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5期电子刊

发布时间:2024-3-15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2023年第5期电子刊

3.3 可靠性分析本研究采用SPSS22.0对初始量表进行信度检验以对量表进行提纯和精简。其中,信度检验采用Cronbach'α系数(>0.7)和项目总体相关性(>0.3)作为判断维度和题项可靠性的检验指标(表3)。信度结果表明,各个题项的总体相关系数均大于0.5;整体量表的 Cronbach'α 系数为0.915,文旅资源融合、文旅产品融合和文旅产业融合维度的 Cronbach'α 系数分别为0.943、0.951和0.939,均大于0.8,表明量表具有较高的可靠性,适宜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3.4 探索性因子分析本研究使用SPSS22.0软件对初始量表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表3)。探索性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最大方差正交旋转,经过4次迭代后,提取出3个主成分,KMO 值为0.904(>0.7),Bartlett球形检验为2728.548(p<0.001),累计方差解释率85.88%。此外,各个题项的共同度均大于0.5,旋转成分因子载荷均大于0.7,这表明由12个题项构成的文旅融合量表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根据预设的维度与题项关系,提取出... [收起]
[展开]
2023年第5期电子刊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101页

3.3 可靠性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22.0对初始量表进行信度检

验以对量表进行提纯和精简。其中,信度检验采用

Cronbach'α系数(>0.7)和项目总体相关性(>0.3)

作为判断维度和题项可靠性的检验指标(表3)。信

度结果表明,各个题项的总体相关系数均大于0.5;整

体量表的 Cronbach'α 系数为0.915,文旅资源融合、

文旅产品融合和文旅产业融合维度的 Cronbach'α 系

数分别为0.943、0.951和0.939,均大于0.8,表明量

表具有较高的可靠性,适宜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

3.4 探索性因子分析

本研究使用SPSS22.0软件对初始量表进行探

索性因子分析(表3)。探索性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

分析法和最大方差正交旋转,经过4次迭代后,提取

出3个主成分,KMO 值为0.904(>0.7),Bartlett球

形检验为2728.548(p<0.001),累计方差解释率

85.88%。此外,各个题项的共同度均大于0.5,旋转

成分因子载荷均大于0.7,这表明由12个题项构成的

文旅融合量表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根据预设的维

度与题项关系,提取出的3个主成分分别对应文旅资

源融合、文旅产品融合和文旅产业融合3个因子。

表3 历史文化街区文旅融合量表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

初始量表维度和题项

研究2(n=226)

均值 共同度 因子载荷 方差解释率/%

因子1:文旅资源融合(4个题项,Cronbach'α=0.943)

RI01街区的文化旅游资源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4.88 0.839 0.869

RI02街区的文化旅游资源能够引起我的兴趣 4.88 0.844 0.890 29.04

RI03街区的文化旅游资源能够引起我视觉上的关注 4.93 0.882 0.903

RI04街区的文化旅游资源对我来说很有吸引力 4.93 0.858 0.892

因子2:文旅产品融合(4个题项,Cronbach'α=0.951)

PI01街区设计的文创产品样式别致 5.13 0.876 0.904

PI02街区举办的文旅表演活动增长了我的见识 5.09 0.878 0.899 28.50

PI03街区打造的文旅项目可以满足我文化休闲的需求 5.11 0.875 0.896

PI04总体上,该街区文旅产品的价值很高 5.07 0.868 0.893

因子3:文旅产业融合(4个题项,Cronbach'α=0.939)

II01街区发展文旅产业改善了当地的公共交通条件 5.17 0.867 0.896

II02街区发展文旅产业保护了当地的自然环境 5.06 0.850 0.890 28.34

II03街区发展文旅产业保护了当地特色的文化资源 5.06 0.834 0.892

II04街区发展文旅产业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5.22 0.837 0.877

4 研究3:量表的结构验证

4.1 数据搜集

为验证研究2中所识别的历史文化街区文旅融

合维度结构,本研究于2022年7月下旬通过线上线

下相结合的方式,面向五店市历史文化街区游客派

发问卷。线上调研方式与研究2相似,基于问卷星

平台(https://www.wjx.cn/)制作电子调查问卷,

采用便利性抽样和滚雪球抽样的方式向近期有过晋

江五店市历史文化街区旅游经历的游客发放。在线

下调研中,研究小组打印纸质问卷前往五店市历史

文化街区进行实地调研。最终,共回收问卷557份

问卷,有效问卷534份,有效回收率95.87%。有效

样本人口统计特征如表2所示。

4.2 验证性因子分析

本研究采用 AMOS21.0提供的结构方程模型

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判断各变量间的聚合效度、法

则效度和区分效度。结构方程模型要求样本数据符

合正态分布的标准,表4分析结果所示各题项的偏

度的绝对值小于3、峰度的绝对值小于8,符合正态

94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5期

第102页

分布的标准[49]。此外,模型拟合结果显示预设模型

与有效样本数据拟合较好,模型稳定且拟合指标均

达到临界标准卡方(χ2)为52.538,自由度(df)为

51,卡方自由度比(χ2/df)为1.030(<3),均方根误

差(RMR)为 0.041(<0.05),近 似 误 差 均 方 根

(RMSEA)为0.008(<0.05),规范拟合指数(NFI)

为0.992(>0.9),比较拟合指数(CFI)为1.000(>

0.9),增值拟合指数(IFI)为1.000(>0.9)、RFI=

0.989(>0.9),拟合优度指数(GFI)为0.984(>0.9),

调整的拟合优度指数(AGFI)为0.975(>0.9),节俭

规范拟合指数(PNFI)为0.776(>0.5))。具体来说,

各题项标准化载荷值介于0.886~0.917,大于0.5的

临界标准,各维度组合信度值介于0.9409~0.9452,

大于0.8,各维度的平均方差抽取值介于0.7993~

0.8119,均大于0.5的临界标准,表明该各维度具

有较好的聚合效度。

表4 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n=534)

维度 题项 均值 偏度 峰度 因子载荷 t值 Cronbach'sα AVE CR

文旅资源

融合

RI01 5.12 -0.770 -0.140 0.890 30.696

RI02 5.08 -0.804 -0.106 0.896 31.206

RI03 5.12 -0.894 0.046 0.908 32.157

RI04 5.08 -0.832 -0.093 0.896 —

0.943 0.8055 0.9431

文旅产品

融合

PI01 4.91 -0.727 -0.210 0.886 30.671

PI02 4.89 -0.716 -0.226 0.895 31.364

PI03 4.90 -0.648 -0.375 0.895 31.391

PI04 4.81 -0.606 -0.430 0.900 —

0.941 0.7993 0.9409

文旅产业

融合

II01 4.91 -0.690 -0.423 0.917 32.921

II02 4.94 -0.759 -0.299 0.896 31.202

II03 4.92 -0.726 -0.373 0.897 31.230

II04 4.96 -0.685 -0.361 0.894 —

0.945 0.8119 0.9452

4.3 相关性分析

如表5所示,历史文化街区文旅融合三维度间

Pearson相关系数均小于0.85,且相关系数值的最

大值(0.499)小于平方根 AVE 的最小值(0.894),

表明各维度间具有较好的区分效度。通过检验各维

度间的相关系数矩阵发现,历史文化街区文旅融合

3个维度间的相关系数均在0.001的水平上显著成

立,证明了量表各维度在理论层面的可预测性,具有

较好的法则效度。此外,从文旅融合各维度的均值

来看,历史文化街区的文旅资源融合均值最高,为

5.100;其次为文旅产业融合和文旅产品融合,均值

分别为4.932和4.875。表明历史文化街区的文旅

资源融合得到广大游客的普遍认可,但文旅产业融

合和文旅产品融合还存在“短板”效应。五店市历史

文化街区作为晋江城区的发源地,蕴含着丰富的文

化底蕴,具有较好的资源基础,但由于旅游业发展相

对较晚,尚未形成系统性和完整性的旅游产业体系,

因此在文旅产品融合和文旅产业融合上还存在进一

步改进的空间。

表5 相关性分析 (N=534)

变量 均值 标准差 1 2 3

文旅资源融合 5.100 1.557 (0.897)

文旅产品融合 4.875 1.561 0.389

*** (0.894)

文旅产业融合 4.932 1.638 0.430

*** 0.499

*** (0.901)

注:括号内的值为 AVE 的平方根,*** 为p<0.001。

4.4 模型比较

本研究利用验证样本构建4个竞争性的因子模

型来判别历史文化街区文旅融合的最佳测度结构

(图1):模型1为12个题项构成的一个一阶因子模

95

章 坤等:历史文化街区文旅融合的内涵结构与实证测度———以晋江五店市为例 理论探索

第103页

图1

型(图1-1);模型2为包含3个不相关的一阶因子

模型(图1-2);模型3为3个具有相关性的一阶因

子模型(图1-3);模型4为1个具有二阶结构的3

因子模型(图1-4)。

竞争性因子模型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从模型

拟合优度来看,模型1在各项拟合指标上均达到推荐

标准,而模型2在绝对适配指数 GFI、RMSEA、RMR

均未达到推荐标准,表明模型1和模型2的模型稳定

性较差。模型3和模型4的各项拟合指数优于模型1

和模型2,且两个模型各项拟合指标基本达到模型适

配的推荐标准。在模型4中,文旅资源融合、文旅产

品融合和文旅产业融合3个初阶因素在文旅融合这

二阶因素的因子载荷值分别为0.694、0.596和0.764,

均大于0.5的临界标准且在p<0.01的基础上显著

成立。这表明,历史文化街区文旅融合量表既适用于

3个相关的一阶因子模型(图1-3),也同样适用于具

有二阶结构的因子模型(图1-4)。

表6 竞争性因子模型比较结果(n=534)

拟合指标 RMSEA RMR CFI NFI IFI GFI AGFI PNFI χ2/df

模型1 0.327 0.58 0.502 0.499 0.503 0.431 0.179 0.408 57.88

模型2 1.000 0.874 0.953 0.945 0.953 0.898 0.853 0.773 6.335

模型3 0.008 0.041 1.000 0.992 1.000 0.984 0.975 0.766 1.030

模型4 0.008 0.041 1.000 0.992 1.000 0.984 0.975 0.766 1.030

参考值 <0.08 <0.08 >0.9 >0.9 >0.9 >0.9 >0.9 >0.5 1<,<5

4.5 复核效度检验

复核效度能够判断量表结构是否具有跨样本稳

定性和有效 性。本 研 究 通 过 SPSS 中 样 本 筛 选 功

能,将 样 本 分 成 男 性 和 女 性 两 组 样 本 (46.6% vs

53.4%)以及随机选择(50.0%vs50.0%)的两组样

本,通过样本间的不变性测试来评估量表的复核效

度。不变性检验结果显示,针对男性和女性两组样

本,非限制模型和限制模型的模型拟合程度基本达

到临界标准,且两组随机样本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χ2(△df=9)=3.298,p=0.951>0.05]。针对

两组随机样本,非限制模型和限制模型的模型拟合

程度基本达到临界标准,且两组随机样本之间不存

在显著差异[△χ2(△df=9)=10.378,p=0.321>

0.05]。因此,历史文化街区文旅融合量表具有良好

的跨性别和跨样本的稳定性,复核效度良好。

4.6 预测效度检验

前人研究表明,文化和旅游融合能够提高旅游

产品的吸引力,并提高游客的旅游体验质量。因此,

本研究通过检验历史文化街区文旅融合各结构维度

对游客难忘旅游体验的影响关系来验证量表的预测

效度。其中,难忘旅游体验的测量参考了 Oh等的

研究[50],共有4个题项。数据结果显示,难忘旅游

体验的 Cronbach'α 为0.936,大于0.7的临界标准。

此外,文旅资源融合(β=0.138

** ,t=3.369)、文旅

产品融合(β=0.293

*** ,t=6.868)和文旅产业融合

(β=0.283

*** ,t=6.514)均对游客难忘旅游体验具

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文旅产品融合的影响效应

最大。总体上来看,该量表具有较好的预测效度。

96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5期

第104页

5 讨论与总结

5.1 研究结论

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归纳出文旅融合的测度结

构,并通过以福建省晋江五店市历史文化街区作为

案例背景的多轮问卷调查验证了历史文化街区文旅

融合的内涵结构和测度量表。本研究认为,文旅融

合是一个从资源到产品、从产品到产业的动态渐进

过程,文旅资源融合、文旅产品融合和文旅产业融合

是文旅融合的3个基础要素,由此建构了文旅融合

的三维测度结构。此外,基于晋江五店市历史文化

街区的多轮问卷调查,由文旅资源融合、文旅产品融

合和文旅产业融合3个维度构成的文旅融合量表具

有较强的信度和效度。具体来说,该量表依次通过

了可靠性检验、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

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聚合效度、区分效度、法则

效度、复核效度和预测效度。同时,文旅融合测度量

表既适用于3个相关的一阶因子模型,也适用于包

含3个一阶因子的二阶因子模型,并对游客难忘旅

游体验具有较高的预测效力。

5.2 理论启示

第一,基于渐进发展的视角,本研究建构了历史

文化街区文旅融合三层次结构模型,为文旅融合研

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模型和研究视角。文旅融合的内

涵结构备受学界的关注,它是高质量推进文化和旅

游深度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然而,学

界对于文旅融合的内涵结构缺乏共识性的理论框

架,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旅融合研究的开展,亟

待基于多种视角的深入探索和实证分析。本研究强

调文旅融合的逻辑路径是从资源到产品的转化、从

产品到产业的拓展,由此建构的文旅融合三层次结

构模型为文旅融合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分析框架,

同时也丰富了历史文化街区文旅融合的理论文献和

研究体系,为历史文化街区从渐进发展的视角制定

文旅融合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二,本研究开发了历史文化街区文旅融合的

三维度测量量表,为相关领域的定量研究和实证探

索提供了稳定、可靠的测量工具。尽管学界已经涌

现了大量文旅融合测度与效应评估的实证研究,但

这些研究对文旅融合的测度大多从宏观和中观的视

角,利用文旅产业数据评估特定地区文旅融合发展

态势,鲜有学者基于游客个体微观的视角去评估旅

游地文旅融合水平,这是一个亟待填补的理论空缺。

为回应这一缺口,本研究通过多阶段的理论分析和

实证检验,开发出历史文化街区文旅融合量表,有助

于推进文旅融合研究从产业发展的宏观和中观的视

角向游客体验的微观视角转变,丰富并拓展了文旅

融合测度的研究体系。此外,本研究为文旅融合测

度研究提供了来自历史文化街区的实证案例和量表

工具,有助于推进历史文化街区文旅融合的定量研

究和实证探索。

5.3 实践启示

本研究从文旅资源融合、文旅产品融合、文旅产

业融合3个维度对历史文化街区文旅融合的内涵结

构进行了分析和提炼,研究结论为推动历史文化街

区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提供了实践启示。具体来说,

一是充分发挥历史文化街区资源优势,促进资源的

活化利用与保护开发。历史文化街区拥有传统建

筑、历史遗迹以及文化景观等丰富资源,应深入挖掘

和整合历史文化街区文旅资源要素,活化和更新文

旅资源体系,将资源优势转换为竞争力优势。同时

应建立历史文化街区文旅资源风险评估与保护开发

机制,做好文旅资源的保护性开发。二是丰富历史

文化街区产品的内涵,打造多元的产品体系与文旅

业态。围绕历史文化街区的资源特色,设计和打造

符合本地特色的文旅产品,将地方特色与文旅产品

开发相结合,避免文旅产品的同质化效应。围绕历

史文化街区的特色文旅产品打造夜间旅游、美食旅

游、休闲旅游等多样化的文旅发展业态。利用大数

据、云计算、全息投影、VR、AR 等现代化技术,赋能

历史文化街区的文旅产品开发,增强历史文化街区

文旅产品的可触性和生动性。三是促进历史文化街

区文旅产业融合,推动文旅融合的可持续发展。将

历史文化街区文旅融合发展纳入本地发展规划,促

进历史文化街区文旅融合发展的规范化和体系化,

从而发挥文旅融合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文化效

益。完善历史文化街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设立历史

文化街区发展基金,做好历史文物的修缮与保护,为

历史文化街区文旅融合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5.4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本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第一,本研究以晋江五

店市历史文化街区为调研案例地进行文旅融合测度

结构的实证分析,由于不同类型和不同区域的历史

文化街区在文旅融合上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未来

研究可继续拓展案例地,并可尝试在不同文化背景

下对文旅融合的测度结构进行完善和优化;第二,本

研究仅以游客难忘的旅游体验作为结果变量来检验

历史文化街区文旅融合量表的预测效度,未来研究

97

章 坤等:历史文化街区文旅融合的内涵结构与实证测度———以晋江五店市为例 理论探索

第105页

可从游客、居民和旅游地等多个层面进一步识别传

统文化街区文旅融合的前因和结果变量。

参考文献

[1] 王群,许婧,袁宏瑞,等.传统与复建历史文化街区文

旅融合特征与路径:基于符号学视角[J].中国生态旅

游,2023(1):138-151.

[2] 程善兰.文旅融合视角下苏州历史文化旅游街区的保

护与路径探讨[J].商业经济研究,2017(12):135-137.

[3] 马勇,童昀.从区域到场域:文化和旅游关系的再认识

[J].旅游学刊,2019(4):7-9.

[4] 厉新建,宋昌耀,殷婷婷.高质量文旅融合发展的学术

再思考:难点和路径[J].旅游学刊,2022(2):5-6.

[5] 黎玲.乡村文旅融合对游客满意度的影响研究:基于

场景理论的实证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1

(4):100-104.

[6] 傅才武.论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内在逻辑[J].武汉大学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89-100.

[7] 许春晓,胡婷.大湘西地区文化与旅游融合潜力及其

空间分异[J].经济地理,2018(5):208-216.

[8] 刘安乐,杨承玥,明庆忠,等.中国文化产业与旅游产

业协调态势及其驱动力[J].经济地理,2020(6):203-

213.

[9] 石燕,詹国辉.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指数建构、影响

因素与 提 升 策 略:以 江 苏 为 例 [J].南 京 社 会 科 学,

2021(7):165-172.

[10] 周春波.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对旅游产业结构升级

的影响效应[J].当代经济管理,2018(10):69-75.

[11] 张圆刚,张宏梅,何杨媚,等.文旅融合发展的社会福

祉效应研究:逻辑诠释、测度与机制框架[J].经济地

理,2022(5):233-240.

[12] 张朝枝,朱敏敏.文化和旅游融合:多层次关系内涵、

挑战与践行路径[J].旅游学刊,2020(3):62-71.

[13] 黄锐,谢朝武,李勇泉.中国文化旅游产业政策演进

及有效性分析:基于2009—2018年政策样本的实证

研究[J].旅游学刊,2021(1):27-40.

[14] JINY,XIHN,WANGXH,etal.Evaluationofthe

integrationpolicyin China:doestheintegrationof

cultureandtourism promotetourism development?

[J].Annalsoftourismresearch,2022,97:103491.

[15] 李振环,冯学钢.国内外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知识图

谱可视化研究[J].社会科学家,2021(9):33-39.

[16] 王秀伟.从交互到共生:文旅融合的结构维度、演进

逻辑和发展趋势[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

科学版),2021,42(5):29-36.

[17] 张新成,王琳艳,高楠等.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研

究进展与 新 时 代 发 展 趋 向 [J/OL].旅 游 论 坛:1-11

[2023-09-12].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5.

1363.K.20230807.0911.022.html

[18] 汪永臻,曾刚.西北地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耦合发

展的实证研究[J].经济地理,2020(3):234-240.

[19] 侯兵,周晓倩,卢晓旭,等.城市文化旅游竞争力评价

体系的构建与实证分析:以长三角地区城市群为例

[J].世界地理研究,2016(6):166-176.

[20] 古冰.基于投入产出法及 ANN 模型的文化产业和旅

游产业融合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7(18):170-

173.

[21] 李先跃.中国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研究进展及

趋势:基于 Citespace计 量 分 析[J].经 济 地 理,2019

(12):212-220.

[22] 唐承财,刘亚茹,万紫微,等.传统村落文旅融合发展

水平评价及影响路径[J].地理学报,2023(4):980-

996.

[23] 杨利,李梦含,张名杰,等.数字经济赋能文旅融合的

影响机 制 与 门 槛 效 应 研 究 [J].统 计 与 决 策,2023

(12):29-34.

[24] 吴丽,梁皓,虞华君,等.中国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空

间分异及驱动因素[J].经济地理,2021(2):214-221.

[25] 李丽,徐佳.中国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测度及其驱

动因素分析[J].统计与决策,2020(20):49-52.

[26] 崔凤军,徐宁宁,陈旭峰.县域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评价指数 的 实 证 研 究 [J].治 理 研 究,2022(5):93-

101,127.

[27] 宋子千,宋潇玉.“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科学内涵、

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J].发展研究,2022(11):16-20.

[28] 徐翠蓉,赵玉宗,高洁.国内外文旅融合研究进展与

启示:一个文献综述[J].旅游学刊,2020(8):94-104.

[29] 柯健,黄文倩,许鑫.文化交响乐:文旅融合背景下的

上海文化场馆协同发展[J].图书馆论坛,2020(10):

42-51.

[30] 刘治彦.文旅融合发展:理论、实践与未来方向[J].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16):92-97.

[31] 张胜冰.文旅深度融合的内在机理、基本模式与产业

开发 逻 辑 [J].中 国 石 油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2019(5):94-99.

[32] 吴志才,黄诗卉,张凌媛.数字人文:红色旅游发展的

新路径[J].旅游学刊,2021(6):7-9.

[33] 陆明明,石培华.文化和旅游的关系网络及其融合路

径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21(3):340-348.

[34] 孔凯,杨桂华.民族地区乡村文旅融合路径研究[J].

社会科学家,2020(9):72-77.

[35] 韩 文 甲.图 书 馆 和 博 物 馆 文 创 产 品 开 发 比 较 研 究

[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21(9):67-71.

[36] 夏杰长,贺少军,徐金海.数字化: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的新方向[J].黑龙江社会科学,2020(2):51-55,159.

[37] 李国新,李阳.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发展的思考

[J].图书馆杂志,2019(10):29-33.

[38] 李任.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文旅融合的理论逻辑与

98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5期

第106页

实践路径[J].理论月刊,2022(1):88-96.

[39] 宋瑞.把握好文旅融合发展的几个关系[J].政策,

2019(6):19.

[40] 刘洋,肖远平.数字文旅产业的逻辑与转型:来自贵

州的经验与启示[J].理论月刊,2020(4):104-110.

[41] 章牧.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研究:基于文旅融合的视

角[J].社会科学家,2021(6):15-20.

[42] 龙井然,杜姗姗,张景秋.文旅融合导向下的乡村振

兴发展机制与模式[J].经济地理,2021(7):222-230.

[43] 于红霞,栾晓辉.青岛历史文化街区价值评价与可持

续发展对策研究[J].城市规划,2014(3):65-69.

[44] 杨可扬,仇保兴,田大江.三方博弈下的历史文化街

区保护更新策略优化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22

(6):40-44.

[45] 肖竞,李和平,曹珂.价值导引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

与发展[J].城市发展研究,2019(4):87-94,2,37.

[46] 张琳,束昱,路姗.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地下空间开发

利用的规划理 论 与 关 键 技 术 研 究 [J].城 市 发 展 研

究,2014(7):79-83.

[47] 曾诗晴,谢彦君,史艳荣.时光轴里的旅游体验:历史

文化街区 日 常 生 活 的 集 体 记 忆 表 征 及 景 观 化 凝 视

[J].旅游学刊,2021(2):70-79.

[48] 贾子沛.文旅融合视角下历史文化街区创新发展对

策探析[J].经济论坛,2021(10):80-86.

[49] KLINE,RB.Principlesandpracticeofstructuralequation modeling (3rded.)[M].New York:The

GuilfordPress,2011.

[50] OH H,FIOREA M,JEOUNG M.Measuringexperienceeconomyconcepts:Tourism applications[J].

Journaloftravelresearch,2007(2):119-132.

ConnotationStructureandEmpiricalMeasurementofCultureand

TourismIntegrationinHistoricalandCulturalBlocks:

CaseStudyofWudianTowninJinjiangCity

ZhangKun,XieChaowu

* ,ZhangJiangchi,WeiZhao

(CollegeofTourism,HuaqiaoUniversity,Quanzhou362021,China)

Abstract:Fewscholarshaveidentifiedtheconnotativestructureand measurementsystemofculturaland

tourismintegrationinhistoricalandculturalblocksfromtheperspectiveoftouristexperience.Usinga

combinationofqualitativeandquantitativeresearch methods,thisstudyidentifiesforthefirsttimethe

connotativestructureofcultureandtourismintegrationfromtheperspectiveofdynamicevolution,anddevelopsandvalidatesa measurementscaleforcultureandtourismintegrationinhistoricalandcultural

blocks.Thisstudyconsistsofthreesub-studies:Study1isbasedontheliteratureanalysistosortoutthe

connotativestructureofculturalandtourismintegrationandconstructtheinitialmeasurementscaleofculturalandtourismintegration;Study2adoptsexploratoryfactoranalysistopurifyandstreamlinetheinitial

measurementscale;Study3adoptsconfirmatoryfactoranalysistoverifythedimensionalstructureofthe

scale,andexaminesthescaleofconvergentvalidity,discriminantvalidity,nomologicalvalidity,cross-validation,andpredictivevalidity.Thestudyfoundthattheculturalandtourismintegrationscaleforhistoricalandculturalblockshasagoodreliabilityandvaliditystructure,andcanpredicttouristmemorable

tourismexperience.Thisstudyconstructsathree-levelstructuralmodelofcultureandtourismintegration

inhistoricalandculturalblocksfromtheperspectiveoftouristexperience,whichprovidesanewtheoreticalmodelandresearchperspectiveforthestudyofcultureandtourismintegrationandcanprovidestrategicguidanceforhistoricalandculturalblockstopromotethedeepintegrationandcoordinateddevelopment

ofcultureandtourism.

Keywords:culturalandtourismintegration;resourceintegration;productintegration;industryintegration;historicalandculturalblocks

[责任编辑:吕观盛]

99

章 坤等:历史文化街区文旅融合的内涵结构与实证测度———以晋江五店市为例 理论探索

第107页

2023年9月

第16卷 第5期

doi:10.15962/j.cnki.tourismforum.202305060

http://gllylt.cbpt.cnki.net

【理论探索】

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国际经验与相关启示

周功梅

(重庆工商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重庆 400067)

[摘 要]文化和旅游融合让“诗与远方”相得益彰,文化作为灵魂提升了旅游的内涵与魅力,旅游作

为载体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传承。目前,我国文化和旅游融合实践时间尚短,在理念、行动和结果

方面仍有不足,其融合方法、模式、路径等亟须深化。文章从全球视野出发,分析了英国博物馆旅

游、美国主题公园旅游、日本动漫旅游和韩国流行文化旅游等典型案例,旨在归纳其做法和经验,以

期为我国文化和旅游融合实践提供借鉴。在此基础上,文章基于中国现实,分别从供给端、需求端、

主体端和技术端就我国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提出思考。

[关键词]文化和旅游融合;国际经验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784(2023)05-0100-10

文化和旅游相伴相生。文化作为旅游的灵魂,

对提升旅游产品内涵、深化游客体验、促进旅游业提

质增效的影响不可忽视;旅游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

对实现文化传承、促进文化传播、建设文化强国的作

用不言而喻。文化和旅游融合既为现实诉求,也是

必然趋势。二者融合有助于提升游客旅游文化品

位[1],获得游历资本和精神价值[2],实现“具体文化

资本”向“内含文化资本”的转移[3]11。随着旅游经

验的不断积累,旅游者的文化需求持续扩大,全球文

化旅游者以每年15%的增幅增长[4],因此旅游与文

化间的协同作用被大多数国家视为重要机遇[5]。

为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我国在顶层设计、

理论研究、实践探索等方面已作出诸多努力:在顶层

设计上,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组建、《“十四五”文化

和旅游发展规划》《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

潜力的意见》《关于开展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

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工作的通知》《文化和旅游标准化

工作管理办法》等各类政策文件陆续出台;在理论研

究上,众 多 学 者 围 绕 融 合 根 源[6-7]、目 标[8]、路

径[9-10]、效果[11-12]、障碍[13]等展开了探讨,初步形

成了文化和旅游融合的知识框架;在实践探索上,我

国建成一批以陕西兵马俑、甘肃敦煌等为代表的文

化旅游景区,形成以故宫文创、“印象”系列旅游演艺

为代表的文化旅游产品,国家级文化和旅游产业融

合发展示范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等建设工作有序推进。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各种原

因,我国文化和旅游融合在理念、行动和结果等层面

仍有不足[1],面临“融而不强、不新、不精、不活”等现

实困境[14],文化和旅游的真融合、深融合和广融合

仍任重道远[15]。

为此,借鉴、汲取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实践经验,

可为我国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提供思路。目前,围

绕国外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研究大致分为两类:

一是聚焦单案例探究,针对某一个国家/地区或某一

100

[基金项目]本研究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研究”(23ZDA092)资助。

[收稿日期]2023-07-15;[修回日期]2023-08-15

[作者简介]周功梅(1992-),女,四川达州人,博士,重庆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经济、康养旅游,

E-mail:zgongmei1992@163.com。

第108页

特定的文化旅游类型展开分析,如对英国博物馆和

图书馆文创产品的开发[16]、对日本埼玉县发展动漫

旅游成功经验[17]等的总结。二是结合多案例分析,

从多个国家/地区或多种文化旅游发展实践展开探

索,如对英国、美国、日本和韩国等的文化旅游实践

总结[18]18-20,对旅游与动漫电影、美食、艺术及历史

名人创意性融合经验的归纳[19]等。上述研究为我

国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实践提供了一定借鉴。

不过,囿于研究时限,现有文献集中于单案例研究,

多案例分析成果相对较少且有待进一步深入。本文

从全球视野出发,以多案例研究为切入点,充分考虑

分析国家样本的独特性、典型性和地域性,遴选英国

博物馆旅游、美国主题公园旅游、日本动漫旅游和韩

国流行文化旅游为具体分析对象,探讨其文化和旅

游融合现状及其相关成功经验,以期为推动我国文

化和旅游高质量融合提供启示。

1 国外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典型经验

1.1 英国:博物馆旅游

英国是博物馆的发祥地。自工业革命后,英国

开始建设博物馆。第一座博物馆———大英博物馆于

1759年1月15日起正式对公众开放,现馆藏藏品

超过800多万件,是世界上储存文物最多的博物馆

之一。1982年,英国博物馆数量已达1426座,平均

每4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博物馆在保存文化藏

品、丰富大众文化生活、提升居民文化素养上发挥着

积极的作用。1989年“新博物馆学”运动兴起,博物

馆的功能逐渐拓展至社会责任、典藏、研究、展示、教

育与休闲娱乐等多个维度[20]。迄今,英国的博物馆

在数量和质量上均处世界领先水平,全国拥有博物

馆2500余家,涵盖国家级、公共型、大学型以及独

立型等多种类别,平均每2.67万人拥有一座博物

馆① 。

在英国旅游业发展历程中,博物馆一直被视为

核心旅游资源。2017年,英国接待游客人数排名前

20的景点中,有17处为博物馆[3]11,且85%的境外

游客将参观博物馆和美术馆作为到访英国的主要目

的之一[21]。结合历年《全球主题 公 园 和 博 物 馆 报

告》② 数据来看(图1),2012-2020年,在全球接待

游客量前20个博物馆中,英国有4~6家上榜,且接

待游客总量在全球前20中平均占比高达25.7%。

2019年,英国共有5家博物馆被列入全球前20,其

接待游客总量达2766.2万人,在英国接待总入境

人数中占比超过67.7%。可见,博物馆是英国旅游

业发展的重要吸引力。

图1 2012-2020年英国部分博物馆游客量及英国接待游客量在全球 Top20中的占比

英国在推进博物馆和旅游有效融合过程中,在

如下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1.1 政府推动与多元资金支撑博物馆良性发展

英国政府在博物馆旅游发展中的作用不容小

101

周功梅: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国际经验与相关启示 理论探索

第109页

觑。一是出台相关法规。1889年,英国博物馆协会

成立;1945 年,英 国 议 会 通 过 《博 物 馆 法 案》;2016

年,英国政府发布《旅游行动方案》(Tourism Action

Plan),旨在将英国打造成世界一流的旅游目的地;

2018年,英国数字、文化、媒体和体育部(DCMS)制

定《博物馆行动计划》(MuseumsActionPlan),旨在

通过政府为博物馆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强调各部

门间的密切合作,明晰现有承诺和进一步采取的行

动。二是提供资金支持。在资金方面,英国政府提

供多样化的资金来源保障博物馆的正常运营,包括

英国数字、文化、媒体和体育部(DCMS)、英格兰艺

术委员会(ACE)设置的专项资金“新观众项目”、遗

产彩票基金 (HLF)、英 格 兰 历 史 文 物 的 古 迹 机 构

(HE)等。英国政府循序渐进地实施博物馆免票策

略,现阶段,国立型、大学型的博物馆和美术馆均已

实行免票开放制度,进一步扩大了博物馆观众群体

范围。三是鼓励多元参与。英国政府鼓励当地民众

积极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及博物馆建设工作。相关数

据显示,约有13%的成年人曾向文化遗产业捐赠,

且大约50万名成年人定期在文化遗产机构担任志

愿者[22]。

1.1.2 以“人”为中心的博物馆运作理念凸显旅游

功能

为在博物馆中充分嵌入旅游功能,将博物馆的

“展示空间”延伸为“场景空间”,英国博物馆在旅游

产品开发过程中坚持以“人”为中心,作出一系列努

力。一是 打 造 沉 浸 式 体 验 场 所。 大 英 博 物 馆 于

2000年提供“触摸文物”服务,观众可在解说员的指

引下触摸文物、聆听解说[3]12。维多利亚和阿尔伯

特博物馆设置多个“动手区”,为观众触摸历史提供

平台,并于2020年推出首个 VR 体验,带领观众沉

浸于爱丽丝的奇 幻 仙 境。二 是 充 分 利 用 主 题IP。

在文创产品开发上,既强调围绕主流IP进行创新,

也注重IP 融合(结合其他优秀IP)提升产品吸引

力,如大英博物馆结合“小黄鸭”与“古罗马战士”“狮

身人面像”等进行创意开发[16]。伦敦自然历史博物

馆与恐龙 Dippy合作举办巡回展览,共计吸引150

万观众参观。三是突出主客共创性。20世纪90年

代,非洲裔社群被邀请加入扩建非洲文化展览的策

展团队,在展览内容、视角、呈现方式等方面表达观

点,这一举措激发了观众在产品创新上的积极性和

参与度[23]。2000年成立的泰特现代美术馆构建了

文化与艺术的聚合空间,凝练的“共同体”文化价值

观 念 强 调 观 众 既 是 参 与 者,也 是 贡 献 者 与 共 创

者[24]。2012 年,伦 敦 文 化 奥 运 中 的 “世 界 故 事”

(StoriesoftheWorld)项目邀请青少年与策展人共

同探索和诠释博物馆藏品,一起策划“身体装饰:装

扮伦敦”的展览[25]。

1.1.3 构建“全社会群体共享博物馆”的社会环境

英国博物馆建设凸显“人性化”理念,旨在建立

公平、正义的环境,增加“可进入性”,创造“全社会群

体共享博物馆”的良好环境。2013年,英国博物馆协

会在《博物馆改变生活》(MuseumsChangeLives)报

告中指出,博物馆面向所有观众群体,应为不同人群

提供均等的文化教育机会。2010年,英国推出《平

等法》。在此背景下,英国众多博物馆开始致力于让

不同群体(尤其是弱势群体)能平等享有博物馆的各

项服务,成立专门的“无障碍与文化平权”(Equality

& Access)部门部署相关工作[26]。维多利亚和阿尔

伯特博物馆在1999年创立“时尚平权”(Fashionin

Motion)项目,保障所有观众拥有观看时装秀场的

权利;2004年开始制定《无障碍行动计划》,以4年

为周期持续部署相关工作。此外,英国众多博物馆

关注视障人士这一特殊群体,通过采取增加博物馆

场地和展览物品及解释的可达性等手段,满足视障

观众游览博物馆的需求[27]。

1.2 美国:主题公园旅游

主题公园,是指“围绕一个或多个主题元素进行

组合创意和规划建设,营造特定的主题文化氛围,采

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多层次活动设置方式,集诸多娱

乐活动、休闲要素和服务接待设施于一体的旅游文

化娱乐场所”[28]。其具有主题身份、封闭进出空间、

混 合 消 费、表 演 性 劳 动 和 商 品 化 等 五 大 核 心 特

征[29]。主题公园作为一种流行文化景观,为游客提

供消费虚构故事的跨媒介平台,游客在空间叙事场

景下通过参与多感官活动,将故事世界具象化[30]。

美国是现代主题公园的诞生地。1955年,美国

加州迪士尼乐园开园,意味着世界第一个现代大型

主题公园的诞生。此后,以主题公园为代表的现代

娱乐业成为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迪士

尼和环球影城是美国主题公园的典型代表,并分别

在多个国家布局,吸引着数以亿计的全球旅游者。

目前,全球共有6个迪士尼主题乐园,分布在美国

(加州、奥兰多),中国(上海、香港),法国(巴黎)和日

本(东京)4个国家;共有5个环球影城主题公园,位

于美国、日本、中国和新加坡4个国家。《全球主题

102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5期

第110页

公园和博物馆报告》的数据显示:2012年,全球前十

大主题公园共接待3.6亿游客,美国有5个主题公

园列入全球前10,接待游客总量达2.35亿人次,在

全球占比 高 达 66%。其 中,迪 士 尼 接 待 游 客 量 近

1.3亿人次,这比2012年英国和意大利两国接待入

境旅游人数的总和还要高。2019年,全球前十大主

题公园接待游客总量达5.2亿人次,较2012年增长

了45.7%,美国仍有5家上榜,接待游客数量总和

为2.91亿人次,在全球前十大主题公园中占比超

56%。综合来看,全球前十大主题公园中,美国接待

游客量占比虽有所下降,但仍占据半壁江山。2012

-2019年,美国迪士尼接待客流量一直位居榜首,

在全球前十大主题公园中平均占比达32.9%,明显

高于游客量排名第二的英国默林娱乐集团(平均占

比为14.5%)。美国主题公园旅游的发展经验可归

纳为如下几点。

1.2.1 以持续创新永葆生命力和吸引力

美国主题公园在建造之初就体现了创意。迪士

尼和环球影城均以文化创意为核心竞争力,以众多

经典动画和影视形象作为母题,聚集全球设计、策

划、创意等资源进行加工,精心打造旅游场景。主题

公园在建成之后,为持续保持新鲜感和吸引力,遵循

“永远在建设中”的产品开发理念,通过增加新元素、

调整项目内容等方式持续创新。例如,2017年迪士

尼推出“潘多拉世界”“银河护卫队”等主题项目,环

球影城建成“火山湾”“霍格沃茨城堡夜景灯光秀”;

2019年夏洛特 Carowinds乐园推出“铜斑蛇冲击”

过山车项目等。正如迪士尼主题公园创始人华特·

迪士尼所言,“只要这个世界存在幻想,迪士尼乐园

就永远不会完工”。因此,迪士尼建设始终遵循“永

远建不完的迪士尼”的口号,在运营过程中采取“三

三制”经营策略,即每年淘汰1/3的旧硬件设施,建

设1/3的新概念项目[18]19,让游客始终保有新鲜感,

提高游客重游率。

1.2.2 利用科技打造沉浸式体验链条

随着主题公园产品从场景展示向演绎秀场、沉

浸娱乐的迭代更新,“IP+科技”日渐成为美国主题

公园经营的关键因素。迪士尼和环球影城在建设过

程中,从众多经典动画和影视中挖掘主题元素,采取

标志性元素、气氛营造、重现故事及角色等多种方

式,通过人、场景和技术的深度融合来满足游客的需

求。结合静态和动态拟象空间,以创新性的场景设

计将文化或电影叙事转换为空间叙事,游客通过感

官叠加获得沉浸旅游体验。主题公园成为展示、传

递美国文化的载体,以科技作为依托反映美国文化

内核。此外,新兴技术在主题公园建设中也得到了

广泛应用。例如,迪士尼推出的“魔法手环”“钢铁侠

手套”以及环球影城推出的“塔普塔普”防水手镯系

统,都是可穿戴技术的运用案例;迪士尼的“潘多拉”

星球项目、环球影城的“哈利波特魔法世界”则是利

用智能媒介打造“沉浸娱乐”的典型代表。再者,迪

士尼通过精准控制和塑造游客体验,从园区入口开

始设计、园区内部各景点采取“并联”的方式,基本布

局遵循“前秀→大秀→回味→情感联系→休整与观

赏→另一个大秀”的路线[31],游客在特定主题的环

境和氛围中,获得内容完整、跌宕起伏、身临其境的

梦幻旅游体验。

1.3 日本:动漫旅游

动漫业,是指以动漫卡通、游戏、电影、电视及动

漫形象等衍生产品为代表的产业,涉及服装道具、玩

具、主题公园、主题餐饮等领域,是以创意为核心的

产业。日本是全球动漫业的“领头羊”,目前拥有超

5000家动漫企业,每年制作传播电影动画、电视动

画近5000集,2019年动漫市场产值达到2301.9

亿日元。日本动漫企业获得的海外版权收入占主营

收入的比例达30%

[32],在全球广义动画产权交易市

场中占比高达65%,且2018年广义动画市场超过

2.15万亿日元[33]。可见,动漫业作为日本的第三大

产业,其产生的直接经济价值不容忽视。日本的动

漫业通过与旅游业的有效融合,发挥了其间接价值。

长期以来,日本动漫一直被视作御宅族(Otaku)专

属的小众文化,近年来“动漫朝圣”(AnimePilgrimage)运动的 兴 起 扩 大 了 动 漫 文 化 的 市 场 空 间[34]。

观众因动漫作品被唤起的“同源情感”(Homologous

Affection)激发了其旅游的动机,进而前往与动漫作

品相关的地点开展旅游活动[35]。比如,动漫爱好者

到作品取景地(埼玉县鹫宫地区、东京镰仓),作品角

色相关地(汤布院小镇、静冈樱桃小丸子博物馆),作

者相关地(藤子·F·不二雄纪念博物馆、三鹰森吉

卜力美术馆、青山刚昌故乡馆)和制作公司相关地进

行“圣地巡礼”③ 。动漫旅游作为日本内容旅游的重

要构成,可从下列数据中窥见其市场规模:2007年

青山刚昌故乡馆建成,全年接待人数为7.8万人次,

较2006年增长了4.7万人[36]79;2016年因《你的名

字》《声之形》等动漫作品的热播,取景地岐阜县共吸

引超百万 的 动 漫 爱 好 者 前 来 游 玩,创 造 收 益 高 达

103

周功梅: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国际经验与相关启示 理论探索

第111页

230亿日元[37]

;2010-2019年,赴日到访动漫或电

影相关景点的海外游客数量从2010年的43万人次

增长到2019年的147万人次[38]71,年均增长率高达

14.6%。再者,动漫爱好者因共同兴趣而构建完善

的社交分享平台,具备畅通的信息交流与分享渠道,

“圣地巡礼者”在社交平台分享的旅游体验产生了

“水波效应”,进而引发其他动漫爱好者产生旅游的

动机,这也反映了日本动漫旅游市场的发展潜力。

日本动漫旅游成绩斐然,其发展经验可归纳为以下

两点。

1.3.1 多元政策助推动漫旅游高质量发展

动漫的视觉图像打破了语言障碍,能够促进文

化的跨地域传播。因此,日本将动漫视作公共外交

的重要形式,以此为突破口来实现文化输出、塑造国

家形象、提升文化影响力的目标。多年以来,日本政

府连续出台互为补充、紧密协调的政策规划,旨在推

动动漫产业及动漫旅游发展。具体来看,其政策大

致分为3类:第一类政策旨在确定动漫等流行文化

地位。“文化立国”“观光立国”“酷日本”等国家战略

既明确了文化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确定了

动漫等流行文化的重要地位。例如,2006年,日本

外务省出台《关于“利用流行文化开展文化外交”的

报告》,动画、漫画等被列入日本新时代流行文化代

表[39]。第二类政策旨在促进动漫旅游发展。此类

政策数量众多,如2010年日本观光厅发布《日本动

画旅游指南》,2011年日本政府观光局出版《日本动

漫地图》,2013年日本多机构联合出台《面向赴日外

国人增加的共同行动计划》,2017年日本国土交通

省出版《地域游客吸引旅游主题》等。第三类政策旨

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日本较早就确定了“知识产

权立国”的战略,国会于2002年就颁布了《知识产权

立国》政策,此外还通过发布《专利法》《著作权法》等

法规来强化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运用。这些举措尊

重并保护了创作者,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环

境,激励优质IP的创造与开发[40]。

1.3.2 优质动漫IP是激发动漫旅游的内生动力

日本动漫目前在全球具有不可替代的影响力,

因而优质IP是日本动漫旅游得以发展的基础和核

心竞争力。日本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动漫制作国和输

出国,拥有众多知名度广泛的动漫作品,包括《哆啦

A 梦》《龙珠》《火影忍者》《名侦探柯南》《千与千寻》

等。2022年《名侦探柯南》漫画总发行量突破 2.5

亿册;宫崎骏、青山刚昌、井上雄彦等动漫创作者在

全球有庞大的崇拜者。有鉴于此,日本充分利用动

漫IP,围绕动漫作品所涉及的故事、角色及人物发

展内容旅游,依托动漫IP延伸价值。为方便动漫爱

好者进行“圣地巡礼”,日本积极推进动漫旅游目的

地的建设,如柯南小镇已经建成完整的“柯南站→柯

南大桥→柯南大道→青山刚昌故乡馆→道之站·大

荣”旅游规划路线36]78。与此同时,日本在开发动漫

旅游产品时充分考量游客的需求,动漫爱好者的主

体身份得到了重视。例如,埼玉县在生产《幸运星》

动漫衍生品时积极征求“粉丝”意见,依据“粉丝”民

意开发产品[17]96。一些目的地还吸纳游客参与旅游

地的建设工作,如“粉丝”成立志愿者团队对景点进

行清洁,积极参与当地举办的活动和节庆等[38]73-74。

日本动漫旅游协会组织全球动漫爱好者参与评选出

“88个最想去的日本动漫圣地”等。

1.4 韩国:流行文化+旅游

“Hallyu”(韩流)一词于2000年被韩国政府首

次正式使用,是“Hal”(意为“韩国”)和“lyu”(意为

“从一种文化向多样性文化和文明范式转变的巨大

浪潮”)的组合[41],揭示了韩国流行文化在国外深受

欢迎,继而引发韩国文化全球流动及文化逆流的现

象。目前,“韩流”一词俨然成为韩国文化日益普及

和影响力持续提升的代名词,是韩国塑造国家形象

和营销推广的重要内容。就其发展来看,“韩流”现

象历经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相关影视在中国、日

本的流行以及韩国流行歌曲风靡亚洲;第二阶段为

韩国流行文化席卷全球,如歌手 PSY 发布的歌曲

《江南 Style》是 YouTube上首个全球点击量超过

10亿的视频,以 EXO、BLACKPINK、BTS 等为代

表的流行音乐团体在全球建立“粉丝圈”,韩国电影

《寄生虫》斩获奥斯卡4项大奖,刷新非英语影片纪

录等。“韩流”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2019年韩国

电视、电影、音乐和游戏等相关出口增加了22.4%,

预估“韩流”出口额达12.3万亿美元[42]4。

“韩流”现象极大地提升了韩国文化的影响力和

韩国的国际形象。“韩流粉丝”群体对韩国文化关注

程度的持续增长催生并兴起了赴韩旅游热。被称为

“韩国部落”(KoreanTribes)的新一代消费者,不仅

在美容、时尚、饮食等方面追随并模仿韩国的生活方

式[43],也积极前往韩国参观影视取景地、追寻偶像

足迹、体验韩国文化。相关统计数据显示,韩剧《来

自星星的你》吸引了超200万人的外国游客,带来了

约166亿元的经济效益[44]。2019年,与“韩流”相关

104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5期

第112页

的旅游业占所有入境旅游的55.3%,且总支出及其

对经济生产的连锁反应分别达1.1万亿美元和2.1

万亿美元[45]。可见,“韩流”是韩国入境旅游市场高

速增长的核心竞争力。韩国以影视、音乐、游戏等媒

介实现文化输出形成旅游引力,以此带动流行文化

旅游发展。其典型经验可重点归纳为3点:

1.4.1 “文化立国”战略提升文化产业地位

在遭受金融危机经济困境的背景下,韩国积极推

进产业转型,于1998年提出“文化立国”战略。为“助

推文化出口、提升文化国际影响力”,韩国提出“韩国

文化世界化”的口号,并采取一系列扶持文化产业的

举措。1998年,韩国成立专门负责文化产业管理的

机构———文化观光部(2008年改名为文化体育观光

部),而后陆续成立韩国文化振兴委员会(2000年)、

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2001年)、文化产业市场营销

协会(2004年)。此外,韩国先后颁布了《文化产业

振兴基本法》(1999年)、《文化产业发展五年规划》

(1999年)、《C-Korea2010》(2005年)、《文化产业蓝

图 2012》(2008 年)、《内 容 产 业 振 兴 基 本 计 划 》

(2011)、《韩国文化产业对外输出促进方案》(2013

年)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详细绘制了“文化立国”战略

的政策蓝图。“韩流”崛起并引发了全球的关注是政

府在夯实“文化立国”战略下积极推进的结果。相关

立法和扶持政策为“韩流”发展提供了动力,并在全

社会共同支持下形成浓郁的文化输出氛围。

1.4.2 多维度开发“韩流”产品并形成旅游吸引力

为不断扩大“韩流”旅游市场规模,韩国采取多

方举措吸引游客,积极打造韩剧、综艺、电影、音乐、

偶像等“韩流”产品,深度嵌入韩国饮食、服饰、习俗、

语言等独特文化要素,并以此作为文化输出的重要

媒介。2015年,韩国文化广播公司(MBC)开放“韩

流”主题公园,为游客深入了解韩国影视和娱乐明星

提供场地。此外,韩国相关部门也积极拓展“韩流”

旅游市场空间,医疗旅游、教育旅游等日渐成为“韩

流”旅游的利基市场,“韩流”效应进一步凸显。韩国

影视作品带火了一大批旅游目的地。例如,江原道

南怡岛因《冬季恋歌》声名鹊起,《来自星星的你》的

取景地巨济岛、首尔大学路学林咖啡馆等吸引了众

多“粉丝”打卡。韩国政府部门、相关企业等将戏剧

相关场景搬进现实,围绕韩国流行文化开发体验式

旅游产品。比如,首尔旅游局推出“‘韩流’体验计

划”,游客可积极参与明星化妆班、美食烹饪班、泡菜

之旅等深度体验韩国流行文化[42]6。

1.4.3 高度重视媒体传播

媒体迭代助推“韩流”的全球传播,特别是互联

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为“韩流”内容传播创造了

良好的机遇。为提升韩国流行文化影响力,韩国采

取多种卓有成效的营销推广方式,既借助官方部门

权威,也注重利用 Facebook、YouTube等社交媒体

和新媒体营销平台,多渠道传播扩大“韩流”触达范

围。比如,韩国旅游局以电影、戏剧中的场景为素材

制作名为“探索”的宣传视频。首尔市旅游局发布了

一条以防弹少年团 BTS为主角的宣传视频,在发布

前10天即获得了1.4亿人次的观看和15万条评

论[46]。此外,韩国外交部任命金妍儿、李英爱等明

星为宣传大使,有效利用“名人效应”开展文化外交

等[47]。

2 对我国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

启示

文化和旅游融合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

动态发展过程。探索我国文化和旅游高质量融合的

创新路径,其根源在于思考如何讲好中国文化故事、

将独特文化价值有效融入旅游产业链。以上分析表

明,英国、美国、日本和韩国均已形成了各具特色的

文化和旅游融合经验。其中,英国博物馆旅游发展

的关键在于历史底蕴,美国主题公园旅游优势在于

科技应用,日本动漫旅游模式在于优质IP,韩国流

行文化旅游风靡在于渠道传播。各国均依托自身优

势文化,探寻独特的文化和旅游融合道路。因此,借

鉴国际文化和旅游融合经验,不是对国际优秀经验进

行简单地照搬或效仿,而是立足自身实际情况的创新

探索。基于我国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现实,可从供

给、需求、主体和技术等4个方面作出新的思考。

2.1 供给端:挖掘文化要素独特内核,培育高质量

文旅IP

要推动我国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持续

完善文化旅游产品内容体系是第一要务。就供给端

而言,需深入思考和系统解决3个问题。

2.1.1 深入挖掘中国文化独特内核

识别并有效利用优势文化要素,将其植入旅游

产品开发设计,是文化和旅游融合取得成功的关键

所在。我 国 文 化 资 源 数 量 众 多、丰 富 多 样。截 至

2021年底,共拥有世界遗产56项、排名世界第一,

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项目共 42

105

周功梅: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国际经验与相关启示 理论探索

第113页

项;博物馆数量达6183家;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超

10万项。千年文化底蕴浓厚,民族文化丰富多彩,

这为我国文化和旅游高质量融合提供了丰厚的土

壤。因此,尊重我国历史与文化语境,对各类文化内

涵进行识别、筛选与提炼,深入挖掘中国文化独特内

核设计旅游产品,是提升文化和旅游融合效果的重

要基础。因此,在文化和旅游融合过程中需要持续

思考选择哪些文化、如何呈现文化、呈现效果怎样等

系列问题。

2.1.2 培育高质量文旅IP,激发市场活力

以上4国文化和旅游融合经验均凸显了高质量

IP的重要性,特别是从日本动漫IP、美国电影IP在

文化和旅游融合中发挥的作用可见一斑。目前,我

国已拥有了一批包括故宫文创、民俗文化村、“印象”

系列旅游演艺等知名文旅IP,但优质且知名度高的

文旅IP 数量相对偏少。为此,应依托我国最具代

表、最富特色的文化内容来培育高质量文旅IP,开发

游客喜闻乐见、可感知和体验的文化旅游项目来占据

游客“心智资源”,提升旅游产品的人文感知力。在此

基础上,还需要遵循旅游产品生命周期发展历程,持

续输出优质且内容丰富的文旅IP形象,以此延长文

旅IP的生命力。

2.1.3 注重区域间文旅融合差异化的协同发展

为避免文化旅游产品的同质化,突破业态内容

“千镇一面”“千篇一律”等的问题,需强化地域文化

特色,对各区域强辨识性、高附加值、高竞争力的文

化要素与旅游资源进行识别并应用,以此为着力点

建成各有特色、互有关联的文化旅游产品内容体系,

满足国内外游客的多样化文化旅游需求。

2.2 需求端:把握文旅市场需求,满足并引领游客

文化体验

游客是文化旅游产品的最终消费者,因而文化

和旅游融合的最终效果需要游客体验并评价,二者

的深度融合也需要基于旅游体验模式的业态创新。

以上4国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成功经验均体现了以

“游客”为中心的经营理念,特别是从英国泰特现代

美术馆遵循的“共同体”价值观念、日本埼玉县征求

“粉丝”意见开发《幸运星》动漫衍生品等例证中可以

窥见。基于中国现实情境,从需求端推动文化和旅

游深度融合,要厘清如下两个问题。

2.2.1 如何处理好“想要”和“需要”的关系

一方面,精准捕捉市场需求,提供市场“想要”的

文化旅游产品。在对文旅消费市场深度调研的基础

上,通过整合优质文化和旅游资源,开发底蕴浓厚、

内涵丰富的文化旅游产品,满足“有文化的旅游者”

的偏好与期待。为此,需转变观念和认识,辩证处理

游客作为文化旅游产品的消费者和生产者这一双重

身份,可通过举办交流会、邀请游客参与产品设计等

方式,将游客思想融入产品设计中,以此提升文化旅

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前瞻性地开发

产品引领需求,提供市场“需要”的文化旅游产品,生

产“有文化的旅游者”。这既能提升游客个体“文化

资本”,又能提高社会整体文化素养。如何引领市场

“需要”,是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重点和难点。

2.2.2 要处理好“大众市场”和“小众市场”的关系

一方面,要提供一般性的文化旅游产品满足大众

市场的共同需求。随着旅游消费的持续升级,旅游者

的文化旅游需求更为多元,因此要根据不同年龄、不

同层级的游客需要,为其提供特色化的文化旅游产

品,形成差异化的产品谱系并持续迭代更新。另一方

面,要考虑满足小众市场的独特文化旅游需求。随着

旅游经验的积累,旅游消费展现出“小众独特”这一新

兴趋势④ ,游客希望在旅游过程中获得独特经历。这

从近年来兴起的露营旅游、动漫旅游、摄影旅游、文学

旅游等新兴旅游热潮中即可窥见端倪。也就是说,小

众旅游市场具有广阔发展空间。特别是,被称为“互

联网原住民”的“Z世代”群体,他们作为未来文化旅

游市场的新用户,在消费倾向、信息接收方式等方面

具有鲜明的代际特征,如他们更喜爱视觉内容、短视

频和社交网络,偏爱潮流文化与娱乐文化等。因此,

充分了解并满足“Z世代”群体文化旅游消费需求,是

文化和旅游融合下一步努力的方向之一。

2.3 主体端:妥善处理政府与市场、游客与当地居民

两组关系

文化和旅游融合是一个涉及多部门、多要素、多

主体的系统工程,政府、市场、企业、游客、当地居民

等均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就主体端而言,推

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工作,至少应正确看待和处理好

以下两组关系。

2.3.1 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在英国、美国、日本、韩国的文化和旅游融合实

践中,政府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日本和韩国分别

围绕“酷日本”战略、“文化立国”战略制定了一系列

政策。政府作为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倡导者,通过“看

得见的手”,在政策引领、制度保障、渠道畅通、市场

监管、投资拉动、文化保护等方面自上而下地进行调

106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5期

第114页

控,指导和规范文化和旅游融合良性发展。于政府

而言,要保障制定的政策行之有效,既要注意政策间

的系统性与协同性,从多层级、多角度、多维度为文

化和旅游融合创造土壤与养分,也要兼顾政策的连

续性和稳定性、阶段性目标与总体目标的一致性。

需要强调的是,知识产权保护是我国现阶段文化和

旅游融合的短板,这也是导致市场模仿现象频出、文

化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的重要原因。政府应积

极采取合理、有效的手段,强化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保护创新者的知识产权,尊重创新者的智慧与知识

投入,以此激发创新活力与动力。市场是文化和旅

游融合的参与主体,作为实践推手,其在资源配置中

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有效开发、合理配置文化

和旅游要素,以此提供种类多样、内容健康、质量上

乘的文化旅游产品。由此可知,从供给端保障高品

质文化旅游产品供给,需要政府和市场有效配合、共

同发力。

2.3.2 处理好游客与当地居民的关系

从旅游业作为“五大幸福产业”之首的地位来看,

增强民众幸福感是文化和旅游融合的终极目标及落

脚点。由此可知,衡量文化和旅游融合效果的标准即

是考察融合的作用对象———游客与当地居民是否获

得了实在利益,幸福感是否有所提升。因此,打造良

好、和谐的互动环境,既要为游客提供优质文化旅游

产品和服务,也要培育当地居民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

信,引导其积极参与旅游发展实践,让游客和当地居

民均能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中获得幸福。

2.4 技术端:科技赋能,搭建深层次文化和旅游融合

平台

科技赋能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需推进技术在

文旅场景中的落地运用,着重思考如下两个问题。

2.4.1 如何利用科技提升文化旅游产品内涵

基于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科技发展势不可

挡这一现实,需要加速推进科技在文化旅游项目开

发中的运用进程,以此丰富文化呈现方式,更好地促

进文化吸收。要借助虚拟现实 VR、增强现实 AR、

混合现实 MR、全息投影、数字虚拟等技术,开发更

具特色和创意的文化旅游产品,带给游客感官、情

感、行为等多维体验,增强游客在文化旅游体验中的

互动性与沉浸性。特别是要借助文旅元宇宙充分释

放文化价值,实现更深层次的文旅融合[48]。需要强

调的是,科技赋能文化和旅游融合,要始终秉持“内

容为核、科技为托”的理念,借助技术这一依托,充分

展现文化旅游产品内容。

2.4.2 如何利用科技提高文旅管理水平

要积极将科技应用于文旅管理实践,针对文化

旅游景区而言,可利用科技推进数字化转型,来提升

监管服务效率与质量,特别是要有效发挥科学技术

在数据采集、市场调研、产品定位、营销推广、风险预

测、游客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作用。针对文化旅游目

的地而言,利用科技推进资源数字化、服务便捷化和

管理智慧化,进而提升目的地治理水平,打造文化和

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环境。

3 结 语

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引领下,文化和旅游融

合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国际文化和旅游融合实践为我

国推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经验借鉴和先进

理念。因此,面向未来,可进一步归纳其他国家/地区

的文化和旅游融合优秀经验,并立足我国文化和旅游

产业发展现实,探索我国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独特

道路,以此推进我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注 释

①《中国文化文物和旅游统计年鉴2021》显示,2020年我国

共有博物馆5452座,平均每25.9人拥有一座博物馆。

②《全球主题公园和博物馆报告》由基建咨询服务企业 AECOM 和全球主题娱乐协会 TEA 联合发布,最早于2006

年发布,已连续发布17年,现已成为考察全球主题公园和

博物馆发展状况的重要参考资料。

③埼玉县鹫宫和东京镰仓分别是动漫《幸运星》《灌篮高手》

取景地;汤布院小镇是动漫《龙猫》灵感发源地,静冈樱桃

小丸子博物馆依托《樱桃小丸子》中的人物和场景设计;藤

子·F·不二雄纪念博物馆为纪念《哆啦 A梦》作者藤子·

F·不二雄建成,三鹰森吉卜力美术馆由宫崎骏设计,青山

刚昌故乡馆以《名侦探柯南》作者青山刚昌及其作品为核

心主题。

④同程研究院与腾讯营销洞察联合发布的《中国旅行消费趋

势洞察白皮书(2023年版)》显示,我国旅游消费呈现小众

独特等新兴趋势。

参考文献

[1] 李任.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文旅融合的理论逻辑与实

践路径[J].理论月刊,2022(1):88-96.

[2] 厉新建,宋昌耀,殷婷婷.高质量文旅融合发展的学术

再思考:难点和路径[J].旅游学刊,2022(2):5-6.

107

周功梅: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国际经验与相关启示 理论探索

第115页

[3] 陈怡宁,李刚.空间生产视角下的文化和旅游关系探

讨:以英国博物馆为例[J].旅游学刊,2019(4):11-12.

[4] 邹统钎,张一帆,晨星.国外文旅融合经验值得借鉴

[N].中国旅游报,2018-08-17(03).

[5] 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Tourism and Culture

Synergies,UNWTO,Madrid,2018.https://www.eunwto.org/doi/epdf/10.18111/9789284418978.

[6] 张朝枝.文化与旅游何以融合:基于身份认同的视角

[J].南京社会科学,2018(12):162-166.

[7] 马勇,童昀.从区域到场域:文化和旅游关系的再认识

[J].旅游学刊,2019(4):7-9.

[8] 黄大勇 ,刘军林.文化旅游融合的认知、动力与发展

向度[J].贵州社会科学,2019(12):141-146.

[9] 张朝枝,朱敏敏.文化和旅游融合:多层次关系内涵、挑

战与践行路径[J].旅游学刊,2020(3):62-71.

[10] 陆明明,石培华.文化和旅游的关系网络及其融合路

径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21(3):340-348.

[11] 侯兵,周晓倩.长三角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

态势 测 度 与 评 价 [J].经 济 地 理,2015,35(11):211-

217.

[12] 吴丽,梁皓,虞华君,等.中国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空

间分异及驱动因素[J].经济地理,2021(2):214-221.

[13] 刘治彦.文旅融合发展:理论、实践与未来方向[J].人

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16):92-97.

[14] 侯天琛,杨兰桥.新发展格局下文旅融合的内在逻辑、

现实困境 与 推 进 策 略 [J].中 州 学 刊,2021(12):20-

25.

[15] 戴斌,李鹏鹏,马晓芬.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形势、

动能与任务[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1):1-8,15.

[16] 王毅,林巍.英国国家博物馆和国家图书馆文化创意

产品开发现状及启示[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9(2):

14-24.

[17] 李彬.日本动漫旅游的一个成功案例:埼玉县[J].文

化学刊,2019(1):94-99.

[18] 李华伟.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国际经验启示[J].洛阳师

范学院学报,2019(7):18-21,32.

[19] 张樱子.国外“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创意路径和经验

启示[J].景德镇学院学报,2021(5):52-56.

[20] 张立.新时代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经验与启示

[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20(2):200-

205.

[21] 陈淑荣,施楠.博物馆资源与英国文化产业[J].经济

研究参考,2013(11):74-76.

[22] 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英国是怎么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的? [EB/OL].(2019-07-05)[2023-08-10].http://

whhlyt.hunan.gov.cn/whhlyt/ztzl/wlrhzl/201907/

t20190705_5387865.html.

[23] MEARSH,MODEST W.Museums,Africancollectionsandsocialjustice[C]//SandellRand NightingaleE.Museums,EqualityandSocialJustice,LondonandNewYork:Routledge,2012:294-309.

[24] 吕文静.西方当代艺术博物馆文化价值观念研究:以

英国泰特现代美术馆为例[J].美 术 研 究,2023(2):

123-128.

[25] MODEST W. Co-curating with teenagers at the

HornimanMuseum[C]//GoldingVandModestW.

Museums and Communities:Curators,Collections

andCollaboration.LondonandNew York:Bloomsbury,2013:98-109.

[26] 弘博网.什么是博物馆文化平权:听听英国博物馆的

经验 [EB/OL].(2016-10-12)[2023-08-10].http://

www.hongbowang.net/news/yj/2016-10-12/5724.

html.

[27] MESQUITAS,CARNEIRO M J.Accessibility of

European museumstovisitors with visualimpairments[J].Disability&society,2016(3):373-388.

[28]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标准化管理委员

会.GB/T26992-2011.主题公园服务规范[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2011.

[29] LIANGZX,LIX (ROBERT).“Whatisatheme

park? A Synthesisandresearchframework.”[J].

Journalofhospitality&tourismresearch,2021.

[30] 赵艳明,张雨.智能媒介景观:美国主题公园的传播研

究[J].未来传播,2021(6):68-74.

[31] 聂影.迪士尼乐园启示:巨型文化产品开发的控制与

困境[J].中国经济报告,2022(5):83-91.

[32] 金韶,黄翀.日本动漫产业的IP运营模式和经验启示

[J].传媒,2018(24):53-56.

[33] 王青泉,初玥,王广旭等.二次元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

究[J].青年记者,2019(35):98-100.

[34] ONO A,KAWAMURA S,NISHIMORIY,etal.

AnimepilgrimageinJapan:focusingsocialinfluences

asdeterminants[J].Tourism management,2020,76:

103935.

[35] 郝小斐,张骁鸣,麦娉恬.圣地巡礼旅游者的行为特征

及其同源 情 感 研 究:以 动 漫 电 影 《你 的 名 字。》为 例

[J].旅游学刊,2020(1):95-108.

[36] 陈缪.日本地方城市培育动漫旅游特色小镇的探索:

以鸟取县北荣町柯南 小 镇 为 例[J].旅 游 论 坛,2019

108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5期

第116页

(4):77-85.

[37] 十六综合研究所.岐阜県ゆかりのアニメ映画3作品

の聖地巡礼による経済波及効果[R/OL].(2017-

08-07)[2021-10-20].http://www.16souken.co.jp/

assets/202108/6da08e087c15e9674eaf24dc3a046f8abf

defbb0.pdf.

[38] 王海文,熊睿.日本内容旅游发展状况、成功经验及对

我国的启示[J].现代日本经济,2021(6):64-76.

[39] 周广.虚构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连接点:日本动画圣地

巡礼文化分析[J].出版广角,2019(9):43-45.

[40] 张建,吴文智.文化产业驱动旅游经济的模式与国际

经验[J].旅游学刊,2015(8):4-6.

[41] KIM BR.Past,presentandfutureofHallyu(KoreanWave)[J].Americaninternationaljournalofcontemporaryresearch,2015(5):154-160.

[42] HURJYC,Kim T.UnderstandingcontraflowpopCulturetourism:thecaseoftransnationalfandomof

SouthKoreanPop-Cultureandthe\"Hallyu\"tourism

[J].Journaloftourisminsights,2020(1).DOI:10.

9707/2328-0824.1101

[43] CHO H.Readingthe “Korean Wave”asasignof

globalshift[J].KoreaJournal,2005(4):147-182.

[44] 新华网.“韩流”这样推动韩国旅游业[EB/OL].(2016-

05-26)[2023-08-10].http://korea.xinhuanet.com/

2016-05/26/c_135391089.html.

[45] KoreaTourism Organization.Statisticsoftourismin

Korea2019.[EB/OL].(2019-07-13)[2023-08-11].

http://kto.visitkorea.or.kr/kor/notice/data/report/

org/board/view.kto? id = 441372&isNotice =

false&instanceId=127&rnum=1

[46] TheKoreaTimes.BTSSeoultourism videotop140

millionviewsin10 days.[EB/OL].(2010-09-25)

[2023-08-11].https://www.koreatimes.co.kr/

www/art/2020/09/732_296667.html

[47] 邢丽菊.韩国文化“走出去”的制度机制研究[J].人民

论坛,2021(23):90-94.

[48] 冯学钢,程馨.文旅元宇宙:科技赋能文旅融合发展

新模式[J].旅游学刊,2022(10):8-10

InternationalExperienceandRelatedImplicationsof

CultureandTourismIntegration

ZhouGongmei

(BusinessSchool,ChongqingTechnologyandBusinessUniversity,Chongqing400067,China)

Abstract:Theintegrationofcultureandtourism makes\"poetryanddistance\"complementeachother.Culture,asthesoul,enhancestheconnotationandcharmoftourism,andtourism,asthecarrier,promotes

culturaltransmissionandinheritance.Atpresent,thepracticeofcultureandtourismintegrationinChina

isstillshort,andtherearestillshortcomingsintheaspectsofconcept,actionandresult,anditsintegrationmethods,modelsandpathsneedtobedeepened.Fromaglobalperspective,thispaperanalyzesthe

typicalcasesofBritishmuseumtourism,Americanthemeparktourism,Japaneseanimationtourism,Koreanpopculturetourism,etc.,inordertosummarizetheirpracticeandexperiences,andtoprovidereferencefortheintegrationofcultureandtourisminChina.AndbasedonChina'sreality,thearticlealsoprovidessuggestionsrespectivelyfromthesupply,thedemand,theentityandthetechnicalendofthedeep

integrationofChina'scultureandtourismdevelopment.

Keywords:integrationofcultureandtourism;internationalexperience

[责任编辑:吕观盛]

109

周功梅: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国际经验与相关启示 理论探索

第117页

2023年9月

第16卷 第5期

doi:10.15962/j.cnki.tourismforum.202305061

http://gllylt.cbpt.cnki.net

【理论探索】

新时代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路径探析

———以广西为例

曹庆华

(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广西 南宁 530023)

[摘 要]党的二十大对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作出了新的部署,对文化和旅游融合

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广西文化与旅游在新时代日渐融合并取得了快速发展,但还存在着文

化与旅游融合的政策发展体系不健全、区域发展不平衡、产品融合创新乏力、融资渠道单一、创新人

才缺乏等问题。广西要实现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目标,就必须构建起支撑其融合发展的演艺生

产、公共服务、产业创新、市场服务、资源开发、推介交流和人才培养等七大体系,并推进其在各个领

域、全方位、整链条的深度融合创新,探索深化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融合;文化与旅游;路径研究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784(2023)05-0110-09

文化和旅游天生就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旅游

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

指出,旅游集物质消费与精神享受于一体,旅游与文

化密不可分[1]。发展旅游经济,能够满足人民群众

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对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

化,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

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和旅游

的融合发展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2],阐明了文化

与旅游的内在联系、相互促进作用以及融合发展的

具体要求,并提出了文化与旅游融合创新发展的目

标任务,为文化和旅游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

遵循。在新时代语境下,文化和旅游业实现了投资

持续增长、创新创意不断凸显、科技含量日益提高的

发展新态势。因此,如何推进各级各类文化与旅游

融合,在设施设备建设、产品业态、市场开发、管理服

务等领域加快一体化进程,扎实做好文化与旅游各

领域、各行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形成科学、系统、完整

的体系,成为当前广西业界和学界需要探究的重要

课题。

1 问题提出与理论框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文化和旅游

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事关文化

建设和旅游发展的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问题,为

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研究提供了根本遵循[3]。管培

俊依据大量实地调研的数据得出了结论,发展民族

地区旅游业,对于促进兴边富民、精准扶贫、生态保

护、促进民族文化发展、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

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讲好中国故事、扩大

我们在世界范围的朋友圈等都意义非凡[4]。刘安乐

等运用新的分析方法,从产业融合的视角构建文化

110

[基金项目]本研究受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2019年度调研课题的重要选题“广西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路径研究”(2018)和

2020年度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广西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模式研究”(20FGL002)共同资

助。

[收稿日期]2023-06-28;[修回日期]2023-08-25

[作者简介]曹庆华(1965-),男,湖南沅江人,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政

策、文化和旅游产业、民族文化,E-mail:cqh1965@sina.com。

第118页

与旅游产业发展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测算2008—

2017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和旅游产

业综合发展水平,分析其协调度时空分异特征,并探

究其协调度的动力机制[5]。瞿华等基于产业融合的

背景,系统梳理了国内外乡村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

合机制、效应模式、路径等,并提出技术融合为乡村

文化与旅游融合提供了外部驱动力[6]。丘小燕等从

游客感知及游客忠诚度的视角切入,论述了新生代

游客对红色旅游文化的认同,认为文化认同对新生

代游客的忠诚度有显著影响[7]。2019年底,广西出

台的《关于支持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用地政策》是

文化和旅游部门机构整合以来广西省级政府出台的

第一个专门针对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性用

地政策文件,对于广西各地制定文化产业和旅游产

业用地政策,推动文化和旅游的政策融合有着积极

的借鉴作用。王经绫认为,要促进民族地区文化和

旅游的融合发展,应适当增加政府支出,并更加重视

文化资源的开发对旅游的带动作用[8]。潘海岚指

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和

旅游产业的融合改变了二者的自主创新方式和发展

模式[9]。王庆生阐述了现阶段我国文化与旅游融合

发展的意义,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据此提出了推动

文化与旅游融合的相关建议:尊重传统文化,保护地

方习俗;以地域特色为依托,高度实现文化和旅游水

乳交融;利用戏剧、大型歌舞演出等形式,充分展现

地方特色文化;统筹规划,协同助力文化与旅游融

合;引进高素质人才,提高行业竞争力;加强创新能

力,打造特色文创产品[10]。陈慰等认为,要把文化

和旅游的公共服务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彻

底改变以往“孤岛”化、泛娱乐、小众性、中低端的旧

格局,发挥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引领社会、培育大

众、激发创造、助力发展的突出功能[11]。陈兴旺认

为,文化与旅游融合成为当前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将

文化的内容和旅游的内容进行有机结合,从而为人

们创造出更好的旅行体验,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方式

如今在我国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12]。

现阶段,对于文化和旅游的关注与研究可谓方

兴未艾,并取得了大量贴近现实、具有实践意义的研

究成果,对于文化和旅游业的发展具有较高的指导

意义。近年来,广西文化与旅游系统大力推进各项

文化和旅游重点改革任务,按照“强基础、提效能、创

品牌”的工作思路,认真组织实施文化与旅游融合发

展的各项任务,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旅游产业高质

量发展的意见》的“1+7”系列文件,建立了制度化召

开全区文化旅游发展大会的工作新机制,开启了文

化旅游强区建设新征程。文化旅游经济效益持续增

长,文化与旅游融合取得了新突破、新成效。据统

计,2023年1至6月,广西全区接待国内旅客4.23

亿人次,同比增长了 39.7%,比 2019 年 同 期 增 长

24.2%;广西全区实现了国内旅游收入4218.57亿

元,同比增长30.3%,比2019年同期增长0.5%。①

2023年1至6月,广西全区完成文化旅游产业重大

项目投资88.96亿元,其中二季度完成投资52.6亿

元,环比增长44.9%,广西全区文化旅游呈现消费

和投资两旺的良好态势。② 但同时也发展,目前针对

广西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研究尚有待进一步讨论

的空间。据此,本文先对广西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探究广西文化和旅游

融合的多元化路径问题。

本研究将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理

论逻辑,构建广西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研究框架(图

1),通过审视广西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成效和存在的

问题,提出新时代广西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路径,以

促进广西文化与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

图1 广西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研究框架

111

曹庆华:新时代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路径探析 理论探索

第119页

2 广西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成效与基础

分析

从经济和产业的角度来看,文化是旅游最好的

资源,旅游是文化最大的市场。要推动文化与旅游

的融合发展,必须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14]203,

健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其在更

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深度融合,积极

探索实现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大力推

进文化和旅游与其他领域的融合互促。近年来,广

西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遵循以下原则,在质量和效

益上取得了新成效和新突破。

2.1 公共服务设施功能融合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

高质量发展

公共服务设施融合是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重

要基石。其中,开展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标准化建

设、基础设施功能融合是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设施融

合发展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广西着力在推进文化和

旅游基础设施、设备标准化建设,促进文化与旅游融

合发展等方面下足了功夫,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第一,在政策标准制定方面,中共广西壮族自治

区党委宣传部、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制定

和实施了《广西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服务标

准(试行)》(桂文旅发〔2019〕125号),明确要求必须

促进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与旅游服务点功能相结

合,进一步加快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为广西乡村旅

游发展提供了旅游服务标准和资金支持。围绕文化

和旅游公共服务需求旺盛的特点,结合各地实际情

况,在基层建设了一批新型公共服务空间,加快推进

公共文化机构和旅游服务中心功能融合试点建设。

先后在南宁东站候车厅建设“广西高铁读书驿站”、

在阳朔遇龙河水厄底码头建设“遇龙·书屋”、在灵

川县灵田镇长岗岭村建设“山边水边书屋”、在巴马

瑶族自治县建设“花哒街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通过

多途径、多方式将公共文化服务嵌入旅游景区、游客

服务中心,融入精品民宿、公共交通枢纽等,助力乡

村振兴,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公共文化

设施的建成,大大提升了旅游公共服务的质量,进一

步促进了旅游的创新发展。

第二,在服务保障供给方面,各级政府加大了对

公共文化和旅游财政的投入,显著提高了广西乡村文

化和旅游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水平,进一步推进了乡

村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为乡村文化与旅游融合高

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文化和旅游部财务司

编辑的《2021中国文化和旅游统计手册》的数据显示,

2020年度,广西文化和旅游事业费为32.23亿元、环

比增长27.95%,全国排位从2019年的第十七位上

升到第十四位;广西全区人均文化和旅游事业经费

从2019年的50.79元增加到2020年的64.29元、

同比增长26.58%,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排第

22名③ 。广西区本级财政补助给每个行政村村级公

共服务中心建设经费,从2009年的16万元提高到

2014年的20万元,再提高到2016年的25万元④ 。

根据统计,2009年至2020年,广西区级财政累计投

入31.24亿元,建成12495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

覆盖广西全区99%的行政村,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

心覆盖率迈入全国第一方阵⑤ 。这些公共文化设施

的建成和完善,进一步促进了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

高质量发展。

第三,在文化活动开展方面,广西十分注重通过

开展优质的文化活动来提高文化与旅游的公共服务

质量;通过打造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品牌、繁荣文化

活动,全面推进群众文艺的创作生产演出,为文化与

旅游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例如,舞蹈作品《打

扁担》从全国7905个作品中脱颖而出,入围第十二

届中国艺术节、进入第十八届群星奖决赛并获全国

群星奖。创新思路开展“走读广西”系列活动,以各

级公共文化场馆为依托,邀请专家学者参与,结合自

驾游、研学游、户外讲座、沉浸式直播、主题展览等形

式,在线上、线下推出内容丰富的文化与旅游活动,

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需求。截至2022年6月,“走

读广西”已举办了近1000场次活动,轨迹遍布广西

14个地级市110多个县(市、区),参与群众超过1

000万人次。这些群众文化活动的有效开展,为促

进广西文化与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融合发展大环境增

添了更为和谐的氛围、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2.2 项目融合、行业融合奠定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

基础

项目建设是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基础,是文

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平台与载体。“十三五”以来,

广西文化和旅游系统坚持以项目建设为中心,积极

挖掘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拓展文化与旅游延伸产业,

培育打造“文化与旅游+”的新业态,发展文化与旅

游融合产业,丰富文化与旅游新兴业态,全面创新文

化与旅游融合发展项目,推动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

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从促进

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战略出发,提出“三地两带一

中心”(“三地”即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北部湾国际滨

112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5期

第120页

海度假胜地、巴马国际长寿养生旅游胜地,“两带”即

中越边关风情旅游带、西江生态旅游带,“一中心”即

南宁区域性国际旅游中心城市)的旅游发展战略布

局,为广西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制定和实施了《广西

“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培育新业态拓展新消费三

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拟培育和打造“文化

与旅游+健康”“文化与旅游+农业”等10个领域新

业态,以创新思维谋划推动产业融合发展。2022年

6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与自治区农业

农村厅、乡村振兴局等单位在广西河池市东兰县共

同举办2022年“党旗引领·乡村旅游嘉年华”暨文

化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推进会⑥

;2022年10月,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与自治区民族宗教事

务委员会、乡村振兴局等单位在桂林市兴安县共同

举办2022年民族特色村寨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试

点现场推进会⑦ 。截至2022年12月底,广西文化

旅游产业重大项目共计276个、总投资6165.81亿

元、累计完成投资1154.24亿元,2022年度完成投

资190.16亿元⑧ 。加强对南宁牛湾文化旅游岛、桂

林古宋城历史文化街区、北海银基国际旅游度假区

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协调指导。其中,北海银基国际

旅游度假区一期项目水世界已于2022年6月开园,

中国—东盟影视演艺中心项目一期工程于2022年

8月竣工。这些项目的建成,拓展了文化与旅游融

合平台,促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

文化和旅游与其他行业及领域的融合创新发

展,赋予行业新的活力乃至长足发展的动力。文化

产业特别是旅游业只有与其他行业融合发展,才能

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只有丰富和创新文化与旅游融

合发展模式,才能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

才能繁荣文化事业,才能升高广西文化与旅游融合

发展的能力。广西文化和旅游部门及业界都从不同

的角度进行了不少尝试,积极推进文化和旅游与体

育、农业、林业、餐饮等行业的融合发展,取得了较好

的成效。例如,从2019年开始,广西壮族自治区文

化和旅游厅与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开展广西休闲农业

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创建、与自治区妇女联合会开展

广西“金绣球”农家乐创建、与自治区林业局开展了

打造“森林人家”和“森林康养基地”以及“森林旅游”

项目等、与自治区体育局等单位在马山县共同主办

“2019中国-东盟山地户外体育旅游大会”等等,在

模式探索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据统计,广西规

模以上文化企业从2020年的731家增长至2022年

的821家,年均增长6.0%,营业收入从2020年的

910.77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1148亿,年均增长

12.3%。⑨ 从产业规模来看,广西文化服务业占比提

高,文化批发和零售业保持稳定,但文化制造业和文

化相关领域增速小幅下降。广西旅游大数据显示,

2023年1~2月,全区累计接待国内游客1.39亿人

次,同比增长24.1%,比2019年同期增长0.5%;全

区国内旅游消费(银联口径)833.43亿元,同比增长

10.7%。⑩

2.3 丰富演艺发展模式,把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和

脱贫攻坚相结合

近年来,文化旅游演艺逐渐成为广西文化和旅

游 融 合 的 有 力 抓 手,形 成 一 种 新 的 演 艺 发 展 模

式———“文化旅游演艺带动型的阳朔模式”。文化旅

游演艺作为“文化”和“旅游”两个“万亿产业”融合发

展的典型业态:一方面,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提升

了演艺业的品位,提供了旅游业源源不断的发展机

遇;另一方面,演艺业的加快发展又提升了文化与旅

游融合发展的质量,激发了旅游业源源不断的发展

活力,两者之间相互促进、互相提高。

目前,为加快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广西形成了

一种创新演艺发展模式———“文化旅游演艺”,并取

得了良好的成效。同时,在此过程中,把文化与旅游

融合发展和脱贫攻坚相结合,为当地居民创造了就

业机会和良好的经济收益,收入途径越来越多元化,

拓展了农民致富之路。广西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从

发展文化产业、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出发,自上而下地

引领文化旅游演艺向特色化、差异化、多元化和精品

化发展,以此打造精品演艺来满足消费市场不同群

体对旅游的需求,从而使演艺模式更加多样化,体验

感更加强烈,产业链更加完整。例如,广西推出的桂

林大型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就是广西民族

文化与桂林山水文化融合发展的经典之作。该项目

自2004年3月20日公演以来,到2019年12月底,

共演出约8420场次,接待观众1926万人次,实现

营业收入27亿元。文化旅游演艺演员多为当地居

民,这进一步带动了当地农民发家致富。据阳朔县

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提供的数据,阳朔县年旅游

接待人数从2003年全年的280万人次增加到2019

年的2018.82万人次,增长了7.21倍;住宿人数从

2003年的23万人次增加到2019年的821.6万人

次,增长了35.72倍,1○1 带动了当地农村发展和农民

致富,彰显广西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风采和成效。

项目所产生的文化旅游演艺带动型的“阳朔模式”,

113

曹庆华:新时代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路径探析 理论探索

第121页

产生的效应是多方面的:一是带动、催生一批文化产

业项目,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例如,桂林市区的

《山水间》《梦幻漓江》,还有南宁市的方特东盟神画

的《千岛之歌》,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的《苗魅》、三

江侗族自治县的《坐妹·三江》,河池市巴马瑶族自

治县的《梦·巴马》等。二是土地价格拉动效应明

显。目前,项目周边的土地和县城土地大幅增值,项

目运作前后土地价值增值在5倍以上。三是增加农

民的收入。由于《印象·刘三姐》的演出,新增大量

的农家乐、旅馆、民宿等。在项目演职人员中,目前

参加演出的200多名本地村民人均月收入为2000

多元,一头水牛每月也能领到1000元的“出场费”,

项目区域的木山村农民年均收入超过50000元。1○2

四是提高了农民的素质。通过对参加演出的农民进

行工作质量、劳动纪律的考核,增强农民的纪律性和

团队精神,农民演员不仅开阔了眼界,也充实了生

活。五是促进艺术教育发展。与主体项目配套建立

的“张艺谋漓江艺术学校”,不仅保证了演出的需要、

降低了成本,还开创了一条扶困助学、校企合作办

学、可持续发展的好路子。

3 新时代广西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存在的

问题

3.1 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体系尚未健全

文化事业、旅游事业与文化产业、旅游产业虽分

属于两个不同的事业和产业,但在很多内容和类别

上可以互通互融、相互补充。然而,在文化和旅游融

合的发展和研究中,无论是业界或学界,还是实践者

或理论研究者,大多还停留在分析融合现状的初始

阶段,在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思路、方式、结构、体

系等方法论层面上,尚未能进行深度思考与深入分

析。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本身能够融合的领域和种

类虽然很多,但两者之间在产业发展模式、发展结构

上又存在诸多不同,需要探索科学的、系统的融合方

式和途径。如何运用创新理念构建引领文化与旅游

融合的全新发展体系,从旅游与文化的发展特性出

发,打造新业态、新产品、新技术、新商业模式、新IP

和新媒体,实现广西文化和旅游的创新融合和良性

可持续发展,还有待业界和学界的进一步探究。

3.2 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水平区域不平衡

受广西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收入水平

相对滞后等因素的影响,广西文化旅游业呈现“一轴

(南北)强、两翼(东西)弱”的特点,桂林、柳州、南宁、

北海等地的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较为厚实,河池、崇

左、来宾、百色、梧州、贺州等地的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较为单薄。文化旅游的开发顺应了旅游业的发展趋

势,在经济发达区域,其文化和旅游融合程度相对较

高;在经济欠发达区域,则远未形成较大规模的文化

和旅游产品的聚集。文化旅游区域发展差距还体现

在基础设施配套上,经济欠发达地区在交通设施、食

宿设施、娱乐设施等方面与发达地区相比都还存在

较大的差距,这种不平衡极大地阻碍了广西文化旅

游业的融合创新发展。

3.3 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产品创新乏力

文化和旅游具有天然融合性。一方面,文化资

源为旅游所用,文化事业繁荣了旅游事业,文化产

品、文化产业为旅游产品、旅游产业增彩、丰富了其

内涵;另一方面,旅游为文化资源的挖掘开发和利用

提供了载体和平台,旅游为文化创新发展提供了实

现价值的途径,也丰富了文化产业的内涵,两者的融

合必须通过各自资源水乳交融的完美结合,打造成

全新、有效的文化与旅游产品。然而,广西在这方面

的最大问题是文化与旅游融合的产品创新性不足,

包括产品的设计创意、内含功能、景观造型、市场地

位等方面的欠缺,关键的原因在于创新能力弱。需

要把创新意识、精品意识贯穿到文化与旅游融合发

展工作的各个环节和各个领域,创新推出一批全新

的项目和品牌,推动文化和旅游供给消费由中低端

迈向中高端。

3.4 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融资渠道单一

文化古迹的保护性开发和利用,需要大量的资

金支持;旅游涉及众多产业,开发需要大量的服务配

套和设施、设备的资金支持,文化和旅游的投资回报

周期长、融资较为困难,文物保护利用和旅游资源挖

掘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各级政府财政支持,特别是文

化事业建设资金绝大部分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投入,

这种投入极为有限而且单一。虽然随着经济的增

长,各级政府也加大了对文化和旅游事业建设的投

入,但社会和企业资本介入却很少、个体资金投入也

不多,融资渠道相当窄小,这严重制约了文化与旅游

深度融合的创新和多元化发展。

3.5 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人才结构性短缺

人才是发展之本,拥有极具创意、创新型人才对

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尤为关键。南宁、柳州、桂

林的文化与旅游融合人才整体上优于百色、河池、贺

州、崇左等地,设区市优于县(县级市、市辖区)。目

前,无论是文化和旅游的部门(单位)、业务领域的管

理经营人才,还是行业技术、专业类别的领军拔尖人

114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5期

第122页

才,显然都不够的;既懂得组织经营管理又精通文化

和旅游专业技术的人才不多,明显呈现人才结构性

短缺的问题。同时,对人才队伍培养尤其是高端人

才培养不足,培养手段单一,各培养主体之间协同不

够,等等。这些都需要下大功夫予以优先解决。

4 新时代广西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路径探析

新时代背景下,要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实现高

质量发展,就要围绕融合发展的主轴线,从构建现代

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七大体系”统筹推进。总体

要求和目标任务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深化机构改革为契机,以创新、

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原则,坚持宜

融则融、能融尽融,以高质量发展融合为主线,以文

塑旅、以旅彰文的工作思路,积极探索形成文化与旅

游演艺精品创作繁荣区、乡村文化与旅游公共服务

实验区、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创新区、区域

旅游经济均衡发展示范区、千里边境文化与旅游惠

民富民先行区、中国—东盟文化与旅游交流合作实

践区、优秀文化与旅游人才队伍聚集区等配套框架,

着力在发展大企业、建设大项目、打造大品牌、构建

大产业上下功夫,基本形成具有广西气派、壮乡风

格、时代特征、开放包容的文化和旅游高质量融合发

展体系。助力构建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和以东融、

南向为重点,以北联、西合为协同的全面开放新格

局。加快建设“三地两带一中心”,基本建成全国文

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先进省(区),着力构建广西“一轴

三圈一中心”[“一轴”即桂(桂林)海(北海)民族文化

和旅游发展轴,“三圈”即桂东南粤桂文化和旅游圈、

桂西北红色文化和旅游圈、北部湾滨海文化和旅游

圈,“一中心”即把南宁建成中国—东盟国际文化交

流和旅游推广中心[13]251-255]的新时代文化和旅游

发展新格局,为把广西建成世界旅游目的地和文化

旅游强区奠定坚实的基础。

4.1 构建现代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演艺生产体系

构建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演艺生产体系,包

括艺术生产的剧目创作、精品打造和舞台(含山水实

景)演出的艺术展示两部分。随着广大人民群众物

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越来越高的

审美需求,他们期望不断看到形式新颖而又富有创

意的文化艺术样式和内容。因此,需要构建现代文

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体系:一是要抓剧目创作,打造

艺术精品。这就需要文化工作者采用更有亲情、人

性的个性化的故事叙述语言和文字,创作出更贴近

新时代、符合大众化品位需求的艺术精品,让艺术以

独特的多样态焕发出文化旅游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生产出具有巨大征服力的精品力作。当前,要聚焦

新时代主题,围绕重要时间节点和重大事件,组织开

展舞台艺术和书法美术主题创作活动,围绕庆祝中

国共产党建党110周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100

周年、召开党的二十一大等开展系列主题创作活动,

推出一批经得起时代和历史检验的现实题材精品,

优化创作生产演出生态,不断推出鲜活的艺术精品。

二是要运用高科技手段,演绎呈现动人心魄的艺术

表演样式。深度整合文化艺术资源,实现表演艺术

资源的优化配置,完美融汇在科技整合的平台上进

行新业态的重塑,将其转变为观众热心欣赏、体验和

认可的文化旅游新产品[14]。使文化与旅游的重大

题材剧目和优秀戏剧小品及精美音乐、舞蹈节目等

舞台艺术表演内容与形式更加多样,更接地气、更有

牛气、更具人气;更能入心、入脑、入眼,长久停留在

大众的印记里。同时,新时代广西文化与旅游的艺

术创作精品打造和舞台演艺呈现,既要把握独特而

深厚的民族特性,又要发现世界艺术创作实践的共

通性,通过源源不断的艺术实践活动和不断完善的

艺术创作、生产、演出的体制和机制,逐步实现和完

善文化与旅游艺术精品现代创作体系与现代演艺体

系的构建。这些既是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时代要

求和现实任务,也是新时代文化艺术精品与时代同

频共振、携手发展的必然要求。

4.2 构建现代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

构建便捷化、均等化的现代公共文化与旅游服

务体系,需要对服务的内容构成、资源配置、要求标

准、建设模式及配套政策等作出顶层设计规划和系

统安排。首先,结合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重新制

定有利于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公共服务标准。其

次,改革创新机制,促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与公共旅

游服务设施建设的有机结合,在现有的公共文化服

务设施中增加旅游的有趣功能,在公共旅游服务设

施中增加文化的内涵和魅力,尽可能将二者公共服

务效能合二为一,提高其利用率,实现其功能的最大

化。例如,推进公共图书馆和国有博物馆、美术馆、

纪念馆、文化馆、影剧院等文化公共设施为旅游所

用,将名胜风景区、重点旅游区中的村级(社区)综合

性文化服务中心和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增加赋能

旅游咨询、旅游休闲的服务功能,或者把两种设施合

二为一来建设和运营。此外,整合文化志愿服务和

旅游志愿服务机制,建立和壮大文化与旅游志愿服

115

曹庆华:新时代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路径探析 理论探索

第123页

务队伍。在条件成熟的旅游区兴建一些适合的公共

文化设施,通过流动图书馆、文化活动车等进入旅游

度假景区开展文化与旅游惠民服务活动,构建广泛

社会共享的文化与旅游公共服务新空间。

4.3 构建现代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产业创新体系

结合广西实际,构建现代文化与旅游产业创新

体系,形成以项目建设为中心、以市场消费为主体、

以打造品牌为牵引、以龙头企业为带动、以业态融合

为主轴的文化与旅游产业创新发展格局。以项目建

设为中心,永远是文化与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的不二

法则。注重优化融合平台,加快发展文化与旅游新

兴业态,在构建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新思路上

创新、创造。以市场消费为主体,是文化与旅游产业

创新发展的生存基础。在当今文化旅游消费正处于

个性化、多样化的时代,只有通过在适当的地域和时

间节点来打造适当的文化与旅游产品,才有可能形

成旺盛、持久并做大做强的文化旅游消费市场。要

培育充满活力的文化与旅游消费市场,形成新的文

化与旅游消费增长点,就必须把旅游需求有机融入

文物、非遗领域的工艺美术纪念品和动漫游戏等产

品的创新设计与制造中,使之与现代消费需求对接,

开发高质量的文化和旅游产品,促进广西文化与旅

游产业的转型升级。以打造品牌为牵引,是成功实

现文化与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和重大标

志。当前,广西应在发挥自身优势上发力,深入挖掘

长寿巴马、湘江战役旧址(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

侗族村寨(三江侗寨)、兴安灵渠、友谊关、百色起义

纪念地、龙州起义纪念地、桂林山水、北海银滩、乐业

天坑、骆越文化遗址、那文化(稻作文化)遗址、龙脊

梯田、德天瀑布、甑皮岩遗址、顶蛳山遗址、靖江王

府、真武阁、程阳永济桥、涠洲岛火山口等景区、景点

背后的文化内涵,围绕推进加快“三地两带一中心”

建设,以打造一批文化旅游新地标为抓手,推动“旅

游之乐”“风景之乐”向“健康之乐”“文化之乐”的转

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

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的《壮族霜降节》、世界

文化遗产《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海上丝绸之路

·北海史迹》为重点,精心培育和打造新兴文化与旅

游业态特色品牌。以龙头企业为带动,是文化与旅

游产业创新发展的可靠途径。实施大企业带头战

略,引进并加强与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合作,打造一批

具有广西特色的大品牌,构建一批文化与旅游产业大

园区,培育一批特色文化与旅游企业大集团,将极大

提升广西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4.4 构建现代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市场服务体系

推进现代文化与旅游市场服务体系建设,提升

市场服务水平,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一是积极推动文化与旅游市场服务社会化。调动社

会力量参与文化与旅游市场服务建设,是提高文化

与旅游服务效能的重要途径。当地群众对民族文化

资源最为熟悉,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让当地老百姓参

与其中,不仅民族文化得以保留,还能提高群众的收

入,为游客提供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体验,达到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三丰收”。二是

支持和鼓励互联网企业参与提供文化与旅游服务。

随着数字文化娱乐产品的快速发展和普遍使用,应

采取多种形式和样式为游客提供数字化文化旅游产

品,大力发展掌上博物馆(数字博物馆)、掌上公共图

书馆(数字公共图书馆)、掌上文化馆(数字文化馆)、

掌上纪念馆(数字纪念馆)、掌上公园(数字公园)、掌

上风景名胜区(数字风景名胜区)、掌上文物遗址(数

字文物遗址)等数字化文化设施(设备),为游客提供

多样化的文化与旅游公共服务。三是稳妥推进文化

与旅游执法制度改革。积极改革全区文化市场和旅

游市场的综合执法管理体制,理顺职责、职能和机构

设置,建立健全综合执法机制,加强文化旅游执法队

伍建设。深化“放管服”改革,建立健全文化与旅游

领域的信用体系,建立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新型监

管制度,完善惩戒联合机制,实施好“红黑名单”制,

为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4.5 构建现代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资源开发体系

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的实质,就是要使文化与

旅游资源得到适度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不仅要

保持其原有的独特性,而且还要对其个性和共性进

行创新性传承和创造性发展,避免文化资源在开发

后其原有的独特性遭到破坏。一是建立责任清单,

出台具体的保护政策和法规。明确各级政府对文化

与旅游资源的保护责任,完备保护的内容、种类、数

量、水平和其所具备的人力、物力等基本条件,出台

相关具体的保护政策、措施和法规,为保护资源及合

理利用资源提供法律保障。二是制定合理、适度的

资源利用标准和评估体系。建立和完善统一的文化

与旅游资源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包括文化与旅游资

源开发利用标准、绩效评估办法和资源信息服务数

据资源共享与分级管理机制,让绩效评估机制制度

化、规范化、公开化。三是加强文化与旅游资源的开

发创新。注重对凸显地域传统、民族历史、边关风

情、山水景色等具有广西独特优势的文化与旅游资源

116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5期

第124页

的深度开发和创新。此外,将旅游需求有机融入非物

质文化遗产、文物等元素,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

旅游产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融入旅游的

“食、宿、行、游、购、娱”等各个环节,使其充满丰富的

文化内涵;纳入风景名胜和旅游线路,成为游客喜欢

体验的文化目的地、传播广西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和

平台。提升文化与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价值。

4.6 构建现代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传播交流和

宣传推广体系

只有深耕厚植文化与旅游融合,“诗和远方”才

会多彩绚丽。加快建立现代文化与旅游传播推广交

流体系,也是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不可或缺的

题中之义。其一,构建现代文化与旅游传播推广体

系,应注重品牌形象的推介,拓宽传播渠道,加强联

动推广,特别要加大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和旅游品牌的宣传推广与交流,达到增强广西文化

与旅游外宣品牌对内的凝聚力和对外的吸引力。这

是为广西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的重要一环。其二,围绕广西“三地两带一中心”建

设,以办好中国-东盟文化论坛、联合国世界旅游组

织/亚太旅游协会旅游趋势与展望国际论坛、中国东盟博览会旅游展、中国-东盟传统医药健康旅游

国际论坛等为抓手,以建设防城港边境旅游试验区

和中越德天-板约瀑布跨境旅游合作区为契机,举

办广西文化与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大赛、创客大赛和

中国—东盟徒步旅游研讨会、中国—东盟骑行旅游

研讨会等活动,培育具有文化影响力和产业带动力

的示范园区和示范项目,打造边关游、民族地区游、

大石山区游、革命老区游的文化与旅游推介交流新

平台,构建多领域、全方位、多层次、大纵深的对外文

化与旅游交流新格局。其三,进一步整合文化对外

宣传资源和旅游对外宣传资源,使用统一的广西文

化旅游形象标识符号和宣传品,形成立体化的宣传

体系,集中力量打造广西文化与旅游整体形象。主

动服务“开放强区建设”战略,深入开展“壮美广西”

走进“一带一路”文化旅游交流合作与贸易活动,举

办广西文化旅游周,扩大对东盟国家的文化旅游交

流合作与贸易活动。其四,深化与中国旅游集团和

国家文化与旅游有关部门的战略合作,通过举办中

国—东盟文化旅游节、组团开展“欢乐春节”系列活

动、参与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建设等,扩大广西文化旅

游的国际影响力,提升广西文化软实力。

4.7 构建现代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

根据文化旅游行业现在和将来发展需求的特

点,采取大力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的有效措施:一是

要重点培养一批文化与旅游经营管理领军人才;二

是要重点培养一批文化与旅游创意策划技术人才;

三是要重点培养一批文化与旅游各行专业尖子人

才。唯有如此,才能实现文化与旅游产业和产品价

值的发掘与创新。深入实施“三区”(边远贫困地区、

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文化“百

千万”人才工程、文化名师名导传艺工程,办好文化

核心学科专业,主要在艺术院校和高等院校的艺术

院系培育文化人才队伍。加强文化与旅游人才培养

的顶层设计,进一步协调文化与旅游行政部门、相关

高校专业、企业行业、社会培训组织等在人才培养中

的角色关系,拓展培养途径(渠道)和方法(载体),采

取诸如“校企合作”“委托培养”“股份制培养”等多种

途径和方式,以灵活多样、全方位开放的培养方法,

助力文化与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

5 结 语

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创新发展,是文化、旅游

与科技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和历史水平的客观要

求,是新时代的客观要求,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社会

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桂林大型山水实景演出

《印象·刘三姐》、大型情景演出《又见五台山》等一

批文化演艺项目脱颖而出,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

化的繁荣兴盛、大众旅游时代的高度契合,是文化与

科技赋能旅游的最好事例。只有通过广大文化和旅

游人的不懈努力,将文化资源与科学技术、旅行游览

进行融合再造,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创造力与

旅游经济融合起来,才能不断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

融合和高质量发展[13]26。

总而言之,要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就

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强化组织领导,加大资金投入,

健全文化与旅游的政策法律体系,深化文化与旅游

与其他行为的深度互融[13]261-262,健全和实施考评、

监测、评估等机制;要全面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

七大体系建设,大力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各领域、全

方位、整链条的深度契合和高质量发展:重点在于整

个保障措施的落实,关键在于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

实质深入,根本在于锐意创新人才的培育壮大,基础

在于必要资金的投入,前提在于文化与旅游部门、各

单位执行实施力的高效运作。唯有如此,广西文化

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方能在助力推进文化旅游强区

和壮美广西建设中,实现高质量发展,谱写中国式现

代广西文化新辉煌。

117

曹庆华:新时代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路径探析 理论探索

第125页

注 释

①数据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②文化和旅游部财务司.广西壮族自治区主要经济社会发展

指标和文化旅游发展指标与全国排名情况.2021中国文

化和旅游统计手册,2021.08:89-92.

⑨⑩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广西壮族自治区2023

年第一季度文化和旅游领域经济运行情况报告.文化和旅

游决策参考,2023(4):50-53.

○11 ○12 数据来源:桂林广维文华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祁过裕.文化政策与管理前沿研究[M].人民出版社,

2023:93.

[2] 洪永平.做 好 文 化 旅 游 融 合 发 展 大 文 章[N].经 济 日

报,2019-11-27(12).

[3] 雒树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

导,努力开创文化和旅游工作新局面[J].时事报告(党

委中心组学习),2018(4):69-85.

[4] 管培俊.关于民族地区旅游文化发展的观察思考[N].

中国民族报,2020-05-20(05).

[5] 刘安乐,杨承玥,明庆忠,等.中国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

协调态势及其驱动力[J].经济地理,2020(6):203-213.

[6] 瞿华,罗静.乡村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研究回顾与展

望[J].旅游导刊,2022(1):89-110.

[7] 丘小燕,李强红,邹永广.新生代游客涉入度与文化认

同对红色旅游忠诚度的影响研究[J].旅游导刊,2022

(1):67-88.

[8] 王经绫.民族地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影响要素的系

统建构:基于71个民族县域文旅融合发展要素调查问

卷的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20

(8):24-30.

[9] 潘海岚.《西南民族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研究》简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4):1,161.

[10] 王庆生,贺子轩.我国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思考与对

策[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20(3):107-112.

[11] 陈慰,巫志南.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深度融合问题、战

略及机制研究[J].文化艺术研究,2020(2):1-12.

[12] 陈兴旺.文旅融合背景下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策略[J].

当代旅游,2020(14):16-17.

[13] 曹 庆 华.广 西 文 化 和 旅 游 融 合 发 展 的 实 践 与 探 索

[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23.

[14] 曹庆华.广西科技与文化旅游融合催生多维新业态的

路径研究[J].文化产业研究,2020(1):36-44.

ExploringthePathofIntegratedDevelopmentof

CultureandTourismintheNewEra

———CaseStudyofGuangxi

CaoQinghua

(GuangxiZhuangAutonomousRegionNationalCultureandArtResearchInstitute,Nanning530023,China)

Abstract:The20thCPCNationalCongressmadenewarrangementsfortheintegrateddevelopmentofcultureandtourism,highlightingthesignificanceofresearchontheintegrateddevelopmentofcultureand

tourism.Theintegrationofcultureandtourismisanimportantwaytopromotethehigh-qualitydevelopmentofcultureandtourism.TheintegrationofcultureandtourisminGuangxihasbeengraduallydevelopinginthenewera,andtheintegrationofcultureandtourismhasmadegreatprogress.However,there

arestillsomeproblems,suchastheimperfectintegrationdevelopmentsystemofcultureandtourism,the

unbalancedregionaldevelopment,theweakproductintegrationinnovation,thesinglefinancingchannel,

andthelackofinnovativetalents.Toachievethegoalofhigh-qualitydevelopmentofcultureandtourism,

itisnecessarytobuildsevenmajorsystemsfortheintegrateddevelopmentofmoderncultureandtourism,

namely,performingartsproduction,publicservices,industrialinnovation,marketservices,resourcedevelopment,promotionandexchange,andtalentcultivation,topromotethein-depthintegrationandinnovationofcultureandtourisminallfields,inalldirections,andinthewholechain,andtoexplorethepathtodeepen

theintegrateddevelopmentofcultureandtourisminthecontextofChinesepathtomodernization.

Keywords:integration;cultureandtourism;pathresearch

[责任编辑:吕观盛]

118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5期

第126页

2023年9月

第16卷 第5期

doi:10.15962/j.cnki.tourismforum.202305062

http://gllylt.cbpt.cnki.net

【研究进展】

国内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模式和机制研究述评

宋子千,马晓芬

(中国旅游研究院,北京 100005)

[摘 要]党的二十大对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作出了新的指示,这进一步彰显了文化和旅游融合发

展模式和机制研究的意义。目前,该领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基于融合要素和对象、融合

产品和业态、融合主导因素、融合路径、产业关系等角度提出了众多不同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模

式,从内因、外因、环境因素等方面分析了影响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因素和作用机制。但是,目前

研究仍然偏重于产业融合方面的研究,规范的案例研究和实证研究偏少,对作为国家战略的文化和

旅游融合发展概念内涵和目标任务等把握不够。今后的研究应突破产业融合范畴,加强案例研究

和实证研究,深刻把握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作为国家战略的特殊内涵、战略目标和关键任务,围绕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提炼总结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典型模式,进一步区分主体和要素,建立文化

和旅游融合发展机制整合分析框架。

[关键词]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模式;机制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784(2023)05-0119-1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

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这是继党的十

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之

后,再次在党的重要文件中对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作出的论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明了文化和旅游融

合发展的目标方向,但究竟怎么推进,还需要在实践

中进一步摸索,从理论上进一步探讨。在这种情况

下,围绕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模式和机制作些讨

论无疑有其现实的意义,不仅有利于推动文化和旅

游深度融合发展实践,也有利于丰富新时代文化和

旅游发展理论。

1 国内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研究简况

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话

题,特别是中央战略部署赋予其很多特殊的内涵。

2022年12月28日,以“文化和旅游结合”“文化和

旅游融合”为主题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共查找到相

关文献12815篇。主要类别和数量分别为:学术期

刊7549 篇 (其 中 核 心 期 刊 1121 篇),学 位 论 文

1348篇(其中博士论文77篇),会议论文283篇,报

纸文章1654篇,特色期刊论文1830篇。发文期

刊主要集中于旅游和文化领域期刊。

119

[基金项目]本研究受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 “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典型模式和主导机制研究”(批准号:22BH150)

资助。

[收稿日期]2023-03-10;[修回日期]2023-09-09

[作者简介]宋子千(1974-),男,湖南隆回人,博士,中国旅游研究院首席战略研究员、政策与科教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

向为旅游政策、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E-mail:981067320qq.com;马晓芬(1990-),女,山东滕州人,中国旅游研究院客座博

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旅游规划。

第127页

从年度发文量(表 1)可以看出,在 2009 年和

2018年明显存在两个拐点,据此可以将相关研究分

为3个阶段。

表1 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相关文献

1983-2023年发文量

年份

总发

文量

核心期刊

发文量

年份

总发

文量

核心期刊

发文量

1983 1 0 2010 113 6

1992 1 0 2011 129 19

1995 1 0 2012 197 27

1999 2 2 2013 261 28

2000 4 0 2014 293 31

2001 1 0 2015 330 39

2002 5 3 2016 411 64

2003 8 1 2017 484 42

2204 7 1 2018 640 55

2005 15 2 2019 1641 103

2006 21 2 2020 2120 209

2007 45 3 2021 3001 243

2008 25 1 2022 2997 231

2009 59 9 2023 3 0

数据来源:根据2022年12月28日(2023年 月 日再次检

索)在中国知网检索结果绘制,检索条件为“主题=文化和旅

游融合+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文旅融合+文化和旅

游结合+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结合 or题名=文化和旅游融

合+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文旅融合+文化和旅游结

合+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结合”。

第一阶段是萌芽期(2008年以前)。此阶段相

关文献数量仅有50篇,占总发文量的1.10%。此

阶段没有明确提出文化和旅游结合或融合发展的概

念,相关研究集中在旅游和文化的关系、文化资源的

旅游开发等方面。

第二阶段是起步期(2009年-2017年)。此阶段

相关文献数量为2277篇,占总发文量的17.74%,年均

发文数量达253篇。文献数量较快增长和当时文化

和旅游融合发展实践较快推进有关,特别是2009年

8月,原文化部和原国家旅游局联合出台了《关于促

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此阶段对文

化与旅游在产业层面的融合发展做了较多的研究,

包括文化和旅游产业的互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旅

游景区与文化元素的结合、红色旅游开发等。

第三阶段是快速成长期(2018年至今)。此阶

段相关文献数量为10418篇,短短5年时间占总发

文量的81.16%,年均发文数量达2300篇。可见,

文化和旅游部的组建极大地增加了学界对文化和旅

游融合发展的关注度。此阶段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研究开始向多学科转变,研究方法更加多样化,定量

研究明显增多,研究主题涉及文化和旅游的关系、文

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内涵和范畴、文化和旅游融合

发展的模式和机制、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效应和

测度,以及博物馆、公共图书馆、乡村旅游、红色旅

游、旅游演艺等具体领域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等。

现有文献对于深化认识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起

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在对中央战略部署的认识上

仍有待加强,多数文献局限在产业融合范畴,根植中

国实践的理论创新还较少。本文将重点围绕文化和

旅游融合发展的模式和机制进行述评,总结其进展,

分析其不足。

2 国内关于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模式的研究

根据《辞海》,模式亦译为“范型”,一般指可以作

为范本、模本、变本的式样,但作为术语时,也可以指

理论图式和解释方案等[1]1596。国内关于文化和旅

游融合发展模式的研究实际上也包括两种不同类型

的研究:一类是对具体的文化和旅游融合案例进行

剖析,找到其典型特征,接近于对范本、模本的分析;

另一类主要是从理论推演讨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模式,虽然也可能以特定实践作为佐证或阐发对象,

但更重要的目的在于提出理论图式和解释方案。后

者按照对象范围又可以分为3个层面,有对文化和

旅游融合发展模式的整体分析、有对特定地域的分

析,还有对特定领域的分析。有时同一个文献可能

涉及两类研究,如陶俊等在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

系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模式展开讨论后,又对德

清县图书馆总分馆体系的具体案例展开了分析[2]。

由于众多文献基于不同的逻辑进行研究,对文

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模式进行分类是非常困难的。高

清明等将相关研究分为基于融合结果的研究、基于

120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5期

第128页

融合策略的研究、基于融合路径的研究、基于融合主

导力量的研究等4类。[3]这种分类有其合理性,但落

在操作上,所谓“结果”“策略”“路径”“主导力量”之

间很难进行明确的区分。如黄细嘉[4]借鉴张雷[5]关

于文化资源与创意产业融合模式的观点,将旅游与

文化产业融合分为开发型、体验型、再现型、创造型

4种模式,高清明等认为属于基于融合结果的研究,

但从逻辑上说,这种基于文化资源形态和利用方式

的分类也可以说基于融合路径的研究。根据对相关

文献的全面审视,本文认为不同研究提出的文化和

旅游融合发展模式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依据。

2.1 基于融合要素和对象的分类

产业要素包括经济、制度、技术等各方面的要

素,它们影响着产业的发展,自然也就影响着产业的

融合,构成融合的重要对象。汪清蓉提出从机制理

念、市场、资源等层面进行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立

体整合创新[6]。胡俊提出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包括技术融合、产品融合和市场融合[7]。杨园争提

出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包括资源融合、产品融

合与运营融合[8]。厉敏萍等认为,江西省的文化产

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可采用资源整合、市场共拓、

技术渗透、功能互补等模式[9]。

2.2 基于融合产品和业态的分类

高清明等提到的基于融合结果的模式大体上可

以归入此类。[3]这类模式主要是基于文化和旅游融

合发展形成的产业和业态进行分类,可以说是融合

结果,但由于提出的模式很可能只是研究者的设想,

并不是已经实现的结果,因而采用融合产品和业态

的说法似乎更为准确。袁俊和合作者提出了文化产

业景 点 化、产 业 联 动 营 销、新 产 品 组 合 等 融 合 模

式[10-12]。张海燕等提出的旅游业与文化业融合运

作模式的具体实现形式为文化旅游圈融合运作模

式、项目开发融合运营模式、文化旅游节庆与会展推

广模式、文化旅游产品创新吸引模式等[13]。张胜冰

提出文化和旅游融合有原生态文化保护、文化资源

开发利用、IP延伸授权、“文化+科技”和“文化+地

产”等模式[14]。陶丽萍等提出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

主要有休闲型、奇异型、修学型、理想型、发展型5种

类型[15]。梁振 针 对 民 族 文 化 的 开 发,提 出 原 生 态

式、集锦式 和 主 题 式 3 种 文 化 和 旅 游 融 合 基 本 模

式[16]。李美云针对动漫产业和旅游景点业的融合

提出动漫主题公园、旅游景点动漫化、动漫产业园区

景点化、动漫节会等模式[17]。张文军针对旅游业和

创意产业的融合提出主题公园、旅游业创意化、创意

产业园区景点化、节会等模式[18]。卫奇琦提出动漫

业和旅游产业市场融合模式包括 ACG 节会、赛事、

动漫购物街(区)、动漫主题公园、动漫景点、动漫主

题休闲场所等[19]。田运海等针对湘西文化创意产

业与旅游融合发展总结了旅游活动、产品组合、形象

塑造等模式[20]。陈实以川剧为例,提出川剧产业和

旅游业融合模式有剧场演出型、现场参与型、节日庆

典型等[21]。陶俊等针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

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提出了3大类型:能够满足游

客文化和审美需求的独立公共文化功能体,嵌入旅

游产业的公共文化单元,以及基于前二者基础上的

目的地文化和旅游共享公共服务[2]。

2.3 基于融合主导因素的分类

政府和市场是驱动产业发展的“两只手”,构成

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两类主导因素,而高清明等

提到的主导力量[3],其实指的是起主导作用的产业。

张俊英基于民族地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动力

的实证分析,得出民族地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

合的“民众自觉、企业主导”和“政府主导、企业推进”

两种融合模式[22]。仇琛依据政府参与程度,将非物

质文化遗产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分为市场自发

模式、政府培育模式、市场自发与政府培育共同作用

模式3种[23]。

2.4 基于融合路径的分类

正如前面提到的,融合路径与融合产品和业态

之间并不总是能清晰区分的。王玲提出的集约化、

以区域资源优势为导向、创新现有文化旅游产品、开

发文化产品项目、以市场为导向等[24],刘敬华提出

的动静结合活化遗产、拆分元素根植生活、引进科技

重组产品、“互联网+”模式优化等[25],黄细嘉等提

出的开发型、体验型、再现型、创造型等[4],讨论的是

如何实现文化和旅游融合,并不局限于产品和业态

范畴,可以归入此类。此外,如阎友兵等提出的区域

内产业 联 动 发 展 模 式 和 区 域 间 产 业 联 动 发 展 模

式[26]、刘少和提出的集约型和效益型文化和旅游融

合发展模式[27]等也可以归入此类。至于高清明等

提到的产业渗透、重组等,本文将其归入下面要分析

的基于产业关系的分类[3]。

121

宋子千等:国内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模式和机制研究述评 研究进展

第129页

2.5 基于产业关系的分类

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涉及两种不同的产业,因

而产业关系成为融合模式分类的重要依据。正如李

美云指出的,一般的产业融合方式包括产业渗透式

的产业融合、产业延伸交叉式的产业融合、产业活动

重组式的产业融合。因此有较多文献也将文化和旅

游融合发展模式分为渗透型、延伸型和重组型或者

略作调整[28-36]。也有的文献着重分析在融合过程

中不同产业的地位和作用。如熊正贤分析了文化和

旅游在不同历史阶段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中的作

用,提出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可以分为文化产业交

叉式融合模式、文化产品嵌入式融合模式、文化符号

渗入式融合模式[37]。梁坤等针对工业旅游的发展

提出存在 依 附 模 式、共 生 模 式 和 独 立 模 式 3 种 模

式[38]。

当然,有的文献实际上综合了两种乃至更多的

分类依据。如高清明等从资产通用性的角度出发,

提出了知识互补、知识替代、产品互补、产品替代、市

场互补式、市场替代等6种文化和旅游融合典型模

式[3],既涉及融合的要素,又涉及融合的方式或路

径。还有的文献难以归入以上类型,如石孟旭针对

旅游业和传媒业融合发展提出战略合作、公司制、旅

游服务平台、报业联盟等模式[39],其分类依据可以

说是融合的组织方式。还有些文献重点是挖掘特定

模式的特征,而不是提出不同类型的模式,如桂拉旦

等对文化和旅游融合型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模式进行

了系统分析[40]。李美云等探讨了文化与旅游产业

融合下的商业模式,认为文化和旅游企业在商业模

式创新过程中,要重新定位客户价值和细分市场,发

现新的成长机会;重新定义业务的边界,界定利益相

关者及其交易关系[41]。此外,大量对具体案例的模

式分析也可以归入此类,如张正兵分析了苏州市文

旅产业发展,认为其从原有的景区驱动走向了城市

文化品牌 驱 动 旅 游 业 发 展,呈 现 一 种 整 体 带 动 模

式[42]。

3 国内关于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机制的研究

根据《辞海》,机制是指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和相

互关系,或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

用的过程和方式[1]1000。基于此,文化和旅游融合发

展机制和模式之间存在紧密的关联:一方面,对融合

机制也可以从融合的要素对象、产品业态、主导因

素、路径和产业关系等视角去进行分析;另一方面,

基于不同的机制也可以划分不同的模式。为使对机

制的讨论更加集中,本文着重考察文化和旅游融合

发展的动力机制,也就是文化和旅游为什么会融合

发展,影响因素和作用方式有哪些。

3.1 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动因

3.1.1 文化和旅游的内在关联

我国学者在旅游业起步阶段就认识到了文化和

旅游的密切联系。20世纪80年代,于光远先生撰

文提出“旅游业是带有很强文化性的经济事业,也是

带有很强经济性的文化事业。”[43]后来孙尚清先生

在组织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七五”重点研究课题“旅

游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时,又提出“旅游在发展的一

定阶段是经济———文化产业,在发展的成熟期是文

化———经济产业”[44]。到20世纪末,对“旅游是文

化的载 体,文 化 是 旅 游 的 灵 魂”已 经 形 成 广 泛 共

识[45]。正是由于文化和旅游的这种内在关联,构成

二者融合发展的重要依据,众多研究在分析文化和

旅游融合的成因时都提到了这一点[46-48]。翁钢民

等认为,文化和旅游产业本身具有较高的互补性,决

定了其融合发展的必然性[49]

;赵蕾等认为旅游与文

化的伴生性、旅游的开放性与文化的渗透性表明旅

游对文化的吸纳与文化对旅游的渗透是可能的[50]。

针对影视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吴金梅等具

体指出,影视所固有的传播功能和旅游吸引物的无

边界性是二者融合的基础[51]。

3.1.2 需求和市场的发展

文化和旅游的内在关联只是指明了二者融合的

可能性,而在这种可能性发展成为必然性的过程中,

还有大量其他因素在起作用,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就是需求和市场的发展。国际上对产业融合的研

究,是从信息化领域起步的,对于该领域来说,产业

融合的最初动力是技术创新。但是对于文化和旅游

的融合来 说,市 场 需 求 的 发 展 变 化 是 更 基 本 的 动

力[52,53]。随着人们出游机会的增多,人们对于旅游

有了越来越多的文化体验需求,文化市场和旅游市

场交叉重叠的部分越来越多,从而推动了文化和旅

游的融合发展[51]。在周春波的实证研究中,文旅消

费驱动融合发展通过了计量检验[54]。

122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5期

第130页

3.1.3 企业和行业的主动作为

供给和需求是相互作用的,文化和旅游的融合

发展事实上正是在供给和需求的动态平衡中不断得

以发展,因而行业和作为行业主体的企业在文化和

旅游融合发展中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金媛媛

等以企业作为切入点,依据企业成长理论,从企业成

长的视角,研究体育产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融合

的机制,认为内部动力来自企业减少对环境依赖的

动力和获取竞争优势的动力,企业成长是融合的根

本动力[55]。吴金梅等强调,企业是影视和旅游融合

的主体[51]。其他一些文献也强调了企业在文化和

旅游融合发展中的重要作用[56]。还有一些文献从

供需相互作用方面进行了分析,如赵书虹等认为,文

化和旅游的相互作用调节了供给和需求状况,进而

推动产业结构的变动[57]

;潘文焰指出,节事与旅游

之间的集聚效应、互动效应和共生效应共同推动了

融合发展[58]。

3.1.4 政府行为和制度促进

正如前文提到的,政府是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

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的

组建,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

体制制约。纵观我国文化和旅游政策,对于文化和

旅游融合发展的引导和支持不断加强。[59]很多文献

都强调了政府和制度的作用[54,60-62]。刘瑞明等认

为,文化体制改革激发了文化市场的活力,促进了文

化和旅游融合[63]。崔凤军等指出,机构改革是推动

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强劲动力[64]。周春波

做的实证检验也证实了政府规制的促进作用[54]。

3.1.5 技术、资本、人才等因素的影响

虽然技术不是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最初动

力,但是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技术创新在文化和旅

游融合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65-66]。此外,还有一

些文献讨论了资本[67]、人才[68]等在文化和旅游发

展中的作用。

3.2 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动力模型

现有文献不仅提出了影响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的主要因素,对于这些因素是如何相互作用进而推

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也形成了不少的解释。

第一种是二力论。尹华光等认为,观念创新、产

业关联性、企业动因是内部动力,旅游市场提质升

级、社会环境改变是外部动力[69],在内外合力作用

下实现融合的动态过程。侯兵等结合新时代高质量

发展的要求,将生产、技术和产业归纳为内部动因,

将消费、共享、创意、体制归纳为外部动因[70]。

第二种是三力论。袁骅笙认为,供给系统产生

了推动力、需求系统产生了拉动力、外部环境提供了

支持力[71]。董桂玲等的观点和此类似。董桂玲提

到的引力是旅游者市场需求,推力是企业利益,支撑

力是文化、经济、政治、技术等环境因素[72]。李洋洋

指出,推力、拉力和支持力三力共同构成了文化和旅

游融合的动力系统,其中旅游者的旅游需求起拉动

效果;在推力系统中企业是主体,通过跨产业合作推

动产业融合,人才也是推动因素;在支持力系统中政

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科学技术、社会文化认同也是

支持力因素[30]。另外一些文献关于3种动力的解

释略有差异,如张俊英认为,企业属于内在驱动力,

政府属于推力,经济环境、科学技术、社会文化环境、

社区参与则属于支撑力[22]

;岳芳敏等认为,技术条

件具有支撑作用,促进拉力与推力形成合力[73]

;胡

晨寒等认为,技术创新供给和文化旅游需求是必要

性动力、企业的竞合策略和文创意识是衍生性动力、

政府政策和外部机遇是环境保障性动力,其中环境

保障性动力,尤其是政府政策是重要因素[74]。

第三种是四力论。赵蕾等在三力模型的基础上

增加了阻力,认为顶层制度对文化和旅游产业均有

束缚[50]。赵书虹等运用扎根理论提出了4个范畴,

认为资源要素整合是基础动力、旅游需求升级是直

接动力、创新变革支撑是支撑动力、企业管理决策是

外在动力[57]。

第四种是多力论。个别文献提出的“力”超过4

种。如赵嫚等认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动力包

括效益最大化追求(根本动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

业高度的关联性(融合内动力)、融合创新(支撑力)、

消费者需求和市场需求(外部源动力)、技术进步和

技术创新(直接推动力)、产业间竞争与合作(压迫

力)、政府政 策 (引 导 力)、产 业 组 织 (组 织 调 整 力)

等[75]。

由于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动力系统非常复

杂,有的时候很难区分哪些是推力、哪些是拉力、哪

些是支撑力等等,因而也有一些文献并没有直接用

“力”的表述方式,而是通过其他概念阐释了文化和

旅游融合发展的动力模型。戴斌认为,美好生活是

123

宋子千等:国内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模式和机制研究述评 研究进展

第131页

文化和旅游融合的理论硬核和实践导向,大数据是

文化和旅游融合的理论支撑和实践路径,市场主体

是文化和旅游融合的理念载体和实践主体[76]。张

海燕等提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有机融合是在

产业内外驱动因子的推动和引导下,以产业构成中

的行业共同体为基础,以协作和联合为主导,构建动

力机制,进行资源优化配置,产业组织再造,从而形

成具有发展旅游和文化双功能的新兴产业[13]。黄

蕊等提出,融合动力机制包括文化要素、文化消费、

技术创新、政府管制4个层面[77]。石艳认为,产业

间的关联性以及对效益最大化的追求是产业融合的

内在动力,技术创新是产业融合的前提条件,政府管

制的放松是促进产业融合的外部条件[78]。吴金艳

认为,旅游与文化需求的不断提高是文化和旅游融

合的根本动力,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之具有很强的

产业关联性是基础条件,技术进步与创新具有催化

作用,市场开放与制度创新则是外部条件[52]。

4 从国家战略看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模式

和机制研究的取向

4.1 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是中央战略部署

正如冯学钢等指出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作

为一个概念出现并为社会所接受,源于2018年以习

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的更高起点,着眼

于增强和彰显文化自信、提高国家软实力和中华文

化影响力,以 机 构 改 革 为 契 机 作 出 的 重 大 战 略 决

策[79]。因此,完整地把握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概

念内涵,既需要从历史演进的视角分析其来龙去脉,

更需要从中央战略部署的视角对其时代背景、现实

意义和战略目标进行分析。

从历史演进来看,可以将我国的文化和旅游融

合发展分为自然发展、体制融合和深度融合3个阶

段。从改革开放初期到2018年前是自然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虽然也有一些政策举措,但是市场的自然

发展占主导地位。2018年以文化和旅游机构改革

为标志,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进入了国家战略时期。

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党的二十大之前体

制融合是主导因素,因而可以称为“体制融合阶段”;

党的二十大提出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意

味着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进入了深度融合的新阶

段。这3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一脉相承

的,后一阶段的发展是建立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

国家战略的提出并不是突发奇想,而是建立在对文

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形势和规律的认识的基础上。

作为国家战略,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承载着特

殊的内涵和使命目标。一旦中央作出文化和旅游融

合发展的战略部署,就使之获得了特殊内涵。在中

央战略部署之前,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作为一种经

济社会现象在国内外广泛存在,这是中央作出战略

部署的实践基础,但是并不能将这种客观的经济社

会现象等同于中央战略部署本身,后者有其战略意

图并有相应的战略举措。从时代背景来说,随着改

革开放40年的发展,文化和旅游发展已经到了一个

新的历史起点,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具备了较好的

市场需求基础和较强的供给适应能力,以数字技术

为代表的技术创新也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创造了

崭新的技术环境。从现实意义来说,文化和旅游融

合发展有利于解决文艺创作不接地气、有高原无高

峰、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不高、文物活力不强和旅游发

展过度商业化、假日旅游看人头等问题。从根本使

命来说,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不仅是为了更好满足

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是为了提升社会

文明素质、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提高中华文化传播

力和影响力、促进文化自信与自强。

基于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中的特殊内涵和战略

目标,和旅游融合的文化不是泛指的文化,而是特指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和旅游融合发展的,不能是“封建糟粕”“迷信活动”

“资产阶级的腐朽文化”“假古董”[80],也不能是“调

侃崇高、扭曲经典、颠覆历史,丑化人民群众和英雄

人物”“是非不分、善恶不辨、以丑为美,过度渲染社

会阴暗面”“搜奇猎艳、一味媚俗、低级趣味”“胡编乱

写、粗制滥造、牵强附会”“追求奢华、过度包装、炫富

摆阔”“一己悲欢、杯水风波,脱离大众、脱离现实”等

等[81]。因而,如果仅仅在旅游产品、线路中增加一

些文化内容,在文化场所、机构中增加一些旅游服

务,只是从形式上完成了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基

本动作,并不一定符合国家战略赋予文化和旅游融

合发展的特定内涵。

4.2 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目标方向和关键任务

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是党中央关于文化和

124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5期

第132页

旅游融合发展在新时代的新战略部署,在战略目标

上存在很强的延续性,但同时对具体方向、基本路径

和主要任务等又提出了一些新要求。

正如文 化 和 旅 游 部 党 组 书 记、部 长 胡 和 平 在

2022中国旅游集团化发展论坛上的视频讲话中指

出的:党的二十大报告在“融合”之前增加“深度”二

字,表明中央对新时代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提

出新的更高要求,要深化思想认识、厘清逻辑关系,

推动文化和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

实现深度融合发展[82]。从学理上说,增加“深度”二

字,进一步强调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是一个动态范

畴,不能将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理解为静止的、僵化

的概念,它是有目标、有方向的。和“深度”相对应的

是“表面/肤浅”,之所以提出“深度”的命题就说明目

前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还存在表面融合、肤浅结

合的问题,特别是没有真正进入精神意识的层面,没

能完全实现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战略意图。

要完整地理解“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

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这句话明确“以文塑

旅、以旅彰文”是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基

本遵循,只有沿着“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确定的方向

和路径推进,才能算是“深度”。“以文塑旅、以旅彰

文”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重要指向就是习近平总书

记提出的“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

陶冶心灵之美”[83],它决定了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

发展的根本方向和关键任务。这一方向任务响应了

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战略目标,个体的领略自然

之美、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为全社会提升社

会文明素质、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提高中华文化传

播力和影响力、促进文化自信自强等宏大使命奠定

了微观基础,同时也呼应了“深度”的要求,将文化和

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推进了精神意识的层次。

4.3 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模式和机制研究的取向

一是要突破产业融合范畴。文化和旅游融合发

展,是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包

括但并不局限于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与一般产业融合发展相比存在较多的差异。文化和

旅游融合发展虽然产生了大量交叉重叠的领域,但

是距离产业边界消失、两个产业融为一体还很远,而

且产业边界消失也不是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战略

目标。因此,对于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机制、模式的

研究,要打破产业融合研究的范式,围绕作为国家战

略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特殊内涵、战略目标和

关键任务,重新建立分析框架。

二是要全面把握“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理论

内涵和实践价值,提炼总结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典

型模式。“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具体途径包括文

化丰富旅游体验、文化提升旅游品质、文化增强旅游

获得感、旅游拓展文化市场、旅游促进文化传播、旅

游彰显文化自信等众多方面[84],以此为基础,可以

总结提炼出若干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时代文化和旅游

融合发展典型模式。

三是进一步区分主体和要素,建立文化和旅游

融合发展机制整合分析框架。目前,关于文化和旅

游融合发展机制的分析还没有形成一致的框架,其

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区分行为主体、融合要素和

作用机制,因而全面考察旅游者、企事业单位、政府

部门、专家、公众等行动主体的交互影响,深入分析

市场需求变化、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

创新、精英推动等因素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中的

作用,有利于构建一个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机制整

合分析框架。

四是进一步加强案例研究和实证研究。文化和

旅游融合发展实践的蓬勃发展,既为模式和机制理

论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也对理论研究提出了新

要求。

5 结 论

总体说来,目前关于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模式

和机制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基于融合要素

和对象、融合产品和业态、融合主导因素、融合路径、

产业关系等角度提出了众多不同的文化和旅游融合

发展模式,从内因、外因、环境因素等方面分析了影

响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因素和作用机制。但是目

前研究仍然偏重于产业融合方面的研究,规范的案

例研究和实证研究还偏少,对作为国家战略的文化

和旅游融合发展特殊内涵、战略目标和关键任务等

把握还不够,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在上述方面进一步

加强。

125

宋子千等:国内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模式和机制研究述评 研究进展

第133页

参考文献

[1]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第六版彩图本)[M].上海:上

海辞书出版社2009:1000,1596.

[2] 陶俊,杨敏红.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乡村旅游的融

合发展:以浙江德清总分馆改革为例[J].图书馆论坛,

2022(2):45-55.

[3] 高清明,陈明.西部地区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典型模式和

优化路径[J].经济体制改革,2022(4):58-65.

[4] 黄细嘉,周青.基于产业融合论的旅游与文化产业协调

发展对策[J].企业经济,2012(9):131-133.

[5] 张雷.地方文化资源与创意经济的融合机理分析[J].

理论学刊,2009(7):59-62.

[6] 汪清蓉.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整合创新模式研究:以佛

山市文化与旅游产业为例[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5

(1):68-72.

[7] 胡俊.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山西财经大

学学报,2012(S3):118.

[8] 杨 园 争.山 西 省 旅 游 产 业 与 文 化 产 业 融 合 发 展 研 究

[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3.

[9] 厉敏萍,卢平,胡峤.江西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

发展的模式与对策研究[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2016(5):76-80.

[10] 袁俊,张萌.生态旅游视野下的澳门文化遗产旅游可

持续发展研究[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4):99-104.

[11] 袁俊,张萌.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与旅游业融合效果

的地区对比:基于网络评论的内容分析[J].世界地理

研究,2016(6):119-127.

[12] 袁俊,刘建徽.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模式研

究[J].改革与战略,2011(5):123-126.

[13] 张海燕,王忠云.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运作模式

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3(1):169-172.

[14] 张胜冰.文旅深度融合的内在机理、基本模式与产业

开发逻辑[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5):94-99.

[15] 陶丽萍,徐自立.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与

路径[J].武汉轻工大学学报,2019(6):85-90.

[16] 梁振.西部地区民族文化产业研究[D].北京:中央民

族大学,2005.

[17] 李美云.论旅游景点业和动漫业的产业融合与互动发

展[J].旅游学刊,2008(1):56-62.

[18] 张文军.旅游业和创意产业的融合与发展研究[D].

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

[19] 卫奇琦.动漫产业与旅游产业市场融合形式与实证研

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7):57-60.

[20] 田运海,蒋才芳.武陵源区域旅游产业与生态农业融

合过程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12):178-179.

[21] 陈实.戏剧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嫁接模式初探:以川剧

为例分析[J].旅游纵览(行业版),2012(4):28.

[22] 张俊英.民族地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动力机

制与模式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

[23] 仇琛.传统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利用中各利益

相关者协同规则研究[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

学版),2022(3):1-10.

[24] 王玲.东北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模式探析

[J].现代商贸工业,2017(26):1-2.

[25] 刘敬华.民族地区非遗旅游转型动力机制及路径研究

[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7(2):145-149.

[26] 阎友兵,谭鲁飞,张颖辉.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联动发

展的战略思考[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1(2):

55-60.

[27] 刘少和.旅游转型研究综述及我国旅游转型发展的探

讨[J].旅游论坛,2008(6):322-325.

[28] 杨娇.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

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08.

[29] 屈小爽,李小娟.河南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关

系研究[J].科技信息,2010(36):378-379.

[30] 李洋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融合模式研究

[D].北京: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0.

[31] 程晓丽,祝亚雯.安徽省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

展研究[J].经济地理,2012(9):161-165.

[32] 林 玉 香.我 国 旅 游 产 业 与 文 化 产 业 融 合 发 展 研 究

[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4.

[33] 尹华光,姚云贵,杨小沛,等.武陵山片区文化产业与

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对策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版),2015(2):46-51.

[34] 邹芸.旅游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机制研究:

以四川省成都市为例[J].改革与战略,2017(7):126-

128.

[35] 魏红磊,吴璇欧,陈新亮.张家口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

融合发展研究[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1):86-89.

[36] 张祖群,刘晓希,贾彤等.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

理论、模式与路径[C]//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基

地、北京联合大学学报编辑部、北京联合大学人文地

理学学 术 创 新 团 队、北 [京 地 理 学 会.北 京 学 研 究

2013:文化·产业·空间,2013:12

[37] 熊正贤.文化和旅游融合的特征分析与实践路径研

究:以重 庆 涪 陵 为 例 [J].长 江 师 范 学 院 学 报,2017

(6):38-45.

126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5期

第134页

[38] 梁坤,杜靖川.产业融合视角下现代工业旅游发展模

式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15(3):152-159.

[39] 石孟旭.“文化+旅游”融合背景下传媒业的创新发展

模式探析[J].传媒,2018(17):75-76.

[40] 桂拉旦,唐唯.文化和旅游融合型乡村旅游精准扶贫

模式研究:以 广 东 林 寨 古 村 落 为 例 [J].西 北 人 口,

2016(2):64-68.

[41] 李美云,黄斌.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下的商业模式创

新路径研究[J].广 东 行 政 学 院 学 报,2014(3):92-

97.

[42] 张正兵.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产业链融合机制与效

应研究[D].苏州:苏州科技大学,2016.

[43] 于光远,马惠娣.关于文化视野中的旅游问题的对话

[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13-

18.

[44] 魏小安.中国旅游业发展目标与知识化竞争[J].社会

科学家,2000(1):4-14.

[45] 郭宽,汤国辉.开发景洪旅游文化资源提高旅游文化

内涵[J].云南科技管理,1999(5):48-49.

[46] 张洁,杨桂红.文化产业与旅游经济互动发展的探讨:

以云南省为例[J].学术交流,2011(7):126-129.

[47] 赵志峰,李志伟.民族地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耦

合:以内蒙古为例[J].商业经济研究,2015(29):130-

132.

[48] 何剑波,何静.江西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耦合

发展策略研究[J].价格月刊,2017(8):84-87.

[49] 翁钢民,李凌雁.中国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耦

合协调度及空间相关分析[J].经 济 地 理,2016(1):

178-185.

[50] 赵蕾,余汝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动力系统

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66-71.

[51] 吴金梅,宋子千.产业融合视角下的影视旅游发展研

究[J].旅游学刊,2011(6):29-35.

[52] 吴金艳.南宁市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对策思

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2(7):15-19.

[53] 刘安乐,杨承玥,明庆忠,等.中国文化产业与旅游产

业协调态势及其驱动力[J].经济地理,2020(6):203-

213.

[54] 周春波.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动力机制与协同效应

[J].社会科学家,2018(2):99-103.

[55] 金媛媛,李骁天,李凯娜.基于企业成长视角的体育产

业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机制的研究[J].首都

体育学院学报,2016(6):488-492.

[56] 张俊英,马耀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

的动力机制研究:以青海互助为例[J].山西农业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442-450.

[57] 赵书虹,陈婷婷.民族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

合动力解析及机理研究[J].旅游学刊,2020(8):81-

93.

[58] 潘 文 焰.节 事 资 源 旅 游 产 业 化 的 机 理 与 路 径 研 究

[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59] 宋子千.从国家政策看文化和旅游的关系[J].旅游学

刊,2019(4):5-7.

[60] 白长虹.文化和旅游融合背景下的行业人才培养:实

践需求与理论议题[J].人 民 论 坛 · 学 术 前 沿,2019

(11):36-42.

[61] 侯兵,周晓倩.长三角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

态势测度与评价[J].经济地理,2015(11):211-217.

[62] 吴丽,梁皓,虞华君,等.中国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空

间分异及驱动因素[J].经济地理,2021(2):214-221.

[63] 刘瑞明,毛宇,亢延锟.制度松绑、市场活力激发与旅

游经济发展:来自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证据[J].经济

研究,2020(1):115-131.

[64] 崔凤军,徐鹏,陈旭峰.文化和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研

究:基于 机 构 改 革 视 角 的 分 析 [J].治 理 研 究,2020

(6):98-104.

[65] 郑憩.加快推进数字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J].宏观经

济管理,2020(12):63-68.

[66] 曾博伟,安爽.“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融合体制机

制改革的思考[J].旅游学刊,2020(6):3-6.

[67] 崔凤军,徐宁宁,陈旭峰.县域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评

价指数的实证研究[J].治理研究,2022(5):93-101,

127.

[68] 崔凤军,陈旭峰.机构改革背景下的文化和旅游融合

何以可能:基于五个维度的理论与现实分析[J].浙江

学刊,2020(1):48-54.

[69] 尹华光,邱久杰,谭学燕.武陵山片区文化产业与旅游

产业融合发展动力研究[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

2016(3):135-140.

[70] 侯兵,杨君,余凤龙.面向高质量发展的文化和旅游深

度融合:内涵、动因与机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20

(10):86-96.

[71] 袁骅笙.动力系统理论视野下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

合发展的机制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20):49-

50.

[72] 董桂玲.动漫业和旅游业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研究

[J].经济研究导刊,2009(32):40-41.

[73] 岳 芳 敏,黄 守 丕.广 东 文 旅 产 业 融 合 发 展 实 证 研 究

[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20(3):88-98.

127

宋子千等:国内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模式和机制研究述评 研究进展

第135页

[74] 胡晨寒,常莉.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的三维动力

系统[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20(2):82-87.

[75] 赵嫚,王如忠.中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动

力机制与发展评价[J].生态经济,2022(2):121-129.

[76] 戴斌.文化和旅游融合时代:大数据、商业化与美好生

活[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11):6-15.

[77] 黄蕊,侯丹.东北三省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机

制与发展路径[J].当代经济研究,2017(10):81-89.

[78] 石艳.产业融合视角下的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互动发

展研究[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2(2):109-114.

[79] 冯学钢,梁茹.文化和旅游融合市场主体建设:概念体

系与逻辑分析框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2022(2):130-141.

[80] 习 近 平.发 展 旅 游 经 济 要 坚 持 创 新 与 继 承 相 统 一

[N].浙江日报,2004-09-30(1).

[81]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5-

10-15)(2023-03-09)http://www.scio.gov.cn/31773/

31774/31783/document/1451734/1451734.htm

[82] 胡和平.在2022中国旅游集团化发展论坛上的视频

讲话 [EB/OL].(2022-12-25)(2023-03-09)http://

www.ctaweb.org.cn/cta/ztyj/202212/d18a038c036c

4c759e8fe4932bdd7132.shtml

[83] 习近平.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

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9-23.

[84] 宋子千,宋潇玉.“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科学内涵,

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J].发展研究,2022(11):16-20.

AReviewontheModeandMechanismofIntegrated

DevelopmentofCultureandTourisminChina

SongZiqiain,MaXiaofen

(ChinaTourism Academy,Beijing100005,China)

Abstract:The20thCPC NationalCongresshasmadenewinstructionsontheintegrateddevelopmentof

cultureandtourism,whichfurtherhighlightsthesignificanceoftheresearchonthemodeandmechanism

oftheintegrateddevelopmentofcultureandtourism.Atpresent,researchinthisfieldhasmadegreat

progress.Basedontheintegratedelementsandobjects,productsandbusinessforms,leadingfactors,

paths,industrialrelationsandotheraspects,existingstudieshaveofferedvariousmodesoftheintegrated

developmentofcultureandtourism.Existingstudieshavealsoanalyzedthefactorsandmechanismsaffectingtheintegrateddevelopmentofcultureandtourismfromtheaspectsofinternal,externalandenvironmentalfactors.However,thecurrentresearchstillfocusesonindustrialintegration,withfewnormative

casestudiesandempiricalstudies,andinsufficientunderstandingoftheconceptandobjectiveofculture

andtourismintegrationdevelopmentasanationalstrategyisstillrare.Futurestudiesshouldbreak

throughthecategoryofindustrialintegration,strengthencasestudiesandempiricalstudies,anddeeply

graspthespecialconnotation,strategicgoalsandkeytasksoftheintegrateddevelopmentofcultureand

tourismasanationalstrategy.Futurestudiesshouldfocuson\"shapingtourismwithcultureandhighlightingculturewithtourism\"torefineandsummarizetypicalmodelsoftheintegrateddevelopmentofculture

andtourism,furtherdistinguishthemainbodyandelements,andestablishtheanalysisframeworkofthe

integrateddevelopmentmechanismofcultureandtourism.

Keywords:theintegrateddevelopmentofcultureandtourism;mode;mechanism;review

[责任编辑:吕观盛]

128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5期

第136页

2023年9月

第16卷 第5期

doi:10.15962/j.cnki.tourismforum.202305063

http://gllylt.cbpt.cnki.net

【研究进展】

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研究进展与新时代发展趋向

张新成1a,王琳艳2,高 楠1b,宋 晓3

(1.山西财经大学a.文化旅游与新闻艺术学院;b.教务处,山西 太原030031;

2.西安理工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710054;3.西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710127)

[摘 要]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已成为建立健全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有效途径。研究基于文化

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需求导向和理论内涵,遵循“文献整理—研究历程—主题统计—科学问题—学

术动态—未来趋向”的综述逻辑思路,具体通过系统梳理2001—2021年国内外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

发展研究成果,借助文献计量分析的主题分类统计结果,将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科学问题总结

为:理论探讨、融合效应、融合业态、机制改革、成效评估、推进机理,并进一步归纳为“宏观-中观-微

观”3个维度,对相应的研究主题趋向和学术创新进行了系统阐述,发现已有研究在研究范围、融合对

接点、研究视角等方面尚存在不足。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文旅产业发展的战略需求和问题导向,从

高质量视角下的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数字经济促进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共同富裕视域下文旅产业深度

融合、国家文化公园文旅产业深度融合等方面论述了新时代两大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趋向。

[关键词]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研究进展;发展趋向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784(2023)05-0129-11

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是一个动态优化的过程,在

融合过程中两个产业边界趋于模糊,推动要素由生产

效率较低的部门向较高的部门流动和转移,实现要素

资源的优化配置。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有利于提高

产业综合实力、健全产业门类、延伸产业链条、强化创

新驱动、提升治理能力,实现优化文化和旅游产业供

给体系结构,推动新兴业态的发展。2021年文化和

旅游部印发了《“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提出

构建现代化的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体系,是实现文化

和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的重要目标。同时,《“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市场发展

规划》也指出,要以建设文化和旅游市场高质量为主

题,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建设现代化的文

化和旅游市场体系,提高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

治理能力,提供优质的服务水平。

关于文化和旅游融合,我国有关研究始于20世

纪80年代[1],理论界围绕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动

因、模式评价、互动机制、驱动力、融合路径等展开了

探讨[2],且基本达成了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能

够实现协调共生的观点[3]。可见,基于文化和旅游

129

[基金项目]本研究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创新研究”(19BGL141)资助。

[收稿日期]2022-07-14;[修回日期]2023-03-25

[作者简介]张新成(1992-),男,山西大同人,博士,山西财经大学文化旅游与新闻艺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经

济运行,E-mail:reddblue123@163.com;王琳艳(1993-),女,山西万荣人,西安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19级博士研究

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市场开发与规划;高楠(1982-),男,山西稷山人,博士,山西财经大学教务部副部长、教授、博士研

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目的地运营与管理;宋晓(1988-),女,河南永城人,博士,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主要

研究方向为文化旅游和旅游价值共创。

第137页

产业融合发展的实际需求和理论内涵,两大产业深

度融合发展已成为建立健全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有效

途径。

鉴于此,本研究系统地整理了2001—2021年国

内外有关文献成果,借助知识图谱中研究主题的分

类统计结果,总结出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研究

的科学问题。在此基础上,阐述新时代文化和旅游

深度融合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以期能丰富产业融合

理论体系,更好地服务新时期国家文化和旅游发展

战略规划,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提

供理论参考。

1 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研究的主要科学

问题

1.1 高频关键词分析

借助CiteSpace.5.8.R3c软件的知识图谱分析模

块,国外文献选取 WebofScience数据库中的核心期

刊库,在主题中检索“tourismindustry”并含“culture

industry”,文献语言选取英语,剔除了报告、书评、无

作者信息等与选题无关的文献,获取了2001年1月1

日—2021年12月31日发表的文献共439篇。国内

文献在中国知网的主题中检索“旅游产业”并含“文化

产业”,且采用与英文文献一致的剔除方法,最终获取

了2001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发表的核心

期刊文献共412篇。对筛选后的文献关键词进行高

频分析,以进一步探究国内外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

展研究领域的热点和前沿成果。

国外相 关 研 究 高 频 词 主 要 包 括 tourism、culture、industry、impact、model、performance、experience、satisfaction、behavior、heritage、image、identity等。这些高频词反映出国外研究者较多关注了

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遗产开发与保护、融合模式及

产生的影响、文化身份认同、体验满足感、对外形象

和吸引力。与此同时,文旅融合、文化旅游、融合发

展、旅游产业、文化产业、产业融合、乡村振兴、乡村

旅游、旅游资源、发展模式、文化遗产等是国内研究

文献的高频词。可见,无论国外还是国内的相关研

究,针对两大产业融合在促进文化传播、推动遗产保

护、提升对外形象方面都给予了较高的关注。国外

研究者对于两大产业融合的需求研究展开了探讨,

以旅游者为中心的需求动机、文化感知、文化体验以

及文旅产品的深度开发的研究较为深入。国内研究

者更聚焦文旅融合的产业化层面,探讨了文旅产业

互动融合的理论基础、业态类型、融合动力、产业结

构、融合路径、对策建议、政策体制等,尤其是将文化

和旅游视为复合系统予以协同演化研究,并将其作

为实现两大产业融合的重要理论基础。

1.2 研究主题分类

在高频关键词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国内外核心

学术期刊的文献数量进行整理,筛选出发文量高于

10篇的期刊,包括:国外的Sustainability,Journal

ofTourismandCulturalChange,JournalofSustainableTourism,Tourism Management,Journal

of HeritageTourism;国内的《旅游学刊》《经济地

理》《社会科学家》《企业经济》等。将这些刊物相关

文献的研究主题进行归纳,可划分为文旅产业融合

的理论探讨、融合效应、融合业态、机制改革、成效评

估和推进机理共6个方面,其占比关系如图1所示。

其中,业态发展占比最高,为30.63%;其次为融合

成效评估,占比为22.52%;而机制改革占比最低,

仅为5.41%。综合以上分析,本研究将6大主题分

类作为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主要科学议题,系统

梳理主题相关的内容。

图1 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研究主题分类

2 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研究的分析框架

产业融合本质上属于扩张型创新,是从最早的

技术层面延伸至产品、市场、业务、组织等,改变原有

的分工结构,促使其调整各自内部产业结构,具备多

个产业的功能和属性。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在趋向

融合发展过程中具有天然的优势。通过文献梳理发

现,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可大致归纳为“宏观-中

130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5期

第138页

观-微观”3个维度(图2)。宏观层面重点探讨了文

旅产业融合的概念内涵和外延,中观层面则侧重于

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的业态实践、融合效应和

机制改革,而微观层面围绕文旅产业融合的具体案

例展开实证分析。

图2 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研究的分析框架

2.1 宏观层面:文旅产业融合的理论探讨

伴随着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学者们结合

我国新时代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目标和要求,从

多个角度诠释了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概念。程晓丽

等从产业关联性出发,提出文旅产业具有高度的关

联属性,能够形成“互为一体化”的新兴产业体系[4]

;

王兆峰则基于耦合理论,认为文旅产业融合是旅游

需求和文化供给的有效对接,朝均衡方向演进的良

性耦合的结果[5]

;周叶结合灰色系统理论,提出文旅

产业融合包括资源、产品、企业和市场4个层面,符

合复杂系统演化规律,即两者融合发展呈现由无序

向有序演替[6]

;翁钢民等认为,文旅产业融合不仅局

限于资源、资金、设施、产品等硬件层面,还体现在形

象推广、文化交流、政策引导等软件层面的融合发

展[7]。侯兵等、厉新建等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认为

应该重视文旅产业融合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

现代化的 产 业 体 系[8-9]。总 之,产 业 融 合、协 同 发

展、系统耦合、高质量等理论和观点被学者们引入文

旅产业的融合理论研究,同时国外鲜有提及文旅产

业融合概念,更侧重于从文旅两者关系出发进行探

讨。如Csapo认为,文化旅游是一种产品,文化元素

的加入成为旅游目的地的独特产品和竞争优势[10]。

更为激进的观点则是将旅游活动等同于文化旅游,

如 Metelka认为,除去文化旅游之外,不存在其他类

型的旅游活动[11]

;Muntean等提出,任何形式的旅

游活动都离不开对文化的需求[12]

;Jelen则认为,旅

游者远离惯常环境的外出旅行就是文化旅游[13]。

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两者的边界逐渐趋

于模糊,原先分属于文化和旅游产业的产品、服务、

技术、管理、市场等相互不断扩散和渗透,引致产生

比原先产业分立更强的叠加效应。具体而言,首先,

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是两者要素资源重组并建立新产

业体系的过程,这一动态体系形成过程中推动了两

者要素资源由生产效率低的部门向较高的部门流

动,是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其次,文旅产业融合发

展是产业价值链转型升级的过程,通过相互借力和

优势互补,实现各自产业价值链的创新和延伸发展;

再次,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并非所有领域的全面融合

发展,而是经历漫长融合阶段,找寻两者融合发展的

共性和重点,实现“能融尽融”的动态过程;最后,文

旅产业融合发展不仅要在产品技术领域实现融合,

还应该在人员、管理、体制和规划等领域构建多维度

的融合发展体系。据此,本研究将文旅产业融合概

念界定为:两者融合是一个动态优化过程,在融合过

程中两个产业边界趋于模糊,在遵循“宜融则融、能融

尽融”的原则下,推动要素由生产效率较低的部门向

较高的部门流动和转移,实现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

2.2 中观层面: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实践

2.2.1 融合发展业态

国外有关研究主要聚焦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某一

个具体的业态层面,核心观点包括提高旅游产品内

涵和品质、提高资源向产业发展转化效率、传播和弘

扬地区文化等方面。在此基础上,一方面,文化遗产

作为旅游产业开发的重要源泉,涉及遗产与旅游产

业融合的研究最为丰富,认为其对地区文化遗产的

保护和延续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关于文化创

意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也是热门研究话题,可归纳

为:一是现代文化、流行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研究。

流行文化体现在对目的地营销和推广的影响,并认

为流行文化的影响程度在未来将持续上升。二是影

视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研究。例如,Connell认为,电

影旅游已成为旅游产业发展 的 重 要 增 长 部 门[14]

;

131

张新成等: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研究进展与新时代发展趋向 研究进展

第139页

Hobikoglu等通过乘数效应分析了电影业对城市经

济、文化和旅游发展的贡献,认为电影产业是连接旅

游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桥梁[15]。三是主题公园。例

如,Zhang等认为,主题公园具有隐含的消费符号和

文化意蕴,被视为城市文化旅游空间开发的重要选

择[16]。与此同时,国内研究也关注了融合业态的发

展,不仅探讨了演艺、动漫、遗产、文创、文化街区、主

题公园、乡村、小镇等业态类型,还关注了冰雪、工

业、海洋、体育等具有区域性和特色化的文化旅游资

源开发,并研究了大数据、云计算、虚拟技术、数字经

济等与文旅产业融合的业态发展[17]。总体而言,愈

来愈多的新兴业态的涌现,拓展了文化和旅游产业

融合的外延,为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创造了新的

发展空间。

2.2.2 融合效应研究

文旅产业深入融合发展是平衡地区发展差异、

强化区域联系、促进循环发展的过程,是形成新的文

化旅游产品和新兴文化旅游业态的过程,是将非经

济性的资源转化为具有消费需求潜力和经济价值的

过程,是挖掘地区文化特色、继承和弘扬地区文化的

过程。桂拉旦等认为,文化效应是文旅产业融合的

最直接效应,有利于文化资源保护、推动文化的交流

与传播、创造出地区独特的文化旅游品牌、打造明星

化的区域文化旅游形象[18]

;张圆刚等提出,社会效

应是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首要目标,有利于提高居

民素质,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9]

;侯兵等指

出,文旅产业融合能够带动地区就业,创造新的消费

需求,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高质量、高水平消费层

次的需求[20]

;翁钢民等提出,文化软实力与旅游硬

实力的 协 同 效 应 是 文 旅 产 业 融 合 发 展 的 关 键 效

应[7]178;刘改芳等通过研究文旅产业融合对地区经

济的贡献,提出引领效应能够促进地区经济结构优

化,有利于转变地区经济发展方式[21]

;张新成等认

为,融合驱使原先的文化和旅游功能通过产业融合

产生的放大倍增,拉动地区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发

挥文化和旅游产业自身广泛的关联性和辐射性,带

动相关产业发展[17]

;周春波指出,文旅产业融合具

有结构优化效应:一方面能够提高自身供给能力,满

足消费市场需求;另一方面产业的融合离不开创意

技术进步和扩散的推动作用,这一过程也是对与产

业相关联的要素资源有效重组阶段,本质上是一种

产业创新发展行为[22]。张春香提出,文旅产业融合

提高了业态竞争实力,产业融合带来了文化和旅游产

业原有链条的重组,使得文化和旅游产业发生协同关

联,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文化和旅游的共享性,对市场

也进行了整合和扩充,产业融合的规模经济扩大了发

展的空间和范畴[23]。可见,文化和旅游深入融合提

升了居民的幸福感、促进了产品和业态发展、缩小和

平衡了区域差异、刺激了地区消费、促进了技术进步,

同时增强了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和文化效应。

此外,文化和旅游融合除能够带来上述正面效

应以外,伴随着传统文化资源对旅游者的吸引力的

逐渐增强,也出现了过度商业化对地区文化发展的

冲击。有关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矛盾的悖论亦成为

理论界探讨的重要话题,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由于

地区经济发展滞后,财政资金在文化保护开支上的

匮乏,导致当地文化遗产保护的缺失,形成恶性循环

发展。同时,旅游产业的无序开发还引致文化景观

遭受破坏,导致文化资源原真性的流失,对文化的发

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威胁。

2.2.3 体制机制改革

文化和旅游融合业态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政策

的扶持。早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日本和欧

洲等国家和地区相继出台了推动文化旅游发展的政

策。Tomljenovic等对克罗地亚文化旅游发展政策

进行了研究,针对其文化旅游消费内容的不足,提出

了投资、合作、营销、市场等刺激文化旅游发展的措

施[24]

;Kouri就希腊文化和旅游部门整合对社会经

济发展产生的影响展开了探讨[25]

;Boukas等探讨

了塞浦路斯文化旅 游 政 策 的 有 效 性[26]

;Petrevska

等以塞尔维亚旅游政策为案例,认为旅游政策的推

行应该具有可持续性[27]。整体上,国外学者的研究

内容主要集中于政策制定的原因、对地区社会经济

带来的影响、现行政策是否合理、如何制定更为合理

的政策等方面。此外,部分学者还关注了文化和旅

游机构改革所带来的影响。例如,Alipour提出制

度的 低 效 率 不 利 于 旅 游 产 业 的 可 持 续 发 展[28]

;

Torres等则系统地评估了欧洲和西班牙的55项制

度性政策,认为合理的制度是景区可持续发展的重

要因素[29]。

国内相关研究起步较晚。2009年,伴随着《关

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出台,管

132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5期

第140页

理部门提出扶持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2018年文

化和旅游部组建,是我国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治

理体系的大变革。对于文化和旅游产业政策的研究

多将其视为文化产业或者旅游产业的一部分进行研

究,并对政策实施的有效性作了评估和分析。例如,

王凤荣等提出属地化管理政策的弊端,容易引致文

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无序竞争,不利于各地区文化

产业的协同发展[30]

;苏卉则提出,制定文化旅游产

业融合政策应注重因地制宜,政策的实施应当目标

明确,提高政策实际运行的效率[31]

;李光勤等指出,

“局改委”能够提高旅游资源利用效率,从而显著促

进旅游经济增长[32]。

总体而言,囿于中西方不同语境,国内与国外的

文化和旅游产业政策和体制机制研究存在较大的差

异,且呈现鲜明的本土化特色。但中外学界均认为

两个产业融合发展需要政府部门的参与,而且政府

政策出台、有效实施、管理制度、组织体系等都对两

个产业融合产生重要影响。为此,构建合理的管理

体制和机制,是建立文化和旅游产业现代化治理体

系的关键。

2.3 微观层面: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案例实证

2.3.1 融合发展成效评估

有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成效评估总体可划分

为4类(表1):

表1 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成效评估

研究视角 研究方法 研究尺度 研究内容

发展效率

专家打分方法、因子分析方法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投入-产出方法

数据包络分析

景区、县乡、

城市、省份

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效益评价体系

文化和旅游产业关联度以及融合水平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效率

结构优化

文化资本结构测度

计量模型

省份

文化资本结构对旅游产业的影响

文旅融合对旅游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融合协同

耦合协调模型

主成分分析

省份、城市群、文化

旅游带、省份

文化和旅游产业耦合协调指数

文旅融合高质量指数

竞争力

层次分析方法、钻石模型

熵值法

城市、省份、

民族地区

文化旅游竞争力综合指数

一是基于发展效率的视角,构建了有效评估文

化与旅游产业发展效率和融合效益的评价体系。尹

华光等选取武陵山片区为案例地,通过多轮专家打

分的方法,构建了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效益评价指

标体系,并将其由差到好共划分为5个等级[33]

;古

冰通过考察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投入产出表,运用“投

入—产出”方法分析了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值,并测

算了两产业融合对文化和旅游产业各自产生的影

响[34]

;王琪延等以北京市为案例地,通过“投入—产

出”分析方法,分析了北京文化和旅游产业关联度水

平[35]

;黄蕊等提出,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能够带来

技术效率的变革,突破两产业原有路径依赖,显著提

升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发展水平[36]。总体上,效率视

角能够直接观测和分析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的效率

与效益问题,能够反馈出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的成

效问题。但在实际测算过程中,由于受统计口径的限

制,存在数据的获取和剥离困难,投入—产出法存在

观测时序和周期较短的问题,而专家打分方法侧重于

某一个具体案例,引致研究结论往往缺乏宏观视野。

二是基于结构优化的视角,关注了产业融合结

构的优化升级问题。李晓标等将文化资本结构划分

为文化遗产、文化产品和文化体制,并分别测算了三

者对旅游产业发展的影响,发现文化遗产的促进作

用最为显著,而文化体制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37]

;

周春波提出,文旅产业融合是资源要素配置效率流

动和推动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然结果[22]69。

整体而言,在结构优化方面更关注文化和旅游产业

融合对产业自身发展带来的影响,但对文化和旅游

产业融合结构问题探讨较少,如对融合过程中哪一

个产业对融合发展的影响更大,甚至发挥了主导地

133

张新成等: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研究进展与新时代发展趋向 研究进展

第141页

位的关注很少。

三是基于融合协同的视角,通过耦合协调模型

估算了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协调趋势。孙剑锋等测算

了文化资源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水平[3]209;翁钢民

等从机构、人员、资源等方面构建了文化和旅游产业

融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了协调态势测算[7]178;刘

安乐等从基础、人力和效应3个维度构建了文化和

旅游产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2]203;汪永臻等探究了

西北五省区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水平[38]

;吴丽

等从文化和旅游产业的服务属性出发,构建了涵盖

服务的队伍、空间、受众和产业4个方面的文化和旅

游产业融合发展评价体系[39]

;石燕等从财政投入、

文化和旅游产业3个方面构建了文化旅游融合高质

量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江苏省为案例进行了

测算[40]。整体上,在构建文化和旅游产业评价指标

的基础上,再通过耦合协调模型估算两产业融合水

平是当前的主流方法,且相比结构优化的视角,耦合

协调模型关注了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过程中的优先

发展类型和滞后发展类型,但存在两产业融合过程

中的文化产业对旅游产业促进作用大小、旅游产业

对文化产业促进作用强弱、谁处于主导地位等问题

难以估算的问题。

四是基于竞争力的视角,涉及文化旅游服务质

量、发展潜力等方面。张春香基于波特五力竞争分

析,从要素、需求、产业、政府等方面构建了文化旅游

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23]

;侯兵等则在文献梳理的基

础上,从文化旅游的品牌、文化创意、收益等方面建

立了文化旅游竞争力评价体系[41]

;Shi等以长江三

角洲为案例地,构建了文化旅游发展质量测度指标

体系,并指出长江三角洲文化旅游发展质量具有显

著的空间 溢 出 效 应[42]。可 见,区 别 于 耦 合 协 调 模

型,将文化和旅游产业分开构建评价指标估算方法,

竞争力视角则构建了“文旅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

是从文化和旅游产业本身较高的产业关联属性出

发,体现了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资源、要素

和环境的共享和共有特点,但这一方法同样存在难

以观测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互促的问题。

2.3.2 融合发展推进机理

综合系统地梳理相关研究文献,可将融合发展

推进机理归纳为“动力因素—路径模式—作用机制”

的研究体系(图3)。

图3 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推进机理

首先,从动力因素研究来看,周春波发现,消费

需求、技术创新和政府规制3个方面均对我国文旅

融合产生显著的推动作用[22]69;黄先开从产业融合

的内部和外部驱动力的角度进一步细分为产业关联

是原动力,市场需求是拉动力,技术创新是支持力,

政策保障是推动力[43]

;赵书虹等提出,民族地区文

化和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为资源要素、旅游需求、创

新变革和企业管理[44]

;黄大勇等围绕文化旅游融合

的服务和体验,提出科技、交通、教育、政策是文化旅

游融合驱动力[45]

;黄蕊等提出融合的动力机制包括

文化要 素、文 化 消 费、技 术 创 新、政 府 管 制 4 个 层

面[46]。整体上,文化旅游融合的动因主要围绕内部

和外部动因、供给和需求动因视角,且基本围绕消费

需求、资源整合、技术创新和政府规制4个方面展开

探讨。

其次,从路径模式研究来看,大致可以归为两大

类(图4):一是以文化产业为主导的产业融合路径

模式。刘改芳等发现文化资本对地区旅游经济具有

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21]127;任云

兰认为,地区文化资源保护可以与旅游产业协同发

展[47]

;张海燕等提出了通过文化资源、文化创意、节

庆会展、文化产品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

模式和对策[48]

;杨军分析了民族地区文化资源、节

事活动等与旅游产业的融合 发 展[49]

;刘 瑞 明 等 指

出,文化体制改革促进了文化和旅游融合[50]。二是

以旅游产业为主导的融合路径模式。桂拉旦等探讨

了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背景下,旅游精准扶贫发展

模式[18]64;林明水等认为,红色旅游发展有利于该区

域红色文化资源的有效整合,可以推动地区红色文

化旅游融合和协同发展[51]

;孙剑锋等认为,文化和

134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5期

第142页

图4 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路径模式

旅游融合是基于旅游产业为主体、旅游产业不断向

文化产业渗透和延伸并逐渐形成新的产业和业态的

过程[3]207。

最后,从融合机制研究来看,范建华等提出,从

行政、市 场、业 态、人 才 等 方 面 进 行 改 革 创 新 发

展[52]52;把多勋指出,我国探索出了一条“政府—产

业—企业”并嵌入市场的“三位一体”机制,有效推动

了文化旅游融合发展[53]

;侯兵等从高质量发展的视

角,将融合机制归纳为交叉、重组、创新、协同4个层

面[54]

;曾博伟等提出,“十四五”时期我国应该加快

构建政府、企业、社会多方协同的融合体制机制[55]

;

崔凤军等提出,职能、市场和服务等融合发展,是推

动文化和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56]。

总之,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机制集中体现在文

化旅游内涵、市场发展、体制机制、技术进步等方面。

3 研究评述与展望

3.1 研究评述

3.1.1 研究范围有待扩宽

目前,文旅产业融合研究已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国内外研究均达成了文化和旅游产业之间是相互促

进和相互影响的关联关系的共识。有关文化和旅游

融合效应方面,已有研究认为,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

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促进了产品和业态的发展、缩

小和平衡了区域的差异、刺激了地区消费、促进了技

术进步、增强了经济效应和文化效应,但多数研究聚

焦文旅产业融合产生的经济效益,而对文旅产业深

度融合所带来的社会福祉效应研究和关注较少,后

者研究内涵逻辑将更加复杂。因此,未来研究应该

不再局限于经济学理论基础,还可以拓展至人本理

念,从而拓宽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研究范围。

3.1.2 融合对接点研究关注不够

业态和产品作为文旅产业融合最突出的对接

点,相关研究大多将两个产业视为独立体系探讨其

联动发展机制,是从广义层面探讨文旅产业协同发

展问题,而深度融合研究应该更加关注融合对接点,

基于文旅产业融合业态案例展开实证分析。虽然部

分学者针对文化遗产旅游、文化创意旅游、体育文化

旅游、海洋文化旅游、红色文化旅游、非遗旅游、研学

旅游等展开了探讨,但文献数量仍然较少。未来伴

随着文化概念、文化产品、文化环境、价值观念的逐

渐演化,文旅产业融合将衍生出更多的新业态和新

135

张新成等: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研究进展与新时代发展趋向 研究进展

第143页

产品,应成为研究人员需要关注的重点内容。

3.1.3 协同发展研究视角相对单一

学者们通过耦合协调模型探讨文化和旅游产业

协同发展水平已经成为主流趋势,但针对文化和旅

游产业协同发展结构问题的探讨较少,尤其是在坚

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原则下,对文化和旅游究

竟哪一个产业在融合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影响更大,

甚至发挥了主导地位等问题关注还比较少。同时,

协同发展是一个过程,多数学者主要基于静态视角

探讨了文化和旅游产业协同演化水平,仅有少数学

者深入探讨文化和旅游产业协同发展的动态演化过

程。事实上,在实证分析过程中,文旅产业融合不仅

是单一的协同关系,而且还是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

和更高水平上的融合发展,未来研究应该坚持从多

维视角出发,全方位探讨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

问题。

3.2 新时代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趋向

3.2.1 高质量发展视角下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研究

高质量发展目标对步入新时代的文旅产业融合发

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两者融合发展研究涉及文化、旅

游、经济、地理、管理等诸多学科,同时,立足于高质量

发展目标,强化多学科方法和理论的融合,创新文旅产

业融合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框架和体系。应以文旅产业

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重点聚焦

高质量发展内涵、供需结构优化、产业融合发展成效等

关键问题,分析模拟文旅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的要素

结构、评估体系、发展模式、演化进程、推进机制和保障

体系,为推动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方向。

3.2.2 数字经济促进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研究

数字经济为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提供了新动

能,但在研究中仍面临诸多理论和实践的问题。目

前,有关数字经济促进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过

程、机理和机制研究相对薄弱,实证研究成果较少,

今后可以从微观案例及典型融合业态入手,创新定

量分析方法以展开深入和系统的探讨。应建立非遗

等代表性文化旅游资源数字化开发的理论知识体

系,梳理和解析数字化产品以及服务的内容和内涵,

并对其所产生的效应构建起科学的评估体系。此

外,应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探讨数字经济背景

下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路径,开展数字经济驱

动下文旅融合的空间溢出、门槛效应及影响机制研

究,借助数字经济的优势,推动文旅要素资源的空间

流动和优化配置,培育数字化驱动下文旅深度协同

发展机制。

3.2.3 共同富裕视域下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

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伴随着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

全面胜利,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已成为延伸乡村

地区农业价值、改善村容村貌、整合文旅资源、重塑

乡愁内涵与实现物质和精神“双富裕”的重要举措。

据此,既要紧跟国际文化和旅游研究的学术前沿,又

要以文旅产业融合新需求为导向,坚持服务人民,聚

焦推动乡村地区共同富裕发展的科学性问题,如关

注乡村文旅新业态发展、城乡文旅要素流动、城乡文

旅一体化发展等问题,建立由文旅融合促进共同富

裕的理论基础、资源开发、路径对策、政策保障、机制

创新等构成的科学研究体系,不断挖掘发展经验和

完善理论框架,促进文旅产业融合研究的知识创新

和理论创新。

3.2.4 国家文化公园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研究

《“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明确指出,以

国家公园建设为重点,着力优化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的空间布局。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等国家

文化公园的建设有利于通过“点线面”互补,全面推

进“东中西”区域协同发展。为此,未来文旅产业融

合发展评价应该聚焦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以流空间

理论、共生理论和内生增长理论为指导,通过空间网

络、博弈论、建构主义、数理建模、系统科学等方法,

开展多尺度、多区域、动态化的文旅产业深度融合的

区域协同发展分析,揭示出国家文化公园在区域共

生、共建、共创过程中,文旅产业深度融合的区域竞

合演进,从而促进两者融合的多主体、全要素以及全

方位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朝枝,朱敏敏.文化和旅游融合:多层次关系内涵、挑

战与践行路径[J].旅游学刊,2020(3):62-71.

[2] 刘安乐,杨承玥,明庆忠,等.中国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

协调态势 及 其 驱 动 力 [J].经 济 地 理,2020(6):203-

213.

[3] 孙剑锋,李世泰,纪晓萌,等.山东省文化资源与旅游产

业协调发展评价与优化[J].经济地理,2019(8):207-

215.

[4] 程晓丽,祝亚雯.安徽省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研究[J].经济地理,2012(9):161-165.

136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5期

第144页

[5] 王兆峰.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耦合发展研究:以湖南

湘西为例[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6):31-37.

[6] 周叶.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江西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

耦合发展[J].江西社会科学,2014(3):41-45.

[7] 翁钢民,李凌雁.中国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耦合

协调度及空间相关分析[J].经济地理,2016(1):178-

185.

[8] 侯兵,杨君,余凤龙.面向高质量发展的文化和旅游深

度融合:内涵、动因与机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20

(10):86-96.

[9] 厉新建,宋昌耀,殷婷婷.高质量文旅融合发展的学术

再思考:难点和路径[J].旅游学刊,2022(2):5-6.

[10] CSAPOJ.The role and importance of cultural

tourismin moderntourismindustry[J].Strategies

fortourismindustry-microand macroperspectives,

2012,10:201-212.

[11] METELKACJ.Onedelegate'sopinionoftheWhite

HouseConferenceontravelandtourism[J].Journal

ofvacationmarketing,1996(3):286-288.

[12] MUNTEAN M C,NISTOR C,NISTOR R,etal.

Culturaltourism-a modelforeconomicdevelopment

[J].Riskincontemporaryeconomy,2012,1:79-86.

[13] JELENJ.Miningheritageand miningtourism[J].

Czechjournaloftourism,2018(1):93-105.

[14] CONNELLJ.Filmtourism-evolution,progressand

prospects[J].Tourism management,2012(5):1007-

1029.

[15] HOBIKOĜLUE H,CETINKAYA M.Ininnovative

entertainmenteconomyframework,economicimpacts

ofcultureindustries:TurkeyandHollywoodsamples

[J].Procedia-socialandbehavioralsciences,2015,

195:1435-1442.

[16] ZHANGZA,LIANGZX,BAOZG.Fromtheme

parktoculturaltourismtown:disneyizationturning

oftourismspaceinChina[J].Regionalsustainability,2021(2):156-163.

[17] 张新成.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质量评价及空间溢出

效应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21.

[18] 桂拉旦,唐唯.文旅融合型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模式研

究:以广东林寨古村落为例[J].西北人口,2016(2):

64-68.

[19] 张圆刚,张宏梅,何杨媚,等.文旅融合发展的社会福

祉效应研究:逻辑诠释、测度与机制框架[J].经济地

理,2022(5):233-240.

[20] 侯兵,周晓倩.长三角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

态势测度与评价[J].经济地理,2015(11):211-217.

[21] 刘改芳,杨威,李亚茹.文化资本对地区旅游经济贡献

的实证研究[J].东岳论丛,2017(2):127-134.

[22] 周春波.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对旅游产业结构升级的

影响效应[J].当代经济管理,2018(10):69-75.

[23] 张春香.基于钻石模型的区域文化旅游产业竞争力评

价研究[J].管理学报,2018(12):1781-1788.

[24] TOMLJENOVICR,MARUŜICZ,WEBERS,etal.

Croatianculturaltourism policy:strategicdevelopment[J].Tourism,2004(4):361-373.

[25] KOURIM.Mergingcultureandtourismingreece:

anunholyallianceoranopportunitytoupdatethe

country'sculturalpolicy? [J].Thejournalofarts

management,law,andsociety,2012(2):63-78.

[26] BOUKASN,ZIAKASV.Tourism policyandresidents'well-beingincyprus:opportunitiesandchallengesfordevelopinganinside-outdestination managementapproach[J].Journalofdestination marketing

& management,2016(1):44-54.

[27] PETREVSKAB,TERZICA,ANDREESKIC.More

orlesssustainable? Assessmentfrom apolicyperspective[J].Sustainability,2020(8):3491.

[28] ALIPOUR H,KILIC H.Aninstitutionalappraisal

oftourismdevelopmentandplanning:thecaseofthe

turkish republic of north cyprus (TRNC)[J].

Tourism management,2005(1):79-94.

[29] TORRES-DELGADO A,PALOMEQUE F L.The

growth and spread of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tourism:thecontributionofinstitutionalinitiativesto

tourism policy[J].Tourism managementperspectives,2012,4:1-10.

[30] 王凤荣,夏红玉,李雪.中国文化产业政策变迁及其有

效性实证研究:基于转型经济中的政府竞争视角[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13-26.

[31] 苏卉.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及政府规制改革研究

[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2(11):1044-1045,1049.

[32] 李光勤,胡志高,曹建华.制度变迁与旅游经济增长:

基于双重差分方法的“局改委”政策评估[J].旅游学

刊,2018(1):13-24.

[33] 尹华光,邱久杰,姚云贵,等.武陵山片区文化产业与

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效益评价研究[J].北京联合大学

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79-88.

[34] 古冰.基于投入产出法及 ANN 模型的文化产业和旅

游产业融合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7(18):170-

137

张新成等: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研究进展与新时代发展趋向 研究进展

第145页

173.

[35] 王琪延,徐玲.基于产业关联视角的北京市旅游业与

文化产业融合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11):

80-86.

[36] 黄蕊,徐倩.产业发展的效率锁定与效率变革:基于

“文化+旅游”产业融合视域[J].江汉论坛,2020(8):

37-45.

[37] 李晓标,解程姬.文化资本对旅游经济增长的结构性

影响[J].管理世界,2018(11):184-185.

[38] 汪永臻,曾刚.西北地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耦合发

展的实证研究[J].经济地理,2020(3):234-240.

[39] 吴丽,梁皓,虞华君,等.中国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空

间分异及驱动因素[J].经济地理,2021(2):214-221.

[40] 石燕,詹国辉.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指数建构、影响

因素与提 升 策 略:以 江 苏 为 例 [J].南 京 社 会 科 学,

2021(7):165-172.

[41] 侯兵,周晓倩,卢晓旭,等.城市文化旅游竞争力评价

体系的构建与实证分析:以长三角地区城市群为例

[J].世界地理研究,2016(6):166-176.

[42] SHIZY,CHENGQ,XUD.Spatialeconometricanalysisofculturaltourismdevelopmentqualityinthe

Yangtzeriverdelta[J].Asiapacificjournaloftourism

research,2021(6):597-613.

[43] 黄先开.新时代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动力、策略与

路径[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

1-8.

[44] 赵书虹,陈婷婷.民族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

合动力解析及机理研究[J].旅游学刊,2020(8):81-

93.

[45] 黄大勇,刘军林.文化旅游融合的认知、动力与发展向

度[J].贵州社会科学,2019(12):141-146.

[46] 黄蕊,侯丹.东北三省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机

制与发展路径[J].当代经济研究,2017(10):81-89.

[47] 任云兰.整合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促进京津冀旅游产业

协同发展[J].城市发展研究,2016(12):19-22.

[48] 张海燕,王忠云.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运作模式

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3(1):169-172.

[49] 杨军.青海藏区旅游业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研

究:以玉树州文旅产业多元融合为例[J].青海社会科

学,2018(5):131-134.

[50] 刘瑞明,毛宇,亢延锟.制度松绑、市场活力激发与旅

游经济发展:来自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证据[J].经济

研究,2020(1):115-131.

[51] 林明水,鄢沂,曾春水,等.中央苏区红色旅游资源跨

区域整合开发研究:文化生态学视角[J].自然资源学

报,2021(7):1734-1748.

[52] 范建华,秦会朵.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的理论诠释与实践探索[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2020(4):72-81.

[53] 把多勋.改革开放40年:中国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

价值与趋势[J].甘肃社会科学,2018(5):10-20.

[54] 侯兵,杨君,余凤龙.面向高质量发展的文化和旅游

深度融合:内涵、动因与机制[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20(10):86-96.

[55] 曾博伟,安爽.“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融合体制机

制改革的思考[J].旅游学刊,2020(6):3-6.

[56] 崔凤军,徐鹏,陈旭峰.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研究:

基于机构改革视角的分析[J].治理研究,2020(6):

98-104.

ResearchProgressonDeepIntegrationofCultureand

TourismIndustryandDevelopmentTrendintheNewEra

ZhangXincheng

1,WangLinyan

2,GaoNan

1,SongXiao

3

(1.SchoolofCultureTourismandJournalism Arts,ShanxiUniversityof

FinanceandEconomics,Taiyuan030031,China;

2.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Xi'anUniversityofTechnology,Xi'an710054,China;

3.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NorthwestUniversity,Xi'an710127,China)

Abstract:In2021,theMinistryofCultureandTourismissuedthe\"14thFive-YearPlan\"forthedevelopmentofcultureandtourism,proposingtheconstructionofamodernizedcultureandtourismindustryde138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5期

第146页

velopmentsystem asanimportantgoaltoachievestructuralreform onthesupplysideofcultureand

tourismandimprovethequalityandefficiencyofindustrialdevelopment.Theintegrationofcultureand

tourismindustryisadynamicoptimizationprocess,in whichtheboundarybetweenthetwoindustries

tendstoblur,promotingtheflowandtransferoffactorsfromthelessefficientsectortothemoreefficient

one,andrealizingtheoptimalallocationoffactorresources.Theintegrationofcultureandtourismindustryisconducivetoimprovingthecomprehensivestrengthoftheindustry,soundindustrialcategories,extendingtheindustrialchain,strengtheningtheinnovationdrive,enhancingthegovernancecapacity,realizingtheoptimizationofthesupplysystemstructureofcultureandtourismindustry,andpromotingthe

developmentofnewbusinessmodels.

Basedonthedemand-orientedandtheoreticalconnotationoftheintegrateddevelopmentofculturaland

tourismindustries,thisstudyfollowsthelogicalthinkingof\"literaturecollation-researchprocess-subject

statistics-scientificissues-academictrends-futuretrends\",specificallybysystematicallycombingtheresearchresultsoftheintegrateddevelopmentofculturalandtourismindustriesathomeandabroadfrom

2001to2021.WiththehelpofCiteSpaceliteraturesubjectclassificationstatisticalresults,thescientificissuesofthedeepintegrationofcultureandtourismindustryaresummarizedasfollows:theoreticaldiscussion,integrationeffect,integrationformat,mechanismreform,effectivenessevaluation,andpromotion

mechanism,andfurthersummarizedintothreedimensionsof\"macro-meso-micro\".Thecorrespondingresearchthemetrendandacademicinnovationaresystematicallyelaborated,anditisfoundthattheexisting

researchneedstobefurtherlydeepenedintheresearchscope,integrationpoint,andresearchperspective.

Onthisbasis,combinedwiththestrategicneedsandproblemorientationofChina'sculturalandtourism

industrydevelopment,thepaperdiscussesthedevelopmenttrendofthedeepintegrationofthetwoindustriesinthenewerafromtheperspectiveofhighquality,thedeepintegrationoftheculturalandtourism

industrypromotedbydigitaleconomy,thedeepintegrationoftheculturalandtourismindustryintheperspectiveofcommonprosperity,andthedeepintegrationoftheculturalandtourismindustryinthenationalculturalpark.

Comparedwiththepreviousliterature,thispaperexpandsinthefollowingtwoaspects:first,thisstudy

systematicallysortsoutthedemand-orientedandtheoreticalconnotationsoftheintegrateddevelopmentof

cultureandtourisminChina,providingdirectionstoguidethedeepintegrationofcultureandtourism;

second,withthehelpofknowledge mappinganalysisandclassificationstatisticsresultsofresearch

themes,inordertofurtherlydemonstratethehotspotsandcutting-edgeachievementsinthefieldofresearchonintegrateddevelopmentofcultureandtourismbothathomeandabroad.

Thisstudyelaboratesthetrendsanddirectionsofthedeepintegrationdevelopmentofcultureandtourism

inthenewera,withaviewtoprovidingtheoreticalreferencesforenrichingthetheoreticalsystemofcultureandtourismintegration,betterservingthenationalstrategicplanningofcultureandtourismdevelopmentinthenewera,andpromotingthehigh-qualitydevelopmentofcultureandtourismintegration.

Keywords:cultureandtourismindustry;integration;researchprogress;developmenttrend

[责任编辑:吕观盛]

139

张新成等: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研究进展与新时代发展趋向 研究进展

第147页

《旅游论坛》征稿启事

《旅游论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关注旅游发展动态,反映旅游学科研究前沿和热点,报道旅游最

新科研成果,推广旅游发展新理论、新方法、新经验,为提高旅游从业人员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促进旅游科

学研究和旅游事业发展服务。

现将本刊投稿要求公布如下:

1.本刊现已采用网上投稿,请登录http://gllylt.cbpt.cnki.net注册投稿。

2.本刊按国际学术期刊惯例,实行双向匿名审稿制度。来稿请遵守正文和作者信息分离原则,即论文部

分(含:标题、中英文摘要、中英文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不得包含任何作者信息。作者有关信息请另

起他页,包括:文章标题、作者姓名、作者简介(含:出生年、性别、籍贯、职称、职务、学历、研究方向等)、作者单

位、详细通信地址、电话、邮政编码及电子信箱。

3.文章的中英文摘要部分要求精简连贯,说明文章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和研究结论。中文

摘要要求200~300字;为方便外文读者更好地了解文章的梗概,英文摘要要求400~500英文词汇。

4.文中若引用他人观点或成果,请在正文的相应位置注明,并将其序号按照文中出现先后顺序列于文

末,作为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分为引用型和阅读型,都需要在所引用正文左上角处一一对照标注。阅读型的

参考文献只需标注序号,格式为:[序号]。引用型的参考文献(特别是加了引号的、多处引用同一文献等),需

要指明来源于所引用参考文献的具体页码,以方便编辑部查对以及读者的阅读,格式为:[序号]页码。

5.请勿一稿多投。

6.本刊对稿件有编辑修改权,不愿修改的请在来稿中声明。

7.本刊已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

库”(维普网),作者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次性给付。如作者不同意将文章编入该数据库,请在来稿时

声明,我刊将做适当处理。

8.稿件一经刊用,即付稿酬并赠样刊。

本刊联系地址:广西桂林市雁山区雁山镇良丰路26 号桂林旅游学院旅齐楼211 室《旅游论坛》编辑部;

邮编:541006;电话:0773-3691702;E-mail:lylt1998@163.com。

《旅游论坛》编辑部

140

《旅游论坛》征稿启事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翻页书的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