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期全文

发布时间:2023-3-22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期全文

96 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年第 1 期  生冲突后带来的苦楚ꎻ说其“ 不合理”ꎬ是因为“ 痛 的专业理念ꎮ 仅仅理解社会工作的专业性还不足以 苦” 源于 没 有 遵 循 规 范 的 脚 本 而 招 致 情 感 上 的 代 指导实践ꎬ社会工作者还应当由内而外认同这种专 价ꎬ但规范本身就是相对的ꎮ 就社会工作者而言ꎬ 业性ꎮ 高度的使命感可以对开展情感密集型劳动的 “不合理的痛苦” 隐含在结案后与服务对象情感关 工作者起到保护作用ꎬ社会工作者在实务中产生情 系的延绵、情感记忆犹存的羞愧、矛盾、痛苦之中ꎮ 感越界、情感离场冲突很大程度上源于未能与社会 正如同情一样ꎬ“不合理的痛苦” 的属性并非一成不 工作专业要求产生共鸣ꎮ 理解但不认同或者部分认 变的[19]97ꎮ 在西方文化背景下ꎬ社会工作者与服务 同专业价值ꎬ归根结... [收起]
[展开]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期全文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101页

96 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年第 1 期  生冲突后带来的苦楚ꎻ说其“ 不合理”ꎬ是因为“ 痛 的专业理念ꎮ 仅仅理解社会工作的专业性还不足以 苦” 源于 没 有 遵 循 规 范 的 脚 本 而 招 致 情 感 上 的 代 指导实践ꎬ社会工作者还应当由内而外认同这种专 价ꎬ但规范本身就是相对的ꎮ 就社会工作者而言ꎬ 业性ꎮ 高度的使命感可以对开展情感密集型劳动的 “不合理的痛苦” 隐含在结案后与服务对象情感关 工作者起到保护作用ꎬ社会工作者在实务中产生情 系的延绵、情感记忆犹存的羞愧、矛盾、痛苦之中ꎮ 感越界、情感离场冲突很大程度上源于未能与社会 正如同情一样ꎬ“不合理的痛苦” 的属性并非一成不 工作专业要求产生共鸣ꎮ 理解但不认同或者部分认 变的[19]97ꎮ 在西方文化背景下ꎬ社会工作者与服务 同专业价值ꎬ归根结底在于专业的使命感不足ꎮ 对象的人情关系会干扰信任关系乃至职业关系ꎬ人 情建立导致的情感创伤被认为是“ 不合理的痛苦”ꎻ 另一方面ꎬ要提高社会工作者情感角色的实践 但在国内ꎬ人情关系反而是被理解、被认同的ꎬ是合 自信ꎮ 社会工作在实务中遇到的冲突可以分为两 理化的存在ꎮ 类:一类是角色间冲突ꎬ即社会工作者和家庭成员两 种不同角色带来的角色扮演困难ꎬ无法同时达到不 社会工作者自身的素质虽然会加剧情感离场痛 同角色的情感期待ꎻ另一类是角色内冲突ꎬ即对社会 苦ꎬ但制度、文化、社会情境等结构性因素是这种痛 工作者自身角色产生的冲突ꎮ 情感的原动力来源于 苦不合理存在的重要原因ꎮ 社会结构、文化框架会 社会互动ꎬ社会工作情感劳动者角色的形成和扮演 影响社会工作者的自我呈现ꎬ其呈现出来的情感体 是在互动中完成的ꎮ 这种互动也是工作者所扮演的 验也对社会和文化具有反身性作用ꎮ 经过长期发 角色之间的互动ꎬ应当在互动场景中提高工作者的 展ꎬ西方社会工作价值伦理已经对其情感劳动形成 实践自信ꎮ 一要在提高实务技能、掌握情感技巧、降 了一套专业化标准ꎬ只不过这一标准在不同社会环 低情感的非理性带来的不可控因素基础上提供科学 境、不同地点、不同时期的合理性属性会发生变化ꎮ 的、专业的理性服务ꎬ在专业的支持和指导框架下与 因此ꎬ从时空性来探究如何将这种不合理的痛苦变 服务对象建立和发生情感关系ꎬ降低与服务对象情 成被社会承认的、合理化的就尤为重要ꎮ 受学者提 感抽离的难度ꎮ 二要增强情感管理能力ꎬ借用一定 到的“ 多角色占用、规范和不规范的角色转变ꎬ以及 的情感整饰策略ꎬ调节或控制自己的个人情感ꎻ当个 决定当前角色和礼仪的严厉规则等结构变量” 的启 人情感超出 可 控 范 围 时ꎬ 及 时 做 好 情 感 迁 移ꎬ 与 机 发[ 19] 99 ꎬ本文认为ꎬ要合理化社会工作者遭遇的情感 构、其他社会工作者乃至督导建立情感共同体ꎬ达到 离场带来的“ 不合理的痛苦” ꎬ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 情感上的互助ꎬ遵守情感规范ꎮ 展开ꎮ ( 二) 打造充满情感能量的工作情境 (一)增 强 情 感 劳 动 社 会 工 作 者 的 情 感 角 色 情感管理对个人和组织的影响是双面的ꎬ情感 调适 管理得当可以产生积极影响ꎬ反之则会产生负面效 果ꎮ 因此ꎬ建构一个充满情感能量的工作情境是情 从现象表征来看ꎬ情感劳动离场困境的出现是 感管理的关键ꎮ 社会工作者的实践难题ꎬ但实质上这是场域框架下 首先ꎬ做好工作人员情感劳动分配ꎮ 前文分析 社会工作的实践性与专业性差异互构下导致的角色 可以看出ꎬ女性社会工作者在参与情感劳动过程中 冲突ꎬ缓解这种冲突的要义在于增强服务者情感角 虽然容易完成情感进场ꎬ但是也埋下了结案阶段情 色的调适ꎮ 感的离场困境隐患ꎮ 因此ꎬ社会工作机构应当重视 男性社会工作者比例失调这一问题ꎬ吸引男性工作 一方面ꎬ要增强社会工作者情感角色的专业理 者进入社会工作领域ꎮ 其次ꎬ是要加强对社会工作 性ꎮ 恰当的情感离场冲突可以增强社会工作者自我 者的情感培训和指导ꎮ 作为一种有组织的知识传 提升的紧迫感ꎬ但是“ 恰当” 的界限和分寸很难拿 递、信息传递、信念传递、情绪传递行为ꎬ培训可以赋 捏ꎬ这就需要极强的专业素养和专业信念ꎮ 实践者 予工作者更加充盈的情绪能量ꎮ 在日常培训、岗前 要理解角色的专业性ꎬ通过参加培训、实务演练习得 培训中ꎬ要将情感内容纳入培训重点ꎬ鼓励社会工作 专业知识ꎬ包括社会工作案主自决、个别化、保密、非 批判的专业原则ꎬ公平、正义、平等、尊重、助人自助

第102页

  总第 225 期            袁小平  姜春燕:社会治理视域下社会工作情感劳动的困境及其破解 97 者进行情感想象ꎬ帮助其区分专业情感与个人情感ꎮ 行探究ꎬ思考如何将带有中国特色的本土情感运用 加强督导对一线社会工作者的情感关注和情感指 到社会工作服务中ꎮ 一线社会工作者应当建立相应 导ꎬ避免督导“ 情感缺位”ꎮ 最后ꎬ要重建社会工作 机制ꎬ观察工作者在一线的情感开展ꎬ评估情感介入 者的情感“娘家”ꎮ 借助戈夫曼拟剧理论分析视角ꎬ 的合理性ꎮ 社会工作者在前台与弱势群体进行密切接触ꎬ会体 验到负面的情感ꎬ在经历了高强度的情感输出后ꎬ在     五、结论与讨论 情感离场阶段ꎬ社会工作者容易表现出无助和迷茫ꎮ 这时ꎬ社会工作机构应当成为社会工作者提供情感     情感是社会工作开展服务的基础ꎬ但其特殊性 释放、缓冲、安抚、离场的后台ꎬ通过开展针对一线社 给工作者带来的困境问题常常被忽视ꎮ 受社会制度 会工作者情感安抚为主题的活动ꎬ增强工作者对社 和文化特征影响ꎬ国内对助人关系的理解常常是延 会机构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ꎬ发挥好社会工作 展性的ꎬ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及其家庭建立的延 机构对社会工作者的情绪调节阀作用ꎮ 绵情感不会被服务的“ 结束” 切断ꎮ 专业理性要求 社会工作者在结案阶段结束情感关系ꎬ但情感关系 ( 三) 重思本土社会工作情感劳动规则 的切断、情感记忆的清除恰恰是一线社会工作者难 社会工作者的情感离场难题是社会工作情感本 以跨越的ꎬ工作者常常陷入情感劳动的离场困境ꎮ 土化与西方社会工作专业情感隔阂的体现ꎮ 西方社 要消解这些困境ꎬ需要多方的共同参与ꎬ营造“ 高质 会工作根植于西方特殊文化背景之中ꎬ形成了一套 量工作环境” [23]101 :一是增强社会工作者情感角色 以新教伦理、人道主义和社会福利观念为基础的道 的专业理性和实践自信ꎻ二是社会工作机构完善情 德化的专业或职业[20]101 ꎮ 不同于西方ꎬ中国的社会 感管理ꎬ做好一线工作人员情感劳动的分配、培训和 工作发展镶嵌于中国特色的社会制度和文化特征 指导ꎻ三是重思本土社会工作情感劳动规则ꎬ发现并 中ꎮ 在一个充满人情、面子、关系、道义的中国现实 认同传统文化中流传下来的情感价值ꎮ 下ꎬ如果一味地用西方社会工作专业情感来要求和 评估国内社会工作者ꎬ只会加剧一线工作者的情感 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ꎬ我 困境ꎮ 国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也迈入新的发展阶段ꎮ 本文认为ꎬ人情也是发展本土社会工作情感劳 社会工作情感离场困境的存在表面上是社会工作者 动非常重要的因素ꎬ积极的人情往来不仅能够提供 自身的能力短板问题ꎬ更是我国社会制度和文化特 有效的社会互助ꎬ而且能够强化社会交往与情感关 征在情感服务领域呈现的治理难题ꎮ 要提升人民群 联[21]56ꎮ 建构社会工作情感的本土化并不是全盘接 众的获得感、 幸 福 感 等ꎬ 需 要 尽 快 破 解 这 种 情 感 困 受传统化思想ꎬ而是从中发现在情感投入过程中适 境ꎮ 具体而言ꎬ除了在微观层面提高一线情感劳动 应国内环境与条件的元素ꎬ比如对人际关系的信任、 者的情感劳动素质外ꎬ国家也应扮演好相应的角色ꎬ 人情关系的重视、助人为乐的道义ꎬ对个人、家庭和 在宏观层面建构情感劳动服务的友好环境ꎬ 通过 社会的和谐追求等ꎮ 这些从儒家文化中衍生出来的 “ 一核多元” 的合作治理[24]50、场域再造实现国家与 情感不仅不会对服务对象产生不良结果ꎬ反而能帮 社会的协同治 理[ 25] 72 ꎬ 给 予 社 会 服 务 领 域 情 感 劳 动 助社会工作者在情感劳动过程中找到个人情感与专 者更多支持和空间ꎮ 业情感的平衡点ꎮ 发现了这些对服务对象无损害、 但利于社会工作者服务的情感元素之后ꎬ应当对其 参考文献: 进行引导ꎬ将“ 平等、尊重、无伤害” [22]207 的情感加入 专业关系的建立和干预之中ꎮ 对此ꎬ政府应当进行 [1] 阿莉 拉塞尔 霍克希尔德.心灵的整饰:人类情感的商 宏观层面的引导ꎬ将本土情感元素加入社会工作发 业化[ M] . 成伯清ꎬ谈卫军ꎬ王佳 鹏ꎬ译. 上海:上 海三 联书 展政策制定考量当中ꎬ营造有利于社会工作本土化 店ꎬ2019. 发展的环境ꎮ 高校研究人员应当自觉从理论层面进 [2]宋国萍. 职业健康心理学[ 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ꎬ 2010. [3]郭景萍.西美尔:文化视野中的情感研究[ J].学术探索ꎬ

第103页

98 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年第 1 期  2004(10) . [14] 潘绥铭ꎬ侯荣庭ꎬ高培英.社会工作伦理准则的本土化探 [4]成伯清.当代情感体制的社会学探析[ J].中国社会科学ꎬ 讨[ J] .中州学刊ꎬ2012(1) . 2017(5) . [15] 王斌.女性社会工作者与情感劳动:一个新议题[ J] . 妇 [ 5] 何国良. “ 关系” :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本质[ J] . 社会建 女研究论丛ꎬ2014(4) . 设ꎬ2021(1) . [16] 杜军ꎬ刘利民.论事件的内涵、属性及多样化关系[ J] .南 [6] DORE I. Shape-shifter and Agenda Setter:The Influence of 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ꎬ2021 (6) . Emotion in Social Work Practice and Practice Education [17] 江娅.社会工作中的伦理困境和价值冲突[ J] .中国青年 [ J] .Social Work Educationꎬ2016 (4) . 政治学院学报ꎬ2007(1) . [7] LOUISE GꎬGAIL KꎬKELLY A.What’ s All This Talk About Emotion? Developing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n Social Work [18] 刘荣ꎬ阿达来提 阿比力肯木.论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性 Students[ J] .Social Work Educationꎬ2014(7) . 知识建构及其路径[ J] .社会工作ꎬ2022(5) . [8]郭景萍.社会工作:作为一种情感劳动的探讨[ J].广东社 会科学ꎬ2007(4) . [19] 戴尔 斯宾塞ꎬ凯文 沃尔比ꎬ艾伦 亨特.情感社会学 [9] 任文启ꎬ顾东辉.通过社会工作的情感治理:70 年情感治 [ M] .张军ꎬ周志浩ꎬ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ꎬ2018. 理的历史脉络 与 现 代 化 转 向 [ J] . 青 海 社 会 科 学ꎬ2019 ( 6) . [20] 易钢.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面临的三大问题[ J] .中州学 [10]郭锦蒙ꎬ韩央迪.社会工作视野中的情感劳动研究:内涵特 刊ꎬ2007(6) . 征、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J].社会工作与管理ꎬ2021 (3). [11] CLAIRE G.Unconscious Aspects of Statutory Mental Health [21] 纪芳.农村仪式性人情异化的治理与乡村秩序重构:基 Social Work: Emotional Labour and the Approved Mental 于贵州尧村的田野调查[ J] .地方治理研究ꎬ2020(1) . Health Professional [ J ] . Journal of Social Work Practiceꎬ 2010(4) . [22] 唐代兴.试论伦理生活的培育[ J] .河北学刊ꎬ2021(5) . [12] 成伯清.自我、中介与社会:作为情感机器的互联网[ J] . [23] 夏传玲.发展社会学视野下的高质量发展和工作环境 福建论坛( 人文社会科学版) ꎬ2021 (10) . [13] 田林楠.无法整饰的心灵:情感社会学的另一条理论进 [ J] .山东社会科学ꎬ2021(12) . 路[ J] .广东社会科学ꎬ2021(6) . [24] 孙辉ꎬ刘淑妍ꎬ葛天任. “ 一核多元” 合作治理导向的城 市更新:基于对上海市长白新村 228 街坊协商征收案例 的分析[ J] .社会政策研究ꎬ2021(2) . [25] 程风ꎬ邵春霞.制度嵌入与基层国家—社会关系的重构: 基于一个旧村改造案例的分析[ J] . 地方治理研究ꎬ2021 ( 4) . The Dilemma and Solution of Emotional Lab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Governance: Taking Social Work Service as an Example YUAN Xiao-pingaꎬb  JIANG Chun-yana ( a.School of Marxismꎻb.China Rural Revitalization InstituteꎬNanchang UniversityꎬNanchang 330031ꎬChina) Abstract:Social work service has rich emotional labor connotation. The emotional departure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 work service at the closing stage are characterized by social workers’ easy to present difficulties such as non -standard emotional paymentꎬextended emotional relationship and emotional memory.The reason lies in the aliena ̄ tion of social workers’ emotional labor distributionꎬemotional experience and emotional management.From the per ̄ spective of emotional sociologyꎬthis dilemma is actually the unreasonable pain caused by the special social situation in China.The way out of this dilemma is to adjust the role of practitionersꎬcreate emotional situations and rethink emotional labor rules.This also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improvement of social governance efficiency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social governanceꎻ emotional laborꎻ social work (责任编辑  陈世华)

第104页

第 54 卷第 1 期          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年 2 月   JOURNAL OF NANCHANG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我国政府督查治理的制度变迁、 实践逻辑与机制优化 廖晓明  魏永平 ( 南昌大学 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ꎬ江西 南昌  330031)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ꎬ政府督查在解决政策堵点、问题难点ꎬ保障中央政策权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ꎬ日益 成为推进我国政府治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式和工具ꎮ 从制度变迁角度看ꎬ政府督查总体上经历了国家“ 政治行 动”主导下的孕育期、党务督查引领下的发展期、政府重塑下的确立期和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下的成熟期ꎮ 新时代 政府督查是在沿革和发展原有督查制度基础上的创新ꎬ形成了以促进政策落实为驱动、以解决具体问题为导向、以 优化政策决策为面向和以依法行政为指向的实践逻辑ꎮ 推进政府督查治理需要进一步完善督查组织的协调协同 机制、健全督查过程信息的多元反馈机制、强化督查结果正向激励与负向惩戒相结合的应用机制、提升公众参与的 技术赋能机制ꎮ     关键词:政府督查ꎻ政府执行力ꎻ奖励与惩戒ꎻ技术赋能     中图分类号:D63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0448(2023)01-0099-09     党的十八大以来ꎬ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 作ꎬ2020 年 12 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 政府 央对国家发展战略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ꎬ擘 督查工作条 例» ꎬ 从 制 度 层 面 进 一 步 规 范 了 各 级 政 画了新时代的发展目标和方向ꎮ 与此同时ꎬ在推进 府和各类部门的督查工作ꎬ标志着政府督查走向了 政策落实的过程中ꎬ习近平多次指出“ 一分部署九 法治化之路ꎬ政府督查的制度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 分落实”ꎬ强调“ 督查” 在政策执行中的重要抓手功 化得到进一步提升ꎮ 能ꎮ 为了保证党和国家各项政策的落实落细ꎬ国务 院从 2014 年至 2022 年先后 9 次派出督查组在全国 政府督查也叫政务督查ꎬ区别于党务督查ꎬ是政 范围内开展“ 大督查” 行动ꎬ取得了良好的督查效果 府组织为了推进包括政策落实在内的各项政府事务 与社会反响ꎬ解决了大量政策过程中的堵点、痛点和 而展开的督促与检查活动ꎮ 在我国政府体制框架 难点问题ꎬ回应了广大人民群众和市场主体的诸多 中ꎬ中央政府与地方各级政府构建了庞大的金字塔 诉求ꎮ 在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中ꎬ政府督查日益成 式的行政组织体系架构ꎬ形成了“ 纵向+横向” 交叉 为推进党和政府决策执行到位、增强政府公信力、提 的多维度、多层次的政策网络系统ꎮ 公共政策过程 升政府治理能力的重要工具ꎮ 为加强政府督查工 牵涉中央与地方的关系ꎬ并通过决策和执行两个分 工环节使之联结在一起[1]65ꎮ 由于具有“ 科层” 组织 收稿日期:2022 - 12 - 30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基层腐败预防研究” ( JD19088) ꎻ江西省社会科学重大委托 项目“ 推进江西省机关事务工作高质量发展研究” (19WT10) ꎮ 作者简介:廖晓明(1957—  ) ꎬ男ꎬ江西南城人ꎬ教授ꎬ博士生导师ꎬ法学博士ꎬ从事廉政治理与政府管理研究ꎻ魏永平( 1974—  ) ꎬ男ꎬ江西 峡江人ꎬ2015 级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ꎬ从事公共政策与基层治理研究ꎮ

第105页

100 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年第 1 期  特征的各级政府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ꎬ以及价值取 往容易受到学习效应等因素影响而采取维持原有制 向、利益导向差异化的“ 经济人” 因素ꎬ上下级政府 度的行为ꎮ “ 关键节点” 是引起制度断裂的重要考 之间往往在政策执行中容易出现政策初衷与政策结 量ꎬ它是时间按序列上因 果 变 量 相 互 影 响 的 结 合 果偏差问题ꎬ衍生政策过程中的“ 政策失灵” [2]79 和 点[7]111ꎮ 发生制度断裂的关键点或者是引起政治经 “ 政策空转” [3]59 等现象ꎬ滋生政府不作为、慢作为、 济社会等深层次结构变化的重大事件ꎬ或者是社会 乱作为ꎬ其直接的后果是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得 观念发生根本改变ꎬ或者是制度中的新旧行动者产 不到很好的贯彻落实ꎬ妨碍政策目标的达成ꎬ深层次 生了根本的认知和目标要求ꎬ或者是制度本身发生 的后果则是降低了政府公信力ꎬ减损了政府的执行 了意义和功能转变ꎮ 当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生巨 力ꎬ弱化了中央政策权威ꎮ 大的激烈变化引发新的冲突ꎬ而原有的制度又处于 锁闭状态ꎬ失去调控功能ꎬ无法容纳新的冲突也无法 近些年来围绕政府督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 适应 新 的 环 境ꎬ 就 会 使 得 原 有 制 度 出 现 断 裂 现 几个方面:一是关于政府督查制度发展的历史维度 象[8]64ꎮ 制度变迁的理论为探讨我国政府督查制度 分析ꎮ 偏重政府督查制度本身的沿革研究ꎬ缺少制 的变迁发展规律提供了基本方法ꎮ 度变迁中的规律性探索ꎻ二是关于政府督查机制模 式的特征研究ꎬ解释我国现行督促检查的工作机制 我国政府督查制度变迁发生在具体督查工作实 和工作制度[ 4] 6 ꎬ 分 析 督 查 模 式 的 类 型 和 运 作 机 制ꎻ 践中ꎬ发展于制度规范的不断演进中ꎬ体现了制度变 三是从组织发生学的角度讨论督查的发生逻辑ꎬ认 迁的一般规律ꎬ也蕴含了政府督查治理背后一般性 为督查机制是实现科层组织运动化治理的基础[ 5] 5 ꎮ 的制度逻辑[9]23ꎮ 总体来看ꎬ 我国政府督查制度变 这些研究视角多样ꎬ丰富了对政府督查的理解ꎬ但对 迁先后经历了制度孕育期、制度发展期、制度确立期 于新时代政府督查的制度变迁、实践逻辑和机制探 和制度成熟期ꎮ 讨尚有不足ꎬ本研究从制度变迁的理论视角系统回 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政府督查制度变迁的历 ( 一) 政 府 督 查 制 度 的 孕 育 期 ( 1949—1977 程ꎬ分析制度变迁中包含的路径依赖及理论逻辑ꎬ结 年) :国家“ 政治行动” 主导下的督查 合近年来我国政策执行及国务院大督查中的典型案 例讨论政府督查中的实践逻辑ꎬ并在此基础上进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ꎬ为了落实重大工作部 步提出政府督查机制的优化路径ꎬ探索中国式现代 署、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改造、整顿干部工作作风ꎬ党 化的可行性发展范式ꎮ 中央多次强调要抓好督查ꎬ 落实、 推动决策部署ꎮ 1951 年在推进“ 三反” 工作中毛泽东主席就指示过     一、政府督查制度变迁及路径依赖 “各级党委应负督促之责” ①ꎮ 这是党和国家领导人 关于督查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较早论述ꎮ 1958     制度变迁理论认为ꎬ制度变迁过程总体上被分 年ꎬ毛泽东在«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 第六条中提 成了制度存续的“ 正常时期” ( Normal Periods) 和制 到“ 中央和省一级ꎬ每季要检查一次ꎬ下面各级按情 度断裂的“ 关键节点时期” ( Critical Junctures) [6]31ꎮ 形办理” ②ꎮ 由此而言ꎬ当时的督查已经有较为明确 换言之ꎬ制度总是在路径依赖锁定的相对稳定与制 的问题指向和督查要求ꎬ督查工作对于中华人民共 度断裂的“中断—平衡” 模式下发生变迁ꎮ 制度一 和国成立后落实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实现中央政治 旦形成就会出现“ 路径依赖” 的发展轨迹ꎬ并会“ 锁 目标、促进新中国发展建设有着积极意义ꎮ 在随后 定”和不断强化ꎮ 在这一过程中ꎬ理性的行动者往 的“ 大跃进” “ 人民公社化运动” 和“ 文化大革命” ①1951 年 12 月 30 日ꎬ毛泽东在关于中央、大行政区、省市三级的一切工作部门都要向中央主席和军委主席作“ 三反” 报 告的指示中提到该要求ꎮ 参见陶炳才:« 刘少奇与“ 三反” “ 五反” 运动» ꎬhttp: / / dangshi. people. com. cn / n / 2015 / 1021 / c85037- 27722757.htmlꎮ ②1958 年 1 月 31 日ꎬ毛泽东根据新的政治经济发展形势ꎬ在 1 月召开的杭州会议和南宁会议基础上起草了« 工作方法六 十条» ꎮ 这当中包括工作方法ꎬ也包括工作要求和工作任务ꎮ 参见« 毛泽东文集» 第七卷ꎬ人民出版社ꎬ1999 年ꎬ第 312 页ꎮ

第106页

  总第 225 期            廖晓明  魏永平:我国政府督查治理的制度变迁、实践逻辑与机制优化 101 中ꎬ督查作为推动工作的要求方法得以延续ꎬ但督查 的主要 任 务 和 大 政 方 针 已 定ꎬ 关 键 是 抓 好 落 实” ꎬ 的内容转变为以政治任务督查为主ꎮ “ 各级党委和领导要直接抓决策贯彻政策落实的督 查检查ꎬ办公厅( 室) 要积极协助党委做好督查检 1949 年至 1977 年之间的督查工作处在政府督 查”ꎮ 该文件成为当时党务和政府督查工作的指导 查制度萌芽和初创时期ꎬ督查作为一种政府管理活 文件ꎬ明确了各级党委、政府的督查“ 要做什么以及 动和行政控制方式ꎬ是在国家政治行动主导下开展 如何做” 的问题ꎮ 督查工作由此呈现以下几个趋 的ꎬ体现了“政治挂帅” 的政治因素特征ꎮ 督查主要 势:一是督查机构职责明确化ꎮ 明确了督促检查是 围绕特定历史阶段的中央重大任务和决策ꎬ督查的 各级党委办公厅( 室) 的一项重要职责ꎬ督查机构需 工作方法主要是领导巡视、领导批示和工作组督导 要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开展督查ꎮ 二是督查机制协调 等ꎬ督查依 据 主 要 来 自 领 导 人 的 讲 话 和 工 作 指 示ꎮ 化ꎮ 督查机构一方面要做好本职的督查工作ꎬ另一 在党务政务还未有明确分工情况下ꎬ政府督查工作 方面要发挥其协调的作用ꎬ搞好督查检查的组织协 还缺乏行政依据和规章制度ꎬ督查工作的专业性不 调ꎮ 三是督查形式多样化具体化ꎮ 督查要贯穿于决 足、随意性较强ꎮ 策实施的全过程ꎬ渗透决策实施的方方面面ꎬ要建立 督查调研、督查建议、督查催报、督查通报等机制ꎮ ( 二) 政 府 督 查 制 度 的 发 展 期 ( 1978—1996 四是专项督查得到进一步强化ꎮ 对中央和各级党委 年) :党务督查引领下的政府督查 领导同志批示、交办事项进行专门查办是督查检查 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ꎬ也是各级党委办公机构的经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ꎬ为了更好地落实党的重 常性工作ꎮ 大决策和部署ꎬ政府督查日益成为政府落实决策的 重要工作部分ꎮ 1983 年 11 月ꎬ中共中央办公厅下 这一时期督查工作主要的发起者和推动者是党 发了« 关于 开 展 查 办 工 作 的 通 知» ꎬ 要 求 各 地、 各 部 务部门ꎬ制度规范主要创制于党的职能部门ꎮ 政府 门认真组织力量查处落实中央领导批办件和中办查 督查工作在党务督查的制度引领下开展ꎬ还没有专 办件ꎮ 各级政府随后根据要求配备了专门的人员来 门性的政府督查制度规范ꎮ 但是政府督查内容在党 负责督办相关单位和领导批示的工作ꎮ 1985 年初ꎬ 务督查基础上有所扩展ꎬ督查工作在政务工作中的 中央办公厅主持召开全国党政办公室秘书长、主任 职能地位得以提高ꎬ大多数的地区和部门都有具体 座谈会ꎬ将督查工作的内容由查办问题扩展到查办 单位和专职人员负责承办督查事务ꎬ督查工作由之 决策部署形成的文件会议的落实情况ꎮ 督查工作由 前政府办公部门的综合服务工作上升到了组织的专 “小查办”向“ 大查办” 过渡ꎬ督查内容更加丰富ꎬ督 门工作行为ꎮ 查对象更加明确ꎬ督查工作重点由批办督查转向决 策督查ꎮ 1990 年 1 月ꎬ 中央办公厅再次 召 开 秘 书 ( 三) 政府 督 查 制 度 确 立 期 ( 1997—2011 年) : 长、主任座谈会ꎬ会议强调办公厅( 室) 要充分发挥 政府重塑规范下的督查 好参谋助手、督促检查和综合协调三大作用ꎬ更加注 重对中央和各级党委重大决策、重要工作部署落实 在新公共服务理论嵌入下ꎬ“ 责任政府” “ 服务 情况的督查ꎮ 座谈会后ꎬ地方各级党委相继出台了 型政府” “ 透明政府” “ 法治政府” 的价值理念逐渐融 督促检查工作相关文件ꎬ陆续成立了办公厅( 室) 督 入我国政府的自身改革中ꎮ 政府督查逐渐成为重塑 查处或督查科等专门督查机构ꎮ 政府行为的有力手段ꎬ督查工作的实际领域不断扩 大ꎬ任务日益繁重ꎬ制度规范不断强化ꎮ 政府督查制 1992 年党的十四大开启了具有深远意义的社 度由此进入了制度变迁中的第一个关键节点ꎮ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序幕ꎬ这一改革带来了政 治体制的深层次变化ꎬ也引发了社会观念和社会价 1997 年ꎬ为进一步做好督查工作ꎬ加强国务院 值的深度转变ꎮ 为了保证改革的顺利推进ꎬ也为了 办公厅与各地区各部门督查工作的联系ꎬ国务院办 更好地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各项决策部署ꎬ1995 公厅下发« 关于加强督查检查工作联系的通知»ꎮ 年 4 月ꎬ中共中央办公厅下发了« 关于进一步加强 1998 年ꎬ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 关于加强督促检查 督促检查工作的意见(试行)»ꎮ 该文件指出ꎬ“ 全党 工作的通知» ꎬ进一步细化了政府督查的 基本要求、

第107页

102 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年第 1 期  督查内容和督查形式等ꎮ 两个“ 通知” 的下发标志 督层级监督和专门监督ꎬ改进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 着政府督查制度的正式确立ꎬ也标志着政府督查制 的监督ꎬ建立常态化监督制度” ②ꎬ需要“优化行政决 度变迁完成了党务督查引领下的制度转换ꎮ 策、行政执行、行政组织、行政监督体制” ③ꎮ 政府督 查是行政监督的基本内容ꎬ也是保证行政组织职能、 2000 年以后ꎬ一些政府和部门在政策执行中出 责任体系统一性的制约机制ꎮ 从这个意义上而言ꎬ 现的“ 重决策轻落实、重布置轻检查” 问题日益明 政府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为政府督查制度体 显ꎬ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不能得到及时 系和制度效能建设提供了基本的方向和思路ꎮ 有效落实ꎬ影响了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ꎮ 基于加强 政府督查的实际需要ꎬ2007 年国务院办公厅成立专 与此相应ꎬ面对新时代国家发展战略的决策部 职督查工作的督查室ꎬ与较早前成立的地方政府督 署ꎬ政府抓落实的任务更重、要求更高ꎬ政府督查在 查机构 共 同 构 成 了 全 国 性 的 政 府 督 查 组 织 网 络ꎮ 政府治理建设推进中的作用更加显现ꎮ 这就要求健 2008 年 10 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 关于进一步加 全督查制度和机制ꎬ不断创新督查方式ꎬ不断推进督 强督促检查 切 实 抓 好 工 作 落 实 的 意 见» ꎬ 提 出 要 通 查技术赋能ꎮ 2014 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 关于进 过落实工作责任、建立报告制度、通报制度、工作联 一步加强政 府 督 促 检 查 工 作 的 意 见» ꎬ 系 统 完 善 了 系制度来建立健全督查工作制度ꎬ要不断改进督查 政府督查制度ꎬ明确了督查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推动 工作方式方法ꎬ加强对督查制度的组织领导和督查 党和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ꎬ并要求进一步 队伍建设ꎮ 这一文件的发布从制度层面上进一步规 完善督查工作机制ꎬ建立健全督查工作制度ꎮ 同年ꎬ 范了政府督查工作ꎬ发展了督查制度ꎬ形成了政府督 国务院决定每年开展一次“ 大督查”ꎬ大督查范围覆 查系统性的制度框架ꎮ 盖了各个省( 区、市) 和各部门ꎬ内容涵盖中央决策 部署的方方面面ꎬ取得了很好的督查效果ꎬ成为政府 ( 四) 政府督查制度成熟期 ( 2012 年以来) :推 督查治理有效的一张“ 名片” ꎮ 2019 年 4 月ꎬ为创新 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督查法治化 督查形式、加大督查力度ꎬ国务院办公厅开设了国务 院“互联网 +督查” 平台ꎬ为政府大督查助力赋能ꎮ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 为进一步规范督查工作ꎬ2020 年 12 月ꎬ国务院常务 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ꎬ推进国 会议审议通过了«政府督查工作条例( 草案)»ꎬ这是 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ꎮ 自此以后ꎬ国家治 我国第一部面向政府督查工作的行政法规ꎬ规定了 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成为新时代深化改革 政府督查的任务、对象、内容、方法、程序等重要事 的主旋律ꎮ 政府治理现代化建设既是行政体制改革 项ꎬ为政府 督 查 工 作 提 供 了 法 律 支 撑 和 制 度 保 障ꎮ 的重要内容ꎬ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 政府督查治理与制度发展进入法治化的成熟期ꎮ 部分ꎮ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ꎬ政府治理现代建设以自 我革命的“ 放管服”①改革为切入点ꎬ以全面转变政 ( 五) 政府督查的路径依赖 府职能为 纲[ 10] 4 ꎬ 以 优 化 政 府 治 理 方 式 和 机 制 为 路 由制度变迁可以看出ꎬ我国政府督查制度经历 径ꎬ以建设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服务型政府为目标ꎮ 了“从无到有”“从确立到法治化” 的阶段ꎬ展现了从 改革中ꎬ“ 行政机关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 “制度从属” 到“ 制度构建” 的过程ꎮ 它是历史背景 权不可为ꎬ勇于负责、敢于担当ꎬ坚决纠正不作为、乱 与制度积淀的产物ꎬ与特定时期的政府建设、决策部 作为ꎬ坚决克服懒政、怠政”ꎬ需要“ 完善政府内部监 ①2015 年 5 月 12 日ꎬ国务院召开全国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职能转变工作电视电话会议ꎬ首次提出“ 放管服” 改革的概 念ꎮ 放管服ꎬ就是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简称ꎮ 放管服改革是党的十八大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动政府职能转变 的一项重大举措ꎮ ②参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ꎬ人民日报 2014 年 10 月 29 日第 1 版ꎮ ③参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 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ꎬ« 人民日报»2019 年 11 月 6 日第 1 版ꎮ

第108页

  总第 225 期            廖晓明  魏永平:我国政府督查治理的制度变迁、实践逻辑与机制优化 103 署等关键节点紧密相关ꎬ体现了渐进变迁为主的基 应ꎮ 从国家治理层面来看ꎬ决策与执行是国家治理 本路线和“ 路径依赖” 特点ꎮ 体系中相互依存度最高的两个有机体ꎬ制定决策和 执行政策是政府工作的两大主要内容[14]8ꎮ 从政策 从制度变迁全过程来看ꎬ政府督查制度孕育于 过程来看ꎬ政策执行是政策过程的中间阶段ꎬ是连接 早期政府督查的工作中ꎬ并没有形成专门性的制度 政策决策与政策结果的重要阶段ꎬ政策执行与政策 规范ꎮ 在党务督查制度引领下ꎬ政府督查通过制度 结果之间需要政策监督环节加以保障ꎮ 政府督查基 转换自我适应ꎬ形成自身的督查制度ꎬ并在制度回报 本目标就是推进政策落实ꎬ围绕政策执行到位展开 递增中对已形成的制度不断强化和完善ꎬ使制度内 督查ꎬ体现了政府督查的基本动力和基本思路ꎮ 再 容更加系统化和整体化ꎮ 从制度变迁的因素来看ꎬ 好的政策ꎬ如果得不到执行ꎬ也只能是一种摆设ꎬ无 制度主体中的“ 行动者” 是影响制度变迁的重要因 法实现政策的公共性意义和价值ꎮ 因此ꎬ为了规避 素ꎬ制度变迁往往受制于行动者的理性“ 算计” 和其 “ 政策悬空” ꎬ必须加强对相关政策执行主体的督促 具有的观念学习认知ꎮ 在我国“ 党政体制” [11]4 下ꎬ 检查ꎬ保证政策“ 落实、落稳、落好、落细” ꎬ打通政策 政府进行了不同时期的行政体制改革ꎬ虽然改革的 执行的“ 最后一公里” ꎮ 基本背景和主要内容有差异ꎬ但加强职能转变ꎬ建设 责任政府、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始终是政府改革建 2020 年疫情发生以来ꎬ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 设中的基本价值取向ꎮ 而政府督查实质上就是在政 响ꎬ国家陆续出台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措施ꎬ着力减 府改革驱动下通过督查方式的变革与创新实现政府 轻企业负担以激发市场活力ꎮ 但是国务院大督查中 的善政和良治ꎮ 发现一些地方在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 六稳” “ 六保” 的决策部署中不坚决、不到位ꎮ 2020 年 4 月     二、新时代政府督查的实践逻辑 22 日ꎬ安徽省怀远县出台« 怀远县应对疫情影响进 一步加强协税护税工作方案»ꎬ变相要求原来按 1%     政府督查是政府行政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ꎬ 征收率缴纳增值税的建筑业小规模纳税人申请登记 关系到政府政策执行效能和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ꎮ 为一般纳税人ꎬ按 9% 的增值税率进行纳税ꎮ 这一 “ 在一定意义上说ꎬ没有督查就没有落实ꎬ没有督查 做法与国家应对疫情出台的税费政策背道而驰ꎬ在 就没有深化ꎮ 做好督查工作ꎬ对于推动党的路线方 落实保市场主体政策中打折扣、搞变通ꎬ在执行国家 针政策和省委重大决策的贯彻落实ꎬ对于推进各级 减税降费中不落实、虚落实ꎬ影响了国家政策红利的 党委的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意义重大ꎮ” [12]4 党的十 充分释放ꎬ不利于促进经济平稳运行ꎮ 这一督查的 八大以来ꎬ在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进程中ꎬ以国务院 发现是对执行落实疫情期间党和国家具体决策部署 督查室为主体的政府督查在深入推动党中央和国务 督查检查的结果ꎮ 院重大决策部署ꎬ督促解决各地各部门政策执行中 出现的问题ꎬ实现特定时期的改革发展目标等方面 ( 二) 政府 督 查 是 以 解 决 具 体 问 题 为 导 向 的 治 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功能ꎮ 从近些年来国务院大督 理行动逻辑 查中曝光的典型案例来看ꎬ政府督查体现了鲜明的 时代特征和实践逻辑ꎮ 问题导向既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ꎬ更是解决 问题的具体工作方法ꎮ “ 民之所盼ꎬ政之所向”ꎬ政 ( 一) 政府 督 查 是 以 推 进 政 策 落 实 为 驱 动 的 政 府督查工作始终以问题为导向ꎬ突出问题意识ꎬ瞄准 策执行逻辑 问题靶向ꎬ以解决政策落实中关乎人民群众和市场 主体等在内的“痛点、难点、堵点” 问题为治理行动ꎬ 在政府督查实践中ꎬ确保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 通过政府治理行动实现政府治理有效ꎮ 问题把握不 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始终是政府督查的“ 源驱动”ꎮ 精ꎬ抓得不准ꎬ会直接影响督查的方向和目标ꎬ影响 政策落实不到位、政策执行偏差是政策执行中的经 督查的实际效果ꎮ 近些年督查工作中发现了政策落 常性问题ꎮ 这一问题的出现是政府科层实际运作中 实中“ 怕” “ 慢” “ 假” “ 慵” “ 散” 等政策行为以及在此 委托代理关系“契约缺位” 的反映ꎬ会导致政策执行 基础上形成的各种推诿扯皮、敷衍塞责的官僚主义、 中的“政策阻滞” 和政策初衷远离政策方向的负效

第109页

104 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年第 1 期  形式主义作风问题ꎮ 这些问题一方面极大制约了政 执行困难问题ꎬ很大程度上与政策本身的不完善有 策执行效果的达成ꎬ带来了政策效益的递减ꎬ妨碍了 关ꎬ这为政策优化提供了基本面向ꎮ 政府督查对象 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协调有效推进ꎬ加大了政策执 是政策执行者ꎬ督查的内容是政策落实情况ꎮ 督查 行的难度ꎻ另一方面降低了政府的执行力ꎬ损害了政 与调研相结合是政府督查内在的内容和目的ꎬ督查 府的公信力ꎬ严重制约政府治理现代化的建设ꎬ也严 既着眼于当前问题的解决ꎬ也着眼于后续政策的完 重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ꎮ 以问题为导向的政府督查 善ꎮ 督查机构除了完成督查的一般工作外ꎬ还需要 治理行动逻辑ꎬ就是要从问题出发ꎬ问题出在哪ꎬ督 随时根据督查的需要提出督查建议、开展督查调研ꎮ 查指向哪ꎬ“ 奔着问题去ꎬ带着问题走”ꎬ“ 跟着问题 为了保证督查的客观性真实性ꎬ督查人员需要对核 走ꎬ盯着问题改” ꎬ把解决政策落实中的问题 作为政 查的问题广泛听取和征求意见ꎬ搜集最真实最全面 府督查的起点和归宿ꎬ以问题为切入口开展政策治 的第一手信息ꎬ并透过问题的表象探究问题背后的 理行动ꎮ 深层次原因和规律ꎬ找到政策执行的漏洞ꎬ为领导和 决策部门提 出 政 策 优 化、 政 策 调 整 的 建 议 和 方 案ꎮ 2020 年安徽怀远县以财力紧张为由ꎬ在企业身 具体而言ꎬ督查调研就是通过对政策执行者和政策 上打起“小算盘”、征收“ 过头税”ꎬ想方设法切市场 利益相关者的走访调研ꎬ及时收集政策的相关信息ꎬ 主体的“ 蛋 糕” ꎬ 抬 高 了 企 业 纳 税 成 本ꎬ 增 加 了 企 业 了解政策执行的效果ꎬ掌握政策本身的缺陷ꎬ经过反 负担ꎮ 这些问题引起了市场主体的极大不满ꎬ不仅 馈沟通机制ꎬ形成优化决策的政策动议ꎬ推进追踪决 没有在特殊情况下帮助企业纾困ꎬ反而抑制了市场 策或者重新决策ꎮ 另一方面督查机构还可以通过督 活力ꎮ 2019 年国务院第六次大督查通报的“ 云南省 查发现地方出台的政策缺陷ꎬ为当地的科学决策和 昭通市镇雄县有关部门和单位不作为慢作为致使群 政策执行提供更加规范、更加精准的决策依据ꎮ 怀 众 11 年办不下 1 张林权证” 问题ꎬ是典型的懒政怠 远县在“ 协税护税” 中出台的一些政策是“ 任性决 政和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损害企业和群众利益的 策” 的一种 体 现ꎬ 根 本 上 说 是 对 国 家 政 策 的 一 种 变 问题ꎮ 政府督查就是典型问题为切入点ꎬ不但要解 相执行ꎮ 在督查部门的监督建议下ꎬ怀远县准确理 决督查已发现的问题ꎬ还要警示和杜绝类似问题的 解和把握国家减税政策的初衷ꎬ及时总结政策执行 出现ꎮ 政府督查通过督促和检查解决政策落实问 和决策的经验与教训ꎬ改进该政策的不足与缺陷ꎬ让 题ꎬ推进各级政府和部门严格落实中央和国务院的 市场主体真正渡过难关ꎮ 重大决策部署ꎬ祛除政策落实中的不良作为ꎬ以提高 公众对政府的满意度ꎬ增强对政府的信任ꎮ ( 四) 政府 督 查 是 以 促 进 依 法 行 政 为 指 向 的 权 力规范逻辑 ( 三) 政府 督 查 是 以 完 善 政 策 为 面 向 的 决 策 优 化逻辑 政府督查具有整体性、方向性、全局性特点ꎬ服 务于政府系统管理活动ꎮ 在依法行政的实践中ꎬ政 决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ꎬ任何一项政策出台并 府督查是政府践行法治行为的基本路径ꎬ也是健全 不意味着政策就已经达到十全十美ꎬ政策决策是对 行政监督体制的重要内容ꎬ对于提高政府运转的行 未来情势预测基础上的决定ꎬ是一种非完全理性的 政效能、保障各项政策的政令畅通和推进政府的依 决策过程ꎮ 从政策体系来说ꎬ一些带有战略性的宏 法履职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ꎮ 构建法治政府要求 观决策还需要大量的具体政策加以支撑ꎮ 制定政策 政府坚持法治思维ꎬ严格履行职责和谨慎使用权力ꎬ 除了在事前要进行大量的调研和征求意见ꎬ更要在 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ꎬ法无授权不可为”ꎮ 在全面 政策执行实践中不断调整以适应实际情况的改变ꎮ 深化改革的今天ꎬ我国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制度框 政府督查是贯穿于政策制定、执行、反馈全过程的系 架已经基本形成ꎬ但依法行政的制度供给还不够ꎬ法 统行为ꎬ除了 有 推 进 政 策 落 实 的 基 本 逻 辑 外ꎬ 还 有 治政府建设的“ 软性” 条件还不完全完备ꎬ政府权力 “ 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中的辅政建言作用” [13]43 运行的监督管理还不到位ꎮ 政府督查是行政监督的 的优化决策逻辑ꎮ 关键环节ꎬ也是政府组织系统以“ 刀刃向内” 开展的 政府大督查中发现的一些政策执行偏差、政策

第110页

  总第 225 期            廖晓明  魏永平:我国政府督查治理的制度变迁、实践逻辑与机制优化 105 上下监督、自我监督与自我革新ꎬ推进政府有效、有 层压实地方政府的督查职责ꎮ 各级督查机构在政府 力作为的重要手段和方式ꎮ 从大督查中发现的大量 办公厅的综合协调之下根据党和政府的决策部署明 问题可以看出ꎬ监管机制不健全、监管滞后、监管缺 确工作要求ꎬ适时提出督查建议ꎬ确定督查方案开展 位等行政权力行使不规范依然是其产生问题的基础 督查工作ꎮ 为提高政府督查的效能ꎬ解决督查中的 根源ꎮ 形式主义以及“ 重复督查、多头督查、越权督查” 等 问题ꎬ还需建立起系统性和整体性督查方案协商机 2020 年 1 月国务院督查室通报了“ 广东省普宁 制ꎬ要在国务院统一协调下ꎬ界定中央政府与各级政 市和惠来县违法买卖‘ 路牌’ 严重超限超载等货运 府及其所属 部 门 的 督 查 事 项、 督 查 时 间、 督 查 主 体 行业乱象问题” 的督查情况ꎮ 督查发现当地砂石货 等ꎬ做到“ 精 简 督 查、 有 序 督 查、 协 同 督 查” ꎬ 增 强 督 运司机交保护费买“ 路牌” 进行超限超载现象普遍 查工作的专业性和权威性ꎬ提高督查质量ꎮ 另一方 且严重ꎬ非法改装、非法贩油肆虐猖獗ꎬ执法部门包 面需要将政府督查嵌入整个国家政治体制的框架 庇纵容问题长期存在ꎮ 这些问题的出现根本上说是 下ꎬ完善政府督查机构与党和国家相关监督检查部 地方政府部门违反了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则ꎬ违背了 门之间的贯通协调机制ꎬ建立起政府督查与党的纪 法治政府的“ 法治” 要义ꎬ其后果是减损了国家法规 检部门、组织部门、国家监察部门、审计部门等共同 的权威性ꎬ破坏了法治生态环境ꎮ 通过政府督查ꎬ地 合作的工作机制ꎬ整合资源、凝聚合力ꎬ构建“ 多元 方政府及相关主体能够做到“ 照单全收” ꎬ立即停止有 主体协同督查” 格局ꎬ构建问题发现、问题处理和问 关违规行为并严肃开展自查整改ꎬ检视行政权力的使 题转接机制ꎬ完善解决跨部门、跨地区复杂问题的协 用ꎬ约束行政权力的边界ꎬ强化依法行政的原则ꎻ另一 调联动机制ꎬ做到督查“ 不留死角、不留盲区”ꎬ推进 方面通过检查政策落实情况ꎬ发现和发掘政策落实 政府督查效应递增ꎮ “ 变调” 背后的权力使用不当根源ꎬ并通过收集到的各 种违法乱纪的关联线索ꎬ协同监察部门将这些线索加 ( 二) 健全督查信息的多元反馈机制 以汇总分析与治理ꎬ共同推动政府依法行政ꎮ 信息反馈机制既是链接督查主体和客体之间信 息交互的纽带和桥梁ꎬ更是保证政府督查工作开放     三、政府督查治理的机制优化 性、监督性的必要机制ꎮ 健全督查信息的反馈机制 就是实现督查机构、督查对象、社会公众和市场主体     政府督查制度变迁是政府督查制度不断发展完 等之间的督查信息能够在“ 上下” 和“ 内外” 两个方 善的依据和动力ꎬ政府督查实践所蕴含的逻辑则是 向顺畅流动ꎬ形成“ 督查线索来源多样、督查问题清 推进政府督查治理机制不断优化的方向ꎮ 在政府督 楚、督查过程明白、督查结果真实” 的信息交流沟通 查已经进入政府治理现代化建设和督查工作法治化 管道ꎬ保证督查过程和结果的真实性、客观性、公正 的背景下ꎬ为保证督查实效ꎬ实现督查目标ꎬ基于当 性ꎬ提升督查的公开透明度和督查效率ꎬ增强政府督 前督查的实际需要和实践经验ꎬ政府督查治理还需 查本身接受社会监督的主动性ꎮ 一是督查机构在督 要进一步构建并优化政府督查过程中的各种运行机 查的整个过程中需及时将督查每个阶段的信息向上 制和工作机制ꎬ以增强政府督查治理的能力和效力ꎮ 呈报给本级人民政府或本级人民政府首长ꎬ让上级 随时掌握和了解督查进展及督查结果ꎮ 二是在督查 (一) 完善督查工作的协调协同机制 调查中ꎬ督查对象需要向督查机构及时准确真实全 政府督查既是政府内部行政管理活动中的一部 面提供各种政策落实和履职作为情况等信息ꎬ主动 分ꎬ又是整个国家政权体制的一部分ꎮ 因此要发挥 反馈关于被询问、被调查、被催办的相关信息ꎮ 三是 好政府督查的作用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政府督查组 在督查结束后ꎬ督查机构需对督查对象反馈督查事 织的工作协调协同机制ꎬ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 项相关的督查结论和建议ꎬ督查对象对督查结论有 责、政府办公厅( 室) 综合协调、督查机构具体执行 异议的可以在规定时限内申请复核ꎮ 四是政府与社 的工作体系和工作方式ꎮ 一方面要完善各级政府主 会之间需要建立起多渠道的政府督查信息发布通告 要负责人为督查领导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机制ꎬ在国 务院统一领导下凸显地方政府督查的主体责任ꎬ层

第111页

106 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年第 1 期  渠道ꎬ形成督查信息“内外” 相通的政务信息共享机 督查反馈等环节ꎮ 因此ꎬ搭建起政府和公众的沟通 制和督查线索的收集机制ꎮ 对于百姓关心、关注的 桥梁有利于加深公众对于政府督查的理解ꎬ也有利 督查事项ꎬ督查机构还需通过官网和其他媒介及时 于扩大公众参与政府督查ꎮ 扩大公众参与技术赋能 将督查工作进度、督查结论等告知公众ꎮ 的政府督查机制ꎬ需要充分利用现代数字驱动政府 变革的有利时机ꎬ以数字政府建设为基础ꎬ重塑政府 ( 三) 强化 督 查 结 果 正 向 激 励 与 负 向 惩 戒 相 结 督查流程ꎬ建立起多样化的公众参与政府督查的技 合的结果应用机制 术平台ꎬ联通各级政府与部门在政府督查中的公众 参与渠道ꎬ充分利用数据为政府督查服务ꎬ实现科层 政府督查面对的是所有被督查的对象和社会公 体系与互联网督查双重渠道的协同与互补[14]141 ꎬ全 众ꎬ针对的是每一时期党和国家的决策部署落实情 面提升政府督查治理的能力ꎮ 为此ꎬ应在已有的技 况ꎮ 督查结果正向激励与负向惩戒相结合的应用机 术基础上根据督查的需要ꎬ构建大数据驱动的政府 制是督查运行中的奖惩机制ꎬ体现了结果导向、问题 督查机制ꎬ优化以国务院“ 互联网+督查” 为主体的 导向与目标驱动的督查治理价值ꎮ 正向激励是一种 督查载体和平台ꎬ让“技术督查” 成为公众参与政府 政策引导ꎬ目的是让政策执行者坚决落实党和国家 督查的常态化方式ꎮ 通过数字技术赋能和扩能ꎬ公 决策部署ꎬ明确政策方向和目标ꎮ 负向惩戒是一种 众对于政策落实中的诉求可以更加便捷抵达政府督 压力传导ꎬ形成一种氛围ꎬ让政策执行者清楚不当政 查机构ꎬ避免一些政府及部门通过其他方式去消解 策落实带来的后果和应承担的责任ꎬ从而规避政策 和截留公众反映的政策落实问题ꎬ形成问题发现、问 执行偏差ꎮ 2016 年起国务院办公厅形成的有关督 题解决、问题整改的“ 一竿子插到底” 的督查模式ꎬ 查激励与惩戒双管齐下的督查结果应用机制ꎬ调动 做到“ 事事 有 回 应ꎬ 件 件 有 着 落” ꎬ 让 公 众 切 身 体 会 了地方政府政策执行积极性ꎬ引导了政策执行者的 到政府督查在身边ꎮ 正确执行观ꎬ同时推动问责一批履职不力、落实不力 的责任人ꎬ鞭策了各级各类干部担当作为ꎮ 在此基     四、结语 础上还需强化奖惩结合的结果应用机制ꎬ一体推进 督查结论与督查结果应用的有效衔接ꎮ 一方面需要     政府督查治理是新时代我国政府治理现代化建 在顶层设计上进一步完善包括物质激励、精神激励、 设的重要内容ꎬ关系到政府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政府 政策优惠在内的激励体系ꎬ补全激励短板ꎬ细化奖励 治理能力的全面提升ꎮ 政府督查既是督查制度变迁 项目ꎮ 围绕政府督查的重点任务和重点事项ꎬ结合 中的制度产物ꎬ也是政府管理活动和政府建设中的 绩效考核的要求ꎬ设计科学合理的激励举措ꎮ 奖励 一项具体实践工作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政 既要体现激励的总体目标ꎬ也要反映具体政策执行 府督查制度变迁过程为新时代政府督查治理提供了 组织者、参与者担当作为带来的预期收益ꎮ 加强对 充足的制度依据和来源ꎮ 面对新的国家发展战略和 督查中发现的政策执行中的典型合理建议及时总结 各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ꎬ以国务院办公厅 和完善ꎬ并给予相应的推广复制ꎬ做好示范效应ꎮ 另 督查室为主体开展的一系列督查工作有力推进了各 一方面ꎬ需要进一步加大负向惩戒追责力度ꎬ建立督 级政府及其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 查问题清单制度和问题销账制度ꎬ对于政策落实不 策部署ꎬ成为政府治理的重要“ 抓手”ꎬ也有力“ 提升 力、懒政怠政不作为以及“ 督而不整ꎬ查而不改ꎬ改 了政 府 服 务 能 力、 治 理 能 力、 决 策 能 力 和 监 管 能 而不实” 的情况ꎬ依据其问题性质与程度ꎬ结合相关 力” [15]10ꎮ 政府治理现代化建设需要把马克思主义 的规范规定启动问责ꎬ精准追责、严厉惩戒ꎬ让督查 基本原理与中 国 具 体 实 际 相 结 合[ 16] 10 ꎬ 面 对 政 策 落 中的惩戒起到震慑效应ꎮ 实和政策执行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和问题ꎬ政府督查 要遵循政策落实、问题导向、优化决策和规范监督的 ( 四) 扩大公众参与的数字技术赋能机制 实践逻辑ꎬ体现新时代政府督查的政治性、人民性和 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的公众 聚焦性的时代特点ꎮ 政府督查作为政府自我监督的 参与彰显了公众民主权利的主体性ꎮ 公众参与政府 督查主要表现在督查过程中问题的发现、问题调查、

第112页

  总第 225 期            廖晓明  魏永平:我国政府督查治理的制度变迁、实践逻辑与机制优化 107 一种重要手段ꎬ面对政府深化改革遇到的难题ꎬ还需 [6]何俊志. 结构、历史与行为: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范式 要在推进法治化的督查过程中优化各种机制ꎮ 完善 [ J] .国外社会科学ꎬ2002(5) . 督查组织与其他组织之间的贯通协调机制以凝聚合 力、精准督查、协同督查ꎬ增强政府督查的权威和效 [ 7] 刘圣中. 时 间 中 的 政 治: 历 史 制 度 主 义 的 制 度 历 史 分 析 能ꎻ健全督查信息反馈机制以更好保证督查的透明 [ J]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ꎬ2009(2) . 性ꎬ提升督查本身的公信力ꎻ强化奖励与惩戒在政府 督查结果应用中的机制ꎬ以推动政府督查工具属性 [8]周光礼ꎬ吴越. 我国高校专业设置政策六十年回顾与反 的作用发挥ꎻ扩大并赋能在数字政府建设中公众参 思: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 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ꎬ 与政府督查的平台和路径ꎬ为政府督查提供问题线 索和监督网络渠道ꎮ 2009(5) . [ 9] 陈世香ꎬ邹胜男. 制度变 迁视角 下中国 制 度 改 革 研 究:一 参考文献: 个整合性分析框架[ J] .求实ꎬ2022(6) . [ 1] 尹利民ꎬ田雪森. “ 责任兜底” :基 层政 府的避 责行为 与逻 [10] 石佑启.以转变政府职能为纲 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J] . 辑:基于 J 县精准扶贫实践的经验分析[ J].南昌大学学 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ꎬ2021(6) . 学术研究ꎬ2019(10) . [11] 景跃进ꎬ陈明明.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M] . 北京:中国 [2]汤敏轩.公共政策失灵:政策分析的一个新领域[ J].中国 行政管理ꎬ2004(12) . 人民大学出版社ꎬ2016. [12] 习近平.没有督查就没有落实:在与浙江省委督查室干 [3]李瑞昌. 中国公共政策实施中的“ 政策空转” 现象研究 [ J] ꎬ公共行政评论ꎬ2012(3) . 部座谈会上的讲话[ J] .秘书工作ꎬ2015(1) . [13] 李军鹏.推进政府督查工作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 J] .中 [4]徐湘林.新时期我国督查制度和运行机制的再认识[ J]ꎬ 中国行政管理ꎬ2019(12) . 国党政干部论坛ꎬ2021(3) . [14] 陈水生. 技术督查:基于国务院大督查的 “ 互联网 + 督 [5]陈家建.督查机制:科层运动化的实践渠道[ J].公共行政 评论ꎬ2015(2) . 查” 运作机制创新[ J] .行政论坛ꎬ2020(3) . [15] 张定安ꎬ彭云ꎬ武俊伟.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ꎬ推进政 府治理现代化[ J] .中国行政管理ꎬ2022(7) . [16] 李华文ꎬ陈宇翔.实事求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百年 历程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J].湖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 版) ꎬ2021(4) . The Institution ChangeꎬPractical Logic and Mechanism Optimization of China’ s Government Supervision and Governance LIAO Xiao-ming  WEI Yong-ping ( School of Public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ꎬNanchang UniversityꎬNanchang 330031ꎬChina) Abstract: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ꎬ government supervision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solving policy bottlenecksꎬ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ꎬand safeguarding the authority of the central policy.It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an important way and tool to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 s government governanc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stitutional changeꎬthe government supervision has generally expe ̄ rienced the following stages:the gestation period under the guidance of national “ political action” ꎬthe development period under the guidance of party affairs supervisionꎬthe establishment period under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gov ̄ ernment and the maturity period under the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The government supervision in the new era is an innovation based on the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original supervision system.It has formed a practical logic driven by the promotion of policy implementationꎬguided by the solution of specific problemsꎬorien ̄ ted by the optimization of policy decision -making and directed at the administration according to law. To promote government supervision and governanceꎬwe need to further improve the coordination and coordination mechanism of supervision organizationsꎬimprove the multiple feedback mechanism of supervision process informationꎬstrengthen the application mechanism of combining positive incentives and negative punishment of supervision resultsꎬand en ̄ hance the technical enabling mechanism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Key words:government supervisionꎻ government executive powerꎻreward and punishmentꎻ technology empow ̄ erment (责任编辑  陈世华)

第113页

第 54 卷第 1 期          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年 2 月   JOURNAL OF NANCHANG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元宇宙意识形态风险的生成诱因、 样态呈现及其治理逻辑 刘  康 ( 菏泽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ꎬ山东 菏泽  274000)     摘  要:作为具有潜在战略意义的新兴领域ꎬ元宇宙不仅充满机遇而且暗含风险ꎬ必须做出前瞻性的风险研判 并谋划如何治理ꎮ 元宇宙固有的空间拓展、去中心化、虚拟生存、数字沉溺与意识形态的主权性、主导性、凝聚性、 认同性形成对立ꎮ 在资本技术扩张共谋、去中心化群体共创、虚拟化身跨界共存和沉浸体验具身共在等诱因的作 用下ꎬ生成了新生场域失落、主流话语式微、价值引领失焦与思想传导弱化等意识形态安全风险ꎮ 为此ꎬ需要遵循 权衡利弊ꎬ趋利避害的辩证思维方法ꎬ构建基于夯实阵地建设、凝聚治理合力、整合价值引领和重构认知情境的元 宇宙意识形态风险治理框架ꎬ使元宇宙这一新的“ 变量” 转化成为巩固意识形态安全、凝聚主流价值共识的最大 “ 增量” ꎮ     关键词:元宇宙ꎻ意识形态风险ꎻ生成诱因ꎻ风险样态ꎻ治理逻辑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0448(2023)01-0108-11     作为一个颠覆性概念ꎬ元宇宙自 2021 年以来受     一、问题的提出 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ꎬ引发了新一轮的舆论热议、 学界争论和资本投入ꎬ并逐渐成为国与国之间博弈     (一)何谓元宇宙:虚实融生的超越时空 的新场域ꎮ 元宇宙拓展了人类生存的时空边界ꎬ并 中文语境中的“ 元宇宙” 译自英文 Metaverse 一 在此过程中塑造和改变着人们的行为模式、思维方 式和价值观念ꎮ 与此同时ꎬ隐藏在其中的数字资本 词ꎬ由前缀“ Meta” ( 超越) 和词根“ Verse” ( 宇宙) 组 扩张、多元博弈失范、虚拟现实疏离和沉浸体验成瘾 合而成ꎬ意为人类既要在自然宇宙之中生存ꎬ又要跨 等诸多风险诱因也随之显现ꎬ成为多种意识形态风 越自然宇宙的时空限制和实践疆界ꎬ从而产生超越 险叠变的新场域ꎮ 传统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的方 自然宇宙的意义与价值ꎮ 式与理念面临失效困境ꎬ对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构成 重大挑战ꎮ 2022 年ꎬ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ꎬ 由于元宇宙仍然是一个不断演化、动态发展的 全党必 须 “ 主 动 识 变 应 变 求 变ꎬ 主 动 防 范 化 解 风 新概念ꎬ迄今为止ꎬ尚未形成精准、统一、权威的定 险” [1]28ꎮ 因此ꎬ高度关注元宇宙这个新的“ 变量” ꎬ 义ꎮ 学术界和业界存在新互联网说、数字社会说、平 做出前瞻性的风险研判并谋划治理ꎬ是防范和化解 行时空说、虚 实 相 融 说 等 多 种 解 释 范 式ꎬ 虽 众 说 纷 意识形态领域重大风险的战略需要ꎮ 纭ꎬ莫衷一是ꎬ但对元宇宙关键特征和基本要素又存 在共同指向ꎮ 普遍认为元宇宙是与现实世界相互交 融的数字虚拟空间ꎬ勾勒和描述了既不同于现实时 收稿日期:2022 - 12 - 12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全媒体时代意识形态风险的生成机理及治理路径研究” (21BKS117) ꎮ 作者简介:刘康(1981—) ꎬ男ꎬ山东定陶人ꎬ副教授ꎬ法学博士ꎬ从事网络意识形态风险治理研究ꎮ

第114页

  总第 225 期            刘康:元宇宙意识形态风险的生成诱因、样态呈现及其治理逻辑 109 空ꎬ更有别于人类此前所接触的其他虚拟空间的新 在元宇宙之中ꎮ 特征ꎮ 在综合现有研究的学术定义和产业实践的基 一方面ꎬ元宇宙中的意识形态是对现实秩序与 础上ꎬ可以对元宇宙的核心特征做出如下勘定:①虚 实相融共生:元宇宙超越了虚拟空间和现实世界的 价值体系的“ 映照”ꎮ 尽管元宇宙有超越现实世界 二分法ꎬ通过经济、社交、身份系统将虚拟与现实密 的愿景与魅力ꎬ但行为主体仍然是真实世界里的人ꎮ 切融合[ 2] 7 ꎻ②群 体 共 创 共 享: 借 助 于 区 块 链 去 中 心 元宇宙的思想观念与价值追求亦是现实世界以人为 化的技术特点ꎬ元宇宙中的参与者能够共同创造内 主体的映射与延伸ꎮ 因此ꎬ不可能脱离现实世界而 容、共同分享成果、共同参与治理ꎻ③虚实身份重叠: 完全重建一套全新的观念系统与价值体系ꎬ相反ꎬ现 用户能够以数字身份在虚拟和现实中自由穿梭ꎬ最 实世界一定领域和阶段的价值观念、秩序意识与话 大限度地突破人类自身在真实世界的种种局限性ꎻ 语结构会被移植和带入元宇宙之中ꎮ ④深度沉浸体验:元宇宙拓展了人类的感官维度ꎬ使 用户的认知体验呈现出完全的沉浸感ꎬ最终ꎬ实现现 另一方面ꎬ元宇宙发展过程中资本、技术和媒介 实感知与虚拟体验的无缝结合ꎮ 这四大关键特征也 的交织叠加ꎬ不断催生和重塑着与之相适应的意识 是元宇宙超越当前互联网和已有虚拟空间的独特优 形态ꎮ 意识形态是与社会经济基础相对的思想和政 势所在ꎮ 治上层建筑ꎮ 元宇宙不仅建立在人工智能、区块链 等技术基础上ꎬ同时也构建了一套新的经济和社会 综上所述ꎬ元宇宙是通过各种数字信息技术的 系统[4]49ꎮ 随着社会的智能化、主体的数字化、身体 综合集成与整合ꎬ对现阶段已有虚拟空间进行升级ꎬ 的虚拟化程度不断加深ꎬ社会结构、生活形态和权力 实现现实世界与虚拟时空的高度互嵌与融通ꎬ进而 关系被重构ꎬ元宇宙中的思想理念、价值观念、道德 成为基于现实世界又超越现实世界、与现实世界融 规范亦随之变化ꎬ逐渐形成一套元宇宙所特有的文 合共生的新型数字虚拟宇宙ꎮ 元宇宙是一种生成 化规范、价值观念和信仰框架ꎬ这将与一切旧的、传 ( becoming) 的 过 程ꎬ 而 不 是 一 种 存 在 ( being) 的 事 统的思想产生巨大差异ꎮ 物[3]100ꎮ 目前ꎬ元宇宙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ꎬ但伴随 着数字技术的迭代革新ꎬ元宇宙也逐渐从概念走向 可以说ꎬ在技术迭代和虚实融合的塑造下ꎬ元宇 现实ꎮ 宙中的意识形态形成了独特表现样态:既具有现实 性又具有虚拟性ꎬ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又具有与现实 (二) 元 宇 宙 的 意 识 形 态 属 性: “ 映 照 ” 与 的互动性ꎬ在保留现实世界意识形态基本特征的同 “ 重塑” 时又具有自身的特点ꎮ 其实质是现实意识形态在元 宇宙中的映照和重塑ꎮ 元宇宙概念的流行背后显示着人类对于开拓生 存空间的本能追求ꎬ蕴含着技术迭代与构建新型实 ( 三) 元宇宙意识形态风险治理议题锚定 践空间的需求ꎬ同时受到商业资本扩张与虚拟经济 所谓意识形态风险ꎬ就是指意识形态工作领域 发展的推动作用ꎮ 但是ꎬ我们要深入探讨元宇宙ꎬ就 中存在的可能对国家政治安全造成重大影响的各类 不能停留在其技术化和景观化的表面ꎬ而应审思在 不确定性因素的总和[5]38ꎮ 作为现实世界的延伸与 这个概念背后的深层次内涵ꎮ 虽然元宇宙是一个可 拓展ꎬ元宇宙存在着典型的“ 双刃剑” 效应ꎬ所带来 能超越真实世界的虚拟世界ꎬ人们能够体验具有超 的巨大机遇和颠覆性作用既值得期待ꎬ又在政治、经 越性、颠覆性和多样性的技术想象ꎬ但是其生成逻辑 济、法律、道德等方面引发一系 列 的 治 理 风 险[6]2ꎮ 和发展逻辑并没有超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论 现实世界的意识形态安全风险及其治理问题ꎬ在元 域ꎬ仍然体现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 宇宙中也会继续存在ꎬ或与现实世界的治理问题相 定上层建筑的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ꎮ 其底层逻辑 似ꎬ或呈现新的问题形态ꎬ正如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 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在数智时代的新一轮结合ꎬ 报告中强调:“ 意识形态领域存在不少挑战ꎮ” [1]14 因 因此ꎬ也就不可能超越人类生活的基本问题ꎮ 资本、 此ꎬ必须发扬主动精神和前瞻思维ꎬ对主流意识形态 技术、媒介与意识形态的相互影响仍然递归地发生 在元宇宙时代面临的风险挑战进行准确研判ꎬ并进 行有效治理ꎬ才能确保党和国家事业稳步前进ꎮ

第115页

110 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年第 1 期  在对既往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发现ꎬ当前有     二、 元 宇 宙 意 识 形 态 风 险 的 生 成 关元宇宙的研究大多聚焦于元宇宙的产业布局、技 诱因 术基础与应用场景模式的分析ꎬ而元宇宙意识形态 安全风险则鲜少专门探析和系统讨论ꎬ与此话题相     习近平明确指出:“ 维护网络安全ꎬ首先要知道 关的研究主要呈现三条脉络:一是批判元宇宙无序 风险在哪里ꎬ是什么样的风险ꎬ什么时候发生风险ꎬ 扩张带来的风险ꎮ 吴宁、刘金凤认为元宇宙为资本 没有意识到风险是最大的风险ꎮ” [13] 由于元宇宙与 向政治领域 扩 张 提 供 了 契 机[ 7] 9 ꎻ 张 爱 军、 刘 仕 金 认 生俱来的特征以及与现实世界规则的叠加ꎬ元宇宙 为在缺乏正义价值引领的情况下ꎬ元宇宙可能会被 固有的空间拓展、去中心化、虚拟生存、数字沉溺与 资本、技术等优势主体滥用ꎬ 弱化人的主体性[8]62ꎮ 意识形态的主权性、主导性、凝聚性、认同性形成对 二是聚焦元宇宙对意识形态安全的具体挑战ꎮ 蒙怡 立ꎬ进而演化为意识形态安全的新生风险ꎮ 必须增 馨认为历史虚无主义、民粹主义和恐怖主义对元宇 强忧患意识和前瞻思维ꎬ清醒认识到元宇宙中意识 宙的意识 形 态 安 全 构 成 威 胁[ 9] 42 ꎻ 胡 乐 乐 认 为 元 宇 形态风险的生成诱因ꎮ 宙带来了意识形态、国家安全、网络成瘾、数据隐私 等重大风险挑战[10]102ꎮ 三是关注元宇宙的主流意识 ( 一) 资本技术扩张共谋:资本逻辑与数字殖民 形态安全的建构ꎮ 赵金莎认为要以主动的姿态提前 元宇宙的构建与运转离不开技术迭代和资本增 构建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元宇宙意识形态 殖的逻辑推动ꎬ但由于资本和技术的逐利性ꎬ它们在 阵地[ 11] 10 ꎻ严小十提出立足顶层设计探索元宇宙空间 建构元宇宙的同时也从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去塑造 治理ꎬ有助于在元宇宙时代掌握话语权[ 12] 31 ꎮ 它ꎬ表征了隐形和变异的技术霸权和数字殖民ꎮ 元 宇宙的发展就此陷入现代悖论:既要借助资本和技 已有研究成果为本研究提供了有益参考与思考 术的力量构建想象中的乌托邦ꎬ又由于资本逻辑的 基点ꎬ但仍存在较大的深入空间:①在理论基础上ꎬ 本性而迷失发展的应有之义ꎮ 因此ꎬ必须认清作为 对元宇宙基本特性与意识形态风险生成之间的具体 技术逻辑与平台资本双重建构的元宇宙ꎬ才能认清 影响机理缺乏深入分析ꎬ尚未充分揭示元宇宙意识 其本质ꎮ 形态风险生成逻辑ꎻ②在现象梳理上ꎬ对元宇宙引致 资本逻辑在元宇宙仍然处于支配地位ꎮ 在利益 的意识形态风险样态多为基于单一维度的碎片化分 的驱动下ꎬ大量企业和资本涌入元宇宙产业ꎬ与资本 析ꎬ缺乏更为深入的剖析与梳理总结ꎻ③在治理路径 追求更高投资回报和利润增长的逐利本性密切相 上ꎬ往往偏重对传统互联网意识形态风险治理理论 关ꎮ 但资本逐利本能背后的思维逻辑、价值判断和 与实践的移植ꎬ基于元宇宙特性“ 对症下药” 的针对 行为方式也深刻地影响并塑造着元宇宙的发展ꎮ 资 性治理机制设计和治理体系构建仍有待开拓ꎮ 本主义将元宇宙营造成一个让公众痴迷沉醉并寄予 美好想 象 的 自 由、 平 等、 多 元、 开 放 的 “ 数 字 乌 托 由上可见ꎬ元宇宙意识形态风险的生成理路、样 邦”ꎮ 但对资本数量占有的差异和对数字技术掌控 态呈现与治理逻辑这三个层次的疑惑与困境ꎬ具有 的不对称ꎬ必然会造成元宇宙主体之间话语权的势 强烈的问题导向和鲜明的现实意义ꎬ也构成了本研 差ꎮ 拥有资本和技术优势的一方在实际上左右着元 究试图回答的主要问题ꎮ 鉴于此ꎬ本研究聚焦于元 宇宙中话语权力和精神生产ꎬ打破了元宇宙中的平 宇宙意识形态风险及其治理ꎬ从元宇宙意识形态风 等、公平的应然状态ꎬ影响元宇宙中精神文化生产的 险的特殊性出发ꎬ以系统辩证的方法ꎬ厘清元宇宙意 价值导向ꎬ干扰用户的价值判断ꎮ 识形态风险的生成理路和基本样态ꎬ并寻求风险治 元宇宙成为资本殖民扩张的新场域ꎮ 正是基于 理的有效策略ꎮ 对这些基础性问题的回答ꎬ将有助 数字资源和技术领域的不平等ꎬ数字资本主义以元 于夯实学术研究基础ꎬ并对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领域 宇宙作为新殖民地形态ꎬ采取全新的方式推行殖民 重大风险、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提升风险治理能力提 掠夺ꎬ反映了资本主义的扩张性和霸权性ꎬ人类历史 供参考ꎮ 也由此进入了元宇宙数字殖民时代ꎮ 数字殖民有两

第116页

  总第 225 期            刘康:元宇宙意识形态风险的生成诱因、样态呈现及其治理逻辑 111 重逻辑:一方面ꎬ对经济利益的攫取表征了其经济逻 激烈和复杂的“诸神之争” 局面ꎬ不同思想观念博弈 辑ꎻ另一方面ꎬ意识形态的扩张表征了其政治逻辑ꎮ 失范不可避免ꎮ 也就是说ꎬ数字资本在攫取广大元宇宙用户利益的 同时ꎬ还建立起一套适应元宇宙的话语体系ꎬ潜移默 ( 三) 虚拟化身跨界共存:虚实交融与双重分化 化地将它们的价值观渗透其中ꎬ剥夺用户的精神自 元宇宙的出场标志着现实和虚拟互融共生的跨 由ꎬ支配用户的价值判断ꎬ寻求对元宇宙意识形态的 界生存时代已然到来ꎮ 元宇宙用户能够依照自己的 控制和主导权ꎮ 为此ꎬ必须警惕资本逻辑和技术霸 意愿自由设定不同的数字虚拟化身( Avatar) ꎬ自由 权在元宇宙场域的泛滥和野蛮生长ꎮ 便捷地在现实世界与虚拟空间之间穿梭往来ꎬ生活 场域也由现实生存向虚实融合的“ 跨界生存” 演变ꎮ ( 二) 去中心化群体共创:价值多元与博弈失范 技术研究和咨询公司 Gartner 预测ꎬ到 2026 年ꎬ25% 与以往互联网的去中心化不同ꎬ元宇宙借助区 的人每天将至少花费一小时在元宇宙中进行工作、 块链技术的全程介入ꎬ 构 造 出 诸 如 虚 拟 货 币、 NFT 购物、学习、社交或娱乐[15] ꎮ 这种数字化生存的新 ( Non-Fungible Tokenꎬ非同质化通证) 、DAO( Decen ̄ 常态重构了身体与意识之间的关系ꎬ对个体的自我 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ꎬ 去 中 心 化 自 治 组 认同和群体认同产生实质影响ꎮ 织) 等加密去中心化架构ꎬ赋予个体进行内容创造、 元宇宙虚实交错的生存样态重塑了个体对于自 社会共建、边界开拓以及规则制定的权利ꎬ其内生驱 我的认知ꎮ 人类在元宇宙时代拥有真实和虚拟两类 力是逃避中心化的制约和束缚ꎮ 这就使得元宇宙对 身份( identity) ꎬ 既 可 以 通 过 实 体 肉 身 实 现 物 理 存 以往的互联网产生了超越ꎬ一个去中心化且高度自 在ꎬ也可以通过虚拟化身进行数字生存ꎬ虚拟自我与 治的数字社会形态在区块链支撑下真正得以实现ꎮ 现实自我形成一种极富弹性的张力关系ꎮ 数字化身 去中心化造就了多元价值的“ 泛中心化”ꎮ 元 能实现个人身份的自由ꎬ摆脱身体偶然性的支配ꎬ超 宇宙去中心化技术的应用补偿了虚拟空间的社会实 越社会现实身份带来的局限和束缚ꎬ在此意义上ꎬ虚 践自由度ꎬ打破了现实世界单向权威和中心化的传 拟化身具备了一定的主体性ꎬ但“ 多重性” 的自我必 播结构ꎬ形成无数个以人为中心的赋权节点ꎬ大众传 然引起“ 多维度” 的自我认同ꎬ虚拟与现实交替的行 播中的权力关系被解构ꎮ 然而ꎬ权力不会消失ꎬ只会 为和观念极易导致个体的人格解体和角色分裂ꎮ 现 转移ꎮ 元宇宙的去中心化也是一个权力中心迁移和 实自我与虚拟自我之间非但无法达到互利共生ꎬ反 再造过程ꎮ 通过赋予某些个体中心地位ꎬ 使原本 而会相互竞争与挤压ꎬ导致个体既无法形成连续的、 “中心化”的话语权力结构转变为“ 泛中心化” 话语 统一的完整自我概念ꎬ也难以产生对自我意义的积 权力结构ꎮ 这种“ 去中心化—泛中心化” 为多元文 极性评价ꎬ由此陷入吉登斯所言的现代性自我认同 化的野蛮生长开辟了新的空间ꎬ导致各类社会思潮 危机ꎮ 在元宇宙空间中迭起ꎮ 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跨界生存也造成了不同 去中心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混沌和无序ꎮ 群体的分化ꎮ 关于意识形态的生成ꎬ马克思、恩格斯 “ 每一种现实的力量ꎬ都想在互联网上得到表征ꎬ进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 中以“ 镜像之喻” 阐述道:“ 意 而征用互联网的力量扩大自己的优势ꎮ” [14]189 现实 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ꎬ而人们 世界和传统互联网中意识形态之间的博弈也会递归 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ꎮ” [16]525 意为作为 地移入元宇宙之中ꎮ 各类文化和思潮借助元宇宙去 观念的上层建筑ꎬ意识形态源自并决定于人们的社 中心化、加密性、不可篡改等技术特点所导致的审查 会存在ꎬ也即实践生活过程ꎮ 在元宇宙中ꎬ“ 虚拟现 困难、难以监控ꎬ能够摆脱现实世界中规则约束以及 实不再是对现实的虚拟ꎬ而可以直接创造出相对于 中心权力的管控ꎬ开始染指意识形态生产和传播权 身体经验而言的‘ 新现实’ ” [17]37ꎮ 但是现实世界与 力ꎬ在价值引导、思想控制、话语权力等基本功能的 虚拟世界之间仍然存在着本质的不同ꎬ现实社会主 较量中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范围并增强自己的影 体的实践活动局限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和社群族群范 响ꎮ 元宇宙意识形态领域也将呈现出较之以往更加 围内ꎬ主体在思想观念来源上往往有着较大的一致

第117页

112 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年第 1 期  性ꎮ 而元宇宙用户成为穿梭于现实与数字虚拟世界 在深度体验后认可某一观念ꎬ最终实现主导人们思 的两栖主体ꎬ跨界生存则强化了自身独特的身份认 想行为的目的ꎮ 同ꎮ 当各类主体在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时空、同一个 宇宙的共同意义感( common meaning) 不复存在时ꎬ     三、 元 宇 宙 意 识 形 态 风 险 的 样 态 人们对于现实世界中塑造的群体认同和价值共识也 呈现 逐渐走向瓦解ꎮ     由上可见ꎬ元宇宙对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带来的 ( 四) 沉浸体验具身共在:数字成瘾与主体危机 风险挑战ꎬ既有技术变革和交往演化带来的新形态ꎬ 元宇宙的核心和诱人之处在于提供身心完全介 还有原有现实世界已有风险的延伸化与复杂化ꎮ 因 入的沉浸体验ꎮ 用户不仅能获得身临其境的现场 此ꎬ元宇宙意识形态风险作为意识形态领域风险的 感ꎬ还能产生超越现实的沉浸式感受ꎮ 这种虚幻而 新样态ꎬ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ꎮ 大体说来ꎬ主流 真切的体验在满足人类精神需求的同时ꎬ也具有极 意识形 态 安 全 在 元 宇 宙 面 临 着 四 个 方 面 的 风 险 强致瘾性ꎬ造成了人们欲罢不能的依赖ꎬ同时也遮蔽 挑战ꎮ 了用户的主体意识与理性思维ꎬ相对于以往个体性 成瘾更为显著的认同危机也会接踵而至ꎮ ( 一) 新兴场域失落风险:资本意志抢占思想阵 元宇宙可能进一步加剧数字成瘾ꎬ导致主体的 地ꎬ平台资本把控话语导向 认知困境ꎮ 在各种智能穿戴设备的支持下ꎬ人们以 “ 具身” ( embodied) ( 而不仅仅是观看) 的方式沉浸 在元宇宙这样一个新兴的场域ꎬ意识形态之争 于 VR ( Virtual Realityꎬ 虚 拟 现 实) 、 AR ( Augmented 非但没有缓和ꎬ反倒越发激烈并呈现出一些新态势: Realityꎬ增强现实) 、MR( Mixed Realityꎬ混合现实) 等 西方资本主义将元宇宙视为新的数字殖民地ꎬ借助 技术所营造出的立体逼真的画面、全景自由的视域 技术优势ꎬ加紧抢占元宇宙话语权ꎻ数字平台资本在 以及全方位的感官体验之中ꎬ会产生比已有的互联 攫取元宇宙用户利益的同时ꎬ还将自己的价值观念 网和游戏更强烈的沉浸感和代入感ꎮ 在情感体验得 渗透其中ꎮ 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面临元宇宙这一 到丰富、感官阈值获得延伸、生存维度得以拓展的同 新兴场域阵地失落风险ꎮ 时ꎬ个体不断被弱化的意志力也难以抵抗日益增强 的致瘾机制ꎬ就会越来越沉迷于虚拟体验而忽略现 1.资本意志抢占思想阵地 实的主体在场ꎮ 一旦虚拟世界的感官体验成为感 统治阶级或执政集团主导一个社会意识形态的 知、经验和信念的主要来源ꎬ个体就极易丧失独立思 生产权与分配权ꎮ 马克思指出:“ 支配着物质生产 考的能力ꎬ自主意识和价值认同也会在虚拟幻象的 资料的阶级ꎬ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 作为 自我沉浸中消磨殆尽ꎬ“ 虚拟” 成为“ 虚无” 的前奏ꎮ 思想的生产者进行统治ꎬ他们调节着自己时代的思 这种深度虚拟沉浸可能引发用户个体意识被操 想的生产和分配ꎮ” [16]550-551 以西方资本为主导和支 控ꎬ进而危及人类自主性的风险ꎮ 元宇宙“ 身临其 配的元宇宙ꎬ势必将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移植其 境” 的深度沉浸本质上是通过迎合用户个体偏好和 中ꎬ通过抢占思想阵地ꎬ在元宇宙建立起有利于实现 感官享受ꎬ以获取利益的资本逻辑ꎮ 一些元宇宙平 资本扩张的价值取向和话语体系ꎮ 特别是以美国为 台甚至还会利用脑机接口等技术捕捉用户大脑的神 首的西方国家占据了元宇宙技术的制高点ꎬ利用人工 经信号并加以分析ꎬ推测出深藏于其中的个人偏好 智能、大数据等“ 数字霸权” 加紧抢占元宇宙话语空 以及个体情感波动ꎬ从而精准地营造可以刺激其情 间ꎬ试图把元宇宙作为价值观输出和意识形态渗透的 感愉悦的虚拟体验ꎮ 用户在各个虚拟场景中得到满 重要场域ꎬ在自身意识形态飞速发展壮大的同时ꎬ对 足的同时ꎬ也在被沉浸技术背后的资本权力所塑造ꎮ 一切异己思想进行排斥、侵略、压榨、围剿ꎬ并以更加 这一权力不仅能够主导个体的信息获取和认知养 多样化和更具隐藏性的方式进行意识形态演变ꎬ从而 成ꎬ还能对用户进行潜在诱导和隐性操控ꎬ引导用户 达到谋求元宇宙意识形态主导权的目的ꎮ 社会主义 主流意识形态在元宇宙中面临阵地丧失的风险ꎮ 2.平台资本把控话语导向 谁构建了元宇宙ꎬ谁就能掌握其中的权力ꎮ 表

第118页

  总第 225 期            刘康:元宇宙意识形态风险的生成诱因、样态呈现及其治理逻辑 113 面看来ꎬ现实世界中的国家、主权、政府、族群等概念 边缘化的风险ꎮ 体现元宇宙概念的电影« 阿凡达» 在元宇宙中被淡化甚至抹去ꎬ但实际上ꎬ创建元宇宙 (2009) 、« 头号玩家» (2018) 、« 失控玩家» (2021) 所 的科技巨头公司也即平台资本ꎬ凭借对数字技术的 营造的虚拟世界中ꎬ控制者就通过叙事策略的巧妙 掌控ꎬ获得了更多规则制定、资源配置、秩序维护、行 包装和虚拟场景的精巧设计ꎬ将个人主义、享乐主义 为控制等方面的支配能力ꎬ从而成为元宇宙的实际 等价值观通过游戏和工作体验灌输给用户ꎬ达到争 秩序维护者和资源利益分配者ꎮ 在资本和权力的合 取人心和排斥异己的目的ꎮ 谋下ꎬ元宇宙科技巨头公司将发挥堪比某一个主权 国家的巨大政治、经济和社会影响力、控制力ꎬ一定 2.主流话语权威趋于淡化 程度上左右着元宇宙中话语权力和舆论资源分配ꎬ 主流意识形态是一个社会的思想主轴ꎬ串联着 并以更加多样化和更具隐蔽性的方式推行其价值观 人们的精神寄托与理想信念ꎬ彰显着特定而强烈的 念和意识形态ꎬ甚至争夺现实世界中的实体政权ꎮ 政治权威与理 论 权 威[ 18] 56 ꎬ 但 元 宇 宙 中 多 元 主 体 引 如雄心勃勃的 Meta( 原 Facebook) 公司就意欲构造 发的价值多指向性ꎬ在一定程度上与主流意识形态 一个“ 虚实通吃ꎬ无所不能” 的超级数字帝国ꎬ20 多 的权威性相抵触ꎮ 关于意识形态的特性ꎬ马克思恩 亿用户就是其数字公民ꎬMeta 公司的所有者和管理 格斯曾指出ꎬ不同的阶级和集团基于自身利益ꎬ无不 者则扮演着立法者、政府官员、法官和警察的角色ꎬ 是“ 赋予自 己 的 思 想 以 普 遍 性 的 形 式ꎬ 把 它 们 描 绘 成为这个数字帝国实质上的主宰ꎮ 如果任由数字平 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 [16]552 ꎮ 元 台帝国将元宇宙凌驾于现实世界的国家主权、价值 宇宙中的各种反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的错误 观念之上而不采取措施ꎬ必然对现实民族国家的意 思潮借助自身影响力能够实现意识形态生产和话语 识形态安全乃至主权安全造成重大风险ꎮ 分配权力的“ 再中心化” ꎬ使得用户再度被暗含价值 倾向和意识形态主张的议题和内容所聚拢ꎬ在此基 ( 二) 主流话语式微风险:多元社会思潮谋求上 础上打造出元宇宙思想观念领域的新“ 权威”ꎮ 比 位ꎬ主流话语权威趋于淡化 如ꎬ受经济利益或政治目的的驱动ꎬ元宇宙中的意见 领袖能够通过刻意引导和情绪煽动影响用户的关注 元宇宙去中心化引致的多元思潮与主流意识形 焦点和准确判断ꎬ在客观上分散元宇宙用户对于主 态要求的主导地位一元化之间的矛盾和冲突ꎬ使得 流意识形态内容的注意力ꎮ 这不仅会阻碍社会共识 异质性社会思潮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张力更加明 的达成ꎬ而且使得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威面临着 显ꎮ 如果缺乏有效监管ꎬ任由多元价值观在元宇宙 多元价值的消解而趋于淡化ꎮ 兴起泛滥ꎬ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必然会遭到排挤和冲 ( 三) 价值引领失焦风险:虚实势差分化共识建 击ꎬ主导地位面临失落ꎬ话语权威趋于淡化ꎮ 构ꎬ跨界穿梭紊乱价值引领 主流意识形态发挥凝聚共识作用ꎬ就是在主导 1.多元社会思潮谋求上位 价值引领下将各种分散甚至相互冲突的社会观点和 元宇宙中各种思想耦合交织、各种力量竞相发 价值观念凝练、整合为共同的、一致的价值共识ꎮ 元 声ꎬ呈现出一幅形式多样、性质各异、观点纷呈的激 宇宙的“虚拟化身” “ 跨界生存” 等极大地丰富和发 荡画面ꎮ 这些错综交融的多元思潮与主流意识形态 展了人类的自我世界ꎬ但元宇宙追求的时空拓展性 在元宇宙场域展开新的博弈ꎮ 借助元宇宙算法推荐 与意识形态强 调 的 凝 聚 性 互 为 矛 盾[ 12] 30 ꎬ 使 得 长 期 技术和精准信息推送功能ꎬ将其背后所裹挟的价值 以来基于现实世界生活实践建构的思想引领机制ꎬ 倾向和意识形态主张潜移默化地渗透进元宇宙用户 面临虚实两个空间的群体共识割裂以及用户主体身 思想深处ꎮ 特别是一些错误思想观点和社会思潮沉 心分离带来的思想引领失焦风险ꎬ进而引发主流意 渣泛起ꎬ在元 宇 宙 中 改 头 换 面 重 新 出 现ꎬ 所 催 生 的 识形态凝聚力不足以及受众价值迷茫混乱的风险ꎮ “数字个人主义” “ 数字自由主义” 和“ 数字民粹主 1.虚实势差分化共识建构 义” 价值观ꎬ 想 方 设 法 影 响、 争 取、 引 导、 塑 造 受 众ꎬ 由于元宇宙用户长期依靠数字替身跨界生存ꎬ 并试图吞噬和排挤主流意识形态ꎬ使主流意识形态 话语引领力和影响力在各种思潮的挤压之下遭遇被

第119页

114 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年第 1 期  数字化生存成为社会生活的日常图景ꎬ其思维方式 元宇宙媒介素养的缺失ꎬ用户极易沉溺其中逐渐成 和价值观念的实践来源也从现实生活转移到虚拟世 瘾而欲罢不能ꎮ 长此以往ꎬ理性思考逐渐被非理性 界中ꎬ成为“元宇宙族群”ꎮ 但元宇宙时代仍然有为 的感官愉悦左右ꎬ批判能力被精神快感侵蚀ꎬ价值判 数众多主要在现实世界中生活的实践群体ꎬ他们与 断被思维惰性磨损ꎬ导致真正能满足人们精神需求 元宇宙用户群体之间具有差异鲜明的生存体验ꎬ人 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有益于社会发展和思想凝聚的共 们情感认知和思想认同的共同实践基础被严重解 识性知识被置于边缘境地ꎬ沉浸体验及其技术背后 构ꎮ 因为缺乏“ 实践一致”ꎬ难以形成“ 观念一致”ꎬ 暗含的意识形态就会对人的思想认知产生愈发显著 不同主体之间很难达成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共同认 的形塑甚至宰制的效果ꎻ使得部分丧失理性判断与 知ꎬ削弱了与主流价值的情感共鸣ꎬ产生对意识形态 批判思考的人在“ 感官盛宴” 中拜倒在资本主义的 的非理性、情绪化以及片面化认同ꎮ 以往基于现实 价值观之下ꎬ思想观念在潜移默化中被感染、控制和 世界实践生成的主流意识形态引领模式ꎬ由于要同 支配ꎬ继而成为西方价值观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的被 时面对生存于虚拟时空与现实生活中的差异群体ꎬ 动接受 者ꎬ 对 主 流 意 识 形 态 的 价 值 认 同 面 临 消 解 凝聚思想共识的任务异常艰巨繁重ꎮ 风险ꎮ 2.跨界穿梭紊乱价值引领 2.传播滞后阻碍认同实现 人的认知与认同是由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所塑 在元宇宙传播语境下ꎬ传统的视听媒介传播逐 造的ꎮ 元宇宙的化身性、多样性和丰富性ꎬ容易使用 渐被沉浸体验所替代ꎮ 与沉浸体验相比ꎬ传统主流 户形成对虚拟生存的满意和依赖ꎬ但也加剧了人类 意识形态传播模式在传播内容、形式和机制等方面 自身的认知偏差和认同危机ꎮ 在现实和虚拟频繁切 存在相对滞后性ꎬ还主要依赖纸媒、广播、电视等单 换的过程中ꎬ用户虚拟身份的主导地位越来越凸显ꎬ 向传播媒体以及网站、微信、微博等图文视频媒体ꎬ 现实的归属感逐渐被虚拟生存的优先性取代ꎬ自我 缺乏生动性、吸引力和感染力ꎬ难以与元宇宙用户形 否定现象增多ꎬ并逐渐形成人格虚拟化和自我认同 成共情ꎮ 与之相对ꎬ非主流意识形态则在利益最大 异化ꎬ与现实世界中主流意识形态的单一性和稳定 化行动逻辑中凭借资本优势ꎬ通过营造光怪陆离的 性形成对立ꎬ导致元宇宙用户现实与虚拟角色之间 沉浸场景迎合受众ꎬ以实现元宇宙场域的“ 注意力 价值观念的混淆和价值认同的脱节ꎬ进而产生对现 攫取” ( attention - grabbing) ꎮ 这一困境看似是信息 实生存世界中主流意识形态的陌生感和排斥感ꎮ 注 渠道革新的表象ꎬ实质上是以传统媒介为主要传播 重于“现实的人” 维度的传统价值引领模式已经无 介质、以视听传播为主要形式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 法适应元宇宙用户的多维人格和多重认知ꎬ而陷入 传播模式在元宇宙传播场域的弱化与失灵ꎮ 这种传 主导、认同、整合功能紊乱的困局ꎮ 播模式的滞后极易致使主流意识形态在元宇宙中失 ( 四) 思想传导弱化风险:数字成瘾挟持价值辨 势、失语和失声ꎬ从而给隐藏在沉浸体验背后的错误 识ꎬ传播滞后阻碍认同实现 价值渗透留下了机会ꎮ 人们逐渐倾向于相信由沉浸 元宇宙时代虚拟世界的沉浸体验将实现对用户 体验营造出的特定意识形态ꎬ与作为科学真理的马 的全面环绕与渗透ꎬ然而作为创造者的人的主体性 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逐渐脱离ꎬ社会主义价值认 也极易迷失其中:数字成瘾机制对用户的正确价值 同面临被虚无化的危险ꎮ 认知和价值辨识形成误导和挟持ꎬ而传统以视听为 主要形式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在元宇宙中则明显滞     四、 元 宇 宙 意 识 形 态 风 险 的 治 理 后ꎬ对元宇宙用户的价值塑造面临失效困境ꎮ 策略 1.数字成瘾挟持价值辨识 元宇宙通过感官沉浸以及具身感知不断刺激和     元宇宙的意识形态风险治理比现实世界更加复 迎合受众的需求ꎬ给用户带来“ 万物皆备于我” 的奇 杂ꎬ不应简单照搬现实世界的治理模式ꎬ而是必须主 妙感和满足感ꎮ 然而ꎬ由于数字致瘾机制的作用和 动参与元宇宙ꎬ努力寻求一种积极的治理策略ꎮ 这 就需要针对元宇宙中意识形态风险的特殊性ꎬ以辩

第120页

  总第 225 期            刘康:元宇宙意识形态风险的生成诱因、样态呈现及其治理逻辑 115 证的方式来审视其中的利弊ꎬ做到应势而动、因势利 宇宙相关企业尤其是科技巨头的引导ꎬ重塑企业的 导、顺势而为、趋利避害ꎬ构建符合其生成机理和表 社会责任和价值遵循ꎬ将元宇宙头部企业培育为国 现特征的治理逻辑ꎬ建立健全风险综合治理体系ꎮ 家可控可管可用的治理平台ꎬ从而防范元宇宙平台 滥用垄断权力操控意识形态的风险ꎮ 另一方面ꎬ元 ( 一) 夯实 阵 地 建 设: 主 动 拓 展 新 兴 场 域 布 局ꎬ 宇宙虽然是虚拟数字世界ꎬ但元宇宙的主要构建者 规范数字资本运行秩序 和投资人都是现实社会中的人或组织ꎮ 为此ꎬ需要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领下ꎬ以维护意识形态 元宇宙将成为不同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和 安全为基准ꎬ通过立法、行政、政策等方式为现实世 战略要地ꎮ 面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新挑战ꎬ必须 界的元宇宙运营主体划定边界、设定规范ꎬ促进元宇 加强对元宇宙领域资本运作与技术发展的监管引 宙资本的社会自觉ꎬ引导、优化和规范资本助力元宇 导ꎬ确保元宇宙意识形态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党和人 宙的良性发展ꎬ从而在源头避免资本扩张带来的意 民手中ꎬ才能掌握元宇宙意识形态主动权ꎬ化解阵地 识形态风险ꎮ 失落的风险ꎮ ( 二) 凝聚 治 理 合 力: 强 化 主 流 价 值 主 导 地 位ꎬ 1.主动拓展新兴场域布局ꎬ构建攻防兼备策略 构建一元多样共治格局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 中指出:“ 任何 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 元宇宙意识形态图景进一步呈现出主体多元、 想ꎮ” [19]51元宇宙的意识形态之争本质上是社会制度 价值多样、观念交织的态势ꎬ这既是客观现实ꎬ也契 之争ꎮ 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在元宇宙场域的意识 合了数字社会的发展趋势ꎮ 因此ꎬ需要正视元宇宙 形态攻势ꎬ要打破思维定式ꎬ采取攻防兼顾策略ꎬ牢 多样价值主体崛起的合理性ꎬ在释放个体自由的同 牢掌握意识形态斗争的主动权ꎮ 时又能有效地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在元宇宙中的主导 一是增强维护元宇宙意识形态安全的主动性ꎮ 地位ꎮ 其关键在于传统的“ 中心化” 治理模式如何 积极抢占元宇宙意识形态阵地ꎬ以马克思主义为主 转型ꎬ以有效应对元宇宙去中心化的冲击和重塑ꎮ 导ꎬ以数字技术支撑ꎬ提高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 号召力、战斗 力ꎬ 扩 大 主 流 意 识 形 态 辐 射 面 和 影 响 1.确保主流话语主导地位ꎬ有效统摄多元思潮 力ꎬ切实掌握元宇宙意识形态话语权ꎮ 应对元宇宙去中心化多元价值博弈失范带来的 二是面对风险挑战能够迎难而上ꎬ要积极抵御 意识形态风险ꎬ必须充分重视元宇宙“ 再中心” 与 西方敌对势力在元宇宙中的意识形态攻势ꎬ敢于进 “ 去中心” 之间的天然张力ꎬ有效保障和维护主流意 行意识形态交锋和较量ꎬ从守住思想防线、保卫整体 识形态的主导地位ꎬ科学把控元宇宙意识形态领域 国家安全的高度ꎬ对西方意识形态在元宇宙的渗透 的活力与秩序ꎮ 一方面ꎬ要充分利用元宇宙“ 去中 进行全方位坚决反制ꎬ有效防范西方资本主义意识 心化—再中心化”演化规律ꎮ 传统主流媒体自身需 形态对元宇宙的侵扰ꎬ打赢元宇宙意识形态场域的 要加强元宇宙传播能力建设ꎬ使自己具有成为元宇 战略主动仗ꎮ 宙信息“ 中心” 的能力ꎬ充分发挥元宇宙多元节点全 2.规范数字资本运行秩序ꎬ确保正确价值指向 覆盖的积极性与正面作用ꎬ重塑主流意识形态话语 在元宇宙发展过程中暂时还无法回避资本逻辑 权威和主导地位ꎬ恢复对话语权的掌控能力ꎬ来有效 的问题ꎬ能否驾驭数字资本在元宇宙领域的运行ꎬ规 应对元宇宙“ 去中心化” 带来的杂音噪声ꎻ另一方 避和超越“资本扩张悖论” 带来的意识形态风险ꎬ是 面ꎬ引导元宇宙中多样社会思潮在符合主流意识形 维护元宇宙意识形态安全的核心要素ꎮ “ 资本的内 态的框架范围内存在和发展ꎮ 在正确把握一与多、 在扩张本性决定其不可能完全通过自律来体现社会 主与次、新与旧、对与错的辩证关系中ꎬ以马克思主 效益ꎬ需要通过合适的制度规范对其进行控制ꎬ从而 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看待、合理扬弃多元思潮ꎬ 实现资本良性循环ꎮ” [20]14为此ꎬ一方面ꎬ强化公权力 防止非主流意识形态恣意生长而挤占主流意识形态 对数字平台资本权力的监管ꎬ由国家主导元宇宙发 空间ꎬ纾解秩序与活力的矛盾ꎬ使元宇宙形成主旋律 展走向ꎮ 通过国有企业参股、控股等方式加强对元 与多样性和谐统一的良好生态ꎮ

第121页

116 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年第 1 期  2.构建一元多样共治格局ꎬ共筑防控联动机制 界中形象表达和元宇宙中数字叙事的融合引领模 面对元宇宙场域各种观念和多样思潮相互激荡 式ꎮ 通过推动主流价值引领的全域化、全形态的数 的客观情况ꎬ要坚持“ 一元主导、多元共治” 的治理 字化媒介融合ꎬ突破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 信息 原则ꎬ凝聚治理合力ꎬ共筑意识形态安全防线ꎮ 一方 势差” 与“ 数字 鸿 沟” ꎬ 实 现 主 流 价 值 引 领 的 跨 界 组 面ꎬ以主流价值驾驭数字技术ꎬ形成应对元宇宙去中 合、跨界重构ꎬ形成“线上线下立体覆盖” 与“ 虚拟现 心化调处机制ꎮ 区块链技术带来的分布式治理ꎬ为 实融合互动” 的内容共通、话语共融、意义共鸣的主 防范化解因去中心化导致的内容难以审查和监管等 流价值引领机制ꎬ以此推进现实世界与虚拟空间价 风险治理提供了创新方法和思路ꎮ 例如ꎬ通过区块 值引领的整合ꎬ从而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在元宇宙时 链、NFT 等数据认证机制赋予每一条信息具有唯一 代的凝聚力和引导力ꎬ克服因虚实鸿沟带来的价值 性特点的可信数字权益凭证ꎬ对信息来源进行追溯 引领失焦风险ꎬ筑牢现实世界和虚拟空间共同的思 并加以监管ꎬ可以有效缓解元宇宙去中心化群体共 想基础和精神家园ꎮ 创带来的内容监管压力ꎬ更好地应对元宇宙去中心 化引发的监管失灵风险ꎮ 另一方面ꎬ不仅需要依靠 2.弥合跨界生存思维鸿沟ꎬ融通用户双重身份 国家机构力量的主导力量ꎬ同时还需要积极争取和 元宇宙用户的实体身份和虚拟身份相融ꎬ共同 调动各方力量参与意识形态风险治理ꎮ 找准国家安 构建发展出了元宇宙的文明基础[22]11ꎮ 媒体考古学 全和企业利益、用户诉求的结合点ꎬ充分发挥多元主 学者西格弗里德 齐林斯基( Siegrfied Zielinski) 认 体和要素的参与性力量ꎮ 建立各级党委领导、政府 为:“ 每个人的一生中ꎬ必须学会同时在线上存有 负责、多元主体协同、用户积极参与配合ꎬ各司其职 ( exist) 和线下存在 ( being) ꎮ” [23]104 因此ꎬ 针对 元 宇 的意识形态风险防控主体联动机制ꎬ充分体现共建、 宙用户虚实多重人格造成的主流价值引领困境ꎬ需 共治、共享的治理理念ꎬ形成元宇宙意识形态风险协 要构建基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新型元宇宙数字文明 同共治格局ꎮ 体系ꎬ将马克思主义特别是 21 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和 ( 三) 整合 价 值 引 领: 塑 造 虚 实 同 构 引 领 机 制ꎬ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宏大理论与元宇宙用户的跨界生 弥合跨界生存思维鸿沟 存实践有机结合ꎬ回答现实与虚拟、共性与个性的价 元宇宙意识形态引领失焦风险的主要原因在于 值同构问题ꎬ消解认知主体二元身份冲突ꎮ 现实世界和虚拟空间的价值引领之间难以形成有效 另外ꎬ需要不断寻找和调整虚拟人格与现实人 衔接ꎬ传统单一的价值引领机制在虚实切换过程中 格之间的平衡与秩序ꎬ优化元宇宙用户的思维方式 被“价值鸿沟” “ 话语势差” 所解构ꎮ 要摆脱这一困 和认知结构ꎬ提升用户主体在现实世界与虚拟空间 境ꎬ应适时转变引导理念ꎬ将主流价值引领与元宇宙 理性精神的契合水平ꎬ增强用户思维统一性ꎬ避免与 发展现状相结合ꎬ从虚实融合的身份统一与虚实同 现实产生异化和对立ꎬ以融合并满足个体不同精神 构的价值引领提升两个层面来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在 层面的意识形态需求ꎬ实现元宇宙用户身份的统一 元宇宙的价值引领ꎮ 和自我的内在超越ꎬ化解因主体思维割裂而带来的 1.塑造虚实同构引领机制ꎬ聚合价值引导目标 价值认同风险ꎮ 针对互联网治理ꎬ习近平曾指出:“ 要坚持发展 ( 四) 重构 认 知 情 境: 推 进 用 户 主 体 理 性 回 归ꎬ 和治理相统一、网上和网下相融合ꎬ广泛汇聚向上向 创设价值嵌入沉浸体验 善力量ꎮ” [21]319 同样ꎬ元宇宙的意识形态治理是一个 沉浸传播代表着未来传播的实践方向ꎬ代表着 整体性的系统工程ꎬ虚拟空间的价值引领应当与现 未来媒介形态的发展趋势[24]69ꎮ 因此ꎬ元宇宙时代 实世界共同形成“ 虚实同构” 的格局ꎮ 要处理好虚 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要适应这一技术逻辑和传播范 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价值引领的关系ꎬ必须积极 式ꎬ既要趋利避害ꎬ提升用户元宇宙素养ꎬ克服过度 提高主流价值引领体系的整合能力ꎬ在元宇宙技术 数字沉溺ꎬ又要因势利导ꎬ主动创建主流价值的沉浸 语境下ꎬ积极探索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现实世 体验模式ꎬ扩大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ꎬ有效抵御元 宇宙价值认同虚无风险ꎮ

第122页

  总第 225 期            刘康:元宇宙意识形态风险的生成诱因、样态呈现及其治理逻辑 117 1.推进用户主体理性回归ꎬ自觉抵制数字沉溺 机遇和风险并存的元宇宙时代未雨绸缪ꎮ 本文认 元宇宙数字沉溺机制的隐蔽致瘾性ꎬ客观上要 为ꎬ对于元宇宙意识形态风险的治理ꎬ应当根据元宇 求对主体道德素养和媒介素养进行全面培育ꎬ促进 宙技术特点和“ 进化” 逻辑ꎬ遵循权衡利弊ꎬ趋利避 元宇宙用户 主 体 理 性 的 回 归ꎬ 自 觉 防 范 数 字 沉 溺ꎮ 害的辩证思维方法ꎬ构建基于阵地建设、治理合力、 一是要着力提升用户的批判意识ꎬ使更多用户能够 价值引领和认知模式的风险治理框架ꎬ从而在防范 认清元宇宙数字成瘾背后的资本逻辑本质ꎬ在认知 化解元宇宙拓展性、多元性、交融性、成瘾性带来的 维度筑牢防范数字沉溺风险的“ 长城”ꎬ不至于让自 意识形态风险的同时ꎬ使元宇宙这一新的“ 变量” 转 我精神世界陷入资本逻辑所打造的迷幻空间之中ꎮ 化成为巩固意识形态安全、凝聚主流价值共识的最 二是要提升用户合理利用沉浸体验的能力ꎮ 能以理 大“ 增量” ꎬ为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和总体国家安全保 性态度审视元宇宙沉浸体验ꎬ既能利用沉浸体验丰 驾护航ꎮ 富精神世界ꎬ又能抵御数字沉溺对主体理性的侵蚀ꎬ 摆脱“ 信息茧房” “ 群体极化” 等消极传播效果ꎬ数字 参考文献: 致瘾的负面效应自然会丧失存在的根基ꎮ 2.主流价值嵌入沉浸体验ꎬ创新升级传播形态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 元宇宙所特有的深度沉浸式体验不再是浅表的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M]. 北京:人民出版 感官 冲 击ꎬ 而 是 直 抵 人 心 的 思 想 触 动 和 精 神 洗 社ꎬ2022. 礼[25]93ꎮ 这一传播形态突破了传统意识形态通过文 字、图片、视频的表达局限ꎬ能够直接影响受众的认 [ 2] 吴江ꎬ曹喆ꎬ陈佩ꎬ等. 元 宇 宙视 域 下 的 用 户 信 息 行 为:框 知结构ꎬ更好地契合了用户的思维方式、接受习惯和 架与展望[ J] .信息资源管理学报ꎬ2022(1) . 心理状态ꎮ «中共中央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 二十大精神的决定»提出:“ 要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 [ 3] 宋明炜. 当我们在谈论元宇宙的时候ꎬ我们没有在谈论什 用ꎬ强化互动化传播、沉浸式体验ꎬ努力扩大工作的 么? [ J] .上海文化ꎬ2022(4) . 覆盖面和影响力ꎬ让正能量产生大流量ꎮ” [26] 这就要 求我们顺势而为ꎬ充分利用这一传播模式ꎬ将主流价 [4]苟尤钊ꎬ吕琳媛.元宇宙价值链与产业政策研究[ J].财经 值嵌入其中ꎬ在强化人的临场体验与情感共鸣中营 问题研究ꎬ2022(7) . 造主流意识形态表达的“ 在场感”ꎬ创新面向元宇宙 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范式ꎮ 比如ꎬ可以利用虚拟现 [ 5] 李建柱.论中国共产党对防范化解新时代意识 形 态 风 险 实技术搭建具身参与红军长征的沉浸体验场景ꎬ使 问题的基本认识[ J] .理论导刊ꎬ2019(10) . 元宇宙用户能够与红军战士并肩作战ꎬ身临其境地 感受当时的艰苦条件和紧张氛围ꎬ沉浸在“ 历史真 [ 6] 任兵ꎬ陈志霞ꎬ胡小梅. 时空再造与价值重构:面向未来数 实” 中唤起 并 强 化 红 色 集 体 记 忆ꎬ 加 深 对 伟 大 长 征 智治理的元宇宙[ J] .电子政务ꎬ2022(7) . 精神的切身感悟ꎮ 通过创设集深刻性、真实性、生动 性于一体的元宇宙沉浸体验ꎬ提升人们对主流意识 [7]吴宁ꎬ刘金凤.元宇宙的资本逻辑批判和规制[ J].北京行 形态的认同自觉与价值自为ꎬ实现影响人、感化人和 政学院学报ꎬ2022(4) . 掌握人的目的ꎬ从而在元宇宙意识形态竞争中占据 有利地位ꎮ [ 8] 张爱军ꎬ刘仕金. 空间生 产与空 间正义:元 宇 宙 建 构 的 空 间政治学分析[ J] .江淮论坛ꎬ2022(5) .     五、结语 [9]蒙怡馨.元宇宙与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发展[ J].河海大     “凡事豫则立ꎬ不豫则废”ꎬ我们必须以前瞻性 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ꎬ2022(5) . 和系统性的眼光审视元宇宙意识形态风险ꎬ为迎接 [10] 胡乐乐.元宇宙赋能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技术 特性、内在机理、风险挑战[ J].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 科学版) ꎬ2022(6) . [11] 赵金莎.元宇宙的现代性思辨:技术与意识形态[ J] . 互 联网天地ꎬ2022(9) . [12] 严小十. 意识形态安全视角下的元宇宙空间治理初探 [ J] .江南社会学院学报ꎬ2022(2) . [13] 习 近 平. 在 网 络 安 全 和 信 息 化 工 作 座 谈 会 上 的 讲 话 [ N] .人民日报ꎬ2016-04-26(2) . [14] 成伯清.自我、中介与社会:作为情感机器的互联网[ J] . 福建论坛( 人文社会科学版) ꎬ2021(10) . [15] WILES J.What Is a Metaverse and Should You Be Buying

第123页

118 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年第 1 期  In? [ EB / OL] .[ 2022- 10- 21] . https: / / www. gartner. com / 2022. en / articles / what-is-a-metaverse. [22] 方凌智ꎬ沈煌南.技术和文明的变迁:元宇宙的概念研究 [16] 马克思恩格斯 文 集: 第 一 卷 [ M] . 北 京: 人 民 出 版 社ꎬ 2009. [ J] .产业经济评论ꎬ2022(1) . [17] 周志强.元宇宙、叙事革命与“ 某物” 的创生[ J] . 探索与 [23] 潘霁ꎬ李凌燕.媒介研究、技术创新与知识生产:来自媒 争鸣ꎬ2021(12) . [18] 毛奕峰ꎬ王岩.“ 饭圈” 乱象及其意识形态批判[ J] . 中国 体考古视野的洞见:与齐林斯基教授的对话[ J].国际新 青年社会科学ꎬ2022(5) . 闻界ꎬ2020(7) . [19] 马克思恩格斯 文 集: 第 二 卷 [ M] . 北 京: 人 民 出 版 社ꎬ [24] 李沁ꎬ王浩丞.表象、实在与失范:沉浸传播理论范式下 2009. 的元宇宙实践[ J] .新闻与写作ꎬ2022(10) . [20] 陈联俊. 警惕资本逻辑影响网络舆论导向[ J] . 红旗文 [25] 董扣艳.元宇宙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前景探测、伦 稿ꎬ2018(9) . 理风险及其规避[ J] .思想理论教育ꎬ2022(4) . [21] 习近平谈治国 理 政: 第 四 卷 [ M] . 北 京: 外 文 出 版 社ꎬ [26] 中共中央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决 定[ N] .人民日报ꎬ2022-10-31(1) . The Incentives of GenerationꎬStatus of Risk and Logic of Governance of Risk of Ideology in the Metaverse LIU Kang ( School of MarxismꎬHeze UniversityꎬHezeꎬShandong 274000ꎬChina) Abstract:As an emerging field with potential strategic significanceꎬthe metaverse is not only full of opportuni ̄ ties but also contains risks.We must make forward-looking risk research and judgment and plan how to manage it. The inherent space expansionꎬdecentralizationꎬvirtual survival and digital addiction of the metaverse are in opposi ̄ tion to the sovereigntyꎬdominanceꎬcohesion and identity of ideology.Under the influence of such incentives as cap ̄ ital and technology expansion collusionꎬdecentralized group co-creationꎬcross-border coexistence of virtual avatars and immersive experienceꎬideological security risks such as the loss of new fieldsꎬthe decline of mainstream dis ̄ courseꎬthe loss of value guidance and the weakening of thought transmission have emerged.To this endꎬwe need to follow the dialectical thinking method of balancing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nd pursuing advantages and avoi ̄ ding disadvantages.It is necessary to build a governance framework for the ideological risk of the metaverse based on the consolidation of the position constructionꎬthe cohesion of governance forcesꎬthe integration of value guidance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cognitive situationꎬso that the new “ variable” of the metaverse can be transformed into the largest “ increment” to consolidate the ideological security and consolidate the mainstream value consensus. Key words:metaverseꎻrisk of ideologyꎻincentives of generationꎻstatus of riskꎻlogic of governance (责任编辑  廖金萍)

第124页

第 54 卷第 1 期          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年 2 月   JOURNAL OF NANCHANG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总体国家安全观下教育数据安全 治理体系的反思与完善 马其家  刘飞虎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法学院ꎬ北京  100029)     摘  要:数据安全是教育信息化的根基和保障ꎬ推进教育信息化应平衡教育数据的发展和安全ꎮ 教育数据滥 用不仅威胁个人隐私和教育管理秩序ꎬ在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也会引发政治、经济等领域安全风险ꎮ 当前ꎬ我国 教育数据安全治理体系中存在规则混乱、缺失、冲突等问题ꎬ需要采用整体视角和运用法治思维对三个关键维度的 规则进行完善ꎬ以形成统筹协调的治理体系:首先应明确教育数据基础共性标准和安全技术标准ꎬ在识别重要数 据、个人数据的基础上修正数据安全管理制度ꎻ其次应赋予教育数据控制者、处理者以数据安全保护义务ꎬ并丰富 其义务形式ꎻ最后应区分泄露个人数据、非个人数据的不同法律责任ꎬ构建教育数据泄露多元追责路径ꎬ并设置法 定免责条款ꎮ 实施教育数据安全治理有利于实现兼顾维护总体国家安全与释放教育数据价值的治理目标ꎬ切实推 动教育现代化高效可持续发展ꎮ     关键词:教育数据ꎻ政务数据开放ꎻ总体国家安全观ꎻ数据泄露ꎻ安全治理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0448(2023)01-0119-10     当前ꎬ蓬勃发展的新兴技术成为实现教育现代 体现为数字法律制度的设计与实施[1]31ꎮ 本文在分 化愿景的强大支撑ꎬ数据技术深度融入传统教育教 析滥用教育数据对国家总体安全的潜在威胁的基础 学全过程ꎬ促使教育模式变革和教育生态重构ꎮ 据 上ꎬ梳理我国 现 有 教 育 数 据 安 全 治 理 规 则ꎬ 并 参 照 此ꎬ我国«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 « 中国教育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 等法律法规从安全 代化 2035» 等提出充分利用大数据等新技术ꎬ创新 制度及标准、安全保护义务和安全法律责任等三个 教育服务业态ꎬ推进教育治理变革ꎬ以顺应信息化时 关键维度对教育数据安全治理规则的现状和不足进 代要求ꎮ 数据安全是教育现代化的根基和保障ꎬ然 行反思ꎬ最终提出完善教育数据安全治理体系的针 而相较于对个人隐私保护、教育管理体制革新等问 对性建议ꎬ以期对促进教育数据治理的法治化与数 题的普遍研究ꎬ目前学界对教育数据安全治理规则 字化协同 发 展[ 2] 77 、 实 现 更 高 水 平 的 教 育 现 代 化 和 的协调性、有效性和可执行性的研究匮乏ꎮ 数据技 依法治教有所裨益ꎮ 术的运用必将引起教育治理中权利、义务和责任的 变动ꎬ其伴生的规则失灵和秩序失调问题需被审视ꎮ     一、我国教育数据的安全风险和治 因此有必要结合总体国家安全观和法治思维对教育 理体系 数据安全治理规则进行统筹规划ꎬ以形成规则协调 统一的治理体系ꎮ 数据治理体系的构建ꎬ归根结底     (一)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教育数据安全风险 教育数据主动开放与被动泄露是第三方获取教 收稿日期:2022 - 09 - 28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数字经济时代平台企业滥用数据优势的反垄断法规制研究” ( 21BFX114) ꎻ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青年 项目“ 智能革命背景下首都高等教育治理研究” (20JYC016) ꎮ 作者简介:马其家(1966—  ) ꎬ男ꎬ湖北武汉人ꎬ教授ꎬ博士生导师ꎬ法学博士ꎬ从事国际经济法、数据法研究ꎻ刘飞虎( 1991—  ) ꎬ男ꎬ湖北 十堰人ꎬ2019 级国际经济法专业博士研究生ꎬ从事数据安全治理研究ꎮ

第125页

120 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年第 1 期  育数据的两条途径ꎮ 一方面ꎬ数据的价值必须通过 网络ꎬ且难以避免ꎮ 其三ꎬ数据时间跨度大ꎬ且颗粒 流动释放[3]58ꎮ 为充分释放教育数据的价值ꎬ 我国 度精细ꎮ 个人在教育机构中产生的数据随着接受教 施行教育政务数据开放政策ꎮ 依据« 中国地方政府 育的年数增加而持续累积ꎬ贯穿个人教育经历的全 数据开放指数 ( 2021 上半年) » ꎬ 截至 2021 年 4 月 程ꎬ反映个人成长的全貌ꎮ 通过分析漫长时间跨度 底ꎬ我国已有 174 个省级和城市的地方政府上线了 下的教育数据ꎬ不仅个人的普通隐私会荡然无存ꎬ甚 数据开放平台ꎬ其中不乏大量主动公开的教育数据ꎮ 至个人的政治立场、兴趣偏好、性格特点和社会属性 另一方面ꎬ囿于技术滞后或管理疏漏ꎬ教育数据从控 等更深层次的隐私都将暴露无遗ꎮ 此外ꎬ即使是不 制者中被动泄露也屡见不鲜ꎬ如网络攻击窃取和管 涉及个人隐私的教育数据ꎬ由于存在多维度的相关 理人员泄露等ꎮ 无论是主动公开ꎬ还是被动泄露ꎬ教 数据ꎬ颗粒度较一般大数据也更为精细ꎮ 教育数据 育数据失控后的非授权、无序使用等滥用行为都会 的这些特点使其与普通的大数据相比ꎬ具有更高的 产生安全风险ꎮ 使用价值ꎮ 使用教育数据既能为市场主体带来竞争 优势ꎬ也会给不法分子的非法活动提供便利ꎬ这就诱 教育行业的现代化和信息化是加剧教育数据失 发教育 数 据 滥 用 行 为ꎬ 使 教 育 数 据 安 全 风 险 急 剧 控后安全威胁的根源ꎮ 近年来ꎬ与传统的人工收集、 升高ꎮ 纸面存储、部门处理教育信息不同ꎬ互联网技术的发 展使教育数据呈现出技术化收集、数字化存储、中心 国家安全是国家所有方面、所有领域和所有层 化处理的趋势ꎮ 当前ꎬ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通过网 级安全的总和ꎬ上述因素的叠加决定了教育数据失 站、移动客户端或门禁、视频监控等终端设备进行数 控后的滥用行为除了可能侵犯个人隐私和扰乱教育 据采集ꎬ众多高校和教育行政机关也陆续建设了数 管理秩序之外ꎬ还 会 威 胁 我 国 国 家 总 体 安 全[ 5] 16 ꎬ 使 据管理中心来集中存储和管理教育数据ꎮ 这些技术 我国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领域面临重大安全风险ꎮ 措施在为管理带来便利的同时ꎬ必然会造成动态的、 这体现在三个方面ꎮ 其一ꎬ泄露国家机密ꎮ 近年来ꎬ 聚集的巨大教育数据安全隐患ꎬ致使教育数据安全 国家主导的有组织、有规模、有针对性地获取他国数 事故的发生概率即便较低ꎬ危害程度也是高灾难性 据的行为逐步增加[6]241ꎮ 例如 2022 年 4 月起ꎬ美国 的[4]5 ꎮ 国家安全局持续对我国西北工业大学实施恶意网络 攻击ꎬ以窃取海量高价值数据[7] ꎮ 他国获取海量教 教育数据的特殊使用价值是引发教育数据滥用 育数据后ꎬ会有针对性地开展情报收集和研判等工 现象的诱因ꎮ 数据作为生产要素ꎬ主要通过为决策 作ꎬ 对 我 国 进 行 监 控 和 干 扰ꎬ 威 胁 我 国 国 家 安 提供参考来实现其使用价值ꎮ 与一般的数据相比ꎬ 全[8]93ꎮ 其二ꎬ扰乱 经 济 秩 序ꎮ 信 息 优 势 能 为 市 场 教育数据的特点及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ꎮ 其 主体在商业竞争中获取优势地位ꎬ拥有市场支配地 一ꎬ数据种类维度多ꎬ且集中在教育领域ꎮ 教育数据 位的市场主体能更有效地获取数据ꎮ 开放教育数据 几乎涵盖教育领域各个方面的数据:既包括学生、教 的初衷是通过免费的数据供给实现教育市场的民主 职工等个人提供的数据ꎬ也包括教育行政部门、事业 化和多元化ꎬ但实际上可能产生相反的效果ꎬ导致更 单位等主体产生的数据ꎻ既包含教学、科研等教务数 多的扰乱经济秩序的市场垄断行为[9]99ꎮ 其三ꎬ 妨 据ꎬ也包含餐饮、医疗、安保和资产等后勤服务数据ꎻ 碍社会管理ꎮ 例如ꎬ学籍数据大量泄露ꎬ会方便不法 既涉及校内数据ꎬ也涉及家庭、商业和政府等其他关 分子寻找适合的学生数据制作“ 套号学历”ꎬ极易发 联社会场景的数据ꎮ 其二ꎬ数据收集时效性强ꎬ且真 展出有组织、规模化的“ 套号学历” 黑市[10] ꎮ 这无疑 实度较高ꎮ 商业行为中的数据收集遵守个人同意原 会扰乱我国正常有序的学籍管理体系和社会管理秩 则ꎬ涉及隐私 的 信 息ꎬ 个 人 可 以 拒 绝 填 报 或 随 意 填 序ꎬ损害学历的价值和公信力ꎮ 此外ꎬ由于数据用途 写ꎮ 而教育数据的收集带有一定的行政意味ꎬ往往 的不完全可控和数据分析处理技术的日益发展ꎬ必 有强制性ꎬ归属于教育机构的个人碍于被管理者的 然还会存在更多不可预见的安全风险ꎮ 身份ꎬ常常无法拒绝填报涉及隐私的真实信息ꎬ以避 免个人正常教育、教学受到影响ꎮ 此外ꎬ监控、门禁 因此ꎬ教育数据安全治理有必要从整体和宏观 等物联网技术及设备的运用ꎬ使教育数据的收集呈 的总体国家安全观立场出发ꎬ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 现为持续和动态的过程ꎬ个人数据被实时收集、上传 手段进行规则完善ꎬ以切实保障教育现代化的安全

第126页

  总第 225 期            马其家  刘飞虎:总体国家安全观下教育数据安全治理体系的反思与完善 121 有序发展ꎮ 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 第六十条又规定由国 ( 二) 我国教育数据安全的治理体系 家网信部门负责统筹协调个人信息保护和监管工 治理体系是指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体 作ꎬ当涉及包含个人隐私的教育数据时ꎬ两者必将产 生监管竞争ꎮ 关于教育数据安全治理ꎬ既有国家法 制机制、法律法规等规则安排[11]3ꎮ 我国教育数据 律层面的监管规则ꎬ也有地方规范性文件层面的监 安全治理体系既包含各领域普遍适用的数据安全治 管规则ꎻ既要遵守教育部门的监管要求ꎬ也要符合网 理规则ꎬ也存在针对教育领域的专项规则ꎮ 前者主 信部门的监管要求ꎮ 这难免导致中央、教育部以及 要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 «中华人民共 地方制定的规则之间存在多方面的差异、缺失甚至 和国数据安全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冲突ꎻ也会增加各级各类教育行政部门及事业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 等国家法律、 在治理数据安全时不合规的风险ꎬ降低教育数据管 « 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 征求意见稿) » « 网络安全 理办法的权威性ꎮ 审查办法»等部门规章及地方性法规、« 数据安全治 理能力评估方法» « 信息安全技术  重要数据识别 虽然目前我国教育数据安全治理体系暂时存在 指南»«信息安全技术  政务信息共享数据安全技 不协调的问题ꎬ但是参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 术要求»«信息安全技术  健康医疗数据安全指南» 全法» 的章节划 分 和 具 体 内 容②ꎬ 从 总 体 来 说ꎬ 各 类 «信息安全技术  人脸识别数据安全要求» 等技术 各级主体能否有效保障其所控制、处理的教育数据 标准ꎻ后者主要包括 2018 年印发的« 教育部机关及 的安全ꎬ以助力维护总体国家安全ꎬ主要取决于以下 直属事业单位教育数据管理办法» (以下称“教育部 三个维度的规则是否协调统一和得到落实ꎮ 其一ꎬ 办法” ) ꎬ以 及 北 京、 上 海、 浙 江、 安 徽、 陕 西、 内 蒙 古 数据安全制度及标准ꎮ 标准是常见技术问题的最佳 等六个省级( 直辖市、自治区) 教育主管部门发布 解决方案ꎬ是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ꎬ是推 的、现行有效的教育数据管理地方性法规( 以下分 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保障ꎬ以制定主体不 别称“某地方办法”ꎬ如“北京办法”) ①ꎮ 同可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等ꎮ 而将 外部数据安全标准“ 融入” 相关主体内部的日常业 通过梳理上述普遍适用规则和教育专项规则可 务流程后ꎬ即表现为管理层面的数据安全制度ꎮ 数 知ꎬ由于数据存在流动频繁、复制便利的特点而难以 据安全治理需要“ 技术—社会—法律” [12]109 的联动ꎬ 直接作为被监管对象ꎬ为切实保护教育数据安全ꎬ鉴 科学恰当的数据安全制度及标准可以有效助力教育 于教育数据为政务数据的分支ꎬ我国教育数据管理 数据安全治理ꎮ 其二ꎬ数据安全保护义务ꎮ 指明义 办法普遍规定由各级各类教育行政部门、事业单位 务承担主体并合理分配义务内容ꎬ是执行和落实教 等主体负责教育数据安全ꎮ 然而ꎬ这却导致教育数 育数据安全制度的先决条件ꎬ也是实现各类各级主 据安全治理目前呈现为“ 双线多头监管” 的态势ꎮ 体分工合作、有序治理教育数据安全的前提和基础ꎮ “双线监管” 体现为国家法律和地方性法规对教育 其三ꎬ数据安全法律责任ꎮ 当滥用教育数据、引发安 数据管理都有指导作用ꎬ且地方性法规的自主性较 全风险时ꎬ相关的行为主体可能需要承担多种责任ꎬ 大ꎻ“ 多头监管” 体现为同一行政层级有两个及其以 准确设定追责路径ꎬ明确其法律责任ꎬ这有益于震慑 上的行政部门同时拥有对教育数据的监管权力ꎬ例 和遏制相关的不法行为ꎬ 切实维护权利人的数据 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 第六条由教 权益ꎮ 育主管部门承担教育数据安全监管职责ꎬ而« 中华 ①检索平台为“ 北大法宝 法律法规数据库” ꎬ检索方法为“ 标题模糊匹配” ꎬ检索关键词为“ 教育” “ 数据” ꎮ 这六个教育 数据专项治理地方性法规分别为« 北京市教育数据资源管理办法( 试行) » « 上海教育数据管理办法( 试行) » « 浙江省教育数据 暂行管理办法»«安徽省教育数据管理办法(暂行)»«陕西省教育数据管理办法»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机关及直属事业单位 教育数据管理办法( 试行) » ꎮ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 将“ 数据安全制度” “ 数据安全保护义务” “ 法律责任” 作为并列章节ꎬ其中重点阐述数据 安全治理的具体规则ꎮ 本文沿用这三种划分标准和表述形式ꎻ而其他“数据安全与发展” “政务数据安全与开放” 等章节偏向 于对宏观政策导向的原则性描述ꎮ

第127页

122 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年第 1 期      二、教育数据安全制度及标准 规定执行ꎻ( 2) 依据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并结合辖区 教育工作实 际 情 况ꎬ 编 制 教 育 数 据 标 准 和 目 录ꎬ 如     (一)教育数据安全制度及标准的现状与反思 “上海办法” 第二十一条、“ 内蒙古办法” 第十一条ꎻ 标准化工作是保障数据安全的重要基础ꎬ也是 (3)依据上级要求编制教育数据目录ꎬ如“ 浙江办 法”第十四条ꎻ(4) 只规定教育数据目录的制定部 从源头确保教育数据处理符合总体国家安全观要求 门ꎬ未提及制定依据ꎬ如“ 陕西办法” 第六条、“ 北京 的重要举措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 « 中华 办法”第六条ꎮ 这种混乱的教育数据分类分级依据 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等确立了数据分类分级保 直接造成两个严重的数据安全治理隐患: 护、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等数据安全制度ꎬ这些数据 安全制度的落实需要以健全的技术标准体系为支 其一ꎬ对教育领域重要数据的保护不足ꎮ 在没 撑ꎬ即对数据 安 全 管 理 中 的 技 术 事 项 设 立 明 确、 科 有统一协调的教育数据分类分级标准指引下ꎬ各教 学、协调统一的技术标准ꎮ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育行政部门对重要数据的理解难以保持一致ꎬ对如 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作为承担我国标准 何认定和保护重要数据各行其是ꎮ « 中华人民共和 化技术工作的专业机构ꎬ已陆续发布多项普遍适用 国数据安全法» 第二十一条规定由各地区、各部门 的数据安全标准ꎬ但专门针对教育数据安全的技术 “ 确定本地区、本部门以及相关行业、领域的重要数 标准有所欠缺ꎮ 经查询ꎬ目前暂无教育数据专项技 据具体目录”ꎬ并重点保护ꎮ 在前述各异的教育数 术标准ꎬ仅有 2021 年立项且仍在研究中的“ 普通高 据分类分级依据指引下ꎬ“教育部办法” “ 上海办法” 等学校网络安全建设和实施规范” 信息安全技术标 “ 内蒙古办法” 将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 准项目①ꎮ 这致使教育领域各类各级主体在开展具 私的教育数据视为重要数据ꎬ对其作了多处特别规 体工作和业务时ꎬ对如何管理教育数据安全莫衷一 定ꎬ并加强部门保密管理措施和安全责任ꎻ“ 北京办 是ꎬ也难以保证教育数据安全风险不会蔓延、传递至 法” 仅在第三条对涉及国家秘密的教育数据作出特 其他领域ꎮ 别规定ꎻ“安徽办法” 通过列举的方式ꎬ仅在第二十 三条中将教职工、学生的个人隐私数据作为重点保 治理教育数据安全需要依托科学完备的安全技 护对象ꎻ“ 浙江办法” 完全没有涉及某类特定数据需 术标准ꎬ当前紧迫的任务是解决基础共性标准的缺 要重点保护ꎮ 这难免导致教育领域中涉及国家安 失问题ꎮ 基础共性标准是指为各类标准提供基础支 全、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重要数据与一般数 撑的标准ꎬ主要包括术语定义、数据分类分级等ꎮ 作 据混同管理ꎬ重要数据难以被正确识别ꎬ进而必然会 为编制教育数据目录、保护教育重要数据、实施教育 极大地削弱签订保密协议、不予公开等教育重要数 数据开放共享的根本依据ꎬ教育数据分类分级标准 据保护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ꎮ 在教育数据治理中处于基础、核心的地位ꎬ将显著影 响教育数据治理各环节措施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安 其二ꎬ对教育领域个人权益的保护不足ꎮ « 中 全性ꎮ 虽然教育数据管理办法中普遍规定了制定 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 第十三条要求“ 处 “ 教育数据分类分级目录” 、实施“ 主动公开、依申请 理个人信息 应 当 取 得 个 人 同 意” ꎬ 第 三 十 三 条 明 确 公开、不予公开” 等数据分类分级管理措施ꎬ但是事 国家机关也适用该法相关规定ꎮ 教育数据中既有教 实上教育数据分类分级的标准并不清晰ꎬ导致数据 育行政部门等在履职中获取、产生的不涉及个人隐 差异化管理和更好保护重要数据的预期难以实现ꎮ 私的数据ꎬ又包括大量直接来源于个人、涉及隐私的 数据ꎮ 然而ꎬ上海、浙江、安徽的教育数据管理办法 综合来看ꎬ现阶段教育数据分类分级的标准多 完全未提及处理个人隐私数据应告知并取得个人同 种多样ꎬ具体可分为:(1) 依据某具体文件ꎬ如“ 教育 意ꎻ“北京办法” 第十一条虽然勉强涉及ꎬ但是仅要 部办法”第二十八条规定按照« 政务信息资源目录 求落实 “ 明示采集使用目的、方式、范围和存储期 编制指南(试行)»制定教育数据目录ꎬ以及“ 安徽办 限”等告知义务ꎮ 告知同意原则是个人信息保护的 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有关 ①检索平台为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官网的“ 标准查询”ꎬ检索方法为“ 综合查询”ꎬ检索关键词为“ 数据” “ 安 全” “ 教育” “ 学校” 等ꎮ

第128页

  总第 225 期            马其家  刘飞虎:总体国家安全观下教育数据安全治理体系的反思与完善 123 核心规范ꎬ也是教育行政部门等处理个人隐私数据 二是依据数据是否涉及个人隐私ꎬ将数据划分 的合法性基础ꎮ 若未能从庞杂的教育数据中恰当地 为个人数据、非个人数据ꎮ 依据« 欧盟通用数据保 剥离出个人隐私数据ꎬ并将其与不涉及隐私的教育 护条例» ( GDPR) 的定义ꎬ个人数据是与一个身份已 数据进行分类分级管理ꎬ告知同意原则在教育数据 经被识别或者身份可识别的自然人有关的任何信 治理中便无法有效实施与落实ꎬ个人权益也必然无 息ꎻ非个人数据是各种匿名化的数据集ꎬ包括匿名化 法得到充分保障ꎮ 后的个人数据集ꎬ以及物联网、人工智能和机器深度 学习产生的匿名数据ꎮ 我国在立法的过程中也将个 ( 二) 改进 教 育 数 据 安 全 制 度 及 标 准 的 依 据 与 人数据从普通数据中抽离出来并单独管理ꎮ 例如ꎬ 思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 第四条规定该 法只关注“ 与已识别或者可识别的自然人有关的各 教育数据如何分类分级ꎬ关乎教育数据目录编 种信息” 的监管ꎬ不涉及匿名化处理后的信息ꎬ给予 制、重要数据保护和数据开放共享等安全制度在制 个人数据特定保护ꎮ 该分类的意义在于ꎬ与非个人 定时的科学性和执行时的有效性ꎬ以及教育数据处 数据相比ꎬ个人数据与隐私权息息相关ꎬ为避免公民 理工作和业务流程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契合程度ꎮ 的私人生活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 明确教育数据分类分级标准是统筹协调教育数据安 开ꎬ需要给予更严格的保护ꎮ 值得注意的是ꎬ个人数 全管理制度及技术标准的关键所在ꎮ 有学者依据来 据虽然不属于重要数据ꎬ但是基于海量个人信息形 源将教育数据分为个体、教育机构、区域政府产生的 成的统计数据、衍生数据等匿名化数据集ꎬ可能被认 教育数据[13]105-106 ꎮ 该分类方式看似分清了数据来 定为重要数据ꎮ 综合上述数据分类的逻辑ꎬ可以理 源的主体ꎬ但是数据处理时往往会在不同的主体之 解为任何数据必然属于个人数据和非个人数据之 间流转ꎬ实则并不便于数据安全治理ꎮ 从法律治理 一ꎬ而非个人数据又可划分出核心数据、重要数据和 的角度来说ꎬ实践中已形成两种主流的数据分类分 一般数据ꎮ 级思路ꎮ 从总的来说ꎬ鉴于教育数据安全管理制度及技 一是依据数据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程度及 术标准暂未形成科学、合理、协调的体系ꎬ应以分类 其数据滥用行为对国家安全、公共利益等的危害程 分级标准等基础共性标准作为突破口ꎬ适当参考实 度ꎬ将数据划分为核心数据、重要数据和一般数据ꎮ 践中的分类方式ꎬ分阶段逐步调整、细化相关的教育 2021 年 12 月ꎬ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 数据安全制度及标准ꎬ并与其他各领域普遍适用的 布并实施的« 网络安全标准实践指南———网络数据 数据安全制度及标准相互协调ꎬ以共同助力于维护 分类分级指引» 已形成较为系统的数据分类分级体 我国总体国家安全ꎮ 系ꎬ从国家数据安全的角度制定了数据分级的基本 框架ꎬ定义了核心数据、重要数据和一般数据的基本 首先ꎬ尽 快 明 确 教 育 数 据 基 础 共 性 标 准ꎮ 在 概念ꎻ但是该指引未对重要数据、核心数据的识别和 « 网络安全标准实践指南———网络数据分类分级指 划分进行具体阐述ꎬ而是要求按照国家和行业核心 引»«信息安全技术  重要数据识别指南(征求意见 数据、重要数据目录执行ꎮ 对于如何识别重要数据ꎬ 稿) » 等文件指引下ꎬ教育部作为编制教育领域重要 2022 年 1 月ꎬ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又发 数据目录的统领部门ꎬ应尽快结合行业特点及时制 布了«信息安全技术  重要数据识别指南( 征求意 定部门规章ꎬ明确教育领域重要数据、核心数据的定 见稿) » ꎮ 与其在 2017 年 8 月发布而并未生效的相 义及识别认定标准ꎬ并推动教育数据分类分级标准 关标准«信息安全技术  数据出境安全评估指南» 规范的建立ꎮ 各地方教育部门遵从教育部规定ꎬ编 相比ꎬ该指南并未沿用列举 27 个具体行业类别、分 制本地区教育重要数据、核心数据具体目录ꎬ并上报 别设置识别标准的做法ꎬ而是规定了通用的重要数 教育部统一备案、协调ꎬ以提升教育数据目录的科学 据识别基本原则、识别因素和描述格式等ꎬ以指导各 性、准确性和有效性ꎮ 工业和信息化部已于 2022 年 领域重要数据的识别工作ꎮ 该分类的意义在于ꎬ便 2 月 10 日就« 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数据安全管理办法 于数据治理时针对不同重要程度数据的收集、存储、 ( 试行) » 第二 次 公 开 征 求 意 见ꎬ 其 中 已 经 结 合 行 业 加工、传输、公开和销毁等流程ꎬ施以不同级别的权 特点对工业、电信数据进行了较为明确的分类分级 限限制和安全措施ꎮ

第129页

124 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年第 1 期  及定义ꎮ “教育领域数据安全管理办法” 的制定也 护义务的首要承担者ꎬ数据处理者对数据控制者的 势在必行ꎬ应及时推进该部门规章的草拟、修订和落 职责必须在合同或其他法律行为中作出明确规定ꎮ 地工作ꎮ 两者虽然都有权对数据进行处理ꎬ但是区别在于ꎬ数 据控制者确定数据被处理的目的和方式ꎬ数据处理 其次ꎬ推动教育数据安全技术标准建设ꎮ 已发 者根据前者的指令处理数据ꎮ 区分两者以便更好地 布、在研中和已立项的国家标准基本上已涵盖电信、 划分安全义务和法律责任ꎮ 医疗、政务和生物识别信息等多个领域的数据安全 技术标准ꎬ但针对教育数据安全的相关技术标准匮 至于我国如何确认教育数据安全保护义务的承 乏ꎮ 我国应当积极推进教育数据安全技术标准的制 担主体ꎬ当前教育数据管理办法有两种模式ꎮ (1) 定和实施ꎬ将更多涉及教育领域数据安全的技术标 直接明确教育数据的所有权归属ꎬ并赋予所有权人 准纳入专项国家标准制定计划之中ꎬ同时应当鼓励 数据安全保护义务ꎮ 这以“ 陕西办法” 为代表ꎬ其第 和促进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等多层次教 三条规定“ 教育信息系统中数据的所有权、管理权 育数据安全标准的发展ꎬ为保护教育数据安全提供 和使用权均 属 于 相 应 的 教 育 行 政 部 门 和 学 校” ꎬ 并 科学、具体和可行的技术指引ꎮ 由这些部门和单位承担数据安全保护义务ꎮ (2) 回 避教育数据权属ꎬ并赋予数据管理者、使用者数据安 最后ꎬ修正完善教育数据安全管理制度ꎮ 要以 全保护义务ꎮ “上海办法”“内蒙古办法”使用“ 数据 基础共性标准和安全技术标准为统一依据ꎬ逐步调 归属部门”“ 数据归属权” 的表述ꎬ在不讨论数据所 整和改良各类教育数据安全制度ꎮ 在教育数据全生 有权的同时ꎬ规定教育数据采集或生产部门负责数 命周期管理中ꎬ应识别区分个人数据和非个人数据ꎬ 据管理和授权使用ꎬ并承担数据安全保护义务ꎮ 而 并适用不同的管理方式ꎮ 处理教育领域个人数据ꎬ “ 浙江办法” “ 安徽办法” 制定较早ꎬ未考虑数据权属 尤其是生物识别、行踪轨迹等敏感数据ꎬ应充分履行 问题ꎬ仅简单要求数据使用者承担数据安全保护义 告知义务ꎬ并取得数据提供者的单独同意或书面同 务ꎮ “教育部办法” “ 北京办法” 则规定数据提供部 意ꎬ严格限制概括同意的适用范围ꎬ可以引入动态同 门和使用部门均有数据安全保护义务ꎮ 意模式ꎬ 实现充分意思自治和提高知情效率[14]75ꎮ 使用个人数据也应遵循«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 然而ꎬ这两种模式都存在明显缺陷ꎮ 首先ꎬ教育 保护法» 规 定 的 充 分 必 要 和 特 定 目 的 等 原 则ꎬ 保 障 数据中混杂有个人隐私数据ꎬ这些数据的权属及保 个人权益ꎮ 例如ꎬ不能强制要求将人脸、指纹等个人 护方式等仍存在巨大的理论分歧:一类观点认为要 生物识别数据等作为门禁权限ꎬ因为可用磁卡替代ꎮ 设计复杂的数据新型财产权ꎬ通过物权保护数据安 其他教育数据安全制度ꎬ如开放共享、风险评估、监 全[ 15] 63 ꎻ另一类观点不将数据独立视作财产ꎬ而是以 测预警、应急处置和出口管制等ꎬ也应依据教育数据 维护数 据 控 制 为 基 础 对 数 据 权 益 进 行 保 护[16]845 ꎮ 基础共性标准和安全技术标准进行优化ꎮ “ 陕西办法” 不加分类、笼统地规定教育数据所有权 归属于教育部门和教育机构的做法ꎬ并不可取ꎬ也无     三、教育数据安全保护义务 依据ꎮ 虽然 2020 年陕西省教育厅又补充发布文件 以进一步加强数据安全保护、个人信息保护ꎬ但是并     (一)教育数据安全保护义务的现状与反思 未再提及数据权属问题[17] ꎮ 其次ꎬ“ 北京办法” “ 上 教育数据处理的全生命周期包括采集、存储、加 海办法”“浙江办法” 将数据管理者、使用者作为安 全保护义务承担主体ꎬ总体倾向于第二类观点ꎬ但数 工和使用等数个环节ꎬ涉及多个不同的主体ꎬ其中既 据“管理者” “ 使用者” 等定义与主流的数据“ 控制 包括教育行政机关及部门、事业单位等行政主体ꎬ也 者”“处理者” 内涵有所差异ꎬ数据“ 归属权” “ 归属 包括数据服务企业等市场主体ꎮ 明确教育数据安全 部门” 这种折中的表述在其他法律法规中更是无迹 保护义务的承担主体及其义务内容ꎬ是促使相关主 可寻ꎮ 因此ꎬ我国界定教育数据安全保护义务承担 体有序分工合作、严格执行各项教育数据安全制度 主体的规则并不明晰ꎮ 的前提ꎬ这将有力确保总体国家安全观在教育数据 安全治理实践中得到落实ꎮ GDPR 将数据安全保护 至于我国教育数据安全保护义务的内容ꎬ教育 义务赋予数据控制者、数据处理者ꎬ依据其第四章第 行政部门、事业单位与数据服务企业所承担的义务 二十六条、第二十八条等ꎬ数据控制者是数据安全保

第130页

  总第 225 期            马其家  刘飞虎:总体国家安全观下教育数据安全治理体系的反思与完善 125 内容并不相同ꎮ 教育部门等在获取教育数据后ꎬ囿 识产权或个人财产的法律框架并非易事[19]28ꎮ 在数 于技术水平或人员配备不足ꎬ往往会将部分或全部 据全生命周期管理中ꎬ通过指定负有数据安全保护 数据处理工作委托外部数据服务企业ꎬ参照 GDPR 义务的主体并赋予其具体的数据安全保护义务ꎬ也 规则ꎬ可以认为各级各类教育行政部门、事业单位等 可以实现对数据安全较高程度的有效保护ꎬ并保障 为教育数据控制者ꎬ数据服务企业等为教育数据处 数据适当的流动性ꎮ 由数据控制者和处理者承担数 理者ꎮ 教育数据控制者的数据安全保护义务内容已 据安全保护义务ꎬ是在学术与实践中数据权属均未 有丰富和充分的规定ꎬ主要体现为教育数据管理办 达成普遍共识的现状下进行数据治理的一个可行选 法中的各类数据安全制度ꎬ如数据分类分级管理、风 择ꎮ 教育数据作为数据的一个细分领域ꎬ其治理规 险评估监测预警等ꎮ 相较于教育数据控制者ꎬ教育 则也应当遵循上位法规则ꎮ 为强化安全保护义务ꎬ 数据处理者的保护义务内容目前较为单薄ꎬ主要通 在完善教育数据治理规则时ꎬ应坚持将数据控制者 过签订承诺书、保密协议的形式来设定教育系统外 和处理者作为安全保护义务承担主体ꎬ准确界定两 部企业或人员的数据安全保护义务ꎬ如“ 上海办法” 者的概念和义务范围ꎬ细化两者的数据安全保护职 第三十七条、“内蒙古办法” 第三十条等ꎮ 由于教育 责分工ꎬ摒弃教育数据“归属权”“归属部门” 等不规 数据的价值和流动ꎬ单纯依靠民事合同设定安全保 范和不清晰的表述ꎮ 护义务ꎬ难以充分有效地约束外包企业等教育数据 处理者的行为ꎮ 与金融业等企业义务完备的行业相 具体而言ꎬ各类各级教育行政机关及部门、事业 比ꎬ教育数据外包业务的资质审核、市场禁入和失信 单位等行政主体应当作为承担教育数据安全保护义 惩治等制度暂未建立ꎬ教育数据处理者的安全保护 务的首要主体ꎬ除应符合教育数据专项管理办法中 义务形式仍有丰富和完善的空间ꎮ 的要求外ꎬ还应履行我国各领域普遍适用的法律法 规中的数据控制者义务ꎬ在教育数据收集存储、加工 (二)强 化 教 育 数 据 安 全 保 护 义 务 的 逻 辑 与 处理和开放共享中严格执行相关的数据安全技术标 方法 准ꎬ落实数据安全管理制度ꎮ 受托处理教育数据的 外部数据服务企业应当视为教育数据处理者ꎬ基于 虽然目前数据权属仍存在较大争议ꎬ« 中华人 与教育数据控制者的约定或法律法规要求而负有数 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 据 安 全 保 护 义 务ꎮ 采 用 “ 控 制 者—处 理 者 ” 模 保护法» 等 法 律 法 规 也 都 回 避 了 这 个 问 题ꎬ 但 是 从 式[20]107 ꎬ以“ 在数据处理中的实际影响” 为标准区分 现有的立法条文可知ꎬ为切实保护数字经济发展中 控制者和处理者ꎬ并设定差异化的数据安全保护义 的总体国家安全ꎬ我国法律普遍采用赋予数据控制 务ꎬ在复杂多样的教育数据运用场景中保证数据治 者、数据处理者义务的方式ꎬ在不讨论数据权属的前 理规则适用的灵活性和有效性ꎬ但仍需针对不同场 提下ꎬ实现对数据安全和总体国家安全的保护ꎮ 如 景进一步细化教育数据控制者和处理者的具体识别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第二十一条、第三十 标准和义务种类ꎮ 如在处理个人数据和非个人数 四条和 2022 年 2 月 15 日实施的« 网络安全审查办 据、重要数据和一般数据等场景中应有所区别ꎬ避免 法» ꎬ通过将 信 息 安 全 保 护 义 务 赋 予 关 键 信 息 基 础 因安全义务的承担主体或适用场景识别、区分困难 设施运营者、网络运营者等数据控制者或处理者ꎬ以 导致教育数据安全保护义务无法落实、法律适用难 维护数据安全ꎮ 又如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 以明确的情形出现ꎮ 法» 第六条、第二十七条、第四十七条等ꎬ规定各行 业主管部门、数据处理者和数据交易中介服务机构 同时ꎬ教育数据安全保护义务形式和内容也需 负有数据安全保护义务ꎮ 这反映了一个事实:当数 进一步多元化ꎬ应采取更多的有效措施促使教育数 据权属暂不明晰时ꎬ仍然可以通过法律规则对数据 据控制者、处理者严格履行数据安全保护义务ꎮ 除 安全进行有效治理ꎮ 签订安全承诺书、保密协议外ꎬ还可从以下方面丰富 其保护义务ꎮ 其一ꎬ实施教育数据处理业务资格审 数据安全治理关注的是对数据的控制和流动的 查ꎮ 教育行政部门和数据服务企业的数据安全关键 平衡ꎮ 正如交通规则并不涉及交通工具的权属一 岗位ꎬ必须配备足够数量且拥有从业能力的人员ꎬ否 样ꎬ数据保护亦无须过于关注以电子形式存在的信 则不允许开展教育数据处理业务ꎮ 至于从业能力ꎬ 息的归属[18]1198 ꎻ况且将数据确权后作为资产融入知

第131页

126 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年第 1 期  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布并征求意见的 在两大弊病ꎮ 首先ꎬ教育数据泄露的追责路径含糊ꎮ 国家标准«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安全从业人员能力 各教育数据管理办法普遍泛泛规定将“ 依法追究” 基本 要 求» ꎬ 将 从 业 人 员 划 分 为 网 络 安 全 管 理、 建 造成数据泄露的部门或个人的法律责任ꎬ如“ 上海 设、运营、审计和评估、科研教育等五个类别ꎬ并设定 办法”第三十七条、“ 内蒙古办法” 第三十条等ꎮ 这 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ꎮ 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也已 里的“依法” 是指依据行政法、刑法还是民法ꎬ并不 实施“注册信息安全专员” 专业资质国家认证ꎬ对信 清晰ꎬ是仅仅追究行政责任还是同时追究多种法律 息安全从业人员进行培训、考评和认证ꎮ 其二ꎬ建立 责任ꎬ也未说明ꎮ 这种含糊的表述使教育数据泄露 教育数据处理者信用档案ꎮ 数据处理企业必须拥有 追责规则的有效性和可执行性存疑ꎮ 其次ꎬ教育数 良好的信用 记 录ꎬ 才 能 参 与 教 育 数 据 项 目 招 投 标ꎮ 据被动泄露的法定免责规则缺失ꎮ 法定免责是指行 曾造成重大数据安全风险的企业ꎬ不能涉足教育数 为人的法律责任由于出现法定条件被部分或全部免 据处理的相关业务ꎻ曾严重违反数据法律法规的人 除ꎮ 依据泄露的原因ꎬ除部门、单位或个人故意或过 员ꎬ不能担任教育数据处理企业的董事、监事、高级 失导致的教育数据泄露外ꎬ还有纯粹由于存在技术 管理人员等职务ꎮ 鸿沟招致的无法避免的数据泄露ꎬ如撞库、SQL 注 入、网络爬取等外部网络攻击下的泄露ꎮ 无论依据     四、教育数据安全法律责任 公法还是私法ꎬ纯粹由网络技术水平差异导致的不 可预见、不可 抗 拒、 不 可 避 免 的 偶 发 性 数 据 被 动 泄     (一)教育数据安全法律责任的现状与反思 露ꎬ 类 似 于 意 外 事 件ꎬ 不 具 有 可 惩 罚 性 和 赔 偿 教育数据从合法的数据控制者、处理者中泄露ꎬ 性[21]109 ꎬ实践中也是不予处罚的ꎮ 例如ꎬ 国内多家 航空公司的信息系统被植入特种木马程序导致数据 并在境内外无序流转、使用ꎬ会直接危害我国总体国 被窃取ꎬ国家安全机关在协助航空公司进行技术处 家安全ꎮ 准确界定教育数据控制者、处理者的数据 置后ꎬ并 未 对 航 空 公 司 及 其 人 员 施 以 处 罚[22] ꎮ 然 安全法律责任ꎬ并明确法律责任追究方式ꎬ有益于提 而ꎬ各教育数据管理办法未能注意到教育数据被动 高违法成本、震慑违法行为ꎬ敦促相关主体落实数据 泄露的免责事由ꎬ而是笼统规定只要客观上发生了 保护义务ꎬ减少教育数据泄露等安全事故的发生概 数据泄露安全事故ꎬ无论泄露者是否有过错、是否已 率ꎮ 当前ꎬ我国中央及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教育 履行安全保护义务ꎬ均需要承担数据泄露的全部法 数据管理办法ꎬ目的在于规范辖区内各类各级教育 律责任ꎬ如“ 教育部办法” 第二十二条、“ 上海办法” 行政部门、事业单位的数据管理工作ꎬ因此在追究数 第三十一条、“ 内蒙古办法” 第二十五条等ꎮ 显然ꎬ 据泄露责任时ꎬ主要聚焦于部门、单位及其内部人员 在完全履行安全义务的前提下ꎬ将网络攻击原因引 的行政法律责任ꎬ如责令整改、通报批评和行政处分 起的无法避免的数据泄露责任也归咎于数据保护义 等ꎮ 然而ꎬ教育数据泄露行为不仅触及行政责任ꎬ在 务主体是不合理的ꎬ而当前教育数据安全治理却忽 严重损害国家利益、经济秩序和个人权益等时ꎬ还可 视了这类情形ꎮ 能涉及刑事、民事等法律责任ꎮ 例如ꎬ« 中华人民共 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 第六十八至七十一条规定ꎬ ( 二) 健全教育数据安全法律责任的法理与路径 承担个人信息保护职责的工作人员因渎职行为导致 明晰教育数据控制者、处理者的法律责任及其 数据泄露:若尚不构成犯罪ꎬ则给予行政处分ꎻ若构 追责路径ꎬ以在教育数据安全治理中落实权责相统 成犯罪ꎬ则追究刑事责任ꎻ若损害个人权益且推定存 一、罪行相适应等基本法治原则ꎬ是提升教育数据安 在过错ꎬ则承担民事责任ꎮ 据此ꎬ教育部门工作人员 全治理规则规范性、普遍性和权威性的必然选择ꎬ也 由于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或徇私舞弊等行为导致教 是维护总体国家安全的内在要求ꎮ 法理学上一般将 育数据泄露ꎬ造成严重的安全后果ꎬ除追究其未能尽 法律责任分为公法责任和私法责任:公法具有浓厚 到安全保护义务的行政责任外ꎬ还应依据« 中华人 的道义性ꎬ因而公法责任以惩罚为核心目的( 如刑 民共和国刑法» 渎职罪相关规定追究刑事违法责 法、行政法) ꎻ 私 法 具 有 强 烈 的 功 利 性ꎬ 因 而 私 法 责 任ꎬ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个人信息权相关 任以补偿为核心目的( 如民法、商法) [23]31ꎮ 在我国 规定追究民事侵权责任ꎮ 法律体系下ꎬ刑民交叉案件均需要先将刑事与民事 审视当前教育数据泄露责任追究相关规则ꎬ存

第132页

  总第 225 期            马其家  刘飞虎:总体国家安全观下教育数据安全治理体系的反思与完善 127 法律关系进行剥离处理ꎬ再分别判定刑事、民事法律 刀切式的处罚ꎮ 具体来说ꎬ在教育数据控制者、处理 责任[24]46ꎮ 当前ꎬ教育数据泄露责任的追责方式不 者完全履行数据安全保护义务的前提下ꎬ因网络攻 清晰ꎬ主要源于无法明确适用公法责任还是私法责 击导致教育数据无法避免泄露时ꎬ可以视情况免除 任ꎬ这归根到底是由于教育数据中既有个人数据ꎬ也 上述主体的行政责任、刑事责任、民事责任ꎮ 这类网 有非个人数据ꎮ 前者与个人隐私权相关ꎬ归属于私 络攻击引起的偶发性数据泄露ꎬ囿于安全技术的相 法追责ꎻ后者不涉及隐私ꎬ归属于公法追责ꎮ 因此必 对落后ꎬ数据保护义务主体在所处情景下不可能通 须在区分两者的基础上ꎬ思考如何构建教育数据泄 过合理的注意而预见、避免和克服ꎮ 这类似于意外 露的追责路径ꎮ 事件ꎬ在尽到充分合理的谨慎和注意义务下ꎬ数据控 制者、处理者对于教育数据泄露的客观结果没有过 在教育数据治理规则完善时ꎬ应意识到以个人 错ꎬ也并非其主观意志可以控制ꎬ因此不应当承担相 数据和非个人数据划分教育数据的重要意义ꎬ以便 应的法律责任ꎬ而是应当依法追究网络攻击者的数 准确追究数据泄露者的法律责任ꎬ维护权利人相关 据泄露责任ꎬ包括民事、刑事责任等ꎮ 在此基础上ꎬ 的数据权益ꎮ 对于教育领域的非个人数据ꎬ可以划 可以更合理地分配教育数据泄露责任ꎮ 归到公共产品、国家秘密等领域进行治理ꎬ纳入公法 体系追究行为人的行政违法责任、刑事犯罪责任等ꎻ     五、结语 对于教育领域的个人数据ꎬ可以划归到个人隐私保 护领域进行治理ꎬ除追究行为人公法责任外ꎬ还要依     当前ꎬ教育数据安全“ 双线多头监管” 格局容易 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 造成各类各级主体颁布的治理规则之间存在差异、 和国民法典»等追究民事侵权等私法责任ꎮ 在处理 缺失甚至冲突ꎮ 为疏解我国数据安全治理体系中的 涉及个人信息的教育数据时ꎬ除已经关注到的行政 规则不协调困境ꎬ应当重视国家层面的统筹立法ꎬ协 责任外ꎬ教育数据治理规则也应补足数据泄露行为 调统一教育数据安全制度及标准、安全保护义务和 人的刑事责任、民事责任等相关规定ꎮ 安全法律责任ꎬ以避免实践中的监管竞争及监管套 利ꎬ并有效维护促进数据利用和保障数据安全的平 当多个主体需要对同一教育数据安全事故承担 衡ꎮ 要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 « 中华人 法律责任时ꎬ应当在区分这些主体为数据控制者还 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 等法律法规ꎬ从顶层设 是处理者的基础上ꎬ依据涉及的教育数据类型是否 计为各级各类教育行政部门及事业单位设置统领性 为重要数据、个人数据等来确定适用不同的法律责 的指导规则ꎬ以引导中央和地方层面形成协调的教 任ꎬ并采用 合 理 的 方 式 对 其 责 任 进 行 划 分 和 分 配ꎮ 育数据安全治理体系ꎬ细化教育数据安全治理框架ꎬ 教育数据控制者为数据安全事故法律责任的主要承 优化教育数据安全管理制度ꎬ切实推动教育数据安 担者ꎬ而处理者作为受托人协助控制者处理教育数 全落实、教育现代化高效协同发展ꎮ 据ꎬ也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ꎮ 对于严重危害国 家利益、经济秩序等需承担刑事犯罪责任的ꎬ应当按 参考文献: 照刑法中的共同犯罪等相关规定ꎬ根据不同主体在 教育数据安全事故中的作用ꎬ划分各自的刑事法律 [1]李昊林ꎬ彭錞.良好数字生态与数字规则体系构建[ J].电 责任ꎮ 对于违反行政法律法规需承担行政违法责任 子政务ꎬ2022(3) . 的ꎬ应当综合考虑行政机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数 据安全事故中的行为所体现的权力主体价值大小ꎬ [2]李桂林ꎬ李露雅.“ 良法善治” 维度下数字法治政府建设 分配行政连带责任ꎮ 对于侵害个人数据权益造成损 的“双化协同” [ J]. 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ꎬ 害需承担民事侵权责任的ꎬ各主体应当依据« 中华 2022(2) . 人民共 和 国 民 法 典» 承 担 按 份 责 任 或 者 连 带 责 任[25]110 ꎮ [3]杨楠.大国“数据战”与全球数据治理的前景[ J].社会科 学ꎬ2021(7) . 此外ꎬ在追究教育数据泄露责任时ꎬ应当全面考 虑数据泄露的不同途径和数据泄露主体是否有过 [4]李侠.基于大数据的算法杀熟现象的政策应对措施[ J]. 错ꎬ补充教育数据泄露的法定免责事由ꎬ避免实行一 中国科技论坛ꎬ2019(1) . [5]刘跃进.系统思维下的大安全格局与理念[ J].人民论坛ꎬ 2021(8) . [6] JAMES S. Hack - and - leak Operations:Intrusion and Influ ̄

第133页

128 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年第 1 期  ence in the Gulf[ J] .Journal of Cyber Policyꎬ2019(4) . [17] 陕西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数据安全和个人 [7]邢翀.外交部:美方尚未就网络攻击西北工业大学作出实质 信息保护的通知[ A / OL] .2020-06-10[2022-09-20] .陕 西省教育厅官网ꎬhttp: / / jyt. shaanxi. gov. cn / news / jiaoyut ̄ 性回应[EB / OL].(2022-09-13) [2022-09-20].光明网ꎬht ̄ ingwenjian / 202006 / 10 / 17178.html. tps:/ / m.gmw.cn / 2022-09/ 13/ content_1303139128.htm. [8]马其家ꎬ李晓楠. 论我国数据跨境流动监管规则的构建 [18] 梅夏英.企业数据权益原论:从财产到控制[ J] . 中外法 [ J] .法治研究ꎬ2021(1) . 学ꎬ2021(5) . [ 9] 王娟ꎬ杨现民ꎬ郑浩ꎬ等. 大数据时代教育政务数据开放的 风险分析及防控策略研究[ J] .中国电化教育ꎬ2020(6) . [19]亚伦 普赞诺斯基ꎬ杰森 舒尔茨.所有权的终结:数字时 [10] 熊丙奇. “ 套号学历” 克隆得再真ꎬ也是伪造的假文凭 代的财产保护[M].赵精武ꎬ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ꎬ2022. [ N] .新京报ꎬ2021-02-09( A02) . [11] 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 [20] 王海峰ꎬ何泽昊.实现个人信息“ 控制者—处理者” 模式 来[ J] .求是ꎬ2014(1) . 的与时俱进[ J] .宁夏社会科学ꎬ2021(6) . [12] 许可.驯服算法:算法治理的历史展开与当代体系[ J] .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ꎬ2022(1) . [21] 马其家ꎬ刘飞虎. 数据出境中的国家安全治理探讨[ J] . [13] 任苗苗ꎬ马燕ꎬ李明勇.“ 智能+教育” 变革中教育数据治 理论探索ꎬ2022(2) . 理的价值与路径[ J] .基础教育ꎬ2021(1) . [14] 石佳友ꎬ刘思齐.人脸识别技术中的个人信息保护:兼论 [22] 新华社. 国家安全部公布三起危害重要数据安全案例 动态同意模式的建构[ J] .财经法学ꎬ2021(2) . [EB / OL] .(2021-10-31) [2022-09-20] .新华网ꎬhttp: / / [15] 龙卫球.数据新型财产权构建及其体系研究[ J] .政法论 www.news.cn / 2021-10 / 31 / c_1128014674.htm. 坛ꎬ2017(4) . [16] 梅夏英.在分享和控制之间:数据保护的私法局限和公 [23] 孙笑侠.公、私法责任分析:论功利性补偿与道义性惩罚 共秩序构建[ J] .中外法学ꎬ2019(4) . [ J] .法学研究ꎬ1994(6) . [24]张永泉.法秩序统一视野下的诉讼程序与法律效果的多元 性:以竞合型刑民交叉案件为视角[J].法学杂志ꎬ2017(3). [25] 阮神裕.个人信息委托处理中受托人的地位、义务与责 任[ J] .当代法学ꎬ2022(5) . Reflection and Improvement of China’ s Educational Data Security Governance System with the Overall National Security MA Qi-jia  LIU Fei-hu ( School of Lawꎬ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ꎬBeijing 100029ꎬChina) Abstract:Data security is the foundation and guarantee of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ꎬwe should balance the development and security of education data.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overall national security viewꎬthe abuse of educational data not only threatens personal privacy and educational management orderꎬbut also leads to security risks in politicalꎬeconomic and other fields.At presentꎬthere are prob ̄ lems in the governance system of educational data security in Chinaꎬsuch as confusionꎬlack and conflict of rules.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 rules of three key dimensions with the overall perspective and the rule of law thinking to form an overall and coordinated governance system.Firstꎬwe should clarify the basic common standards and security technical standards of education dataꎬand revise the data security management system on the basis of identifying im ̄ portant data and personal data.Secondlyꎬwe should endow educational data controllers and processors with data se ̄ curity protection obligations and enrich their forms of obligations.Finallyꎬwe should distinguish between the different legal responsibilities of disclosing personal data and non-personal dataꎬconstruct multiple accountability paths for educational data disclosureꎬand set up legal exemption clauses.The implementation of education data security gov ̄ ernance is conducive to achieving the governance goal of maintaining overall national security and releasing the val ̄ ue of education dataꎬand effectively promoting the effici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Key words:educational dataꎻopening educational government dataꎻthe holistic view of national securityꎻdata breachꎻsecurity governance (责任编辑  胡海金)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3d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