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手册

发布时间:2022-9-28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文言手册

98③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苏轼《石钟山记》)④临视,则虫集冠上(蒲松龄《促织》)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柳宗元《捕蛇者说》)3.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韩愈《师说》)②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③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苏洵《六国论》)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韩愈《师说》)②手裁举,则双超忽而跃。(蒲松龄《促织》)③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①非死则徙尔。(柳宗元《捕蛇者说》)②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勾践灭吴》)(二)副词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 [收起]
[展开]
文言手册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101页

98

③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苏轼《石钟山记》)

④临视,则虫集冠上(蒲松龄《促织》)

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

“便”。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柳宗元《捕蛇者说》)

3.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

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

“就”,或不译。

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韩愈《师说》)

②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

③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苏洵《六国论》)

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

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韩愈《师说》)

②手裁举,则双超忽而跃。(蒲松龄《促织》)

③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

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①非死则徙尔。(柳宗元《捕蛇者说》)

②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勾践灭吴》)

(二)副词

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2.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

第102页

99

①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崤之战》)

(三)名词

1.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①《论语》六则。

2.准则,法则。

①以身作则。(成语)

(四)动词,效法

①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

(五)通假。同“辄”,总是,常常。

①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

【则是】只当是。

①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关汉卿《窦娥冤》)

【则则】赞叹的声音。

①连呼则则。

十七、者

(一)助词

1.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

①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

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①此数者,用兵之患也。(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范仲淹《岳阳楼记》)

第103页

100

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

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柳宗元《捕蛇者说》)

②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

4.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司马光《赤壁之战》)

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

①近者奉辞伐罪。(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③远者数世,近者及身。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①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语气词

1.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司马迁《鸿门宴》)

十八、之

第104页

101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①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我)(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之:我)(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之:我)(司马迁《信陵君窃

符救赵》)

⑤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之:你)(林觉民《与妻书》)

2.指示代词,这,此。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前一个“之”,这样。后一个“之”,它。)

(《季氏将伐颛臾》)

③之二虫又何知。(庄子《逍遥游》)

④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②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勾践灭吴》)

④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第105页

102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韩愈《师说》)

②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

②人谁又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司马迁《屈原列传》)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归有光《项脊轩志》)

③顷之,烟炎张天。(司马光《赤壁之战》)

(三)动词,到……去。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

③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④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孟子《齐人有一妻一

妾》)

高中课本文言虚词

《<琵琶行>并序》

为 介词 ,表对象 今译为:替、给、对 为君翻作《琵琶行》

何 疑问代词,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通假字

篦 通“鎞”,钗,古代妇女别在发髻上的一种首饰 钿头银篦击节碎

《声声慢》

最 表程度,用在句中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第106页

103

正 表时态,正在进行时 雁过也,正伤心

却 表转折,可是 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劝学》

而,用作连词:

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

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吾尝跂而望矣

《阿房宫赋》

1.焉

(1) 形 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盘盘焉,囷囷焉

(2) 句末语气词。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2.而

(1) 连词,表承接。 骊山北构而西折/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则递三世可至万世

而为君/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2) 连词,表转折。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

敢怒/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3.其

(1)代词。 杳不知其所之也(指宫车)/ 几世几年,摞掠其人,倚叠如山(代六国)/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代秦国)

(2) 代词,自己的,作定语。 使六国各爱其人

4.于

(1) 介词,到。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2) 介词,表比较。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5.之

第107页

104

(1) 动词,往,去。 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2) 助词,的。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3) 代词。 奈何取之尽锱铢(代财物)/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代秦人)

《过秦论》

1、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之:助词,相当于“的”)

2、振长策而御宇内 (而:连词,表修饰关系)

3、尊贤而重士(而:连词,表并列关系)

4、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而:连词,表转折关系)

5、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而:连词,表因果关系)

6、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之:表修饰 相当于:“地”)

7、因利乘便(因:介词,趁着)

8、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呵斥)

9、为天下笑者(为:介词,引出施动者,表示被动)

10、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为:当作)

11、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且:且夫:句首助词,

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

12、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为:当作,变成)

13、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为:表被动,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

所”)

14、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也:用在句中或

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15、蒙故业,因遗策(因:沿袭,继续)

16、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与:结交,亲附)

《五代史伶官传序》

第108页

105

1、其:

(1)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副词,表祈使语气,相当于“一定,相当”)

(2)方其系父子以组(代词,他,代庄宗)

(3)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副词,加强预期)

2、以:

(1)与其所以失之者(介词,与“所”组成固定词组,表示“......的原因”)

(2)可以知之矣(介词,凭借)

(3)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介词,用)

3、何其衰也(何:副词,多么)

4、岂独伶人也哉(也: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

意)

《陈情表》李密

臣以险衅 介词,因为

猥以微贱 介词,凭借、凭着

臣具以表闻 介词,用、拿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与“无”连用,意为“没有……的办法”

谨拜表以闻 连词,表目的,相当于“来”

《项脊轩志》归有光

1、之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助词,的

先妣抚之甚厚 代词,她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音节助词,不译

3、以

娘以指叩门扉曰 介词,用

能以足音辨人 介词,根据,凭借

2、而

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 连词,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又”

呱呱而泣 连词,表示修饰关系,相当于“地”

第109页

106

余扃牖而居 连词,表示修饰关系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 连词,表示承接关系

句式

(1)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

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

如:

“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一陈胜是阳城人。)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羿,古之善射者也。(《管子·形势解第六十四》)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

安石《游褒禅山记》)

“噌防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

①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②即今之韶然在墓者。

③梁父即楚将项燕。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

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2)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

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黍,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2“为”“为……所”表被动。

如:“父母宗族,皆为澎没。”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为予群从所得。

第110页

107

恐为操所先。

(3)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

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

(3)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入二三里,(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yue)乐(e),与人乐(yue)乐(e),孰乐(e)?’(王)

曰:‘不若与人。’”

2 省略谓语。

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

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

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

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拴溪。

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4)固定结构

一、表疑问的固定结构常见的有: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奈……何、若……

何、如(奈)……何、孰与、得无……乎、孰若。

例如:

①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之战》)

③与不同好,如何?(《左传·齐桓公伐楚》)

④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梁惠王上》)

⑤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愚公移山》)

⑥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①句中的“奈何”,意思是“怎么办”;

②---④句中的“若何”、“如何”、“何如”意为“怎么样”;

第111页

108

⑤句中的“如……何”可解作“把……怎么样”;

⑥句中的“孰与”是“与……比较,哪一个……”的意思。一般地说,“奈何”

“奈……何”、“若……何”,可解作“怎么办”、“把……怎么样”、“拿……

怎么办”、“怎么”,而“若何”、“如何”、“何如”一般解作“怎样”、“怎

么样”、“怎么”等,要视具体语境而定。

二、表反问的固定结构常见的有:何……之有、何以……为、何……为、不亦……

乎、无乃……乎、得无……乎。例如: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论语·颜渊》)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何……之有”可译作“有什么……”,“何功之有”即“有什么用处”,是反

问句。其用法特点是:何+名词+之+有。“何以……为”、“何……为”可译作“做

什么”,其中“何”是疑问代词“什么”,“为”是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呢”。

“何以文为”译为“要华美做什么呢”,“何辞为”译为“要告辞做什么呢”。

“不亦……乎”译作“不是……吗”。“不亦乐乎”译作“不是很快乐吗”。

三、表测度的固定结构常见的有:得无……乎(耶)、无乃……乎。

例如: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之战》)

“得无……乎(耶)”、“无方……乎”均可译为“恐怕……吧”,都表示推测、

估计。“得无异乎”译为“恐怕不同吧”,“得无教我猎虫所耶”译为“恐怕是

教我捉虫的地方吧”,“无乃不可乎”译为“恐怕不可以吧”,只是的末句除了

表测度外,还带有委婉否定的意味。

四、表感叹的固定结构常见的有:一何、何其、何如,均解释为“多么”。何……

之,解释为“怎么……这样啊”。

例如: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指南录〉后序》)

四、表判断的固定结构常见的有:是之谓、此之谓。

例如:

是之谓政令行。(《荀子·王霸》)

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氏之世。”此之谓也。(《孟子·离娄》)

句中的“是之谓”可译作“这就叫做”,18 句中的“此之谓”只能译作“就是

说这个”。这两句均为判断句,不过这里的“是”或“此”在古汉语中却是前置

的宾语。

第112页

109

五、特殊句式

被动句:

遂见用于小邑 “见……于……”表示被动

既自以心为形役 “为”表被动

宾语前置句:

复驾言兮焉求 疑问代词“焉”作宾语,前置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疑问代词“胡”“何”作宾语,前置

乐夫天命复奚疑 疑问代词“奚”作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句:

农人告余以春及 “以春及”作状语,后置

将有事于西畴 “于西畴”作状语,后置

下编

文化常识

一.古代官制

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

第113页

110

传》)

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①举其偏,不为党。

(《左传.襄公三年》) ②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宋史.侯可传》)

拜:授予官职。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张衡传》)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元史.贾鲁传》:“延、至治间.....选

丞相东曹掾。”

除:任命,授职。如:寻蒙国恩,除臣冼马。(《陈情表》)

授:授给、给予官职。《元史.贾鲁传》:“秦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如: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

嗣同》)

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候之赏。(《鸿

门宴》)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如: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都事。(《元史.贾鲁传》)

察:考察后予推荐,选举。如:郡察孝廉,州举茂才。(《三国志.吴主传》)

仕:做官。如: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仕宦:做官,任官职。如: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孔雀东南飞》)

仕进:进身为官。如:迈少恬静,不慕仕进。(《晋书.许迈传》)

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罢:免去,解除官职。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

传》)

绌、黜:废掉官职。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封建论》)

免:罢免。如: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

夺:削除。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

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升:升官。如: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

擢:在原官上提拔。如: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如: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拔三十余人。

(李白《与韩荆州书》)

超迁、超拔、超擢:越级升迁。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

谊传》)

第114页

111

陟:进用。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如:成语“加官进爵”

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一般可享受一世特权。如:平剧盜(大

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宋史.辛弃疾传》)

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

上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降低官职的词语

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如: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贬:①降职。如:贬连州刺史。(《刘禹锡传》)②降职并外放。如:

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新唐书.柳宗元传》)

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如: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ト

居》)

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

窜:放逐,贬官。如:暂为衔使,遂窜南夷。(韩俞《进学解》)

左除、左降、左转:降职。如:帝怒,乃罢(陆)贽宰相,左除(张)

浇等官(《新唐书.装延龄传》)

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如: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则民受

其殃。(《后汉书.明帝纪》)

表调动官职的词语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汉书.王尊传》:“迁东郡太守。”

徙:一般的调动官职。如:徙王信为楚王。(《淮阴侯列传》)

调:变换官职。如:调为陇西都尉。(《汉书.袁盎传》)

转、调、徙:调动官职。《张衡传》:“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

官辄积年不徙。”

补:补充空缺官职。如:太守察王尊,补辽西盐官长。(《汉书.王

尊传》)

改:改任官职。如:改刑部详覆官。(《宋史.王济传》)

出:京官外调。如: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张衡传》)

表兼代官职的词语

兼:兼任。如: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领: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如: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

(《晋书.袁乔传》)

行:代理官职。如:太祖行奋武将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署:代理、

暂任。如:太守奇之,署守属监狱。(《汉书.王尊传》)

权:暂代官职。如: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刘公嘉话》)

判:高位兼低职。如:除镇安武胜军节度史,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韩

琦传》)

假:临时的,代理的。如:乃相与共立为假上将军。(《史记.项羽本记》)

摄:暂代官职。如:俄检校侍中,摄史部尚书。(《新唐书·杜如晦传》)

守:代理官职。如: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为主薄,守高密令。(《三国志.王修

第115页

112

传》)

表辞官的词语

告老:官员年老。如:时年已七十,遂隐上山,悬车告老。

解官:辞去官职。如: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请老:古代

官吏请求退休养老。如:祁溪请老,晋侯问嗣焉。

乞身:古代认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称请求退职为“乞身”。如:时天

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后汉书.李通传》)

乞骸骨: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如:龚在位五年,以老病

乞骸骨。

移病: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

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如:以刑部尚书致辞仕。(《新唐书.白居易传》)

致政:归还权柄,辞去官职。

二.字号知识

(一) 名、字、号

古人不仅有名,还有字和号。《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

“女子十五笄而字”。

【名】古代婴儿出生三个月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

【字】是男子 20 岁(成人)举行加冠时取字,女子 15 岁许嫁时举行笄礼

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

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

子美,韩愈为韩过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

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号】号又叫别号、表号。一般是自己起的,相当于是笔名或艺名,其

他人一般不会直接喊别人“号”。

字由名衍生而来,所以字与名之间往往有一定的联系。概括而言,名和

字的关系最常见的有以下四种:

1.意义相同,名和字是并列关系,简称并列式。例如诸葛亮,字孔明。杜甫,

字子美。

2.意义相近,名和字相互辅助,简称辅助式。例如郑樵,宇渔仲。樵是打柴

的,渔是钓鱼的,常为侣伴,互相辅助。李渔,字笠翁。渔翁常戴蓑笠。

3.意义相反,名和字正相反,简称矛盾式。例如曾点,字皙。点为黑污,皙

为白色。王绩,字无功。成绩和无功正好相反。

4.意义相顺,字是名的补充或修饰,简称为扩充式。如赵云,字子龙。《周

易》说:“云从龙,风从虎。\"名和字在一句话中,意思相顺。再比如苏轼字

子瞻,则取凭轼(轼是古代车厢前面用来做扶手的横木)瞻望的意思。

5.意义相延的,即表率意为名字意思的延伸。这种情况可称之为“延伸式”,

如唐代大诗人李白字太白,杜牧字「牧之」等等。

(二) 谥号、庙号、尊号、年号(皇帝称谓)

第116页

113

【谥号】在我国古代,统治者或是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们另起的称号为谥

号,如”武“帝等;古代的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死后,朝廷会根

据他们生前的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即谥号;帝王的谥号由礼官议

上,臣下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谥号诞生于西周早期,周文王、周武王等不

是谥号,是自称,周昭王、周穆王开始才是谥号;

【庙号】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一般认

为,庙号起源于商朝;庙号常用”祖”字和“宗”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

“太祖“或“高祖”,继任的皇帝一般称为“宗”;自西汉到隋唐的皇帝多

称谥号,自唐朝到元朝的皇帝多称庙号,文人可以用谥号,但是不能用庙号;

【尊号】即皇帝在位期间,由臣下给予的尊称,尊号始于唐朝武则天时期,

字数不一,常遇事而累加,称呼时常使用尊号的前两位;到唐朝的时候,为

皇帝上尊号的风气大盛,有为生前奉上的,也有死后追加的,之后,帝后的

尊号可谓有增无减,宣宗时,其尊号已达十八字,宋神宗尊号有二十字,明

太祖二十一字,到乾隆皇帝时,已达到二十三字之多;

【年号】即用来表示年份的一种名号,一般由皇帝发起,年号为汉武帝即位

后发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年号为“建元”(即前 140 年-前 135 年),此

前的帝王只有年数,没有年号,而最后一个年号被认为是清末的“宣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便开始使用西方的公元纪年。

(三) 斋名

斋名起源:中国历代名流雅士大都建有自己的书斋,并为之起名为斋、

屋、居、室、堂、馆、轩、园、亭、庐等雅号。书斋的命名,大都比较讲究,

或以明志,或以自勉,或以寄情。这些饶有情趣的室名,常给人以有益的启

示。也是古代文人雅士心志心境的一种表达方式之一。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

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亲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

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 惜抱先生。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

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 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三.地理政区

十个地理政区

清朝中国地图,像一片桑叶横卧在东方。中国疆域有十个地理区域,纳入版图的

时间如下:

1.河西走廊(甘肃中西部),公元前 121 年,汉武帝派霍去病在祁连山大败匈奴,

将河西走廊纳入中央政权版图。

2.西域(新疆);公元前 60 年,汉宣帝设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正式归属中央

政权。

3.河套(内蒙古伊克昭盟);公元前 220 年,秦始皇派蒙恬北陆匈奴夺取河套地

区。

4.塞北(内蒙古中部);汉武帝北法匈奴,漠南匈奴向汉朝称臣。

5.漠北(外蒙古);清军入关后,设置乌里雅苏台管理外蒙古事物。

6.东北(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及内蒙古东二盟);明朝时期,明成祖设置

第117页

114

奴儿干都司管理内外东北,东北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7.外东北地区,明成祖设置奴儿千都同,开始管理外东北。

8.云贵高原(云南、贵州);汉武帝时,派兵征服西南夷,设置夜郎等诸部,西

南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9.青藏高原;元朝时期,将西藏地方纳入行政管辖之下。

10 中国本部(关内十八省);秦始皇统一六国,派兵南征百越,首次统一。近

代中国落后挨打,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于是变成了现在的雄鸡地图。

四.宗法礼俗

1. 亲戚

在古代,“亲”表示的亲属关系比较广泛,儿女对父母可以称“亲”,父母对儿

女也可以称“亲”。前者如《送东阳马生序》:“其将归见其亲也。”后者如《左

传·隐公四年》记载卫国大夫石错(què)杀掉谋杀国君的儿子石厚时,说石错是

“大义灭亲”。“戚’表示亲属关系时比“亲”疏远些,使用频率极低。汉代以

后,“亲”主要表内亲,“戚”表外亲。“亲”与“戚”连用时,有时指父母兄

弟等本宗同姓亲属,有时指内外亲属,包括本宗与外姻,即同姓本族与异姓外族姻

亲。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2.觐

朝拜皇帝。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称觐。诸侯春见曰朝,秋见曰觐。诸侯朝见天子的

仪式称觐礼。觐礼规定,天子不得下堂见诸侯,下堂而见诸侯天子失礼。如《谭

嗣同》:“至七月,乃扶病入觐,奏对称旨。”

3.伯仲叔季

古代兄弟或姊妹间依长幼排行时,习惯上以伯、仲、叔、 为序。一般来说,“伯”

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如《左传·文公十八

年》:“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

次序依伯、仲、叔、季并循环使用。兄弟姊妹中年纪最大的称“伯”,有时也称

“孟”,但二者有区别:嫡长子称“伯”,庶出长子称“孟”。另外,因“伯”

指老大,“仲”指老二,所以后代常用“伯仲”指兄弟或表示不相上下。如陆游

《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4.社稷

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叫“社”。谷神叫“稷”。后来就以“社稷”代表国

家。如《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

功宜为王。”《五人墓碑记》:\"“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

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5.宗庙

宗庙等级有严格规定,周天子为七庙(七庙历代帝王为维护宗法制度,设七庙

供奉七代祖先,太祖庙居中,左三昭,右三穆),即后稷、文王、武王三庙和四

亲庙。诸侯为五庙,大夫为 三庙,士为 一庙 ,庶人不准设庙。后以“七庙”

为王朝的代称。如: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过秦论》)

第118页

115

五.历法刑罚

(一)历法

1.纪年法

(1)干支纪年法

干,即天干,共十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即地支,

共十二位: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两字相配,

用以纪年,如辛亥、戊戌之类。十和十二的最小公倍数为六十,因而干支纪年每

六十年一个循环。例如:

①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 (《五人墓碑记》)

②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与妻书》)

(2)帝王年号纪年法

皇帝即位,都要改元,称元年。从汉武帝起有年号,后多用年号纪年。例如:①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 (《促织》)

②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 (《后汉书·张衡传》)

(3)王公年次纪年法

这种纪年法大多用在春秋、战国时代。例如: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4)年号和干支兼用

例如: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梅花岭记》)

2.纪月法

(1)序数纪月法

古代纪月,常用序数。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后来又按夏历把一年分为正月、

二月、三月、四月等十二个月,并以此来纪月。例如:

①四月初五日辰刻。(《三元里抗英》)

②至和元年七月某日。(《游褒禅山记》)

(2)时节纪月法

有的用“孟”“仲”“季”分别表示一季中的三个月份。如“孟春(1 月)”“仲秋(8 月)”。例

如: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古诗十九首》)

(3)地支纪月法

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加特定的“建”字。例如:

荒村建子月(农历十一月),独树老夫家。(《草堂即事》)

3.纪日法

(1)干支纪日法

例如:元丰七年六月丁丑。(《石钟山记》)

(2)序数纪日法

例如:初八日,始开靖海门及大南大东二城门。(《三元里抗英》)

(3)特定称谓纪日法

【朔】历每月的第一天。例如:诸生许用德者以闰六月朔……(《阎典史传》)

【望】农历每月的十五叫望,十六叫既望。例如:

①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赤壁赋》)

②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与妻书》)

第119页

116

【晦】 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例如: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登泰山

记》)

(4)传统节日纪日法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日。

【人日】农历正月初七日。如人日题诗寄草堂。(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

【三元】上元,农历正月十五日。旧俗以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叫灯节。如欧阳

修《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

为下元节。合称为“三元”。

【社日】农历中农家祭社祈年的日子,在春分前后,杜甫有诗:“田翁逼社日,

邀我尝春酒。”

【花朝】 农历二月十二,相传为百花的生日: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

倾。(《〈琵琶行〉并序》)

【寒食】 农历清明前二日,冬至后一百五日,又谓之“寒令”,须禁火三日。因

此,有人以“一百五”为“寒令”的代称。温庭筠《寒食节日寄楚望》诗:“时当一百

五。”

【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屈原投江日。

【伏日】农历夏至后第三个庚日是初伏的第一天,第四个庚日是中伏的第一天,

立秋后第一个庚日是终伏(末伏)的第一天,初伏、末伏各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

天,总称“三伏”。

【初七、下九 】“初七”,农历七月初七日,这天晚上叫“七夕”。传说每年此夜

牛郎织女在天河鹊桥相会。“下九”,指农历每月十九日。二十九日为“上九”,初

九日为“中九”。汉时,初七、下九是妇女欢聚的日子: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孔雀东南飞》)

【中秋】农历八月十五日。人们以为这时的月亮最亮,所以是赏月的佳节。

重阳 农历九月九日。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日月都逢九,所以称为重阳: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

【冬至】冬至节,古人把冬至看成是节气的起点,从冬至起,日子一天天长起来,

叫作“冬至一阳生”。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扬州慢》)

【腊日】 农历十二月初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风俗。

【除夕】农历一年最后一天晚上,“除日”是除旧布新之意。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

除”或“除”,所以那天晚上叫“除夕”。

4.纪时法

(1)特定称谓纪时法

古人主要根据天色把一昼夜分为若干段。一般地说,日出时叫旦、早、朝、晨,

日入时叫夕、暮、昏、晚,太阳正中叫日中,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太阳西斜叫作

昃(太阳偏西)。

古人一日两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这段时间叫食时或蚤食;夕食在日

昃(zè)之后,日入之前,这段时间叫晡时。日入以后是黄昏,黄昏以后是人定,

人定以后是夜半,夜半以后分别是鸡鸣和昧旦,这是天将亮的时间。此后是平旦、

平明,这是天亮的时间: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木兰诗》)

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孔雀东南飞》)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孔雀东南飞》)

第120页

117

(2)十二地支纪时法

古人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这两个小

时,古人把第一个小时叫作初,第二个小时叫作正。例如子时两个小时就叫子初、

子正。

(二)刑罚

1.髡(kūn):又称髡首,剃去犯人头发的刑罚。

2.黥(qíng):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即墨刑,是古代五刑之一。即用刀刺刻犯人额

颊等处,再涂上墨,作为惩罚的标记,用来惩治犯有轻罪的人。古书记载“臣不

正君,服墨刑,凿其额,涅以墨”,指的就是墨刑,即黥刑。

3.劓(yì):也是古代五刑之一,是一种割鼻子的刑罚。这种刑罚大约起于商代。

如《史记·商君列传》:“行之四年,公子虔复犯约,劓之。”

4.笞:也是古代的一种刑罚,是一种用小荆条或小竹板抽打臀、腿、背的刑罚。

隋代把它定为五刑之一,一直沿用到清代。

5.杖:是一种用大荆条或大竹板打臀、腿、背的刑罚。隋代把它定为五刑之一,

沿用到清代。

6.刖(yuè):是古代的一种酷刑,是一种砍掉脚的刑罚。如“昔卞和献宝,楚王刖

之”一句中记载的就是这种刑罚。

7.膑(bìn):是古代的一种剔去膝盖骨的酷刑。如《汉书·司马迁传》中“孙子膑脚”

即指膑刑。

8.宫:是破坏人的生殖机能的一种酷刑。司马迁曾受宫刑。(黥、劓、笞、杖、

刖、膑、宫这几种刑罚比较起来,一个比一个残忍。黥刑最轻,宫刑最重)

9.大辟:是古代五刑之一,是一种砍头的刑罚。周、商、春秋、战国等时期,

为死刑的通称。

10.炮烙:相传为商代纣王所用的一种酷刑。用炭烧铜柱使之热,令有罪者爬行

其上。人堕入火炭中被烧死。

11.汤镬:也是古代的一种酷刑,是把人投入到滚汤中煮死。

12.车裂:也是古代的一种酷刑,即将人头、四肢分别拴在五辆马车上,同时分

驰,撕裂肢体。也称“辕裂”,俗称“五马分尸”,“秦惠王车裂商君”,商鞅就是受

车裂之刑而死的。

13.凌迟:是古代最残酷的一种死刑。五代时开始在刑法外另设立凌迟一条。宋

代凡是犯所谓“大逆”及“逆伦”等罪的人多用此刑,元代将凌迟(俗称“剐刑”)正式

列入刑法之内,明清两代沿用。

14.腰斩:也是古代的一种酷刑,即将罪人从腰部斩断。如《史记·商君列传》:

“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

15.弃市:是古代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尸体暴露在街头的一种刑罚。秦、汉、

魏、晋各代,这种刑罚极为流行。隋唐两代以后,虽然没有列为刑罚种类,但是

执行死刑,一般都用弃市。

16.枭首:将斩下的首级悬于高处示众。

17.菹醢(zū hǎi):一种酷刑,把犯人剁成肉泥。

第121页

118

真题(2019——2022)

2019 年 全国一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七八以能通诗馬书用玉那中是廷附为河南安用共秀才召蛋

口正甚走爱孝文皇帝初立,用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色而常学

事馬,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话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

人各如其忘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

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政正朔,易服色,法

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泰之法。

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这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省自贾生发之。

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费生

日:“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

议,乃以费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为长沙

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贵生征见。孝文帝方受登,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

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日:“吾久不见贾生,

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顿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

爱,而好书,放令贾生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候。贾生谏,以为

患之兴自此起关。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

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买泣岁余,亦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费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通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延尉/为河南守/闻其秀

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B.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都中/吴延尉为河南守/闻其秀

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通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延尉为河南守/闸其秀

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D.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通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延尉为河南守/用其秀

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

远。

B. 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

C.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于段,以维护社会秋序的稳

定。

D. 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往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

第122页

119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谊初入仕途,展现非凡才能。他受到廷尉推荐而入仕,当

时年仅二十余岁,却让诸生白觉不如,不久得到文帝越级提拔,

-年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夫

B.贾谊热心政事,遭到权要忌恨。他认为汉朝建立二十余年,

政通人和,应当全盘改变秦朝法令,因此触及权贵利益,受到诋

毀,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

C.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

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

又表示自己比不上贾谊。

D.贾谊劝止封侯,文帝未子采纳。文帝封淮南厉王四个儿子为

侯,贾谊认为祸惠将自此兴起;数年之后,梁怀王堕马死,贾谊

觉得未能尽责,悲泣而死。

13. 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短贾生日:“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

事。

(2)贵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10. C(3 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 级。

【解题思路一】排除法。者将“吴廷尉”放在前句,则导致后句

“为河南守”及其后的向子缺少主语,由此可排除 A 项。若令

“召置”单独成句,将“门下”作后句的主语,则导致偷换主语

由此可排除 B 项。若将“闻”与“于郡中”断开,则导致介词

“于”掩盖主语,由此可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解题思路二 1 详细分析。先通读文段,把握大意。这段文字

主要是从贾谊的籍贯、年龄、闻名原因以及吴延尉对贾谊的重

用两大方面介绍贾谊年少成名的事实。“贾生名谊,洛阳人

也”为判断句式,中间停顿,故应断开。“年十八”作状语,其后

应断开。

〝以能通诗属书闻于都中”省略主语“贾谊”,意为凭

借着能诵诗作文闻名当地,句意完整,其后应断开。

“吴廷尉

为河南守”主谓宾结构完整,前后应断开。“闻其秀才”省略主

语“吴廷尉”,意为听说贾谊才学优异,句意完整,其后应断开,

“召置门下”动宾结构完整,其后应断开。故选 C 项。

11. D(3 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

力。能力层级为 B 级。

【解题思路)a 项,“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表述

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领域“百家”林立,互相争辦,

形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其中孔子、老子、墨子所代表的儒

第123页

120

家、道家、墨家影响最为深远。

B 项,诏,是皇帝领布政令的专用名词,由文中的“每诏令

议下”可知,这里意为皇帝下达商议国事的政令。

C 项,古代的“礼”指礼记,“乐”指周朝祭祀使用的音乐

是周代以来治理国家的一种策略。

“兴礼乐”就是恢复周朝时的礼、乐制度,是封建王朝养民教民的重要政策和手

段。

12. C(3 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 C 级。

【解题思路】

选项正误

选项分析

此项分析概括的是贾谊初人仕途的情况。对应文中从开头到“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主要介绍三件事:贾谊被郡守推荐、应答皇帝问题令诸生感到“不及”、被皇帝

破格提拔。第一-、三件事从侧面表现出贾谊的才能,第二件事通过贾谊与他人

廷对情况的对比,表现出贾谊的才辩,文意与选项叙述吻合。

B

此项分析概括的是贾谊取得的政绩及权贵对其的诋毀。对应文中“贾生以为汉头

⋯天子后亦疏之”,可分为两个层次:“贾生以为汉兴⋯⋯其说皆自

贾生发之”为第一层,叙述贾谊的改革措施;“于是天子•…天子后亦疏之〞为第

二层,叙述他遭受周勃、灌婴等人的诽谤,文意与选项叙述吻合。

C

此项分析概括的是贾谊重新得到重用“于是任命他的经历。“上因感鬼神事,而

问鬼神之为自己钟爱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的小儿子梁半,文帝前席。

既罢,曰:“吾久不见贾怀王的太傅,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区也。’居顷之,

又表示自己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原文意思是文也比不上贾帝询问鬼神之事,

文帝觉得自己比不谊”与原文内上贾谊,后来才任命贾谊为自己钟爱容不符

的小儿子的太傅。因此,选项表述的事件先后顺序有误。此项分析概括的是贾谊

劝谏文帝停止封侯。对应文中结尾部分“文帝复封……哭泣岁余,亦死”,贾谊

认为祸患将从封侯开始;数年之后,梁怀王堕马而死,贾谊觉得是自己的责任,悲

泣而死,文意与选项叙述吻合。

13.(1)千是说贾谊坏话道:“洛阳之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

力,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

(2)贾生屡次上奏,说诸侯封地有的接连数都,不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渐削减其封

地。

2019 年 全国二卷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少有节操。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

之。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憙以因疾报杀,非仁

第124页

121

者心,且释之而去。顾谓仇曰:“尔曹若健,远相避也。”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

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

降之更始乃征憙。嘉年未二十,既引见,即除为郎中,行偏将军事,使诣舞阴,

而李氏遂降。光武破寻、邑,憙被创,有战劳,还拜中郎将,封勇功侯。邓奉反

于南阳,憙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而谗者因言憙与奉合谋,帝以为疑。及奉

败,帝得憙书,乃惊曰:“赵憙真长者也。”后拜怀令。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

豪猾并兼,为人所患。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

二孙自杀。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听。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

言。王曰:“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帝曰:“吏

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其年,迁憙平原太守。时平原多

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憙上言:“恶恶止其身,

可一切徙京师近郡。”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

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二十七年,拜太尉,赐爵

关内侯。时南单于称臣,乌桓、鲜卑并来入朝,帝令憙典边事,思为久长规。建

初五年,憙疾病,帝亲幸视。及薨,车驾往临吊。时年八十四。谥曰正侯。(节

选自《后汉书·赵憙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

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B.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

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C.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

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D.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

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

作。

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

代称。

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

首都。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赵熹耿直磊落,为人光明正大。他自小有节操,从兄被害,为给从兄报仇,

他有备而往,但知道仇家患病后,不愿乘人之困,因而暂时放过仇家。

B.赵熹忠于朝廷,除恶得到支持。他虽与邓奉友善,但屡次谴责邓谋反,最终

受到皇上赞赏。担任怀令时,坚持诛杀李子春,皇上也拒绝了赵王求情。

C.赵熹制止祸患,大力推崇义行。他担任平原太守时,诛杀盗贼首领,但对待

余党却能区别处理,只是将他们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

D.赵熹忠于职守,身后深享哀荣。他官拜太尉时,南单于称臣,乌桓等来朝,

于是受命对边事作长久规划。他患病去世期间,皇上亲自前往慰问吊唁。

第125页

122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

(2)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

10.A

11.B

12.C

13.(1)皇上说:“官吏奉行法典,律令是不可违犯的,再说说其他要求。”

赵王没有再说话。

(2)后来青州出现蝗灾,蝗虫进入平原地界就死去,连年丰收,百姓歌颂。

2019 年 全国三卷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

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

起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

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

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

妾不知其死所矣。”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

拒秦、韩。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

“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昔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

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

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

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主少国

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

“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田文

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楚悼王素

闻起贤,至则相楚。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

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

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

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0.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

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B.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

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C.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

第126页

123

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D.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

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殷纣为商代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好酒淫乐,暴殓酷刑,是有名的暴

君。

B.武王是周文王之子,继承其父遗志,联合众多部族与商激战,灭商,建立周王

朝。

C.三晋,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期的韩、赵、燕三国,史上又称“三

晋”。

D.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的军政大

权。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吴起怜恤士卒,带兵屡建奇功。他本是卫国人,先是率鲁军抗齐得胜,后又率

魏军攻陷秦国五城;这些战功都和他善于为将、与士卒同甘共苦密不可分。

B.吴起劝告魏侯,修德重于据险。魏武侯沿西河而下时,指出江河之固是魏国之

宝;吴起表示,治国依据山河险固不如推行德政,修德才能免于国家灭亡。

C.吴起声名渐起,遭到公叔嫉妒。他虽然对田文担任魏相表示不悦,但不久就平

复了心情。而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担心被害,于是逃往楚国。

D.吴起为楚建功,反而受到祸害。他到楚国后虽然屡建奇功,而原本的楚国贵戚

却想加害与他,施暴者乱箭射击吴起;太子继位之后,这才诛杀作乱之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10.【答案】B

【解析】解答本题可采用排除法。画线句中的两个“则”领起下文的推论句或结

论句,其前均应断开,据此可以排除 C、D 两项;根据句子大意,应该是鲁君怀

疑吴起,“疑”的主语是“鲁君”,“鲁”前应断开,据此排除 A 项。故选 B

【考查能力】文言断句

11.【答案】C

【解析】“韩、赵、燕”错,应为“韩、赵、魏”。春秋末年,三家分晋,成为

战国时的韩、赵、魏三国,史称“三晋”。

【考查能力】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

12.【答案】C

【解析】“他深表不满”错,无中生有。

【考查能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13.【答案】(1)田文说:“这就是我的地位在你之上的原因啊。”吴起才自知

第127页

124

比不上田文。

(2)等到悼王死去,王室大臣暴乱而攻击吴起,吴起退逃到悼王尸旁并伏在尸

体上。

【解析】解答文言翻译题,要结合全篇,抓住得分点,准确译出,得分点是重点

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1)关键词“所以”“居”各 1 分,判断句式 1 分,句子大意 2 分。

(2)关键词“及”“作乱”“走”各 1 分,句子大意 2 分。

【考查能力】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参考译文】吴起,是卫国人,侍奉鲁国国君。齐人攻打鲁国,吴起率军攻打齐

国,大败齐军。鲁国有人说:“鲁国是小国,却有着战胜国的名声,那么诸侯各

国就要谋算鲁国了。况且鲁国和卫国是兄弟般的国家,而鲁君起用吴起,就是舍

弃了卫国。”鲁君怀疑吴起,(就)罢免了吴起。吴起这时听说魏文侯贤德,想

去侍奉他。魏文候任命吴起为将领,攻打秦国,攻克了五座城池。吴起做将领,

同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饭,替士兵分担劳苦。有个生毒疮的士兵,

吴起替他吮吸毒汁。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哭了起来,说:“往年吴公替他父亲

吮吸毒疮,他父亲作战时不退缩,于是死在敌人手里。吴公现在又替我儿子晚吸

毒疮,我不如道他会死在哪里啊。”魏文侯因为吴起善于用兵,廉洁公正,能得

所有士卒的欢心,于是任命头起为西河那守,来抵御秦国、韩国。魏文候死后,

吴起侍奉他的儿子武侯。武侯在西河泛舟顺流而下,行到中中途,回头对吴起说:

“太美了,山川是如此险要,这是魏国的瑰宝啊!”吴起回答说:“从前殷纣的

国土,左边有孟门山,右边有太行山,常山在它的北边,黄河流经它的南面,他

不施行德政,武王杀了他。由此看来,政权稳固在于推行德政而不在于地理形势

险要。”武侯说:“好。”吴起做西河郡守,很有声望。魏国设置了相位,任命

田文为相国。吴起不高兴,对田文说:“请让我跟您比一比功劳,可以吗”田文

说:“国君年轻,国人疑虑不安,大臣不亲附,百姓不信任,正处在这个时候,

是应把政务交给你呢,还是应交给我呢”吴起沉默了许久,说:“应该交给您啊。”

田文说:“这就是我的地位在你之上的原因啊。”吴起才自知比不上田文。田文

死后,公叔任相国,娶了魏国公主,却妒忌吴起。吴起怕招来灾祸,于是离开(魏

国),随即到了楚国。楚悼王一向听说吴起贤德,吴起一到楚国就被任命为令尹。

于是向南平定了百越;向北吞并了陈国和蔡国,击退三晋的军队;向西讨伐秦国。

诸侯都为楚国的强大而忧虑。楚国昔日君主的内外亲族都想加害吴起。等到悼王

死去,王室大臣暴乱而攻击吴起,吴起退逃到悼王尸旁并伏在尸体上。攻士吴起

的那些人趁机用箭射吴起,同时也射中了悼王的尸体。悼王下葬后,太子即位,

于是命令尹把射杀吴起时射中悼王尸体的人全部处死。因射杀吴起而被灭族的有

七十多家。

2020 年 全国一卷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左光斗,字遗直,桐城人。万历三十五年进士。除中书舍人。选授御史,巡视中

城。捕治吏部豪恶吏,获假印七十余,假官一百余人,辇下震悚,出理屯田,因

条上三因十四议,诏悉允行,水利大兴,北人始知艺稻,邹元标尝曰:“三十年

前,都人不知稻草何物,今所在皆稻,种水田利也,”阉人刘朝称东宫令旨,索

戚畹废庄,光斗不启封还之,曰:“尺土皆殿下有,今日安敢私受。”阉人愤而

第128页

125

去,杨涟劾魏忠贤,光斗与其谋,又与攀龙共发崔呈秀赃私,忠贤暨其党咸怒。

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

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忠贤诇知,先二日假会推事与涟俱削籍。群小

恨不已,复构文言狱,入光斗名,遣使往逮。父老子弟拥马首号哭,声震原野,

缇骑亦为雪涕。至则下诏狱酷讯。许显纯诬以受杨镐、熊廷弼贿,涟等初不承,

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所毙,冀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诸人俱自诬服,光斗坐

赃二万。忠贤乃矫旨,仍令显纯五日一追比,不下法司,诸人始悔失计。容城孙

奇逢者,节侠士也,与定兴鹿正以光斗有德于畿辅,倡议醵金,诸生争应之。得

金数千,谋代输,缓其狱,而光斗与涟已同日为狱卒所毙,时五年七月二十有六

日也,年五十一。光斗既死,赃犹未竟。忠贤令抚按严追,系其群从十四人。长

兄光霁坐累死,母以哭子死。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诸

人家族尽破。及忠贤定《三朝要典》,“移宫”一案以涟、光斗为罪魁,议开棺

僇尸。有解之者,乃免。忠贤既诛,赠光斗右都御史,录其一子。已,再赠太子

少保。福王时,追谥忠毅。

(节选自《明史·左光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

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

B.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

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

C.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

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

D.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

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3 分)

A.辇下,又称为辇毂下,意恩是在皇帝的车驾之下,常常用作京都的代称。

B.东宫是古代皇家宫殿的称呼,由于是太子所居之宫,文中用来借指太子。

C.殿下是古代对太子、诸王、承相的敬称,礼尊意味次于敬称皇帝的陛下。

D.追比指旧时地方官吏严逼限期办事,逾期以杖责等表示警惩,继续追逼。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左光斗为人刚直,大力整肃史治。他的字为遗直,正与他的性格相符;他担任

御史时,捕治吏部恶吏,起获假印,揭露假官,引起极大震惊。

B.左光斗勤于政事,反对无理要求。他的建议得以施行,水利大兴,百姓得利;

刘朝以东宫名义索取戚畹废庄,他将信件原封返还,坚决拒绝。

C.左光斗揭露赃私,受到小人陷害。他与人弹劾魏忠贤,揭发崔呈秀,引起魏忠

贤及其党羽的愤恨,魏以先发制人的手段,绕过法司,害死光斗。

D.左光斗饱受迫害,死后得以平反。他家中受到株连,母亲、兄长以及同家群从

十余人被迫害致死,直到魏忠贸被诛,他才受到追赠,谥为忠毅。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涟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所毙,冀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

(2)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诸人家族尽破。

14.孙奇逢等为什么倡议凑集金钱救助左光斗?救助成功没有?请简要说明。(3

分)

12.D11.C10.B13.

第129页

126

(1)杨连等起初不招认,随后担心不招认会被酷刑能命,希望下至法司,得以稍

稍缓死,日后再做谋划。

(2)都御史周应秋还认为主管官员受命追查不力,上疏催促此事,因而使各人家

族全都家破人

2020 年 全国二卷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王安中字履道,中山阳曲人,进士及第,历秘书省著作郎,政和间,天下争言瑞

应,廷臣辄笺表贺,徽宗观所作,称为奇才,他日,特出制诏三题使具草,立就,

上即草后批:“可中书舍人。”未几,自秘书少监除中书舍人,擢御史中丞。

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

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时上方乡神仙之事,蔡京引方士王仔昔以妖术

见,朝臣戚里寅缘关通,安中疏请自今招延山林道术之士,当责所属保任;并言

京欺君僭上、蠹国害民数事,上悚然纳之,已而再疏京罪,上曰:“本欲即行卿

章,以近天宁节,俟过此,当为卿罢京。”京伺知之,大惧,其子攸日夕侍禁中,

泣拜恳祈。上为迁安中翰林学士,又迁承旨。宣和元年,拜尚书右丞;三年,为

左丞。金人来归燕,谋帅臣,安中请行,王黼赞于上,授庆远军节度使、河北河

东燕山府路宣抚使、知燕山府,辽降将郭药师同知府事。药师跋扈,府事皆专行,

安中不能制,第曲意奉之,故药师愈骄。靖康初,言者论其缔合王黼、童贯及不

几察郭药师叛命,罢为观文殿大学士、提举嵩山崇福宫;又责授朝议大夫、秘书

少监、分司南京,随州居住;又贬单州团练副使,象州安置。高宗即位,内徙道

州,寻放自便。绍兴初,复左中大夫。子辟章知泉州,迎安中往,未几卒,年五

十九。安中为文丰润敏拔,尤工四六之制。徽宗尝宴睿谟殿,命安中赋诗百韵以

纪其事,诗成,赏叹不已,令大书于殿屏,凡侍臣皆以副本赐之。其见重如此。

(节选自《宋史·王安中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

/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

B.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

/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

C.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

/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

D.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

/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方士,又称方术士,指中国古代好讲神仙方术、从事巫祝术数活动的人。

B.保任,意思是担保或担保者,文中特指因向朝廷推荐人才而负担保责任。

C.禁中,又称禁内,指皇室宗族所居之处,因所居宫室严禁随便进出得名。

D 四六之制,即骈文,因在发展中逐渐成为相对整齐的四六句式而有此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王安中进士出身,具有敏捷才思。他随众向朝廷表贺瑞应,徽宗称他为奇才,

又出题专门考查,随即任命他为中书舍人,不久又擢升为御史中丞。

B.王安中弹劾蔡京,得到皇上采纳。蔡京投皇上所好,引荐道术之士,扰乱朝廷,

第130页

127

他陈奏蔡京之罪,要求惩治,蔡京恐惧,其子蔡攸也哭请皇上宽恕。

C.王安中外放任职,仕途屡遭坎坷。金人前来归顺,他自请燕山府任职,与辽降

将郭药师共事;靖康初,因此前的行事备受指责,仕途随之沉浮不定。

D.王安中诗文兼擅,受到皇上器重。他极有文采,为文厚实脱俗,曾受命赋诗百

韵以纪盛宴,徽宗高度赞扬,下令书于大殿屏风,将副本赐给侍臣。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并言京欺君僭上、蠹国害民数事。上悚然纳之。

(2)药师跋扈,府事皆专行,安中不能制,第曲意奉之,故药师愈骄。

10[答案]A

[解析]根据文言文断句原则,应先通读语段,把握语段大意,再根据语法关系等

断句。“不胜考掠之惨”这句里“不胜”意为”经不起”,可联想《鸿门宴》“沛

公不胜杯杓,不能辞”得知。结合语境,此句意为:受不住惨酷的拷打。“即出

民抵吏罪”这句里“出”是动词,指“由内向外走。”在文中指“放出“;而“抵”

指“抵偿”也是动词,根据语法,可知“抵”前要断开。故此题选 A 原文翻译为:

开封巡逻的士卒晚上捉拿盗贼,盗贼逃走,有个百姓受惊出门与士卒相遇,士卒

把他当作盗贼绑起来;百姓到开封府申诉,受不住惨酷的拷打,于是被屈伏罪。

王安中审察后得知实情,审理冤屈,立即放走这个百姓,让官吏抵罪。

11[答案]C

[解析]禁中:禁令所及范围之内;也作“禁内”、“宫禁“。指封建帝王所居的

宫苑,或帝王后妃等居住的地方。因不许人随便进出,故称“禁中“。按照原文

“其子攸日夕侍禁中,泣拜恳祈。”可知“禁中”指皇帝的住所,C 选项说“指

皇室宗族所居之处“,明显出现错误。故此题选 C

12[答案]C

[解析]原文为“言者论其缔合王黼、童贯及不几察郭药师叛命”,“及”前面的

内容”其缔合王黼、童贯”不是选项里面说的“此前的行事“。只有“不几察郭

药师叛命“属于“此前的行事”,故此题选 C

13[答案](1)答:(王安中)同时,上奏蔡京欺君犯上、祸国殃民等多件事情,皇上

惊恐,采纳了进言。

[解析]重点实词:“僭上“译为“犯上“;”蠹国害民”译为“祸国殃民”;“悚

然”,译为“惊恐“。每个重点实词 1 分,其他句意正确、语句通顺得 2 分。

(2)答:药师蛮横暴戾,对府中事务独断独行,王安中无力控制,只是违心顺从

他,所以药师更为骄横。

[解析]“跋扈“译为“蛮横暴戾“;“第“译为“只是“;“曲意“译为“违心”。

句式:省略句。”府事皆专行”省略介词“于“,应为“(于)府事皆专行“,“于

“译为“对”。每个重点实词 1 分,句式 1 分,其他句意正确、语句通顺得 1

分。

2020 年 全国三卷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

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使者以白陵使韩琦,琦曰:“范纯礼岂不知此?将必有说。”

他日,众质之,纯礼曰“陵寝皆在邑境,岁时缮治无虚日,今乃与百县均赋,曷

若置此,使之奉常时用乎?”琦是其对。还朝,用为三司盐铁判官,以比部员外

第131页

128

郎出遂州。沪南有边事,调度苛棘,纯礼一以静待之,辨其可具者,不取于民。

民图像于庐,而奉之如神,名曰“范仲淹”。草场火,民情疑怖,守吏惕息俟诛。

纯礼曰:“草湿则生火,何足怪!”但使密偿之。库吏盗丝多罪至死,纯礼曰:

“以棼然之丝而杀之,吾不忍也。”听其家趣买以赎,命释其株连者。除户部郎

中、京西转运副使。徽宗立,以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前尹以刻深为治,纯礼

曰:“宽猛相济,圣人之训。方务去前之苛,犹虑未尽,岂有宽为患也。”

由是一切以宽处之。中旨鞫享泽村民谋逆,纯礼审其故,此民入戏场观优,归途

见匠者作桶,取而戴于首曰:“与刘先生?”遂为匠擒。明日入对,徽宗问何以

处之,对曰:“愚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以不应为杖之,

足矣。”曰:“何以戒后人?”曰:“正欲外间知陛下刑宪不滥,足以为训尔。”

徽宗从之。纯礼沉毅刚正,曾布惮之,激驸马都尉王诜曰:“上欲除君承旨,范

右丞不可。”诜怒。会诜馆辽使,纯礼主宴,诜诬其辄斥御名,罢为端明殿学士、

知颍昌府,提举崇福宫。崇宁五年,复左朝议大夫,提举鸿庆宫。卒,年七十六。

(节选自《宋史·范纯礼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

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B.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

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C.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

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D.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

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陵寝是帝王死后安葬的陵墓,陵墓建成后,还需设置守陵奉祀的官员以及禁

卫。

B.“株”,本义树根,根与根间紧密相连,因而“株连”又指一人有罪而牵连

他人。

C.前尹在文中指开封府前任府尹:“尹”为官名,如令尹、京兆尹,是知府的

简称。

D.御名指皇帝名讳,古代与皇帝有关的事物前常加“御”字,如御玺指皇帝印

信。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纯礼敢于抗言,受到韩琦赏识。主管官员分配劳赋不当,他有理有据地提出

异议,认为永安县负责陵寝日常维护,不应与各县均等,得到陵使韩琦认同。

第 32 页

B.纯礼关怀下属,处分重在惩戒。他在遂州任上对下属宽厚,草场失火,守吏

惶恐等候诛杀,库吏因盗丝将被处死,他均认为罪不至死而采用赔偿的惩处。

C.纯礼鉴察往事,治事去苛从宽。在开封府任上,有村民被误告谋逆,他发现

事实并非如此,认为应判杖刑,并以彰显皇上刑罚不滥为由,征得皇上认可。

D.纯礼坚毅刚直,不幸遭人算计。他的正直让曾布恐惧,曾挑唆驸马都尉王诜

诬告纯礼,王即借纯礼宴请辽使事构陷纯礼,致使纯礼蒙冤,最终遭到免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第 33 页

第132页

129

(10 分)(1)方务去前之苛,犹虑未尽,岂有宽为患也。

(2)愚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

10.D

11.C

12.D

第 46 页

13.(1)正尽力去除先前的苛责,尚且担心做得不够,哪有宽松成为祸患的呢。

(2)愚人粗鲁无知,如果以叛逆定靠,恐怕会辜负陛下爱惜生灵的仁德。

2021 年 全国甲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

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帝以问寇准,准曰:“不知谁为陛下画此二策?”帝曰:

“卿姑断其可否,勿问其人也。”准曰:“臣欲得献策之人,斩以衅鼓 , 然

后北伐耳!陛下神武,将臣协和,若大驾亲征,敌当自遁;不然,出奇以挠其谋,

坚守以老其师,劳佚之势,我得胜算矣。奈何弃庙社 , 欲幸楚、蜀,所在人

心崩溃,敌乘胜深入,天下可复保耶?”帝意乃决,因问准日:“今虏骑驰突,

而天雄军实为重镇,万一陷没,则河朔皆虏境也。轨为可守?”准以王钦若荐,

且曰:“宜速召面谕,授敕俾行。”钦若至,未及有言,准遽曰:“主上亲征,

非臣子辞难之日,参政为国柄臣,当体此意。”钦若惊惧不敢辞。闰月乙亥,以

参知政事王钦若判天雄军兼都部署。契丹主隆绪同其母萧氏遣其统军顺国王萧挞

览攻威虏、顺安军,三路都部署击败之,斩偏将,获其辎重。又攻北平砦及保州,

复为州砦兵所败。挞览与契丹主及其母合众攻定州,宋兵拒于唐河,击其游骑。

契丹遂驻兵阳城淀,号二十万,每纵游骑剽掠,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志。是

时,故将王继忠为契丹言和好之利,契丹以为然,遣李兴议和。帝日:“朕岂欲

穷兵,惟思息战。如许通和,即当遣使。”冬十月,遣曹利用诣契丹军。十二月

庚辰,契丹使韩杞持书与曹利用俱来,请盟。利用言契丹欲得关南地。帝曰:“所

言归地事极无名,若必邀求,朕当决战!若欲货财,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

宜许之。”契丹犹觊关南,遣其监门卫大将军姚东之持书复议,帝不许而去。利

用竟以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成约而还。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契丹盟好》)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

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

B.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

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

C.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

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

D.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

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衅鼓,指古代战争时杀人或杀牲取血涂在鼓上以举行祭祀仪式。

B.庙社,庙指宗庙,社指社稷,庙社在古代常用来借指国家朝廷。

第133页

130

C.闰月,农历逢闰年加一个月,闰某月指加在某月之前的那个月。

D.辎重,文中指行军时随军运载的军械、粮草、被服等军用物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契丹军队南侵宋朝,面对强致,寇准坚决反对退避内地,提出应当严惩主张避

战的大臣,并力促皇上御驾亲征。

B.寇准举荐主张避战的王钦若镇守天雄军,并告诚钦若:皇上决定亲征,臣子不

可辜负圣意。钦若惊惧不敢推辞。

C.契丹军队屡次侵犯宋朝,先攻威虏、顺安军,又攻北平砻及保州,而后又合兵

攻定州,均遭到宋军迎头痛击。

D.在战局有利的情况下,宋朝皇帝为了息战,主动提出议和,并派曹利用到契丹

军中谈判,最终与契丹达成盟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每纵游骑剽掠,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志。

⑵若欲货财,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宣许之。

【答案】 (1)C

(2)C

(3)D

(4)⑴常常纵使游动骑兵抢劫掠夺,稍稍失利就撒退,来回游荡没有斗志。

⑵如果想要货物钱财,汉朝曾赐给匈奴单于玉帛,有先例,应当答应他们。

【考点】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文化常识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

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

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

词,表示语气常 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

句。

(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

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

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

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

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

文言现象。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

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

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2021 年 全国乙卷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诉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

空营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

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陸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

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思小意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

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郐令裴仁轨

第134页

131

私役门夫,上怒,欲斩之。殿中侍御史长安李乾祜谏曰:“法者,陸下所与天下

共也,非陛下所独有也。今仁轨坐轻罪而抵极刑 , 臣恐人无所措手足。”上

悦,免仁轨死,以乾祜为侍御史。上谓侍臣曰:“朕以死刑至重,故令三覆奏,

盖欲思之详熟故也。而有司须臾之间,三覆已论:又,古刑人,君为之彻乐减膳。

朕庭无常设之乐,然常为之不啖酒肉。又,百司断狱,唯据律文,虽情在可矜,

而不敢违法,其间岂能尽无冤乎?丁亥,制:“决死因者,二日中五覆奏,下诸

州者三覆奏。行刑之日,尚食勿进酒肉,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皆今门下覆视,

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由是全活甚众。其五覆奏者以决前一二日,

至决日又三覆奏。惟犯恶逆者一覆奏而已。上尝与侍臣论狱。魏征曰:“炀帝时

尝有盗发,帝令於士澄捕之,少涉疑似,皆拷讯取服,凡二千余人,帝悉令斩之。

大理丞张元济怪其多,试寻其状,内五人尝为盗,余皆平民,意不敢执奏,尽杀

之。”上曰:“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宜

戒之。”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

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B.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

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C.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

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D.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

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犯颜,指敢于冒犯君王或尊长的威严,常常用于表示直言敢谏的执着态度。

B.抵极刑,抵刑即处刑,抵极刑指犯人受到死刑外加上尸体示众的极端刑罚。

C.减膳,古代帝王遇到天灾等让自己感到内疚的情况时,常食素或减少肴惯。

D.大理丞,大理丞是大理寺的重要官员,大理寺是我国古代掌管刑狱的官署。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戴胄认为法律是国家用以取信于天下的条例,若皇上敕令与法冲突,应以法为

准绳,唐太宗听从了戴的意见,并高度评价他的看法。

B.裴仁轨因私事使唤门夫,唐太宗要处死他,李乾枯说法律为皇帝与天下共有,

不可轻罪重判:太宗免去仁轨死罪,以乾祐为侍御史。

C.唐太宗认为死刑关乎人命,如果机械执行法条难免会出现冤案,于是加强死刑

覆奏,让判决更为审慎,这一举措使许多人得以活命。

D.魏征说,隋炀帝滥杀无辜,张元济不敢谏诤;唐太宗认为正是因为臣不尽忠最

终导致了隋朝灭亡,因此告诚群臣一定要吸取教训。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思小意而存大信也。

②皆今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

【答案】 (1)C

(2)B

(3)D

(4)①皇上已经知道不能这样,再交由法律裁决,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而保持

第135页

132

大的信用。”

②(这些规定)都由门下省督察。有依据法律应当处死而情理上有值得同情的,记

下情况上报朝廷。

【考点】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文化常识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

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

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

词,表示语气常 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

句。

(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

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

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

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

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

文言现象。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

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

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2022 年 全国甲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助楚攻秦,取曲沃。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谓张仪曰:“吾

欲伐齐,齐、楚方欢,子为寡人虑之,奈何?”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

臣请试之。”张仪南见楚王,曰:“今齐王之罪其于敝邑之王甚厚,敝邑欲伐之,

而大国与之欢。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于之地,方六百里。若此,

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于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楚王

大说,宣言之于朝廷曰:“不榖得商于之田,方六百里。”群臣闻见者毕贺,陈

轸后见,独不贺。楚王曰:“不榖不须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

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陈轸对曰:“臣见商于之地不可得,而患

必至也。”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

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绝齐,后责地,必受欺于张仪。是

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

口无言,以待吾事。”楚王使人绝齐。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

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

里。”使者反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兴师伐秦。陈轸曰:“伐秦,非计也。王不

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楚王不听,遂举兵

伐秦。秦与齐合,楚兵大败于杜陵。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仅以救亡者,计失

于陈轸,过听于张仪。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

10. 下对文中划线都分的断句,正角的项是( )

A. 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

贺子/独不贺/何也/

B. 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诺士大夫皆

第136页

133

贺/子独不贺/何也/

C. 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

贺子/独不贺/何也/

D. 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

贺/子独不贺/何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约车意思是约定派车,“约”与《鸿门宴》“与诸将约”的“约”字含义相

同。

B. 宣言指特意宣扬某种言论,使人周知,与后来用作文告的“宣言”含义不同。

C. 孤国指孤立的国家,“孤”与《赤壁赋》“泣孤舟之嫠妇”的“孤”字含义

相同。

D. 阴合意思是暗中联合,“阴”与《岳阳楼记》“朝晖夕阴”的“阴”字含义

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国想要攻打齐国,但又担心楚国作梗,因为齐国曾经帮过楚国,齐楚关系

密切。秦惠王希望张仪考虑如何应对,张仪答应尝试出使楚国。

B. 张仪见到楚王,提出楚国如果能与齐国断交,秦王就会下令献上商于之地六

百里,又可以削弱齐国,还能得到秦国的恩惠,这是一举三得的事情

C. 楚国群臣祝贺将得商于之地六百里,陈轸不以为然,认为秦看重楚是因为楚

有齐为后援,若先绝齐后索地,一定受骗,齐秦两国都将攻打楚国。

D. 张仪返回,秦王随即派人与齐联合,拒不给楚国六百里地,楚王大怒,起兵

伐秦,秦齐合力大败楚兵。楚国失败是因为没有听从陈轸而误信张仪。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楚王不听,日:“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

(2)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日:“从某至某,广从六里。”

【解折】

10.B(考察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解析】“不烦一兵”和“不伤一人”字数相同,结构相似,都是后文“得商于

之地六百里”的前提,“而”是连词,所以“而”之前应断开,由此排除 A、D。

“子”是第二人称,指“你”,是“不贺”的主语,因此“子”前应断开,由此

排除 C。句意:我不派遣一个士兵,不伤亡一名将士,就得到商于六百里土地,

我自认为这是非常明智的,朝中百官都向我道贺,只有你一个人不道贺,这是为

什么?

11.A(考察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在文言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解析】A.“约车”的“约”是“拴套、准备”之意,“与诸将约”的“约”是

“约定”之意,二者含义不同。说法错误。B.“宣言”是指特意宣扬某种言论,

使人周知;作文告的“宣言”是指国家、政党、团体或领导人对重大问题公开表

态以进行的宣传号召,二者含义不同。说法正确。C.“孤国”中的“孤”是孤单、

孤立的意思;《赤壁赋》“泣孤舟之嫠妇”的“孤”字是孤单之意,二者含义相

同。说法正确。D. “阴合”的“阴”是私下、暗中的意思,《岳阳楼记》“朝

晖夕阴”的“阴”字指阴晦的气象,二者含义不同。说法正确。

第137页

134

12.(考察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解析】“还能得到秦国的恩惠”说法错误。原文中 “西德于秦”的意思是“对

秦国施有恩惠”,而不是“得到秦国的恩惠”。

13.(考察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1)楚王不听从,说:“我的计划已经妥当了,你就闭口不要多说,就等待看

我(得到割地)吧。”“善”,形容词,妥当,好;“其”,副词,表命令语气,

还是;“弭口”,住口。

(2)张仪在证实楚齐确实断交以后,才出来接见楚国的索土使臣说:“是这里

到那里,纵横总共是六里土地。”“绝”,动词,断绝;“乃”,副词,才;“广

从”,纵横。

参考译文:

齐国帮助楚国进攻秦国,攻下了(秦地)曲沃。后来秦想要进攻齐国,由于齐、

楚友好,秦惠王为此忧虑,对张仪说:“我想要发兵攻齐,无奈齐、楚两国关系

正密切,请你为我考虑一下,怎么办呢?”张仪说:“请大王为我准备车马和金

钱,让我试试看。”于是张仪去南方楚国见到楚怀王,说:“现在对秦王来说齐

王的罪恶是最严重的,秦国准备征讨齐国,然而楚国跟齐国交好。如果大王能关

起国门跟齐断绝交邦,让我劝说秦王献上商于的土地,方圆六百里。如果这样,

楚国就在北面削弱了齐国的势力,又在西面对秦国施有恩惠,且获得了商于六百

里土地,这就是一举三得的上策。”楚怀王非常高兴,在朝堂上宣布说:“我已

经得到商于六百里土地。”听见这话的群臣都向怀王道贺,陈轸最后晋见,唯独

不向怀王道贺。怀王说:“我不派遣一个士兵,不伤亡一名将士,就得到商于六

百里土地,我自认为这是非常明智的,朝中百官都向我道贺,只有你一个人不道

贺,这是为什么?”陈轸回答说:“我认为大王不但得不到商于六百里土地,反

而一定会招来祸患。”怀王问:“为什么?”陈轸回答说:“秦王之所以重视大

王的原因,是因为有齐国这样一个强大盟邦。如今还没有得到秦国的割地却先和

齐国断绝邦交,是让楚国陷于孤立状态啊,秦国又怎会重视一个孤立无援的国家

呢?何况楚国如果先跟齐国断交,然后再向秦要求割让土地,那么必然遭到张仪

欺骗。结果是西面惹出秦国的祸患,北面切断了齐国的后援,这样秦齐两国的兵

都一定会进攻楚国。”楚王不听从,说:“我的计划已经妥当了,你就闭口不要

多说,就等待看我(得到割地)吧。”怀王派使者跟齐国断绝邦交。张仪回到秦

国之后,秦王就派使者前往齐国,秦齐的盟约暗中缔结成功。楚国派遣一名将军

去秦国接收土地。张仪在证实楚齐确实断交以后,才出来接见楚国的索土使臣说:

“是这里到那里,纵横总共是六里土地。”楚国使节回国报告楚怀王,怀王大怒,

准备发兵去攻打秦国。陈轸说:“攻打秦国,不是一个好办法。大王不如趁此机

会将一个大都市送给秦国,跟秦连兵伐齐,这样可以把损失在秦国手里的再从齐

国补偿回来。楚怀王没有采纳,于是发兵北去攻打秦国。秦、齐两国合兵,楚军

在杜陵惨败。可见,楚国的土地并非不大,人民也并非软弱,之所以会几乎亡国,

是怀王没有采纳陈轸的忠告,而过于听信张仪的缘故。

2022 年 全国乙卷

第138页

135

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将之养之,育之

长之,唯恐其不至于大也。

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曰:“美哉乎河山之固也,此魏国之宝也。”

吴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而右彭蠡,德义不修,而禹灭之。夏

桀之居,左河、济而右太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而汤放之。

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船中之人尽敌国也。”武侯曰:“善”。

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

屋上之鸟;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刈厥敌,靡使有余,何如?”王曰:“不可。”

太公出,邵公入,王曰:“为之奈何?”邵公对曰:“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

何如?”王曰:“不可。”邵公出,周公入,王曰:“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

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推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

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公悲之,喟

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今君

爱老而恩无不逮,治国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

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景公曰:

“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

晋平公春筑台,叔向曰:“不可。古者圣王贵德而务施,缓刑辟而趋民时。今春

筑台,是夺民时也。岂所以定命安存,而称为人君于后世哉?”平公曰:“善。”

乃罢台役。

(节选自《说苑•贵德》)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

/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B. 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

/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C. 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

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D. 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

/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饥者则食之”与“食野之苹”(《短歌行》)两句中的“食”字含义相同。

B. “而汤放之”与“是以见放”(《屈原列传》)两句中的“放”字含义相同。

C. “靡使有余”与“望其旗靡”(《曹刿论战》)两句中的“靡”字含义不同。

D. “公悲之”与“心中常苦悲”(《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悲”字含义不

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项是( )

A. 魏武侯乘船顺河而下,对吴起说,险固的河山是魏国之玉。吴起以三苗氏、

夏桀虽有河山之固却因不修德而亡为例,指出德政才是国之宝。

B. 太公建议把殷商的士众全部杀掉,一个也不要剩。邵公则建议有罪的诛杀,

无罪的人让他们活下去。武王不同意太公和邵公的建议。

C. 景公在寿宫游玩,看到老人背着柴并面有饥色,就下令让官吏供养老人。晏

子则指出,喜爱有才德的人,同情没能力的人,是守国的根本。

D. 叔向反对晋平公在春天筑台,认为那样做会耽误农时,如果只顾自己安身立

第139页

136

命,就不会被后世称为人君。平公于是停止了筑台的劳役。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

(2)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

【答案】10. B 11. A 12. D

13. (1)武王打败了商朝,召见姜太公,问他:“该拿那些商朝的士人和百姓

怎么办?”

(2)现在我请求找来老弱而没有人养活、丧妻丧夫却没有房屋的人,评定之后

安置他们。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周公说:“让他们各自住着自己的房屋,耕作自己的田地,不要因为旧朝

新臣而有所改变,只亲近仁义的人。百姓有过错,责任在我一人身上。”武王说:

“看得远大啊,(这样做足以)平定天下啊!凡是尊重士人君子的人,是因为他

们仁爱而有德行啊。”

从内容来看,划线句是“周公”和“武王”的对话,两个“曰”是标志,“武王

曰”前面是“周公”所言,所以“武王”前面断开,排除 CD;

从句式结构来看,“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是“……者,……也”

的判断句,且“贵士君子”是动宾短语作“者”的定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 A。

故选 B。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

识的能力。

A.“饥者则食之”意思是“饥饿的人就给他粮食吃”,“食”是名词作动词,

拿食物给人吃;“食野之苹”意思是“在那原野悠然自得的啃食艾蒿”,“食”,

吃。两者含义不同。

故选 A。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D.“如果只顾自己安身立命,就不会被后世称为人君”错误,曲解文意,文中

“岂所以定命安存,而称为人君于后世哉”意思是“怎么能靠这些来安身存命,

而被后代尊称为国君呢”,这是说不能靠建造游观之台这些方式来安身存命。

故选 D。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克”,打败;“召”,召见;“奈……何”,把……怎么办。

(2)“请求”,请求找来;“鳏寡”,丧妻丧夫;“论”,评定;“供秩”,

供给生活物品,可意译为“安置”;“焉”,代词,他们。

参考译文:

圣人对待天下百姓就好像对待自己的孩子!饥饿就给他食物吃,寒冷就给他衣服

穿,抚养他们,培育他们,唯恐他们不能发展壮大。

魏武侯乘船顺黄河而下,在中游的时候回头对吴起说:“多么美丽而险要的山河

啊,这是魏国的无价之宝呀!”吴起回答:“(一国之宝)在于国君的德政而不

第140页

137

在于山河的险要。当初的三苗氏,左面有洞庭湖,右面有彭蠡湖;但由于他不讲

仁义道德,被夏禹消灭了。夏桀所居住的地方,左边是黄河、济水,右边是泰华

山,伊阙山在南边,羊肠阪在北边;由于他治国不施仁政,被商汤放逐了。由此

可见,(国宝)在于德政而不在于地势险要。如果君王不施德政,恐怕船上这些

人也要成为您的敌人啊。”魏武侯说:“你说得对。”武王打败了商,召见姜太

公,问他:“该拿那些商朝的士人和百姓怎么办?”太公回答:“我听说喜欢那

个人,同时会喜爱他房上的乌鸦;憎恨那个人,会连他所住地方的墙壁都厌恶。

把他们全部杀掉,不留活的,怎么样?”武王说:“不行。”太公出去后,邵公

进见,武王问:“你看怎么办?”邵公回答说:“把有罪的杀掉,无罪的让他活

着,怎么样?”武王说:“不行。”邵公出去后,周公进见。武王问;“你看该

怎么办?”周公说:“让他们各自居住在自己的家里,耕种自己的田地,不要因

为旧朝新臣而有所改变,(只)亲近仁爱的人。百姓有了过错,责任在我一个人

身上。”武王说:“平定天下的胸怀多么宽广啊!凡是尊重士人君子的人,是因

为他们仁爱而有德行啊!” 齐景公在寿宫游玩,看见一个老年人背着柴,面有

饥色。齐景公就很同情他,感慨地说:“让当地的官员养活他。”晏子说:“我

听人说,喜好贤良的人,怜悯不幸的人,这是守住国家的根本啊。现在君主怜惜

老者,那么您的恩泽没有达不到的了,这是治理国家的根本。”齐景公笑了,脸

上也有了喜悦的神色。晏子说:“圣贤的君王遇到贤良就喜好贤良,遇到不幸就

怜悯不幸。现在我请求找来老弱而没有人养活、丧妻丧夫却没有房屋的人,评定

之后安置他们。”齐景公说:“很好!”于是,老弱的人有人养活,丧妻丧夫的

人也有了居住的屋子。

晋平公想在春天建造游观之台,叔向进言说:“不可以。古代圣明的君王崇尚道

德,乐善好施,宽缓刑律,抓紧农时;在春天建造游观之台,这是耽误百姓的农

时啊。怎么能靠这些来安身存命,而被后代尊称为国君呢!”晋平公说:“好!”

于是放弃了建造游观之台的工程。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在线书刊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