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创企业调研报告•长三角篇(2023)

发布时间:2023-11-30 | 杂志分类:校园教育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中国科创企业调研报告•长三角篇(2023)

94格陆博的创始人刘兆勇,在同济大学车辆工程系完成了从本科到博士阶段的学习。博士毕业后,年仅25岁的刘兆勇加入东风科技担任工程师,很快在防滑制动系统研发上做出突出贡献,帮助公司突破了国外巨头对相关技术的垄断,每年节约成本高达几个亿。刘兆勇由此获得东风汽车集团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汽车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并被提升为科技部副主任。在东风工作几年后,刘兆勇加入奇瑞旗下的初创公司芜湖伯特利,凭借其在制动系统的专业造诣,再度帮助公司取得技术突破,成为全球第二家、中国第一家实现卡钳式电子驻车系统量产的企业。在伯特利工作期间,刘兆勇一路被提升为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技术中心主任,成为公司最年轻的高管。早年的职业经历让刘兆勇坚定了“技术创造价值”的信念。一次去美国访学的经历,让他看到了智能驾驶行业的广阔前景,并且关注到底盘线控领域。一方面,这一领域堪称智能驾驶技术的“咽喉要地”,随着未来智能驾驶的发展和普及,将有机会创造极高的市场价值。另一方面,这一领域技术难度大,相关市场长期被国际巨头垄断。伴随着高风险、高挑战的诱人前景,刘兆勇的创业热情被点燃了。“过去 30 年市场换技术的战略已经失效了,这个领域再难,... [收起]
[展开]
中国科创企业调研报告•长三角篇(2023)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101页

94

格陆博的创始人刘兆勇,在同济大学车辆工程系完成了从本科到博士阶段的学习。博士毕

业后,年仅25岁的刘兆勇加入东风科技担任工程师,很快在防滑制动系统研发上做出突出贡献,

帮助公司突破了国外巨头对相关技术的垄断,每年节约成本高达几个亿。刘兆勇由此获得东风

汽车集团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汽车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并被提升为科技部副主任。在东风

工作几年后,刘兆勇加入奇瑞旗下的初创公司芜湖伯特利,凭借其在制动系统的专业造诣,再

度帮助公司取得技术突破,成为全球第二家、中国第一家实现卡钳式电子驻车系统量产的企业。

在伯特利工作期间,刘兆勇一路被提升为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技术中心主任,成为公司最年轻

的高管。

早年的职业经历让刘兆勇坚定了“技术创造价值”的信念。一次去美国访学的经历,让他

看到了智能驾驶行业的广阔前景,并且关注到底盘线控领域。一方面,这一领域堪称智能驾驶

技术的“咽喉要地”,随着未来智能驾驶的发展和普及,将有机会创造极高的市场价值。另一

方面,这一领域技术难度大,相关市场长期被国际巨头垄断。伴随着高风险、高挑战的诱人前

景,刘兆勇的创业热情被点燃了。“过去 30 年市场换技术的战略已经失效了,这个领域再难,

也必须去做,否则我们永远无法打破国外垄断”,他说,“2000 年前后,国外的一套 ABS(防

滑制动系统名称,全称为制动防抱死系统,Antilock Brake System)卖给中国要 1.6 万元,经

过我们自主研发,现在只要几百元,大多数国产汽车品牌都能用得起。唯有技术自立,才不会

受制于人。”

2016 年,刘兆勇下定决心,辞掉了在伯特利的高管职位,卖掉所持有的股份,并利用自

己 18 年在行业内建立起的声誉和人脉,从几家业界知名公司拉来了资深专业人才,组成团队,

创立了格陆博科技有限公司。刘兆勇说,公司取名“格陆博”,也有其深刻涵义。其中,“陆”

字,取自大陆公司;“博”字,取自博世公司,“格陆博”意即,与博世、大陆一争高下。

选择攻关具有高技术难度,研发周期长的项目,刘兆勇已经做好了破釜沉舟的准备,“一

定要带领团队坚持下去,走到突破转折的节点”。公司成立不到两年就遇到了资金困难,刘兆

勇卖掉了自己的房子,加上借款,筹集了 2600 万元,给团队发工资,勉强度过了危机。2017

年底,格陆博获得软银中国 A 轮融资,迎来发展的转机。此后,一年迈一个台阶。2018 年,

公司完成 B 轮融资,估值逾 3 亿元。2019 年,完成 B+ 轮融资,估值超过 7 亿元。

2019 年,格陆博被评为江苏省“潜在独角兽”企业,技术研发基地在南通落成,成功申

报成为江苏省双创人才落地单位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20 年,公司荣获南通市十大科技新

锐民营企业,建立了江苏省省级工程研究中心,自主研发产品获得江苏省车联网“十大先进技

术产品”。2021 年,通过了两化融合贯标,即达到了中国制造国家标准 2025 的《工业企业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以及知识产权贯标,即达到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国

2 发展历程

第102页

95

(一)陆博怎样在国产底盘线控方案的培育期谋求生存和进一步增长?

(二)格陆博怎样成为市场的领军者?

家标准。同时,完成 B++ 轮融资,估值超过 10 亿元。2023 年 4 月,格陆博科技完成近 4 亿

元 C 轮融资。公司已申请专利超 200 件,发明专利占比超过 50%,同时在美国、日本等海外

地区获得发明专利授权。

(一)以卓越技术构建核心竞争力

目前世界主要线控制动系统供应商均为德国企业,其中拥有百年历史的博世占据 65% 的

市场份额。早在 1978 年,博世生产出第一个可靠的 ABS 产品,到了 1995 年,德国博世又将

ESP(电子稳定控制系统)技术向全球推广。而国内的零部件厂商很长时间处在 0 到 1 的瓶颈

期,急需一家中国的“博世”。博世 Two-Box 路线的 IBooster+ESP 是目前推出时间最早、

应用最广的产品。相对于 Two-Box 路线的另一种技术路线为 One-Box 方案,两者的主要区别

在于是否将车身稳定系统和电子助力器两大部分集成在一起。两种方案各有其优势,相较而言,

One-Box 方案集成度高,在体积、重量上占优势,量产后的成本只有 Two-Box 成本的 60%。

然而,One-Box 方案有更高的技术壁垒,如电机的性能、耐久性、噪声、耐久之后剩余的性能,

在各种失效模式下该如何运行,降级模式有哪些功能,都是 One-Box 系统目前所面临的问题,

同时,One-Box 的量产难度也更大。

目前国产线控底盘商一部分选择相对稳健的创新路线,对标国际巨头的产品,同时储备

技术,不断打磨产品质量。而格陆博选择了更为激进、冒险的路线,瞄准下一代产品,攻关

One-Box 方案,以期实现弯道超车。

这一选择意味着更长的研发周期,更高的技术难度,十分考验企业的资金实力、研发技术

实力以及商业化经验。之所以选择更具有挑战性的路线,一方面,刘兆勇相信 One-Box 方案

以成本和体积等方面的优势,将最终取代 Two-Box,成为未来主流方案;另一方面,他拉起

的这支创业队伍给了他最大的信心和支撑。这支队伍的骨干有的来自东风、奇瑞、丰田等知名

汽车公司,有的来自博世、大陆等线控底盘领军企业,有的是资深技术专家,有的拥有深厚的

3 问题提出

4 应对策略

第103页

96

(一)产品获得客户认可

循序渐进,迭代量产,格陆博凭借技术优势和高质量产品,逐步获得了客户认可、积累了

技术经验。2023 年,格陆博的 ESC 产品订单饱满,预计年生产总值将达到 3.5 亿元。公司的

行业阅历。更重要的是,团队成员都具有强烈的探索精神和做强中国制造的决心,自然而然形

成了一股凝聚力。

团队组成后,决定采取“量产一代、研发一代、预研一代”的开发路线。经过六年的艰苦攻关,

格陆博完全自主研发的 One-Box 产品即将实现量产,部分产品已经应用于长城、奇瑞、吉利、

比亚迪、五十铃、五菱、哪吒等知名或新势力车企的新车型中。

相较于市场上的其他方案,格陆博力求实现产品的高度集成化,在降噪、使用寿命、运行

平顺性等技术细节方面精益求精,努力打磨出更具性价比的产品。由于充分考虑到了未来量产

的可行性,格陆博的产品实现了装配制造难度小、覆盖车型广、支持多种驾驶服务功能和自动

驾驶功能等优势。

目前,公司在南通投资兴建占地面积 53 亩的生产及实验基地,拥有 160 多位研发人员,

其中,博士、硕士共计 30 多位,还有多名省双创人才、市江海英才,建有研发、生产大楼及

验证跑道,配备高自动化生产线,已为 2023 年 One-Box 产品量产做好了充足准备。

(二)以全面且高质量服务打造独家优势

格陆博的目标不仅仅限于成为线控底盘产品的供应商,而且是集研发、设计、生产、销售、

服务为一体的高科技企业。技术研发实力,结合综合产品实力,定制化、高质量服务客户的能

力将成为格陆博着力打造的独家优势。

格陆博着眼布局全面的线控制动技术能力,刘兆勇说:“如果单纯从某一个产品或细分领

域来看,竞争格局各有不同,但如果把这些产品合到一起看完整线控制动领域的情况,格陆博

在行业内具有不可比拟的独特优势。”

相对于外资头部品牌,“格陆博对于中国特色道路和驾驶场景理解更为深刻,可针对本土

车型推出更符合要求的本土化解决方案,同时,在快速响应、深度协同合作方面更有优势,相

信我们因此可以获得更多车企的认可。”

5 取得成效

第104页

97

EPB(驻车制动系统)、ABS(刹车防抱死系统)、ESC(电子稳定控制系统)已经稳定量产,

年产能均能达到 100 万套以上,并且实现对长城、奇瑞、吉利、比亚迪、五十铃、五菱、哪吒

等自主品牌的配套。未来三年主要产品规划均超过 200 万套。

(二)逐步打破“卡脖子”技术

目前,ESC 产品中的芯片也基本由国外垄断。一般来说,传统燃油汽车全车芯片总量约为

100-200 个;新能源车芯片,所需总量约达 500-600 个。2021 年以来的国际汽车芯片短缺,

导致博世线控制动产品交付受限,为国内企业提供了加速替代的窗口期。抓住这一契机,格陆

博凭借其在软件算法、技术实现等多方面的长期研发和积累,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成功实现

量产 ESC 产品使用芯片国产化替代的供应商。格陆博投入量产的 ESC 产品,已经实现了芯片

80% 的国产替代。“虽然我们与国外还存在一定差距,但我们在不断发展,我们的速度更快,

我们的市场更大。我们越来越有信心。”刘兆勇说,“格陆博已经为迎接无人驾驶时代的到来,

提前做好了充分的技术积累。”

(一)实现生产环节智能化和高度自动化

将“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是汽车产业面临的最为紧迫的任务。作为高科技初创

企业和中国智造的新兴力量,格陆博攻坚线控底盘的核心技术领域,力求打破中国自动驾驶汽

车制造业的“阿喀琉斯之踵”,体现了 30 年间中国汽车制造技术水平的积累和提高,也体现

了新一代企业家和工程师开拓创新的勇气和担当。用技术创造价值,立志成为未来中国线控制

动领域领军者的格陆博未来可期。

(二)线控底盘将是自动驾驶的关键性技术之一

线控底盘扮演着“虚拟驾驶员”手和脚的角色,简单来说,自动驾驶的实现首先需要通过

摄像头、激光雷达等感知系统搜集数据,汇总到作为“大脑”的主机系统,进行计算。“大脑”

规划路线,提出行动方案,发指令给线控底盘。在接到指令后,底盘通过电信号由网络传递给

电子控制器,最终实现转向、后退、加速、刹车等操作。线控底盘又可以分为线控油门、线控转向、

线控制动三个系统,其中线控制动技术门槛最高,自主研发难度最大。目前,线控制动技术的

发展还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一些关键性的技术难点还有待突破。因此,线控底盘作为自动驾

驶的执行基石,是发展自动驾驶的重要抓手。

6 未来思考

第105页

98

一家创业公司从发生、发展到成熟一般需经历 3 个阶段:从 0 到 1、从 1 到 N、从 N 到

N+1。每个阶段对应三种不同的能力、团队模型和方法论。从 0 到 1 阶段,企业需要具备快速

试错和迭代的能力,这个阶段的核心方法论是 PMF(Product/Market Fit 产品 / 市场契合度 )。

从 1 到 N 阶段是商业模式的放大和复制,企业需要的是快速复制、标准化的能力,特别是企

业各个动作之间具有一致性、协同性,并持续改进。从 N 到 N+1 阶段代表成熟企业转型及寻

找新的商业模式。这一阶段企业必须进行二次创业,因此跨界转型的能力非常重要。由于三个

阶段所对应的能力模型有所不同,团队的能力和所处阶段的匹配性变得尤为重要。

格陆博作为一家初创企业,聚焦于智能网联汽车的线控底盘技术,目前已经走过了从 0 到

1 的阶段。接下来在从 1 到 N 的过程中,如何在持续改进产品的同时实现规模化,在团队能力、

一致性等方面做到精益求精,这时最重要的能力是执行,要有“标准化”的能力。只有标准化,

才能有一致性;只有一致性,才能有可复制性。格陆博当前面对的竞争压力部分来自国内的创

业公司,更主要来自博世、大陆等国际巨头。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面对国际巨头的压力,如

何与它们竞争是企业要思考和布局的。

7 专家点评

龚焱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创业管理教授

第106页

99

第107页

100

第二章

第108页

101

未来智能

第109页

102

云从科技①

人机协同操作系统:

数字基建背后的科技力量

① 云从科技成立于 2015 年,是第一家在科创板成功上市的人工智能平台公司。公司通过像人一样思考和工作的人机协同操作

系统(CWOS),基于数据要素进行整合视觉、语音、NLP 等多个领域大模型的实践,致力打通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同时,

公司通过开放的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实现技术平台化,为智慧金融、智慧城市、智慧治理、智慧商业、AIGC 等领域提供信息化、

数字化和智能化的人工智能服务与行业解决方案。

文 / 朱晓明、钱文颖、刘耿

第110页

103

摘要:

数字经济将在 AI 加持下,从概念走向数实融合,并进一步构建全新的数字经济发展技术

基础和商业模式。云从科技成立于 2015 年,是第一家在科创板成功上市的人工智能平台公司。

在公司发展关键进程中,云从抓住和用好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机遇,从操作系统作为切入口,

解决了“单点技术对解决具体场景的复杂需求无能为力”的行业难题,其设计推出的人机协同

操作系统(CWOS),整合了视觉、语音、NLP 等多个领域大模型的实践。云从科技从计算机

视觉技术起步,逐渐发展成为人工智能行业多个细分领域龙头,为智慧金融、智慧城市、智慧

治理、智慧商业、AIGC 等领域提供人工智能服务与解决方案。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原院长、管

理学教授朱晓明认为,人机协同是人工智能的大趋势,构建“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

共创分享”的智能经济形态,对加快产业升级和智慧化改造,推进智慧城市及中国数字经济社

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22 年 1 月,国务院发布《“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并于 6 月发布《国务院关

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我国正全面推进打造繁荣发展的数字经济,有序推进基础

设施智能升级,高效布局人工智能基础设施;《规划》明确,到 2025 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

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将达 10%,智能化水平明显增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取得

显著成效。同时,我国全面推进政府履职和政务运行数字化转型,到 2025 年,政府数字化履

职能力、安全保障、制度规则、数据资源、平台支撑等数字政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数字政府

建设在服务党和国家重大战略、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等方面

发挥重要作用。

近年来,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处于高速建设阶段,核心产业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根据中国

信通院预计,2022 年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到 5,080 亿元,同比增速为 18%。目前,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模式探索已基本完成,产业焦点从技术研发转向各行业多元化场景应用落地。

未来随着新兴技术逐渐成熟应用并形成协同效应,更多的创新应用将成为可能,中国人工智能

产业将迎来新一轮的增长点。根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预测,2026 年,中国人工智

能核心产业规模将超过 6,000 亿元。

作为一家提供高效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和行业解决方案的人工智能企业,云从科技始终鼓

励技术创新,重视研发工作。公司自成立以来始终专注于提供高效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和行业

1 背景介绍

第111页

104

云从科技创始人周曦是伊利诺伊州立大学电子计算机工程博士,曾在 IBM TJ Watson 研

究中心、微软雷德蒙总部研究院、NEC 美国加州研究院从事研究工作。2006 年 -2011 年,

周曦博士带领团队六次斩获世界模式识别、智能识别大赛冠军。2011 年,周曦在中国科学院

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的支持下创建了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智能多媒体技术研

究中心。2015 年,中科院召开发布会宣布云从科技的正式成立,云从科技成为人脸识别远程

开户国家标准起草与制定单位。

2016 年,受托参与人工智能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定,云从首个机场智能系统在银川机

场正式全面上线。2017 年,承建国家人工智能基础资源公共服务平台项目,成为中国人工智

能产业发展联盟 (AIIA) 专家委员会成员。2018 年,获得中国智能科学技术最高奖 “吴文俊人

工智能科技进步一等奖”,正式发布国家人工智能基础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入选 MIT“2018

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2019 年,成为国家标准人脸识别工作组副组长单位,入选 MIT

TR“全球 50 家聪明公司”。

2020 年,云从科技全球首款人机协同操作系统(CWOS, Cloudwalk Operating System)

亮相世界互联网大会,该系统奠定了云从科技业务大发展的基础,一方面,公司坚持以 CWOS

系统为基座,通过先进的研发架构,保持高研发投入,推进人工智能前沿技术理论研究和核心

技术研发,持续不断地进行人工智能领域相关技术平台和新产品的研发工作,强化与科研单位

的合作,保持公司的技术领先地位,从而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另一方

面,公司坚持将技术创新服务于客户,以市场和客户需求为导向确定产品和解决方案研发方向,

使创新技术能够具有明确的目标定位实现产业化落地,从而提高公司的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地位,

并有效提升研发投入的转化率。

2022 年 5 月,公司正式登陆科创板,开启了后续发展的新征程。

2 发展历程

解决方案,致力于助推人工智能产业化进程和各行业智慧化转型升级。公司一方面凭借着自

主研发的人工智能核心技术打造了人机协同操作系统,通过对业务数据、硬件设备和软件应

用的全面连接,把握人工智能生态的核心入口,为客户提供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人工

智能服务;另一方面,公司基于人机协同操作系统,赋能智慧金融、智慧治理、智慧出行、

智慧商业、数字城市、泛 AI 等应用场景,为更广泛的客户群体提供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的

行业解决方案。

第112页

105

4 应对策略

(一)深刻理解技术浪潮,精准锚定操作系统为切入口

人工智能行业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发展轨迹可大致分为“三个浪潮”:

一浪:以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等为代表的单点技术实现突破,催生了人工智能在特定场

景的初步应用;

二浪:人工智能经历了对单点技术的聚焦关注,客户逐渐发现自身的复杂需求难以得到快

速响应,转向寻求获取人工智能综合解决方案以实现对全业务链条的 AI 赋能,形成行业价值

闭环;

三浪:随着人工智能与实体产业深度融合,用户体验的革命性提升将成为主要驱动因素,

AI 将尝试以人类与机器智能交互嵌入所有业务流程,连通线上线下数据,进行智能流量的再分

配,大幅优化人类与智能的协同体验。

人工智能发展从第一浪向第二浪转型意味着各个领域有大量 AI 技术与解决方案的需求,AI

技术与方案通用性低导致项目碎片化、交付效率低,这是行业目前的痛点,未来高生产效率、

高技术整合能力是 AI 行业发展的趋势。反映在市场上,二浪时代会有几个变化:

第一是客户需求发生了变化:之前很多客户对人工智能的需求基本是一个技术点的创新需

求,但是随着客户自身对智能化需求更加明确,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而提供服务的供应商(比

如云从)技术能力全面提升,客户的需求会由原来的单一创新、流程化业务软件提升为智能化,

希望从原来解决单一问题到现在业务决策形成高附加值。

需求的变化带来了第二个变化,就是决策链的变化:因为需要为客户提供更深、更广的客

户服务,比如合规,而一个更加智能的事前、事中、事后全链决策需要业务负责人来参与,它

的决策链就会从以往单一的 IT 决策变为业务决策(是否有行业 know-how,理解客户变得很

重要)。

(一)云从是怎样抓住和用好人工智能技术机遇的?

(二)云从科技为什么认为从操作系统切入,可以解决“单点技术对解决具体场景的复杂

需求无能为力”的问题?

3 问题提出

第113页

106

当决策链发生变化后,带来第三个变化,即订单规模和经济价值的变化:通俗来说,单一

客户的订单规模会发生变化。比如以往几十万的订单,会因为应用场景的扩展变为几百万乃至

更高。

最终就会带来第四个变化,供需关系改变:在一浪的单点时代,需求是恒定的,但是供给

方比较多,且质量不一;到了需要解决行业痛点的二浪时代,单一客户的订单规模变大,像云

从科技这样能提供全链技术,并对行业 know-how 有深入了解的公司就变得比较少,供需关

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因为人工智能是个大赛道,其中细分比较多,云从的定位是一家提供高效人机协同操作系

统和行业解决方案的人工智能企业,定位在软件,为头部 2G 2B 客户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

为 SMB、2C 提供线上解决方案。同时,云从科技具备四大竞争力,可以有效保障战略落地:

一是技术力(硬科技,全链技术,头部企业);二是生产力(AI 生产线能力,提升效率和复制

推广,高速发展的基础);三是商业力(两大商业模式,路径清晰,多元深耕,生态拓展);

四是稳定力(纯内资,稳定股权,贴近客户的组织架构,保证高人效发展)。

为什么选择以操作系统为切入点,云从认为:第一,操作系统是新基建产业智能化的起点。

“AI/ 算法 / 软件定义硬件”将进一步强化操作系统在新基建产业链的地位。操作系统,一般

存在于计算系统中,是计算系统的核心底层基础软件,负责控制、管理、调度整个计算系统的

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无论是 PC 还是智能手机,操作系统都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一种生态。

新基建产业正在逐步从信息化向数字化、智能化演化,其软硬件架构将逐步成熟,各个核心部

件的分工也将越来越清晰。在这一过程中,操作系统的角色地位也将随着新基建产业软硬件架

构的完善而不断提升。

第二,相比手机和电脑,AI 操作系统更加复杂,对能力要求更高。软件复杂化以及数据量、

类型提升对 AI 操作系统提出更高要求。随着海量数据处理需求的产生,集中式架构、大算力

芯片应运而生,在此背景下,底层软硬件资源的分配重要性进一步提升。随着应用场景功能复

杂化程度的提升,AI 操作系统在智能化中的价值地位有望持续提升。

第三,软硬件解耦或成未来发展趋势,AI 操作系统成为产业生产力提升的关键。近年来芯

片算力持续提升,多类型操作系统的同时运行成为可能。此外,目前市场上的硬件标准化、同

质化程度越来越高,软件逐步成为各个行业打造差异化产品、服务的关键,软硬件解耦或将成

为未来发展趋势。AI 操作系统作为连接和统一管理硬件、软件和用户的核心枢纽,决定着产业

软件架构的稳定性。在软硬件解耦的趋势下,AI 操作系统或将成为 AI/ 算法 / 软件定义硬件的

关键,重要性有望进一步上升。

(二)在 CWOS 基座上培育智慧百业

2020 年 11 月,云从科技在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发布全球首款人机协同操作系统 CWOS,

第114页

107

正如 PC 时代的 Windows 系统,移动时代的 Android、iOS 系统,帮助用户方便掌握应用最新

的技术。CWOS 是运行在通用操作系统或云操作系统之上,提供人机协同相关算力、算法和

数据管理能力和应用接口的底层软件系统,专为人与计算机之间进行自然交互、协作完成复杂

业务而构建,同时为开发者设计研发人机协同智能应用提供全面支持,旨在降低人工智能应用

门槛、提升人类与机器智能进行协作的效率和体验。

基于 CWOS,云从科技作为一家从计算机视觉技术起步,逐渐发展为技术储备完善的人

工智能企业,在核心技术、AI 治理、行业落地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成为人工智能行

业多个细分领域龙头。云从科技根据行业发展,研发积累上百项人工智能核心技术,围绕技术、

行业壁垒较高的操作系统突破人工智能应用的难点,凭借规模化效应持续提升产品和方案标准

化率及交付效率。

公司广泛布局智慧金融、智慧治理、智慧出行、智慧商业、数字城市和泛 AI 等业务领域,

深入洞悉用户所需,提供多种高效的解决方案,为不同垂直领域的客户赋能,形成领先的场景

化经验积累和优质的品牌形象。历经长期与各垂直领域重点客户的紧密合作,公司通过大量场

景数据训练不断优化算法平台,培育出针对不同行业特有的数据分析和应用能力,积累了对行

业的深度理解和核心服务能力,建立了较高的业务壁垒。

凭借出色的核心技术和技术服务能力,云从科技深耕多个行业,并逐步建立品牌效应:平

台和应用覆盖了国有六大行和超百家金融机构;治理领域产品遍布全国 30 个省级行政区;智

能化解决方案在全国十大机场在内的 100 余座机场部署上线;多方安全计算平台打通了数据开

放与隐私保护的天堑;城市智能驾驶舱构建了更高效、更具人文关怀的智慧城市范本,支撑成

都市获得世界智慧城市宜居和包容大奖及 IDC 亚太区智慧城市大奖;无感智能零售终端重新定

义了线下零售的智能化场景;参与了 30 多项人工智能国家及行业标准制定;承建了两大 AI 国

家平台等等。

(一)技术处于业界领先水平

云从科技拥有自主可控且不断创新的人机协同核心技术,曾先后 9 次获得国内外人工智能

领域桂冠,并于 2018年获得了“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实现从智能感知到认知、

决策的核心技术闭环。在德勤《全球人工智能发展白皮书》中与字节跳动、Facebook 等企业

一同被评为“全球人工智能高增长企业 50 强”。

公司自主研发的跨镜追踪(Re-ID)、人脸识别、隐私计算和对抗性神经网络等技术均处

5 取得成效

第115页

108

于业界领先水平,其中:跨镜追踪技术 2018-2020 连续三年三次打破世界纪录,并获得首届

全国人工智能大赛冠军;人脸识别、3D 人体重建、 OCR、语音识别、NLP 等技术屡次在权

威数据集突破世界纪录。

(二)承担国家级建设任务

公司受邀参与了人工智能 30 项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工作,并同时承担国家发改委“人工

智能基础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高准确度人脸识别系统产业化及应用项目”等国家级重大项

目建设任务。

2020 年 8 月,首届人工智能国家标准化组织——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人工智

能分技术委员会(SAC/TC28/SC 42)正式成立,云从科技作为代表企业入选首批委员单位。

(三)实现多元化业务布局

通过多年技术积累和多元化业务深耕,云从科技在智慧金融、智慧治理、智慧出行、智慧

商业、智慧城市等领域已逐步实现成熟落地应用,其中智慧金融领域已覆盖六大国有银行在内

超过 100 家金融机构,智慧治理领域已服务于全国 30 个省级行政区政法、学校、景区等多

类型应用场景,智慧出行领域已在包括中国十大机场在内的上百座民用枢纽机场部署上线,智

慧城市领域已在广州、四川、湖南等多地建设“数字基座”标杆项目。

(四)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爆发以来,云从科技响应国家号召,承担社会责任,本着对国家、对社

会、对员工负责的态度,一方面根据疫情对生产经营带来的不利影响积极制定对策,努力降低

损失;另一方面积极谋划用 AI 技术为现代化超大城市管理和应急处置做出应有的贡献。

其中,云从科技智慧应急防控平台部署在广州、成都等多地机场海关、院校、社区、航空

公司园区及隔离酒店,并在“智慧应急防控平台”基础上推出——“数字哨兵”防疫解决方案,

助力多地实现通行的精准化管理、推进复工复产。

同时,疫情期间,云从科技克服重重困难,筹集并向上海医疗队、北京协和医院捐赠医用

物资及抗疫科技产品,被工信部评为“在科技支撑抗击新冠疫情中表现突出的人工智能企业”。

第116页

109

(一)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将如何更好地释放人类潜能?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会朝着人机协同的方向进化,相比于理性而冷静的计算机,

人类在处理抽象化、情绪化、非逻辑性的问题上有着不可逾越的优势,而大量重复、海量计算

和海量记忆则是人工智能的强项,通过人机协同,人工智能就能更好地弥补人类的短板。因此,

在技术研发中,云从科技既要强调技术必须是安全可控的,同时也强调要发挥人的作用,把人

的潜能给释放出来。

举例来讲,医疗领域主要矛盾是稀缺的专家资源与海量的病患需求。比如疫情期间,我们

都希望有更多的“钟南山”来服务大家,但是很遗憾钟南山只有一个,但将来我们就可以依靠

人机协同操作系统把钟南山的知识技能模型化、自动化,自动判断过滤 90% 以上诊疗信息,

使得各个地方的医疗从业者可以像钟南山一样集中处理 10% 的关键性问题,使医疗专家的服

务能力扩大 10 倍以上,那我们就有一千个一万个“钟南山”,让普通医生在医学领域上得到

了“超人”级的提升。人机协同是人工智能的进化方向之一,通过融合复制专家知识,千百倍

地拓展人的能力边界,打造一万个“钟南山”,最终创造超人社会。

再举个例子,供应链金融,原来签单、仓库里面的货品等占用企业很多的资金,但不能被

抵押,给企业造成很大的资金压力。现在供应链金融的公司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把这些货品转化

到线上数据里面去,能实时被银行看到,这样这些货品就可以作为抵押品,让企业把钱 从银行

贷出来,让仓库里面的货品产生了流动性,帮助到了传统企业。对于银行来说,以前也不知道

这些货品在仓库里面是真是假,但现在能实时看到、监控到,也降低了风险。

这两个典型的人机协同例子说明:人被 AI 技术加持后,能力得到更大提升。

(二)云从为代表的中国企业该如何抢占人工智能高地,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过去二十年,中国从 PC 互联网发展到移动互联网,成就了许多消费互联网的巨头,但它

们基本上都是属于模式创新为主的发展。这几年,以模式创新崛起的独角兽企业少了,相反,

以科技创新崛起的独角兽却频频出现。

接下来的时代,将是一个以科技创新为主的既赋能消费者又赋能生产者的变革,这是一个

重技术变革的时代,也是一个拼技术变革的时代,可以把它叫做硬科技时代,它必将出现一大

批技术为主的巨头企业。因此,一大批拥有大量核心技术、持续在大赛道上进行研发投入和技

术积累、构筑效率护城河的科技创新企业,将变得非常珍贵、非常有价值。这对于解决一些“卡

脖子”难题,比如芯片,以及碳中和、人口结构拐点等全局性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云

6 未来思考

第117页

110

从科技的经验来看,人工智能发展需要实现四层次驱动:

1、资本驱动:人工智能产业在前期基础研究、与产业探索融合期间投入较大,资本的注

入能够极大地加速产业的发展与培育,在 AI 产业发展初期能得到来自一、二级的资本支持,

是很好的催化剂。

2、数据驱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十六字方针里“数据驱动,人机协同”,首

先要做好数据驱动。但数据驱动并不意味着滥用数据,需要形成一个良性的体系。第一,应由

政府主导,由政府成立数据公司,政府控股,企业参与,数据需要市场化的运作才能发挥良好

的体验,政府以监管为主,核心企业参与进来。第二,要有技术保障,除了监管规则,需要

技术能力保障数据安全以及对数据进行脱敏;可以参考人民银行与银联、工商银行做的监管沙

盒——基于多方安全计算溯源认证的跨境结算服务项目,它们通过多方安全计算等技术,把数

据进行分散存储,在加密环境下智能化运营,达到互联互通,又不泄密的效果,这就叫技术保障。

最后是标准和接入效率问题。人工智能目前对于数据接口是没有标准的,它不像通信有非常清

晰的国内国际标准。因此,建议国家要把区域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乃至国际标准体系通

路给建起来,利用我国在人工智能的应用优势,借助先导区、试验区的产业优势,让龙头企业

能够最先享受标准接入的能力。

3、技术驱动:要有核心企业的开放平台,不必让所有的企业重新去研究技术,这样能降

低研发成本,解决重复浪费的问题。政府需要继续联合相关企业、专家等,建立健全相关的信

息分享渠道,如会议研讨、专题研究与培训、资源渠道分享等,进而便于分享交流经验,避免

走弯路。此外,部署国产化替代和发展自主研发技术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化工程,需要拉通整个

上下游相关企业、机构。建议政府建立专项辅导小组,协助云从和相关企业共同突破国产化技

术难题等问题,加快自主研发的效率。

4、场景驱动:基于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打造

科创高地,聚焦基础研发能力,增强智能化建设,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要

真金白银、脚踏实地地率先打造出有示范意义的区域落地项目,进一步加速推进由“智造大国”

向“智造强国”的转变。“旧基建”是随着大规模建设驱动了整个产业的发展,“新基建”也

需要通过建设带动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的产业链快速发展,通过“揭榜挂帅”制度,中国有望

快速应对目前新的、长期且持续的全球竞合形势。

第118页

111

发展人工智能、数字经济,中国正在从跟跑走向领跑。数字经济时代,协同技术、协同经

济必定与智能技术、智能经济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人机协同是人工智能的大趋势,人与机器

两者优势互补、扬长避短,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基于人

工智能技术发展趋势,打造感知、认知、决策闭环的人机协同体系,构建“数据驱动、人机协同、

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经济形态,对中国建设“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数字

化转型下的智慧城市,推动数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数字经济的建设浪潮中,云从正加速脚步,将沉淀多年的 AI 核心技术闭环、全面的人

机协同解决方案,落地构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率先建立“城市合伙人”理念体系,立足“善政、

兴业、惠民”,携手广州、成都、合肥、衡阳等多个城市打造“数字基座”标杆项目。

得益于云从的人机协同操作系统,这些项目可以实现集约化建设模式,实现一点建设、服

务全域,加快产业升级和智慧化改造,助力传统产业提升和新兴产业培育。

7 专家点评

朱晓明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原院长、管理学教授

第119页

112

感图科技①

专注于高端制造领域质量

管控的工业 AI 企业

① 上海感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感图科技”)成立于 2018 年 4 月,是专注于高端制造领域质量管控的工业 AI 企业,致

力于用先进技术从人、机、料、法、环、测各维度为高端制造业客户提高制造良率,以降低人力成本,确保生产安全,进而帮助

其更有竞争力。感图科技的核心团队来自索尼、惠普、NTT、软银、EMC 等世界 500 强高科技企业,这些深耕行业多年的人工

智能算法研究和应用的工程师和科学家,专业知识丰富,且专注于端到端 AI 技术基础研究及计算机视觉技术应用研发。他们是

感图科技创新的领航者,也是感图科技专有技术与认知的赋能者。

文 / 张宇、李小轩

第120页

113

摘要:

在整个工业 AI 赛道崛起的背景下,专注于高端制造领域质量管控的工业 AI 企业上海感图

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感图科技”)于 2018 年 4 月成立。然而,AI 在工业领域的落地向

来不是易事。在工厂无法提供大量缺陷数据用于 AI 视觉质检训练的情况下,感图科技基于小

样本模型快速训练建立完整的工业生产质量管控产品体系,通过 AI 赋能工业去把握更多数字

经济时代的发展机遇。然后,面向未来,感图科技的机会与挑战并存。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战略

学教授张宇指出,感图科技应考虑按照新行业规模、竞争激烈程度、产品方案的技术相近性等

因素选择未来可以开拓的行业和市场,并在拓展下游应用行业之余,考虑到与自身业务能力和

市场资源更为匹配的海外市场探索发展机会。

中国制造业虽然产业链丰富、供应链齐全,但仍旧是靠人口红利堆积、大而不强。尤其在

高端制造领域的电子产业链,中国只能做中低端、污染大、劳动力密集的部分,真正能够生产

的高端产品较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国际产业分工和国内产业结构的问题,另一个重要因素

则来源于中国制造的工艺和质量管控不过关。再加上中国近年人口结构的变化,愿意去工厂的

人越来越少,人员流动率不断增高,工厂好不容易培训出一个检测员,不到半年就流失了。重

复性的招聘、培训、流失、再招聘提升了工厂的用工成本。

为 了 改 善 这 样 的 行 业 困 局, 国 家 号 召 从 制 造 大 国 向 制 造 强 国 转 变,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成为推动这一进程、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

2016 年,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网信办联合发布《“互联网 +”人工

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7 年,国务院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到

2030 年建设世界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目标。政策支持下,中国 AI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成为资

本的“掌上明珠”。2021 年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为 1300 亿元,同比 2020 年增加了

38.90%。同时,竞争格局日益激烈,行业呈现出多点突破和跨界融合的创新特点,整个产业

形态日益完善。然而,机会和挑战并存。具体来讲,中国的工业AI领域面临着核心技术尚待突破,

人才培养和引进仍有不足,以及应用场景仍有障碍等诸多挑战。

1 背景介绍

第121页

114

作为一家工业领域以机器视觉技术为核心的人工智能公司,感图科技专注于高端制造领域

质量管控的工业 AI 应用,致力于用先进技术从人、机、料、法、环、测各维度为高端制造业

客户提高制造良率,以降低人力成本、确保生产安全。回顾感图科技的发展历程,公司始终坚

持“用先进技术让制造业客户更有竞争力,让从业者更有自豪感”为使命,并以“成为全球智

慧制造领域最可信赖的合作伙伴”为愿景。

(一)2018 年创立之初:逐步确定进入行业

从最初的“理想和情怀”,到一遍一遍地不断尝试、试错、验证,CEO 朱磊和创始团队

在公司刚成立的前几个月共调研了十四个大行业,四五十个细分行业的头部客户,最终决定从

高端制造质检环节作为进入工业智能制造领域的切入点,并且选择在高端电路板这个行业深耕,

以电路板为核心,上游去半导体,而下游到各个产品的核心模组。

(二)2018 年至 2019 年:艰苦的初创期

创业实则是一个漫长、充满变数、艰苦的修炼历程。谈到公司创办历程,CEO 朱磊说道:

“在感图科技成立的四年,疫情伴随了两年半,而且这四年间各类事件不断,公司的生存异常

艰难。” 2018 年下半年,刚起步的感图科技就遇到了资金问题。这时,朱磊和初创团队凭借

着彼此之间的信任和坚持,纷纷不拿薪资,能抵的抵,能贷的贷,能垫的垫,一起坚持了半年多,

当时整个公司没有一个人退出,终于熬过了初创期的艰难处境。

(三)2019 年至 2021 年:野蛮生长期

2019 年前后,国家密集出台了多项与智能制造、AI 技术相关的鼓励性政策。2021 年 3

月 11 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

明确了中国要转变为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这也更加强化了朱磊及初创团队最初的判断与努力

的方向。感图科技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客户为本、团结奋斗、创新超越”的企业价值观。这个

阶段,感图科技开启了野蛮生长模式,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产品发展与大客户落地上,团队很

快由初创时期的十几个人发展到2021年底将近200人,营业收入也由初创之年的280万元起,

保持之后每年两到三倍的增长。

2 发展历程

在大市场泡沫与垂直领域机遇并存的大环境下,感图科技瞄准 AI 机器视觉领域,以 AI 视

觉技术代替人工目检、为精密检测场景降本提效为切入点进入工业领域,专注于高端制造的生

产质量管控。感图科技的创业历程见证了中国工业 AI 企业的发展路径。

第122页

115

4 应对策略

(一)啃下“硬骨头”,解决行业常年未解决的热点问题

一方面,随着半导体产业向中国大陆转移,全球供给和竞争格局已悄然变化。中国成为全

球最大的半导体产地,国内高端制造工业领域虽然大部分环节都采用了自动化生产,但检测环

节的人工目视检测岗位仍占据工厂整体人员的 15%-30%。人工目视检测效率低、准确率低、

对人眼伤害大且成本高,且属于重复机械、有判断标准的行为。尤其对于精密度高的元器件,

人工目视检测和传统检测设备都有其局限性。行业多年来存在的问题在感图科技 CEO 朱磊看

来,是不应该发生的,从小视力就不好的朱磊希望用先进的技术让制造业从业者更有自豪感,

他深切地感受到,用基于 AI 技术的产品替代人力做这种重复性工作的需求度与迫切度是极高

的。

另一方面,IC载板(封装基板)是集成电路产业链封装环节的关键材料,具有高精度、高密度、

小型化和薄型化的特点,过去主要由海外厂商主导,国内厂商的 IC 载板项目风起潮涌,拥重

金入局。根据 Prismark 预测,2022 年全球封装基板产值预估 88 亿美元,其中封装基板出货

量涨幅最快的应用领域为存储模组、数据模组等。另外有数据统计显示,中国大陆 IC 载板产

值约为 14.8 亿美元,全球占比为 14.5%,来自内资企业封装基板产值约为 5.4 亿美元,全球

占比为 5.3%。朱磊曾先后任职于国际先进技术公司并担任视觉及影像类产品研发负责人,感

图科技的技术团队能够针对 IC 载板的提点提供精准且快速的检测分析,根据各类 IC 载板产品

的最终外观检测需求,采用弹匣式或堆叠式进 / 出料模式,实现高质量检测。

(二)以需求为核心,通过多元产品策略提升客户支付意愿

近年来,随着智能驾驶、移动装置、5G 通信设施等终端订单量的提升,高端电路板的需

求量也相应大幅增加,作为承载连接所有半导体和关键零部件的电子行业之母,处于行业中心

地位的电路板行业约有 300 亿美元年产值且正持续高速增长。由于其工艺流程复杂度高,高

端电路板行业存在大量质检需求。

(一)感图科技为什么选择进入半导体产业?

(二)具体来说,感图科技采用了什么产品战略?

(三)在成立的四年间,感图科技采取了怎样的商业化战略进行客户拓展?为什么?

3 问题提出

第123页

116

面对此需求,感图科技以 AI 核心技术为基础,造就了独特的 TPS 结构,即技术

(Technology)、产品(Product)、解决方案(Solution),将深度学习、迁移学习、强化

学习和边缘计算等人工智能技术有机结合并深入研发打造了“以 AI 检测产品为基础,提供配

套服务”的商业模式,并推出核心产品:“明鉴者”(GT Inspector,GTI)AI 检测机器人、“明

览者”(GT Observer,GTO)AI 机器人和“明策者”(GT Decision Maker,GTD)AI 机器人。

明鉴者主要是针对多种材料物体在复杂场景下的复杂细微外表特征的分析和检测;明览者是用

于工业场景的人体行为和姿态的识别 / 跟踪和人脸匹配 / 识别;明策者针对结构数据进行分析、

挖掘,从数据中判定出已知事件并给出应对的行动。目前,三项“拳头”产品均已批量商业化

落地。与此同时,感图科技基于 GT Droid 框架搭建了“元件 - 模组 - 成品”全链条,并对高

端制造业各生产环节的质量智能化管理进行全覆盖。

感图的产品策略旨在解决高端制造领域存在的问题,并提高客户的支付意愿。具体而言:

(1)采用 AI 视觉技术通过其核心产品——基于自研深度学习框架、算法及光学系统的 AI

检测机器人替代人工目检和传统机器视觉设备,为高端电子制造业和半导体企业客户提供产品

表面外观的缺陷检测,以此满足了客户的基本需求。

(2)依据常用场景需求打磨出的明鉴者 GTI 机器人的检测准确率已达 99.99% 以上,误

判率在0.02%以下,1台设备可替代10名质检员,18个月可收回成本,大幅度降低了人力成本、

提高了能效,满足了客户在“经济”和“性能”两大层面的功能需求。

(3)明览者 GTO 机器人用于工业场景的人体行为和姿态的识别 / 跟踪和人脸匹配、识别,

不仅帮助企业客户解决了“痛点”问题,还可满足客户柔性生产的实际需要,为高端制造业客

户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提高效率、安全性和综合竞争力。这就为客户开展业务提供了便利。

(4)为了应对客户所担心的风险问题,感图具备基于客户提供的小样本进行快速模型训

练技术,最少基于几十张缺陷样本即可完成模型训练,一方面让客户检验其检出率,另一方面

通过一致性测试体现其检出结果的稳定性,减轻了客户的风险焦虑,赢得客户最终信任。

(5)感图同时推出明策者 GTD 机器人,对结构数据进行分析、挖掘,从数据中判定出已

知事件并给出应对的行动,为管理者提供辅助决策,也给数字化运营提供监视和控制的手段。

这能够帮助企业加强对未来市场的预测与布局,助力客户实现企业发展战略愿景的理想价值。

(三)针对不同类型客户采用不同的商业化战略

感图科技的商业化策略是避开分散化行业,选择有难度、有未来、行业集中度高、头部

玩家少的细分行业。偏向大客户、头部客户的细分行业原因在于,一是在 AI 赋能制造业领

域,头部客户更有认知和需求,二是这些细分行业里面的头部客户可能占到世界份额的 60%-

70%,拿下这几个头部客户就意味着拿下了整个细分行业,可以在市场站稳脚跟,并树立起业

第124页

117

(一)赢得行业头部客户青睐

AI 在工业领域的落地向来不是易事。制造业企业客户对初出茅庐的感图科技曾充满质疑,

但感图科技以“检出率超过 99.99%”的漂亮成绩单与高度一致的检验结果证明了其技术的稳

定性,赢得了行业头部客户的青睐。

(二)收获全球头部客户

截至 2021 年底,感图科技以 AI 机器人和中枢系统为核心,已经实现了高端电路板全制程

的覆盖,通过打通并顺利落地 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board, 柔性印刷电路板)制程产

线操作智能监测、FPC SMT(Surface Mounted Technology,表面贴装技术)全流程制程设

备监控及缺陷、良率管理系统等多个解决方案,受到高端电路板各细分行业全球头部客户的信赖。

内口碑。由于资源有限,感图科技需要利用杠杆效应,以较少的资源撬动更大的客户。

感图科技已建立覆盖全国的研发、技术服务和销售网络,基于其自研的底层人工智能框

架及技术打造的产品体系,为高端制造业客户提供一站式的质量管控 AI 解决方案。具体来说,

对于不同规模的企业客户,感图科技会有针对性地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对于主要大客户企

业,感图科技提供从“终检”延伸至生产“在线检”环节的解决方案。对于中小型客户企业,

感图科技则是采用“搭积木”的方法,在软件和硬件产品设计上提供可集成的标准 AI 模块,

降低使用门槛和复杂度,便于客户或者集成商自行进行拼装、组合和落地。

5 取得成效

6 未来思考

(一)如何推进感图科技下一步的产品结构布局工作,促进商业化战略规划落地?

第一,在新能源优惠政策的不断推动下,国内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在不断提升,随之带动

了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密切相关的动力电池行业。未来,感图科技将坚持开拓创新,以“让从业

者更有自豪感”为使命,用先进技术赋能更多制造业细分行业。

第二,感图科技可以为动力电池企业提供从 AI 检测、AI 监控,到 AI 辅助决策的全栈式企

第125页

118

业级解决方案,赋能制造全流程质量管理,实现 AI 视觉检测高准确度 ( 检出率 >99.99%+、误

判率 <0.01%)、快速检测、高适应性;并实现可见即可检,可检即真点。同时,感图科技未来

也应继续重点提升质量管控智能化水平以及管理人员优化决策等核心价值,保持产品的高适应

性,为快速换线构建长期壁垒。

(二)感图科技以 AI 工业视觉等先进技术赋能国内高端制造业,未来感图科技的业务拓

展会从哪些方面着手?

近来年 PCB(Printed Circuit Board,印刷电路板)市场规模持续、稳定增长,根据中商

产业研究院预测,2022 年全球印刷电路板市场规模可达到 750.2 亿美元。因此:

第一,感图科技的 AI+ 高端制造业产品体系已经沿产业链上下游向泛半导体及新能源等领域拓

展,未来将以更完备的产品体系规划,扩大检测环节覆盖,逐步赋能人、机、料、法、环、测

全流程。

第二,感图科技会继续深耕目前已经切入的行业,在不断做精做深的同时,逐步跨行业进

行复制,同时随着客户进入海外市场,感图科技也会同步出海,赋能全球市场。

首先,在高端电路板行业占据领先地位之后,感图科技已经具备了将 AI 检测、监控、辅

助决策的系统解决方案拓展到其他行业的能力与实力。公司可以考虑按照新行业规模、竞争烈

度、产品方案的技术相近性等进行筛选,从而寻找未来能逐步开拓的行业与市场。在新市场拓

展的进程中,特别要注意研发、技术和营销资源的复用性,减少重复劳动,努力提高协同效应。

其次,除了下游应用行业的拓展之外,海外市场也是感图科技和相似的科技“小巨人”企

业的重大机会所在。尤其是发达国家的下游行业用户,它们对 AI 替代重复人工劳动的需求更

为迫切,付费意愿和付费能力也更高。对于像感图科技这样已经具备相当技术优势和实力的科

技型企业来说,是非常好的业务增长机会。当然在海外市场的选择方面,也要谨慎,应该先从

对中国企业更为友好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寻找和自身业务能力和市场资源更为匹配的目标市场。

7 专家点评

张宇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战略学教授

第126页

119

嬴彻科技①

知行合一,自动驾驶重卡

全球领跑者

① 嬴彻科技是全球首家实现 L3 级别自动驾驶智能重卡量产运营的高科技独角兽企业,采用“技术研发 + 场景落地”模式来解决

自动驾驶技术商业化应用的难题。

文 / 白果、朱琼

第127页

120

摘要:

嬴彻科技是全球首家实现 L3 级别自动驾驶智能重卡量产运营的高科技独角兽企业,采用

“技术研发 + 场景落地”模式来解决自动驾驶技术商业化应用的难题。嬴彻科技在自动驾驶技

术方面采用全栈自研的策略,从 L3 级自动驾驶技术研发起步,自研了面向量产的自动驾驶软

硬件系统“轩辕”,并打造了面向量产的重卡汽车;与此同时,它还在干线物流行业打造了运

力网络运营平台,为其 L3 级别自动驾驶重卡提供运营场景,向车队及物流公司提供智能重卡

租赁服务。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战略学及创业学助理教授白果指出,赢彻科技案例启发我们,自

动驾驶技术的持续繁荣可以从场景化、步骤化和系统化等方面寻找发展思路。

作为新一轮汽车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自动驾驶技术正在影响汽车行业的变革。然而,

市场上从事自动驾驶技术研发的企业尽管影响力很大,但大部分企业都靠烧钱发展,很难获得

营收和利润,处在亏损状态。导致这种局面的关键原因在于,自动驾驶技术的商业化落地还面

临诸多难题:在技术方面,按照深度学习框架下的数据驱动算法迭代逻辑,企业需要常年投入

巨额研发资金去收集数据以优化其自动驾驶算法模型,直至其能真正投入规模化商业应用,在

这个过程中,企业必须要寻找自动驾驶技术适合的应用场景,以形成闭环数据反馈循环:从场

景中收集数据、然后用数据训练模型、再用模型提高用户体验、用户端又会再产生数据;而在

商业化方面,市场需求的强烈程度一方面取决于自动驾驶技术的实际投入产出比,当技术成本

很高时,很难寻找到合适的商业落地市场;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市场和用户对自动驾驶技术的

理解和接受程度。根据美国相关机构调查,75% 的用户对于无人驾驶汽车保持谨慎态度,其

中一部分甚至持怀疑态度。而在国内,由于无人驾驶汽车起步较晚,大多数人对于无人驾驶也

不太了解,公众对无人驾驶安全性问题尤为关注,而一些无人驾驶汽车相继发生事故的事件则

进一步加深了公众对无人驾驶安全性的担忧。在这样的技术和市场背景下,该如何推进自动驾

驶技术的发展呢?嬴彻科技正在用自己的实践去探索这个问题的答案。

1 背景介绍

嬴彻科技成立于 2018 年,由物联网科技公司 G7 联合普洛斯和蔚来资本共同出资创建。

2 发展历程

第128页

121

经过四年发展,嬴彻科技具备了“L3/L4 全栈自研 + 重卡量产 + 运力运营”的组合能力,成为

全球首家实现 L3 级别自动驾驶智能重卡量产运营的高科技独角兽企业。

根据国际汽车工程师协会 (SAE)、中国工信部自动驾驶分级标准,自动驾驶技术由低到

高分五个级别(L1-L5),L0 级自动驾驶,无论驾驶操作、周边监管、接管等都需要驾驶员

自己完成,自动驾驶系统可提供警告和瞬时辅助,比如主动刹车等;L1 级别自动驾驶是由

驾驶员和车辆共同完成驾驶操作,即驾驶员完成复杂路况的驾驶,车辆周边监控和接管也都

是由驾驶员完成,车辆自动驾驶系统提供自适应巡航、车道偏离预警等功能;L2 级别自动

驾驶属于部分自动驾驶,驾驶员负责周边监控和随时接管车辆,基本操作由车辆自动驾驶系

统完成,主要功能包括自动巡航、自动跟车、自动泊车等; L3 级别能实现有条件自动驾驶,

驾驶员无需持续监控汽车,仅当遇到一些特定情况,驾驶员需要根据系统要求介入车辆行驶;

L4 是高度自动驾驶,在特定的设计运行范围(ODD)内,可以实现无人驾驶;L5 级自动驾

驶可以完全不需要驾驶员,所有操作都由系统负责。

2021 年 9 月 15 日,嬴彻科技正式开启 L3 级别自动驾驶卡车商用运营,先后为德邦快

递、申通快递、中通快运、京东物流等国内头部物流企业和雀巢中国等国际知名货主企业提

供服务。截至 2022 年 10 月 10 日,嬴彻科技智能重卡的自动驾驶商业运营里程已累计超

过 1000 万公里。

在此期间,嬴彻科技智能重卡运营保持安全零事故,千公里碰撞预警次数比人工驾驶

低 40%。在平均距离 800 ~ 1,000 公里的单次运输任务上,自动驾驶系统里程占比超过

90%,显著降低了燃油消耗,大幅提高干线物流运输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嬴彻科技的长期目标是打造覆盖全国的自动驾驶货运平台,并输出自动驾驶系统、软件

服务及算法等,实现全面对外技术赋能,未来有望成为自动驾驶技术和运力的基础设施服务

商。

嬴彻科技总部位于上海,并在硅谷设有北美研发中心,正处于快速扩张阶段,全职员工

规模已达 800 人左右,研发团队占比达 70%,其中硕士、博士占比约 70%。嬴彻科技已获

得多项专业荣誉,比如,入选 CB Insights2021 年度 AI 100 全球榜,共有 6 家中国企业入围;

以“精准语义分割 3D 感知技术”登顶 SemanticKITTI 榜单,在两项任务中夺得第一,领先

来自 MIT、芝加哥大学、阿里、华为等全球各地 100 多支队伍。

自成立以来,嬴彻科技已获得包括 G7 汇通天下、普洛斯、蔚来资本、宁德时代、京东、

美团、红杉资本、君联资本等近 5 亿美元投资。产业股东覆盖智能汽车、物流、资产管理、

动力电池等领域,为嬴彻提供了诸多稀缺的战略资源,包括物流客户关系、汽车产业伙伴、

金融租赁支持和全国物流设施等,更是帮助嬴彻实现大规模车辆运营的“冷启动”。

第129页

122

4 应对策略

嬴彻科技从创立伊始就明确了“技术研发 + 场景落地”模式,即研发卡车自动驾驶系统与

运营自动驾驶运力网络协同发展。

(一)卡车自动驾驶系统

1. 业内首个面向量产、全栈自研的自动驾驶软硬件系统

嬴彻的“轩辕”自动驾驶软硬件系统是行业首个直接面向量产、全栈自研的卡车自动驾驶

系统,包括算法、软件系统、计算平台和线控底盘集成,拥有多项针对重卡自动驾驶难点的独

有算法;自研的车规级计算平台,算力可达 245TOPS,可兼容多种自动驾驶芯片,灵活实现

从 L2 到 L4 的多种配置;独有的安全管理软件,针对功能安全和信息安全,实现多路智能安

全切换;面向 L4 的全冗余线控底盘接口,覆盖转向、制动、动力和供电四大系统。

2. 全球领先的算法技术能力

轩辕系统超长距感知算法 ULRS(Ultra Long Range Sensing)结合了场景深度感知技术

和前景车辆解析技术,有效实现1,000米的超长距三维感知,精度误差小于5%,在长距感知上,

该技术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自适应鲁棒控制算法 ARC(Adaptive Robust Control),

专门针对重卡载重波动大(空 / 满载重分别为 16 和 49 吨)、车头和挂车柔性连接等挑战,

能够实现车身瞬态控制和间接挂车姿态控制,在不同载重和路面情况下将车辆横向控制误

差保持在 10 厘米内;针对物流成本最大的油耗,轩辕系统节油算法 FEAD(Fuel Efficient

Autonomous Driving)能够让车辆的发动机始终在最佳燃油经济区工作,每年每辆车可节省

约 1.5 万 -2.5 万元油费,减少约 13 吨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当于 1200 棵树木吸收的碳排放量。

(二)L3 级别的前装量产自动驾驶重卡

(一)嬴彻科技如何化解自动驾驶技术商业化落地难题?

(二)嬴彻科技应用自动驾驶技术时为什么选择干线物流场景?

(三)自动驾驶技术如何驱动嬴彻科技进行价值创新和行业变革?

3 问题提出

第130页

123

(一)成功实现自动驾驶在高速行驶里程中占比 90%

5 取得成效

嬴彻从创建初期就确立了前装量产目标,并与东风、重汽达成战略合作,于 2021 年底实

现了 L3 自动驾驶重卡的量产下线,此后,将由此收集到的海量运营数据反哺其 L4 研发,以

确保在产品化进程中保持领先。

(三)自动驾驶运力网络

自动驾驶运力网络是嬴彻落地其技术创新的载体,而它之所以选择聚焦物流城际干线搭建

自动驾驶运力网络,是因为自动驾驶对物流行业具有天然吸引力。

卡车是物流运输行业主要成本所在,卡车的人力和油耗是两项占比很高的成本,两项占比

之和超过 50%。自动驾驶技术可以节省人力和油耗成本,同时,通过降低驾驶员的操作难度

而提高安全性,由此可以让物流车队降本增效。

物流行业,特别是干线物流行业,之所以能成为自动驾驶最先落地的场景,还在于:第一,

干线物流基本处于高速场景,道路设施铺装较好,无对向来车,一般没有行人及非机动车出现,

降低了自动驾驶所需的感知、决策系统的研发难度;第二,干线物流的传统降本手段已没有太

大想象空间,对革命性的新技术有强烈的需求;第三,能快速体现商业价值。据测算,通过双

驾变单驾带来的人力成本的节省,以及油耗节省,L3 级自动驾驶预计在中国能够带来 4,000 亿

元经济效益,而未来的 L4 级自动驾驶将适用于更多车型,预计替代车辆规模将达到 600 万辆,

带来近万亿元的经济效益。

嬴彻科技聚焦城际干线,致力于构建首个全国运力网络,为车队及物流公司提供智能驾驶

卡车租赁服务,客户可以按月、按次租赁,或按公里付费。

嬴彻科技从 L3 重卡 ( 有人值守货运机器人 ) 切入,保留司机但将司机工作大幅简单化,由

算法主导运输安全和效率。货运管理从管司机变成管算法,消除行业巨大效率瓶颈,也使得驾

驶极度简单化、标准化,由此可节约运营成本 9 万 -20 万 / 年 / 车,同时也极大提升运输安全

系数,降低事故风险。

同时,嬴彻科技还提供全栈式后市场服务,包括油品、保险、维保、上牌、金融等服务,

锁定成本计费,降低车队运营成本。在该模式下,嬴彻科技将保持轻资产运营,其卡车资产由

第三方金融租赁公司实际持有。

第131页

124

自 2021 年底开始运营以来,嬴彻科技为京东、德邦、雀巢等客户提供 L3 自动驾驶卡车

运输服务,全程自动驾驶里程占比高达 90%,成功实现单人驾驶完成千公里线路运输任务,

优化了特定线路的运输成本。在这个过程中,司机对于驾驶体验的安全和舒适度也给予了高度

肯定,“跑物流终于可以和辛苦、危险高发等词脱开关系了。”司机们兴奋地说。

在嬴彻的 L3 高级辅助系统的帮助下,重卡驾驶员从以往的汗水司机转变为自动驾驶机器

人操作员,不仅降低了企业对司机管理的难度,同时也吸引了更多高素质和高质量的人成为货

车司机。

(二)在疫情中助力物流运输

2022 年上半年,国内疫情多点散发,很多地方,特别是上海防控措施升级,让物流运输

的难度达到了史上空前。总部位于上海的嬴彻科技,身处疫情防控区更能体会到物流的重要性,

于是尽一切努力参与保障上海的物资运输。从 4 月 6 日起,嬴彻科技协同顺丰快递,从扬州、

泰州等地输送重要物资进入浙江平湖等中转站,然后从中转站进入上海;从 4 月 21 日起,嬴

彻科技联合京东物流分别开辟了济南到太原、济南到上海的智能卡车抗疫物资运输专线,运送

了大量物资。这些运输所使用的就是嬴彻科技的 L3 智能重卡。

(三)减少环境污染

通过嬴彻的智能跟车、变道、上下坡算法,能更精准地控制油门以达到节油效果,从而减

少温室气体排放,助推中国“双碳”目标的实现。

6 未来思考

(一)如何不断完善自动驾驶汽车?

基于自动驾驶技术的货运机器人将为数字化供应链提供一个全新的生产力。货运自动驾驶

技术在产品化应用实践中的主要挑战,在于如何设计出一个符合用户需求,符合未来物流场景

的产品。而应对这个挑战,需要极强的将相关技术转化为产品的能力和产业协同能力,同时,

需要逐一挖掘真实运营场景下的细节,才能打磨出好的产品。

(二)嬴彻科技未来应该如何发展?

疫情凸显了物流行业缺车缺司机的问题,随着中国劳动力短缺,这个问题将会愈加严重,

因此,自动驾驶技术将不再是“锦上添花”,而会更多成为“必选项”。未来,嬴彻科技应继

第132页

125

续聚焦无人驾驶技术研发,借助L3运营积累自动驾驶数据,进行量产级L4技术研发,同时,

配合国家相关部委,推动自动驾驶在中国的落地和进一步发展。

(三)如何让新技术更好地服务社会?

新技术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改善了工作环境。

另一方面,技术,特别是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也会带来一些阵痛,如对人力的取代。这两个方

面的影响从来都是共同存在的。我们不能无视问题,也不能因噎废食。如何更好地让技术为人、

为社会服务?企业家们的选择具有决定性作用。嬴彻科技目前在做的工作可以很好地改善卡

车司机群体的工作环境、增强对他们的安全保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嬴彻的事业不仅是

推广自动驾驶技术那么简单,它涉及到了一个庞大行业的改造,会影响数以百万计的人的生

计和未来。如何在新的系统中给卡车司机们创造新的价值获取机会,使他们的劳动得到更好

的保障?“无人驾驶”技术不是一个独立的技术,其价值的彰显也不可能只通过一家公司的

努力完全得以实现,因此嬴彻的未来与干线物流行业,乃至整个智慧交通产业生态的发展密

切相关。如何利用自身对自动驾驶技术的把握,寻找到自己在产业生态中的优势位置,乃至

建立起围绕自身的能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产业生态系统,是关乎嬴彻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

题。

自动驾驶技术的潜力毋庸置疑。然而,与很多新技术一样,其价值的体现会经历一个漫长

的过程。技术本身的成熟程度、产业配套的完整性和政策法规的出台速度等,都会影响到新技

术应用的速度和相关产业的繁荣。如何应对这些“成长的烦恼”,保持新物种的持续繁荣?嬴

彻科技给我们提供了几个不错的思路:场景化、步骤化和系统化。场景化指的是,寻找到能解

决用户痛点的特定场景,专注于特定“点”的问题解决;步骤化指根据技术发展的阶段,找到

产业链中最容易进行技术应用的环节,不追求一步到达最终消费者;系统化指的是利用技术的

进步发掘行业系统改革的方式,通过行业传统业务的增效获取价值,而不是仅仅依赖于技术本

身。

7 专家点评

白果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战略学及创业学助理教授

第133页

126

快仓①

移动机器人产品级场景

应用的领导者

① 上海快仓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快仓”)成立于 2014 年,是国内首批进入移动机器人赛道的创业企业之一。快仓系统

解决方案可以为传统仓库作业模式节省人工成本,有效提高坪效,降低错单率、产品损耗率和订单消耗品开销等,从而大幅降低

仓库的运营成本。全球研发人员数量超 400 人,凭借在人工智能、机器人、自动驾驶、深度学习、数据分析等领域的丰富经验,

赋能传统行业,致力于打造下一代智能机器人及机器人集群操作系统,让智能机器人成为智能制造、智能物流的基础设施,实现

“四面墙内智能驾驶 - 让人类不再搬运”的伟大愿景,打造智能物流新生态。

文 / 张宇、李小轩

第134页

127

摘要:

随着全球人力成本持续上涨,越来越多的工厂、仓库开始使用机器人搬运、拣选、分拣。

在此背景下,随着技术以及产业链不断发展成熟,移动机器人这条细分赛成为了市场上的“香

饽饽”。上海快仓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 2014 年,是国内首批进入移动机器人赛道的创业

企业。从第一代 AGV(自动导引车)到第三代 AMR(自主移动机器人),快仓一直行走在技

术创新、产品创新的道路上。从电商场景入局,再到成功实现电商、流通、制造三大场景发力,

快仓已成长为移动机器人行业的全球领军企业。随着业务量攀升,快仓也迎来了新考验。如何

为智能工厂用户提供长期价值,扩大应用场景?如何精耕技术、扩大产能?是快仓科技正在思

考的下一步发力点。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战略学教授张宇认为,能否为用户持续地提供更好的性

能,持续降低采购、使用和维护等全生命周期的成本,是以快仓为代表的移动机器人企业为用

户提供长期价值的关键。

2010 年至 2014 年,中国电商产业迎来了高速增长,绝对体量超过美国,发展速度也比

美国快,已然形成不可逆之势。然而,随着中国人口出生率和新生劳动力的不断下降,企业用

工成本不断攀升,从事低端服务行业的人数也在骤减;而与此同时,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和对

优质服务的渴望却在不断上升。这种消费能力与服务能力的矛盾便成为了商业发展的一个基础

矛盾,在这个大背景下,机器换人是大势所趋。

因此,越来越多的工厂、仓库开始使用机器人搬运、拣选、分拣。移动机器人的需求也

高速增长,同时,随着技术以及产业链不断发展成熟,移动机器人这条细分赛道也顺理成章

地成为了市场上的“香饽饽”。快仓是国内首批进入移动机器人赛道的企业。从第一代 AGV

(Automated Guided Vehicle,自动导引车)到第三代 AMR(Autonomous Mobile Robot,

自主移动机器人),从潜伏式机器人到“手脚并用”的复合式机器人,从最初的 1.0 系统到“智

慧大脑”级 EVO 系统(机器人集群操作系统),从风靡一时的“货架到人”到“密集存储 +

货到人拣选”的集成应用,多年来快仓一直行走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的路上,如今已经成长

为移动机器人行业的全球独角兽公司。

1 背景介绍

第135页

128

回顾快仓成立后的发展历程,共经历了五个阶段。

(一)2014 年创立至 2015 年:从研发逐步走向市场

2014 年,首台快仓机器人研发成功并在 2,000 平方米仓库进行测试运行。同年 3 月,快

仓创始人杨威拿到了第一笔 1,000 万元的天使轮投资,快仓在上海正式成立,专门做移动机器

人以及集群操作系统。2015 年 8 月,快仓拿到百世物流与中兴通讯的 4,000 万元 A 轮融资。

百世是国内知名的第三方综合供应链服务商,有 300 万平方米仓库为两三百家客户提供服务,

这给了快仓较好的测试环境,移动机器人可以在各种仓库里“打滚”。7 个月后,包含十多台

机器人的第一个综合解决方案卖给百世,快仓开始接外单生意,从研发走向市场。

(二)2015 年至 2016 年:第一个发展高峰

2016 年,快仓做了第一个标杆电商项目唯品会,5,000 平方米的仓库,原来一天两个大

班加一个小班,一个班次 12 人,差不多需要 30 名员工,每年每名员工成本 7 万元。使用 60

台快仓机器人之后,改为每天两个班次,每个班次 4 人,共需 8 名员工。2016 年的“双 11”

大促,快仓机器人又在京东电商仓上线。这一年快仓在电商领域可以说是风生水起,做了不少

项目,因此很多人称快仓为中国版“Kiva”。

(三)2016 年至 2017 年:第二个发展高峰

2017 年快仓迎来了第二个发展高峰:营收过亿元,完成菜鸟网络领投、软银中国跟投的

近 2 亿元 B 轮融资,首个海外项目在东南亚上线。菜鸟成为快仓的股东后,2018 年与快仓联

手创造了亚洲首个“单仓千台级”纪录,在 3.5 万平方米的菜鸟无锡智能仓里,最高峰时有超

过 1,000 台快仓机器人同时运行,快仓也因此奠定了行业内电商场景应用 No.1 的地位。

( 四 ) 2017 年至 2018 年:实现电商、流通、制造三大场景同时发力

2018 年,快仓遇到了几个制造业的项目,这些项目也让快仓智能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杨

威意识到,移动机器人不应局限于电商仓库,它们在制造业的工厂车间、线边仓、原料仓有更

多的应用场景。快仓能做的不只是“赋予仓库灵魂”,所有四面墙内的空间都可以用移动机器

人搬运。因此,他将快仓的愿景和使命调整为“四面墙内智能驾驶——让人类不再搬运”。为

了拓展机器人的能力边界,2019 年快仓将自动导引车(AGV)迭代为高度智能化的自主移动

机器人(AMR),向电商、流通、制造三大场景齐发力。

2 发展历程

第136页

129

(一)在国内,移动机器人赛道尚未得到足够关注,既缺乏知识体系储备、又缺乏人才模

型构建,快仓创始人杨威如何破局?

(二)快仓为什么要努力从电商、流通场景拓展到制造场景应用?此举能给快仓带来什么?

(三)移动机器人企业切入制造场景应用一般会面临哪些挑战?快仓是如何应对挑战的?

(五)2019 年至今,进入国内海外双轮驱动阶段

2020 年,快仓坚定了国内海外双轮驱动的战略,并引进沙特阿美、凯傲集团等外资股东,

开始规模化出海,位于上海市宝山区的快仓全球智能机器人产业基地也在这一年正式开工。

2021 年,快仓出海初见成效,全球直营销售服务网点翻了 3 倍,签署数亿元海外订单,同时

制造场景业务取得多项突破,工程机械项目实现 100+ 多类别规格 AMR 混场调度,电子制造

项目实现100+AMR跨场景混合导航,光伏和整车制造实现破冰,推出汽车、印制电路板(PCB)、

锂电等多款行业专机。

3 问题提出

4 应对策略

(一) 移动机器人“从 0 到 1”

随着中国人口出生率和新生劳动力的不断下降,企业用工成本不断攀升,从事低端服务行业

的人数也在骤减;而与此同时,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和对优质服务的渴望却在不断上升。这种消

费能力与服务能力的矛盾便成为了商业发展的一个基础矛盾,在这个大背景下,机器换人成为大

势所趋。

快仓的创始人杨威毕业于北京大学计算机系,是国内最早一批做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算法

运筹的大学生之一。当时他所学的专业名称叫 NLP(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自然语言

处理,也就是后来“人工智能”的一个子领域。大学毕业后,他加入了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

份有限公司,在这里,杨威遇到了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博士倪菲。两人一起参与了深海油

井钻井平台的DP(Dynamic Positioning)动力定位系统研发和自动化码头建设。经过了三年的努力,

他们成功交付了国内前三个自动化码头。杨威和倪菲,一个擅长自动化设备软件,一个精通自动

化设备本体,正好对应移动机器人的两大核心技术领域,两人一拍即合决定携手创业。

第137页

130

2012 年 3 月,美国最大的电商公司亚马逊以 7.75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总部位于马萨诸塞

州的移动机器人制造商 Kiva Systems Inc(简称“Kiva”)。Kiva 的成功不仅让各大电商看到

了机器人对仓储管理的重要性,也让杨威和倪菲看到了移动机器人这一领域未来发展的潜力,

他们暗暗立下目标,争做中国的 Kiva。

然而,快仓的“拓荒”之路非常艰难,市面上没有移动机器人专用的零配件,他们通过一

次次网上“淘宝”才慢慢攒齐。2014 年 2 月,第一台全裸的样机诞生,这台样机意味着国内

移动机器人产业实现了从 0 到 1 的突破。一位电商仓库老板成为了他们创业之路的天使投资

人,给了他们一间仓库和几百万元的资金,第一代快仓机器人终于有了可以“跑起来”的场景,

2014 年 3 月,他们注册成立了快仓。

(二)拓展多元应用场景

在电商行业,快仓做的其实是一套智能搬运系统,它是以搬运作为基础价值的,而这套搬

运系统,在制造业的渗透率可能更高,在制造业的环境里,所有的零配件物料都是要不断地搬

运流动才能产生价值。基于这样的逻辑,快仓先是做了电商仓库,接着做制造业仓库,之后,

又开始做制造业的产线配送,继而形成“智能工厂”。对移动机器人而言,相比电商、流通场景,

制造场景呈现出市场规模更大、渗透率更低、利润率更高的三大特点。具体来说:

1. 制造场景的潜在市场规模远超电商场景

电商场景的市场规模约为 500 亿元,流通场景约为 1500 亿元,制造场景的规模大到无法

估量,远远超过1000亿元,尽管制造业企业单次采购量少,不像有的电商企业动辄购买上百台,

但具备需求和购买力的制造企业数量众多,应用环节也非常多。另一相关数据显示,根据当前

各行业建设智能工厂的热情及扩张速度,预计到2025年,中国智能工厂行业市场规模有望超1.4

万亿。

2. 制造场景的渗透率相对较低

电商场景的渗透率最高,天猫、京东、唯品会、苏宁等主流企业均已落地智能仓,其次是

流通场景,快消、鞋服和零售行业应用快速增长,再看制造场景,除了汽车和高精制造业相对

较高,其他细分行业的智能化渗透率均较低。

3. 制造场景的毛利率远超电商场景

据了解,国内移动机器人头部企业在电商项目上获得的毛利率一般在 30%-40%,而制造

业项目的毛利率可达到 60%-70%,几乎翻倍。制造场景的用户对价格的敏感度更低,因为不

同于电商场景用户以降本增效为主要诉求,制造场景用户往往以破解“产线人力搬运稳定性和

安全性受限”问题为主要诉求。

第138页

131

除了以上优势,政策方面对制造场景应用也有相关倾斜。“中国制造 2025”“工业 4.0”

也在推动着中国的制造业逐渐解放人力、向智能工厂迈步。上海市政府发布了《上海市建设

100+智能工厂专项行动方案(2020-2022年)》,明确提出:三年内推动建设100家智能工厂,

打造 10 家标杆性智能工厂,新增机器人应用 10,000 台;培育 10 家年营业收入超过 10 亿元

(1-2 家超过 100 亿元)具备行业一流水平的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商,搭建 10 个垂直行业工业

互联网平台。2020 年,上海市发改委、经信委组织了 5 家企业参加“数字工厂”闭门座谈会,

其中就包括快仓、发那科、上汽等。

需求旺盛、政策利好,进军制造业,快仓从以往的仓储场景里走了出来,走进制造业的生

产制造环节。对于制造业发展来说,如快仓这样的企业正其中扮演着“助推器”的角色,推动

着制造业企业最“刚需”的需求,逐渐走向无人化。

(三)应对底层技术、产品功能、市场开拓等三重挑战

1. 底层技术:革新底层技术让 AGV 变成 AMR

相比电商仓库,制造业企业的工厂环境更加复杂,多种设备混场且密度大,因此,机器人

需要具备基于环境的自然导航能力,以应对地面辅助标志被遮蔽、污损的问题。此外,还必须

解决人机混场的安全问题。对此,快仓选择在技术深度、智能驾驶能力,以及工程灵活度、技

术栈模块化上狠下功夫。2019 年,快仓将机器人升级为第三代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适应制造

场景应用环境,它研发应用了激光 Slam、地图融合混合导航技术,以及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和

传感器,通过深度学习神经网络进行环境感知,实现机器人的自主避障绕行。2020 年,快仓

进一步加大了在 Slam、机器视觉、融合运筹优化和深度强化学习的混合算法等技术研发应用

上的投入,将自动导引车(AGV)迭代为会感知、会思考、会决策的自主移动机器人(AMR)。

多产线、多片区、多楼层使用移动机器人,根据生产工序和节拍配置,或变更物料供应顺

序和时间间隔、搬运目标点,多种自动化设备的衔接和控制,也是移动机器人在制造场景会遇

到的一系列难题,快仓的移动机器人后台有一套决策算法和一个“智慧大脑”,机器人集群的

运力分配,可以和客户 MES 系统做实时的结合,然后做智能分配。作为“智慧大脑”,快仓

的 EVO 系统是通过机器学习算法技术解决智能调度问题,如:跨场景、跨楼层调度同一类型

机器人,让移动机器人和机械臂、输送线、无人叉车等联动。有了这样的能力,快仓所服务的

智能工厂就可以重塑制造和运输的内部全环节。

2. 产品功能:用户需求驱动,差异化 +“拼乐高”+ 稳定性

快仓从仓储的场景里走出来,来到为产线制造进行服务配套的线边仓场景。在线边仓场景

中,基础的潜伏式机器人从结构或性能上会发生一些改变。再往前走,在生产制造的场景中就

会涉及到物料的自动上下线。在这个过程中,又会有一些专用形态的机器人出现。

第139页

132

具体到实践层面,制造场景用户的自动化水平以及细分领域等有所区别,对此,快仓选择

提供差异化的产品来满足企业主们对于各自工厂的智能化升级需求。

第一,针对不同工厂内部环境和协同对象,提供不同形态的移动机器人,以帮助企业精准

解决自身痛点。快仓设立了“AMR+”机器人产品线,在 AMR 上叠加皮带、辊筒、机械臂等

不同结构,实现多样化功能。比如:面板行业需要确保搬运过程中货物稳定不位移,快仓就推

出了面板行业专机;PCB 工厂内,物流机器人要对接不同高度的工位,于是就诞生了多级顶升

PCB 专机;当货物底部不规则,快仓会选择辊轮车来解决问题;食品行业的工厂避免不了油渍,

快仓设计了可清洗抽屉接住油渍,以及用不锈钢材质保障食品安全等。

第二,输出整场智能物流规划方案。快仓以“智慧大脑”级机器人集群操作系统指挥、调

度不同类型的移动机器人和其他智能设备,能够实现智能工厂中的柔性物流、精准物流。

这两条路径,快仓形象地称之为“拼乐高”。为了匹配不同行业,移动机器人在硬件形态

上有很多细分,但从研发收益比考虑,无法按照非标自动化来做,快仓需要把所有做机器人的

这些技术栈完全模块化,就像拼乐高玩具一样,把这些技术栈变成类似乐高的一个个元素,然

后基于用户的不同需求把它拼成不同的形式。

第三,将稳定性做到极致。制造场景与电商场景一个明显的区别是,电商场景更需要效率,

制造场景更需要稳定。这是因为电商在链接消费端时更需要高效,而制造场景的容错率更低。

以光伏行业为例,快仓没有急于加入 2019 年移动机器人进入光伏车间的大潮,而是花费

一年半时间提升移动机器人的稳定性。这样的投入,让快仓的移动机器人具备核心优势——每

千次作业人工介入不超过 2 次,比行业平均水平 15 次低很多。

更大的挑战是软件系统。2021 年夏天,快仓接到首个移动机器人在光伏车间的任务——

HJT(异质结)工艺移动机器人项目。与传统工艺产线一字排开不同,HJT 是光伏生产的新工

艺,产线呈 L 型,空间分布更复杂。方案中,L 型产线被划分成四个交接区,因为涉及氮气应用,

四个交接区只留下没有门的小小地洞——产线中的 30 台移动机器人不仅需要在四个交接区来

来回回高效配送,还要时时刻刻穿过地洞,以防氮气外溢。

这就涉及移动机器人软件系统中的两大技术壁垒——空车预调度和调度交控。空车预调度

相当于打车时车辆提前到达接客点,省去等车时间,提升配送效率;调度交控则是准确分配

30 辆车的路径,在出行时避开每一个红灯。

系统的决策需要依靠算法。快仓重视技术,在移动机器人行业中,罕见地配置了十多位算

法技术人才。在升级了三十多版算法,上百版统一调度系统之后,移动机器人集群的整体效率

开始明显提升,3 分钟内原材料的送达率最终达到了 98%。

第140页

133

(一)快仓已成为全球移动机器人行业应用场景最全、产品品类最全的公司。

2018-2021 年间,快仓的销售增长率持续上升,2021 年同比增长率突破 300%,服务行

业数超过 50 个。随着制造场景业务占比的提高,快仓的毛利率也快速提升,加快了在业内率

先实现盈利的速度。

(二)科创成果受到了各级政府部门的认可。

快仓是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上海市科技小巨人企业,

曾承担或参与国家发改委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工程、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上海市经信委产

业转型、上海市科委人工智能技术研发等国家级和市级的重点项目。

3. 市场开拓:聚焦部分行业并打穿打透

购买力分散、需求复杂多样大大提高了制造场景用户的开拓难度。如果移动机器人企业要

开拓电商市场,把电商各垂直领域排行前十的企业列出来,一个一个去对接就行,因为目前电

商行业的机器人购买力主要集中在这个群体。然而,如果移动机器人企业要开拓制造场景用户,

则很难描绘出固定的企业画像,大企业有需求和购买力,中小企业也有需求和购买力,只是所

需数量和对产品的要求不同。

曾经有一家集团化运营的中国制造业 500 强企业找到快仓,目的是为集团旗下有需求的企

业统一采购设备,在接触了其中近 10 家企业后,快仓发现各家的需求差异非常大,有的要解决

高温环境中机器人正常运转问题,有的要解决机器人在狭窄巷道上逆行问题,有的要解决跨楼

层搬运问题。

在需求规模大、共通性强的细分行业,根据种子用户需求开发产品,再将产品通过生态圈

推广至同类企业,这是快仓针对制造场景用户的开拓战略。在制造业寻找进击的机会时,快仓

并不会入局所有行业,而是会根据该行业对智能化的实际需求,以及是否与快仓的产品适配来

决策,其中,快仓会重点考虑该产业未来的成长性和它规模化场景的复制能力。在整个产业结构中,

那些高速发展、高速增长的产业会被快仓列入目标产业,比如汽车、光伏、锂电池、PCB。

5 取得成效

第141页

134

6 未来思考

(一)移动机器人会成为制造业企业的刚需吗 ? 快仓的下一步发力点在哪里?

第一,整个制造业在这两年都面临“用工荒”的问题。2021 年统计显示,国内“最缺工”

的 100 个职业排行里,有超过三分之一的职业属于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在短缺程度加大的

34 个职业中,近半数与制造业直接相关。同时,制造业也看到了机器人在仓储场景产生的价

值和投资回报率。

第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以及人口红利的消失,更多制造业所属的企业开始尝试通过机器

人换人去降本增效,机器人的加入,也让制造业企业通过更少的人为参与,实现了更高、更稳

定的良品率,因为在一些使用自动化设备生产的工厂,人工搬运很难踏准节拍。

第三,整个制造业的订单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像最为传统的汽车行业,也已经从大

规模的生产线变成了“多品种、小批量”的结构,这也对柔性物流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现在很

多智能工厂都采用 C2B 模式,根据客户的需求定制产品,不可避免会发生订单忽高忽低的情况,

订单量低的情况下,人力被闲置浪费,订单量高的情况下,又来不及补齐人工,在这种情况下,

移动机器人却可以做到随意增减。

因此,快仓认为,未来十年,移动机器人的大规模应用将成为全球制造业的十大趋势之一。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移动机器人将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产

生更加巨大的影响。

随着业务量快速攀升,快仓迎来了新考验。未来,快仓科技希望将在移动机器人的性能(智

能性、灵活性)提升和产能扩张方面投入更多精力,进一步降低采购、使用和维护等综合成本,

让更多制造业行业和企业能够负担起移动机器人代替人工的作业方式,使更多制造业企业从中

受惠。

(二)快仓科技移动机器人将能为哪些场景下的智能工厂提供价值?

总体而言,在未来的 5-10 年,移动机器人在智能工厂中应该是基础设施级的存在,如同

血管一样,连接所有的工段,连接所有的工位,它能做材料的搬运,做工装夹具的搬运,做治

具的搬运,四面墙内所有搬运的事情它几乎都能做。快仓科技深入探讨了几个其可以大显身手

的应用场景。

以解锁汽车焊装车间物流为例。在汽车制造过程中,快仓提供的移动机器人对几十种不同

规格的物料载具进行搬运,搭配上产线人工工位和机械臂工位,实现了物料的自动上下料。此外,

第142页

135

快仓 RCS 执行系统对接 LES 决策系统,帮助车企打通实物流和信息流,最终实现零部件入线

边仓、产线工位的智能化配送及自动化上下料。

对车企而言,机器人可实现高速重复性操作,远高于人工工作节拍,可 24 小时稳定作业,

不仅提高生产效益,还能降低管理成本;使用机器人可避免作业环境对工人健康和安全方面的

潜在威胁,节约环境安全方面的投入,避免因重复枯燥工序和重体力劳动影响工人状态而导致

质量下降和事故发生;机器人还可减少作业空间,以及在暗场环境下作业,有效降低能耗率和

料耗率。

在移动机器人正在成为制造业企业刚需的今天,快仓科技将业务聚焦在人力密集的搬运劳

动环节,比如在汽车、医药、烟草等高附加值、高毛利行业和企业。此外,在整个产业结构中,

那些高速发展、高速增长的产业也会被快仓列入目标产业,比如光伏、锂电池、PCB 等。

移动机器人正在智能工厂这个市场开始创造、并不断创造更多的价值。一方面,移动机器

人自身性能的快速提高正在为智能工厂用户带来更高的效率和可靠性;另一方面,移动机器人

对人工的高效替代,也能极大地改善工人的工作环境和效率,节约智能工厂企业的用工成本和

对人工的依赖。

但长期来看,移动机器人是否能为智能工厂用户提供长期价值,还要看它能否为智能工厂

用户持续地提供更好的性能和功能(如负荷、智能性、灵活性等),以及进一步降低采购、使

用和维护等全生命周期的成本,这将是移动机器人能为智能工厂用户提供长期价值的关键所在。

毫无疑问,移动机器人正在成为制造业企业的刚需,尤其是人力密集的搬运劳动环节,这

一点已经在汽车、医药、烟草等高附加值、高毛利行业和企业中得到采用和验证。而未来,随

着移动机器人的性能(智能性、灵活性)继续提升,采购、使用和维护等综合成本进一步降低,

更多制造业行业和企业能够负担和采用移动机器人代替人工,从而使更多制造业企业从中受惠。

7 专家点评

张宇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战略学教授

第143页

136

蔚来①

一家在移动社交时代,

所有用户共同拥有的用户

企业

① 蔚来是一个智能电动汽车品牌,于 2014 年 11 月 25 日在上海注册成立,代表国产高端电动汽车参与全球竞争。蔚来致力于

通过智能电动汽车,为用户提供高品质服务与创新性补能方案,打造一个充满活力的社区。2018 年 9 月 12 日,蔚来汽车在美

国纽交所成功上市。蔚来在上海、合肥、北京、南京、圣何塞、慕尼黑、牛津、柏林以及布达佩斯等地设立了研发与生产机构,

并初步建立销售服务体系,覆盖全球超 300 个城市的用户。

文 / 龚焱、钱文颖、刘耿

第144页

137

摘要:

汽车行业正迎来变革,不仅影响产品与技术,更深刻改变了用户对产品的使用方式和全程

体验。蔚来是高端智能电动汽车市场的先驱及领跑者,设计、开发、合作制造及销售高端智能

电动汽车,推动自动驾驶、数字技术、电动力总成及电池等新一代技术的创新,通过持续的技

术突破及创新使自己脱颖而出。同时,蔚来致力于通过智能电动汽车,为用户提供高品质服务

与创新性补能方案,打造一个充满活力的社区,并与用户分享欢乐、共同成长。中欧国际工商

学院创业管理教授龚焱指出,智能电动汽车赛道竞争激烈,蔚来应在加强各项创新与研发效率、

扩大规模的同时,在三个方面做好齐头并进,一是不遗余力地布局服务体系,二是切实关注用

户体验,三是不断拓展海外市场。

随着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和城镇化进程加速,我国汽车产业自 2000 年起步入快速发展期,

产销量连创新高,并逐步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2009 年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

汽车产销第一大国。传统燃油车销量自 2018 年起逐年下探,新能源汽车市场自 2020 年下半

年以来呈现强劲且持续的增长势头,带动行业整体复苏。欧洲、中国、北美是全球最重要的汽

车市场,并引领着新能源汽车发展。在销量、增速、份额、渗透率各个方面,中国新能源车都

是全球增长的最大推动力。

我国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迅速发展离不开“节能减排”政策引导,国内汽车产业链的韧性、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技术进步,以及消费者需求潜力及消费偏好等因素。我国新能源汽车呈现

出厂商集中度高,并以自主品牌为主的局面,近两年新能源市场的迅速发展,给整体汽车行业

带来行业集中度重新洗牌、自主品牌市占率提升的结构性变化。

蔚来通过持续的技术突破及服务创新使自己脱颖而出,例如其领先行业的换电技术、电池

租用服务(BaaS)及自研的自动驾驶技术及自动驾驶订阅服务(AdaaS)。蔚来强调三大初

心即“战略、商业模式、核心能力”;在四个方面重新定义用户体验,提高核心竞争力:第一

个是车,第二个是全生命周期的服务,第三个是数字化的体验,第四个是超越汽车的生活方式。

围绕着四方面的用户体验,蔚来将之辐射至最终的应用层,如能源、智能、手机、用户社区等。

1 背景介绍

第145页

138

2014 年 11 月,蔚来正式成立,成立之初,蔚来就确定了全球化的高端电动车品牌战略。

从 2015 年开始,蔚来先后在德国、英国、美国建立子公司,汇聚全球研发力量。同年,

为扩大知名度,公司成立蔚来车队,参加国际汽联电动方程式锦标赛,并且获得了首个年度车

手总冠军。

2016 年 11 月,蔚来汽车推出了它的第一款产品 EP9 超级跑车。EP9 采用了碳纤维材料

和电动驱动技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快的电动超级跑车之一。蔚来汽车也因此成为了全球注目的

汽车创新公司之一。

如果说EP9是蔚来的成名之战,那么ES8则正式开启了蔚来的商业化道路。2017年12月,

蔚来正式发布了第一款量产车 ES8。ES8 采用了高效电动技术和智能化驾驶系统,是中国市场

上第一款实现量产的 7 座豪华电动 SUV。ES8 也成为了蔚来汽车的爆款产品之一,并为蔚来

汽车赢得了大量的市场份额。三年时间,从赛道到公路,蔚来在全球范围内成功初步建立了大

众对高端智能电动车品牌的认知。

蔚来已推出六款高性能智能电动车型,分别是智能电动旗舰 SUV ES8、智能电动中大型

SUV ES7、智能电动全能 SUV ES6、智能电动轿跑 SUV EC6、中型智能电动轿跑 ET5 和智

能电动旗舰轿车 ET7。截至 2022 年 11 月 30 日,蔚来已累计向用户交付 273741 台智能电

动汽车。

除了产品创新之外,蔚来汽车还建立了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涵盖了从电池交换、充电、

维修服务到智能出行等多个领域。这个生态系统被称为“蔚来大家庭”,为蔚来汽车的用户提

供了全方位的服务和支持。

蔚来于 2021 年开始进入全球市场。2021 年 6 月 11 日,蔚来宣布智能电动旗舰 SUV 全

新 ES8 获得欧盟整车型式认证(EWVTA),标志着出口欧洲的 ES8 可以量产并在欧盟境内所

有国家正式上牌注册。同年 9 月 30 日,蔚来 ES8 在挪威上市并开启用户交付,这是蔚来迈向

海外市场的重要一步。2022 年 10 月 8 日,蔚来在德国柏林举行了欧洲发布会,在德国、荷兰、

2 发展历程

蔚来的案例说明汽车行业正迎来变革,不仅影响产品与技术,更深刻改变了用户对产品的

使用方式和全程体验,模糊了汽车和消费技术设备之间的界限。从长期看,汽车行业发展将持

续维持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服务化的趋势,注重自主研发、拥有较强技术管理能力以及

客户服务能力,有助于汽车制造企业提升市场地位及竞争优势。

第146页

139

(一)蔚来汽车抓住了移动互联网赋予的哪些时代机遇?

(二)蔚来汽车如何从传统汽车品牌市场中抢占用户心智,脱颖而出?

3 问题提出

4 应对策略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汽车品牌进入 3.0 时代。绝大部分在互联网出现之前成立

的汽车品牌都属于品牌 1.0,这个阶段消费者的体验关注点在于车辆本身,品牌与品牌之间竞

争力的核心在于硬件,整个行业重心在制造。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技术的发展,汽车品牌进入 2.0

时代,汽车行业的体验关注点已经逐步从车延展到了车载智能技术,行业发展的差异化重心在

于重构销售服务体系。2014 年,移动互联网成为品牌和用户以及整个社会的主流交流方式,

消费者角色从参与者转变为拥有者,汽车行业重心从车辆本身转向用户,品牌之间的核心竞争

力不再只是硬件或者软件,而是构建用户的全程体验。因此,蔚来在成立之初就确立了成为用

户企业的愿景,在为用户提供极致的电动智能汽车产品基础之上,重新定义服务用户的所有过

程,为用户提供超越期待的全程愉悦体验。

(一)持续技术创新:全栈自研 + 供应链创新模式

全栈自研可以节省合作伙伴之间的沟通成本,大幅提升各部件调整优化的配合效率,是整

车开发和功能迭代的加速器。而众多车企都在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领域发力,努力实现全栈

丹麦和瑞典四个国家建立由产品和服务构成的完整运营体系,以灵活、创新的订阅模式为四国

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并于 2022 年 11 月推出买断模式。

经过 8 年的发展,蔚来已成为全球领先的高端智能电动汽车企业之一,并于 2018 年 9 月

12 日在美国纽交所(“NYSE”)上市;2022 年 3 月 10 日,蔚来正式在香港交易所挂牌交易;

2022 年 5 月 20 日,蔚来正式在新加坡交易所挂牌交易。至此,蔚来成为国内首家实现美国、

香港、新加坡三地上市的新能源车企。

目前,蔚来汽车已经成为中国最知名的新能源汽车品牌之一。它在中国拥有大量的忠实用

户和强大的社区维护力量,也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广泛的影响力。蔚来汽车的成长历程充满了挑

战和机遇,它也证明了中国汽车产业在新能源和智能出行领域的巨大潜力。

第147页

140

自研,摆脱上游“大厂”对其软件与硬件层面的供应控制。通过对研发的持续高投入,目前蔚

来已经在电驱动、充换电、自动驾驶技术 NAD 等方面掌握主动权。此外,蔚来在传统整车工

程研发领域也持续创新,实现突破。比如,在 NT2 平台车型(即 ET7、ES7、ET5)全面搭载

的智能底盘域控制器 ICC,从需求定义到软件开发再到实车调教,于国内首次实现全流程全栈

自主研发,并率先量产落地,打破国外零部件厂商对底盘控制的“黑箱”限制。

除了全栈自研,蔚来同时也在不断探索供应链创新模式,通过深入参与合作伙伴的开发工

作,实现技术创新,与合作伙伴共同引领产业进步。以搭载于 ET7 上的高性能激光雷达为例,

该款激光雷达是全球首款实现大规模量产的超远距高精度激光雷达。蔚来采用了全新的合作模

式,与图达通优势互补,联合开发,并利用自身在整车工程与电子电器领域的研发优势,主导

了激光雷达主板设计。这样的联合开发模式大大缩短了开发周期,供应链可靠性方面也能得到

提升。ET7 的激光雷达,从其瞭望塔式布局、整车工程、量产落地、持续迭代四个维度考量,

蔚来是高性能激光雷达上车的行业引领者,实现了从无到有的高性能激光雷达工业化之路。

(二)创新服务模式:可充可换可升级的全场景加电服务

在提供领先的智能电动技术体验之外,蔚来还建立了完整的创新服务模式,包括蔚来能源

NIO Power、蔚来服务 NIO Service、蔚来电池租用服务 BaaS、电池灵活升级、蔚来官方二手

车 NIO Certified 和蔚来悦享会员服务 NIO Joyful Subscription Service,实现了蔚来产品全生

命周期的服务闭环。

蔚来创始人李斌早年曾在易车网站上进行了一次有关“你为什么不买电动汽车”的用户调

研,当时有超过 6 万名的用户参与了调研,得票最高的两个原因是充电没有保障以及电池价格

高,分别占比 46.8% 和 30.9%。

为解决“充电没有保障”痛点,蔚来充分考虑了用户补能和出行多种场景,搭建了“可充

可换可升级”的 NIO Power 能源服务体系。业内在补能方式上一直有充电和换电之争,但从

根本上说,决定用户选择哪种补能方式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服务的可得性、确定性以及经济性,

即用户能否快速找到并便捷到达补能点,到达后能否正常使用补能服务,以及是否需要排队等

待和缴纳停车费。依托于能源云技术,NIO Power 通过移动充电车、充电桩、换电站和道路服

务团队,为用户提供了全场景加电服务。而作为全周期服务模式的重要一环,蔚来的换电实现“储

充换一体”,通过集中充电实现更好的充电效率,分布式布局实现更广泛的用户覆盖,“3 分

钟换电”实现快速加电,真正致力于让用户“加电比加油更方便”。此外,动力电池技术在快

速迭代,续航能力、电池容量也在不断增加,蔚来在2021年12月全面开启的电池灵活升级服务,

让用户可以随时升级车辆的电池,享受电池技术进步带来的红利。

而蔚来基于车电分离模式推出的 BaaS 电池租用服务,则为用户解决了“电池价格高”这

一痛点。在该服务模式下,用户可以降价买到不含电池的电动汽车,里面的电池则由蔚来卖给

电池资产公司,后者作为第三方公司,持有电池资产,然后按月或按年订阅模式把电池出租给

第148页

141

用户,并委托蔚来向用户提供换电、电池升级、电池状态监控等所有运营服务。

蔚来通过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解决了电动汽车用户的两大痛点。

此外,蔚来于 2021 年 7 月宣布向行业全面开放 NIO Power 充换电体系及 BaaS 服务,

与行业及电动汽车用户共享 NIO Power 建设成果。

(三)超越用车体验:打造共同成长的用户社区

蔚来采用直销模式,以 NIO App 作为用户体验和服务的统一接口,通过蔚来中心 NIO

House、蔚来空间 NIO Space、蔚来用户专属电台 NIO Radio、蔚来原创生活方式品牌 NIO

Life 等线上线下触点,创造一个以车为起点,分享欢乐、共同成长的用户社区。在这个社区里,

蔚来用户既可以获得超越期待的用车体验,又可以参加基于吃喝玩乐等生活方式的多场景专属

活动,从而拥有归属感和愉悦的情感体验。

NIO App 不单是蔚来数字体验的一部分,更是蔚来线上用户社区的主体。App 的功能不局

限于买车和用车服务,更多的是促进用户在社区内的互动,包括分享生活动态、资讯阅读、聊

天交友等。针对用户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需求,App 中还设置了由积分、卡券、蔚来值和身

份标签组成的激励体系,记录用户在社区内的成长。App 用户在完成任务后都可以获得相应积

分,获得的积分可以用于兑换商品和服务。蔚来也会在特殊日期“空降”积分红包作为用户福利,

比如车主生日、蔚来第 10 万台车下线等纪念日。蔚来值则记录用户对社区的贡献和自我成长,

用户通过蔚来值的提升,可以获得热门活动的优先参与权以及社区大事件的投票权,蔚来值越

高的用户在投票中权重越大。

被用户亲切称为“牛屋”的 NIO House(蔚来中心),则是蔚来用户分享欢乐、共同成长

的线下生活方式社区。NIO House 体现了蔚来对汽车行业用户体验的思考和重塑。在这里,蔚

来用户可以与工作伙伴头脑风暴,可以和朋友举办分享会、生日派对、个人音乐会,也可以预

约参与大咖演讲、设计、生活方式等主题的活动和体验。

蔚来还创立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品牌 NIO Life,通过整合全球设计资源,与 500 多位全球设

计师合作,以原创设计为核心,提供各种有态度、有故事、有设计的精品,比如各种美食、服

饰、箱包等,从而为用户创造愉悦的生活方式。NIO Life 成立 4 年多,已为用户提供超过 500

万件惊喜产品。

一年一度的 NIO Day(蔚来日),汽车行业首个用户共创的盛会,是蔚来用户齐聚一堂的

欢乐舞台。蔚来用户可以深度参与 NIO Day 的各个环节,包括活动主办城市申报与投票选择,

参与整场活动的组织策划,作为志愿者接待来自全国的车友,甚至组建自己的乐队上台表演。

蔚来希望通过全方位的线上线下布局,以用户社区为核心,建立品牌与用户之间的长周期

第149页

142

5 取得成效

(一)市场占有率提升

2022 年 1 月至 10 月,在 40 万元以上高端纯电动车销量中蔚来占比 73.6%,蔚来在高

端市场受到认可。截至 2022 年 11 月 30 日,蔚来共拥有 91 家 NIO House 和 318 家 NIO

Space;累计为超过 14 万个用户安装了家充桩,在全国部署 12572 根充电桩,接入超过 60

万根第三方充电桩,累计布局 1245 座蔚来换电站,为用户累计提供超 1400 万次换电服务和

超 90 万次一键加电服务,并为超过 18000 位用户提供了电池升级服务。自 NIO Power 成立

以来四年多时间,蔚来已建成“五纵三横五大城市群”高速换电网络,川藏线、青藏线、滇藏线、

川西藏羌环线、独库公路、河西走廊、神州北极线等 40 条 Power Up Plan 目的地加电路线,

电池灵活升级全面开启,NIO Power 将继续朝着“让加电比加油更方便”的目标和愿景,为用

户朋友们创造更便捷、更愉悦的加电体验。

(二)储备行业人才及技术实力

蔚来始终专注于核心技术的正向研发,拥有全球化的前瞻技术和研发团队。截至 2022 年

10 月底,蔚来申请中及已授权专利总数超 5400 件,同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包括电机、电控、

电池包、智能系统的独立研发体系。蔚来将继续从资金和人才两方面同时着手,不断扩大对研

发的高价值投入。资金方面,蔚来 2021 年研发费用共计 45.9 亿元,同比增长 84.6%,2022

年上半年研发投入 39.1 亿元,同比增长 149.0%。接下来蔚来将持续每季度 30 亿元左右的研

发投入,并加大对于底层技术、核心技术的研发。人才方面,截至 2021 年末,蔚来拥有来自

超过 20 个国家和地区的超 15000 名员工。今后蔚来将继续积极拓展全球人才布局,扩大创新

人才储备,凭借自身丰富多元的价值链聚集多元和跨界人才,创造出更多的创新业务和行业领

先技术。

(三)得到国际及业界认可

蔚来研发成果也受到业界肯定,获得全球多项权威大奖。Developer Week 2021 大会

第九届年度 DEVIES 颁奖典礼在美国举行。蔚来 FOTA 系统从数百项提名中脱颖而出,荣获

2021 年 DEVIES 汽车类“最佳科技创新奖”。“蔚来 ES8 高性能电动汽车关键技术研发及应

用”获得 2021 年“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奖”

是首个经国家科技奖励办公室登记批准的社会力量承办奖项,是唯一面向全国汽车工业的科学

技术奖。2022 年 11 月 9 日,蔚来 ET7 刚进入欧洲市场不久即斩获德国著名汽车杂志《AUTO

触点,持续提升用户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体验和情感体验。

第150页

143

(一)明确并坚持全球化市场布局

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出海”热潮涌动。蔚来已进入海外市场,接下来将实施更大规模的海

外市场战略。

汽车的产品和产业链特点决定它可以是全球化的,蔚来团队在公司成立时就明晰汽车行业

一定是全球性竞争,而公司实现最终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成为一个有全球性竞争力的公司。

基于这样的思考,蔚来从诞生之初就明确目标,2015 年在德国慕尼黑、美国圣何塞、英国牛

津同步建立团队,开启全球化研发布局。

(二)在“出海”过程中,持续发挥中国造车新势力品牌优势

蔚来作为中国汽车新势力品牌代表进入海外市场是具有一定时代意义的。回看汽车工业历

史,西方的汽车工业有 130 多年的历史,而中国的汽车工业历史相对较短,缺少先发优势。汽

车是一个特殊的产品,它的功能属性和文化属性都特别强。从功能属性方面来看,汽车是个复

杂的产品,有上万个零部件,是工业界的“奥运赛”。但在燃油车赛道阶段,发动机等核心技

术把控在少数西方巨头手中,中国汽车产业链在全球市场上缺乏话语权与核心竞争力,长期以

来参加“奥运赛”的资格也没有。在文化属性方面,中国品牌的汽车也很难对外输出。而汽车

行业的大变局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机会。随着赛道的切换,新能源智能汽车产品很多属性更贴

近消费类电子产品,标准化、模块化,原先根深蒂固的汽车工业体系正在快速地解构和重构,

这大幅降低了汽车制造业的进入门槛。行业处在变革窗口期给了很多新势力品牌全新的机会。

以蔚来为代表的新势力,它们与传统老牌的汽车品牌相比,差异化的基因是互联网。互联

网本身就是蓬勃发展的行业,狼性强,竞争速度快,在技术领先上有极强的饥饿感和斗志,对

于原来很多不可能突破的技术关卡都找到了突破口。而在行业赛道切换的新竞争时局下,原先

的汽车“百年老店”反而受限于自己原先庞大的组织架构和品牌印记的历史包袱;像蔚来这样

的新品牌因为一切都是新的,反而成为了开拓新市场、成为新的文化 icon、进入新用户心智的

优势。

(三)让用户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和社区建设配合全球化战略布局

6 未来思考

BILD》杂志“金方向盘”奖年度中大型车组别桂冠,成为首个获此殊荣的中国品牌车型。一年

一度的“金方向盘”奖于 1976 年在德国创立,因其专业性与权威性,有着“汽车界的奥斯卡奖”

之称,也被认为是全球汽车行业最高荣誉之一。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