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尘妙相-佛像艺术专场

发布时间:2022-12-19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梵尘妙相-佛像艺术专场

2044  密集金刚像 北京宫廷  清康熙(1661-1722 年)铜镀金  高 9.5 厘米RMB: 无底价铭文题记译为:密集金刚密聚金刚,藏名为“桑顿多杰”是藏密格鲁派崇奉的五大本尊之一。密集金刚的形象很多,此尊为三头六臂双身像,三头成排而列,分居中左右三个方位,分别象征怀爱、息灾和伏魔三种功德。三头皆戴五花冠,头顶共束一塔状高发髻,双耳上下佩戴耳花和圆形大耳环。面形饱满方正,五官刻画清晰生动,双眉紧锁,张口龇牙,表情半怒半静,完全依循尊像的仪轨而来。全身结构匀称,躯体、手臂及双腿造型规范,姿态舒展自如。上身饰璎珞,下身着僧裙,腰间束宝带,腰带下亦缀以连珠式璎珞,双肩披帔帛,手足戴钏镯。衣纹写实自然,身躯及小腿部可见的翻卷飘动的衣褶,质感颇为强烈。六手各持法器或结印契。中二手以交叉形式结金刚迦罗印并抱明妃,左右手分别持金刚铃杵,象征慈悲与智慧双成,其余右上手持法轮,六手的持物涵盖了密教五部的象征物。其明妃称“金刚可触母”,亦为三面六臂形象,其头冠、配饰、持物,乃至一切细微处与主尊特征完全一致。主尊结跏趺坐于仰覆莲座上,莲瓣宽扁,瓣端有精美的云头纹,莲座底缘的铭文,说明这尊密集金刚出... [收起]
[展开]
梵尘妙相-佛像艺术专场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是一家国际综合性拍卖公司,成立于1995年,具备国家一类文物拍卖资质。中贸圣佳总部位于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25号北京汽车大厦17层,并在上海、广州、香港、台湾、日本及北美多地区设有办事处。
文本内容
第101页

2044  密集金刚像

北京宫廷  清康熙(1661-1722 年)

铜镀金  高 9.5 厘米

RMB: 无底价

铭文题记译为:密集金刚密聚金刚,藏名为“桑

顿多杰”

是藏密格鲁派崇奉的五大本尊之一。密集金刚的

形象很多,此尊为三头六臂双身像,三头成排而

列,分居中左右三个方位,分别象征怀爱、息灾

和伏魔三种功德。三头皆戴五花冠,头顶共束一

塔状高发髻,双耳上下佩戴耳花和圆形大耳环。

面形饱满方正,五官刻画清晰生动,双眉紧锁,

张口龇牙,表情半怒半静,完全依循尊像的仪轨

而来。全身结构匀称,躯体、手臂及双腿造型规范,

姿态舒展自如。上身饰璎珞,下身着僧裙,腰间

束宝带,腰带下亦缀以连珠式璎珞,双肩披帔帛,

手足戴钏镯。衣纹写实自然,身躯及小腿部可见

的翻卷飘动的衣褶,质感颇为强烈。六手各持法

器或结印契。中二手以交叉形式结金刚迦罗印并

抱明妃,左右手分别持金刚铃杵,象征慈悲与智

慧双成,其余右上手持法轮,六手的持物涵盖了

密教五部的象征物。其明妃称“金刚可触母”,

亦为三面六臂形象,其头冠、配饰、持物,乃至

一切细微处与主尊特征完全一致。主尊结跏趺坐

于仰覆莲座上,莲瓣宽扁,瓣端有精美的云头纹,

莲座底缘的铭文,说明这尊密集金刚出自清代宫

廷,并且此像规格和用途非同一般,极为罕见,

具有康熙宫廷造像风格特点。

参阅:2013 年 北 京 瀚 海 春 拍,lot2828, 清 乾 隆

(1735-1795 年)密集金刚,高 22.3cm,成

交价 RMB1,265,000

本拍品铭文:密集金刚密聚金刚,藏名为“桑顿多杰”

参阅图

第102页

第103页

第104页

2045  卧狮

中原  明代

木漆金  长 72 厘米

RMB: 250,000-300,000

瑞兽狮子,是百兽之王,所以在许多佛教的经论中,都用狮子来比喻佛陀的无畏与伟大。如《大智度论》

记载,狮子在四足兽中,独步无畏,能降伏一切;佛陀也如是,在九十六种外道中,一切降伏无畏,

所以称为人狮子。此件木雕漆金卧狮,木质坚实,形体硕大,作瑞狮趴伏侧首之状。狮身强壮健硕,

肌体线条丰满,狮尾丝丝飘曳,狮爪锋芒坚利,狮首肥耳飘坠,眼球怒睁,宽鼻翘展,大嘴横启,

獠牙暴凸,鬃毛螺卷,四足粗壮,趾爪分明,扑地壮实有力。通体漆金,金水保存尚好,极为难得,

乃为清乾隆时皇族豪贵镇宅陈设之用。

狮子自古以来是雕塑器物中常见的使用题材,取其祥瑞之意,其造型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特征,

汉唐时通常强悍威猛;元朝时身躯瘦长有力;明清时较为温顺。此件作品凭借工匠娴熟的技艺,将

狮子的造型塑造得生动到位,用概括而夸张的手法,浑厚有力的线条,侧首瞬间的力量感,以及面

部等细节的刻画,体现得十分完美,表现出狮子作为兽中之王不可轻易亵渎的神韵,显得愈发威武

雄壮。

第105页

毗卢遮那佛,为印度梵语音译,

简称“毗卢佛”,意译“大日

如来”,意为遍一切处,光明

遍照。由于毗卢佛的智慧之光

遍照一切处,能使三千大千世

界永放光芒,能开发众生善根,

成办世间和出世间一切事业,

因此而得名,是密宗信仰里最

崇高的佛。

此幅佛画表现了毗卢遮那佛的

形象。画面上方祥云密布,饰

巨型华盖,标显威仪。画面中

心为主尊毗卢遮那佛,其顶饰

绀青色螺发,宝珠光润突起,

耳长垂肩。面相方润,弯眉细

目,额中现金色白毫,双眼微

微俯视,如观照一切众生。鼻

梁挺直,鼻翼宽大,双唇饱满,

神态柔和,具有庄严之势。上

身外披绀青色袈裟,其上绘有

山石图案,边缘绘缠枝花纹。

内着深色僧衣,胸前饰

卍字纹。

双手于胸前结智拳印,全跏趺

坐于莲台之上。莲台下承六边

形莲池,装饰华丽,结构复杂,

左右饰力士两位。整幅画作构

图严谨,形象庄严,勾勒精细,

色彩富丽沉稳带有宫廷画作的

风格特点,具有庄严神圣的宗

教艺术美感,是水陆法会中的

重要圣物之一。

2046  毗卢遮那佛画

中原  明代

绢本彩绘  纵:140 厘米 横:70 厘米

RMB: 100,000-120,000

第106页

2047  毗卢遮那佛像

中原  明代

铜漆金  高 33.5 厘米

RMB: 160,000-180,000

毗卢遮那佛是我国中原地区大

乘佛教信奉的“三身佛”之一,

又称法身佛,象征一切万物的

本体清净无染,所谓“清净法

身毗卢遮那佛”。明代时其流

行尤为普遍,现在遗留的造像

实物也很多。此像头饰螺发,

头顶有高肉髻,戴大花冠,耳

侧缯带呈 U 字形翻卷,面庞

方圆,神态慈和宁静。身着袈

裟和僧裙,衣纹写实自然,衣

缘刻有精美纹饰。结跏趺端坐,

两手置胸前结印,两手拇指、

食指和中指伸,余二指屈,称

毗卢印,又称清静法身印。身

下承高大的仰莲台座,莲瓣宽

大饱满,交错排布,生动美观。

全像造型端庄,结构匀称,衣

纹流畅,工艺精细。其风格和

表现手法明显延续了明代宫廷

造像遗风,是一尊具有汉藏风

格特征的明代中期中原地区造

像珍品。

第107页

2048  阿弥陀佛像

中原  明代

局部镀金  高 30 厘米

RMB: 90,000-120,000

阿弥陀佛是主持西方极乐世界

的教主,形象为双手在趺坐的

双膝上结禅定印。阿弥陀佛受

到欢迎,主要应归功于佛经中

对西方净土的渲染。

此尊阿弥陀佛像是标准的明代

中原汉传佛教造像,头部较大,

头饰螺发,肉髻圆隆高凸,顶

饰摩尼宝珠,是宋元以来中原

佛教常见的装饰形式。面相方

圆端庄,眼睑低垂,目光下敛,

神态慈祥柔和。上身着双领下

垂式通肩袈裟,下身着高束腰

长裙,腰系束带并打结,双手

结禅定印,结全跏趺坐。衣纹

采用内地传统写实性技法,简

洁流畅,表现出衣料较强的质

感。整尊造像端庄大方,比例

舒展匀称,胎体厚重敦实,肌

肤镀金,时代风格鲜明,是明

代中晚期中原造像中的典型作

品,非常难得。

参阅:2013 年北京瀚海春拍,

lot2868, 明 代 阿 弥 陀

佛, 高 32cm, 成 交 价

RMB506,000

第108页

2049  道教天官像

中原  元代

铜  高 35 厘米

RMB: 80,000-120,000

在道教信仰中,有天、地、水三官的

信仰,东汉时张陵创立五斗米道后将

他们神化,并分别赋予他们掌管世间

的不同职能,天官负责赐给人们幸福,

地官负责赦免人们罪过,水官负责解

除人们危难。其中,天官总领诸天帝

王,每逢正月十五日莅临人间,赐福

百姓,在三官之中尤受民众喜爱。此

像头戴贯簪系缨的九梁冠,面庞宽大,

五官端正,圆睁的双目炯炯有神,颔

下飘垂五绺长髯,尤显其非凡的神威。

身着文官式长袍,腰间束带,衣纹布

排整齐,线条刚劲有力。垂足端坐于

四足方形台座上,双手当胸执笏板(已

失)。全像铜质莹润,工艺精湛,比

例匀称,尤其是衣纹的处理整齐美观,

展现了不同凡俗的威仪之感,具有元

代中原地区造像鲜明风格特点,在同

类造像中堪为精品。

第109页

2050  禅定观音像

中原  元代

铜漆金  高 35 厘米

RMB: 150,000-200,000

观音菩萨是佛教宣扬的重要菩萨之一,他具有独

立寻声救苦和协助阿弥陀佛接引众生往生极乐世

界的双重济世功用,因而深受我国古代民众的普

遍崇信,民间流传“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

的名谚就是古代观音信仰盛行的真实反映。历史

上观音菩萨的形象颇多,如六观音、七观音、

十五观音、三十三观音等,而双手结禅定印的观

音形象是其中重要而特殊的一种,它的产生和流

行同许多观音形象一样,与中国文化密切相关,

是我国佛教禅宗影响的结果。这尊观音菩萨像就

是禅定观音形象的典型例证。

此像头戴高花冠,头顶束高发髻,花冠样式繁复

别致,中央花瓣安化佛阿弥陀佛。面庞圆润,双

目微合,高鼻小嘴,神态慈悲安详。大耳垂肩,

耳下垂花瓣形大耳珰,两肩搭有发辫。上身披双

领下垂式袈裟,袒露的胸前饰网状连珠式璎珞,

下身着裙,腰间束带并打结,衣纹简洁流畅。双

手上下相叠结禅定印,两手均戴有手镯。结跏趺

端坐,双腿紧盘,搭于座前的悬裳自然垂落,线

条优美自然,颇有唐代造像悬裳的遗风。身下台

侧面图

座上下呈圆形,中间有束腰,形似南北朝时期流

行的筌蹄座,造型也非常别致。整像形象庄严,

装饰繁缛,做工精细,胎体厚重,体量硕大,品

相完好,尤其周身保有原始漆金,古韵浓郁,殊

胜难得,堪为收藏和供奉的不二之选。

此像风格颇值得注意,多处特征表现出早期造像

的风格特点,如双腿盘得非常紧窄,面庞异常饱满,

胸前璎珞繁复别致等,这些都明显承袭了宋金时

期造像遗风。但它显然不是宋金原物,而是之后

的作品。造像内膛可见黑色范渣,由此可以判定

其产地在今山西一带,这是山西地区造像上常见

的范铸工艺特点,基于这一产地,我们不难推断

其时代及风格的成因。因为山西是宋金造像遗存

最为丰富的地区,宋金之后这里的造像大多受到

前期风格的影响,如山西平遥双林寺的彩塑佛像,

乍眼之下即有一股写实之风扑面而来,但实际雕

塑年代为明代嘉靖之时,正是一件晚期造像受早

期影响的典型实例。此像亦如双林寺的彩塑一样,

承袭了宋金时期造像遗风,而实际时代应在宋金

之后的元代。

第110页

第111页

第112页

2054  骑吼观音像

中原  元代

铜  高 13 厘米

RMB: 200,000-250,000

此尊狮吼观音像,菩萨双目微闭,凝神平视。右

手上抬,手握经书,自在坐于莲花座,座下长柱

连接狮子背上,狮子昂首阔步,壮健雄伟,张口

作怒吼状,更衬托了菩萨的安详持重。菩萨面庞

饱满,丰颊阔目,有中高古造像之遗风。整像刀

工稳健利落,线条流畅,富艺术美感。狮背覆一

锦垫,以鱼籽地花卉纹装饰,体现了古代以金银

器装饰图案装饰器物之风。总之,此像神采奕奕,

细节丰富,富有时代特征。与本像尺寸和形制上

几乎完全一致的两尊骑狮菩萨像分别收藏于上海

博物馆以及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

参阅:纽约佳士得 文殊菩萨像 高 12.5cm

参阅图

第113页

2055  阿弥陀佛像

中原西北  12-13 世纪

铜  高 12.5 厘米

RMB: 220,000-280,000

此像头饰螺发,头顶现高肉髻,双耳齐垂至

肩;面如满月,眉弓隆起,眉间有白毫相

嵌,双目睁视,隆鼻小嘴,鼻翼外张,下唇

厚实,面相妩媚,神态宁静慈和。身躯匀称

优美,肌肉饱满结实,尤其是高挺的胸部和

柔美的肩膀,彰显了佛像不同凡俗的庄严之

美。身着袒右肩袈裟和僧裙,衣质薄透贴

体,衣纹以密集的平行线表现,流畅优美,

明显承袭了印度笈多艺术的表现手法。结跏

趺端坐,坐姿端正,身躯挺拔,尽显印度帕

拉造像遗风。双手上下相叠置双膝上,结弥

陀定印,显现阿弥陀佛标准的造型样式。

身下台座由莲花座与须弥座组成,莲花座在

上,为单层仰莲式,莲瓣宽大肥厚,头部中

央内凹,其形制多见于12-13世纪西藏地区

的造像及唐卡上;其下为六边形束腰式须弥

座,束腰以下又做成多层的叠涩式,造型美

观大方,其形制多见于宋辽金时期中原地区

的各类佛教艺术形式中。此像整体以青铜铸

造,胎体厚重,表面露有红斑,显示了其年

代的久远和产地与中原地区的密切关系。

此像风格非常独特,明显融合了印度帕拉和

中原两种不同的艺术元素。如它的面如鹅卵,

双目凹陷,下唇厚实,面容妩媚,身躯匀称,

身姿挺拔,这些都表现了印度帕拉造像的鲜

明特征。而它的衣着样式虽然继承了印度笈

多艺术,但右肩披搭的衣角及两腿间铺陈的

参阅图 1 参阅图 2

僧裙下摆均有明显的走样,身下六边形台座

更与帕拉造像的座具判然有别,这两处特征

又明显受到了中原艺术的影响。无论是帕拉

艺术特征还是中原艺术表现,我们可以明确

判断它们均表现出 12 世纪左右的艺术特点。

基于其时代和双重的艺术表现,再结合 12

世纪左右佛教艺术的传播与发展状况分析,

此像产地大致可以推断出来。它不可能在西

藏,也不可能在中原内地,而唯一可能的是

在中原的西北,即西夏曾经统治地域。因为

当时西夏传入了藏传播佛教,又有深厚的中

原传统艺术基础,具备了两种艺术汇集融合

的重要条件。上世纪初至今,西夏故地,包

括今天的宁夏、甘肃和内蒙古地区,不断有

佛教艺术品出土面世,其中就有大量的佛像

艺术作品,在这些佛像艺术作品中,我们对

这尊造像的产地及风格来源不难得到这样的

启发。由此可见,此像不仅是一尊风格独特

罕见的造像,亦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它对于历史上西夏金铜佛像的研究,或能发

挥突破性的重要影响。

参阅 1:美国洛克菲勒家族藏 11-12 世纪石

雕帕拉风格宝冠释迦佛像 高 70、5

厘米

参阅 2:宁夏一百零八塔出土西夏砖雕佛像

高 18 厘米

第114页

第115页

侧面图

背面图

第116页

第117页

第118页

2056  宗喀巴像

北京宫廷  清乾隆(1735-1795 年)

铜镀金  高 33 厘米

RMB: 850,000-950,000

“藏传佛教历史悠久,教派纷呈,涌现了许多著名

的高僧大德。这些大师授业解惑,广弘教法,使藏

传佛教兴盛至今。宗喀巴大师无疑是众多高僧大德

中极为突出的一位。宗喀巴大师本名罗桑扎巴,意

为“善慧”,出生于青海省湟中县塔尔寺附近。这

一地区藏文古称“宗喀”,故大师成名之后人们称

“宗喀巴”,意即“宗喀地方的人”。宗喀巴幼时

从噶当派出家,学习显密教法。后赴西藏拜访各派

名师,研习佛理。他目睹了当时僧侣教规不严、戒

律废弛,慨然有革新之志。大师首先倡导他的门徒

严守戒律,以戴黄帽区别于其他教派的僧徒;同时

又通过著书立说为其“宗教改革”建立理论基础。

大师先后撰写了《菩提道次第广论》和《密宗道次

第广论》两部重要佛学论著,并在拉萨附近的达

孜县建立甘丹寺,标志着藏传佛教史上一个注重戒

律、讲究修习次第的新教派——格鲁派的诞生。开

创新教派之后,宗喀巴通过著书立说、讲经说法,

使格鲁派的影响不断扩大。其门下弟子众多,其中

释迦也失曾被明永乐皇帝封为“大慈法王”;克珠

杰后被追认为一世班禅;根敦主后被追认为一世达

赖。他的弟子还在拉萨修建了哲蚌寺、色拉寺两

大格鲁派寺院。宗喀巴对龙树以来的中观哲学作

了非常独特的解说,在佛教理论中颇多建树,在

藏传佛教思想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在藏

传佛教界他被尊为“第二佛陀”。

此尊造像就表现了宗喀巴大师的慈悲容貌。大师

头戴黄色桃形尖帽,面相饱满圆润,尽显福德庄

严之相,双目微阖,神态宁静安详。上身內着无

袖僧坎,外穿袒右肩式袈裟,衣缘錾刻卷草纹饰,

极富装饰效果。双手当胸结说法印,身体左右两

侧各有一枝莲茎,莲花盛开于肩头,花芯中分别

置经书和宝剑,标示大师为文殊菩萨的圆满化身。

下身着宽松僧裙,双腿呈跏趺端坐,身下是仰覆

莲座。整像充分展现了清代乾隆时期内地宫廷造

像装饰华美、做工精细的艺术特点。造像胎体厚重,

铜质精细莹润,其选材之精细、用料之考究,非

资财充盈无法完成如此精美的艺术作品。人物造

型量度精准,比例协调,这显然与内地宫廷造像

极为注重量度的造像法则密切相关,同时也受到

了内地汉民族中正、对称的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

其局部处理更是一丝不苟,细节表现与清中期宫

廷造像如出一辙。更兼其体量硕大,尺寸高达 30

公分以上,是一尊珍贵难得的清代宫廷上师杰作”。

背面图

第121页

第122页

2057  普贤菩萨像

中原  元代

铜  高 32 厘米

RMB: 1,300,000-1,500,000

第125页

手中所持经书

坐骑

手中所持经书

第126页

普贤,是印度梵语的意译,又译为“遍吉”,意

为该菩萨具有将妙善、妙德普施一切众生的功德。

佛教记载普贤的经典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华

严经》和《法华经》,它们都有专门讲述普贤事

迹和功德的章节,分别为《普贤菩萨行愿品》和《普

贤菩萨劝发品》。这两部经典很早就传入了我国,

对中国普贤信仰产生了重要影响。唐代是普贤信

仰的鼎盛时期,专门形成了他的道场,即今天四

川峨眉山。唐代以后,普贤信仰在我国一直盛行

不衰,他位居佛教四大菩萨之列,以“大行普贤

菩萨”的德号广受世人崇拜。

随着普贤信仰的流行,普贤造像也广泛开展起来,

而且历史十分悠久。大约从唐代普贤以大象为坐

骑的造型样式形成开始,历代雕造不断,几乎所

有寺庙都有其造像的供奉。普贤常和文殊成双配

对,同时也出现在“华严三圣”和“三大士”等

一些组合式供奉中,以表征佛的“理德”。无论

是单尊的普贤造像还是组合形式,今天都留下了

大量不同时代的精美艺术作品。在现知的普贤造

像中,我们看到的皆为标准的菩萨装样式:普贤

坐于六牙大象上,头戴花冠,身着天衣绸裙,严

饰璎珞珠宝,仪态雍容,法相庄严,一副贵族装

扮的大丈夫形象;其手印和执物虽无固定之式,

但不出两手结说法印、或手执如意、莲花、经卷

等几种形式(图 1、图 2)。对比这些常见的普贤

造像,此次北京中贸

拍卖推出的这尊普贤

铜像就显得格外特殊,

可以说是目前所见唯

一一尊与众不同的普

贤像。

此像半跏趺坐于大象

身上,仪态端庄娴静。

头顶束有三个发髻,

头部发丝历历分明;

面庞长圆,高广的额

头上安一圆珠状白毫;

眉弓高高隆起,柳叶

般上扬的眉毛连着鼻

梁,形成美丽的倒人

字形,眉毛亦丝丝毕

现;双目似月牙一般,

神情专注地俯视着下

方打开的经卷;鼻子

细小,嘴似樱桃,脸

颊光滑,尽显女性娇

艳柔弱之美;两耳贴

鬓齐垂,耳轮清晰柔

丽。上身着双领下垂

式袈裟,两肩披天衣,

手捧梵夹唱法华  身现女相度晋僧 —一尊宋元风格普贤菩萨铜像赏析

胸前饰花瓣连缀的大璎珞,下身着裙。衣纹写实

自然,衣褶大起大落,圆转自如,尽显衣着宽大

厚重的质感,衣边都刻有精美的缠枝和花卉纹。

身躯柔软,削斜的肩膀和曲形的背部生动表现出

女性特有的体型特征。两手置于前方,左手平举,

托着打开的经卷,右手执经卷一端。经卷为早期

流行的卷轴式,末端垂至左腿旁,其上竖行刻写

经文(可能是西夏文草书体)。左腿横盘,右腿

下垂,右足裸露于外。身下的大象,四腿弯曲,

驯服地趴在地上,象头朝前,象鼻前伸回转,以

大力和柔顺的姿态象征普贤特有的无畏和柔软的

宗教品质。大象以硕大的体型承载着端庄安详的

菩萨,上下珠联璧合,为我们完美呈现了一尊庄

严神圣的佛教圣像,一件极具雕塑美感的艺术珍

品。加之此像铸胎厚重,表面色泽沉幽,包浆醇

厚原始,又为之平添了一份浓郁高雅的历史韵味。

看到这尊造像,首先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它的形象

特征。通过上面的描述我们不难看出这尊造像与

常见的普贤有着明显不同,主要体现在三个地方:

一是它的头饰及面相。头部束有三髻,面庞娟秀

甜美,表现出明显的女性身份特征。这一特征不

仅与印度佛典记载菩萨乃勇猛大丈夫的特征不

符,也与我国历史上流行的普贤造像存在差异;

尽管我国历史上的菩萨在形象塑造上大多有女性

化趋向,但都不如此像具备真正的女性身份特征。

二是它两手捧持打开的经卷。这一特征在现存的

普贤造像中也可见到

(图 3),虽然它不是

特例,但与普贤常见的

持物明显不同,普贤常

见的持物是如意、莲花

或卷起的经卷。三是它

的坐骑大象,头部两边

各出一牙,而不是佛典

记载的六牙,此像坐骑

只有两牙,明显有违于

经典记载。这三处特征

足以显示此像独特、稀

有的艺术特点。然而,

尽管三处特征与众不

同,但征诸历史文献、佛教经典记载,并结合其

雕造的历史文化背景,我们还是可以找到它们产

生和形成的历史依据。

当然,为了结合历史背景分析问题,我们先需搞

清楚此像的雕造年代,因为它与造像特征的形成

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此像面部表现高度写实,

五官刻画细腻生动,将年轻女性娟秀甜美、温婉

娴静的特质表现得淋漓尽致。衣纹的刻画皆为立

体感极强的凸起线条,衣褶圆转流畅,技法精湛

娴熟,尤其是颈部翻起的衣领、右肩天衣叠压的

图 1:山西太原天龙山第

9 窟唐代石雕普贤像

图 2:四川峨眉山万年寺北宋

铜镀金普贤像 高 730 厘米

图 3:国内私人藏明代铜

普贤像 高 34、5 厘米

第127页

找到与这些特征相对应的实例,同时其他散见的

金铜、木雕等造像也有重要参考意义。如 2021 年

国外拍卖所见两尊带纪年的宋代铜观音像(图 7),

其中一尊带南宋淳熙三年(1176 年)纪年款的铜

观音像(图 8),其两肩所披天衣的衣褶与此像

就完全一致。依此判断,此像的年代当在宋元之

际,最早或可前推至南宋时期。

基于此像雕造于宋元之际,我们再来讨论三处特

征形成的依据。首先是普贤的女性身份特征。它

不是无缘无故的凭空臆造,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

渊源,其历史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晋宋之际的一

位高僧,名叫昙翼。梁慧皎《高僧传》有其简传,

称他是余杭人,曾师事庐山慧远和长安鸠摩罗什。

东晋义熙十三年(417 年)于会稽秦望山建成法

华寺。毕生以诵读《法华经》为课业。刘宋元嘉

二十七年(450 年)年七十而卒。大约在唐天宝

十四年(755 年)前,僧详撰《法华传记》10 卷,

于卷 4 收录了昙翼的事迹,他在梁《高僧传》昙

翼传基础上增入了“诵《法华》功莫大,深夜有

光明,乃是普贤,现其人前”十九字,首次赋予

了昙翼灵感的成分,并将其与普贤联系起来。继

而是盛唐文学家李邕(678-747 年)撰写的《秦

望山法华寺碑并序》,他在昙翼诵《法华经》感

得普贤现身的情节之前,加入了普贤变为女子考

验昙翼的细节,标志着昙翼诵《法华经》感得普

贤以女身示现的故事文本正式形成,所谓“为下

俚优婆,提

狶子于竹筐,寄释种于蓬室”即是普

贤示现的女身。故事既已形成文本,表明当时昙

翼的灵感故事已在今浙江一带流传开来。晚唐五

代以后,四明沙

門宗晓于南宋庆元四年(1198 年)

撰《法华经显应录》,也收录了昙翼的灵感故事,

他对普贤示现女身的描述较之李邕更为详细,情

节也更为生动。此后南宋志磐的《佛祖统纪》、

高丽了圆的《法华灵验传》等书纷纷祖述宗晓编

撰的昙翼故事,相沿成习。于是昙翼诵读法华感

得普贤示现女身的故事在江南地区不仅广为人

知,而且得到了佛门正统的认同。从昙翼的故事

可见,女身普贤来源于昙翼的事迹,而后不断演

化增饰,盛唐时正式定型,五代两宋时期在江南

地区广为流传。基于这一历史背景,我们不难推

想这尊雕塑于宋元之际的女身普贤像必然要受到

这一信仰现象的影响,而且根据昙翼故事流行的

地域,还可进一步推断此像的产地应当就在当时

的江南地区。

再来看此像两手持经卷的特征。它与佛教《法华

经》有着密切的关系。《法华经》历史上流行的

主要是后秦鸠摩罗什的译本,共 7 卷 28 品。其核

心思想是倡导声闻乘、缘觉乘和菩萨乘同归于一

佛乘,主张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是南北朝后中国

佛教走向以大乘佛教为主流所依据的重要经典。

普贤是《法华经》的主要实践者、护持者和宣传者,

佛陀在《法华经》最后一品即《普贤菩萨劝发品》

专门请普贤出场,给予普贤弘宣法华的重托,普

贤担起重任,谆谆劝发众生诵读法华,并晓之以

诵读的种种功德和利益。如经中说:“是人若行、

若立、读诵此经,我尔时乘六牙白象王,与大菩

萨众、俱诣其所,而自现身,供养守护,安慰其

心。”基于普贤与《法华经》的密切关系,因此

褶皱,给人真实自然的美感。衣边上錾刻的纹饰

有缠枝莲纹、花卉纹,无论是纹饰品种还是表现

形式都不同于明清造像上所见,极其灵动自然,

极具个性特点。菩萨胸前装饰的璎珞,由多个莲

花瓣连缀而成,不仅样式新颖,而且造型真实生

动,宛如悬挂在胸前一般。身躯的雕塑也极为写

实,两肩削斜,后背弯曲成弧形,生动表现出女

性纤细柔软的体型特征。而大象的雕刻更为精妙,

不仅整体造型精准完美,充满着力大无比的力量

感,而且局部刻画也一丝不苟,如大象的眼睫毛、

象头和象鼻的褶皱纹、象背凸起的骨骼等,都清

晰地刻画出来。所有这些特征无不具有我国中古

时期中原造像艺术的鲜明特点。从目前中古造像

存世较为集中的重庆大足石窟造像(图 4)、广

东南华寺北宋木雕罗汉像(图 5)和山东长清灵

岩寺北宋彩塑罗汉像(图 6)上,几乎可以一一

图 4:重庆大足石窟南宋石雕

菩萨像

图 5:广东南华寺北宋庆

历七年(1043 年)木雕罗

汉像 高约 50 厘米

图 6:山东长清灵岩寺北宋彩

塑罗汉像 高 105 厘米

图 7:2021 年 7 月法国拍

卖北宋宣和三年(1121 年)

铜漆金观音像 高 46 厘米

图 8:2021 年美国拍卖南

宋淳熙三年(1176 年)铜

观音像 高 30、5 厘米

第128页

图 9:宁夏博物馆藏西夏铜镀金普贤像

高 61、5 厘米

图 10:2012 年北京保利春拍

元代延辉绢本释迦、文殊与

普贤像轴

图 11:2011 年北京瀚海秋拍宋代铜

镀金普贤像 高 56 厘米

可以明确判断这种手持经书的普贤像一定是《法

华经》修学者创作和推崇的普贤形象;而我国隋

代形成的佛教天台宗,主要依《法华经》而创立,

可见这种形式的普贤像又可具体判定为天台宗所

奉普贤的造型样式。特别是联系到上面追溯的普

贤女身特征,这一手持经书的特征又恰好与之契

合,来历都与《法华经》有关,它们互有关联,

亦可互为佐证。

最后看普贤坐骑两牙的特征。它与经典记载显然

不符,应当受到了宋代写实艺术风气的影响,而

其根源又与当时形成的新的佛教思潮密切相关。

两宋时期由于社会政治变革的影响,佛教界出现

了新的思想倾向,即倡导入世报国,下化众生,

并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时代思潮。当时一些著名的

高僧,如永明延寿、明教契嵩等人都有入世报国

的言论。这种思潮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佛教世俗化

的进程,也对佛教艺术的世俗化产生了深刻影响。

在此风气影响下,艺术家们不再墨守经典的规定,

追求佛教出世的理想主义精神,而是以世俗的审

美情趣为标准,以现实中的人物和事物为模型,

来进行佛教艺术创作。于是一种生动自然、清新

朴实的艺术风格宣告诞生,一尊尊鲜活真实、有

血有肉的艺术作品纷纷问世。具体到这尊普贤坐

骑,正是这一时期写实风气的具体体现,因为两

牙之象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存在,是写实风格追

求的审美标准;为了达到写实的目的,它选择现

实中的两牙象而放弃非现实存在的六牙象完全符

合当时的艺术背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此像的

两牙大象在宋元时期并非个例,我们还可发现一

些相同的例证,如宁夏博物馆收藏的西夏铜镀金

普贤像(图 9)、元代画家延辉笔下的普贤画像(图

10)、2011 年北京瀚海拍卖的宋代铜镀金普贤像

(图 11)等,其身下的大象皆为两牙。这些恰好

共同反映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宋元之际在大象的

表现上追求其现实性特征已然成为风尚。

综上可见,此像艺术特点及价值可以归纳为以下

三点:其一,此像造型独特,雕刻精美、工艺精

细,体量硕大,充分展现了我国宋元时期佛像艺

术风貌及特点,也充分展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

精湛的雕刻技艺和卓越的创造才能,它既是一尊

庄严神圣的佛教艺术神品,更是一件极具雕塑美

感的古代雕塑艺术珍品。其二,此像形象特征独

特,其女性身份、手持经卷和大象两牙的特征非

比寻常,充分显示了其稀有与珍贵的艺术特点与

价值;而这些形象特征都有着深厚的历史、艺术

和宗教背景,这些背景又极大地增添了它的历史

和文化内涵,赋予了它厚重的历史文化价值。其

三,此像是普贤示现的女身形象,表明普贤是我

国佛教诸菩萨中除观音菩萨之外示现女身的第二

大菩萨,因此它对历史上普贤信仰、普贤艺术造

型的演变,乃至佛教的中国化和世俗化又具有重

要的研究价值。

首都博物馆研究员 黄春和

第129页

第130页

2058  大日如来佛像

西藏西部  13 世纪

合金铜  镶宝石嵌银嵌红铜  高 40 厘米

RMB: 600,000-1,000,000

参阅 1:文物出版社《西藏艺术》第 250-260 页

参阅 2:文物出版社《盛放莲花—历代佛教造像撷

珍》第 32 页

参阅 3:文物出版社《东去西来—11-14 世纪藏传

金铜佛像精品展》第 62、63 页

参阅 4:文化艺术出版社《西藏寺庙珍藏佛教造像

108 尊》第 145、147 页,图 48B、49A

参阅 5:冯·施罗德《BUDDHIST SCULPTURES

IN TIBET-Volume2》第 1176 页

参阅 6:米歇尔·汉斯《五个世纪的喜马拉雅金铜

造像西藏新发现》

参阅 7:白日·洛桑扎西《论扎塘寺早期壁画艺术

风格》

参阅 8:张雅静《诸行圆满,一尊罕见精美的西藏

早期合金铜不空成就佛》

参阅 9:北 京 古 天 一 2017 秋 拍,Lot4072,

12-13 世纪不空成就佛,成交价:RMB

11,270,000

参阅 10:北京东正 2016 年春拍,Lot 0512,13 世

纪嵌红铜嵌银四臂观音像,成交价:

RMB 2,185,000

参阅 11:北京古天一 2018 秋拍,Lot 4075,13 世

纪不空成就佛,成交价:RMB 1,955,000

第131页

西藏地区佛教艺术创始于公元七世纪的松赞干布

时代,随着尼泊尔赤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的先

后入藏,作为佛教重要象征的佛像及佛教艺术也

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传入了西藏。虽然经历了郎

达玛灭佛,曾经有过长达百年的“黑暗时期”,

但在古印度僧人阿底峡入藏以后,又重新迎来了

佛教重兴的新时代,史称藏传佛教后弘期。到了

十三世纪更是一个异彩纷呈的时代,随着西藏萨

迦政权的稳固,因印度帕拉王朝覆灭而出逃的大

量印度僧人和造像匠人大量的进入西藏,使得此

时的西藏思想和艺术更加多元化。此次中贸圣佳

2022 秋季拍卖会所呈现给我们的这尊令人惊叹的

十三世纪西藏中部大日如来,正是那个时代正法

重兴的慧日所投下的余晖。

此尊造像体量硕大、形制罕有、题材少见、年代

久远,在近千年的岁月使得其金属皮壳呈现一种

琥珀色的宝石般莹润光泽;造像眼睛、帽冠、颈

链、璎珞、腰链、手镯、指甲、裙摆且嵌银或者

红铜,而且所有镶嵌上都錾刻精美花纹,细观极

其华丽,再点缀镶嵌各类宝石,流光溢彩、美轮

美奂。此像脸型方正,双眉相连,眼睛细长,鼻

梁直挺,嘴角微微上弯,目光低垂,配合略微吐

内收含的下颌,慈悲之态飘逸传神,坚硬的线条

和锐利的棱角与帕拉艺术一脉相承。额前宝冠下

的一组波浪状小卷发,以及耳朵上方的花朵与耳

饰上的圆形花头相互呼应,这种装饰手法也常见

于帕拉艺术中。头发于两肩呈 S 形垂下,边缘翻

卷的小卷呈宝珠形,极富装饰性。造像束高发髻,

戴五叶宝冠,每片冠叶以立体的卷草纹装饰,臂

钏以与头冠的装饰图案一致。这种华美的宝冠及

臂钏在西藏现存的十二至十三世纪造像中能见到,

如现存于拉萨大昭寺的一尊不空成就佛,其头冠

与臂钏的装饰手法与此尊十分类似(图一)。此

尊造像佩戴多重细连珠的项饰,胸前饰以菱形坠

饰,手腕与脚腕以同样的简洁细连珠纹装饰,璎

珞和手钏镶嵌的红铜上有Z字形折线与花朵图案。

造像腰背挺拔,气势不凡,躯体比例基本匀称,

苗条优雅。双手于胸前结智权印,双腿结跏趺坐,

指节刻画清晰,生动写实。下身着裙,衣薄贴体,

无衣纹,只在裙摆的边缘錾刻精致的纹饰。莲座

两侧生出两支莲茎,花苞形态各异,向外伸展后

内弯朝向主尊,弧度婀娜柔美。身体两侧的莲枝

在该时期此风格造像中较为多见,可参阅一尊拉

萨大昭寺收藏 13 世纪大日如来(图二),中贸这

尊大日如来在两侧的莲枝中出现了法轮、法螺、

莲花等西藏“八吉祥”传统吉祥纹饰,这在同风

格造像中为孤立,显示出极高的稀缺性。莲座上

缘刻联珠纹两圈,中间镶嵌红铜,莲花瓣饱满肥厚,

最下缘作大联珠,整体时代特征明显。

此类造像传统上多被认为是藏西或是拉达克风格,

随着近来年国内外众多学者深入西藏考察,对此

类造像的产地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迄今为止,西

藏西部十一世纪开始雕塑和绘画作品中,均表现

出强烈的克什米尔风格,哪怕到了十六世纪此风

格都没有太大的变化。而这些原本被归入藏西的

造像,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克什米尔特征,反而

是与西藏中部地区众多寺院的塑像和壁画中的风

格非常相似。

以中贸的这尊大日如来为例,其方正的开脸与已

经损毁的艾旺寺和姜普寺两尊造像就非常相似(图

三),在位于西藏中部山南地区扎囊县扎塘寺的

十一世纪壁画中也看到这类开脸的绘画作品(图

四),而现今保留西藏中部各大寺院里的此类风

格造像就更为多见,如位于拉萨附近曲水县聂塘

乡的聂塘卓玛拉康的十三世纪阿閦佛(图五),

位于山南地区扎囊县的敏竹林寺的十三至十四世

纪不空成就佛(图六),位于拉萨大昭寺的十三

世纪不动佛(图七)等等,都属于此类风格。可

以说从十一世纪开始此类风格的作品就在西藏中

部出现,这与十世纪末,鲁梅、洛顿等大师在西

藏中部复兴佛教有着直接的联系,同时阿底峡大

师于 1045 年至 1054 年在西藏中部的桑耶、拉萨、

聂塘等地弘法九年,紧接着十一至十二世纪各教

派在藏中纷纷开宗建寺,随之而来的是佛教艺术

的蓬勃发展,西藏中部完全可以形成有着强烈地

域性的佛教造像和绘画艺术风格。关于此类论点

瑞士学者米歇尔·汉斯通过对西藏中部地区的考

察,也将这些原先被归为藏西风格的造像重新确

定为西藏中部风格,这在他的论文《五个世纪的

喜马拉雅金铜造像西藏新发现》中有详细的记录。

藏传佛教造像当中早期佛教造像展现了佛教传入

西藏初期人们对佛教的虔诚信仰,在风格上体现

出早期佛教艺术的发展进程,因此无论其艺术价

值还是学术价值都无可取代。而且这类尺寸造像

在十三世纪之前的存世作品不多,加之历史上的

数次破坏,完整品较少,因此此类作品在拍卖市

场一直是藏家们追逐的热点,如北京东正 2016

年春拍,一尊同风格的四臂观音,就以 218 万的

高价释出(图八);同时 2018 年的北京古天一

秋拍,一尊同时期同风格的 13 世纪不空成就佛也

以 195.5 万易手(图九),本尊造像与之相比有

过之而无不及,值得藏家们重点关注。

综上所述,此尊 13 世纪西藏中部大日如来比例协

调,体量硕大,工艺精湛,品相完美,镶嵌繁复,

风格透露出早期造像特有的朴拙与力量感,整体

艺术性极强!!在目前流散的早期佛教艺术中实

属罕见,作为中贸圣佳秋季拍卖会佛教艺术专场

的重点拍品,一定会取得骄人的表现,续写一段

收藏传奇。

第132页

第133页

第134页

参阅图 7: 不动佛,13 世纪,西藏

大昭寺藏

参阅图 8: 北京东正 2016 年春拍,

Lot 0512,13 世纪嵌红铜嵌银四臂

观音像,成交价:RMB 2,185,000

参阅图 9: 北京古天一 2018 秋拍,Lot

4075,13 世纪不空成就佛,成交价:

RMB 1,955,000

参阅图 1: 不空成就佛,13 世纪,

西藏大昭寺藏

参阅图 2: 大日如来,13 世纪,西

藏大昭寺藏

参阅图 3: 艾旺寺造像

参阅图 5: 阿閦佛,13 世纪,西藏聂

塘寺藏

参阅图 6: 不空成就佛,13 世纪,

西藏敏珠林寺藏

参阅图 4: 扎唐寺十一世纪壁画

参阅 1:文物出版社《西藏艺术》第 250-260 页

参阅 2:文物出版社《盛放莲花—历代佛教造像撷珍》第 32 页

参阅 3:文物出版社《东去西来—11-14 世纪藏传金铜佛像精品展》第 62、63 页

参阅 4:文化艺术出版社《西藏寺庙珍藏佛教造像 108 尊》第 145、147 页,图 48B、49A

参阅 5:冯·施罗德《BUDDHIST SCULPTURES IN TIBET-Volume2》第 1176 页

参阅 6:米歇尔·汉斯《五个世纪的喜马拉雅金铜造像西藏新发现》

参阅 7:白日·洛桑扎西《论扎塘寺早期壁画艺术风格》

参阅 8:张雅静《诸行圆满,一尊罕见精美的西藏早期合金铜不空成就佛》

参阅 9:北京古天一 2017 秋拍,Lot4072,12-13 世纪不空成就佛,成交价:RMB 11,270,000

参阅 10:北京东正 2016 年春拍,Lot 0512,13 世纪嵌红铜嵌银四臂观音像,成交价:RMB 2,185,000

参阅 11:北京古天一 2018 秋拍,Lot 4075,13 世纪不空成就佛,成交价:RMB 1,955,000

第135页

参阅图 1 参阅图 2

2059  观音菩萨像

中原  明代

铜  高 108 厘米

RMB: 750,000-850,000

在中国佛教信仰体系中,观音菩萨是影

响最为深远、信仰最为广泛的佛教尊

神,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既体现了佛教慈悲济世的思想与

追求,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崇高理想与道

德的重要象征。在诸多佛教经典中,观

音菩萨以多种不同的身份显化世间:他

是过去无量劫前的“正法明如来”,又

是现在世释迦牟尼佛的菩萨乘弟子,还

是阿弥陀佛西方净土世界的上首菩萨,

等等。他以悲天悯人的普世情坏,广大

无边的神通法力,既为现世众生解除各

种苦难,带给众生幸福和安乐,也为众

生的来世寻求美好的归宿,是一位集慈

悲与智慧于一身的佛教大菩萨。

此像头戴五叶花冠,发髻高束,发丝精

细可见。花冠正中的叶片高挺,其上饰

阿弥陀佛像,体现了观音作为净土世界

上首菩萨的地位。耳侧饰飘扬的缯带,

耳下缀环饰。面形宽大饱满,眉似柳叶,

目似沉沟,直鼻小口,神态安详,法相

庄严。上身披天衣,胸前饰繁复的组合

式璎珞,下身着长裙,衣缘上刻有精美

的莲花纹样。衣袍极具质感,厚重写实,

装饰精美。右手食指与拇指相拈,竖立

在胸前;左手平展,托掌在腹前,手掌

刻画柔软,手指写实纤细。跣足站立在

圆形覆莲座上。整像造像端庄、典雅,

工艺精细,具有明代造像的典型特点。

我们在首都博物馆所藏明代菩萨立像中

就可以看到同题材的作品(见参阅图 1、

参阅图 2)。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此件拍品与两

尊首博所藏菩萨立像的造型特点和装饰

细节十分类似,为我们提供了可靠的时

代判定依据。在明朝,如此件拍品一样

做工精美,体量硕大的造像,多用于皇

家或者大型庙宇中供奉。此像能够传承

至今实属难得,是十分重要的宗教艺术

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

收藏价值。

参阅 1:首都博物馆藏明代菩萨立像,

高 80 厘米

参阅 2:首都博物馆藏明代菩萨立像,

高 176 厘米

第136页

第139页

2060  杨柳观音像

中原  明代

铜  嵌金嵌银  高 43 厘米

RMB: 380,000-480,000

在我国佛教造像史上,涌现了无数雕刻大师,而明代僧人石叟无疑是值得关注的一位,

虽然他的生卒年和生平事迹不详,仅见《萝窗小牍》有一段关于他的简单记载,称他“善

制嵌银铜器,所作多文人几案间物,精雅绝伦,款石叟二字多在底,体兼篆隶,亦朴

拙无俗韵”,但却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造型优美,工艺独特,

风格写实,富于现实审美情趣和雕塑美感,至今深受广大民众的青睐。这尊“石叟制”

款观音菩萨立像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此像跣足而立,身体略向右侧转,头脸扭向左边。头顶发髻束成圆盘形,余发下垂披

散于肩部;面庞丰腴,眉间饰圆珠状白毫,双目宛若未开敷的莲苞,美丽动人;眼睑

低垂,目光下敛,含情脉脉地俯视着芸芸众生;鼻若悬胆,嘴似樱桃,尽显女性娟秀之美。

上身披宽大袈裟,下身着长裙,袒露的颈脖及胸部挂一串连珠式璎珞。衣纹大起大落,

飘逸流畅,如迎风飘拂一般,颇有吴带当风的遗风。右手举于身体右侧,手持杨柳枝

(已失),左手置腹前托净瓶(已失),表示以杨枝蘸净水洒向众生,消除众生的渴恼,

抚慰众生的心灵。背后有嵌金“石叟制”三字篆书款。整像造型完美,风格典型,工

艺精细,体量超常,堪称石叟造像中的经典之作,加之表面包浆醇厚原始,色泽沉幽,

又为之增添了一份浓郁高雅的历史韵味。

值得注意的是,此像还有两处独特之处:一是它的款识,为“石叟制”三字篆书款,

在现知的石叟造像中实不多见。二是它的造型,表现的是杨枝观音的造型样式,也是

现知石叟造像中罕见的像例,因为一般所见石叟造观音像多为手持经卷的样式。这两

处特点无疑可为此像的价值增光添彩。

参阅:故宫博物院藏明代铜观世音菩萨像,高:31.7厘米,故宫博物馆编;《故宫收藏—

你应该知道的 200 尊佛像》,紫禁城出版社,2007 年,第 179 页

参阅图 款图

第140页

第143页

2061  观音菩萨像

中原  明代

铜漆金  高 27.5 厘米

RMB: 320,000-380,000

此像结跏趺端坐,头戴五花冠,中央花瓣上刻化佛阿弥陀佛,标示此像尊格为

观音菩萨,头顶束高发髻,面相方正,五官刻画生动,双耳垂圆环,耳侧缯带

向上飘扬。上身披帔帛,胸前饰项圈和连珠式璎珞,下身着僧裙,腰间束宝带,

衣纹简括自然,衣缘刻繁复精美的花纹。结跏端坐于束腰式莲花宝座上,双手

置双膝结禅定印,两手腕均戴有连珠式手镯。莲座造型宽大,前后满施莲花瓣,

莲瓣宽大饱满,形制美观大方。整体造型大方,工艺精细,铸胎厚重,品相一流,

堪为明代早期中原地区佛教造像精品。值得注意的是,此像在造型和装饰上既

具有元代宫廷造像明显遗风,又与明代早期流行于江南地区的钱塘款造像十分

相像,因此它在艺术风格上又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参阅:国内私人藏钱塘款铜观音菩萨像 高 28 厘米,2017 年东京中央(香港)

秋季拍卖会《中国重要瓷器及艺术品》专场,编号 739

参阅图

背面图

第144页

第145页

2072  三清道长像

中原  明代

玉  高 9 厘米

RMB: 80,000-100,000

来源:扬州文物公司(另附发票)。

天尊是道教尊奉的最高神灵,共有三位天尊,称为三清,分别是玉清元始天尊、

上清灵宝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此像表现的是道教三清之一,但难以确定其具体

神格。天尊盘腿而坐,头发上梳,头顶戴莲花冠,标显出道教三清的典型形象特征。

面部圆胖,五官刻画极为简括,眼、眉及口部仅以几道阴刻线表现,下颏有山羊

形胡须。身穿双领下垂式道袍,衣服紧裹全身,腰间束带,腿前垂下腰带的结头,

衣纹稠密流畅,线条细劲有力。整像造型敦实,雕刻洗练,人物形象浑朴憨厚,

具有中古时期玉雕风格及工艺鲜明特点;加之其玉质白净细腻,油润光亮,品相

完好无损,极具收藏价值。

第146页

第147页

第148页

2073  狮吼观音像

中原  明代

铜  高 16.5 厘米

RMB: 200,000-300,000

出版:《金佛光明》,文物出版社,2018年,第296页。

狮吼观音又称“阿摩提观音”“狮子无畏观音”,是密宗崇奉的多种观音菩萨之一。此像头戴宝

冠,发髻高耸,缯带下垂披肩。面形宽大,双目微翕,鼻隆口阔,双唇厚实,形象憨厚质朴,神

态庄严肃穆。上身斜披络腋,双肩披帔帛,下身着裙,衣纹写实自然,衣褶粗重密集。左手置双

膝上,右手当胸结施无畏印,标显观音具足“无畏”的功用。双腿结跏端坐于仰覆莲台上,莲台

下承以观音的坐骑狮子。狮子四足直立,方头大耳,双目圆瞪,獠牙阔口,鬃毛散披,造型敦实,

形象呆萌可爱。其颈前饰有颈圈和铃铛,背部配有鞍鞯,一如唐宋狮子的装饰特点。整像造型独

特,风格古拙,胎体厚重,雕工粗犷,极具中原地区中古时期造像风格特点。特别是历经千年仍

保存完好无损,是非常难得的中古造像珍品。

正面图

第149页

2074  阿难尊者像

中原  元代

铜  高 34 厘米

RMB: 70,000-90,000

阿难又称阿难陀,是佛陀的堂弟,

也是佛陀的弟子,在佛陀十大弟子

中以“多闻第一”著称。此像额头

高广,面庞清秀,双目低垂,嘴角

微抿,面露笑意。大耳垂肩,双手

合十于胸前,法相庄严。上身着交

领式宽大袈裟,左肩饰一圆环形带

扣,

帯结垂于背后,刻画生动写实;

下身着僧裙,裙摆自然垂于脚面。

衣缘刻连续的云头纹,纹饰雕刻立

体,如浮雕一般;其样式也极为少

见,应当与时代和地域有着密切关

系。跣足立于双层仰莲座上,莲

宽大肥厚,莲座下又承以八角形素

台。整像造型完美,风格古朴典雅,

铜质油润光亮,具有元代造像风格

的鲜明特点。

第150页

2075  地藏菩萨像

中原  元代

铜  高 26.5 厘米

RMB: 80,000-100,000

此像头戴高大花冠,头顶束三绺发髻,

花冠中央安莲座,莲台上置大宝珠,标

显出地藏菩萨的神格特征。大耳垂肩,

缯带在耳后打结后垂于两肩。面相丰腴,

修眉细目,眼泡圆鼓,嘴含微笑,神态

慈悲安详。胸前璎珞呈网络状,其上为

双钩式项圈,其下缀以连珠及花瓣相连

的璎珞,装饰极其繁复讲究。上身披宽

松的双领下垂式袈裟,下身着裙,腰间

束带,胸前露出裙边及束腰结,衣褶方

硬挺劲,线条粗犷写实。结跏趺端坐,

双手置脐下捧摩尼宝珠。此像具宋元造

像遗韵,特别是其高大的花冠样式、胸

前的网状璎珞、粗重写实的衣褶形式等,

均体现了中原中古时期造像风格特征,

是一尊极具艺术韵味的中原造像珍品。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线上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