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农业科学2023年第1期整期网络版

发布时间:2023-2-23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热带农业科学2023年第1期整期网络版

曾永明 等 固相萃取-气相色谱法测定茶叶中甲氰菊酯含量的不确定度评定 - 97 -定所致的不确定度影响很小,可忽略不计。2.3 各不确定度的评定2.3.1 配制标准溶液时引入的不确定度 U1,rel2.3.1.1 标准物质纯度引入的不确定度 U1[12] 根据标准物质证书,甲氰菊酯标准物质的浓度为100 μg/mL,不确定度为 0.12 μg/mL,按矩形分布计算,k= 3 ,则:0.12 0.000 69100U1 k   ························(2)2.3.1.2 标准工作液稀释过程中移液枪引入的不确定度 U2 用移液枪移取 100 μL 甲氰菊酯标准品溶液于 10 mL 容量瓶中,用正己烷定容,配成标准工作液。移液枪说明书给出误差范围为±1%,按矩形分布计算,k= 3 ,则:0.01 0.000 058100U2 k   ·······················(3)2.3.1.3 标准溶液定容过程中容量瓶引入的不确定度 U3 A 级单标线 10 mL 容量瓶最大误差为±0.10 mL,按矩形分布计算,k= 3 ,则:0.10 0.000 ... [收起]
[展开]
热带农业科学2023年第1期整期网络版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101页

曾永明 等 固相萃取-气相色谱法测定茶叶中甲氰菊酯含量的不确定度评定

- 97 -

定所致的不确定度影响很小,可忽略不计。

2.3 各不确定度的评定

2.3.1 配制标准溶液时引入的不确定度 U1,rel

2.3.1.1 标准物质纯度引入的不确定度 U1

[12] 根

据标准物质证书,甲氰菊酯标准物质的浓度为

100 μg/mL,不确定度为 0.12 μg/mL,按矩形分布

计算,k= 3 ,则:

0.12 0.000 69

100

U1 k   ························(2)

2.3.1.2 标准工作液稀释过程中移液枪引入的不

确定度 U2 用移液枪移取 100 μL 甲氰菊酯标准品

溶液于 10 mL 容量瓶中,用正己烷定容,配成标

准工作液。移液枪说明书给出误差范围为±1%,

按矩形分布计算,k= 3 ,则:

0.01 0.000 058

100

U2 k   ·······················(3)

2.3.1.3 标准溶液定容过程中容量瓶引入的不确

定度 U3 A 级单标线 10 mL 容量瓶最大误差为

±0.10 mL,按矩形分布计算,k= 3 ,则:

0.10 0.000 58

100

U3 k   ························(4)

2.3.1.4 定容时读数误差引入的相对不确定度 U4

定容时人为读数误差引入的不确定度可根据重复

读取实验数据进行计算,表 2 为 10 mL 容量瓶重

复 6 次定容实验结果,根据表 2 中的数据计算得:

( ) 0 001 2

( 1)

V V i U .

V

   

4

n n ·················(5)

表 2 10 mL 容量瓶重复定容实验结果 单位:mL

序号 测量值 平均值( v )

1 9.823

2 9.844

3 9.767

4 9.911

5 9.985

6 9.812

9.857

注:实验温度为 20℃,纯水密度近似为 1 g/mL。

2.3.1.5 定容时温度引起体积变化引入的不确定

度 U5 试验在 25℃条件下进行,而容量瓶是在

20℃校准的,正己烷体积膨胀系数为 1.36×10–3℃–1,

容量瓶和溶液温度与校准时不同所引起的体积变

化为:±100 mL×5℃×1.36×10–3℃–1=0.68 mL,按

矩形分布计算,k= 3 ,则:

5

0.68 0.003 9

100

U

k   ························· (6)

拟合以上 5 项得出配制标准溶液时引入的不

确定度为:

22222

2 2 222 0.000 69 0.000 058 0.000 58 0.001 2 0.003 9

0.004 2

U UU U U U   1

   

1,rel 2 3 4 5

······················································· (7)

2.3.2 标准曲线引入的不确定度 U2,rel 实验经

过初筛,确定配置 5 个梯度浓度的甲氰菊酯标准

溶液,其浓度分别为 0.10、0.30、0.50 、0.70、

1.00 μg/mL,采用 GC-2010Plus 气相色谱仪进行

甲氰菊酯含量测定,每一浓度的标准溶液分别进

样 3 次,得到相应的色谱峰面积[5](n=15,详见

表 3)。

表 3 标准系列溶液色谱峰面积测量结果

质量浓度

(μg·mL–1)

色谱峰面

积 A1

色谱峰面

积 A2

色谱峰面

积 A3

平均值

0.10 17 137 17 128 17 134 17 133

0.30 52 102 52 091 52 026 52 073

0.50 89 515 89 567 89 616 89 566

0.70 122 778 122 938 123 107 122 941

1.00 173 103 172 995 173 130 173 076

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线性回归方程为

Y=173 694x+637.352,R2

=0.999[13-14]。同时对茶叶

样品溶液中甲氰菊酯的浓度重复测定 3 次,由线

性回归方程计算得样品溶液的质量浓度分别为

0.60、0.59、0.61 mg/kg,平均值为 0.60 mg/kg,

则用标准曲线求得样品溶液浓度引入的相对不确

定度按式(8)计算:

2

n 2

i i 1

1 1 (-)

( -)

2,rel

S U

aNn

 

   

 

 ······· (8)

式中:S,标准校正曲线残差的标准偏差;

 ,对样品中甲氰菊酯浓度进行 3 次测定,由线

性回归方程求得样品的平均质量浓度,  =

0.60 mg/L;a,线性回归方程的斜率;N,样品平

行测定次数,N=3。将相关数据代入式(3),得:

U2,rel=0.024。

第102页

2023 年 1 月 热带农业科学 第 43 卷第 1 期

- 98 -

2.3.3 样品称量时天平引入的相对不确定度

U3,rel 根据电子天平的检定证书,其最大允许误

差为±0.5 mg。实验中称取 m=2 g(2 000 mg)样

品,按矩形分布计算,k= 3 ,则称重标准不确

定度为:

0.5 0.00014

2 000

U3,rel k   ····················(9)

2.3.4 添加萃取溶剂时瓶口分液器引入的不确定

度 U4,rel 根据瓶口分液器说明书,移取 20 mL 乙

腈萃取溶剂,其最大允许误差为 0.03%×20 mL=

0.006 mL,按均匀分布计算,k= 3 ,则:

0.006 0.00017

20

U4,rel k   ··················· (10)

2.3.5 移取萃取溶液时 10 mL 刻度吸管引入的不

确定度 U5,rel

2.3.5.1 移液管体积刻度的不确定度 依据 JJG

196—2006《常用玻璃量器》,10 mL 刻度吸管(A

级)容量允差为±0.050 mL,按均匀分布,k= 3 ,

标准不确定度为:0.050/ 3 =0.029 mL[15]。

2.3.5.2 液体充满至移液管刻度线的估读误差 依

据 JJF 1059.1—2012《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

移液管刻度线误差经验值为 0.02 mL,按均匀分布,

k= 3 ,标准不确定度为:0.02/ 3 =0.012 mL[16]。

2.3.5.3 温度变化引入体积变化的标准不确定度

实验在 25 ℃ 条件下进行,水的膨胀系数为

2.1×10–4/℃-1,按均匀分布,k= 3 ,温度变化引起

的标准不确定度为:5×2.1×10–4/ 3 =0.000 61 mL。

合成以上 3 项得出 10 mL 分刻度吸管不确定

度为:

22 2

)

0.029 0.012 0.000 61

0.0031

10

10

5,rel

10

u( U

 

   

刻 ·· (11)

2.3.6 固相萃取过程中引入的不确定度 U6,rel

固相萃取过程需要经过 SPE 的活化/平衡、上样、

洗脱、浓缩、定容等步骤,很难确定每一步骤对

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贡献,实验中一般采用方法

的回收率对固相萃取过程引入的不确定度进行评

定[13]。取 7 份茶叶样品,其中 1 份作为空白,其

它 6 份分别加入 0. 60 μg/mL 标准溶液,经同样品

测定进行平行试验。精密度和回收率结果如表 4

所示,回收率的标准差:

S(R)= 2

i

i 1

( - ) / ( -1)

n

RR n

 =0.024,回收率的标

准不确定度 U(R)=S(R)/ n

=0.024/ 6 =0.009 8,相对标准不确定度:

U6,rel(回收率)=U(R)/ R =0.009 6 ·············· (12)

显著性检测用来确定平均回收率是否同 1.0

有显著性差异,t= 1-R /U(R)=1.77,而 t0.95,5 =2.57,

t˂t0. 95,5,故实验回收率可以不作校正。

表 4 回收率测定结果

样品

编号

加标浓度

/(μg·mL–1)

测定值

/(μg·mL–1)

回收率

R/%

平均回收率

R /%

RSD

/%

1 0.59 98.3

2 0.61 101.7

3 0.60 100.0

4 0.62 103.3

5 0.63 105.0

6

0.60

0.61 101.7

101.7 2.32

2.3.7 样品定容时 1 mL 移液枪引入的不确定度

U7,rel 样品经氮吹浓缩后定容过程的不确定度主

要由 1 mL 移液枪产生,用移液枪移取 1 mL 正己

烷定容,根据移液枪检定证书给出误差范围为

±1%,按矩形分布计算,k= 3 ,则[17]:

0.01 0.000 058

100

U7.rel k   ·················· (13)

2.3.8 气相色谱仪自动进样引入的不确定度

U8,rel 进样体积引入的不确定度主要源于自动进

样器进样针体积重现性。根据本气相色谱仪自动

进样器技术参数(进样体积为 1 µL,进样重现性

不大于 0.5%),按矩形分布计算(B 类评定,k

= 3 )[18],则:

0.000 5 0.000 29

1

U8, rel k    ················· (14)

2.3.9 ECD 检测器响应值引入的不确定度 U9,rel

气相色谱仪灵敏度较高,故仪器稳定性及测定值

分散性是 ECD 检测器测量不确定度的主要来源。

采用标准工作溶液连续测定 8 次,测得质量浓度

数据见表 5,以质量浓度值的分散性计算相对不

确定度:

2

i

i

( -) / 0.004 6

( -1)

U9,rel

n n

      ······· (15)

第103页

曾永明 等 固相萃取-气相色谱法测定茶叶中甲氰菊酯含量的不确定度评定

- 99 -

表 5 标准工作溶液重复测定实验结果

序号 质量浓度测定值/(μg·mL–1)

1 0.59

2 0.60

3 0.60

4 0.59

5 0.60

6 0.60

7 0.59

8 0.60

平均值  0.60

2.3.10 重复测量的相对不确定度 U10,rel(A 类)

测量茶叶样品中甲氰菊酯质量浓度,共进行了 10

次平行试验,结果见表 6。

表 6 平行试验结果值

序号 测定值/(mg·kg–1)

1 0.59

2 0.61

3 0.62

4 0.60

5 0.62

6 0.60

7 0.60

8 0.61

9 0.61

10 0.63

平均值 c 0.61

2

i (c -c) ( ) 0.013 mg / kg -1

S c

n   

(c) 0.013 mg/kg U S 10  

0.021 10

10,rel

U U

c  

3 不确定度的合成与扩展

3.1 合成相对标准不确定度

标准不确定度分量来源、量值、贡献率见下

表 7。

表 7 标准不确定度分量汇总

分量 来源 量值 贡献率/%

U1,rel 标准溶液配置 0.004 20 6.25

U2,rel 标准工作曲线 0.024 00 35.74

U3,rel 样品称量 0.000 14 0.21

U4,rel 瓶口分液器 0.000 17 0.25

U5,rel 10 mL 分刻度吸管 0.003 10 4.62

U6,rel 固相萃取过程 0.009 60 14.29

U7,rel 1 mL 移液枪 0.000 058 0.09

U8,rel 自动进样器 0.000 29 0.43

U9,rel ECD 检测器 0.004 60 6.85

U10,rel 重复测量 0.021 00 31.27

利用 U1,rel~U10,rel 不确定度分量结算结果计算

合成相对不确定度[19- 20],得:

22 2 2 2

2 2 2 22

0.004 2 0.024 0.00014 0.00017 0.0031

0.009 6 0.000 058 0.000 29 0.004 6 0.021

0.034

22222

1,rel 2,rel 3,rel 4,rel 5,rel

rel 2222 2

6,rel 7,rel 8,rel 9,rel 10,rel

UUUUU

U

UUUUU

  

       

······················································ (16)

实验测得茶叶样品中甲氰菊酯质量浓度为

0.60 mg/kg,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为:Uc(rel)=Urel×x=

0.034×0.60 mg/kg=0.020 mg/kg

由表 7 可知,测量茶叶中甲氰菊酯含量过程

中,不确定度的来源影响大小为标准工作曲线>

重复测量>固相萃取过程>ECD 检测器>标准溶

液配置>10 mL 分刻度吸管>自动进样器>瓶口

分液器>样品称量>1 mL 移液枪;其中标准工作

曲线、重复测量、固相萃取过程、ECD 检测器和

标准溶液配置引入的不确定度较大,贡献率达

35.74%、31.27%、14.29%、6.85 和 6.25%。

3.2 扩展不确定度

取 95%的置信概率,包含因子 k=2,则扩展

不确定度 U(x) =k×Uc(rel)=0.040 mg/kg。因此,采用

固相萃取-气相色谱法测定茶叶中甲氰菊酯浓度,

当测量的数据为 0.60 mg/kg 时,测量的结果表示

为(0.60±0.040)mg/kg,k=2。

4 讨论与结论

4.1 标准物质的使用

检验用的标准物质或标准溶液的准确性直接

影响到定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标准物质的

溯源性至关重要,实验应使用有证的标准物质。

本试验为农药残留的能力验证活动,对于标准溶

液的要求相对来说比较高,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残标液应该购买新生产的,因为农药具有

不稳定性,在光、热影响下容易发生分解及转化;

二是农残标液应在符合标液证书的保存条件下进

行保存;三是农残的标液不确定度相对来说比较

大,因此最好采用液标和固体标准物质的配制溶

液进行比较,以确保其可靠性;四是配制农残标

准溶液时要注意介质的使用,根据母液与农药的

溶解性、样品检验标准方法中的提取液及定容上

机的溶剂来进行选择。

第104页

2023 年 1 月 热带农业科学 第 43 卷第 1 期

- 100 -

4.2 样品的保存和前处理

一是农药残留量本身比较低,而且农药具有

不稳定的特性,因此实验室在接到样品后应立即

进行实验,无法马上进行实验的应将样品处于

(0~4)℃冷藏箱中避光保存;二是由于样品是经

过冷藏的,在进行实验之前最好将样品放置至室

温后再进行称样,否则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造成

称量误差;三是样品的前处理要根据检验方法选

择合适的有机溶剂,提取方式、时间应按照检验

方法的要求严格进行,否则会出现提取不完全的

情况;四是由于茶叶样品中的成分比较复杂,样

品中的色素及脂类成分都可能影响实验结果,所

以最好对提取液进行有效的净化处理,而且要进

行多次洗脱,使目标组分全部转移到提取溶液中,

避免组分的损失。

4.3 仪器设备

一是农残分析对于仪器的要求比较高,实验

前应该对仪器的进样针、气路、色谱柱、检测器

等进行清洗及净化,使样品分析过程中不受污染;

二是分析检测时要确保分析仪器处于稳定状态,

参数设置及分析条件优化到最佳状态,实验室应

根据所用仪器型号将仪器调整至最佳状态;三是

为了避免系统误差,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用

多台仪器进行结果比较,而且要注意进样过程中

试剂的挥发对结果造成的影响。

4.4 检验人员

一是检验人员在实验前应熟悉检验方法标

准,掌握检测方法基本原理,实验过程要求做到

操作规范、熟练,严格按检测方法的要求对样品

中的目标组分进行检测;二是检验人员应熟知保

证结果准确性的验证方法,比如通过进行加标实

验,将加标实际结果与理论结果相比较,如果出

现回收率过高或过低的情况应及时进行原因分析

并纠正;三是检测人员应考虑农残的检测中各种

因素的影响,比如样品中的基质效应对农残结果

影响很大,因此应该通过基质曲线加标的方式将

这个影响降低到最小。

因此,用固相萃取-气相色谱法测定茶叶甲氰

菊酯的过程中,应选用有证的标准物质,精度较

好的量器,规范移液管和容量瓶的操作,确保配

置标准工作溶液浓度的准确性;选择拟合线性高

的工作曲线进行校准;规范样品的保存和前处理

步骤;对分析仪器进行日常维护和按时检定;加

强检验人员的检测技术培训,适当增加平行样来

降低不确定度,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本试验采用固相萃取–气相色谱法测定茶叶

中甲氰菊酯浓度,测量不确定度主要来源于甲氰

菊酯标准工作曲线、重复测量、固相萃取过程、

ECD 检测器和标准溶液配置,贡献率分别为

35.74%、31.27%、14.29%、6.85 和 6.25%,其中

标准曲线引入的不确定对测量结果的影响最大。

参考文献

[1] 周焰西, 田承权. 甲氰菊酯的使用技术[J]. 四川农业科技,

1998(1): 24.

[2] 佚名.农业部发布《限制使用农药名录(2017 版)》2017 年

10 月 1 日实施[J]. 中国蔬菜, 2017(10): 84.

[3] 农药管理条例实施办法[J]. 吉林农业, 2016(4): 121-122.

[4] 罗彦平, 单江华, 高海文, 等. 番茄中联苯菊酯残留量的

测量不确定度评价[J]. 中国计量大学学报, 2017, 28(4):

424-429.

[5] 罗小玲, 刘长勇, 任雪燕. 气相色谱法测定蔬菜中氧化乐

果农药残留量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J]. 中国测试技术,

2006(3): 126-127+131.

[6] 胡生伟. 对 JJF1059.1-2012 与 JJF1059—1999《测量不确

定度评定与表示》不同之处的理解[J]. 计量与测试技术,

2014, 41(8): 94+96.

[7] 曾永明, 凌经昌, 陈松武, 等. 确保竹笋中 2 种有机磷农

药残留能力验证结果满意的关键点[J]. 农产品加工,

2021(1): 43-45+49.

[8] 曾志杰, 刘红, 李传勇. 豆芽中 6-苄基腺嘌呤残留测量的

不确定度评定[J]. 福建分析测试, 2016, 25(3): 19-23.

[9] 许蓉蓉.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果汁中毒死蜱残留量

的不确定度评定[J].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7, 8(7):

2 804-2 809.

[10] 李菊颖, 何健, 孔德洋, 等.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大

米中多菌灵残留量的不确定度分析[J]. 食品科学, 2015,

36(22): 169-172.

[11] 吕军, 任时朝.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应注意的问题[J]. 轻工

标准与质量, 2020(1): 101-104+111.

[12] 袁新跃, 胡丽霞, 印方平, 等.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

花椒中氯菊酯的不确定度评定[J].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1,

47(20): 291-296.

[13] 刘静, 王丽, 曾兴宇. 固相萃取–气相色谱法测定海水中

异狄氏剂含量的不确定度评定[J]. 化学分析计量, 2013,

22(5): 76-79.

[14] 杨欢春, 魏秋宁, 安晶晶, 等. 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质

谱法测定饮用水中百菌清含量不确定度评定[J]. 环境卫

第105页

曾永明 等 固相萃取-气相色谱法测定茶叶中甲氰菊酯含量的不确定度评定

- 101 -

生学杂志, 2020, 10(3): 317-322.

[15] 黄美霞, 杨帆, 黄俊华, 等. 单标线吸量管容量测量值的

不确定度评定[J]. 计量与测试技术, 2020, 47(2): 90-91.

[16] 张宏, 高吉. 玻璃量器示值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J].

中国质量与标准导报, 2020(2): 49-50.

[17] 唐桂新. 测量不确定度在食品检验检测中的应用探究[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20(3): 50-51.

[18] 霍晓敏. 气相色谱法对干海参中的六六六、滴滴涕测量结

果不确定度的评定[J]. 食品科学, 2013, 34(8): 244-248.

[19] 张磊, 陈舒忆, 赵应梅, 等. 基于 QuEChERS-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测定香菇中联苯菊酯残留量的不确定度评

估[J].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9, 10(17): 5 693-

5 698.

[20] 胡礼渊, 孙高英, 廖和菁. 液相色谱测定水产品中组胺

含量不确定度评估[J].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5, 36(1):

106-109.

(责任编辑 林海妹)

第106页

2023 年 1 月 热带农业科学 第 43 卷第 1 期

Jan. 2023 CHINESE JOURNAL OF TROPICAL AGRICULTURE Vol.43, No.1

收稿日期 2022-06-29;修回日期 2022-08-02

基金项目 海南省重大科技计划项目(No.ZDKJ202103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培训项目

(No.T2018482800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岐黄工程)(No.琼财社[2018]186

号)。

第一作者 吴坤林(1995—),女,科研助理,研究方向为南药黎药质量分析研究,E-mail: 1291028388@qq.com。

通讯作者 何明军(1979—),男,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南药栽培,E-mail: hmj2008@163.com。

海南地方习用药材鹧鸪茶质量标准研究

吴坤林1

刘洋洋1

邱秀儒1

邢益涛2

卓进盛2

何明军1

(1.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海南分所/海南省南药资源保护与开发重点实验室 海南海口

570311;2. 海南省中医院 海南海口 570203)

摘 要 为建立海南地方习用药材鹧鸪茶的质量标准,依据 2020 年版《中国药典》中药质量标准研制的要求,对鹧鸪

茶药材的性状、显微特征、水分、总灰分、浸出物等指标进行测定。结果明确了鹧鸪茶药材的性状和显微结构特征,

建立了具有专属性的薄层鉴别方法;建议鹧鸪茶药材水分不得超过 15.0%、总灰分不得超过 13.0%、水溶性浸出物含量

不得少于 18.0%。本研究建立的鹧鸪茶药材质量标准可为其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 海南;习用药材;鹧鸪茶;质量标准

中图分类号 R285.5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12008/j.issn.1009-2196.2023.1.018

Development of Quality Standard for Mallotus furetianus (Bail) Muell-Arg, a

Native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Hainan

WU Kunlin1

LIU Yangyang1

QIU Xiuru1

XING Yitao2

ZHUO Jinsheng2

HE Mingjun1

(1. Hainan Branch of the Institute of Medicinal Plant Development,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Hainan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outhern Medicine, Haikou, Hainan 570311, China;

2. Hainan Provincial Traditional Medicine Hospital, Haikou, Hainan 570203, China)

Abstract Mallotus furetianus (Bail) Muell-Arg (partridge tea) is a native medicinal plant in the Hainan province. Its characteristics, microscopic characteristics, water contents, total ash, extract, etc., were identified based on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quality standard of crude drugs in the Chinese Pharmacopoeia (2020 edition). Results characteristics and microstructure of

partridge tea were clarified, and an exclusive thin layer-chromatography identification method for partridge tea was established.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water content of partridge tea should not exceed 15.0%, the total ash content should not exceed

13.0%, and the water-soluble extract content should not be less than 18.0%. These results could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establishing a standard quality system for partridge tea.

Keywords Hainan; native traditional medicine; Mallotus furetianus; quality control

鹧鸪茶[Mallotus furetianus (Bail) Muell-Arg]

是大戟科野桐属植物的干燥叶,又名山苦茶、五

月茶、禾姑茶、毛茶等[1-2]。鹧鸪茶株高 2~10 m,

为常绿小灌木或小乔木[3],多生长在山林缓坡地

带或沟谷岩石滩边缘[4],主要分布于我国海南、

广东、广西等省(区)及东南亚的中印半岛和苏

门答腊岛等地[5],鹧鸪茶叶片干燥后香气浓郁,

是海南民间的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的代茶饮料植物和重要的药用植物,在《海南植物

志》[6]、《海南及广东沿海岛屿植物名录》[7]、《广

东植物志》[8]中均有记载。清代何克谏所著《生药

药性备要·上卷》[9]对鹧鸪茶已有描述:“鹧鸪茶,

味甘,香,性温。散热毒,止咳嗽,理痰火。治蛇

咬伤,又名蛇总管。小叶的祛风,治咳嗽膨胀,小

儿五疳。其根,止牙痛”[10]。鹧鸪茶富含没食子

酸(gallic acid)、β-谷甾醇(β-sitosterol)、儿茶素

( catechin )、咖啡酸( caffeic acid )、丹参素

(tanshinol)、多糖和挥发油等物质[11]。研究表明,

鹧鸪茶提取物具有抗糖尿病、抗氧化、抗肥胖及抗

炎等作用[12],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及食用价值。

目前鹧鸪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化学成分、

药理研究、资源分布、产品开发等方面[13-20]。《中

第107页

吴坤林 等 海南地方习用药材鹧鸪茶质量标准研究

- 103 -

国药典》及地方药材关于鹧鸪茶药材标准尚未收

录。因此,为明确鹧鸪茶药材质量控制标准,对

海南地方习用药材鹧鸪茶的质量标准进行研究,

为鹧鸪茶药材的市场流通、临床应用及其深度开

发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试材 本试验用的 10 批次鹧鸪茶药材样

品分别采自海南省的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白沙

黎族自治县、陵水黎族自治县、万宁市等地,均

为野生种,详细信息见表 1。

鹧鸪茶对照药材,于 2021 年 12 月 01 日来自

海南省万宁市兴隆,除去杂质,晒干而得。原植

物经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海南分所吴

明松研究实习员鉴定为大戟科(Euphorbiaceae)

野桐属( Mallotus )植物山苦茶( Mallotus

furetianus),凭证(腊叶)标本保存于海南省中药

标本馆(海口市药谷四路 4 号中国医学科学院药

用 植 物 研 究 所 海 南 分 所 内 ), 批 号 为

ZGC20211201WNXL1。鹧鸪茶基原植物和药材如

图 1。

表 1 十批鹧鸪茶药材样品及来源

编号 样品批号 来源(海南) 采样日期

1 ZGC20211223QZ1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 2021-12-23

2 ZGC20211223QZ2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 2021-12-23

3 ZGC20211223QZ3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 2021-12-23

4 ZGC20211222BSYCZ 白沙黎族自治县牙叉镇 2021-12-22

5 ZGC20211203LSDLS 陵水黎族自治县吊罗山 2021-12-03

6 ZGC20211201WNNQ1 万宁市南桥镇 2021-12-01

7 ZGC20211201WNNQ2 万宁市南桥镇 2021-12-01

8 ZGC20211201WNXL1(CK) 万宁市兴隆镇 2021-12-01

9 ZGC20211201WNXL2 万宁市兴隆镇 2021-12-28

10 ZGC20211201WNXL3 万宁市兴隆镇 2021-12-28

图 1 鹧鸪茶基原植物及药材

1.1.2 仪器与试剂 仪器:CLPSE 80i 生物显微

镜(日本尼康株式会社)、UV2450 紫外可见分光

光度计(日本岛津制作所)、SX-G021-3 马弗炉(天

津中环电炉股份有限公司)。

试剂:超纯水、FAA 固定液、二甲苯、中性

树胶、磷酸二氢钾、戊二醛、水合氯醛、乙酸乙

酯、石油醚、甲醇(均为国产分析纯)。

1.2 方法

1.2.1 性状检定 参照《中国药典》[21]2020 年版

四部的性状检定方法,对 10 批鹧鸪茶药材的性状

特征、表面色泽、质地及气味进行检定和描述。

1.2.2 鉴别

1.2.2.1 显微鉴别 参照《中国药典》[21] 2020 年

版四部的显微鉴别法,将 10 批鹧鸪茶药材粉碎,

过四号筛;挑取少许粉末置载玻片上,滴加水合

氯醛试液进行透化,加盖玻片,于生物显微镜下

观察鹧鸪茶药材粉末的显微结构特征。

1.2.2.2 薄层鉴别 取鹧鸪茶粉末 0.5,加 20 mL

第108页

2023 年 1 月 热带农业科学 第 43 卷第 1 期

- 104 -

甲醇,加热,冷凝回流 1 h,放冷,过滤并蒸干滤

液,残渣加 2 mL 甲醇溶解,即得供试品溶液。另

取鹧鸪茶对照药材粉末 0.5 g,根据上述方法制成

对照品溶液。本试验采用的薄层色谱法参照《中国

药典》[21] 2020 年版四部通则 0502 试验。具体步

骤:吸取供试品及对照品溶液各 5 L,分别点在

同一硅胶 G 薄层板上,于乙酸乙酯-石油醚(1∶2)

配制的展开剂中展开,取出晾干后,喷洒 5%磷钼

酸乙醇,105 ℃加热至斑点清晰,置日光下检视。

1.2.3 水分、总灰分、浸出物的测定 鹧鸪茶药

材的水分参照《中国药典》[21] 2020 年版四部通

则 0832 项下的烘干法进行测定;鹧鸪茶药材的总

灰分参照《中国药典》[21] 2020 年版四部通则 2302

项下的总灰分测定法进行测定;鹧鸪茶药材的浸

出物参照《中国药典》[21] 2020 年版四部通则 2201

项下水性浸出物热浸法进行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性状

本品多呈不规整卷曲状。完整者展平后呈卵

形或长圆状卵形,长 4~9 cm,宽 3~6 cm;上面淡

绿色至黄绿色,下面淡灰绿色至淡黄绿色,先端

渐尖,基部楔形,全缘,基出脉 3 条,主脉凸起

于背面,侧脉沿边缘整齐网结;革质,质脆易碎;

甘辛,香温。

2.2 鉴别

2.2.1 显微鉴别 鹧鸪茶叶的横切见图 2:上表

皮细胞类方形,外被角质层;下表皮可见非腺毛,

多分布于叶脉表面。叶肉组织分化明显,栅栏组

织 1 列,主脉维管束外韧型,韧皮部窄。

1.上表皮;2.栅栏组织;3.海绵组织;4.下表皮;5.木质部;

6 .韧皮部;7.非腺毛。

图 2 鹧鸪茶叶横切解剖面

鹧鸪茶粉末显微鉴别见图 3:本品粉末呈黄

绿色。下表皮细胞垂周壁稍弯曲,气孔平轴式,

气孔下陷,副卫细胞 2 个,非腺毛、星状毛多见,

星状毛可有 2~5 分支,导管为螺纹导管和环纹导

管,可见簇晶、小方晶。

1.气孔; 2.星状毛;3.纤维;4.导管;5.簇晶;6.方晶。

图 3 鹧鸪茶粉末显微鉴别

2.2.2 薄层鉴别 将采用显色剂显色后的薄层板

置于日光灯下直接检视,除对照编号 8 外,其余

9 批鹧鸪茶供试品的薄层色谱中,在与鹧鸪茶对

照药材(编号 8)色谱相应的位置上,均显示相

同颜色的斑点,如图 4。

图 4 十批鹧鸪茶药材的薄层色谱图

2.3 水分、总灰分、浸出物的测定

10 批鹧鸪茶样品的水分、总灰分、浸出物测

定结果见表 2。10 批鹧鸪茶的水分平均值为

11.39%,其中采自白沙黎族自治县牙叉镇的鹧鸪

茶水分最高(15.46%),采自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

的水分最低(8.84%)。10 批鹧鸪茶的总灰分平均

值为 10.64%,其中采自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鹧

鸪茶总灰分最高(11.71%),采自白沙黎族自治县

第109页

吴坤林 等 海南地方习用药材鹧鸪茶质量标准研究

- 105 -

表 2 10 批鹧鸪茶药材的水分、总灰分及浸出物值(n=3) 单位:%

编号 样品批号 水分 总灰分 水溶性浸出物

1 ZGC20211201WNNQ2 (12.06±0.05) (9.70±0.20) (22.20±0.13)

2 ZGC20211201WNNQ1 (11.80±0.10) (10.90±0.20) (22.19±0.37)

3 ZGC20211223QZ1 (10.25±0.18) (11.71±0.20) (22.02±0.38)

4 ZGC20211223QZ2 (9.75±0.13) (11.15±0.20) (22.19±0.13)

5 ZGC20211223QZ3 (8.84±0.15) (10.76±0.30) (26.20±0.12)

6 ZGC20211222BSYCZ (15.46±0.19) (8.01±0.20) (21.28±0.13)

7 ZGC20211203LSDLS (10.68±0.17) (11.15±0.30) (22.07±0.26)

8 ZGC20211201WNXL1(对照药材) (12.67±0.16) (9.99±0.20) (22.11±0.24)

9 ZGC20211201WNXL2 (12.69±0.14) (11.42±0.30) (23.53±0.38)

10 ZGC20211201WNXL3 (9.67±0.16) (11.60±0.20) (22.57±0.15)

平均值 11.39 10.64 22.64

牙叉镇的总灰分最低(8.01%)。10 批鹧鸪茶的水

溶性浸出物平均值为 22.64%,其中采自琼中黎族苗

族自治县的鹧鸪茶水溶性浸出物最高(26.20%),

采自白沙黎族自治县牙叉镇的最低(21.28%)。

3 讨论

3.1 鹧鸪茶药材的水分、总灰分及浸出物检查

项限值的确定

对来自海南 4 个市县的 10 批鹧鸪茶样品的水

分、总灰度及浸出物含量进行检测,结果显示,

10 批鹧鸪茶药材的水分为 8.84%~15.64%,将 10

批鹧鸪茶的水分平均值乘以 120%得 13.66%,因

此,拟规定鹧鸪茶药材的水分不得超过 15.0%。

10 批鹧鸪茶药材的总灰分为 8.01%~ 11.71%,将

10 批鹧鸪茶的总灰分平均值乘以 120% 得

12.76%,因此,拟规定鹧鸪茶药材的总灰分不得

超过 13.0%。10 批鹧鸪茶药材的水性浸出物为

21.28%~26.20%,将 10 批鹧鸪茶药材的浸出物平

均值乘以 80%得 18.11%,因此,拟规定鹧鸪茶药

材的水溶性浸出物不得少于 18.0%。此外,鹧鸪

茶样品中的成分通过薄层鉴别法可以很好分离,

提取方法简单、快捷,斑点清晰明显,所用试剂

普及,易于操作,准确可靠,可作为鹧鸪茶药材

质量控制的依据。

3.2 鹧鸪茶药理作用及指标成分

鹧鸪茶有明显镇痛作用,但较盐酸吗啡弱[16]。

动物试验发现,鹧鸪茶能显著提高小鼠抗疲劳的

能力[22],且对大鼠胆囊肌条具有剂量依赖的收缩

作用,可促进大鼠胆汁分泌[23]。临床研究表明,

鹧鸪茶能明显减轻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肝脏脂肪

沉积和肝纤维化程度、改善肝功能,从而有效防

治非酒精性脂肪肝[24]。茶多酚是鹧鸪茶提取物中

重要的活性成分,是强抗氧化剂[25],具有止渴提

神、延缓衰老、抗肿瘤作用,且对微生物具有较

强的抑制作用[26]。但目前对于鹧鸪茶多酚物质种

类及含量测定的研究较少,对于是否将鹧鸪茶多

酚含量测定录入标准制定,还需更多研究。

3.3 鹧鸪茶药材质量标准的建立为其质控及

监管提供依据

鹧鸪茶是我国海南地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

茶种,以其独特的香气及解油腻、助消化、清热

解暑等功效广受民众欢迎[27]。过去的研究大多围

绕鹧鸪茶饮品开发展开[28],冯礼明等[29]制定的

《鹧鸪茶》食品安全地方标准,极大地规范了鹧鸪

茶食品市场。近年来的研究主要聚焦于鹧鸪茶药理

活性及其药物研发,鹧鸪茶利胆、保护血管、抗菌、

抗炎、抗病毒、抗氧化等作用已被证实[30-32]。事实

上,以鹧鸪茶为原料制成的利胆剂早已上市[33],

而目前鹧鸪茶作为药材无统一质量标准,阻碍了

鹧鸪茶药材的市场流通。本研究对海南地方习用

药材鹧鸪茶药材的性状、显微特征结构、薄层色

谱、水分、总灰分、浸出物等质量指标进行研究,

并制定其质量标准,对确保海南地方习用药材鹧

鸪茶的市场流通、临床用药安全及其作为制剂原

料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稳定性具有一定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施琦, 李娟玲, 余文刚, 等. 红、绿鹧鸪茶鲜叶挥发性物质

的比较[J].热带生物学报, 2022, 13(3): 271-280.

第110页

2023 年 1 月 热带农业科学 第 43 卷第 1 期

- 106 -

[2] 顾文亮, 谭和, 郝朝运, 等. 鹧鸪茶的研究进展与开发利

用现状[J]. 热带农业科学, 2015(2): 28-35.

[3] 杨虎彪, 刘国道. 鹧鸪茶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研究[J].

热带作物学报, 2017, 38(9): 1 583-1 586.

[4] 顾文亮, 庄辉发, 王辉, 等. 海南野生鹧鸪茶资源调查与

鉴定评价[J]. 热带作物学报, 2019, 40(11): 2 264-2 269.

[5] 陈德力, 郑威, 冯剑, 等. 鹧鸪茶化学成分研究[J]. 中草

药, 2017, 48(23): 4 851-4 855.

[6] 陈焕镛. 海南植物志: 第 2 卷[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56: 156.

[7] 吴德邻. 海南及广东海岛屿植物名录[M]. 北京: 科学出

版社, 1994: 84.

[8] 吴德邻. 广东植物志: 第五卷[M]. 广州: 广东科技出版社,

2003: 73.

[9] 韩碧群, 彭勇. 山苦茶的应用历史与研究现状[J]. 中国现

代中药, 2013, 15(5): 434-438.

[10] 朱晓光. 岭南本草古籍三种[M]. 北京: 中国医药科学出

版社, 1999: 136.

[11] Li S, Zhang W, Wang R, et al. Screening and identification

of natural α-glucosidase and α-amylase inhibitors from partridge tea (Mallotus furetianus Muell-Arg) and in silico

analysis[J]. Food Chemistry, 2022, 388: 133 004.

[12] 顾文亮, 张建禹, 覃永兰, 等. 鹧鸪茶种质资源品质性状的

多样性分析[J]. 热带作物学报, 2019, 40(12): 2 364-2 368.

[13] 覃少昌, 李娟玲, 吴淑敏, 等. 鹧鸪茶红、绿鲜叶挥发性成

分的 GC-MS 分析[J].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9, 40(3):

93-98.

[14] 符小文, 林连波, 郭玲, 等. 海南山苦茶叶的化学成分

(Ⅱ)[J].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05(4): 444-447.

[15] 张明, 林道斌, 卓书江. 黎药鹧鸪茶对高脂血症的影响及

作用机制研究[J]. 中药药理与临床, 2021, 37(4): 106-110.

[16] 华运群, 欧树安. 山苦茶的镇痛作用[J].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03(2): 235-236.

[17] 林海, 周升. 海南山苦茶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生态分布[J].

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2(4): 32-34.

[18] 瞿兆蕙, 杜磊, 匡婷, 等. 低能量复合鹧鸪茶凉茶饮料的

开发与抗氧化活性评价[J]. 食品工业科技, 2019, 40(15):

1-7+13.

[19] 李翔, 王明强, 曹兵. 鹧鸪茶复合饮料的制备工艺及其品

质评定[J]. 食品科技, 2010, 35(8): 121-124.

[20] 郭莹. 速溶鹧鸪茶的开发及加工中关键技术研究[D]. 哈

尔滨:黑龙江东方学院, 2018.

[21]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20:381.

[22] 闫佳, 李跃萍, 闫庆峰, 等. 山苦茶抗疲劳作用的试验研

究[J].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2, 18(7): 875-876.

[23] 王九辉, 李佩琼, 林莲波, 等. 山苦茶利胆作用活性部位

的筛选[J]. 中国热带医学, 2006, 6(1): 23-24+66.

[24] 张清, 杨永和, 何创. 系统评价南药鹧鸪茶对非酒精性脂

肪肝的防治作用[J]. 辽宁中医杂志, 2016, 43(8): 1 664-

1 666.

[25] 段宙位, 李鹏, 陈婷, 等. 鹧鸪茶多酚的提取及抗氧化性

研究[J]. 食品科技, 2020, 45(3): 218-223.

[26] 李彦军, 王勇, 高艳娟, 等. 鹧鸪茶提取物抑菌活性研究

及其成分分析[J]. 食品工业科技, 2014, 35(10): 202-204+

214.

[27] 闫佳,李跃萍, 闫庆峰, 等.山苦茶天然饮料工艺[J]. 食品

研究与开发, 2012, 33(4): 135-136+201.

[28] 宋捷, 张志远. 山苦茶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6, 36(2): 152-156.

[29] 冯礼明, DBS46/ 001-2018 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鹧鸪茶[S].

海口:海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2018-02-24.

[30] 严武平, 李娟玲. 海南鹧鸪茶的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

报, 2016, 32(28): 200-204.

[31] 李花, 陈国德, 李培征, 等. 海南 4 种茶水提物的抗氧化

及抑菌活性比较[J]. 食品工业科技, 2018, 39(23): 56-63.

[32] 段宙位, 李鹏, 何艾, 等. 不同方法提取的鹧鸪茶多酚抗

氧化及抑菌性比较 [J]. 热带作物学报, 2021, 42(3):

847-853.

[33] 黄艳, 张俊清, 刘明生. 胆乐合剂的制备及质量标准的研

究[J].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2004, (5): 58-59.

(责任编辑 龙娅丽)

第111页

2023 年 1 月 热带农业科学 第 43 卷第 1 期

Jan. 2023 CHINESE JOURNAL OF TROPICAL AGRICULTURE Vol.43, No.1

收稿日期 2022-06-30;修回日期 2022-07-21

第一作者 邓庆森(1963—),男,中专,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茶叶及其他农作物种植、加工,E-mail:wzszkfb12@163.com。

影响植物油回色因素及控制措施

邓庆森

(广西梧州茶厂有限公司 广西梧州 543002)

摘 要 食用植物油回色既影响油脂品质,还会增加二次处理的成本,一直以来都是困扰油脂加工企业和油脂研究人

员的一大难题。文章从油脂加工原料、油脂加工原料预处理和精炼过程、油脂储藏条件等多环节分析造成油脂回色的

因素,综述了抑制磷脂转化,选择合适的脱色剂和抗氧剂等工艺控制措施,可为油脂回色现象研究和油脂加工提供理

论支持。

关键词 植物油;回色;影响因素;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 TS224.6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12008/j.issn.1009-2196.2023.01.019

Effect Factors and Control Measures of Color Reversion on

Vegetable Oils

DENG Qingsen

(Guangxi Wuzhou Tea Factory CO., LTD., Wuzhou, Guangxi 543002, China)

Abstract The color reversion of edible vegetable oil not only affects the quality of the oil but also increases the cost of secondary processing. It has always been a major problem for oil processing enterprises and researcher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actors that cause oil color reversion from the aspects of oil processing raw materials, the pretreatment and refining process of

oil, and oil storage conditions. 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research on oil color reversion and oil processing,

some technological control measures of inhibition of phospholipid transformation and selection of appropriate decolorizers

and antioxidant agents were put forward.

Keywords vegetable oil; color reversion; influencing factor; control measures

油料在预处理之后经压榨、浸出或水酶法得

到植物毛油,再经脱胶、脱酸、脱色、脱臭、脱

蜡等工序精炼处理而得的成品油脂呈无色透明至

淡黄色,在运输储藏过程中油脂颜色逐渐加深,

这种现象称为油脂回色或油脂返色。针对油脂回

色现象的研究开始较早[1],主要集中于亚洲等以

食用液体油脂为主的地区。

毛油的主要成分是多种脂肪酸所构成的甘油

三酸酯的混合物,油脂呈现一定的色泽是因为油

料种子中含有一些脂溶性色素,如叶绿素、类胡

萝卜素以及棉籽油特有的棉酚在加工过程中溶入

油脂而产生[2]。毛油经过脱胶、脱酸、脱色、脱

臭等精炼工序后,对色素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且油脂中甘三酯的含量超过 95%,植物油产品接

近无色。但在储运过程中植物油的颜色加深,甚

至完全等同于毛油。造成这一现象的因素很多,

包括原料、预处理、精炼过程等,也有很多学者

对这一现象产生的机理进行研究,多数认为植物

油回色主要是非水化磷脂和金属离子的存在导致

油脂氧化产生一些呈色物质。

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和膳食健康意识的加

强,无论是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还是脂肪伴随物含

量,植物油都有动物油无法比拟的优势。人们对

植物油的功效、理化指标、营养物质等了解逐渐

增多,再加上目前我国多数食用植物油包装都为

PET 或者玻璃等透明容器[3],植物油的色泽便是

影响消费者判断的最直观的感官因素,因此防止

植物油回色成为加工企业和研究人员亟需解决的

问题。引起植物油回色的因素繁多,但植物油回

色的机理尚不明确,需有效控制可能引起植物油

回色的各环节加工参数,以免增加二次脱色的成

本输出。文章将从原料、预处理和精炼过程、植

物油储运过程分析引起植物油回色的原因,并提

出控制措施,以期为植物油加工和油脂回色研究

第112页

2023 年 1 月 热带农业科学 第 43 卷第 1 期

- 108 -

提供理论支撑。

1 影响食用植物油回色的因素

1.1 油脂加工原料

油料的成熟度是影响植物油回色的原因之

一。魏超峰等[4]在其研究中指出青大豆制取的油

脂比成熟大豆制取的油脂色泽更深,而且磷脂更

难去除。未成熟的油料种子较成熟种子有较高的

水分含量和磷脂含量[5]。油料中的磷脂分为水化

磷脂和非水化磷脂。水化磷脂可通过脱胶方法去

除,而非水化磷脂易与金属离子形成金属磷脂复

合物,较难去除,也会给后续精炼过程带来困难。

但非水化磷脂去除不彻底,其与金属离子形成的

复合物在成品油脂中易分解,造成油品下降,色

泽加深[6-7]。未被脱除的磷脂在除臭时受热易分解

产生黑色物质,形成固定的色素,很难脱除[8]。

此外,一些油料特有的成分也是油脂回色的

影响因素,如棉籽油中的棉酚,会在光照、水等

作用下生成棕红色或棕黑色的变性棉酚[9]。

1.2 预处理

在压榨制备油脂之前,油料需进行破碎、热

处理、轧坯等预处理过程,亦是造成植物油回色

的因素之一。周坤元[10]研究中,通过对比水蒸气

加热法和传统蒸炒法处理整粒大豆、破碎大豆以

及大豆胚处理后制得的大豆油的色泽,得出水蒸

气加热法处理过的整粒大豆制得的大豆油色泽更

不容易回色,且经水蒸气加热处理后原料中的磷

脂更易脱除,主要因为大豆在水蒸气加热时比传

统蒸炒受热更加均匀,能够有效抑制磷脂酶的活

性,而在破碎大豆和大豆胚中有少量的磷脂酶,

在合适的温度和水分条件下,磷脂酶会将可水化

的 α-磷脂转化为非水化的 β-磷脂。而且烘炒工序

中,温度的升高加速了油脂氧化和美拉德反应生

成色素物质[11]。

浸出法制油虽无需热处理、轧坯等处理,但

溶剂通常会带入一些破碎的油料和饼粕碎末,在

回收溶剂工序易受热焦化形成固定色素。

1.3 精炼

油脂的精炼包括脱胶、脱酸、脱色、脱臭、脱

蜡等工序,这些处理工序会对产品质量产生影响。

1.3.1 脱胶 油脂中的胶质通常指磷脂、蛋白质

等杂质。脱胶工序通常是去除磷脂,故而又称为

脱磷。磷脂的特殊结构使其既亲水又亲油,其存

在会给油脂带入水分、胶质及微生物等加速油脂

氧化的物质[12];磷脂具有乳化性,若去除不彻底,

在脱酸工段会影响油和皂的分离;磷脂在 100℃

以上就会氧化变色直到彻底分解,在 280℃生成

黑色物质。在脱胶阶段去除磷脂效果不佳,会造

成后续处理中因高温操作容易使磷脂氧化变色,

从而影响到油脂的色泽[13]。

1.3.2 脱酸 毛油处理中,在酶的作用下分解出

的一些游离脂肪酸,容易被氧化,影响油脂的色

泽和品质。金属离子可催化脂肪酸的氧化,控制

金属离子的含量是脱酸过程的必要步骤。一般要

求 : Cu ≤ 0.1 mg/kg 、 Fe ≤ 0.15 mg/kg 、 Pb ≤

0.1 mg/kg[14]。脱酸一般加入适量的碱性成皂,皂

在沉降过程中也会吸附磷脂、色素以及金属离子。

由于碱炼的条件限制,会有部分皂残留在油脂中,

皂粒中本身含有金属离子,必须通过洗涤将残皂

量控制在 40 mg/kg 脱酸油以下[15]。

1.3.3 脱色 油脂中的色素除了如叶绿素、类胡

萝卜素等天然色素,还有一些油脂特有的成分,

如棉籽油中的棉酚呈深褐色;还有在加工过程中

生成的一些呈色物质,比如叶绿素在高温作用下

会生成叶绿素红色变体及蛋白质和糖类等成分的

降解产物(一般呈深褐色),这些物质一般无毒,

但会影响油的感官。目前工业上常用的脱色方法

为吸附脱色。吸附剂除了吸附外还有催油脂化氧

化的作用,因此需要控制其用量。工业上用的最

多的吸附剂是活性白土[16]。白土添加量过少,脱

色效果不理想;白土添加量过多会增加油耗,脱

色后的白土中含油量可高达 40%,而且油脂中会

伴有浓浓的“白土味”。若油脂中的磷脂含量过高,

吸附剂会优先吸附磷脂并在表面形成一层膜,阻

碍吸附剂对色素的吸附作用[5]。此外,吸附剂在

吸附色素和其他杂质的同时,会带入一些金属离

子加速油脂的氧化。研究表明,凹凸棒[16]以其吸

附力强且金属离子相对活性白土较少的优势成为

人们优化脱色工艺的一种选择,但硅胶和活性白

土复配[17]使用脱色时间更短,脱色温度更低,且

脱色率高达 87.2%。在脱色工艺中通过搅拌使吸

附剂与油脂充分接触,达到缩短脱色时间的目的,

常云鹤等[18]在其研究中指出,不同的搅拌速度会

影响油脂色泽。

第113页

邓庆森 影响植物油回色因素及控制措施

- 109 -

1.3.4 脱臭 油脂中一些天然气味受人喜爱,如

花生油的香味,但有些气味令人讨厌,如菜籽油

的味道,还有些是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如焦糊

味等。脱臭工段的温度较高,对一些热敏性色素

有较好的脱除效果[19]。但若脱胶不彻底,在脱臭

工段的高温下,磷脂吡咯化[20]生成黑色物质,使

油脂暗化。脱臭馏出物中含有大量的生育酚和植

物甾醇等抗氧化物质,这也降低了油脂的氧化稳

定性,同时还会生成许多反式脂肪酸。

1.3.5 脱蜡 脱蜡过程操作比较温和,且少有化

学过程,因此对油脂色泽的影响较小。

1.3.6 抗氧化剂 在油脂加工过程中,一些油脂

中本身带有的抗氧化剂,如谷物胚中含有丰富的

生育酚,生育酚是很好的天然抗氧化剂,但加工

过程会使生育酚大量流失。张余权等[21]在研究中

发现,生育酚的微量变化都能引起油脂色泽的巨

大反应,γ-生育酚对油脂色泽的影响更为显著。

主要原因[22]是 γ-生育酚在酶的作用下转变为 5-

(生育酚氧基)-γ-生育酚(γ-TED),γ-TED 又进

一步转变为生育酚红。γ-TED 和生育酚红都是油

脂回色的前体物质。生育酚红的含量和原料的水

分含量密切相关,在加工过程中有 30%的生育酚

红异构化为无色的生育酚红异构体,在加热或储存

过程中有转变为生育酚红,使油脂颜色变深[23],

生育酚红形成的机理[24]已有研究,α-生育酚的存

在会抑制 γ-生育酚引起的回色现象[25]。玉米油中

的阿魏酸也是一种重要的抗氧化剂[26]。油脂自带

氧化剂在加工过程中遇到高温等敏感条件时会有

所损耗,因此在加工过程中通常加入一些抗氧化

剂如特丁基对苯二酚等,但有些抗氧化剂如没食

子酸丙酯会与铁反应呈灰绿至褐色。

1.4 油脂储藏

精炼后的油脂需要进行灌装打包发往市场进

行销售,成品油中的色素在温度、与氧气接触面

以及光照等条件下容易氧化且低分子色素容易聚

合[6],因此成品油出口温度、灌装量以及储藏条

件等都会影响油脂的色泽。崔宝贵[27]对比了 90%

和 98%的灌装饱和度在相同储藏条件下同一批成

品油的色泽变化,结果表明,灌装液位 90%的油

脂色泽回升量更大。李彦玲[28]在其研究中指出,

高级食用油的氧化速度随温度升高而成倍增加,

成品油出口温度应控制在 45℃以下,并对比了贮

油罐和塑料瓶在相同储存条件下对同一批成品油

色泽的影响,结果发现,贮油罐内油色回升量大

且随储存时间增长而逐渐加深,原因是贮油罐壁的

微量金属离子进入油脂发生氧化所致。孙禧华[14]

等对比同一种玉米油在自然光、日光灯和避光条

件下色泽的变化,结果发现,避光条件下油脂色

泽回升到最大值的时间最长。

2 控制措施

油脂氧化和油脂中的一些不皂化物如磷脂、

金属离子等是引起油脂回色的重要因素,因此学

者主要采取控制磷脂转化和抑制油脂氧化等措施

进行研究。

2.1 控制磷脂转化

国家对植物油中磷脂含量做了规定:280℃加

热实验油色不得变深,无析出物,即磷脂含量≤

0.10%。人们长期以来的研究都认为,成品油中磷

脂含量高是因为精炼程度不够,通过不断地改进

精炼工艺也有了很大的改善。磷脂在油脂中的溶

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高温水蒸汽处理的

油料制成的油脂中磷脂很少。Chu 等[29]在其研究

中发现,高温水蒸汽对整粒大豆进行预处理,能

有效地钝化磷脂酶的活性,减少毛油中β-磷脂的

含量,使得磷脂在脱胶工段更容易被脱除。在预

处理中也可使用 Alcon 方法[30],即在轧坯之后浸

出之前使料坯迅速升温至 100℃,水分含量达 15%

左右,保持 15~20 min,钝化磷脂酶的活性,但此

方法对已受损或已变质的原料效果不显著。戴礼

平[31]通过两步脱胶法来有效控制磷脂的含量,即

首先酸炼经非水化磷脂转变为水化磷脂,然后将

磷酸、柠檬酸、油脂以及活性白土混合进入脱色

工段。左青等[32]使用酸炼-碱炼法即添加 85%磷酸

滞留一定时间,使 β-磷脂充分地转化为 α-磷脂,

再加碱皂化,可有效控制磷脂的含量。王高林等[33]

提出,利用高压泵将脱胶油和碱液输送到纳米反

应器中,反应器内会产生非常大的剪切力,不仅

可以加速酸碱反应,还可打断非水化磷脂和金属

离子之间的化学键,使磷脂更好地被脱除。这种

纳米中和技术可在少量磷酸存在的情况下很好地

除去非水化磷脂,并提高油脂的精炼率,最重要

的是纳米中和技术只需在原有生产线上增加高压

泵和纳米反应器即可。以上的研究都能有效控制

第114页

2023 年 1 月 热带农业科学 第 43 卷第 1 期

- 110 -

成品油中磷脂的含量,综合来看,纳米中和技术

能增收不少,应用前景比较好,但纳米反应器清

洗和使用寿命等关键技术有待解决,而通过水蒸

汽预处理油料的方法效果更好些,在预处理环节

就能很好地控制磷脂的含量,为后期的精炼工序

节省能耗,而且不需要添加化学试剂,省去了试

剂回收的步骤,不会影响油脂的品质。

2.2 改进脱色工艺

脱色效果直接影响最终产品的色泽,因此很多

学者在脱色剂的选择和工艺上进行了不断改进。

常云鹤等[18]使用两段式脱色,即先在较温和

条件下用少量白土脱除热敏性物质,然后进行进

一步脱色,得到的油脂色泽比较稳定,且节约了

能耗,但白土容易使用过量,会影响油脂的风味。

王立琦等[34]用 2.5%凹凸棒土,在 80 r/min、80℃

下脱色 30 min,脱色率高达 95.21%,可试验条件

必须限定在单色光下,给实际生产增加难度,且

添加过多白土,造成在油脂中留下白土味。马丽

娜等[35]用凹凸棒土和活性白土复配比为 3:2,添

加量为 1.9 g/mL,在 250 r/min、110℃下脱色

40 min,脱色率达 85%,这方法脱色温度较高、

时间长,但效果却不明显。刘宜锋等[17]用 0.15%~

2% 硅胶和 0.8%~0.85% 活性白土复配,在

200 r/min、90℃下脱色 25 min,脱色率达 87.2%,

此工艺具有脱色剂添加量少、条件温和、能耗少

等优点,脱色率达到要求,是可取的脱色方法。

2.3 抑制油脂氧化

油脂中本身含有一些天然抗氧化物质,如生

育酚、玉米油中的阿魏酸等,通过自身氧化来保

护油脂不被氧化,但这些物质在加工过程中被分

解,使得油脂的抗氧化性减弱,在加工过程中,

一般是通过添加抗氧化剂或微胶囊化来抑制油脂

的氧化。

Reda 等[36]用热分析技术对比了抗坏血酸、山

梨酸、柠檬酸、异抗坏血酸钠、BHT(二丁基羟

基甲苯)、BHA(丁基羟基茴香醚)、TBHQ(叔

丁基对苯二酚)、PG(没食子酸丙酯)、植酸抗氧

化剂、SAIB(醋酸-异丁酸蔗糖酯)等常用抗氧化

剂对植物油的保护作用,结果显示,抗坏血酸和

PG 在 180℃~200℃开始分解,而 SAIB 是最耐受

氧化作用的。Despina 等[37]研究 50、120、180℃

储藏期间,玉米油在 234 和 270 nm 处的吸光度值

和甲氧基苯胺值,以评价 N-乙酰基半胱氨酸和谷

胱甘肽抑制玉米油氧化的能力。结果发现,N-乙

酰基半胱氨酸和谷胱甘肽都可做为玉米油储藏期

间的抗氧化剂。Bushra Sultana 等[38]用总酚含量

(TPC)、DPPH 自由基清除活性以及亚油酸系统

中过氧化的抑制百分比来评价不同极性溶剂提取

的玉米芯提取物的抗氧化性。研究表明,玉米芯

可作为天然抗氧化剂的有效来源。Panchuti 等[39]

用肉桂、丁香、姜、绿茶和百里香等植物提取物

添加到纤维素基袋中,通过测定大豆油的过氧化

值和游离脂肪酸含量来评价其抗氧化效果。结果

发现,添加绿茶的基袋比添加 BHA 的抗氧化性更

好,因此植物提取物可以作为抗氧化剂用于食品

包装中。郑翠翠等[40]通过微胶囊包埋技术来抑制

油脂氧化,即用天然的或者合成的高分子物质在

油脂表面沉积、涂层,形成一个连续的薄膜来阻

断油脂与氧气的接触,同时油脂加工线路输送以

及设备的材质尽量使用不锈钢,可避免油脂和金

属离子的接触,抑制油脂的氧化。

通过不同方法抑制油脂氧化有各自的优缺

点。添加合成抗氧化剂,易得且价格便宜;采用

天然提取抗氧化剂的成本和能耗较高,但安全性

高;微胶囊包埋技术要求高。在实际生产中,企

业可根据自身技术力量和市场不同的需求选择相

应的方法。

3 结语

我国油脂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工艺不断完善。

在加工过程中对油脂色泽实现了很好的控制,拥

有了比较完善的加工体系。针对油脂中磷脂转化

以及油脂氧化对油脂色泽和回色影响的研究取得

了一定的成效。但原料预处理的方法还比较单一

而且传统,未来的研究应该倾向于油料种子预处

理方法对油脂色泽及品质的影响,以期开发一种

新型预处理方式,使精炼过程简单化,开发出更

高品质的成品油。

参考文献

[1] A-F-And-McIntyre Sievers. Observations on the influence of

free fatty acids on color changes in corn oil[J]. The Chemist's

Section of the Cotton Oil Press, 1922, 5(11): 31-34.

[2] 陈凤香, 穆昭, 胡敏. 食用植物油返色原因及其防止对策

第115页

邓庆森 影响植物油回色因素及控制措施

- 111 -

[J]. 粮食与油脂, 2010, (3): 7-8.

[3] 张余权, 金青哲, 王兴国. 油脂回色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

进展[J]. 中国油脂, 2014, (5): 15-18.

[4] 魏超峰, 毕艳兰, 谷克仁, 等. 不同成熟度国产大豆对大

豆油脱胶工艺及其品质的影响[J]. 中国油脂, 2004(4):

23-25.

[5] 毕艳兰, 谷克仁, 孙东弦. 不同成熟度国产大豆对大豆油

脱色工艺及回色的影响[J]. 中国油脂, 2004, 29(5): 24-26.

[6] 陈瑶, 王艳梅, 王艳丽, 等. 浅析含磷量对大豆油回色的

影Ⅱ向[J]. 粮食与食品工业, 2012, 19(6): 52-54.

[7] 韩丽娟. 浅析大豆油回色的主要因素[J]. 黑龙江粮食,

2004(6): 39-40.

[8] 李文山, 卢美娟, 杨瑞楠, 等. 大豆油返酸、返色影响因素

研究[J/OL]. 中国油脂:1-11[2023-02-08].http://kns.cnki.net/

kcms/detail/61.1099.TS.20220509.1717.012.html.

[9] 张乐. 棉籽油回色的影响因素及棉胚制备工艺分析[J]. 南

方农机, 2021, 52(04): 85-86.

[10] 周坤元. 在大豆预处理过程中水蒸汽加热操作对降低油

脂色泽的影响[J].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1,

0(3): 82-84.

[11] 郑立友, 胡晖, 段玉权, 等. 玉米油精炼过程中磷脂、生育

酚及金属元素含量变化及其对返色的影响[J]. 中国油脂,

2016, 41(10): 15-18.

[12] 唐生, 于洪起, 宋长虹, 等. 油脂返色机理综述[J]. 粮食

与食品工业, 2015, 22(5): 38-40.

[13] 熊慕慕. 酸化白土对食用油脂回色探讨述略[J]. 平顶山学

院学报, 2015(5): 61-64.

[14] 孙禧华, 高裕宗, 陈凤香, 等. 玉米油返色现象研究[J].

粮食与油脂, 2010(9): 10-12.

[15] 董济萱, 顾茂, 田晶. 玉米油精炼工段的回色机理及控制

措施[J]. 粮食与食品工业, 2020, 27(6): 23-27.

[16] 张佳宁, 孙贺, 胡立志, 等. 大豆油凹凸棒脱色及其返色

的研究[J]. 食品科学, 2013, 34(10): 1-5.

[17] 刘宜锋, 陈由强, 游清来, 等. 硅胶 L935 在植物油脱色中

应用的研究[J]. 福建轻纺, 2012(6): 26-30.

[18] 常云鹤, 李志平, 时敏, 等. 适度加工对大豆油色泽影响

的研究[J]. 食品工业科技, 2012, 33(9): 65-68.

[19] 党俊杰, 李建民. 油脂脱色和食用油的返色[J]. 粮食与食

品工业, 2010, 17(3): 21-22.

[20] Rosario Zamora, Olmo Carmen, Navarro José-L, et al. Contribution of Phospholipid Pyrrolization to the Color Reversion Produced during Deodorization of Poorly Degummed

Vegetable Oils[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2004, 52(13): 4 166-4 171.

[21] 张余权, 徐学兵, 姜元荣, 等. β-胡萝卜素、甾醇、磷脂、

生育酚对油脂回色的影响[J]. 中国油脂, 2015, 40(1):

41-43.

[22] Ming-Tain-And-Lin-Woan-Meei Lai. The mechanism of

color reversion in soybean salad oil[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il Chemists' Society, 1989, 66(4): 565-571.

[23] Mamoru KOMODA, ONUKI Noriji, HARADA Ichiro.

Studies on Cause of Color Reversion of Edible Soybean Oil

and its Prevention[J]. Agricultural and Biological Chemistry,

1967, 31(4): 461-469.

[24] 郑立友. 生育红的合成、化学稳定性及其与油脂回色的相

关性研究[D]. 无锡:江南大学, 2020.

[25] 张余权, 徐学兵, 姜元荣, 等. α-及 γ-生育酚对玉米油回色

的影响[J]. 中国粮油学报, 2016, 31(1): 48-51+59.

[26] 何东平主编. 油脂化学[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3:

293.

[27] 崔宝贵. 精炼车间存在的几个问题及解决方法[J]. 中国油

脂, 2008, 33(9): 27-28.

[28] 李彦玲. 影响菜籽色拉油回色因素的分析与探讨[J]. 中国

油脂, 2002, 27(5): 40-42.

[29] Yan-Hwa-And-Lin-Woan-Meei Chu. Effect of soybean pretreatment on the color quality of soybean oil[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il Chemists' Society, 1990, 67(6): 368-372.

[30] 叶展, 罗质, 何东平, 等. 酶法脱胶及其在大豆油适度精

炼中的应用[J]. 食品工业, 2015, 36(1): 258-261.

[31] 戴礼平. 浅析大豆色拉油色泽回升及防止[J]. 中国油脂,

2001, 26(2): 25-27.

[32] 左青, 高轶群. 油脂返色机理分析和防止对策[J]. 中国油

脂, 2003, 28(11): 26-29.

[33] 王高林, 孔红民, 宣忠涛. 纳米中和技术在油脂加工中的

应用[J]. 粮食与食品工业, 2015, 22(1): 31-32+35.

[34] 王立琦, 葛慧芳, 刘鑫, 等. 凹凸棒土在单色光条件下对

大豆油脱色特性的研究[J]. 中国粮油学报, 2014, 29(1):

41-46.

[35] 马丽娜, 张欢, 刘飞, 等. Freundlich 方程在油脂脱色体系

中的应用及其返色研究[J]. 食品科学, 2013, 34(20): 27-31.

[36] Seme-Youssef Reda. Evaluation of antioxidants stability by

thermal analysis and its protective effect in heated edible

vegetable oil [J].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ampinas),

2011, 31:475-480.

[37] Despina Papadopoulou, Roussis Ioannis-G. Inhibition of

corn oil oxidation by N-acetyl-cysteine and glutathione[J].

Food Chemistry, 2008, 109(3): 624-629.

[38] Bushra Sultana, Anwar Farooq, Przybylski Roman. Antioxidant potential of corncob extracts for stabilization of corn oil

subjected to microwave heating[J]. Food Chemistry, 2007,

104(3): 997-1 005.

[39] Panchuti Phoopuritham, Thongngam Masubon, Yoksan

Rangrong, et al. Antioxidant Properties of Selected Plant Extracts and Application in Packaging as Antioxidant Cellulose-Based Films for Vegetable Oil[J]. John Wiley & Sons,

Ltd, 2012: 125-136.

[40] 郑翠翠, 刘军, 邹宇晓, 等. 油脂加工过程中氧化稳定性

的研究进展[J]. 中国油脂, 2014(7): 53-57.

(责任编辑 龙娅丽)

第116页

2023 年 1 月 热带农业科学 第 43 卷第 1 期

Jan. 2023 CHINESE JOURNAL OF TROPICAL AGRICULTURE Vol.43, No.1

收稿日期 2022-07-19;修回日期 2022-08-18

基金项目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我国天然橡胶有效供给的风险评估与应对机制研究”

(No.1630022022022);“自贸港建设背景下海南重要热带作物(橡胶树、槟榔树、椰子树)全产业链发展策略

研究”(No.1630022022004);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自由贸易港建设背景下港产城融合发展机制研究”

[No.HNSK(ZC)21-113]。

第一作者 伍薇(1988—),女,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热带农业市场与贸易,E-mail:wuwei.vivi@163.com。

通讯作者 刘锐金(1984—),男,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热带农业经济和科技创新,E-mail:13648673677@126.com。

天然橡胶原料的市场特征、主体博弈与利益衔接机制

伍薇 何长辉 刘锐金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 海南海口 571101)

摘 要 分析供应链各方主体的行为逻辑和互动机制是理解商品市场过程的重要途径。结合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等

地调研资料,分析天然橡胶原料市场特征、主体行为逻辑以及博弈过程。研究发现:天然橡胶原料供应链存在一定的

市场势力,在农户—中间商、中间商—初加工厂商交易阶段,购买方行使买方权利,给种植户带来双重边际效应;农

户在原料市场交易中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是被动的价格接受者,在信息有限的行为决策参考中,农户在交易距离、

干胶含量和挂牌价格之间进行权衡。以合作社为主体的产业联盟,与加工厂对接的直销渠道和收益共享契约机制,有

助于提高小农户市场主体地位和市场参与能力,推动小农户与大市场有效对接。

关键词 天然橡胶;双重边际化;市场力量;博弈分析;利益衔接机制

中图分类号 F326.12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12008/j.issn.1009-2196.2023.1.020

Research on Market Characteristics, Principal Participants Game, Benefitcombined Mechanism of Natural Rubber Raw Material Market

WU Wei HE Changhui LIU Ruijin

(Rubber Research Institute, CATAS, Haikou, Hainan 571101, China)

Abstract Analyzing the behavior logic and interaction mechanism of principal participants in the supply chain i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understanding the commodity market. Combined with surveys in Baisha Li Autonomous County and other places,

this paper tries to distinguish market characteristics,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 and games in the filed exchanges of natural

rubber.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certainly market power in the supply chain of natural rubber raw materials. In the transaction

stage of farmers-processors, processors-traders, the purchaser exercises the buyer’s rights which brings double marginal effects to farmers; farmers are in a relatively disadvantaged position in raw material market transactions and are passive price

receivers. In a behavioral decision with limited information, farmers trade off between trading distance, dry glue content, and

price. By explor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a cooperative-oriented rubber industry allian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direct marketing channels and revenue-sharing contract mechanisms with processing plants, we can improve the market position and

market participation ability of small farmers and promote the effective docking between small farmers and large markets.

Keywords natural rubber; double marginalization; market power; gambling; benefit-combined mechanism

竞争力和话语权是农产品供应链的核心要

素,直接关系到市场主体的切身利益。与大多数

农产品田间市场很可能呈现结构性的寡头垄断[1]

类似,在天然橡胶原料交易市场中,小农户的议

价能力往往较弱,买方在交易过程中处于相对优

势地位,有一定的主导权和定价权。发展中国家

经济作物市场中,买方权力集中在供应链的不同

环节[2],从国际贸易的视角看,在偏离完全竞争

市场的情形下,贸易自由化所带来的好处往往会

流向贸易商,而非生产者[3]。有证据表明,印度

尼西亚的天然橡胶初加工厂确实以不对称的方式

传递价格,造成每年约有 300 万美元从农民再分

配给工厂[4]。供应链中间阶段的市场势力有可能

共同对上游农产品市场上的农业生产者和下游成

品市场上的消费者行使市场支配力[5],而且即便

是适度的市场力量,也能使贸易商获得较大的市

第117页

伍薇 等 天然橡胶原料的市场特征、主体博弈与利益衔接机制

- 113 -

场剩余份额[6],因为贸易商始终以利润最大化行

事,并从中获取 39%的中位数加价幅度,一般贸

易商可以捕获总盈余的 82%[7]。鉴于市场力量的

不均衡在一定程度上对平衡供应链相关主体的利

益分配和稳定有效供给保障带来一定影响,有必

要从天然橡胶原料市场特征出发,研究市场主体

的市场行为以及个体间的互动机制,为天然橡胶

供应链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1 天然橡胶原料市场的基本特征

1.1 天然橡胶原料市场的主体构成

种植户、收购商和初加工厂商是天然橡胶原

料市场的三类参与主体,鲜胶乳、生胶片、胶块、

胶坨、杂胶等田间初级产品是主要的交易品种。

交易市场原料供货商以小农户为主,以零星销售

为主要形式,市场流通相对顺畅,基本无滞销风

险。原料收购商作为销售渠道的载体孕育而生,

其是市场效率优化的必然结果,成为连接种植户

和初加工厂的纽带。在原料市场中,原料收购商

通过提供收购、存储、物流等专业化交易服务将

种植户与初加工厂有机联系起来,其准入条件较

低。根据运营规模和流通环节,原料收购商还向

下分化为一级原料收购商、二级原料收购商等层

级,群体的组成则包括一般个体户、合作社、加

工厂等。在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简称白沙),

一级原料收购商同时扮演着设备提供者和金融服

务供给者的角色,为下一级原料商提供磅秤、胶

乳干含测定仪等原料市场运行的基础设备,当加

工厂无法及时支付货款时,其会代为垫付,以减

少下一级原料商资金断链的风险。为更好地规范原

料市场运行,当地政府推动市场信息化建设,加强

行业自律管理,为原料收购商提供公平秤,使交易

数据公开化,通过强化监管,逐渐减少市场层级。

1.2 市场分布与规模

天然橡胶原料供应分散,由于鲜胶乳不耐储

运,交易市场基本依橡胶林而设,聚集于村口、

国道等交通往来密集的区域,呈现区域性相对集

中、总体相对分散的特点。收胶站是原料交易的

主要场所,根据基础设施建设程度的差异,可以

大致分为简易收胶站和标准化收胶站。由于村庄

群落的橡胶原料供应能力相对有限和现金交易对

收胶站运营主体的资金限制,单个收胶站的经营

规模一般不大,有资金实力的市场主体可能会拥

有多个收胶站以维系基本运营。

1.3 进入退出机制

总体而言,天然橡胶原料市场没有明显进入

或退出壁垒,各市场主体依据自身条件而决定。

随着种植户→原料收购商→初加工厂层级的不断

深入,市场参与者的数量也逐级递减,市场进入

和退出的门槛也受到不同因素制约,但没有明显

的壁垒。橡胶树具有前期投入大、经济周期长等

特点,就种植户而言,拥有橡胶树资产和专业割

胶劳动力,便能成为市场参与者,市场的退出则

没有严格的限制,种植户可以综合考虑家庭的劳

动力配置和就业机会成本等因素进行选择,但橡

胶树资产的所有权可能无形中成为农户退出的壁

垒。干胶含量测定仪、收胶基础设施以及运胶车

辆是原料收购商市场进入的标配,相对稳定的客

户关系是原料收购商维持基本运营的基础,原料

收购商间有较大的原料争夺压力,具有熟人社会

网络或者一定经济实力的收胶站点更容易获得竞

争优势,部分收购商由于经营不善而退出市场,

转移到其他区域另寻商机。初加工厂除了要有生

产经营许可和一定规模的生产配套工艺、设备、

基础设施外,还需有一定的绿色环保技术和市场

开拓能力,经营不善或环保问题都有可能迫使初

加工厂退出市场。

2 天然橡胶原料市场买方定价行为逻辑

2.1 基本事实

为了简化分析,本文构建了一个以种植户、

原料收购商、初加工厂商三方主体组成的,以鲜

胶乳为原料的地区供应链系统。基于鲜胶乳的产

品特性以及交易流程做出如下基本事实说明:

H1:天然橡胶原料市场更接近不完全竞争的

特征。在印度,天然橡胶原料交易市场属于松散

的寡头垄断结构,当地少数典型买家之间可能存

在串通行为[8]。与下游制品供应链相比,天然橡

胶原料供应端产品附加值相对较低,增值空间相

对有限,市场主体参与供应链分配的利润空间也

相对受限,市场主体间虽然存在一定的实力差异,

但不足以对价格实行垄断操控。不过,买家可通

过操控干胶含量这一关键指标来改善收益水平,

造成价格信号被“污染”。

第118页

2023 年 1 月 热带农业科学 第 43 卷第 1 期

- 114 -

H2:厂商的定价策略会受到多种来源的价格

信号影响,期货价格、港口价格、往期价格以及

竞争对手价格是厂商定价的重要参考。

H3:来自供应链潜在的交易风险也被转嫁给

上一级供应商的报价中,收购商为了对冲供应链

环节潜在的损失,会对收购量、定价、区域选择

等因子进行调整,进而影响风险溢价[9]。因此,

收购商会将风险对冲储备金考虑在定价策略中。

根据各供应链环节的交易现况,综合考虑参

考价格、成本、利润以及风险因子,得出简单的

买方定价模型:

PP C    c op R   ·························(1)

式中,P 为交易价格,Pc 是价格参考信号,

Cop为市场主体运营成本,π 为市场主体预期利润,

εR 为潜在交易风险扰动因子。在不完全竞争的市

场结构下,买方的定价逻辑更多基于价格预期而

非成本定价,即买方通过价格预期调整生产和平

衡成本与收益,Cop 在买方定价中可通过延长折旧

或费用分摊调控。因此,接下来的分析是在假定

成本(Cop)和利润(π)可控的前提下,重点对

价格信号和风险因子在买方定价策略中的影响进

行阐述。

2.2 初加工厂商定价策略分析

初加工厂商每日报价主要以往期价格、当地

港口报价、竞争对手的原料收购价、初加工品产

地价格、原料期货价等信息作为参考。但受限于

信息的不完全性和信息渠道的相对同质化,同一

地区初加工厂商的报价相对趋同,在价格的跨期

效应和水平效应的共同驱动下,进一步缩小了价

差空间。以 Pw 表示初加工厂报价,Pc 为价格基准,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参考价格公式:

( ) Pw cf t g o p  PP P P P P ,, ,, ···············(2)

式中,Pf、Pt、Pg、Po、Pp 分别表示期货价格、

往期价格、港口价格、其他竞争者价格、初加工

品产地价。

价格信号是市场的风向标[10],在运营成本、

利润与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初加工厂商的价格形

成主要取决于市场信号。当市场发出供不应求的

信号时,初加工厂商的价格基准会上调,取值范

围在[mean(Pc),max(Pc)]之间,只有极少数

情况下的原料短缺,初加工厂面临违约风险,才

会诱发初加工厂商的原料争夺,可能导致 Pw 会略

高于 max(Pc),如海南产区 2020 年 10 月、2022

年 6 月的价格,不过这种情况大多以短期调控为

主,不具有可持续性。大多数情况下,市场原料

供应相对充足,初加工厂商定价基准会维持在

[min(Pc),max(Pc)]之间。

原油市场会将供应中断风险所产生的私人成

本(如额外存储和机会成本)内化于价格中,而

且厂商对于不同供应风险等级的供应商支付意愿

存在一定的差异,虽然技术的市场化渗透可以减

少不同品质原油的价格差异[11],但仍可能存在品

质监测成本和配方调整成本,基于供应风险因素

产生或可能产生的成本往往也会体现在厂商定价

策略中,天然橡胶原料交易市场初加工厂商定价

亦是如此,供应风险以及规避风险的技术成本均

被内化其中。

2.3 原料收购商定价机制分析

天然橡胶原料市场存在显性或隐性的层级结

构,上下级原料收购商间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下

级原料收购商能获得来自上一级收购商的资金支

持服务与渠道势力的庇护,但各级原料收购商间

是相互独立的经营主体,需要自负盈亏,维持自

身基本的运营能力。收购量是原料收购商维系经

营的根本,原料收购商会根据经营规模来平衡价

格与供应量的关系。从实地调研的情况看,简易

收购站每天的胶水收购量约需达到 1 t 以上才能

基本达到盈亏平衡点,且仍存在较大的经营风

险;基础条件相对完善的收胶站则需要 3~5 t/d

的收购量方可维持。由于地区原料供应的有限

性、季节性以及收胶站间潜在的客户竞争,一个

原料收购商一般需要经营若干个收胶站才能有

效应对经营风险。但受限于资本、人力以及管理

水平,原料收购商维持适度规模经营的可能性相

对较低。

在原料收购商运营过程中,除了一次性投入

的固定资产外,资金成本、劳动力成本和客户关

系维护成本是原料收购商主要的运营成本支出,

其中资金成本主要受上下游客户结算偏好的影

响。种植户偏好现付现结,原料收购商与种植户

采取货到付款的现金结算方式;而原料收购商与

初加工厂间则是次日结算,少数情况下还会出现

延期或者拖欠等情况,这使原料收购商面临资金

空缺危机,存在一定的资金流转风险。而且受限

第119页

伍薇 等 天然橡胶原料的市场特征、主体博弈与利益衔接机制

- 115 -

于现有借贷模式的制约,轻资产的原料收购商很

难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上一级原料收购商还需

充当金融服务角色,为下级收购商提供资金借贷。

农产品的腐损情况会影响厂商的定价策略[12]。

鲜胶乳相当于易腐农产品,在销售时间和空间上

均受到限制。对于原料收购商来说,流通效率是

原料收购商规避产品腐损的关键。此外,鲜胶乳

运输损耗、原料收购商在收购环节和销售环节的

干胶含量测量误差以及其他不可抗力导致的潜在

损失是原料收购商的主要风险因子考量。

综合以上分析,原料收购商定价策略可以表

示为

P P mc m     ······························(3)

式中 Pm 是原料收购商收购价,π 为合理利润,

εm 为风险因子。用 θ(t)表示在交易达成之前,

原料收购商可能面临的腐损风险和运输损耗,β

表示原料收购商可能面临的测量误差风险,σ 表

示其他不可抗力导致的风险,则风险因子可表示

为 εm=θ(t)+β+σ。

3 天然橡胶原料市场主体博弈分析

3.1 天然橡胶原料市场交易模式

市场主体对于交易模式的选择取决于成本与

收益的权衡,若进入市场的交易成本大于所得收

益,市场主体就不会选择该模式。在原料市场环

节,交易产品以初级原料为主,故无论是种植户、

原料收购商或是初加工厂商,都不与终端消费者

直接对接。在原料交易过程中,市场主体间相互

博弈,演化出以中间贸易为主的“农户+原料收购

商+初加工厂”“农户+合作社+初加工厂”模式和

以直接交易为辅的“农户+初加工厂”模式等多种

交易模式。

3.1.1 “农户+原料收购商+初加工厂”模式 “农

户+原料收购商+初加工厂”的交易模式是原料交

易市场的主流方式,尤其是在海南产区。农户将

鲜胶乳或者胶片卖给原料收购商,再由原料收购

商统一运往初加工厂销售,每个销售环节均独立

结算。农户作为相对弱势方,其所获得的价格可

能存在双重边际化问题,原料收购商和初加工厂

为获得各自交易环节中的利益最大化,存在双重

加价的情形,通过供应链纵向价格传递,最后由

种植户承受。

3.1.2 “农户+合作社+初加工厂”模式 该模式

是中间贸易模式的衍生,合作社充当了收购商的

角色。农户以入股或者购买保险等形式加入村里

组建的合作社,合作社以较为合理的价格统一收

购鲜胶乳,并将鲜胶乳统一销售给初加工厂,在

扣除合作社基本运营成本的基础上,所得收益将

以分红或者村庄基础设施投入等形式回馈给社

员。该模式自橡胶合作社兴起以来就一直存在,

如儋州石屋合作社、琼中福岛合作社,但由于合

作社的组织化程度低、运营状况较差、社员对合

作社分红机制存在信任危机等原因,该模式并未

得到较大范围推广和普及。白沙出台了政策措施,

鼓励村庄成立橡胶专业合作社从事胶乳收购,但

在运行层面还存在较多问题。

3.1.3 “农户+初加工厂”模式 该模式是一种

直销方式,农户直接与加工企业对接,将胶块、

生胶片等初级原料直接销售给初加工厂,省去了

原料收购商交易环节,农户有获得相对高价的可

能性。受限于交易规模小、储运和信息搜寻成本

高、产品品质参差不齐、调整配方成本高等因素,

“农户+初加工厂”的模式仅在云南西双版纳等户

均种植规模比较大的地区适用。

3.2 天然橡胶原料市场主体的行为逻辑

3.2.1 农户—原料收购商互动模式分析 原料收

购商是生产与贸易专业化分工的结果[13],也是小

农户与大市场结构性衔接的内生化产物。在天然

橡胶田间交易市场里,一定地域内存在多个原料

收购商,每个原料收购商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服务

数量众多的种植户。在一定时期内,区域内天然

橡胶产量是相对稳定的,出于个体利润最大化的

目标,原料收购商间会相互竞争区域市场的收购

份额以维持盈亏平衡,属于竞争关系。由于当前

干胶含量测定还缺少统一的测量标准,对收购商

收益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故干胶含量是收购商博

弈策略选择之一。收购商间博弈的策略主要是出

于价格和干胶含量考虑,属于非合作博弈。在理

性经济人的假设情形下,收购商的策略集至少包

含 3 个(表 1)。市场价可认为是初加工厂当天收

购价加上原料收购商的合理利润,如 0.5 元/kg。

不同策略组合的收益受众多因素影响,参数 α、β、

γ、δ、φ、ω 的具体值无法很好地确定,部分地区

农户更偏好高的干胶含量,策略(降价,提干胶

第120页

2023 年 1 月 热带农业科学 第 43 卷第 1 期

- 116 -

含量)或许能获得更高的收益。在重复博弈中,

同一地区收购商形成均衡的博弈策略,一般是表

1 中对角线上的策略组合,以符合本地区农户对

价格和干胶含量的偏好。

表 1 收购商定价博弈矩阵

原料收购商 B 策略及其收益 降价,提干胶含量 市场价,准确测量 提价,降干胶含量

降价,提干胶含量 R1,R2 R1 + α,R2 + β R1 + γ,R2 + δ

市场价,准确测量 R1 + β,R2 + α R1,R2 R1 + ω,R2 + φ

原料收购商

A

提价,降干胶含量 R1 + δ,R2 + γ R1 + φ,R2 + ω R1,R2

在原料市场中,每个原料收购商都会给出当

天的收购价格,而且基本明码标价、应收尽收。

种植户会根据以往交易经验,综合考虑地理位置、

价格、干胶含量、社会关系等因素来选择原料收

购商,但基本不议价,也没有稳定的契约关系。

在一些橡胶产量比较高的村庄,原料收购商的分

布会相对聚集,但种植户可供选择的对象仍相对

有限,而且由于胶水不耐储运,种植户跨村庄的

询价行为较少,在市场中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

种植户与原料收购商销售关系一旦确定,交易便已

达成,成交过程比较程序化,称重—测量干含—结

算可在数分钟内完成。在该阶段,农户与原料收

购商的关系相对比较单纯,不少属于熟人交易,

没有太多的利益纠葛,而收购商为了获取更多的

货源,还会在收胶站提供香烟、茶水、小点心、

桌椅等额外服务吸引种植户前来交易。

3.2.2 农户—初加工厂互动模式分析 农户—初

加工厂互动模式是环节最少的交易方式,但农户

需要具备一定的规模,交易产品以胶块、胶片等

固体形态为主。大量的农户将鲜胶乳制作成胶块

或生胶片,积累一段时间后,再运往初加工厂进

行代加工,并将橡胶售卖给初加工厂,也可以自

行销售。此交易方式能有效避免干含计量不准确

的风险和原料收购商—初加工厂交易阶段双重加

价情况的发生,还能获得一定的规模经济效益,

但由于缺乏原料的混合,可能导致产品品质的一

致性水平有所降低。对于种植户来说,省去原料

收购商环节是有利可图的,因为有证据表明,在

橡胶原料交易市场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市场力量,

在种植户—收购商交易环节和收购商—初加工厂

商交易环节中,收购商和初加工厂商分别在各自

主导的交易阶段行使了买方权利[14-15]。如果买方

力量因供应链的交易者—原料收购商阶段的垂直

协调而被限制,产品价格平均可以提高 21%,额

外损失可以减少 65%[8]。在云南西双版纳固定观

测点进行农户回访发现,将一桶 35 L 的鲜胶乳直

接销售给初加工厂,省去干含测定的问题,种植

户可多获得 8~15 元的收益[16]。

3.2.3 原料收购商—初加工厂互动模式分析 在

原料交易市场中,一个原料收购商往往会与少数

几个邻近的初加工厂商建立客户联系,但很少以

订单或合同的形式来维持契约关系,原料收购商

会根据以往交易经验,参考当日各大初加工厂商

的报价,通过评估收购产品品质来选择初加工厂。

产品品质的维护是原料收购商获取高价的关键筹

码,在不加氨水的情况下,鲜胶乳会随着时间的

变化而凝结成块,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原料品相,

从而削弱原料收购商的价格获取能力和竞争力。

根据不同生产线对原料品质的需求,氨水的添加

量具有一定的行业标准,原料收购商会根据当天

收购的原料品质进行合理配比,然后选择对应的

初加工厂商进行销售。

初加工厂商面对多个原料收购商,市场相对

开放,价格相对公开,以自愿原则进行交易,初

加工厂商根据生产线需求选择原料收购商。对于

初加工厂来说,由于其与原料收购商间鲜少建立

稳定的契约关系,在天然橡胶原料交易的过程中,

可能会面临供应中断的风险。且初加工厂商对于

原料供应商并非应收尽收,而是对进厂原料进行

检测,仅有达到生产标准的原料才进行交易。由

于产品的加工工艺不同,对原料的品质要求也存

在差异。相较于标准胶,浓缩胶乳加工厂商对原

料的保鲜度要求更高,也愿意以相对高价收购鲜

胶乳以获得稳定且高质的原料。所以针对原料品

质的供应风险,初加工厂商会有一定的奖惩机制,

对于有原料缺陷的原料收购商会进行价格惩罚或

第121页

伍薇 等 天然橡胶原料的市场特征、主体博弈与利益衔接机制

- 117 -

拒收,反之则有一定的溢价福利。

在原料收购商—初加工厂交易阶段,双方定

价相对独立,较少存在内部勾结或垄断,但初加

工厂商定价是原料收购商定价的重要参考,在利

润最大化的趋势下,原料收购商和初加工厂商在

各自收购环节上都积极争取利润的相对最大化,

但对于整个供应链来说则处于非最优状态。而且

原料收购商与初加工厂商的市场势力往往不对

等,初加工厂商对原料收购商的选择有一定的门

槛限制,尤其是具有一定加工能力的生产商对于

一些规模较小、缺乏社会网络关系的二级及以下

的原料收购商可能会存在拒收或价格歧视的情

况,在供过于求的生产旺季尤为可能发生。不过

市场供求关系对市场势力的调和作用是双向的,

在特殊天气或者少数极端情况下,下游需求强劲

的信号会传导到初加工环节;原料市场的供给小

于需求会导致初加工厂间的原料争夺,仅在此时,

原料收购商与初加工厂商的市场关系会有所缓

和,但大多数情况下,天然橡胶原料交易市场基

本以买方市场为主导。

在白沙调研中还发现,售卖干胶含量测定仪

器的商贩在原料收购商与初加工厂商的客户关系

建立中起着关键的纽带作用,一些初次与初加工

厂商打交道的原料收购商,尤其是二级及以下原

料收购商,在出售产品前,如果报上仪器商贩的

名号,便可得到“准入资格”。不仅如此,仪器商

贩还提供流动资金周转、货款现行垫付以及原料

品质监控等服务。初加工厂与仪器商贩间往往存

在隐秘性协议,从达成的交易中抽取 0.1 元/kg 左

右的提成。可见,渠道势力对农产品(包括生鲜

类和粮食类)流通效率有显著影响[17],对天然橡

胶也是如此。仪器商贩作为一种另类的渠道势力

在原料收购商与初加工厂商间存在,充当着中介

商、民间金融服务机构以及行业品质监督与纠纷

协调等角色,并潜移默化地在二者的客户关系建

立和维持过程中发挥作用。相比原料品质的把控,

社会网络关系的经营和渠道势力的平衡更是原料

收购商需要关注的焦点。

4 讨论与建议

天然橡胶原料收购市场具有一定竞争性,不

同主体对市场的影响力存在差异。在原料市场中,

买方权利在供应链多个环节现实存在,橡胶种植

户作为弱势的一方,面临着双重边际加价的难题;

而农户橡胶销售的组织化程度低,市场基础设施

建设相对滞后,干含测定不准确或报数不规范,

容易导致价格信号失灵;双重边际效应经由原料

收购商逐级向上游传导,最终转嫁到种植户所获

得的销售价格上,体现在种植户所能参与到的利

润分配上;供应链各主体间利益分配不均给天然

橡胶供应链有效衔接带来潜在风险,橡胶原料市

场主体的利益衔接机制有待进一步优化。

根据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

是优化天然橡胶市场体系建设,集中整合市场交

易主体,规范市场主体的资格审查和市场准入规

则,建立基于信用等级评价的新型监管机制。二

是完善干胶含量测定标准,规范天然橡胶市场交

易标尺,构建无差异的市场交易环境。三是探索

建立天然橡胶市场价格联盟和交易信息平台,构

建以初加工厂商和原料收购商相互报价,按价差

+距离优先配对原则确定交易伙伴,并按一定比

例返还价差的定价—收益返还机制,探讨将价差

转化为供应链效益的动力系统,最大程度缩小价

差现实存在的影响效应。四是探索建立以合作社

为主体的橡胶产业联盟和收益共享契约机制,打

通与加工厂对接的直销渠道,提高小农户市场主

体地位和市场参与能力,推动小农户与大市场有

效对接,提升小农的价格获取能力和营利水平。

参考文献

[1] Rogers R T, Sexton R J. Assessing the importance of oligopsony power in agricultural markets[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4, 76(5): 1 143–1 150.

[2] Bjorvatn K, Milford A B, Sørgard L. Farmers, middlemen

and exporters: A model of market power, pricing and welfare

in a vertical supply chain[J]. 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15,19(1): 31-44.

[3] Sexton R J, Sheldon I, Steve M, et al. Agricultural 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role of downstream market power[J].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7,36(2):

253-270.

[4] Kopp T, Brümmer B, Alamsyah Z, et al. Welfare implications of intertemporal marketing margin manipulation[J].

British Food Journal, 2017, 119(8): 1 656-1 671.

[5] Hamilton S F, David L S. Joint oligopsony-oligopoly power

第122页

2023 年 1 月 热带农业科学 第 43 卷第 1 期

- 118 -

in food processing industries: Application to the us broiler

Industry[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21,103(4): 1 398-1 413.

[6] Sexton R J, Zhang M X. An Assessment of the Impact of

Food Industry Market Power on U.S. consumers [J]. Agribusiness, 2001,17(1): 59-79.

[7] Bergquist L F, Dinerstein M. Competition and entry in agricultural markets: Experimental evidence from Kenya[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20,110(12) :3 705-3 747.

[8] Kopp T, Sexton R J. Farmers, traders, and processors: Buyer

market power and double marginalization in Indonesia[J].

Agricultural & Applied Economics Association, 2020,

103(2): 543-568.

[9] Robert K. Kaufmann. Price differences among crude oils: the

private costs of supply disruptions[J]. Energy Economics,

2016(56): 1-8.

[10] 伍薇, 刘锐金, 莫业勇. 信息质量、交易成本与农户的销

售价格——基于海南、云南 466 个橡胶种植户的调研数据

[J]. 林业经济问题, 2015, 35(6): 521-527+553.

[11] Kaufmann R K, Banerjee S. A unified world oil market:

regions in physical, economic, geographic, and political

space[J]. Energy Policy, 2014, 74: 235-242.

[12] 姚春, 吕惠燕. 生鲜农产品在不同损耗和折扣因子下的定

价策略[J]. 现代商业, 2020(26): 11-12.

[13] 姚升. 中间商、反馈交易与小宗农产品价格波动研究——

以大蒜为例[J]. 价格月刊, 2020(8): 6-12.

[14] Arifin B. Supply Chain of Natural Rubber in Indonesia[J].

Jurnal Manajemen dan Agribisnis, 2011, 2(1): 1-16.

[15] Kopp T, Brümmer B. Traders’ market power along Indonesian rubber value chains[J]. 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 2017, 9(2): 169-187.

[16] 刘锐金, 杨琳, 莫业勇. 2020 年天然橡胶市场形势及 2021

年展望[J]. 农业展望, 2021, 17(4): 9-14.

[17] 孙伟仁, 徐珉钰, 张平. 渠道势力、流通效率与农产品价

格波动——基于中国 2008—2016 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

分析[J]. 农村经济, 2019(4): 95-102.

(责任编辑 林海妹)

第123页

2023 年 1 月 热带农业科学 第 43 卷第 1 期

Jan. 2023 CHINESE JOURNAL OF TROPICAL AGRICULTURE Vol.43, No.1

收稿日期 2022-07-12;修回日期 2022-07-26

基金项目 大学农技推广服务模式和机制探索研究(No.02018DXNJTG004);创新方法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研究与示范

(No.2020IM030100);创新方法重大创新平台科普教育活动(No.2019A141402003)。

第一作者 邓修文(1997—),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科技管理、创新方法,E-mail:dxiuwh@163.com。

通讯作者 吕建秋(1964—),男,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科技管理、创新方法,E-mail:317854393@qq.com。

湛江地区菠萝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邓修文1

吕建秋3

张雪艳1

李娜2

梁诗华2

缪韩彬2,3

(1. 华南农业大学数学与信息学院 广东广州 510642;2. 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 广东广州

510642;3. 广东农村政策研究中心 广东广州 510642)

摘 要 菠萝是热带和亚热带四大名果之一,享有“罐头之王”的美称。我国菠萝产量位居世界第四。随着菠萝产业

的稳定,国内外贸易市场进一步开放,菠萝产业必定要通过进一步的转型升级来占据市场主导地位。菠萝是湛江地区

最具代表性的水果,在全国更是流传着“每 3 个菠萝就有一个来自于徐闻”的赞誉。基于实地调研走访的形式,针对

湛江市的雷州市和徐闻县的省、市级菠萝龙头加工企业,从品种选育、成品采摘、加工类别及现状、存在的技术问题

等方面进行探讨,并就发现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菠萝产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菠萝;实地调研;菠萝产业

中图分类号 F326.13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12008/j.issn.1009-2196.2023.1.021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Pineapple Industry in Zhanjiang

DENG Xiuwen1

LÜ Jianqiu3

ZHANG Xueyan1

LI Na2

LIANG Shihua2

MIU Hanbin2,3

(1. School of Mathematics and Information,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42, China;

2.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Law,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42, China;

3. Guangdong Rural Policy Research Center,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42, China)

Abstract Pineapple is one of the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four famous fruits, enjoying the “king of canned” reputation. Chinese pineapple output is the fourth in the world. With the stability of the pineapple industry and the further opening of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trade markets, the pineapple industry must dominate the market through further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Pineapple is one of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fruit industries in Zhanjiang, and it is said that one out of every three

pineapples comes from Xuwen. Based on the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visit to Zhanjiang, Leizhou, and Xuwen, in the form of

provincial and municipal pineapple leading processing enterprises in variety breeding, finished picking, processing category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the further study of technical problems, and so on, and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questions found. It is hoped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ineapple industry.

Keywords pineapple; field research; pineapple industry

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建设现代化

国家,最艰巨的任务依旧在农村,最难的地方在

“三农”[1]。菠萝是热带和亚热带四大名果之一,

享有“罐头之王”的美称。我国菠萝产量位居世界

第四。雷州半岛地区菠萝年产量能达到全国总产

量的近 40%,从 2018 年开始建设的雷州市菠萝产

业园项目紧密围绕着菠萝产业开展,形成菠萝标

准种植、精深加工、贸易流通有机融合的发展格

局,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2]。截至 2020 年,产业

园内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达 469 家,比建设前增

长了 49.84%;雷州市菠萝种植面积 18.2 万亩(1

亩≈667 m2

),总产量 34.2 万 t,其中产业园区菠

萝种植面积即达到了 12.3 万亩,总产值 23.1 万 t,

分别占全市 67%和 68%。随着菠萝产业的稳定,

国内外贸易市场进一步开放,菠萝产业必定要通

过进一步的转型升级来占据市场主导地位。

1 广东省菠萝产业发展现状

1.1 菠萝产业布局

截至 2020 年,广东省仍然是我国菠萝主产

第124页

2023 年 1 月 热带农业科学 第 43 卷第 1 期

- 120 -

区,种植面积达到 38 960 hm2

,集中分布在粤西

南、粤东南区域,其中 80%以上的种植区域集中

在湛江,湛江地区产量能达全省的 90%以上(湛

江属于广东的最南端,属于雷州半岛,全年湿润,

气温恒定,该地区菠萝种植质量极高);其次是位

于广州东南区域的揭阳、潮州和汕尾,种植面积

占全省的 20%左右,种植的区域分散,没有集中

化的管理,产量只达到全省的 10%左右。

2020 年湛江市的菠萝种植面积达到了

32 076 hm2

,总产量达到了 109.6 万 t

[3],其中包

括“中国菠萝产业龙头县”徐闻县,“菠萝的海”

曲界镇。2020 年间广东省菠萝种植面积及总产量

见表 1。在 2010 年前的菠萝种植面积有波动,此

后市场逐渐走上正轨;与 2019 年相比,2020 年

末菠萝总产量增长了 9.0%,实有面积增长了

9.3%,详见表 2。

表 1 广东省 2020 年前六地区实有菠萝种植面积及

产量分布

产地 年末实有面积/hm2 总产量/t

全省 38 960 121.02

惠州市 396 0.67

汕尾市 1346 0.94

湛江市 32 076 109.60

肇庆市 460 0.57

潮州市 414 0.76

揭阳市 3310 7.25

注:资料来源于广东省统计年鉴。表 2 同。

表 2 广东省近 30 年菠萝种植面积及产量分布

年份 年末实有面积/hm2 年末总产量/万 t

1990 34 100 21.47

1995 25 740 26.30

2000 29 720 47.53

2005 27 130 52.10

2010 25 880 63.21

2015 29 720 83.76

2018 34 400 102.34

2019 35 639 110.99

2020 38 960 121.02

1.2 菠萝加工规模

湛江地区菠萝种植品种多为巴厘种,每年 3—6

月是菠萝自然生长旺季,常会出现滞销现象。湛

江徐闻县县委及县镇府正在积极调整农业结构,

一方面,建立专业的菠萝输送途径,促进湛江地

区水果市场内外交互效率;另一方面,加大对菠

萝加工企业资源投入及加快产业的转型与升级。

目前菠萝加工企业越来越多,湛江地区有以

菠萝为主要产业的国家农业龙头企业 1 家,省级

农业龙头企业 4 家,市县农业龙头企业 5 家,农

民专业合作社 334 家,家庭农场 73 家,如位于雷

州的伊齐爽、鹰峰、共盈、南派、业丰,徐闻的

杨兴、菠萝世家、睿思、华煌等省、市级龙头加

工企业。2021 年单雷州市建设的菠萝产业园总产

量即达 23.1 万 t,菠萝产业总产值 15.8 亿元,其

中,菠萝二三产业占菠萝产业总产值的 74.68%,

比产业园建设前增长 49.84%。湛江农垦菠萝产业

园常年种植菠萝 17 万亩(1 亩≈667 m2

),约占雷

州半岛菠萝面积和产量的 1/3,拥有近 20 家菠萝

种植及加工企业,年产鲜果能达到 42 万 t 以上,

产业产值达 21.1 亿元;同时在湛江红星农场地区

塑造了“红土金菠”品牌,建立了优质菠萝良种

示范基地[4];截至 2020 年,湛江地区的菠萝总产

量达到了 109.6 万 t,占全国总产量的 59.3%。

针对目前湛江市市场上菠萝供销不平衡、运

输不便等突出问题,研究广东省菠萝加工企业的

现状及发展对策,对于促进湛江地区菠萝加工企

业转型升级、弥补产业结构缺陷、带动当地经济

的发展十分有必要。

2 湛江菠萝企业发展现状

据智研咨询报告,广东省 70%的菠萝用于鲜

果出售,加工品主要是菠萝罐头和菠萝汁等初级

产品。关于菠萝蛋白酶、菠萝叶纤维等深加工技

术尚未成熟,没有得到大范围推广。目前广东省

的菠萝加工产品及出口数据占比如表 3 所示。

表 3 广东省菠萝主要加工产品现状

加工产品 加工占比/% 出口产量/万 t

菠萝鲜果 70 3.200 0

罐头 20 1.500 0

菠萝汁 10 0.077 9

注:资料来源于 2019 年智研咨询报告。

近年来湛江地区企业也在积极寻求与国际接

轨,扩大交易市场。2020 年,单湛江海关检疫出

口的鲜菠萝就有 477.4 t、产值 248.8 万元;在 2021

第125页

邓修文 等 湛江地区菠萝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 121 -

年首次对接上了 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

协定),开拓了全新的销售渠道;关于进口的数据,

截至 2020 年,中国内陆进口的菠萝都来自于菲律

宾、中国台湾、泰国,其中以菲律宾为最多。但

是近年由于疫情冲击,2020 年的进口额受到一定

影响,具体数据见表 4。

表 4 2020 年国内菠萝进口数据

进口地点 进口总额/万美元 与 2019 年相比下降/%

菲律宾 11 173.9 25.6

中国台湾 5 167.6 22.1

泰国 847.8 40.7

2.1 研究对象、方法及内容

选择广东省湛江雷州市和徐闻县两地的省、

市级菠萝龙头加工企业为调研对象。前往英利镇、

徐闻县等地进行实地调研,与公司成员进行面对

面的访谈,访谈内容包括种植、生产及加工的现

状、工艺流程上遇到的技术瓶颈、企业进行管理

时遇到的问题及现有对策等。

2.2 菠萝加工产品及工艺流程现状

2.2.1 菠萝罐头类产品 1926 年,徐闻籍华侨倪

国良从南洋引进巴厘菠萝[5]。1932 年湛江市即开

始了对菠萝进行再加工,代表产品为菠萝罐头。

菠萝罐头中含有的 VC 含量可达苹果的 5 倍,其

中的菠萝蛋白酶,能缓解吃肉类后的油腻,加快

人体对蛋白质的吸收,同时可以溶解导致心脏病

发作的血栓,但现有的菠萝罐头利用率只能勉强

达到 45%。

菠萝罐头加工工艺流程:鲜果→冲芯去皮→

去眼→切片→罐装(加糖水)→封灌杀菌→成品

检验→成品包装[6]。其中,去眼流程多为人工操

作,改进空间大,大多企业选择引入国外的生产

加工机器进行作业,将工艺流程转为半机械化作

业。现有的杀菌方式多为高温巴士灭菌法,通过

控制温度使得液体中的细菌失去活性,同时不损

害其质量,由于该法成本低被车间广泛使用。随

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要求的提高,微波杀菌、欧

姆杀菌[7]与射频杀菌[8]工艺被广泛使用。

2.2.2 菠萝浓缩汁、果酱类产品 果汁生产工艺

流程:原果→去皮去芯→破碎→压榨→杀菌→离

心→三级浓缩→调配→杀菌→罐装[9]。相较于其

他类型产品,菠萝汁在加工过程中不需要去皮,

更加机械化,菠萝原果与 60 度成品浓缩汁的产量

比能达到 7.5 1 ∶ ,在菠萝鲜果滞销时企业会加大

生产规模。

生产果汁类产品时,蒸发设备的投入占加工

过程所有设备总成本的 50%~90%,加上分离过程

极其耗能,分离提取的总费用达生产成本的 70%,

甚至更高[10]。因此,在制造工艺没有较大改善时,

降低蒸发与浓缩的成本能更好地提高产品的利润

空间和竞争力。目前湛江市地区公司车间生产线

中,许多大型浓缩与蒸发机械都引自国外,是国

内需要赶超的地方。

2.2.3 菠萝果酒、果醋类发酵产品 果酒分为低

醇酒与高醇酒,低度果酒的市场目前已基本被葡

萄酒占据,但水果高度酒的高端市场依旧空白。

菠萝酒加工工艺相对而言更加复杂:新鲜菠萝→

热烫→破碎、榨汁→离心→接种、发酵→过滤→

蒸馏→复蒸→勾兑→陈酿→冷冻→过滤→检验→

罐装→成品[11]。在与杨兴农业集团职工交谈中了

解到,目前若要进一步提升果酒的生产效率及品

质,重点一是酒精发酵过程中的专业机器,特别

是离心与发酵环节的设备;重点二为发酵的原料

与酵母的选择。

湛江对于原料的选取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因此难点在发酵酵母的选取上。采用同样的酵母

能够确保成品的味道保持一致,确立更好的品牌

形象;同时,优质的酵母菌菌种不仅对发酵环境抗

逆性强,还能在原有的基础上产生大量有益的副产

物,能够最大程度上保留菠萝原果的果香[12-13]。

菠萝果醋的生产工艺流程为:新鲜菠萝皮→

破碎、打浆→加果胶酶和纤维素酶→灭酶→过滤

→菠萝皮汁→加酵母→发酵→灭菌→制醋醅→固

态醋酸发酵→后熟→淋醋→杀菌→检测→包装→

成品[14]。菠萝果醋与果酒都属于菠萝制造业的中

高级产业链,但目前湛江地区依旧只有少数企业

制造菠萝果酒。

2.3 菠萝企业遇到的问题

目前我国菠萝的产量虽然能排在世界前列,

但是相关企业的加工品在世界上竞争力不强,菠

萝产品加工进程缓慢,一方面是国内依旧以食鲜

菠萝为主,另一方面则取决于目前其在产业中遇

到的各类瓶颈。

第126页

2023 年 1 月 热带农业科学 第 43 卷第 1 期

- 122 -

2.3.1 菠萝的种植与收获方面 单湛江市的种植

面积即占全国的 53%以上,但其机械化程度依旧

很低,以人工种植与收获为主,成本得不到进一

步压缩,利润空间得不到进一步扩大。

2.3.2 菠萝罐头加工方面 菠萝加工机械化程度

低限制着其规模的扩大,机械化的普及是扩大菠

萝罐头生产规模的关键;另一个重点是菠萝罐头

的消毒工艺直接影响罐头的保质期与口感,影响

其在国内外的市场占有度。

2.3.3 在菠萝果饮方面 专业的机械设备是其扩

大生产规模的关键,目前企业在离心、三级浓缩

等生产工艺环节都采用国外的机器设备进行生

产,其运输与采购成本更高,加强企业的研发能

力才能在市场上占据主动地位。

2.3.4 菠萝酒系列产品 目前的主要问题是无法

最大化保留菠萝营养成分、提高口感的前提下有

效控制酒精度,不能最大化地将菠萝的风味体现

出来,需要选择最合适发酵的品种、发酵酵母与

研发专业的设备。

2.3.5 菠萝渣的利用率太低 菠萝渣是指压榨果

汁、罐头、加工果酱或果酒后剩下的残余物,能

占鲜果总量的 50%~60%。菠萝果渣和果肉中的柠

檬酸和总糖含量较接近,但果渣中粗蛋白和粗灰

分含量还要高于果肉[15],目前的企业并没有将其

利用起来。

2.4 菠萝产业存在的问题

为了进一步促进菠萝产业的发展,将调研中

了解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询问相关专业人员,

更为细致化地探讨整个菠萝产业存在的问题。

2.4.1 缺少更为多样化的菠萝种苗 到目前为

止,湛江地区种植的菠萝基本多为合作社与企业

统一派发的巴厘种菠萝。同一地区同一品种种植

过多时方便企业进行加工与销售,但随之而来的

风险也会更大,且均摊在以种植菠萝为主的农户

身上。

2.4.2 缺少专业的机械化设备 随着政府土地流

转政策实施,湛江地区菠萝的种植与收获规模越

来越大,但种植与收获的模式并没有发生相应的

改变,依旧以人工为主,相较于国外 36 m 幅宽菠

萝采收机,国内也仅有 8 m 的热带研究院试验机。

2.4.3 加工规模小且分散 湛江地区运作占比最

大的依旧是菠萝罐头的加工,但菠萝罐头的加工

难度低,导致目前罐头市场上充斥着家庭作坊、

合作社等形式生产的品牌,生产规模过于分散。

2.4.4 监管体制不完善 由于菠萝的加工工艺较

为简单,生产原料充足,导致许多小规模化作坊

的菠萝罐头未按照国家规定的生产标准进行制

造,市场上曾一度混乱不堪,为了抢占市场,相

互之间打起了价格战。

2.4.5 冷链物流体系不完善 作为湛江地区的支

柱产业,进出口量最大的水果,现有的保鲜只通

过提前采摘、提高浓缩汁浓度等来实现。菠萝的

果酒、浓缩汁、果饮等如果在经销商环节没有完

善的冷链物流体系,将会导致产品风味下降。

2.4.6 产品创新能力不足 产品的加工环节越长

带来的经济效益越高,但本次调研的省、市级龙

头加工企业基本只负责罐头的初级加工。杨兴集

团的菠萝白兰地加工车间也处于建造环节,因此

更进一步的菠萝纤维及菠萝蛋白酶没有得到广泛

应用,缺乏专业的研发团队进行攻坚克难。

2.4.7 过于依赖当地政府的扶持 作为全国闻名

的菠萝生产基地,当地政府为寻求当地经济的发

展给予了企业许多优惠政策,对菠萝企业的支持

力度极大,导致企业过于依赖政府的扶持,从而

影响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3 湛江市菠萝加工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对产品加工工艺流程中遇到的难题与整个菠

萝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分别站在政

府、企业的角度提出建议,政府层面要考虑宏观

政策对菠萝企业的影响;企业则需要合理利用外

界优势条件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自主进行研发。

3.1 政府层面

(1)注重广东省现代农业雷州市菠萝产业园

的建设。加快产业园“一心四区”功能布局的打造,

建设菠萝标准化种植生产示范区、农业科技创新创

业区、农旅融合发展区和农产品加工物流区。

(2)建立完善的产业培育体系、大力培育农

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企业等新

型经营主体;加快土地流转的进程,同时注重服

务带动型等多种形式规模化经营,加快现有的产

业孵化进程。

(3)组建成熟的品牌营销团队。组织引导种

植大户、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等各类新

第127页

邓修文 等 湛江地区菠萝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 123 -

型经营主体开展品牌注册和创建宣传,积极参加

各种农产品展销会,参与农产品评优,推广品牌

与拓展销售渠道。

(4)加快专业物流运输体系与冷鲜储备体系

的构建。徐闻菠萝一般采摘后简单包装即直接销

向国内外市场,保存期通常只有 10~15 d,而世界

鲜果进出口的金菠萝保质期能达到 2 个月[16];美

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有专业的气调贮藏、真空预

冷、冷链物流等技术,能大大延长保鲜时间[17]。

(5)完善各项补贴政策和创新奖励机制,提

升农户在交易中的地位。使交易透明化、规范化,

因为在菠萝价格波动大的年份,易出现中止收购

合同、损害果农利益情况[18];建立农用生产资料

补贴体系,大力鼓励农户自主创新、发明,降低

生产成本和人工成本。

(6)加强市场监督体系。高标准可以打造高

质量的产品,同时也可以保护真正为市场做贡献

的人员和企业,提高菠萝行业的生产标准对中国

菠萝产品进军世界市场及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7)加大对深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由于菠

萝的特殊性,可加工的部分很多,但其加工成品

种类较少,大多以初级产品为主,其中菠萝蛋白

酶的年产量不足 1 t[19],政府应加大技术引进和转

让的力度,拓宽融资渠道,以促进产业的发展。

3.2 企业层面

(1)熟悉并利用好政府发布的利好政策。作

为全国闻名的菠萝之乡,湛江市政府极为重视菠

萝产业的发展,在产业园建设与资金投入上都给

予极大的支持。因此,在产业遇到问题时,企业

应多与当地政府沟通,运用好政府的各项政策。

(2)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现如今人才是第一

生产力,在市场上与相同行业甚至是不同行业进

行竞争更能体现专业人才的优势。菠萝加工企业

应加强人才资源的引进,增强创新能力。

(3)加强多方合作。菠萝产业的各个领域中

都有大量的专业人员与专业机构,企业可加强与

各类科研机构的合作,以解决自身难题。目前,

企业在进行产品研发与项目申报时,往往由于不

熟悉流程,造成研发成本增加,打击其进行自主

研发的积极性。

(4)加快补足消费链短板。湛江地区菠萝鲜

果销售量达生产总量的 70%,但在仓储、物流等

环节都未达到国外的标准,企业应多向国外企业

学习,加强产品的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推

动鲜果的收购与市场的对接,提升鲜果贮运销售

能力和对应产品的附加值。

(5)增加自身研发部门的投入。企业自身研

发能力是最可靠的硬实力,为了能够在市场的浪

涛中生存下来,企业应增加自身研发部门的投入,

这样才能应对更为多样化的市场挑战。

4 结语

针对菠萝产业,通过实地调研全国极具代表

性的广东省湛江雷州市和徐闻县地区的省级、市

级龙头加工企业,结合文献检索,从菠萝的产业

布局、加工规模、加工产品类别、工艺流程及遇

到的技术瓶颈等方面综合分析广东省湛江地区的

菠萝加工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同时,通过对

专业人员的询问,得知现阶段菠萝加工企业所遇

到的技术瓶颈,从国家政策和企业方面提出对策

建议,以便广东省湛江市的菠萝加工企业对当前

的菠萝市场有清晰的认知,从而针对自身的问题

采取对应的措施,促进我国菠萝产业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佚名.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农

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N]. 人民日报, 2021-02-22.

[2] 广东省现代农业雷州市菠萝产业园建设分析[R]. 广东:

雷州市人民政府, 2021.

[3] 广东农村统计年鉴编辑委员会. 广东农村统计年鉴[J]. 北

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20.

[4] 邓华, 孙远辉. 风起“菠萝的海”[J]. 中国农垦, 2020(5):

45-46.

[5] 刘海清. 中国菠萝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 北京: 中国

农业科学院, 2016.

[6] 杨君, 袁利鹏, 刘后伟, 等. 菠萝罐头安全生产管理及质

量追溯系统的建立[J]. 食品工业, 2010, 31(5): 96-100.

[7] 费斐, 薛风照, 王学辉. 罐头食品杀菌技术研究进展[J].

海军医学杂志, 2010, 31(2): 181-183.

[8] 侯全. 菠萝罐头射频杀菌工艺研究[D]. 杨凌: 西北农林

科技大学, 2015.

[9] 刘丛竹. 混菌酿造复合果酒的工艺优化及其主要成分变

化规律的研究[D]. 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 2019.

[10] 冯志杰. 异形竖板降膜蒸发浓缩菠萝汁过程的流动与传

热[D]. 天津: 天津科技大学, 2006.

[11] 贾言言. 2 株非酵母属酵母对酿造菠萝酒和番木瓜酒风味

第128页

2023 年 1 月 热带农业科学 第 43 卷第 1 期

- 124 -

的影响[D]. 海口: 海南大学, 2015.

[12] 葛军, 刘婷, 刘建龙.果酒生产技术研究进展[J]. 中国果菜,

2017, 37(1): 4-7.

[13] Sun S Y, Jiang W G, Zhao Y P. Evaluation of dfferent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strains on the profile of volatile compounds and polyphenols in cherry wines[J]. Food Chemistry,

2011, 127 (2): 547-555.

[14] 叶文强. 菠萝皮渣酿制果醋工艺研究[D]. 广州: 华南农

业大学, 2018.

[15] 葛影影, 何国戈, 郑经成, 等. 菠萝渣和甘蔗渣在动物饲

粮中的应用[J]. 养殖与饲料, 2021, 20(10): 93-96.

[16] 金琰. 2015 年中国菠萝产业发展报告及形势预测[J]. 世界

热带农业信息, 2016(9): 16-24.

[17] 李远生. 福建亚热带水果频现丰产不丰收原因分析[J]. 市

场观察, 2015(S2): 178.

[18] 文天祥, 陈燕苹, 黄胜, 等. 湛江菠萝产业发展突出问题

调研报告[J]. 热带农业工程, 2018, 42(4): 38-44.

[19] 袁俊杰, 陈文, 王东, 等. 加快广东徐闻菠萝向全产业链

延伸助力粤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J]. 热带农业科学, 2021,

41(10): 127-131.

(责任编辑 林海妹)

第129页

2023 年 1 月 热带农业科学 第 43 卷第 1 期

Jan. 2023 CHINESE JOURNAL OF TROPICAL AGRICULTURE Vol.43, No.1

收稿日期 2022-07-18;修回日期 2022-07-28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电商扶贫进程中农民市场能力建设研究”(No.18CSH025)。

第一作者 李琳(1998—),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经济社会学,E-mail:18253826101@163.com。

广西北流市荔枝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李琳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江苏南京 211100)

摘 要 荔枝是中国南亚热带地区第一大果品,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流市是我国重要的荔枝产区,荔枝产业是北流市的

重要支柱产业,现阶段当地荔枝生产的自然条件优越,产值平稳趋上,线上线下销售网络逐步完善;但北流市荔枝产

业仍然面临着品种不贴合市场消费需求、销售渠道单一且同类产品竞争压力大、没有知名本土品牌等发展困境问题。

基于此,本文提出了拓展当地荔枝产业销售市场主要对策和建议,包括全区域调整品种结构、构建数字化产业链、打

造北流本土知名品牌等。

关键词 荔枝;北流市;产业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6.13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12008/j.issn.1009-2196.2023.01.022

Development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Litchi Industry in

Beiliu City, Guangxi

LI Lin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Hohai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1100, China)

Abstract Litchi is the largest fruit in the South Asian tropical region of China, and Beiliu City of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is an important litchi producing area in China. The litchi industry is a vital pillar industry of Beiliu city. At the

present stage, the natural conditions of local litchi production are superior, the output value rises steadily, and online and offline sales networks are gradually improved. However, the litchi industry in Beiliu City is still faced with the development difficulties, such as varieties not meeting the market consumption demand, single sales channels, tremendous competitive pressure of similar products, and no well-known local brands.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main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expand the local litchi industry sales market, including adjusting the variety structure, building the digital industrial chain, building Beiliu City’s local famous brands, and so on.

Keywords litchi; Beiliu City; industry status; countermeasures

为推动农业的高质量发展,2022 年 6 月,农

业农村部总体部署《<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

(2022—2025 年)>的通知》(农市发〔2022〕8

号)以加快推动农业品牌精品培育。农产品由重

数量发展目标向高质量发展目标的转变体现了消

费市场对于农产品需求的导向。在国家 2022 年重

点培育的区域公用果品种类中,苹果、柑橘、草

莓、荔枝、桃、樱桃等水果被列入其中。荔枝是

中国南亚热带地区第一大果品,果皮有鳞斑状突

起,鲜红、紫红,果肉产鲜时呈半透明凝脂状,

味香美,但不耐储藏[1]。中国是世界荔枝产量、

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福建省、海南省等四省(区)是我国荔枝的主产

区,占全国产量的 80%以上[2]。其中,广东省荔

枝生产规模居全国首位,全省种植面积约

27.33 hm2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种植规模紧随其后,

全区种植面积达 20.29 万 hm2

,产量约 68 万 t

[3]。

北流市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内荔枝产量前列之

地,早在 1995 年便荣获“中国荔枝之乡”称号;

2022 年全域荔枝种植面积约 2.6 万 hm2

,产量 10

万 t,总产值 8 亿元,荔枝可谓是当地水果行业中

的重要支柱。

近年来,北流市荔枝种植面积逐年减少,加

上国内外荔枝市场价格波动不断,使得当地荔枝

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突显,北流荔枝的市

场知名度以及销量远不及其他地域的荔枝,荔枝

产业发展缓慢,不利于北流经济发展及实现全面

乡村振兴。基于此,文章对北流荔枝产业发展现

第130页

2023 年 1 月 热带农业科学 第 43 卷第 1 期

- 126 -

状进行分析,探讨北流市荔枝产业的发展困境,

并对荔枝产业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议。

1 北流市荔枝产业发展现状

1.1 荔枝种植历史悠久,荔枝生产的自然条件

优越

北流市种植荔枝的历史早在清代县志中就有

记载,而我国目前的荔枝规模是在 20 世纪 80 年

代到 90 年代建立起来的,2000 年之前基本构建

了现在的全国荔枝生产格局。据资料研究,早在

1993 年,北流市荔枝种植面积已达 8 316 hm2

,人

均荔枝树 3.1 株,拥有各大小荔枝园近 6 000 个;

1996 年,当地有 94%的农户种植荔枝,且荔枝价

格攀升[4]。目前,北流荔枝种植面积约 2.6 万 hm2

产量 10 万 t,总产值达到 8 亿元。荔枝品种类别

主要包括桂味、黑叶、鸡嘴荔、妃子笑等;其中,

黑叶种植面积约占全市总种植面积的 60%。近几

年,北流也引进了一些新品种,如仙进奉、无核

荔、糯米糍、贵妃红、红荔等,荔枝品种逐渐多

样化。

对比其它产区,北流市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

湿润环境以及赤红壤是种植荔枝的优越自然条

件,并且全市境内遍布江河溪流,没有大型工矿

企业,水质符合国家有关标准,低污染的环境培

育出了高品质的荔枝。在政策支持方面,近年来,

北流市开展品牌战略,加大品牌建设引导,2017

年成功创建自治区三星级示范区北流市荔乡缘荔

枝产业(核心)示范区,2018 年“北流荔枝”成

功申报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北流市北流镇

六行村获评全国“一村一品”(北流荔枝)示范村;

2019 年北流市成功创建广西特色农产品优势区[5]。

1.2 种植面积及产量呈下降趋势,产值平稳趋上

从 2010—2020 年 10 年间,广西全区荔枝产

量一直处于稳步上升的趋势,2020 年 64 万 t 的荔

枝产量相较于 10 年前的 41.9 万 t 提升了近 52.7%

(图 1)。具体到北流市的荔枝产业,当地的产量

和总产值总体上保持稳步上升,2019 年产量较

2018 年减少 3 140.3 万 kg,下降近 30%以上,但

产值反而有小幅增长(图 2),这与当地荔枝种植

面积减少以及周围地区荔枝价格上升有关。总体

上,北流荔枝产业在逐步向高质量、高效益发展。

图 1 2010—2020 年广西壮族自治区荔枝产量

2010—2016 年统计数据来源于《广西统计年鉴 2021》。

图 2 北流市 2015—2019 年荔枝产量和产值情况

数据来源于北流市农业农村局、北流统计年鉴。

1.3 多级联动市场体系搭建,线上线下销售网

络逐步完善

北流市的荔枝产业已经发展了 20 多年,现阶

段当地的销售网络较为稳定,已经构建了多级联

动市场体系,物流、冷藏等环节能够满足现时需

求。近几年,除了线下批发市场,当地也逐步开

始搭建线上销售网络体系,将线上线下销售相结

合,促进北流荔枝产业的数字化发展。北流市采

取“电商+基地+快递”的电商模式,东云果业、

中鼎贸易、金友农业等 300 家电商和顺丰、京东、

邮政等物流,将鲜果或荔枝酒、荔枝醋等加工产

品销售到一线大城市,2020 年当地利用电商销售

了约 2.4 万 t 荔枝果实[4],初步实践了“农业+互

联网”的销售模式。

2 北流市荔枝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2.1 产业链全过程外包,农户拓展销路自主性差

北流当地大部分荔枝果农都在使用生产环节

外包方式,全生产产业链自种植阶段的施肥、除

第131页

李琳 广西北流市荔枝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 127 -

草、打药、灌溉到丰收后的摘果,每一个环节都

有相应的外包情况。从整体数据上看,摘果环节

的外包占比最高达 23%;整形修剪环节的外包占

比 10.3%,梳花 4.3%、除草 7.2%、打药 1.3%等[4]。

不仅生产过程采用外包的方式,而且前端生产链

至今较为粗放,经简单剪枝、加冰块即向外输送,

运输效果不尽如人意,破果等问题没有得到足够

的重视,而是直接投入市场,使产品附加值降低。

除了生产过程外包,北流市主要通过中介搭

建果农与企业的联系桥梁进行荔枝销售,而当地

政府部门是果农与企业之间的主要中介。因此,

一般依靠政企合作的方式将各个区域内的荔枝种

植户联结集合并一起拓展荔枝销路,果农销售荔

枝自主性差。每年到了荔枝成熟期便有负责荔枝

收购的代理人直接收购,这种方式虽然可以解决

大量荔枝销路的难题,但也会使得果农与市场的

接触少,当地果农无法通过把握市场需求自主改

变自家荔枝的销售方式。果农寻求方便的代销模

式不利于长期收益的提升,更不利于激发当地果

农寻求产业发展的内生力,政府部门积极帮助荔

枝销售的外生力量只能是“输血式”助农,而无

法形成“造血式”可持续发展动力。

2.2 产品同质化竞争激烈,荔枝经济效益低

荔枝市场需求量大,国内荔枝无法满足国内

市场,往往需进口,即使是荔枝产地,荔枝产业

的兴衰受到国际国内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以 2015

年为例,我国荔枝类产品出口地有 10 个省(区),

其中广西荔枝干出口量 2.81 t,出口额 5.77 万美

元,位列全国第三;广西荔枝罐头出口量

1 181.5 t,出口额 121.81 万美元,位列全国第二;

而当年广西进口鲜荔枝为 102.44 t[6]。其中北海市

受进口荔枝冲击较为明显。中国—东盟实施水果

零关税之后,国际同类荔枝产品融入广西市场,

价格相对低廉的进口荔枝占领了一定市场份额,

以致北流荔枝市场供大于求,影响荔枝价格,荔

枝鲜果平均价格折半下降,甚至最便宜的时候只

卖 0.8 元/kg,果农收益减少甚至亏本,导致了荔

枝果场的数量下降。20 hm2 以上的能正常运转的

果场由 2011 年的 34 个下降到 2019 年的 27 个[4]。

剩下的部分果场也因果农生产积极性不高而管理

粗放,带蒂蛀虫和霜疫霉病的荔枝鲜果比较多,

荔枝品质下降,即使遇到卖价稍好的年份,也难

卖得好价钱[7]。另一方面,果场因资金投入不足

而被荒废或者改种,直接导致了荔枝产量的减少

以及种植地的分散,影响后续全域荔枝产业的集

约化、机械化发展进程。

2.3 品种不贴合市场需求,单一品种占比大

北流的荔枝品种包含黑叶、桂味、鸡嘴荔、

妃子笑等,其中黒叶占比 60%以上,是北流荔枝

最主要的品种。北流市大规模种植荔枝始于 20 世

纪 90 年代末,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对全区荔枝生

产的大力支持,而黒叶荔枝因其高产、果大、生

长适应性强、栽培种植历史久的优势迅速在北流

市被大规模种植。荔枝种植使当地果农在短期内

取得不小的收益。然而,大规模种植带来的品种

结构不合理、上市集中等问题显现,导致果农生

产经营效益低下,“果实丰产而果农不丰收”的情

况出现,挫伤了荔枝果农的生产积极性。

2000 年以后,广西荔枝生产进入结构平稳发

展阶段,当地也进一步跟随全区产业进程进行高

接换种,桂味、妃子笑、鸡嘴荔于此阶段引入。

由表 1 可见,这些品种的成熟期在 5—6 月下旬,

较只有黒叶荔枝时期的果实成熟期有所延长,在

品种上也更加丰富。北流市的现有荔枝品种仍以

表 1 各品种荔枝形态特征

名称 引进培育时期 平均果重/g 可食率/% 果实特性 成熟期

黒叶 20 世纪 80—90 年代 19.6 75.40 果实歪心形,果皮紫红色,品质中等,适应性强 6 月中旬

桂味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 19.0 76.30 果实近圆形,果皮淡红色,有桂花香味,对冬季温度

要求高 6 月下旬

鸡嘴荔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 29.5 79.30 果实歪心形,果皮暗红色,清甜微香,鲜食加工良种 6 月中下旬

妃子笑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 23.0~32.0 71.90 果实卵圆形,果皮着色不均,绿色间红,种子多饱满 5 月下旬

至 6 月上旬

仙进奉 2015 年之后 25.0~28.0 78.00~82.00 果实歪心形,果皮鲜红,品质优,耐贮藏 7 月上中旬

冰荔 2015 年之后 21.0 75.30 果实心脏形,果皮鲜红,品质极优,市场价高 6 月下旬

第132页

2023 年 1 月 热带农业科学 第 43 卷第 1 期

- 128 -

较为平价的荔枝种类为主。2015 年,新一代优良

品种被研发推广出来,如仙进奉是新一代品种荔

枝中品质优且特晚熟的品种,而冰荔是地头价即

高达 200~600 元/kg 的“精品荔枝”[8],这 2 种荔

枝还具有很大的市场销售发展空间。由于高品质

的水果还没被广大市场群体所认知,这 2 种高价

荔枝在北流市的引入还处于探索阶段。

目前,市场对于品质一般、价格低廉的黒叶

荔枝的需求有所减少,而名优品种的荔枝更受青

睐。北流荔枝产业改善品种结构的发展目标是当

前最重要的一环。新品种的荔枝虽然存在育种周

期长以及栽种技术缺乏等困难,但当地政府相关

部门以及农户也应迎难而上。

2.4 品牌化建设不完善,难以获得品牌红利

荔枝产业缺乏品牌不仅是北流市荔枝产业的

现实问题,更是全国荔枝产业现阶段需要解决的

问题。相较于其他类似“烟台苹果”“丹东草莓”

等以优质产区或者龙头企业品牌为名称的水果,

荔枝的市场名称主要仍以荔枝品种闻名。在消费

市场上,妃子笑、白糖罂、桂味荔枝等品种名称

目前能够被消费者认可,并被当作高品质荔枝进

行选购。但对于荔枝的优质产地而言,上述方式

不利于地域异质性品牌的形成、宣传推广。就北

流荔枝而言,虽然早具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地

位,但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内宣传,其品牌竞争

力难以脱颖而出,同区内的灵山荔枝、钦州荔枝

较之更加注重品牌宣传以及网络推广。因此,北

流荔枝在全国优质产地荔枝竞争中处于劣势,难

以广为人知。相较于前期小规模经营,现阶段在

北流市内也有打造“顺丰”“荔枝皇后”“大同果

仙”“荔宝”“金友”等荔枝品牌,但企业品牌宣

传经验不足,广告以及网上宣传投入较少,并且

各企业之间联接较少,而是“单枪匹马”与其他

经济实力雄厚的荔枝品牌竞争。基于此,北流荔

枝知名度难以拓展及获得“品牌红利”。

3 发展荔枝产业的策略

3.1 调整荔枝品种结构,分品质全域规划

调整全产业品种布局是一件长期且困难的挑

战。但对于北流市现阶段的荔枝产业来讲,品种

单一且价格低廉是直接阻碍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因

素,调整荔枝品种结构是最首要的发展环节。荔

枝产业结构要根据荔枝品种的特性(尤其是成熟

时间)、生长适宜环境、物流贮藏以及市场价格等

因素综合布局。同时,要考虑新品种引入的技术

问题,黑叶品种荔枝可考虑中间砧技术,以解决

其与大多数优质品种嫁接不亲和问题[9],通过嫁

接和改种相结合的方式逐步优化品种。早熟和晚

熟相结合,物美价廉的品种与高价质优的品种相

结合,力争早熟和晚熟品种占比由 30%以下提升

至 50%以上,全时段全面抢占市场份额[10]。构建

多样化的生产链才能平衡市场的供需关系,增加

果农的收益。

3.2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数字化产业链

我国大部分产区的荔枝冷链物流都存在“断

链”、冷藏设备不足、信息化程度低、成本高等问

题[11]。而荔枝保鲜期短,一般仅为 5~7 d,需要

进行预冷、分等分级包装处理和冷链流通[6]。由

于荔枝具不易储存的水果特性,且跨区域销售,

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条件直接影响产地与市场的

对接。所以,政府部门加大冷链基础设施(小型

冷库和冷藏车)建设及信息化技术投入,进一步

建设快捷、低成本和覆盖面广的荔枝物流网络是

布局高质量农业新基建的关键。其次,在农业机

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技术等方面应结合研究前

沿建设高标准荔枝示范果园,推广宣传新技术、

新模式[12]。此外,政府部门应对果农加强机械操

作等技术培训,将农机农艺紧密结合,协调发展,

实施简易化、标准化栽培管理技术,提高荔枝产

业机械化水平。就农业数字化发展目标来讲,现

阶段北流荔枝产业已经开始重视消费端上的数字

化创新,尤其是通过与成熟电商企业合作来推广

销路,数字化开始成为乡村增产增收的新动能,

为乡村振兴插上了科技的翅膀。但数字化销售只

是农贸批发市场数字化转型的第一步,随着整个

市场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全面数字化以及产

供销各阶段数字化的深入推进,政府部门应给予

大力扶持,如完善对果农的金融支持,构建全方

位全覆盖一体化的服务体系。

3.3 打造知名北流品牌,拓展线上销售市场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开展 2022 年农业品

牌精品培育工作的通知》关于农产品品牌建设的

指导提出,要培育优势明显、竞争力强、发展力

突出、影响力大、带动力明显的地区农产品品牌。

第133页

李琳 广西北流市荔枝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 129 -

北流市可以因地制宜根据现有龙头企业所打造出

的品牌荔枝特色,强化其培育优势,保障高质量

自身品牌的荔枝品质是提升后续品牌竞争力、影

响力的基石。

首先,在培养北流荔枝知名品牌方面,完善

产销结合的中介组织,搭建龙头企业沟通交流的

桥梁,提高产业的组织化程度,扩大优质产区规

模;积极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创新提高荔枝产品的

附加值,推动加工行业发展[13]。可在现有荔枝干

以及荔枝罐头等产品的基础上,开发更多荔枝果

味的副食产品,寻求与荔枝产业之外的食品产业

的结合,例如开发当地龙头企业自身品牌的“荔

枝饼干”“荔枝软糖”“荔枝果饮”等附加值更高

且更易储存的荔枝产品,促进荔枝产品转化增值,

有效延长产业链。

其次,在拓展线上销售市场方面,基于北流

市目前荔枝产业与电商的发展条件,采取政府引

导、企业与电商合作的方式,加快荔枝由产地向

用户直销模式的形成,减少中间环节,增加果农

的种植效益,激发果农的生产积极性。待线上销售

这一模式被更多果农认识和接纳后,当地政府要积

极对果农进行电商销售技术培训,激发果农寻求产

业发展的内生力。北流市相关部门可积极联系电商

培训企业或与先进电商企业建立人才培养计划,为

果农提供电商技术培训及相关服务工作。

4 结语

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流市是我国荔枝种植的重

要产区之一,具有悠久的荔枝产业发展历史,但

现阶段由于当地荔枝产业品种单一且价格低廉、

其他同类荔枝产品竞争激烈以及没有形成知名本

土品牌等原因,原本物美价廉的荔枝未被广大消

费者所认知,导致当地荔枝产业经济效益不高,

果农生产积极性降低。但北流市具有天然的荔枝

产业开发优势,且现阶段荔枝种植技术有所提升、

销售渠道呈多样化等,因此,北流市相关产业部

门应积极与新的市场趋势接轨,助力打响北流荔

枝市场知名度,提升当地果农及龙头企业发展荔

枝产业的内生动力。

参考文献

[1] 2021 年中国荔枝种植面积 产量及进出口情况分析 、

[EB/OL]. (2022-06-02)[2022-07-10]. https://www.163.com/

dy/article/H8S6440I055360U6.html.

[2] 2.3 亿元!第十八届中国(广西)荔枝龙眼产销对接活动推介

会实现多方共赢[EB/OL].(2022-06-28)[2022-07-11]. http://

www.chinanationalbrand.org.cn/n/news/12759.html.

[3] 王新娟. 绿城水都的“水果经”——梧州市水果产业发展

调查[J]. 中国果业信息, 2015, 32(6): 1-8.

[4] 黄彬峻. 广西北流市荔枝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 南宁:

广西大学, 2021.

[5] 2022 年北流荔枝公用品牌新闻发布会暨明星产品推介会

在南宁举办[EB/OL]. (2022-06-24)[20220715].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736510927877182275&wfr=spider&for= pc.

[6] 侯媛媛. 2015 年荔枝产业发展报告及形势预测[J]. 世界热

带农业信息, 2016(8): 16-25.

[7] 易宇海. 北流市优质荔枝生产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大众

科技, 2013, 15(12): 140-142.

[8] 朱建华, 李鸿莉, 秦献泉, 等. 广西荔枝龙眼品种发展历

程与展望[J]. 广西农学报, 2021, 36(5): 80-83.

[9] 陈厚彬. 荔枝产业发展报告[J]. 现代农业装备, 2018(4):

22-24.

[10] Xiang X, Chen D M. Core EST-SSR marker selection based

on genetic linkage map construction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genetic diversity analysis of litchi (Litchi Chines is Son.)

germplsam resources[J]. Acta Horticulturae, 2014, 1 029:

109-115.

[11] 伏开放, 周国林, 钟杰凡. 生鲜冷链物流模式分析——

以广东荔枝为例[J]. 物流技术 2019, 38(6): 20-22.

[12] 罗金辉, 李建国, 谢艺贤. 我国荔枝质量安全现状及其对

策措施[J]. 热带农业科学, 2011, 31(12): 62-65.

[13] 郭琦, 刘婉敏. 肇庆市荔枝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 中国热

带农业, 2012(4): 11-13.

(责任编辑 林海妹)

第134页

2023 年 1 月 热带农业科学 第 43 卷第 1 期

Jan. 2023 CHINESE JOURNAL OF TROPICAL AGRICULTURE Vol.43, No.1

收稿日期 2022-07-12;修回日期 2022-07-26

基金项目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农村‘空心化’”——由产业到人口(No.2019SJZDA065)。

第一作者 刘静雯(1998—),女,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城乡社会学,E-mail:18955298393@163.com。

通讯作者 许佳君(1966—),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城乡社会学、公共政策及社会管理,E-mail:

xujiajun2004@126.com。

乡村振兴视阈下海南茶产业发展

SWOT 分析与对策研究

刘静雯 许佳君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江苏南京 211100)

摘 要 海南茶业种植历史悠久,具备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独具优势的茶叶品质以及底蕴深厚的茶文化,白沙绿茶、

五指山红茶等名优品牌享誉国内外。基于海南茶产业发展现状,采用 SWOT 法深度分析该产业发展的外部宏观环境因

素和内部生产发展要素,识别影响产业发展的内因与外因,提炼海南茶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在此基

础上,以乡村振兴战略为理论靶标,从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生态振兴 5 个方面提出海南茶产

业可持续发展对策,从而有效赋能海南茶产业发展,助推海南茶产业转型与繁荣发展。

关键词 海南;茶产业;SWOT 分析

中图分类号 F326.12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12008/j.issn.1009-2196.2023.1.023

SWOT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Hainan Tea Industry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LIU jingwen XU Jiajun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Hohai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1100, China)

Abstract With a long history of tea planting, Hainan boasts unique natural conditions, unique tea quality, and profound tea

culture. Famous brands such as Baisha green tea and Wuzhishan Black tea enjoy a good reput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the Hainan tea industry, this paper uses the SWOT method to deeply analyze the external

macro-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internal product development factors of the industry development, identify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and extract the advantages, disadvantages, opportunities and on this

basis, with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s the theoretical targe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the Hainan tea

industry are proposed from five aspects: industrial revitalization, talent revitalization,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organizational

revitalization, and ecological revitalization, to effectively empower the development of Hainan tea industry,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prosperity of the Hainan tea industry.

Keywords Hainan; tea industry; SWOT analysis

海南气候湿热,光照充足,是大叶种茶树生

长的理想地域,优越的自然条件促使其成为中国

唯一的热带岛屿茶叶产区[1]。海南茶叶种植历史

悠久,从 1958 年五指山公社创办五指山茶场到茶

叶出口外销,再到如今生态茶园、茶叶研修班的

产业转型,多年间机遇与挑战并存。党的十九大

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海南茶产业迸发出新的发展

活力,各地探索出茶旅融合的乡村振兴新模式,

整合利用海南优越的自然资源,深度挖掘茶文化

内涵,推出茶文化旅游经济。基于此,笔者总结

海南茶产业发展现状,采取 SWOT 法分析海南茶

产业发展的外部因素与内生要素,提炼海南茶产

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四方面内容,

以乡村振兴战略为理论视角,对海南茶产业后续

发展提出对策与建议。

1 海南茶产业发展现状

海南茶叶发展历史源远流长,明朝年间即有

产茶上贡的记载[2],五指山一带茶史尤为悠久。

《琼中县志》记载,1958 年五指山公社创办五指

第135页

刘静雯 等 乡村振兴视阈下海南茶产业发展 SWOT 分析与对策研究

- 131 -

山茶场,野生茶树被引种驯化,海南的种茶史也

由此发端,1960 年通什、岭头、白马岭 3 个茶场

相继建立,掀起海垦人的种茶热潮。至 20 世纪

60 年代,海南茶叶已在出口贸易领域崭露头角,

红茶出口货源基地得以建立,出口茶叶创汇数额

不断提高,其中传统红碎茶、工夫红茶等远销东

南亚、欧美等 30 多个国家地区,享誉海内外。随

着市场条件转变,20 世纪 90 年代,海南茶叶面

临着销售路径受阻、茶农积极低的困局。近些年

来,海南茶产业积极寻找转型机遇,重组茶叶资

源,迸发出新的时代发展活力。

海南省内茶叶种植主要集中在五指山、琼中、

保亭、白沙、万宁等市县。2020 年海南省种植茶

叶面积 2 202 hm2

,收获面积 1 421 hm2

,茶叶总产

量 1 323 t,3 项指标较 2019 年均有小幅度提升;

其中,琼中茶叶种植年末面积 647 hm2

,白沙年末

面积 595 hm2

,五指山年末面积 579 hm2

,位居前

三[3]。目前,海南省内茶树种植品种以海南大叶

种、云南大叶种等为主,引进奇兰、福鼎等、毛

蟹等 50 多个品种[4],全省实现茶叶总产值逾 1 亿

元,其中白沙绿茶、五指山红茶、澄迈苦丁茶等

名优茶叶品牌已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

2 海南茶产业 SWOT 分析

2.1 海南茶产业发展优势

2.1.1 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作为我国热带自然资

源富有优势的地区,海南四季如春,日照充足,

昼夜温差大,降雨量充沛,相对湿度大,符合茶

叶生长所需自然条件[5]。四季均可采茶的特性促

使海南早春茶拥有比内地上市早 1~3 个月的优

势,被誉为“华夏第一早春茶”。位于海南森林生

物多样性保护核心区的五指山市冬春雾罩,夏秋

云绕,土层深厚肥沃、土质微酸[6],产出的海南

大红叶被誉为制作红茶的极品原料。得天独厚的

自然条件成为海南茶产业发展的先赋优势。

2.1.2 茶叶品质独具优势 海南茶叶中茶多酚、

茶氨酸等含量高于其他茶区,品质优良,滋味醇

厚。海南红碎茶“色如琥珀,香若芝兰,味同醇

酹”,早在 1985 年便于世界红碎茶评比中获金奖[7]。

白沙绿茶得益于白沙陨石坑富含有机矿物质的土

壤,风味独特,回味悠长,难以复制。在 2017 年

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暨第 21 届中国东西部合作

与投资贸易洽谈会上,海垦五指山茶业集团推出

的早春茶“茶汤鲜亮,入口回甘且耐泡”,获经销

商高度认可,展销期间日销售额近 5 000 元。海

南茶叶种类丰富且质量上乘,众多名优茶品拥有

较高的市场认可度,茶业发展独具优势。

2.1.3 茶文化底蕴深厚 海南茶史源远流长,茶

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持久。早期本土黎族人民采

集野茶治病,以五指山水满乡野生茶为代表,后

作茶饮,具清热解毒、补血强体的功效。宋代苏

轼在海南任职时留下众多煎茶饮茶的诗篇,“苏轼

如茶”呈现出其对茶艺的独特见解,也蕴含着深

沉且丰富的茶文化观[8]。20 世纪初南洋归国华侨

给海南带来西式习俗,西茶文化与本土饮食融合

的茶店出现,象征着平民平价的“老爸茶”文化

逐渐形成,成为多代海南人的集体记忆。海南茶

区还拥有着独特丰富的黎苗风情人文资源,邻近

多个温泉度假区和海滨旅游胜地,在新的市场条

件和时代背景下挖掘出茶文化的另一活力。

2.2 海南茶产业发展劣势

2.2.1 产业规模化程度不高,资源整合利用率较

低 在海南省内的众多茶叶种植园中,海南农垦

茶叶集团主要茶园已形成规模,其余则多为茶农

小规模经营,茶园零散,经营分散,不易形成发

展合力。由于受到经营性质和组织规模制约,多

数自营茶园组织化程度较低,配套设施滞后,产

品结构单一,研发力度不足,产品质量难以保证,

无法具备较高的市场竞争力,茶农与茶企间的隐

性竞争更不利于海南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

方面,海南优质茶叶资源开发仍不充分,且存在

破坏性采摘现象,五指山野山茶叶因人为采摘不

当,而造成资源锐减和无谓浪费,需以标准化采

摘技术为依托,合理整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以

有效提高海南茶叶产量。

2.2.2 技术型人才缺口较大,茶叶深加工难度大

海南茶产业多数从业人员素质不高,难以为茶产

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海南农垦系统改革

后,对于茶厂的科技力量引入仍不充分,缺少专

业人员指导生产,这些因素共同导致海南茶叶品

牌研发力度不足,深加工难度大,产业链难以得

到延伸,产品附加价值低,陷入产业优化升级困

境。更严峻的是,存在农村劳动人口流失、产业

发展难以为继的农村空心化现象[9],导致海南茶

第136页

2023 年 1 月 热带农业科学 第 43 卷第 1 期

- 132 -

产业在生产加工、销售等领域缺少稳定青壮年劳

动力,高素质技术型人才更是难以吸纳,乡村人

才振兴的引领作用无法有效发挥,海南茶产业转

型升级遭遇瓶颈。

2.2.3 茶文化与产业发展脱钩,品牌价值空心化

海南茶文化虽底蕴深厚,但并未与当地茶叶销售

及品牌建设有机结合,品牌知名度整体并不高且

缺乏深层内涵。海南茶叶在邻近省份具有一定影

响力,但尚未在国内享有品牌绝对优势,主要原

因之一就是品牌价值空心化。白沙绿茶、五指山

红茶等名优红茶营销时并未挖掘特色黎苗茶文化

内涵,消费者难以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沉文化力

量。除此之外,海南茶叶线上销售渠道开发尚不

充分,仍将重心放在省内门店营销上,品牌辐射

力度不够。随着消费者对产品价值的日益重视,

海南茶产品需重视品牌价值空心化问题,挖掘茶

文化内涵,提升当地茶品牌市场竞争力。

2.3 海南茶产业发展机遇

2.3.1 政策机遇: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振兴战略

为海南茶产业提高规模化经营水平、吸纳高素质

技术人才、挖掘茶文化内涵、打造茶叶优势品牌

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政策机遇。茶叶作为经济作物,

是振兴乡村发展的重要产业[10],不仅能够实现海

南当地居民的增收致富,也能有力带动当地产业

发展。五指山市探索出的“企业+合作社+贫困户”

模式实现备地种植到采摘加工的一条龙帮扶,农

村人居环境改善和基础设施的提档升级给海南茶

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稳定力量。2022 年 4 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再度强调了依托当地

特色产业,因地制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性。

乡村振兴战略的进一步实现焕发海南茶业新时代

的生机,给予其坚定的政策支持。

2.3.2 转型机遇:茶旅融合模式 农业农村部、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

联合颁发的《农产发〔2021〕3 号》文件提出:“推

动茶产业与文化、旅游、教育、康养等幸福产业

之间的渗透融合”[11]。结合乡村振兴战略 20 字总

方针,“以旅促茶、以旅带茶”的茶旅融合模式符

合美丽乡村建设需要,能够有效推动茶产业转型

升级。2022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五指山市调研时勉

励当地黎族村民把茶叶经营好,指出“乡村振兴

要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上下功夫,继续做

强做大有机农产品生产、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

产业。”以茶为主题的生态庄园能有效利用当地优

质的自然资源,且推出的采茶、制茶体验等多项

旅游项目,将茶叶采摘与黎苗风情结合,能够有

力助推旅游业发展,提升海南茶叶的品牌知名度。

2.3.3 销路机遇: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 2022 年

4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强调要“加快

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让

海南成为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的示范。”海南自由

贸易港的建设一方面能够集聚国内外优质资源,

为海南茶叶拓展销售渠道,提升品牌影响力。同

时,国内外农产品贸易交流机会的增多为省内茶

叶产品提供更多的销路机遇[12];另一方面,能够

吸引大量的国内外消费者来琼旅游,为海南茶旅

融合模式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对全面落实乡

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建

设同样有益于海南茶文化的传播,借力海南离岛

免税购物等政策[13],推出海南特色优质茶叶及茶

壶、茶杯、茶勺、茶宠等配套产品,将茶文化有

机融入产品营销和旅游宣传,形成海南茶产业核

心竞争优势。

2.4 海南茶产业发展挑战

在茶旅融合模式推进过程中,茶园基础设施

建设有序进行,茶旅融合产品层出不穷,但海南

茶产业仍然面临着茶园经营零散、茶园打造粗放、

名优茶园较少、茶叶生产数字化水平不足等发展

挑战,标准化的产业生产车间配备、互联网技术

的引入、乡村旅游软环境等亟待完善。个体茶农

仍然存在抗风险能力较差的问题,龙头企业也需

积极发挥帮扶带动作用,引领茶农有序开展茶叶

生产和种茶技术专业技能培训。

3 海南茶产业发展对策与建议

3.1 产业振兴推动海南茶产业转型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海南茶产业振兴是乡村

产业振兴的重要实现路径。一方面,应基于海南

茶产业发展现状,健全茶叶生产标准化配套设

施,引导龙头企业发挥带头作用,形成规模化经

营合力;加强物联网建设以及大数据技术引进,

提升茶产业数字化水平,建成一批智慧茶园。

另一方面,应基于目前海南已探索实践的茶旅

融合模式,进一步加强茶产业与乡村生态旅游

第137页

刘静雯 等 乡村振兴视阈下海南茶产业发展 SWOT 分析与对策研究

- 133 -

业融合发展,抓住政策机遇,深度推进茶叶产业

链、价值链建设。政府应及时推广宣传诸如海南

农垦保亭金江五指山茶旅小镇项目案例,适当鼓

励海南现有茶叶生产基地因地制宜探索茶旅融

合方案,必要时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引导开展共

享茶园、茶旅小镇、茶园生态观光等乡村休闲生

态旅游项目。

3.2 人才振兴赋能海南茶产业升级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基石,海南茶产业转型升

级亟待人才支撑。习近平总书记 2022 年在海南考

察谈到人才振兴时强调,“要建设一支政治过硬、

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首先

是提升海南茶产业现有从业劳动力素质,积极开

展面向茶农、技术人员等的劳动力技能培训,线

下组织科技特派员深入海南茶区提供技术指导,

线上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多场茶叶种植技术培

训会。其次是引入人才,应以目前已成立的海南

大叶种茶科学研究所为依托,加强海南茶产业人

才队伍和学科体系建设,与设有相关专业的当地

职业院校联合培养茶学、茶文化、旅游业人才,

打造海南茶产业发展的智力库。

3.3 文化振兴助推海南茶产业繁荣

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海南茶文化底

蕴深厚,但由于与茶产业发展脱钩而无法进行更

大规模的传播与发展。因此,应深度挖掘海南茶

文化潜力,结合当地黎苗特色风情,为海南茶品

牌注入独特的文化活力。采取制作海南茶主题的

宣传短片、影视剧、宣传册等方式多维度宣传海

南茶文化,并制作茶具形状的钥匙扣、书签等与

茶相关的文创产品,丰富海南茶文化的表现形式,

既能拓展茶产品营销渠道,又能在更广的范围内

传播宣传海南茶文化。在自贸港建设背景下,海

南可以通过举办或承办热带农业贸易交流会、中

外茶艺主题节、茶艺技能大赛、开茶节等活动,

吸引行业经销商及中外旅客到茶区,将茶文化贯

穿于各项活动及赛事当中,呈现出海南茶文化深

沉的力量。

3.4 组织振兴凝聚海南茶产业合力

组织是乡村振兴的主心骨。海南茶产业的壮

大发展离不开农村基层组织、农村专业合作经济

组织、社会组织以及村民自治组织。应注重提高

农村基层组织自治效能,凝聚分散经营茶农合力,

鼓励当地茶农联合成立海南茶业专业合作社,并

与龙头企业、种植大户对接,使其发挥产业扶贫

和乡村振兴的双重效用,形成规模化茶业经营模

式。同时,应积极带动村民加入到茶产业发展及茶

旅融合过程中来,实现增收致富,助推产业发展。

3.5 生态振兴保障海南茶产业持续发展

生态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海南茶产业正是依

靠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才得以拥有上乘品质和

广泛赞誉。因此,海南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还需

要借鉴生态振兴的相关举措。深度推进美丽家园

建设,优化海南茶园环境和人居环境。生态振兴

与产业振兴有机结合便是生态茶园的建设范式,

其对产地环境的要求较高,需要保持相对优美的

自然景观,减少农药等化学物质投入,科学合理

施用农家肥等肥料,创造优越生境,提高自然资

源利用率[14],培育优质茶品,以提高品牌竞争力

的同时,也能够推动农业的绿色发展。

4 结语

海南茶业种植历史悠久,具备得天独厚的自

然条件、独具优势的茶叶品质以及底蕴深厚的茶

文化,白沙绿茶、五指山红茶等名优品牌享誉国

内外。由于外部市场条件变化以及内生发展动力

不足,海南茶产业面临着产业规模化程度不高、

资源整合利用率较低、技术型人才缺口较大、茶

叶深加工难度大、茶文化与产业发展脱钩、品牌

价值空心化等发展劣势。然而,乡村振兴战略为

海南茶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机遇、转型机遇、销

路机遇等三重机遇,为其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发展

活力。因此,海南茶产业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应重视实施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组

织振兴、生态振兴五方面的具体举措,助推海南

茶产业转型升级,焕发产业时代发展新机。

参考文献

[1] 张威, 饶玉霞. 浅析海南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

中国茶叶, 2020, 42(6): 58-61.

[2] 李华丽. 海南省茶旅一体化发展的优势及路径选择[J]. 茶

叶通讯, 2020, 47(1): 140-144+163.

[3] 海南省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海南调查总队. 海南统计年鉴

[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20.

[4] 胡玉贞. 海南茶业产业化发展研究[D]. 海口: 海南大学,

2012.

第138页

2023 年 1 月 热带农业科学 第 43 卷第 1 期

- 134 -

[5] 蔡锦源. 浅谈海南农垦茶叶产业的发展[J]. 中国热带农业,

2012(6): 12-15.

[6] 刘肖冰, 侯萍, 陈冬梅. 海南五指山茶资源现状及产业前

景[J]. 农业工程技术, 2018, 38(14): 14+16.

[7] 陈德新. 小茶区 大突围——冲破海南茶产业瓶颈的思考

[J]. 今日海南, 2022 (4): 40-42.

[8] 汪汇源. 海南茶产业的文化内涵及产业化途径[J]. 世界热

带农业信息, 2020(3): 27-29.

[9] 许佳君, 田晓娟. 农村空心化背景下乡村人才振兴现状及

对策分析[J]. 辽宁农业科学, 2021(6): 62-65.

[10] 王娜. 乡村振兴背景下茶叶产业发展研究[J]. 福建茶叶,

2022, 44(7): 12-14.

[11] 张星海. “互联网+”茶旅融合促进乡村振兴策略研究[J].

农业经济, 2022(6): 24-25.

[12] 吕洁杰. 自贸港建设背景下琼中特色农产品发展的思考

[J]. 热带农业工程, 2020, 44(6): 24-28.

[13] 陈康宁. 自贸港背景下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策略研究[J]. 热

带农业工程, 2021, 45(6): 105-107.

[14] 姜蓓蓓, 魏兴章, 黄纯勇, 等. 生态茶园建设关键技术简

析[J]. 种子科技, 2022, 40(8): 24-27.

(责任编辑 林海妹)

第139页

2023 年 1 月 热带农业科学 第 43 卷第 1 期

Jan. 2023 CHINESE JOURNAL OF TROPICAL AGRICULTURE Vol.43, No.1

收稿日期 2022-07-28;修回日期 2022-09-01

基金项目 项目来源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No.1630072022008)。

第一作者 杨雨蓉(1997—),女,初级农艺师,研究方向为农业技术推广,E-mail:821199720@qq.com。

通讯作者 宋启道(1981—),男,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农业环境,E-mail:94432349@qq.com。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茶叶产业 SWOT 分析及

发展对策探讨

杨雨蓉1

罗晓庆1

宋启道2

(1. 怒江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673199 云南怒江;2.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科技信息研究所/海南省热带作物

信息技术应用研究重点实验室 海南海口 571101)

摘 要 怒江茶叶已有六十多年的栽培历史,已慢慢发展为地方重要农业产业之一,在地方经济发展方面起着积极作

用。分析怒江茶叶产业的发展现状和特点,运用 SWOT 模型分析其发展的优劣势、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从挖掘茶叶潜

力、强化企业品牌建设、转变发展模式、优化产品结构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为怒江茶产业稳步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怒江;茶叶产业;SWOT;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6.12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12008/j.issn.1009-2196.2023.01.024

SWOT Analysis of the Chinese Nujiang Lisu Autonomous Prefecture Tea

Industry and Discussion on Its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YANG Yurong1

LUO Xiaoqing1

SONG Qidao2

(1. Nujiang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Center, Nujiang, Yunnan 673199, China; 2.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Chinese Academy of Tropical Agricultural Sciences / Key Laboratory of Applied Research on Tropical

Crop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f Hainan Province, Haikou, Hainan 571101, China)

Abstract Tea is widely distributed in Nujiang and has become one of the local economic industries. However,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market factors,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the tea industry in the Salween River has difficulties. In the face of increasingly fierce competition and challeng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of Salween River's

tea industry through the SWOT model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here are suitable for the local

tea industry.

Keywords Nujiang; tea industry; SWOT;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是三大茶产国及出口

国之一,也是茶消费大国[1-2]。2021 年全国茶叶产

量 318 万 t

[3],云南茶叶产业作为我国茶叶产业的

重要组成部分,2021 年云南茶叶总产量 49 万 t

[4]。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简称怒江)茶叶在全

省中产量占比较小,2021 年怒江产量为 161 t,主

要分布在福贡县,其次是泸水市和贡山县,已成

为地方经济产业之一。由于自然环境、市场因素

等影响,导致目前怒江茶叶产业化经营存在一定

难度。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与挑战,通过

SWOT 模型对怒江茶产业发展进行系统分析,找

出核心的问题,并提出适合地方茶产业发展的对

策建议。

1 怒江茶叶产业发展历程

20 世纪 50 年代末至 60 年代初,怒江就开始

栽培茶树;有凤庆大叶茶和本地细叶茶 2 种。1960

年,泸水县茶园面积 6 亩(1 亩≈666.7 m2

),1964

年发展到 225 亩,茶叶产量 0.35 t。60 年代后期,

茶树栽培发展到全州 5 县,1970 年全州茶园面积

1 824 亩,产量 6.7 t,茶叶生产时起时伏,1979

年 7 月,州委提出了“以林为主、林、粮、牧、

药全面发展”的农业生产方针,此后推行了包交

提留到户的生产责任制,在粮食生产迅速发展的

基础上,逐步调整了种植业内部结构,茶园面积

逐步扩大。1985 年,茶园面积发展到 4 531 亩,

茶叶产量 21.1 t。茶叶作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项目之

第140页

2023 年 1 月 热带农业科学 第 43 卷第 1 期

- 136 -

一,逐步得到发展,茶叶加工质量亦不断提高。

1993年后,州科委提出并制定一系列规划和调整,

全州茶叶产业得到发展,2000 年全州茶园面积

1.75 万亩,茶叶产量 91 t[5]。在绿色产业的发展中,

一批绿色企业应运而生,如福贡县匹河乡的老姆

登茶厂,在绿色产业的开发中不断得到上级的重

视和支持,该企业正努力改进和发展,生产了怒

江上档次的品种“老姆登茶”。据行业部门统计,

截止 2021 年,怒江茶叶种植园面积达 4.97 万亩,

总产量 161 t,茶园主要集中在福贡县,综合产值

2 779 万元。

2 怒江茶叶产业 SWOT 分析

SWOT 分析,即基于内外部竞争环境和竞争

条件下的态势分析法,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

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 S(strengths) 、劣势

W(weaknesses)、外部的机会 O(opportunities)和

威胁 T(threats)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然后用

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匹配起来并加以分

析,全面、系统、准确地研究对象所处的情景,

以便根据研究结果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计划以

及对策等[6]。

2.1 S(优势)分析

2.1.1 气候优势 怒江茶园主要分布在怒江两岸

河谷,种植海拔 1 100~2 300 m,怒江峡谷山高谷

深,最高海拔 4 379 m,最低海拔 1 010 m。茶树

普遍生长于 1 200~2 200 m 高度的峡谷峭壁,属于

典型的高山茶产区范围,立体气候明显,江边河

谷为亚热带,半山为温带,高山为寒温带。由于

地形高低悬殊,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形成了春季

和夏秋间 2 个雨季的独特气候。属亚热带山地季

风气候,年平均气温 15.8℃左右,光照平均为

1 626.7 h,相对湿度为 80%。茶叶种植山坡背阴

向阳,山间云雾多,太阳直射较少,全年有雾天

气超过 100 d,这种独特的气候及种植地域满足

了茶树喜欢漫射光和阴湿的习性,非常有利于茶

树叶片内氨基酸和芳香物质的积累,茶区林木苍

翠、空气清新、绿色生态,是茶叶生长的最佳气

候环境[7]。

2.1.2 土壤优势 土壤以红壤、黄壤为主,pH

4.5~6.5,具有高山、高海拔的优势特点。怒江大

峡谷独特的地理条件改变了茶树形态特征、生长

发育规律、适生环境,造就了“高山云雾出好茶”,

形成了“高山茶特色”精品产品,茶树鲜叶内含

成分含量:游离氨基酸 7.14%,咖啡碱 1.96%,

儿茶素 12.91%,水浸出物 46.8%,茶多酚 27.9%,

锌 30.9 mg/kg,钙 0.428 mg/kg。怒江的茶产品茶

多酚与氨基酸含量高,品质优良[8]。

2.1.3 生态环境优势 怒江 4 个主要县(市)环

境空气质量监测平均优良天数比例均为 100%。全

州地表水功能区划达标率为 92.3%。怒江的气候

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

区高黎贡山,生态环境保护良好,茶树栽培区没

有任何污染源,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土壤以黄棕

壤为主,表层有机层厚 15 cm,土层厚 30 cm,表

层有机质含量 31.4%以上,总氮 1.6%以上,平均

pH 4.8,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湿润。茶叶新梢粗

壮,叶色绿而叶质厚,芽叶在这样的环境下生长

缓慢,持嫩性强。

2.1.4 民族茶文化特色明显 傈僳族唐代史籍称

“栗蛮”或“栗粟二姓蛮”,明、清称“力些”或

“栗粟”。主要聚居在怒江一带,流散在云南省丽

江市、大理州、德宏州等地[9],傈僳族多与多民

族交错杂居,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是一

个简单而又十分好客的民族,饮茶是傈僳族广为

流行而又十分古老的饮茶法。傈僳族喝茶,制作

方法奇特,在茶叶采摘季节,直接用茶鲜叶烘烤

煮茶,采摘下的茶叶直接在阳光下晒干,保存储

备常年用,因为当时条件有限,不具备茶叶加工

能力,这种初制方法形成了福贡茶叶的初制,当

地也叫“树叶子茶”。先将小陶罐放在火塘(坑)

上烘热,再将适量鲜茶叶放入罐内,不断在火塘

上翻动,使茶叶烘烤均匀即可。待茶叶变黄,并

散发出焦糖香时,加上少量油脂、盐;稍时,再

加水适量,煮沸 3 min 左右,即可将壶中茶汤倒

入碗中,待饮。油盐茶因在茶汤熬制过程中,加

入了食油和盐,所以,喝起来,“香喷喷,油滋滋,

咸兮兮,既有茶的浓醇,又有糖的回甘!”喝起来

涩中带甘甜,咸里透清香。既能增加人体抗寒能

力,又能暖身,还可以补充人体所需的各种养分,

对身体健康有益。傈僳族同胞常用来款待来客,

也是家人团圆、品茗的一种生活方式[10]。

2.2 W(劣势)分析

2.2.1 基地建设薄弱,生产力水平低 茶园建园

第141页

杨雨蓉 等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茶叶产业 SWOT 分析及发展对策探讨

- 137 -

基础较差,大部分茶园以分散经营的农户为主,

茶园粗放管理,广种薄收、重种轻管、重采轻培,

境内现有茶园主要集中在福贡县匹河乡老姆登,

鹿马登乡赤洒底村、石月亮乡亚朵村等村庄。其

他乡镇约 80%的村庄也有茶林,分布比较散,以

至管理不方便,鲜叶产量较低。茶园普遍存在“散”

种植模式,茶树早衰、茶树老龄化、生长势弱、

良种化程度低情况仍存,种植管理在低水平徘徊,

低产茶园面积占茶园总面积 2/3 以上。

2.2.2 品牌创建滞后,缺乏市场竞争力 虽然怒

江茶叶品质好且味道独特,但缺乏高素质营销队

伍和稳定有效的市场销售网络。品牌建设意识淡

薄,品牌开发和整合力度不够,区域公共品牌打

造不足,缺乏统一策划与宣传,没有形成一个全

州的公共区域品牌。品牌宣传力度不够,品牌效

果不明显,利用互联网和其他新平台的宣传工作

起步较晚,茶叶品牌价值在云南省影响力较小。

生产企业、合作社、加工厂都存在产品包装不够

精致、企业产品少、产品单一、品牌杂乱等问题,

削弱了品牌优势,虽然开发了著名商标、知名商

标品牌,部分茶叶企业已取得了有机茶认证,但

由于传统的小生产模式,缺少核心竞争力的挖掘,

普遍存在质优价不优,茶叶的价格易受市场供求

关系的影响,区域核心产品存在滞销的现象,严

重制约了茶叶产业化发展进程[11-12]。

2.2.3 技术支撑缺乏,生产加工能力弱 区域内

茶叶专业技术人员和从事茶叶生产科技服务的人

员稀少,大都是 90 年代毕业的中专生,老龄化较

严重,培训学习机会少,专业技术水平不高;经

营主体缺乏核心技术,加工人员普遍存在受教育

水平低、素质不高、质量安全生产意识不强、生

产加工水平不高等现象。怒江茶叶大多以分散性

经营为主,无法保证茶叶标准化生产,就无法保

证茶叶的品质。怒江目前主要以家庭为单位种植

茶叶,茶产业仍以“小而散”的农户种植生产为

主。茶叶入市的门槛较低,许多地区农家手工炒

茶的现象司空见惯,但一些农家小作坊茶叶原料

把控不严,生产设备设施落后,炒茶技术落后,

生产的茶叶质量不高。

2.3 O(机遇)分析

2.3.1 旅游自然资源丰富 怒江特有旅游资源是

以山水生态为主,文化旅游为辅的产业转型建设,

不仅可以吸引外地游客,还可以开展茶叶宣传活

动以加大推广宣传效果,包装设计加入怒江第一

湾、民族象征图文等标识的外观,使特色民族文

化和茶叶文化相结合。随着现代产业链的延伸,

以资源优势带动以茶为主导的农业经济结构向拓

展销售渠道迈进,为塑造怒江茶业旅游品牌注入

强劲的动力,同时为加快推动怒江茶产业升级奠

定基础[13]。

2.3.2 国家产业政策的大力支持 结合创建“绿

色食品牌”打造工作,从怒江“三品一标”发展

的实际出发,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持续推广,

持续提升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水平,积极培育

知名地理标志知名品牌。通过“三品一标”标准

化生产示范,辐射带动农产品质量安全稳步提升。

全州茶产业已形成横跨一二三产业的产业链。随

着消费升级和健康观念的提升,中国茶叶消费一

直保持增长态势。怒江围绕全力打造云南省“三

张牌”的世界级部署,怒江茶叶现已取得农产品

地理标志登记产品 1 个,有机产品 16 个,绿色食

品 9 个,纳入国家追溯平台茶企业 11 家,自主培

育有“石月亮”“亚朵村的茶”“老姆登”“石月红”

“瓦姑”“雪黎牌”“陆金”“怒江老树茶”等多个

品牌产品。“老姆登”茶成为全州首个地理标志登

记农产品,实现全州地理标志登记农产品零的突

破,地域范围涉及面积 2.7 万亩,产区联合申明

企业有 8 家,但有 SC 证书的企业仅有 1 家。福

贡石月红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申报的精制茶获得绿

色食品标志,全州绿色食品零认证工作取得突破

性进展[14]。

2.3.3 茶叶产业市场需求不断增高 随着消费能

力和理念的提升,以及人们对茶文化知识的普及

与提升,购买茶叶的人群趋于年轻化。越来越多

的年轻消费者也不再是单纯地买一种茶,而是趋

向一种多样化的尝试。茶叶消费呈现多元化的发

展趋势。同时,茶叶消费从最初的礼品、饮品,

不断地延伸和细化,衍生出更多样化的新需求、

新模式。近几年,随着茶叶收藏价值等的不断提升,

消费需求及高端藏品的定制需求明显增加。随着消

费需求的多元化,茶叶产品的全品类或多品类、产

品定位多样化,将受到更多消费者的青睐。

2.4 T(威胁)分析

2.4.1 交易市场不稳定 怒江茶叶的价格受市场

第142页

2023 年 1 月 热带农业科学 第 43 卷第 1 期

- 138 -

订单量影响。怒江茶产业因疫情冲击面临生产成

本提高、市场销售环境不佳等严峻挑战。其中,

对茶企、合作社的影响主要是市场订单量减少、

生产成本高等,而市场订单减少、管理人员无

法正常到岗等是茶店、茶楼受影响的主要原因。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茶企、合作社在设备保养、

人员组织管理等生产准备工作上抓不住,茶店、

茶馆在电商投入、开拓网络市场等工作上也有

所疏漏[15]。

2.4.2 田间管理不到位 经过调查,茶叶产地内

80%的村庄都有老茶树,但相对分散,管理粗犷。

一方面,由于农户缺乏管理经验,多数村庄的茶

树一直处于半野生状态,无人管理,甚至部分老

茶树遭到砍伐。另一方面,由于鲜叶长期无人收

购,茶农没有从中获得具体的经济实惠,管理和

采摘鲜叶积极性不高,导致鲜叶产量较低,但鲜

叶有其天然优势,品质较好。因此,加强老茶林

的管理迫在眉睫。对茶叶种植、修剪、采摘和加

工等环节进行技术培训,培养一部分技术人员,

将相关技术知识普及到各个村寨,让老茶林提质

创收,增加老百姓的收入,对于农业农村经济结

构的调整、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4.3 专业技术队伍不健全 茶叶科技服务形式

少而单一,科技服务内容少,领域狭窄。茶叶专

业技术人员少,农技推广人员知识更新迭代慢,

知识老化严重,技术服务能力与指导能力跟不上

茶叶发展需求,造成技术普及率低、新技术推广

能力不足等问题。

3 怒江茶叶产业发展对策

3.1 充分挖掘茶叶潜力

一是茶叶本身资源的充分利用,许多茶叶下

脚料、茶叶废料、低档茶叶没有直接的市场,而

这些资源中有大量的可利用资源,经过深加工再

创造,本身的价值就能得到充分的开发,企业也

能从中获得经济和生态效益。对茶叶种植、采摘、

加工等进行经常性的技术培训,培养一些茶叶种

植技术人员,并将相关技术普及到各个村寨。二

是开辟新的饮用方式,充分吸收利用茶叶中的功

能成分。传统冲泡方法中不能充分利用茶叶的许

多功能或功效成分,对茶叶进行深加工,可以根

据目的和方向定位,对这些功能成分加以利用,

同时还能在深加工中与其他的物质相配合,起到

更大的效用,如将草果和茶的功能相结合,创新

研发出草果正气茶,可以发挥其提正气、去湿气

的效果。三是要适应茶叶的消费需求逐渐向精品

化、品种多样化方向发展。目前茶叶加工仍然只

是提供初级产品,品种更加单一;用千年不变的

热水冲泡方式来喝,对于市场需求的变化不能完

全适应。

高新技术应用于茶产业,让茶叶突破只是饮

料的概念。通过各种新技术的应用,在满足消费

者个性化需求的同时,不仅使产品品质得到大幅

提升,产品种类也会更为丰富。开展茶叶深加工,

使茶叶产品向卫生、保健、便捷等高级商品方向

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茶叶加工的一大潮流。

3.2 做好知名品牌推广工作

当下,人们越来越注重选择知名品牌的产品,

“品牌”成为消费者选茶时的重要参考。品牌内

涵与消费者感知高度契合越来越重要。企业应当

更加注重对品质的追求,改变以往粗放式以量取

胜的模式,将品牌做精做深、做大做强,让消费

者对茶叶品牌有更深的了解,充分提升茶叶品牌

的附加值[16]。如加工茶产品,速溶茶、茶饮料、

茶色素胶囊、茶多酚系列、茶粉系列。

3.3 打造新型茶园观光旅游模式

茶业带动旅游,旅游带动茶业。集茶叶生产、

观光采摘、科技示范、茶文化展示、茶品销售、

休闲旅游度假于一体,集农业、茶产业、旅游等

多种产业为一体,打造怒江新型观光农业发展模

式,是怒江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石月亮

旅游风景区亚坪景区:一是依托该景区内原始植

被资源丰富、山水环境优美等自然优势,以茶树

为核心,利用光、热、水、土、气等生态条件,

构建科学和谐的生态旅游环境;二是开放成熟的

茶园、果园、菜园、花圃,给游客提供融入式参观、

采摘、品茗、购买等旅游体验,在园内可开展自由

采茶、摘果、摘菜、赏花等活动,满足游客的多种

需求;三是打造亚坪一体化游憩茶园。集生产销售、

休闲度假、科普教育、观光体验等多种元素为一体

的游览方式,更能吸引更多消费者[17]。

3.4 推广特色独有的傈僳族茶文化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茶叶纯天然、助健康

的特点以及人们对茶文化知识的普及与提升,使

第143页

杨雨蓉 等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茶叶产业 SWOT 分析及发展对策探讨

- 139 -

得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茶叶。茶叶的消费主体

也由中老年群体向各类青年群体拓展[18]。随着消

费方式与销售主体的变化,可将傈僳族独有的饮

茶文化结合旅游体验、特色饮茶方式建设推广。

3.5 拓展多元化的销售渠道

茶叶的销售渠道日趋多元化,可根据消费者

接触方式、接触场景的不同,将销售渠道适应这

类消费人群;线上线下,直营加盟渠道经营侧重

点各不相同,布局销售网点或品牌占有率较大。

随着互联网和电商渠道的兴起,面对房租和人力

成本的增长以及疫情的冲击影响,传统销售渠道

成本压力日趋加大。最近几年,传统茶企逐渐意

识到销售渠道多元化的重要性,纷纷加大多元化

销售的力度,持续抓好产销对接工作,拓宽农产

品营销渠道。利用东西部帮扶机制,采取多种方式,

让更多的优质农产品进入东部市场。不断加大电商

渠道的投入,通过在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开设店

铺、制定电商优惠促销政策、利用电商直播销售等

方式,增加与消费者的接触点,提升电商渠道的销

售金额[19]。重视互联网的应用,让更多互联网的

用户群体变成怒江茶叶的消费群体。

参考文献

[1] 王刻铭, 黄勇, 刘仲华. 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分析[J]. 农

业现代化研究, 2020, 41(1): 45-54.

[2] 万青, 闫逢柱. 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分析与政策建议[J].

资源科学, 2006(4): 118-124.

[3] 中华人民共和国 2021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EB/OL]. [2022-02-28]. http: //www. stats. gov. cn/tjsj/zxfb/

202202/t20220227_1827960. html.

[4] 王晓洁. 我省持续做强千亿云茶产业[N]. 云南日报,

2022-05-21(001).

[5]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怒江傈僳族自治

州志[M]. 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05:166-167.

[6] 牛丛丛, 张禹佳, 吴小文, 等. 贵州抹茶产业发展 SWOT

分析[J]. 农技服务, 2021, 38(6): 140-141.

[7] 樊辉, 何大明. 怒江流域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趋势[J]. 地理

学报, 2012, 67(5): 621-630.

[8] 张万诚, 肖子牛, 郑建萌. 怒江流量长期变化特征及对气

候变化的响应[J]. 科学通报, 2007(S2): 135-141.

[9] 沙丽娜, 曹富兴. 傈僳族守边护边保家卫国的故事[J]. 今

日民族, 2021(5): 40-43.

[10] 张梦蓝, 雷亚, 郑琳,. 基于傈僳族“三大调”的古法茶饮礼

盒设计研究[J]. 西部皮革, 2021, 43(22): 55-56.

[11] 张焱, 李学林, 毛昭庆, 等. 云南茶产业现状及发展策略

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8, 46(25): 200-204.

[12] 王应民. 农产品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乡村科技,

2017(29): 43.

[13] 王睿. 云南:茶叶来做媒 文化旅游富山乡[J]. 创造,

2017(8): 54-57.

[14] 怒江 2 家农业企业 10 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认证

[EB/OL]. [2021-01-21 ]. https: //www. nujiang. gov. cn/

xxgk/01527926X/info/2021-155489. html.

[15] 周薇, 李道和, 陈江华.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背景下江

西茶叶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建议[J].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1(2): 34-36.

[16] 郑少华, 薛晨. 湖南省茶叶品牌建设问题与对策[J]. 合作

经济与科技, 2018(23): 100-102.

[17] 舒伯平. 美丽乡村背景下的生态观光茶园景观设计探讨

[J]. 福建茶叶, 2020, 42(7): 81-82.

[18] 黄守峰. 移动互联时代茶叶品牌年轻化营销策略研究[J].

农业考古, 2017(2): 103-107.

[19] 李忠怡. 直播电商给茶产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J]. 福建茶

叶, 2020, 42(8): 59-60.

(责任编辑 龙娅丽)

第144页

2023 年 1 月 热带农业科学 第 43 卷第 1 期

Jan. 2023 CHINESE JOURNAL OF TROPICAL AGRICULTURE Vol.43, No.1

收稿日期 2022-06-07;修回日期 2022-07-19

基金项目 云南省重大计划“农产品绿色生产及质量安全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No.202002AE320005);云南省财

政厅“高原特色农业绿色生产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专项经费”(No.530000221100000648476)。

第一作者 伏成秀(1987—),男,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研究,E-mail:632600725@qq.com。

通讯作者 龚发萍(1974—),女,硕士,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绿色资源研究,E-mail:844790148@qq.com。

推进农业现代化背景下云南农业科技创新

路径研究

伏成秀1,2 张庆1

杨济达1

董云峰2

龚发萍3

(1.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 云南昆明 650205;2.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

究所 云南昆明 650205;3. 西南林业大学绿色发展研究院 云南昆明 650233)

摘 要 农业科技创新是云南农业现代化目标实现的关键。巩固脱贫攻坚战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取决于农

业现代化,当前农业科技创新已成为云南农业发展首要贡献因素。分析云南省农业科技创新的现状和发展目标,归纳

云南省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从增强投入规模和强度、构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强化核心技术

攻关、培育发展农业创新型市场主体、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和强化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培养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农业现代化;云南;农业科技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12008/j.issn.1009-2196.2023.01.025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Yunna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romoting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FU Chengxiu1,2 ZHANG Qing1

YANG Jida1

DONG Yunfeng2

GONG Faping3

(1.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Yunn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Kunming, Yunnan 650205,

China; 2.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Information, Yunn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Kunming, Yunnan

650205, China; 3. Green Exhibition Research Institute,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650233, China)

Abstract The innov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the key to the realization of the goal of Yunnan's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Consolidating the achievement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depend on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t present,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has become the primary contributing factor to the development of Yunnan agricultur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goals of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Yunnan Province, and

summari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On this basis, we make recommendations about increasing the scale and intensity of investment, strengthening core technology research, cultivating and developing innovative agricultural market players, improving the transformation mechanism of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and strengthening the training of

talent teams.

Keywords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Yunna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path

推进云南农业现代化,本质是农业产业从增

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农业发展由资源要素驱动

向创新驱动转变的进程,最终在农业科技创新主

导下实现云南高原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较

强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十三五”期间云南奋力

实现全省 88 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如期完成脱

贫攻坚目标任务。进入“十四五”时期新发展阶

段,巩固脱贫攻坚战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实施的双重目标,作为我国西南边陲的欠发达省

份,云南面临更加复杂、系统和反复的问题。现

代化农业是云南实现“十四五”社会经济发展目

标的关键和基础,农业科技创新是云南农业现代

化的首要因素和根本动力,推进云南农业现代化,

必须“要把农业科技现代化摆在更加突出的位

置”,明确云南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明晰

云南农业科技新时期的创新路径,让农业科技创

第145页

伏成秀 等 推进农业现代化背景下云南农业科技创新路径研究

- 141 -

新加快推进云南省农业现代化。

1 云南农业现代化目标与科技创新现状

1.1 云南农业现代化的目标

根据《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

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云南

省“十四五”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等,

到 2025 年,全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进

展,全省农业总产值达 8 000 亿元,农产品加工

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达到 2.5∶1。其中:全省高

标准农田面积达 266.66 万 hm2

,粮食综合生产能

力 1 950 万 t,高标准糖料蔗生产基地 23.33 万 hm2

天然橡胶面积 58 万 hm2

,油料总产量 70 万 t;建

设省级绿色化、数字化、品牌化产业基地 200 个,

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6 个、省级和州市级

30 个,培育和发展产业强镇 50 个;巩固提升全

省 10 个国家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主要农作物良

种覆盖率达 98%,培育农作物新品种 200 个以上,

遗传材料保存总量达 16 万份以上;综合机械化率

达到 55%,促进高效农业设施建设;建立云南省

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主要品种全产业链数字化

覆盖率达到 30%,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标准

化建设基地农业物联网应用比例达到 20%以上;

绿色、有机产地监测面积达 66.7 万 hm2

,有效认

证绿色产品 5 000 个、有机产品 4 000 个[1]。在农

业科技创新方面,聚焦生物育种、绿色高效生产、

农业生物生态安全等领域,强化现代农业关键技

术攻关;重点打造科技创新示范县 10~20 个,科

技创新示范村 100 个[2],到 2025 年,全省农业科

技进步贡献率突破 62%。

1.2 云南农业科技创新现状

“十三五”期间,云南省高度重视强化农业科

技创新工作,全面推进高原特色农业科技创新工

作,支撑和引领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科

技创新已位于全省农业现代发展的核心位置。顶

层设计方面,出台《关于加强农业科技社会化服

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 《云南省科技支撑乡村

振兴六大行动》等系列政策文件,强化了云南省

农业科技创新政策保障;创新投入方面,全社会

研发投入达 246 亿,R&D 投入强度突破 1%;重

点产业方面,围绕粮食、茶叶、花卉、水果、坚

果、咖啡、中药材、肉牛、生猪等全省重点产业

实施了系列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省农业科研院

所和高校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 430 余项,

集成创新 22 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农业

科研平台方面,围绕农业科技需求,优化重点实

验室体系,布局建设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强化重

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涉农重点实验室 21

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42 家、院士(专家)

工作站 115 个;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全省引进农

业领域高端科技人才 20 人,选拔培养农业领域科

技领军人才 5 人、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657

人,农业领域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 6

人、省级“千人计划”“青年人才”专项青年博士

入选 29 名[3]。截止“十三五”末,云南省农业科

技进步贡献率达到 59.8%,荣获省部以上农业科

技成果奖励 153 项,审定主要农作物品种 773 个、

非主要农作物登记品种 553 个,同时派出科技特

派员 22 979 人、特派团 29 个支撑乡村振兴和农

业现代化。

2 云南新时期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2021 年云南省科技贡献超过资本、劳动力和

其他所有要素的总和,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

到 60%,农业发展已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

创新驱动,技术创新已成为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迫切需要将科技创新摆在全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建

设的优先位置。当前农业科技创新还存在一些发

展中的痛点和难点亟待突破[4],现实的制约性因

素影响了云南省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水平的进一

步提高。

2.1 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不足

科技研发投入总量低。“十三五”以来,云南

省全社会研发投入快速增长,社会研发投入强度

突破 1%,但绝对量相对较低,不到全国平均水平

2.4%的一半;同时,16 个州市中全社会研发投入

强度低于 0.6%有 10 个,县级及以下涉农资金用

于农业科技推广的经费投入更低,其中与农业行

业联系最为紧密的农副食品加工业研发投入强度

仅为 0.91%。研发投入与经济增长未形成联动机

制。全省研发投入整体规模呈上升趋势,但研发

投入强度波动下降、弱于国民经济的增长。同时,

部分基础性研究项目缺乏稳定支持的长效机制,

科技创新难以持续推进,如种业研发经费碎片化,

第146页

2023 年 1 月 热带农业科学 第 43 卷第 1 期

- 142 -

未能围绕全产业链进行系统性研究。

2.2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健全

农科教、产学研融合发展联系不紧密。农业

科研部门、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农业教育机构力

量分散,资源配置效率低,与农业生产主体之间

缺少有效的沟通交流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30 个

农业种植、畜牧、林业、水产等研究单位 “各做

各、各管各”,没有形成集中发力的创新合力。科

技创新园区支撑不足。现有国家级、省级高新区

各 3 个,农业科技园区国家级 11 个、省级 38 个,

共 55 个,且全省各级农业科技园区产值基本在百

亿元上下,而山东省以农为主的省级及以上高新

区、科技园区分别为 20、139 个,达到 159 个,

大部分园区产值规模在 300 亿元以上。农业科技

创新园区缺乏有效的统筹规划,规模小、入园企

业质量不高,引领发挥作用小,产业带动能力弱。

2.3 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发展滞后

现代种业基础研究薄弱。蔬菜、花卉、畜禽

良种对外依存度高,主要农作物良种推广率、特

色经济作物及畜禽自有良种使用率等指标均低于

全国平均水平;生物基因实验室、资源基因库“缺

位”,资源优势未能得到发挥,如云南省中药材资

源种类繁多,但种植品种混杂,引起药材品种退

化,严重威胁中药材质量。重大原始性创新成果

和产业发展关键技术成果少。农机装备研发短板

突出,原始研发、集成创新少,主要依靠省外输

入,缺少适合云南山地农业特点的综合采收机具,

全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仅 50%,低

于全国平均水平 21 个百分点;林产业天然林可持

续经营、林下资源开发等领域核心技术没有明显

突破。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总量少、布局不合理。

云南省国家重点实验室仅 7 家、省重点实验室 115

个,其中涉农的分别为 1 家、21 个,而同期河南

省涉农的分别为 5 家、60 个。本土高端研发机构

和具有科研原创能力的创新平台规模不足,导致

一些省内农业龙头企业为保持产业发展和核心技

术优势,纷纷到科研人员、创新资源平台丰富的

地区建立独立分中心或开展研发外包,挤压了研

发投入增长空间。另外,全省 90%省级创新平台

聚集在昆明,对其余 15 个州市产业支撑不足。

2.4 农业科技创新活力、动力不足

涉农龙头、高新企业数量少。2021 年,全省

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数量仅占全国总数的 2%,规

模以上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比例仅为 10.86%;全省

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达到 2 055 户,但涉农主

体仅 300 余家。企业缺乏核心创新力。全省涉农

高新技术企业整体实力较弱,尚无在全国拥有行

业核心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头部企业,尤其是商

业化育种企业小、散、弱,全国 AAA 级种业企

业共 111 家、云南 0 家。引大扶强的力度不够,

引进落地农业科技创新型企业较少,在行业领域

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更是少之又少,许多本土中

小型农业企业、初创企业对创业创新政策知晓度、

应用程度不高。

2.5 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较低

科技成果总量不足、与产业需求脱节。重大

引领性农业科技成果不多,特别是企业迫切需要

的实用型技术、种业、设施农业装备等领域成果

相对匮乏,重单项技术研究和突破,缺乏围绕产

业发展的技术集成和组装配套[5];大量科研活动

没有瞄准生产需要解决实际问题,服务市场经济

和拓展市场导向型农业科研意识不强,围绕产业

发展需求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研发机构的成

果“供给”与企业的生产“需求”各说各话,研

究与应用脱节,自主创新成果难以适应产业发展

需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础设施短板明显。云

南省州(市)级科技成果转化中心 6 个,覆盖率

仅 37.5%;全省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较为滞后,

产业链数字化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因农业大数据、

物联网等平台短板未能充分转化为产业优势。科

技成果转化机制不完善。省级部门已制定有相关

政策鼓励成果转化,但涉农科研院校、研究机构

缺乏相关制度配套或配套制度,可操作性不强,

难以落地见效,产学研结合机制不健全,科技人

员奖励收益难落实、难兑现。

2.6 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支撑不足

农业科技领域高层次领军人才缺乏,云南省

现有农业领域院士 2 人,湖南省 8 人、山东省 25

人,差距较大;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正高职称和科

技领军人占比较低,引进农业领域高层次科技人

才数量较少,选拔培养农业领域省中青年学术和

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对象总

量不足,整体上高层次领军人才密度低。人才队

伍结构不合理,农业科技人员,尤其州市级从事

第147页

伏成秀 等 推进农业现代化背景下云南农业科技创新路径研究

- 143 -

传统产业的较多,从事蔬菜、水果、花卉等特色

经济作物和林业、畜禽业、渔业的科技人才相比

较少,新兴学科农业科技人才匮乏,既掌握生产

技术又掌握互联网、物联网的综合型复合人才则

更是稀缺。农业科技推广队伍较为薄弱。机构改

革后,州(市)、县(市区)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

承担职能扩展,人员编制减少,农技推广体系职

能弱化,基层农技人员大量抽调从事非技术领域

工作,队伍不稳定,参与农业科技成果试验、示

范和推广的力度不够,基层农业科技推广队伍人

员配置与职能职责严重不匹配。

3 云南农业科技创新的路径

3.1 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投入规模和强度

当前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已成为影响全省农业

经济增长的决定性要素[6]。在科技项目、财政安

排方面,给予农业领域科技研发更多政策偏向,

坚持重点扶持与全面推动相结合,提升农业科技

创新财政支持力度,创新多种资金投入方式,如

省级农业科研部门与地州农业科技部门、技术推

广部门、农业企业等协同创新、整合资源,撬动

各类资本投入,实现农业科技创新及成果转换资

金投入的增加。建立完善农业科技创新稳定支持

机制,对战略性、前沿性、基础性同时又具备较

强公共性的研究领域建立长期稳定的财政投入机

制,特别是对支撑全省低纬度高海拔山地农业发

展的种业自主研发、绿色有机产业关键技术、农

机装备等基础性科研提供基础保障。持续提升农

业科研院校支持力度,加大固定科研经费投入,

加强农业科技项目公共资金绩效管理,推动农业

科研院所和相关高校对公共资金进行绩效评价,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3.2 构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构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根据全省高原

特色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构建农业科研院所、

涉农高校、产业龙头与新型经营主体协同创新的

系统多元农业科技创新体系[7],推动农业科技创

新支撑有力、布局合理、区域分工明确、资源优

势互补、技术开发与成果转化相衔接,实现滇中、

滇东、滇南、滇西协调发展。加强全省农业科技

创新资源的优化和联动,建立农业产学研一体化

项目管理平台,鼓励农业科研、教育、推广以及

经营主体联合申报项目、组织项目实施,将农业

科研、农业教育、农业科技推广、农业生产主体

有机衔接,建设政府主导、需求导向、任务牵引、

动态开放的“省-州市-县”农业科研机构为主体

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优化完善创新平台体系,

围绕全省农业科技发展重大战略需求,加快布局

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区建

设,完善科技基础设施,发挥体制机制优势,构

建完善的全省农业科技园区统筹服务体系,提升

全省各级、各类农业科技园区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3.3 强化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核心技术攻关

落实新时期全省现代化农业发展规划要求,

发挥农业行业主管部门和农业科研院所熟悉省内

农业领域需求的优势,聚焦全省农业现代化重点

领域和特色农业重点产业的瓶颈关节,优化农业

科技创新资源配置集中力量重点技术攻关,获得

一批支撑全省农业产业发展的自主核心知识产

权。破解全省重点产业种业领域“卡脖子”技术

难题,联合国家队、省队、地方队等多层次、多

类别的生物育种创新主体,完善生物育种产业创

新中心建设,发挥好云南生物多样性地位优势,

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双轮驱动”,凝聚

一流种业创新人才,构建具有云南特色的商业化

育种体系,孵化一批种业企业,将其打造成为西

南乃至国家种业战略科技力量。以全省高原特色

农业最急需、最关键、最薄弱环节和领域为重点,

科学规划、系统组织、集中力量实施一批促进产

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专项、重点研发项目,实施一

批突破影响和制约农林牧渔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

的关键技术问题[8],获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和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标志性创新成果。推进重大

科技平台建设,增加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投入,围

绕全省及地州农业发展需求强化产学研相结合的

创新团队以及不同层次、类型农业科技创新平台

建设,充分发挥省农科院对全省农业科技创新力

量的统筹协调作用,充分发挥各州市农科院(所)、

驻州市高校的区位优势,科学、合理布局农业科

技创新平台,构筑全省农业科技创新从基础研究

到应用研究的平台支撑体系。

3.4 培育发展农业创新型市场主体

培育壮大一批农业产业、创新型企业,引导、

支持省内涉农国有、股份企业并重组,优化行业

布局;实施领军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国有企

第148页

2023 年 1 月 热带农业科学 第 43 卷第 1 期

- 144 -

业创新能力跃升行动、高新技术企业“三倍增”

行动计划,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创新联合

体建设,加速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9]。支持各级

农业龙头企业与省级农业科研院校联合申报科技

创新平台[10],引导企业与科研院所、涉农高校共

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合作机制,开展具体

产业、关键环节、核心要素等科技与产业深度融

合、产业提质增效,推动云南优势特色产业进一

步做大做强。强化政策扶持本土中小型农业科技

企业,云南本土的企业对云南本土更有感情,善

于挖掘、发现科技型中小企业,利用创新创业孵

化体系支撑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大力创新和完

善财税制度。给予中小型企业财政资金和政策上

的精准扶持[11],加强政策宣讲与激励力度,加大

科技创新券推广和财政资金支持力度,支持中小

型农业科技企业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

3.5 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农业生产经营趋向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

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对农业科技创新需求有着更精

准、更系统的要求[12],建立产业需求导向的农业

科技创新体系,强化农业科技创新的需求导向和

产业化方向[13],针对企业需求和市场需求遴选一

批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瓶颈,组织实施重大科

技专项,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服务区域农业

产业发展。构建、完善高质量的资源整合和信息

共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尤其是建立健全中

缅、中老、中越边境地区平台机制,推动全省农

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切实解决农业科技

成果落地难、评估难、确权难、激励难等问题,

搭建科技与产业沟通互动平台,畅通成果转化渠

道,跑好科技创新“接力赛”。完善和落实成果转

化相关政策和措施,打通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最后一公里”,推动科技成果完成从实验室到生

产线的“最后一跃”。统筹制定科学合理可操作性

的科研激励办法,强化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科研人

员的激励,鼓励重大创新成果产出与转化应用,

激发科研工作者的创新活力。

3.6 强化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培养

强化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发挥好“兴滇英才”

支持计划,坚持“竞争择优、重点培养、宁缺毋

滥”,培养一批成果显著、贡献突出、推动经济社

会创新发展的科技领军人才;强化青年人才培养,

对具备较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潜力,涉及农业

领域核心、关键、前沿技术项目研究,具有成为

所从事科研领域学术或者技术带头人的发展潜

力,符合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青年人才进

行系统支持;支持产业创新人才培养,对从事领

域符合云南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需要、能够领衔

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开展产业创新并发挥技术骨干

和引领作用的产业创新人才给予更多政策财政趋

向;加强高端外国农业领域专家引进和服务管理

工作,推动国际领先自主知识产权或核心关键技

术投入云南农业创新和产业领域,服务云南区域

经济社会效益。贯彻落实新时代人才强省战略,

鼓励引导高层次人才到产业领域和基层一线开展

服务,助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

加快培育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强化农技推广

机构公益性职能,深化农技推广体系改革,落实

“岗编统一”。鼓励专家深入服务基层,实施农技

推广服务特聘计划,从退休农技人员、种养大户、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技术骨干、农业乡土专家、科

研人员吸纳补充力量。

参考文献

[1]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 云南省“十四五”高原特色现代农业

发展规划[EB/OL]. (2021-12-08)[2022-01-20]. http://www.

yn.gov.cn/ztgg/ynghgkzl/sjqtgh/zxgh/202112/t20211210_23

1445.html.

[2] 云南省财政厅 云南省科学技术厅. 云南省财政支持“十

四五”科技创新若干措施[EB/OL]. (2022-06-27). http://

kjt.yn.gov.cn/html/2022/qitawenjian_ 0627/5777.html.

[3]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科技教育处. 全省农业科技工作开展

情况[R]. 昆明: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 2022.

[4] 郭华, 史佳林, 李瑾, 等. 天津市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评价与路径优化[J]. 农业展望, 2021, 17(12): 142-149.

[5] 王云美, 杨顺安, 李祖翠, 等. 加快云南农业科技成果转

化应用的研究[J]. 农业科技管理, 2016, 35(1): 74-77.

[6] 邓翔, 王仕忠. 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研

究[J]. 东岳论丛, 2020, 41(12): 109-120+192.

[7] 托鹏燕.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现状与策略探析[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 29(12): 297-299.

[8] 刘会想, 孙国兴. 天津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深化路径

和对策[J]. 热带农业科学, 2022, 42(1): 102-107

[9] 梁俊芬, 雷百战, 周灿芳, 等. 广州市生物农业创新发展

的现实基础与推进策略[J]. 广东农业科学, 2021, 48(11):

164-172.

[10] 邓国仙, 许忠裕, 黎丽菊, 等. 广西宾阳县“十四五”农业

第149页

伏成秀 等 推进农业现代化背景下云南农业科技创新路径研究

- 145 -

高质量发展战略取向与对策建议——基于 SWOT 分析[J].

热带农业科学, 2020, 40(6): 111-115.

[11] 苏莹莹. 财政税收制度创新对中小型企业的扶持作用[J].

财经界, 2021(15): 175-176.

[12] 陆建珍, 徐雪, 高汪翔.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

问题及对策[J]. 江苏农业科学, 2021, 49(17): 238-242.

[13] 郭启光, 海琴, 李冰晶. 内蒙古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研究[J].

理论研究, 2021(3): 76-80.

(责任编辑 龙娅丽)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翻页书的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