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2年4期

发布时间:2022-5-13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2年4期

作为一项重要的人权,发展权的充分实现具有非常重要的人本价值和法治价值。中国通过完善国内立法,遵守国际法,积极参与全球人权治理,探索促进发展权充分实现的路径。特别是自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借助这一国际合作平台践行人类发展权,为沿线国家发展权的提升创建了良好的国际环境。鉴于当前东西方国家在发展权领域的分歧与对立,研究“一带一路”建设与发展权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一带一路”建设对于实现沿线国家发展权所作的贡献是十分必要的。198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发展权利宣言》[1]正式确认了作为人权之一的发展权:“发展权是不可剥夺的人权,由于这种权利,每个人和所有各国人民均有权参与、促进并享受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发展,在这种发展中,所有人权和基本自由都能获得充分实现。”在此之前,联合国的相关文献和决议中也曾提到和发展权相关的内容,为《发展权利宣言》的通过奠定了基础。在《联合国宪章》中,将各会员国的共同发展规定为联合国活动所追求的最终目标。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中虽然没有直接规定发展权的具体内容,但强调了“每个人……有权享受他的个人尊严和人格的自由发展所必需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各种权利实现... [收起]
[展开]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2年4期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101页

作为一项重要的人权,发展权的充分实现具有非常重要的人本价值和法治价值。中国通过完善国内

立法,遵守国际法,积极参与全球人权治理,探索促进发展权充分实现的路径。特别是自中国提出“一带

一路”倡议以来,借助这一国际合作平台践行人类发展权,为沿线国家发展权的提升创建了良好的国际环

境。鉴于当前东西方国家在发展权领域的分歧与对立,研究“一带一路”建设与发展权之间的逻辑关系

以及“一带一路”建设对于实现沿线国家发展权所作的贡献是十分必要的。

198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发展权利宣言》[1]

正式确认了作为人权之一的发展权:“发展权是不可

剥夺的人权,由于这种权利,每个人和所有各国人民均有权参与、促进并享受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发展,

在这种发展中,所有人权和基本自由都能获得充分实现。”在此之前,联合国的相关文献和决议中也曾提

到和发展权相关的内容,为《发展权利宣言》的通过奠定了基础。在《联合国宪章》中,将各会员国的共同

发展规定为联合国活动所追求的最终目标。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中虽然没有直接规定发展权的具

体内容,但强调了“每个人……有权享受他的个人尊严和人格的自由发展所必需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

各种权利实现”[2]

。1966年,联合国发布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3]

和《经济、社会、文化权利

国际公约》[4]

,强调世界各国人民都享有“自由谋求自身经济、文化发展”的权利。1970年,时任联合国人

权委员会委员的塞内加尔高级法院院长凯巴·姆巴耶(KebaMbaye)正式提出了发展权应作为与每个人

以及全体人类发展密切相关的一项基本人权。1977年,联合国人权委员会通过了将“发展权作为一项人

权”的第 4号决议①。1979年,联合国人权委员再次“强调发展权利是一项人权,平等的发展机会既是各

个国家的权利,也是各国国内个人的权利”②。1986年,第四十一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发展权利宣言》,

完整阐述了将发展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的理论基础、内容,以及实现这一权利的必要举措。通过《发展权

利宣言》,发展权以国际法的形式被确立下来,由应然人权走向法定人权,成为国际人权保护领域不可或

缺的部分。1993年,世界人权大会通过《维也纳宣言和行动纲领》,各国对发展权是一项人权达成了一致

看法,认为发展权是一项普遍的和不可剥夺的权利,是基本人权的组成部分[5]

。2000年,联合国千年首

脑会议通过了《千年发展目标》,承诺要贯彻落实发展权,不少国家元首和首脑都表示“要使每个人的发

展都得到实现,并使得全人类免于匮乏”[6]

。在区域层面,关于发展权最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是《非洲人权

和民族权利宪章》,其第 22条规定“各国均有义务单独或集体确保发展权的行使”[7]

。该宪章是当前唯

一赋予发展权以强制性法律地位的区域性法律文件。

当前,国内学术界关于发展权的研究主要是从发展权本身出发,以相关的国际法规定为基础,关注发

展权的内容、价值、实施机制等方面的内容,将“什么是发展权”以及“如何保障发展权”作为主要研究对

象。国内学术界关于发展权研究最有影响力的学者是汪习根教授,他认为:“发展权是人的个体和集体参

与、促进并且享有互相之间在不同时空限度内得以协调、均衡、持续发展的一项基本人权。”[8]作为一项

集体人权,发展权是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享有和其他国家一样平等发展的

权利。作为个人人权,发展权的基本含义是每个公民都是发展过程的参与者和发展成果的享有者,国家

应制定相关政策并通过立法来实现公民的发展权利。学术界关于发展权问题的讨论大多以汪教授的这

一定义为基础。国内多数学者认为,发展权是集体人权和个人人权的统一,是一项“涉及人民生活各方面

发展的规范化综合权利,包括公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权利”[9]19

。“个人发展和集体发展的共

同实现是发展的终极追求……个人的发展是实现集体发展的必要前提和最终目的,而集体的发展水平则

决定个人发展权能享有和实现程度”[10]

;“个人只有在共同体之中才能得到更全面且充分的发展”[11]

谷亚平,等:中国探索人类发展权的实践创新与政策建议 95

参见 https://www.ohchr.org/zh/development/milestoneeventsrightdevelopment。

参见 https://legal.un.org/avl/pdf/ha/drd/drd_ph_e.pdf。

第102页

此外,发展权的核心是经济发展[12]

,发展权中所涉及的个人权利和自由以及国家权利的实现,必须以经

济发展作为基础,没有经济的充分发展,发展权的实现就是一句空话。“人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经济问

题,任何一个国家的人权保障,必然与该国经济政策密切相关,并受制于该国在国际经济秩序中的地

位。”[13]

关于发展权的实现路径,目前的研究主要从国内、国际两个层面进行分析。朱炎生教授认为,只

有创造有利于发展权实现的国际环境,才能真正实现发展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世界各国要实

现发展权,就要彼此合作,平等参与决策,建立新的国家经济秩序[14]

。还有学者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

发展中国家要加强国际协调与合作战略来实现发展权[15]

。“以合作促进国际发展是国际法中的长效机

制……这是联合国公约被全球认可的发展权实现方式。”[16]

此外,关于“一带一路”与发展权之间的关系

研究,李云龙在《“一带一路”倡议与发展权的实现》一文中谈到,“一带一路”倡议为促进发展权的实现提

供了现实路径和可行方案,并且中国有足够的条件促使政策落地,从而极大地促进沿线国家发展权的实

现[17]

。黎尔平的《“一带一路”建设对世界发展权的贡献》一文认为,“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政府丰富发

展权理论与实践所做出的重大贡献,将沿线国家连结成“命运共同体”,该“命运共同体”成为了促进发展

权实现的高级形式[18]

中国在不断丰富和发展发展权概念方面作出了积极努力。西方的人权概念是以公民权利和政治权

利为核心的,而中国的人权概念开辟了一条与其截然不同的道路,即以生存权为基点,以发展权为中心,

继而不断扩展[3]

。所有的基本人权和自由都是建立在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基础之上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是

人权两项核心权利,同时生存权又与发展权息息相关,没有发展权就没有生存权。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以及贫困人口的大量减少,中国的人权保证已经从生存权导向转向发展权导向。《发展权:中国的理念、

实践与贡献》白皮书明确提出生存权和发展权是首要的基本人权,同时扩展了发展权的内涵,将经济权

利、社会权利、文化权利、政治权利、环境权利等诸项人权囊括进发展权当中,各项权利是一个统一体,构

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话语体系。2016年,中国以“共享发展,更好造福各国人民”为主

题,举办了纪念《发展权利宣言》30周年学术研讨会,并通过了《北京倡议》,向世界介绍中国关于发展权

的理解及实践路径。《北京倡议》指出发展权是一项综合性的基本人权,是一项集体人权,应该为各国人

民所共享,各国要在确保发展以及消除发展障碍方面相互合作。2017年,中国举办首届“南南人权论

坛”,并发布了《北京宣言》,明确提出“生存权和发展权是最基本的人权”,这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

可。2018年 12月 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纪念《世界人权宣言》发表 70周年座谈会的贺信中,提出“以

人民为中心的人权理念”[19]

,把促进人权事业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为新时代发展中国人

权事业指明了方向。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理念,把生存权发展权作为首要的基本人权,这是推动中国人

权事业发展的关键。发展是基础,是解决一切问题的钥匙,也是推动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中

国的人权观念实现了对西方自由主义人权观念的超越,特别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理念,超越了西方人

权观的狭隘性和片面性,更加全面实际,也更能保障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发展权与“一带一路”倡议

《发展权利宣言》规定,“各国对创造有利于实现发展权利的国家和国际条件负有主要责任”,“各国

有义务在确保和消除发展的障碍方面相互合作”,“各国在实现其权利和义务时应着眼于促进基于主权

平等、相互依赖、各国互利与合作的新的国际经济秩序”[1]

。这说明国家是促进发展权充分实现的主要

责任者,国家不仅要制定相关政策来保证国内人民发展权的充分实现,还有义务通过国际合作,采取持久

的行动,促进形成新的国际经济秩序,消除发展障碍,为发展权的充分实现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作为负

责任的国际大国,中国在外交舞台上不仅着眼于自身人权保护的发展,还着眼于通过自身对于发展权的

96 http://clgsk.qks.cqut.edu.cn

第103页

维护,促进世界整体人权的发展,“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正是中国在促进人类发展权实现方面的真实写

照。“一带一路”倡议描绘了实现发展权的新蓝图,提供了实现发展权的现实路径和可行方案,这是促进

人类发展权的中国方案,也是对联合国《发展权利宣言》的积极践行。

首先,发展权的根本目的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根本宗旨是一致的,“一带一路”倡议有助于发展权的

实现。《发展权利宣言》指出:“发展是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的全面进程,其目的是在全体人民和所有

个人积极、自由和有意义地参与发展及其带来的利益的公平分配的基础上,不断改善全体人民和所有个

人的福利。”[1]

发展权的终极目标是个人发展和集体发展的共同实现,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促进发展

权实现而做出的任何努力和实施的各项政策,其目的都必须是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福利。”[20]318

“一带一

路”倡议是 2013年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对外合作倡议,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

绸之路”,是以“五通”理念(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和“三共”原则(共商、

共建、共享)为基础搭建的重要的国际合作平台。“一带一路”倡议聚焦发展问题,旨在通过各国之间的

协作配合来实现不同国家共赢发展的目标,实现经济融合、发展联动和成果共享,让更多的国家搭上中国

发展的快车,帮助他们实现发展目标,从而造福世界人民。这和发展权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中国一直

遵循同舟共济原则,积极推动经济交往自由化、便利化,打造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各国经济

往来新局面。‘一带一路’建设便是突出的例证之一。其核心要义……还在于让其他发展中国家搭乘中

国发展的‘便车’,在共商、共建的基础上共享发展成果。”[21]“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促进各国

共同发展、实现合作共赢的一项伟大工程,造福于各国人民,将有效推动沿线国家人民发展权的

实现。”[22]

其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蕴含着发展权的内涵。“一带一路”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

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和基本主张蕴涵着发展权的理念以及实现发展权的路径。2017年 1月 18日,

习近平主席在日内瓦发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演讲,系统阐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在国际社会引起广泛关注和热烈反响,同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被写入联合国决议。人类命运共同

体就是要构建一个国与国休戚与共、平等共存的共同体,一个人人充分全面发展享有各项人权的共同体,

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新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人人

平等,人人共享,公平分享全球治理的成果和收益,使各国人民拥有平等的发展机会,使生活在地球上的

每一个人都享有人格尊严与人生价值。”[23]

发展权的实现包括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的全面发展,从而使

得集体和个人都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使发展的成果和机会惠及每一个人,最终改善全人类的福祉,这和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的不谋而合。当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已经被载入了联合国的决

议当中,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支持和认可,同时也意味着“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成为国际人权话语的

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本着公正、公平、开放、包容的精神……以合作促发展,以发展促人权,共同构建人

类命运共同体。”[24]

人类命运共同体所要构建的新世界为人类发展权的充分实现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

境,发展权只有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才能得到充分实现。因为当今世界是一个紧密联系的世界,人类面

临着共同的挑战和危机,诸如环境问题,所以只有通过各方通力合作才能应对这些危机和挑战。人类命

运共同体就是中国提出的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可以说,由国家构成的命运共同体已经成为促进发展权

的高级形式,这是“一带一路”建设对世界发展权的巨大贡献[18]

再次,“一带一路”倡议有助于构建新的国际经济秩序。“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

和贫困国家,多因不合理的政治经济秩序而一直处于贫困之中。发展不足仍然是困扰发展中国家的主要

问题,实现发展权是广大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紧迫任务。在发展权的内容中,核心是经济的发展,是其他方

面发展的前提条件,个人和集体发展权的充分实现必需以经济的发展作为物质基础。对于发展中国家来

谷亚平,等:中国探索人类发展权的实践创新与政策建议 97

第104页

说,促进发展的核心就在于发展经济。“发展权的实践过程是建立新的国际秩序的过程,它能促使各国相

互合作,互利互惠,缓解国家矛盾,增进世界和平。”[25]4

但是,现有国际经济秩序是由美国主导建立的,美

国控制着国际经济组织的治理权,并且通过国际贸易体系来剥削发展中国家,这一经济秩序的重要基础

是不合理的国际分工,由此形成了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附关系以及世界经济的两极分化。受制于

不平等、不公平的国际经济秩序,发展中国家得不到充分发展。而“一带一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构建

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合作平台。“一带一路”倡议是以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为核心的,既符合中国利益,

也符合沿线国家的利益。沿线国家通过提升经济水平,从而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构建。“一带一路”

所倡导的五通之一就是贸易畅通,强调的就是投资贸易互利共赢。一方面,通过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贸

易合作来削弱发达国家对国际市场的垄断;另一方面,通过加强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技术合作来提升其

技术水平,从而实现各国的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一带一路”本质上是一种新型的“南南合作”,继续着

“南南合作”对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否定和冲击[26]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深化全球发展,建立国

际经济新秩序的重大部署”[27]

。同时,“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人口占到了世界的 70%,贸易额占到了全

球的五分之一以上,一旦“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建立起公正的经济贸易新秩序,必将对世界其他区域产生

示范效应,从而改变旧的国际经济秩序,推动国际经济秩序的变革。此外,共建 “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

进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是推行互利共赢的重要平台。在当前国际社会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

义抬头的背景下,中国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可以为振兴世界经济增添新动力,为全球化发展

做出新贡献,有助于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为复苏全球经济提振信心。

此外,发展权主要指的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在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和对外经贸具有举足轻重

的作用[17]

,而这些正是“一带一路”倡议中所要重点建设的领域。“一带一路”聚焦的就是发展问题,以

设施联通和贸易畅通为抓手,解决基础设施建设和对外经贸这两个制约发展的关键问题。“一带一路”

建设的根本目标就是通过基础设施建设,连接欧亚非大陆以及海洋通道,促进各国间的投资和贸易活动,

促进经济发展。我国把基础设施方面的合作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先行领域。“一带一路”建设下的基

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打造全方位的基础

设施互联互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首先要建设和完善铁路、公路、机场、口岸等设施,能源基础设施的

互联互通包括建设和维护输油输气管道、跨境输电线路等,通信设施的互联互通包括光缆等通信干线的

建设。基础设施质量的提高能有效提升当地的产业承载力、国际竞争力以及对外贸易水平,更好地融入

国际经济体系当中。其次,“一带一路”建设下的贸易畅通主要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聚焦的

是发展这个根本性问题。贸易畅通意味着要提高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程度,加强市场、规制、标准等方面

的软联通,构建良好的营商环境,激发释放合作潜力,把投资和贸易有机结合起来,以投资带动贸易发展,

释放沿线国家合作潜力,做大做好合作“蛋糕”。

三、“一带一路”建设对沿线国家发展权的影响

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以及各个地区不同

领域的互联互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增加了当地的就业,不仅为沿线国家的人民提供了更多的发展

机会,而且为其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保障了其发展权。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

家在港口、铁路、公路、电力、航空、通信等领域开展的大量合作,有效提升了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水

平,释放了贸易和投资潜力。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流量从 2013年的 126.3亿美元增加

到 2019年的 186.9亿美元,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也超过 1000亿美元。截至 2019年底,中国在“一带

一路”沿线国家建设的合作区累计投资 350亿美元,上缴东道国税费超过 30亿美元,为当地创造就业岗

98 http://clgsk.qks.cqut.edu.cn

第105页

位 33万个。此外,根据世界银行的估算,“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所带来的贸易成本下降将使全球实际

收入增加,“一带一路”倡议的相关投资,能够使 760万人口摆脱极度贫困、3200万人口摆脱中度

贫困[28]

(一)非洲地区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对于非洲地区发展权的促进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投资和人员

培训三个方面。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中国对非洲投资逐年上升,为非洲许多大型项目提供了资金支持。

其中,交通、电力和房建是主要领域,项目遍及非洲 54个国家。中国在非洲修建的铁路和公路里程均超

过了 6000公里,建设了近 20个港口和 80多个大型电力设施。此外,中国还在非洲建设火电站、风电以

及光伏发电设施,改善了非洲的能源结构,降低了非洲对石油能源的依赖,促进了非洲地区的环境保护。

中国通过贸易援助,帮助非洲国家改善了对外贸易条件,提高了贸易能力,为中非贸易畅通打下了良好的

基础。2016—2018年,中国为非洲国家提供了促进贸易的 50个援助项目,帮助非洲改善了海关基础设施

和交通运输设施,提供了相关物资设备,并且对非洲海关和贸易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此外,中国企业在对

当地员工培训、知识输出和环境保护方面也做出了不少努力,而这些努力对于非洲人民的个人发展权起

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知识分享与合作是促进当地人民发展权的重要举措。一些在中国企业工作一段

时间的工人,通过企业提供的培训掌握了一定技术之后,就自己开设了相关工厂,从而促进了当地的就业

和经济发展。

(二)亚洲地区

与非洲地区类似,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和亚洲地区的合作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领

域。“一带一路”建设的首要合作伙伴和受益对象都是周边国家,“一带一路”沿线的亚洲国家多属发展

中国家,基础设施一直是制约这些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许多国家迫切需要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昆

万铁路、雅万铁路、瓜达尔港、莫勒格哈坎达水库、普特拉姆燃煤电站等项目的开展使“一带一路”沿线的

亚洲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得以迅速提高。投资方面,亚洲是中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最重要的区域。特

别是随着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成立以来,中国对于亚洲的投资更有了保障。此外,中国和

周边国家建立的经济走廊和自贸区有力地促进了亚洲国家之间的合作,是促进其发展权的重要举措。在

“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与周边亚洲国家建立了五大经济走廊,分别是中蒙俄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这五大经济走廊对于当地

经济建设、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仅中巴经济走廊中的 17个项目就为巴政

府贡献税收 9.3亿美元;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已有 7个能源项目建成投产,满足了巴基斯坦 860万户家庭

的用电需求[29]

。目前,中国已经与“一带一路”相关沿线亚洲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自贸区,诸如,中国—东

盟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贸协定(“10+1”)升级、中国—马尔代夫自由贸易区、中韩自由贸易区、中

国—巴基斯坦自由贸易区等等,促进了沿线亚洲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物流建设和亚洲地区

投资贸易的便利化,同时也推动了阿富汗、斯里兰卡等亚洲国家的战后重建与经济发展。

(三)中东欧地区

中东欧国家在中国外交政策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也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合作伙伴。中东欧

国家全部被纳入到了“一带一路”框架下,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唯一一个全部被纳入该框架的区域。

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贝尔格莱德跨多瑙河大桥、波黑斯塔纳里火电站并网发电、黑山莫祖拉风电站、匈

塞铁路、中欧陆海快线等项目的推进,有力促进了中国和中东欧国家之间的合作,加强了中国和中东欧国

家之间的互联互通。此外,中国还积极推动同中东欧国家发展倡议的对接。比如,“一带一路”倡议和匈

牙利“向东开放”、波兰和克罗地亚的“三海合作”倡议的对接等等。在投资方面。早在 2012年,“16+1”

谷亚平,等:中国探索人类发展权的实践创新与政策建议 99

第106页

合作建立时,中国就承诺向中东欧国家提供 100亿美元的优惠专项贷款用于基础设施、高新技术、绿色经

济等领域的合作项目。2016年 11月,中国—中东欧金融控股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该公司发起设立的中

国—中东欧基金规模将达 100亿欧元。2018年,中国在中东欧国家的直接投资超过 100亿美元,涉及机

械制造、化工、金融、环保、物流、新能源等领域。这些投资都大大推动了中东欧地区的能源、交通、信息化

等方面的建设,为提升中东欧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权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外交实践的重要成果,自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得到了沿线国家的

热烈响应。“一带一路”建设为沿线国家提供了重大的发展机遇,满足了沿线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共

同愿望,这也是世界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所在[18]

。“一带一路”倡议之所以能够得到沿线国家的积极响

应,就在于它顺应了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求和平、谋发展的强烈愿望,是对当今发展中国家对于发展需

求的有力回应。

四、“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其一,一些国家和地区对于“一带一路”建设持怀疑态度,同时受西方媒体的影响,出现了一些关于

“一带一路”的负面声音,认为“一带一路”并不能促进当地的发展。如一些项目的实用性遭到当地质疑,

认为中国在沿线国家投资的一些项目华而不实,诸如在赞比亚首都卢萨卡和铜带省首府恩多拉,各有一

座中方援建的新体育馆(“新卢萨卡体育场”和“恩多拉体育场”)被称为“白象工程”。又如,中国在沿线

国家大规模的投资以及收购项目引起当地人的质疑,担心国家的经济命脉被中国控制。2018年 11月,

因为“国有赞比亚林业公司(ZAFFICO)已被出售给中资(中国航空工业集团)”这一谣言就引发基特韦市

的反华游行和骚乱,游行者认为中国将逐步控制赞比亚的经济,他们担心国家资产会落入中国人手中。

在中东欧地区影响较大的案例是华信集团在捷克的一系列投资和收购事件。中国华信是中国在捷克最

大的投资者,旗下拥有 TravelService(持有捷克航空 98%的股权)、啤酒集团 Lobkowicz、机械公司 Zdas、足

球俱乐部布拉格斯拉维亚、扎达斯钢铁厂、在线旅行公司 Invia、布拉格皇宫五星级酒店、布拉格东方文华

酒店和其他物业资产。此外,华信集团还入股了 J&T金融集团,收购了其 50%的股权。这一列的投资和

收购行为引起了当地人的广泛关注,同时也成为西方媒体攻击中国“一带一路”建设的负面话题。

其二,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债务问题影响着项目的进行。在当前全球融资格局发生变化的情况下,

非洲的外债总额一直呈上升趋势,债务风险增加,同时新冠疫情的暴发更导致非洲财政收紧,导致中国企

业以国家贷款为主要支撑而参与的基础设施项目受到了阻碍。例如:在埃塞俄比亚,随着其债务水平的

增加,亚吉铁路的还贷风险增加,于是西方媒体指责中国增加了非洲的债务负担,导致非洲对中国的信任

度降低;在亚洲地区,斯里兰卡的 FT报纸指出,斯里兰卡最担心的就是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在斯里兰卡

如火如荼地进行,其国家主权会受到威胁,因为斯里兰卡重要的基础设施和港口建设的资金均来自中国

政府和企业,由此可能会增加斯里兰卡债务危机的风险。

其三,劳资纠纷也是中国企业在非投资的一个重要问题。有些非洲人认为中国企业为了利益,增加

工作时长,降低薪资水平,使当地劳工的权益受到损害。如在坦桑尼亚境内,由于坦桑尼亚友谊纺织厂自

2007年以来没有执行当地最低月工资 15万先令的规定,导致 2015年 12月爆发了 100多个非洲员工采

用暴力讨薪进而引发群体性劳资纠纷的事件,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同时,一些建设项目过多依赖中

国劳工,缺少对当地劳工的雇佣和培训,影响了当地工人的权益,也引起了当地人的不满。在东南亚,人

们抱怨工人权益保障薄弱,缺乏培训计划,过度依赖中国劳工影响了当地人的就业机会,引发社会问题。

以昆万铁路为例,因为招聘和培训的细则没有及时到位,导致当地工人竞聘的都是低技能职位,引发了当

地人的不满。

100 http://clgsk.qks.cqut.edu.cn

第107页

其四,生态环境保护不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生态环境复杂脆弱,人类活动频繁,经济落后,发展

方式较为粗放,碳排放量增长速度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很容易引起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虽然项

目开发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但是环境保护不足反过来会影响当地人民发展权的实现。有些项目

在开发过程中没有考虑到当地的生态多样性,如中国资助的巴丹托鲁水电站项目影响了达班努里红毛大

猩猩生存环境,遭遇环保纠纷①。还有一些企业由于环保意识不足,对各国环保现状、环保立法缺乏了

解,加之在项目投资前期对环境风险评估不足,导致项目遭遇当地民众的反对或国际环保组织的阻挠甚

至起诉,给项目造成停工甚至取消风险[30]

五、政策建议

一是针对沿线国家对于“一带一路”的疑虑,应通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对话深化共识,加

强互信,弥补双方在相关问题理解上的分歧。在对话内容上,要争取将对人类发展权的内容、措施、目标

统一到联合国层面,还要积极阐述中国方案,从而使得世界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中国,特别是在“一带一

路”建设中要积极宣传我方的“人权价值观”,即“一带一路”建设是促进沿线国家发展权,同时也是维护

和发展当地人权的重要举措;在对话形式上,既包括官方的正式对话形式,也包括非官方非正式会晤、发

展权论坛、学术团体交流等。要使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民能够真正感受到“一带一路”建设对于人类发

展权的促进,从而认可“一带一路”建设的真正价值和内涵。同时,要充分利用现有国际合作平台推动在

“一带一路”建设下不同层级的人类发展权合作机制的建立。中国可以借助中非合作论坛、亚太经合组

织、亚洲合作对话,以及中欧领导人定期会晤机制等现有多边合作机制,同相关国家及国际组织加强发展

权的对话和沟通,让更多国家和地区参与“一带一路”人类发展权合作中来,打破西方国家在人权领域的

话语垄断。

二是提高融资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从而保障项目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

要减少大水漫灌式、不计收益式、没有成效式的投资和援助,要严格管理资金的流向和用途,预防境外腐

败。应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采取分阶段、分领域以及不同类型的投资模式,同时加强投资前的风险评估

和投资后的收益计算。国家层面对于投资要更加谨慎,要考虑投资的多元化和安全性以及投资成本如何

收回的问题。项目实施前期就要进行充分调研和合理的设计,从环境和社会方面做出可行性报告,对预

期收益进行评估,并且要对标国际标准。

三是在进行“一带一路”建设的同时,应尊重当地人民的自主权,鼓励当地各种行为体参与具体的

“一带一路”建设规划。要协调项目开发和当地人民之间的利益关系,多多听取当地劳工和居民的意见

和建议;加强对当地劳工的培训,通过和国内或者当地的高校或职业学校进行合作培训,建设“人才库”

和合格的人才队伍,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人才支持,既使当地人民的受教育权和工作权等发展权得到

保障,又减少对中国劳工的依赖;还要注重妥善处理好劳资关系,尊重当地的规章制度和文化,不能将国

内的规则直接移植过去,想通过降低工资、提高工作时间来增加企业利润的做法是行不通的,应当更加注

重从劳工权力保护方面有策略地与沿线国家政府和企业开展沟通与合作,避免出现敏感的负面案例。

四是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秉持绿色环保的观念。环境问题是西方媒体攻击“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

话题,同时环境保护也是发展权的重要方面。近年来,气候变化对于人类发展权的影响逐渐凸显,是人类

发展权的新领域,良好的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应有之义。因此,“一带一路”建设中必须要处理好环

境和项目建设之间的关系,前期就需要对项目产生的各种环境影响做出评估预测,要在充分尊重环境发

谷亚平,等:中国探索人类发展权的实践创新与政策建议 101

① 参见 https://www.sohu.com/a/306820460_610982。

第108页

展的基础上进行建设。所以,中国政府和企业在进行投资和建设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

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以保障当地人民的发展权。同时,在气候环境问题上积极与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

进行合作。

五是中国也要注重对外宣传工作,针对目前国际上对于“一带一路”建设的非议,中国要有底气、有

信心做好外宣工作。重点强调 “一带一路”建设为沿线国家人民的发展权的提升作出了切切实实的贡

献,多用具体的案例进行说明,使沿线国家人民真实感受到“一带一路”建设为其带来的益处。

参考文献:

[1] 发展权利宣言[EB/OL].(1986-12-04)[2021-05-10].http://www.scio.gov.cn/ztk/dtzt/34102/35574/35577/Docu

ment/1534188/1534188.htm.

[2] 世界人权宣言[EB/OL].(1948-12-10)[2021-08-10].https://www.ohchr.org/EN/UDHR/Documents/UDHR_

Translations/chn.pdf.

[3] 公民权利及政治权利国际公约[EB/OL].(1966-12-16)[2021-08-10].https://www.un.org/zh/documents/treaty/

files/ARES2200XXI2.shtml.

[4] 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EB/OL].(1966-12-16)[2022-03-31].https://www.un.org/zh/documents/treaty/

files/ARES2200XXI.shtml.

[5] 维也纳宣言和行动纲领[EB/OL].(1993-06-25)[2021-08-10].https://www.un.org/zh/documents/treaty/files/A

CONF15723.shtml.

[6] UnitedNationsMillenniumDeclaration[EB/OL].(2000-09-18)[2022-03-31].https://www.ohchr.org/en/instru

mentsmechanisms/instruments/unitednationsmillenniumdeclaration.

[7] AfricanUnion.Africancharteronhumanandpeople’srights[EB/OL].(1981-06-27)[2021-08-10].https://www.

achpr.org/legalinstruments/detail?id=49.

[8] 汪习根.发展权含义的法哲学分析[J].现代法学,2004(6):3-8.

[9] 黄婷.发展中国家与国际人权制度的发展[D].南京:南京大学,2016.

[10]李雪平,万晓格.发展权的基本价值及其在《巴黎协定》中的实现[J].武大国际法评论,2019(3):31-46.

[11]叶传星.发展权概念辨析:在政治与法律之间[J].东岳论丛,2019(12):156-164.

[12]朱炎生.发展权的演变与实现途径———略论发展中国家争取发展的人权[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

(3):111-118.

[13]王.发展权的另类功能:缓和商业活动与人权的冲突[J].学术界,2020(1):127-135.

[14]朱炎生.发展权概念探析[J].政治学研究,2001(3):33-41.

[15]蔡卓芸.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问题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0.

[16]卡琳·阿特斯,瓦塔邦加贡·托莫,徐云霞,等.国际法中的发展权:三十年后的新动力?[J].国际法研究,2017(1):

26-46.

[17]李云龙.“一带一路”倡议与发展权的实现[J].人权,2018(1):52-58.

[18]黎尔平.“一带一路”建设对世界发展权的贡献[J].人权,2016(5):8-17.

[19]魏哲哲.习近平致信纪念《世界人权宣言》发表 70周年座谈会[N].人民日报,2018-12-11(1).

[20]李林.当代人权理论与实践[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

[21]汪习根,吴凡.论中国对“发展权”的创新发展及其世界意义———以中国推动和优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为例[J].社会

主义研究,2019(5):166-172.

[22]戴菁.全球视野中的发展权与中国的贡献[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8(8):93-96.

[23]鲁广锦.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丰富发展了人类人权文明多样性[N].人民日报,2021-06-29(9).

[24]新华网.习近平致首届“南南人权论坛”的贺信[EB/OL].(2019-05-30)[2019-09-03].http://www.xinhuanet.

102 http://clgsk.qks.cqut.edu.cn

第109页

com//2017-12/07/c_1122073544.htm.

[25]顾琳.发展权的国际保障问题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7.

[26]叶卫平.“一带一路”与建设国际经济新秩序[J].贵州社会科学,2015(11):113-116.

[27]刘文,刘杰.“一带一路”战略与国际经济新秩序构建[EB/OL].(2015-12-27).[2021-06-20].https://www.sinoss.

net/uploadfile/2015/1227/20151227105458893.pdf.

[28]陈甬军,罗丽娟.十四五,进入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EB/OL].(2020-12-09)[2021-06-30].ht

tp://www.rmhb.com.cn/zt/ydyl/202012/t20201209_800229530.html.

[29]新华网.巴基斯坦官员和学者认为“一带一路”让巴经济“强筋健骨”[EB/OL].(2019-05-28)[2019-08-30].ht

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9-05/28/c_1124551704.htm.

[30]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报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环境状况与主要问题[EB/OL].(2020-12-16)[2021-10-

09].https://www.investgo.cn/article/yw/tzyj/202012/516651.html.

China’spracticeofpromotingtherightofhumandevelopment

andpolicyrecommendations

———TaketheBeltandRoadInitiativeasexample

GUYaping

,YANGKai2

(1.InstituteofWestAsianandAfricanStudies(ChinaAfricaInstitute),

ChineseAcademyofSocialSciences,Beijing100732,China;

2.SchoolofInternationalLaw,ChinaUniversityofPoliticalScienceandLaw,Beijing102249,China)

Abstract:AftertheWorldWarⅡ,developingcountriesputforwardtheconceptoftherightto

developmenttostriveforequalandfairdevelopmentopportunities.Afterthat,therighttodevelopmentbecame

abasichumanrightininternationallaw.Chinahasalwaysattachedtheimportancetotherighttodevelopment,

especiallywiththeimplementationoftheBeltandRoadInitiative,whichhaseffectivelyenhancedthe

developmentrightsofcountriesalongtheroute.ThegoaloftheBeltandRoadInitiativeandtherightto

developmentaretoenhancethewellbeingofallmankind.Atthesametime,thecommunitywithashared

futureformankindtobebuiltbytheBeltandRoadInitiativecontainstheconnotationoftherightto

development.Inaddition,theconstructionundertheBeltandRoadInitiativewillhelpestablishanew

internationaleconomicorderandfocusoninfrastructureandeconomicandtradecooperationwhichareimportant

factorsfordevelopingcountriestorealizetherighttodevelopment.IntheprocessofbuildingtheBeltandRoad

Initiative,someproblemshavealsoemerged,suchasthequestioningoftheBeltandRoadInitiative,debt

risks,labordisputes,andenvironmentalprotectionissues.Chinashouldstrengthenitsconsensuswithcountries

alongtherouteontheBeltandRoadInitiativeandtherighttodevelopment,improveitsfinancingcapabilities

andriskcontrolcapabilities,respecttheautonomyoflocalpeopleandpayattentiontoenvironmentalprotection

andpublicity,soastocontributetotherealizationoftherighttohumandevelopment.

Keywords:BeltandRoadInitiative;therighttohumandevelopment;acommunitywithasharedfuture

formankind;internationaleconomicorder

(责任编辑 张佑法)

谷亚平,等:中国探索人类发展权的实践创新与政策建议 103

第110页

JournalofChongqingUniversity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

2022年 第 36卷 第 4期

Vol.36 No.4 2022

收稿日期:2020-11-06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资产误定价与系统性金融风险平滑性释放及动态监管研究”(16BGL050);河南

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项目“企业生命周期视角下的公司零杠杆策略的动机与后果研究”(202400410376);河

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信息披露与企业高质量发展研究”(2020BJJ007)

作者简介:张肖飞,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资本市场财务与会计研究。

本文引用格式:张肖飞,崔艳怡.资本市场开放与企业并购绩效———基于“沪港通”的准自然实验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2022(4):104-117.

Citationformat:ZHANGXiaofei,CUIYanyi.CapitalmarketopeningandM&Aperformance:Aquasinaturalexperimentalstudybasedonthe

ShanghaiHongKongStockConnect[J].JournalofChongqingUniversity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2022(4):104-117.

doi:10.3969/j.issn.1674-8425(s).2022.04.010 管理学

资本市场开放与企业并购绩效

———基于“沪港通”的准自然实验研究

张肖飞,崔艳怡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会计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摘要:资本市场开放所带来的正面效果已被多数研究证实,但其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也不应被忽视。

在肯定其积极效应的同时,也应该看到资本市场开放所带来的投机资本的负面效应。利用“沪港通”这

一准自然实验的研究发现,资本市场开放无助于并购绩效的提升。采用倾向得分匹配(PSM)方法解决内

生性问题,结论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沪港通”导致并购方的代理成本上升,提高了支付环节的并

购溢价,导致企业并购绩效下降。在运用 AH样本、安慰剂检验、考虑时滞性等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不变。

进一步分析证实,在非国有企业和公司治理水平较高的企业中,“沪港通”对并购绩效没有显著影响。这

不仅丰富了并购绩效影响因素的研究,同时拓展了资本市场开放的经济后果研究,也为“沪港通”的进一

步推行提供了理论证据。为降低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并购绩效的负面影响,从以下两个方面提出建议:

从政府角度来说,坚持资本市场逐步开放的原则,不断规范交易制度并且充分发挥政府的监督职能;从上

市公司的角度来说,在我国资本市场逐渐开放的大环境下,上市公司应提高内部治理水平,加强对企业并

购活动的监督,降低代理成本,以达到提高企业并购绩效的目的。

关键词:沪港通;资本市场开放;并购绩效;公司治理

中图分类号:F83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425(2022)04-0104-14

一、引言

资本市场开放带来的经济影响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共同关注。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阶段,

相比发达经济体更为成熟的金融体系,我国资本市场的投资者保护水平较低,法律监督尚不完善[1]

。在

此背景下,我国资本市场开放的经济效应仍有待进一步研究[2]

。尽管已有文献分别从股价信息含量、股

利政策,以及融资行为等方面做了较为广泛的探索[3-5]

,但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仍然较为匮乏。

第111页

并购重组是企业资本运作、资源配置和实现快速成长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解决产能过剩、效率低下

等问题的重要手段。然而,现有研究表明,并购不一定为并购方带来积极的经济后果[6]

。随着资本市场

的开放,境外资金的流动无疑会影响到企业并购行为及其并购绩效。为此,本文尝试探讨资本市场开放

对并购绩效的影响。理论而言,资本市场开放引入发达资本市场中的理性投资者,可能会影响新兴市场

中上市公司的治理机制和信息环境。同时,国际间资本流动性的增强有利于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提升企

业并购绩效。但在国内资本市场尚未完全成熟的情况下,资本市场开放也可能伴随着国际投机资本的涌

入,加剧市场动荡,造成管理层的短视行为,抑制并购绩效提升。那么,资本市场开放究竟对公司并购绩

效有什么影响呢?“沪港通”为本文研究提供了一个天然的实验平台。

本文以沪股通标的公司为实验组,以沪市 A股中的非标的公司为对照组,利用 2011—2016年的数

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检验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并购绩效的影响。结果发现,资本市场开放抑制了并购

方并购绩效的提升,原因在于“沪港通”政策的实施使得并购方的代理成本上升,以及支付环节的并购溢

价提高,引致企业并购绩效下降,但在非国有企业和公司治理水平较高的企业中该影响并不显著。

本文的贡献可能如下:一是鲜有研究从公司并购行为视角探讨资本市场开放的实际经济后果,而本

文对此展开研究,补充了我国资本市场开放带来的实际经济后果的证据;二是丰富了并购绩效影响因素

的经验证据,本文的研究视角不再局限于并购方和目标方的经济特征等企业层面,而试图从更宏观的角

度出发研究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并购绩效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这既有助于深入理解并购这一价值创造

过程,同时也对后续类似领域的研究具有借鉴价值;三是本文研究结论揭示了资本市场开放作用于公司

并购绩效的效果,这对近年来我国实施的一系列资本市场开放举措具有重要启示。

二、文献综述

(一)资本市场开放经济后果

关于资本市场开放所带来的经济后果的研究,已有文献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一方面,资本市场开放引入更多国际性的机构投资者,这些投资者相比本土投资者拥有更多专业投

资知识,投资行为也更加理性。基于有效市场理论,他们理性的投资决策有助于股价更快地反映市场信

息,进而起到降低股价波动和提高市场效率的作用,最终将促进实体经济发展。Mitton[7]

发现股票市场开

放拓宽了融资渠道,降低了融资成本,提升了公司成长性和投资水平;Ferreira等[8]

认为外资持股比例更

高的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更好,其资本支出更低,公司价值更高。钟覃琳等[3]

、钟凯等[9]

基于股价信息含

量的研究视角发现沪港通政策的实施能够有效改善公司的信息环境。首先,资本市场开放政策的实施能

够帮助新兴经济体吸引更多来自发达经济体的机构投资者,他们理性的投资决策有利于提高国内投资者

的整体素质,进而起到降低股价波动幅度、稳定市场的作用[10]

。James等[11]也有类似的发现,他们以印

度尼西亚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时间序列方法分析发现股票市场开放前一年的波动率显著高于正式启动

后的波动率。其次,资本市场开放政策的实施通过改善市场流动性和提高投资质量能够帮助股票价格快

速反映资本市场中的更多信息,以达到合理定价以及有效资源配置的目的[12-13]

。最后,已有研究从不同

角度实证检验了资本市场开放对实体经济的积极影响。Gupta等[14]从行业层面证实股票市场开放能够

有效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进一步地,Bekaert等[2]

认为股票市场开放有利于降低企业资本成本,从而增

加企业投资并实现经济增长;Bae等[15]

则发现股票市场开放可以显著增加分析师跟踪数量,进而有效降

低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

另一方面,基于弱式有效市场理论,一些学者认为资本市场开放未必会对一国的资本市场和实体经

张肖飞,等:资本市场开放与企业并购绩效 105

第112页

济产生显著影响甚至还会带来负面影响。Naghavi等[16]

发现资本市场自由化与制度环境存在互动效应,

资本市场自由化本身无法有效影响股票市场的运行效率,只有二者结合才能促进股市的运行效率。另

外,资本市场开放政策的实施可能导致国际投机资本趁机流入尚未成熟的资本市场,这些投机资本偏好

短期投资而不是周期更长的价值投资,容易造成市场混乱,不利于经济稳定,同时国际资本市场上频繁的

资金流动还会增加一国经济对资金流动的敏感性,进一步加剧宏观经济的波动[17-19]

。陈雨露等[20]认

为,资本市场开放的主要风险是容易引入国际投机资本,于是开放式金融保护成为发展中国家金融开放

过程中的重要政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实施金融开放政策的国家在经历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常遭

受金融危机的冲击,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由于样本研究期间以及经济环境的不同,因而学术界对于资

本市场开放的经济后果尚没有形成一致认可的结论。

(二)企业并购绩效的影响因素

已有文献对并购绩效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并购双方的经济特征、并购支付方式,以及并购方

的公司治理等方面。从并购方的经济特征看,其市值账面比和企业规模均对并购绩效具有显著影响,

Moeller等[21]

分析发现收购方规模越大其并购绩效越差,存在明显的规模效应。从并购支付方式看,不同

的并购支付方式往往通过信号作用以及其对并购方后续经营的影响,导致不同的并购绩效表现。例如

Loughran等[22]

发现在支付环节使用现金支付方式会向投资者传递目标公司价值低估的信号,由此带来

较好的短期并购绩效表现。另外,潘红波等[23]

、王凤荣等[24]

结合中国现实情况,分析了政府干预或政治

关联等因素对并购绩效的影响;周绍妮等[25]

认为高管权力与并购绩效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并且机构

投资者可以通过抑制高管权力提升并购方的并购绩效。

通览文献发现,关于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经济后果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公司经营决策、信息披露以及公

司治理等方面,已有研究较少关注随着资本市场开放政策的实施公司并购行为的变化。尽管已有文献从

不同角度考察了资本市场开放的经济后果,但仍有很大研究空间[26]

。本文以沪市 A股上市公司完成的

并购事件为研究对象,探究资本市场开放对公司并购绩效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为认识资本市场开放对实

体经济的影响提供新见解。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沪港通”政策的实施,降低了境外投资者投资 A股市场的交易成本,吸引了大批境外投资者,使得

A股市场投资者更加多元化。我们需要注意到的是,随着资本市场中投资者多元化程度的加深,企业并

购行为也会受到影响。

首先,信息优势观认为来自发达经济体的国际投资者相比本土投资者更加成熟,其投资行为也更加

理性[27]

。相比国内投资者,境外投资者具有更强的信息收集和分析能力,能够发挥“用脚投票”机制的连

锁效应,倒逼上市公司改善自身的治理水平,促使管理者在进行并购决策时更多地考虑企业投资者利益,

减少因追求短期利益和盲目扩张而带来的损失,提升并购绩效[28]

。其次,并购双方与外部投资者之间的

信息不对称会影响投资者对并购交易的判断,进而影响他们的投资行为,最终反映在并购方并购宣告日

前后的股价变化上。同时,管理层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得公司在利用股权融资进行并购等大型

投资活动时发生过度投资行为,导致较差的投资绩效[29]

。Erickson等[30]

也认为信息不对称程度与并购

方股价变化体现的并购绩效显著负相关。以上研究均指向一个事实,即信息不对称会影响企业的并购绩

效。张立民等[31]

证明“沪港通”政策的实施对于提升审计独立性有着积极作用,有助于降低信息不对称

程度。由此可以看出,资本市场开放能够通过改善上市公司的信息环境来提升并购绩效。再次,由新古

106 http://clgsk.qks.cqut.edu.cn

第113页

典经济学理论可知,资源配置效率可以通过资本的国际间流动得到提高。这意味着资本市场开放能够帮

助并购方企业更好地配置资源,投资于能带来更多经济效益的目标公司,从而带来更高的并购绩效,实现

资源的高效利用。

然而,从另一方面看,资本市场开放也会带来负面效应。首先,信息劣势观认为资本市场开放会造成

股票市场的混乱,并给实体经济带来负面影响。Naghavi等[16]

发现资本市场开放对市场效率的影响不仅

受到资本自由化的影响,而且受到制度环境的影响。资本市场开放政策可能导致国际投机资本趁机流入

尚未成熟的股票市场,加剧股票收益波动并降低资本市场定价效率[16-17]

。其次,Mitton[7]认为资本市场

开放为企业提供了更多融资渠道,因而提高了公司投资水平。在资金充裕的情况下,并购方在支付环节

往往会对目标公司支付过高的并购对价,使得并购项目带来的实际利益低于并购对价,最终导致较差的

并购绩效。此外,在自由现金流量充足的情况下,公司高管往往通过更多的并购活动扩大企业规模,以实

现个人利益最大化[32]

,这说明管理层短视行为会降低企业并购绩效。

基于此,我们提出竞争性研究假说:

H1a:资本市场开放提升了并购方的并购绩效。

H1b:资本市场开放降低了并购方的并购绩效。

四、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说明

鉴于“沪港通”在 2014年 11月 17日正式启动,本文选取沪市 A股首次并购宣告日在 2011—2016年

的并购事件作为初始样本,并按照以下原则对初始样本进一步筛选:(1)为降低同一公司的不同并购事

件对并购绩效的累积影响,对于同一家公司在同一年份完成的多起并购事件,只保留第一次并购事件作

为样本观测值,对于同一家公司在不同年份完成的并购事件,均保留为不同的样本观测值;(2)剔除曾纳

入“沪股通”范围之后又被调出的股票样本以及未纳入“沪股通”范围之后又被调入的股票样本;(3)剔除

金融类上市公司;(4)剔除资不抵债样本;(5)剔除数据缺失样本;(6)针对连续型变量 1%和 99%分位数

进行 Winsorize处理。其中有关并购事件的信息来自 Wind数据库,并购方的财务等信息来自于国泰安

CSMAR数据库。

(二)变量的选择和说明

1.被解释变量:并购绩效

本文采用财务指标衡量企业的并购绩效,借鉴张雯等[33]和陈仕华等[34]的做法,使用并购首次公告

日前后一年的净资产收益率的差值(ΔROEt-1,t+1)衡量并购方企业的并购绩效。

2.解释变量:“沪港通”变量

根据钟凯等[9]

、刘程等[35]

的已有研究,本文将 Treat作为沪股通公司虚拟变量,当 Treat=1时,表示

沪股通标的公司;当 Treat=0时,表示非标的公司;Time为“沪港通”开放时点,若为“沪港通”政策实施之

后的年份则取 1,否则为 0。

3.控制变量

根据陈仕华等[34]

、宋贺等[36]

、张洽[37]

等的已有研究,本文选取如下控制变量:(1)并购方属性:公司

规模(Size),并购方在并购前一年总资产的自然对数;负债结构(Leverage),并购方在并购前一年总负债

与总资产的比值;股权集中度(Center),并购当年并购方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托宾 Q比率(Tobin’s

Q),企业市场价值与资产总计的比值;成长性(Growth),并购方的营业收入增长率;自由现金流(Cash),

张肖飞,等:资本市场开放与企业并购绩效 107

第114页

并购方在并购前一年企业自由现金流与总资产的比值;(2)并购交易特征:并购交易规模(TS),并购交易

对价的自然对数;并购是否属于同一行业(SI),按照 Wind一级行业分类标准,若两者属于同一行业,赋值

为 1,否则为 0。同时,控制了行业效应(Industry)和年份效应(Year),变量定义见表 1。

表 1 变量定义

变量名称 变量符号 变量定义

并购绩效 ΔROE 并购首次公告日前后一年的净资产收益率差值

沪股通公司变量 Treat 沪股通公司虚拟变量,沪股通标的公司取 1,否则取 0

沪港通时间变量 Time 沪港通开放时点,沪港通政策实施之后的年份取 1,否则取 0

公司规模 Size 并购方并购前一年总资产的自然对数

负债结构 Leverage 并购方并购前一年总负债与总资产的比值

股权集中度 Center 并购方并购当年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

托宾 Q比率 Tobin’sQ 并购方并购前一年企业市场价值与总资产的比值

成长性 Growth 并购方并购前一年营业收入增长率

自由现金流 Cash 并购方并购前一年企业自由现金流与总资产的比值

并购规模 TS 并购交易对价的自然对数

相同行业 SI 若并购双方属于同一行业取 1,否则取 0

行业 Industry 行业虚拟变量

年份 Year 年份虚拟变量

(三)模型设计

借鉴钟覃林等[3]

的研究设计,本文构建双重差分模型进行回归分析:

MPi,t =α0 +α1Treati+α2Timet+α3Treati×Timet+∑Controlsi,t+μi,t

其中,MPi,t指并购绩效,由并购首次公告日前后一年的净资产收益率的差值 ΔROEt-1,t+1衡量。Controlsi,t

代表一组控制变量。Treat是沪股通公司虚拟变量,沪股通标的公司取 1,否则取 0。Time是“沪港通”开

放时点,“沪港通”政策实施之后的年份取 1,否则取 0。系数 α3代表沪股通标的公司在政策实施前后的

并购绩效与非标的公司在政策实施前后并购绩效的差异即“沪港通”政策净效应。若 α3 显著为正,则表

明“沪港通”能显著提高并购绩效,反之亦然。

五、实证结果

(一)描述性统计

表 2列示了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从并购绩效来看,并购首次公告日前后一年的净资产收益率差

值的均值为 0.031,表明并购绩效的均值为正数。另外,沪股通虚拟变量 Treat的均值为 0.610,表明样本

中约有 61%的上市公司属于沪股通标的股,说明相较于其他沪市 A上市公司,沪股通标的公司更频繁地

从事并购活动。从并购双方的行业特征来看,并购双方属于同一行业的并购事件约占总样本的 67.5%。

表 3的单变量分组分析结果表明资本市场开放降低了并购方的并购绩效,从而初步印证了假设 H1b。

108 http://clgsk.qks.cqut.edu.cn

第115页

表 2 变量描述性统计

变量 观测值 均值 中位数 最大值 最小值 标准差

ΔROE 154 0.031 -0.002 1.461 -0.367 0.228

Treat 154 0.610 1.000 1.000 0.000 0.489

Size 154 22.31 22.27 26.16 19.080 1.310

Leverage 154 0.523 0.514 0.955 0.101 0.189

Center(%) 154 37.55 36.18 85.53 5.350 16.810

Tobin’sQ 154 2.221 1.758 7.961 0.972 1.406

Growth 154 0.105 0.067 1.527 -0.456 0.328

Cash 154 0.007 0.014 0.593 -0.496 0.132

TS 154 21.10 21.16 25.06 17.700 1.421

SI 154 0.675 1.000 1.000 0.000 0.470

表 3 单变量分组分析

ΔROE

Treat=0

均值 中位数

Treat=1

均值 中位数

T检验

Time=0 0.007 -0.005 -0.002 -0.001 0.221

Time=1 0.112 0.023 -0.008 -0.011 2.510

注:、、分别表示在 10%、5%、1%水平上显著

(二)基准回归结果分析

表 4是资本市场开放与并购绩效的回归结果。结果显示,加入控制变量之后交互项 Treat×Time的

系数在 5%的水平上显著为负,表明对于沪股通标的公司,在“沪港通”政策实施之后,其作为并购方的并

购绩效显著下降,从而支持了假设 H1b,即资本市场开放给我国的并购活动带来了负面效应。其中,第

(3)列交互项的系数为 -0.176,意味着资本市场开放导致沪股通标的公司并购后一年的净资产收益率

相比并购前一年下降了 0.176。基于以上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表明资本市场开放降低了企业的并购

绩效。

(三)内生性问题

由于沪股通标的公司与非标的公司并非随机分组,两组样本在政策实施之前就可能已经存在差异,

在一定程度上,这些差异降低了双重差分模型估计的有效性。为降低非随机分组对上述回归结果的影

响,我们采用倾向得分匹配(PSM)方法进行一对一最邻近无放回匹配,并使用配对样本再次进行双重差

分估计。

首批沪股通标的股票包括上证 180、上证 380以及在上交所上市的 A+H股,其筛选原则综合考虑了

公司的规模、市值账面比、成长性等因素,因此本文对应选取公司规模(Size)、托宾 Q比率(Tobin’sQ)、成

长性(Growth)等变量作为倾向得分匹配过程中的解释变量。

在进行下一步估计之前检验了匹配样本的平衡性,结果如表 5所示。由表 5可见,沪股通标的股与

非标的股的匹配变量之间已经不存在显著差异,表明 PSM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沪股通标的公司与非沪

股通标的公司非随机分组的内生性干扰。表 6展示了使用配对样本再次进行双重差分估计的回归结果。

由表 6可知,交互项 Treat×Time系数至少在 5%水平上显著为负,这意味着,在控制了样本选择性偏误之

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

张肖飞,等:资本市场开放与企业并购绩效 109

第116页

表 4 基本实证分析结果

变量 (1)

ΔROE

(2)

ΔROE

(3)

ΔROE

Treated×Time -0.112 -0.164 -0.176

(-1.301) (-2.152) (-2.258)

Time 0.106 0.137 0.178

(1.508) (2.120) (2.059)

Treat -0.009 0.070 0.060

(-0.118) (1.010) (0.863)

Size -0.056 -0.068

(-2.638) (-3.042)

Leverage 0.514 0.561

(5.118) (5.461)

Center 0.002 0.002

(1.583) (1.828)

Tobin’sQ

0.003 -0.007

(0.172) (-0.479)

Growth -0.095 -0.066

(-1.781) (-1.191)

变量 (1)

ΔROE

(2)

ΔROE

(3)

ΔROE

Cash -0.417 -0.402

(-3.403) (-3.163)

TS

0.039 0.051

(2.878) (3.722)

SI -0.053 -0.066

(-1.502) (-1.842)

Constant

0.007 0.091 0.088

(0.114) (0.221) (0.203)

Industry 未控制 未控制 控制

Year 未控制 未控制 控制

N 154 154 154

Adj.R2 0.038 0.278 0.305

F 3.009 6.369 3.801

注:括号中的数字为 t值,、、分别表示在 10%、5%、1%水平上显著

表 5 倾向得分匹配平衡性检验

变量 Treat Control tvalue pvalue

Size 22.920 22.980 -0.310 0.760

Tobin’sQ 2.152 2.433 -0.620 0.537

Growth 0.087 0.099 -0.300 0.765

Center 39.250 43.040 -1.280 0.201

Cash 0.062 -0.120 1.580 0.116

表 6 配对后的双重差分模型估计结果

变量 (1)

ΔROE

(2)

ΔROE

(3)

ΔROE

Treated×Time -0.294 -0.304 -0.293

(-2.609) (-2.982) (-2.904)

Time 0.291 0.287 0.313

(2.914) (3.204) (3.071)

Treat

0.097 0.160 0.162

(0.968) (1.787) (1.827)

Size -0.068 -0.079

(-2.572) (-2.924)

Leverage 0.497 0.516

(4.563) (4.816)

Center 0.002 0.002

(1.722) (1.867)

Tobin’sQ -0.005 -0.017

(-0.321) (-1.069)

Growth -0.097 -0.078

(-1.229) (-0.951)

变量 (1)

ΔROE

(2)

ΔROE

(3)

ΔROE

Cash -0.285 -0.248

(-1.893) (-1.633)

TS

0.042 0.063

(2.657) (3.903)

SI -0.055 -0.077

(-1.373) (-1.838)

Constant -0.097 0.225 0.099

(-1.082) (0.433) (0.183)

Industry 未控制 未控制 控制

Year 未控制 未控制 控制

N 120 120 120

Adj.R2 0.115 0.322 0.394

F 6.165 6.145 4.359

注:括号中的数字为 t值,、、分别表示在 10%、5%、1%水平上显著

110 http://clgsk.qks.cqut.edu.cn

第117页

(四)作用机制分析

以上分析表明资本市场开放导致并购绩效显著下降。本文拟进一步从并购方的公司治理和信息环

境两个方面探讨其作用机制。

1.公司治理

本文认为“沪港通”政策的实施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多的自由现金流量,这将促使管理层投资一些低

效的并购项目;此外,管理层在支付环节倾向于付出更高的并购溢价。这两种行为最终都会导致并购绩

效下降。下面,通过实证方法来进一步检验这两条可能的路径。

(1)“沪港通”政策的实施通过引入香港资本市场中的投资者,拓宽了沪股通标的公司的融资渠道,

从而能够增加这些标的公司的自由现金流,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然而,在一定程度上,更多的自

由现金流可能意味着标的公司代理成本的提高,特别是在并购活动中。为实现股东权益最大化,管理者

通常将企业中多余的现金流量通过发放股利返还给股东或投资一些能为企业创造更大价值的项目。实

践中,管理层更倾向于后者,即把资金运用到更多的投资和并购项目中去,从而扩大企业规模,以增大管

理者的控制权并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而非股东利益最大化[38]

。因此,本文认为资本市场开放带来的资

金可能会引发代理问题,导致管理层实施一些无效的并购活动以提高个人利益和声誉,从而降低企业并

购绩效。

本文根据并购方的自由现金流是否高于同年度行业中位数将样本分为高自由现金流组和低自由现

金流组。检验结果如表 7所示。第(1)列和第(2)列的回归结果表明,在自由现金流较高的组,交互项变

量的回归系数为 -0.222,在 5%的水平上显著;在自由现金流较低的组,交互项系数不显著。这意味着

“沪港通”政策的实施为企业带来更多自由现金流,提高了代理成本,即管理层将更多的资金投资于一些

低效的并购项目,导致并购绩效下降。

(2)资本市场开放为企业提供了更多融资渠道,然而在资金充裕的情况下,并购方通常会在支付环

节付出过高的并购对价,高昂的并购成本会增加企业后续经营的难度,最终不利于企业并购绩效的提升。

为了检验资本市场开放能否通过提高并购溢价影响企业并购绩效,本文按照并购溢价是否大于年度中位

数进行子样本的划分。参考陈仕华等[39]

的做法,并购溢价的计算方法为(并购价格 -目标公司净资产)/

目标公司净资产。检验结果如表 7所示。表 7第(3)列和第(4)列的回归结果表明,在并购溢价较高的

组,交互项变量的回归系数为 -0.260,在 5%的水平上显著;在并购溢价较低的组,交互项系数不显著。

回归结果表明“沪港通”政策实施后,并购方在并购活动中倾向于付出更高的并购溢价,过高的并购溢

价,最终导致企业的并购绩效显著下降。

2.信息环境

鉴于信息不对称程度会影响并购绩效[29-30]

,“沪港通”政策有可能通过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提升并

购方的并购绩效。本文利用并购方在并购前一年分析师跟踪人数作为信息环境的衡量指标,并按照分析

师跟踪人数是否大于年度中位数,将样本分为信息环境较好和信息环境较差两组分别进行回归分析。表

7第(5)列和第(6)的结果显示,在信息环境较好组,交互项系数在 1%水平上显著;但在信息环境较差

组,交互项系数并不显著,这是因为信息不对称程度降低带来的正向作用被代理问题造成的消极后果抵

消。这说明资本市场开放通过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确实有助于提升并购绩效,与理论预期一致。

张肖飞,等:资本市场开放与企业并购绩效 111

第118页

表 7 资本市场开放与并购绩效的作用机制分析

变量

(1)高自由

现金流

(2)低自由

现金流

(3)高并购

溢价

(4)低并购

溢价

(5)信息环

境较好

(6)信息环

境较差

ΔROE ΔROE ΔROE ΔROE ΔROE ΔROE

Treat×Time -0.222 -0.100 -0.260 -0.114 -0.241 -0.230

(-2.141) (-0.778) (-2.567) (-0.883) (-3.745) (-1.445)

Time 0.214 0.118 0.142 0.047 0.207 0.257

(2.045) (0.820) (1.189) (0.354) (2.945) (1.489)

Treat

0.074 0.098 0.111 0.095 0.289 0.113

(0.781) (0.821) (1.189) (0.852) (4.256) (0.789)

Size -0.095 -0.029 -0.043 -0.112 -0.014 -0.052

(-3.451) (-0.803) (-1.342) (-3.082) (-1.103) (-0.945)

Leverage 0.797 0.552 0.423 0.590 0.031 0.688

(5.352) (3.767) (2.941) (3.522) (0.480) (3.756)

Center 0.001 0.002 0.003 0.003 -0.000 0.004

(1.003) (0.944) (1.689) (1.621) (-0.200) (2.030)

Tobin’sQ

0.012 0.020 -0.023 0.001 -0.006 0.017

(0.723) (0.667) (-1.413) (0.020) (-0.756) (0.471)

Growth -0.126 -0.052 0.001 -0.140 -0.032 -0.073

(-1.456) (-0.602) (0.022) (-1.312) (-0.910) (-0.733)

Cash -0.677 -0.067 -0.189 -0.463 -0.162 -0.839

(-3.867) (-0.293) (-1.222) (-2.126) (-2.278) (-2.960)

TS

0.081 0.011 0.027 0.086 0.012 0.069

(4.703) (0.473) (1.213) (3.904) (1.645) (2.520)

SI -0.072 -0.057 -0.169 0.058 0.015 -0.136

(-1.545) (-0.991) (-3.289) (0.963) (0.789) (-1.891)

Constant -0.181 0.175 0.234 0.173 -0.248 -0.723

(-0.340) (0.231) (0.367) (0.231) (-1.070) (-0.562)

Industry 控制 控制 控制 控制 控制 控制

Year 控制 控制 控制 控制 控制 控制

N 91 63 79 75 81 73

Adj.R2 0.550 0.089 0.345 0.398 0.418 0.377

F 5.591 1.264 2.708 3.127 3.395 2.898

注:括号中的数字为 t值,、、分别表示在 10%、5%、1%水平上显著

(五)异质性检验

由于公司治理效果在并购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于是本文将进一步检验不同公司治理环境中资本

市场开放对并购绩效的影响作用有何差异。

第一,考虑到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水平的差异,本文对不同股权性质的并购方进行了分

组检验。表 8汇报了基于所有权性质的分组检验结果。由第(1)列和第(2)列可知,在国有企业样本中,

交互项变量的回归系数为 -0.234,在 5%的水平上显著;在非国有企业样本中,交互项变量的回归系数

为 -0.171,不显著。回归结果表明资本市场开放对并购绩效的负面影响主要产生于国有企业,在非国有

112 http://clgsk.qks.cqut.edu.cn

第119页

企业中并不显著。

第二,本文选取管理层持股比例作为衡量公司治理水平的变量。根据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比例是否

高于同年度行业中位数将上市公司分为高管理层持股组和低管理层持股组。检验结果如表8所示。表8

第(3)列和第(4)列的回归结果表明,在管理层持股比例较高的组,交互项变量的回归系数为 -0.132,不

显著;在管理层持股比例较低的组,交互项变量的回归系数为 -0.253,在 5%的水平上显著。回归结果

表明,资本市场开放对并购绩效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管理层持股比例较低的企业,较高的管理层持股

有利于抑制资本市场开放对并购绩效的负面影响。

表 8 资本市场开放与并购绩效的异质性回归结果

变量

(1)国有企业 (2)非国有企业 (3)高管理层持股 (4)低管理层持股

ΔROE ΔROE ΔROE ΔROE

Treat×Time -0.234 -0.171 -0.132 -0.253

(-2.012) (-1.332) (-1.082) (-2.422)

Time 0.209 0.074 0.020 0.275

(1.722) (0.456) (0.156) (2.203)

Treat

0.071 0.107 0.043 0.089

(0.682) (0.889) (0.356) (0.989)

Size -0.050 -0.066 -0.033 -0.067

(-1.602) (-1.478) (-1.103) (-2.089)

Leverage 0.543 0.643 0.114 0.776

(3.713) (3.567) (0.883) (5.253)

Center 0.002 0.000 -0.001 0.004

(1.443) (0.024) (-1.002) (2.123)

Tobin’sQ

0.023 -0.012 -0.014 0.019

(0.867) (-0.578) (-0.989) (0.662)

Growth -0.291 -0.003 -0.125 -0.018

(-2.533) (-0.053) (-2.022) (-0.192)

Cash -0.481 -0.474 -0.208 -0.541

(-2.112) (-3.014) (-1.533) (-2.663)

TS

0.070 0.021 0.049 0.041

(3.902) (0.701) (2.743) (2.103)

SI -0.040 0.020 0.067 -0.128

(-0.762) (0.323) (0.020) (0.275)

Constant -0.757 0.635 -0.340 0.025

(-1.250) (0.663) (-0.521) (0.04)

Industry 控制 控制 控制 控制

Year 控制 控制 控制 控制

N 95 59 59 95

Adj.R2 0.396 0.110 0.295 0.383

F 3.678 1.313 2.054 3.436

注:括号中的数字为 t值,、、分别表示在 10%、5%、1%水平上显著

张肖飞,等:资本市场开放与企业并购绩效 113

第120页

(六)稳健性检验

为了保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我们还进行了如下检验。

第一,A+H股。沪股通标的公司中包括在上海和香港两个资本市场同时上市的公司(即 A+H股)

和仅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A股)。对于仅在上交所上市的沪股通标的公司,其监管环境在“沪

港通”政策实施之前相比 A+H股更为宽松,这些公司只需要遵循中国证监会、上交所等相关规定即可,

不受港交所有关规定的影响。为排除 A+H股样本对前文回归结果的影响,我们利用非 A+H股样本再

进行分析,检验前文分析结果的稳健性。检验结果如表 9所示。第(1)列的回归结果表明在非 A+H股

样本中,并购绩效与交互项仍然在 5%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表明“沪港通”政策实施后非 A+H股公司的

并购绩效显著下降。

表 9 “沪港通”与并购绩效的稳健性检验

变量 (1) (2) (3) (4)

ΔROE ΔROE ΔROE ΔROE

Treat×Time -0.177 -0.173 -0.161 -0.119

(-2.192) (-1.230) (-2.174) (-1.781)

Time 0.147 0.141 0.150

(1.582) (1.612) (1.828)

Treat

0.042 0.089 0.035 0.035

(0.560) (0.658) (0.509) (0.579)

Size -0.066 -0.065 -0.056 -0.063

(-2.801) (-2.859) (-2.825) (-3.249)

Leverage 0.607 0.571 0.456 0.376

(5.572) (5.436) (5.319) (4.590)

Center 0.002 0.002 0.002 0.001

(1.913) (1.710) (1.853) (1.061)

Tobin’sQ -0.002 -0.005 -0.012 -0.017

(-0.154) (-0.318) (-0.872) (-1.245)

Growth -0.065 -0.081 -0.066 -0.063

(-1.142) (-1.432) (-1.263) (-1.318)

Cash -0.380 -0.399 -0.263 -0.206

(-2.881) (-3.093) (-2.292) (-1.667)

TS

0.059 0.049 0.044 0.037

(4.003) (3.503) (3.563) (3.047)

SI -0.075 -0.053 -0.054 -0.010

(-0.177) (-1.473) (-1.662) (-0.310)

Constant -0.151 0.037 0.030 0.410

(-0.302) (0.081) (0.082) (1.054)

Industry 控制 控制 控制 控制

Year 控制 控制 控制 控制

N 144 154 178 150

Adj.R2 0.330 0.286 0.251 0.175

F 3.938 3.555 3.368 2.320

注:括号中的数字为 t值,、、分别表示在 10%、5%、1%水平上显著

114 http://clgsk.qks.cqut.edu.cn

第121页

第二,安慰剂检验。为检验并购绩效降低是受到“沪港通”政策实施的影响,我们通过人为改变政策

实施时间,即将“沪港通”政策的实施时间向前调整三期,假定其于 2011年开通,再次进行双重差分估计。

若并购绩效确实是受到“沪港通”政策实施的影响而降低,那么上述回归结果将不再成立,反之,结果仍

然成立。结果见表 9第(2)列,结果显示交互项系数不再显著。表明并购方的并购绩效变化的确是由

“沪港通”政策启动所致。

第三,调整样本期间。本文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调整样本期间。首先,深港通于 2016年 12月正式

开通,为避免深港通政策实施的溢出效应对本文实证结果的影响,本文的样本期间并未包含 2016年以后

的样本,但考虑到深港通政策实施对并购绩效影响的时滞性,本文尝试将样本期间扩大至 2017年重新进

行分析;其次,“沪港通”政策于 2014年 11月正式实施,因此难以判断 2014年并购绩效的变化是否是由

“沪港通”政策实施带来的,为降低该效应的影响,本文在扩大样本期间的基础上剔除 2014年的样本,并

再次进行双重差分回归分析。回归结果由表 9的第(3)列和第(4)列显示,结果依然显著。

六、研究结论与启示

本文基于“沪港通”实施的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了资本市场开放对并购绩效的影

响。结果发现,资本市场开放显著降低了并购方的并购绩效。进一步分析后发现,资本市场开放为并购

方带来了更多的自由现金流,引发代理问题,代理成本上升导致并购绩效下降;另外,充裕的资金导致并

购方管理层在支付环节往往付出过高的并购溢价,进而降低了企业的并购绩效;同时,资本市场开放通过

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对并购绩效存在正向提升作用;最后,本文发现在非国有企业和管理层持股比例较

高的企业中“沪港通”机制对并购绩效的负面影响不显著,这意味着公司治理水平的提高可以缓解资本

市场开放对并购绩效的负面冲击。

本文将“沪港通”政策实施的经济后果拓展到公司的并购行为,揭示了资本市场开放对公司并购绩

效的影响机制,有效地补充了关于资本市场开放的相关研究。此外,本文的研究有助于监管机构从并购

重组角度评估资本市场开放的负面影响。为降低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并购绩效的负面影响,本文从以下

两个方面提出建议:首先,从政府角度来说,坚持资本市场逐步开放的原则,不断规范交易制度并且充分

发挥政府的监督职能;其次,从上市公司的角度来说,在我国资本市场逐渐开放的大环境下,上市公司应

提高内部治理水平,加强对企业并购活动的监督,降低代理成本,以达到提高企业并购绩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ALLENF,QIANJ,QIANM.Law,finance,andeconomicgrowthinChina[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2005,77(1):57

-116.

[2] BEKAERTG,HARVEYCR,LUNDBLADC.Doesfinancialliberalizationspurgrowth?[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

2004,77(1):3-55.

[3] 钟覃琳,陆正飞.资本市场开放能提高股价信息含量吗?———基于“沪港通”效应的实证检验[J].管理世界,2018(1):

169-179.

[4] 陈运森,黄健峤,韩慧云.股票市场开放提高现金股利水平了吗?———基于“沪港通”的准自然实验[J].会计研究,2019

(3):55-62.

[5] 肖涵,刘芳.资本账户开放政策对公司融资行为的影响———基于沪港通政策的实证研究[J].经济经纬,2019(3):58

-65.

[6] 张新.并购重组是否创造价值?[J].经济研究,2003(6):20-29.

张肖飞,等:资本市场开放与企业并购绩效 115

第122页

[7] MITTONT.Stockmarketliberalizationandoperatingperformanceatthefirmlevel[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2005,

81(3):625-647.

[8] FERREIRAMA,MATOSP.Thecolorsofinvestors’money:Theroleofinstitutionalinvestorsaroundtheworld[J].Journalof

FinancialEconomics,2007,88(3):499-533.

[9] 钟凯,孙昌玲,王永妍,等.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与股价异质性波动———来自“沪港通”的经验证据[J].金融研究,2018

(7):174-192.

[10]郭阳生.沪港通机制提升了公司价值吗[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8(2):77-88.

[11]JAMESGA,KAROGLOUM.Financialliberalizationandstockmarketvolatility:Thecaseofindonesia[J].AppliedFinancial

Economics,2010,20(6):477-486.

[12]FAMAEF.Efficientcapitalmarkets:Areviewoftheoryandempiricalwork[J].JournalofFinance,1970,25(2):383-417.

[13]REJEBAB,BOUGHRARAA.Financialliberalizationandstockmarketsefficiency:Newevidencefromemergingeconomies

[J].EmergingMarketsReview,2013,17:186-208.

[14]GUPTAN,YUANK.Onthegrowtheffectofstockmarketliberalizations[J].ReviewofFinancialStudies,2009,22(11):4715

-4752.

[15]BAEKH,BAILEYW,MAOCX.Stockmarketliberalizationandtheinformationenvironment[J].JournalofInternational

MoneyandFinance,2006,25(3):404-428.

[16]NAGHAVI,LAU.Exploringthenexusbetweenfinancialopennessandinformationalefficiency———Doesthequalityofinstitu

tionmatter?[J].AppliedEconomics,2014,46(7):674-685.

[17]JALEELFM,SAMARAKOONLP.Stockmarketliberalizationandreturnvolatility:Evidencefromtheemergingmarketof

SriLanka[J].JournalofMultinationalFinancialManagement,2009,19(5):409-423.

[18] STIGLITZJE.Capitalmarketliberalization,economicgrowth,andinstability[J].WorldDevelopment,2000,28(6):1075

-1086.

[19] KIM EH,SINGALV.Stockmarketopenings:Experienceofemergingeconomies[J].JournalofBusiness,2000,73(1):

25-66.

[20]陈雨露,罗煜.金融开放与经济增长:一个述评[J].管理世界,2007(4):138-147.

[21]MOELLERSB,SCHLINGEMANNFP,STULZRM.Firmsizeandthegainsfromacquisitions[J].JournalofFinancialEco

nomics,2004,60(2):757-782.

[22]LOUGHRANT,VIJHAM.Dolongtermshareholdersbenefitfromcorporateacquisitions?[J].TheJournalofFinance,1997,

52(5):1765-1790.

[23]潘红波,夏新平,余明桂.政府干预、政治关联与地方国有企业并购[J].经济研究,2008(4):41-52.

[24]王凤荣,高飞.政府干预、企业生命周期与并购绩效———基于我国地方国有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金融研究,2012

(12):137-150.

[25]周绍妮,王中超,操群.高管权力、机构投资者与并购绩效[J].财经论丛,2019(9):73-81.

[26]KAMINSKYGL,SCHMUKLERSL.Shortrunpain,longrungain:Financialliberalizationandstockmarketcycles[J].Review

ofFinance,2008,12(2):253-292.

[27]江振华,李敏,汤大杰.对外开放条件下的中国股市风险分析[J].经济研究,2004(3):73-80.

[28]周绍妮,王惠瞳.支付方式、公司治理与并购绩效[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39-44.

[29]潘敏,金岩.信息不对称、股权制度安排与上市企业过度投资[J].金融研究,2003(1):36-45.

[30]ERICKSONM,WANGSW,ZHANGXF.Thechangeininformationuncertaintyandacquirerwealthlosses[J].Reviewof

AccountingStudies,2012,17(4):913-943.

[31]张立民,彭雯,钟凯.“沪港通”开通提升了审计独立性吗?———基于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分析[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18(5):35-45.

116 http://clgsk.qks.cqut.edu.cn

第123页

[32]王培林,靳云汇,贾昌杰.从并购行为剖析中国上市公司代理成本问题[J].金融研究,2007(4):171-177.

[33]张雯,张胜,李百兴.政治关联、企业并购特征与并购绩效[J].南开管理评论,2013(2):64-74.

[34]陈仕华,姜广省,卢昌崇.董事联结、目标公司选择与并购绩效———基于并购双方之间信息 不对称的研究视角[J].管理

世界,2013(12):117-188.

[35]刘程,王仁曾.资本市场开放能够提高公司投资效率吗?———来自“沪港通”的经验证据[J].证券市场导报,2019(4):

52-61.

[36]宋贺,段军山.财务顾问与企业并购绩效[J].中国工业经济,2019(5):155-173.

[37]张洽.高管联结、权力寻租与并购绩效关系的实证检验[J].统计与决策,2019(22):171-175.

[38]JENSENMC.Agencycostoffreecashreservesandaquisition[J].AmericanReview,1986,76(2):323-329.

[39]陈仕华,卢昌崇.企业间高管联结与并购溢价决策———基于组织间模仿理论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3(5):

144-156.

CapitalmarketopeningandM&Aperformance:

Aquasinaturalexperimentalstudybasedon

theShanghaiHongKongStockConnect

ZHANGXiaofei,CUIYanyi

(SchoolofAccounting,HenanUniversityofEconomicsandLaw,Zhengzhou450046,China)

Abstract:Thepositiveeffectsofcapitalmarketopeninghavebeenconfirmedbymoststudies,butthe

negativeeffectsarerarelymentioned.Whileaffirmingitspositiveeffect,weshouldalsoseethenegativeeffects

ofspeculativecapitalbroughtbytheopeningofthecapitalmarket.BasedonthetestofShanghaiHongKong

StockConnect,wefindthattheopeningofcapitalmarketisnotconducivetotheimprovementofM&A

performance.Inusingthepropensityscorematching(PSM)methodtosolvetheendogenousproblem,the

resultremainsunchanged.TheShanghaiHongKongStockConnectleadstothedeclineofM&Aperformanceby

increasingagencycostsoftheacquirersandacquisitionpremium.AfterusingtheAHsample,theplacebotest,

andconsideringthetimelag,theresultsremainunchanged.FurtheranalysisconfirmsthatShanghaiHongKong

StockConnecthasnosignificantimpactonM&Aperformanceamongnonstateownedenterprisesandenterprises

withhighcorporategovernancelevel.Ourstudynotonlyenrichestheresearchontheinfluencingfactorsof

M&Aperformance,butalsoexpandstheresearchontheeconomicconsequencesofcapitalmarketopening,and

alsoprovidestheoreticalevidenceforthefurtherimplementationoftheShanghaiHongKongStockConnect.In

ordertoreducethenegativeimpactofcapitalmarketopeningonM&Aperformance,weputforwardsuggestions

fromthefollowingtwoaspects:Fromtheperspectiveofthegovernment,weshouldadheretotheprincipleof

gradualopeningofthecapitalmarket,constantlystandardizethetransactionsystem andgivefullplaytothe

government’ssupervisionfunction.From theperspectiveoflistedcompanies,inthecontextofthegradual

openingofourcountry’scapitalmarket,listedcompaniesshouldimprovethelevelofinternalgovernance,

strengthenthesupervisionofcorporatemergersandacquisitions,andreduceagencycostsinordertoachievethe

purposeofimprovingcorporatemergersandacquisitionsperformance.

Keywords:ShanghaiHongKongStockConnect;capitalmarketopening;M&Aperformance;corporate

governance

(责任编辑 张佑法)

张肖飞,等:资本市场开放与企业并购绩效 117

第124页

JournalofChongqingUniversity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

2022年 第 36卷 第 4期

Vol.36 No.4 2022

收稿日期:2021-05-31;修回日期:2022-04-07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供需视域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改革研究”(18YJA790066);陕西省

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陕西省城乡养老服务融合发展机制研究”(2021F020);西安财经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

目“陕西省人工智能对劳动力的影响机制研究”(21YCZ15)

作者简介:马红鸽,副编审,博士,主要从事公共经济学、社会保障研究;莫正晖,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行政管理研究。

本文引用格式:马红鸽,莫正晖.人工智能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问题研究———基于 CiteSpace科学知识图谱(2010—2020)[J].重庆理工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2(4):118-132.

Citationformat:MAHongge,MOZhenghui.Researchonartificialintelligenceandlaborsupply———BasedonCiteSpacescientificknowledge

graph(2010—2020)[J].JournalofChongqingUniversity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2022(4):118-132.

doi:10.3969/j.issn.1674-8425(s).2022.04.011 管理学

人工智能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问题研究

———基于 CiteSpace科学知识图谱(2010—2020)

马红鸽,莫正晖

(西安财经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

摘要:以 CiteSpace为工具,通过将搜集到的 2010—2020年 WOS核心数据库与 CNKI数据库中相关

文献作为研究样本,采用文献计量、图谱分析方法,梳理总结国内外人工智能对劳动力供给影响的热点问

题与研究前沿。结果表明:我国在该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但还是存在合作较少、高质量成果

跟不上发展需要等问题。当前,国内外在该领域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智能化技术、信息技术、产业升

级、管理模式和数字经济等方面对劳动力供给、劳动力工资和劳动力结构产生的影响;当前该领域研究的

前沿问题主要包括人工智能背景下商业智能化、企业环境道德、劳动力参与率、国际化、生产率要素、劳动

收入份额和新兴技术等对劳动力供给影响等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人工智能;劳动力供给;CiteSpace;热点前沿

中图分类号:F49;F2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425(2022)04-0118-15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一、引言

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AI)最早于 1956年由麦卡锡教授提出,标志着人工智能的诞生[1]

近年来,随着 AI技术与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创新,劳动力能够越来越多地从繁重、机械和重复性的

劳动中解放出来,与此同时也造成许多工作岗位对劳动力不再需要或者需求量大大减少的问题,取而代

之的是人工智能的衍生品。人工智能是否对劳动力市场造成了冲击,是否给劳动力市场带来了新的发展

机遇等成为智能时代人们所关心的重要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内外学者们围绕人工智能对劳动力供

给的影响展开研究,当前理论界形成了两种显著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人工智能对劳动力供给会产

生挤兑效应,从而引发失业等问题;另一种观点认为技术的发展进步会创造出更多的工作岗位,不会造成

第125页

劳动力需求的减少,反而会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本文将围绕人工智能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问题,梳理

现有研究对学者们的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和评述,以期能够对我国未来人工智能与劳动力供给领域的研究

进行展望,能够为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文通过 CiteSpace可视化知识图谱软件,以 WebofScience(WOS)核心数据库和中国知网(CNKI)

数据库中人工智能与劳动力的相关文献作为研究样本,运用文献计量法进行辅助分析,主要从发文年份、

国际合作、核心作者、研究机构、关键词词频、关键词聚类和关键词时区视图等方面梳理人工智能与劳动

力供给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与知识基础,并探讨其当前的研究热点和未来研究的前沿主题,客观而形象

地分析国内外学者们对人工智能与劳动力供给的研究概况和学术成果。相对于已有文献,本研究采用文

献计量分析与文献内容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使用 CiteSpace这一类具有文献数据分析功能的前瞻性知识

图谱软件,通过知识可视化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文献梳理和总结,相比较于某些文献单一的内容分析法,

更具有科学性和客观性。

二、数据分析工具与数据来源

(一)数据分析工具

本文采用信息可视化技术中的前沿科学知识图谱法,使用信息可视化软件 CiteSpace进行分析。

CiteSpace是美国 Drexel大学陈超美教授所开发的一款基于 Java语言的软件,主要依托共引分析(Co

Citation)和寻径网络算法(PathFinder)等理论,在对某一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计量分析的基础上,绘制出

一系列能够分析该研究领域的演化方式和发展的前沿知识图谱,并提炼出当前的研究热点与研究前

沿[2]

。本文将通过国内外对比分析视角,多角度、多层次综合整理国内外学者关于人工智能与劳动力供

给研究领域的研究概况和理论成果,把握人工智能与劳动力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后续的相关研究与实践

调查提供经验指导,发挥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对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方面的引领作用,对未来我国人口

结构改变可能导致的劳动力供给问题提出应对之策。

(二)数据来源

CiteSpace能否有效进行可视化分析,最重要的是数据来源的质量以及数据的全面性。虽然“人工智

能”已经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概念,但是在学术界对人工智能的定义尚未达成共识。20世纪中叶,TuringAM

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思想实验,即“图灵测试”(TuringTest),为智能机器的诞生提供了可能性[3]

。人工智

能概念提出者麦卡锡教授认为,机器不一定需要像人一样思考才能获得智能,重点是让机器能够解决人

脑所能解决的问题[1]

。近年来,学者们围绕人工智能的定义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如人工智能是能够模仿

人类自身,反映人类智能方面的机器[4-5]

,是通过算法、程序、系统的协作展现出智能的机器[6]

,是可以加

载相应数据完成各项目标任务的机器[7]

。因此,可知人工智能是搜集人类相关数据、学习人类智能、通过

计算模拟出人脑的思维方式并且能够赋能在机器身上解决人脑遇到的问题的机器,即大数据、云计算、机

器学习和机器人等是人工智能的核心内涵,故在检索策略中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机器学

习”和“机器人”等作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劳动力是具有一定智力、体力的劳动能力的人口的总和,属于

人力资源的概念范畴[8]

,但实际上劳动力不可能全部投入到社会劳动领域,其包含着劳动力供给的多少,

因此在检索策略中以“劳动力”“劳动力供给”和“人力资源”等作为主题词进行检索。本文的国外研究数

据来源于美国 WebofScience(WOS)核心数据库,为了数据的查全率和查准率,数据采集策略采用组配检

索式,即人工智能研究领域检索方式为:主题 =“Artificialintelligence”or“Bigdata”or“Machinelearning”

or“Robot”or“Mechanic”or“Cloudcomputing”,时间跨度 =2010—2020,文献类型 =Article、Review,索引

马红鸽,等:人工智能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问题研究 119

第126页

=SSCI,检索结果为 38320条记录;劳动力研究领域检索方式为:主题 =“Laborforce”or“Manpower”or

“Humanresources”or“Laborsupply”or“Workforce”,时间跨度 =2010—2020,文献类型 =Article、Re

view,索引 =SSCI,检索结果为 22415条记录;通过 WOS高级检索中的组配检索式,选中这两组检索记录

进行“and”组配,得到 244条检索记录。剔除“书评”“会议摘要”“书信”以及其他“新闻报道”,最后得到

有效记录 230条。本文使用的国内研究数据来自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采取的检索策略与 WOS数

据库高级检索中的组配检索式类似,即使用 CNKI数据库的高级检索功能,主题 =“人工智能”or“大数

据”or“机器学习”or“云计算”or“机器人”等为主题词进行检索,时间范围 =2010—2020,文献来源类别 =

CSSCI;再以主题 =“劳动力”or“劳动力供给”or“人力资源”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主题检索结果中进行检

索,得到 283条检索记录。剔除“征稿启事”“会议记录”“选题方向”以及其他无关文献后,最后得到有效

记录 277条。

三、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影响的研究现状

(一)文献计量现状可视化分析

通过统计 WOS数据库与 CNKI数据库 2010—2020年论文发表数量,绘制出国内外文献统计数量图,

如图 1所示。

图 1 2010—2020年国内外人工智能与劳动力研究文献数量统计

根据图 1中的曲线,可以将有关人工智能对劳动力的影响的研究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是初始发

展阶段(2010—2016年),在这一阶段每年的论文发表数量处于平缓发展状态,没有较大的波动;第二个

阶段是中高速上升阶段(2017—2020年),在这一阶段可以发现国内外学者每年论文发表数量快速上升;

2020年,相关论文发表数量均达到了 10年来的峰值,学者们对人工智能与劳动力研究领域的关注和研

究热情不断提高。除了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发展外,其主要因素是人工智能研究开始进入各个国家的战略

发展规划。美国白宫于 2016年 10月发布了题为《为人工智能的未来做好准备》和《国家人工智能研发战

略规划》两份重要报告;2018年 4月,日本发布了第五版《下一代人工智能/机器人核心技术开发》计划。

我国“十三五”时期开始大力扶持与实施“互联网 +”计划,促进互联网技术与社会经济的协同融合发

展[9]

;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重点突破新兴领域人工智能技

术”①;2017年,人工智能被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并提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

120 http://clgsk.qks.cqut.edu.cn

① 参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http://www.12371.cn/special/sswgh/wen/。

第127页

融合①;2018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谈及人工智能,提出“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

用”②;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审议

通过了《关于促进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③;我国“十四五”规划中也指出要瞄准“人

工智能”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④。这些无不表明,人工智能技术

对于未来国家和地区战略规划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激发了国内外学者们对人工智能研究领域的关

注和研究热情,同时也推动了人工智能对劳动力供给影响的相关研究。

(二)相关研究领域国际合作网络分析

运用 CiteSpace软件对 WOS数据库的 230篇国际期刊文献所属国家或地区进行分析,得到发文国家

或地区合作网络图谱(图 2)。如图 2所示,每一个小圆圈(即节点)都代表一个国家或地区,其中圆圈轮

廓的大小与该国或该地区的论文发表数量呈正相关关系,即发文频率越高,则圆圈越大[2]

。两个节点之

间的连线则代表两国或地区在该研究领域的学术合作关系,连接线条越粗则表示合作关系越密切。根据

图 2 2010—2020年发文国家或地区可视化知识图谱

图 2中节点大小与发文数量依次排序,排在前五位的国

家或地区分别是:美国、中国、英国、意大利、荷兰。由

图 2可以看出,在人工智能与劳动力供给的研究中,发

文量最多的是美国,从节点的连线也可以看出,美国与

中国、英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许多国家都形成了密

切的合作关系。说明美国学术界在人工智能与劳动力

供给研究领域处于核心地位,且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学

术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影响力。中国学术研究成果

在国际领域位列第二,说明我国人工智能与劳动力供

给研究领域已经迈向国际化,与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

了学术合作交流关系,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中国与美国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

与其他国家学术合作交流相对较少以及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成果相对较少。因此,国内学术界应该继续加

强国际合作,提高学术研究成果质量,继续增强我国人工智能与劳动力供给研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比较分析

目前国外对人工智能与劳动力供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对产业供给、岗位数量供给、岗位要

求供给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产业受到人工智能的影响较小[10-11]

;第二产业受到人工智能技术的冲击

影响较大,主要体现为人工智能的替代效应[12]

;第三产业在人工智能领域是难以替代的,同时能够激发

出人工智能的创造效应[13]

。在劳动力岗位数量供给方面,学者们分别从经验分析法、理论推导法、实证

检验法分析人工智能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10,12]

;Acemoglu等认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对就业岗位既有

替代效应也有供给效应[12,14]

。在对岗位要求上,Goos等认为人工智能技术会使劳动技能和劳动任务发

生改变,可能产生劳动力供给的“极化效应”[15]

国内学者对人工智能与劳动力供给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形成了在人工智能大背景下,以我国人口

结构变化、人口老龄化、产业结构与劳动力供给为主的研究课题。刘骏等、魏义方立足基本国情,对未来

马红鸽,等:人工智能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问题研究 121

习近平作党的十九大报告,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7/1018/c120837-29594814.html。

“人工智能”再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http://it.people.com.cn/n1/2018/0308/c1009-29854988.html。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七次会议,http://www.gov.cn/xinwen/2019-03/19/content_5375140.html。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http://www.gov.cn/xinwen/2021-03/13/

content_5592681.htm。

第128页

人口结构变化导致劳动力供给不足问题进行研究,以缓解我国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结构性”失业问

题[16-17]

。杨俊凯等、王丽媛通过研究产业结构与劳动力供需关系问题,指出产业结构升级能够减少人工

智能“替代效应”对我国劳动力的冲击,让人工智能 “创造效应”发挥就业红利,促进劳动力就业

发展[18-19]

(四)国内外核心作者分析

通过作者合作网络可视化图谱可以分析出人工智能与劳动力供给研究领域具有高影响力的学者,共

被引分析可以得到某个领域中高被引作者的分布情况,确定该领域具有影响的学者,通过回顾核心作者

的高被引文献,更清楚地了解该领域的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

结合引用率和发文数量,可以发现国外人工智能与劳动力供给问题研究排名前五的核心作者为:

FreyCB、AutorDH、McafeeA、ChenHC、AkterS(如图 3所示)。ChenHC认为大数据浪潮是当前重要的时

代特征,利用大数据运算能够引发商业模式的改变,且能够在商业竞争中取得较大的优势,其关键在于对

冗杂的信息进行有效挖掘,并进行分析后作出战略性的决策[20]

;McafeeA谈到大数据分析与非数据主导

分析之间的区别在于大数据分析有更快的速度与多样性,可以帮助公司管理人员做出更好的预测和决

策[21]

;AutorDH论证了人工智能与自动化会导致低技能劳动力的重新分配,造成劳动力市场以及劳动力

工资两极分化现象的出现[22]

。AkterS基于资源基础理论,分析了人工智能效应的异质性,通过管理、技

术和能力 3个维度对不同公司的绩效会产生不同的影响[23]

。FreyCB研究发现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工程

瓶颈,自动化浪潮导致计算机替代劳动力的速度会逐步下降,但会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逐步实现对劳动

力的替代[10]

通过可视化图谱并结合发文数量与引用率大小,可以得出国内人工智能与劳动力供给研究领域排名

前五的核心作者为韩民春、何勤、刘冠军、曾湘泉、吴清军(如图 4)。韩民春基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

分析了人工智能对劳动市场的冲击,主要表现为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冲击、对资本要素替代的冲击和对投

资转换的冲击等 3种方式,与此同时,人工智能会对劳动力供给产生三大效应,即“破坏效应”“替代效

应”“创造效应”[24]

。何勤认为企业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会对员工数量产生负向影响,对技能和收入有促

进作用,产品创新与资本偏好在人工智能技术采纳中存在中介作用[25]

。刘冠军认为人工智能技术使资

本有机构成产生了变化,并分析了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分别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26]

。曾湘泉从生产过

程、信息传导机制、就业数量、就业质量、就业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等六大方面分析了技术革命对劳动力

产生的影响[27]

。吴清军提出人工智能技术会加快劳动力岗位极化,人工智能的替代与创造效应将长期

共存,不过从长远来看,人工智能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的长期增长并且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28]

图 3 国外作者共被引可视化知识图谱 图 4 国内作者合作网络可视化知识图谱

122 http://clgsk.qks.cqut.edu.cn

第129页

(五)国内外研究机构分析

从图 5可以看出,在国际研究机构中主要由高等院校构成,从机构分布来看,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

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和伦敦大学等高等院校构成国际领域中的核心研究力量。我国科研机构也在不断地

向国际化迈进,如清华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等有合作关系。从图 6可以看出,国内研究机构主

要为高等院校或者研究所,分布在经济学院与管理学院居多。从机构分布来看,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联合

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开大学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组成了该学科领域的核心研究

力量。通过可视化图谱发现,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和首都经贸大学之间存在合作关系,武汉大学

与华中农业大学之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与南开大学之间存在合作关系,合作研究初具规模。但总体而

言,各个研究机构之间合作较少,有少数研究机构利用内部资源,凭借机构内部学者之间的合作提出研究

视角,但大多数研究机构仍处于独立研究状态,各个机构之间合作强度有待提高。人工智能研究属于综

合性研究领域,加强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有助于形成高质量的科学研究成果,也有助于推动人工智

能与劳动力供给研究领域的融合创新。有鉴于此,各大高校与科研机构应该紧密合作,以提升我国在人

工智能与劳动力供给研究领域中的综合影响力。

图 5 国外研究机构合作网络可视化知识图谱 图 6 国内研究机构合作网络可视化知识图谱

四、人工智能与劳动力供给研究的热点和前沿

(一)关键词词频分析和主题聚类分析

研究热点是指在一段时间内,研究者们对某一科学领域的问题或专题进行探讨并高度关注的问题,

CiteSpace的关键词词频和主题聚类分析功能有助于分析某一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29]

。词频分析

方法就是在文献信息中提取能够表达文献核心内容的关键词或主题词频次的高低分布,来研究该领域发

展动向和研究热点的方法;主题聚类则是对文献主要关键词的高度凝练与概括,通过对文献的关键词进

行词频分析后,找出频率相对较高的关键词聚类成主题词,在一定程度上可看作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2]

为了更加清晰地掌握国内外人工智能对劳动力供给影响研究领域的热点分布概况,本研究用 Cite

Space软件分别对国内外人工智能与劳动力供给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关键词词频和主题聚类分析,调整

相关参数得到国内外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热点的知识图谱(如图 7和图 8)。关键词聚类后,模块值

ModularityQ值 >0.3,说明聚类结果可信,平均轮廓值 MeanSilhouette值 >0.5,说明聚类合理[29]

。如图

7和图 8右上方图谱参数所示,两个聚类图谱的 Q值和 S值都满足聚类图谱基本要求,表明聚类位于可

置信的区间,聚类质量较高。聚类完成后,可以得到各个关键词的频率、中心性与起始年份;频率即关键

马红鸽,等:人工智能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问题研究 123

第130页

词所出现的次数,可以根据关键词频率的大小得到该研究领域的高频率关键词;中心性表示的是,相同节

点在某领域当中的中介作用,该指标大于 0.1即为较强;起始年份即该关键词第一次出现的年份。

图 7 2010—2020年国外关键词主题聚类图谱 图 8 2010—2020年国内关键词主题聚类图谱

(二)国外研究热点分析

通过 CiteSpace进行词频和主题聚类分析后,可以得到国外人工智能与劳动力研究的关键词聚类知

识图谱,如图 7所示。该图谱网络中 N=71,E=126,说明每个时间段排在前 50的文献中一共包括了 71

个关键词,而节点的大小则与关键词出现的频次成正比。图谱中各节点间的 126条连线代表不同关键词

之间具有共现关系,连线的粗细代表关键词之间共现关系的强度。通过整理中心度大于 0.1的关键词制

成表 1。

表 1 2010—2020年国外文献关键词排名(依据中心度)

序号 中心度 频率 年份 关键词

1 0.33 26 2015 Humanresourcemanagement(人力资源管理)

2 0.33 26 2016 Bigdata(大数据)

3 0.26 33 2012 Model(模式)

4 0.21 28 2017 Machinelearning(机器学习)

5 0.20 25 2016 Technology(科技技术)

6 0.19 14 2016 Businessintelligence(商业智能)

7 0.15 22 2016 Dataanalytics(数据分析)

8 0.13 23 2020 System(系统)

9 0.12 17 2019 Artificialintelligence(人工智能)

10 0.10 15 2019 Innovation(创新)

通过图 7和表 1可以看出,国外学术研究人工智能与劳动力供给领域中出现频次最高的词是 Big

data(大数据),一共出现 38次。高频词反映出以“Bigdata”(大数据)为中心的其他关键词节点还包括了

“Machinelearning”(机器学习)、“System”(系统)、“Technology”(科技技术)、“Innovation”(创新)、“Mod

el”(模式)、“Businessintelligence”(商业智能)、“Humanresourcemanagement”(人力资源管理)、“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Dataanalytics”(数据分析)等。进行关键词共现聚类分析后,得到了 6个聚

124 http://clgsk.qks.cqut.edu.cn

第131页

类,分别为:#0“Dataanalytic”(数据分析)、#1“Recruitment”(招聘)、#2“Automation”(自动化)、#3

“Machinelearning”(机器学习)、#4“ITindustry”(IT行业)、#5“Stakeholdertheory”(利益相关者理论)。

本研究根据关键词排名表和关键词共现聚类图谱,对国外相关文献主题词进行梳理,将国外人工智能与

劳动力供给研究热点具体归纳为以下 3个主题,每个主题选取该领域高被引论文、代表性学者论文和最

近发表的论文进行综述,以期明晰国外人工智能与劳动力供给研究的主要动向。

1.机器人技术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研究

机器人技术主要包括聚类#2“Automation”(自动化)和#3“Machinelearning”(机器学习),包含的关键

词有:“Artificialintelligence”(人工智能)、“Technology”(科技技术)等。机器人技术对劳动力的影响是多

方面的,部分学者持乐观的态度,如 Marco研究认为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不会导致大规模的失业现象发

生[30]

;AutorDH认为在部分地区,机器人技术的使用能够影响部分工作岗位,从而增加劳动力的就

业[31]

。但也有学者认为机器人的出现有可能对劳动力产生消极的影响。Graetz通过对 17个国家的面板

数据进行研究,发现机器人减少了低技能工人的就业份额[32]

。可见,劳动力市场结构会进一步出现因机

器人应用所导致的“技术性失业”现象,在低学历员工占比较高、劳动力保护较弱及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

区,这一现象表现得更为明显。

2.信息技术应用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研究

信息技术包括聚类#0“Dataanalytic”(数据分析),包含的关键词有:“Informationtechnology”(信息技

术)、“Bigdata”(大数据)、“Internet”(互联网)等。有关劳动力与信息技术的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

第一,信息通信技术与劳动力的替代互补关系。Acemoglu研究发现,信息技术的投入会与劳动力形成替

代关系,即大量的劳动力被信息技术所取代[33]

。BresnahanT总结了信息技术与劳动力互补作用的机制

是有限替代和信息过载。第二,从技能偏向型技术视角研究 IT导致劳动力的变化[34]

。在技能偏向型技

术进步理论(SkillBiasedTechnicalChange)中,有学者提出由于存在外生的技术进步,高技术水平的设备

使用和新产品的生产将会对劳动力的知识和技能提出更高要求,企业的技能偏向型发展趋势将会影响其

对高技能型劳动力的需求。Milgrom等研究发现信息技术作为技能偏向型技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采用

信息技术越多,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也就越大,进而导致对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35]

3.人工智能与劳动力的协作关系研究

当前社会正处于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浪潮下,人工智能将改变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式,更多

全新的方法和技术将融入劳动力的生产生活之中,如何发挥人工智能与劳动力的相互协作,实现生产效

益的最大化,是当前研究的一个热点。其包含了聚类有#1“Recruitment”(招聘)、#4“ITindustry”(IT行

业)、#5“Stakeholdertheory”(利益相关者理论),包含的关键词有:“Model”(模式)、“Businessintelligence”

(商业智能)、“Humanresourcemanagement”(人力资源管理)、“Firmperformance”(公司业绩)等。EhretM

等认为现有的商业模式有可能会对工业物联网(IIOT)造成威胁,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能够有利于创业者

进行新商业模式构建,并从 IIOT中获益[36]

。DavenportT等研究发现人工智能可能会改变商业策略和客

户的行为,管理者通过人工智能可以发挥出更好的管理效果[37]

(三)国内研究热点分析

通过 CiteSpace进行词频和主题聚类分析后,得到国内人工智能与劳动力研究的关键词聚类知识图

谱,如图 8所示。图谱网络中 N=67,E=92,说明每个时间段排在前 50的文献中一共包括了 67个关键

词,图谱中各节点间的 92条连线代表不同关键词之间具有共现关系,通过整理中心度大于 0.1的关键词

制成表 2。

马红鸽,等:人工智能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问题研究 125

第132页

表 2 2010—2020年国内文献关键词排名(依据中心度)

序号 中心度 频率 年份 关键词

1 0.62 91 2017 人工智能

2 0.48 38 2013 大数据

3 0.37 14 2017 人力资源

4 0.31 28 2017 机器人

5 0.28 17 2017 就业替代

6 0.25 25 2020 产业结构

7 0.24 27 2018 劳动收入份额

8 0.21 18 2019 智能制造

9 0.18 21 2019 机器换人

10 0.16 18 2020 工资

从图 8和表 2可以看出,国内学术研究人工智

能与劳动力领域中出现频次最高的词是人工智能,

一共出现 91次,高频词反映出的以“人工智能”为

中心的其他关键词还包括了“大数据”“人力资源”

“机器人”“就业替代”“产业结构”“劳动收入份

额”“智能制造”“机器换人”和“工资”,通过 LLR

算法聚类后得到 7个主题聚类,分别为:#0“全要素

生产率”、#1“智能机器人”、#2“数字经济”、#3“大

数据”、#4“技术创新”、#5“工资水平”和#6“人工智

能技术”。本研究根据关键词排名表和关键词共现

聚类图谱,对国内相关文献主题词进行梳理,将国

内人工智能与劳动力研究热点具体归纳为以下 4

个主题,每个主题选取该领域的代表性学者与高被引论文进行综述,试图剖析国内人工智能与劳动力研

究的发展动向。

1.人工智能对产业升级与劳动力结构的影响

包含的聚类有#0“全要素生产率”和#4“技术创新”,包含的关键词有:“智能制造”“产业结构”和“人

力资源”等。人工智能时代下的产业开始往智能化、自动化方向发展,出现了机器换人等现象,造成了劳

动力失业的担忧。顾和军等认为劳动力结构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方向不匹配,失业与过剩并存,将会

制约经济增长[38]

。也有学者对此提出不同意见。包玉香研究发现劳动力结构能够支撑经济结构的转型

与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工业智能化与劳动力结构方面,工业智能化对劳动力结构会产生积极

的影响[39]

。王文等、陈晓等发现,产业升级显著降低了程式化任务主导的制造业结业份额,促进了行业

就业结构高级化 [40-41]

。但也有学者指出产业升级也有可能对劳动力结构产生不利影响。例如,孙早等

指出工业智能化将导致中国劳动力就业结构整体上呈现出“两极化”特征[42]

。刘欢指出工业智能化升级

后将显著扩大城乡收入差距,不利于城乡协同发展[43]

2.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工资的影响

包含的聚类有#5“工资水平”包含的关键词有:“劳动收入份额”和“工资”等。当前学术界关于人工

智能影响收入的相关研究中,并未达成一致的论调。有学者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不一定会对劳动力产生

就业替代作用,工资也不会下降。陈秋霖等研究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具有“人力替代”属性,不过是“补

位式替代”,不是“挤出式替代”,因此不会影响劳动者的收入状况[44]

。陈彦斌等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可

以促进经济增长,但要防范劳动力失业风险和收入分配失衡[45]

。但也有学者认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

将会降低劳动收入份额。陈利峰等通过构建一般均衡模型得出当人工智能投资效率越高,使用范围越广

的情况下,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幅度将增大[46]

。余玲铮等认为人工智能在增长生产潜力的同时,也会加剧

收入分配差距,劳动收入占比下滑的幅度将扩大[47]

;邓翔等研究发现人工智能对创造性低、工作任务重

复性高的行业冲击较大,会对该行业的劳动力收入产生较大的影响[48]

3.人工智能技术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包含的聚类有#1“智能机器人”和#6“人工智能技术”包含的关键词有“机器换人”和“就业替代”等。

蒋南平从经济学视角分析了人工智能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认为应该优化三大产业中的资本有机构成,

以解决人工智能对劳动力供给失衡的问题[49]

;宋旭光等认为人工智能等科技是“包容性创新”,劳动力供

126 http://clgsk.qks.cqut.edu.cn

第133页

给短缺产生的负面影响能够通过人工智能等科技进行弥补,从而促进经济发展[50]

。高春明等从劳动力

供给视角阐述了人工智能对缓解中国劳动力供需矛盾的作用,较长期来看人工智能将会创造更多的工作

岗位[51]

4.数字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影响研究

数字化发展包括的聚类有#2“大数据”、#3“数字经济”,包含的关键词有:“大数据”和“人工智能”

等。当前我国处于经济新常态下,数字经济发展给各行业带来新发展机遇。通信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

济发展与就业白皮书(2019年)》显示,数字经济新增就业的作用正在不断加强,2017年我国数字经济领

域就业人数为 1.71亿人,占当年总就业人数的比重达到 22.1%,并且发展持续向好①。丛屹等经过实证

检验表明,数字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52]

。但也有学者认为数字

经济也有可能造成其他影响。马晔风等认为数字技术的快速迭代会对劳动者提出更高的要求,但相关技

能的积累学习需要较长时间,这一矛盾有可能造成劳动力短缺和结构性失衡[53]

。杨骁等使用微观数据

样本对比发现,数字经济对不同行业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服务业在数字经济发展中表现为正向影响,而制

造业则表现为就业负向影响[54]

。阎世平等指出数字化经济的发展会导致劳动力需求“两端极化”格局出

现,即增加了对高教育程度劳动者的需求,降低了对低教育程度劳动者的需求[55]

(四)国外研究前沿分析

研究前沿代表该研究领域最新的研究发展或者动向。在 CiteSpace中,共被引文献构成了研究领域

的知识基础,从引用这些知识基础的施引文献集合中提取的名词性术语可以视为该领域的研究前沿[56]

本文运用 CiteSpace软件对 WOS数据库中所搜集的人工智能与劳动力研究领域文献进行共被引分析,即

选定软件功能(Reference),调整相关参数后生成聚类图谱,图谱中 Q值与 S值系数处于合理置信度区

间,满足聚类图谱要求,在软件中进行主题聚类,选定 LSI算法与 LLR算法,在后台导出聚类标签词,汇总

制作成表 3。

表 3 国外人工智能与劳动力供给研究共被引聚类主题词

聚类 标签词 LLR 标签词 LSI

0 Industry4.0(工业 4.0) Businessintelligence(商业智能)

1 Laborforceparticipation(劳动力参与) Automation(自动化)

2 Internationaldevelopment(国际发展) Bigdataanalytics(大数据分析)

3 Corporateenvironmentalethic(企业环境道德) Greeninnovation(绿色创新)

4 Resourcebasedview(基于资源视图) Textmining(文本挖掘)

根据聚类标签,可以判断出人工智能与劳动力供给研究的前沿领域主要为聚类 0、聚类 1、聚类 2和

聚类 3。在研究内容上,概括为:其一是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劳动力供给在商业智能化、环境道德、劳动

力参与和国际发展等方面的探究;其二是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与自动化等新兴技术对劳动力供给影响的

探究。如 PopkovaEG等模拟了未来工业 4.0条件下社会创业中使用人工智能的最佳比例和变体,认为

未来社会创业使用人类智慧与人工智能是最佳选择[57]

;VermeulenB等研究了自动化对未来十年就业的

预期影响,认为结构性的变化是将来所面临的一个问题,人类面临职业转变并非工作的结束[58]

。大数据

分析、文本挖掘和基于资源视图等主题表征了人工智能与劳动力供给研究视角、方法上的创新性选题。

马红鸽,等:人工智能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问题研究 127

① 数据来自《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就业白皮书(2019年)》,http://www.cac.gov.cn/2019-04/19/c_1124389256.htm。

第134页

(五)国内人工智能与劳动力供给研究前沿分析

由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的中文文献在 CiteSpace软件中存在部分功能限制,无法使用文献共被

图 9 国内人工智能与劳动力供给研究关键词

timezone视图

引分析功能,因此研究采用时区视图进行前沿主题分

析。通过调整相关参数得到关键词时区视图,由图 9可

知,居于右上角的是近年来的新兴主题关键词,主要包

括高质量就业、劳动收入份额、替代效应、全要素生产

率、GMM模型、中介效应、收入差距、收入分配和技术创

新等。基于前沿知识图谱进行深入阅读,梳理这些前沿

关键词所对应的样本文献内容,研究发现我国人工智能

与劳动力供给研究前沿选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工智能与技术创新背景下,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

收入份额方面的研究,其中包括收入差距、收入分配公

平等;(2)劳动力供给与劳动生产率方面的研究,包括

资本有机构成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人工智能替代效应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以及如何促进劳动力高质

量就业研究等;(3)通过构建相关模型探讨人工智能与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因素,包括通过构建 GMM模型

以及引入中介效应进行探讨等研究。

五、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本文选取 WOS数据库和 CNKI数据库 2010—2020年人工智能与劳动力供给研究相关文献,运用

CiteSpace软件对人工智能与劳动力供给研究领域进行国家合作网络、作者共被引、作者合作、机构合作、

关键词词频、关键词聚类、关键词时区视图和文献共被引等可视化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研究热度不断上升,文献数量逐年递增

人工智能与劳动力供给研究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2015年以来国内对人工智能技术重

视程度不断增加,相继出台相关政策予以支持。学者们对人工智能与劳动力供给研究领域从 2016年以

来发文数量逐年上升并且热度不断增加,国内学术成果在国际领域的影响力逐渐提升。相较于国外学

者,我国学者在人工智能与劳动力供给研究领域大多处于独立研究状态,不同学者之间的联系较弱,合作

网络较为稀疏。

2.热点主题总体一致,方向上略有差别

通过高频关键词与主题聚类分析发现,目前国内外对于人工智能与劳动力供给的研究热点总体上相

同,在主题聚焦方向上略微有些差异。国外研究热点集中在:机器人技术、信息技术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研究,以及人工智能与劳动力协作等方面研究;国内研究热点集中在:产业升级与劳动力结构、人工智能

对劳动力收入、智能化技术对劳动力供给影响研究以及数字经济对劳动力供给等方面的研究。

3.国内外研究前沿差异较大,交叉学科研究较为突出

通过文献共被引分析与施引文献主题聚类,研究发现国外人工智能与劳动力供给研究前沿领域上,主

要分为:劳动力供给在商业智能化、企业环境道德、劳动力参与率、国际化等方面的研究;第四次工业革命浪

潮下的新兴技术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对大数据、文本挖掘和基于资源视图等研究方法、视角上的创新性进

行研究。国内人工智能与劳动力供给研究前沿领域包括:劳动力供给与收入份额方面的研究;劳动力供给

与劳动生产率方面的研究;构建模型以及引入中介变量等方法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等方面的研究。

128 http://clgsk.qks.cqut.edu.cn

第135页

总体而言,我国人工智能与劳动力供给领域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就研究程度和广度方

面,还存在着许多不足。未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我国劳动力供需问题将进一步凸显,我

国人工智能劳动力供给研究还可以在以下方面进行突破与完善:第一,在理论层面,结合我国人口结构、

人口老龄化等现实国情和实际出发,探索人工智能与劳动力的有机结合,以丰富劳动力供给的理论研究;

第二,在应用层面,运用大数据分析、云计算、数字化等信息技术,加强对我国劳动力供给领域的探究;第

三,在学科层面,国内学者们应继续加大研究合作力度,在人工智能与劳动力供给研究领域积极开展学术

交流,不断拓展研究的外延,通过多学科视角研究,产出更多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以提高我国在该领域的

国际影响力。

(二)研究展望

根据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人口结构在未来的中国将会发生重大变化,而这段时期也是以人

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技术蓬勃发展的时期。人工智能技术可以给劳动力供给方面提供有力支撑,有效应

对未来中国人口结构变化。但人工智能对传统就业的冲击不可避免,需要我们慎重对待。基于上述研究

与发现,对人工智能与劳动力供给领域研究做如下展望。

1.人工智能技术可能是解决我国劳动力结构失衡问题的关键

根据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与学者研究发现,我国劳动力人口规模和比重持续下降,劳动力人口

的年龄进一步老化,传统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力供给将面临长期短缺的风险[59]

。如图 10所示,

2010年第一季度,中国劳动力市场求人倍率①为 1.04并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期间虽有个别年份下降,

但始终维持在 1以上。受新冠疫情影响,中国 2020年第 1季度求人倍率升至 1.62,达到历史最高值,相

较于前几年的数据,市场劳动力供给人数下降幅度较大。以上分析表明,从 2010年以来劳动力市场开始

转变为供给不足与结构性供给矛盾并存的格局,低生育率与人口老龄化问题使得我国人口结构问题日益

凸显,劳动力供需矛盾日益严峻,这些问题都将成为未来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新常态。确保劳动力供需平

衡是保障我国经济社会长久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新的人口与社会经济形势下,人工智能技术有可能

成为劳动力供需关系利好的关键,也有可能对劳动力市场产生新的挑战,这些问题都值得学者们深入探

讨与研究。

图 10 2010—2020年中国劳动力市场求人倍率

注:数据来源中国部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

马红鸽,等:人工智能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问题研究 129

① 求人倍率是劳动力需求与劳动力供给的比值,求人倍率小于 1则表明劳动力供给过剩,大于 1则表明劳动力供给不足。

第136页

2.人工智能或将助力我国从人口红利转型

目前我国正在经历低生育率与人口老龄化双重时期,这将会从人口数量和人口质量上持续冲击我国

劳动力市场,人口红利的消失已成为定局。“破局”需要以“智”提“质”,让人工智能为高质量发展赋能,

促进人工智能与劳动力融合发展,将即将消失的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同时,要继续加大教育的

投入力度,提高我国人力资本水平和人口质量,并制定相关政策,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化解新兴技

术对传统产业的冲击,在培育新产业过程中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充分释放人口质量红利,实现社会经济可

持续发展。

3.从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出发,释放技术与劳动力活力

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是让要素活力竞相迸发的重要保障,政府应积极引导企业选择和使用以人工智

能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加快企业智能化、数字化发展,以缓解我国未来人口结构重大变化导致劳动力供给

短缺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同时要着力引导我国劳动力要素合理有序流动,畅通劳动力的落户渠道和职称

评定渠道,保障劳动力供需平衡。

参考文献:

[1] 尼克.人工智能简史[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7.

[2] 李杰,陈超美.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M].2版.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7.

[3] TURINGAM.Computingmachineryandintelligence[J].Mind,1950,59(236):433-460.

[4] SYAMN,SHARMAA.Waitingforasalesrenaissanceinthefourthindustrialrevolution:Machinelearningandartificialintelli

genceinsalesresearchandpractice[J].IndustrialMarketingManagement,2018,69(2):135-146.

[5] HUANGMH,RUSTRT,MAKSIMOVICV.Artificialintelligenceinservice[J].JournalofServiceResearch,2018,21(2):

155-172.

[6] SHANKARV.Howartificialintelligence(AI)isreshapingretailing[J].JournalofRetailing,2018,94(4):6-9.

[7] KAPLANA,HAENLEINM.Siri,Siri,inmyhand:Who’sthefairestintheland?Ontheinterpretations,illustrations,andim

plicationsofartificialintelligence[J].BusinessHorizons,2019,62(1):15-25.

[8] 李松龄.生产力理论的辩证认识与现实意义[J].经济问题,2017(5):1-9.

[9] 闫建,李瑞,郑迦元.“互联网 +”行动计划比较研究———以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例[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2017(4):65-72.

[10]FREYCB,OSBORNEMA.Thefutureofemployment:Howsusceptiblearejobstocomputerisation?[J].TechnologicalFore

castingandSocialChange,2017,114(1):254-280.

[11]YIANNISA,LUIGIDB,ANDREAL.iPathology:Roboticapplicationsandmanagementofplantsandplantdiseases[J].Sus

tainability,2017,9(6):1010.

[12]ACEMOGLU,DARON,RESTREPO,etal.Theracebetweenmanandmachine:Implicationsoftechnologyforgrowth,factor

shares,andemployment[J].AmericanEconomicReview,2018,108(6):1488-1542.

[13]DEMINGDJ.Thegrowingimportanceofsocialskillsinthelabormarket[J].NberWorkingPapers,2017,132(4):1593

-1640.

[14]ACEMOGLUD,RESTREPOP.Robotsandjobs:EvidencefromUSlabormarkets[J].NberWorkingPapers,2017.

[15]GOOSM,MANNINGA.Lousyandlovelyjobs:TherisingpolarizationofworkinBritain[J].ReviewofEconomics&Statistics,

2007,89(1):118-133.

[16]刘骏,刘涛雄,谢康.机器人可以缓解老龄化带来的中国劳动力短缺问题吗[J].财贸经济,2021(8):145-160.

[17]魏义方.积极应对就业结构性失衡[J].宏观经济管理,2021(4):26-33.

[18]杨俊凯,赵晖.人工智能时代劳动力供给问题探析[J].人民论坛,2019(21):46-47.

[19]王丽媛.智能化发展、劳动力供给技能结构与技能溢价[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1(5):45-60.

130 http://clgsk.qks.cqut.edu.cn

第137页

[20]CHENH,CHIANGRHL,STOREYVC.Businessintelligenceandanalytics:Frombigdatatobigimpact[J].MisQuarterly,

2012,36(4):1165-1188.

[21]MCAFEEA,BRYNJOLFSSONE.Strategy&competitionbigdata:Themanagementrevolution[J].HarvardBusinessReview,

2012,90(10):60.

[22]AUTORD,DORND.ThegrowthoflowskillservicejobsandthepolarizationoftheUSlabormarket[J].AmericanEconomic

Review,2013,103(5):1553-1597.

[23]AKTERS,WAMBASF,GUNASEKARANA,etal.Howtoimprovefirmperformanceusingbigdataanalyticscapabilityand

businessstrategyalignment?[J].InternationalJournalofProductionEconomics,2016,182(12):113-131.

[24]韩民春,韩青江.机器人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基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的分析[J].当代财经,2020

(4):3-16.

[25]何勤,李雅宁,程雅馨,等.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对就业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来自制造业企业的微观证据[J].中国

软科学,2020(S1):213-222.

[26]刘冠军,李鑫.资本有机构成变化趋势及其对就业的影响研究[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20(Z1):62-73.

[27]曾湘泉,徐长杰.新技术革命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J].探索与争鸣,2015(8):32-35.

[28]吴清军,陈轩,王非,等.人工智能是否会带来大规模失业?———基于电商平台人工智能技术、经济效益与就业的测算

[J].山东社会科学,2019(3):73-80.

[29]陈悦,陈超美,刘则渊,等.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2):242-253.

[30]MARCO,VIVARELLI.Innovation,employmentandskillsinadvancedanddevelopingcountries:Asurveyofeconomicliterature

[J].JournalofEconomicIssues,2014,48(1):123-154.

[31]AUTORDH.Whyaretherestillsomanyjobs?Thehistoryandfutureofworkplaceautomation[J].TheJournalofEconomic

Perspectives,2015,29(3):3-30.

[32]GRAETZG,MICHAELSG.Robotsatwork[J].ReviewofEconomicsandStatistics,2018,100(5):753-768.

[33]ACEMOGLUD,AUTORD,DORND,etal.Returnofthesolowparadox?IT,productivity,andemploymentinUSmanufacturing

[J].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2014(5):394-399.

[34]BRESNAHANTF,BRYNJOLFSSONE,HITTLM.Informationtechnology,workplaceorganization,andthedemandforskilled

labor:Firmlevelevidence[J].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2002,117(1):339-376.

[35]MILGROMP,ROBERTSJ.Theeconomicsofmodernmanufacturing:Technology,strategy,andorganization[J].AmericanEco

nomicReview,1990,80(3):511-528.

[36]EHRETM,WIRTZJ.Unlockingvaluefrommachines:Businessmodelsandtheindustrialinternetofthings[J].JournalofMar

ketingManagement,2017,33(1-2):111-130.

[37]DAVENPORTT,GUHAA,GREWALD,etal.Howartificialintelligencewillchangethefutureofmarketing[J].Journalofthe

AcademyofMarketingScience,2020,48.

[38]顾和军,沈坤荣,刘倩雯.中国劳动力结构演变与经济增长[J].江苏社会科学,2015(3):1-7.

[39]包玉香.山东省劳动力结构对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支撑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5):

73-85.

[40]王文,牛泽东,孙早.工业机器人冲击下的服务业:结构升级还是低端锁定[J].统计研究,2020(7):54-65.

[41]陈晓,郑玉璐,姚笛.工业智能化、劳动力就业结构与经济增长质量———基于中介效应模型的实证检验[J].华东经济管

理,2020(10):56-64.

[42]孙早,侯玉琳.工业智能化如何重塑劳动力就业结构[J].中国工业经济,2019(5):61-79.

[43]刘欢.工业智能化如何影响城乡收入差距———来自农业转移劳动力就业视角的解释[J].中国农村经济,2020(5):

55-75.

[44]陈秋霖,许多,周羿.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人工智能的劳动力替代效应———基于跨国面板数据和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分

析[J].中国人口科学,2018(6):30-42,126-127.

[45]陈彦斌,林晨,陈小亮.人工智能、老龄化与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19(7):47-63.

马红鸽,等:人工智能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问题研究 131

第138页

[46]陈利锋,钟玉婷.人工智能、劳动收入份额与社会福利[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63-73.

[47]余玲铮,魏下海,吴春秀.机器人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研究———来自企业调查的微观证据[J].中国人口科学,2019

(4):114-125,128.

[48]邓翔,黄志.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对行业收入差距的效应分析———来自中国行业层面的经验证据[J].软科学,2019(11):

1-5,10.

[49]蒋南平,邹宇.人工智能与中国劳动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130-138.

[50]宋旭光,左马华青.工业机器人投入、劳动力供给与劳动生产率[J].改革,2019(9):45-54.

[51]高春明,于潇,陈世坤.人工智能对中国未来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基于劳动力供给视角的分析[J].社会科学战线,

2020(10):249-254.

[52]丛屹,俞伯阳.数字经济对中国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J].财经理论与实践,2020(2):108-114.

[53]马晔风,蔡跃洲.基于官方统计和领英平台数据的中国 ICT劳动力结构与数字经济发展潜力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

2019(10):106-115.

[54]杨骁,刘益志,郭玉.数字经济对我国就业结构的影响———基于机理与实证分析[J].软科学,2020(10):25-29.

[55]阎世平,武可栋,韦庄禹.数字经济发展与中国劳动力结构演化[J].经济纵横,2020(10):96-105.

[56]CHENC,IBEKWESANJUANF,HOUJ.Thestructureanddynamicsofcocitationclusters:Amultipleperspectivecocitation

analysis[J].JournaloftheAmericanSocietyforInformationScience&Technology,2014,61(7):1386-1409.

[57]POPKOVAEG,SERGIBS.HumancapitalandAIinindustry4.0convergenceanddivergenceinsocialentrepreneurshipin

Russia[J].JournalofIntellectualCapital,2020,21(4):565-581.

[58]VERMEULENB,KESSELHUTJ,PYKAA,etal.Theimpactofautomationonemployment:Justtheusualstructuralchange?

[J].Sustainability,2018,10(5):1661.

[59]童玉芬,刘志丽,宫倩楠.从七普数据看中国劳动力人口的变动[J].人口研究,2021(3):65-74.

Researchonartificialintelligenceandlaborsupply

———BasedonCiteSpacescientificknowledgegraph(2010—2020)

MAHongge,MOZhenghui

(SchoolofPublicAdministration,Xi’an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Xi’an710061,China)

Abstract:TakingCiteSpaceasatool,thispapertakesthecollectedrelevantliteratureinWOScore

databaseandCNKIdatabasefrom 2010to2020asresearchsamples,andusesthemethodsofliterature

measurementandatlasanalysistosortoutandsummarizethehotissuesandresearchfrontiersoftheimpactof

artificialintelligenceonlaborsupplyathomeandabroad.TheresearchshowsthatChinahasacertain

internationalinfluenceinthisresearchfield,buttherearestillsomeproblems,suchaslesscooperationand

highqualityachievementscannotkeepupwiththeneedsofdevelopment.Atpresent,theresearchhotspotsat

homeandabroadmainlyfocusontheimpactofintelligenttechnology,informationtechnology,industrial

upgrading,managementmodeanddigitaleconomyonlaborsupply,laborwageandlaborstructure.Atpresent,

thefrontierissuesofresearchinthisfieldmainlyfocusontheimpactofbusinessintelligence,enterprise

environmentalethics,laborforceparticipationrate,internationalization,productivityfactors,laborincome

shareandemergingtechnologiesonlaborsupplyunderthebackgroundofartificialintelligence.

Keywords:artificialintelligence;laborsupply;CiteSpace;hotfrontier

(责任编辑 吴 瑜)

132 http://clgsk.qks.cqut.edu.cn

第139页

JournalofChongqingUniversity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

2022年 第 36卷 第 4期

Vol.36 No.4 2022

收稿日期:2020-02-1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网络外部性环境下的供应链竞争演化博弈模型研究”(71571086);国家社会科

学基金项目“大数据驱动制造业供给质量提升的机制与实现路径研究”(19BJY103)

作者简介:杨海深,助理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全球供应链管理研究。

本文引用格式:杨海深.基于网络外部性与水平差异化的链与链纵向结构均衡[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2(4):133-144.

Citationformat:YANGHaishen.Chaintochainverticalstructureequilibriumsbasedonnetworkexternalitiesandhorizontalproductdifferentia

tion[J].JournalofChongqingUniversity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2022(4):133-144.

doi:10.3969/j.issn.1674-8425(s).2022.04.012 管理学

基于网络外部性与水平差异化的

链与链纵向结构均衡

杨海深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国际问题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610)

摘要:在网络外部性环境下,构建由两条供应链作为参与人的纵向结构博弈模型,分析商品网络外部

性和水平差异化对纵向结构博弈均衡的影响。结果发现:对于网络外部性不同的两种商品而言,较大的

网络外部性差异,或者较小的水平差异化程度使得两条链纵向结构 Nash均衡于集中—集中策略和分

散—分散策略,并且商品的网络外部性强度大的一方更加倾向于选择集中—集中策略;较小的网络外部

性差异,或者较大的水平差异化使得两条链纵向结构均衡于分散—分散策略。而对于网络外部性相同的

商品而言,只要商品的网络外部性,或者水平差异化保持在适度的区间上,两条链纵向结构的 Nash均衡

策略总是集中—集中策略和分散—分散策略,并且分散—分散策略是帕累托最优策略。

关键词:链与链竞争;网络外部性;消费者效用;博弈模型;纵向控制结构

中图分类号:F22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425(2022)04-0133-12

一、引言

现代企业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主要表现为多个制造商与专业中间商构

成的多节点之间直接或间接的竞争[1]

,而供应链内部纵向结构的控制策略成为应对链与链竞争加剧的重

要手段。供应链纵向控制结构分为集中决策控制结构(纵向一体化)和分散决策控制结构(分散化)[2]

例如,在 PC行业,是以戴尔为龙头构成的制造商—授权专卖店的纵向一体化结构,以及以惠普为龙头构

成的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的分散化结构;在通讯行业,是以中国移动、联通、电信为龙头的运营商—

虚拟运营商分散化结构;在手机行业,是以苹果为龙头的授权制造商—零售店的纵向一体化结构,以及以

三星为龙头的制造商—代理商—零售商的分散化结构。由于消费市场和竞争环境的演变,供应链纵向结

构也在发生变化,那么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制造商如何应对来自横向和纵向的竞争压力,决策最优的供

第140页

应链纵向结构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针对链与链竞争下的纵向结构控制问题,已有较多研究[3-14]

。McGuire等[3]

研究了两个制造商和两

个排他性零售商的竞争结构,主要研究的是商品替代性对纵向结构均衡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若商品

替代性较低,则两个制造商采用集中化结构的分销系统,而如果商品替代性较高,则制造商更可能采用分

散化结构的分销系统。Moorthy[4]

进一步分析了分散化结构是 Nash均衡的原因,即制造商和零售商的战

略互动抬升了需求曲线。Trivedi[5]

研究了线性需求函数下共用两个零售商的均衡结构,发现零售商和制

造商两级层次的竞争均对供应链绩效产生重要影响。Zhao等[6]用不同的服务水平来描述产品差异,发

现集中化结构并非是一个均衡结构,而分散化结构才是唯一的 Nash均衡。Wu等[7]

针对不确定性需求环

境,基于库存竞争机制下的报童模型,来研究渠道结构问题,发现当两种商品具有替代性时,集中化结构

是唯一的均衡结构。Wu等[8]

研究了需求的不确定性、生产成本和商品替代性对渠道结构均衡的影响,

发现对于均值固定的均匀分布需求函数,比较高的商品替代性才能保证分散化结构是均衡结构。此外,

艾兴政等[9-10]

分别基于制造商和零售商讨价还价能力差异,以及从不确定环境下市场风险、预测能力和

产品竞争程度来讨论纵向控制结构均衡情况。鲁其辉等[11]

考虑了质量和价格竞争下供应链纵向协调均

衡问题。廖涛等[12]

在价格和服务竞争下研究了服务成本对供应链纵向结构选择的影响。一些学者还研

究了影响纵向结构均衡的其他因素,比如,成本差异与产品替代组合[13]

,以及价格竞争下规模不经济成

本[14]

对供应链纵向控制结构选择绩效的影响。

综合以上文献可以发现,目前的研究大多基于产品价格竞争机制,仅有少数学者基于价格和服务竞

争(如 Zhao等[6]

、廖涛等[12]

)来研究供应链纵向结构均衡问题,并且这些研究也只关注了受价格和服务

水平影响的需求函数。本文将基于 Hotelling模型,从消费者效用函数出发,建立受价格、服务水平和商品

水平差异化影响的市场需求函数,在价格和服务水平竞争的情形下,研究商品水平差异化对供应链纵向

结构均衡的影响。

同时,网络经济时代的供应链系统和节点企业深受网络外部性的影响。网络外部性概念最早由 Katz

等[15]

于 1985年提出,并将其定义为单个消费者的效用随着购买相同或兼容产品的总人数增加而提高,

典型的商品有手机、电脑和传真设备等。网络外部性对企业的影响体现在:一是只有网络规模达到一定

临界值时,市场才能形成;二是“赢家通吃”或“输家通盘”的现象加剧市场竞争,对企业决策产生重要的

影响。随后,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广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带有网络外部性的商品最优定价策略[16-19]

、商

品最优研发策略[20]

、最优技术兼容性决策[21-23]等几方面。特别地,Liu等[24]研究了网络外部性影响下

的消费者效用函数,用来反映消费者由于存在网络外部性而增加的购买意愿,并进一步分析了网络外部

性对销售渠道选择的影响。但是,以往研究未考虑网络外部性对链与链竞争下纵向结构选择的问题。事

实上,如 Katz等[15]

所述,网络外部性会通过影响消费者预期来影响其购买决策,而零售商也不得不考虑

消费者预期所带来的市场需求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新的价格和服务水平,并且由于零售商的杠杆

效应,这种影响势必会沿着供应链向上游传递,造成上游制造商的生产和定价等决策的变化。因此,网络

外部性的存在,将会极大地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系统,有可能会加剧或者缓解供应链不同纵向控制结构间

的绩效损失,直至影响链与链之间的纵向结构均衡。鉴于此,本文基于价格和服务水平竞争,构建基于网

络外部性和水平差异化的链与链纵向结构博弈模型,探讨网络外部性和水平差异化作用下的纵向结构均

衡条件,以及其对供应链纵向结构均衡的影响。

二、基本模型

本文研究的供应链系统由两个制造商和两个排他性零售商组成的链 1和链 2构成(见图 1),并且它

134 http://clgsk.qks.cqut.edu.cn

第141页

们之间遵循基于价格和服务水平竞争的博弈规则。在每条链上制造商以批发价向零售商出售商品,零售

商以零售价售卖商品并向消费者提供相应的销售服务,两条链之间进行价格和服务水平竞争。制造商决

定批发价,零售商决定商品价格和服务水平,并且假设制造商和零售商是完全理性及风险中性的决策者,

以利润最大化作为其决策目标。

图 1 竞争供应链结构

本文引入如下决策变量:wi表示供应链 i的制造商出售

商品的单位批发价;pi表示供应链 i的零售商售卖商品的单位

零售价;si为零售商 i提供的服务质量水平,表示由零售商 i

提供的产品咨询、宣传、演示等销售服务的效能,相应的服务

成本为 1

2ηs2

i,其中 η表示零售商提供相应服务的成本系数。

此外,用 π表示供应链及相应节点企业的利润,使用上标 C、D

分别表示集中决策、分散决策策略,下标 Mi和 Ri分别表示制

造商 i和零售商 i。

(一)需求函数

假设消费者购买行为受价格和服务水平影响,并且消费者市场是长度为 1的均匀市场,两条链 i和 j

分别位于市场的两端,参考文献[24]和文献[25],那么消费者在网络外部性影响下购买产品 i的效用函

数为 Ui=V0+fi(xe

i)+θsi-pi-txi,其中 V0表示消费者保留价格,θ表示消费者对服务质量的敏感系数并

且0<θ<1,t表示单位距离的运输成本,或者称为产品的水平差异化程度,xi表示消费者到达供应链 i端的

距离,即供应链 i的产品需求,xe

i表示消费者对产品 i的预期销售规模,fi(xe

i)为衡量对产品 i需求的网络外

部性函数。为便于分析,参考文献[19],网络外部性函数表示为 fi(xe

i)=δixe

i,其中 δi(0<δi<1)是产品 i的

网络外部性强度系数,其大小取决于消费者个人偏好、消费者背景特征和产品忠诚度等因素。并且,假设零

售商通过广告宣传等活动能够在消费者购买之前影响其预期,即表示为 xe

i=xi,因此 fi(xe

i)=δixi。

两条链的价格和服务竞争促使消费者市场形成分割,则边际消费者满足购买两种产品的效用是无差异

的(这里要求消费者保留价格 V0足够大,以保证边际消费者的效用为正),即 V0+δ1x1+θs1-p1-tx1=V0+

δ2x2+θs2-p2-t(1-x1),求解 x1便得到边际消费者的位置 x珋1=[(t-δ2)-p1+θs1+p2-θs2] [(t-δ1)+

(t-δ2)]。因此,供应链 i的市场需求函数为:

qi =x珋i =(t-δj)-pi+θsi+pj-θsj

(t-δi)+(t-δj) ,i=1,2;j=3-i (1)

(二)利润函数

因为制造商的单位生产成本和零售商的边际销售成本对模型结果不产生本质影响,为方便分析,不

妨假设它们均为零。因此,供应链 i制造商的利润函数为:

πMi =wiqi =wi·(t-δj)-pi+θsi+pj-θsj

(t-δi)+(t-δj) i=1,2;j=3-i (2)

为了更好地凸显网络外部性对供应链纵向结构的影响,这里假设两个零售商的服务效率和服务能力

相当,即有相同的服务成本系数 η。因此,零售商利润函数为:

πRi =(pi-wi)·(t-δj)-pi+θsi+pj-θsj

(t-δi)+(t-δj) -1

2ηs2

i i=1,2;j=3-i (3)

因此,整个供应链的利润函数为:

πi =πMi +πRi =pi·(t-δj)-pi+θsi+pj-θsj

(t-δi)+(t-δj) -1

2ηs2

i i=1,2;j=3-i (4)

杨海深:基于网络外部性与水平差异化的链与链纵向结构均衡 135

第142页

要保证式(2)、式(3)和式(4)利润函数最优值存在和均衡结果有意义,这里做一技术性假设:

2t-δ1 -δ2 >θ

2/η (Ⅰ)

三、模型求解

本文采用完全信息下的静态博弈模型来刻画链与链之间基于价格和服务水平竞争的博弈行为。单

条链内部如果是分散化决策结构,则表示存在着垂直竞争,可以用制造商主导的斯坦伯格博弈来刻画。

因此,我们构建四种不同纵向结构下的博弈模型:链 1与链 2均为集中化决策结构;链 1为集中化决策结

构,链 2为分散化决策结构;链 1为分散化决策结构,链 2为集中化决策结构;链 1与链 2均分散化决策

结构,分别记为 CC模型、CD模型、DC模型和 DD模型。

(一)CC模型

在两条链均为集中化决策结构的情况下,充分合作的制造商和零售商通过联合决策使整条供应链的

利润最大化,在两条链之间水平竞争条件下,最终获得各自的最优商品销售价和服务水平。

集中化决策结构下每条供应链的利润函数为:

maxpi,si

πCC

i =pi·(t-δj)-pi+θsi+pj-θsj

(t-δi)+(t-δj) -1

2ηs2

i i=1,2;j=3-i (5)

由式(5)关于 pi,si的一阶条件可得:

pi =(t-δj+pj+θsi-θsj) 2

si = θpi

η(2t-δi-δj

{ )

i=1,2;j=3-i

如果要满足集中化决策结构下的利润最大化的条件存在,那么就要求利润函数式(5)关于 pi,si的海

塞矩阵

- 2

2t-δi-δj

θ

2t-δi-δj

θ

2t-δi-δj

 η

是负定的,容易验证这一结论在条件(Ⅰ)下是成立的。

因此,得到每条链的最优价格和服务水平为:

pCC

i =ACi/B

sCC

i =θCi/η { B

i=1,2;j=3-i (6)

其中,记 A=2t-δ1-δ2,记 B=3ηA-2θ

,记 Ci=η(3t-δi-2δj)-θ

。进一步,可得每条链的均衡需求、

均衡利润和竞争区域,如表 1所示。

(二)CD模型

若供应链 1为集中化决策结构,供应链 2是以制造商为主导的分散化决策结构,那么博弈顺序为:

(1)两条链首先进行水平竞争;(2)链 1对商品销售价格和服务水平进行独立的集中化决策,同时链 2制

造商先行决定批发价,零售商再决定商品销售价格和服务水平。可以采用逆向归纳法来求解。

首先,供应链 1进行集中化决策,则它对供应链 2的反应函数可以由上述 CC模型的结果得到,即:

p

1 (p2,s2)=ηA

D(t-δ2 +p2 -θs2)

s

2 (p2,s2)= θ

D(t-δ2 +p2 -θs2

{ )

其中,D=2ηA-θ

136 http://clgsk.qks.cqut.edu.cn

第143页

供应链 2零售商利润函数为:

maxp2,s2

πCD

R2 =(p2 -w2)(t-δ1)-p2 +θs2 +p1 -θs1

2t-δ1 -δ2

-1

2ηs2

则由零售商关于 p2,s2的一阶条件,得到零售商的反应函数为:

p2 =η(t-δ1 +p1 -θs1)(2t-δ1 -δ2)+w2[η(2t-δ1 -δ2)-θ

2η(2t-δ1 -δ2)-θ

s2 =θ(t-δ1 +p1 -θs1 -w2)

2η(2t-δ1 -δ2)-θ



 2

此时容易验证,零售商利润函数关于 p2,s2的海塞矩阵

- 2

2t-δ1-δ2

θ

2t-δ1-δ2

θ

2t-δ1-δ2

 η

在条件(Ⅰ)是负

定的,即零售商利润函数关于 p2,s2这两个决策变量存在最大值。

因此,供应链 2制造商决策模型为:

maxw2

πCD

M2 =w2

(t-δ1)-p2 +θs2 +p1 -θs1

2t-δ1 -δ2

s.t.(p2,s2)=argmaxπCD

R2

求解上式,便能得到供应链 2对供应链 1的批发价、销售价和服务水平的反应函数分别为:

w

2 =t-δ1 +p1 -θs1

2 ,p

2 = E

2D(t-δ1 +p1 -θs1),s

2 = θ

2D(t-δ1 +p1 -θs1)

其中,记 E=3ηA-θ

在链与链之间同时进行水平竞争的情形下,便得到均衡下的每条链的最优价格和服务水平:

pCD

1 =G1A/F,sCD

1 =θG1/ηF

pCD

2 =C2E/ηF,sCD

2 =θC2/ηF,wCD

2 =C2D/η { F

(7)

其中,记 F=5ηA-3θ

,记 G1=η(7t-3δ1-4δ2)-2θ

。进一步,可得每条链的均衡需求、均衡利润和竞争

区域,如表 1所示。

由于结构的对称关系,同理可求得 DC模型的结果,如表 1所示。

(三)DD模型

若两条链均以制造商为主导的分散化决策结构,那么博弈顺序为:(1)两条链首先进行价格和服务

水平竞争;(2)链 1和链 2的制造商分别独立先行决定批发价,零售商再决定商品销售价格和服务水平。

可以采用逆向归纳法来求解。

两条供应链零售商利润函数为:

maxpi,si

πDD

Ri =(pi-wi)(t-δj)-pi+θsi+pj-θsj

2t-δi-δj

-1

2ηs2

i i=1,2;j=3-i

则得到零售商的反应函数为:

〗pi(pj,sj)=η(t-δj+pj-θsj)(2t-δj-δi)+wi[η(2t-δj-δi)-θ

2η(2t-δj-δi)-θ

si(pj,sj)=θ(t-δj+pj-θsj-wi)

2η(2t-δj-δi)-θ



 2

i=1,2;j=3-i

杨海深:基于网络外部性与水平差异化的链与链纵向结构均衡 137

第144页

同样容易验证,零售商利润函数关于 pi,si的海塞矩阵在条件(Ⅰ)是负定的,即利润函数关于 pi,si

存在最大值。

两条供应链制造商的决策模型为:

maxwi

πDD

Mi =wi

(t-δj)-pi+θsi+pj-θsj

2t-δi-δj

i=1,2;j=3-i

s.t.(pi,si)=argmaxπDD

Ri

求解此模型,便得到以制造商为主导的供应链 j对供应链 i的批发价、销售价和服务水平反应函数分

别为:

w

i =t-δj+pj-θsj

2 ,p

i = E

2D(t-δj+pj-θsj),s

i = θ

2D(t-δj+pj-θsj) i=1,2;j=3-i

在链与链之间同时进行水平竞争的情形下,可以得到均衡下的每条链的最优价格和服务水平分

别为:

pDD

i =CjGi/ηH,sDD

i =θGi/ηH,wDD

i =DGi/ηH i=1,2;j=3-i (8)

其中,记 H=7ηA-4θ

,记 Gi=η(7t-3δi-4δj)-2θ

。进一步,可求得每一条链的均衡需求、均衡利润和

竞争区域,如表 1所示。

表 1 链 1和链 2的均衡值汇总

ηA>θ

2>0 CC模型 CD模型 DC模型 DD模型

链 1总利润 π1 DC2

1/2ηB2 DG2

1/2ηF2 3DC2

1/2ηF2 3DG2

1/2ηH2

均衡需求 q1 C1/B G1/F C1/F G1/H

制造商 πM1 DC2

1/ηF2 DG2

1/ηH2

零售商 πR1 DC2

1/2ηF2 DG2

1/2ηH2

链 2总利润 π2 DC2

2/2ηB2 3DC2

2/2ηF2 DG2

2/2ηF2 3DG2

2/2ηH2

均衡需求 q2 C2/B C2/F G2/F G2/H

制造商 πM2 DC2

2/ηF2 DG2

2/ηH2

零售商 πR2 DC2

2/2ηF2 DG2

2/2ηH2

竞争区域 V0≥C1C2/ηB V0≥C2G1/ηF V0≥C1G2/ηF V0≥G1G2/ηH

四、博弈均衡分析

本节将依据表 1的结果,构建链与链之间的纵向结构博弈模型,即把链 1和链 2作为博弈参与人,把

供应链集中化决策和分散化决策作为博弈策略,在完全信息并且同时决策情况下,两个参与人的支付矩

阵如表 2所示。接下来,我们将探讨纵向结构博弈模型的 Nash均衡问题,以及侧重分析商品网络外部性

和水平差异化对 Nash均衡的影响。

表 2 支付矩阵

链 1

链 2

集中决策(C) 分散决策(D)

集中决策(C) DC2

1/2ηB2 DC2

2/2ηB2 DG2

1/2ηF2 3DC2

2/2ηF2

分散决策(D) 3DC2

1/2ηF2 DG2

2/2ηF2 3DG2

1/2ηH2 3DG2

2/2ηH2

138 http://clgsk.qks.cqut.edu.cn

第145页

在两种产品的网络外部性强度存在差异时,不妨假设 δ1>δ2,着重考察网络外部性强度的差异 Δδ和

水平差异化程度 t对链与链纵向结构均衡的影响。

命题 1 对于链 1来说,

(1)当槡3θ

2/η≤Δδ=δ1-δ2<1,且(θ

2+ηδ1+ηδ2)/(2η)<t≤t1

① 时,πCC

1 ≥πDD

1 。

(2)当 0<Δδ≤槡3θ

2/η,且 t>(θ

2+ηδ1+ηδ2)/(2η);或者当 Δδ>槡3θ

2/η,且 t>t1时,πCC

1 <πDD

1 。

证明:由于 πCC

1 -πDD

1 =D

2η

(C2

1/B2 -3G2

1/H2

)=D

2η

HC1+槡3BG1

( BH ) HC1-槡3BG1

( BH ) ,若要 πCC

1 ≥πDD

1 ,等

价于 HC1≥槡3BG1,那么在条件(Ⅰ)和各参数的取值范围内解不等式 HC1≥槡3BG1,即得(1)的结论。同

理可证(2)。

命题 1中的(1)表明:当两条链所供应商品的网络外部性强度差距较大,并且商品的水平差异化程度

不是太大(t≤t1)时,链 1在集中—集中(C,C)策略下的绩效要优于在分散—分散(D,D)策略下的绩效。

命题 1中的(2)表明:在网络外部性强度差距较小时,或者网络外部性强度差距较大,同时产品的水平差

异化程度也较大时,链 1在(D,D)策略下的绩效要优于在(C,C)策略下的绩效。

推论 1 对于链 1来说,当两种商品的网络外部性强度无差异时,即 δ1 =δ2 时,在条件(Ⅰ)下,恒有

πCC

1 <πDD

1 成立。

推论 1说明,对于两种商品的网络外部性强度差距非常小时,链 1在(D,D)策略下的绩效要优于在

(C,C)策略下的绩效。

命题 2

(1)当(θ

2+ηδ1+ηδ2)/(2η)<t≤t2

② 时,πCC

1 ≥πDC

1 ,πCC

2 ≥πCD

2 。

(2)当 t>t2时,πCC

1 <πDC

1 ,πCC

2 <πCD

2 。

证明:要证 πCC

1 ≥πDC

1 和 πCC

2 ≥πCD

2 ,只需证明 F≥槡3B。在条件(Ⅰ)和各参数的取值范围内解不等式

F≥槡3B,可得到两个不等式成立的 t的取值范围。同理可证(2)。

命题 2中的(1)表明:在商品的水平差异程度不太大(t≤t2)时,在链 2选择集中化决策的情况下,链

1的最优选择是集中化决策;在链 1选择集中化决策情况下,链 2的最优选择是集中化决策。反之,当商

品的水平差异程度较大时,命题 2中的(2)的结果表明:在链 2选择集中化决策的情况下,链 1的最优选

择是分散化决策;在链 1选择集中化决策情况下,链 2的最优选择是分散化决策。网络外部性强度差异

大小对命题 2的结论没有影响,因此当 δ1=δ2时,命题 2依然成立。

命题 3 在条件(Ⅰ)和各参数的取值范围内,均有 πCD

1 <πDD

1 ,πCC

2 <πDD

2 ,πDC

2 <πDD

2 恒成立。

证明:要证 πCD

1 <πDD

1 ,πCC

2 <πDD

2 和 πDC

2 <πDD

2 ,分别等价于 H<槡3F,HC2<槡3BG2和 H<槡3F。与命题

1和命题 2证明方法一致,容易验证这三个不等式在条件(Ⅰ)和各参数的取值范围内恒成立。

命题 3表明:无论商品网络外部性强度的差异大小,还是水平差异化的程度高低,在链 2采取分散化

决策时,链 1的最优策略总是分散化决策策略;在链 1采取分散化决策时,链 2的最优决策是分散化决

策;链 2在(D,D)策略和(C,C)策略中,总是倾向于选择前者。

杨海深:基于网络外部性与水平差异化的链与链纵向结构均衡 139

记 t1=

26θ2+η(41δ1+43δ2)

84η +2槡3ηΔδ+槡(2θ2+(2槡3-1)ηΔδ)2+12(3+槡3)ηθ2Δδ

84η 。

记 t2=[(3+槡3)θ2+2ηδ1+2ηδ2]/(4η)。

第146页

命题 4

(1)当 1

2(13+7槡3)θ

η

≤Δδ<1,且(θ

2+ηδ1+ηδ2)

(2η) <t≤t2 时,纵向结构 Nash均衡于(C,C)和(D,

D)纯策略;当 t2<t<t1时,纵向结构 Nash均衡于(D,D)纯策略。

(2)当槡3θ

2/η≤Δδ<

2(13+7槡3)θ

2/η,且(θ

2 +ηδ1 +ηδ2)/(2η)<t≤t1 时,纵向结构 Nash均衡于

(C,C)和(D,D)纯策略;当 t1<t<t2时,纵向结构 Nash均衡于(C,C)和(D,D)纯策略,且(D,D)为帕累

托最优。

(3)其他情况下,纵向结构 Nash均衡于(D,D)纯策略。

证明:当 1

2(13+7槡3)θ

2/η≤Δδ<1时,t1≥t2;再当(θ

2 +ηδ1 +ηδ2)/(2η)<t≤t2 时,由命题 1(1)、

命题 2(1)和命题 3可知,纵向结构 Nash均衡于(C,C)和(D,D)纯策略;当 t2 <t<t1 时,结论是显然的。

当槡3θ

2/η≤Δδ<

2(13+7槡3)θ

2/η时,t2≥t1;再当(θ

2+ηδ1+ηδ2)/(2η)<t≤t1时,由命题 1(1)、命题 2

(1)和命题 3可知,纵向结构 Nash均衡于(C,C)和(D,D)纯策略;但当 t1 <t<t2 时,(D,D)为帕累托最

优。其他情况下的结果由命题 1(2)、命题 2(2)和命题 3的结论可知是成立的。

命题 4表明:在两条链所供应的商品的网络外部性强度差距较大,且商品的水平差异化程度不是太

大(t≤min{t1,t2})时,链与链之间竞争结构的最优选择策略都是(C,C)和(D,D)纯策略;而在网络外部

性强度差距较小,或者商品的水平差异较大时,链与链之间竞争结构的最优选择策略是(D,D)纯策略。

推论 2 当两种商品的网络外部性无差异时,即 δ1=δ2时,有以下结论:

(1)当 δ+θ

2/(2η)<t≤δ+(3+槡3)θ

2/(4η)时,或者当 δ满足 t-(3+槡3)θ

(4η) <δ<t-θ

2/(2η)时,纵

向结构 Nash均衡于(C,C)和(D,D)纯策略,且(D,D)为帕累托最优。

(2)当 t>δ+(3+槡3)θ

2/(4η)时,或者当 δ满足 0<δ<t-(3+槡3)θ

2/(4η)时,纵向结构 Nash均衡

于(D,D)纯策略。

推论 2表明:在两条链面临同样的网络外部性强度时,如果他们之间的水平差异化程度不太大(满足

δ+θ

2/(2η)<t≤δ+(3+槡3)θ

2/(4η)),或者商品的网络外部性强度较大(满足 t-(3+槡3)θ

2/(4η)<

δ<t-θ

2/(2η)),那么两条链的纵向均衡结构要么全部是集中决策结构,要么全部是分散决策结构。但

如果水平差异化较大,或者网络外部性强度较小,那么两条链的均衡结构仅有(D,D)纯策略结构。

综合上述命题和推论的结果可知,如果消费者市场需求受商品的网络外部性、商品间的水平差异化、

零售价格和服务水平影响,并且由制造商主导的两条链之间进行价格和服务水平竞争,具备同等的服务

能力,那么只有当两种商品的网络外部性强度差异较大,并且水平差异化程度不太大时,两条供应链的纵

向最优控制结构才可能均为集中化(一体化)决策,即(C,C)策略;而在其他情况下,纵向最优结构总为分

散化决策结构,即(D,D)策略,并且分散化决策结构在特定条件下还是帕累托最优结构;此外,两条链本

身不存在混合结构的均衡。结论中一些点与现实中的受上述因素影响的供应链纵向结构决策结果相一

致,比如在智能手机产品上,小米手机起初凭借论坛、发布会、微博等新媒体进行口碑宣传和“高配置、低

价格”定价策略,产生出高于其他同类产品较大的网络外部性效应,这也决定了其销售策略为自建的官方

商城,即采用集中化决策策略;但随着其他手机品牌的崛起和消费者偏好转移,小米手机的网络外部性强

度差距变小,其销售渠道也变得更加多元化,此时更倾向选择分散化决策策略。

140 http://clgsk.qks.cqut.edu.cn

第147页

五、算例分析

下面通过算例对第 4节结论作进一步验证和分析,这里不失一般性,假定消费者对服务质量的敏感

系数 θ=0.2,那么零售商提供相应服务的成本系数 η=0.7。在两种产品的网络外部性强度存在差异时,

分别考虑两种商品网络外部性强度差异 Δδ和水平差异化 t的变化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分别做出链 1

和链 2不同策略下的收益关于 Δδ和 t的对比图,以及由 Δδ和 t共同决定的纵向结构均衡区域图。

首先,当水平差异化 t固定(假定 t=0.6)时,考虑网络外部性强度差异 Δδ变动对不同纵向结构下链

1和链 2绩效的影响。根据条件(I)和 δ2<δ1,假定 δ2=0.1,则 Δδ=δ1-δ2=δ1-0.1,在(0.1,0.9)区间

内取值,分别作出 CC模型、CD模型、DC模型和 DD模型下的链 1和链 2总利润对比图,如图 1所示。

图 1 Δδ变动时不同结构下链 1和链 2绩效对比

从图 1可知,对链 1而言,当 Δδ非常大(0.85<Δδ<0.9)时,πCC

1 <πDD

1 ,πCC

1 ≥πDC

1 ;当 0<Δδ<0.85

时,πCC

1 <πDD

1 ,πCC

1 <πDC

1 ;无论 Δδ的取值如何,πCD

1 <πDD

1 恒成立。并且,从图 1中链 1的图来看,4个模

型下的链 1的利润随着网络外部性强度差异 Δδ的增大,呈现出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对链 2而言,当

Δδ比较大(0.7<Δδ<0.9)时,πCC

2 ≥πCD

2 ;当 0<Δδ<0.7时,πCC

2 <πCD

2 ;无论 Δδ的取值如何,πDC

2 <πDD

2 和

πCC

2 <πDD

2 恒成立。并且,从图 1中链 2的图来看,4个模型下的链 2的利润随着网络外部性强度差异 Δδ

的增大而减小。这与命题 1、命题 2和命题 3的理论分析结果一致。因此,在 δ2<δ1的情况下,网络外部

性强度差异 Δδ对链 1影响要大于对链 2的影响,它扭转了供应链绩效走势。这说明当两种商品的网络

外部性强度差异较大时,两条链的纵向最优结构为(C,C)策略。

其次,在网络外部性强度差异 Δδ固定时,设定 Δδ=0.8,考虑水平差异化 t变动对 4种纵向结构下链

1和链 2绩效的影响。根据条件(I),t>0.54,分别作出 CC模型、CD模型、DC模型和 DD模型下的链 1

和链 2总利润对比图,如图 2所示。

从图 2可知,对链 1而言,当 t比较小(0.54<t<0.6)时,πCC

1 <πDD

1 ,πCC

1 ≥πDC

1 ;当 t>0.6时,πCC

1 <

πDD

1 ,πCC

1 <πDC

1 ;无论 Δδ的取值如何,πCD

1 <πDD

1 恒成立。对链 2而言,当 t比较小(0.54<t<0.7)时,

πCC

2 ≥πCD

2 ;当 t>0.7时,πCC

2 <πCD

2 ;无论 Δδ的取值如何,πDC

2 <πDD

2 和 πCC

2 <πDD

2 恒成立。这与命题 1、命

题 2和命题 3的理论推导分析结果一致。因此,当两条链供应的商品的水平差异化较小时,两条链的纵

向最优决策结构为(C,C)策略。

杨海深:基于网络外部性与水平差异化的链与链纵向结构均衡 141

第148页

图 2 t变动时不同结构下链 1和链 2绩效对比

最后,图 3给出了由 Δδ和 t共同决定的纵向结构均衡区域,图 3中区域(1)对应的纵向结构 Nash均

衡于(C,C)和(D,D)纯策略的区域,此时,两种商品的网络外部性强度差异较大,且水平差异化程度不太

大;图 3中区域(2)对应的是纵向结构 Nash均衡于(C,C)和(D,D)纯策略,并且(D,D)是帕累托最优区

域,此时,两种商品的网络外部性强度差异较小,且水平差异化程度不太大;区域(3)对应的是(D,D)纯

策略区域,此时,商品的水平差异化较大。

当两种商品的网络外部性强度无差异时,图 4给出了由 δ和 t共同决定的纵向结构均衡区域,图 4中

区域(1)对应的纵向结构 Nash均衡于(C,C)和(D,D)纯策略区域;图 4中区域(2)对应的是(D,D)纯策

略区域。

图 3 由 Δδ和 t确定的纵向结构均衡区域 图 4 由 δ和 t确定的纵向结构均衡区域

六、结论

在网络外部性环境下,构建了由两个制造商和两个排他性零售商组成并进行价格和服务水平竞争的

供应链系统。首先,在集中—集中决策、集中—分散决策、分散—集中决策和分散—分散四种决策模式

下,分析和探讨了节点链和企业的商品定价、服务水平决策以及系统利润,然后,构建了由两条链作为参

与人的供应链纵向结构博弈模型,接着分析了纵向结构的博弈均衡问题,以及网络外部性和水平差异化

对博弈均衡结构的影响,最后通过算例作进一步的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1)两种商品的网络外部性强度差异和水平差异化对两条链纵向均衡结构产生重要的影响。较大

的网络外部性差异,或者较小的水平差异化程度使得两条链纵向结构均衡于集中—集中策略和分散—分

142 http://clgsk.qks.cqut.edu.cn

第149页

散策略,并且商品的网络外部性强度大的一方更加倾向于集中—集中策略;较小的网络外部性差异,或者

较大的水平差异化使得两条链纵向结构均衡于分散—分散策略。

(2)对于同等网络外部性强度的两种商品而言,只要商品的网络外部性,或者水平差异化保持在适

度的区间,两条链纵向结构决策的 Nash均衡为集中—集中策略和分散—分散策略,并且分散—分散策略

是帕累托最优策略;但是当网络外部性强度较小,或者水平差异化较大时,两条链纵向结构均衡于分散—

分散策略。

本文尚有不足之处,例如考虑的需求函数有些特殊,未考虑不确定性需求、服务成本差异等对供应链

纵向结构均衡的影响,这些都是可以拓展的方向,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艾兴政,廖涛,唐小我.链与链竞争的充分退货政策[J].系统工程学报,2008(6):727-734.

[2] 泰勒尔.产业组织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216-236.

[3] MCGUIRETW,STAELINR.Anindustryequilibriumanalysisofdownstreamverticalintegration[J].MarketingScience,1983,

2(2):161-191.

[4] MOORTHYKS.Strategicdecentralizationinchannels[J].MarketingScience,1988,44(7):335-355.

[5] TRIVEDIM.Distributionchannels:Anextensionofexclusiveretailership[J].MarketingScience,1998,44(7):896-909.

[6] ZHAOX,ATKINSD.Supplychainstructureunderpriceandservicecompetition[R].Workingpaper,Vancouver:TheUniver

sityofBritishColumbia,2002.

[7] WUOQ,CHENH.Chaintochaincompetitionunderdemanduncertainty[R].Workingpaper,Vancouver:TheUniversityof

BritishColumbia,2003.

[8] WUCQ,PETRUZZINC,CHHAJEDD.Verticalintegrationwithpricesettingcompetitivenewsvendors[J].DecisionSciences,

2007,38(4):581-610.

[9] 艾兴政,唐小我.基于讨价还价能力的竞争供应链纵向结构绩效[J].管理工程学报,2007(2):123-125.

[10]艾兴政,唐小我,涂智寿.不确定环境下链与链竞争的纵向结构控制绩效[J].系统工程学报,2008(2):188-193.

[11]鲁其辉,朱道立.质量和价格竞争供应链的均衡与协调策略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09(3):56-64.

[12]廖涛,艾兴政,唐小我.链与链基于价格和服务水平竞争纵向结构选择[J].控制与决策,2009(10):1540-1546.

[13]廖涛,艾兴政,唐小我.基于成本差异与产品替代的链与链竞争纵向结构[J].控制与决策,2009(7):1110-1114.

[14]赵海霞,艾兴政,唐小我.链与链基于价格竞争和规模不经济的纵向控制结构选择[J].控制与决策,2012(2):193-198.

[15]KATZM L,SHAPIROC.Networkexternalities,competition,andcompatibility[J].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1985,

75(3):424-440.

[16]胥莉,陈宏民.具有网络外部性特征的企业定价策略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06(6):23-30.

[17]BAYERRC,CHANM.Networkexternalities,demandinertiaanddynamicpricinginanexperimentaloligopolymarket[J].

EconomicRecord,2007,83(263):405-415.

[18]HAJJIA,PELLERINR,L?GERP,etal.DynamicpricingmodelsforERPsystemsundernetworkexternality[J].International

JournalofProductionEconomics,2012,135(2):708-715.

[19]潘小军,陈宏民,胥莉.基于网络外部性的固定与比例抽成技术许可[J].管理科学学报,2008(6):11-17.

[20]李克克,陈宏民.网络外部性条件下厂商的 R&D动机研究[J].系统工程学报,2006(2):171-175.

[21]孙武军,吴立明,陈宏民.网络外部性与企业产品兼容性决策分析[J].管理工程学报,2007(2):59-63.

[22]吉宏伟,孙武军,陈忠.网络外部性、市场进入与企业产品兼容性策略选择[J].系统工程,2007(1):66-71.

杨海深:基于网络外部性与水平差异化的链与链纵向结构均衡 143

第150页

[23]吉宏伟,孙武军.基于网络外部性的企业兼容性决策分析[J].系统管理学报,2007(5):543-548.

[24]LIUZY,LIMQ,KOUJS.Salechannelselectionofinformationproductsinthepresenceofnetworkexternality[C]//Contem

poraryResearchonEbusinessTechnologyandStrategy,CommunicationsinComputerandInformationScience,2012:

122-134.

[25]LINYT.Verticalintegrationundercompetition:Forward,backward,ornointegration?[J].ProductionandOperationsManage

mentSociety,2014,23(1):19-35.

Chaintochainverticalstructureequilibriums

basedonnetworkexternalitiesandhorizontal

productdifferentiation

YANGHaishen

(InstituteofInternationalStudies,GuangdongAcademyofSocialSciences,Guangzhou510610,China)

Abstract:Inpresenceofnetworkexternality,thispaperconstructsaverticalstructuralgamemodelwith

twosupplychainsasparticipants,andanalyzestheimpactofcommoditynetworkexternalitiesandhorizontal

differentiationontheverticalstructuralgameequilibrium.Theresultsshowthat:Fortwocommoditieswiththe

differentnetworkexternality,higherintensitydifferenceofnetworkexternalityorlowerhorizontaldifferentiation

makestheverticalstructureNashequilibriumontheintegrationstrategyanddecentralizationstrategy.Moreover,

theonewiththehighestintensitydifferenceofnetworkexternalityprefertotheintegrationstrategy.Small

differencesinnetworkexternalitiesorlargehorizontaldifferencesmaketheverticalstructureofthetwochains

equalizethedecentralizeddecentralizedstrategy.Forthehomogeneousgoods,theverticalstructureequilibriumis

theintegrationstrategyanddecentralizationstrategy,aslongasthedifferenceofnetworkexternalityorthe

horizontaldifferentiationmaintainsanappropriateinterval.Moreover,choosingdecentralizationisadominant

strategy.

Keywords:chaintochaincompetition;networkexternality;consumerutility;gamemodel;vertical

controlstructures

(责任编辑 张佑法)

144 http://clgsk.qks.cqut.edu.cn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在线书刊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