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微

发布时间:2022-8-28 | 杂志分类:其他
作者: 7989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拾微

{{`发布时间:2022-8-28`}} | 云展网企业画册制作 宣传册 其他 拾微
98反思这二节课,认识到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出发进行教学设计,因材施教,以学定教,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事可做,有感而发;能更好地将教与学融为一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本真课堂是“体验”的课堂——以学生的情感为本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意思就是说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很重要的,比如当学生出现负面的消极的行为表现,如果教师能及时给学生以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学生也会有所感悟,。高年级的学生自尊心较强,有时候会因为身体原因或者同学的嘲笑而产生厌烦情绪或抵制情绪,在篮球课上,当讲解完双手胸前投球动作要领后学生进行体验练习,在练习过程中,发现一部分女生和个子较矮的男生始终没有参与练习,经过询问才知道,原来他们因为自己的身高原因,担心学不好这个动作被其他同学嘲笑,所以不想练。我灵机一动,从器材室找来几个呼啦圈代替篮筐,降低难度,让他们先练习投球进呼啦圈,结果他们的兴趣一下子提高了,从他们的表情中看到了他们认真和积极,整堂课下来,学生各个都有事干,我还特意让几个个子矮的同学进行了示范并进行了表扬,鼓励他们再接再厉,投入到练习当中。为了提高练习效果,还将投篮规则进行了改动,比如,学生投进篮筐得二分,击中篮板... [收起]
[展开]
拾微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101页

98

反思这二节课,认识到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出发进行教学设计,因材施教,以学

定教,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事可做,有感而发;能更好地将教与学融为一体,促进

学生的全面发展。

2.本真课堂是“体验”的课堂——以学生的情感为本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意思就是说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很重要的,

比如当学生出现负面的消极的行为表现,如果教师能及时给学生以积极向上的正

能量,学生也会有所感悟,。

高年级的学生自尊心较强,有时候会因为身体原因或者同学的嘲笑而产生厌

烦情绪或抵制情绪,在篮球课上,当讲解完双手胸前投球动作要领后学生进行体

验练习,在练习过程中,发现一部分女生和个子较矮的男生始终没有参与练习,

经过询问才知道,原来他们因为自己的身高原因,担心学不好这个动作被其他同

学嘲笑,所以不想练。我灵机一动,从器材室找来几个呼啦圈代替篮筐,降低难

度,让他们先练习投球进呼啦圈,结果他们的兴趣一下子提高了,从他们的表情

中看到了他们认真和积极,整堂课下来,学生各个都有事干,我还特意让几个个

子矮的同学进行了示范并进行了表扬,鼓励他们再接再厉,投入到练习当中。为

了提高练习效果,还将投篮规则进行了改动,比如,学生投进篮筐得二分,击中

篮板得一分,规定投篮次数比出得分最高的个人和小组,评为投篮高手和优胜小

组并进行奖励,让学生在游戏中玩有所乐,学有所获。

3.本真课堂是“收获”的课堂——以学生的成长为本

课堂不仅是教师的阵地,也是学生的舞台,我们寻找的“本真课堂”指的是

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顺应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真实反映教学本质。因此,在

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都应以学生的成长为本,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收货成长

的喜悦;使学生和教师的内在生命活力得到充分展示 ;让学习真切发生,使体育

课堂成为真正促进学生发展的朴实扎实、灵动高效的课堂。

在体育课堂中,要更注重发挥学生的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比如在过障碍物练

习中,大多数传统的教学方式都是教师教、学生学,看似规范,实则缺乏创新,

学生显得比较被动。在“双脚跳跃的动作方法”一课,先是主张让学生自主去放

置障碍物,首先体会自己小组的摆放方式对跳跃的影响,然后通过整体顺时针移

位,感受其他小组器材摆放方式对跳跃的影响,通过对比不同的摆放方式,真正

掌握跳跃的技巧和动作要领,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我相信,相比单一、死

板的教学方式,这样的体育教学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4. 本真课堂是“求异”的课堂——以学生的生存为本

课堂的教学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适合任教学生的年龄、心理、学习能

第102页

99

力的教法和学法,都值得尝试,如情境学练法、问题导学法、合作探究法等。让

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练习、比赛,在反复的学、练、赛中掌握技术,发展体能,

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为以后的生活与生存打下基础。

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特点不同,存在着个体差异。因此,我们的教学也要因人

而异、因材施教,允许个性化的发展。曾经有位体型偏胖的男孩子,在刚开始的

篮球课上一直闷闷不乐,主要是篮球的各项技术学练达不到理想状态。在某一次

的课堂教学比赛中,我安排他“中锋”,并明确提出要求:重点在于防守和抢篮

板。他也做到,由于体型和心态积极的因素,防守比较成功而且抢了很多的篮板,

给予小组取得比赛胜利提供很多的帮助。他得到了认可,也尝到了胜利的味道,

课堂学练非常积极,在一年一度的校园篮球联赛中,他们班级最后最后获得了冠

军也功不可没。毕业后他越来越喜欢篮球,发展也越来越好,曾去省队学习,现

在也找到了一份很好的工作。

总之,新课程、教育新政赋予了我们新的教育理念,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才会得到明显提高,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回归“本真课堂”,对学生进行更精准的

教学,更好地发挥学生的无限潜能,展示学生的风采,促进课堂的高效实施。

【参考文献】

【1】余立峰.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解读. 【2】王森楠.小学体育高效课堂教学探索[J].亚太教育,2015(16):24-77. 【3】梁永森.创新角度下的小学体育教学方法的应用研究[J].中华少年,2018(11):125.

第103页

100

“活”用素材、善“扬”亮点:小学体育教学与生活实践的有效结合

濮院小学教育集团毛衫城小学 朱婷婷

摘要:体育是培养学生养成健康意识和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途径,针对传统小学

体育偏重课堂教学、学生自觉性不足等现实问题,要“活”用生活素材,善于“发

扬”生活亮点,打通体育教学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融合壁垒,增强学生对体育教学

内容的具身认知,助力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意识、健身习惯。通过对架起小学体

育与生活实践桥梁的现实意义进行解读,提出小学体育与生活实践的有效融合建

议。

关键词:“活”用素材;善“扬”亮点;小学体育;生活实践

推动小学体育与生活实践紧密融合,是立足学生成长环境,积极践行过程育

人理念的重要体现。在创新小学体育教学进程中,为“活”用生活素材,善“扬”

生活亮点,需要以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为导向,通过整合各类育人资源,构建多

层次衔接的“生活化”体育教学方案,从而在丰富体育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全面

激发体育课堂活力,使体育教学内容真正触及学生成长内心,助力学生养成自觉

锻炼、自发学习的良好习惯。

一、架起小学体育与生活实践桥梁的现实意义

“活”用生活素材,善“扬”亮点,是全面育人理念的生动体现,也是推动

体育教学从知识、技能教学向体育习惯、自觉体育锻炼培养升级的重要体现。在

新的育人场景下,通过从学生学习、生活角度出发,集中发掘符合小学生成长的

生活资源进行“课程化”改造,帮助学生在“生活化”学习情境中,切实感受体

育学习与健康生活的内在关联,从而养成积极、自觉锻炼的良好习惯。

1.突出生活化理念,实现体育课堂形态的积极重塑

架起小学体育与生活实践的桥梁,强调体育课堂源自生活,倡导紧扣生活实

践,创新课堂形态。基于生活实践,创新体育教学,以学生健康生活习惯与体育

教学的内在关联为基础,通过对日常生活元素进行科学发掘,选择合适的生活内

容进行“课程化”改造,建设新型“生活化”体育课堂,帮助小学生从趣味参与、

实践应用等角度发现体育学习的多元价值

[1]。与此同时,通过以学生生活为基础,

践行“学以致用”的体育教学理念,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体验体育教学与生活

实践的融合乐趣,消除体育学习的枯燥、被动心理,使学生对体育学习内容形成

切实、有效的关联认识,推动体育教学与学生生活、成长实现一体融合。比如,

第104页

101

通过打破传统班级的育人局限,建设以兴趣主导的体育俱乐部,使体育课外活动

与课堂教学实现有机融合。

2.融合多元化资源,实现体育教学体系的生动重构

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挖掘体育学习素材,是以动态、发展视角构建体育教学体

系的重要体现。通过开阔教学选材思维,积极融合生活化资源,实现了体育教学

体系的生动重构。一方面,通过以“大健康”理念为指引,从学生的健康习惯、

体育行为与运动能力等维度出发,合理选择生活化素材,构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的体育课程方案,打破了传统体育教学内容单一的局限性,为学生参与体育学习

提供了多元支持。另一方面,通过以“体育生活化”为核心,合理挖掘、利用学

生日常生活素材,实现了体育教学模式的生动重构。通过打破传统体育教学内容

的局限性,积极创设贴近生活的体育学习场景,有效改善了学生对体育学习内容

的理解与认识,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自觉性,有助于小学生养成健康

意识与良好的生活习惯

[2]。

3.彰显人性化特色,实现以体育人理念的全面升级

“活”用生活素材、善“扬”学生成长亮点,旨在以人性化教学为基础,通

过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生活化的教学方案,鼓励学生充分融入生活场景,自觉自

发参与锻炼,实现了“以体育人”理念的全面升级

[3]。教师通过践行“学生主体”

理念,对小学体育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分解,选择与之相吻合的生活素材、生活场

景进行课程改造,有效挖掘了学生的生活感悟、心理体验,真正实现体育教学与

全面育人的有效融合。不仅如此,通过架起小学体育与生活实践的桥梁,不断完

善家校协同、师生交流机制,持续改善学生体育学习场景,真正实现了健体铸魂

的育人目标。

二、架起小学体育与生活实践桥梁的实践路径

“活”用素材是优化体育教学体系的生动体现,善“扬”亮点是丰富体育教

学底蕴的直观表现。通过践行人性化教学理念,构建“生活化”体育教学机制,

充分肯定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推动学生生活与体育教学密切融合,促使体育教

学回归育人本位,实现小学体育的育人价值。

1.场景支持:融入生活,从“练体育”到“爱体育”

生活场景是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基础环境,也是发展学生体育兴趣、形

成健康意识的关键前提。为使体育学习真正走进学生生活,切实融入学生学习、

成长的各个环节,需要充分依托家校协同育人环境,设置沉浸式、参与式的体育

学习场景,促使学生以自发、自觉心态参与体育锻炼

[4]。一是以评选“活力家庭”

为切入点,以“心手相传”的方式鼓励家庭成员传递正确的体育学习动机、体育

第105页

102

锻炼行为,促使小学生感受体育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价值,改善学生的体育学习

认知。二是深化家校协同,合理预留体育家庭作业,促使学生及家长共同参与体

育锻炼。结合小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身心素质发育基础等条件,由家校共同协商

制定包含力量、柔韧性及耐力等维度的“体育作业”,推动体育学习有效融入生

活场景。以“仰卧起坐”为例,要求家长与学生共同完成,并通过家长监督考核、

视频分享等手段,改善学生互动体验。在“仰卧起坐”的动作姿势方面,除了采

用规范动作,还可以鼓励学生不断变化动作形式,赋予学生丰富、鲜活的参与体

验。三是完善学习场景延伸,创新成绩评价方式。在对学生体育学习成绩进行评

价时,要注重打破传统体育成绩评价的场景限制,通过为学生搭建灵活、生动的

体育成绩展示平台,使学生获得更多体育学习成就。比如,在学校内设置“学生

擂台”,使学生在课外生活中,自由开展“成绩挑战赛”,并设置学生成绩挑战

榜,鼓励学生不断超越,持续激发学生体育学习、锻炼的内生动力。

2.场景关联:学以致用,从“学体育”到“能体育”

将体育教学内容与生活场景相关联,是增加学生对所学内容理解与认识的过

程,也是消除体育教学枯燥、单一问题的重要举措。通过以体育教学内容为基础,

合理选择生活素材,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拓宽学生对体育知识的理解与

认识,持续优化体育教学效果。一方面,坚持以“学以致用”理念为基础,通过

采用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解读体育课堂内容,引导学生对所学技能与生活场景

形成有效关联,加深学生对所学技能的理解与应用。以“障碍跑”为例,部分学

生在跨越相关障碍时,由于不能及时调整个人身体重心,出现了被自己绊倒的现

象,甚至引发意外伤害。因此,为培养学生有效掌握调整重心的技巧,可以启发

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的类似现象,帮助学生掌握所学技能进行自我防护,真正实

现“学以致用”的育人目标。另一方面,坚持以“学练一体”思维为核心,通过

对体育教学内容进行“生活化”改编,促使学生在具体参与过程中,掌握相应体

育技巧及方法

[5]。以“耐力跑”教学为例,为消除教学的枯燥性,培养学生形成良

好的抗挫意识和耐力素质,掌握耐力跑技巧,可以利用校园场景进行教学改造,

通过绘制“耐力跑”地图,设置相应的“打卡点”,使学生在校园生活场景中,

以快乐心态参与“耐力跑”教学,真正实现体育技能学习与生活应用的深度融合。

3.场景覆盖:资源整合,从“爱体育”到“爱体育运动”

为有效拓宽小学体育的育人空间,更好发挥体育课程的育人优势,需要以学

生体育学习诉求为导向,积极打破学科、场景的育人局限,通过“活”用生活素

材,充分挖掘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优势资源,不断完善、创新育人服务机制,

为学生自觉、自发参与体育学习提供强力支持。第一,为充分发挥体育在促进学

第106页

103

生健康成长进程中的独特优势,需要以智慧技术为动力,建设智慧体育教学机制,

为开发、利用生活实践素材提供支持。通过利用智慧 APP、智能穿戴设备对小学生

的课外锻炼数据进行收集,精准分析小学生体育学习存在的现实问题,确保体育

教学方案贴近学生实际。要注重对学生的生活资源进行梳理,建设符合不同年级

学生的体育教学数据库,充分助力学生“爱体育”。第二,以学生日常生活空间

为支撑,以培养学生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为导向,通过丰富体育课程内容,延伸体

育教学空间,建设包含生活习惯干预、运动心理引导和健康饮食等内容的体育健

康教学体系,切实助力小学生健康成长。第三,以学生主导的体育俱乐部为载体,

为学生发展体育兴趣、养成健康体育习惯提供独立空间。为确保学生体育课堂学

习与课外生活有效衔接,需要建设由学生主导、教师辅导的体育俱乐部,通过为

学生创设参与体育学习的独立空间,增加学生体育练习机会,具体改善学生的体

育学习体验,助力学生从“爱体育”向“爱体育运动”发展。

三、结语

架起小学体育与生活实践的桥梁,是积极践行“过程育人”理念的生动体现,

也是关注学生实际“获得感”的重要举措。在全面创新小学体育教学进程中,通

过深度挖掘小学生日常生活与体育学习的内在关联,集中整合优质体育教学资源,

搭建新的“体育生活化”学习框架,完善体育教学机制,优化体育教学步骤,引

导学生发现体育学习的生活价值、趣味属性,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习

惯,为小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刘良辉;李伦.教育实践与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妙法”——评刘端文《学校体育理论与

实践:解读、解惑与解析》[J].当代教育科学,2018,(9):97.

[2]姜勇;马晶;赵洪波.基于具身认知的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意蕴与培养路径[J].体育

学刊,2019,(4):88-93.

[3]张磊.学校体育生活化三路向——基于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的启示[J].上海体育学院学

报,2020,(7):59-68.

[4]尚力沛;程传银.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生成的三维支撑结构:情境创设、文化统领与意义建

构[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1,(4):420-426+462.

[5]周生旺;程传银;李洪波.身体在场与生命意蕴:深度体育教学的价值诉求与实践创生[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1,(6):645-651.

第107页

104

课题驱动下的自研之路

——书刊、范画、实践三渠道推进

濮院小学教育集团毛衫城小学 陈怡

[摘要] 今年十月,笔者的美术微型课题《基于农民画创作的儿童画教学“三有”

策略研究》有幸在桐乡市级立项。趁此闲暇,笔者准备在课题全面实施之前先进

行自我研修。主要从以下三个渠道进行:一、书刊中了解可循的美育梯度;二、

范画中探寻可仿的美学样式;三、实践中研究可绘的作品美度。笔者希望通过以

上三渠道研修,能够让课题实施前的准备工作做得更加周到充分,让课题能够更

好的实施,取得更好的成果,并在研修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和科研能力。

[关键词] 自我研修 书刊范画 实践

今年十月,我的美术微型课题《基于农民画创作的儿童画教学“三有”策略

研究》有幸在桐乡市级立项。立项之后,由于工作繁忙,一直没有去研究实践过。

时至十二月份,大部分美术工作已经完成,课余时间变得多起来了,于是我又拾

起这个课题,准备在课题全面实施之前先进行自我研修。

此课题由个人教学问题(即低段的学生对儿童画的兴趣十分浓郁,到了中高段,

学生慢慢地越来越不会画儿童画了,对儿童

画的兴趣也大减,绘画的质量也参差不齐,

差别很大。)引出,分析了产生此问题的三

种原因,目的是要基于儿童年龄特点和心智

成长水平,基于绘画的主题和要求,精心挑

选农民画范画,解读农民画蕴含的美术语言,

形成一种可使学生理解的样式,引导学生模

仿这种样式通过一定的方法画自己的儿童

画,从而构建儿童画教学的新样态,降低儿

童画绘画难度,提升儿童画质量,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为此,我从以下三个渠道进行自我研修,这三个渠道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互相印证,其关系如图 1 所示。

一、书刊中了解可循的美育梯度

书中自有黄金屋,千般学问向书寻。我通过购买、借阅,重点阅读了杨景芝

《儿童原创艺术引导》、《儿童原创艺术研究》、《青少年艺术转型教育》,【美】

第108页

105

罗恩菲德《创造与心智成长》,《中国中小

学美术》杂志若干,去书中探寻可遵循的美

育梯度,如图 2。杨景芝《儿童原创艺术研

究》中认为,儿童艺术原创的主要特征是情

感表达,其情感的内容来源于生活的体验和

感受,因此要尊重和保护儿童艺术的原创性,

但她又强调,儿童的心智是不断成长的,其

艺术也是不断成长的,在这个过程中,如果

后期能给予美育指导,则能提升儿童艺术创

作的成就感、满足感。

(一) 根据年龄,了解绘画特点

美国美术教育家维克多·罗恩菲德,在他的著作《创造与心智成长》中认为

儿童美术乃是儿童心智成长的一种反映,他把儿童的绘画发展分为六个阶段:1、

涂鸦期(4—7 岁):创造抽象符号表现期;2、图式期(7—9 岁):通过直觉和

想象表现物体期;3、写实初期(9—11 岁):通过直觉和想象表现物体期;4、拟

写实期(11—13 岁):通过观察较真实再现物象期;5、转型期(15 岁以后):

创造表现停滞期。根据罗恩菲德理论,小学中高段正处于写实初期和拟写实期这

两个阶段,其心智发展水平与绘画发展水平是同步的,他们已经不满于足单靠启

发、引导,以想象为主的儿童画的这种形式了,他们的绘画兴趣更来自于对于自

身绘画水平的认可和绘画作品的满意度。所以,这时期教师的审美引导,绘画技

能的传授十分重要。

(二) 基于实际,钻研引导方法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设有总目标与各年龄段的分目标,并且为各年

龄段编写实施建议,这是针对大部分儿童的年龄和心智成长特点设立的,符合大

部分儿童的绘画发展水平。基于农民画创作的儿童画教学“三有策略”研究,应

该是根据学生年龄特征,选择与其年龄相适应的难度来教学。比如可以让低段学

生挑选农民画范画中的“渐变色”模仿,中段学生可模仿“中心式构图”和黑白

灰层次,高段学生可同时模仿“渐变色”、“黑白灰层次”、“中心式构图”、

“节奏疏密”等等。

我翻阅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及杨景芝《原创艺术》丛书,都把具体的

教学内容划分为几个领域,具体的领域教师引导的方法各有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所以,我觉得基于农民画创作的儿童画教学“三有策略”还是得根据学生的实际,

根据绘画内容,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

第109页

106

二、范画中探寻可仿的美学样式

闲暇之余,关注网上的美术作品,看看画家们的新作,解读其中的美术语言,

这成了我每天的功课。我尤其关注农民画,农民画的创作者是成人,其处理画面

的能力、构图打型的能力和选色用色的能力都比儿童强,其作品也普遍比儿童画

好看,是可以充当儿童跳一跳就可以伸手摘到的那串“葡萄”的跳板的。但是,

网上农民画图片千千万万,但并非所有的农民画的美学样式都适合学生参考模仿

的,所以,教师首先要甄选农民画,探寻可仿的农民画的美学样式。

(一) 收集范画,探索美学特征

我一般“百度”和“微信”app 使用的比

较多,当浏览到好看的农民画时,我都会保存

下来,同时我也会百度有关“农民画的艺术特

色”、“农民画的美学特征”等文章,结合图

文,探索收集到的农民画范画的美学特征。如

图 3 所示,左侧作品是嘉兴工艺美术大师杨月

萍老师的作品,此作品人物造型夸张,头圆体

宽;众多人物聚在画面中心位置,主体十分突

出;此作品以暖色调为主,冷色调为辅,对比

强烈;冷暖类似色运用时又很注意位置,产生

节奏的美感;窗和窗帘的花纹,田野中重复排

列极具概括的树木轮廓,都极富美感。中国画大家朱荣耀老师说过,美术作品是

没有道理可讲的,但是,里面的美确是可以被欣赏和描述的。所以,我平时就养

成了一种收集作品的习惯,看到美的作品,就及时保存下来,闲暇时间细细斟酌

品味,探索其美学特征。

(二) 建立图库,梳理美学样式

我手机里、电脑里收集到的

农民画范画,会及时保存到硬盘

中,以便日后教学过程中选用。

保存得多了,容易乱,找一张符

合心意的图片比较困难,于是我

重新梳理了农民画的美学样式,

对其美学样式进行归纳、整理,

建立图库,创建目录,以方便日

后使用,如图 4 所示。图 4 中“船

第110页

107

的画法”、“房子的画法”、“植物的画法”和“人物的画法”是按照内容分类

的,但“构图方法”、“对比色运用”、“类似色运用”是按照美学特征分类的,

分类标准不一,且内容交叉。比如图 5,这张图是非常典型的中心式构图,我把它

归为“构图方法”目录中,但是,这张图上的人物造型夸张,全景式的俯视角度

有一种独特的美感;周围的树用了绿色类似色,渐变的色彩构成方式极具美感;

红绿对比跳跃,强烈,所以把它归为“人物的画法”或“植物的画法”或“对比

色的运用”,其实都可以的。其实,每张农民画的范画都可以解读出很多美学特

征,形成很多个供学生参考的美学样式,就看具体绘画中的需要而定。当然,后

期,随着教学的深入,我还会不断增加和完善这个农民画图库,使其图片的分类

更科学更具参考性。

三、实践中研究可绘的作业美度

画家毕加索曾说过:“所有的孩子天生就是艺术家。”一方面这是对儿童创

造性潜能的最好诠释;另一方面,说明了人类在孩童时代对周遭环境具有一种天

生的敏感性。当儿童的这种天生的对艺术的敏感性加上有艺术样式的参考,那他

们在绘画技能,绘画水平上会不会有一个更快捷的进步呢?为了研究农民画的美

学样式究竟能多大程度上影响学生,也为了课题能够更好的实施,我在前两个板

块理论研修的基础上,先在拓展社团和个别辅导中试行,实践研究学生可以达到

的作业的美度。

(一) 自创课题,练习绘画技巧

我校现使用的是浙美版义务教育教

科书《美术》,每个学期的课型都非常

多,有儿童画、水墨画、手工、欣赏等

等,很多课型无法结合农民画的样式进

行教学。所以,我打算在每个学期的美

术课中精选一些儿童画的课型,再自创

一些绘画课题,以主题单元形式,编成

精品课程,用于课题教学研究,如图 6。

这些课题我先在拓展社团内教学试行,

主要以练习学生绘画技巧为主。如图 7,

三年级的学生仿照右图农民画中有果子

的树,练习树的画法。学会之后,有一

天,我找她画科幻画,她画完主体之后,

自然而然地在两侧添上了带果子的树,

第111页

108

为这张画增添了色彩层次,这张画在后来的科幻画比赛中获得了嘉兴市一等奖,

送省后,获得了省级三等奖。这算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成绩了。当然,我这些自创

的课题,自组的单元可能还不是很成熟很科学,我期待在以后的大课堂教学中不

断验证和修改,以期方案做得更科学更符合学生实际情况。

(二) 投稿主题,培养精致意识

我给学生作品投稿源于三年前桐乡市美术教研员发在美术教师专职群里的一

则《书法报》征稿信息。当时的征稿主题是“元旦文艺汇演”,我抱着尝试的态

度,辅导学生用超轻粘土粘在牛皮纸上做平面人物,背景画线描图案,这张作品

被选为“最佳来稿”刊登在书法报上,旁边还有编辑的点评。这激起了我投稿的

兴趣,于是书法报的主题我每期都给学生投稿,投稿作品被成功选用得画得好,

形式新颖,色彩层次丰富,造型优美等等,怎么辅导学生才能使学生又快又好地

画出优秀作品呢?当时,我就想到了农民画,就着手分析农民画,教学学生依据

农民画的美学样式来画儿童画,自此学生作品发表量剧增,如图 8。

所以,三年来个别辅导学生作品发表的经验告诉我,儿童画与农民画在画法

上、色彩上、造型上有太多的相似之处,学生学习农民画的美学样式,是可以提

升其美术水平,增加其作品美度的,且学生的绘画作品是用于投稿的,绘画目的

明确,学生画得十分认真,这就培养了学生绘画的精致意识。

《礼记·学记》有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

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三年来,我一直在基于儿童年

龄特点和心智成长水平,根据刊物投稿的主题,精心挑选农民画范画,解读农民

第112页

109

画范画美学样式,引导学生模仿这种样式通过一定的方法画自己的儿童画,并不

断地去投稿和发表,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观念,调整自己

的教学方法。三年后,我把自己的经验写成课题,并再从书刊、范画、实践进行

三渠道的自我研修,以期课题实施前的准备工作做得更加周到充分,让课题能够

更好的实施,取得更好的成果,并在研修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和科研能力。

科研之路漫漫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2011 年版.

[2] [美]罗恩菲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年 3 月第 2 版.

[3]杨景芝.儿童原创艺术引导、儿童原创艺术研究、青少年艺术转型教育[M].湖北美术出版

社.2016 年 8 月

[4]中国中小学美术[J].人民美术出版社.2020 年 8 月

[5] 尹少淳.如何让儿童美术教学更有针对性[J].中国美术报.2019.02.12

第113页

110

一张“简单”的美术作业

—以五下“弯弯的小路”为例谈基于理解的作业设计教学策略

桐乡市濮院小学教育集团毛衫城小学 莫佳雯

[摘要]:核心素养时代,美术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单纯地“知道”和“了解”技

法,更应该让学生理解知识的内涵、掌握学习的方法、运用知识的能力。本文以

浙美版第 10 册第 11 课《弯弯的小路》为例,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透视规律

的相关知识,形成空间意识,将所学到的应用到新的情境中去,从两个方面,六

个策略步骤来探讨本课基于理解的美术作业设计教学策略。

[关键词]:理解 设计 策略

一: 初步设计,四大策略让学生理解透视规律这个知识点

(一)策略一:做游戏“选择回家的路”让学生发现路形状上的不同,对视

觉效果产生的影响上的不同,去发现透视规律。

在选择回家的路游戏中(图 1)同学们跃跃欲试,上台来选择能回家的路。发

现选择 2、3 的路可以回家。选择第 1 条路被禁止回家。同学们通过观察 2、3 两

条路,得出一个结论,小路离我们越近,路面就越宽越大,小路离我们越远,路

面就越窄越小。从中让学生探讨总结,从而初步去发现透视规律。

图 1

(二)策略二 通过实物照片和视频的讲解,去真实地感受生活中的透视现象

先给学生欣赏了 10 余幅照片,有公路风景,公园一角,乡间树林等等。让他

们仔细观察路的透视现象和路两边的参照物的透视现象。并初步尝试着总结它们

的透视规律。再通过视频讲解,准确细致而且专业地去阐述画面中存在地透视规

律。

首先教师抛出问题,观察路边近处与远处的景物发生了什么变化?让同学们

带着问题去观看视频。通过动态的视频,以及辅助线等数字化手段(图 2),让学

生更能感受到生活中的真是存在的透视现象。例如路两边的参照物例如树和汽车,

存在的透视现象是近处景物大,远处景物小。路面存在的透视现象是路面近处宽,

第114页

111

远处窄。并且路两边树木存在着透视现象,近处高,远处矮,树之间的距离,近

处疏,远处密。通过学生的粗略的回答,教师再用精简专业的语言概括道,同样

的物体,在不同的位置上产生的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高远低等变化,这一现

象称之为透视。

图 2

(三)策略三 通过“摆一摆”的游戏,让学生理解透视规律

“摆一摆”的游戏是通过多媒体教学工具触摸屏(图 3),让学生通过复制树

的数量,并且变换其大小,可以自由地在触摸屏上摆放,下面的汽车也是同样可

以变幻大小,随意地在触摸屏上摆放。左图为原始图片,右图为正确处理图片。

但是通过这个游戏,笔者发现能正确摆对地同学只有百分之 50%占比。因此意识到

这个知识点对于学生而言,是有点难度地。

图 3

(四)通过视频教学 教师示范作画步骤,让学生运用透视规律,进行创作表

现。

教学视频从铅笔定位到最后完整地画出一副画,中间涂色部分利用快进,全

程三分钟分钟,并耐心讲解每一个步骤(图 4)。

图 4

二、再设计,反思归因初步设计失误处,两大步骤完善作业设计

通过初步设计四大步骤,笔者自认为讲透了这个知识点,但是通过学生反馈

上来的作业而言,透视规律错误率达到了 30%-40%一个占比。例如(图 5)这几张

错误地作业。学生对于“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疏远密”地透视原理都表现得

第115页

112

正确。但是犯了一个常识性错误,篱笆和树木没有垂直地面,部分倒在路的两边,

树与树之间或篱笆之间没有遮挡关系。我对比了几份作业,陷入了沉思。为何笔

者自认为讲解得如此透彻,还是有诸多学生不理解呢?例如(图 5)这副作品,树

是倒在路两旁的,这是很典型的儿童唯心主义的心理表现。

图 5

笔者又一次研读了美国心理学家罗恩非德的作品《创造与心智成长》,从中

找到了答案。罗恩非德认为,儿童的创作表现与其年龄和心智成长有关,小学高

段的学生处在从拟写实期到写实期的过渡时期,也就是说他们的作品正在从儿童

唯心主义向客观写实转变,并常常眼高手低,看不起幼稚的儿童画但又画不好写

实画。一张正确的作业,看似很简单的透视,需要学生下笔时同时处理近大远小、

近疏远密、近高远低以及遮挡等多中美术关系。从思维层面说,很多学生的心智

成长,无法达到可以同时处理以上这多种关系。所以这张作业看似“简单”,其

实不然。部分学生作业中树和篱笆画得倒或者歪的,说明他们只处理了部分关系,

逃避了遮挡关系。没有遮挡关系,可以大大降低他们作画的难度,他们更容易接

受简单的作业,逃避略有难度的作业。

但是当一个班的作业达到百分之 30 是错误的,那说明笔者这个作业的设计策

略是有问题的。对此笔者进行了第二次的调整与修改。笔者把第四步的视频作画

步骤进行调整,分为两个步骤。

(一)再设计步骤一:出示结构图

现场绘画讲解,一边画,一边讲解结构图的意思(图 6),所包含的透视原理。

例如地平线和小路地交点成为消失点,通过消失点往上延伸出两条线是树顶地定

位线,往下延伸出树根的地定位线。中间垂直于画面的,是树枝的定位线。但同

时也向同学解释,定位线只是参考,至于具体的景物添加,是活动的。例如一边

的树可以换成山坡或者篱笆以及牛羊等等。但是他们之间的透视规律是相通的。

第116页

113

图 6

(二)再步骤二:教师示范添景顺序

教师示范不仅仅是示范透视规律辅助线这么简单,更着细示范添景环节。在添

景环节示范地越精细,学生对于透视规律的理解越轻松。对此笔者示范了树、篱

笆、牛羊等等景物的添法。以树的画法为例,依据之前用铅笔画的透视规律辅助

线图,用勾线笔按照从近到远的顺序,依次勾勒出景物(图 7)。并再次提醒近大

远小、近疏远密、近高远低这些透视关系,并强调树要垂直于地面以及遮挡等常

识性关系。通过分步作画,学生作业中透视原理正确度大大提升。整体水平较强

的班级能达到百分之百的正确率,个别班级出现 1-2 张错误作业。达到了笔者预

期的的教学目标。

图 7

小结:对于美术教育来说,美术学习的结果绝不仅仅只是创作一件所谓的作

品而已,更应该养成基于理解的美术思维。对于学生而言,掌握美术的表现技法

不是美术学习的根本目的,美术是培养学生欣赏美的眼光和科学观察自然万物的

意识,理解美术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 年版) [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文锋. 思维导图在小学美术复习中的应用初 探[J]. 课程教育研究,2015(27).

[3]王继新,吴秀圆,翟亚娟. 基于理解思维的美术教育发展模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

2018,39(3):12-17.

第117页

114

“四有”延研讨半径,显思维进阶之圆

——以《自制放大装置的研究》一课为例

桐乡市濮院小学教育集团毛衫城小学 顾欢欢

【摘要】研讨是思维的有效环节,借用精准化言语将思维显现。1-6 年级教科版教

材中研讨地位凸显,专为研讨设置一个版块。如此促使师生共同告别低效研讨,

教师要着力于服务研讨的各个要素:如优选优化实验材料,让思维有所倚靠;备

足备好教材、学生,诱发学生语言思维;学生的研讨信度高,思维亮相;可持续

研讨,深化学生思维,以《自制放大装置的研究》一课为例。

关键词:研讨 思维 自制放大装置的研究

一、研讨有料,思维借势

实验观察是为研讨所服务的,实验材料是实验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实验载

体的优选优化为研讨打好基础,顺势而出的的实验材料,是应学生需求。实验操

作中所得的实验现象、数据更有话语权,也是学生思维的借力点。

1.优选实验材料,助力研讨

实验观察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实验材料,科学课堂中实验材料丰富多彩,优先

选择学生熟悉、操作性强、针对性强的材料为课堂所服务。《自制放大装置的研

究》一课中的材料从实验器材入手——平底烧瓶、烧杯、玻璃片、集气瓶、塑料

瓶等,试教过程中发现学生对其熟知度不够,大大降低学生对材料的兴趣和利用

率。改进后从学生身边的废弃材料入手,正方形的奶酪盒子、各种圆形的饮料瓶、

塑封袋、一次性纸杯。

优选前材料 优选后材料

废弃材料变废为宝,学生生活中随处可见,学以致用,每种材料都有其存在

意义,并助力放大装置为什么能放大。

2.优化实验材料,精准研讨

第118页

115

实验材料的选择为研讨助力,那么优化的实验材料更能精准研讨。如何发挥

材料的精致实效性,这就需要教师独具慧眼,识材为我所用。《自制放大镜装置

的研究》一课中给学生的观察对象学生吃完的面包产品说明,试教过程中学生会

将纸片弯曲贴在放大装置的后面,导致有些字变形,学生耿耿不能释怀,增加了

教学的难度。后来我们将其进行塑封,大大减少了字体变形的情况,让研讨指向

更加明确,减少了干扰。

科学教师实验材料的选择都是有其目的性,需要教师不断更迭,让材料的作

用发挥极致,从而服务于研讨。

3.材料“应运而出”,添趣研讨

设置儿童化情境,实验材料顺境而出,创设更加的和谐,趣味化的研讨氛围。

《自制放大装置的研究》一课中教学设计 A 教师直接出示本次课堂的任务自制放

大装置,教师图片出示实验材料,场面一度有点尴尬,学生心中疑惑为什么要自

制放大装置呀?这是要干什么呀?教学设计 B 中教师发来一段老奶奶语音,“同

学们,我想吃一个面包,但是看不清上面的产品信息,你有什么好办法吗?”学

生纷纷发表想法。教师再顺势而出挑战,用身边的材料自制一个放大装置,自然

而然引出放大装置制作的材料。

教学设计 A 直接出示材料 教学设计 B 任务语音求助的老奶奶

这样一个求助性的氛围创设,让紧张的研讨气息变得轻松,富有儿童色彩。

未塑封的产品信息观察效果 塑封的产品信息观察效果

第119页

116

二、研讨有法,知生诱思

研讨往往会有学生无从下手,汇报实验结果就是研讨,显然这只是研讨中的

一小块。研讨的流程和模式教师可以予以支持,诱发学生思维。

1.分工协作,研讨张弛有度

实验分工责任到人,各司其职,落实到位。一般 4-6 人为一组的话,其中操

作员 1-2 人,负责实验材料的操作和掌控;1-2 人作为观察员,观察实验过程中的

现象;1 人记录员,记录本课的相关数据、实验结论;1 人材料员兼组长,负责领

取材料、材料的管理,组织好组内纪律和分工。操作员负责现场展示,组长负责

实验记录单的汇报,贴大板书贴,并对她组的意见进行反馈。

自主研讨模式图鉴

合理的分工协作服务下产生了自主汇报模式,组间互质交流,真正发挥以生

为本,团队为先的交流研讨,汇报研讨时间可长可短,全在学生对峙之中。

2.知情必备,把脉研讨主线

学生通常过日常生活中的多个渠道和自身的实践,对客观世界中的许多事物

已经形成自己的看法,并在无形中形成了独特的思维方式。如何让学生的前概念

为研讨所用,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前概念进行前测,展现该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

及其对应的思维发展水平。《自制放大装置的研究》一课中, 我们设计了以下前

概念测试题,选取几位学生进行访谈。两位同学的访谈记录如下:

访谈 1——师:你觉得放大镜有什么功能呢?

生:东西太小的时候我可以用放大镜来看

师:你见过除放大镜以外,生活中的放大装置吗?

生:好像没有

师:那你觉得为什么放大镜能放大呢?

生:用玻璃的做的、圆圆的

访谈 1 中可知学生学生明确放大镜的功能,却不知其所以然;访谈 2 中可知

学生可能见过类似的放大装置,不清楚如何制作,但是表现出了很高的兴趣。学

访谈 2——师:你做过放大装置吗?

生:做过。

师:你是怎么做的呢?

生:我就是买了个矿泉水,它里面有水,我

就看到里面的字放大了

师:如果让你自己制作,你喜欢吗?

1. 谢谢你的建议

2. 但是我们是这么想……

3. 我决定采纳你们的建议

4. 你们还有其他建议吗?

1.我觉得你们特点可

以加一个透明,我们

选用透明的容器才能

看到后面的产品信息

1.我觉得你所说的

圆形,我们这个装置

没有体现,你是否有

更好的描述呢?

第120页

117

生对于放大装置相关知识的前测,有助于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抛出本节课核心研

讨问题——放大装置的功能结构。

3.细扣环节,留足研讨时间

每个环节需要时间的调控,留存时间为研讨。《自制放大装置的研究》师生

研讨放大装置的共同特点——中间凸起,每种预设生成做好应对措施。尤其是对

于学生商讨放大装置为什么能够放大的共同特点中圆形做了以下两种方案的预设,

方案 1 对于中间凸起默认为容器的形状,预设生成单一;预设 2 将圆形归结为水

的形状,预设生成丰富。

三、研讨有信,辩出思维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科学态度总目标中指出:“具有基于证据和

推理发表证据自己见解的意识,乐于倾听不同的意见和理解别人的想法,不迷信

权威;实事求是,勇于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观点”就是让学生研之有理,研中辩思。

1.寻证求理研讨,思维催化

师生、生生之间的表达反思、评价辩证,让学生的“缄默性”个体经验转化

为显性的可以演说的集体性认识, 成为学生研讨、推理论证,思维的催化剂。要

为学生创设一个寻求证据安全轻松的氛围,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自制放大装

置的研究》一课中,学生在寻求放大装置的共同点时,教师为学生实时而逝的实

验现象拍照留存,学生在汇报中“呈堂证供”,增加其汇报得可信度。研讨为什

么能够放大共同特点——中间凸起,在自己的证据基础上形成科学概念,催化科

学思维。

方案 2

师:圆形,什么是圆形的?

生:容器形状

师:装水前后容器形状一样吗?

生:一样

师:那到底谁是圆形的

生不会 师:你看前后改变的是什

么?——水

生会 生:是水的形状是圆形的。

师:你说的圆形是怎样的?

生会描述 师:请你来画一画

生不会描述 师:你能比划下吗?

方案 1

师:圆形,圆形的容器是吧

生:是的

师:那圆形是指什么样的形

生:就是这样的

师:你能比划下吗?

生比划

师:教师画出来,是不是这

样的?

第121页

118

学生的“呈堂证供” 学生绘画放大装置的弧度

2.研讨成模,思维可视

在研讨过程中,学生要借助于精准语言交流和表达自己的观点,推测和解决

问题的方案。为学生的研讨创设一定的句式,让学生研讨形成一定的规范和模式,

减轻学生难以研讨,怕研讨的瓶颈,而科学实验汇报过程中,学生的实验记录单

则是学生研讨的先行者,实验记录单的指向性和有效性,直接影响学生研讨的效

率。《自制放大装置的研究》学生自制放大镜过程中思考“你的自制放大装置有

什么特点?”图 A 则是大部分学生给予的思考。这显然对于形成放大装置具有中

间凸起,透明的共同特点背道而驰,学生再去研讨放大装置的共同点时,停留所

制作放大装置的优势而不是指向放大装置的普遍特点。改成“你的放大装置为什

么能够放大”,B 图是学生出示的思考,显然后者更能为下一环节的研讨——放大

装置的共同特点所服务。

教师的“问题式引导”为学生的辩论提供串词,学生就会采用科学的语言,

概括和整理轮中过程中直观、零散的科学发现,形成有条理、有内在逻辑的科学

思维。教师则是旁观者,无须打断和插手他们的研讨。

3.研讨有乐,思维可成

学生研讨的氛围融洽、和谐之时,能够自主认识现象,辨识证伪,形成科学

概念,具体形象思维演变为初步的逻辑思维。《自制放大装置的研究》一课中为

研讨大板块 1 研讨大板块 2

第122页

119

老奶奶解决问题成为本节课研讨的主线,学生乐于助人的本质增加了自制放大装

置的情致,学生迫于帮忙的心情成为了学生激情研讨助推剂,生成批判性思维。

四、研讨有续,深度思维

不以课堂铃声为结束点,让研讨深入人心。让思维的火花持续绽放,课后研

讨作为课堂拓展延伸的一部分,却缺乏必要的关注和评价。

1.研讨未尽,思维再续

教师的言语艺术影响着学生的思维,作为拓展延伸的课后研讨成为了学生私

下的漫谈,激起学生的思维的千层浪,教师需要言语的诱惑。《自制放大装置的

研究》一课课堂的延伸拓展是“同学们,老奶奶用你们的放大装置能否看清产品

信息,为什么?那能不能吃呢?如果还是有点看不清楚,那我们应该如何改进我

们的放大装置呢?”留给学生课后的挑战,需要学生持续性地关注放大装置的演

变。

2.追续研讨,思维再叙

“教育评价之父”泰勒在《课程与教育的基本原理》指出,评价的过程,实

质上是判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在多大程度上实际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尤其是课后

研讨,评价机制不单单是一个肯定的眼神、鼓励的语言,采取一定的激励效应。

《自制放大装置的研究》一课中最后为学生提供了一瓶有秘密的矿泉水,让学生

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进行解密。这样一个看似为了激励学生课堂表现而设的,但

是后期评价则可以了解学生对于本课学习情况,不仅做到了学习巩固,还是生活

中的拓展延伸。

塑封袋装水课堂尝试 挤压后的放大效果图

需要解密的矿泉水

解密后的矿泉水,字迹放大

第123页

120

评价是一门艺术,在科学教学中正确的评价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有促进作

用。

3.“正餐式”研讨,思维有素

科学课正在逐步走向科学教育的本质与核心——研讨。的研讨从“甜点式”

转向“正餐式”,实现研讨的常态化实施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它能发展学生对科

学本质的深层理解,优化科学教学,有利于科学素养的培养。《自制放大装置的

研究》一课中的论证会就可以成为课堂的常态,科学实验的汇报交流亦是如此。

教师优化的教学载体,为学生的研讨打造舞台,思维借此生;谋划研讨,诱

发学生科学思维;学生求证论证,思维凸显;研讨再延,深化学生思维。教师从

“主讲者”转变为“主持人”,使学生从听众转变为学习的主角。从而营造自主

学习、生生互学的良好氛围,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实践

能力分析研讨能力。

参考文献

[1] 沈建华,金纬.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65)

[2] 邵锋星.科学素养怎样教?[M].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

[3] 喻伯军.小学科学教学关键问题指导[M].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第124页

121

三精三优:浅谈小学科学实验学具的精优选择

桐乡市濮院小学教育集团毛衫城小学 张秋佳

【摘要】站在儿童的立场设计教学是现阶段教学的方向,是以儿童为中心的设计

理念下的基本要求。但想要真正站在儿童的立场设计出适应儿童需要的高效课堂

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

上取决于课堂实验效果的好坏。而课堂上学生实验操作是否能达到预期的实验效

果,则主要是取决于学生实验操作的器具的选择。因此,精优选择学生的实验器

具,站在儿童的立场设计出适应儿童需要的学具,便成为了有利于课堂实验活动

开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有效方法。笔者就从优化学生学具这一方面,谈谈如

何适应儿童的需求精优选择学具,从而提高科学课堂教学实效。

【关键词】三精三优实验学具 精优选择

《科学课程标准(3-6 年级)》指出“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实验教学是科学课的生命。”对于一堂富有探究意味的科学课而言,实验和活动

是基础,绝大部分知识是需要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去发现、理解、运用的。而学生

实验中相应的学具实验材料则是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基础和关键,是探究过程中必

不可少的准备,没有实验材料的课堂只能纸上谈兵,空无实质。

随着科学教师观念的转变,现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几乎各个环节都充满了各

式各样的学具实验材料。很多课堂教学评比的现状就是,每位上课的老师都会准

备大量的学具材料。有的是将教材上所需的材料进行改进,有的将所需的材料进

一步拓展增加,还有的准备了涉及到其它领域的材料用来辅助……总之,现在的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最不缺乏的就是各种实验所需的学具材料。对于部分存在

不足的实验材料进行合理改进当然是非常好的,但那么多的实验材料对于课堂教

学而言,是不是都是必要的呢?是不是都能对课堂教学起到辅助作用呢?如何选

择实验所需的学具,才能给课堂起到辅助作用,如何精优选择学具,才能在提高

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又不显得课堂繁冗拖沓、重心有所偏移呢?

站在儿童的立场设计教学是现阶段教学的方向,是以儿童为中心的设计理念

下的基本要求。但想要真正站在儿童的立场设计出适应儿童需要的高效课堂并不

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

决于课堂实验效果的好坏。而课堂上学生实验操作是否能达到预期的实验效果,

则主要是取决于学生实验操作的器具的选择。因此,精准选择学生的实验器具是

第125页

122

进一步优化学习载体、实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石,站在儿童的立场设计出适应儿

童需要的学具,是有利于课堂实验活动开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有效方法,能

真正使学生的课堂探究活动走向高效。

笔者就从优化学生学具这一方面,谈谈如何适应儿童的需求精优选择学具,

从而提高科学课堂教学实效。

(一)精选“合适”材料,优化探究情境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要从小学生原有经验出发,选择更 便

于学生体验、能够理解的内容”,教师应精选一些真实客观、联系生活、生动有

趣的“合适”的学具材料,进一步优化探究情境,帮助学生将深奥、抽象、难懂

的科学概念、知识和方法进行转变,让探究活动更具科学性、生活性、趣味性。

1.真实客观(科学性),有助于指向探究核心

将科学课堂的学习内容融入真实客观的教学情境之中,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相

对性学段的实践和操作能力,有助于精准把握核心探究方向。教师在选择实验学

具时,一定要根据小学生不同学段的年龄特点,科学选择符合他们实际能力和已

有的水平,更容易探究的合适实验材料,从而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去探究整个

问题的核心,凸显探究活动的分层目标。

《观察一瓶水》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各种感官进行观察,感知水的特征。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而言,想要直接通过观察全面了解水的特征是比较困难的,也

缺乏一定的趣味性。那可以如何选择材料设置合适的情境呢?由于前面的课中,

学生们已经观察过木块,而本课的教材设计又安排了学生通过对比观察水和洗发

液来了解水的特点。因此,我们可以借助三个分别装有封口袋密封物品的黑袋子

来设置一个找朋友的情境,激发学生的观察欲望。

材料:黑色布袋、封口袋分装水、洗发水、木块

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玩个小游戏好吗?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三个朋友,

它们分别是,水、洗发液、木块。你们认识它们吗?今天人特别多,它们很害羞,

躲在袋子里不想出来了。那在不打开袋子的情况下,你有办法把他们分辨出来吗?

尽管面对的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于这三种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并不陌生。

学生们自认为对这三种物体是非常了解的,所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非常高。上来

参与游戏的孩子们则更是信心满满,都想展示下自己的辨别本领。 这样的情境设

计,首先吸引住了孩子的注意力。同时,材料的选择给孩子们辨别带来了难度,

增加了悬念。袋子是黑色的不透光,里面又有密封袋密封不透气,还不能打开袋

子分辨。学生们马上在辨别水和洗发液时遇到了困难,这就巧妙地为接下来的进

一步观察制造了需求。无论是想参与活动积极性,还是后来想进一步观察的欲望,

第126页

123

这样的情境充分调动起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提升了课堂实效。

2.联系生活(生活性),有助于引导日常探究

将科学课堂的学习内容融入具体形象的生活情境之中,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

的内容源于生活,有助于更好的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自主进行日常探究,培

养学生善于探究、勇于探究的精神。教师应该在学生的生活经验范围内选材,选

择学生熟悉的、容易获取的物品作为实验学具,增强实验操作的生活性。

如六年级《放大镜》一课中,设置一个帮助老奶奶看清面包上的保质期这一

生活化的情境,将利用身边的材料自制具有放大效果的装置这一任务作为课堂教

学的引入,选择废弃饮料瓶、玻璃瓶、塑料盒、封口袋、玻璃片等学生熟悉的、

容易获取的物品作为实验学具,大大增强实验操作的生活性,拉近了科学学习与

生活的距离,更加体现了科学学习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3.生动有趣(趣味性),有助于激发自主探究

将科学课堂的学习内容融入生动有趣的情境之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探

究兴趣,有利于学生在科学课堂中高效的习得。教师应优化选择趣味性的配合情

境教学的学具材料,才能达到寓教于境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从而提高课堂的教

学效率。

如六年级《相貌各异的我们》一课中,如此多的相貌特征,学生要一一区分

种类和异同其实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这时一个具有科学性、真实性、趣味

性的情境教学就能突破教学难点。这样的高要求情境,必须配有精选的合适材料,

才能发挥特有的功效。将不同的相貌特征融入了寻找好心人的情境中进行学习,

根据此课堂情境,给每个小组准备一套带磁性的相貌拼图和一块铁皮展板作为配

套学具材料。让学生根据目击者对好心人的相貌特征描述,利用拼图材料拼出一

副好心人的相貌图。此情景与拼图游戏结合起来,既能让学生通过拼图的过程加

深对已知的相貌特征的印象,又能在区分未知的相貌特征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未

知的相貌特征之间的区别,同时还激发了学生高涨的学习兴趣。这样根据情境需

要精优选择合适学具材料的做法,在教学中能取得非常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精选“典型”材料,优析证据呈现

兰本达教授曾提出:“材料引起经历,材料促成思维。”在科学探究活动中,

教师精心选择典型的学具是探究活动得以高效开展的重要保证。实验学具应该精

优选择具有经济性、引导性、直观性的典型实验材料,才能在探究过程中有序、

清晰呈现发现的现象,突破探究难点,高效推进实验进程,更好的促成学生高效

的完成发现科学问题、探究科学方法、寻找科学证据、提出科学结论的完整探究

活动过程。

第127页

124

1.一材多用(经济性),有利于成本精简节约

对于科学老师而言,实验课前寻找和准备学具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教师要

尽可能选择既典型又方便的学具,对于具有多种性能和功效的实验材料,可以一

材多用,以精简课堂准备、节约教学成本,同时简约课堂呈现,降低因眼花缭乱

的新奇材料而转移学生注意力的情况,更好的聚焦学生的关注点。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这一课是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单元的第

四课。

观察小苏打和白醋这一部分:

【设计一】

直接出示小苏打和白醋,分别观察小苏打和白醋的特点并记录。

(实验材料:白醋、小苏打、记录表。)

【设计二】

1.出示透明液体和白色粉末,猜是什么?将他们混合观察现象。

2.可以通过哪些方法知道透明液体是什么?

3.如何确定是白醋?用 PH 试纸确定液体是酸性的,确定醋的可能性最大。

4.白色粉末从厨房里来,可能是什么?通过观察排除外表不符合的。

5.将外形较相似的熟石灰、小苏打面粉分别和白醋进行混合,观察到只有小

苏打和白醋混合后有冒气泡的现象,确定小苏打符合刚才将两种物质混合后观察

到的现象。确定是小苏打可能性比较大。

(实验材料:白醋、小苏打、熟石灰、面粉、PH 试纸、玻璃管。)

这部分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这两种物质的一些物理特性,为进一步

观察两种物质混合后的变化做铺垫。

以上这两种设计的相同点是,都需要对这两种物质进行多感官的观察。从实

验材料上讲,前一种设计虽然只准备了最简单的观察物质,没有其他的辅助材料,

看似形式单一,但是环节设计目标明确,没有其它的多余材料转移学生注意力,

显得重点突出,教学效率非常高。同时,观察完的材料又可以在后续继续研究的

环节继续使用,大大节约了学具成本。而第二种教学设计中,透明液体是通过观

察特点和用 PH 试纸确定有酸性,大致判断是白醋;白色粉末,则首先对它的特点

进行观察,再通过已有知识经验排除掉外形不太相符的食盐、白糖、味精。然后

将面粉、熟石灰和小苏打等外形比较相近的,通过和白醋混合,观察混合后现象,

判断出是小苏打的可能性比较大。这种设计,对学生而言,材料上比较新颖,也

比较多样,但是花了这么多时间进行外形比较,确定酸性等,也无非是想让学生

了解小苏打和白醋这两种物质的特点,而这也是能通过观察得到的,这就给听课

第128页

125

老师一种重点偏移的感觉,不仅如此,这么多材料的准备也大大提高了学具准备

的时间和成本,教学效果比较显示,这个环节并没有这么大费周章的必要。

2.结构有序(引导性),有利于实验有序推进

高效的科学课堂,能利用实验教学的有序推进来促进学生有序、有效地认知

建构。有序地使用有结构的材料,能促进学生探究活动的有序开展、深度推进,

这样能真正充分发挥学具的引导性作用。

同样是《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一课探究混合后产生的气体是什么气体这一

环节,不同的材料的运用又体现了不同的设计理念。但是,所有的实验材料都是

为课堂上学生的有效习得服务的。有序地使用有结构的材料,能促进实验的有序

推进,助力课堂高效达成。

【设计一】

学生实验材料:前面环节已经制好的一密封袋气体、烧杯(盛放蜡烛)、蜡烛、

镊子、火柴。气体发生装置一套。

Ppt 课件:常见无色透明气体性质。

【设计二】

学生实验材料:多包小封口袋装好的小苏打、火柴、玻璃片(防止气体扩散)、

回收杯(盛放留下的液体),蜡烛。

演示实验材料:一瓶澄清石灰水、一个空瓶(倒出一半澄清石灰水留作对比)、

玻璃杯(盛放白醋)、小烧杯(30 毫升白醋)、小的封口袋(盛放

一定量的小苏打)玻璃片(防止气体扩散)。

Ppt 课件:常见无色透明气体性质(学生猜测到的气体出示性质特点)。

在这个部分中,以上二种设计都让学生经历了猜测是什么气体、设计实验探

究气体性质、根据气体特有性质推测是什么气体的可能性比较大等几个基本环节。

虽然,主要设计思路比较相近,但由于实验材料的不同选择,学生课堂的学习效

率明显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设计实验探究气体性质环节。

设计一:老师先让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的无色透明的气体性质特点后,让学生

设计实验了解气体性质特点。由于老师只准备了一套制气体的材料,又怕密封袋

打开后气体会流失较多,因此,老师直接让学生把收集的气体倒入放在烧杯中的

蜡烛火焰上。看似本次实验的效率非常高,通过一次实验就能得出气体的两个性

质特点,但是从学生的认知角度来说,要想让学生想到用倒的方法是比较难的,

而对于将气体倒入放在烧杯中的蜡烛火焰上,更是较难理解其原因。利用较为复

杂的气体发生装置材料,将产生的气体直接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的使用操作也是一

样,对于还不知道产生的是什么气体的学生而言,为什么要用以上这些实验材料,

第129页

126

其实学生实验前并没有完全理解透彻的。因此,学生对于这些材料并没有自发的

需求,也就很难设计出老师预想的实验方法,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也没有很好地体

现。

设计二:教师在学生再次制气体时提供了玻璃片,顺应学生实时需求。在观

察到有产生气体的现象之后,要探究气体的性质特点,学生有需求要把气体留在

杯中,这时顺应实验需求出示玻璃片,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也为下一步到灭蜡

烛时尽可能多的留存产生的气体做好准备。

对于寻找更多的证据环节,老师也设计了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实验。与设计

一不同的是,实验的方法是学生自己想出来的,来自于学生,更容易让他们理解

为什么要这么做。在经历了倒灭蜡烛实验得出气体比空气重后,学生们顺理成章

的会想到可以把气体倒入澄清石灰水中。这种方法既方便操作,又容易让学生接

受。而教师的看似普通的材料中,还渗透了很多有关于变化的知识内容,很好的

体现了课堂的简约高效。首先,老师没有选择烧杯盛放石灰水,而选择有橡胶盖

的盐水瓶,意图是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使表面的石灰水变浑浊。在倒入气体前,

老师先让同学观察澄清石灰水的特点。然后,为了留样对比观察,老师还另外准

备了一样的瓶子,实验前先倒出一部分澄清石灰水留作与混合后的石灰水比较。

其次,气体倒入其中一瓶石灰水后,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学生就马上质疑,他

们没有混合充分。经过思考后,学生要求老师通过摇晃瓶子来使他们充分混合,

再进一步观察。这样的设计源于学生,易于为学生理解,每一步学生的思维都紧

跟着老师的操作,就像学生是指挥员,教师是操作员,很好的发挥了学生的主观

能动性,充分调动起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很好的提高了实验的效率。

3.现象明显(直观性),有利于现象可视呈现

因教学效果的需要选择材料,凸显现象可视呈现,优化学具材料的特有功效。

有些科学实验看似对材料的要求不高,好像很多类似的实验器材都能在实验中起

到相同的作用,可供选择的材料较多,但考虑到实验的成功率,为了提高实验结

果的准确性,则需要教师根据实验效果,精细化挑选使实验效果更加明显、实验

现象呈现更加清晰的学具材料进行实验,以凸显每种实验材料的独特功效。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一课观察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这一部分,对

于混合实验的材料选择影响着学生是否能更直观的观察到实验的结果。

【设计一】一只透明的可密封的封口袋(盛放白醋,课前已放好)、药匙(取

小苏打放入白醋中)。

【设计二】平底烧瓶(盛放白醋,课前已放好)、药匙(取小苏打放入白醋

中)。

第130页

127

【设计三】玻璃杯(盛放白醋)、小烧杯(量取定量的白醋)、小的封口袋

(盛放一定量的小苏打,课前已放好)。

【设计四】一只透明的可密封的封口袋(盛放白醋,课前已放好)、网状茶

叶包外包袋(盛放小苏打,课前已放好)。

虽然这几种设计所用的材料各不相同,但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让学生能更直

观的观察到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各种现象。

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最主要能观察到的现象是冒出了大量气泡,以上四种设

计的实验材料都能让学生很好的观察到这一现象。那区别又在哪里呢?其实,每

一种材料的小改动,都是上课老师通过反复试验、精心设计、细化挑选的。那哪

一种设计中学具材料选择达成的实验效果最佳呢?实践下来,设计四的实验效果

最佳。

平时将液体和固体混合我们首先想到的实验材料就是实验室常用的玻璃仪器,

为什么这个混合实验有的老师会选择封口袋呢?如果只为观察到产生气泡这一现

象,只要是透明仪器,都能清楚观察到。其实,这是为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产生

了一种气体做准备的。大部分的学生观察到产生气泡这种现象,不会直接联想到

这个过程中产生气体,而把材料放入密封袋中混合,就会观察到密封袋慢慢的鼓

起来了,那就能让学生非常直观的感受到,混合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种气体,而且

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气体,很好的利用了封口袋可以密封的特殊功效,更好的凸

显了混合后的变化。保存在内部的气体,同时也能为下面验证气体性质环节提供

所需的气体。而对于温度变化,由于是放塑料密封袋中,学生通过摸的方式很明

显就能感受到液体变凉了。如果在室温不高的情况下,比放玻璃器皿中实验的方

法容易感知这一现象。

选择网状茶叶包盛放小苏打则是为了产生足够的气体让密封袋鼓起更明显。

实验时需要放足够的小苏打,但是让学生自己放,这个量很难控制到正好,往往

会有多余。因此,学生汇报现象时常常会汇报到有白色沉淀等。但是事实上,这

只不过是未反应完的小苏打,不可以说是沉淀物。这时对于老师来说,又不能否

定学生的回答,在这个环节,站在学生的角度,也没有任何的证据可以说明这白

色物质就是小苏打。茶叶包这一妙用,既可以让白醋自如的和茶叶包内部的小苏

打进行充分混合,又可以防止多余小苏打散落在溶液中,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精选“挑战”材料,优培创新潜能

1.层层递进(梯度性),助推思维发展螺旋上升

学具材料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

课的教学方法要富有儿童情趣和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学具材料的选择只有符

第131页

128

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将学具的作用发挥到最极致。有时学具材料可适当的选

择更便于学生理解与接受的简单化的材料,让学生能一环一环突破,循序渐进地

习得应该掌握的知识点,助推思维发展螺旋上升。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

主观能动性,真正达成课堂教学的简约高效。

2.任务驱动(驱动性),发展解决问题能力培优

在科学工程技术累课型中,大多是以任务驱动来推进课堂、发展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师应指向性选择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学具材料,配

合具有适当挑战性的驱动任务进行教学,达到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进行学生解决

实际问题能力培优的目标,有益于探究活动的高效开展。如五年级《用橡皮筋作

动力》一课,教师可选择分色块、末端是同心方块的跑道这一挑战性学具材料,

给学生提出定点停车比赛的驱动型任务,以激发学生的挑战欲望,发展学生解决

综合性工程问题的能力。

3.开放自主(拓展性),拓展设计制作技能掌控

在项目化学习型课例中,学生长时自主探究是课堂的主体,多元化的学具材

料准备,是确保学生开放、自主的进行设计、制作等长时探究活动的保障,教师

应尽可能丰富地备足、备齐、备全实验材料。要实现学生自主、高效的长时探究,

全面有结构的学具材料是教师必备的工具。在科学课堂的长时自主探究环节中,

教师最理想的状态是充当一个万能器材保管员的角色,给学生提供符合学生认知

特点、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全面的、充足的有结构的实验材料。有了这些全

面有结构的材料,教师就不需要担心学生会因思考不出探究的方法而影响探究的

高效展开。没有了老师这样的限制、那样的约束之后,学生也就能在无外界条件

干扰的情况下,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探究。

如《做个太阳能热水器》一课。需要让学生经历“设计——制作——评价——改进”这样一个完整的长时工程实践过程,是一节典型的设计和工程技术课。以

往的教学中,受材料、天气、时间、实验效果等多方面的制约,很难将这个活动

高效、完整的在课堂上呈现,学生也难以在现场得到自行设计的热水器升温效果

反馈,无法找到理论与实际效果的最佳契合点。本节课在学具材料准备上进行了

突破,让整个环节高效、紧凑的呈现,较好的展现了工程技术理念在科学实践活

动中的优化运用。

在学生自主准备了部分制作材料的基础上,教师多样化的备齐、备足材料,

可以给学生开放设计时做好材料补给,确保多样化的设计能在作品中顺利落实。

在检测工具的选择上,用高功率浴霸灯代替阳光照射,解决了受天气制约和光照

强度不够的问题,缩短了光照时间;精确显示到 0.1 摄氏度的数显温度计让升温效

第132页

129

果显示更加精确,增强不同设计间的热效能对比;万向懒人支架的运用让原始阳

光照射角度基本保持一致,更加体现检测的公平性。将以上的检测配件整合起来,

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实现高效精确测量,让学生可以实时了解自制太阳能热

水器的热能效,提高了课堂检测实效。经过学生们改进设计,在短短的 4 分钟时

间里,改进效果最好的组自制的简易太阳能热水器水温上升了近 15 度,改进效果

非常的理想。

学生实验是科学课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材料则是支撑学生实

验的基石。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

实验效果的好坏。而课堂上学生实验操作是否能达到预期的实验效果,则主要是

取决于学生实验操作的器具的选择。因此,精准选择学生的实验器具,站在儿童

的立场设计出适应儿童需要的学具,便成为了有利于课堂实验活动开展、提高课

堂教学实效的有效方法,值得我们广大一线教师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 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

[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年 7 月第一版. (2)陈华彬梁玲.《小学科学教育概论》 [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年版

(3)高炳林 《试论学习载体及其优化》《时代教育》2013 年第 12 期

第133页

130

综 合

第134页

131

以“立体式”练习设计促“学教评”一致

——以四年级上册练习设计为例

桐乡市濮院小学教育集团毛衫城小学 凌晓群

【摘要】在“双减”政策推行的大环境下,在“学教评一致”的评价需求之下。

笔者关注语文课程标准能力要求,统编版教科书编写特点与社会生活实际需要,

提出了“多级拼搭——阶梯式评价掌握高度”“多维组装——综合性评价学习宽

度”“多彩绘制——延展化评价链接广度”的立体式构建的练习设计策略,以对

学生的语文学科知识掌握进行立体的评价,引导教师进行立体地教和学生进行立

体地学。

【关键词】学教评一致;练习设计策略;教学导向

2021 年 5 日《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养负担的

意见》正式通过。此政策正是现在大家口中的“双减政策”,主要是减轻学生的

家庭作业量,尽量让他们在学校完成作业,另外就是减轻课外的辅导,尽量给孩

子多一点的自由空间和时间。政策的其中一个目标是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因此,

练习的设计将纳入到教研体系当中,需要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需求,教材的特点,

以提高教学的效率。笔者在语文课程标准能力要求,统编版教科书编写特点与社

会生活实际需要的指引下,寻找练习设计的方向,以达成以评导学的目标,对学

生语文学科知识进行立体的评价。从而,引导教师进行立体地教,学生进行立体

地学。

以构建立体的小学语文学科评价模式为目标,寻求“依托练习设计”的评价

方式为切入口,以最直接的路径,达到最直观的效果。从学生能力层级、板块组

合与生活链接几个方面考虑,确定评价体系的指向,提出具体的练习设计策略,

最终呈现学教评的一致性。

一、多级拼搭——阶梯式评价掌握高度

统编版教科书在编排知识点时是呈现螺旋式的排布的,从第一学段到第三学

段,分层级地要求学生达到不同的要求,在难度、思维类型与能力要求方面都是

螺旋上升的,所以在练习题的评价时,教师要关注相关层级,选择适合的内容与

难度进行精准练习设计,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不同的发挥空间,从而对学生的知

识掌握高度进行正确的评价。

第135页

132

(一)难度分层,关注做题动力

学生的练习动力来自于自身对题目的接受度,超越自身能力的题目,会让学

生望而生畏,低于学生能力的题目也让学生没有成就感。虽然一张练习卷众口难

调,但是可以关注梯度,给能力相对弱的学生搭建支架,给能力比较强的学生以

选择的空间,让不同层次能力的学生都有自己的获得感,从而增强做练习的动力。

设计时,梳理每个年段对相关内容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层次,设计题目。在

题目的设置时关注两个点,一个是引导语的设置,以为能力相对弱的学生搭建支

架,一个是挑战题的设置,以增强能力相对高的学生的成就感。(设计题目逻辑

关系图:见附件图 1)

【例 1】李想是我们班的运动健将,可是他学习成绩不理想,所以很不自信。

小红用《雪梅》中的一句诗安慰他说:,。

(挑战一下!)如果是你,是还会用哪句俗语安慰他?

,。

第二学段的学生对这样的题目再熟悉不过,《雪梅》这首诗也是四年级上册中

特别重要的内容。其中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是古诗名句,

学生应该已经积累并理解。所以,在做题时,学生联系题干中搭建的提示语支架,

通过回忆课堂所学,就能输出正确答案。《语文课程标准》中对第二学段的学生

古诗词积累的能力,有更进一步的要求: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

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因此,挑战题是在考验学生联系平时阅

读积累的情况。只有在阅读中真正理解并积累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句

俗语的才能完成本题。

关注难度分层,其实关注的就是学生的做题动力与学习动力,以练习设计的

导向,引导教师分层进行教学,以更好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思维分类,关照做题兴趣

著名心理学家本杰朗·布鲁姆的思维金字塔,从底层思维到高阶思维分别分

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与评价,不同的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程度是不同的,

不同的练习题型,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不同的。在练习设计时,要进行多元

的组合,让更多的学生都对做练习题保持兴趣,进行综合性的知识掌握兴趣方面

的评价。

【例 2】春节期间,凤凰湖围绕“百年华章”“幸福中国”“风雅桐乡”三个

主题,设置了富有意境的新春灯盏。万盏华灯,惊艳绽放,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

赏玩。这个句子中“游”的意思和下面哪一项不同:

A.春天里,好玩的地方可多了,我们去哪儿春游呢?

第136页

133

B.“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是苏轼游玩西湖后所写的诗句。

C.这个春节,许多桐乡籍留学生在异国他乡过年。故乡,牵动着每一个游子的心。

D.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此题在理解字义方面进行了多样重组,A、B 两个选项的“好玩”“游玩”与

题干中的“赏玩”相互联系,调动学生分析思维,而 D 选项是文言文中的词汇,

调动了学生的记忆思维,C 选项需要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进行理解。本题调动了学生

多个层次的思维,在评价学生的思维层级的同时,真正激发学生的做题兴趣。

从不同层次的思维,不同学生的兴趣,着力进行练习设计,在教学中的导向

其实就是需要培养学生不同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调动各种思维,从底层思维,慢

慢上升至高阶思维。

(三)能力分阶,关联做题策略

浙江省教研员余琴老师将阅读能力要素由低到高分为提取信息、形成解释、

整体感知、作出评价、解决问题五个层级。(阅读能力要素导图:见附件图 2)练

习设计时,从第一级能力到最后的评价,都需要有所涉及,以对学生的做题策略

有比较综合性的评价。

比如《我的父亲丰子恺》是四年级上册的阅读练习,选择了“废画”“偷听”

两个小故事。共设置了四道练习题,第一题引导学生理解“藏”字,关注联系上

下文理解字词,即简单的“形成解释”的能力;第二题,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是

“废画”的原因,考察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第三题,让学生给两个小故事选择

小标题,关联的是解决问题与整体感知的能力;最后一题,要求学生联系生活说

说对丰子恺“赞美的话不足道,批评的话才可贵。”这句话的理解,关注的是作

出评价的能力。

这样关联学生答题策略的练习设计,综合分阶设计,全面评价不同能力的学

生。在教学中教师就更需要针对课文,提出不同难度,不同价值的问题,引发学

生的思考。

二、多维组装——综合性评价学习宽度

单一的练习类型,单一的练习内容,对学生的评价都是片面的。但是过多的

练习也会导致学生的厌倦感,因此在练习设计设计时,教师要关注板块的融合,

以组装式的练习题,综合性评价学生学习的宽度。

(一)题型穿插,引导练习方向

多样的题型,能考察学生对知识真正的掌握程度,能否广泛地运用于学习与

生活当中。所以,在练习设计设计时,要注意题型穿插式的组合,让练习有更多

的指向,以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更好的引导。

第137页

134

【例 3】“探”按音序查字法,先查音序,再查音节;按部首查字法,先查部

首,再查画。“探”在字典中的意思有:①试图发现;②做侦察工作的人;③看

望;④向前伸出。

1.选择“探”在下面句子中的正确意思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①她从窗子底下探出头来,东瞧瞧,西看看,十分新奇。 ( )

②我用试探的口气问道:“这件事是不是你干的”。 ( )

2.用选择的意思给“探”字组词。

②( );③( )

此题重组了查字典中选择意思的题型,进一步引导学生根据字义,进行组词,

让学生从理解到应用,对知识有更好的把握。

题型的穿插,评价了学生的掌握宽度之余,其实更多引导教师在教学中针对

教科书的某个知识点要学会灵活变通地引导与渗透,让知识能真正进入到学生的

知识体系当中。

(二)要素融合,先导练习目标

统编版教科书在编排时,每个单元都有独立的语文要素,这是在教学中老师

要重点落实的目标,也是学生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或者能力。如果在练习设计设

计时围绕单一的要素进行设计,那么学生获得的也比较局限,因此,教师要磨透

教科书,以做到在练习中多样融合各种语文要素,呈现多种考察目标。

《神奇的五彩池》是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外阅读内容,写的是四川松潘的藏

龙山上的五彩池。文章描写细腻,语言优美,学生在阅读时,能有丰富的想象。

【例 4】五彩池真美啊!读着哪句话你的脑海中有丰富的画面呢?请你用“—

—”画出相关的句子,并在下面横线处写下你的批注。

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而这

一的要素,如果单独安排一道题目,可能会显得刻意与单薄,考察的能力也很单

一。融合本册书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就能让学生感

受批注应用的意义与价值,以及更好应用“边读边想象边批注”的阅读方法 。

简单的一道融合要素的题目设计,练习目标更多指向的是教师在教学中要关

注每个单元的要素,进行无痕的融合,提升教学与学习的目标。

(三)板块重组,倡导练习价值

统编版教科书板块多元的特点,也导致了很多内容在书面练习中没有办法检

测,让很多知识点的掌握浮于空中,没办法找到落脚点。因此,在练习题设计时,

教师应该要有自己的巧思,重组板块(重组板块内容导向:见附件图 3),对学生

的能力进行多角度考察,在练习中倡导各板块价值。

第138页

135

【例 5】 当朋友遇到不顺心的事,往往心理会难过,如果有人安慰他(她)

一下,心情肯定会好一些。你的朋友转学了,很想念以前的同学和老师,请你写

一封信,分享班级的一件趣事,来安慰他(她),让他(她)更快乐。(不少于

300 字。)

此题是四上期末的习作练习,设计时重组了四年级上册的多个板块。从习作

的出发点思考:习作是为了用的,为了表达的。因此,在形式上,选择了本学期

唯一的应用性文章:书信。其次,书信是交流式的文体,因此,设置情境,引导

学生进入角色。本学期的口语交际,学生已经学过“安慰”,本题的开头部分,

就是口语交际的引导语。 同时,在第五单元的习作《生活万花筒》中第一次提出,

按一定的顺序把事情写清楚。而在《记一次游戏》和《我的心儿怦怦跳》中又提

到了写出感受与心情。那么本次习作要求写清楚事情,而在书信交流中也必须进

行感受的表达。此习作融合了各单元的语文阅读要素与习作要素,习作的价值与

意义也就更大了。

教学时,教师不要只着眼于单一目标,而应注重关注各个板块,有意识地进

行勾连,引导学生多项融合,高效发展。

三、多彩绘制——延展化评价链接广度

对学生语文学习的评价,不应该止于对知识的记忆与积累情况,而应该拓展到学

生对知识的应用——应对生活中的真实情境,解决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因此,在

练习题设计上,多链接生活,以评价学生知识链接生活的广度。

(一)语境创设,激活生活运用

积累语文知识的目的是指向现实的运用,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形成语

文的素养。因此,对于积累,应尽量在真实的语境中考察,体现学生知识积累的

有效性,创设的语境要源于生活,能够让学生学以致用。

【例 6】彤彤在日记中写:“今天傍晚,我和爸爸妈妈去凤凰湖看灯会。xuàn

( )丽多彩的花灯把凤凰湖装点得更美了。”但她不会写“xuàn”,根据字典,

她应该选择( )。

第139页

136

“凤凰湖灯会”是非常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写日记,也是四年级学生生活

的一部分。题干中的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就能更好地去读题,做题,并且联

系生活进行运用。

把真实的语境渗透到题目中,是对知识掌握的广度的评价,也是让教师在教

学中结合学校、家庭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时事,进行有意义的教学,让学生意识到,

学语文知识,不止于课堂。

(二)生活链接,扩活生活理解

在统编版教科书中,很多知识内容直接来源于生活,其实指向的就是要在生活

中关注语文,学习语文,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的价值体现。因此练习设计时,可

以设计更多生活类的题目。

【例 7】请你阅读电影拍档信息,根据要求,完成一下题目。

1.妈妈想带外婆去看《你好·李焕英》,想买最实惠的票,你建议她选哪个

时段的票?

2.妈妈陪外婆看完电影,还要陪你看《熊出没·狂野大陆》,你建议妈妈怎

么买票呢?

生活中学生需要看的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容非常多,买票看信息是非常常见的

生活运用。无论是车票还是电影票,本题就是引导学生会读非连续性文本,并且

能够根据提供的材料,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综合信息,并进行应用。

语文学习也有工具性的特点,运用已有能力,解决生活问题,是学习语文的

一个重要价值。此练习题,考察学生语文学习的广度,也是指引语文教学要与生

活运用真正结合起来。

(三)材料选择,舒活生活情感

在练习题的选材上,应该与社会生活链接得更加紧密。结合教科书编排的人

文主题,关注社会时事热点,以融进更好的内容,舒活学生情感,以评价学生对

人文内容理解。

本校练习设计团队在设计四年级上册的练习卷时,勾联第一单元,第七单元

和第八单元的人文主题,定下“苏杭中央,我自爱桐乡”的人文情怀。所选材料,

都紧密围绕“桐乡”展开。阅读材料中用了《我的父亲丰子恺》《蓝印花布》《茅

第140页

137

盾的神话研究》三篇内容,选择题中联系互联网大会、凤凰湖等内容,习作中以

桐乡市市长于会友在央视地名大会上的讲话内容为导入,让学生在做题时更加了

解桐乡,热爱桐乡,舒活自己的的情感。

这样的设计,不仅是对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了评价,也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

渗透了“立德树人”的人文目标,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关联家国情怀。

准确、有效的评价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教,学生更好地学。立体式构建的评

价方向更加多元,角度更加全面,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知识掌握与能力提升,

以真正实现“教学评一致”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标准(2011 修订版)[M].

[2] 崔允漷.学校课程实施过程质量评估[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3] 金海芬.指向学教评一致的阅读测试练习设计研究——以三年级为例[J].教学月刊小学

版(语文),2021(Z1).

[4] 余琴.小学语文“积累与运用”题的研制[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20(05).

[5] 崔允漷,夏雪梅.“教-学-评一致性”:意义与含义[J].中小学管理,2013(01).

第141页

138

附件:

设计题目逻辑关系图:图 1 阅读能力要素导图:图 2

重组板块内容导向:图 3

第142页

139

觉察·接纳·转化:小学生家庭作业学业情绪调节策略

桐乡市濮院小学教育集团毛衫城小学 王新亚

【摘要】家庭作业是指学生于课堂外完成的作业。小学生家庭作业学业情绪指的

是他们在家庭作业完成过程中,体验到的与家庭作业直接相关的情绪。可现如今,

“双减”政策大力推行,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小学生十项减负规定,小学阶段尽量

不要留书面作业。因此,小学生家庭作业的学业情绪主要来源于家庭。而情绪是

可流动的,及时觉察并接纳情绪,给予他们爱的回应,并通过一定的策略进行转

化,终将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生活的活力。

【关键词】小学生 家庭作业学业情绪

“双减”政策一落地,学校立马落实并大力推行,教师对与学生的家庭作业

量牢牢进行了把控,真正做到了减负。可校内减负,校外却出现了增负现象。很

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通过反复的练习对知识进行一个巩固加深。但

是学生在完成家庭作业的这一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学业情绪。

一、觉察情绪,特点细分化

兴趣作为社会活动的根基,若使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就必须要学生保持

第143页

140

和培养一种良好的、稳定的学习情绪,给他

们营造一个有助于良好学习情绪形成的好

氛围。当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时,就会乐于

学习,相反则厌学。

(一)正面情绪

正面情绪是指人的一种积极的情绪,开

心、乐观、自信、欣赏、放松等等。学生之

间存在着极大的个体差异,有些学生学习能

力、接受能力、思维能力比较优异,因此,在面对家庭作业时,抱着一种轻松平

和的心态。而且这类学生完成家庭作业的效率也普遍偏高,他们能体验到学习乐

趣,继而产生一系列正向情绪。

比如一些学生学习能力较强,能够轻松地应对这些家庭作业,那么在完成家

庭作业地过程中,他们始终抱着正向感觉——自信、轻松、愉悦。在完成之后,

他们地作业成就感也是油然而生。有了正向情绪,便有了积极主动学习的欲望,

真正爱上学习。

(二)负面情绪

心理学上把焦虑、紧张、愤怒、沮丧、悲伤、痛苦等情绪统称为负向情绪。

负向情绪体验是不积极的,不仅心理会有不适感,身体也会出现同样的感觉。

小学生的情绪相对而言是比较稳定的,但是并不代表没有负面情绪。在小学

生的学习生活中,家庭作业的学业情绪,便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点,不可忽视。

家庭作业不仅占用了学生相当大的一部分课余时间,也是家长每天下班回家后对

孩子的必要辅导任务,逐渐融为了学生和家长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业的

繁重,父母过度的期盼,重复的机械性作业,都是他们产生负向学业情绪的缘由。

一旦有了负面情绪,学生对于家庭作业就会抵触,学习的兴趣骤减。这时候,

学生已经完全被消极的情绪状态包围,眼中阻碍了他们学习的脚步。久而久之,

就会出现厌学,甚至厌世的想法。因此,探寻情绪背后的原因,进行情绪调节转

化已是迫在眉睫。

二、接纳情绪,原因多元化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以及相应的行为反应,一般认为,情绪是以

个体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简要地说,情绪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

既然如此,情绪就没有对错之分,不能带着批判地眼光看待,而是应该平和地接

纳。

第144页

141

情绪的产生是由于行为的发生,

不同的行为决定情绪的类型。因此,

从行为层面进行着手,分析情绪地

来源,才能更好地理解情绪,接纳

情绪。

(一)错误教育观念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

体,家长应该客观地看待孩子之间

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帮助孩子充分

发掘自身潜力,提供适合孩子特点

的教育。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这是自古以来对教育的普遍观念。正因此,家长求好心

切的心态下,大多数孩子的课后时间被安排在完成家庭作业上,希望能借由重复

练习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无形之中却增加了学生的负担。

可现如今,很多家长都会采取“抱团教育”,家长之间跟风现象眼中,谁家

孩子在做哪一项课外作业,谁家孩子买了什么练习,于是立马采取行动,生怕自

己的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这样盲目的跟风与攀比,造成了孩子的学习负担,滋

生了家庭作业学业情绪。

(二)过量学习负担

合理的家庭作业是学习内容,过量的家庭作业则变成了学习负担。“双减”

之后,教师严格把控家庭作业量,学生基本在校就能完成。但“减负”之后,由

于家长的错误观念直接导致了学生家庭作业量倍增,家庭作业感高压,学生极爱

他那个作业情绪频发。

比如家长发现孩子回家后只知道玩耍,有种“虚度光阴”的错觉感,于是给

孩子布置了这样那样的作业。有的孩子只能被迫乖乖“就范”,虽不情愿,但也

被动去做了。有的孩子就可能会“揭竿起义”,与家长发生冲突,亲子关系岌岌

可危。

(三)缺乏作业趣味

小学生由于其身心特点,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相对而言较短,他们对于单一重

复的学习行为,是很难保持一定的热情的。而家长给他们布置的家庭作业中,大

部分是以基础知识类为主,形式单一,枯燥乏味。面对这样重复的机械作业,学

生对作业的兴趣会被一点点磨灭,直至完全消失殆尽。

比如抄写、默写词语、课文,在这周而复始的过程中,学生已然没有了兴趣,

第145页

142

对这些词语、课文早已产生了厌倦情绪,慢慢地变成讨厌,厌恶。最后会导致学

生对所有的学习失去兴趣,学习成绩下滑。

三、转化情绪,策略多样化

情绪是可以流动的,也是可以转化调节的。小学生家庭作业学业情绪主要是

由于家长的一些错误教育观念导致

学生家庭作业负担过重,而单一的机

械作业更是加剧了这些情绪的产生。

明晰情绪产生的原因,接纳这些

情绪后,并通过恰当的方法对其进行

转化,转化为积极的,能唤醒学习动

力的情绪。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以乐

观积极的学习态度面对家庭作业,并

乐于学习,乐享生活。

(一)亲情链接法

每个人都有渴望被爱的权力,尤其是小学

生,他们的身心还尚未成熟,对外界有太多的

不确定性和未知迷茫感。这就导致了他们内心

缺乏安全感,因此,小学生对于亲情的渴求是

远远超过成人的。

当亲情出现问题之后,所有的问题都将慢

慢出现。所以,家长与孩子建立紧密的亲情链

接,是情绪转化的重中之重。

1. 亲情第一

作为家长,要用理性思辨的眼光去看问题,接受孩子的平凡,明白个体多的

样。不是每个孩子都能上名校,不是每个孩子都能考第一。但是,每个孩子都有

自己的优点与特点,每个孩子都可能是一个奇迹。带着这样的心态,合理安排孩

子的家庭作业,做到因材施教。

如果孩子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负向情绪,家长应该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比如,

张开手臂,抱抱孩子。此时无声胜有声,在这温暖的怀抱中,孩子能够感受到父

母对他们的爱,会给予他们力量,助他们转化情绪,调节状态,重整旗鼓。当然,

如果孩子并没有打算重拾作业的念头,那么请尊重。

第146页

143

2. 及时肯定

学生在完成家庭作业的过程中,会因为诸多原因让他们产生挫败感。如果不

及时觉察接纳,会让他对学习渐渐失去信心,从而产生厌学的念头。因为,任何

情绪都应该被肯定,情绪一旦被承认,它们就不会再妨碍个体正常的心理活动。

教师和家长的肯定,更会让学生产生愉快、自豪的情绪,助力学生的学习。

而当学生正处于生气、厌倦、焦虑这些情绪的时候,积极的肯定更不可少。

他觉得他的情绪被认同,追求被理解,是一种莫大的尊重,就如一个灭火器一般,

适时适当地进行了一次自我调节。

3. 积极沟通

沟通是一种调节情绪的好方法。家长可以用启发式的提问了解孩子内心真正

的想法,并引导孩子对情绪进行自我调节。比如:你现在感觉怎么样?你觉得怎

么做会更好呢?需要爸爸妈妈协助吗?你决定什么时候完成?经过一系列的引导

之后,学生会自我认识到其中的利弊,并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做出最终的决定。

当然,也促进了亲子之间的关系,一举两得。

家长与孩子积极沟通的过程,就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过程,是对孩子教育

指导的一个重要契机。

(二)情绪宣泄法

当小学生有了家庭作业学业情绪时,如何进行自我调节与转化呢?情绪宣泄

是一个好办法。情绪宣泄法是通过适当的方式和途径释放心中的负面情绪,达到

心理平衡的目的。情绪宣泄的办法很多,可以倾诉,可以运动,当然也可以哭喊。

1. 倾诉宣泄

情绪虽然没有对错之说,但是负面情绪在心中不断积压,最终会影响身心健

康。所以,要学会把心中的烦闷、焦虑等负面情绪找人倾诉,可以是同学、好朋

友,也可以是父母、老师。

俗话说的好,当你有苦闷,告诉别人,苦闷就少了一半。跟被人倾诉之后,

第147页

144

情绪得到了一个释放,自然会感觉好很多。

2. 运动宣泄

科学研究表明,运动能产生快乐因子,所以通过运动进行情绪的宣泄也是一

个好办法。长时间完成家庭作业,不仅心理会产生负面情绪,身体也会抗议。所

以站起来,动起来,就是一个好办法。

比如当你做作业久了、累了,可以出去跑跑步,跳跳绳,通过运动,让情绪

得到一个宣泄调节。当你运动完之后,会觉得一身轻松,再重新继续家庭作业,

会事半功倍。

3. 眼泪宣泄

当学生在做家庭作业的过程中,如果遭遇了学业情绪困扰时,不要羞于流泪。

很多时候,哭泣、流泪,被人们贴上了“懦弱”、“没用”的标签。但是,眼泪

的作用其实很大。眼泪本身就是身体给我们处理情绪问题最有利的武器。

比如当你做了长时间家庭作业,疲累、焦虑、无助……各种情绪交杂,大声

哭过之后,你会发现自己的情绪得到了调节,感觉浑身轻松。因为伴随着眼泪的

流出,情绪也得到了迅速、直接的释放。

(三)任务转移法

学生完成家庭作业的时间长,任务单一,很

快就消耗了他们的兴趣,取而代之的是磨蹭,敷

衍,效率低下。所以,适时转移任务,能重新唤

醒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产生愉悦的情绪。

1. 转移作业科目

学生对于某一样的事物的注意力时长是有

限的。如果在一门学科的家庭作业上已经花了很

长时间,且已有了疲惫感,那么可以换一门学科

的作业进行书写。大脑皮层受到刺激,会激发新

的动力。

如果是由于一门学科难度较大,或者自己比较薄弱,且已经有了一定的情绪。

那么,就可以换一门自己擅长的科目,从中寻求一定的作业成就感。情绪,也便

得到了转化。

2. 转移题目类型

学生对于同一科目的不同题型也有着不同的学习感知。有些题目能满足了小

学生好奇的探究心理,能不断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挑战欲望,引发学生学习的内部

动机,从而感受到作业过程中的愉快情绪。

第148页

145

比如数学科目,有些学生不喜欢做枯燥乏味的计算题,倾向于注重思维能力

的解决问题。那么在做数学作业时,可以侧重做一做解决问题。

3. 转移任务类别

当学生长时间处于学习思考状态,大脑就会缺氧,记忆力下降,思维能力减

弱。所以,适当的转移任务类别,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比如学生做家庭作业久了,累了,有了一定的负向情绪了,就可以起来扫扫

地,整理房间,听听音乐。可以将之前学习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活动中去。一方

面中止了不良刺激源的作用,防止不良情绪的泛化、蔓延。另一方面,通过参与

新的活动,特别是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从而就转化为积极的情绪体验。

小学生在完成家庭作业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学业情绪,我们应及时觉察并接纳,

给予他们爱的回应,并通过一定的策略进行转化,终将会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

生活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潘宿奎,高悦.中学生情绪信念对心理韧性的影响:情绪调节的中介作用[J].中小学心理

健康教育,2022(09):8-13. 【2】刘成伟,唐敏燕.人际情绪调节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西部学刊,2022(05):148-151. 【3】熊建萍,邱岩,胡亚萍. 小学高年级学业情绪对学业成绩的影响:一项交叉滞后研究[C].第二十三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上).2021:500-501. 【4】曹娟.初一学生学业情绪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J].求知导刊,2021(41):8-10.

第149页

146

指向语文要素 依循训练要点 精准定位教学

桐乡市濮院小学教育集团毛衫城小学 高丽

【摘 要】语文的学习是聚焦素养培育的学习,立足于学生学习特点、合理取舍学

习材料、科学设计教学过程。而在课堂上的习题,则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

具有较强地指导意义。依循训练要点,让“习”在课堂中真正地发生,让语文的

学习在学与教中精准出击,依循训练要点,深度优化,让学习的真实性得到更好

的展现,同时,将中国传统文化融于其中,拓展视野,内化心灵,也能在教学活

动中更好的关照学生的收获。

【关键词】语文要素 ; 训练要点 ; 精准教学; 传统文化

根据人文主题、语文要素和内容编排的不同,整体教学的规划和设计思路往

往也会因人而异。又以文本侧重点的不同,而选择性的决定教学入口,并与相关

训练要点产生勾连,精准定位教学,让思考在笔端生根发芽。

一、三习,驱动意图,建构框架

“学和做是不可分的”,它们都是由意图驱动的,没有意图的学习,只能是

一种抽象化的学习,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以语文要素为指向,驱动学习意图尤

为重要。

(一)习读

就语文学习本身而言,充满温度的情感不可缺少,而基于文本的正确认读是

必不可少的。情感的体验与生长,思维能力的生长是我们在日常教学中需要不断

关注与考量的。因此,文本的“初读体验”是驱动学习意图的重要步骤。以三上

《灰雀》教学片段为例:

1.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要求:注音字词反复读;不会读的问老师。

2.读词语。

(1)读词语。 jiāo郊外

yǎnɡ养病 跳动 欢快

ɡǔ谷

lì粒

nán男孩

第150页

147

huò或

zhě者

fěn粉红 可惜

kěn肯定

chénɡ诚 实 灰

què雀dònɡ冻死 严寒

(2)读多音字。

nínɡ 宁静 sǎn 散装 散漫

宁 散

nìnɡ 宁可 sàn 散步 分散

3.读课文。

(1)读句子。

◎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

给他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

◎第二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欢蹦乱跳地在枝头唱

歌。

(2)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要求:多字、漏字、疙瘩的地方,反复读。

读课文-读词语-读课文,以要求不同的“三读”开启文本的初学习,一读框

架,二读枝叶,三读重难点。在读中习得文本的基本内容与要素,驱动学习的初

始意图,而每一读的要求又遵循学生的能力发展,拾级而上,读在课堂,声入人

心,更为后面文本的深度解读做好铺垫。

(二)习思

统编教材的习题在编写意图上着力体现了学生的学习地位、方法和途径,习

题也贯穿在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在习与思之间,细化语文要素,在习题之间

建立连接,深化学生思维,也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基本的导向,设立训练要点。

这里的“思”不仅是学习者的“思”,更是引领者的“思”,使用统编教材,心

中要有语文要素,要聚焦语文要素,让教学目标精简、单纯、集中,做到少而精,

小而实。如三上《灰雀》,单元要素为: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

因此在教学本课时,围绕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即带着问题默读设计了三个问题:

1. 有一年冬天,列宁在公园看到了( )。

2. 有一天,一只( )胸脯的灰雀( ),列宁遇见了( ),

并与他交流。

3. 第二天,列宁又看见了( )。

在读之前,学习者带着这些问题去读文本,也就是带着思考去读文本,好比

掌舵者有了方向,也让我们的语文课上的不再滥竽充数,不再敷衍了事。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简易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