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古城街巷导览

发布时间:2023-8-18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泉州古城街巷导览

·114·宋宅洋楼与位于西街 116 号的清代宋氏古民居 “洲紫新筑” 为前后落建筑。前落 “洲紫新筑” 的清代古民居为三开间双护厝,有大小房间 40 多间,厝外有石埕百余平方米。整座大厝雕梁画栋,内外随处可见瓷雕、木雕、砖雕等。古大厝和后落的洋楼之间还有一座花园,中西结合,错落有致,形成鲜明的对比,十分美观。宋宅是泉州入选福建省第一批城市优秀近现代建筑名录的 16 处建筑之一。2017 年,泉州古城办以修代租,将洋楼改造成 1915 艺术空间,请来泉州艺术家吴达新主理。四年期间,通过展览、分享会,打造成一座生动的艺术洋楼。2021 年,1915 艺术空间搬迁到中山中路,继续为古城带来新的探索。宋宅洋楼 陈厝巷 8 号康庄满煎糕的康庄二字来自歌词 “我为理想奔康庄”,是一家开了 30 多年的老店,也是地道的泉州小吃。相传左宗棠当年在福建为了解决军队士兵的饱食问题,用闽南盛产的蔗糖和花生为馅制成松软煎饼,满煎糕这道经典美食便流传开来。康庄满煎糕 裴巷 35 号|导览路线|白水皓兮茶艺空间小西埕宋宅洋楼康庄满煎糕惠世女医院遗址彩华古地_ _ Ancient City Of Quanzhou... [收起]
[展开]
泉州古城街巷导览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泉州——古称“刺桐”,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是宋元时期世界海洋贸易的东方中心。
文本内容
第101页

·099·

零柒井亭巷Quanzhouguchengjiexiang

叉点附近),是这座城市的一个坐标。

为何建了这样一座塔,民间说法是:明朝时泉州发生大

瘟疫,民间笃信塔能镇邪,百姓便捐资在井亭巷建了这座塔,

以佑一方安定。

1983 年 1 月,定心塔被评为泉州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塔身与街巷相隔一道围墙。2018 年 5 月,由社区营造团

队对围墙进行改造,保留了现代城市建设很难再看到的传统夯

土墙,以修旧如旧的原则重新修复了围墙,并开了一扇窗户,

方便游客在巷中看到塔的模样。

井亭巷 69 号

街巷导览

第102页

·100·

|导览路线|

城心塔

玉泉井

庄国桢府第

高桂宫

真正的玉泉井位于 71 号院内,井沿上刻有 “玉泉井” 三

个字。许多人容易将城心塔数米之外的三孔井错认成玉泉井。

泉州素有 “万井烟景” 之称,《泉州名井揽胜》一书中

提到: “自中古以来,泉州城内民用食水,大多掘土出水汲用,

故水井繁多,数以千计。” 西街水井多,与居民的生活状态

息息相关。旧时大户人家建宅,一家打几口水井也是 “标配”,

饮用井、花园井、公用井等各有用途。

玉泉井 井亭巷 71 号

<

_ _ Ancient City Of Quanzhou 泉州古城街巷导览

第103页

·101·

零柒井亭巷Quanzhouguchengjiexiang

庄国祯故居又被称为“侍郎第”。这座距今 400 余年的古

大厝,是泉州现存为数不多的保存较为完整的明代古建筑,

现为泉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庄国祯(1527-1604 年),字君祉,号阳山,来自晋江

青阳庄氏家族。明代嘉靖四十一年(1562 年)高中进士,历

任广东按察使,云南、江西布政使,后晋升南京刑部侍郎,

转北直户部侍郎。明代的户部属于六部之一,为掌管户籍财

经的机关,其职能大致相当于现代的民政部和财政部。

庄国祯才华横溢,为官清正廉明,深受民众爱戴,逝

世后皇帝钦赐祭葬。后来朝廷按礼制,赠封其祖父和父亲为

河南布政使(正二品衔),成为一时佳话。而庄国祯次子庄

懋华,则任湖广左布政使(正二品衔)等职,人们因此称庄

国祯一门“书香门第,四代二品”。

庄国祯府第 井亭巷 28 号对面

井亭巷境庙高桂宫,于民国时期倒塌,因种种原因未

能修复,但境庙却在一方空地上一直留存下来。

高桂宫 井亭巷 28 号对面

街巷导览

第105页

濠沟 濠沟墘原本是泉州古城“子城”城墙下的一条濠沟,沟上架

着一座石板桥。上个世纪 60 年代,沟上铺盖石板,修建成了

一条巷子,从南至北依次衔接庄府巷、花巷、奎霞巷、通政巷、

井亭巷支巷。

随着古城提升工程的有序推进,对原本深埋在濠沟墘地底

的濠沟进行了重新修缮:还原濠沟本真样貌,让更多人看到泉

州旧时的排水系统和构造,显露了地下排水建构的重要性。

古水道在古城街巷中交织铺展,拼凑成泉州地下的脉络与

脉搏。可从西街、濠沟墘、肃清门广场三叉处目睹这一变化。

零捌

| 巷名由来 |

濠沟墘又称河沟墘、八卦沟路、新生路。泉州古城区八

卦沟从这里通过,闽 南 方 言 “ 河 沟 ” 称 “ 濠沟 ” , “沟墘”即沟

的边上和路,遂称濠沟墘。

|导览路线|

方德堂

·103·

零捌壕沟

私人佛教庵堂。据说是一位叫郑平姑的阿姑用生平积蓄买 Quanzhouguchengjiexiang

下土地,建起了这座庵堂,并建造房子收留其他阿姑。

佛堂始建于清代,1992 年重修,占地面积约 1200 平方米。

佛堂内供奉三世尊佛、观音菩萨、地藏王菩萨。

方德堂 濠沟 22 号

街巷导览

第107页

会通巷 会通巷位于西街南向,巷口为肃清门遗

址。肃清门是泉州子城的西门,于唐朝时就有。

因此在会通巷的前段,有家肃清门客栈,

名称同样来源于此。往巷子深里走,有主打高

端的西街行舍酒店,有将清朝古大厝改造成闽

南庭院的上清楼客栈。一溜民宿在古城最核心

地段的背街小巷排开,等候远道而来的人。

零玖

| 巷名由来 |

关于此巷得名,有两个说法:一是宋元

时期泉州刺桐港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市

井十洲人”,为方便商人,官方在此设置 “市曹”,

各国客商会聚此地通商,便有“仕曹巷” “会通巷”

之说。

又有一说,认为此巷南北走向,与东西

走向的通政巷会合,“会通”因此得名。

|导览路线|

肃清门客栈

西街行舍

上清楼·庭院客栈

·105·

零玖会通巷Quanzhouguchengjiexiang

街巷导览

第108页

·106·

|导览路线|

肃清门客栈

西街行舍

上清楼·庭院客栈

在肃清门青年客栈里,能遇见最古朴和轻慢的泉州生

活。推开木门,就能看到墙上的匾额和闽南地区挂饰,红砖

墙旁摆放着具有年代感的藤椅和木桌,让旅客感受到原汁原

味的闽南风情。

肃清门客栈 会通巷 66 号

由安腾集团与泉州文旅集团共同投资的西街行舍精品

酒店,是一次文化创新的大胆尝试。择址泉州古城核心区,

中西文化碰撞出新闽式风格,旨在打造轻奢型在地文化体验

的精品酒店。

酒店在外观上保留了闽南独特的红砖白石及屋顶燕尾

脊的建筑特点,26 间独具特色的客房、餐厅(好料)、威

士忌酒吧(舍吧)、雅致茶室(化仙)等功能区应有尽有,

一站式度假享受竭尽实现。

西街行舍 会通巷 57-2 号

民宿为一清代光绪年间古大厝,是闽南标志性三进三

开间,共有两个天井,分前庭后院。前庭含前台、厨房和茶

室。以复式家庭房型为主,大床房外,榻榻米处还可加床,

适合一大家子同住。

上清楼·庭院客栈 会通巷 58 号

_ _ Ancient City Of Quanzhou 泉州古城街巷导览

第109页

·107·

零玖会通巷Quanzhouguchengjiexiang

<

街巷导览

第111页

帽巷 帽巷北通西街,南接中山路上的奎章巷,全长仅 130 米,

宽 1.2 米,“小隐隐于市”地躲在市井喧嚣声背后。

巷内以民宅为主,目前还没有对外营业的小店。

壹拾

| 巷名由来 |

根据《福建省地名全册》和《泉州市地名录》的记载,

因清代巷内设有磨房,即碾磨面粉的作坊, 而闽南语 “磨” 与

“帽” 谐音,遂俗称帽巷。也有人说,因巷子窄,坊间称为 “无

巷”,而 “无”与 “帽”谐音,帽巷因而得名。

|导览路线|

听桐别墅

听桐别墅是一座越南华侨兴建的洋楼。洋楼名字来自宋

代张耒的诗—— “空亭无人日色午,但听桐叶惊秋风”。

据说这里曾是帽巷周边最气派的建筑,主人 1933 年出资

建造却从未踏入洋楼半步。离世之际,嘱咐后人一定要保全这

故乡的祖屋。

至今洋楼院内仍有水池、绿植,闽南红砖和花岗岩条石

砌筑的墙身,“紫气东来”气派的山墙和精美耐看的门窗。

2020 年,洋楼被列入泉州市历史建筑名单。

听桐别墅 帽巷 15 号

·109·

壹拾帽巷Quanzhouguchengjiexiang

街巷导览

第113页

·111·

壹裴巷Quanzhouguchengjiexiang

裴巷 裴巷所在地,是古代泉州城内最繁华的地段之一,

千百年来,留下许多鸿儒巨擘的人生轨迹。过去的裴巷可

谓牌坊林立,据史料记载,仅有宋一代,就有进士郑良弼

的 “光华坊”、进士江常的 “台望坊”、知州林宗臣的 “魁武坊”

等等,可惜都在历史变迁中遭到损毁,但仍有不少古迹和

清末民初的建筑保留下来。这条巷子也是泉州华侨和侨眷

聚居的地方。

拾壹

| 巷名由来 |

据清乾隆版《泉州府志》记载,南宋绍兴年间(1131

年 -1162 年),江东(今江浙一带)的裴道人来到泉州,

在清源山清源洞修真,修真之余,常常头戴通草花(中国

古代一种由通脱木手工制作的花,用于装饰和佩戴),在

闹市边走边唱:“好酒吃三杯,好花插一枝,思量今古事,

安乐是便宜”。

这位裴道人颇有慈悲之心,常在泉州城内卖药救人,

还留下了 “驱除蟒妖为民除害” 的传说,赢得了百姓的崇敬,

在他经常卖药的巷子内,修建了一座 “裴仙宫”来奉祀,这

条巷子,也就成了 “裴巷”。裴仙宫原址位于裴巷 27 号。

|导览路线|

白水皓兮茶艺空间

小西埕

宋宅洋楼

康庄满煎糕

惠世女医院遗址

彩华古地

街巷导览

第114页

|导览路线|

白水皓兮茶艺空间

小西埕

宋宅洋楼

康庄满煎糕

惠世女医院遗址

彩华古地

白水皓兮是一家新式茶馆。店主请来东京大学博士生

担纲设计,以宋朝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定调这座三层的番

仔楼,体现宋人的极简美学。

因常设展览,空间内有游走观赏区和安静的品茶区。

三楼拥有一处远眺古城和东西塔的绝佳视野——经过精确计

算,每天下午会有一束光从开元寺的方向照射进来。

白水皓兮茶艺空间 裴巷 2 号

_ _ Ancient City Of Quanzhou 泉州古城街巷导览

·112·

第115页

·113·

壹裴巷Quanzhouguchengjiexiang

“泉州,这是你一生至少要去一次的城市!”一堵原本斑驳的土墙搭

上白岩松称赞泉州的名言,是小西埕最初吸引众多年轻人前来打卡的秘

密武器。闲置模具厂房变成有趣的空间,小西埕将新旧结合得恰到好处。

这座 “埕” 就像泉州人老宅门前的那块空地,条石是老的,旧墙

斑驳,业态与舞台却全新搭建起来。许愿牌长廊、网红打卡点、怀旧

市集…·吃喝玩乐一网打尽,在这里可以找到年轻人喜欢的调调。

小西埕 新街 21 号

<

街巷导览

第116页

·114·

宋宅洋楼与位于西街 116 号的清代宋氏古民居 “洲紫

新筑” 为前后落建筑。前落 “洲紫新筑” 的清代古民居为三

开间双护厝,有大小房间 40 多间,厝外有石埕百余平方米。

整座大厝雕梁画栋,内外随处可见瓷雕、木雕、砖雕等。

古大厝和后落的洋楼之间还有一座花园,中西结合,错落

有致,形成鲜明的对比,十分美观。宋宅是泉州入选福建

省第一批城市优秀近现代建筑名录的 16 处建筑之一。

2017 年,泉州古城办以修代租,将洋楼改造成 1915 艺

术空间,请来泉州艺术家吴达新主理。四年期间,通过展览、

分享会,打造成一座生动的艺术洋楼。2021 年,1915 艺术

空间搬迁到中山中路,继续为古城带来新的探索。

宋宅洋楼 陈厝巷 8 号

康庄满煎糕的康庄二字来自歌词 “我为理想奔康庄”,

是一家开了 30 多年的老店,也是地道的泉州小吃。相传左

宗棠当年在福建为了解决军队士兵的饱食问题,用闽南盛产

的蔗糖和花生为馅制成松软煎饼,满煎糕这道经典美食便流

传开来。

康庄满煎糕 裴巷 35 号

|导览路线|

白水皓兮茶艺空间

小西埕

宋宅洋楼

康庄满煎糕

惠世女医院遗址

彩华古地

_ _ Ancient City Of Quanzhou 泉州古城街巷导览

第117页

·115·

壹裴巷Quanzhouguchengjiexiang

1901 年建成的惠世医院 (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前身 ) 分院——

惠世女医院的部分遗址就在 41 号铁门内。

1881 年,英国基督教长老会派谴传教医师、医学博士颜大辟来泉州行

医传教,他先在中山路泉南堂边上租借民房开办医院,并命名为泉州惠世医

院。清朝末年,社会环境还是十分保守,女病人不敢与男病人在一处就医。

因此,1901 年惠世医院在裴巷购地另建女医院。

惠世女院存续的时间长达 34 年,女院专收女性和儿童患者,医务员工

全是女性。1953 年后,这里改造成职工校舍,并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拆除大

部分清末民国时期的旧建筑,建成两栋职工宿舍楼,目前的老房子有幸成为

惠世女院的历史遗存,见证泉州西医的发展与变迁。

惠世女医院遗址 裴巷 41 号

据《晋江县志》记载,从元代开始,泉州实行 “隅铺境” 制,泉州城内

以城墙为基本范围,下设 “东南西北” 四隅,其中属于北隅的盛贤铺,下

辖彩华、河岭、北山、孝友四境。这也是 “彩华古地” 名字的来历。这座 “彩

华古地” 平时并不开门,每年只在农历二月十七和六月十八这两天开门,

迎接信徒祭祀。 “彩华古地” 内部并不大,供奉三位唐朝英雄:唐朝的开

国名将池梦彪、“安史之乱”中抗击叛军的张巡、徐远。

彩华古地 裴巷 110 号

街巷导览

第119页

炉下埕 裴巷中段,有条分叉出来的小巷名为炉下埕。

这里许多房子虽旧尤美,虽老不破,有历史建筑

和新式业态隐藏其中。

拾贰

| 巷名由来 |

炉下埕,相传为在裴巷修炼成仙的裴道人在此

造炉炼丹的地方。巷名中的 “炉” ,即指其炼丹炉。

|导览路线|

吴氏民居

在这条小巷子里可以见到一 面风景多了些俏皮。 布于巷中墙体、水表箱等,令路 些以社会公德为主题的涂鸦,分 ~tips :墙绘~

2017 年,吴氏民居被列入第一批泉州市历史

建筑保护名录。

该名录中被认定的建筑均为具有一定历史价

值、艺术价值的历史建筑或名人故居,但又还没列

入文保单位。

吴氏民居 炉下埕 4 号

·117·

贰炉下埕Quanzhouguchengjiexiang

街巷导览

第121页

台魁巷 台魁巷位于开元寺东壁一侧,南起西街,北至大寺后

十字路口,长约 250 米。西街传统上是商业街,真正有历

史的正是周边这些小巷,它们为传承古城文化提供了更充

分的展现空间。

台魁巷中金国皇族后裔古厝正是如此,2017 年,泉州

古城办与房主合作,对老房子按营造法式修旧如旧,历经

七个多月修缮,如今这里常态化举办建筑展览(也成为 “亚

洲遗产管理学会秘书处泉州工作站”),老建筑重新吸引

人气。站在天井,游客可从漂亮的燕尾脊上方看见近在眼

前的开元寺东塔。

拾叁

| 巷名由来 |

台魁巷巷名的由来,有庄际昌题字一说。明代泉州状

元庄际昌为该巷奇仕宫题写 “雁塔钟灵” 的匾额,希望泉州

能出更多的宰相(台)和状元(魁),因此得名 “台魁巷”。

该巷有许多别称:因该巷原有一座奇仕妈宫,别名奇

仕巷;因该巷处在开元寺东塔边,别称东塔巷;因古代至

今巷头有一卖“白塔疔膏”的店铺,别称白塔巷,等等。

|导览路线|

白来叶树

保和堂药铺

金国粘氏古民居(世界文化遗产展厅)

奇仕宫

·119·

叁台魁巷Quanzhouguchengjiexiang

街巷导览

第122页

·120·

台魁巷口有一棵树龄近百年的白来叶树,横

跨小巷。这棵树每年要落两次叶,叶子掉光之后,

几天就能发出新叶来。树干看着凹凸不平,虬曲而

上。在民间偏方中,叶子可以煮水治病。据《福建

民间草药》记载,白来叶树的叶子可解热行气,除

湿消疹。如今人们每天从这棵守护在巷口的老树下

穿行,已成为台魁巷一景。

白来叶树

白来叶树下的保和堂老铺,只卖一种祖传秘

制的白塔疔膏药,从清嘉庆年间(1796 年)至今,

卖了 200 多年。即便到了近代,经常很多人来买药。

明代著名理学大家蔡清后代轮流来看店、卖药。

白塔疔膏的秘方据说得益于一位从北方来的

异人张壬淑。相传此人流浪至泉州,被蔡家人收留,

离开时便留下一副方子。蔡家人反复应用试验,调

整药物比例,才有了这治疗疔疮的神奇膏药。

保和堂药铺 台魁巷 1 号

|导览路线|

白来叶树

保和堂药铺

金国粘氏古民居(世界文化遗产展厅)

奇仕宫

_ _ Ancient City Of Quanzhou 泉州古城街巷导览

第123页

·121·

叁台魁巷Quanzhouguchengjiexiang

<

街巷导览

第124页

·122·

|导览路线|

白来叶树

保和堂药铺

金国粘氏古民居(世界文化遗产展厅)

奇仕宫

粘氏古民居是一座传统的闽南三进古大厝,始

建于清代,建筑面积约 600 平方米。户主粘天配,是

金国皇族后裔。

粘氏的先祖原本姓完颜,为女真姓氏。据史料

记载,完颜宗翰是金国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权倾朝

野,是粘氏一世祖。元朝时期,为避战乱,八世祖粘

博温察儿来到陕西,后来又从陕西迁往晋江永宁、衙

口一带。在泉州,粘氏后人主要分布在甲第巷、西街、

浮桥等地。

2017 年,粘氏古民居迎来华丽变身,空间内常

态化举办各类建筑展,成为提升泉州古城整体形象、

传承传统民族文化的示范点。

金国粘氏古民居

(世界文化遗产展厅) 台魁巷 7-1 号

<

_ _ Ancient City Of Quanzhou 泉州古城街巷导览

第125页

·123·

叁台魁巷Quanzhouguchengjiexiang

奇仕宫 台魁巷 11 号

台魁巷中原有一座奇仕宫,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遭毁

坏。有虔诚信徒将宫中部分神像辗转保留,现存于台魁巷

17 号。逢初一、十五,到这里来祭拜的人依然不少。

奇仕妈又称 “临水夫人” 或 “顺天圣母”,俗身名叫

陈靖姑,是福州罗源下渡人,生于唐代大历二年 (767 年 ),

享年 24 岁。宋孝宗淳祐间敕封 “崇福昭惠慈济夫人”,

后加封 “天仙圣母青灵普化碧霞元君”,清咸丰年间应闽

人林天龄奏请,晋封 “顺天圣母”。传说此神在古田临水

乡显圣斩白蛇,其地建有 “临水宫”。泉州的临水夫人逢

其农历十月十五日诞辰之日,数年必一次到 “古田谒祖”,

盛况空前。此神是福建仅次于妈祖的一位著名地方女神

衹,专保妇孺生育平安。

街巷导览

第127页

中山路 泉州中山路始建于上世纪 20 年代初,长达 2

公里多,沿街廊柱骑楼式连排建筑,既结合泉州

民居的传统特色,又融入海交文化的建筑精华,

是历史上中西合璧的商业街建筑典范,也是全国

少有、保存最完整的连排式骑楼建筑商业街。

作为 “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 之一,中山

路纵贯泉州古城南北,完整串联了自唐代以来泉

州古城历次扩展所形成的朝天门、泉山门、德济

门等各座城池的重要城门遗址或旧址,街区中还

保留大量宋代以来各个时期的珍贵建筑,堪称闽

南地区建筑艺术的博物馆,有罗马式钟楼、大上

海理发店、原为施琅后花园所在地的基督教堂、

花桥慈济宫、秀才读书的泮宫,文保单位多达 10

多处,曾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001 年亚太地

区遗产保护优秀奖”。

拾肆

|导览路线|

基督教泉南堂

大上海理发厅

私立海疆学术资料馆

陈光纯故居(泉州侨批馆)

175 艺术空间

水门国仔面线糊

中山驿馆

泮宫

花桥慈济宫

群众牛肉小点

远芳小笼包

侨光文创园

刘胜裕总行

中路—南路

·125·

肆中山路Quanzhouguchengjiexiang

街巷导览

第128页

·126·

基督教泉南堂位于中山中路,于 1866 年正式成立。当

时正值施琅将军后人转手出让施琅将军后花园“新花山”书房

的旧址,教会便把它买了下来,建成泉州第一座教堂。

泉南堂占地面积 1300 多平方米,堂内安置有中央空调、

电梯、多媒体等现代化设备,建筑面积 5650 平方米,高度

41.5 米,整座教堂共有 2500 个座位,四周绿林环列,静谧

而清幽,是目前福建省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教堂。泉南

堂设教至今已有 150 年,历来是泉州市区基督教活动中心和

市基督教两会所在地,在海内外颇负盛名,并广有影响。

基督教泉南堂

大上海理发厅是泉州知名的理发厅之一,从民国时期

开到现在,也是市区仅存的国营理发厅。2021 年,历经三

个多月的修缮改造,无数泉州人记忆中“打造时髦”最佳场

所——大上海理发厅迎来重生。

区别于以往单一的修容美发功能,重生后的大上海理

发厅成为集茶空间、闽南风物、伴手礼及展览为一体的生活

美学复合空间。

大上海理发厅 中山中路 368-370 号

|导览路线|

基督教泉南堂

大上海理发厅

私立海疆学术资料馆

陈光纯故居(泉州侨批馆)

175 艺术空间

水门国仔面线糊

中山驿馆

泮宫

花桥慈济宫

群众牛肉小点

远芳小笼包

侨光文创园

刘胜裕总行

中山中路 372-374 号

_ _ Ancient City Of Quanzhou 泉州古城街巷导览

第129页

·127·

肆中山路Quanzhouguchengjiexiang

私立海疆学术资料馆是泉州藏书界一项重要的历史遗存,

由著名藏书家陈盛明(1905 年 -1985 年)于 1945 年创办。创办

一段时间之后,由于资金筹措艰难,陈盛明在闽南名流资助下,

将资料馆迁往厦门。

新中国成立后,陈盛明提议将所有珍贵馆藏捐献给国家。

1950 年,资料馆归并厦门大学,厦门大学也在此基础上成立 “南洋

研究馆” ,这也是如今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国际关系学院前身。

私立海疆学术资料馆

中山中路 355 号

<

街巷导览

第130页

陈光纯,生于清咸丰三年(1853 年),随父旅居菲

律宾马尼拉,后继承父业,逐步发展成为马尼拉著名华

侨富商,创办马尼拉华侨小学。

1912 年,全国掀起 “唯有教育和实业才能救国救民”

的热潮。60 岁的陈光纯热血沸腾,当即携巨资归国,先

后在泉州古城购建房屋 110 多幢,兴办学校,开设工厂,

成为近代第一个大规模投资故乡的华侨。

中山中路的陈光纯故居由 345-1 至 345-4 四栋建筑

组成,是近代早期泉州洋楼的典型代表。2021 年,泉州

侨批馆在 345-1 内正式开馆,展出不少泉州档案馆馆藏

侨批实物。

陈光纯故居(泉州侨批馆)

泉籍当代艺术家吴达新把祖屋打造成多元素结合互

动的艺术空间,常设展览。

175 艺术空间 中山中路 175 号

|导览路线|

基督教泉南堂

大上海理发厅

私立海疆学术资料馆

陈光纯故居(泉州侨批馆)

175 艺术空间

水门国仔面线糊

中山驿馆

泮宫

花桥慈济宫

群众牛肉小点

远芳小笼包

侨光文创园

刘胜裕总行

中山中路 345 号

_ _ Ancient City Of Quanzhou 泉州古城街巷导览

·128·

第131页

·129·

肆中山路Quanzhouguchengjiexiang

在泉州,经营面线糊的饮食店、摊铺有上千家, “水门国仔面线糊”

是其中历史悠久的老店之一,有一百多年的传承历史。

面线糊手艺传到掌门人谢锡国手上已经历四代,是当之无愧的

“百年老字号”品牌。这里煮出来的面线糊糊而不烂,清而不浊,鲜

美可口,香飘四溢,在行业中独占鳌头,先后获得 “中华老字号” “中

华名小吃” “福建名小吃” 等荣誉称号。

水门国仔面线糊 中山中路 120 号

在中山路这长达二公里多的旅游街区上,中山驿馆是一处复合

型的文化空间,一层作为游客之家,为前来中山路的中外游客提供

方便快捷的服务:旅游咨询、储物柜租借、雨伞租借等。同步展示

和销售特色的在地文创产品。一二层的楼梯长廊上则呈现中山路一

店一故事的展陈,通过这里,可以纵览中山路的风貌变迁,感受中

山路的沧桑历史和时代风貌。二楼常设展览,三楼则是一家甜品店

入驻。

中山驿馆 中山中路 37-39 号

街巷导览

第132页

·130·

泮宫位于中山中路东侧,在古代是国家高等学校,

现在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泉州府文庙的附属建筑之

一,也是中山路通往府文庙的通道,也称 “圣贤门”。原建

于宋代,现存建筑是 1914 年南安爱国华侨李功藏改建修

复的两层三开间歇山顶钢筋混凝土结构仿古牌楼,至今已

有百年历史。

泮宫门楼的旧屋顶也是府文庙广场新景点,保留泮

宫门楼的文物价值。屋顶建于上世纪初,长 6.25 米,宽 5.55

米,重达 22 吨,呈砼仿木结构,对展示泮宫古建筑的历

史以及钢筋水泥材料在古建筑上的应用有一定的意义,

而今被安放在泉州府文庙广场蔡清祠东侧的绿化带上,

以进行整体保存展示。

|导览路线| 泮宫

基督教泉南堂

大上海理发厅

私立海疆学术资料馆

陈光纯故居(泉州侨批馆)

175 艺术空间

水门国仔面线糊

中山驿馆

泮宫

花桥慈济宫

群众牛肉小点

远芳小笼包

侨光文创园

刘胜裕总行

<

_ _ Ancient City Of Quanzhou 泉州古城街巷导览

第133页

·131·

肆中山路Quanzhouguchengjiexiang

花桥慈济宫位于中山南路西畔花桥亭,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

(1131-1162 年),又称 “花桥真人庙” “花桥宫”,奉祀北宋泉州府同

安县名医吴夲(979-1036 年),闽台民间尊称吴真人、大道公、花桥宫、

保生大帝。

现存的花桥慈济宫为清代规制,坐西朝东,三进,由门厅、大

殿、仙姑祠和赠药义诊所组成,总建筑面积 800 多平方米。外门是

牌楼式的砖石建筑,门额上嵌砌明代著名书法家张瑞图所书 “真人所

居” 石匾额一方。大殿面阔三间,进深六间,硬山顶,抬梁式木结构。

殿前上方 “慈济宫” 大金字匾是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頫所书。第三进

赠药义诊楼,为现代式三层楼建筑。

花桥慈济宫 中山南路 553 号

群众牛肉小点至今已有五十多年历史。以前在店面旁有个 “群

众戏院”,牛肉店专门倚靠戏院的顾客来做生意,如今戏院关停已久,

但牛肉店的生意却是越做越红火。

虽然叫牛肉店,这里的镇店之宝却是海蛎煎,将新鲜海蛎与蒜

末完美结合,混合地瓜粉入大锅煎炒,出锅不到几分钟即可迅速卖光。

顾客通常是一盘海蛎煎搭配一碗牛肉羹,牛肉羹汤的爽口缓解海蛎

煎的油腻,美味令人交口称赞。老店保持数十年不变的品质,是老

泉州人儿时的美食记忆。来到这里,品尝的不仅仅是美食,更是一

种寒来暑往更迭不变的情怀。

群众牛肉小点 中山南路 436 号

街巷导览

第134页

·132·

|导览路线|

基督教泉南堂

大上海理发厅

私立海疆学术资料馆

陈光纯故居(泉州侨批馆)

175 艺术空间

水门国仔面线糊

中山驿馆

泮宫

花桥慈济宫

群众牛肉小点

远芳小笼包

侨光文创园

刘胜裕总行

_ _ Ancient City Of Quanzhou 泉州古城街巷导览

第135页

·133·

拾肆中山路Quanzhouguchengjiexiang

要说泉州哪里的小笼包最好吃,远芳小笼包家喻户晓,

远近闻名。远芳小笼包店位于中山南路,创办至今已有数十

年历史。小笼包制作时将精选的三层猪肉和入剁碎的荸荠,

加入油炒过的葱蒜等调料,用精细面粉包馅,包子皮咬起来

像是煎包的口感。这家店的秘制蘸酱也是一大特色,采用蒜

蓉酱、糖、辣椒酱等调配,带有泉州人喜欢的酸甜口味,热

乎乎的小笼包蘸满特制的酱料,整颗塞进嘴里,能感受到一

种浓浓的泉州古早味。

远芳小笼包

如今高耸气派的侨光文创园,之前名为 “侨光影剧院”,

也是市民口中的 “侨光电影院”。这栋建筑有浓郁的西式风情,

门前 6 根硕大的罗马柱,坡屋顶式样,高耸笔直,在当年,

这是省内最豪华、最大的影剧院。

侨光文创园 中山南路 375 号

这座建于 1924 年的番仔楼,是泉州曾经的第一高楼、

被称为泉州近代商业的标志性建筑。远远眺望,外墙有各种

花鸟走兽的装饰,四楼西南角还耸立一座亭台,历经近百年

的时光洗礼,而今豪华依旧。

刘胜裕总行 中山南路 373 号

中山南路 381 号

<

街巷导览

第137页

·135·

奎章巷 奎章巷位于泉州古城中山中路西侧,基督教泉南堂斜

对面,与通政巷相邻,巷子全长约 200 米。

拾伍

|巷名由来|

“奎章” 二字的本意,指帝王的诗文书法。据记载,古

时巷内有一个府第,曾获皇帝题赐。明代成化四年(1468

年),举人杨渤在巷口立有奎章坊,因此这条小巷名为“奎

章巷”。

许多泉州人对它的别名 “金砖巷” 更为熟悉。民间流传,

当年巷内有人翻建房屋时,挖出不少金砖,因此也被坊间

称为 “金砖巷”。

|导览路线|

一株紫藤

苏廷玉小姐楼

举人宅邸

伍奎章巷Quanzhouguchengjiexiang

街巷导览

第138页

·136·

13 号门前曾有一株 20 多年的紫藤,足够碗口粗,横跨小巷,

每年春天,像一柄花伞,开得如梦如幻,成为小巷的风景。后来由

于开得太过繁盛,对邻居古厝造成影响,屋主 2015 年将这株紫藤

捐献给泉州少林寺,成为一段佳话。

|导览路线| 一株紫藤

一株紫藤

苏廷玉小姐楼

举人宅邸

奎章巷 13 号 _ _ Ancient City Of Quanzhou 泉州古城街巷导览

<

第139页

·137·

伍奎章巷Quanzhouguchengjiexiang

任过四川总督的苏廷玉故居位于通政巷 4 号,由于苏家在这一

代的产业非常多,前院在通政巷,后院已跨度到奎章巷,苏家的小

姐楼就在奎章巷内。(注:闽南近代民居中有些会在后落兴建亭阁,

建成两层楼房,它们被称为小姐楼、梳妆楼,不仅赏心悦目,也有

通风采光的作用。)

据《泉州名人故居》载:“小姐绣楼为砖木结构,两层,通高 3 米,

占地面积 120 平方米,屋顶四脊飞翘。楼上小厅两边有闺房,前有凉台,

还有个约 100 平方米的庭院,堆放着柱珠等古建筑物。”

小姐楼门窗的设计极其秀气,墙上有残留的对联,一曰:“小亭

潇洒乐琴棋诗酒襟怀。”另一边因为扩凿出一门而被毁坏。单是这字,

已经令人浮想联翩,比如花园里嬉戏采莲的女子模样。而另一扇门

边还有对联:“倚栏有余情绿水青山□□。”遗憾的是另一边的字迹已

不完整。

如今苏廷玉小姐楼修缮完成,将重新打开。

苏廷玉小姐楼 奎章巷 7 号

这座古厝曾是清代一位举人的宅邸,旁边 16 号曾是它的护厝,

房屋建成距今约 200 年。关于巷内曾经挖出金砖的说法,据说就是

在这里。不过主人家对这一说法却表示怀疑,说不曾听祖上提起过。

但是从古厝外形上看来,必然是大户无疑。它的右侧厢房很大,曾

出租给泉州名小吃侯阿婆肉粽当成作坊所在。

举人宅邸 奎章巷 18 号

街巷导览

第141页

·139·

陆螺珠巷Quanzhouguchengjiexiang

螺珠巷 螺珠巷与中山中路并行,北接奎章巷,南连通政巷,

全长约 100 米,因位于西街南向,又称西街螺珠巷。

巷内有四幢气势恢宏的洋楼,呈“田”字形格局坐落,

有印尼风格。其中,以 11 号、13 号的叶氏洋楼更为经典,

被列入“泉州优秀近现代建筑”名录。

拾陆 |导览路线|

叶氏洋楼

叶氏本是南安金淘人家,族人到印尼做茶叶生意风生

水起,寄回侨汇在此买地置业。

11 号和 13 号这两座兄弟楼,外观一样,并排而列。这

在闽南外廊式洋楼中并不罕见,更有气势的同时,也说明了

户主的亲戚关系。

两排兄弟楼 1933 年动工,历时 4 年,1937 年完工。不

仅外观气派非凡,屋内的不少装修用料也是从南洋进口,至

今完好。结构坚固的叶氏洋楼在抗战期间还是邻里街坊躲避

轰炸的避难所。

叶氏洋楼 奎章巷 11-13 号

街巷导览

第143页

·141·

柒通政巷Quanzhouguchengjiexiang

通政巷 通政巷名人辈出、有文有武,文有明代隆庆年

间殿试榜眼、官至礼部尚书的黄凤翔,武有清代四川

总督苏廷玉。此外,还有蜚声海内外的泉州木偶剧团,

有始建于清末、有 110 年历史的通政小学等等,看点

十足。

拾柒

|巷名由来|

据史料记载,明代弘治十八年(1505 年),南

京通政使张苗告老还乡,不愿回泉州府金门青屿,而

在泉州古城内置地建第,府第所在的巷子,也就被称

为“通政巷”。如今张苗宅邸已无迹可寻,但“通政巷”

的名字,却已流传了 500 年。

|导览路线|

黄凤翔尚书府

苏廷玉故居

熙春宫

龚宅

泉州嘉礼馆

通政中心小学

街巷导览

第144页

·142·

黄凤翔是明代著名的“榜眼”,明隆庆二年(1568 年)戊

辰科进士第二名,钦点榜眼,曾任国子监祭酒,官至礼部尚书。

去世之后,明熹宗朱由校赐谥 “文简”。黄凤翔之后,黄氏家

族四代八进士,举人有 10 人,成为望族。

黄凤翔的尚书府故宅,占地面积颇广,大门处被改造成

中山路的店铺,通政巷的一部分则在上世纪 60 年代改建为中

侨集团电子仪器厂,后来成了培训机构所在地,如今改造为

泉州通政壹号·巷遇文化创意园,建筑面积 4533.63m²。是集

住宿、餐饮、布展空间为一体的文化创意园。

附近曾建有一座 “榜眼坊” 的石牌坊,今废。

|导览路线| 黄凤翔尚书府

黄凤翔尚书府

苏廷玉故居

熙春宫

龚宅

泉州嘉礼馆

通政中心小学

通政巷 1 号 _ _ Ancient City Of Quanzhou 泉州古城街巷导览

第145页

·143·

柒通政巷Quanzhouguchengjiexiang

苏廷玉,号鳌石,清代泉州府同安县人,进士出身,官至四川

总督,为官清明、热心公益,在四川任上七年,严办匪徒、赈恤饥谨,

离任之时,“百姓遮道,万人泣送”,美名流传至今。

苏廷玉 5 岁起就在泉州读书,叶落归根,告老还乡后,回到了

泉州古城居住。这间故居由其次子苏士准于 1842 年购置,五进五

开间,屋宇连绵;据史料推测,占地最广时可能达 9000 多平方米。

据 1999 年版《鲤城区志》记载:“苏廷玉府第及钱庄……建筑规模大,

东侧有钱庄遗址,从现存房屋、门窗等结构特色可以看出当年钱庄

鼎盛时的规模,是研究清代闽南封建经济的实物资料。” 钱庄名为

“元祥”,因此城内百姓也将这一整片苏家府第称为 “元祥苏”。

在故居内的书斋和梳妆楼之东,还曾以苏廷玉的 “鳌石”之号,

设置一座著名的园林 “鳌园”,从四川请来叠山高手,再精心挑选湖

石构成。据传当年叠工告竣之时,还有一个人带来一块奇石求售,

龟背鳌头,十分形象,苏家当即购下,成为 “鳌园” 的点睛之笔。

随着时代变迁,1919 年华侨陈光纯购得故居的书房、梳妆楼等地;

1945 年,群生织布厂迁址于此。后来鳌园的假山花石,全部迁入开

元寺内东塔附近重建假山。

如今苏廷玉故居已打理成一家宣传闽南文化的文创空间,有配

套的艺术展厅、剧场、茶舍等,定期举办各种特色艺术展览、交流。

故居建筑的主要结构仍在,大多数地方已经过修缮。

苏廷玉故居 通政巷 4 号

<

街巷导览

第146页

|导览路线| 黄凤翔尚书府

苏廷玉故居

泉州嘉礼馆

熙春宫

龚宅

通政中心小学泉州木偶戏在国际木偶节上屡获大奖,不仅登上过央视春晚舞 王氏祠堂的嘉礼馆,吸引了无数游客涌来古城通政巷观看演出。 木偶剧团则是最近几年才更换至丰泽区泉山路的新址。这座原是安溪 台,还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以一出《四将开台》惊艳世界。泉州 ~tips :提线木偶戏~

_ _ Ancient City Of Quanzhou 泉州古城街巷导览

·144·

第147页

·145·

拾柒通政巷Quanzhouguchengjiexiang

泉州木偶剧团老剧场又称为 “泉州嘉礼馆”。泉州提线

木偶戏的源起可追溯至唐末。宋元时期,泉州社会经济十分

繁荣,多元文化交汇共荣。寺庙林立,祈福攘灾、酬神还愿、

醮事出煞等民间信仰与民俗活动极为繁盛。泉州提线木偶戏

充分发挥它的独特功能,成为民众生、老、病、死等生命礼

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明清时期,泉州提线木偶戏班社

林立,演出兴盛,蔚为大观。

在千余年的传承里,积累了 700 余出传统剧目和 300 余

支传统曲牌唱腔,形成了一整套精巧的操线功夫和完备的演

出规制:小小的提线木偶身上,有的有 16 条提线,有的多

达 30 多条,全凭艺人们精湛技术,让木偶变得活灵活现,

极富感染力和地方特色。

2006 年,泉州提线木偶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

化遗产保护名录;2012 年,泉州市木偶剧团、晋江市掌中

木偶剧团和漳州市木偶剧团捆绑申报的《福建木偶戏后继

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物质文化遗产优

秀实践名册”。

泉州嘉礼馆 通政巷 24 号

街巷导览

第148页

·146·

在泉州古代的铺境制下,通政巷位于泉州古城南隅

阳义铺熙春境,至今巷内仍然有一座坐北朝南的境庙“熙

春宫”(熙春古地),供奉护境神赵天君。

熙春宫 通政巷 16 号

龚氏是古城望族之一,历史上出过 “一门八文魁,

三代两翰林” 的科举盛事,后族开枝散叶,都发展不错,

因此形成“旧馆驿龚” “通政巷龚” “三朝巷龚”繁衍兴盛

的龚家大族。台湾散文家、诗人龚书绵青少年便是在

这里度过。

龚宅 通政巷 22 号

|导览路线|

黄凤翔尚书府

苏廷玉故居

泉州嘉礼馆

熙春宫

龚宅

通政中心小学

_ _ Ancient City Of Quanzhou 泉州古城街巷导览

第149页

·147·

柒通政巷Quanzhouguchengjiexiang

通政中心小学有着悠久的历史。该校始建于清末的 1908 年,

最早名为 “佩实小学”,距今已有 100 多年历史,比建于 1911 年

的清华大学的历史还要悠久。“佩实” 语出古代文学论著《文心

雕龙》:“然则圣文之雅丽,固衔华而佩实者也”,形容圣人文

章从思想到内容、形式都完美,用 “佩实”作为校名,古意盎然

中不乏对莘莘学子的殷切期望。

1951 年更名为 “通政小学”,1995 年更名为通政中心小学,

如今通政中心小学实行“一校两区” 管理模式,除了通政巷校区,

还有北校区。

通政中心小学的创办人均为清末泉州名流,有进士吴增,著

名书法家、举人曾遒,来自旧馆驿龚氏的举人龚显鹤等。

通政中心小学 通政巷 38 号

街巷导览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在线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