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23年第4期

发布时间:2023-10-08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23年第4期

于拓展的 TPB 理论设计15个题项,1个开放题项,一共20个题项。其中15个调查指标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法,最高分记为5分,最低分记为1分,得分越高说明该题项越重要,具体见表2。2.数据来源以安徽省淮南市的民众为调查对象,考虑到操作的可行性和有效回收率等情况,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通过网络问卷以及实地调研访谈两种方式收集问卷,收集共计1000份。最后将一些同一IP、填 写 时 间 过 短 等 无 效 问 卷 进 行 剔除,获得有效问卷921份,有效回收率92.1%。3.样本信息对本文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进行统计分析(表1),其中,男性占54.8%,女性占45.2%;年龄特征 中 处 于 20~39 岁 的 研 究 对 象 较 多,占56.7%;受教 育 水 平 大 多 是 大 专/大 学 学 历,占53.6%;目前职业特征中学生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分类,占48.6%。表1 样本构成分布情况特征 分类 频率 比率(%) 特征 分类 频率 比率(%)性别 男 505 54.8 职业 学生 448 48.6女 416 45.2 农民 79 8.7年龄 ≤19岁 148 16.0 工人 134 1... [收起]
[展开]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23年第4期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101页

于拓展的 TPB 理论设计15个题项,1个开放题

项,一共20个题项。其中15个调查指标采用李

克特5级量表法,最高分记为5分,最低分记为1

分,得分越高说明该题项越重要,具体见表2。

2.数据来源

以安徽省淮南市的民众为调查对象,考虑到

操作的可行性和有效回收率等情况,采用简单随

机抽样的方法,通过网络问卷以及实地调研访谈

两种方式收集问卷,收集共计1000份。最后将

一些同一IP、填 写 时 间 过 短 等 无 效 问 卷 进 行 剔

除,获得有效问卷921份,有效回收率92.1%。

3.样本信息

对本文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进行统计分析

(表1),其中,男性占54.8%,女性占45.2%;年

龄特征 中 处 于 20~39 岁 的 研 究 对 象 较 多,占

56.7%;受教 育 水 平 大 多 是 大 专/大 学 学 历,占

53.6%;目前职业特征中学生比例明显高于其他

分类,占48.6%。

表1 样本构成分布情况

特征 分类 频率 比率(%) 特征 分类 频率 比率(%)

性别 男 505 54.8 职业 学生 448 48.6

女 416 45.2 农民 79 8.7

年龄 ≤19岁 148 16.0 工人 134 14.5

20~39岁 522 56.7 专业技术人员 58 6.3

40~59岁 206 22.4 企业管理人员 61 6.6

≥60岁 45 4.9 党政/事业单位人员 24 2.6

受教育水平 初中及以下 62 6.7 自由职业 43 4.7

职高/高中 172 18.7 其他 74 8.0

大专/大学 494 53.6

研究生及以上 193 21.0

4.信度检验

本文利用SPSS22统计软件进行量表信度分

析,测 算 得 出,量 表 的 整 体 Cronbachα 系 数 为

0.962,对 X1、X2、X3、X4 以及Y 各个维度分别

进行分析,Cronbachα系数分别均大于0.8,可见量

表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可用于后续分析(表2)。

表2 Cronbachα系数列表

因子 观测指标 Cronbachα系数 整体 Cronbachα系数

行为态度(X1) 了解碳中和知识有助于我参与(X11) 0.803

参与碳中和有助于我获得称赞(X12)

参与碳中和使我心情美好(X13)

主观规范(X2) 周围的人对我是否参与碳中和的看法会对我造成压力(X21) 0.816

如果周围的人对碳中和非常认可,我会更加愿意参与(X22)

如果周围的人都参与碳中和,会让我更加愿意参与(X23)

知觉行为控制(X3) 个人经济收入水平等内在条件会影响我参与碳中和(X31) 0.810 0.962

环保设施、技术等外在条件会影响我参与碳中和(X32)

国家政策和社会舆论营造的全民参与氛围会影响我参与碳中和(X33)

习惯性启发(X4) 在过去日子里,我有参与碳中和(X41) 0.805

我是否参与碳中和主要依据以往经验(X42)

有低碳行为习惯会让我更加愿意参与碳中和(X43)

行为意向(Y) 我以后尽可能参与碳中和(Y1) 0.828

我有计划参与碳中和行动(Y2)

我会多次参与碳中和行动(Y3)

5.效度检验

信度高则 效 度 不 一 定 高,本 文 运 用 SPSS22

统计软件对各题项数据进行效度分析,采用探索

性因子 分 析,结 果 得 出 KMO 值 为 0.929,大 于

钱丹萍,谢振安:基于 TPB理论的民众碳中和行为意向影响研究 95

第102页

0.9;Bartlett球形检定中,近似卡方为12205.126,

显著性为0.000,<0.001,说明量表结构效度很

好,适用于做因子分析(表3)。

表3 KMO与 Bartlett检定结果

Kaiser-Meyer-Olkin测量取样适当性 0.929

Bartlett的球形检定

近似卡方 12205.126

df 105

显著性 0.000

(二)实证检验

1.模型检验

运用 AMOS软件构建模型,并对模型适配度

进行检验来判断模型是否成立。Chi/DF(卡方自

由度比)、RMR(均方根残差)和 RMSEA(近似均

方根残差)数值越小越好。GFI(拟合优度指数)

受自由度 影 响,而 AGFI(调 整 后 的 拟 合 优 度 指

数)即在 GFI基础上剔除自由度的影响,数值越

大说明构建的假设模型拟合度越理想。NFI(规

范拟合指数)、RFI(相对拟合指数)、CFI(比较拟

合指 数),IFI(递 增 拟 合 指 数)和 TLI(TuckerLewis指数),越接近于1则说明构建的假设模型

拟合程度较高。经过修正,模型拟合度较好,均符

合适配标准值要求(表4)。

表4 模型拟合度检验结果

检验量 Chi/DF RMSEA RMR GFI AGFI NFI RFI CFI IFI TLI

标准值 <3 <0.05 <0.05 >0.9 >0.9 >0.9 >0.9 >0.9 >0.9 >0.9

检验值 2.877 0.045 0.012 0.977 0.952 0.986 0.975 0.991 0.991 0.984

通过测算得出,各维度的观测指标的标准化

因子载荷均大于0.6,显著性为0.000,<0.001,

题目效度SMC 均大于0.36,通过路径检验。同

时计算 X1、X2、X3、X4 以及Y 各维度的组成效

度 CR和收敛效度 AVE均分别大于0.7和0.5,

符合标准(表5)。

表5 观测指标因子载荷列表

因子 观测指标 标准化因子载荷 t-value P 值 SMC CR AVE

X1 X11 0.755 — — 0.570 0.805 0.580

X12 0.742 23.332 *** 0.551

X13 0.787 28.671 *** 0.619

X2 X21 0.741 — — 0.549 0.794 0.563

X22 0.742 24.679 *** 0.551

X23 0.767 27.979 *** 0.588

X3 X31 0.723 — — 0.523 0.779 0.540

X32 0.746 24.696 *** 0.557

X33 0.736 28.616 *** 0.542

X4 X41 0.749 — — 0.561 0.791 0.558

X42 0.750 26.085 *** 0.563

X43 0.741 26.084 *** 0.549

Y Y1 0.792 — — 0.627 0.835 0.627

Y2 0.788 30.071 *** 0.621

Y3 0.796 28.594 *** 0.634

注:*** 表示P<0.001。

2.假设检验

利用 AMOS软件,测算得出标准化路径系数

表,X1 对Y 的显著性P 值为0.003,<0.01,具有

较好 的 显 著 性 水 平,路 径 有 效,影 响 系 数 为

0.202,>0,H1成立。X2 对Y 的显著性P 值为

0.000,<0.001,具有极高的显著性水平,路径有

效,影响系数为0.232,>0,H2成立。同理,H3、

H4、H5、H6成立(表6)。根据分析结果,最终获

得标准化模型路径图(图2)。

表6 标准化路径系数列表

假设 路径 标准化路径系数 t-value P 值

H1 X1→Y 0.202 2.955 0.003**

H2 X2→Y 0.232 3.308 0.000***

H3 X3→Y 0.202 3.433 0.000***

H4 X2→X1 0.592 10.692 0.000***

H5 X4→X1 0.436 8.125 0.000***

H6 X4→Y 0.367 5.654 0.000***

注:*** 表示P<0.001,** 表示P<0.01。

96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

第103页

图2 标准化模型路径图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本文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来探讨淮南市民众碳

中和行为意向影响因素,利用 AMOS 软件构建

SEM 结构方程模型,并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民众碳中和了解程度不够、获取信息渠

道有限。实地采访了解到民众对于碳中和态度比

较正向,但民众对于碳中和了解程度还不够全面,

大多停留在浅层的认知层面;同时,民众获取相关

知识的渠道方式有限。

第二,民众在考虑是否参与碳中和行动时还

受到主观规范因素的影响。在考虑是否实施碳中

和行动的过程中会充分衡量自身利益和得失,积

极性和主动性不强,碳中和环保意识薄弱,存在

“公田悲剧效应”。

第三,民众参与碳中和的行为意向还受到知

觉行为控制因素方面的影响。碳中和相关技术创

新不够,政府财政和社会投资的支持力度有待加

大,碳中和的宣传力度需要加强,尚未形成全民参

与氛围。

第四,习惯性启发对民众参与碳中和行为意

向影响较大,大多数人受传统生活方式影响,在生

活问题上仍选择不科学的方式,在碳中和环保方

面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并没有真正形成环

保思想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建议

1.科普宣传碳中和知识,提升民众低碳意识

碳中和的落实,关键在于促进民众低碳意识

的提升,要进一步拓展碳中和宣传教育的广度和

深度,加强碳中和科普宣传,拓宽科普宣传渠道;

制定参与倡议书,设立科普教育基地,建立全面、

免费、强互动的学习交流平台。

2.强化民众责任意识,营造全民参与氛围

民众参与碳中和能带来的碳减排成效不可小

觑,要强化民众个人责任意识,建议将绿色低碳发

展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充分发挥社区等基层组织

的作用,积极开展碳中和宣传活动,以“邻里榜样”

等多种方式引导居民群众从源头节能。

3.推动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机制

通过整合资源和创新模式,建立“共治共建共

享”协同治理格局。政府和社会组织加大支持力

度,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打造点、线、面相结合的

宣传阵地,加强组织领导和宏观调控,形成社会协

同监督和有效治理的机制。

4.鼓励民众自觉养成低碳行为习惯

民众要优化自身个人的生活习惯,转变个人

消费思维和行为。坚决遏制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

费的行为,倡导绿色交通、低碳出行,在衣食住行

等各方面养成良好的绿色行为习惯,积极为实现

碳中和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柴麒敏,傅莎,祁悦,等.《巴黎协定》实施细则评估与全球气

候治理展望[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20,16(2):232-242.

[2]习近 平.在 第 七 十 五 届 联 合 国 大 会 一 般 性 辩 论 上 的 讲 话

[N].人民日报,2020-09-23(3).

[3]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EB/OL].(2022-02-09)[2022-10-01].

https://www.huainan.gov.cn/zwgk/jrhn/1258995471.html.

[4]李十中.推动新能源革命促进实现碳中和目标[J].人民论

坛·学术前沿,2021(14):42-51.

[5]樊甜甜.经济转型背景下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路径重构研

究[J].资源与产业,2019,21(2):12-16.

[6]刘耀彬,肖小东.煤炭城市“资源尾效”与“资源诅咒”的转换

机制研究:基于PSTR模型的实证检验[J].中国地质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19,19(2):56-70.

[7]汪涛,张家明,禹湘,等.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以太

原市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示范区为例[J].中国人口·资

源与环境,2021,31(3):24-32.

[8]安国俊.碳中和目标下的绿色金融创新路径探讨[J].南方金

融,2021(2):3-12.

[9]韩立新,逯达.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多维法治研究[J].广西社

会科学,2021(9):1-12.

[10]庄贵阳.碳中和目标引领下的消费责任与政策建议[J].人民

论坛·学术前沿,2021(14):62-68.

[11]廖纮亿,柯彪.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和环境价值观的城市居民

低碳出行行为研究[J].资源与产业,2020,22(4):64-70.

[12]崔亚飞,BLUEMLINGB.农户生活垃圾处理行为的影响因

素及其效应研究:基于拓展的计划行为理论框架[J].干旱

区资源与环境,2018,32(4):37-42.

(下转第115页)

钱丹萍,谢振安:基于 TPB理论的民众碳中和行为意向影响研究 97

第104页

2023年第4期

第25卷(总第140期)

淮 南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OURNALOFHUAINANNORMALUNIVERSITY

No.42023

GeneralNo.140,Vol.25

[收稿日期]2022-08-13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一般项目“县域教师资源城乡融合关键因素甄选及政策供给优化研究”(20C1782);湖南省教

育厅优秀青年项目“新时代县域教师资源城乡融合机制创新研究”(18B083)。

[作者简介]宁芳艳(1982—),女,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基础教育理论;李雯雯

(1998—),女,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管理;罗泽意(1983—),男,湘潭大学公共管理

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教育行政与管理。

个体、学校与社会:义务教育阶段城乡教师

再流动影响因素分析

宁芳艳,李雯雯,罗泽意

(湘潭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摘 要]文章对1035份有流动经历教师的调查问卷进行整理研究,基于推拉理论建立研究假设,分别从个体因

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3个角度对教师流动意愿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并对影响城市教师和农村教师流动意愿的因素进

行了简要对比。研究表明:义务教育阶段城乡教师再流动意愿的影响因素具有较大差异;个人专业能力的提高、学校的

硬件设施、学校的工作氛围、学校的管理方式、学校的福利待遇和当地经济条件6个变量显著影响城市教师的再流动意

愿;个人发展目标、学校地理位置、学校管理方式和学校社会声望4个变量显著影响农村教师的再流动意愿。基于此,文

章提出建议:重视教师主观流动意愿,构建城乡双向轮岗交流制度;完善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学校管理模式;帮助教

师建立职业认同感的信念。

[关键词]义务教育;教师;再流动

[中图分类号]G5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530(2023)04-0098-07

一、引 言

对于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相对稳

定的教师队伍供给是十分重要的。城乡教师的无

序流动是当前制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问

题,也是阻碍实现教育公平的难点问题。当前的

教师流动形式主要分为行政主导型和自主流动型

两种。在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背景下,无论是

哪种流动模式,都未达到义务教育均衡应然状态。

既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个体维度、学校维度

和社会维度。如,中青年骨干教师的流动意愿更

强烈,但在有流动经历的教师中,女性教师是男性

教师的两倍,约占67.5%

[1];政策指向与教师意

向偏好不一致、教师职业期望与实际获取不匹配、

组织环境与教师实际需求不对应是导致青年教师

进行流动的关键原因[2]。性别、年龄、文化程度、

职称、收入、配偶工作地点、子女就学状况等13个

变量对农村教师流动意愿具有显著影响[3]。如,

教学任务安排、学校管理规则、学校环境、学校管

理水平是促使教师流动的主要原因[4];薪酬待遇、

学生素质和学校管理是影响教师满意度的主要因

素[5]。再如,大多数教师能够理解认可城乡教师

流动的意义,但缺少完备的政策制度使教师们在

参与流动时还存在顾虑[6];社会制度、教育政策、

社会改 革、社 会 价 值 观 是 推 动 教 师 流 动 的 关 键

原因[7]。

既有的大部分研究肯定了相关影响因素对于

教师流动的显著影响,但也存在值得商榷的结论。

这主要与研究的调查对象大多没有区分已有流动

经历和无流动经历的教师,以及采取单维度的分

析为主有关。未有过流动经验的教师对流动的想

法还处于设想当中,对流动后的变化也没有直观

第105页

感受和认知。此外,已有研究中少见对城乡教师

流动影响因素进行对比的研究结论。因此,本研

究假定有流动经验的教师对自身流动意向有更加

准确的判断,将调查对象聚焦到已有流动经历的

教师,分析个体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对教师

再流动意愿的影响,并对城乡教师相关因素比较

分析,为促进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城乡有序流动提

供参考。

二、研究设计

(一)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推拉理论认为,人口进行迁移最根本的动机

是对利益的追寻,迁移的结果是两个相反方向的

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基于行政区域视角划分流入

地和流出地,人口流入地的正面积极因素形成了

拉力,如福利待遇提升、相关政策推动、教育环境

优质等,人口流出地的负面消极因素则形成了推

力,如社会经济衰退、个人发展受阻、组织架构陈

旧等。教师城乡流动是劳动力人口迁移的一种形

式,可以用推拉理论解释教师城乡流动的内在原

因。教师流出地会存在相应的推力因素,例如夫

妻异地分居、晋升空间狭小、福利待遇无法保障、

学校管理制度不完善等。同时,教师流动也会受

到流入学校拉力因素的影响,例如优质的教育环

境、完备的学校体制、丰富的发展资源、社会地位

的提高等。根据推拉理论的观点,教师的城乡流

动是在相应推力和拉力的联合作用下,促使教师

萌生流动的想法。本研究将影响教师城乡再流动

因素划分为3个层面:个体因素(薪酬待遇、夫妻

异地、工作压力、发展前景等)、学校因素(学校管

理方式、社会声望、配套设施、周边环境等)和社会

因素(经济发展、政策变动、社会尊重程度等)。以

现工作地为区分标准将教师划分为城市教师和农

村教师,提出3个总体研究假设:

假设1,个体因素对城乡教师再流动意愿具

有显著影响;

假设2,学校因素对城乡教师再流动意愿具

有显著影响;

假设3,社会因素对城乡教师再流动意愿具

有显著影响。

(二)变量选取

1.因变量———流动意愿

因变量设定为教师是否愿意再次进行流动,

具体题目为“您是否愿意再次流动”,并设置“愿

意”和“不愿意”两个答案选项,分别赋值:1为愿

意,2为不愿意。该变量的作答率为100%,根据

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在接受调查问卷的教师中

表示愿意 参 加 再 次 流 动 的 人 数 为 635 人,占 比

61.3%,不愿意再次进行流动的人数为400人,占

比为38.6%。

2.自变量———影响因素

根据推拉理论,劳动力流入地的拉力因素主

要是对教师有利的因素,例如获得晋升机会、更好

的福利待遇、提升专业能力等,劳动力流出地的推

力因素主要是对教师不利的因素。文章着重研究

流出地的推力因素,将其分为个体因素(工资福利

待遇、子女教育条件、提高专业能力、获得晋升机

会、个人发展目标)、学校因素(学校的地理位置、

学校的硬件设施、学校的工作氛围、学校的管理方

式、学校的福利待遇、学校的社会声望)和社会因

素(人才激励政策、当地的经济条件、家长对教育

工作的支持程度、受到社会尊重的程度)。

(三)数据获取

抽样方法采取二阶方便抽样。第一阶段随机

抽取黑龙江、江苏和湖南3个省份;第二阶段采取

网络问卷发放方式在三省进行方便抽样。问卷调

查时间为2021年11月至2022年5月,共发放问

卷11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35份,有效回收率

为94%。

三、教师城乡流动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1.样本基本特征

从城乡教师再流动意愿的问卷调查结果来

看,样本具有较高的代表性。调查样本呈现出如

下特征:(1)从性别看,其中女教师占59.5%,男

教师占40.5%;(2)从婚育状况看,已婚已育的教

师最多,占比为64.5%,未婚教师占18.9%,已婚

未育教师占16.6%;(3)从教师年龄看,20~40岁

的教师占整体调查人数的69.6%,其中50岁以

上被调查的教师占比最少,为11.4%;(4)从教龄

看,拥有1~10年教龄的教师占比超过50%;(5)

从职称看,调查的数据中初级职称和中级职称占

大多数,约为70.4%;(6)从文化程度看,大多数

教师是专科和本科学历,极少数教师的学历为中

专 以 下,拥 有 研 究 生 及 以 上 学 历 的 教 师 约 占

宁芳艳,李雯雯,罗泽意:个体、学校与社会:义务教育阶段城乡教师再流动影响因素分析 99

第106页

10.4%。

2.教师流动意愿整体特征

本研究将教师城乡流动划分为“愿意流动”以

及“不愿意流 动”。位 于 农 村 地 区 的 教 师 有 624

人,占比60.3%,位于城市的教师有411人,占比

39.7%。在整体样本中,有流动意愿的教师占比

为61.4%,无流动意愿的教师占比为38.6%,可

见超过50%的教师有流动意愿。在“愿意流动”

的教师中,农村教师占比59.5%,城市教师占比

40.5%。可见,农村教师与城市教师都有流动的

意愿,且农村教师的流动意愿更加强烈。

3.教师流动意愿的群体差异性

从被调查教师的性别看,不同性别教师的流

动意愿差别不大。男性教师有流动意愿的比例为

43%,女性教师的流动意愿占比则为57%。无论

是男性教师还是女性教师,均呈现出想要流动的

趋势。从婚育情况看,已婚已育教师的流动意愿

最为强烈,占比65.2%,未婚教师和已婚未育教

师流动意愿稍弱,分别占比19.2%和15.6%。从

教龄看,拥有1~10年教龄的教师流动意愿更强

烈,占比69.4%,拥有15年以上教龄的教师流动

意愿最弱,占比11.2%。从职称看,拥有初级和

中 级 职 称 的 教 师 流 动 意 愿 更 强 烈,分 别 占 比

41.4%和28.8%,流动意愿最弱的是拥有高级职

称的教师。从年龄看,处于20~40岁年龄段的教

师 更 倾 向 于 进 行 流 动,占 比 超 过 整 体 数 据 的

50%。从学历看,本科学历教师的流动意愿最高,

占比为61.6%,其次是专科学历的教师,占比为

23.1%,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与中专及以下学历的

教师流动意愿分别占比为9.6%和5.7%。

(二)相关性分析

本研究利用 SPSSStatistics26统计分析软

件进行卡方检验,分别对个体因素、学校因素以及

社会因素中各个指标与教师城乡再流动意愿之间

的相关性进行测量。X2 指各变量分别和城市教

师及农村教师再流动意愿的卡方值,P 值则是指

各相关关系的显著性程度。X2(卡方值)越大,说

明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越大;P 值小于0.05则

说明相关关系显著。由于本次调查问卷包含城市

教师和农村教师两类,在进行流动时,处于不同地

区的教师会带有不同的想法进行流动,因此,在进

行卡方检验分析时,将分为两次分析,一次为将教

师当前学校所在地控制为“城市”;一次为将教师

当前学校所在地控制为“农村”。

1.个体因素与教师城乡再流动意愿的相关性

分析

个体因素主要包括更好的工资福利、子女的

教育条件、提高专业能力、获得晋升机会、个人发

展目标和对于教师职业的热爱。从交互分析结果

看,个体因素对教师城乡再流动意愿的影响相对

较小:仅个人发展目标对农村教师再流动意愿具

有显著影响;所有个体因素对城市教师再流动意

愿的影响均不显著。由表1数据可知,更好的工

资福利、子女的教育条件、获得晋升机会、个人发

展目标和对于教师职业的热爱这5个变量对于城

市教师的再流动意向显著性均大于0.05,没有呈

现出明显的显著性,即不存在相关关系。但是,提

高专业能力在0.05的水平上呈现出明显的显著

性(X2=5.677,P=0.017<0.05),这意味着提

高专业能力对城市教师城乡再流动产生显著影

响。这主要因为处于城市中的教师拥有较好的社

会保障,各种福利较为健全完备,晋升路径明确,

子女享受着较好的教育条件,因而不愿意改变目

前的生活状态与品质。但是对于教师个人来说,

专业能力的提升是一个持续不断向上的过程,通

过能力的提升能够逐步提高教育质量、获得晋升

机会等,该因素会对城市教师的再流动意愿产生

显著影响。

表1 个体因素与教师城乡再流动意愿的交互分析

个体因素

城市教师再

流动意愿

X2 P 值

农村教师再

流动意愿

X2 P 值

得到更好的工资福利 0.286 0.593 0.072 0.788

子女的教育条件 0.222 0.637 1.478 0.224

提高专业能力 5.677 0.017 1.015 0.314

获得晋升机会 0.865 0.352 0.812 0.367

个人发展目标 0.394 0.530 4.689 0.030

对于教师职业的热爱 0.034 0.854 0.043 0.835

根据表1数据内容可知,农村教师再流动意

愿与得到更好的工资福利、子女的教育条件、提高

专业能力、获得晋升机会和对于教师职业的热爱

共5项的显著性均大于0.05,没有呈现明显的显

著性,即不存在相关关系;但是个人发展目标在

0.05 水 平 上 呈 现 明 显 的 显 著 性 (X2 =4.689,

P=0.030<0.05),这意味着个人发展目标对农

村教师城乡再流动产生影响。因为大部分农村教

100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

第107页

师都是在户籍所在地任教,有着稳定常驻的血缘

亲情与社会关系网,并且拥有其他农村劳动收入

可以保障其生活的稳定,因而不易进行流动。但

是相比于农村地区,教师在城市中拥有广阔发展

空间,更加有利于追求个人发展目标,促进教师自

我价值的实现,促使教师产生流动的想法,并期望

在流动后得以实现个人发展目标。

2.学校因素与教师城乡再流动意愿的相关性

分析

学校因素包含学校的地理位置、硬件设施、工

作氛围、管理方式、学校的福利待遇和社会声望。

从交互分析结果看,学校因素对教师城乡再流动

意愿的影响相对较大,但城市教师和农村教师在

流动意愿的具体影响因素具有明显区别。由表2

可知,根据交互分析的结果,学校的地理位置、学

校的社会声望共2项显著性均大于0.05,没有呈

现明显的显著性,即不存在相关关系;但是学校的

硬件 设 施 在 0.01 水 平 上 呈 现 明 显 的 显 著 性

(X2=9.269,P=0.002<0.01),学校的工作氛

围在 0.01 水 平 上 呈 现 明 显 的 显 著 性 (X2 =

11.927,P=0.001<0.01),学校的管理方式在

0.05水平上呈现显著性(X2=5.435,P=0.020<

0.05),学校的福利待遇在0.05水平上呈现出显

著性(X2=5.901,P=0.015<0.05),即后4项

与城市教师再流动意愿存在相关关系。其主要原

因在于,社会成员有很多层次的需求,教师作为一

种工作压力大而又需要长时间待在学校的职业群

体,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会更强。学校的硬

件设施是办学的基本条件,完备的硬件设施是开

展教学工作、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

保证,影响教师的流动;良好的工作氛围有利于教

师之间人际关系趋于融洽,营造轻松愉悦的工作

环境,提高教师之间的心理契合度,从而增强工作

效率,对教师流动产生影响;民主的学校管理方式

会给予教师更多的自主权和人文关怀,提升教师

工作满意度,推动教师进行流动;对于流动到农村

地区的城市教师,会给予一定生活补贴和优惠政

策,吸引优质教师到农村地区执教,影响城市教师

进行再次流动。

由表2可知,农村教师再流动意愿与学校的

硬件设施、学校的工作氛围和学校的福利待遇共

3项显著性均大于0.05,没有呈现出明显的显著

性,即不存在相关关系;但是与学校的地理位置在

0.05水 平 上 呈 现 出 显 著 性 (X2 =5.442,P =

0.020<0.05),学校的管理方式在0.01水平上呈

现出显著性(X2=12.067,P=0.001<0.01),学

校的社会声望在0.05水平上呈现显著性(X2 =

5.379,P=0.020<0.05)。这说明后3项与农村

教师再流动意愿存在相关关系。其原因在于,优

越的地理位置会吸引教师流入,而恶劣的环境则

会促使农村教师流出。与农村地区相比,城市交

通便利、环境优异、工作生活便捷,这促使农村地

区的教师想要流入城市。城市学校的办学理念与

时俱进,管理方式现代化,教师被赋予较多自主教

学的权利,因此会促进农村教师的流动意愿。同

时,学校拥有良好的社会声望会给予教师一些附

加意义,进而影响教师的事业发展,影响农村教师

再流动意愿。

表2 学校因素与教师城乡再流动意愿的交互分析

学校因素

城市教师再

流动意愿

X2 P 值

农村教师再

流动意愿

X2 P 值

地理位置 0.236 0.627 5.442 0.020

硬件设施 9.269 0.002 0.457 0.499

工作氛围 11.927 0.001 3.239 0.072

管理方式 5.435 0.020 12.067 0.001

福利待遇 5.901 0.015 0.154 0.695

社会声望 0.046 0.831 5.379 0.020

3.社会因素与教师城乡再流动意愿的相关性

分析

社会因素包含人才激励政策、当地的经济条

件、家长对教育工作的支持程度和受到社会尊重

的程度4个变量。从交互分析结果看,社会因素

对教师城乡再流动意愿的影响相对较小:仅当地

经济条件对城市教师再流动意愿具有显著影响;

所有社会因素对农村教师再流动意愿的影响均不

显著。由表3可知,城市教师再流动意愿与人才

激励政策、家长对教育工作的支持程度、受到社会

尊重的程度共3项显著性均大于0.05,没有呈现

明显的显著性,即不存在相关关系;但是与当地的

经济 条 件 在 0.01 水 平 上 呈 现 出 显 著 性 (X2 =

13.968,P=0.000<0.01),即当地的经济条件

影响城市教师的再流动意向。其原因在于,经济

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教师为获得更好的发展以及

更高的收入,往往会选择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执

教。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财政力量相对雄厚,在

宁芳艳,李雯雯,罗泽意:个体、学校与社会:义务教育阶段城乡教师再流动影响因素分析 101

第108页

教育方面的投入力度也会更大,对于城市教师流

动到农村执教,经济条件也会成为首要考虑因素,

因此会促进教师进行流动。

由表3可知,农村教师城乡流动意向与人才

激励政策、当地的经济条件、家长对教育工作的支

持程度、受到社会尊重的程度共4项全部均没有

表现出显 著 性 差 异 (P >0.05),即 不 存 在 相 关

关系。

表3 社会因素与教师城乡再流动意愿的交互分析

社会因素

城市教师再

流动意愿

X2 P 值

农村教师再

流动意愿

X2 P 值

人才激励政策 0.350 0.554 0.020 0.887

当地的经济条件 13.968 0.000 0.005 0.943

家长对教育工作的支持程度 0.871 0.351 1.154 0.283

受到社会尊重的程度 1.517 0.218 1.816 0.178

四、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1.个体因素、学校因素与社会因素均部分地

显著影响教师再流动意愿

从实证结果看,个体因素、学校因素与社会因

素均部分地显著影响教师再流动意愿,3个研究

假设均得到部分验证。其中,学校因素对教师再

流动意愿的影响最大,其次是个体因素,最后是社

会因素。学校因素的6个具体变量都显著影响教

师再流动意愿,并且“学校管理方式”对城市教师

和农村教师的流动意愿均有显著影响。在个体因

素中,只有“提高专业能力”和“个人发展目标”对

教师再流动意愿具有显著影响,而“得到更好工资

福利”“子女受教育条件”等其他4个变量对教师

再流动意愿则没有显著影响。而社会因素中仅

“当地的经济条件”影响城市教师的再流动意愿,

其他3个变量对城乡教师再流动意愿的影响均不

显著。

2.影响城市教师和农村教师再流动意愿的具

体因素存在较大差异

从实证结果看,“学校管理方式”对城市和农

村教师的再流动意愿皆有显著影响,其他8个影

响显著的变量仅对城市教师或者农村教师一方的

再流动意愿具有显著影响。“提高专业能力”对城

市教师的再流动意愿具有显著影响,但是对农村

教师的再流动意愿影响不显著;“个人发展目标”

对城市教师再流动意愿不具有显著影响,但是对

农村教师的再流动意愿具有显著影响;在学校因

素中,“学校的硬件设施”“学校的工作氛围”“学校

的福利待遇”对城市教师的再流动意愿具有显著

影响,但是对农村教师的再流动意愿不具有显著

影响;“学校地理位置”与“学校社会声望”对农村

教师再流动意愿具有显著影响,但是对城市教师

的再流动意愿不具有显著影响;在社会因素中,

“当地的经济条件”对城市教师的再流动意愿具有

显著影响,但是对农村教师的再流动意愿不具有

显著影响。

(二)相关建议

1.重视教师主观流动意愿,构建城乡双向轮

岗交流制度

目前许多省市教师的职称评定将“城乡交流”

这一指标放进申报条件之中。很多学校规定,对

于想要申报职称的教师,其申报条件必须包含在

农村中小学任教超过1年。这种强制性的规定虽

然会促使城市教师流动到农村执教,但是并未尊

重教师的主观意愿。无论城市教师还是农村教

师,其流动并非简单地换到另一个学校教学,其中

还涉及教师家庭问题、子女教育问题等,同时城市

教师流动到农村地区会发现生活环境及条件不比

城市而致使教师产生极大的心理落差,加之不了

解学校方面的情况会导致教师产生抵触心理。农

村教师流动到城市学校会发现教学方法有所不

同、跟不上教学进度等情况,导致教学质量参差不

齐,最终损害的还是学生的权益。这种硬性规定

只能扬汤止沸,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实证结

果显示,显著影响农村教师与城市教师的再流动

意愿是不同的,在构建城乡教师轮岗交流机制时,

应该对城乡教师制定具有差异化的政策。对于农

村教师来说,得到更好的工资福利、子女的教育条

件、提高专业能力等都不存在显著影响,其主要因

为当前政策规定的内容很难达到推动教师流动的

标准,没有满足教师的期望与需求。除要考虑政

策的引导外,还需要增加流入地的拉力,着力改善

福利待遇、子女教育条件等因素来提高教师流动

意愿,落实全方位的保障政策,让教师无后顾之

忧。对于城市教师来说,是否能够提高专业能力

对其流动意愿具有显著影响,而其他因素的影响

相对较小。这主要是因为城市优越的工作生活环

102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

第109页

境让城市教师没有个人因素方面的困扰,但是专

业能力的提高则是其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刚性

需要。在针对城市教师流动方面应该更加关注教

师培训、专业教学指导等,促进其专业成长。

2.创新学校管理模式,营造良好工作氛围

当前,义务教育教师的合理有序流动主要症

结是城市教师难以向农村流动。如何促进城市优

质教师向农村流动是问题的关键。教师要想在工

作中取得成就,适宜的工作环境是基础。根据实

证研究的结果,无论是城市教师还是农村教师,学

校因素中的大多数指标都会对教师再流动意愿产

生显著影响。城市教师再流动的显著影响因素主

要包括“学校硬件设施”“学校的工作氛围”“学校

的管理方式”以及“学校的福利待遇”。近年来,

“学校硬件设施”“学校的福利待遇”方面,城乡差

距正在快速缩小。促进城市优质教师向农村流动

的下一步重点工作是如何创新学校管理模式,营

造良好工作氛围。农村地区的学校在如今更新迭

代速度异常快的情况下,需要让优秀教师参与学

校的管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最为直接,能及时

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动态,让教师参与管理可以制

定更加符合学生需求的管理制度。这体现学校制

度的民主性和公平性,既发挥了教师流动在缩小

城乡教育差距中的作用,又发挥了教师内在特有

的价值,同时也增加了流动教师的归属感和参与

感。此外,对于农村教师来说,轮岗到城市学校首

先要面对工作环境不熟悉带来的挑战,需要融入

新学校的文化氛围以及重新建立人际关系,需要

城市学校提供情感支持和专业支持,帮助新教师

适应工作氛围、了解学校文化、增强教学能力[8]。

首先,城市教师需要与轮岗教师建立帮扶关系,由

城市教师一对一帮助轮岗教师以能够快速适应城

市学校的教学模式;其次,通过为轮岗教师举办经

验交流会、邀请骨干教师授课、观摩课堂等形式提

升其教学能力;最后,学校要给予情感支持,引领

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观,理性地调整自身的期待

值,努力增强其职业幸福感。

3.重视教师职业认同感,激发教师对职业的

热爱

职业认同感是个体对所从事的职业在认知、

情感、行为倾向上都保持积极的态度,主要表现为

教师对本职业的热爱度。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家

长对教育工作的支持程度、受到社会尊重的程度

等因素都隶属于职业认同感的范围。这些因素虽

没有对城市教师与农村教师的再流动意愿产生显

著影响,但从理论上讲,职业认同感应该是驱动教

师流动的内在力量。实证研究表明,当前职业认

同感对教师再流动意愿的影响不显著,这恰恰说

明当前的相关政策对教师职业认同感的重视不

够,引导作用不明显。已有的政策在增强教师职

业认同感方面,主要通过提高流动教师福利待遇、

优先评定职称、获得晋升机会等激励教师。除此

之外,无论城市教师还是农村教师,均需要政府部

门加大宣传力度,弘扬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

崇高精神,对有一定实绩的教师加大表彰力度,形

成关心支持轮岗教师的浓厚工作氛围,使教师产

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此外,学校领导对于教师的

肯定与尊重同样重要,要给予教师更多的人文关

怀,增强教师的自信心和价值感,激发教师的积极

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增强对教师职业的热爱,间接

激发其流动意愿,让教师流动从“要我去”积极地

向“我要去”转变。

参考文献:

[1]马用浩,谷莎.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社会流动现状调查

及分析:以陕西省定边县为例[J].宁夏社会科学,2016(2):

124-128.

[2]朱秀红,刘善槐.乡村青 年 教 师 的 流 动 意 愿 与 稳 定 政 策 研

究:基于个人-环境匹配理论的分析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

2019,39(20):37-46.

[3]肖庆业.农村教师职业 流 动 意 愿 及 其 影 响 因 素:基 于 二 元

Logistic回归模型的实证研究[J].基础教育,2018,15(5):

36-45.

[4]JOHNSONS,BIRKELAND S.Theschoolsthatteachers

choose[J].EducationLeadership,2003,60(8):20-24.

[5]北京师范大学教师劳动力市场研究课题组.中学教师的职

业满意度与流动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来自中国教育追

踪调查 数 据 (CEPS)的 经 验 证 据 [J].北 京 社 会 科 学,

2021(3):84-102.

[6]范蔚,叶波.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下教师流动现状的调查分析

[J].教育科学研究,2015(5):39-45.

[7]薛正斌,刘新科.社会流动视域下的中小学教师流动[J].宁

夏社会科学,2010(5):66-69.

[8]张天骄,易利,林荣日.影响我国乡村教师流动的多层次因

素研究[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21,21(3):25-32.

宁芳艳,李雯雯,罗泽意:个体、学校与社会:义务教育阶段城乡教师再流动影响因素分析 103

第110页

Individual,SchoolandSociety:theInfluencingFactorsoftheRe-mobility

ofUrbanandRuralTeachersinCompulsoryEducation

NINGFangyan,LIWenwen,LUOZeyi

Abstract:Thispaperconductsacorrelationanalysisonthewillingnessofteacherstoflowfromtheperspectivesofindividualfactors,schoolfactorsandsocialfactorsthroughthequestionnaireon1035teacherswithfloatingexperience.

Basedonpush-pulltheory,thepaperestablishesresearchhypothesisandmadeabriefcomparisonofthefactorsthataffect

thewillingnesstoflowofurbanteachersandruralteachers.Theresearchshowsthattherearegreatdifferencesbetween

urbanandruralteachers’re-mobilityintentionincompulsoryeducationstage.Sixvariables,suchasimprovingprofessionalability,schoolhardwarefacilities,schoolworkingatmosphere,schoolmanagementmethod,schoolwelfaretreatmentandlocaleconomicconditions,significantlyaffectthere-mobilityintentionofurbanteachers.Personaldevelopment

goals,geographicallocationofschool,schoolmanagementandschoolsocialprestigesignificantlyaffectruralteachers’

willingnesstore-mobilize.Basedonthese,thepapersuggeststoattachimportancetoteachers’subjectivewillingnessto

flow,buildatwo-wayrotationexchangesystembetweenurbanandruralareas,improveschoolinfrastructureconstruction,innovateschoolmanagementmodels,andenhanceteachers’professionalidentity.

Keywords:compulsoryeducation;teachers;re-mobility

????????????????????????????????????????????????

(上接第92页)

DigitalEconomyandHighQualityEconomicDevelopmentintheNewDevelopmentPattern:

EmpiricalAnalysisBasedonDatafrom2011—2020intheHuaiheRiverBasin

KONGDandan,JINZehu

Abstract:Basedonthestatisticaldataof24prefecture-levelcitiesintheHuaiheRiverBasinfrom2011to2020,the

articleappliesthespatialDurbinmodel(SDM)tostudythespatialeffectofthedigitaleconomyonthehigh-qualityeconomicdevelopmentunderthenewdevelopmentpattern.Theresultsshowthatthedirecteffectofdigitaleconomyon

high-qualityeconomicdevelopmentispositiveandsignificant,andtheindirecteffectisnegativeandsignificant.This

meansthattheimprovementofthedigitaleconomyintheregionnotonlypromotesthehigh-qualityeconomicdevelopment

oftheregion,butalsohasanegativespatialspillovereffectonthehigh-qualityeconomicdevelopmentoftheneighboring

regions.Therefore,weshouldenhancethedigitaleconomycapacity,strengthentheconstructionofindustrialchainsin

theregion;comprehensivelypromotecoordinatedregionaldevelopmentandbreaktherestrictionsofregionaldevelopment

barriers;andincreasethespeedofdigitalgovernmentandacceleratetheintegrationofdigitalandeconomic.

Keywords:newdevelopmentpattern;digitaleconomy;high-qualityeconomicdevelopment;theHuaiheRiverBasin;

SpatialDurbinModel

104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

第111页

2023年第4期

第25卷(总第140期)

淮 南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OURNALOFHUAINANNORMALUNIVERSITY

No.42023

GeneralNo.140,Vol.25

[收稿日期]2022-10-27

[基金项目]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社会资本视域下社区慈善建设研究———基于苏州、南京地区的多案

例分析”(KYCX21_2896);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的政策落实研究”(19BZZ08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社区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行为模式与有效性研究:基于大数据的实证分析”(71804120)。

[作者简介]王华凤(1995—),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地方政府与社会治理。

社会资本视角下基层社区慈善发展研究

———以 K 市社区慈善为例

王华凤

(苏州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摘 要]社区慈善是对“大慈善”理念的生动践行,是整体推进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抓手。K 市作为社区慈善的主

要推广点,对其社区慈善的问题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案例研究方法,对 K 市社区慈善的认知维度、结构维度和互

惠规范3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发现,K 市社区慈善在社会信任资本、社会关系网络的构成与影响、互惠规范制度的意识

与保障等方面存在着不足。社会慈善事业,应从提高信任资本,强化社会认知嵌入;提升社会参与,加强社会关系网络;

加强政府保障,深化规范网络环境等方面着手开展工作,以便提高效力更好地促进社区慈善的发展。

[关键词]社区慈善;社会资本;慈善发展

[中图分类号]D63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530(2023)04-0105-06

社区慈善是社会慈善的应然组成部分,对于

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实现第

三次分配、扩展第三次分配的体量和范围需要培

育社会慈善主体的发展[1]。对于社区慈善的研

究,首先应明确概念的界定。一种是定义性界定。

杨荣认为凡以社区为基础、向社区居民提供社会

服务的慈善活动均可称之为社区慈善[2]。另一种

是内容性界定。谢起中[3]、李宝梁[4]等从其内部

机动性出发,认为社区慈善是一种社区发展与慈

善事业的结合,并以社区为依托将社区内部各主

体联合起来形成有机联系的网络,从而实现资源

的有效 利 用 和 优 化 配 置,保 障 社 区 慈 善 事 业 的

发展。

此外,研究发现社区慈善存在着不同程度的

问题。一方面是外部机制不健全。我国慈善组织

的政府主导模式使其在双重体制管理下很难获得

合法性地位[5],现行的工商政策和税收政策没有

明确规定像慈善超市这种社区慈善的市场化经

营,因此作为社区慈善的主要发展模式,慈善超市

竞争力较弱[6]。另一方面是内生动力的掣肘。胡

小军等以社区基金会为例,明确指出内部治理失

灵、资源活性不足、战略资助能力缺乏等问题已成

为社区慈善发展的主要绊脚石[7]。郑功成指出,

随着慈善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

法》已不能满足现阶段慈善的发展,应该尽快修

订,并出台有力度的政策,保障各慈善组织的有利

发展[8]。针对社区慈善的内生性问题,聂洪辉等

指出现代慈善组织募捐的广泛性,资金来源的多

元化,慈善工作的专业性可以弥补农村社区慈善

的不足,因此要积极引进先进的慈善组织[9]。

综上,目前学界对于社区慈善的研究集中在

对现有模式的概念、问题、对策和发展分析,对于

社区内部社会资本的运用与社区慈善的结合,研

究尚不充分。由此,本文基于社会资本的三重维

度,对于社会工作站的发展进行分析。

第112页

一、社区慈善与社会资本的契合性分析

“社会资本”的含义是由经济学“资本”概念转

变而来,是相对于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等所不同的

一种社会资本形式,由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首次

提出[10]。林楠认为社会资本是从嵌入于社会网

络的资源中获得,植根于社会网络和社会关系,可

以通过 投 资 社 会 资 本 获 得 一 定 的 社 会 网 络 资

源[11](P18)。刘青把社会资本与社区慈善的发展联

合起来,指出社区慈善的发展需要各方面的资源

协调和居民的社会信任感,社会资本的来源正是

目前社区慈善发展需要加以完善的要素[12]。鉴

于此,本文把社会资本界定为以信任、社会规范和

网络为主要构成要素,并通过促进社员的协同合

作来实现共同利益的社会组织特征[13]。

首先,信任资本是社区慈善建设的基本前提。

信任作为一种心理感知能力,是一切交往和价值

运转的基础。其虽不能像社会规范、制度等带有

明显的约束和保障功能,但能将硬性的规定以柔

性的方式融合于公共价值之中。社区慈善的发展

需要各行为主体之间的信任,只有信任资本存量

的提升,慈善的理念和社区动员慈善的持续性发

展才成为可能。信任是慈善可发展的前提,也是

一切行动网络和社会规范建立的保障。社区居民

对于社区慈善有了强有力的信任感和社会认知

后,才能进行慈善捐赠行为;反之,信任的缺失,社

区慈善建设将无法进行。

其次,网络资本是社区慈善建设的重要载体。

作为社会资本主要的表现形式,关系网络是指个

体或者组织在信任资本的基础上形成的复杂的网

络体系。社区慈善的建设不仅要靠个体捐赠,以

个体为节点所衍生的个人社会网络也是慈善网络

发展的重点。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人与

组织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在对某一事务达成共识

后,此网络将会带来巨大的资源。社会网络作为

社区慈善的重要载体,对于社区慈善的发展和推

动有着重要作用。

最后,互惠规范是社区慈善建设的制度保障。

规范是社会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正式和非

正式的规范。正式规范是指政府对于社区慈善建

设的政策、意见与制度保障,是社区建设最有力的

支持。非正式规范是指社区居民在信任的基础

上,以社会网络为依托形成的、共同遵守的一种价

值观。这种价值观的形成是社区慈善建设的重要

保障,也是社区慈善保持活力和持续性的基础。

因此,信任、社会网络与互惠规范的共同作用推动

着社区慈善的建设。

二、当前社区慈善发展的问题———基于社会

资本的解释

(一)认知维度:社会信任资本的缺乏与嵌入

信任作为一种依赖关系,是社会资本最重要

的要素[14]。在社会资本领域中,信任是建立社会

交往网络的一个重要前提,也是社会互动过程的

重要影响因素。对于社区慈善来说,信任主要分

为一般信任和特殊信任。

一般信任是指社区人民对于本社区慈善组织

的信任度,主要表现为社区慈善的财务、法律、项

目和程序的信任。其中,财务信任是指社区居民

对于慈善组织财务是否公开透明,财务计算制度

规范是否健全、财务报告是否及时准确、是否存在

贪污腐败现象的观感信任。走访中发现,K 市社

区慈善发展之初的财务规范制度都处于摸索阶

段,财务报告的公示、财务计算制度的规范化都存

在不足,社区居民的信任度不高。

法律信任、项目信任、程序信任是依托慈善工

作站的发展而展开的。法律信任主要是指社区慈

善遵守法律法规,确保其建立和实施都有法律制

度保障;项目信任指组织在进行慈善过程中不能

为了项目而开展项目,项目的持续性和社会价值

要有所体现;程序信任是指社区慈善各项目开展

过程中要时刻与项目对象和服务人群保持联系,

项目程序要公开透明化。任何类型的慈善组织都

需要依照既定的评判准则取得相应的法律主体地

位,也必须获得社会公众的普遍认可,这是保障慈

善组织公信力的基础性和原则性条件[15]。

K 市慈善工作站在建立之初缺少完善的法律

保障。法律信任资本存量比较低,间接影响了慈

善工作站的程序和项目信任。K 市社区慈善发展

和建设需要依靠项目的获得和实施,由于基层社

区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和专业人员的匮乏,项目流

程比较简化,公平性难以保障。

特殊信任是指社区居民对于社区慈善的认知

和情感信任。这种信任是内嵌于社区居民认知和

心理的信任感。社区居民对社区的情感越深,对

社区慈善工作站发展抱有的信任感就越大。K 市

106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

第113页

作为外来务工人员较多的地区,其社区居民大都

来自外地,外来居民对于社区的认同感不强。外

来务工人员在访谈中提到:“我们只是来打工了,

这个地方只是我们住的地方而已,什么慈善不慈

善的,大家都自己管自己,不了解什么慈善。再说

了,我们捐了钱,后面他能保证我们出事的时候帮

我们吗。”① 社区慈善的发展需要社区全体居民的

共同参与,外来居民的信任资本存量不能满足现

阶段慈善的建设空间,制约了社区慈善的发展。

此外,居民对于社区慈善的认知影响信任资

本。K 市外来务工人员的流动性比较大,对于慈

善的认知存在碎片化,造成不少居民对于社区慈

善的了解较少,信任感较低,慈善工作站建设无法

持续推进,需要相关组织进行慈善的推广和建设。

(二)结构维度:社会关系网络的构成与影响

社会关系网络是指公民在参与公共事务过程

中所形成的关系网络,是不同利益群体在平等协

商的基础上基于共同目标和共同利益而组成的联

合体[16]。从社区慈善的发展来看,社区慈善的关

系网络是建立在社区居民对于帮助和想要获得帮

助的理念之上所形成的慈善关系网。但社区居民

的分层发展,对于慈善的认知和关系网络的形成

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按社会主体之间的联

系方向,社会关系网络分为横向社会关系网络和

纵向社会关系网络[17]。

在社区生活中,横向关系网络主要分为内部

关系网络和外部关系网络。K 市社区作为外来人

口比较多的社区,其内部主要分为商圈、老乡圈、

文化层次圈、年轻人、工作者等多群体网络。不同

群体之间的网络产生交集时,社会关系网络就开

始形成了。目前,K 市各个圈层之间的互动存在

“隐形隔阂”,缺少沟通场地,关系网络封闭,网络

资本存量不足,社区慈善的发展理念传递受限。

在外部关系网络方面,做为 K 市社区慈善模式之

一的慈善工作站,依赖政府资金,来自企业和社会

的捐款不多,难以形成强有力的慈善捐赠网络。

社区慈善纵向为主的关系网络是指社区居

民、社区慈善工作站、社区、政府等主体和机构对

于社区慈善的认知和认同而形成的关系网络。但

就走访来看,K 市不同层级的人群对于慈善工作

站的看法不一,加之法律法规和体制机制不健全,

导致纵向慈善关系网络很难建立起来。

(三)制度维度:互惠规范制度的意识与保障

人员的流动性影响社区内部隐形规范的构

建。社区隐形规范类似于村规民约,是一种自发

性自治规范,是具有共同伦理文化和生活惯习的

居民在长期共处中为了维持和谐有序的生产生活

而行形成的[18]。对于 K 市这种流动性社区和外

来人口居住较多的社区来说,地区分层、文化分

层、年龄分层、经济分层具有很大阻碍作用。因

此,社区慈善捐赠中内部规范的缺失和不遵守,导

致慈善工作站发展的持续性存在动力不足。

随着现代多样化新型社会关系的发展和建

立,社会资源的资本化及其存量的高低除了遵循

人情规则外,越来越多的社会网络更愿意依照以

市场原则、契约精神和法治理念建立资源互惠规

范[19]。慈善关系网络的建立也是如此。帕特南

在《使民主运转起来》中指出:“互惠是由一系列行

为构成的,其中的每一个行为都具有短期的利他

性,但 它 们 的 集 合 一 般 会 令 所 有 参 与 者 受

益。”[20](P202)企业是慈善工作站持续稳定发展的经

济来源之一,K 市未能结合新时代现代企业的发

展需求和法治社会的发展节奏,及时更新理念和

管理手段,与企业的合作深度不够,规章制度建设

相对滞后。

此外,K 市社区委员会的管理存在一定缺位,

导致社区居民对于互惠意识理念的认知水平不

高。法治理念和契约精神的认知和内化是一个长

时间不断深入的过程。在走访中有居民反映:“我

们也不知道社区慈善是干什么的,让我们捐东西

大家互相帮助,但是等我有困难的时候,谁知道他

们还在不在,我还是希望我做了好事能给我一些

我能看得到的实惠。”② 信任的缺失,互惠规范的

理念和认知的表层嵌入共同阻碍了 K 市慈善工

作站互惠网络的建立与扩展。

三、增量社会资本———社区慈善建设的破局

之路

面对存在的问题,K 市积极进行社区慈善发

展创新,建立社区慈善与本土资源的有效链接,增

量社会增本,拓展社区慈善的建设发展之路。

(一)认知维度:提高信任资本,强化社会认知

嵌入

首先,加强慈善宣传,提升公益意识。社工走

访和活动宣传是社区慈善理念宣传的有效方式。

王华凤:社会资本视角下基层社区慈善发展研究 107

第114页

作为社会工作站的社工人员,一方面建立专业的

慈善信息平台,进行公众号的推送和总结宣传;另

一方面,社工人员通过组织人员学习,发放小礼品

的方式提高社区居民对于社区慈善的兴趣,加强

公益理念的认知。

其次,强化数据平台,实施“阳光捐赠”。利用

抖音、快手等新型互联网平台,构建新型社区慈善

平台,启用专业人才打造专属社区的慈善公众平

台,通过短视频进行慈善理念的宣传,加强公众对

于慈善的认知,提高居民的信任资本存量。同时,

公开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捐赠,使社区居民能够时

刻关注到捐款情况和开销,增强社区慈善的社会

信任感。

最后,政府鼓励帮扶,强化慈善认知。政府对

于社区慈善的推广和宣传,有利于加强居民对于

社区慈善的权威性认识。当地居民表示:“一开始

我们哪知道什么社区慈善、社会工作站啊,政府一

直宣传让我们做慈善,帮助他人,我们才知道这是

做慈善的机构。跟着政府走啊,做点慈善,希望政

府以后也帮帮我。”③ 可见,政府的政策支持使居

民对于社区慈善的认识更加深入,增加了居民社

区慈善信任资本的含量。

(二)结构维度:提升社会参与,加强社会关系

网络

首先,慈善活动的开展要具有适应性和能动

性。K 市社区居民的文化分层、年龄分层等特点

决定了慈善活动的开展要适应各个圈层。这就要

求社区慈善工作站通过专业的社工人员进行慈善

活动的安排,从活动内容、时间、形式等进行专业

化的划分,避免单一慈善活动。从不同层次出发,

增加社区居民的互动与交流,在促进居民社区认

同感的基础上,嵌入慈善认知和理念,建构起本社

区的慈善网络资本,使居民逐步从慈善互动的参

与者发展为社区慈善的建设者。

其次,慈善网络的展开要具有覆盖性和协同

性。当某个人进入社会网络时,他不仅仅是此网

络中的一个不起眼的小点,而且是将其他网络关

系带进这个网络的有效提供者[21]。由此,个人网

络资本在整体中发挥作用才能更好地体现群体网

络资本的价值。因此,慈善网络建构要增强慈善

网络的覆盖性和协同性。所谓覆盖性是指社区慈

善的发展需保障与其相关的各项社会组织等网络

资源的参与,通过建立横向沟通平台,建构属于本

社区的慈善资源网络。社区慈善工作站以慈善为

目的,通过与高校和政府合作,以交流会和联谊会

为依托,在充当慈善组织交流平台的作用下,吸引

不同社区和不同领域的慈善组织参与到平台交流

建设。一方面,可以获知各慈善组织机构的信息

和发展;另一方面,在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吸引其

参与到本社区慈善网络中来。不同领域的慈善组

织对于社区慈善网络的覆盖,有利于社区慈善网

络资本存量提升,推动社区慈善的建构与发展。

此外,在资源覆盖的基础上,进行协同合作是社区

慈善网络形成的重要步骤。工作站作为社区慈善

网络的中枢系统,在连接各社会组织网络的同时,

也应发挥调适作用,使各网络节点进行协同合作。

工作站应从社工专业性角度出发,以基层慈善需

要和居民信任为基点,以党建引领为核心,通过了

解各组织机构的慈善领域,从专业角度进行资源

整合、沟通协调,以达到协同合作的目的,强化社

区慈善网络资本,助力工作站的发展。

最后,慈善网络的发展要具有保障性和政策

化。目前,我国慈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社区慈

善正在摸索中前进。“人人公益”和“大慈善”理念

不仅要从人民入手,政府政策的支持和保障也是

慈善落实的重要基础。由此,对于社区慈善来说,

慈善网络的建构不仅需要社区内部自组织的内生

性,还需政府的外部政策支持和保障。网络资本

的建构是在关系和利益的基础之上形成的。维系

和强化这种网络需要政府政策的鼓励支持。市民

政局出台 K 市社区慈善发展政策,使更多的社会

组织融入社区慈善的发展网络。社会资本存量的

提升,驱动着社会工作站的稳步发展。

(三)制度维度:加强政府保障,深化规范网络

环境

首先,出台政策规范,建立管理系统。慈善组

织合法性是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核,而慈善组织

公信力则是慈善组织合法性的外在表现[21](P75)。

社区慈善作为最基层的慈善事业的发展空间,既

是“大慈善”理念的最终落脚点,也是慈善有效实

施的基础。因此,出台和完善法律、条例和规章等

能够提升社区慈善的公信力,促进规范化建构。

其次,明确制度管理,降低“搭便车”行为。互

惠规范制度的建立不仅包括外部制度的保障,社

区慈善内部的软制度也是社区慈善工作站持续发

展的重要保障。这种软制度是以社区居民的互惠

108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

第115页

互利为前提的,是人们在互动过程中默认的并且

能够遵循的一种价值观念。面对 K 市居民的流

动性,为让更多的居民遵循规范,参与社区慈善。

工作站要积极联合社区居委会进行慈善信息管

理,对于参与慈善活动的居民有效激励,积极尝试

慈善积分制,物资捐赠或者参与活动的居民根据

积分可优先享受社区某些福利待遇。这种物质鼓

励和精神激励的方式加强了慈善互惠规范。此

外,对于社区慈善工作站来说,内部工作人员也要

遵守相应的制度。工作站要建立相应的管理机

制、奖惩机制、监督机制和慈善项目活动执行的反

馈机制,保障慈善活动开展的有序进行;建立健全

财务透明体系和独立审计体系,提高组织管理者

的决策科学性,增强慈善组织的信任资本。

最后,加强监督机制,强化评价考核。要坚持

从实际出发,根据社区慈善发展的实际建立健全

监督机制。加强对慈善组织的审批和登记、社区

慈善的募捐形式、工作站的日常管理等方面的监

督、评价、考核。驰而不息,推进社区慈善建设,引

进第三方监督机制,保障制度规范的有效落实。

四、总结及反思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

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

定》,明确指出要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

等社会公益事业[22]。慈善事业是一种立足于第

三次分配基础之上的混合型分配机制。社区慈善

作为慈善事业的落脚点,是落实“大慈善、大民生”

理念的重要方面。本文通过对 K 市社区慈善发

展的前后对比发现,K 市前期的社区慈善在关系、

结构、认知维度等方面的社会资本存量较低,在政

府部门的强力推动和广大慈善工作者的扎实工作

下,通过重构社会资本,社区慈善工作站办得有声

有色,促进了慈善事业的发展。随着国家对于第

三次分配的重视,社区慈善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现阶段,如何保障社区慈善的社会资本存量,并使

其逐步提升,这是社区慈善发展需要进一步解决

的重要问题。

注 释:

① 访谈编码:ZF2021-10-7-03。

② 访谈编码:ZF2021-10-7-02。

③ 访谈编码:ZF2021-10-7-03。

参考文献:

[1]江亚洲,郁建兴.第三次 分 配 推 动 共 同 富 裕 的 作 用 与 机 制

[J].浙江社会科学,2021(9):76-83,157-158.

[2]杨荣.社区慈善: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新方向[J].东岳论丛,

2015,36(10):43-48.

[3]谢起中,刘萌萌.以社区为基础的公益性慈善模式研究[J].

中国公共管理丛论,2013(1):105-110.

[4]李 宝 梁.我 国 慈 善 事 业 社 区 化 发 展 探 析 [J].学 术 交 流,

2007(3):121-124.

[5]王华凤,施从美.依附性嵌入、内生性发展与中国社会组织

话语权建设:基于 H 省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案例研究[J].

中国非营利评论,2021,27(1):138-154.

[6]张彦.社区慈善超市如何做久做大? ———以上海的经验为

例[J].社会科学,2006(6):74-85.

[7]胡小军,朱健刚.社区慈善资源的本土化:对中国社区基金

会的多案例研究[J].学海,2017(6):85-92

[8]郑功成.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成效、问题与制度完善[J].中共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0,24(6):52-61.

[9]聂洪辉,卓腮娇.农村社区慈善困境与出路:对赣中竹溪村

的调查[J].湖北社会科学,2011(11):55-57.

[10]陈柳钦.社会资本及其主要理论研究观点综述[J].东方论

坛,2007(3):84-91,121.

[11][美]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M].张

磊,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2]刘青.社会资本视野下的慈善超市发展:以湖州慈善超市为

例[J].商场现代化,2006(30):168-169.

[13]张正岩,王志刚,孙文策,等.何以破解特困地区合作社的集

体行动困境:基于社会资本视阈的多案例分析[J].农业经

济问题,2022(11):77-96.

[14]王磊.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路径探究:基于社会资

本理论[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9(2):

50-57,185.

[15]石国亮.慈善组织公信力重塑过程中第三方评估机制研究

[J].中国行政管理,2012(9):64-70.

[16]王杨.政策工具与治理绩效: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多案例分

析[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5):54-62.

[17]周红云.社会资本:布迪厄、科尔曼和帕特南的比较[J].经济

社会体制比较,2003(4):46-53.

[18]陈荣卓,李梦兰,马豪豪.国家治理视角下的村规民约:现代

转型与发展进路:基于“2019年全国优秀村规民约”的案例

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21(5):23-36.

[19]汤夺先,刘辰东,杨珍.东部沿海城市少数民族新生代农民

工的社会资源资本化研究:以山东省三市为中心[J].民族

研究,2020(2):41-55,142.

[20][美]罗伯特·D.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现代意大利的公

民传统[M].王 列,赖 海 榕,译.北 京:中 国 人 民 大 学 出 版

社,2015

[21]陈伟东.社区自治:自组织网络与制度设置[M].北京: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下转第128页)

王华凤:社会资本视角下基层社区慈善发展研究 109

第116页

2023年第4期

第25卷(总第140期)

淮 南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OURNALOFHUAINANNORMALUNIVERSITY

No.42023

GeneralNo.140,Vol.25

[收稿日期]2022-07-07

[基金项目]2021年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长三角智慧康养服务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及其制度创新研究”(AHSKY2021D62)。

[作者简介]杨耀文(1998—),男,安徽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杨芳(1971—),

女,安徽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智慧养老的伦理价值及优化路径研究

杨耀文,杨 芳

(安徽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2)

[摘 要]智慧养老体现科技向善的重要原则,符合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有利于赓续敬老孝亲的传统文化,具有伦

理价值。为优化智慧养老实施路径,应在政府指导下开展有关智慧养老的各类教育活动,培育尊老敬老社会文化氛围;

健全协调管理体制,完善信息管理制度;打造优质平台及产品,建设具有中医药文化特色的康养基地;同时发挥国有企业

社会功能,解决智慧养老“最后一公里”问题。

[关键词]智慧养老;养老服务;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D66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530(2023)04-0110-06

中国是人口老龄化较快速且规模较大的发

展中国家。据预测,2050年前后,全国老年人口

数将占总 人 口 的 34.9%

[1]。 习 近 平 总 书 记 指

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老

龄工作,贯 彻 落 实 积 极 应 对 人 口 老 龄 化 国 家 战

略”[2]。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

的党中央总揽全局,高度重视养老事业发展,中

国特色养 老 服 务 体 系 建 设 已 取 得 显 著 成 效[3]。

然而,我国老年人口生命质量不高、整体健康状

况不佳等问题仍然存在,据调查,现在的老年人

约有8年的时间处于带病生存状态[4]。随着生

产结构转 型 与 工 作 流 动 性 提 高,传 统 养 老 模 式

愈发难以满足老年群体康养、护理、医疗等现实

需求[5]。智慧养老是一系列积极应对人口老龄

化的科技 创 新 成 果 之 集 合,为 解 决 现 阶 段 养 老

问题痛 点、难 点 提 供 了 强 大 支 撑[6]。智 慧 养 老

是事关人 民 幸 福 生 活 的 系 统 工 程,是 保 障 老 年

人权益、提高养老服务质量的必然要求,是加快

养老 产 业 智 能 化 转 型 升 级 的 必 经 之 路。 鉴 于

此,探究智 慧 养 老 伦 理 价 值 及 智 慧 养 老 优 化 路

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智慧养老的伦理价值

智慧养老(Intelligentcareforaged)最早由

英国生命信托基金提出,指在传统养老模式基础

上,充分融入现代科学技术,创新养老服务模式、

更新养老服务产品、提高养老服务质量[7]。目前,

国内外智慧养老事业蓬勃发展。在日本,基于算

法评估、远程医疗、智能监测等技术的社区综合护

理 系 统 (theCommunity-basedIntegrated Care

System),使社区老人在半小时之内就可以根据

个人需要,获得相关服务;在英国,立足国民医疗

保健体系(NationalHealthServices)的智慧养老

设备,能够全时段监测老人生命健康,及时排查各

类安全隐患[8];在我国,智慧养老服务同样日益完

善与发展。总之,智慧养老旨在积极运用科学技

术改善老龄群体的身心健康问题,蕴含科技向善、

以人为本、敬老孝亲的伦理价值。

(一)体现科技向善的重要原则

科学技术并非天然地遵循“向善”原则,科学

技术存在“趋恶”风险[9]。从科学技术伦理角度来

看,2013年 PaulMiller在企业项目实践中,明确

提出科技向善这一概念,主张企业在使用科学技

第117页

术时应保持善意[10]。具体而言,企业应高度重视

科学技术的功能,利用科学技术解决问题、增进福

祉、改善民生,对社会发展提供助力、产生积极影

响。目前,科技向善的价值观念被社会各界广泛

接受。例如,中国腾讯公司承诺,愿意坚持科技向

善的重要原则,要“将社会责任融入产品与服务之

中,推动科技创新与文化传承,助力各行各业升

级,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11]科技向善涉及技术

伦理理论、负责任创新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企

业社会责任理论等众多相关理论[12]。科技向善

的具体要求,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首先,科技向

善要求创造、使用科学技术的主体要保持善意,即

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将科学技术运用在能够产生

积极影响的领域;其次,科技向善要求科学技术赋

能传统产业,即拉动产业融合与升级,提高社会生

产效率;最后,科技向善要求科学技术具备可持续

的发展性,即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智慧养老能够体现科技向善的重要原则。首

先,提供智慧养老服务,是科学技术用于创造社会

福利的有效路径。智慧养老服务有利于改善老年

人生活处境,姚兴安认为,接受智慧养老服务与老

人身心健康水平存在显著正向影响[13]。其次,智

慧养老有利于产业转型升级,创造良好社会效益。

智慧养老服务以信息技术化为核心,一方面为传

统康养服务行业注入新的发展动力,另一方面为

周边产业创造发展的新机遇。最后,智慧养老有

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智慧养老进一步优化康

养服务资源配置效率,可以有效减少物质资源浪

费。智慧产业也是典型的环境友好型产业,从产

品上来看,智慧养老产品污染性相对较小;从服务

上来看,智慧养老服务很少会破坏环境、浪费资源

等。因此,智 慧 养 老 能 够 体 现 科 技 向 善 的 重 要

原则。

(二)符合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人类掌握、运用并发展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发

展也深刻改变着人类社会。事实上,科学技术发

展在一定程度上撼动了人的主体性地位。一方

面,科学技术具有改变人的力量。科学技术发展

既诞生出物质成果,又基于物质成果衍生出一套

规范体系,这一套规范体系制约着人。例如,工业

革命让钟表、火车等走进生产与生活实践,有关时

间的规范体系被不断强化:钟表让时间“随处可

见”,使守时意识更加深入人心。火车班次在强化

守时意识基础上,又赋予生活“加速度”。5G、高

铁、人工智能等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更是让不少人

感叹“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可见,科学技术既改

变人们生活习惯,又改变人们思维模式,甚至科学

技术在某些方面会“主导”着人们生活习惯与思维

模式的改变。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发展使科学研

究与技术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在这一过程中,人类

“物化”的伦理风险陡然上升。

正是人的主体性地位在一定程度上被撼动,

所以,当代科学研究与技术应用时,必须坚持以人

为中心,即以人为本。具体而言,就是在科学创新

与技术升级过程中,要突出人的主体地位,满足人

的物质与精神需要。智慧养老符合以人为本的理

念,具有伦理价值。一方面,智慧养老为服务人而

产生。智慧养老充分运用现代科技的发展成果,

面向老年生活需求,通过技术、设备、设施以及科

学、人性化的管理方式,提供智慧养老产品、构建

智慧养老服务平台等,让老年人随时随地都能享

受到高品质、高水平的智慧养老服务。另一方面,

以人为本也是智慧养老事业发展的内在规定性要

求。智慧养老服务对象主要是需要呵护的老年

人,对于智慧养老企业而言,产品与服务必须兼顾

科技含量与人文关怀,才能占领老年消费市场,实

现经济效益。智慧养老源自于老年人康养服务需

求,又进一步满足老年人康养服务需求,有利于创

造美好生活环境,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

(三)赓续敬老孝亲的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传统孝文化内涵丰富。关于“孝”,

孔子指出,“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

有养,不敬何以别乎?”[14](P11-12)在孔子看来,仅仅

为老人提供物质支持与生活资料,不能被定义为

孝,敬老是孝亲的逻辑前提,而“敬老”的关键又在

于“以色事亲”[15],即注重精神赡养,使老人能够

保持愉悦和健康的心态。

智慧养老有利于赓续敬老孝亲的传统文化。

智慧养老能够分担养老压力,为传承敬老孝亲文

化创造条件。敬老要求晚辈以尊敬、体贴的态度

与长辈相处,养老压力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晚

辈情绪。智慧养老是现代科学与传统养老产业融

合发展的新产业、新模式、新思路。依托物联网、

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智慧养老显著提升养

老资源使用效率,可以弥补人力不足、降低时间成

本,能够进一步满足老年人物质需求。因此,智慧

杨耀文,杨 芳:智慧养老的伦理价值及优化路径研究 111

第118页

养老有利于缓解年轻人在物质生活层面的养老压

力,使年轻人可以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用于为老

年人提供精神慰藉与陪伴。

另外,智慧养老有利于弥合银色数字鸿沟,是

敬老孝亲文化在当代的新发展、新要求。银色数

字鸿沟是指老年人由于年龄及环境原因,难以适

应数字化时代发展,进而在新技术、新理念上存在

的一种认知困难。目前,我国老年群体整体受教

育水平不高,再加上理解能力、学习能力、记忆能

力等均有所下降,部分老年人难免会因此产生“跟

不上时代”之感。银色鸿沟迫使老年人与社会逐

渐“脱轨”,老年人群体中“被抛弃感”油然而生。

智慧养老有利于让老年人享受科学技术发展成

果,在接触智慧养老产品与服务过程中,老年人科

学文化素质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升,也就能愈

发与社会“接轨”。可以说,智慧养老进一步强化

老年人与现代社会之间的联系,防止老年人被边

缘化。总之,智慧养老与敬老文化中重视老年人、

尊敬老年人,为老年人提供精神支持等诉求不谋

而合,是敬老孝亲文化当代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

发展的具体体现。

二、智慧养老伦理价值实现的制约因素

智慧养老体现科技向善的重要原则,符合以

人为本的理念,有利于赓续敬老孝亲的传统文化,

具有伦理价值。然而,当前智慧养老观念尚未深

入人心,有关智慧养老的政策仍有不足之处,智慧

养老产业体系也不够完善。以上制约因素,均在

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智慧养老事业发展,不利于智

慧养老的伦理价值实现。

(一)智慧养老观念尚未深入人心

智慧养老观念深入人心,是受众接受智慧养

老服务产业,及实现智慧养老伦理价值的必要前

提。现状下,智慧养老观念尚未深入人心。一方

面,老年群体缺乏信息化素养,对智慧养老服务及

产品信任程度不足。调查显示,即便是失能老人,

愿意使用养老机器人的比例也仅有30.7%

[16];另

一方面,部分智慧养老服务与产品提供者尊老、敬

老意识相对薄弱,存在“重硬核科技、轻人文关怀”

的价值取向。例如,南京市某区负责人表示,虽然

本地民政局的数据系统不断升级,并打造“呼叫中

心”项目用于实践智慧养老政策,但是,两年内共

收到 老 人 的 服 务 需 求 483 起,实 际 处 理 了 仅

128起[17]。

(二)智慧养老政策仍有不足之处

第一,协调管理机制不健全。由于信息交流

不畅、组织结构复杂等原因,养、护、医体系之间存

在割裂与分离。智慧养老服务涉及医疗卫生、信

息化建设、养老保障等多个系统,其中各系统又归

属于卫健、民政、工信等不同部门,分散管理、缺乏

协同的困难时有发生[18],有关智慧养老的协调管

理机制又在一定程度上缺位。第二,信息管理制

度不完善。信息泄露会给老年人带来电话骚扰、

上门推销甚至诈骗等诸多困扰。智慧养老服务与

产品中,有关隐私泄露等侵权问题的惩处、补救措

施不到位,亟待进一步完善[19]。第三,财政支持

力度不足。各地有关智慧养老服务的基础设施建

设相对薄弱。因此,智慧养老服务企业前期运营

成本相 对 较 高。智 慧 养 老 服 务 并 非 “一 锤 子 买

卖”,前期的资金投入后,回笼周期相对较长,回报

率也相对较低。相关调查显示,养老产业普遍需

要10年左右的时间才能收回成本[20]。然而,当

下智慧养老产业政策工具中,运用最少的就是税

收优惠(1.7%)和金融支持(1.3%)[21],财政支持

力度薄弱,部分投资者对智慧养老的发展前景持

怀疑态度,信心相对不足。

(三)智慧养老产业体系不够完善

首先,我国智慧养老领域的人才资源匮乏,全

养老行业拥有大学及以上学历的人员比重仅为

6.8%

[22],人才培育策略也有待优化。其次,我国

智慧养老平台建设存在不足,产品质量有待提高。

在产品方面,当前不少智慧养老产品操作繁琐、功

能冗 余、页 面 布 局 复 杂,与 老 年 群 体 契 合 度 较

差[23];在平台建设方面,开发者未能精准地掌握

老年人身体与心理状况,操作流程与步骤较多、总

体操作难度较大等情况同样存在。再次,在当下

的养老产业体系中,民办养老机构体量庞大,智慧

化潜力不足。以吉林省调查为例,民办养老机构

占比约89.72%,且普遍存在服务质量差、定位不

清晰、创新能力弱等诸多问题[23]。最后,传统中

医药文化与现代智慧养老产业融合程度不够、康

养服务资源配置效率较低、智慧养老服务“最后一

公里”难以覆盖等问题[25],在产业体系内仍然突

出、有待解决。

三、智慧养老的优化路径

观念方面,老年群体对智慧养老设备、服务等

112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

第119页

接纳程度较低,社会群体的尊老、敬老意识相对薄

弱;政策方面,目前有关智慧养老的协调管理机制

不健全、信息服务制度不完善、财政支持力度不强

大;产业方面,智慧养老领域人才相对短缺、特色

不够鲜明等问题同样存在。因此,可以从观念、政

策、产业三方面入手,进一步优化智慧养老服务。

(一)厚植智慧养老的观念

智慧养老观念优化,是指更加正确地看待智

慧养老技术、更加合理地利用智慧养老产品等,有

利于更好地实现智慧养老的伦理价值。一方面,

应针对老年群体,开展智慧养老教育活动,优化老

年人的智慧养老观念,使老年人积极适应智慧养

老模式;另一方面,智慧养老产品由人来设计、智

慧养老服务由人来提供,应进一步培育尊老敬老

的社会文化氛围,助推智慧养老产品、服务等更加

人性化。

1.针对老年群体开展教育活动

应针对老年群体开展教育活动,帮助其积极

适应与接受智慧养老的相关服务与产品。第一,

在教育目标和规划上,要综合分析老年群体受众

特点,充分了解老年人学习的难点、痛点、堵点,针

对其认知水平、思维习惯,量身定做合适的智慧养

老观念的教育方案。第二,在教育理念和思路上,

老年人的学习能力较弱,面对新产品、新方法,往

往知识点遗忘速度更快、实践与动手能力更弱。

所以,学和练应在针对老年人的智慧养老教育理

念中被有机地统一起来。第三,在教育内容及素

材上,可以与智慧养老企业展开合作,基于特定的

产品或服务展开培训,进而提升教育的针对性与

有效性。

2.培育尊老敬老社会文化氛围

第一,进一步优化宣传内容。尊老敬老社会

风气源自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要秉持“取

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观念态度,仔细甄别和鉴定

内容素材。既要讲好传统文化中有关于孝的故

事,又要坚决破除愚孝的观点,防止败坏社会风

气。第二,进一步优化宣传途径。应顺应媒介融

合的时代潮流,丰富尊老敬老文化传播渠道。既

要发挥新媒体在传播成本低、传播范围广方面的

优势,又要发挥传统媒体在信息完整性与严肃性

方面的优势,实现新旧媒体优劣势互补。第三,在

宣传方法上,贴合受众需求,秉持受众第一原则。

文化本身便具有抽象性,应优化尊老敬老社会文

化宣传方法,立足主体需求,避免泛泛而谈、枯燥

而谈,要以生动形象的案例进行呈现,以便帮助人

们理解、记忆与认同。

(二)强化智慧养老的政策

构建具有系统性与科学性的智慧养老服务体

系,离不开政府的顶层规划与设计。从智慧养老

政策优化角度出发,应更注重从规范化、体系化的

维度,加强政策有效性与针对性;健全协调管理机

制,着力于解决智慧养老政策制度零散、不系统的

问题。与此同时,还需要从信息管理与财政支持

两方面入手,补齐智慧养老政策现状下所存在的

短板。

1.健全管理机制及信息化管理制度

健全智慧养老服务的协调管理机制,是提高

智慧养老服务业发展整体性与协调性的重要举

措。应形成完整的智慧养老政策协调管理制度体

系,发挥体制机制的整体性作用;强化政府在智慧

养老产业发展中的宏观管理职能,破除各省、各

市、各区之间存在的体制藩篱。例如,可以遵循共

建共享、取长补短、互利互惠的原则,设置智慧养

老政策协同发展的专门机构,负责各地区智慧养

老产业政策协调管理的研究、制定、评价与落实,

处理异地养老过程中所涉及的各项事务。

建立全国老年人口健康管理信息服务平台,

构建养老服务信息协同处理体系,对老年人群体

的人口户籍信息、服务需求信息、医疗保障信息等

进行系统收集、综合评估与统筹管理。进而实现

对于个人健康问题的动态监管与及时救助,合理、

有效地控制养老医疗成本的支出,提高智慧养老

服务效率。同时,应重视隐私保护,严格限制隐私

信息收集的相关条件,在隐私信息储存问题上,明

确责任划分,对隐私泄露的问题要建立追责和问

责机制。对于非法入侵所获得的隐私要进行及时

处理,防止造成更大程度的损失。

2.加强政府财政支持的力度

智慧养老服务产品产出与平台建设过程中,

由于成本限制等原因,面向老年人康养需求的适

老化、人性化设计仍不到位,整体供给能力比较薄

弱。对提供智慧养老服务的企业,应给予更多财

政倾斜与支持。在智慧养老行业发展前中期,要

尽快落实税费减免政策,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可

以加大贷款贴息力度,对优质的智慧养老服务项

杨耀文,杨 芳:智慧养老的伦理价值及优化路径研究 113

第120页

目提供低息或无息贷款。应鼓励企业以便捷性、

人性化为导向和目标,加快新一代智慧养老产品

研发与推广,针对特别优秀的智慧养老服务项目

应予以物质奖励。

(三)完善智慧养老的产业

智慧养老产业人才匮乏,具有中医药文化特

色的智慧康养基地建设薄弱,智慧养老“最后一公

里”的问题尚未充分解决等制约性因素,在现状下

仍然存在。智慧养老产业优化,要秉持多管齐下、

质量优先的原则,结合智慧养老政策与规划,补齐

短板、提高质量,进而破解产业发展瓶颈,实现智

慧养老的伦理价值。

1.引陪并举补齐智慧养老产业人才短板

人才培养是智慧养老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工

程,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决定了智慧养老产业的发

展质量。应 搭 建 智 慧 养 老 产 业 人 才 对 接 “直 通

车”,完善智慧养老产业人才引进渠道,并采取学

术访问、互派师生等方式,减少信息交流障碍。应

鼓励学校与社会机构在智慧养老产业人才培养方

面进行变革与创新,着力于培养智慧养老产业的

交叉型与复合型人才,鼓励用人单位在培养过程

中,提供更多的业务实践机会。应积极表彰智慧

养老产业中的先进个人与集体,引导全社会形成

认同、支持、尊重智慧养老产业人才的舆论氛围。

2.建设具有中医药文化特色的康养基地

我国生态环境资源丰富,中医药培育与种植

历史悠久,中医药文化也与健康养生理念密不可

分[26]。应依托生态环境与中医药文化优势,打造

具有中医药文化特色的智慧养老康养基地。要将

中医药健康养生保健文化贯彻于智慧养老产业,

实现传统中医药文化与现代化的技术理念深度融

合。例如,景观规划上,智慧康养基地应融入更多

中医药文化元素,运用现代化种植手段,促进中草

药材培育,并使其兼具养生与观赏价值;保健项目

上,运用科技手段展示中医药健康养生方法,具体

而言,可以尝试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展五禽戏、

太极拳教学等活动,进而丰富老年人文化生活。

3.强化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与社会功能

中国的国有企业代表公众利益,参与经济运

行并维护市场秩序[27],承担重要社会责任。国有

企业应更加关注民营资本不愿涉足的以中低收入

人群为主体的智慧养老领域。应致力于创立“平

等、平民、平价养老”的智慧养老服务体系,积极探

索“以房(地)养老”“异地养老”“乡村田园养老”等

分类、分级养老模式。要将国有企业旗下智慧养

老业务,通过品牌运营等方式做大做强,形成一批

先进的智慧养老模式,提供可借鉴、可参考的实践

方案。国有企业要壮大上下游和外围产业集群,

在智慧养老产业发展方面,实现“高端反哺低端”,

真正履行“帮天下儿女尽孝、给世上父母解难、为

党和政府分忧”的社会责任。

4.打通智慧养老的“最后一公里”

为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效率,促进智慧养老

产业跨越式发展,应解决智慧养老服务“最后一公

里”的问题。要促进智慧养老产业运输物流体系

高质量发展,保障老年群体消费权益与消费体验。

应完善智能设备货运服务体系,构造配送、安装、

售后、维修一体化制度,既要保障智慧养老产品能

够按质按量地及时送达,又要尽可能免除使用智

慧养老产品的后顾之忧。应立足于智慧养老服务

平台,提升联动水平,降低交通与物流运输成本,

让老年人根据各自需要,选择合适的智慧养老服

务或产品。

参考文献:

[1]到2050年老 年 人 将 占 我 国 总 人 口 约 三 分 之 一 [EB/OL].

(2018-07-19)[2022-03-02].http://www.gov.cn/xinwen/

2018-07/19/content_5307839.htm.

[2]习近平对老龄工作作出重要指示[EB/OL].(2021-10-13)

[2022-03-02].http://www.gov.cn/xinwen/2021-10/13/

content_5642301.htm.

[3]韩烨,沈彤.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逻辑起点与规划

远景:从“积极老龄化”到“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J].学习与探索,2021(3):29-35.

[4]魏强,吕静.快速老龄化背景下智慧养老研究[J].河北大学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6(1):99-107.

[5]张泉,李辉.从“何以可能”到“何以可行”:国外智慧养老研

究进展与启示[J].学习与实践,2019(2):109-118.

[6]唐魁玉,梁宏姣.智慧养老能力的现代化及其提升路径[J].

社会科学战线,2022(2):230-236.

[7]陈友华,邵文君.智慧养老:内涵、困境与建议[J].江淮论坛,

2021(2):139-145,193.

[8]吴方,李菁,孙铭阳.大数据背景下智慧医养护一体化5I模

式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23(2):

79-87,108.

[9]伏志强,孙伟平.科技向“善”:人工智能发展的价值遵循[J].

甘肃社会科学,2021(2):97-103.

[10]李巧华,雷家骕,孟猛猛.企业科技向善:概念、逻辑起点与

实践路径[J].科学学研究.2023,41(4):698-707.

[11]李欣融,毛 义 君,雷 家 骕.企 业 科 技 向 善:研 究 述 评 与 展 望

[J].中国科技论坛,2021(7):115-124.

[12]张颖熙,夏杰长.科技向善赋能共同富裕:机理、模式与路径

[J].河北学刊,2022,42(3):115-122.

114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

第121页

[13]姚兴安,苏群,朱萌君,等.银色浪潮下的智慧养老与老人健

康[J].社会发展研究,2021,8(4):181-195,242-243.

[14]余良年.论语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15]李振纲,吕红平.中国的尊老敬老文化与养老[J].人口学刊,

2009(5):27-31.

[16]王立剑,金蕾.愿意抑或意愿:失能老人使用智慧养老产品

态度 研 究 [J].西 北 大 学 学 报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2021,

51(5):89-97.

[17]吴旭红,何瑞,吴朵.双向赋能: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银发鸿

沟”的破解之道:基于南京市J区“智慧养老”实190践案例

的研究[J].电子政务,2022(5):19-30.

[18]阳义南.社会保障支持衔接机构型医 养 结 合 服 务 及 其“梗

阻”破 除 [J].华 中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2021,

35(5):19-26.

[19]苏炜杰.人工智能养 老 服 务 侵 权 问 题 探 析[J].兰 州 学 刊,

2021(4):194-208.

[20]耿永志,王晓波.“互联网+”养老服务模式:机遇、困境与出

路[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34(4):109-

114,122.

[21]黄剑锋,章晓懿.中国智慧养老产业政策研究:基于政策工

具与技术路线图模型[J].中国科技论坛,2020(1):69-79.

[22]吴雪.智慧养老产业发展态势、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J].华

东经济管理,2021,35(7):1-9.

[23]丁文均,丁日 佳,周 幸 窈,等.推 进 我 国 智 慧 养 老 体 系 建 设

[J].宏观经济管理,2019(5):51-56.

[24]韩烨,冀然,付佳平.民办养老机构可持续发展的困境及对

策研究[J].人口学刊,2021,43(4):89-97.

[25]韦艳,徐赟.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的困境与路径:以陕西

省为例[J].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20,33(3):37-45.

[26]杨耀文,杨芳.中医药文化育人策略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1(6):130-136.

[27]黄速建,余菁.国有企业的性质、目标与社会责任[J].中国工

业经济,2006(2):68-76.

ResearchontheEthicalValueandOptimizationPathofSmartElderlyCare

YANGYaowen,YANGFang

Abstract:Smartelderlycareembodiestheimportantprincipleofscienceandtechnologyforthegood,conformstothe

people-orienteddevelopmentthought,isconducivetothetraditionalcultureofrespectingtheelderlyandfilialpiety,and

hasethicalvalue.Inordertooptimizetheconceptofsmartelderlycare,weshould,underthegovernmentalguidance,encourageeducationalactivitiesrelatedtosmartelderlycareandcultivateasocialandculturalatmosphereofrespectingthe

elderly.Meanwhile,weshouldimprovethecoordinationandmanagementmechanism,improvetheinformationservice

system,andstrengthenfinancialsupport.Effortsalsoshouldbemadetocomplementthetalentshortage,createhighqualityplatformsand products,buildahealthcarebase withtraditionalChinese medicineculturalcharacteristics,

strengthenthesocialfunctionsofstate-ownedenterprises,andsolvetheproblemof“thelastmile”ofsmartelderlycare.

Keywords:smartelderlycare;elderlycareservice;peoplefirst

????????????????????????????????????????????????

(上接第97页)

ResearchontheInfluencingMechanismofPublicParticipation

inCarbonNeutralityBehaviorIntentionBasedonTPBTheory

———TakingHuainaninAnhuiProvinceasanExample

QIANDanping,XIEZhen’an

Abstract:Inordertocomprehensivelyunderstandpeople’sparticipationincarbonneutralityandproviderelevantsuggestionsforpeople’sparticipationincarbonneutrality,basedontheextendedTPBtheory,thispapertakesHuainanCity

inAnhuiProvinceasanexample,andconductsempiricalanalysisbyusingquestionnaires,fieldinterviews,structuralequationmodelandothermethods.Theresultsshowthatpeople’sbehaviorattitude,subjectivenorms,perceivedbehavior

controlandhabitualinspirationhavesignificantpositiveeffectsontheirintentiontoparticipateincarbonneutralitybehavior,andthehabitualinspirationhasthelargesteffect.Inaddition,subjectivenormsandhabitualinspirationshavesignificantpositiveeffectsonpeople’sbehavioralattitudes.Therefore,itisnecessarytostrengthenthepublic’sdeepunderstandingofcarbon neutrality,strengthentheawarenessofpersonalresponsibility,consciously developlow-carbon

behaviorhabits,promotethecollaborativegovernancemechanismofmultipleentities,andcreateanatmosphereofnationalparticipationtohelpachievethegoalofcarbonneutrality.

Keywords:TPBtheory;public;carbonneutrality;behavioralintention

杨耀文,杨 芳:智慧养老的伦理价值及优化路径研究 115

第122页

2023年第4期

第25卷(总第140期)

淮 南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OURNALOFHUAINANNORMALUNIVERSITY

No.42023

GeneralNo.140,Vol.25

[收稿日期]2022-08-12

[基金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普及应用研究项目“《齐民要术》图文考释”(2021-SKZZ-33)。

[作者简介]刘志国(1977—),男,潍坊科技学院农圣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农圣文化、农业史。

《齐民要术》若干词汇考释

———基于方言角度的探讨

刘志国

(潍坊科技学院 农圣文化研究中心,山东 寿光 262700)

[摘 要]《齐民要术》在语言上具有口语性、地域性是前人研究较为一致的认识。特别是蔬菜种植卷中,贾思勰对

“穞”“菘”“蕦,葑苁”“菔”等字词的音注,与现代汉语标准发音区别较大,与寿光地区的方言发音极为相似;“藳薦”“蒿篅”

“格柯打出”“两叚”“箔盖”“苫盖”等难以用现代通语解释的词语,与某些地区方言也有极大的关联和相似性。若用这些

方言辅助解释,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器物形态与实际意义。

[关键词]齐民要术;贾思勰;寿光;方言

[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530(2023)04-0116-08

成书于1500年前的农学巨著《齐民要术》,

研究者无不称其为一部难读的“奇书”。20世纪

五六十年代,石声汉的《<齐民要术>今释》、缪启愉

的《<齐民要术>校释》两部现代整理本先后问世,

对《齐民要术》进行了科学整理、校勘和大量注释

后,才使这部古代农学巨著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与

公众见面,成为《齐民要术》注释研究中具有重要

意义的成果[1](P10);其后又有石定扶、谭光万、缪桂

龙等对以上两著加以补注和译文,其可读性又进

一步增强;惠富平的《<齐民要术>解读》则对部分

重要章节作进一步补充注释和解读;崔德卿的韩

文版《<齐民要术>译注》,也对《齐民要术》的整理、

注释和国际交流作出了贡献。诸前研究,基本上

解决了《齐民要术》中绝大部分疑难问题,但限于

时代、地域或认识上的局限,先前研究成果中仍有

不少分歧和尚未解决的遗留问题,值得进一步研

究和探讨。

缪启愉等在《<齐民要术>译注》中认为,《齐民

要术》之所以世称难读的原因有二:一是在流传过

程中,错、脱、窜、衍等人为导致的错乱问题;二是

“书里面确实有不少不能用通用的意义来解释的

词语,大都是那时的民间‘土语’和生产上的‘术

语’。由于年代久远,方言又有地区性的局限,所

以后人对这些就感到陌生和难以理解。”[2](P2)石

声汉等也认为贾思勰在书中用了当时某些地区的

方言口语[1](P7)。汪维辉的《<齐民要术>词汇语法

研究》是对《齐民要术》语言方面的专题性研究,提

出《要术》一书在语言上具有口语性、地域性特点,

认为“地域性是指它反映了当时的方言,主要是方

言词汇。”[3](P11)前述研究对《齐民要术》中有不少

方言词汇这一认识是较为一致的,但具体的研究

成果较少,唯栾调甫详细考释一例,他认为“《要

术》音注为地方音”,例举了卷三“种胡荽”中的一

条音 注:“六 月 连 雨 时,穞 (音 吕)生 者 亦 寻 满

地。”[4](P23)认为“穞”本作“旅”,最早见于《东观汉

记》的“天下野谷旅生谷子”[4](P24),“旅”自古就有

“鲁”“吕”二音,现代山东方言仍有此分别:东部地

区读作“鲁”,西部地区读作“吕”。还提及寿光赵

东甫曾言,“寿光语旅生作吕音,桓台一带便呼作

鲁。”[4](P24)认为贾思勰注“音吕”是读的他的家乡

音。汪维辉则认为:“要术在语音方面也具有地域

性,值得研究语音史的学者重视。”[3](P11)

第123页

考察发现,《齐民要术》中若干词汇也的确与

某些现代地区方言、语音存在相似与关联性,其中

若干疑难词汇若用这些方言加以解释或者辅助理

解,还可以得到更为恰当的阐释。以下仅就《要

术》中与地区方言词相似的若干词汇进行对照,以

便能对这些词汇提供新的视域。

一、“藳薦”或“藳荐”

“藳荐”一词见于《齐民要术》“种瓠”篇[1](P260):

著三实,以马菙 其 心,勿 令 蔓 延。多

实,实细。以藳荐其下,无令亲土多疮瘢。

石声汉等的《齐民要术》注译本(以下简称“石谭

注”)中此处无注释,译文为“用稿秸垫在瓠的果实

底下”[1](P261);缪启愉等的《<齐民要术>译注》(以

下简称“缪注”)亦无注释,译文为“拿稿秆垫在果

实的下面”[2](P143)。“稿秆”“稿秸”意思一致,“藳”

古同“稿”,可解释为禾类植物茎秆的意思。但以

上两译文均未将“藳荐”视为一个完整词语,而是

单纯的解释了“藳”字,将“荐”视作动词。虽然从

《要术》后文中“掘地深一丈,荐以藳,四边各厚一

尺”的语法上来判断,与“藳”连用的“荐”字作动词

更有合理性,但从实用角度分析,若在土坑四周铺

一层“藳秆”,是为了批量保存已经成熟的瓠,令其

避免与土接触而腐烂,似尤可行,但前文是在单个

生长的嫩瓠底下垫上硬的“稿杆”来避免在生长过

程中与土接触而产生疮瘢,显然并不十分合理,因

为“稿秆”即硬又易滚动,缺乏操作性,可能会适得

其反。

再来说一下“薦”字。“薦”的本意并非作动词

用,而是指“草”,是《齐民要术》各古本中原字写

如。“荐”则是现代整理本中通常的写法,是“薦”

的异体字、通用字。

《康熙字典》中“薦”释文[5](P1032):

《尔雅·释草》:薦,黍蓬。疏:蒿也;

《说文》:兽之所食,草也;

《庄子·齐物论》:麋鹿食薦。郭注:六畜

所食曰薦;

《谷粱传注》:无牲而祭曰薦;

《集韵》:才甸切。通荐。

可见,“薦”字意延伸后,才逐渐与“荐”字意相通,

本意都是指蒿草类植物。

“藳、荐”两字合在一起,是一个完整的名物

词,是指编成的草席,而“藳”和“荐”均是指编成草

席的物料。“藳荐”在历史文献中经常作为一个完

整的名物词出现,并且在不少现代地区方言中仍

有保留和使用。《汉语大词典》中即收录“藳荐”词

条:“藳荐,草席。”[6](P598)并引列文献:“元张国宾

《合汗衫》第三折:‘但得那半片儿羊皮,一头儿藁

荐。’[7](P233)《水浒传》第二八回:‘趁饱带你去土牢

里去把索子绲翻着,一床干藁荐,把你卷了,塞住

了你七窍,颠倒竖在壁边,不消半个更次,便结果

了你性命。’[8](P119)”如上两例中“藁荐”的意思很

明显就是指草席。清代杨屾撰农书《豳风广义》中

有“藳薦”,图文考释颇详:“藳薦者,蚕初生之时,

天气尚寒,用‘薦’挂门窗,遮蔽风寒,蒲草、稻草为

上,麦秆子、谷草次之。织法:每稻草十余根为一

束,如编苇箔法。”[9](P65)如图1所示。

图1 《豳风广义》中“藳薦”图

《寿光方言志》中收录本方言词用字为近音字

“藁见”① (方言发音:gǎojiān),释义为“一般用麦

秸等编成的较厚长席。”[10](P120)实际上,自上世纪

七八十年代以来,寿光蔬菜大棚上普遍使用稻草

或蒲草② 编成保温用的厚草席,皆称“藳荐”,至今

仍在长期使用。如图2所示。

图2 寿光蔬菜大棚上普遍使用的“藳荐”

刘志国:《齐民要术》若干词汇考释 117

第124页

《豳风广义》中“藳薦”的使用方法与寿光地区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用其来作挡风门帘使用方法

一致。

现代其它地区方言中可见何茂活《褒弹的是

买的———见于<原本老乞大>的河西方言语词》释:

“藁荐:稻草编成的垫褥。山丹话中‘藁荐’指用芦

苇或细竹竿编成的帘子,盖房子时用在椽子之上,

房泥之下。”[11](P106)长江三峡一带土家族踩堂戏中

保留有“藁荐戏”,谭小平等主编的《邓家踩堂戏》

释:“‘藁荐’实际上就是垫毯,用茅草或棕丝编成,

用茅草编织的称为‘草藁荐’,用棕丝编织的称为

‘棕藁荐’,编织的规格则根据使用的需要,有不同

的长宽尺寸,一般以4×6尺为标准。其用途多种

多样,晒粮食铺在地上,避免裹灰;作床垫子睡觉,

防潮隔湿;搭在物品上面防冻防晒防雨淋等等,

‘棕藁荐’一般用于床垫子。”[12](P16)将“藁荐”铺在

地面,作为舞台,进行表演,就是“藁荐戏”。

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中则云:“梁武帝即位

……器以陶匏素俎,席用藁秸。太祝牒:‘坛下神

座,悉用白茅,俎以漆。’诏下议。八座奏:‘《礼》

云:“观天下之物,务称其德。”则知郊祭俎不应漆。

席用白茅,《礼》无所出。’於是改用素俎,五帝以下

皆蒲席藁荐。”[13](P632)如上说明,“藳薦”或“藳荐”

至少在南北朝时期已经是一个意义明确的完整名

物词汇即“草席”,直至明清依然在广泛使用。《齐

民要术》中“以藳荐其下”,应是“藳荐”这一完整名

物词的动用,这种名词动用的语法在《要术》中较

为常见,随手拈取一例如:卷八“脯腊第七十五”中

“不鳞不破”“净疏洗,不须鳞”等句,“鳞”的使用即

同此,实际是名词“鳞”用作动词“去鳞”的意思。

而从实用角度分析,无论是在土坑中还是在生长

的嫩瓠下铺垫用“藳”或“薦”编成的小草席,明显

比垫不稳固的藁秆更加实用和具有可操作性。

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藳荐”这类东西普遍

被新的更好用的物品所代替,但在某些地区却因

特殊用途仍被有幸保留,得以让我们能够从现代

方言角度去更直观地认识这一物品。

二、“蒿篅”

“蒿篅”出现在“种胡荽”篇:“格柯打出,作蒿

篅盛之。”[1](P328)

“石谭注”与“缪注”对“蒿篅”一词解释有分

歧。“石谭注”认为[1](P328)“蒿”字原应该是“藁”③

字,即用“禾秆”编成的容器“藁篅”;“缪注”则特别

强调“《要术》本文和引书以蒿草作容器以及食用和

杂用的相当多,不能少见多怪,以今况古。”[2](P179)

但具体为何物,“石谭注”与“缪注”皆无详细指出。

惠富平解释为“用蒿子茎秆编成,外面涂上泥的盛

种容器。”[14](P144)

“篅”,《说 文 解 字》释:“以 判 竹,圜 以 盛 谷

也。”[15](P195)《广韵》释:“盛谷圆囤。”[5](P852)现在寿

光地区方言中有“篅囤”一词与以上两释极为相

符,即用禾篾编成的谷囤,并可与一种窄长篾席

(寿光方言中又称“折子”④[10](P105))配合使用。形

如图3和图4。

图3 寿光方言中的“篅囤”

图4 寿光方言中的“折子”

寿光方言中的“折子”,是用高粱等秸秆的硬

篾皮,刮净压平后编成宽度只有30厘米左右的窄

长席子。“折子”可以用来加在装满的粮仓或“篅

囤”上以围挡盛装粮食,起到增高粮囤的作用。故

寿光俗语中还把容器盛装太满将要溢出的形态唤

作“上折子”。因此,无论“藁篅”还是“蒿篅”大抵

应是此一类容器,只是制作材料上有所不同。若

如缪、惠所言,用“蒿”也并非不可能,但从“篅囤、

折子”的材料上来分析,用“藳”类篾皮制作的器物

明显更结实、更干净、更实用。

118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

第125页

三、“格柯打出”

接上文,“作蒿篅”前有“格柯打出”一句。“石

谭注”释为:“‘格’读‘各’,即阻隔;‘柯’是枝条;

‘格 柯’即 将 枝 条 架 起 来。这 样 捶 打 时 不 会 碎

裂。”[1](P328)“缪注”释为:“格是杖,柯是柄,格柯疑

是单杖的‘枷’……《马首农言》‘种植’说:‘打谷耞

板,俗 名 拉 戈。’音 近 格 柯,即 是 单 板 的

‘枷’。”[2](P179)但缪氏对此说亦未肯定⑤ 。汪维辉、

惠富平从之[3](P206)[14](P144)。笔者认为以上两说皆

存疑,并怀疑此为寿光地区方言的书面写法。

“格”是一个意义和使用方法非常广泛的字。

《康熙字典》释:“《说文》:‘木长貌’;《徐曰》:‘树高

长枝为格。’”[5](P470)可见树木的长枝条即是“格”

的本来意义。但“格”的引申意就多了,如:格子、

格式、标准、击打、格斗、阻隔、纠正、推究、度量、格

据、抵触,等等不一而足,这也导致“格”在释义时,

会有很多不同的理解。

“柯”,《康熙字典》释:“《說文》斧柄也……;又

枝也……;又草茎也……;又木名……。”[5](P466)所

以“柯”大抵也是植物枝干的意思。

寿光方言中通常将植物的枝干称为“秳⑥ (近

音字,音:kuǒ)子”,比如:不成材的树丛,称“树秳

子”;杂草丛,称“草秳子”;干枯后的植物枝干,称

“干秳子”;指某种植物茎秆及其生长地时,则称如

“棒 子 秳 (子)”(玉 米 地 及 玉 米 茎 秆)、“秫 秫 秳

(子)”(高粱地及高粱茎秆)、脱粒后的秫秫穗则称

“穰秳子”等;还将烧此类柴草的灶膛称为“秳落、

秳落膛(近音字,音:kuǒluòtáng)”,放柴草烧火

做饭 的 地 方 称 “秳 落 窝 (近 音 字,音:kuǒluò

wō)”。寿光方言发音中,韵母“e”与“uo”常有辨

析不清的特点,“e”常被“uo”代替,如:“哥哥”,发

音为“锅锅”;“可以”,发音为“阔以”等。故“柯”与

寿光方言发音“kuǒ”的实际意思一致,亦有“棵、

科”的意思,是指植物的地上茎秆部分。“格”与

“柯”本意相同,均与寿光方言发音中的“kuǒzi”所

表达的意思一致,即“柯子”,指种子成熟后干枯的

芫荽枝条。

后文中的“打”字,既是现代通语,又有寿光方

言的用法特点。“打”在寿光方言中常用于指作物

收获,例如:收获麦子、玉米时,称“打麦子、打棒

子”“今年打了多少斤麦子(棒子)”;麦子脱粒时,

称“打麦场”;收蒜薹时,称“打蒜薹”等等。因此,

“打”在寿光方言中不一定特指动作,所以“打”前

面也不必一定是某种工具。再者,芫荽种子在茎

秆上生长得非常稀疏,若用工具以“捶打”的方式

来收取并不合适,而是更适合逐棵用手摘取。所

以“格柯打出”即“格柯打出(子)”的省略,意思是

“逐棵将成熟后芫荽枝条上的种子收获下来。”

四、“两叚”

文出自《齐民要术》“种胡荽”[1](P325):

欲种时,布子于坚地,一升子与一掬湿土

和之,以脚蹉令破作两段。

此句《要术》各本中有异文,明抄、明汲古阁、

四部丛刊、渐西村舍、日本向荣堂等各本,皆写作

“以脚蹉令破作两叚”,四库全书、四库备要、光绪

崇文院等本,则皆写作“以脚蹉令破作两段”,现代

整理本皆从之写作“两段”。“叚”“段”字形相近,

极易致混。虽然用“段”在现代通语上似乎更好理

解,但“叚”可从方言发音和古籍中找到更为妥帖

的释例,更为准确。

芫荽种子为半球形双悬果,果壳硬,水分不易

渗入,整个种下难以发芽,所以一定要将其分成两

半个。而在寿光方言发音中,将这类均分的两半

个,即称作“两叚(音:jiǎ)儿”,实际意思可以理解

为:两角⑦ 、两荚或两块。另,如称“一小块地”时,

也常称作“一叚(音:jiǎ)子地”。

如上寿光方言发音中的“jiǎ”,考其本字,应

即“叚”。虽然“叚”在各类字书中释文甚简,如《说

文解字》中仅释作:“借也。阙。”[15](P122)引申为“假

借”的意思,而“阙”则指所从字形不知从何解释。

但实际一些古籍中用“叚”作量词却并不乏例,如:

《神仙传》卷七:

汉黄门郎程伟,好黄白术。娶妻得知方

家女。程常从驾出而无时衣,甚忧,妻曰:“请

致两叚缣。”[16](第1059册P0293C)

《数书九章》卷三“蕉田求积”问曰:

蕉叶田一叚,中长五百七十六步,中广三

十四步,不知其周。积亩合几何?

[17](PWGY003-49a)

以上两例中,“叚”为量词,这种使用方法在某些地

区方言中仍有留存,但显然与“段”所表达的意思

有着明显区别。

“石谭注”“缪注”等各现代整理本,皆从其“破

作两段”,意思虽然也近一步解释为“两半个”,但

“两段”用在一个小小的芫荽种子上,显然并不十

分妥帖。而“两叚”则可以直接释为“两角”“两半”

刘志国:《齐民要术》若干词汇考释 119

第126页

或“两荚”,可以更加形象的阐释将一粒圆球形的

芫荽种子蹉分成两半的形态。

五、“箔盖”与“苫盖”

“箔盖”出现在“种胡荽”篇,芫荽浸种时,盛在

笼中,要“昼用箔盖,夜则去之。”[1](P332);“种兰香”篇

中,兰 香 秧 苗 时,也 提 及 “昼 日 箔 盖,夜 即 去

之。”[1](P337)“缪注”译为“白天用箔盖上”[2](P181);“石

谭注”译为“白天用箔子盖着”[1](P337),但对“箔”皆无

详释,不明所指。“箔”在《要术》中频繁出现,并偶

与“苫”联用。仅拣选几例如下[2](P225-226;P428):

布椽于箔下,置枣于箔上……阴雨之时,

乃聚而苫盖之。(卷四·种枣)

卧曲法:……多作者,可以用箔、槌,如养

蚕法。(卷七·造神曲并酒)

“苫”在“种蔓菁”篇中亦有出现[1]P290:

拟作干菜……燥则上在厨,积置以苫之。

……久不积苫,则涩也。

《豳风广义》中载有“箔曲”:“曲箔,织蚕具也。

《礼》具曲、植,曲即箔也。颜师古注云:苇箔为曲。

北方养蚕者多于宅院后或园圃间,多种萑苇,以为

箔材,秋后芟取。或云山中松花细竹子,皆可自

织。其制阔五尺,长一丈……取其易卷舒。”[9](P66)

形如图5。

图5 《豳风广义》中“箔曲”图

由是观之,此“箔曲”即《要术》中的“箔”,取其

可卷曲之意也,制作材料为“萑苇”,即芦苇。形似

“藳荐”但材质硬挺,可承物。现代寿光方言中有

与“箔盖”发音极为相近的方 言 词,发 音 作:“pěi

gai”,为苇编,亦当是“箔”的一种。《寿光方言志》

收录该方言词用字为近音字“拍盖”,释义为“苇编

半圆形拱起的锅盖”[10](P118)。见图6。

现代寿光方言把这种带弧形的苇编锅盖专称

图6 现代寿光方言中的“箔盖”

作“箔盖”(音:pěigai),而把《豳风广义》中所载的

“箔曲”,称作“苇箔”,此与上引文中颜师古注同,

另又称作“苫子”。“石谭注”则把“苫”解释为用

“草或禾秸编成的箔盖”[1](P290),这与寿光方言有

相合处。

“苫”在寿光言中又可根据其使用方法作动词

使用,如《寿光方言志》中收录“苫屋”一词,解释为

“用麦秸或苇秆较薄地覆盖屋顶。”[10](P106)当然也

完全可以用成品的“苫子”或者“苇箔”来覆盖屋顶

或其他东西,此即“苫盖”。所以“苫”也可以认为

是“箔”在使用方法上的另一种称呼。

寿光北部地区有一湖名曰“巨淀”,四周广生

芦苇,历史久远。《史记·河渠书》曰:“东海引钜

定;泰 山 下 引 汶 水:皆 穿 渠 为 溉 田,各 万 余

顷。”[18](P1414);《汉书·武帝纪》则载:“(征和)四年

三月,上耕于钜定。”[19](P210)“巨淀”“钜定”皆此湖

名也[20](P29-43),其丰沃的水源为芦苇生长提供了便

利条件 的 同 时,也 为 寿 光 周 边 地 区 百 姓 取 材 制

“箔”提供了大量现成材料,这也可能是“箔”“苫”

在寿光方言中有较多保留的原因。

六、“菘”“蕦,葑苁”与“菔”的方言音注

《齐民要术》“种蔓菁第十八菘、芦菔附出”中

引“《尔雅》曰:‘蕦,葑苁。’注:江东呼为芜菁,或为

菘,菘、蕦音相近,蕦则芜菁。”[2](P155)

贾思 勰 在 注 语 中 特 别 说 明 “‘菘’‘蕦’音 相

近”,但 现 代 汉 语 中 两 字 的 标 准 音 为 “sōng”与

“xū”,并不相近。因此,石声汉先生怀疑“蕦,葑

苁”这三个字的句读应该是“蕦葑,苁”,认为“蕦

葑”两字是一个名称,两字连读可以同化成“sōng”

或“zōng”,并例举“松”字,现在湖南口语和粤语系

统方言中正读“从(cōng)”[1](P287)。石声汉这一怀

疑不无道理,否则对贾氏“‘菘’‘蕦’音相近”的注

解就很难解释。笔者此处需要补充的是,“松”在

寿光地区方言发音中实际近似读作“兄(xiōng)”,

120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

第127页

而“蕦 葑”两 字 连 读,实 际 上 也 更 容 易 同 化 成

“xiōng”音,或者可以直接理解为“xiōng”与“xū”

音相近。如此贾氏“‘菘’‘蕦’音相近”的注解就可

更好地理解。

“菔”。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将芦菔的“菔”

注音为“蒲北反”的切音,这与现代普通话标准发

音“fú”差距较大。“蒲北反”的切音大致应该是

“pei”或者“bei”,但无论如何是切不出“fú”这个音

的。芦菔现在通常唤作“萝卜”,而“萝卜”在寿光

地区方言发音中却呼作“萝背(luóbei)”,与贾氏

音注相近。因此贾氏所注“蒲北反”的切音更像是

寿光地区的方言发音,或者说注的就是他的家乡

音。故“芦菔”若 按 寿 光 方 言 发 音 疑 应 为 “萝 背

(luóbei)”,也就是“萝卜”。

以上两例都充分说明,贾思勰在《齐民要术》

中的音注,是用的方言音或者说是他的家乡音,这

与上文栾调甫先生的判断和考证也是一致的。

七、其 它

(一)“渫”与“煠”

“渫”,见于卷三“种胡荽”篇[2](P178-179):

作胡荽菹法:汤中渫……作裹菹者,亦须

渫去苦汁,然后乃用之矣。

“煠”出现次数较多,见于“素食”篇之“缹菌

法”“缹茄子法”(“石谭注”此字阙如),“作菹、藏生

菜法”篇之“作汤菹法”“ 菹 法”“《食 经》藏 梅 瓜

法”。

“石谭注”认为:在沸水中涮为“渫”,在沸油中

煎叫 “煠”,后 一 字 在 全 国 各 地 方 言 中 普 遍 保

留[1](P333)。‘渫’字在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湖南

和两粤方言中保存着。二字音同,皆作“zhá”;“缪

注”注音为“chā”,释为“焯”,认为“渫”同“煠”,“意

思是在沸汤中暂滚一下就捞出来,目的在解去其

苦、辣、涩乃至腥恶的气味。”[2](P180)

以上两字在《要术》中虽用字不同,但从记载

的各类作法分析,皆是将蔬菜等放入“汤”即热水

中短暂过水以断生去涩,并无区别。现代寿光地

区方言中将蔬菜等放入开水中短时焯水去涩的作

法,呼作“zházha”,而将放入大量油中烹炸的方

式叫作“zhá”,即现在通常写作的“炸”,将锅中只

用少许油烹的方式称为“煎”。但无“chā”音,此音

各类字书中亦不见,当为“缪注”误读。

(二)“啌”

见于卷六“养牛、马、驴、骡”[2](P349):

细剉无节,簁去土而食之者,令马肥,不

啌(苦江反),自然好矣。

“石谭注”注音为“xiāng”,释意从《集韵》,解

作“嗽也”,又解作“‘鲠着’或‘卡住’的情形。马吃

了过分干的东西,鲠住喉时,就会咳到‘啌啌’有

声”[1](P670);“缪 注 ”注 音 为 “qiāng”,译 为 “呛

喉”[2](P352)。

要 术 原 注 音 “苦 江 反 ”,发 音 可 以 切 为

“kāng”,此发音“石谭注”亦有注明。各类字书中

注音则见 如:“火 腔 切,音 ‘香’”[21](P17),但 “火 腔

切”发音似应为“hāng”;“虚央切”[22](P155);“许江

反。嗔语也。”[23](P33);“枯 江 切。音 腔。本 作 ,

喉 也。”[5](P123)

草料若切不细或者有土,马可能会“鲠喉”“呛

喉”,以至于“嗽”或“ ”(喉 病)。马“嗽”时 声 如

“kāngkāng”(原音注)或者“hānghāng”,以上两

音在寿光方言中均常见用于形容咳嗽声。另《康

熙字典》引《集韵》类篇作“枯江切,‘腔’音”时,同

“ ”,是指患喉病。

“缪注”译 为 “呛”为 现 代 通 语,亦 合 理。但

“呛”语义有两种:一读作“qiāng”,意思是液体、食

物等卡进喉咙、气管的情形;一读作“qiàng”,是指

有烟尘或刺激性气味使鼻、嗓等器官感到不舒服。

此二种音义,寿光方言中均有。

(三)“杴”

见于卷六“养牛、马、驴、骡”[2](P349):

饲征马令硬实法:细剉刍,杴掷扬去叶。

另卷八“作豉法”[2](P487):

以杷杴略取堆里冷豆为新堆之心……复

以杴东西作垄耩豆,如谷垄形,令稀 均调。

杴刬法,必令至地———豆若着地,即便烂矣。

“杴”,现在通写作“锨”或称作“铁锹”,是寿光

地区现在仍常见的农具,有铁锨和木杴的区别,铁

锨用于翻地铲土,木杴用于扬簸。其形制与王祯

《农书》中“杴”大同小异。另寿光地区有俗语曰:

“老鼠拉木杴,大头在后边。”见图7。

(四)“鉎鏉”

见于卷八“作酱等法”[2](P463)∶

以一鉎鏉铁钉子,背“岁杀”钉着瓮底石

下……

刘志国:《齐民要术》若干词汇考释 121

第128页

图7 取自王祯《农书》中的木杴(左)与铁杴(右)

“鉎鏉”二字,各字书中均为铁锈的意思。现

在寿光方言 中 将 铁 器 生 锈 称 作 “shēngshu”,与

“鉎鏉”(shēngshòu)音极其相似而略浊。

(五)“碁子面”与“ ”

见于卷九“饼法”[2](P552):

切面粥、一名“碁子面”。 (卢货反)

(苏货反)粥法:刚溲面,揉令熟,大作剂,挼饼

粗细如小指大。重萦于干面中,更挼如粗箸

大。截断,切作方碁。簸去勃,甑里蒸之。气

馏,勃尽,下着阴地净席上,薄摊令冷,挼散,

勿令相粘。袋盛举置。须即汤煮,别作臛浇,

坚而不泥。冬天一作得十日。

:以粟饭饙,水浸,即漉着面中,以手

向簸箕痛挼,令均如胡豆。拣取均者,熟蒸,

曝干。须即汤煮,笊篱漉出,别作臛浇,甚滑

美。得一月日停。

“碁子面”仍是现在寿光地区常见的一种面

食,做法是将面粉加工成饼后再切成小块,以汤煮

熟,然后调味食用。亦可晾干后,长时间保存待

用。其加工、食用方法及称呼皆与《齐民要术》所

述基本无差。见图8。

图8 现代寿光地区的“碁子面”

《齐民要术》中将“碁子面”也称作“ ”,反

切音“luòsuò”。此发音在寿光饮食方言中亦常

见,但具体所指与“碁子面”及后文中用粟饭拌和

干面加工成的小粒面食已不太相同。现在寿光方

言中将干面加水搅成半干不湿、似断非断、若成絮

状样的半成品面食,称“suòluò”,亦称“luòsuò”,

亦是放入汤中煮熟后调味食用;再如将鸡蛋打入

汤中搅成细碎蛋花样,也有此称呼。此虽与《要

术》不太一致,但其在“零碎、细小”的样式上有共

同之处。

(五)“墋”

治面砂墋(chěn)法[2](P552)。

寿光方言中通常将饮食中有沙土,嚼起来硌

牙不舒服的情况称为“牙碜”,发音亦同。

八、余 论

汉语方言是汉语语言发展不平衡性的充分折

射,具有地域性和社会性差异。方言之间的差异

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各个方面,语音方面尤甚。

但多数方言和共同语之间都有一定的对应性,都

存在与古汉语共同语间的某种渊源联系,即源头

上的同源性、同根性。方言在古代汉语变迁研究

和古籍文献阐释方面有着独特而重要的价值。当

然,方言以口口相传作为主要传承形式,容易受到

外来因素的影响,比如特定历史时期出现的大规

模民族和人口迁徙,就会对某一地域的方言产生

冲击,这种情况甚至是频繁和复杂的。

本文以贾思勰故里寿光方言为例,仅对某些

词汇的考释提供新的视域,并非判定这些词汇在

书写时就已经是这一地区的方言。现代寿光方言

除具有自身的一些地域特点外,还具有北方方言

的共同特征,“从方言的区划来说,都属于北方方

言冀鲁官话区沧(州)惠(民)片的阳(信)寿(光)小

片。寿光以东(原潍县)及以南(原益都)均属于北

方方言的胶辽官话区,因此,寿光方言实际上处于

胶辽官话与冀鲁官话的边缘地区,有着一些方言

过渡区域的特色。”[10](P3)文中提到某些寿光方言

词汇,也可能在青州、潍坊或其他地区同样存在,

并非限定于寿光这一狭小区域。

注 释:

① 《寿光方 言 志》所 收 录“藁 见”一 词,用 字 为 寿 光 方 言 音 “gǎo

jiān”的近音字。因方言中某些发音,难以考证其本字,只能寻

找音义相合的近音字代替,主要用以表音,兼以表义,并不一

定完全 正 确,后 文 中 凡 注 “近 音 字”者,皆 同 此 义。另,“藁”

“藳”互为异体字,古籍中常见混用,意思相同,故下文对引用

文献中出现的以上二字不再作特别出注和区分。“藁 见”与

“藳荐”所指亦相同,可参见下文及清代杨屾撰农书《豳风广

义》中“藳薦”释义。

② 蒲草又名“水烛、香蒲”等(拉丁名:TyphaangustifoliaL.)。因

蒲草多野生,且多近水处生长,不如稻草易获取,保温效果也

122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

第129页

比不上稻草,故现在蒲草“藳荐”已很少见。

③ 此处“石谭注”中所用“藁”,与前文“藳荐”的“藳”字,为异体

字,见前注。

④ 《寿光方言志》释为:“茓子,用苇篾编成的长条形物品,用来存

放粮食。”

⑤ 此处一并参见缪启愉:《思适磋言》,《中国农史》,1983年第2

期;[韩]崔德卿《<齐民要术>译注》(韩文)亦采用缪氏说。

⑥ “秳”是笔者为区别“柯”选择的能较好表现此方言发音和释意

的近音字。本字也可能即“柯”。

⑦ 寿光方言中韵母“a”与“ao”亦有辨析不清的特点,“角”也常发

音作“jiǎ”,如“头上长角”,即发音为“头上长jiǎ”。

参考文献:

[1][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M].石声汉,译注.石定扶,谭光

万,补注.北京:中华书局,2017.

[2][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M].缪启愉,缪桂龙,译注.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3]汪维辉.齐民要术词汇语法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

社,2007.

[4]栾调甫.齐民要术考证[M].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

[5]汉语大辞典编纂处.康熙字典:标点整理本[Z].上海:上海

辞书出版社,2022.

[6]罗竹风.汉 语 大 词 典:第 九 卷 [M].上 海:汉 语 大 词 典 出 版

社,1992.

[7][元]张国宾.相国寺公孙合汗衫[M]//王季思.全元戏曲:第

四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8][明]施耐庵.绣像全本水浒传[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

[9][清]杨屾.豳风广义[M].郑辟疆,郑宗元,校勘.北京:农业

出版社,1980.

[10]张树铮.寿光方言志[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11]何茂活.河西方言纵横谈[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11.

[12]谭小平,吴凤玲.邓家踩堂戏[M].北京:团结出版社,2015.

[13][元]马端临.文献通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4][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M].惠富平,解读.北京:科学出版

社,2019.

[15][东汉]许 慎.说 文 解 字 [M].蔡 梦 麟,校 释.长 沙:岳 麓 书

社,2021.

[16][晋]葛洪.神仙传[O].文渊阁钦定四库全书版.

[17][宋]秦九韶.数学九章[O].文渊阁钦定四库全书版.

[18][西汉]司马迁.史记[M].[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

引.[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59.

[19][东 汉]班 固.汉 书 [M].[唐 ]颜 师 古,注.北 京:中 华 书

局,1962.

[20]王守春,郑滨海,李瑞成,等.巨淀湖的变迁及其在鲁北地区

历史进程中 的 作 用 [J].中 国 历 史 地 理 论 丛,1999(3):29-

43,250.

[21][明]梅膺祚.字汇[O].明万历序刊本.

[22][明]张自烈,[清]廖文英.正字通[M].董琨,整理.北京:中

国工人出版社,1996.

[23][明]智光.龙龛手鉴[O].宋刻本影印本.

OntheTextualResearchandExplanationofSeveralTerminologiesinQiMinYaoShu

(ImportantArtsforthePeople’sWelfare)fromthePerspectiveofDialect

LIUZhiguo

Abstract:ThereisaconsensusamongthepreviousresearchresultsthatQiMinYaoShu (ImportantArtsforthePeople’sWelfare)hascolloquialandregionalcharacteristicsinlanguage.JiaSixie’sphoneticnotationsontheterminologies

“Lu(穞)”,“song(菘)”,“Xu(蕦),FengCong(葑苁)”,“Fu(菔)”inthevolumeonvegetablecultivationarequitedifferentfromtheirstandardpronunciationofmodernChinese,whereastheyareverysimilartothedialectpronunciationin

Shouguangregion.“GaoJian(藳薦)”,“HaoChuan(蒿篅)”,“GeKeDaChu(格柯打出)”,“LiangJia(两叚)”,“BoGai

(箔盖)”and“ShanGai(苫盖)”etc.,alsohavegreatrelevanceandsimilaritiestocertainregionaldialects.Theshapeof

theimplementsandmeaningofthewordscanbeunderstoodbetterprovidedthatthesedialectsareusedtoassistinexplanation.

Keywords:QiMinYaoShu (ImportantArtsforthePeople’sWelfare);JiaSixie;Shouguang;Dialect

刘志国:《齐民要术》若干词汇考释 123

第130页

2023年第4期

第25卷(总第140期)

淮 南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OURNALOFHUAINANNORMALUNIVERSITY

No.42023

GeneralNo.140,Vol.25

[收稿日期]2022-07-10

[基金项目]2021年 安 徽 省 高 校 优 秀 人 才 支 持 计 划 一 般 项 目 “OBE 视 域 下 英 语 师 范 生 教 学 智 慧 培 养 与 实 践 研 究”

(gxyq2021017);2022年安徽省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基于 OBE 理念的英语师范生教学智慧培养与实践研究”

(2022jyxm1430);2022 年 淮 南 师 范 学 院 校 级 质 量 工 程 项 目 “新 文 科 背 景 下 大 学 英 语 课 程 思 政 建 设 与 研 究 ”

(2022hsjyxm24)。

[作者简介]孟焱(1981—),女,淮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张久全(1982—),男,淮南师

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菲律宾永恒大学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英语教育学。

语篇视点与倒装结构中的视点连贯

孟 焱1,张久全1,2

(1.淮南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淮南 232038;2.永恒大学 研究生院,马尼拉 1740)

[摘 要]作为修辞学和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术语,视点已经成为近几十年来语言学界和小说研究界所关注的重要问

题。文章通过分析视点的分类,结合当前语言学界对视点的主要研究成果,对影响倒装结构连贯性的语篇视点进行了探

讨,发现视点制约着倒装结构的连贯性,倒装结构的选择不仅是语法形式和语义形式的要求,更是视点转换的要求。

[关键词]视点;视点分类;倒装结构;视点连贯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530(2023)04-0124-05

视点(pointofview)最初是用于修辞学和文

学的术语,用于描述叙述者、讲述者或者故事的角

度。在文学作品中,视点是作者采用的叙述故事

的方法和技巧,不同的视点可以呈现不同的情感、

主题和意义。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视点成为

了语言学领域的重要概念,在语篇中,视点往往体

现讲话者、听话者、主题和话语之间的关系和立

场。也就是说,语篇视点体现的是“叙述者主要从

谁的意识出发叙述”[1](P83),不仅涉及语言表达的

意义,也涉及讲话者、听话者,以及社会环境中的

关系和相互作用。有鉴于此,视点对于语篇的结

构和意义具有重要的影响,而倒装结构则是语言

表现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语篇视点与倒装

结构在语言中有着协同作用,不仅使语言更加生

动,具有感染力,还能更加清晰地传达说话者的意

图。换言之,倒装结构的使用可以加强语篇视点

的表现力,强烈地表现出说话者的态度和感情,使

语篇成为统一的语义整体,因此探讨语篇视点与

倒装结构中的视点连贯问题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视点的分类

英国语言学家 Fowler认为,视点可以分为时

空视点、观念视点、心理视点[2](P116),划分原则是

根据视点的依附。中国学者熊沐清则把视点分为

观念视点、时空视点、叙述视点和知觉视点[3]。也

有学者如唐淑华等提出,“视点的选取决定了人类

的认知规律在认知顺序、空间顺序等方面对语序

的制约”[4]。

(一)时空视点与心理视点

时空视点(也称物理视点)是当人们观察研究

世界时,要遵循一定的角度和位置,包括出发点和

运动顺序。例如:Intheclassroomisateacher.

Intheclassroom 就是表示空间的物理视点。当

主体描述和表达客观世界时会添加主观能动性,

这就是心理视点,主要包括观念视点和知觉视点。

观念视点的“观念”不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形式,而是与价值观有关,可以包含在任何叙事话

语中,反映了人们对于物体的态度。例如,在价值

取向上,中国人注重集体利益,西方人强调以自我

为中心,这就是观念视点的差异。Fowler认为有

两种方式或者语言形式体现观念视点,即情态和

语体[5](P132)。观念视点“以知觉视点、叙述视点和

时空视点为载体,牢牢制约着它们的选择”[6]。知

第131页

觉视点,就是人们用已知世界的规律和准则探索

未知世界,也被称为认知视点。从本质上讲,它选

择并且组合了认知对象。人类从已知世界到未知

世界的认识过程中总结了认知规律。认知起点通

常是从话题讨论开始,认知终点则是谈话的内容,

即产生的新信息。例如:a.Ireallyadmirehim.

Heissopopular.b.Idon’tdaretooffendhim.

Heissopopular.这里可以看到a、b句子形式和

结构相同,但是表达的意义是不同的。a表达赞

扬,b则是贬义。这是因为我们根据前一句的内

容作为视点来解读第二句的意思。

(二)动态视点与静态视点

依据视点的变化与否,视点可分为动态视点

和静态视点。动态视点说明视点处于变化之中,

一方面,视点的主体可以是在运动中观察事物;另

一方面,被观察的事物可能没有固定的参照物。

通常会把视角本身作为固有的参照物或者采用视

角主体选取的参照物。比如,“船头船尾”,“头”和

“尾”是船作为视角本身固有的参照物,而“太阳从

东方升起”,这是以地平线作为参照物,即采用观

察者的参照物,只不过是观察者设想自己处在参

照物上。静态视点,在语言上可以理解为语言表

达的内容是固定的,不受参照物变化的影响。

(三)显性视点和潜性视点

显性视点与潜性视点是根据视点的清晰度来

划分的。显性视点是表达非常清楚的视点,可以

在任何语言单位或语篇中的词汇上得到体现。汉

语如:海上、山西、岭南、河东、庙门、墙角等,这些

词语清晰地表达了空间视点。牙刷、洗碗机、奶

瓶、铅笔刀等,这些词语表达了事物用途的视点。

在英 语 中,如:weddingceremony,thanksbanquet

表达活动视点;bedroom,classroom,livingroom 表

达空间视点。

潜性视点在视点表述上不是很明确。比如在

语言中,我们注意到有些成词语素作为信息呈现

的焦点,视点的功能作用省略了。例如女人、老

人、客人、猎人、盲人等,词语中的“人”属于成词语

素,语义上不作特殊的强调,但是这些词所指代的

关系明确。有些词语有固定的视点限制,例如:娘

家、婆家、夫君、巾帼、佳人等,这些词语的视点是

从女性角度出发。就潜性视点的特征看,有的比

较明确,例如:西南、东北、皖南、华北等表示地理

方位的词,虽然视点没有出现,但还比较明确。有

的词,像大话、长发、瓜子脸,等等,视点模糊不清。

这些词主要体现了人类认知过程中的心理视点。

需要指出的是,根据语言单位的长短,视点又

被分成了4种形式:词语视点,小句视点,超句视

点,语篇视点。从衔接的角度看,小句视点与句内

衔接相关,超句视点与句际衔接相关,语篇视点与

段落衔接相关。而这3种衔接正是探讨倒装结构

的分类基础。

二、倒装结构的分类和作用

倒装结构是“为了强调某个词以及调整句子

平衡而颠倒了句子语序的句式”[7](P153)。句子的

正常语序被改变,句中的全部或部分谓语放到主

语前。倒装结构能够加强语气,引起读者的注意

并制造悬念感,还能帮助作者更好地表现作品中

的感情和故事情节等,使作品更具有感染力。

(一)倒装结构的分类

倒装结构按照形式可以分为完全倒装和部分

倒装。完全倒装指将一个陈述句中的谓语动词完

全移至主语之前,这样做的目的通常是为了强调

句子中的某个成分。如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在其长

篇诗 歌 《恰 尔 德 • 哈 罗 德 游 记》第 4 章 《致 大

海》[8](P78)中 写 到,Rollon,thoudeepanddark

blueOcean。roll通过完全倒装使得句子更加生

动有力。部分倒装常常出现在否定句、疑问句、以

及条件句中,助动词或情态动词位于主语之前。

例如:Shouldyoueverfindyourselflostinthe

woods,remembertostaycalm.其 中 助 动 词

should位于主语you之前,强调了后面建议的重

要性。

(二)倒装结构的作用

倒装结构的主要作用是强调,通过将动词放

在主语之前,更加关注动词及其所描述的动作。

如:OnlyafterthegamehadstarteddidIrealize

thatIhadforgottenmyluckyhat.部分倒装did

Irealize强调意识到时间晚了这一事实,并产生

了一种惊讶或紧张的感觉。倒装结构也用于疑问

句、感叹句或命令。动词通常出现在主语之前,以

便产生适当的语气或效果。如 Howbeautifulthe

sunsetistonight! 就表达了一种惊奇和赞叹的

语气。

倒装结构可以增加句子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通过颠倒主语和动词,可以组成一个更复杂、微妙

孟 焱,张久全:语篇视点与倒装结构中的视点连贯 125

第132页

的句子 结 构。 在 《了 不 起 的 盖 茨 比》[9](P149) 中:

OvertheashheapsthegianteyesofDoctorT.

J.Eckleburgkepttheirvigil,butIperceived,

afteramoment,thatothereyeswereregarding

uswithpeculiarintensity.介词短语overtheash

heats在主语和动词之前,营造一种氛围感,并为

句子的其余部分定下基调。

在某些情况下,倒装句表达一种形式感或诗

意,产生特定的节奏或声音。莎士比亚的《十四行

诗》[10](P161)中ShallIcomparetheetoasummer’s

day? Thouartmorelovelyandmoretemperate.

倒装结构有助于确立诗歌的节奏,让整个句子更

加流畅和优美,同时也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让读

者更加 深 刻 地 感 受 到 了 他 对 美 好 事 物 的 赞 美

之情。

三、倒装结构中的视点连贯

在书面或口头交际中,“语篇构成一个连贯的

整体,而不是一串孤立的句子、短语或词。语篇连

贯性在 语 言 的 表 层 形 式 上 体 现 为 衔 接”[11](P11)。

语篇连贯实质上是“语篇各小句中视点分别的连

贯序 列,语 义 连 贯 就 是 各 句 知 觉 视 点 的 连

贯”[12](P51)。语篇或语言的连贯需要视点保持一

致性,即视点不宜多次转变;视点移动要符合客

观规律,应遵循一定的顺序。描写事物时需根据

“惯常顺序”(normalordering):general-particular;whole-component ;set-subject-element ;

including-included;large-small;outside-inside。

语篇的构建总是在一定视点支配下完成的。

(一)句内衔接

为了保证句子的通顺和正确,句内衔接要求

小句内词与词之间的搭配要符合强制性语法规

则。由于这种句子强烈的结构关系,它本身就是

一种衔接。例如 Notonlydotheyhaveexcellent

grades,butalsotheyfeelthattheyareeagerto

helphim.该句视点从认知视点they开始,视点

移动从have到feel,推进了视点的转移,使句子

连贯自 然,也 利 于 新 信 息 的 展 开。如 果 句 子 用

and连接,视点转移方向仍然没有变,但是它可能

是并列关系,或是递进关系,扩大了语义内涵,但

是倒装结构更加突出视点的转移。再例如 Onno

accountshouldhebeaconceitedorlazyman.如

果改成heshouldnotbeaconceitedorlazyman

观念视点变弱。而 onnoaccount除了制约句子

结构外,更加强调了焦点。焦点负载着句子的支

配性视点。

(二)句际衔接

为了保持语篇的连贯性,在语篇表层结构上

要采用适当的手段来衔接句子。比如在小句之间

应该有结构上或是语义上的衔接。在语篇中,小

句的衔接作用非常重要。“句际衔接可以通过主

题和述题的关系来实现,主题是句子叙述的出发

点和对象,述题是表述的核心”[13](P467)。倒装句通

过前置或后置句子成分,调整信息的先后顺序,使

语篇信息呈现衔接性、连贯性和统一性。倒装结

构既可以直接衔接邻近小句,又可以中程衔接非

邻近小句,还可以总结性衔接多个小句。

1.直接衔接

在倒装结构中,直接衔接纽带的两个端点在

相邻的两个小句间,衔接距离最短,衔接力强,连

贯程度高。英语中倒装结构的直接衔接有两种情

况:一种是非结构衔接,通过语法(指示代词、人称

代词、不定代词、语境等)和词汇来衔接句子;一种

是结构衔接,主要有平行对称结构、信息结构、主

位推进结构等。例如Lindahasachievedremarkable success. Chief among these is gaining

greatermarket,makingthecustomerexperience

better.本句中these指remarkablesuccess倒装

句的运用明确了视点范围,引出新信息。这样使

前后句的衔接顺畅自然,符合英语的表达方式和

人的认知过程,是从 general到 particular的视点

变化方式。例如 Agroupofantsoldiersappeared.

Behindthem,finallycametheQueen.本 句 中 的

them 指代上文的 antsoldiers,是物理视点的转

换,一步步推进到theQueen,在该句中behind是

推动视点转换的关键所在。例如 Theelementof

academicsuccess(T1)║is,thatitmayrelyon

talent,butitdefinitelyreliesondiligence(R1).

Talent(T2)║ Erichas(R2),diligence(T3)║

Ericdoesnothave(R3).本句中的两个小句是平

行对称结构。主位talent和 diligence由第一小

句的述位的变化而来,构成 R1→T2→T3关系。

由于前置的宾语属于旧信息,而谓语 has和 does

nothave是新信息。最初 的 视 点 在 第 一 小 句 的

talent和diligence上,通过认知视点的推进方式,

第二小句中的倒装使视 点 移 到 has和 doesnot

126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

第133页

have上。第二小句中 diligence与talent处于平

行关系中,这是视点形式化的要求,体现了语句的

连续性和整体性。主位推进模式使形式上得以衔

接,在内容上保证了语义连贯。分析以上各句后,

可以看出倒装结构使各小句间形成了有力的衔

接,实现了从已知信息到未知信息编码原则,使整

个语篇成为意义完整的有机整体。

2.中程衔接

在倒装结构中,衔接纽带的两个端点中间相

隔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小句,衔接看似不紧凑,但前

后端点却遥相呼应,符合一致性原则,这样的衔接

称为中程衔接。例如 ThereareotherlivingorganismsonEarth.Theyaretakinginsubstances.

Amongotherlivingorganismsarefungiandviruses.本句的视点符合 whole-component惯常顺

序,在otherlivingorganisms这个整体中,视点移

向部分,倒装部分凸出了视点向部分转化,使句子

衔接严谨。

3.总结性衔接

总结性衔接的两个端点距离较大,通过倒装

结构在语篇中把上文中多个小句衔接起来,不仅

结构完整,而且语义关联紧密。通常倒装结构主

要 依 靠 so 和 such 来 衔 接。 例 如 Renewable

energyincludessolarenergy,windenergyetc.

Theycanberecycled.Sucharesolidfoundations

for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本句结构上按

照可再生能源的视点进行组织,即分类→特点→

影响,不仅各句视点都指向可再生能源,保持了一

致的视点,而且视点的移动符合逻辑顺序,语篇整

体连贯性强,最后一句的such回指了前两句,是

已 知 信 息,视 点 很 自 然 的 转 向 了 renewable

energy。而且这句非用倒装语序不可,进而来引

出新信息,这是视点的要求。再例如 Asenseof

responsibilityisthespiritofapersonwhoplays

aroleforsociety.Suchisanimportantelement

ofethicalquality.本句中的倒 装 句 是 语 段 的 终

结,避开了视点之外的发展,话语形式前后统一。

如果改成陈述句会产生新的信息,引起视点混淆,

降低整个语篇的连贯性。

(三)段落间衔接

段落间的衔接与连贯是为了“表明文章不同

段落间的内在关系,同时要保证段落上下文连贯、

顺 畅,保 证 读 者 能 自 然 而 然 地 跟 随 作 者 的 思

路”[14](P125)。段落间衔接体现了段落间的内在联

系,前后连贯构成一个整体。倒装结构是段落间

有效的衔接方式之一,强化了主题的层次结构,使

内容更衔接紧凑,结构更严谨。倒装结构衔接段

落主要有3种形式:紧密式衔接、间隔式衔接和多

段落 衔 接。例 如 Moulddon’tgrowfast,and

conditionshadtobefoundinlargequantitiesof

Penicillium.Whatdifficultythismeansthatwe

canhardlyimagine.本句属于段落间的紧密式衔

接,Whatdifficultythismeans宾语从句前置,衔

接了上一段落的最后一小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

用。因为视点转移的结果,后句才有了倒装句。

例如 Withanoptimisticattitude,youcannotignorethedifficulty.Youshouldtakeitseriously.

Norcanyouignorethedetails.本句属于段落间

间隔式衔接。第一段落中出现了 youcannotignore,第二段以 norcanyouignore开头,两者之

间衔接巧妙,语句形式和内容达到统一,也顺利完

成了视点化过程。这两个出现在句首的小句在各

自的段落中充当着主题句,这是认知视点的惯常

转化 方 式,即 平 行 式 地 推 进。再 例 如 Happyat

MoorHouseIwas,andhardIworked;andso

didHannah.本句属于多段落衔接形式。前面的

段落描写了简·爱获得了叔叔的遗产,但她认为

血浓于水的亲情比金钱更为重要,决定把大部分

遗产分给表兄妹。倒装结构的使用把简·爱的快

乐情绪表达出来了,满心欢喜地等待辛苦工作的

表姐 从 外 面 归 来。语 篇 描 述 与 倒 装 结 构 中 的

happy和hard前呼后应。视点转化连贯性强,倒

装句能够对前面的内容进行汇总,体现了视点转

化的 层 级 性,使 该 文 不 仅 形 式 衔 接,而 且 语 义

连贯。

四、结 语

视点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对视点的选

取要结合说话者的表达方式,体现信息传递的特

定过程,视点的选择就是为了凸显信息。把视点

和语篇的语言描写手段结合起来,有助于理解语

篇的衔接力与连贯性。语篇中的主人公、话题、时

间、空间等要素和视点紧密相关,视点的移动过程

要符合一定的顺序,有利于信息的表达和传递,有

利于内部主题和语义的一致和语篇的完整性。倒

装结构的使用改变了句子的信息结构,促进了句

孟 焱,张久全:语篇视点与倒装结构中的视点连贯 127

第134页

内及段落间的衔接,发挥了桥梁作用,强化了信息

连续和转换的作用,保证了视点的一致性,实现

了视点的自然移动和语篇的语义连贯。倒装结构

的选择不仅加强了语篇主题应用,重组语义结构,

更是对话语策略的恰当运用,使句意更加生动,容

易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参考文献:

[1]刘街生.信息状态视角下的存在句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

出版社,2020.

[2]覃修桂,刘上扶.英语学术关键词辞典[M].南宁:广西教育

出版社,2013.

[3]熊沐清,刘霞敏.语篇视点、信息结构与被动语态[J].外语与

外语教学,1999(3):15-18.

[4]唐淑华,唐鑫媛,唐丽.从语用视点看倒装句[J].外国语文,

2018(4):73-80.

[5]FOWLERR.Linguisticcriticism[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96.

[6]唐淑华.论话语视点的“视点”[J].外语教学与研究,2021(2):

188-200.

[7]杨 贻 婷.英 语 语 法 考 试 必 备 [M].北 京:中 国 纺 织 出 版

社,2021.

[8]罗若冰.100自然诗精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9]FITZGERALDFS.Thegreatgatsby[M].Ontario:Broadview

Press,2021.

[10]范洁作.多元文化碰撞下的英汉对比及翻译问题研究[M].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20.

[11]孙珊珊,段嫚娟,许余龙.英汉篇章回指对比研究:理论阐释

与实证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21.

[12]唐淑华.语用视点:话语研究的新视角[M].成都:西南交通

大学出版社,2014.

[13]王德春.语言学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20.

[14]李继燕,李杰,庄会彬.英文写作的要素与实践[M].汕头:汕

头大学出版社,2018.

PointofViewinDiscourseandItsCoherenceinInvertedStructure

MENGYan,ZHANGJiuquan

Abstract:Asanimportantterminrhetoricandliterarytheory,pointofviewhasbeenanimportantissueofconcern

inlinguisticsandnovelstudiesinrecentdecades.Thispaperintendstoanalyzeitsclassification,combinesthemainresearchresultsonpointofviewincurrentlinguistics,anddiscussesthepointofviewindiscoursethataffectsitscoherence

ininvertedstructure,findingthatpointofviewconstrainsthecoherenceofinvertedstructure,andthatthechoiceofinvertedstructureisnotonlyarequirementofgrammaticalandsemanticforms,butalsoarequirementofpointofview

transformation.

Keywords:pointofview;classificationofpointofview;invertedstructure;coherence

????????????????????????????????????????????????

(上接第109页)

[22]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9年

10月3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

议通过)[A/OL](2019-11-05)[2022-12-23].https://www.

gov.cn/zhengce/2019-11/05/content_5449023.htm? ivk_

sa=1024320u&wd=&eqid=ed31c82e0012a6ec0000000364

560335.

ResearchonDevelopmentofGrassrootsCommunityCharityfromthePerspectiveofSocialCapital

———TakingKCityCommunityCharityasAnExample

WANGHuafeng

Abstract:Communitycharityfollowstheconceptof“greatcharity”andfunctionssignificantlyintheprocessofcharitydevelopment.Asatrialcityforcommunitycharitydevelopment,Kcityisworthattentionincommunitycharityresearch.Thestudyfounddeficienciesinsocialtrustcapital,compositionandinfluenceofsocialrelationsnetworkand

awarenessandguaranteeofreciprocalregulationsystem.Theworkonsocialcharityshouldupliftsocialtrustcapital,intensifysocialperception,enhancesocialparticipation,cementsocialrelationsnetwork,fortifygovernmentalguarantee,

andrectifycyberclimatetoefficientlypromotecommunitycharitydevelopment.

Keywords:communitycharity;socialcapital;charitydevelopment

128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

第135页

2023年第4期

第25卷(总第140期)

淮 南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OURNALOFHUAINANNORMALUNIVERSITY

No.42023

GeneralNo.140,Vol.25

[收稿日期]2022-10-14

[基金项目]淮南师范学院横向课题“青少年体育活动项目开发设计与培训”(2023HX041)。

[作者简介]蔡士凯(1972—),男,淮南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运动心理学。

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负性情绪与

网络成瘾间的中介效应研究

蔡士凯

(淮南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安徽 淮南 232038)

[摘 要]为了验证心理弹 性 在 负 性 情 绪 与 网 络 成 瘾 关 系 间 的 中 介 调 节 作 用,文 章 采 用 “抑 郁-焦 虑-压 力”量 表

(DASS-21)、网络成瘾量表和心理弹性量表(CD-RISC)对某省3所高校1080名体育专业大学生进行问卷施测。研究表

明:体育专业大学生负性情绪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心理弹性与负性情绪呈显著负相关;网络成瘾与负性情绪存在显著正

相关;网络成瘾与心理弹性存在显著负相关;心理弹性对负性情绪与网络成瘾间完全中介效应和调节作用显著。

[关键词]体育专业;大学生;负性情绪;网络成瘾;心理弹性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530(2023)04-0129-05

负性情绪是个体在现实中面临压力、困难等

表现出来的一种焦虑、紧张等主观体验感受[1]。

网络依赖的根本动机是满足自身需求,其在心理

需求驱动下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内驱力,使人迷恋

网络[2](P3)。心理弹性是个体在重大逆境时与环

境积极适应的动态过程[3]。相关文献和理论研究

发现,负性情绪与网络成瘾存在显著关系,网络成

瘾者会有更多负性情绪,网络成瘾与焦虑、抑郁、

孤独等消极情绪有关。网络成瘾与心理韧性显著

负相关,社会适应性中包括心理弹性4个变量都

与手机依赖有关系[4](P40),心理韧性在生活事件与

网络成瘾间起中介作用[5];负性情绪与心理韧性

显著相关,心理弹性水平高个体能较好地调节自

己情绪,从而会少出现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综

上所述,负性情绪、网络成瘾和心理弹性三者间存

在相互关系。基于此,本文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

探讨体育专业大学生负性情绪与网络成瘾关系,

引入心理弹性变量调节负性情绪,为预防、干预体

育专业大学生手机过度使用提供实践指导。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2022年4月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随机抽取某

省3所高校 1080 名体育专业大学生为研究对

象。每位被试者在线完成一套量表,每套量表中

包含负性情绪量表、网络成瘾量表和心理弹性量

表。共发放问卷1080份,实际回收1016份,回

收率为94%。

(二)测量工具

1.负性情绪量表

采用 Lovibond等编制的《抑郁-焦虑-压力简

体中文版》[6](P114)进行测量。该量表分抑郁、焦虑

和压力3个维度,每个维度各7道题。采取正向

计分,计1~4分。总分越高,代表个体负性情绪

越高。本研究中该量表各维度内部一致性系数分

别在0.860~0.890。

2.网络成瘾量表

采用 白 羽 等 《中 文 版 网 络 成 瘾 量 表 修 订

版》[7],共 19 道题。该量表分为 4 个维度,采取

1~4正向计分,总分越高,网络成瘾越重。总分

第136页

小于40界定为正常使用,大于49界定为网络成

瘾。本研究中该量表各维度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

在0.860~0.900。

3.心理弹性量表

选用于肖楠等[8]翻译的心理弹性量表(中文

版 CD-RISC),一共25道题目,分为坚韧性、自强

性和乐观性3个维度。采取5点计分法,正向计

分。总分越高,心理弹性越好。本研究中该量表

各维度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在0.716~0.786。

(三)数据处理

采用 SPSS22.0 统 计 软 件 进 行 相 关 变 量 分

析,同 时 采 用 Baron 等 中 介 效 应 检 验 三 步 骤 模

型[9]对心理弹性在负性情绪与网络成瘾间中介效

应用进行分析。

二、研究结果和分析

(一)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负性情绪、网络成

瘾和心理弹性人口统计学分析

1.体育专业大学生负性情绪人口统计学分析

由表1可知:通过独立样本 T 检验,发现体

育专业大学生负性情绪存在显著性性别差异,在

年级、专业和生源地不存在差异;通过单因素方差

分析,发现体育专业大学生在负性情绪因素上存

在显著性性别和生源地差异,在抑郁因素上存在

显著性性别差异,在焦虑因素和压力因素上都存

在显著性年级、性别和生源地差异。

表1 体育专业大学生负性情绪及各因子的人口统计学分析

变量

年级

F P

性别

F P

专业

F P

生源地

F P

负性情绪 6.820 0.000 7.384 0.007** 14.099 0.000 5.625 0.018*

抑郁 7.311 0.000 7.275 0.007** 11.594 0.000 2.989 0.085

焦虑 4.542 0.001** 5.568 0.019* 9.677 0.000 5.479 0.020*

压力 4.676 0.001** 6.036 0.015* 10.380 0.000 4.252 0.040*

注:*P<0.05,**P<0.01。下同。

2.体育专业大学生网络成瘾人口统计学分析

由表2可知,通过独立样本 T 检验,体育专

业大学生网络成瘾无显著性差异。通过单因素方

差分析发现:体育专业大学生在强迫性上网及网

络成瘾戒断反应上存在显著性年级、性别和专业

差异;体育专业大学生在时间管理问题上存在显

著专业差异;体育专业大学生网络成瘾在年级和

项目上存在显著差异。路翠萍研究指出我国大学

生群体的抑郁和压力分数明显偏低。这一结果反

映了负 性 情 绪 体 验 和 表 达 上 可 能 存 在 的 文 化

差异[10]。

表2 体育专业大学生网络成瘾及各因子人口统计学分析

变量

年级

F P

性别

F P

专业

F P

生源地

F P

网络耐受性 1.071 0.371 0.036 0.849 1.54 0.215 0.216 0.642

人际与健康问题 1.530 0.194 0.145 0.704 0.982 0.376 0.008 0.929

时间管理问题 2.369 0.053 0.329 0.567 5.49 0.005** 0.454 0.501

网络成瘾 3.238 0.013* 0.526 0.469 3.49 0.032* 0.095 0.758

强迫性上网及网络

成瘾戒断反应

4.524 0.002** 5.456 0.020* 3.47 0.033* 0.012 0.912

3.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弹性人口统计学分析

由表3可知,通过独立样本T 检验,体育专业

大学生心理弹性无显著性差异。通过单因素方差

分析发现: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弹性、坚韧性在性

别和生源地上存在显著差异;体育专业大学生乐观

性在项目上存在显著差异;体育专业大学生自强性

在年级、性别、生源地等变量上都存在显著差异。

(二)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负性情绪、网络成

瘾和心理弹性相关分析

为探究体育专业大学生负性情绪、网络成瘾

与心理弹性三者之间的关系,采用 Pearson相关

分析针对各量表总分及网络成瘾各维度之间的相

130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

第137页

关系数进行分析。

表3 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弹性及各因子人口统计学分析

变量

年级

F P

性别

F P

专业

F P

生源地

F P

心理弹性 1.842 0.121 7.183 0.008** 1.785 0.170 7.135 0.008**

坚韧性 1.114 0.350 5.713 0.018* 0.911 0.403 5.366 0.021*

乐观性 0.427 0.789 1.294 0.256 4.570 0.011* 1.178 0.279

自强性 2.709 0.031* 6.078 0.014* 2.675 0.071 6.780 0.010*

由4表和表5可知,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弹

性总分及因子与负性情绪总分及因子呈显著负相

关,网络成瘾总分及因子与心理弹性总分及因子

存在显著负相关,体育专业大学生网络成瘾总分

及因子与负性情绪总分及因子存在显著正相关。

通过对体育专业大学生负性情绪、网络成瘾和心

理弹性相关分析发现:体育专业大学生负性情绪

及因子与网络成瘾及因子呈正相关,负性情绪越

高个体越容易对网络形成依赖;体育专业大学生

负性情绪及因子对心理弹性及因子呈显著负相

关,即其心理弹性水平越高,面对负性情绪可有效

调节负性情绪;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弹性及各因

子与网络成瘾呈显著负相关,即其心理弹性水平

越高,网络过度依赖越低。研究结果验证了研究

假设。

表4 体育专业大学生负性情绪、网络成瘾和

心理弹性 Pearson相关系数(1)

指标 坚韧性 乐观性 自强性

心理弹

性总分

时间管理 -0.140 -0.006 -0.247 -0.179

网络耐受性 -0.034 -0.006 -0.048 -0.038

人际交往管理 -0.133 0.046 -0.201 -0.129

强迫性上网及

网络戒断反应

-0.080 0.132 -0.097 -0.056

网络成瘾总分 -0.101 0.047 -0.174 -0.109

抑郁 -0.253 -0.285 -0.252 -0.289

焦虑 -0.227 -0.198 -0.122 -0.202

压力 -0.404 -0.403 -0.434 -0.459

负性情绪总分 -0.337 -0.358 -0.340 -0.379

表5 体育专业大学生负性情绪、网络成瘾和

心理弹性 Pearson相关系数(2)

指标 抑郁 焦虑 压力 负性情绪总分

时间管理 0.375 0.375 0.378 0.413

网络耐受性 0.278 0.301 0.229 0.295

人际交往管理 0.343 0.347 0.329 0.371

强迫性上网及

网络戒断反应

0.236 0.261 0.210 0.256

网络成瘾总分 0.390 0.402 0.356 0.422

(三)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负性情绪、网络成

瘾和心理弹性回归分析

通过 Pearson相关分析,体育专业大学生负

性情绪、心理弹性对网络成瘾显著相关,为进一步

探讨3者间关系,本研究以网络成瘾为因变量,负

性情绪和心理弹性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

由表6可 知,回 归 的 显 著 性 检 验sig.=0.00<

0.05,说明回归系数高。通过对体育专业大学生

负性情绪、网络成瘾和心理弹性回归分析发现,自

变量“负性情绪”和因变量“网络成瘾”间相关系数

R 为0.428,判定系数R2 为0.183,表示该模型可

解释因变量18.3%的变异量。同时,变异量F 值

显著性水平为0.000,表示回归模型整体解释变

异量达到显著水平,即建立回归方程有效,自变量

与因变量间存在线性关系,负性情绪和网络成瘾

间回归方程为Y=33.301+0.294x。通过增加心

理弹性自变量、观察其变异量变化,发现“负性情

绪”“心理弹性”与“网络成瘾”间相关系数 R 为

0.432,R2 为 0.186,表 示 该 模 型 可 解 释 因 变 量

18.6%的变异量,调整后两个 R2 都为0.180,增

加心理弹性变量对因变量有明显影响。

表6 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弹性、负性情绪对网络成瘾的回归分析

模型 R R2 ΔR2

标准偏斜

度错误

变更统计

R2 变更 F 值变更 df1 df2 显著性F 值变更

1 0.432a 0.186 0.180 7.65 0.186 28.02 2 245 0.000

注:a.预测值,(常数),心理弹性总分,负性情绪;b.应变数,网络成瘾。

蔡士凯: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负性情绪与网络成瘾间的中介效应研究 131

第138页

(四)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弹性在负性情

绪和网络成瘾间中介效应

为检验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弹性是否在负性

情绪和网络成瘾间存在中介效应,按照 Baron等

提出检验中介效应的逐步法进行检验[9]。其中,

网络成瘾为因变量,负性情绪为自变量,心理弹性

为中介变量。由表7可知,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

弹性sig.=0.033<0.05,心理弹性在负性情绪

和网络成瘾间完全中介效应。

表7 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弹性在负性情绪和网络成瘾间中介效应检验

模型

系数a

非标准化系数

B 标准错误

标准化系数

Beta

T P

1 (常数) 33.301 1.816 18.341 0.000

负性情绪 0.294 0.040 0.428 7.425 0.000

2 (常数) 28.965 4.825 6.003 0.000

负性情绪 0.310 0.043 0.451 7.237 0.000

心理弹性总分 0.044 0.046 0.060 2.970 0.033*

注:a.应变数\\\\:网络成瘾;*P<0.05。

表8 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弹性对负性情绪及网络成瘾的关系分析

模型

系数a

非标准化系数

B 标准错误

标准化系数

Beta

T P

1 (常数) 33.301 1.816 18.341 0.000

负性情绪 0.294 0.040 0.428 7.425 0.000

2 (常数) 28.965 4.825 6.003 0.000

负性情绪 0.310 0.043 0.451 7.237 0.000

心理弹性总分 0.044 0.046 0.060 2.970 0.033*

3 (常数) 45.743 14.275 3.204 0.002

负性情绪 -0.092 0.325 -0.133 -0.282 0.778

心理弹性总分 -0.151 0.163 -0.207 -0.928 0.355

负性情绪和心理弹性 0.005 0.004 0.547 1.249 0.013*

注:a.应变数\\\\:网络成瘾;*P<0.05。

为检验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弹性在负性情绪

与网络成瘾之间是否存在调节效应,一方面生成

负性情绪与心理弹性的交互项,建立回归模型检

验心理弹性的调节作用。回归模型第一层放入自

变量负性情绪和调节变量心理弹性,第二层放入

交互项。表8发现交互项对网络成瘾的影响显著

性P 值为0.013<0.05,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弹

性在负性情绪与网络成瘾之间调节作用显著。根

据方差分析模型显著性检验结果,发现体育专业

大学生网络成瘾与负性情绪显著相关,心理弹性

显著性P 值为0.033,表明模型达到显著水平,体

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弹性对负性情绪与网络成瘾间

完全中介效应。另一方面为弥补假设不足,尝试

分析心理弹性调节作用。结果发现体育专业大学

生心理弹性与负性情绪的交互项的标准化系数

β=0.547,显 著 性 P =0.013<0.05,调 节 作 用

显著。

体育专业大学生网络成瘾因其心理弹性水平

较低,导致其面临压力、生活困难挫折时产生较高

负性情绪。Young等研究发现沉迷网络可满足

个体现实中得不到需求[11]。Kumpfer研究发现

个体现实中承受压力会导致逃避现实的负性情

绪,对于心理弹性水平高的个体而言,当出现外在

压力危险因子时,个体内在保护因子会与危险因

子相抗衡,抵消危险因子,使个体不受负性情绪影

响,从而不会沉迷网络[12](P218)。

132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

第139页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负性情绪存在性别显

著性差异;体育专业大学生网络成瘾和心理弹性

都无显著性差异。

2.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弹性与负性情绪

呈显著负相关;体育专业大学生网络成瘾与负性

情绪存在显著正相关;体育专业大学生网络成瘾

与心理弹性存在显著负相关。

3.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弹性对负性情绪

和网络成瘾完全中介效应,且调节作用显著。

(二)建议

1.加强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负性情绪和网

络成瘾心理干预,有助于减少其负性情绪,避免其

沉迷于网络寻求安慰。

2.提高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弹性水平,

减缓其面临的压力,防止沉迷网络。

参考文献:

[1]李晓敏,罗静,高文斌,等.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负性情绪、

应对方式、自尊水平及人际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

杂志,2009,17(5):620-622.

[2]刘晓颖.网络成瘾者情感风格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

学,2011.

[3]STEPHENS T M.Nursingstudentresilience:aconcept

clarification[J].NursingForum,2013,48(2):125-133.

[4]王小辉.中学生手机依赖现状及与社会支持、社会适应性的

关系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1.

[5]孙荣山,马先明.中学生生活事件与网络成瘾的关系:心理

韧性的中介 作 用[J].黑 龙 江 教 育 学 院 学 报,2013,32(8):

123-125.

[6]LOVIBONDSH,LOVIBONDPF.Manualforthedepression

anxietystressscales[M].Sydney:PsychologyFoundation,1995.

[7]白羽,樊富珉.大学生网络依赖测量工具的修订与应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21(4):99-104.

[8]于肖楠,张建新.自我韧性量表与 Connor-Davidson韧性量

表的应用比较[J].心理科学,2007(5):1169-1171.

[9]BARONR M,KENNYDA.Themoderator-mediatorvariabledistinctioninsocialpsychologicalresearch:conceptual,

strategic,andstatisticalconsiderations[J].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86,51(6):1173-1182.

[10]路翠萍.大学生思维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

床心理学杂志,2008,16(3):278-279,277.

[11]YOUNGKS,ROGERSRC.Therelationshipbetweendepressionandinternetaddiction[J].CyberPsychology& Behavior,1998,1(1):25-28.

[12]KUMPFERKL.Factorsandprocessescontributingtoresilience:the resilienceframework[M ]//GLANTZ M D,

JOHNSONJL.Resiliencyanddevelopment:positivelife

afaptations.NewYork:KluwerAcademic,1999.

StudyontheMediatingEffectbetweenNegativeEmotionandInternetAddiction

inCollegePhysicalEducationStudents

CAIShikai

Abstract:ToverifythemediatingroleofpsychologicalresilienceintherelationshipbetweennegativeaffectandInternetaddictionduringtheCOVID-19epidemicpreventionandcontrolperiod.1080collegestudentsmajoringinsportsina

provincewereadministeredtheDepression-Anxiety-StressScale(DASS-21),theInternetAddictionScaleandthePsychologicalResilienceScale(CD-RISC)inApril2022.Theresultsshowedthatthereweresignificantgenderdifferencesinnegativeemotionsamongcollegestudentsmajoringinsports;psychologicalresiliencewassignificantlyandnegativelycorrelatedwithnegativeemotions;Internetaddictionwassignificantlyandpositivelycorrelatedwithnegativeemotions;Internet

addictionwassignificantlyandnegativelycorrelatedwithpsychologicalresilience;psychologicalresiliencehadasignificant

mediatingandmoderatingeffectonnegativeemotionsandInternetaddiction.

Keywords:physicaleducationmajors;collegestudents;negativeemotions;internetaddiction;psychologicalresilience

蔡士凯: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负性情绪与网络成瘾间的中介效应研究 133

第140页

2023年第4期

第25卷(总第140期)

淮 南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OURNALOFHUAINANNORMALUNIVERSITY

No.42023

GeneralNo.140,Vol.25

[收稿日期]2022-10-13

[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科规划青年项目“基于认知行为训练的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干预模式研究”(AHSKQ2019D37)。

[作者简介]汪顺祺(1994—),女,淮南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实验管理员,研究方向:学前教育学;李晓庆(1993—),女,淮南

师范学院教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心理发展与教育。

[通讯作者]李艳玲(1981—),女,淮南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

学业情绪影响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研究

———以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为例

汪顺祺,李晓庆,李艳玲

(淮南师范学院 教育学院,安徽 淮南 232038)

[摘 要]文章探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业情绪对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采用问卷法对240名学前教育专业本

科生(含10名男生)的学业情绪和学业自我效能感进行调查分析。研究表明:(1)学生的积极或消极学业情绪在户籍和

年级上差异显著,其中消极学业情绪在不同录取途径上差异极显著;(2)学业自我效能感的两个维度在年级之间差异极

显著,而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在不同录取途径上有显著统计学差异;(3)积极或消极学业情绪均显著正相关于学业自我

效能感。相关部门应依据上述“差异性”,对不同性别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业引导和心理疏导。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学业情绪;学业自我效能感;新冠疫情防控

[中图分类号]B8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530(2023)04-0134-05

一、引 言

学业情绪和学业自我效能感是教育学研究的

热门课题。2002 年,Pekrun 提出 了 学 业 情 绪 理

论,认为学业情绪是与课堂教学、学生学习以及学

业成就直接相关的情绪,不仅涵盖了学生在获悉

学业成功或失败后的情绪体验,还包括学生在学

校环境中经历的与成就相关的情绪变化[1]。马惠

霞将学业情绪归纳成4个维度,即积极高唤醒、积

极低唤 醒、消 极 高 唤 醒 和 消 极 低 唤 醒[2]。吴 东

姣[3]、余 荣[4](P118)、宋 秀 丽[5]和 吴 晓 菲[6]对 博 士

生、本科生、高职院校学生和小学生的学业情绪分

别开展了研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积

极学业情绪能够促进他们学业的发展,而消极学

业情绪则产生了相反的作用。

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心理学家 Bandura

提出了自我效能理论,将人的主体因素诸如认知、

动机、情感和生理因素等纳入心理和行为的因果

决定模式,认为主体因素对人的行为具有较强的

支配和引导作用[7]。学业自我效能感则是学习者

对自己能否在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两方面加以控

制,并成功完成学习任务的信心程度的一种主观

判断和预测[8]。

学业情绪与学业自我效能感之间存在什么关

系,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

学业自我效能感越强,他们的积极学业情绪就越

高,消极学业情绪就越低。而且,学业自我效能感

中的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与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

均与学生的积极学业情绪正相关,与消极学业情

绪负相关[9]。学业情绪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

自我效能感和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

近年来,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

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情绪低迷、学业任务完成

度不高和对未来职业信心不足等问题。国内学者

高度 关 注 学 生 在 学 业 情 绪 方 面 暴 露 出 的 问

题[10-11]。然而,针对本科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

群体的相关研究仍不多见。为此,作者拟在前人

研究基础上,探究本科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

第141页

学业情绪与学业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内在联系,阐

明二者之间的相关性,为改进和提高本专业的教

育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问卷对象基本情况

本研究对象为在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共

发放网络电子问卷270份,回收问卷后剔除无效问

卷,剩下有效问卷240份,有效回收率为88.89%。

参与问卷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参与问卷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基本情况(n=240)

样本分布 样本数(个) 百分比(%)

录取途径 普通高考 120 50

对口招生 60 25

专升本 60 25

性别 男 10 4.2

女 230 95.8

户籍 城市 73 30.4

农村 167 69.6

年级 大一 30 12.5

大二 30 12.5

大三 90 37.5

大四 90 37.5

(二)问卷调研方法与目标

1.一般学业情绪的调研

2008年,马惠霞等编制的《大学生一般学业

情绪问卷》,将测量的10种学业情绪归纳成4个

维度:消极高唤醒、积极高唤醒、消极低唤醒和积

极低唤醒[2]。本问卷加以借鉴,共设置 88 道选

题,采用 LIKERT5点计分法[12],即从1(完全不

符合)~ 5(完全符合)进行评分。所有选题采纳

正向计分,得分越多表示个体学业情绪越高。本

问卷中各分测验的α系数位于0.641 ~ 0.887,

重测信度介于0.563 ~ 0.866。

2.学业自我效能感的调研

本问卷采用梁宇颂编制的《学业自我效能感

问卷方法》[13](P32),设置了 22道选题,分成两大选

项: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11题)和学习行为自我

效能感(11题),采用五点计分法,分值越高代表

学业自我效能感就越高。在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

方面,该量表的一致性系数是0.820;在学习行为

自我效能感方面,该量表的一致性系数是0.752。

3.统计分析方法

采用SPSS23.0录入和处理数据,应用描述

统计分析、独立样本t 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差

异分析等统计学方法。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共同方法偏差检验结果

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结果

如表2所示,不存在共同方法的偏差。

表2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元件

起始特征值

总计

变异

(%)

累加

(%)

撷取平方和载入

总计

变异

(%)

累加

(%)

1 14.203 12.350 12.350 14.203 12.350 12.350

2 10.821 9.409 21.760 10.821 9.409 21.760

3 7.674 6.673 28.433 7.674 6.673 28.433

4 4.817 4.189 32.622 4.817 4.189 32.622

5 3.720 3.235 35.857 3.720 3.235 35.857

6 2.990 2.600 38.456 2.990 2.600 38.456

7 2.508 2.181 40.637 2.508 2.181 40.637

8 2.209 1.921 42.558 2.209 1.921 42.558

9 2.141 1.862 44.420 2.141 1.862 44.420

10 2.010 1.747 46.167 2.010 1.747 46.167

注:撷取方法为主成分分析。

(二)学 业 自 我 效 能 感 和 学 业 情 绪 的 分 析

结果

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描述统计,结果如表3所

示。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得

分和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得分之间差异不显著,

且二者得分均值都大于2.5。积极学业情绪得分

显著高于消极学业情绪得分,且二者均值也大于

2.5。

表3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

和学业情绪的统计分析结果

n Min. Max. Mean SD t

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 240 1.27 4.64 2.8970.731 0.658

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 240 1 4.73 2.8580.750

积极学业情绪 240 1.71 4.45 3.0160.530 4.406***

消极学业情绪 240 1.42 4.23 2.7840.581

注:***P<0.001。

(三)学业自我效能感和学业情绪各维度

的户籍差异分析

对240名同学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和学业情绪

汪顺祺,李晓庆,李艳玲:学业情绪影响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研究 135

第142页

各维度受城市或农村户籍影响所产生的差异进行

统计分析(表4、表5和表6)。鉴于学前教育专业

学生中男生人数偏少,未进行性别差异的比较。

由表4可见,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的积极学

业情绪在户籍维度上差异显著,其中城市户籍得

分高于农村得分。同时发现,他们的消极学业情

绪在城市户籍的得分高于农村户籍,而且差异显

著。t检验结果表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两个维

度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差异不显著。

由表5可知,这些大学生在学业自我效能感

各维度上的得分受年级维度的极显著影响。进一

步分析发现,在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方面,除大

二、大三年级之间外,其他任何两个年级之间差异

均显著。同时,学业情绪各维度的得分均有显著

的年级差异。研究发现,无论是积极学业情绪还

是消极学业情绪,大二与大四年级之间差异不显

著;在消极学业情绪上,除大一与大三年级之间

外,其它任何两个年级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

表4 学业自我效能感和学业情绪各维度在户籍上的差异比较

城市 农村 t检验

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 3.032±0.798 2.838±0.695 -1.902

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 2.892±0.808 2.843±0.725 -0.465

积极学业情绪 3.147±0.626 2.959±0.473 -2.295*

消极学业情绪 2.954±0.473 2.710±0.609 -3.348**

注:表 中 数 值 为 mean±SD,* P <0.05,**P < 0.01。

下同。

表5 学业自我效能感和学业情绪各维度在年级之间的差异比较

大一 大二 大三 大四 F 值

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 1.994±0.334 2.706±0.497 2.847±0.614 3.313±0.691 37.655***

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 3.918±0.463 2.061±0.248 2.565±0.578 3.063±0.603 72.154***

积极学业情绪 3.450±0.195 3.108±0.422 2.820±0.487 3.038±0.584 12.826***

消极学业情绪 2.544±0.240 2.945±0.194 2.517±0.587 3.078±0.586 20.524***

注:表中数值为 mean±SD,***P<0.001。下同。

表6 学业自我效能感和学业情绪各维度在录取途径上的差异比较

普通高考 对口招生 专升本 F 值

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 2.911±0.785 2.983±0.742 2.783±0.593 1.168

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 3.021±0.814 2.620±0.631 2.770±0.652 6.551**

积极学业情绪 2.996±0.467 3.033±0.721 3.040±0.421 0.172

消极学业情绪 2.855±0.575 3.064±0.270 2.363±0.598 29.195***

注:*P<0.05,**P<0.01,***P<0.001。

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和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

在录取途径上的差异性比较结果表明,前者得分

无显著性变化,后者出现显著统计学差异(表6)。

就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而言,普通高考分别与对

口招生和专升本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其中普通

高考得分最高,对口招生得分最低。另外,消极学

业情绪在这3种录取途径之间存在较为显著的统

计学差异,其中对口招生得分最高,专升本得分

最低。

(四)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情绪维度之间的

相关性

如表7所示,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的学业自

我效能感得分与其积极学业情绪或消极学业情绪

之间正相关,而且差异显著。同时,积极学业情绪

负相关于消极学业情绪,但未见统计学差异。

表7 学业情绪维度与学业自我效能感之间的相关性

学业自我效能感 积极学业情绪 消极学业情绪

学业自我效能感 1

积极学业情绪 0.485** 1

消极学业情绪 0.251** -0.076 1

注:**P<0.01。

(五)学业情绪维度与学业自我效能感之间的

回归分析结果

将积极学业情绪和消极学业情绪作为自变

量,将学业自我效能感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

析,建立回归方程:y = 1.097x1 +0.573x2(其

中x1 为积极学业情绪得分,x2 为消极学业情绪

得分,y 为学业自我效能感得分)。由表8可见,

自变量解释了因变量31.9%的变化。因此,这些

同学的积极学业情绪和消极学业情绪直接影响了

他们的学业自我效能感。

136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

第143页

表8 学业情绪维度与学业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回归分析

自变量 R R2 R2ad B Bate T

(常数) 0.565 0.319 0.313 0.851 1.773

积极学业情绪 1.097 0.507 9.427***

消极学业情绪 0.573 0.290 5.398***

注:***P<0.001。

四、讨 论

(一)影响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学业情绪的因

素分析

问卷分析结果表明,在归属地和年级维度上,

积极或消极学业情绪差异显著,城市学生比农村

学生更易产生积极的学业情绪,不同年级学生的

学业情绪存在差异。刘银中[14](P44)发现,不同年

级学生的学业情绪波动较大,而且差异显著。大

一新生对大学生活和学习充满好奇与憧憬,在学

习过程中能体会到较多的积极学业情绪;随着年

级的增长和学习压力的增大,他们对大学生活的

新鲜感消退,消极学业情绪日渐增多;进入大四年

级,学生面临着毕业、就业等人生新的选择,他们

带着对未来的憧憬步入大学最后的学习阶段,其

积极学业情绪也随之升高,但也有部分同学对未

来却感到迷茫,其消极学业情绪也随之上升。

在不同录取途径上,积极学业情绪未见显著

差异,而消极学业情绪差异极显著。不同录取维

度代表着学生不同的教育背景和前期基础。对口

招生学生的消极学业情绪最多,其次是普通高考

和专升本学生。原因可能是本科阶段课程学习内

容较重,其中对口招生学生的基础较差,无法快速

适应新的学习挑战,导致学业情绪低迷。另外,对

口招生的学生在进入本科阶段前已经具有一定的

专业学 习 经 历,对 重 复 的 学 习 内 容 可 能 不 再 感

兴趣。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课程设置是否科学

合理直接影响着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质

量[15](P1)。丰富且有趣的教学过程能够促进多巴

胺的分泌[16],让学生产生快乐的情绪,体验更多

的学习乐趣。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在学业中获得

的积极学业情绪得分显著高于消极学业情绪得

分,表明这些同学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能够保持

较为健康的情绪状态,而且对专业课的学习和实

践内容充满兴趣和热情。

(二)影响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学业自我效

能感的因素分析

自我效能感是学生在理论和实践学习过程中

对自身能否顺利完成学业任务的一种主观判断,

包括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和学习行为自我效能

感。本研究表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

自我效能感和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之间差异不显

著,但其平均值都在2.5以上,说明这些学生有着

较高的学业自我效能感;他们的学习能力自我效

能感只受到年级的显著影响,而学习行为自我效

能感同时受到年级和录取途径的双重影响。

随着年级的增长,这些学生逐步适应了教学

节奏,后期又参加见习和实习过程,增强了自身学

习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

大一新生刚经历过高考,依旧保持着高中时养成

的良好学习习惯,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较高;进入

大二阶段,随着专业课教学和课内外学习内容的

增加和拓展,学生难免感到紧张,对自身的学习行

为感到担忧,对前途感到迷茫,导致其学习行为自

我效能感降低;进入大三年级后,他们对大学的教

学特点和自己对未来的发展目标有了更加深入的

认识,进一步适应了大学的学习生活规律,自信心

和自律性再度增强,其学习行为的自我效能感也

由此得到提升。

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还受到录取途径的显著

影响。这些学生分别通过普通高考、对口招生和

专升本考试 3 种途径进入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学

习。不同的入学方式表明他们入学前的教育背

景、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存在一定的差距,从思想

上干扰了他们的自信心,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率

和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

(三)加强对不同性别同学的学业引导和心理

疏导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绝大多数是女生,参与问

卷的除了10名男生外均为女生。许多女生在面

对学业压力时,通常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产生较

汪顺祺,李晓庆,李艳玲:学业情绪影响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研究 137

第144页

高的自我效能感;部分男生往往采取消极的应对

方式,这可能与性别有关[17]。这也是导致学前教

育专业女生的学业情绪维度与自我效能感显著正

相关的重要因素。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关注性别特

征,加强学业引导和心理疏导,增强学生学习的适

应性和学业自我效能感。

参考文献:

[1]PEKRUNR,GOETZT,TITZW,PERRYRP,etal.Academicemotionsinstudents'self-regulatedlearningandachievement:aprogram ofqualitativeandquantitativeresearch[J].Educationalpsychologist,2002,37(2):91-105.

[2]马惠霞.大学生一般学业情绪问卷的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

学杂志,2008,16(6):594-596,593.

[3]吴东姣.博士生学业情绪现状调查及提升策略[J].高教探

索,2019(1):24-31.

[4]余荣.中国大学生学业情绪研究:以二语写作书面反馈为例

[D].北京:北京外国语大学,2022.

[5]宋秀丽.高职院校单招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习适应:学

业情绪的中介作用[J].船舶职业教育,2021,9(3):8-12.

[6]吴晓菲.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业情绪与学业成绩的关系[J].心

理月刊,2022,17(14):83-85.

[7]BANDURA A.Self-efficacy:towardaunifyingtheoryof

behavioralchange[J].PsychologicalReview,1978,1(4):

139-161.

[8]闫梦丽.中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29):56-58.

[9]赵淑媛,陈志坚.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对积极学业情绪和成就

目标定 向 的 中 介 作 用 [J].中 国 健 康 心 理 学 杂 志,2022,

30(1):156-160.

[10]张丽.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的学业情绪体验及情绪调

节策略研究:以二语写作中的“师生合作评价”为例[J].成

都师范学院学报,2023,39(1):45-53.

[11]胡心怡,刘霞,耿梅芳,等.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与学习投入

的关系:成长型思维和学业情绪的链式中介作用[J].山西

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22,34(8):65-70.

[12]LIKERT R.Atechniqueforthemeasurementofattitudes

[J].ArchievesofPsychology,1932,22(140):1-55.

[13]梁宇颂.大学生成就目标、归因方式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研

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0.

[14]刘银中.大学生乐观倾向与学业情绪的关系:学业压力和逆

境信念的中介作用[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22.

[15]刘天娥.高校本科学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研究[D].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2015.

[16]李心怡,李孟泽,陈群林,等.多巴胺对创造性的影响及其大

脑机制研究进展[J].科学通报,2021,66(18):2319-2327.

[17]张玲玲.负性生活事件与应对方式对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

影响[J].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2(2):93-96.

StudyontheInfluenceofAcademicEmotiononAcademicSelf-efficacy

———TakingUndergraduateStudentsMajoringinPreschoolEducationasAnExample

WANGShunqi,LIXiaoqing,LIYanling

Abstract:Toexploretheinfluenceofacademicemotiononacademicself-efficacyofpreschooleducation major

students,atotalof240undergraduatestudentsmajoringinpreschooleducation(including10malestudents)wereinvestigatedontheiracademicemotionsandacademicself-efficacybyquestionnaire.Theresultsshowedthat:(1)Positiveor

negativeacademicemotionsofthestudentsdifferedsignificantlyintermsoftheircensusregisterandgrades.Also,the

negativeacademicemotionsvariedremarkablyduetodifferentadmissionwaysofthestudents;(2)Twodimensionsofthe

academicself-efficacyweresignificantlydifferentbetweentheirgrades,whilethelearningbehaviorself-efficacyexhibited

significantstatisticaldifferenceduetotheirdifferentadmissionways;(3)thepositiveornegativeacademicemotionwas

positivelycorrelatedwiththeacademicself-efficacy.Thus,fordifferentgenders,educatorsshouldimprovetheiracademic

guidanceandpsychologicalcounselingtothesestudents.

Keywords:program ofpreschooleducation;academicemotions;academicself-efficacy;COVID-19 prevention

andcontrol

138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

第145页

2023年第4期

第25卷(总第140期)

淮 南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OURNALOFHUAINANNORMALUNIVERSITY

No.42023

GeneralNo.140,Vol.25

[收稿日期]2022-03-08

[基金项目]2018年度安徽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重大项目“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进程中的教师职业风险及其治理研

究”(2018jyxm1341)。

[作者简介]郑继兵(1980—),男,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阜阳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

教师专业发展、教育管理。

地方高校转型中的教师职业风险:成因与治策

郑继兵1,2

(1.华中科技大学 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74;

2.阜阳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摘 要]教师职业风险,往往表现为教师在职业过程中遭遇各种非自然力引发的危害性事件的不确定性。地方高

校转型中教师职业风险的成因可归结为三方面:一是社会成因,主要指高校转型可能引发的教师职业政策变化、人际关

系变化、职业条件变化等;二是学校成因,主要指高校转型可能出现的教师教学科研任务繁杂、组织管理失衡、政策制度

导向模糊等;三是个人成因,主要指高校转型可能暴露的教师个人生命安全意识淡薄、自我调控能力薄弱、业务能力提升

不足、师德情操养成不良、职业生涯管理不够,等等。地方高校转型中教师职业风险的治理可从两方面施策:一是在教师

个体层面,拓展教师专业发展视野,进一步增强地方高校转型中教师职业风险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二是在组织环境

层面,加强政府、社会与高校的沟通联系,构建多方协同共治的职业风险管理机制。

[关键词]转型高校;教师职业风险;风险治理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530(2023)04-0139-05

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工作、生

活节奏普遍加快,不同岗位的职业人士在享受行

业领域带来的就业机遇、薪酬待遇和事业成就的

同时,也逐渐感受到职业风险带来的烦恼。1986

年,贝克(UlrichBeck)就在《风险社会》一书中告

诫人们,人类社会已经步入“风险社会”,“不明的

和无法预料的后果将成为历史和社会的主宰力

量”[1](P20)。这种“不明的和无法预料的后果”即社

会风险,而职业风险就是社会风险在人类社会不

同职业领域的渗透与呈现。近年来一些行业领域

的职业风险呈现持续高发态势,比如医护职业风

险、消防职业风险等,在媒体舆论的助推下,这些

职业风险受到社会普遍关注,也吸引了大量研究

者进行研究。相比之下,对于教师职业群体,许多

人认为,其“工资收入很稳定”“福利待遇有保障”

“生活环境氛围好”“拥有超长寒暑假”,这种职业

似乎没有什么风险可言。事实上,教师职业也并

非一帆风顺。近年来在教师职业群体中频频发生

的过劳死、学术不端等事件,实际上已经从不同角

度确证了教师职业风险的存在。本研究在对教师

职业风险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地

方高校转型中教师职业风险的主要成因,并提出

相应的治理策略。

一、教师职业风险的概念界定

从词根溯源来看,对“风险”一词的理解,直接

关系到“教师职业风险”的概念界定。一般认为,

“风险”是个外来词汇,由英文“risk”翻译而来,源

于拉丁文risicum,原意为暗礁对船员的挑战,在

古时候主要指船员出海因风浪可能遭遇的不测,

其基本含义为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在今天看

来,“风险”一词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并不陌生,风险

已经悄悄“渗透蔓延到所有的不确定领域”[2]。然

而,对于风险的定义,至今尚未形成适用于各领域

的达成共识的定义。斯坦·卡普兰指出:国际上

成立专门委员会花了整整4年时间去定义风险,

第146页

最终却未能如愿,“最好的方法也许就是不要对风

险下定义,让每一个作者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定义。

唯一需要的就是他们都应该解释清楚自己的定义

方式”[3]。

从概念范畴来看,“教师职业风险”属于“职业

风险”的概念范畴,因而考察其他行业领域对“职

业风险”的界定对于界定“教师职业风险”具有重

要的基础意义和参考价值。本研究以“职业风险”

为关键词,通过对中国知网数据库相关文献进行

阅读和对比分析发现,既有研究对于“职业风险”

的界定大致可归为五类:一是“身心危害”观,认为

职业风险是指可能会导致职业人生命安全或身心

健康受到危害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该观点倾向

于关注风险事故对人的生命或身心造成的危害,

代表性文献如王松军等对法医病理职业风险的研

究[4],李佳婧等人对医疗职业风险的研究[5]。二

是“形象受损”观,认为职业风险是可能会导致职

业人形象受损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该观点倾向

于关注各种不当行为对职业人形象带来的负面影

响,代表性文献如罗金成对新闻发言人职业风险

的研究[6],朱伟对审计职业风险的研究[7]。三是

“经济损失”观,认为职业风险是可能导致职业人

承担经济责任的不确定性因素。该观点倾向于关

注各种执业行为引发的职业人的经济损失,代表

性文献如我国财政部《资产评估机构职业风险基

金管理办法》中提到的职业风险[8]。四是“职业损

失”观,认为职业风险是指可能导致职业人所从事

的工作被替代甚至出现职业消亡的不确定性因

素。该观点倾向于关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职业

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代表性文献如王颂杨对人

工智能背景下财会人员职业风险的研究[9],王岚

对高职学生就业职业风险的研究[10]。五是“多维

损害”观,认为职业风险是指可能会导致职业人的

生命安全、身心健康、经济财产等各方面受到损失

或危害的不确定性因素。持该种观点的研究者居

多,研究者对职业人的损失面或危害面的考察更

加倾向于全面,代表性研究如葛笑如对农民工职

业风险的研究[11],郭超等对流动育龄妇女职业风

险的研究[12]。

从对职业风险既有文献的考察来看,虽然不

同研究者对职业风险的界定存在明显差异,但这

些界定都贯穿着对于“风险”概念的基本认识的相

通之处,即都关注对职业人可能带来的危害、损失

等负面影响。基于此,本研究在上述“多维损害”

观的基础上,重新审视职业人的诸多发展维度,兼

顾概念的严谨性、统摄性和可推广性,尝试对职业

风险作出新的界定,即职业人在执业过程中遭遇

各种非自然力引发的危害性事件的可能性。其

中,非自然力,是指社会政治经济环境条件正常,

未发生地震、洪水、飓风等自然灾害以及交通事

故、火灾等意外事故;危害性事件,即风险管理中

常提到的风险事故或风险事件,是指对人的生命

安全、身心健康、专业素养、职业声誉、生涯发展等

方面可能构成危害的各种事件的总称。在此基础

上,本研究进一步对教师职业风险概念作出界定:

教师在执业过程中遭遇各种非自然力引发的危害

性事件的不确定性。通俗而言,就是指在社会政

治经济环境条件正常的情况下(即未发生地震、洪

水、飓风等自然灾害以及交通事故、火灾等意外事

故),教师在执业过程中在生命安全、身心健康、专

业素养、职业声望、生涯发展等方面遭遇各种危害

性事件的不确定性。

二、地方高校转型中教师职业风险的成因探寻

(一)社会成因

高校教师的社会人属性,决定了其职业发展

必然会受到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首先,地方高

校转型可能会引发教师社会人际关系的变化,进

而带来教师职业风险。由社会系统理论可知,高

校教师不仅存在于“高校”这一学校系统中,同时

也存在于“家庭”“性别”等多个社会系统之中[13]。

从教师的社会关系来看,教师的人际关系除了师

生关系、同事关系之外,还包括家庭关系、同事关

系、朋友关系等多重关系。当单纯的师生关系被

其他社会关系冲击时,教师可能就会陷入风险的

漩涡。从媒体事件来看,常见的高校教师职业风

险事件多发于师生关系突变,其中多数夹杂利益

纠纷、情感纠纷、伦理纠纷等问题,也有偶发于同

事关系的突变因素[14]。其次,地方高校转型中社

会职业政策的变化可能会引发教师职业风险。国

家推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政策对地方高校教师

转型发展也提出了严峻挑战,若国家政策不能积

极稳妥地落地,打通“最后一公里”,可能引发部分

教师在职业生涯发展上的风险。再者,地方高校

转型中社会职业环境条件的变化可能会引发教师

职业风险。现代信息技术在重塑整个社会经济行

140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

第147页

业领域工作模式和业态的同时,也正成为社会职

业发展的变革性推动力量。从既有现状来看,现

代信息技术与职业领域的深度融合已经对教师职

业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专业素养不足引发

的风险事件也时有发生;从未来发展来看,由新技

术引发的职业替代不可避免地将构成教师职业生

涯发展风险,甚至会引发教师辞职等职业退出事

件。此外,地方高校转型伴随的外部社会环境及

风气的变化也会引发教师职业风险,一些不良风

气的滋生蔓延,也为教师职业风险提供了生成空

间,甚至会导致学校声誉受损。

(二)学校成因

学校是教师的立身之地、成长之所。高校作

为教师职业活动的主要场域,在为教师职业生活

提供条件保障的同时,也时刻影响着教师职业发

展。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诸多学校因素

可能成为教师职业风险之源。首先,高校转型发

展带来的繁杂的教学科研任务可能会构成教师身

心健康风险,成为教师身心健康的潜在威胁。长

期的教学科研压力可能会使教师处于“亚健康”状

态,引发“慢性咽炎”“颈肩腰椎病”“抑郁症”等各

种“职业病”。其次,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学校

内部管理调节期内管理失衡的状况可能构成各种

教师职业风险滋生的温床。如实验室安全管理不

到位,可能会出现教师工作场所安全风险事件;师

德师风管理不严格,可能会酿成师生关系异化、恶

化等事件,其中多数呈现为教师职业声望风险事

件,抑或呈现为教师生命安全风险事件。最后,高

校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学校政策制度导向模糊会诱

发一些教师职业风险。如学术评价导向不合理

(如“五唯”问题),可能会催生教师学术不端、学术

造假等现象,即呈现为教师职业声望风险事件;职

称评审导向不科学,可能会导致教师职称晋升压

力过大、职业发展道路受阻,甚至出现职业停滞或

退出等现象,即表现为教师生涯发展风险事件。

(三)个人成因

教师个体在教师职业发展中发挥着主观性、

能动性作用。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社会

层面、学校层面的外部因素对于大学教师职业发

展的影响,最终会传递并叠加到教师个体之上,进

而影响教师个体发展动机,因而教师个体在其自

身职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主导作用。教师职业

风险的个体成因,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教师个

人生命安全意识薄弱可能会构成教师生命安全风

险。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对于一些教师的从教场域

和实践能力提出了新的诉求,教师可能会直接面

临现实条件带来的潜在生命安全风险。假如教师

本人平时多培养生命安全意识,多积累安全自救

常识,就会在危险来临时有效化解风险。二是教

师自我调控能力不足可能会构成教师身心健康风

险。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同样会给教师的职业生活

增添更多繁忙和压力,教师能否做到自我调节、纾

解压力,对于保持个体身心健康而言至关重要,这

就需要教师不断增强自我调控能力。三是教师业

务能力提升不足可能会构成教师专业素养风险。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对教师的业务能力提升也会提

出新的要求,这种要求不仅包括对教师专业知识

和专业能力提升的要求,还包括对教师教学科研

能力、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在

日常生活中主动加强业务钻研和能力培训。四是

教师师德情操养成不足可能会构成教师职业声望

风险。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对教师师德也会提出新

的要求,这种要求不仅表现在传统师德上,还会表

现在与专业实践密切相关的职业道德上。学术不

端、师德缺失等违背职业道德的事件,将使教师职

业声望严重受损。教师师德情操的养成不仅需要

社会舆论的氛围营造和正面引导,更需要教师个

体加强自我管理、自我修为和自我提升。五是教

师职业生涯管理不足可能会构成教师生涯发展风

险。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教师的职评政策

也会随之发生很多变化,教师的职业发展历程同

样面临着艰难险阻。从个体发展而言,教师不仅

要认真研究其职业角色变化并强化其职业认同,

还要精心做好未来职业发展规划和实施管理,尽

可能减少职业受挫、职业停滞、职业退出等职业生

涯发展风险事件的发生。

三、地方高校转型中教师职业风险的治理之策

(一)教师个体策略:拓展教师发展视野,增强

职业风险意识和应对能力

教师个体策略,即基于教师个体视角由教师

本人实施的职业风险治理策略。教师专业发展的

主要受益者是教师这一主体,教师专业发展的主

要动力源和实施者也是教师。无论是学科知识、

教学本领、科研能力,还是教师实践素养,都离不

开教师的主动投入和亲力亲为。首先,教师个体

郑继兵:地方高校转型中的教师职业风险:成因与治策 141

第148页

要结合高校转型发展实际主动拓展专业发展视

野。教师不仅要关注自身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提升

问题,还应把职业风险治理纳入教师专业发展的

内容体系。教师成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教师个

体在追求卓越的奋斗历程中,既要重视学习名师

名家积累的成功经验,还要认真汲取风险事件揭

示的惨痛教训。其次,教师个体要主动增强职业

风险意识。风险意识的培养可从三方面努力:一

是从转型高校中教师职业生活的具体案例去感知

风险,尤其是关注有关教师职业风险的媒体事件

和身边案例,增进对职业风险的理解和感知;二是

从风险管理学中学习风险知识与方法,要主动学

习和掌握风险管理的方法,比如常见的风险识别

方法(风险清单法、因果图法);三是从自我剖析中

时常省思风险问题,要结合所在高校转型发展背

景,主动思考和分析自身可能发生的职业风险问

题,比如身心健康问题、学术不端问题等,以个人

日志、工作总结等撰写为契机,时常反思和警醒自

我。教师个体只有通过时常的学习和思考建立起

良好的风险意识,并把这种意识融入到自己的职

业生活习惯,才不至于令自己陷入危机四伏的风

险之地。最后,教师个体要主动增强地方高校转

型下职业风险的预防与处置能力。风险预防是指

当感知到风险存在的时候,风险主体采取的有针

对性的预防举措。在风险感知的基础上,能够针

对性地拿出预防举措的能力,就是风险预防能力,

比如当个体感知到存在疾病高发风险时,可采取

健康养生的举措。然而,所选择的健康养生举措

能否奏效,主要在于科学做好“提前量”,精准施

策。风险处置是指当风险事件发生时,风险主体

采取的应对举措。处置举措得当,可能会有效减

少危害带来的影响;若处置不当,可能会引发严重

的后果。比如当师生冲突事件发生时,一定要设

法避免冲突事件的正面升级,主动寻求其他力量

支援(比如校方、警方等),尽最大可能降低风险事

故带来的危害。

(二)组织环境策略:加强多方沟通联系,构建

多方协同共治的职业风险管理机制

地方高校转型中教师职业风险的防范,绝不

是单凭教师一己之力就能做好的事情,还涉及组

织环境变革与治理问题。从媒体事件来看,一旦

教师职业风险事件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便会在

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甚至会牵出政府、社会、学

校等多方的责任。因此,需要考虑从组织环境角

度,构建多方共同参与、协同治理的职业风险管理

机制。

1.政府应加快教师职业专业化进程。虽然国

家在推进教师专业化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努力,如

教师专业标准的颁布、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

制度改革、教师职业行为准则的出台等,但时至今

日教师职业的成熟化程度依然不够,尤其是地方

普通高校、地方高职类院校教师职业的成熟度。

此外,教师职业待遇和社会地位的讨论仍是社会

舆论的热点话题;师德失范事件频频发生;教师身

心健康、生命安全等相关的职业预防、救济政策

等,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更有甚者,把教师作为

“软柿子”[15]捏的现象也有时发生,教师可能也会

成为新闻媒体“爆料”的对象。从未来发展来看,

政府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发挥主导作用,优化实施

教师职业发展政策,加强社会舆论监管和引导,尽

快使教师职业走向更加规范、更加成熟的专业化

轨道。

2.转型高校应加强教师职业风险治理。目

前,教师职业风险治理尚未引起转型高校的足够

重视。实际上,这是关系高校师资队伍稳定的大

问题,反映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短板。教师职业

风险事件一旦发生,不仅使教师个人受到伤害,也

会使学校整体教师队伍受到影响。因此,转型高

校应主动加强教师职业风险治理,结合自身实际,

构建有效的教师职业风险治理体系:从组织架构

上,明确教师职业风险治理的职能归属,比如可归

入人事处、教师发展中心、教师工作部等有关职能

部门;从治理任务上,严格教师职业风险治理规范

及程序,从事前预防、事中响应、事后处置等不同

环节细化工作任务、落实职责,明确责任,加强相

应的治理制度建设。

3.社会应营造教师职业发展的良好环境。转

型高校教师职业风险的治理,不仅需要高校教师、

转型高校和政府的努力,还需要社会力量的支持

和配合。社会力量能够为教师职业发展提供重要

的外部资源和环境氛围。一方面,社会媒体应高

度重视舆论的正确导向。“融媒体”时代的到来,

信息无处不在,一些谣言亦随之生成和传播,有的

自媒体为了炒作、赚眼球、刷流量,不惜代价制作

“假事件”,因此对信息的正确性和导向性作出准

确判断尤为重要。媒体在报道教师事件前,既要

142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

第149页

尊重客观事实,还应充分衡量对教师本人和教师

职业可能会带来的危害及影响。另一方面,社会

各方要共同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除了媒体

以外,家庭、企业、行业、用人单位等,这些都是参

与教师职业风险治理的有效辅助力量。公众不应

该被极少数典型的负面事件蒙蔽眼睛而丑化教

师、侮辱教师,甚至仇视教师,应该以一种积极向

善、守望相助、崇德向善的态度,共同营造教师成

长的良好氛围,协同促进教师职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闻,译.南京:译林

出版社,2004.

[2][英]斯科特·拉什,王武龙.风险社会与风险文化[J].马克

思主义与现实,2002(4):52-63.

[3]KAPLANS.Thewordsofriskanalysis[J].RiskAnalysis,

1997,17(4):407-417.

[4]王松军,张国忠,丛斌.法医病理职业风险防范研究[J].河北

医科大学学报,2020,41(5):618-621.

[5]李佳婧,曾雁冰,杨万洪,等.医疗职业风险要素分析及在薪

酬分配中的应用[J].中国医院管理,2018,38(2):45-46.

[6]罗金成.新闻发言人 规 避 职 业 风 险 的 策 略[J].当 代 传 播,

2016(6):99-100.

[7]朱伟.注册会计师审计职业风险的成因及防范对策[J].现代

经济探讨,2003(1):55-56.

[8]关于印发《资产评估机构职业风险基金管理办 法》的 通 知

(财企〔2009〕26 号)[A/OL].(2009-03-03)[2022-01-03].

http://zcgls.mof.gov.cn/zhengcefabu/200903/t20090302_

117537.htm.

[9]王颂杨.人工智能时代下财会人员职业风险分析[J].现代商

业,2019(25):75-76.

[10]王岚,许艳丽.智能时代:职业风险与高职教育应对[J].高等

工程教育研究,2018(2):189-194.

[11]葛笑如.从四重失灵到协同治理:农民工职业风险治理新理

路[J].求实,2015(11):89-96.

[12]郭超,刘鸿雁,武继磊,等.流动育龄妇女职业风险因素分析

[J].人口与发展,2012,18(6):86-90,85.

[13]方园,郑继兵.论教师职业风险的生成逻辑[J].齐鲁师范学

院学报,2020,35(4):7-14.

[14]薛莎莎,喻琰,林奕菲.云南昭通一高校教师在小区被人持

刀杀害,警方介入[EB/OL].(2020-07-31)[2022-01-03].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8519674.

[15]我们 惹 谁 了! 全 国 一 千 多 万 教 师 怎 么 就 都 成 为 了 “软 柿

子”? 想怎么捏 就 怎 么 捏! [EB/OL].(2016-11-01)[2020-

10-20].https://www.sohu.com/a/117827304_503547.

Teachers’ProfessionalRiskintheTransformationofLocalCollegesandUniversities:

CausesandCountermeasures

ZHENGJibing

Abstract:Teachers’professionalriskreferstotheuncertaintyofhazardouseventscausedbyvariousunnaturalforces

intheprocessofteachers’practice.Thecausesofteachers’professionalriskinthetransformationoflocalcollegesanduniversitiescanbeattributedtothreeaspects.First,socialcauses.Itmainlyreferstothechangesofteachers’professional

policies,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sandprofessionalconditionsthatmaybecausedbythetransformationofcollegesand

universities.Thesecondreasonistheschool.Itmainlyreferstothefactorsthatmayappearinthetransformationofcollegesanduniversities,suchasthecomplexityofteachers’teachingandscientificresearchtasks,theimbalanceoforganizationandmanagement,andthefuzzyguidanceofpoliciesandsystems.Third,personalreasons.Itmainlyreferstothe

factorsthatmaybeexposedbythetransformationofcollegesanduniversities,suchasteachers’weakawarenessofpersonallifesafety,weakself-regulationability,insufficientimprovementofprofessionalability,poorcultivation of

teachers’moralityandsentiment,insufficientcareermanagementandsoon.Themanagementofteachers’professional

riskinthetransformationoflocalcollegesanduniversitiescanbeimplementedfromtwoaspects:First,attheindividual

levelofteachers,expandthevisionofteachers’professionaldevelopmentandfurtherenhancethepreventionawareness

andresponseabilityofteachers’professionalrisksinthetransformationoflocalcollegesanduniversities;Second,atthe

leveloforganizationalenvironment,strengthenthecommunicationbetweenthegovernment,societyandcollegesanduniversities,andbuildamulti-partycollaborativeoccupationalriskmanagementmechanism.

Keywords:collegesanduniversitiesintransitionanddevelopment;teachers’professionalrisk;riskmanagement

郑继兵:地方高校转型中的教师职业风险:成因与治策 143

第150页

2023年第4期

第25卷(总第140期)

淮 南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OURNALOFHUAINANNORMALUNIVERSITY

No.42023

GeneralNo.140,Vol.25

[收稿日期]2021-10-12

[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陶行知与乡村社会改造”(AHSKY2022D231)。

[作者简介]王莹(1991—),女,淮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赵利利

(1976—),女,淮南市教师进修学校干训科教师,研究方向: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培训。

回归生活: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路径创新

王 莹1,赵利利2

(1.淮南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淮南 232038;

2.淮南市教师进修学校 干训科,安徽 淮南 232001)

[摘 要]劳动的归宿是生活,生活是教育的源泉,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就是使教育既具有生活性,又具有实践性和

教育性。大学生是青年人的主力军,关乎国运兴衰,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成为时代重要课题。文章通过探讨大学生劳动

教育回归生活的重要意义,分析大学生劳动教育在生活场域中存在缺位、错位、窄化等问题,从正视劳育价值、强化劳动

实践和营造良好氛围三个方面提出了引导大学生劳动教育回归生活的措施,形成合力,五育并举,实现求真、至善、臻美

教育的终极目标。

[关键词]劳动教育;回归生活;问题;路径

[中图分类号]G40-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530(2023)04-0144-05

劳动是人类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基础,伴随人

类社会始终。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一

环,是全面发展的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国家

人才培养的质量。劳动教育既具有实践性、生活

性,又具有育人性。我国十分重视劳动教育在国

民教育中的地位,从政策设计层面做了系统部署。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

出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并教

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1]。2020 年,中

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

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劳动教育

内容和方案进行了详细部署与规划[2]。由此可

见,劳动教育已上升到国家教育层面的战略性高

度,表明劳动教育发展新契机的到来。大学生劳

动教育是劳动教育中的一环,为引导大学生回归

生活世界,彰显教育的生活力,培养新时代符合社

会需求的全方位人才提供了可能。

一、大学生劳动教育回归生活的必要性

生活为劳动教育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而劳

动教育是为了生活的更美好。大学生劳动教育旨

在培养大学生的劳动情怀和劳动精神,让大学生

系统掌握适应社会生存的劳动能力和方法,为其

走向社会夯实理论和实践基石。引导大学生劳动

教育回归生活,就是要使当前的劳动教育贴近生

活、贴近实际,培育出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温

度和生活情怀的高质量人才,回应时代关切。

(一)回归生活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在要求

新时代对劳动教育提出了更高期盼和要求,

更加注重劳动教育与生活世界的紧密结合,强调

将生活力渗透到大学生的劳动教育过程中,培养

既能够游刃符号世界,又能够改造现实世界的时

代新人[3]。一方面,新时代劳动教育注重理论联

系实际。劳动教育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

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

水平[2],倡导劳动教育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

目标。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在承袭以往劳动教育的

内容、方法和机制的同时,注重教育和生产生活相

结合,紧扣社会发展实况和学生生活实际,既传授

劳动教育理论知识,又将劳动教育置身真实的生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简易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