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bookData.followerCount}}
{{!bookData.isSubscribed?'关注':'取消关注'}}
东莞教育回顾与展望56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一直是社会和家庭关注的重点问题。据 2020 年东莞市卫健局调查显示,全市平均每 25 个幼儿园儿童就有近 1 个“小眼镜”,每10 个小学生就有近 3 个带眼镜,每 10 个初中生就有7 个近视,学生近视率从低年级向高年级上升趋势十分明显。尤其是去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学生采用线上教学,进一步增加了造成近视风险的可能性。为保护全市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增强近视防控实效,4 月 23 日,东莞市教育局举行《进一步加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方案》发布会,对 2021年教育系统进一步强化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工作进行解读。三个“减少”◆(一)减少学生在校内使用电子产品时间1. 学校按需使用电子产品,做到教学不依赖电子产品,使用电子产品开展教学,时长原则上不超过教学总时长的 30%;要确保不得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2. 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手机带入校园需求的,进校后应将手机交由学校统一保管。3. 学校要指导学生科学理性对待并合理使用电子产品,养成信息化环境下良好的学习和用眼卫生习惯。◆(二)减轻学生学业负担1. 幼儿园严禁“... [收起]
[展开]
{{!bookData.isSubscribed?'关注':'已关注'}}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101页
东莞教育回顾与展望
56
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
一直是社会和家庭关注的
重点问题。据 2020 年东莞
市卫健局调查显示,全市
平均每 25 个幼儿园儿童就
有近 1 个“小眼镜”,每
10 个小学生就有近 3 个带
眼镜,每 10 个初中生就有
7 个近视,学生近视率从
低年级向高年级上升趋势
十分明显。尤其是去年受
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学生
采用线上教学,进一步增
加了造成近视风险的可能
性。
为保护全市儿童青少
年视力健康,增强近视防
控实效,4 月 23 日,东莞
市教育局举行《进一步加
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
作方案》发布会,对 2021
年教育系统进一步强化儿
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工
作进行解读。
三个“减少”
◆(一)减少学生
在校内使用电子产品时
间
1. 学校按需使用电子
产品,做到教学不依赖电
子产品,使用电子产品开
展教学,时长原则上不超
过教学总时长的 30%;要
确保不得用手机布置作业
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
作业。
2. 原则上不得将个人
手机带入校园。手机带入
校园需求的,进校后应将
手机交由学校统一保管。
3. 学校要指导学生科
学理性对待并合理使用电
子产品,养成信息化环境
下良好的学习和用眼卫生
习惯。
◆(二)减轻学生
学业负担
1. 幼儿园严禁“小学
化”教学,保证儿童每天
2 小时以上户外活动。
2. 小学严格“零起点”
教学。小学一二年级不布
置书面家庭作业,三至六
年级书面家庭作业完成时
间不超过 60 分钟,初中不
超过 90 分钟,高中阶段也
要合理安排作业时间。
3. 强化实践性作业,
减少机械、重复训练,不
得使学生作业演变为家长
作业。
◆(三)减少考试
频率次数
1. 小学一二年级每学
期不得超过 1 次,其他年
级每学期不得超过 2 次。
2. 严 格 做 到 三 个 严
禁。即严禁学校以任何形
式、方式公布学生考试成
绩和排名;严禁以各类竞
赛获奖证书、学科竞赛成
绩或考级证明等作为招生
入学依据;严禁以各种名
义组织考试选拔学生。
三个“增加”
◆(一)增加学生
睡眠时间
1. 小学生每天 10 小
时,初中生每天 9 小时,
高中生每天 8 小时的睡眠
时间。
2. 小学上午上课时间
一般不早于 8:20,中学一
般不早于 8:00;学校应合
理安排课间休息和下午上
课时间,有条件的学校为
教育微发布③
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东莞市教育局发
布 2021 年工作方案
新闻发布
第102页
东莞教育回顾与展望
57
学生提供必要的校内午餐
午休服务。
3. 小学生一般不晚于
21:20,初中生一般不晚于
22:00,高中生一般不晚于
23:00。
◆(二)增加在校
体育锻炼时间
1. 小学一二年级每周
4 课时,三至六年级和初
中每周 3 课时,高中阶段
每周 2 课时。
2. 每 天 安 排 30—40
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确
保中小学生在校时每天体
育活动和户外活动时间各
1 小时以上,其中寄宿制
学校要保障学生每天体育
锻炼不少于 2 小时。
3. 每年举办综合性的
春季秋季运动会、体育节
共 2 次。
◆(三)增加体育
与健康家庭作业
要求学校在节假日或
无体育课的教学日,给学
生布置适当的体育与健康
家庭作业,以确保学生保
持每天 2 小时以上户外体
育与健康活动。体育作业
是东莞市创新探索的经验
做法,下来将继续推进相
关工作,进一步推广深化
此做法。
三个“改善”
◆(一)改善教室
灯光照明
每年改造约 10000 间
教 室, 到 2023 年, 实 现
全市中小学所有教室灯光
照明改造任务全面完成,
100% 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新建、改扩建学校必须落
实教室、宿舍、图书馆(室)
等场室采光和照明要求。
◆(二)改善课桌
椅配备
1. 鼓励学校采购符合
标准的可调节课桌椅和坐
姿矫正器。
2. 学校每学期应根据
学生生长发育变化,对学
生课桌椅高度进行个性化
调整,使其适应生长发育
的需求。
3. 学校根据学生座位
视角、教室采光照明状况
和学生视力变化情况,每
月调整学生座位。
◆(三)改善学校
卫生保健条件
1. 学校要全面保障医
务室(卫生室、保健室)
配置、人员配备、专业提
升和经费投入。
2. 督促寄宿制中小学
校或 600 名学生以上的非
寄宿制中小学校配备专职
卫生专业技术人员;600
名学生以下的非寄宿制中
小学校,配备专兼职保健
教师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一套机制
◆(一)定期监测
1. 每学期开展 2 次视
力监测,把视力监测和筛
查结果记入儿童青少年视
力健康电子档案,确保一
人一档,并随学籍变化实
时转移。
2. 对视力异常的学生
进行提醒教育,及时告知
家长带学生到眼科医疗机
构检查。
◆(二)规范管理
1. 每个学校都要建立
一支由校领导、班主任、
校医(保健教师)、家长
代表、学生视力保护委员
和志愿者等人员组成的视
力健康管理队伍。
2. 把近视防控知识融
入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
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三)加强教育
每年定期组织开展
市、镇、校三级近视防控
宣传教育活动。
新闻发布
第103页
东莞教育回顾与展望
58
纳入考核
◆(一)强化组织
领导
成立东莞市教育系统
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
工作领导小组。
◆(二)完善督导
考核
将儿童青少年视力健
康管理和健康教育、总体
近视率和体质健康状况等
纳入对园区、镇街政府履
行教育职责评价指标体系
进行督导考核。
◆(三)加强日常
检查
将加强近视防控常态
化的督导检查,组织责任
督学每个季度至少开展一
次专项督查,并通报督查
结果,确保儿童青少年近
视防控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经验交流
◆茶山镇:多措并
举,提升儿童青少年综
合体质素养
近年来,茶山镇全力
做好新时代儿童青少年体
质健康工作,提升儿童青
少年综合体质素养,近两
年在东莞市学生体质健康
抽测中成绩名列前茅。
一、明确政府职责,
加强部门联动。茶山镇成
立以教育、卫健等部门为
主体的近视综合防控工作
领导小组,对全镇防控近
视工作实行动态管理,分
工明确,责任到人。
二、加强硬件投入,
改善用眼环境。近两年,
投入 6 亿余元对 4 所公办
学校进行全面扩容升级改
造。同时,引导民办教育
举办者积极完善办学条件,
累计投入 2 亿余元加强各
民办学校幼儿园硬件建设。
三、加强专业指导,
健全运行机制。目前,全
镇所有学校幼儿园已按标
准配齐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和健康副校长。学校均开
设了近视防控课程,定期
邀请眼科专家,开展“防近”
知识培训,提高全体师生
员工科学用眼意识、习惯
和技能。
四、强化规范办学,
营造宣传氛围。加强课程
督导。每月对学校课程开
设情况进行现场抽查,尤
其是体育、艺术、科学等
活动课程的开设,督促学
校开齐开足课程。强化体
育锻炼。
◆长安二小:保护
视力,呵护孩子心灵视窗
长安二小把学生近视
防控作为生命健康教育的
一项重要内容,在常态性
开展防控工作的基础上,
还不断摸索青少年近视防
控的综合措施,取得一定
成效。
一、坚持开展“两操”。
学校除了坚持每天上下午
各做 1 次眼保健操外,在
2019 年 9 月,还引进了一
套视力健康操(也叫脊柱
操),每天上、下午各做
一次视力健康操,每学期
进行一次全校视力健康操
比赛。
二、坚持视力检测。
学校专门购置了一批标准
对数视力表等器材,装在
教学楼架空层,平时学生
可自己检测视力。
三、改善灯光环境。
2020 年初,学校根据《中
小学校教室采光和照明卫
生标准》对部分的教室进
行改造,改造后的教室经
检验,照度、色温、显色
指数、统一炫光值、照明
功率密度等项目均符合标
准。
四、坚持户外锻炼。
学校积极开展“阳光体育”
大课间活动,每天下午第
三节开展,通过武术操、
跑操、立卧撑、身体素质
练习项目、视力健康操等,
每天体育锻炼一小时,户
外活动一小时。
五、保证充足睡眠。
学校把上课时间推后至
8:20,执行一二年级不留
书面作业,三年级以上不
超一小时家庭作业;对有
需求的学生提供校内午餐
午休服务;倡导家长与孩
子共同制定作息时间表,
以保证孩子每天 10 小时的
新闻发布
第104页
东莞教育回顾与展望
59
睡眠时间。
媒体聚焦
◆ 1. 教育局将采
取什么措施来控制学生
作业量,保障学生睡眠
时间?
答:对于学生作业量
控制和睡眠时间保障方面,
我们坚持疏堵结合。
一是堵的方面,我们
要求各校合理控制作业总
量,统筹调控不同年级、
不同学科的作业数量和作
业时间,严禁教师布置机
械性、重复性和惩罚性作
业,各学校要建立完善学
生各学科作业量情况摸查
制度,并及时将摸查结果
反馈给任课教师;我们要
求严格控制学生的到校时
间和在校教育教学活动时
间,小学、初中和高中每
天在校用于教育教学活动
的时间(含早读)分别不
得超过 6 小时、7 小时和 8
小时,原则上不得安排走
读生到校晚自习,住校生
安排晚自习的时间不得超
过 2 小时,保障小学、初
中和高中生每天睡眠时间
分别不少于 10 小时、9 小
时和 8 小时。
二是疏的方面,今年
市政府十件民生实事之一
的“推进公办小学校内课
后服务基本全覆盖”,其
中基本托管服务主要包括
学生看护、自习、做作业
等,此举有利于加强中小
学生的作业管理,让学生
尽量能在校完成家庭作业,
确有在校完成不了的再将
少部分作业带回家完成,
一定程度上减轻学业负担,
保障睡眠时间。
◆ 2. 教育局计划什
么时候出台中小学生手
机管理的相关文件?
答:关于中小学生手
机管理问题,我们了解到
目前省教育厅还没有进一
步的指引,周边城市也还
没有进一步的做法,这个
是群众比较关注的社会性
问题,需要学校、家庭、
社会各方共同配合来解决,
我们也初步有三个方面的
考虑。
一是要“一校一案”。
学校要将手机纳入日常管
理,因地因校制宜,制定
切实可行的校内学生手机
管理制度,在制定制度、
方案过程中,要充分征求
师生、家长意见。
二是要疏堵结合培养
正确观念。通过学生便于
接受的教育形式,加强心
理疏导,教育引导学生在
学习和生活中正确看待,
合理适度使用各类智能电
子设备。
三是家校协同加强联
系落实督促。通过多种途
径做好面向家长的宣传解
释工作,争取家长的理解
和支持。引导家长以身作
则,在正确使用手机方面
为孩子树立榜样,加强对
学生在家庭中使用手机的
督促管理,形成教育合力。
结合学校实际设立方便、
及时的家校联络渠道,便
于家长联系学校,保证家
校应急联络。
下来我们也将密切留
意省教育厅的指示和周边
地市的做法,适时推出管
理要求。
◆ 3. 保障学生假期
每天 2 小时以上户外体
育与健康活动有什么措
施和建议?
答:为保障学生假期
每天 2 小时以上户外体育
与健康活动,我们先后印
发了《东莞市人民政府办
公室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
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的 实 施 意 见》(2018 年
113 号)《东莞市中小学
体育与健康家庭作业指引
(试行)》,确保学校严
格落实国家刚性要求,开
齐开足体育与健康课,营
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
围;同时,也建议家长转
变观念,从以下几个方面
保障学生假期户外体育健
康活动时间和效果。
一是家长应为学生创
造完成家庭作业的必备条
件,营造崇尚运动、科学
用眼、合理膳食、规律起居、
卫生清洁的家庭氛围。
二是家长应主动和学
新闻发布
第105页
东莞教育回顾与展望
60
生一起根据学校体育与健
康教师布置的作业,制定
学习方案。
三是进行体育锻炼时
应以户外锻炼为主,室内
锻炼为辅;如学生的个人
特长体育锻炼项目不适合
户外进行的,在锻炼后要
保证户外活动时间≥ 2 小
时。
四是学生在进行锻炼
时,尽可能与亲人、朋友
一起锻炼,尽量避免孤独
锻炼。
五是家长应帮助学生
提高学生的情绪调控能力,
在学生情绪不稳定时,要
及时为学生纾困,多鼓励、
多激励。
◆ 4. 教 室 灯 光 照
明改造需要改造哪些设
施? 达 到 什 么 指 标 要
求?
答 : 教室灯光照明改
造要根据教室灯具安装的
规范情况,课桌面和黑板
平均照度、照度均匀度、
光源色温、频闪、蓝光等
指标的达标情况,科学合
理确定教室灯光照明改造
方式。教室灯具安装不规
范的要按照相关标准对灯
具进行规范化安装改造;
教室课桌面和黑板灯光存
在平均照度、光源色温、
频闪、蓝光等不达标的要
及时更换合格灯具;均匀
度不达标的要规范调整灯
具位置。
根 据《GB7793-2010
中小学校教室采光和照明
卫生标准》,主要指标包括:
近日,我们将联合市
卫健局和市市场监督管理
局印发《东莞市学校教室
照明设备改造工作实施方
案》,其中包括“东莞市
中小学教室照明产品采购
与安装技术指引”,该指
引对中小学教室照明设备
改造过程中涉及的有关标
准和要求作出了明确的规
定。
新闻发布
第106页
东莞教育回顾与展望
61
教育微发布④
全面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
东莞行动计划来了!
今天上午举行的 2021
年广东省中小学劳动教育
现场观摩研讨活动(东莞
专场),是全省中小学劳
动教育系列观摩研讨活动
的首站和开篇。东莞以这
次现场观摩活动为契机,
观摩会后立即召开“东莞
市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
微发布,对我市打造品质
教育、实施“1+12”行动
计划中的“东莞市推进中
小学劳动教育行动计划”
(以下简称“行动计划”)
进行解读。
行动背景
近年来,东莞坚持突
出特色、拓展载体,持续
开发生动鲜活的劳动教育
校本课程、特色课程,积
极培养学生劳动素养,中
小学学生劳动实践能力得
到不断提升。但同时,目
前我市中小学劳动教育仍
存在一些共性问题。比如,
部分家长和学校重视程度
有待进一步提升,部分学
校劳动教育课程有待进一
步优化,教师配备率及专
业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劳动教育评价机制有待进
一步完善,等等。
因此,为深入贯彻落
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
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
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
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精神、
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
育指导纲要》内容以及省
教育厅《关于印发 < 广东
省加强学校体育美育劳动
教育行动计划 > 的通知》
要求,市教育局在去年教
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
划大调研基础上,紧密结
合市情、校情、学情,形
成了“东莞市推进中小学
劳动教育行动计划”,为
全面推动东莞中小学劳动
教育提供行动指南和制度
基础。
主要计划
行动计划共包括 8 个
方面 18 条具体内容。核心
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目标
导向,明确劳动教育总
体要求
价值取向上,提出坚
持“以劳树德、以劳增智、
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五
育融通价值取向,将劳动
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全面提高学生劳动素养。
工作格局上,提出以课程
建设、师资培养、特色项目、
基地培育、协同育人等五
大项目为抓手,推动构建
“有管理机制、有课程体系、
有科学评价、有保障措施”
的劳动教育体系,探索具
有东莞特色的劳动教育模
式,形成以学校为主导、
家庭为基础、社会齐参与
的劳动教育工作新格局。
目标要求上,明确最终要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
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
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
◆(二)实施五大
项目,搭建劳动教育“四
梁八柱”
一是实施“劳动教育
课程体系”建设项目。提
出优化中小学校课程设置,
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
新闻发布
第107页
东莞教育回顾与展望
62
普通中小学劳动教育课与
通用技术和地方课程、校
本课程等有关内容进行统
筹整合,每周不少于 1 课
时。中职学校以实习实训
课为主体开展劳动教育,
其中劳动精神、劳模精神、
工匠精神等劳动专题教育
必修课不少于 16 学时。中
小学校每学年设立劳动周,
可在学年或寒暑假自主安
排。
二是实施“劳动教育
师资培养”项目。提出建
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
育教师队伍,每所中小学
校学校至少配备 1 名以上
劳动教育专职教师。加大
劳动教育教师培训与培养
力度,构建“劳动教育教
学能手、劳动教育学科带
头人、劳动教育名师工作
室主持人”的三级成长阶
梯。充分发挥职业院校教
师的专业优势,探索建立
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教师到
中小学校兼职机制。
三是实施“劳动教育
特色建设”项目。鼓励社会、
学校以劳动教育特色案例、
课程展评,精品教学资源
征集,特色乡土教材、校
本教材开发,现场优质课
展示等为抓手,广开渠道,
开发和打造一批示范性劳
动教育特色项目。
四是实施“劳动教育
实践基地”培育项目。遵
循“全市统筹、分散布点、
引入社会资源”原则,整
合村社、农场、场馆、企
业等劳动场所,特别是利
用科技与制造业类工厂企
业多的优势,统筹规划和
配置劳动教育实践场所。
中职学校要积极把校企合
作企业拓展为劳动实践基
地。职业院校向中小学开
放职业培训和实训场地。
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因地制
宜设立校本劳动实践基地,
逐步配齐劳动实践教室、
实训基地。
五是实施“家校社协
同育人”项目。建立以学
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
社区为依托的协同实施机
制,明确家长劳动教育责
任,引导家长主动指导和
督促孩子完成家庭、社区
劳动任务;搭建社会参与
劳动教育平台,引导企业
公司、工场、农场等开放
实践场所;支持学生深入
城乡社区、福利院和公共
场所等参加志愿服务,开
展公益劳动,参与社区治
理。
◆(三)紧扣五个
抓手,健全劳动教育支
撑保障体系
一是全面提升指导能
力。成立“东莞市中小学
劳动教育研究会”,各园区、
镇街配足劳动教育专(兼)
职教研员,加强市镇两级
劳动教育的研究、指导与
统筹管理。
二是完善综合评价制
度。利用综合素质评价平
台,重点加强学生参加学
校劳动、家庭劳动和社会
劳动的评价,建立公示、
审核制度。把劳动素养评
价结果作为高一级学校录
取的重要参考或依据,作
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
毕业依据。把劳动教育纳
入教育督导体系,对各级
政府和有关部门保障劳动
教育情况以及学校组织实
施劳动教育情况进行督导。
三是健全经费投入机
制。明确各镇各学校要健
全经费投入机制,多形式
筹措资金,加快校内劳动
教育场所和校外劳动教育
实践基地建设,加强学校
劳动教育设施建设。
四是强化劳动安全保
障。明确建立政府负责、
社会协同、有关部门共同
参与的安全管控机制和建
立政府、学校、家庭、社
会共同参与的劳动教育风
险分散机制,强化师生劳
动风险意识,鼓励购买劳
动教育相关保险,保障劳
动教育正常开展。
五是加大宣传引导力
度。积极开展劳动教育研
讨、主题宣讲、主题班会
等活动,利用新型网络媒
介平台,持续提升师生、
家长和社会的认识水平。
深入挖掘学校劳动教育工
作特色亮点、先进典型,
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劳
动教育的良好氛围。
新闻发布
第108页
东莞教育回顾与展望
63
工作重点
为充分发挥政策引领
推动作用,在行动计划基
础上,明确了 5 大重点行
动和 2021 年度工作要点,
以此牵引带动劳动教育各
项任务的有效落实。
◆( 一)5 大 重 点
行动
一是“劳动教育课程
体系”建设行动。通过组
织教师开发针对不同学段
的劳动教育课程,从中遴
选出特点鲜明、内容丰富、
针对性强的课程,从而构
建我市完整的劳动教育课
程体系。
二是“劳动教育名师”
培养行动。加强对劳动教
育教师的培训,提高劳动
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创
设劳动教育教师专业成长
路径,构建“劳动教育骨
干教师、劳动教育名师、
劳动教育名师工作室”的
三级成长阶梯。
三是“劳动教育特色
品牌”创建行动。在全市
创建一批劳动教育方面富
有特色并取得良好成效,
在劳动教育研究和教育教
学中能够发挥示范、辐射
与带动作用的劳动教育实
验区(镇街)和劳动教育
特色学校。
四是“劳动教育实践
基地”培育行动。采取“全
市统筹、分散布点、引入
社会资源”的方式,整合
村社、农场、场馆、企业
等劳动场域,在全市统筹
规划和配置劳动教育实践
资源,引导社会力量建设
劳动教育基地,以满足学
校多样化劳动实践需求。
五是“劳动教育社会
参与平台”搭建行动。家
庭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
场所,加强对家庭劳动教
育的指导,通过家长会、
家长学校、社区宣讲、网
络媒体等途径,明确家长
的劳动教育责任,引导家
长主动指导和督促孩子完
成家庭、社区劳动任务。
加强对劳动教育工作的统
筹协调,搭建社会参与劳
动教育的平台。
◆(二)2021 劳动
教育工作要点
每年将制定年度工作
要点,今年 3 月已印发《东
莞市中小学劳动教育 2021
年工作要点》,主要内容
包括:
一是做好顶层设计,
制定推进劳动教育工作方
案及相关配套文件,制定
“ 劳 动 教 育 实 验 区( 镇
街)”“劳动教育特色学
校”“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的评定标准及细则;
二是举办劳动教育现
场观摩研讨活动 ( 今天上
午的活动 );
三是成立劳动教育研
究会;
四是举办两期劳动教
育高端论坛;
五是举行劳动教育基
地和劳动教育特色学校评
审活动及“劳动教育指导
师”认定活动;
六是建立专兼职相结
合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
延伸阅读
◆中小学劳动教育
周要点
“东莞市推进中小学
劳动教育行动计划”明确
提出,中小学校每学年设
立劳动周,可在学年或寒
暑假自主安排,采用专题
讲座、主题演讲、劳动技
能竞赛、劳动成果展示、
劳动项目实践等形式进行,
组织学生走进农场、企业、
社区等开展劳动教育实践。
劳动教育周怎么开展?跟
教育君一起看看吧!
◆遵循原则
1. 育人性。坚持立德
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提升
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
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引
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
2. 科学性。符合学生
年龄特点,以体力劳动为
主,注意手脑并用、安全
适度,强化实践体验,让
学生亲历劳动过程,提升
育人实效性。
新闻发布
第109页
东莞教育回顾与展望
64
3. 校本化。根据学校
实际,结合当地在自然、
经济、文化等方面条件,
充分挖掘各种可利用资源,
宜工则工、宜农则农,采
取多种方式开展劳动教育。
4. 时代性。适应科技
发展和产业变革,针对劳
动新形态,注重新兴技术
支撑和社会服务新变化。
深化产教融合,改进劳动
教育方式。
5. 安全性。科学评估
劳动实践活动的安全风险,
在场所设施选择、材料选
用、工具设备和防护用品
使用、活动流程等方面制
定安全、科学的操作规范,
强化对劳动过程每个岗位
的管理,明确各方责任,
防患于未然。
◆各学段侧重点
根据教育部《大中小
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确
定各学段劳动教育活动周
的主题框架。其中,
1. 小学:劳动教育以
个人生活起居、家庭劳动、
校园劳动为主要内容,注
重培养劳动意识和劳动安
全意识,初步养成热爱劳
动、热爱生活的态度。
2. 初中:兼顾家政学
习、校内外生产劳动、服
务性劳动,体会劳动创造
美好生活,增强公共服务
意识和担当精神。
3. 高中:注重围绕丰
富职业体验,开展服务性
劳动和生产劳动,理解劳
动创造价值,树立服务他
人、服务社会的观念。
4. 中职:学校重点结
合专业特点,增强职业荣
誉感和责任感,提高职业
劳动技能水平,培育积极
向上的劳动精神和认真负
责的劳动态度。
同时,鼓励各学校在
突出主题的基础上进行校
本化、特色化实施,更好
的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根本
任务。
媒体聚焦
◆ 1. 行动计划提出
构建以学校为主导、家
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
的协同实施机制。请问
家庭、学校、社会三方
面如何紧密配合,共同
推动开展劳动教育?
答:一是家庭要发挥
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
家长要注重抓住衣食住行
等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
机会,鼓励孩子自觉参与、
自己动手,掌握洗衣做饭
等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
每年有针对性地学会 1 至
2 项生活技能。要鼓励孩
子利用节假日参加各种社
会劳动。家庭要树立崇尚
劳动的良好家风,家长要
通过日常生活的言传身教、
潜移默化,让孩子养成从
小爱劳动的好习惯。二是
学校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
的主导作用。学校要切实
承担劳动教育主体责任,
明确实施机构和人员,开
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不
得挤占、挪用劳动实践时
间。学校要根据学生身体
发育情况,科学设计课内
外劳动项目,采取灵活多
样的形式,激发学生劳动
的内在需求和动力。组织
实施好劳动周,小学低中
年级以校园劳动为主,小
学高年级和中学可适当走
向社会、参与集中劳动,
高等学校要组织学生走向
社会、以校外劳动锻炼为
主。三是社会要发挥在劳
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各
个部门要积极协调和引导
企业公司、工厂农场等组
织履行社会责任,开放实
践场所,支持学校组织学
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
动、参与新型服务性劳动,
使学生与普通劳动者一起
经历劳动过程。要组织动
员相关力量、搭建活动平
台,共同支持学生深入城
乡社区、福利院和公共场
所等参加志愿服务,开展
公益劳动,参与社区治理。
◆ 2. 我市中小学劳
动教育广泛深入开展后,
如何确保得到有效落实,
会对学生、学校和各级
教育部门进行评价吗?
答:我们正有这个计
划,一是会加大对学生劳
新闻发布
第110页
东莞教育回顾与展望
65
动过程的综合评价。以劳
动教育目标、内容要求为
依据,将过程性评价和结
果性评价结合起来,健全
和完善学生劳动素养评价
标准、程序和方法,利用
大数据、云平台、物联网
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
展劳动教育过程监测与纪
实评价,发挥评价的育人
导向和反馈改进功能。二
是会注重劳动教育过程中
学校、镇街的引导评价。
把劳动教育纳入教育督导
体系并完善督导办法,对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保障
劳动教育情况以及学校组
织实施劳动教育情况进行
督导,作为衡量区域教育
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标。
三是探索劳动教育对学生
的选拔考核评价。探索建
立公示、审核制度,把劳
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
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
作为高一级学校录取的重
要参考或依据,作为评优
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
据。四是关注劳动教育质
量监测反馈,以评促教。
充分利用教育质量监测中
有关劳动教育的反馈,通
过结果应用不断促进我市
劳动教育科学有序发展。
◆ 3. 刚才提到家庭
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
基础作用,那么家长应
如何引导孩子进行家务
劳动?
答:家长可以从以下
六个方面给孩子创设劳动
机会。一是让孩子学会各
种生活自理技能,如自己
穿衣、刷牙、吃饭、喝水、
大小便等,培养孩子的生
存能力。二是让孩子参与
家庭清洁劳动,如扫地、
拖地、擦桌子、洗碗等,
当脏乱的房间经过打扫清
理变得干净整洁,通过对
比就能让孩子体验到美好
的生活要通过劳动来创造,
让孩子感受到劳动的价值,
进而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
三是让孩子学会整理自己
的学习用品和玩具、叠被
子、叠衣服等,分门别类
的放好,养成良好的生活
和学习习惯。四是让孩子
学会烹饪,比如父母可以
和孩子一起包饺子,做馒
头包子,一家人分工合作,
父母负责揉面粉,孩子则
捏成各种别出心裁的造型,
最后蒸熟一起品尝美味,
这个家务劳动过程不仅可
以让孩子学习到美味的制
作过程,享受到劳动乐趣,
更能促进亲子关系。五是
让孩子进行阳台果蔬种植,
让孩子观察植物从种子萌
发到开花结果的全过程,
从而懂得珍惜劳动成果。
六是让孩子养殖小动物,
如小乌龟、小鸟、小白兔等,
让孩子在照顾生命的过程
中体验生命的美好,形成
珍爱生命的意识。
新闻发布
第111页
东莞教育回顾与展望
66
教育微发布⑤
东莞 6 大举措打造湾区职业教育产教
融合新高地
5 月 24 日上午,“广
东省暨东莞市职业教育活
动周”启动仪式在莞举行。
这是省职业教育活动周第
一次将东莞作为主场,也
是首次由省、市联合举办
启动仪式,体现了省对东
莞职业教育发展的充分肯
定。东莞以此为契机,启
动仪式后立即召开“东莞
市打造湾区职业教育产教
融合新高地”微发布会,
发布东莞“十三五”期间
职业教育取得的六大发展
成果、“十四五”时期打
造湾区职教产教融合新高
地的六大创新举措,并邀
请学校、企业代表介绍东
莞职校校企合作情况。
今年初东莞市推进
品质教育大会召开,提出
“十四五”时期要全力推
进品质教育建设,努力实
现“六个新”的发展目标,
打造湾区职业教育产教融
合的新高地被列为其中之
一。
近日,东莞市政府已
审议通过包括《东莞市推
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行动
计划(2021-2025)》在内
的 12 项行动计划,提出将
建成在粤港澳大湾区具有
标杆引领水平的一批高水
平中职学校、示范专业和
专业群,为东莞打造“全
国先进制造之都”强化技
能人才支撑。具体来说就
是:到 2025 年,东莞要争
创成为广东省产教融合型
试点城市,建成 5 所广东
省高水平中职学校,6-8
个高水平专业群,培育 10
个职教集团,建设 50 所高
水平校企合作基地,培育
100 家以上产教融合型企
业。
“十三五”全市
职业教育发展成果
◆成果一:构建起“一
校一特色”的差异化发展
格局。按照“一校一特色”
原则,重新定位各中职学
校的发展方向,彰显学校
办学特色,促使学校差异
化发展,建成了一批办学
特色鲜明、社会认可度较
高的重点职业院校。目前,
全市共有省级以上重点中
职学校 17 所,其中国家级
示范中职学校2所,省级
示范中职学校 4 所,国家
级重点中职学校 10 所。
◆成果二:建成了一
批紧密结合产业发展的特
色专业。按照学校所处镇
街的产业特点,确定各中
职学校的主体专业和特色
专业,做好各专业布点规
划,不断加快专业的转型
升级,开设了云计算、大
数据、人工智能等和产业
发展紧密结合的战略新兴
专业。2020 年,东莞市职
业院校共开办 242个专业,
基本覆盖东莞支柱产业和
新兴产业。
◆成果三:形成了校
企合作协同育人的“东莞
范本”。全市职业院校与
1100 多家企业签订校企合
作协议,探索形成共建基
新闻发布
第112页
东莞教育回顾与展望
67
地、车间进校、企业专班、
教学工厂、职教集团等合
作模式,被省教育厅誉为
校企合作广东模式的“东
莞范本”。全市职业院校
牵头组建的 8 个紧密型的
职业教育集团,2 个入选
了广东省示范职教集团建
设项目,1 个入选了全国
示范项目,带动了 100 多
家知名企业参与。
◆成果四:探索出职
业教育人才国际化联合培
养的新方式。“十三五”
期间,坚持“请进来”与“走
出去”并举,全市共有 10
所职业院校的 42 个专业与
职教先进国家和地区合作
办学,开设了德国课程班、
日本课程班、台湾课程班
和出国留学班等,在校生
达 3000 多人。
◆成果五:搭建起中、
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技
能人才成长“立交桥”。
中职毕业生升学渠道不断
拓宽,升学人数不断增加。
全市中职毕业生升学有
“三二分段”、“3+ 证书”
考试、高职院校自主招生
考试和技能拔尖人才免试
升学等多种途径。2020 年,
全市中职毕业生中成功升
入 高 一 级 院 校 就 读 的 共
8089 人,与 2016 年相比,
升学人数增加 3853 人,
增幅达 91%。
◆成果六:造就了一
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十三五”期间,全市中
职 学 校 共 85582 名 毕 业
生,成功就业(含升学)
学生 84660 人,升学就业
率达 98.92%。其中对口就
业学生 47119 人,对口就
业 率 达 87.45%。 在 东 莞
就业的有 42968 人,占比
79.74%,输出了一大批支
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技
能人才,为全市制造业立
市、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
才支撑。
打造湾区职业教
育产教融合新高地的
具体举措
◆举措一:加强职业
教育资源整合,建设建成
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根
据东莞产业转型升级与学
生发展需求,加强职业教
育资源优化整合,加大经
费投入,提高中职学校办
学条件,做专做强,形成
优质化、特色化的中等职
业教育发展格局。支持东
莞职业技术学院高标准推
进国家“双高计划”建设,
加快 100 亩新校区扩建工
程。到 2025 年,全市建成
5所省级高水平中职学校,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实现办
学规模与水平“双提升”,
在校生规模达到 2 万人左
右,达到中国特色高水平
高职学校建设标准。
◆举措二:对接重点
产业,建设一批高水平专
业群。面向全市现代制造
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产
业,依托优势特色示范专
业,按照共建、共管、共
享的原则,健全对接产业、
动态调整、自我完善的专
业群建设发展机制,促进
专业资源整合和结构优化,
发挥专业群的集聚效应和
服务功能。到 2025 年,全
市建设电子信息技术、智
能制造、产品艺术设计、
电子商务、印刷媒体技术
等 6-8 个高水平专业群。
◆举措三:强化双向
流动相互兼职,建设一支
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
落实职业院校教师定期到
企业实践制度,依托产教
融合型企业,建立一批教
师企业实践基地,保证教
师每年至少累计 1 个月参
与企业实践,强化教学基
本功和生产实践能力培养;
面向行业企业的优秀技术
技能人才开展教育教学能
力提升培训。到 2025 年,
全市职业院校“双师型”
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比重
达到 70% 以上。
◆举措四:深化校企
合作,建设一批高水平校
企合作基地。支持职业院
校建设或校企共建一批校
内实训基地,提升重点专
业建设和校企合作育人水
平。积极吸引企业和社会
力量参与,探索校企共建、
共管、共享、共赢的生产
性实训基地工厂化运营模
新闻发布
第113页
东莞教育回顾与展望
68
式。面向技术技能人才紧
缺领域,重点建设 50 个集
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
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技术服
务为一体的高水平校企合
作基地。
◆举措五:拓宽参与
途径,培育一批高水平产
教融合型企业。支持在莞
企业依法参与举办职业教
育(含技工教育)、应用
型本科教育、专业学位研
究生教育办学和实训基地
建设。对取得突出成效、
发挥引领作用的企业,积
极向上推荐申报国家、省
“产教融合型企业”,按
照规定给予“金融 + 财政
+ 土地 + 信用”的组合式
优惠政策。至 2025 年,共
培育 100 家以上高水平产
教融合型企业。
◆举措六:引导行业
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培育
一批高水平职教集团。以
支柱产业和优势专业(群)
为纽带,引导行业龙头企
业牵头,大中型企业、创
新型中小企业、职业院校
参与,建设覆盖全产业链、
辐射区域产业发展的职教
集团。开展多元主体共建
职业教育集团的改革试点,
探索建立以资本为纽带、
专业为支撑的紧密型职教
集团,形成一批具有示范
引领作用的骨干职教集团。
力 争 到 2025 年, 培 育 10
个具有广泛知名度和影响
力的职教集团。
同时,东莞将健全优
化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
教师评价激励机制、德技
并修的育人机制、一体化
人才培养体系,并配套建
立职业能力标准体系、多
元质量评价机制等保障机
制,为“十四五”时期顺
利实现打造湾区职业教育
产教融合新高地这一发展
目标提供支撑、保驾护航。
产教融合案例
◆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
校企合作五级迭代,
项目制毕业生很抢手
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
校长曹永浩介绍,从 2007
年开始,学校探索实践了
校企合作 1.0 版本“车间
进校”、2.0 版本“企业课
堂”、3.0版本“岗位学制”、
4.0 版本“企业联合培养基
地”、5.0 版本“企业项目
训练中心”人才培养模式,
为本地产业发展培养了许
多优秀的技术技能人才。
学校精心打造产教研
深度融合模具高端人才培
养平台,包括“企业联合
培养基地”平台和“企业
项目训练中心”平台。与
此同时,学校在人才培养
方面实现了三方面创新:
三段式学制系统化,学校
企业自创了“1.5+1+0.5”
三段式学制,即 1.5 年由
学校进行专业基础及文化
基础培养,1 年在学校内
设的企业项目训练中心由
企业包班培养,0.5 年到
企业顶岗实习;产教研融
合课程化,开发了《企业
项目训练双主体培养创新
系列教材》《企业联合培
养基地创新系列教材》《产
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系列
教材》等系列校企本土教
材共 19 册;集团平台运作
实体化,“企业项目训练
中心”拥有现代生产设备
与生产工艺,并以模具设
计生产项目作为引领,培
养的毕业生成为企业争相
聘请的“香饽饽”,不少
学生实现了高薪就业。
近年来,学校的校企
合作人才培养项目获国家
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2 项、
获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一
等奖 1 项。学校模具制造
技术专业被教育部选为“全
国职业院校装备制造类示
范专业点”,同时入选广
东省中职学校“双精准”
示范专业储备项目。学校
发起组建的“东莞市模具
(国际)职业教育集团”
入选广东省示范职教集团
建设储备入库项目,并于
近期入围全国示范性职教
集团培育单位。
下一步学校将强化
“企业联合培养基地”及
东莞市职业院校定点实习
实训基地建设,针对专业
群的特点,在工业机器人、
机电技术应用、网站建设
新闻发布
第114页
东莞教育回顾与展望
69
与管理、会计电算化、商
务英语等专业上,继续建
设 2-3 个企业项目训练中
心,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
和就业质量。
◆东莞市艾尔玛科技
有限公司
成立模具大师工作
室,遴选优秀员工加入企
业教师团队
东莞市艾尔玛科技有
限公司副总经理罗金城介
绍,从 2019 年 3 月开始,
通过组建艾尔玛模具项目
班的方式,艾尔玛公司与
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合作
培养模具技术技能人才,
至今艾尔玛项目班已开办
三届,累计培养 ( 包括正
在培养 ) 学生 92 名。其中,
来自对口扶贫的云南昭通
巧家县贫困家庭学生有 66
人。
从第一届艾尔玛班
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选
择直接就业的学生达到
90%,参加与模具岗位相关
工作的达 69%,有的毕业
生 1 年内成为企业的工程
助理,成为企业技术骨干。
首先,校企合作过程
中,公司参与项目班学生
的选拔,成立模具大师工
作室,校企共同制订培养
目标和教学方案,采用企
业项目训练。其次,该公
司遴选优秀的企业工程师
加入企业教师团队,每逢
周二、周四下午安排不少
于 6 名企业工程师到学校
对艾尔玛班进行专业技能
教学,按照模具生产流程
分工,8 个岗位都有企业
工程师负责教学。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
能够将优秀技术人员安排
到教学岗位,公司要求部
门经理、主管必须亲自挂
帅。与此同时,企业还制
订了相关制度,将教学工
作纳入企业教师的工作量,
调动企业教师的积极性。
除开展项目班教学以
外,艾尔玛公司于 2018 年
开始对东莞市机电工程学
校专业教师进行了模具技
术技能培训,与学校开展
2 项技术研发合作,2020
年,东莞市艾尔玛科技有
限公司被评为东莞市职业
院校定点实习实训基地、
广东省第一批产教融合型
企业培育单位。
◆东莞康辉国际旅
行社有限公司
参与学校专业课程
建设,共建学生实训实
践基地
东莞康辉国际旅行
社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伟光
介绍,该公司计划与东莞
市商业学校开展“企业进
校”“企业课堂”等校企
一体化合作。
首先,以学校出地、
企业出资的方式,共同建
设企业经营管理实战平台、
新媒体运营平台、文化创
意基地、直播电商基地、
视觉营销工作室等一系列
学生实训实践基地。东莞
康辉协助学校加强“五位
一体”实训中心建设,试
点设立“学生创业空间”。
其次,企业参与学校
专业课程建设,联合开展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双方采取“工学结合,半
工半读”“现代学徒制”
等灵活合作模式,共同培
养企业员工和学生。学校
通过定向培养、产学合作、
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现
代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
一起共同开发课程、组织
教学。
再次,双方高层次人
才共享,共同开展教学、
科研及产学合作。学校聘
请东莞康辉相关专业的高
层次人才为学校客座教授,
开展企业文化与管理实务
的系列讲座,参与学校教
育教学工作。东莞康辉也
聘请学校高层次人才担任
企业发展顾问,定期开展
系列讲座。此外,学校还
指派专业教师到东莞康辉
实践,探索校企合作师资
培训新模式。
新闻发布
第115页
东莞教育回顾与展望
70
教育微发布⑥
“莞邑良师”如何引、如何培?
东莞市教育局这场微发布会告诉您
根据市委市政府部
署,我市“十四五”时期
奋力打造品质教育,提出
到 2025 年,努力实现义务
教育公办学位增量、普通
高中公办学位总量、教育
经费总投入、公办中小学
专任教师增量、高级职称
教师增量等“五个翻一番”,
其中有两个翻一番正是教
师队伍建设。
为实现“五个翻一番”
目标,今年我市推出了品
质教育“1+12 行动计划”,
其中,重点推出《打造“莞
邑良师”行动计划(2021-
2025 年)》。
今 年 9 月 10 日 我 市
召开了教育大会,肖亚非
书记提出我们要有东莞能
出名师、能出大师的雄心
和魄力,遴选好的苗子,
将领军人才和教育家型教
师的培养对象送到全国最
好的校长培训中心、教师
培训基地集中培养,为未
来 10 年、20 年 发 展 培 养
一批又一批莞邑名校长、
大先生。为了推动落实“莞
邑良师”行动计划,大会
印发了《东莞市基础教育
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系列文
件(第一批)》,在政策
设计上为我市打造“莞邑
良师”行动计划迈出重要
的一步。
10 月 19 日, 东 莞 市
教育局举行“莞邑良师”
行动计划 2021 实施情况微
发布会,围绕“莞邑良师”
的招引与培养进行全面解
读,并通报各项工作最新
进展情况。
“十三五”教师
队伍建设成绩单
◆一是教师队伍规模
不断壮大。我市现有中小
学、中职、幼儿园、特殊
教育专任教师 9.52 万人,
比 2015年增加 2.42万人,
增长 34.14%。
◆二是教师队伍结构
不 断 优 化。2020 年 相 比
2015 年,小学和初中教师
本科率分别提高 26.54 个
百分点和 11.77个百分点,
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教师
研究生率分别提高 11.62
个百分点和 10.88 个百分
点; 全 市 教 师 平 均 年 龄
32.65 岁。
◆三是高层次人才队
伍不断壮大。我市现有省
市级名校长、名师、名班
主任工作室主持人 253人,
其中省级 35 人。省级中小
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
培养对象 36 人,这些都位
居全省前列。2016 年以来
参加“国培计划”“省培
计划”的校长和教师超过
2000 人次。
◆ 四是教师服务发
展、服务大局的作用更加
明显。2016 年以来共派出
教师 428 人次参加援疆援
藏万名教师支教计划、“三
区”教育人才支持计划等,
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先进典
型。
“莞邑良师”行
动计划今年全面启动
“莞邑良师”行动计
划提出要打造三支队伍,
为打造“品质教育”、推
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人
才保障,包括一支政治过
新闻发布
第116页
东莞教育回顾与展望
71
硬、品德高尚、业务精湛、
治校有方的好校长队伍;
一支政治素质过硬、职业
道德良好、教育理念先进、
专业水平高、教研能力强
的好教研员队伍;一支师
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
活力、善教乐教、创新能
力强的好教师队伍。
围绕这个目标,行动
计划提出了五方面 23 条举
措,包括:加强和改进新
时代师德师风建设、推动
教师队伍扩容、建立精准
培养培训体系、完善激励
保障机制、健全教师管理
机制等。今年主要落实以
下四方面工作。
◆(一)招引好人才
市委市政府对于基础
教育引进人才高度重视和
大力支持,给编制、给资
金、给平台。打造品质教育,
前提是品质之师;推动教
育扩容,必须有教师扩容。
创新建立编制周转
池,专项引进名优人才
我市出台了创新编制
岗位管理、推动公办学校
引进名优人才的专门办法。
市委编委建立了编制周转
池,专项用于我市基础教
育引进高层次人才,对学
校引进的正高级教师、省
级名校长(名教师)和 35
岁以下副高级教师、博士
研究生给予核增编制、岗
位支持,按“编随人走”原
则直接核增编制到校,引进
的名优人才首聘岗位和晋升
岗位均从全市教育系统岗位
中统筹安排,这既是对学校
加大引才扶持力度,也为人
才本身解决后续发展问题。
今年,已下达 35 名编制。
9 月发文至今,各学校特别
是高中阶段学校主动积极结
合本年度公开招聘工作,到
著名高校招揽博士研究生人
才。
近千名编制教师岗位
招聘工作全面启动
我市在教师编制紧
缺的情况下,今年用近千
名编制招聘教师。今年下
半年共开展三场公开招聘
活 动, 共 拟 招 聘 公 办 教
师 913 名。第一场招聘活
动是 10 月 25—29 日赴北
京师范大学设点面向全国
招聘优秀毕业生,主要是
高中阶段学校,共 246 个
岗 位, 其 中 硕 士 研 究 生
及 以 上 岗 位 185 个, 占
比 75.2%。第二场招聘活
动是 11 月 12—15 日赴广
州华南师范大学设点面向
全国招聘优秀毕业生,扩
大到镇属中小学,共 352
个岗位,其中硕士研究生
及以上岗位 267 个,占比
75.9%。在赴高校专场招聘
中,实行考生可报考同一
个组内两所学校同一学科
岗位,最后按分数优先录
取。第三场招聘活动是 11
月下旬进行,在东莞本地
设点面向全国招聘毕业生
和社会人员岗位 315 个,
其中毕业生岗位 159 个,
社会人员岗位 156 个,以
招聘本科岗位为主。在本
地场招聘中,向有丰富工
作经验、有较好教育教学
能力的社会人员倾斜,比
如,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
的教师岗位、获得市级奖
励奖项的教师岗位、获得
省媒体展示奖励奖项的音
体美教师岗位、指导学生
获得省比赛奖励的中职专
业课教师岗位等,可不受
开考比例限制。
集中引进高层次、
短缺人才
2021 年上半年,我市
第一次集中公开引进公办
中小学高层次和短缺专业
人才,共引进人才 80 人,
其中高级职称 27 人(含高
级工程师 1 人),博士 2 人。
今后计划继续开展集中公
开引进高层次和短缺人才
工作。
新闻发布
第117页
东莞教育回顾与展望
72
◆(二)培养好人
才
出台了基础教育领军
人才、教育家型校长和教
师、卓越教师、未来名校
长四份培养方案,完善了
我市名师、名班主任、名
校长工作室管理办法,计
划用 5 年时间培养 30 名教
育领军人才、150 名教育
家型教师、2500 名卓越教
师和 300 名未来名校长培
养对象,评选 550 名名师、
名班主任、名校长工作室
主持人,搭建起与省相衔
接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培养目标
教育领军人才是对标
国家和省关于基础教育高
层次人才相关标准,培养
能破解教育发展重大课题、
引领东莞教育创新改革、
在全省乃至更大范围能发
挥先锋带头作用的大师。
教育家型校长和教师是对
照我省培养造就“数以千
计的教育家型教师”的要
求,培养造就我市一批教
育教学特色鲜明或教育管
理水平较高、教书育人能
力突出、市内外影响力较
大的教育家型校长和教师。
卓越教师是对照我省培养
造就“数以万计的卓越教
师”的要求,培养一大批
专业基础扎实、教书育人
成效好、学科领域有一定
影响力的卓越教师,为培
养市级名师奠定坚实的后
备人才基础。未来名校长
是要面向未来培养政治立
场坚定、理论素养深厚、
教育视野宽阔、富有开拓
创新精神、治校办学能力
较强的校长后备人才。
培养模式
对教育领军人才培
养,突出项目攻关,聚焦
我市未来学校、教育与人
工智能、教育评价、集团
化办学、职业教育产教融
合等关键领域集体攻关,
并围绕攻关主题,以脱产
方式到高层次教育科研机
构、知名高校开展访学研
修,对市内实践基地学校
突出实践探索和运用。对
教育家型校长和教师培养,
计划依托知名高校教授、
知名教育专家和学者建立
培训导师团队,建立理论
和实践双导师,采取名师
带徒弟,徒弟带学徒的链
条传递式培训。对卓越教
师培养,对标上级对卓越
教师的培养目标,坚持问
题导向,重点探索教学改
革创新,建立模块化项目
培训体系。对未来名校长
培养,不仅选配省市名校
长工作室主持人作为指导
专家,还要实行任务驱动,
遴选“优质学校的跃升、
薄弱学校的改进、新办学
校的快速提质”等多种样
本,分层分类到北京、上海、
江浙等教育先进地区知名
品牌学校跟岗学习,制定
本校行动改进方案,为东
莞“培养一批,储备一批”
未来名校长。
示范引领
重点在名师工作室中
建立组团式结对帮扶机制,
明确每个工作室至少要选
择 1 所薄弱学校或民办学
校开展结对帮扶,推动帮
扶学校提升质量。
工作进展
近期,已经启动这些
方案的实施工作。计划近
期遴选出第一批 10 名基础
教育领军人才培养对象、
50 名教育家型校长、教师
培养对象、250 名新一轮
名师、名班主任和名校(园)
长工作室主持人;计划 11
月底启动推荐遴选 10 个学
科共 500 名卓越教师;计
划 11 月遴选 60 名未来名
校长培养对象。下来,将
联合北京师范大学、华南
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
和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等
知名高校和教科研机构制
定具有东莞教育发展特色
和教师专业成长特点的培
养实施方案。
◆(三)建设好校
长队伍
为进一步深化教育综
新闻发布
第118页
东莞教育回顾与展望
73
合改革,推动中小学校长
职级制改革实施意见落实
落地,10 月已全面铺开中
小学校长职级评定工作。
校长职级评定工作依据校
长专业标准为基础,引入
专家评定和开展实地考察
评定环节,形成专家、教师、
学生、社会共同参与的评
价体系。增加校长奖励性
绩效工资基数,增强校长
队伍价值体现感;以校长
职级晋升为抓手推动优秀
校长有序交流,以职级评
定条件促校长专业发展。
年内,争取完成校长职级
评审工作。
同时,为了加强学校
干部建设,还推出了两项
制度。一是重新制定了中
层干部选任办法,完善学
校干部选任机制,优化学
校干部队伍结构,推动中
小学(幼儿园)45 岁以下
校级领导干部、35 岁以下
的学校中层干部在同层次
干部中占比分别达到五分
之一、六分之一以上。二
是选派校长后备干部到民
办中小学担任第一书记。
今年已选派第一批 10 名校
长后备干部到民办学校任
第一书记,同时挂任民办
学校副校长,再分别选定
党务干部和名优教师各 1
名组成工作团队派驻民办
学校开展工作,推动民办
学校建立健全第一议题、
开展思政第一课、完善党
组织生活。
◆(四)激励好教
师
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校
专业技术岗位聘用管理实
施细则。完善竞聘上岗机
制,围绕助推教育高质量
发展,对参加帮扶薄弱学
校或集团化办学、培养年
青骨干教师成效突出、积
极参加教育教学工作、担
任班主任等重要岗位的教
师予以加分倾斜,对援疆
援藏教师予以优先聘用,
对距离退休年龄不足 1 年
的教师予以适当照顾,充
分体现对教师队伍建设的
政策导向。同时,加强教
师岗位聘后管理,明确岗
位履职要求,要求教师在
聘期内一般要担任 1 年以
上班主任等学生管理工作,
学生评价满意率应达到相
关要求,对聘期考核合格
的教师才能够参加新一轮
聘期竞聘,对聘期考核不
合格的教师应低聘或调整
岗位,情节严重的可作解
聘处理,引导教师自觉履
行岗位职责,激发教师团
队活力,探索“岗位能上
能下、待遇能升能降”的
聘用激励机制。
接下来,还将围绕师
德师风建设、教师荣誉制
度建设、配齐配强教研员、
健全引才机制、保障教师
待遇和教师减负等展开充
分调研,不断完善“莞邑
良师”政策设计,抓好各
项政策落地实施。
媒体问答
问:创新编制岗位
管理推动引进名优人才
包括编制和岗位两个方
面,创新具体体现在什
么地方?
答:一是此创新政策
是为推动学校引进正高级
教师、省名校长(名教师)
和 35 岁以下副高级教师、
博士研究生而专门特设的
单列编制和单列岗位,不
纳入学校编制和岗位核定
范围,能有效增加学校引
才的积极性,鼓励引进更
多更优人才加入我市教师
队伍。
二是引进人才首聘岗
位及后续取得高一层级职
称聘用所需的岗位,优先
在教育系统内部统筹解决,
为引进人才提供宽松的入
职平台,也为人才日后晋
升高一级职称拓宽路径,
能有效推动人才快速成长。
问:今年下半年,
东莞公开招聘中小学教
师活动比去年多了一场
赴高校招聘专场,是出
于什么考虑?
答:我市以前所未有
的力度推进基础教育“千
日攻坚”行动,新建、扩
建一大批学校,新增数以
十万计的优质学位,为高
起点建设学校,亟需招聘
一批优质教师为教育提供
新闻发布
第119页
东莞教育回顾与展望
74
人才资源保障。我市今年
下半年将新招聘近 1000 名
教师,是近十年来东莞教
育系统最大规模的编制岗
位招聘。这充分体现了市
委市政府对打造“品质教
育”、构建“莞邑良师”
的高度重视和有利推动。
为高质量完成本次招
聘任务,招聘更多更优秀
人才,今年增多了一场外
地专场,共设两场外地专
场,分别是:北京师范大
学毕业生专场、华南师范
大学毕业生专场。目的是
希望吸引更多优质高校的
优秀毕业生,增加师源的
多元化,也希望能够方便
高校毕业生,不用长途跋
涉,在附近高校就可以应
聘找到工作。北师大专场
主要面向京津地区、东北
地区、华北地区、西北地
区的知名高校优秀毕业生,
华南师大专场主要面向华
南地区、华中地区的知名
师范院校和综合性高校优
秀毕业生。
问:东莞本年度教
师招聘工作与往年相比,
有哪些不同?
答:我市每年都会根
据招聘形势变化、教师队
伍建设需求和吸取先进地
区经验,不断优化招聘方
式和条件,力求招聘更多
最适合东莞教育的人才,
今年的做法是:
一是提供更为便捷的
招聘绿色通道,增加北京
专场招聘场次,主要面向
京津地区、华北地区、东
北地区高校优秀毕业生,
为人才提供最优化的招聘
渠道。
二是创新招聘模式,
为更大程度招引人才提供
优化录取方式,我市赴高
校现场招聘采取“报考双
岗位制+录取分数优先
制”,考生可以同时报考
同组不同学校的两个岗位,
录取也是按照分数优先原
则,能有效破解考生选择
第一志愿岗位还是第二志
愿岗位的困惑,考生无论
是第一志愿岗位还是第二
志愿岗位均以分数优先录
取。
三是本地专场为鼓励
更多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
报考,岗位要求中级及以
上职称的;或要求在各种
个人教学比赛、技能专项
比赛中获市级及以上奖项
的;或要求具备地市级以
上名师(名班主任、名校长)
工作室主持人、学科带头
人、教学能手等称号的;
或音体美教师岗位要求在
市级及以上行政部门或省
级及以上媒体组织的比赛
中获得奖项的;或中职专
业课教师岗位要求辅导学
生参加省级技能比赛并获
奖的;可不设开考比例,
按笔试成绩和面试成绩择
优录取。
问:为什么要开展
如此大规模的高层次人
才培养工程?
答:我市历来重视高
层次教育人才的培养,此
轮的培养力度更是比以往
任何时期还要大。加大高
层次人才培养的工作力度
主要原因有:
一是我市基础教育的
高质量发展需要有更大规
模的高层次人才引领和带
动。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
展,人才是关键,通过加
大对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带动全市教师业务能力与
水平的整体提升,解决教
育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问
题,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
量教育的需求。
二是对标国家和省关
于高层次教育人才的培养
目标,率先高标准、严要
求地开展好我市的高层次
人才培养工程,为国家和
省的人才培养工程提前做
好人才储备,使我市高层
次人才在国家和省的遴选
过程中更具有优势。
三是进一步激发高层
次人才的事业心和教育情
怀,高层次人才培养是丰
富教师终身荣誉体系的重
要组成部分,我们的教育
发展也需要有更为丰富的
荣誉体系来对高层次人才
的能力、业绩给予充分的
肯定和认可, 进一步激发
他们保持强烈的事业心和
教育情怀。
新闻发布
第120页
东莞教育回顾与展望
75
10 月 28 日 上 午, 东
莞“双减”工作微发布会
举行。发布会聚焦“校内
减负”主题,着重解读新
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
义务教育校内减负工作的
指导意见》《东莞市 2021
年义务教育校内课后服务
工作指引》两份文件,并
就媒体和家长关注的热点
问题进行解答。
这两份文件是暨 8 月
30 日,东莞市教育局印发
《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
学校作业管理与优化设计
的实施意见》以来,持续
推进校内减负工作的新举
措、新指引。发布会首先
对《关于进一步加强义务
教育校内减负工作的指导
意见》进行了解读。
总体目标
全市中小学校要全面
贯彻落实“双减”精神,
坚持“五育并举”,加强
作业、睡眠、体质与健康、
手机、课外读物、考试和
课后服务等管理,推动学
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
平进一步提升、学校办学
行为全面规范、课堂作业
布置更加科学合理、校内
课后服务满足学生需要,
使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
引导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
观和人才培养观,努力实
现学生过重作业负担 1 年
内有效减轻,人民群众教
育满意度明显提升。
减负举措
指导意见从作息、课
程、作业、教学、考试、
课后服务等六方面提出 20
条指导意见,便于学校清
晰开展工作,提升减负工
作成效。
◆一、规范学生作
息时间
1. 规范到校上课时
间
严格控制中小学生在
校集中教学时间,小学上
午正式上课时间一般不早
于 8:20,中学一般不早于
8:00,学校不得要求学生
提前到校参加统一的教育
教学活动。义务教育学校
走读学生到校时间一般不
早于 7:30。对于因家庭
特殊情况提前到校学生,
学校应提前开门、妥善安
置,引导好学生自主阅读、
观看新闻、值日劳动、自
主运动或每周一歌等。
2. 严格控制晚自习
教育微发布⑦
校内减负 20 条发布!
组合式推进校内减负工作
新闻发布
第121页
东莞教育回顾与展望
76
时间
小学原则上不得统一
组织学生开展晚自习;初
中晚自习起始时间原则上
不早于 19:00。分类控制
初中晚自习时长:非寄宿
制初中晚自习结束时间不
得晚于 20:30;寄宿制初
中晚自习结束时间不得晚
于 21:00;初中教室熄灯
时间不得晚于 21:30。
3. 保障睡眠作息时
间
中学寄宿制学生早上
统一起床时间不得早于 6:
30。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
保障学生必要的午休时间,
学生中午休息间隔时间不
少于 1.5 小时。学校和家
长要保障小学生就寝时间
一般不晚于 21:20、初中
生一般不晚于 22:00;小
学、初中学生每天睡眠时
间分别不少于 10 小时、9
小时。
◆二、加强课程教
材管理
1要开齐开足国家
课程
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
案和课程标准,开齐开足
开好各类课程;学校要合
理安排每天上午和下午课
程节数,原则上上午课程
结束时间不得迟于 12 点。
学校和教师不得随意增减
课程课时,不准挤占体育
与健康、信息技术、艺术(或
音乐、美术)、综合实践
活动等课程课时。优化义
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结构,确保劳动教育课时
不少于一半。加强心理健
康专题教育,学校要开设
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
每班每两周至少安排 1 课
时,课时在地方课程或学
校课程中统筹安排。
2. 加强体育与健康
管理
严格落实国家规定的
体育与健康课程刚性要求,
小学一至二年级每周 4课
时,小学三至六年级和初中
每周 3 课时,有条件的学
校每天开设 1 节体育课,
确保不以任何理由挤占体育
与健康课程和学生校园体育
活动。着力保障学生每天校
内、校外各 1 小时体育活
动时间,倡导学生每天到
校后先进行 20 分钟身体活
动,每天上午统一安排 30
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
3. 严格控制“一教
一辅”
严禁滥派、滥订、滥
发和搭载各种教辅材料,
在中小学教科书发行中,
不得搭售中小学教辅材料。
严格执行教辅资料“自愿
征订、一教一辅、规范使用”
的要求,禁止强制或变相
强制学生购买教辅材料。
4. 加强课外读物管
理
建立课外读物进校园
管理制度,明确推荐程序、
审核、公示、报备等要求。
加大书香校园建设,健全
学校图书馆、班级图书角
管理,开放学校图书馆图
书资源,拓展学生阅读活
动。
5. 健全课程教材管
理规范
义务教育学校不得引
进境外课程,严肃查处义
务教育学校使用境外教材
行为。学校必须按规定在
校务公开栏、学校网站上
公布课程安排表、作息时
间表,并在开学一周内将
课程表、作息表按上级部
门备案。
◆三、加强作业管理
1 严格控制作业总量
学校要确保小学一、
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
业,可在校内适当安排巩
固练习;小学三至六年级
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
超过 60 分钟,初中书面作
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 90
分钟。教师要指导小学生
在校内基本完成书面作业,
初中走读生在校内完成大
部分书面作业。
2. 提高作业设计质
量
发挥作业诊断、巩固、
学情分析等功能,学校要
新闻发布
第122页
东莞教育回顾与展望
77
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体系,
系统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和
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
导向的基础性作业;创新
实行差异化作业、分层作
业等,坚决克服机械、无
效作业,杜绝重复性、惩
罚性作业,不断提升作业
设计质量与实施效果。
3. 健全作业管理机
制
建立作业校内公示制
度,加强质量监督。学校
要完善作业管理办法,加
强学科组、年级组作业统
筹,合理调控作业结构,
确保难度不超国家课标。
严格作业批改管理,教师
对书面作业必须全批全改,
及时做好反馈,加强面批
讲解,认真分析学情,做
好答疑辅导。严禁给家长
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严
禁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
业,不得要求学生自批自
改作业。
◆四、加强教育教
学管理
1 规范学校编班行为
严禁义务教育学校举
办重点班,或按学生成绩
进行编班。学校要均衡配
置各班师资力量和软、硬
件设施设备等教育资源。
2 严格执行“零起
点”教学
推动日常教学回归课
堂,回归“零起点”,落
实小学一年级零起点教学。
各中小学校要严格执行课
程标准和教学计划,不得
抢赶教学进度,不得拔高
教学要求,不得提前结束
课程;坚决查处不遵守教
学计划、“非零起点”教
学等行为。
3. 全面提升课堂教
学质量
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
的新型教学关系,大力开
展课堂有效教学研究与实
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
效率,坚决杜绝教师“课
上不讲课下讲,课上少讲
课后讲”行为。
4. 加强手机管理
严 禁 学 生 将 手 机、
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带入
课堂,带入学校的要进行
统一保管。加强电子产品
使用管理,课堂使用电子
屏幕产品开展教学时长原
则上不超过教学总时长的
30%,禁止用手机布置作业
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
作业。
◆五、加强考试管理
1. 严格控制考试数
量
除国家、省、市组织
的学业质量监测外,小学
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考试,
小学其他年级由学校每学
期组织一次期末考试,初
中每学期不超过 2 次统一
考试(期中、期未各一次);
初中毕业年级在下学期总
复习阶段可适当组织 1-2
次模拟考试。各园区、镇
街和学校不得面向小学各
年级和初中非毕业年级组
织区域性或跨校际的考试;
各义务教育学校和班级不
得组织周考、月考、单元
考试等其他各类考试,也
不得以测试、测验、限时
练习、学情调研等各种名
义变相组织考试。
2规范考试结果运
用
要合理控制考试难
度,提高命题质量,不得
超越国家课程标准和学校
教学进度。义务教育阶段
学校统一考试实行等级评
价,一般分 4 至 5 个等级。
考试结果不排名、不公布,
以适当方式告知学生和家
长,不得将考试结果在各
类家长群传播。不得按考
试结果给学生调整分班、
排座位、“贴标签”。
◆六、全覆盖推进
课后服务
1. 推 进 课 后 服 务
“5+2”模式
各学校主动开展校内
课后服务,自 2021 年秋季
学期起,校内课后服务实
行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
有需求的学生全覆盖。落
实课后服务“5+2”模式(即
新闻发布
第123页
东莞教育回顾与展望
78
学校每周 5 天都要开展课
后服务,下午课后服务每
天至少开展 2 个学时)。
实行弹性离校,对于确有
困难在 18:00 时以后仍需
留校的学生,学校应适当
延时提供基本托管服务。
严禁利用课后服务时间讲
新课或集体补课。
2. 全面提升课后服
务质量
课后服务一般由本校
教师承担,各学校要制定
课后服务实施方案,充分
用好课后服务时间,指导
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对学
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
与答疑,为学有余力的学
生拓展学习空间,开展丰
富多彩的科技、文体、艺术、
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
社团活动。学校要给学生
安排一定的自主活动时间,
开放学校体育场(馆)、
图书馆、阅览室等,支持
鼓励学生走出教室,开展
文体活动、自主阅读等;
坚决避免一刀切将学生留
在教室里自修、辅导。
3. 支持引进和利用校
外资源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发挥好少年宫、青少年活
动中心等校外活动场所在
课后服务中的作用。合理
引导资质齐全、质量高、
信誉好、收费合理的非学
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参与校
内课后服务。严格审核第
三方机构提供的课后服务
项目,强化服务质量、过
程管理、安全管理和家长
满意度的跟踪和监管。
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
市教育局成立校内减
负工作专班,加强校内减
负工作组织统筹和系统部
署。落实“一镇一策”“一
校一案”,确保校内减负
工作落实落地。健全校长
第一责任人制度,完善教
师参与减负的工作机制。
◆优化考核评价
实施教育综合发展性
评价,禁止单纯地以升学
率或者考试成绩来评价学
校、校长和教师。完善日
常考核评价机制,年度评
优优先考虑作业减负成效
优良和参与课后服务贡献
突出的教职工。探索开展
学生学业负担监测,建立
包括课堂教学质量指数、
作业指数、睡眠指数、学
习压力指数、运动健康指
数、近视率、劳动实践指
数等为主要监测点的指标
体系,监测评价结果定期
向社会公布。
◆加强督导检查
“双减”督导是 2021
年教育督导工作的“一号
工程”,要建立全方位、
全覆盖、常态化督导检查
机制,开展作息时间专项
检查行动,健全“减负”
工作通报制度。
◆加强宣传引导
各园区、镇街学校要
通过家长会、学校开放日
和给家长的一封信等多种
方式,向广大家长深入宣
传中央“双减”政策要求,
密切与家长的沟通交流,
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协同
减负的工作合力。
经验交流
发布会上,寮步镇教
育管理中心、莞城步步高
小学分别从课后服务、作
业管理方面进行了经验分
享——
寮步
学校是开展校内
课后服务的唯一主体
目 前, 寮 步 镇 26 所
中小学课后服务覆盖率
达 100%, 参 加 课 后 服 务
的 学 生 26654 人, 占 比
52.1%,有效地解决了家长
“接送难”问题。
◆一、明确“一个主
体”
1. 学校是开展校内课
后服务的唯一主体。学校
的主体性质表现为“三为
新闻发布
第124页
东莞教育回顾与展望
79
主”。即人员以学校内部
供给为主,场地器材设施
设备以学校保障为主,课
程设置及项目开展以学校
安排为主。
2. 对第三方机构实行
白名单管理制度。寮步镇
教育管理中心于开学前,
通过“自愿报名—资质审
查—专家考核—社会公
示—递交服务承诺书—签
订服务协议”等六个环节,
确定了全镇提供课后服务
的第三方机构白名单(共
21 家)。服务以“一对多”
的模式进行,即 1 所学校
可以购买多个第三方机构
的服务,1 个机构可以为
多所学校提供服务。白名
单实行动态公布制,一学
期调整一次,学校不得向
没有进入白名单的第三方
机构购买服务。
◆二、坚持“两个原则”
1. 坚持自愿的原则。
开展课后服务是为了解决
部分家长放学时不能按时
接孩子的困难,因此,只
是对有需求的学生开展,
不得强制要求学生参与课
后服务。
2. 坚持普惠的原则。
课后服务收费要亲民实惠,
财政和学校要给予一定补
贴。并明确对于住宿生不
得再加收课后服务费。
◆三、维护“三方权益”
1. 维 护 好 学 生 的 权
益。“作业辅导”需由全
科教师负责或由语数英等
主科教师轮值,“素质拓展”
实行菜单式服务,由学生
自主选择,安排专业教师
指导。
2. 维 护 好 家 长 的 权
益。全镇实行统一的弹性
收费标准, “作业辅导”“素
质拓展”每生每学时收费
分别不高于 5 元、35 元。
学校需将收费标准报镇教
育管理中心备案,并告知
家长。费用按学生实际参
加的天数结算,超支部分
由学校贴补,结余部分需
返还给学生。
3. 维 护 好 教 师 的 权
益。引导在职教师、退休
教师、家长或志愿者等参
与校内课后服务的同时,
要建立健全教师参与课后
服务津补贴、评优评先等
方面的激励机制。明确规
定,对参与“作业辅导”“素
质拓展”的教师每课时取
酬分别不低于 80 元、150
元。
莞城步步高小学
聚焦“素养”,
探索“有思维品质”
的作业
莞城步步高小学主要
针对课后作业优化方面进
行了交流。
◆一、作业管理
1. 作业设置:凸显德
育实效、促进思维发展、
提升体质健康、强化美育
熏陶、培养劳动习惯。
2. 作业总量:一、二
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
3—6 年级确保书面作业不
超 过 60 分 钟。 利 用 学 校
5+2 课后服务时间尽量完
成,完成不了的部分回家
完成,回家完成的部分不
超过 30 分钟。
3. 作业安排:坚持五
育并举,体育锻炼、劳动
作业每天适当布置;综合
学科错峰安排:周一道法、
周二音乐、周三美术、周
四科学、周五综合实践。
探索无作业日。
4. 作业评价:采用等
级制:A+、A、B+、B、C。
5.作业公示:结合“每
月一检”进行公示,对没
有达到要求的班级进行通
报。
6. 作业监督:一是接
受家长监督,每学期两次
向全校家长进行作业情况
的问卷调查。二是作业落
实情况和绩效挂钩。
◆二、作业提质
1. 闭环推进:走“课
题式校本教研”之路,科
学推进。
首先理论先行,从案
例学习、作业赏析开始,
习得第一经验。然后开始
行动研究,课题引领,学
科选择,赛展交流,反思
调整、汇集成果、应用共享。
2.目标引领:聚焦“素
新闻发布
第125页
东莞教育回顾与展望
80
养”,探索“有思维品质”
的作业。
(1) 基 础 类: 摒 弃
之前那种围绕知识目标的
机械训练、反复操练的设
计方式,改为融入项目式
学习理念,进行能力导向
下的作业设计,驱动学生
把学到的知识技能融入真
实情境的问题解决中。
(2)拓展类:以“学
科 +”的方式,进行课内
与课外方法迁移,通过设
计丰富的课内外阅读作业
任务单开展阅读教学。
(3) 实 践 类: 利 用
周末、节假日进行周期较
长的跨学科项目式作业。
比如语文学科与劳动教育
融合,设计种植课程作业:
积累古诗,学习农耕知识、
实地考察体验农耕生活,
制作丰收宣传单,展示烹
饪厨艺,交流做菜经验,
写观察日记等。
网上调查数据显示,
秋季学期以来,莞城步步
高小学课后作业方面有了
三方面的变化:一是学生
作业完成质量有了较大的
提升,二是作业时长明显
减少,三是教师作业优化
意识不断增强。
新闻发布
第126页
东莞教育回顾与展望
81
教育微发布⑧
从“全覆盖”到“双提升”!
东莞努力打造校内课后服务升级版!
校内课后服务是一项
民生实事,也是落实“双减”
目标的重要支撑,事关群
众的教育获得感和幸福感。
12 月 10 日,东莞市教育
局在南城阳光第八小学召
开义务教育校内课后服务
工作新闻微发布会,介绍
了一年来东莞校内课后服
务工作成效,下一阶段工
作目标举措。
2022 年东莞将以全市
教育系统区域性课后服务
“互比互看”活动为抓手,
创建校内课后服务先进示
范校、课后服务改革实践
基地,推动课后服务工作
在两个“全覆盖”基础上
进一步实现量与质的“双
提升”,努力打造校内课
后服务升级版。
2021 校内课后服
务答卷
◆课后服务实现两
个“全覆盖”,服务学
生 44.5 万人
2021 年东莞教育系统
把校内课后服务工作作为
落实“双减”政策的重要
抓手,一年来取得了明显
的成效:从供给服务范围
和对象上看,上半年实现
了 33 个园区、镇(街)公
办小学课后服务全覆盖,
为 9 万多学生提供延时托
管服务;暑期期间 10 个镇
街创新试点开展“两期”
托管服务,有效解决孩子
暑期“看管难”问题;秋
季学期推进实现义务教育
校内课后服务两个“全覆
盖”, 33 个园区、镇(街)
468 所公办和民办非全寄
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为超
过 44.5 万有需求的学生提
供“公益非营利”校内课
后服务。学生及家长对校
内课后服务的满意度均达
到 94% 以上,参与校外学
科类培训机构的选择意愿
大大降低,教育焦虑得到
有效缓解。
◆加强顶层设计,
一镇一策凸显区域特色
针对“双减”政策下
的新要求,2021 年东莞围
绕校内课后服务专题组织
开展各种形式调研近 20
场,深入镇街学校开展实
地调研,出台《关于开展
义务教育暑期托管服务试
点的通知》《2021 年东莞
市义务教育校内课后服务
工作的指引》等政策文件,
明晰了“双减”政策下课
后服务的主体对象、时间
保障、收费要求等关键问
题。同时,东莞市教育局
成立“双减”工作领导小
组和校内减负工作专班,
设立课后服务工作小组,
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学
校主责”的工作机制,全
面加强工作统筹协调。
开展课后服务是彰显
区域教育办学特色、强化
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的重
要途径。全市 33 个园区、
镇(街)落实“一镇一策”
要求,将课后服务与镇街
教育特色品牌有机结合,
明确镇街推进工作思路和
对策,制定实施方案,指
导推进辖区校内课后服务
工作。如,南城街道打造“阳
新闻发布
第127页
东莞教育回顾与展望
82
光教育”的课后服务品牌
工程,开发心理健康课后
服务课程;长安镇利用好
青少年活动中心资源创新
成立长安书苑,形成“便
民圈”;寮步镇发挥本镇
书法教育特色,开展书法、
艺术类课后服务;万江街
道以多年的校本课程、特
色课程或社团活动为基础,
提供创意线描、粤剧项目
等,立足特色基础指导学
校推动新学期课后服务工
作。
◆坚持自愿公益原
则,学校主体责任到位
新时期校内课后服务
明确要求以学校为主,以
购买服务为补充。各镇街
学校充分发挥好学校主阵
地作用,成立以学校校长
为组长的校内课后服务工
作组,制定工作方案,把
课后服务纳入本镇教育和
学校教学整体安排,统筹
组织好学校教师参加课后
服务工作,为推进优质课
后服务提供人员和物资保
障。目前,全市共有 3.4
万教师参与课后服务工作,
教师参与率(占学校教师
总人数比例)73%;另聘请
4700 余名校外专业人员参
与学校课后服务工作,教
师占全部课后服务人数比
例为 87.8%。各学校积极
探索实行参与课后服务的
教师弹性上下班,保障教
师合法权益。
在经费保障方面,各
镇街均坚持自愿、公益非
营利性原则筹集课后服务
经费。南城、道滘、万江、
塘厦、中堂等镇街公办义
务教育学校积极探索实行
第一学时免费。调研显示,
学校第二学时素质托管收
费在 6 ~ 45 元 / 天。大部
分镇街第二学时素质托管
服务,在保证同等师资条
件的前提下,收费标准低
于同期市场价的一半水平。
◆创新课程资源,
课后服务成为五育并举
演练场
在课后服务具体推进
实践中,各学校创新开展
混龄走班学习,精心设计
课后服务菜单,满足学生
多样化学习需求,将课后
服务变成五育并举的演练
场、激发潜能的大舞台,
增强课后服务吸引力。
如东莞外国语学校聚
焦成长需要,优化课后服
务课程内容,实施“1+X”
方案,提供丰富多彩的素
质课程,开设出人文博雅
小学院、科创 STEM 空间站、
智体运动训练馆、艺术创
作金色厅 4 大类别 85 门素
质拓展服务课,提供菜单
式服务。大朗中心小学不
断升级课后服务内容,根
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打破
班级、年级界限,成立了
书法,足球、乒乓球、二胡、
琵琶、中阮、大提琴、中
国舞等 11 个素质拓展班,
每个项目都有独具特色的
课程,并邀请外校美术、
舞蹈、体育、器乐专业教
师予以辅导,以独特魅力
吸引着每一个学生。东城
中海未来实验小学作为民
办教育的一员,坚持以服
务需求为原则,提出“普
及化课程、个性化课程、
高阶型课程”三大板块,
分段开展多元课后服务,
开发 steam 创客、网球、
未来情商(心理课程)以
及社团专业队等学生青睐
的、热衷参与的课程体系。
2022 校内课后服
务“双升级”
◆加强优质课程资
源建设,让学习更多回
归校园
2022 年,东莞将坚持
以服务学生素质提升为中
心,持续优化、不断丰富
课后服务内容,实现课内
外、校内外教育有机融合,
提升课后服务质量水平,
努力让学生学习更多回归
校园。
一是坚持五育并举,
聚焦课后服务内涵质量提
新闻发布
第128页
东莞教育回顾与展望
83
升,精准学业辅导,丰富
素质拓展,强化体育锻炼,
补足劳动教育,多措并举
增强课后服务的质量和吸
引力。二是以特色课程开
发和建设实施为重点,加
强优质课后课程资源基地
(共同体)建设,推进课
后服务重特色、提质量、
强保障、显实效,努力打
造课后服务升级版。三是
拓宽课后服务渠道,完善
激励导向机制,创新形式
吸纳优秀教师、骨干教师
及各类优质社会资源参与
课后服务。
◆遴选 30 所课后服
务先进示范校创建对象
为更好地交流推广校
内课后服务典型经验和做
法,发挥先进示范引领作
用,东莞市教育局在全市
教育系统开展区域性课后
服务“互比互看”活动。
日前,市教育局通过镇街
推荐和专家评审、现场评
议的方式遴选认定东莞外
国语学校、松山湖北区学
校、南城阳光第八小学等
30 所学校作为首批课后服
务先进示范校创建对象,
作为全市开展区域性课后
服务“互比互看”活动的
种子学校,通过加强镇街
内互评、区域间交流、全
市展示等方式进行经验交
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进一步激发区域内各学校
教师的课后服务课程研发
能力,为教师一专多能的
成长、学校课后服务活动
交流搭建崭新平台。
下来,市教育局将组
织广大媒体和有关专家、
社会代表走进各学校,定
期举行交流展示会,将课
后服务与学校长远发展和
特色建设相结合,促进全
市中小学在“互比互看”
中不断扩容、升级,努力
实现各镇街、各学校课后
服务工作全面提质。
◆推荐松山湖、南
城为全市课后服务改革
实践基地
为进一步增强区域教
育服务能力,推进全市课
后服务从“全覆盖”向“双
提升”转变,全面提升课
后服务质量水平,经综合
评议,推荐松山湖园区、
南城街道作为全市课后服
务改革实践基地,努力创
建成为全市乃至全省具有
较大影响力的课后服务示
范区。
◆ 2022 年推动 100
所义务教育学校提供暑
期托管服务
在今年的暑期课后服
务试点工作中,松山湖、
南城、东城、长安、虎门、
中堂、麻涌、常平、寮步、
塘厦和东莞外国语学校等
10 个镇街、1 所直属学校
表现积极突出,这些镇街
(学校)在暑期托管服务
工作中先行先试,在保障
教师权益、建立和完善收
费机制、信息化集约管理
机制、第三方准入与服务
评价等方面进行重点探索,
积累、总结了较好的实践
经验和理论成果,为下一
年度暑期托管服务工作全
面推广落地探索路子、提
供可操作可复制的基本范
式。2022 年东莞将进一步
扩大义务教育暑期托管服
务范围和参与率,实现全
市 33 个园区、镇(街)全
覆盖,力争推动全市不少
于 100 所义务教育学校提
供暑期托管服务。
— 课后服务典型
案例 —
◆南城阳光第八小
学:“双减”落地 素养
生根
南城阳光第八小学以
高度的责任态度,努力提
升课后服务质量,让“双减”
落地,学生素养生根。
该校的课后服务,由
作业基本托管和素质拓展
托管服务两个板块组成。
作业辅导除了监督和检查
学生书面作业的完成情况,
更重要的是老师们可以及
新闻发布
第129页
东莞教育回顾与展望
84
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
行辅导和答疑。素质拓展
课程由两部分组成,一部
分以学校教师为主开设的
特色课程,含括了艺术、
语言、科学、体育、综合
实践、信息、心理七类 20
门课程,参与人数占学生
人数的 46%。这样的服务
尚未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
学校联合家委会,在上级
管理部门的指导和监管下,
向第三方购买课程服务,
再增加了二类 16 门课程,
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全校
参加素质拓展服务的学生
人数达到了 89%。
为确保课后服务质
量,学校教导处明确了基
本托管的管理要求,对素
质拓展服务提出了明确的
安全管理、课程管理规定,
确保课程推进工作有计划、
有组织、有目标、有成效,
有成果(展示),期末对
各课程开展情况进行全面
评价,成绩纳入绩效。如:
学校男子篮球、女子篮球
队,就在南城街道小学三
人篮球赛中分别获得第三
名、 第 四 名 的 好 成 绩;
STEM 社团、科学研究社团,
本学期就有 14 个研究案例
和作品参加市级比赛;一
批语言表演艺术班的孩子
成为了学校各类活动的主
持人,作品《喜看稻菽千
重浪》在刚结束的全市经
典诵读比赛中获一等奖;
儿童戏剧作品《英雄》获
“百剧庆百年“广东省少
先队献礼建党周年红色儿
童剧目展演街道第一名、
市二等奖等奖项。各项成
果、成绩不仅是课程质量
的证明,更重要的是让孩
子们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
潜能得到挖掘,个性得到
张扬。
多元化的素质拓展课
程,让校园里呈现出生机
勃勃的景象。每天下午最
后一节课的铃声响起,参
加社团活动的同学就有序
来到相应的场室。各社团
指导教师,按照规定课程
开展活动、训练和教学。
学校的篮球、足球、高尔
夫球、舞蹈、合唱、美术、
陶艺、科学实验成为孩子
最喜欢的项目。
◆松山湖北区学校:
精准评价聚焦成长 课后
服务赋能未来
松山湖北区学校以
“双减”为契机,倾力打
造“赋能未来”的课后服务,
在校内掀起一场“教育改
革”,真正实现“有减有
加”,优化教育发展逻辑,
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学校在原有“觅·未
来”课程体系整体建构下,
规划了“觅·未来”课后
服务课程体系。包括觅思
项目课程 9 项,觅行拓展
课程 3 项,觅雅活动课程
36 项,觅趣课程类 100 项。
目前该校参与校内课后服
务的学生一共 1913 人,其
中小学部 1074 人,课后服
务覆盖率超过了 99.68%。
觅知·课后服务基础
托管。在基础托管课上,
学校利用智慧系统平台,
实施大数据精准教学和个
性化分层作业,收集学生
日常练习数据,形成知识
图谱树,让学生清晰自身
知识结构,助力学生自我
成长。
觅行·课后服务大课
拓展。该校素质拓展托管
施行“大小课”并行、“普
及和特长”相结合的方式。
所谓大小课并行,结合学
校育人特色需要,每周一、
周二、周四第二时段开设
“大体育”“大舞剧”“大
阅读”等校本大课,通过“大
体育”“大舞蹈”“大阅读”,
让孩子动起来、跳起来、
读起来、玩起来。
觅思·课后服务项目
课程。每周五在小学部与
初中部开设了特色走班课
程——“觅思”项目课程。
从“疫情背景下的智能社
区”到“家族寻根”,从“模
拟联合国”到“无废城市”,
从“中医二十四节气”到“校
园探秘——昆虫乐园”,
学生学习的场域由功能教
新闻发布
第130页
东莞教育回顾与展望
85
室延伸到户外,思维也由
此开阔。课程主要培养学
生对复杂、真实问题的探
究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
例如学校 24 节气中医课程
与松山湖社区医院开展深
度合作,在专业社区医生
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动手
实践碾磨中医药材、科学
探究中医药材的分类与辨
别、学会制作中医养生“膳
食”,将中国传统文化的
中医养生原理运用到日常
生活保健中。
觅趣·课后服务社团
课程。充分整合家长、社会、
学校的优质资源,家、校、
社协同育人,为不同年龄
段的学生开设了 100 类课
后服务社团课程,课程内
容涵盖了棒球、高尔夫、
民乐演奏、戏剧、舞剧、
陶泥、素描无人机、机甲
大师、3D 打印、玛塔编程
等丰富多彩的特色课程。
觅雅·家长活动课程。
该校设立了专门的“延时
服务”家长沟通空间,定
期邀请家长讲师进课堂,
开展读书分享、厨艺竞技、
才艺展示等亲子活动,融
洽代际亲情,营造良好的
家校共育氛围。
◆东莞外国语学校:
用心服务 打造五育并举
新课堂
今年秋季学期,东莞
外国语学校课后服务工作
按照学校主体的思路全面
铺开,课后服务进一步延
时、提质、增效,确保将
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该校 9 月 1 日开始面
向全体有需要的学生开展
基本托管服务,不因课后
服务的筹备工作将家长接
送难的问题置于不顾,在
课程上尽可能做到满足全
体学生的需求。目前该校
小学部每天参与基本托管
的学生人数超过 300 人,
与 2020 学年日均 200 人相
比增加了 50% 的人数。
课后服务不是简单看
管,更不能集中补课,“官
方带娃”要带出专业水准。
在广泛征求意见和多次专
题研讨后,该校明确服务
内容为“1+X”,其中 1 是
基础托管,主要是作业辅
导 40 分钟,保证参加课后
服务的学生在校完成作业,
开心回家。X 是拓展型服
务,瞄准的是依据孩子们
不同的兴趣爱好,提供丰
富多彩的素质课程,将课
后服务变成“五育”并举
的演练场,激发潜能的大
舞台。学校开设出人文博
雅小学院、科创 STEM 空间
站、智体运动训练馆、艺
术创作金色厅 4 大类别 85
门素质拓展服务课,提供
菜单式服务。创新式开展
混龄走班学习,第一轮报
名,有将近 1400 人次参加
基础托管,有将近 1500 人
次参加 1+X 的综合托管。
一方面整合校内教师
的专业特长,开设丰富多
彩的公益校本课程。另一
方面,整合市青少年活动
中心、东莞市铁人三项运
动协会、区域内有一定知
名度的非学科培训机构等
教育资源,通过购买服务
的形式,将击剑、高尔夫、
芭蕾舞、STEAM 科学实验
等课程引进校园,各课程
收费标准不高于市场价的
一半水平,为孩子们提供
质优价廉的课程选择。所
有购买服务的课程均经过
学校认真面试、考察、审核。
目前,参与提供课后服务
公益选修课程的校内教师
101 人,校外教师 21 名,
开设课程 143 门,收费类
的购买服务课程 85 门,校
外教师 48 人。多样化、品
质化的课程资源为高质量、
可持续的课后服务提供了
保障。
新闻发布
第131页
东莞教育回顾与展望
86
打造“品质教育”,加快建设教育现代化强市!
东莞教育“十四五”规划发布!
近日,《东莞市教育
事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
划和 2035 远景目标纲要》
(下称《规划》)正式印发。
《规划》提出,“十四五”
时期以扩容提质为主题,
以打造“品质教育”为发
展战略,建设高质量教育
体系,加快推进教育现代
化强市建设。围绕总体目
标,《规划》明确了“六
个新”发展目标,整体设
计了“九大任务”提升“九
大品质”,重点推进“1+12”
行动。
《规划》出台背
景
“十三五”时期,在
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
下,东莞教育积极改革创
新,教育规模持续扩大,
教育质量快速提升,教育
公平不断推进,教育保障
不断增强,教育整体发展
成效显著,但教育发展依
然不平衡不充分。“十四五”
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
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
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
构建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
建设教育现代化强国的开
局五年,也是我市深化教
育改革、破解瓶颈障碍的
关键五年。站在新的历史
起点上,贯彻落实习近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
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
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和接班人,需要认真编制
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把握
历史方位,明确目标任务,
擘画战略蓝图,着力构建
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家
门口的学校,增强人民群
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为此,2019 年 6 月市
教育局启动了《规划》编
制前期研究,2020 年 9 月
教育系统开展规划编制深
调研,通过深入调研、广
泛征求意见,充分研究吸
收意见形成《规划》文本,
经市政府审议通过后正式
印发。
《规划》发展目
标
《 规 划 》 提 出,
“十四五”时期,打造品
质教育,构建高质量教育
体系,至 2035 年,全面建
成教育现代化强市。其中,
“十四五”打造品质教育
将努力实现“六个新”发
展目标:
◆ 1. 打造区域基础
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名片。
义务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
师资素质明显提升,建成
一批在全省有影响力的特
色学校、品牌学校、教育
集团,全市基础教育整体
质量水平稳居全省前列。
◆ 2. 打造高等教育
创新发展新范例。推动大
湾区大学建成高水平研究
型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东
莞)建成全球一流国际化
大学、东莞理工学院建成
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
范校,东莞职业技术学院
开展本科专业试点,高端
人才和科研团队聚集吸引
力明显增强。
◆ 3. 打造湾区职业
教育产教融合新高地。建
成一批在粤港澳大湾区具
有标杆引领水平的高水平
中职学校、示范专业和专
业群,职业教育与现代产
十四五规划
第132页
东莞教育回顾与展望
87
业体系对接机制更加完善,
为东莞打造“全国先进制
造之都”强化技能人才支
撑。
◆ 4. 打造智慧教育
治理新标杆。基本建成即
时感知、科学决策、主动
服务、高效运行、智能监
管的新型教育治理模式,
教育大数据分析应用能力
全面提升,有效赋能教育
高质量发展、教育治理能
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
◆ 5. 打造教育综合
改革新品牌。基础教育综
合改革全面深化,在公办
学位供给、教育结构优化、
师资队伍建设、教育评价
督导等方面创新经验、打
造品牌,充分释放教育改
革动力效能。
◆ 6. 打造增进民生
福祉新窗口。教育公共服
务供给更加充足优质,终
身学习资源更加丰富、学
习更加便捷,全民受教育
质量不断提升,成为高品
质现代化都市的精彩缩影。
《规划》主要内
容
打造品质教育,围绕
教育高质量发展,《规划》
明确提出“九大任务”,
着力提升“九大品质”。
◆ 1. 坚持党对教育
工作的全面领导,提升党
的建设品质。坚守为党育
人、为国育才,全面贯彻
党的教育方针,推动全面
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教
育系统组织体系更加健全,
党建引领作用全面加强。
◆ 2. 全面落实立德
树人根本任务,提升五育
融合品质。立德树人有效
融入教育各环节,贯穿教
育各领域,学生德智体美
劳全面发展,“三全育人”
更加落实,家校社协同育
人机制更加健全。
◆ 3. 加快教育扩容
提升供给能力,提升学位
供给品质。全面推进教育
扩容提质千日攻坚行动,
公办学位供给数量和质量
得到保障,学位动态监测
机制更加科学完善,满足
人民群众公办学位需求。
◆ 4. 推进基础教育
高质量发展,提升结构优
化品质。各类教育资源结
构进一步优化,不同层次、
不同类别、不同区域教育
和学校之间协调发展,义
务教育结构更加优化,民
办教育规范提质发展。
5. 提升教育服务经济
社会发展能力,提升服务
发展品质。增强职业技术
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
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技
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
构建泛在融通的终身教育
服务体系。
◆ 6. 打造新时代莞
邑良师队伍,提升师资建
设品质。配齐配足配优教
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搭建教师成长平台,规范
编外教师管理,打造一批
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
位的“莞邑良师”。
◆ 7. 促进教育信息
化融合创新发展,提升智
慧教育品质。推进“互联
网 + 教育”融合发展,建
设“一中心两平台”,探
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教
育服务、教育教学新模式,
赋能东莞教育高质量发展。
◆ 8. 构建现代化教
育治理新格局,提升教育
治理品质。深化教育领域
“放管服”改革,全面落
实“双减”政策,完善教
育风险防控体系,构建多
元参与教育共治格局,推
进教育治理现代化。
◆ 9. 深入推进教育
改革开放,提升综合改革
品质。教育供给、教育服
务、教育治理、教育生态、
人才培养等改革效能显著,
推动破除“五唯”顽疾,
构建全社会科学协调的良
好教育生态。
《规划》如何破
解当前教育难题
当前东莞教育发展依
然不平衡不充分,面临学
位供给、结构优化、师资
队伍、风险隐患、教育治
理等系统性、结构性、阶
段性问题。《规划》突出
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关
键环节、改革创新和提升
获得感,系统谋划,综合
十四五规划
第133页
东莞教育回顾与展望
88
施策,集中力量着力破解
东莞教育领域五大难题,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 1. 着力破解公办
学位供给难题。《规划》
提出加快教育扩容提升供
给能力,推进教育扩容提
质千日攻坚行动,扩宽公
办学位供给路径,完善教
育扩容资源保障机制,将
新增公办学位任务纳入市
“硬任务”管理,力争完
成新改扩建 210 所公办中
小学校,增加学位约 32 万
个,实现义务教育公办学
位增量、普通高中公办学
位总量比“十三五”翻一
番。《规划》提出巩固学
前教育“5080”攻坚成果,
加快公办幼儿园建设,到
2025 年各园区、镇街公办
幼儿园不少于 3 所,新增
公办幼儿园学位 3 万个。
◆ 2. 着力破解教育
结构优化难题。围绕省关
于民办义务教育“控制增
量、消化存量、提高质量”
的基本原则,《规划》提
出坚持国家举办义务教育,
按照“暂停审批、新建一
批、回收一批、购买一批”
的推进思路,通过政府购
买学位或学位补贴、推动
民办学校转型、原则上不
得审批设立新的民办义务
教育学校等方式,办好办
强公办义务教育,确保完
成公办学位(含政府购买
学位)占比达到国家要求。
《规划》提出建设集团化
办学示范区,深入推进面
向未来教育的课堂变革,
促进民办教育规范优质发
展,扩大优质学位覆盖面,
满足人民群众对 " 上好学
“的需求。
◆ 3. 着力破解教师
队伍建设难题。坚持人才
为本,《规划》提出实施
“莞邑良师”行动,加强
师德师风建设,配足配齐
配 优 教 师, 注 重 教 师 成
长,形成示范带动。建立
编制周转池专项用于基础
教育引进高层次人才,实
施教育领军人才、教育家
型教师、卓越教育、未来
名校长培养计划,用 5 年
时间培养 30 名教育领军人
才、150 名教育家型教师、
2500 名卓越教师和 300 名
未来名校长培养对象。强
化市镇校三级教研体系建
设,加强教师岗位聘后管
理和民办学校教师管理,
建立名优校长教师交流轮
岗制度。到 2025 年,努力
实现公办中小学专任教师
增量、高级职称教师增量
比“十三五”翻一番,引
进培育一批基础教育高层
次人才。
◆ 4. 着力破解风险
隐患化解难题。《规划》
提出全面提升依法治教能
力,完善教育重大决策制
度,构建多元参与教育共
治格局,推进教育治理现
代化。全面落实“双减”
政策,大力压减学科类校
外培训机构规模,从严治
理校外培训机构,坚决打
击隐形变异培训行为,强
化校外培训机构资金监管,
实行风险隐患分级管控制
度。筑牢校园安全底线,
健全教育风险防控体系,
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
健全安全管理体系和应急
预案体系,推进平安校园
建设,完善公共安全教育
课程体系,提升师生、家
长安全意识和整体防范能
力,确保教育系统和谐稳
定。
◆ 5. 着力破解教育
评价改革难题。《规划》
提出争创广东省新时代教
育评价改革试点市,深入
实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
探索开展高中阶段增值评
价,深化教育督导体制机
制改革,引导树立科学的
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
选人用人观,构建良好的
教育生态。健全评价与监
测结果应用机制,开展以
结果应用为导向的教学诊
断、短板分析和课堂改革,
建立教育评价及质量监测
结果报告与发布机制。稳
步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
落实义务教育公民办同步
招生制度,完善普通高中
学业水平考试,完善初中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
推进阳光招生。
十四五规划
第134页
东莞教育回顾与展望
89
“十四五”规划解读①
打造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名片
教育是衡量城市幸福
感的重要指标。对于一座
城市来讲,教育既是城市
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名片,
也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更是城市发展的未来和希
望。《东莞市教育事业发
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下
称《规划》)提出,东莞
将紧紧围绕“打造品质教
育”发展战略,坚持党对
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牢
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努力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
学校,打造区域基础教育
高质量发展新名片。
一、聚焦“新结
构”,在夯实基础教
育高质量发展基础上
下功夫
东莞始终坚持教育公
益属性,下大力气,加大
投入,强力补齐教育短板。
《 规 划 》 提 出,
“十四五”期间,东莞将
不断优化基础教育结构,
加大力度建设公办学校,
着力提升学位供给品质,
全面推进教育扩容提速,
大力推进学前教育普惠健
康发展,创新思路优化义
务教育结构,不断完善高
质量基础教育体系。
◆大力扩充优质公
办学位
根 据《 规 划 》,
“十四五”期间,东莞将
投入 300 亿元完成新建、
改(扩)建公办中小学校
210 所,增加学位约 32 万
个。为此,东莞将全力推
进教育扩容提质千日攻坚
行动,将新增公办学位任
务分解到园区、镇街并纳
入市“硬任务”管理,优
先保障教育用地,优先保
障经费投入,多渠道、多
模式创新公办学校投建模
式和公办学位供给方式。
◆推动学前教育普
惠健康发展
“十四五”时期,东
莞将不断巩固提升学前三
年毛入园率和“5080”达
标成果,完善广覆盖、保
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
公共服务体系。扎实推进
公办幼儿园新建、改扩建
工程,落实将新建、改建
居住区配套幼儿园移交属
地政府办成公办园或普惠
性民办幼儿园。鼓励政府
机关、园区、镇街、村集体、
企事业单位等开办公办幼
儿园,优质公办幼儿园举
办分园或合作办园。探索
回收租用政府、集体物业
合同到期的民办园办成公
办园。
◆优化公民办义务
教育结构
《规划》提出,坚持
国家举办义务教育,创新
工作思路,通过“暂停审批、
新建扩建一批、回收转型
一批、购买补贴一批”快
速提高义务教育公办学位
占比,办好办强公办义务
教育。原则上不再审批设
立新的民办义务教育学校
(含民办九年一贯制学校、
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和完全
中学)。
二、聚焦“新优
质”,在提升基础教
育高质量发展内涵上
下功夫
东莞始终把提供更多
的优质教育资源作为满足
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需
求的重要一环。
十四五规划
第135页
东莞教育回顾与展望
90
《 规 划 》 提 出,
“十四五”时期,东莞将
通过集团化办学、规范民
办学校优质发展、名优教
师轮岗交流和普通高中“双
特色”发展等措施,着力
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
盖面。
◆开展第二轮集团
化办学
“十四五”时期,
东莞将深入开展集团化办
学,推进教育集团扩规模、
促内涵、提品质,争创省
优质基础教育集团。推进
“名校 + 新校”方式组建
教育集团,实现新建学校
高起点办学,扩一所优一
所。鼓励优质品牌学校为
龙头组建新教育集团,探
索引进市外知名高校、科
研院所、教育机构等优质
资源组建教育集团。持续
打造集团学校特色,擦亮
教育集团品牌,培育一批
省、市优质特色教育集团。
◆推动名优教师轮
岗交流
《规划》提出,东莞
将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机制,
完善义务教育校长教师定
期交流制度,推动校长教
师到薄弱学校和新建学校
任职任教,组织省市名师
组团式对口薄弱学校开展
示范带教。建立名优教师
轮岗制度,鼓励跨校兼课、
走教、支教、跟岗等方式
促进教师交流,将校长交
流轮岗纳入园区、镇街教
育工作督导评价范围,发
挥优秀校长教师的辐射、
影响、带动作用,整体提
升教师队伍素质。
◆促进民办教育规
范优质发展
根据《规划》,东莞
将继续遴选公办学校优秀
后备干部到民办学校担任
第一书记,建立健全各级
各类民办学校党组织。建
立完善规范发展政策体系,
完善民办学校分类监督管
理机制,强化过程监管、
绩效问责。推进民办学校
品牌化发展,鼓励民办学
校深化改革,挖掘优质特
色教育资源,增强核心竞
争力。支持民办学校完善
设施设备,推进信息化基
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办
学条件。健全风险防范机
制,探索建立民办学校所
收费用三方托管制度,保
障民办学校办学资金安全。
◆实施普通高中“双
特色”行动
《 规 划》 提 出, 至
2025 年,东莞将建设一批
特色示范项目和特色示范
学校。完善“双特色”建
设机制,出台建设方案和
办学指引,制定评估验收
标准,加大自主招生、师
资调配、办学条件等政策
支持力度。完善特色人才
培养机制,探索符合“强
基计划”的拔尖学生培养
模式,探索初高中贯通培
养路径。建设省特色示范
高中,遴选一批在课程建
设、教学改革、考试评价、
教师发展等方面富有特色
和成效的普通高中,推荐
申报省级特色示范高中。
三、聚焦“新队
伍”,在锻造支撑基
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人
才上下功夫
师德好、师风正、本
领强的“莞邑良师”队伍,
是东莞教育高质量发展强
有力的保障。
《 规 划 》 提 出,
“十四五”时期,东莞将
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激发教师队伍活力,创新
路径引进高层次人才,锻
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培养一批名师大家。
◆强化师德师风建
设
“十四五”时期,东
莞将不断强化党员教师示
范作用,不断增强党员教
师的政治素养和师德水平,
保持党员教师先进性和活
力,增强学校党建特色文
化对师德师风建设的示范
带动作用。加强教师职业
素质培养,加强教师职业
十四五规划
第136页
东莞教育回顾与展望
91
素养和理想教育,开辟校
内外、线上线下教师思想
政治教育新阵地。推行师
德负面清单制度,明确师
德师风的红线和底线,健
全学校、教师、学生、家
长和社会广泛参与的师德
师风监督体系。
◆大力引进教育高
层次人才
根 据《 规 划》, 到
2025 年, 东 莞 争 取 引 进
200 名基础教育高层次和
短缺专业人才。保障教育
高层次人才编制,落实人
才激励政策,建立人才引
进绿色通道,加快引进人
才速度。调整优化各级各
类教育所需高层次人才和
短缺专业人才目录,探索
实施公办学校特设岗位管
理制度,以特设岗位引进
符合要求的高层次教育人
才。建立健全职业院校自
主聘任兼职教师办法,完
善职业院校教师与企业技
术技能人才双向流动制度,
吸引企业工程技术人员、
高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任
教。
◆创新培养本土教
育高层次人才
“十四五”时期,
东莞将打造教育领军人才、
教育家型校长(教师)、
卓越教师、未来名校长、
见习教师等培训品牌,提
升教师培训在全省的知名
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实
施职业院校专业带头人培
养计划,加强职业院校领
军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培
育一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培训教师,鼓励有条件的
企业、行业协会和职业院
校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
◆激发教师队伍活力
《规划》提出,东莞
将完善学校干部选人机制,
建立公开选聘学校干部制
度,健全干部考察指标体
系,扩大学校中层干部选
聘自主权,加强后备干部
队伍培养。完善教师退出
机制,对不合格的教师调
整出教师岗位或依法解除
聘用合同。健全教师荣誉
制度,鼓励参与国家和省
级优秀教师评选活动,继
续开展“最美教师”推选、
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
认定活动,不断提高教师
的职业自豪感和荣誉感,
逐步形成“教在东莞”品牌。
四、聚焦“新示
范”,在引领基础教
育高质量发展创新上
下功夫
下好教育发展先手
棋,改革创新是致胜一招。
《 规 划 》 提 出,
“十四五”时期,东莞将
推动松山湖功能区开展高
质量发展实践试点,探索
未来教育,将松山湖未来
学校打造成区域教育高质
量发展创新示范校,支持
南部九镇与深圳建立教育
发展共同体。
◆区域教育高质量
发展试点示范
《规划》明确以松山
湖功能区为试点,围绕创
新资源统筹方式、创新人
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师建
设机制、创新教育治理体
系等目标任务,探索构建
教育资源区域统筹和共建
共享机制,搭建课程研发
一体化、教师研训一体化、
教育治理一体化平台,加
快推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
展,为东莞其他区域(片区)
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
示范和经验借鉴。
◆未来学校引领示范
据了解,2022 年,东
莞市松山湖未来学校将建
成投入使用。《规划》提出,
未来东莞将进一步发挥中
国教科院智库作用,把松
山湖未来学校打造成为区
域教育高质量发展创新示
范学校,依托未来学校创
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学
校组织架构,创新学校治
理机制,引领区域教育实
现跨域式发展,形成粤港
澳大湾区未来教育创新高
地。
十四五规划
第137页
东莞教育回顾与展望
92
“十四五”规划解读②
打造高等教育创新发展新范例
高校是科技第一生
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
要结合点,是推动科技进
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
力量。《东莞市教育事业
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下
称《规划》)提出,东莞
将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大局,主动适应技术进步
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
公共服务的需要,推动实
施高等教育创新发展行动,
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提
升在莞高校综合实力,着
力打造高等教育创新发展
新范例。
“十四五”时期,
东莞将举全市之力推进两
所高水平大学建设,以先
进办学理念、创新体制机
制、引进国际优质资源等
方式,大力创新人才培养
模式,引领高等教育人才
培养新跨越。
推动高等教育人
才培养新跨越
◆推进大湾区大学
建设新型研究型大学
《规划》提出,高起
点新机制建设大湾区大学,
在课程体系、教学模式、
评估标准等方面改革创新,
开展新工科探索实践,力
争把大湾区大学建成具有
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研究
型大学。推动大湾区大学
建立现代高校治理体系,
设立理事会,引入相关领
域、行业精英力量,提高
大学管理咨询团队的专业
性和影响力。建立开放办
学新机制,支持大湾区大
学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先行启动区的大科学装置、
科研院所和龙头科技企业
融合发展,深入推进协同
育人,全力打造科教产共
同体。按照“一校两区”
建设思路,加快推进项目
的立项、报批和建设,力
争 2023 年完成大湾区大学
(松山湖校区)教学区建设。
◆推进香港城市大
学(东莞)建设世界一
流大学
《 规 划》 提 出, 支
持香港城市大学(东莞)
引进香港高校师资、课程
和优势学科,按照香港城
市大学的教学质量监督体
系与评核标准,打造国际
领先的优质教学与研究体
系,推进香港城市大学(东
莞)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国
际化大学。依托东莞市香
港大学研究院,落实香港
城市大学(东莞)师资储
备、前期科研、学科建设
和前期人才培养等筹备工
作,积极争取博士研究生
培养,力争学校在 2023 年
获教育部批准设立。落实
资金、用地和人才保障,
力争 2023 年完成一期校园
建设。
◆推动高校合作办
学
《规划》提出,东莞
鼓励港澳及世界知名高校、
科研机构等来莞设立分支
机构,开展国际化合作学
校、二级学院、重点学科
等共建。支持高校引进海
外智力,优化外籍教师引
进标准,加快推进国际优
质高校资源在莞集聚。加
十四五规划
第138页
东莞教育回顾与展望
93
大高校与国内外一流科研
机构合作力度,吸引顶尖
大学、实验室来莞设立高
水平科学实验室和研发中
心。支持高校与国内外高
水平大学、科研机构和知
名企业合作建设高端培训
机构。
“十四五”时期,东
莞通过建设新型高水平理
工科示范校、开展本科职
业教育试点等方式,大力
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层
次,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
养新跨越。
◆推进东莞理工学
院建设新型高水平理工
科示范校
《规划》提出,支持
东莞理工学院聚焦新材料、
信息、生命、职能制造等
领域,加快高水平理工科
大学国际合作创新区项目
建设。支持东莞理工学院
全面参与和服务大湾区综
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
动区建设,提高关键装备
国产化水平。支持将东莞
理工学院列为新增博士学
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支
持符合条件的学科增列硕
士学位授权点,扩大研究
生培养规模和做大做强国
际联合研究生院。
◆推进东莞职业技
术学院开展本科层次职
业教育试点
《规划》提出,支持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高标准
推进国家“双高计划”建
设,支持东莞职业技术学
院不断改善办学条件,着
力提升专业集群、师资队
伍、校企合作等学校内涵
建设水平,紧密对接东莞
现代产业体系需求,积极
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改
革试点,不断扩大本科层
次人才培养规模,争取建
设本科层次职业技术大学,
努力成为大湾区职业教育
改革创新发展标杆院校。
推动高等教育科
创能力新跨越
“十四五”期间,东
莞顺应粤港澳大湾区发展
需求,联合培养拔尖科创
人才,打造科教产研合作
共同体,提升科创人才服
务产业能力,推动高等教
育科创能力新跨越。
◆联合培养拔尖科
创人才
《规划》提出,支持
高校紧密对接中国散裂中
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
华为终端与研发总部等区
域重大科技产业平台资源,
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合,
致力于培养科研和实践能
力突出、具有开放融合和
创造性思维模式的拔尖创
新人才。加快科研创新基
地与创新平台建设,提升
科学研究水平和科技创新
能力,产出高水平科研成
果。
◆打造科教产研合
作共同体
《规划》提出,支持
高校将加强与先行启动区、
港澳名校以及周边高新技
术企业合作,打造一批省
级和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际
联合实验室,组建政校区
企协同创新联合体,建设
一批共性技术服务和技术
产业化平台,努力突破一
批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
卡脖子技术。鼓励有条件
的高校与创新企业合作开
展基础研究,加强与深圳
光明、深港科技创新合作
区联动,推动原始创新、
技术创新、产业创新一体
化。推进高校科研国际合
作与创新,办好粤港澳大
湾区院士高峰论坛、科技
创新论坛等交流合作平台。
◆推动高校科技成
果转化
《规划》提出,支持
高校主动融入区域技术创
新体系,加大科研投入,
加快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和
引进,提升高校科研创新
能力。支持高校完善科研
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和办法,
打通高校科研项目与社会
资本对接通道,构建技术
交易、投融资等支撑服务
平台,促进形成高校的科
十四五规划
第139页
东莞教育回顾与展望
94
技成果转化市场化运营体
系。
◆推进高校新型智
库建设
高校是我国哲学社会
科学的主力军,是建设中
国特色新型智库的中坚力
量。为充分发挥知识服务
社会的功能,《规划》提出,
东莞将加强高校新型智库
建设,围绕城市发展战略、
社会治理、文化传承创新
等领域开展研究,为政府
决策提供咨询服务。下来
要创新智库人才队伍建设
机制,完善专家建议报送
和专家参与决策机制,加
速智库成果的应用和转化,
增强智库对政府决策和社
会舆论的渗透力、影响力。
十四五规划
第140页
东莞教育回顾与展望
95
“十四五”规划解读③
打造湾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新高地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
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
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
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
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
职责。《东莞市教育事业
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以
下简称《规划》)围绕贯
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
指示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
精神,高标准擘画全市职
业教育“十四五”蓝图,
以产教融合为主线,增强
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
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
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职业
教育产教融合新高地,为
东莞建设“全国先进制造
之都”提供人才支撑。
与产业更贴近,
打造一批高水平职业
院校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
式,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
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内在要
求,也是办好职业教育的
关键所在。
《规划》提出,“十四五”
时期东莞职业教育将大力
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行
动,搭建产教深度融合平
台,建成一批标杆性高水
平职业院校、示范专业和
专业群,培育一批产教融
合型企业,争创广东省产
教融合型试点城市,全面
提高产教协同育人水平,
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
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建设一批高水平
职业院校
围绕优化职业教育结
构供给,《规划》提出,
“十四五”时期东莞将实
施高品质职业院校建设计
划。推动高职院校提质培
优,支持东莞市技师学院
纳入高等学校序列,支持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高标准
推进国家“双高计划”建设。
推动中职学校高水平发展,
加大经费投入,落实年度
建设目标,做好省级高水
平中职学校中期建设评估
和验收准备工作,形成优
质化、特色化的中等职业
教育发展格局,建成 5 所
广东省高水平中职学校。
◆建设一批高水平
专业群
《 规 划 》 提 出,
“十四五”时期东莞将建
成 20 个省级“双精准”示
范性骨干专业,建成 6-8
个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省
级示范性骨干专业,扶持
建设一批“校企精准对接、
精准育人”示范专业。促
进专业资源整合和结构优
化,开发聚焦东莞重点产
业、特色产业、新兴产业
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资格认
证标准,打造一批省内一
流、全国领先的专业集群。
◆建设一批特色产
业学院
《 规 划 》 提 出,
“十四五”时期,东莞将
探索实施“高校 + 新型研
发机构 + 专业镇 + 高新企
业”合作办学模式,推进
特色产业学院建设。下来,
东莞将健全职业院校与行
业、企业、专业镇街常态
化合作机制,共建特色产
十四五规划
第141页
东莞教育回顾与展望
96
业学院、行业技术中心、
实训基地,鼓励各行业龙
头企业牵头成立技能人才
培训中心,探索校企共建、
共管、共享、共赢的生产
性实训基地工厂化运营模
式,重点建设 50 个集实践
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
实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为
一体的市级高水平校企合
作基地。
◆培育一批产教融
合型企业
《规划》提出,支持
在莞企业依法参与举办职
业教育(含技工教育)、
应用型本科教育、专业学
位研究生教育办学和实训
基地建设,对取得突出成
效、发挥引领作用的企业,
积极推荐申报国家、省“产
教融合型企业”,按照规
定给予“金融 + 财政 + 土
地 + 信用”的组合式优惠
政策。至 2025 年,共培育
100 家以上产教融合型企
业。
与企业更密切培
养一大批高技能人才
突出类型特色,形成
层次丰富、形式多样的职
业教育模式,深度融合经
济社会,衔接畅通人才成
长渠道,加快构建现代职
业教育体系,是推进职业
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基。
《 规 划 》 提 出,
“十四五”时期,东莞将
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
系,把师傅请到校园来,
把教师派到企业去,探索
形成东莞特色学徒制,发
挥职业教育支撑产业转型
升级作用,培养更多高素
质技能人才、能工巧匠、
大国工匠。
◆探索形成东莞特
色学徒制
为实现校企双方真正
的无缝对接,达到学校、
企业、学生多方共赢,《规
划》提出,“十四五”时期,
东莞将积极开展校企协同
育人,健全车间进校、企
业课堂、专班培养、岗位
学制等校企合作培养制度,
扩大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
型学徒制试点。推进课程
教学改革,大力推进项目
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
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创
新,促进职业院校教育教
学活动与企业生产过程相
融合。
◆大力培育“工匠
精神”
大力发扬工匠精神,
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是推进我国由制造大国向
制造强国转变、由中国制
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必然
要求。《规划》提出,全
面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把
职业素养培育纳入人才培
养全过程,推进产业文化、
企业文化、职业文化进校
园进课堂。下来,东莞将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
的育人机制,强化思政课
程,加强劳动教育,传承
弘扬工匠精神,创新职业
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积极
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
培养有自信、有担当、有
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技术技
能人才。
◆校企合作共建技
能大师工作室
双师型队伍是职业院
校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
的关键。《规划》提出,
建立健全职业院校自主聘
任兼职教师办法,完善职
业职校教师与企业技术技
能人才双向流动制度,吸
引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
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任教。
“十四五”时期,东莞将
依托产教融合型企业,建
立一批教师企业实践基地,
打造一批高素质“双师型”
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 鼓励
校企合作共建技能大师工
作室。到 2025 年,全市中
职学校“双师型”教师比
例将达到 60% 以上。
与群众期望更契
合畅通职业教育升学
路
探索贯通培养模式,
落实“职教高考”制度,
满足个性化、多样化发展
十四五规划
第142页
东莞教育回顾与展望
97
需求,提供更多的选择机
会和更适合的教育,是提
升东莞职业教育特色、落
实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
的内在要求。
《 规 划 》 提 出,
十四五时期将从拓宽中职
生升学路、建设职业本科
院校、打造一流企业大学、
提升学历教育便捷程度等
四个方面,探索贯通培养
新模式,着力构建从中职
教育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
育相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
持续完善从职前到职中上
下贯通的教育培训体系,
让升学的道路更加宽广,
让学历提升更加便捷。
◆职业教育升学道
路更顺畅
《规划》提出,将强
化职教资源整合,支持中
职学校与省内优质高职院
校开展联合培养,扩大五
年一贯制培养规模。加快
推进中高职衔接、高本衔
接的课程体系建设,打造
中高职衔接的核心专业群,
满足学生就业和升学需要。
◆职业本科院校就
在家门口
《规划》提出,加快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 100 亩
新校区扩建工程,通过本
科层次职业教育改革试点,
争取建设本科层次职业技
术大学,达到中国特色高
水平高职院校建设标准,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改革试
点取得新突破,实现办学
规模与水平“双提升”,
让中职学生在家门口就能
升读职业教育本科。同时,
鼓励高职院校与有专业学
位授予权的本科院校联合
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打
通中职、高职、本科到专
业研究生的学历上升通道。
◆打造一流企业大
学
《 规 划 》 明 确,
“十四五”时期东莞将完
善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制度,
明确行业企业在职工教育
培训中的主体责任,推动
企业建立带薪学习和经费
保障制度,支持企业依托
职业院校开展职前和职中
教育,提高在职员工的学
历层次和技能水平。推动
企业积极对接市重点群体
职业技能提升工程,鼓励
大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推
进企业大学建设,打造一
批全国、全省一流的企业
大学。
◆学历提升更便捷
《规划》提出,鼓励
东莞开放大学探索开放教
育与中职高职有效衔接,
将开放大学教学点办到中
职学校,构建职业教育学
历提升“立交桥”。优化“莞
易学”云学堂建设,探索
建立职业教育个人学习账
号,有序开展学历证书和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学习
成果认定、积累和转换,
拓宽技能人才成长通道。
数读“十四五”
东莞职业教育目标规
划
“十四五”时期,东
莞将以产教融合为主线,
加快打造大湾区职业教育
产教融合新高地。
至 2025 年, 争 创 成
为广东省产教融合型试点
城市,建成 5 所广东省高
水平中职学校,6—8 个高
水平专业群,20 个省级“双
精准”示范性骨干专业,
培育 10 个职教集团,建设
50 个市级高水平校企合作
基地,培育 100 家以上产
教融合型企业。
十四五规划
第143页
东莞教育回顾与展望
98
“十四五”规划解读④
打造智慧教育治理新标杆
发挥数据效能支撑教
育高质量发展,加快公共
教育体系重构,大力推进
现代教育治理体系建设,
是一篇“大文章”,需要“大
思路、大举措、大作为”。
日前,我市发布《东莞市
教育事业发展第十四个五
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
纲要》(以下简称《规划》),
提出要着力提升智慧教育
品质,加强信息技术与教
育融合发展顶层设计,深
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
构建多元参与教育共治格
局,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
打造智慧教育治理新标杆。
一、集约化建设
“一中心两平台”,
推进信息技术赋能教
育治理
数据是信息时代的核
心要素之一。加快推进教
育大数据应用,促进教学
更加个性化、管理更加精
细化、决策更加科学化,
是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
共识以及战略选择。
《规划》提出,着力
提升智慧教育品质,推进
“互联网 + 教育”融合发
展,建设“一中心两平台”,
推动构建新型教育治理模
式,实现教育决策由经验
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教
育管理由单向管理向协同
治理转变、教育服务由被
动响应向主动服务转变,
提升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
能力现代化水平。
◆加快建设教育大
数据中心
教育大数据中心是区
域发展智慧教育的解决方
案,目的是破解数据孤岛
难题,是实现智慧教育的
基础与核心。《规划》提出,
优化智慧教育资源服务,
统筹开展智慧教育新基建,
汇聚各类教育应用的数据,
建设“融合、可靠、共享”
的教育大数据支撑平台,
完善教育数据标准规范,
实现教育大数据支撑下的
科学决策、教育治理、精
准施教、个性化学习。
◆全力打造“莞教
通”大平台
“莞教通”是汇聚教
育管理和教育服务的一体
化教育大平台,通过挖据
数据应用,形成快速响应
机制,推动教育服务由被
动响应向主动服务转变。
《规划》提出,全力打造“莞
教通”大平台,推进教育
信息整合共享,强化智慧
校园统筹建设,建设教育
数据应用系统,优化教育
线上服务窗口,提供一站
式、均等化、个性化的“互
联网 +”教育服务。
◆全面建成“莞易
学”云学堂
“莞易学”平台是教
育在线云学堂,市民可以
通过平台学习实现学历提
升、技能提升和素质提升。
《规划》提出,以“一个
课程中心,N 个学习应用”
为架构,构建“莞易学”
云 学 堂, 计 划 新 增 6000
门在线课程,形成面向各
年龄段全体市民的大课程
资源体系,重点支持建设
200 门示范性在线品质课
程,培育 30 所覆盖各学段
的名校网络课堂示范学校。
十四五规划
第144页
东莞教育回顾与展望
99
二、从严治理校
外培训机构,营造持
续向好的教育生态
“双减”工作是当前
社会广泛关注的教育热点
问题,是今年教育督导的
“一号工程”,是教育战
线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
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
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的重大举措。
《规划》提出,要全
面落实国家“双减”要求,
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
形成综合治理机制,构建
教育良好生态,促进学生
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全面压减培训机
构规模
《规划》提出,进一
步规范审批登记、培训行
为、办学行为、部门监管
等工作,停止学科类培训
机构新增审批,压减学科
类培训机构的数量及办学
规模。
◆规范培训机构办
学行为
《规划》提出,严肃
查处不具备相应资质条件、
未经审批多址开展培训的
校外培训机构,坚决查处
超范围培训、超前超纲超
时培训、培训质量良莠不
齐、内容低俗违法、盗版
侵权、行业垄断等突出问
题,规范培训机构办学行
为,切实维护广大家长和
学生的合法权益。
◆完善执法监督机
制
《规划》提出 , 要完
善教育、市场监管、网信、
公安、民政、消防等相关
部门联合执法机制,严肃
查处违法违规培训行为。
健全常态化监管巡查机制,
完善“黑白名单”制度。
将“双减”工作成效纳入
园区、镇街和学校义务教
育质量评价,学生过重作
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
精力负担 1年内有效减轻、
2 年内成效显著。
三、推进教育治
理创新,构建现代化
教育治理新格局
深化教育领域“放管
服”改革,推进教育治理
创新,构建政府宏观管理、
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
参与的教育治理格局,是
激发学校办学活力、全面
提升教育质量的迫切要求。
《规划》提出,着力
提升教育治理品质,全面
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
改革,优化学校内部治理
结构,完善家校社协同育
人机制,增强学校办学活
力,提升依法治教能力,
推动实现教育治理体系与
治理能力现代化。
◆深入实施清单管
理制度
《规划》提出,完善
教育行政部门权责清单,
深入推进学校负面清单管
理,充分落实学校办学自
主权,大幅减少各级各类
学校考核、检查和评比,
进一步落实和扩大中小学
在办学模式、育人方式、
资源配置和人事管理等方
面的权利,进一步扩大高
校和职业院校在招生、专
业设置和调整、教师评聘、
科学研究、校企合作、对
外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自
主权。
◆加快推进现代学
校制度建设
《规划》提出,推进
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
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
学校制度建设,构建政府、
学校、社会新型关系。完
善学校法人治理结构,保
障学校充分行使办学自主
十四五规划
第145页
东莞教育回顾与展望
100
权和承担相应责任。完善
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会、
家委会等组织,加强对学
校事务民主决策和监督管
理。推进学校章程建设,
建立健全学校教育教学制
度。
◆完善家校社协同
育人机制
《规划》提出,加大
政府统筹力度,横向健全
部门互联互通协同育人机
制,纵向构建市镇校三级
家校社协同服务体系。强
化学校主阵地功能,完善
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管理
机制,家校共同开发协同
育人活动项目。发挥家庭
教化作用,增强协同育人
意识和能力,依法履行家
庭教育职责,加强家庭教
育品牌示范。完善学校与
社区合作机制,推动建设
社区育人基地,鼓励学生
参加社区志愿服务活动。
完善专家咨询论证、风险
评估、合法性审查等重大
行政决策程序,构建多元
参与教育共治格局。
四、筑牢学校安
全防线,营造安全稳
定育人环境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落实到教育工作中,就是
要筑牢学校安全防线,不
惜一切代价保护师生生命
安全和身体健康。
◆加强学生身心健
康管理
《规划》提出,探索
建设市级中小学卫生保健
所和心理辅导中心,健全
各级各类学生生涯规划及
指导服务体系。完善心理
健康“三预”机制,定期
开展学生心理监测评估、
危机排查和预防教育。培
养学生掌握必要的健康知
识和防护技能,推动实施
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
工作。提升学校卫生设施、
医疗人员和心理咨询师等
配备水平,落实学校专职
卫生人员职称评审、岗位
津贴等激励措施。
◆健全教育风险防
控体系
健全各级各类学校传
染病疫情发现、登记与报
告制度和网络平台。加快
健全校内外联合安全管理
体系和应急预案体系,完
善校舍安全、公共卫生、
食品安全等制度保障体系。
索规范校园安全责任保险
机制,提升学校抗风险能
力。加大学校卫生监管力
度,将学校卫生综合评价
结果纳入学校和园区、镇
街教育管理部门年度考核
内容。
◆加强安全教育及
宣传
推进平安校园建设,
构建多方主体参与的校园
安全教育机制,完善公共
安全教育课程体系,开设
安全教育课程,推进消防、
交通、防溺水等体验式教
育培训,着力构建公共卫
生、食品等安全教育实训
课程,依托多媒体等渠道
开展校园安全宣传,提升
师生、家长安全意识和整
体防范能力。
十四五规划
第146页
东莞教育回顾与展望
101
“十四五”规划解读⑤
打造教育综合改革新品牌
“十四五”时期,东
莞教育如何再攀高峰?
在打造“品质教育”
的战略引领下,东莞以教
育综合改革为发展动力,
着力提升综合改革品质,
从建设教育综合改革实验
区、加强新时代教育评价
改革、推进面向未来教育
的课堂变革、完善高中招
生制度改革、扩大教育对
外合作交流等方面重拳出
击,打造一批教育创新发
展的综合改革试点示范和
品牌项目。
建设省基础教育
综合改革实验示范区
东莞“有学上”的问
题基本解决,但“上好学”
的需求日益强烈,“十四五”
时期以建设广东省基础教
育综合改革实验示范区为
抓手,系统破解教育发展
体制机制障碍,着力构建
高质量教育体系。
◆聚焦教育重点领域
“十四五”时期,聚
焦落实立德树人、深化扩
容提质、锻造莞邑良师、
优化教育结构、提升治理
能力、推进教育评价等六
个领域,建设省基础教育
综合改革实验示范区,破
解教育领域系统性、结构
性、阶段性问题,推动教
育公平保障、发展质量、
贡献程度、治理现代化水
平居全省前列,将东莞打
造成广东省基础教育高质
量发展的“新名片”。
◆开展改革攻坚揭榜
围绕破解制约教育高
质量的共性问题,计划从
2022 年起每年遴选一批具
有典型意义和示范带动作
用的教育综合改革事项,
比如创新方式增加公办学
位、创新方式锻造“莞邑
良师”、多措并举改善学
生午休条件、建立群众诉
求快速响应机制等,由园
区、镇街教育管理中心和
市直属学校揭榜挂帅,充
分调动基层改革发展的积
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推动形成干事创业、竞相
发展局面,推动基层在打
通堵点、激发活力、服务
全局上展现更大作为。
◆加强新时代教育
评价改革
“十四五”时期,东
莞将加强新时代教育评价
改革,积极争创广东省新
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试点市,
选取 10 个园区、镇街建设
教育评价改革实验区,选
取 100 所学校建设教育评
价改革实验校。
◆构建“五育”综
合素质评价体系
《规划》提出,从思
想品德、学业成绩、身心
健康、艺术素养、劳动实
践等五个维度,制定各维
度的评价内容、综合指标
和评价要素,以及数据采
集点,构建科学的教育评
价体系。科学制定各学科
学业质量评价方式和内容,
改进学生结果性评价,强
化过程性评价,以探索劳
动教育评价为突破口,加
快构建学生“五育”综合
评价体系,破除重分数轻
素质的片面办学行为,推
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
◆深入实施义务教
育质量监测
《规划》提出,加强
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
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
十四五规划
第147页
东莞教育回顾与展望
102
监测指标体系,充分利用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
搭建教育评价数据平台,
对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开展
综合测评。开展中小学生
学业负担测评,监测学生
作业、睡眠、手机使用、
课外读物、心理健康等状
况,切实推动减轻中小学
生过重学业负担。
◆探索普通高中增
值评价
《规划》提出,研究
开发增值评价模型,建构
普通高中教育质量评价指
标体系。开展普通高中学
生学业质量跟踪测评,追
踪学生质量的增值变化,
为学校改进教育教学提供
依据。实施普通高中“基
础性 + 增值性 + 特色性”
综合评价,推动形成普通
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格
局。
◆健全评价监测结
果应用机制
《规划》提出健全教
育系统协同、市镇协同、
教育系统与行政部门协同、
学校内部协同、学校与家
长协同的“五大协同”应
用机制,建立教育评价及
质量监测结果报告与发布
机制,引导全社会树立科
学健康的教育发展观。实
施基于监测结果的强弱项
补短板工程,构建聚焦结
果、精准归因、强化改进
的评价结果应用闭环运行
机制,以评价监测结果引
导教学改进,提升以评促
改、以评促建改革实效。
推进面向未来教
育的课堂变革
“十四五”时期,东
莞将坚持有教无类、因材
施教、素质教育,深入推
进面向未来教育的课堂变
革,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
智慧课堂学习环境,推进
数据驱动的课堂教学新生
态,打造“品质课堂”。
◆深化中小学思政
课教学改革
《规划》提出,以培
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
以“八个相统一”为引领,
以深化教学方式变革为关
键,打造一批思政课“金
牌教师”“金牌课程”“金
牌科组”“金牌成果”,
着力增强思政课吸引力、
感染力和针对性、实效性。
通过名校名师示范引领、
精品课程共建共享、信息
技术融合创新和优秀成果
辐射带动,整体提升我市
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素
质和教育教学质量,形成
具有东莞特色的思政课品
牌。
◆推进信息技术与
课堂融合
《 规 划》 提 出, 推
进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
区建设,构建以学生为中
心的智慧课堂学习环境,
依托信息技术建设学生全
面发展画像系统,引导教
师提供精准化、个性化教
学服务。深化课堂教学模
式改革,加强跨学科课程
融合研究,探索“双师教
学”“翻转课堂”“泛在
学习”“游戏化”等教学
方式,积极探索“人工智
能 + 课堂变革”的有效途
径,推进数据驱动的课堂
教学新生态,实现“教为
中心”向“学为中心”的
课堂转型。
◆建设“品质课堂”
实验基地
《规划》提出,打造
“品质课堂”应用范本,
选择一批镇街、学校、学
科教研组作为“品质课堂”
实验基地,分三年完成 10
个实验镇街、100 所实验
学校、1000 个实验教研组
的遴选评定工作,加强对
实验基地的指导,帮助提
高建设水平。开展“品质
课堂”精品示范课征集评
选活动,分五年征集评选
10000 节示范课。
◆加快国家级优秀
教学成果示范区建设
《规划》提出,推进
1-5 项国家级优秀成果“本
土化”落地,以优秀教学
成果推广应用为抓手,推
十四五规划
第148页
东莞教育回顾与展望
103
广一项成果、带动一批学
校、成长一批教师,全面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组织
“品质课堂·东莞范式”
优秀教学成果推广活动,
发挥“品质课堂”教学成
果的辐射带动作用,力争
在全省全国形成较大影响
力和品牌知名度。
稳步推进招生考
试制度改革
“十四五”时期,
东莞将深化招生考试制度
改革,推动实现入学机会
更加公平、素质教育导向
更加彰显、人才选拔方式
更加科学规范。
◆推进公民办学校
同步招生
《规划》提出,加快
完善义务教育学校免试就
近入学制度,深入落实义
务教育公民办同步招生制
度,将民办学校招生纳入
审批地统一管理,完善民
办学校电脑派位和对口直
升等招生方式,加强对民
办学校招生监管。加快推
进公民办学校统一招生管
理平台建设和应用,市域
内所有义务教育学校招生
均须通过招生系统进行。
◆深化高中招生考
试制度改革
《规划》提出,完善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完善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
价办法,加快推进实行基
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
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
阶段招生录取模式,完善
排位法录取和招生批次调
整机制,逐步转变简单以
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的招
生模式,破除“唯分数”“唯
升学”弊端。完善优质高
中招生名额按比例合理分
配到区域内初中学校的办
法,每所优质高中学校招
生名额分配比例不少低于
50%。
扩大教育对外合
作交流
“十四五”时期,
东莞将持续扩大教育开放,
加强大湾区教育交流合作,
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和
竞争力的人才。
◆创新推动国际教育
《规划》提出,支持
有条件的中小学将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丰富
内涵与国际理解教育相结
合,开发出符合世界标准、
中国话语的学校原创国际
理解课程。支持教师引导
学生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
研究性学习及主题教育活
动,支持有条件的学校开
展双语教学,提升基础教
育国际化视野和素养。支
持基础教育教师赴境外研
修,鼓励中小学校开展线
上国际交流、国际理解课
程学习和教学技能远程培
训。
◆推进大湾区教育
紧密合作
《规划》提出,支持
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
与广深港澳等周边城市开
展校际交流合作,搭建粤
港澳大湾区教育协会、民
间联盟等平台,开展学科
共建、学分互认、跨校选课、
协同创新等合作。举办“品
牌创建”“课程建设”“校
长对话”“名师协作”等
活动,统筹培育形成若干
在粤港澳大湾区具有重要
影响力的交流品牌、知名
论坛和重大赛事。
◆推进与结对地市
教育协同发展
《规划》提出,坚持
“帮扶所需、东莞所能”,
对口韶关、揭阳开展驻镇
帮扶、组团帮扶,巩固拓
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教
育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
乡村振兴。坚持“铜仁所
需,东莞所能;东莞所需,
铜仁所能”,在示范校建
设、师资培训、对口招生、
品牌建设、校企合作、实
训就业以及支教帮扶等方
面加强合作,实现东莞和
铜仁教育协同发展。
十四五规划
第149页
东莞教育回顾与展望
104
“十四五”规划解读⑥
打造增进民生福祉的新窗口
教育是攸关国家发
展、民族兴衰的百年大计,
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
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所
在,也是寄托亿万家庭对
美好生活期盼的民生工程。
《东莞市教育事业发展第
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
远景目标纲要》(下称《规
划》)提出,东莞将持续
把教育事业放在全市工作
的优先位置,坚持以人民
为中心,从民众最直接最
现实的教育需求出发,不
断提高教育服务能力,让
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
地惠及全体市民,让教育
成为增进民生福祉的新窗
口,让老百姓在教育发展
中更有获得感。
优质学位更充足
作为拥有千万人口的
特大城市,东莞人口规模
大、人口结构特殊,适龄
入学人口一直处于较高增
长态势。“十四五”时期,
东莞将公办学位建设作为
解决市民急难愁盼的民生
工程加速推进。
◆义务教育公办学
位增量翻一番
《规划》提出,推进
教育扩容提质千日攻坚行
动,完善义务教育学位供
给联动机制,将新增公办
学位任务分解到园区、镇
街并纳入市“硬任务”管理,
“十四五”时期,新改扩
建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
179 所,新增的公办学位
约 26 万个,比“十三五”
时期新增公办学位翻一番。
◆普通高中公办学
位总量翻一番
《规划》提出,完善
高中教育用地保障机制,
“十四五”时期推动新改
扩建普通高中公办学校 31
所,学位供给总量达 11 万
个,比“十三五”期末学
位总量翻一番。
◆学前教育新增公
办学位 3 万个
《规划》提出,巩固
学前教育“5080”攻坚成
果,扎实推进新改扩建公
办幼儿园,探索回收租用
政府或集体物业合同到期
的民办园办成公办园,至
2025 年,全市各园区、镇
街公办幼儿园不少于 3所,
新增公办学位 3 万个。
◆集团化办学 100%
全覆盖
《规划》提出,持续
推进集团化办学,通过“名
校 + 新校”方式实现“办
一所优一所”,鼓励优质
品牌学校为龙头组建新教
育集团,鼓励优质教育集
团吸纳新成员扩大规模,
推动教育集团园区、镇街
100% 全覆盖,全市集团成
员学校达 160 个以上,快
速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
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
公共教育更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
平的重要基础,推动东莞
千万人口与城市共生共荣,
必须更加注重教育公平,
为随迁子女、残疾儿童、
特殊学生、家庭困境儿童
等群体提供更高质量的公
共教育服务,让每个人都
有机会通过教育成就人生
十四五规划
第150页
东莞教育回顾与展望
105
梦想。
◆保障随迁子女享
受优质普惠教育
《规划》提出,东莞
“十四五”时期将持续创
新政府购买民办学校学位
等方式,增加随迁子女积
分入学学位供给。持续优
化随迁子女积分入学机制,
精简积分项目,优化积分
标准要求,提升积分入学
申报与审批效率。同时,
持续加大对随迁子女入学
的财政补贴,切实保障随
迁子女享受优质普惠教育。
◆全面实施 15 年免
费特殊教育
《规划》提出,巩固
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
育普及水平,残疾儿童义
务教育入学率达到 97% 以
上,加快发展残疾儿童学
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
全面实施 15 年免费教育。
完善特殊教育布局,加快
建设启智学校新校和市康
复实验学校新校,推进标
准化特殊学校建设和资源
教室建设,实现特教班园
区、镇街全覆盖,健全“随
班就读 + 特殊学校 + 送教
上门”三位一体特教服务
支撑保障体系。
◆办好办优专门教育
《规划》提出,完善
专门学校教育投入分担机
制,加大慈善基金投入,
强化专门学校教师队伍保
障。加强部门协同管理,
明确规范招生对象、转介
程序和学习期限,确保应
送尽送和精准对接。创新
小班化、生本位育人模式,
加强职业技能和劳动教育,
建立专门教育与普通教育
衔接制度,健全专门学校
离校生在就学、就业等方
面的支持和保障机制。
◆完善困难学生资
助制度
《规划》提出,健全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
系,完善市镇两级教育精
准资助机制,重点帮助经
济困难家庭子女接受教育。
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事业单
位、志愿组织、慈善家等
参与社会基金助学机制建
设,加强学生资助规范管
理,保障困难群体平等接
受教育权利。
课后服务更优质
课后服务是帮助家长
缓解接送孩子困难的重要
民生工程,是落实“双减”
政策的重要举措,也是促
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实
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实现课后服务两
个 100% 覆盖
《 规 划 》 提 出,
“十四五”期间,东莞将
持续提升“5+2”课后服务
能力,充分利用资源优势,
丰富基本托管型服务,实
现 课 后 服 务 两 个 100% 覆
盖,即义务教育学校全覆
盖、有需求的学生全覆盖,
鼓励有条件的学校积极承
担学生假期托管服务,切
实为家长排忧解难,不断
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
感。
◆提升“5+2”课后
服务质量
《规划》提出,有效
实施各种课后育人活动,
丰富素质拓展型服务。下
来,将聚焦课后服务内涵
质量提升,精准学业辅导,
强化体育锻炼,补足劳动
教育,以特色课程开发和
建设实施为重点,加强优
质课后课程资源基地建设,
多措并举增强课后服务的
质量和吸引力。
◆丰富课后服务资源
《规划》提出,提供
多元优质课后服务,充分
利用好青少年宫、青少年
活动中心等社会资源,利
用国家、省、市教育教学
资源平台,免费向学生提
供高质量专题教育资源和
覆盖各年级各学科的学习
十四五规划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网络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更多案例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网络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e.stopPropagation()}">
x
{{toast}}