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幼儿家长指导手册

发布时间:2023-10-20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3—6岁幼儿家长指导手册

二—36岁幼儿家长指导手册家长应会1 让孩子了解成人工作,感受成人劳动的不易,了解“劳动才能获得报酬”,养成感恩之心。(1) 家长可以带孩子参观自己工作的地方,说说上班做什么,聊聊自己工作的时间、工作的规定和要求,讲讲自己对工作的感受。也可以听听孩子对自己工作的疑问,感受劳动与钱之间的关系,让孩子明白“劳动”“报酬”“手机刷一下”之间的关系。(2) 引导孩子问问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以及身边的叔叔阿姨等的工作和工作的要求,听听他们工作中的故事,感受他们通过劳动获得报酬的不易和坚持工作不放弃的职业精神。(3) 引导孩子观察生活中各行各业的人,如警察、环卫工人等,了解他们的工作环境、工作时间以及工作要求、风险等,感受他们获得报酬的不易,以及他们的敬业奉献精神。2 给孩子说说自己的开支计划,让他们感受成人对钱的规划。可以像案例中的爸爸一样,将家庭的开支情况说给孩子听,让孩子明白钱不仅仅用于购买玩具或者食物等。3 支持孩子参与幼儿园的“集市”活动。幼儿园定期会开展一些“集市”活动或者“摆地摊”活动,有的孩子还会在小区参与“摆地摊”活动,家长需要积极支持孩子,帮助孩子一起准备货物、商议价格,让他们感... [收起]
[展开]
3—6岁幼儿家长指导手册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101页

3

6岁幼儿家长指导手册

家长应会

1 让孩子了解成人工作,感受成人劳动的不易,了解

“劳动才能获得报酬”,养成感恩之心。

(1) 家长可以带孩子参观自己工作的地方,说说上班做什么,聊聊

自己工作的时间、工作的规定和要求,讲讲自己对工作的感受。也可以

听听孩子对自己工作的疑问,感受劳动与钱之间的关系,让孩子明白

“劳动”“报酬”“手机刷一下”之间的关系。

(2) 引导孩子问问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以及身边的叔叔阿姨等的

工作和工作的要求,听听他们工作中的故事,感受他们通过劳动获得报

酬的不易和坚持工作不放弃的职业精神。

(3) 引导孩子观察生活中各行各业的人,如警察、环卫工人等,了

解他们的工作环境、工作时间以及工作要求、风险等,感受他们获得报

酬的不易,以及他们的敬业奉献精神。

2 给孩子说说自己的开支计划,让他们感受成人对钱

的规划。

可以像案例中的爸爸一样,将家庭的开支情况说给孩子听,让孩子

明白钱不仅仅用于购买玩具或者食物等。

3 支持孩子参与幼儿园的“集市”活动。

幼儿园定期会开展一些“集市”活动或者“摆地摊”活动,有的孩子

还会在小区参与“摆地摊”活动,家长需要积极支持孩子,帮助孩子一起

准备货物、商议价格,让他们感受买卖的过程以及劳动的不易。如有的

092

第102页

二 健康养育

集市采用“物物交换”,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将用不着的东西进行交换,获

得自己需要的物品。

4 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体验“劳动才能获得报酬”,感

受赚钱的不易。

(1) 提供孩子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机会,与孩子约定报酬,如洗碗

1元、扫地1元、洗车1元等。可以用图示的方式画出来,粘贴在墙上,明

确要求。

(2) 劳动前教会孩子相应的劳动技能、方法,交代劳动的要求,如

扫地的时间、如何扫、扫完以后如何放置物品等。

(3) 劳动完毕后及时兑现报酬,引导孩子将报酬放入储蓄罐,并做

好收入的记录。

(4) 在劳动过程中,孩子难免会遇到挫折,容易产生放弃的想法,

家长在过程中要给予适时鼓励,让孩子坚定信心,感受劳动带来的成

就感。

(5) 劳动完成后可以与孩子一起说说自己的感受和收获,对孩子

的坚持、努力等多加鼓励。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内容:

(1) 为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家长可以逐步增加劳动的难度或对劳

动的内容和报酬做一些调整,包括报酬发放的时间等。

(2) 自我服务类的内容是孩子应该做的,比如整理自己的衣服、收

拾自己的房间等,此类劳动不宜给报酬。针对家庭成员,也可以做出一

些规定,如爸爸买菜、孩子一起择菜、妈妈烧菜,此类劳动也可以不给报

酬,因为每个家庭成员都应该为这个家庭出力,以此避免孩子为了赚更

多的钱,什么都以钱来衡量的现象。

(3) 如果孩子没有完成劳动,可以不给报酬。让孩子明白劳动可

以换来钱,但劳动结果的好坏会影响报酬。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可以根

093

第103页

3

6岁幼儿家长指导手册

据孩子的完成时间和情况给予相应的报酬,告诉孩子,如果爸爸妈妈的

工作没有完成也是得不到工资的。

5 挖掘其他适合孩子通过劳动获取报酬的方式。

(1) 家里废旧的纸板箱、塑料瓶的处理权可以交给孩子,平时由孩

子负责收集和整理,卖废品所得由孩子自己保管,作为零花钱。

(2) 有条件的家庭,还可以让孩子参与蔬菜或水果种植,将蔬菜水

果卖掉后,孩子可获得一定的劳动回报。

这类劳动不是立马就可以获得报酬的,而是需要孩子付出一段时

间的努力,由此更能让孩子切实体会到获得金钱的不容易。

疑问三 孩子不愿意捐助,我该怎么做?

一次我带着儿子在公园玩耍,正好遇到慈善募捐活动,好多小

朋友都捐钱、捐玩具,我鼓励孩子也捐助一点。他低着头说:“妈

妈,你替我捐吧,我不想捐我的钱。”问及原因,他说:“如果把钱捐

给他们,我就没有了,这么点钱,我自己还要买东西呢!”“帮助别人

是很快乐的事情呀!”我继续鼓励他。他回答:“可我一点也不觉得

捐钱是快乐的事呀!”说完生气地跑开了……面对孩子的回答,我

该怎样做?

家长应知

1 对“自己的钱”,孩子有自己的想法,这是独立意识的

表现。

面对家长的捐助建议,案例中的孩子所表达的“不想捐我的钱”“我

094

第104页

二 健康养育

自己还要买东西呢”是在向家长说明“这是我的钱”“我对钱有自己的打

算和规划”“我有自己支配钱财的权利”,说明孩子有了“自己的钱”的意

识,这是一种独立意识和物权意识的表现。

2 孩子不愿意捐助,与“自私”“小气”等无关。

倾听孩子不愿意捐助的原因,如案例中的“捐给别人,自己就没有

了,我自己还要买东西”,说明孩子对钱有自我归属的需求。孩子有自

己的用钱需求、自己的计划,只是计划更倾向于自己的感受和利益,即

“占有感”,这也是物权意识的表现,而“物权”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过程

中的一种正常现象,无关“自私”“小气”“没有爱心”等。

3 感受“小钱有大用”,培养感恩和回报观念。

针对孩子不愿捐钱的原因,我们可以看到孩子的担心:钱本来就不

多,捐钱会让自己没有钱了,捐钱就是捐出全部……这时,家长需要给

予帮助和引导。

(1) 让孩子学习存钱,感受“积少成多”:①暂时买不起的东西,通

过存钱可以实现。②存钱是花一部分,存一部分,不是“不让花钱”。

③每次存一点,长期坚持,积少成多。④储蓄罐里的钱越来越多是一件

让人快乐的事情。⑤存钱是一个好习惯。

(2) 捐助是财富分享的一种方式,引导孩子学会感恩。慈善教育,

从小培养。想要培养和提升孩子的财商,就一定不要忽略对孩子进行

慈善教育,要让孩子了解:①钱除了可以用来买自己需要的东西外,还

可以用来分享和帮助别人,这是一件令自己感到高兴,也令别人感到高

兴的事情。②捐钱不一定是捐全部,可以捐一小部分。③不用担心钱

没有了,只要努力,钱还可以通过劳动获得。④捐助多少钱可以根据自

己的钱财来决定,关键在表达爱心和感恩之情。

095

第105页

3

6岁幼儿家长指导手册

家长应会

1 充分尊重孩子的选择,不强迫,不说教。

案例中的妈妈也是偶遇捐助活动而提出建议,比较突然,孩子不认

识对方,无法感受到自己的行为会给他人带来改变,也不能感受到帮助

别人的快乐。

因此需要尊重孩子真实表达自己意愿的权利,不能用自己的价值

标准来评判孩子的行为,不呵斥、不嘲笑孩子。

2 父母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好榜样。

家长建议孩子捐助时,可以带孩子一起了解捐助活动的情况,自己

做一点捐助,给孩子做示范,并和孩子说说自己捐助的原因和感受。

3 日常可以给孩子讲讲与慈善有关的小故事,感受财

富分享的意义。

可结合当地资源,给孩子讲讲慈善小故事,如看到用捐款建成的各

类场所时,可以和孩子聊聊其背后的慈善故事等。

4 赋予礼物意义,让孩子学会感恩。

引导孩子从为家长买一点小礼物开始,学习感恩。家长收到礼物

后,鼓励孩子并交流自己的感受,让孩子感受到感恩带给他人的快乐。

096

第106页

二 健康养育

5 设立家庭捐助计划,让孩子参与,感受帮助他人、分

享财富的快乐。

(1) 通过新闻、网络等平台,带孩子了解哪些人需要帮助、他们有

哪些困难、可以为他们做点什么。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和孩子交流时,

注重谈及内心的感受,多多描述情绪、感受、事情因果关系,引导孩子站

在别人角度思考问题。可以带孩子去福利院、贫困地区看看需要被帮

助的人,让孩子感受他们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2) 与孩子一起讨论确定捐助对象,形成家庭捐助计划。

(3) 鼓励孩子合理规划自己的零花钱:可以将其分成三个储蓄罐,

一个用来存钱、一个用来日常消费、一个用来捐助,在自愿的前提下让

孩子自己决定捐多少、捐什么。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列出计划捐助的

金额、物资和时间,以及相应的理由和目标。

(4) 与孩子一起实施计划,并跟进捐助情况。可以带孩子一起去

现场捐助,捐助完成后了解情况,感受他人的感恩,进一步理解捐助对

他人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因为孩子年龄小,建议只需让孩子参与其中,共同

经历过程即可。日常家长有善举,如献血、单位捐赠等,都可以将献血

证、捐助证明与孩子分享,也可以告诉孩子为什么这么做,以及这么做

为什么很重要,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孩子帮助他人。

097

第107页

3

6岁幼儿家长指导手册

劳动最光荣:

如何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是“五育并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人的一生,是实践

性极强的教育活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第一次将

劳动教育写入党的报告中,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

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

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

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

劳动。”

过去,人们更多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劳动教育。大人常会对

孩子说:“家里其他事情都不用你做,你只要好好读书就行了。”当下,随

着教育观念的不断转变,人们越来越重视劳动教育,感受到劳动教育对

于人才培养的重要价值。通过劳动教育,不仅能培养爱劳动、会劳动的

人,也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能支持一个人创造美好生活,收获幸福

人生。

对3—6岁的孩子实施劳动教育,光靠幼儿园是远远不够的,家庭是

从小培养孩子劳动意识与能力的重要场所,是劳动教育的主阵地。在

家庭中对孩子开展劳动教育能发挥最优效果。家长应充分利用家庭生

活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帮助孩子从小形成正确的劳动观。

首先,家庭生活中涵盖了很多适合孩子开展的劳动,便于就地取

材。从孩子个人生活的层面来看,如自己穿脱衣服、自己整理玩具、自

己确定第二天要穿的衣服等,这些均属于自我服务的范畴;从家庭生活

的层面来看,如擦拭桌椅、丢垃圾、分碗筷、去超市购物等,这些内容能

引导孩子从服务自我走向服务家人,让孩子感受到成就感。这些活动

在家庭生活中时时刻刻存在,是开展劳动教育的绝好契机。

098

第108页

二 健康养育

其次,在家庭生活中开展劳动教育能让孩子在真实的实践过程中

培养认真、专注、坚持、创新等学习品质。实践出真知,只有在实践中孩

子才能遇到真问题,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去解决问题,这在书本中难以

习得。家长一定要抓住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机会,鼓励

孩子主动参与、积极动手,随时随地、坚持不懈地参与家庭劳动,把孩子

引导到真实的实践中,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习感悟。同时,父母在孩子的

劳动中能更细致地观察到孩子对待事物的态度、处理问题的能力等,有

利于家长更充分地了解孩子。

最后,家庭成员共同劳动,共同体验劳动的快乐,其乐融融,能增进

亲子关系,让家庭氛围变得温馨有爱。同时,孩子在劳动中能感受到父

母长辈的辛苦,更懂得珍惜劳动成果,感恩父母长辈的辛勤付出。

疑问一 做家务时,孩子常常做做玩玩、玩玩

做做,我该怎么办?

外孙豌豆刚上小班,在家喜欢跟着我,我干啥,他也总是乐滋

滋地跟着我一起干,但总是没干一会儿,就变味了。有一次,我在

擦桌子,他也要擦。我给了他一块小抹布。豌豆拿起抹布,爬上椅

子,来回擦了几下桌面,然后说:“椅子也要擦擦。”他在椅面上擦了

几下,又说:“椅子腿也要擦擦。”最后一边说“宝宝也要擦擦”,一边

开始擦起了自己的腿、手臂,一边擦,一边笑个不停。真让人又好

气又好笑。豌豆这样劳动与游戏分不清的情况,符合孩子的特点

吗?大人该怎么看待,又该怎么办呢?

099

第109页

3

6岁幼儿家长指导手册

家长应知

1 游戏是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幼儿“做做玩玩”的现

象符合幼儿年龄特点。

游戏是幼儿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品,通过身体和心

智的活动,反映并探索周围世界的一种活动。爱玩游戏是幼儿的天性,

游戏是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和基本生活方式。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

过:“在童年时期,游戏是一桩正当的事。幼儿甚至在做重要工作的时

候,也应当经常做游戏。幼儿的整个生活也就是游戏。”幼儿在游戏中

不断探索周围事物,锻炼感官,培养专注力,发展精细化动作。游戏还

是发展幼儿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的最好途径,是幼儿的主要学习方

式。在幼儿园,游戏已经是幼儿生活的基本形式。在家庭中,也要正确

看待游戏对孩子的重要性,“玩”并不是简单的“玩”,孩子就是在玩中学

习的。

2 游戏与劳动之间的关系。

(1)游戏与劳动存在共同点,两者都是实践性活动,需要幼儿实践操

作,亲身体验;两者都有具体的内容,如游戏“躲猫猫”、劳动“倒垃圾”。

(2) 游戏与劳动存在不同点。

第一,两者概念不同。游戏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生活,是一

种非功利性的活动,它更重过程而不重结果。劳动是通过人有意识、有目

的的自身活动来改变自然物的形态或性质,为人类的生活与需要服务。

第二,两者作用不同。游戏是为了娱乐,往往伴随着愉悦的情绪,

让人喜爱;劳动是为了生存和发展,并不一定让所有人喜爱。

第三,两者与幼儿之间的关系不同。爱玩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游戏

100

第110页

二 健康养育

是幼儿主动的自愿的活动;而劳动作为有目的的活动,并不全是幼儿主

动、自愿的活动,需要成人引导,鼓励孩子坚持完成。

(3) 游戏与劳动虽然概念不同,但是两者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具有

辩证关系。

游戏与劳动并不是绝对分割的,而是存在着辩证关系。游戏是劳

动的延伸,劳动可以转化为一种游戏,在某种程度上,游戏可以让劳动

变得轻松愉快,变得有趣好玩。

3 尊重幼儿游戏与劳动不分的特点,引导帮助,让劳动

变得有趣。

幼儿的劳动与成人的劳动是不同的。将游戏与劳动相结合,既能

提升游戏的品质,又能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如

果单纯让幼儿进行劳动,他们会叫苦叫累,一些调皮的幼儿还会“逃避”

劳动。因此,需要加以引导和帮助,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好胜心,让幼

儿不断挑战自我,收获劳动的成就感。

家长应会

1 联系生活实际,选择简单又有趣的劳动引导孩子快

乐参与。

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认为:“幼儿劳动教育应当主要通过参加简单劳

动活动和认识成人劳动两方面来进行,幼儿劳动的内容应该源于生活

中简单又有趣的活动。”简单是为了便于孩子完成,且能马上看到成效,

有趣是为了吸引孩子,让孩子在劳动开始时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便于

劳动习惯的养成。比如,擦拭陈列柜与擦拭桌子相比较,擦拭桌子更简

单,更便于孩子操作。

101

第111页

3

6岁幼儿家长指导手册

2 因势利导,将游戏与劳动结合,引导孩子在“做做玩

玩”中持续劳动。

3—6 岁幼儿的好奇心强,喜欢尝试新事物,因此在进行劳动教育

时,要避免机械地布置任务,可以将劳动游戏化,如角色扮演、模拟生

活、增加情境等,让孩子在游戏情境中体验劳动的乐趣,提高劳动积极

性,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劳动教育。

(1) 3—4 岁幼儿:家长可以设置游戏情境,以游戏情境吸引、引导

孩子在模仿中开展劳动。如穿裤子,可以将其形象地比作小脚钻山洞,

引导孩子将双脚套进裤管,学习自己穿裤子。

(2) 5—6 岁幼儿:家长可以加强竞赛性,以比一比、赛一赛等方式

来吸引、引导孩子进行劳动。这个阶段的孩子好胜心强,不服输,喜欢

挑战。因此在劳动中增加竞赛性有助于激发孩子的好胜心,增强劳动

的趣味性,从而引导孩子快乐参与。家长可以组织孩子和同伴进行竞

赛,或和家长进行竞赛。当然,家长要适当示弱,让孩子体验成功感。

3 教给孩子简单的劳动方法和技能。

孩子参与劳动需要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家长可以通过示范、说明

等方式让孩子了解。比如,擦桌子时需要有序地来回擦拭,并且擦拭一

次后需要将毛巾换面;剥豆时需要将豆子和豆荚分开放置;等等。劳动

技能教育是劳动教育的一部分。

4 多关注劳动中的孩子,及时做出鼓励与评价。

劳动中的孩子具体表现如何,需要家长关注,并积极地回应,如肯

定、鼓励以及及时的评价。避免只注重劳动的结果,忽略劳动过程中孩

102

第112页

二 健康养育

子的表现:当孩子认真投入的时候,家长要看到;当孩子遇到困难并自

己想办法解决时,家长要看到;当孩子不小心犯错时,家长也要看到。

避免对孩子不闻不问或者犯错了就一味责怪,家长的回应应该是积极

正面且具有建设性的,如“你劳动的时候很认真,样子很帅气”“谢谢你

主动和爸爸一起洗碗”“妈妈看到你连角落里都没放过,打扫得很干净”

等。孩子不小心犯错了也不要责怪,而是以接纳包容的态度,宽慰孩

子,同时引导孩子思考,找到更好的办法,如“你刚才不小心打碎了碗,

妈妈帮助你一起收拾。下次我们想一想小碗可以怎么拿。来,我们试

一试”。通过关注与积极回应,帮助孩子不断加强劳动的意识与习惯。

疑问二 孩子做家务越帮越忙,我该怎么办?

最近豌豆在幼儿园做值日生,得到了老师的表扬。这下豌豆

干活的劲头更足了,他抢着要扫地,一手拿着畚箕的柄,一手拿扫

把。一不小心,扫把将茶几上的水果盆碰翻了,几个苹果咕噜噜掉

在地上。这时,豌豆开心地用扫把去扫苹果。奶奶看到了,一把夺

过扫把,埋怨起来:“你看,真是越帮越忙!”孩子总是喜欢抢着干

活,却事与愿违地让活儿变得更多。面对这样的情况,该怎么

办呢?

103

第113页

3

6岁幼儿家长指导手册

家长应知

1 愿意帮忙、热心做家务是孩子劳动积极性的体现,这

股子劲头值得肯定,需要保护。

孩子的热心参与,说明对劳动这件事,孩子是喜欢的,主观参与意

愿是强烈的。家长要理解孩子热心参与背后的意义,务必保护好孩子

的劳动积极性。

(1) 自我意识的萌发。孩子觉得自己能行,需要通过具体行动来

证明。通过劳动来证明自己的能力是非常好的途径。

(2) 成就感的体验。在劳动这件事上得到老师的表扬或家人的称

赞,都会让孩子有成就感和认同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劳动中。

2 帮倒忙、越帮越忙恰恰说明孩子的某一方面能力有

待提高。

家长要认识到帮倒忙等问题往往和孩子的年龄特点相关,并不由

主观意愿造成,不是孩子故意而为之。相关的能力可以通过学习与多

次的练习得到提升。

(1) 手眼协调能力。手眼协调是指眼睛将所看到的刺激传给大

脑,大脑再发出动作指令,由手来操作完成。手眼协调涉及许多神经系

统。比如,要拿一杯水,大脑要透过眼睛了解杯子的形状、颜色、大小以

及与背景的关系;也要透过前庭系统(平衡系统)与运动觉,了解杯子与

自己的位置空间关系;然后再透过身体各相关部位的皮层,了解物体的

触感,综合这些后,大脑才发出指令。由此可见,大脑是将各个神经系

统传来的信息统合后,才发出指令的。因此,前庭、触觉、运动觉等神经

系统都会影响手眼协调,进而影响精细动作的进步。

104

第114页

二 健康养育

(2) 大肌肉群的发展。人类神经生理发展的顺序,是由靠近躯体

近处的大肌肉开始,再渐渐地发展到肢体末端的小肌肉,所以,良好的

大肌肉动作协调,是精细动作发展的基石。孩子的走、跑、跳、爬行等动

作都可以促进大肌肉群的发育。

(3) 小肌肉群的发展。小肌肉群大体分布区域是在肢体远端以及

大肌肉之间,其功能主要是提高运动的准确度与精细度。以健康领域

为例,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围绕小肌肉动作的发展提出

了“手的动作灵活协调”的发展目标,手部动作的发展以协调和控制两

个能力的发展为主要标志,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神经肌肉的快速与准确

反应,这是神经控制与调节能力发展的重要表现。比如,孩子使用筷子

时,手部的小肌肉群就发挥了作用,维持孩子握筷子的正确姿势以及用

筷子夹起微小物品的精确动作。小肌肉群得到充分锻炼,发育良好,能

让孩子的动作更准确,在劳动中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4) 做事情的条理性。条理泛指事物的规矩性,讲究章法、法则。

工作、做事要有条理性,这是我们经常听到的话,它既是种思维方式,也

是工作、做事的一种状态,有条理会让我们更好地进行思考和工作。劳

动中也需要条理,有条理会让劳动变得明了、不混乱,让劳动更轻松。

家长应会

1 珍视并保护好孩子的劳动积极性,让孩子乐于劳动。

(1) 多表扬,不打击。在每次参与劳动后,孩子都应获得尊重与鼓

励。表扬孩子时,可以具体地就孩子在劳动中表现出来的专注、认真、坚

持等品质进行表扬,并用语言描述出具体情况。比如,不要简单表扬“你

很爱劳动”,可以说“妈妈发现你刚才洗碗的时候特别仔细,每一个碗的

里面和外面都洗了一遍,洗得很干净”。这样的表扬方式让孩子不仅受

到鼓励,更明确了洗碗应该把碗的里外都洗干净。千万不能说:“这么爱

105

第115页

3

6岁幼儿家长指导手册

扫地,以后去扫马路倒是不错。”“以后读书有这么积极就好了。”

(2) 在家庭中渲染对劳动的正确看法。引导孩子在耳濡目染、潜

移默化中懂得劳动的光荣。当孩子具备简单的劳动能力和意识的时

候,家长就可以向孩子渗透“劳动光荣”“劳动创造价值和美好生活”的

思想。遇到孩子偶有不劳而获、贪图享乐等思想的时候,家长要及时予

以纠正和引导。同时这种思想熏陶可以渗透在生活的细节中,比如,和

孩子一起观看影视作品、阅读书籍或发现身边劳动者的身影时,都可以

借机告诉孩子劳动的价值与意义。这些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是

家庭实施劳动教育的第一步,走好这一步弥足珍贵。

2 创设更适宜孩子的劳动环境,便于孩子劳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说的是工匠要把工作做好,一定要先让

工具锋利。劳动也一样,要让孩子乐于劳动,家长需要提供适合孩子的

劳动工具,如方便幼儿清洗的小抹布、方便幼儿抓握的小扫把等。家长

在家中要创设适合孩子参与的劳动环境,将小工具放在适合的场所中,

方便孩子随手能获取。比如,在洗手台边挂一条小毛巾,方便孩子随手

用小毛巾擦拭洗手台面的水迹;将垃圾袋放在适合孩子高度的位置,孩

子不用爬高取放;等等。合适的劳动环境要注意三个适宜:工具摆放的

高度适宜、工具整理的方式适宜、工具的大小适宜。只有适宜,才能提

供给孩子便利,才能进一步让孩子乐意参与到劳动中。

3 善于观察孩子越帮越忙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支持孩

子在劳动中学习。

(1) 持之以恒鼓励孩子劳动,支持孩子获得更多学习与练习的

机会。

熟能生巧,做事熟练了,就会掌握窍门,做得更好。那么如何才能

106

第116页

二 健康养育

达到熟练?唯有实践,也就是在做中学,才能让孩子进一步掌握劳动技

能与方法,从生疏走向熟练。因此,家长要持之以恒地给孩子提供在劳

动中实践与学习的机会,不能因个人的兴致、情绪或家人间的要求不统

一而剥夺孩子学习与练习的机会。

(2) 通过游戏强化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促进小肌肉动作发展,提

高劳动能力。

当家长通过观察,发现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与小肌肉动作方面的

确存在问题时,可以通过一些操作性游戏来支持孩子,在游戏中强化与

提升相关能力。比如,提供串珠子材料,引导孩子开展串珠子的游戏,

孩子在拿取珠子、穿洞的过程中,手眼协调能力与小肌肉动作都能得到

发展。家长提供材料时要考虑孩子的年龄大小,低幼孩子适合穿大珠

子,5—6岁时则适合穿更小的珠子。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在手眼协调方

面与同年龄段孩子确实存在很大的差距,就有必要求助专业人士,对孩

子的能力进行进一步的确认。

(3) 根据劳动中存在的问题,和孩子共同梳理劳动步骤,增强做事

的条理性。

家长可以在和孩子的共同劳动中引导孩子思考先干什么,再干什

么,这样不仅能增强条理性,也能促进孩子事前思考,培养其做事的计

划性。但有的孩子比较坚持自己的想法,家长也不必执拗,可以尊重孩

子的想法,先按照孩子的想法来实践,等事后再引导孩子想一想,或者

利用自然后果法让孩子从后果中进行反思,对下次的劳动形成新想法。

劳动步骤梳理之后,可以引导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家长对孩子

的记录进行文字注解,将劳动步骤张贴起来。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孩子

再次感受到思考的成就感和条理性带来的事半功倍,避免“越做越忙”

的现象产生。

107

第117页

3

6岁幼儿家长指导手册

疑问三 事情干了一半,孩子就不干了,遇到

这样“半途而废”的现象该怎么办?

我在阳台上收衣服,豌豆自告奋勇去帮忙。豌豆从一堆衣服

中抽出一条自己的裤子,把裤腿对裤腿,折一折,很快就折好了。

他很开心,又伸手从一堆衣服中抽出一条,是爸爸的裤子。豌豆

说:“爸爸的裤子这么长!”豌豆想把裤子摊平,但因为裤子很长,他

一会儿跑到裤腿这一头,一会儿跑到裤腰那一头,才把裤子摊平,

可是怎么也对折不好。豌豆有点泄气:“我不叠了。”然后就自顾自

走了。要做一件事肯定要坚持着做完,哪能半路上撂担子?有的

时候可能说说好话鼓励,他还能再坚持一会儿,有的时候确实好话

坏话都没用,油盐不进。这可怎么办呢?

家长应知

1 坚持是意志力的体现,是优秀的学习品质。

学习品质包括学习能力、学习习惯以及学习状态等,会直接影响学

习效率与学习效果,对孩子长远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坚持就是

一种学习品质,它的意思是不改变不动摇,始终如一,它是意志力的完

美表现。善于坚持的人往往做一件事情不完成就不会放弃,对于学习中

发现的问题有追根究底的精神,没有明白没有学会就绝不放手,遇到困

难也不会半途而废。坚持是远比天赋、能力等要宝贵得多的优秀品质。

2 坚持性不是天生能拥有的,它需要后天培养。

坚持性并不是完全先天形成的,需要在后天加以培养。只要教育

108

第118页

二 健康养育

得法,用得当的方式培养,一个人的坚持性就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认识

能力的提高以及自我控制能力的加强逐步发展。反之,如不加以引导

教育或教育方法不得当,则一遇到困难就容易半途而废,难以坚持下

去。因此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对培养孩子坚持的良好品质很重要,家长

要意识到并善于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做好陪伴中的引导。

3 既接纳包容也不放弃,做到温柔的坚持。

孩子年龄小,遇事尤其是遇到困难时容易半途而废,很难坚持。家

长要善于理解与接纳孩子这一特点,同时也不要直接放弃,以包办代替

的方式剥夺孩子动手实践的机会,更不能武断地给孩子贴上“标签”,认

定孩子不会做或判断孩子做事虎头蛇尾。如果家长放弃了,并认定孩

子是无法坚持的,孩子坚持的能力就更无法养成。因此家长一定要理

解孩子,尊重孩子的年龄特点,尊重孩子“直观感受、动手操作、亲身体

验”的学习方式,把握好尺度,在培养孩子坚持性方面做到温柔的坚持。

4 需要有的放矢,根据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引导。

注重有的放矢,建立对症下药的意识。只有找到关键问题,才能寻

到教育引导的突破口。家长要了解自家孩子,善于在劳动中观察孩子,

分析孩子“半途而废”的实际原因是什么,是因为劳动任务太难,孩子难

以完成导致无法坚持,还是当下发生了更吸引孩子注意力或兴趣的事

物,比如有人来做客或有小伙伴打电话来约玩之类,转移了孩子的注意

力导致孩子不愿意坚持下去,抑或是劳动内容过于枯燥导致孩子无法

坚持。家长通过观察,或者听听孩子的想法,综合判断并找到影响孩子

坚持的具体原因,然后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与引导,才能解决问题,取

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09

第119页

3

6岁幼儿家长指导手册

家长应会

1 给孩子“布置劳动任务”有讲究。

(1) 给孩子布置的任务要难度适当,从易到难,循序渐进。

任务太多太难,会让孩子望而生畏,不想接受,直接放弃,甚至容易

产生对抗情绪。这样的任务就不适合交给孩子完成。给孩子的劳动任

务应从易到难,循序渐进,让孩子乐于接受。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任

务,可以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家长和孩子合作完成,把适合孩子、相对

容易做的事情交给孩子,难度大的部分由家长来承担。

(2) 站在孩子的角度,将任务转化为需求,引导孩子自主思考。

家长要善于将任务转化为有需求的事情,让孩子自己发现、思考接

下去该做什么。如要请孩子去倒垃圾,与其以命令式的口吻说“去倒垃

圾”,不如这样说:“垃圾已经很多了,该怎么办呢?”鼓励孩子想办法,然

后以赞同的口吻说:“好啊,我们一起去倒垃圾!”

(3) 凡是决定要做的事情,请家长统一思想并坚定自己的态度。

要让孩子知道劳动是一件重要的事情,不可随随便便对待,因此家

长的口气要坚定、指令要简洁,让孩子知道怎么做,知道为什么要这么

做。家长不可总在孩子身边不停唠叨,甚至训斥、打骂孩子,也不可前

110

第120页

二 健康养育

后不一致。有的家长先反复唠叨,等孩子要做的时候反而自己把事情

做掉了,再埋怨几句,这样是不可取的。同时,家中成员的思想与要求

要高度统一,不可爸爸说要做,奶奶又说不用做。

(4) 当孩子完成任务时,家长及时给孩子鼓励与肯定。

当孩子完成任务时,家长一定要积极正面地评价,及时对孩子进行

鼓励与肯定。孩子任务完成得不够理想,家长也一定要挖掘出可以表

扬的内容,真诚地肯定孩子。积极正面的评价能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行

为是正确的,可以帮助孩子获得积极的体验与情感,体验劳动带来的快

乐与成就感,促进坚持性的培养。

2 家长以身作则,自己做事要坚持。

父母做事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做事的态度。一个“三天

打鱼,两天晒网”的家长,很难培养出有恒心的孩子。

父母的监督也很重要。如果父母要求孩子每天学习绘画半小时,

第二天自己忘了,没有要求孩子画画,第三天又因为其他事而不管孩子

当天有没有练习,培养孩子的坚持性就会变成一句空话。因此,家长要

先从自身做起,做一个有恒心、有毅力、善于坚持的家长,给孩子潜移默

化的积极影响。

3 关注孩子的劳动技能,支持孩子养成坚持性。

一定的劳动技能可以支持孩子持续地参与劳动,形成坚持性。培

养孩子的劳动技能,一定要从小做起,此处的从小做起,有两层含义。

一方面,从小做起指的是从小时候做起,坚持孩子能做的事让孩子自己

做,而不是上幼儿园后老师有这方面的要求了才开始。另一方面,从小

做起指的是坚持从实际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从小事进行培养,如让孩子

按时起床、整理床铺、穿衣服等。让孩子习得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在

111

第121页

3

6岁幼儿家长指导手册

日复一日的生活中逐渐养成孩子的坚持性。同时,也要让孩子明白劳

动是一种责任和义务,让他们在劳动中养成自觉性和责任感。

4 注重孩子积极的情绪体验,使其感受到劳动的意义

所在。

孩子一开始热情参与劳动,可能是自我意识的萌发,从中感受到我

能、我行、我很厉害,之后乐意参与劳动,也可能只是带着好奇心开展初

体验,慢慢地,孩子的劳动热情会降低。如何让孩子坚持参与劳动,培

养其坚持性,积极的情绪体验很重要。家长自身要有积极的情绪,并传

递给孩子,同时也要注重通过有趣的引导以及对孩子劳动成果的感谢,

让孩子发现自己的劳动能给别人带来便利与快乐,使其认识到劳动的

意义和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孩子有了积极的情绪体验,更有利于逐步

地形成坚持性。比如,孩子参与剥毛豆后,在吃饭时,家庭成员可以向

孩子表达感谢,如说“这豆子真好吃,谢谢××(孩子的名字)”等。

附件 3—6岁幼儿家务劳动清单①

■ 3—4岁

(1) 在家长的指示下把垃圾扔进垃圾箱,或当家长请求帮助时帮

忙拿取东西。

(2) 独立穿脱简单的衣裤,自己穿鞋。脱下的衣服放在指定地点。

(3) 帮家长把衣服挂上衣架,为自己选择喜欢的衣服。

(4) 尝试使用马桶,学习独立上厕所。

(5) 愿意独立刷牙,学习洗手、洗脸,可以用毛巾擦手、擦脸。

(6) 学习浇花,照顾植物或学习喂宠物。

① 仅供参考,具体内容应根据幼儿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112

第122页

二 健康养育

(7) 整理自己的玩具。

(8) 使用勺子独立吃饭,尝试捡豆子、剥鸡蛋等锻炼手部精细动作

的劳动。

■ 4—5岁

(1) 学习扫地、拖地,会用抹布擦拭桌椅。

(2) 自己整理床铺:铺床或换床单(从帮家长把脏床单拿走,并拿

来干净的床单开始)。

(3) 自己准备第二天要穿的衣服,挑选衣物进行搭配。

(4) 帮助家长收拾干净的衣服,学习简单的折叠方法,把干净的衣

服叠好放回衣柜。

(5) 会穿脱开衫,会拉拉链、系纽扣。

(6) 帮助大人摆放餐具,饭后自己把盘碗放到厨房水池里。

(7) 收拾房间(会把乱放的东西捡起来并放回原处)。

■ 5—6岁

(1) 自己准备第二天去幼儿园要用的书包以及其他东西。

(2) 学习使用筷子,独立吃饭。

(3) 学习系鞋带。

(4) 参与洗水果、蔬菜,打鸡蛋等家务。

(5) 在家长的帮助下洗碗盘。

(6) 学习择菜、剥虾,参与烹饪,制作蛋糕、饼干、雪糕等食物。

(7) 学习手洗简单的衣物。

(8) 能独立打扫自己的房间,学习更换床单、被罩、枕套等个人床

品,保持卧室整洁。

113

第123页

3

6岁幼儿家长指导手册

透过艺术看到美:

如何对孩子进行美的教育

审美教育是个人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们

强调在教育教学中坚持“五育并举”“五育融合”,将美育提到重要的位

置,而并非作为智育的辅助手段。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艺术是学生发

展目标中的重要内容,艺术教育是美的教育。

艺术教育对儿童期的孩子真的那么重要吗?答案是肯定的。艺术

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

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儿童期的孩子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

他们更乐意接受各种美的事物,且需要多通道、多形式的表达方式,以

适应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因而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适时适当地渗

透美的教育至关重要。

但现实中,有的家长是跟风学艺术,因为孩子的同伴都在学,所以

也急忙报班;有的家长认为自己小时候没有条件学习艺术,孩子可以弥

补自己的遗憾,于是热衷于给孩子报名参加各种各样的艺术培训机构,

认为自己不懂,送到机构就万事大吉了;也有的家长会每天认真地陪孩

子练琴、画画等,但亲子关系常常因此而变得紧张,尤其是在考级考证

的紧逼下,家里常常闹得“鸡飞狗跳”,最终满怀期望的付出被现实击得

粉碎……这些都让我们不禁思考:儿童期艺术教育的落脚点在哪里?

可以肯定的是,现代家长从仅重视孩子文化知识的学习转向关注

孩子的艺术审美教育,是家长建立全面发展教育理念的一种体现。但

能否正确把握艺术教育的目标、是否具备引导孩子学习艺术的正确方

法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家长对艺术

教育目标的把握还不正确,把艺术教育变成跟风,变成弥补自己心愿的

内容,而把艺术教育的主体——孩子丢失了;另一方面是在孩子学习艺

114

第124页

二 健康养育

术的过程中引导的方法缺失,用简单重复的训练代替孩子的主动学习,

让艺术失去了原本美好的吸引力。

那么,如何对孩子进行适时适当的审美教育呢?每个孩子心中都

有一颗美的种子,学习艺术的目的主要是帮助开发孩子的智力、培养孩

子的审美能力和提高孩子的艺术素养。我们需要引导孩子感受美、欣

赏美,在日常生活中渗透艺术教育,鼓励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表现美、创

造美,为孩子的一生积累宝贵的精神财富。

疑问一 孩子不爱弹琴和画画,我该如何进

行美的教育呢?

我自己小时候没有条件学弹琴和画画。现在条件好了,我想

让孩子能学点艺术,长大气质也好些。听说,学习艺术还可以帮助

提升课业成绩。可是孩子不喜欢弹琴,每次练琴都要把门窗关起

来,免得邻居笑话,对画画似乎也没啥兴趣。这一时期,开展艺术

教育有必要吗?面对我家这样的孩子,该怎么办呀?

家长应知

1 艺术是幼儿本真的生命活动。

艺术是一个独特的领域,它具有其特质,与一般的学科学习有区

别。而儿童期是孩子接触艺术、感受艺术、领略艺术魅力的关键时期。

艺术对幼儿来说,是生命成长性需求的一种满足,是没有直接功利性的

活动。也就是说,不管有没有刻意培养,孩子都需要艺术活动。

115

第125页

3

6岁幼儿家长指导手册

2 艺术教育可以促进大脑发育。

人的大脑分左右半球,因分工不同,承担的任务也不同。右脑负责

音乐、美术、创造、情感等的学习,因此右脑又被称为艺术脑。学习艺术

可以促进人类右脑发育,让创造力、想象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3 艺术是自我表达的重要方式。

(1) 自我表达是艺术的主要功能之一,也是艺术最珍贵的特性。

孩子将自己想要表达的通过艺术作品呈现出来,是基于自身的内在需

求,因此,艺术作品只能自己做主,而不能受到成人的干预和控制。

(2) 艺术表达的独特方式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在孩子语言表达

能力有限的当下,艺术表达更符合孩子情绪情感的特点。孩子的情感

易于激发、容易外显,容易与音乐、绘画、戏剧中流露的情绪产生共鸣,

艺术的表达也让孩子多了一条抒发情绪的通道。比如,心情压抑时用

笔在纸上用力涂抹,直至纸张破损;在洗澡时引吭高歌;独自听着歌曲

流泪;等等,这些都是孩子自我心理疏导的表现方式。

4 艺术是孩子精神创造的活动,不仅仅是弹琴、画画等

技能的习得。

艺术以创造为前提,特点就是求新求异的创新。孩子天生有强烈

的创新能力,他们的艺术作品中独有的童稚性和浪漫性,就连艺术大师

都无法模仿达成。艺术对于孩子发展的价值在于创造性的培养,要在

感受美、欣赏美的基础上鼓励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对美的理解,

而并非只看学会了几样乐器、考了几级证书。

幼儿时期的艺术活动重在对幼儿艺术思维的培养。曾有家长提

116

第126页

二 健康养育

出:“我的孩子在幼儿园,老师什么也不教,孩子想画什么就画什么。”其

实,幼儿园教师注重保护的是孩子的艺术思维,鼓励孩子通过艺术表现

自己的意愿和主张,这也是艺术教育的目的。

家长应会

1 创造条件,让孩子的生活多些艺术熏陶。

在“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中,孩子的学习才会有效发生。

因此,美的熏陶是学习艺术的前提条件。

(1) 鼓励孩子发现生活中的美。艺术美并不只在美术馆、音乐厅

里,更多的则是在日常生活中,关键是我们有没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因此,家长需要做有心人,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渗透艺术教育。比如,可

以带孩子走近大自然,发现四季变化中的美;可以准备相机,让孩子随

时捕捉美好瞬间;可以在家里经常播放孩子喜欢的音乐,尝试用音乐表

现生活中的声音;也可以把孩子的作品布置在家里,让孩子参与家里的

装修;等等。让孩子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美的存在。

(2) 创造条件让孩子听音乐、看戏剧、参观画展、欣赏各类秀场等,

让孩子通过艺术活动更多地得到艺术的熏陶。这样的熏陶需要贯穿孩

子的整个成长期,使孩子从小在心中种下美的种子。

2 凸显孩子是艺术教育的主体。

审美教育是一种以感情为基础的教育。孩子有丰富的情感,有独

特的表达方式。家长需要把孩子作为艺术教育的主体,充分尊重孩子。

(1) 倾听孩子的想法,了解孩子的需求。问问孩子最喜欢参加哪

类艺术活动、心里有什么感受。

(2) 不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喜好强加给孩子。如在欣赏的基础

117

第127页

3

6岁幼儿家长指导手册

上,可以问问孩子:“发现了哪些美的地方?”“你是怎么想的?”“如果你

来画或者你来表演,你会怎么做?”

(3) 让孩子在艺术教育中张扬个性。不限制孩子,不以“像”与“不

像”、“好”与“不好”去评价,而是让孩子说说自己的创作意图,尊重孩子

的想法。

3 突出体验性而非认知性,让艺术教育更有趣。

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学习方式需要凸显体验性,而非对

知识的认知性。

(1) 游戏为先,技能学习可滞后。“有趣、好玩”的艺术可以让孩子

带着“玩游戏”的心态接触艺术,千万不能专注于技能练习而让孩子离

艺术越来越远,技能练习在孩子爱上艺术以后再加强也为时不晚。

(2) 多通道感受艺术,多领域融合表达。比如,在美术活动中,让

孩子多动手、多探索各类材料,创作出富有个性的作品;在音乐欣赏的

基础上,鼓励孩子说说对音乐的理解,尝试“把听到的音乐画出来”等不

同的方式表达对音乐特质的理解;等等。让孩子觉得好玩,从而对艺术

产生兴趣。

因为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孩子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养,因而我

们不可只强调孩子艺术上的成绩,忽略孩子在艺术审美教育中非智力

因素的获得;也要积极调整心态,将艺术审美教育作为孩子提高综合素

养的一个方面,切不可以偏概全。

118

第128页

二 健康养育

家长应知

1 儿童与艺术有天然的联结。

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儿童的特点与艺术发展规律相吻合,他们的

画作是艺术家眼中的珍宝。

(1) 艺术是形象的、开放的、自主的,儿童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具体

而形象的。所以,艺术天然地成为儿童自我表现的最佳方式。

(2) 儿童只画自己知道的,而不是看到的。独特的感受是艺术得

以生发的基础。儿童从 3—4 岁开始就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认识的渴

望。这里的“认识”,不只是知识层面的认识,更是感受周围的世界,不

受经验、知识、他人影响的过程。所以这个阶段的儿童特别喜欢随意涂

画,他们用“随意图画”表现对周围世界的感受。同时,作为个体,每个儿童

的感受也不同于其他人,因此他们的艺术表现需要自由的空间。

(3) 儿童的创作就是深度学习。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把认

知思维目标由低到高、由简到繁分为六个层次,分别是:记忆—理解—

应用—分析—评价—创新。儿童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就是深度学习

的过程。

疑问二 对照范画,孩子画得一点都不像,我

该如何应对?

幼儿园离园时间到了。我来到教室里,看到孩子们画的滑梯,

就去找女儿的作品。结果发现女儿画了很多乱七八糟的曲线,根

本就找不到一点滑梯的影子,我着急地问:“你画的滑梯呢?怎么

一点儿都不像啊!”作为家长,在面对孩子作品时该持有怎样的评

价观呢?

119

第129页

3

6岁幼儿家长指导手册

2 艺术教育的价值在于创造。

独创是艺术的根基。幼儿的独创性是艺术大师都望尘莫及的。毕

加索说过:“我花了四年时间画得像拉斐尔一样,但用一生的时间,才能

像孩子一样画画。”所以在幼儿美术教育中,也有研究者把 3—8岁的孩

子称为“处于大师期”。

(1) 艺术不是简单的模仿复刻,而是用独特的艺术形式表达幼儿

对世界的认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对事物的

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们表达自己认识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别于成

人。幼儿独特的笔触、动作和语言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马

蒂斯说过:“人类应当始终如孩童这样观察世界,一旦丢失了这样的感

知本能,也就失去了任何创造性的表达方式,艺术工作者更应该始终保

持这样创作上的纯净质朴。”可以说大人是无法教幼儿艺术的。

(2) 每个幼儿都有创作的天赋。我们常常会看到孤独症患儿的画

作表现了他们独特的视角,也有智力障碍的幼儿在音乐中有非凡的天赋

和潜能。艺术创作最具包容性,它可以接纳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个体,也

可以接纳个性差异的个体,我们要尊重欣赏每个具有创造性的作品。

3 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愉悦不可替代。

幼儿在欣赏创作过程中达到自由和谐而产生的审美愉悦是审美教

育的不竭源泉。作品是被灌注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的对象,由此产生

的愉悦不可替代。所以幼儿经常会把自己的作品当作宝贝藏起来,哪

怕这些作品在成人看来不值得保存。

家长应会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成人应对幼儿的艺术表现

120

第130页

二 健康养育

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更不能为

追求结果的‘完美’而对幼儿进行千篇一律的训练,以免扼杀其想象与创

造的萌芽。”所以,欣赏、尊重、接纳孩子的艺术创作是每个家长的责任。

1 克服家长自身的“控制欲”。

学习艺术需要家长静静地观察孩子,带着孩子寻找感兴趣的艺术

类型,而不要强行带孩子去讨厌的地方或者没感觉的地方,避免出现

“学了艺术反而使孩子离艺术越来越远”的现象。

2 多欣赏、多鼓励,让孩子对艺术充满自信。

自信心是学习的重要心理支持,家长在孩子开展艺术活动时的态

度会直接影响孩子对艺术的兴趣、自信心、坚持性,因而家长需要坚持

正面引导。

(1) 承认并接纳个体差异。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对美的感

受都不一样。每个人的艺术素养因天赋和遗传等因素存在着个体差

异,不可强行要求孩子进行某一项艺术学习,不可“一刀切”地要求不同

的孩子,需要特别重视因材施教。所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

特”,这正充分诠释了艺术的独特性。

(2) 多聆听孩子的理解。家长需要不带评判地倾听,可以问问孩

子“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喜欢它的哪些地方”,了解孩子对作品

的诠释,避免寻求标准答案。

(3) 多尊重孩子的意愿。比如,想学什么、不学什么都能尊重孩子

的意愿。特别是在艺术学习时,要听听孩子的心声;当孩子的心理出现

异常时,不管投资多大,都要暂时停止当下的艺术学习。

(4) 多欣赏孩子的作品。在孩子每次学习艺术的过程中都耐心等

待,做到不训斥、不主观评判,对于孩子的艺术作品,多倾听他们的想

121

第131页

3

6岁幼儿家长指导手册

法,赞赏他们的想法,表扬孩子为此付出的努力和坚持。

鼓励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创作出跟别人不一样的作品。及时提供孩

子表达需要的时间、空间、材料等,可以把画作装裱起来挂在家里、家人

一起观看孩子的表演等。只要孩子愿意,还可以创造机会让孩子多展

示。有时艺术作品是指向内心私密的需要,此时就不适合展示分享。

3 把兴趣放在首位,不拘泥于技能技巧的习得。

技能的学习往往是重复枯燥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

指出,幼儿艺术教育必须“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

向”,避免机械的训练、简单的模仿,不能以“写实”的标准评价他们的作

品,让孩子丧失自信心和创造力。

4 对艺术作品不妄加评判和引导。

不同的人对相同的艺术作品有着不同的理解。家长不能因为自己

的生活阅历丰富,而要求孩子与自己的喜好保持一致,更不能用自己的

评判取代孩子自身的理解。要悉心呵护孩子的艺术创作热情,让孩子

进入真实的生活中,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去表达。

122

第132页

走出家门

第134页

三 走出家门

有同伴会相处:

如何支持孩子与同伴快乐玩耍

幼儿期是一个人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孩子的社会认

知、社会情感及社会行为迅速发展,并开始逐渐显示出较为明显的个性

特征。同时,处于这个阶段的孩子知识经验贫乏,思维具体形象,情感

的感染作用大,可塑性较强。家长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其进行社会性

方面的培养。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交往系统方面

的发展,包括亲子交往、同伴交往、师幼交往等;二是社会规则系统方面

的发展,包括交往规则、社会规则、道德准则等;三是自我意识系统方面

的发展,包括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自我调节等。

这一时期,孩子将逐步形成对他人、对事、对自己的态度,逐渐发展

出个性品质和行为风格,这些品质和风格不仅会影响其童年生活的幸

福感,还会影响其身心健康以及知识、能力、智慧的形成。

同伴关系是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孩子从家庭走向社会,与

同伴、与成人交往。随着孩子交往范围的扩大、交往活动的深入,他们

或多或少会出现冲突、不合群、自私等影响自身社会化进程的表现。只

有通过不断地交往实践,孩子才能与同伴交流信息和态度,协调彼此间

的关系,达到快乐玩耍和共同游戏的目的。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利用一些自然发生的情景,帮助孩子寻找游

戏伙伴,结交新朋友。鼓励孩子积极主动和充满自信地与外界交往,及

时肯定表扬孩子分享、友好的行为,促使孩子与同伴建立平等友好的关

系,激发孩子参与人际交往的积极情感。家长还应善于捕捉生活中的

细微之处,抓住时机,使孩子在交往需求和交往实践中学会解决矛盾和

冲突,提高交往质量。

125

第135页

3

6岁幼儿家长指导手册

疑问一 孩子间发生了冲突,该如何处理?

我家儿子3岁半,上幼儿园小班,平时带他到小区或是出去和

朋友家孩子玩,总是没玩一会儿就吵起来,有的时候动动口互相争

执几句,有的时候几句话不合意就要动手打人。看到这样的情况,

我真是又生气又着急,经常发生这样令人难堪的事情,我们现在都

不敢带他出去玩。像他这样正常吗?我们该怎么引导教育才

好呢?

家长应知

1 冲突不可避免但容易过去。

(1) 幼儿期是社会性萌芽时期,孩子喜欢有同伴或团体性的游戏

活动。由于这一时期孩子的心理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水平较

低,凡事容易从自我角度出发,不了解别人的心理和要求,发生冲突或

争吵在所难免。

(2) 孩子由于缺乏生活经验,交往认识和行为意识常常脱节,缺乏

交往技能和合作意识,容易发生冲突,常表现为一旦发生不符合自己意

愿的事就开始动手,而且不愿意承认错误。

(3) 孩子之间一般不会因利益冲突而记恨对方,往往争吵后不久

就和好如初了,家长不必为此大惊小怪。

2 冲突是需要孩子亲身经历的。

(1) 孩子在群体生活中,需要通过亲身经历、感受包括冲突、争吵

等情况来体验人际关系,学习社会生活规则,养成理解、同情、互助、互

126

第136页

三 走出家门

利、分享、给予等良好品质。如果吵架了就让孩子去家长这里寻求权威

的判断,等于剥夺了孩子自我学习、自己解决冲突的机会。如果教育总

是从道理到道理,孩子就不可能真正懂事。

(2) 一般来说,只要没有发生伤人等严重情况,家长尽可能让孩子

自己去体验并解决冲突。

3 冲突是孩子成长的礼物。

(1) 冲突的过程是锻炼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良机。有的孩子胆小

怯场,平时话也说不完整,但在冲突情境中,因为内心意愿强烈、情景具

体,有话要说,往往面无惧色、口齿伶俐、思维敏捷、词汇丰富、语句连

贯,这样的环境反而有助于锻炼表达能力。

(2) 冲突能不断提高规则意识。孩子相处有规则,玩耍也有规则,

但这一阶段他们的规则意识、是非判断能力都较弱,冲突能使他们在矛

盾中学会观察和分享,在争吵中力争和退让,体会规则的界限,掌握与

同伴相处的技巧。

127

第137页

3

6岁幼儿家长指导手册

(3) 冲突是孩子学习自控和谦让的良机。冲突过程中的据理力

争,争吵乃至解决矛盾的过程都可以帮助孩子理解自己与别人的关系,

感受别人与自己观点、做事方法的不同,从而学会自我约束、自我控制,也

可以帮助孩子体会到互相谦让带来的快乐,从而理解谦让的真正含义。

家长应会

1 理性接纳孩子的冲突。

(1) 家长要客观看待孩子间的冲突,理解这是孩子学习解决问题

的方法之一,不能简单粗暴地解决了事。一般建议放手让孩子自己去

处理。

(2) 即使孩子吵得不可开交,只要不会造成伤害,家长只需保持冷

静的旁观状态,争取让孩子通过争吵解决问题或达成一致意见。

(3) 家长要尊重孩子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交往方式等方

面的个体差异,使孩子都能健康发展。如果一看到孩子争吵就忍不住

生气,那就转身离开,直到孩子冲突解决完再回来。

(4) 家长不应以贬低、辱骂、恐吓等方式伤害其他孩子,也不能因

自己的孩子吃亏而责骂其“无能”。家长应该保持豁达,成为孩子学习

的榜样。

2 通过互相评判提高孩子的认知水平。

(1) 判断并分析孩子冲突背后的真正原因。如果孩子只是因想获

得父母的注意而争吵,那么就远离孩子,在他们停止争吵后回来表扬,

如“很高兴你们不吵了,我希望你们有想法好好说,不动手”。

(2) 鼓励孩子自己说事由。孩子争吵必定有原因,即使原因微不

足道,如谁先拿了玩具、谁动了谁的作品、谁不跟谁玩了,要评判就一定

128

第138页

三 走出家门

要让孩子自己说清楚。只要说清楚了,他们自己就会明白是非对错。

(3) 孩子间的争吵往往源于不接受对方,有时只要采取调和的手

法,强调双方的优点,引导孩子反思自己做得不够好的地方,鼓励互相

接受对方,孩子就和好了,不必非评出个是非对错。

(4) 即使有一方明显不对,也要相信孩子不是故意的,因为幼儿的

动作语言水平往往高于口头语言水平。如家长可以试着引导:“某某是

讲道理的孩子,他不是故意的。他以后不会这样了,对不对?”通过这样

的方式引导孩子接受意见。

3 教给孩子一些避免和解决冲突的基本技巧。

(1) 家长需有意识地教给孩子一些人际交往的技能与技巧。比

如,教孩子如何倾听别人说话,如何向别人道谢,如何向别人提出要求,

如何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愿望,等等。熟练运用这些技巧,可以使孩子避

免一些冲突,也能使他们自己尝试解决冲突。

(2) 家长可以通过故事或角色游戏扮演,模拟现实中孩子间经常

发生的一些冲突情景,和孩子聊聊产生冲突的原因、如何解决等,促进

孩子自我反思、自我判断,还可以提高其道德水平。

4 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1) 假如孩子争吵得太激烈,可以建议他们去一个不打扰别人的

场地。切记声调和语气要平静,话只说一遍,不要重复。

(2) 假如孩子不愿转移也不停止争吵,不要发火,不要多说,态度

坚定地把他们带离冲突现场。

(3) 无论如何,对于哭闹、生气的孩子,首要的任务是让他们恢复

平静。等孩子的情绪恢复之后,再让其说说事情的原因,思考可以怎

么做。

129

第139页

3

6岁幼儿家长指导手册

疑问二 怎么做才能让孩子认识错误,学会

道歉?

我的儿子嘟嘟 4 岁,是个虎头虎脑的男孩,做事有自己的主

张,在家里很讨人喜欢。可到外面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时总是闯

祸,不是推倒别人的玩具,就是碰到别人的身上。我们只好让嘟嘟

赔礼道歉。前两天,我带他和同事家的小哥哥一起玩,他竟然把小

哥哥弄哭了,我让他立刻道歉,他却扭头不干。在我们的强烈要求

下,他不情不愿地说了声“对不起”。我们知道孩子在成长过程中

免不了做错事,我们该怎么做才能让他认识错误,主动道歉呢?

家长应知

1 孩子的是非观、道德感和羞耻感是随生理心理一起

成熟的。

(1) 4 岁前的孩子缺乏是非观念、责任意识和自我控制的能力,要

让孩子做到知错、认错、改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2) 4 岁以后,随着道德感、羞耻感等高级情感的发展和认知能力

的提高,通过适当的引导,孩子能够逐渐学会道歉。

(3) 一般发育健全的孩子,4岁开始能考虑别人的感受而学习自我

约束,5岁时能清楚自己和别人的界限。孩子对己对人的理解力差、有

攻击性行为,往往与自我发展滞后、自尊心发育不健全有关。

2 成长,就是从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开始。

(1) 使用责骂、逼迫等粗暴的方式,不仅不能让孩子认识错误,反

130

第140页

三 走出家门

而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强化粗暴行为。

(2) 让孩子体验自己的行为过失。家长要用心引导孩子,让孩子

承担由自己不负责任的行为而产生的不良后果,使其切身感受到自己

给别人带来的伤害和严重影响,认识并体会到责任的重要性。比如,孩

子把小伙伴弄伤了,就令其承担同伴治疗的费用,如果没有钱,那就扣

掉零花钱或卖掉几件玩具,同时请孩子陪着去看看医生。

(3) 家长尽量减少干预,用事情的逻辑后果而不是惩罚作为帮助

孩子培养责任感的一种方式,尽可能避免给孩子造成屈辱感。如与孩

子一起讨论“如果按照你说的去做,警察叔叔可能会找上我们”“你知道

如果这样,我们现在拿出你所有的零花钱都不够赔偿他们”等。

家长应会

1 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1) 家长要修身养性,提高情绪自控能力和理解别人、调控人际关

系的能力,如绝不因为不顺心而争吵、打骂、攻击别人。

(2) 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家人之间说话和气、互相信任;给孩子

足够的关爱,经常赞美孩子,引导孩子与自己比;让孩子有充裕的自主

玩耍时间、多种选择的机会、充足的睡眠。

(3) 引导孩子接触健康的图书、游戏、影视作品,接受正面的人际

交往的规则教育。

2 对孩子的错误行为“冷处理”。

(1) 及时制止孩子在人际交往中的错误行为,引导孩子认识自己

行为的错误。

(2) 家长可以暂时离开孩子,要求孩子一个人“面壁思过”,想清楚

131

第141页

3

6岁幼儿家长指导手册

再沟通。

(3) 要求孩子说说反思的结果,正面评价孩子的反思。

3 激发移情能力,让孩子在换位思考中学习道歉。

(1) 孩子天生具有移情能力。通过生活中同情弱小生命、帮助老

弱病残等具体行为,激发并提高孩子的移情能力,培养仁厚之心。

(2) 在向孩子道歉中教会孩子道歉。父母向孩子道歉,能够给孩

子树立很好的榜样,向孩子提供体验接受道歉的机会,让孩子明白,道

歉是讲道理、讲文明的行为,不是一件丢脸的事情。

(3) 孩子做错事要当场提醒去道歉。孩子做错事是难免的,但父

母应该相信孩子能够判断是非对错,避免在公众场合批评孩子,致使孩

子产生逆反心理,但须当场就提醒孩子去道歉。

(4) 给勇于道歉的孩子一个拥抱。孩子看待事物容易绝对化,往

往害怕自己道歉以后就被看成坏孩子,再也得不到父母和他人的喜

爱。在孩子道歉以后给孩子一个拥抱,能让孩子感觉安全,同时使其明

白,道歉是一种讲文明、有礼貌的行为,是值得赞扬的。

(5) 让孩子知道道歉应该真诚。若孩子愿意道歉但又频繁重复同

类错误,应该和孩子讨论怎样来改正错误的行为,避免道歉流于形式。

疑问三 5 岁前孩子有很多朋友,可现在总

和一个小朋友玩,是不是不太会交朋友?

我女儿妞妞已经 5 岁多,在此之前,她乐意和很多孩子一起

玩,有不少朋友。最近这段时间,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她只喜欢和

琪琪这一个朋友玩,想引导她和其他伙伴玩,她还不高兴。这是怎

么了?是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都会有这样的情况吗?还是她性格

脾气的原因,不太会交朋友,所以总和琪琪一个朋友玩?

132

第142页

三 走出家门

家长应知

1 同伴交往伴随孩子的成长。

(1) 同伴交往是指同伴之间通过接触互相影响的过程,它能帮助

孩子形成自己的态度和价值观念,筛选从父母那里获得的价值观念,吸

收有益的部分,有利于孩子摆脱自我中心,增强孩子的情感支持,促进

其亲社会行为、社会交往能力、社会认知等多方面的发展。

(2) 孩子的成长需要伙伴。花更多的时间和伙伴在一起玩耍、游

戏,并通过游戏来发现自己、认识自己,可以满足孩子对于归属、爱和尊

重的需要,发展积极的情绪情感和亲社会行为。孩子可以通过和同伴

交往了解群体社会的各种规则,提高与同伴的社会交往能力。

(3) 如果孩子没有伙伴,就没有学习和参与群体活动的方式和手

段,没有机会向外释放能力和感情,也没有机会接受外来的冲击,长时

间下来自然会变得孤独、不合群。

2 影响孩子交往能力的因素。

(1) 孩子自身因素的影响。

①行为特征:行为特征是孩子交往能力的重要体现,不同的孩子之

所以在同伴交往中地位各异,主要是每个人具有不同的行为特征。受

欢迎的孩子对同伴友好,没有明显的攻击行为;被拒绝的孩子不会用恰

当的方式加入群体活动,经常表现出攻击性行为;被忽略的孩子因为害

怕与胆小,很少表现自己,也不攻击别人。

②社交技能与策略:孩子的社交技能与策略对同伴交往也有影

响。当孩子较好地运用协商交换、请求奖励、道歉安慰等交往策略时,

其行为才能很好地被同伴认可和接纳,才能与同伴相处融洽。

133

第143页

3

6岁幼儿家长指导手册

(2) 家庭因素的影响。

①良好的家庭人际环境有利于孩子与同伴交往,而缺乏交往的家

庭环境会影响孩子的同伴关系。

②父母离异或不和,在缺少爱的家庭中,孩子往往不能有正常的安

定情绪,从而形成了攻击破坏的行为习惯,造成与人交往的消极影响。

③有些家长对孩子保护过度,不让孩子与同龄小伙伴接触,孩子总

是独自在家里玩耍,这样也限制了孩子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

3 关注孩子人际关系的发展和敏感期。

(1) 3岁后孩子同伴交往的发展特点。

①3岁左右,游戏中的交往主要是非社会性的,孩子以独自游戏或

平行游戏为主。同伴之间很少联系,各玩各的。

②4岁左右,联系性游戏(联合游戏)逐渐增多,并逐渐成为主要游

戏形式。同伴之间有一定联系,说说笑笑,互借玩具。

③5岁以后,合作性游戏开始发展,同伴交往的主动性和协调性逐

渐发展。

(2) 孩子对友谊认知的发展。

①3—5岁左右,短期游戏伙伴关系。

②6—9岁左右,单向帮助关系。

③9—12岁左右,双向帮助关系。

④12岁以后,亲密而相对持久的共享关系。

(3) 影响孩子选择朋友的因素。

①相互接近且行为、品质、兴趣等相近。

②人格相互尊重。

③人际交往中的协同关系。

如案例中的妞妞,对朋友开始出现一定的选择倾向性,形成相对固

定的游戏伙伴关系。同时,这个阶段,合作性游戏开始发展,同伴交往

134

第144页

三 走出家门

的主动性和协调性逐渐发展,因此妞妞会在一段时间内保持和同个伙

伴一起游戏的状态。

家长应会

1 引导孩子反复体验与伙伴交往的快乐。

(1) 通过与老师积极主动沟通或询问孩子,了解孩子每天在幼儿

园的生活,引导孩子发现每天与伙伴交往的快乐。

(2) 小伙伴之间有摩擦的时候,父母不必过分追究对错,那会使孩

子过分计较。让孩子从小拥有友善而无敌意的心态是一生幸福的基

础,它比生搬硬套讲道理更有价值。

(3) 发现并珍惜孩子每一次结交朋友的尝试。鼓励孩子欣赏伙

伴、帮助伙伴的行为。

2 教孩子正确合适的交往方式。

(1) 教孩子学会微笑、使用礼貌用语、主动打招呼,传达友好态度。

(2) 引导孩子学会用商量的姿态、请求的语言提出要求。教孩子

站在小朋友的对面,有礼貌地称呼,然后试着说:“你的玩具真有趣,我

也想和你一起玩,好吗?”“你的汽车现在不玩,能不能借我玩一会儿?”

“我用我的芭比娃娃和你交换,你的玩具借我玩一会儿好不好?”在没有

征得同意的情况下绝不自己动手。

(3) 教孩子懂得遵守游戏规则。在参与别人的游戏前,先提出加

入的请求,在征得同意后了解游戏规则,不随意打断别人的游戏。若别

人不同意加入游戏也不捣乱。

(4) 鼓励孩子学会分享且乐于助人。家长要让孩子明白,受欢迎

的孩子总是愿意与他人分享,乐意互相帮助解决问题。

135

第145页

3

6岁幼儿家长指导手册

(5) 支持孩子与他人合作。让孩子认识到生活中许多事情需要大

家团结协作才能取得成功。在社会交往中,如果遇到与自己意愿相悖

的事,要学会忍让,暂时克服一下自己的意愿,服从多数人的意见。

3 多给予孩子自主交往的机会和空间。

(1) 给孩子创设与同伴合作的机会。引导孩子通过不同的交往体

验,表达对同伴的邀请,逐渐学会等待、遵守规则和与他人分享、合作,

逐渐摆脱自我中心意识,学会和不同同伴交往。如安排节假日的“几家

亲子游”,日常的“同伴小聚会”“假日小活动”,等等。

(2) 让孩子自主决定是否与同伴交往。家长陪同孩子与同伴交

往,喜欢和谁一起玩、想和谁玩什么,这些都可以由孩子自主决定。

(3) 鼓励孩子独立交往。宽容对待孩子紧张拘谨、词不达意、拿捏

不好分寸甚至发生冲突的表现。

136

第146页

三 走出家门

懂规则有公德:

如何让孩子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有教养的人,知书达理、落落大方、彬彬

有礼、善解人意、真诚正直……教养是一种内在的素质和品德。而一个

有教养的人,一定是一个懂规则有公德的人。

规则主要有道德规则、法律规则、社交礼仪、习俗传统等。关于幼

儿基本生活自理规则等,在前面已有表述。这里主要讲的是社会公德

的养成。公德教育是规则养成中的一部分,公德是为了维护社会公共

生活的正常进行所必须遵守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包括遵守公共秩

序、爱护公共财物、讲究公共卫生、诚实守信、礼貌待人、敬老爱幼、尊重

妇女、助人为乐等。

懂规则有公德,让孩子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有利于孩子形成自律

意识,有利于他们意志力、控制力、思维力的发展。同时,只有懂规则有

公德,孩子才能更懂得如何社交、如何得到周围人的尊重和喜爱,才能

与社会和谐共处。

人的教养,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养”出来的,但是很多家长不知

道如何做,容易出现以下典型误区:

1. 忽视或者不重视。认为孩子小或者认为这是幼儿园或教育机构

的事情,对孩子不加以引导。“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良好的规则意识和

公德心需要从小培养。

2. 爱讲道理,忽视行为养成。家长爱说教,讲道理,絮絮叨叨,个别

家长爱控制孩子,要求孩子“听话”“乖”等。殊不知,“知行合一”是目

标,行为养成比知道规则更重要。

3. 以批评为主,缺乏正面鼓励。家长在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过程

中,常以批评为主,导致孩子不愿意去接受和执行。即使表现极好,家

137

第147页

3

6岁幼儿家长指导手册

长也认为是应该的,缺少正面鼓励。

4. 言行不一,榜样缺失。有的家长说一套、做一套,或者家庭成员

间你说你的、我做我的,存在“不统一”的现象,孩子不知道该怎么做,出

现“无所适从”的焦虑状态,影响行为的养成。

每个人都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只有以遵守规则为前提的自由才是

真正的自由。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和公德心,让孩子成为一个有教养

的人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家长从生活点滴中去慢慢渗透、逐步

培养的。

疑问一 孩子知道要乖的,为什么还是做

不到?

我家儿子比较外向,有点“小调皮”,平时经常会做出“没规矩”

的行为。比如,他喜欢别人手上的玩具就会直接过去抢,如果我

说:“你看你不乖了吧!”他会说:“妈妈,我会乖的!”但是,下次出去

又会“闯祸”。他在家里跑来跑去,经常磕磕碰碰地受点小伤,我批

评他:“你不乖啊!”他会告诉我:“妈妈,我要乖的,我不这样了!”我

每次和儿子说:“你要乖一点。”他总会说:“我会乖的。”但总是做不

到。这是为什么呢?

家长应知

1 秩序敏感期是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最佳时期。

2—4 岁的孩子处于秩序敏感期。处于秩序敏感期时,孩子的秩序

感会特别强烈,对物品摆放的位置、事情的先后顺序、物品的归位、物品

138

第148页

三 走出家门

的“所有权”等会有很严格的要求。这种内在的要求是一种自我管理和

控制能力,反映出其规则意识的养成,有利于其最终建立人与事物之间

的关系。

3—4 岁是孩子发展规则意识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孩子遵守

规则的认识和行为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家长需要满足孩子的要求,保护

孩子的秩序感,利用内在的秩序感来教会孩子、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秩序敏感期可以说是孩子规则意识培养的最佳时期,在这一时期进行

规则意识培养,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2 规则意识的养成是“知行合一”的过程。

规则意识的培养是知行合一的过程,家长需要“晓之以理”和“导之

以行”。孩子对规则有清晰明确的认识是遵守规则的重要条件。比如,

孩子知道和父母或者其他人说话时眼睛要看着对方,不做其他事,这才

是有礼貌的表现,然后就可以按照要求去做。

当然,知道并不代表着一定能够做到。孩子对规则的掌握最终需

要放到行为当中去考量,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孩子虽然说“要乖”,

但是在行为上并没有遵守基本的规则。因此,养成“行为”是最重要

的。家长需要以自身为榜样,引导孩子遵守规则、努力去做。同时要注

重“持之以恒”,在不断实践中巩固行为,使之更符合规范和要求。

3 及时的反馈和激励,有助于孩子规则意识的养成。

孩子规则意识的培养需要经历“他律”到“自律”的过程,即“不是因

为我想做”到“我想做”的过程。比如,孩子遵守“玩具玩后要整理归位”

的规则,一开始不是因为自己想整理,而是因为妈妈说过、想要得到妈

妈的表扬或者获得某一个奖励等。但是慢慢地,孩子知道了“为什么要

这样做”,并会自己要求自己去做好。可见,孩子逐步将规则内化,对规

139

第149页

3

6岁幼儿家长指导手册

则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

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家长需要给孩子及时的反馈,帮助孩子建立规

则意识。如孩子过马路时走在斑马线上,家长及时进行夸奖并说明理

由,孩子就会更容易记住这个规则,知道走斑马线的重要性,并乐意走

在斑马线上。

反馈可以是鼓励性的,也可以是惩罚性的,如孩子在遵守规则时能

得到奖励,在违反规则时会受到惩罚(承担一定的后果,如收拾弄脏的

地等),奖惩结果要与行为结果相称。

家长应会

1 打造一个有序的环境。

顺应孩子的秩序敏感期,与孩子一起打造一个有序的环境,帮助孩

子建立良好的秩序,促进规则意识的养成。

(1) 让孩子参与家居布置和整理,也可请孩子说说自己对物品摆

放的想法,采纳他们合理的想法,如书柜放哪里、玩具放哪里等。

(2) 制作一些小标识,如图书分类标识、玩具标识、鞋子标识等,张

贴在家里的物品上,帮助孩子有序整理和收纳。让孩子将琐碎的物品

进行定位,逐渐养成收拾东西、保持环境整洁的习惯,形成良好的秩

序感。

2 把握建立规则的时机。

当孩子开始社会化,需要了解规则边界的时候,往往更愿意遵守

规则。

(1) 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在不同生活场景中需要遵守哪些

规则。

140

第150页

三 走出家门

(2) 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孩子和同伴发生冲突的概率会比较大,遇

到冲突时,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讨论处理方法。比如,孩子受到小伙伴

追打导致自己膝盖擦破皮,家长就可以借此和孩子探讨:“如果再有此

事,该怎样做更好?”

3 一起参与规则制订,加深对规则的印象。

(1) 与孩子一起讨论。讨论中要加以引导,家长可点明孩子哪些

规则说得很好。哪些怎样做可能会更好,与孩子一起探讨理由。

(2) 规则要明确简单,具有指导性、可操作性。如吃饭的时候不能

看电视,看好的图书要放回书架上,进门时鞋子要整齐放到鞋柜里。

(3) 将共同讨论的结果以图文并茂或其他浅显易懂的方式记录下

来,张贴在家里,让孩子可以随时看到,起到提醒作用。

4 利用多种形式让孩子熟悉规则。

(1) 用游戏的形式让孩子熟悉规则。如做“这样对吗”的游戏,家

长做“吃饭时看电视”动作,孩子可以用“不对,不对,真不对”来回应,然

后用动作表演出正确的做法。还可以让孩子点击张贴的有关规则的图

片,玩“你说我点”的游戏,熟悉规则。

(2) 结合生活,与孩子常聊规则。如吃饭时,可以问问孩子“吃饭

的时候我们不能做哪些事情”“如果有人抢你的玩具,我们该怎么做”

等,帮助他们不断强化规则意识。

(3) 自编小儿歌,帮助孩子理解规则,如“玩具满地扔,爸爸妈妈好

心疼;玩具收起来,爸爸妈妈笑眯眯”“小图书真有趣,轻轻拿,轻轻翻,

看好把它送回家”等,也可以和孩子一起来编儿歌,增加孩子的积极性。

141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书电脑版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