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慈溪历史 第三卷(上)(1978—2002)

发布时间:2022-10-31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中国共产党慈溪历史 第三卷(上)(1978—2002)

中国共产党慈溪历史 第三卷(1978—200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的战略方针,国家对外贸的重视程度空前提高,提出外贸体制改革先行一步和积极引进技术、利用外资、扩大出口等一系列的工作要求,出台一系列外贸管理体制改革和促进对外贸易的政策与措施,对外贸易进入新的阶段。1979年 8月,国务院颁发《关于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增加外汇收入若干问题的规定》,扩大地方和企业的外贸权限,鼓励增加出口,成为继 7 月决定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出口特区①后的又一个重大推进开放进程的举措。中共慈溪县委根据中央精神和上级要求,结合慈溪实际,于 12月建立慈溪县对外贸易局,与县对外贸易公司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政企合一,提升对外贸易在全县工作中的地位。当年,慈溪出口商品 28种,出口商品收购总额1487万元;1980年达到2050万元,比上年增长37.9%。②1982 年,县委、县政府先后召开全县“两户一体”代表会议、全县财贸工作会议,推进外贸工作。县对外贸易局进一步更新工作思路,转变对外贸易工作方式,形成了“既抓大商品,也不放松小商品”的市场发展格局,在原有传统出口产品的基础上扩大鳗苗、沙蚕等... [收起]
[展开]
中国共产党慈溪历史 第三卷(上)(1978—2002)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101页

中国共产党慈溪历史 第三卷(1978—2002)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的战略方针,国家对外贸的重

视程度空前提高,提出外贸体制改革先行一步和积极引进技术、利用外

资、扩大出口等一系列的工作要求,出台一系列外贸管理体制改革和促

进对外贸易的政策与措施,对外贸易进入新的阶段。1979年 8月,国务

院颁发《关于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增加外汇收入若干问题的规定》,扩大

地方和企业的外贸权限,鼓励增加出口,成为继 7 月决定设立深圳、珠

海、汕头和厦门出口特区①后的又一个重大推进开放进程的举措。中共

慈溪县委根据中央精神和上级要求,结合慈溪实际,于 12月建立慈溪县

对外贸易局,与县对外贸易公司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政企合一,

提升对外贸易在全县工作中的地位。当年,慈溪出口商品 28种,出口商

品收购总额1487万元;1980年达到2050万元,比上年增长37.9%。②

1982 年,县委、县政府先后召开全县“两户一体”代表会议、全县财

贸工作会议,推进外贸工作。县对外贸易局进一步更新工作思路,转变

对外贸易工作方式,形成了“既抓大商品,也不放松小商品”的市场发展

格局,在原有传统出口产品的基础上扩大鳗苗、沙蚕等小商品的出口,

以小商品更高的换汇利率,为国家增收外汇。同时,社队企业开展灵活

贸易的策略,开始进行来料加工业务。1980 年 11 月至 1982 年 7 月,慈

溪工艺美术公司暨掌起工艺雕刻厂与香港汉华行签订 4 批骨石雕来料

加工合同,开创“三来一补”③的先河。

1982 年后,县委更加重视外贸出口工作,出台更多政策举措;而慈

溪农村多种经营的发展,又给外贸扩大提供了保证。当年,县外贸公司

直接出口的农村多种经营商品有 20多种,占全县出口总额的 46.8%。④

县委还利用已有优势,发掘一批新的产品出口。1983年 4月,慈溪首次

出口鲜蒜薹至日本。6 月,首批鲜杨梅空运至香港地区。是年,粮油食

品类、纺织品类、土畜产类、轻工业类、工艺品类、五金矿产类、化工类、

机械类八大类出口商品全部超额完成计划任务,全县外贸出口商品 80

① 1980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决定将“出口特区”定名为“经济特区”。

② 华克明:《在慈溪县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慈溪县

人民政府文件,1981年3月21日。

③ “三来一补”,系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及贸易补偿的统称。

④ 《改革开放以来慈溪外向型经济发展概述》,慈溪市招商局,2017年12月。

78

第102页

第三章 改革在多领域起步与对外开放的开启

余 个 品 种 ,收 购 金 额

2493.25 万 元 ,为 1978

年的 2.75 倍,超额完成

省下达计划的31%。①

随着慈溪外贸出

口种类和外贸出口值

的双增长,慈溪实现出

口产品由以农产品、手

工业品为主向工农业

产品并驾齐驱的格局

转变,在推动慈溪农村

多种经营发展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慈溪企业的外向发展。

三、对外交流的逐步扩大

在改革开放初期,许多省、区、市和部委的领导带领企业的管理和

技术人员出国访问、取经,慈溪在政府层面的对外交流也由此开启。

1980年 10月,中共慈溪县委书记高成裕参加由国家农业委员会组织的

考察团,赴土耳其考察棉花生产。1982年 8月,慈溪建筑工程公司木工

程泽辉、马钊泉受浙江省建筑总公司委派,赴伊拉克共和国参加迪瓦尼

亚工程建设。

相比政府层面,慈溪县民间的对外交流则恢复更早。慈溪悠久的

对外贸易传统和日益丰富的外贸出口商品,成为慈溪与各国人民的友

谊和经济联系的纽带,推动民间交流工作的开展。1979年 5月,日本和

光交易株式会社、仓大株式会社代表,由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和浙

江分公司人员陪同到慈溪县沧田公社十大队、县第一农场、浒山镇联生

大队进行吋蚕豆②种植技术交流。这是外籍商人在新中国成立后首次

到慈溪进行的商事活动。6 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宁波港对外开放,这推

动了慈溪加快对外交流的步伐,外商往来始趋频繁。至 1983年,先后有

① 《关于 1983 年外贸工作情况和 1984 年外贸计划初步安排的报告》,慈溪县对外贸

易公司文件,1984年1月。

② 1977年冬,日本商人到慈溪繁育种子时带入。籽粒特大,单粒重2.3克。

20 世纪 80 年代外贸企业慈溪地毯厂工人工作场景

79

第103页

中国共产党慈溪历史 第三卷(1978—2002)

5 个国家和地区的 20 余批(次)外商、侨胞到慈溪洽谈羊毛地毯、沙蚕、

油炸豆板、蒜苗、莴苣、三马力柴油机、金丝草帽、铝铸件产品等贸易业

务,并进行吋蚕豆栽培等技术交流。其中,美国洛克比地毯公司等企业

先后 4批(次)考察慈溪地毯厂生产情况,洽谈“宝石牌”羊毛地毯包销业

务,赞誉该厂“质量优良,选料精细,工艺讲究,交货及时,信守合同”,表

示要长期合作下去。1983年 11月,世界粮食计划署官员到慈溪对开发

沿海低洼盐碱地、建设万亩鱼塘项目进行实地考察。次年 1 月,慈溪县

接受世界粮食计划署提供的价值 471 万美元的 21600 吨小麦、360 吨食

用油,用于开发低洼盐碱地、发展水产养殖业,援助资金占工程费用的

49.6%。①1984 年 4 月,慈溪冷冻厂从日本东京丸一商事株式会社引进

储量 700吨的隧道式冷藏库 1座、速冻设备 1套、铲车 2辆,价值 19450万

日元;设备款年息6.8%,用速冻蔬菜补偿。②

1984年 4月,宁波成为 14个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此后,县委

抓住机遇,加强领导,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外向型经济取得显著进展,为

全县经济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慈溪的对外开放也翻开新的一页。

① 宁波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宁波市志》,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1575页。

② 宁波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宁波市志》,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1572页。

1983 年世界粮食计划署官员视察四灶浦万亩鱼塘工地场景

80

第104页

第四章

社会事业的恢复发展与人民生活的初步改善

第一节 社会事业的恢复发展

一、科技工作迎来发展的春天

科教领域是“文化大革命”中的重灾区,也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

开展拨乱反正的突破口。1978 年 3 月,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提出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著名论断,并明确指出“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

术的现代化”“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从而澄清了长期束缚科

学技术发展的重大理论是非问题,摆脱了“文化大革命”以来长期禁锢

知识分子的桎梏,迎来了科学的春天。1979年 3月,浙江省科学大会召

开,会议贯彻全国科学大会精神,讨论了浙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号召

全省人民树雄心、立大志,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中共慈溪县委、慈

溪县革命委员会在“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理论指导下,把发展科学事

业作为实现经济振兴的前提,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开展科技战线的

拨乱反正,恢复与发展科技组织,开展科技活动,多出成果,多出人才,

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

恢复建立各级科技组织,重视与重用科技人才,是慈溪县科技工作

恢复发展的一个首要标志。1979年 4月,县科学普及协会恢复,改名为

县科学技术协会(以下简称县科协),并召开县科协第二次代表大会进

行换届改选,选举产生县科协领导班子。专业科研机构与学会组织纷

纷成立,县一级除原有的棉花、盐业、农机具等研究所外,到 1984 年,全

县有畜牧兽医、化工、电子等 20 个科技专业协会。1983 年厂办研究所

开始兴起,慈溪动力机总厂、慈溪密封材料厂、浙东化工二厂等企业先

81

第105页

中国共产党慈溪历史 第三卷(1978—2002)

后成立研究所,发展成为企业技术开发中心。随着责任制全面实施,农

民对科技的需求与热情日益增长,推进了基层科学普及协会和农科网

的加强,1983年,98.5%的乡镇建有科协组织,有会员 9773人。①长河乡

科协因出色的成绩参加全国农村乡科普协会工作经验交流会。同时,

科技人员重新得到社会承认。1979 年,通过复查,为 76 名科技人员进

行平反,完成对错划右派的改正工作,并提拔 19名科技人员担任各级领

导。1980 年,建立县科学技术干部技术职称评定委员会,进行套改、考

核、晋升等工作。到 8月,基本完成全县工程技术干部技术职称套改、复

查,229名工程人员中,套改为助理工程师的有 64人、技术员的有 32人,

维持工程师职称的 1 人。②1983 年底,全县有各类科技人员 1233 人(文

教系统除外),比1978年的505人增长1.44倍。③

群众性科研活动的开展,大量新技术的应用、新产品的开发,是科

技工作恢复和发展的最明显例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县委坚

决贯彻执行“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

设”方针,确定科技工作主要以工农业为重点,着重研究与工农业生产

和人民生活关系较大、影响较广、见效较快,又有推广价值的课题。在

农业方面,以发展棉花生产作为主攻方向,包括棉花新品种选育、棉花

综合高产技术研究、棉田生物防治、地膜覆盖的试验示范等;在粮食生

产上,主要是蚕豆品质的提纯复壮和丰产栽培技术;多种经营方面,主

要是杨梅品种的提纯复壮、海涂淡水鱼养殖、食用菌菌种培育等。在工

业方面,重点抓好浙化二厂研制的塑料阻燃剂氢氧化镁和透明碳酸镁、

慈溪弹力絮厂的弹力絮技术引进和推广,同时推广节油装置、节电技

术、节煤技术。由于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努

力,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科技成果。1980—1984 年,有 11 个项目获得

省优秀科技成果奖,2个项目获得宁波市科技进步(推广)奖。为了解决

科研力量薄弱问题,缩短科研周期,鼓励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所合作

① 慈溪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慈溪县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787页。

② 《慈溪县工程技术干部职称套改、复查工作总结》,慈溪县科学技术委员会文件,

1980年8月16日。

③ 慈溪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慈溪县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790页。

82

第106页

第四章 社会事业的恢复发展与人民生活的初步改善

技术攻关,借助各地科技人员的力量,采用厂校挂钩、厂所挂钩的办法

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如慈溪密封材料厂与浙江大学协作研制金属缠绕

垫片,浙化二厂与杭州市化工研究所联合研制氢氧化镁无机阻燃剂,县

病虫观测站与浙江省稻瘟病协作组、浙江省计算机研究所合作开发电

子计算机预测稻瘟病。1983年,还派出 1493人参加中国科技情报所与

浙江省科技情报所联合举办的“1983 年引进消费品样品展览会杭州展

区”,通过洽谈引进样品 52 件,其中 7 件被列入省引进产品试制计划。

科研课题的完成和应用、科研成果的引进和推广,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

益和社会效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1981年,县病虫观测站开发的电子

计算机预测稻瘟病,两次成功准确预报“重发年”。1983年,海涂咸淡水

池塘养鱼技术研究实验面积扩大到 754 亩,亩产成苗 250 千克左右,为

全县万亩鱼塘开发和海涂的综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推广地膜植棉新

技术9.41万亩,平均亩产皮棉76.5千克,比露地棉每亩增产15.3千克。

与此同时,科普工作也开始全面恢复与发展。在县科委的组织下,

以县科协为主的各类协会、学会采取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把科学技术

送到千家万户,群众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空前高涨。1978 年开始,县

科委不定期编发《慈溪科技》、组织专题讲座和学术交流。1981 年 5 月

开始,县科委联合县农林局、县广播站举办农业科学技术专题广播讲

座,逢每月的三、六、九日(后改为每周二、四、六),播放当季生产知识,

有社员戏称“过去广播听越剧,现在端着饭碗听技术”。县科协与相关

部门联合举办工业、农

业、医药卫生科技书刊

资料巡回展览等,并举

办 科 技 画 廊 ,展 出 工 、

农、医、教等科技成果,

介绍先进技术。县科协

等学会还面向企业举办

电子琴、外语、电子技术

等学习班,培训了近千

名专业技术人员。青少

年科普也得到了重视,

20 世纪 80 年代慈溪密封材料厂生产的膨胀石墨

密封材料产品

83

第107页

中国共产党慈溪历史 第三卷(1978—2002)

县科技部门会同县教育局、团县委多次开展青少年科技小发明、小创

造、小论文活动,促进科普活动的发展。

在改革开放初期,县委采取切实措施落实“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

指导思想,取得了显著成绩。特别是引进与推广先进科技成果带来的

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反过来又成为慈溪科学事业的发展动力。

慈溪县科学技术的率先发展、迅速发展,对慈溪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发展

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教育事业走上正常轨道

与科技一样,教育是“文化大革命”中的重灾区,也是“文化大革命”

结束后开展拨乱反正的突破口。1977 年 8 月,全国科学和教育工作座

谈会在推翻“两个估计”①并作出恢复高考等决定后,拨乱反正、狠抓调

整、重新稳固基础教育成为教育部门的主要工作。中共浙江省委、浙江

省革命委员会对全省的基础教育工作提出了“一个中心,三个目标”的

要求,即以调整为中心,在 10年内实现普及小学教育、3—5年内搞好中

学规模调整和消除虚肿、逐步进行中等教育改革。1978年 5月,中共慈

溪县委、慈溪县革命委员会根据中共中央、中共浙江省委的有关精神,

全面部署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批转县教育局《关于整顿教育事业,调

整教育布局网点,整顿民办教师队伍的请示报告》,开展一系列恢复、整

顿工作,教育事业逐步走上正常轨道。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慈溪在普通教育方面以普及初等教育、提

升教学质量为目标,大幅度调整学校布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同时发

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慈溪的教育事业得到长足发展。

在普通教育的恢复与发展上,改变“文化大革命”中形成的中学教

育严重“虚肿”现象,继续开展以整顿初中、压缩高中为主要内容的学校

① “两个估计”是在 1971年 4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具体内容:“文化

大革命”前 17 年“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基本上没有得到贯彻执行”,“资产阶级专了

无产阶级的政”;大多数教师和新中国成立后培养的大批学生的“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

的”“。两个估计”和许多“左”的政策一样,造成广大知识分子长期受到严重的压抑。

84

第108页

第四章 社会事业的恢复发展与人民生活的初步改善

布局调整①,提升中学教学质量。在高中布局上,1979年公社中学“停招

高一新生,在校高中生毕业后撤销高中班”,至 1981 年,随着洋山、新浦

高中点的撤销,全县共设高中学校 9所,比较彻底地改变了“每个公社有

完中或初中附设高中班”的“虚肿”现象,实现每区一所县属完中的布

局。在初中调整上,1979年进行大队小学附设初中班的整顿工作,建立

公社(镇)中心学校或独立初中,逐步撤销初中点和附设初中班。至

1983 年,基本完成初中的调整。在小学网点布局调整上,1981 年建立

26所公社中心小学,改变原来公社中心学校包括中小学的合一体制,撤

并 35 所大队小学,解决教学点分散、规模小、学生少、师生比例低的问

题,充实提高小学教育。至 1983年,全县小学由 1978年的 576所集中至

433所,小学布局调整取得阶段性成效。②

在调整中小学布局的同时,普及初等教育、加大对教育的资金投

入、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也是这一时期教育工作的重点。县委重视教育

普及工作,1979 年初,县教育局相继下发《关于切实抓紧普及小学五年

教育的通知》《关于继续做好流生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采取切实措施

抑制流生率上升,提升入学率、巩固率、普及率。当年 9月,全县开展普

及教育大检查,促进初等教育的普及。1980年 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

发布《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县委、县革委会贯彻中央文

件精神,加大普及初等教育工作力度和资金投入,对全县中小学进行

“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学生人人有课桌凳”的建设,1981—1983 年

累计支出校舍修缮费 235.72 万元。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发展教育、

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1978年开始,贯彻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加强

中小学教师队伍管理工作的意见》,全县教师按规定退休和递补,停止

吸收民办教师。同时,通过对民办教师的政治审查、文化考查、业务鉴

① 1978 年 8 月,县委、县革委会批转县教育局《关于整顿教育事业,调整学校布局网

点,整顿民办教师队伍的请示报告》后,全县开始恢复中小学管理体制,针对“文化大革命”

后期公社办高中(由初中改办)、大队办初中(大队小学附设初中班,属小学)的教育“虚肿”

现象,进行大规模学校布局调整,其中初中由 1977 年的 3 所发展为 67 所,高中由 1977 年的

65所压缩为12所。

② 慈溪市教育局编:《慈溪市教育志》,浙江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第121页。

③ 慈溪市教育局编:《慈溪市教育志》,浙江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第517页。

85

第109页

中国共产党慈溪历史 第三卷(1978—2002)

定和体格检查等考核,将符合要求者分期分批转为公办教师,对超编和

确实不能胜任者予以辞退。1984 年,民办教师在全县教师的比例由

1978年的 65.27%下降到 29.21%。到 1984年,经过省、市检查验收,全县

学龄儿童入学率为 99.1%,在校生巩固率为 99.3%,毕业率为 97.5%,普及

率为93.8%,慈溪县被浙江省政府批准为基本普及初等教育县。①

在全县普通教育取得恢复与发展的同时,职业教育开始走上正常

轨道,并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建设上取得突破。1978 年 10 月,县五七

大学②停止招生,重新使用浙江省慈溪师范学校名称,并作为宁波师专

慈溪教学点。同时,县技工学校创建,慈溪卫生学校改名为县卫生进修

学校,县教师红专学校③改名为县教师进修学校,县职业教育得到恢复

与初步发展。1980年 10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的《关于

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提出改革普通中学的课程,将部分普通中

学改办为职业(技术)学校,发展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要求。1983年,县

委根据中央文件精神,决定成立县中等教育结构改革领导小组,进行中

等教育结构改革试点。9 月,改长河中学(高中)为县农村职业技术学

校,在浒山中学内设立财会专业职高班,当年职业学校招生数占高中段

招生数的 13.7%。11月召开的全县普通教育工作会议,强调要动员各方

面的力量,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升职业技术学校

在校学生在高中段教育中的比重。职业教学开始与普通高中教学并

列,成为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一个新现象。

成人教育也进入全面恢复发展阶段。1978年,贯彻国务院《关于扫

除文盲的指示》,县、区(镇)、公社纷纷设立工农教育委员会。在文化普

查的基础上,全县逐级制定扫盲规划,继续落实扫除文盲工作。全年办

夜校 487 所,近 4 万人参加以扫盲为主的业余学习。④1979 年初,经验

收,雁门公社、东三公社成为全县第一批基本无文盲公社。1981 年 3

① 慈溪市教育局编:《慈溪市教育志》,浙江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第120、121、196页。

② 指根据毛泽东“学工、学农、学军”的“五七”指示成立的学校。1970 年 8 月,在县东

山中学校址(即锦堂学校旧址)建立县工农五七学校,主要培训在职中小学教师。1975年 10

月,在县工农五七学校的基础上创办县五七大学,设宁波师范学校慈溪教学点。

③ 县教师红专学校于1977年8月建立。

④ 慈溪市教育局编:《慈溪市教育志》,浙江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第338页。

86

第110页

第四章 社会事业的恢复发展与人民生活的初步改善

月,全县达到基本无文盲要求。1984 年,慈溪县被省政府评为“基本无

文盲县”。与此同时,职工业余教育也开始恢复。1979年,实行“以地区

办学为主”的方针,恢复浒山、周行、庵东、观城 4所职工业余学校,当年

共招 24 班,学员 1097 人。到 1981 年,全县已有职工业余学校 41 所、93

个班,学员 3648人。1982年,成立县职工教育办公室、县职工教育管理

委员会。是年,先后有 1 万余名职工参加初中文化补课和初级技术补

课。①

这一时期,全县教育事业通过调整、改革,迅速走上正常轨道,并得

到长足发展。教育管理体制得到进一步理顺,教学秩序得到进一步规

范,重教、勤学氛围逐渐形成,推动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育事业的率

先恢复和发展,成为推动其他各项事业恢复与发展的动力之一。

三、文化体育事业全面复苏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破除“左”的错误思想的束缚,在“二

为”②方向和“双百”③方针指导下,全县的文化体育事业全面复苏,呈现

蓬勃生机。

1978 年 10 月县文化局成立后,县文化馆恢复正常运转,各镇公社

普遍设立文化站,大队俱乐部、青年之家、图书室等迅速发展,形成县、

社、队三级文化网络。全县以县文化馆为主要阵地,开展文艺创作、文

艺培训、文艺汇演等活动,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1978 年开始,县文

化部门连续举办 4届慈溪县农村俱乐部业余文艺调演,演出小戏、舞蹈、

歌曲、器乐合奏等节目。县文化馆举办音乐会、业余歌手大奖赛、歌咏

会、摄影展等。1983 年,三管乡文化站组建省内第一个农民读书协会,

农民一年只要交 1 元钱会费,就可以在协会中借书,参加讲座。农民画

创作开始崭露头角,1983 年,有 21 幅农民画在“浙江省首届工农画展”

上展出,有 6幅获奖,其中《欢欢喜喜回家门》《水乡》入选全国农民画展,

并被选送至美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展出。县文化馆为广大

业余作者积极搭建创作平台,文艺刊物纷纷涌现。1979 年将原有刊物

① 慈溪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慈溪县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778页。

② “二为”,指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③ “双百”,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87

第111页

中国共产党慈溪历史 第三卷(1978—2002)

《革命文艺》改名为《慈溪文艺》,1983 年改为 4 开报纸。编印《慈溪演

唱》《棉乡歌声》等小册子,发表歌曲作品 200余首(篇)。此外,部分区、

乡文化站和工厂、学校中的民间文学社团相继建立文学园地,创办《七

叶诗刊》《帆影》《秋收》《潭河》《萤光》《月亮船》等文艺刊物 25种。小说

创作初显成果,其中戚天法创作的长篇小说《四明传奇》,引起社会广泛

关注。

广播电视电影事业有较大发展,群众文化娱乐生活更为丰富。

1980 年,全县已有电视机 1000 余台,但收看电视节目只能通过自架天

线。1981年 5月,县政府拨款在浒山镇凉帽山顶建成电视转播台,1982

年 3月正式开播,全县大部分地区可以收看中央电视台、浙江电视台、上

海电视台的节目。1984年 3月,县广播站开始实行调频广播,是全省第

一个有线与无线混合覆盖的广播网。县广播站除了播放新闻,还设立

《农技讲座》《市场信息》等传播科技知识、发展多种经营的专题节目,深

受群众喜爱。在电影事业方面,1980年 7月,县电影管理站改为县电影

发行放映公司,着手改善放映条件,提高放映质量,在县电影院新建休

息厅,更新放映机,采用氙灯光源,还安装了 30万大卡制冷设备,成为宁

波地区第一个有冷气设备的专业电影院。多数乡办电影队开始由露天

包场放映逐步转入室内放映,掀起乡镇建设影剧院高潮。戏剧演出空

前活跃。慈溪越剧团复名后,到 1982年底,已有 70名演职人员,演出各

种传统剧、现代剧、自编剧目,深受群众喜爱。农村业余剧团迅速恢复,

经县政府许可后开展半营业性演出,其中庵东镇越剧团到宁波、绍兴、

杭州所属各县演出1000余场。

文物保护工作也重新走上正轨。1978 年 5 月,成立县文物管理委

员会,1981年设置办事机构。之后,县政府确定了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

位,并组织县文物普查小组对彭东、彭桥、龙南、石堰、桥头 5 个公社 64

个大队进行文化调查,发现了一批古窑址、古遗址、古墓葬群、古建筑、

摩崖石刻、碑刻,吸引省考古研究所到慈溪考古挖掘。

体育事业以发展学校体育为主,适当组织群众性体育运动,走上了

健康发展的道路。1978 年后,全县各小学贯彻执行教育部修订颁布的

《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统一体育课课程、教材,体育教学逐步走上正

轨。学校体育工作遵循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普及为主、经常锻炼为主

88

第112页

第四章 社会事业的恢复发展与人民生活的初步改善

的原则。试行《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中小学卫生工作暂行规

定》,开展“两课”“两操”“两活动”①,学生每天达到 1 小时的体育活动

量。其间,学校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简称达标),每年进行达标检

查验收,达标率逐年上升,慈溪县连续数年被评为省达标先进县(市)。

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起来。1979年起,县体委、县总工会每年联合

举办 2—3 次职工体育比赛。1981 年 9 月,按照国务院办公厅提出的在

政府机关中推行广播体操、开展多种多样体育运动的要求,在全县各级

政府机关中推行广播体操,开展各种文体活动。1979—1984年,在省级

体育比赛中,慈溪获得金牌 17块。自 1980年慈溪籍运动员首次代表浙

江省参加全国技巧比赛后,至1982年,每年均获奖项。

文化体育事业的全面复苏和逐步发展,活跃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

化生活,激发了社会的活力,对推动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重要

作用。

四、卫生事业恢复正常运转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慈溪县委重视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加大卫生经费的投入,医疗卫生机构逐步健全,工作秩序逐渐恢复正

常,全县卫生事业恢复正常运转并得到一定发展。

在对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方面,县委着手对县、区、公社医疗卫生

单位进行调整、整顿,建立健全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各种规章制度,

医疗水平和护理质量有所提升。县人民医院实行“五定一奖”②,多数

区、社卫生院实行经济管理,明确各类医务人员的责任分工;实行病历

书写规范化、查房、疑难死亡病例讨论、急诊抢救等制度,坚决防止医疗

责任事故的发生。在 1978 年 7 月成立县药品检验所的基础上,加强对

全县中医药品使用的监督管理。1981年后,根据浙江省卫生厅《关于加

强个体开业行医人员管理的通知》精神,加强对个体开业行医人员的管

理。经县卫生部门考核审批准许个人行医,私人家庭诊所又渐渐发展

起来,当年登记开业的有34人。

① “两课”,指每周两节体育课;“两操”,指每天做广播体操、眼保健操;“两活动”,指

每周两次课外体育活动。

② “五定一奖”,指定人员、定床位、定经费、定指标、定任务和奖金。

89

第113页

中国共产党慈溪历史 第三卷(1978—2002)

全县的疫病防治、计划免疫和妇幼保健等各方面工作不断加强。

县委要求各地认真贯彻以预防为主的方针,提高对卫生防疫工作的重

视和防病治病的自觉性,认真做好传染病、常见病和地方病的防治工

作。1981 年起,先后在各区(镇)、公社(乡)卫生院设置防疫机构,配备

兼(专)职防疫医生,形成县、区、公社(乡)三级防疫网。通过大力开展

普查灭钉螺群众运动、实行粪便无害化管理,血防① 工作取得明显成

效。1981年,经中共浙江省委血防领导小组批准,慈溪成为省内第一批

消灭血吸虫病的县之一。同年,计划免疫工作在乡镇率先开展起来。1

月,县卫生局印发《关于开展计划免疫工作的通知》,要求对 15岁以下儿

童发放接种登记卡,每下拨一种疫苗均召开一次专题会议,提倡一人一

针一筒,每次接种后均登记入册。计划免疫工作提高了人群对传染病

的免疫力,百日咳、白喉、麻疹、脊髓灰质炎等传染病发病率明显下降。

妇幼卫生工作不断深入,全县提倡新法接生,对孕产妇、婴幼儿实行系

统管理。县妇幼保健所开设儿童保健门诊,各区、乡镇均先后开设儿保

门诊,妇女儿童保健网络初具雏形。

县委深入开展以除病灭害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县爱国卫生运

动委员会恢复工作②,各级爱卫会及其办事机构也不断健全和恢复,城

乡卫生面貌有所改善。1982 年,全国开展“五讲四美”③活动,以治“脏、

乱、差”、讲卫生为突破口,掀起爱国卫生运动新一轮高潮。慈溪响应党

中央、国务院号召,根据省爱卫会指示,以浒山、观城、周巷、庵东 4个镇

为重点开展“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清扫街道,疏通阴沟,免费为儿童

检查身体。为了改善饮水条件,全县 50多个公社开展水改工作,建造自

来水厂(站)7个,开掘公用井 590口、家庭用井 7600口、水柜 1771口,共

计约有 52万人吃上清洁水。④1984年 1月,县八届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十

① “血防”,指血吸虫病防治。

② 1952年,慈溪县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成立,后经过多次调整,在“文化大革命”期间

爱国卫生组织基本涣散。

③ “五讲四美”,指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语言美、心灵美、行为美、

环境美。

④ 《一九八二年工作总结、一九八三年卫生工作初步安排》,慈溪县卫生局文件,1983

年3月。

90

第114页

第四章 社会事业的恢复发展与人民生活的初步改善

七次会议通过《慈溪县城镇卫生管理实施细则》,爱国卫生运动趋向制

度化、规范化。食品卫生工作管理开始加强。1983年 6月,县防疫站设

立食品卫生监督科。7 月,县卫生局转发《浙江省食品卫生许可证发放

管理暂行办法》《浙江省食品采购索证管理办法(试行)》,开始对全县范

围内从事饮食行业的单位和个人发放食品卫生许可证和健康证,规定

食品从业人员每年进行一次健康体检。

卫生事业恢复正常运转并得到一定发展,有效满足了人民群众卫

生医疗保健的需要,促进了慈溪社会的文明建设进程。

五、贯彻落实计划生育政策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的安定、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

条件的改善,同时也由于对“人多力量大”的片面理解,全国出现出生人

口大量增加、人口管理失控的现象。20 世纪 70 年代初开始,中共中央

越来越认识到人口增长过快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将计划生育

工作提上日程,推行“晚、稀、少”①的生育政策。中共慈溪县委、慈溪县

革命委员会认真宣传、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计划生育的方针、政策,计划

生育工作取得明显成效。1972年后,全县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开始

迅速下降,1978年人口出生率由 1971年的 27.5‰降到 14.1‰,自然增长

率由21.7‰降到8.5‰。②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继续推行计划生育政策。1979年,浙

江省革命委员会下发《浙江省计划生育若干问题的试行规定》,提出“每

对夫妇最好生育一个子女,不得超过两个,两胎间隔时间在 4年以上”等

意见,强化计划生育工作。慈溪加强对计划生育工作的力度,调整县除

害灭病计划生育委员会为县计划生育领导小组,下设计划生育办公室,

归口宣传部,作为政府职能部门。6月召开的县委五届三次全体(扩大)

会议,提出 1985 年前把人口自然增长率降至 5.5‰的目标,做到每对育

龄夫妇生育子女“最好一个,最多两个”。对自愿少育者,在生活、福利、

住房分配等诸方面给予奖励和照顾。对生育第三个及第三个以上子女

① “晚”,指男性年满 25 周岁、女性年满 23 周岁才结婚;“稀”,指拉长生育间隔,两胎

要间隔4年左右;“少”,是指只生两个孩子。

② 慈溪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慈溪县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92页。

91

第115页

中国共产党慈溪历史 第三卷(1978—2002)

的,在经济、口粮、劳保福利上采取一些限制措施。当年,开始发放《独

生子女证》,对独生子女家庭给予适当奖励。

1980年 9月 25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

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以下简称《公开信》)。《公开信》提倡

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并要求广大党员、团员带头响应国家号召,

积极做好广大群众的宣传教育工作。以此为标志,国家进一步收紧生

育政策,严格控制生育第二个孩子,提倡独生子女政策。随着中央政策

调整,县委积极响应,通过召开各类会议、张贴宣传标语、新闻媒体报

道、文艺宣传演出等方式开展宣传教育,营造“只生一个孩子”的社会氛

围。各级党委、团委则组织广大党员、团员、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公开

信》,动员大家积极响应中央号召,自觉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主动落实计

划生育措施或领取《独生子女证》。全县掀起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

子、领取《独生子女证》的热潮。同年 11月,县委在《关于积极开展〈中华

人民共和国新婚姻法〉宣传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反复向群众和

男女青年讲清法定婚龄是结婚的最低年龄,并不是到了这个年龄就要

结婚,国家鼓励和提倡青年适当晚婚、晚育、少育,明确执行婚姻法和实

行计划生育是完全一致的,要宣传夫妻双方都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

务。”计划生育工作还被列入岗位责任制 7 个主要考核项目之一,与区、

社干部岗位考核及奖励相挂钩。这一年全县人口控制取得了非常明显

的成效,人口出生率下降到10.7‰,自然增长率下降到5‰。

1982 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计划生育工作

的指示》,要求国家干部和职工、城镇居民一般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

子,农村普遍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强调“实行必要的奖励和

限制,保证计划生育工作的顺利开展”。3月,《浙江省计划生育条例(试

行草案)》出台,具体规定了生育避孕节育政策、奖励政策、限制政策。

计划生育开始步入法制建设的进程。5 月,县政府联系慈溪地方实际,

颁发《关于贯彻执行〈浙江省计划生育条例(试行草案)的补充规定〉》,

促进省计划生育条例的落实。9月,中共十二大把计划生育确定为基本

国策,提出“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人口政策,并于 12月写入

宪法。同时,中央书记处、国务院决定,1983年元旦到春节期间,在全国

城乡开展一次计划生育宣传月活动。12月,按照上级文件精神和规定,

92

第116页

第四章 社会事业的恢复发展与人民生活的初步改善

县委、县政府迅速召开会议部署安排开展计划生育宣传月活动,并召开

动员大会,号召全县人员积极宣传和实行计划生育,强调要动员全社会

的力量,运用一切宣传工具,为计划生育大造声势。县委、县政府统一

抽调人员,组织宣传班子和技术队伍分赴各区、社宣传贯彻计划生育政

策,落实节育措施。各部门密切配合计划生育工作部门,运用党员干部

带头、先进典范介绍、群众现身说法等方式,利用文艺宣传队、图片展

览、橱窗、黑板报、幻灯片等宣传工具,使得计划生育这项基本国策家喻

户晓,深入人心。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和发动,广大育龄群众积极响应

国家“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号召,计划生育逐步成为自觉行

为。当年实现了绝育手术超过万例、独生子女领证超万人。1984 年 1

月,撤销计划生育办公室,建立计划生育委员会,计划生育工作地位更

加重要,要求更加严格,力度更为加强。

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推行计划生育作为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

采取多管齐下,抓紧抓实,较好地控制了人口增长速度,使人口发展逐

步走上与经济社会相适应的轨道,对改革开放后慈溪经济和社会的快

速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二节 人民生活的初步改善

一、城镇待业青年的安置

随着国家对知识青年政策的调整,大量下乡知识青年(以下简称知

青)开始返回城市,加上留城知青、其他闲散待业人员和新增城镇劳动

人口,积累形成一大批待就业人员,大量适龄青年的就业问题成为一个

突出的社会问题。根据浙江省革命委员会《关于统筹解决知识青年问

题的通知》精神,“在今后两三年内,要把插队下乡知识青年基本安排

好”,中共慈溪县委于 1978 年 7 月成立城镇青年安置领导小组,当年通

过子女顶替①、系统包干、升学、参军等途径安置待业青年 3356 人,其中

① “子女顶替”,指职工退休、退职,子女顶替参加工作,又称接班顶替,是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实施的一项劳动就业制度,80年代末期逐步废除。

93

第117页

中国共产党慈溪历史 第三卷(1978—2002)

知青2415人,占总人数的72%。①

1979年,县委加快知青就业安置进度,提出统筹解决全县知青问题

的意见和措施。6月中旬召开的县委五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进一步

明确把“坚持统筹兼顾的方针,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作为之后三年的

重点工作。1979 年、1980 年成为大规模集中安置待业青年的高峰期。

安置工作根据地方特点,因人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方式展开。在全民所

有制单位、县属集体所有制单位中大量清理压缩计划外用工后,有计划

地从城镇待业青年、下乡知青、留城知青中招收补充用工;动员符合退

休、退职条件的职工退职、退休,吸收符合招工条件的职工子女参加工

作。按照国务院“各部门招工用人也要逐步实现德智体全面考核的办

法”的指示精神,全民单位的招工实行文化考核和专业技术考核,择优

录用,统一分配,在招工时优先录用本系统、本单位职工子女就业。下

乡已婚知青采取就近就地安置方式,全部落实到镇社办企业,有条件的

公社积极举办下乡已婚知青安置基地。安置知青的企业得到县委、县

革委会在资金、物资上的扶持,享受五年内不缴纳税款、不上缴利润、不

统购统派的“三不”待遇。

上级下达的全民、县属集体单位招工指标有限,待业青年就业问题

难以全部由国家包下来,县委决定广开就业门路,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

集体经济。一方面,支持有条件的全民单位兴办集体生产和生活服务

事业,开展全民与集体联营和几个单位联办集体企业试点;另一方面,

贯彻省革委会《关于发展城镇街道集体所有制企业的规定(试行草案)》

的精神,积极发展城镇街道集体企业和农村商业饮食服务网点,大力加

强对“民办集体”的宣传、组织,在全县推广庵东镇街道企业独立核算、

自负盈亏、基本工资加奖励的浮动分配形式等管理经验,还决定适当发

展城镇个体经济,鼓励和支持城镇户口待业青年和社会闲散人员从事

个体劳动,通过县工商行政部门审查核准的发放营业执照,享受免征所

得税、工商税等优惠政策。此外,1979年 7月 19日县劳动服务公司建立

后,在浒山镇试点的基础上,各区、镇相继建立劳动服务所(站),通过县

① 王雅根:《全县安置工作会议上的报告》,慈溪县革命委员会文件,1979 年 8 月

19日。

94

第118页

第四章 社会事业的恢复发展与人民生活的初步改善

劳动服务公司和各级劳动服务所(站),把城镇一时安排不了的待业人

员组织起来,介绍他们从事为生产、生活服务的临时性工作。在县委、

县革委会统一领导下,1979年、1980年累计安置城镇待业青年和下乡知

青 13009 人① ,1979 年底以前的城镇待业青年和知青基本得到妥善安

置,城镇大批青年长期待业的社会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

1981 年以后,待业青年安置工作转为经常性安置。慈溪通过认真

贯彻“三结合”②就业方针,发展城镇集体经济与个体经济,支持待业青

年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逐步改变城镇待业青年由国家统包统配

的做法,实现全民、集体和个体经济多种渠道就业。1982 年,全民和集

体所有制单位的招工方式进一步改变,招工一律实行面向社会、公开招

收、自愿报名、全面考核、择优录用。1983 年,县级各部门、机关、团体、

企事业单位大办各级各类劳动服务公司,大力发展城镇集体企业,吸纳

所在系统、所在单位职工子女就业;推行就业培训制,逐步做到先培训

后就业。县劳动服务公司由向全民、县属集体单位输送劳力转向组织

和鼓励城镇待业青年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对待业青年进行

职业培训。

安置城镇待业青年特别是返城知青工作,是县委在改革开放初期

面临的一项挑战和重大任务。在县委的领导下,经过各级各部门和各

有关企业的通力协作,此项工作取得较好的成效,城镇待业情况得到有

效缓解。但是,在工作过程中,也存在过分依赖国营、集体企业解决就

业的问题,就业渠道狭窄,就业门路不广,造成之后几年全县国营、集体

企业人满为患,难以接纳新的待业青年安置就业。随着国民经济体制

改革深入发展,就业工作出现新形势,改革劳动制度势在必行。

二、慈溪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改革开放后,中共慈溪县委、慈溪县人民政府(革委会)带领全县干

部群众以改革为动力,认真贯彻新“八字方针”,振奋精神,埋头苦干,战

① 华克明:《在慈溪县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慈溪县

人民政府文件,1981年3月21日。

② 中共中央于 1980年 8月上旬召开全国劳动就业会议,提出在国家统筹规划和指导

下,贯彻执行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三结合”就业

方针。

95

第119页

中国共产党慈溪历史 第三卷(1978—2002)

胜重重困难,全县经济全面恢复,快速发展,各条战线都取得令人振奋

的 成 绩 。 1983 年 全 县 工 农 业 总 产 值 达 10.62 亿 元 ,比 1980 年 增 长

62.1%,三年平均递增 17.5%。财政总收入达 8530 万元,比 1980 年增长

48.3%,三年平均递增14%,创历史最高纪录。①

在农业方面,全面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全县

粮棉生产和多种经营均得到较大发展。1981—1983 年,棉花年平均总

产量为 2.25 万吨,亩产皮棉 54 千克,比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三年

(1976—1978)的年平均产量分别增长 32.4%和 24.1%,特别是 1983 年,

克服严重自然灾害的影响,棉花亩产达 64.5千克,为历史上的第三个高

产年。三年间,粮食年平均总产量为 1.67亿千克,亩产 628千克,比中共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三年的年平均产量分别增长 2.2%和 11.8%;油菜籽年

平均总产量和亩产量比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三年的年平均产量分别

增长 235%和 61%。1983年多种经营总产值达 1.51亿元,比 1980年翻了

一番。②随着各业生产的发展,农村专业户大批涌现,全县出现一批专

业村,带动农民勤劳致富,向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方向发展。

工业系统在能源、原材料紧缺的情况下,仍得到持续发展。1983

年,工业总产值(含村办工业产值)为 8.06 亿元,比 1980 年增长 82%,三

年平均递增 22.1%,尤其是乡村工业发展十分迅速,1983 年总产值达

4.77亿元,比 1980年增长 84.7%。其总产值在全县工业总产值和工农业

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分别由 1980 年的 58.3%和 39.4%上升到 59.2%和

44.9%。1983年国营工业企业产值比 1980年增长 68.8%,销售收入增长

92.2%,利润增长 109.1%,上缴国家税利增长 27%。获部、省级“优质产

品”称号的产品由 1980 年的 2 只增加到 7 只,产值比 1980 年增长 2 倍

多。③

金融、财贸战线在三年中直接用于发展农副工业的地方财政达

① 谢建邦:《在慈溪县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慈溪县

人民政府文件,1984年7月13日。

② 谢建邦:《在慈溪县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慈溪县

人民政府文件,1984年7月13日。

③ 谢建邦:《在慈溪县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慈溪县

人民政府文件,1984年7月13日。

96

第120页

第四章 社会事业的恢复发展与人民生活的初步改善

2003 万元,平均每年 667.7 万元;县农业银行和各乡镇信用社发放农副

业生产贷款和乡村工业贷款等平均每年为 8590 万元,比 1980 年增长

45%;县人民银行发放工业贷款平均每年为 7027 万元,比 1980 年增长

68.2%。商业、供销系统在发挥国营商业和供销社主渠道作用的同时,

开辟新路子,积极支持集体和个人经商,促进商品流通。1983 年,全县

农副产品收购总额达 1.30亿元,比 1980年增长 48.4%;社会商品零售总

额达 2.88亿元,比 1980年增长 45.9%;外贸出口产品收购总额达 2493万

元,比1980年增长25.8%。①城乡市场物价稳定,商品充裕,购销两旺。

交通、邮电事业取得新进展。1983年全县货物周转量达 5165万吨

千米,比 1980 年增长 5.4%。三年中新建公路 15 条,新通车里程 239 千

米,比 1980 年增长 29.8%。全县路况大有好转,好路率比 1980 年增长

35.6%。邮电通信业务计费总量 1983 年比 1980 年增长 49.7%。浒山镇

开通2000门自动电话。全县有59户专业户安装了家庭电话。②

改革开放初期,慈溪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成为省内经

济增长最快、活力最强的县之一,为之后慈溪经济社会的全面腾飞奠定

了基础。

三、居民收入的增加与生活条件的初步改善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城镇待业青年安置工作的深入,全

县大部分待业青年实现就业,企业职工人数快速增加。与此同时,打破

平均主义束缚,开始启动工资制度改革。根据国务院、浙江省革命委员

会关于劳动工资制度的文件和相关会议精神,1979年 1月,慈溪县革命

委员会下发《关于实行奖励和计件工资制度的通知》,决定在全县范围

内恢复奖金和计件工资制度。当年,按劳动态度、技术高低、贡献大小

考核,有 40%职工的工资升级。此后,按照以按劳分配为主,其他分配

方式为补充的原则,逐步实行国营企业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工人

劳动成果挂钩的办法,先后 3 次调整干部、职工的工资,其中 1983 年全

① 谢建邦:《在慈溪县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慈溪县

人民政府文件,1984年7月13日。

② 谢建邦:《在慈溪县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慈溪县

人民政府文件,1984年7月13日。

97

第121页

中国共产党慈溪历史 第三卷(1978—2002)

民集体企业职工增资 2.11万人。至 1983年,全县职工人均工资从 1978

年的 545元提高到 688元。①随着知识青年的安置扩大和职工工资的上

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有了较大的增长。

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相比,农村社员人均收入增长更为显著。随

着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逐步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中共慈溪县委围绕

“大胆把经济搞活,尽快让农民富起来”目标,多次进行自上而下的思想

发动,探索农工副全面发展的道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试行与推

广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粮棉增产,多种经营蓬勃发展,再加上这

一时期社队企业大发展,社员收入渠道增多,收入出现大幅度的增长。

1983 年,全县农村年人均收入 364 元,比 1978 年的 152 元翻了一番多。

其中,一部分社员把家庭副业逐步上升为主业,成为重点户、专业户、联

合体,经济收入随之大幅度上升。据不完全统计,1982 年,经济收入上

万元的家庭有176户。②

居民收入明显增长,直接拉动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大幅增长。改革

开放以后,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日益高涨,市场购买力不断提高。县委

在 1979 年 3 月召开的全县财贸系统先进代表会议上提出,要积极组织

货源,扩大销售,增设商业服务网点,在农村搞好集市贸易,活跃农村市

场,扩大城乡物资交流,以满足城乡居民的消费需要。全县城乡市场渐

趋繁荣,社会商品零售额逐年增长。1983 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

3.05 亿元,比 1978 年的 1.40 亿元增长 117%。③城乡居民消费方式开始

转变,除了糖果糕点、涤棉布、呢绒等生活用品外,自行车、电视机、电风

扇、收音机等消费强劲增长,电冰箱、洗衣机等高档家用电器开始进入

城乡家庭。

收入的增长必然要求改善住房条件。这一时期,慈溪城乡大建设

的序幕开始拉开。县委在 1979年 6月召开的五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

上提出以下目标:“要加快职工住宅建设,1979、1980 年两年内,采用地

① 慈溪市劳动保障志编纂委员会编:《慈溪市劳动保障志》,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6年

版,第497页。

② 华克明:《在全县“两户一体”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中共慈溪县委文件,1982 年 12

月16日。

③ 《慈溪统计年鉴(2002)》,慈溪市统计局2002年编印,第68—69页。

98

第122页

第四章 社会事业的恢复发展与人民生活的初步改善

方机动财力投资、房管经费、企业集资和私人集资的方法,计划建造住

宅 20000 平方米。”此后,开始采用统一规划、集资公建的办法建造职工

住宅,当年兴建西门住宅区。针对职工住宅的分配方式,1981 年 7 月,

县政府发布《慈溪县住房分配暂行办法》,明确住房分配对象是无房户、

危房户、拆迁户、居住面积低于 6平方米的拥挤户、三代同室的不方便户

以及落实政策的急需户,同时规定住房分配要按需方的缓急统一安排,

不论干部、职工和居民,均按顺序分房,并采取个人申请、民主评议、组

织批准、张榜公布的办法进行。为了进一步完善住房分配政策,1983年

1 月,县政府又出台《慈溪县建房分房暂行办法》,规定新建职工住宅每

户的建筑面积为 45—50 平方米,县级领导和相当于工程师职称的知识

分子每户平均建筑面积 60—70平方米。同时,政府鼓励私人建房,1982

年起,县房管部门先后作价出售旧房、危房,供居民利用地基建造新

房。之后,视公房完好情况,以多种方式与原住户或单位合资翻建。至

1984 年 4 月,浒山镇住宅总建筑面积达 20 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为

6.5 平方米。农村的住房改善需求更为突出,沿海农村旧时多草屋,自

20 世纪 70 年代末起,草屋

渐被瓦房替代,新建瓦房

多盛行高平屋;329 国道

两侧出现村民自建的砖混

结构的二层楼房,仅 1983

年 ,全 县 农 村 新 建 住 宅

105.5 万平方米。①城乡居

民住房条件的改善,成为

人民生活条件得到初步改

善最显著的特点。

① 谢建邦:《在慈溪县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慈溪县

人民政府文件,1984年7月13日。

20 世纪 80 年代坿海乡的农村新建住房

99

第123页

第五章

恢复发展民主法制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第一节 恢复发展民主政治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恢复与发展

“文化大革命”期间,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破坏,慈溪县人

民代表大会活动也因此停止。①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中共中央把恢

复民主法制政治建设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与全国一样,中共慈溪县委也

开始全面着手开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恢复工作。1978 年冬,县委决

定召开县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②。由于当时全县的选举制度尚未恢复,

人大代表的选举工作由县革委会主持。代表的产生办法,“由各单位根

据分配的名额以及代表的条件和要求,经过酝酿和协商,产生候选人,

然后征求广大群众的意见。在这个基础上,召开公社(镇)革委会扩大

会议或全体职工会议,用无记名投票的方法选举产生”③。

1978年 12月 17—20日,慈溪县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

开,出席代表 733人,列席代表 15人。会议审议和通过县革委会所作的

① 1966 年 1 月,县六届人大选举委员会组成,至 6 月,约 40%的公社(镇)召开公社

(镇)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完成县人大代表选举。“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实行县

革委会一元化领导,人民代表大会活动处于被取消状态,县没有召开六届人大会议。

② 1977年 10月,中共浙江省委根据中共中央有关精神确定,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

革命委员会算作浙江省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慈溪依照上级精神,虽然没有召开县第六届

人民代表大会,但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革命委员会作为县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

③ 慈溪市人民代表大会志编纂委员会编:《慈溪市人民代表大会志》,方志出版社

2003年版,第64页。

100

第124页

第五章 恢复发展民主法制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全县人民团结起来,一心一意为加快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奋斗》的报告,

并通过相应的决议;选举产生县革命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委员,选举产

生县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大会号召全县人民团结起来,

以揭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为纲,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认真落实党的各项政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

素,大力巩固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深入开展工业学大庆、农业学

大寨的群众运动,集中精力,一心一意搞四个现代化,高速度地发展慈

溪地方经济,以棉粮畜渔产量超历史的实际行动,向新中国成立 30周年

献礼!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慈溪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中断十余

年之后,重新恢复活动,全县的民主政治生活开始全面复苏。

1979 年 7 月 1 日,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全

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规定县人民代表大

会的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1980年 7月 31日,县革委会根据《选举

法》的有关精神,决定建立县八届人大代表选举委员会,开展代表选举,

要求县人大代表均由选民直接用无记名投票的方法选举产生,并实行

差额选举。8月中旬,县选举委员会派员到长河公社和浒山镇进行县人

大代表首次直接选举的试点工作。9月以后,全县 62个公社(镇)的 227

个县人大代表选区,经过宣传发动、选民登记、提名推荐和协商代表候

选人等阶段,于 10 月下旬进行投票选举。其中,在宣传发动阶段,选举

委员会通过组织干部和群众学习宣传《选举法》,使广大选民认识到搞

好县代表直接选举和差额选举的重要性,增强选民行使选民权利的民

主政治意识。至 11月,全县共依法选举产生县人大代表 437名,占应选

代表445名的98.2%,其中男性代表为377名,女性代表为60名。①

1981 年 3 月 20—26 日,慈溪县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

开,出席代表 488 人(其中列席代表 51 人)。会议听取县革委会所作的

工作报告,听取并审查通过财政预决算报告、县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县

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会议还通过《关于改善城乡人民饮水条件的决

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

① 慈溪市人民代表大会志编纂委员会:《慈溪市人民代表大会志》,方志出版社 2003

年版,第64页。

101

第125页

中国共产党慈溪历史 第三卷(1978—2002)

府组织法》中“县和县以上

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设立常务委员会,以及地

方各级革命委员会改为地

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规定,

县八届人大一次会议决定

成立慈溪县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作为县人民

代表大会的常设机构;撤

销慈溪县革命委员会,恢

复慈溪县人民政府。依据

会议通过的《慈溪县第八

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

议选举办法》,选举产生由

县八届人大常委会主任、副主任、委员等 19 人组成的常委会,苏丁和为

主任,唐洪珠、诸长贤、刘传贤、兰良明、徐绍滇为副主任。选举华克明

为慈溪县人民政府县长,选举王雅根、沈根生、宋锡康、俞月珍(女)、潘

尧云为慈溪县人民政府副县长,选举叶国标为县人民法院院长,赵新茂

为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县人大常委会的设立及县人民政府的恢复,

标志着慈溪县的民主政治建设重新走上了正常轨道,慈溪县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也开始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县人大常委会设立后,坚持党的

领导,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在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认真行使地方

国家权力机关职权,决定重大事项,对地方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

检察机关实施法律监督、工作监督,依法任免地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保障宪法、法律在本行政区域范围内的贯彻实施和党的方针政策的贯

彻执行,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

随着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恢复,1981年起,慈溪县乡镇人民代表

大会也逐步走向正常化、规范化。根据《地方组织法》规定,各乡镇人民

代表大会的一届任期为 3年,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人民代表大会。乡镇人

大会议主要议程是:听取和审查乡镇人民政府工作报告、财政工作报

告,乡镇人大主席团工作报告,并通过相应决议;选举乡镇人大正、副主

1981 年县八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场景

102

第126页

第五章 恢复发展民主法制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席和乡镇政府正、副乡镇长等。

二、政治协商组织的恢复与发展

改革开放后,爱国统一战线工作进入新时期。1978 年 12 月,中共

慈溪县委设立统一战线工作部,着手落实党在新时期的统战政策,开展

慈溪爱国统一战线组织的恢复工作。1980 年 1 月,慈溪县归国华侨联

合会成立,开展归国华侨、侨眷和海外侨胞、港澳同胞的接待、联谊和协

助政府落实政策工作。为充分调动国内外、党内外一切积极因素,团结

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经济建设服务,县委研究决定,自 1980年 10月

起,县政协恢复组织活动。①当月举行县政协一届十七次常委会(扩大)

会议,会议传达学习全国政协五届三次会议精神,并协商通过县政协第

二届委员会的界别设置、委员名额方案。县政协恢复活动,标志着全县

爱国统一战线工作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1981年 3月 18—27日,县政协二届一次全体会议在浒山召开,参加

会议的政协委员 129名,由 15个界别组成。各界别委员名额分别为:中

国共产党 9人、共青团 3人、工会 6人、妇联 4人、合作社 3人、文化艺术界

5人、科技界 21人、农林界 6人、体育界 1人、新闻广播界 1人、教育界 15

人、医药卫生界 15人、归国华侨联合会 10人、宗教界 2人、特别邀请人士

28 人。②与第一届政协委员会界别组成相比,新增体育界、归国华侨联

合会界别,撤销对外友好团体界别和工商联界别。③

会议听取并讨论县革委会工作报告和其他各项报告,听取并审议

大会提案委员会关于提案的审查报告。会议经民主协商,选举产生由

县政协第二届委员会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和常委等 29 人组成的常委

会,叶靳任主席,罗祥根、汪惠民、王庭芳、张迪蛟、叶令民、潘珠炎任副

主席。会议决定县政协第二届委员会下设学习、科技④、医卫、文教、工

商经济、文史、侨务、对台宣传、民族宗教等 9 个工作组。各工作组在常

委会和主席会议领导下组织政协委员开展经常性活动。

① 慈溪县政协于 1956 年 3 月成立,自成立后至 1962 年 2 月,县政协常委会共召开 16

次会议。1963年后,受“左”的影响和“文化大革命”干扰,活动中断。

② 《关于1981年统战工作的总结》,中共慈溪县委统战部文件,1981年12月。

③ 1985年12月,慈溪县恢复工商联组织。

④ 1981年6月,科技工作组更名为工交农业工作组。

103

第127页

中国共产党慈溪历史 第三卷(1978—2002)

县政协第二届委员会成立后,除恢复正常的参政议政活动和一系

列的联谊活动以外,按照全国政协有关文件的精神,把工作重点主要放

在了配合党政部门落实党的统一战线政策上。在配合党政部门落实侨

务政策、对台政策和保护“三胞”的合法权益上,在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特

别是在知识分子的任用、入党、纠正冤假错案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县政协二届一次至二届三次全会分别收到委员提案 220件、136件和 57

件①,内容涵盖工业、交通、商业、农林水利、科教文卫、城乡建设、政法、

劳动人事、统战政策等,为党委、政府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三、加强对群团组织的领导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共慈溪县委重视对群团工作的领导,着手

恢复和整顿慈溪县的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群众团体组织。中共十一

届三中全会后,县委继续加强对群团工作的领导,发挥他们参与各项建

设的积极作用。

在加强工会工作方面,工会组织进一步得到充实,工会活动进一步

活跃。1978 年 12 月 27—30 日,县总工会第七次代表大会召开,会议认

真落实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重点讨论部署如何进一步整顿和建设基

层工会组织的问题。会后,县委批转县总工会《关于整顿好、建设好基

层工会意见的报告》,全县教育、卫生、县属企事业单位根据县委文件精

神,充实骨干力量,重新建立和健全工会组织。1981年 7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批转《国营工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暂行条例》,县总工会着手在

企业恢复建立职工代表大会制度。1982 年 9 月,县总工会第八次代表

大会召开,会议要求强化企业民主管理,建立健全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至 1984年底,在县工业、二轻等十多个行业的企事业单位中建立基层工

会 170个,会员达到 33479人。全县建成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单位达到

122个。②在强化各级工会组织的同时,县总工会以“四化”建设为中心,

组织职工广泛、深入地开展增产节约劳动竞赛活动和群众性的技术协

作活动。先后开展“万米无疵布”“万日安全无事故”“节约能源”“生产

操作运动会”“优良服务月”等一系列主题竞赛活动,组织各工厂企业发

① 慈溪政协志编纂委员会编:《慈溪政协志》,方志出版社2005年版,第89—90页。

② 《1984年度工作总结》,慈溪县总工会文件,1985年2月。

104

第128页

第五章 恢复发展民主法制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挥既有潜力,开展技术革新和合理化建议活动,其中,1983 年组建技术

协作队伍,成立职工技术协作委员会,大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全县先

后涌现出一批劳动模范和先进生产(工作)者。同时,普遍对职工进行

思想政治教育,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和“振兴中华”等读书活动,

开展业余文化技术教育,兴办职工业余学校等。全县基层工会还兴办

工人俱乐部、“职工之家”、图书室,职工业余文化阵地得到巩固。在发

展生产的同时,全县各级工会还注重关心职工生活,开展“以食堂为中

心,生活后勤一条龙”的竞赛活动,交流评比先进食堂,兴办托儿所、幼

儿班,成立互助储金会,改善职工生活条件。仅 1980年,全县有 94个基

层工会办起了互助储金,参加人数达 8570 余人,储金 98300 余元,借款

达8270多人次①,帮助困难职工及时解决生活所需。

与工会工作一样,共青团慈溪县委的工作也得到加强。1978年,团

县委开展整团建团活动,各区设立共青团组织机构②,95%以上的公社

(镇)召开团代会,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1979年初,共青团慈溪

县第六次代表大会召开,促进基层团组织建设是会议的重要议题。

1980年,团县委根据团省委《关于抓好团干部管理的四项意见》精神,制

订镇、村团组织调整三年规划,提出共青团体制改革、职能改革的要求,

重点推进全县基层团组织建设。当年,全县 1508个团支部中,活动正常

开展的有 1376个,占总数的 90%以上,瘫痪团支部逐渐减少至 28个,占

总数的 1.86%。③1982 年,根据团省委“五个带头”④的要求,团县委把整

顿农村基层团组织工作列为全面整团的重要内容。至 1983 年底,全县

应整顿的 57个团委已整顿 31个,占应整顿数的 54.4%;应整顿的 847个

团支部已整顿 835个,占应整顿数的 98.58%。在整顿过程中,全县共发

① 《关于1980年工作总结》,慈溪县总工会文件,1981年3月。

② 1978年 3月,中共慈溪县委批转《共青团慈溪县委〈关于共青团组织工作的请示报

告〉》,决定建立各区团委。

③ 《1980年工作总结》,共青团慈溪县委文件,1981年2月。

④ “五个带头”,指要求农村团员“带头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带头学好科学知识;带头

完成国家集体的任务;带头帮助困难户,学雷锋做好事;带头反对各种歪风邪气,实行晚婚

和计划生育”。

105

第129页

中国共产党慈溪历史 第三卷(1978—2002)

展新团员 2056人,8个区均恢复和建立团委。①在组织开展各项活动方

面,团县委第六次代表大会提出把“双争”②活动与创建先进团支部结合

起来,要求农村团组织结合县委提出的“棉花亩产超历史”的号召,发动

团员青年以科学种棉夺高产为主攻方向,开展棉、粮、盐、茶各项高产试

验活动,开展争当新长征突击队、突击手活动。当年,五洞闸公社十一

大队青年队被评为全国新长征突击队,有 7 人被评为新长征突击手;黄

云鹏被团中央等单位授予“全国农村学科学用科学的青年标兵”称号;

新浦公社朝阳大队团支部青年实验组被团省委授予“农村青年科学实

验红旗单位”称号。之后,“双争”活动逐渐形成制度,极大地激发了团

员青年争标夺旗的生产积极性。同时,团的基层组织得到进一步加强。

县委也十分重视县妇联工作,领导妇联开展各项活动,不断发挥妇

女在各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半边天”作用。1978 年,全县组织

2400多名妇女组成 470个植棉组(队),种植棉地 3000多亩,平均亩产皮

棉 87.7千克,比其他棉地平均亩产增加 46%以上;其中五洞闸公社十一

大队的丁美凤植棉队种植的 22亩“沙蟹地”③,平均亩产皮棉 119千克④,

成为科学种棉夺高产的典范,植棉队也因此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集

体和省“三八”银花赛红旗单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慈溪县妇联

工作更加规范,也更有活力。1979年 1月,县第五次妇女代表大会要求

全县各级妇联组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带领全县妇女投身家庭联产承

包责任制,开展“三八”红旗竞赛等活动,开展“五好”⑤家庭评选等精神

文明建设活动。1982 年,一心为公的好队长潘彩芹、数年如一日照顾

“五保”老人的周金凤、学雷锋做好事的盛丽娟、扎根慈溪不回城顶职的

上海知青徐青梅、精心护理瘫痪婆婆的沈美秀等“五好”家庭代表得到

表彰,全县农村有 112个大队、3000多户家庭制订了创建“五好”家庭公

① 《1983年工作总结》,共青团慈溪县委文件,1984年1月。

② “双争”,指争当新长征突击队、争当新长征突击手。1978年 9月,团中央印发《关于

开展争当新长征突击队、突击手的决定》。

③ “沙蟹地”,指围垦不久而盐分较高的盐碱地。

④ 《1978年工作总结》,慈溪县妇女联合会文件,1978年12月。

⑤ “五好”,指遵纪守法、关心集体好,尊老爱幼、家庭和睦好,计划生育、教育子女好,

环境卫生、邻里团结好,婚事新办、移风易俗好。

106

第130页

第五章 恢复发展民主法制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约,工厂、企事业单位将“五好”家庭条文列入职工守则。至 1983 年,全

县共有 5个妇女组织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集体,9名妇女被评为全国

“三八”红旗手。同时,“五好”家庭创建活动初显成效,不少乡、村、居民

小组出现“四多四少”①现象。其中,观城镇忠孝桥大队杨秀红等 5 户家

庭被评为全国“五好”家庭。慈溪各级妇联组织还积极宣传《婚姻法》,

开展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活动。1980 年 12 月新修改的《婚姻法》公

布后,县妇联随即深入各地调研,针对婚姻问题上存在的陈规陋习和大

操大办等歪风,组织各公社(镇)通过召开妇女骨干会、广播讲座、文艺

演出等形式,有重点地向广大群众开展宣传教育活动。1982年元旦、春

节期间,全县有数百对男女青年参加集体婚礼;当年 2674对结婚青年原

定酒席 3.45 万桌,后缩减 1.36 万桌②,婚事上的铺张浪费和陈规陋习现

象得到明显改观。至 1983年 3月,全县有 111个大队把婚事新办订入乡

规民约。1984年 1月,根据省委政法委、省委宣传部、省妇联等单位《关

于开展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法制宣传月活动的通知》精神,全县启

动了维权法制宣传月活动。至 2月底,共开展宣讲活动 2500多场次,召

开公判会 12 次,旁听群众近 4 万人次。累计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695 件,

其中解除包办买卖婚姻 17 起,解救被拐卖妇女 6 人,解决赡养、抚养事

件 259 件;处理轻微违法事件 215 件,揭露或处理残害妇女儿童事件 63

件,解决非法同居135件。③

县委通过加强对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领导,各群团组

织的领导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有了明显提高,在团结带领各界群众建设

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① “四多四少”,指尊重老人的多了,不肯赡养老人的少了;邻里互帮互助的多了,口

角相争的少了;勤劳致富的多了,游手好闲的少了;对子女严格教育的多了,放任自流的

少了。

② 《1982年工作总结》,慈溪县妇女联合会文件,1983年1月。

③ 《1984年工作情况》,慈溪县妇女联合会文件,1985年1月。

107

第131页

中国共产党慈溪历史 第三卷(1978—2002)

第二节 加强法制建设,稳定社会秩序

一、县公检法机构的健全与县委政法委员会的成立

慈溪公检法机构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了严重的破坏①,粉碎江青

反革命集团后,中共慈溪县委开始从组织建设入手,重建和加强遭到破

坏的公检法各级组织机构,特别是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

议通过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选举产生最高人民法院院

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后,县委先后恢复与加强公检法机构。1978

年7月,恢复县人民检察院。至此,县公检法机构全部恢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公安机构建设不断健全,力量不断加

强。1979年 3月,县公安局增设刑事侦查股;5月,增设内保股;12月,建

立龙南、龙山、长河、浒山、逍林 5个区派出所。至此,全县观城、周行、庵

东、浒山、龙南、龙山、长河、逍林 8个区及直属镇浒山镇均设有派出所。

1981 年 8 月,增设政治工作办公室。1982 年 2 月起,公社公安员改称为

公社公安特派员②,其编制、供给关系均划归公安局。1984年 4月,增设

刑技科。随后,设立消防科、后勤科,公安局机构建设不断健全。

同时,法院机构建设也同步开展。1979年 3月,县法院先后建立龙

山、长河人民法庭。11月,经县委批准,设立审判委员会。同时,先后建

立逍林、浒山、浒山镇人民法庭。1980 年 1 月,增设龙南人民法庭。同

年 10 月,县法院迁至浒山镇西门外办公楼。12 月,建立经济审判庭。

1981 年 4 月,设立政工办公室,并由政工办公室负责人民陪审员工作。

①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慈溪县公检法机构受到严重冲击,工作陷于瘫痪。1968年 4

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对县公检法机构实行军事管制。1968年 11月慈溪第二次成立县革

委会设立“四大组”(办事组、政治工作组、生产指挥组、人民保卫组)后,公安、法院工作纳入

人民保卫组,检察院仍然实行军事管制。1972 年 11 月,恢复县人民法院;1973 年 4 月,恢复

公安局(时军管撤销,但未恢复县人民检察院)。

② 政社分设后,各乡实行乡公安特派员制。1985 年,慈溪在乡(镇)设立派出所。乡

(镇)派出所由公安局与当地党委、政府双重领导,以县公安局为主,执行《人民警察内务条

例》和公安工作的各项规定。

108

第132页

第五章 恢复发展民主法制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983年6月,建立执行庭,并在观城区分设观城、师桥、鸣鹤3个人民法庭。

1984年,增设信访科、刑事审判二庭。此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法院的内设机构随之快速发展变迁,以适应日新月异的经济社会环境。

1979 年 11 月,县委决定建立县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实行民主

集中制,在检察长的主持下,讨论决定重大案件和其他重大问题。1980

年 8月,县检察院增设刑事检察一科、刑事检察二科、法纪检察科及经济

检察科 4 个内设机构。1983 年 1 月,增设监所检察科。至此,县检察院

设有5个内设机构,配有检察干警46人。

1981 年 5 月,县委决定设立县司法局,主管全县司法行政工作。7

月,县公证处成立。1982年,人民调解、公证工作归县司法局主管,在长

河、周巷、横河、观城 4个区和观城、云城、胜东、坎东、逍林 5个公社(镇)

配备司法助理员,负责当地民事调解工作。同时,县法律顾问处改称为

县律师事务所,成为县司法局内设机构。至此,县司法局确定为一局两

处(所)机构建制,内设慈溪县公证处和慈溪县律师事务所。1984年,县

司法局增设调解科、宣教科和办公室。

1981年 4月,为加强党对公检法工作的领导,协调公检法之间的关

系,更好地运用法律武器打击敌人,维护社会治安,县委决定建立县委

政法委员会。县委政法委员会成立后,县委把社会治安治理工作列入

各级党委的重要议事日程,并明确一位副书记分管政法治安工作;以城

镇为重点,广泛开展法制教育,动员各方面力量深挖和打击犯罪典型,

发动群众同犯罪行为作斗争。同时,加强公安派出所和基层人民法庭

建设,建立治安联防队伍,整顿和健全各级调解组织,狠抓基层基础

工作。

至 1981 年底,全县各区均建立派出所、人民法庭;47 个公社 261 个

大队建有联防组织,队员 5934人;64个公社、镇配备专职或兼职调解干

部,841 个大队和单位建立调解组织,调解干部达到 2253 人。1981 年,

共破获各类刑事案件 388 起,查获和摧毁各种违法犯罪团伙 85 个;至

1982 年上半年,共收到各种检举揭发材料 372 件,从中破获刑事案件

137 起,受理违法犯罪投案自首者 19 名,①全县治安情况开始向好的方

① 《加强领导大力整顿社会治安》,中共慈溪县委政法委员会文件,1984年2月。

109

第133页

中国共产党慈溪历史 第三卷(1978—2002)

向发展。

二、加强法制宣传

民主法制领域是“文化大革命”的重灾区,拨乱反正的首要任务就

是使政治生活步入民主法制轨道。自第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新

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后,全国人大会议、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

都将立法当作重要或主要内容,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

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及一批涉及

经济、公民权利保障、行政管理等方面的重要法律得到通过。开展并加

强法制宣传成为中共慈溪县委这一时期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

结合国家立法,县委要求在全县组织学习宣传法律法规。1979年,

修订后的《刑法》通过后,县委按照上级部署,于 11月开展全县城乡社会

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宣传教育活动,重点落实《刑法》《刑事诉讼法》等法

律基本精神和内容的宣传教育工作。1982年,新修订的《宪法》公布,县

委把学习宣传《宪法》作为法制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县司法局联合县

公安、检察、法院、工会、团委、妇联及文化教育部门走上街头,设摊摆

座,采取解答法律询问、散发宣传资料、举办图片展览、播放法制宣传文

艺节目、宣讲法律知识等形式,先后在周巷、庵东、观城、浒山 4 个建制

镇,大张旗鼓地开展以宣传《宪法》为主要内容的法制宣传活动。这次

学习宣传《宪法》活动中,共解答群众各类法律询问 326 人次,散发法制

宣传资料 13000多份,宣讲法律知识 16次,展出违法犯罪典型案例图片

37幅以及 1套“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教育图片。①县委宣传部、县总

工会、团县委、县妇联等部门也向全县 3000名宣传员和各基层组织分发

宣传资料,县广播站进行法律知识的专题宣传和报道,电影院、文化站

等单位也纷纷参与宣传教育活动。不少乡镇结合宣传,开展多项评比

活动,如坎东公社在宣传法制的同时,开展“五好”家庭评比活动,对评

出的 4位好媳妇进行表彰和奖励。还对一些嗜赌人员进行耐心帮教,用

3天时间对 19名赌博者集中进行法制教育,组织他们学习《刑法》《社会

治安管理条例》等有关法规,通过帮教和感化,促使这些人员解除恶习。

围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各项战略决策和中心工作,广泛开展

① 《1982年司法行政工作总结》,慈溪县司法局文件,1983年1月。

110

第134页

第五章 恢复发展民主法制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经济领域和社会治安的法制宣传。1981 年下半年,中央提出整顿社会

治安,搞好综合治理的方针。慈溪司法部门与有关部门配合,举办大型

青少年法制教育展览,并制作 48 版法制宣传典型图片,开展“光辉的事

迹,学习的榜样”“触目惊心的犯罪事实”“全社会都来关心青少年的成

长”巡回展出。活动历时 5个多月,使全县绝大部分中小学生和近 10万

名干部、职工、教师、社会青年受到了一次法制教育。1982年 3月,全国

人大通过《关于严惩严重破坏经济的罪犯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

司法部门将《决定》翻印并分发到全县各地,会同有关部门采取举行座

谈会、报告会、学习会,运用有线广播、宣传窗、黑板报、幻灯、图片、布告

等各种形式,向广大群众宣传打击刑事犯罪活动的意义、性质和打击的

主要对象,宣传人大常委会的决定和“从重从快、一网打尽”的方针;宣

传“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政策。在打击刑事犯罪活动中,全县共举行

各种形式的报告会 128场次,听众 10万余人,张贴《决定》3000份。自编

和转发宣传资料 21000 余份,宣传图片 339 幅,展出宣传栏、橱窗 33 处、

黑板报 1896处、放幻灯 640场次,选择一批典型案件巡回下乡宣判 22场

次。①

县司法局与公安、检察、法院、文化等部门密切配合,运用各种形式

加强法制宣传和法律咨询服务。其中,县司法局在汽车站等人流集中

区域设置法制宣传窗,定期更换图文并茂的法制宣传资料,吸引大批群

众观看。县公、检、法、司等部门联合开展法制教育进校园活动,在中小

学中开设法制教育课。至 1983 年初,全县有近 70 所学校设置法制教

育课。

通过县委组织领导开展的各种法制宣传活动,广大人民群众的法

制观念有了增强,自觉遵守法律的意识开始形成并得到提高,同各种违

法现象进行抵制和斗争的积极性也得到了进一步调动。

三、初步开展“严打”斗争

改革开放以后,社会治安开始出现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各种形式

的犯罪活动严重影响和破坏了社会主义建设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秩

序,城镇社会治安秩序整顿工作被列入中共慈溪县委的重要日程。

① 《1982年司法行政工作总结》,慈溪县司法局文件,1983年1月。

111

第135页

中国共产党慈溪历史 第三卷(1978—2002)

1979 年 6 月 9 日,县委批准成立浒山镇整顿社会治安秩序办公室,

开展以城镇为重点的社会治安治理工作。同时发布《关于整顿社会治

安秩序的通告》,召开县级机关、各企事业单位干部 1400 余人参加的动

员会议,抽调公安干警和积极分子 130 人,投入整顿工作。随后组织县

公安局等 18 个主管部门深入城乡第一线进行检查,县公安局集中力量

对全县犯罪嫌疑分子进行调查摸底,在查实和获取罪证并报检察机关

批准后,开展集中搜捕。至 9月 12日,全县共摧毁犯罪团伙 8个,抓捕犯

罪分子 57人;处理各类违法犯罪人员 112人。①在公共场所治安秩序整

顿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基础上,1980 年 2 月,县委召开全县公安工作会

议,传达全国城市治安会议精神,认为县域盗窃、强奸、抢劫等危害人民

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刑事犯罪案件多发,青少年犯罪现象突出,赌博、

迷信、走私倒卖、行凶肇事、流氓斗殴等治安问题严重,治安灾害事故不

断发生,全县整顿社会治安秩序任务仍然艰巨。为此,县委决定再次采

取集中打击行动,开展全县社会治安整顿活动。当年,全县查处违反治

安管理案件 482 起,处罚 509 人,其中拘留 319 人、罚款 159 人、警告 31

人。②1981 年县委政法委员会成立,加强全县社会治安治理工作,当年

开展以城镇为重点的社会治安整顿活动。至 1982年,全县可供演戏、放

电影的 32个大会堂和影剧院中,有 26个实行敞门入场,管理井然有序;

集贸市场、车站、露天电影场等公共场所的治安事件,比 1981 年下降

18.6%。

虽然社会治安经过集中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效,但是,由于持续 10年

的“文化大革命”给社会治安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仍然巨大,凶杀、抢

劫、强奸、盗窃等各类犯罪活动不断发生,治安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1983 年 8 月,全国政法工作会议后,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严厉打击刑事

犯罪活动的决定》,提出以三年为期,组织一次、两次、三次战役,按照依

法“从重从快、一网打尽”的精神,对刑事犯罪分子予以坚决打击。之

后,县公安机关根据中共浙江省委、中共宁波市委的统一部署,充分发

挥专政职能作用,与检察、司法、法院等部门密切配合,有计划、有目标、

① 慈溪市公安志编纂委员会编:《慈溪市公安志》,方志出版社1998年版,第180页。

② 慈溪市公安志编纂委员会编:《慈溪市公安志》,方志出版社1998年版,第204页。

112

第136页

第五章 恢复发展民主法制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有步骤地开展了为期三年的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以下简称“严打”)

斗争,集中打击七个方面的犯罪分子①。8 月 20 日,开展“严打”斗争第

一仗,县委领导坐镇县公安局指挥战斗,各区(镇)委书记、区(镇)长亲

自参战,出动各级干部 2152 人、驻军 6 人,全县集中搜捕各类犯罪分子

和犯罪嫌疑分子 231 人。②当晚县公安局领导向全县人民发表题为《进

一步动员起来把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的斗争深入下去》的广播讲

话。在强大“严打”斗争声势的威慑下,至 22日,县公安局收到检举材料

37件,有 4人在亲友陪同下自首。9月 12日、28日,县委先后召开各有 2

万多人参加的公判大会,由县法院宣布对 55名罪犯的判决。其中,5人

被判死刑,会后押赴刑场执行枪决;1人被判死缓;19人被判 5年及 5 年

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③11月 23日,开展“严打”斗争第二仗,集中

搜捕各类犯罪分子和犯罪嫌疑分子 313 人。这次行动派工作组深入排

查第一仗打击不力的逍林、三管、龙南等 8个镇(公社),一举摧毁流氓团

伙 12个,拘禁违法犯罪嫌疑人员 108人。自“严打”开始至年底,县法院

共审结刑事案件 249件,判处 414人,有 193名被告被判处 5年有期徒刑

及以上的重刑,其中死刑、死缓14人。④

1984年 1月 15—19日,连续 5天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清查流窜犯、逃

犯的统一行动,捕获流窜犯 7人、逃犯 5人。接着,组织追捕小组和破案

战役,至 5 月中旬,破获各类刑事案件 355 起,捕获罪犯 34 人,其中逃犯

9人。⑤

1984年,全县查处违反治安管理案件 140起,其中扰乱公共秩序 14

① 七个方面的犯罪分子包括:1.流氓团伙分子;2.流窜作案分子;3.杀人犯、放火犯、

爆炸犯、投毒犯、强奸犯、抢劫犯和重大盗窃犯;4.拐卖妇女、儿童的人贩子,强迫、引诱、容

留妇女卖淫的犯罪分子和制造、复制、贩卖内容反动淫秽的图书、图片、录音带、录像带的犯

罪分子;5.有现行破坏活动的反动道会门分子;6.劳改逃跑犯、重新犯罪的劳改释放分子和

解除劳教人员;7.书写反动标语、传单、挂钩信、匿名信的现行反革命分子,以及有现行破坏

活动的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残余分子。

② 慈溪市公安志编纂委员会编:《慈溪市公安志》,方志出版社1998年版,第133页。

③ 《审判机构的恢复重建与审判战线的拨乱反正》,慈溪县人民法院,2017年12月。

④ 《审判机构的恢复重建与审判战线的拨乱反正》,慈溪县人民法院,2017年12月。

⑤ 慈溪市公安志编纂委员会编:《慈溪市公安志》,方志出版社1998年版,第134页。

113

第137页

中国共产党慈溪历史 第三卷(1978—2002)

起;处罚 176 人,其中拘留 140 人、罚款 25 人、警告 11 人。①全县刑事发

案率从 1981 年的 0.63‰下降为 1984 年的 0.43‰。全县有 42 个乡镇的

治安情况有了较大改变。②

在开展治安整顿的同时,慈溪也开展取缔非法组织活动。1980 年

春,慈溪沿海地区出现与境外反动分子勾结的反动组织“呼喊派”,他们

接受境外机构的指令和经费,偷运反动宣传品,公然反对“三自”③爱国

会,叫嚣反动言论,组织“垦荒队”,流窜至上虞、嵊县、萧山及河南平顶

山、焦作、郑州等 20多个县市“垦荒”“布道”。1983年初,“呼喊派”先后

在坎西、甸山、崇寿等地组织聚会,网罗信众,受蒙蔽群众日益增多。至

7月,县“呼喊派”活动场所增加至 28个,参与教徒 1200多人,涉及 32个

乡镇、84 个村庄。7 月,县政府发布《关于取缔反动组织“呼喊派”的布

告》,明令解散“呼喊派”所有组织,禁止其一切活动,收缴反动宣传用

品;在龙山、浒山、周巷分设登记处,责令聚会点负责人以上人员限期报

到登记,交代问题,视情予以处理;对一般参加人员凡自动脱离者不予

追究,首恶分子交由司法机关依法惩处。至 12 月 28 日,全县共搜捕骨

干分子 11 人,治安拘留 4 人,传讯 7 人;登记聚会点负责人以上人员 35

人,搜查骨干分子住宅 15户;缴获反动小册子 2007本;查获非法印刷点

4处、图书室 1处,收缴非法印刷品 400余千克。至此,全县 28个活动点

全部停止活动,书面声明脱离“呼喊派”教徒 865 人,口头声明退出 33

人。④

四、打击经济领域严重犯罪活动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领域出

现喜人的发展局面。与此同时,由于受利益驱使,经济违法犯罪活动逐

渐增多,严重扰乱了社会的正常秩序和经济活动。1982年 4月,中共中

央、国务院公布的《关于打击经济领域中严重犯罪活动的决定》指出,打

击经济领域的严重犯罪活动,进行反对腐化变质的斗争,关系到社会主

① 慈溪市公安志编纂委员会编:《慈溪市公安志》,方志出版社1998年版,第205页。

② 《关于全县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大检查的情况的报告》,中共慈溪县委政法委文

件,1985年5月。

③ “三自”指自养、自传、自治。

④ 慈溪市公安志编纂委员会编:《慈溪市公安志》,方志出版社1998年版,第109页。

114

第138页

第五章 恢复发展民主法制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义建设的成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盛衰兴亡,要求各地各单位把打击经

济领域中严重犯罪活动的斗争认真开展起来。

根据中央精神,中共浙江省委、中共宁波地委相继发文进行部署。

中共慈溪县委根据上级部署,迅速行动,组织县委政法委和公检法等单

位对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内部的重大案件进行重点查处,并抽调 12 名

干警充实侦查力量,加强对经济犯罪案件的侦查工作。同时,通过广

播、黑板报、宣传窗等广泛宣传《决定》,宣传政策,敦促犯罪分子投案自

首。4月 14日,全县处理经济犯罪大会召开,在宣判一些经济罪犯的同

时,宣布对 2 名投案自首的经济罪犯免于起诉的决定,促进一些犯罪分

子投案自首。至 4 月底,全县有 146 人投案自首,坦白交代违法犯罪金

额 26 万余元,主动退还赃款赃物计 15 万余元。当年,全县查处经济犯

罪案件 24件,其中 5000元以上大案 8件,涉及发生在国营企业内部的案

件18件,累计挽回经济损失15.29万元。①

1983 年 8 月,县委结合中央《关于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的决定》

的有关精神,抽调部分干部参加经济犯罪案件的批捕起诉工作,继续加

强打击严重破坏经济犯罪活动的工作力度。8—12月,全县立案查处经

济犯罪案件 14件,占全年立案总数的 66.7%。1984年,全县范围内通过

培训骨干、作法制报告、举办赃款赃物展览等形式,进一步营造深入开

展打击经济领域中严重犯罪活动的声势。当年,全县先后立案查处案

件 21件,其中贪污案 18 件、涉及 26 人,行贿受贿案 3件、涉及 4人,为国

家和集体追回赃款赃物共计 12.58 万元。②其中,县供销社系统成为重

点侦查对象,7—11月先后有13人涉及经济犯罪,立案查处6件、9人。

通过坚持打击经济领域中严重犯罪活动、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

“两打”并举,全县经济领域严重犯罪活动明显下降,社会风气明显

好转。

① 《慈溪检察志》,慈溪检察志编纂委员会2006年编印,第128页。

② 《慈溪检察志》,慈溪检察志编纂委员会2006年编印,第129页。

115

第139页

中国共产党慈溪历史 第三卷(1978—2002)

第三节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一、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

改革开放伊始,与全国情况类似,慈溪也普遍存在“脏、乱、差”等较

为突出的问题;而国门的敞开,各种观念与思潮也借“流行”“洋”“新”影

响着国人的思想,价值观受到冲击。为构建社会主义道德文明,营造良

好的社会风尚,中共中央提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支持。

1981 年 2 月 25 日,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文联、

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全国学联、全国伦理学会、中国语言学会、中

华全国美学学会 9家单位联合发出《关于开展文明礼貌活动的倡议》,号

召在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中开展以“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

序、讲道德”和“语言美、心灵美、行为美、环境美”为主要内容的“五讲四

美”文明礼貌月活动。2 月 28 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文化部、卫

生部、公安部联合发出《关于开展文明礼貌活动的通知》,要求各部门积

极支持各群众团体开展文明礼貌活动,并把它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

文明的一件大事认真抓好。3 月 5 日,中共宁波地委作出具体部署,要

求各级党委和基层组织迅速开展文明礼貌和“学雷锋、树新风、做好事”

活动。根据上级部署,3月 11—12日,县委宣传部召开文化、教育、卫生

等系统负责人参加的“五讲四美”活动工作会议,传达学习《关于开展文

明礼貌活动的通知》精神,听取县人民医院、电影院、慈溪师范学校、慈

溪中学 4个单位先期开展优良服务和“五讲四美”活动的情况,部署全县

文明礼貌、“学雷锋、树新风、做好事”等活动。会后,各地召开专题报告

会、讨论会,举办骨干学习班,充分利用广播、专栏、宣传画、团讯等形式

进行宣传,组织机关企事业干部职工、学校青少年和人民群众深入开展

“五讲四美”活动,参加“卫生、整洁、绿化”工作,营造地方美好环境。全

县范围内的“五讲四美”活动迅速推开。工交、财贸系统组织 91 个单位

的 2900 多名团员、青年参加建造电视转播台的义务劳动,运送砖头、钢

材、水泥等物资。县总工会、团县委组织发动县(镇)属的工厂企业工

116

第140页

第五章 恢复发展民主法制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会、团员青年职工,组成青年服务队,参加“维护社会秩序,搞好美化市

容、厂容”的活动,开展修理等 20 多个免费服务项目。同年 12月,县文

化、教育、司法、共青团、总工会、妇联等单位联合举办《慈溪县青少年教

育展览》巡回展出,宣传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和社会主义法制。

1982年 2月,中央办公厅根据中央书记处的指示,转发中央宣传部

《关于深入开展“五讲四美”活动的报告》,规定每年 3月为“全民文明礼

貌月”①,并明确 1982 年 3 月为全国第一个“文明礼貌月”。为迎接第一

个“全民文明礼貌月”,3 月 1 日,县委、县政府在浒山镇召开“全民文明

礼貌月”活动动员大会,会议号召开展“五讲四美”,重点解决城镇“脏、

乱、差”问题。动员会后,各地积极响应,通过广泛深入发动,活动取得

明显成效。据统计,首个“全民文明礼貌月”期间,全县先后共召开各种

大小会议 3020次,动员近 20万人次投入活动。约有 17.8万人次参加卫

生打扫工作,清除垃圾 4280吨,疏通阴沟 8300多条;17万人次参加植树

造林,累计种树 191 万多棵、花苗 44 万多株。②工交、财贸、医院等系统

发动干部职工,制订或修订服务公约、文明守则和岗位责任制,推出一

批优质服务、礼貌待人的典型。团县委通过四个“统一日”③活动,发动

1.8 万名青少年参加修桥、铺路等为民办好事的活动,累计修桥 336 座、

铺路 137 千米。④至 3 月底,全县“脏、乱、差”面貌明显改善。为巩固和

发展活动成果,4月 15—16日,县委、县政府召开慈溪县“全民文明礼貌

月”活动先进集体、个人表彰大会。此后,全县范围内的“五讲四美”活

动向经常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在开展“五讲四美”活动的同时,县委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

严禁进口、复制、销售、播放反动黄色下流录音录像制品的规定》和中央

宣传部、公安部等 8 个部门《关于查禁淫书淫画和其他诲淫性物品的通

① 1985年后,根据中共中央有关规定,不再单独举行“文明礼貌月”活动。

② 《关于 1982年工作的回顾和 1983年工作的计划》,中共慈溪县委宣传部文件,1983

年1月。

③ 四个“统一日”,指 3 月 1 日为全县团干部带头日,3 月 5 日为学雷锋、树新风、做好

事日,3月12日为团员植树日,3月22日为为您服务日。

④ 《关于 1982年工作的回顾和 1983年工作的计划》,中共慈溪县委宣传部文件,1983

年1月。

117

第141页

中国共产党慈溪历史 第三卷(1978—2002)

知》文件精神,1982年 4月 9日,召开县级机关全体干部和工厂企事业单

位行政人员会议,传达上级精神,提出贯彻意见,部署机关查禁工作。

根据县委安排,县委宣传部分别于 4 月 16 日和 21 日召开各区(镇)宣传

委员会议和县级职能单位联席会议,研究布置具体查禁任务与做法。4

月下旬,县委宣传部组织人员分头到各区(镇)了解具体情况,并对五金

交电、外贸、二建公司和周巷等部分区(镇)进行重点调查。在县级机

关、各工厂企事业单位、各区(镇)的统一配合下,全县自查和重点检查

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至 5 月 5 日,全县累计检查集镇、机关、学校、工

厂、企事业等单位 1000 余个,检查家庭 6395 个;检查录音机 1492 架、录

音带 7148卷(盒),发现 130卷(盒)黄色反动录音带;收缴黄色手抄本 69

本、黄色绘画 4张。①全县范围内的查禁活动开展以后,人民群众抵抗和

识别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能力明显增强,社会风气得到净化。

1983 年 1 月 30 日,中宣部等 24 家单位联合下发《关于 1983 年继续

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的意见》,要求各地把热爱祖国、热爱社会

主义、热爱党的“三热爱”教育活动和“五讲四美”活动融合起来,作为深

入开展第二个“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的主要内容。2 月 28 日,县委发

出《关于认真搞好第二个“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的通知》,要求在“全民

文明礼貌月”活动开展期间,继续治理“脏、乱、差”问题,认真搞好优质

服务、建立优良秩序、创造优美环境,进一步开展学习雷锋、学习先进的

活动。为进一步扩大活动的覆盖面,5 月 10 日,县委印发《关于深入开

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的意见》,要求抓好“建设文明村,开展五好家

庭活动,制订乡规民约,兴办文化设施,开办各种政治、文化、技术夜校”

五件事情。从下半年开始,全县“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向纵深发展,卫

生、交通、市场等公共场所的守则逐步制订起来,“文明村”“文明学校”

“文明医院”“文明商店”“文明柜组”“文明车队”创建及优质服务竞赛等

活动进一步推广。

随着“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的家喻户晓,慈溪的社会风气和人民

群众的精神面貌开始好转,群众文明行为习惯得到进一步提高,“我为

① 《关于贯彻执行中共中央〔1982〕15号文件的情况和意见》,中共慈溪县委宣传部文

件,1982年5月。

118

第142页

第五章 恢复发展民主法制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人人、人人为我”的文明环境逐步形成。

二、开展文明村(单位)创建活动

中共十二大召开以后,精神文明建设得到进一步重视。中共慈溪

县委提出,加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领导,开展“文明村”“文明单位”

“五好家庭”的创建,推进“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的深入。1983年 4月,

县委印发《关于建设文明村(单位)的工作意见》,提出包括开展五好家

庭创建、制订乡规民约、新建文化设施、建立健全村民活动阵地、开办各

种村民文化技术学校等内容的文明村(单位)建设标准。

县委意见下发后,各区、乡从实际出发,制定了全面的或单项的、长

远的或近期的文明村建设规划;城镇工厂企事业单位则根据主管局下

达的内容和规定,研究制定各单位建设目标规划。1983年 8月,县委组

织宣传、妇联等部门指导浒山区白沙乡开展以五好家庭创建、制订乡规

民约为中心的文明村建设试点工作,随后该试点经验在全县三级干部

会议上作了介绍。9月以后,各区、乡开展试点工作,全县文明村建设开

始由点到面逐步展开。同时,为推动文明村(单位)建设活动深入开展,

县委宣传部根据县委要求,两次召开由县级机关有关部门负责人和区

委宣传委员参加的联席会议,对全县文明村建设情况的检查工作作了

具体部署。10月中下旬,县委组织 530余人组成的检查组,分头到各区

进行帮助指导。这次检查以区为单位,通过对口检查和循环检查的方

法,听看结合,做到边检查、边发动,边交流、边落实,在鼓励先进村的同

时,也鞭策了一些后进村。至 11 月,全县普遍建立结户联系制度,全县

811个村有 761个村支部建立党员联系户,绝大部分农村团支部建立了

团员关心户,712 个村建立了妇女代表团结户,不少村建立了科学技术

帮教户;90%以上的村开展了五好家庭活动;64 个乡(镇)建立了文化

站,其中 19个乡(镇)建立了文化中心或文化宫;513个村建立了民兵青

年俱乐部;484 个村建立了图书室。全县有各类业余文化技术学校 339

所,农村幼儿园或幼儿班430所(班)。①

1984 年 2 月,全县农村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提出建设文明村的“七

① 《关于 1983年工作的回顾和 1984年工作的计划》,中共慈溪县委宣传部文件,1984

年1月。

119

第143页

中国共产党慈溪历史 第三卷(1978—2002)

有”“七无”标准:有一个坚强的党支部领导班子,有一个村规民约,有一

个民兵青年俱乐部,有一所学政治、学文化、学技术的业余学校,有一批

符合标准的五好家庭、文明墙门,有一个环境整洁、布局合理的村庄,有

较显著的物质文明成果;无赌博、偷窃和刑事犯罪活动,无封建迷信活

动,无破坏山林、无弃耕荒地,无超计划生育,无滥占耕地建房,无买卖

婚姻和婚丧喜事大操大办现象,无虐待老人、妇女和儿童现象。要求结

合实际拟订规划,落实行动。4月 10日,县委、县政府印发《关于深入开

展文明村(单位)建设活动的意见》,要求抓好思想教育、五好家庭活动、

乡(村)规民约的制订和实施、业余活动阵地建设、环境卫生、公共福利

事业建设 6 项工作,全县要有 10 个左右的村达到或基本达到近期建设

文明村的“七有”“七无”标准。至 4月底,全县共确定区、镇、乡文明村建

设点77个,以点带面推进文明村建设活动的开展。

随着文明村(单位)创建活动的逐步开展,村容村貌开始出现可喜

的变化,村民的法制意识、规则意识、科学意识得到增强,文明程度得到

较明显的提升。

120

第144页

第六章

推动和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第一节 推进干部队伍建设

一、推进干部队伍“四化”建设

20世纪 80年代初,各级领导班子普遍存在年龄偏大、文化偏低、专

业知识偏少、结构不合理以及职数偏多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中共

中央提出干部队伍建设方针:新老干部进行适当交替,妥善安排好老干

部,大胆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全面推进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革命化、

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1981年 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

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在坚持革命化的前提下,逐

步实现各级领导人员的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干部队伍“四化”方

针作为新时期党的组织路线的重要内容和干部队伍建设的基本方针确

立下来。9 月 4 日,中共浙江省委印发《关于抓紧选拔培养优秀青年干

部的决定》,强调把干部队伍的“四化”建设作为各级党委的一项紧迫战

略任务来对待,要求采取多种形式,有计划地选拔一批优秀青年干部,

使之成为选拔县和县以下工厂、公社领导骨干的强大后备力量。1982

年 9月,中共十二大把“努力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

业化”写入政治报告和党章之中。自此,中共中央按照“四化”方针,自

上而下地改革和调整全国各地各级领导机构和领导班子,不断推进干

部队伍“四化”建设。

1981 年 11 月,中共慈溪县委贯彻实施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印发

《关于〈培养选拔优秀中青年干部充实各级领导班子的规划〉的通知》

(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级党组织通过采取党委重视、大批培养选拔

121

第145页

中国共产党慈溪历史 第三卷(1978—2002)

年轻干部,加强在职领导干部教育培训和新老干部传帮带等措施,实现

全县干部队伍“四化”水平的大提高,实现新老干部的交替与合作走向

正常化。《通知》下发后,县委多次召开专门会议,讨论研究选拔培养中

青年干部、大胆使用知识分子进入各级领导班子的问题,并要求全县各

级党组织把培养选拔优秀青年干部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统一思想,

统一规划,统一部署,以积极的态度,解放思想,坚定地把调整充实领导

班子工作抓紧抓实。县委强调各区、公社党委和各部委办局按照规划

要求,在做好调查摸底、逐人进行全面考察的基础上,实行领导与群众

相结合,采取“群众举贤、民意测验”的方法,培养发展优秀年轻干部。

各区、公社党委和各部委办局都对本部门和所属有关单位的领导班子

状况进行认真研究和分析,分别制订出 1—2年和 3—5年的实现干部队

伍“四化”的规划和措施。浒山区委多次以上党课、开办业余学校等形

式,提升中青年干部的政治、业务、文化素质。县委组织部采取传帮带、

下基层锻炼、送大学深造和举办短期轮训班等多种形式,对优秀中青年

干部进行素质、能力的培训。其中采取“三交”①

“三抓”②的办法,发挥老

干部的骨干作用,做好传帮带,让老干部手把手悉心培养年轻干部,效

果良好。1980—1982年,全县共选拔干部 429名,其中年龄 40岁以下的

171名,占 39.86%,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 121名,占 28.21%。县级机关副

局 长 一 级 以 上 的 干 部 共 有 138 名 ,其 中 高 中 以 上 学 历 的 39 名 ,占

28.26%。③

1983 年,慈溪在县级党政机关机构改革、调整领导班子中,落实干

部队伍“四化”要求,实现各级领导班子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的明显改

变。调整后的县委、县政府、县委纪委领导班子平均年龄,由原来的

50.3 岁下降到 40.5 岁;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由原来的 17%增加到

58%。县级部委办领导成员的平均年龄由原来的 50.6岁下降到 43.8岁,

结构符合“老、中、青”梯队的要求,一大批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和专

① “三交”,指交培养对象名单、交培养对象拟任职务、交培养对象委托给单位领导。

② “三抓”,指抓专人培养,将培养对象委托给单位领导;抓定期考察汇报;一级抓

一级。

③ 《关于积极选拔优秀中青年专业人才充实各级领导班子的总结》,中共慈溪县委组

织部文件,1982年12月22日。

122

第146页

第六章 推动和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业知识的优秀年轻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

县委以实现干部队伍“四化”标准为目标,不断改善和加强干部培

训教育,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大规模的干部培训,提升在职干部的文化

水平、业务素质、办事能力,慈溪干部队伍的“四化”建设不断得到推进。

二、改善和加强干部培训教育

中共慈溪县委历来重视干部的培训教育,重视干部队伍素质的提

高。其中,县委党校作为担负全县干部党员教育培训的主要机构,于

1973年5月恢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适应全党工作重点转移的需要,县委多

次举办干部学习班和党校轮训班,统一全县干部对党的路线、方针、政

策的认识。其中,1979年,县委举办 5期县级机关和区社负责人参加的

短期培训班,内容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与中央领导讲话、法

制学习、思想路线讨论等,共有 700 多人次参加。县委党校的轮训主要

面向党支部书记一级的基层干部,以上党课形式分期分批进行,当年轮

训 5期,共 2900余人。为了适应工作重点转移的需要,加强业务骨干的

训练,县农业系统、工交系统、财贸系统分期举办管理、财务、技术人员

学习班,共 4300余人次参加。①1980年 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

组织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干部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各地党委

要把干部教育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求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对各级

各类干部的培训进行统筹安排,制定短期和长期的干部教育规划。根

据中央相关文件精神和浙江省委组织工作会议精神,1980年 3月,县委

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员教育的几点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

各级党委围绕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把加强党员教育作为一件大

事来抓,党委组织部门和宣传部门做好党委的助手和参谋,为基层党组

织提供党课教材,并进行宣传报道。《意见》对全县党员干部培训的内容

和方式方法都作了明确规定。干部培训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进

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教育,二是进行党的基本知识和党规党纪的

教育,三是进行文化、科学技术和业务知识的教育。在教育方法上,《意

① 《一年来我们是怎样做好干部教育工作的》,中共慈溪县委宣传部文件,1980 年 1

月7日。

123

第147页

中国共产党慈溪历史 第三卷(1978—2002)

见》提出各级党委可以采取党校轮训或举办短期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开

展教育培训,县委党校轮训机关党支部书记和支部委员,基层党组织可

以采取举办培训班的形式轮训一般党员,争取在 3年内对所有党员普遍

轮训一遍。轮训采用“少吃多餐”办法,一般每期 40—50 人,学习时间

20 天左右。5 月,县委党校举办 1980 年第一期轮训班,人员以区委、公

社党委组织或宣传委员为主,共 70 人,时间 13 天,学习《中共十一届五

中全会公报》《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以及毛泽东的《实践论》、

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邓小平的《目前的形势和任务》。

为训练工业、农林、财贸、政法等系统的业务领导和业务骨干,县委

要求各部门创造条件,逐步恢复和健全公安、工会和农林等各类专业干

部培训学校。1981 年 10 月,慈溪县农业干部技术学校成立,开办短期

培训班,培养农业专门人员。1981—1984年,县委党校和全县基层党组

织平均每年有2万人次参加培训。

1983年 2月,中央下发《关于实现党校教育正规化的决定》,提出党

校教育由短期培训为主向正规化培训为主转变的方针,强调党校教育

正规化,要求在办学方式和课程设置上实现正规化,要逐步做到有统一

的班次学制、课程内容、教材和考试考核制度,为加强干部培训工作指

明了方向。中共浙江省委和宁波地委也相继下发《关于加强各级党校

建设的决定》。县委根据上级精神,研究对策,决定根据实际情况,对党

校干部培训正规化进行尝试,当年,党校共举办 7 期轮训班,如《邓小平

文选》《中国近代史》学习班等,学员共 1296 人,在教育经常化和系统化

方面进行了探索,得到省委和省委党校领导的肯定。同时,决定从 1984

年下半年开始,逐步实现县委党校教育正规化,试办干部中专学历进修

培训班,对 35岁以下、具有初中毕业以上文化程度的县级部门和区乡党

政领导干部的后备人员进行学历培训,第一期招生50名。①

自 1984 年始,县内干部培训除文件政策的学习外,把提升文化素

① 1984年 11月,中共慈溪县委党校第一届中专干部培训班开班,首批学员于 1986年

11 月毕业。开班时,实际设 2 个班级,有 82 名学员。学员中有党员 70 人,团员 7 人;男性 70

人,女性 12人;来自区乡的 35人,县级机关 23人,县属企事业单位 24人。中专干部培训班共

举办4期,分别是84级、86级、87级和88级,共毕业学员204名。

124

第148页

第六章 推动和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质、提升干部的马克思主

义理论水平、提升干部学

历作为一项硬任务来抓,

对干部的理论学习课程和

学 历 提 出 相 应 要 求 。 当

年,县委把局以上领导班

子成员和区、乡领导班子

及后备干部的培训工作作

为重点,以整党学习为内

容,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

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

会主义、中国革命史 4门课

程。并提出在 1990年前,实现 50岁以下的干部全部达到高中(中专)水

平,已具有高中(中专)文化程度的干部达到大专水平的要求。为实现

这一目标,在县委党校中专班正式开学的同时,在慈溪中学开设两年制

高中文化班①,并积极选拔干部进入大专院校进行文化学习,当年选拔

18 名干部到上级各类学校进行培训。同时,鼓励党员干部参加高等教

育自学考试、函授、刊授以及农广校、职工业余夜校等开放性学校学习,

逐步形成一个多层次、多形式的干部教育培训网络系统。至 1984年,县

委党校培训各级干部约 3万人次,先后举办各类干部培训班 52期,平均

每年办班 8期以上,共有 7156人次参加。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全

县领导干部的知识和专业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三、建立老干部离退休制度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中共中央开始有步骤地建立老干部离休、退

休制度。1980 年 10 月,国务院公布《〈关于老干部离职休养的暂行规

定〉的通知》,提出老干部离职休养的初步规定。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

会议上强调:要有步骤地稳妥地实施干部离休退休的制度,废除实际上

存在的干部领导职务的终身制。之后,中共中央相继出台干部离退休

制度文件,为妥善解决新老干部交替、实现干部队伍“四化”创造条件。

① 慈溪中学代办干部高中班,于1985年1月开学。

1984 年县委党校首届中专干部培训班开学典

礼场景

125

第149页

中国共产党慈溪历史 第三卷(1978—2002)

1981 年 5 月底,中央组织部和中共浙江省委就干部问题先后召开

电话会议,着重就选拔年轻干部和老干部工作进行部署。为落实电话

会议精神,6月初,中共慈溪县委召开常委会进行分析研究。10月,县委

批转县委组织部《〈关于离休、退休干部管理意见的请示〉的通知》,指出

慈溪县干部离退休制度实行分级管理的原则、政治与生活分别管理的

方法,离休干部和县级干部中的退休干部由县委负责管理,其他退休干

部由原单位负责管理;要求各单位确定一名领导负责离退休干部工作,

确保老干部政治生活待遇的落实。至 10 月底,全县共办理老干部离休

13人,退休 675人。①县属部门及各区(镇)、公社成立离休、退休干部活

动室。

1982年上半年,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

国务院颁发《关于老干部离职休养制度的几项规定》。之后,中共浙江

省委组织部、中共宁波地委组织部相继下发文件进行细化落实。县委

按照“基本政治待遇不变、生活待遇略为从优”的原则,主抓退休改办离

休工作,并做好离休干部管理服务。1982年,慈溪县全年办理老干部离

休 7 人,退休改离休 123 人,全县共有离休干部 152 人。县委要求各区

(镇)把退休干部管理工作列入党委工作议事日程,并建立健全各级管

理组织,配备专职管理干部。为建立离退休干部活动中心,县委每年从

财政拨款,帮助区(镇)、公社建立老干部活动室,至 1982 年底,全县 20

个公社建立了老干部活动室。县委组织部采取措施解决老干部看病、

用车、住房及日常生活的实际困难,如县人民医院实行离休干部就医优

先制度,县燃料公司、浒山粮管所团员为离休干部送煤和米上门等。

为加强离退休老干部工作的管理,中央要求各级党委专门设置老

干部服务机构。1983 年 7 月,慈溪县老干部局②建立,隶属于县政府。

同时,县委要求各部、委、办、局、区成立老干部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分管

老干部工作,贯彻落实老干部离休后政治待遇、生活待遇有关规定。通

① 《关于离休、退休干部管理意见的请示》,中共慈溪县委组织部文件,1981 年 9 月

29日。

② 1984年 12月 11日,更名为中共慈溪县委老干部局,作为县委下属部门,归口县委

组织部。

126

第150页

第六章 推动和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过一系列有效措施,全县基本实现了老干部从在职到离休、退休的平稳

过渡,为离退休制度的完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进一步做好离休老干部工作,1983 年 9 月,省委组织部、省老干

部局联合发文《关于在国庆节前对离休老干部进行家访检查的通知》。

为贯彻落实省委通知要求,县委确定县委副书记和一名县委常委分管

负责,组织 154 人参加的 37 个家访小组,对全县离休干部进行登门家

访。年底,全县各地、各部门采取召开座谈会、茶话会、走访等多种形

式,慰问离休老干部。1984年初,县委、县政府集中组织 4个抽查组,通

过听、看、谈、访、议、定①等形式,更好为离休老干部做好服务工作。至

1984年,各单位相继成立老干部工作领导小组,全县建立老干部活动室

36处。

干部离退休制度的建立是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成

果,对推进新老干部合作和交替、保证党的事业薪火相传起到了重要作

用。同时,老干部离休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使老干部按时离职,把年富

力强的中青年干部提拔到领导岗位上来,促进了干部制度的改革,对于

全县长治久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二节 开展“双争”活动和整顿基层组织

一、开展“双争”活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上来,但党内的思想、组织状况还不能完全适应这一转变。因此,

大力加强党员教育、健全各级党的组织生活,增强党性、端正党风,充分

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党对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领导,

成为党建工作中一项极其重要和迫切的任务。1980 年 2 月,中共中央

宣传部、组织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党员教育,健全党的组织生活的意

① 听:听所在单位领导的汇报;看:看活动室和老干部住房条件;谈:召开座谈会;访:

到老干部家里走访;议:和被抽查单位共议解决办法;定:召集有关单位确定为老干部服务

的各项措施。

127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翻页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