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6期

发布时间:2023-12-27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6期

商处的进口量(集约边际)会增加,但会减少在该国的供应商数量(扩展边际)。他们认为,当企业面临不确定性时,企业经营者会倾向于选择多样化的供应商以分散风险;但如果有很多移民能化解不确定性,企业就会减少供应商的数量,但从每个供应商那里购买的数量会增加[47]。奥特塔维诺等人所作研究中的被解释变量为企业在一个地区的总进口量,因此他们无法区分移民在二元边际上的反方向作用,得到的是一个加总的效果,影响的正负实际上取决于两方面作用的相对大小[46]。然而即使是这样,依然无法解释为何移民对进口的加总效应会是负向的。在最新的文章中,奥勒和玻佐利(OlneyandPozzoli)利用丹麦全面细致的企业—员工匹配数据以及移民 来 到 该 国 的 外 生 冲 击,重 新 检 验 了 移 民 与 进 口 之 间 的 关 系。他 们 发 现 多 边(multilateral)移民减少了总的离岸生产份额,与奥特塔维诺等人的研究结论一致;但是双边移民对双边的离岸生产起到的是促进作用,与奥特塔维诺等人相反。他们对此的解释是,奥特塔维诺等人研究的是服务业企业,他们假设外包的服务只能由特定族裔完成,因此来自某国的移民和离岸... [收起]
[展开]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6期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101页

商处的进口量(集约边际)会增加,但会减少在该国的供应商数量(扩展边际)。他们认为,

当企业面临不确定性时,企业经营者会倾向于选择多样化的供应商以分散风险;但如果有

很多移民能化解不确定性,企业就会减少供应商的数量,但从每个供应商那里购买的数量

会增加[47]。奥特塔维诺等人所作研究中的被解释变量为企业在一个地区的总进口量,因

此他们无法区分移民在二元边际上的反方向作用,得到的是一个加总的效果,影响的正负

实际上取决于两方面作用的相对大小[46]。

然而即使是这样,依然无法解释为何移民对进口的加总效应会是负向的。在最新的

文章中,奥勒和玻佐利(OlneyandPozzoli)利用丹麦全面细致的企业—员工匹配数据以

及移民 来 到 该 国 的 外 生 冲 击,重 新 检 验 了 移 民 与 进 口 之 间 的 关 系。他 们 发 现 多 边

(multilateral)移民减少了总的离岸生产份额,与奥特塔维诺等人的研究结论一致;但是双

边移民对双边的离岸生产起到的是促进作用,与奥特塔维诺等人相反。他们对此的解释

是,奥特塔维诺等人研究的是服务业企业,他们假设外包的服务只能由特定族裔完成,因

此来自某国的移民和离岸生产到该国是替代关系;但是奥勒和玻佐利研究的是全体企业,

他们内在地假设了更灵活的生产过程,认为外包的工作不局限于特定族裔,因此来自某国

的移民会减少企业总的离岸生产需求,但会增加到移民原籍国的离岸生产[48]。

因此,从承担生产任务的角度来讨论,移民的增多确实替代了部分原本被离岸生产到

国外的工作,也可能进而减少了企业从部分国家、部分供应商的中间品进口。但考虑双边

的经济贸易关系,上述移民促进贸易以及 FDI的渠道依然存在,表现为企业在移民原籍

国和另一部分供应商的中间品进口强度提升。

四、结语

移民对贸易的影响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但已不是一个新颖的学术话题。大量文

献已经证明移民总体上对进出口贸易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发现贸易成本渠道和偏

好渠道都很重要,但贸易成本渠道有更重要的效率提升意义。然而,近期依然不乏相关研

究继续拓宽这一领域的研究边界。总体而言,较新的前沿研究一方面是在因果识别上做

得更为干净,使用自然实验结合“偏离—份额”方法来构建工具变量,以获得更加一致无偏

的估计结果,例如利用移民接收政策的外生性,利用移民相关协定生效的时空差异等。另

一方面则是寻找研究对象的其他角度,或与其他相关问题结合,如区分贸易的二元边际,

从货物贸易拓展到服务贸易,研究移民对贸易协定的制定或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等。另

外,也有学者对移民与进口之间不确定的关系展开了深入研究,对比与前人结论的不同并

尝试给出合理的解释。

除了沿着这些较新的文献推进的方向继续深耕,这一领域也有一些其他的相关问题

有待进一步研究[1]。第一,关于移民与贸易的关系前人研究已经阐述得较为清楚,但移

民、贸易与 FDI之间会有更加复杂的相互关联[49]:移民可以认为是劳动力的流动,FDI则

是资本的流动,两种生产要素的流动会相互促进还是替代? 另一方面,FDI与出口被认为

是企业进入一国市场的两种替代战略。因此,把 FDI纳入移民影响贸易的框架将会使问

题更加复杂,但也更贴近现实情况。第二,贸易会如何影响移民? 这一问题在全球保护主

义抬头、部分发达国家选择关闭边境的今天更有现实意义,但由于移民决策的内生性更为

严重等原因,这方面研究尚不充分。第三,已知移民促进贸易能提升效率,那么这种福利

96

第102页

的提升效应具体有多大,如何在不同群体之间分配? 除了国际移民,中国等国还有规模庞

大的国内移民同样值得研究。有学者发现放松户籍限制、降低国内贸易成本带来的劳动

生产率提升要比贸易自由化更大[50]。继续推进相关研究能给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

内循环提供进一步指导,有突出政策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RapoportH.Migrationandtrade[C]//TriandafyllidouA.handbookofmigrationandglobalisation.Cheltenham,

UK:EdwardElgarPublishing,2018.

[2] TinbergenJ.Shapingthe worldeconomy:suggestionsforaninternationaleconomicpolicy[M].New York:

TwentiethCenturyFund,1962.

[3] DocquierF,RapoportH.Globalization,braindrain,anddevelopment[J].JournalofEconomicLiterature,2012,

50(3):681-730.

[4] KrugmanP.Increasingreturnsandeconomicgeography[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91,99(3):483-499.

[5] GouldD M.Immigrantlinkstothehomecountry:empiricalimplicationsforU.S.bilateraltradeflows[J].The

ReviewofEconomicsandStatistics,1994,76(2):302-316.

[6] HeadK,RiesJ.Immigrationandtradecreation:econometricevidencefrom Canada[J].TheCanadianJournalof

Economics/Revuecanadienned’Economique,1998,31(1):47-62.

[7] FelbermayrGJ,JungB,ToubalF.Ethnicnetworks,information,andinternationaltrade:revisitingtheevidence

[J].AnnalsofEconomicsandStatistics,2010(97/98):41-70.

[8] SilvaJM CS,TenreyroS.Thelogofgravity[J].TheReviewofEconomicsandStatistics,2006,88(4):641

-658.

[9] HeadK,T Mayer.Gravityequations:workhorse,toolkit,andcookbook[C]//GopinathG,HelpmanE,Rogoff

K.HandbookofInternationalEconomics.Elsevier,2014:131-195.

[10] EatonJ,KortumS.Tradeincapitalgoods[J].EuropeanEconomicReview,2001,45(7):1195-1235.

[11] EatonJ,TamuraA.BilateralismandregionalisminJapaneseandU.S.tradeanddirectforeigninvestmentpatterns

[J].JournaloftheJapaneseandInternationalEconomies,1994,8(4):478-510.

[12] HelpmanE,Melitz M,RubinsteinY.Estimatingtradeflows:tradingpartnersandtradingvolumes[J].The

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2008,123(2):441-487.

[13] CombesP,LafourcadeM,MayerT.Thetrade-creatingeffectsofbusinessandsocialnetworks:evidencefrom

France[J].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2005,66(1):1-29.

[14] FelbermayrGJ,ToubalF.Revisitingthetrade-migrationnexus:evidencefrom new OECDdata[J].World

Development,2012,40(5):928-937.

[15] AleksynskaM,PeriG.Isolatingthenetworkeffectofimmigrantsontrade[J].TheWorldEconomy,2014,37

(3):434-455.

[16] GirmaS,YuZ.TheLinkbetweenimmigrationandtrade:evidencefromtheUnitedKingdom[J].Reviewof

WorldEconomics/ WeltwirtschaftlichesArchiv,2002,138(1):115-130.

[17] DunlevyJA.Theinfluenceofcorruptionandlanguageontheprotradeeffectofimmigrants:evidencefromthe

AmericanStates[J].TheReviewofEconomicsandStatistics,2006,88(1):182-186.

[18] PeriG,Requena-SilventeF.Thetradecreationeffectofimmigrants:evidencefromtheremarkablecaseofSpain

[J].CanadianJournalofEconomics/Revuecanadienned’économique,2010,43(4):1433-1459.

[19] BriantA,CombesP,Lafourcade M.Productcomplexity,qualityofinstitutionsandtheprotradeeffectof

immigrants[J].TheWorldEconomy,2014,37(1):63-85.

[20] RauchJE,Trindade V.EthnicChinesenetworksininternationaltrade[J].TheReview ofEconomicsand

Statistics,2002,84(1):116-130.

[21] DunlevyJA,Hutchinson W K.TheimpactofimmigrationonAmericanimporttradeinthelatenineteenthand

earlytwentiethcenturies[J].TheJournalofEconomicHistory,1999,59(4):1043-1062.

[22] RauchJE,CasellaA.Overcominginformationalbarrierstointernationalresourceallocation:pricesandties[J].

97

第103页

TheEconomicJournal,2003,113(484):21-42.

[23] AndersonJE,vanWincoopE.Tradecosts[J].JournalofEconomicLiterature,2004,42(3):691-751.

[24] 魏浩,袁然.全球华人网络的出口贸易效应及其影响机制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20(1):25-40.

[25] CardD.Immigrantinflows,nativeoutflows,andthelocallabor marketimpactsofhigherimmigration[J].

JournalofLaborEconomics,2001,19(1):22-64.

[26] SteingressW.ThecausalimpactofmigrationonUStrade:evidencefrompoliticalrefugees[J].CanadianJournal

ofEconomics/Revuecanadienned’économique,2018,51(4):1312-1338.

[27] ParsonsC,VézinaP.Migrantnetworksandtrade:thevietnameseboatpeopleasanaturalexperiment[J].The

EconomicJournal,2018,128(612):210-234.

[28] BaharD,HauptmannA,ÖzgüzelC,RapoportH.Migrationandknowledgediffusion:theeffectofreturning

refugeesonexportperformanceintheformeryugoslavia[J].TheReviewofEconomicsandStatistics,2022:1

-50.

[29] AriuA.Foreignworkers,productquality,andtrade:evidencefromanaturalexperiment[J].AvailableatSSRN,

2022(4041114).

[30] 范兆斌,张若晗.国际移民网络与贸易二元边际:来自中国的证据[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6

(5):5-16.

[31] 铁瑛,蒙英华.移民网络、国际贸易与区域贸易协定[J].经济研究,2020(2):165-180。

[32] Melitz M J.Theimpactoftradeonintra-industryreallocationsandaggregateindustry productivity[J].

Econometrica,2003,71(6):1695-1725.

[33] BastosP,SilvaJ.Networks,firms,andtrade[J].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2012,87(2),352-364.

[34] Eaton J,Kortum S,Kramarz F.An anatomy ofinternationaltrade:evidencefrom frenchfirms[J].

Econometrica,2011,79(5):1453-1498.

[35] 杨汝岱,李艳.移民网络与企业出口边界动态演变[J].经济研究,2016(3):163-175.

[36] 蒙英华,蔡宏波,黄建忠.移民网络对中国企业出口绩效的影响研究[J].管理世界,2015(10):54-64.

[37] HillerS.Doesimmigrantemploymentmatterforexportsales? evidencefrom denmark[J].Reviewof World

Economics,2013,149(2):369-394.

[38] AndrewsM,SchankT,UpwardR.Doforeignworkersreducetradebarriers? microeconomicevidence[J].The

WorldEconomy,2017,40(9):1750-1774.

[39] 杨希燕,童庆.移民网络的贸易创造效应———基于出口产品质量的视角[J].国际商务研究,2018(3):25-37.

[40] 蒙英华,赵倩玉.异质性移民网络对中国出口产品效应研究[J].财贸研究,2022,33(8):32-47.

[41] KuglerM,LevintalO,RapoportH.Migrationandcross-borderfinancialFlows[J].TheWorldBankEconomic

Review,2018,32(1):148-162.

[42] 吴群锋,蒋为.全球华人网络如何促进中国对外直接投资? [J].财经研究,2015(12):95-106。

[43] BurchardiK B,Chaney T,Hassan T A.Migrants,ancestors,andforeigninvestments[J].TheReview of

EconomicStudies,2019,86(4):1448-1486.

[44] 苗翠芬,崔凡,吴伟华.移民网络与离岸服务外包[J].世界经济,2020(1):97-121。

[45] OttavianoGIP,PeriG,WrightGC.Immigration,offshoring,andamericanjobs[J].TheAmericanEconomic

Review,2013,103(5):1925-1959.

[46] OttavianoGIP,PeriG,WrightGC.Immigration,tradeandproductivityinservices:evidencefrom U.K.firms

[J].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2018,112:88-108.

[47] EggerPH,ErhardtK,LassmannA.Immigrationandfirms’integrationininternationalproductionnetworks

[J].EuropeanEconomicReview,2019,111:1-34.

[48] OlneyW W,PozzoliD.Theimpactofimmigrationonfirm-leveloffshoring[J].TheReviewofEconomicsand

Statistics,2021,103(1):177-195.

[49] AubryA,RapoportH.Migration,FDIandthemarginsoftrade[J].mimeo,DiscussionpaperLEM,2019.

[50] TombeT,ZhuX.Trade,migration,andproductivity:aquantitativeanalysisofChina[J].AmericanEconomic

Review,2019,109(5):1843-1872.

98

第104页

TheRoleofImmigrantsinInternationalTrade

YU Miao-jie1,WUShuang

2

(1.LiaoningUniversity,Shenyang110036;2.NationalSchoolofDevelopment,PekingUniversity,Beijing100871,China)

Abstract:Recentdecadeshaveseenarobustgrowthofboththenumberofinternationalimmigrants

andthevolumeofinternationaltradetransactions,animportantfeatureof“globalization”.Between

thetwo,aretheycomplementaryorsubstitutive? Thisarticlesystematicallyreviewsresearchonthe

roleofimmigrationininternationaltrade,explainsthemechanismofactionbyemployingrelevant

theories,andsummarizesalargeamountofevidencefromempiricalarticles.Theliteraturegenerally

provesthatimmigration hasasignificantpromoting effectonimportand exporttrade,with

mechanismsincludingtradecostchannelsandimmigrationpreferencechannels;insomesub-sample

analysis,theremayalsobeasubstitutionrelationshipbetweenimmigrationandimports.Onthis

basis,thisarticlesummarizestherecentadvancement directions ofcutting-edgeresearch and

proposesseveralotherpossibledirectionsforfurtherstudies.

Keywords:immigration;tradecosts;immigrationpreferences;importsubstitution;gravitational

model;enterpriseheterogeneity

[责任编辑 赵立庆]

99

第105页

第59卷 第6期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Vol.59 No.6

2023年11月 JournalofGuangxiNormal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Edition) Nov.,2023

doi:10.16088/ji.ssn.1001-6597.2023.06.010

[收稿日期]2023-07-0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内消费升级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20BJY001)

[作者简介]申俊喜(1969—),男,江苏盐城人,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赵蕾(2000—),女,

陕西渭南人,研究方向:区域经济,本文通信作者。

市场一体化、消费升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申俊喜,赵 蕾

(南京师范大学 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摘 要]加快建立国内统一大市场已经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目标,其对于推动消费结构优

化升级、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中国800家战略性新兴企业2013—2021年所测

算的全要素生产率数据,从理论和实证角度分析探讨市场一体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影响及消费升

级在二者影响机制中所发挥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市场一体化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

作用,消费升级在二者的影响机制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中介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东部地区、要素市场的一

体化水平对新兴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而商品市场贸易壁垒的存在抑制着新兴产业发展。因此,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有利于畅通我国的内循环体系,是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

[关键词]市场一体化;消费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全要素生产率

[中图分类号]F1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597(2023)06-0100-20

迈入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已经成为中国全面

打造新发展格局的主要目标之一。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趋势下,加快布局和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然而,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导致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各种贸易壁垒和保护主义倾向明显增强,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路径面临诸多挑战。市场经济条件下,需求是推动科技创新

的动力源泉,无论是内需或外需一般都会促进创新、驱动发展。但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

源自国家内部的内需将培育出本国企业的自主品牌和推动科技创新,提升本国企业在全

球产业链中的地位,有利于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有效的实现

道路和发展路径。因此,在扩大内需战略基点上推动新兴产业发展是我国实施以国内循

环为主发展格局的巨大优势所在。

当前,中国仍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区域分割问题,这导致我国超级市场规模的优越性难

以充分展现。随着经济规模快速壮大、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缺乏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弊

端愈发凸显。2022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

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指出要加快建成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

键堵点,以高质量供给创造和引领需求,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1]。构

100

第106页

建新发展格局离不开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唯有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建

立全国统一大市场,国内市场主导国民经济循环的特征才会愈益明显,经济增长的内需潜

力才会充分释放。

随着消费不断升级,满足高标准的消费新需求成为引领产业变革的主导力量。市场

一体化能够为消费升级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破除阻碍消费需求的体制机制障碍,有利于

构建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而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也会促进企业的生产活动向纵深发

展,倒逼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进一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在中国高质量发展

的进程中,推动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建设对于优化资源配置,释放国内消费市场的潜在需

求,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

一、相关文献与理论分析

(一)文献梳理

1.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

如何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尤其是在建设现代化产业

体系的战略部署下,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现有文献主要从供需

两个维度来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从供给侧来看,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因素,持续提升技术、人才、资金的

供给水平,营造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生态环境,能够为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持久动

力。韩江波、李超强调,新兴产业具有研发周期长、风险大的特点,因此发展新兴产业需要

充分依靠政府、金融机构、科研中心等服务主体的力量,并在此基础上挖掘人才、资金等创

新要素的支持[2]。李晓华、吕铁也指出,在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历程中,政府部门

的当务之急就是要构建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和激励机制,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

活动[3]。万钢同样提出要科学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律,有效发挥科技支撑、政府

引导和市场推动的共同作用,从根本方面着手消除新兴产业发展各个环节间的障碍[4]。

但需要承认的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历程中存在过分依赖政府、依赖政策倾斜等

问题,使得有的企业自身在研发核心技术方面显得缺乏底气和实力,最终会在激烈的市场

竞争中败下阵来。

从需求侧来看,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国内市场主导国民经济循环的特征愈加明

显,相较于供给驱动的直接性和多元性,由市场需求引致的驱动动力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

业发展更具有指导性和持久性。郝凤霞提出,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具

有较大差距,此时就需要根据国内市场需求和市场经济的特点来重新激发新兴产业的竞

争优势[5]。陆文娟从居民消费渠道变迁的角度出发,指出网络信息化水平提高以及交通

设施建设的完善会明显提高居民消费水平,促进传统零售产业的转型升级[6]。谢呈阳等

基于消费升级和市场规模两个维度提出本地消费升级和市场规模扩张均能诱发全球价值

链中高端环节向本地转移,从而推动制造业企业价值链攀升,加速高层次制造业的发

展[7]。陈文晖等强调需求侧政策是有效提升需求的重要手段,它能够直接提升产品或服

务销量,完善产业链条,最终将潜在需求转化为有效需求,甚至创造新的需求,从而促进战

略性新兴产业发展[8]。

101

第107页

2.关于市场一体化的研究

关于市场一体化的研究与本文相关的探讨主要聚焦于市场一体化的测量及其对于产

业升级、消费升级等方面的影响。首先,现有文献对于市场一体化水平的度量方法主要有

两种:一种是相对价格法,利用两个地区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的相对差异来度量一体化程

度[9];另一种是利用引力模型来计算不同地区之间的空间经济联系强度[10]。杜茂宝等利

用价格法测算了京津冀城市群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一体化水平,并进一步采取变异

系数法测算了整体市场的一体化程度,发现京津冀城市群商品市场一体化水平较高且呈

现逐渐上升的变化态势,而要素市场一体化水平较低且波动范围大[11]。范剑勇、林云则

在引力模型的基础上,以区域间贸易的边界效应评估了国内产品市场一体化水平,发现我

国国内产品市场并没有处于严重的分割状态,通过消除外生的贸易壁垒能够进一步提高

国内产品的市场一体化水平[12]。

其次,在关于市场一体化对产业升级影响机制的研究中,甘清华、陈淑梅提出市场一

体化可以通过提升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生态化水平进而促

进产业的转型升级[13]。孙昊、胥莉认为,较高的区域市场整合水平使得区域市场在“看不

见的手”的作 用 下,实 现 要 素 的 合 理、有 效 配 置,对 高 新 产 业 的 TFP 增 长 具 有 促 进 作

用[14]。冯艺、连俊华通过构建静态和动态面板模型,证实市场一体化水平对企业技术创

新存在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推动市场一体化进程能够有效助力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实

施[15]。柯蕴颖等也同样证实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能够有效提高区域产业高级化和层次化

水平,也促进了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16]。

消费升级的实现需要良好的市场环境和系统的体制机制作为基础,因此市场一体化

是畅通经济良性循环体系、营造规范安全消费市场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消费环境仍面

临着市场竞争和交易秩序不规范、流通体系和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汪伟认为,市场在

构建消费需求长效机制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深化市场改革能够破除阻碍消费需求的体

制机制障碍,为消费增长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17]。刘志彪则提出推进市场一体化能够促

进形成国内强大市场,实现充分就业并提升居民的收入水平,满足居民对优质产品和服务

的个性化需求[18]。张昊指出统一市场的形成使得企业能够及时了解、跟踪消费者的需求

偏好,促使企业以扩大有效供给和提升品质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带动传统产业进行

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进一步激发居民潜在的消费需求[19]。雷娜、朗丽华强调市场一体

化能够打破区域间的贸易壁垒,加大商品市场的竞争力度,提高消费者对于产品质量和技

术含量的要求,迫使企业进行技术革新来顺应消费升级趋势[20]。

通过梳理文献可以看出,以往的研究更多聚焦于市场一体化对消费升级或者产业升

级影响机制的探讨,缺少市场一体化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研究。为了弥补以往研

究中的不足,本文创新之处主要在于:首先,构建了“市场一体化—消费升级—战略性新兴

产业发展”的研究框架,重点分析市场一体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其如

何通过消费升级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其次,进一步探讨了消费升级中介效应的路径差

异,通过细分地理区域和市场类型考察消费升级的中介效应在市场一体化影响战略性新

兴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异质性。

(二)理论机制分析

1.市场一体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影响机制分析

对于市场一体化内涵的概述,目前学术界较为权威的一种说法认为,在市场一体化的

102

第108页

状态下,不同的区域市场之间不存在妨碍市场交流的政治或贸易边界,在此区域内,无论

是进行商品交换还是要素流动,都能够实现零成本流通[21]。因此本文在分析市场一体化

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影响时,为了探寻出全面且有效的市场一体化建设方向,借鉴苏

剑、邵宇佳的做法[22],将国内市场划分为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从多个市场维度来分析一

体化水平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1)商品市场一体化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商品市场一体化主要是指区域内同种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逐渐趋同的状态[23]。

商品市场一体化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产生影响。首先,商品市场一

体化通过利益激励效应刺激新兴产业市场规模扩大。商品市场一体化能够释放潜在的市

场需求,有利于激发新兴产品市场的良性竞争和多元化发展,对战略性新兴企业的创新活

动和研发投入强度产生了巨大的利益激励,由此壮大了战略性新兴企业的市场总规模。

其次,商品市场一体化能够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推动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在全国统一

的商品市场中,商品的自由流通能够扩大居民消费自由选择的权利,激发市场竞争活力,

迫使企业为了避免失败、长盛不衰而必须始终不断地创新,以创新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

质量发展。再次,商品市场一体化能够通过虹吸效应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庞大的商品

市场规模会对以人力资本为主的创新要素产生虹吸效应,促进本地企业通过要素集聚进

行科技创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2)要素市场一体化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要素市场一体化能够实现生产要素与企业的跨区域匹配,促进企业经济效率的提升,

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首先,要素市场一体化有利于要素配置

效率的提升。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了要素资源的跨地区流动,导致资源从低效率行业流

入到高收益行业现象增多,进一步提高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加快战略性新兴

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其次,要素市场一体化所带来的专业化分工能够实现区域一体化

协调发展。推进要素市场一体化可以将分散的小市场聚合为一,重塑国内区域间的分工

布局,地区之间利用各自的禀赋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并通过全国统一大市场共享信息,分

工协作,从而实现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再次,统一的要素市场能够通过专业

化分工和区域间合作形成空间协同创新联动机制。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进程中,市

场规模的扩大能够促进不同地区间形成深度分工和功能互补,全方位提升了本地企业的

创新能力,推动制造业企业向全球中上游价值链方向稳定进军,有助于实现我国战略性新

兴产业相关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的自立自强。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就市场一体化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系提出理论假说:

H1:市场一体化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2.市场一体化、消费升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影响机制分析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环节在于技术创新。市场一体化能够为消费升级提供良

好的制度环境,破除阻碍消费需求的体制机制障碍,有利于“需求引致创新效应”逐渐显

现;并进一步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优化供给结构,以创新驱动促进战略性新兴产

业发展。

(1)商品市场一体化、消费升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

首先,商品市场一体化能够克服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供需不匹配等结构性矛盾,打破

生产信息约束所构成的贸易壁垒,便于生产者可以明确地替消费者以商业化的方式表达

103

第109页

其内心的潜在需求,弥补产品供给与消费偏好之间的鸿沟,通过扩大有效需求来驱动消费

升级。随着需求规模的扩大,居民的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需求驱使企业进行产品研发和技

术创新,这也成为诱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动力。其次,商品市场一体化扩大了本

土市场规模,为企业主体提供全新的市场机遇和创新研发活动的利润收益,各种促进技术

进步的创新发明不仅为世界提供了新种类的商品和服务,而且也为社会创造出了许多新

的行业和需求,从根本上激励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兴起。

(2)要素市场一体化、消费升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方面,要素市场一体化能够有效提升居民财产性收入。要素市场一体化通过科学

合理的要素布局提高了社会生产率,大幅度降低企业生产的单位产品成本,有效提高了居

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劳动者收入是扩大内需的出发点和直接途径,通过收入增长所

带来的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改善为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创造了研发空

间。另外,依托我国超级市场迅速成长的“本土市场效应”,能够通过对外贸易虹吸全球先

进生产要素,并借此来提升战略性新兴企业的研发设计能力。因此,消除区域之间的市场

分割、构建统一的要素市场是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以及实施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基

础和保障。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就市场一体化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系提出理论假说:

H2:市场一体化对于消费升级存在正向促进作用。

H3:市场一体化通过消费升级进一步促进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本文展开研究的理论机制参见图1。

    >2 

>2 F



 

+$

 0

;  

EU U EU U

*

\"B3

L !

7



 

ffi



 

 

J  

 L  F  

图1 理论机制流程

二、研究设计

(一)变量选取

1.被解释变量

被解释变量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TFP。自2009年我国提出要大力发

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后,将全要素生产率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是学者对于测度研究方

法的创新举措。目前学术界对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方法可以分为三类:参数估计

法、非参数估计法以及半参数估计法[24]。其中,OP法和 LP法被广泛应用于测算企业的

104

第110页

全要素生产率。由于 OP法的测算结果存在样本损失率较大的问题,本文选择 LP方法

下测算的 TFP值来考察我国2013—2021年战略性新兴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借鉴王

杰、刘斌的研究方法[25],首先需要建立 C-D生产函数:

lnyit=α0t+α1tlnlit+α2tlnkit+α3tlnmit+εit。 (1)

在式(1)中,yit表示产出,用企业营业收入衡量;lit表示劳动投入,用企业从业人员数量衡

量;kit表示资本投入,用固定资产净值衡量;mit表示中间投入,用企业的营业成本+销售

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折旧摊销-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薪酬来衡量[26]。

下标i表示战略性新兴企业,t表示年份,εit表示随机扰动项。本次计算的所有名义变量

都是以2013年为基期的实际值,固定资产投资净值使用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进行平

减;中间投入和营业收入用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进行平减。

利用 LP法所计算的2013—2021年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值和变

化趋势情况如图2所示。从总体上来看,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样本区间内呈现出逐渐

增加的趋势。值得注意的是,在2013—2017年期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长幅度比较

明显。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自2012年国务院发布《“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

划》之后,新兴企业的规模及实力均实现质的提升,使得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高质量

发展的重要动力源。2018年之后,中美贸易摩擦的发生在短期内遏制了我国战略性新兴

产业的发展;但从长期来看,中美贸易摩擦也会催生和倒逼产业结构重塑,迫使我国的新

兴企业加大自主创新投入,充分激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活力。

8.20

8.40

8.60

8.80

9.00

9.20

9.40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图2 2013—2021年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趋势

对细分产业的分析可知,在2013—2021年,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在我国

七大类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年平均值最高,接下来依次是新材料产业和新能源产业(参见表

1)。自2014年陆续出台一系列补贴新能源汽车的优惠政策后,政府对新能源汽车行业进

行全方位优惠扶持,使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发展

格局下,国内新材料行业也迎来更多发展机遇,我国加快了迈向新材料强国的步伐。另

外,随着我国工业化体系的不断完善,完整工业产业链对能源需求愈加迫切,在“双碳”战

略下,采用具有低污染、清洁、方便以及可再生的新能源,可以有效实现高质量的发展,因

此近年来新能源领域的发展备受市场关注。

105

第111页

表1 2013—2021年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值

行业名称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平均值

生物产业 8.461 8.614 8.684 8.825 8.854 8.960 9.030 8.998 9.017 8.829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8.292 8.452 8.679 8.893 8.979 9.034 9.091 9.136 9.147 8.864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8.462 8.573 8.722 8.855 8.958 9.031 9.110 9.163 9.262 8.897

节能环保产业 8.533 8.586 8.665 8.698 9.002 9.006 9.174 9.271 9.267 8.918

新能源产业 8.684 8.329 8.630 8.806 8.786 8.972 9.141 9.197 9.273 8.926

新材料产业 8.690 8.766 8.804 9.001 9.191 9.289 9.321 9.388 9.530 9.098

新能源汽车产业 9.635 9.607 10.103 10.361 10.787 10.834 10.847 10.725 10.768 10.346

2.核心解释变量

核心解释变量是市场一体化总指数(segit)。本文对市场一体化的定义参照赵奇伟、

熊性美的方法[27],将市场一体化的内涵拓展到商品市场一体化、劳动力市场一体化以及

资本市场一体化三方面;借鉴桂琦寒、陈敏等的方法[9],用相对价格法来计算出该地区的

市场分割程度,并在市场分割指数的基础上对该值取倒数后开平方得出该地区的市场一

体化分指数;最后参照周正柱的做法[28],运用变异系数法测算出市场一体化总指数。相

对价格法的计算方法如式(2)所示:

ΔPi =

n

j

ln

Pi Pj -ln

Pi-1 Pj-1

n

=

n

j

ln

Pi Pi-1 -ln

Pj Pj-1

n

,

segi= 1/ΔPi 。 (2)

其中:Pi、Pi-1、Pj、Pj-1为i地区和j地区当期与上一期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ΔPi 为i

地区与其他地区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差异的平均值,即市场分割程度;segi则表示i地区的

市场一体化水平指数,segi 越大,市场一体化水平越高。本文统一采用相对价格法测算

商品市场一体化、劳动力市场一体化以及资本市场一体化。原始数据选择了《中国统计年

鉴》中2012—2021年30个省份的环比价格指数数据,西藏因缺少若干年份的数据被剔

除。此外,为了保持数据的完整性和可获得性,商品市场选取了食品烟酒、衣着、家用设备

及其用品、医疗保健用品、交通和通讯工具、教育文化娱乐用品和居住这八大类消费品的

消费价格指数;劳动力市场选取了国有单位职工平均工资、城镇集体单位职工平均工资和

其他单位职工平均工资的职工平均实际工资指数;资本市场选取了建筑安装工程、设备工

程和器具与其他资本品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最后使用变异系数法来衡量各省份的

市场一体化总指数。

结合图3的计算结果可知,我国整体的市场一体化呈现出先上升再下降随后又开始

上升的非线性变化趋势,且整体的市场一体化水平在2014年出现了峰值;而细分市场中,

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的一体化水平虽具有下降趋势但变化幅度较小,而资本市场的一

体化水平在样本期间出现大幅度下降。从中国构建统一市场的实践看,在转轨经济中能

够阻碍国内统一市场建设的因素,主要来自纵向与横向的政府治理机制[29]。在“锦标晋

升”模式下,地方政府官员为了满足执政期内自身工作业绩和职业回报的需求,担负了促

进当地经济增长的重大责任,这强化了地方市场分割的动机和行为。总体上来看,目前我

国的市场一体化程度不高,其中资本市场的一体化程度最低。

106

第112页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200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Bffi   !



图3 2013—2021年我国整体市场一体化水平及其细分市场一体化水平的变化趋势

3.中介变量

中介变量是消费升级(cit)。消费升级体现在消费结构优化为目标的消费内容的改

善,主要包含以下两点:一方面是一般商品向高层次商品或服务的消费对象转变;另一方

面体现为不同的项目支出占比。由此可见,消费升级的度量可以体现为消费结构中高层

次消费支出占比的变化[30]。因此本文使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中收入需求弹性的结

果,用高层次商品和服务型消费支出占比来衡量居民消费升级。其中需求收入弹性具体

的计算公式为:

EMi=

∂xi/xi

∂y/y

=bi

y

xipi

=bi

y

ci

。 (3)

其中,ci 为第i种商品的总支出,y 为居民可支配收入,bi 为待估计参数,xi 为第i种商品

实际需求。由表2的计算结果可知,居住、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以及医疗保健项目的

收入弹性均大于总平均值0.836,属于高层次消费需求,其中医疗保健的需求收入弹性最

大,为1.400,可见随着收入增加居民愈发重视对于医疗保健的消费。因此我们在这里借鉴

这种度量方法,将这四种项目在居民消费者总支出中的占比情况作为衡量消费升级的指标。

表2 2013—2021年居民各项消费需求收入弹性

年份 食品烟酒 衣着 居住

生活用品

与服务

交通通信

教育文

化娱乐

医疗保健

其他用品

及服务

2013 0.679 0.198 1.023 0.761 0.952 0.847 1.568 0.686

2014 0.687 0.204 1.056 0.759 0.913 0.849 1.507 0.686

2015 0.698 0.210 1.077 0.773 0.890 0.824 1.472 0.688

2016 0.708 0.220 1.066 0.764 0.862 0.804 1.423 0.714

2017 0.740 0.233 1.060 0.776 0.879 0.805 1.398 0.708

2018 0.767 0.243 1.018 0.773 0.893 0.820 1.308 0.721

2019 0.773 0.255 1.019 0.803 0.908 0.791 1.262 0.714

2020 0.770 0.289 1.035 0.855 0.986 1.024 1.364 0.848

2021 0.749 0.275 1.044 0.827 0.942 0.874 1.297 0.752

均值 0.730 0.236 1.044 0.788 0.914 0.849 1.400 0.724

总均值 0.836

107

第113页

如图4所示,在2019年之前,我国高层次商品与服务的消费支出占比呈现出逐年上

升的趋势,反映出居民的消费水平在不断提高,消费结构趋于不断升级;但在2019年之后

出现了轻微的下降趋势,这可能是由于疫情引起的居民收入的增速放缓,居民的消费意愿

出现疲软状态;2020年之后,国内抗击疫情的斗争取得了阶段性胜利,新业态的消费模式

应运而生,商品消费市场呈现出小幅度的增长趋势。

0.40

0.42

0.44

0.46

0.48

0.50

0.52

0.54

0.56

0.58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

B



3

!



图4 2013—2021年中国高层次商品和服务的消费支出占比

4.控制变量

结合已有研究,并综合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准确性原则,本文选取资产负债率、资

本密集度、固定资产比率、资产净利润率、企业规模以及虚拟变量所有权性质等变量作为

本次研究的控制变量(参见表3),尽量满足计量模型中扰动项的条件均值独立于核心解

释变量的假定,保证基础回归的准确性。

表3 变量符号与指标选取说明

变量类型 变量名称 变量测度

被解释变量 全要素生产率lnTFPi,t 由lp 法测度计算

核心解释变量

市场一体化segi,t

商品市场一体化segcoi,t

劳动力市场一体化segli,t

资本市场一体化segcai,t

变异系数法测度计算

相对价格法测度计算

中介变量 消费升级comi,t 高层次商品和服务型消费支出占比

控制变量

资产负债率dari,t 用总负债与总资产之比表示

资本密集度ciri,t 用总资产与营业收入之比表示

固定资产比率fari,t 用固定资产净额与总资产之比表示

资产净利润率roai,t 用净利润与总资产之比表示

企业规模sizei,t 用员工人数的对数形式表示

所有权性质soei,t 虚拟变量,soe=1表示国有,soe=0表示非国有

本文控制变量的具体说明如下:(1)资产负债率(darit):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与其经营

利润和效率密切相关,因此合理的负债水平可以为公司日常经营活动提供保障以及提高

公司的信誉水平。(2)资本密集度(cirit):资本密集度的变化趋势能够反映出行业整体的

108

第114页

发展情况。通常情况下,资本密集度越高的行业越愿意吸引高技能劳动者进行研发和创

新,越有条件创造更高的劳动生产率。(3)固定资产比率(farit):固定资产比率可以用来

衡量企业的资金营运能力,固定资产比率越低的企业其营运能力越强。(4)资产净利润率

(roait):企业的盈利能力是企业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同时也是增强企业自身核心竞争

力的关键因素,因此可以将其作为衡量战略性新兴企业经营效率的影响因素。(5)企业规

模(sizeit):发展经济学理论认为,企业规模扩大所产生的规模经济是提升生产率的重要

方式,因此本文用企业员工人数的对数形式代表企业规模。(6)所有权性质(soeit):不同

所有权性质的企业具有不同的行为目标,这对企业的经营效率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本文

将企业的所有权性质用虚拟变量表示,国有为1,非国有为0。

(二)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文旨在分析市场一体化与消费升级对战略性产业发展的影响。为了使研究结果更

贴合实际情况,依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

(2016)》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内涵的解释整理出七类战略性新兴产业,包含了高端装备制造

业、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和新能源汽

车产业。在保证数据测算连贯性的原则下,此次研究选择样本时主要依据新兴综指指数

样本股中最新披露的2193家上市公司,剔除信息披露不完整的公司,经筛选后样本为

800家战略性新兴企业。样本区间定为2013—2021年,9年共7200个样本值。实证基

于 LP法测算出战略性新兴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并将其作为被解释变量探究其与市场一

体化、消费升级之间的关系。本文中消费升级和市场 一 体 化 测 算 的 相 关 数 据 来 源 于

2013—2021年全国的统计年鉴以及各省份的统计年鉴,上市企业的相关数据来源于国泰

安数据库和东方财富网所公布的上市公司年度报告。为剔除价格因素变动对本研究所造

成的影响,本文中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净值采用以2013年为基期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

数进行平减;企业的营业收入和中间投入等其他货币型数据均采用以2013年为基期的工

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进行平减;各类消费支出的数据均采用以2013年为基期的CPI指

数进行平减;其余货币数值型数据均采用以2013年为基期的 GDP指数进行平减。

主要变量(对数形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如表4所示。

表4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变量 观测值 均值 标准差 最小值 最大值

TFP 7200 2.183 0.105 1.938 2.454

seg 7200 41.350 15.090 13.980 79.820

segco 7200 4.450 0.264 3.524 4.919

segl 7200 3.073 0.323 2.293 3.693

segca 7200 4.488 0.528 3.136 5.438

com 7200 0.554 0.057 0.402 0.669

dar 7200 0.392 0.185 0.050 0.809

cir 7200 2.540 1.682 0.581 10.8

far 7200 0.185 0.131 0.005 0.590

roa 7200 0.035 0.065 -0.285 0.193

soe 7200 0.306 0.461 0 1

lab 7200 7.781 1.141 5.306 11.140

109

第115页

(三)模型设定

1.FD-GMM 模型设定

面板数据回归分析的方法主要包括混合最小二乘估计、固定效应回归、随机效应回归

以及动态面板回归四种方法。当面板回归模型的数据具有动态特征时,静态面板无法消

除固定效应的影响,容易导致联立方程偏误并且忽视了解释变量的内生性问题,此时使用

OLS估计式是不可行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是一个动态过程,即当期的全要素生产率

水平可能依赖于之前的水平,因此需要通过引入被解释变量的一阶滞后项来构造动态面

板模型,以防止模型的设定偏差。除此之外,考虑到“短面板”的数据结构,本文采用动态

面板模型方法,利用 FD-GMM 法对构建的模型进行估计。在前文的测算中,我们可以

发现我国的市场一体化水平存在着非线性的变化趋势,为了进一步探索全要素生产率与

市场一体化总水平之间可能存在的非线性关系,参考黄赜琳、姚婷婷的做法[31]将其二次

项也引入模型中分析。综上所述,设定如下实证模型:

lntfpit=a0lntfpi,t-1+a1lnsegit+a2lnseg

2

it+γlnXcontrolit+μit+αit。 (4)

式中:tfpit表示i企业第t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全要素生产率;tfpi,t-1表示i企业第t-1

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全要素生产率;segit表示i企业第t年的市场一体化水平;seg

2

it表示

i企业第t年市场一体化的二次项;Xcontrolit代表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变

化的控制变量;a1 表示解释变量的待估系数;γ 表示相应控制变量的系数;μit为相应的随

个体与时间而变化的误差项;αit为相应的个体效应的随机误差项。

2.中介效应的检验

为了进一步验证消费升级在市场一体化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之间的中介效应,设

定如式(5)、(6)的模型进行探究,模型设立借鉴了几位学者介绍的两步回归检验流程[32],

建立如下面板数据模型:

comit=α0segit+α1lnXcontrolit+μit+αit; (5)

lntfpit=λ0segit+λ1comit+λ2seg

2

it+λ3lnXcontrolit+μit+αit。 (6)

其中:comit为中介变量,代表消费升级;λ1 为中介变量系数;其余变量与前文一致。若逐

步回归结果中的系数α0、λ1 都显著不为0,则说明消费升级在市场一体化对战略性新兴

产业发展的影响中发挥着中介效应;其中,当λ0 也显著不为0时,则为部分中介效应,反

之则为完全中介效应。但是逐步回归有可能会因为所谓的抑制效应[33]的存在出现回归

系数不显著的情况,导致回归结果会错过一些实际存在的中介效应,因此我们用Sobel检

验[34]290-312来进一步稳健中介效应效果。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为避免“伪回归”结果的出现和确保估计结果的有效性,需要进一步通过单位根检验

来验证数据过程是否平稳。本文采用 LLC方法对所有变量进行平稳检验,检验结果如表

5所示。由检验结果可知,所有变量均为平稳变量,可进一步做回归分析。

110

第116页

表5 主要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变量

LLC

统计量 结论

TFP_LP -14.595(0.00) 平稳

seg -44.627(0.00) 平稳

segco -45.727(0.00) 平稳

segl -66.335(0.00) 平稳

segca -94.229(0.00) 平稳

com -3.540(0.00) 平稳

dar -7.911(0.00) 平稳

cir -19.321(0.00) 平稳

far -8.784(0.00) 平稳

roa -33.222(0.00) 平稳

soe -1.631(0.01) 平稳

lab -15.569(0.00) 平稳

(二)动态面板回归分析

本文以800家战略性新兴企业2013—2021年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利用FD-GMM

法进行基准回归估计。具体应用时,还需要检验运算过程中易出现的自相关以及工具变

量过度识别问题。自相关检验采用 Arellano-Bond检验,该模型允许扰动项的一阶差分

存在自相关,而二阶差分不允许自相关,即 AR(1)<0.1、AR(2)>0.1。过度识别检验常

用 Hansen检验,即要求 Hansen检验的结果大于0.1,表明不拒绝所有工具变量都是外生

的原假设。具体的回归结果如表6所示。其中,第(1)列仅包含了核心解释变量市场一体

化及其二次交互项,第(2)列加入了所有的控制变量。在回归时,同时对行业、年份以及省

份进行了控制。回归结果显示,只有(2)的回归结果同时通过了自相关检验和过度识别检

验,说明在加入控制变量后,GMM 模型的内生性问题逐渐被解决,从而验证了本模型设

定的合理性。

表6 FD-GMM 回归结果

变量

(1)

TFP_LP

(2)

TFP_LP

(3)

TFP_OP

(4)

TFP_GMM

(5)

TFP_OLS

seg 0.2429*** 0.1507*** 0.1342** 0.4548** 0.1446**

(3.22) (2.93) (2.09) (2.54) (2.56)

seg2 -0.0304*** -0.0174** -0.0171* -0.0581** -0.0186**

(-2.59) (-2.29) (-1.76) (-2.18) (-2.08)

— (6.34) (5.25) (6.71) (6.58)

cir — -0.0246*** -0.0265*** -0.0567*** -0.0199***

— (-32.12) (-23.26) (-16.09) (-28.15)

far — -0.1423*** -0.0386* -0.5284*** -0.0625***

— (-8.48) (-1.75) (-9.20) (-4.03)

roa — 0.0855*** 0.2566*** 1.1974*** 0.0771***

— (12.62) (4.14) (6.46) (12.58)

soe — -0.0034 -0.0802*** -0.0578 -0.0026

— (-1.16) (-3.16) (-1.17) (-0.95)

lab — 0.0258*** -0.0211*** -0.1188*** 0.0332***

— (5.67) (-3.76) (-10.12) (7.46)

L.TFP_LP 0.1852*** 0.0323** — — —

111

第117页

续表

变量

(1)

TFP_LP

(2)

TFP_LP

(3)

TFP_OP

(4)

TFP_GMM

(5)

TFP_OLS

(6.07) (1.99) — — —

L.TFP_OP — — 0.0596*** — —

— — (2.99) — —

L.TFP_GMM — — — 0.0559** —

— — — (2.43) —

L.TFP_ols — — — — 0.0384*

— — — — (1.90)

年份 YES YES YES YES YES

行业 YES YES YES YES YES

省份 YES YES YES YES YES

观测值 4000 3998 3998 3996 3998

企业数 800 800 800 800 800

hansen 0.000 0.228 0.178 0.419 0.389

AR1 0.000 0.025 0.000 0.000 0.076

AR2 0.836 0.652 0.241 0.372 0.620

注:*、**、***分别表示在10%、5%、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括号内为t值。

具体来看,从第(2)列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

(1)市场一体化及其二次项的回归系数都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且为异号,这验证

了前文关于市场一体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的假设。进一步利用面板门

槛模型检验市场一体化的非线性特征,笔者发现将资本市场一体化作为门槛变量时,在

10%的显著性水平下市场一体化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显著的单一门

槛效应。在回归结果中,我们通过加入控制变量来检验理论假设的稳健性,发现在解决内

生性问题的回归模型中,市场一体化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即表明了市场一体化水平能够

明显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一是市场一体

化有利于实现企业规模的扩张和跨区合并,促进战略性新兴企业规模效率的提升,使得企

业达到最优的生产规模;二是打破了要素自由流动的壁垒,有利于实现要素资源的优化配

置,有效控制了企业的成本;三是市场一体化促进了知识、劳动力、资本等创新要素的流

动,提高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因此,市场一体化建设使得战略性新兴企业的发展质量

得到了有效提升。

(2)控制变量中,除了企业所有权属性外,其他所有控制变量均通过了1%水平下的

显著性检验。其中,资本密集度和固定资产比率的相关系数为负,这说明了战略性新兴企

业的生产率与资本调整灵活度存在着一定的负向关系,随着资本密集度的上升,企业固定

资产投入在技术层面的正向提升并未得到很好体现。而资产负债率、资产净利润率以及

企业规模的回归系数均为正,表明企业的举债经营越高,其融资约束程度就越低,越有利

于战略性新兴企业规模的扩大;而资产净利润率越高说明企业的发展前景越好,增强了投

资者对战略性新兴企业的发展信心;企业规模的扩大有利于发挥规模效应,能够促进战略

性新兴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3)此外,FD-GMM 基础回归中将被解释变量的滞后一期 L.TFP_LP加入到解释

变量中,表6的结果显示滞后一期的全要素生产率相对于当期的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说

明前期全要素生产率的改善有效促进了下一期生产率的提高。

112

第118页

(三)稳健性检验

1.更换被解释变量

在前文的 FD-GMM 基准回归中已经说明了市场一体化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全要

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为了验证回归结果的稳健性,本文采用 OP、GMM、OLS

来重新测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以此来替换 LP法所测算的战略性新兴产

业全要素生产率。表6中第(2)~(5)列分别为以 LP、OP、GMM、OLS测算的战略性新

兴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回归的结果,比较发现:回归结果中核心解释变量segit的系数

都为正且均通过了5%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且seg2的回归系数在10%水平下均显著为

负,因此市场一体化对于战略性新兴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着显著正向关系,该结果是稳

健的。

2.利用市场分割指数进行检验

市场分割是市场一体化的对立面,借鉴甘清华、陈淑梅的做法[13],使用市场一体化倒

数的平方项求得市场分割指数(msegit)对该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回归结果如表7所示。

由回归结果可知,市场分割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起到显著的抑制作用,这也

从反面印证了市场一体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促进作用,与前文基准回

归结果一致,进一步说明研究结论的稳健性。

表7 市场分割的回归结果

变量

(1)

TFP_LP

(2)

TFP_GMM

(3)

TFP_ols

mseg -0.3309** -0.8173*** -0.3249**

(-2.18) (-2.63) (-2.45)

dar 0.0556*** 0.1016*** 0.0529***

(6.52) (4.46) (6.76)

cir -0.0252*** -0.0693*** -0.0200***

(-30.83) (-24.53) (-27.89)

far -0.1462*** -0.7023*** -0.0630***

(-8.74) (-15.92) (-4.02)

roa 0.0877*** 0.1996*** 0.0776***

(12.97) (11.69) (12.26)

soe -0.0036 -0.0122* -0.0025

(-1.25) (-1.73) (-0.86)

lab 0.0253*** -0.0947*** 0.0330***

(5.66) (-9.38) (7.50)

L.TFP_LP 0.0486*** — —

(3.23) — —

L.TFP_GMM — 0.2118*** —

— (6.69) —

L.TFP_ols — — 0.0400*

— — (1.92)

年份 YES YES YES

行业 YES YES YES

省份 YES YES YES

观测值 3998 3997 3998

企业数 800 800 800

hansen 0.384 0.595 0.475

AR1 0.038 0.000 0.038

AR2 0.657 0.190 0.942

注:*、**、***分别表示在10%、5%、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括号内为t值。

113

第119页

(四)中介效应检验

市场一体化能够破除阻碍消费升级的机制体制障碍,为消费升级创造良好的市场制

度环境:商品市场一体化实现了商品市场与企业生产的有效衔接,充分显示出国内大市场

的优势,刺激了居民对高质量产品的消费意愿,居民消费需求规模的扩大加速了新兴产业

的发展;而要素市场一体化通过提高社会生产率和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来增加居民收入,不

仅改善了居民消费结构,释放了潜在的国内需求,还进一步激发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促使企业进行产业升级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基于此,本文通过构建中介

效应模型来验证消费升级在市场一体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发挥的间接影响,结果

如表8所示。

表8 中介效应机制检验及地区异质性检验

变量

全国 东部地区 中西部地区

(1) (2) (3) (4) (5) (6)

com TFP_LP com TFP_LP com TFP_LP

seg 0.0148** 0.0596** 0.0138* 0.2047*** 0.0037 0.1464**

(2.41) (2.11) (1.66) (3.29) (0.43) (1.97)

com — 0.2212* — -0.1392 — 0.1195

— (1.70) — (-0.40) — (0.79)

seg2 — -0.0092** — -0.0300*** — -0.0223**

— (-2.05) — (-3.16) — (-2.06)

dar 0.4086 0.0623*** -0.2987 0.0012 0.1343 0.0159

(1.59) (3.08) (-0.98) (0.03) (1.61) (0.61)

cir 0.0350 -0.0222*** 0.0033 -0.0256*** 0.0005 -0.0202***

(1.50) (-23.37) (0.44) (-7.90) (0.08) (-10.21)

far 0.4395 -0.1265*** 1.1111* -0.1888** 0.1706 -0.1203***

(0.88) (-7.16) (1.87) (-2.03) (1.60) (-3.95)

roa 0.4173 0.1828*** -0.0831 0.1530*** 0.0910 0.1200***

(1.11) (3.90) (-0.22) (3.86) (0.79) (3.96)

soe 0.3364 0.0005 0.3773 0.0034 0.0710 -0.0199

(1.49) (0.02) (1.41) (0.16) (1.60) (-0.55)

lab -0.0322 0.0561*** 0.0193 0.0617*** -0.0053 0.0653***

(-0.48) (5.07) (0.97) (5.04) (-0.26) (2.62)

年份 YES YES YES YES YES YES

行业 YES YES YES YES YES YES

省份 YES YES NO NO NO NO

观测值 5600 4000 3955 2820 1396 1630

企业数 800 800 568 566 234 234

hansen 0.185 0.309 0.186 0.408 0.532 0.110

AR1 0.043 0.004 0.085 0.016 0.034 0.012

AR2 0.324 0.381 0.152 0.202 0.200 0.415

注:*、**、***分别表示在10%、5%、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括号内为t值。

表8中的第(1)列报告了方程(5)的回归结果,市场一体化的系数在5%的水平上显

114

第120页

著为正,表明了市场一体化对于消费升级有着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第(2)列报告了方程

(6)的回归结果,在方程中加入中介变量消费升级后,消费升级系数在10%的水平上显著

为正,表明存在着部分中介效应,此时市场一体化的系数在5%的水平上仍然显著为正,

说明市场一体化能够通过促使消费升级,进而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验证了

假设 H3的成立。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建立,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了多样化产品的选择空间、

促进了消费升级,而且还提高了居民的收入水平、改善了居民的消费结构,激励企业通过

需求引致创新效应积极地进行技术创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五)异质性检验

1.地理区位异质性检验

中国地域辽阔,地区之间的经济状况千差万别,从而使得市场一体化程度、战略性新

兴企业发展情况等也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仅考虑全国市场一体化水平可能会出现失真

和误判。本文将全国30个省份(西藏自治区因统计数据原因不在本文考察范围内)分为

东部、中西部①两个子样本,分别考察市场一体化与战略性新兴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

关系以及消费升级所起的中介效应,结果如表8中(3)~(6)所示。

由东部地区的回归结果可知,市场一体化水平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对消费升级具

有正向促进作用;经济发展状况较好的东部地区拥有优越的海上运输环境,产业体系和基

础设施建设比较完善,居民的收入水平普遍较高,市场一体化能够为其提供更丰富的商品

种类与扩大市场范围,有利于带动东部地区的消费升级。在加入中介变量消费升级后,市

场一体化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全要素生产率仍然具有正向促进作

用,但消费升级作用却不再明显,进一步的 Sobel检验结果显示 P 值为0.000,拒绝原假

设,表明东部地区消费升级是市场一体化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关系中的中介因素。由

中西部地区的回归结果可知,市场一体化对于中西部地区消费升级并没有发挥显著的影

响,而且在进一步的Sobel检验中,P 值的结果为0.803,拒绝了原假设,说明中西部地区

消费升级并不是影响市场一体化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关系中的中介因素。这可能是因

为中西部地区的商品流通市场和收入水平相对不足抑制了居民的消费能力,从而限制了

居民的消费行为,因此市场一体化难以对消费升级发挥作用。在加入消费升级这一变量

后,市场一体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仍然发挥着正向促进作用。

2.市场类型异质性检验

上述研究显示,我国市场一体化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之间为非线性关系。由于本

文的市场一体化包含了商品市场、要素市场一体化,因此接下来笔者将进一步研究和分析

此问题,具体做法为:分别考察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两个细分层面的市场一体化指数与战

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深入探寻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对新兴产业发展的影响是

否存在异质性。

从表9中的回归结果来看,消费升级在商品市场与要素市场均存在着显著的中介效

应,但仅有要素市场一体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发挥了促进作用。商品市场一体化系

数在1%的统计水平下显著为负,其二次项系数显著为正;而资本市场一体化系数在1%

115

① 按照国家统计局的划分标准,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山东省、

广东省、海南省;中西部地区包括山西省、安徽省、江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

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

省。

第121页

的统计水平下显著为正,其二次项系数显著为负。进一步说明不断提高市场一体化水平,

尤其是要素市场一体化水平,有利于激发国内大市场的消费潜力,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

级。与要素市场不同,地方政府更依赖于商品市场来实现经济增长、产业升级、参与区域

竞争,因而存在明显的政府干预现象,此时邻近省份未在相应领域采取市场开放策略,那

么本地区会对其实施相应的市场分割以保护自己的利益[35],因而部分相邻省份的商品很

难通过“搭便车”进入本地区市场,使需求创新效应不显著,这反映出我国商品市场可能还

存在着较大的市场壁垒。

表9 市场类型异质性的回归结果

变量

商品市场一体化 要素市场一体化

(1) (2) (3) (4)

com TFP_LP com TFP_LP

segco 0.0120*** -0.7738*** — —

(5.65) (-3.02) — —

segfa — — 0.0165* 0.1105***

— — (1.82) (2.59)

com — 0.7153** — 0.4194**

— (1.99) — (2.18)

dar 0.0162 0.0049 0.4916 0.0447*

(0.59) (0.19) (1.30) (1.82)

cir 0.0013 -0.0323*** 0.0825* -0.0264***

(0.44) (-13.65) (1.83) (-13.03)

far -0.0699 -0.1573*** 0.5009 -0.2013***

(-1.57) (-4.23) (0.74) (-5.59)

roa -0.0242 -0.0096 0.9824 0.1235***

(-0.83) (-0.67) (1.45) (3.90)

soe 0.0230 -0.0429 0.2148 -0.0430***

(1.44) (-1.57) (0.69) (-2.65)

lab -0.0079 0.0456*** -0.0336 0.0319***

(-1.43) (4.65) (-0.35) (3.74)

segco2 — 0.0918*** — —

— (3.00) — —

segfa2 — — — -0.0153**

- - - (-2.25)

年份 YES YES YES YES

行业 YES YES YES YES

省份 YES YES YES YES

Observations 5600 3998 5600 4000

Numberofid 800 800 800 800

hansen 0.793 0.103 0.763 0.305

AR1 0.000 0.003 0.074 0.036

AR2 0.395 0.304 0.159 0.118

注:*、**、***分别表示在10%、5%、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括号内为t值。

116

第122页

四、主要结论与政策启示

本文利用2013—2021年数据,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研究对象,实证探析了中国各省

份的市场一体化水平对新兴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并进一步基于需求端视角,探

究了消费升级的中介效应。结论如下:(1)从整体上来看,我国的市场一体化总水平对于

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有着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这说明国内统一大市场能够促进

创新要素的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完善自主创新成果的市场化应用,进一步支撑了科技创

新并推动新兴产业发展。该结论在更换被解释变量、采用市场分割变量之后依然稳健成

立。(2)中介机制检验表明市场一体化能够加速居民消费升级,并进一步通过本土市场和

需求引致创新效应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3)区域异质性表明消费升级仅在东部地

区发挥中介作用,中西部地区的市场一体化并未对消费升级产生显著影响;市场类型异质

性表明在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主要依靠要素市场一体化推动产业发展,在构建国内统一

大市场的进程中,破除商品市场的贸易壁垒是加速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举措。

结合以上研究结论,为进一步推动战略性新兴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本文提出以下几点

建议:(1)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要发挥需求引领作

用,积极提升我国市场一体化水平,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创新资源优势,探

索丰富和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应用场景,加速产业规模扩容和技术迭代。(2)加快建

立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实现消费升级和市场一体化的双重驱动。只有持续释放多样化消

费需求,市场一体化建设才有现实的基础;只有实现了市场一体化,才能为消费升级提供

公平健康的制度环境。政府部门应及时清理和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

及做法,引导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鼓励企业之间的良性竞争,打破地方性的行政垄断;在

国内高端化消费需求的激励下,进一步倡导区域之间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建设有利于实现

消费升级的现代产业链和产业组织。(3)鼓励有关地区根据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因地制

宜研究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东部地区要发挥自身的地理区位优势,继续加快

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的标杆企业,选择一批比较优势明显的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规模扩

张和并购重组,使之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并引领行业发展的标杆;进一步支持中西部补短

板、强弱项,鼓励不同地区高质量发展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发挥西部地区沿边、沿江等区位

优势,服务畅通国民经济循环。(4)对于各个细分市场类型的分割现象,有针对性地采取

一系列措施来提高我国总体的市场一体化水平。在商品市场,通过构建区域间物流网络

破除妨碍生产要素流通的地理障碍,完善交通基础设施以便于商品和生产要素的流通;创

新传统物流流通方式,构建数字化绿色流通体系,提升现代化流通体系的高端智能化水

平。在资金市场,政府要确保居民社保基金投资领域的安全稳健,加强对社会保障资金的

储备和监管;在管理社会保障资金的过程中,严格监控相关资金的来源与使用渠道,按期

排查资金流动各个时期潜在的安全隐患,预防资金空转情况以及违法挪用社会保障资金

腐败现象的滋生[36]。在劳动力市场,要完善人力资源信息共享平台,为区域之间人力资

源共享创造沟通途径,缓解就业市场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促进劳动力市场供需匹配效

率的提高。

117

第123页

[参 考 文 献]

[1]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强支撑[J].企业观察家,2022(10):

28-31.

[2] 韩江波,李超.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创新与政策研究———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J].生态经济,2023(6):61

-71.

[3] 李晓华,吕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与政策导向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0(9):20-26.

[4] 万钢.把握全球产业调整机遇,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J].求是,2010(1):28-30.

[5] 郝凤霞.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模式与市场驱动效应[J].重庆社会科学,2011(2):54-58.

[6] 陆文娟.居民消费渠道变迁与传统零售业转型升级———基于非线性门限效应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20(22):32

-35.

[7] 谢呈阳,刘梦,胡汉辉.消费升级、市场规模与制造业价值链攀升[J].财经论丛,2021(4):12-22.

[8] 陈文晖,李虹林,王婧倩.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侧政策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20(7):36-39.

[9] 桂琦寒,陈敏,陆铭,等.中国国内商品市场趋于分割还是整合:基于相对价格法的分析[J].世界经济,2006(2):20

-30.

[10] 王德忠,庄仁兴.区域经济联系定量分析初探———以上海与苏锡常地区经济联系为例[J].地理科学,1996(1):51

-57.

[11] 杜茂宝,张颖,苏蔚,等.京津冀市场一体化进程及其影响因素的度量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8(6):813

-818.

[12] 范剑勇,林云.产品同质性、投资的地方保护与国内产品市场一体化测度[J].经济研究,2011(11):48-59.

[13] 甘清华,陈淑梅.产业结构升级视角下市场一体化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J].产业经济研究,2021(5):40-53.

[14] 孙昊,胥莉.市场一体化与全要素生产率:来自高技术产业的数据[J].管理现代化,2019(3):35-38.

[15] 冯艺,连俊华.市场一体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基于提升创新要素流动性视角的分析[J].价格理论与

实践,2020(9):164-167.

[16] 柯蕴颖,王光辉,刘勇.城市群一体化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了吗[J].经济学家,2022(7):62-75.

[17] 汪伟.如何构建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J].学术月刊,2017(9):9-12.

[18] 刘志彪.利用和培育国内市场问题的研究[J].学术研究,2019(10):76-84.

[19] 张昊.居民消费扩张与统一市场形成———“本土市场效应”的国内情形[J].财贸经济,2020(6):144-160.

[20] 雷娜,郎丽华.国内市场一体化对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及作用机制[J].统计研究,2020(2):52-64.

[21] 孙博恩.市场一体化、城市功能分工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以中原城市群为例[D].开封:河南大学经济学

院,2021.

[22] 苏剑,邵宇佳.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内涵、现状与政策建议[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6):

98-109.

[23] 李瑶瑶.长三角城市群市场一体化经济增长效应研究[D].上海: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22.

[24] 刘建翠.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研究:回顾与展望[J].技术经济,2022(1):77-87.

[25] 王杰,刘斌.环境规制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的经验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4 (3):

44-56.

[26] 胡本伟.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融资约束[D].南京:南京大学经济学系,2014.

[27] 赵奇伟,熊性美.中国三大市场分割程度的比较分析:时间走势与区域差异[J].世界经济,2009(6):41-53.

[28] 周正柱.长江经济带城镇化质量时空格局演变及未来趋势[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4):62-71.

[29] 刘志彪,孔令池.从分割走向整合:推进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阻力与对策[J].中国工业经济,2021(8):20-36.

[30] 黄隽,李冀恺.中国消费升级的特征、度量与发展[J].中国流通经济,2018(4):94-101.

[31] 黄赜琳,姚婷婷.市场分割与地区生产率:作用机制与经验证据[J].财经研究,2020(1):96-110.

[32] ZhaoXS,LynchJG,ChenQ.ReconsideringBaronandKenny:mythsandtruthsaboutmediationanalysis[J].

JournalofConsumerResearch,2010,37:197-206.

[33] MacKinnonDP,KrullJL,LockwoodC M.Equivalenceofthemediation,confounding,andsuppressioneffect

[J].PreventionScience,2000(1):173-181.

[34] SobelM E.Asymptoticconfidenceintervalsforindirecteffectsinstructuralequationmodels[C]//LeinhardtS

(Ed.).Sociologicalmethodology.Washington,DC:AmericanSociologicalAssociation,1982.

118

第124页

[35] 强永昌,杨航英.市场一体化、空间溢出与区域出口质量升级———基于长三角市场一体化的经验分析[J].国际贸

易问题,2021(10):1-16.

[36] 钱宗鑫,郭康.“双循环”格局下的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J].当代金融家,2021(7):71-73.

MarketIntegration,ConsumptionUpgrading,and

StrategicEmergingIndustryDevelopment

SHENJun-xi,ZHAOLei

(SchoolofBusiness,NanjingUniversity,Nanjing210046,China)

Abstract:Acceleratingtheconstructionofaunifieddomesticmarkethasbecomeafundamentalgoal

inbuildinganewdevelopmentpattern,playinganimportantroleinpromotingtheoptimizationand

upgradingofconsumption structure and strengthening the development of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Thispaper,basedonthetotalfactorproductivitydatameasuredby800strategicemerging

enterprisesinChinafrom2013to2021,analyzesandexplorestheimpactofmarketintegrationonthe

developmentofstrategicemergingindustriesandthemediatingeffectofconsumptionupgradingin

thetwoimpactmechanismsfromboththeoreticalandempiricalperspectives.Theresultsshowthat

marketintegration hasasignificantpromotingeffectonthedevelopmentofstrategicemerging

industries,andconsumption upgradingalso playsanimportant mediatingeffectintheimpact

mechanismbetweenthetwo;heterogeneityanalysisshowsthattheintegrationleveloftheeastern

regionandfactormarketshasamoresignificantpromotingeffectonthedevelopmentofemerging

industries,whiletheexistenceoftradebarriersincommodity marketsinhibitsthedevelopmentof

emergingindustries.Therefore,buildingaunifiednationalmarketisconducivetounblockingChina’s

internalcirculationsystemandisthemainforceinacceleratingthedevelopmentofstrategicemerging

industries.

Key words: marketintegration;consumption upgrading;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total

factorproductivity

[责任编辑 刘文俊]

119

第125页

第59卷 第6期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Vol.59 No.6

2023年11月 JournalofGuangxiNormal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Edition) Nov.,2023

doi:10.16088/ji.ssn.1001-6597.2023.06.011

[收稿日期]2023-04-29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研究”(21ZDA062);重

庆市社科规划项目“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法律规制研究”(2022NDQN16);西南大学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项项目

“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经济法规制”(SWU209065)

[作者简介]向超(1989—),男,重庆万州人,西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方向博士后,研究方向:经

济法、农业法;王小华(1987—),男,重庆云阳人,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中国经济转型与

高质量发展。

数字经济与农村经济融合发展:理论关照、

政策检视与实践路径

向 超1,包丽平2,王小华3

(1.西南大学 法学院,重庆 400700;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知识产权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00;

3.西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重庆 400700)

[摘 要]数字经济以数据利用为核心成为社会发展的新动能,其创造的新型生产方式和经济模式

快速向农业农村渗透,推动农村数字经济的发展。数字经济与农村经济融合发展既是国家战略层面的主

动选择,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时代需要。农村经济数字化发展具有数字经济普惠的时代观、农业农村发展

的政策观、改革发展成果共享的主体观的理论关照。检视“央地”政策文本发现,政策层面呈现出发文波动

性递增、政策文本类型趋同的路径依赖,地方实践则具化为政策因应、内容体系、执行手段、制度适配等维

度的局限。鉴于数字经济发展的“公共性”必要,应以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数字经济形态属性、乡村产业振

兴目标为考究,塑造激励性与包容性、基础性与适度性、优先性与多元性的融合发展理念。以此为指引,一

方面要通过优化数字经济政策工具体系、完善农村经济数据规则与风险管理规范,多维度构建以政府支持

为基本原则的政策体系,另一方面应灵活运用数据要素与数字金融平台,改革现存金融体制,多层次营造

释放农业领域数字化活力的市场环境。

[关键词]农村经济;数字经济;产业数字化;有为政府;有效市场

[中图分类号]F120.3;F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597(2023)06-0120-13

一、引言

融合发展一直是破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产业融合

不仅是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协同发展,更强调农业生产方式、农业生产结构通过产业联动、

产业集聚、技术渗透、体制创新等方式实现产业之间、产业与要素之间的协同及发展[1]。

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等传统经济之后的新经济形态,以使用数字化知识和信

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有效使用作为效率

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重要动力,通过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全面推动经济体系变革。

120

第126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

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农业农村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印发的

《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从基础数据体系构建、生产经营数字化改造等

维度明确了数字农业农村建设的宏观架构。可见,数字经济与农村经济融合发展既是国

家战略层面的主动选择,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时代需要。

数字经济具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特征,数字化拓补了生产要素,网络化消弭了区

域阻隔,智能化优化了营销策略。数字经济投射到农村经济维度,则表现为以下几种形

式:其一,通过收集和整理农村经济发展的数据,成立乡村振兴数据中心,在形成数字产业

的同时,推动农业农村产业链转型升级。例如,江苏省太仓市建立“媒体+政务”融合发展

模式,形成了全国首个乡村振兴和数字化媒体融合叠加的县级乡村振兴大数据中心。其

二,数字经济网络化特征有利于弱化甚至消弭涉农产品供求双方的信息阻隔[2]。乡村振

兴数据平台可以有效连接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打破农产品产销环节的时空限制,将资源

优化配置功能前置,从而进一步实现供需平衡。例如,天津市通过大数据共享平台,将农

业与水利、工商、民政、人社等各类涉农数据交换共享,实现涉及市、区、乡镇、村四级集合

数据的精准应用。其三,数字经济智能化技术重新定义了传统交易方式的信任机制(例

如,江苏省连云港市建立的集全市农业为一体的大数据平台),通过信息关系技术化处理,

减少交易费用和无效营销。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城乡数字鸿沟制约了数字经济的普惠性发展,也阻滞了农

村公平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通道。学术界敏锐地观察到这一点,在肯定数字普惠金融缓

解农村相对贫困之价值的基础上[3],围绕数字经济与农村经济融合,形成如下共识:在发

展现状层面,数字赋能农村产业现代化,具体表现为智慧决策推动农村生产精准化[4]、“互

联网+农业”模式助力农业经营品牌化[5]、农村电商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化[6]。农村经济与

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动力不足,尚存在农村数字基础设施覆盖不全、乡村数字化人才储备不

足、农业数据要素市场化不成熟等瓶颈[7]。在应对措施层面,农村数字经济发展需要通过

财政支农[8]、信息赋能[9]、产业形态转化[10]、职能治理[11]等方案弥合数字鸿沟,促进乡村

振兴实现。既有研究着眼于实践困境与未来方案,具有重要价值。农村经济的数字化发

展在理念与制度层面首先体现为国家政策,并以此为基础凝结共识和发展理念。相关研

究在学科视野上主要集中在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研究取向亦相对同质,对于数字经济

与农村经济之融合,虽论及数字产业创造性与农业系统性风险,但整体上均侧重解读政策

体系和凝练实践模式,鲜有从法政策学维度对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的实践科学进行风

险预警和制度规范,亦难觅“政府—市场”二元维度的体系构建。因此,从法政策学角度去

检视农村经济数字化发展动态,一方面能够弥补农村经济数字化发展的理论短板,另一方

面有助于各地实践经验的文本转化和经验普适。

二、数字经济与农村经济融合发展的理论关照

大数据时代,科技发展无疑是推动农村经济数字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但仅从技术创新

层面去解释农村经济数字化的产生原因未免不够全面。综合来看,农村经济数字化有着

深层次衍生基础,其在农村的发展,以互联网时代下普惠理论为支撑,借力于中央“坚持农

业农村优先发展”政策安排,同时在主体层面蕴含了改革发展成果共享的制度需求。

121

第127页

(一)时代观:数字经济的普惠性发展

为克服信息茧房、数据偏在的时代难题,数字经济的普惠性发展成为必要。所谓数字

经济的普惠性发展,是指利用数字经济高渗透性、信息传递迅捷性等特征,使每个个体、每

个地区,不论自身特质好坏,都有权享受数字红利。

一方面,数字经济助益城乡统筹发展。城市与乡村统筹发展政策是以可持续性发展

为目的,立足于城乡共生、互惠关系[12],以城乡产业扩散及空间增长理论[13]为基础,全面

整合城乡发展资源,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健康发展的政策。具体到农村数字经济层面,则体

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数字经济加快城乡统筹融合发展的进程。数字经济见长于多样化的

形式逻辑与低成本的数字手段,在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组织性矛盾的同时,倒逼农

村数字经济基础实施水平提升,并助力公共服务均等化。在此基础上,城乡发展要素加速

流动和互换,在助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同时,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二是社会化和专业化的

生产要求决定了数字要素资源融入农村经济的客观性。数字作为生产要素对经济的介入

同样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在农村数字经济“价格调节”前,数字资源的流动是由城市主动流向

边际成本更低、市场前景更广阔的农村地区,这种自然流动赋予了城乡融合发展的时代契机。

另一方面,在大力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统筹发展农业产业与数字产业。

农业产业与数字产业协同发展既符合当下数字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又彰显出数字产业

与农业产业发展的内生契合性:其一,乡村振兴视角下,数字产业的建立服务于农村产业

的发展。数字产业与农业产业是手段与目标的关系,以服务型为导向的数字产业,亟待实

体经济的依附。其对数据的开发以及数据的最终服务对象,都决定了其发展必须寻求一

定的载体。与此同时,农业产业尚存在数字化不足的短板,因此,数据产业与农业产业协

同发展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其二,数字产业与农业产业发展具有契合性。从内

在机理角度看,数字经济的优势特质与农村农业发展劣势具有天然互补性。数字经济不

同于实体经济,其信息数据具有高渗透性[14],这一特点或许对于本身数字基础设施健全、

通讯设施便捷、物流发达的城市发展而言,意义不是很明显,但置于农村地区,却是消除物

理隔阂、打通链接渠道、重塑经济形态的核心要素。从发展目标角度看,数字经济与农村

经济在未来发展目标上具有一致性。数据与农业农村发展相融合,成为拉动农村经济增

长的新引擎,并潜移默化影响生产经营方式。进一步而言,数字经济作为一种虚拟经济渗

透到农村场域,逐渐形塑人们对物质财富、精神寄托方面的新理解,数字技术使得“乡愁”

可以传递、文化可以“变现”[10]。而这恰恰与乡村振兴战略下重新定义农业农村农民、变

革传统农村经济模式的发展目标相吻合。故而,不论是数字经济还是农村经济,其未来发

展都是在顺应数据时代走势,致力于通过数据产业与实体产业的结合,遵循数字伦理原则

下的融合式发展[15]。

(二)政策观: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政策

现阶段强调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理论,并非无源之水,其背后是牢固的政策依托。具体

表现在:第一,从政策缘起上看,自党的十九大以来,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政策落地生根。

2018年、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相继对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政策的原则要求与政策安排作出

系统性部署;2020年、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分别对农村“数字平台”的构建与农村“数字普

惠金融”的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2022年、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在重申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政策的同时,强调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在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实施“数商兴农”

与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等方面提出指导性建议。第二,就政策体系而言,围绕中央《数

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关于坚持农村农业优

122

第128页

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本,已有多个省份相继出台了具体实施意

见。第三,从政策内容来看,其法规类别已涵盖银行、建设业、商贸物资、农业等多个涉及

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多份规范性文件均已聚焦农村数字经济的发展。

数字经济能够助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政策落实,这集中体现在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上。单从城乡网络普及和使用情况来说,农村网民规模与城镇网民规模比例偏差达到

3∶7,城乡数字差距可见一斑。此外,数字经济的高渗透性可以破解农村信息面临的闭塞

性困境,数字经济的虚拟性可以使得农村金融机构建设摆脱传统的“物理下沉”发展模式,

数字经济的跨空间性可使乡镇突破地理位置的局限性,减少乡镇金融发展的成本。数字

经济自身的特质决定其在农村的发展相比其他经济形式具有独特的优势,这对于农村经

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三)主体观:改革发展成果共享机制

改革发展成果是特定历史时期全体社会成员协同创造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的总

和[16]。积极的改革发展成果分享是对“再分配”制度的超越,这体现为受享主体在承担改

革发展成本的同时,能够共享到发展红利。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红利的成果共享既有必

要实现对共享机制的整体推进,又须着重因应农民主体的时代需求,建构城市反哺农村的

制度机制。

农民是数字经济发展成果共享的当然主体。这是由历史因素和现实发展目标双重因

子决定的。审视历史,不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的“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还是改革开

放以来40多年间实现的“跨越式发展”,城乡二元经济体制通过财富转移方式,在促进工

业经济发展的同时,亦相应地消减了农民主体对改革发展成果的分享[17]。强调农民作为

数字经济发展的当然主体,是为了避免农村数字经济发展重走“农民利益受损,城市消费

者受益”的老路。着眼现状,推动数字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当下改革发展成果共享机制

的目标进路,而现阶段制约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实现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城乡发展差

距较大,这其中又突出体现为发展成果主体“享受不均”。故而,强调农民作为成果共享主

体是农村经济数字化发展的应有之义。

农民主体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理应构造特殊机制。数字经济政策已经实现了农村经济

数字化发展的体系构造,在政策维度,数字经济与农村经济融合发展的统一大市场已经形

成,然此种发展机制并未体现出农业产业与农民主体的特殊性。从数字经济与产业发展

阶段的融入来看,农民主体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理应配置如下特殊机制:第一,数字技术在

研发阶段,理应倾向于实现农资资源的高效利用及生产风险的有效预知,并进行知识传导

及“下乡”。第二,重申并强调改革发展成果在产业链多个端口共享,且应当着重保障处于

农村数字产业链下游的农民的数字红利。第三,农民主体在数字产业阶段性分工前提下,

以技能培训作为普惠进路,提高职业适配性和参与可能性。此外,还应注重构建消除“数

字鸿沟”的内在机制,配置激励机制以引进农村科技人才,以助力构建实操技能帮扶与产

业网络帮扶的双重体系。

三、数字经济与农村经济融合发展的政策检视:基于政策文本的内容分析

(一)数字经济与农村经济融合发展的政策谱系

政策文本是农村经济数字化发展的外在表现形式,同时也反映出经济形态的发展轨

迹和主要方向。以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123

第129页

《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为开端,2019年《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明确将数

字乡村作为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到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指出“发展农村普惠金融”,

再到2022年9月《数字乡村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的出台,农村经济数字化发展的政策文本

不断增量与充实,已然形成了丰富的政策谱系。借助内容分析方法,梳理2006—2022年

农村经济数字化相关政策,可发现其中24份政策文本与中央直接相关,232份政策文本

与地方相关,文本内容呈现出的核心关键词主要包括农业信息化、数字经济、数字农业农

村、农村数字经济配套制度(表1)。整体上呈现为以下特点:

表1 关涉“农村数字经济”政策文本数量一览(2006—2022年)

主题 农业信息化 数字经济 数字农业农村 配套制度

中央 7 6 10 1

地方 28 135 66 3

比例 1∶4 2∶45 5∶33 1∶3

资料来源:北大法宝及政府信息公开网站。

总的来说,农村数字经济大体上呈现出“两阶段、分层次”的政策谱系。“两阶段”是指

关于推动农村数字经济发展政策文本出台的高点,第一个阶段是2006年以来,中央提出

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要求后,各地纷纷出台相关文件,此后互联网在农村的实践亦成效显

著。第二阶段是2020年至今的中央一号文件,在重申农村信息化基础建设的基础上,针

对性地提出推进农村普惠金融建设,随着前一阶段信息技术在农村的普及,农民如何充分

利用现有的数字设施服务于农村农业发展,成为立法者需要思考的问题。基于此,不难发

现“发展农村普惠金融”政策背后的底层逻辑是“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分层次”是

指农村数字经济政策文本的出台是按照“中央—地方、发展纲要—重点领域—年度工作要

点”的模式,采取了一种较为平和、渐进的立法技术,这种由上至下的政策普及模式,相对

有效地避免了地方规范文件的缺位问题,体现中央在农村经济发展上的慎重。

从数量上看,中央和地方关涉到农村数字经济政策的数量比例,大体上在一个正常范

围内。从中央和地方政策关系上看,中央出台政策文本具有指导性、抽象性,文本要求在

精而不在多,继而地方政策文本应当将其具体化,因此地方政策文本的数量往往会是中央

的几倍,有时这也是正常的现象。但是问题在于,关于“数字经济”“数字农村”的中央政策

文本数量过少,这会使得地方立法上缺乏指引性,更为重要的是,地方政策文本仅仅是数

量众多,内容上是否契合数字农村发展需要,还需进一步考究。

从内容上看,政策覆盖的体系性不足。农村数字经济发展需要与之相配套的数字基

础设施、数字人才培养建设、数字农村风险控制管理、农村金融机构中介平台相关方面的

制度衔接。而就目前的政策文本梳理来看,农村数字经济配套制度存在很大的制度缺口:

其一,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2021年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

公厅等部门联合印发的《数字乡村建设指南1.0》将乡村信息基础设施类型化为网络基础

设施、信息服务基础设施与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而截至目前,地方层面仅山东省、

浙江省针对性地出台相应指导意见、发展规划。前者出台了3个关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的意见,如《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山东省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等;后者于

2021年印发《浙江省数字基础设施发展“十四五”规划》。其二,农村金融数字化改革方

面,中央层面仅在农业部关于印发《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

124

第130页

(2016—2020年)》中提及“发展农村互联网金融”,地方上也仅在发展数字农村中有所提

及,并没有出台针对性的实施意见。其三,有关数字农村征信体系建设、数字人才引进、数

字化经济保险制度规范方面的内容,散见于各个层级的政策文本中。

(二)数字经济与农村经济融合发展的政策检视:以地方性政策文本为视角

中央政策为推进农村经济数字化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制度基础,政策文本的类型主要

表现为规划、方案、决定等,这具有综合规划性和宏观指导性。地方性政策一般以地方现

状和发展规划为依据,具有专门性、针对性和具体性,并通过政策支持落实农村经济发展

的公共性需求。考察文本具体内容可发现,地方性政策在落实中央文件层面存在以下问

题(表2):

表2 十省市农村数字经济政策文本

政策文本 政策目标 主要实施内容

责任配置

政府与市场 追责主体

《浙江省数字乡村建

设实施方案》

2022年,基础设施有效提升;

2025年,基础设施进一步提升;

2035年,基础设施全面提升

加快乡村5G 基站建设;搭建

数字“三农”应用平台;推进流

通营销数字化应用

政府:购 买 服 务、构

建数据体系

市场:协作监管

未设定

《广东数字农业农村

发展行动划(2020—

2025年)》

到2025 年,数字农业农 村 取 得

进展,数字技术与产业体系融合

创建广东数字农业发展联盟;

加快数字农业产业园区建设

政府:引导

市 场:资 金、技 术

供给

设定

《江西省实施数字乡

村发展战略的意见》

发掘信息化潜力,带动农业农村

现代化发展

夯实数字农业发展基础;推进

农业数字化转型;完善农村流

通服务体系

无明确区分 未设定

《河北省加快推进数

字农 业 农 村 发 展 实

施方案》

2021年,建 成 5 个 数 字 支 撑 平

台;2025年,建成数字农业基础

设施

打造农村管理数据化平台;数

字化管理种植业和畜牧业

政府:引 进 投 资、建

设 数 据 平 台、购 买

服务

单独附

件规定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

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

业信息化和数字乡村

建设的实施意见》

加大农业农村数字经济比重;

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深度

融合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

政府:引进、打造、培

育市场主体

设定

《山东省支持数字经

济发展的意见》

到2022 年,数字经济与 各 领 域

融合增强,重要领域数字化转型

率先完成,数字经济比重提高

建设智慧农业应用基地;培育

“互联网+订单农业”

政府:建 设 数 据 库、

培育市场主体、建设

数 字 技 术 企 业 建 设

创新平台

单独附

件规定

《辽宁省关于促进乡

村产 业 振 兴 的 实 施

意见》

到2025 年,乡村产业发 展 基 础

扎实、特色鲜明、体系健全

开展“辽宁产品网上行”活动;

实施农产品品牌兴农行动;

实施 乡 村 新 型 服 务 业 培 育

行动

政 府:深 化 “放 管

服”、改 善 市 场 经 营

环境、加大招商引资

力度

设定

《昆明市关于支持数

字经 济 发 展 的 若 干

政策(试行)》

加快“数字昆明”建设,推动数字

经济发展

强化农产品产销信息监测;开

展农业物联网建设试点工作

政 府:培 育 市 场 主

体、优化数字经济营

商环境

市场:基金业务

设定

《四川省关于加快推

进数 字 经 济 发 展 的

指导意见》

到2022年,数字经济产业壮大,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推进农业大数据开放共享;开

展数字农业示范工程建设;打

造“川”字号农产品网上平台

政府:优 化 监 管、平

台建设

未设定

125

第131页

续表

政策文本 政策目标 主要实施内容

责任配置

政府与市场 追责主体

《甘肃省“十四五”数

字经 济 创 新 发 展 规

划》

2021年,数 字 经 济 发 展 配 套 体

系基本成型;2023年,网络基础

设施覆盖全省;2025年,数字产

业化生态体系基本形成

建设全省农业农村大数据中

心;构建农业产业链数字化体

系;发展农业农村电子商务

政府:优化服务与监

管,培育数据要素市

场体系,构建数据中

心协同体系、数据要

素市场化体系

未设定

资料来源:北大法宝及政府信息公开网站。

第一,政策目标因应性失准,分级分类理念缺乏。政策目标的设定与各地数字农村实

际发展需求相契合是基础性要求,也是目标有效性的体现。因此,分级分类理念是数字经

济与农村农业深入融合发展的基础性理念。审视表2,我们发现:(1)在政策目标层面,地

方性政策文本或表述过于笼统,或与中央政策文本表述重复率过高,目标因应性失准。比

如,2020年4月发布的《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和数字乡村建

设的实施意见》大体重申了2019年中央《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提升乡村治理体系和

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要求。此种原则性和指导性话语不宜过多出现在地方具体实施

文件中,过多宣示性口号既不利于政策执行,又难以恰适反映地方数字农村发展的特殊要

求。(2)在政策目标设定过程中缺乏分级分类理念支撑。一方面,十省市在设定“政策目

标”过程中,江西省、河南省、云南省这3个省份尚未规定具体的阶段性目标,例如,2020

年5月发布的《江西省实施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的意见》将发展目标规定为“发掘信息化在

乡村振兴中的潜力,带动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河南省、云南省相关文件亦有类似表

述;另一方面,另外7省市虽然规定了不同阶段的发展目标,但目标分级分类缺乏合理性,

部分省市仅以“时间”为唯一的规划分类依据。譬如,《甘肃省“十四五”数字经济创新发展

规划》中,三阶段(以2021、2023、2025年为时间节点)发展目标均与“基础设施”建设挂钩,

而并无诸如农业产业、数字人才等目标规划。因此,有必要在目标设定过程中明确基础

理念。

第二,政府市场功能不明确,责任配置有待厘清。观察表2,不难看出各地相关政策

文本在数字农村“政府与市场”关系上,存在功能定位混乱、重政府轻市场、追责主体模糊

的问题。其中,“功能定位混乱”是指各地在相关政策制定过程中,政府与市场责任分工差

异过大,这突出体现在平台建设、数据共享、安全监管三点上。以平台建设为例,《河北省

加快推进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实施方案》强调政府购买企业数据,建设数据化融合平台,而

《山东省支持数字经济发展的意见》则规定政府引导各市场主体搭建数字平台。“重政府

轻市场”问题则普遍存在于各省份的农村数字经济实施文件中。具言之,各地过分倚重政

府在农村数字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对市场机制需求的回应性不足。如多数省份为数字企

业提供消费券、培训券,为技术创新或设备采购提供奖补,偏重于构建数字技术、设备、人

才等生产要素的引进激励机制,未能结合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实际需求,对数据运作模式、

应用场景创新拓展以及数字安全相关的制度保障等方面进行针对性机制设计。“追责主

体模糊”是指各地方机关未能规定或者未能很好地明确培育市场主体的责任分工,以便政

策的落地实施。由数据可知,10省市中有4省份(四川省、甘肃省、江西省、浙江省)没有

规定各项具体任务的责任主体,而在“培育市场主体”这一政策的落实上,可以找到追责主

体的只在《山东省支持数字经济发展的意见》这一政策文本中规定“鼓励各地招商引强”责

126

第132页

任主体为省商务厅。

第三,施政手段僵化守旧,政策工具应用不均衡。将政策工具类型划分为供给型工

具、需求型工具以及环境型工具是学界常用的政策工具划分方式。通过整理分析所选取

的10份政策文本的政策条款,最终形成206条政策工具条目,其中,供给型工具、需求型

工具与环境型工具的政策分布比例为74%、18%与8%(见表3)。不难发现,政府偏好于

使用供给型政策工具,而忽视对需求型、环境型政策工具的使用。首先,以“数据共享”“数

字基础设施”为代表的供给型工具的运用占比过半(74%),这反映出农村领域数字经济发

展的数据要素流动性欠佳,农业农村数字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市场活力有待提升。其次,

观察各类型政策工具内部运用情况,发现政府对各次级工具的应用发力不均。以需求型

政策工具为例,“引进投资”这一次级政策工具的使用在整个需求型工具中占比过半,而

“政府购买服务”“品牌建设”“技术研发”三种次级工具的使用总数则不及“引进投资”,这

反映出政府在培育农村数字经济市场主体过程中“重初期投入,轻后期稳固”的特点。

表3 政策样本中政策工具运用情况

工具类型 工具名称 使用频数 使用占比/% 合计

供给型

数据共享 38 18.3

数字基础设施 58 28.2

资金投入 29 14.1

数字人才 28 13.4

153(74%)

需求型

引进投资 22 10.7

政府购买服务 3 1.5

品牌建设 4 1.9

技术研发 8 3.9

37(18%)

环境型

数据安全 8 3.9

平台监管 1 0.5

税收优惠 1 0.5

政策支持/保障 6 2.9

16(8%)

四、数字经济与农村经济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

(一)数字经济与农村经济融合发展的基本理念

关于农村经济数字化发展的基本理念,学界在研究上少有涉及,也更难以论及发展理

念的共识问题。理念具有导向性,理念与实际契合与否,直接关涉农村经济数字化发展的

方向。为此,从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数字经济形态属性、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三个方面

来把握农村经济数字化发展的基本理念是应然进路。

第一,以农村经济发展现状为依据,秉持激励性与包容性的发展理念。农村经济数字

化发展应当立足于当前我国各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实际情况。东西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存在差异,对待东西地区乡镇不能仅追求形式意义上的机会平等。在城乡二元体制下,农

村数据分享体系、数字人才体系、政策法规体系均存在区域差异,但整体上还处于融合发

展的初步阶段。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坚持规范引导、激励性的发展理念。因当前农村数

字经济尚处于初步发展及运用阶段,这决定了相关政策出台对其进行规范的必要性,同时

127

第133页

相关规范设计应当以引导、激励为主,强调对数字产业、信息中介平台、互联网金融机构等

农村数字经济主体规制手段的合法性与合理性,防止农村数字经济夭折;另一方面,应体

现出包容性的发展理念。这种包容性集中体现在数字经济与农业产业融合模式上。政企

合作数据共享模式、精准农业模式,亦或是订单农业模式,优劣共存。政府在面临发展模

式选择时,或可突破追求单一发展模式的线性思维,尽可能去寻求模式之间的共存方案。

第二,以数字经济形态属性为考究,秉持基础性与适度性发展理念。一方面,数字经

济的虚拟性和载体依赖性等形态属性,决定了数字经济的发展以公共性的基础实施为前

提[18]。循此逻辑,实现特定地区农村经济与数字经济的深层次融合,必须重视提供农村

数字公共性服务。例如,搭建数据信息共享平台,构建农村物联网体系,此为践行基础性

发展理念的必要举措。另一方面,适度性是指有潜力的、适合农村场域的发展。具体体现

为两点:其一,农村数字“基建”的布局应重点区别于城市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受制于城

乡发展的客观差距,在农村发展数字经济产业形态还需要考虑契合度问题,当前农村数字

建设的重点应当在底层网络普及、基础数据资源的提供上,早日实现偏远农村地区网络的

全覆盖、物流服务“最后一公里”的打通,而非过分追求数字技术的更新换代;其二,农村数

字产业的发展以及数字技术的引进,要选择“最合适”的,而非“最先进”的,其中缘由除了

前文所述城乡经济差距,更重要的是,农村企业主体自身要权衡成本投入与收益问题。因

此,对于农村数字产业而言,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第三,以促进乡村振兴实现为目标,秉持优先性与多元性发展理念。首先,农村数字

经济的发展以促进乡村振兴为目标,此为中国农村发展步入新阶段的要求。2020年脱贫

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无论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还是全面推进

乡村振兴战略,都要求探寻发现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有效衔接新的发展阶段。其次,

坚持优先性理念,实现农村经济数字化“两个优先”,即“政策支持优先、数字配置优先”。

前者要求继续贯彻落实农村农业优先发展政策,完善地方与数字农村发展相配套的法律

法规制度,始终保持数字经济与中央关于数字农村建设方针相适应,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相结合。后者突出体现在与农村数字经济密切相关的供给、数字物流体系等方面,应有所

侧重,优先供给农村、农业、农民。再次,树立多元发展理念。一方面,允许多种形态、多元

发展方式存在。例如,在农村数字经济发展模式上,无论是广西田东的“六体系”模式、河

南兰考的“一平台,四体系”模式,还是四川成都的“双平台,四创新”模式,它们均是综合考

量各个地区经济情况与特质的结果。因此,这些模式之间并无优劣可言;另一方面,“借鉴

+本土化”是坚持多元性理念的深层次要求。如前所述,模式虽没有好坏之别,但各地发

展有快缓之分,典型模式的存在为后进者提供了指引。如彭州蔬菜“买全国,卖全国”模

式,利用数字技术较好地实现农业产业供给和需求的有机平衡,同时产地直销模式也保障

了农民主体的切实利益,而“直销模式”发轫于美国,这种借鉴并加以吸收的做法,即为很

好的典范。

(二)数字经济与农村经济融合发展的路径构建:基于政府与市场的二元维度

新发展格局下,乡村产业振兴需要在城乡市场分割的客观判断基础上,将市场决定性

作用与政府有为功能结合起来。这与《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指出的“有

效市场,有为政府”工作原则相照应。但与常态的二元博弈不同,农村数字经济发展领域

的政府市场关系需要呈现出双向强化的阶段性特质。一方面,我们要从多维度构建以政

府支持为原则的农村数字经济政策体系;另一方面,则需要以市场为导向,健全市场竞争

128

第134页

性制度,多层次营造释放农业领域数字化活力的市场环境。这是由当前农村数字经济发

展的滞后处境以及广大农村经济的初级形态所决定的。

1.政府角度:多维度构建以政府支持为基本原则的政策体系

首先,围绕“数字化赋能”构建政策工具体系,创新施政手段。实践证明,直接性财政

拨款、金融机构“物理性下沉”等供给型政策工具对于农村数字经济发展功效有限。现有

的数字经济政策体系理应恪守农村数字经济的“新颖”性本质,从生产要素、生产技术、生

产协作三方面为农村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实现农村经济的数字化发展。其一,生

产要素层面,数据和人力资本是给企业带来最大增加值的生产要素。因此,应着力将施政

重点转向数据开放共享、数字人才激励,并强化政府对数字基础设施的供给责任。其二,

生产技术层面,从数字基础设施、数字市场建设、数字人才激励等方面出台政策,鼓励关键

技术研发、共性技术创新与应用,支持相应的技术配备。例如,宁夏平罗县政府设立的自

治区首家县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中心,为农户、金融机构以及第三方评估机构搭建了

一个可以互联互通、和谐商洽的官方平台,形成了“中心+站点”的服务体系。其三,生产

协作层面,各地政府在正确评估地区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势、劣势的情况下,协调农业产业

发展的重点,以农产品深加工为导向,优势互补,构建地区农业产业链,这是预防农产品同

质化现象严重的可行之路。

其次,以激活数字要素为目标,构建农村经济的数据规则。前文论述基本理念时已经

提及,数字经济的发展必须依靠具体规范引导,应以激活数字要素为目标,树立农村数字

经济的“数据开放、数据权利、数据流动”规则。第一,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农业场域政府

数据开放制度。在对农村数据信息的掌握上,因当前阶段搭建大数据平台的主要力量为

政府,故而政府是农村大数据信息的主要掌握者。相对来说,农户、产业处于数据弱势一

方,然而却是数据的主要利用者。因此,为使得农村大数据的价值得以充分发挥,政府数

据开放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亟需提上日程。第二,农村数据权利保护上,一方面应保障农户

享有个人数据的初始财产所有权,允许农户通过协议,将其让渡给企业或政府,由企业或

政府管理、开发出更高效用的数据产品;另一方面应切实维护农村数据产业者对衍生数据

的财产权益,以保障数据产业者投入大量资本和劳动进行数据开发的权益。第三,在农村

数据流动维度,应加强监管特定农业产业具有市场优势地位的经营者的数据行为,防止其

利用数据与算法优势,垄断农村相关产业的数据信息,对其他小微农业产业、个体农户实

施限制、排除竞争的行为;要通过监管它们的行为,以保障农村数据的正常流动。

再次,构建以数字农村为核心的风险控制管理制度。针对当前风险控制管理制度在

农村经济数字化转型中缺位的现状,着手建立农村数字经济风险控制管理制度,必须做好

以下三方面工作:第一,建立行之有效的数据标准和法律规范体系。数据规范标准体系是

数据生成、应用、分享的基础和前提,数据利用需要数据标准和认证体系。在《农业部信息

系统建设技术规范》《农业数据共享技术规范》《数字乡村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等既有标准

规范基础上,以需求导向、共性先立、急用现行为原则,继续完善数据规范标准和深化行业

数据标准规则,制定《农业综合信息服务数据规范》。此外,考虑到农村数字经济的发展性

和创新性,还应进一步提升法律时效性。在普适性数据规范尚未出台以前,要做好部门规

章、行政法规、地方性立法的“立改废释”工作,及时动态评估行业规范、行业标准,增强政

策、法规的灵活性和包容性,更加及时有效地为农村数字经济发展保驾护航。第二,构建

现代农业保险制度。首先,通过对各地农村进行风险评估,明确数字农村中可保风险的种

129

第135页

类;其次,保险框架的确立上,要考虑到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农民的投保能力

不足、保险公司承保意愿不强等现状,从而构建“农民互助、财政补贴、独立核算、社会运

作”的政策性互助农业保险框架。第三,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普惠基金。要加强财税金融政

策协同,中央财政可通过设立数字产业母基金等形式,推动政府、民间资本、企业法人共同

建立多层次融资担保与再担保体系,提高融资担保机构的风险承受能力。如地方财政可

以牵头设立数字经济融资专项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形成盈利共享、风险共担的

合作机制。

2.市场角度:多层次营造释放农业领域数字化活力的市场环境

第一,激活数据要素,推动农业产业数字化、信息化。首先,要最大化发挥农业数据要

素的效用。多用途激活数据要素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农村产业数字化过程中的数据、信

息不仅可以为生产、经营提供参考,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信息也可以用来产生信用[19]。如

农业生产过程的量化分析将未来的收益“贴现”并产生信用,可以帮助农民降低养殖成本。

其次,农业产业数字化、信息化促使服务个性化。数字化硬件技术、数字化运行体制,逐渐

将农村产业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解构,并将其重塑,使其适应农村数字化发展的新形态。

如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季节的农产品,建设专门针对农村地区特点的电商平台或增设专门

的网页菜单指引。再次,数字化、信息化促使数字农业领域市场化。数字化、信息化有利

于让市场机制在农村金融资源的配置与定价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为以往的一些出发点良

性但实则反市场的行政干预建立了有效的退出机制[20]。农业大数据平台的建立、城乡数

据共享机制的完善等为真正实现由市场决定农村资金的定价与配置奠定了基础。

第二,打造数字金融平台,在农村农业与数据企业之间搭建“金融桥梁”。农村农业与

数字企业的发展需要借助数字金融平台这一载体。打造数字金融平台,激活农村经济数

字化要素,应当处理好监管与数字金融平台的关系,做到松弛有度,监管应做到必要且适

度。数字金融平台这个瞬息万变的“新”领域,确实存在行业发展领先于监管的问题。当

前活跃在农村金融领域的新型金融中介机构主要有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代表的农业产业平

台(如正邦、正大、温氏等),以蚂蚁金服、京东金融为代表的电商平台以及 P2P类的涉农

互联网金融平台[21]。细化监管数字金融平台的投资业务和借贷业务,对于引导农村新型

金融中介机构良性发展是必需的。新型金融中介机构使社会资本打开了农村金融投资之

窗,在缓解了政府财政压力的同时,也符合农村数字经济市场资源配置的要求,所以更需

要的是规范引导,而不是规范遏制。

第三,改革现存金融体制,为农业数字化发展赋能。现存金融体制对农村存贷款利率

的变相限制,不符合金融市场平等准入的原则。例如,就目前农村金融机构布局而言,农

村小微型金融机构数量较少、竞争力不足,农信社、农合行乡镇网点虽较多,但贷存比受控

较严,又有自身逐利的冲动,基层可贷资金有限,供不应求。虽然政府贷款利率管制具备

降低农业主体融资成本的良性出发点,但这种计划管制的做法恰恰抑制了正规金融机构

从事涉农信贷业务的积极性,而这种供给不足所造成的信贷配给,使得本可以从正规金融

机构获得贷款的资金需求者不得不向其他利率更高的金融机构寻求服务,进而大幅度提

高了农村金融主体的融资成本。构建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允许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特

别是民营银行、小贷公司和数字金融机构进入市场公平竞争,将是数字经济与农村经济融

合发展的新的突破口[22]。

130

第136页

五、余论:迈向“内容控制”的农村数字经济发展

数字经济以数据利用为核心成为社会发展的新动能,其创造的新型生产方式和经济

模式快速向农业农村渗透,推动农村数字经济的发展[23]。在数字经济普惠性发展、农业

农村优先发展、改革共享机制的理论关照下,农村经济的数字化发展既是国家战略之选

择,亦是乡村振兴之所需。从政府和市场的功能定位视角看,不论是传统农村经济还是当

前新兴的农村数字经济,在新一轮的乡村振兴发展规划中,政府始终扮演着一个支持者、

后盾而非守望者的角色。数字经济的市场形态复杂、异构、多维,本文虽然型构了“政府—

市场”二元维度的规制体系,但此种传统的规制模式是否足以应对数字技术所演化的先进

生产力和生产组织方式,还难以盖棺定论。

政策指引在农村经济的发展脉络中印记尤为深刻,农村经济的数字化发展同样难以

避免,更不可或缺。一方面,数字经济时代,政府提供准公共产品的功能限度同样客观存

在,需求偏好在农村数字经济的发展中需要得以满足,因此需要基于“多元需求理论”建构

第三方的治理模式。另一方面,农村经济的数字化发展是数字技术与农村经济形态的结

合,是技术演化冲击相对稳定的制度结构并形成新型生产方式的产物。政府能力的有限

性与数字技术迭代的无限性决定了专业性第三方治理的制度空间。是故,本文以抛砖引

玉之态,初步构建了政府功能与市场机制的二元规制框架,未来的相关研究可以“专业化、

产业化”为导向,协同塑造农村数字经济“内容控制”的第三方治理新体系。

[参 考 文 献]

[1] 苏毅清,游玉婷,王志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理论探讨、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中国软科学,2016(8):17

-28.

[2] BukhtR,HeeksR.Defining,conceptualisingand mearsuringthedigitaleconomy[J].JournalofInternational

OrganisationsResearch,2018(2):143-172.

[3] 龚新蜀,赵贤,董依婷.数字经济、数字鸿沟与农村多维相对贫困[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23(2):20

-35.

[4] 管辉,雷娟利.数据要素赋能农业现代化:机理、挑战与对策[J].中国流通经济,2022(6):72-84.

[5] 杨继瑞,薛晓,汪锐.“互联网+现代农业”的经营思维与创新路径[J].经济纵横,2016(1):78-81.

[6] 陶涛,樊凯欣,朱子阳.数字乡村建设与县域产业结构升级[J].中国流通经济,2022(5):3-13.

[7] 姚毓春,张嘉实,赵思桐.数字经济赋能城乡融合发展的实现机理、现实困境和政策优化[J].经济纵横,2022(12):

50-58.

[8] 吕雁琴,赵斌.数字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研究[J].武汉金融,2020(3):79-84.

[9] 吕普生.数字乡村与信息赋能[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0(2):69-79,158-159.

[10] 殷浩栋,霍鹏,汪三贵.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现实表征、影响机理与推进策略[J].改革,2020(12):48-56.

[11] 刘俊祥,曾森.中国乡村数字治理的智理属性、顶层设计与探索实践[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64

-71.

[12] 张克俊,杜婵.从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到城乡融合发展:继承与升华[J].农村经济,2019(11):19-26.

[13] 孔杏.数字普惠金融、空间溢出效应与收入增长———基于城乡二元总体实证分析[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20

(3):61-68.

[14] 郑夕玉.互联网时代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策略研究———基于美国和欧盟发展经验的启示[J].西南金融,2019(12):

53-60.

[15] 白永秀,宋丽婷.数据商品及其二因素、劳动二重性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经济纵横,2022(2):27-34.

[16] 李昌麒,甘强.我国改革发展成果公平分享的实现路径构想[J].社会科学研究,2010(5):50-57.

[17] 张贤明,文宏.改革发展成果共享实现机制的理念定位[J].理论月刊,2009(7):5-10.

[18] GoldfarbA,TuckerC.Digitaleconomics[J].JournalofEconomicLiterature,2019,57(1):3-43.

[19] 斯丽娟.数字经济时代农村信息扶贫生态系统的构建与路径优化[J].图书与情报,2019(2):37-45.

131

第137页

[20] 宁朝山.数字经济、要素市场化与经济高质量发展[J].长白学刊,2021(1):114-120.

[21] 龚沁宜,成学真.数字普惠金融、农村贫困与经济增长[J].甘肃社会科学,2018(6):139-145.

[22] 王小华,程琳.数字普惠金融与城乡收入差距:机遇还是鸿沟[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

127-146.

[23] 向超.农村经济数字化发展的实现路径研究[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1(23):135-137.

IntegratedDevelopmentofDigitalEconomyandRuralEconomy:

TheoreticalCare,PolicyReviewandPracticalPath

XIANGChao1,BAOLi-ping

2,WANGXiao-hua3

(1.SchoolofLaw,SouthwestUniversity,Chongqing400700;2.CenterforStudiesofIntellectualProperty,

ZhongnanUniversityofEconomicsandLaw,Wuhan430000;3.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

SouthwestUniversity,Chongqing400700,China)

Abstract:Thedigitaleconomy,withdatautilizationasthecore,hasbecomeanewengineforsocial

development,andthenew production methodsandeconomic modelscreatedbyithaverapidly

penetratedintoagricultureandruralareas,thuspromotingthedevelopmentofruraldigitaleconomy.

Theintegrateddevelopmentofdigitaleconomyandruraleconomyisnotonlyanactivechoiceatthe

nationalstrategiclevel,butalsotheneedofthenewepochforruraleconomicdevelopment.The

digitaldevelopmentofruraleconomybearthetheoreticalcareoftheeraviewofdigitaleconomy,the

policyviewofagriculturalandruraldevelopment,andthesubjectviewofsharingtheachievements

ofreform and development.A review ofthe policies made by “both the centraland local

governments”tellsthatatthepolicylevelpresentsthepathdependenceofincreasingvolatilityof

issuingdocumentsandconvergenceofpolicytextstypes,whilelocalpracticeislimitedinthe

dimensionsofpolicyresponse,contentsystem,implementationmeansandsystemadaptation.Given

thenecessityofthe“publicnature”ofthedevelopmentofthedigitaleconomy,weshouldfocuson

thecurrentsituationofruraleconomicdevelopment,theattributesofdigitaleconomyforms,andthe

goalofruralindustrialrevitalization,andshapeaconceptofintegrateddevelopmentthatisincentive

andinclusive,basicandmoderate,andthatbearsbothpriorityanddiversity.Guidedbythis,onthe

onehand,weneedtooptimizethedigitaleconomypolicytoolsystem,soastoimproverural

economicdatarulesandrisk managementnormsandconstructa multi-dimensionalpolicysystem

basedongovernmentsupportasthebasicprinciple.Ontheotherhand,weshouldflexiblyemploy

dataelementsanddigitalfinanceplatforms,andreformthecurrentfinancialsystem,soastocreatea

multi-levelmarketenvironmentthatreleasesthedigitalvitalityoftheagriculturalfield.

Key words:rural economy;digital economy;industry digitalization;competent government;

efficientmarket

[责任编辑 刘文俊]

132

第138页

第59卷 第6期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Vol.59 No.6

2023年11月 JournalofGuangxiNormal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Edition) Nov.,2023

doi:10.16088/ji.ssn.1001-6597.2023.06.012

[收稿日期]2023-02-24

[基金项目]共青团中央“青少年发展研究”课题“互联网时代面向青年群体政治传播的新手段、新特点和新趋势研

究”(22JH025)

[作者简介]郭小安(1980—),男,江西遂川人,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政治学理论)博士,主要

研究方向:政治传播。段竺辰(1995—),女,吉林吉林人,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

“荒诞中的理性”

:网络流行语的语义

嬗变及社会心态表征

郭小安,段竺辰

(重庆大学 新闻学院,重庆 401331)

[摘 要]网络流行语是社会心态的重要表征。纵观2008—2022年网络流行语的演化发展规律,总

体上呈现出“从政治性嘲讽到自我解嘲”“从众声喧哗到圈层传播”“从孤立议题到关联化、序列化”“从解构

对抗到吸纳交融”等特征,折射出“开放与抵制”“质疑与笃信”“焦虑与乐观”“躺平与进取”等复杂矛盾的社

会心态。对于网络流行语,不宜简单贴上“离经叛道、伤风败俗、娱乐至死”等负面标签,而应以更为开放、

平等和包容的心态,视网络流行语为特定政治机会结构下的群体参与的“理性选择”和社会交往的重要方

式,正视其“荒诞”背后的“合理化要素”,才能破译圈层交往密码,有效引导网络社会心态。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网络舆论;社会心态;虚实共存;引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597(2023)06-0133-13

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政治隐喻和文化符码,网络流行语以标新立异的语言风格,通过

拼接、戏仿、嘲讽等方式,或针砭时弊,或宣泄情感,或寻求身份认同和情感共鸣,虽形式上

有些“离经叛道”,但却折射出深层次的社会民意。现有研究多以网络亚文化和社会抗争

为视角,以圈层、狂欢、收编、解构、规训、抵抗为概念工具,旨在分析其社会批判功能及抗

争策略。本文试图超越情感与理性对立的简单逻辑,将网络流行语置于复杂的社会情境

和政治机会结构中,借助政治参与、政治机会结构、政治效能感等政治传播学概念工具,分

析其在权力、资本、民意、人性等各种要素共同作用下“虚实共在”的特征及本质,试图揭示

“荒诞”背后的合理化要素,为网络流行语与社会心态的互动关系提供一种新的解释思路。

一、网络流行语的话语变迁:特征及趋势

数字化生存时代,媒介技术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地影响着社会政治生

态,并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话语和符号体系,塑造了一种兼具新的风俗、习惯、制度和传统的

网络体系,刷新了社会符号、话语准则以及思维认知[1]。本文通过考察2008—2022年《咬

文嚼字》、“汉语盘点”活动、百度沸点年度榜单、《语言文字周报》、头条搜索及搜狗输入法

133

第139页

发布的年度流行语,以网络流行语未进行二次演变的内容所指为依据,根据网络流行语的

来源、符号、语用、修辞、情感、意义、频次等具体类目进行综合分析,总结网络流行语的发

展趋势及特点。

(一)从政治性嘲讽到自我解嘲

具体而言,2008—2011年,网络流行语被视为个体与政治社会相关联的纽带,内容多

与网络问政、政府社会公信力、民生问题紧密相关;在网络热点事件的发生过程中,网络流

行语往往充当了“弱者的武器”和“舆论监督”的角色,如“喝开水”“躲猫猫”“我爸是李刚”

“欺实马”“钓鱼执法”“临时性强奸”“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等,均折射出公众的社

会不满情绪,并最终沉淀为一种政治文化符码和集体记忆。从2012年起,这种带有社会

批判色彩的抗争类网络流行语逐渐弱化,转为较为个性化的生活解压和自我解嘲类型,旨

在以一种更为温婉的方式表达公众的情感诉求。如2014年后出现的网络流行语“有钱就

是任性”“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你们城里人真会玩”“先定个小目标”等,虽然仍与贫

富差距和资源分配不公等社会问题有关,但不同于过往“强弱”话语明显对峙的局面,而是

更偏向于自我调侃和情感调节,娱乐化色彩更为浓厚。网络流行语可以宣泄压力,释放不

良情绪,调适心情,寻找情感共鸣和认同[2]。

此外,大量脱胎于文艺作品和以明星艺人言行为对象的网络流行语通过俏皮、幽默、

恶搞、解构的语言风格迅速流行起来。如2012年源自电视剧《神探狄仁杰》中的“元芳你

怎么看”用于网友的日常发问;2013年出自同名综艺的网络流行语“爸爸去哪儿”成为公

众日常生活中插科打诨的表达;2014年马伊琍体“且行且珍惜”的传播是公众对生活、工

作和家庭的温和吐槽;2018年源于热播综艺《变形记》的“真香”用来嘲弄自我或他人前后

观点看法的截然不同。同时,媒介技术的社交赋能使公众的“联想”“造梗”情绪日益高涨,

对交际、娱乐、消遣和自我满足感的追求大于对生活意义的追求。如“打工人”“大冤种”

“社畜”通过语体异化强调身份的认同;“就酱”“蓝瘦香菇”“奥利给”以标新立异的方式体

现草根群体的旨趣和创作;“我佛了”“心平气和”“我想开了”等拼贴戏仿的话语推动内在

情感的外向化表达。

(二)从众声喧哗到圈层传播

如上,早期网络流行语与热点事件的关联度较高,是公众共同参与的产物,体现了开

放性特点。随着社交媒体技术的普及与推广,网络亚文化圈层化传播属性逐渐增强,流行

语成为青年群体构建圈层文化,实现身份自我认同的重要工具。“趣味相投”“圈地自萌”

的青少年组成各类网络社群,网络流行语成为他们的社会“纹身”,更是他们社会交往的坚

硬“铠甲”[3]。网络流行语以共同兴趣爱好、价值取向为基础形成的趣缘群体在圈层内部

通过对符码的重新编写和延伸,制造一些群体专属的数字密码和话语符号,通过神秘的交

流方式和多元化表达,营造出“窃窃私语”的小众群体圈群表意空间。例如 缩 写 体 的

“awsl”“yyds”“u1s1”,饭圈的“走花路”“反黑”“C 位出道”,动漫族的“××酱”“宅”“傲

娇”,游戏圈的“毒奶”“落地成盒”“三连跪”,Cos圈的“妆娘”“面基”“大大”,等等,以“非我

族类”的强烈文化边界开展“圈地自萌”的部落化活动,在增强圈子内部封闭性、排他性的

同时,强化成员的身份认同感与归属感。

此外,网络共享与交流的氛围使虚拟与现实之间的边界逐渐消融,圈层语言与现实语

境的契合使那些一度被视为与主流文化格格不入且难以破解的“摩斯密码”逐渐走入公众

视野,甚至成为公众主动融入网络文化和数字时代,不被网络潮流和社交环境所抛弃的证

134

第140页

明。如2008年“宅”成了青年人流行的身份标签,2011年出现全民“卖萌”的热潮,2017年

用“打call”表达支持,2018年“官宣”成为青年公布喜讯的常用语。圈层式表述在日常生

活中的广泛运用,使小众文化群体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了自我突破和文化出圈的能力,在一

定程度上能弥合割裂的社会空间。但值得注意的是,通过破壁进入公众视野的网络流行

语皆是社会过滤后的产物,在话语解构的同时促使圈层文化的防御机制在短时间内重新

建构新的节点中心,建立起新的内部语言和流动秩序,可能导致新的圈层壁垒。

(三)从对抗解构到吸纳交融

近年来,尽管权力腐败、执法不公等重大社会问题受到公众的持续关注,同时,家暴问

题、穿衣自由、月经羞耻、孕期辞退、子宫价值等女性议题逐渐呈现在公共视野中,但在舆

论的过度解读和群体狂欢下,网络流行语中性别的污名化、对立化也日益凸显,如针对女

性的“名媛”“绿茶婊”,特指男性的“海王”“油腻”。这类涉及男女性别问题的网络流行语

通常是相伴而生且互不相让的,如“恐龙”嘲笑“青蛙”,“渣女”鄙视“渣男”,“油腻中年”对

垒“猪精少女”,“妈宝男”和“扶弟魔”相呼应,大有“你方唱罢我登场”之势。

但在圈层对抗与解构的同时,官方的影响力和渗透力也在逐渐变强。在官方话语议

程设置和主流媒体的价值引导下,由国家方针政策、重要会议讲话、行业市场变化而衍生

的词汇逐渐融入网络语言中,将政策意图和治国理念以一种亲民的方式传达给公众,增强

政治话语的亲民性和代入感,体现积极向上的社会风貌和国民精神。具体而言,2008—

2012年间,与时政类关联的网络流行语仅有2008年的“不折腾”和2009年的“低碳”。但

从2013年起,“中国梦”“顶层设计”“打虎拍蝇”“工匠精神”“不忘初心”“撸起袖子加油干”

“命运共同体”“文明互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中国式现代化”以

及疫情期间创造的“有温度”“逆行者”等网络流行语,均带有鲜明的主旋律印记。这种话

语态度的转变和文化结构的调整,既显示了政府和主流媒体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也说

明公共政策领域的“守正创新”一直处于进行时状态[4]。此外,主流话语对网络流行语的

吸纳力也在不断增强。如2010年《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出《江苏给力“文化强省”》后,

2011年“给力”“神马”“浮云”等网络流行语悉数出现在央视春晚舞台;2019年中央电视台

《新闻联播》入驻快手平台并用流行语“老铁”与受众交流;2021年东京奥运会期间,新华

社以“yyds的谐音就是杨杨得胜”为微博话题,报道杨倩、杨皓然为中国队夺得第九金;

2020年武汉疫情期间,《人民日报》《北京晚报》等主流媒体吸纳来自网友对武汉“热干面”

的爱称,通过与民间话语的积极互动,引导公众主动参与对宏大事件的意义书写和话语

建构。

(四)从单一化、碎片化到关联化、序列化

在网络流行语的流变过程中,议题的关联性日益凸显,公众看似天马行空的无序表

达,实则直指生活中的痛点。通过近十五年网络流行语的综合分析,我们发现多个关键词

源于同一社会诱因,呈现序列化、关联化态势。如伴随着社会的内卷化,产生了因“卷”而

生的系列流行语,如“葛优躺”“感觉身体被掏空”“人间不值得”“佛系”“躺平”“丧”等等,折

射出公众对现实的无力感和无助感,旨在借助流行语进行自我解嘲、情绪宣泄和抱团取

暖,其反映的社会问题需引起高度重视。如基于食品药品安全问题衍生的“激素鸡”“染色

馒头”“毒胶囊”,涉及青年消费情况的“月光族”“啃老族”“抠抠族”,有关社会信任异化的

“叫兽”“砖家”“老湿”;此外,一部分网络流行语属于隐性关联,需借助语境和线索对议题

加以提炼和总结,如“二代”衍生出来的“穷二代”“官二代”“富二代”“星二代”“学二代”现

135

第141页

象,从中可以窥察到中国社会的贫富悬殊、社会不公和裙带关系等现象;由敏感词“房”组

成了耐人寻味的“房氏家族”,如“房叔”“房婶”“房哥”“房嫂”“房姐”“房妹”“房爷”“房媳”

甚至“房祖宗”。显然,此“房”氏非彼“房”氏。今日之“房”,早已不再单指居室之房,而是

巨额财富的载体,甚至是腐败、权钱交易的代名词[5],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对中下层

民众“房奴”“蚁族”“井盖族”的戏称。可见,单个流行语或许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如果是

多个相关流行语不断叠加,甚至构成了因果关系,形成了词语谱系,那必定折射了深层次

的社会政治心态。

二、“脱敏”“减压”与“圈地自萌”:

网络流行语与社会心态相嵌互动中的“合理化因素”

作为一种特定的流行文化,网络流行语反映了人们对社会转型和公共政策等内容的

认知、态度、情感和价值观[6],它既是现实生活中公众诉求的虚拟镜像,映射悬而未决的社

会现实,聚焦被忽视的集体情绪,也是特定政治机会结构中群体交流互动的产物,旨在借

助“荒诞不经”的方式,表达深层次的关注与焦虑。

(一)热点事件关联性流行语:群体意见的隐喻式表达及“脱敏祛魅”策略

热点事件关联性流行语源于突发公共事件,以一种戏谑、娱乐、恶搞的姿态呈现,通过

标签化、隐喻化的语言表达,弱化事件本身的敏感性,通过借词达意的方式隐晦地表达公

众的情感倾向。此时公众关注焦点并不在于事件的真假,而在于身份的归属和道德对错,

它既反映了特定历史条件下的道德和价值冲突,又是特定政治机会结构权衡下理性选择

的结果[7]。如“躲猫猫”“俯卧撑”“欺实马”“不明真相的群众”是针对执法部门信息不透

明、滥用公权力问题的批判;“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你是为谁说话”“你懂的”“这

事儿不能说得太细”引发对公信力问题的探讨;“我爸是李刚”“我是北京交通部派下来的”

“表哥”“房姐”等则是对权力腐败、以权谋私的抨击;“范跑跑”“扶不扶”“小悦悦事件”“钓

鱼执法”折射出对公共道德缺失问题的深刻反思。某种意义上,突发事件引发的群体狂欢

并不是毫无节制的情绪释放,而是回应了时代焦虑与情感诉求。

从传播效果来看,网络流行语具有去敏感化特征,身份匿名和话语的隐喻性既能增加

事件的戏剧性效果,引发旁观者的“卷入”,又能消解公众参与的恐惧感,避免“沉默的螺

旋”心理作用下的群体失语状态。在网络诞生前,其他体裁包括笑话、口号、对联、公开声

明、歌曲、漫画、恶搞、誓言、咒骂等,都具有强烈的情感动员效应。在网络热点事件中,这

些古老的形式被保存下来并被复兴和改进,如网络流行语、网络歌曲、网络视频、顺口溜、

段子、打油诗、搞笑视频等。这种恶搞、娱乐的方式一方面可以加速事件的传播,另一方面

又可以“去敏感化”,极易形成“全民狂欢”,大大提升事件的受关注度和影响力[5]。同时,

网络流行语还会在公众的频繁互动中,导致符码延异和话语二次诠释的情况出现,造成了

网络迷姆现象。如2008年“被自杀”一词出现后,“被就业”“被小康”“被统计”“被代表”

“被幸福”等“被××”词汇涌现,“被”字结构的流行是热点事件对公众集体记忆的唤醒,通

过对特殊符码格式的拓展,集中表达合法权利被剥夺后的质疑、愤怒、委屈和无奈;在“青

岛大虾宰客事件”中,有商家以“大虾38元”为招牌进行促销,形成了有关“大虾”价格的网

络流行语,引发了网络造句接力活动,扩大了事件的关注度;“我爸是李刚”事件中,在网络

上引发了声势浩大的恶搞造句行为,网民通过对歌曲、古诗、名言的改编,在短短几天时间

136

第142页

内制造了36万多条语句,“我爸是李刚”也由此成为2010年的网络流行语,凝结成公众的

集体记忆。传统集体记忆的建构与书写往往由官方权力和社会精英主导,随着互联网的

勃兴,集体记忆的建构机制发生了变化,协作式书写与在线仪式化活动兴起,而网络流行

语就是一种典型的在线协作式记忆文本[2]。

(二)民生类网络流行语:社会结构性紧张的情感投射

民生类网络流行语来源于社会生活,以个体境遇为话语的生产起点,通过对明确、具

象的社会现象的微型表述和主观意义建构,完成个体情感的投射。在广泛的传播和沉淀

中凝结出公众情绪和社会问题,形成对现实社会矛盾的软性话语抗争。如“蜗居”“蚁族”

“裸婚”反映出资产后来者在现实中产生的弱势化阶层心态;“海带”“薪资倒挂”“过劳死”

是优胜劣汰的就业环境带来的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楼脆脆”“地沟油”“苏丹红”以戏谑

的方式指向尖锐的食品安全问题和社会信任危机;“上班996下班icu”“大小周”“福报”控

诉社会对劳工合法权益的忽视;“土豪”“名媛”“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在投射现实社会

贫富差距的同时呼唤秩序的重构,借助非正式语言的话语狂欢呈现出草根阶层与精英阶

层的话语博弈和权力争夺。

民间话语力量的崛起并非个体心态一蹴而就的简单叠加,而是民意的真实写照。作

为互联网语境下独特的情绪输出符码,网络流行语运用借代、隐喻、缩略、反语、双关等修

辞丰富语意,以一体多面的形式唤醒公众的经验记忆与情感过往,形成一套连贯的意义体

系,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序列化、关联化、标签化、情感递进化的态势。如从2010年

起,大蒜、绿豆、生姜、大葱等农产品价格轮番上涨,引发一系列如“蒜你狠”“豆你玩”“姜你

军”“向钱葱”的网络流行语。居高不下的菜价催生出“菜奴”“海豚(囤)”“囤鼠”等新一类

人群,并在物价的一次次反复中唤醒公众的集体记忆和群体情绪,“苹什么”“猪坚强”“药

你命”“煤超疯”不断充实着“涨时代”系列网络流行语,“恩格尔系数”“马斯洛需求”等原本

不被公众所熟知的专业术语也成为百姓的口头禅,这些看似荒诞不经的话语背后,隐藏着

公众对民生问题的辛酸与无奈。

(三)生活解嘲类流行语:情绪解压阀和沟通润滑剂

当下,以“丧文化”为内核的生活解嘲类网络流行语通过自我降格和精神矮化,以庶民

叙事和群体自嘲的戏谑性话语,传递出现实生活中的苦闷和困顿。如“小镇做题家”“985

废物”“大 厂 码 农”等 反 映 出 出 身 小 城 的 高 学 历 人 才 因 前 途 迷 茫 产 生 的 相 对 剥 夺 感;

“PUA”“舔狗”“恋爱脑”等反映了职场或亲密关系中的不对等和霸凌现象;“条条大路通

罗马,但有的人就生在罗马”“有些东西出生没有这辈子就没有了”“有钱人的快乐你想不

到”等表达了公众对资源稀缺、竞争残酷、阶层固化的无力感;“彩虹屁”“夸夸群”“表面姐

妹”等暗示了疲乏的人际交往和虚假的社会关系;“柠檬精”“单身狗”“甜甜的爱情什么时

候能轮到我啊”等体现独身青年对爱情渴望却又害怕被辜负的纠结心理。

在权力与资本、经济与社会、知识与情感、过剩与匮乏交错相逼的现实生活中,疲于奔

命的公众表现出与习得性无助相似的低成就动机、低自我概念、消极定势和低自我效能

感[8],衍生出一种以“有也行,没有也行;好就好,不好也罢”为代表的与世无争、无欲无求

的佛系心理,如佛系养娃主张“出息的孩子不会多”,佛系恋爱推崇“你看吧,我都行”,佛系

工作倡导“平平安安上班来,安安静静下班去”。与佛系话语相伴而生的是由社会交往、文

化信仰、情景因素和从众心理所共同推动的锦鲤文化[9],借助语言符码的祈愿和视觉符码

的加持,获取心灵的慰藉和情绪的放松。与习得性无助不同的是,这种自我消遣的网络流

137

第143页

行语并非是公众对现实彻底麻木,而是在群体价值与行动失调后,通过沮丧和颓废等“自

我否定之否定”的反向演绎,进行温和的情绪宣泄和自我心理按摩。如同佛系并不意味消

极不作为,而是竭尽所能后的顺其自然和随遇而安,网络流行语在一定程度上充当着社会

心理安全阀和润滑剂的角色,所形成的树洞效应能为社会焦虑情绪提供一个释放的出口。

(四)圈层化二次元流行语:圈地自萌的领地意识

网络流行语基于原有的文化秩序和既有的语言符号,编写出独特的、个性化的语言符

码,通过与众不同的文化表达和另类意义体系的搭建,展现强烈的领地意识和内外有别的

态度[10],呈现出较强的私密性和排他性,如动漫圈的“orz”“本命”“入坑”、饭圈的“dddd”

“洗白”“打榜”、游戏圈的“开黑”“脱非入欧”“carry全场”等小众化语言使圈外的他者因不

懂圈内游戏规则处于失语的状态,从而保证内部成员的纯洁性。作为差异格局的核心要

素,圈层化流行语在确认社会关系的延伸和群体价值时,构造出一种精神世界的抱团取暖

与自我保护,比如当今较为流行的二次元视频网站 Bilibili就连注册都要通过较为复杂的

门槛考试,通过筛选强化圈层内的身份认同和成员间的亲密关系。

领地归属感的出现虽然唤醒了公众的自我意识,但并不意味他们只会蜷缩在小世界

中“抱团取暖”和“圈地自萌”。在特定的政治机会结构中,他们会选择性参与公共事务,且

表现出较高的组织性和机动性。近年来,网络爱国主义的凸显为公众的家国认同与民族

自信提供了深厚的情感基础,圈层中的新部落居民在虚拟空间的集体狂欢中衍生出特定

意义与信念,更是通过建构情感符号和国族身份来询唤现实世界的国家意识,创设出一种

新颖独特的认同建构机制[11]。从2016年的“帝吧出征”到2019年的“814饭圈大团结”,

“小粉红”“战狼”们展现出新时代集体行动的新逻辑,网络中的青年群体将二次元、粉丝文

化所制定的行动规则迁徙到政治事件中,以网络流行语、表情包为武器,在赛博之战中宣

扬国威。同时,在文化生产和传播的过程中,圈层间的相互碰撞和个体价值观的介入使内

容联动和结盟的现象时有出现,如军迷自制的以爱国主义情怀为内核的动漫《那年那兔那

些事儿》通过“兔子”“种花家”“鹰酱”等卡通形象和通俗易懂的隐喻方式,把讲历史和讲信

仰融为一体,将国家民族相关话语转换成可以投射情感认同的“萌化”和“燃化”编码系

统[12],实现破圈层传播,增强了政治认同。

三、表演、伪装与解构:网络流行语与现实社会心态的背离

社会心态映射了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群体与社会之间的多重互动、资源共生共

享的互相建构关系[13]。网络流行语作为社会心态的投射,既能体现深层次的社会民意,

也会与现实社会实际情况相背离,呈现出荒诞与真实、虚假与现状交织共生的矛盾状态。

(一)社会焦虑语境下的“内卷外摆”

在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对6027人的调查中,近九成的受访者认同“全民焦虑”已

经成为当下中国的社会病,超六成受访者自认焦虑程度较深,过八成公众认为焦虑情绪会

“传染”[14]。不断上涨的生活成本和优胜劣汰的社会竞争,使处于阶层边缘的公众表现出

强烈的危机感。无论是“996”“007”的“打工人”,“谁先撂笔谁是狗,谁先合书谁是猪”“喝

最烈的酒,消秀荣的愁”的考试大军,还是“不发表就出局”“非升即走”的青年学者,被焦虑

裹挟的公众在现实生活中呈现出高度“内卷”的趋势。但与现实中的疲于奔命不同,网络

社会情绪的犬儒意识和厌世心理在不断放大,阶层固化和残酷内卷所带来的精神苦闷使

138

第144页

部分公众选择在互联网中“抱团取暖”,他们创造了大量如“丧”“卷”“佛系”“躺平”“小镇做

题家”一类的网络流行语,用一种看似消极、颓废、安于现状的方式麻木地对待生活,用以

解构和对抗主流文化。

相比于过去刻意回避困境与痛苦,努力建构生活中鲜艳明媚个体的虚假“形象管理”

以及过度追求幸福“正能量人生”的建构所造成的群体压力和心理负担,利用躺平、佛系、

丧文化等网络流行语适度展示痛苦、自我解嘲和释放情绪,不啻为一种合理的选择。但

“躺平人生”“发疯文学”未必能够真正反映公众真实的生活节奏与心理状态,调查数据显

示,2010—2020年,北京常住人口、“北漂”仍然在以22万人/年、14万人/年的速度增长,

由此可见,“佛系青年”并未真的佛系,那些“声称要‘躺平’的年轻人,总在黎明被自己设的

闹钟唤醒”[15]。躺平佛系类网络流行语其内容看似消极无为,实则是“伪装”自己“雄心壮

志”的外衣,“网上摆烂现实拼命”的短暂“精分”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抚慰“加速社会”对

“社畜”心灵的“重锤”和“毒打”,也可以作为释放压力、舒缓焦虑的情感按摩器,以此来对

抗传统的打鸡血式的说教方式,通过另类诠释中庸和无为、寻求内心的豁达,彰显出公众

特立独行的一面,他们主张“不求达则兼济天下,只求穷能独善其身”,不再简单地遵从主

流文化所规训的努力方向,而是使用自娱自乐的游戏方式为自己进行心理减压。因此,

“躺平”等网络流行语既是对社会紧张结构的一种控诉,也是在精神和肉体短暂的休整中

唤醒更强大的内心的一种尝试,这种自我标签化也可以被视为一种披着娱乐外壳的社会

抵抗,并且这类带有抵抗意味的话语实践在互联网空间中日趋活跃,也为我们的话语分析

提供了新的素材[16]。

(二)算法与资本的“流量操纵”

网络流行语的代际更迭并不完全是一个自然发酵的过程,而是各种力量博弈角逐的

产物。在流量驱动逻辑下,资本与技术的介入使大量网络流行语沦为眼球经济的产物,它

们往往以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公众焦虑为底色,将互联网上呈现出的社会现状、热点话题、

公众情绪视为文本内容的源泉,瞄准当下切合网民心理的痛点,制造争议性和戏剧性话

题,炮制新奇概念,并利用病毒式营销和算法推荐等技术手段,催生出在脱域空间的虚假

意见共同体,存在与真实社会心态相背离的可能。概括而言,流量驱动下的网络流行语大

多分为四类:第一类将情感与消费捆绑,如在“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初雪要吃炸鸡配啤酒”

“十肠想你”等网络流行语的使用中,通常会伴随着“快叫你爱的人买给你”作为话语后缀,

促使盲目的攀比心理出现;第二类通过贩卖焦虑博取公众关注,如以身体为卖点的“A4

腰”“筷子腿”“秃头”、放大同辈压力的“第一批90后已经×××”;第三类为注意力经济下

的商业活动策划,如支付宝“祝你成为中国锦鲤”活动、椰树椰汁“我从小喝到大”广告语、

天猫淘宝营销的“双十一”“双十二”购物节等;第四类隐晦地鼓吹贫富悬殊和阶层差异,如

通过“车厘子自由”“凡尔赛”“消费降级”凸显身份,炫耀财富。

尽管部分网络流行语是精心炮制后的商业化产物,但公众对此类网络流行语市场的

认可,究其本质是语言与现实的紧密相连或触碰到了公众内心潜藏的敏感情绪,或在传播

与互动中实现情感共鸣、获得心理补偿。但此类带有经济导向的网络流行语充斥着强烈

的娱乐至上、拜金主义取向[17],扭曲的消费主义文化观的渗透易对公众价值观产生冲击。

在2010年综艺节目《非诚勿扰》中,男嘉宾向心仪女嘉宾询问“以后愿不愿意经常陪我一

块骑单车”,得到的回答是“我还是坐在宝马里哭吧”。“宁在宝马车里哭,不在自行车上

笑”迅速成为网络流行语,同时,“土豪”“拜金”“炫富”一度成为婚恋节目中博取眼球的重

139

第145页

要手段,“过得舒服一个月至少要花十万块”“我不喜欢你的人,我只喜欢你的钱”“他给不

了我住豪宅的梦想”等扭曲的爱情观与价值观大行其道,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要么瘦

要么死”“反手摸肚脐”“锁骨放硬币”等利益驱使下诞生的网络流行语,使“白瘦幼”的私人

审美衍变为女性美丽的范式,在病态审美绑架下的女孩不惜用绝食、催吐、切胃等以牺牲

健康为代价的方式换取美丽,对女性身心造成极大伤害。

(三)不同意见场的感知偏差及共识困境

随着舆论生态、媒介格局及传播秩序重新洗牌,不同的媒介平台对年度网络流行语开

展了声势浩大的评选活动,但不同版本之间由于评选标准存在分歧,导致结果出现较大争

议,如《咬文嚼字》编辑部以“社会学价值”和“语言学价值”为评选准则,2022年在坚持规

范原则基础上,重视语言在结构、含义、用法上是否有所创新、是否反映时代特征、能否弘

扬时代正能量[18];而《语言文字周报》编辑部则认为网络流行语的发布,离不开语言事实

的标准和整全性的社会观照,如果仅从专家视角“居高临下”地审视和点评,语言盘点很可

能会脱离语言事实的本来面貌[19]。不同的指标体系构建逻辑导致二者在评选结果上出

现明显差异,所反映出的社会心态呈现出主流意识形态宣扬的正能量与宏大叙事解构下

的“小确丧”分庭抗礼的局面(对比详见表1)。

表1 《咬文嚼字》《语言文字周报》2022年十大流行语对比

《咬文嚼字》2022年十大流行语 《语言文字周报》2022年十大网络流行语

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栓 Q(我真的会谢)

中国式现代化 PUA(CPU/KTV/PPT/ICU)

新赛道 怨种(大冤种)

大白 小镇做题家

烟火气 团长/团

天花板 退! 退! 退!

拿捏 嘴替

雪糕刺客 一种很新的××

精神内耗 服了你个老六

沉浸式 ××刺客

此外,各家平台公布的网络流行语虽有一定数量的词语重合,但囿于不同的评选标准

和语料库差异,总体来看各版本间明显存在兼容性较低、差异性较大、共识度不高等问题。

以2020年为例,在六家平台发布的60条网络流行语中,仅有“逆行者”“后浪”“打工人”

“内卷”“集美”“凡尔赛/凡赛文学”“爷青回/结”“有内味了”“豪横”“直播带货/带货”共10

条词语出现重合,“各说各话”的统计结果使本就复杂多变、动态多元的公众心态更加难以

捉摸(具体内容如表2所示)。事实上,网络流行语体现了公众以区隔为表象的自我认同

和集体情感,若通过议程设置和框架引导对网络流行语有意识地进行驯化,预感到主流文

化为“捍卫语言纯洁性”而通过国家治理、社会渗透、市场和技术发展等手段干预和监

管[20]的公众会迅速开辟更隐秘的表达空间,制造更为坚硬的文化铠甲,真实的民意更将

难以捕捉,最终可能陷入自说自话的状态。

140

第146页

表2 2020年六家平台年度网络流行语评选结果

咬文嚼字 汉语盘点 百度沸点 语言文字周报 头条搜索 搜狗输入法

1.人 民 至 上,生

命至上

2.逆行者

3.飒

4.后浪

5.神兽

6.直播带货

7.双循环

8.打工人

9.内卷

10.凡尔赛文学

1.逆行者

2.秋 天 的 第 一

杯奶茶

3.带货

4.云监工

5.光盘行动

6.奥利给

7.好家伙

8.夺冠

9.不约而同

10.集美

1.集美

2.一起爬山吗

3.u1s1

4.九漏鱼

5.爷青回

6.上海名媛

7.打工人

8.突击式尽孝

9.七夕蛤蟆

10.深藏blue

1.逆行者

2.甩锅

3.后浪

4.打工人

5.爷青回

6.凡 尔 赛/凡 赛

文学

7.你品,你细品

8.有内味了

9.内卷

10.社会性死亡

1.逆行者

2.集美

3.后浪

4.豪横

5.打工人

6.网抑云

7.内卷

8.凡尔赛文学

9.小 朋 友,你 是

否有很多问号

10.尾款人

1.有内味了

2.爷青结

3.后浪

4.豪横

5.淦

6.干 啥 啥 不 行,×

×第一名

7.直呼内行

8.内卷

9.duck不必

10.啥也不是

(四)游戏化的文字解构与语言暴力

网络流行语最初的诞生遵循经济学的省力原则,通过数字、缩写、代码等既简洁明了

又意义丰富的符号交流情感、传递意义,如“GG”(哥哥)“PLMM”(漂亮美眉)“OMG”(Oh

mygod)“3q”(thankyou)等,既轻松有趣又标新立异。在彰显个性、求新求异的群体狂欢

下,公众对语言的改造不再竭尽所能地传递自己想表达的内容,而是获得一种情感上的快

适和愉悦。例如:由语音变异产生的“集美”“雨女无瓜”“蓝瘦香菇”“耗子尾汁”等使网络

流行语带有网络方言的意味;谐音梗“duck不必”“深藏 blue”“无可 phone告”“book思

议”等中英混合的词语为日常交流平添了几分语言的艺术情趣;“咆哮体”“甄嬛体”“我们

是谁体”等图片搭配文字带来的沉浸式传播增强交往中的灵动感和视觉冲击力;“咱也不

知道,咱也不敢问”“拿来吧你”“你仿佛有那个大病”“××看了直呼内行”“退! 退! 退!”

等较为活泼的语言表达成为互联网时代别具一格的话语;2021年以来,“YYDS”“栓 Q”

“芭比 Q”“EMO”等流行语通过与个人情绪融合,实现了自身意义的超越与变迁。此类流

行语是一种对语言形式的“游戏性加工”,即把语言使用当成一种游戏过程,脱离意义表达

效果而单纯把玩语音、字形、组合等形式特征。这是民间创作不同于文学创作的释放形

式,同时也隐含了现代人的“解构”渴望[21]。

在脱域机制的运行过程中,网络语言从具体相关语境中剥离出来,形成一种抽象的符

号,嬉笑怒骂、插科打诨、失礼不敬都被视为一种时代潮流,在这种相对恣意的语言环境

下,一些低俗、粗暴、情绪化鲜明的词语在情绪释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以妈为圆心,以亲

戚为半径”的语言逻辑[22],佐以伦理、两性、牲畜、生理等内容,通过缩写、谐音、恶搞等方

式形成一套特殊的脏话体系,在花式谩骂的话语争锋中宣泄情感,维护自身尊严。2018

年以“NMSL”(你妈死了)为代表的“祖安文化”在网络空间中形成强势的传播姿态,“祖安

大舞台,有妈你就来”“你是孤儿吧”“坟头蹦迪”等戾气极重的污言秽语在互联网人际交流

中完成语料库的不断更新。这类粗鄙而直接的语言在网络中大行其道甚至倒灌现实生

活,误使价值观、判断力尚不成熟的未成年人将其视为一种流行和个性,主动去学习、接纳

和效仿,使见面的问候语从“hello”变为花哨的慰问对方族谱,或是在发生口角时恶语相

向,“无师自通”的“祖安文化”在严重威胁青少年心智健康的同时,易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诱

发语言暴力。

141

第147页

四、理性对待网络流行语的多面性与复杂性

如上所述,网络流行语以批判现实、解构权威、戏谑嘲讽、自娱自乐的方式催生出一种

新的文化现象,看似众声喧哗、情感先行的“荒诞”表述背后,是规制和表达禁忌枷锁背后

所隐藏的集体焦虑与乐观、躺平与进取、宣泄与减压的复杂且矛盾的社会现实。因此,在

理解网络流行语背后蕴藏的思维逻辑和现实境况的同时,还需警惕语言自身存在的迷惑

性,避免认知偏差和价值误导。

(一)警惕政治效能感的弱化

政治效能感是人们对自我与政府、政治关系的主观判断,具有两个层面的隐性含义,

其一是与他人相比,个人自认为对政府具有影响;其二是面对政治体系而言,个人自认为

政府会对其要求有所回应[23],即对内认知到自己了解政治事务、参与政治活动的能力和

水平,对外相信政府及相关部门会重视公众呼声并做出积极回应。公众在网络流行语中

传递出的政治效能感与群体的政治参与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发展趋势,相比传统公民建

言献策的书信、热线、媒体新闻爆料,互联网在降低政治信息获取难度的同时,激活了公众

参与的热情,提高了政治效能感,在“压力型体制”“围观改变中国”“技术实现赋权”各种因

素共同作用下,网络流行语成为公众政治表达和政治参与的重要方式。

近年来,由重大突发事件衍生的网络流行语呈现出下降趋势,取而代之的是大量娱乐

化、生活化的网络流行语粉墨登场,这既可能源于民间力量的崛起,也可能与政治效能感

的变化密切相关。班杜拉曾指出,个体的自我效能主要受其以往的成败经验与他人的替

代性经验的影响,且具有一定的延展性[24]。如果公众一直感受到政治回应带来的成功感

与满足感,将有效促进公众的政治效能感和政治参与意愿的提升;反之,若公众在长期政

治参与实践中得不到有效回应,则会降低政治参与的积极性,转而采取“打酱油”的旁观者

姿态,造成政治冷漠或政治嘲讽。当前,网络流行语中的娱乐化内容呈现出蓬勃发展之

态,民生热点类内容则略显疲态,看似情感色彩由负面转向中性,这种情感结构的调整既

可以解释为社会心态韧性的提高,也可以理解为公众政治效能感的变化。尽管网络流行

语与政治效能感的相关性仍需进一步实证的检验,但需要警惕这一现象背后潜在的消极

心态和信任危机。

(二)正视网络流行语的“范式订立”功能

网络流行语对主流文化最大的影响,在于其对象征性力量的冲击与挑战,形成了新的

话语体系和意义框架,构建了一种新的“范式订立”(paradigmdefiningevent)事件[25]。社

交媒体分析工具 BuzzSumo分析了10万篇“爆款文章”,调查它们究竟引发了人们的何种

情绪[26],结果显示,在这些被广为传播的文章中,排在引发情绪第一位的是吃惊,紧随其

后的是搞笑,第三第、四位分别是开心和愉悦,这也从侧面解释了网络流行语为什么能够

实现快速传播的奥妙所在。作为一种“黑色幽默”表达方式,网络流行语总体上呈现出巴

赫金式的网络狂欢效果,具有全网民性、仪式性、反抗性[27]。虽然网络流行语的文本表面

特征是在“快乐地分享”,但实质上却是愤怒和不满情绪表达的隐喻方式,它可以迅速去敏

感化,从而调动大量事件冷漠者的参与。当戏谑话语累计到一定程度,会凝结成文化符号

和集体记忆,赋予事件以符号象征意义。

传统舆情热度的核量指标体系往往聚焦在“量”的测量上,如转发量、阅读量、搜索量、

142

第148页

关注度时长、视频下载量、网民情感分析等,对网络流行语的“范式订立”功能并未给予足

够的重视。事实上,公共事件一旦引发网络流行语,意味着事情已经脱离单一语境,呈现

出纵深化发展趋势,且会在激活、挪用和创造中凝结为公众的集体记忆,起到地位赋予和

意义延伸的范式订立效果,这无疑是事件舆情热度“质”的飞跃。这种基于负面舆论事件

衍生出的带有文化记忆符号的网络流行语,会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影响公众对社会的认知

和态度,并在反复使用中不断强化刻板意见和认知偏见,引发标签化和污名化现象,导致

“后真相”现象,即公众不关注事件的真假,而关注道德的对错和情感的共鸣,任何与公众

预期和设想不一样的信息将被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过滤和选择性记忆,此时要想开启公共

讨论和理性对话,可谓困难重重。

(三)秉持开放、平等、包容、尊重的对话理念

当代社会心态中出现的内卷和焦虑以及随之而来的倦怠和躺平,并不意味着青年群

体已经放弃追求梦想,更不代表他们是“垮掉的一代”,而是在日益精确化的绩效考核中的

一种不适和自我调节,如果对此采用一种居高临下的说教姿态,企图用一种“心理鸡汤”式

的方式慰藉他们的心灵,重振他们的“雄心”,非但无法实现情感共鸣,反而可能弄巧成拙。

事实上,网络流行语尽管伴随着逆反心理、集体抵抗、权威解构等青年亚文化印记,但却能

够反映深刻的社会民意和情感状态。在热点事件不断更迭的互联网生态中,网络语言的

生长和消亡也存在着自身周期,契合公众情感需求的网络流行语最终会潜移默化地融入

生活,反之则被淘汰。因此,即便是出于规范母语的目的,也无需将网络流行语视为洪水

猛兽,过度担忧其对主流文化和价值观的冲击,更不能因噎废食,全盘否定;而应顺应网络

语言的发展规律,积极互动、充分了解、有序吸纳,在相互交流中实现话语融合,实现跨圈

层传播效果。

对于网络流行语中伴随的伪装、误读与曲解的成分,管理部门则应积极引导,扬长避

短。如与丧文化同属一脉的“葛优瘫”“躺平”“emo”“摆烂”等情绪偏向负面的网络流行

语,一度被视为是当代青年集体萎靡不振和自我放逐的代名词,将其与日本的“低欲望社

会”、英国的“尼特族”、美国的“归巢族”及韩国的“独居社会”[28]等情况相提并论。但比较

而言,“低欲望社会”源于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后陷入“失落的20年”,“尼特族”“归巢族”归

因于欧美国家的长期经济低迷,“独居社会”是韩国的应试备考思维和生育意愿较低的衍

生品。而中国在转向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出现的“躺平”心理,并非是公众的低欲望和

不作为,而是现实生活压力下的心理解围和自我保护,通过身体和精神上的短暂放松,缓

解内卷带来的无力感和压迫感。事实上,中国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既带来了社会紧张

感,也为公众提供了更多的机遇。走出焦虑,“不仅需要的是心理上的引导,也需要让他们

拥有一双可以发现机遇的眼睛,以及培养适应于新智慧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态度,在不断数

字化和智能化的发展中,找到属于自己独特的定位”[29]。

总之,网络流行语是社会心态的镜像和观测民意的重要窗口,无论是政治嘲讽还是自

我解嘲,亦或是文化密码下的荒诞指向和议题关联,都是一种特殊的群体参与方式,既造

成了不同阶层的分裂,又促进了精英话语和民间话语的互动相融,呈现出矛盾的状态。网

络流行语犹如社会情感按摩器,具有疏导社会情绪的功能,是社会心态引导中不可忽视的

“文化基因”。尽管表现出“离经叛道”“荒诞不经”的一面,但不能简单地将此界定为“非理

性”传播现象。从参与动机层面来说,网络流行语无疑符合“理性人”的逻辑预设,因为借

情感的隐喻式表达实现“脱敏”之目的,乃特定政治机会结构下的“理性人”选择。从交往

143

第149页

理性的角度来看,网络流行语表现出的狂欢、解构和反讽的特征,与哈贝马斯所预设的理

性审议能力、协商能力、对话能力相背离,这将影响公共领域的质量。对此,秉持平等、开

放、包容和尊重的对话理念,正视网络流行语的复杂性与多面性,扩大制度化参与渠道,提

高政治效能感,缓解社会矛盾和群体焦虑,才是治理的关键之道。

[参 考 文 献]

[1] 赵呈晨.嵌入式传播:网络语言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与再生产[J].新闻大学,2020(8):16-30,126-127.

[2] 高菲,崔梦圆.中国网络流行语十年变迁的启示[J].新闻爱好者,2022(4):60-64.

[3] 骆正林.网络流行语背后的青年社会心态[J].人民论坛,2022(10):80-83.

[4] 易艳刚.网络流行语十年之变[J].青年记者,2020(3):96.

[5] 郭小安.网络舆情联想叠加的基本模式及反思———基于相关案例的综合分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5(3):123-130.

[6] 常宴会.从网络流行语看社会心态的培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6(2):76-79.

[7] 郭小安.公共舆论中的情绪、偏见及“聚合的奇迹”———从“后真相”概念说起[J].国际新闻界,2019(1):115-132.

[8] 杜俊飞.丧文化:从习得性无助到“自我反讽”[J].编辑之友,2017(9):109-112.

[9] 黄椰曼,阳玉堃.中国社交网络吉祥物转发祈福影响因素研究:以锦鲤相关微博为例[J].情报科学,2019(4):86-

91,121.

[10] 陈帅.论当代青年的圈层认同感的话语建构[J].中国青年研究,2020(11):80-86.

[11] 徐明华,李丹妮.互动仪式空间下当代青年的情感价值与国家认同建构———基于 B站弹幕爱国话语的探讨[J].中

州学刊,2020(8):166-172.

[12] 彭兰.网络的圈子化:关系、文化、技术维度下的类聚与群分[J].编辑之友,2019(11):5-12.

[13] 胡玉宁,祁彬斌,朱学芳.从“空巢”心态到“集群”行为:“空巢青年”现象透视与网络映射[J].中国青年研究,2017

(8):36-43,84.

[14] 张潇爽,徐艳红.当前中国人为何焦虑? 焦虑程度几何? [J].人民论坛,2013(9):16-19.

[15] 环球网.环时锐评:声称要“躺平”的年轻人,总在黎明被自己设的闹钟唤醒[EB/OL].(2021-05-28)[2022-02

-10].https://opinion.huanqiu.com/article/43J6lOAXXl8.

[16] 蔡骐,赵嘉悦.作为标签与规训的隐喻———对网络流行语“社恐”的批判性话语分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

学报),2022(9):138-145.

[17] 林峰.青年网络流行语流变中的价值观呈现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12-16,23.

[18] 祖薇薇.《咬文嚼字》2022年十大流行语出炉[EB/OL].(2022-12-26)[2023-02-10].https://baijiahao.baidu.

com/s? id=1753280144143963657.

[19] 语言文字周报.腔调2022:“十大网络流行语”“十大网络热议语”发布[EB/OL].(2022-12-08)[2023-02-10].

https://mp.weixin.qq.com/s? _ _ biz= MjM5ODE4NTQ1OQ = = &mid= 2650619941&idx= 1&sn=

c37dfce4721ddda71bb9864ecac415f4&chksm =

bec770b989b0f9afc92b7974e94dd3b5990146793acf4292e513d3dd0aa71d2cf282c47973d6&mpshare = 1&scene =

23&srcid = 0108U25cuhz5fBONYs7NWI9M&sharer _ sharetime = 1673168248876&sharer _ shareid =

642788e967732188189767c97fa9589b#rd.

[20] 王佳鹏.从政治嘲讽到生活调侃———从近十年网络流行语看中国青年社会心态变迁[J].中国青年研究,2019(2):

80-86,79.

[21] 徐默凡.沪上学人|网络流行语发展是语言创新的过程[EB/OL].(2023-01-02)[2023-02-10].https://mp.

weixin.qq.com/s? _ biz = MzIzNTE5NjgxOA = = &mid = 2247525082&idx = 2&sn =

c27b6fd298e59cd799cdc510bca156b3&chksm =

e8e8fa27df9f73318c450491f5e3d4dcc3f39bec6c199a6c93950cd3c9ad9f1fb9ae8bc6fb9f&mpshare = 1&scene =

23&srcid = 0112xqV9znCs28VEsYvZAzkt&sharer _ sharetime = 1673460311689&sharer _ shareid =

642788e967732188189767c97fa9589b#rd.

[22] 易艳刚.“祖安文化”与脏话狂欢[J].青年记者,2020(15):112.

[23] 李蓉蓉.政治效能感:内涵与价值[J].晋阳学刊,2010(2):122-123.

144

第150页

[24] 陈宇恒,魏志鹏,徐辰烨.饭圈行为与网络政治参与[J].当代青年研究,2022(5):13-23.

[25] 李立峰.范式订定事件与事件常规化:以 youtube为例分析香港报章与新媒体的关系[J].传播与社会学刊,2009

(9):181-202.

[26] 新华网.专家:“主要看气质”源自被朋友圈抛弃的恐惧感[EB/OL].(2015-12-09)[2023-02-10].https://

www.sohu.com/a/47353260_115402.

[27] 何志武,葛明驷.刍议戏谑式网评在公共事件中的集体情绪动员作用[J].西部学刊,2013(5):26-29.

[28] 戴伦西.从“尼特族”到“躺平”:全球溯源、成因及应对经验[J].青年探索,2022(3):101-112.

[29] 蓝江.数字社会转型中如何理解与化解青年焦虑[J].人民论坛,2022(19):90-92.

“RationalityinAbsurdity”:TheSemanticEvolutionand

Socio-PsychologicalRepresentationofOnlineBuzzwords

—AComprehensiveAnalysisofOnlineBuzzwords(2008—2022)

GUOXiao-an,DUANZhu-chen

(SchoolofJournalismandCommunication,ChongqingUniversity,Chongqing401331,China)

Abstract:Onlinebuzzwordisanimportantrepresentationofsocialmentality.Ananalysisofthe

evolutionanddevelopmentofonlinebuzzwords (2008-2022)tellsthattopicsthese wordare

concernedwithgenerallyrange“frompoliticalridiculetoself-deprecation”,“frompublicclamorto

circlespread”,“from isolatedissuestorelevancyandserialization”,“from deconstructionand

confrontationtoabsorptionandintegration”,reflectingcomplexandcontradictorysocialattitudes

suchas“opennessandresistance”,“questioningandfaith”,“anxietyandoptimism”,and“lyingflat

andenterprising”.Itisnotadvisabletosimplylabelonlinebuzzwordsas “rebellious,vulgar,or

entertainingtothedeath”.Instead,amoreopen,equal,andinclusivemindsetshouldbeadopted,

viewingthesewordsasa “rationalchoice”forgroupparticipationandanimportantwayofsocial

interaction under specific politicalopportunity structures;only by facing the “rationalization

elements”behindtheir“absurdity”canwedecipherthecodeofcirclecommunication,thuseffectively

guidingthemindsetoftheonlinesociety.

Keywords:onlinebuzzwords;onlinepublicopinion;socialmentality;coexistenceofvirtualandreal

elements;guidingstrategy

[责任编辑 阳 欣]

145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书免费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