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基础信息,并且相对容易取得,成为分析师作出
盈余预测的主要信息来源,所以,财务报告的质量
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分析师的预测表现。
本文选择盈余质量作为财务报告质量的代理变
量开展研究。盈余质量是探讨会计信息质量的核心
内容,反映了盈余信息在满足各个利益相关者决策
制定时信息需求的能力。
直接研究盈余质量对分析师预测影响的文献在
国内外学术界并不多见,大多数研究通过信息披露
水平、审计质量等间接方式表明,较高的会计信息
质量会导致较高的分析师预测准确性。倪小雅等[1]
发现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越高、所在地的会计制度
环境越完善,分析师盈利预测的准确性越高。路军[2]
的研究表明分析师在依据未经审计的季度报告作出
预测时其预测误差更加显著。王鹏等[3] 以我国上市
公司中获得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公司为研究样
本,结果表明审计师任期越长,公司真实盈余的持
续性越好,分析师盈利预测的持续性也越强,说明
分析师能够识别审计任期中包含的审计质量信息,
尽管进一步的研究证明这种认知存在一定程度的过
度反应。薛爽等[4] 研究发现分析师预测的准确性除
了受被跟踪企业财务信息质量的影响之外,还受到
分析师自身特征的影响。分析师出于投行利益、鼓
励交易、职业安全及维护个人声誉等考虑,可能会
发布有偏差的盈利预测,具体表现为分析师预测的
羊群行为。王雄元等[5]研究发现分析师理性有效的盈
利预测能够为众多投资者获取投资信息和制定投资
方案提供可靠指导。然而,若分析师忽视自身持有
的有价值的私有信息,向市场的一般预测均值靠拢,
发布不准确的盈余预测,就会严重误导投资者的价
值评估。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理论分析
本文的主要理论基础是信息不对称理论。20 世
纪 70 年代,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乔
治·阿克尔洛夫和迈克尔·斯彭斯打破传统经济学
研究假设,分别从金融市场、商品交易和劳动力三
个角度提出了信息不对称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是
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
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
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
不利的地位。按照信息不对称发生的时间差异可以
将其划分为事前和事后两种情况。发生在交易双方
签订合约之前就已然出现的信息不对称称之为事前
信息不对称,该种信息不对称会导致逆向选择。逆
向选择存在于信息弱势群体对信息优势不信任的状
态情况下,“柠檬市场”中信息优势方利用自身的信
息优势会作出利于己方而损害对方的决策,信息劣
势方为了保护自己利益只能给出市场平均价格从而
导致整个市场劣质品驱逐优质品,市场资源配置机
制失效。发生在交易双方签订合约之后发生的信息
不对称称之为事后信息不对称,该种信息不对称会
导致道德风险。道德风险是指交易双方签订合约之
后,信息优势方最大化自身权益而做出不利于交易
对手方利益的行为。
信息不对称的两个经济后果在分析师作出盈利
预测时都是可能存在的。享有私有信息的分析师无
论出于鼓励交易动机、维护声誉动机还是投行利益
动机,牺牲预测的准确性而向市场预测的平均值靠
拢的行为被视为道德风险。当分析师自身获得的信
息不足以支撑其预测时,出于职业安全的考虑,他
们也会选择跟随市场预测的均值,避免发布过于激
进的预测,这也是某程度上的逆向选择。
(二)假设提出
根据已有文献,熊礼慧等[6] 发现在面对应计项
目较高的公司时,卖方分析师并不能充分估计可以
预测的盈利下降。华鸣等[7] 的研究表明,若公司在
当年期间内赚取现金活动在整体经营活动中所占的
比重越高,分析师的盈利预测准确性越高;当年期
间内赊销预付活动在整体经营活动中所占的比重越
高,分析师的盈利预测准确性越低。而在分解当期
赊销预付活动为操纵性赊销预付活动与正常性赊销
预付活动两部分之后,只有前者对当期分析师盈利
96 铜仁学院学报 2023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