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嘉德香港2022秋季十週年慶典拍賣會 璧光盈袖III-居易書屋暨海外名家珍藏玉器

发布时间:2022-9-16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中國嘉德香港2022秋季十週年慶典拍賣會 璧光盈袖III-居易書屋暨海外名家珍藏玉器

本品青白玉質,局部留黃褐色玉皮,以為山岩之色。包漿厚潤,色澤深沈,古雅凝重。整器採高浮雕、圓雕及陰刻技法,採用整料隨形雕刻,周身圓滑,中央掏空,正面描繪童子拜觀音題材。竹林之中,觀音結全跏趺坐於岩石之上,發髻高輓,額際至頭頂雕出根根細絲向後披梳,頂覆兜帽,肩披帔帛,上著交領衣下著大裙,衣紋垂拂流轉,褶皺層疊有致,左手握持雙圈珠串,右手垂膝上隱於衣袖中,法相溫婉慈祥,低首垂目,細眉圓目,臉型飽滿豐潤,側身面對童子,神情憐愛。童子鞠躬作揖,正雙手合十向觀音膜拜,神態恭敬虔誠。童子額際光潔,闊鼻厚唇,耳垂厚長,體態豐腴,梳雙髻,腕上飾鐲,臂上繞帔帛,帔帛向後飄拂。菩薩身後有龍女侍立,龍女左手捧玉淨瓶托於右掌上,頭頂梳短髻,面龐豐潤,廣額彎眉,鳳眼微啓,笑容可掬。左側有仙鳥自天際而來,鈎喙長尾,作飛迎姿態,仙鳥下方洞壁平坦處陰刻楷書「觀自在菩薩」,右上淺浮雕翠竹一叢,竹葉疏朗,竹篁修長搖曳,點綴其間,更添莊嚴肅穆,襯托出觀音超然世外而又心懷慈悲的氣質。童子與菩薩的下半身逐漸深紅醇厚,似為俏色使場景人物擁有陰影下的立體感。背面隨形俏色雕出山崖聳立,高處有斑斑皮色點綴,有如祥雲瑞霧掩映其間,縹緲高... [收起]
[展开]
中國嘉德香港2022秋季十週年慶典拍賣會 璧光盈袖III-居易書屋暨海外名家珍藏玉器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101页

本品青白玉質,局部留黃褐色玉皮,以為山岩之色。包漿厚潤,色澤深沈,古雅凝重。整器採高

浮雕、圓雕及陰刻技法,採用整料隨形雕刻,周身圓滑,中央掏空,正面描繪童子拜觀音題材。

竹林之中,觀音結全跏趺坐於岩石之上,發髻高輓,額際至頭頂雕出根根細絲向後披梳,頂覆

兜帽,肩披帔帛,上著交領衣下著大裙,衣紋垂拂流轉,褶皺層疊有致,左手握持雙圈珠串,右

手垂膝上隱於衣袖中,法相溫婉慈祥,低首垂目,細眉圓目,臉型飽滿豐潤,側身面對童子,神

情憐愛。童子鞠躬作揖,正雙手合十向觀音膜拜,神態恭敬虔誠。童子額際光潔,闊鼻厚唇,耳

垂厚長,體態豐腴,梳雙髻,腕上飾鐲,臂上繞帔帛,帔帛向後飄拂。菩薩身後有龍女侍立,龍女

左手捧玉淨瓶托於右掌上,頭頂梳短髻,面龐豐潤,廣額彎眉,鳳眼微啓,笑容可掬。左側有仙

鳥自天際而來,鈎喙長尾,作飛迎姿態,仙鳥下方洞壁平坦處陰刻楷書「觀自在菩薩」,右上淺

浮雕翠竹一叢,竹葉疏朗,竹篁修長搖曳,點綴其間,更添莊嚴肅穆,襯托出觀音超然世外而又

心懷慈悲的氣質。童子與菩薩的下半身逐漸深紅醇厚,似為俏色使場景人物擁有陰影下的立體

感。背面隨形俏色雕出山崖聳立,高處有斑斑皮色點綴,有如祥雲瑞霧掩映其間,縹緲高遠,彷

彿山水畫中的留白,顯得余味無窮,非精於書畫者不能有此丘壑。此山子尺寸玲瓏,做工精到,

古雅天成,有沈靜典雅之書卷氣息。

從明代開始,玉器深受知識階層的喜愛,尤其是文具、文玩及陳設玉器能點綴文房、陶冶性情,

成為風雅之選。具有文人氣息的玉質文具十分發達,案頭陳設玉器也花樣翻新,品類繁多,尤

以玉山子最具文人情懷,也有復古思潮之印記,成為明清時期盛行之陳設玉器。明代玉山子與

玉文具中的筆擱有些類似,呈山形起伏多鏤空雕飾。清代中期以後西北、西南地區的相繼平

定,政府設立「官採」監督玉料開採事務,民間採玉亦漸馳禁,於是各種玉料的來源更廣;清代

玉山子更為流行,視玉璞大小就其形加工雕製,有山水人物、達摩面壁、仕女庭院、草蟲花卉各

類題材,以浮雕及深雕作品較多。清代玉工特別擅長巧作玉技法,其相玉及用色之卓絕遠超明

代以前,因此形制、呈色及功能性之考量,均能配合的渾然天成,惟妙惟肖,尤其宮廷玉作,題

材常選自宮中收藏歷代名作,草稿出於名家之手,因此構圖或意境均能表現獨特的藝術風格,

流露著深刻的政治、文化意涵,產生了一批令人驚嘆的佳作,這是清代玉雕為世人珍藏喜愛的

原因。

第102页

山是古代文化和藝術的重要元素,常用以代表有益於身心的、和諧的自然環境,或表達與宇宙、

心靈相關的觀念取向。它也是隱居之所和佛道寺院選址之處。對山的表現可以追溯至戰國時

代,那時山的圖案已成為多種藝術門類的題材,五代及北宋以來,山水圖案頻頻入畫,為人們

所熟悉。除真實存在的山之外,還有想象中的仙山,如蓬萊、瀛洲等也是藝術家樂於表現的主

題。古代傳統玉山子作為陳設器,一般以表現山水、山林之景為主,人物等起點綴抑或點睛之

作用,體量均小,有的只施以淺浮雕;設計理念是在保持玉石料原形的基礎上,按照「丈山尺

樹,寸馬分人」的構圖法則來表現自然和人文景觀,浮雕、深浮雕、小立體雕,使山水、樹木、樓

台、飛禽、人物等構成遠中近景的交替變化,以取得玉料、題材、工巧的統一。所以清代以前山

子造型多簡,構圖常為一人一景,「畫意」成為玉山子表現主題,其內容及技法與圖畫相似。清

代玉山子可分為以山林為主、以建築為主、以人物為主和保留玉材原型等幾種類別作品,其中

以人物為主體的作品受人物畫、肖像畫影響,主要功夫下在人物造型上,但又不同於單純的人

物造像,而將人物所處的環境表現的非常明確,典型作品為達摩渡海、達摩面壁等。此件山子

上觀音菩薩與善財、龍女的身形在整體山子上所佔比例較大,人物近於圓雕,並成為了玉山子

的主體形象,配景細節則仍以傳統筆法描繪,景色呈多層次,呈現一種清淨雅致的韻味,將寫

實寫意相結合,這可視為清代玉工在傳統樣式基礎上所嘗試的一種創新。工匠還善加利用寬大

袍服的圓刀衣紋表現技法,勾勒出衣服質感及上下左右、不同跌宕的衣紋平面體塊,將人物身

姿體態線條描繪得自在曼妙又不失莊嚴高貴,與嶙峋山岩相映成趣,形成匠心獨運的立體圓雕

白玉作品,使人能拿在手中把玩,百看不厭,層層深入。

觀世音之名字最早見於《金光明經》,梵文作Avalokiteśvara,唐以前出現過諸多不同譯法,玄奘

《大唐西域記》稱『舊譯為「光世音」或雲「觀世音」,或「觀世自在」,皆訛謬也』,他提出正

確的譯法為「觀自在」。觀音與大勢至菩薩共侍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如來左右,世稱「西方三

聖」。凡遇難眾生誦念其名號,菩薩即時觀其音聲前往拯救,故稱觀世音菩薩;又因其於理事

無礙之境,觀達自在,亦稱觀自在菩薩。觀音菩薩在大乘佛教信仰中的地位和作用無與倫比,

他是整個東亞佛教系統裡面眾多佛菩薩中最重要的一個,《妙法蓮華經》第二十五章「觀世音

菩薩普門品」是觀音菩薩信仰的主要依據和來源,傳世亦稱此章為《觀音經》,被稱為整個東

亞地區的「聖經」。觀音的兩位侍從童男叫「善財」,童女叫「龍女」。《華嚴經·入法界品》載有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講述善財本來是福城長者的五百童子之一,因出生時有種種珍寶自然湧

現而得名。不過他卻視財寶如糞土,發誓修行成菩薩。受文殊菩薩教化,南行參訪五十三位名

師,最後在普陀洛迦山,參詣觀自在菩薩,菩薩為其解說「大悲行法門」,得到指點後亦示現成

為菩薩。在後世畫像或塑像中,他常位於觀音左側,廣為流傳的「童子拜觀音」則取自第二十七

參「參觀自在菩薩」——拜謁觀音而受點化的場景。在五十三參經變廣為流行之時,觀音信仰

就已普遍,因而《入法界品》描述的善財童子參訪觀音的一節,獨受藝術家、信眾的喜愛,從其

他五十三參中單獨抽離出來而廣為流行。從此觀音造像在水月觀音、千手觀音、魚籃觀音、送子

觀音等之外,又添新題材——童子拜觀音。今所傳明代丁雲鵬所繪《觀音菩薩慈容五十三現》

一套,這組圖像顯出了觀音化現圖像與「善財五十三參」的密切關係,各幅中都有童子拜詣的情

圖 1: 明代丁雲鵬《觀音菩薩慈容五十三現》之「慈

容九現」

圖 2: 左圖為山西省平遙縣雙林寺現存明代彩塑中

的善財童子,右圖為本件拍品的善財童子特寫

圖 3:左圖為明代丁雲鵬《觀音菩薩慈容五十三現》

之 「慈容二十二現」,右圖為本件拍品的龍女特寫

第105页

圖 4:清 18 世紀白玉觀音山子,香港蘇富比 2013

年春季拍賣會

景,其中「慈容九現」(圖1)即較為經典的「童子拜觀音」構圖;山西省平遙縣雙林寺現存

明代彩塑中,善財即作為主要侍從立於觀自在菩薩身側左後,身繞披帛,雙手合十,面容虔

誠,與本品造型相近(圖2)。《觀音菩薩慈容五十三現》中的「慈容二十二現」 (圖3)則出

現了觀音與侍從觀音身側的捧瓶龍女形象,其形象典雅高潔、柔慈倩麗,均與本品形象一

脈相承。

龍女初見於《法華經·提婆達多品》中「龍女成佛」故事,她是婆竭羅龍王的小女兒,從小智

慧通達,常聽文殊菩薩講解《法華經》,龍女每次聽講皆能「深入禪定,了達諸法」。據《妙

法蓮花經》載,在智積菩薩與文殊菩薩一次辯論中,龍女顯現法力並獻三千大世界的寶

珠,變為男身立地成佛。龍女成佛後,為輔助觀世音菩薩普度眾生,龍女又由佛身示現為童

女身,成為觀世音菩薩的右近侍。白鸚鵡形象主要來自於《鸚哥寶卷》《善財龍女寶卷》,

這些故事講述了白鸚鵡為盡孝心,前往東土尋求櫻桃,觀音有感其孝施以幫助並允許它隨

侍身側。受到早期鸚鵡本生故事和這類民間寶卷文化中觀音度化白鸚鵡等情節的影響,宋

代以後至明清佛教造像中鸚鵡觀音、善財龍女等形象組合逐漸盛行,塑造出紫竹林中「白

鸚鵡口銜念珠,從空飛來,迎接菩薩」的藝術效果。

明清佛教造型中,「童子拜觀自在菩薩」的組合已經十分流行,如香港蘇富比2013年春拍

釋出的德安堂藏品,白玉觀音山子(圖4),上豐下收,別出心裁琢出上下雙層山洞,人物比

例相較於本品小,以上層山洞、觀音為主體形象,觀音與童子衣飾造型、動作、洞石的處理

技法皆與本品近似,童子則為下方洞側的陪襯,是典型傳統山子琢製風格。此件山子上觀

音形象特別是衣紋與手部細節,可以參見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清中期一尊觀音立像「和闐

碧玉觀音像」(圖5,高28.8、寬10.7、底厚8釐米)此觀音眼睛下垂,面帶微笑,一手半握念

珠,雙手輕疊,一手搭於另一手背,與本品觀音風格相近。

此件玉山子中部其以減地之法造景,由外而內逐漸琢碾出層次,營造洞窟式的空間,並以紋

飾、佈景、玉石沁色烘托山林岩洞之幽深效果,這種「龕」式構圖,在清代以釋道、仙山、吉

祥圖案為母題的玉山子及玉器中較為流行。其他設計及佈局相仿者,可參見台北故宮博物

院藏「清乾隆達摩面壁山子」(圖6:橫長33.5、高24.7釐米),山崖上鑿出一窟室,達摩趺坐

其中,岩壁陰刻御制詩文,即繼承了這種構圖模式及雕刻技法的佛道題材山子。北京故宮

博物院庋藏清乾隆時期的「桐陰仕女圖」玉山子(圖7:長25、寬11、高15.5釐米)一件與本

作構圖相近,帶有大面積黃褐色玉皮,巧用玉材中心挖去做玉碗後所留剩料,開出圓形門

洞,展示出一派庭院景色,其一側捧瓶仕女形象可與本件玉山子上龍女形象風格近似,可做

對照。

此器以整塊和田籽玉措置,山形墩厚圓渾,山間峭壁岩石環繞,岩石厚實,洞室幽深,人物

刻畫傳神精到,又設皮色為山岩,更添畫意。器局部細雕,以水墨畫之皴法刻畫山石之肌

理,山子背部及底部留深褐色玉皮,如岩間秋色,岩壁處局部有黃褐色有瑕斑及皮色,有如

筆墨皴擦、點染,人物衣袖、手部、腿部等局部亦巧妙用皮色而為之,有深濃淺淡之變化,

圖 6:清乾隆達摩面壁山子,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品

圖 7:清乾隆玉桐陰仕女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品

圖 5:清中期和闐碧玉觀音像,北京故宮博物院

藏品

第106页

層次豐富,極富表現力,令人觀之神往。器表拋光純熟,凸起弧面均打磨光滑,撫之不留手,

每個細節或底部,均能一一照顧到,在進行多層雕刻的同時,一層層均順著玉石肌理向內

鐫刻,每層雕刻紋飾均能刀刀著力,人物比例適度,衣紋瀟灑飄逸,尤其是身體各部位的衣

紋雕琢得深淺適度,構圖清晰分明,將題材的莊嚴性與視覺美感呈現於方寸之間,是清乾

隆兼顧材質、將寫實故事人物與寫意山水相結合之玉山子蘇工佳作。

參閱:

1.[美]於君方著;陳懷宇等譯:《觀音:菩薩中國化的演變》,商務印書館,2012年

2.林淑心:《明清玉雕藝術》,《璧光盈袖Ⅱ——居易書屋珍藏玉器》,中國嘉德香港2021春

季拍賣會

3.(明)丁雲鵬:《慈容五十三現(外一種)》,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6年,第21頁

4.李久芳主編:《中國玉器全集6:清》,河北美術出版社,1991年,第229頁,圖版336

5.薛翔主編:《掌上珍·中國古玉器》,湖北美術出版社,2003年,第259頁「清康熙玉雕山

子」

6.李飛:《中國歷代佛像收藏品鑒賞》,浙江攝影出版社,2008年,第106頁

7.山西省文物局,平遙雙林寺彩塑藝術館編:《雙林寺彩塑》,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98

年,第84頁,圖版73「善財童子」

8.張廣文主編:《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玉器(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商務

印書館,1996年,第91-93頁,圖版76

9.台北故宮博物院編:《宮廷之雅:清代仿古及畫意玉器特展圖錄》,2004年,第140-141

頁,圖版39「清乾隆達摩面壁山子」

第110页

Qing Dynasty (1644-1911)

A WHITE JADE 'MYTHICAL BEAST' SEAL

4.8 cm (1 7

/8 in.) high

HKD: 250,000-350,000

USD: 31,800-44,600

1486

清·白玉獸鈕印

Provenance:

The Ju-yi Scholar's Studio collection, acquired prior to 1989

來源:居易書屋珍藏,台北,入藏於 1989 年以前

第111页

此印型正方,玉似凝脂,盈潤剔透。圓雕古獸為鈕,呈半坐之姿,脊骨

凸起,昂首,寬鼻方吻,雙目炯炯有神,側視前方,神情威嚴,身形健碩

豐滿,周身紋理清晰可辨,雄健威猛,毛髮順暢。印側面陰刻回紋一

周,一面高浮雕螭龍紋,四肢低伏強健有力,彷如蓄勢待發之狀,栩

栩如生。底部陽刻印文「終日無鄙言」,雕琢之藝刀法精煉老道,打磨

溫潤,將玉質之美與工藝之精合二為一。「終日無鄙言」出自《世說新

語》中的典故:溫公喜慢語,卞令禮法自居。至庾公許,大相剖擊,溫發

口鄙穢,庾公徐曰:「太真終日無鄙言。」,現在意指人的溫文爾雅。

整件質地清透,晶瑩凝潤,風格古樸渾厚,氣韻十足。印紐工藝繁複細

膩,線條流暢婉轉。此印章取材、工法、寓意無可挑剔,有較高的收藏

價值。

第114页

Early Qing Dynasty

AN EXTREMELY RARE WHITE JADE SEAL

1487

3.7 cm (1 1

/2 in.) wide

印文:「居易書屋珍藏之印」

清早期·白玉「居易書屋」螭龍鈕印

HKD: 1,500,000-2,000,000

USD: 191,100-254,777

Provenance:

The Ju-yi Scholar's Studio collection, acquired prior to 1989

Literature:

National Museum of History, Jade: Collection of the Ju-yi Scholar's Studio, 2000, no. 224

Exhibited:

National Museum of History, Jade: Collection of the Ju-yi Scholar's Studio, 26 May-25 June 2000

來源:居易書屋珍藏,台北,入藏於 1989 年以前

出版 :《璧光盈袖—居易書屋珍藏玉器展》,台北歷史博物館,2000 年,編號 224

展覽 : 台北歷史博物館,《璧光盈袖—居易書屋珍藏玉器展》,2000 年 5 月 26 日 -6 月 25 日

第117页

圖 1:西漢 白玉螭鈕印 印文:「皇后之璽」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品

圖 2:漢代 青玉螭虎鈕印 印文:「帝印」

廣州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藏品

白玉質,玉料溫潤,色澤清透,局部巧用留皮,包漿純熟,印面常年沾用朱泥,如緋霞浸透之色。

玉印印身低矮,印面正方型。仿漢印規制,鈕高浮雕作螭虎式。螭雕作扭身轉頸之狀,盤曲

整體呈 C 形,首尾相接,方臉貓耳,直鼻短吻,橄欖形目,闊口微漲,俯視頭部略呈倒梯形,

額間突起 U 形紋蹙眉,其上填飾絞絲紋,大尖耳內凹,下頜垂須,四肢著地伏於印台之上,

脊背裝飾凸起式連珠紋,尾端分叉翻卷,其身姿矯捷靈動,螭身側點綴捲雲紋,仿若穿梭雲間。

此大螭尾端上依附一小螭,小螭立耳竪角,憨態可掬,樣貌與大螭相仿,雙螭首尾呼應,姿

態生動。點點黃皮著於瑞獸頭部,更增氣勢。印文為「居易書屋珍藏之印」。印面略為長方形,

篆法為仿漢篆風格,起訖皆方,線條筆畫多用圓筆,刀法婉轉,篆法端莊,章法嚴謹,起收

筆處變化微妙,風格精工謹細。工匠以長曲陰線通琢螭背及四肢,四肢粗壯有力,肌骨線條

的起伏足見其豐腴圓潤,肩部及大腿關節處裝飾渦紋、雲紋、羽紋,並列羽紋內填飾以細陰線,

更顯神異;印台四面起陰線邊框,剔地薄刻夔龍紋,每面雕出兩龍對稱,龍首相對,身體抽

象為卷草紋,排列規矩,折轉處圓方角,使線條顯得挺拔硬朗,頗具裝飾意趣,以三代青銅

器紋飾為範,饒有古風之趣;地子打磨平整,在印紐螭紋襯托下更顯簡潔明快,氣度不凡。

此印玉質上乘,印鈕雕琢細膩,包漿自然。整器選材上佳,玉色灰白中伴有淺褐,綹隙間沁

色明顯,符合清宮「漢玉」標準。鈕部圓刀運用細膩流利,細部刻畫游刃有餘,篆文篆法嚴謹,

佈局勻稱,鐫刻精湛。參用漢玉印式,體現明末清初師法秦漢之治印風氣,展現出當時篆刻

藝術創作理念,氣韻茂華溫澤,神采蔚然,為清代早期玉印之佳作。

本印質精而料足,工藝、佈局富於裝飾性,顯露出清初仿古玉器之典型風格。其所摹古之原型,

在漢印中即可窺見。玉印在歷代璽印中都可以見到,但主要流行時期是漢代與明清時期,傳

世玉印大多為這兩個階段之遺珍。古玉印以漢代最多,戰國次之,秦代最少,因其材質堅硬,

刻制工藝多以雕琢為主,所刻線質工穩雅致,有別於銅印的鑄鑿風格。玉印以線條圓潤、流轉,

佈局勻稱之美深受人們青睞。螭作為印章的鈕式之一,最早見於漢代玉印中。衛宏《漢舊儀》:「皇

帝六璽,皆白玉螭虎鈕。」又「皇后之璽,金螭虎鈕」。鈕體其首類虎,體形似龍,稱「螭虎」。

應劭《漢官儀》卷下記曰:「印者因也。所以虎鈕,陽類。虎,獸之長,取其威猛以執伏群下也。」

陝西咸陽發現西漢「皇后之璽」和廣州南越王墓發現的「帝印」,均作螭虎鈕式,符合史書

中對漢代帝後璽印形制之記載;尤其陝西曆史博物館藏西漢「皇后之璽」(圖 1,高 2、邊長

2.8 釐米)和廣州南越王墓博物館收藏的西漢螭虎鈕玉印(圖 2,高 1.2、邊長 2.3、印台高 0.8

釐米)。這兩件著名的漢代玉印,其構圖與形制可視為明清時期螭鈕印仿古藝術創作中的一

第118页

圖 3:明代 玉印兩枚 印文:「荊石」「錫爵」

蘇州博物館藏品

圖 5:清雍正 乾隆帝御寶螭龍鈕壽山石方璽

印文:「四時佳興與人同」

2007 年香港蘇富比秋季拍賣會「皇京西暮清

代宮廷藝術珍品:鏤月開雲圓明遺珍」專場,

成交價 4,807,500(港幣)

圖 4:明代 螭鈕青田石印(印文:「丁醜進士」)

上海博物館藏品

個「母本」,其螭虎鈕高浮雕於方形印台之上,形象凶猛矯健,做匍匐回首之態,雙目圓睜,

背部陰刻出一條較粗的隨體擺動的曲線;璽台四面琢出長方形陰線框,內陰刻連續的勾連雲紋,

螭虎身下減地淺刻的氤氳雲氣,營造著一種祥瑞與神聖感,無不彰顯著至高無上的權力。

明代甘暘《印章集說》雲:「三代以玉為印,惟秦漢天子用之,私印間有用者,取君子佩玉之意。

其文溫潤有神,愈舊愈妙。」在整個中國古代印章藝術中,製印的材料有質地較為堅硬的金、

銀、銅以及犀角、象牙、竹、木等。印章的形制也是多種多樣,眾多印材中玉質地較堅硬,

一直都是由專業工匠來製作完成,因此一般玉印製作都很精良,章法嚴謹。選擇以玉質為印

材,一方面固然是因材質矜貴,能夠體現出印主的身份,成為一種絕對權力和地位的象徵;

另一方面,印鈕及印身、印文的加工及呈現都可以表明刻工駕馭硬質材料的嫻熟技藝和高超

水平。但總體上來說,古代璽印是一個以銅製印為主體的系統,這個系統隨著文人篆刻風氣

興起、軟石印材的引入等,至遲至宋代開始消解。明清時期士大夫階層用印之普遍與繁盛,

不但使印章的觀賞性、實用性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更使得它成為雅玩文化與一種藝術追求。

明末碩儒黃宗羲曾形容當時文人用印爭奇鬥艷的情形:「圖章則鑱晶刳玉,選象齒,鋸貞珉……

自王公大人以下,有事於文翰者,必資之。人不一方,鐫不一手,嗜求所好,有不惜金幣徵

四方之能者,累日月而為之。」關於明代中後期玉印,可參見蘇州博物館收藏的兩枚玉印(圖

3,長 2.6、寬 2.4、高 3.5 釐米),這兩枚玉印一螭鈕一獅鈕,玉質溫純無暇,印紐工致。另

外一枚上海博物館藏品「丁醜進士」青田石螭鈕印(圖 4),螭團身回視,長鬃盤繞,長足踏

地,佈局緊湊重心較高。明代中後期至清早期螭鈕印在摹古的基礎上,又將漢代螭的那種凶

猛威嚴形象進行了更為符合當代藝術審美與文房用品趣味的加工,更具生機,富有生活氣息,

甚至將多種瑞獸、神獸的形象組合在一起。其印材揀擇上,尚受到傳統實用璽印材質的影響,

也繼承了晚明重視印紐裝飾賞玩風氣。

清代樸學興隆,金石文字資料的藏輯、考證蔚然成風,一些鑒賞家、金石家對古印的認識也

較前代更勝一籌,清內府仰仗皇家的收藏之力,繼承明代風氣,對璽印特別是秦漢古印璽亦「崇

古博物、朗鑒旁搜」。清代帝後印璽中,多見造型更為寫實的盤龍、交龍、蹲龍鈕印。其對螭龍、

螭虎鈕的運用不管從尺寸到造型細節都須符合嚴格地形制規定,以彰顯尊卑有序的禮制。在

公私收藏體系中,我們常常可以見到宮廷制式中交龍螭鈕的玉璽,但是類似本件拍品者:螭

龍在海水波濤中翻滾的游龍鈕卻十分少見,現有兩例清宮流出宮廷閒章私印,可以作為清宮

造辦處螭鈕玉印之參考:2007 年香港蘇富比秋季拍賣會釋出的清乾隆「御寶螭龍鈕壽山石方璽」

(Lot.1304)(圖 5,長、寬 5.1 釐米)2012 年香港蘇富比秋季拍賣、清乾隆「御寶海水螭龍

鈕青白玉璽」(Lot.3006)(圖 6,長 8.6、寬 4.8、高 6.7 釐米),兩印與本品一樣都採用「蒼

龍教子」之紋飾構圖,對螭龍起伏於海水及雲氣中之狀態的刻畫尤為細膩,雕刻風格與本品

相似。成組套的螭鈕印,可參考清宮舊藏「白玉螭鈕印料」四件(圖 7)均雕螭鈕,造型變化

多樣,為清早中期琢製風格;與本品一樣皆腹下有穿,可供佩繫;其螭鈕的雕琢技法、風格

顯然與本品有一脈相承之感。這些清宮閒章私印,從鈕式到印文皆內涵豐富,從不同的側面

反映出帝王們自身的性格特點、生活情趣和文化修養。

第121页

此印造型飽滿古拙,形象生動,糅合闢邪、天祿等裝飾紋飾,對傳統螭虎鈕造型加以創新,

並設計為雙螭構圖,取「蒼龍教子」之典故,隱含「言傳身教」、「以身作則」等傳家之訓,

以見擁有玉印者身份之尊貴顯達。從篆刻技藝來看,此印鐫刻於硬度較大的玉質材質上,但

刻手所用文字篆法準確且淵源有自,章法安排得當,刀法穩健嫻熟,將玉印獨有的清峻潔淨、

暢達勁挺之氣質彰顯得淋灕盡致。整器選材至雕工都精湛,琢製精美考究,為典型的清早期

宮廷造辦處風格,無論在鈕部還是印文的雕琢上,在線條的表現質感上達到了得心應手、盡

善盡美之境,印面章法嚴謹方正,筆勢圓轉潤澤,予人以沈靜典雅,端嚴靜穆之感,可稱內

府珍秘,足以逸韻流芳。

參閱:

1.孫慰祖:《中國印史簡述》,《可齋論印新稿》,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第19頁

2.陸建芳主編,《中國玉器通史·清代卷上》,海天出版社,2014年,第158頁

3.孫慰祖編:《歷代璽印斷代標準品圖鑒》,吉林美術出版社,2010年,第123頁,圖版194

「明 錫爵」

4.古方主編;全洪主編:《中國出土玉器全集 11》,科學出版社,2005年,第135頁,西漢

「帝印」玉印

5.呂章申主編,《秦漢文明》,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7年,第 66-67頁,西漢「皇后之璽」

6.上海市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上海市文物局編《上海出土文物精品選》,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5年,第215-219頁

7.孔品屏:《江南印記》,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100頁,「朱氏父子組印」圖13

8.《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文玩》,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年,第246頁,圖版241

「清白玉螭鈕印料」

圖 6: 清乾隆 乾隆帝御寶海水螭龍鈕青白玉

璽 印文:「天恩十全」

2012 年香港蘇富比秋拍(成交價 1,6340,000

港幣)

圖 7:「白玉螭鈕印料」四件,北京故宮博物

院藏品(清宮舊藏)

第122页

Qing Dynasty (1644-1911)

A WHITE JADE SNUFF BOTTLE

5.7 cm (2 1

/4 in.) high

HKD: 20,000-30,000

USD: 2,500-3,800

1488

清·白玉卷雲紋煙壺

Provenance:

The Ju-yi Scholar's Studio collection, acquired prior to 1989

來源:居易書屋珍藏,台北,入藏於 1989 年以前

此件煙壺白玉質,玉色白皙,圓口厚唇、細長頸、圓肩、鼓腹,下落圈足。掏膛勻

淨,打磨仔細。壺身飾卷雲紋,左右對稱,古樸素雅。鼻煙工藝從開料到製作完

成,需經多道工序,因壺小口、深膛,其掏膛技術、碾琢工藝更是難度奇高,匠師

因材施藝,或隨形、或巧雕,發揮無限創意巧思製作,使各式鼻煙壺更顯玲瓏奇

巧,異彩紛呈,令人目不暇接。此件造型規整,厚實穩重,達到了功能與審美的高

度統一。

第125页

Qing Dynasty (1644-1911)

A WHITE JADE 'PLUM BLOSSOM' SNUFF BOTTLE

8.3 cm (3 1

/4 in.) high

HKD: 80,000-120,000

USD: 10,200-15,300

1489

清·白玉梅花山石紋鼻煙壼

Provenance:

The Ju-yi Scholar's Studio collection, acquired prior to 1989

Literature:

National Museum of History, Jade: Collection of the Ju-yi Scholar's Studio,

2000, no. 262

Exhibited:

National Museum of History, Jade: Collection of the Ju-yi Scholar's Studio,

26 May-25 June 2000

來源:居易書屋珍藏,台北,入藏於 1989 年以前

出版 :《璧光盈袖—居易書屋珍藏玉器展》,台北歷史博物館,2000年,

編號262

展覽 : 台北歷史博物館,《璧光盈袖—居易書屋珍藏玉器展》,2000 年

5月 26 日 -6 月 25 日

鼻煙壺的製作,材質與樣式繁多,當中不乏精美之作。之所以受到如此重

視,除了本身的實用性外,還具有送禮饋贈,身份象徵等功能。此件鼻煙壺

以白玉製成,光潔細膩。圓口,溜肩,下落圈足,帶頂蓋,圓形鈕,壺身飾梅

花山石紋,梅枝斜出,梅花馥馥,枝幹遒勁,山石嶙峋,整件選材講究,質

地溫潤,器型大方典雅,曲線優美,雕刻打磨精心細緻,又久經盤玩,呈現

出光感動人的潤色,小巧玲瓏便於攜帶,是兼具玩賞和使用的藝術佳品。

第126页

Qing Dynasty (1644-1911)

A WHITE JADE SNUFF BOTTLE

8.2 cm (3 1

/4 in.) high

HKD: 60,000-80,000

USD: 7,600-10,200

1490

清·白玉鼻煙壼

Provenance:

The Ju-yi Scholar's Studio collection, acquired prior to 1989

Literature:

National Museum of History, Jade: Collection of the Ju-yi Scholar's Studio,

2000, no. 263

Exhibited:

National Museum of History, Jade: Collection of the Ju-yi Scholar's Studio,

26 May-25 June 2000

來源:居易書屋珍藏,台北,入藏於 1989 年以前

出版 :《璧光盈袖—居易書屋珍藏玉器展》,台北歷史博物館,2000 年,

編號 263

展覽 : 台北歷史博物館,《璧光盈袖—居易書屋珍藏玉器展》,2000

年 5月 26 日 -6 月 25 日

此件鼻煙壺選材為優質白玉,玉質細膩瑩潤,雕琢鼻煙壺,小口直頸,

肩圓微端,底部橢圓形圈足,器身扁圓型,其上配珊瑚蓋,雍容富貴。

整體造型圓融,邊角處均作圓滑過渡,端莊典雅,沈穩而內斂,於清秀

中見華貴之氣,殊堪珍賞雅玩。

第127页

7.4 cm (2 7

/8 in.) high

HKD: 80,000-120,000

USD: 10,200-15,300

Qing Dynasty (1644-1911)

A WHITE JADE SNUFF BOTTLE

1491

清·白玉鼻煙壼

Provenance:

The Ju-yi Scholar's Studio collection, acquired prior to 1989

Literature:

National Museum of History, Jade: Collection of the Ju-yi Scholar's Studio,

2000, no. 266

Exhibited:

National Museum of History, Jade: Collection of the Ju-yi Scholar's Studio,

26 May-25 June 2000

白玉質,溫潤細膩如脂,色澤飽滿柔和。壺體呈扁瓶形,直口,豐肩,

扁腹,底承橢圓形圈足,帶粉碧璽蓋。器型端正,通體光素,未雕琢任

何紋飾,純以玉材本身天然柔美質感取勝,撫之溫潤綿滑,令人愛不釋

手。本件鼻煙壺選材講究,造形典雅,秉承清代玉石類工藝品所奉承

的「良玉不琢」特點,表現出質地上乘之美,更顯露翩翩君子風度,是

兼具玩賞及使用的藝術佳品。

來源:居易書屋珍藏,台北,入藏於 1989 年以前

出版 :《璧光盈袖—居易書屋珍藏玉器展》,台北歷史博物館,2000 年,

編號 266

展覽 : 台北歷史博物館,《璧光盈袖—居易書屋珍藏玉器展》,2000

年 5月 26 日 -6 月 25 日

第128页

Yuan/Ming Dynasty (1279-1644)

A WHITE JADE CARVING OF A PIG

5.9 cm (2 3

/8 in.) wide

HKD: 150,000-200,000

USD: 19,108-25,478

1492

戰國·白玉帶沁豪豬

Provenance:

Ching Dah Chuang collection

Literature:

Ching Dah Chuang Antique Jade Selection, 1992, p.65, pl. 65

來源:台灣慶大莊舊藏,購於 1992 年以前

出版:《慶大莊古玉精研集》,1992年,頁65,圖65

第129页

此件豪豬白玉質,局部帶沁,以陰刻、浮雕相結合的技法雕琢而就。正

面豪豬作臥伏狀,吻部較長向前凸翹,以粗陰線刻臉部五官及身上毛

髮豪刺,線條簡練,神態溫順安詳。背面截平,未做雕刻。此件設計巧

妙,造型簡單卻頗為生動,一端削尖,琢成頭部,身上寥寥幾道大坡面

刀削,分別刻出豬的首、身、及肢體形狀,風格古樸,具有典型的戰國

時期特徵,值得收藏。

本拍品的出版物

第130页

Western Zhou Dynasty (1046-771 BC)

AN ARCHAIC JADE 'PHOENIX' PENDANT

12.3 cm (4 7

/8 in.) long

HKD: 550,000-750,000

USD: 70,100-95,500

1493

西周·鳳鳥出廓龍紋佩

第131页

此佩薄片狀,雙面工。器兩面陰線刻鳳鳥紋,圓眼,尖嘴勾喙,高冠,尾部長甩至頭

前,身體自然舒展,線條優美流暢。佩出廓飾齒紋及螭龍紋,龍首向前,圓眼張嘴,

四肢有力,後腿曲蹲,尾巴上卷,匐於側面,身形流暢。整體紋飾神韻十足,以雙陰

刻線技法為主,使圖案有淺浮雕的感覺。佩一端及龍紋各鑽一孔,可供穿繫。整體造

型古樸大氣,刻法特點突出,紋飾簡練精湛,器物精緻美觀,此佩乃西周時期藝術

審美與工藝技巧皆佳的精品之作,呈現出玲瓏古樸的美感,具有很高的藝術水準。

檢閱公私諸藏,1980年山東省濟陽縣劉台子徵集到一件西周早期的玉鳥紋刀,現藏

於山東省德州市文化局。與本拍品比較,兩件均為長條形扉稜刀狀,紋飾均以鳥紋

西周早期 玉鳥紋刀 1980 年山東省濟陽縣劉台子征集 為主體,本品出扉稜上方還有一隻螭龍,更為特殊,是為參考。 山東省德州市文化局藏品

第132页

自古黃玉為上,人們對黃玉的推崇已然超過白玉。此雕件黃玉質,堅密

瑩潤,局部帶有褐色沁。圓雕玉狗伏臥於地,雙耳自然垂落,圓眼,長

鼻,面容溫馴慵懶,又隱隱透出機警敏捷氣韻。身體前趴,前肘抵地,

兩隻前爪搭在一起碰觸下巴,趾爪緊握呈抓地狀,後腿蜷曲盤臥,收

於腹下,尾巴捲曲貼於腿旁。長身瘦腰,腹側以斜刀推磨形成肋骨,骨

節清晰,充分表現出獵犬精實的體態。宋代文化經濟繁榮,促進製玉

產業的發展,民間玉雕興起,出現世俗化的傾向。本件臥犬便是宋代

玉雕中頗具特色的題材,此時期玉犬工藝精美,身姿矯健,頗具逸趣,

反映出靈活生動的時代風格。整體造形比例協調,雕工簡練,打磨精

細,神情刻劃生動,極具時代特色,把玩手中,亦有「大權在握」之寓

意。配隨形山石花草木座。

香港佳士得 2012 年秋季拍賣會 lot 2192 成交價 68 萬港幣

第133页

Song Dynasty (AD 960-1279)

A YELLOW JADE CARVING OF A DOG

14.2 cm (5 5

/8 in.) wide

HKD: 120,000-180,000

USD: 15,300-22,900

1494

宋·黃玉臥犬

Provenance:

A Hong Kong private collection, acquired in the 1990s

來源:香港藏家舊藏,購於 20 世紀 90 年代

第134页

Song Dynasty (AD 960-1279)

A WHITE JADE FIGURE OF A DANCER

5.6 cm (2 1

/4 in.) high

HKD: 160,000-220,000

USD: 20,400-28,000

1495

宋·白玉紅皮舞人

白玉質地,帶紅皮。圓雕一胡人形象,眼尾含笑,嘴角上揚,興高採烈,神態專注陶

醉。頭戴圓帽,身穿長袖袍服,要束寬頻,一手置於腹前,一手甩袖於頭後,扭胯

作跳舞姿態於圓臺之上,輕盈矯健,極富動態。舞人五官、袖口、裙擺等部位飾以

簡潔的線條和紋飾,採用透雕和極細的彎轉細線琢成,衣袍表面以陰線刻劃飾網

格紋。觀其舞姿,並非中原舞蹈,而更接近西域之胡旋舞。整件玉質瑩潤,雕琢精

細,整體形象充滿靈氣,匠心獨運,具有強烈的動感和藝術表現力。

宋 玉舞人佩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品

第136页

Yuan/Ming Dynasty (1279-1644)

AN OPENWORK WHITE JADE PENDANT

7.4 cm (2 7

/8 in.) high

HKD: 180,000-220,000

USD: 22,930-28,026

1496

元 / 明·玉雕韘形佩

韘為古代射箭時的工具,佩戴於大拇指上,可避免拉曳弓弦時磨傷手

指。《說文》曰「韘,射也」,說明此器為騎射之具。韘初見於商代,在

春秋、戰國的時候就十分流行了。隨著時間的推移,韘的實用功能逐漸

消失,而轉變為某種權利的象徵,或禮儀功能。韘形佩,是由韘經過發

展演變而成,具有韘的基本造型,卻不具有韘的實用功能,大多僅具

裝飾之用,又被稱作雞心佩。此佩玉質,中間呈雞心形,一端尖,一端

圓渾,中有圓孔,器表及兩側以陰刻、浮雕、鏤雕相結合的技法飾蟠螭

紋,形象生動,做工精細,雕琢古樸渾厚,紋飾流暢。

Provenance:

A Hong Kong private collection, acquired in the 1990s

來源:香港私人珍藏,購於 20 世紀 90 年代

第138页

Mid Qing Dynasty

A WHITE JADE PLAQUE

6.9 cm (2 6

/8 in.) high

HKD: 80,000-120,000

USD: 10,191-15,300

1497

清中期·白玉童子「喜」字牌

Provenance:

An important private collection, acquired prior to 2000

來源:重要藏家珍藏,購於 2000 年以前

第139页

牌白玉質,玉質細膩溫潤,略成長方形,邊緣圓鈍,有對稱楔口倭角,首端鏤雕

雕對稱螭龍紋,牌面減地起欄線,一面淺浮雕竹馬童子圖,竹林旁一騎竹馬童

子,作嬉戲之態。竹馬頭部做工寫實,以竹竿作馬身,另一端裝輪子,童子跨立其

上,假作騎馬。童子圓臉豐腴,頭頂兩側扎發髻,五官琢刻細緻,眉、眼、鼻、口

較為集中,凹凸有致,立體感較強。一手執馬鞭,一手牽馬頭繮繩,喜笑顏開,

一副稚氣未脫,天真活潑的樣子;上空雕琢一飛鳥,展翅回首,惟妙惟肖。一面

減地開光內淺浮雕單「喜」字樣,構圖簡單,寓意上佳。整器雕工生動傳神,刀

法嫻熟流暢,包漿溫潤,工致規矩,玉牌方寸間融繪畫、書法及雕刻於一身,使

天生麗質的玉經過一番修飾後擁有了生命,為清中期白玉佳作,且寓意吉祥。

第140页

Qing Dynasty, Qianlong Period (1736-1795)

A WHITE JADE WATER POT WITH A JADE SPOON

The largest, 8.5 cm (3 3

/8 in.) wide

HKD: 100,000-150,000

USD: 12,700-19,100

1498

清乾隆·白玉蝶紋竹形水呈

水呈為文人案頭用以貯水的實用文房器具,為增添齋閣內的人文逸趣。此水承白玉質,玉質瑩

白潤澤,油亮肥滑,整塊玉料立體圓雕,雕出玉竹半截,其旁有叢生的竹葉,枝葉舒展,交錯形

成執手,形態別致。另有相配的玉質水勺。雕琢拋光一絲不苟,造型紋飾寓意竹之君子,為文房

精緻之作。

Provenance:

Shum Ching Chee collection, Hong Kong

Christie's Hong Kong, 29 April 2020, lot 32 (one of two)

來源:香港知名藏家十癡齋沈靜慈舊藏

香港佳士得,2020 年 4 月 29 日拍賣會,拍品編號 32(其中之一)

十癡齋沈靜慈和其國畫老師溥心畬的合影

第144页

Song Dynasty (AD 960-1279)

A WHITE AND RUSSET JADE CUP

10.8 cm (4 1

/4 in.) wide

HKD: 400,000-600,000

USD: 51,000-76,400

1499

宋·白玉红沁螭龍雙耳杯

白玉雕製,整塊白玉挖塘雕琢而成,滿布紅沁,整體造型流暢,工藝精

湛。杯口呈圓形,弧腹,底部琢一小圈足,兩側透雕對稱的螭龍為耳,

做窺望狀,螭龍口銜杯沿,四足爬於杯壁,前足抓住杯口,四趾畢現。

龍背有脊,後足有鬃毛飄拂,軀幹彎曲,作向上匍爬之狀,體態極為生

動傳神且有力量。既是把手,又具裝飾效果,構思巧妙。杯身亦淺浮雕

螭龍紋,此螭龍為典型仿漢風格。造型別致、琢磨精美。杯子整體設

計巧妙,打磨細膩,充分顯示了玉溫潤而澤的玉德美感,具有較高的欣

賞價值,滿紋飾且仿漢者十分少見,值得納藏。

Provenance:

A Hong Kong private collection, acquired prior to 2000

來源:香港藏家珍藏,購於 2000 年以前

第146页

Qing Dynasty, Qianlong Period (1736-1795)

A WHITE JADE BOX AND COVER

6.5 cm (2 1

/2 in.) diam.

HKD: 100,000-150,000

USD: 12,700-19,100

1500

清乾隆·白玉寶相花紋印盒

Provenance:

Y. C. Chen collection (1922-2012), Hong Kong

來源:香港著名收藏家陳玉階(1922-2012 年)舊藏

印盒以白玉為材,清潤溫和。白玉掏膛而成,器身玲瓏薄透,蓋盒為子母

口,盒蓋琢菊花和寶相花紋,以整料碾治一器,為文房雅物,雕工細緻,

餘部皆素面,盡顯玉本身高雅簡樸的美態,正合乾隆帝所提倡的「良玉不

琢」的審美風尚。本品玉質溫厚,色澤沈鬱濃厚,雕工精到,拋光細膩。

整器造型清雅大方,選料及雕工皆考究,為清乾隆宮廷治玉佳作。

第148页

此扳指白玉質地,撫之細潤,通體瑩潤,局部有沁。器形精巧而圓潤,

為圓筒狀箍形,上沿齊平,下沿弧形,做工規矩;環壁上下緣各飾以回

紋一周,中間刻乾隆御題詩文《詠玉韘》:「繕人規製玉人為,彄沓闓

抨是所資。不稱每羞童子佩,如磨常憶武公詩。底須象骨徒傳古,恰

似瓊琚匪報茲。於度機張慎省括,溫其德美信堪師。」落款「乾隆御

題」,鈐乾卦肖形「三」、 「隆」一圓一方小印。刻工工整,筆筆見鋒。

這首詩交代了扳指的來源及用途,並引經據典說明瞭古代玉扳指的使

用制度。在此基礎上,結合儒家關於玉與仁、義、禮、信、德之間的關

係將玉扳指擬人化,使整篇詩文在宣揚禮制的同時,也充滿了浪漫主

義色彩。

扳指本為拉弓射箭護手之物,多光素無紋,最初多為武將佩戴,後演化

為手中把玩件,清代以馬上民族得天下, 武風極盛, 各類紋飾般指

為清代皇室貴族所喜愛,甚至成為皇室贈與臣子之用品, 隨著賞玩屬

性的增強,造型和紋飾愈加精美,逐漸變成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徵。乾

隆一生寫了五十多首詠扳指的詩,在他看來,扳指是濃縮了滿漢文明,

融合了文武之道的神聖之物。整件用料考究,琢磨細緻,以御詩為飾,

當為宮廷製玉之典範。

第149页

Qing Dynasty, Qianlong Period (1736-1795)

AN IMPERIALLY INSCRIBED THUMB RING

3 cm (1 1

/8 in.) wide

1501

清乾隆·白玉御題詩扳指

HKD: 500,000-700,000

USD: 63,694-89,171

Provenance:

An important private collection, acquired prior to 2004

來源:重要藏家珍藏,購於 2004 年以前

第150页

Qing Dynasty (1644-1911)

A WHITE JADE CARVING OF TWO BADGERS

6.3 cm (2 4

/8 in.) wide

HKD: 180,000-220,000

USD: 22,930-28,026

1502

清·白玉雙獾

Provenance:

A Hong Kong private collection, acquired in the 1990s

來源:香港私人珍藏,購於 20 世紀 90 年代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期刊的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