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平班的前世今生》

发布时间:2022-7-02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大平班的前世今生》

91“大平班”的前世今生益的,现在在做的考古的公益网站里面我们是做的最好的。一些企业都在急于推出一些文化项目,也有一些很著名的企业提出要拿钱来收购这个网站,但是要在上面加一些广告之类的,这离我们公益性的初衷就有差距了,这我是不会同意的。从一开始做到现在我都只是凭着心去做的,就是公益性的,没有想过靠它去盈利。蔚蓝:商人给人的感觉总是“在商言商”,能够像您这样,既可以随着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做这些公益性的东西,又可以把自己的事业做的这么好,真的是很难得。文化艺术是无国界的,汇泰的发展可以说也已经突破了国界。对于汇泰的未来,您是怎样规划的?孙总:现在国内有一些人已经开始收藏海外的一些比较著名的艺术家的作品了,所以我就想把更多的国外艺术家的艺术品推荐到国内来,让更多的人去关注它,收藏它。当然这个需要一定的时间过程。比如咱们最初开始看紫砂、水墨的时候,并不是我们自己自发的去看的,而是周围的人都在说,听的多了,就形成概念了。而现当代的艺术,只是自己喜欢,没有旁人的影响,就什么都没有。有时候就特别的苦恼,因为你可能特别喜欢一件作品,跟别人讲的时候,人家可能会说这有什么。当然这可能也是因为每个人的审美是不... [收起]
[展开]
《大平班的前世今生》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101页

91

“大平班”的前世今生

益的,现在在做的考古的公益网站

里面我们是做的最好的。一些企业

都在急于推出一些文化项目,也有

一些很著名的企业提出要拿钱来收

购这个网站,但是要在上面加一些

广告之类的,这离我们公益性的初

衷就有差距了,这我是不会同意

的。从一开始做到现在我都只是凭

着心去做的,就是公益性的,没有

想过靠它去盈利。

蔚蓝:商人给人的感觉总是

“在商言商”,能够像您这样,既

可以随着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做这些

公益性的东西,又可以把自己的事

业做的这么好,真的是很难得。文

化艺术是无国界的,汇泰的发展可

以说也已经突破了国界。对于汇泰

的未来,您是怎样规划的?

孙总:现在国内有一些人已

经开始收藏海外的一些比较著名的

艺术家的作品了,所以我就想把更

多的国外艺术家的艺术品推荐到

国内来,让更多的人去关注它,收

藏它。当然这个需要一定的时间过

程。比如咱们最初开始看紫砂、水

墨的时候,并不是我们自己自发的

去看的,而是周围的人都在说,听

的多了,就形成概念了。而现当代

的艺术,只是自己喜欢,没有旁人

的影响,就什么都没有。有时候就

特别的苦恼,因为你可能特别喜欢

一件作品,跟别人讲的时候,人家

可能会说这有什么。当然这可能也

是因为每个人的审美是不同的。我

现在专注做的是那种普通人能买得

起的原创艺术,因为将来每个家

庭,除了仿制品以外都需要一些原

创的东西。而且这些原创的东西又

不是很贵,能够符合我们每一个人

的特点。像有的人喜欢穿白色的衣

服,别人要是问他为什么,他会觉

得哪有那么多为什么,喜欢就是喜

欢,艺术品也是这个道理。

蔚蓝:如今的社会形势压力

巨大,对于青年一代如何做好人生

规划和事业规划您有哪些建议?

孙总:我觉得最主要的一点

就是要先认识自己,知道自己想做

的是什么,这话说起来简单但是真

正具体到每一个人的时候都会有一

些困难。我认识的很多人或者是我

的大学同学,他们大部分都是做教

育这一行的,我按理来说,从京都

大学的博士毕业以后应该也是从事

教育或者是研究行业的,这是毫无

悬念的。因为有这么好的人脉和研

究基础,但是一直做研究的话我会

觉的在自己的人生里面好像缺少点

激情什么的,我在朦朦胧胧之中好

像就看清了自己的归属。所以我觉

得最重要的还是要认清自己,选好

自己的路,这条路并不是说只有赚

了钱才算是成功,如果单纯以这个

来衡量的话,就太累了,人生也就

完全没有乐趣了。自己的幸福感一

定要按照自己的情况来设定,使你

的幸福感很舒适、很完美,而且具

有强大的思想内涵,当然你还要通

过不断地努力来提升这种思想内

涵。认识自己,把适合自己的做到

极致,做到自我满足,我觉得这就

可以了。

第102页

从“大平班”到北工大,一路情浓

——专访北京工业大学日语系主任 张婉茹

张婉茹

女,1960年7月生,北京人。北京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主任、副教授。“大平班”第五期学

员。日本甲南女子大学国文学国语专业硕士。致力于日本语教学工作30载。1996年获北京市优秀教

师称号;2001年和2003年获北京工业大学“我心目中的优秀教师”称号;在2005年工业大学优秀教

学成果评比中获一等奖。

92

weilan 人 物

第103页

从“大平班”到北工大,一路情浓

——专访北京工业大学日语系主任 张婉茹

走过文革读大学

蔚蓝:十年文革影响了一

代人的前途,在人生的历练中,

这一段经历对您的人生价值观的

形成、性格的养成有着怎样的影

响?

张 主 任 : 我 正 好 赶 上“ 文

革”的尾巴,我是1978年上的大

学,那时候我是班里最小的,因

为别人都是从农村、工厂来的,

只有我是从高中升到大学的。不

过,虽然是个尾巴,但是赶上的

事情也特别的多,所有的政治运

动都赶上了,因为经历的多,因

此独立性很强。我觉得那个年代

培养起来的人一般都比较正直,

那时我们整天就是学雷锋、做好

事,所以也就养成了不怕吃苦的

性格。

蔚蓝:您应该是1977年国

家恢复高考制度后的第一批大学

生。当年考大学的主要动力是什

么?又是怎么走上了日语学习、

教学之路?

张主任:其实我是1978届,

是第二届,但与第一届只差了半

年,又是同时毕业,所以1977届

跟1978届基本上可以算是一届。

当时我是拼了命的要上大学,因

为要是考不上大学就要去插队,

这也是我当时考大学的一个动

力。

大学前,我学的是俄语,高

考填志愿的时候,我报的是数学

系,因为那时流行一句话叫“学好

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但我

的外语成绩考的最高,来招生的老

师就问我愿不愿意学日语,因为其

他班都满了,如果不学的话就没学

上了,就这样学了日语。那时班里

的同学大部分都是从基层上来的,

都知道能上大学是多么不容易,而

且那时的课本、考卷都是经贸大学

的老师把蜡纸垫在钢板上刻好再印

的,条件很艰苦,所以大家都非常

刻苦的学习,这就使得我们这些年

纪小的也都很努力地跟着学习,这

样慢慢地喜欢上了这门课,而且也

学的很好。因为学的是外贸日语,

所以毕业以后大家都想去外贸公

司,没有愿意留校的,后来老师

找我谈话说,“你是党员,你要留

校。”但是当时并不是留在本校,

因为人大要建一分校,有日语专

业,要我到那去,从此走上了日语

教学之路。

学习的使命

蔚蓝:您是1984年成为了

“大平班”第五期学员。能给我们

介绍一下当时进入“大平班”的背

景吗?

张主任:当时北京市教委说

国家教委有一个名额,可以到北京

语言学院日语教师进修班学习一

年,问我们日语系派不派人,我就

去了。但是要经过考试,结果考上

了。我们日语系本来有五六个老师

的,后来有三个到日本去了,就剩

下两个老师,我如果再走了,就没

有人上课了,所以我也犹豫要不要

去,但是当时学校的领导特别是校

长,非常支持我去学习,说年轻人

就是要进修,要不然以后拿什么教

学生,这使我非常感动,所以就去

了,学了一年,觉得收获特别大。

为了不影响教学工作,当时学校还

从别的学校请老师来代课,给我们

年轻的老师腾出时间来去进修。所

以现在我们的年轻老师只要说去进

修,我都非常支持。我觉得就是当

时我们老师的那种精神影响了我,

只要能进步我就会同意,在这一点

上我是从来没有犹豫过的。

蔚蓝:当时是带着什么样的

使命去日本进修的?80年代有很

多人出国后选择了在日本长期发

展,您想过没有?

张主任:当时出去的时候是

公派出国的,所以觉得是组织上派

我进修的,我一定要学好,而且下

决心回来以后一定要把日语教好。

我当时也想过留在日本,也动摇

过,但是我跟别人不一样的是,总

是觉得我的家和我的事业在这儿,

我还是要回到这里。所以当时读完

学位,我一点儿都没耽搁就回来

了。当年日本的条件要比中国好很

多,很多人出去以后就都不愿意回

来了,甚至连家都搬了过去。我们

当时班里20多个人,现在有一半

都在日本,回不来了,但是我觉得

这些人要是回来发展一定比现在更

有成就。

93

“大平班”的前世今生

第104页

北工大日语30载

蔚蓝: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

北京工业大学日语系的历史吗?从

当时的零起步,发展到现在,您个

人最大的体会是什么呢?

张主任:我们北京工业大学

日语系的历史比较长了,在1983

年的时候就有了,到现在快三十年

了,这期间一直在招生,只有1986

年的时候,因为老师都走了,停招

了一年。到1990年的时候,我们学

校合并到工业大学里面,改为工业

大学经管学院,专业有外贸英语和

外贸日语专业。在2003年的时候,

根据学校的发展规划,我们变成了

外语学院的日语专业。

我从日本回来以后就回到了人

大一分校,那时候人大一分校就已

经改名了,变成了北京联合大学经

管学院。我从日本回来以后就成了

日语系的主任。但当时日语系没有

老师,利用当时在“大平班”的关

系,我就到处借老师为学生们上

课。真的是从一个人一条枪,一直

发展到现在,很不容易。

从开始到现在,最大的感觉

就是苦中有乐。因为我们是市属院

校,一届一届往北京市经济建设的

各个岗位输送毕业生,学生们毕业

后分散在北京市的各个角落,不管

你走到哪,都会有人走过来说“张

老师还记得我吗”,这时候,所有

的苦就都忘记了。所以,我觉得我

最大的收获就是有这么多的桃李。

中国驻日本大使馆有一个学生对我

说:“张老师,咱们工大日语系的

学生出去真不给您丢脸,您就为我

们感到自豪吧。”这么多年每当听

到这样的话我就特别高兴,自己的

努力没有白费。

明年也是我从教的第30个年

头,30年来我一直见证着这个专

业的发展,虽然有低潮的时候,但

是我们都挺过来了,现在我们专业

发展得非常稳定,教师有10人,

每届25个学生,每年保持着一个

班的规模。

蔚蓝:现在咱们学校日语专

业的方向主要是什么?就业前景怎

么样?考研、留学、工作大概各占

多少比例?

张主任:我们现在是日语

(商务),我们还是想保持我们的

外贸特色,我们的学生在课程设置

上会有金融、会计、统计、数学、

外贸知识、国际贸易、国际物流等

这些课程。因为如果只是单纯的日

语我们不如其他著名院校,所以我

们的专业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

这么多年来,在就业方面我

们从来没有愁过,我们每年的就业

率是几乎达到100%,虽然我们还

不会为学生就业单位问题发愁,但

现在愁的是有单位学生不去。现在

我们的学生出国考研的很多,占到

了六分之一,这个比例是非常高

的,但是在国内考研的学生不是很

多。因为我们是商务日语专业而不

是纯文科的日语专业,所以我们的

94

weilan 人 物

第105页

学生研究日本语言文学方面的人非

常少,这就影响了我们学校的学生

在国内的考研。我们在设置专业时

既有文学方面的课程,又有经济贸

易方面的课程,两边都跨,而北京

市正好又需要这方面的人才,所以

我们的毕业生非常好找工作。

致力教学 诲人不倦

蔚蓝:从事教育这么多年,

您在教学管理上是不是也形成了一

些自己的特色?都取得了那些成

就?

张主任:我是比较注重教学

工作的,我觉得上课就要把课上的

生动、活泼,所以每一次上课我都

会精神饱满的上好每一节课,我觉

得这是我最大的特点。我比较适应

上课,我也比较会上课,在这方面

也没什么研究,就是比较会观察学

生,知道怎样讲学生会接受、怎样

讲学生会有兴趣。我上课的时候,

比较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每

节课都会提问,而且都会走到学生

旁边。我上课的方式很灵活,我的

声音也比较有穿透力,即使坐在班

上最后面的学生都能听见,所以在

我的课上没有学生会睡觉。对于重

点问题我也会进行重点训练,在这

方面我觉得我还是有一些心得的。

1995年的时候我就被评为北

京市优秀教师,2002、2003年连

续两年被评为我们学校的“我最

喜爱的教师”,还获得了教学一等

奖,以及“教学名师”的称号。我

一直在钻研教学,学生对我的教学

效果的评价都非常高,每次评分都

在90分以上。

蔚蓝:在人才的培养教育方

面,除了要教授他们以专业知识之

外,你觉得还应该做些什么?

张主任:当今是一个丰富多

彩的时代,现在的年轻人不再是老

师说什么就是什么了,他们获取信

息的渠道很多,不像我们上学的时

候连字典和像样的声像资料都难以

见到,而且他们在毕业之后也不一

定要依靠日语来找工作。所以,要

告诉他们,上大学学日语不仅仅是

为了学习语言,更是为了学习一种

方法。大学的四年是人生中最精彩

的四年,一定要把这四年过好,做

好自己的人生规划,这样将来做什

么都能胜任,我们现在的日语教育

也是向这个方向转变。我们在一点

一滴上对学生都要求的比较严,因

为将来他们是要走出去跟日本人打

交道,所以在道德、能力、做人方

面都要全面发展,我觉得只要在校

期间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要求,学生

走出去以后的问题不大。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会给学生

灌输以后人生规划的一些问题,而

且我们学校还专门为新生开了一个

研讨课,这门课由每个学院的院

长来担任,新生入学第一个学期,

每个星期两节课,给他们讲所学专

业及以后的发展方向,还会请优秀

的毕业生、日语界的老前辈以身示

范,还会请很多名人来讲中日关

系、中日贸易等问题。我觉得这个

制度非常好,能够让学生进来以后

就知道四年以后的自己是什么样

的。

新形势 新前景

蔚蓝:北京工业大学日语教

学的发展将呈现怎样的形势?可否

展望一下其前景?

张主任:我们在本专业学生

有一个班规模的前提下,要大力开

展工科生的日语教育,要让我们的

学生不只是懂工科的知识,还要

懂外语,将来到日本去的时候,

95

“大平班”的前世今生

第106页

是我们的一个优势。

我们学校在新世纪提出的口号

是:建设国际知名的有特色的高水

平的研究型大学。所以,国际化是

我们外语学院首先要贯彻的一个方

针。我们从1993年的时候就开始

把学生送到日本去,从最开始的五

个,到现在的十三四个。前几天我

们到日本去跟日本的一所学校签订

了交换留学生的合约,把我们的学

生都送出去留学,目前还正在与日

方学校沟通探讨“三加一”、“二

加二”等联合进行人才培养的模

式,虽然还没正式确定下来,但是

我们现在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

为了保证这个项目的顺利实

施,我们现在要做的是跟对方的学

校实现学分互换,也就是实现双方

课程的互认。所以现在在课程设置

的时候,我们做了很大的改动,尽

量和日本的学校衔接起来,比如,

日本有市场学,我们这边就会有市

场营销学,这样学生过去之后可以

直接选那边的课程,回来以后我们

承认学分。还有像已经停开好几年

的日本的报刊选读课程,在这次修

订教学大纲时又把它设置进来,因

为这样能开阔学生的视野。

够用日语发表文章、做研究。而

且我们的日语教育不只是要让本

科生学好日语,还要让我们学校

的硕士生、博士生都懂一定的日

语知识,我对专业发展前景还是

比较乐观的。其实我们之前就已

经开始往日本外派学生了,我们

和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联合培

养学生,就是所谓的“四加一”

班,本科四年毕业以后,留在学

校再学一年日语知识,然后由

日本企业100%的接收,因为

日本是一个非常缺乏劳动力的

国家,他们需要很多懂日语的

人,做软件开发工作。我们在

一开始设立目标的时候就是要

培养复合型人才,将来还是要

向着这个方向发展,我们要利

用我们学校自身的特点,走日

语加专业的道路,我觉得这也

96

weilan 人 物

第107页

我的“大平班”我的“日研中心”

——专访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副主任 曹大峰

曹大峰

男,1952年6月生于山东。1974年8月毕业于山东大学日语专业,后留校

任教,1980年考入当时的北京语言学院日语教师培训班(“大平班”)进修后

被选拔赴东京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研修,2001年3月调入北京外国语大学,现

任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教授。

社会兼职:现为中华日本学会常务理事、汉日对比语言学研究会副会

长、学术刊物《日语研究》编委、日本城西国际大学研究生院客座教授、吉首

大学客座教授等。

研究方向:为日语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日语教育学。

主要成果:《现代日语高级语法教程》、《中外民俗学比较研究》(获省部

级科研成果奖)、《中日对译语料库的研制与应用研究论文集》(第二主编,国

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日语教学与教材创新研究》、《高等院校日语专

业基础阶段系列教材》(国家级规划教材)、《新日汉大辞典》等。并在《外语教

学与研究》、《日本学刊》、《中国日语教学研究文集》、《日语学习与研究》、

《日本学研究》、《北京大学日本语言文化论丛》、『日本语科学』【日】等中外

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

97

“大平班”的前世今生

第108页

山大记忆

蔚蓝:您的大学母校山大是

1971年开始招收日语专业的,之

所以能够较早设立日语专业,是因

为山大在哪些方面具有较强的优

势?

曹教授:文革期间,大学停

止招生,但是因为国家急需用人,

山大等一批部属院校率先设立了日

语专业。山大得以很早设立日语

专业还与其所处地理位置有着紧密

的关系。大学恢复招生首先是通过

选拔推荐的方式恢复招收工农兵大

学生。当时日语专业是按保密专业

招生,山大第一届日语专业学生

是1971年入校,就招了十四五个

人。虽然学生人少,但仍面临没老

师教的局面。为了解决师资问题,

山大就想方设法招来很多来自民间

的日语人才。当时,翻译家金中先

生在农村下放,因为日语非常好被

请到山大,后来做了山大的教授直

到去世。另外,当时大外在全国是

力量最强的,山大就从大外借调老

师,这对山大日语专业的起步发展

起了很大作用。

蔚蓝:当年最早是三年制的

本科?这种学制设置大概是延续到

什么时候?

曹教授:从1971年开始招

生到1976年,基本上都是工农兵

学员上大学,都是三年的学制。

1977年恢复高考招生后开始恢复

四年制。而对于三年制毕业留在学

校里面工作的,教育部要求要参加

一年助教班,补齐四年学制。要是

到社会上去当翻译从事外事工作

或者做经贸工作就不需要补一年。

“大平班”恰恰是起到了一个助教

班的作用。

蔚蓝:当年正值文革期间,

听说当年得以设立日语专业并开始

招生还是因为外交部急需用人,这

可否理解为是国家在为即将全面实

现邦交正常化提前做日语人才方面

的储备?

曹教授:人才储备的想法应该

是有。当时,日本经济快速发展,

而中国在搞文化大革命。尽管没有

建交,但是经贸关系发展很快,像

我们的广交会,日本来的客户非常

多。国家设立日语专业进行人才储

备有两方面考虑,一是战略需要,

二是经济需要。

当时文革之后受极左的影

响,课程设置要全面改变原来旧大

学的做法,因此课程设置完全是摸

索。一开始学习的教材没有原文,

都是中国人或者是日本回来的华侨

翻译的《毛主席语录》、《毛主席

著作》里的文章,或者是北京对日

广播的新闻稿,而原文的课外资料

只有日本共产党的《赤旗》报,其

他的均被禁止阅读。后来学校争得

公安部门同意,为教学需要,在当

地公安局备案后专人收录日本广播

电台的新闻节目,挑选后供我们学

习。那是当时第一次听到原汁原味

的日语,因为非常难得,大家都特

别珍惜,我们反复听录音带,巴不

得全部都记在脑子里。我的日语发

音和口语就是这样学来的。

蔚蓝:您大学毕业后是直接

留校任教,一直服务于山大直到

2001年。27年,可谓是把自己风

华正茂的年月都献给了山大,而那

里也留有您不懈努力成长的脚步!

而今回想,山大的岁月给您记忆最

深的是什么?

曹教授:我当时上学的时候

山大从济南搬到曲阜,毕业那年山

大又从曲阜搬回济南。文革过程中

的山大,恢复招考后的山大,改

革以后的山大,无一不烙印在我的

脑海里。在山大多年,印象最深的

是山大的学习风气。山东是孔孟之

乡,山大又是中国的名校老校,治

学风气严谨正统,对我们影响深

远。同学们都非常勤奋好学,我也

养成了这种习惯,直到现在一有时

间还是不忘读书做学问,都是和在

山大的学习经历分不开的。

从“大平班”到“日研中心”

蔚蓝:有一点是我们非常关

注的,就是怎样的机遇和选择之

下,您放弃了自己为之努力与付出

的山大日语,转而进入了北京日本

学研究中心?

曹老师:应该说这是一种缘

分。“大平班”结业之后我到东京外

国语大学研究生院留学研修,回国

后一直在山大工作,后来又多次去

日本访学。对“大平班”以后的发

展一直比较关注,在“大平班”五

年计划完成之后,为了继续合作办

学之路,中日双方又在北外设立了

日研中心。当时我对日研中心很关

注,曾多次参加日研中心召开的学

术研讨会。后来我在日本大阪大学

做客座研究员期间,师从日本语法

研究方面有名的学者仁田义雄老师

两年,参与了大阪大学的日语语料

库的工作。1994年底回国参加日

98

weilan 人 物

第109页

研中心召开的国际研讨会时,我

介绍了在大阪大学参加语料库的

工作,大家都认为这一工作非常

重要,并协商共同开发一个全新

的汉语和日语对译的语料库。回

国后觉得在山东虽然可以安安静

静地工作,但是要想成就一个大

的项目或发挥更大的作用还是应

该有一个很好的平台。而日研中

心无论是上下人际关系还是学术

力量、师资力量,都堪称理想,

因此我提出希望来日研中心。而

当时,正好这边也需要引进人

才,我的希望得到日研中心领导

的认可。总之,这成为我人生发

展的一个重要契机。

蔚蓝:日研中心在发展上

对于教师的遴选是有着怎样的标

准?

曹教授:中心进人的标准从

中心整个发展的需要考虑。相比

“大平班”,日研中心主要是培养

研究型的人才,不仅学术层次提

高了,而且考虑到未来的发展,

需要不断地培养国内师资人才,

逐渐地转变为由中方老师为主体

进行运营和教学。能进日研的人

必须具有和日本老师同等的教学

能力,而且还要有中国人的视

角,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一定的

研究能力,另外还要有合作意识

和团结意识。而自己在山大曾主

持过研究所的工作,曾受聘为大

阪大学文学部客座研究员、日本

国立国语研究所特聘外国人研究

员、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研究

部客座教授,又做了好几年日研

中心的客座教授。当初得以进日

研中心应该与这样的资历和日研

对我的了解信任有关。

蔚蓝:曾经历过“大平班”,

您认为“大平班”的成功之处在

于什么?

曹教授:我感觉“大平班”

成功的关键在于,它是在中国最

需要的时候,中国的日语老师最

需要的时候开设的。1972年中

日建交后出现日语学习高潮,但

师资薄弱,青黄不接,年轻老师

非常渴望进修深造。“大平班”

不仅送来了知识,还教给我们教

学和研究的方法,如研究会的制

度,根据大家感兴趣的领域由老

师带着读论文做研究,这对我们来

说很新鲜。从日方主任到授课老师

都是当时日本一流的学者教授,

从为人治学到研究成果无不令人敬

佩。而日研中心作为\"大平班“的延

续更使得这一合作成果继续发展,

开创了日本学研究这一领域并引领

其发展。而且它不断地激励并吸收

年轻一代也能加入进来,为中日合

作与发展做贡献。

蔚蓝:维系“大平班”同窗之

间亲密合作、交流的除了现实需要

之外,是不是“大平班”这条情感

纽带在其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如果上升为“大平班精神”,在今

天这种精神都包含哪些层面的意

义?

曹教授:论情感,在“大平

班”学员心目中首先是对“大平

班”的情感,再就是\"大平班”同

窗之间的情感。这种情感纽带的

作用使得“大平班”同窗彼此之间

感觉很亲切,如果还是同一期,那

感情就更深一层。 尤其是在“大平

班”同窗会活动中也经常同时举行

一些大型研讨会。通过活动把大家

对“大平班”和日研的怀念、信赖

与支持凝聚起来,相互促进、共同

发展。

我认为“大平班”的精神首先

是指中日之间的合作互信和师生之

间的交流互动精神;第二是指学员

渴求知识、勤奋学习、相互切磋的

精神;第三是不断奋斗发展,与时

俱进的精神;第四是持之以恒的精

神,从“大平班”到日研中心就是

一个坚持不懈的过程。通过不断地

深化合作,坚持长远发展目标,实

与日本友人合影留念

99

“大平班”的前世今生

第110页

现了运营主体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

总之,“大平班 ”精神需要发展继承

下去。

新形势下的日本学研究

蔚蓝:从“大平班”到“日研中

心”,32年的人才培养,32年的交流

发展,该怎样评价这样的中外教育合

作和文化交流?两国民间文化交流和

发展如何在目前并不乐观的国际大环

境下继续向前?

曹教授:我觉得“大平班”-日本

学研究中心堪称是中日教育合作成功

的典范,代表着中日教育合作达到了

一个前所未有的深度和高度。日本国

际交流基金也认为在其国际教育合作

项目中,这应该是最大的,也是最成

功的。

今天,世界形势发生着巨大变

化,新一代年轻人对中日关系关注的

兴趣点与老一代多有不同,在一些媒

体的作用下很难全面客观地了解对方

国家,缺乏认识上的深度和广度。当

大量的异国文化知识和信息呈现在眼

前的时候该怎样去准确把握和应对,

对年轻人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而紧迫

的课题,也是我们需要引导年轻一代

的责任所在。

面对复杂的国际关系和外交问

题,我们想起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周总

理曾提出的“求大同存小异”。这句

话对今后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上

的交流与发展,以及中日双方政府之

间、人民之间真正地相互理解和合作

有着长期的指导性意义,真能做到这

一点的话,那么今后中日关系会朝着

让人放心的方向去发展。

至于我们从事文化交流和教育

的人,要扎扎实实做好自己的工作,

当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我们能随

时提供一些客观易懂的学者见解和具

体信息,这是我们的本分。同时,我

们要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一代代不

断地发展进步。日研中心作为一个平

台要服务于全国的日语教学与研究,

也只有与地方院校互相支持才能成为

一个全国的中心,才能实现当初建立

日研的初衷。总之,每一个日研人都

要为之在中心这个平台上竭尽所能做

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与佐治先生(左四)一起登长城

100

weilan 人 物

第111页

101

第112页

领先图强,奋斗在广外

——专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院长 陈多友

陈多友

男,1964年生,安徽省淮南市人。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现担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东方语言

文化学院院长、中国中日比较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日本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日本国

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员、国际比较文学研究会会员、华南日本研究所学术委员、日

本国东京大学客座教授、上海大学兼职教授。

本刊记者与陈院长(右)合影

102

weilan 人 物

第113页

鼎盛广外,人才沃土

蔚蓝:陈院长,广外无疑在

华南地区外语人才培养中起着举足

轻重的作用,如何概述一下广外在

华南乃至中国日语教育中的地位?

广外之所以有今天的繁荣鼎盛,如

何从历史与人文的积淀及其他角度

来概述一下促成因素?广外日语教

育的总体发展形势及趋势如何?目

前有哪些主要的建设成果?

陈院长:广外的前身是广州

外国语学院,与北外、上外并列为

中国三大外语院校之一。外国语言

文学学科是其传统优势学科。由于

地处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其在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

传承文化及引领风尚各方面都处于

特殊的地位。多年来,我校瞄准建

设国际化特色鲜明水平较高的大学

的目标改革创新、开拓进取,在学

科建设方面取得了可圈可点的业

绩。自1995年与广州对外贸易学

院合并后改名为广东外语外贸大

学,学科也由单一的外国语言文学

扩展为经、管、法、理、工、教

育、艺术、语言齐头并进的多科性

教学研究型大学,有56个专业,

国际化是我们办学的主要特色。

日语作为广外的一个传统的

优势学科,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现在

已经成为中国华南地区日语教育暨

日本研究的重镇,在全国也有其

不可替代的地位。该学科创办于

1970年,历史积淀丰厚,1978年

开始招收硕士生,1996年获得硕

士学位授予点,2005年成为华南

地区唯一的省级名牌专业,2006

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点,2010年

成为教育部特色专业,目前正协同

我校其他外语学科共同申报省级及

国家级重点学科。

近年来我们厉行改革,本科

生阶段采取了1、2年级大类招生,

3、4年级分类培养的方针,即学

生自3年级始按照兴趣与特长分流

为日语语言文化、高级翻译及外

经贸3个方向,因材施教、差异培

养。我们与境外高校合作大力开展

“2+2”、“3+1”等模式的国际

化人才培养工程,取得了令人瞩目

的成效,受到社会的高度评价。

研究生教育阶段设立了7个专业方

向,外加一个MTI专业硕士课程,

门类齐全,支撑点众多,在国内罕

见。

而且我们十分重视特色与质

量,致力于学生的学术创新能力与

综合竞争实力的培养,走出国门办

学,与日本、韩国、台湾、香港等

境外著名高校实现资源共享,联合

培养。我们注重学术文化建设,平

台多元,注重成果的孵化。结合广

外地缘优势,我们在强调国际化的

同时,十分重视广东本土化,在社

会服务、实践教学、专业活动、课

程设置、教材编写等各个方面始终

突出服务经济社会这个主题,因

此,我们的人才培养不仅专业素质

高、口径宽,而且实践能力、运用

能力强,就业力及创业能力皆出类

拔萃。

魅力广外,奋斗的归宿

蔚蓝:陈院长,年少时有没

有想过这辈子从教?浙大的外语系

应该也很棒了,南方人经济头脑发

达,1987年毕业时没想过就职就

直接报考了吉大的研究生?当时对

于自己的人生规划有什么想法?

陈院长:很小时候就亲身经

历了十年文革等一系列运动思潮,

在那些峥嵘岁月里,很多人对于自

己的未来是没有什么想法的,我本

人出身于一个军人占主导地位的家

庭,父亲参加过抗美援朝,在很小

的时候就埋下了将来要做将军的梦

想。虽然如此,但随着渐渐长大,

尤其是读了大学之后,自己也越加

清晰地知道,要想实现人生理想与

价值不一定非要去做一名将军,要

想在国际舞台上大显身手,就必须

首先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进行深入

地了解与研究,语言的学习正是实

现这一目标的途径。自己读的是浙

江(杭州)大学日语专业。那时浙

大还没有自己的硕士权授予点,而

且当时自己读的是日本文学,在日

语界,吉大是素以文学研究的高水

平而著称的,尤其是王长新等一批

吉大知名教授名声显赫、令人高山

仰止,于是就放弃了炙手可热的就

业机会,一门心思地备考吉大的硕

士。苍天不负有心人,终于以优秀

的成绩折桂,当时就是师从王长新

教授学习。

蔚蓝:吉大的日语教育实力

雄厚而且育人得法,之前我也曾采

访了宿久高老师,深感其言谈举止

中蕴含的吉大精神和为人处世的哲

学,三年的研究生学习感觉自己最

大的收获是什么?

103

“大平班”的前世今生

第114页

陈院长:在吉大的日子,自

己作为一个南方人深受东北人所特

有的豪爽、正直之气的感染,尤其

是吉大的教授们,他们的大气、他

们的博学以及他们教书育人的热忱

也教导自己要做一个正直的人、博

学的人。虽然直到吉大硕士毕业自

己都尚未决定要做一名大学教师,

但从骨子里对于教师这个职业却是

充满了崇敬之情。

蔚蓝:1989年硕士毕业后就

进了广外执教?今天看来广外无疑

是一个很好的归宿,当时是出于怎

样的考虑?

陈院长:吉大毕业后,当时

有好多中直机构和北方高校都向自

己抛出了橄榄枝,但自己是一个南

方人,从骨子里讲还是比较愿意回

南方工作的,后来赶上广外用人,

觉得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就这样,

广外就多了一个日语教书匠。

蔚蓝:进了广外,想必您也

是从基层讲师一步步成长起来的,

当初听丁老师讲广外几代领导都非

常支持日语学科的建设发展,自己

对此有着怎样的体会?

陈院长:在广外,包括现任

副校长顾也力在内的几代校领导都

对日语学科的发展倾注着关怀,他

们学识渊博、敬业、全身心地投入

到学校的发展建设之中,无不让人

感怀。

蔚蓝:1995年的院校合并对

广外日语发展是不是意味着一个很

大的契机?到1997年扩招之前,

新生的东语学院制定了怎样的日语

学科发展方针?教师人才的储备又

是怎样做到的?包括1998年3月您

进入日本学研究中心进修是不是也

是学院人才发展的一方面?

陈院长:1995年,广外迎来

了院校合并,这对于一个地方院校

而言,无疑是一个跨越式发展的大

好机遇,学校在规模上壮大了,在

学科建设上也日益完善,并且在此

基础之上,谋求创新式发展,开始

出现一些跨专业的学科。到1997

年,在原来三系基础之上又整合几

大语言专业,合并组成了新的东方

语言文化学院,并开始制定新的日

语学科发展发针,开创新型的日语

人才培养之路。当然教师人才的储

备是一个前提性的条件,而此时的

广外也在不断地吸收更高素质的人

才扩充日语的教师队伍,这为扩招

打下了基础。随着新型人才的不断

进入,自己也感到自身素质的提高

已成必然,在1998年3月,自己考

入了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第13期

教师进修班,开始为期半年的进

修。

图强再修身,教师进修班

蔚蓝:日本学研究中心的教

师进修班在当时国内日语教师培训

领域的作用和地位该如何理解?当

时培训的规模和质量如何?是不是

基本上就把当年“大平班”未照顾

到的那些也迫切要求进修的大学老

师都培训完了?

陈院长:作为“大平班”的延

续和发展,当年的日语教师进修

班无疑是国内水平最高的教师培训

班,每一期是20人左右,前后共

开了15期,直到2000年才结束,

基本上把当年“大平班”未照顾到

的那些也迫切要求进修的大学老师

都培训完了,此后参与日语教学的

老师大都是层次比较高的。虽然不

104

weilan 人 物

第115页

像“大平班”时青一色的都是日本

籍教师,但在教学设置上仍然是以

日本教师为主,有着鲜明的日式

教学风格。受训老师的知识层次与

“大平班”相比应该说发生了很大

的变化,“大平班”基本上解决了中

国大学日语老师在教什么、怎么教

等诸多问题,而教师进修班则是帮

助新时期专业日语出身的科班教师

解决了诸多更深层次的问题,当时

我们也都是带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进

的进修班。

当时有一位颇受爱戴的老师

叫野村浩一,他是中日学界知名思

想家、历史学家,不仅治学严谨,

而且虚怀若谷,对青年教师、学员

诲人不倦,以身垂范,至今给我留

有深刻印象。严安生教授是当时的

中方主任,平易近人,和蔼可亲,

在学习、生活各方面给予学员无

微不至的关怀,同学们都把他视

为父亲,背后亲切地称呼他“严

老头”。徐一平教授当时已如日中

天,才情勃发。他博学多识,思维

敏锐,视野开阔,成果卓著,是我

们青年学人的楷模!

蔚蓝:作为一个历史存在,

日本学研究中心的教师进修班也必

将为经历过的老师们所纪念,不知

在人生的长河中,您如何评价这段

人生经历?其对您后来的人生发展

有着怎样的影响?

陈院长:教师进修虽然只有

短暂的半年,但对我此后的工作却

有着深远的影响,回忆当时的一幕

幕,至今往事如昨。滋野雅民教

授的《日本国语史》课,先生深入

浅出、娓娓道来,无不显示出其真

知灼见;山本美知子的《日语教授

法》课程始终洋溢着温情与真诚,

每每让我们忘记自己已经饥肠辘

辘;森山卓郎、安达太郎两位少壮

派学者联袂讲授的《日语语法》

课,几乎每节都是珠玉迸发,高潮

迭起 还有先前所提到的那些老

师身上那种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

态度,一直鞭策着我在学术研究的

道路上越走越远。

蔚蓝:老师们在谈到“大平

班”时都认为其对中国的日语教育

是起到了启蒙的作用,而对于教师

进修班历史作用又该如何理解?

陈院长:“大平班”当年完成

的是教育启蒙的作用,而教师进

修班与同期开展起来的日研中心研

究生教育一起承前启后地将“大平

班”精神发扬光大,为中国日语教

育人才的培养立下了汗马功劳。如

果说中国的日语教育及日本研究如

今已经像浩渺的大海一样波澜壮阔

的话,其源头活水应该出自“大平

班”;如果说中国革命的圣地是延

安的话,那么我们日语教育工作者

也有一个圣地——北京日本学研

究中心。

帷幄全局,与广外共成长

蔚蓝:后来,您又于2004年

到中山大学攻读文学博士学位,这

在当时是出于怎样的需要?到后来

2010年荣获“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第三批教学名师”称号,被评为全

国首届高校日语专业“骨干教师”,

正所谓汗水浇灌出荣誉,您如何看

待这些荣誉的取得?

陈院长:按照当时的要求,

大学教师达到硕士学历水平就行

了,但广外很早就获教育部授权设

立了硕士学位授予点,到2005年

......

105

“大平班”的前世今生

第116页

被评为广东省唯一的省级名牌专

业,2006年又获批省级重点扶持

学科,2010年更被评为教育部特

色专业,在此基础之上,生源的素

质是越来越高,客观对于老师的层

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

从自身角度讲,要想培养出更高素

质的人才,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走

得更远,客观上也需要自己再进一

步深造,当时有好几所大学的博士

导师都答应接收我,考虑到专业特

色与地域的的影响,最终是去了中

山大学读博。

至于到2010年自己荣获“广

东外语外贸大学第三批教学名师”

称号,被评为全国首届高校日语专

业“骨干教师”,我是这么看,高

调做事,低调做人,实至名归的荣

誉只会更加鞭策自己继续努力。

蔚蓝:如今,您早已全面主

持学院工作,另外还有那么多的兼

职性的工作要做,肩上的担子更

重,做学术研究和一线执教会不会

受影响?管理与学术、教学如何相

得益彰?在学院的全面发展必定不

能只关照日语学科,在学科比重上

是如何做到协调发展的?

陈院长:人就像一列已经启

动的列车,当跑得足够快的时候,

再加装一些货物也不会对速度产生

太多的影响,行政工作和兼职性的

事务性工作无疑会影响到个人精力

的分配,但挤一挤,总是会安排出

来的。自己在这个位置上也习惯了

将自己的日程安排得满满的,一天

只睡三四个小时也是常有的事。当

然,日语专业作为学校名牌专业和

省级扶持学科在个人精力的分配上

是有所倾斜的,这也可能与自己是

学日语出身相关。但整体上要保证

学科比重上的平衡发展,而且,在

管理、学术研究、教学实践上做到

协调发展是很难的,只能是不断地

压榨自己的“剩余劳动力”,但既然

是在做这一项工作就没有退路可

言,广外的发展需要个人做出一些

牺牲,我也无怨无悔,因为广外的

每一步发展都让我们看到预期的成

果,对于未来的广外,每一个广外

人都心存坚定的信念。

蔚蓝:同样,学院的发展离

不开对外交流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近年来广外在友好校际交流领域都

取得了哪些卓著的成绩?这方面工

作的开展对提升学生国际视野、推

进跨语言文化国际交流能力的培养

起到了哪些实质性的帮助?

陈院长:现在广外已经与世

界上200余所大学建立了友好校际

合作交流关系,在国际大型教育合

106

weilan 人 物

第117页

作项目上,广外也不断突破。更加

难得的是,自去年入选中日韩“亚

洲校园计划”之后,今年6月18

日,中日韩亚洲校园启动仪式在日

本立命馆大学举行。中国广东外语

外贸大学、日本立命馆大学以及韩

国东西大学参与了会议,这标志着

亚洲校园计划的帷幕正式拉开。这

也标志着大学校园范围的扩大,大

学教育资源和学术资源的延伸。自

此我们将以动态的移动的大学推动

中国大学的国际化。而这项工作也

必将对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推进

跨语言文化国际交流能力的培养起

到实质性的推动作用。

蔚蓝:如今作为华南日语教

育的领头羊,广外的日语师资力量

自不必言,您怎么评价广外日语教

学整体的科研水平?目前又有着怎

样的一套有效机制来确保广外科研

水平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陈院长:广外日语语言文学

学科承蒙各界的厚爱与支持,取得

了一些进步,这是有目共睹的。领

头羊算不上,排头兵倒是实事求是

的说法。由于盘子大,社会各界都

十分关注我们,所以我们必须脚踏

实地做些事情,人才培养是根本,

科学研究是抓手,社会服务是助

力,传承文化是使命,引领风尚是

责任。为了能够在高的平台上有较

大的作为,我们在狠抓教学质量和

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之上,积极致

力于学术奉献,我们建章立制,建

立了各种平台,组建了10多个科

研团队,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科带

头人为核心,积极促进教师及研究

人员从事科学研究,取得了不俗的

业绩,受到同行的高度评价。我们

之所以能够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

人才质量,能够卓有成效地服务社

会,为政府决策献策献力,能够成

为华南日语教育与日本研究的排头

兵,这些都与我们对科研工作常抓

不懈密切相关。

蔚蓝:在学术交流、研讨领

域近年来都取得了怎样的成绩?已

经决定于今年12月7-9日举行的大

型研讨会又将带来怎样的影响力?

学术科研工作的高端带动对于广外

的学科建设有哪些启示?

陈院长:我们十分注重学术

交流活动的开展与高端学术研讨会

的举办,自2005年以来,我们平

均每年都会邀请20余名国内外著

名学者、教育专家前来传经送宝,

同时我们每年都派出若干名专家、

学者赴国内外开展学术交流。我们

大力鼓励教师、科研人员参加高端

学术研讨会,同时我们每年都举办

2-3次高端学术研讨会。继2008年

顺利举办“2008年度中国日语教

学研究会年会暨东亚地区日语教育

暨日本学研究国际研讨会”之后,

在迎来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之

际,我们在日本国际交流基金的赞

助下,在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中

国东方文学研究会、北京大学东方

文学研究中心及日本国驻广州总领

馆等机构的大力协助下,决定于今

年12月7-9日在我校隆重召开题为

“突破民族主义,实现亚洲文化共

建”的大型高端国际学术研讨会,

届时将遍邀亚洲地区有影响力的专

家学者就共同关心的亚洲文化共建

课题进行头脑风暴式的切磋琢磨,

提出建设性的学说与见解,为实现

亚洲地区的和平与发展作出杰出的

学术贡献。

就是这样,凭借各种学术文

化活动的开展,我们占领了学术高

地,握有了一定的话语权,从而有

效地提升了自身的学术地位和专业

形象。同时,也与境内外同行结成

了良好的互享机制。

一路领先,创新再图强

蔚蓝:作为华南地区举足轻

重的外语人才培养单位,广外日语

的发展倚助于本地区经济的强势也

必将在语言+专业的道路上越走越

远。您怎么看待目前中国日语教学

所面临的形势压力与“转型”方

向?广外日语人才的培养将坚持怎

样的道路?创新的举措又有哪些?

陈院长:去年,国家出台了

《国家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中长期规

划纲要》,旋即又提出了繁荣哲

学社会科学计划,今年教育部又

颁布了“质量30条”和“2011计

划”,这给我们教育事业提出了新

要求、新任务,同时也意味着我们

又迎来了学科发展的新机遇。作为

华南地区日语教育的一面旗帜,我

们前有标兵,后有追兵,所以必须

继续大力开展教育改革,狠抓质

量,凝练特色,创新教育模式与人

才培养方案,强化国际化办学的手

段与能力,积极挖掘各种社会资

源,培养“双高两强”、通晓国际

规则、能够直接参与国际合作与竞

争的人才。

107

“大平班”的前世今生

第118页

日研映像 “和”理人生

——专访天津外国语大学日语学院副院长 朱鹏霄

朱鹏霄

男,1976年生,山东泰安人。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天津外国语大学日语学院

副院长。2002年9月至2006年3月在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学习,获博士学位。

108

weilan 人 物

第119页

天外时光

蔚蓝:您是于1998年进入

天津外国语大学(以下简称“天

外”)读硕士学位,当时是出于什

么考虑选择了读天外的硕士的?当

时是师从哪位导师?

朱老师:我本科和硕士都是

在天外度过的。关于当时为什么选

择攻读天外的硕士,我想主要有两

个因素。首先,天外日语专业有

着深厚的历史积淀,是最早开展日

语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学校之一。第

二,天外有很多优秀的老师,他们

不仅学养深厚,而且要求严格,培

养了许多优秀的日语人才。我在北

京攻读博士学位时,曾有机会到一

些部委参加外事活动,也听到了很

多对天外的高度评价,可见当时天

外的硕士研究生教育还是不错的,

我也以出身天外为荣。

当时,修刚教授是我的导师。

可以说,修刚教授的悉心指导,

为我后来在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跟

随徐一平老师攻读博士、为在黑大

跟随北大的彭广陆老师做博士后研

究工作奠定了扎实基础。我觉得自

己在求学道路上还是比较幸运的,

因为一直得到了名师的指引,这对

我的成长和发展影响很大。所谓选

学校不如选专业,选专业不如选老

师,我觉得这对我而言比较符合。

蔚蓝:想必师生之谊日久弥

深,可否简述两例?

朱老师:首先,修老师重视

对学生学业的指导。修老师的工作

很忙,但他经常通宵达旦地给我们

修改论文。记得硕士论文答辩前

夕,虽然已是深夜,但他还是把我

叫去,给我做最后的详细指导。这

种对工作负责的精神,对我后来做

老师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其次,修

老师关心学生的每一个进步。每当

我在学业上获得小小的进步时,修

老师都会第一时间打来电话祝贺。

记得我考上博士时,修老师曾在夜

里十点半给我打来了祝贺电话。作

为一个校长能够这样用心的对待学

生,我觉得很是难得。另外,修老

师一直都是我们青年人的精神支

柱。每当在生活或学习上遇到困

难,精神上需要鼓励支持的时候,

修老师都会及时出现,耐心地帮助

解决。屈指算来,做修老师的学生

已近14年。这14年间,我觉得始

终被他的这种人格魅力吸引着。

蔚蓝:当时是出于什么样的

考虑选择了学习日语?2001年,

您从天外硕士毕业,当时有没有考

虑过就业?

朱老师:高二的一个暑假,

我躺在夜空下听着收音机乘凉,偶

然调到了日语台。当时觉得广播员

的声音特别的好听,声音很柔和,

我立刻就喜欢上了日语,这可以

说是促使我后来学日语的最直接因

素。我当时选择专业不太功利化,

没有太考虑学日语后的就业前景。

可以说,就是这种幼稚的、没有太

多功利化的因素使我做了一个正确

的选择并走到了今天。

在我上研究生期间,并没有

想过将来要做老师,而是在做一些

其他的准备。后来学校选派我去留

学,回来后就留校任教了。其实

做老师对我来讲很符合我的性格爱

好,因为我很喜欢读书。另外,做

老师可能也受到了一些家庭影响,

因为我们家里做老师的很多,自己

从小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熏陶。可

以说,做老师也是一种宿命吧。

蔚蓝:从在天外读硕士到后

来再回到天外服务,这一身份的转

变是否也深刻蕴含着自己对天外的

一种浓情厚谊,这种情感如何表

述?另外,是天外怎样的一种魅力

在感染着自己,让自己欣然回到这

里并为之付出?

朱老师:如果让我用一句话

表达对天外的感情,那就是:滴水

之恩,涌泉相报。

在回天外工作上,我也做过

很多思想斗争,也觉得辜负了很多

老师对自己伸出的橄榄枝。客观地

讲,如果我选择其他道路的话,

可能会有一个更好的发展,会有更

广阔的道路。但是,感情因素在我

做选择的时候起了很大的作用。首

先,我本科和硕士都是在这读的,

后来又在这工作,算上今年,我来

天外有18年的时间了,这占了我

现在年龄的一半。随着时间的增

加,感情也越来越深,可以说天外

是我的第二个家。第二,这里有让

我眷恋的师生情谊。我说的滴水之

恩,除了学校对自己的培养之恩以

外,更多的是老师对自己的关心和

培养。我觉的,作为学生,有义务

回报昔日老师的教诲。我当时是怀

着这样的心情回到天外的。

109

“大平班”的前世今生

第120页

蔚蓝:今天您如何看待天外

这个发展平台?

朱老师:客观的讲,天外与

综合性大学及一些同类院校相比,

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仅就日语

专业本身来说,天外的平台还是很

高的。近年来,在学科带头人修刚

教授的努力下,天外日语专业取得

了很多标志性成果,如: (1)“基础

日语教学新模式的探讨和研究”获

全国日语专业唯一的国家教学成果

二等奖;(2)“基础日语”成为全国

日语专业第一个国家级精品课程;

(3)在研国家社科基金课题4项,在

全国日语专业中位居前列;(4)获

选全国日语专业首批国家级特色

专业建设点;(5)获得全国日语专

业首批专业硕士(MTI)学位授

予权;(6)“基础日语课程教学团

队”获选全国日语专业首批国家级

教学团队;(7)是全国高校日语

专业中唯一获得2008年奥运会翻

译资格的日语专业;(8)国际交

流范围广泛,交流合作的国外高校

达到近20所。此外,日语学科还

是天津市重点学科及重中之重的学

科,近年来在学科及专业建设上得

到了很多资金支持,有着较好的经

济基础和保障。我相信,在全体同

仁的努力下,今后天外日语学科应

该会有一个更好的发展。

日研映像

蔚蓝:您是2002年入学日研

中心博士班的,当时是第几届博士

班?好像每一届的人数都不一样?

2002届博士班当时是多少人?还

有就是当时带自己的导师是哪位

呢?

朱老师:如果按照不同老师

来算,这个结果是不同的。从徐一

平老师那边算,我是第三届;但如

果从严安生老师那边算,就成了第

五届了。2002年之前,每届博士

生就一个人,但到了我们2002届

的时候,因为徐一平老师和曹大峰

老师都是博导,所以博士生也就变

成了两个。当时带我的导师是徐一

平老师。

蔚蓝:前些年,像您一样,

似乎大多硕士毕业后还会选择继续

读博士,而博士毕业后基本上就会

进大学当老师,真正进企业的很

少,不知是否是这样?当年中心博

士班出来的如今有做企业的吗?而

近几年这种趋势是不是有所变化?

朱老师:关于出路的问题,

就像您说的那样,在读博之后基本

上都是当老师,进企业的很少,而

且这种情况到现在也没有变化。我

想这和社会的发展以及对人才的需

求有关。首先是高级人才的缺乏,

在2006年的时候,全国开设日语

专业的学校有一百多所,设硕士专

业的有20所左右,但有资格培养

博士的学校很少。据我所知,当时

综合类的只有北大、吉大,外语类

的只有北外、上外等具有博士授予

权。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状况与

“大平班”时代是不一样的。“大平

班”的时候,有很多人后来选择当

作家、媒体人或者进企业,因为那

时候急缺日语人才,只要会日语,

就是多面手。但我们现在精细化

了,分工更加明确。而且读到博士

如果把专业扔了很可惜,所以就选

择当老师。

蔚蓝:今天回忆起来,日研

中心的师资力量、教学特色、生源

水准等方面给您的印象如何?在日

研中心学习的时候,应该对当年的

“大平班”都有所了解或研究吧?

日研中心作为“大平班”的延续,

您觉得都继承了哪些优良的品质?

就毕业生素质而言,日研中心的毕

业生与其他著名学校的毕业生相

比,各有着怎样的优势与特色?

朱老师:日研中心的师资力

量很强,它是中外合作办学的典

范。中心前身“大平班”连续5届的

老师,都是当时日语教育圈的顶级

人物,是我们只能在电视上才能看

到的。能够请这些名师来给学生上

课,这是任何大学和机构都比不了

的。

关于日研中心的教学特色,

我觉得有三点:第一是专业划分比

较明确;第二是教学内容比较丰

富;第三是学术交流活动非常丰

富。除了学生短期访日活动以外,

每周都有学术讲座,每两年还有一

个大型学会,这对于开拓学生的专

业视野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另外,

日研中心的学生素质很高,基本上

都是各个学校的优秀学生,专业水

平比较过硬。除了师资、教学、生

源之外,我还想说的是,中心的

设施十分先进,图书资料十分丰

富。中心的专业图书在全国来说是

最多、最全的, 另外,中心没有的

书,可以通过馆际互借让日本那边

给寄过来。我想很多学生也是在来

110

weilan 人 物

第121页

日研查阅图书时才认识了日研,加

深了对日研的了解。我想很多学生

认识日研,可能都是被它丰富的馆

藏图书吸引所致。

关于日研中心对“大平班”的

继承,我觉得有四点:第一,日研

中心继承了“大平班”为中国的日

语教育培养教师的重任。第二,中

心继承了“大平班”作为中日之间

文化交流窗口的作用。第三,在尝

试改革和发展上,中心和\"大平班\"

是一脉相承的,都是历史发展的楷

模。“大平班”是当时中日两国双方

领导人很有魄力的尝试,中心也继

承了“大平班”的这种精神,在专

业和方向上不断进行拓展。比如,

中心最初只有硕士培养,博士还没

有纳入计划,国际交流基金也只是

支持硕士访日,博士不在计划范围

之内,后来才是全面开花,博士也

纳入其中,规模也扩大了。第四,

在人文精神的积淀上,中心和“大

平班”是一脉相承的。

日研中心的毕业生和其他学

校毕业生的不同,我概括来说,就

是中心是专业型的,其他学校是通

识型的。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中心

在教学上专业性很强,所以学生所

接受的专业训练比较多,水平也比

较高。与之相对的是,其他院校开

设的通选课可能多一些,这样就形

成了通识型的。所以说如果非要区

分的话,就是中心的专业性特别的

突出。

蔚蓝:提起当年中心的老师

们,不知朱老师最为崇敬和欣赏的

是哪一位?感觉哪位老师在自己的

人生教诲或事业发展、生涯规划上

的帮助最大?可否举一实例?

朱老师:中心的每一个老师

都有自己的风格特点。比如,老主

任严安生老师每天都笑呵呵的,但

是治学特别严谨。他的这种精神,

让我受益良多。曹大峰老师总是积

极将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引入课堂教

学,让我们能够了解前沿动态。郭

连友老师翻译水平很高,我跟他在

一起做翻译时,学到了很多东西。

张龙妹老师很勤奋,每次看到她

时,总是孜孜不倦伏案研究的样

子。施建军老师是跨学科研究的典

范,他做的研究,总让我们有种难

望其项背的感觉。谯燕老师很和

蔼,每次到研究室,都能和她好好

谈心说话,感觉很放松。当然还有

其他的老师,每一个老师都教给我

很多,我也吸收了很多,这些丰富

了我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

说道最为尊敬的,当然还是

自己的导师徐老师。可以说,徐老

师对我的人生、事业和规划都有

很深的影响。记得在一次课上,

徐老师给我们即兴讲了他年轻时

在做翻译时接触到的一个日本学

者对“和”的研究成果。其实这个

“和”也就是我们说的人的一生有

失有得,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现在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在这方面的体

会也越来越深刻。如果你前期走的

很顺,后期可能会遇到意想不到的

挫折;如果你前期遇到了很多的挫

朱老师与本刊记者合影

111

“大平班”的前世今生

第122页

折,但是你坚持走下来,在后期,

你可能结成硕果。毕业后,不管

是我在遇到困难还是在取得成绩

的时候,我都会想到这个“和”。

这一个“和”字,包含了很丰富的

含义。在课堂上听徐老师讲这个

“和”字已经过去近十年,但它迄

今还影响着我的生活和学习。

要说对我影响最大的,也是

徐老师。徐老师上课非常幽默,我

也非常喜欢听他的课,以至于我现

在在上课时都会刻意模仿徐老师那

种举重若轻、要点清楚的风格和感

觉。这种潜移默化和言传身教,对

我的影响很深刻。徐老师对我人生

规划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学业上。我

进入中心之后,徐老师主持构建的

中日对译语料库这一国家社科课题

正接近尾声。当时我也有幸在第一

时间接触了一些,并充分感受到了

它的魅力。我后来做的一些课题也

都是借助语料库展开的,所以这也

使我的人生规划在无形中就有了一

种宿命。后来我申请做博士后的时

候,也是徐老师给我写推荐,并要

求我尽可能的去拓展研究的空间,

所以在我的人生规划上,徐老师给

了我很大的推动和促进,并在无形

中给我造就了很多的机会。

蔚蓝:在今天自己的学术研

究领域是否也与日研中心保持着密

切合作?

朱老师:我现在的学术研究

始终是和中心保持着密切合作的。

我回到天外后做的三个省部级项目

或国家社科项目,都曾在不同场合

请教过昔日的老师。另外,课题组

的成员,也大部分是昔日同窗或学

弟学妹。所以,我人虽然离开了日

研,但在学术上却始终与中心走得

很密切。

学术前沿

蔚蓝:前几天刚好看到的咱

们学校网站消息,是说2012年度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结果揭晓,

您申报的“基于语料库的日语周边

性语言现象多维度实证研究”获准

立项,在此前您刚获批一项教育部

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首先对您

申报的两项重大项目都获批表示热

烈的祝贺!那个获批教育部人文社

科基金的项目是关于什么的?关于

这两个项目朱院长可否就其将来可

能对日语教学前沿和科研工作带来

的深远意义简述一下?

朱老师:国家社科项目和教

育部项目都是基于语料库做的一些

研究。

对于日语教学和日语研究的

意义,我想可能有三点:第一,它

可以为基于语料库的日语研究做一

些更多的示范。与英语学界相比,

基于语料库的日语研究相对滞后,

所以我们想通过这些工作来唤起日

语学界对语料库的进一步重视。第

二,可以补充完善部分特定语言现

象的语法规则。两个课题要涉及的

对象都是周边性现象,以往的研究

者多避而不谈或语焉不详,我们想

尽可能加以完善和补充。第三,对

于现实的日语教学可起到一定的促

进作用。我想我们现在做的这些研

究工作的成果可在日后导入到日语

教学中,促进学生的语言习得。对

我个人来讲,最重要的是让我找到

了人生努力的另一个方向,让我知

道了今后5年或者10年一直做下去

的题目。

蔚蓝:另外,很值得一提的

是包括修刚老师、李运博老师、张

晓希教授以及您个人,现在天外

的日语学科在研国家级项目达到4

项,省部级项目达到20项,日语

学科在高级别科研立项方面又迈出

坚实一步,可否说是一种跨越式发

展?高水平项目为龙头,扎实推进

学术科研工作发展,这为天外日语

学科在全国日语界的影响力的提升

带来了怎样切实的推动?天外日语

学科发展上目前的人才梯队建设获

得了怎样的发展?

朱老师:虽然称不上是跨越

式的发展,但确实是迈出了坚实的

一步。对天外日语学科在全国日语

界的影响力的提升带来的推动方

面,我觉得主要有三点:第一,它

充分显示了天外日语学科的实力。

2007年修刚老师、2008年李运博

老师、2009年张晓希老师连续获

批国家社科项目,这在当时全国的

日语学科似乎是没有的。现在加上

我个人的已经达到四项了,这在全

国不敢说是最多,但也是排在前列

的。第二,它显示了天外在学科建

设上的成果。这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体现在这四个项目的方向上。

修老师的是术语学、李老师的是词

汇学、张老师的是文学,我的是

语料库语言学,四个项目四个侧重

点,这说明了这个学科是有方向、

有厚重感的;二是体现在年龄上。

112

weilan 人 物

第123页

修老师和张老师是五十年代生人,

李老师是六十年代生人,我是七十

年代生人,这体现了一个梯队层

次,说明我们有一个很好的团队。

另外,我们注重通过项目来带团

队,吸收年轻的老师、培养有潜力

的老师,这样有助于他们明确自己

的方向,有助于他们专业能力的提

升和方向的定位。着眼未来,我想

天外日语专业将有着广阔的发展前

景。

蔚蓝:您应该算是我所接触

过的日语专家中最为年轻的副院长

一级的老师,而且感觉您属于那种

平易近人的,这有利于与学生交流

沟通,您本人一定深有体会,在师

生交流,人才培养上,您觉得教育

者应有哪些人文职业精神?这一方

面,想请朱院长结合天外的人文精

神、修刚校长、李运博院长、其他

人物以及自己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经

典人文情怀说一下。

朱老师:这主要有两个方

面:第一,要有爱心和责任心。爱

心和责任心是从事教育事业最基本

的要求,只有热爱教育事业,你才

会愿意为它付出心血。还是以修刚

老师为例子来说吧。修老师经常需

要参加一些会议,但为了不影响学

生,他总会提前给我们上课。在冬

天,他还会给我们买好早点,让我

们一边吃一边听他讲课。我觉得这

就很好地体现了一个老师对教育的

责任心和对学生的爱心。

第二,一定要博学,要有知

识积淀。作为老师,需要有一点书

卷气,这是老师应有的一种风范,

应该继承。这一点,前辈们已经给

我们做出了很好的示范,我们这一

代人需要好好继承,好好发展,永

远不能忘记学海无涯。

蔚蓝:作为中国日语教学研

究会的副秘书长,我想您也应该算

是有史以来最为年轻的研究会副秘

书长了吧?前人的铺垫是一方面,

我想更多的应该归为自己的付出

吧?作为研究会实际的执行机构,

琐事繁多,不知对于将来研究会的

相关工作自己有怎样的打算?

朱老师:关于“最年轻”我想

说两点:一个是,虽然我博士毕业

的时候在天外日语专业可能是最年

轻的、评副教授也是最年轻的、在

学会中担任服务职务的也是最年轻

的,但是,我首先只是一个教师,

作为老师还是需要心灵的宁静的,

不要刻意去追求这些东西。第二

个,我觉得这个“最年轻”是偶然

得到的,属于特殊情况。因为之前

教学研究会设有秘书长,不设副秘

书长,但是今年可能是因为实际需

要,特别又设了一个副秘书长。当

然,我想这可能也是对我的一种信

任和对我今后工作的一种期盼。

对于以后工作的打算,我一

贯的想法就是:以服务为中心、以

服务为理念,服务好学界同仁关于

今后的工作,我想主要有两点:

第一是完善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网

站,把它建成中国日语学界信息发

布和交流的平台,延展教学科研交

流的时间和空间;第二是做好协调

工作,做好校际之间在教学科研方

面的交流,这也是中国日语教学研

究会成立的初衷。

蔚蓝:最后,作为日研中心

老校友,借《“大平班”的前世今

生》这个平台,您想对自己的校友

或如今的学弟学妹们说点什么?或

对“大平班”这个珍贵的历史存在

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对于《“大

平班”的前世今生》专刊说点什

么?

朱老师:我觉得人生很奇

妙,奇妙在人与人能够相遇,相遇

就会结缘,结缘之后就会有感情。

对我来说,在中心的学习是我的人

生中最美好的一段回忆,这种美

好,除了老师对我的教诲之外,我

觉得更多的是我与同窗和学弟学妹

们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这是永远值

得珍惜的。所以借这个机会,我也

想对他们留给我的美好回忆和珍贵

的情谊表示感谢,同时也想向如今

的学弟学妹说,珍惜来之不易的环

境,利用好自己的青春,踏踏实实

地为自己的理想和将来做好铺垫。

对于此次的专刊访谈,我觉

得首先要感谢蔚蓝杂志社,这次专

刊选题的视角很新颖,意义很深

远,将会为以后留下一笔宝贵的

财富。另外,“大平班”的前世今

生”这个题目,我觉得起得特别

好。今天的日研,往日的“大平

班”,实际上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前世”和“今

生”,使我们这些从中心走出来的

人感到由衷的自豪。也正是因为有

\"大平班\"和日研中心,才使我们有

机会结识这么多的前辈,这么多的

同仁。

113

“大平班”的前世今生

第124页

日研中心奠定我的人生态度

——知名女作家欣力谈人生与创作

欣力

本名郑欣力。1987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日本学研究中心,获文学

硕士学位,其间留学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科。1993年毕业于美国

纽约时装技术学院(FIT)广告设计系。2005年毕业于鲁迅文学院中青年作

家高研班。曾就职于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中国丝绸进出口总公司、作家出

版社及《小说选刊》杂志社。1998年开始文学创作。200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

会。代表作:长篇纪行文《八声甘州-西北万里寻祖记》、长篇小说及电视

剧本《纽约丽人》、中短篇小说《母亲和她的情人》、《良宵引》、荒诞反讽

系列短篇小说《灵魂纪事》等。拥有个人专栏《骑鹤江湖》、音乐欣赏专栏

《静听无限美》。

114

weilan 人 物

第125页

三位先生予我教诲

大学毕业考进日研中心,一

扇窗打开了。我是第一期学生,当

时任教的几位老师给我影响很深,

比如源了园先生和田中重好先生。

从年龄上说,他们可能是两代人。

他们对学问的态度,对学生的态

度,甚至对家庭的态度,深刻地影

响了我。源先生严谨、优雅又慈

祥,他是大学者,可对我们很宽

容。有一天下午我在中心门口遇见

他,他笑眯眯地说:“你这次的论文

写得不错!”我当时受宠若惊,知

道自己用功不够,愧对他的赞美。

我当时迷恋现代西方哲学、文学和

西方文艺思潮之类的东西,还迷

恋写诗,说起来是不务正业的。

有一次,田中老师把我叫去他的办

公室,跟我谈话。他说:“你很聪

明,可是不够用功。”他拿出我刚

交上去的一篇论文说:“这个,字

写得太乱了,请你重抄一遍吧。”

然后特别和善地看着我,眼里满是

期待,几乎没有责备。我无地自

容。

我从这些老师身上学到治学

的态度、方法和对人生的态度,对

我后来的创作和整个人生,影响

深远,第一是:不妄言,言之有

据。第二是:知道到哪里去找那个

“根据”,有思路有方法。为人、

写作,都如此。第三是,对人对生

活,有深刻的爱和宽容。

当时田中先生全家住在友谊

宾馆,他总是叫我们去他家吃饭。

他的夫人是音乐家,みゆき様,长

得特别美;小女儿知恵ちゃん,大

概才两岁吧,可爱极了,我说它像

个新鲜的大草莓。みゆき様总是高

高兴兴地为我们那么多人做饭。我

后来自己有了孩子才知道,带个小

孩,要招待一大群客人,多不容

易。

后来到了日本,源先生请我

们几个女同学到他家去玩。他的

家,朴素舒适。我看见他跟夫人之

间的交流,所谓相敬如宾,特别融

洽,让人羡慕。那天我突然身体不

适,夫人忙不迭地让我到卧室,在

榻榻米上躺下,打开电热炉,还给

我盖上棉被。然后她说:“你好好

休息一会儿吧。”我现在还记得,

她拉上格子拉门之后,从门上透过

来的柔和的光,好像她说话的语

气。

前些日子我跟香港大学的吴

1986年与十时严周先生合影,右二为作者。右图为作者最新作品

115

“大平班”的前世今生

第126页

伟明教授说起在源先生家吃过饭,

他说:“你很幸运。”我当时忘了跟

他说下一段,不知他听了会怎么

说。

还有一个人对我影响很深,

庆应大学法学院主任十時严周先

生,他是社会学科教授,我跟着他

做论文。他早年留学哈佛,东西兼

修,思想开放,气度不凡。

十時先生有三句话,对我影

响深远。

第一句话,他说研究社会

学,一定要接触社会。他带我去听

爵士乐,跟他夫人一起去看棒球,

还说夫人是“家庭労働者”,说你

得了解一下她平时都做些什么。夫

人就绘声绘色地讲给我,说:“先

生在家不能有佣人,他不喜欢外人

在家里。所以只要他在家,都是我

来做家务的。” 夫人出身不一般,

是有家产的大家闺秀。从他们身

上,我对当时日本的社会生活、家

庭关系和男女之间的关系,开始了

实际的观察。更重要的是,他使我

树立起对生活的兴趣,把观察和感

受生活当作学习的一部分,而终成

一个信念:理论联系实际,那个理

论才是有意义的。

第二句话是——他说:社会

学是一门实证的学问,要靠数字说

话。这跟我原先想的不大一样。社

会学要靠调查、靠数字说话,是

半个科学,不完全是文科。我明白

了,发现这不是自己想一生从事的

学问。在我毕业以后他又跟我说了

一句话,他说:你研究诗论很合

适。我这个人偏感性,对接近生命

本质的东西比较敏感,兴趣浓厚。

文学艺术其实就是表达人对于生命

本质的理解和追问。十時先生对我

的判断是对的。

“心灵的生活”

林语堂说:“人的生活也就是

心灵的生活,这种力量形成人的事

业人品,与生而俱来,由生活之遭

遇而显示其形态。”(林语堂——

《苏东坡传》)

我这个人对自己、对生活都

比较真实,看重内心的真实感

受。人说这是理想主义者,我觉

得这才是真正的现实主义者。我

的座右铭是“忠于理想,面对现

实。”我换过几个工作,是跨行

业的变化。第一个工作是中国国

际问题研究所,然后是中国丝绸

进出口总公司。这是两个不搭界

的领域,一个研究,一个贸易。

原因是在那个研究所,永远没有

出差机会。而我太想看世界了,

我想看生活的世界,投入到如火

如荼的生活里头去。我母亲是学

对外贸易的,辅仁大学经济系毕

业。她原先在文学系,曾经立志

做女巴尔扎克,写中国的《人间

喜剧》,后来转到经济系,她说:

要先了解社会,才能成为巴尔扎

克。她给我的影响也是蛮大的。

1989年我去了美国。谋生是

第一要义,先在“日本旅行”,

后在JAL的纽约分公司,稳定的

收入和好的福利不成问题,可是

一个问题来了,我做的事不是我

喜欢的。于是辞去工作,考进纽

1986年与田中重好先

生在日本青森,右二

为田中先生,小宝宝

是他的女儿知惠,左

四为本文作者。

116

weilan 人 物

第127页

约时装技术学院,简称FIT,是

纽约公立艺术学院里最好的,

学广告设计。考进这个学校,

有两个原因,第一是我从小爱

好绘画,第二是我当时以为,

广告设计是一个可以把理想和

现实结合起来的专业。真正对

这个行业有了了解之后,我发

现它跟我原先的理解有很大出

入。于是,开始写作。1999年

底回国,先出版了两本长篇小

说,《纽约丽人》是其一,改

编电视剧,后来在作家出版社

当编辑。做过签约作家。辗转

挺多,总不安份,老是在追逐

梦想,老是试图把现实跟梦想

结合起来。人家说换单位不合

算,换专业就更不合算,你总

是从头开始,太吃亏了。有道

理。但是对有一种人,变化和

转换——这其中的经历反倒成

为营养,那就是写作的人。生

活的历练促使内心成长,因为

每一个转换和变化,其终极目

的都是为了追求林语堂说的那

个“心灵的生活”。这真是很不

容易,要找平衡,在理想跟现

实中间找到那个让人能站稳的

“度”。人的一生,是在不停地寻

找这个“度”。值得庆幸的是,在

许多年艰难的调整和平衡之中,我

对写作的热情对生活的热情,有增

无减。

文学是对心灵的关怀,是对

生命本质的追问,它必然来自生

活。但文学不是生活的录像。我的

理解是,创作素材来自生活,写作

者的精神境界要高于生活,只要这

样,作品才能源于生活高于生

活,才能感动人心。文学,也

才能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

的——心灵的灯塔。

写作,是我生命的珍

我从没把写作当职业。

职业,是你用它赚生活的那个

事。写作对于我,是生命的珍

珠,最美好的事之一,是我跟

世界最好的交流方式。当然,

我愿意用我喜欢的写作赚到生

活,这是最美的事了。取稿

费,是特别快乐的事。

日研中心的学习,为我的

人生打上了底色,使我终生受

益。看见日研中心的新楼和美

丽的校园,感受到欣欣向荣的

气象。我希望我们的学校不仅

教授知识,还能培育心灵,让

同学们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充

满热情和善意、心灵丰富而趣

味高尚的人,那将是中国的希

望和未来所在。

117

“大平班”的前世今生

第128页

徐一平,男,1956年7月出生于北京。

现任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会长。

1979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当时的北京外国语学院)并留校任教,

后攻读本校日语系研究生,

1981.09—1982.07 参加第二期“大平班”学习,

1983.03—1989.04赴日本神户大学留学,获得博士学位,

1994年到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历任副主任、主任。

与“日研中心”一路同行

——专访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主任 徐一平

118

weilan 人 物

第129页

从“大平班”到“日研中心”

特约记者:我们知道您是在

1981年时进入“大平班”第二期研

修学习的,80年代初的日研中心

是什么样的?

徐主任:“大平班”在1981

年的时候应该叫研修班,我是第

二期的,当时还没有日研中心,

这个研修班就是现在日研中心的

前身。“大平班”当时是于1980年

在北京语言学院(现在的北京语

言大学)成立的,最初只是一个

五年的研修计划,招收全国的大

学日语教师,每期120人,五年

将近600人,计划在五年之内把

中国的日语教师全部培训一遍。

“大平班”的五年研修计划很成

功,这个计划结束以后,为了能

够更稳定地、长期地培养研究

生层次以上从事日本研究的人

才,在原来“大平班”基础之上

于1985年成立了北京日本学研

究中心,中心设在北京外国语大

学,一直发展到现在。

特约记者:“大平班”设立的

初衷只是为了提高中国日语教师的

教学水平,后来成立日研中心后发

展成为从研究生层次抓起,以此来

提高中国日语教育和日本学研究的

水平,是吗?

徐主任:是的,“大平班”

当时只是教师进修的一个地方,

到日研中心的时候变成学历教

育,是招收全国日语专业毕业的

大学生到这里来进行硕士学历以

上的学习,进一步培养高层次的

日本学研究的学者。

日语之路与“两个北外”

特约记者:您在上大学之前

就曾经学过日语,按照现在的说法

您就是高起点的学生了?

徐主任:对,不算是零起

点。现在全国大概还有十几个城

市有外国语学校,像长春外校、

天津外校等等这样的从中小学开

始培养日语学生的学校。以前北

京也有一所学校是北京外国语学

校,我当时是在那里学习,从那

儿毕业后还做过一段时间的中学

教师,后来赶上恢复高考,高考

之后到了北京外国语学院(即今

天的北京外国语大学),所以说

在大学之前就已经学过日语了。

特约记者:当时是因为什么理

由或者是契机让您走上了日语学习

的道路呢?

徐主任:当时中日邦交还没

有恢复正常,所以能够自己选择

徐一平主任接受特约记者采访

119

“大平班”的前世今生

第130页

学日语的人是很少的,我当时报

的是英语专业,但是因为要成立

一个日语班,所以就从报考的人

当中挑选了一部分人成立了日语

班,我是服从了学校的调剂,是

这样开始学习日语的,但是在学

了日语之后赶上了中日邦交正常

化,赶上了日语学习热,学习日

语的人越来越多,所以这个调剂

现在来看是比较幸运的。

学习与研究的方法

特约记者:您学习日语已经

接近40年了,您觉得日语是一门

什么样的语言呢?

徐主任:它是日本人进行日

常交际的语言工具,本质上的作

用和任何其他语言没什么两样。

但是就外语的学习来说,有的语

言可能比较接近,有便利条件

就比较好学,有的差别比较远,

学起来就比较费劲,对中国人来

说,日语里面有汉字,学起来可

能比较有优势,但是他们的语言

结构、语法等各个方面又都不一

样,所以又不容易。因此绝不能

轻视它,觉得有汉字就可以蒙,

要把它作为一门真正的外语才能

学好。

特约记者:您可以跟我们分

享一下您学外语的故事吗?您是怎

样把它学得那么好然后练就了这么

好的口语的呢?

徐主任:我们那时候学习

外语的环境、工具都没法跟现在

比,但是学语言只要下功夫,就

算是没有很好的环境也是可以学

好的。当时我们上学的时候,学

生在早上的时候都会拿着讲义在

校园里早读,在操场上或者是小

路上,早读完了以后才去吃早

饭,在上课之前还会听录音等

等。虽然那个时候我们学的教材

比较少,但是我们都是把学的教

材背下来。虽然有的方法在现在

看来可能比较笨,但是对于基本

功的训练这也是必不可少的,语

言既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门技能,

作为技能来讲的话,它就需要基

本功的训练。

特约记者:我们日研中心是

以研究为中心,学生从本科到研究

生的这个转变对有些人来说还是比

较困难的,您对这个转变是怎样看

待的呢?对我们这些学生又有怎样

的建议呢?

徐主任:因为我们的学生

大多是来自外国语大学,或者是

以语言学习为主的,但是语言学

习是有技巧的,同样是高中毕业

生,在上了大学以后学了语言,

你的思维方式跟别人可能就不大

一样了,这个有语言学习的特

点,但是也有语言学习的局限

性。随着学习者思维方式的变

化,应该研究大学生应该学些什

么,在这方面我们的教学研究包

括日语教学的研究都在发生变

化,我想这在将来也会发生质的

变化。但是现在的学生可能已经

习惯了这种思维方法。一进到中

心来,转变成研究生的学习的时

候,需要各种学习,需要自己去

找材料、找问题,可能确实有一

些不太适应的地方,有一个感觉

很茫然的过程,我想这个过程是

在意料之中的。你要学会主动地

去学习,而不是等着老师布置作

业,我觉得这是最主要的,要学

会去发现问题,哪怕是老师在讲

课时出现的问题,然后针对这些

问题,利用身边的文献、资料,

学着去解决问题。这个过程完成

之后,再去写硕士论文、学习博

士的课程就比较容易了。这主要

是一个学习习惯的问题。

广交流 促发展

特约记者:日研中心跟外界

的交流是非常丰富的,可以说日研

中心是在不断地变化的,您对日研

中心今后的发展和定位有什么样的

想法和设想吗?

徐主任:日研中心在发展

的过程中还要继承以前的传统,

20多年的发展使我们在教学、科

研、图书信息方面都取得了突出

的成就,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还

要继续这三大支柱的发展,同时

还要扩大对外的交流。因为日研

中心一开始就是日本国际交流基

金和教育部到后来的北京外国语

大学这样一个双向交流的项目,

但是在发展过程中,我们越来越

感觉到,只依靠国际交流基金已

经远远不能满足我们培养硕士

生、博士生发展的需要了。所以

120

weilan 人 物

第131页

现在就要从各个方面加强对外的

交流,像现在的各个大学、民间

团体、学术机构,现在我们已经

与20多家在开展校际交流或者是

学术交流,包括像硕士双学位这

样的交流。

在派遣学生访日研修方面

除了国际交流基金的资助以外还

有民间商社的资助。同时我们要

发挥我们中心的作用,使他能够

辐射到全国,像现在比较受欢迎

的有一个全国其他院校学生可以

到中心来实行国内留学的这样一

个项目。地方的很多院校的学生

实际上是很向往我们日研中心

的,但是可能由于种种原因没有

来,那么我们利用这些民间商社

的支持来实现他们来日研中心的

学习,这样既加强了我们同地方

院校在博士课程、硕士课程之间

的交流,也促进了地方院校的发

展。所以我们要做一些既能够发

展日研中心本身,又能够发展全

国日语教育的活动。比如每年一

届的全国优秀硕士论文大赛就是

在卡西欧的支持下进行的。全国

各地的优秀的硕士论文都来参加

评比,这样既能够评选出优秀的

硕士论文,同时又能对各校的硕

士论文如何发展、如何指导,做

一个方向性的引导。所以在以后

的工作过程中,无论是在研究还

是图书信息或者是教学方面都要

在全国建立一个以日研中心为主

的网络,来推动全国的日语教

育,这是我们的理想。除此之外

我们还有和国外的财团、大学开

展的横向交流。比如跟日本的神

户大学,去年搞过一个大型动漫

研讨会。日本的动漫实际上是日

本的一种软实力,是日本文化发

展的趋势,如何来研究这样一种

软实力的发展?它对中日文化交

流有什么样的作用?这是大家非

常关心的,我们和神户大学共同

做了这么一个项目,开了一个国

际研讨会,这个项目还要继续合

作下去。

日研人的目标

特约记者:我们知道日研中

心的老师都承担着教学与研究的双

重压力,这是为着怎样的发展目

标?

徐主任:这是每个老师都在

努力做的事情,现在不只是日研

中心的老师面临这样的压力,全

国所有的老师好像现在都面临这

样的压力。强调在教学的同时,

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我们的老师在承担非常繁重的教

学任务和学生指导的同时,也在

努力地进行科研方面的工作,像

我们之前已经承担过以国家社会

科学基金为主的,包括教育部哲

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在内的各种科研项目,有些项目

还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被推选

为全国国家社科基金的优秀示范

项目。

北外提出了要在今后的70

年里,建成外语特精、国际先进

的一流大学的目标,我想日研中

心应该也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在

日本学研究和日本语教育方面达

到更高的水平,希望我们的学生

能够更加努力,成为不愧母校

的,更加优秀的人才。

121

“大平班”的前世今生

第132页

师情商道 清和平允

——专访“大平班”四期生,青岛卡乐比食品有限公司前董事、总经理 徐建平

“清和平允”语出《晋书•齐献王攸传》:“及长,清和平允,亲贤好施”,是形容人的性格温和,容易

接近。献王聪慧,博学多才,为世所楷,我自不敢比古人,仅以“清和平允”来作为我的座右铭,时常

告诫自己做人处事要平和,而人生经历中这个名字也确实对我帮助良多。

徐建平

日籍华人,1958年生于上海,高中毕业下乡插队

3年,1982年2月毕业于南京大学日语专业(77级),

同月分配到江苏师范学院(苏州大学的前身),筹建

日语专业。1983年9月赴北京日语教师培训班(大平

班第四期)进修,1985年赴日留学(日本文部省奖学

金)。先后在东京外国语大学(硕士课程)和大东文化

大学(博士课程后期)学习。1994年4月进入日本卡

乐比株式会社工作,2005年任沈阳卡乐比食品有限

公司副总经理、总经理;2012年担任青岛卡乐比食品

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2017年底回日本。已退出现

役,现居埼玉县。

2022年末岁尾,疫控初开,蒙苏州大学陆惠星老

师引荐,得以联系到远在东瀛的日籍华人徐建平老

师。与徐老师的交流便从他的昵称“清和平允”这四

个字展开。

122

weilan 人 物

第133页

知青岁月,成长脚步

蔚蓝:“知青下乡”可能算是您这一代人您最

记忆深刻的人生经历吧?当年有哪些难以忘怀的故事

吗?

徐老师:我在中学里曾担任团委委员,比较要求

上进,高中毕业后,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第一

批报名下乡。插队的地方在以“江南鱼米之乡”著称

的无锡太湖边的渔业公社。我先是被分在农业大队,

从事淡水鱼养殖和种植蔬菜。也许是本人善于吃苦耐

劳、工作刻苦勤奋的缘故吧,博得了领导的信任,一

年多后被安排到了公社附属小学担任代课教师。

唯有经历了艰苦的磨练,才能使人懂得什么是珍

惜,如何去珍惜。在这短短的3年期间,经历诸多,

也锻炼了自己,至今仍会经常想起当时的一段经历。

在下乡期间,我结识了很多朋友,尤其是很幸运

地结识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中医秦与廷老先生,可以

说是我人生中的恩师之一。

秦老先生出生于书香门第,七七事变之后,为

报国仇,考入黄埔军校。从军数年,深深认识到了国

民党政府的腐败,于1949年协同陶峙岳将军一起率

部起义。新中国成立以后,弃戎从医,刻苦专研,不

断摸索,创造出了独特的针灸法和无痛痔疮疗法,为

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患者解除了受痔疮折磨之苦。

退休之后,前往阿拉伯酋长国创办了首家中国医疗中

心,不仅受到了王室的厚遇,而且还获得了很高的声

誉。秦老先生生活黜奢崇俭,为人和蔼谦逊,胸襟宽

阔,与人从不相争。此外,秦老先生从小练就了一手

精湛的王羲之毛笔字体,年近花甲仍然坚持不懈,每

天利用工作之余,在暗淡的灯光下挥笔洒墨。

我是去卫生所偶尔遇见的,两人一见如故,尽管

年龄相差甚大,意气相投,于是来往日趋频繁。老先

生经常给我讲述有关人生故事和做人之道, 同时我

也目染了老先生待人接物时的举止言行。现在回想起

来,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对我人生的影响是非常之大

的。在与秦老先生的交往中,他曾经常教导我说:”

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这句话也正是秦老先生一生的真实写照。

南大记忆,师恩难忘

蔚蓝:您是77届第一届大学生,当年自已又是怎

样的机缘考取了南京大学的日语专业呢?有哪些老师

给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吗?南京大学日语专业在中国

日语教育发展史上有着怎样的地位?

徐老师:文革结束以后,国内的形势发生了很大

变化。当时听说要举行全国统考招生,于是在工作之

余开始复习功课,1977年底报名参加了全国统考。非

常幸运能进入南京大学深造。

1978年3月刚入学时,日语专业的师资力量比

较薄弱,主要任课老师只有2位,一位是曾留学日本

的凌大波老师教语法,另一位是毕业于北京大学日语

系的高材生陈德文老师教精读,外加一位居住在南京

的日籍妇女教听力和会话。到了二年级从日本来了一

位外籍高中教师教精读,一直教到毕业。自从张国仁

老师的加入,担任教研室主任以后,陆续引进了不少

教师,逐步形成了规模。

尽管当时学习条件比较艰苦,但是老师们都非

常敬业,认真负责,经常提供各种机会,让我们这些

学生与日本朋友接触交流。比如:日本游客来学校参

123

“大平班”的前世今生

第134页

观时,安排我们参加交流;此外,还安排我们去交易

会做翻译等等。通过这些活动,使我们得到了很大锻

炼。教师们的用心良苦,至今令人感激不尽。

2012年77、78和79级三届毕业生返回南京大学

相聚一堂,共同目睹了母校日语系取得的辉煌成绩,

为之感到高兴和自豪。南京大学日语系是江苏省首批

有授予硕士学位的日语专业之一。可以说,南京大学

日语系已成为江苏省日语界的带头人。

从苏州大学到“大平班”

蔚蓝:1982年,您从南京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

江苏师范学院(苏州大学前身)筹建日语专业,应该

算是苏大日语专业的奠基人,要开篇立业面临的困难

大吗?

徐老师:自1972年中日建交之后,国内对日语

人才的需求激增,国内不少高校兴起了开设日语专业

的热潮。我刚到江苏师范学院(1982年8月更名为苏

州大学)时,除了只有招牌,其他一无所有。为了迎

接9月份入学的新生,在系领导和相关科室老师的指

导和帮助下,四处奔波,取经求教,每到一处都受到

了热情接待和指导。总算赶在开学之前把一年级使用

的教材等确定了下来。通过这项工作,使我第一次感

到日语的世界之大,开阔了眼界,同时也痛感自己的

能力之微薄。由于师资严重缺乏,初出茅庐的我被赶

鸭子上架,担任了一年级的班主任,教授精读课。

蔚蓝:此期间您参加了日语教师培训班(大平班

第四期)进修,您觉得这一年的大平班进修对您的日

语教学事业、对苏大的日语专业发展又起到了怎样的

促进作用?那些授业老师在师道、师德等方面又怎样

影响了您?这些日本老师对您清和平允的性格养成也

深有影响吗?

徐老师:一年之后,学校推荐我参加第四期日语

教师培训班(大平班)的考试,不负所望,顺利通过

了考试,9月赴北京语言学院(现北京语言大学)参

加进修。通过这一年的学习,收获很大。主要可以归

纳为以下三点。

一是系统地学习了日本语言,清理了以前模糊不

清的认知,将自己的日语水平提高了一个层次,使自

己对今后的教学增添了信心。其次是在进修班结识了

很多同仁,不仅建立了诸多的人脉,有益于工作的拓

展,而且还从其他学员那里学到了宝贵的学习经验。

再则是从日本的老师们那里学到了和蔼谦虚待人、严

徐建平老师(左)与陆惠星老师在苏大合影留念

124

weilan 人 物

第135页

谨治学的态度。大平班的生活

在我学习日语的生涯中可以说是一

个重要的里程碑。因此,之后尽管

离开了日语教育界,我对大平班的

感情一如既往非常深厚。

蔚蓝:您多年之后仍不忘初

心,在日力办两届大平学校新年

会,您怎么理解这些活动的意义?

徐老师:因到了退休年龄,

2017年底我从国内回到了日本,与

原来在一起学习的大平班同学们恢

复了联系。在大家相聚时,我提出了举办大平班同学

会的想法,立刻得到大家的赞同,同时也得到了曾为

大平班做出重大贡献的竹中宪一(于2022年11月去

世)老师和一般财团法人大平正芳纪念财团的支持,

先后于2019年和2020年两次举办了新年聚会,邀请

了一些当时在大平班教过课的日方老师参加。此外还

曾计划举办大平班成立40周年纪念活动,但是由于新

冠疫情的爆发,最终未能实现。

之所以这样做,简单地说就是“感恩”,感谢大

平班培养了我们,使得我们能有今天在各自不同的岗

位上展示才干做贡献。再则是当今中日关系遇到了一

些困难,日本舆论界或是一般的民众对中日关系抱有

负面认识情况令人忧虑,我想通过举办大平班纪念活

动,制造新的气氛,以唤起人们对中日关系的重新认

识和增加中日友好的信心。

20载商道,清和平允

蔚蓝:大学老师这个职业一直为人艳羡,您当时

又是出于怎样的考虑,离开自已熟悉的大学与舒适的

工作,由教转商?

徐老师:当初来日本留学的计划是一年,当我

临近回国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似乎学的太少了,觉

得若两手空空而归,有愧于学校领导对我的信任,于

是决定留下继续深造。数年之后,环境发生了很大变

化,在日本掀起去国内投资的热潮,很多企业都需要

精通两国语言和文化的人才。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我

自觉深谙中日两国的文化,非常适合于充当桥梁的作

用,于是决定改行进入企业从商。

蔚蓝:为商20余载,概而言之,给您最大的收获

是哪些?“清和平允”的处事原则是不是在经商、当

领导期间有关更具体的体现?您说这个座佑铭对您的

帮助很大,可否例举一、二?

徐老师:我进公司之后不久就被派往国内工作。

这些工作过的地方都是毫无人脉,举目无亲的城市,

起初开展工作举步维艰。然而我以“清和平允”的心

态,在工作中结识了很多朋友。这些朋友都在我遇到

困难的时候伸出手来,给予无私的帮助,使得我的工

作得以顺利展开。我可以很自豪地说在我的社交活动

中,与人交往只有“信任”二字,而这种“信任”正

是来自于我的座右铭。退居赋闲至今这些朋友仍然与

我保持着良好的交流。

家父从部队转业到地方,长期在基层工作,从小

就培养我关心群众生活的良好习惯。我记得小学6年

级暑假期间,家父为了让我体验生活,把我安排到他

125

“大平班”的前世今生

第136页

曾经工作过的单位里参加劳动。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

接触到在生产第一线的劳动者,他们的淳朴和勤奋给

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自我担任企业的总经理之后,

家父给我的第一句话就是“企业之本人为上,千万不

能脱离群众”。因此,我在管理企业的工作中,一直

遵循家父之训,时常深入生产第一线,与员工交心。

此外,还通过以【心声】命名的社内报聆听员工的心

声。领导与员工距离拉近了,有了相互信任的基础,

企业管理也就顺畅了。非常欣慰的是,在我任职期

间,通过人性化管理,员工积极性高涨,使得业绩不

断创新。如果采用高压式管理,人心将会背离,容易

出现生产安全和食品安全等种种问题。我以为企业的

人性化管理之基础也需要领导层有“清和平允”的姿

态。

此外,我很重视企业间的互信和扶植合作伙伴,

当合作伙伴的产品出现了质量问题,不是粗暴地采取

责备、退货或是更换合作伙伴即了之的办法,而是主

动前往该企业,一起查找问题,研究解决方案,杜绝

类似质量问题的重复发生。通过共同努力来改进和提

高供货企业的产品质量,从而确保其质量和供应的稳

定,同时也增进了与合作伙伴之间的相互信赖。例

如,在与我合作的企业里,有一家企业就是由我亲自

指导扶植起来的。起先是企业管理不到位,质量问题

频频,但是我们有需要该企业生产的产品。怎么办?

我就亲自前往拜访,经过多次指导整改,使得该企业

质量得到了很大提升,这时我们才开始放心地使用。

后来该企业的董事长告诉我说,与我们企业合作之

后,现在其他客户对质量的投诉几乎是零。当时听到

这番话,我心里感到十分欣慰。

归于自然,心才平静

蔚蓝:退出现役后,您以摄影为乐,这是很早就

养成的爱好吗?都说爱好也成就事业,有所好也是一

种幸福感的表现,您怎么理解摄影在经久的岁月里给

自已心灵带来的抚慰与幸福感?

徐老师:摄影是我小时候就有的爱好,上初中

时,自己曾制作过暗箱,洗印过相片(当时是黑白胶

卷),下乡以后就没有时间和雅兴去触摸了。在青岛

工作期间,因平时工作忙,休息日老呆在房间里不宜

于健康,于是就想出去走走,这才开始重操“旧业”

的。对我来说,摄影既可以取代运动、休闲,同时还

可以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其美,陶冶情操,一举两

得。

蔚蓝:您现在有更多的时间或精力可以花在摄影

上,而且您的作品亲近自然,意境新丽,让人神临其

中。自已有出影集或参加摄影展事的计划吗?

徐老师:在青岛工作期间,我曾担任过日本人会

写真俱乐部的负责人,组织会员们一起活动,将每月

推选出的优秀作品刊登在青岛日本人会官网上。回到

日本以后,仍然参加着这俱乐部的活动。

退休以后,有更多的时间外出拍摄,这两年也拍

了不少照片,摄影技术也在不断进步提高。有朝一日

时机成熟了,也许会在一些公开的平台上展示。不过

都要以“平常心“(※这是我在青岛日本人会官网上

发表作品的笔名)去面对,不必急于求成。

126

weilan 人 物

第137页

“秀”出真本 迎头激进

——专访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东方语言学院高年级课程组组长 林成虎

林成虎

男,博士,教授;现任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东方语言学院高年级课程组组长,曾任延边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

研究方向:为对比语言学(中日韩语言对比)。

主要作品: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20余篇论文,撰写《韩国语与日本语的汉字问题比较研究》、《词汇

借用所反映的文化流播与互动》等6部专著和编著。

荣誉奖项:1993年获吉林教委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994年荣获了香港曾宪梓教育基金会评选的教学成果三

等奖。

127

“大平班”的前世今生

第138页

走进“越秀”

蔚蓝:首先,十分感谢林老师能在百忙之中抽出

时间接受我们的采访。您最早是延大汉语专业毕业,

却走上了日语教坛,其间有着怎样的故事吗?您还在

“大平班”学习过一年,这一年的学习对于自己的人

生有着怎样的影响?

林教授:1968年我开始下乡劳动,当时大队里

有个老人在日本呆过18年,日语说得非常好,我跟

他学习了五六年,还翻译过一些水稻栽培技术的书。

后来,恢复高考,我阴差阳错地进入了延边大学中文

系,毕业留校教授写作。后来赶上延边大学设立外语

学院,就把我作为翻译课的教员调过去了,我的日语

教学生涯就这样开始了。1981年,当时的北京语言学

院“大平班”开始招生,我有幸成为第一期学员。学

习期间,我感到自己的日语毕竟不是科班出身,尤其

是在日语的文学、概况方面与别的同学之间的差距比

较大,就特别注重这些方面的学习。经过这次进修,

我比较系统地学习了日语的政治、历史、文学等。可

以说,在大平班的学习使我积累了日语教学的基础,

使我成为一个真正的日语教师。

蔚蓝:看您的研究方向是中日韩语言对比,而且

早在1988年在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赴日研修时就已经开

始了这一领域的研究,双语言间的对比研究较多,三

国语言对比研究集于一身难能可贵,应该很难吧?

林教授:日语和韩语中都有汉字词,比例占50-

60%,这些词大多是近代词汇,我研究的就是三国语

言中的近代语的形成,以及他们的互动。明末清初开

始,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翻译了很多西方自然科学

方面的书籍,近代科学知识得到普及,在中国在日本

造了很多很多的新词,这就是近代词。而中、韩、日

三国语中的近代词有其共性,也有其个性,这正是我

的研究方向,发表的论文和书籍也都是这方面的。中

国已经有很多以中文为母语研究中日对比的人,那么

我要发挥我的特长,所以就研究三种语言词汇的形成

过程以及互动、对比。

“秀”出真本

蔚蓝:越秀的排名比较稳定,应该能说明咱们所

做的各项工作都是扎扎实实的。越秀在学科建设上是

否还存在哪些客观制约的问题呢?

林教授:越秀的教学队伍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

在职教师,就是越秀的正规老师,另一类就是退休后

返聘的教师。在职教师基本都是年轻人,普遍的职称

较低,副高级职称的只有一人,大多是讲师助教,高

级职称的都是返聘来的退休老师。这是越秀的实际情

况,也是制约越秀发展、特别是提高教学水平的最大

的障碍,越秀也在努力地进行改革,这还需要很长一

段时间。还有一点,越秀毕竟是三本,我通过自己的

教学看出来,学生的素质和一本二本有差距。学生的

自觉性、学习方法等都存在很多问题。高等学校的水

平是靠三个要素,“教师队伍水平、学生素质、学校

的硬件条件”。我们认识到这三个方面比照优秀院校

还有距离,也正在拼命努力,迎头赶上。

蔚蓝:很多院校人才的培养都是面向经贸、外

事、文化、旅游等部门培养从事翻译、管理工作的应

用型人才,越秀这方面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有哪些有效

的手段来保证?越秀在培养高级人才方面有哪些创新

的方法,可否分享一下?

林教授:上次学院开会讨论的时候,我提了一个

建议,应该培养一批高材生,采取的具体措施就是多

设选修课,让高材生选择这些课程。还有一个方法,

就是到了三年级下学期应该开设高材生班。我们现在

是一个年级开10个班,每班30-35人,成绩优秀的学

生所占比例不高,水平和能力参差不齐的学生混在一

起上课,我认为不利于培养出高材生来,所以我提出

这样的建议。现在,学校已经基本同意通过开设选修

课来培养高材生。学校为了打出越秀的品牌也是着实

地下了一番功夫。

蔚蓝:越秀在开展国际合作办学方面的特色非常

明显,但具体的形式和取得的成果还请林老师介绍一

下?

128

weilan 人 物

第139页

林教授:主要是互派留学生,日本来的学生很

少,主要是中国往日本友好学校派遣留学生。与我们

有交流关系的学校主要有日本静冈县的滨松大学、关

西外国语大学等,以私立大学为主。每年都会派遣

很多学生去交换留学,“2+2”形式的较少,大都是

“3+1”形式。还有一些是学校推荐,学生去日本学

习,费用自付。还有一些是利用寒暑假,修学旅行

的形式去日本,为期一个月,费用在1万元人民币左

右。 日本方面也经常派老师来我们学院进行讲座,我

们学校也每年都会组织很多比赛活动,一般的公立大

学可能都做不到。

蔚蓝:现在中日关系不太好,是否对教学和学生

毕业后的就职有影响呢?除了出国留学,越秀日语专

业毕业生择业就业的形势如何?

林教授:中日关系现在不好,今年招生就能看出

来,今年招了6个班,而去年、前年都是10个班。江

浙一带本来有很多日本企业,现在有的撤,有的缩小

规模,而且有很多企业都已经基本招满了,所以现在

看人才需求不如前几年。现在中国的高等教育整体是

供大于求,日语尤其明显。学校也很关注这个问题,

今后可能会在招生上有所控制。我也认为,不能盲目

扩招,盲目扩招以后,就业势必会受影响,返过来恶

性循环,就业形式不好也会影响招生。

整体就业环境虽然不好,就业压力大比较大,

但我们是私立大学,学生的就业观念也很活,特别是

浙江这一带的乡镇企业,以家庭形势的作坊型企业很

多,很多毕业生选择回家在自己的家族企业就职,这

是华北一带远远比不上的。这也算是我们学校毕业生

就职的一大特色。

本刊记者姜颖与林成虎教授(右)合影留念

129

“大平班”的前世今生

第140页

2012年4月29日,由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华东师

范大学出版社联合主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承办、中

国日语教学研究会上海分会协办的“大平班”同窗会暨新

时代日语教育高层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

此次会议得到了日本驻上海总领馆、日本国际交流

基金会北京日本文化中心、卡西欧(上海)贸易有限公

司、J-test实用日语检定中国事务局的后援支持。

“大平班”同窗会

暨新时代日语教育高层论坛

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举行

130

weilan “大平班”同窗会专题

第141页

“大平班”的前世今生

“大平班”同窗会

暨新时代日语教育高层论坛

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举行

近40位“大平班”同窗校友汇聚一堂畅谈“大平班”为中国日语教育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以及师生之谊、同窗深情

蔚蓝杂志、蔚蓝日本网作为此次活动主办方之一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的合作单位应邀出席并进行了跟踪报

道。

作为主办、承办、协办以及后援单位的代表,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主任徐一平、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社

长王焰、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上海分会会长刘晓芳、卡西欧(上海)贸易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吉田修作分别致

词。

大会的第二阶段,原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会长胡振平、前上海外国语大学常务副校长谭晶华、中国社会科

学院日本研究所所长李薇、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宿久高、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主任徐一平先后发表主旨演

讲。

会间合影留念

131

第142页

在下午进行的“新时代日语

教育的课题”和“新时代日语教师

教育的课题”论坛上,上海对外贸

易学院徐曙教授以“新媒体时代的

日语教育课题”、北京第二外国语

大学的潘寿君教授以“日语本科学

科方向改革与课题”、对外经贸大

学李爱文教授以“商务日语学科建

设现状与课题”、上海外国语大学

许慈惠教授以“日语本科学科建设

与思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韦立

新教授以“文化理解教育的现状

与课题”、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郭

连友教授以“日语口译教学现状与

课题”、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谯燕

教授以“日语词汇教学的现状与

课题”、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曹大

峰教授以“日语教师教育的回顾与

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徐敏民教授

以“大学日语教师研修成果与课

题”、北京大学的林洪教授以“大

学日语教师研讨成果与课题”、人

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唐磊

教授以“中小学日语教育进修成果

与课题”、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

院林璋教授以“日语师资队伍建设

的反思与课题”作专题发言,并与

参会专家校友热烈互动进行讨论,

就我国日语教育的发展方向和课题

交流思路,促进共识。

为感谢各地“大平班”同窗专家的热情参与,主办方还准备了精彩的联谊晚会。“大平班”同窗会暨新

时代的日语教育高层论坛在追忆、研讨、交流、发展、再续辉煌的会议基调和浓厚气氛中,圆满地落下帷

幕。

徐曙、潘寿君、李爱文、许慈惠、韦立新等诸位专家教授在“新时代日语教育的课题”分论坛上

曹大峰、谭晶华、徐敏民、李薇、王铁桥等诸位专家教授在“新时代日语教师教育的课题”分论坛上

132

weilan “大平班”同窗会专题

第143页

“大平班”的前世今生

尊敬的各位来宾,“大平班“的

前辈同学们大家早上好!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我

们迎来了新世纪的第一个龙年,今

年也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

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在这样一

个万象更新,承前启后的年份里,

各位”大平班“的前辈同学们在享有

东方明珠之称的上海再次聚首,首

先我谨代表本次活动的主办方之一

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对大家的到来

表示热烈的欢迎!对发起并承办此

次活动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表示

衷心的感谢!同时对给予本次活动

大力支持的日本驻上海总领事馆、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北京日本文化

中心、卡西欧上海贸易有限公司、

J-test实用日语检定中国事务所、中

国日语教学研究会上海分会表示衷

心的感谢!

成立于1980年的“大平班”,

以及作为“大平班”的延续而建立起

来的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自成立以

来,中日两国政府之间,学者之间

精诚合作,为中国日本研究学界和

日语教育事业培养培训了大批的日

本学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大学的日

语骨干教师等高层次的专业人才。

这些毕业生活跃在中国日本学界和

日语教育学界的各大学、研究所以

及与之相关的各领域,他们中的许

多人已经成为或者正在成为中国日

本学研究、日语教育学界的领军人

物、骨干和中坚力量。为中国的日

本学研究领域和日语教育事业的发

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值此难得

的机会,我们诚邀\"大平班\"同窗学

友,举办题为“新时代日语教育”

的高层论坛。在回顾\"大平班\" 的

历史,并总结\"大平班\"在中国的日

本研究和日语教育史上所起到的重

要作用的同时,针对新时期的日语

教育这一主题进行深入研讨。以期

推动日语学科建设,提高日语教学

的实践,为中国日语教育的不断发

展做出贡献,相信各位学长和同学

们再次相聚,一定有许多说不尽的

话题,希望大家畅叙友情、共议未

来,把我们今天这次大会开成一个

同窗学友话友谊的大会,开成一个

学界同仁论科研的大会。

最后再一次对大家的到来表示

衷心的感谢!预祝此次大会取得圆

满成功!谢谢!

开幕辞

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主任

与金田一春彦老师合影留念

133

第144页

我的老朋友们大家好!新朋

友们大家好!首先我代表\"大平班\"

同窗会对华师大出版社给我们这样

一个机会主持这样一个会议表示衷

心的感谢!另外对日本学研究中心

徐一平和曹大峰两位同志为筹备大

会跑前跑后,付出的辛苦表示衷心

的感谢!

让我第一个发言是因为我的

年纪大,这是第一个理由;还有

一个就是我是\"大平班\"同窗会的会

长,对于参加此次同窗大会,我非

常高兴。我在这里讲一下\"大平班\"

在中国到底起了什么样的作用?有

什么样的意义?简单地讲,\"大平

班\"在中国的日语教育事业上,在

中国的日语发展史上,确确实实作

用深远而意义重大。为什么这么

说?因为\"大平班\"实际上是我们中

国日语教育这座大厦的奠基石,是

中国日语教育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大平班\"起了启蒙教育的作

用。为什么这么说?1972年中日

恢复邦交后,国际交流基金在\"大

平班\"开学之前做了严密的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那时全中国有日语

专业的大学不到100所,日语教师

大约600位左右,所以制订了一个

五年计划,一年培训120位学员,

五年完成培养600人的任务。为什

么后来还有个日本学研究中心呢?

那是因为五年计划完成了以后,各

个学校没有参加\"大平班\"的人纷纷

要求也要参加\"大平班\",这才有了

第二个五年计划,就这样日本学研

究中心就成立了。当时,虽然各个

专业的日语老师很多,也在确确

实实地教日语,但是教什么?怎么

教?甚至用什么样的教材都存在很

多问题,\"大平班\"针对这些问题都

给我们做了圆满的解答。原来我们

教日语只知道要掌握读、听、说、

写、译这五个能力,至于教学大

纲、指导思想,教授法等各个方面

的问题都没有深入考虑,是\"大平

班\"启发了我们。回想当年,比如

说\"大平班\"开设的课程有很多,其

中就有日本思想史这门课,而这在

当时的学校日语教学中是根本没有

考虑到的,除了日语课以外,能开

设日本概况课,对日本的历史地理

做个简单介绍就已经很不错了,所

以\"大平班\"对中国的日语教育确确

实实起了启蒙教育的作用,是奠基

石,是里程碑,意义非常重大,这

是第一点。

第二点,\"大平班\"为中国的

“大平班”,中国日语教育的奠基石

——胡振平教授在“大平班”同窗会上的演讲

此次“大平班”同窗会上的一大亮点是被称为“胡司令”的胡振平教授的

一段激情澎湃又不失幽默的演讲,让人回味无穷。

134

weilan “大平班”同窗会专题

第145页

“大平班”的前世今生

日语教育培养了大批人才,不仅是

大平班毕业生1-5期的这600人,

更深远的意义是这600人回到学校

以后又教学生,学生又教学生,现

在已经是一辈一辈的往下传了,而

且一辈强过一辈,后浪推前浪,我

早就在沙滩上了。现在的日语教育

通过\"大平班\"的推动作用,已经进

入了一个新阶段,本科生、硕士

生、博士生、博士后,在座各位的

学生恐怕都已经读了博士生、博士

后,很多都是教授,研究员,都进

入了相当高的层次了。

另外这600人确确实实在以后

的中国日语教育中起了骨干的、核

心的作用,出了很多很伟大的人

物,当然这个伟大是有限度的。比

如在座的谭晶华教授,作为三期生

曾是上外的常务副校长,是省部级

干部。宿久高是四期生,他是吉林

大学日语学院的院长,也是相当的

伟大,还曾因获奖而受到日本天皇

及皇后的接见。徐一平是二期生,

他是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的主任,

这个主任是相当大的主任。除了

我以外,出了这么多“伟人”!另

外,一期生的李薇是社会科学院日

本研究所的所长,这是真正的政府

官员,其他人是大学教授兼职做一

点行政工作。而社会科学院是政府

机关,日本研究所很重要,现在直

接跟日本打交道,外交部的很多

事情都要他们做咨询,提出情报

资料、出主意、拿见解,这不伟大

吗?很伟大!我说除了我以外,是

因为我自始至终就是一个日语教

师,我没有当过官,没有做过干

部,搞一个专业,在一个单位,就

这一件事情搞了一辈子。

第三,\"大平班\"为加强中日

友好,加强中日交流架起了一座桥

梁。为什么这么说,首先,毕业的

600人回到学校以后,陪着他们院

长、校长去访日,与日本的大学建

立起友好校际学术交流的关系,作

用太大了。所以\"大平班\"毕业的这

600人真正为中日友好事业在做着

各种贡献。别的我不说,我知道

的,我经手的,在我做会长的8年

里,跟日本国际交流基金打交道,

跟日本国际交流研究所打交道,跟

日本很多友好团体打交道,他们对

中国的日语教育都做出了非常大的

贡献。像我们陪着领导、校长到日

本去访问,又跟日本建立各种交流

合作关系,比如交换留学生、教

师、图书资料、情报信息等等,切

切实实地为加强中日友好事业做出

了贡献。

而今天,我们回想起来,\"大

平班\"的作用确实很深远、意义确

实很重大!值得我们永久纪念!

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胡老师非常精彩的、非常打动人心的演讲,尽管非常简短,但是确

实让我们看到了大将风度,胡老师刚才非常谦虚,其实胡老师是我们日语界真正的精

兵,称他是\"胡司令\",是对他的亲和力,他的大将风度的一种认同。也正是这位\"胡司

令\",为我们日语界的承前启后起了重要的作用,所以让我们再次感谢胡老师!

135

第146页

感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感谢日研中心为我们提供了这么

好的机会!我是“大平班”第三期

的学员,那年设了一个高级班,

今天一看在座的有四位是我的同

班同学,包括吴大刚先生、郭

连友先生、李爱文先生。先前我

写过一篇关于改革开放30年的

文章,其中有一段我特别提到了

“大平班”,在这里特别献给大家。

“大平班”让我们懂得了学术

为何物,让我们懂得了作为日语教

师自己应该如何系统、深入地掌

握好日语知识,如何去从事研究和

做好学问。“大平班”使我们搞清楚

了学术的领域,语言学、语法、词

汇、应用学、古代和近现代文学,

对象语言国的历史、文化与社会

等,在令人敬仰的泰斗和丰富的图

书资料的指引下,大家如饥似渴,

有了人生第一次对专业的涉猎。

“大平班”使我们能够近距离

的欣赏到著名学者、大家的风采,

来任教的教师大都是经过精心推选

的一流学者,他们有的著述一生,

有的名播四方,但是在学生面前他

们是那样的睿智、谦逊和敬业,成

为全体学生心仪的楷模。期许成

为像他们那样的名师和学者,我们

爱用的学研国语大字典的编者,是

上智大学的教授金田一春彦,他非

常儒雅、亲切,在研究上海方言的

时候,他可以飞快地用日语的发音

来记录,然后再现的时候是那么得

精准,语言的功力非凡。早稻田大

学出身的武部良明,雄辩而富有逻

主持人:

下面我们有请前上海外国语大学常务副校长、我们中国教育部高校专业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副

主任兼日语分委员会主任谭晶华教授为我们大家做演讲。谭老师是我们“大平班”的三期生,专业是

日本文学,同时他在中国日本文学研究会担任领导人职务,谭老师在日语教学上长期担任上海外国

语大学的领导人职务,同时在教育部指导委员会工作,可以说为国家的日语学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

献。下面让我们欢迎谭老师!

我生命中的“大平班”

——谭晶华教授在“大平班”同窗会上的演讲

136

weilan “大平班”同窗会专题

第147页

“大平班”的前世今生

辑,他教的社交书信的写作

课,例举详实,好记易懂。千

叶大学的文学教授吉田熙生,

满腹经纶,批评中肯、犀利,

他娓娓讲述的近代小说和诗歌

的鉴赏令学员们十分陶醉。还

有朗读声调酷似播音员的林四

郎教授的文章指导,他开朗热

情。还有奥津敬一郎的深沉语

法,敦厚朴实的川濑生郎教授

的教授法,活泼幽默的国松

昭教授(2012年春节前后去

世)的近代文学等等。最令人

难忘的是“大平班”的日方主

任佐治圭三教授,他辞去了日

本的教职,从头至尾在“大平

班”工作五年。他研究传统的

教学语法,讲的错误例句的分

析对提高青年教师的语言判断

能力和语用学能力极有帮助。

佐治教授是一位慈父般的长

者,2007 年末不幸病逝,当

时基于佐治名下的学员从日本

全国各地赶到大阪,为这位可

敬可爱的学者送行,大家感到

难以名状的怀念之情中隐逸着

当年相聚在“大平班”时的愉

悦的记忆。

最后一节我是这样写

的:“大平班”的经验使我们

深切体会到再优秀的硕士、博

士,再优秀的青年教师,在其

走上教学岗位后,如果光是吐

出,不再吸入,只是重复低层

次的语言教学,忽视学术研

究,只是急功近利、心气浮

躁、只图眼前的利益,那么他

就会落伍,最终是不会成长为

一名优秀的日语教师的,所以对

日语青年教师的培养始终是日语

教育界相当重视的问题。我们的

教师不仅要有技能强的特点,同

时还应该具有语言学、文学、文

化等相关专业的理论功底,并掌

握严格的科研方法,对现有的日

语教师队伍不断地进行培养,向

他们提供语言学、教育学、心理

学、教学法等的研究和进修的机

会,这是我们日语教学研究会的

重要的工作之一。

按照这个精神,我们已经做

了五年的暑期教师培训班,主要

是针对边疆的一些地区, 作为一

个开头这也是对“大平班”30年

的一个很好的缅怀,也是我的一

些心得。

下面再讲一下日本文学学科

的工作。今年在北京召开的2012

年度社科评审会上,关于外国文

学这个学科,刘云山政治局委员

发表了讲话,其中重要的精神之

一就是现在正值文化大发展、

大繁荣的阶段,党中央非常重

视文化。他提到了我们要进一步

关注大局,增强社科、哲学学科

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所有研究者

都应该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

感,另外要总结经验,坚持基本

遵循、不断深化对哲学基本规律

的研究。他提到了五个规律,其

中三个我觉得对我们来说都是有

益的:他讲到要正确处理传承和

借鉴、创新的关系,现在我们大

家都在说创新,但创新并不是很

容易的事情,要处理好传承与创

新的关系;同时要正确处理好繁

荣发展和指导管理的关系;再就

是和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关的,要

正确处理好个人和社会责任的关

系。我们应该紧扣时代的脉搏,

提高思想认识,建设一支植根于

实践的,扎扎实实从事学问的队

伍。

佐治圭三教授在为学员辅导

137

第148页

谢谢主持人!仔细想想我们

都属于一个学术共同体,不管我们

从事教育还是研究,我们的对象都

是日本,只不过就我们关注的领

域和我们目前着手要做的事情可能

稍微有一定的距离,我想尽可能地

拉近这个距离,让我们感受到作为

一个学术共同体我们应该考虑的问

题。今天,向在座的各位老师、同

学汇报一下关于我个人对日本研究

工作的理解,有不对的地方请大家

批评指正。

从2009年底开始到现在,在

中国的日本语教育界和日本研究

界,陆续召开并即将召开纪念大平

正芳首相访华30周年、大平正芳

诞辰100周年、“大平班”成立30

周年、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等

纪念活动。我们今天的研讨会也是

这一系列活动之一。

上个世纪70-80年代,中国与

日本之间有许多事、许多人为中日

关系留下了宝贵的政治和文化遗

产。中日之间在1972年实现了邦

交正常化,1978年签订了和平友

好条约,1979年12月大平正芳首

相访华期间与中国领导人邓小平进

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见。1980

年,在中日两国政府的支持下,日

本国际交流基金在北京开设了日语

教师培训班即“大平班”,连续5年

有近600名教师得到培训。我们纪

念邦交正常化和“大平班”,意义不

仅在于回忆过去的事和人,更在于

了解那些事和那些人所处的那个时

代,那些事和人对那个时代所产生

的影响,以及他们和他们的时代留

给后人的政治、文化遗产,从而认

识过去,了解今天,创造未来。已

经过去的40年,是中日关系史上

的一个重要的时代,是值得我们回

忆的时代。在世界大变局的今天,

曾经在“大平班”学习并继续从事

日本语教育和日本问题研究的我

们,更加肩负着为中日之间构建互

信互惠关系的时代重任。

今天,我作为“大平班”的一

期生,也作为日本研究界的一员,

对日本研究谈点思考。

首先,谈谈关于日本研究的

学科归属和学科综述问题。

“日本学”概念在中国的出

现,推动了地域研究和学科研究

中的日本研究。“日本学”这个称

呼有些类似西方把对中国文化的

研究称之为“汉学”研究。“日本

学”的定义应当包含人文学科和社

会科学两个范畴,这里主要有方

法学上的区别。可以以汉学与中

国学的区别为例加以理解。汉学

称为Sinology,指中国的学问,

多注重典故语文的训练;中国学

称为China Studies,强调用社会

科学的方法研究中国。从中国的

“日本学”研究看,既包括了对

日本人文学术的研究,也包括了

对日本社会科学学术的研究。因

此,日本研究实际上归属于人文

社会科学研究,人文社会科学的学

科特点决定了日本研究的学科多

样性。这一点,在我们进行学科

综述的时候尤其明显。

与自然科学研究和工程学研

究相比,从研究特质上看,人文

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边界具有不

创造中国日本研究的科学范式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所长李薇在“大平班”同窗会上的演讲

主持人:下面我们有请在发展方面的一个典型人物——社科院的李薇老师。李薇老师是“大平班”的一

期生,在一期生里面她比较年轻,当时她的专业是教授日语、日本文学。李薇老师毕业以后在社科院工作并

在后来担任了日本研究所所长。她攻读社科院的法学博士学位,现在担任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第五任所

长,那么下面我们有请李薇老师为大家说一下她的感想。

138

weilan “大平班”同窗会专题

第149页

“大平班”的前世今生

确定性;从研究方式上看,人文社

会科学研究的组织化程度较低,研

究的整体结构松散,研究主体的个

体性和独立性较强;从研究过程上

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过程的阶段

性不大明显,量变与质变往往交杂

在一起。这些特点决定了人文社会

科学及其日本研究学科综述的多样

性和复杂性。

此外,国别研究的学科综述

还具有综合性和跨学科性的特点。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组织体系大致分

为两大类,即按照学科设计的研究

体系和按照研究对象设计的研究体

系。按照研究对象设置的研究机构

其学术谱系并不清晰,其学科建设

只能运用其它谱系的知识分工和学

术方法进行设计,其学术研究则围

绕研究对象的某个问题展开。

中国的日本研究既包括归属

于学科谱系中的日本研究,也包括

以日本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国别研

究。因此,中国的日本研究学科综

述,理所当然地包括来自于上述两

大类别的综述。日本研究所作为一

个以研究对象而非学科谱系而设置

的研究机构,在研究方法和学术训

练上与依照学科谱系设立的研究机

构相比固然存在较大差异。

日本研究无论是作为国别研

究还是作为各传统学科谱系的一个

分支,都需要强化自身的学科建

设,学科综述正是学科建设的基础

性工作。首先,现代学科建制是科

学和知识分工的体现,它不仅为学

术共同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也为

比较和评估提供了标准和参考系;

其次,学术研究新见解的形成是在

一个有着明确的学术谱系基础上才

能获得的,前瞻性思考的真理性往

往深藏于对往昔的回顾之中,学科

综述就是理性认知的系统回顾;再

次,学术规范的训练也应当是通过

梳理学术观点和学术思想才得以完

成的。

其次,谈谈关于日本研究的

人才队伍建设问题。

中国的日本研究是从日语学

习与教育开始起步的,日本语教育

为中国的日本研究输送了人才。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后,从事

日本学研究的大多是日语出身并了

解日本文化(历史、文学、哲学、

艺术等)的人员,由他们组成了最

初的研究队伍,研究领域主要集中

在人文学科中的日本研究。70年

代末至80年代,在中国实施改革

开放政策的大背景下,日本研究的

总体特点是全面了解、学习和借鉴

日本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法制建

设等方面的经验。上个世纪90年

代以来,日本研究开始向社会科学

各个专业领域纵深延伸发展,新一

代日本研究人才在各个专业领域中

成长起来,日本研究的队伍逐步壮

大。领军人物中,既有国内院校专

业领域培养的人才,也有日本留学

归国的人才。进入21世纪以来,

中国的日本研究界已经与日本相关

学科领域的学界有了较系统的接触

和研究链接;同时,随着中国改革

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入,为了

回应社会的需要,中国的日本研究

还呈现出以中国问题意识为导向的

特点。日本研究已经积累了大量的

研究成果。

李薇所长在“大平班”同窗会上

139

第150页

笔者认为,相对于社会科学

领域的日本研究,人文学科的日本

研究更具系统性和延续性。有关日

本历史、文学、哲学思想的研究,

无论从史料的研读、学说的发展、

成果的积累、人才队伍的成长等方

面,稳步积累和成长,特别是史学

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推

动作用。

在社会科学领域的日本研究

中,呈现出两个分支,一支是经济

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

谱系中的日本研究,另一支则是地

域研究。相对于学科谱系中的日本

研究,地域研究方面则一度呈现出

一个发展不平衡的趋势,即与上个

世纪70-90年代相比,地域研究在

学术机构的学科发展和学术评价机

制中,地位逐渐呈现下降的趋势。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科

发展和学术评价机制越来越强调

“科学性”,很多全球性的发展问

题超越了国别和地域性,以及世界

核心热点问题越来越专业性。在这

个过程中,高校学者群体与智库学

者群体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逐

渐呈现差异,前者较重视学理性,

后者较重视应用性。最近几年,随

着国际格局出现的变化,智库作用

明显受到各国重视,地域研究再次

兴起。目前,全球智库的中国研究

热兴起,日本的中国研究与中国的

日本研究呈现互动的趋势。

中国的日本研究经过30年的

发展历程,已经奠定了日本政治、

经济、社会、外交、人文学科的研

究基础,形成了较全面的研究布

局,拥有了一支承前启后的科研团

队。今天的日本研究,也已不再是

简单的国别研究,而是立足于世界

的或地区的多边政治、经济、文化

关系之中、与整个国际关系密切关

联的研究;是由多方面要素构成、

具有很强专业性的、综合性的研

究。

新的时代要求从事日本研究

的学者必须具备宽广的国际视野,

更加深厚的学科底蕴,更加敏锐的

洞察能力,更加专业的知识本领。

从基础研究的角度讲,只有具备这

些条件,才能发挥日本研究在学科

领域中的作用,才能创造性地进行

知识生产;从应用研究的角度讲,

也同样只有具备上述条件,才能将

政策建议的思想境界提升到软实力

的高度,才能有效地服务于国家利

益。正因为如此,今后的日本研究

以及日本问题研究者,将面临重大

的挑战。日本研究界要以创新精神

回应时代的这一需求和挑战,力争

重构日本研究的中国语境,创新中

国日本研究的学科范式。我们要想

把日本说清楚,就必须先了解我们

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够对中国人有

所福利。所以我们说要创造日本研

究的中国语境,也就是说我们中国

人要从中国的立场、中国的角度出

发把日本说清楚。那么我们为什么

说要创造中国日本研究的科学范式

呢?意思是我们到目前为止的日本

研究,在工具、方法、意识上,还

受一些先进的发达学科的影响。这

些发达的学科在牵引着我们做日本

研究,我们走在他们的后面。但是

我们能不能使日本研究有一些新的

创造去影响其他学科,也让他们被

我们牵着走呢?这是一个非常高的

学术境界,但我们应该有这样的境

界,去努力达成这样的成果,站在

这样的高度。无论是日本学研究还

是学科领域中的日本研究,我们都

是一个研究目标——日本,所以

我们是一个学术共同体。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们这个

学术共同体其实不是很大,我们开

各种会议,基本上都是我们这些人

聚在一起,所以我们要扩大我们学

术共同体的影响。无论是哪一个高

校有重要的关于日本研究或者日语

教育的活动,我们大家都要全力以

赴的去支援他们,去振兴中国的日

本语教育和日本研究,因为我们是

一个学术共同体!

主持人:谢谢李老师,确实她的讲演给了我们很多新的信息,同时她很多的思索不仅仅局限于日本研究这一

个领域,可能对我们今后国家的语言文学、日本教育都会有很深远的影响,值得我们去反思,特别是强调我们要走

出中国人的日本文学,要在中国走出我们日本学的学科特点,这个对我们很有启发,让我们再次感谢李老师!

140

weilan “大平班”同窗会专题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图文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