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bookData.followerCount}}
{{!bookData.isSubscribed?'关注':'取消关注'}}
安徽省安全生产协会(以下简称协会)成立于2011年12月(由原安徽省安全生产科技协会经省民政厅核准更名而来),一直秉承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企业、服务于会员的宗旨,充分发挥协会的桥梁纽带和行业自律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全生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作用,被省民政厅授于AAAA级社团组织。
协会常年组织专家学者,开展安全生产新理论、新科学、新技术、新装备、新材料的研究,为安全生产领域“五新”推广和创新提供咨询服务;组织省内外安全专家、中介机构、为生产经营单位提供安全生产指导和服务,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对安全生产法规、科技以及安全生产中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提出对策建议等。协会现有会员194人,其中,高级职称100人。协会成立了省级专家库,共有色、冶金、建材、机械、轻工、纺织、烟草、电力、危化、矿山、消防、交通等省内具有深厚专业和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86人。下设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工贸等行业的三个专家组。
95防止氨气挥发,直至将氨液完全稀释,并冷却着火储罐及周围储罐。③工艺处置。根据现场情况,及时掩护工艺人员进行关阀断料、输转倒罐等工艺处置同时为防止火灾扑救中液氨外流,应用沙袋或其他材料筑堤拦截流淌的液体,或挖沟导流将物料导向安全地点,防止火焰受延。④火灾扑救。采用雾状水、抗溶性泡沫、二氧化碳、沙土作为灭火剂进行灭火,严禁直接对泄漏口或安全阀门喷水,防止产生冻结;火灭后要立即判断液氨泄漏的压力和泄漏口的大小及其形状,运用相应的堵漏材料进行堵漏,在堵漏时如果条件允许,可同时进行倒槽处理;如果泄漏口很大,并无法堵漏,应需冷却着火储罐及周围储罐,控制着火范围,直到液氨燃尽或符合实际条件下,将容器从火场转移至空旷处。(6)洗消处理①场地洗消。根据液氨的理化性质和受污染的具体情况,可采取不同的方法洗消化学消毒法。即用稀盐酸等酸性溶液喷洒在染毒区域或受污染体表面,发生化学反应改变毒物性质,成为无毒或低毒物质,物理消毒法。即用吸附垫、活性炭等具有吸附能力的物质,吸附回收转移处理;对污染空气可用水驱动排烟机吹散降毒;也可对污染区暂时封闭,依靠自然条件,如日晒、雨淋、通风等使毒气消失;也可喷射雾状水进行... [收起]
[展开]
{{!bookData.isSubscribed?'关注':'已关注'}}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安徽省安全生产协会(以下简称协会)成立于2011年12月(由原安徽省安全生产科技协会经省民政厅核准更名而来),一直秉承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企业、服务于会员的宗旨,充分发挥协会的桥梁纽带和行业自律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全生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作用,被省民政厅授于AAAA级社团组织。
协会常年组织专家学者,开展安全生产新理论、新科学、新技术、新装备、新材料的研究,为安全生产领域“五新”推广和创新提供咨询服务;组织省内外安全专家、中介机构、为生产经营单位提供安全生产指导和服务,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对安全生产法规、科技以及安全生产中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提出对策建议等。协会现有会员194人,其中,高级职称100人。协会成立了省级专家库,共有色、冶金、建材、机械、轻工、纺织、烟草、电力、危化、矿山、消防、交通等省内具有深厚专业和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86人。下设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工贸等行业的三个专家组。
文本内容
第101页
95
防止氨气挥发,直至将氨液完全稀释,并冷却着火储罐及周围储罐。
③工艺处置。根据现场情况,及时掩护工艺人员进行关阀断料、输转倒罐等工艺处置同时为防止火灾扑救中液氨外流,应用沙袋或其他材料筑堤拦截流淌的液体,或挖沟导流将物料导向安全地点,防止火焰受延。④火灾扑救。采用雾状水、抗溶性泡沫、二氧化碳、沙土作为灭火剂进行灭火,严禁直接对泄漏口或安全阀门喷水,防止产生冻结;火灭后要立即判断液氨泄漏的压力和泄漏口的大小及其形状,运用相应的堵漏材料进行堵漏,在堵漏时如果条件允许,可同时进行倒槽处理;如果泄漏口很大,并无法堵漏,应需冷却着火储罐及周围储罐,控制着火范围,直到液氨燃尽或符合实际条件下,将容器从火场转移至空旷处。
(6)洗消处理
①场地洗消。根据液氨的理化性质和受污染的具体情况,可采取不同的方法洗消化学消毒法。即用稀盐酸等酸性溶液喷洒在染毒区域或受污染体表面,发生化学反应改变毒物性质,成为无毒或低毒物质,物理消毒法。即用吸附垫、活性炭等具有吸附能力的物质,吸附回收转移处理;对污染空气可用水驱动排烟机吹散降毒;也可对污染区暂时封闭,依靠自然条件,如日晒、雨淋、通风等使毒气消失;也可喷射雾状水进行稀释降毒。
②器材洗消。凡是进入染毒区内的车辆、器材都必须进
第102页
96
行洗消。
③人员洗消。在危险区与安全区交界处设立洗消站。凡是进入危险区内的人员都要进行洗消。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应用 2% 硼酸溶液或大量清水彻底冲洗,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15min。
(7)清理移交
①用雾状水清扫现场,确保不留残液。②清点人员,收集、整理器材装备。③做好移交,安全归建。3.爆炸事故
(1)现场询情,制定处置方案①应急救援人员到现场后,要问清事故单位的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和当事人,全面了解事故区域还存在哪些爆炸物品及其数量。事故点存放的是单一品种,还是多种爆炸物品。②根据掌握的现场情况,应立即成立技术组,研究行动处置方案。技术组应由发生事故单位的技术人员、专家及公安部门和应急救援机构人员组成。(2)实施现场警戒与撤离①事故发生后,首先应维护现场秩序,划定警戒保护范围,安排专人做好警戒,防止无关人员进入危险区,以免引起不必要的伤亡。
②清除着火源、清除关停周围热源,关闭非防爆通信工具。
第103页
97
③警戒范围内只允许极少数懂排爆技术的处置人员进入,无关人员不得滞留。
④为减少爆炸事故危害,应适度扩大警戒范围,撤离相关职工群众,做好疏散职工群众思想安全教育工作。(3)转移
①对发生事故现场及附近未着火爆炸的物品在安全条件下应及时转移,防止火灾蔓延或爆炸物品的二次爆炸。②转移前要充分了解有关物品的位置、外包装、能否转移和触动、周围环境和可能影响范围等情况,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应制定转移方案,明确相关人员分工器材准备、转移程序方法等。
4.急救措施
(1)人员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就医。
(2)皮肤接触
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彻底冲洗至少15min。就医。
(3)眼睛接触
分开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5~10min。就医。
(五)注意事项
1.泄漏事故
第104页
98
(1)如果泄漏口很大,并无法堵漏,应需冷却着火储罐及周围储罐,控制着火范围,直到液氨燃尽或符合实际条件下,将容器从火场转移至空旷处。(2)正确选择停车位置和进攻路线。消防车要选择从上风方向的入口、通道进入现场,停靠在上风方向的适当位置。进入危险区的车辆必须加装防火罩。使用上风方向的水源,从上风、侧上风向选择进攻路线,并设立救援阵地。指挥部应设置在安全区。
(3)液氨极易挥发,且易造成中毒事故发生,救援人员务必着防寒、防化服,背正压式空气呼吸器,同时安全员要记录和严密监控空气呼吸器使用时间,防止救援人员造成中毒损伤。
(4)行动中要严防引发爆炸。进入危险区作业人员一定要专业、精干,防护措施要到位同时使用雾状水进行掩护。在雷电天气下,采取行动要谨慎。(5)设立现场安全员,确定撤离信号,实施全程动态仪器检测。一旦现场气体浓度接近爆炸浓度极限,事态还未得到有效控制,险情加剧,危及救援人员安全时,要及时发出撤离信号。一线指挥员在紧急情况下可不经请示,果断下达紧急撤离命令。紧急撤离时不收器材,不开车辆,保证人员迅速、安全撤出危险区。
2.着火、爆炸事故
(1)合理停车、确保安全①车辆停放在爆炸物危害不到的安全地带,要靠近掩蔽
第105页
99
物。
②选择上风或侧上风方向停车,车头朝向便于撤退的方向。
③车辆不能停放在地沟、下水井、覆工板上面和架空管线下面。
(2)安全防护、充分到位①必须做好个人安全防护,负责主攻的前沿人员要着防火隔热服。
②火场指挥员要注意观察风向、地形及火情,从上风或侧上风接近火场。
③救援阵地要选择在靠近掩蔽物的位置,救援阵地及车辆尽可能避开地沟、覆工板、下水井的上方和着火架空管线的下方。
④在储罐着火时,要尽量避开封头位置,防止爆炸时封头飞出伤人。
(3)发现险情、果断撤退根据液氨储罐燃烧和对相邻储罐的威胁程度,为确保安全,必须设置安全员(火场观察哨)。着火处火焰变亮耀眼,伴有啸叫、安全阀打开,晃动等爆裂征兆时,应发出撤退信号,一律徒手撤离。
(4)无法堵漏、严禁灭火在不能有效地制止液氨泄漏的情况下,严禁将正在燃烧的储罐、管线、槽车泄漏处的火势扑灭。如果扑灭,液氨将从储罐、槽车、管线等泄漏处继续泄漏,泄漏的液氨遇到点
第106页
100
火源就会发生复燃复爆,造成更为严重的危害。八、氢气常温常压下,氢气是一种极易燃烧,无色透明、无臭无味的气体。用于合成氨和甲醇等石油精制,有机物氢化及作火箭燃料。
(一)理化性质
外观与性状 无色透明、无臭无味的气体
引燃温度 400 ℃
爆炸极限 4.0%~75.6%
溶解性 难溶于水
熔点 -259.2 ℃
沸点 -252.77 ℃
密度 0.0899 kg/m3
燃烧热 143 MJ/kg
(二)危害信息
1.危险性类别
氢气属于危险化学品中的第2 类第2.1 项易燃气体,火灾种类为甲类。
2.火灾与爆炸危险性
易燃易爆的气体,和氟、氯、氧、一氧化碳以及空气混合均有爆炸的危险,其中,氢与氟的混合物在低温和黑暗环境就能发生自发性爆炸,与氯的混合比为1:1 时,在光照下也可爆炸。液氢外溢并突然大面积蒸发还会造成环境缺氧,并有可能和空气一起形成爆炸混合物,引发燃烧爆炸事故。3.健康危害
氢气虽无毒,但若空气中氢含量增高,将引起缺氧性窒息。
第107页
101
(三)事故类型特点
1.泄漏事故
扩散迅速,危害范围大,易发生着火爆炸事故,处置难度大。
2.着火事故
由于氢气气体比空气轻,从设备中泄漏不会积聚在地面;氢气具有一定的扩散性,能随空气流动扩散至很远,形成大面积的燃烧或爆炸;氢气燃烧发热量大,火焰温度很高。氢气火灾具有火势猛、面积大、速度快的特点。3.爆炸事故
氢气着火与爆炸同时发生、破坏性大、火焰温度高,辐射热强、易形成二次爆炸、火灾初发面积大(注:二次爆炸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容器物理性爆炸后,逸散气体遇火源再次产生化学爆炸;第二种是第一次化学爆炸火灾后,气体泄漏未能得到有效控制,遇火源而导致再次爆炸;第三种是发生爆炸后,若处于爆炸中心区域的火源未得到及时控制,会使邻近的储罐受热,继而发生爆炸)。(四)典型事故处置程序及措施1.泄漏事故
①侦察检测
a.通过询问、侦察、检测、监测等方法,以测定风力和风向,掌握泄漏区域泄漏量和扩散方向。b.查明事故区域遇险人数、位置和营救路线。c.查明毗邻装置、泄漏部位、泄漏速度,以及紧急切断
第108页
102
阀等情况。
d.了解事故单位已采取的处置措施、内部消防设施配备及运行、先期疏散抢救人员等情况。e.查明拟警戒区内重点单位情况、人员数量、地理位置、电源、火源及道路交通情况掌握现场及周边的消防水源位置、储量及给水方式。
f.分析评估泄漏扩散范围和可能引发着火爆炸的危险因素及后果。
2.疏散警戒
a.根据侦察和检测情况,划分警戒区,设立警戒标志。合理设置出入口,严格控制进入警戒区特别是重危区的人员、车辆、物资,进行安全检查,逐一登记。b.疏散泄漏区域及扩散可能波及范围的一切无关人员。c.在整个处置过程中,要不间断地进行动态检测,适时调整警戒范围。
③禁绝火源
联系相关部门切断事故区域内的强弱电源,熄灭火源,停止高热设备,落实防静电措施。进入警戒区人员严禁携带、使用非防爆通信、照明设备,严禁着化纤类服装和穿带金属物件的鞋,严禁携带、使用非防爆工具,禁止机动车辆(包括无防爆装置的救援车辆)和非机动车辆随意进入整戒区。④安全防护
人员进入现场或警戒区,必须佩戴正压式呼吸器及各种防护器具。进入重、中危区的救援人员必须实施二级以上防
第109页
103
护,并采取雾状水掩护。
⑤技术支持
应急救援部门会同事故单位、石油化工等部门的专家、技术人员判断事故状况,提供技术支持,制定应急救援方案,并参加配合应急救援行动。
⑥应急处置
a.现场供水。制定供水方案,选定水源,选用可靠高效的供水车辆和装备,采取合理的供水方式和方法,保证消防用水量。
b.稀释防爆。启用事故单位喷淋泵等固定、半固定消防设施;设置水幕,驱散集聚流动的气体或液体,稀释气体浓度,防止气体向重要目标或危险源扩散并形成大量爆炸性混合气体;严禁使用直流水直接冲击罐体和泄漏部位,防止因强水流冲击造成静电积聚、放电引起爆炸。c.关阀堵漏。生产装置或管道发生泄漏、阀门尚未损坏时,可协助技术人员或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使用雾状水掩护,关闭阀门,制止泄漏;罐体、管道、阀门、法兰泄漏,采取相应堵漏方法实施堵漏,堵漏必须使用防爆工具。d.主动点燃。实施主动点燃时,必须具备可靠的点燃条件。在经专家论证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参与配合下,严格安全防范措施,谨慎果断实施。
点燃条件。一是在容器顶部受损泄漏,无法堵漏输转时;二是遇有不点燃会带来严重后果,引火点燃使之形成稳定燃烧,或泄漏量已经减小的情况下,可主动实施点燃措施。若
第110页
104
现场气体扩散已到达一定范围,点燃很可能造成爆燃或爆炸,产生巨大冲击波,危及其他储罐、救援力量及周围群众安全,造成难以预料后果的,严禁采取点燃措施。点燃准备。使用雾状水担任掩护和防护,确认危险区人员全部撤离,泄漏点周边经过检测,混合气浓度低于,爆炸下限的,可使用点火棒、信号弹、烟花爆竹、魔术弹等点火工具,并采用正确的点火方法。点燃时机。主动点燃泄漏火炬,一是在罐顶开口泄漏,一时无法实施堵漏,而气体泄漏的范围和浓度有限,同时又有雾状水稀释掩护以及各种防护措施准备就绪的情况下,用点火棒或安全的点火工具点燃。二是罐顶爆裂已经形成稳定燃烧,罐体被冷却保护后罐内气压减少,火焰被风吹灭或被冷却水流打灭,但还有气体扩散出来,如不再次点燃,仍能造成危害,此时在继续冷却的同时,应予果断点燃。⑦洗消处理
a.在危险区出口处设置洗消站,用大量清水对从危险区出来的人员进行冲洗。
b.用水冲洗救援中使用的装备及被污染的衣物,消除其危害。
⑧现场清理
a.用喷雾水、蒸汽或惰性气体清扫现场内事故罐、管道。b.清点人员,收集、整理器材装备。c.撤除警戒,做好移交,安全归建。(2)着火事故
第111页
105
①第一时间了解灾情信息a.第一出动的火场指挥员,应在行车途中与指挥中心保持联系,不断了解火场情况,并及时听取上级指示,做好到场前的战斗准备。
b.火场指挥员在向火场的行驶途中,应通过指挥中心及时与已经到达火场的辖区火场指挥员取得联系,或通过无线系统、图像数据传输系统、专家辅助决策系统了解火场信息。c.重点了解火场发展趋势,同时要了解指挥中心调动力量情况,掌握已经到场的力量以及赶赴现场的力量,综合分析各种渠道获得的火场信息,预测火灾发展趋势和着火建(构)筑物、压力容器储罐、化工装置等部位的变化情况,及时确定扑救措施。
②安全防护
人员进入现场或警戒区,必须佩戴呼吸器及各种防护器具。进入重危区的救援人员必须实施二级以上防护,并采取雾状水掩护。
③现场侦检
a.环境信息: 风力、风向、周边环境、道路情况、电源、火源、现场及周边的消防水源位置、储量及给水方式。b.事故基础信息:事故地点、危害气体浓度、火灾严重程度、邻近建(构)筑物受火势威胁、事故单位已采取的处置措施、内部消防设施配备及运行。c.人员伤亡信息:事故区域遇险人数、位置、先期疏散抢救人员等情况。
第112页
106
d.其他有关信息。
④火场警戒的实施
a.设置警戒工作区域应急救援队伍到场后,由火场指挥员确定是否需要实施火场警戒。通常在事故现场的上风方向停放警戒车,警戒人员做好个体防护后,按确定好的警戒范围实施警戒,在警戒区上风方向的适当位置建立各相关工作区域,主要有着装区、器材放置区、警戒区出入口等。b.迅速控制火场秩序。火场指挥员必须尽快控制火场秩序,管制交通,疏导车辆和围观人员,将他们疏散到警戒区域以外的安全地点。维持好现场秩序。⑤应急处置
a.外围预先部署。到达火灾现场,指挥员在采取措施、组织力量控制火灾蔓延、防止爆炸的同时,必须组织到场力量在外围作强攻近战的部署,包括消防车占领水源铺设水带线路、确定进攻路线、调集增援力量等。b.消灭外围火焰。人员救出后,第一出动力量用足够的枪炮控制外围火焰,待增援队到场后,要从外围向火场中心推进,消灭氢气罐体周围的所有火焰,若第一到场队伍冷却力量不足,要积极支援第一出动,加强冷却。c.冷却抑爆。冷却时,充分利用固定水喷淋系统对燃烧或受到火势威胁的储罐实施冷却,当固定与半固定设施损坏时,现场要加大冷却强度,以防止水流瞬间汽化。同时高喷消防炮等远距离、大口径装备要合理运用,均匀射水。要重点冷却被火焰直接烧烤的罐壁表面和邻近罐壁,一般情况下,
第113页
107
着火罐全部冷却,邻近罐冷却其面对着火罐一侧的表面积一半。
d.工艺处置。根据现场情况,及时掩护工艺人员对氢气进行关阀断料、输转等工艺处置。e.分离冷却法。这种方法主要是扑救氢气瓶大量堆积的罐瓶厂(站)火灾时使用。要集中力量,四面包围,用雾状水冷却已着火或受火势威胁的气瓶,不能急于灭火。如地势开阔,可将未燃气瓶和已灭的气瓶关闭阀门,搬到安全地带,仍要加以冷却降温,防止形成第二火场。f.干粉抑制法。主要是利用干粉能夺取燃烧中游离基的功能,起到干扰和抑制燃烧的作用。g.关阀断气法。当确认阀门未被烧坏,可以逆火势方向,在雾状水的掩护下,接近关闭阀门,断绝气源。如火势过大,关阀人员难以接近阀门时,穿避火服并用雾状水掩护。h.覆盖窒息法。只适用于压力小,火势不大的氢气火灾。将棉被浸湿后,在水幕的掩护下,将覆盖物盖在气罐的破漏处,将火熄灭,也可在灭火后用木楔子塞住出气口。i.旁通注入法。将卤代烷、惰性气体等灭火剂在喷口前的管道旁通处注入灭火。
⑥洗消处理
a.在危险区出口处设置洗消站,用大量清水对从危险区出来的人员进行冲洗。
b.用水冲洗救援中使用的装备及被污染的衣物,消除其危害。
第114页
108
⑦清理移交
a.用喷雾水、蒸汽或惰性气体清扫现场内事故罐、管道。b.清点人员,收集、整理器材装备。c.撤除警戒、做好移交,安全归建。(3)爆炸事故
①现场询情,制定处置方案a.应急救援人员到现场后,要问清事故单位的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和当事人,全面了解事故区域还存在哪些爆炸物品及其数量。事故点存放的是单一品种,还是多种爆炸物品。b.根据掌握的现场情况,应立即成立技术组,研究行动处置方案。技术组应由发生事故单位的技术人员、专家及公安部门和应急救援机构人员组成。②实施现场警戒与撤离
a.事故发生后,首先应维护现场秩序,划定警戒保护范围,安排专人做好警戒,防止无关人员进入危险区,以免引起不必要的伤亡。
b.清除着火源,关闭非防爆通信工具。c.警戒范围内只允许极少数懂排爆技术的处置人员进入,无关人员不得滞留。
d.为减少爆炸事故危害,应适度扩大警戒范围,撤离相关职工群众。但撤离范围不宜过大,应科学判断,否则会引起群众不满,甚至导致社会恐慌。③转移
a.对发生事故现场及附近未着火爆炸的物品在安全条
第115页
109
件下应及时转移,防止火灾蔓延或爆炸物品的二次爆炸。b.转移前要充分了解有关物品的位置、外包装、能否转移和触动、周围环境和可能影响范围等情况,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应制定转移方案,明确相关人员分工器材准备、转移程序方法等。
2.运输事故处置程序及措施(1)现场询情
氢气储存量、泄漏量、泄漏时间、部位、形式、扩散范围等;泄漏事故周边居民、地形、电源、火源等;应急措施、工艺措施、现场人员处理意见等。(2)个体防护
参加泄漏处理人员应充分了解氢气的化学性质和反应特征,要于高处和上风处进行处理,严禁单独行动,要有监护人。必要时要用雾状水掩护。要根据氢气的性质和毒物接触形式,选择适当的防护用品,防止事故处理过程中发生伤亡事故。
(3)侦察检测
搜寻现场是否有遇险人员;使用检测仪器测定氢气浓度及扩散范围;测定风向、风速及气象数据;确认在现场周围可能会引起火灾、爆炸的各种危险源;确定攻防路线、阵地;确定周边污染情况。
(4)疏散警戒
根据询情、侦检情况确定警戒区域;将警戒区域划分为重危区、中危区、轻危区和安全区并设置警戒标志,在安全
第116页
110
区视情设立隔离带,合理设置出入口、严控进出人员、车辆、物资,并进行安全检查、逐一登记。(5)禁绝火源和热源
为避免泄漏区发生爆炸等次生危害,应切断火源,停止一切非防爆的电气作业,包括手机、车辆和铁质金属器具。(6)应急处置
①分离冷却法。这种方法主要是扑救运输氢气瓶火灾。要集中力量,四面包围,用雾状水冷却已着火或受火势威胁的气瓶,不能急于灭火。如地势开阔,可将未燃气瓶和已灭的气瓶关闭阀门,搬到安全地带,仍要加以冷却降温,防止形成第二火场。
②干粉抑制法。主要是利用干粉能夺取燃烧中游离基的功能,起到干扰和抑制燃烧的作用。③关阀断气法。当确认阀门未被烧坏,可以逆火势方向,在雾状水的掩护下,接近关闭阀门,断绝气源。如火势过大,关阀人员难以接近阀门时,可穿灭火防护服、隔热服并用雾状水掩护。
④覆盖窒息法。只适用于压力小,火势不大的氢气火灾。将棉被浸湿后,在水幕的掩护下,将覆盖物盖在气罐的破漏处,将火熄灭,也可在灭火后用木楔子塞住出气口。⑤旁通注入法。将卤代烷、惰性气体等灭火剂在喷口前的管道旁通处注入灭火。
⑥关阀堵漏。生产装置或管道发生泄漏、阀门尚未损坏时,可协助技术人员或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使用雾状水掩
第117页
111
护,关闭阀门,制止泄漏;罐体、管道、阀门、法兰泄漏,采取相应堵漏方法实施堵漏,堵漏必须使用防爆工具。(7)洗消处理
在作战条件允许或战斗任务完成后,对遇险人员进行全面的洗消,开设洗消帐篷。同时对受染道路、地域及重要目标的洗消,对大面积的受染地面和不急需的装备、物资,采取洗消后进行无害处置。
(8)清理移交
用雾状水、惰性气体清扫现场内事故罐、管道等处,确保不留残液;清点人员、车辆及器材;撤除警戒、做好移交,安全归建。
3.急救措施
(1)人员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就医。
(2)皮肤接触
如发生冻伤,用温水(38~42℃)复温,忌用热水或辐射热,不要揉搓。就医。
(五)注意事项
1.储存事故处置注意事项(1)泄漏事故
①正确选择停车位置和进攻路线。消防车要选择从上风方向的入口、通道进入现场,停靠在上风方向的适当位置。
第118页
112
进入危险区的车辆必须加装防火罩。使用上风方向的水源,从上风、侧上风向选择进攻路线,并设立救援阵地。指挥部应设置在安全区。
②行动中要严防引发爆炸。进入危险区作业人员一定要专业、精干,防护措施要到位,同时使用雾状水进行掩护。在雷电天气下,采取行动要谨慎。③设立现场安全员,确定撤离信号,实施全程动态仪器检测。一旦现场气体浓度接近爆炸浓度极限,事态还未得到有效控制,险情加剧,危及救援人员安全时,要及时发出撤离信号。一线指挥员在紧急情况下可不经请示,果断下达紧急撤离命令。紧急撤离时不收器材,不开车辆,保证人员迅速、安全撤出危险区。
④合理组织供水,保证持续、充足的现场消防供水,对氢气储罐和泄漏区域连续冷却稀释。⑤严禁作业人员在泄漏区域处滞留。⑥做好医疗急救保障。配合医疗急救力量做好现场救护准备,一旦出现伤亡事故,立即实施救护。⑦调集一定数量的消防车在泄漏区域集结待命。一旦发生着火爆炸事故,立即出动控制火势,消除险情。(2)着火、爆炸事故
①合理停车、确保安全
a.车辆停放在爆炸物危害不到的安全地带,要靠近掩蔽物。
b.选择上风或侧上风方向停车,车头朝向便于撤退的方
第119页
113
向。
c.车辆不能停放在地沟、下水井、覆工板上面和架空管线下面。
②安全防护、充分到位
a.必须做好个人安全防护,负责主攻的前沿人员要着防火隔热服
b.火场指挥员要注意观察风向、地形及火情,从上风或侧上风接近火场。
c.救援阵地要选择在靠近掩蔽物的位置,救援阵地及车辆尽可能避开地沟、覆工板下水井的上方和着火架空管线的下方。
d.在储罐着火时,要尽量避开封头位置,防止爆炸时封头飞出伤人。
③发现险情、果断撤退
根据氢气储罐燃烧和对相邻储罐的威胁程度,为确保安全,必须设置安全员(火场观察哨)。当发现储罐的火焰由红变白、光些耀眼,燃烧处发出刺耳的啸叫声,罐体出现抖动等爆炸的危险征兆时,应发出撤退信号,一律徒手撤离。④无法堵漏、严禁灭火
在不能有效地制止氢气泄漏的情况下,严禁将正在燃烧的储罐、管线、槽车泄漏处的火势扑灭。如果扑灭,氢气将从储罐、槽车、管线等泄漏处继续泄漏,泄漏的氢气遇到点火源就会发生复燃复爆,造成更为严重的危害。2.运输事故处置注意事项
第120页
114
(1)泄漏事故
①车辆、人员从上风方向驶入事发区域,视情做好熄火或加装防火罩准备,到场后第一时间推动实现交通管制和警戒疏散,视情划定警戒区域。②进入重危区实施堵漏任务人员要做好个人安全防护,可灭火防护服,佩戴空气呼吸器,尽量减少与管线的不必要接触。
③已燃泄漏氢气,严禁用水直接射流,造成火焰和辐射范围人为扩大,堵漏时需避开爆破片等各类保险装置。④充分发挥技术人员、专家的辅助决策作用,特别是当罐车与其他危险化学品运输车发生事故时,情况不明严禁盲目行动,且在处置过程中要加强通信,随时做好撤离准备。(2)着火、爆炸事故
①除紧急工作如抢救人命、灭火堵漏外,不许无关人员进入危险区,对进入危险区工作的人员要加强防护,着隔热服。
②通知交通管理部门,依据警戒区域进行交通管制,无关车辆和人员禁止通行,切断电源,熄灭火种,停用加热设备,现场无线电通信设备必须防爆,否则不得使用。③加强火场的通信联络,统一撤退信号。设立观察哨,严密监视火势情况和现场风向风力变化情况。④禁止用直流水直接冲击罐体和泄漏部位,防止因强水流冲击而造成静电积聚、放电引起爆炸。⑤当用水流扑灭火焰时,应首先找到泄漏口,清理现场
第121页
115
和其他覆盖物后,将泄漏口暴露出来,便于施救。⑥火势扑灭需要堵漏时必须使用防爆工具,设置水幕或蒸汽幕,驱散集聚、流动气体稀释气体浓度,防止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⑦火势被消灭后,要认真彻底检查现场,阀门是否关好,残火是否彻底消灭,是否稀释清理到位,并留下一定的消防车和人员进行现场看守,以防复燃。九、氯气氯气属剧毒品,室温下为黄绿色不燃气体,有刺激性,加压液化或冷冻液化后,为黄绿色油状液体。氯气易溶于二硫化碳和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微溶于水。溶于水后,生成次氯酸和盐酸,不稳定的次氯酸迅速分解生成活性氧自由基,因此水会加强氯的氧化作用和腐蚀作用。氯气能和碱液(如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钾溶液)发生反应,生成氯化物和次氯酸盐。氯气在高温下与一氧化碳作用,生成毒性更大的光气。氯气能与可燃气体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液氯与许多有机物如烃、醇、醚、氢气等发生爆炸性反应。氯作为强氧化剂,是种基本有机化工原料,用途极为广泛,一般用于纺织、造纸、医药、农药、冶金、自来水杀菌剂和漂白剂等。(一)理化性质
外观与性状 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临界温度 144 ℃
爆炸极限 9.8%~52.8%(体积)
溶解性 易溶于二硫化碳和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微溶于水熔点 -101 ℃
沸点 -34.5 ℃
第122页
116
密度
相对密度(水=1): 1.41( 101 kPa,20 ℃)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2.48
闪点 176~178 ℃
(二)危害信息
1.危险性类别
氯气属于危险化学品中的第2 类第2.3 项毒性气体,次要危险性为第5类第5.1项氧化性物质及第8类腐蚀性物质。2.火灾与爆炸危险性
氯气本身不燃烧,但可助燃,一般可燃物大都能在氯气中燃烧,一般易燃物质或蒸气也能与氯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氯气能与许多化学品如乙炔、松节油、乙醚、氨、燃料气、烃类、氢气、金属粉末等发生猛烈反应而引起爆炸或生成爆炸性物质。
对大部分金属和非金属都有腐蚀性。与氮化合物如氨等生成高爆性的三氯化氮,是一种剧烈的爆炸物,爆炸点 95℃,在热水中易分解,冷水中不溶,在空气中易挥发、不稳定,当气相中浓度达到5%~6%(体积)时,有潜在的爆炸危险。60℃时受震动或在超声波条件下,易发生分解性爆炸,与油脂或有机物等接触也可发生爆炸。3.健康危害
氯气是一种强烈的刺激性气体,经呼吸道吸入时,与呼吸道黏膜表面水分接触,产生盐酸、次氯酸,次氯酸再分解为盐酸和新生态氧,产生局部刺激和腐蚀作用。皮肤接触液氯可引起严重冻伤,吸入氯气会造成接触者急性中毒、喉头痉挛、窒息、死亡或陷入昏迷,出现脑水肿或中毒性休克,甚至心搏骤停而发生死亡,或可引起支气管黏膜坏死脱落,
第123页
117
导致窒息。轻度者有流泪,咳嗽,咯少量痰,胸闷,出现支气管炎的表现,中度中毒发生支气管肺炎、局限性肺泡性肺水肿、间质性肺水肿或哮喘发作,病人除有上述症状的加重外,还会出现呼吸困难、轻度紫绀等;重者发生肺泡性水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严重窒息、昏迷或休克,可出现气胸、纵隔气肿等并发症。眼睛接触可引起急性结膜炎,高浓度氯可造成角膜损伤。
(三)事故类型特点
1.泄漏事故
氯气泄漏往往是由于管道、容器破裂和阀门损坏所致,处置难度较大。一是堵漏难度大。管道或储罐破裂开口不规则,有的长有的短,宽窄不一,加之所处环境条件也不同,采取堵塞漏洞的措施方法难以实施。二是消除逸出有毒气体的技术措施难。氯气比空气重,泄漏后沿地面到处扩散,为周围群众和排险人员带来严重威胁,因泄漏所处地点不同,采取化学中和反应的措施消除有一定困难。三是救援人员行动不便。救援人员深入毒区排险,必须着防毒衣佩戴空气呼吸器,行动不便,如果空气呼吸器的口罩未系紧或防护服未穿紧,会导致中毒风险。
2.爆炸事故
氯气不燃,在日光下与易燃气体混合时会发生爆炸,自身虽不燃但有助燃性。
(四)典型事故处置程序及措施1.储存事故处置程序及措施
第124页
118
(1)侦察检测
①通过询问、侦察、检测、监测等方法,以测定风力和风向,掌握泄漏区域泄漏量和扩散方向。②查明事故区域遇险人数、位置和营救路线。③查明泄漏储罐容量、泄漏部位、泄漏速度,以及安全阀、紧急切断阀、液位计、液相管、气相管、罐体等情况。④查明储罐区储罐数量和总储量、泄漏罐邻近储罐储存量,以及管线、沟渠、下水道走向布局。⑤了解事故单位已采取的处置措施、内部消防设施配备及运行、先期疏散抢救人员等情况。⑥查明拟警戒区内重点单位情况、人员数量、地理位置、电源、火源及道路交通情况,掌握现场及周边的消防水源位置、储量及给水方式。
⑦分析评估泄漏扩散范围和可能引发着火爆炸的危险因素及后果。
(2)疏散警戒
①根据侦察和检测情况,划分警戒区,设立警戒标志。合理设置出入口,严格控制进入警戒区特别是重危区的人员、车辆、物资,进行安全检查,逐一登记。②疏散泄漏区域及扩散可能波及范围的一切无关人员。③在整个处置过程中,要不间断地进行动态检测,适时调整警戒范围。
(3)禁绝火源
联系相关部门切断事故区域内的强弱电源,熄灭火源,
第125页
119
停止高热设备,落实防静电措施。进入警戒区人员严禁携带、使用移动电话和非防爆通信、照明设备,严禁穿化纤类服装和带金属物件的鞋,严禁携带、使用非防爆工具,禁止机动车辆(包括无防爆装置的救援车辆)和非机动车辆随意进入警戒区。
(4)安全防护
人员进入现场或警戒区,必须佩戴呼吸器及各种防护器具。进入重危区的救援人员必须实施二级以上防护,并采取雾状水掩护。
(5)技术支持
应急救援部门会同事故单位、石油化工等部门的专家、技术人员判断事故状况,提供技术支持,制定应急救援方案,并配合参加应急救援行动。
(6)应急处置
①在封闭的区域或无风的条件下发生泄漏,应利用水源或消防水枪建立水幕墙,喷雾状水或稀碱液,吸收已经挥发到空气中的氯气,也可用沙袋或泥土筑堤拦截,或开挖沟坑导流、蓄积,防止泄漏物流入水体、地下水管道或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所产生的大量废水。如有可能,用管道将泄漏的氯气导至碱液池或事故氯吸收(塔)装置彻底消除氯气造成的危害。转移泄漏区内的易燃物、可燃物和液氯等禁配物避免泄漏物接触到上述物质。②生产装置或管道发生泄漏、阀门尚未损坏时,可协助技术人员或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使用雾状水掩护,关闭阀
第126页
120
门,制止泄漏;罐体、管道、阀门、法兰泄漏,采取相应堵漏方法实施堵漏,堵漏必须使用防爆工具。(7)洗消处理
①在危险区出口处设置洗消站,用大量清水对从危险区出来的人员进行冲洗。
②用水冲洗救援中使用的装备及被污染的衣物,消除其危害。
(8)清理移交
①用雾状水或惰性气体清扫现场内事故罐、管道、低洼地、下水道、沟渠等处,确保不留残液。②清点人员,收集、整理器材装备。③做好移交,安全归建。2.运输事故处置程序及措施(1)现场询情
氯气储存量、泄漏量、泄漏时间、部位、形式、扩散范围等;泄漏事故周边居民、地电源、火源等;应急措施、工艺措施、现场人员处理意见等。(2)个体防护
参加泄漏处理人员应充分了解氯气的理化性质,要于高处和上风处进行处理,严禁单独行动,要有监护人。必要时要用雾状水掩护。要根据氯气的性质和毒物接触形式,选择适当的防护用品,防止事故处理过程中发生伤亡、中毒事故。(3)侦察检测
搜寻现场是否有遇险人员;使用检测仪器测定氯气浓度
第127页
121
及扩散范围;测定风向、风速及气象数据;确认在现场周围可能会引起火灾、爆炸的各种危险源;确定攻防路线、阵地;确定周边污染情况。
(4)疏散警戒
根据询情、侦检情况确定警戒区域;将警戒区域划分为重危区、中危区、轻危区和安全区并设置警戒标志,在安全区视情设立隔离带;合理设置出入口、严控进出人员、车辆、物资,并进行安全检查、逐一登记。(5)应急处置
①启用喷淋、泡沫、蒸汽等固定、半固定灭火设施;消防车供水或选定水源、铺设水带、设置阵地、有序展开;设置水幕或蒸汽幕,稀释气体浓度;采用雾状射流形成水幕墙防止氯气向重要目标或危险源扩散。②堵漏、注水排险。根据现场泄漏情况,研究堵漏方案,并严格按照堵漏方案实施;根据泄漏情况,在采取其他措施的同时,可通过向罐内注水,抬高液位。③输转倒罐。通过输转设备和管道采用烃泵倒罐、压力差倒罐、惰性气体置换将氯气从事故储运装置倒入安全装置或容器内。
(6)洗消处理
在作战条件允许或战斗任务完成后,对遇险人员进行全面的洗消,开设洗消帐篷。同时对受染道路、地域及重要目标的洗消,对大面积的受染地面和不急需的装备、物资,采取风吹、日晒等自然方法洗消。
第128页
122
(7)清理移交
用喷雾水、蒸汽、惰性气体清扫现场内事故罐、管道、低洼、沟渠等处、确保不留残气(液);清点人员、车辆及器材;撤除警戒、做好移交,安全归建。3.急救措施
(1)人员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就医。
(2)皮肤接触
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流动清水彻底冲洗。就医。(3)眼睛接触
分开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就医。(五)注意事项
1.进入现场必须正确选择行车路线、停车位置、指挥及抢险人员集结地。
2.严格控制人员在重危区逗留时间。3.严密监视扩散情况,防止灾情扩大。4.注意风向变化,适时调整部署。5.做好安全防护。为防止有毒物质对人员的伤害,应科学划定相应的人员疏散区域,确保被威胁人员安全,同时应划定应急救援作业区域,并根据划定区域确定相应的防护等级,确保救援人员安全。
6.要有技术人员参与制定作战方案,并协助现场指挥员
第129页
123
解决作战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防止盲目射水造成水渍损失;对跑、冒、滴、漏的液体原料,应采用沙土、水泥粉阻挡、覆盖。
十、硫化氢硫化氢为无色、有腐蛋臭味的窒息性气体,一般作为某些化学反应和蛋白质自然分解过程的产物及某些天然物的成分和杂质,经常存在于多种生产过程中及自然界中,常存在于废气、含硫石油及下水道、隧道中,含硫有机物腐败也可产生硫化氢气体。在阴沟疏通、河道挖掘、污物清理等作业时常会遭遇高浓度的硫化氢气体,在密闭空间中作业情况更为突出。如防范不当,极易造成人员伤亡。主要用于制造合成荧光粉,电放光、光导体、光电曝光计等。(一)理化性质
外观与性状 无色的恶臭气体
引燃温度 260 ℃
最小点火能 0.077 mJ
成分 硫化氢
爆炸极限 4%~46%(体积)
溶解性 溶于水、乙醇
熔点 -85.5 ℃
沸点 -60.4 ℃
密度 相对密度(空气=1):1.19( 比空气重)
热值 3200: 5300 kcal/m3
(二)危害信息
1.危险性类别
硫化氢属于危险化学品中的第2 类第2.1 项易燃气体、第 2.3 类毒性气体,火灾种类为甲类。2.火灾与爆炸危险性
第130页
124
易燃,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引起燃烧爆炸。与浓硝酸、发烟硝酸或其他强氧化剂会发生剧烈反应,引起爆炸。密度比空气大,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会引着回燃。3.健康危害
硫化氢属二级毒物,是强烈的神经毒物,对黏膜有明显的刺激作用。低浓度时,对呼吸道及眼的局部刺激作用明显。浓度高时,全身性作用明显,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窒息症状。
对人体的危害分为两类:一是黏膜刺激症状。可表现为眼部的刺痛,灼热,怕光,视力模糊,流泪,黏膜充血,严重的可引起角膜炎。呼吸道黏膜损伤:可表现为咳嗽,咽痒,胸部压迫感,甚至出现呼吸困难,急性肺水肿。二是神经系统缺氧表现。可以表现为头晕,头痛,嗜睡,四肢无力,烦躁不安,谵妄,惊厥,昏迷。当吸入浓度过大时可出现就地昏倒,立刻死亡。
(三)事故类型特点
1.中毒事故
硫化氢中毒事故主要有以下六个特点:一是夏季高温硫化氢急性中毒事故易发;二是硫化氢中毒事故伤亡人数较多;三是中小企业硫化氢中毒事故明显上升;四是市政建设的中毒事故所占比例较大;五是事故单位不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无视劳动者健康权益,作业场所环境恶劣,卫生防护设施差甚至无任何
第131页
125
卫生防护设施,职业卫生管理制度不落实;六是劳动者缺乏健康权益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违规、违章操作造成硫化氢中毒事故。
2.泄漏事故
扩散迅速,危害范围大,易发生人员中毒。伴随天然气泄漏时,易发生着火、爆炸事故,处置难度大。(1)扩散迅速、危害大
硫化氢气体泄漏后,体积迅速扩大。并随风飘移,形成大面积染毒区,需要及时疏散危害区域内的人员及其他有生命个体。
(2)易造成大量人员中毒死亡浓度较高硫化氢气体强烈刺激人的眼内黏膜、通过呼吸道吸入人体,引起人员严重中毒,造成伤亡。(3)易发生燃烧、爆炸
硫化氢气体易燃易爆,泄漏后的硫化氢气体与空气混合后极易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并易留在水道、沟渠、低洼等处,不易扩散。
3.着火、爆炸事故
硫化氢是无色有臭鸡蛋味的易燃性气体,比空气重,属于甲类火灾危险性物质,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高热和明火能引起燃烧爆炸,燃烧分解产物为氧化硫。若着火同时伴随爆炸,破坏性大,火焰温度高,辐射热强,易形成二次爆炸,火灾初发面积大,有毒害性(注:二次爆炸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容器物理性爆炸后,逸散气体遇火
第132页
126
源再次产生化学爆炸;第二种是第一次化学爆炸火灾后,气体泄漏未能得到有效控制,遇火源而导致再次爆炸;第三种是发生爆炸后,若处于爆炸中心区域的火源未得到及时控制,会使邻近的储罐受热,继而发生爆炸)。(四)典型事故处置程序及措施1.中毒事故处置程序及措施(1)侦察检测
①通过询问、侦检等方法,以测定风力和风向,掌握泄漏区域泄漏量和扩散方向。
②查明被困人员及中毒、伤亡情况和营救路线。③查明硫化氢气体等有毒有害、可燃气体泄漏、着火、爆炸部位,了解泄漏浓度、扩散范围、蔓延方向,对毗邻装置、建(构)筑物威胁程度等事故现场信息。④查明生产装置、工艺流程、消防设施完好性。⑤分析评估泄漏扩散范围和可能引发着火爆炸的危险因素及后果。
方法:由外至内,从不同方位向事故中心点梯次检测,重点关注事故区域暗渠、管沟、管井等相对密闭空间。其他要求:重点了解周边单位、居民、地质、水文、气象等情况。
(2)管制
①根据硫化氢等有毒有害、可燃气体及燃烧产物的毒害性、泄漏量、扩散趋势、火焰辐射热和爆炸波及范围进行评估,按照大气中硫化氢等有毒有害、可燃气体浓度划分为安
第133页
127
全区、轻危区、中危区、重危区。②在不同级别管制区域涉及的主要道路、水路设置交通管制点、警示标识。
③交通管制点设专人负责,采取禁火、停电及禁止无关人员进入等安全措施,对进入人员、车辆、物资进行安全检查、逐一登记。
④撤离与事故处置无关的人员。⑤根据事故发展、应急处置和动态监测情况,适时调整交通管制点。
(3)疏散搜救
①根据现场侦检、监测信息,确定事故区域的公众安全防护距离,并通过周边应急疏散广播及时通知相应区域内无关人员,按照疏散路线快速、有序撤离。②结合疏散情况和监测信息,对大气中硫化氢浓度大于10ppm 区域范围内的被困居民进行搜救,必要时,扩大搜救范围。
③做好撤离人员的心理疏导、食宿及安抚工作。(4)医疗救护
发现中毒人员时,按照“先救命,后治伤(病)”的原则救护。
①应立即使患者脱离中毒环境,迅速将其转移至空气新鲜处,解开衣扣,脱去污染衣物、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氧气吸入,对伤(病)情进行正确的评估、诊断。②眼部损伤者,立即用生理盐水对眼部进行彻底清洗,
第134页
128
并用抗生素滴眼液和地塞米松滴眼液交替滴眼。较重的损害,可再用 2%碳酸氢钠溶液冲洗。③呼吸、心跳停止者,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人工呼吸时严禁口对口人工呼吸,应使用简易呼吸器辅助呼吸,以防有毒气体吸入造成施救者中毒。④多人中毒时,须及时联系地方医院,请求医疗援助。并对伤病员进行检伤、分类,左胸前佩戴标识卡,优先对危重伤员进行救治。
⑤中毒人员均应尽快转送医院,给予高压氧治疗,但需配合综合治疗。对中毒症状明显者需早期、足量、短程给予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有利于防治脑水肿、肺水肿和心肌损害。较重患者需进行心电监护及心肌酶谱测定,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⑥抢救过程中,应做好诊断、用药、抢救等各种记录。将病员转送到医院后,按照院前病员交接制度进行详细交接,认真填写交接记录。
⑦其他伤情,对症处理。(5)安全防护
人员进入现场或警戒区,必须佩戴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或氧气呼吸器等各种防护器具。进入重危区的救援人员必须实施一级防护,并采取雾状水掩护,轻危区应采用二级防护。2.泄漏事故处置程序及措施(1)控制泄漏源
①根据泄漏量、泄漏位置,采取保压、切断、放空等工
第135页
129
艺处置措施控制泄漏源。
②利用事故区域固定消防设施和强风消防车等移动设施,通过水雾稀释,降低硫化氢等有毒有害、可燃气体浓度。③吹扫硫化氢等有毒有害、可燃气体,控制气体扩散流动方向,掩护、配合工程抢险人员施工。④根据现场泄漏情况,研究制定科学处置措施,开展封堵、打卡、焊接等措施,实施工程抢险。当无法有效处置,可能造成重大危害事故时,果断采取点火措施。⑤有人员中毒时,参照中毒事故处置程序及措施执行。(2)稀释、降毒、抑爆
一般泄漏处置时,坚持“先结合、后处置”“救人第一”和“先控制、后消灭”的原则,利用开花水枪或喷雾水枪向有毒气体扩散区域喷水,或利用吹风机吹扫驱散,亦可利用化学剂进行中和等措施开展应急处置,降低有毒气体在空气中的浓度。
①启用事故单位喷淋泵等固定、半固定消防设施。②设置水幕,驱散集聚、流动的气体或液体,稀释气体浓度,防止气体向重要目标或危险源扩散并形成大量爆炸性混合气体。
③对于聚集在低洼地段或地沟的硫化氢,通过自然风吹散或打开地沟盖板通过自然风吹散,同时还可以通过防爆机械送风进行驱散。
(3)围堵收容
①严重泄漏处置时,坚持“先结合、后处置”“救人第
第136页
130
一”和“先控制、后消灭”的原则采取稀释、隔离、点火、环境监测、医疗救护、围堵截流和污水收容等措施,开展应急处置,防止着火、爆炸等次生灾害发生。②将事故处置中产生污水,转输储存至事故池,减少污染。
③无事故池时,将污水围堵、集中收容,避免产生环境污染。
(4)供气保障
①根据现场风向、地势、道路情况,在安全区合理设置供气保障点。
②确保现场处置人员的空气呼吸器气源供给。(5)环境监测
①硫化氢等有毒有害、可燃气体泄漏发生后,环境监测人员立即携带环境监测设备赶赴现场,依据风向、地形地势、敏感区等因素进行科学布点监测。监测范围一般为半径100~500m 的区域,当泄漏源较高或泄漏量较大时,监测半径可扩大至 500~4000m 区域。②监测指标:大气污染应急监测项目主要有二氧化硫、硫化氢、可燃气体、氧气。
③监测时间和频次: 远程监测30s/次。在线监测巡检周期为 60~240s,便携式气体检测仪的监测频次根据现场情况而定。
④数据反馈:当出现异常数据,应及时向现场指挥汇报,并进行现场确认。
第137页
131
(6)技术支持
组织事故单位和石油、化工、气象、环保、卫生等部门的专家、技术人员判断事故状况,提供技术支持,制定应急救援方案,并参加配合应急救援行动。(7)现场供水
制定供水方案,选定水源,选用可靠高效的供水车辆和装备,采取合理的供水方式和方法,保证现场正常供水。(8)现场清理
①用喷雾水、蒸汽或惰性气体清扫现场内事故罐、管道、低洼地、下水道、沟渠等处确保不留残液(气)。②清点人员,收集、整理器材装备。③撤除警戒、做好移交,安全归建。3.着火、爆炸事故处置程序及措施在执行泄漏事故处置程序及措施的基础上,实施冷却降温、隔离、灭火等措施。
(1)冷却降温
①通过移动遥控水炮、固定消防炮、车载消防炮等设备,对着火设备及周边压力容器反应塔、釜和压力管道等着火部位及周边受火灾威胁的设施冷却、降温,转移受威胁的物资和移动设施。
②灭火后,继续冷却、降温着火设备温度至着火点以下,停止冷却。
(2)隔离
用毛毡、草帘堵住下水井、窨井口等部位进行隔离。
第138页
132
(3)灭火
①根据泄漏源介质实际,选择正确的灭火剂(水、二氧化碳、干粉等)和灭火方法(隔离、窒息、冷却或化学抑制等)实施灭火。
②周围火点已彻底扑灭、外围火种等危险源已全部控制;着火设施已得到充分冷却;人员、装备、防护设施、灭火剂已准备就绪;泄漏源已被切断,且内部压力明显下降;堵漏准备就绪,达到以上灭火条件时,实施灭火作业。(五)注意事项
1.现场指挥
(1)在上风向安全区设置应急指挥部,及时将现场指挥部人员名单、通信方式等报告上一级指挥机构,并通知现场应急处置工作组以及相关救援力量。(2)根据现场需要,按规定配备必要的指挥设备及通信手段,具备迅速搭建现场指挥平台的能力。(3)统一标志,维护现场秩序。现场指挥部要悬挂醒目的标志;现场总指挥和其他人员要佩戴相应标识,对救援人员和车辆发放专用通行证;现场主要出入口应有专人值守和引导。
(4)现场指挥部根据事态发展变化,对救援力量及时进行相应调整。
(5)科学把握救援进度。对于直接威胁救援人员生命安全、极易造成次生衍生事故等情况,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救援人员伤亡,险情排除后,继续开展救援。
第139页
133
2.现场处置
(1)救援力量应选择上风方向的入口、通道进入现场,在上风方向或侧风方向,进入警戒区的力量应配齐配全防火罩、个体防护装备。在上风、侧上风方向选择进入路线,并设立抢险救援阵地。
(2)借助侦检设备、仪器,掌握硫化氢及可燃气体、有毒有害气体的浓度、泄漏部位泄漏速度以及现场风速、风向等环境情况。
(3)分析评估泄漏扩散范围和可能引发爆炸燃烧的危险因素及其后果。
(4)先行警戒或根据侦检情况确定警戒范围,划分重危区、中危区、轻危区、安全区,设置警戒标志和出入口,实时监测现场情况,适时调整警戒范围。同时,确定安全防护等级,为进入重危区、中危区、轻危区的救援人员配备呼吸防护装备、化学防护服等个体防护装备。(5)设立现场安全员,负责对救援人员的安全防护进行检查,做好救援人员出入危险区的登记。(6)规定安全归建信号,一旦险情加剧,危及救援人员安全时,指挥员及时发出撤离信号,下达紧急撤离命令。(7)进入现场救援的人员应专业、精干,防护措施到位,并采用雾状水进行掩护。(8)使用上风方向的水源,合理组织供水,保证消防供水持续、充足。
第140页
134
十一、液化天然气液化天然气(以下统称为 LNG)是油田或天然气田的天然气,经过脱除酸性气体、重烃水分等杂质的净化处理,压缩、冷却至其凝点(-162℃)后形成的天然气液体状态。主要用于电厂发电、工业生产、环保汽车、城市燃气等新型燃料及化工原料,完全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是一种清洁绿色能源。
(一)理化性质
成分 以甲烷为主,可能含有少量的乙烷、丙烷、丁烷、氮外观与性状 无色、无味、无毒且无腐蚀性
闪点 -188℃
引燃温度 650℃
爆炸极限 5%~15%(体积)
溶解性 微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等
熔点 -182℃
沸点 约-162℃(还与其组分有关)
密度
相对密度(空气=1): 0.45( 比空气轻)
相对密度(水=1): 0.42~0.46( 比水轻)
燃烧热 45~46 MJ/kg
膨胀度 1 单位体积的 LNG 可以转化为约 600 单位体积的气体(二)危害信息
1.危险性类别
LNG 属于危险化学品中的第2 类第2.1 项易燃气体,火灾种类为甲类。
2.火灾与爆炸危险性
易燃,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源或明火有着火爆炸危险。LNG 泄漏时迅速蒸发产生大量的天然气气体,形成蒸气云团,易形成大面积火灾或爆炸。3.健康危害
对人体基本无伤害。当空气中甲烷含量达到25%~30%时,
第141页
135
可引起头痛、头晕乏力、注意力不集中、呼吸和心跳加速,若不及时脱离,可致窒息死亡。(三)事故类型特点
1.泄漏事故
LNG 气体比空气轻,在发生少量泄漏时会迅速气化,并在大气中较快挥发、稀释;发生大量泄漏后,会在地面形成流淌液池,危害范围大,易发生着火爆炸事故,处置难度大。LNG 是-162℃的深冷液体,发生泄漏,超低温LNG 液体和过冷蒸气会对附近区域的人员安全产生威胁,接触到皮肤造成低温灼伤,也会对未做防冻设计的结构、装置和仪表造成脆性破裂,从而引发次生破坏效应。2.着火事故
由于 LNG 温度很低,泄漏后,其周围大气中的水蒸气被冷凝成雾团,形成蒸气云积聚。一旦遇到火源很容易引起着火爆炸,并迅速向蒸发的液池回火燃烧;若发生大量泄漏,在未大量吸收环境中的热量之前,会沿地面形成一个流动层;燃烧时会立即产生大量的热辐射,储罐或周围其他设施都容易遭到热辐射的严重破坏。鉴于以上三种特性,LNG火灾具有火势猛、面积大、速度快的特点。3.爆炸事故
LNG 泄漏后不容易在低洼处形成聚集,有较好的扩散性。但是在以下两种情况下可能引起爆炸,一是发生大量泄漏时,在气象条件合适(如风力很小)或不易扩散的空间( 如厂房),可造成大量天然气在较小空间范围内聚集,形成爆炸性蒸气
第142页
136
云,遇火源或静电可引起爆炸;二是泄漏到水中,会发生快速相变(RPT)现象,俗称冷爆炸,尽管不发生燃烧,但这种现象具有爆炸的其他特征;三是储罐内压力达到设计压力,不能及时泄压,会形成物理性爆炸。(四)典型事故处置程序及措施1.储存事故处置程序及措施(1)泄漏事故
①侦查检测
a.通过询问、侦察、检测、监测等方法,以测定风力和风向,掌握泄漏区域泄漏量和扩散方向。b.查明事故区域遇险人数、位置和营救路线。c.查明泄漏储罐容量、泄漏部位、泄漏速度,以及安全阀、紧急切断阀、液位计、液相管、气相管、罐体等情况。d.查明储罐区储罐数量和总储量、泄漏罐邻近储罐储存量,以及管线、沟渠、下水道走向布局。e.了解事故单位已采取的处置措施、内部消防设施配备及运行、先期疏散抢救人员等情况。f.查明拟警戒区内重点单位情况、人员数量、地理位置、电源、火源及道路交通情况,掌握现场及周边的消防水源位置、储量及给水方式。
g.分析评估泄漏扩散范围和可能引发着火爆炸的危险因素及后果。
②疏散警戒
a.根据侦察和检测情况,划分警戒区,设立警戒标志。
第143页
137
合理设置出入口,严格控制进入警戒区特别是重危区的人员、车辆、物资,进行安全检查,逐一登记。b.疏散泄漏区域及扩散可能波及范围的一切无关人员。c.在整个处置过程中,要不间断地进行动态检测,适时调整警戒范围。
③禁绝火源
联系相关部门切断事故区域内的强弱电源,熄灭火源,停止高热设备,落实防静电措施。进入警戒区人员严禁携带、使用移动电话和非防爆通信、照明设备,严禁穿化纤类服装和带金属物件的鞋,严禁携带、使用非防爆工具,禁止机动车辆(包括无防爆装置的救援车辆)和非机动车辆随意进入警戒区。
④安全防护
人员进入现场或警戒区,必须佩戴呼吸器及各种防护器具。进入重危区的救援人员必须实施二级以上防护,并采取雾状水掩护。
⑤技术支持
应急救援部门会同事故单位、石油化工等部门的专家、技术人员判断事故状况,提供技术支持,制定应急救援方案,并参加配合应急救援行动。
⑥应急处置
a.现场供水。制定供水方案,选定水源,选用可靠高效的供水车辆和装备,采取合理的供水方式和方法,保证消防用水量。
第144页
138
b.稀释防爆。设置水幕,稀释气体浓度,防止气体向重要目标或危险源扩散并形成大量爆炸性混合气体;对形成蒸气云团的还可以通过防爆机械送风设备进行驱散;LNG若呈液相沿地面流动,可利用防火堤或设置围堰、临时构建拦蓄区,限制泄漏形成的液池发生流淌或进一步扩散,并利用高倍数泡沫进行覆盖,降低其蒸发速度,减少可燃气体覆盖范围。操作时要防止因泡沫强力冲击而导致加速挥发;严禁使用直流水直接冲击扩散云团,防止强水流冲击造成静电积聚、放电引起爆炸。
c.关阀堵漏。生产装置或管道发生泄漏、阀门尚未损坏时,可协助技术人员或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使用雾状水掩护,关闭阀门,制止泄漏;罐体、管道、阀门、法兰泄漏,采取相应堵漏方法实施堵漏,堵漏必须使用防爆工具。d.输转倒罐。压力差倒罐:工作原理是根据压力差使流动介质从高压端流向低压端降低危险程度。压力差转注流程简单,且操作起来比较方便,但转注效率受故障设备内的压力影响很大,通常排液时间较长,压力过低时无法正常排液。外置离心泵倒罐:工作原理是通过打开故障设备的根部排液阀、受液罐上的进液阀和回流阀,形成离心泵的转注回路,启动离心泵将故障设备内的介质输送到受液罐内。外置离心泵转注流程相对较复杂,并且通常情况下为保障受液罐的安全不得通过泵向受液罐充液。用离心泵转注液体时排液速度快,对故障罐内的压力要求较低(满足泵的吸入净压力即可),但是需要配备相应的外接电源或车载电源,泵工作前需要进
第145页
139
行预冷,周围环境须满足防爆要求才能工作。潜液泵转注:离心式潜液泵的工作原理与外置离心泵基本相同。这种流程同样比较复杂,但可省去泵的预冷时间,排液速度快。通常潜液泵装卸流程无法将故障设备作为潜液泵的入口侧,不具备倒液功能,经过流程改造具备倒液功能后,还需要配备外接电源;倒罐过程中要关注受液罐压力。采用压力差倒罐,若受液罐内压力过大,可以根据现场情况判断是否需要打开受液罐的放空阀降压,以提高转移效率。采用外置离心泵倒罐,应密切注意受液罐的液位和压力,必要时可打开放空阀泄压,防止受罐液超压造成破坏,实施倒罐作业时,使用的各类设备必须满足防爆要求,管线、设备必须做好良好接地;若发生大量泄漏,并产生一定量的液态积聚或产生蒸气云团,则不再考虑倒罐处理。
e.放空。若储罐根部闸阀或阀前阀后管线(根据介质流向判定)发生大量泄漏,应及时进行放空处置。⑦洗消处理
a.在危险区出口处设置洗消站,用大量清水对从危险区出来的人员进行冲洗。
b.用水冲洗救援中使用的装备及被污染的衣物,消除其危害。
⑧清理移交
a.用雾状水或惰性气体清扫现场内事故罐、管道处。b.清点人员,收集、整理器材装备。c.做好移交,安全归建。
第146页
140
(2)着火事故
①第一时间了解灾情信息a.第一出动的火场指挥员,应在行车途中与指挥中心保持联系,不断了解火场情况并及时听取上级指示,做好到场前的战斗准备。
b.上级指挥员在向火场的行驶途中,应通过指挥中心及时与已经到达火场的辖区火场指挥员取得联系,或通过无线系统、图像数据传输系统、专家辅助决策系统了解火场信息。c.重点了解火场发展趋势,同时要了解指挥中心调动力量情况,掌握已经到场的力量以及赶赴现场的力量,综合分析各种渠道获得的火场信息,预测火灾发展趋势和着火建(构)筑物、压力容器储罐、化工装置等部位的变化情况,及时确定扑救措施。
②安全防护
人员进入现场或警戒区,必须佩戴呼吸器及各种防护器具。进入重危区的救援人员必须实施二级以上防护,并采取雾状水掩护。
③现场侦检
a.环境信息:风力、风向、周边环境、道路情况、电源、火源、现场及周边的消防水源位置、储量及给水方式。b.事故基础信息:事故地点、危害气体浓度、火灾严重程度、邻近建(构)筑物受火势威胁、事故单位已采取的处置措施、内部消防设施配备及运行。c.人员伤亡信息:事故区域遇险人数、位置、先期疏散
第147页
141
抢救人员等情况。
d.其他有关信息。
④火场警戒的实施
a.设置警戒工作区域应急救援队伍到场后,由火场指挥员确定是否需要实施火场警戒。通常在事故现场的上风方向停放警戒车,警戒人员做好人体防护后,按确定好的警戒范围实施警戒,在警戒区上风方向的适当位置建立各相关工作区域,主要有着装区、器材放置区、洗消区、警戒区出入口等。
b.迅速控制火场秩序。火场指挥员必须尽快控制火场秩序,管制交通,疏导车辆和围观人员,将他们疏散到警戒区域以外的安全地点。维持好现场秩序。⑤应急处置
a.外围预先部署。到达火灾现场,指挥员在采取措施、组织力量控制火灾蔓延、防止爆炸的同时,必须组织到场力量在外围作强攻近战的部署,包括消防车占领水源铺设水带线路、确定进攻路线、调集增援力量等。b.消灭外围火焰。人员救出后,第一出动力量应根据地面流淌火火势大小,用足够的枪炮控制外围火焰,待增援力量到场后,要从外围向火场中心推进,消灭LNG 罐体周围的所有火焰,若第一到场队伍冷却力量不足,要积极支援第一出动,加强冷却。
c.冷却抑爆。冷却时,充分利用固定水喷淋系统对燃烧或受到火势威胁的储罐实施冷却,当固定与半固定设施损坏
第148页
142
时,现场要加大冷却强度,以防止水流瞬间汽化。同时高喷消防炮等远距离、大口径装备要合理运用,均匀射水。要重点冷却被火焰直接烧烤的罐壁表面和邻近罐壁,一般情况下,着火罐全部冷却,邻近罐冷却其面对着火罐一侧的表面积一半(具体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d.对着火设施进行灭火时可采用干粉灭火系统,是扑救较大火灾的最有效措施。对泄漏量较小的火灾,可用二氧化碳、卤代烷进行扑救。
e.当判断火灾已被有效控制不再蔓延以及不会产生新的破坏时,应当让液池中的 LNG 有序受控地燃烧殆尽。在大部分场合控制火焰的发展和蔓延实际效果要好于灭火,使其不再可能产生天然气与空气形成的易爆气团。f.针对由 LNG 设施损坏泄漏引发的火灾,是选择灭火还是受控燃烧,应根据现场实际状况科学地决断。g.为了抑制火灾的持续性,切断LNG 供应尤其重要。若是因 LNG 储罐损坏泄漏引发的火灾,几乎不可能切断供应。⑥洗消处理
a.在危险区出口处设置洗消站,用大量清水对从危险区出来的人员进行冲洗。
b.用水冲洗救援中使用的装备及被污染的衣物,消除其危害。
⑦清理移交
a.用雾状水或惰性气体清扫现场内事故罐、管道处。b.清点人员,收集、整理器材装备。
第149页
143
c.做好移交,安全归建。(3)爆炸事故
①现场询情,制定处置方案。a.应急救援人员到现场后,要问清事故单位的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和当事人,全面了解事故区域还存在哪些爆炸物品及其数量。事故点存放的是单一品种,还是多种爆炸物品。b.根据掌握的现场情况,应立即成立技术组,研究行动处置方案。技术组应由发生事故单位的技术人员、专家及公安部门和应急救援机构人员组成。②实施现场警戒与撤离
a.事故发生后,首先应维护现场秩序,划定警戒保护范围,安排专人做好警戒,防止无关人员进入危险区,以免引起不必要的伤亡。
b.清除着火源,关闭非防爆通信工具。c.警戒范围内只允许极少数懂排爆技术的处置人员进入,无关人员不得滞留。
d.为减少爆炸事故危害,应适度扩大警戒范围,撤离相关职工群众。但撤离范围不宜过大,应科学判断,否则会引起群众不满,甚至导致社会恐慌。③转移
a.对发生事故现场及附近未着火爆炸的物品在安全条件下应及时转移,防止火灾蔓延或爆炸物品的二次爆炸。b.转移前要充分了解有关物品的位置、外包装、能否转移和触动、周围环境和可能影响范围等情况,在时间允许的
第150页
144
条件下,应制定转移方案,明确相关人员分工器材准备、转移程序方法等。
2.运输事故处置程序及措施(1)现场询情
LNG 储存量、泄漏量、泄漏时间、部位、形式、扩散范围等;泄漏事故周边居民、地形、电源、火源等;应急措施、工艺措施、现场人员处理意见等。(2)个体防护
参加泄漏处理人员应充分了解LNG 的化学性质和反应特征,要于高处和上风处进行处理,严禁单独行动,要有监护人。必要时要用雾状水掩护。要根据LNG 的性质和毒物接触形式,选择适当的防护用品,防止事故处理过程中发生伤亡、冻伤事故。
(3)侦察检测
搜寻现场是否有遇险人员;使用检测仪器测定LNG浓度及扩散范围,测定风向、风速及气象数据;确认在现场周围可能会引起火灾、爆炸的各种危险源;确定攻防路线、阵地;确定周边污染情况。
(4)疏散警戒
根据询情、侦检情况确定警戒区域;将警戒区域划分为重危区、中危区、轻危区和安全区并设置警戒标志,在安全区视情设立隔离带;合理设置出入口、严控进出人员、车辆、物资,并进行安全检查、逐一登记。(5)禁绝火源和热源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书的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更多案例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书的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e.stopPropagation()}">
x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