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3期电子刊

发布时间:2023-7-20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2023年第3期电子刊

属于受数字信息技术、即时通信设备、智能手机产品等影响最大的一个群体[2],属于新生代,又称“Z世代”。随着家长、学生思想理念的逐步改变,赋有“成长”“告别”“纪念”等多重仪式感的毕业旅游市场日益发展壮大,Z世代大学生的旅游行为偏好主要表现为3个方面:一是在旅游需求方面,更加偏好自由和独立的散客化旅游,且品质化旅游成为她们的首选[3];二是在旅游消费决策方面,在旅游决策时的考虑标准主要依赖网页网站、相关自媒体平台和朋友等同龄人的介绍[1]65,[4-5];三是在旅游满意度方面,Z世代更倾向主观评价和感知某项旅游产品或旅游经历。这造就了 Z 世代大学生鲜明的旅游行为与心理特征,因此,该群体的独特性具有比较高的价值。同时,女性大学生作为当前毕业旅行的主体市场之一,因为性别差异,其相对男性大学毕业生表现出更易受他人影响、更强的安全意识、较高的旅游消费能力等新型特点。从已有研究来看,学界主要是从总体特征出发,对大学生旅游行为展开研究,针对Z世代女性大学生毕业旅游行为的相关研究寥寥无几[6]。综上,本研究将借助问卷调查、数理统计、变量测量等方法,基于旅游消费者行为、旅游动机理论等相关理论,通过分析... [收起]
[展开]
2023年第3期电子刊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101页

属于受数字信息技术、即时通信设备、智能手机产品

等影响最大的一个群体[2],属于新生代,又称“Z世

代”。随着家长、学生思想理念的逐步改变,赋有“成

长”“告别”“纪念”等多重仪式感的毕业旅游市场日

益发展壮大,Z世代大学生的旅游行为偏好主要表

现为3个方面:一是在旅游需求方面,更加偏好自由

和独立的散客化旅游,且品质化旅游成为她们的首

选[3]

;二是在旅游消费决策方面,在旅游决策时的考

虑标准主要依赖网页网站、相关自媒体平台和朋友

等同龄人的介绍[1]65,[4-5]

;三是在旅游满意度方面,

Z世代更倾向主观评价和感知某项旅游产品或旅游

经历。这造就了 Z 世代大学生鲜明的旅游行为与

心理特征,因此,该群体的独特性具有比较高的价

值。同时,女性大学生作为当前毕业旅行的主体市

场之一,因为性别差异,其相对男性大学毕业生表现

出更易受他人影响、更强的安全意识、较高的旅游消

费能力等新型特点。从已有研究来看,学界主要是

从总体特征出发,对大学生旅游行为展开研究,针对

Z世代女性大学生毕业旅游行为的相关研究寥寥无

几[6]。综上,本研究将借助问卷调查、数理统计、变

量测量等方法,基于旅游消费者行为、旅游动机理论

等相关理论,通过分析 Z世代女性大学毕业生的旅

游特征,对高校女性大学生毕业旅行从众行为特征

及机理进行实证研究。

1 研究综述

从以往研究来看,旅游动力机制研究虽已取得

较为丰硕的成果,驱力理论、期待价值理论、推拉理

论和需求层次理论在研究过程中广泛应用。关于女

性大学生“个性化”旅游动力机制的研究方面,学者

们也分别从动力机制等方面进行了讨论,例如叶文

振、张凌云等认为,女性大学生出游的首要动机是休

闲放松[6-7]。Melissa则认为旅途风险仍是女性大

学生出游中考虑的重要因素[8]。此外,女性大学生

的风险感知能力很强,加之父母对其安全的担忧等

同样会阻碍女性大学生作出出游决策。女性大学生

对于目的地的敏感度、地方依恋度也远高于一般游

客。因此,女性大学生旅行动力机制“多放松、少风

险、高保障”的出游选择方式特征明显。其中,相关

群体的中介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与自己在

年龄、地位、兴趣等方面相近的平辈影响更为显著,

这也被称为同侪效应[9]。该效应一方面是指同侪群

体更易于形成相互竞争的氛围,另一方面同侪群体

相互支持、沟通交流,产生积极影响[10]。在旅游情

境下的同侪影响以同伴间的交流、支持等积极角度

为主。王春雨认为情感诉求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女

性旅游消费行为[11]

;Fodness发现在旅游信息的搜

集中,女性往往居于主导地位,获得并分享更全面、

更符合旅游情景的信息[12]。随着网红经济、流量经

济大众化时代的到来,Z世代女性群体受同侪群体

的现实口 碑 (WordofMouth,WOM)和 网 络 口 碑

(ElectronicWordofMouth,EWOM)的 影 响 愈 发

明显[13-14],尤其是女性大学生在同侪影响下,群体

之间彼此的观点、态度、行为、习惯趋同使得口碑效

应更加显著[15],这也使得“打卡”“种草”等爆点词汇

涌现[16-19]。毕业旅行作为大学生纪念学生时代和

憧憬未来生活的典型活动,对于大学生未来职业规

划、人生定位都具有重要意义[20]。国内外对于大学

生旅游行为的研究起步较晚[21],对于大学生毕业旅

行的行为研究虽有但却很少,且针对此方面的研究

集中于整体大学生毕业旅游行为特征分析,很少有

对女性大学生这一独特群体进行针对性的研究,然

而常规的旅游者行为研究已不能准确客观地反映 Z

世代大学生的旅游行为偏好和消费特点[22-24],因

此,对于Z世代女性大学生的旅游行为研究具有较

强的紧迫性。

2 数据获取

课题组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 Z 世代女

性大学生的毕业旅游行为进行研究,其中问卷内容

主要包括4个方面:一是受访者基本信息,包括性

别、学历、毕业年份、毕业旅行意向、毕业旅行理想时

长、毕业旅行预算等6个指标;二是出游动力指标,

主要参考了田中喜一、麦金托什、张宏梅、陆林等国

内外学者关于出游动机的分类,重点从回忆青春、增

进友情、欣赏风景等20个因子进行分析[25-26]

;三是

出游阻力因素,主要参考李丽梅、吴必虎等开发的旅

游风险感知量表,重点从父母安全顾虑、经济水平、

闲暇时间等13个因子进行分析[27-28]

;四是出游中

介力指标,主要参考 Greenberg、宋章海等学者对相

关群体的研究,重点选取了期望同伴出游、同伴关系

良好、接受同伴推荐等10个指标[29-30]。除了人口

统计特征部分外,问卷的其他4个部分的指标测度

均采用了李克特5点式量表法,其中1~5表示该行

为发生依次递增(1=完全不同意,2=不同意,3=不

确定,4=同意,5=完全同意)。课题组于2021年4

96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3期

第102页

月1日至4月25日完成了问卷的发放并收集,共回

收892份样本,剔除无效问卷后得到851份有效问

卷,问卷有效率为95.40%。

3 研究结果

3.1 调研结果及信效度检验

从结果来看,受访样本的学校所在地遍布我国

30个省级行政区的87个城市,涉及专科、本科、研

究生等大学生群体。从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来看,

本次男性受访者共330人,占38.78%;女性受访者

共521人,占61.22%。摘取受访女性大学生问卷

单独分析,以获取高校女生的毕业旅行行为特征及

其动力机制,并对毕业旅游行为特征进行男女对比

研究,了解当前我国 Z世代大学生不同性别的毕业

旅行行为偏好。从受访样本的毕业年份来看,大四

的受访者所占比重最高,为33.21%;大三的学生所

占比重次之,为31.29%;大二的受访者所占比重为

19.19%;大一的受访者所占比重最少,为16.31%。

整体而言,所有问卷符合当前应届女性毕业生或即将

面临毕业的在校女大学生的趋势,数据具有一定的

合理性。从受访者的学历来看,本科学历所占比重

最高,为80.81%;研究生次之,为12.48%;专科最

少,仅为6.71%。本次调查样本涉及不同年级、学

科、学历、地区的女性大学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符

合问卷调查和研究的基本要求。

运用SPSS21.0统计软件对影响因子进行克朗

巴哈信度测试,一般认为系数大于0.7时可靠性较

高。测量因子克朗巴哈系数为0.993,大于0.7,数

据内部和外部的信度非常高,表明调查数据的评价

指标体系有较高的可信度。在进行因子分析前,需

要检验影响因子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运用的方法

是 KMO 和 Bartlett检验,一般认为,KMO 值越接

近1,因子分析的效果就越好,KMO 值小于0.5则

不适 宜 做 因 子 分 析。 本 次 调 查 KMO 的 值 为

0.953,非 常 适 合 做 因 子 分 析。Bartlett球 形 度 检

验,近似卡方值为10524.834,自由度为190,显著

性概率Sig=0.000<0.001,按a=0.05水准,可认

为相关矩阵不是单位阵,即意味着变量高度相关,可

以进行因子分析。

3.2 毕业旅游行为特征

从结果来看(表1),毕业旅行意愿总体强烈,仅

表1 理想毕业旅行特征分析

行为特征 指标体系 占比/% 行为特征 指标体系 占比/%

信息获取

方式(多选)

旅游时长

预期花费

交通方式

(多选)

抖音等新媒体 85.80

亲朋好友 44.53

杂志广播等 16.31

1~3天 1.90

4~5天 20.60

6~7天 39.70

8~14天 26.50

14天以上 11.30

500元及以下 1.40

501~1000元 5.90

1001~2000元 22.30

2001~3000元 31.80

3000元以上 38.60

徒步/自行车 15.70

飞机 67.60

汽车 24.40

轮船 42.80

高铁/火车 77.50

毕业旅行意愿

出游群体

(多选)

出游目的地

(多选)

强烈愿意 65.60

愿意 33.20

很少或不愿意 1.20

独自出行 21.60

同学 85.60

家人 38.20

男/女朋友 42.80

山水风光类 71.60

历史古迹类 31.10

城市园林类 18.80

民族风情类 38.20

宗教文化类 6.70

主题公园类 22.50

文化艺术类 30.10

饮食烹调类 23.60

刺激探险类 21.80

节庆活动类 7.60

其他 1.10

97

张佑印等:同侪视域下Z世代女性大学生毕业旅游从众行为特征及机理研究 理论探索

第103页

有1.2%的学生表示很少或没有毕业旅行的打算;

信息获取方式方面,女性大学生更偏好通过互联网、

微博、朋友圈等途径获取信息;理想时长偏好方面,

女性大学生最偏好的为6~7天,其次是8~14天;

预期花费方面,Z世代女性大学生的毕业旅行预期

花费主要为3000元以上,相较于问卷调查中的男

性群体对比数据预期花费主要在1001~2000元,

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2021年《中国国内旅游发展年

度报告》数据统计,2021年国内旅游人均每次旅游

消费899.28元,女性大学生毕业旅行预期花费与两

者相比总体较高;交通方式偏好方面主要是飞机和

高铁;同游人员以同学一起出游为主,其次是和自己

的男/女朋友一起出游;在毕业旅行目的地类型偏好

方面,对山水风光类旅游目的地最为青睐,其次就是

民族风情类,再次是历史古迹类和文化艺术类,宗教

文化类和节庆活动类偏好程度较低。

3.3 Z世代女性大学生群体毕业旅行动力机制分析

3.3.1 驱动力要素分析

从Z世代女性大学生毕业旅行驱动力要素的

信效度检验来看(表2),量表的 Cronbach'sAlpha

值为0.898,大于0.7,说明指标内部一致性较好。

信度方面,量表的 KMO 值为0.882,Bartlett球形

度检验的近似卡方分布值为5355.299,自由度为

190,在0.000水平下显著,表明该量表的内部结构与

收敛性良好,说明样本数据在统计学上具有较强可

靠性。而从各驱动力指标的李克特得分来看,各因

子的得分介于3.27~4.44,标准差均介于0.596~

1.055,其中 17 个指标的标准差值小于 1,结果表

明,驱动力因子的总体作用强度较大,且平均值的离

散程度较低,结果可以客观地反映市场的总体情况。

从各驱动因子具体得分来看,品尝特色美食、休闲和

放松、了解不同的文化、游览名胜古迹、学习知识、尝

表2 驱动力因子均值及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指标 均值 标准偏差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

内在驱动 外部拉动 运动需求 刺激影响

参加集体活动 3.43 0.972 0.563 0.568 0.028 -0.134

参与体育运动 3.39 1.040 0.523 0.352 0.571 0.086

尝试新生事物 4.33 0.606 0.628 -0.559 0.039 0.060

锻炼身体 3.64 0.947 0.558 0.280 0.468 -0.067

纪念大学回忆 3.87 0.883 0.611 0.266 -0.317 -0.287

交流理想 3.69 0.918 0.609 0.390 -0.178 -0.138

了解不同的文化 4.34 0.596 0.593 -0.552 0.208 0.023

品尝特色美食 4.44 0.615 0.524 -0.567 -0.019 -0.010

认识新朋友 3.73 0.889 0.655 0.355 -0.144 -0.096

释放压力 4.33 0.648 0.633 -0.440 -0.081 -0.103

探亲访友 3.27 0.981 0.519 0.565 0.149 -0.147

希望得到尊重 3.38 1.055 0.459 0.410 -0.189 0.272

获得幸福感和满足感 4.07 0.666 0.661 -0.161 -0.284 0.227

休闲放松 4.37 0.638 0.556 -0.571 -0.147 -0.051

学习知识 4.13 0.669 0.668 -0.294 0.308 -0.112

寻求刺激 3.39 1.030 0.468 0.225 0.183 0.573

游览名胜古迹 4.02 0.728 0.581 -0.291 0.345 -0.256

增进亲情友情 4.12 0.724 0.668 -0.027 -0.414 -0.207

展示旅游经历 3.66 0.935 0.595 0.357 -0.170 -0.022

追求挑战 3.99 0.726 0.580 -0.051 -0.171 0.587

98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3期

第104页

试新生事物、释放压力、增进亲情友情、获得幸福感

和满足感等9个因素属于吸引Z世代女性大学生毕

业旅行的强驱动力因素,李克特得分均大于4分。

锻炼身体、追求挑战、展示旅游经历、认识新朋友、纪

念大学回忆、交流理想目标这6个指标得分在3.5~

4.0分,属于较强动力因素。参与体育运动、寻求刺

激、希望得到尊重、探亲访友以及参加集体活动等5

个因素的得分均在3.0~3.5分,属于一般动力因

素。总体来看,Z世代女性大学生的旅游动力因素

主要集中在休闲放松、青春情感纪念、追求网红效应

等方面。

为了更好地探索女性大学生群体的毕业出游驱

动力因子,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对测量指标进行

降维分类。具体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出因子分析

的解释总方差,提取方法为主成分分析法,旋转方法

为 Kaiser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旋转在7次迭代后

收敛(即经过7次正交旋转后得到旋转后的因子载

荷矩阵)。从结果来看(表2),因子分析共抽取出4

个公因子,特征值均大于 1,因子载荷基本都大于

0.5,说明 Z 世代女大学生的毕业出游驱动力量表

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公因子累计解释了总体方差

的62.77%,达到60%以上,共同因素分析可靠。从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可以看出,除了“希望得到尊

重”因子小于0.5,其余19个驱动力因子都大于0.

5,在此剔除特征值小于0.5的因子。按照因子载荷

矩阵分析所得顺序,提取出的4个公因子分别包含

了14、2、1、2项测量指标。

根据分析结果,按照公因子所反映的内容,对公

因子重新命名为内在驱动因子、外部拉动因子、运动

需求因子、刺激影响因子。对各项指标作出解释,公

因子内在驱动包含14项测量指标分别为:尝试新生

事物、锻炼身体、纪念大学回忆、交流理想、了解不同

的文化、品尝特色美食、认识新朋友、释放压力、幸福

感满足感、休闲放松、学习知识、游览名胜古迹、增进

亲情友情、展示旅游经历;公因子外部拉动包含2项

测量指标分别为:参加集体活动、探亲访友;公因子

运动需求包含1项测量指标为参与体育运动;公因

子刺激影响包含2项测量指标为寻求刺激、追求挑

战。如表2加粗数字所示,总计19项指标因子大于

0.5,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3.3.2 出游阻力要素分析

从13个阻力因子信效度检验结果来看(表3),

Cronbach'sAlpha=0.874,指标内部一致性较好。

KMO=0.871,近似卡方分布值为2755.506,自由度

为78,在0.000水平下显著,可靠性高。从各因子

的李克特得分来看,各因子的得分值均介于2.53~

表3 阻力因子均值及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阻力因子 均值 标准偏差

旋转后的载荷因子

外部环境阻力 主观心理逃避 客观条件限制

存在比较心理 2.53 1.212 0.615 0.472 -0.348

父母安全顾虑 3.53 1.061 0.520 0.084 0.487

经济水平有限 3.71 0.905 0.482 -0.027 0.559

抗拒旅行 2.84 1.147 0.676 0.283 -0.061

女生人身风险 3.23 1.009 0.707 -0.063 0.06

社会风险担忧 3.24 1.163 0.742 -0.416 -0.259

突发事件影响 3.64 0.971 0.626 -0.533 -0.133

逃避群体活动 3.38 1.022 0.536 0.395 0.083

闲暇时间较少 3.70 0.859 0.535 -0.057 0.477

追求与众不同 2.90 1.000 0.547 0.604 -0.191

自然风险考量 3.16 1.116 0.799 -0.384 -0.106

自身健康状况 2.96 1.159 0.648 -0.136 -0.318

自我保护能力 2.95 1.095 0.722 0.079 0.085

99

张佑印等:同侪视域下Z世代女性大学生毕业旅游从众行为特征及机理研究 理论探索

第105页

3.71,表明各阻力因素的影响总体“一般”。

而从 标 准 差 来 看,13 个 指 标 的 得 分 均 介 于

0.859~1.212,可以看出分值的离散程度较低,说明

平均值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数据结果。从13个阻

力因子具体得分来看,经济水平有限、闲暇时间较

少、突发事件影响、父母安全顾虑等4个因素的得分

均高于3.5,属于较强阻力因素;自然风险考量、社

会风险担忧、女生人身风险、逃避群体活动等4个因

素的得分在3.0~3.5分,属于一般偏强阻力因素。

而自我保护能力、自身健康状况、抗拒旅行、追求与众

不同、存在比较心理等5个因素的得分均在2.5~3.0

分,属于一般偏弱阻力因素。总体来看,经济、时间

和安全顾虑是制约 Z 世代女性大学生出游的核心

阻力,解决当前该群体的以上问题(经济支付能力不

足、时间短缺、安全风险高等)也是未来有效开发 Z

世代女性大学生市场的重点。

为了更好地探索女性大学生群体的毕业出游阻

力因子,同 样 对 其 进 行 因 子 分 析,从 结 果 来 看 (表

3),主成分可抽取得到3个公因子且特征值均大于

1.0,各公因子指标的因子载荷均大于0.5,说明阻

碍女性大学生毕业旅行行为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

度。公因子累计解释了总体方差的60.43%,达到

60%以上,共同因素分析可靠,对降维后的阻力因子

重新命名为:外在环境阻碍、主观心理逃避、客观条

件限制。

3.3.3 中介力要素分析

从10个中介因子信效度检验结果来看(表4),

表4 中介因子均值及旋转后的载荷因子矩阵

项目 均值 标准偏差

旋转后的载荷因子

同侪效应 同伴出游

期望同伴出游 3.76 0.813 0.545 0.555

接受同伴推荐 3.40 0.873 0.616 0.408

同伴种草效应 3.83 0.682 0.746 -0.277

期待毕业旅行 3.94 0.826 0.515 0.453

倾向模仿同伴 3.64 0.792 0.710 -0.313

受自媒体影响 3.94 0.738 0.642 -0.289

同伴关系良好 4.07 0.614 0.479 -0.152

易受同伴影响 3.58 0.840 0.641 -0.351

追求新奇特色 3.61 0.913 0.613 0.516

追随同伴脚步 3.40 0.891 0.646 -0.296

Cronbach'sAlpha=0.819,指标内部一致性较好。

KMO=0.832,近似卡方分布值为1495.121,自由

度为45,在0.000水平下显著,可靠性高。从10种

中介因子的李克特得分结果来看,各因子得分均介

于3.4~4.07,总体属于“较大”中介力因素,标准差

值介于0.614~0.913,说明结果离散程度较低,可

以客观地反映总体情况。从具体得分来看,“同伴关

系良好”在10个中介因子中得分最高,得分为4.07

分,属于强中介力因素。期望同伴出游、同伴种草效

应、追求新奇特色、倾向模仿同伴、期待毕业旅行、易

受同伴影 响、受 自 媒 体 影 响 这 7 个 指 标 的 得 分 在

3.5~4.0,属于较强中介力因素。接受同伴推荐、追

随同伴脚步等2个因素的得分均在3.0~3.5分,属

于一般中介力因素。总体来看,相关同伴群体对 Z

世代女性大学生毕业旅行的影响作用明显,集中表

现在自媒体、同伴种草、从众趋同、攀比圈粉等外在

行为和少量内在因素方面。

为了更好地探索女性大学生群体的毕业出游中

介因子,同样对其进行因子分析,结果证实,主成分

可抽取得出2个公因子且特征值均大于1,公因子

大部分指标的因子载荷均大于0.5(其中“同伴关系

良好”因子小于0.5,故剔除),说明女性大学生毕业

旅行行为中介力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公因子

累计解释了总体方差的62.859%,达到60%以上,

共同因素分析可靠。从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来看

(表5),量表中9个指标的因子载荷均大于0.5,提

取2个公因子,分别包含了8、1项测量指标,按照公

因子所反映的内容对中介力因子重新命名为:同侪

效应因子、同伴出游因子。

表5 出游中介力评价指标体系权重

二级指标 权重 评价指标 权重

U1同侪效应 0.91

追求新奇特色 0.067

接受同伴推荐 0.098

期待毕业旅行 0.155

易受同伴影响 0.095

同伴种草效应 0.185

倾向模仿同伴 0.190

追随同伴脚步 0.079

受自媒体影响 0.131

U2同伴出游 0.09 期望同伴出游 1

100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3期

第106页

3.3.4 出游驱动力、阻力与中介力相关性分析

为整体性描述数据结果和研究对象特征,进而

更好地解释统计分析结果,在分析得出 Z世代女性

大学生毕业旅行出游驱动力、出游阻力、出游中介力

(相关群体)公因子后,试图探究出游驱动力、阻力和

中介力(相关群体)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分

析游动力机制。为此,本文对降维后的三因子进行

主成分提取,采用皮尔逊相关性分析方法,对结果进

行双尾显著性检验。

从结果来看(表6),毕业旅行驱动力与毕业旅

行阻力呈现负相关关系(r=-0.401,p<0.01),即

出游驱动力感知越强,则出游阻力感知度越小,而出

游驱动力感知越弱,则出游阻力感知的负向作用越

明显。而从毕业旅行驱动力与中介力的关系来看,毕

业旅行驱动力与相关群体呈正相关关系(r=0.550,

p<0.01),即在相关群体正向的影响下,尤其是同

侪群体的现实口碑(WOM)影响下,Z世代女性大学

生产生从众、趋同等心理,从而出游意愿会得到极大

地激发;在Z世代女性大学生自身毕业旅行驱动力

较强时,她们在与相关群体交互的过程中也会推荐

自身偏好的目的地,从而影响相关群体,尤其是同侪

群体的毕业旅行意愿;而从毕业旅行阻力与相关群

体之间的关系来看,二者也呈现正相关关系 (r=

0.332,p<0.01),即相关群体的关系越紧密,他们

的出游抑制越容易增加 Z 世代女性大学生出游的

阻力。同侪作用背后的 Z 世代女大学生毕业旅游

动力机制模型直观展示了该群体在“被动”模型下

“被‘种草’吸引”“被‘风险’阻碍”“被‘同侪’调节”

“被‘流量’消费”的新型 Z 世代女大学生毕业旅游

过程中的动力机制表现形式,各因子关联性强。其

中,中介力是以发挥同侪群体影响的外部驱动力为

主,而前部的出游驱动力因子则是以纪念大学回忆

等内部驱动力为主,驱动力因子和中介力因子均以

正向影响为主,而阻力因子则会对大学生毕业旅行

产生负向影响。

表6 出游驱动力、阻力与中介力相关性分析

学历 毕业时间 旅行意愿 理想时长 旅行预算 驱动力 阻力 相关群体

学历 1

毕业时间 -0.12

** 1

旅行意愿 -0.09

* -0.01 1

理想时长 -0.05 0.10

* -0.17

** 1

旅行预算 0.16

** 0.02 -0.27

** 0.46

** 1

驱动力 -0.06 0.16

** -0.17

** 0.14

** 0.08 1

阻力 -0.04 0.12

** 0.01 -0.01 -0.14

** -0.40

** 1

相关群体 0.07 0.062 -0.22

** 0.08 0.09

* 0.55

** 0.33

** 1

注:** 代表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代表在0.05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根据因子均值的分析结果,Z世代女性大学生

毕业旅行的内部驱动力总体最高,其次是中介力,阻

力相对最低,即驱动力和中介力的正向影响均大于

阻力的负向影响,因此推导出 Z世代女性大学生即

使在面临一定出游风险的情况下大概率依然会选择

参与毕业旅行。从以上分析来看,Z世代女性大学

生毕业旅行的动力机制可以概括为以驱动力因子为

自变量,以行为中介为中介变量,以牵制力因子为制

约变量,以出游行为偏好为因变量的一个框架结构

(图1)。其中,自变量包括内在驱动因子、外部拉动

因子、运动需求因子、刺激影响因子这4个观测变

量;中介变量包括同侪效应和同伴出游这2个观测

变量;制约因子包括外部环境阻力、主观心理逃避、

客观条件限制这3个观测变量。驱动力因子与牵制

力因子呈负相关性,行为中介与驱动力因子、牵制力

因子呈正相关性。

101

张佑印等:同侪视域下Z世代女性大学生毕业旅游从众行为特征及机理研究 理论探索

第107页

图1 女性大学生毕业旅行行为特征及其动力机制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伴随“种草”“流量圈粉”等流行新趋势,Z世代

的女性大学生具有分享、从众、互动性消费等特殊行

为表现,本文尝试以女性大学生这一利基市场为出

发点,采用主成分分析、模糊综合评价、非参数检验、

相关性分析等方法,探究内在的 Z世代女性大学生

毕业旅行动力机理,得出结论如下:

(1)行为特征方面:呈现出“三优二高一长”特

点,即优先选择山水风光类毕业旅游目的地、优先选

择高铁和飞机等交通工具、优先选择同侪群体作为

出游群体,毕业旅行意愿高、毕业旅行预算高,理想

的毕业旅行持续时间长。

(2)毕业旅行动力机制方面:内外驱动作用明

显。内在驱动、外部拉动、运动需求、刺激影响都会

激发女性大学生参与毕业旅行。其中,幸福感满足

感、休闲放松、交流理想、了解不同的文化、释放压

力、增进同学友情、纪念大学回忆等内在驱动力,以

及参加集体活动、展示旅游经历、游览名胜古迹等外

在驱动作为两大核心影响因素共同组成 Z 世代女

性大学生毕业旅行的驱动力。

(3)毕业旅行阻力机制方面:Z世代女性大学生

“风险感知”能力较强。出游阻力主要包括外部环境

阻力、主观心理逃避、客观条件限制三大因子。相较

于其他群体,女性在面临出游选择时,人身安全会成

为其重要的考虑因素,来自家人、同伴和自身对于人

身安全的关注成为客观条件与外在环境之外的重要

阻碍和考量因素。

(4)中介力方面,同侪效应明显:同侪效应因子、

同伴出游因子组成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其中在

同侪效应影响下,Z世代女性大学生表现出的分享

行为、从众行为、互动性消费和跟风随流现象常见,

并在自媒体流量的催化下表现更加显著。

(5)动力机制方面:驱动力和中介力的正向影响

均大于阻力的负向影响,因而推导出 Z世代女性大

学生即使在面临一定出游风险的情况下大概率依然

会选择参与毕业旅行。从以上分析来看,Z世代女

性大学生毕业旅行的动力机制可以概括为以驱动因

子为自变量,以行为中介为中介变量,以牵制力因子

为调节变量,以出游行为意向为因变量,Z世代女大

学生毕业旅游“被动式”动力机制结构框架(图1),

这个结构框架也可以总结为:“被‘种草’吸引”“被

‘风险’阻碍”“被‘同侪’调节”“被‘流量’消费”的新

型Z世代女大学生毕业旅游过程中的动力机制表

现形式,出游驱动力、阻力、中介力关联性强。

4.2 建议

随着全球市场中“她经济”的不断崛起,Z世代

女性大学生不仅是青年旅游市场的一个重要部分,

同时还代表了未来市场的需求趋势,对其进行开发

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基于此,本文建议从以下4个

方面开展相关工作,提升 Z世代女性大学生毕业旅

行的动力。

(1)围绕女性大学生行为特征,提供更具针对性

102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3期

第108页

的毕业旅行产品。即在旅游产品的营销推广中,应

重视网络直播、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平台的营销推

广;在毕业旅游产品的开发中,重点打造价格中等偏

高、交通快捷(以双飞或高铁为主要交通工具)、面向

同伴出游(同学或男/女朋友为目标市场)的山水风

光类旅游产品,同时可以配套开发民族风情、历史古

迹、文化艺术类毕业旅行产品。

(2)围绕 Z 世代女性大学生以休闲放松、青春

情感纪念、追求网红效应为核心驱动力的毕业旅行

特征,在打造毕业旅游产品时可以开发刺激性强、自

由度高、愉悦感佳的运动体验类项目,同时可以配套

开发衍生文化创意产品、打造网红爆点特色美食、推

出旅途特色创意美拍等服务,以更好地激发女性大

学生毕业旅行动力,使产品在文化、回忆、味蕾、成就

中满足其需求。

(3)针对经济、时间和安全顾虑等核心阻力制约

因素,建议未来进一步补齐短板,开发出更多高性价

比的毕业旅行产品。同时应做好各种毕业旅行的应

急预案、保障措施和配套服务,为 Z 世代女性毕业

生提供更加安全和舒心的旅游保障。

(4)围绕“同侪效应”显著的中介力机制,应充分

利用现实口碑和网络的口碑营销作用效果,注重同

伴群体间的互动交流,以刺激趋同行为。在产品营

销推广中,积极开发各类拼团优惠服务、朋友圈转发

集赞和邀请好友享优惠等营销手段,充分发挥同侪

效应对大学生毕业旅行行为的正向影响,产生“以少

带多、以点带面、以同伴促消费”的规模化、连带化销

售效果。推出针对同龄人出游、班级团建、社团露营

等旅游产品,开发满足大学生增进同伴间友谊的体

验性互动性项目。

参考文献

[1] 赵赞.大学生“毕业旅行”消费行为实证研究:以南宁市

大学生为例[J].消费经济,2010(5):64-66.

[2] 敖成兵.Z世代消费理念的多元特质、现实成因及亚文

化意义[J].中国青年研究,2021(6):100-106.

[3] 张琳,杨毅.从“出圈”到“破圈”:Z世代青年群体的圈

层文化消费研究[J].理论月刊,2021(5):105-112.

[4] 穆红梅,郑开焰.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实证研究[J].

经济问题,2018(4):123-128.

[5] 杨艳华.“90后”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分析:以安阳市

高校为例[J].企业经济,2013(1):129-132.

[6] 叶文振,奂倩.劳动空间、青年女性与情感的生产和消

费[J].中国青年研究,2019(2):5-13.

[7] 张凌云.智慧旅游:个性化定制和智能化公共服务时

代的来临[J].旅游学刊,2012(2):3-5.

[8] BOPP M,WILSON O W A,DUFFEY M,etal.An

examinationofactivetraveltrendsbeforeandaftercollegegraduation[J].Journaloftransportandhealth,

2019,14:20-28

[9] 郭鹏飞,叶锦华,刘雨展.同侪效应对员工创造力的影

响及作用机制[J].科技管理研究,2021(16):161-169.

[10] 焦媛媛,李智慧.同侪影响的内涵、产生机理及其在管

理学中的研究展望:基于社交网络情境[J].南开管理

评论,2020(1):213-224.

[11] 王春雨.国内外女性旅游消费行为研究综述[J].旅

游纵览(下半月),2014(22):49-50.

[12] FODNESSD.Measuringtouristmotivation[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4(3):555-581.

[13] 周业安.“种草经济”:新经济、新问题与新政策[J].人

民论坛,2019(30):62-64.

[14] 孙艳,李咪咪,李少华,等.千禧一代世代出境游目的

地决策过程叙事研究:良机驱动的发现及其理论意义

[J].旅游学刊,2021(7):92-103.

[15] 吴 巧 红.女 性 在 乡 村 旅 游 助 推 乡 村 振 兴 中 的 作 用

[J].旅游学刊,2018(7):10-13.

[16] 符国群,胡家镜,张成虎,等.运用扎根理论构建“子

代—亲代”家 庭 旅 游 过 程 模 型 [J].旅 游 学 刊,2021

(2):12-26.

[17] 何嘉明,周素红,谢雪梅.女性主义地理学视角下的广

州女性居民日常出行目的及影响因素[J].地理研究,

2017(6):1053-1064.

[18] KARAGÖZD,IŞIKC,DOGRU T,etal.Solofemale

travelrisks,anxietyandtravelintentions:examining

themoderatingroleofonlinepsychological-socialsupport[J].Currentissuesintourism,2021(11):1595-

1612.

[19] 姚延波,侯平平.女性旅游风险感知维度研究[J].消

费经济,2019(3):88-96.

[20] YANGECL,KHOO-LATTIMORE C,ARCODIA

C.Powerandempowerment:how Asiansolofemale

travellersperceiveandnegotiaterisks[J].Tourism

management,2018,68:32-45.

[21] LANEJA.Attachment, well-being, and college

seniorconcernsaboutthetransitionoutofcollege[J].

Journalofcollegecounseling,2016(3):231-245.

[22] 刘嘉纬,蒙睿.中日大学生旅游行为比较研究:以昆

103

张佑印等:同侪视域下Z世代女性大学生毕业旅游从众行为特征及机理研究 理论探索

第109页

明、东京部分高校为例[J].旅游学刊,2006(7):79-

82.

[23] ZALATAN A.妻子参与旅游决策的研究[J].苗学

玲,译.人文地理,2003(2):65-69.

[24] 胡林.国外女性旅游消费行为研究综述[J].北京第

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7):23-29.

[25] 林清清,丁绍莲.旅游发展与东道主女性:一个性别

视角的研究综 述 [J].妇 女 研 究 论 丛,2009(3):75-

80.

[26] 张宏梅,陆林.近10年国外旅游动机研究综述[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2):60-64.

[27] 李丽梅,保继刚.大学生旅游行为研究:以中山大学为

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4):45-49.

[28] 吴必虎,王晓,李咪咪.中国大学生对旅游安全的感

知评价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

(3):62-68.

[29] GREENBERGJ. Social network positions, peer

effects,andevaluationupdating:anexperimentaltest

intheentrepreneurialcontent[J].Organizationscience,2021(5):1174-1192.

[30] 宋 章 海.从 旅 游 者 角 度 对 旅 游 目 的 地 形 象 的 探 讨

[J].旅游学刊,2000(1):63-67.

StudyontheMechanismofGraduationTourismDemandof

GenerationZFemaleUniversityStudents

ZhangYouyin,XuHeng

(SchoolofRecreationSportsandTourism,BeijingSportUniversity,Beijing100084,China)

Abstract:Intheeraofnew media,trendssuchasWOM (WordofMouth),eWOM (ElectronicWordof

Mouth)andtheseedingeffecthaveemergedaroundthe ‘HerEconomy’forgenZuniversitystudents.

Thetourism marketofgenerationZ(bornafter1995)femaleuniversitystudentshasemergedtobecomea

hottopicinindustryandacademia.ThispaperanalyzesgraduationtravelbehaviorofgenerationZfemale

universitystudentsthroughfactoranalysisandfuzzycomprehensiveevaluationmethods.Themotivation,

barriersandintermediariesforbehaviorssuchasexperiencesharing,peerpressure,andinteractiveconsumptionareanalyzed.Theresultsshowthat:(1)Femalegraduatingstudentshaveahighwillingnessto

travel,ahighbudgetandlongtravelduration.Regardingtravelchoice,strongpreferenceisgiventolandscapeandscenicdestinations,withhigh-speedrailorairtravelaccessandtravelingwithfellowgraduating

peers.(2)Thereareinternalandexternalmotivations.Internaldriversincludeenhancingfriendships,

commemoratinguniversitymemoriesandexternaldriversincludeshowcasingone’stravel;(3)Intermsof

travelbarriersinpost-graduationtravel,riskperceptionisamainfactor.Personalsafetyisakeyconsideration.(4)Intermsofthemediatingpowerofpost-graduationtravel,peereffectissignificant.Underthe

influenceofpeers,sharingbehavior,conformity,andinteractioninconsumptionarecommon.Basedon

findings,thispapertentativelyputsforwardaframeworkofgraduationtourismingenerationZfemaleuniversitystudentsandprovidesrelevantsuggestionsonthedevelopmentofthegraduationtourism market.

Resultssuggestthatdestinationsshallprovidemoretargetedgraduationtravelproducts,furtheroptimize

tourismservices,andmakegooduseofWOMandeWOMtocatertothemarket.

Keywords:generationZ;femalecollegestudents;graduationtravel;peereffect;dynamicmechanism

[实习编辑:吴宇玲;责任编辑:吕观盛]

104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3期

第110页

2023年5月

第16卷 第3期

doi:10.15962/j.cnki.tourismforum.202303034

http://gllylt.cbpt.cnki.net

【理论探索】

探险旅游中的互动仪式:情感能量生成机制

金彩玉1,李奕林2,王 莹3,陈 朋4

(1.郑州大学 旅游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450001;2.南开大学 旅游与服务学院,天津 300350;

3.山东大学法学院(威海),山东 威海 264209;4.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经贸学院,广东 广州 510550)

[摘 要]探险旅游作为一种新型旅游方式,对其活动主体体验的研究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

文章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探险旅游者游记和人物访谈报道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探险旅游中互动仪式

情感体验过程及情感能量生成机制,结果发现:在探险旅游过程中旅游者与目的地要素及旅游群体

内成员交互,通过群体对话形成外向性互动仪式,通过自我内部对话形成内向性互动仪式;情感能

量在内外向性互动仪式过程中得到积累,构成了探险旅游情境下的内外向性互动仪式链。研究将

旅游过程(前、中、后)和内外向性互动关系综合纳入旅游者情感能量生成机制中,展现了旅游者活

动和情感能量变化过程,对探险旅游项目开发与管理提供可借鉴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互动仪式链;探险旅游;情感能量;情感体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784(2023)03-0105-07

探险旅游是近年来发展比较快的旅游活动之

一,吸引了众多希望参与户外运动的游客[1]。2022

年5月中国探险协会探险研究院编撰的《2021中国

探险产业白皮书》显示,全球探险旅游市场规模达

11819.2亿美元,中国占近12%;2019年中国已有

1.9亿人开展探险旅游活动[2]。探险旅游根据所依

存的资源环境可分为陆地、水域、空中及混合型探险

4种类型[3]。目前露营、漂流、自驾游、徒步旅行等

陆地和水域类探险游成为我国探险旅游热门项目。

其中,徒步探险旅游最公认的定义是指涉及以下3

个要素或至少2个要素的旅游形式:与自然、文化和

身体的互动,且以长距离徒步为主要活动内容,例如

沙漠徒 步、珠 峰 攀 登 或 戈 壁 徒 步 等① 。而 风 险、危

险、自然环境、刺激、兴奋、挑战和身体活动是构成探

险旅游的核心要素[4]。因此,其旅游体验与其他旅

游活动相比存在特殊性。国内外探险旅游的相关研

究主要集中在安全、市场、产品和影响4个方面[5],

但对其相关理论问题的研究仍不足[6]。

Graburn最早 将 旅 游 视 为 一 种 与 日 常 居 家 生

活、工作形成强烈反差的特殊仪式[7]。谢彦君和徐

英全面探讨了柯林斯互动仪式链理论在解释旅游体

验中情感能量聚集现象时所具有的可能性及其局限

性,并借助特纳的“反结构”理论对柯林斯“结构观”

下的情感能量匹配理论做了修正,进而将这种改进

纳入格雷本的神圣旅游模型,使之成为可以系统解

释旅游体验情感能量的聚集、形成和衰减现象的动

105

[基金项目]本项目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景区自然灾害风险形成机制及动态评估模拟研究”(41601566)和广东省自然

科学基金项目“情感地理学视角下老年人社会关系再生产研究”(2018A030310136)共同资助。

[收稿日期]2022-01-13;[修回日期]2023-01-15

[作者简介]金彩玉(1977-),女,黑龙江密山人,博士,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消费

者行为、目的地营销与管理,E-mail:13838530647@163.com;李奕林(1999-),女,广东兴宁人,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硕士

研究生,E-mail:lyllllhhh1@163.com;王莹(1998-),女,山东潍坊人,山东大学法学院(威海)硕士研究生,E-mail:2891837553@

qq.com;陈朋(1985-),女,河南许昌人,博士,仲恺农业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者行为、国家公园,Email:cqpflysky@126.com,通讯作者。

第111页

力机制模型[8]1-15。学者们探讨了某种具体仪式对

旅游情感 体 验 的 生 成 机 制,如 意 大 利 多 文 化 节 日

MondialiAntirazzisti

[9]、内 蒙 古 草 场 旅 游 互 动 仪

式[10]、民族村寨敬酒仪式[11]等,但尚未把某一类型

旅游活动作为研究对象来探讨。因此,本研究聚焦

探险旅游这一特定的旅游活动,以柯林斯的互动仪

式链为分析框架,探究探险旅游情境下旅游者体验

的生成路径与机制,从而揭示探险旅游者追逐风险、

挑战自我的内在含义。

1 仪式及互动仪式链理论

“仪式”一词,在我国最早可追溯到《诗·周颂·

我将》,为“效法”意;在西方,“仪式”属于人类经验分

类范畴[12]。人类学对仪式的研究集中于两个视角:

一是对古典神话和仪式进行诠释,侧重于对宗教、文

化的阐释,审视神话仪式与宗教演变的历史纽带;另

一种是关注仪式的“物质化”“技术化”“内部化”“符

号化”“具体化”,倾向于把仪式作为社会行为来研

究[13]。涂尔干(Durkheim)提 出 情 境 互 动 的 机 制,

继而戈夫曼(Goffman)通过说明仪式在日常生活中

无处不在,拓展了仪式的应用[14]16。在戈夫曼互动

仪式理论的基础上,柯林斯(Collins)提出互动仪式

链理论,把互动仪式称为相互关注/情感联结机制和

关注2个维度的构建和发生变化的模型:(1)相互关

注在多大程度上发生;(2)情感联结在参加者之间如

何构建。当相互关注和情感联结变得强烈时,自我

强化反馈过程导致更强烈的情感体验活动,产生互

动仪式的结果———情感能量。由此他也把一项互动

仪式形象地比喻为一个情感变压器,更进一步揭示

了互动仪式链的链式形成———把一些情感作为输入

成分,然后把它们变成其他情感输出,而短期情境性

的情感以情感能量的形式跨越情境,用潜在的群体

成员的共鸣或情感流“由高至低”的流向,逐步建立

起长期的互动仪式链。

同时,柯林斯认为由情感能量驱动的“互动仪式

链”的线形结构,包含仪式组成要素、仪式互动过程

与结果,即参与者在满足两个或两个人以上的共同

在场、局外人设定、注意力集中和情感共享的基础上

完成情感能量的生成与唤醒[14]86。互动仪式链既强

调在仪式过程中人与情境的外向性互动过程所带来

的短暂的情感体验,也强调在互动仪式结束后内向

性的个体发展所带来的持久体验过程。注重情感和

体验要素的柯林斯互动仪式链理论在旅游世界中具

有较强的现实解读力[14]270-279。

综上,旅游互动研究关注“情境”,即具体仪式对

旅游者个体情感能量的影响,但未从全面的视角分

析探险旅游这样具有特殊性的旅游活动前、中、后的

情感能量变化及其变化过程。因此,本文将从“互动

仪式链”的分析框架(图1)审视旅游者行为,试图刻

画探险旅游者情感体验的演化过程,即探讨情感能

量在游前的催发、游中的聚集和变化以及游后旅游

者情感和行为持久影响的机制。

图1 互动仪式链分析框架[14]87

2 资料收集

文本选择沙漠徒步旅游、珠峰攀登以及戈壁徒步

旅游作为数据收集对象,主要基于以下考量:三者均

属于探险旅游,具有高危险性、高参与性和挑战性,旅

游过程对参与者身体条件要求极高,旅游者在旅游过

程中需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未知的风险挑战。

本文数据来源于微博、携程等信息交互平台以

及旅游网站,选取了2014年6月至2020年3月的

沙漠徒步、戈壁徒步和珠峰攀登等徒步旅游者游记

和人物访谈报道资料。在剔除了篇幅过短、重复出

现或具有广告性质的资料之后,选取记录翔实、能充

分体现探险旅游者旅游体验的游记和访谈文本,最

终确定32篇为研究样本,并对文本编号。为方便整

理和分析,将所有文本资料采用“A/B/C*”的形式

加以记录。其中,A、B、C 分别代表沙漠徒步、戈壁

徒步、珠峰攀登三类探险旅游者,*代表文本编码顺

序(表1)。继而,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材料进行分析。

在详细阅读材料的基础上,结合分析框架进行概念

化、抽象提炼和阐释,并梳理出探险旅游情境下的情

感能量生成过程与路径。

106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3期

第112页

表1 研究对象人口统计特征与旅游内容

编号 网络名 旅游内容 性别 游记时间

A1 穿越沙漠的行者 沙漠徒步 女 2019.4

A2 南旋风 沙漠徒步 男 2015.4

A3 M23****1750 沙漠徒步 女 2017.9

A4 e68****79 沙漠徒步 男 2014.7

A5 维尼小熊2 沙漠徒步 女 2014.6

A6 Mr李洪宇 沙漠徒步 男 2015.12

A7 一位70后 沙漠徒步 女 2016.9

A8 一只大学僧 沙漠徒步 男 2016.9

A9 一枚上班族 沙漠徒步 女 2016.9

A10 一位粑粑 沙漠徒步 男 2016.9

A11 一只00后小帅哥 沙漠徒步 男 2016.9

A12 一枚徒步小达人 沙漠徒步 男 2016.9

A13 长城华冠学院 沙漠徒步 男 2018.8

B1 敦煌戈行柱子 戈壁徒步 男 2016.8

B2 Tracy 戈壁徒步 女 2019.5

B3 江山教练 戈壁徒步 男 2019.3

B4 芳芳 戈壁徒步 女 2020.3

B5 老胡 戈壁徒步 男 2020.3

B6 11049G10 戈壁徒步 女 2019.11

B7 08887Y02 戈壁徒步 男 2019.11

B8 13401T6 戈壁徒步 男 2019.11

B9 林春生 戈壁徒步 男 2017.6

B10 阿涛 戈壁徒步 男 2020.3

B11 丹丹 戈壁徒步 女 2020.3

C1 M22****9532 珠峰攀登 男 2019.11

C2 红尘 珠峰攀登 女 2014.12

C3 北大山鹰社 珠峰攀登 女 2018.5

C4 HeatherRichardson 珠峰攀登 女 2017.2

C5 水云千帆 珠峰攀登 女 2019.9

C6 Jamie 珠峰攀登 女 2018.9

C7 蜜哒 珠峰攀登 女 2017.2

C8 魏伟 珠峰攀登 女 2018.11

3 探险旅游情境下的情感能量生成过程与

路径

旅游者进入探险旅游活动阶段,该阶段包括探

险旅游前(出发前的准备阶段)、探险旅游中、探险旅

游后(结束后的过渡阶段)。这3个阶段与互动仪式

的前因刺激、组成要素条件、结果相对应,并且整个

过程伴随着情感能量的变化。旅游者开始徒步探险

旅游前的行程准备,进入徒步探险旅游情境,在外向

性互动仪式和内向性互动仪式中产生情感连带,增

加自身情感能量,并受其持久影响(图2)。

3.1 探险旅游前———具有情感能量的人

旅游者因情感需求或受旅游吸引物的刺激,成

为一个具备情感能量的人,然后开展探险旅游活动。

柯林斯认为,情感能量是指区别于具体的情感如愤

怒、高兴、恐惧等,使参与者能坚强、有信心、满怀激

情地采取主动行动的情感[14]158-159。互动是探险旅

游经历的开始,符合情感能量变化条件,由此延伸出

柯林斯互动仪式链理论中的互动起点,同时也是结

果———人主观上是生活在拥有成员意义、一定水平

的情感能量的符号世界中[14]16-17,如“出于对沙漠的

敬畏”(A4)、“从小,在我心里有两个愿望,一是向往

着无边无际的草原,二是憧憬着那宽阔无边隙的戈

壁沙漠”(A5)。拥有一定情感能量(此时的情感能

量称为 EE0)的人因共同的行为或事件进入一个共

同的情境,开启群体互动,如“我们提前建立了比赛

的队员群,群主托娅每天在群里告知大家各种注意

事项,并给大家分了工,从队长到副队长,军师到文

艺委员,政委到纪委,宣传委员到后勤部长等,每个

人一开始就分配了任务,大家都很有责任担当和使

命感”(B2)。

3.2 探险旅游中———情感能量变化的过程

3.2.1 外向性互动仪式

在柯林斯互动仪式的模型中,互动仪式有4种

主要的组成要素。这4种要素各自组成情感能量产

生机制 的 重 要 一 环,相 互 作 用 促 成 情 感 能 量 的 产

生[14]75。经过“核心”范畴提取发现,徒步探险旅游

过程中也存在相似的组成要素,分别为群体聚集、群

体界限、共同关注焦点和共享的情感状态。

(1)群体聚集

群体聚集是指群体中成员本人在场,数量达到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聚集在同一场所。本人在场更

容易察觉他人的信号和身体表现,可以进入相同的

节奏、捕捉他人的姿态和情感,如“不知翻过了多少

个沙丘,大家开始出现了疲态……有人开始叫苦,越

走越慢”(A4)。能够发出信号,确认共同的关注焦

点,从而达到主体间性状态,因此不管人们是否会特

别有意识地关注对方,都能通过其身体在场而相互

影响[14]101,如“很多队友尽管膝盖疼、腿抽筋、脚起

泡、腰背疼,但依然忍痛坚持,寻找一切能解决的办

法支撑自己走下去,不仅是为了挑战自己,更是为了

团队荣誉而战”(A13)。参与同一行程的旅游者聚

集出发,亲身面对极限挑战的自然环境,如“我们的

107

金彩玉等:探险旅游中的互动仪式:情感能量生成机制 理论探索

第113页

图2 探险旅游情境下的内外向性互动仪式链②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皮肤、我们的意志都在经受着考验”(C2),相 互 影

响,互动仪式开始。

(2)群体界限

主体参与互动仪式会对局外人设定界限,参与

者明确知道群体界限。在具体的互动仪式中,伴随

“群体界限”衍生出来的是一种成员的群体身份认同

感,个体具有“我属于哪个群体”的认知。由于探险

旅游的挑战属性,旅游者往往采取团队的组织形式,

具备了群体的形态。为了应对探险旅游的挑战因

素,大部分旅游者会在出发前进行体能训练、群体训

练,如“数 十 年 来 一 代 代 山 鹰 人 传 递 着 登 山 技 术”

(C8)。同时,参与同一行程的人在旅行前已经建立

了群组联系,相互间确认同行者,并在群体内完成了

分工,与旅游目的地中其他群体或个人形成了界限,

如“所有的队伍当中,我们队员当属最团结:每天行

进路上彼此照应、坚决不抛弃不放弃;每天回来的前

6名队员当中,总会有人去迎接后面的队友;走完后

队员间相互拉伸、相互鼓气”(B2)。

(3)共同关注的焦点

关注行为分为共同关注与相互关注。旅游情境

下的共同关注是由两人或两人以上构成的旅游主体

对旅游景观(包括景观化了的人)或旅游事件的同时

同地的共在性关注[14]88。在探险旅游过程中,要挑

战的目的地及成功挑战这一事件本身,往往成了同

一行程的个体共同关注的焦点,如“此刻齐心协力的

大家只有 一 个 目 的,那 就 是 拼 尽 全 力,全 员 走 完”

(B5)。相互关注是行动主体间的彼此关注,群体成

员在共同指向一个目标或对象的基础上,发现身边

的人也同样将极大的关注力倾注在同样的目标或对

象上,如“临时搭建的休息棚里,坐满了戈友……但

大部分人脸上挂满了怀疑人生的问号,可能他们都

跟我一样在想:我为什么要来这里吃这个苦? ……

我走不下去了怎么办?”(B2)共同关注营造群体成员

的共情性,相互关注带来成员之间的主体间性,由此

相互之间产生思想的关联,具备情感互通的连接点。

(4)共享的情感状态

人们分享共同的情绪或情感体验。徒步探险旅

游涉及的目的地生态环境恶劣,原真的空间让旅游

者得以全身心地沉浸于旅游过程中,为共享共同关

注和相互关注提供较少干扰的环境氛围,如“我们现

在过的是多么单纯的生活,不用考虑工作、不用考虑

家庭,没有电话、没有打扰……不管你是什么人……

在这里都是平等的,吃同样的饭菜,走同样的路,同

样不能洗澡,同样脚要打泡”(A2)。

在共享共同关注和相互关注的过程中,通过有

节奏的身体动作,营造温馨、热闹、和谐的气氛,加强

共同关注与情感连带,如“一个女孩,完全没有参加

过高原徒步……我们队体力超强的男孩就一路拉着

她走……他们没有放过每一个快乐。带着咖啡、炉

头和气罐,在观雪山的时候煮开喝上一杯,这是在咖

啡馆享受不到的”(C7)。人们开始越来越密切关注

其共同的行动、更知道彼此的所做所感,当更了解彼

此 的 意 识 时,就 会 更 强 烈 地 体 验 到 其 共 享 的 情

感[14]87-89。

108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3期

第114页

3.2.2 内向性互动仪式

探险旅游实际上是旅游者通过外向性互动达成

与自我的内向性互动的过程。柯林斯互动仪式模型

虽然只强调外向性互动仪式,没有详细分析内向性

互动仪式,但也提出了“最私密层次的循环存在于个

人的头脑中,在构成思维的内心会话中,在构成内在

自我的想象中”[14]149。

(1)自我对话

思想活动被认为是“主我”和“客我”之间的一种

对话[14]277,即自我对话。在徒步探险过程中,会遇

到各种困难,如徒步探险“是一条充满着危险、暗藏

着杀机的危险路,一条充满挑战、渴望实现自我的探

险路”(A2)。在这个过程中,徒步者不断与自己内

心斗争、对话、感悟,如“我当时累得直接瘫在了地

上,但这种我可以、我做到了、我为整队争光了的感

觉真是太棒了! 一切的努力都太值了!”(B2)“感受

无法用言语来表达,只有自己亲身经历了才能真正

触摸内心深处的那个自我。所谓戈行,辛苦于体、愉

悦于心”(B1)。

(2)时空对话

随着不同时间节点和空间节点的个人经历与当

下情境中的真实情况相连接,思维跨越旅游者的成

长时间和空间位置,如“徒步不再是简单的移动双

腿,我的思绪、我的心情也随之发生移动。儿时刚刚

学会走路,就想摆脱父母的牵拉,摇摇晃晃地想独自

行走,是想告诉父母我能行;上学时……”(A10)当

遇到困难队友伸出援助之手时,个人记忆的空间与

现实的情境联系,如“我瞬间觉得所有的辛苦都烟消

云散了。同时又觉得很惭愧,我平常联络景婷师姐

并不多……但她却一直把我当妹妹,整个戈壁征途

上她照顾最多的就是我,再联想到身边的朋友,有多

少是他们一直在惦记着我,而我却鲜少联系的呢?

……一定要创造机会常常见面”(B2)。

旅游者在探险旅游中给予自己的评价附有回

馈,把上述内容符号化后自我陈述、自我解构,最后

赋予自我情感,完成一系列的自我对话,构成自我内

部的互动仪式,产生承载自我意义的符号,调动个体

的意识,达成内部的自我团结。

3.3 探险旅游后———另具情感能量的人

3.3.1 外向性互动仪式结果

当个体参与聚集群体的共同行为中产生身处行

动中和集体中的感觉,就会建立集体兴奋的“触电

感”,如“我们越走越开心,越走越兴奋”(B2)。情感

获得乘数效应的扩大,以情感能量所表现的个人动

机也会越多,从而个体是充满能量的。

共情增进个体对他人的理解,达成相互认同,甚

至与团队成员共同经历生死,形成彼此间的信任和

情感依赖。徒步探险旅游这一群体事件,旅游目的

地及当地的人文、自然景观会被旅游者视为集体团

结的象征,皆成为旅游者群体的符号,如“短短的两

天,我和所有人一样,留下了努力的汗水,收获了满

满的友情”(A3);大漠、戈壁这些代表物也具有令人

愉悦的内涵,使它们成为受维护的神圣物,提醒人们

在未来的际遇中再次建立群体互动,自愿维持团体

状态[15]94-97。

徒步探险旅游的经历总是难忘的,如“今年是我

们徒步塔克拉玛干沙漠十周年纪念日,那是一段值

得回味的特殊历程”(A2),“往后余生,当我遇到困

难想放弃时,我一定会多问自己一遍,还能再坚持

吗? 前方就是胜利了”(B2)。情谊带来的感动,使

旅游者以更加乐观的态度对待人际关系,如“那时那

刻我立志,不再做无效的社交,多花时间在老朋友身

上,仅微信上的互动并不够,一定要创造机会常常见

面”(B2)。这种情感能量(EE1)以影响人格的形式

体现存在。

3.3.2 内向性互动仪式结果

旅游者个人会把旅游目的地当作一个符号,如

“西藏可能是很多人的梦想”(C1);代表其人生的圆

满和本真的属性,如“没来过西藏的人生也许是不完

整的,这里干净、漂亮、神圣,更能让人感受到生活本

真的样子”(C1),承载旅游者的思想、情感等,体现

对人生的追求。在艰苦的旅途中旅游者取得了胜

利,看到了壮观的山河,拥有了珍惜生活的感悟和动

力,从而能长时间地拥有这种能量(EE2),如“虽然

戈壁徒步行已经过去了一个月,但我相信对于每个

曾经走过的人影响却是一辈子的,并且会在生命中

留下不可抹去的烙印”(B9)。

EE1 和 EE2 作用后拥有一项互动仪式后情感能

量(EE

'

0)的人参与下一项的互动仪式,通过一般的相

互关注/情感连带机制或者分层的情感流动,得以传

输情感能量,形成了情感能量联系的互动仪式链。

3.4 外向性和内向性互动仪式的情感能量相互作用

外向性互动仪式和内向性互动仪式各自独立,

又相互影响。如果人在自我思考中,没能达到各要

素的统一,例如期望落空、遭受挫折,即思想链受到

阻碍,个体降低情感能量,表现为负向情绪,具备低

情感能量。此时个体进行一系列外向性的互动仪

式,互动仪式失败的可能性增加,导致获取外向性互

109

金彩玉等:探险旅游中的互动仪式:情感能量生成机制 理论探索

第115页

动仪式情感能量失败;反过来,失败的外向性互动仪

式造就处于低情感能量的个体,连锁作用于个体的

自我行为和思维,无法发挥积极主动性。

相反,若通过内向性互动仪式获得高情感能量

的个体,对外表现为乐观、高昂的情绪状态,更易于

开展成功的互动仪式,作用于顺利的外向性互动仪

式将获得乘数效应的情感能量,如“人生的这个支撑

点有可能需要借助于外部的力量,但是当你去走戈

壁的时候就会发现,人生的支撑点在很大程度上需

要安于内心”(B6)。一个安于内心的态度将改变一

个人的处事、交往等,影响下一个互动仪式的开展,

即互动仪式链的连锁效应。

3.5 探险旅游互动仪式中情感能量的螺旋式上升

及延续

情感能量是互动仪式的核心要素和结果[14]153。

谢彦君和徐英认为,情感能量是互动仪式的内驱力,

并且在 旅 游 行 为 的 全 过 程 中 是 循 环 式 流 转 变 化

的[8]2。结合上述探险旅游互动仪式和旅游活动特

殊性的分析,会发现在徒步探险旅游互动仪式中情

感能量变化呈现出以下阶段特征:(1)匮乏—期待满

足阶段。情感能量在日常生活中维持一个较匮乏的

状态,而这种匮乏引发了个体寻求情感能量的补偿,

若此时个体期望通过旅游活动改变现状,便成了潜

在旅游者。(2)生成—累积阶段。当内外部条件成

熟时,旅游需求转变为旅游动机驱动个体实施旅游

计划,表现为期待、兴奋、紧张等情绪体验。个体进

入异质的旅游世界中,由于内外向性互动以及两种

情感能量的相互加乘作用,最终完成个体情感能量

的累积。(3)过渡—匮乏阶段。旅游活动结束后,旅

游者重回相对舒适、安全的日常生活环境中,情感能

量相较于旅游过程总体呈现下降状态。当个体的情

感能量再次出现了新的匮乏,又驱动个体寻求再一

次能量的提升。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本文重点分析了探险旅游情境下的互动仪式过

程,发现该类型的互动仪式没有脱离互动仪式的本

质———情感能量贯穿互动仪式过程,通过情感能量

的作用,促成了互动仪式链的形成。但与柯林斯互

动仪式模型强调外向性互动仪式不同,探险旅游中

的互动仪式不仅包括旅游者与他者之间的外向性互

动,还包括旅游者自我对话的内向性互动过程。探

险旅游本质上是旅游者通过外向性互动达成与自我

的内向性互动的过程。探险旅游者的情感能量生成

综合而复杂,不仅包括自然景观、主客互动产生的旅

游体验,更包含探险旅游团体内部互动与个体的自

我互动产生的情感。由群体聚集、群体界限、共同关

注的焦点、共享的情感状态共同促成了情感能量的

变化,生成社会关系符号和群体团结;同时旅游者自

身对“情境”的具身沉浸和反应,也以自我对话以及

时空对话的方式建立内部团结,赋予自我意义符号。

综上,研究构建了群体互动作用下旅游者的情

感变动的路径。情感能量变化是旅游者体验的深层

次表现,正是因为社会互动关系和自我意识“觉醒”

这样“走心”的经历,旅游者得到了触动心弦的难忘

体验,收获更多的情感能量。虽然也有学者关注了

旅游情境下互动仪式中的情感能量生成路径,但是

本研究聚焦于探险旅游这一特定旅游情境下的情感

能量,且分化出外向性互动和内向性互动两种情感

能量来源,理论内涵更为具体和细化。同时,旅游情

感体验不仅仅是在旅游后产生的,更是贯穿旅游前、

中、后各个阶段,旅游活动前中后的完整阶段与互动

仪式前的情感刺激、产生、高潮、结束的发展历程嵌

套,通过互动仪式的组成要素和结果,使探险旅游活

动的体验路径和旅游者情感能量变化过程具象化。

4.2 研究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主要基于旅游者游记和访谈报道材料开

展文本分析,但缺乏对旅游者的实时参与式观察。

因此,未来将增加多方材料来源的数据互证分析,例

如视频、音频、图片资料等。另外,本次研究聚焦于

探险旅游这一情境下互动仪式链形成以及情感能量

的变化,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对情感流动进行更细

致的分析,了解情感如何在社会互动和主观体验中

发展、并对情感能量产生影响。

注释

①AdventureTravelTradeAssociation,TheGeorge WashingtonUniversity,& VitalWaveConsulting.Adventure

Tourism DevelopmentIndex2010Report.Retrievedfrom

https://www.adventureindex.travel/docs/atdi_2010_report.pdf.

②EE:情感能量(emotionalenergy,EE);EE0:在某次旅游活

动开始前,个人具备的情感能量;EE1:旅游活动中外向性

互动仪式产生的情感能量;EE2:旅游活动中内向性互动

仪式产生的情感能量;EE

'

0:旅游活动结束后,个人具备的

情感能量。

110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3期

第116页

参考文献

[1] BECKMANE,WHALEYJE,KIM Y.Motivations

andexperiencesofwhitewaterraftingtouristsonthe

OcoeeRiver,USA[J].Internationaljournaloftourism

research,2017(2):257-267.

[2] 中国探险协会.2021年度中国探险产业白皮书[EB/

OL].(2022-06-09)[2022-11-27].https://weibo.com/

ttarticle/p/show? id=2309404778457497206869.

[3] 程励,罗翩.山 地 探 险 旅 游 及 探 险 者 决 策 过 程 研 究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4] JANOWSKII,GARDINERS,KWEK A.Dimensions

ofadventuretourism[J].Tourism managementperspectives,2021,37:100776.

[5] 宋增文,向宝惠,王婧,等.国内外探险旅游研究进展

[J].人文地理,2009(5):25-30.

[6] 卫银栋,徐英,谢彦君.西藏徒步旅游中的情境体验与

人际互动:一种通过仪式[J].旅游学刊,2021(9):28-

45.

[7] GRABURNN.Secularritual:ageneraltheoryoftourism

[M].London:CognizantCommunications,2001.

[8] 谢彦君,徐英.旅游场中的互动仪式:旅游体验情感能

量的动力学分析[J].旅游科学,2016(1):1-15.

[9] STERCHELED. Memorabletourism experiences and

theirconsequences:aninteractionritual(IR)theoryapproach[J/OL].Annalsoftourismresearch,2020,81:

102847-102847.(2019-12-24)[2022-11-27].https://

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16073

831930204X? via%3Dihub.

[10] 徐英,谢彦君,卫银栋.旅游场的范畴建构:具身体验

视角的思辨与草原旅游场的实证研究[J].经济管理,

2018(10):140-155.

[11] 李瑞,郑超,银松,等.民族村寨旅游者主客互动仪式

情感体验过程及其唤醒机制研究:以“高山流水”敬酒

仪式为例[J].人文地理,2022(2):94-102.

[12] 严星雨,杨效忠.旅游仪式感特征及其对旅游目的地

管理的影响研究[J].旅游学刊,2020(9):104-112.

[13] 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理论的知识谱系[J].民俗研究,

2003(2):5-20.

[14] 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M].林聚任,王鹏,宋

丽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15] 维克多·特纳.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M].黄剑

波,柳博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InteractioninAdventureTourism:EmotionalEnergyGenerationMechanism

JinCaiyu

1,LiYilin

2,WangYing

3,ChenPeng

4

(1.CollegeofTourism Management,ZhengzhouUniversity,Zhengzhou450000,China;

2.CollegeofTourismandService,NankaiUniversity,Tianjin300350,China;

3.CollegeofLaw,ShandongUniversity(Weihai),Weihai264209,China;4.Collegeof

EconomicandTrade,ZhongkaiUniversityofAgricultureandEngineering,Guangzhou510550,China)

Abstract:Adventuretourism,asanewtypeoftourismactivity,isfavoredbymanytourists.Whileafewstudiesin

adventureinteractionresearchhavefocusedontheinfluenceofthenaturalenvironmentordestinationhostson

tourists'individualemotionalexperiences,littleattentionhasbeengiventothechangesinemotionalenergyinthe

before-during-and-afterstagesoftourismactivity.Throughanalysisofqualitativematerials,suchastravelnotes

andinterviewswithadventuretourists,thisstudymapsthepathandgenerationoftourists'emotionalenergyinthe

threetourismstages.Researchfindingssuggestthatthereexisttwomodesofinteractionintheprocessofadventuretourism:1)interactionbetweendestinationelementsandthetouristgroupthroughgroupdialogue (group

gatherings,groupboundaries,groupattentionandsharedemotionalstate).2)interactionbetweentheindividual

touristandthedestinationelementsthroughinternaldialogue (self-dialogue,time-spacedialogue).Individual

tourists'emotionalenergyaccumulatesandchangesduetothetwomodesofinteractions.

Keywords:interaction;adventuretourism;emotionalenergy;emotionalexperience

[责任编辑:连云凯]

111

金彩玉等:探险旅游中的互动仪式:情感能量生成机制 理论探索

第117页

2023年5月

第16卷 第3期

doi:10.15962/j.cnki.tourismforum.202303035

http://gllylt.cbpt.cnki.net

【研究进展】

旅游发展情境下乡村治理的研究回顾与展望

周 静,黄剑锋

(安徽师范大学 地理与旅游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摘 要]乡村有效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旅游发展对乡村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通

过梳理有关旅游发展情境下乡村治理的中英文文献,在研究重点、热点演化、研究历程方面对文献进

行了分析和比较,从研究内容方面对文献进行了系统总结,以期了解学术界相关研究的总体态势,发

现当前研究中的不足,为未来研究提供借鉴,研究表明:相关研究经历了萌芽阶段、初步发展阶段和深

化拓展阶段等3个阶段;现有研究内容主要涉及旅游发展情境下乡村治理的内涵、特征、结构体系

和机制,整体研究内容比较广泛,但研究深度和系统性有待进一步拓展;研究方法呈现多样化的趋

势,以定性描述和案例研究为主,定量研究有待加强。未来研究需加快构建本土化的理论框架体

系,深化研究内容,拓展学科交叉和尺度转换的研究方法,提高理论研究对乡村治理实践的指导性。

[关键词]乡村治理;乡村旅游;进展;展望;CiteSpace

[中图分类号]F590.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784(2023)03-0112-10

实现乡村有效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1]。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乡村治理越来越成

为重要的实践和理论课题。与此同时,在城镇化、工

业化背景下,很多国家或地区的乡村也都面临着不

同程度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等问题[2],乡村发展成为

全球性的重要议题。乡村旅游作为具有重要发展潜

力的新兴产业,其发展体现了乡村资源单向输出向

城乡双向互动转变,在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等方面

发挥重要作用,但是也给乡村振兴和乡村治理提出

了新的要求,因此需要深入研究乡村旅游发展背景

下乡村治理的路径。

旅游发展情境下的乡村治理是一项比较复杂的

研究议题,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乡村治理问题具有

世界性、历史性和动态性的特征[3]

;乡村旅游是一种

涉及面广、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4]

;治理作为一类公

共管理的工具有待进一步发展[5]。目前有关旅游情

境下乡村治理的研究有待充实,对其进行系统梳理

和归纳的研究尚不多见。本研究试图通过梳理、分

析有关旅游发展情境下乡村治理的文献,回顾和总

结研究历程,窥探学界相关研究的总体态势,在此基

础上对旅游发展情境下乡村治理的研究主题、内容

与方法进行评述,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以期在理论

上丰富和深化对乡村治理的认识,在实践上为乡村

的高质量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理论借鉴和应用

参考,以期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乡村振兴。

112

[基金项目]本研究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庄景区化的空间重构特征、机制与路径研

究”(19YJCZH060)资助。

[收稿日期]2022-01-24;[修回日期]2022-11-20

[作者简介]周静(1998-),女,安徽宁国人,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乡村治理,

E-mail:zhji357@163.com;黄剑锋 (1982-),男,安徽宣城人,博士,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

要研究方向为旅游地演化与治理,E-mail:hjfengy@126.com,通讯作者。

第118页

1 知识图谱与研究历程

1.1 数据来源与处理

为更好地掌握旅游发展情境下乡村治理的研究

现状,本文通过2个渠道搜集文献(检索时间为2022

年3月25日)。其一,通过中国知网搜集中文文献,

采用“高级检索”的方式,以“治理”并含“乡村 + 农

村”并含“旅游 + 旅游地 + 旅游业 + 目的地 +

游客”为主题,限定“北大核心”“CSSCI”“CSCD”为

文献来源。其二,通过 WebofScience核心合集数

据库搜集英文文献,采用“高级检索”的方式,以主题

字段为“governanceorgovern”并含“countrysideor

ruralorvillage”并含“tourismortourist”进行检索。

时间跨度为1993—2021年,对检索结果进行手动筛

选,删除会议征稿、报道、书评、重复检索文章和不相

关文 献 等 无 效 数 据,最 终 得 到 215 篇 中 文 文 献 和

214篇英文文献。研究选用 CiteSpace软件作为分

析工具,通过关键词的词频、聚类、时间线分析,揭示

旅游发展情境下乡村治理的研究重点,把握该研究

领域的发展轨迹。

1.2 研究重点

从关键词聚类图(图1)和高频关键词列表(表

1)来看,旅游发展情境下乡村治理英文文献的研究

案例地重点聚焦在“forest”(森林)、“protectedareas”(保护区)等自然生态地区,比较关注 “sustainabletourism”(可持续旅游)、“communitytourism”

(社 区 旅 游)等 旅 游 发 展 模 式 。结 合 聚 类 词“rural

图1 旅游发展情境下乡村治理研究

英文文献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

表1 旅游发展情境下乡村治理研究中英文

文献高频关键词前十位

排序 英文关键词 中文关键词

1 governance 乡村振兴

2 management 乡村旅游

3 ruraltourism 乡村治理

4 sustainabletourism 供需匹配

5 conservation 王吴村

6 policy 昆山市

7 community 绩效评价

8 impact 锁定

9 communityparticipation 路径依赖

10 destination 治理策略

development”(乡村发展)、“environmenttaxesand

subsidies”(环境税和补助)和高频关键词“conservation”(保护),可以发现学者较为关注旅游发展背景

下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另外,根据高频关键词列

表了解到研究者在治理过程中对“policy”(政策)、

“communityparticipation”(社区参与)和“impact”

(影响)的提及较多。

如图2和表1所示,中文文献前三名的高频关

键词依次是乡村振兴、乡村旅游、乡村治理,表明学

图2 旅游发展情境下乡村治理研究

中文文献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

113

周 静等:旅游发展情境下乡村治理的研究回顾与展望 研究进展

第119页

者更多从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出发,强调旅游发展

情境下乡村治理的重要性。结合聚类词“供需匹配”

“经济地理”“生态产业”以及高频关键词“绩效评价”

“治理策略”等,可以了解到国内相关研究与乡村旅

游的研究特征有一定的重合,即贴合现实需求、政策

导向明显、经济视角较重要、对策研究成果多、生态

理念等贯 穿 其 中,而 且 相 关 研 究 多 以 案 例 研 究 为

主[6]。另外,聚类是由多个紧密相关的关键词组成,

聚类标签中的数字越小,表明包含的关键词越多,在

中文文献关键词聚类中缺失#5和#8这2组聚类,

是由于其聚类平均轮廓值(Silhouette)小于0.5,属

于不合理的聚类,因此没有显示。

1.3 研究热点演化

从研究关键词时间线中可以识别出旅游发展情

境下乡村治理研究的若干热点。从图3可以看出,

中文相关研究以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为主要的两个

节点,供需匹配、治理策略和乡村治理3组聚类基本

贯穿了整个时间线。从整体上看,这3组聚类发展

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它们都是在2004年出现最早的

关键词,研究热度在最近5年开始逐渐升温。#6~

#7、#9~#14这8组聚类的关键词彼此之间没有

形成明显的时间横线,也印证了研究热点的阶段性

变化。如图4所示,在英文文献中,#0~#8这9

组聚类的关键词彼此之间的时间关系较强。从各聚

类的时间横线来看,这9组聚类最早的关键词出现

时间和结束时间不尽相同,但是相差不大,关键词较

均匀地分布在时间线上。因此,英文文献的研究热

点更加广泛,持续时间更长。

图3 旅游发展情境下乡村治理研究中文文献关键词时间线视图

图4 旅游发展情境下乡村治理研究英文文献关键词时间线视图

114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3期

第120页

1.4 研究历程与阶段特征

1.4.1 中文文献的研究阶段划分

从有中文文献明确关注旅游发展情境下的乡村

治理研究以来,相关领域的发文数量整体呈现波状

上升趋势(图5)。借鉴相关研究对文献发表阶段的

划分[7]2616-2617,本文通过统计每年初现的关键词数

量,揭示相关研究领域的动态。为此根据文献数量

增长变化、关键词初现数量及其研究内容差异,可将

中文文献中旅游发展情境下的乡村治理研究划分为

3个阶段:萌芽阶段(2007—2011年)、初步发展阶段

(2012—2017年)和深化拓展阶段(2018—2021年)。

图5 2007—2021年旅游发展情境下乡村治理研究的中文文献

发文数量与关键词初现数量

第一,萌芽阶段。相关研究重点关注新农村建

设背景下乡村生态文明发展,研究价值趋向于在推

动乡村经济发展的同时,满足旅游者的观光需求。

学者多将乡村环境治理与生态产业发展(生态旅游

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结合起来研究,例如水土流失

治理与开发新的旅游景点结合[8-9]、污水垃圾治理

与营造旅游景观结合[10]、石漠化治理与乡村景观优

化结合[11]等,整体呈现出乡村环境治理与旅游经济

协同发展的特点。也有一些学者关注到了旅游发展

背景下的社区治理、精英治理、多中心治理以及乡村

治理重构等问题。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的是描述性分

析,在案例地的选取上范围较大,倾向于宏观尺度上

的研究,定量分析和理论基础尚待加强。

第二,初步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关于旅游发展

情境下乡村治理研究的中文文献更多地关注到旅游

发展背景下的乡村基层治理[12-13]、农村空心化治

理[14-15]、建构多中心治理机制[16-17]等方面,旅游扶

贫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热点[18-19]。总体来看,旅游

发展背景下乡村治理研究主题更加多元,内容逐渐

细化,研究方法主要是分析典型案例地,其中比较分

析、实证考察等研究方法增多。通过综合治理框架、

治理结构、治理机制、治理策略等的研究提高了学术

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三,深化拓展阶段。乡村旅游作为实施乡村

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在国家政策的引领下,旅游发

展背景下的乡村治理研究成果大量涌现。本阶段更

多涉及旅游对乡村治理有效的作用[20-21]、乡村治理

创新[22-23]、乡村问题治理[24-25]等方面的研究,较多

关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优化社区公共秩序、保护农

民利益、促进乡村转型发展、完成和巩固脱贫攻坚等

方面,表现出对乡村价值更加深入和全面的认可。研

究方法趋于深化,主要通过观察法和访谈法相结合的

方式收集质性研究资料,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定量资

料。此外,还常用第二手资料提升信息的准确性并支

撑研究结论。相关研究的突出特点是服务于现实需

求,注重学科的交叉融合,理论基础趋于多元化。

1.4.2 英文文献的研究阶段划分

如图6所示,从有英文文献明确关注旅游发展

情境下的乡村治理研究以来,依据文献数量增长变

化、关键词初现数量及研究内容差异[7]2616-2617,本文

115

周 静等:旅游发展情境下乡村治理的研究回顾与展望 研究进展

第121页

图6 2004—2021年旅游发展情境下的乡村治理研究英文文献

发文数量与关键词初现数量

将英文文献中旅游发展情境下的乡村治理研究划分为

3个阶段:萌芽阶段(2004—2010年)、初步发展阶段

(2011—2016年)和深化拓展阶段(2017—2021年)。

第一,萌芽阶段。学术界主要围绕旅游发展情

境下乡村资源的开发与保护问题展开研究。研究者

普遍认为旅游开发将给乡村带来经济发展机遇,但

是公共领域的资源开发会引发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矛

盾[26],不健全的治理机制将加剧资源的过度开发,

并且环境脆弱的地区(保护区、森林等)将面临更大

的风 险。 因 此,需 建 立 专 门 的 自 然 资 源 治 理 机

构[27]、进行社区赋权[28],促进利益的公平分配和治

理结构的优化。在这一阶段的相关研究成果数量不

多,关注领域相对较窄,主要使用的是描述性方法。

第二,初步发展阶段。随着乡村旅游的逐步发

展,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初步发展阶段的研

究内容明显趋于丰富与深化,开始探讨旅游发展情

境下乡村地区具体的治理结构[29]、社区参与治理机

制与路径[30]、治理挑战与机会[31-32]等。研究常与

自然资源保护、景观维护、社区生计、区域经济发展

等联系在一起。总体来说,成果以定性研究为主,在

关注自然环境的基础之上,对乡村社会文化系统的

关注度逐渐提升。

第三,深化拓展阶段。经过之前的学术积累,深

化拓展阶段的文献数量明显提升,对数理统计和模

型构造等定量研究方法的使用增多,提高了研究的

创新性和方法的多元性,但是在这一阶段关键词的

初现数量没有发生较大变化。在实践发展需求下,

针对案例地的具体情况,学者对现有治理方式的批

判性研究增强,更加深入分析了利益相关者的权力

结构[33-34]、具体治理方法策略[35]等,一些研究更加

关注旅游发展情境下乡村治理框架的探讨[36-37]。

研究的最终落脚点是提高乡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提高理论研究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2 旅游发展情境下乡村治理研究的主要内容

2.1 旅游发展情境下乡村治理的内涵

从一般意义上说,治理活动主要可以分为政府

治理、市场治理和社会治理3个方面[38]22。乡村治

理涉及政府、市场和社会这3个层面上采用不同的

机制引领和管理乡村地区的发展方向、公共事务。

目前,在旅游发展背景下,具有开放、多元和流动特

征的乡村给传统的乡村治理模式带来挑战[39]。旅

游介入下的乡村建设路径效应不断累积[40],为实现

供需匹配,提高供给质量,优化旅游发展背景下的乡

村治理成为必然选择。参考有关研究[38]273-276,[41]11,

旅游发展情境下乡村治理的内涵可以理解为政府部

门、村民委员会、旅游企业、社会组织、村民、旅游者

等各类主体,以一定的方式联结起来形成合力,以组

织手段、制度手段、文化手段等各种正式与非正式规

范的综合运用,维护乡村良性运行,促进乡村的可持

续发展。

2.2 旅游发展情境下乡村治理的特征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本文认为旅游发展

情境下的乡村治理具有独特性、复杂性和整体性的

特征。旅游发展给乡村治理赋予了新情境、新主体、

116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3期

第122页

新任务,乡村治理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旅游和乡村治

理二者之间呈现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态势。

第一,独特性。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会影响乡村

有关主体已有的行为规则[42],土地功能发生一定变

化,公共资源成为利益主体博弈的重要对象[43]。乡

村内部秩序的演变和与外来者的互动促使旅游情境

下的乡村治理区别于其他乡村治理[23]94,治理体系

面临新的时代命题。

第二,复杂性。旅游发展吸引外地人口进入乡

村,可缓解本地人口流出造成的“空心化”现象。但

旅游者及旅游从业人员的流动性较大,较农民的稳

定性差,可能成为乡村社会秩序和社会结构的解构

性力量[38]290。同时,旅游业产业链条长,对乡村基

础设施等建设具有拉动效应,更有可能建构起嵌入

地方的乡村治理模式[44]。

第三,整体性。旅游情境下乡村治理的整体性

主要表现为追求资源开发与自然生态保护的平衡、

优秀传统文化利用与传承的协调、东道主与外来旅

游者及从业人员的共建共享以及政府、市场、社会等

多种力量的共治等多个方面,对乡村进行综合性的

治理,发挥治理对实现乡村整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

作用。

2.3 旅游发展情境下乡村治理的结构体系

旅游情境下乡村治理的关键是政府、市场、社会

三大主体之间有效互动,三者形成既相互支撑又相

互制约的关系[45]。

从政府治理来看,旅游发展情境下的乡村治理

是政府为了实现治理目标以及维护乡村秩序所进行

的管理活动,通常以公共政策为治理工具,发挥宏观

调控职能,具有合法性、公正性、直接性等特点[46]。

在乡村旅游地发展的早期,政府治理活动主要表现

为通过集聚各方力量,以工程项目为载体加强基础

设施建设,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促进乡村旅游经

济发展。随着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政府治理更多

关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监管、引导、协调等方面,着

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治理的对象从乡村经济建设和

环境保护逐渐转向乡村各方面的综合发展。

从市场治理来看,旅游发展引导市场资本下乡,

市场运作逻辑改变乡村的治理基础,市场经济的自

主平等交换机制成为重要的治理机制[47],以企业为

代表的市场主体参与治理可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

用,与政府治理相结合能够比较合理地配置资源。

旅游的发展不断改变着村庄的社会交往、边界外延、

产业模式[48],需要正确处理乡村资源开发与村民利

益、生态安全、村落保护、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以提

高公共服务效率、挖掘创新潜力、激发社会责任感为

基础,推动市场主体参与治理,对于构建乡村现代经

济体系具有重要作用。

从社会治理来看,社会作为平衡政府和市场治

理的第三方力量,强化社会协同能够有效促成政府、

市场、社会三方形成合力。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社

会精英、社区居民等社会力量参与治理,构建多元化

治理体制,能够赋予当地社会更多治理权限与公平

正义[49]58,充分发挥社会自我调节和居民自治的作

用[50],并将治理成果惠及社会公众。同时,旅游发

展背景下的乡村社会关系和网络发生变迁,平衡好

各方力量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各社会主体之间

需要形成 平 等 的 互 动 关 系,推 动 乡 村 社 会 的 和 谐

发展。

对于中国的乡村旅游地而言,应建立健全党委

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

技支撑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健全党组织领导

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1]。基层

党组织和政府承担着乡村旅游地治理主导者的责

任,当地社区、村民、乡村精英、非政府组织等积极参

与到乡村旅游地治理当中,而旅游企业等市场主体

也在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此外,出于旅游

活动的特殊性,外来的旅游者在与旅游地东道主的

主客互动中也成为乡村旅游地治理的一个重要力

量。上述治理主体之间逐渐形成不同领域及不同空

间层次的利益相关方相互合作的一种多中心治理结

构[51-52]。

2.4 旅游发展情境下乡村治理的机制

旅游发展情境下有效乡村治理机制的形成,需

深入了解治理得以开展的人员、物质和社会文化基

础,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活力与秩序、共治与自治、德

治与法治等的关系[38]106-107,发挥外部支持和内生

动力 两 方 面 的 共 同 作 用。在 建 立 起 政 府 作 用 机

制[53]、社会组织参与机制[54]、保障机制[24]46、责任机

制[49]63 等的同时,提高村民、社区参与治理的意识

和能力,以充分利用内生治理资源,发现内生治理需

求,摆脱嵌入式基层治理悖论[55]。乡村精英在整

117

周 静等:旅游发展情境下乡村治理的研究回顾与展望 研究进展

第123页

合内外部资源中发挥重要作用,要以旅游为契机推

动乡村新精英的产生[56]。旅游企业需积极嵌入地

方,主动承担社会责任[57],协调好旅游企业与村民之

间的利益关系,共同促进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

3 研究评述与展望

3.1 研究评述

当前,关于旅游发展情境下乡村治理的概念和

基础理论缺乏统一共识和系统积累;研究内容比较

广泛,研究深度需要拓展、系统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研究方法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以定性描述和案例研

究为主,定量研究有待加强。

第一,关于旅游发展情境下乡村治理的概念和

理论。目前,学者针对旅游发展情境下乡村治理各

方面的问题展开了较为广泛的研究,但是由于对相

关概念缺乏统一的界定,对于旅游情境下乡村治理

概念的内涵有待充分讨论,因而相关研究议题相对

分散。比如“治理”与“管理”“整治”等概念之间的区

别和联系有待进一步厘清。同时,研究的理论视角

呈现多元化的趋向,现有旅游情境下乡村治理的研

究内容涉及社区参与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协同治

理理论、增权理论、环境正义理论、制度理论等方面。

第二,关于旅游发展情境下乡村治理的研究主

题。综合来说,目前旅游情境下乡村治理研究的主

题主要包括旅游和乡村治理的关系、乡村治理的结

构体系、乡村治理的模式和路径等方面。但中英文

文献关注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中文文献的研究更多

服务于乡村振兴等乡村发展目标,对策性研究成果

较多。英文文献的研究则更加侧重于治理主体的合

作、协作这种行动研究。对于中国情境而言,丰富的

治国理政经验和悠久的乡村治理传统[41]11,以及改

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历程,为旅游发展背

景下的乡村治理提供了广阔空间,因此这一领域的

研究既具有时代精神,又兼顾本土现实。

第三,关于旅游发展情境下乡村治理的研究内

容。在治理目标的研究中,中文文献更强调综合治

理方式的使用,追求在治理过程中实现乡村的全面

发展;英文文献则更注重有效治理结构和治理模式

的量化测量和探索性研究。在乡村旅游和乡村治理

的关系研究中,中文文献多强调基层治理的创新以

应对乡村旅游带来的新挑战;英文文献突出了旅游

对乡村治理方式的改变及其结果。在治理主体的研

究中,中文文献侧重对关键利益相关者的识别,表现

出对旅游介入后新的治理结构的关注;英文文献则

较多关注既有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及其运行机制。

第四,关于旅游发展情境下乡村治理的研究方

法。目前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呈现增长态势,多运用

案例研究法,且以探索性案例研究为主。在案例地

的选取方面,中文文献中单案例居多,对大量案例研

究的系统梳理和总结有待加强,英文文献在案例地

的选取上更加广泛。在数据收集方面,问卷调查、田

野调查、深度访谈等方法得到学者的广泛应用,是第

一手资料的主要来源,在此基础上,管理部门的文

件、媒体报道等第二手资料成为重要补充。在数据

分析方面,多采用定性分析,也有部分学者利用数理

统计工具进行量化研究,还有学者使用了定性与定

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使得研究结果更加翔实。

3.2 研究展望

旅游发展情境下的乡村治理研究已经受到学者

的关注并展开了许多有益探索,文献数量不断增加,

未来的研究可注意以下4个方面:

第一,构建本土化的理论框架体系,明确研究目

标。为加快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58],在

关注现有研究动态、把握时代精神的同时,要结合我

国治理经验和现实条件,赋予乡村治理在旅游情境

下新的内涵,形成一套符合我国国情、农情的乡村旅

游地治理理论体系。以治理的内在逻辑为基础对相

关的案例研究加以整合,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进行

理论的提炼,形成本土化的旅游情境乡村治理理论

模式,包括旅游情境下乡村治理的内涵、主体、领域、

机制、结构、体系和路径等。在此基础上,面对乡村

分化转型的现实,通过本土化的理论研究为完善乡

村治理体系、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提供指导。

第二,以提升治理效能为目标,深化研究内容。

乡村经济的发展具有治理属性[38]293,研究者应以更

加长远的视角来看待旅游情境下的乡村治理,合理

运用已有的研究成果,在乡村治理的研究中进一步

挖掘旅游发展背景下乡村的多种功能和价值。同

时,顺应乡村振兴的实践要求,关注乡村旅游业态创

新与乡村产业振兴、乡村旅游从业创业与乡村人才

振兴、乡村旅游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乡村文化振兴、

乡村生态环境整治与乡村生态振兴、乡村旅游基层

118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3期

第124页

治理与乡村组织振兴间的关联,并提出可操作、可落

地、可推广的具体对策建议,通过研究内容的深化为

提升旅游发展背景下的乡村治理效能提供可资借鉴

的理论指导。

第三,拓展学科交叉、尺度转换的研究方法,推

动学术创新。旅游情境下的乡村治理问题涉及众多

人文和自然要素,需要运用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和

手段。未来的研究要推动地理学、社会学、人类学、

经济学、管理学和生态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探索

多要素耦合的乡村旅游地治理模式。同时,乡村旅

游的发展涉及客源地和目的地、城市和乡村、需求和

供给,要树立社区、地方、区域等多尺度转换的思路,

从微观和宏观等不同层面上展开研究,注重乡村旅

游市场主体、社会网络和治理机制等微观层面和政

策环境、经济体系和技术进步等宏观层面的结合,在

全球化、城镇化、信息化等大背景下,以不同尺度的

研究构建旅游发展背景下乡村治理的研究体系。

第四,突出乡村旅游发展中的空间演变和治理,

提高研究的针对性。乡村是一种特定的聚落形态和

地理空间,空间演变和治理是旅游发展情境下乡村

治理研究中重要而独特的议题,乡村空间治理对旅

游介入条件下的乡村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

此,未来研究需在城乡融合发展的框架下更多关注

乡村旅游地空间演变机制与治理路径,积极探索旅

游发展背景下乡村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空间的

综合利用与治理途径,深入揭示产业升级、绿色发展

背景下乡村旅游地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格局和治理模

式,不断提升旅游情境下乡村治理研究的针对性、预

见性和指导性。

参考文献

[1] 中国政府网.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

于加 强 和 改 进 乡 村 治 理 的 指 导 意 见 》[EB/OL].

(2019-06-23) [2022-01-11].http://www.gov.cn/

zhengce/2019-06/23/content_5402625.htm.

[2] 李玉恒,阎佳玉,武文豪,等.世界乡村转型历程与可

持续发展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8(5):627-635.

[3] 秦中春.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的目标与实现途径

[J].管理世界,2020(2):1-6.

[4] 何景明,李立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J].西

南师范 大 学 学 报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版),2002(5):125-

128.

[5] 王诗宗.治理理论的内在矛盾及其出路[J].哲学研

究,2008(2):83-89.

[6] 安传艳,李同昇,翟洲燕,等.1992—2016年中国乡村

旅游研究 特 征 与 趋 势:基 于 CiteSpace知 识 图 谱 分 析

[J].地理科学进展,2018(9):1186-1200.

[7] 黄震方,张圆刚,贾文通,等.中国乡村旅游研究历程

与新时代发 展 趋 向 [J].自 然 资 源 学 报,2021(10):

2615-2633.

[8] 徐邦敬,曹玉亭.做好水土保持工作,促进门头沟区

新农村建设[J].中国水土保持,2007(4):16-18.

[9] 徐海波.沁水县实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与新农村建设

相结合的做法与成效[J].中国水土保持,2008(10):

54-55.

[10] 韩富贵.密云县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实践[J].中

国水土保持,2007(9):47-49.

[11] 张凤太,邵技新,苏维词.贵州喀斯特山区乡村景观

生态优化 模 式 研 究 [J].热 带 地 理,2009(5):418-

422.

[12] 周真刚,胡曼.“群众会”工作模式:国家治理能力现

代化的基层探索:以贵州省湄潭县金花村 为 例[J].

西南 民 族 大 学 学 报 (人 文 社 科 版),2017(7):173-

179.

[13] 薛奕妹.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地方政府行为治理现

代化研究[J].农业经济,2015(12):48-49.

[14] 田新强.乡村旅游开发与农村空心化问题治理[J].

农业经济,2017(4):52-54.

[15] 宋凡金,王爱忠,王东强.统筹城乡发展中乡村旅游

开发与农村空心化治理[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5

(5):755-759.

[16] 丁文,于水.协同治理视域下少数民族农村社区文化

重塑的路径选择:基于大理白族古民居的实证考察

[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5):48-

52.

[17] 马道明,陈子晗.外包制乡村旅游“公地悲剧”的产生

机制及调控路径:基于安徽黟县 N村的调查[J].河海

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60-65.

[18] 何阳,孙萍.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现实问题与消 解

[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7(3):29-34.

[19] 翁毅,范冬萍.绿色发展理念下旅游扶贫的新进路:

以广东清远连 阳 地 区 为 例 [J].华 南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社会科学版),2017(3):45-49.

[20] 方汪凡,王家宏.体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价值

及实现路径[J].体育文化导刊,2019(4):12-17.

[21] 黄凯洁.旅游参与过程中社区精英的成长与流动研

究[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119

周 静等:旅游发展情境下乡村治理的研究回顾与展望 研究进展

第125页

(6):64-70.

[22] 徐燕飞,余贵忠.乡村振兴下民族生态旅游的法治维

度[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8(3):72-77.

[23] 黄鑫,邹统钎,储德平.旅游乡村治理演变机理及模

式研 究:陕 西 袁 家 村 1949—2019 年 纵 向 案 例 研 究

[J].人文地理,2020(3):93-103.

[24] 唐献玲.基于共生理论的乡村旅游利益冲突与治理

机制[J].社会科学家,2020(10):41-47.

[25] 孙九霞,陈景,黄秀波.大理洱海旅游环境治理事件

中的主体博弈与权益协商[J].地理科学,2020(9):

1468-1475.

[26] VAILD,HELDT T. Governing snowmobilersin

multiple-uselandscapes:Swedishand Maine(USA)

cases[J].Ecologicaleconomics,2004(4):469-483.

[27] MUNTHALISM.Transfrontierconservationareas:

integrating biodiversity and poverty alleviation in

Southern Africa[J].Naturalresourcesforum,2007

(1):51-60.

[28] SACAREAUI.Changesinenvironmentalpolicyand

mountaintourisminNepal[J].Journalofalpineresearch,2009(3):1-10.

[29] KEYIM P.TourismandruraldevelopmentinwesternChina:acasefrom Turpan[J].Communitydevelopmentjournal,2016(4):534-551.

[30] SNYDERK A,SULLE E B.Tourism in Maasai

communities:achancetoimprovelivelihoods? [J].

Journalofsustainabletourism,2011(8):935-951.

[31] JURY M R,CUAMBA P,RUBULUZA P.DevelopmentstrategiesforacoastalresortinSouthern Mozambique[J].Africanjournalofbusiness management,2011(2):481-504.

[32] HULTMANJ,HALL C M.Tourism place-making

governanceoflocalityin Sweden[J]. Annals of

tourismresearch,2012(2):547-570.

[33] KICHELERIRP,TREUET,NIELSEN M R,etal.

Institutionalrhetoricversuslocalreality:acasestudy

ofburungewildlife managementarea,Tanzania[J].

Journalofenvironment& development,2018(2):1-

15.

[34] VELARDEFG.Landstrugglesinvulnerablecoastal

territories:tourism developmentin Mancora,Peru

[J]. Tijdschrift voor economische en sociale

geografie,2019(1):70-82.

[35] KEYIM P.TourismcollaborativegovernanceandruralcommunitydevelopmentinFinland:thecaseof

Vuonislahti[J].Journaloftravelresearch,2018(4):

483-494.

[36] ORGAZ-AGUERAF.Modeltoestablishstrategies

thatfostersocialeconomyofruralcommunitiesin

naturalareasprotectedintheDominicanRepublic[J].

Rosadosventos-turismoehospitalidade,2018(4):

748-762.

[37] RIVERA-ARRIAGAE,WILLIAMS-BECK L,HERNANDEZLEV,etal.Craftinggrassroots'socio-environmentalgovernanceforacoastalbiosphererural

communityin Campeche, Mexico[J].Ocean and

coastalmanagement,2021,204:1-12.

[38] 魏礼群.中国社会治理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

学出版社,2019.

[39] 蒋锐,刘鑫.中国乡村治理模式的转型:从嵌入汲取

型到整合服务型[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21

(2):55-61.

[40] 周思悦,申明锐,罗震东.路径依赖与多重锁定下的

乡村建设解析[J].经济地理,2019(6):183-190.

[41] 吕德文.乡村治理 70 年: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视 角

[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11-

19.

[42] 杨洁莹,张京祥,张逸群.市场资本驱动下的乡村空

间生产与治理重构:对婺源县 Y 村的实证观察[J].

人文地理,2020(3):86-92.

[43] 孟凯,李佳宾,陈险峰,等.乡村旅 游 地 发 展 过 程 中

“公地悲剧”的演化与治理[J].旅游学刊,2018(8):

19-28.

[44] 孙九霞,黄凯洁,王学基.基于地方实践的旅游发展

与乡村振兴:逻 辑 与 案 例[J].旅 游 学 刊,2020(3):

39-49.

[45] 何翔舟,金潇.公共治理理论的发展及其中国定 位

[J].学术月刊,2014(8):125-134.

[46] 陈朋.乡村治理视角下政府管制的思考:基于 H 乡政

府抗击地下六 合 彩 活 动 的 尝 试 性 解 读 [J].管 理 世

界,2007(10):51-56.

[47] 王浦劬.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含义及其

相互关系[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4(3):11-17.

[48] 郭占锋,李轶星,张森,等.村庄市场共同体的形成与

农村社区治理转型:基于陕西袁家村的考察[J].中

国农村观察,2021(1):68-84.

[49] 宫海婷.“中国之治”视域下的乡村旅游业治理问题

[J].社会科学家,2020(8):57-63.

[50] 江必新,李沫.论社会治理创新[J].新疆师范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25-34.

120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3期

第126页

[51] 许峰,秦晓楠,李秋成.资源系统支撑下的乡村旅游

地多中心治理研究[J].旅游科学,2010(2):18-25.

[52] KAGERMEIERA,AMZIL L,ELFASSKAOUIB.

Thetransition of governance approaches to rural

tourisminSouthernMorocco[J].Europeanjournalof

tourismresearch,2019,23:40-62.

[53] 张康之.论主体多元化条件下的社会治理[J].中国

人民大学学报,2014(2):2-13.

[54] 周国忠,姚海琴.旅游发展与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

以浙江顾渚等四个典型村为例[J].浙江学刊,2019

(6):133-139.

[55] 陈鹏.嵌入式基层治理模式的悖论及反思[J].广西

社会科学,2020(2):68-73.

[56] 李云新,阮皓雅.资本下乡与乡村精英再造[J].华南

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117-125.

[57] 沈萍,温士贤.旅游开发中的多元主体与利益博弈:

粤北 Y 村 个 案 研 究 [J].北 方 民 族 大 学 学 报,2021

(4):54-60.

[58] 中国政府网.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的意见[EB/OL].(2018-02-04)[2022-01-08].http://

www.gov.cn/zhengce/2018-02/04/content_5263807.

htm.

ReviewandProspectofRuralGovernanceResearchinthe

ContextofTourismDevelopment

ZhouJing,HuangJianfeng

(SchoolofGeographyandTourism,AnhuiNormalUniversity,Wuhu241002,China)

Abstract:Ruralgovernanceisanimportantelementofruralrevitalization,whiletourismdevelopmenthas

putforwardnewchallengesforruralgovernance.ThroughareviewofChineseandEnglishlanguageliterature,thispaperaimstosumupkeytopicsandachievementsintheresearchonruralgovernanceinthecontextoftourismdevelopment,identifyresearchgap,andprovidereferenceforfutureresearch.UtilizinginformationvisualizationsoftwareCiteSpaceandCNKIandWebofScienceasdatasources,thispapermakes

asystematicsummaryoftheliteraturesbytheme & content.Theresearchshowsthatexistingresearch

focusesontheconnotation,characteristics,structuralsystem,andmechanismofruralgovernanceinthe

contextoftourismdevelopment.Thereviewindicatesthatthekeytoruralgovernanceinthecontextof

tourismistheeffectiveinteractionandsupportbetweenthethreemainbodiesofgovernment,market,and

community.Theformationofeffectiveruralgovernancemechanismsrequiresanin-depthunderstandingof

thepersonnel,material,socialandculturalbasisforgovernance,co-governanceandautonomy,moral

governanceandtheruleoflaw,andthecombinedroleofexternalsupportandendogenouspower.Extant

researchinthisareacoversawiderangeoftopicsbutlacksdepthandunderlyingframeworks.Intermsof

methodology,currentstudiesusequalitativeapproachandcasestudies,whilequantitativeresearchneeds

tobestrengthened.Futureresearchmayconstructalocalizedtheoreticalframework,deepentheresearch

content,conductinterdisciplinaryresearch,sothatresearch willimprovetheoreticalguidanceonrural

governancepractice.

Keywords:ruralgovernance;ruraltourism;progress;prospect;CiteSpace

[实习编辑:吴宇玲;责任编辑:吕观盛]

121

周 静等:旅游发展情境下乡村治理的研究回顾与展望 研究进展

第127页

2023年5月

第16卷 第3期

doi:10.15962/j.cnki.tourismforum.202303036

http://gllylt.cbpt.cnki.net

【研究进展】

日本内容旅游发展研究述评及启示

彭 丹1,张子妍2

(1.湖南师范大学 旅游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2.广州南方学院 教务处,广东 广州 510970)

[摘 要]20世纪末,流行文化的兴起与发展以及跨媒体时代的到来促进了内容旅游的诞生。为厘

清日本内容旅游的发展历程与现状,明晰其研究主题与边界,并从中寻求有利于我国发展文化旅游

的经验,文章对日本学界历年来公开发表或出版的各种形式的内容旅游研究成果进行归类、梳理与

分析,发现日本内容旅游发展经历了探索、深化和拓展三大阶段,成果主要分属流行文化内容与历

史文化内容两大维度。这些成果构成了内容旅游研究的基础与框架,同时包括方法论的探讨与运

用。但内容旅游研究在成果系统性、方法适用性以及跨学科渗透等方面尚存不足,未来需要跳出已

有范式,围绕内容旅游的理论积累、学科渗透以及跨文化比较视野等范畴进一步探究,以适应流行

文化内容中日益扩张的叙事世界。

[关键词]内容旅游;流行文化;叙事世界;日本

[中图分类号]F5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784(2023)03-0122-12

流行文化的兴起与发展,丰富了当代人的旅游

需求,为旅游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内容旅游正是

受电影、电视剧、小说、动漫、游戏等流行文化形式的

影响而发展起来的新型旅游消费形态。以往对于流

行文化与旅游的研究往往侧重于特定的作品或媒体

形式,随着跨媒体时代的到来,流行文化的传播和营

销渠道逐渐从单一媒体转向多样化的混合媒体,各

种流行文化形式得以组合,其内容也被多重使用,甚

至出现了丰富多样的衍生作品或模仿作品,这也使

得由流行文化引致的旅游形式日益多样。但这种流

行文化在本质上是短暂的,会随着媒体的发展趋势

迅速消长。针对这种类型的流行文化作品及其引起

的复杂旅游现象,仅以媒体形式为依据进行划分的

传统分类方法的局限性日益显现,为此需要寻求一

种新的方法来探讨两者之间的联系,作为综合性概

念的内容旅游应运而生。日本是内容旅游发展最为

繁荣的国家,这种旅游形态甚至成为日本“观光立

国”政策的基石,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该国入境旅游

业的发展。为此,有必要梳理与把握这一旅游形态

在日本的发展系统,并在此基础上为我国相关旅游

产业发展探寻有益启示。

1 内容旅游的内涵与外延

1.1 内容旅游的概念内涵

内容旅游是一种新的旅游消费形态,与流行文

化的兴起与发展高度相关。2005年,日本政府在其

官方政策报告中首次提出这一概念,并于随后发布

的《平成17年度国土交通白皮书》中正式指定了该

概念。内容旅游的定义自2005年起经过数次演变,

最具代表性的定义如下(表1)。

122

[收稿日期]2022-05-17;[修回日期]2023-01-17

[作者简介]彭丹(1981-),女,湖南益阳人,博士,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社会学、

旅游符号学、旅游体验、古镇旅游,E-mail:pd1227@163.com;张子妍(1997-),女,广东惠州人,硕士,广州南方学院教务处

行政教辅人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学,E-mail:952377413@qq.com,通讯作者。

第128页

表1 内容旅游的概念定义

序号 作者 年份 定义 来源

1

日本国土交 通 省、

经济产业省、文 化

2005

利用与地域相关的内容,如电影、电视剧、小

说、漫画、游戏等来振兴观光和相关产业的

发展的一种旅游形式

映像等 コ ン テ ン ツ の 制 作 · 活

用によ る 地域振 興 の あ り 方 に

関する調査

2 山村高淑 2011

人们利用其全部5种感官,以地点或地区为

媒介,对内容(叙事)的感官体验,是通过共

享的内容在人(或人和其他实体)之间建立

情感联系的过程

LocaldevelopmentthroughAnime/

Manga:howtodevelopcontents

tourismthatcreatesfans

3

Philip Seaton、山

村高淑、须川 亚 纪

子、张庆在

2017

完全或部分由电影、电视剧、漫画、动画、小说

和电脑游戏等流行文化形式的叙事、人物、地

点和其他创造性元素所驱动的旅游行为

ContentstourisminJapan:Pilgrimagesto “sacred sites”of

popularculture

4

山 村 高 淑、Philip

Seaton

2020

内容旅游者通过“内容化”进入并具身体验

叙事世界的过 程。“内 容 化”指 叙 事 世 界 通

过“跨媒体形式展开”以及“旅游实践”的形

式实现重构和扩展的过程

Contentstourism and popculturefandom:transnationaltouristexperiences

可见,内容旅游是指在电影、电视剧、动漫、小说

等各种媒体形式中呈现出的叙事、人物、地点和其他

创造性元素的驱动下产生的探寻其中出现的地点或

场景的行为,Hern?ndez-Pérez将这种探寻称为“舞

台探访”[1]1515,上述创造性元素即所谓“内容”。有

国内研究者称“contentstourism”为“场景旅游”或

“内涵旅游”,其中“场景旅游”是将电影、电视剧、动

漫、小说等媒体形式呈现出的叙事世界视为真实或

虚拟场景,将这些场景“比附”或“再造”于现实中,并

以此来吸引旅游者[2]。可以说,“内容旅游”是一种

更微观细致的说法,其关注的是叙事、人物、地点等

创造性内容元素本身,而“场景旅游”则从更宏观的

角度关注由这些元素组成的媒体形式呈现出的真实

或虚拟场景。

总之,“内容”是所有来源于已有文化作品,通过

流行文化媒体传播,对潜在旅游者具有吸引力,并能

够赋予地点以特殊意义的要素组合[3]124。内容旅游

的诞生,就是将这些特殊的叙事元素或内容作为旅

游资源加以利用[4]62。

1.2 内容旅游的衍生物

内容旅游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来源于不同形式

的流行文化与创造性元素,并由此诞生一系列衍生

物,如影视内容旅游、动漫内容旅游、文学内容旅游、

历史文化内容旅游等。在讨论内容旅游时,常常涉

及与影视旅游的区别。在以往的研究中,由流行文

化引起的旅游一般都以媒体形式划分,如影视旅游、

文学旅游等。但随着跨媒体时代的到来以及混合媒

体的迅速发展,单一视角的划分形式难以适应新兴

内容旅游研究的需要。因为内容旅游不关注具体的

媒体形式,而是在跨媒体形式的基础上,关注内容呈

现出的故事或叙事性质及其与游客的情感联结[5]7。

换言之,当同一内容以多种媒体形式呈现时,内容旅

游只关注该内容本身,而并不考虑其以何种媒体形

式呈现,这直接避免了在混合媒体时代下对引发游

客行为起决定性作用的电影、电视剧或动漫之间的

复杂区分,更适用于研究旅游者在跨媒体形式下对同

一种内容的相互参照实践。另外,内容旅游方法将

“场所”也视为创造性元素的一种,内容旅游实践则成

为旅游者试图体验(情感/身体访问)虚拟和现实叙事

世界的一种方式。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希望通过现场

体验来消费、诠释和重构他们喜欢的叙事世界,为此

许多旅游现象也逐渐呈现出内容旅游的特征[6]。

混合媒体模型呈现了内容旅游及其衍生物的生

产与消费过程(图1)。各种旅游形态的吸引力都来

源于“内容”构成的叙事世界。在这个叙事世界中,

创作者(再)制作、编辑、生产出的文学、电影、电视

123

彭 丹等:日本内容旅游发展研究述评及启示 研究进展

第129页

剧、动漫等承载内容的媒体不断建构或扩展出新的

叙事世界,这些叙事内容通过媒体平台实现了广泛

共享,在吸引潜在旅游者的同时衍生出文学内容旅

游、影视内容旅游和动漫内容旅游等各种形式[7]20。

“内容粉丝”带着强烈的体验内容的动机进入该叙事

世界,并且在此过程中从事某些创造性或约定俗成

的行为,即成为内容旅游者。与单一形式的媒体诱

导旅游相比,内容旅游框架下的旅游形式更强调旅

游者的自愿性、创造性以及与其他参与主体的互动

性行为。

图1 关于“内容”的混合媒体模型

(资料来源:作者绘制,参考了山村高淑关于角川会社的混合媒体模型[7]20)

2 内容旅游研究发展历程

成立于2006年4月的日本北海道大学观光学

高等研究中心(CenterforAdvancedTourismStudies,CATS)是最早对内容旅游进行系统研究的科

研机构,成果也最为丰富。CATS早在2008年就已

经以动画《幸运星》及其取景地鹫宫神社为例详细探

讨了内容旅游,此后十几年间先后出版了多本专著,

如2013年出版的 N-thcreationtourism、2017年出

版的 ContentstourisminJapan、2020 年 出 版 的

Contentstourismandpopculturefandom 等,并以

期刊论文、会议报告、论文集等多种形式取得了较多

成果。对 CATS历年公开发表或出版的各种形式

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与总结,非常有助于形成

对内容旅游概念的整体把握 (图 2)。依据研究对

象、主题与范围的变化,将日本内容旅游研究分为3

图2 CATS历年内容旅游相关成果

(资料来源:本文作者绘制)

124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3期

第130页

个阶段:探索阶段(2008-2012年)、深化阶段(2013

-2018年)、拓展阶段(2019年至今)。

2.1 探索阶段:2008-2012年

2005年,日本国土交通省、经济产业省及文化

厅在《关于通过制作、活用影视等内容实现地域振兴

的调查》中正式指出了“内容旅游”这一概念,并视其

为日本“观光立国”政策实施的重要手段[8]。随后,

日本学界察觉到这一旅游形态的重要性,以北海道

大学部分研究者为首开始筹建 CATS,主攻方向之

一就是日本内容旅游。探索阶段是日本内容旅游研

究成果数量最多的阶段,成果形式也最为丰富,以期

刊论文及会议报告为主。在该阶段,研究者常以召

开非公开论坛或学术会议的形式开展研究,并将成

果以期刊文献与会议报告的形式发布。

这一时期,成果主要围绕由动漫《幸运星》引起

的埼玉县鹫宫神社内容旅游案例的经验探讨,动漫

内容旅游是本阶段的主要研究对象。CATS相关成

员自2008年起跟踪调查了由《幸运星》引起的广泛

内容旅游现象,并协同鹫宫町商会探讨了鹫宫神社

凭借内容旅游振兴地域的发展经过、未来的发展趋

势等问题[9]33-41。同时,山村高淑等还分析了内容

旅游的诞生与旅游者动机[10]、内容旅游的展开与旅

游者动 态[11]、旅 游 者 属 性 与 旅 游 形 式[12]等 问 题。

另外,早期成果中关于内容旅游的方法论探讨也穿

插其中。冈本健采用民族志的方法,分析内容旅游

者在巡礼过程中写下的巡礼笔记,这不仅有助于研

究者得到最接近于旅游者真实想法的记述,而且巡

礼笔记的搜集与记录还较少受到时间与地点的限

制[13]3。但研究者并不满足于仅对概念与方法论的

探讨,他们从《幸运星》案例进一步总结出广泛发展

内容旅游作为地域振兴手段的可能性[14]、对建设观

光城市的借鉴作用[9]78 等议题。总体而言,这一阶

段内容旅游研究的特征可以涵盖为典型案例剖析与

经验总结,并进一步折射其借鉴意义。

2.2 深化阶段:2013-2018年

与探索阶段成果集中化特征相比,内容旅游发

展的第二个阶段,更多研究者开始涉及该领域,人员

构成日益多元化,不再仅限于 CATS核心成员的自

发性研究。相关研究者进一步思考内容旅游作为一

种学术课题或城市建设手段应考虑的问题与方向,

在已有理论探索的基础上开展了多样化的实证研

究。这一时期的成果大多发表在《都市问题》《旅游

与城市建设》《开发计划》等专业期刊上。内容旅游

的研究对象也更多样化,从动漫内容旅游进一步扩

展到影视[15]、历史文化[16]1-12、文学内容旅游[17]1-13

等,这展现了内容旅游跨媒体传播的潜力。这一时

期的研究者在先前成功案例的基础上,不再局限于

关注内容作品及其相关的目的地本身,转而开始思

考这些作品如何提升现实目的地的营销潜力[18]3。

期间,CATS在其拥有的学术组织和学术会议

成果的基础上,还于2015年正式创刊International

journalofcontentstourism,专注内容旅游现象研

究,这使得该领域的学术力量更加活跃与专业化。

2017年,内容旅游研究中坚成员 Seaton、山村高淑

等合著《日本内容旅游:流行文化的圣地巡礼》,该书

不仅呈现了内容旅游的经典定义与模式细分,同时

还按照时间序列细致探讨了日本内容旅游发展的全

过程,成为后续内容旅游研究的重要参考依据[19]。

本阶段的典型特征为研究力量与研究对象的多元

化,在既往理论探索的支撑下,着力发掘内容旅游的

本质与外延。

2.3 拓展阶段:2019年至今

伴随国际旅游市场的进一步扩大以及互联网技

术的高度成熟,内容作品的影响可以远超地理边界,

致使内容旅游研究开始呈现跨文化视角。研究者通

过关注日本内容旅游者的跨国朝圣或国际内容旅游

者前往日本的入境旅游,以旅游社会学、游客行为理

论为基础,阐明内容旅游者的旅游体验同目的地认

知、内 容 相 关 要 素、现 场 具 体 行 为 之 间 的 联

系[20]1-15。另外,基于流行文化作品产生的内容旅

游,蕴含着对“表演”和“视觉”的强烈依附,这使得旅

游学的“凝视理论”、人类学的“游客表演”及传播学

的相关理论在该领域有了用武之地[1]1523。

跨国内容旅游现象不仅有助于探讨基于国家流

行文化输出的国际文化政策的有效性[21]3,还有助

于发掘“内容”作为一种跨越从属关系和国籍的交流

工具的有效性[22]7。为此,山村高淑更加关注内容

旅游的开展主体,认为他们与所游览的目的地之间

形成了一种情感与象征性联结,进而探讨其自愿性

文 化 以 及 由 此 产 生 的 新 旅 游 形 态 和 跨 文 化 交

流[7]12-19。2020年,山 村 高 淑 和 Seaton 再 次 合 著

《内容旅游和流行文化爱好者:跨国旅游体验》,该书

125

彭 丹等:日本内容旅游发展研究述评及启示 研究进展

第131页

为内容旅游研究建立了一个国际性、跨学科的框架,

主要涵盖了“文学世界的内容化”“内容旅游的‘圣地’

旅游行为”和“内容旅游的‘朝圣’”三大主题,并结合

这些主题,提出了21世纪成功实现内容旅游可持续

发展的政策建议[23]。此时,内容旅游研究不仅具有

了基本的理论框架,同时还因日益拓展的新特征展现

出跨文化、跨学科交流的新趋势,日益广泛的跨国内

容旅游现象成为跨国融合和全球文化连接的实例。

内容旅游是理解流行文化及其内容对旅游发展

影响的新视角。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内容旅游研究

已经从少部分研究者的自发性研究开始转变为学术

团体的自觉性探讨,研究主题与对象更加多元化,研

究语境也从日本逐渐扩展到其他东亚国家,并开始

具有一定程度的跨学科特征。

3 内容旅游的主要研究方向

3.1 流行文化内容旅游

内容旅游诞生至今,研究视角一贯集中在日本

的青年文化,特别是“御宅文化”[24]。御宅族一般是

指对各类流行文化,尤其是动画、漫画以及电子游戏

等亚文化形式及其产品极度痴迷的社会群体[25],他

们是参与 内 容 旅 游 程 度 最 高、最 具 消 费 潜 力 的 群

体[26]。庞大的御宅族在流行文化诱导下参与各种

形式的内容旅游,在一定程度上可视为日本内容旅

游发展的缩影。从最初对动漫旅游或圣地巡礼的研

究,再延伸到影视旅游和其他各种形式的衍生物,内

容旅游可谓伴随着现代流行文化尤其是动漫和影视

文化的广泛传播而兴起和发展。

3.1.1 动漫内容旅游

动漫旅游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指动漫爱好

者前往与动漫作品有关的地点旅游的活动[27],主要

包括动漫作品的背景地/取景地、人员相关地(如动

漫创作者的出生地或动漫制作公司所在地)以及其

他与作品相关的博物馆、纪念馆等设施[28]6。这些

地点由于与动漫作品具有广泛而深刻的联系,被动

漫爱好者视为“圣地”,并通过实地观光与体验,赋予

该地特别意义和神圣性,因而他们的旅行活动也被

称为“圣地巡礼”。动漫内容旅游研究特别关注游客

行为及主客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山村高淑对依靠动

画《幸运星》发展起来的鹫宫町的案例分析表明,动

漫粉丝的自愿行为与各种创造性行为(制作“神轿”、

参加“土师祭”等)不仅与当地社区和动漫企业结成

良好关系,还形成了振兴地方经济的强大力量[4]64。

在这个过程中,“创造者”和“消费者”的界限被模糊,

动漫粉丝不仅是消费者和体验者,同时也成了创造

者,实际参与到当地社区领导的活动当中,这种类型

的消费者被称为“生产消费者”[29]。“受众不是消极

的,但生产者也不是缄默的”[30]。创作者和消费者

之间建立了一个活跃而富有创造力的社区,是对传

统旅游研究中的主—客关系的超越,山村高淑称这

种模式为“创造性粉丝”[7]12。创造性粉丝模式的形

成导致主客体之间以及创造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界限

瓦解,从而产生了新的旅游和跨文化交流方式。

内容旅游中的内容可以是非虚构、半虚构的,也

可以是完全虚构的。对巡礼者而言,巡礼的目的就

是将虚构与现实联系起来,在现实空间中感受虚构

的叙事世界中的日常生活,因此圣地巡礼就是一种

赋予虚构以真实性的实践[31],这意味着他们在巡礼

过程中往往会表现出不同于普通观光客的行为特

征。冈本健将巡礼者的行为总结为:拍摄取景相同

的照片、撰写巡礼笔记、创作同人小说、持有周边产

品、痛绘马、驾驶痛车前往① 、Cosplay(角色扮演)、

与他人(当地人或其他巡礼者)互动[32]。这些行为

可以帮助巡礼者同动漫场景和情节消除隔阂,在发

生交互的同时获得神圣化体验,而巡礼者积极参与

社会交往与互动的前提则来源于他们所共有的、基

于动漫作 品 本 身 的、或 隐 或 显 的 “同 源 情 感”(homologousaffection)[33]。上述所有实践方式都包含

着旅游者的身体行为,是旅游者通过身体力行的方

式重新诠释并创作内容的过程。在此意义上,旅游

者成为内容生产者,他们的旅游实践成为消费、生产

和再诠释内容的动态过程[5]10。

此外,动漫圣地巡礼的地点不一定是具有深远意

义的遗址遗迹或其他各类具有崇高价值的自然人文

景观。相反,许多人们日常生活中熟视无睹的地点都

可能成为巡礼圣地。如日本洞爷湖町原本并无任何

同动漫文化有关联的地方,但是因为举办洞爷湖动漫

节(Toyako MangaAnimeFesta,TMAF)而成为热门

内容旅游目的地[34]。动漫粉丝不辞辛劳,从日本甚

至世界各地专门前往这些地方的原因在于“迷文化与

迷地方之间无可避免的‘他向性’(other-directedness)

126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3期

第132页

现象”。这种“他向性”即“处于一地,却不体验当地,

反而体验当地所缺乏的符码与符号”[35]。

3.1.2 影视内容旅游

内容旅游的提出并不意味着它要取代现有的电

影诱导旅游或其他任何形式的媒体诱导旅游。相

反,内容旅游是一种对现有方法和理论的补充,它有

助于研究者关注到以往研究视角所忽视或力不能及

的方面。传统意义上的影视旅游研究都是将其视为

一个独立研究领域进行的探讨,更多关注某一特定

的影视作品因其在某地拍摄/取景而引致的旅游活

动;而内容旅游框架下的影视旅游,强调的是影视故

事与地 点 之 间 的 联 系 及 其 涉 及 的 多 方 主 体 的 互

动[18]10。例如,位于日本姬路市的圆教寺因成为电

影《最后的武士》的拍摄地而名声大噪,每年都有大

量游客从各地前来造访[36]。但不同的是,内容旅游

者看到的是阿尔格兰和森胜元交谈的走廊,而普通

游客看 到 的 则 是 一 座 有 着 上 千 年 历 史 的 寺 庙 建

筑[19]4。换言之,内容旅游者的目的是体验一个故

事以及与这个故事的发生地或拍摄地之间的联系,

而不仅仅是目的地本身。

不同于由“虚拟地标”主导的以“圣地巡礼”为核

心形式的动漫内容旅游,影视内容旅游是以“现实地

标”为表征的[28]5,但并不是任何影视剧拍摄地都会

成为内容旅游目的地。影视内容旅游的触发必须具

备四大关键因素:地点(locations)、故事(stories)、

多用 途 (multi-use)以 及 粉 丝 对 内 容 的 深 度 参 与

(deepengagementwiththecontents)[37],这就涉及

粉丝/旅游者、电影地点/地点所在的社区、版权所有

者/企业三大主体,若三方超越传统主—客关系而建

立起相互信任、共同努力的持久关系,就可以形成振

兴地方经济的强大力量[38]。Scherer和 Thelen 分

析了日本晨间剧《希》因故事情节、价值观缺乏真实

性和吸引力以及取景地能登半岛等在提供旅游体验

方面的有限性,不仅无法激起观众的旅行欲望,甚至

也难以使当地人产生地方认同[39]。其后,Thelen等

再次以该晨间剧为例,强调了包括粉丝在内的各方

利益相关者的协商、多样性、共同参与并嵌入长期发

展规划当中是电影旅游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关键因

素[40]。这表明,内容旅游框架下的影视旅游特别注

重粉丝(内容旅游者)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

强调粉丝与地方的协同作用、共同参与旅游地建设。

同时,地方也必须创造出足够真实且具有吸引力的

叙事和景观,才能使旅游者真正进入内容作品的叙

事世界,获得“超真实”的旅游体验[41]。

3.2 历史文化内容旅游

将历史文化视为一种内容形式,实现了传统与

现代元素的恰当混合[42]。Seaton等提出了内容旅

游六大模式,其一就是基于日本民间文学和历史诗

歌作品产生 的 “经 典 型 内 容 旅 游”(canonizedcontentstourism),其二则是由实际的历史人物或叙事

产生的“遗产和/或内容旅游”(heritageand/orcontentstourism)[19]31-33。这些与历史相关的文学作

品、人物、事件、地点等经过现代媒体手段的重构或

二次创作,成为各种形式的流行文化内容[43]。这使

得历史内容或叙事以一种娱乐化的形式“活”在当

下,甚至被纳入市场化进程并创造出新的文化。内

容旅游者往往倾向于采取更积极的态度和立场去看

待这些在代际上已经远离自己的内容,并且通过各

种富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方式转化为积极旅游体

验[21]3。

前往著名作家的出生地、工作或生活的地方以

及与文学内容相关联的地方旅游往往被视为普遍意

义上的文学旅游,而这种文学旅游和内容旅游框架

下的文学旅游的区别在于:前者中作者及其文学作

品是旅游者唯一的兴趣对象,而后者则是将作者的

生活和小说以及所有衍生作品、相关地点和改编作

品结合在一起形成整个叙事世界[44]2。作为原作的

文学作品,等同于被文字化的叙事世界而存在[45],

例如日本作者矢代和夫以日本真田家族的历史为基

础,创作出了《真田三代记》,其后衍生出池波正太郎

的历史小说《真田太平记》(1985年被制作成大河剧

播出,2016年再度被制作成大河剧《真田丸》),同时

还以动作游戏、剧场动画、音乐剧的形式被多次再创

作与传播。真实的历史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被重构

和改造,旅游者在由此形成的“真田家族世界”的宏

大叙事中,在“虚构的内容世界”和“作为史实的真田

的历史”之间相互参照[46]。在此过程中,旅游者已

经不再是单纯的文学旅游者,而是成了含义更为广

阔丰富的内容旅游者。

当文学旅游被置于内容旅游框架下,在一定程

度上会同影视旅游发生联系。英国著名小说家简·

奥斯汀的作品被大量改编为影视剧,与奥斯汀本人

127

彭 丹等:日本内容旅游发展研究述评及启示 研究进展

第133页

有关的地点、小说中的人物、叙事和场景以及改编影

视作品的拍摄/取景地,构成了一个宏大的“奥斯汀

世界”。在这个叙事世界中,内容旅游者既可以进行

文学旅游(前往与作者或小说相关地点旅行),也可

以进行影视旅游(前往影视作品拍摄地旅行)。因

此,当内容在不同平台上传播时,对消费者的吸引力

已不囿 于 单 个 作 品,而 在 于 多 个 作 品 产 生 的 “世

界”[21]5。法国著名作家马塞尔 · 普鲁斯特及其文

学巨著《追忆似水年华》同样引起了广泛的内容旅

游。小说中与普鲁斯特相关的两个主要地点Illiers-Combray和 Cabourg构筑起了联系普鲁斯特的

“真实世界”与小说“虚构世界”的桥梁,通过场景布

置与普鲁斯特形象元素的广泛运用,为旅游者打造

了集神圣性与商业性一体的“朝圣之路”,使他们得

以沉浸在普鲁斯特的文学世界当中[44]4。

除小说外,其他文学体裁也能够成为内容旅游

的诱因,如诗歌。在公元8世纪诞生的《万叶集》的

影响下,全日本共设立37个万叶植物园专门展示该

诗集中出现过的植物[17]1。这些植物园有些为独立

设置,有些则附属于宗教机构(神社或寺庙)、博物

馆、公园或大型植物园。这些为吸引游客而设置的

设施或机构,成为文学内容旅游的刺激因素。以历

史诗歌等文学资源为依托,植物园成为一种不同寻

常的内容旅游设施。旅游者在此过程中专注于诗歌

中提到的对象以及外部环境的刺激,而不是文学作

品本身[17]13。

3.3 内容旅游的跨文化视角

内容旅游在广义上可被视为任何历史时期由流

行文化引致的任何旅游[19]10,内容旅游现象或旅游

实践可能存在于所有社会和文化中[22]7,这意味着

内容旅游概念可以超越日本,实现多文化属性的扩

展[5]4。过往研究大多在彰显日本文化独特性背景

下探讨内容旅游问题,但也有少部分研究为获得多

样化和异质性的声音,从跨文化或跨民族视角来审

视内容旅游的实践与影响。山村高淑探讨了台湾地

区以日本动漫为创意来源的 KRT Girls

② 项目的创

作与多媒体传播历程,从最初的虚拟形象到以此为

基础创作的日文轻小说,再到在日本的跨国界传播

和由此带来的台湾入境旅游的增长,成为内容旅游

实践的国际传播和境外创造性粉丝形成的典型案

例[7]12-24。这说明,形成创造性粉丝的理念在国际

上是适用的,内容旅游文化是可以跨国界传播的。

内容旅游的跨国界传播效应使其成为日本政府

实施国际宣传战略的重要工具。自2012年起,内容

旅游就已经被日本政府纳入“酷日本”(CoolJapan)

战略,通过支持电影、电视剧、动画、漫画等文化产业

的发展,使其成为对外展示日本国家品牌与形象的

工具[47]。作为回应,日本流行文化尤其是动漫文化

成为部分国家文化版图中的一部分,例如法国动漫

爱好者在接收日本动漫内容的基础上,基于共同的

旅游想象形成了“粉丝社区”(fanscommunity),触

发了前往日本的“媒体朝圣”(mediapilgrimage)之

旅[20]1-15。Nanjangud讨 论 了 内 容 旅 游 背 景 下 “宝

莱坞旅游”在日本的发展,虽然早期宝莱坞电影中经

常出现与日本相关的内容和元素,甚至前往日本拍

摄取景,但引起的内容旅游效应并不显著,印度赴日

旅游持续低迷,这主要是因影片过于陈旧以及与日

本实际形象不符所致[48]。

内容旅游的跨文化视角同样适用于日本旅游者

的跨国朝圣。日本拥有独特的流行文化,这些异质

性文化同西方文化在对立之间,通过自我投射、文化

占有或杂交等机制,以一种跨国身份或“国际化”表

现形式相互作用和融合[49],促使日本动漫迷走出国

门前往西方朝圣。Hernández-Pérez研究了前往英

国 FosseFarmhouse(日本动漫《黄金拼图》角色爱

丽丝家原型)的日本内容旅游者的朝圣活动,发现他

们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英国“国家品牌”及其

“图像传统”(iconographictradition,如提及英国就

会想到花园、农舍建筑及英式早餐等)的影响,而国

家品牌主要来源于英国的视觉遗产以及其他各种形

式的跨国流行文化集合[1]1530。跨国内容旅游者不

仅会受到流行文化内容本身的影响,同时还会受到

该国刻意营造的叙事内容与氛围的影响,产生高度

的情感接触与交流。

4 内容旅游研究评价

4.1 研究意义

尽管内容旅游概念于2005年才被正式提出,但

这一概念的提出对理解混合媒体时代下各类流行文

化与旅游地之间的关系以及旅游者的跨媒体体验具

有重要意义,这从日本学者近年来取得的研究成果

128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3期

第134页

中可见一斑。

(1)解释边界的广泛性。跨媒体时代下媒体组

合形式日益多样化,内容创作者为适应时代发展与

受众需求,往往会将相同的人物、叙事进行多种媒体

形式的呈现(例如将小说同时改编成动漫、电影、游

戏等)。根据传统方式将这些旅游驱动因素按照媒

体形式细分,则会出现动漫旅游、影视旅游、文学旅

游等旅游消费形态。若这些内容以组合媒体的形式

出现,使用上述仅聚焦于诱发旅游的特定单一媒介

进行的分析方法则显得有些束手无策。为此,需要

将这些以多种流行文化形式呈现出来的作品引起的

旅游现象用一个更具包容性的概念加以统称。内容

旅游关注的重点是作品中的“内容”,即叙事、人物、

地点和其他创造性元素,而不是媒体形式本身,这直

接避免了混合媒体时代下对引发游客行为起决定性

作用的电影、电视剧或动漫之间的复杂区分,更适用

于研究旅游者在以电影、电视剧、动漫、游戏、小说等

各类媒体形式为媒介的叙事世界与以物理场所为媒

介的叙事世界之间的相互参照和确认行为[22]5。这

表明,即使叙事世界无限扩展,内容旅游也具有持续

性的解释力量。

(2)解释力度的持久性。内容旅游是一个跨越

世代和文明的理论,它可以追溯至公元8世纪的诗

歌旅游,甚至更为古老的宗教朝圣活动,而其他诸如

影视旅游、动漫旅游等形式的媒体旅游都是数字时

代的产物。此外,内容旅游并不局限于特定文化,跨

文化视角下的内容旅游研究往往能带来许多新发

现。内容旅游的细节会因国家或地区而异,但更广

泛的行为是普遍存在的。未来生产和消费流行文化

作品的技术以及旅游形式必然会发生改变,内容旅

游模式也会不断演化,但其本质仍将植根于人类千

百年来的“故事旅行”行为,也即内容创作者们通过

各种形式的内容作品“讲故事”,潜在旅游者被故事

感动而产生旅行动机并付诸行动,将作品中出现的

“圣地”视为保存和承载作品重要叙事的方式[19]99。

因此,无论现代社会如何变迁,通过消费流行文化作

品而赋予该地意义和故事,以及为进一步了解这些

内容而产生去该地旅游的决定,都使得这趟旅途成

为内容旅游[50]。

4.2 研究不足

(1)缺乏理论积累与动态性观点。目前,日本学

界已有成果以案例研究为主,专注探讨由特定流行

文化作品形式引发的内容旅游发展经历、参与主体、

主要模式与结果。虽然相关成果有进一步丰富的趋

势,但大多数的研究仍集中在山村高淑和 Seaton等

本领域开创性学者设定的研究框架内进行,而无意

系统分析内容旅游的性质、机理、外延等根本性问

题,进而影响理论积累与进一步深入探索,理论意义

尚未明晰,这是本领域面临的首要问题。流行文化

形塑了内容旅游,但流行文化在本质上是短暂的,会

随着媒体趋势而迅速消长。为此,相关研究不应固

定于特定的研究视角或范式,有必要采用动态性观

点注视流行文化前沿,发掘其在对象更新及方法论

积累上的潜力。

(2)难以量化。内容旅游研究者并没有试图从

游客数量或经济影响等方面进行量化,皆因内容旅

游往往同其他形式的旅游行为纠缠在一起,同时它

自身也渗透到各种旅游行为中,无法对其进行孤立

研究,因此也无法以传统的方式量化。这在部分研

究者看来,内容旅游还是一个较为模糊的概念,并对

其实用性存疑。因此,未来还需努力加强对内容旅

游研究方法的拓展与完善,在传统方法无法量化的

情况下,从长远的历史性视角出发,将研究重点放在

流行文化内容与目的地生命周期上,以旅游趋势研

究替代传统的数理量化研究。但是,对于某些可以

量化的方面,如内容旅游的社会影响会因内容作品

或媒体形式等方面而异,可以通过社会调查与开发

模型来衡量。

(3)跨学科研究不足。内容旅游本身是一个含

义广延的概念,包含各种形式的媒体诱导旅游,甚至

还包括广告、旅游节目、时事等诱发的旅游,因此无

论在研究视角、理论建构或方法论等方面都应体现

出跨学科思想。但遗憾的是,目前这些方面的理论

推进与研究成果仍然寥寥无几。内容旅游是流行文

化与旅游互动的产物,其中旅游者的互动行为会给

目的地带来新的意义,人类学视角下的“游客表演”

行为已经引起了部分研究者的关注[51],但同样也可

以将社会学、传播学等学科理论应用到内容旅游框

架当中。如社交软件和网站对内容旅游者具有极其

重要的意义,研究者可从传播学角度出发,探讨目的

地营销人员是如何利用相关策略刺激或鼓励旅游者

在社交网站上分享旅游经历以保证目的地具有持续

129

彭 丹等:日本内容旅游发展研究述评及启示 研究进展

第135页

的信息流[52],或从旅游者行为中表现出的强烈自我

呈现意图出发,利用媒介社会学原理剖析这些意图

产生的社会深层原因。

4.3 研究启示

日本内容旅游的成功经验表明,只要当地具备

吸引性内容,几乎任何地点都可能成为内容旅游目

的地,这为我国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和旅游业可持

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内容旅游在我国已经形成

雏形,近年来部分优秀影视作品的推出引发了一定

规模的内容旅游现象,如因网剧《隐秘的角落》引起

的湛江赤坎老街旅游热,该案例在一定程度上成为

我国本土因影视剧引起持续性内容旅游现象的典

型。这意味着,地方旅游业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先

天旅游资源,流行文化的塑造作用也不容小觑。

(1)将挖掘地方特色与识别流行文化元素相结

合。落后地区想要通过旅游带动地域振兴,必须在结

合地方实际与特色,挖掘地方(真实/虚拟)故事或意

义的同时,以敏锐的视角捕捉当前的流行文化元素,

并尽可能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创造出高质量、符合

大众群体文化兴趣的内容作品,因为是旅游者的动机

决定了该地能否成为真正的内容旅游目的地。

(2)为创造性行为的发挥培养环境与条件。内

容旅游不仅有效整合地方资源,帮助生活区/旅游区

最大程度发挥其旅游潜力与发展活力,同时还倡导

旅游者发挥能动性、创造性实现主客体互动,这有助

于同当地社区形成情感联结,在弱化心理隔阂的同

时增强归属感和认同感[3]129。为此,地方应该充分

发挥内容旅游理念,鼓励粉丝超越游客角色,为他们

最大程度地提供参与途径,帮助他们开展与地方社

区多样化的互动,进一步扩展原创内容的叙事世界,

使其产生情感认同并成为社 区 资 产 的 一 部 分[53]。

另外,叙事世界的扩展可能使得当地作为内容旅游

目的地的吸引力不断增强,甚至进一步促进目的地

社会景观的更新、维护与再生产,这是克服过度旅游

与实现可持续发展最根本且有效的方法。

(3)培养目的地社区居民的情感联结。目的地

社区居民的态度与行为直接影响内容旅游者的旅游

体验,要实现可持续旅游,关键还要让居民自己成为

粉丝群体的一员,对原创内容作品产生真实情感,面

对来访旅游者能够用自己的语言热情地讲述其中的

乐趣,实现“外部内容内部化”,从而获得内容粉丝的

信赖[54],加深对目的地及原创作品的情感认同。

5 结语

信息社会下的内容旅游是一种交流创造型旅

游,通过共享内容促进了面对面交流,丰富了人、物、

内容之间的关系,再从中创造出新的文化,这使得内

容旅游成为日本地域振兴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梳

理与总结日本内容旅游研究的发展历程与研究方向

和主题,在肯定其重要意义的同时,也分析了当前研

究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指出了未来可能的努力方向。

但囿于作者本人的语言能力及理论水平,在面对大

量复杂外文文献尤其是日文文献时,可能存在理解

上的偏差与不足,在文献搜索与梳理总结方面也难

以做到系统全面,这是本文局限所在。总之,内容旅

游作为一个新兴领域,虽然发展历程较短,在理论框

架与方法论等方面尚存不足,但不可否认,内容旅游

的存在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

象,具有重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影响,未来仍将是

一个重要的、值得深耕的领域。

注释

①“绘马”是日本寺庙和神社中用以祈福许愿的木牌,最初因

木牌的一面绘有一匹骏马而得名,后演变为多种多样的图

案,“痛绘马”则指画有动漫、游戏相关人物或场景的绘马。

同样,“痛车”指将自己喜爱的动漫作品相关元素用贴纸或

喷漆等方式装饰而成的车辆。

②KRTGirls全称“Kaohsiungrapidtransitgirls”,即高捷少

女,是台湾高雄捷运的虚拟代言人。

参考文献

[1] HERNÁNDEZ-PÉREZ M.OtakutouristsoutofJapan:Fictionality,sharedmemories,andtheroleofnationalbrandingintheJapanesepilgrimagesofanime

fansinthe United Kingdom[J].Journalofpopular

culture,2019(6):1512-1535.

[2] 李志飞,张晨晨.场景旅游:一种新的旅游消费形态

[J].旅游学刊,2020(3):7-9.

[3] 朱鹏,董建辉,吴明鑫.日本内涵旅游开发及其在云南

的实践[J].广西民族研究,2019(2):122-129.

[4] YAMAMURAT.Contentstourismandlocalcommunityresponse:Lucky Starandcollaborativeanime-inducedtourismin Washimiya[J].Japanforum,2015

130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3期

第136页

(1):59-81.

[5] BEETONS,YAMAMURA T,SEATONP.Themediatisationofculture:Japanesecontentstourism and

popculture[C]//SCARLESC,LESTERJ.Mediating

thetouristexperience:from brochurestovirtualencounters.Farnham:Ashgate,2013:139-154.

[6] SABREC.Contentstourism andfieldworkin Akihabara:anethnographicapproach[J/OL].Thetheory

andpracticeofcontentstourism,2015:27-33[2020-12-

11].https://eprints.lib.hokudai.ac.jp/dspace/handle/2115/58306.

[7] YAMAMURAT.Contentstourismandcreativefandom:theformationprocessofcreativefandomandits

transnationalexpansionin a mixed-media age[J].

Journaloftourism andculturalchange,2020(1):12-

26.

[8] 日本国土交通省,経済産業省,文化庁.映像等コンテ

ンツの制作·活用による地域振興のあり方に関する

調査 [EB/OL].(2005-03-01)[2020-11-14].https://

www.mlit.go.jp/kokudokeikaku/souhatu/h16seika/

12eizou/12eizou.htm.

[9] HUSCAP.メディアコンテンツと次世代ツーリズム:

鷲宮町の経験から 考 え る 若者 の 旅 の 動向 と 可能性

[EB/OL].(2008-12-07)[2020-12-11].http://hdl.

handle.net/2115/34999.

[10] HUSCAP.アニメーション作品が観光振興に与える

影響に関する研究.その1,アニメ聖地巡礼の誕生と

展開[EB/OL].(2008-11-23)[2020-12-03].https://

eprints.lib.hokudai.ac.jp/dspace/handle/2115/

34972.

[11] HUSCAP.アニメーション作品が観光振興に与える

影響に関する研究.その2,埼玉県鷲宮町における

「らき☆すた」聖地巡礼の展開経緯と来訪者動態に

つい て [EB/OL].(2008-11-23)[2020-12-03].https://eprints.lib.hokudai.ac.jp/dspace/handle/

2115/34973.

[12] HUSCAP.埼玉県鷲宮町 に お け る「ら き ☆ す た」聖

地巡 礼 者 の 属 性 と 旅 行 形 態 に 関 す る 考 察 [EB/

OL].(2008-11-23)[2020-12-03].https://eprints.

lib.hokudai.ac.jp/dspace/handle/2115/35001.

[13] 岡本健.アニメ聖地における巡礼者の動向把握方法

の検討:聖地巡礼ノート分析の有効性と課題につい

て[J/OL].観 光 創 造 研 究,2008,2:1-13[2020-12-

03].https://eprints.lib.hokudai.ac.jp/dspace/handle/2115/34672.

[14] 山村高淑.アニメ·マンガで地域振興は可能か?:各

地の試みから見たコンテンツツーリズムの可能性

と 課 題 [EB/OL].(2011-03-30)[2021-09-07].https://eprints.lib.hokudai.ac.jp/dspace/handle/

2115/45079.

[15] MASON M.DishingoutSilverSpoon:agricultural

tourismintheTokachi-ObihiroareaofHokkaido[J].

Internationaljournalofcontentstourism,2016(2):

31-43.

[16] SUGAWA-SHIMADA A.Playing with militarism

in/withArpeggioandKantaiCollection:effectsof

shōjoimagesinwar-relatedcontentstourisminJapan

[J].Journalofwar& culturestudies,2019(1):53-

66.

[17] MCAULEYTE.ViewingaMyriadLeaves:Man’yō

BotanicalGardensinJapan[J].Internationaljournal

ofcontentstourism,2016(2):1-16.

[18] SUZUKISCJ.Yōkai monsters atlarge:Mizuki

Shigeru'smanga,transmediapractices,and (lackof)

culturalpolitics[J].Internationaljournalofcommunication,2019,13:2199-2215.

[19] SEATONP,YAMAMURA T,SUGAWA-SHIMADA A,etal.ContentstourisminJapan:pilgrimages

to\"sacredsites\"ofpopularculture[M].NY:Cambria

Press,2017.

[20] SABREC.Frenchanimeand mangafansinJapan:

pop culturetourism,media pilgrimage,imaginary

[J].Internationaljournalofcontentstourism,2016

(1):1-19.

[21] SEATONP. War,popular culture,and contents

tourisminEastAsia[J].Journalofwar & culture

studies,2018(1):1-7.

[22] GRABURN N,YAMAMURA T.Contentstourism:

background,context,and futureintroduction[J].

Journaloftourism andculturalchange,2020(1):1-

11.

[23] YAMAMURAT,SEATONP.Contentstourismand

popculturefandom:transnationaltouristexperiences

[M].Bristol:ChannelViewPublications,2020.

[24] ONO A,KAWAMURA S,NISHIMORI Y,etal.

AnimepilgrimageinJapan:focusingsocialinfluences

asdeterminants[J].Tourism management,2020,76:

103935.

[25] 张文迪.秋叶原:东京御宅文化之巅[J].广 告 大 观

(综合版),2013(3):110-113.

131

彭 丹等:日本内容旅游发展研究述评及启示 研究进展

第137页

[26] KIRILLOVA K,PENG C,CHEN H.Animeconsumermotivationforanimetourismandhowtoharnessit[J].Journaloftravel& tourism marketing,

2018(2):30-43.

[27] 山村高淑.アニメ聖地の成立とその展開に関する研

究:アニメ作品「らき☆すた」による埼玉県鷲宮町の

旅客誘致に関する一考察[J].国際広報メディア観

光学ジャーナル,2008,7:145-164.

[28] 石苑.打破次元之壁:日本“圣地巡礼”的行为方式及

成因研究[J].艺术广角,2018(5):4-11.

[29] 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朱志焱,潘琪,译.北京:三

联书店,1983:337-356.

[30] 莫斯可.传播政治经济学[M].胡正荣,译.北京:华

夏出版社,2000:253.

[31] 小新井涼.コスプレイベントでの<リアルでフィク

ションを再現するための見立て>について:TOYAKOマンガ·アニメフェスタを事例に[J].Internationaljournalofcontentstourism,2019,4:45-59.

[32] 岡本健.コンテンツ·アニメ聖地巡礼·観光創造:

『n次創作観光』を手掛かりにコンテンツツーリズ

ムと 地 域 社 会 を 考 え る [EB/OL].(2017-10-06)

[2021-09-06].https://eprints.lib.hokudai.ac.jp/

dspace/handle/2115/52730.

[33] 郝小斐,张骁鸣,麦娉恬.圣地巡礼旅游者的行为特

征及其同源情感研究:以动漫电影《你的名字。》为例

[J].旅游学刊,2020(1):95-108.

[34] 張慶在.コンテンツツーリズムとしてのポップカ

ルチャーイベント:TOYAKOマンガ·アニメフェス

タの事例 を 通 し て[J].Internationaljournalofcontentstourism,2017(2):45-52.

[35] 李佳瑶.日本文化审美下的新海诚动画电影:以《你的

名字。》为例[J].当代电影,2017(7):194-196.

[36] SEATONP.OnthetrailofTheLastSamurai(III):

Himejiand Kagoshima[J].Internationaljournalof

contentstourism,2019,4:32-44.

[37] ROESCHS.Theexperiencesoffilmlocationtourism

[M].Bristol:ChannelViewPublications,2009:200.

[38] SEATONP,YAMAMURAT.Japanesepopularcultureandcontentstourism-introduction[J].Japanforum,2015(1):1-11.

[39] SCHERERE,THELEN T.Oncountrysideroadsto

nationalidentity:Japanesemorningdramaseries(asadora)andcontentstourism[J].Japanforum,2017(3):

1-24.

[40] THELENT,KIM S,SCHERER E.Film tourism

impacts:a multi-stakeholderlongitudinalapproach

[J].Tourismrecreationresearch,2020(3):291-306.

[41] 蔡礼彬,薛勋月.圣地巡礼旅游的后现代主义真实剖

析:以日本 仙 台 市 为 例 [J].旅 游 论 坛,2020(3):90-

102.

[42] ERGIN M,SHINOHARA C.Neo-Ottomanism and

CoolJapanincomparativeperspective[J].NewperspectivesonTurkey,2021,65:27-48.

[43] YAMAMURAT.Popculturecontentsandhistorical

heritage:caseofheritagerevitalizationthrough`contentstourism'inShiroishicity[J].ContemporaryJapan,2018(2):144-163.

[44] SABREC.Betweenliterary tourism and contents

tourism:MarcelProustandhismadeleineasatourist

attraction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ents

tourism,2017,2:1-11.

[45] 山村高淑.何が聖地巡礼を生み出すのか?:フィク

ションにリアリティを与える≪ 二つの力≫につい

て[EB/OL].(2020-06-19)[2020-12-03].https://

eprints.lib.hokudai.ac.jp/dspace/bitstream/2115/

78666/1/20200619_yamamura.pdf.

[46] 山村高淑.創造性とコンテンツ·ツーリズムをめ

ぐる若干の随想[J].CATS叢書:観光学高等研究セ

ンター叢書,2017(3):25-32.

[47] FUNCKC.`CoolJapan'-ahotresearchtopic:tourism

geographyinJapan[J].Tourism geographies,2018

(1):187-189.

[48] NANJANGUDA.BollywoodtourisminJapan:currentchallenges,potentialdirecti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ofcontentstourism,2019,4:1-11.

[49] LU AS.The manyfacesofinternationalizationin

Japaneseanime[J].Animation,2008(2):169-187.

[50] JANGKJ.TheAnohanaRocketattheRyūseiFestivalandMenma'sWish:contentstourismandlocaltradition[C]//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ntents

tourism,2015:51-56.(2015-03-16)[2020-12-11].https://eprints.lib.hokudai.ac.jp/dspace/handle/

2115/58310.

[51] TILLONEN M. Constructing and contesting the

Shrine:touristperformancesatSeimeiShrine,Kyoto

[J].Religions,2021(1):19.

[52] TUNGV W S,LEES,HUDSONS.Thepotentialof

animefordestinationmarketing:fantasies,otaku,and

thekidultsegment[J].Currentissuesintourism,

2019(12):1423-1436.

132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3期

第138页

[53] HARRINGTONCL.Creativityandageinginfandom[J].Celebritystudies,2018(2):231-243.

[54] 山村高淑.地方自治体はコンテンツツーリズムと

どう向き含うべきか:その課題と可能性から[J].地

方自治職員研修,2016(12):18-20.

ReviewandEnlightenmentofResearchon

ContentsTourismDevelopmentinJapaninRecentYears

PengDan

1,ZhangZiyan

2

(1.TourismCollege,HunanNormalUniversity,Changsha410081,China;

2.AcademicAffairsOffice,GuangzhouNanfangCollege,Guangzhou510970,China)

Abstract:Attheendofthe20

thcentury,popculture'sdevelopmentandmodernmedialedtothebirthof

contenttourism.ContenttourismoriginatedinJapan,havingundergonethestagesofexploration,establishment,andexpansion.Contenttourismcanbebroadlydefinedintwodimensions,popculturalcontent

andhistoricalculturalcontent,theformerincludinganimeandfilmculture,whilethelatterincludinghistoricalliteratureandevents.Popcultureinfluencefromanimation,film,television,andevengames,novelsandotherformsofmediaprovidesimportantincentivetriggersforcontenttourism.Inthislight,the

cross-culturalframeworkofcontenttourismisanewdevelopmentcreatedunderatransnationalcontext

thatemphasizesitspromotionalvalueandtransmissibility.ThissystematicreviewfocusesonJapan'sexistingresearch,whichismainlyconcernedwithpopularculture,historicalcultureandcross-culturalvision,

withresultsformingatheoreticalfoundationforcontenttourismresearchaswellasexplorationofmethodologies.Overall,existingresearchoncontenttourismcurrentlylackssystematicity,whichisdifficultto

quantifyandlacksinterdisciplinaryresearch.Futureresearchwillneedtoaccumulatetheoreticalbasisand

increasemulti-disciplinarypenetrationtoenhancetheusabilityofresearchconclusionsinsolvingpractical

issues.Additionally,thesuccessofcontenttourism inJapanprovidesausefulexampleforcultural

tourismdevelopmentinChina.

Keywords:contenttourism;popularculture;mixedmedia;narrative;Japan

[责任编辑:连云凯]

133

彭 丹等:日本内容旅游发展研究述评及启示 研究进展

第139页

2023年5月

第16卷 第3期

doi:10.15962/j.cnki.tourismforum.202303037

http://gllylt.cbpt.cnki.net

【书评】

群岛旅游资源价值的再认识

———评《群岛旅游资源非使用价值估值研究》

王 辉

(辽宁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784(2023)03-0134-03

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

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

洋、经略海洋,推动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

就”;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青岛时再次强

调“建设海洋强国,必须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

经略海洋,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事实上,“关心

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核心思想就是要“保护和

可持续利用海洋和海洋资源以促进可持续发展”。

海洋和海岸系统覆盖了地球表面的70%,具有广泛

的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近

年来,我国海洋旅游业发展迅猛。2009-2019年,

我国海洋旅游业增加值由3725亿元增加到18086

亿元,增长了3.86倍(同期全国海洋生产总值增长

了1.80倍);相应地,海洋旅游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

总值比例由12%增至20%,提高了8%。海洋旅游

业已发展成为我国海洋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科学

有效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海洋旅游资源以促进海洋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至

关重要。对海洋旅游资源进行非市场价值评估,将

有助于提升决策者判定在海洋旅游资源保护和管理

方面支出和投资的有效水平,进而为实现海洋旅游

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群岛是一种吸引游客的特色资源,许多世界著

名的旅游度假胜地在群岛地区。我国是一个海洋大

国,大陆和岛屿海岸线达32000km,据最新统计共

有海岛11000余个,有长山群岛、庙岛群岛、舟山群

岛、川山群岛、万山群岛、三亚附近岛群等多个旅游

业已形成一定规模的群岛或岛群。群岛旅游资源易

受到台风等极端天气和旅游业发展的影响,需要不

断地对其进行保护或恢复。对群岛旅游资源进行非

市场价值评估,是对其进行保护或恢复成本—收益

分析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如何科学有效地对群岛

旅游资源进行非市场价值评估,是目前学术界亟待

解决的重要问题。群岛旅游资源非市场价值包含使

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其中,前者是指人们与群岛旅

游资源或栖息地的互动和群岛旅游资源的实际使

用,主要与消费者剩余和现实娱乐使用有关;后者则

涉及人们偏好,与非使用满足收益有关,具体包括存

在价值、遗赠价值和选择价值。目前,非市场价值评

估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陆地系统,而对海洋系统的

关注则相对不足。国内有限的成果集中在海滩、湿

地、生物多样性等研究方面,而对海洋地质遗迹、珊

瑚礁等典型海洋旅游资源的关注则较为欠缺。

青岛大学肖建红教授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134

[收稿日期]2023-03-11;[修回日期]2023-04-28

[作者简介]王辉(1975-),女,辽宁葫芦岛人,博士,辽宁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

海岛旅游、国家公园。

第140页

(17BGL247)、山东省海洋“精品旅游”创新团队项目

(057)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19M662308)

等课题的资助下,运用条件价值评估法(Contingent

ValuationMethod,CVM),选 择 山 东 庙 岛 群 岛、浙

江舟山群岛、海南三亚及其附近岛屿等三个典型群

岛旅游目的地作为案例地,选取海滩、海洋地质遗

迹、海洋文化、珊瑚礁等四种代表性海洋旅游资源作

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多案例地、多种海洋旅游资源和

大样本量数据的群岛旅游资源非使用价值估值研

究。成果于2022年1月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

版,著作分为四篇、十二章,内容主要包括群岛旅游

资源非使用价值估值比较和群岛旅游资源非使用价

值评估嵌入效应问题两大方面。

目前,CVM 已 被 广 泛 应 用 于 海 洋 生 物、珊 瑚

礁、海滩等海洋资源的非市场价值评估中,研究案例

地主要聚焦于日本、墨西哥、中国、瑞典、英国、美国、

塞舌尔群岛、亚速尔群岛等。肖建红教授在著作中

对基于 CVM 的海洋旅游资源非市场价值评估相关

研究成果进行了详细梳理,总结出目前研究成果的

5个方面特征:一是从成果分布来看,国外研究相对

成熟并主要以由海岛、群岛或海岸带组成的海洋公

园、海洋保护区或小岛屿国家为研究对象,评估相关

区域内海洋旅游资源的非市场价值,而国内相关成

果较少并主要集中在对群岛旅游景区、滨海城市的

海洋公园或海水浴场等单个案例或单一资源研究

中;二是从资源类型来看,当前研究主要聚焦在珊瑚

礁、海滩或海洋生物三类海洋旅游资源的分析上,且

多数文献只关注一类海洋旅游资源,而对两类及以

上海洋旅游资源非市场价值的评估和对比分析则少

有文献涉及;三是从调查对象选择来看,当前研究的

调查对象主要以游客或居民等单一调研对象为主,

缺乏以游客和居民为共同调研对象的系统性研究成

果;四是从评估内容来看,当前研究主要以评估使用

价值(门票收入、潜水收益、游憩价值、使用费、保护

基金等)和非市场价值(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为

主,而鲜有文献对海洋旅游资源非使用价值进行专

门性、系统性的探索评估;五是从调查样本量来看,

现有研究样本量多在1000份以内尤其以500份以

内居多,而基于大样本数据如2000份以上的评估

研究则尤为欠缺。事实上,大样本数据分析在揭示

公众偏好方面更具可靠性和精准性,而样本规模过

小则不利于基于样本统计意义的典型规律的揭示。

接着,著作提出当前基于 CVM 的海洋旅游资源非

市场价值研究成果存在案例地及资源类型单一、样

本规模相对较小且代表性不足以及非使用价值专题

研究欠缺等问题,亟待基于多案例地、多种资源和具

有大样本数据支撑的海洋旅游资源非使用价值专门

性研究的推进。对上述研究成果的详细梳理和总结

评述,更加突显了该著作研究的价值和意义。该著

作主要贡献体现在:

第一,群岛旅游资源非使用价值的界定。著作

中群岛旅游资源非使用价值是指其可持续存在、子

孙后代使用或自己未来使用的价值,分别对应于存

在价值、遗赠价值和选择价值。具体地,存在价值是

指保护群岛旅游资源的职责或责任感,被定义为保

护群岛旅游资源永续存在的支付意愿;遗赠价值是

指为未来一代保护群岛旅游资源的重要性,被定义

为将群岛旅游资源遗赠给后代而产生满足感的支付

意愿;选择价值是指自己等利益相关者想有未来使

用群岛旅游资源的选择,被定义为保持可能未来使

用机会的支付意愿。

第二,多种调查问卷开发设计和跨区域大样本

量调 查。著 作 参 照 美 国 国 家 海 洋 和 大 气 管 理 局

(NOAA)提出的非使用价值评估 15 条指导方针,

并结合群岛旅游资源的特征,开发了群岛旅游资源

非使用价值评估和嵌入效应问题研究的25种调查

问卷。问卷分为群岛旅游资源研究范围及基本信

息、核心估值问题、人口社会特征等3个主要部分。

调查采用面对面调查方式,调查地点选择了3个群

岛案例地的10个典型旅游海岛和2个典型旅游海

湾的核心景区和社区(村),预调查和调查时间累计

持续5个 多 星 期,3 个 群 岛 案 例 地 共 获 得 了 超 过

6000份有效问卷。同时,问卷设计和调查实施过

程中采用了控制假想偏差、信息偏差、抗议性反应偏

差、引导方式偏差等主要偏差的方法。著作为多案

例地、大样本量问卷调查和非市场价值估值研究提

供了经验借鉴。

第三,群岛旅游资源非使用价值估值比较。著

135

王 辉:群岛旅游资源价值的再认识 书评

第141页

作基于庙岛群岛、舟山群岛和三亚及其附近岛屿的

居民和游客问卷调查数据,运用 OLS、区间回归模

型、分 位 数 回 归 模 型、定 序 logit模 型、广 义 定 序

logit模型等进行计量分析,比较研究了公众对保护

海滩、海洋地质遗迹、海洋文化和珊瑚礁等典型海洋

旅游资源非使用价值支付意愿的偏好。著作研究结

果表明:公众对保护4种典型海洋旅游资源非使用

价值的支付意愿具有显著差异性,即不同资源类型

非使用价值的支付意愿不同;公众不但能够感知到

海洋旅游资源非使用价值的存在,还能够识别出不

同类型海洋旅游资源差异化的非使用价值;公众保

护海洋相对稀缺型旅游资源(海洋地质遗迹、海洋文

化、珊瑚礁)非使用价值比保护海洋相对充裕型旅游

资源(海滩)非使用价值的平均支付意愿高;公众保

护海洋人文旅游资源(海洋文化)非使用价值比保护

海洋自然旅游资源(海滩、海洋地质遗迹、珊瑚礁)非

使用价值的平均支付意愿高。著作研究揭示了我国

公众保护海洋旅游资源非使用价值的偏好,为海洋

旅游资源非使用价值的存在性提供了实验证据,也

为将非使用价值纳入我国海洋旅游资源保护或恢复

工程成本———收益分析中的必要性提供了理论支

撑。著作为群岛旅游资源非市场价值估值研究、保

护政策制定及 CVM 有效性、可靠性检验提供了新

思路。

第四,群岛旅游资源非使用价值评估嵌入效应

问题。著作基于庙岛群岛海滩和海洋地质遗迹,舟

山群岛海滩、海洋文化和海滩与海洋文化,三亚及其

附近岛屿海滩和珊瑚礁的居民和游客问卷调查数

据,在“群岛旅游资源非使用价值估值比较”研究的

基础上,对基于 CVM 的群岛旅游资源非使用价值

评估嵌入效应问题进行了研究。著作构建了包含嵌

入效应研究方案设计、假设和模型、典型案例和嵌入

效应问题识别的基本研究框架;3个群岛案例地共

设计了25组独立子样本,并提出了27条外部范围

检验假设和18条内部范围检验假设。著作研究证

明了饱和程度、边际效用递减和/或替代效应是海

滩、海洋地质遗迹、珊瑚礁等海洋旅游资源边际支付

意愿增加值大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旗舰资源效

应及预算限制是海洋文化旅游资源边际支付意愿增

加值大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这为数量范围、分

类范围及复合范围嵌入效应的外部范围检验不敏感

提供了依据。著作研究提出:范围检验结果需要更

仔细的考量,一些范围检验结果失败可以用适合的

经济理论来解释,不应该将范围检验作为 CVM 研

究有效性的唯一判断标准;在成本—收益分析中,对

复杂公共物品(如群岛旅游资源)进行整体估值是一

种更为可靠的方法。著作为群岛旅游资源非市场价

值估值研究、群岛旅游资源整体价值与部分价值的

关系研究及 CVM 的范围问题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

方法体系。

著作选择 的 案 例 地:庙 岛 群 岛,又 称 “长 山 列

岛”,位于黄渤海区,是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区北部(原

长岛县)所辖32个岛屿的总称,其典型代表性旅游

资源包括海滩和海洋地质遗迹;舟山群岛,又称舟山

群岛 新 区,位 于 东 海 区,地 处 浙 江 省,有 大 小 岛 屿

2085个,是我国最大的群岛,其典型代表性旅游资

源包括海滩和海洋文化;三亚及其附近岛屿,又称鹿

城,位于南海区,地处海南省,有主要岛屿68个,其

典型代表性旅游资源包括海滩和珊瑚礁。著作中的

3个案例地研究不仅丰富了海岛旅游研究理论和实

践,更为地域发展研究开拓了广阔的视角,为地域海

洋海岛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撑。总

之,著作研究成果为群岛旅游资源非市场价值评估

提供了新视角、新方法和新思路,对政府、企业、高

校、科研院所等的管理者、实践者和研究者具有重要

参考价值。

[责任编辑:吕观盛]

136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3期

第142页

关于成立《旅游论坛》第三届编辑委员会的公告

为进一步提升《旅游论坛》办刊质量,更好发挥编辑委员会对《旅游论坛》办刊的学术指导

功能,经研究并报主办单位桂林旅游学院同意,成立《旅游论坛》第三届编辑委员会。相关人员

组成如下:

主 任:程道品

副 主 任:保继刚 杨莎莎

学术顾问(按姓氏笔画排序):

马 波 马 勇 王 宁 田 里 孙九霞 李丰生 邱汉琴 谷慧敏

吴必虎 肖洪根 张河清 张凌云 林德荣 罗秋菊 姚延波 徐红罡

黄震方 黄松山 谢彦君 戴斌

委 员(按姓氏笔画排序):

马 凌 马晓龙 王 辉 王 莎 王亚娟 文 彤 左 冰 白 凯

厉新建 刘 俊 刘 佳 刘军胜 刘 逸 吕兴洋 陈钢华 陈志钢

李春晓 李咪咪 李 山 李师娜 李艳凝 李 渊 金 鑫 宋 瑞

吴晨光 吴茂英 杨晶晶 杨兴柱 杨 懿 杨 勇 余意峰 张朝枝

张宏磊 张骁鸣 孟 芳 赵书虹 赵 磊 郑丹妮 查建平 高元衡

翁时秀 梁增贤 曹芳东 黄琢玮 黄潇婷 章杰宽 曾国军 粟路军

谢朝武 谢 霞

秘书长:吕观盛

根据工作需要,聘请:

杨莎莎为《旅游论坛》主编。

保继刚为《旅游论坛》执行主编。

吕观盛为《旅游论坛》常务副主编。

陈钢华、梁增贤、刘逸、翁时秀、赵磊、章杰宽为《旅游论坛》执行副主编。

特此公告。

《旅游论坛》编辑部

2023年5月25日

第143页

《旅游论坛》征稿启事

《旅游论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关注旅游发展动态,反映旅游学科研究前沿和热点,报道旅游最新科

研成果,推广旅游发展新理论、新方法、新经验,为提高旅游从业人员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促进旅游科学研

究和旅游事业发展服务。为促进会展与节事旅游的相关学术研究,从2015年起,我刊开设“会展与节事旅游

研究”栏目,该栏目由《旅游论坛》编辑部与中山大学旅游学院会展经济与管理系共同建设,中山大学旅游学

院会展经济与管理系为该栏目学术支持单位,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罗秋菊教授为该栏目主

持人,欢迎各位专家学者赐稿!

为把《旅游论坛》办成具有较高理论水准和学术品位的旅游理论刊物,我们热忱欢迎全国旅游界同仁,有

关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及其他社会各界人士惠赐稿件。

现将本刊投稿要求公布如下:

1.本刊现已采用网上投稿,请登录http://gllylt.cbpt.cnki.net注册投稿。

2.本刊按国际学术期刊惯例,实行双向匿名审稿制度。来稿请遵守正文和作者信息分离原则,即论文部

分(含:标题、中英文摘要、中英文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不得包含任何作者信息。作者有关信息请另

起他页,包括:文章标题、作者姓名、作者简介(含:出生年、性别、籍贯、职称、职务、学历、研究方向等)、作者单

位、详细通信地址、电话、邮政编码及电子信箱。

3.文章的中英文摘要部分要求精简连贯,说明文章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和研究结论。中文

摘要要求200~300字;为方便外文读者更好地了解文章的梗概,英文摘要要求400~500英文词汇。

4.文中若引用他人观点或成果,请在正文的相应位置注明,并将其序号按照文中出现先后顺序列于文

末,作为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分为引用型和阅读型,都需要在所引用正文左上角处一一对照标注。阅读型的

参考文献只需标注序号,格式为:[序号]。引用型的参考文献(特别是加了引号的、多处引用同一文献等),需

要指明来源于所引用参考文献的具体页码,以方便编辑部查对以及读者的阅读,格式为:[序号]页码。

5.请勿一稿多投。

6.本刊对稿件有编辑修改权,不愿修改的请在来稿中声明。

7.本刊已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

库”(维普网),作者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次性给付。如作者不同意将文章编入该数据库,请在来稿时

声明,我刊将做适当处理。

8.稿件一经刊用,即付稿酬并赠样刊。

本刊联系地址:广西桂林市雁山区雁山镇良丰路26 号桂林旅游学院旅齐楼211 室《旅游论坛》编辑部;

邮编:541006;电话:0773-3691702;E-mail:lylt1998@163.com。

《旅游论坛》编辑部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精美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