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也可以由心理学家、社会学者、教材方面的专家担任顾问,而引领审议小组的重任则由
课程专家来承担[11]。新世纪20多年来我国基础教育学校中校本课程的研发过程,基本
上就是一种非官方的课程审议的过程。甚至可以说,21世纪以来众多学者参与国家基础
教育课程方案和各课程标准的研制,也是一个课程的审议审核过程。
一些研究者采访了20多名亲身参与和体验过新课程方案及新课程标准设计的专家,
这些人员中包括了教育部相关的课程管理者、资深的课程理论研究者、学科专家等。研究
者依据访谈概括出新课程设计中课程审议的如下特性:(1)以审议为基础的课程设计是对
实践理性的追求;(2)基础研究是课程审议的基础;(3)审议的过程应该是去中心的,排斥
权威又依赖权威;(4)视域的整合是艰难的过程,它需要包容、耐心甚至是“讨价还价”的策
略;(5)审议需要设计人员的多元文化素质和正面文化心态的重构;(6)审议注定课程设计
是预成性与生成性的有机统一[12]。不难看出,多主体参与下的课程审议体现了对实践理
性的追求,开启了经由互动协商达成课程共识的“群体研讨”,也有助于改变行政人员和专
家高高在上、一线教师被动执行的惯习;还可以从中归纳提炼出课程开发与课程治理的经
验,将其运用于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自主开发与实施过程。
(二)领悟并用好标准,以评促学
教育评价改革是一个世界性、历史性和实践性难题,对教育质量标准的高度关注,提
供了在课程与教学领域深化评价改革的契机和切入点,为“以评促学”提供了规则和保障。
1.解读课程标准的含义,促进学生“有深度地学”
深度学习“强调学习者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知识整合和意义联接的学习内容、批判
建构的学习方法,更强调学生高阶思维和复杂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13]。深度学习之
“深”是指学生从知识的简单记忆发展至知识的迁移应用,从身体参与发展至情意投入,从
低阶认知发展至高阶思维[14]。课程标准是教育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教师应全面深入地学
习课程标准,理解课程标准修订版中“素养本位”的理念,依据各学科核心素养制定教学目
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依托学科知识发展学生“创新”“迁移”等高阶能力,通过教学的
桥梁走进学生的内心,促进学生有深度地学习。
有深度的学习,从过程状态上看就是一种有思维深度参与的学习,有情绪情感深度卷
入甚至“忘情的”学习。如何运用课标中的质量标准来引导学生有深度地学,值得好好探
究。以数学为例,义务教育数学课标中核心素养的表述与众不同,不是关键词,而是一句
话,即“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
达现实世界”,但就其要端,也就三个关键词:观察、思考、表达。三词均与“深度”相关,思
考或思维自不待言,观察要达于“洞察”、表达要一语中的,亦是深度。在数学课标的学业
质量描述中,以“结构化”知识主题为载体,促进学生数学方面的“四基”“四能”以及“模型
观念、数据观念、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等,都代表了数学思维的深度,而“好奇心、求知欲、
兴趣和自信心”还有“学习习惯”“反思意识”则代表了情感卷入的深度及相关的品格。而
从四个学段分别描述的学业质量特征,则是对数学深度学习的具体刻画,逐课时逐单元逐
月逐年的积累、转化和生成,最终达成数学课程培育学生数学眼光、思维和语言等核心素
养的目的。
2.各课程标准相互参照,促进学生“有宽度地学”
为了回应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求,2022年版课程新方案提出,统筹设计综合课程
和跨学科主题学习,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1]。学科与学科之间的
区别只是对知识及其体系的一种抽象的分门别类,并不是相互隔绝的孤岛,为了应对年轻
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