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
拙
2599
清早期·春水堂款朱泥圓壺
款識 :春水堂(底款)
說明 :成陽藝術文化基金會舊藏。
春水堂傳器為清早期朱泥名品,用泥略趨厚實,泥細砂粗,與邵聖和、邵柏原製器風貌相
近。此壺胎色赭紅透黃,胎質顆粒感明顯,珠粒隱隱,呈細梨皮狀,具典型清早期朱泥風貌,
頗能體現朱泥壺少見的雄健之美。作中壺之量,壺身鼓腹,豐肩平底,蓋帽及鈕豐厚圓潤,
管狀短流似青銅盉器嘴形,整器制式別緻,古意盎然,甚具特色,為春水堂立異之作。春
水堂的屬款多以鐵筆雙刀陰刻,而此壺底以少見的竹刀寫泥“春水堂”,書體介於篆隸之間,
筆意流暢,似沾濃墨,耐人尋味。
出版 :《古壺之美》P100-101,財團法人成陽藝術文化基金會,2000 年。
EARLY QING DYNASTY A RED CLAY TEAPOT WITH 'CHUNSHUITANG'
MARK
Illustrated: Chinese Yixing Teawares from the Collection of Mai Foundation, pp. 100-101, Mai
Foundation, 2000
高 8.2cm 長 12.6cm
RMB: 330,000—380,000
款識簡介 :春水堂,是清早期至清中期訂製紫砂茗壺較多的名室,凡“春水堂”所製之器,皆為精品。
傳器紫泥、朱泥、段泥皆有所製,尤以朱泥為夥。
出版 :《古壺之美》P100-101,財團法人成陽藝術文化基
金會,2000 年。
2600
清中期·朱石楳刻四方提梁錫壺
款識 :朱堅、石楳(刻款)
鎸刻 :石碾輕飛瑟瑟塵,乳花烹出建溪春。人間絕品應難識,閑對茶經憶古人。丙午春日。朱堅刻。
龍焙東風魚眼湯,個中即是白雲鄉。更煎雙井蒼鷹爪,始耐落花春日長。季侯先生雅玩。
石楳作。
說明 :此件錫壺四方周正,線條硬朗,壺左右上方起兩耳置軟提梁,提攜靈活便捷,嵌入式牛蓋
切合緊密。錫器易於受刀,可供古人揮灑刀筆以抒懷。此器一面鎸刻曰 :“石碾輕飛瑟瑟塵,
乳花烹出建溪春。人間絕品應難識,閑對茶經憶古人。”出自宋代詩人林逋的《監郡吳殿丞
惠以筆墨建茶各吟一絕謝之·茶》,詩中以點茶法品飲友人所贈建茶,茶碾輕推,乳花四起,
表現出古人的恬淡閒趣。
MID-QING DYNASTY A SQUARE TIN TEAPOT WITH HANDLE ENGRAVED
BY ZHU SHIMEI
高 8cm 長 14.5cm
RMB: 無底價
款識簡介 :朱堅,即朱石楳,山陰人,僑寓松江。晚署老某,號鶴道人,又稱梅道人。石楳能以
精錫製茗壺,首創砂胎錫包壺,並親自刻字畫於其上,人比曼生砂壺,為世所重。並
工鑒賞,多巧思,能畫,善墨梅,具蒼古之致,兼長人物花卉,篆、隸、行、楷均勁
逸有風致,尤精鐵筆,竹、石、銅靡不工。著有《壺史》。嘉道以來,名仕題詠殆遍,清 ·蔣
茝生《墨林今話續編》、民國談溶《壺雅》中皆詳加記述。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石楳“錫
刻梅花紋壺”一件,工整精緻。
2601
明治·大國壽朗製詩文鐵壺
浮雕 :先生船泛前湖歸。
說明 :明治時期的知名釜師大國壽朗將中國書畫藝術帶入日本鐵壺製作之中,以工藝繁複的圖文
作品而聞名,其作品表現力十分豐富,在同時代製器名家中獨樹一幟。此壺為大國壽朗專
精的漢詩題材,壺上雅句曰 :“先生船泛前湖歸。”壺身另一面浮雕以山水圖景,見二人乘
舟於湖面,似即將登岸,向岸邊小屋而去,正是壺上詩文中所描述的畫面。此壺將名家登
峰造極的浮雕金工技藝淋漓展現,觀之令人驚嘆。
MEIJI PERIOD AN INSCRIBED IRON TEAPOT MADE BY OKUNI TOSHIRO
高 16.6cm 長 13.6cm
RMB: 45,000—60,000
款識簡介 :大國壽朗,明治時期龍文堂四大名人之一,曾受邀為皇室訂製鐵壺等鑄件,得到日本
皇室的肯定。他的作品以繁複的裝飾技法見長,專精於漢詩題材,字體優美、筆意流暢,
諸多作品都具有漢文化特徵。
2602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高建發茶行壽眉茶
說明 :高建發茶行為著名茶莊,茶行始於 1918 年,在東南亞名播千里,深受當地消費者喜愛。此
壽眉包裝為 90 年代高建發茶行標誌性包裝,帶有中國民間特色及東方色彩的圖案,是當時
外銷茶品特色之一。高建發出品壽眉已近二十年轉化,茶湯柔和細膩,顯藥香、荷香,生
津回甘,為壽眉中之上品。
SHOU MEI WHITE TEA MADE BY GAOJIANFA TEA SHOP IN THE 1990S
Twelve boxes
規格 :十二盒,淨重 :100g×12 盒
RMB: 15,000—25,000
2603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勐海茶廠雪印青餅及勐海茶廠八八青餅(生茶)
說明 :此組拍品包含雪印青餅和八八青餅各一餅。俗稱的“雪印青餅”指的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前
期一批 7532 青餅,因餅面細芽多且白如冬雪,故市場上稱之為“雪印”,是承襲了七子黃
印的七子餅茶,以三至六級茶菁原料混拼,面、裡茶一致,是勐海茶廠青餅中最為細嫩的
茶品,產量不多。堪稱經典之作,頗具收藏價值。另一款八八青餅作為勐海茶廠八十年代
末生產的經典 7542 青餅,是極具代表性的茶品。其以肥壯茶菁為裡,幼嫩芽葉撒面,拼配
合理得當,經過近三十年的陳化轉變,湯色紅濃透亮,香氣純正持久,花果香馥鬱,滋味
醇厚,回甘好,經久耐泡。此兩餅茶,乾倉存放,品相尚佳,不可多得。
RAW PU’ER TEA CAKE MADE BY MENGHAI TEA FACTORY IN THE 1980S
Two pieces
規格 :一片,325.1g(雪印青餅淨重);一片,330.3g(八八青餅淨重)
RMB: 160,000—200,000
2604
清早期·逸公款朱泥笠帽宮燈壺
款識 :逸公(底款)
說明 :黃平洋先生舊藏。
此壺形制古雅,砂質細膩,泥性油亮,漿面潤澤,呈色紅而不媚。蓋沿與口沿線嚴密精良,
身筒氣韻飽滿,彎流與曲把線條皆流暢和諧,三彎流口處理利落,出水極佳。以圓立鈕為
中心的笠形蓋帽頗具特色,猶如明季書生,儒雅大方。壺底鋼刀寫刻“逸公”款。縱觀整器,
曲度結構得怡,製工精湛,壺身形頗具精神,韻味古樸。此種笠帽宮燈式為朱泥中較為少
見的器型,級別較高,加之此壺為早期朱泥書籍出版原件,又為名家舊藏釋出,更顯珍貴。
出版 :《朱泥寶記》P47,盈記唐人工藝出版社,1993 年。
EARLY QING DYNASTY A RED CLAY TEAPOT WITH ‘YIGONG’ MARK
Illustrated: Zhu Ni Bao Ji, p. 47, Yingji Tangren Craft and Art Publishing House, 1993
Provenance: Previously collected by Huang Pingyang.
高 9cm 長 12.6cm
RMB: 75,000—100,000
款識簡介 :逸公,即惠逸公,清雍正、乾隆時宜興製壺高手。逸公所製茗壺,形式大小與諸色泥
質具備,尤泥色最奇。作品雅緻脫俗,巧而不纖。小壺亦有佳者,莫若大壺之古樸可愛。
書法無定體,楷、行、草書俱佳,真書高雅,楷書有唐帖遺意。刻法竹刀、鋼刀均用,
或沉著或飛舞。工巧一類,可與孟臣相悉,故世稱“二惠”。
收藏者簡介 :黃平洋,中國台灣高雄市人,1980 年代至 1990 年代台灣著名棒球運動員,綽號“金
臂人”。
出版 :《朱泥寶記》P47,盈記唐人工藝出版社,1993 年。
2605
民國·陳盤根製紫泥小漢君壺
款識 :文記(蓋款);陳盤根製(底款)
說明 :漢君式演變或自曼生之扁石壺,發展至晚清民國時期方成定式。此壺為漢君壺中較小巧者,
壺身上下雙折,於壺腹形成帶狀,線條力挺勁道。壺流形貌敦實,圈把側出有力,與壺流
形成氣韻之平衡。此壺的製者陳盤根是紫砂名家陳壽珍之子,傳承家學,深得壽珍先生製
壺之法。這件漢君壺風姿款款,氣度凜然,當為盤根先生的精品力作。
REPUBLIC OF CHINA PERIOD A PURPLE CLAY TEAPOT MADE BY CHEN
PANGEN
高 5.5cm 長 12.6cm
RMB: 18,000—25,000
款識簡介 :陳盤根,近代紫砂大師陳壽珍之子,從父學藝,部分作品還沿用其父傳用的“冰心道人”
印章,僅在壺蓋鈐上自己的私印“盤根”與其父親的作品區別。
2606
清中期·孟臣款紫泥蓮子壺
款識 :孟臣(底款)
鎸刻 :雲浪生玉碗。孟臣製。
說明 :此件佳器紫泥所製,調泥細致,窯火燒結堅實。作古蓮子式,製壺之人於壺蓋上著墨較多,
蓋緣平整延伸,內部略作穹起,中心處至鈕座與鈕珠,依序而築,如拾階而上,井然有度。
壺流堅挺偉岸,壺把環扣有力。雅器觀其形,雅句品其意。此壺壺底鎸刻以 :“雲浪生玉碗。”
古時茶器常以玉碗、玉甌代稱,顏潛庵《嘗新茶》一詩中有 :“玉甌淪出生雲浪”之句,與
此鎸文句意相近。
MID-QING DYNASTY A PURPLE CLAY TEAPOT WITH ‘MENGCHEN’ MARK
高 6.6cm 長 12cm
RMB: 70,000—100,000
款識簡介 :孟臣,惠孟臣,傳為明天啟、崇禎間宜興製壺名手(一說孟臣為清康熙、雍正間人)。
江蘇宜興人,生卒不詳,孟臣名號有君德、思亭等,孟臣是晚年自號,為時大彬後一名手。
孟臣製壺,大壺渾樸,小壺精妙,筆法類褚河南。清 ·吳騫《陽羨名陶錄 ·家溯》、日 ·奧
蘭田《茗壺圖錄》、民國 · 李景康、張虹《陽羨砂壺圖考 · 別傳》等著錄中皆對孟臣開
篇詳加敘述。
2607
一九九八年·九曲茶廠出品九曲大岩水仙
說明 :九曲茶廠於 1985 創建,屬於第一批民營茶廠,此批茶品原本是外商訂單,甄選當年武
夷山優質原料,依照出口標準和傳統工藝要求製作,卻因包裝罐身印刷的標準代號 GB(國
標)印成了“BD”,導致這批茶在最後的交收環節被拒收。2015 年國家高級評茶師、國
家高級茶葉加工師陳鬱榕,到武夷山調研時發現此批錯版茶品,經過現場審評,認為這
是一批極具品飲價值的好茶。此款九曲大岩水仙產自九曲溪兩岸巨大石山中,具有獨特
的風味,條索緊實勻淨,湯感油潤,風格醇厚內斂,罐底印有“1998 10 06”字樣,堪
稱歲月時光陳化的佳品。
JIUQU DAYAN NARCISSUS ROCK TEA MADE BY JIUQU ROCK TEA
FACTORY IN 1998
Eleven cans
規格 :十一罐,淨重 :125g×11 罐
RMB: 無底價
2608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八八青餅(生茶)
說明 :所謂“八八青餅”,據陳國義先生回憶,是 1992 年以前,大約在八十年代末的 1989 年,由勐海茶廠采用統一老料壓製而成的青餅,
應為 7542 配方。據當時廠長盧雲先生記載,車間的青毛茶均是 4 級。經三十多年的陳化,擁有優質茶底的“八八青”茶質愈見成熟。
此青餅茶氣足,茶湯質感強勁厚重,野香誘人,散發一縷縷甜香味,生津回甘快,茶韻變化無窮,具有普洱茶的天然真味,即使
經過多次沖泡,仍然不減其明快悠揚的口感,深受藏家追捧。1988 年第一批生產的“八八青”剛出廠時由於滋味過於青澀而無
人問津,因滯銷的原因留在了雲南的倉庫之中。機緣巧合之下,被港商慧眼收藏,以純乾倉儲存多年後,後期陳化表現出極佳效果,
以其上乘滋味、口感、香氣,受到眾多茶客的追捧,終贏得市場賞識,成為在普洱茶界赫赫有名的普洱茶品。
RAW PU'ER TEA CAKE MADE IN THE 1980S
Three pieces
規格 :三片,單片淨重 :316.3g ;326.2g ;306.1g
RMB: 150,000—180,000
2609
二十世紀二十至三十年代·鄧時海鑒賞並題簽百年茶王藍標宋聘(生茶)
說明 :此片茶餅由鄧時海鑒賞,並題簽“極品百年宋聘,鄧時海”。
藍標宋聘號乃號級普洱茶中的極品,有“茶王”美譽。清光緒初年,宋聘號茶莊將總部設
於雲南石屏南正街,生產廠設於雲南西雙版納之易武鎮老街。當時茶業十分興旺,宋聘號
在眾多的茶號中脫穎而出,成為三大號級茶之一,後與乾利貞號合併成為“乾利貞宋聘號”。
宋聘號藍標取料自雲南易武山的大葉種喬木茶葉。易武山,位於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的勐
臘縣東北部,海拔、空氣、溫度、濕度、土壤等地質環境使其成為種植茶葉的優質地點,
故此當地數百年的古喬木茶樹均受保護。此百年藍標宋聘號,精選原料,條索分明,餅形
完整,藍標內飛埋存於茶餅之中、茶氣強勁,為存世罕有之茶品,彌足珍貴。
此片茶由著名普洱茶研究專家鄧時海先生(有普洱茶第一人之稱)鑒賞,倉儲極佳,品相良好,
內飛清晰可見,重量達 313.5g,極為完整。包裝外附鄧時海先生之親簽,大大增加了其收
藏價值。
‘SONGPIN’ RAW PU’ER TEA CAKE MADE IN THE 1920S-1930S,
AUTHENTICATED AND SIGNED BY DENG SHIHAI
One piece
規格 :一片,淨重 :313.5g
RMB: 1,800,000—2,200,000
鑒賞者簡介 :鄧時海,中國普洱茶學會創會會長,中國著名普洱茶研究專家,被業內譽為“普洱
茶第一人”。早在上世紀 90 年代,鄧時海就深入雲南各大茶山,實地走訪、考察。
他研究普洱老茶超過 50 年,收藏了大量普洱號級茶、印級茶等經典茶品。1995 年,
鄧時海《普洱茶》一書出版,掀起一波普洱茶熱潮。鄧時海先生對普洱茶最突出的
貢獻在於 : 他率先提出普洱茶有“越陳越香”的特性,並向市場推廣“喝熟茶、藏生茶、
品老茶”的理念,得到廣大茶友和市場的高度認可和普及。
2610
民國·胡耀庭製跂陶刻及葛逸雲刻段泥磚方壺一組兩件
款識 :耀庭(蓋款),吳德盛製(底款),跂陶、吳(刻款);耀庭(蓋款),耀庭(底款),跂陶、
逸雲(刻款)
鎸刻 :煮白石,泛綠雲,一瓢細酌邀桐君。跂陶並刻。吳。
遙知一縷茶煙漾,定是西窗人未眠。跂陶刻。王者之香。逸雲刻。
說明 :此一大一小兩件磚方壺段泥所製,其一落有“吳德盛製”款,應是胡耀庭受聘於吳德盛陶
器行時期的作品。壺形似磚,身姿筆挺剛毅,線條坦蕩利落。方錐直流,提耳方把,處處
皆稜角分明,毫無拖泥帶水之感。壺身鎸刻以 :“煮白石,泛綠雲,一瓢細酌邀桐君。”出
自曼生壺銘。另一件磚方壺刻以 :“遙知一縷茶煙漾,定是西窗人未眠。”描寫西窗獨飲的
場景。名工胡耀庭尤為擅製方器,此兩器剛正之氣度非尋常人可為。
REPUBLIC OF CHINA PERIOD TWO SQUARE DUAN CLAY TEAPOTS
ENGRAVED BY QITAO AND MADE BY HU YAOTING
高 18.5cm 長 23.5cm ;高 15cm 長 18.5cm
RMB: 10,000—20,000
款識簡介 : 1. 耀庭,胡耀庭,民國時期宜興紫砂名工,尤擅長製作方器,由於技藝精湛,常受邀
為各大紫砂名號製壺,如鐵畫軒、吳德盛陶器行等,且多與眾名家合作,製高檔茗壺。
胡耀庭製壺用料考究,規制嚴謹,其方器線條流利,各面平整,佈局協調,口蓋嚴
密。南京博物院、揚州文物商店及香港茶具博物館中分別藏有耀庭製作的磚方、鐘方、
六方紫砂壺。
2. 吳德盛製,吳德盛陶器行由吳漢文於 1916 年設立,店址位於宜興縣城中姣橋旁,是
民國時期著名的宜興紫砂陶器經營店。1921 年,吳德盛陶器行以“金鼎商標”圖文
字樣註冊其品牌商標,此後出品之紫砂器具底部都有“吳德盛製”方形和“金鼎商標”
圓形等幾種形式的章款。
3. 跂陶,吳漢文之號,常刻於其所作砂壺之上。吳漢文是民國宜興著名陶器行吳德盛
陶器行的老闆,其人早期做壺,後刻字,再做老闆。民國五年至民國二十八年間廣
聘名手製陶、鎸刻,其中多為裴石民、馮桂林、任淦庭等大家,其下名家鎸刻後多
署款“跂陶氏刻”
4. 葛逸雲,民國著名的陶刻家,刻繪俱佳,同時也是紫砂經營實業家,曾任宜興紫砂
公會會長。
2611
民國·南洋勸業會款紫泥漢扁壺
款識 :南洋勸業會記念品、己酉(底款)
說明 :此件漢扁壺成器於民國時期,帶有特殊的製作背景,壺形舒展優雅,壺底印有“南洋勸業
會記念品”款。1905 年,晚清大臣端方等人出洋考察,受歐美各國賽會影響,主張在本國
興辦博覽會。“南洋勸業會”於 1908 年奏請籌辦,1910 年隆重開幕,此漢扁壺底款中的己
酉年為 1909 年,應製作於勸業會籌辦期間。南洋勸業會是近代首次以官方名義主辦的國際
性博覽會,期間盛況空前,前後共有二十多萬中外人士參加。此壺見證民國時期振興實業
的相關史實,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價值。
REPUBLIC OF CHINA PERIOD A PURPLE CLAY TEAPOT WITH ‘NANYANG
QUANYEHUI’ MARK
高 8.9cm 長 20.6cm
RMB: 28,000—40,000
款識簡介 :南洋勸業會,1910 年在南京舉辦的第一次全國性博覽會,該勸業會由晚清洋務派官員
組織發起,開通民智、引領風氣,同時向西方人展示出最先進的中國產品。在當時產
生了極大的影響,得到了全國尤其是江浙滬工商界的支持。
清早期·龐元濟舊藏陳鳴遠製紫泥蒼髯腴叟松杯
EARLY QING DYNASTY A PURPLE CLAY CUP MADE BY CHEN MINGYUAN AND COLLECTD BY PANG YUANJI
清早期·龐元濟舊藏陳鳴遠製紫泥蒼髯腴叟松杯
——巨匠陳鳴遠與詞壇巨擘陳維崧的友誼之杯
文 / 黃健亮
鳴遠盛名遠 陳生今絕倫
翻開五百年宜興紫砂發展史,眾多陶人中光芒最為璀璨、藝術成就最高者,康熙陳鳴遠可謂當之無愧!近年諸多有關
鳴遠的文獻被逐步發掘,使後人對其作品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與讚嘆。
陳遠(1648—1734),字鳴遠,別號鶴村,一號石霞山人,又號壺隱。《(敦本堂)陳氏宗譜》載鳴遠曾是就學於國子監
的太學生,亦即具有日後補官的學歷條件。因此鳴遠後來雖以塑陶維生,卻毋須如其外祖父蔣伯荂“因附高流,諱言本業”,
因為鳴遠本身就是士人中的一份子。
陳鳴遠與文人的交遊十分廣泛,從史料查考可知,除了塘棲詩人金張(1643—?)等地方文士,也包括海寧陳、曹、馬
氏這些仕紳大族,更與明末復社四公子之一、清初詞壇第一人陳維崧(1626—1682)這類名士,以及參與編纂《全唐詩》
的楊中訥(1649—1719)等廟堂文官交誼匪淺。張燕昌《陽羨陶說》乃謂 :“蓋鳴遠游蹤所至,多主名公巨族。”陳鳴遠的
名氣誠如汪文柏(1659—1725)《陶器行·贈鳴遠》中“吁嗟乎!人間珠玉安足取,豈如陽羨山頭一丸土。……古來技巧能
幾人?陳生陳生今絕倫。”的讚詠,屢屢獲得文人爭相推介,而鳴遠也善用自身藝業,往往藉作品傳達訂交之儀,舊朋新友
又再作詩題讚應和,如此逐步傳揚開來,終致壯年時被破格載入地方縣誌。
古來技巧能幾人
陳鳴遠之作光素花器皆擅,尤以仿生塑器最為精彩,也最能展現其清麗工巧的藝術風格,此件以松段為主題的“蒼髯
腴叟松段杯”正是典範之作。此件靈動古樸的松段杯以紫泥捏塑而成,內壁光滑如松皮內側,外壁則極盡雕塑之能事,兼
用堆泥貼塑與雕琢手法,細細刻畫松皮與樹疤、蟲蛀洞、團團松針,一側派生出一虯枝,盤旋曲折。而松皮的鱗次、周遭
的溝痕、松針的紋路盡皆不同,各異其趣,無一重複。細觀可見 :松枝斷痕處並不著意修琢,僅稍事刮劃即現風折雨摧之態 ;
又或順勢刻削,模擬蟲洞粗糙的啃噬殘跡 ;近杯底處另塑一圈樹疤,周遭修整圓潤,模擬樹幹折枝剝皮後,內層未生蘚皮
的平滑之狀 ;杯緣如山巒之起伏,杯口更不整圓,恍似還保留著以手拗折、以指摁印的波紋動感。全器將松段的各種生命狀態,
融於盈握一杯,雖出人手,卻勝似自然。無怪能有“古來技巧能幾人?陳生陳生今絕倫”的美譽。松段杯下的紅木底座則
為後世配製,刻工甚精,以竹、梅作為鏤刻主題,恰與主角松段杯呼應成歲寒三友。
驗諸鳴遠傳器,但凡酬酢贈禮之物,器身銘文大抵有饋贈對象的上款,如上海博物館收藏的陳鳴遠“飲讀壺”,銘文曰 :“且
飲且讀不過滿腹,為禹同道兄。遠”,或台北著名藏家典藏的陳鳴遠“無垢壺”,銘文曰 :“是名無垢,置諸座右,為裴老道
兄。鳴遠”。但鳴遠不愧為兼具文才與巧藝的一代巨匠,他偶而採用隱喻、諧音、雙關的文字技巧,將對方名號隱藏於器形、
銘語之中。如陳鳴遠為東園主人卓子式所製“子式壺”,銘文“子式先生 鳴遠”,全壺以松鼠為鈕,以捲葉柿子為身,乍看
之下只是一件生動的鼠鈕柿形壺,事實上,“鼠”對應十二地支中的“子”,“柿”諧音“式”,松鼠與柿子正好與對象“子式”
隱然相合。此件“蒼髯腴叟松段杯”的贈禮對象相較之下更為隱晦,卻仍符合上述創作模式,筆者幾經推敲,認為受贈對
象應為清初陽羨詞派領袖陳維崧是也。
修髯美丰儀 松老自蒼虯
陳維崧,江蘇宜興人,明末四公子之一陳貞慧(1604-1656)之子,字其年,號迦陵。清代以降文論家認為其詞體兼宋
代豪放、婉約兩派,作品情詞皆勝,骨韻都高,一生詞作一千六百多首,自唐以降填詞者,未有如陳維崧量多質精者,故
在清季有“七百年來第一人”之譽。晚年參與編修《明史》。陳維崧的故鄉是盛產佳茗、良器的宜興,他曾將兩把古壺轉贈
文友高士奇,並為此賦詩《贈高侍讀澹人以宜壺二器并系以詩》:“…同時高手時大彬,…世間一藝俱通神。彬也沉鬱並老健,
沙粗質古肌理勻。…清狂錄事偶棄得,一具尚值三千緡。”並慨嘆“時壺市縱有人賣,往往贗物非其真。”( 見《陽羨名陶錄》)
可見他對於紫砂壺的鑑定收藏,知之甚深。
陳維崧寫信將身懷藝業的陳鳴遠介紹給桐鄉古香樓主人,著名藏書家汪文
柏,汪因此寫了《陶器行·贈鳴遠》讚詠“陳生陳生今絕倫”。詩中還提到 :“我
初不識生(陳鳴遠),阿髯(陳維崧,吳騫小註 :謂陳君其年也”)尺素來相通。
贈我雙巵頗殊狀,宛似紅梅嶺頭放。”這段文字含有許多線索 :陳維崧長汪文
柏卅三歲,汪卻以“阿髯”稱之,這是因為陳維崧除了詞名聞世,還以美髯著
稱,時稱“陳髯”,《明史》總裁官徐乾學(1631-1694)為陳維崧所撰墓誌道 :
“修髯美丰儀。”在清葉衍蘭輯摹《清代學者像傳》刊有黃小泉繪陳維崧席坐像,
身形略顯豐腴,一部美髯從兩腮間掛下。“美髯公”可謂是陳維崧的個人標記!
陳鳴遠雖然鋒芒早露,但是能在康熙二十五年,年方三十八歲時就被破格
載入《宜興縣誌》曰﹕“陳遠工製壺、盃、瓶、盒,手法在徐、沈之間,而所
製款識、書法雅健,勝於徐、沈。故其年雖未老,而特為表之。”此事轟傳一
時,因為即便是德高望重的當代鄉賢耆宿,都未必能被收入縣誌,何況是一個
未滿四十的手藝人!事實上,主持修纂《宜興縣誌》的徐喈鳳 (1622-?,字鳴岐,
號竹逸 ),與陳維崧同為陽羨派重要詞人,陳辭世後,徐喈鳳為作《十二時·哭
陳其年太史》。據此線索可以推知,陳鳴遠得以錄入縣志,背後當有陳維崧的
推薦之功,無怪乎,徐喈鳳還特別加了一段“年雖未老,而特為表之”箇中私誼,
不言而喻。
汪文柏早年為附貢生,歷官東城兵馬司正指揮,他在《陶器行·贈鳴遠》記 :
“贈我雙巵頗殊狀,宛似紅梅嶺頭放。”巵即酒杯,可知陳鳴遠以梅段酒杯作為
與這位文名在外的武官當作見面禮,那麼該送介紹人陳維崧什麼題材的紫砂雅
《清代學者像傳》刊陳維崧席坐像 翫呢 ? 至此,答案已經呼之欲出了。
此松即為山頂崧 此髯當謂美髯翁
自來松竹梅是為歲寒三友,象徵文人之間不畏風霜的情誼,而“松”恰與陳維崧名字裡的“崧”字相諧,既有梅段杯,
當有松段杯!此件松段杯銘文“蒼髯腴叟”中的“髯”字,對應的正是陳維崧“陳髯”的外號。銘文中的“蒼”、“腴”、“叟”
意在描述陳維崧的身形氣質與年齡。陳鳴遠與陳維崧年紀相差二十二歲,兩人可謂忘年之交,陳維崧過世之時,鳴遠年方
三十四,以鳴遠視角來看,陳維崧的確稱得上是蒼髯老叟了。
張燕昌《陽羨陶說》:“陳鳴遠手製茶具雅玩…余獨賞其款字,有晉唐風格。”鳴遠傳器的考察歷來著力於銘文與刻款。
此件松段杯的“遠”字,與上海博物館藏鳴遠款“飲讀壺”拓本、南京博物院藏鳴遠款“東陵瓜壺”拓本、南通博物苑藏
鳴遠款“戩穀堂黄砂撇口供碗”、“戩穀堂白砂撇口供碗”筆跡一致,刻工亦同。而此件松段杯的鳴遠印款則與蘇州博物院
藏陳鳴遠款“清德壺”同款。準此,此件松段杯是鳴遠真跡當無庸置疑矣。
1. 西泠拍品鳴遠款“蒼髯腴叟松段杯”
2. 南通博物苑藏鳴遠款“戩穀堂黄砂撇口供碗”
3. 南通博物苑藏鳴遠款“戩穀堂白砂撇口供碗”
4. 私人收藏陳遠款“學誠齋竹節筆筒”
5. 上海博物館藏鳴遠款“飲讀壺”拓本
6. 南京博物院藏鳴遠款“東陵瓜壺”拓本
7. 私人收藏鳴遠款“和正瓜壺”拓本
8. 私人收藏鳴遠款“無垢壺”拓本
西泠拍品鳴遠款“蒼髯腴叟松段杯”印款 蘇州博物院藏陳鳴遠款“清德壺”及拓本
1 2
3
4
5
6
7
8
烽火漫連天 名器擇其主
民初實業家兼收藏大家龐元濟(1864-1949)別號“虛齋”,以其書
畫收藏著稱於世。龐元濟每遇古代名跡便不惜重資收購,故藏品豐富,
遍及各代。自亦善畫,故“書畫之來,雖雜揉紛紜,真假歧出”,仍能“一
見而決其是非”,故藏品既豐且精,集為《虛齋名畫錄》、《虛齋名畫續錄》
兩冊行世。龐元濟的紫砂收藏亦仿此編成《虛齋名陶圖錄》,此件“鳴遠
松段杯”便收錄其中,並附拓本。
龐元濟曾在其遺囑提到其畢生藏品曾分置於南潯、蘇州、上海三地,
抗戰爆發後,潯、蘇淪陷,龐元濟兩處的收藏十去七八。一位國軍李姓
空軍上校在山東與日軍作戰時曾佔領一處貨倉,裡面發現一批被日軍充
公的中國文物,有部分後來便歸李上校所有,其中包括多持鳴遠款砂壺
與文玩雜件,連同本次拍品“清早期·龐元濟舊藏陳鳴遠製紫泥蒼髯腴
叟松杯”在內,不少皆能於《虛齋名陶圖錄》找到對應,可知李上校偶
然接收的文物正含原虛齋所藏精品。李上校的收藏身後遺贈子孫,於
2005 年面世,由海外藝廊集結成拍賣收藏專冊《Zisha: The Purple Sand of
China – The Lee Collection of Ming and Qing Dynasty Yixing Ware》。此件
松段杯,便乘著作者命意,憑藉有如千年老松的堅韌,安然度過了戰火
連天的歲月,一路傳承至今。
龐元濟像
出版 :《詩酒茶情 : 清代製壺名家遺珍》P183,香港大學
美術博物館,2006 年。
出版 :《虛齋名陶圖錄》,龐元濟自輯,民國。
出版 :《李氏所藏中國明清宜興紫砂器》( ZISHA: THE
PURPLE SAND OF CHINA·The Lee Collection
of Ming Qing Dynasty Yixing Ware)P65,2005 年。
本文作者簡介 :
黃健亮,中國台北故宮博物
院藏品徵集評審委員、江蘇
宜興市陶瓷(紫砂)文化研
究院學術顧問、中國美術學
院紫砂藝術高級研修班特聘
講師、成陽藝術文化基金會
特聘研究員、中華文物學會
監事、《唐人工藝》《紫玉金
砂》總編輯。
2612
清早期·龐元濟舊藏陳鳴遠製紫泥蒼髯腴叟松杯
款識 :鳴遠(印款),遠(刻款)
傳承 :龐元濟舊藏,美國李氏遞藏。
鎸刻 :蒼髯腴叟,遠。
出版 :1. 《虛齋名陶圖錄》,龐元濟自輯,民國。
2. 《李氏所藏中國明清宜興紫砂器》(ZISHA: THE PURPLE SAND OF CHINA·The Lee Collection of Ming Qing
Dynasty Yixing Ware)P65,2005 年。
3. 《詩酒茶情 : 清代製壺名家遺珍》P183,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2006 年。
EARLY QING DYNASTY A PURPLE CLAY CUP MADE BY CHEN MINGYUAN AND COLLECTD BY
PANG YUANJI
Provenance: Previously collected by Pang Yuanji and the Li's family in the United States.
Illustrated: 1. Illustrations of Famous Ceramic Works from Xuzhai, Republic of China period
2. Zisha: The Purple Sand of China·The Lee Collection of Ming Qing Dynasty Yixing Ware, p. 65, 2005
3. Tea, Wine and Poetry: Qing Dynasty Literati and Their Drinking Vessels, p. 183, University Museum and Art
Gallery,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06
高 4.1cm 口徑最寬 8.5cm(杯身);高 2.1cm 最寬處 9cm(底座)
RMB: 2,800,000—3,500,000
款識簡介 :鳴遠,陳鳴遠,本名遠,號鶴峰,又號石霞山人,壺隱,清康熙年間宜興紫砂名藝人,出生於紫砂世家,所製
茶具、雅玩達數十種,無不精美絕倫,他還開創了壺體鎸刻詩銘之風,署款以刻銘和印章並用,款式健雅,有
盛唐風格,作品名孚中外,當時有“海外競求鳴遠碟”之說。陳氏還擅製花貨,在茶壺形制設計上,力變明末
筋紋器形,多以自然形體造壺,成為今日“花貨類”的宗師,並使花貨茶壺掘起成為紫砂茗壺的重要形制。此外,
陳氏還嘗試擴大紫砂造型的範疇與延伸,將青銅器皿和文房雅玩也包括進紫砂來,諸如筆筒,瓶,洗,鼎,爵等,
極大的提高了紫砂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對紫砂陶藝發展史建立了卓越的功勛。
收藏者簡介 :1. 龐元濟(1864—1949),字萊臣,號虛齋,湖州南潯人。父龐雲鏳為南潯鎮巨富,“南潯四象”之一。清光
緒六年(1880)補博士弟子,援例為刑部江西司郎中。因助賑 10 萬元,特賜舉人,加四品京堂。早年好字
畫碑帖,常臨摹乾隆、嘉慶時名人字畫,後從事字畫買賣。二十一年起,與人合資先後在杭州拱宸橋、德
清塘棲(今余杭塘棲)開設世經、大綸繅絲廠和通益公紗廠。三十年秋在上海與人合資創辦龍章機器造紙
有限公司,任總經理。此外,在南潯、紹興、蘇州、杭州等地開設米行、醬園、酒坊、中藥店、當鋪、錢
莊等大小企業。並在以上地方擁有大量田產和房地產。抗日戰爭爆發後,因年事已高,寓居上海。著有《虛
齋名畫錄》16 卷、《續虛齋名畫錄》4 卷及《中華歷代名畫志》。平生收藏極富,時為全國之冠,有“南龐
北張(伯駒)”之稱。
2. 紐約李氏,繼承其祖父所藏皆精。2005 年紐約法蘭高公司曾選二十九件李氏紫砂精品舉行展會專拍,並出
版圖錄。李氏祖父為民國國民政府時期空軍上校,上世紀 30 年代抗日作戰時繳回此批文物,40 年代空運
至中國台灣寄存於中國台北故宮。20 世紀 70 年代,香港紫砂收藏家羅桂祥先生曾希望購買李氏全部藏品,
時李氏無意割愛,後傳於孫輩。
2613
當代·盧語心製朱泥菱瓣高梨壺
款識 :語心、一讓法古(蓋墻款)
鎸刻 :眠月山房,陳行素製。
說明 :附證書。
此器摹陳行素古式而作,筋線自上而下,縱貫全壺,囊塊飽滿,凹凸有致,氣韻纖巧古拙。
壺底落款“眠月山房,陳行素製”刀味筆意兼具,耐人細品。整器融梨式之柔,筋紋之剛,
所謂剛柔並濟而臻上乘,賞用皆宜。
A RED CLAY TEAPOT MADE BY LU YUXIN
Note: Attached is a certificate.
高 8cm 長 12cm
RMB: 無底價
款識簡介 :盧語心,青年紫砂藝人,擅長於傳統光器、筋紋器製作。心手巧到,所製細微處得見精神,
玲瓏優雅、精巧別緻。
2614
當代·鄭麗霞製朱泥摹古時大彬式梅花壺
款識 :霞、一讓法古(蓋墻款);一讓法古(底款)
說明 :附證書。
本器摹作美国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時大彬梅花壺(館藏壺在 1982 年由伍德沃德基金購
買作為禮物贈送給大都會博物館)。此摹古大彬梅花壺趨似大彬真跡 , 以朱泥摶製,作五瓣
梅花式,壺蓋與壺底上下呼應,層次交錯分明,梅韻卓然,賞心悅目。
AN ARCHAISTIC RED CLAY TEAPOT MADE BY ZHENG LIXIA
Note: Attached is a certificate.
高 6.3cm 長 10.4cm
RMB: 無底價
款識簡介 :鄭麗霞,九瀚一級簽約陶作家,江蘇宜興人。製壺技巧精湛,擅長光素器、圓器的製作,
造型多樣,風格生動傳神又不失嚴謹。
2615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香港回流純乾倉老壽眉
說明 :壽眉一說或因其茶形與老壽星的眉毛相似而得名,茶性中庸,有抗氧化、促進新陳代謝等
功效。此款優質壽眉茶為早年出口至香港之白茶產品,其葉底勻整、柔軟,茶湯湯色橙黃,
滋味醇爽。
OLD SHOU MEI WHITE TEA MADE IN THE 1990S, RETURNING FROM
HONG KONG
One can
規格 :一罐,1250g(淨重)
RMB: 無底價
2616
一九七九年·景谷磚(熟茶)
說明 :“七九景谷磚”被港台茶人視為老茶磚中特別的產品。它是唯一有資料證明由景谷茶廠出
品的熟磚,是景谷茶廠七十年代末改版後的版本。此組九磚,保存完好,倉儲自然,經過
四十餘年陳化,口感醇厚而有層次,老韻和陳韻無窮,深受飲家喜愛。
RIPE PU’ER TEA BRICK MADE IN 1979
Nine pieces
規格 :九塊,九塊總淨重 :2165.3g
RMB: 160,000—200,000
寳
2617
清乾隆·萬寶款朱泥平蓋壺
款識 :萬寶(底款)
說明 :成陽藝術文化基金會舊藏。
此件朱泥平蓋壺寶光宜人,撫之手感極佳。壺身圓融有度,壺肩挺而帶弧,短頸寬口,成
型手法老辣,細觀可見鮮明的時代特徵。直流與圈把皆拙樸穩重,相配得宜。整壺素雅無飾,
獨以和諧圓融的線條美感,烘托和彰顯朱泥泥料之精純。平底素雅簡潔,以鋼刀精刻“萬寶”
陰文楷書,刀工利落,可見鋒芒。整壺神彩奕奕,足堪珍玩。
出版 :《古壺之美·卷二》P53,財團法人成陽藝術文化基金會,2012 年。
QIANLONG PERIOD, QING DYNASTY A RED CLAY TEAPOT WITH ‘WANBAO’
MARK
Illustrated: Chinese Yixing Teawares from the Collection of Mai Foundation, vol. 2, p. 53, Mai
Foundation, 2012
Provenance: Previously collected by Mai Foundation.
高 7.2cm 長 12.8cm
RMB: 250,000—300,000
款識簡介 :萬寶,或為著名的堂号名款。
出版 :《古壺之美·卷二》P53,財團法人成陽藝術文化
基金會,2012 年。
2618
清·水平款朱泥半月壺
款識 :水平(蓋款)
說明 :此件朱泥壺燒結堅實,砂粒暗顯,發色殷紅,光潤可人。壺式簡潔明快,呈現出勻稱豐腴
的寶相。壺肩頸處線面起伏有致,韻味清朗。壺流側出,作一彎式,線形別緻,引人嫻靜
致遠之思。珠鈕挺立,鈕座貼修細膩,更顯高逸不俗。製壺人將妙思表達於作品神韻之中,
整壺氣度嚴謹而帶有文氣,值得藏家細細品賞。
QING DYNASTY A RED CLAY TEAPOT WITH ‘SHUIPING’ MARK
高 5.1cm 長 9.3cm
RMB: 25,000—40,000
款識簡介 :水平,傳在品飲過程中,一類茶壺因壺流、壺把用的是等量的泥料,因重量一樣,茶
壺可漂浮在水面可保持水平而不傾倒,傳器蓋上常留此“水平”款。
2619
清中期·孟臣款朱泥梨式壺
款識 :孟臣(底款)
鎸刻 :來往亦風流。孟臣。
說明 :朱泥小品壺的興起,與閩粵地區喜用小壺沖泡烏龍茶的習俗有很大的關聯,以朱泥小壺泡
茶聚香效果絕佳,其中的孟臣壺尤受偏愛,相關典籍中亦可見對孟臣壺的讚頌。此壺器型
玲瓏俊俏,秀雅的線條由壺蓋延伸至壺腹,收於壺底,可見手法的老辣成熟。壺底詩句出
自唐代杜甫的《寄贊上人》,全句為 :“與子成二老,來往亦風流”描寫與知己友人的同遊
之樂。
MID-QING DYNASTY A RED CLAY TEAPOT WITH ‘MENGCHEN’ MARK
高 7.3cm 長 12.6cm
RMB: 15,000—30,000
款識簡介 :孟臣,惠孟臣,傳為明天啟、崇禎間宜興製壺名手(一說孟臣為清康熙、雍正間人)。
江蘇宜興人,生卒不詳,孟臣名號有君德、思亭等,孟臣是晚年自號,為時大彬後一名手。
孟臣製壺,大壺渾樸,小壺精妙,筆法類褚河南。清 ·吳騫《陽羨名陶錄 ·家溯》、日 ·奧
蘭田《茗壺圖錄》、民國 · 李景康、張虹《陽羨砂壺圖考 · 別傳》等著錄中皆對孟臣開
篇詳加敘述。
如
2620
清康熙·息如款朱泥梨式壺
款識 :息如(底款)
說明 :梨式是朱泥壺中的經典器型。此梨形制特殊,壺腹圓柔,敦厚而不失靈動之感,玲瓏妙美
的梨形輪廓更映襯出朱泥色澤之瑩潤斑斕。壺流側出,短而俏皮。珠鈕在上,精神昂然。
觀之整壺,線條起承轉合之間極精微又渾然天成,細節之處亦是精工細膩,推為梨式壺中
的頂尖之作。壺底落以“息如”款,刀功不失筆意,如斯秀雅,品之有味。息如為康雍年
間之人,其傳世作品極少,所作精工小壺選料嚴謹,製工精到,當為一時之大家無疑。
KANGXI PERIOD, QING DYNASTY A RED CLAY TEAPOT WITH ‘XIRU’ MARK
高 7.1cm 長 9.8cm
RMB: 380,000—450,000
款識簡介 :息如,佚名,清康熙至雍正年間人,古荊溪製砂高手,傳器少且精,所見皆佳作。
2621
二二年·勐海茶廠大益牌象山青餅(生茶)
說明 :勐海茶廠第一批象山青餅為 2002 年生產,在勐海茶廠的產品序列中,象山系列茶為高端定
位。茶湯初入口,回甘快,茶氣濃郁,顯蜜香,尾水甜蜜,層次豐富,延續性好,整體口
感柔和清爽。
‘DA YI’ RAW PU’ER TEA CAKE MADE BY MENGHAI TEA FACTORY IN 2002
Seven pieces
規格 :七片,單片淨重 :394.9g ;402g ;401.6g ;425.7g ;411.8g ;414.2g ;396g
RMB: 18,000—30,000
2622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勐海茶廠薄紙8582青餅(生茶)
說明 : 8582 是八十年代七子餅中,最具代表性的茶品之一,精選三至八級茶菁進行拼配緊壓,選
料肥壯,當中三、四級為面,五至八級為裡茶,尤以七、八級為主。此茶包裝紙張為薄棉紙張,
自然乾倉儲存,口感醇厚濃烈,勐海味足,8582 是繼 7542 後,勐海茶廠另一款極受歡迎
的傳統青餅,一經上市就深受港臺茶商和茶客的喜愛,品質卓越成為市場上廣為人知的中
期七子茶產品。
8582 RAW PU’ER TEA CAKE MADE BY MENGHAI TEA FACTORY IN THE
1980S
Three pieces
規格 :三片,單片淨重 :336.4g ;356.1g ;355.2g
RMB: 250,000—300,000
2623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建陽貢眉
說明 :福建建陽是貢眉的主要產地,貢眉的原料採摘標準為一芽兩葉至三葉,成品茶毫心明顯,
茸毫色白且多,乾茶色澤翠綠。品飲時可感到滋味醇厚爽口,香氣香醇清鮮。白茶由於工
藝去繁就簡,因此保留了茶葉中更多的營養成分,具有多重保健功效,此上世紀九十年代
老貢眉茶已存放近三十年之久,成品茶毫心明顯,茸毫色白且多,葉張幼嫩,色澤柔和明快 ,
鮮有老梗、枳及臘葉。開湯湯色橙紅透亮,質感有光澤,湯水柔和、飽滿、潤滑,不砸舌
不苦澀,回甘強烈持久。
JIANYANG GONG MEI WHITE TEA MADE IN THE 1990S
Four cans
規格 :四罐,總淨重 :400g
RMB: 無底價
2624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及九十年代·老白毛猴茶三罐
說明 :白毛猴茶屬歷史名茶,採用半發酵工藝,其製法介於綠茶與白茶之間,故在當地又俗稱“白
綠”。此茶外形條索粗壯捲曲,白毫顯現,猶如毛猴靜伏而得此名。此標的包含老翁牌白毛
猴茶、建源茶行白毛猴茶和奇峰茶莊白毛猴茶各一罐。建源茶行為吉隆坡老牌茶行,此罐
建源茶行所產白毛猴茶歷經二十多年轉化,滋味醇厚。奇峰茶莊系馬來西亞怡保老字號茶莊,
此包裝已停產,十分珍貴。
OLD BAIMAOHOU WHITE TEA MADE IN THE 1980S-1990S
Three cans
規格 :共三罐,淨重 :680g(老翁牌); 500g(建源茶行);500g(奇峰茶莊)
RMB: 18,000—30,000
2625
清·陳鳴遠款紫泥梅樁筆筒
款識 :陳、鳴遠(器身款)
传承 :新加坡收藏家郭克禮舊藏,於 1972 年 9 月 8 日購自新加坡,並
由其後人保存。
來源 :邦瀚斯 2019 年 11 月 7 日,Fine Chinese Art 專場,郭克禮舊藏
專題。
說明 :清代是紫砂藝術百花齊放的時期,紫砂形制由大而粗獷向小而
精緻發展。清初第一製壺大家陳鳴遠,在繼承了明代製壺古拙、
凝重、質樸的基礎上,更將自然界中的花、鳥、蟲、魚加以藝
術化的提煉。除茗壺外,其所製清供雅玩和文房用具,皆構思
脫俗,無不精妙,把自然生態,表現的淋漓盡致,惟妙惟肖,
令人拍案叫絕。清代文人張燕昌在《陽羨陶說》載 :“陳鳴遠手
製茶具、雅玩,余所見不下數十種,如梅根筆架之類。”
此件筆筒器身落“陳”、“鳴遠”兩枚篆文小印,以截斷的梅樁
為造型,素雅自然,清新秀麗,古意盎然。筆筒線條隨形而動,
形制精巧,取意自然,參差錯落的樹洞置於其中,褶皺佈展有序。
器身用堆泥及貼花手法表現梅花,梅枝斜出,或含苞欲放,或
半留馨香,寫意生動,栩栩如生。
結合浮雕、鏤空、貼花等多種技法形象地表現出梅花傲然的姿
態和精神,配合紫砂沉靜的韻味,使得此器極富神韻、美感與
自然氣息,令人贊嘆技藝上的高明,正所謂“千奇萬狀信手出,
鬼斧神工難類同”。梅喻君子,象徵操守高潔,常用作案頭清玩
之題材。此件筆筒古樸淡然,不媚不俗,恰暗合於文人閒雅溫
厚之品性,是極佳的文房雅玩。
QING DYNASTY A PURPLE CLAY ‘PLUM’ BRUSHPOT
WITH ‘CHEN MINGYUAN’ MARK
Provenance: 1. Previously collected by Guo Keli, acquired on
September 8, 1972 in Singapore.
2. Fine Chinese Art, Bonhams, November 7, 2019.
高 12.2cm 最寬處 10.3cm
RMB: 260,000—300,000
款識簡介 :陳鳴遠,本名遠,號鶴峰,又號石霞山人,壺隱,清康熙
年間宜興紫砂名藝人,出生於紫砂世家,所製茶具、雅玩
達數十種,無不精美絕倫,他還開創了壺體鎸刻詩銘之風,
署款以刻銘和印章並用,款式健雅,有盛唐風格,作品名
孚中外,當時有“海外競求鳴遠碟”之說。陳氏還擅製花貨,
在茶壺形制設計上,力變明末筋紋器形,多以自然形體造壺,
成為今日“花貨類”的宗師,並使花貨茶壺崛起成為紫砂
茗壺的重要形制。此外,陳氏還嘗試擴大紫砂造型的範疇
與延伸,將青銅器皿和文房雅玩也包括進紫砂來,諸如筆筒,
瓶,洗,鼎,爵等,極大的提高了紫砂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
對紫砂陶藝發展史建立了卓越的功勛。
收藏人簡介 :郭克禮(1920—2018),曾為東南亞陶瓷學會創始人之一,
1994 年更受新加坡國立大學校長邀任大學博物館中國藝
術館藏的學術顧問,六年後才於耄耋之年退任該職。郭
克禮於 2018 年以 98 歲高齡辭世,身後留下畢生收藏精
髓,可謂盡顯其華風傲骨。郭先生將所有藏品均置於家中,
以便他可以隨手拿來觀看把玩。郭先生有兩本厚實的收
藏記錄,上千條眉批腳註均詳列每件藏品的外觀、來源、
價格及相關歷史,字裏行間無不透露出這位藏家是如何
看待這批縈心半世的收藏。收藏對他而言,不止於把玩,
更是親身感受藝術融入生活的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