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制造》2023年第1期

发布时间:2023-4-03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模具制造》2023年第1期

《模具制造》2023年第1期TD(Thermal Diffusion Carbide Coating Process)原理,是在一定的处理温度下将工件置于硼砂熔盐及其特种介质中,通过特种熔盐中的金属原子和工件中的碳、氮原子产生化学反应,扩散在工件表面而形成一层几微米至二十余微米的钒、铌、铬、钛的等金属碳化层,TD处理后模具本体硬度可以达到65HRC,彻底解决了拉毛问题(见图 5),原来生产 100 件需要抛光 1次,TD处理后每生产5,000件需要抛光1次,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图5 TD后制件未拉毛图片开裂问题处理:拉毛问题彻底解决后,制件偶尔还会开裂,根据开裂位置分析发现开裂的位置为切角未切断位置,切角未切断,金属材料就无法顺利流入造成工件开裂,后续指导模具厂家维修人员研配刀口间隙,研配好之后开裂问题也彻底解决。切换新模具改进后状态:制件稳定生产,未出现拉毛开裂现象,提高了产品合格率,解决了一大技术难题。5 TD技术与其他表面热处理技术比较目前市场上主流的表面处理技术主要有 PVD、CVD、PCVD、TD。PVD涂层技术是最新、最先进的表面工程技术之一,它是把弧光放电... [收起]
[展开]
《模具制造》2023年第1期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模具制造》月刊创刊于1999年,通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平均月发行量已突破50000册,成为了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模具专业杂志。本刊以服务模具类相关企业为办刊宗旨,面向模具界科研部门、工厂、企事业单位以及所有与模具制造相关的人士发行,为模具制造企业提供市场动态、行业信息、设计技术、制造工艺等多方面的帮助。是您提高模具设计、制造水平的好帮手,也是您展示技术、产品、企业形象的最佳舞台。本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1-3508,国内统一刊号:CN44-1542/TH,邮发代号:46-234,国外发行代号:M8186。
文本内容
第101页

《模具制造》2023年第1期

TD(Thermal Diffusion Carbide Coating Process)原理,

是在一定的处理温度下将工件置于硼砂熔盐及其特

种介质中,通过特种熔盐中的金属原子和工件中的

碳、氮原子产生化学反应,扩散在工件表面而形成一

层几微米至二十余微米的钒、铌、铬、钛的等金属碳化

层,TD处理后模具本体硬度可以达到65HRC,彻底解

决了拉毛问题(见图 5),原来生产 100 件需要抛光 1

次,TD处理后每生产5,000件需要抛光1次,大大提高

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图5 TD后制件未拉毛图片

开裂问题处理:拉毛问题彻底解决后,制件偶尔

还会开裂,根据开裂位置分析发现开裂的位置为切角

未切断位置,切角未切断,金属材料就无法顺利流入

造成工件开裂,后续指导模具厂家维修人员研配刀口

间隙,研配好之后开裂问题也彻底解决。

切换新模具改进后状态:制件稳定生产,未出现

拉毛开裂现象,提高了产品合格率,解决了一大技术

难题。

5 TD技术与其他表面热处理技术比较

目前市场上主流的表面处理技术主要有 PVD、

CVD、PCVD、TD。PVD涂层技术是最新、最先进的表

面工程技术之一,它是把弧光放电作为金属蒸发源的

表面涂层技术。CVD 技术是化学气相沉积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的缩写。化学气相沉积乃是通过化

学反应的方式,利用加热、等离子激励或光辐射等各

种能源,在反应器内使气态或蒸汽状态的化学物质在

气相或气固界面上经化学反应形成固态沉积物的技

术。PCVD 技术指将等离子体技术引人化学气相沉

积,形成覆盖层的方法称为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

简称PCVD。

综上所述,PVD 的优点是处理温度低,热畸变

小,处理后精度高;容易获得超硬层,涂层均匀。缺

点是覆层与基体结合力较差,较易脱落。CVD 的优

点获得超硬覆盖层,提高表面质量。缺点是工艺较

难处理,镀层容易脱落,适用于硬质合金等材料。

PCVD的优点是获得超硬覆盖层,提高表面质量。缺

点是处理后制件变形较大,降低制件精度;会污染环

境。TD的优点是设备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廉;与

基体扩散连接,结构单一,均匀致密;后续处理方便,

并可多次重复处理。缺点是不合适处理大尺寸模具

制件。

通过以上优缺点比较可以得出,TD 技术是最适

合汽车模具的表面热处理方式。

6 结语

针对轮罩外板的拉毛和开裂问题,利用 TD 技

术提高模具的表面硬度和光洁度,最终解决产品质

量问题,新模具顺利投入生产,大大缩短了模具开

发调试工时,提高了汽车外覆盖件的产品质量,降

低了模具调试产品的报废率,节约了模具开发调试

成本。

参 考 文 献

[1] 李雅,于丽君,周维智等. 汽车覆盖件冲压成形技术[M]. 北

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2] 侯艳丽,石磊,纪存兴等. 增进模具可靠性的表面强化技术

[J]. 电镀与涂饰,2009,(3):70~72

[3] 杨丁丁,刘帅,张宇等. 渗氮技术在拉深模零件中的应用[J].

模具工业,2019,45(2):70~77

[4] 郑滢滢. 提高汽车模具可靠性的方法[J]. 大众科技,2012,

(14):142~143

作者简介:林金海,男,1984年生,福建漳浦人,高

级工程师,工学学士,主要研究方向:新能源汽车制造

技术。

(收稿日期:2022-09-20)

·模具材料及热处理技术·

·71·

第102页

《模具制造》2023年第1期

超大型塑料模具钢DL718HH预硬方法研究

焦其慧,付 博,吴 鹏

(东北特殊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辽宁大连 116105)

【摘要】为了降低超大型塑料模具钢DL718HH预硬开裂倾向,同时提高硬度均匀性,提出

了一种新型预硬工艺,并阐明了预硬原理及工艺优点。

关键词:超大型;塑料模具钢;硬度均匀性。

中图分类号:TG162;TG142 文献标识码:B

DOI:10.12147/j.cnki.1671-3508.2023.01.019

Study on Pre-Hardening Method

of Super Large Plastic Mold Steel DL718HH

Jiao Qihui,Fu Bo,Wu Peng

(Technical Center of Dongbei Special Steel Group Co., Ltd., Dalian,Liaoning 116105,CHN)

【Abstract】In order to reduce the pre-hardening cracking tendency of super large plastic mold

steel DL718HH and improve the uniformity of hardness, a new pre-hardening process i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and the principle and advantages of the pre-hardening process are

expounded.

Key words:super large; plastic mold steel; hardness uniformity

1 引言

超大预硬型塑料模具钢(厚度≥500mm,宽度

1,000~1,800mm,重量≥30t)DL718HH 主要做为汽车

保险杠、汽车内饰、汽车门板、车灯等模具使用,使用

硬度范围一般为 33~38HRC 或 37~42HRC,随着汽车

行业的不断发展,对模具要求也随之提高,尤以抛光

性为主,硬度均匀性做为影响抛光性的主要因素之

一,逐渐引起用户的关注,希望材料的整体硬度差≤

4HRC。东特股份公司为了提升大型预硬模具钢

DL718HH硬度均匀性,提出新型预硬工艺。

2 试验材料

DL718HH化学成分如表 1 所示,试验规格:厚度

500~1,200mm,宽度1,000~1,800mm。

表1 DL718HH化学成分 %

3 传统预硬工艺原理分析及存在问题

3.1 传统预硬工艺

目前,国内外生产同类产品的预硬工艺路线多以

“正火→退火→头尾锯切→淬火(水淬油冷[1

)] →两次

一段式回火”为主,根据规格及硬度范围要求不同,一

般水冷20~60min,油冷300~600min,最终返温温度≤

150℃时装炉回火,回火温度为 500℃~560℃,如图 1

所示。

图1 传统预硬工艺

3.2 传统预硬工艺原理分析

传统预硬工艺原理是:通过水淬油冷的冷却方

C

0.24~

0.30

Si

0.15~

0.35

Mn

1.40~

1.60

P

0.020

S

0.003

Cr

1.20~

1.80

Ni

0.80~

1.20

Mo

0.45~

0.60

V

0.09~

0.15

温度

冷却方式:

水淬油冷

淬火过程 第一次回火过程 第二次回火过程 时间

·模具材料及热处理技术·

·72·

第103页

《模具制造》2023年第1期

式使钢材从外到内均匀的转变为淬火组织,一般为

淬火马氏体或者贝氏体,然后根据最终要求的硬度

范围,选取低于临界点 A1 的某一恒温回火,转变为

稳定的回火组织。该工艺保证硬度均匀性的关键要

点是:钢材内外组织的类型和转变量要一致,或者说

越接近,回火后硬度均匀性越好,对钢材的冷却强度

要求较高[2]

3.3 传统预硬工艺存在问题分析

传统预硬工艺为了保证硬度均匀性,不但需要较

高的冷却强度,保证模块淬透,同时也需要尽可能控

制钢材心表的冷却速度一致,因此,随着钢材的规格

尺寸的增加,预硬难度也随之增加。

淬火过程存在两种开裂风险:角部纵裂和心部横

裂。冷却过程存在组织应力和热应力,其中热应力变

化规律为:冷却前期表层受拉,心部受压,冷却后期表

层受压,心部受拉;组织应力变化规律为:冷却前期表

层受压,心部受拉,冷却后期表层受拉,心部受压;当

两种应力作用方向相反时相互抵消,作用方向相同时

相互迭加,当应力迭加超过钢材的极限强度时,就会

造成开裂[3]

。尤其是已锯切头尾的钢材棱角位置易形

成应力集中造成角部纵裂,钢材心部为质量最差的位

置,当冷却后期心部形成迭加的拉应力,而且心部冷

却温度越低,这种拉应力越大,造成心部横裂风险越

高。若降低冷却强度,心表组织转变存在差异,差异

越大,硬度均匀性越差。

4 新型预硬工艺及原理分析

4.1 新型预硬工艺

新型工艺路线:正火→退火→保留帽口和锭尾→

加热淬火(水空交替冷却)→台阶式一次回火→切除头

尾→二次回火,如图2所示。采用水空交替冷却工艺

替代传统的水淬油冷工艺,配合特殊的回火工艺,不仅

可以降低钢材开裂倾向,达到提高硬度均匀性的目的,

还可以降低企业对热处理的投入成本,并增加环保。

图2 新型预硬工艺

4.2 新型预硬工艺原理分析

采用保留帽口和锭尾的钢材淬火,可以减少模块

容易造成应力集中的棱角,并且采用多次水空交替冷

却,空冷返温可以起到自回火作用,提高钢材塑性,降

低角部开裂风险。另外,本工艺冷却后期模块表面返

温温度较高(230℃~260℃),冷却强度远远低于传统

水淬油冷工艺,大大的减少了冷却后期心部的拉热应

力,降低心部横裂风险,这种工艺造成钢材心表淬火

硬度差异较大,可通过台阶式一次回火来弥补带来的

硬度差异,即先短时间采用高温温度回火,将距离钢

材表面一定深度的淬火组织转变为稳定的回火组织,

获得想要的硬度范围,再将温度降至低温温度回火,

保温一定时间,基本保留原心部的淬火硬度不被回

低。通过高温段回火降低钢材近表面一定深度范围

的硬度,低温段回火保留住心部的淬火硬度来缩小硬

度差,增加硬度均匀性。

5 新型预硬工艺优点

(1)钢材保留帽口和锭尾预硬,减少模块容易造

成应力集中的棱角,达到降低角部开裂风险的目的。

(2)采用多次水空交替冷却工艺,空冷返温可以

起到自回火作用,提高钢材塑性,降低角部开裂风险。

(3)控制冷却结束后的返温温度范围 230℃~

260℃,冷却结束后钢材心部温度高于传统的水淬油

冷工艺,相应的心部拉热应力也小于水淬油冷工艺,

降低了心部横裂风险。

(4)通过台阶式回火工艺,可以增加钢材的硬度

均匀性。

参 考 文 献

[1] 宋冬利,顾剑锋,胡明娟,潘健生.基于数值模拟的718塑料

模具钢大模块淬火新工艺设计[J].钢铁,2004,39(9):65~68

[2] 刘宗昌,高占勇,马党参,孙久红. 718塑料模具钢的组织和

预硬化处理[J]. 特殊钢,2002,23(2):43~45

[3] 任泉庄,黄峰,郭正洪.中碳淬火-配分钢中的残余应力分

布[J]. 金属热处理,2016,41(10):1~5

第一作者简介:焦其慧,男,1990年生,辽宁大连

人,现从事模具钢研发工作。

(收稿日期:2022-08-12)

温度

冷却方式:

水空交替

淬火过程 第一次回火过程 第二次回火过程 时间

·模具材料及热处理技术·

·73·

第104页

《模具制造》2023年第1期

金属材料强度塑性硬度和韧性的标准化表示

刘 波

(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江苏镇江 212003)

【摘要】强度、塑性、硬度和韧性是金属力学性能的主要指标,这些指标的表示方法分别由

拉伸试验、硬度和夏比摆锤冲击试验国家标准规定。根据最新修订的国家标准,对这些常

用力学性能指标的表示方法进行了介绍,并与旧标准进行比较,旨在使用者更好地理解和

贯彻新标准,规范常用力学性能指标的表示方法。

关键词: 国家标准;强度;塑性;硬度;韧性

中图分类号:TQ320.66 文献标识码:B

DOI:10.12147/j.cnki.1671-3508.2023.01.020

Standardized Expression for Strength & Plasticity & Hardness

and Toughness of Metallic Materials

Liu Bo

(Zhenjiang College, Jiangsu,Zhenjiang 212003,CHN)

【Abstract】Strength & plasticity & hardness and toughness are main indexes of metallic

mechanical property. Their expression methods were defined in national standards tensile test,

hardness and charpy pendulum impact test respectively. In the paper according to the latest

national standard, these expression methods of mechanical property indexes were introduced and

compared with old national standards.The purpose of writing the paper is that user can

comprehend deep,implement new national standards and standardize expression methods of

common mechanical property indexes.

Key words: national standard; strength; plasticity; hardness; toughness

1 引言

金属材料是模具制造中最常用的材料,为了制造

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品,必须了解和掌握金属的力

学性能,以便使产品在设计、选材和制造工艺等方面

达到最优化。强度、塑性、硬度和韧性是金属材料力

学性能的主要指标,这些指标的测定及表示方法分别

由拉伸试验、硬度和夏比摆锤冲击试验国家标准规

定。然而,笔者在查阅近年来发表的论文、出版的教

材等文献资料时,发现这些常用力学性能指标的表达

很不规范。为此,笔者对金属材料的强度、塑性、硬度

和韧性的表达方法进行了总结,根据最新修订的国家

标准,并与旧标准进行比较,给出了这些指标的标准

化表达形式。

2 强度与塑性指标

金属的强度和塑性指标可以通过拉伸试验测

得。最新修订的国家标准是2021年12月31日发布,

2022 年 7 月 1 日实施的 GB/T 228.1-2021《金属材料

拉伸试验 第1部分:室温试验方法》,该标准修改采用

ISO 6892-1:2019《金属材料 拉伸试验 第1部分:室

温试验方法》。该标准 1963 年首次发布为 GB/T

228-1963,1976 年、1987 年分别进行第一次、第二次

修订;2002 年第三次修订时,并入 GB/T 3076-1982

《金属薄板(带)拉伸试验方法》与 GB/T 6397-1986

《金属拉伸试验试验试样》的内容;2010年第四次修订

时,标准编号变更为GB/T 228.1-2010;本次为第五次

修订。

·模具材料及热处理技术·

·74·

第105页

《模具制造》2023年第1期

2.1 强度

金属材料常用的强度指标是屈服强度和抗拉强

度。屈服强度常见的不规范名称和符号有:屈服点、

屈服极限、条件屈服强度和σs、σsU、σsL、σ0.2等;抗拉强

度常见的不规范名称和符号有:抗拉极限、强度极限

和σb等。出现这些不规范表示方法的原因,主要是使

用者没有及时贯彻实施好新标准,没有关注新标准的

变化及实施情况。

表 1 所示为常用强度指标的名称符号及其定义

新旧标准对比。2021 版与 2002 版和 2010 版标准相

比,基本相同,只是2021版和2010版的“规定塑性延

伸强度”在 2002 版中的名称为“规定非比例延伸强

度”。但与 1987 版相比相差较大,尤其符号完全不

同。为了与国际接轨,从 2002 版开始,GB/T 228 采

用国际标准做法,将强度指标符号的希腊字母σ加下

脚标修改为英文字母 R 加下脚标,屈服点的名称也

修改为屈服强度。

对于有明显屈服现象的金属材料,1987版和2002

版之后的国标相差较大,前者规定测定屈服点σs、上屈

服点σsU或下屈服点σsL,后者取消屈服强度(由原屈服点

修改而来)的测定,只测定上屈服强度ReH和下屈服强度

ReL,图1所示为不同类型的上屈服强度和下屈服强度。

对于无明显屈服现象的金属材料,无法测定其屈

服强度,很多教材中用所谓的“条件屈服强度σ0.2”作

为该材料的屈服强度,这种表示方法不仅名称、符号

不规范,而且没标明0.2%是塑性延伸率还是残余延伸

率,应废除。通常的做法是,测定Rp0.2或Rr0.2。Rp0.2的测

定如图2a所示,在力-延伸曲线图上,过0.2%的延伸

率作一条与曲线弹性直线段平行的直线,此平行直线

与曲线的交点对应的应力值就是规定塑性延伸强度

Rp0.2。Rr0.2为力卸除后的残余延伸率为0.2%所对应的

应力值,如图2b所示。

抗拉强度Rm是指相应最大力对应的应力,图3所

示为几种不同类型的抗拉强度。GB/T 228.1-2021中

的最大力是指:(连续屈服的金属材料)试验期间试样

所承受的最大的力;(不连续屈服的金属材料)在加工

硬化开始之后,试样所承受的最大的力;对于呈现不

连续屈服的材料,如果没有加工硬化,标准不定义最

大力,如图3c所示,即无确定的抗拉强度,双方可以另

做协议。

GB/T 228. 1-2021(GB/T 228. 1-2010、GB/T 228-2002)

强度指标名称及定义

屈服强度:当金属材料呈现屈服现象时,在试验期间金属材料产生

塑性变形而力不增加时的应力点。

上屈服强度:试样发生屈服而力首次下降前的最大应力。

下屈服强度:在屈服期间,不计初始瞬时效应时的最小应力。

规定塑性延伸强度*

:塑性延伸等于规定的引伸计标距百分率时对

应的应力。

规定残余延伸强度:力卸除后残余伸长或延伸等于规定的原始标

距或引伸计标距百分率时对应的应力。

抗拉强度:相应最大力对应的应力。

符号

ReH

ReL

Rp

Rr

Rm

GB/T 228-1987

强度指标名称及定义

屈服点:呈现屈服现象的金属材料,试样在试验过程中力不增加

(保持恒定)仍能继续伸长时的应力。

上屈服点:试样发生屈服而力首次下降前的最大应力。

下屈服点:当不计初始瞬时效应时屈服阶段中的最小应力。

规定非比例伸长应力:试样标距部分的非比例伸长达到规定的原

始标距百分比时的应力。

规定残伸长应力:试样卸除拉伸力后,其标距部分的残余伸长达到

规定的原始标距百分比时的应力。

抗拉强度:试样拉断过程中最大力所对应的应力。

符号

σs

σsU

σsL

σp

σr

σb

* GB/T 228-2002称为“规定非比例延伸强度”

表1 强度指标名称符号和定义新旧标准对照

图1 不同类型的上屈服强度ReH和下屈服强度ReL

(a) (b) (c)

应力R

初始瞬时效应

Rm

ReH

ReL 0 延伸率e

应力R

ReH

ReL

0 延伸率e

应力R

ReL

0 延伸率e

·模具材料及热处理技术·

·75·

第106页

《模具制造》2023年第1期

图2 规定塑性延伸强度Rp0.2和规定残余延伸强度Rr0.2

a——规定塑性延伸强度Rp0.2 b——规定残余延伸强度Rr0.2

图3 抗拉强度的几种不同类型

a——ReH<Rm b——ReH>Rm c——应力-延伸率特殊情况

2.2 塑性

工程上广泛使用表征金属材料塑性大小的主要

力学性能指标是断后伸长率和断面收缩率。断后伸

长率常见不规范的名称和符号有:伸长率、延伸率、断

后延伸率和δ、δ5、δ10等;断面收缩率常见不规范的名称

和符号有:收缩率、ψ等。

表2所示为与塑性指标相关的术语、定义和符号

新旧标准对照,2021版与2002版、2010版基本相同,

与 1987 版相比,塑性的两个指标名称和定义变化不

大,但符号变化大。伸长(伸长率)和延伸(延伸率)这

两个近义术语易混用,1987版国标没有定义,2002版

开始,伸长与延伸分别进行了定义。试样标距上的伸

长是伸长,而引伸计标距上的伸长称为延伸。断后伸

长率不能简称为伸长率,因为伸长率包括断后伸长率

和残余伸长率,断后伸长率是试样拉断后标距的残余

伸长与原始标距之比,而残余伸长率是指卸除指定的

应力后,伸长与原始标距之比,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应有所区别。

表2 塑性术语、定义和符号新旧标准对照

对于比例试样(即试样原始标距L0与原始横截面

积S0有L0=k S0的关系),当k=5.65,断后伸长率的符号

用A表示(1987版用δ5表示);当k=11.3,断后伸长率的

符号用 A11.3表示(相当于 1987 版的δ10)。对于非比例

试样(即试样原始标距与原始横截面积无关),断后伸

长率的符号用 Axmm 表示,x 为原始标距,如 A50mm 表

示原始标距为50mm的断后伸长率。

3 硬度指标

测定硬度的方法很多,生产中应用较多的是布氏

硬 度 和 洛 氏 硬 度 。 常 见 不 规 范 的 表 示 方 法 有 :

400HBS、HBW450、60HRB、75HRBS等。

3.1 布氏硬度

测定布氏硬度的现行标准是2018年5月14日发

布,2019年2月1日正式实施的GB/T 231.1-2018《金

属材料 布氏硬度试验 第1部分:试验方法》,该标准

修改采用国际标准 ISO 6506-1:2014《金属材料 布

氏硬度试验 第 1 部分:试验方法》。该标准 1962 年

12 月首次发布为 GB/T 231-1963,1984 年进行第一

次修订;2002 年第二次修订时,标准编号变更为 GB/

延伸率e 延伸率e 0.2% 0.2% 0 0

Rp0.2

Rp0.2

应力R

应力R

(a) (b)

(a) (b)

应力R

Rm

ReH

0 延伸率e

应力R

Rm

ReH

0 延伸率e

(c)

应力R

ReH

0 延伸率e

GB/T 228.1-2021(GB/T

228.1-2002、GB/T 228.1-2010)

术语和定义

断后伸长率:断后标距的残

余伸长与原始标距之比,

以%表示。

伸长:试验期间任一时刻原

始标距的增量。

伸长率:原始标距的伸长与

原始标距之比,以%表示。

延伸:试验期间任一时刻引

伸计标距的增量。

延伸率:用引伸计标距计算

的延伸百分率。

断后收缩率:断裂后试样

横截面积的最大缩减量与

原始横截面积之比,以%

表示。

符号

A、

A11.3、

Axmm

Z

GB/T 228-1987

术语和定义

断后伸长率:试样拉断后,

标距的伸长与原始标距的

百分比,以%表示。

断面收缩率:试样拉断后,

缩颈处横截面积的最大缩

减量与原始横截面积的百

分比,以%表示。

符号

δ5、

δ10、

δxmm

ψ

·模具材料及热处理技术·

·76·

第107页

《模具制造》2023年第1期

T 231.1-2002;2009 年第三次修订,2018 年为第四次

修订。

不同版次的国家标准布氏硬度的表示方法基本

一致,如表 3 所示。1984 版的压头是钢球或硬质合

金,压头为钢球时布氏硬度符号用HBS表示;压头为

硬质合金时用HBW表示。2002版开始,布氏硬度的

符号只能用HBW表示,因为取消了钢球压头,只有硬

质合金(2018版为碳化钨)球压头。所以,2003年6月

1日(GB/T 231.1-2002正式实施的日期)以后的文献

资料中,还用HBS表示硬度(如400HBS),就是不规范

的表示了。另外,如HBW450这样的表示也不对,国

标规定硬度值在前,硬度符号在后。

表3 布氏硬度表示方法新旧标准对照

3.2 洛氏硬度

测定洛氏硬度现行的国家标准是2018年5月14

日 发 布 ,2018 年 12 月 1 日 正 式 实 施 的 GB/T

230.1-2018《金属材料 洛氏硬度试验 第1部分:试验

方法》,该标准修改采用国际标准 ISO 6508-1:2016

《金属材料 洛氏硬度试验 第1部分:试验方法》。该

标准1983年首次发布为GB/T 230-1983,1991年进行

第一次修订;2004 年第二次修订时,将 GB/T 230-

1991 和 GB/T 1818-1994 合并为 GB/T 230.1-2004;

2009年第三次修订,2018年为第四次修订。

表4所示为洛氏硬度表示方法新旧标准对照。由

表可见,1991版压头为金刚石圆锥或钢球两种,不管

哪种,洛氏硬度的表示方法都一样。2004版开始增加

了N和T表面洛氏硬度标尺。2004版和2009版,压头

有金刚石圆锥、硬质合金球和钢球三种,当使用金刚

石圆锥压头时,表示方法与1991版相同;但用球压头

时,须在标尺后面用代号标明是钢球还是硬质合金

球。在最新的2018版中,球形压头由硬质合金球修订

为 碳 化 钨 合 金 球 ,钢 球 压 头 仅 在 HR30TSm 和

HR15TSm时才使用,所以用碳化钨合金球压头时,洛

氏硬度的表示方法在标尺后必须附加 W 符号。如

75HRBS的表示方法,在2004版或2009版中没问题,

但2018版中就不规范,正确的表示应为75HRBW,因

为 2018 版钢球压头仅在 HR30TSm 和 HR15TSm 时才

使用。再如表4中的60HRB,1991版是没错,但2004

版、2009版就不对,须标示球压头代号,正确的表示方

法为 60HRBW 或 60HRBS;而 2018 版,正确的表示只

能是60HRBW,60HRB、60HRBS的表示都不对。所以

使用者要特别注意新标准的贯彻执行。

表4 洛氏硬度表示方法新旧标准对照

4 韧性指标

模具的零部件在使用过程中不仅受到静载荷或

动载荷作用,而且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载荷作用,这

些零部件除要求具备足够的强度、塑性和硬度外,还

应有足够的韧性。测定韧性指标通常采用夏比摆锤

冲击试验方法,现行的国家标准是2020年9月29日发

布,2021年4月1日正式实施的GB/T 229-2020《金属

材料 夏比摆锤冲击试验方法》。该标准修改采用国

际标准ISO 148-1:2016《金属材料 夏比摆锤冲击试

验 第1部分:试验方法》。GB/T 229经历了1984年首

次发布,1994年、2007年两次修订;2020年为第三次修

订。韧性指标常见的不规范名称和符号有:冲击韧度、

冲击韧性值、冲击吸收功和aK、aKV、aKU、AK、AKV、AKU等。

表5所示为韧性指标表示方法新旧标准对照。由

表可知,最初的1980版(1984版)韧性指标有两种,一

种是冲击吸收功,V型和U型缺口试样符号分别用AKV

和AKU表示;另一种是冲击韧性值,V型和U型缺口试

国家标准

压头

硬度符号

表示方法

表示方法

示例

GB/T 231.1-2018

碳化钨合金球

HBW

硬度值+硬度符号+试验条件(压头直径/试验力/试验力保持

时间)注:试验力的单位为 kgf,试验力保持时间在 10s~15s

范围可省略。

250HBW10/1000/30:表示用直径10mm的硬质合金(碳化钨

合金)球,在1000kgf的试验力作用下,保持30s时测得的布

氏硬度值为250。

GB/T 231.1-2009、

GB/T 231.1-2002

硬质合金球

HBW

GB/T 231-1984

硬质合金球或钢球

HBW或HBS

①钢球压头仅在HR30TSm和HR15TSm时使用。

②GB/T 230.1-2009中,产品标准或协议中有规定时,才允许使用钢球压头。

国家

标准

压头

标尺

表示

方法

示例

GB/T 230.1-2018

金刚石

圆锥

A、C、D、N

硬 度 值/

HR/标尺

60HR30N

碳化钨

合金球①

B、E、F、

G、H、K、T

硬度值/HR/

标尺/W

80HRBW

GB/T 230.1-2009、

GB/T 230.1-2004

金刚石

圆锥

A、C、D、N

硬 度 值/

HR/标尺

50HRC

硬质合金球

或钢球②

B、E、F、G、

H、K、T

硬 度 值/HR/标

尺/球压头代号

(S为钢球,W为

硬质合金球)

75HRBS

GB/T

230-1991

金刚石圆锥

或钢球

A、C、D、B、

E、F、G、H、K

硬 度 值/HR/

标尺

60HRB

·模具材料及热处理技术·

·77·

第108页

《模具制造》2023年第1期

样符号分别用 aKV和 aKU表示。1994 版修订时删除了

冲击韧性值这种表示方法,只用冲击吸收功来表示韧

性,V型缺口试样符号用AKV表示;U型缺口试样符号

有 AKU2和 AKU5两种,数字表示 U 型缺口试样的深度。

到了 2007 版,韧性指标的表示方法发生了很大的变

化,冲击吸收能量(符号 K)取代了冲击吸收功(符号

AK),U型缺口试样符号有KU2和KU8两种,V型缺口试

样符号也有KV2和KV8两种,需注意的是,这里的数字

与1994版完全不同,它表示摆锤锤刃的半径,而不是

缺口试样的深度。与 2007 版相比,2020 版在其基础

上增加了无缺口试样,相应地增加了两种无缺口韧性

符号KW2和KW8。

5 结束语

模具零部件在使用过程中不仅受到静载荷或动

载荷作用,而且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载荷作用,这些

零部件除要求具备足够的强度、塑性和硬度外,还应

有足够的韧性。测定韧性指标通常采用夏比摆锤冲

击试验方法,现行的国家标准是 2020 年 9 月 29 日发

布,2021年4月1日正式实施的GB/T 229-2020《金属

材料 夏比摆锤冲击试验方法》。该标准修改采用国

际标准ISO 148-1:2016《金属材料 夏比摆锤冲击试

验 第1部分:试验方法》。GB/T 229经历了1984年首

次发布,1994 年、2007 年两次修订;2020 年为第三次

修订。韧性指标常见的不规范名称和符号有:冲击

韧度、冲击韧性值、冲击吸收功和aK、aKV、aKU、AK、AKV、

AKU等。

参 考 文 献

[1] GB/T 228.1-2021.金属材料 拉伸试验 第 1 部分: 室温试

验方法 [S].

[2] GB/T 228.1-2010.金属材料 拉伸试验 第 1 部分: 室温试

验方法 [S].

[3] GB/T 228-2002.金属材料 室温试验方法 [S].

[4] GB/T 228-1987.金属拉伸试验方法 [S].

[5] GB/T 231.1-2018.金属材料 布氏硬度试验 第1部分:试验

方法 [S].

[6] GB/T 231.1-2009.金属材料 布氏硬度试验 第1部分:试验

方法 [S].

[7] GB/T 231.1-2002.金属布氏硬度试验 第1部分:试验方法

[S].

[8] GB/T 231-1984.金属布氏硬度试验方法 [S].

[9] GB/T 230.1-2018.金属材料 洛氏硬度试验 第1部分:试验

方法 [S].

[10] GB/T 230.1-2009.金属材料 洛氏硬度试验 第1部分:试

验方法(A、B、C、D、E、F、G、H、K、N、T标尺)[S].

[11] GB/T 230.1-2004.金属布氏硬度试验 第1部分:试验方法

(A、B、C、D、E、F、G、H、K、N、T标尺)[S].

[12] GB/T 230-1991.金属洛氏硬度试验方法 [S].

[13] GB/T 229-2020.金属材料 夏比摆锤冲击试验方法 [S].

[14] GB/T 229-2007.金属材料 夏比摆锤冲击试验方法 [S].

[15] GB/T 229-1994.金属夏比缺口冲击试验方法 [S].

[16] GB 229-84.金属夏比(U型缺口)冲击试验方法 [S].

[17] GB 2106-80.金属夏比(V型缺口)冲击试验方法 [S].

[18] GB/T 10623-2008.金属材料 力学性能试验术语 [S].

作者简介:刘波,男,1972 年生,吉林长岭人,教

授,主要从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方面的研究与教学

工作。

(收稿日期:2022-10-20)

表5 韧性指标新旧标准对照

国家

标准

GB/T

229-2020

GB/T

229-2007

GB/T

229-1994

GB

229-84

GB

2106-80

KU2

KU8

KV2

KV8

KW2

KW8

KU2

KU8

KV2

KV8

AKU2

AKU5

AKV

AKU

aKU

AKV

aKV

J

J

J

J

J/

cm2

J

J/

cm2

名 称

U型缺口试样使用2mm摆锤锤刃测得的冲击吸收能量

U型缺口试样使用8mm摆锤锤刃测得的冲击吸收能量

V型缺口试样使用2mm摆锤锤刃测得的冲击吸收能量

V型缺口试样使用8mm摆锤锤刃测得的冲击吸收能量

无缺口试样使用2mm摆锤锤刃测得的冲击吸收能量

无缺口试样使用8mm摆锤锤刃测得的冲击吸收能量

U型缺口试样在2mm摆锤刀刃下的冲击吸收能量

U型缺口试样在8mm摆锤刀刃下的冲击吸收能量

V型缺口试样在2mm摆锤刀刃下的冲击吸收能量

V型缺口试样在8mm摆锤刀刃下的冲击吸收能量

深度2mmU型缺口试样的冲击吸收功

深度5mmU型缺口试样的冲击吸收功

V型缺口试样的冲击吸收功

冲击吸收功:具有一定形状和尺寸的金属试样(U型

缺口),在一次冲击负荷作用下折断时所吸收的功。

冲击韧性值:冲击吸收功除以试样缺口底部处横截

面积所得的商。

冲击吸收功:具有一定形状和尺寸的金属试样(V型

缺口),在一次冲击负荷作用下折断时所吸收的功。

冲击韧性值:冲击吸收功除以试样缺口底部处横截

面积所得的商。

·模具材料及热处理技术·

·78·

第109页

《模具制造》2023年第1期

“以创促就”背景下机械制造专业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式的研究*

刘 江1,2

,徐 皓1,2

,许晋铭1

,杨远见1

(1.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与交通学院,重庆 402246;

2.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重庆 400044)

【摘要】随着全球新冠疫情的反复,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了时下社会民生的热门话题和政

府急需解决的焦点,而创新创业教育无疑为中国高等院校学生就业开拓了另一条道路,它

既直接影响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当前企业人力资本的配置问题。以创业带

动就业的背景下高校双创人才培养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为切入口,深入分析了不同培养

方式的问题根源,并从人才培养方式、校企合作方式、双创实践保障体系等角度,为发展双

创人才的培养提供了策略,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能力培养。

关键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7;G712 文献标识码:B

DOI:10.12147/j.cnki.1671-3508.2023.01.021

Research on the Training Mode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of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Special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ntrepreneurship Drives Employment \"

Liu Jiang1,3

,Xu Hao1,2

,Xu Jinming1

,Yang Yuanjian1

(1. School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and Transportation,Chongqing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Chongqing 402246,CHN;2. 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hong Qing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44,CHN)

【Abstract】 With the outbreak of a new global champions repeatedly, university students'

employment problem has become a hot topic nowadays social livelihood of the people's and the

focus of the government urgently needs to solve, and innovativ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for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undoubtedly opened another road, it directly affect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current enterprise human capital

allocation problem. In this chapter the author creation and encourage entrepreneurship to create

more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double gen faces many problems in

personnel training for the introduction, the thorough analysis the root of the problem of different

cultivation way, and the way of talent training, the combining ways between colleges, double

security system and practice, such as angle, provides strategies for development of double gen

talent cultivation, the college students' creative thinking ability training.

Key words:innovative undertaking;talent training;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 and enterprise

???????????????????

?

?

? ?????????????????? ?

?

模具专业教学与实践

·模具专业教学与实践·

·79·

第110页

《模具制造》2023年第1期

1 引言

随着全球新冠疫情的反复,2022年全国高等学校

学生人数约为1,076万,实际就业率约为23.6%,如图

1 所示,因此,目前毕业生不但面临着很大的求职困

难,而且还会遭遇毕业就下岗的困境。大学生就业问

题变成了时下我国最大的问题和社会各界急需解决

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创新,让学生们不仅成为了就业

岗位的需求者,也成为了就业岗位的创造者[1]

2 目前高校对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思维能力面

临的问题

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解答了他们的职业问

题与就业难题,也同时提供了更多的工作岗位,从而

扩大了就业途径,因此国家和高校非常重视创新创业

人才的培养,但通过近年来的教育实践发现,仍然存

在一些难办的问题,简述如下:

2.1 信息时代学习需求与传统教学方式之间存

差距

我国今年高等学校学生超过了一千万大关,就业

规模呈现了井喷式的上升,但就业岗位并不是明显上

升态势,长期失业的高等学校学生正逐渐增多,面临

着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向全体高等教育学生创新

就业培训制度有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职业理念和正

确择业价值观,启迪创新思想,增强他们的综合素养

和创造力,也有利于他们积极参加社会竞争,有很大

的现实意义,但它对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学方式、

课程、考评准则以及评价方式等,都提出了全新的更

高的要求。作为中国新一代学习主体的“千禧一代”

高等教育学生,从思维习惯上和行为方法上都开始发

生着重要的变化,学生思维自由活跃,眼界开阔,希望

得到更加开放灵活的教学方式和更加有鲜明个性的

创业指导。但由于数字经济的迅速发展,知识的更新

速率正在呈几何级增加,而学习的速度也已经远远赶

不上了知识增长的速度,必然要求教学从“先知识后

能力”转变为“先能力后知识”,老式教学方式显然已

经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学习需求[2]

2.2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方式单一

创新精神是一个人类进步的魂灵,是一个企业兴

旺发达的不竭力量。一个拥有技术创新和大批高素

质人才的国家,开发知识经济将拥有强大的动能;一

个没有大批科学技术和创新型人才的大国将没有知

识经济开发的机遇[3]

二十一世纪的国际竞争是指经济基础和综合国

力的竞争,虽然实际上是对技术进步和知识水平的竞

争,但归根结底是对高层次人才的竞争而中国高等院

校就是人才的摇篮。培育真正适合未来发展的新大

*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委重大教改项目: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群服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改革实践研究,项目编号:Z211014)、(“双

高”视野下OBE-CDIO在高职机电专业一体化课程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路径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JG201002)、(双创教育背景下高

职院校“一核两翼四极”嵌入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GZ222033)、(2022年全国煤炭行业职业教育研究重点课题:高职院

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ZMZB20220012)、(38MnVS6非调质钢PT132锻件锻后控制冷却工艺的研究,项目编

号:KJQN202103409)、SVDH20S非调质钢发动机连杆数值模拟热锻成形分析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编号:KJQN202203414);上汽雪佛

兰连杆裂解过程数值模拟分析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编号:2022KJB11);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党的二十大研究阐释课题。

全国和高校毕业生CIER指数对比

全国CIER指数 高校毕业生CIER指数

2.5

2.0

1.5

1.0

0.5

2019Q1 2019Q2 2019Q3 2019Q4 2020Q1 2020Q2 2020Q3 2020Q4 2021Q1 2021Q2 2021Q3 2021Q4

1.68

1.89 1.92

2.18

1.35 1.43

1.89 1.95

1.66

2.09 2.15

1.99

0.88

1.24

1.52

1.36 1.34

1.15

0.79

0.96

1.57

1.37

1.62

1.48

CTER指数=市场招聘需求人数

市场求职申请人数

图1 高校毕业生CIER指数对比

·模具专业教学与实践·

·80·

第111页

《模具制造》2023年第1期

学生——未来具备实践基础和创造主体的人才,是各

类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高校创新就业意识的培育

作为高等教育创新制度构建的关键环节和基本内涵,

可以有力保障和促进我国创新型制度的建设,也必将

为创新型制度的构建发挥积极的影响。

目前,学校开展科技创业实践大多依托于科技创

业项目以及各种科技创业大赛为主,有效参加人员相

对较小规模也并不广泛。另外,目前还未形成全学校

人人参加创新创业活动的浓厚气氛,而创新创业培训

也没有完全系统化,因此学校总体上缺少跟进式教学

类载体。智能制造及其相关专业的学生也受到中国

传统高等教育方式的影响,部分学生觉得创新创业教

育只是和学习相关,而和学习以外的生活关系不大,

对创新创业教育意识不足,创新创业动力缺失[4]

2.3 缺乏专业化、稳定性的教育导师队伍

随着互联网、信息通信、智能制造等行业的快速

发展,对相应岗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备实践新

技术、新产品开发创意的能力。也就是说,目前的职

业要求人才不但要具备基本的职业操作技能,还要具

备创新能力。所以,不断加强科技创业人才的培训,

既是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要,又是推动

高等学校自我提升与成长的要求[5]

在创新创业教育中,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与教师的

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密切相关。同时,也对学校

大众创新和创新队列的师资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

求。创新型教师必须既是教育教学研究的专家,又是

教育教学研究的主要实践者。一个有创新精神的老

师,就像一个好医生,善于“诊断”、“治疗”、对症下

药。教师应该让学生对他们被要求解决的问题进行

测试,并让学生揭示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过程,这可以

作为他们未来创造性思维活动的模型。

但目前,摆在大家面前的有两个问题,一是双创指

导教师主要是由年轻的专业兼职教师和辅导员组成,

指导教师既没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科研支持,在本课

题领域的专业教学经验不够,对于科研方向的创新和

专业性要求不够;第二,很多教师学历深,往往是因为

国家激励措施少,科研任务多,基本不愿意涉足创业创

新方向的教师培养工作,但往往是这些教师拥有很多

国家、省级项目和创新创业资源,从而形成了所谓“要

做没能力做,有能力的却不想做”的尴尬局面[6]

2.4 创新创业教育同专业教育联系不紧密

专业实践与产业融合不紧密,理论与实践存在脱

节现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作用并未充分发挥。并

且,全国高等学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还没有明

晰,部分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积极性还不够,多

数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参加课外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且,

无法体现中国高等学校围绕党和政府发展重心进行

教育的总体状况。应切实重视专业实践,增强学生的

实践能力,避免专业实践形式化。与此同时,创新创

业教育水平也参差不齐。除“互联网+”、“挑战杯”、

“创青春”等这些被业内公认的主流创新与创业活动

之外,许多专业领域和行业内的创新创业比赛也常常

被忽视。在人才定位上,由于不少院校的教师培养制

度都要求专业老师与学员必须以书本知识教育为重

点任务,创新与创业培训为辅。所以,大多数高校的

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的关系并不密切,双创教育对专

业教育没有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 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途径

现代产业院校的就业培训对于地方企业的成长

不可或缺,与企业共振、与产业共鸣、上下互动、区域

共舞、协调发展。建立了现代产业学校的理论教学、

专业课程的培训制度,与教育、专业培训和双创教学

三位一体,使双创教学全程跟踪,服务学校[7]

3.1 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相结合

以机械制造专业知识与基础理论教学、专业知识

实训、科学创新能力训练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推进

为主线,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及

科学创新精神、创新意志教育以创新创业技能培养提

升为中心任务,将传统课程教学和现代创新创业教学

相结合,把现代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基本素质培养等

融入传统课程教学,采取多类型教学、多元化培养、多

方位实现,将现代创新创业教学的培养内容,形象化

地渗透到教学学分体系和第二课堂中,以达到在现代

创新创业培训教学的全过程中横向覆盖学生群体、跟

进式纵向传播的目标,进而培养并提高学生对机械结

构、制造工艺等领域创新,鼓励学生申请发明专利,通

过训练他们的学业计划、职业规划的意识,使他们学

有所得,学有所长,学有所用,从而进一步激活了他们

的创新能力、创新观念和精神。

3.2 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对于具有创新思想和创新意识的高年级学生,可

·模具专业教学与实践·

·81·

第112页

《模具制造》2023年第1期

以积极引导他们采取指导校企合作的方法开展实训

项目。围绕创新技能的培养,结合创新实训实践,突

出实际创新的训练项目,让学生了解一些创新的基本

要素和技能。充分利用行业众创空间、创新孵化园、

培训中心、研发创新中心等,开展行业创业创新思维

和能力培养,并以“创业园”和“众创空间”为依托,积

极为实施大学生创业“孵化”提供支持。同时,鼓励师

生积极参加“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等全国性

比赛,以及省内、高校各类创业创新大赛,以赛促学,

以赛促教,全面提升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8]

3.3 组建专业化师资队伍,推进双创导师制建设

引导资金扶持的教师参与创新创业队伍培养,帮

助教师进行创新创业培训。通过校企合作、教学沙龙,

为该校培养出了一大批创新创业训练领域的资深教

师,同时还主动吸收了专业技术人员担任该校的对外

创新创业训练导师。通过针对学生开展的双创导师制

教学,使学生和教师专业课程的训练有机的相互融合,

并融入学校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组、实验组等中。

3.4 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的保障体系

成立创新创业学校管理机构,营造教务处、团委与

现代科技创业学校协同工作的良好氛围。但目前,“挑

战杯”比赛属于团委,“互联网+”比赛属于教育部,而其

他科技创业比赛属于地方各级教育部门、经济技术行

政部门,高校各机构之间的协调、交流与合作非常关

键。学校之间必须相互合作。为师生间的群众性创新

和创新实验活动提供了软件和硬件保障。此外,还要

加强对教师和学校的管理措施和机制保障。如教师群

体创新的考核工作,应与学校的绩效管理、奖励和优秀

性评价、保研招生、学籍管理等相关。包括科研培训、

考核、晋升制度和教师科研成果转化机制。设立高校

科技创业专项基金,吸引社会投资者设立天使投资基

金,从政策、制度、资金保障等方面全力支持高校教师。

3.5 校企合作引入企业资源

高等学校可以与社会行政部门、产学研机构协

同,强化与产业的协同,进行高等学校内在资源和外

界资源的互动和集成,把社会企业的优秀资源转变为

教学资源,以此破解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社会和实际

难题。为向高等院校引入更多优质的社会教学资源,

教育部门、地方人民政府、高校共同建立了配套完善

的相关措施,通过搭建教育行业和高等院校之间的合

作共建平台,积极引导地方政府优秀企业参与高等教

育培养方式变革,与大企业园区、民营技术公司等,在

教学改革、教师培训、加强技术支持等领域的协作,共

同培育适应智慧化社会背景和新产业发展需要的应

用型人才培养[9]

4 结语

以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双创教育为例,该校基

于上述教学方式与行业有机地结合,逐步完善人才队

伍建设与机制的建立,并建设创新创业规章制度加强

对教师和学校的管理措施和机制保障。开展各种创

新创业课程、培训,以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实战训

练模式为突破口,使该校学生逐步掌握了创新思想、

创业能力、创新创业工作的胜任能力,符合企业人才

要求,学生就业率提高至95.42%,并且在第七届中国

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中斩获七

项奖牌,数量位列全国第一,创学校历史最好成绩,学

校还荣获重庆市职教赛道先进集体奖,为各大职业院

校双创人才培养提供重要的借鉴。

参 考 文 献

[1] 裴孟. 智能制造背景下高校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黑

龙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22,(16)

[2] 顾欢,胡淼,曹便利.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产业学院创新创业

人才培养模式刍议[J]. 基础教育,2022,(14):105~107

[3] 刘丹妮,王立娟,何丹丹,林波.创新创业软件人才培养模式

研究[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06)

[4] 余旭. 新时期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研

究[J]. 戏剧之家,2017,(14)

[5] 王雅楠.双创教育背景下工商类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

式研究[J]. 陕西教育(高教),2022,(06)

[6] 姜义成,张云,李鸿志,李杨. 科教融合理念下的人才培养

模式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20,(15)

[7] 王玉琼“. 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视域下“新工科”人才培养

模式研究与实践[J]. 教育现代化,2020,(05)

[8] 杨若凡,刘军,李晓军. 多方协同开展智能制造新工科人才

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05)

[9] 刘春来,丁祥海,阮渊鹏.新工科背景下数字化工程管理人

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05)

第一作者简介:刘江,女,1982年生,硕士,讲师/

工程师,主要从事精密成型研究。

(收稿日期:2022-09-20)

·模具专业教学与实践·

·82·

第113页

《模具制造》2023年第1期

“五对接、四递进、三融合”

高端模具人才定制培养推动高水平专业发展*

胡晓岳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 510515)

【摘要】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升级,模具企业专精和复合型高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也逐渐扩

大。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以知名企业为合作主体,开展创新型工匠人才定制协同培养,形成

高端模具订单班:将课程的设置和产业升级的需求进行对接,将课程的内容和职业技能标准进

行对接,将教学的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进行对接,将学历证书和技能等级证书进行对接,将

职业教育和终身学习进行对接(也就是“五对接”)。同时以基本技术技能、专业技术技能、综合

技术技能和创新创业技能(也就是“四递进”)的进阶能力培养作为主线,通过“技术技能+综合

素质+企业文化融合训练”(也就是“三融合”)多维育训结合的订单人才培养训练计划,为粤港

澳大湾区高端模具人才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推动了高水平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发展。

关键词:高端模具人才定制;创新型人才培养;校企协同;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DOI:10.12147/j.cnki.1671-3508.2023.01.022

Customized Cultivation of High-End Die & Mold Talents with

\"Five Docking, Four Progressive and Three Integration\"

to Promote High-Level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Hu Xiaoyue

(Guangdong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Polytechnic, Guangzhou, Guangdong 510515,CHN)

【Abstract】With the industrial upgrading of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the

demand for specialized and compound high-tech talents of die & mold enterprises has gradually

expanded. Guangdong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Polytechnic, with well-known enterprises as the

main body of cooperation, carries out customized collaborative training of innovative craftsman

talents to form high-end die & mold order classes: connect the curriculum setting with the needs of

industrial upgrading, connect the content of the curriculum with the professional skill standards,

connect the teaching process with the production process of the enterprise, and connect the academic

certificates with the skill level certificates, connect vocational education with lifelong learning (that

is, \"five connections\"). At the same time, taking the training of advanced ability of basic technical

skills,professionaltechnicalskills,comprehensivetechnicalskillsandinnovationandentrepreneurship

skills (also known as \"four progressive\") as the main line, through the \"technical skills +

comprehensive quality+corporate culture integration training\" (also known as \"three integration\")

multi-dimens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training plan for order talents, to provide support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igh-end mold talents in Guangdong Hong Kong Macao Greater Bay

Area,it has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high-level professional die & mold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Key words:customization of high-end die & mold talents;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school

enterprise collaboratio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模具专业教学与实践·

·83·

第114页

《模具制造》2023年第1期

* 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数控技术高水平专业群课程体系重构及新课程开发研究(项目编号GDJG2021082,项目负

责人胡晓岳)”和2021-2022年度全国机械行业职业教育科研课题重点课题“数控技术高水平专业群课程体系重构及新课程开发研

究(项目编号JXHYZD202107,项目负责人胡晓岳)”的阶段性成果。

1 引言

当前,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还不能适应企业的需

求,“课程体系固化、知识结构老化、思政教育虚化”等

与企业需求之间脱节的职教难题尚且普遍存在[1~2]

,产

教协同机制尚未健全或尚未有效验证,传统技能人才

培养已经不能适应广东这一模具制造第一大省的转

型升级需要。

针对传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难以面向市场

的缺陷,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主动把握全球产业发

展、国内产业升级的新机遇,大力推进产教深度融合,

将专业建设和产业发展紧密结合,提升工学结合培育

人才的水平。2011年以广东机电职业教育集团主要

成员、深圳模具行业的龙头企业,深圳市金三维模具

有限公司为合作主体,其它企业加入,建立了汽车模

具行业的联合订单班,开展粤港澳大湾区高端模具人

才定制培养。基于“顶层设计、统筹资源、协调共融,

利益共享”机制,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和深圳市金

三维模具有限公司共同设计了高端模具联合订单班

成立的规章制度、校企投入的资源、订单班运行和管

理办法,而且制定了可操作的一套协同育人机制。在

订单班的运行中,不断优化管理和运行机制,最大可

能发挥了机制灵活可行、效能较高的优点。订单班成

为企业后备优质人才的输出端口,在人才培养、就业

创业、资源建设、质量保障等方面形成了自有的特色

与亮点,有力地推动了高水平专业的发展。

2 “五对接、四递进、三融合”协同育人机制

以广东模具行业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

需求的状况为基础,以高职模具专业为试点,与深圳

市金三维模具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以汽车模具为

主要载体的联合订单班,探索面向制造业的创新型人

才协同培养,实施“五对接,四递进,三融合”的高端模

具人才定制协同育人机制,如图1所示。学校和企业

一起将课程的设置和产业升级需求进行对接,将课程

的内容和职业技能标准进行对接,将教学的过程和企

业的生产过程进行对接,将学历证书和技能等级证书

进行对接,将职业教育和终身学习进行对接(也就是

“五对接”)[3]

。以基本技术技能、专业技术技能、综合

技术技能和创新创业技能(也就是“四递进”)的进阶

能力培养作为主线[4]

,通过“技术技能+综合素质+企业

文化融合训练”(也就是“三融合”)多维育训结合的订

单人才培养训练计划,为粤港澳大湾区高端模具人才

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图1 “五对接,四递进,三融合”的高端模具人才定制培养

产教协同育人机制

3 加强“五对接”,满足技能人才适应转型升级

的需要

“五对接”: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和企业工作岗位

内容对接,依据产业的发展与企业岗位工作内容要

求,积极改革专业的课程设置;课程的内容和职业技

能标准进行对接,将职业技能标准融入到课程标准、

课内实训

校内综合实训

企业综合实训

顶岗实习

简单模具设计

复杂模具设计

模具设计与制造

企业产品训练

基本技能

专业技能

综合技能

创新创业技能

素质训练 文化融合训练

企业

技能训练

实训四阶段 项目实战阶段 能力四层次

共享企业设备资源 共享企业人力资源 共享企业项目资源

课程设置

课程内容

教学过程

学历证书

职业教育

五个对接

创新型人才培养

学校

企业岗位

职业标准

生产过程

技能证书

终身学习

·模具专业教学与实践·

·84·

第115页

《模具制造》2023年第1期

课程设计和实施中;教学的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进

行对接,加强实习实训环节,培养满足企业需求标准

的人才;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进行对接,提

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5]

;职业教育和终身学习进行对

接,满足技术技能型的人才培养需求,拓宽了继续学

习渠道,为人才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6]

(1)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搭建三大课程平台。

学校和企业共同研究和制定订单班人才培养方

案,以企业岗位需求为导向,对接地方产业经济,明确

职业岗位群。通过分析岗位群所要求的职业技能和

专业技能,结合行业人才需求设置专业方向、优化课

程设置和教学标准,搭建“通识课程”,“拓展和创新课

程”和“专业和实训课程”3大课程平台,满足人才的专

业和个性化发展需求,如图2所示。

图2 课程体系设计思路

校企共建“专业核心课程和实

训课程”,深化导师团队作用,以实

用技术为核心,以企业真实项目带

动学生“教、学、做”一体化,通过项

目场景、技术分析、工作过程等环

节,满足学生专业化发展需求,培养

学生技能实战能力。

在“拓展和创新课程”中,引入

行业先进技术,拓展学生知识面,紧

贴模具技术发展步伐,提升学生认

知格局。调整课内外学时分配,开

放实训室,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

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提升专业发展兴趣。

(2)中高本衔接系统培养。

通过建立职业成长框架和参照

人才培养的标准,明确了中职学生

和高职学生以及本科学生培养的目标和定位,校企在

能力等级架构基础上,依托机电职教集团成员和行业

协会,在集团内部和外部进行岗位群调研,划分出模

具制造企业员工职业成长过程中各层次岗位群,并且

针对中职、高职和本科3个层次所属岗位群进行详细

调研,完善3个层次能力标准模块库。教师根据建立

的各层次职业能力标准模块,继而开发相关中高本衔

接的3个层次的课程。中高本3个层次相互衔接的课

程体系建立完善后,进一步开发内容上相互衔接的专

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和课程实施标准,探索模具专

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3)“学校+企业”双主体实践育人。

通过对企业具体岗位的工作内容进行总结和分

析,优化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通过对工作岗位的角

色分析,设计学生在课程中的角色;通过对工作岗位

的工作情境进行分析,设计课程的教学情境。以企业

真实的工作场景来建设学生实操训练实训室,以企业

技术人员的素质来建设教师团队。使学生在人才培

养的过程中能够切身感受到学习和工作是结合在一

起的,也就是工作过程中是在学习,学习中又是在工

作。“学校+企业”双主体育人为模具专业培养出高素

质技能型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校+企业”双主

体实践育人如图3所示。

满足学生兴趣发展需求

提高学生生活能力

满足学生专业化个性化

发展需求,拓展知识面,

提升格局认识

满足学生专业化发展需求

提高学生专业实战能力

以实用技术为核心

理实结合,案例贯穿

以就业为导向

紧贴模具技术发展

以学生为中心

设计思想 课程结构 课程目标

专业课程

实训课程

拓展课程

创新课程

通识课程

图3 “学校+企业”双主体实践育人方式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实践教学

学生 教师

校企合作

校内实训基地 企业车间

员工 徒弟 双师 技术员

产品编程

产品工艺设计

模具加工

设备维修与维护

产品质量检验

车间管理

课堂教学

科研开发

技术服务

产品设计开发

岗位能力

课程体系

技术合作

基地建设

双师教师

校企互派

产学结合

校企双赢

·模具专业教学与实践·

·85·

第116页

《模具制造》2023年第1期

机械制图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

机械基础

产品分析 产品分析及测绘能力 绘图员

产品造型设计 产品造型能力 UG软件应用 UG证书

模具材料及表面处理技术

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

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

模具设计综合实例

模具材料与热处理

应用能力

模具结构设计能力

模具结构设计 模具设计师

金工实习

模具制造工艺

特种加工技术

MasterCAM

数控铣实训

普通设备操作能力

工艺流程编制能力

数控编程及操作能力

模具零件加工 模具制造工

数控铣工

模具装配能力

成型设备调试能力

冲塑成型机械

模具加工综合实训 模具钳工

检验、入库 产品综合评价能力 模具质量管理与检测 质检员

生产过程管理 生产管理能力 模具企业管理 管理员

模具装配

工作流程 岗位技能要求 专业课程体系 相应职业证书

(4)提升可持续的职业发展潜力。

高职模具专业高技术技能人才不仅可以达到所

从事岗位的职业技能水平,而且职业发展的潜力是可

持续性的。校企构建模具专业的课程体系满足企业

岗位的职业技能和职业成长需要,通过分析和整合企

业主要岗位的工作内容,而后形成相应的课程,从而

不仅使得工作内容还是工作过程都和学生的课程学

习内容以及课程学习过程形成了相通的关系,各课程

之间按照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进行序化,融入技能等级

证书,以符合个人职业成长的规律,最终形成,如图4

所示。

(5)搭建线上线下学习平台。

在模具制造工厂比较集中的地区,建立培训中

心。通过教师到企业给学生授课和企业兼职教师直

接在企业给学生授课的形式,为学生在校外实习、现

代学徒制学生在企业培养等提供方便,方便学生终身

学习[7]

。同时与企业一起开发课程教学资源和网络学

习平台,建设VR实训室,解决学习者随时随处可学的

问题。

网上学习平台为学习者提供课程标准、学习资

源、评价标准、作业、考试、答疑、讨论等材料和学习空

间。教师针对学生“线上”学习情况,以任务引领的方

式让学生在个人学习能力允许的情况下进行探究性

学习,也可以在个人学习能力较弱的情况下,选择团

队进行一起学习。同时,也根据每个学生的线上学情

诊断情况和线下学习进度,进行个性化的辅导。线上

线下平台如图5所示。

4 搭建“四递进”实践课程体系,循序递进培养

学生职业技能

引企入校,与深圳市金三维模具有限公司共享三

方资源——共享企业的实际生产设备资源,共享企业

的优质工程师人力资源,共享企业的生产项目资源。

校企合作改革传统实践教学模式,搭建了“四递进”的

实践课程体系,以基本技术技能、专业技术技能、综合

技术技能和创新创业技能的进阶能力培养作为主线,

优化实践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夯实实训教学的内容。

“四递进”的实践教学模式如图6所示。

图4 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订单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模具专业教学与实践·

·86·

第117页

《模具制造》2023年第1期

订单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的不断补

充和修改,不仅满足了企业对具体岗位人才订制需

求,而且形成了模具专业创新型人才的特色,使得这

批高职模具专业订制人才具有非常强的实践动手能

力与创新创造能力,职业发展潜力大。

5 采取“三融合”的人才定制培养计划,落实德

技双修协同育人

采用“三融合”人才定制培养计划,即“技术技

能+综合素质+企业文化融合训练”多维育训结合的

订单人才培养训练计划,建立了粤港澳大湾区高端

模具岗位熟手的无缝对接培养机制。企业在校内

捐建广东机电职教集团金三维模具企业文化及技

能案例训导中心,推动模具案例经验教育、行业企

业文化熏陶、岗位技能和素质训练一体化浸泡式

培养[8]

“三融合”以“技能训练”为人才培养基础。学校

和企业一起研究和编制订单人才标准、专业岗位的能

力标准和课程标准以及课程具体实施方案等,将模具

制造产业的发展和具体岗位的核心技能在专业的课

程标准和网上课程等教学资源中体现出来,着重开发

项目式、企业真实生产特征的专业核心课程,提高教

学资源水平。同时,在专业已有的课程设置中,添加

了企业特色明显的任修课,企业技术骨干被派到学

校,与校内教师一起讲授涉及订单岗位的关键技术技

能和相关课程教学,提高了学生职业胜任力。2017年

4月18日的【中国教育报】以“工匠进课堂 产教真融

合”为题报导了该案例。

图6 “四递进”的实践教学模式

媒体教材

面授辅导

实操教学

图5 线上线下平台

共享企业设备资源 共享企业人力资源 共享企业项目资源

实训四阶段 项目实战阶段 能力四层次

创新创业技能

综合技能

专业技能

简单模具设计 基本技能

复杂模具设计

企业产品训练

模具设计与制造

课内实训

校内综合实训

企业综合实训

顶岗实习

网上学习超市

学习通教学资源 网上虚拟仿真实训室

学生

线上学习

线上课程

线上交互

在线测评

教师

线下学习

自主学习

协作学习

移动学习

创新思维

丰富资源

灵活方式

支持服务学习革命

学习反馈 学习反馈

自主学习

信息反馈

自主学习

信息反馈

信息

交互

信息

交互

支持服务

线上

面授

线下

面授

·模具专业教学与实践·

·87·

第118页

《模具制造》2023年第1期

“三融合”以“素质训练和文化融合训练”为人才

培养重点。校企合作开发了实现学校到企业无缝对

接的课程《模具制造企业员工上岗培训》,将职业道德

和职业素养教育与企业文化结合起来,使得模具制造

企业的公司文化与岗位综合素质的训练走进学校教

室、融入生活。同时,校企双方加强人才交流,推动其

他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注重将学生的思想品德

与职业道德、文化知识和创造力地有机融合,将正确

的人生价值观和企业特有的精神等贯穿到学生培养

的每一个过程中。

6 成果成效

校企双方通过系统的理论研究和不懈的实践探

索,走出了一条创新型人才协同培养之路,不仅增强

了专业的实力,而且提高了学生培养的质量。

(1)人才培养质量高。

校企双方至今已连续举办了11期订单班,共同培

养订制人才500人以上。每一期金三维订单班的学生

都有超过一半人在订单企业实习和就业,其余订单班

的学生也被合作企业推荐到其它相关企业实习和就

业,专业对口就业率达99%以上,在企业3年的稳定率

高达85%,薪酬远高于平均水平。用人单位普遍认为

经过校企协同在“技能+素质+文化”多维育训结合的

毕业生基本功扎实,综合素质高,上手快,成长快,发

展快,能很快融入到团队中。

(2)专业建设好。

该案例为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的高职教育创新

型人才培养提供参考模式,在广东省首批重点专业建

设项目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中得到应用,获得了2017

年全国机械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013年

深圳市金三维模具有限公司成为省级大学生校外实

践教学基地,2016年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模具专业

成为广东省二类品牌建设专业,2019年成为国家骨干

专业,同年成为国家“双高计划”中的专业群建设专业

之一,2020年品牌专业通过验收进一步验证并丰富了

理论研究成果。

7 结束语

校企双方参与设计了订单班以及现代学徒班

成立的方法、投入方式和运行管理办法,同时建立

了可操作的协同育人机制。在“五对接”的基础上,

采取“技术技能+综合素质+企业文化融合训练”多

维育训结合的订单人才培养训练计划,构建“四递

进”实践课程体系,培养创新型人才。该案例在产

教融合方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还需要在校企

共建专业资源建设(课程建设、基地建设、团队建

设)探索等方面,进一步推广应用,在理论深化、实

践考证以及扩大应用成果方面进一步深入探索,在

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可以说,在产教融合不断

深入,校企合作成为命运共同体的情况下,对高技

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更加深入、更加针对性的

研究,是广大高职院校永恒的主题,也是下一步继

续努力的方向。

参 考 文 献

[1] 韩宪洲.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

任务[N].《人民日报》,2021-03-17(09)

[2] 包晓晖,罗鹏基. 于“二元制”的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探索与

实践[J]. 牡丹江大学学报,2022,31(01):88~94

[3] 夏飞,宋秋云. 首都高职院校社区化办学模式探究——基

于创建社区学院的视角[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4):

74~79

[4] 蒋腾旭,朱朝霞,王晓军. 基于创业教育理念的高职软件技

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10

(26):6108~6110

[5] 洪淑铃.“五个对接”在《外贸函电》课程中的实践[J]. 考试

周刊,2015,(99):162~163

[6] 岳现瑞,谭丽丽,庞玲. 广西职业教育专业发展研究基地建

设探究——以广西城市建设学校工程造价专业群为例[J].

广西教育,2019,(46):31~33

[7] 郑伟光,漆军,张鹏. 高职多元化生源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

[N]. 中国教育报,2022-04-06(07)

[8] 胡晓岳,单志,王波群. 校企共育高职模具专业创新型人才

的探索[J]. 机械职业教育,2016,(08):18~20

作者简介:胡晓岳,男,1973年生,汉族,湖南道县

人,副教授/高级技师,硕士研究生,2003 年毕业于华

中科技大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现主要从事

3D打印和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发表论文35篇。

(收稿日期:2022-09-20)

·模具专业教学与实践·

·88·

第119页

《模具制造》2023年第1期

《数控铣床实训》课程开展思政育人的实效途径研究*

雒钰花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西安 710302)

【摘要】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工程,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和根本依托,如何通过提升

专业课程教学效果,让思政育人更有力度,是解决课程思政“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要

求。专业课程的思政内容,价值观引领和课程知识、技能培养的完美结合是课程思政取得

成效的重要体现。经典传统教育教学方法传承和创新、长期主线与即时教育相结合的相

辅教学是实践课程思政实效的重要保障和途径。

关键词:课程思政;实效性;思政教育;技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DOI:10.12147/j.cnki.1671-3508.2023.01.023

Research on Practical Ways to Carry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rofessional Courses -

Take CNC Milling Machine Training Course as an Example

Luo Yuhua

(Shaanx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Xi'an, Shanxi 710302,CHN)

【Abstract】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cience is a systematic project, and curriculum

is the basic unit and basis of talent training,how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mak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ore vigorous is the realistic requirement

to solve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perfect combin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tent, value guidance and course knowledge and skill training is an

important embodiment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classical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and the combination of long-term main

line and immediate education are the important guarantee and way of practic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ffect.

Key words: course education;effectiveness;ideological education;skills

* 基金项目: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21年度思想政治

教育研究项目“课程思政的实效性建设研究——以数控技术专

业为例”(项目编号:ZY21A0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1 引言

课程思政是指“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

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

声”。课程思政的实效性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是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是全面提高人才

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1]

。课程思政的理念贯穿于专业

课学习的始终,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良好工作作风,

干一行爱一行,兢兢业业,认认真真做好本职工作,具

有创新意识,学会举一反三是课程思政实效性的重要

体现。下面以数控技术专业实践课程-《数控铣床实

训》为例浅谈专业课程中如何有效开展思政育人实效

途径的方法和路径。

·模具专业教学与实践·

·89·

第120页

《模具制造》2023年第1期

2 课程思政实效性教学情景分析

课程思政改革的推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

筹规划,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思政内容与专

业学科知识有机统一,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实现价值

引领[2]

,达到“课程育人”的目标。《数控铣床实训》课

程培养任务就是让学生对数控加工重新认识,对知

识与技能进行一次学以致用的融合体验,对工作学

习态度受一次思政教育的洗礼。

2.1 学情与教情分析

教育的根本立足点在于“育人”,即教学对象-学

生。教学对象是构成课程思政实施的主体[3]

。近年来

职业院校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社会上存在对机械加工

行业的偏见,制造类专业机加工相关教学时间不足,

学生对于数控技术认知欠缺,基础理论薄弱,个别学

生带着消极应付,完成任务的态度来到课程实践场

所,这对职教教师践行初心,为国育才,服务地方的目

标,提出了新的挑战。

实施课程思政的关键也是各类课程的任课教

师。而教师课程思政意识的树立与强化,是教师自

觉、自主落实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理念的基础。目前专

业教师在实施课程时主要存在3点问题,一是在思政

教育理念上,好多教师对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理解不

透彻,对课程思政的定位与课程目标实施没有达成共

识[4]

,在教学过程中,教育理念落后,教学改革滞缓,体

制机制束缚、教学方法单一;二是在课程内容设计上,

对课程思政建设的形式特点把握不准确,没有将课程

思政内容系统性、具体化落实,存在随意性、偶然性等

因素;三是在实施过程中,课程思政无法做到与专业

岗位技能证书要求融会贯通,有机结合,课程思政植

入简单化,课程思政显得空洞、没有具体化,思政内

容也就沦于干巴巴的说教,因而思政效果、深度、感

知度差。

2.2 思政育人教学的职业能力发展的逻辑规律

知识需要循序渐进积累、技能需要循序渐进掌

握、能力需要循序渐进提升、思政教育也要循序渐

进深入。课程思政育人内容设计需符合职业能力发

展的逻辑的规律(生手(职业定向性任务)→熟手

(程序性任务)→能手(蕴含问题的特殊任务)→高

手(无法预测结果的任务),技能与思政相辅相成,随

着课程技能教学的开展,思政教育目标也在不断深

入实施。例如《数控铣床实训》课程会在遵循成长

逻辑[5]

,思政技能并重,三级体系递进,红色匠心育

人的前提下,以教师与学生点对点、面对面,在生产

实践现场实时开展,思政教育将在技能培训过程中

全方位、多维度适时开展,思政教育的实施过程可

以做到融入式、体验感受式、沉浸渗透式和亲力亲

为式,育人不着痕迹,润物细无声,课程鱼骨图如图

1所示。

课程任务学习结束,能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综

合能力得到较大的提升。能够重塑信心,深刻认识

“爱岗、敬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做到“课程思

政显实效,德艺双修塑人才”。

图1 课程内容、技能、思政鱼骨图

试切加工

孔系加工 复杂特征综合

简化编程 单一轮廓特征

对刀

加工调整

钻孔 程序校验

机床操作 加工准备

基本

编程

执行力 责任心

俯下身子干活

自信

谦虚谨慎

围绕协作 一丝不苟 工匠精神

家国

情怀

爱岗敬业

精益求精

攻坚克难

目标 作风

态度

初级技能

中级技能

高级技能

规则曲面

配合件

遵循成长规律 思政技能并重 三级体系递进 红色匠心育人

理实一体 项目驱动 任务引领 分项考核 综合评定

·模具专业教学与实践·

·90·

第121页

《模具制造》2023年第1期

3 课程思政实效性教学方法创新

在课程教学的过程当中运用合适的方法将专业

知识与思政内容联系起来,在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当

中关注学生的情感反应,用教师的人格魅力与渊博学

识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行为体验与情感体验当中

产生共鸣,让知识的传授更有温度是做好课程思政实

效落地最关键的环节。

(1)长期主线与即时教育相结合的思政教学。

学无常法,教无定法。思政教育最大特点就是

既要有长期主线教育又要即时展开教育[6]

。思政实

时进行,适时而动,实施开展点对点、点对面的教

育。例如《数控铣床实训》长期主线培养良好工作习

惯的现场6S管理,贯穿于学习始终,需长期坚持。课

程实施时时而集中时讲授,时而分散练习,随时都有

可能发生各种各样的事件。例如,学习过程中出现

设备撞刀、断刀等事故,思政教育即时展开。所有学

生停下手中工作,立即召开现场教育会,集中观看事

故现场,分析事故原因,总结强调注意事项,要求大

家引以为戒,避免相同问题再次发生,引起大家足够

的安全重视。

这种即时性的教育,客观、生动、真实、震撼,能够

快速、有效的起到警示教育作用。使学生们严肃认真

的工作态度,严谨谨慎的作风明显加强,使课程思政

实效落到实处。

(2)新形式下经典教育方法的传承与创新。

由于职业教育教学对象个性特征突出,在新形

势下要做到课程育人目标,应继承和发扬经典教育

教学方法,如树立规矩,按章行事;公信执鞭,奖惩到

位;言传身教,躬身示范;细致耐心,严格考核;对比

总结,榜样激励;谈话鼓励,细致关怀;表扬与批评工

具并用,灵活和合理适度的选用多元化教学方法课

程教学。

4 课程思政实践创新路径

(1)改进教学,改进思政,创新教学模式。

在学生心灵深处播下“爱岗,敬业”这一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值得潜心思考,用心施教。课程

根据职业标准和课程标准,针对性地设置项目化模

块,项目下又设若干个任务。例如《数控铣床实训》课

程项目和任务设置从机加工工艺基础认知出发,采用

递进式推进,由简至繁,由具体型到类型化,既激发、

呵护了学生的实践学习兴趣,又培育了自信心;“6S”

管理贯穿于实践教学实施中全过程、全方位;思政内

容从过去单一说教转变为融入式,体验感受式,沉浸

渗透式和亲力亲为式。

同时,教学模式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由知识单一

讲解,技能单一演示,转变为以任务为载体,项目化推

进,知识点技能点徐徐展开,逐层推进,使学生在实训

流程清晰、过程安全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举一反

三。实施中将学生4人分一组,进行互学互鉴,形成了

小组共同学习+个体任务完成、多种形式并用新型实

践教学模式。同时引入信息化教学软件进行多媒体、

多视角、多维度辅助实践教学活动,诸如专注、创新、

精益求精,协作精神,吃苦耐劳,敬业品质,劳动品质,

工匠精神,爱国情怀,职业荣誉感等思政要素、思政内

容就融汇在其中,使该课程思政内容不着痕迹,自然

而然,润物无声。

(2)细化思政载体,精准思政。

课程思政的教学载体是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来源

于专业课程,属于专业课程内容的自然拓展和延伸,

保留了专业课程内容的本质属性,但其在教育功能上

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其根本功能是立德树人。例

如,《数控铣床实训》课程的重点在于动手,实则在于

思想修养、思想品质的历练与提高。课程遵循数控实

操普遍规律,设计项目任务模块和任务点,使每位学

生的任务设置既有统一性,又具有独特性,做到精准

思政。在过程实施中,任务点考核时,操作环节处适

时地、顺理成章地融入思政要素,而思政内容又各有

侧重点,不死搬硬套,不凑数量,有显性引入,又有隐

性切入。由于每个学生任务各有不同,完成情况又有

差别,那么思政要素,思政内容就因此而具有针对性,

差别化、个性化。例如,某同学在加工工件时做事毛

毛糙糙,在纠正这些缺点时,就适时引入精度、精密这

些概念,讲质量意识,讲中国制造等,这样学生学习效

果明显,思政就突出。

(3)深挖思政内涵,逐层递进培养。

课程思政的内涵是将学科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

内容有机结合,让学科内容变得更加有深度,让学科

教学最终回归到“育人”的本真目的。课程思政的培

养目标不是一簇而就,而是需要逐渐深入,循序渐进

培养。例如《数控铣床实训》课程的学习需要初、中、

高三级体系递进,循序渐进培养。伴随着课程学习的

·模具专业教学与实践·

·91·

第122页

《模具制造》2023年第1期

深入,各期面临的思政问题各不相同。例如,刚入课

的学生需要解决工作态度问题(俯下身子干活,遵守

规章制度、培养责任心);经过一段时间培养后需要解

决工作作风问题(建立自信心、谦虚谨慎、一丝不苟);

技能提升阶段需要解决工作目标问题(建立目标,

树立信心,爱岗敬业培养持之以恒精神,争当大国工

匠)。

(4)融思政教育于技能,过程培养。

单一说教的思政教育效果往往有限,而以融入

式,体验感受式,沉浸渗透式等多样形式,在技能提

升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实现思政教育目标更易被接

受,感受更加深刻,效果也会更突出。思政教育融于

专业技能教育中[7]

,两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例如,

在《数控铣床实训》中,学生一丝不苟工作态度的培

养,集中课堂讲,看视频根本无法解决,靠的就是工

作过程培养。教师针对加工任务严格考核,游标卡

尺精确测量,尺寸及粗糙度符合要求,成绩合格,否

则一律不合格,打回去返工。学生为了获得合格尺

寸,一次、两次——多次加工测量,直到合格。在这

个训练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质量意识,严谨的工作

作风,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同时学生也收获了尺寸

控制方法等专业技能,学生的学习态度也会发生明

显转变,经过这样多个课题长期训练以后,学生明显

变得严谨求实,浮躁情绪大为减少,综合素质得到了

明显提升。

参 考 文 献

[1] 王晶晶. 提质培优背景下高职课程思政实施的路径研究[J].

辽宁高职学报,2022,24(06):55~58

[2] 于桂花.“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路径探析[J]. 教育理论与实

践,2020,40(15):27~29

[3] 官桂香. 高职学生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培养及实践研究

——以渤海船舶职业学院为例[J]. 辽宁高职学报,2022,24

(04):31~35

[4] 刘佳莹. 高职院校思政课专题教学改革策略研究[J]. 辽宁

高职学报,2022,24(06):51~54

[5] 周丽萍. 职业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实效性研究[J]. 大庆社会

科学,2021,(03):81~84

[6] 季晓莲. 立德树人视角下工科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实施路径

研究[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2,

(06):71~74

[7] 隆平,罗源,田伟军. 高等职业院校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研究

[J]. 职业教育(中旬刊),2020,19(01):3~5

作者简介:雒钰花,女,1979年12月生,甘肃白银

人,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副教

授,硕士,主要从事机械职业教育研究与数控技术专

业教学工作。

(收稿日期:2022-10-10)

图书推介 《塑料注射模抽芯机构图册》

随着高分子材料科学的进步,各种具有优越性能的工程塑料已逐步得到应用,由这些高性能塑料成型的制

品已应用到航空、航天、汽车、家电、电子、建筑、水利灌溉、家居民用等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其成型制品的结构越

来越复杂,质量也不断提高。目前采用注射成型工艺生产的塑料制品总量约占整个塑料制品总量的40%,而注

射成型中注射模的作用是极具重要的,所以,注射模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塑料制品的生产效率、质量及成本。

为了提高塑料制品的内在质量和成型效率,注射模结构中常会大量采用抽芯机构,因为抽芯机构种类繁多,要选

择应用好抽芯机构也不容易。目前还找不到较全面地介绍各种有关注射模抽芯机构的书籍,因此,深圳市模具

技术学会与作者探讨,出一本较全面的介绍各种抽芯机构的图书。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终于完成了《塑料注射模

抽芯机构图册》,该书详细介绍了各种滑块抽芯、斜推杆抽芯、弹性元件分型抽芯、强制脱模抽芯、滑块斜推杆上

的塑件保护机构等内容,是一本为广大从事塑料注射模设计和制造技术人员提供实用参考的工具书。同时也可

为同行提供一些新的设计思路和方法。

本书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定价80元,欢迎读者订购,联系电话:0755-83892668。

吴祥生 著

?????????????????????????????????????????????????????????????????????

·模具专业教学与实践·

·92·

第123页

《模具制造》2023年第1期

《模具制造》2022年总目次索引

题 目 名 称 期-页 题 目 名 称 期-页

模具企业管理

提高制造企业工装管理的策略与应用 5-1

模具制造企业的创新团队管理及高效运作探讨 11-1

冷冲压模具风险评估研究 12-1

冲 模 技 术

中梁型钢折弯工艺及模具设计 1-1

薄壁气瓶旋压成形工艺研究 1-4

汽车压合件外板展开尺寸的近似计算 1-9

小型冲压模具成形工艺及模具设计 1-12

环形凸筋模具设计及参数化建模 1-17

侧围尾灯翻边问题的解决方法 1-20

门盖系统与整车DTS关系研究 1-23

U形件弯曲整形模设计 2-1

双动组合斜楔结构改进方案 2-5

汽车覆盖件冲压材料流入量调试浅析 2-7

基于AutoForm的阶梯盒形件冲压工艺模拟及优化 2-11

汽车模具中带角度孔冲孔尺寸精确设计 2-14

一种“大弯度”横梁冲压工艺及模具结构 2-18

汽车冲压模具智能化发展趋势 2-21

一种扣点式叠铆电机冲片模具结构设计 2-24

剪开弯曲缺陷的分析及控制 2-28

Type-C外壳成形工艺及级进模设计 3-1

冲压生产线中“卡料”问题的解决措施 3-6

覆盖式组合型插座端子多工位级进模设计 3-10

种树机脚轮支架多工位级进模设计 3-17

双活动压料芯模具成形模拟及结构设计 3-20

基于NX自动计算冲压方向旋转角度的二次开发 3-26

电器推动片级进模设计 4-1

前支架多工位级进模设计 4-4

汽车防溅板工艺改进及模具设计 4-7

高平面度要求侧板模具设计研究 4-12

汽车覆盖件拉伸模稳定性调试方法 4-16

摆动斜楔机构在翼子板模具中的应用 4-20

套类制件冷镦成形工艺与模具设计 4-23

非标斜楔机构设计及其在模具中的应用 4-27

车身开闭件包边品质控制方法 4-31

反向冲压机构在翻边冲孔模中的改进方案 5-4

冲压模具中快换机构的选择与设计 5-8

冲压模具自动化吸盘设计研讨 5-12

高强度厚板冲孔模冲裁分级方法 5-15

冲压自动化生产线的改造及应用 5-19

空调阀板冲压毛刺优化解决方案 5-22

浅析纵梁冲压模具自动化设计 6-1

汽车发动机盖包边模的调试方法研究 6-5

基于PDW电器插座级进模设计 6-9

基于纯电平台的汽车电池盒冲压工艺研究 6-13

汽车覆盖件模具研合判断方法 6-17

侧围油箱口浮动切换斜楔模具设计 6-19

B柱高强板冲压热力耦合对冲压件表面缺陷的影响

研究 6-22

冲压顶盖组合式工装应用方案 6-26

基于Argus网格应变分析的汽车覆盖件成形质量研究

7-1

提高开口拉伸成形性的模具设计方案 7-6

纵梁前端加强板成形仿真及缺陷处理 7-9

冲压件质量保障方案策划 7-13

某车型天窗顶盖尾部凹面控制方法研究 7-19

冲孔翻孔复合模结构 7-25

冷冲压模具局部湿式润滑压边圈结构的研究和应用 8-1

油箱支架冲压工艺优化 8-6

座椅板成形工艺分析及模具质量改进 8-9

汽车冷冲压深拉伸件质量控制 8-14

预加速在汽车冲模中的应用与行程图设计 8-19

基于UG电器插座排样优化级进模设计 8-23

带凸缘空心铆钉连续拉伸级进模设计 9-1

汽车螺母板翻孔工艺及级进模设计 9-7

轿车防撞梁固定板级进模设计 9-12

德系侧围外板轮眉契合匹配问题优化 9-16

汽车驱动桥壳冷冲压模具设计 9-20

汽车覆盖件修边冲孔模设计要点 9-23

晶体管钢圈级进模设计 10-1

后备门外板成形工艺分析及模具设计 10-4

汽车散热器水室一模多用级进模设计 10-7

大型定子冲片冲孔落料复合模设计与制造工艺 10-11

内弯钩90°折弯成形新型模具设计 10-15

汽车覆盖件拉伸模设计中注意事项 10-17

自锁螺母拉伸成形工艺及模具设计 11-4

弯头成形工艺改进及弯管模设计 11-9

汽车副消声器后端盖的缩口成形模设计 11-11

复杂深成形制件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法 11-17

浮动式拉伸成形技术及其模具结构 11-20

汽车左右上侧梁外板冲压成形及回弹补偿研究 11-24

油箱前板成形模技术研究 12-6

·93·

第124页

《模具制造》2023年第1期

题 目 名 称 期-页 题 目 名 称 期-页

自动化冲压生产线过渡架结构的研究与应用 12-10

长管套类紧固件冷镦成形工艺设计 12-14

燃油泵弹性垫圈冷冲压工艺优化与模具设计 12-18

无框车门车型侧围外板4工序工艺方案分析 12-21

基于SolidWorks的导电胶条自动冲裁装置设计 12-24

塑料注射模技术

多嵌件外框延时二次强制侧抽芯注射模设计 1-27

倒装式注射模设计 1-33

基于CAX滑块底部带滑块的汽车拉线接头注射模设计

1-36

薄板上盖模内切注射模设计与制造 1-42

浇口尺寸对注射成型影响的模拟研究 1-46

用于薄型阵列QNF及BGA覆膜式封装模具技术探讨

1-49

深腔类注射模旋转顶出脱倒扣的装置 1-52

喇叭网注射模设计 2-31

顺序浇注系统对大型内分型汽车保险杠熔接痕的影响

2-34

注射成型参数对塑件双色注射成型的影响 2-39

新能源汽车用管卡注射模设计 2-43

镁合金半固态注射成型在笔记本电脑上应用 2-48

汽车后尾灯覆盖双色注射模设计 2-52

隐式二次顶出机构注射模设计 2-55

CAD/CAE技术在汽车方向盘上盖注射模设计中的应用

2-59

动模直带斜滑块注射模设计 3-30

大型汽车保险杠内藏式分型结构注射模设计 3-34

基于MoldFlow和正交实验的电位器盒盖注射成型工艺

参数优化分析 3-38

汽车方向机护罩斜顶弹针结构设计 3-43

基于MoldFlow的防水底座注射成型分析 3-46

基于CAE分析的注射模浇口位置探究 3-51

温控器上盖注射模设计 4-38

盒体塑件底部困气缺陷消除方法 4-42

螺纹卡爪结构件注射模设计 4-44

基于CAX的电脑机箱盖板注射模设计 4-48

定模斜抽滑块内斜顶注射模设计 4-53

汽车挡泥板注射模设计 5-28

多型腔腰柱形滑块形体和缺陷预期分析及注射模设计

5-33

基于CAE汽车B柱饰板变形分析及工艺优化研究 5-38

双色表皮缝纫线介绍及其模具设计与加工探讨 5-43

模内动态切浇口结构设计 5-47

超声辅助注射成型振子端面微凸起结构强度分析 6-31

车灯壳体模具定模自弹式斜顶研究设计 6-36

带有多方向滑动滑块结构的模具设计 6-40

汽车升级版水箱注射模设计 6-42

热固性塑料模具电加热效率技术研究 6-47

基于Creo与MoldFlow电子手表外壳注射模设计 7-29

细小微孔相贯塑件注射模设计 7-33

基于MoldFlow工业湿度计上盖注射模CAE分析 7-37

衬套橡胶模研制 7-42

注射模浇注系统切换机构设计 7-45

冷流道分流梭功能分析 7-48

MGP模具料饼自动投放结构形式探讨 7-51

尾灯电镀装饰条注射模设计 8-26

交叉管腿SOP塑封产品收纳方式探讨 8-31

基于解决塑件顶裂问题的延迟顶出的特殊应用 8-34

旋转差动式切断侧浇口注射模设计 8-39

电子刹车分泵壳注射成型质量分析及优化 8-43

插头合件注射模设计 9-27

塑料模具设计的塑件摆正方法探讨 9-31

一种用于车灯模具的流道弹针设计 9-37

自动封装设备模具温度控制系统的研究 9-40

非织造布熔喷模具技术研究与应用 9-43

多次分型复杂抽芯的注射模设计 10-21

汽车挡泥板大型薄壁顺序阀热流道注射模设计 10-25

大型透明存储箱注射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 10-31

基于CAE仿真优化的嵌件注射模设计与制造 10-35

风叶气泡缺陷分析及解决方案 10-41

快速调换型芯的塑料样条注射模设计 10-43

多孔结构件注射模设计 11-29

遮热架注射模设计 11-33

汽车格栅模具进胶技术 11-38

一种倒装模具油缸顶出与复位机构 11-41

注射模智能化设计的应用和前景 11-43

注射模内传感器的延伸应用与创新 12-27

保险杠模具分型线段差品质的提升 12-32

T0量产工艺参数输出解析 12-34

基于气辅技术与正交试验的汽车门把手成型工艺

优化 12-37

基于Creo6.0模具体积块的电话机下盖注射模设计

12-41

锻 模 技 术

大型金属锻件增材制坯用模具设计 1-55

锻造批次管理方法 5-50

双金属锻模在高强铝合金框类锻件成形中的应用研究

6-57

特殊螺塞环锻模设计 11-47

·94·

第125页

《模具制造》2023年第1期

题 目 名 称 期-页 题 目 名 称 期-页

压铸模技术

臂座压铸模抽芯结构的改进 1-60

减速器壳体工艺性分析及压铸模设计 3-55

表面网状筋在铝合金铸件中的应用 5-55

一模多腔压铸模设计改进 6-50

一体化压铸给大型压铸模制造带来新机遇 7-54

锌合金挂锁结构设计及其压铸工艺 10-48

浅谈压铸模无研配探索与实践 11-52

挤压模技术

内球面零件精密冷挤压脱模机构研究与应用 2-63

铝型材热挤压模具开裂分析及改进措施 6-54

模具制造技术

厚板材冲孔凸模断裂原因分析 1-63

倒扣结构中空吹塑模具多轴编程与仿真 1-66

辅助夹具制造工艺的实践与研究 1-70

基于FDM的铸模模型打印精度的研究 1-74

具有非垂直结构特征的硅橡胶压制模具的加工 2-66

翼片落料凹模的修复 2-71

可降解餐盒模具加工外观缺陷的改善 2-74

基于MasterCAM 2018刀具半径补偿功能在二维轮廓

精加工中的应用 2-77

双向可调节定位装置在模具中的应用 3-59

数控加工中过切引发的加工策略改进 3-61

基于NX平台的汽车覆盖件模具标准化率提升方案 3-68

基于PowerMill下利用宏实现孔自动编程 3-71

汽车门板喇叭网模具制造注意事项 3-74

外覆盖件拉伸模机差控制解析 3-76

剖析如何提高汽车结构件材料利用率 4-58

修边模切刀面制作方法 4-61

模具“葫芦”状型芯加工工艺研究 4-65

网格模制造要点浅析 4-70

基于PowerMILL硬铝青铜合金数控铣削加工技术的

研究 4-74

基于三维数字化技术动物仿生产品模具的应用 4-77

模具加工中的超差问题分析 5-57

基于UG具有阵列特征夹具的数控加工 5-59

斜齿轮模具主镶块在电火花工序加工的研究 5-62

汽车覆盖件冲压生产降本思路和策略 5-65

关于滑车装配精度问题的研究 5-68

地铁列车车轮轮毂铣削加工方法 5-72

一种“由下而上”的型芯零件粗铣方法 6-60

1+X数控车铣加工职业技能等级(初级)编程方法研究

6-64

汽车覆盖件模具加工装配阶段质量提升的研究 6-72

冲裁凸模制造工艺的改进 6-76

加工中心孔系加工的编程技巧 6-78

3D打印随形冷却模具零件的温度场和应力场数值模拟

7-58

阀针先端导流槽的加工工艺 7-65

汽车前后门饰板间隙匹配问题的优化 7-70

3D打印随形水路在铰链盖模具上的应用 7-74

GH3536合金的激光增减材复合3D打印工艺试验研究

8-48

基于PowerMill的深腔模具加工方法 8-54

基于MasterCAM复杂零件工艺分析及高效数控加工

8-58

罐体胀形模的芯轴推杆加工技术 8-63

基于NX/Post Builder模板的Fanuc系统5轴机床NX

后处理开发 8-66

汽车覆盖件模具研和率提升分析与研究 9-48

模具小镶件六面加工快速定位技术 9-54

基于Geomagic与中望3D车载吸尘器外壳曲面重建和

结构设计 9-58

翼子板尺寸整改提升方法研究 9-62

汽车覆盖件模具传感器故障类型及处理方法 9-66

汽车模具表面缺陷堆焊补偿技术应用 9-72

光学扫描测量技术在汽车冲压件精度管理的应用 10-52

软触感零件的工艺优化及SCFI应用研究 10-55

包覆式机盖外板轮眉棱线滑移改善 10-59

水基洗模水的配方设计与优化 10-62

手机电池盖的专用夹具设计与制造 10-66

智能化编程技术在加工孔类模具上的应用 11-55

汽车外覆盖件冲压模具两种修边碎屑的研究与探索

11-59

SUV车型中左右C立柱内板制造工艺 11-63

基于CAXA数控车薄壁类竞赛零件的加工工艺及软爪

设计 11-66

钛合金专用微量润滑切削液的研制与实机测试 11-70

课程思政背景下的数控铣零件的编程研究 11-76

连接板压槽凸模的改进 12-45

汽车类模具型面自动化加工及应用 12-47

复材壁板工装数控调姿技术研究 12-51

提高细长轴加工精度的措施 12-53

金属打印技术在电子雾化器模具中的应用 12-56

使用程序校验三坐标测量机探针技巧 12-59

铝合金零件面轮廓度保证方法研究 12-63

轿车侧围分区自动化加工 12-68

模具材料及热处理技术

FS815预硬化塑料模具钢大型模块的研发 1-77

·95·

第126页

《模具制造》2023年第1期

题 目 名 称 期-页 题 目 名 称 期-页

2022年《模具制造》合订本120元/本,欢迎订购,联系电话:0755-83892668

热处理工艺对SAE4140钢板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1-81

热锻模粘模问题的原因分析 1-84

浅谈冲压模具型面补焊修复技术 1-86

H13模具钢铝合金工件生产应用现状综述 2-81

合金元素对冷作模具钢淬回火硬度的影响 2-86

大截面高品质热作模具钢H13关键制备工艺探究 3-79

锻件热处理ECRSG过程控制方法 3-84

高耐蚀塑料模具钢1.2316MOD显微组织及硬度研究

3-90

大型热锻模具预热过程的温度场模拟 4-81

一种新型高碳高铬冷作模具钢的开发 5-76

基于JmatPro的热锻模具钢55NiCrMoV7热物理性能

预测 5-80

高碳低合金钢NC6宽扁坯断裂分析及工艺改进 6-82

Cr12MoV冷作模具钢热处理工艺及性能分析 6-86

镜面抛光中非金属夹杂物和碳化物对针孔敏感性的

影响 7-79

基于专利分析的热作模具钢技术研发态势研究 8-72

Cr12锻材大块碳化物尺寸控制研究 8-78

ZW636高镜面塑料模具钢的开发 8-81

基体强韧化热处理提高精密冲压模具使用寿命的研究

9-76

ZW863ESR超镜面车灯模具钢开发及研究 9-79

新型热冲压成形模具钢4Cr7MoV热处理工艺研究 9-83

大型H13钢模块锻件制备及组织评价 10-70

凸型锤头对大型锻材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10-73

Cr12型冷作模具钢加工工艺研究 10-76

超大规格高品质H13模具钢组织均匀性分析 10-80

冷作模具钢7Cr7Mo2V2SiNi棒材低倍组织异常分析及

退火工艺改进 11-83

碳素结构钢冷拉变形与抗拉强度之间关系的研究 12-73

大型塑料模具钢DLXPM常见探伤问题分析与改进

措施 12-76

模具专业教学与实践

智能制造背景下高分子材料成型工程实践课程建设

及探索 1-90

面向装备制造业创建应用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专业 2-93

“智能制造”背景下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方式

探索 3-93

基于工作过程中职塑料模具设计教学实践研究 4-84

基于云班课混合教学模式在“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

课程中的应用 4-90

模具设计工程师与高校专业教师角色转换面临的

障碍及对策 4-93

基于OBE理念的《模具制造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5-84

在企业实习中《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思政研究与探索

5-88

基于工匠精神培育的高职模具综合实训课程教学改革

与实践 5-91

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职《模具制造工艺》校本课程

开发研究 5-94

基于移动学习生态环境的《注塑成型CAE技术应用》

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 6-89

信息化平台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管理中的

应用 6-92

基于移动学习生态环境的《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

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7-85

“双高”视阈下OBE-CDIO在机电一体化专业创新人才

培养路径的探究与实践 7-89

“三全育人”格局下冲压模具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 7-93

中职模具专业实训课岗位项目教学实践 8-84

产教融合背景下开发高水平高职模具专业课程标准的

研究与实践 8-87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塑料成

型工艺与模具设计》教学改革研究 8-93

世界技能大赛引领技工院校专业建设的实践研究 9-86

职业院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探索与实践

9-91

技师学院模具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模式改革探析 10-85

基于“专创融合”理念的高职《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

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10-89

高职“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

实践 10-93

“五育融合”理念下高职《冲压模具设计》课程改革研究

11-85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1+X”证书与现代学徒制融合的

研究与实践 11-89

以核心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

思政实施路径研究 11-92

基于TRIZ理论的模具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12-79

课程思政在《数控铣床编程与操作》课程中的实践与

探索 12-83

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专创融合教学改革研究

12-87

项目教学法在高职数控加工实训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12-90

·96·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书刊在线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