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特兄弟出生在澳大利亚的一个基督教家庭,祖父母经营着当地颇具影响力的出版社,丰厚的学识以
及出版社带来的全世界各地的信息,使得怀特兄弟自幼就接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们跟随祖父母学习
到了各种印刷、传播、出版以及摄影的知识,这也为他们日后来到中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们分别
在 1921 年和 1922 年先后来到中国从事出版与传教工作,而闲暇时刻畅游北京,拍摄北京的风景建筑
是兄弟两人最喜欢的事情,手中的格拉菲相机的快门一刻不曾停闲,在一年中,他们拍摄了 700 余张
照片。随后几年的日子里,即便是在上海任职时期,每年夏天也都会回到北京继续拍摄,继续着热爱
与痴迷。五年后的 1927 年,怀特兄弟已经在中国拍摄 3000 余张照片。为了更多地展现古都北京的魅力,
兄弟两人在这些作品中挑选了 70 幅,利用了当时最好的凹版印刷技术与装帧技术,制作出了《燕京胜
迹》这本摄影画册。用照片把自己在中国的发现告诉世界,向西方的朋友们展现这古老文明的辉煌之美,
把北京的意韵传播到全世界。
即便是现在你也很难找到能像《燕京胜迹》这样精美绝伦的摄影画册了,不过它的精美不只是表现在
它的织锦封面与刺绣字体,不只是表现在它那中西融合的画册设计,也不只表现在它那细腻柔和的凹
版印刷的图案,而是书中精妙的摄影语言以及怀特兄弟对于北京这座城市的热爱。
就像许多刚来北京甚至未曾到过北京的西方人一样,怀特兄弟也对北京充满了幻想,紫禁城巍峨的宫阙、
天坛的穹顶、北海的白塔、颐和园的长廊、角楼和城墙等等。他们在游历之中会下意识地寻找这些北
京的标志,并用相机唤醒他们幻想。但与之不同的是怀特兄弟的镜头中少了许多猎奇的成分,更多的
是一种平和,一种亲近的和谐,他们不急于记录下什么,他们更在意感受到什么。这种摄影视觉与当
时他们阅读的文字是离不开的,在这其中对他们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英国作家裴丽珠所写的《北京纪
胜》,赫伯特曾专门写到:“那本优秀著作《北京纪胜》激发了我的兴趣,我也由此爱上了北京伟大
壮丽的名胜古迹。”
也正是如此在怀特兄弟的镜头中,北京的建筑占有十分大的比重,在拍摄时他们绝少选取奇异的角度,
更多的是平视,他们要找到的是最能体现建筑本身美感的位置,以及最为合适的光影。就像胡适在《燕
京胜迹》序言中写到的那样:
“西方人其实远比中国人更加珍视北京的艺术魅力和建筑美感。确实,中国人对于北京的热爱可能一
点也不比西方人少,但究其内心,这种热爱往往是源自北京温和宜人的气候、明朗的天空,或开阔无
拘的环境,又或浓郁的知识氛围。与这些生活领域相比,北京壮丽的建筑和艺术风格在热爱北京的原
因中所占的比重相当少。”
怀特兄弟对于北京建筑的拍摄并非建筑考察的带有一定的范式感,他们不喜欢横平竖直与一板一眼,
所以非常喜欢与擅长利用建筑主体与环境的结构进行组合而形成一种更加灵动的视觉。在颐和园“云
辉玉宇”牌坊那张照片中,我们就可以看到,怀特兄弟所做的富有想象视觉框取。牌楼虽然是画面中
的主体,却没有被直接表现,而是与树、石狮子形成多条有趣的视觉线,把观看者的视觉牢牢地聚在
中心。另一张午门与金水桥,与许多摄影师喜欢站在城楼上俯拍表现金水桥不同,怀特兄弟利用视觉
差把金水桥面与水面进行组合向远处延伸开,像一个手掌把远处的建筑主体午门“托”举了起来,将
空间上无法构建在一起的线条,用摄影语言表达了出来,独具匠心却又随性而为,营造出建筑本身所
不具备的美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