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劳科 96
灰伯劳
灰伯劳(学名:Lanius excubitor),为伯劳科、伯劳属的
鸟类,俗名北寒露。灰伯劳上体灰色或灰褐色,有黑色眼先、
过眼至耳羽;中央尾羽黑色,外侧尾羽黑色具白端;翅黑或
黑褐,具白色翅斑。下体近白或淡棕白色,有黑褐色鳞纹。
灰伯劳栖息在海拔800米以下山地次生阔叶林带的开阔或半
开阔的生境,性凶猛,嗜吃小形兽类、鸟类、蜥蜴。
伯劳科 96
灰伯劳
灰伯劳(学名:Lanius excubitor),为伯劳科、伯劳属的
鸟类,俗名北寒露。灰伯劳上体灰色或灰褐色,有黑色眼先、
过眼至耳羽;中央尾羽黑色,外侧尾羽黑色具白端;翅黑或
黑褐,具白色翅斑。下体近白或淡棕白色,有黑褐色鳞纹。
灰伯劳栖息在海拔800米以下山地次生阔叶林带的开阔或半
开阔的生境,性凶猛,嗜吃小形兽类、鸟类、蜥蜴。
伯劳科 97
楔尾伯劳
楔尾伯劳(学名:Lanius sphenocercus),是伯劳科、伯劳属的鸟类,全
长255-315毫米,喙强健具钩和齿,黑色贯眼纹明显,是伯劳中最大的个体。
上体灰色,中央尾羽及飞羽黑色,翼表具大型白色翅斑。尾特长,凸形尾。
楔尾伯劳主要栖息于低山、平原和丘陵地带的疏林和林缘灌丛草地,常单独
或成对活动,主要以昆虫为食,也捕食小型脊椎动物。
鸦科 98
喜鹊
喜鹊(学名:Pica pica):是鸦科、鹊属的一种鸟类。共有11个亚种。体长
40-50厘米,雌雄羽色相似,头、颈、背至尾均为黑色,并自前往后分别呈
现紫色、绿蓝色、绿色等光泽,双翅黑色而在翼肩有一大形白斑,尾远较翅
长,呈楔形,嘴、腿、脚纯黑色,腹面以胸为界,前黑后白。留鸟。
栖息地多样,常出没于人类活动地区,喜欢将巢筑在民宅旁的大树上。全年
大多成对生活,杂食性,在旷野和田间觅食,繁殖期捕食昆虫、蛙类等小型
动物,也盗食其他鸟类的卵和雏鸟,兼食瓜果、谷物、植物种子等。每窝产
卵5-8枚。卵淡褐色,布褐色、灰褐色斑点。雌鸟孵卵,孵化期18天左右,1
个月左右离巢。
除南美洲、大洋洲与南极洲外,几乎遍布世界各大陆。中国有4个亚种,见
于除草原和荒漠地区外的全国各地。喜鹊在中国是吉祥的象征,自古有画鹊
兆喜的风俗。
鸦科 99
达乌里寒鸦
达乌里寒鸦(学名:Corvus dauuricus):小型鸦类,体长30-35厘米。全
身羽毛主要为黑色,仅后颈有一宽阔的白色颈圈向两侧延伸至胸和腹部,在
黑色体羽衬托下极为醒目。
栖息于山地、丘陵、平原、农田、旷野等各类生境中,尤以河边悬岩和河岸
森林地带较常见。常在林缘、农田、河谷、牧场处活动,晚上多栖于附近树
上和悬岩岩石上,喜成群,有时也和其他鸦混群活动。主要以蝼蛄、甲虫、
金龟子等昆虫为食。
分布于中国、中亚和东西伯利亚南部、阿尔泰和叶尼塞河往东经贝加尔湖、
蒙古到俄罗斯远东滨海边疆区和朝鲜。越冬于朝鲜、日本、琉球群岛和中亚
南部、土耳其。
鸦科 100
小嘴乌鸦
小嘴乌鸦(学名:Corvus corone)鸦科鸦属的一种鸟类,外形与大嘴乌鸦
相似,体长45-53厘米。体色为黑色带有紫色光泽。后颈的毛羽, 羽瓣较明
显, 呈现比较结实的羽毛构造, 羽于明显并发亮。小嘴乌鸦的喙比秃鼻乌
鸦的稍高, 并且小嘴乌鸦的喙端不是直形而是略形弯曲。与秃鼻乌鸦的区
别在嘴基部被黑色羽,与大嘴乌鸦的区别在于额弓较低,喙虽强劲但形显细
小。
喜结大群栖息,但不像秃鼻乌鸦那样结群营巢。属于杂食性鸟类,以腐尸、
垃圾等杂物为食亦取食植物的种子和果实,是自然界的清洁工。广泛分布于
亚欧大陆,从欧洲西部到俄罗斯的堪察加半岛之间的广大地区,向南一直到
非洲北部的地中海沿岸、南亚次大陆、日本列岛和中国。
鸦科 101
大嘴乌鸦
大嘴乌鸦(学名:Corvus macrorhynchos)又叫巨嘴鸦,俗称老鸦、老鸹。是雀形
目鸟类中体型最大的几个物种之一,成年的大嘴乌鸦体长可达50厘米左右。大嘴乌
鸦雌雄同形同色,通身漆黑,除头顶、后颈和颈侧之外的其它部分羽毛,带有一些
显蓝色、紫色和绿色的金属光泽。嘴粗大,嘴峰弯曲,峰嵴明显,嘴基有长羽,伸
至鼻孔处。额较陡突。尾长、呈楔状。后颈羽毛柔软松散如发状,羽干不明显。大
嘴乌鸦是杂食性鸟类,对生活环境不挑剔,无论山区平原均可见到,喜结群活动于
城市、郊区等适宜的环境。主要分布于亚洲东部地区,中国全境可见。栖息于低山、
平原和山地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次生杂木林、人工林等各种森林类型
中。喜欢在林间路旁、河谷、海岸、农田、沼泽和草地上活动,有时甚至出现于山
顶灌丛和高山苔原地带。主要以蝗虫、金龟甲、金针虫、蝼蛄、蛴螬等昆虫、昆虫
幼虫和蛹为食。分布于亚洲东部和南部,北至俄罗斯库页岛、鄂霍次克海岸、萨哈
林岛、黑龙江流域,东至朝鲜、日本、琉球群岛,南至印度、缅甸、斯里兰卡、尼
泊尔、巴基斯坦、阿富汗、泰国、中南半岛、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等地。
山雀科 102
煤山雀
煤山雀(学名:Periparus ater):是鸟纲、山雀科的鸣禽。共有21个亚种。
是一种栖息于针叶林的小型鸟类。体长11厘。头顶、颈侧、喉及上胸黑色。
翼上具两道白色翼斑以及颈背部的大块白斑使之有别于褐头山雀及沼泽山雀。
背灰色或橄榄灰色,白色的腹部或有或无皮黄色。多数亚种具尖状的黑色冠
羽。与大山雀及绿背山雀的区别在胸中部无黑色纵纹。虹膜褐色;嘴黑色,
边缘灰色;脚青灰色。
主要栖息于海拔3000米以下的低山和山麓地带的次生阔叶林、阔叶林和针阔
叶混交林中,也出没于竹林、人工林和针叶林,性活跃,常在枝头跳跃,在
树皮上剥啄昆虫,或在树间作短距离飞行。非繁殖期喜集群。以鳞翅目、双
翅目、鞘翅目、半翅目、直翅目、同翅目、膜翅目等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
此外也吃少量蜘蛛、蜗牛、草子、花等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和植物性食物。
在树洞或岩缝中筑巢,每窝产卵5-12枚,由雌鸟孵化约12天,双亲育雏约3
周。广泛分布于亚洲、欧洲和北非。
山雀科 103
沼泽山雀
沼泽山雀(学名:Poecile palustris):体重10-14克,体长113-138毫米。
是一种体形比大山雀稍小的鸟类。前额、头顶至后颈辉黑色,眼以下脸颊至
颈侧白色,上体沙灰褐色。颏、喉黑色,其余下体白色或苍白色。相似种煤
山雀上体较灰,翅上有两道白色翅带,脸部白部不与下体联通。
主要栖息森林地带,常活动于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的树冠,或攀附于树
枝上取食昆虫,也常到灌丛间啄食。一般在近水源或潮湿的林区比较常见,
在果园、庭院等亦能见到。攀附于树枝上取食昆虫,也常到灌丛间啄食。沼
泽山雀的食物以昆虫为主,分布于欧亚大部地区,自英国、巴尔干半岛向东
经俄罗斯至蒙古、朝鲜和日本,南达缅甸、印度等地。
山雀科 104
大山雀
大山雀(学名:Parus major):中小型鸟类,体长13-15厘米。整个头呈黑
色,头两侧各有一大型白斑,喙呈尖细状,便于捕食。上体为蓝灰色,背沾
绿色。下体白色,胸、腹有一条宽阔的中央纵纹与颏、喉黑色相连。
栖息于低山和山麓地带的次生阔叶林、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中,也出入于
人工林和针叶林。性较活泼而大胆,不甚畏人。行动敏捷,常在树枝间穿梭
跳跃,或从一棵树飞到另一棵树上,边飞边叫,略呈波浪状飞行,波峰不高。
主要以金花虫、金龟子、毒蛾幼虫、蚂蚁、蜂、松毛虫、螽斯等昆虫为食,
大山雀也喜欢吃油质的种子,如瓜子,花生仁,核桃仁等等,人造的糕点它
们也非常喜爱,在北方的冬季,种仁是它们的主要食物。
分布于中国、非洲西北部、摩洛哥、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欧洲、中亚、西
伯利亚、远东、朝鲜、日本、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中南半岛和印度尼
西亚。
攀雀 105
中华攀雀
中华攀雀(学名:Remiz consobrinus):体重7.5-11克,体长100-115毫米。
体型纤小,雄鸟顶冠灰,脸罩黑,背棕色,尾凹形。雌鸟及幼鸟似雄鸟但色
暗,脸罩略呈深色。 虹膜深褐色,嘴灰黑色,脚蓝灰色。
一般栖息于近水的苇丛和柳、桦、杨等阔叶树间。除繁殖期间单独或成对活
动外,其他季节多成群。性活泼,行动敏捷,常在树丛间飞来飞去。主要以
昆虫为食,也吃植物的叶,花,芽,花粉和汁液。捕获猎物的方式和一般的
山雀相同。分布于俄罗斯的极东部及中国东北;迁徙至日本、朝鲜和中国东
部。
百灵科 106
短趾百灵
短趾百灵(学名:Calandrella cheleensis)等百灵科、短趾百灵属类。上体
羽浅沙棕色,略沾粉红,尾上覆羽浅红棕色,各羽均具黑褐色纵纹,多而密,
甚显著。中央尾羽棕褐,羽缘浅棕;最外侧一对尾羽白色,羽基和内翱近端
羽缘黑褐;外侧第二对尾羽外悃白色,内蝇黑褐色。飞羽淡黑褐色,羽缘棕
白。翅上覆羽与背同色。眉纹、眼周棕白。颊部棕栗色。下体羽在颏喉部污
灰白色;前胸灰白色,缀栗褐色纵纹;腹部和尾下覆羽白色;腹侧和两胁具
栗褐色纵纹和浅棕色羽缘。虹膜褐色。嘴黄褐。跗跟和趾肉色。
喜欢栖息于沙质环境的草原和半荒漠,常成十几只小群活动于芨芨草沙地和
白刺沙地。喜呜叫,鸣声婉转动听。常垂直起飞,边飞边鸣,有时也呈波浪
形往前飞;主要以杂草种子为食,有时也吃少量昆虫。分布于从大西洋加那
利群岛至地中海、伊朗地区、俄罗斯南部、高加索、哈萨克斯坦到蒙古国。
迁徙到埃及、苏丹、伊拉克南部、伊朗地区、阿富汗东南部及印度越冬。
百灵科 107
云雀
云雀(学名:Alauda arvensis):是百灵科、云雀属的鸟类。小型鸣禽,体
型及羽色略似麻雀,雄性和雌性的相貌相似。背部花褐色和浅黄色,胸腹部
白色至深棕色。外尾羽白色,尾巴棕色。后脑勺具羽冠,上体呈较暗的砂棕
色,满布显著的黑色纵纹,有一短的羽冠,一般在竖起时才易见到;最外侧
一对尾羽几纯白色。适应于地栖生活,腿、脚强健有力,后趾具1长而直的
爪;跗跖后缘具盾状鳞。
喜栖息于开阔的环境,生活在草原、荒漠、半荒漠等地。故在草原地方和沿
海一带的平原区尤为常见。常集群活动;繁殖期雄鸟鸣啭洪亮动听,是鸣禽
中少数能在飞行中歌唱的鸟类之一。求偶炫耀飞行复杂,能“悬停”于空中;
在地面以草茎、根编碗状巢,每窝产卵3-5枚,孵化期11-14天。以植物种子、
昆虫等为食。
主要分布于古北区范围的国家,原产于北非、亚洲和欧洲。英国种群不迁移,
但东亚种群迁移到中国东南部,而北极东北部的种群迁移到地中海北部。云
雀已被引入澳大利亚、加拿大、夏威夷和新西兰。云雀是丹麦、法国的国鸟。
文须科 108
文须雀
文须雀(学名:Panurus biarmicus),文须雀属,小型鸟类,体长15-18厘
米。嘴黄色、较直而尖,脚黑色。上体棕黄色,翅黑色具白色翅斑,外侧尾
羽白色。雄鸟头灰色,眼先和眼周黑色并向下与黑色髭纹连在一起,形成一
粗著的黑斑,在淡色的头部极为醒目。下体白色,腹皮黄白色,雄鸟尾下覆
羽黑色。食物主要为昆虫、蜘蛛和芦苇种子与草子等。通常营巢于芦苇或灌
木下部,也在倒伏的芦苇堆上或旧的芦苇茬上面营巢。
蝗莺科 109
东方大苇莺
东方大苇莺(学名:Acrocephalus orientalis)是莺科苇莺属的一种动物,
体长18-19厘米,体重22-29克。体型略大的褐色苇莺。具显著的皮黄色眉纹。
上体呈橄榄褐色。下体乳黄色。第1枚初级飞羽长度不超过初级覆羽。虹膜
褐色;上嘴褐色,下嘴偏粉;脚灰色。
主要栖息于湖畔、河边、水塘、芦苇沼泽等水域或水域附近的植物丛和芦苇
与草丛中。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性活泼,常频繁的在草茎或灌丛枝间跳跃、
攀缘。以甲虫、金花虫、鳞翅目幼虫以及蚂蚁、豆娘和水生昆虫等昆虫为食,
也吃蜘蛛、蜗牛等其他无脊椎动物和少量植物果实和种子。
该物种主要分布在东亚和东南亚。西伯利亚东南部、蒙古、朝鲜、日本,越
冬于印度、缅甸、巴基斯坦、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中南半岛。
在中国,分布于华北和华南等地。
苇莺科 110
黑眉苇莺
黑眉苇莺(学名:Acrocephalus bistrigiceps):体重7-11克,体长11-13厘
米。上体橄榄棕褐色;眉纹淡黄色,杂有明显黑褐色纵纹;第2枚初级飞羽
较第6枚短;下体白色,两胁暗棕色。虹膜暗褐色;嘴黑褐色,下嘴基淡褐
色;脚暗褐色。
栖息在海拔9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湖泊、河流、水塘、沼
泽等水域岸边灌丛和芦苇丛中。单独和成对活动,性机警,行动敏捷,能灵
巧地在芦苇茎叶间跳跃穿梭。主要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等昆虫和昆虫的
幼虫为食,也吃蝗虫、甲虫、蜘蛛等其他无脊椎动物性食物。
繁殖于西伯利亚南部,从贝加尔湖东南部,蒙古,往东到俄罗斯远东、黑龙
江流域、朝鲜、萨哈林岛、千岛群岛和日本,越冬于泰国、缅甸和中南半岛。
蝗莺科 111
矛斑蝗莺
矛斑蝗莺(学名:Locustella lanceolata):体长11-14厘米,体重9-13克。
上体橄榄褐色密布粗著的黑褐色纵纹,眉纹淡黄色细而不明显,下体乳白色
具黑色纵纹,尾羽腹面无白端。虹膜暗褐色;嘴黑褐色,下嘴基黄褐色;脚
肉色。
主要是栖息于低山和山脚地带的林缘疏林灌丛和草丛中。性极畏怯,常隐蔽,
单独或成对活动。分布西伯利亚,西自乌拉尔山脉,东抵萨哈林群岛、堪察
加半岛、千岛群岛、朝鲜、日本,越冬于印度、泰国、中南半岛、马来西亚、
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等地。
燕科 112
家燕
家燕(学名:Hirundo rustica):为燕科燕属的鸟类。喙短而宽扁,基部宽
大,呈倒三角形,上喙近先端有一缺刻;口裂极深,嘴须不发达。翅狭长而
尖,尾呈叉状,形成“燕尾”,脚短而细弱,趾三前一后。主要特点是上体
发蓝黑色,还闪着金属光泽,腹面白色。体态轻捷伶俐,两翅狭长,飞行时
好像镰刀,尾分叉像剪子。飞行迅速如箭,忽上忽下,时东时西,能够急速
变换方向。
常可见到它们成对地停落在村落附近的田野和河岸的树枝上,在电杆和电线
上,也常结队在田野、河滩飞行掠过。飞行时张着嘴捕食蝇、蚊等各种昆虫。
鸣声尖锐而短促。世界性分布,是爱沙尼亚和奥地利的国鸟。
燕科 113
金腰燕
金腰燕(学名:Cecropis daurica):体长16-18厘米,体重18-21克,寿命
15年。上体黑色,具有辉蓝色光泽,腰部栗色,脸颊部棕色,下体棕白色,
而多具有黑色的细纵纹,尾甚长,为深凹形。最显著的标志是有一条栗黄色
的腰带,浅栗色的腰与深蓝色的上体成对比,下体白而多具黑色细纹,尾长
而叉深。 虹膜褐色;嘴及脚黑色。喙短而宽扁,基部宽大,呈倒三角形,
上喙近先端有一缺刻;口裂极深,嘴须不发达。翅狭长而尖,尾呈叉状,形
成“燕尾”,脚短而细弱,趾三前一后。
多见于山间村镇附近的树枝或电线上。生活习性与家燕相似,不同的是它常
停栖在山区海拔较高的地方。有时和家燕混飞在一起,飞行却不如家燕迅速,
常常停翔在高空,鸣声较家燕稍响亮。结小群活动,飞行时振翼较缓慢且比
其他燕更喜高空翱翔。善飞行,飞行迅速敏捷,主要以昆虫为食,食物种类
常见有双翅目、鳞翅目、膜翅目、鞘翅目、同翅目、蜻蜓目等昆虫。分布于
西伯利亚、蒙古、朝鲜、日本、中南半岛、印度、尼泊尔及中国。
鹎科 114
白头鹎
白头鹎(学名:Pycnonotus sinensis)是鹎科、鹎属小型鸟类,又名白头翁
等。体长17-22厘米。额至头顶黑色,两眼上方至后枕白色,形成一白色枕
环。耳羽后部有一白斑。此白环与白斑在黑色的头部均极为醒目。主要栖息
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区,常呈3-5只至10多只的小群活动。
分布于中国、琉球群岛、朝鲜、韩国、老挝、泰国、越南。[2][4]
白头鹎吃大量的农林业害虫,是农林益鸟之一,国家“三有”保护鸟类。
柳莺科 115
褐柳莺
褐柳莺(学名:Phylloscopus fuscatus)小型鸟类,体长11~12厘米。外形
甚显紧凑而墩圆,两翼短圆,尾圆而略凹。上体灰褐,飞羽有橄榄绿色的翼
缘。嘴细小,腿细长。眉纹棕白色,贯眼纹暗褐色。颏、喉白色,其余下体
乳白色,胸及两胁沾黄褐。第二枚初级飞羽在第九至第十枚之间或等于第九
和第十枚。指名亚种眉纹沾栗褐,脸颊无皮黄,上体褐色较重。与巨嘴柳莺
易混淆,不同处在于嘴纤细且色深;腿较细;眉纹较窄而短(指名亚种眉纹
后端棕色);眼先上部的眉纹有深褐色边且眉纹将眼和嘴隔开;腰部无橄榄
绿色渲染。
相似种烟柳莺上体较暗呈烟褐色,远处看近黑色,眉纹绿色,下体油绿色。
隐匿于沿溪流、沼泽周围及森林中潮湿灌丛的浓密低植被之下,高可上至海
拔4000米。翘尾并轻弹尾及两翼。鸣声为一连串响亮单调的清晰哨音,以一
颤音结尾。似巨嘴柳莺但鸣声较慢。叫声为尖厉的“chett、chett”似击石
头之声。
柳莺科 116
巨嘴柳莺
巨嘴柳莺(学名:Phylloscopus schwarzi):两性羽色相似。上体包括两翅
的内侧飞羽橄榄褐色,尾上覆羽转为棕褐色,两翅的外侧覆羽和飞羽均呈暗
褐色,各羽缘以棕褐色;尾羽亦暗褐色,边缘微棕褐色;眉纹或眼圈的上、
下部均为棕色;自眼先有一暗褐色的贯眼纹,伸至耳羽的上方;两颊与耳羽
均为棕色与褐色相混杂。颏、喉近白色;腹部鲜黄色;胸、两胁及腋羽、尾
下覆羽均呈浓、淡不等的棕黄色。虹膜褐色;跗蹠黄褐色。
栖息于海拔14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其中尤以700-1100米
的混交林较多。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性胆小而机警。食物主要为昆虫,有鞘
翅目昆虫、蚂蚁、草籽及果实。分布于中国,繁殖于俄罗斯,朝鲜等地,越
冬于缅甸,泰国,中南半岛。
柳莺科 117
黄腰柳莺
黄腰柳莺(学名:Phylloscopus proregulus):体长8-11厘米,小型鸟类,
上体橄榄绿色;头顶中央有一道淡黄绿色纵纹,眉纹黄绿色。两翅和尾黑褐
色,外翈羽缘黄绿色。腰部有明显的黄带;翅上两条深黄色翼斑明显;腹面
近白色。第二枚飞羽大都等于第七或第八枚。
常活动于树顶枝叶层中,易与其它柳莺种类混淆。主要栖息于针叶林和针阔
叶混交林,从山脚平原一直到山上部林缘疏林地带皆有栖息。单独或成对活
动在高大的树冠层中。性活泼、行动敏捷,常在树顶枝叶间跳来跳去寻觅食
物,食物主要为昆虫。分布于俄罗斯西伯利亚中部和南部,西至阿尔泰、中
亚、东亚、鄂霍次克海、远东、萨哈林岛和朝鲜,部分到中南半岛越冬。
柳莺科 118
黄眉柳莺
黄眉柳莺(学名:Phylloscopus inornatus):体长100毫米左右。体形纤小,
是小型食虫鸟类,嘴细尖。头部色泽较深,在头顶的中央贯以一条若隐若现
的黄绿色纵纹。背羽以橄榄绿色或褐色为主,上体包括两翅的内侧覆羽概呈
橄榄绿色,翅具两道浅黄绿色翼斑。下体白色,胸、胁、尾下覆羽均稍沾绿
黄色,腋羽亦然。尾羽黑褐色,雌雄两性羽色相似。虹膜暗褐色;嘴角黑色,
下嘴基部淡黄;跗蹠淡棕褐色。
栖息于海拔几米至4000米高原、山地和平原地带的森林中。常在枝尖不停地
穿飞捕虫,有时飞离枝头扇翅,将昆虫哄赶起来,再追上去啄食。主要分布
于中国,在俄罗斯、朝鲜、蒙古、印度、不丹、缅甸,泰国北部、中南半岛,
马来半岛等地繁殖或越冬。
柳莺科 119
极北柳莺
极北柳莺(学名:Phylloscopus borealis):体长11-13厘米,体小偏灰橄榄
色,具明显的黄白色长眉纹,眼先及过眼纹近黑。上体概呈灰橄榄绿色;具
甚浅的白色翼斑,大覆羽先端黄白色,形成一道翅上翼斑;中覆羽羽尖成第
二道模糊的翼斑;下体白色沾黄,两胁褐橄榄色;尾下覆羽更浓著。第6枚
初级飞羽的外翈不具切刻。虹膜暗褐色;嘴黑褐色,下嘴黄褐色;跗蹠和趾
肉色。
喜开阔有林地区、红树林、次生林及林缘地带。加入混合鸟群,在树叶间寻
食。繁殖于北欧的挪威、瑞典、芬兰等国北部,还有自俄罗斯中部和南部,
向东抵西伯利亚东部的贝加尔湖地区,直到勘察加半岛、阿拉斯加、蒙古北
部、朝鲜、日本,越冬于马来半岛、帝汶岛、印度尼西亚诸岛,偶尔分布于
英国、荷兰和意大利。
柳莺科 120
双斑绿柳莺
双斑绿柳莺(学名:Phylloscopus plumbeitarsus):体长11-12厘米。体型
稍小,类似极北柳莺。上体呈橄榄绿色,眉纹淡黄色,贯眼纹暗褐色,两翅
和尾黑褐色,翅上具两道明显的白色或淡黄色翅上翼斑。下体白色沾黄。虹
膜暗褐色;上嘴黑褐色,下嘴淡黄褐色;跗蹠暗褐色。
主要栖息于海拔400-4000米的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白桦及白杨树丛中。
性活跃,常在树枝间飞来飞去;冬季多在次生林或灌丛中活动。主要食物为
昆虫,如甲虫、蝽象、虻、鳞翅目昆虫,以及蜘蛛等动物性食物。分布于中
国、俄罗斯远东滨海边疆,鄂霍次克海,蒙古,阿尔泰,越冬于泰国和中南
半岛。
鹪鹩 121
鹪鹩
鹪鹩(学名:Troglodytes):是一类小型鸣禽,身长在10-17厘米之间。头
部浅棕色,有黄色眉纹;上体连尾带栗棕色,布满黑色细斑;两翼覆羽尖端
为白色。整体棕红褐色,胸腹部颜色略浅,翅膀有深色波形斑纹,嘴长直而
较细弱,先端稍曲,无嘴须,即有也很少而细。鼻孔裸露或部分及全部被有
鼻膜。翅短而圆,初级飞羽8枚。尾短小而柔软,尾羽大多12枚,亦有8或
10枚者。
常于夏时生活在中、高山的潮湿密林和灌木丛中、冬时迁至低山区和平原地
带以及多在海拔700米以上的山地阴暗潮湿的密林中做巢。一般独自或成双
或以家庭集小群进行活动。在灌木丛中迅速移动,常从低枝逐渐跃向高枝,
尾巴翘的很高。歌声嘹亮。取食蜘蛛、毒蛾、螟蛾、天牛、小蠹、象甲、蝽
象等昆虫。而雏鸟主要喂食蝗虫,蟋蟀,毛毛虫。分布于南美、北美、欧亚
大陆及北非。
椋科 122
灰椋鸟
灰椋鸟(学名:Sturnus cineraceus):是雀形目椋鸟科的物种,体型较北
椋鸟稍大,头顶至后颈黑色,额和头顶杂有白色,颊和耳覆羽白色微杂有黑
色纵纹。上体灰褐色,尾上覆羽白色,嘴橙红色,尖端黑色,脚橙黄色。
栖息于平原或山区的稀树地带,繁殖期成对活动,非繁殖期常集群活动,主
要取食昆虫,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中国为黑龙江以南至辽宁、河北、
内蒙古以及黄河流域一带的夏候鸟,迁徙及越冬时普遍见于东部至华南广大
地区。
2022年5月,青海湖首次监测到灰椋鸟。
鸫科 123
灰背鸫
灰背鸫(学名:Turdus hortulorum)是中型鸟类,体长20-23厘米,体重量
50-73克。上体石板灰色,颏、喉灰白色,胸淡灰色,两胁和翅下覆羽橙栗
色,腹白色,两翅和尾黑色。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带的
茂密森林中。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春秋迁徙季节亦集成几只或10多只的小群,
有时亦见和其他鸫类结成松散的混合群。以鞘翅目步行虫科、叩头虫科、埋
葬虫科、以及鳞翅目和双翅目等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繁殖于俄罗斯西伯利
亚东南部、远东、中国和朝鲜,秋冬季节偶见于越南和日本。
鹟科 124
红胁蓝尾鸲
红胁蓝尾鸲(学名:Tarsiger cyanurus)俗名:蓝点冈子、蓝尾巴根子、蓝
尾杰、蓝尾欧鸲。体型略小而喉白的鸲。特征为橘黄色两胁与白色腹部及臀
成对比。雄鸟上体蓝色,眉纹白;亚成鸟及雌鸟褐色,尾蓝。雌鸟与雌性蓝
歌鸲的区别在喉褐色而具白色中线,而非喉全白,两胁橘黄而非皮黄。
鹟科 125
北红尾鸲
北红尾鸲(学名:Phoenicurus auroreus)(běi hóng wěi qú):是小型鸟
类,体长13-15厘米。雄鸟头顶至直背石板灰色,下背和两翅黑色具明显的
白色翅斑,腰、尾上覆羽和尾橙棕色,中央一对尾羽和最外侧一对尾羽外翈
黑色。前额基部、头侧、颈侧、颏喉和上胸概为黑色,其余下体橙棕色。雌
鸟上体橄榄褐色,两翅黑褐色具白斑,眼圈微白,下体暗黄褐色。 相似种
红腹红尾鸲头顶至枕羽色较淡,多为灰白色,尾全为橙棕色,中央尾羽和外
侧一对尾羽外翈不为黑色。
主要栖息于山地、森林、河谷、林缘和居民点附近的灌丛与低矮树丛中。主
要以昆虫为食,多以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半翅目、双翅目、膜翅目等
昆虫成虫和幼虫为食,种数达50多种,其中约80%为农作物和树木害虫。
繁殖于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南部,从贝加尔湖西面的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往东到
远东和萨哈林岛,往南到中国、蒙古和朝鲜。越冬于印度阿萨姆、缅甸、泰
国北部、老挝、越南和日本。
鹟科 126
黑喉石鵖
黑喉石鵖(学名:Saxicola torquata),为鹟科、石鵖属的鸟类。黑喉石鵖
中等体型的黑、白及赤褐色石鵖。雄鸟头部、喉部及飞羽黑色,颈及翼上具
粗大的白斑,腰白,胸棕色。雌鸟色较暗而无黑色,喉部浅白色。
黑喉石鵖常单独或成对活动,一般巢营于林缘草甸中的小树或灌木下的塔头
苔草丛中或倒木树洞中,主要以昆虫为食,也食少量植物果实和种子,繁殖
期为4-7月,1年繁殖1-2窝,每窝产卵5-8枚,栖息于低山、丘陵、平原、草
地、沼泽、田间灌丛、旷野以及湖泊与河流沿岸附近灌丛草地,遍布亚洲、
欧洲、非洲、北美洲等地。
鹟科 127
北灰鹟
北灰鹟(学名:Muscicapa dauurica):体重9-16克;体长103-143毫米。
是一种体型略小的灰褐色鹟。上体灰褐,下体偏白,胸侧及两胁褐灰,眼圈
白色,冬季眼先偏白色。嘴比乌鹟或棕尾褐鹟长且无半颈环。新羽的鸟具狭
窄白色翼斑,翼尖延至尾的中部。虹膜褐色,嘴黑色,下嘴基黄色,脚黑色。
主要栖息于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中,尤其是山地溪流沿岸的
混交林和针叶林较常见。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偶尔见成3-5只的小群,从栖
处捕食昆虫,回至栖处后尾作独特的颤动。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繁殖于
东北亚及喜马拉雅山脉,边缘分布于东南;冬季南迁至印度、东南亚、菲律
宾、苏拉威西岛及大巽他群岛。
鹟科 128
白眉姬鹟
白眉姬鹟(学名:Ficedula zanthopygia)是小型鸟类,体长11-14厘米。雄
鸟上体大部黑色,眉纹白色,在黑色的头上极为醒目。腰鲜黄色,两翅和尾
黑色,翅上具白斑。下体鲜黄色。雌鸟上体大部橄榄绿色。腰鲜黄色,翅上
亦具白斑。下体淡黄绿色。
栖息于海拔12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地带的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中。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多在树冠下层低枝处活动和觅食,也常飞到空中捕食飞
行性昆虫。食物主要有天牛科、拟天牛科成虫、叩头虫、瓢虫、象甲、金花
虫等鞘翅目昆虫。繁殖于西伯利亚东南部贝加尔湖以南,往东到中国黑龙江
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朝鲜和蒙古东部,偶尔出现于俄罗斯萨哈林岛和日本
北海道;越冬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苏门答腊等地。
鹟科 129
红喉姬鹟
红喉姬鹟(学名:Ficedula parva)小型鸟类,体长11~13厘米。雄鸟上体
灰黄褐色,眼先、眼周白色,尾上覆羽和中央尾羽黑褐色,外侧尾羽褐色,
基部白色。颏、喉繁殖期间橙红色,胸淡灰色,其余下体白色,非繁殖期颏、
喉变为白色。雌鸟颏、喉白色,胸沾棕,其余同雄鸟。
栖于林缘及河流两岸的较小树上。有险情时冲至隐蔽处。尾展开显露基部的
白色。遇警时发出粗糙的trrrt声、静静的tic声及粗哑的tzit声。
相似种鸲姬鹟。雄鸟上体黑色具白色眉斑和翅斑,下体颏、喉、胸和上腹橙
棕色。雌鸟上体灰褐沾绿,下体颏、喉、胸和上腹淡棕黄色。区别均甚明显。
太平鸟科 130
太平鸟
太平鸟(学名:Bombycilla garrulus)为鸟纲太平鸟科的鸟类。体长18厘米,
翼展34-35厘米,体重40-64克,寿命13年。属小型鸣禽,全身基本上呈葡萄
灰褐色,头部色深呈栗褐色,头顶有一细长呈簇状的羽冠,一条黑色贯眼纹
从嘴基经眼到后枕,位于羽冠两侧,在栗褐色的头部极为醒目。颏、喉黑色。
翅具白色翼斑,次级飞羽羽干末端具红色滴状斑。尾具黑色次端斑和黄色端
斑。
栖息于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杨桦林中。除繁殖期成对活动外,其他时候
多成群活动,有时甚至集成近百只的大群。主要以油松、桦木、蔷薇、忍冬、
卫茅、鼠李等植物果实、种子、嫩芽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体态优美、鸣声清
柔,为冬季园林内的观赏鸟类。
分布于欧洲北部、亚洲北部和中部及东部、加拿大西部和美国西北部。
雀科 131
麻雀
麻雀(Passer):是雀科[5]麻雀属27种小型鸟类的统称。它们的大小、体
色甚相近。一般上体呈棕、黑色的斑杂状,因而俗称麻雀。初级飞羽9枚,
外侧飞羽的淡色羽缘(第一枚除外)在羽基和近端处,形稍扩大,互相骈缀,
略成两道横斑状,在飞翔时尤见明显。嘴短粗而强壮,呈圆锥状,嘴峰稍曲。
除树麻雀外,雌雄均异色。
世界共27种,其中5种分布在中国境内。分布相当广泛。除极寒冷的南北极
和高山荒漠,世界各地均有分布。
鹡鸰科 132
黄鹡鸰
黄鹡鸰(学名:Motacilla flava) 体型大小和山鹡鸰差不多,体长15~18厘
米。头顶蓝灰色或暗色。上体橄榄绿色或灰色、具白色、黄色或黄白色眉纹。
飞羽黑褐色具两道白色或黄白色横斑。尾黑褐色,最外侧两对尾羽大都白色。
下体黄色。
喜稻田、沼泽边缘及草地。常结成甚大群,在牲口及水牛周围取食。群鸟飞
行时发出尖细悦耳的tsweep声,结尾时略上扬。鸣声为重复的叫声间杂颤鸣
声。
鹡鸰科 133
灰鹡鸰
灰鹡鸰(学名:Motacilla cinerea)是雀形目鹡鸰科的鸟类,属中小型鸣禽,
体长约19厘米。与黄鹡鸰的区别在上背灰色,飞行时白色翼斑和黄色的腰显
现,且尾较长。体型较纤细。喙较细长,先端具缺刻;翅尖长,内侧飞羽
(三级飞羽)极长,几与翅尖平齐;尾细长,外侧尾羽具白,常做有规律的
上、下摆动;腿细长后趾具长爪,适于在地面行走。经常成对活动或结小群
活动。以昆虫为食。觅食时地上行走,或在空中捕食昆虫。繁殖期在3-7月,
筑巢于屋顶、洞穴、石缝等处,巢由草茎、细根、树皮和枯叶构成,巢呈杯
状。每窝产卵4-5枚。分布于欧亚大陆和非洲,从英国、挪威南部、瑞典南
部,往南到地中海沿岸以及大西洋中的亚速尔群岛、马德拉群岛、加那利群
岛和北非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往东经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高
加索、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喜马拉雅山、中亚、西伯利亚南部、蒙古,
一直到太平洋沿岸堪察加半岛、俄罗斯远东、萨林岛、千岛群岛、朝鲜和日
本等地;越冬于非洲、南亚和东南亚。
鹡鸰科 134
白鹡鸰
白鹡鸰(学名:Motacilla alba):是雀形目鹡鸰科的鸟类,属小型鸣禽,全
长约18厘米,翼展31厘米,体重23克,寿命10年。体羽为黑白二色。栖息
于村落、河流、小溪、水塘等附近,在离水较近的耕地、草场等均可见到。
经常成对活动或结小群活动。以昆虫为食。觅食时地上行走,或在空中捕食
昆虫。飞行时呈波浪式前进,停息时尾部不停上下摆动。繁殖期在3-7月,
筑巢于屋顶、洞穴、石缝等处,巢由草茎、细根、树皮和枯叶构成,巢呈杯
状。每窝产卵4-5枚。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的大部分地区和非洲北部的阿拉
伯地区,在中国有广泛分布。
鹡鸰科 135
树鹨
树鹨(学名:Anthus hodgsoni)是小型鸣禽,外形和林鹨相似,体长15-16
厘米。上体橄榄绿色具褐色纵纹,尤以头部较明显。眉纹乳白色或棕黄色,
耳后有一白斑。下体灰白色,胸具黑褐色纵纹。野外停栖时,尾常上下摆动。
主要栖息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阔叶林、混交林和针叶林等山地森林中。常成
对或成3-5只的小群活动,迁徙期间亦集成较大的群。多在地上奔跑觅食。
性机警,受惊后立刻飞到附近树上,边飞边发出“chi-chi-chi”的叫声,声
音尖细。主要以昆虫及其幼虫为主要食物,在冬季兼吃些杂草种子等植物性
的食物,所吃的昆虫有蝗虫、蝽象、金针虫、蝇、蚊、蚁等。分布于西伯利
亚南部、外贝加尔、阿尔泰山、蒙古,往东至太平洋沿岸堪察加半岛、远东、
朝鲜、日本,往南到喜马拉雅山区、印度、克什米尔、孟加拉国、缅甸、菲
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等地。
鹡鸰科 136
北鹨
北鹨(学名:Anthus gustavi):是雀形目鹡鸰科的鸟类,属小型鸣禽,体
型较纤细。喙较细长,先端具缺刻;翅尖长,内侧飞羽(三级飞羽)极长,
几与翅尖平齐;尾细长,外侧尾羽具白,常做有规律的上、下摆动,腿细长,
后趾具长爪,适于在地面行走。体长15厘米,背部灰褐色,有许多纵纹,通
常可见左、右各有二道黄白色纵纹(有时不明显),容易与小水鷚、树鷚混
淆。主要栖息于河滩、海滨、灌木丛及田野、林缘地区。分布于前苏联以及
中国黑龙江、河北、山东、江苏、福建、广东、江西和台湾等地。
鹡鸰科 137
红喉鹨
红喉鹨(学名:Anthus cervinus)是雀形目鹡鸰科的鸟类,属小型鸣禽,一
种身长约15厘米的褐色鹨。体型较纤细。喙较细长,先端具缺刻;翅尖长,
内侧飞羽(三级飞羽)极长,几与翅尖平齐;尾细长,外侧尾羽具白,常做
有规律的上、下摆动,腿细长,后趾具长爪,适于在地面行走。
多栖息灌丛、草甸地带、开阔平原和低山山脚地带,繁殖于欧亚大陆北部北
极海岸地带,西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北部,东至堪察加半岛。越冬于欧洲南
部、非洲北部和东部、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印度、缅甸、
越南、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也见于西欧、英国、朝鲜和
日本等地。
鹡鸰科 138
水鹨
水鹨(学名:Anthus spinoletta)是雀形目鹡鸰科的鸟类,属小型鸣禽,体
长约17厘米,翼展23至28厘米,寿命9年。是体羽偏灰色而具纵纹的鹨。上
体橄榄绿色具褐色纵纹,尤以头部较明显。眉纹乳白色或棕黄色,耳后有一
白斑。下体灰白色,胸具黑褐色纵纹。野外停栖时,尾常上下摆动。外侧尾
羽具白,腿细长,后趾具长爪,适于在地面行走。主要栖息于山地、林缘、
灌木丛、草原、河谷地带。冬季喜沿溪流的湿润多草地区及稻田活动。食物
以昆虫为主,也吃蜘蛛、蜗牛等小型无脊椎动物,此外还吃苔藓、谷粒、杂
草种子等植物性食物。
燕雀科 139
燕雀
燕雀(学名:Fringilla montifringilla)属小型鸟类,体长14-17厘米。嘴粗壮
而尖,呈圆锥状。雄鸟从头至背辉黑色,背具黄褐色羽缘。腰白色,颏、喉、
胸橙黄色,腹至尾下覆羽白色,两胁淡棕色而具黑色斑点。两翅和尾黑色,
翅上具白斑。雌鸟和雄鸟大致相似,但体色较浅淡,上体褐色而具有黑色斑
点,头顶和枕具窄的黑色羽缘,头侧和颈侧灰色,腰白色。除繁殖期间成对
活动外,其他季节多成群,尤其是迁徙期间常集成大群,有时甚至集群多达
数百、上千只,晚上多在树上过夜。主要以草子、果食、种子等植物性食物
为食,尤以杂草种子最喜吃,也吃树木种子、果实。分布于北欧、亚洲、从
挪威到勘察加、南欧、中国等地。
燕雀科 140
锡嘴雀
锡嘴雀(学名:Coccothraustes coccothraustes)雀科锡嘴雀属鸟类,全长
18厘米,头顶棕褐,头侧及腰和尾上覆羽等较淡;后颈灰色,翕和下背微褐;
翅上的内侧覆羽白,形成宽阔白色带斑;外侧覆羽及飞羽黑色,后者先端具
紫色和蓝绿色光辉,内翈具白色斑;尾羽大都黑褐色,先端白色;嘴基周围
及眼先黑,至喉则形成大形黑斑;下体余部淡黄褐,至下腹及尾下覆羽转白。
雌鸟羽色较雄者暗淡,头顶褐灰。
栖息于平原或低山阔叶林中,成群活动。结群栖息于山地和平原的针叶或阔
叶林中,性怯,常隐藏于枝叶茂密处,平时发出响亮的叫声和在树上用其坚
嘴切剥果实声。飞翔很快,微呈波浪状。食物一般以植物种子,如榆籽、松
籽等为主,也兼吃昆虫。巢很坚固,由嫩枝、花梗、地衣、毛羽等筑成杯状,
隐置于树上或荆棘间。卵每产4-6枚,常呈灰绿色,而具淡紫缀褐的线状和
点状斑。
燕雀科 141
普通朱雀
普通朱雀(学名:Carpodacus erythrinus):是鸟纲、雀科的小型鸟类,体
长13-16厘米。雄鸟头顶、腰、喉、胸红色或洋红色,背、肩褐色或橄榄褐
色,羽缘沾红色,两翅和尾黑褐色,羽缘沾红色。雌鸟上体灰褐或橄榄揭色、
具暗色纵纹,下体白色或皮黄白色、亦具黑褐色纵纹。
主要栖息于海拔1000米以上的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及其林缘地带。常单独
或成对活动,非繁殖期则多呈几只至十余只的小群活动和觅食。以果实、种
子、花序、芽苞、嫩叶等植物性食物为食,繁殖期间也吃部分昆虫。
分布于芬兰南部、瑞典南部,往南到德国东部、波兰、乌克兰、俄罗斯南部、
小亚细亚东北部,往东经高加索、伊朗北部、中亚和阿富汗北部到喜马拉雅
山区、西伯利亚、堪察加半岛、鄂霍次克海岸、俄罗斯远东、蒙古和朝鲜,
偶尔到日本越冬。
燕雀科 142
白腰朱顶雀
白腰朱顶雀(学名:Acanthis flammea)为雀科金翅雀属的鸟类,体型似麻
雀,体长约13厘米。额和头顶深红色,眉纹黄白色;上体各羽多具黑色羽干
纹;下背和腰灰白色,而沾粉红色,翼上具二条白色横带;喉、胸均粉红色,
下体余部白色。雄性幼鸟与雌鸟同色,但下体沾黄色。
栖息于溪边丛生柳林、沼泽化的多草疏林内和栎、榆等幼林中;在游荡和迁
徙时,也见于各种乔木杂林和林缘的农田及果园中。除繁殖期多成对活动外,
常成5-7只或10多只的小群活动,迁徙期间有时亦见数十只甚至上百只的大
群。以高梁、小米和荞麦等谷物为食。也吃食大量种子和一些昆虫。
分布于近北极地区,包括北欧至加拿大、俄罗斯、日本、朝鲜半岛及中国东
北、宁夏、新疆、华北、华东等地。
燕雀科 143
黄雀
黄雀(学名:Spinus spinus):为雀科金翅雀属的鸟类。体重9.5-16克;体
长106-122毫米。雄鸟头顶与颏黑色,上体黄绿色,腰黄色,两翅和尾黑色,
翼斑和尾基两侧鲜黄色;雌鸟头顶与颏无黑色,具浓重的灰绿色斑纹;上体
赤绿色具暗色纵纹,下体暗淡黄,有浅黑色斑纹;雄鸟飞翔时可显示出鲜黄
的翼斑、腰和尾基两侧。虹膜近黑色;嘴暗褐色,下嘴较淡;腿和脚暗褐色。
生活于山林、丘陵和平原地带,秋季和冬季多见于平原地区或山脚林带避风
处。除繁殖期成对生活外,常集结成几十只的群,春秋季迁徙时见有集成大
群的现象。性不大怯疑,但在繁殖期非常隐蔽。以多种植物的果实和种子为
食,兼主食赤杨、桦木、榆树、松树、及裸子植物的果实、种子及嫩芽,也
吃作物和蓟草、中葵、茵草等杂草种子以及少量昆虫。分布于南欧至埃及、
东至日本、朝鲜半岛和中国。
鹀科 144
铁爪鹀
铁爪鹀(学名:Calcarius lapponicus)鹀科铁爪鹀属鸟类,共有5个亚种。
体重20-34克,体长140-178毫米,属大型鹀类。头、颈、喉和胸侧均黑色;
眉纹及颈侧白色;下颈及翕浓栗赤色,背部锈赤色发达,并具黑色纵斑;上
胸黑,下体余部白色;两胁有纵斑。后趾爪特长;雄鸟的头、喉和胸呈黑色。
体形大小和鹀属相似。嘴形似鹀属呈圆锥形;翅长而尖,前三枚初级飞羽约
相等并最长,翅式:2=3>4;尾长等于翅的三分之二;跗蹠长于中趾和爪;
后爪长而细,近乎直,约等或长于后趾;前三趾的诸爪甚平扁。
栖息于草地、沼泽地、平原田野、丘陵的稀疏山林。多在地上活动,食物主
要为杂草种子,如禾本科、莎草科、蒿科、蓼科等野生植物种子。该属仅一
种,主要分布于欧美北部,俄罗斯,日本,蒙古,朝鲜半岛,中国北部,也
见于中国长江流域。
鹀科145
白头鹀
白头鹀(学名:Emberiza leucocephalos):体重20-43克,体长170-185毫
米。属小型鸣禽,体羽似麻雀。具独特的头部图纹和小型羽冠。雄鸟具白色
的顶冠纹和紧贴其两侧的黑色侧冠纹,耳羽中间白而环边缘黑色,头余部及
喉栗色而与白色的胸带成对比。雌鸟色淡而不显眼,甚似黄鹀的雌鸟。区别
在嘴具双色,体色较淡且略沾粉色而非黄色,髭下纹较白。虹膜暗褐;嘴角
褐色,下嘴较淡;上嘴中线褐色;脚粉褐色。
栖息于低山和山脚平原等开阔地区。繁殖期间常单独或成对活动,非繁殖期
间多成数10只的小群,多者达30余只。活动在有稀疏林木的田间、地头和林
缘灌丛与草丛中。一般主食植物种子。繁殖期在地面或灌丛内筑碗状巢。分
布于欧洲、西伯利亚、阿富汗、巴基斯坦、蒙古、朝鲜和中国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