光枕着白色的枕头,

睡着了,

却睁着眼睛。

雅趣 • 沁心

第129页

127

第130页

128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微信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