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发布时间:2022-10-20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90 91 第五章民族民间音乐分类 傈僳族三、舞蹈音乐直到新中国成立前,一些生活在山区和半山区的傈僳族仍然还过着采集、狩猎、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在这部分傈僳人中除叙事歌以外,同时还流传有许多三位一体的民俗歌曲与舞蹈,例如《鸟王舞》《乌鸦舞》《猴子舞》《狞猎舞》等, 以及最为流行的《狩猎调》。其中独具特色的“夸克”“切麻”“夸且”及面具图腾舞最富有民族特点。1. 夸克 ( 亦称“夸克克”)汉语意为“欢乐的舞蹈”,是傈僳族民间最为流行的乐舞之一。夸克舞的伴奏乐器通常为其布,为此大多数傈僳人认为,其布与夸克自古以来就是不分家的,因而他们往往形象地将此种乐舞合称为“其布夸克克”( 意即“弹着琵琶所跳的欢乐之舞”) 。夸克舞为男女老少皆适宜的乐舞种类,通常在傈僳人的所有民俗节日,诸如刀杆节、火把节、尝新节、拉歌节、甚至驱鬼节中弹跳,但更为常见的弹跳场合却是在傈僳人平日的闲暇时光或劳作间隙之际。傈僳人通常采用此种办法,既向下一代传述着祖先的功德和族源的迁徙等历史,同时又以此赞颂着他们的爱情生活,并传授着诸如开垦、播种、收获、打粮、狩猎等的生产知识。与别的民族所不同的是... [收起]
[展开]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101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90 91 第五章

民族民间音乐分类 傈僳族

三、舞蹈音乐

直到新中国成立前,一些生活在山区和半山区的傈僳族仍然还过着采集、狩

猎、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在这部分傈僳人中除叙事歌以外,同时还流传有许多

三位一体的民俗歌曲与舞蹈,例如《鸟王舞》《乌鸦舞》《猴子舞》《狞猎舞》等,

以及最为流行的《狩猎调》。其中独具特色的“夸克”“切麻”“夸且”及面具

图腾舞最富有民族特点。

1. 夸克 ( 亦称“夸克克”)

汉语意为“欢乐的舞蹈”,是傈僳族民间最为流行的乐舞之一。夸克舞的伴

奏乐器通常为其布,为此大多数傈僳人认为,其布与夸克自古以来就是不分家的,

因而他们往往形象地将此种乐舞合称为“其布夸克克”( 意即“弹着琵琶所跳的欢

乐之舞”) 。

夸克舞为男女老少皆适宜的乐舞种类,通常在傈僳人的所有民俗节日,诸

如刀杆节、火把节、尝新节、拉歌节、甚至驱鬼节中弹跳,但更为常见的弹跳

场合却是在傈僳人平日的闲暇时光或劳作间隙之际。傈僳人通常采用此种办法,

既向下一代传述着祖先的功德和族源的迁徙等历史,同时又以此赞颂着他们的

爱情生活,并传授着诸如开垦、播种、收获、打粮、狩猎等的生产知识。与别

的民族所不同的是,傈僳族一般均采用乐舞中的各种形体符号和舞姿的变化代

替语言的交流。夸克舞其主要步法有平、移、跺、跳、踢等几种。舞蹈时,男

子怀抱其布或三弦,上身随脚下的各种步法做相应的变化;女子却以双手叉腰、

相互拉手、甩手和击掌等动作向前后不同的方向跳出活泼、轻盈的舞姿。夸克

舞的伴奏音量虽然较小,但舞者踏出的舞步的声音却很大,此种用脚掌踏出的

“点子”( 节拍 ) 很多,具有踏踢类舞蹈的某些特征,能给人以热烈、亲切之感。

参见谱例《双人琵琶舞》。

q = 84

3

4

2

4

3

4

2

4

3

4

2

4

3

4

&#

#

#

双人琵琶舞

&#

#

#

&#

#

#

&#

#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q = 84

3

4

2

4

3

4

2

4

3

4

2

4

3

4

&#

#

#

双人琵琶舞

&#

#

#

&#

#

#

&#

#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第102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92 93

Yunnan Teyou Shaoshu Minzu Minjian Yinyue Shulue

2. 切麻 ( 亦称 “切麻切”)

汉语意为“弹着口弦整齐跳的舞”。切麻舞的弹跳少则二人,多则不限。切

麻舞通常是由女性承担口弦的吹奏任务,其余舞者均伴随优雅的口弦声跳出整齐

划一的舞步。切麻舞较为简单,舞者只要摆动腰肢,并做轻微的脚步移动即可,

因而此种乐舞较受中老年人的喜爱。

3. 夸且 ( 亦称为 “跳戛”)

汉语意为 “祝福的舞蹈”,主要流行在云南省德宏州和保山地区的傈僳人中。

跳戛通常用于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中,因而民间也按不同的使用功能

将其分为过年戛、结婚戛、丧事戛、 尼帕戛 ( 即傈僳族巫师尼帕作法——诸如上

刀山、下火海、入油锅等巫术仪式前跳的舞 ) 等几类。就总体的表演形式看,跳

戛属于一种民俗性较强的集体圈舞。通常人们相互牵拉,在男子怀抱的小三弦的

伴奏下,围着烧着水酒的火堆,一边聆听领舞者 ( 一般是长者或有威信的人 ) 唱

叙的史歌,一边喝同心酒 ( 傈僳族同胞表示亲情和友谊的一种特殊方式 ),与此

同时,以高八度的声音与领唱者的末句相互唱和,具有原始娱乐舞蹈的形态特征。

因此, 跳戛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乐舞形式,其间还融会了傈僳人太多的社会历

史背景与民俗奇趣,具有较高的艺术研究价值。

4. 面具图腾乐舞

除以上所介绍的三种乐舞外,傈僳族的面具图腾乐舞也较多流传,其中最为

著名的有《乌鸦喝水》《公雀鸣叫》, 以及《猴子调》《斗羊舞》《鸟王舞》《鸡

扒食》和《乌鸦喝水》等。

总的来看,傈僳族的乐舞大多是舞者怀抱其布 ( 即傈僳琵琶 ) 自弹自跳的形

式,但带有浓郁的地域性特征。例如怒江傈僳族舞蹈舞时男弹其布、女吹四孔竹

筒, 需男女各站一排,男进女退,或反之。舞步轻盈、整齐,常跳的有一步舞、

二步舞、三步舞、抖草舞、舂米舞、乌鸦喝水舞等。维西傈僳族的“阿尺木刮”

则是边跳边讲述鸟氏族、鱼氏族等的形成过程。临沧傈僳族的“直歌”动作变化

较小、 速度徐缓,而“花花歌”的动作变化较大、热烈欢快。大理傈僳族的“打

歌”是男女相间站成一排,以葫芦笙伴奏。楚雄傈僳族的舞蹈则具有变化多端的

舞步,常用的动作有双腿屈膝俯身、脚掌弹性颤动等,使舞者的上身显得起伏跳

跃,反映出了傈僳族长期从事游牧、狩猎 ‑ 等的生活特点。

第103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92 93 第五章

民族民间音乐基本特征 傈僳族

傈僳族的音乐不仅仅是音乐,它更是这个民族文化中的精髓。乐器也是五花

八门,千奇百怪,让人不得不佩服先祖的智慧。主要特征如下:

1. 傈僳族民歌在演唱上保有独自的风格,在唱短音符时常大量运用颤音,唱

长音时则唱得平直朴素,音色浑厚低沉,使人感觉具有一种深厚的内在力量。

2. 傈僳族多声部音乐的结构形态以支声为主,两个或三个声部之间关系的主

要特点是“时分时合”,它们的节奏相同,是一首曲调不同的变体。民间合唱两

声部之间常构成四、五度音程,这和旋法有密切的关系。傈僳族人对四、五度音

程有一种偏爱和喜好,在音乐的横、纵方面都有所表现。多声表现手法不仅出现

在各种民歌中,也出现在乐器中,如其布、达提吐、阿其诀列、葫芦笙等都具有

多声性。民歌的多声部几乎都在领唱之后出现,不仅有二、三声部,还有四声部

的合唱。

3.傈僳族民间音乐作品多采用五声音阶,徵、羽两个调式最为常见,宫、

商两个调式次之。徵调式的民歌中,有不少旋律以徵、宫、商三个音为骨干音,

只用徵、羽、宫、商四个音。

4. 傈僳族民间音乐作品常采用下降型的旋律线条,乐句从较高的音开始,逐

渐下降,结束在较低的音上。由于喜用上、下行四、五度跳进,旋律显得有力、

质朴、刚健。

5. 傈僳族民间音乐中散板比较罕见,多为有板,但时常出现变拍子。在傈僳

族民歌中,前短后长的节奏最有代表性,歌舞曲和器乐曲则以均分的节奏型最为

常见。

6. 傈僳族是一个源于西北高原的民族,在其民歌中现在仍能发现一些与西北

第三节

民族民间音乐基本特征

第104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94 95

Yunnan Teyou Shaoshu Minzu Minjian Yinyue Shulue

高原上流行的民歌风格相近的旋律。怒江地区傈僳族在演唱民歌时,常用喉部颤

音润腔,这种独特的颤音形成傈僳族民歌特有的演唱风格。云南维西的“阿尺木

刮”,因歌腔中有这种颤音而得名。

主要参考文献:

傈僳族简史编写组:《傈僳族简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 年。

国家民委:《中国少数民族》,人民出版社,1981 年。

杜亚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年。

田联韬:《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 年。

保山地区文化局、民委编:《云南保山民族民间音乐》,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 年。

丁国美:《浅析傈僳族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北方音乐》,2017 年第 23 期。

第105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94 95 第五章

民族民间音乐基本特征 傈僳族

第六章

拉祜族

LA

HU

ZU

第106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96 97

Yunnan Teyou Shaoshu Minzu Minjian Yinyue Shulue

拉祜族历史悠久,“拉祜”一词是这个民族语言中的一个词汇,“拉”为虎,

“祜”为将肉烤香的意思。因此,在历史上拉祜族被称作“猎虎的民族”。其先

民“属古代羌人族系”,是从青海、甘肃一带逐渐辗转南下,进入云南和中南半

岛的,早期过着游牧生活。后来逐渐南迁,最终定居于澜沧江流域。其服饰就反

映了这种历史和文化的变迁,既具有早期北方游牧文化的特征,也体现了近现代

南方农耕文化的风格和特点。秦汉时期,活动于洱海地区的彝语支各族体被泛称

为“昆明夷”,其中便含有拉祜族的先民。自唐代起,拉祜族先民自金沙江南岸

地带分东西两路陆续南迁。其中西路一支,经今弥渡、巍山,渡澜沧江,到达临沧,

分布在澜沧江以西地区,是为“拉祜纳”。东路一支,顺今哀牢山西侧和无量山

东侧南下,分布在澜沧江以东地区,是为“拉祜西”。与拉枯族在历史上有密切

关系的彝族,称拉祜纳为“大倮黑”,拉祜西为“小倮黑”,称拉祜族寨子为“倮

黑加”。元、明两代,拉祜族人民多处于傣族土司统治之下,清末在今澜沧县设

镇边厅。

人口分布:

中国境内拉祜族总人口为 485966 人(2010 年)。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澜沧江

流域的思茅、临沧两地区,相邻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及玉溪地区也有分布。其中,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和孟连傣族拉祜族自治县是最主

要的聚居区。另外,作为跨界民族,缅甸、泰国、越南、老挝等国家也有 16 万多

拉祜人居住。

第一节

民族文化背景述略

第107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96 97 第六章

民族文化背景述略 拉祜族

语言文字:

拉祜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拉祜纳和拉祜西两大

方言。过去无文字,20 世纪初西方传教士曾创制过用拉丁字母拼写的文字,因欠

科学,未能推广。新中国成立以后,创制了新的拼音文字。由于和汉族、傣族接

触比较多,所以一般群众多能兼说汉语和傣语。

民族称谓:

拉祜族自称“拉祜”,有“拉祜纳”(黑拉祜)、“拉祜西”(黄拉祜)、“拉

祜普”(白拉祜)等支系。拉祜的意思是“老虎”。史称、他称有“史宗”“野古宗”“苦

聪”“倮黑”“磨察”“木察”“目舍”,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

定族名为拉祜族。“拉”即大家拉起手来,代表团结,“祜”即代表幸福的意思。

宗教信仰:

拉祜族崇拜多神,供奉“厄莎”( 有的译为厄霞 )。认为厄莎是创造宇宙人类、

主宰万物、决定人们吉凶福祸的大神。它被供奉在深山老林的禁区,非本族人不

得接近。另外,还崇拜地神、司报神、雷神等。

明末清初,大乘佛教传入拉祜族地区,使拉祜族的佛教信仰兴盛起来,先后

在今临沧地区的耿马、双江等县境内建立过四大佛教活动基地,各以一尊佛像为

真传;在今澜沧县范围内建立过五个佛教活动中心,各以一部佛经为真传。故拉

祜族民间有四佛四尊和五佛五经的说法。近代以来,西方基督教和天主教也先后

传入拉祜族地区,天主教的活动范围较小。至今,澜沧县等地部分拉祜族仍信仰

基督教,星期天进行礼拜活动,每年公历 12 月 25 日过圣诞节。

婚丧习俗:

拉祜族婚姻为一夫一妻制,过去曾经经历过血缘群婚、族内对偶婚、转房婚

和一父一妻制等,长期实行族内对偶婚,因此血缘集团内部,父系和母系相互混

杂而导致双系大家庭制度长期并存。拉祜族葬式有火葬和土葬两种。多数拉祜族

地区有公共墓地和火葬场,一些地方有家庭墓地和火葬场。

衣食住行:

拉祜族服装大都以黑布衬底,用彩线和色布缀上各种花边图案,再嵌上洁白

的银泡。妇女的服饰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右襟黑色长衫,两侧于齐腰部位开叉口,

衣脚直齐脚面,在长衫叉口及衣边、袖口,镶缀红、白、黄等色的几何图纹花边,

沿衣领及开襟镶嵌数十个银泡,下穿斜拼裆黑色长裤。另一种是开襟很小的短衫,

几乎像对襟,衣边镶有花布条纹,无领,小袖口,衣长齐腰间,下着筒裙。上身

内衬一白色汗衫,短衫露在筒裙上面。头裹黑布包头或缀有线穗的各色头巾。穿

长裤的妇女,冬季多在小腿部套上绣有花纹的护腿。妇女都惯戴银耳环和手镯。

拉祜族男子穿无领右开襟上衣和裤管宽大的长裤,裹黑色头巾。青年男子还要配

第108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98 99

Yunnan Teyou Shaoshu Minzu Minjian Yinyue Shulue

上一件黑面白里的褂子。头上有的戴帽子,有的包黑布包头。帽子用 6-8 片三角

形的蓝、黑布拼缝而成,下沿镶蓝布或黑边,帽顶缀一彩色线穗。节日、赶街或

跳舞时,男女都挎一长方形的背袋 ( 面搓 )。

拉祜族的经济以锄耕农业为主,旱谷、水稻、玉米是主要作物,主食当地生

产的大米和玉米。住房有两种:一种是桩上竹楼,另一种是落地式茅屋。

文学艺术:

拉祜族民间文学,又叫口碑文学,从其内容上大体可以分为韵文和散文两大类。

韵文类主要是民间诗歌,有创世型传统诗歌,如《牡帕密帕》《创世歌》等,反

映了拉祜族先祖对自然界的认识;迁徙型传统诗歌,如《根古》《古根》主要是

反映了拉祜族历代先民,从遥远的北方艰难跋涉迁到澜沧江一带的过程;祭祀型

传统诗歌,如《斯给纳斯》《哈空》《开山祷词》等,与拉祜族原始宗教信仰紧

密相关。另外还有一些表现年节习俗、农业生产、婚恋礼俗、丧葬礼仪等内容的

一些诗歌,内容非常丰富。散文类的民间文学作品主要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

寓言等,如神话传说《造天造地》《猴子婆》《厄莎造天地》,民间故事《两个女婿》《聪

明的老人》《悔恨鸟》等。这些作品主要记载了拉祜族人民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

文明的历程,以及他们的先祖在改造自然、改造自身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思想意识。

拉祜族民间的传统体育项目多种多样,主要有摔跤、踢架、射弩、火枪射击、

打陀螺、荡秋千、跳芦笙等,还有一些体育游戏项目,如老鹰捉鸡、老虎抱蛋、

骑马传物、打马桩等,具有明显的民族特点。

民族节日:

拉祜族的主要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火把节和中秋节,其中春

节最隆重。其他传统节日还有葫芦节, 农历二月八、农历七月的祭祖节等。

第109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98 99 第六章

民族民间音乐分类 拉祜族

根据拉祜族独特的民族风格,拉祜族民间音乐可分为民间歌曲、民间器乐、

舞蹈音乐三大类。

一、民间歌曲

拉祜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在一年四季的生活里,生产劳动中少不了用音乐

来表达情感,他们的歌声比语言丰富,而且具有动人的声调,唯有歌才能表达他

们所有的思想感情。拉祜族民间歌曲可以分为五大类,即:咕阔嘎阔、嘎门阔、

雅叶阔、雅哀阔、习俗歌。

﹙一﹚咕阔嘎阔

咕阔嘎阔。 直译为“古歌”,“咕”是“古老”的意思;“ 阔”是“声音”

的意思,也有“语言”的意思,与“嘎”连在一起相当于音乐中的“曲调”“旋律”;

“嘎”是“曲子”“曲调”“歌曲”的意思,也可以译为“讲天上地上的事情”。

古歌的音域较窄,多在八度以内,音乐结构为一个乐句的变化重复,旋律与想念歌、

山歌有联系。

咕阔嘎阔一般都是由年长的拉祜老人独唱,在节日喜庆,农闲季节时演唱,

有时在主唱者之后两拍由另外一个或几个人同时小声跟着唱,演唱地点一般在家

中火塘边上,演唱内容大多是民间故事、对神的崇拜,同时借以传授习俗和农业

生产知识,追忆本民族。包括:创世史诗《牡帕密帕》,迁徙史诗《根古》等。

参见谱例《咕阔嘎阔》。

第二节

民族民间音乐分类

第110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100 101

Yunnan Teyou Shaoshu Minzu Minjian Yinyue Shulue

二 月 的 春 风 吹 遍 了 拉 祜 山(罗 咧),

q = 80 叙述地

布 谷 鸟 叫 了 栽 插 的 季 节, 来 到 (罗),

丰 收 的 果 实 幸 福 的 生 活 (哟),

全 靠 (啊) 勤 劳 的 双 手 来 创 造 (罗)。

4

4

3

4

4

4

4

4

3

4

4

4

4

4

3

4

2

4

3

4

4

4

4

4

3

4

2

4

3

4

&#

咕阔嘎阔

澜沧县(拉祜纳)

&#

&#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

œ

j

œ™ œ

J œ™ œ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

œ

j

œ™ œ

J œ™ œ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

œ

j œ™ œ œ™ œ

J œ™ œ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

œ

j œ™ œ œ™ œ

J œ™ œ ˙

(二)嘎门阔

译为“山歌”,在拉祜族生活里,山歌大多是在山野田间演唱的,演唱者大

多数为男女青年及中年男女。一般都是对唱,对唱时不分男女老少,歌词都是即

兴编唱。嘎门阔节奏自由,旋律优美,演唱的内容较广,见山唱山,见水唱水,

有爱情、劳动、赞美家乡、歌唱新生活等内容。节奏较自由,多为单句体结构,

根据歌词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曲调高亢悠扬,时而出现八度及四、五度的跳进和

有趣的三音 mi 下滑结束,形成了拉祜族音乐独特的结尾。嘎门阔可分为:

1. 劳动、赞美家乡、歌唱新生活歌

是拉祜中青年男女在田间劳动时唱的歌曲。

2. 法达阔

“法达阔”属于爱情歌,“法达”是“求爱”“谈恋爱”的意思。是拉祜族

青年男女之间相互表达爱意的情歌,由年轻小伙子和小姑娘们演唱,在农忙季节

时和在老人面前不能唱。在拉祜族人民中谈恋爱或结婚是较早的,且父母一般都

不反对。每年的农历七月过后到春节期间都是拉祜青年男女探亲求爱的最佳时期,

这个时候的黄昏夜,拉祜小伙们穿上盛装,开始寻找爱人,凡是没有对象的姑娘

们也相约一起来到寨外和小伙子们对唱情歌。唱“法达阔”有一套专门的程序。如:

青年男女间相互问候、赞美、试探、依依惜别、相约再来等。“法达阔”所包含

的歌词很丰富。参见谱例《法达阔》。

(三)雅叶阔

是“儿歌”的意思,“雅叶”是指三到十岁的小孩,拉祜族男子从婴儿、儿童、

第113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102 103 第六章

民族民间音乐分类 拉祜族

(五)习俗歌曲

1.“哈咧阔”

译为祝酒歌和祝福歌。一般是在节日喜庆和各种集会中演唱,演唱者为老人和青

年男女都可,节奏较欢快、旋律优美动听。参见谱例《阶波阶腊》。

2. 尼滴阔

译为“送鬼歌”。在拉祜族的生活习俗中,凡过年、办喜事、办丧事等时都要唱“尼

滴阔”。如:《结婚调》《送丧调》等。尼滴阔中以“阔扎哈扎”最为典型,意

思是过年过节歌。“阔扎哈扎”是过年期间“磨八”们在祭祀、聚会时演唱的歌曲,

演唱者都是专门的“磨八”,时间是傍晚时分,地点是在家中的大门口。“阔扎哈扎”

演唱内容都是以一年十二个月里拉祜族的生产为主,赞美生活。

3.哈哭

译为“叫魂歌”,“ 哈哭”为“叫魂”,“哈”有影子、魂的意思;“哭”

是叫的意思。这是拉祜族的一种民间传统习俗,拉祜族人民只要是受惊吓或生病

都要请专门叫魂的“磨八”来叫魂,叫魂是一种复杂的仪式,如果是女的生病,

叫魂就要准备一只公鸡(男的叫魂就换成母鸡)、一碗水、一杯酒、两块钱,还

有一碗米、一撮盐巴作为祭品。旋律婉转,节奏自由而慢。

(啊 哎 啊 哎 啊

稍自由

哎 啊 哎) 小 伙 的

银 镯 闪 闪 亮, 姑 娘 的

金 饰 放 光 芒, 弩 箭 箭 槽

配 成 双, 白 头 到 老

终 身 成 伴 (哦 哎 衣)。

2

4

3

4

3

8

5

8

5

8

2

4

3

8

5

8

4

8

3

8

5

8

4

8

3

8

5

8

5

8

4

8

3

8

5

8

5

8

4

8

3

8

&#

#

阶波阶腊(祝福歌)

&#

# U

&#

#

&#

#

&#

#

&#

#

œ 

œ

j˙ ˙ œ œ œ œ œ 

œ

j˙™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

œ

j˙ ˙ œ

j œ

J œ œ

œ

J œ

J œ œ œ

j œ œ œ™ 

œ

j œ™ œ

J œ

J œ œ

œ

j œ

J œ œ œ

J œ œ œ™ 

œ

j œ™ œ

J œ

J œ œ œ œ œ œ

œ

J œ œ œ™ 

œ

j œ™ œ

J œ

J œ œ œ

j œ

J œ œ

œ

J œ œ œ™ 

œ

j œ™ œ

J œ œ

j ‰ ‰

(啊 哎 啊 哎 啊

稍自由

哎 啊 哎) 小 伙 的

银 镯 闪 闪 亮, 姑 娘 的

金 饰 放 光 芒, 弩 箭 箭 槽

配 成 双, 白 头 到 老

终 身 成 伴 (哦 哎 衣)。

2

4

3

4

3

8

5

8

5

8

2

4

3

8

5

8

4

8

3

8

5

8

4

8

3

8

5

8

5

8

4

8

3

8

5

8

5

8

4

8

3

8

&#

#

阶波阶腊(祝福歌)

&#

# U

&#

#

&#

#

&#

#

&#

#

œ 

œ

j˙ ˙ œ œ œ œ œ 

œ

j˙™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

œ

j˙ ˙ œ

j œ

J œ œ

œ

J œ

J œ œ œ

j œ œ œ™ 

œ

j œ™ œ

J œ

J œ œ

œ

j œ

J œ œ œ

J œ œ œ™ 

œ

j œ™ œ

J œ

J œ œ œ œ œ œ

œ

J œ œ œ™ 

œ

j œ™ œ

J œ

J œ œ œ

j œ

J œ œ

œ

J œ œ œ™ 

œ

j œ™ œ

J œ œ

j ‰ ‰

第114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104 105

Yunnan Teyou Shaoshu Minzu Minjian Yinyue Shulue

二、民间器乐

拉祜族的民间器乐主要有葫芦笙、小三弦、直箫、口弦等。

1. 葫芦笙(娜)

葫芦笙是人们非常喜欢及熟悉的乐器,拉祜语为“娜”,拉祜族男子常把葫

芦笙带在身上,无论是劳动出工、收工,还是赶集、 走亲串友,都一面行走一面

吹响欢乐的葫芦笙,传统的拉祜族男子人人都能吹葫芦笙,并且相伴一生。

葫芦笙属于竹簧笙类乐器,有五根音管,五根音管长度不一,笙管用野青竹

或泡竹制作,管身皆有一个按音孔,加上贯穿葫芦的底孔,每根音管共有两个按

音孔,按照管身从长到短的排列,音管所发出的音从低到高依次排列。葫芦笙曲

以舞曲为多,如《跳笙调》《舂盐调》《撒种调》《犁地调》《过山调》《串门调》

《催眠调》等。

2. 小三弦(迪)

小三弦是“三跺脚”的伴奏乐器,拉祜语为“迪”,乐队由数人组成,在舞

者手拉手围成的圆圈中央,一面弹奏一面有节奏地跳动。小三弦还用来弹奏小调 (

民间叫作“梭小调”)。 弹奏小调时,弦声悠扬,委婉动听,若弹奏起哀伤的曲调,

如诉如泣,能使人潸然泪下。

小三弦形制比较独特,它不仅与汉族的小三弦有较大区别,也与云南其他民

族的小三弦有显著不同,但却与广西壮族的三弦相仿, 琴体小巧玲珑,多使用

一整块梨木、糯梨木或茶木制作,而以茶木制作的音质最佳,它由共鸣箱、琴头、

琴杆、弦轴、琴马和琴弦等部分组成。规格大小不一,全长 40~60 厘米。演奏时,

左手持琴,用食指、中指、无名指按弦,右手食指绑竹制拨片弹弦发音,只弹不

跳,音色柔美,纤细动听,音量较小。小三弦虽然不是拉祜族的传统乐器,但已

广泛流传。乐曲有《伤心调》《欢乐调》《跳笙调》等。

3. 直箫 ( 哩嘎都 )

拉祜族直箫属于缺口箫,拉祜语为“哩嘎都”。男女老少都可以吹奏,儿童

吹着它放牛,年轻人吹着它走村串寨, 中老年人在收获季节守地时用它来驱赶

鸟雀。 直箫一般由一根长 40 厘米的金竹制成,其身钻有四个或五个音孔,分别

吹出“l、2、3、5”四个音和 “1、2、3、5、6”五个音。哩嘎都曲有《山歌调》

《想念歌》《催眠曲》和舞曲等。

4. 口弦(阿踏)

口弦,拉祜语为“阿踏”演奏口弦的多为妇女,其中又以未婚妇女居多,口

弦和年轻人的恋爱活动是连在一起的,男子吹葫芦笙,女子弹口弦,所以葫芦笙

和口弦也是拉祜族青年男女常见的定情之物。口弦多由金竹制成,一般长 12~15

第115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104 105 第六章

民族民间音乐分类 拉祜族

厘米,宽约 l 厘米,片内刻一簧片,由簧舌、簧筐、栓线孔三部分组成,簧筐部分

较薄,其他部分较厚。吹奏时,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握住口弦一端,放入两唇间,

然后用右手拇指拨动另一端,使簧片发出声音。一面拨动口弦一面呵气,以气流

的轻、重、缓、急、强、弱来控制声音的变化,异常动听。口弦多为姑娘弹奏,

曲调有《情歌调》《铃铛调》《树枝调》等。参见谱例《阿踏阔——三只响篾调》。

q = 106 明快 跳跃地

3

4

4

4

3

4

3

4

2

4

3

4

3

4

2

4

3

4

3

4

2

4

3

4

4

4

4

4

3

4

2

4

3

4

2

4

2

4

3

4

2

4

3

4

3

4

&#

#

#

#

阿踏阔——三支响篾调

澜沧县竹塘(拉祜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

#

#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

œ

j œ œ œ

j ‰ Œ Œ

q = 106 明快 跳跃地

3

4

4

4

3

4

3

4

2

4

3

4

3

4

2

4

3

4

3

4

2

4

3

4

4

4

4

4

3

4

2

4

3

4

2

4

2

4

3

4

2

4

3

4

3

4

&#

#

#

#

阿踏阔——三支响篾调

澜沧县竹塘(拉祜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

#

#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

œ

j œ œ œ

j ‰ Œ Œ

第116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106 107

Yunnan Teyou Shaoshu Minzu Minjian Yinyue Shulue

5. 稻秆笛(哔噜)

稻秆笛,拉祜语为“哔噜”。演奏稻秆时,一般是收成季节,拉祜族妇女一

面看守着田地,一面顺手扯根稻杆笛吹奏起来自娱自乐。 稻秆笛吹奏一端刻一簧片,

其身刻三个或四个音孔便成,有单管和双管之分。吹奏时,靠气流振动簧片发出

声响,音色优雅、深沉 。

三、舞蹈音乐

拉祜族能歌善舞,特别是逢年过节,歌舞是他们必备的节目。他们的舞蹈动

作往往与生产紧密结合,有芦笙舞、摆舞、打歌等。

1. 芦笙舞

芦笙舞是拉祜族一个代表性的舞种,主要分布在木戛、富邦、竹塘、糯福、拉巴、

南岭、东回、酒井等乡镇和跨境缅甸的拉祜族聚居区。芦笙舞是拉祜族舞蹈中最

富民族特色的集体舞蹈,多在春节和中秋之时跳,全寨人在吹芦笙者的带领下手

拉手围成圆圈,随着曲子边唱边跳,歌舞达旦。拉祜族芦笙舞有 100 多个套路,

现已收集记录的有 83 套。按表现内容,可分为祭祀礼仪、生产生活、模拟动物和

嘎调子 4 种类别。  

(1)祭祀礼仪舞

是拉祜族原始宗教在意识形态的反映。如:“嘎祭舞”“磕头舞”“扫地舞”“祈

福舞”“田地肥”等,有 10 余个套路,表现对天神厄莎的膜拜和对幸福生活的祈求。

祭祀礼仪舞只在重大节日和祭祀活动中跳,并且按一定的程序贯穿于活动的始终,

有相对固定的套路。

(2)生产生活舞

是芦笙舞中比重最大的舞蹈,有 40 余个套路。如“找地舞”“挖地舞”“犁

地舞”“收割舞”“舂谷舞”“簸米舞”“摇篮舞”等。这些舞蹈以生产生活的

某种动作形态为原形,加以舞蹈化,艺术地再现生活,抒发情感,是拉祜族生产

生活形态历史流程的形象记录。

(3)模拟动物舞

模拟动物的舞蹈是拉祜族先民游猎采集时期原始生产方式的产物。舞蹈惟妙

惟肖地表现各种动物的性格、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如“斗鸡舞”“黄鼠掏蜂蜜”“斑

鸠舞”“青蛙舞”等,有 20 余个套路。这部分舞蹈要求神态和动作有一定的技巧

和默契的配合,带有一定的表演性,表现出拉祜人观察生活的能力和富于创造的

智慧。

第117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106 107 第六章

民族民间音乐分类 拉祜族

(4)嘎调子

是集体芦笙舞活动中高潮部分,人们围圈而舞,可随心所欲地即兴创作,形

式较为活泼自由,因而气氛较为热烈,持续时间较长,常常通宵达旦,兴致盎然。

如“男人舞”“女人舞”“欢乐舞”“绕脚舞”等,是芦笙舞中参与性、自娱性

最强的舞蹈。

拉祜族芦笙舞以正步、踏步、蹉步、绕步和身段的俯、仰、摆、转等为主要

动作特点,节奏有张有弛,动作幅度时小时大,表现手法时而夸张洒脱,时而逼

真细腻,形成深沉而坚毅、洒脱而机巧的艺术风格。

2. 摆舞

共 81 个套路,主要是澜沧和孟连两县拉祜族跳的一种舞蹈。从舞蹈内容看,

既有反映生产、生活的,也有模拟动物动作的,还有不少是反映祭祀礼仪的,如《祈

祷舞》《扫地出门》《拜年》《讨福》等。摆舞分为步法型和摆手型两类。前者

以下肢动作为主,后者以手臂和肩部动作为主。可用象脚鼓、锣等伴奏,也可单

用口弦伴奏。

3. 打歌

是与芦笙舞联系密切而又自成体系的古老舞种,舞者在场院或平地上围成一

圈,和着乐器的节奏踏地跺脚,翩翩起舞,边舞边唱。唱词异常丰富,有即兴即

景而唱的;有调情逗趣的;有猜调射谜的;有表现生产生活的;也有神话传说和

传统故事。在拉祜族打歌的“七十二套路”中,每个套路都有自己的含义,拉祜

族打歌一般用芦笙伴奏。1986 年,美国国际民间艺术组织曾把这种民间自娱性的

歌舞列为最受欢迎的“全球十大民间舞蹈”之一。

第118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108 109

Yunnan Teyou Shaoshu Minzu Minjian Yinyue Shulue

由于在特殊的社会、历史、文化生态环境中生存和发展,拉祜族民间音乐承

载了整个民族的文化和历史、文学和艺术、宗教和娱乐、传承和教育,以及内心

的情感。保留了许多的原始元素,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是这个古老民族的精神

所在,是不可替代和复制的民族文化瑰宝。

拉祜族民间音乐源于他们的生产和生活,内容丰富,自成体系,源远流长,

有着独特的韵味和强大的生命力,是本民族文化的精粹,集中体现了拉祜族人民

的民族精神、性格、气质、心理、风土人情和审美情趣等。拉祜族民间音乐语言

简单质朴,音乐形象鲜明生动、通俗易懂、易于传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区

域色彩。为了表达内心的各种情感,拉祜族在漫长的进程中创造和形成了丰富多

彩的民间音乐作品,田间路头、火塘边、大树下,都是他们尽情歌舞的场所,在

歌唱时多以传统乐器芦笙、响篾、小三弦等作为伴奏,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 拉祜族民间音乐属于西南高原多民族古老原始文化民间音乐,具有古老的

文化特征和特殊的社会功能。民间音乐大多为“诗、歌”相结合的演唱形式,内

容丰富多样,歌种齐全,是诗与乐的高度结合,篇幅短小、通俗易懂,属歌谣体;

一般句式整齐、押韵、平仄不严;以七字句为多,兼有其他句式,在结构上以两句体、

四句体为多。民间音乐的作者在短短数句歌词中运用比喻、比兴、对比、夸张、

叙事等手法,使主题思想得到鲜明突出的体现。

2. 拉祜族的民间音乐多以单乐段变化重复的曲式结构为主,各乐句的旋律主

干大致相同,乐句与乐句之间重复或变化重复构成乐曲的发展,曲调以宫调和徵

调为主,羽调式和商调式也有出现,民间音乐的曲调较为平缓,没有太多的大跳,

较多使用 3/8、6/8、9/8 拍,及混合拍子,较为欢快和充满活力,旋律进行的特

第三节

民族民间音乐基本特征

第119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108 109 第六章

民族民间音乐基本特征 拉祜族

点多以 do、re、mi、sol、la 的五声音阶组合。

3. 拉祜族民间音乐的演唱形式有独唱、合唱、对唱、轮唱和跟唱等几种,演

唱方式也多与歌手个人条件有关, 他们喜欢真假声结合运用,或是在高音区用假声,

在低音区则加重鼻音的方法来增加感情色彩,一般都没有伴奏。

3. 拉祜族音乐结构形态都有一些相同的曲式结构。一般都是上下乐句构成的

单乐段体,为五声音阶 do 调式和 sol 调式, 标志性的后附点节奏型非常明显,

速度和节拍都比较自由。

4. 拉祜族民间音乐,采用五声音阶调式体系。以羽、宫、徵三个调式最常见。

羽调式的曲调多以羽、宫、商、角四个音为骨干,结束在羽音和宫音上,宫调式

的旋律以宫、角、徵三个音为骨干,结束在宫音和角音上。在宫调式的民间音乐

和器乐曲中,常常只有宫、商、角、徵四个音,而不出现羽音,徵调式的旋律,

亦强调宫、角、徵三个音。常用宫、角、徵、商四个音构成的四音列。拉祜族民

间音乐的旋律,强调三、四、五度的跳进。在乐句结束前一般有一个下行的六度大跳,

最后结束于第三级音上。这种上三度或六度的跳进,伴随着滑音显得格外有特色。

5. 拉祜族民间音乐的歌词可分规整性歌体、长短自由体两类,规整性歌体有

五、六、八、九、十音列等几种句式,句数不定,短的每首四句,长的可达几十行。

长短自由体,多见于叙事歌,音行音节短的只有一个音节,多的可达十多个音节。

句子最少两句,多则可达上千句。由于歌词的结构,拉祜族民间音乐和器乐曲的

乐句经常长短不等,灵活多变。以一个乐句的变化,重复构成多乐句乐段的情况

最为常见。

6. 拉祜族民间音乐中也常出现前短后长的节奏型,此点与彝语支其他民族相

同,拉祜语古今词汇的差异较大,然而民间音乐歌词往往袭用古代词汇,许多日

常生活用品和动植物名称,歌手们都用古语称呼,尤其是叙事歌,不能用日常所

用口语来演唱。一般来说,民间音乐的传承性和保护性较之语言更强,拉祜人用

古代词汇唱民间音乐,正说明拉祜族民间音乐、民族器乐曲可能保存了较多古代

氐羌民间音乐及器乐曲的音乐形态。

第120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110 111

Yunnan Teyou Shaoshu Minzu Minjian Yinyue Shulue

主要参考文献:

杜亚雄:《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中央人民出版社,2000 年。

杜亚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年。

拉祜族简史编写组:《拉祜族简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年。

格桑顿珠:《拉祜族文化大观》 ,云南民族出版社 ,1986 年。

田联韬:《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 年。

刘 蓝:《中国音乐史》,远方出版社,2003 年。

纪仁春:《拉祜族传统音乐文化概述——以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为例》,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学报,2008 年。

罗玲芝:《云南拉祜族传统音乐保护与发展》 ,《戏剧之家》,2018 第 4 期。

第121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110 111 第六章

民族民间音乐基本特征 拉祜族

第七章

佤族

WA

ZU

第122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112 113

Yunnan Teyou Shaoshu Minzu Minjian Yinyue Shulue

佤族是居于云南边疆的一个古老民族。其主要居住区位于澜沧江与萨尔温江

之间,怒江山脉南段的舒展地带。这里山岭连绵,平坝极少,故称为“阿佤山”,

古称“葫芦国”( 清朝《文献通考·四裔考》)。佤族的起源,普遍流传着《司岗里》

的神话传说。按照沧源佤族的解释,“司岗”是“葫芦”,“里”是“出来”,

意即从葫芦里出来的人。各地佤族虽然对“司岗里”的解释有所不同,但都把阿

佤山视为人类的发祥地。这说明佤族人民在阿佤山居住已有久远的历史,或者就

是当地的最早居民,“司岗里”可能是佤族对他们远古穴居生活的回忆。在先秦

时期的著作如《山海经》《竹书纪年》和《国语》中,都有“僬侥”这个族称的记载。

《后汉书》也记有“永昌郡徼外僬侥种夷内附” ,“僬侥”与佤族自称“巴饶”

的语音很相近,“僬侥”很可能是佤德语支各族的先民。

佤族地区包括阿佤山中心地区、边缘地区和民族杂居区,各地社会制度有别,

经济、文化发展情况亦不同。在 20 世纪 50 年代以前,佤族中心地区尚处于原始

共产主义末期阶段。

人口分布:

中国境内佤族总人口为 429709 人(2010 年),主要聚居于云南省思茅地区

的西盟佤族自治县和临沧地区的沧源佤族自治县,其余散居于孟连、耿马、澜沧、

双江、镇康等地。佤族分布地区习称阿佤山区。

民族称谓:

佤族自称和各支系有联系,主要有“佤”“乌”“勒佤”“艾佤”“阿卧”“拉

佤”“佤奴姆”“佤崩”“阿佤莱”“佤固德”“阿佤”“腊”“究腊”“贡腊”“布

饶”“巴饶”“布牢”等 23 种称谓。居住在西盟、孟连、澜沧的佤族自称“阿佤”;

第一节

民族文化背景述略

第123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112 113 第七章

民族文化背景述略 佤族

居住在沧源、耿马、双江和澜沧部分地区的佤族自称“巴饶克”;而居住在永德、

镇康的佤族则称“佤”。这三种自称都有“居住在山上的人”的意思,这与佤族

居住地域的地理条件是一致的,也说明佤族是此地的最早山居民族。新中国成立后,

根据本民族的意愿,定族名为佤族。

语言文字:

佤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有三个较大的方言区:班洪、

镇康一带的“佤”方言区,受傣族语言、文化影响较深; 沧源、耿马、双江、澜

沧一带的 “巴饶克”方言区,受汉族语言、文化影响较深 ;西盟、孟连一带的 “阿

佤”方言区,位于阿佤山的中心地区,更多地保留了佤族古老的语言、文化特色,

这一方言区的音乐亦最能代表佤族的风格。佤族没有通用的文字,1957 年,创制

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已逐步推广使用。

宗教信仰:

佤族的宗教信仰有原始宗教、佛教和基督教三种。原始宗教信仰是佤族最具

特点和普遍性的信仰;佛教和基督教传入佤族地区的时间不长,信仰者也只是部

分地区的佤族。

佤族相信灵魂不灭和万物有灵,最崇拜的是“木依吉”神,把它视为最高神

灵“鬼”。佤族所进行的如拉木鼓、砍牛尾巴和猎人头祭谷魂等较大的宗教活动,

都是为了祭祀它而举行的。佤族信仰和崇拜的另一重要的神是“阿依俄”,视其

为男性祖先,每当遇到大事都要祭它,并向它祷告。佤族信仰的佛教,有汉传佛

教和南传佛教两派。信仰基督教的佤族主要分布在沧源和澜沧。

衣食住行:

佤族的服饰各地不同。西盟佤族传统的男子服装,是无领短上衣,裤子短而

肥大,用黑色或红色的布缠头,青年男子颈部多以竹圈或藤圈为饰。女子穿黑色

无领短衣,下围直筒折裙,头戴银箍或篾箍,以银项圈和多串料珠为胸饰,腰部

和颈部戴若干藤圈,还喜欢戴多个银镯和大耳环。沧源佤族的男子服装,是圆领

对襟上衣,裤子短而肥大,用黑色或红色的布缠头。女子以长发为美,戴银或铝

制的耳饰和项圈,穿圆领窄袖右衽开襟短衣,胸饰有银泡数排,下穿直筒长裙,

有多种花纹。永德、镇康的佤族服饰与当地的汉族服饰基本相同。佤族以稻谷 ( 大

米 ) 为主食,也食用小红米、玉米、豆类,村寨多建在山坡或小山巅,房子随山势

而建,不拘方向,由高而低。道路是村寨内部人们相互沟通和对外交往的重要设施。

婚丧习俗:

佤族的家庭实行一夫一妻制,多妻为社会所允许。佤族命名时用父子连名制,

其特点是“逆推反连”,由自己上溯祖先。佤族的丧葬习俗主要以土葬为主,间

有火葬、野葬等遗俗。

第124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114 115

Yunnan Teyou Shaoshu Minzu Minjian Yinyue Shulue

文学艺术:

佤族文学属于民间口头文学,内容包括神话传说、故事、童话、寓言、谚语

等等。佤族人民通过各种文学样式,展示了佤族的审美观念、道德观念、宗教信

仰和风俗习惯。广泛流传在佤族地区的《司岗里》神话传说,内容包括天地的形成、

动植物的产生、人类的起源和民族产生、语言由来等,把佤族社会生产、生活经

验、民族历史、文学艺术、民族关系、风土人情等融为一体,是集合佤族传统文

化的百科全书。在佤族的民间传说中,《沧源崖画的传说》《猎头祭谷的传说》《新

米节的传说》《水酒的来历》等最具有民族特点和文化内涵。

在佤族的故事中,孤儿的故事和动物的故事最具有地域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

孤儿的故事具有广阔的社会基础,是佤族特定社会历史阶段的产物,童话、寓言

和动物的故事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地域文化特色。佤族的谚语是佤族人

民生产、生活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佤族的绘画和雕

刻艺术大都与佤族的神话传说和宗教信仰有着密切联系。此外,沧源崖画的族属

一般认为是佤族。沧源崖画构图简练,人物、动物图形千姿百态,反映了沧源崖

画地区先民狩猎、放牧、村落、战争、舞蹈等内容。

民族节日:

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新火节、播种节和新米节。新火节是佤族的年节,每

年农历十二月或次年一月,各家各户熄灭火塘的火,举行“送旧火”仪式,然后

到神山用“钻木取火”的方式取新火种,并带到长者家中燃成大火,各家各户再

将新火取回使用。

播种节在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前后举行。新米节在每年农历八月中旬举行。

此外,耿马四排山的佤族有青苗节,沧源班洪、班老的佤族有贡象节等。随着民

族文化的交往,佤族也有端午、中秋、春节等汉族传统节日。

第125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114 115 第七章

民族民间音乐分类 佤族

佤族的民间音乐包括民间歌曲、民间器乐、舞蹈音乐三种体裁形式。

一、民间歌曲

佤族的民间歌曲种类繁多,风格比较粗犷,可分为:叙事歌、山歌调、玩调、

劳动歌、习俗歌、宗教歌、打歌调、情歌、酒歌、器乐曲调、儿童歌曲等等。

1. 叙事歌

主要用来演唱有关宇宙万物和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其中最著名的是《司岗

里》,“司岗” 是佤语“葫芦”之意,故可译为《葫芦之歌》。这首歌是说在亿

万年前的洪荒时代, 漂来一只小船, 船上有个葫芦,有头黄牛。黄牛饿了舔葫芦,

葫芦破了,籽儿落下大海,形成了一座山峰,后来山上结了一个金光闪闪的大葫芦,

百鸟围着它飞,百兽围着它转,小米雀啄了九年,葫芦被啄破了,人类住到里面,

阿佤人从葫芦里走出来,随后是傣族、汉族。《司岗里》还叙述了天、地、雷、雨、

云、虹的形成和各民族分开居住、各奔前程的情况。《司岗里》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也是研究佤族历史和文化的珍贵材料。参见谱例《司岗里》。

2. 山歌调

佤族的民间歌曲演唱形式比较自由,以独唱居多,内容多反映生产劳动和爱

情生活,情绪开朗奔放,山野风味较浓,在山间田野、火塘边都能自由发挥 、自

由演唱,演唱内容包括爱情生活及长篇叙事诗等。由于这种山歌音调比较简单而

且又能够抒发感情,故成年男女都喜欢演唱,特别是一般婚后的佤族男人就唱这

第二节

民族民间音乐分类

第126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116 117

Yunnan Teyou Shaoshu Minzu Minjian Yinyue Shulue

(哎 哎 嗨 哎),燕 子 下 蛋 不 挪 窝,

q = 176 速度较自由

小 燕 同 是, 小 燕 同 是 母 燕 孵。

(哎 嗨 哎) 人 类 起 源 是 一 处,

出 自 一 个 大 葫 芦。

&#

#

λ

司岗里

(吟唱)

沧澜县岩帅大寨

&#

# ~~~~~

&#

#

&#

# ~~~~~

œ œ œ

j œ

j œ

r

œ

r

œ

j œ œ œ œ

j

œ

j œ

j œ œ™ œ™ œ™

Œ™ Œ™ 

œ

jœ œ

j œ 

œ

j œ œ

j œ œ œ œ

j œ œ™

j œ

r

Œ Œ œ œ œ œ

j œ

r

Ϫ

j 

œ

j

œ™ 

œ

jœ œ

j

œ

r

Ϫ

j œ

j

œ

j

œ

j œ™ œ ‰ ‰

œ œ œ œ œ œ

j œ

r œ

r œ

r

œ

r

种山歌,认为这种歌种比较庄重。 佤族山歌常以—个固定引腔开头,散板式结构,

音节可长可短 ( 有时根据演唱者的嗓音情况或气息来控制音长 ),随着语言的变化

而变化,下句开始时用一个小腔与上句连接,结尾大多以“嗦”下滑到 “咪”结

束。演唱歌词多为七字句,要求严格押韵,很少用乐器伴奏,演唱多为白嗓或大嗓,

旋律舒展自由,有的高亢,有的委婉,常用羽调式。

3. 玩调

流行于沧源地区,数量众多,分跳调 ( 边唱边舞 ) 及唱调 ( 只唱不舞 ) 两种。

内容大多与妇女生活有关,有的还常常有定式的内容,演唱时载歌载舞,—般分

为两排,互相手拉手、肩靠肩,随着歌唱向左右或前后走动,并结合踢脚、拍手、

跺脚等动作,气氛热烈而有趣。演唱时比较讲究音色、音质的区分和搭配,从而

求得协调统一,不用器乐,歌词相对固定,多七字或五字句结构。演唱形式主要

是领唱和齐唱,音乐结构大都是上下句组成的乐段,速度常由慢而快,边唱边舞。

跳调伴以舞蹈步伐,属游戏型,旋律富有节奏感。唱调多为独唱,内容以唱爱情

居多。参见谱例《曼嘿兰》。

第127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116 117 第七章

民族民间音乐分类 佤族

曼 嘿 兰, 莫 桑 戛, 我 们

中速 稍快

大 家 来 相 聚, (水 水!)

大 家 相 识 坐 一 起, 曼 嘿

兰, 莫 桑 戛, 我 们 大 家

来 相 聚, (水 水!)

2 & 4b

曼嘿兰

西盟县芒杏

&b

&b

&b

&b

œ œ œ ˙ œ œ œ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 œ™ 

œ

j œ

j œ Œ

œ œ œ œ 

œ

j

œ œ œ™ ‰ œ œ œ

˙ 

œ

j

œ œ œ™ œ

j œ œ œ œ 

œ

j

œ

œ œ œ ˙ œ™ 

œ

j œ

j œ Œ

曼 嘿 兰, 莫 桑 戛, 我 们

中速 稍快

大 家 来 相 聚, (水 水!)

大 家 相 识 坐 一 起, 曼 嘿

兰, 莫 桑 戛, 我 们 大 家

来 相 聚, (水 水!)

2 & 4b

曼嘿兰

西盟县芒杏

&b

&b

&b

&b

œ œ œ ˙ œ œ œ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 œ™ 

œ

j œ

j œ Œ

œ œ œ œ 

œ

j

œ œ œ™ ‰ œ œ œ

˙ 

œ

j

œ œ œ™ œ

j œ œ œ œ 

œ

j

œ

œ œ œ ˙ œ™ 

œ

j œ

j œ Œ

4.劳动调

劳动歌是在从事农业、狩猎等集体劳动时编唱的歌曲,以配合劳动,协调动作,

一般为即兴编词,其节奏则根据劳动形式各有不同,粗犷朴实的音乐风格较突出。包

括《薅秧歌》《拉木桥歌》《下种歌》《打猎歌》《收工调》《收割歌》《盖房歌》《点

旱谷歌》《砍柴歌》等。佤族有互助共耕的习惯 ,劳动歌中《薅秧歌》一领众和,旋

律悠长、节奏自由,气氛特别活跃。《点旱谷歌》粗犷而豪放,《找野菜歌》为佤族

妇女儿童所唱, 富有生活气息。 其中薅秧和栽秧演唱的调子尤有特点,有齐唱、 对唱、

领唱、合唱或二声部轮唱等多种演唱形式。西盟地区的劳动娱乐歌喜欢在歌头、歌尾

加“江三木罗” 作为衬词,因此劳动娱乐歌也被称为“江三木罗”。参见谱例《江三

木罗》《薅旱谷调》。

5.习俗歌

习俗歌指跟佤族风俗习惯有关的歌曲或者是在举行某种传统仪式活动中演唱的歌

曲。 佤族人民在盖新房、 婚丧、 拉木桥、 狩猎等活动中都要唱歌跳舞, 由歌手领唱,

群众随声应和。习俗歌曲从内容到形式都客观地反映了某种风俗习惯活动的场景, 是

佤族生活的真实写照。 其中包括一些历史故事、 生活风情等等。 习俗歌曲大多在集

体场合演唱。生活性习俗歌, 有起房盖屋的《贺新房调》;有以妇女独唱为主的《哄

娃娃调》《哭调》;婚礼的《结婚调》;有狩猎满载而归后唱的《狩猎歌》。习俗歌

曲内容丰富多彩, 充分体现了佤族民歌的民族特色,是整个佤族民歌中极其重要的一

个组成部分。参见谱例《贺新房》。

第128页

(江 三 木 罗 江 三 木 罗 呃 罗 司 空

q = 90

呃 江 三 木 罗), 阿 佤 团 结

一 条 心, (哎 江 三 木 罗 江 三 木

罗 哎 罗 司 空 呃 江 三 木 罗)。

2 & 4 b

b

b

江三木罗

西盟县班哲

&b

b

b

&b

b

b

&b

b

b

(下略)

˙ œ™ œ œ œ 

œ

j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

œ

j œ

j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 œ™ œ œ œ 

œ

j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

œ

j œ

j

œ œ™ œ œ Œ

第129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118 119 第七章

民族民间音乐分类 佤族

°

¢

°

¢

°

¢

°

¢

(嗯 哎) 风 与 黑 砍 木 料 时 人 都 ー

q = 60 节拍较自由

到,(引)(哎 哈 哎 哈 哎

哈 哎 哈 哎 哈 哎)

人 都 到, (哎) 砍 木 料, (哎)

人 都 到, (领)(嗯 哎 哎)

4

8

5

8

4

8

5

8

5

8

5

8

3

8

5

8

3

8

5

8

5

8

4

8

5

8

4

8

4

8

5

8

3

8

4

8

5

8

3

8

&#

#

(领唱)

贺新房

(合唱调)

沧源县岩帅大寨

&#

#

领唱、引唱

&#

#

男、女齐唱

&#

#

&#

#

&#

#

&#

#

&#

# ~~~

&#

# ~~~

∑ ∑

œ œ œ™ œ œ œ

j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j

œ œ

j œ

j œ œ œ

j œ

j œ œ œ

j œ œ

œ

j œ

j œ œ œ

j œ œ

œ

j œ œ œ

j œ

j œ œ œ

j œ

j œ œ œ

œ

j œ œ œ

j œ

j œ œ œ

j œ

j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j œ

j 

œ

j œ œ œ œ

j 

œ

j œ œ œ œ œ

j œ

j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j œ

j 

œ

j œ œ œ œ

j 

œ

j œ œ œ œ œ

j œ

j œ œ

œ œ 

œ œ j œ œ

j œ

j 

œ

j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

œ œ j œ œ

j œ

j 

œ

j

第131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120 121 第七章

民族民间音乐分类 佤族

6.宗教歌

佤族过去崇拜自然,相信万物有灵。 在宗教、 祭祀活动中,演唱特定的歌曲,

大多是朗诵性的咒语及吆喝声。有些地区杀人头祭谷魂、部落与部落之间发生械

斗等等,都是唱歌进行的活动。而每种风俗活动又有其特定的形式。木鼓被佤族

视为神器,拉木鼓是佤族的大事,《拉木鼓歌》 的演唱类似劳动号子,《剽牛歌》

大多由魔巴念咒语,带领剽牛汉子及群众演唱。

7.打歌调

打歌调是集体歌舞时演唱的调子,互相手拉手、肩靠肩, 时而踢脚,时而跺脚,

随着歌唱做出向左右或前后走动等动作,气氛热烈而有趣。演唱形式多为齐唱,

男女对唱或一领众和等。以笛子、小三弦、芦笙等做伴奏,跳到情绪高昂时常配

以吼声或吆喝声,气氛特别活跃。

8.情歌

佤族未婚青年的交朋友、谈恋爱活动称为“串姑娘”,情歌曲调细腻婉转,

清新优美,来表达内心的感情。男女青年相会时,除了对唱情歌之外, 男青年

喜用小三弦边弹边唱,诉说自己的情意,表达对阿佤姑娘的爱意 ( 现在的男青年

基本上都用吉他来弹奏,唱的大多为经过改编或新创作的歌曲。如 :《月亮升起来》

《想你》《远飞的鸟》等 )。 曲调有《串寨子调》《串姑娘调》等。参见谱例《哥

是鹌鹑歇的树》。

阿 哥 是 鹌 鹑

q = 126 深情优美

歇 息 的 树, 长 在

天 上 云 深 处。

2 & 4b

哥是鹌鹑歇的树

(考班给调)

沧澜县岩帅大寨

&b

&b

œ™ œ œ j

J œ™ œ

J œ œ œ ˙

œ œ œ œ 

œ

j

œ 

œ

j

˙ 

œ

jœ™ œ

j

œ œ œ œ 

œ

j

œ 

œ

j

œ™ 

œ

j œ

j ˙ œ™ ‰

9.儿童歌曲

佤族儿童歌曲数量较多,旋律短小,节奏活泼,常与游戏形式相联系,大

多为自然景物、星星月亮、儿童生活及与昆虫、鸟兽、家禽等有关的内容,有

一定的教育意义。一般曲调短小简练,歌词生动有趣,演唱形式多为齐唱。分

为知识性和趣味性两种。知识性儿歌常是一种押上韵脚的顺口溜,词意不求连

贯,佤族老人通过演唱它对小孩传播知识。参见谱例《小黑鸟》。

第132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122 123

Yunnan Teyou Shaoshu Minzu Minjian Yinyue Shulue

我 是 一 只 小 黑

q = 104

鸟, (西 甲) (西 甲) 我

飞 起 来 比 那 白 云

高, (西 甲) (西 甲) 低 头

把 我 美 丽 的 家 乡

瞧, (西 甲 西 甲)。

2 & 4

#

#

#

#

小黑鸟

酒盟县小新寨

&#

#

#

#

&#

#

#

#

&#

#

#

#

&#

#

#

#

&#

#

#

#

œ

j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 ¿™ Œ ¿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 ¿™ Œ ¿ ¿™ œ œ

œ™ œ

j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 ¿™ Œ ¿ ¿™ Œ

我 是 一 只 小 黑

q = 104

鸟, (西 甲) (西 甲) 我

飞 起 来 比 那 白 云

高, (西 甲) (西 甲) 低 头

把 我 美 丽 的 家 乡

瞧, (西 甲 西 甲)。

2 & 4

#

#

#

#

小黑鸟

酒盟县小新寨

&#

#

#

#

&#

#

#

#

&#

#

#

#

&#

#

#

#

&#

#

#

#

œ

j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 ¿™ Œ ¿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 ¿™ Œ ¿ ¿™ œ œ

œ™ œ

j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 ¿™ Œ ¿ ¿™ Œ

二、民族器乐

佤族的民族器乐种类很多,吹奏乐器有二孔、四孔和七孔的直箫、苇笛、短笛、

竹筒、葫芦策、 拜、葫芦丝、牛角琴;拉奏乐器有独弦胡琴、葫芦琴;弹奏乐器

有口弦;击奏乐器有木鼓、象脚鼓、 铜鼓、竹鼓、竹琴等。其中以二孔直箫、独

弦胡琴和木鼓最有代表性。

1. 二孔直箫

二孔直箫佤语称“嗯就”, 又叫“蔚”。竹制 ,长约 60 厘米,管径约 20 厘米,

管上正面边上开一三角形吹口,管下端开两个按孔。演奏时,两手食指各按一孔,

下唇堵住管口吹奏。吹奏时常兼用喉音哼唱,音色低沉浑厚,长于表现悲哀之情,

多用于丧事。

2. 独弦胡琴

独弦胡琴佤语为“适振”,外形似二胡,但以竹节为琴筒,用带有弹性的竹

片做琴杆,以草根或草茎为弦,无千斤。演奏时身体下蹲,琴筒着地,左手持琴

杆并以手指拉弦,右手持竹制马尾弓擦弦。定弦为 e1,因为只用第一把位,故常

用音域为 e1- bl,只有五度。独弦胡琴是青年们喜爱的乐器,在“串姑娘”时,

常演奏它来表达爱慕之情。参见谱例《串姑娘调》。

第133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122 123 第七章

民族民间音乐分类 佤族

中速稍快

3

4

2

4

3

4

4

4

2

4

2

4

&#

# U

串姑娘调

西盟县

&#

# U 3

&#

#

(下略)

3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j œ œ œ ˙

œ

J œ™ œ œ œ œ

J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J œ œ œ ˙ ˙

中速稍快

3

4

2

4

3

4

4

4

2

4

2

4

&#

# U

串姑娘调

西盟县

&#

# U 3

&#

#

(下略)

3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j œ œ œ ˙

œ

J œ™ œ œ œ œ

J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J œ œ œ ˙ ˙

°

¢

°

¢

°

¢

™由慢渐快

4

4

3

4

3

4

2

4

2

4

1.报警鼓点

(下略)

木鼓鼓点

槌1

槌2

2.庆典鼓点

竹片

(下略)

槌1

槌2

3.初学鼓点

竹片

(此类打击乐例中的音符只表示节奏,不表示音高) (下略)

¿ ¿ ¿ ¿ ¿ ¿ ¿ ¿ ¿ ¿ ¿ ¿ ¿ ¿ ¿ ¿

Œ

¿ ¿ ¿ ¿ ¿ ¿ ¿ ¿ ¿ ¿ ≈

¿

R ≈

¿

r ≈

¿

R ≈

¿

r ≈

¿

R ≈

¿

r ‰

¿

J Œ

¿ ¿ ¿ ¿ ¿ ¿ ¿ ¿ ¿ ¿ ¿ ¿

¿

j ‰

¿

J ‰

¿

j ‰

¿

J Œ

‰ ¿

j ‰

¿

J ‰

¿

j ‰

¿

J ‰

¿

j ‰

¿

J ‰

¿

j ‰

¿

J ‰

¿

j ‰

¿

J ‰

¿

j

¿ ¿ ¿ ¿ ¿ ¿ ¿ ¿ ¿ ¿ ¿ ¿ ¿ ¿ ¿ ¿

Œ

¿ ¿ ‰

¿

J ‰ Œ ¿

j Œ

¿

j ‰

¿

J

Ó

¿ ¿ ¿ ¿ ‰

¿

J ‰ Œ ¿

j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慢渐快

4

4

3

4

3

4

2

4

2

4

1.报警鼓点

(下略)

木鼓鼓点

槌1

槌2

2.庆典鼓点

竹片

(下略)

槌1

槌2

3.初学鼓点

竹片

(此类打击乐例中的音符只表示节奏,不表示音高) (下略)

¿ ¿ ¿ ¿ ¿ ¿ ¿ ¿ ¿ ¿ ¿ ¿ ¿ ¿ ¿ ¿

Œ

¿ ¿ ¿ ¿ ¿ ¿ ¿ ¿ ¿ ¿ ≈

¿

R ≈

¿

r ≈

¿

R ≈

¿

r ≈

¿

R ≈

¿

r ‰

¿

J Œ

¿ ¿ ¿ ¿ ¿ ¿ ¿ ¿ ¿ ¿ ¿ ¿

¿

j ‰

¿

J ‰

¿

j ‰

¿

J Œ

‰ ¿

j ‰

¿

J ‰

¿

j ‰

¿

J ‰

¿

j ‰

¿

J ‰

¿

j ‰

¿

J ‰

¿

j ‰

¿

J ‰

¿

j

¿ ¿ ¿ ¿ ¿ ¿ ¿ ¿ ¿ ¿ ¿ ¿ ¿ ¿ ¿ ¿

Œ

¿ ¿ ‰

¿

J ‰ Œ ¿

j Œ

¿

j ‰

¿

J

Ó

¿ ¿ ¿ ¿ ‰

¿

J ‰ Œ ¿

j ¿

¿ ¿ ¿ ¿ ¿ ¿ ¿ ¿ ¿ ¿ ¿ ¿ ¿ ¿ ¿ ¿

3. 木鼓

木鼓用红毛树或椿树木制作,上方挖一直槽,中间挖空,两侧各刻一鼓舌,

鼓舌周围为共鸣腔。木鼓长约 150 厘米,直径 50 厘米。木鼓又分公鼓 、母鼓两种,

公鼓较小,母鼓较大。过去木鼓被认为是神圣的器物,每个村寨都有一对木鼓

供放在木鼓房中。奏时,右手握鼓槌,左手执篾片,两手配合击鼓槽两边的中

间部位发声。木鼓平时不能随便敲击,逢年过节或宗教祭祀时才用。发生械斗时,

则击木鼓报警,集合众邻。过去佤族男人打猎归来,在村外鸣枪,村里人亦击

木鼓表示欢迎。木鼓有许多特殊的鼓点,每种鼓点代表一种信号,表现一定的

内容。参见谱例《木鼓鼓点》。

第134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124 125

Yunnan Teyou Shaoshu Minzu Minjian Yinyue Shulue

大 家 快 拉 起 来, (嘿 嘿), 整 齐 地

q = 96

朝 前 跨, (嘿 嘿), 切 莫 要 松 开 手,

(嘿 嘿), 鼓 足 气 使 劲 拉, (嘿 嘿)。

2 & 4

#

#

#

#

#

#

(领) (齐)

> >

(领)

拉木鼓歌

西盟县小新寨

&#

#

#

#

#

#

(齐)

> >(领)

&#

#

#

#

#

#

(齐)

> >(领) (齐)

>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大 家 快 拉 起 来, (嘿 嘿), 整 齐 地

q = 96

朝 前 跨, (嘿 嘿), 切 莫 要 松 开 手,

(嘿 嘿), 鼓 足 气 使 劲 拉, (嘿 嘿)。

2 & 4

#

#

#

#

#

#

(领) (齐)

> >

(领)

拉木鼓歌

西盟县小新寨

&#

#

#

#

#

#

(齐)

> >(领)

&#

#

#

#

#

#

(齐)

> >(领) (齐)

>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三、舞蹈音乐

佤族民间舞蹈非常丰富,主要有 13 种:木鼓舞、悼念舞、臼棒舞、拉木桥舞、

刀舞、三弦舞、蜂桶鼓舞、打歌、毕颂舞、跳摆、无乐伴奏歌舞、芦笙舞等,共

有 70 多种跳法。佤族舞蹈的主要特征是:下肢动作复杂,舞步变化大,双跺单踢、

一步跺、三步跺、三步一踢、一步踢、撩腿按地等,这些特征形成了整个佤族民

间舞蹈力度强、豪放、粗犷、古朴浑厚的风格。

1. 木鼓舞

佤族木鼓舞历史悠久,传说木鼓是佤族的通天神器,是佤族的历史文化象征,

它集中体现了佤族民间歌舞、文学、艺术及宗教信仰。村村寨寨都有自己的木鼓

歌舞场,木鼓舞主要包括拉木鼓舞、铓锣舞、剽牛舞、刀舞、甩发舞、跳木鼓房

舞、迎头舞、供头舞、送头舞等。跳这些舞蹈都要敲击木鼓作为伴奏的主要乐器,

因而总称为“木鼓舞”。其他伴奏乐器还有铓锣、铜鼓、葫芦笙等。跳木鼓舞以

围圈、挽手、对称舞蹈为主要动律,双膝弹动,重拍向下,韵律感强。表演时木

鼓震天响,秀发满天飞,风格粗犷奔放、炽热狂野,表现出佤族人民勤劳勇敢的

性格特征。过去,木鼓舞贯穿于木鼓祭祀活动全过程,具有原始崇拜及娱神娱人

性质。现在的木鼓舞与宗教信仰无关,已经发展为年节喜庆时的表演舞蹈,出现

了以“高格龙勐”“甩发舞”“加林赛”等为代表的一批蜚声中外的优秀作品。

参见谱例《拉木鼓歌》。

2. 悼念舞

佤族为悼念有名望的死者及安抚死者亲属而跳的风俗性舞蹈。它流传于沧源

南腊乡和班老乡一带,舞蹈无乐器伴奏,而是由领舞者领唱、众人合唱,舞者围

成圈,手拉手,面对着棺木跳舞,动作自始至终只有跺步、抬腿、身微俯及踏步、

直身五个动作。

第135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124 125 第七章

民族民间音乐分类 佤族

°

¢

°

¢

I

III

II

IV

2

4

2

4

春碓舞节奏

西盟县岳宋

∑ ∑

Œ

¿ ¿

Œ

Œ

¿ ¿

Œ

Œ

¿ ¿

Œ

Œ

¿ ¿

Œ

Œ

¿ ¿

Œ

Œ

‰ ‚

j Œ ‚

J Œ

‰ ‚ ‚

j Œ

Œ

‰ ‚

j Œ ‚

J

Œ

¿ ¿

Œ

Œ

‰ ‚

j Œ ‚

J Œ

‰ ‚

j Œ

J ‰ Œ

‰ ‚

j Œ ‚

J Œ

‰ ‚

j Œ

J ‰

Œ

‰ ‚ ‚

j Œ

Œ

¿ ¿

Œ

Œ

¿ ¿

Œ

Œ

¿ ¿

Œ

Œ

¿ ¿

Œ

°

¢

°

¢

I

III

II

IV

2

4

2

4

春碓舞节奏

西盟县岳宋

∑ ∑

Œ

¿ ¿

Œ

Œ

¿ ¿

Œ

Œ

¿ ¿

Œ

Œ

¿ ¿

Œ

Œ

¿ ¿

Œ

Œ

‰ ‚

j Œ ‚

J Œ

‰ ‚ ‚

j Œ

Œ

‰ ‚

j Œ ‚

J

Œ

¿ ¿

Œ

Œ

‰ ‚

j Œ ‚

J Œ

‰ ‚

j Œ

J ‰ Œ

‰ ‚

j Œ ‚

J Œ

‰ ‚

j Œ

J ‰

Œ

‰ ‚ ‚

j Œ

Œ

¿ ¿

Œ

Œ

¿ ¿

Œ

Œ

¿ ¿

Œ

Œ

¿ ¿

Œ

4. 拉木桥

沧源糯良一带拉木桥过程中跳的男女集体舞蹈,它包含着风俗祭祀和娱乐两

个内容,整个舞蹈由拉木桥和刀舞两大部分组成。跳舞时舞者站成几个八字,用

藤索边拉木桥边演唱边舞,无伴奏乐器。唱词的大意就是祈祷木桥能平安地到达

目的地。木桥落成之后,杀猪剽牛时两个男性在象脚鼓、镲、铓、锣乐器伴奏下

跳双人舞。

5. 刀舞

流传于沧源班老一带的一种自卫防身的民间刀术,舞蹈属男性集体舞,从傣

族地区传入。舞刀者的刚柔、力度随着伴奏音乐节奏的强弱而变化。刀舞由蹲步动,

左膝跪地动,右膝跪地动,左上步左膝跪地动,右上步右膝跪地动五个部分组成。

无乐器伴奏,一般只在比较重大的节日里才表演。

6. 三弦舞

佤族祖传的一种不分季节性的男女自娱集体舞蹈。在月光下无唱调,用三弦

伴奏着起舞,舞蹈动作刚劲有力、潇洒、自如。舞曲激扬、抒情,属小调式乐曲。

男女青年们往往在舞蹈时互诉衷情。

7. 口琴舞

口琴舞与三弦舞的内容和性质大体相同,也是属于佤族祖传的一种无季节性

的,男女青年集体自娱性的舞蹈。由竹篾制作的口琴伴奏,舞蹈动作刚劲有力,

刚中有柔,柔中带刚,舞曲清新、欢快。

3. 舂碓舞(竹竿舞)

佤族为悼念对寨子有贡献的人而跳的男女集体祭奠舞蹈。整个舞蹈,用舂棒、

竹子、铜铃来伴奏。舂棒 ( 用于舂米的 ) 代表着有吃、有穿,竹子表示有住房,铜

铃 ( 马铃 ) 表示有马骑。伴奏是以二拍子进行。无唱词,舞蹈动作轻巧、灵活。参

见谱例《舂碓舞节奏》。

第136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126 127

Yunnan Teyou Shaoshu Minzu Minjian Yinyue Shulue

8. 毕颂舞

译为汉语意为“围圈跳”。它是佤族祖传的用毕颂 ( 即直箫 ) 伴奏,不分季节、

男女娱乐交际时跳的集体舞蹈,舞蹈时吹奏者在中间边吹边跳,其他舞者在外围

成圆圈手拉手,用呼喊声随着音乐节奏起舞,舞蹈潇洒、自如、粗犷、豪放。

9. 芦笙舞

佤族民间流传最广的一种男女自娱集体舞蹈,一般在过年过节时跳,舞蹈仅

有芦笙伴奏,舞者也自编唱词边,唱边呼喊助兴。芦笙舞共有 50 多种跳法和伴奏

舞曲,其共同的特点是:跳跺的力度强,多为左脚轻、右脚重,手部动作为随身

自然下垂、前后摆动。队形为面朝逆时针方向的圆圈,时有顺时针方向的退步,

后撤式向圆心靠拢。舞蹈的随意性和即兴性较大,舞蹈潇洒、豪爽、刚毅、朴实,

内容多表现佤族人民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等。

10. 甩发舞

甩发舞,佤语叫“稿西尾嘿”,是流传于佤族民间的女子舞蹈。《甩发舞》

的产生年代久远,佤族妇女酷爱长发,以长发为美,并从小习惯长发披肩。每当

妇女在水竹槽下用水洗净头发后,就要低头梳妆,甩发晾干、整形。后经人们整

理提高而成为《甩发舞》。甩发舞人数不限,既可两人表演,又可集体进行,但

人员必须是偶数。对对舞伴拉手围圈,自歌自舞,边唱边跳,无乐器伴奏。每唱

完一段唱词后,双手拉紧,身子后仰,接着左右前后猛然甩起长发狂舞,好似巨

浪翻腾,柔中有刚,给人美的享受。动作以上步、退步、左右移步配合上身前后俯仰、

左右躬曲,顺势甩动黝黑漂亮的长发为主要特征,整个舞蹈节奏强烈,动作优美

潇洒,展现了佤族姑娘热情奔放、粗犷纯朴的性格。

11. 毯子舞

属群众性的舞蹈。不分时节、场合,特别是男女青年,喜欢在明月下表演。

第137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126 127 第七章

民族民间音乐基本特征 佤族

佤族是我国南亚语系诸民族中较多保存了原始社会残余的一个民族,其民间

音乐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佤族民间音乐在音阶构成、旋律、

节奏等方面较古朴,保存了较多原始的特点。

佤族民间音乐的特点主要是原始、朴素、优美、健康,以其质朴的音调和粗

犷的风格而独具一格。

1. 佤族民间音乐的旋律大多只用三个音或四个音,采用五个音的较为罕见。

三音旋律采用两种不同的三音列,第一种由小三度、大二度构成,即羽、宫、商

或角、徵、羽,终止音为羽或角。第二种由纯四度及大二度构成,即徵、宫、商,

羽、商、角或商、徵、羽,终止音为徵、羽或商音。四音列是在上述两个三音列

的基础上添加一个音构成的。在第一种三音列上方加一个大二度音,即构成羽调

式四音音列:羽、宫、商、角;在第二种三音列的纯四度之间添加一个音即构成

徵调式四音音列:徵、羽、宫、商。

2. 佤族民间音乐多为单声部,但在沧源地区也流行二声部或三声部的轮唱。

3. 佤族民间音乐多用有板、 去拍和由主拍及主拍组成的混合节拍为常见的形

式。一小节之内的节奏划分,多采用均分原则。

4. 佤族的民间歌曲多为羽调式和徵调式,旋律常用 La、do、re 或 so、do、

re 为骨干音,音区偏低,音域较窄。终止式以同音反复为特色。节奏以较规整的

二拍子为主。

5. 结构多为上下句对应式的单乐段或两对上下句构成的复乐段,并在此基础

上作小有变化的反复;有的则在曲首加一句甩腔或曲尾加一句衬腔。

6. 演唱形式主要是独唱或一领众和,其中领部的即兴性轻强,和部则相对固定。

第三节

民族民间音乐基本特征

第138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128 129

Yunnan Teyou Shaoshu Minzu Minjian Yinyue Shulue

凡是喜庆和娱乐时就配以简单的舞蹈动作和打击乐伴奏。唱词喜欢用比兴手法而

喜欢增铺直叙。

7. 大部分佤族民间歌曲是在集体活动中,以载歌载舞的形式演唱的,音乐与

舞蹈形式密不可分,有很强的集体性。

主要参考文献:

杜亚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年。

佤族简史编写组:《佤族简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 年。

钱康宁等:《西盟佤族民歌简介》 ,《中国音乐》,1983 年第三期。

田联韬:《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 年。

刘 蓝:《中国音乐史》,远方出版社,2003 年。

高书琴:《沧源佤族民歌音乐形态特征分析》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1 年第二期。

第139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128 129 第七章

民族民间音乐基本特征 佤族

第八章

纳西族

NA

XI

ZU

第140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130 131

Yunnan Teyou Shaoshu Minzu Minjian Yinyue Shulue

纳西族原是中国西北古羌人的一个支系,根据史书记载,纳西族的先民与汉

代“牦牛夷”,晋代“摩沙夷”,唐代“磨些蛮”的部落有密切的渊源关系。公

元 3 世纪初,越嶲郡定莋县 ( 今四川盐源 ) 已有“摩沙夷”居住。8 世纪末叶,在

今丽江金沙江流域和盐源雅砻江流域也有“磨些蛮”的分布。从三国到唐初的数

百年间,雅砻江以东的纳西族先民逐渐向西南迁徙;盐源以西金沙江流域一带的

磨些族亦逐渐聚集于丽江地区并繁荣起来。定作地区的磨些部落,在唐代曾有一

部分渡过金沙江,向南进入洱海东部今宾川一带建立了“越析诏”,亦称“磨些诏”,

为当时洱海地区六诏之一。唐朝为了防御吐蕃,扶持六诏中的蒙舍诏统一其他五诏,

建立南诏政权,今丽江、永宁一带成为南诏、吐蕃角逐之地,先后为吐蕃、南诏

所统治。公元 1253 年,蒙古征大理,由丽江东境渡江,木氏祖先麦良迎降,被授

为茶罕章 ( 丽江 ) 管民官。1276 年置丽江路,设军民总管府,麦良子孙世袭总管。

明初,纳西族首领木得被授为世袭丽江府土官知府,统治纳西族和附近各族人民。

清雍正元年,丽江地区实行改土归流,世袭丽江土知府改为流官知府,木氏由世

袭土知府改为土通判。

人口分布:

中国境内纳西族总人口为 326295 人(2010 年)。绝大部分居住在云南省滇

西北的丽江市,其余分布在云南其他县市和四川盐源、盐边、木里等县,也有少

数分布在西藏芒康县。

民族称谓:

纳西族有多种自称,居住在丽江市玉龙县、古城区、维西县、永胜县、四川

木里县俄亚、盐源县达住等地的纳西人自称“纳西”,居住在宁蒗县永宁、翠依、

第一节

民族文化背景述略

第141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130 131 第八章

民族文化背景述略 纳西族

四川省盐源县、木里县的雅砻江流域和泸沽湖畔的纳西人自称为“纳”或“纳日”

( 或音译为“纳汝”);居住在宁蒗县北渠坝和永胜县獐子旦的自称“纳恒”;居住

在云南省香格里拉县三坝乡的纳西人自称“纳罕”( 或译为“纳汗”);此外,还有

少数自称为“玛丽玛沙” ( 居住在维西县 )、“路路” ( 又音译为“鲁鲁”,居住

在丽江塔城、鲁甸等地 )。上述自称中,以纳西、纳日、纳罕、纳恒几种称谓居多,

自称纳西的人占纳西族总人口的六分之五,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

定族名为纳西族。

语言文字:

纳西族有本民族语言,纳西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纳西语分化为

以丽江坝区为代表的西部方言和以宁蒗永宁为代表的东部方言。

纳西象形文字产生于 1000 多年前。最初为东巴教徒传授写《东巴经》使用,

故亦称为东巴文。13 世纪初,又创造了一种表音文字,叫哥巴文,这是至今世界

上少有的还流传在民间活的象形文字,用这种文字写成的典籍称为《东巴经》,

我国藏有 9000 册左右,世界其他各国藏有 1.1 万册左右。1957 年设计了以拉丁

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方案,现在通用汉文。

宗教信仰:

纳西族是个信仰多种宗教的民族,旧时多信仰本民族的本土宗教 -- 东巴教,

东巴教是纳西族原有的一种巫教,宣称“万物有灵,灵魂不灭”。藏传佛教从元

末开始,由西藏经川西传入纳西族地区,部分地区信仰喇嘛教,丽江地区还信奉

红教,永宁地区信奉黄教。13-14 世纪汉传佛教、道教传入,在清代,汉传佛教

在丽江地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道教在明代传到丽江后,木氏土司从内地请来道

士传播道教。清雍正元年 (1723) 丽江“改土归流”后,道教在丽江得到进一步的

发展,但信奉者不多。天主教和基督教也曾传入,信者也不多。

东巴教是纳西族多元宗教信仰中的主干,是在纳西族处于氏族和部落联盟时

期的原始信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后,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逐渐吸收了藏族

的本教、藏传佛教等的一些内容,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民族宗教形态。它有自

己的仪式系统,庞大的鬼神体系,与各种仪式相配套的经典。泛灵信仰,大自然崇拜,

祖先崇拜,占卜,以及“大自然和人是兄弟”这一基本理念,是东巴教的主要特征。

衣食住行:

丽江一带纳西族男子服饰与当地汉族相同,寒冬加穿羊皮披肩,中甸一带的

穿大襟长衫,着过膝肥腿裤,腰系羊皮兜,扎绑腿。宁蒗、永宁、盐源、木里地

区的男子,上穿短衫,下着长裤,宁蒗一带的男子还喜戴手镯,老人穿麻布无领

长衫,外加青布坎肩,系腰带。纳西族妇女的服饰因地区而异。丽江纳西族妇女

穿长过膝、宽腰、纳西族服饰大袖的大褂,外加坎肩,腰系百褶围腰,下着长裤,

第142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132 133

Yunnan Teyou Shaoshu Minzu Minjian Yinyue Shulue

披羊皮披肩。宁蒗纳西族妇女穿短衫,下系长可及地的百褶裙,披羊皮,裹青布

头巾,戴金、银、玉、石等制作的耳环和手镯,并喜欢束“羊皮带”或“围腰带”。

羊皮带用棉布制成,每根长约四尺半,宽约二寸,使用时必须是成对的。围腰带

是一对长约三尺、宽约两寸的棉布带子,上面绣有盆栽菊花、二龙戏珠等图案,

非常精致,只有在节日才系。永宁纳西族妇女用牦牛尾巴上的毛编成粗大的假发辫,

再在假发外边缠上一大圈蓝、黑两色丝线,并将丝线后垂至腰部。

纳西族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兼多种经营,饮食较丰富。纳西族民居大

多为土木结构,比较常见的形式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进两院

等几种形式。其中,三坊一照壁是丽江纳西民居中最基本、最常见的民居形式。

婚丧习俗:

纳西族在丽江、维西、中甸等实行一夫一妻制,家族依照父系血统而组成。

历史上由于纳西族存在多元的婚姻制度,因而也有不同的家庭形态,即纳西族同

时并存着父系、母系、父系与母系并行 3 种家庭形态。同姓不同宗的人可以通婚,

但同一“崇窝”( 宗族 ) 之间禁止通婚,姑舅表和姨表优先婚是过去比较流行的习俗。

纳西族丧葬自古通行火葬,清末以后部分地区开始盛行土葬。

文学艺术:

纳西文化受汉文化影响较深,除了有博大丰厚的本土传统文学外,民间文学

体裁多样、繁复。自明代以来,有不少以汉文写作的作家,明代土司阶层的“木

氏六公”有大量的诗文传世。木增所著的《云薖淡墨》六卷收入清代所编的《四

库全书》中。

纳西族在艺术方面独树一帜,其诗文、绘画、雕塑、乐舞艺术名扬古今中外。

东巴经不仅是纳西先民古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也是集纳西族古典文学大成的

宝库。纳西族的古老神话、史诗、传说、故事谣谚,都被东巴们用象形文字记录

在东巴经中,东巴经所有的作品都由东巴用特定的乐调吟咏唱诵。东巴经文学包

括自然神话、洪水神话、始祖神话、战争史诗、爱情长诗、镇鬼神话以及大量故

事谣谚。代表作如神话史诗《创世记》《黑白之战》《鲁般鲁饶》等。东巴绘画

可分为木牌画、竹笔画、纸牌画和卷轴画。木牌画分尖头形和平头形两种。著名

的丽江白沙壁画是明代丽江纳西族社会大开放的产物。白沙壁画最为突出的特点

是表现在题材上的多种宗教和同种宗教中的各教派内容相互融合并存,以及多民

族的绘画技法揉为一体的现象。

民族节日:

纳西族东巴教最大的仪式之一祭天,是纳西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在正月

间举行。其他节日还有纳西族的春节,时间为旧历腊月三十至正月十五,在纳西

语中叫“由本吉正”,又叫“库市”,意为新年,纳西族过春节要举行一系列传

第143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132 133 第八章

民族文化背景述略 纳西族

统的辞旧迎新活动。农历正月十五的棒棒会,是纳西族传统节日,标志着春节节

庆的结束,春耕生产的开始。每年农历二月八日和八月羊日的三朵节,又称为“阿

普三朵”,意为“祖先 ( 或爷爷 ) 三朵”。四乡民众到三朵阁来烧香拜神。出远门

的纳西人、出征的战士都要祭拜三朵神,求三朵神保佑。纳西族其他重要的节日

还有火把节、七月骡马会、烧包节等。

第144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134 135

Yunnan Teyou Shaoshu Minzu Minjian Yinyue Shulue

纳西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民间音乐丰富多彩。由于地区和方言的关系,

纳西族民间音乐可分为东部风格区和西部风格区。东部地区的民间音乐明朗热情、

粗犷奔放;西部地区的则含蓄优美、细腻委婉。东、西部地区都包括民间歌曲、

民间器乐、舞蹈音乐三种体裁形式。

一、民间歌曲

民间歌曲是纳西族民间音乐中最有特色的部分,主要有叙事歌、劳动歌、习

俗歌、小调、阿伙比哩等体裁。

(一)叙事歌

叙事歌属于传统调也叫大调,纳西族民间长诗皆属传统调,纳西语称“谷期”,

意为“吟唱”,亦有抒情、咏叹之意。谷期是西部方言区广为流传的一个古老歌种。

20 世纪 50 年代以前多用来演唱传统的长篇爱情叙事长诗 ( “大调” ), 和以苦

歌 ( 悲歌 ) 、情歌为内容的即兴民歌 ( “短歌”)。“谷期” 的歌词大多很长,

包括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其内容情节曲折,语言含蓄优美,比喻生动形象,很

受纳西族人民的喜爱。其曲调节奏悠长,舒缓自由,旋律开始时在高音上作任意

延长后才往下进行,曲调缓慢低回,感情含蓄委婉,它作为一种咏叹和诉说式的

曲调,唱起来如泣如诉,使听者也有凄切哀痛之感。有时“谷期”的曲调也用来

演唱抒情的短歌,歌词为触景生情、即兴之作。不同地方的“谷期”,音乐风格

不尽相同,但在演唱中,总要出现时值较长、带有圆润颤动的拖腔,这种润腔方式,

第二节

民族民间音乐分类

第145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134 135 第八章

民族民间音乐分类 纳西族

纳西语称为“若罗”,意为“滚动”。“谷期”演唱形式有独唱,亦有男女对唱,

一般不在家中或村里唱。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曾用来宣传政府的方针政策,收

到良好的社会效果。如今,由于歌唱内容的变化更新,它不但可在山野田间演唱,

亦可在庭院和室内歌唱。一般在郊外演唱偏重抒情,在歌场或室内歌唱则侧重叙

事。每当有好的歌手演唱,均会吸引很多听众,歌手一唱数小时,甚至通宵达旦

都不会感到疲劳,听者也不会感到厌倦。

谷期的音阶调式与本民族的其他民间歌曲,由于地理环境不同,表现的内容

各异,从而形成各地不同风格特点的谷期,如“冷得儿谷期”“拉伯谷期”“妮

娜薄谷期” 等。参见谱例《磨刀与浣纱》。

(二)劳动歌

纳西族的劳动歌不一定直接配合劳动动作,只是内容与劳动有关,也有对丰

收的祈求、男女相互逗趣、鼓动情绪等内容穿插其中。因此这类歌曲既可以在劳

动中唱,用以鼓舞情绪,亦可以演唱别的内容。劳动歌的结构一般都较齐整,节

奏也很鲜明。这类民歌的音域不宽,音调朴实,节奏鲜明,节拍匀称。传唱最早

的劳动歌有《打稗子歌》《打猎歌》等,多为采集、狩猎、游牧时期的古歌。进

入农耕后产生了《天女洗麻歌》《搓线歌》《放牛山歌》《耙田歌》《栽秧歌》等。

参见谱例《栽秧唱得热》。

(三)习俗歌

习俗歌分喜歌和丧歌两种,纳西语分别称为“思库” 和 “目至”。“思库”

是指在恋爱、说媒、婚嫁仪式上唱的歌,除婚嫁仪式歌较庄重外,其余歌曲大

都轻快活泼。“思库”的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以及男女双方分组对唱等。如

“时授”是丽江纳西族青年男女在花前月下倾吐爱情时所爱唱的,虽无固定音

高和旋律,但其音调别致,感情含蓄 ,比喻生动。有二人对唱,也有男女双方

成群结队的对答。均为轻声吟唱,接近口语。“目至”为挽歌,是在丧礼上唱

的歌,音调低沉、情绪压抑、速度徐缓、情绪沉重。此外,还有摇篮曲和儿歌。

儿歌大多数无固定音高,是具有一定节奏的数板式的童谣,大部分是 la、do、

mi 三个音组成的三音音列歌曲。习俗歌有《祭畜神歌》、《喊丰收神歌》;仪

式歌有《量米歌》《敬酒歌》《穿裤子歌》《穿裙子歌》;婚仪歌有《结亲歌》

《求婚歌》《祝婚歌》《送亲歌》《劝女歌》《喜歌》;丧仪歌有《含殓歌》《谢

恩歌》《送葬歌》;参见谱例《窝热热》。

第146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136 137

Yunnan Teyou Shaoshu Minzu Minjian Yinyue Shulue

(嗯

(嗯

娥)

哎)

头,

子,

(是

(是

q = 72 稍自由

喂)

喂)

(嗯)

(嗯)

刀,

纱,

(登

(登

喂)

喂)

快,

白,

人。

听。

&

~~~~~~~~~~~~~~~~~~~~~

磨刀与浣纱

(谷期)

丽江坝区

&

& m

&

œ

j œ

r 

œ

j

œ

r w œ

J œ

j œ œ œ

j œ

j œ

j œ

j œ

r 

œ

j

œ

r œ

r 

œ

j

œ

r

œ

J 

œ

J œ œ œ œ œ

j œ

r œ

r œ

j œ œ œ œ œ

j ‰ Œ

œ œ œ œ œ œ

j œ œ œ

j 

œ

j

œ œ œ

j œ

r 

œ

R œ

J 

œ

J œ œ œ œ

œ

j œ œ œ

j 

œ

j

œ

j œ

j 

œ

j

œ

j œ

j œ

j œ

j œ œ œ œ œ

j ‰ Œ

°

¢

°

¢

°

¢

°

¢

(喂哎)

(喂哎)

(喂哎)

(喂哎)

“热

热”

天,

欢,

时,

仓,

(阿 热 窝 热 热 (阿 热 窝 热

(哎 哎 噻 噻 噻), (哎

热), (喂 哎 啊 热 窝 热

哎 噻 噻 噻),

热), (阿

p

热 窝 热 热)。

6

8

9

8

6

8

6

8

9

8

6

8

6

8

6

8

&

U

栽秧唱得热

(夕独热)

丽江宝山

& ∑ ∑

&

(男)

&

(女)

& ∑

(齐)

&

&

&

œ

j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 ‰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j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j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j ‰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j ‰ ‰ Œ™

第147页

渠,

路,

流,

星,

流,

水,

流,

谷,

渠,

路,

流,

星,

流,

水,

流,

谷,

(玛

(玛

(玛

(玛

(玛

(玛

(玛

(玛

麻)

麻)

麻)

麻)

麻)

麻)

麻)

麻)

q = 64

流,

水,

流,

谷,

(呀),

(呀),

(呀),

(呀),

(呀),

(呀),

(呀),

(呀),

(呀

(呀

(呀

(呀

(呀

(呀

(呀

(呀

里)

里)

里)

里)

里)

里)

里)

里)

(呀),

(呀)。

(呀),

(呀)。

(呀),

(呀)。

(呀),

(呀)。

2

4

3

4

3

4

&#

#

#

三思渠

中旬三坝

&#

#

# 5 5

œ œ œ œ™ œ œ

j

œ œ œ œ œ œ 

œ

j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j ‰ œ œ œ™ œ 

œ

j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j ‰

渠,

路,

流,

星,

流,

水,

流,

谷,

渠,

路,

流,

星,

流,

水,

流,

谷,

(玛

(玛

(玛

(玛

(玛

(玛

(玛

(玛

麻)

麻)

麻)

麻)

麻)

麻)

麻)

麻)

q = 64

流,

水,

流,

谷,

(呀),

(呀),

(呀),

(呀),

(呀),

(呀),

(呀),

(呀),

(呀

(呀

(呀

(呀

(呀

(呀

(呀

(呀

里)

里)

里)

里)

里)

里)

里)

里)

(呀),

(呀)。

(呀),

(呀)。

(呀),

(呀)。

(呀),

(呀)。

2

4

3

4

3

4

&#

#

#

三思渠

中旬三坝

&#

#

# 5 5

œ œ œ œ™ œ œ

j

œ œ œ œ œ œ 

œ

j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j ‰ œ œ œ™ œ 

œ

j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j ‰

第148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138 139

Yunnan Teyou Shaoshu Minzu Minjian Yinyue Shulue

(喂),

(喂),

(喂),

1.2. q = 64

(哟),

(哟),

送 到 北 京 去 呀。

2 & 4

#

#

#

送到北京去

丽江坝区

(纳西小调)

&#

#

# ġ

3.

È

œ œ œ œ 

œ œ j œ œ œ 

œ

j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喂),

(喂),

(喂),

1.2. q = 64

(哟),

(哟),

送 到 北 京 去 呀。

2 & 4

#

#

#

送到北京去

丽江坝区

(纳西小调)

&#

#

# ġ

3.

È

œ œ œ œ 

œ œ j œ œ œ 

œ

j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五)阿伙比哩

“阿伙比哩”是纳西族东部方言区(摩梭人)中广为流传的歌种。亦称“阿

哈巴拉”“阿卡比哩”“阿卡巴达咪”等。东部地区的民歌曲调,绝大部分

由它演变而来。音阶、调式、节奏和乐曲结构多种多样。曲调多由高音 ( 或由

中音区跳到高音 ) 开始,并自由延长,音域较宽,有的甚至超过两个八度,速

度自由,旋律高亢。其歌词多为即兴编创,内容以情歌和对母亲的赞美、怀

念等居多。

有的“阿伙比哩”节奏紧凑,节拍明显,曲调明快流畅,结构方整,音域

在十度之内,属于劳动时唱的劳动歌曲或集体舞场上的舞蹈歌曲。这部分民

歌一般亦会称之为“伙比哩”,如“喊库伙比哩”“扬咱伙比哩”等;又可

称之为“国”, 如“格姆国”“怎拉国”等。这类民歌不受时间、场地的限制,

可在家里庭院内演唱,亦可在丰收打场、节日喜庆的集会上演唱,多为集体演

唱。其音调虽然来自“阿伙比哩”,但变异较大,多属齐唱或领唱、齐唱形式,

演唱时还不时加入一些 “若若”的吼叫声,以统一舞步或协调劳动。

“阿伙比哩”的歌词结构,大体上可分为五音节和七音节两种。 五个音

节为一句者,多为较古老的、传统的民歌;七个音节为一句者,多为近现代的

民歌。其句式以二句为一段者居多,也有四句为一段的情况,以三句为一段

的歌词,则多在古老的传统的民歌中出现。参见谱例《金雀银雀在一起》。

二、民间器乐

纳西族的乐器有口弦、竹筒、竖笛、葫芦笙、二簧 ( 似京胡而无千斤 ) 、

纳西胡琴 ( 似中胡亦无千斤 ) 、苏古都 ( 即蒙古族乐器“火不思”) 、纳西琵琶、

三弦及鼓、铓锣、锣、偏铃等。乐曲有各种口弦独奏曲、笛子独奏及葫芦笙独奏,

第149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138 139 第八章

民族民间音乐分类 纳西族

(衣哦

(衣哦

(衣哦

啊)

啊)

啊)

q = 130

来,

起,

飞,

(呀唉),

(呀唉)。

(呀唉)。

2

4

4

4

5

4

4

4

4

4

&b

b

b

金雀银雀在一起

永宁

(阿伙比哩)

&b

b

b

&b

b

b ġ

œ

j

˙ w w œ œ œ œ

˙ œ™ œ

J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j

œ œ œ ˙ w 

œ

j

˙ Ó

此外尚有一套合奏类的古典音乐《勃拾细哩》,民间俗称“别时谢礼”或“白

沙细乐”,是迄今传承并流行于纳西族民间的一部专门用于丧葬仪式的大型

器乐、歌舞组曲。纳西族的器乐曲,除著名的“白沙音乐” 外,还有“比力调”“口

弦调”“丽江古乐”( 洞经音乐 ) 等。

(一)《白沙细乐》

《白沙细乐》是一部大型古典乐曲,纳西语读“勃拾细哩”,汉译名有“别

时谢礼”“白沙细令”“白沙细梨” 等,现一般译为“白沙细乐”。这部套

曲原有十个乐章,但其中三章业已失传,现存七章,即:笃、五封书、三思渠、

美丽的白云、公主哭、赤脚舞和弓箭舞。另在“三思渠”、“赤脚舞”与“弓

箭舞” 中插有 “挽歌”。除第四乐章“美丽的白云”是一支有伴奏的歌曲之

外,其余各章均为器乐独奏和合奏。七个乐章可连续演奏,成为一部大型套曲,

亦可分开每章成为独立乐曲。

演奏《白沙细乐》所用的乐器,有类似中胡的二簧、吹奏乐器竖笛、横笛

和形制像管子的波伯以及琵琶、苏古都等。波伯是吹奏气鸣双簧乐器,长约

30 厘米,管径 1.5 厘米,开七孔,发音粗涩而带鼻音。

《白沙细乐》中的各乐章在音高上有密切的联系,章法严谨。第一乐章“笃”

和第二乐章“一封书” 可以说是整个套曲的主题与核心,其他各乐章主要是

用这两个乐章的某一乐汇或乐句作为动机,融入新的材料发展而成的。纵观全

曲,旋律发展丝丝入扣,有起有伏,层层深入,欣赏品味起来真正令人赞叹不止。

参见谱例《笃》。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书册翻页效果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