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5
清 珍舍永宝款簋式炉
款识:珍舍永宝
在宣德炉鉴赏体系中,器形、皮色、款识是最为重要的三个方面,此炉形体简
练素雅,皮色温润。口微侈,颈略收,鼓腹,圈足,炉耳上方一抽象素体龙首,似口
中吐出一弧状握把,耳下又突出一块状垂物,视之为龙尾。炉底篆书朱文“珍舍永宝”
四字,笔划转折端方有致,铸后修刻,峻峭有佳,属清初常见私家名款,确为炉之珍宝。
口径 :14.4cm 高 :10.5cm 重 :2227.8g
RMB: 140,000-180,000
099
1615
清 珍舍永宝款簋式炉
款识:珍舍永宝
在宣德炉鉴赏体系中,器形、皮色、款识是最为重要的三个方面,此炉形体简
练素雅,皮色温润。口微侈,颈略收,鼓腹,圈足,炉耳上方一抽象素体龙首,似口
中吐出一弧状握把,耳下又突出一块状垂物,视之为龙尾。炉底篆书朱文“珍舍永宝”
四字,笔划转折端方有致,铸后修刻,峻峭有佳,属清初常见私家名款,确为炉之珍宝。
口径 :14.4cm 高 :10.5cm 重 :2227.8g
RMB: 140,000-180,000
099
1616
口径 :15.3cm 高 :6.3cm 重 :2015g
RMB: 200,000-250,000
清早期 家藏珍玩之宝款鬲式炉
款识:家藏珍玩之宝
此炉为精铜所铸而炉壁厚实,铜质明亮,器型虽小,然压手之感强烈,叩之音
色清亮,颤越悠扬,非上好佳铜所不能为。皮色沉厚古雅,包浆自然而成,为好古者
所青睐。此炉平唇、束颈、鼓腹、三足,颈部双弦线条精准平行,圆腹光素无纹,造
型素雅且朴实静穆,为历代文人雅士所好。底部“家藏珍玩之宝”刻款,此类家藏款反
映了文人博古之雅好,更视铜炉为传世之器。
100
出版 1:《吉金——明清铜炉特展》
出版 2:《异云——明清宣德炉集珍》
款识:大明宣德年制
出版:
1.《吉金——明清铜炉特展》,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71 页,图版 58。
2.《异云——明清宣德炉集珍》,Art Media Resources,262 页,图版 46。
此炉为黄铜精铸而成,质地坚密,颇为沉重,炉身表面包浆光润亮丽,蜡茶皮色,
其色棕黄泛青,似烟霞晕散,古雅中有一分金灿华丽之感,颇具宫廷气息。
炉型极具特色,整器作三足鼎式,侈口平沿,束颈,扁鼓腹微垂,肩部饰回纹一周,
两侧饰对称高浮雕狮首,瑞狮狰狞威武,宽鼻阔吻,额头脸面突起,双目圆睁,神采
奕奕,毫发毕现,层次分明。炉身下腹连接三枚象足,作象首造型,象足张弛有度,
姿态栩栩如生,粗壮的象鼻形神兼备,审美与实用并举,大有扛鼎之势,吞吐有力。
炉底方框内铸阳文“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书体中正,线条利落,铸造清晰,为
炉中佳品。
1617
清早期 狮耳三足炉
口径 :10.5cm 高 :9.8cm 重 :1115g
RMB: 200,000-250,000
101
1618
口径 :20.4cm 高 :10.5cm 重 :1892.8g
RMB: 90,000-120,000
清 铜胎嵌银丝龙纹香炉
款识:大明宣德年制
此铜胎嵌银丝龙纹香炉,唇平,口沿较阔,束颈垂腹,
颈部上有对称狮耳,底部三兽足外撇,整器仿青铜器“簋”的
造型,其两侧狮首孔武威猛,沉雄霸气,高额耸阔,双目炯炯,
鬣毛卷曲,有凛然君临之姿。炉身镶嵌银丝,银丝作成龙纹,
可见一四爪银龙游走云间,双目圆睁、气势威严。炉底有“大
明宣德年制”六字三行楷书款。造型古朴大方,纹饰精美华丽。
后得者甚爱之,特依其形制配以红木炉盖,盖钮为玛瑙制,
实是不可多得的文房珍品。
102
此簋式炉为铜质,通体鎏金,系清宫造办处所制。整
体呈圆形,圆口,口沿略外撇,内膛打磨精细光滑。双肩附
夔龙形双耳,龙尾成耳垂,龙耳附于两侧,勾卷有力,耳为
模仿商周青铜簋,细节处理十分巧妙。颈部和圈足以方折雷
纹为地分别装饰夔龙纹和凤鸟纹,炉身两侧均以此扉棱为中
心,饰一兽面纹饰。扉棱高高凸起,其两侧阴线装饰扉棱纹饰,
兽面纹以此为中心,在方折雷纹的地纹上,兽面纹依此有序
展开。兽面纹两只眼睛高高凸起,中心为一凹点,细节生动。
兽面张嘴大开,长耳勾卷,兽面纹内为阳线勾画出纹饰,效
果颇为显着。高圈足,圈足置四个短扉棱,每区内亦为方折
雷纹上饰两只夔鸟纹。夔龙、神兽、凤鸟的细节及辅纹细如
毫发,簋式炉通体纹饰錾刻浮凸有致、工整细致,鎏金密实,
华丽异常,造型仍规整有加,周身堂皇华丽神韵风采绰然。
原配木制炉盖及底座,皆镂空雕刻缠枝纹,炉盖上镶嵌
南红玛瑙瓜棱珠。整器金水浓厚,富贵之气与暗黑色木盖座
的深沉肃穆相得益彰,于朴实之中显华丽,带有浓郁的宫廷
造办处风格。
1619
明 铜鎏金簋式炉
口径 :12cm 炉高 :7.5cm 重 :848.5g
RMB: 140,000-160,000
103
1620
口径 :11.5cm 宽 :8.5cm 重 :445.6g
RMB: 90,000-120,000
明末清初 赵德甫红铜手炉
款识:赵德甫制
此手炉精致小巧,炉取红铜而制,四瓣海棠形,子母口,盖面微鼓,盖沿起线
炉盖圆形穹顶,盖面以手工凿刻成花式网纹状丰肩,弧腹渐收,平底。通体枣红皮色。
当为手炉中之精品。
自明末始,红铜手炉的制造工艺逐渐纯熟,其中精致者亦列入文人书斋赏用之物。
如明末张鸣岐、王凤江等人所制手炉,形制精美,并落自铭款识,为时人所热衷。此
件手炉工艺精妙,落“赵德甫制”錾款,赵德甫之名号未见于典籍记载,但其工与张、
王等人相仿,故此人亦应为明末清初之制炉名手。
104
1621
清 七福轩款手炉
款识:七福轩
明末所制铜手炉多为红铜质地,制作的手炉工艺精湛、性能优越,为世人所重。此炉
精铜为材,胎壁厚重,持之坠手。炉近长方,直口溜肩,弧腹渐收,四足,造型圆润饱满,
线条婉转柔和,器身光素,炉盖镂空龟背纹,间以折枝花鸟,纹饰精美工致,尤其是炉盖
与炉身极为吻合,虽久用而不松动。底落“七福轩”三字私家款,当为铜手炉之精品佳作。
口长 :9.2cm 宽 :7cm 高 :6.3cm 重 :428.4g
RMB: 50,000-60,000
105
1622
明 张鸣岐井栏手炉
款识:张鸣岐制
此手炉小巧精致,品相完美,包浆沉厚明亮。造型简练精准,线条饱满,可托
之把玩。炉身八角形,直口,肩外鼓,下腹弧收,平底。盖圆拱,镂空工艺装饰仿竹
编的六角筛孔,几可乱真,炉盖与炉身扣合极为紧密。精良铜材,呈色暗黄,暗蕴枣
红。典雅秀丽,又富于变换,堪称同类炉中上品。
张鸣岐,明末浙江嘉兴人,工艺美术家。张氏制炉选用精炼红铜,铜质纯净,可塑性强,光泽柔和,
造型朴实而富有变化。张氏手炉的特色是炉体不锈蚀,炉盖炉身吻合紧密,经千万次开合而不松动。
口径 :9cm 高 :10cm 重 :520g
RMB: 90,000-120,000
106
1623
清早期 王凤江制款铜手炉
款识:凤江
此炉为黄铜铸成,作扁圆形,直口圆腹,承小平底,上配镂空编织纹炉盖,炉
身光素无纹。炉底刻“凤江”篆书方款。此炉小巧玲珑,品相佳美,实为手炉精品,当
为藏者珍之。
王凤江,明朝嘉兴人,与张鸣岐、赵一大齐名。善制铜炉,名亚于张鸣岐,而技殊不逊。所制手炉精绝。
款识刻镂似出鸣岐上,颇异常制。
口长 :8.4cm 宽 :6.8cm 重 :356.5g
RMB: 50,000-60,000
107
1624
明 螭耳狮钮西番莲纹方熏炉
此炉体量甚大,高腹深膛,炉身浮雕云间凤纹,盖为攀龙钮,镂雕缠枝纹,以做出香口,
攀龙怒目四足盘于炉身两侧做耳,腹徐徐下收,下呈四马蹄足。此炉造型单取沉稳厚重,造型
古朴端庄,官器逼人,铸造工艺极其精湛。
此炉全身修饰皆有皇室之风,炉身浮雕云间凤纹,炉盖龙钮霸气凌人炉耳为两条螭龙躬身,
表达手法细腻传神,规制极其森严,有章可循。整体装饰华丽十分,螭龙与缠枝处理手法与所
见内务府木作,牙作手法一致,可以肯定此炉为清代内务府造办处之精品。
口长 :17.5cm 宽 :16.3cm 通高 :36.7cm 重 :6625g
RMB: 320,000-400,000
108
1625
明嘉靖 铜朝冠耳狮钮盖炉
此炉呈鼎式,配穹顶盖,盖面圆雕太狮少狮钮,两朝天冠耳从炉腹而上,炉口折边与巅入
式炉盖咬合紧密,束颈,鼓腹,下承三兽首束腰足。颈部饰一周地锦,中间分别开光内书“嘉
庆庚申孟秋吉日大同程真野翁”和“积善”;腹部饰四处寿桃形开光,正中高浮雕南极仙翁骑鹿图,
其余三处内书“金玉满堂”、“孝敬先天定”和“诗书复跔荣”;两冠耳分别开光内书“炉香烟碧万千秋”、
“莹烛花红光奕叶”。
整器造型雍容华美,铜质精良,具有浓郁的盛世气息,此式熏炉可为一例证。器型规整大
气,设计巧妙,纹饰精致、繁复华丽,寓意吉祥,为难得一见的重器。
口径 :15cm 高 :40.5cm 重 :6905g
RMB: 38,000-48,000
109
1626
清乾隆 铜嵌宝太平有象薰炉、箸瓶一组三件
本品为铜太平有象香熏及花觚一对,一套三件,且附带火箸。品相完整,保存无缺,
历经百年仍成套面世,极为罕见。熏炉以太平有象为题材,身姿沉稳,做工精良,器
形大气,造型大方,三象足支撑有力,结构合理;象鼻耳嵌于炉身两侧,高高上翘,
线条优美;卢盖上镂空莲花缠枝纹图案,盖钮为一头俯卧的大象。卧象身穿阴刻莲花
图案的象衣,佩戴璎珞,十分华丽。象背上负宝瓶为钮,内有犀角、莲花、如意等,
皆是佛教圣物或传统吉祥法器。
铜花觚一对,大小相当,搭配适宜。花插为宝瓶象座制式,铜象托着花觚,其
造型源自上古青铜器,并配有鎏金铺首,通体以缠枝莲纹为饰,典雅华丽。花觚下有
象座,铜象形象生动,钮首卷鼻,毫不呆板。香熏、花觚均放置于原配云纹宝座之上,
色泽明亮。
北京故宫储秀宫西里间的条案上陈设类近的一对,可资参考。因其寓意吉祥,
深得皇家所爱,全套传世之器物不为多见,令人叹为观止,堪称宫廷案供神品,实为
乾隆朝之珍品。在故宫太和殿、中和殿、上书房等各宫之中均有太平有象形制的陈设,
可见‘太平有象’正是古代帝王对治理天下的最高期望。
H1:20.5cm H2:26cm H3:20.5cm
RMB: 400,000-500,000
110
111
H:13.7cm
L:5.9cm H:4.1cm
RMB: 80,000-100,000
RMB: 30,000-40,000
款识:御制
此花插侈口,直筒腹,平底,精铜为材,色泽沉稳,外壁以减
地浮雕牧牛图,一童子牧牛与林间,纹饰清晰,华美精致,底
落“御制”楷书刻款。此花插造型小巧别致,铜质精纯细腻,精
光内敛。
整器铜质精炼,铜色灿然,包浆古雅温润,宜为镇纸,造型摹
取自汉代卧羊,作羔羊屈足伏卧式。卧羊的双目以细阴刻线表
现,羊角倒钩贴拊于后颅,口衔灵芝。躯体丰满壮硕,肌理分明。
背脊略有起伏,线条圆润。而其背部线条起伏处,正可搁笔一矢,
以供文房受用,故亦可作笔格用,更至充作暖手或案头陈设之器,
置于书案,别有古雅意趣。
1631
清 牧牛图铜花插
1630
明 铜鎏金羊形镇
112
1632
元 盘螭纹铜瓶
此盘螭纹筒瓶为元代所制,可为投壶。器形可参阅元代同期堆塑瓷瓶,工艺极
为精细。此瓶为铜质,唇口外饰一匝方回纹,长颈高浮雕盘螭纹,脊骨出筋状突起,
长尾细长,弯卷分叉,双爪紧紧抓附器壁,下承外撇高圈足,粗犷中不失精美。皮色
如熟栗深沉,略有锈渍,造型端稳大气,甚为难得。《观自得斋丛书别集》中提及,
投壶活动是由射礼发展而来的“细”事,特别是与射礼中的燕射有直接关系。
H:14cm
RMB: 160,000-200,000
113
1633
L:10.3cm W:10cm H:18.1cm
RMB: 80,000-100,000
清道光 道教龙钮铜印
边款:道光庚戌中秋上浣,弟子梁意诚敬送;中流古庙
印文:东厨司命九灵兄皇定福真君宝玺
此印为清代道教所用之物。印为道教十分重要的法物,为象征天界、神仙权威
的印章。印面以尊神名号、道士职司或仙界职司之名为多见。由印文可知此为灶王爷
法印。灶王爷是我国大江南北人民都会共同供奉的神仙,他的全名为东厨司命九灵元
王定福神君。此印龙体修长遒劲,雕工流畅有力,龙眼炯炯有神、表情栩栩如生,为
道教篆刻艺术之代表。
114
1634
H:45cm
RMB: 80,000-100,000
明 胡人献宝铜烛台一对
此烛台呈胡人顶双承盘式。胡人形象粗
犷,眼若铜铃,阔鼻直口,头戴抹额,
须髯卷曲,身披飘带,胸前饰璎珞,下
身着短裙,裙褶自然。一手撑于腰部,
一手上托,双膝微弯,脚踩底座。原装
烛扦,下接大小两个莲叶状承烛泪小盏,
中间靠一段浮雕云龙纹圆柱相连。烛台
造型别致,兼具实用性和趣味性,铜胎
厚重,成对保存,尤为难得。胡人献宝,
又称八蛮献宝、波斯献宝,象征国力强盛、
天下太平,由唐至清,延续千年、经久
不息。
115
1635
H:17.5cm
RMB: 350,000-400,000
明 铜鎏金甪端香薰
款识:大明宣德年制
此香薰铜制通体鎏金,甪端形。甪端造型庄重威猛,双目圆瞪,獠牙毕露,体
格魁伟,所呈气势威严肃穆。双耳朵外搭,独角上翘,发须精雕细刻,绕于头顶及颈
部两侧。头部为盖,或与颈部相连开合,腹部中空。足带托泥。工艺上采用阴刻的手
法,包浆浑厚自然。焚香时,香自兽口出,灵兽如生,吐纳烟雾。此吉瑞灵兽作此类
熏炉最为合宜。此类炉深受帝王青睐,因其敞开兽口,烟雾涌溢,象征君主广纳谏言,
而多置于君王宝座两侧,寓意江山稳固,并显皇权至高无上。带原座 , 存日本旧木盒,
木盒内有昭和六年墨书题款。
图注:原配日本旧木盒
116
117
1636
H:32.6cm
RMB: 100,000-150,000
明 人物骑狮摆件
此件制作工艺繁复,整器以范铸法分别成型后,再刻
纹饰,气息朴实敦厚,而毛发等细节则开丝精细,包
浆浑厚古雅,造型生动,气势磅礴。老者面带微笑,
脸形宽阔,鼻高唇厚,下巴合两颊均厚实饱满,面目
表情文雅。头上戴冠,身着广袖长袍服,双手持竹筒
跨坐于青狮之上,袍袖下垂至脚部,双鞋微露,鞋尖
略向上翘。青狮体态健硕,全身鬃毛浓密厚重,腿际
火焰迎风飘展,其扭头回望之态,愈显威猛异常。香
熏分体铸造,以老者为盖,青狮腹部中空为炉身,老
者衣缘下铸一铜钎,以作固定之用,扣合严密。狮腹
与嘴相通,燃香之气可自腹部由嘴袅袅而出,设计巧妙,
颇见匠心。
118
1637
民国 姚茫父 白铜镇尺一对
来源:文物商店旧藏
著录:《集古梁溪 - 无锡文物店精品展》
展览:集古梁溪 - 无锡文物店精品展
此对镇纸为银白铜质地。精刻慕古瓦当文字,并刻有研究考据。
上款:寒厓叔祖父大人六旬寿辰,下款:侄孙女诵昭,卓如谨
祝。这件镇尺的可贵之处在于揭示了二个历史上比较模糊的事
实 : 其一,孙诵昭以前只知道是无锡籍的北京画家,但是很少
知道她竟然是无锡明代状元孙继皋的后人,又是齐白石的弟子,
当是无锡乡贤之中比较杰出的人物。其二:历来姚茫父款的白
铜文房以前在琉璃厂出售,但是大都是画稿,姚茫父真迹却不多,
而孙诵昭和姚茫父同为北京女子师范学校的同仁,送给至亲长
辈的寿礼,定当为精选之珍品。
孙揆均 (1866-1941),字叔方,又名道毅,号寒厓、江东孙叔、叔舫、
老虎、鹤主 ( 来鹤楼主人 ),江苏无锡人,孙继皋第九世裔孙。
姚华 (1876-1930),字一鄂,号重光,一号茫父,别号莲花庵主。姚华
光绪二十三年 (1897 年 ) 举人,三十年 (1904 年 ) 进士,授工部虞衡司
主事。戊戌变法时东渡日本,就读于法政大学。归国后改任邮传部船政
司主事兼邮政司科长。入民国后,任贵州省参议院议员,后任北京女子
师范大学校长。
孙诵昭 (1878-1968),女,字宋若。江苏无锡人。能诗文,画花卉。擅
长中国画。曾任中央文史馆馆员,北京中国画院画师。齐白石的女弟子
中的首徒,北京女子高级师范学校、尚义女子师范学校教授图画。
孙卓如,曾任无锡辅仁女中教员,会吟诗作画。其夫为胡鸿猷 ( 又名胡徵
若 ) 是 1896 年建立的南洋公学校早期毕业生,由清末的邮传部派送去美
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Wharton 管理学院学习,1909 年毕业回国后曾任交
通大学北京分校教授。
L:26.3cm
RMB: 80,000-100,000
119
120
参阅:《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卷三第 58 页,扬之水,中华书局,2011 年。
出版:
《CHINESISCHE KUNST》
第 178 页,图 438。
本品所附木盒
H:6.2cm
H:7.4cm
RMB: 60,000-80,000
RMB: 20,000-30,000
此银杯锤击成形,錾刻纹样。圆唇侈口,直壁深腹,杯腹下部略收,
下有托盘,接外撇高足。内壁光素无纹,外壁通饰鱼子地纹,
杯腹上部饰一道凸弦纹,高足中部有凸起圆环。口沿下刻有一
周缠枝花,凸起弦纹之下亦有卷草纹,连绵不断,花草间长出
累累果实,杯体近底处饰有一圈三角几何纹,圈足外饰刻缠枝
花卉。本器纹饰满密,繁而不乱,穿花流畅精彩,布局巧妙,
严谨有序。
金银器类高足杯,常见于唐代,唐代形制更偏向于粟特风格。
而至两宋辽金时期,金银质地高足杯基本出现在北方地区,其
装饰风格与当时高足瓷杯类似,其杯身三开窗錾刻花卉纹饰。
此件拍品与包头市达茂旗明水村出土纯金高足杯极为相似,银
质鎏金,其口沿及底足外撇处双起线,圈饰卷草纹及花卉纹饰,
中部开窗折枝牡丹,皆錾刻以麻子地,花叶处鎏金,整器静美
端庄,金银分饰浑然一体。
1639
1638
明 银质忍冬纹高足杯
明 银鎏金花卉纹高足杯
121
1640
H:31.7cm
RMB: 300,000-400,000
清康熙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梅瓶
清康熙的珐琅器生产是承前启后的时期。康熙皇帝非常喜
爱精美的珐琅器,在康熙皇帝审美情趣的直接影响下,宫廷珐
琅器形成了精致、规整、轻盈、秀丽的风格,十分精美宜人,
故宫藏有与此件相类的掐丝珐琅梅瓶,收录于《故宫博物院藏
品大系——珐琅器》中。
此件珐琅梅瓶以精铜为胎,造型取自宋元瓷器,梅瓶圆唇,
束颈,丰肩,肩部较平,腹部斜收,圈足平底。通体外壁以掐
丝珐琅装饰,自上而下以湖蓝色釉为地,装饰缠枝花卉纹,
掐丝细腻,线条刚劲,枝蔓卷曲自然,莲花瓣丰腴,是以掐
丝代替笔锋双勾而成,腹部缠枝莲花大朵盛开,枝叶翻卷缠
绕,相互串联,枝叶造型或大或小,呈现繁密富丽之势,设
色布局极为考究,相邻者以上下颠倒之状分布,使与整幅画
面更添装饰美感,呈现出典型的清康熙宫廷珐琅作艺术风格。
底部圈足处装饰蕉叶纹,口部及足缘鎏金,彰显华美大气。
122
1641
口径 :9.3cm 高 :14.7cm
RMB: 50,000-60,000
清乾隆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熏炉
此熏炉以精铜为胎,炉唇口,炉盖上部镂雕缠枝花卉纹鎏金璧,盖钮隆起呈莲
瓣形,下部饰缠枝牡丹花卉纹。颈部饰一周倒置祥云纹,两侧出龙首吞把式双耳,耳
侧饰回纹,线条粗韧,转折有力。器腹通景以天蓝地掐丝珐琅为饰,腹部中间书“寿”
字纹,下侧莲花华美丰满,花瓣亦作弯卷造型,既与颈部莲花形成呼应之势,显雍容
雅正气息。簋器于古代多为祭祀、宴飨之用,乃最高规格器具,以此表明用者之地位、
身份,此件炉以青铜簋为原型,而与此之外又着掐丝珐琅工艺装饰其上,足显器品之
高贵,当为清乾隆宫廷精工之作。
123
1642
清 掐丝珐琅浮雕云蝠纹三镶如意
此如意铜胎掐丝填蓝色珐琅釉,满饰缠枝莲纹,间饰八吉祥纹,如意首部以象
征祥瑞之气的灵芝为形,如意镶嵌三瓦子,瓦子为铜鎏金雕饰五福捧寿纹,用料考究。
背面掐丝珐琅海水云蝠纹,其质佳、形美、色艳之宫廷风格浓厚,乃礼仪祥瑞佳器。
《尚书·洪范》篇关于五福有“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
考终命”之说,分别寓意长命、富贵、健康、乐善好德、平和善终。全器工艺繁复,
做工精湛细腻,制作考究,用料奢华,带原装穗子,彰显出无上的皇家气势。此如意
整体工艺一丝不苟,彰显古朴典雅之韵味,保有浓厚的宫廷风格,极为珍贵。应为清
中期帝后及王宫贵族把玩、陈设之物。
L:44.5cm
RMB: 260,000-300,000
124
1643
H:14.8cm
RMB: 40,000-50,000
清乾隆 铜胎掐丝珐琅长颈瓶
款识:乾隆年制 投
此瓶长颈,垂腹,高圈足,口、足沿鎏金,瓶器身以蓝釉为地,其上作珐琅装饰,掐丝
饰缠枝莲花纹,花叶柔丽婉转,色彩纷呈,蓝釉色泽流露沉静典雅之气韵,繁花造型彰显华
贵曼妙之身姿,颇为精妙,是典型的乾隆时期纹饰特点。底书“乾隆年制 投”千字文款。为清
宫珐琅器的千字文款识。清代造办处辖下珐琅作、玻璃作制品常见年款以外另刻单字,取《千
字文》以排序,亦作宫廷用器的标记。根据《清档》乾隆七年(1742)八月初十日珐琅作:“太
监高玉传旨:着照建福宫掐丝珐琅三件一分、炉瓶三式多做些,其款用千字文号数落款。
125
1644
清乾隆 掐丝珐琅手卷盒一对
此手卷盒设计亦极巧妙,其上方一卷内设筒状抽屉,可由一端轴头抽拉打开,盛放手卷;
而下方两卷,则为盖合嵌套,将上方提起,便可并置两件手卷。整器设计精巧,且装饰繁缛富丽,
宫廷气息浓厚。
此式卷轴状的手卷盒,为清乾隆宫廷颇为典型的包装形制。相似造型者,在清宫旧藏中
可见数例木刻、雕漆者,掐丝珐琅材质者,相对少见。可参阅《清宫包装图典》,第 54 页,
红雕漆卷轴册页组合装,即为此书卷题材包装盒形制之参考。
L:19.1cm
RMB: 60,000-80,000
126
1645
清乾隆 掐丝珐琅仿青铜器盉
珐琅仿古凤首盉,为仿商周时期青铜盉制式,与恭王府旧藏青铜提梁盉形制相类。分
盖、身二部分,通体蓝地,掐丝珐琅装饰仿青铜几何纹饰,整体造型为一凤鸟,器身鼓圆,
一圈回纹上满工刻夔龙纹样,细腻规整,精致典雅,其上固定环状提梁,提梁为昂首虎形,
器身一侧为流,流为凤首状,双目圆睁,高冠长颈,昂首激鸣,底部三飞熊足,有展翅欲
飞之感。盖面为弧形,也饰夔龙纹饰。本器造型规整大气,古朴稳重,构造巧妙,设计新颖,
纹饰生动形象,栩栩如生,制造精致,工艺精美,甚为绝伦。
H:23cm
RMB: 130,000-160,000
127
1646
D:25cm
RMB: 70,000-100,000
清中期 掐丝珐琅开窗清供图三足洗
“清供”又称清玩,其发源于佛像前之插花。清供最早为香花蔬果,后来渐渐发
展成为包括金石、书画、古器、盆景在内的一切可供案头赏玩的文物雅品。
此开窗绘清供图三足洗为铜胎,圆形折沿,壁微鼓下收,平底,下附如意纹三足,
体量硕大,造型端庄华美,工整严紧。器外壁蓝地绘缠枝花锦,口沿足底鎏金,纹饰
繁密而流畅,珐琅填彩严谨细致,色彩艳丽堂皇。花纹嵌填红、黄、绿、白、蓝色珐
琅彩嵌填,色泽纯净柔和,中间夹杂细小沙孔,漆眼大小不一,特征明显,十分自然。
其口沿处饰一周回纹,其外壁与器底均以掐丝珐琅缠枝花卉纹装饰,外壁三面开光,
内绘清供图,整体釉色鲜丽,图案生动,掐丝技法娴熟,做工精细,保存完好。
128
1647
清中期 掐丝珐琅铜板
此件掐丝珐琅圆形铜板,形制巨大,以蓝色珐琅为地,利用红、黄、绿、白等
颜色填入掐丝之中。中间四方开窗内饰锦帆,外饰百蝶飞舞图。其功能应为大宅厅堂、
园舍中所用圆桌之嵌板。如此尺寸的圆板上,掐丝装饰繁缛细腻,丝毫不显粗陋,可
见为精工巧匠之佳作,亦应是清中期皇室亲族所用之佳品。
D:63.3cm
RMB: 90,000-100,000
129
1648
清 铜胎插丝珐琅阿拉伯文抱月瓶一对
记录:伦敦苏富比,编号 169。
此对瓶造型奇特,扁器身,带盖。圆盖掐丝
珐琅装饰缠枝莲纹,其上设弯月形钮。器身直口直
颈,下接圆肩,肩颈件有镂雕卷草纹耳,极具西方
特色。折肩下接直腹,至底又取圆,其下承接四方
外撇台足。器身亦以掐丝珐琅装饰蓝底白、黄、绿、
靛等色组成的缠枝宝相花纹饰。最特别的是瓶腹中
央为一个巨大的黑色阿拉伯文字,笔画圆融神秘,
装饰感极强。
H:44cm
RMB: 320,000-400,000
据《清史稿》记载,约乾隆二十一、二十二
年间,乾隆皇帝统一新疆之后,有“和卓氏回部吉
和札麦女”入 ,被册封为“容妃”,即后来民间传说
的“香妃”。自此以后,中国通往伊斯兰世界的大门
就此打开,宫中作器亦时见带有伊斯兰文化元素者,
此对抱月瓶即属其中典例。不仅瓶身饰有阿拉伯文,
其银月状盖钮、卷草装饰皆具有明显的西域元素,
可谓承载了清中期伊斯兰文化与汉文化的相互影响
与交融,尤具收藏与研究之价值。
130
同一藏家文房铜器专题
Lot1651 — Lot1659
131
1651
清乾隆 铜鎏金卧象鼻烟壶盒
此件烟盒造型奇特,外以卧象为形,曲足跪卧。故宫藏有同类鼻烟壶盒,内部
另装有玉制鼻烟壶。象身装饰繁密,以浮雕及局部鎏金工艺装饰璎珞、缠枝莲花及宝
相花纹,又通体作枣红皮色。象有天下太平,国泰民安之意,是清代颇为流行的吉祥
装饰题材。此品造型精巧,时代风格鲜明,实为掌玩佳器。
L:6.5cm
RMB: 20,000-30,000
132
1652
明 铜鸭形水注
此件水注精铜铸造,作鸭形,头部右摆,引颈而歌。鸭身形浑圆饱满,显憨态
可掬之相,身体局部有鎏金工艺装饰,平添尊贵之气。羽翼雕刻形象写实,两翼后敛,
铺展生动,略带汉代几何印席纹装饰,繁简有度。此铜鸭工艺精良,铸造巧妙,久经
把玩包浆光润,局部带有铜绿斑锈,造型亦有仿宋人之风格,可参阅宋徽宗《七彩野
鸭图》中所绘。
L:8.3cm H:3.7cm
RMB: 270,000-320,000
133
134
H:6.3cm
RMB: 60,000-80,000
此骑马佣为铜制,人佣头梳高髻,身穿长衫,双手作持缰状骑
坐马上。马张口露齿,鼻孔翕张,昂首挺胸,四脚着地作低头
嘶鸣状,似马即将开始奔跑前刹那间,表情生动传神。此雕像
将人与马之动态巧妙捕捉,整器线条流畅,古意盎然。
H:6cm
RMB: 40,000-50,000
此铜狮张口嘶吼,双目圆睁,鬃髯卷曲,盘旋如螺髻,尾部随
风高扬,气势十足。四肢健硕矫捷,交错前行,威武强悍。此
狮铸造精良,形神兼备置于案头犹具神采。
1653
明 狮铜形镇
1654
明 铜骑马人物
135
1655
H:7cm
RMB: 60,000-80,000
明 铜马形镇
铜马呈站立形态,以青铜圆雕铸造。仰首端立,竖耳鼓目,鼻孔张大,头部细
节生动,两只耳朵高髙立起,十分警觉。马耳中间雕有鬃毛,脖子上的鬃毛做几何化
扁平处理,凸显了马的肥硕与健壮。整器并无矫饰,然肌肉线条塑造极具张力,呈现
出一种雄浑壮丽的美感,颇显古朴拙雅之风韵。
136
1656
L:13cm H:5cm
RMB: 250,000-300,000
明 铜龟形砚滴
此砚滴以写实手法,塑造龟缓慢行走之姿态:龟前腿微曲撑地,后腿略蹬起,
双眼圆睁,口有一小孔,衔一耳杯。龟身之上以阴刻手法展现背甲,龟体中空,水可
由中部圆管注入,注满水后用拇指封住圆管,无论如何倾斜,水都无法从龟口处滴岀,
而使用时移开拇指,稍作倾斜,水即可经龟颈从龟口的小孔滴出。此拍品铜龟设计精
巧,其通体呈熟褐色,包浆,极具古韵。原配紫檀底座。
台北故宫博物院存一件清宫旧藏铜龟形砚滴,形制与本品颇为相同,著录于《西
清续鉴·甲编》之中;另藏有一件文物匣多宝格 , 题名《吉范流辉》, 内藏 10 件铜器 ,
其中有一件题款为 " 唐龟砚滴 ",两件砚滴造型、装饰与本品殊为一致,可资参照。
参阅:《吉范流辉》录 台北故宫藏铜龟形砚滴
137
138
139
1657
明 错金银羊形摆件
此镇以铜铸就,式样奇巧玲珑:羊作伏卧姿,身体卷曲,侧身回首,形态秀雅端庄,
简练古朴。卧羊的双目以细阴刻线表现,羊角倒钩贴拊于后颅。躯体丰满壮硕,肌理
分明。通体比例协调,全身作错金错银装饰,极显奢华。整器铜质精炼,错金银工艺
华美,可参阅宁夏博物馆藏西汉回首卧式错金银羊。
错金银是古代金属细工装饰技法之一,也称“金银错”,兴盛于春秋中晚期,工
艺要求复杂精细,后世慕古之风盛行,金石文学兴起皆有仿制。此镇即为一例,通
体采用错金银技法装饰,于古朴中增添华美之感,线条流畅而富有张力,繁复华美
的错金银工艺与神秘古远的青铜器纹饰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装饰性极强,错金其色
灼灼,与打磨光滑的银色铜体成对比,文雅精致。
L:9cm H:4.9cm
RMB: 300,000-400,000
140
1658
L:13.5cm H:5.8cm
RMB: 900,000-1,000,000
明 铜瑞兽砚滴
文房用具中有一类动物形砚滴,动物腹部中空,背部皆有一孔,孔内插一管柱,
在虹吸原理下自动物腹腔内汲水于墨堂以研磨。早期为铜制,后多为瓷制,亦有以美
玉、水晶作为材料,以动物造型居多,有异兽、蟾、龟等。
此砚滴作异兽形,头顶有双角,前腿左伸右曲,后腿左曲右蹬,作爬行状。身
侧有双翼,微卷上翘。口衔应一耳杯(缺失),兽口衔杯处有一小孔与腹部相通。脊
背处有注水口,器腹中空,可储水。通体纹饰雕琢精美,瑞兽形体写实,浑圆饱满,
颇得魏晋意蕴,其器型、纹饰、比例大小等,均堪称完美,亦可视为同类器物的标准
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铜兽形砚滴,与本拍品形制相似,可资参考。
参阅:北京故宫藏 铜兽形砚滴
141
142
1659
口径 :16.5cm 高 :10.9cm 重 :1985g
RMB: 350,000-400,000
明 三兽足洗式炉
此种炉式为仿宋汝窑青釉洗而来,在宣炉中为极少见的品种,日本正仓院有与
本品颇为相似的铜炉形制,可资参照。此炉皮壳洗净,精铜本色显露无余。圆洗式样,
炉口宽厚,折沿唇口,沿上起弦,扁筒腹部,线条刚毅,器底以三足支撑,做兽型,
怒目獠牙,口中吐齿而立,威猛异常。此炉造型颇为罕见,造型古雅浑厚,通身光素,
打磨精良,包浆温润。
参阅:日本正仓院藏 铜兽足炉
143
144
同一藏家文房珍玩专题
Lot1660 — Lot1685
145
1660
D:4cm H:3.4cm
RMB: 20,000-30,000
明末清初 紫檀浅雕梅花杯
梅花独立高洁,自古为文人挚爱。此杯取材紫檀,以一木整挖,外壁锦地之上
浮雕梅枝及花叶,近足处饰以变体莲纹,小巧可爱,盈盈一握。整器画面布局严谨,
层次清晰,明丽庄重,彰显优雅气派。此杯之形制及装饰与某些犀角制品有相似之意,
或曾受其影响,为明清木雕之巧作。
146
张希黄本名宗略,字希黄,以字行,明末清初时浙江嘉兴人。其以竹的
表皮作书画,成绩斐然,世称留青竹雕,亦称希黄为“留青圣手”。其留
青竹刻带有浓厚的文人气息,是浙派的代表人物。作品以图案精美、刻
工细腻、运刀如笔,流畅奔放而闻名于世。张希黄传世的真迹作品,约
计二十余件,此臂搁可较上海博物馆馆藏之《山窗竹影图竹臂搁》。
L:20cm W:5.6cm
RMB: 90,000-120,000
此臂搁择取坚净的青筠竹材,以留青技法剔除纹外之筠,留竹
肌为地。画面为三段式铺景,竹肌的留白处,上成无际蓝天,
下成江河碧水;远部群山巍峨,中部岩壁巉峻,几间茅屋立于
其间,下部古松苍翠,茅屋中一高士伏窗远眺,整地布局疏朗
有致。作者水墨意蕴的技法描绘出秀丽的山水意境,使作品呈
现出幽旷绵延的艺术格调,颇有张希黄之风。
1661
清 张希黄风格山水臂搁
147
题识:抚摹宜玉掌,清爽涤烦心。俊老玩。
钤印:志在西水、日瑄之印、廷璧氏
此臂搁以竹为材,质地细密,纹理自然。通体包浆莹润,竹之
纹理丝丝密密,文气十足。刻者以刀代笔,镌行书诗文两行“抚
摹宜玉掌,清爽涤烦心。”后落“俊老玩”款,镌“志在西水”迎首
印,后落“日瑄之印”、“廷璧氏”,构图严谨,书印结合,为古
朴淡雅的书斋雅器。
廷璧氏今已难考其人,查典籍记载,明代多有官宦之人名、号
廷璧者,未见竹人。此品应为明代士人书斋之清玩,上落“志在
西水”、“日瑄之印”,亦具文人风雅,颇有明末文房具之雅趣。
L:33.8cm W:5.7cm
RMB: 90,000-120,000
1662
明 廷璧款竹臂搁
148
胡铁梅(1848-1899),清代画家,字铁梅,安徽桐城人,久寓沪上。
工人物、山水,以画梅得名。后游日本,画名甚噪,为近代六十名家之一。
L:29.2cm W:6.5cm
RMB: 50,000-60,000
题识:仲初仁兄大人法正,铁梅刻。
此臂搁以竹为材,覆瓦形,器上刻有柳枝下垂,女子伏干遥望。
作者将女子闺怨婉转生动地表达于画面之上,足见起刻工之细
腻。臂搁右上角阴刻“仲初仁兄大人法正”行书,落款“铁梅”制。
经多年把玩包浆已温润,为文房实用雅玩。
1663
清 胡铁梅竹臂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