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楚雄》2023年3月卷(总第6卷.牟定专卷)

发布时间:2023-3-28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文化楚雄》2023年3月卷(总第6卷.牟定专卷)

第 90 页 共 463 页担心母亲像那些不知不觉消失的老房子、老农具,不知不觉枯死的老桃树、老梨树,不知不觉离去。而乐观向上的母亲总是说:“现在我领着国家的工资(高龄补贴),吃药住院不需出钱(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我要活到一百岁,多享几年福。”母亲的死,于我们而言是悲痛的。而八十八岁高寿的母亲,却又是令我们问心无愧的。不少父老乡亲建议我们,要把母亲的丧事当做喜事办。于是,母亲的白喜事在亘古不变的乡俗中,在几位德高望重的老者指挥下,一套一套有条不紊进行着。喜事逢请必到,百事不请自来,村邻乡党来了,三亲六戚到了,杀猪宰羊、爆竹声声,一切都在为母亲饯行做准备。主丧者是家房邻居二叔家的哥哥,为母亲举行葬礼的是那帮乡间十里有名的“道师”。一声锣鼓铿锵,主丧的哥哥手握剪刀“破孝”,一块块白布、红布系满母亲的棺材,接着从大到小分发孝布,儿子戴长孝,其他人戴短孝,孩子戴红孝。全家人在母亲的棺材周围齐齐跪下,悼念母亲的仪式在“道师”叮叮当当的锣鼓声中拉开序幕。“道师”说唱有词,抑扬顿挫,忽高忽低,忽快忽慢,把我的思绪拉得忽松忽紧。顷刻间,哭声此起彼落,满屋的孝子、孝女、孝孙、孝媳都在为母亲大合唱。送母亲... [收起]
[展开]
《文化楚雄》2023年3月卷(总第6卷.牟定专卷)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101页

第 90 页 共 463 页

担心母亲像那些不知不觉消失的老房子、老农具,不知不觉枯死的

老桃树、老梨树,不知不觉离去。而乐观向上的母亲总是说:“现

在我领着国家的工资(高龄补贴),吃药住院不需出钱(农村合作医疗

补助),我要活到一百岁,多享几年福。”

母亲的死,于我们而言是悲痛的。而八十八岁高寿的母亲,却

又是令我们问心无愧的。不少父老乡亲建议我们,要把母亲的丧事

当做喜事办。于是,母亲的白喜事在亘古不变的乡俗中,在几位德

高望重的老者指挥下,一套一套有条不紊进行着。喜事逢请必到,

百事不请自来,村邻乡党来了,三亲六戚到了,杀猪宰羊、爆竹声

声,一切都在为母亲饯行做准备。

主丧者是家房邻居二叔家的哥哥,为母亲举行葬礼的是那帮乡

间十里有名的“道师”。一声锣鼓铿锵,主丧的哥哥手握剪刀“破

孝”,一块块白布、红布系满母亲的棺材,接着从大到小分发孝布,

儿子戴长孝,其他人戴短孝,孩子戴红孝。全家人在母亲的棺材周

围齐齐跪下,悼念母亲的仪式在“道师”叮叮当当的锣鼓声中拉开

序幕。“道师”说唱有词,抑扬顿挫,忽高忽低,忽快忽慢,把我

的思绪拉得忽松忽紧。顷刻间,哭声此起彼落,满屋的孝子、孝女、

孝孙、孝媳都在为母亲大合唱。

送母亲的良辰吉日时不我待,我已无回天之力拉住母亲,却希

望意义上的母亲能在家里多陪我们几天。母亲永远安息了,但她的

灵魂还在家里,我们兄弟三人连夜为母亲守灵,香烛一支接一支点

燃,烧一次香烛、跪拜一次母亲。小时候的我,一听说村里死了人,

晚上睡觉就万分恐惧,常用被子把头捂紧,贴在母亲身上,巴不得

钻进母亲的肚子里。那年,母亲得了一种怪病,在床上躺了好多天,

第102页

第 91 页 共 463 页

汤水不进,家里人请来巫婆,原以为神药两解,能为母亲治病,从

巫婆口中得知的是母亲的名字已经上了天国的“黑名单”,阴曹地府

派来的兵将正在前来捉拿母亲。巫婆的话如晴天霹雳,吓得我白天

不敢接近母亲,夜里不敢回家,跑到小伙伴家去睡觉。后来,幸亏

当兵的大哥及时带回针水、西药治疗,才驱散了全家人心中的雾霾,

母亲又奇迹般地活了下来。直到今天,我才明白传说中死人会变鬼

“回杀”害人的真相。人人都说怕鬼,其实谁也没见过鬼啥模样。

母亲啊,有你在,我的根就在;有你在,老家就在;有你在,我什

么都不怕。

母亲闭上了眼睛,村庄闭上了眼睛,星星和月亮闭上了眼睛。

夜,在猫头鹰的吼叫中越来越深。母亲是一本书,我们三兄弟不停

地翻阅着、重述着母亲昨天的故事,滔滔不绝。鸡叫黎明前,我们

三兄弟在村庄外的十字路口点燃香火,为母亲烧过五更纸,给母亲

留下买路钱。然后,去村庄后的坟山为母亲选择好葬身之地。举行

完破土仪式,等待天明,将为母亲挖土开井,一切都在为母亲安新

家做准备。

转眼就到了中午饭后送别母亲的时刻,一切准备就绪,“道师”

一声锣鸣,召唤我们在母亲的棺材旁跪下,开始“应事”,为母亲举

行告别仪式。“道师”用针戳扎身为长子大哥的手指,挤出一滴滴

血,抹在母亲的棺材上,抹在家堂供奉的神主牌上,意指我们和母

亲虽然阴阳两隔,但血脉相连,母亲虽然走了,但她的灵魂仍在家

里。又是一阵敲敲打打,乐器声、说唱声、哭唱声汇成了一曲与母

亲永别的哀歌,高亢悠扬,响彻屋里家外、房前屋后、村庄上空。

随后,母亲的棺材被七八条汉子用铁链、皮条、抬杠拴稳,缓缓抬

第103页

第 92 页 共 463 页

起。我们三兄弟在“道师”的指挥下,端着不灭的香火、神主牌和

母亲的遗像,走在母亲的前面,为母亲引路,送行的人群尾随在母

亲后面,在村庄通往坟山的路上蠕动着。爆竹声、哭诉声、锣鼓声

不绝于耳,睡在棺材里的母亲仿佛是坐着花轿,离开村庄,喜气洋

洋的出嫁。

前行的路离坟茔越来越近,我和母亲离别的时光如阳光下的雪

在不断融化。母亲的身影仍让我挥之不去。在我记忆的档案馆里,

父亲体弱多病,是一根村里人常说的“扶不起来的猪大肠”,不拿气,

不管事,放了一辈子的牛,从没干过背挑扛抬的重体力农活。而母

亲则是家里的顶梁柱,是村里人跷指夸“嘴有一张,手有一双”的

硬婆娘;是一粒有滋有味的胡椒、草果、花椒、小米辣;是一头脚

不落地奔波,累不死的牛、马、驴、骡;是一株风吹雨打、冰雹霜

雪冻不死的蔬菜庄稼;是一棵支撑着全家人油盐柴米、衣食冷暖的

参天大树。夜以继日像只母鸡呵护着我们兄弟姊妹六个,一天天在

她的翅膀下刨食成长,结婚成家,生儿育女。可当母亲把我们拉扯

成人时,母亲已变成了一把砍不了刺的老柴刀;已变成了菜园埂上

那棵寄生满枝、果实稀疏,越来越枯萎的老柿子树;已变成了家里

那只下空了蛋的母鸡,那头失去生育能力的母猪。母亲仍在腰弓马

趴地忙碌着、挣扎着。想不到眼前的母亲还是抗争不过病魔,踏上

了黄泉路。母亲啊,不管你走到哪里,我永远是你眼中的孩子。

小时候,你生怕我细小的喉咙咽不下饭,不知多少次咀嚼喂我;

无知的我,曾经尿过床,拉过尿屎在你身上,你却从来不嫌弃,任

劳任怨擦洗。那个年代的我,肚子里会生蛔虫你让我吃了几粒打虫

药“宝塔糖”,第二天解手时蛔虫夹在肛门,我又怕又哭,你顺着哭

第104页

第 93 页 共 463 页

声跑来,用手把我屁股里的蛔虫掏出来,不停地帮我揩屁股。而当

你老掉牙了,半身不遂,卧床不起,需要别人照顾时,一把尿一把

屎养大的我却远在天边,没为你喂过饭,洗过脸脚,端过屎、端过

尿。偶尔回家,影子又一阵风飘走了。而你一听到我的手机响,听

到电话里别人和我说事,就会催我回城,说我工作忙,你好好的,

什么都不需要挂。直到今天,生不带半根草来的你,给予了我们很

多,死带不走分文的你,却让我欠下了一笔无法偿还的哺乳债、母

子账。我今天来送你,仅仅是个过程,也是迟到的陪衬。

安葬完母亲,我在母亲的坟前点燃香纸,叩拜磕头。面对袅袅

青烟,我才方如梦醒:我陪伴的不是母亲,而是一缕青烟。

(载河北《散文百家》2014 年第 7 期,《金沙江文艺》2014 年第 2 期)

刘兆知散文 5 篇

◎《故乡的植物》

少小离家,已不再熟悉故乡的人,却能深刻地熟悉故乡的植物,

除了蓖麻、皮橡子、苦楝子,还包括那些远离人间、静静的开在深

山里的桃花、梨花以及更多。

故乡的小孩生下来跟吃草的小牛犊一样,不需要黄金搭档和雅

士利精装婴幼儿奶粉,也许,黄土、泥浆托起的贫穷中缺的不会是

这些。踏在故乡这熟悉而陌生的山路上,脚下逶迤的是一条时光隧

第105页

第 94 页 共 463 页

道,故乡认识我的上辈人大部分都一个个在时光隧道里逐步倒下了,

同辈中女的散嫁他乡男的漂泊异地,眼前跳来跳去的这些小牛犊如

果真要叫他们认识我这个昔日的小牛犊,真是勉为其难。不禁有一

种彻骨的寒冷,那是一种贫瘠中时光流逝的声响,唯有故乡的植物

依旧立于似有即无的时空中,视沧桑而不见,哺育着故乡人需要的

温暖、光明和能够延续香火的能量。我的成长离不开故乡植物的庇

护,是它们让我衣能蔽体、食能裹腹。

我想起了故乡植物中的一种:蓖麻。在小时候那个贫穷的年代,

蓖麻曾一度成为我的经济支撑,成为我最有乐趣的伙伴。蓖麻是一

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说它是草本,其实有点名不符实,因为它长

得十分高大。蓖麻籽是泻药和高级航空润滑油的重要原料,所以乡

村的供销社都在收购。自记事起,故乡的田边地头疯狂的长着许多

蓖麻树,采集蓖麻籽成了我童年时代的主要工作。每年夏季,我家

的柴堆上、瓦房上、墙头上便堆满了干干潮潮的蓖麻籽,大大小小

的簸箕、筛子和形形色色的塑料布、蓬布都被用上。在太阳炽烈的

烘烤中,我静静的扒在窗台上聆听蓖麻籽从毛茸茸的壳中嘣出的叽

叽喳喳声,在我的耳里,它其实是叮当作响的一枚枚硬币在聚集,

是何等悦耳的音乐。偶尔有飞机从头顶飞过,想象着说不定它正使

用着我采集的蓖麻制造的润滑油,便有了一种高人一等的感觉,以至

于路过那些只会打打闹闹无所作为的小屁孩身边时都要仰着头乜斜

着眼睛嗤之以鼻。

蓖麻易种易繁殖,只要丢下几粒种子,雨季一来保准发芽长大。

这个活动起初我只仅限于房前屋后,由于营养充足,蓖麻树窜得比

房屋还高,不久整个小村庄便掩埋在蓖麻叶中了。后来我上了瘾似

第106页

第 95 页 共 463 页

的,把阵地扩大到漫山遍野,我家也因此成了一个小小的蓖麻厂,

这种局面使我的童年变得比其他小孩富庶,读小学用的笔墨纸砚、

学杂费,甚至家里的盐巴、火柴都来自于蓖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在那个年代,把我装扮成能隔三差五从衣袋里摸出几粒水果糖或几

枚炮仗的富家派头的,正是故乡的这种植物。这种“富裕”一直持

续到我去外地读书后的两年,那年我回家,见到瓦缝中、墙头上和

柴堆里千千万万的蓖麻苗,大有要把我家房子搞倒的气势,父亲正

在与它们展开一场斩草除根的大战,它们纷纷倒下了,父亲也因为

它们尖锐的外壳付出了血的代价。村间的人也嫌这些蓖麻妨碍庄稼

生长,正在对它们进行扫荡。其实最根本的原因是村里的供销社不

再收购蓖麻籽了,据说是更能盛产蓖麻的印度国扩大种植后挤跨了

中国市场。也好,这个据说是 1700 多年前来自印度的洋植物又被它

的祖宗召回去了。如今,在故乡脚下这片土地上再也见不到这种非

草非木的植物了,但它仍象个遮风挡雨的老者,以一种力量和智慧

的形象伫立在我的记忆中。蓖麻,你在他乡还好吗?

因为村中央有一棵遮天蔽日的皮橡子树的缘故,邻村的人将我

们这几户人家起了个似褒似贬的绰号“小台湾人”,为这一层脱不

去的“皮”,充满自尊的我,没少跟外村小孩“干仗”。皮橡子树

是土名,它的学名至今不得而知,皮橡子有一层金黄色的外壳,捣

碎后放在水里一搅,能产生大量泡沫,在买不起肥皂和洗衣粉的年

代里,它便是上等的皂粉。小时候的我喜欢闻用皮橡子壳洗过的衣

服,因为它有一股只有大自然才特有的芳香。当那些大姑娘小媳妇

在池塘边笑声琅琅,夸张的用力搅动盆中的皮橡子壳粉,精心粉饰

家中的衣物时,邻村跟她们一样的那些角色每每投来羡慕的目光,

第107页

第 96 页 共 463 页

富庶的“小台湾人”有时也会冲这目光而分一些皮橡子壳给邻村的

人。

而去壳后的皮橡子却成了坚韧而有弹性的橡皮籽,圆圆溜溜的,

充当了今天城里小孩手中的玻璃珠。邻村的小孩为了从我们手中哄

走或赢走这些快乐的小圆球,就得吹捧着我们,我们总能在放学的

书包里收获一些橡皮、铅笔或食品。这种植物使我的童年较之邻村

的小孩拥有了许多优越感。

记不清楚我们穿的鞋子是在什么时候不再依赖苦楝子树的。小

时候,有一种叫裱布的东西在村里很盛行,农家妇女人人都会做,

只要把针线箩里的碎布、破布或裁开的废旧衣物拼到簸箕、筛子或

木板底板上,一层一层的用面糊粘上,晒干后便成一张很厚的裱布,

用它剪成鞋帮,内衬白布里子,外缝一层事者喜欢的布料,纳上鞋

底,一双漂亮的新鞋便做成了。事情顺当得很,最大的问题是,在

那种饿得舔灰的年代,你把面粉拿去糊在这些又脏又破的布上,这

不是暴殄天物吗?而且这样制作出来的鞋子迟早是逃不过耗子牙齿

的。不知是哪个先祖在这时发现了苦楝子的妙用,用晒干后的苦楝

子果泡成烂糊,除去硬核,其性能与面糊相比,有过之而不及,不

但耗子不会光顾,还有耐水之功效,最主要的是它能匀出那一点点

与命同价的面粉。村头那棵挂满果实的苦楝子树便轻而易举的成了

那个年代的功臣。

两棵参天的巨树今天还在,树下落满了不计其数的皮橡子和苦

楝子,这些当年的珍珠如今已无人问津,被牛蹄、车印一层一层的

压到了泥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陪葬它们的是一层一层随之尘

封的岁月。偶尔也有一二个小孩子扒在那里玩耍,只是他们死死盯

第108页

第 97 页 共 463 页

着的不再是灰窝窝里这些植物的籽籽,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塑料或金

属的东西。

故乡的植物在沧桑的时空中生长,一头长在现实里,一头长在

虚无中。故乡的人是草食动物也是肉食动物,归根结底是故乡的植

物使他们一代接一代的繁衍下来。

◎《猪》

一头健硕的小猪咕噜咕噜的行进在乌云滚滚的天幕中,走过街

道小巷,横过草地荒滩,翻越山坡,穿过丛林,在漆黑的夜晚回到

它小山村的家。它的家也是我的家。

多少年了,这个画面常常出现在我的脑海中。这头猪与我的家

乡的一个盛大而神奇的节日——牟定“三月会”有关。

对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中国小孩来说,最大最渴望的节

日莫过于春节,而对于同时期出生的牟定小孩来说,比春节更隆重

更渴望的是“三月会”,一个有着千百年历史的民族民间区域性的

物资交流、彝族左脚舞大聚会。一年一次,农历三月二十七、二十

八、二十九这三天,全县境内各民族全员出动,万人空巷,倾巢而

出,十多万人自发聚集于县城坝子,这是一种节日奇观,是一种物

质和精神的完美集合,是吸引人流趋之若鹜的乍暖还寒的黑夜中绚

烂而温暖的焰光。正值小春收过之后,农事正怀揣着满满的收获、

谋划着自信的希望,县城坝子平展展的田野撒上青松毛,搭上各色

帐篷,一个青色、沁香、梦幻的人间天堂便建成了。会前三天,四

第109页

第 98 页 共 463 页

方八路的客商云集而来,琳琅满目的商品云集而来,一年的置买置

卖云集而来;弦子铮铮作响,二胡哇哇欢唱,“会说话就会唱左脚

调,会走路就会跳左脚舞”的全县青年男女云集而来,为着这人类

规模最大的彝族舞蹈“跳脚”而来;云裳霓舞,耍龙舞狮,魔术杂

技,吹拉弹唱,小人书,露天免费通宵电影,汽水冰棍凉虾粉,看

稀奇看古怪吃美食,穿各色新衣服的小孩云集而来。总之,“三月

会”的三天,牟定县城坝子成了一个大吸盘,幕天席地,人山人海,

喜气翻天。男女老少,一年的积蓄要在这里花光;帅哥靓妹,全身

的才艺要在这里露展,“阿哥跳破千层底,阿妹跳烂绣花鞋”。

错过三月会,白白活一岁。喜气不能错过,爱情不能错过,火

热不能错过,农事不能错过,错过就是蹉跎,一种不可思议的魔力

构筑起人们趋之若鹜的磅礴阵势。2009 年暮春,我被抽调筹办牟定

县第二届“左脚舞文化节”,我们利用“三月会”这个原动力,把

“万人同跳左脚舞”推进了世界吉尼斯纪录,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算是载入了史册。那一年的“三月会”,作为全县“左脚舞”指挥

部成员的我,分责任片区时,我特意要了猪市场在内的片区,一有

闲暇就往猪市场跑,有人发现我对猪市场情有独钟,其实我是在寻

找已经埋进岁月却时时出现在脑海里的一头小猪。

公元 1979 年我读小学三年级那一年,一对小猪,成了我们一家

六口赶“三月会”的经费。这是一件喜庆的差事,一大早我随母亲

去县城卖两头小猪,想到猪卖了之后能买上自己盼望已久的连环画,

最主要的是两天后可以有钱去赶“三月会”,把个还是小孩的我高

兴得手舞足蹈。母亲和我完全没有意识到将有不幸发生。

我们赶了三小时的山路到达县城猪街子时正是中午饭时间,买

第110页

第 99 页 共 463 页

卖的人很少,主要原因是一切交易都被三天后的“三月会”吸纳了,

我们来的不是时候,只能等。下午人陆陆续续的多了起来,但糟糕

的是,卖猪的人越来越多,买猪的人却转来转去就是那几个,猪价

被一砍再砍。母亲不忍心贱卖,一再坚持,直到日头偏西,集市将

散,一咬牙决定以半价卖给一个从头转到尾的猪贩子。就在交接时,

一头小猪脱绳跑走,母亲和猪贩子撵了很远没有找到,猪贩子趁机

溜之大吉。我们决定贱卖另一头小猪,可惜等了两个小时,只有一

人试探性的问了一下,最后以“养猪不养单”为由走了。傍晚时分,

我们背上小猪往回走。

那晚,我陪母亲走了我第一次最长的夜路,黑暗里,深一脚浅

一脚的山路上闪耀着母子的泪珠。似饥饿、似委屈、似小猪、似小

人书,又似一家人盼了一年“三月会”的绿汪汪的眼珠。

那一夜,母亲自责了一夜、懊恼了一夜,我莫名的安静了一夜,

眼前脑海充斥着小猪的身影,一会儿是它逃走的性状,一会儿是它

找回来的情形,迷糊中是它穿越街道小巷、横过草地荒滩、翻越山

坡、穿过丛林回到家中的情景。我们一家人都在祈祷走失的小猪能

自己找回家。多少年过去了,这个情景时常出现在脑海中,似真似

幻。

现实是,小猪始终没有回家,更糟糕的是,另一只小猪因惊厥

和失去伴儿最后也郁郁而终。那一年,盛大的“三月会”在我家中

断,春节也没吃上年猪肉,我们一家郁郁寡欢了一年。母亲后来成

了养猪能手,父母靠种地养猪把我们兄弟姐妹四人养大,供我读完

大学。

母亲养猪有一个雷打不动的原则:从不养独猪。她怕独猪没有

第111页

第 100 页 共 463 页

伴儿,连年猪也是两头一起杀,吃不了就送亲戚朋友。每年春节最

不能忘的是在猪圈门上贴上春联:五谷丰登家国盛,六畜兴旺人平

安。内容数十年不变,唯一不同的一年是上高中的我写对联时自作

主张:家猪有食汤锅近,野鸟无粮天地宽。我始终认为,猪好吃懒

做,要以对联的形式给它个警示。这一副曾被认为全村最有文化最

有创意的春联让我和父亲自豪了一年,却让目不识丁的母亲别扭了

一年、唠叨了一年。第二年,猪圈门上的对联又变了回来,母亲别

的字不识,就认得“五谷丰登家国盛,六畜兴旺人平安。”她认为

这才是猪圈门上最好的春联,国好家好猪好人才会好。市面上买不

到,就请人写,本村无人就到外村请,有两年是从外地赶回的我了

却了她沉沉的心愿,帮她舒展开准备紧锁一年的眉头。

如今年近八旬的父母二老,在山村陪伴他们的是一群哼哼唧唧、

摇摇摆摆的肥猪和小猪,从清晨到黄昏,终日不离不弃。偶尔有猪

贩子从山岗路过,母亲还会自言自语的鄙夷一番。父母养猪不再纯

为生计,辛勤劳作纯粹是改不掉的习惯。每年宰杀两头年猪的日子

是父母超过春节、“三月会”的盛大节日。这一天,除了还有人习

惯性的夸赞母亲养的猪全村第一外,父母最受用的是越来越少的相

邻能聚在一起吃个饭,远远近近的儿孙能赶回来,一起构筑一年中

最难得的灶火四周的热气、房前屋后的欢笑。有猪又有人的热闹日

子就是父母的“三月会”。

母亲依旧是忙里忙外的招呼客人,安排做菜,尖刀捅进猪胸前,

忘不了对着案桌上嚎啕大哭的年猪恭谨而空灵的高叫一声“好处托

生去!”

父亲忙完他的正事,又郑重其事的重复他那老掉牙的懒猪的故

第112页

第 101 页 共 463 页

事。没人听,就只能对着孙子辈讲:

传说古时有个员外,家财万贯,良田万顷,年近花甲之时才得

了一子。合家欢喜,亲朋共贺,员外更是大张宴席,庆祝后继有人。

宴庆之时,一位相士来到孩子面前,见这孩子宽额大脸,耳阔

有轮,天庭饱满,又白又胖,便断言这孩子必是大福大贵之人。

但这肥胖小子福里生,福里长,自小只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不习文武、修农事,四体不勤,只是花天酒地,游手好闲,认为命

相已定,福贵无比,不必辛苦操劳。哪知这孩子长大成人之后,父

母去世,家道衰落,田产典卖,家仆四散。这胖小子仍然继续过着

挥金如土的生活,直到最后饿死在房中,这胖小子死后阴魂不散,

到阴曹地府的阎王那里告状,说自己天生富贵相,不能如此惨淡而

亡,阎王将这阴魂带到天上玉帝面前,请玉帝公断,玉帝召来人间

灶神,问及这位一脸富贵相的人怎么会饿死房中,灶神便将这胖小

子不思学业、不务农事,挥霍荒淫的行为一一禀告。玉帝一听大怒,

令差官听旨,要胖小子听候发落,玉帝道:“你命相虽好,却懒惰成

性,今罚你为猪,去吃粗糠”。天宫差官当即把这胖小子带下人间,

从此,胖小子成为一头猪,什么事也不会做,只能吃粗糠,供人们

宰杀。

猪后来靠自己的努力当上了生肖,有了可爱的一面。在天宫排

生肖那天,玉帝规定了必须在某个时辰到达天宫,取首先到达的十

二种动物为生肖,猪自知体笨行走慢,便半夜起床赶去排队当生肖。

由于路途遥远,障碍也多,猪拼死拼活才爬到南天门,但排生肖的

时辰已过,但猪苦苦央求,其他五畜也为之求情,最后终于感动了

天神,把猪放进南天门,当上了最后一名生肖。这样,马、牛、羊、

第113页

第 102 页 共 463 页

鸡、狗、猪“六畜”都成为了人间的生肖。

古代经常用猪代表财富。游农经济时代,猪的饲养成本比定居

农业时代饲养成本高,其价值也就更大。商代的猪被人认为是贵重、

吉祥的礼物。甲骨文中豕就是猪,那么家就是房子里有猪,可见猪

和人的关系非同一般,它已经陪伴人类走过了上万年。人勤猪懒,

猪却给家带来别样的温暖,没有什么能比得上这种不离不弃的陪伴。

我突然明白年迈的父母这几年无论我们如何反对都不放弃养猪

的缘由,它已经超乎生存、超乎情感而糅合成生物性的陪伴,它是

物质上的照应、精神里的拐杖,在留不住的岁月里,抗拒着日益衰

老的身躯,对峙着哗哗消逝的乡邻,召唤着渐行渐远的儿孙,祈福

着家国兴旺。

◎《小城仙踪》

危险!是惊出一身冷汗的危险!拆迁的巨铲被法治棒喝于空中,

巨大的魔爪颓然退去,与残破的老城黏连在一起的牟定文庙被剥离

出来,孤零零的杵在废墟旁。废墟上不久就疯长出了各式各样的楼

房,紧紧的包围住了文庙。

文庙被幸运的保存了下来,文庙里那一缕 500 年仙踪被幸运的

保留了下来。

感谢法治,是它拉起的红线挡住了利益;感谢髳阳中学,是它

聚集的教化消退了野蛮。

小城太俗气,俗得像一块狗皮膏药。但倘若升空一观,你就会

看到髳阳中学的上空飘着灵气,灵气若隐若现的来自俯瞰中的文庙。

第114页

第 103 页 共 463 页

定睛一看,文庙像一个小故宫,静静的趴在髳阳中学院内,一些光

怪陆离的东西还在时光隧道里星星点点:有久远的硝烟,有文革的

斧铲,有当代的拆迁。

寻着仙踪踏入文庙,急寻那块 34 年前曾相伴三年却从未引起任

何注意的红砂石大碑,迎眼就能找到。今天的髳阳中学就是当年的

牟定一中,1985 年至 1988 年我们窝在这里读高中,文庙是物理化学

实验室,我们趴在这块大碑旁做不知所云的实验。没有任何人告诉

过我们这些无知的少男少女:碑出自明代大儒杨慎之手。更没有人

告诉过我们此人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尽英雄...”有什么联系。

何其无知,差点擦肩而过;何等幸甚,终于重逢。

这是一个活文物,这是一个价值连城的红砂石碑。走近它,500

年前的大儒先贤杨慎便飘然而至。

杨慎是四川籍状元,在明代就很出名了,是明星级的人物。他

是明代三才子之首,当然这是后话。我们先来看看那个改变他人生

走向的“大礼仪”事件。

1488 年 12 月 8 日,杨慎(字用修,号升庵)含着金钥匙降临人

世,在他出生时,就有一个非常显赫的家庭,父亲杨廷和是当朝东

阁大学士,叔父是兵部侍郎。东阁大学士是什么官呢?千万不能理

解为皇帝的秘书,它就是丞相、宰相的变异,皇权与相权博弈的结

果,有明一代不再设相,削为辅臣,演变成各种大学士。这种博弈

从明初就开始了,继续博弈的结果,终于在嘉靖三年(1524 年)爆发

了“大礼议”事件。

杨慎于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 年)状元及第,授官翰林院修撰,

参与编修《武宗实录》。此时如果安分守己的一心做官,青云直上

第115页

第 104 页 共 463 页

那是顺理成章,可他偏偏要在皇帝耳边唠唠叨叨,烦不胜烦,今天

说要安民、明天说振纲。在武宗微行出居庸关游山玩水、劳民伤财

时,杨慎上疏抗谏,被皇帝兜头喷了一顿,他却耍起了民族脾气,

装病辞官回乡。后来明世宗继位,复任翰林修撰兼经筵讲官。杨慎

利用给皇帝讲书的机会,经常联系当时实际情况教育世宗。已判死

罪尚未诛杀的佞宦张锐、于经等人,由于大肆行贿,世宗破例赦免

了他们的死罪。杨慎在经筵讲课时,便特地选出《尚书》里《金作

赎刑》这一章,对世宗讲道:“圣人赎刑之制,用于小过者,冀民

自新之意;若大奸元恶,无可赎之理。”这回朱厚熜是真的生气了,

结果,杨慎既失欢于皇帝,又结怨于权奸。这也为“大礼仪”事件

埋下了伏笔。

“大礼仪”事件,史书记载很复杂,光争斗就持续了 20 年。正

德十六年(1521)明武宗死,因无子嗣,而由兴献王朱佑杭之子、

明宪宗之孙、武宗之堂弟朱厚熜即位,是为明世宗。当了皇帝的朱

厚熜不愿接受生父没有当过皇帝的事实,硬要把已故的父亲兴献王

尊为兴献皇帝,母为兴献皇后。首辅杨廷和与礼部尚书毛澄坚决反

对,南京吏部主事桂萼与南京刑部主事张璁却迎合世宗之意,上《大

礼疏》,主张为兴献王立庙京师。这个争斗旷日持久、你来我往,

几乎横跨整个明嘉靖年间。

嘉靖三年,三朝老臣杨廷和罢官,世宗任命桂萼、张璁二人为

翰林学士。世宗根据张璁等人意见,要求去掉其生身父母尊称中的

“本生”二字,诸部司百官各具疏反对,杨慎率 230 余名大臣跪伏

于左顺门请愿。世宗大怒,下令将 134 人逮捕下狱,四品以上者夺

俸,五品以下者杖之,18 人被杖死。杨慎被杖责罢官,谪戍云南永

第116页

第 105 页 共 463 页

昌卫。

永昌卫就是今天的云南保山,那时是一个蛮荒之地。古代的刑

罚大致有 5 个等级:刺、杖、徒、流、死,在脸上刺字,标明罪犯

身份;按翻在地,脱去裤子打个皮开肉绽;送入大牢,半饥半饱关

个天昏地暗;流放蛮荒之地,风吹雨打让其挣扎至死;死刑的花样

就多了,典型的有砍头,有五马分尸,有凌迟(千刀万剐)。流刑

比最高等级的死刑好不到哪里去,似乎保住了一条老命,但其实有

时生不如死。比如被流放到西伯利亚,那种寒、那种冷,那种那种

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中的崩盘,那种灵魂无法回到故乡的绝望,一个

暖和的死刑都成了最后的希望。

除了东北,就是海南、西南,反正是蛮荒之地,这些天然大监

狱。当官至此,政治生涯已告结束,个体生命踏入这里,人生大戏

也近尾声。

算是关照了,没有一棍子打死,也算幸运,流放的方向是四季

如春的云南。

走吧。一个失权失势之人,再磨蹭下去恐怕小命难保。果然,

几个父亲当国之时裁撤的锦衣卫冗员,有怀恨在心者趁机埋伏在途

中,伺机加害杨慎。幸好有所准备,躲过一劫。

失去了朝堂上的前鞠后躬。一路丢盔弃甲,前仰后合,狼狈不

堪、疲惫不堪。造型相近,形态心态却不一样。一路跌跌撞撞自北

向南奔逃而来,到得云南保山,几乎是奄奄一息。“大礼仪”事件

让这个曾经光环护身的大仙跌落凡间,一时失去了方向。何必呢,

仅仅为了个虚名。

怎么定位自己呢?那么,还是先把自己打扮成个诗人吧。一路

第117页

第 106 页 共 463 页

奔逃,到达江陵岔路口,身上就剩几页皱巴巴的诗稿,与妻子分手

在即,就给妻子黄娥写首小词吧:楚塞巴山横渡口,行人莫上江楼。

征骖去棹两悠悠,相看临远水,独自上孤舟。

他是一个全才,独步明代文坛,天文地理,音乐戏剧,论古考

证,著作达百余种,留诗 2300 多首,覆盖云南万水千山。后人辑为

《升庵集》,这首小词也在其中。

他没料到的是,历史就是历史,应该发生的没有发生,不应该

发生的却发生了。他没有东山再起。

终世宗一世,六次大赦,独独杨慎不得还;按明律,年满六十

岁可以赎身返家,但无人敢受理;杨慎年近七旬,曾返泸州,却被

急于表功的云南巡抚派人押解回永昌。嘉靖三十八年(1559 年),杨

慎在戍所逝世,享年七十二岁。六旬老妪黄娥自蜀中千里徒步奔来,

在“上高瘴疠多,鸿雁少经过”的云南戍所,扶灵柩掩面,遥想当

年鲜衣怒马、才子佳人,经江陵一别,从此天各一方,如今阴阳相

隔,生死两茫茫,何处话凄凉。经十年,黄娥 71 岁,独自离开人世。

他们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随先后闭上的眼帘收藏在了 30 多年的书信、

诗词间,轻轻的被历史合上,静待后人再次翻开。

时光来到了公元 1994 年秋天的某个下午,我从工作的矿山回家

途经县城。顿时被一个场面震住了,整个县城大大小小的商店的电

视机整齐划一的都在播放同一个画面《三国演义》,人喊马叫、刀

枪剑戟、锣鼓喧天,过节一般,好不热闹。我踱进文庙街(原菜街)

的一个小馆子,要了一碗米线,跟着众人仰头观看,不一会传来杨

洪基那穿透时空的嗓音,画面、声音、歌词让我久久不能下筷,太

震撼了。说实话,我虽是大学毕业,但一直在生存线上挣扎的缘故,

第118页

第 107 页 共 463 页

在此之前我并没有看过什么四大名著,对三国演义知之甚少。今日

一见,确实出神入化、气势磅礴。我好像记得旁座的一位中年人指

着菜街对面一箭之遥的文庙故作神秘的说:写这首歌的人就在里面。

我当时一愣,却也没在意,我知道,有些一知半解的髳州人就是喜

欢装佯十气,胡编乱造。我再粗陋,也知道《三国演义》的作者是

罗贯中这尊大神。

当晚,我放弃了回家,因为老家没有电视。我投宿一位好友处,

两人挤一单人床,住了三天,白天他去上班,我在屋里看《三国演

义》,爽快至极。主题歌响起一次就心潮澎湃一次。多年后都还常

常回忆起这种爽味。

毕竟太响亮了、太出名了,所以后来还是知道了:在《三国演

义》中,开篇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就出自杨慎的手笔,而

不是罗贯中之作,是后人的嫁接,词文交合,词凝文神,文助词韵,

天衣无缝。若没有《三国演义》这个大舞台,这首小词恐怕还在它

的故乡《升庵集》里,尘封依然。

我深深的为 28 年前的那个秋天的下午自责,由于我的偏见固执,

让我迟迟没有踏进这座身居小城闹市又偏安一隅的文庙,来拜会小

城的一缕仙踪。

嘉靖二十六年(公元 1547 年),杨慎在流放保山、谪居云南期间,

应云南按察司提学副使胡仰斋委托,为牟定政府办学写下了《定远

县儒学碑记》一文,刻在牟定盛产的红砂石上,立于文庙。自此,

牟定有了官办学校,皇家教化延续百年。蛮荒之地踏入大儒仙踪,

沾光百年。

碑质产于髳州,碑文出自大儒,穿越 500 年的漫漶,懊懊的杵

第119页

第 108 页 共 463 页

于眼前,孑然一个杨慎模样。小城太小、太无名,卑微到足以把大

儒的这一点点仙踪掩埋;碑文太长,近 600 字,长到让当朝状元大

费周章。碑文内容没有多少可述的价值,也没有一点状元的模样。

只有一点点感伤,这个与嘉靖皇帝叫板了一生、被嘉靖像排泄物排

放在这里的人,字里行间却一直想回到皇帝身边。

石头,一文不值,碑,价值连城。这里储存了 500 年的时光。

回吧。夕阳又在天边,那首小词自天际间滚滚而响,又轻飘飘

的消散。髳阳中学的莘莘学子又在熙熙攘攘,却没有人往文庙里观

望,是熟视无睹,还是像我们无知的当年?也许,他们也会在碑前

指指点点,解读逝者如斯、人生如禅。

◎《人这一辈子》

人从呱呱坠地到停止呼吸,中间夹了的是时间,把时间拿掉,

人就无所谓出生、无所谓死亡。人永远只能站在同一个时间点上,

在此时是生,在彼时是死,此时轰轰烈烈、彼时蔫头耷脑。人生就

是用燃烧的方式消费时间的过程。燃烧发光、照亮留痕,时间耗尽

成岁月,肉体燃尽为人生。时间无痕,是燃烧使人这个蛋白质意义

上的生命体产生了实质性的意义。两个肉眼看不见的蛋白质细胞粘

连在一起,燃烧一触即发,产生了“人”这个神奇的运动,人的本

质是一种运动,运动本质是一种燃烧,顺着时光隧道向前奔突,无

法停下,一路必须拽住时间这列快车,停下就是死亡、停下就是消

失。当取得游泳大赛冠军的雄性细胞站在卵细胞这个领奖台上,气

喘吁吁的什么都没反应过来,不知是喜是悲之际,自己瞬间裂变为

第120页

第 109 页 共 463 页

胎,数以亿计的细胞大军猝不及防中已占领了它的全部,一切都容

不得迟疑。开弓没有回头箭,整个过程就是:点燃——燃烧——戛

然而止。一段抛物线式的纠缠之后,时间走了,生命没有了,一切

烟消云散,留下外套一样的那点蛋白质也就悄无声息的回归寂静。

对于时间,似乎什么都没有发生,头也不回,依旧继续它的行程,

而它穿越的不仅仅只有蛋白质,地球在它的眼里也就是一颗微不足

道的小颗粒,这颗小颗粒也会越来越慢,衰减到被时间像外套一样

抛弃,永远消失在浩瀚的宇宙间。

人这一辈子其实就是一次群体登山、一趟双人旅行、一场个体

比赛。

人这一辈子就是一次不知路径的群体登山。密密匝匝的人群如

潮水般涌向山顶,大部分人慌不择路,他们相互踩踏、相互倾轧,

尚未到达山脚便已倒下;山脚也拥堵着密密匝匝的人,他们上蹿下

跳,为争夺一席之地竭尽能事,为谋求生存费尽心力,未及山腰,

大部分人也纷纷倒下;撕扯着攀至山腰的是人中翘楚,他们似乎靠

了比死于山脚那些人强一点的体魄高攀了一个台阶,事实上区别的

是对路的认知能力;厉尽千难万险登至山顶,野旷天低、极目楚天,

猛然发现自己所要的东西不全在山顶,而在于正迅速退去的历程中,

一种强烈的虚幻和失落顿时笼罩过来,黄昏的天空昭示着路已到尽

头。为避免更大的伤感,你可做的事是回望山下,人群依旧趋之若

鹜、蝼蚁般向这里涌来,越来越少,越来越少,高处不胜寒。你突

然发现:行不远、爬不高的原因与能力无关,是许多人把不是路的

地方当成了路,其实成功的路并不拥堵,因为识路并坚持的人不多。

路有曲有折,只要遵道而行,往往曲径通幽;径有长有短,九九八

第121页

第 110 页 共 463 页

十一难,常常柳暗花明。你看到许多人把路走错走弯走偏走邪、走

上了不归路,你着急、你跺脚大喊,一切无济于事。你看到,人生

如戏,路径和角色早已设定。每个人都知道自己从哪里出发,却无

法预知梦断何处、魂归何方。路通、路直、路弯,路在哪里交汇、

在哪里岔开,甚至灾难何时降临、机遇何地出现,于你来说一目了

然,于蝼蚁般奔突的人来说却神秘莫测、迷雾茫然,那种决策的痛

苦和折腾的艰辛似乎充满着偶然。有的人貌似有很多选择但却步不

前,因为慵懒;有的人明明没路了却还在往前,因为习惯;有的人

不愿舍弃、自困如蝜蝂,攀爬到高处又跌回深渊,因为贪婪;有的

开局就已绊倒,输在了起跑线,有的陶醉在美景里昏睡,醒来为时

已晚;有的误入歧途过早的陨落在天地间,有的不知何故一辈子就

在原地打转;有的潜于人海并不显眼但逐渐崭露头角被人拱上了山

巅,有的万事俱备志得意满却忽然被漫过的人群卷入尘烟。有自轻

如鸿毛、充当“蛀米虫”的,也有负重前行、甘当“孺子牛”者;

有不择手段踩踏别人上位的,也有愿为人梯助人为乐者;有时运不

济、无论在前在后都避不开灾难的,也有恰到好处不管走得快走的

慢都能碰上好事者;有筚路蓝缕、披荆斩棘、路在脚下的,也有一

筹莫展、瞻前顾后、山穷水尽者;有放浪形骸、疯疯癫癫、张脚舞

手的,也有正襟危坐、一脸萧杀、威严肃穆者……你再一次仰天长

叹,在座座群山迅疾退去之中,人群微缩成千山万壑中可有可无的

图斑,天地混沌,残阳如血,一切依然。在类似宏大与渺小、恒远

与瞬间、高尚与卑微等一些模糊而清晰的意念中,你悠然把自己缩

为天地间的一个小点,似窒息,似释然。

人这一辈子就是一趟停不下来的双人旅行。庄子说:“人生天

第122页

第 111 页 共 463 页

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记得网上有一段话,大意是:

人生就像乘坐一辆公交车,有的人行程长,有的人行程短;有的人

很从容,可以欣赏窗外的景色;有的人很幸运,一上车就能落座;

有的人不走运,即使全车的人都坐下,他还站着;有时别处的座位

不断空出来,唯独身边的这个毫无动静;而当你下定决心走向别处,

刚才那个座位的人却正好离开。

同一时间里,离你最近的心只可能有一颗:母与你,父与你;

师与你,友与你;古与你,今与你;横与你,竖与你;天与你,地

与你;子(女)与你,妻(夫)与你。心不在一起,同一趟车里的

其他人,其实都与你无关。换乘如换朋友圈、下车如退群,你下车

或某人下车只是参照系不一样,谁都希望同乘人员陪伴长远一点。

如有条件,建议撕掉那些矜持和冷漠,多为同车人点点赞,珍惜一

下即将僵化或消失的头像。余秋雨在《山河之书》写过这样一个场

面:两只蚂蚁在大地上相遇了,由于矜持互相没理。爬过很久都后

悔了,毕竟是同类啊,怎么没有拥抱一下?余光中也写过这样的句

子:下次你经过,人间已无我。

由于生命的缘故,你不得不极其渴望的接近每颗心,又迫不及

待的逃离每颗心,与不同的每颗心碰撞、扭摔、厮打,你渴望有一

颗心陪你乘坐最长。最后你发现,与你搞得最累最欢最甜最苦的是

那个被称之为“婚姻”里的那颗心,它陪你观景最多、看风最透、

淋雨最凉。天乾地坤,父母儿孙,分分连连,一切皆由这个关系展

开,没有两个细胞的黏连,其他对于生命都是扯淡;没有心心相连,

旅行便黯然无光。

旅行需要坚强,有时需要面具,戴上坚强面对社会,摘下温柔

第123页

第 112 页 共 463 页

面对家人;旅行是消耗的,除了金钱和物质,最大的消耗是不开心;

旅行是创造的,从赤条条一无所有来到世间,到繁华尽享,创造奇

迹留于人间;旅行是迷乱的,从纸醉金迷到熙熙攘攘,稍不注意就

会滑倒在哪个坑里;旅行是收获的,收获风收获雨,收获天收获地,

收获花开花落,收获春夏秋冬里另一颗心的挂牵。

旅行渴望陪伴,很多旅程仅是一段,很多过客仅是暂时的陪伴。

伴侣在本源上是伴旅,伴侣强调的是俩口人相互陪伴,人是固定的,

是进化了的伴旅;伴旅在旅不在人,与谁不重要,伴侣在人不在旅,

换人便无行。伴侣在心也在行,心近了,不须语言便可彩霞漫天;

意曲了,哪怕累牍成篇仍是阴雨绵绵。从开初的曼妙无比到中期的

风风雨雨再到后期的猥琐衰减,最后都得有一双皱巴巴、抖索索的

手,为你关上不愿闭下的双眼,切断与世界的一切关联。人生其实

没什么值得炫耀的,最可比的,就是有一个从肉体相伴到灵魂相随

的人,与你出色的完成这一趟悲欣交集的旅行。

人这一辈子就是一场定向穿越黑洞的个体比赛。宫崎骏的《千

与千寻》里面有这样一句话:“人生就是一列开往坟墓的列车,路

途上会有很多站,很难有人可以自始至终陪着走完。当陪你的人要

下车时,即使不舍也该心存感激,然后挥手道别。”事实上,人生

就是一场定向穿越黑洞的比赛:呱呱坠地,天地万丈光芒,是别人

照亮你的人生,你在吮吸别人,自己无需发光,你在无知无畏中享

受着自己,你不知道个体比赛已经开始,你不知道光芒会渐渐散去;

你第一次感受到黑暗,或许是爷爷奶奶的逝去,你觉得天空比以前

暗了些,你不知道黑洞正向你走来;你无力选择,一切都已设定,

你只能跟着大伙前行,前面的人越来越少,天空越来越暗,你不得

第124页

第 113 页 共 463 页

不点亮自己,照着自己前行,顺便昭示后人;真正的漆黑是父母的

逝去、亲友的消失,你前头的人都如灯盏一一熄灭,你不得不燃烧

起自己;黑洞越来越漆黑,你的光越来越暗弱,你最后也是最巅峰

的价值就是让后面的越来越稀疏跟来的人多瞥一眼燃尽之前的你。

这场个体比赛中,无人帮你也无人能帮得上你,因为一切似乎

早已设定,无人可以替代你呼吸。你生于哪年,卒于何时,无从改

变,无法蹉跎。在这个大规则中,比赛的价值在于,你选择的是吮

吸还是吐汁、发光还是借光、燃烧还是熄灭。因为这个价值于个体

很重要、于群体很重要、于社会很重要、于人类很重要、于星球很

重要,它不仅仅是过程。当那一点点星光划破夜空、挂上天际,即

昭示着这个星球你已来过,你应该做的就只有燃烧、发光。你看历

史长河中的那些先贤圣人亮光从未消失过,还有那些千千万万、星

星点点的数不尽的无名亮光,只要你静下心来,依然能听到他们振

聋发聩的思想和窥见他们鲜活可爱的模样,历史会记载、天际会留

影。我们无法控制生死,但却可以掌握选择,尽力拼搏,用发光甚

至燃烧的方式去争取,你一定会赢得火焰,说不定一不小心你就成

了挂在天际的那点亮光。既然长度已然注定,那宽度就可无限拓展。

反正你不燃烧,也要被裹挟着一路走完。人生最恐怖的是,肉体已

走到生命的尽头,灵魂才行至黑洞的中央,漆黑漫漫,后无来路,

前无亮光,明知黑洞已无出口,渺小的灵魂在惊恐窒息中痛苦而亡。

不如,趁着时值当下,阳光明媚、花团锦簇,好好享受云淡风

轻、山河无恙;就着皓月当空,星光灿烂、亲友陪伴,尽情挥洒天

伦之乐、幸福吉祥。最要紧的是,要捧上正直善良、浩然正气、真

理阳光,奋力挤压卑劣黑暗、龌龊肮脏。或许每个人都有一种开发

第125页

第 114 页 共 463 页

不尽的能量,可以在功名利禄烟消云散之后,由于一生的修炼,升

华成难以磨灭的思想,在肉体油尽灯枯之际,让弥留的灵魂升腾起

通透的霞光,照亮黑暗中肉身的安详。

◎《至高修行:守护寂寞,我心光明》

人生就是一次在是非荣辱、成败得失、生老病死、喧嚣孤独、

冷暖无常组成的风浪中搏击式的游泳,有雾锁苍茫,有春光灿烂,

意外和明天既在意料之中,也在意料之外。一切智慧都因寂寞孤独

生成,一切辉煌都由痛苦磨难铸就,每个人的航线都由各自的内心

设定,真正的恐怖和痛苦是内心黑暗。因由心生,果由因定,一切

美好,无非是心境敞亮。自然的枷锁并非要锁住人的灵魂,而是要

把七情六欲合理安放,人的至高修行:守护寂寞,我心光明。

人生是一个名利场,要看清

2003 年 4 月 1 日,亚洲演艺界顶级巨星张国荣在香港东方文华

酒店二十四楼健身中心纵身跳下,结束了辉煌而悲剧的一生,终年

46 岁。这突如其来的消息震撼整个华人社会。

1988 年的某一天,一位 75 岁的老人刚种完田,被一位穿着体面

的人叫住。老人并不完全相信他,可还是被那人带上了飞机,走之

前连衣服都没换。到了北京,这位老人摇身一变,成为了上将。

这个老人何许人也?他就是戎马一生、战功赫赫、四起三落,

两次被任命为上将的“六星上将”洪学智!

第126页

第 115 页 共 463 页

文革开始后,已是上将、正值盛年的洪学智这位战功彪炳的英

雄被人拉下职位,甚至还曾遭遇关押与批斗,一路下放到农场劳改。

那双指挥千军万马的手,重操农活,轻车熟路,完全把自己当成一

个老农,养猪种菜、做豆腐、扛麻袋,样样拿手。农场无人知道他

的身份,只知道他叫“老洪头”,面对刁难,他泰然;面对困难,

他坦然;面对名利,他淡然。守护寂寞 22 年后,耄耋老人重回人生

巅峰。复出后的洪学智一直勤奋工作,为新中国的国防建设作出了

杰出贡献。2006 年 11 月 20 日在北京病逝,享年 93 岁。

50 岁上下,同处人生巅峰的两个人类精英,名利场成了分水岭,

面对面相向而行,一个触底,一个涅槃。

寒山大师有诗云:

人生在尘蒙,恰似盆中虫;

终日行绕绕,不离其盆中;

神仙不易得,烦恼计无穷;

时光如流水,须臾成老翁。

人生在世,名利二字,名利苦,名利累,名利当作枕头睡。名

利虽苦虽累,人们却趋之若鹜,毕生追求不怠。你弱,别人欺负你,

你强,别人排挤你;你穷,别人看不起你,你富,别人嫉妒你;你

职位低,别人打压你,你职位高,别人憎恨你;你善被人欺,你恶

遭人疾。这就是人性,这就是人生常态。每个人都在名利场里沉浮、

挣扎。张国荣以自杀的方式跳出名缰利索编织的盆外,离开了名利

场,不再“行绕绕”。悲剧的注成,只因尘蒙遮眼,看不清出口。

在巅峰跌落谷底之时,重若泰山的名利却被洪学智顺手轻轻一拈,

鸿毛似的抛入脑后,于己毫发无伤。

第127页

第 116 页 共 463 页

名利是个“盆”,得之是我幸,失之是我命,若不幸陷入其中,

眼睛向下,定是漆黑无望,不妨抬望眼,把名利看清,天空依旧云

淡风轻,山河无恙。

人生是一场西游记,要看透

看西游记,有一个天大的疑问,那就是孙悟空为什么不驮着唐

僧一个筋斗到达西天直接将经书拿回,何必那样折腾?

不禁让人想起一个对对联的小故事:古时候有一个爱卖弄文采

的先生,看见天空飘雪,摇头晃脑吟到:天上下雪不下雨,雪到地

上变成雨。下雪变雨多麻烦,为何老天不下雨?

路旁一老农听后怼到:先生吃饭不吃屎,饭到肚里变成屎。吃

饭变屎多麻烦,为何先生不吃屎?

直接的教训是:人生就是一种安排,九九八十一难早已设定。

看透的结论是: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若是笔直

的,前途必是黑暗的。

人生就是西游记,人生永远是西游记。日出日落写就春秋,酸

甜苦辣构成享受。没有过程的结果是无意义的,没有过程的结果是

不可能存在的。没有麻烦,西游记就只能是一个筋斗,曼妙的雪飞

就只能是一滴水,美食的享受就只能是一堆排泄物。

卢梭说:生活中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看透生活的本质

后依然热爱生活。

既然生活的本质就是曲折的过程,那么一切来临时,我们就应

该坦然面对、欣然接受,不必大惊小怪、反应激烈。当炊烟起时,

我们依然还有童年,记忆深处妈妈的呼唤还在回响;当风雨来临,

第128页

第 117 页 共 463 页

我们仍在奔闯,前方晴朗的天空仍在召唤;当暗夜降临,我们不忘

期盼,胸中的光明依旧把黑夜照亮。即使是病痛、生死,也会是另

一种安排。

1978 年 6 月,名冠全球的日本音乐指挥家小泽征尔在北京听到

《二泉映月》,瞬间掩面而泣、立即跪了下来说“这种音乐应该跪

着听”。《二泉映月》的作者华彦钧,也称瞎子阿炳,一个已逝去

28 年、影影绰绰的卑微生命再次浮出水面,以大师身份来到世人面

前。

阿炳的一生是悲喜交集的一生。8 岁跟随父亲在江苏无锡三清殿

道观雷尊殿学习道教音乐,12 岁即能熟练演奏各种弦乐器,成为当

地乐坛高手,人称“小天师”,22 岁接管父亲的雷尊殿,成为当家

道士。经济雄厚、才貌双全、如鱼得水的华彦钧没有向着意料中的

走向走,而是把人生的美好挥霍殆尽,演绎成凄惨的景象。一番吃

喝嫖赌抽之后,他丧失了领导权,被逐出了雷尊殿,没有了经济来

源,嫖娼染上的梅毒侵染了他眼睛,他摇身变成了流落街头,靠走

街串巷卖艺为生的“瞎子阿炳”。情景如后人谱写的《二泉吟》,

歌词如下:

风悠悠,云悠悠,凄苦的岁月在琴弦上流;

恨悠悠,怨悠悠,满怀的不平在小路上走。

啊,无锡的雨,是你肩头一缕缕难解的愁!

满怀的不平在小路上走,

恵山的泉水,是你手中一曲愤和忧;

梦悠悠,魂悠悠,失明的双眼把暗夜看透;

情悠悠,爱悠悠,无语的泪花把光明寻求;

第129页

第 118 页 共 463 页

啊,太湖的水,是你人生一杯壮行的酒,

无语的泪花把光明寻求;

二泉的月是你命中一曲不沉的舟,

风悠悠云悠悠。

1950 年 12 月 4 日,解放后的无锡已一片光明,阿炳却因旧社会

留给他的烙印被抛弃在阳光之外,他走到了人生的尽头。衣食无着、

病痛交加的他,翻出多时不用的二胡打算再次上街卖唱,发现琴皮

已被耗子咬破,他认为是天意,遂上吊自杀身亡,享年 57 岁。有幸

的是,几个月之前,时任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所长的杨荫

浏和琵琶名家曹安和,因机缘巧合的原因,用当时国内仅有的一台

钢丝录音机为他抢救性的录制了他亲自演奏的《二泉映月》《听松》

《寒春风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6 首二胡曲,为世

人留下了 1978 年那个夏天小泽征尔为之下跪的天籁之音。

唏嘘之下,清晰的还是角色的转换:“小天师”的辉煌,注定

华彦钧要演变成瞎子阿炳的凄惨,凄苦的岁月与天赋的碰撞,也必

然压榨出《二泉映月》的辉煌,光亮永远挂在了天地之间。这种不

可思议的安排,实在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却又千年难以遇见。当

《二泉映月》在世界顶级音乐天堂——维也纳金色大厅一次次奏响,

80 多年前,无锡黄昏的街头,谁能料到,那个破衣烂衫、卖艺乞讨

的瞎子,竟然被后人敬仰,那把讨饭用的二胡,竟然成为顶级的世

界民族乐器,那首呜呜咽咽、萦绕旧日小巷的无名小曲,竟然成为

与贝多芬《生命交响曲》齐名的世界名曲。原来,一切苦难的准备,

都是为着身后的辉煌!

第130页

第 119 页 共 463 页

人生是一次燃烧,要珍惜

人生就像一炷香,燃与不燃,时间一到,都要废弃,唯有燃烧

才能发光发热。燃烧看似短暂,实则短中有长。人的价值区别就在

于看是精神的主动成熟还是肉体的被动衰老。

2018 年 12 月 18 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路遥改革先锋称号,

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鼓舞亿万农村青年投身改革开放的优秀

作家。2019 年 9 月 23 日,《平凡的世界》入选“新中国 70 年 70 部

长篇小说典藏”。2019 年 9 月 25 日,路遥被评选为“最美奋斗者”。

此时,离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获得茅盾文学奖已过去

28 年,那个 42 岁因积劳成疾而英年早逝的伟大青年作家路遥已长眠

地下 27 年。

路遥穷,一辈子穷得叮当响。

7 岁时因为家里困难被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别的小朋友都

会在裤兜里揣上两个硬币,走起路来叮叮当当,路遥没有硬币,他

只好找了两个螺丝钉放裤兜里,维护着自己小小的自尊心。

1991 年,北京打来电话,路遥写的《平凡的世界》斩获了第三

届茅盾文学奖。这是路遥为数不多的高光时刻,这是路遥成为一名

作家以来,最为荣耀的一天。去北京领奖的路费,却是弟弟王天乐

四处筹措才借到的 5000 元。

1992 年,生命尽头的路遥找到时任《延河》副主编子心借了 5000

块,又找《喜剧世界》主编金铮借了 5000 块。他要为家人干一件正

经的大事:为女儿装修房子。路遥发着高烧,忍着病痛的折磨,亲

自监工赶进度。然而他不曾想到,这欠下的 1 万块钱,成了他给女

儿留下的唯一“遗产”,除此之外,再无分文。

第131页

第 120 页 共 463 页

路遥苦,苦极了短暂的一生。

自上世纪 70 年代文学点燃了路遥的人生,他就把自己交给了写

作,在一个小县城的招待所里挑灯夜战《人生》时,因辗转腾挪、

行为怪异被人当成了精神病。面对平凡而伟大的时代,他极端的敏

锐让他极端的感到时间的紧迫,吮吸不完的知识,喷吐不尽的感想,

他把一切注入笔端,他不得不让每一分每一秒都燃烧起来。没日没

夜的熬夜、抽烟、爬格子,除了贫穷、孤独,还收获了妻子的背叛

和疾病的折磨。由于长期的身体透支,路遥用尽最后一口气写完《平

凡的世界》,掷笔窗外,因肝硬化腹水住进了医院,1992 年 8 月,

在妻子林达的坚持下,路遥在离婚协议书上签了字。1992 年 11 月

17 日清晨,路遥走了,永远离开了这个平凡的世界。他在临终前对

前来看望他的朋友贾平凹说“不要学我,要爱惜身体”。

路遥的肉身燃尽了,他的另一种生命却得到了无限延长。他在

喧嚣中失去的,却在孤独中成倍找回,在寂寞中异彩卓绝。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燃尽生命谱写的经典,每一个字都饱含

了真诚与热血。作为农民的儿子,路遥挚爱生养自己的那片赤贫大

地,他以博大的胸襟和无尽的悲悯之心,为这个时代中身处逆境的

年轻人,点亮了心中奋斗的燎原之火,指引着梦想的星辰大海。

读《人生》,就是在读自己,看《平凡的世界》,就像完成了

一次人生的救赎。这是洞悉人性和时代的经典之作!

人生是一趟光明行,要修行

鲁迅先生被人称为民族的脊梁。他的一生都在呐喊,他发现了

“铁屋子原理”,在《<呐喊>自序》中,他也曾经冷静地写道:假

第132页

第 121 页 共 463 页

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

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

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

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然而几个人既然

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先生逝世 13 年后的 1949

年,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攻破了“铁屋子”,全国人民得到了解放。

先生还“发明”了精神胜利法——阿 Q 精神。精神胜利法可以

算是一种“理论武装”,只不过因阿 Q 卑微的灵魂而抹上了贬义的

色彩。鲁迅生逢黑暗,随整个民族痛苦挣扎,但他心中光明,他彷

徨、他呐喊,带给人们光亮。奋力横扫如椽笔,写出胸中块垒时,

终究唤醒了“几个人”,由“几个人”又唤醒了千千万万的人,光

明最终到来。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王阳明,陆王心

学之集大成者。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

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

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

他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学

术成就冠绝有明一代。王阳明是心学的创建人,他的理论在日本被

实践,带来了明治维新,开创了近代日本强心强人致强国的局面。

不幸的是,明朝备受热评的心学理论,近代人却因种种原因错误的

将它判为唯心主义。

不妨撷采他的一些语录,稍稍窥探这位先贤立功、立德、立言

“三不朽”的一生:

立什么志就是什么样人。在王阳明很幼小的时候他爷爷对他说

第133页

第 122 页 共 463 页

“小王云,你将来是一个名满天下的大圣贤”。就为这一句,王阳

明曲折了一生、辉煌了一生、传奇了一生,经历九死一生,终成圣

贤。年轻时候的王阳明一心只想成为圣贤,曾对竹静坐,格竹一周,

不吃不喝、风雨无阻,低血糖晕倒致大病一场;曾自费披挂出塞,

独闯北疆异域;曾孤身深入敌阵,被追击掉入深渊神奇被救;曾遍

访名山大川、街头小巷、偏僻旮旯,寻找道士神仙。结果徒劳无功。

他转向从政当官,一番拼搏之后,官当到了朝廷里,却不知是说错

了那句话,乒乒乓乓被按在文武百官面前脱去裤子打屁股,伤害性

不大,侮辱性极强。斯文扫地的王阳明拍拍灰尘自嘲说“荣辱不在

人,人自迷耳”,又说“人非要经历一番不同平时的劫难才能脱胎

换骨,成为真正能解决问题的人。”“为了自己相信的正义要勇敢

去拼,不要做缩头乌龟,否则就是活千年,不过是千年的禽兽”。

空想而不实践,就是一场空。王阳明被贬之后,觉得在朝廷里

玩嘴皮子搞形式主义难成圣贤,遂弃文从武,领兵打仗,认为只在

心上做,终是无用。这一想法使他成为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他的用

兵之道讲究虚虚实实,对将领则要求不动如山,他说:“哪里有什

么技巧,只是努力做学问,养得此心不动。如果非要说有技巧,那

此心不动就是唯一的技巧”“敌人只要心中生疑,这仗就赢了”。

他多次平叛,用几千人打败几十万人,只身深入匪窝擒贼,屡建奇

功。他在无兵无权的情况下,造出几十万大军的疑阵,让造反的宁

王不攻自破,出神入化的平定了宸濠之乱。他说:“破山中贼易,

破心中贼难”。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贼,破不了它,你将一事

无成。

王阳明的心学就是“格物致知”、“知行合一”致良知之学。

第134页

第 123 页 共 463 页

世上没有哪一句话可以让人醍醐灌顶,所谓的茅塞顿开无非是一番

深刻的经历之后的相同感悟。所谓良知,就是与生俱来的道德意识,

你的意念所到之处,正确的就知道正确,错误的就知道错误。也没

有真正的先知先觉,知而行,行而知,在循环往复中时刻保持内心

的光明,然后按照良知的指引前进,则前路也必定光明。对于成功,

他说“只要时刻拂拭自己的内心,让良知不要被人欲遮蔽,就都能

成功”;对于利,他说“只要做到用良知去发家致富,那就符合天

理,谁说君子不能谈利?”对于官场,他说“仕途如一张网,进入

后就会被沾上不得转身,所以千万不要沉浸在里面,要懂得站在网

上看。但也不是不作为,看明白,然后进入网中去做,做完就赶紧

撤出来,这样才能不被仕途牵引,不被功名利禄所累。”

愿这些金章银句照亮我们的心,修炼我们的行,愿我们此生光

明。

有人说,要立功,就难以立德,因为立德就限制了手段;要立

言,就难以立功、立德,因为务实与务虚难以相顾两端。所以,泱

泱中华、文明五千年中,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圣贤被公认的

只有“两个半”:两个,即,孔子、王阳明,半个,即曾国藩。可

见“三不朽”之难。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

损不足而益有余。意思是说,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

的,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

人。也可以说,天干的事是平衡均给,人干的事是马太效应。可见,

致良知,不仅仅是一种愿望、一种提倡,而是人一生不得不寻找的

“通途”,只可惜很少有人愿走、知走。圣人与凡夫俗子之间的区

别仅仅在这一点上,并非财富、地位和权势。

第135页

第 124 页 共 463 页

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致虚致无,眼观太极、心鹜八荒;不是所有

的人都能知行知止,顺应自然。不是所有的人一生都位高权重、风

风光光,也不是所有的人一生只能畏畏缩缩、凄凄惨惨。人人都是

圣贤、人人都是凡夫俗子,只要守护寂寞,看清事物的本源,修行

自己,致良知,内心必光明,道路必光明,人生就不会太平凡。

罗苑丹散文 4 篇

◎《腊湾散记》

寨子山装不下苍茫

有人去了远方

玛咕舞跳到天荒

三胡低缓在云彩上

梅葛调在唱

古石桥的斑斓

......

背靠葱茏巍峨的寨子山,脚下紫甸河踏浪东流,腊湾村寨像绿

野中的一缕仙踪,拽住奔流的云朵,挂在山腰。

牟定县城西北 31 公里的腊湾,位于南华、姚安、牟定三轴交界

中心点,是明清运盐通往祥云、下关、昭通的一个古道驿站,也是

第136页

第 125 页 共 463 页

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因地势偏高,天气寒冷如腊月而得名。

村前古石桥圆拱高耸,色调深沉。从明清走来的光阴太过厚重,

一队队彝家汉子,牵马、驮盐,踏过石桥,去往夷方。而今侧耳,

仿佛仍有马蹄声哒哒。

我曾数次去往腊湾,探访这个古老的彝族村寨,俚颇支系黑彝

聚集地,触摸她的神秘与斑斓。

隐于村口林间的木垛房古朴幽静。推门,门轴摩擦声在寂静的

空中划出一道响亮的痕,烟尘簌簌抖落,房檐被拉断的蛛网上,小

蜘蛛撒腿跑远。我环顾四周,屋里杂乱的堆放着些破旧农具。径直

走到房屋另一侧,双手合力,一扇变形的小窗“咯吱”一声被推远。

阳光和透着凉意的山风呼啦一下扑进来,那段远去的时光簌然点亮。

腊湾的夜似乎来得更早些,天光渐渐暗下来,村里的姑娘们便

纷纷走出家门,走向村口,走向村口的木垛房。

木垛房里,姑娘们坐在各自床上,绣花、唱梅葛、唠家常。欢

笑声中,小秀不时把视线从绣片挪开,看往门外那条小路。小路尽

头再往更深的山里走,是另一个村寨,那个叫天福的小伙,不知会

不会来!

似乎有人看穿了她的心思,一把将她手里的绣片夺了去。看什

么呢!路上有花吗?没有呀!姑娘们嘻嘻哈哈闹成一团。不过一晃

眼的工夫,天福就笑嘻嘻地出现在门口了。

姑娘们笑得更欢了,自从前段时间跳脚场上认识了小秀,天福

几乎天天晚上往这里跑,这日却是连续三天没来了。小秀咯咯咯笑

着,转身从床头拿出一支烟。天福伸手去接,烟却在眼皮底下划了

个半圆,消失了,接到一句梅葛。

第137页

第 126 页 共 463 页

自古有传统,烟种要在鼠日撒,烟苗才像鼠耳朵。

天福尴尬地缩回手,唱道:

种烟要在马日种,烟叶才像马耳朵。

有小秀带头,姑娘们随即一哄而上,以梅葛为武器,一副要让

天福输到一塌糊涂,不仅抽不到烟,还要让他灰溜溜逃出“姑娘房”

的架势。

长的烟树哟,七十七丈高。

长的烟叶哟,九十九尺长。

吃烟会有雾,烟雾去了哪?

烟雾飘上天。

天上有什么?

天上有白云;

地上有什么?

地上有虫蛇;

虫蛇去哪里?

虫蛇钻草地。

草地怎么长?

草根手牵手。

树木怎么长?

树儿心连心。

......

姑娘们和天福一问一答,从天唱到地,从地唱到天,唱宇宙万

物,唱生生不息。梅葛包罗万象,大多根据生产生活实际而唱,眼

下天福想抽姑娘的烟,当然得对上传烟梅葛。除了传烟梅葛,腊湾

第138页

第 127 页 共 463 页

还流传着嫁娶梅葛、娃娃梅葛、下葬梅葛等。梅葛调子低缓,有对

话,有倾诉,有劝诫,情深意长。

只要姑娘们歌声不止,天福就得一直对下去。但凡哪句对不上,

想抽姑娘的烟就万万不能。天福唱得口干舌燥,别说抽烟,喉咙都

快冒烟了,却连一口水也没喝上。在姑娘们轮番轰炸下,天福差不

多就要“阵亡”了,小秀实在过意不去收住了歌声,姑娘们这才勉

强作罢。天福终于如愿以偿,喝饱了水,抽到了小秀的烟。

这个夜晚对天福来说差不多算是“性命攸关”了。三天来他可

算受尽了煎熬,自从上一次“串姑娘房”时拿走小秀一块手帕表明

心意,就一直魂不守舍,煎着熬着只到如今。告诉小秀自己的爱慕

之心,天福冒了很大的险,没捅破这层纱,暂时还可相安无事,而

这层纱,从他拿了小秀的手帕那刻起就被捅破了,他等于告诉了小

秀,也告诉了姑娘房里的姑娘,小秀是他的心上人,剩下的,就只

能交给小秀去裁决了。他真怕,怕小秀不喜欢自己,怕再进姑娘房

时看到小秀身边有其他小伙而被赶出来。若是那样,天福就再也无

缘进这间姑娘房了,一想到这些,他就像掉进紫甸河里漂洗了一遍,

全身凉透。

他是实在猜不透姑娘的心呀,所以当他偷拿小秀的信物表明心

意时,真是思前想后,反复了几百遍。想什么都不说,就这样跟在

她身旁;又想着凡事总要试试的,总要破釜沉舟,让天归于天,地

归于地,天福的归于天福。三天来他不敢进姑娘房,他憋着一口气,

三魂六魄都被煎了出来。

这晚,天福虽然唱得口干舌燥,好几次太紧张差点唱岔了气,

但他从进门那一刻起,从看到小秀身边没有其他小伙子那一刻起,

第139页

第 128 页 共 463 页

他总算舒了一口气,高悬着的心心肝肝都归了原位。小秀喜欢自己,

他得知了姑娘的心意。别说是对梅葛,就是上刀山爬油杆都愿意,

特别是他趁乱悄悄塞给小秀的手镯,小秀害羞地放进了衣裳口袋,

他差不多要欢呼雀跃起来,初步考验算是通过了。

天福能在姑娘房过夜了。可别想歪了啊!在姑娘房过夜有很多

规矩呢!虽是同床共枕,但双方都不能脱身上任何衣物包括鞋子,

被子要横盖,露出膝盖以下的脚,脑袋要捂进被子里面。若有任何

违背,小伙将被视为品行低下的人被驱赶出姑娘房,这种恶行还会

被姑娘们编成调子传唱,被整个村寨的人看不起,被周边村寨所有

的姑娘房嫌弃,小伙就很有可能找不到媳妇,一辈子打光棍了。

油灯灭了,姑娘们都睡了,小秀也已睡下。过快的心跳让天福

飘浮起来,小心翼翼地上床躺下。他把整条腿都露在外面,接受姑

娘们监督,头深深捂进被子。终于可以对小秀讲悄悄话了。可是,

听着小秀均匀的呼吸,感受着床那边温热的体温,一只小鹿在体内

横冲直撞起来。一整晚,天福不敢睡熟,也无法清醒,被子捂得他

满头大汗,藏了很久的心里话一句也没有讲出来。

刚朦朦睡去,就被人推了几把。鸡叫了,该起来走了。天福一

个翻身坐起来,揭开被子就往外走。小秀送他走出很远。天黑洞洞

的,月似钩,星子密密麻麻。村里,公鸡一声接一声地打鸣。

还这么早,人们还在睡梦中!天福松了口气。若是出姑娘房时

间迟了,遇到外出劳作的人、特别是老人,那是大不敬,要远远的

就赶紧给别人让路,并且要让在路下侧,要接受过路人的白眼、唾

沫或是辱骂,遇到脾气暴躁的还会被推翻滚到路下,最糟糕的是不

敬老、懒汉的恶名将会远传,没有一个姑娘会喜欢这种小伙子,也

第140页

第 129 页 共 463 页

没有一个姑娘房欢迎这种小伙子,娶媳妇也难了。

调子《小小公鸡叫三声》就来源于腊湾姑娘房。

阿老表,天亮了,

阿老表,亮天了,

小小公鸡叫呀叫三声,

天亮不亮送你回家了。

这就是腊湾的姑娘房,腊湾姑娘自由恋爱的场所,一直以来,

姑娘房披着神秘的面纱,给外人无尽遐想。因为单独为村里姑娘提

供谈情说爱的场所,让村里姑娘们统一聚集在一起住方便小伙子来

谈恋爱,情投意合的姑娘小伙可以当众同床共枕等,姑娘房一度被

误解,被诟病,认为是个不道德的场所。

用现在的观念来看,确实不可思议。山外的姑娘长到十四五岁,

甚至更小的时候,父母就早已提高警惕,腊湾却在离村庄一定距离

的地方为姑娘们单独建房,让姑娘们白天在家干活,晚上集中到姑

娘房住,三五成群同室,方便谈情说爱。

可若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来看呢?在那样的年月里,山外人

家的女儿要恪守三从四德,私自与男子见面也会被认为是伤风败俗,

更有甚者婚姻成了振兴家族命运的工具,制造出一幕幕婚姻悲剧、

人生悲剧。而腊湾姑娘们不用背负那么多负担,幸运的拥有自由选

择的权利,更幸运的是,在选择对象的过程中,姑娘拥有绝对的话

语权,喜欢的,姑娘房就为他敞开,不喜欢的,姑娘房永远不欢迎。

就像腊湾对老人的敬重一样,不管年轻人喜欢的左脚舞多么受欢迎

多么热闹,也得等老人先跳完玛咕舞,年轻人才能上场。

姑娘房里的规矩很多,串姑娘房的小伙,言行稍有不当便会被

第141页

第 130 页 共 463 页

姑娘们驱逐,即便是情投意合在房里过夜的小伙,也不可有半分越

轨,始终清清白白,待到谈婚论嫁时,姑娘就搬回家住,两家按婚

嫁习俗操办婚事。小伙若不守规矩乱来,代价是一辈子娶不到媳妇,

道德的利剑高悬,随时都会砍下来。成婚后的男人更是绝对不能进

姑娘房,否则会遭到道德的谴责,村民的排挤,只能背井离乡。

姑娘房早已人去楼空。几十年前,腊湾就打通了大山阻隔,一

批批腊湾姑娘走进学校,用知识扮靓自己,走出了寨子山。不用像

祖辈一样,永远生活在大山的包围里,十五六岁嫁人,代代与大山

为伴,年年在寒凉的土地上刨食,现在的她们拥有了更多选择的权

利。

而今,村口破烂的木垛房,像腊湾的一道背影,虽无法看其全

貌,却可观其神韵。

紫甸河奔流不息,一些事物在消逝,一些事物依然奔涌。

道路犹如一条棉带,风来,或者不来,都飘展绵延着。乍暖还

寒时,我驱车三十多公里,专程来看一场古老的舞蹈。

农历二月十五日,是腊湾新民民族团结日,腊湾村和新民村相

毗邻,同为彝族,但属牟定和姚安两县辖治,祖上曾因土地林地等

纠纷,两村甚至互不通婚,老死不相往来。为缓解民族矛盾,促进

民族团结,两县在共同分析研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后,把每年农历

二月十五日定为两村民族团结日,轮流组织活动,开展物资交流、

组织节目表演,增进两村友谊。

文艺表演在玛咕彝寨文化广场进行,多年前,借着地震恢复重

建,腊湾村寨在保留老寨子彝族特色的基础上,重建户统一另选址

建成玛咕彝寨,建成玛咕文化广场、玛咕舞传习所。穿过朱红雕花

第142页

第 131 页 共 463 页

大门,玛咕彝寨广场早已人潮如织,就等大戏开场。

一阵锣鼓响,玛咕舞不慌不忙地从远古走来。

一圈子全是老人,齐整的向前一个勾腿、提脚、扭腰、摆胯、

翻身,身姿古朴、雅致、祥和。时间停滞,光阴凝结,我步入那个

久远的年代,一场盛大的仪式拉开帷幕,族长稳坐高台,场面庄重

严肃,舞蹈开始得一丝不苟。黑色蓝色挑花衣裤迎风翻转,羊皮褂

飞旋,典雅似宫廷礼仪,舒缓如鹤过九天。男舞者边跳边拉三胡,

子弦、中弦和老弦交替配合,调子低缓悠远,与舞步胶着共生。

这场盛典是为祭祀、祷告,还是欢庆?漫漫岁月,大浪淘沙,

这反映彝人古老生活的玛咕舞,彝族文化的“活化石”,在千百年

历史交替中,被肢解,被消减,被融化,被重建,终于,以二十四

跺脚的形式,在腊湾这片土地上绵延,生长。

玛咕舞又称老人舞,即古老的彝族左脚舞,是腊湾世居俚颇支

系黑彝的舞蹈。舞者年龄一般在四十岁以上,村寨中有喜庆活动,

须由长者跳完开场舞中的一跺脚——乌扎若,其他活动才能开始。

玛咕舞中有一段为《迁徙调》,讲述人们从四面八方聚拢,扎

根到这里。

村头来,村尾来,

黑井来,白井来,

村头村尾水牛冲来。

大家聚到这里来,

欢欢喜喜跳起来。

调子像紫甸河水,流入进行曲低声部,节奏低缓,反复在 do、

re、mi 间徘徊,偶尔翻上去一个 so 音,已经是河水撞上石头溅起水

第143页

第 132 页 共 463 页

花。古意苍茫,似胸中有丘壑,却舒缓如流,怀揣大义,又低调沉

稳。舞步前翻后转,左移右动,像是面对神灵,鱼贯而入奉献贡品,

祈求护佑;又像模仿农事活动,祭奉土地;或是庆祝人丁兴旺生产

丰收。

蓝天下,云朵下,舞者阔步高昂,刚柔相济,二十四跺脚相连

相生,层出不穷。深圳导演李亚威考察云南楚雄的民间舞蹈时,被

玛咕舞深深感动,拍成了纪录片《腊湾舞者》。

那时老艺人起万富还健在,七十九岁高龄的起万富,带着四十

多个中老年队员组成的玛咕舞民间艺术队,把玛咕彝寨跳得风生水

起。

起万富二十岁就掌握了玛咕舞二十四跺脚的跳法和三胡演奏,

成为玛咕舞的重要传承人。在他的带领和传授下,冷却多年的玛咕

舞再次璀璨绽放。起万富过世后,亲传弟子邵永才成长为省级玛咕

舞传承人,这位最年轻的玛咕舞者,挑起玛咕舞传承的大梁。

我在“三月会”“火把节”上看过玛咕舞表演,那种在热闹喧

嚣中随时随处可以转身的庄严与肃静,让人心往神移,过目不忘。

那样热闹的场合呀,三胡声一响,玛咕舞上场,顷刻庄严神圣如庙

堂之上。

看玛咕舞,总能让人沉静。繁华三千,大道至简。在浮华中能

够随时随处的抽身,是生命最珍贵的本色。

玛咕舞退场后,省级梅葛传承人李福寿老人唱梅葛调,年轻小

伙爬油杆,姑娘房里传歌声,集体欢跳左脚舞等村民自导自演的节

目一一上演。观众越来越多,场面越来越热烈,人潮甚至拥到了大

门之外。

第144页

第 133 页 共 463 页

转身走出大门,又一片热闹喧嚣猝不及防奔来眼底。

沿玛咕彝寨往村外两三百米的村间公路,两侧竖满遮阳蓬,蓬

下挤满小吃水果、衣物被盖、镰刀锄头等,几乎包罗了村民生产生

活的各种物品。小物品密密麻麻,赶村街子的人也密密麻麻。

这百米长街算是彝族文化大观园了。妇女们包着黑包头,身穿

绣花衬衫,外套红红绿绿的绲边马褂,裹着围腰,下面是深色绣花

长裤,绣花鞋。背着竹篮子提着提箩的,背着弦子抱着娃娃的,把

小婴儿背在竹篮子里的,三个五个聚集与熟人侃谈的,摊位上往返

挑挑拣拣的,坐在柴垛上休息抽着旱烟的,都是彝族妇女。

我艰难的挤在人群中,不停地变换姿势变换角度往前走,有缝

隙就赶紧猫腰钻过去或侧身挤过去,太阳晒得头皮滋滋滋地疼,腊

湾收起寒凉的性子,玛咕彝寨热气腾腾,掀起层层热浪,沿着曲曲

拐拐的山路,向山外奔流。

路实在走不通,我索性停下来,欣赏一杆彝族服饰,腊湾彝族

服饰和县内其他两个彝族聚集地的服饰相比,更显古朴大方,穿上

尤显身份尊贵,也难怪,俚颇支系黑彝始终是各支系彝族中的贵族。

“现在在哪里打工呢?”“不去了,年前就回来了。”卖衣服

的摊位旁,两个妇女的对话传了过来。想来也是寸步难行,索性停

下来聊天。“去外面更能赚钱嘛!”“不去了不去了,在家里种红

梨,种冬桃,搞养殖,收入更高,还能和家人在一起,和乡亲们一

起跳玛咕舞,磕家常!”她们咯咯咯地笑着。由于隔得太近,那打

心底里流淌出来的笑声漾进我的心田,搅活了一湖春水。

我想起了玛咕彝寨文化广场四围正在展出的那些摄影作品。下

派腊湾的驻村干部在三年驻村生涯中,深深爱上这片土地,用手中

第145页

第 134 页 共 463 页

的相机深情记录下寨子山下的一草一木,腊湾父老乡亲的点点滴滴。

乡亲们一遍一遍围着广场转圈,把那些照片看了又看。谁承想

呢!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那些平常的生活琐事,竟被外来人视为

文化珍宝,定格在照片之上。“快过来看呀,照片上的人是你!这

是你家的田地你家的牛羊是你的家!”这是我听到的乡亲们最自豪

最动听的话语。

我最喜欢的一张照片。最上面是一枝盛开的梨花,花束以一种

向下弯曲的幅度,围住玛咕彝寨一轮初生的太阳,曙红的光线丝丝

缕缕洒下来,笼罩着一幢幢白房子,寨子旁桃林粉景如云。

在腊湾,总让我想到生命中的那些过往,神圣不可替代。在腊

湾,我也总想到当下,就像此时,风美水美人美,寨子山的云雾美,

挂在山腰的腊湾村寨更美!

◎《弦子铮铮来踏歌》

初见王光金,就被他的笑容俘获。

当时他身穿花褂,胸前背一把巨大的弦子,左右各挎一把小弦

子。褂子花红底蓝,三把弦子花枝振颤,笑得是又憨又明媚!

王光金带着盛装男女走到台前,一溜儿排开。他抱着那把大弦

子站中间,其他汉子抱小弦子在一侧,妇女在另一侧。

抬手一拨,大弦子发出低沉的棕棕声,小弦子紧跟着铮铮铮应

和。调试完毕,像一支整装待发的队伍,等着号令。终于,一队人

马飞驰而来,奔过溪流飞花四溅,乐声滚滚,惊起一林子百灵,男

声忙来附和,粗犷浑厚,情绪热烈高涨。

第146页

第 135 页 共 463 页

“阿老表,端酒喝;阿表妹,端酒喝。阿老表,喜欢不喜欢,

也要喝;阿表妹,喜欢不喜欢,也要喝。喜欢呢,也要喝;不喜欢,

也要喝。管你喜欢不喜欢,也要喝”。

这恰如其分的霸道,像在胸中燃了一把火,怎能不喝上一杯呢!

于是端起酒杯,咕噜一口喝完。哪知这只是个开始。王光金挂着他

暖人的笑,领着一帮彝家兄弟姊妹,一首接一首唱着酒歌。冲着这

份热辣的真诚和敬爱,酒喝了一杯又一杯,终于招架不住。

再见王光金,是在他的彝弦店。采风团进去时,他的队伍已经

集结完毕。依然是一声令下,左脚调就像火苗一样燃烧起来。这回,

唱的是最解愁的情歌了。

“情郎小哥情郎小哥哪个有你好,情郎小哥情郎小哥哪个有你

标;搽上胭脂花粉哪个有你好,心上的小妹人才哪个有你好”。

......真是热情似火啊!这样的调子,才适合这里的高山吧!踩着进

行曲节奏,一鼓作气爬上高山顶,采来最红的山茶花,送给心中的

她。

这就是左脚调,在滇中小城牟定,跳左脚舞唱左脚调,田间地

头劳作唱左脚调,迎来送往唱左脚调......左脚调大多是进行曲节

奏,清脆高亢,能把人的情绪在瞬间调动到极限。唱着唱着,女声

会忽然假嗓窜出“啦里啦”、“罗里罗”的虚词衬腔,这种在原有

基调上突然翻高八度的帮衬,如缥缈的云,浮在歌曲之上,悦耳又

热烈。

若不是时间受限,彝弦店里的调子可以一直弹唱下去。采风团

老师们深深折服其中,要学王光金弹弦子,要穿店里的花衣裳,要

第147页

第 136 页 共 463 页

买彩线飘飘的小荷包。

早就想去看王光金了,总惦记着他的笑,惦记着他的弦子。他

的弦子全是手工制作,有的卖上万元,实在让人好奇!我走进彝弦

店的时候,他店门大开,热辣的太阳从门口涌进去,抢占了半间屋

子;另外半间凉暗得像个阴影,墙角更暗的阴影里,一位老人呆坐

在轮椅上。

王光金坐在矮凳上砍弦品。拿起一节竹子,上下左右翻转一遍,

看准厚度和高度,一侧一刀先砍出个大概,再把两边切口削平,然

后用锉刀细细地锉。拿起来眼前扫描一遍,不恰好处再锉几刀。然

后小心地把弦品卡进琴弦与弦杆之间。抱起弦子试弹几个音,确实

比较完美了,接着砍下一品。一把小弦子共九品,一品比一品矮,

一品比一品薄,他并不划线测量,用手捏一捏,斜着眼睛瞅几瞅,

宽窄厚薄自在心间。没一会儿工夫,九个弦品就依次排列在了弦杆

上。

弦品全部粘合完毕,一抱弦子就完工了。楸木做的八角形共鸣

箱,圆板上“二龙抢宝”图案,龙头上缨花跳跃;随手一弹,铮铮

铮,声音圆润清脆。他满意地抬起头。见我似乎在一旁看了很久,

惊讶地摘下老花镜打量,又戴上老花镜端详。

我认识你的,王师傅。我来过你这里,听过你唱酒歌,当时你

背着三抱弦子,一个大的,两个小的。我双手比画着弦子的大小。

还有,你的笑容,笑得......我因一时找不出恰当的比喻而尬在那

里。

他迷惘片刻,嘿嘿嘿笑起来。就是这样子的笑了。我瞬间释怀,

跟着他笑了起来。你来干嘛!他扭头问我。我来看你做弦子,听你

第148页

第 137 页 共 463 页

讲年轻时赶热闹的故事!做弦子你随时可以来看,赶热闹有什么好

讲的嘛!这位六十多岁的老汉,说到赶热闹竟然还会脸红,我都要

从心底发笑了。

在千里彝山,弦子就是爱情冲锋枪。因其上雕有龙头,有四根

琴弦,也叫龙头四弦琴,是左脚调、左脚舞的重要伴奏乐器。在我

记忆里,村里姑娘小伙长到十六七岁,就会在月圆的晚上相约去高

山顶赶热闹。几村几凹的姑娘小伙相约而来,弹弦子唱调子跳左脚

舞直到月亮落山。小伙子没有弦子就无法去赶热闹,就难娶到媳妇

了!

像王光金这种世代做弦子的人家,弹得一手好弦子,更无需发

愁没弦子弹,赶热闹的经历不知多丰富呢!找个喜欢的姑娘回家和

美的过日子,笑得不明媚都不行。我几乎为他编好故事了。

王光金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回身看了眼墙角那个始终一声不哼

的老人。她是你妈?你可真孝顺呢!把老妈养得那么好。那是我媳

妇!两年前脑梗,半边身体动不了,只能坐着了。我相当尴尬。本

想夸夸他,好让他心情愉快地讲出赶热闹的事,没想到却闹出个大

笑话。

光金,赶热闹的事你不会讲就不要乱讲。虽然一直知道屋里还

坐着个人,但当那虚浮的声音穿过时光隧道踉跄而来,还是吓我一

跳。想来我们的对话传到她哪里,等她终于想明白觉得需要提醒一

下自己男人的时候,已经是很久以后的事了。不讲不讲。王光金回

头答应。好在这时又有老乡进来,气氛才又热闹起来。

天色渐晚,王光金收起手中的活计去做饭,老乡们继续侃着等

酒喝。锅里的肉刚炒出香。轮椅上的媳妇叫他了。光金,你过来一

第149页

第 138 页 共 463 页

下。王光金丢下锅铲走出来。尿湿了,快点快点!你别说话,悄悄

的,悄悄的!她压低声音说着自以为身边人才听得到的话。

我起身出来。眼前不时浮现这位省州民族民间工艺品展演金奖

得主,云南省“十大最具影响力手工艺老年传承人”,“楚雄州十

大彝乡名匠”的笑容,总是笑得那么明媚灿烂,谁曾想,也并非处

处春光占尽。

但又怎么样了!穿上蓝马褂,背起弦子,走出去,便是天蓝云

卷;再来一碗酒嘛,弦子铮铮来踏歌,更是尊享生命美好,山河任

我逍遥。

◎《快乐千年的舞蹈》

相对于牟定坝子彝家儿女共战恶龙的左脚舞起源说,我更倾心

于左脚舞起源于蟠猫古岩河畔。

初春的早晨还冷着,霜冻得油菜花睁不开眼,蚕豆树低头耷脑,

怀抱一树细碎白花。

古岩河在崇山峻岭间静谧流淌,青苔拖出长长的辫子在水底招

摇。到山那头,她将转身扑向猛岗大河,共赴奔流不息的金沙江。

千百年前,是这里的山水一举虏获罗罗颇彝族先民漂泊的心,

让他们终于停止迁徙,在古岩河畔安了家。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流

浪呀!看尽万千山河,只有这里,这个新起名为蟠猫的地方,才是

心中的家园。

从此,可温情可豪放的左脚调,用来与山川对话;可柔美可激

昂的左脚舞,用来庆贺安居乐业、幸福安康。左脚调里无挽歌,左

第150页

第 139 页 共 463 页

脚舞里无悲戚。先民们一路走来,喜忧并存,苦乐参半,却从没有

唱出一个哀音,跳出一缕悲怨。年年节日相会,村里喜事相会,谈

恋爱约日子相会,围圈跳,歌舞欢场,千载如旧。

从我记事起,左脚舞就不单属于蟠猫,她属于 1464 平方公里的

髳州大地。不过,跳左脚舞的场合大大缩小了。

三年级时,老师带我们去送兵。到村头才知送的是我叔。当时

我叔正值青春年少,帅得一塌糊涂。这当然是多年后我婶跟我说的。

当时我只知道双手高高地摇着一把塑料花,背靠一方土墙,嘶声力

竭喊叫着“一人当兵,全家光荣”。

我叔和两个青年男子胸戴大红花,精神抖擞地从同学们列队而

成的夹道走过。机智如我,当时就发现了端倪。并非节庆,也不见

嫁娶喜事,稻场上怎么有人围圈跳脚呢!

“初三十三二十三,二十三,妹送小郎把军参,把军参,十年

八年等着你,等着你,望郎安心保边疆,保边疆”。

我叔走过我面前时,跳脚场上一个姑娘飞快地跑过来,把一包

鞋垫塞到他手里。一旁的墙角,不时有几个姑娘伸出头张望。新兵

越走越远,一个姑娘忽然冲出墙角,追上前把鞋垫塞过去,飞身又

跑转回来。于是,一场接力赛开始了,姑娘们一个接一个跑出来又

跑回去。这举动让我倍感疑惑。那么快的速度,看上去像是乱塞一

通,到底有什么意思嘛!

现在想来,当年第一个冲出来送鞋垫给我叔的那个姑娘,是我

婶无疑了。那么个抢手货,不冲锋在第一,早被别人抢跑啦!

亲人中最喜欢跳左脚舞的是我三个舅舅。

最小的舅舅还没成家,跳左脚舞的目的就是找媳妇。那次我和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期刊免费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