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品青白玉質,局部留黃褐色玉皮,以為山岩之色。包漿厚潤,色澤深沈,古雅凝重。整器採高
浮雕、圓雕及陰刻技法,採用整料隨形雕刻,周身圓滑,中央掏空,正面描繪童子拜觀音題材。
竹林之中,觀音結全跏趺坐於岩石之上,發髻高輓,額際至頭頂雕出根根細絲向後披梳,頂覆
兜帽,肩披帔帛,上著交領衣下著大裙,衣紋垂拂流轉,褶皺層疊有致,左手握持雙圈珠串,右
手垂膝上隱於衣袖中,法相溫婉慈祥,低首垂目,細眉圓目,臉型飽滿豐潤,側身面對童子,神
情憐愛。童子鞠躬作揖,正雙手合十向觀音膜拜,神態恭敬虔誠。童子額際光潔,闊鼻厚唇,耳
垂厚長,體態豐腴,梳雙髻,腕上飾鐲,臂上繞帔帛,帔帛向後飄拂。菩薩身後有龍女侍立,龍女
左手捧玉淨瓶托於右掌上,頭頂梳短髻,面龐豐潤,廣額彎眉,鳳眼微啓,笑容可掬。左側有仙
鳥自天際而來,鈎喙長尾,作飛迎姿態,仙鳥下方洞壁平坦處陰刻楷書「觀自在菩薩」,右上淺
浮雕翠竹一叢,竹葉疏朗,竹篁修長搖曳,點綴其間,更添莊嚴肅穆,襯托出觀音超然世外而又
心懷慈悲的氣質。童子與菩薩的下半身逐漸深紅醇厚,似為俏色使場景人物擁有陰影下的立體
感。背面隨形俏色雕出山崖聳立,高處有斑斑皮色點綴,有如祥雲瑞霧掩映其間,縹緲高遠,彷
彿山水畫中的留白,顯得余味無窮,非精於書畫者不能有此丘壑。此山子尺寸玲瓏,做工精到,
古雅天成,有沈靜典雅之書卷氣息。
從明代開始,玉器深受知識階層的喜愛,尤其是文具、文玩及陳設玉器能點綴文房、陶冶性情,
成為風雅之選。具有文人氣息的玉質文具十分發達,案頭陳設玉器也花樣翻新,品類繁多,尤
以玉山子最具文人情懷,也有復古思潮之印記,成為明清時期盛行之陳設玉器。明代玉山子與
玉文具中的筆擱有些類似,呈山形起伏多鏤空雕飾。清代中期以後西北、西南地區的相繼平
定,政府設立「官採」監督玉料開採事務,民間採玉亦漸馳禁,於是各種玉料的來源更廣;清代
玉山子更為流行,視玉璞大小就其形加工雕製,有山水人物、達摩面壁、仕女庭院、草蟲花卉各
類題材,以浮雕及深雕作品較多。清代玉工特別擅長巧作玉技法,其相玉及用色之卓絕遠超明
代以前,因此形制、呈色及功能性之考量,均能配合的渾然天成,惟妙惟肖,尤其宮廷玉作,題
材常選自宮中收藏歷代名作,草稿出於名家之手,因此構圖或意境均能表現獨特的藝術風格,
流露著深刻的政治、文化意涵,產生了一批令人驚嘆的佳作,這是清代玉雕為世人珍藏喜愛的
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