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水禅心——佛教及铜炉艺术精粹专场

发布时间:2023-12-01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云水禅心——佛教及铜炉艺术精粹专场

Ming DynastyTHE CROWN MEDICINE BUDDHARMB: 300,000-500,000參閱:萬昌斯2018春季拍賣會LOT6730 明正統 銅鎏金寶冠釋迦弁尼成交價 HKD 2,940,000造像表現的是釋迦牟尼頭戴寶冠的形象,俗稱寶冠佛。從三身角度來說是屬於報身佛,代表佛的內證功德,但也有從佛陀傳記的角度認為頭戴寶冠是代表佛陀當王子時的造型,故稱釋迦牟尼王子像。釋尊螺發肉髻,戴寶冠。寶冠佛是一種佛裝與菩薩裝的混合形式,為法相上的特例,所以作品也相對少見。造像面龐圓潤豐腴,眼瞼微垂,雙耳垂肩,相容慈和端詳,展現出大徹大悟後的自在境界,具有很強的感染力。造像肩胸寬厚,腰部細斂。身披袒右式袈裟,內著僧裙,衣紋層疊有致,體現了漢地造像注重衣褶刻划的傳統,頗具質感。衣緣於珍珠地上刻花卉紋飾。腿部裙褶略呈橢圓形,這是明代造像的慣用手法。釋尊左手於腹前結禪定印,右手施降魔觸地印。結金剛跏趺坐姿,下承仰覆式蓮花座,台座上下均飾一周連珠,蓮瓣挺拔舒展,滿飾一周,瓣端飾卷草紋,延續了永宣造像的樣式。此像銅質致密細膩,包漿古樸厚潤。體現出皇室造像的莊嚴華貴,氣度非凡,且體量較... [收起]
[展开]
云水禅心——佛教及铜炉艺术精粹专场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101页

18th Century

THANGKA OF THE BUDDHA OF IMMEASURABLE LIFE

RMB: 無底價

此幅中央主尊為無量壽佛,黃色身,雙手結轉法禪定印,跏趺坐於單

層仰覆蓮台之上。頂具發髻,余發披肩,戴寶冠,相好莊嚴,具圓形

內綠外橙頭光。上身袒露,披天衣帛帶,帛帶婉轉飄逸,環繞臂彎,

項飾、瓔珞、臂釧、足釧等裝飾一應俱全,下身著五彩裙,身後為內

紅外綠圓形身光,外圍飾以折枝花蔓。座前供五妙欲及各種雜寶。主

尊四周排布釋迦牟尼佛尊,均作金色身,右手結觸地印,左手結禪定

印,頭光均為綠色,背光以紅黃兩色相間隔,計其數量,共有二百餘

尊,寓有千佛之意。整幅唐卡繪制精細,設色明快,特別是以朱砂紅

為底色,體現西藏紅唐的藝術特色。無量壽佛唐卡 西藏 18世纪 70×46釐米

棉布礦物彩繪

543

第102页

仲敦巴上師 西藏清代

544

Qing Dynasty

DROMTÖN GURU

RMB: 無底價

仲敦巴·嘉瓦鞠勒意為「勝生」,宋代西藏佛學家,噶當派創始人。

於木蛇年(1005年,宋景德二年)生在前藏堆隆普(今堆隆德慶

縣)一個富豪人家。父親達松格顯,有的史籍稱達松須協;母親庫俄

薩季瑪,有的史籍稱庫堆薩季瑪。仲敦巴一生雖未受過比丘戒,但他

持戒極嚴,佛法精深,傳教極廣,開創噶當派,勝過其他比丘僧,將

一生奉獻給弘揚佛法事業。他於藏歷第一繞迥之木龍年(1064年,

宋治平元年)圓寂。

上師身內著僧祇支,外披袈裟,下身穿僧裙,衣紋寫實自然,身軀富

有肉感,體量厚重,身體端正,使整體形象更富靈動性,與莊嚴的面

部表情形成依託,悲憫情態的表現油然而生,藝術家準確地抓住了尊

者點化攝受眾生的動態瞬間。上師右手結說法印,右手結與願印,手

腳的刻畫非常細膩寫實,充滿了靈動的生命力。

高17.4釐米

木雕彩繪

第103页

善財童子 中原風格明代

545

Ming Dynasty

CHILD SUDHANA

RMB: 20,000-30,000

善財童子是佛教中四處參訪求道,一生精進修行而成道者

之典範。他誕生時,各式各樣的珍奇財寶自然在家中湧

現,取之不竭,因而取名為「善財」,但他卻能視金銀財

寶如糞土,誓言修菩薩行。《華嚴經·入法界品》中記載,

文殊菩薩在福城說法,善財聽法後發心修行,開始了他孜

孜不倦的參學之旅,終於悟道,這即是「善財五十三參」

之經典傳說的由來。其中最著名的是一參,是善財到補怛

洛伽山參訪觀世音菩薩,接受指點教化,成為菩薩。此童

子立像身姿飽滿,頭束一搭頭髮髻,面容圓潤和煦,兩耳

肥大,眉開眼笑,盡顯天真頑皮的模樣,實令人很難不多

看幾眼,服飾上則裝肚兜,頸飾項圈,精雕細刻,下身著

綢褲,腰帶飄揚,十分寫實。手托寶瓶(已佚),但不影

響整像製作細膩,線條流暢,雕刻傳神。

高22.4釐米

第104页

Ming Dynasty

THE CROWN MEDICINE BUDDHA

RMB: 300,000-500,000

參閱:萬昌斯2018春季拍賣會LOT6730 明正統 銅鎏金寶冠釋

迦弁尼成交價 HKD 2,940,000

造像表現的是釋迦牟尼頭戴寶冠的形象,俗稱寶冠佛。從三

身角度來說是屬於報身佛,代表佛的內證功德,但也有從佛

陀傳記的角度認為頭戴寶冠是代表佛陀當王子時的造型,

故稱釋迦牟尼王子像。釋尊螺發肉髻,戴寶冠。寶冠佛是

一種佛裝與菩薩裝的混合形式,為法相上的特例,所以作品

也相對少見。造像面龐圓潤豐腴,眼瞼微垂,雙耳垂肩,相

容慈和端詳,展現出大徹大悟後的自在境界,具有很強的感

染力。造像肩胸寬厚,腰部細斂。身披袒右式袈裟,內著僧

裙,衣紋層疊有致,體現了漢地造像注重衣褶刻划的傳統,

頗具質感。衣緣於珍珠地上刻花卉紋飾。腿部裙褶略呈橢圓

形,這是明代造像的慣用手法。釋尊左手於腹前結禪定印,

右手施降魔觸地印。結金剛跏趺坐姿,下承仰覆式蓮花座,

台座上下均飾一周連珠,蓮瓣挺拔舒展,滿飾一周,瓣端飾

卷草紋,延續了永宣造像的樣式。此像銅質致密細膩,包漿

古樸厚潤。體現出皇室造像的莊嚴華貴,氣度非凡,且體量

較大,品相上佳,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寶冠藥師佛 中原風格明代 高44.2釐米

546

(參閱1)

第106页

自在觀音 中原風格明代 帶座

高29.5釐米

佛高25釐米

547

Ming Dynasty

BODHISATTVA AVALOKITESVARA

RMB: 100,000-150,000

觀音呈半跏式坐姿(梵文Lalitasana,又稱「遊戲坐式」),源自輪

王坐式(Maharanjalilasana),等同於古代王者的自在坐式,左足

盤折,左手挪後,撐支台座,翹起右足,右手向前,擱放膝上,纖柔

細長,捻結手印,梳高發髻,頭戴寶冠,中有化佛,為觀音之典型標

誌,柳眉鳳目,櫻唇瑤鼻,含笑睇視,容貌姣好,整件造像臉部、

眉、眼、唇間的微妙表情,煥發出莊嚴曼妙、清新聖潔、以形寫神、

出神入化、溫馨柔和的古典女性美學藝術魅力。

第110页

Emperor Qianlong period of Qing Dynasty

THE BUDDHA OF IMMEASURABLE LIFE

RMB: 1,000,000-1,200,000

參閱:1.倫敦蘇富比2013年11月拍賣會 LOT 0202

2.北京匡時 十週年秋季拍賣會 LOT 2377

無量壽佛,故阿彌陀佛亦稱為無量壽佛、無量光佛。惟密教則以阿彌

陀佛之應化身為無量光佛,其報身為無量壽佛。於密教為五佛中之西

方尊,於胎藏界曰無量壽,於金剛界曰阿彌陀。

無量壽佛頭戴寶冠,寬額豐頤,胸飾纓絡,臂飾寶釧,眼瞼略低垂,

高鼻薄唇,面容和熙。身著天衣綢裙,肩搭帔帛,雙手置於腹前結禪

定印,全跏趺坐姿。像身比例舒適,手、腳等細部極具寫實性,既符

合西藏佛像的相好標準,又融匯了漢地的審美觀念和傳統表現形式。

裙裳、帔帛的質感較強,尤其在紋褶的處理上,轉折起伏流走自然,

頗為灑脫生動,邊緣鏨刻花紋,可說是體現了皇家氣派的雍容華貴的

佛像樣式。底座為雙層蓮瓣,中部束腰,平穩秀雅。整像用黃銅以失

蠟法澆鑄而成,胎體厚重敦實,鎏金明艷,頗顯皇家氣派。無量壽佛 北京宫廷清乾隆 高33.4釐米

銅鎏金

548

第113页

廣目天王 中原風格明代

549

高35釐米

Ming Dynasty

VIRUPAKKHA, BUDDHA WITH WIDE EYES

RMB: 250,000-300,000

廣目天王,是印度梵語的意譯,音譯「毗樓博叉」,其中「廣目」意

為能以淨天眼隨時觀察世界,護持眾生,「天王」即護衛佛法的天

神。據《大集經》記載,此天王住在須彌山西面的白銀埵,受佛陀付

囑,率領其子及獅子、師子發等八位諸龍軍將、西方十六天神、三曜

七宿、諸天龍鬼等眷屬,守護西牛賀洲人民及佛法。尊像身披甲胄,

手纏一條龍或是蛇(已佚),有兩義:一、表世間多變之意;二、是

龍神的首領。另一手上拿著寶珠,表內心不變之意。天王頭戴幞帽,

帽額陰刻花朵,結合宋人士大夫男性簪花潮流,反映了匠人將世俗精

神注入宗教藝術中的審美情趣,楊萬里有詩雲:「春色何須羯鼓催,

君王元日領春回牡丹芍藥薔薇朵,都向千官帽上開。」天王面部肌肉

鼓脹,耳垂厚凸,雙眸微睜,鼻梁高挺,面容俊秀,一派慈悲;身著

甲胄,足蹬雲頭高靴,形象威武彪悍。甲胄的形制完全模仿古代武士

裝束,其胸、背有兩塊大銅板保護,腹、腿及臂部用鱗甲覆蓋。形式

雖然十分繁復,但刻畫精細,層次分明,而且具有極強的立體感。身

後披有倒U字形大帔帛,突出了天王不同於一般武士的宗教神性。雙

腿站立,足下是岩石形台座,象徵天王守護的國土。整體造型大方,

形象生動,雕工精細,品相完美,堪堪供奉廟堂的佳作。

第115页

Ming Dynasty

ZHONG KUI PICKING THE LUCKIEST

RMB: 100,000-150,000

魁星原為古代天文學中的二十八星宿之一奎星的俗稱,指

北斗七星的前四星,後被道教尊為主宰文運的神,並作為

文昌帝君的侍神。魁星信仰盛於宋代,從此經久不衰,成

為封建社會讀書人於文昌帝君之外崇信最甚的神靈。此魁

星像面目猙獰,右手持筆上揚,左手持墨,左腳上揚作踢

鬥狀,右腳踩踏一鰲魚,鰲魚似欲從水中騰空躍起,惟妙

惟肖。水面下為八稜形台座。通身衣飾、帔帛動感飄逸。

整像造型生動,為晚明銅造像之佳作。魁星點鬥 中原風格明代 高37釐米

銅漆金

550

第116页

Early of Qing Dynasty

AUSPICIOUS BEAST WITH IMMORTAL CHILD DRIVING

RMB: 100,000-120,000

小仙童扎双髻,左手高举,右手执宝瓶,收服胯下瑞兽龙龟。龙龟又

名赑屃,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龙之九子之六子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祥

兽。赑屃又名霸下、鳌、龟趺、天下等。外形似龟,善驮重物,具有

非常重要的文化意义。它的象征以“长寿吉祥”为依据,并带有地位级

别、图腾崇拜、巫术崇拜等方面的涵义。据说触摸它能给人带来福

气。纵观整像铜质精炼,包浆油润,小仙童神情刻画生动有趣,更增

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仙童騎瑞獸 中原風格清早期 高26.8釐米

551

第119页

Emperor Qianlong period of Qing Dynasty

RUYI LUG CENSER OF EIGHT-TRIGRAMS OLD & YOUNG

LION BUTTONS

RMB: 無底價

爐銅制,帶蓋,蓋上置一大一小兩只獅子,獅自古就是民間喜聞樂見

的題材,母子獅有“子嗣昌盛”之意,亦有借諧音“太師少師”,寓高官

厚祿。獅子造型飽滿,鬃毛與尾毛刻畫精巧,開絲勻整細密。母獅半

臥半立,回首與幼獅相視,神情威嚴而慈愛;幼獅雙爪緊貼於母獅,

頑皮可愛。爐唇口束頸,豐肩斂腹,居中環刻八卦紋,主要象徵天、

地、雷、風、水、火、山、澤8種自然現象,上下口沿處繪回字紋,

下承三足,繪如意雲頭,左右兩側各置一耳,均用如意紋點綴,充滿

裝飾意趣且上下呼應。蓋頂部鏤空如意紋纏枝蓮紋飾,造型別緻,熏

香從鏤空處緩緩而出,余煙裊裊,極富美感。銅質精煉,薄壁大膛,

輕叩之餘音曼妙,通體熟栗色,寶光溫潤細膩,包漿醇厚,色澤淳

樸,加之八卦紋樣仙風道骨,清瞿玄境,應為道長或高官信道者賞用

之器。

八卦太獅少獅鈕如意耳熏爐 清乾隆

高27釐米

重2990克

552

第122页

17th Century

DIAMOND MASTER

RMB: 估价待询

参阅:1.乌兰巴托美术馆藏,五方佛之阿弥陀佛坐像(图1)

2.蒙古国家博物馆藏,无量寿佛(图2)

3.2014年法国苏富比春拍Lot 38 蒙古 扎那巴札尔十七世纪末,铜

鎏金绿度母坐像,高30.7厘米,成交价3,457,500 欧元(图3)

4.中国嘉德2016年秋季拍卖会LOT3060 蒙古17世纪 铜鎏金哲

布尊丹巴像·扎那巴扎尔成交价RMB 73,025,000(图4)

5.中国嘉德2018春季拍卖会LOT3084 蒙古17-18世纪 铜鎏金

无量寿佛成交价RMB 8,280,000(图5)

在清代藏傳佛像藝術宝库中,蒙古風格造像無疑是有着无以伦比的地

位与高度,其通过后藏的觉囊派艺术而受到尼泊尔艺术影响,又在尼

泊尔艺术基础上进行了许多新的发挥和创造,体现了蒙古艺术大师对

佛像艺术新的诠释、新的创造,为佛像艺术做出的伟大贡献,在藏传

佛教造像艺术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由清代四大活佛之一的一

世哲布尊丹巴親手創立,兼有世俗審美遍求的線條和力量之美,自產

生以後一直作為唯一標準的佛像樣式,超然獨步於廣袤的漠北草原,

為喀爾喀蒙古人民世代承襲和不斷效仿,成為清代喀爾喀蒙古地區流

行的主要造像風格:也基於這些優勝的特質,近世以來廣受世界範圍

內喜好佛像藝術的各方人士的特別青睞,成為佛像研究者、收藏家和

經營者追捧的高標準和高規格的佛像品種之一。此次上海匡时拍賣

有限公司推出的這尊铜鎏金大金剛总持像就是一尊典型的蒙古風格造

像,充分展現了蒙古造像的優勝特質。

金剛总持頭戴五葉寶冠,為喀爾喀蒙古佛像流行的寶冠式樣,冠葉邊

鏤空中心雕寶珠。盤發高髻,頂飾摩尼寶。粗壯的發辮覆蓋肩頭。大

圓耳檔垂肩,葉形綴飾與冠葉同形,寶冠、耳檔與胸前的項鍊裝飾相

呼應,簡潔華麗。細眉長目鼻樑挺秀,唇厚口小,雙目俯視,面相莊

嚴祥和。結全跏趺坐,胸肌隆起身姿挺拔。雙手施金剛吽迦羅印,左

鈴右杵胸前交叉。披帛自肩部繞兩臂垂下於底座兩側,一道細珠聖線

從左肩垂下連接到後背,這在早期印度尼泊爾佛像上常見,約在15世

紀後西藏佛像上已不見聖線了。喀爾喀蒙古佛像保留著聖線,延續了

印度尼泊爾佛像的傳統,這是早期喀爾喀蒙古佛像的特點。上身袒露

下著長裙,裙子不著衣紋,薄衣貼體,只在裙擺處陰線刻寬花邊,花

邊內刻細密的圓弧作花紋裝飾。裙擺呈放射狀平鋪在底座上。高大蓮

座,寬扁的雙層仰覆蓮瓣上下相對。此像胎體厚重鎏金亮麗,造型比

例準確,工藝技法細緻,扎那巴扎爾造像特徵鮮明。金剛总持 喀爾喀蒙古 17世纪

高39.5厘米

铜鎏金

553 在清初內地藏傳佛教造像藝壇上,喀爾喀蒙古地區的扎那巴扎爾風格

佛像可謂獨領風騷,創作出眾多頗具女性柔美神韻,面貌一新的佛

菩薩形象,藝術成就卓著,它的創始人與倡導者一世哲布尊丹巴扎那

巴扎爾是外蒙史上具有傳奇色彩的人物,他是土謝圖汗之子,五歲出

家,十五歲入西藏進修佛法,在扎什倫布寺從四世班禪受戒,五世達

賴授以哲布尊丹巴封號,回歸喀爾喀時帶回西藏著名喇嘛及各行工

匠。在家鄉大興土木修建多座寺院,大量建造佛像,弘傳藏傳佛教。

他不僅是喀爾喀蒙古藏傳佛教最高領袖與達賴、班禪、章嘉齊名的黃

教四大活佛,還是一位精通工巧明的佛像藝術大師。在他的親身實踐

大力倡導下創造出的扎那巴扎爾風格佛像,融合了西藏、帕拉、尼泊

爾佛像藝術的多種因素,造型優美、工藝精湛,對內外蒙古以至清宮

佛像都產生很大影響,至今扎那巴扎爾的代表作不僅保存在烏蘭巴托

的博物館與寺廟中,在故宮博物院還保存著清宮舊藏的多尊扎那巴扎

爾風格佛像。成為研究扎那巴扎爾佛像的重要依據。圖1是故宮收藏

的一尊大金剛总持,比較兩像造型細節,工藝技法相同,藝術風格

一致,顯然是同一時期,同一地區的作品。相比故宮皇家收藏,民

間收藏數量稀少,質量更良莠不齊。此佛是一尊難得的民間珍品。

高達39.5釐米,存世的扎那巴扎爾佛像,多為十幾二十幾釐米的小

佛,一般作為家庭佛龕供奉。39釐米高就是比較少見的一肘高的佛

像了,加上佛龕高度就約一米左右了,這種尺度較大的佛像在清代多

供奉在廟堂供案上受信眾膜拜彌足珍貴。

衡量佛像的藝術水準,最終要看是否塑造出佛的精、氣、神。扎那巴

扎爾佛像時間跨度較大,大致從17世紀後半葉到18世紀初,不同階段

佛像的藝術風格,工藝精粗多有變化,此像應為興盛期作品,造像藝

術已臻爐火純青,整體看來神完氣足,表達出了本初佛大金剛总持的

佛性與精神。

参考文献:

[1] 罗文华:故宫藏蒙古铜佛像研究——试论一世哲布尊丹巴时期佛

造像艺术风格的来源,故宫博物院院刊,1999年。

[2] 罗文华:清康熙无量寿佛赏析,2009年。

[3] 杨伯达:扎纳巴扎尔的鎏金铜造像艺术,故宫博物院院刊,1996

[4] 李翎:藏传佛教阿弥陀像研究,中国藏学,2004年(2)。

[5] Getty,A.,TheGodsofNorthernBuddhism,牛津大学出版社,1914

年。

[6] Tsultem,N.,TheEminentMongolianSculptorG.Zanabazar,StatePu

blishingHouse,1982年。

[7] PatriciaBerger:MongoliaTheLegacyofChinggisKhan,

AsianArtMuseumofSanFrancisco,1995年。

[8] 故宫博物院编:图像与风格——故宫藏传佛教造像(上),紫禁

城出版社,2002

[9] Rossi&Rossi:ThirtyYears1987-2016。

[10] 刘大伟:试述一世哲布尊丹巴时期藏传佛教造像文化在喀尔喀

蒙古的发展,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4年5月,第40卷,第3

期。

第123页

(图4) (图5)

(图1) (图2) (图3)

第128页

Qing Dynasty

ELEPHANT-FOOT WASHING-STYLE FURNACE

RMB: 無底價

清代中期的典型爐形,圓洗式樣,爐口厚窄,折沿唇口,沿上起弦,

扁筒腹部,腹中弦紋環遭,線條柔美,器底以三象首支撐,著地面

積極小,工藝精美,刻畫簡而傳神,寓意吉祥,象上太平。平底中央

鑄四爪飛龍戲珠,龍發從兩角間前聳,呈怒髮衝冠狀,張口,龍眉向

上,細脖,鱗片層層分明,氣勢威武,此種爐式,多以宣德雙龍抱柱

款為多,龍紋款的極為殊見。通體皮殼厚潤,蠟茶古色,墨韻斑駁濃

郁,古色古香。此種爐式為仿宋汝窯青釉洗而來,尚有宋瓷溫婉之韻

味,是為宣爐中極少見的品種,故而此爐雖為宣系,但與其餘宣系品

種有較大差別,為罕見之爐型,廳堂禮神敬佛,可稱佳器。象足洗式爐 清代

口徑13.2釐米

重1950克

554

第130页

Ming Dynasty

BEAST-FACE VEIN HALBERD FOUR-FOOTED

TRIPOD FURNACE

RMB: 無底價

鼎是我國古代禮樂制度中最重要的器種,亦是國家政

權和個人社會等級的典型代表器物,據《公羊傳·桓公

二年》記載:「禮祭,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

鼎、元士三也。」規定了不同等級用不同數量的鼎,

是為「列鼎制度」。高濂在《遵生八箋》評古銅器時

說:「方者以飛龍腳文王鼎為上賞」。此器正是仿文

王鼎而作,上面的夔龍、饕餮紋甚至器形均來自文王

鼎的原型。明代晚期的文房陳設、實用器具,受文人

士大夫慕古之情影響,出現許多仿古融新之佳作。此

器系仿照商代晚期禮器銅鼎製作而成,氣勢雄偉,兼

具靜穆典雅之美,饒有古意。平口唇沿,兩側立沖天

耳,沿邊飾回紋一周,方鬥式深腹,四稜,四面飾饕

餮紋,紋樣勾曲回旋,富於變化,顯得威嚴富麗。平

底下承接鐮刀狀雲紋扁足,足端外撇內勾,據地有

力,精巧華美。爐蓋鑄造精細,上置一瑞獸,紋飾鏨

刻深峻,變形壽字紋鏤空熏香裊裊,可謂是繼承商周

禮器原有形式特點之上,創新出別具本朝特色的藝術

紋樣,展現出明代盛世仿古鼎彝器物的嶄新風貌。獸面紋出戟四足鼎式爐 明代

高36釐米

重8000克

555

第131页

Qing Dynasty

A PAIR OF SQUARE-ROUND SMALL FURNACE

RMB: 無底價

小方爐爐形端正,壁微斜,雙耳對稱,安左右兩側,

甚是美觀。皮色完整統一,包漿自然勻淨,現烏光光

澤。底承四淺足,中央開框,內鑄「大明宣德年制」

楷書款,字體鑄刻較淺。小圓爐系鉢式,圓唇斂口,

豐肩弧腹,下收於平底,其形上豐下斂,線條收分自

如,渾圓飽滿而不失端莊,有平正素雅之氣度。方圓小爐一對 清代

口径7.3釐米

重100克

口径4.5釐米

重210克

556

第133页

Emperor Qianlong period of Qing Dynasty

BEGTSE CHEN

RMB: 200,000-300,000

以忿怒形象示人的護法神眾,是藏傳佛教神靈體系中最為龐大繁雜的

種類,極富藏傳佛教的宗教特質和雪域高原的民族特色。護法神眾

除了具有一定神通、能夠護佑眾生但仍未脫離輪回之苦的世間護法神

眾,還有佛、菩薩等為利益有情所幻化的出世間護法神眾。出世間護

法神信仰的產生,與密教金剛乘思想息息相關,根源可追溯到古印度

的密教傳統,後弘初期,隨著佛教在西藏的復興而廣為傳播。大紅司

命主就是出世間護法神的代表性神靈,他深受格魯派信眾的崇奉,被

格魯派信眾尊為「紅黑二護法主」中的紅護法主。

此尊紅色焰發竪起,佩戴五骷髏頭冠。三目圓睜,血口大張,表情凶

忿,以佛法的無上威力降伏一切邪魔。全身呈將軍裝束,穿著精緻

鎧甲,右手高揚閃光劍(佚失,現為金剛鐵蠍),左手於胸前持人心

(佚失)。雙肩所搭帔帛,自然垂順於軀體兩側,下端捲曲向上飄

起,極富裝飾風韻。下身腰圍獸皮短裙,足蹬傳統藏式戰靴,左腳踏

一外道,右腳踩一匹烈馬,以左展姿態站立於蓮花座上,富有律動之

感。通觀整像胎體厚重壓手,鍍金絢麗亮澤,展現出清代乾隆時期內

地造像的選材特點。造型規整大方,雕刻繁復精細,堪稱清代造像量

度的完美再現,體現出清代內地造像對細節的嚴苛追求。造像單層覆

蓮的形制、飽滿樸素的蓮瓣以及蓮座背後光潔無紋的表現,也能在清

代內地造像上找到。是清代內地護法神靈造像的上乘佳作,具有極高

的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

大紅司命主 北京宮廷清乾隆 高17.3釐米

銅鎏金

557

第135页

獸面紋三足鼎式爐 明代

558

高26釐米

銅鎏金

Ming Dynasty

BEAST-FACE VEIN TRIPOD FURNACE

RMB: 50,000-80,000

此爐銅質精煉,泛紅潤光澤,整體造型仿三

代青銅鼎式樣制,上置雙耳,爐腹深俊飽

滿,下承三管狀足,三足修長,整器予人莊

嚴肅穆之感,呈現古樸典雅之風。鼎爐三面

飾對稱乳丁仿商周饕餮紋飾,腹面中心作饕

餮獸面紋樣,四周則以回紋為地,紋飾製作

繁復密致,平整圓滑,既突顯商周紋飾之精

妙,又彰顯金銅工藝之華麗富貴。

第136页

Qing Dynasty

PRODUCT MADE DURING THE XUANDE REIGN OF MING

DYNASTY SPECKLED GOLD INCENSE FURNACE

RMB: 250,000-300,000大明宣德年制款灑金薰爐 清代

高40釐米

銅灑金

559 此爐仿青銅彝之造型略加化裁而成,器身與蓋子母式扣合。四阿式

頂蓋,其上以獅為鈕,獅子呈蹲踞之姿,鼓目圓瞪,碩口獠牙,首

側生雙角,四爪鋒利,一足踏繡球,獅尾捲曲上揚。造型生動而寫

實,雖為臆造之獅子形象,卻描繪逼真,栩栩如生。尤以鬃毛表現

細膩精到,非尋常匠人能及。與詳盡而寫實的獸鈕相比,器身則光

素無紋,僅於頸部環飾一周雲氣紋凸起為飾,上下起稜線為隔。除

此之外別無繁飾,僅見器表灑金之美,細觀之,金光璀璨,奇彩蕩

影,斑駁如宇宙之變幻無窮,真妙絕也。兩肩處對出朝天耳,線條

俐落老辣,毫不拖泥帶水,其下攀附二瑞獸,形制古樸,頗具金石

之趣。整器雖具仿古意味,但其器形及紋飾已脫離上古之藩籬而自

成一格,這種融合彰顯出鑄造者兼收並蓄地藝術風格,摹古的同時

又不失其時代精神和藝術風貌,實為雅器。器底方框內書『大明宣

德年制』六字三行楷書款。

第138页

Qing Dynasty

POMANDER WITH TWISTED BRANCH AND FLOWER

PATTERN

RMB: 20,000-40,000

香盒蓋面於龜甲紋錦地上淺浮雕折枝桃花,仿自宋代畫風,新條之外

保留老枝,以收古拙之趣。枝上花朵有五,由含苞至盛開,呈現出深

邃的時間感。折枝桃花之筋脈舒捲有力,紋飾寫實自然,繁而不紊,

透露出清代造辦處的纖細琢工,強調適度圖案化的藝術表現,精工絢

麗風格兼備雅而有「士」氣的風骨,亦即明清量代文人追求的和諧美

感。此香盒即屬華而不俗的文人趣味之作。折枝花卉紋香盒 清代

口徑7.8釐米

重240克

銅鎏金

560

第142页

Emperor xianfeng

LARGE-VESSEL IMPERIALLY MADE FOR THE COURT

RMB: 2,000,000-2,500,000

款識:“大清咸豐年造”六字楷書款。

香爐為焚香之器,用以祀神、供佛、熏衣等之用。夏、商、週三代以

及秦漢的鼎彝,官、哥、定或明清有名的瓷爐以及著名的宣德爐,既

是實用的焚香之器,又是可供鑒賞的美妙清玩,是文人雅士案頭的必

備之物。此鼎銅合金鑄造,四方形,器形巨碩。鼎身方形盤口,頸下

飾雲頭紋,鼎身四壁以雙龍戲珠為題。龍身輕靈矯健,動感十足。下

承四方足,足根處環飾蕉葉紋、回折紋,內添雲紋。肩兩側竪一對方

形耳。飾五爪游龍,細緻繁密。正面鑄陽文“大清咸豐年造”六字楷書

款。方鼎器形仿古,穩重莊嚴。器身精工細鑄,紋飾凝重而不獰厲,

繁密而不繁亂,既有皇家的威嚴,又有吉慶的寓意,器形之至剛與紋

飾之柔逸完美統一,完全符合乾隆帝喜好“十全十美”之情,為難得的

宮廷禮儀之器,極具收藏價值。宮廷御製大鼎 清咸豐

高49釐米

561

第145页

韋陀 中原風格明代 高45.4釐米

562

Ming Dynasty

VEDAS

RMB: 250,000-300,000

韋陀是佛的護法神。據說,在釋迦佛入涅時,邪魔把佛

的遺骨搶走,韋陀及時追趕,奮力奪回。因此佛教便把

他作為驅除邪魔,保護佛法的天神。從宋代開始,中國

寺廟中供奉韋陀,稱為韋陀菩薩,常站在彌勒佛像背

後,面向大雄寶殿,護持佛法,護助出家人。此尊韋

陀頭戴兜鍪,身披鎧甲,外裹錦袍,腰系扎帶,足踏戰

靴,右手握金剛杵,左手置於胸前,衣袍飄揚飛動,挺

胸收腹身軀厚實壯碩,形象威武剛健,盡現剛毅力量。

尊像天庭飽滿,鼻梁挺直,側首遠眺,堅定目光,深邃

眼神,體現慈悲與智慧的完美結合;尤其最為難能可貴

的是:此尊韋陀造像的外表穿著雖是武將形象,面相特

徵卻帶有慈眉善目、溫雅微笑、智勇雙全的善相守護神

祗形象。面部刻畫精彩到位,將這位其悲憫祥和表現地

淋灕盡致,與其對視頃刻,便能驅趕內心所有的陰霾。

第149页

Ming Dynasty

SITTING STATUE OF MAITREYA BUDDHA

RMB: 估價待詢

參閱:1.國立故宮博物院,《金銅佛造像特展圖錄》,台北,1987

年,圖錄圖版725號。

2.香港保利,2016年4月5日,編號3218,“隋 銅鎏金彌勒佛坐

像”,成交價HKD 3,245,000.

3.香港佳士得,1998年4月26日,編號601,“晚隋鎏金銅佛坐

像”,成交價HKD 3,980,000。(圖1)

公元581年,亦即開皇元年,楊堅篡奪北周帝位建立隋朝,並大力提

倡佛教,開始修復七年前被周武帝下詔廢棄的佛寺,因此各種佛教藝

術得以繼續發展。其佛像的頭部特點為,頭頂肉髻較北朝更為低矮平

緩,兩腮鼓起,五官清晰銳利,表情自然,眉眼依然是用刀細划,彎

曲流暢,本拍品亦體現了這些特徵。

魏晉南北朝整體可視為佛教藝術進入中原本土化的發展時期,北魏受

到皇室信仰的影響,全國中土地區廣泛施造佛像,無論金銅、彩繪、

石雕等,皆細緻精美。而進入隋代,石雕及營造石窟寺方面保存較

多,金銅造像則相對罕有,保存也不容易,故本品為研究隋代金銅造

像提供了標準。

此尊彌勒佛以全跏趺坐,較習見的善跏趺姿態更為稀少。作僧人打

扮,身著袈裟,其頂有肉髻、法相祥和,加上長耳螺發、手有網縵,

凡此種種皆為佛相。佛頂突起的肉髻,意味著證悟菩提後佛智圓滿,彌勒佛坐像 中原風格明代 佛高22釐米

銅鎏金

563 因為僅見於佛祖,故被視為佛陀的身份標識。鎏金表面既與神祇地位

相稱,亦代表佛經中形容佛體煥發的身光。

右手施無畏印,此乃說法印,即右手上舉,掌心向外,象徵“無所畏

怖”(手印或印相是用手結成特定的佛教手勢,喻指某位神祇的特定

行為、法力或態度。);左手結與願印搭於左膝之上,掌心對外。諸

佛(包括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彌勒佛、毘盧遮那佛或大日如來)

雙手常結無畏印和與願印,這組手印並非某位佛陀專屬,但俱代表佛

祖正在講經說法。

身著袒右式袈裟,下著長裙,衣物的刻畫跟身驅的描繪跟北朝比較已

有不同,此隋代坐像的身姿大大簡化北魏時期繁冗的褒衣博帶式衣

紋,將褶皺所帶來的厚重感抹去,簡化為相對洗練的身形,以刻線來

表示衣物鬆弛的感覺,但整體仍傾向於表現衣物緊貼身臨,注重對於

肌體曲線的表達。整尊造像法相莊嚴,在早期鎏金銅像之中,其造型

堪稱敦碩,它呈現了自兜率天下世後,繼釋迦牟尼佛成為住世佛,並

於人間淨土翅頭末城說法之彌勒佛。此像的表現手法樸實無華,但卻

巧將視線集中於佛陀寧謐慈悲的面容,及其結說法印的雙手,韻致端

莊,且念念分明,諄諄闡說智慧慈悲之法。通而觀之,此作不愧為中

國佛教雕像的巔峰之作。

第150页

Qing Dynasty

FOUR-STAR TWINKLING

RMB: 無底價

魁星又稱「奎星」,是二十八宿之一,是北斗的第一

星,民間供奉魁星是為了保佑科場及第,名列前茅,

有科舉奪魁之意。整像採用精銅鑄造而成,左手持墨,

右手持筆,圓睜雙目仰望上空,左足上揚作踢鬥,右足

踏在鰲頭台座上。整體造型生動傳神,衣飾刻划飄逸流

暢,意境新奇,應是清代漢地造像作品。讀書人信奉魁

星的風俗,早在宋代就有,魁星點鬥的瑞圖也非常流

行,流傳很廣,尤其是文房用品,流行描繪這類題材,

通過此圖,表達了古代文人對自己寒窗苦讀的認可,同

時期待命運的眷顧,能夠金榜題名,為國效力的美好願

望。而明清之際的思想家顧炎武在《日知錄·魁》中,

對「魁星點鬥」作了詳盡的描述:魁星神像頭部像鬼,

一腳向後翹起,如「魁」字的大彎鈎;一手捧鬥,如

「魁」字中間的「鬥」字;一手執筆,意寓用筆點定中

試人的姓名。魁星點鬥 中原風格清代 高37釐米

564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书册翻页效果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